有机化学反应汇总合集12篇

时间:2023-11-15 10:00:18

有机化学反应汇总

有机化学反应汇总篇1

归纳法教学是对知识的总结,对增强学习效果非常有帮助,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类型比较多,比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中和反应、分解反应、歧化反应、水解反应、电解反应、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等,对这些反应进行归纳总结有利于区分不同的反应类型,也有利于掌握不同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性质和化合物的反应用途。化学专业英语句型教学从归纳无机和有机反应类型出发,归纳出一些经典反应的句型,这些句型中带有一些专业词汇,比如氧化(oxidation or oxidize)、还原(reduction or reduce)、中和(neutralization or neutralize)、分解(decompose or decomposition)、水解(hydrolyze or hydrolysis)、电解(electrolyze or electrolysis)和取代(substitution or substitute)等词汇,只有了解这些描写化学反应类型的专业词汇,化学专业英语句子的组成中有关反应的内容才更能准确表达出来。因为反应类型多种多样,为了鉴别是哪种反应类型,表述化合物反应的英文句型中包含某种反应类型的词汇是专业英语文献中显著的特点。由于化学专业是一门基础学科,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反应性质纷繁复杂,专业英语课上学习词汇和句型的同时,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和对专业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是很必要的。

1.电解反应的归纳教学[1]

在无机化学中,电解反应大多数用来生产一些活泼金属,如金属钠、镁和铝,也用于生产氢氧化钠,对这些反应的归纳有利于了解电解的用途,更重要的是通过句子了解electrolyze和electrolysis词汇的用法。例如:

(1)Sodium are produced from their molten chlorides by electrolysis.The electrolysis of NaCl is carried out about 6000C.(电解氯化钠生成钠。)

(2)Sodium hydroxide is produced commercially by the electrolysis of sodium chloride aqueous solution.(电解氯化钠水溶液生成氢氧化钠。)

(3)Perchlorate salts are prepared mainly by electrolyzing chlorate solutions.Oxidation of chlorate ion occurs at a Pt anode.(电解氯酸盐溶液生成高氯酸盐。)

(4)The precipitated Mg(OH) is washed、filtered and dissolved in HCl.The resulting concentrated MgCl is dried by evaporation、melted、and electrolyzed,yielding pure Mg metal and Cl.(电解氯化镁生成镁。)

(5)AlO can be dissolved in the molten mineral cryolite(冰晶石)at about 10000C.The liquid is a good electrical conductor,so the electrolysis of AlO is accomplished in molten cryolite.(电解氧化铝生产铝。)

2.水解反应的归纳教学[2]

无机化学中铵盐和铝盐易水解,还有弱酸形成的盐如醋酸盐、苯甲酸盐、亚硝酸盐、次氯酸盐和氰化物也易水解,英文用hydrolyze和hydrolysis描写水解反应,有机化学中酯、酰胺、腈和缩醛只有在酸或碱条件下才会发生水解,当我们学习这些词汇和句型的时候,同时也学习了化合物的英文名称。

(1)When sodium acetate is dissolved in water,acetate ion hydrolyzes.(醋酸钠水解。)

(2)When ammonium chloride is added to water,ammonium ion hydrolyzes.(氯化铵水。)

(3)Both sodium nitrite and sodium benzoate hydrolyze to form a basic solution.(亚硝酸钠和苯甲酸钠水解。)

(4)The acetal undergoes hydrolysis simply by shaking them with dilute acid in water.(缩醛水解。)

(5)Sodium ion does not hydrolyze,but cyanide ion does hydrolyze producing a basic solution.(氰化钠水解。)

(6)Esters not only undergo acid hydrolysis,they also undergo base-promoted hydrolysis.Base-promoted hydrolysis of an ester is an essentially irreversible reaction.(酯的水解。)

(7)Amides undergo hydrolysis when they are heated with aqueous acid or aqueous base.(酰胺的水解。)

3.加成反应的归纳教学[3]

在有机反应中加成反应比较常见,加成反应用addition来描述,烯烃和炔烃的加成一般为亲电加成(electrophilic addition),醛酮的加成为亲核加成(nucleophilic addition).除了这两种加成反应以外,有机反应还有环加成(cycloaddition)、共轭加成(conjugate addition)、Michael加成(Michael addition)和自由基加成(radical addition)。我们在描写加成反应时不仅能用addition来表达,如能具体说明是哪种加成反应类型,比如亲核或亲电,意思表达会更清楚,而且烯烃的加成反应如硼氢化加成(hydroboration)、催化加氢(catalytic hydrogenation)、烯烃生成邻二醇的羟基化反应(hydroxylation)、烯烃的水合反应(hydration)和硅氢化反应(hydrosilylation)。要用这些专门术语来描述相应的加成反应类型,力求句子表达更具体更一目了然.比如:Acid-catalyzed hydration of an alkene is a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low-molecular-weight alcohols.(烯烃的酸催化水合制备醇)。

4.取代反应的归纳教学[4]

在有机反应中芳烃、烷烃、卤代烃、烯烃的α位和醛和酮的α位都会发生取代反应,词汇substitution,replacement或displacement都可表示取代,取代反应包括亲核取代(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和亲电取代(electrophilic substitution),以及自由基取代(free-radical substitution)。一般来说,烷烃和烯烃的α位发生自由基取代,卤代烃发生亲核取代,芳烃既可以发生亲核取代,又可以发生亲电取代,因此取代反应有时和加成反应相似要说明是亲核还是亲电。取代反应如特指卤代(halogenation)、溴代(bromination)、氯代(chlorination)、硝化(nitration)、磺化(sulfonation)、烃基化(alkylation)和酰基化(acylation)时要用这些专业术语来描述相应的取代反应类型,烃基化反应有甲基化反应(methylation)、乙基化反应(ethylation)和烯丙基化反应(allylation)等。总之,有机反应类型多种多样,用反应类型描写所发生的反应是英文写作的特点。比如:The chlorination of benzene gives chlorobenzene in the presence of ferric chloride.(苯的氯代反应得到氯代苯。)

5.消除反应的归纳教学

专业英语课程面对的是本科生,讲课过程中分清加成反应类型、取代反应类型也要分清消除反应类型,以便在专业英语写作中正确应用.广义上的消除反应用elimination来描述,特定的消除反应如脱氢(dehydrogenation)、脱卤化氢(dehydrohalogenation)、脱氯化氢(dehydrochlorination)、脱卤素(dehalogenation)、脱水(dehydration)则用相应的专业术语来描述反应.比如:Dehydrohalogenation of 2-bromo-2-methylbutane can yield 2-methyl-2-butene and 2-methyl-1-butene.(2-溴-2-甲基丁烷脱卤化氢产生2-甲基-2-丁烯和2-甲基-1-丁烯)。

参考文献:

[1]Petrucci R H等.普通化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有机化学反应汇总篇2

一、介绍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如何教词汇、如何学词汇是语言习得的重点。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词汇教与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反词典式”的灵感来源于作者多年来教英语、学英语的实践,来源于作者对于词典的理解和词典特点的领悟。词典具备哪些特征呢?

首先,词典是某种语言中词的集合。这是所有词典共同的最典型的特征。没有词典可以穷尽某种语言所有的词和表达。在编撰一部词典的过程中,编撰者必须先确定编撰原则,以确定其实用性及读者群。其次,在大多数词典中,主要目标都是传递拼写、读音、词义、词的用法。与此同时,词源、语义关系(如近义词和反义词),歧义和语用解释也会被提及以增强词典的实用性。最后,词典中的词汇通常按字母顺序排列,因为以此为序编撰大量词汇最为科学、系统,并且方便读者查找。总之,词典中的词被科学化、系统化地排列;总体而言,在某个领域的词汇量相对完整;词的绝对数量大;词汇的各方面信息比较全面,相对完整。

根据词典的特征,“词典式”英语词汇教学技巧被定义为:系统的,精心设计的,大量的,包含对词汇全面理解的,但是缺乏具体语境的教学技巧。对于词根、前缀、后缀、语义关系、单词表等等内容的教授被认为是“词典式”教学技巧的范畴。

与之相对,“反词典式”英语词汇教学技巧指的是突破了“词典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变大量为零打碎敲,具体语境具体分析,根据变化的情形作出充分的反应,充分利用心理学上的“突然性”心理,在情境和语境中教学词汇。

因此,本文中的 “词典式”与“反词典式”均为比喻的说法,而非实指。

二、词汇习得:“词典式”还是“反词典式”?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词汇习得指的是学习和获得词汇的方式方法。但词汇习得的方式方法对本族语者和外语学习者是不同的。

在英语语言环境中,英语作为母语,可以通过与本族语者的交流和长期暴露在英语语言环境之下而自然习得。Ruth称之为“街头学习法”。 Hatch&Brown (2001)定义为“偶然习得”,认为词汇是在做事或者学习时产生的副产品。对于本族语者,词汇的习得可以发生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人们遇到新词语、新概念,可以琢磨出说话者或者写作者的意思,就像孩子习得的所有词汇都是靠生活中的偶然接触、猜测、不经意的强化。像“水”,“面包”,“叔叔”等等词汇的习得,不需要教,它们在日常对话、报刊、杂志、媒体中频繁出现,自然就能获得。学习者习得它们,也是无意识的过程,甚至是毫不费力的。这与作者提出的“反词典式”有相似性。

反之,对于外语学习者,他们为了习得词汇做了很多具体而刻意的事。每一项关于习得词汇的工作都体现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和主观努力。而英语在中国的汉语语言环境下是一门外语,我们不能指望在英语教室外还能频繁地听到英语。大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几乎没有机会接触英语本族语者,也没有机会暴露在英语的语言环境之下。他们习得英语词汇,主要通过老师指导下的,包含听说读写译各个技能的正规的课堂教学。哪些词要学是经过设定的、计划好的、体现了老师们意图的。课堂内的英语词汇教学是英语词汇习得的特殊形式,因此被称为“学校学习”或“有意习得”。

传统观念认为,英语初学者还没有能力广泛地听或读英语材料。因此,他们也失去了不经意间增长词汇的机会。他们所获得的大部分单词都来自于课内传授、教师指导和单词表。如果教学对象为年龄较小的英语初学者(小学生),那么系统地教授单词是不符合其天性的。长期来看,年龄较小的学习者对单词的习得能单纯依靠课堂吗?事实上,他们习得的单词不可能每一个都是在课堂上学到的。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习得。师者应该对一些高频基本词汇进行详细的讲解,为他们的“无意习得”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成年学习者(大学生),有必要进行“有意习得”吗?答案是肯定的。在母语习得的过程中,“无意习得”为主,“有意”为辅。而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应兼顾这两者。在中国,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有意习得”是不可或缺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数量的基础词汇,并且面临着词汇扩充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他们有能力分析和利用这种策略。

因此,作者在此提出了“词典式”和“反词典式”的英语词汇教学技巧的假设。对于不同年龄层面的学习者,这两种策略的使用频率的效果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者学习策略的积累,“反词典式”将由主变辅,同时,“词典式”技巧将渐渐成为主导。

三、实证研究

2013年9月持续到2013年12月,研究分别在北华大学和吉林市丰满区实验中学进行。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1.词典式与反词典式英语词汇教学技巧客观存在。

2.词典式和反词典式技巧都可以促进词汇习得,但对于不同年龄层的语言学习者作用有所区别。

本研究获得数据主要使用了以下工具:测试词汇习得的问卷,SPSS软件,检验效果的访谈。其中,问卷和SPSS软件用于定量数据的采集,访谈用于定性数据的采集。

在初学者的测试一中,从《新概念英语》第二册1-15课中选出了100个单词。测试要求学生写出每个单词的词义。成绩详见附录七。

在高级学习者的测试二中,从《大学英语》第二册1-3课中选出20个单词。要求学生们依次写出词义、同义词或反义词、造句、与该词相关的短语、第二词义。

测试过程中要求接受测试者不要使用词典类工具,测试时间为50分钟。试卷回收,经过批改,确定169份中有159份为有效试卷。另外9份中,2个被测试者缺席,3个没有写名字,5个没有完成测试。

测试分数作为数据进行分析,作为区分“词典式”与“反词典式”技巧效果的依据。

前测与后测的结果通过计算机软件SPSS14.0的数据分析,证明无论是“词典式”还是“反词典式”的技巧均对词汇习得有一定效果。

Ho: Sig. (2-tailed)> 0.05

备择假设为:a.“反词典式”技巧对中学生英语词汇习得有积极作用;b.“词典式”技巧对大学生的词汇英语习得有积极作用。

H1: Sig. (2-tailed)

为了总结本研究的词汇习得策略,应用了描述性统计方法。159份测试经过计算得出每个个体得分、平均值、标准差(SD)、均值的标准误差,根据这些描述性数据,下面的表格展示了本研究数据的正态分布。

最后,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比较结果为显著差异。如果Sig. (2-tailed)≤0.05,表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如果Sig. (2-tailed)>0.05,表明两个变量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前测的数据显示,Sig. (2-tailed)=0.589>0.05,这表明初中两个班的比较结果差异并不显著;在后测中,Sig. (2-tailed)=0.012

总之,根据实验结果,词典式与反词典式技巧客观存在,并有效用。但是多大程度上有效,取决于学习者的年龄和学习者学习策略的积累。

为了更全面了解研究对象所使用的其他策略,作者进行了访谈,用以收集实验对象的定性分析的数据。169名实验对象中的30名接受了访谈,10名初中生,10名大学生。

据实验结果显示:在词汇习得方面,英语初学者更愿意向父母寻求帮助,而不是老师。原因可能在于父母和她们接触的时间更多,可以监管他们的自习时间;而高级学习者更多求助于词典,而非教师。因此,教师应当更多鼓励学生提问,事实上,教师能为学生们提供比家长或者词典更多更有效的建议。

此外,高级学习者比初级学习者更擅长做笔记和复习;初学者往往在老师的指导下才知道什么时候、如何来做笔记,否则他们只是将老师的板书照抄。记笔记是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学习策略的训练应集中在如何有效促进词汇习得。

关于词典的选择和使用,初学者的选择主要集中在英汉词典;而大学生的选择主要有英汉词典、汉英词典和英英词典。近年来,电子词典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更便捷的体验,但纸质的词典往往提供了更为详尽的解释和例句,尤其是英英词典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目标语输入和更有效的理解方式。

总之,本章围绕着实证研究,进行了问卷、测试和访谈。所有的数据经过科学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本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结论与探讨

实验数据证实了作者的假设:“词典式”与“反词典式”的英语词汇教学现象是存在的;策略的使用与学习者年龄呈正相关;“词典式”和“反词典式”的技巧都能促进词汇习得,但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效果。

“词典式”与“反词典式”是辩证的统一。两者不可截然分离,只能根据学习阶段的不同,有所侧重。师者应帮助学者避免对其中之一过分依赖,过分使用。

“词典式”的英语词汇教学技巧是系统的、精心设计的、大量的,对单词的解释是全面的,但是缺乏语境,不能根据环境做出灵活的调整;“反词典式”的英语词汇教学技巧与“词典式”相对,意味着打碎“词典式”的系统和完整,变大量为零打碎敲,将全面完整的讲解替换为特定语境下的具体分析,根据变化的场景适时变化,利用心理学上的突然性来习得词汇。

根据研究的数据显示,“反词典式”的技巧对中学生更有效,而“词典式”技巧对大学生更有效。无论“词典式”还是“反词典式”都是有一定作用的,有效性取决于学习者的年龄和学习者学习策略的积累。

因此,师者应知道学习者何时使用这两种技巧以及如何使用。

本研究的数据和结论,可以应用于教学领域,这有助于学习者在词汇学习领域树立正确的观念;可以帮助学习者确定他们词汇习得的阶段性目标;也启发了英语教师们,词汇教学应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

每种研究方法都有局限,本文也概莫能外。本研究详细论述了“词典式”与“反词典式”的英语词汇教学的微观技巧,但研究仍存在局限:本文只从教和学的策略方面挖掘了“词典式”与“反词典式”技巧在不同年龄层学习者中的作用。但影响词汇习得的因素很多,比如情感、智力、学习能力、动机、性格等等。进一步的研究中,还应做更详尽的研究。其次,研究的样本数量不够庞大。由于时间和现实条件的局限,研究样本只涉及了六个自然班的160名学生。样本数量越大,研究的信度就越高,这是未来研究中需要改进的。再次,很难完全客观地界定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是完全使用了某种策略。数据的采集来自问卷、测试、访谈,这些都难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研究的信度。

总之,当前的研究对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的发展有所帮助,但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依然有更多值得探索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Hatch, E., Brown. Vocabulary, Semantics and language Educ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Teaching Research Press. 2001.

[2] 雍和明. 交际词典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有机化学反应汇总篇3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汇率作为一国货币相对于另一国货币的价格,其变动首先会引起一国进出口商品定价和国内物价水平的变动,进而通过支出转换效应对贸易收支和其他宏观经济变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汇率是经济生活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经济变量,随着金融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汇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反映宏观经济形势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详细阐述汇率传导的含义和传导机制,以揭示汇率-价格机制运行的内在关系。

1汇率传导的含义

汇率价格传导也称为汇率的传递弹性(exchange rate pass-

through elasticity),是指汇率变动所带来的与之相关价格因素的变动。汇率价格传导是理解汇率与实体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描述汇率与价格关系的主要形式,即汇率变动引起的价格水平改变的程度。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汇率传递给出了不同的概念界定。一些学者主要从汇率变动对进口价格变动的效应来定义汇率传递。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如下:ohno(1989)认为“传递概念是指汇率变动反应在进口价格上变化的程度”。根据mann和hooper(1989)的定义,狭义的外汇价格传导是指进口价格对名义汇率波动的变动率,即汇率波动所引起的进口价格的变动。广义的汇率价格传递是指因汇率波动而对国内价格产生的多因素、多层次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一些学者对汇率传递的界定给予更为丰富的涵义,把汇率传递效应从进口价格扩展到出口价格和国内一般物价水平,如menon(1995)、mccarthy(2000)等把汇率传递定义为“国内价格水平对汇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因此,一般来讲,可以将汇率传递定义为按照目的地货币表示的贸易商品价格对汇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2汇率对价格的传递机制

汇率价格传导机制是指名义汇率波动引起价格水平变化的渠道和路径。汇率变动对一国国内价格水平有重要影响,而且其对于不同的价格指标的影响效果和影响机制是不同的。goldberg和knetter(1997)将汇率价格传导机制分为直接传导机制和间接传导机制。直接传导机制是指汇率的波动对于进口品价格的直接影响作用;间接传导机制是指汇率变动对于国内其他价格的间接影响,如工业品出厂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等。其传递路径如图1所示。

2.1直接传导机制

汇率变动会引起不同国间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其最直接影响到的是进口商品价格,然后通过进口商品价格变动对国内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产生影响。

首先,由于进口商品中包含了消费品,汇率通过影响进口商品中的消费品的价格进而影响消费者价格。汇率变动对进口消费品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汇率变化对进口消费品的影响将是完全的, 但由于市场不完全、配送成本等因素的存在,汇率对进口消费品的传递是不完全的,一国进出口行业垄断程度、进出口贸易厂商定价的能力以及进口商品的配送成本越大,则汇率传递效应越小。汇率对进口消费品价格的影响虽然是最直接的,但是影响cpi的程度则要看进口消费品在居民总消费额中所占的比重,一国居民的消费品进口比重越大,则汇率变动通过进口消费品价格影响cpi的效应越大。

其次,汇率变动通过影响进口品中的中间产品和原料、燃料等价格进而对工业品出厂价格、消费者价格产生影响。进口商品中中间产品和原料、燃料等并不是直接进入消费市场,而是要进行再加工才流通到最终产品市场上,此类产品的价格变动是通过最终产品的成本变化间接影响国内价格指数。中间产品和原料、燃料只是厂商生产的一部分成本,汇率变化对生产成本的影响程度由该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燃料在总成本中的比例决定。

产品成本中进口中间品与原材料、燃料所占比例越大,汇率变动对产品的生产成本的影响就越大。而汇率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将进一步影响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并最终影响消费者价格。当然,还要考虑弹性因素,汇率对进口消费品和进口投入品的传递弹性、进口消费品品在总消费品中的比重以及进口投入品占总中间投入品的比重等。这些因素的高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汇率对物价的传递。

2.2间接传导机制

与汇率传导

的直接机制相比,汇率对物价影响的间接传导机制要复杂得多,而且影响方向也不明确,因此消费者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等一般对汇率反应的敏感程度要远远低于进口品价格,并且反应也较滞后。

2.2.1 替代机制

人民币汇率变动能通过影响国内进口替代品的价格,间接影响消费品价格。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降低了进口商品中的消费品价格,国内消费者将用进口消费品替代国内近似产品消费,使国内进口替代品的需求下降,从而有助于国内一般物价水平的下调。另一方面,从进口来看,汇率的变动通过影响进口中间品、原材料和燃料的价格进而影响生产成本和产成品的价格,这将改变产成品、贸易替代品和非贸易品的相对竞争力,从而改变它们的供求平衡和价格,最终影响到cpi。从出口来看,以汇率升值为例,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进而削弱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带来出口减少的压力,造成部分商品由出口转为内销,这部分转内销的商品将打破原来出口品与替代品、非贸易品的供求平衡与价格水平,最终将影响消费者价格指数。

2.2.2 收入机制

根据弹性理论,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抑制出口,扩大进口,减少国际逆差,从而导致人均的收入减少和物价下跌。汇率改革后,我国对外贸易已经开始呈现出口增速放缓而进口增速加快的趋势, 汇率影响已初步发挥,在内需无法快速提升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必将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缓冲物价的上涨。

2.2.3 货币工资传导机制

本币的升值带动了进口品价格下降,从而推动居民的生活支出减少,在名义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工资会有所上升。实际工资的上升将从两方面影响国内价格水平,一方面,由于工人实际工资的上升,企业会倾向于降低工资收入者的名义工资或减缓工资的上涨,较低的名义工资会进一步推动企业生产成本和居民生活费用下跌,最终使整个经济的一般物价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实际工资的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消费者将要求购买更多的商品,而进口价格相对国内价格要低,因此增加的购买力将倾向于购买更多的进口消费品,大量的低价进口品带动国内非贸易品价格下降,这加剧了国内通货紧缩。

2.2.4 货币供应机制

主要通过外汇收支、外汇储备和货币供给渠道影响国内物价。首先是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例如,本币升值后,在货币工资机制和生产成本机制的推动作用,货币供应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出现下降;另一方面,在外汇市场上,本币升值引起的出口下降或贸易逆差可能使中央银行在结汇方面将减少本币的供给。综合来说,货币供应量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将促使国内价格的下降。其次是汇率变动通过影响国内外资产的相对价格进而影响热钱和跨国投资的流动方向,从而影响外汇储备。这两种机制对物价的作用相反,因此,本币升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方向存在不确定性。

2.2.5 预期机制

当本币币值预期发生变化时,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国内物价水平。首先是经常项目。例如,本币出现升值预期时,本国货币被低估,本国的出口产品价格过低而进口产品价格相对过高,这增强出口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和进口产品的阻力,进而导致国外对本国净需求的增加;由于国内总需求的增加,国内物价将上涨。其次是资本项目,特别是短期资本项目。如果资本项目管制不完全,本币低估会导致强烈的本币升值预期,大量短线投机资本流入。为了维持汇率稳定,采取投放本币吸收外币的操作必将导致本国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加剧通货膨胀。

从上述汇率对国内物价的影响机制可以看出,在收入机制、货币工资机制、生产成本机制、预期机制和替代机制的作用下,本币升值会降低国内物价,而货币供给机制对汇率和物价关系的影响则是不确定的。因此,现实中汇率变动对物价影响程度如何,则应该视各传导机制相对作用的大小而定。当然汇率对价格传递发生的速度和影响程度还依赖于许多其他因素,如:厂商定价策略、市场结构、通货膨胀水平,非贸易物品与贸易物品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中的比重以及现行汇率政策等。

参考文献:

[1] 吴志明,郭予锴.汇率制度改革前后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研究——以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为界[j].经济评论,2010(2).

[2] 李苗苗,宫德红.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物价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10(3).

[3] 肖龙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物价的影响机制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4).

[4] 尤勤.人民币汇率对价格的传导机制及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有机化学反应汇总篇4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汇率作为一国货币相对于另一国货币的价格,其变动首先会引起一国进出口商品定价和国内物价水平的变动,进而通过支出转换效应对贸易收支和其他宏观经济变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汇率是经济生活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经济变量,随着金融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汇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反映宏观经济形势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详细阐述汇率传导的含义和传导机制,以揭示汇率-价格机制运行的内在关系。

1汇率传导的含义

汇率价格传导也称为汇率的传递弹性(exchange rate pass-

through elasticity),是指汇率变动所带来的与之相关价格因素的变动。汇率价格传导是理解汇率与实体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描述汇率与价格关系的主要形式,即汇率变动引起的价格水平改变的程度。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汇率传递给出了不同的概念界定。一些学者主要从汇率变动对进口价格变动的效应来定义汇率传递。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如下:Ohno(1989)认为“传递概念是指汇率变动反应在进口价格上变化的程度”。根据Mann和Hooper(1989)的定义,狭义的外汇价格传导是指进口价格对名义汇率波动的变动率,即汇率波动所引起的进口价格的变动。广义的汇率价格传递是指因汇率波动而对国内价格产生的多因素、多层次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一些学者对汇率传递的界定给予更为丰富的涵义,把汇率传递效应从进口价格扩展到出口价格和国内一般物价水平,如Menon(1995)、McCarthy(2000)等把汇率传递定义为“国内价格水平对汇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因此,一般来讲,可以将汇率传递定义为按照目的地货币表示的贸易商品价格对汇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2汇率对价格的传递机制

汇率价格传导机制是指名义汇率波动引起价格水平变化的渠道和路径。汇率变动对一国国内价格水平有重要影响,而且其对于不同的价格指标的影响效果和影响机制是不同的。Goldberg和Knetter(1997)将汇率价格传导机制分为直接传导机制和间接传导机制。直接传导机制是指汇率的波动对于进口品价格的直接影响作用;间接传导机制是指汇率变动对于国内其他价格的间接影响,如工业品出厂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等。其传递路径如图1所示。

2.1直接传导机制

汇率变动会引起不同国间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其最直接影响到的是进口商品价格,然后通过进口商品价格变动对国内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产生影响。

首先,由于进口商品中包含了消费品,汇率通过影响进口商品中的消费品的价格进而影响消费者价格。汇率变动对进口消费品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汇率变化对进口消费品的影响将是完全的, 但由于市场不完全、配送成本等因素的存在,汇率对进口消费品的传递是不完全的,一国进出口行业垄断程度、进出口贸易厂商定价的能力以及进口商品的配送成本越大,则汇率传递效应越小。汇率对进口消费品价格的影响虽然是最直接的,但是影响CPI的程度则要看进口消费品在居民总消费额中所占的比重,一国居民的消费品进口比重越大,则汇率变动通过进口消费品价格影响CPI的效应越大。

其次,汇率变动通过影响进口品中的中间产品和原料、燃料等价格进而对工业品出厂价格、消费者价格产生影响。进口商品中中间产品和原料、燃料等并不是直接进入消费市场,而是要进行再加工才流通到最终产品市场上,此类产品的价格变动是通过最终产品的成本变化间接影响国内价格指数。中间产品和原料、燃料只是厂商生产的一部分成本,汇率变化对生产成本的影响程度由该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燃料在总成本中的比例决定。

产品成本中进口中间品与原材料、燃料所占比例越大,汇率变动对产品的生产成本的影响就越大。而汇率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将进一步影响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并最终影响消费者价格。当然,还要考虑弹性因素,汇率对进口消费品和进口投入品的传递弹性、进口消费品品在总消费品中的比重以及进口投入品占总中间投入品的比重等。这些因素的高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汇率对物价的传递。

2.2间接传导机制

与汇率传导的直接机制相比,汇率对物价影响的间接传导机制要复杂得多,而且影响方向也不明确,因此消费者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等一般对汇率反应的敏感程度要远远低于进口品价格,并且反应也较滞后。

2.2.1 替代机制

人民币汇率变动能通过影响国内进口替代品的价格,间接影响消费品价格。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降低了进口商品中的消费品价格,国内消费者将用进口消费品替代国内近似产品消费,使国内进口替代品的需求下降,从而有助于国内一般物价水平的下调。另一方面,从进口来看,汇率的变动通过影响进口中间品、原材料和燃料的价格进而影响生产成本和产成品的价格,这将改变产成品、贸易替代品和非贸易品的相对竞争力,从而改变它们的供求平衡和价格,最终影响到CPI。从出口来看,以汇率升值为例,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进而削弱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带来出口减少的压力,造成部分商品由出口转为内销,这部分转内销的商品将打破原来出口品与替代品、非贸易品的供求平衡与价格水平,最终将影响消费者价格指数。

2.2.2 收入机制

根据弹性理论,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抑制出口,扩大进口,减少国际逆差,从而导致人均的收入减少和物价下跌。汇率改革后,我国对外贸易已经开始呈现出口增速放缓而进口增速加快的趋势, 汇率影响已初步发挥,在内需无法快速提升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必将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缓冲物价的上涨。

2.2.3 货币工资传导机制

本币的升值带动了进口品价格下降,从而推动居民的生活支出减少,在名义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工资会有所上升。实际工资的上升将从两方面影响国内价格水平,一方面,由于工人实际工资的上升,企业会倾向于降低工资收入者的名义工资或减缓工资的上涨,较低的名义工资会进一步推动企业生产成本和居民生活费用下跌,最终使整个经济的一般物价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实际工资的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消费者将要求购买更多的商品,而进口价格相对国内价格要低,因此增加的购买力将倾向于购买更多的进口消费品,大量的低价进口品带动国内非贸易品价格下降,这加剧了国内通货紧缩。

2.2.4 货币供应机制

主要通过外汇收支、外汇储备和货币供给渠道影响国内物价。首先是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例如,本币升值后,在货币工资机制和生产成本机制的推动作用,货币供应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出现下降;另一方面,在外汇市场上,本币升值引起的出口下降或贸易逆差可能使中央银行在结汇方面将减少本币的供给。综合来说,货币供应量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将促使国内价格的下降。其次是汇率变动通过影响国内外资产的相对价格进而影响热钱和跨国投资的流动方向,从而影响外汇储备。这两种机制对物价的作用相反,因此,本币升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方向存在不确定性。

2.2.5 预期机制

当本币币值预期发生变化时,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国内物价水平。首先是经常项目。例如,本币出现升值预期时,本国货币被低估,本国的出口产品价格过低而进口产品价格相对过高,这增强出口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和进口产品的阻力,进而导致国外对本国净需求的增加;由于国内总需求的增加,国内物价将上涨。其次是资本项目,特别是短期资本项目。如果资本项目管制不完全,本币低估会导致强烈的本币升值预期,大量短线投机资本流入。为了维持汇率稳定,采取投放本币吸收外币的操作必将导致本国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加剧通货膨胀。

从上述汇率对国内物价的影响机制可以看出,在收入机制、货币工资机制、生产成本机制、预期机制和替代机制的作用下,本币升值会降低国内物价,而货币供给机制对汇率和物价关系的影响则是不确定的。因此,现实中汇率变动对物价影响程度如何,则应该视各传导机制相对作用的大小而定。当然汇率对价格传递发生的速度和影响程度还依赖于许多其他因素,如:厂商定价策略、市场结构、通货膨胀水平,非贸易物品与贸易物品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中的比重以及现行汇率政策等。

参考文献

[1] 吴志明,郭予锴.汇率制度改革前后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研究——以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为界[J].经济评论,2010(2).

[2] 李苗苗,宫德红.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物价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10(3).

[3] 肖龙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物价的影响机制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4).

有机化学反应汇总篇5

引言

英语词汇既是英语语言知识的一部分,又是语言使用者语言能力的一部分。(束定芳、庄智象 1996)在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今天,学生积极词汇量的多少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我们的词汇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学生仍然认为词汇关难过,教师仍然认为词汇难讲。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鉴于词汇学习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大学生词汇自主学习策略研究,通过总结学生在词汇学习策略上的诸多问题,提出教师要首先对学生的词汇元认知策略进行培养,着重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注重词汇应用,帮助学生打好词汇基础。

一、词汇学习策略现存问题及分析

从学生词汇学习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心理因素等三方面来看,学生学习策略不尽如人意。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最开始接触词汇时直接根据读音来记忆词汇,这个阶段被称作初级阶段。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和语言结构的复杂化,学习者对外语的语义结构有了一定感悟,他们可以依据“语言意义图”(Semantic map)来学习词汇,这个阶段被称作高级阶段(Nation 2004)。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者应该过渡到高级阶段的词汇学习。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学生在认知策略上没有显著进步,仍然沿袭中学时的词汇习得方式,比如擅长进行背诵、造句、翻译和机械记忆词汇区别。这就造成了词汇实际应用能力差,“听不出来,说不出来,用不准确”。同时,由于缺乏通过词汇意义联系来理解和记忆词汇的能力,学生不能将新的词汇知识和已知词汇知识产生联系,并进行有机构建,导致单词“学过就忘”。调查显示,学生的词汇认知策略还停留在词汇习得初级阶段。

与认知策略相对应的策略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用于监督、调节和自我调整语言学习行为(束定芳、庄智象 1996)。总体来说,学生不具备词汇学习元认知策略。在词汇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对自己的词汇学习负责,不能有效管理自己的词汇学习。

在调查中,多数学生对词汇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持消极态度,这反过来影响学习过程,造成恶性循环。

造成学生在词汇学习策略各方面不良表现的原因是我们的词汇教学方式和考试压力。词汇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以课本为纲的思维方式,各种考试更忽略了对词汇的实际应用。学生没有词汇习得的良好环境,缺乏词汇实际应用机会。在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今天,词汇成为制约学生能力提高的瓶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重点应该从教授学生词汇知识本身转到教授词汇学习方法、培养词汇自主学习能力上来,以使学习者形成个性化学习方式。

二、通过培养元认知策略发展词汇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作为高水平的学习方式,在大学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自主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而且是个体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自主学习从本质上说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心理关系问题,即一种超越、批判性的思考、决策以及独立行动的能力。因此,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把握自己学习的能力,是学习者能够独立的确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方法,并自我评估的能力(何莲珍 2003)。如今,自主学习已得到相当的提倡和推广。我校目前选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也体现出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

词汇自主学习能力就要求学生在词汇学习上具备上述能力。发展词汇自主学习能力要培养学生词汇学习元认知策略,调整认知策略,改善心理因素,从而实现学习方法的质变。

元认知策略是培养学习者自主性的关键(何宗慧、曾洁 2005)。在词汇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对词汇学习负责,要管理自己的词汇学习。比如,学生要有词汇学习计划,要确定学习目标,要合理、科学地安排学习步骤。学生要做到自我监督和调控,还要定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进行反思,最后,学生还要能自我评价学习情况,进行学习策略的调整,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好准备。总之,元认知策略用于评价、管理、监控认知策略的使用,是比认知策略高一级的管理策略(文秋芳 1995)。学习策略的表现方式是学习方式,因此,要改进学生词汇学习方式,重点是培养其词汇学习元认知策略。

三、如何培养词汇学习元认知策略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词汇观念,让学生从更高的语言习得和语言应用角度看待词汇学习,从而克服学生的消极学习心理。比如,很多学生觉得记了词汇却没什么明显的进步,主要原因是在学习中缺少词汇意识。如果学习者提高对词汇习惯搭配、深层含义、适用语体等方面的理解,就会从新的角度看待词汇学习。

在培养学生词汇元认知策略方面,要帮助学生明确词汇学习阶段性目标。一方面可以依据大纲来确定词汇学习阶段性目标,另一方面,特别要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来帮助他们设计个性化目标,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向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

然后要指导学生制定详细的词汇学习计划。即根据学习目标确定自己可以达到的细化的标准。比如,要求学生回答一些诸如每天用在词汇学习上的时间是多少,每天识记多少新词汇,复习多少已学词汇之类的问题。学习计划要切实可行。同时,教师也要有怎样对学生定期评估、检查等计划,以检测学生计划的完成情况和效果。

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词汇学习重点。词汇量的增大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教师要把学生阶段目标内的词汇按照使用的高频、低频来分类,词汇的重点在基础阶段仍然是积极词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类词熟练运用,包括口头和书面两个方面。还要帮助学生区分课外材料中的词汇程度,慢慢使之养成对词汇重要程度的敏感性。还要提醒学生在学习各个阶段,习语学习都很重要,包括一些固定搭配和成语等。

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反思和调整,并要进行自我评估。要使学生养成定期总结和调整计划以及学习方式的习惯,达到始终有意识控制学习过程的目的。

在培养学生元认知策略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使学生认知策略从低级向高级转化。学生在运用元认知策略学习时,会反思和调整其认知策略。教师要做的就是提供科学的、有效的、尽可能多的认知策略,也就是学习方法,来及时实现学生在此方面的进步。

总之,词汇教学并不是孤立的片面的语言教学,它要始终与阅读、听力、口语、翻译等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学习者也要把有效的学习策略融入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中,最终才能成为成功的语言学习者。而成功的标志,就是形成个性化学习方式,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M].上海:上海外语教语教育出版社,1996,111-121,71-76.

有机化学反应汇总篇6

汇率与物价水映一国货币对外和对内的价值,关系到一国的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反过来,汇率和物价水平的政策目标能够指导宏观经济的运行。同时,汇率与物价水平之间的联系又千丝万缕,这增加了政策的难度和研究的复杂性。因此,有必要首先理清汇率与物价水平的互相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我国人民币汇率与物价水平的相互影响程度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早在16世纪,西班牙的萨拉门卡学派(Salamanca School)就开始了对汇率与物价水平关系的探讨。当时,西班牙因掠夺了大量金银而导致国内物价急剧上涨,该学派通过研究物价水平上升与货币对外贬值的关系指出,汇率对铸币平价的偏离是由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决定的,这就是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渊源。随着货币制度的变迁,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购买力平价理论不断完善,即使在纸币流通制度下,仍然占有很高的地位,这成为分析汇率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

购买力平价理论指出,两国物价水平在汇率的决定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购买力平价没有得到经验研究的有力支持,后续的探讨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指出汇率不仅是由货币因素决定的,也包括真实经济因素,即汇率不仅取决于本外币的供求,也取决于国内外商品生产结构的变化(如生产率的变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素等),汇率不能独立于外国的经济行为或政府政策。因此,在探讨人民币汇率与国内物价关系时,不仅要加入货币因素,也要更加注重真实经济因素产生的影响。

物价水平的变动会导致汇率的变动,反过来,汇率的变动也会影响物价水平。早在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爱因齐格(P. Einzig)就指出,汇率变动会影响价格水平。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也认为,汇率的大幅波动会导致贬值国家通货膨胀,升值国家通货紧缩。此外,汇率变动会引起以外币计算的出口价格、以本币计算的进口价格的改变,引起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相对价格、贸易品对外相对价格的改变,产生资源再分配和支出转换效应,影响贸易伙伴双方的商品供给和需求,进一步影响双方的价格水平。汇率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主要涉及汇率传递效应的研究。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由于一国的汇率固定,其他国家的物价水平的变化会因为固定汇率而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所以一国的货币制度不能独立于其他经济体;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相对另一国货币价值的变化,可以通过汇率的波动屏蔽其他国家货币政策对本国的影响,但汇率的变化会通过其他途径影响国内的物价水平,这就是汇率传递效应。具体来说,对于小国开放经济,由于是物价的接受者,汇率和国外物价水平的变动会全部传递到国内经济中,如上世纪90年代的博茨瓦纳;对于大型工业化开放经济,由于国内外产品的不完全替代,汇率传递效应是不完全的;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半开放经济,汇率传递效应会因经济开放度的不同而不同。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国际货币市场的剧烈波动,以及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浮动汇率制度,使得汇率传递效应的研究大幅增加。本文综合现有研究,以人民币升值为例,总结出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我国物价水平的几种机制如下:

一是,成本效应。人民币升值,会造成我国进口商品本币价格的降低。一方面,由于我国的进口品中,能源、原材料、燃料等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大,进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意味着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价格的下降,从而降低以这些材料作为投入的生产成本,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物价水平的下降。另一方面,进口品价格的下降,推动居民生活费用的下降,从而导致在名义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工资上升,生产厂商会减少劳动力的名义工资或者降低名义工资增长速度,进而又会推动货币生产成本和居民生活费用的降低,如此循环往复,最终使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乃至整个经济的一般物价水平下降。

二是,支出转换效应。人民币升值,会使得进口商品本币价格降低,国内消费者将用进口品替代国内类似产品的消费,使国内进口替代品的需求下降,降低进口替代品的价格,间接降低消费品价格,进而促使国内一般物价水平的下调。同时,人民币升值促使出口商品外币价格的上升,使得国外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下降,出口减少,进一步降低本国的总需求,推动物价水平下降。在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较高或者进口数量增加程度大于价格的降低程度,以及外国对本国需求产品的弹性较高或者出口的降低程度大于价格的上涨幅度下,人民币升值对物价水平的影响程度会增大。

三是,预期效应。预期效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持续性,不同主体的预期产生的效果不同。在预期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对生产者来说,升值预期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成本,被纳入生产函数,影响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对消费者来说,升值预期会减少或推迟消费;而对国际投机者来说,预期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大量投机资本涌入,虽然我国资本账户并未完全开放,但仍会加大央行购买外汇、投放基础货币的压力,从而被动增加货币供给。由此可以看出,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前两者的影响是减小物价上升水平,而对后者的影响是增大物价上涨压力。

四是,债务效应。人民币升值后,偿还等量外债所需的人民币减少,从而有助于减轻外债负担,提高国内有效需求,总需求的增加对国内物价水平具有潜在拉升和推进作用。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人民币汇率升值,通过成本效应、支出转换效应、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预期效应,能够降低物价,而通过投机者的预期效应和债务效应反而能够加大物价上升压力。汇率对我国物价水平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以确定哪种机制占主导。

综上,物价水平决定汇率,汇率变动影响物价,在理论上建立起物价水平与汇率互相联系的动态关系,成为本文进一步分析人民币汇率与物价水平联动性的基础,如图1所示。

人民币汇率与国内物价关系的测度及探讨

正如上文分析,人民币汇率与国内物价水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物价水平决定汇率,汇率影响物价,同时,两者影响经济体其他变量并由其他变量决定。

图2展示了1994年1月至2012年1月,我国CPI数据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的相互关系。从中可以看出,CPI与NEER整体上存在一种相反的走势关系,二者间存在一定的联动性。实际上,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物价上升,本币贬值,而按照汇率的传递效应理论,人民币汇率升值,最终会抑制国内物价水平的上涨。因此,CPI反映的物价水平和以NEER反映的对外人民币币值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为进一步探讨人民币汇率与物价关系的联动性,也如上文所分析,本文将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反映实体经济运行的基本因素,纳入分析探讨的范畴。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了反映物价水平的进口商品价格指数(IPI)、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PPI)、国内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以验证汇率与物价的联动性是否会沿流通链条出现增减。同时,IPI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外的价格,PPI反映国内竞争者的价格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最终消费者面临的价格水平。

此外,由于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产品在我国的进口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石油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焦点,因此成品油进口价格反映了国外的物价水平并代表外部供给冲击。进一步地,国内产出缺口和货币供应量会反映国内的需求冲击和国内的货币政策情况。

在此基础上,笔者研究了上述指标在1996年1月到2011年12月间的月度变化情况,通过对192组月度数据的综合分析,发现:

第一,人民币汇率对我国物价水平具有一定的传递效应,但这种传递效应较弱。人民币汇率升值,能够抑制物价水平的上涨,但这种作用很微弱且滞后性较大,特别是对消费者物价水平,滞后两年后仅有6%的降低程度。所以总体来说,汇率对物价的传递机制中,成本效应、支出转换效应和部分预期效应占主导,使得人民币升值能够降低物价水平的上涨。而消费者物价指数对汇率变动的分析结果说明,在短期内,人民币升值能够增大投机者的预期效应和债务效应,反而加大了物价上涨压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效应很快就被其他效应掩盖。毕竟我国资本账户的管制仍然很严厉,使得人民币并不是投机者的良好选择,而且我国的对外债务相对规模还算较小等,这些都导致预期效应和债务效应不明显。

第二,人民币汇率对物价水平的传递效应沿商品流通链条逐渐减弱。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进口物价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以及消费者物价指数的传递效应依次约为60%、30%、6%,传递效应逐渐减弱。人民币汇率的变动首先通过进出口贸易影响我国的进口价格,进口价格的变动通过生产厂商的投入等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由于流通链条的加长,进口贸易产品在最终消费品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弱,使得汇率变动对消费者物价水平的影响最弱。

第三,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国内物价水平变动对汇率变动的弱解释力,说明人民币汇率的决定不是简单的购买力平价决定的,还有更多的解释因素需要挖掘。这也从侧面验证了对内通货膨胀犹存与对外人民币升值高企现象并存的可能性,国内物价水平的变动由于经济的复杂性以及世界经济联系的紧密性等,导致其对汇率的最终影响甚微。

第四,分时段的分析表明,人民币汇率的传递效果在汇率改革之后大大增强。2005年7月的汇率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对国内物价的传递效应增强,特别是对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影响,这不同于发达国家发生的情况。首先,这是与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有关。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为了挽救经济增速的放缓,快速走出危机阴影,大量增加货币的供应量,改变了以前通货膨胀稳定的局面。其次,经济越开放,进口和出口对国内消费影响越大,从而汇率变动对国内一般物价水平的影响越显著。汇率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开放度不断提高,进口规模不断增大,进口品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日益显著,使得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消费者物价的传导效果增强。最后,汇率传递效果的增强可能与经济周期有关。从2000年开始,我国经济走出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低谷,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我国经济仍然保持了8%的增速,经济的稳定发展提高了汇率传递效果。

对策建议

针对人民币汇率与我国物价水平的关系,为在经济发展中有效把控人民币汇率调整和国内通胀治理,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通货膨胀的治理不能依赖于人民币的加速升值。首先,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有限。汇率对物价的传递效应因为传递链条的加长而逐渐减弱,同时,各种作用机制的复杂性使得这种传递效应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次,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滞后期较长,特别是汇率改革之后,汇率对物价的影响滞后期上升至三年左右。因此,人民币加速升值并不能使国内通货膨胀局面在短期内缓解。最后,我国通货膨胀压力更多的是来自自身的因素,如经济增长、流动性过剩等,因而通过人民币汇率升值治理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想法欠缺实现条件。

本文认为,可以实行稳定、可信的货币政策,以稳定通胀膨胀预期,也可降低汇率对国内通货膨胀的传递效果,隔绝部分国外部冲击对国内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

第二,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我国当前的巨额贸易顺差。我国当前巨额贸易顺差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传统的支出转换机制指出,汇率的变动能够全部传递到进出口价格上,从而汇率的变化能够纠正外部失衡。但是本文分析认为,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是不完全的,其他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改变我国当前巨额“双顺差”的局面,其他各国应该从其他方面寻求解决办法。

有机化学反应汇总篇7

0 引言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所持有的以外币表现的资产。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动用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当国内宏观经济不平衡,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组织进口,从而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同时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使之趋于稳定。因此,外汇储备是实现经济均衡稳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贡献,而且有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国投资,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我国的外汇储备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一直都处于严重的短缺状态,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的外汇储备逐步摆脱了长期短缺的状态,特别是从1994年实行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迅速扩大,2005年汇改以后更是得到了空前发展。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然而,外汇储备过多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巨额的外汇储备增加了政府的压力,加大了通货膨胀和损害经济增长的风险,带来了较大的利差损失,存在着高额的机会成本损失,影响金融调控能力,激化国际贸易摩擦等等。因此,我国必须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

文章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的方法,通过确定影响外汇储备的主要因素,建立外汇储备模型来分析各个因素对外汇储备影响的大小。

1 变量的选择和数据的收集

文章选取2001~2011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所选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2》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的统计数据。假定外汇储备量FER为因变量,外商直接投资FODI、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ER、广义的货币供应量M2、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外贸净值NFTV为解释变量。

选取这些变量的原因是:

1)外商直接投资。从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

2)汇率。汇率的大小决定了本币与外币交换的价格,所以它必然是通过对外贸易来影响外汇储备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3)货币供应量M2。这里采用广义货币供应量M2,它包括流通中的现金、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呈现正相关关系。

4)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小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越大,对外汇储备的需求量就越大。

5)外贸净值。外贸净值即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额。进口额的提高将导致储备持有额的下降,进口额与外汇储备量呈反相关关系。出口额的提高将会使外汇储备总额增加,因此出口额与外汇储备是正相关的关系。

由于外汇储备量是按美元计算的,所以文章所选取的变量值都以美元来计算。数据收集并整理如下表1。

2 模型的建立和回归分析

2.1 建立回归模型

外商直接投资FODI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概率值均大于0.05,因此它们不显著不为零,而其他变量的概率值均小于0.05,因此都显著不为零。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和货币供应量对外汇储备量的影响不是很大或者是没有直接的影响。

从模型中可以得出,汇率每变动1,外汇储备量变动1,824,326亿美元,并且汇率与外汇储备量呈现反方向变动。当汇率上升,即人民币升值时,外汇储备量相对减少。由此可见,汇率的变化对外汇储备量的调节作用比较明显。GDP每增加1亿美元,外汇储备量增加1.14269亿美元,这说明外汇储备量与一国的经济增长成正比关系。同理,外贸净值每增加1亿美元,外汇储备量增加3.525672亿美元,外贸额对外汇储备量的贡献也比较大。常数项代表外汇储备量的均值。

2.2 模型检验

由于外商直接投资FODI和广义的货币供应量M2的回归参数不显著不为零,现在用似然比(LR)统计量检验约束外商直接投资FODI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分别对应的回归系数β1和β3等于零是否成立。检验结果如下图2所示:

输出结果上部给出了关于约束外商直接投资FODI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分别对应的回归系数β1和β3等于零的F检验和LR检验两种结果。因为相应概率均大于0.05,表明F和LR统计量的值都落在了原假设的接受域,所以结论是:FODI和M2分别对应的系数β1和β3为零的假设成立。原模型中可以去掉解释变量外商直接投资FODI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

另外,从图2中可知,R-squared=0.985465,很接近1,说明模型的拟和度比较好,因变量的变差可以很好地由自变量来解释,各个自变量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即汇率、GDP与外贸净值之间存在着相关性。由经济学的常识我们可以知道,汇率与外贸净值有着直接的相关性,人民币的升值会减少出口,从而外贸净值也会降低;相反,人民币的贬值会有利于出口,从而增加外贸净值。

同时F的值也很大,总体回归线的显著性强;t的绝对值均大于2,回归参数的显著性也很强,并且p值均小于0.05,说明解释变量的参数显著不为零。由此可得出:对我国外汇储备量有显著影响的是汇率、国内生产总值和外贸净值三个变量,故回归模型为:

FERt=214071.3-1817889ERt+0.524894GDPt+4.090752NFTVt

3 总结及建议

通过进行回归分析,我们建立了我国外汇储备量的回归模型,确立了影响我国外汇储备量的因素有汇率、GDP和外贸净值。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就意味着GDP和外贸净值的增加,而这正是导致我国外汇储备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所以说我国近些年来外汇储备量的迅速增长,是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的。然而面对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过多的巨大压力,我国的汇率自历次汇改以来不断上升,对降低外汇储备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

针对当前我国过高的外汇储备量以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我国应该对外汇储备政策积极进行调整,以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外汇储备量。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外汇储备规模:优化外汇储备结构,保持储备资产多样化;提高外汇储备在国内的运用效率;调整外汇储备的投资策略,增加收益;改变僵硬的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完善汇率形成机制;适当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在偿还外债能力范围内适当增加我国对外举债。

希望通过在这几个方面的努力,能尽快将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调整到一个合理的水平。消除外汇储备过多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庆华.计量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 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02.

[3] 孔立平.对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分析:理论方法与中国实证[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

[4] 中国统计年鉴2012.

有机化学反应汇总篇8

一、水利普查概况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通知》(国发〔2010〕4号)要求,从2010年开始全国水利普查至今出成果了。本次水利普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未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所有河流湖泊、水利工程、重点经济社会取用水户以及水利单位等对象。具体普查对象如下:

河流湖泊:流域面积50km2及以上的河流和常年水面面积1km2及以上的湖泊。

水利工程:包括水库、水电站、水闸、泵站、引调水、堤防、农村供水、塘坝、窖池及灌区和地下水取水井等十一类工程。

经济社会取用水户:城乡居民生活、工业、建筑业及第三产业等用水单位,灌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及公共供水企业等取用水户。

河湖开发治理保护:包括河湖取水口、地表水水源地、入河湖排污口、有治理保护任务的河流与湖泊。

水土保持:包括水蚀、风蚀、冻融侵蚀区域,侵蚀沟道,淤地坝等主要水土保持措施。

水利单位:包括水利行政机关、事业、企业、社团、乡镇水利管理单位等五类单位。

二、水利普查成果分析的目的

水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国家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基础水信息的基准性调查。开展全国水利普查是为了全面查清我国江河湖泊和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系统掌握我国江河湖泊开发治理保护状况,摸清经济社会用水状况,了解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建立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水信息支撑和保障。开展全国水利普查,有利于谋划水利长远发展,科学制定水利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利于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有利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有利于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本次水利普查成果分析的目的是在水利普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开展成果汇总按地区、流域、水资源分区分析水利成果各项技术指标,为水利科学、快速规划服务,为当地水利发展提供依据,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线索。

三、水利普查成果分析概述

水利普查成果分析是摆在水利普查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本人认为水利普查成果分析是对各项普查汇总数据分析,主要是与当地人口、区域(流域或水功能区)面积、生产总值GDP等关系的技术指标进行分析当地水利现状情况和存在问题,总结各技术指标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依据。

1、水利工程成果分析:

①水利工程数量汇总分析:重点分析水利工程分布状况与人口、面积、生产总值等为单位数据上水利工程占有量,这个技术指标是否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提出今后水利发展方向。②水利工程规模指标汇总分析:重点分析单位面积上水利工程规模上和规模下所占的比率,反应该地区的水利工程状况,为今后水利发展打好基础。③水库工程主要指标汇总分析:分析单位面积、单位人口、生产总值GDP等所占兴利库容、防洪库容、供水量等,通过技术指标与经济值比较,该地区的水资源状况、防洪能力等,为今后水利发展打好基础。④水电站工程主要指标汇总分析,以人均水能占有量、单位面积水能占有量,反应当地(流域、三级区)水能建设情况和水能蕴藏量,重点与往水资源调查的水能开发利用对比,该地区有没有水能可开发利用,为水能规划指明方向。⑤水闸工程主要指标汇总分析:重点分析单位面积上分(泄)洪闸流量、节制闸流量、排(退)水闸流量、引(进)水闸流量、挡潮闸流量,根据经验排涝闸5.00m3/s/km2以上,该地区水闸满足排涝要求,如果当地还是涝是河道和滞洪区问题,不是水闸不配套,这为水利规划决策指明方向。⑥堤防工程主要指标汇总分析:以人均占有量、单位面积堤防占有量,及江堤和海堤、堤防规模、达标量等角度分析该地区堤防状况、山区和平原地区的防洪能力,反应了当地人中居住和工业情况。⑦农村供水工程主要指标汇总分析:以农村供水工程规模上、中集中式供水、分散式供水,各人口供水比率,反应该地区供水情况,从供水卫生设施不达标人口急需解决。⑧塘坝、窖池工程主要指标汇总分析:以单位面积分析塘坝、窖池工程总数量、总容积,以及灌溉面积、供水人口。反应该地区水资源状况。

2、经济社会用水情况调查汇总分析:

重点分析居民生活用水、灌区和畜禽、公共供水企业、工业、建筑业与第三产业的用水指标,根据调查数据汇总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抽样调查误差分析,结合当地水资源状况确定各用水指标,预测当地需水量,这对社会发展需水要求提供预测依据,是水利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基础资料。

3、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情况汇总分析:

①河湖取水口主要指标汇总分析:重点分析单位面积上取水口数量、不同用途和规模上下的百分率,根据不同取水用途分析当地产业结构,预测水资源状况。②规模以上河湖取水口数量汇总分析:反应当地取水方式、取水水源、取水用途、有无取水许可证,为今后水资源管理打好基础。③地表水水源地主要指标汇总分析:反应当地水源地数量、水源地分类和所占百分率、水质是否达标和水质目标类别状况所占百分率、是否划分水源保护区和所占百分率,以及水源地2011年度供水量汇总等指标,这便于水源地管理,今后强化水源地管理打好基础。④河湖治理保护主要指标汇总分析:反应当地河段数量、总长度、规划状况、已治理长度、未治理长度、达标长度、划定水功能一级区长度,为今后水利规划和水利建设提供可靠数据。⑤入河湖排污口主要指标汇总分析:统计排污口的数量和规模上分类数量,以及规模上入河湖排污口的废水分类和数量及审批状况,给管理部门提供依据,给河道规划和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4、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汇总分析:

①填表单位汇总分析:分析当地水利行政机关、水利事业单位、水利企业、水利社会团体、乡镇水利管理单位数量,反应水利管理机构是否健全。②填表单位年末从业人员汇总分析,分析各单位年末从业人员数量和从业人员素质(本科及以、大专及以下)占总从业人员的百分率、乡镇水利管理单位数量和从业人员素质(高中及以下、大专及以上)占总从业人员的百分率。各单位从业人员学历比较,反应各单位从业人员素质是否适应水利发展,为水利行业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另外水利从业人员数量是否满足水利管理需要。③填表单位年末信息化情况汇总分析,年末在用计算机的单位数量和计算机数量、年末拥有网站数,以及乡镇水利管理单位可上国际互联网数。反应各单位信息化情况,分析各单位信息化是否满足办公要求。④填表单位年末财务指标汇总分析:根据各单位财务指标和人均工资福利分析水利行业生命力,采取必要的水利改革措施,提高水利职工待遇。

5、灌区专项普查汇总分析:

①灌区专项主要指标汇总分析:以总灌溉面积、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11年实际灌溉面积、灌区数量和面积,以人均占有量、总耕地面积百分率和灌区的达标率等,分析当地农田水利建设情况,是否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今后农田水利建设计划。②灌区专项普查灌溉面积主要指标汇总(节水灌溉方式)分析:统计当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和2011年实际灌溉面积,分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整个灌溉面积百分率,以及分布行政区域,说明当地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状况,提出今后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的方向。③灌区专项普查灌溉面积主要指标汇总(水源工程)分析:以不同水源工程的灌溉面积[水库灌溉面积、塘坝灌溉面积、河湖引水闸(坝堰)灌溉面积、河湖泵站灌溉面积(其中固定站)、机电井灌溉面积、其他灌溉面积]与总灌溉面积的百分率,说明当地农田灌溉状况,以什么灌溉水源为主,提出对水源保护和要求。④灌区专项普查灌区主要指标汇总分析:以灌区数量、总灌溉面积,以及灌区规模和数量,反应当地耕地面积连片情况和灌溉管理情况。根据当地农业发展趋向,提出农田水利要求。⑤灌区规模上渠、沟和配套渠系建筑物汇总分析:主要以单位面积的数量技术指标,给农田水利规划提供依据。以现有灌区水利设施状况,计划今后农田水利建设。

有机化学反应汇总篇9

中图分类号:F83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027-02

在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与国内物价总水平,既是目前宏观调控的重点也是备受公众关注的焦点,而在过去的一年中,人民币外升内贬的现实,更让人感觉有悖经济学一般原理。

一、传统理论与中国现实的矛盾

1.理论上,一国物价水平与汇率应呈同向变动。按照传统的国际金融理论,当一国货币升值,汇率下降,物价指数应该相应下降;反之,货币贬值汇率上升,物价指数也相应上升,即一国物价水平与汇率呈同方向变动。

一方面,在直接传导机制作用下,汇率变动通过影响国内进口产品的价格,带动国内相关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成本发生变动,进而影响一国的物价水平。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一国货币升值,外汇汇率下降,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下降,带动国内物价水平下降;反之则相反。

另一方面,在间接传导机制作用下,汇率会通过进口替代机制、消费需求机制、工资机制、收入机制、货币供给机制,对一国国内的资产价格和货币供应量等宏观经济变量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对物价水平的间接影响。

首先,从进口替代机制看,本币升值汇率下降后,进口商品的价格会相对下降,为了保持市场份额,生产进口替代品的企业也会降低其产品的价格,因此会使国内一般物价水平降低。

其次,从需求机制看,汇率变动通过影响国内进口替代品的价格,间接影响消费品价格。一国货币升值降低了进口商品的价格,国内消费者将用进口商品替代国内近似产品的消费,使国内进口替代品的需求下降,从而可能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下调。

第三,从货币工资机制看,升值会带动进口品价格下降,推动消费水平的下降,导致实际工资上升,生产者因降低成本的需要而降低名义工资,名义工资的下降会进一步推动企业生产成本和消费水平的下降,如此循环往复,最终使货币升值国物价水平下降。

第四,从收入机制看,一国货币升值有助于抑制出口,扩大进口,减少国际逆差,从而导致人均的收入减少和物价下跌。

第五,从货币供给机制看。一国货币升值后,净出口的下降会导致央行在结汇方面减少本国货币的投放,使本国货币供给量相应减少,从而使国内的一般物价水平下降。

由此,在上述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汇率与物价成同方向变动。

2.现实中,国内物价水平与人民币汇率呈逆向变动。与上述传统的国际金融理论相悖,中国近期却出现了在人民币持续升值,外汇汇率不断下降的同时,CPI也持续攀升的现象。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8.27下降到2012年2月的6.28。其中,2007年1月,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突破了7.80的历史价位; 2008年4月,首次破“7”,正式迈入“6”的时代,创汇率改革以来的新高,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幅度达到4.5%,超越2010年汇改重启当年的3.5%。2012年初,人民币汇率在经过2011年底的反复震荡后,升值突然加速,春节过后的10个交易日内,5升5贬,累计升值119个基点,2012年2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破6.30关口至6.2937,带动盘中汇价最高报6.2884,升至人民币汇改以来的新高。

而与此同时,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不仅没有因为人民币的升值有所减缓,全国物价水而持续逆向上涨。2008年全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5.9%,2009年全年CPI上涨6.7%,涨幅比上年上涨了13.56%左右。进入2010年下半年以后,中国物价总水平更是呈明显上升态势,2011年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衡量的国内通货膨胀率高达5.4%,2012年2月9日,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1月,全国CPI同比上涨4.5%,环比回升。

二、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

导致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虽然众多学者采用多种分析工具,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与建议,但笔者认为,除去规律性的因素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殊原因:

1.强烈的市场升值预期。虽然如前所述一国货币升值汇率下降,具有抑制通货膨胀的效应。但是,对于人民币而言,随着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起步,人民币汇率逐渐从低波动向高波动转变,当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时,升值的冲击显示出明显增强的持续性,加之外界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使市场对人民币产生了强烈的升值预期,这种升值预期改变了传统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作用,其传导机制转变为:人民币汇率实际渐进性、持续升值市场升值预期强化国外投机资本大量流入人民银行为此进行对冲操作货币供应量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因此,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物价上涨的持续推动效应远大于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物价的紧缩效应。

2.我国进出口对汇率变化缺乏弹性。一方面,中国出口对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人民币在连续两年的时间里升值15%,仅能够导致出口增速小幅度下降,虽然人民币升值可以导致一般贸易进口增速的加快,但由于加工贸易进口增速的下降,两者相抵,总进口没有明显变化。而且,国内物价受加工贸易进口的影响非常小,因此,人民币升值通过进出口贸易渠道最后作用于通货膨胀的效果相对有限。

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大陆型经济体,国内物价受进口物价影响不大,这也降低人民币升值对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3.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进口价格的传递存在时滞。国外已有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汇率对进口价格的传递是不完全的,并且存在一定的时滞,即汇率变动只是部分反映在进口价格上。这意味着汇率对国内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等其他价格的传递同样是不完全的而且存在时滞。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的姜斐在其《论汇率传递效应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一文中,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的月度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实证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以CPI衡量的通货膨胀水平传递效应很低,并且存在明显的时滞,滞后期有可能延长到6个月之久。

上述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我国出现了在人民币升值的同时,物价水平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加的逆向效应。

三、以强化预期管理为核心,稳定汇率改革步伐

根据上述基本分析,为了降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以维护国内整体宏观经济环境的基本稳定,促进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笔者建议:

1.央行应加大管理调控力度,增强汇率弹性,纠正市场的偏颇观念。通过升值来缓解通胀的政策,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我国2005年7月汇改以来的现实,已经说明此项政策不能接受实践检验。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的外汇流入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也远远超过我们的外汇管制能力,其负面作用既是2005年以来外汇占款持续升高的主要原因,更是去年CPI居高不下,冲销紧缩货币政策效果的症结所在。

既然2005年7月开始的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目标是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方向是重归真正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升有贬才是浮动,因此,我们应迅速纠正目前人民币汇改就是人民币单方面升值的偏颇观念,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并在现有波动区间内加大各币种币值兑换的市场化程度,必要时央行应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让人民币出现适度贬值的行情,打消人民币升值的市场预期,弱化人民币升值对通胀的驱动效应,回归汇率改革的初衷,稳定汇率改革的步伐。

2.正确理解、积极宣传均衡有效汇率,进一步去政治化。目前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应该让它在增加弹性的同时,基本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就曾明确表示:“由于我们改进产业结构,逐步减少顺差,现在人民币汇率距离均衡水平比较近。”

同时,更深一层次看,在当今国际通行的以交易所金融交易产生完全自由浮动汇率的体系下,所谓人民币的均衡有效汇率,本质上并不存在。全球迅速膨胀的虚拟货币日益成为金融交易所的主宰,以套利为目的所生成的汇率只能服务于投机交易,均衡与否主要由超额资本的拥有方决定,并非是两国购买力平价或国际比较优势的客观反映。因此,人民币均衡汇率的改革是一场永无终点的马拉松,均衡与否只能在与国际金融资本和为其代言的政治势力的博弈中去发现。

由此,我们应加大人民币汇率已经处在一个合理的区间的宣传力度,引导市场预期,使之去政治化,降低汇率波动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为央行实行各项货币政策操作,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本文为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平衡关系研究”(项目编号TJJL10-25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周阳.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物价水平的传递效应[J].商业研究,2011(8)

2.姜斐.论汇率传递效应对通货膨胀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1(6)

3.余璇.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政治经济考量[J].中国物价,2011(6)

4.齐珊.关于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5)

5.吕剑.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传递效应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7(8)

6.陈浪南,何秀红,陈云.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价格传导效应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8(6)

7.王晋斌,李南.中国汇率传递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9(4)

8.陈明.通货膨胀目标制效应的数理分析与启示[J].税务与经济,2010(5)

有机化学反应汇总篇10

一、某电厂发电机组故障现象

众所周知,目前的电厂通常都是有多个不同的发电机组构成,其包含有水轮发电机、辅助设施、设备群、输电设施等多个环节构成,其中为在工作中为了确保发电机组运行的安全、正常、科学,在工作中通常都是按照发电机组运行要求接入一定的接地设施。在发电厂的接地工作中,通常都是以汇流管接地为主的。某电厂是由四个发电机组构成的,其中在运行调试和机组安装的过程中,1号发电机组和2号发电机都是300MW的发电机组,其在运行中曾经多次发生定子冷水汇流管低阻以及金属接地故障。这些故障的出现和产生反映出发电机在设计、设备的制造、现场安装、管理工作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缺陷。这些问题的存在由于在工作中无法对发电机定子主绝缘状况进行检查,不仅造成了发电机组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还严重的影响到发电机组在现场的绝缘交接试验。

1. 1号机故障发生情况

在该电厂运行中,1、2号发电机产生的故障极为复杂,与通常发电机汇流管故障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在1号发电机和2号发电机汇流管上分别出现了多个接点地或者多发性一点接地的故障现象,这就给故障的分析和处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在众多的故障中,常见的发生故障是在电机刚调试完之后出现的一次故障,其由于定子冷水系统调试完成,其冷水系统经过冲洗水进行监测之后能够达到预计的标准和要求,但是在内冷水循环中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质量缺陷和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即为严重,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缺陷。

2. 2号发电机故障情况

在隔年十月,2号发电机冷水系统调试完毕,且在定子冷水系统运行状况下对发电机定子进管、出汇流管、出线盒、进出水管都进行了优化和检查,同时对地绝缘电阻现象进行了分别测试,经过测试发现,发电机内冷水进水管汇流管存在着一定的低阻接地故障现象。经过测量研究得出。该电厂的1、2号发电机绝缘电阻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在工作中采用摇表。但是由于汇流管处在应用中电子绝缘电阻现象较为严重,给发电机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规章分析和总结

由于该电厂存在着上述众多的缺陷与不足,为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省电力试验所、电厂和电力建设工程公司等多个单位共同努力和研究,对故障现象进行了反复的检查和判断,最终探索出其故障的出现现象。

1. 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理

发电机定子绕组内冷水系统示意图可以看出发电机定子绕组绝缘中,不仅包括绕组的槽部、端部和引出线部分,还包括了绝缘引水管内冷水的绝缘和各汇流管对地的绝缘。内冷水系统的各汇流管采取了多种措施,使其从机内到机外都对地绝缘,在汇流管与线圈绝缘引水管连接处还安装了许多测温元件,局部的绝缘缺陷或测温元件外壳与汇流管相碰等都可能造成接地故障。通常汇流管接地故障点不易寻找,若汇流管同时发生多点和连续多次接地的故障,分析查找和处理会更为困难和复杂。

2. 1号机汇流管故障处理

鉴于1号发电机4个汇流管中有3个同时发生金属性接地故障,先后分别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常规处理措施进行处理,并不断对汇流管对地绝缘电阻进行测量。

(1)对内冷水系统进行多次内冷水置换和内冷水机内循环化验内冷水电导率。经多次排放且内冷水电导率已达0.56μs/cm的情况下,各汇流管对地绝缘无变化。

(2)对内冷水系统连续进行了多次正、反冲洗,在内冷水电导率为1.1μs/cm时,各汇流管对地绝缘无明显变化。

(3) 对检测电机进、出水温度的热电偶进行了全面检查,并将全部热电偶屏蔽接地端悬空后,测量各汇流管对地绝缘无明显变化。

(4) 安装人员逐个检查与发电机连接的内冷水进、出水管上螺杆绝缘套和绝缘垫未见异常。

在上述常规的检查手段未能查明故障的情况下,决定拆下发电机定子内冷水总进、出水管和出线盒总出水管,以判断其金属性接地故障的所在区域。

分析测量结果:定子进、出水汇流管接地故障点在机外,而出线盒出水汇流管接地故障点在机内。对与定子进、出水汇流管连接的机外水管拆下后检查发现,在发电机内、外管道连接处无绝缘筒,致使系统安装完毕后造成所连接汇流管接地。为此向东方电机厂订购了专用配件并对水管系统结构尺寸进行了调整后复装定子内冷水系统。经打开出线盒入孔门进行检查,发现有一根发电机出线测温热电偶接地屏蔽外壳搭接在出水汇流管上,将其移开并固定好。经处理复装完毕投运后,各汇流管对地绝缘已恢复正常。

3. 2号机汇流管故障处理

对汽轮机组转子进行有限元温度、应力分析,包括对转子进行几何建模,建立网格方案,设定边界,设定初值条件,材料模型的建立,转子材料本构的建立等等,每一个阶段完成的好坏对整个过程实施的难易程度、最终结果的准确度都会产生影响。经常规检查处理未能查明故障部位的情况下,拆下与定子进水汇流管相连的机外管道和有关连接处的绝缘构件,才发现是电机制造厂装配的汇流管绝缘垫圈自身对地绝缘电阻仅为3kΩ。经用丙酮等清洗和处理,绝缘垫圈绝缘恢复。全部复装后,进水汇流管接地故障已消除,对地绝缘电阻上升为91kΩ。

三、结束语

某电厂1、2号发电机发生不同类型汇流管接地故障以及造成这些故障的原因反映出了在设备设计、制造和现场施工、安装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近年新投产机组发生汇流管接地障较频繁,建议引起重视,有效地防止同类故障的不断发生。提高设备制造和安装工艺质量水平。这项工作为处理同类故障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可供安装启动调试借鉴。

参考文献

[1] 马文涛,杨绪坤. 300MW发电机汇流管接地故障分析及处理[J]. 西北电力技术. 2002(06)

[2] 黄永峰. 400MW发电机汇流管接地故障分析及处理[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08(12)

有机化学反应汇总篇11

【摘 要】本文以江苏机电产业和纺织服装产业为研究对象,对汇率改革3年来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梳理。首先,从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商品价格、出口增速、每美元出口成本和出口利润率的影响等方面多维度呈现了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承受力影响的特征化事实。接着,本研究进一步采用出口额作为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出口企业承受力的变量,以2002年1月~2008年6月的月度数据,对人民币汇率变动与江苏机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出口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计算了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对机电出口、纺织服装出口影响效应的大小,以此反映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出口企业承受力的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汇改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机电出口、纺织服装出口的抑制效应逐年增加,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出口企业承受力的负面效应正逐渐加大。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出口企业承受力 机电产业 纺织服装产业

一、引言

2007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人民币升值的加速,再加上外部市场需求下降、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叠加,中国的外贸出口特别是纺织服装出口在2008年上半年似乎遭遇了“寒流”,许多出口型中小企业步履维艰。在此背景下,决策层对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的生存状况进行了密集调研,社会也对此给予了广泛关注,凸显了当前研究汇率机制改革3年来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影响的重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然而,迄今为止,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影响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基于此,为深入揭示人民币汇率改革和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本文以江苏机电产业和纺织服装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对汇率改革三年来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梳理,以期为汇率机制改革、企业应对汇率风险和提高出口企业承受力提供支持和参考。

二、人民币升值影响出口企业承受力的特征化事实

影响出口企业承受力的因素是多重的,人民币升值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人民币升值将直接冲击国内出口商品的出口定价和出口数量,还会进一步影响出口商竞争力和利润。具体来说,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承受力的负面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传导:首先,人民币升值将引起出口商品单位价格的变化。当人民币对某种货币汇率提高时,出口价格提高;反之,则出口价格降低。例如,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以美元结算的那部分出口商品价格就提高了;人民币对欧元贬值,以欧元结算的那部分出口商品的价格就降低了。其次,出口商品单位价格的提高导致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有可能引起国外需求的减弱,进而引起出口数量的减少。出口商品价格的提高和出口数量的下降将反映到出口额这一指标上,如果出口商品价格提升的幅度小于出口数量减少的幅度,则出口额及增速将下降。第三,在影响出口商品单价和出口数量的基础上,人民币升值可能进一步引致出口企业竞争力及承受力下降,导致企业相关指标不断恶化,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企业每美元出口成本与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是较好衡量这一传导过程的指标。一方面,每美元出口成本是企业进行出口盈亏平衡分析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出口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承受能力。企业每美元出口成本与结算汇率之间的差额不断缩小,意味着企业利润空间的不断缩减,企业承受汇率升值的能力下降;反之,则意味着企业利润空间的扩大,企业承受能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则更直观地反映了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出口利润空间的挤压情况,衡量了人民币升值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影响程度。因此,本文将首先从出口商品价格、出口增速、每美元出口成本及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4个方面,概括、描述汇率机制改革3年来人民币升值影响机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出口企业承受力的特征化事实。

(一)对企业出口产品价格的影响

人民币对某种货币升值时,用该货币结算的出口商品价格将提高;人民币对某种货币贬值时,用该货币结算的出口商品价格将下降。为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机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出口商品总体价格的效应,考虑到用不同货币结算的贸易额权重,本文使用“出口价格加权变化率”指标来衡量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机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出口产品价格的影响。“出口价格加权变化率”ΔP的计算公式如下:

ΔP=ΣΔPi=Σri×Δeri (1)

其中,ΔP、ΔPi、ri、Δeri分别代表出口价格加权变化率、人民币对第i种货币的汇率变动对出口价格的效应、以第i种货币结算的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重和人民币对第i种货币的水平变动幅度。

机电产业和纺织服装产业的计算结果显示,汇改以来(即2005年7月~2008年6月,下同)人民币汇率变化使江苏机电出口商品的总体价格提高了9.00%,其中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使江苏机电出口商品的价格上升了10.33%;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变化使江苏纺织服装出口商品的总体价格提高了10.79%,其中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使江苏纺织服装出口商品的价格上升9.8%。而且,随着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的加快②,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机电、纺织服装出口产品价格的负面效应(提高出口商品价格)呈逐年加大的趋势。如,2006年人民币升值使得机电产品出口商品价格提高0.09%,2007年为2.69%,2008年1~6月则为4.01%。

计算结果还表明,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纺织服装出口商品的价格影响更大一些,即纺织服装业受到的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产品价格的负面效应(提高出口商品价格)更大。这主要是因为欧盟在江苏机电产品出口中所占份额要大于其在纺织服装出口中所占份额,两者相差近十个百分点。而汇改以来人民币对欧元贬值了8.17%,机电出口市场中欧盟所占份额高于纺织服装业使得欧元升值,降低机电产品价格的效应要大于对纺织服装产品的效应,所以人民币升值对机电产品出口价格的负面效应要小于纺织服装业。

(二)对企业出口增速的影响

现有文献中,出口额增速一般用美元计价的出口额作为计算基准,即出口额增速=(现期用美元计价的出口额-基期用美元计价的出口额)/基期用美元计价的出口额,这在汇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能反映出口的真实增速;但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幅度逐年增加,且每年的升值幅度都在3%~7%之间,如此大的升值幅度使得采用美元计价的出口额来计算出口同比增速不能反映出口的真实增长情况,有可能高估了企业的出口增速。因此,考虑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本文使用人民币计价的出口额作为计算出口增速的基准,以期更准确地反映相关产业的出口增速,计算公式如下:

EX1rmb- EX0rmb

exrmb=

EX0rmb(2)

其中, exrmb、EX1rmb、EX0rmb 、分别表示用人民币计价的出口额增速、现期用人民币计价的出口额和基期用人民币计价的出口额。

计算结果表明,在人民币实际汇率及对美元汇率不断走高的背景下,江苏机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出口增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机电产业的出口增速由2005年的43.1%下降到2008年1~6月的12.2%。其中,2005年机电产业完成出口额6 874.83亿元,同比增长43.1%;2006年机电产业全年完成出口额8 873.51亿元,同比增长29.1%;2007年机电产业全年完成出口额10 749.44亿元,同比增长21.1%;2008年1~6月机电产业出口5 442.27亿元,同比仅增长12.2%。纺织服装产业出口增速同样呈现下滑的趋势。2005年江苏纺织服装产业出口1 539.93亿元,同比增长24.8%;2006年江苏纺织服装产业出口1 750.53亿元,同比增长13.7%;2007年江苏纺织服装产业出口1 924.28亿元,同比仅增长9.9%;2008年1~6月纺织服装产业出口932.27亿元,同比仅增长11.0%。

汇改以来,机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出口增速逐年下降,反映出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对相关产业出口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虽然影响企业出口数量的因素很多,但汇改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已升值14.66%,其中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已达16.67%③,人民币升值无疑是导致汇率机制改革3年来机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出口增速不断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企业每美元出口成本的影响

据江苏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的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至2008年1~6月,江苏省机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样本企业每美元出口成本呈下降态势,但各期每美元出口成本与当期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差额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而持续减小,且差额减少的速度不断增加,显示出样本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不断下降。特别是进入2008年后,随着人民币升值的加速,相关样本企业每美元出口成本与当期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差额大幅度减少。相关样本企业每美元出口成本与当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之间的差额逐年下降,显示出口企业受到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冲击正不断加大,机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应对汇率风险的承受力正不断减弱。

(四)对企业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的影响

据江苏省外经贸厅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的监测数据显示,相关样本企业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逐年下降,反映出企业出口产品的利润空间不断减少,企业承受力不断下降。汇改3年来,纺织业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从2006年的2.64%下降到2007年的1.22%,2008年1~6月进一步下降至0.42%;服装业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从2006年的1.48%下降到2007年的1.35%,2008年1~6月进一步下降至1.21%。而机电产业的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同样大幅下滑,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从2006年的16.92%一路下滑至2008年1~6月的6.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则从2006年的3.68%一路下滑至2008年1~6月的2.62%。纺织服装业和机电业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的逐年下降,表明人民币升值对江苏机电和纺织服装产业生产经营的负面影响正逐步显现,人民币升值正不断侵蚀机电、纺织服装企业出口利润,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承受力正不断下降。

三、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机电出口、纺织服装出口影响的协整检验

影响企业出口承受力的因素很多,人民币升值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而已,在上述特征化事实分析中,我们并不能区分汇率变动及其他因素,如原材料价格、外部需求等变动对企业出口承受力的影响。特别是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出口企业同时面临着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扬、人力成本大幅度提升、出口退税减少、世界经济放缓和人民币加速升值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更需要在剔除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单独、严谨地考察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承受力的影响。鉴于此,本文进一步采用出口额作为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出口企业承受力的变量,通过检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企业出口的影响来反映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出口企业承受力的效应。出口额是出口价格和出口数量的乘积,是出口价格和出口数量变动后的最终效应,通过考察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出口额的影响能够较好的刻画出口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承受力变化。

考虑到我国于2001年底加入WTO,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选取2002年1月~2008年6月的月度数据,对人民币汇率变动与江苏机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出口之间的长、短期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对数变换后的机电实际出口额、机电主要贸易国实际国民收入、人民币实际汇率及人民币汇率波动率数据分别记为LNEX_JD、LNYf_JD、LNREER、LNVOL;对数变换后的纺织服装实际出口额、纺织服装主要贸易国实际国民收入、人民币实际汇率及人民币汇率波动数据分别记为LNEX_FZ、LNYf_FZ、LNREER、LNVOL。

在本部分的实证分析中,针对时间序列数据可能存在的非平稳性,本文将首先运用ADF单位根检验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如果各变量单整阶数相同,则可采用Johansen协整向量自回归(conintegratingVAR)法来验证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出口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一)机电产业出口方程的协整检验

机电产业出口方程各变量的ADF检验显示,各时间序列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变量,在此基础上我们可检验它们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Johansen协整检验显示,江苏机电产业出口的正规化长期方程:

LNEX_JDt=5.360949LNYtf-0.628982LNREERt

-0.020304LNVOLt (3)

式(3)表明,长期内,江苏机电产品出口主要受贸易伙伴国国民收入水平拉动,机电产品出口对贸易伙伴国实际国民收入的弹性达到5.37,即贸易伙伴国实际国民收入每上升1%,机电产品出口将上升5.37%。而人民币实际汇率和汇率波动率对机电产业出口均具有负向作用,其中,实际汇率每升值1个百分点,江苏的机电出口将下降0.628 982个百分点;汇率波动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江苏的机电出口将会下降0.020 304个百分点。

(二)纺织服装产业出口方程的协整检验

纺织服装产业出口方程各变量的ADF检验显示,各时间序列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变量,在此基础上我们可检验它们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Johansen协整检验显示,江苏纺织服装产业出口的正规化长期方程:

LNEX_FZt=5.041973LNYtf-1.465061LNREERt

-0.040296LNVOLt (4)

式(4)显示,长期内,贸易伙伴国国民收入水平显著推动了江苏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纺织服装出口对主要贸易伙伴国实际国民收入的弹性达到5.04,即主要贸易伙伴国实际国民收入水平提高1%,江苏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将增长5.04%。与机电产品出口不同的是,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值的变动比较敏感,出口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弹性较高,达到-1.47,即人民币实际汇率每升值1个百分点,江苏的纺织服装出口将下降1.47个百分点。同机电产品一样,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率对纺织产业出口也具有负向作用,且系数估计值较小,汇率波动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纺织服装出口将下降0.040 296个百分点。

(三)机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协整检验结果的比较

上述协整检验显示,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与机电出口,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与纺织服装出口之间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长期均衡关系如表1所示。

可以发现,长期内,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值变动和汇率波动率变动都对机电、纺织服装出口产生抑制效应。而且,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波动性对机电、纺织服装产业出口的抑制系数大小差不多,其绝对值均小于0.05,这两个抑制系数要大大小于汇率水平值变动对机电、纺织服装出口的抑制系数。

表1同时显示,纺织服装出口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要大大高于机电出口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纺织服装出口对汇率水平变动的弹性是机电出口的2.33倍,纺织服装出口对汇率波动的弹性是机电出口的1.98倍。两者相差如此之大,可能是由于江苏机电和纺织服装两个产业在出口贸易形式、出口企业属性、出口产品附加值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如表2所示,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分贸易形式看,主要为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所占比例在80%左右;分企业性质看,以三资企业为主,三资企业完成的出口额占机电出口额的90%左右。纺织服装产业出口则以一般贸易为主,一般贸易所占比例在70%左右;尽管三资企业完成的纺织服装出口额在总额中所占比重不小,但其40%左右的占比明显小于机电产业90%的占比。此外,两者在出口产品附加值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江苏省机电产品出口中高新技术产品占比不断增加,而江苏纺织服装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的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及低档次产品,这使得机电产业出口产品附加值要高于纺织服装产业。一般而言,人民币升值对一般贸易出口、内资企业出口、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要分别大于对加工贸易出口、外资企业出口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④。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虽然也会令机电产业出口产品面临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下降的压力,但由于其出口产品附加值较高,又以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出口为主,因此,汇率变动对机电产业出口的抑制效应要远远小于对纺织服装产业的抑制效应,从而导致江苏纺织服装产业出口的长期汇率变动弹性系数要远远大于机电产业出口的长期汇率变动弹性系数。

四、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对机电出口、纺织服装出口影响的效应分析

第三部分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与机电出口、纺织服装出口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具体分析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对机电出口、纺织服装出口的效应大小,即分析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是促进了还是抑制了机电出口和纺织服装出口,并计算其影响程度。本文选取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作为计算区间,以反映汇改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江苏机电出口、纺织服装出口影响效应的变化情况,进而推测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出口企业承受力影响的变化情况。

如表3所示,2005年7月以来,随着人民币升值步伐的加快,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机电、纺织服装出口的抑制效应呈逐年增加趋势,表明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承受力的冲击效应逐渐加大。2006年,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比2005年升值1.59%,使机电产品出口比2005年减少1%;汇率波动降低10.94%,促进江苏机电产品出口比2005年增加0.22%;两者相加即为2006年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机电产品出口的总效应,为-0.78%,即2006年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导致江苏机电产品出口比2005年下降0.78%。2007年,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机电产品出口的总效应达到-2.88%,其中,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比2006年升值4.14%,导致机电产品出口比2006年减少2.6%;汇率波动增加13.93%,引起机电产品出口比2006年减少0.28%。进入2008年后,人民币升值步伐进一步加快,人民币升值对机电产品出口的负面效应也加大。2008年1~6月,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比2007年1~6月升值5.80%,汇率水平升值对出口的抑制效应达到-3.65%,即人民币的升值导致2008年1~6月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减少3.65%;而汇率波动率降低12.28%,促进2008年1~6月江苏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加0.25%;两者效应之和即为汇率变动对出口的总效应,为-3.4%,即2008年1~6月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导致机电产品出口同比下降3.4%。

人民币升值对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抑制效应也随着人民币升值步伐的加快,而呈现出不断加大的趋势。表4显示,2006年,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总效应为-1.89%,即2006年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导致纺织服装出口同比减少1.89%。2007年,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升值对纺织服装出口的抑制效应为-6.06%,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加对纺织服装出口的抑制效应为-0.56%,汇率变动对出口的总抑制效应为-6.62%,即2007年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汇率水平升值和汇率波动增加)导致纺织服装出口比2006年下降6.62%。进入2008年后,人民币升值步伐进一步加快,人民币汇率水平升值对机电产品出口的负面效应也进一步加大。2008年1~6月,人民币汇率水平同比升值5.80%,导致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比2007年1~6月下降8.5%;人民币汇率波动降低12.28%,增加纺织服装出口0.49%;两者效应之和为-8.01%,即2008年1~6月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汇率水平升值和汇率波动减少)导致江苏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比2007年1~6月下降8.01%。

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机电、纺织服装出口抑制效应的逐年增加,表明人民币升值步伐的不断加快已对机电、纺织服装出口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出口企业承受力的负面效应正逐渐加大,这与我们在第四部分中,从出口增速、出口换汇成本和出口产品销售利润率中得到的判断是一致的。

表3、表4还显示,汇改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变动对出口影响的抑制效应不断加大,这主要是因为人民币升值步伐不断加快。而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性对出口影响的效应则不稳定,有时候促进出口,有时候抑制出口,但汇率波动对出口的效应要大大小于汇率水平变动对出口的效应,这说明汇改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变动对出口的影响发挥着主导作用,汇率波动对出口的影响还比较小。此外,数据还表示,汇改以来人民币相同的升值幅度,对纺织服装出口的抑制效应要大大高于对机电出口的抑制作用。这主要是因为,纺织服装出口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弹性要大大高于机电出口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弹性,纺织服装出口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弹性为-1.465 061,而机电出口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的弹性仅为-0.628 982,前者是后者的2.33倍。

五、结论与启示

为分析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承受力的影响,本文首先从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商品价格、出口增速、每美元出口成本和出口利润率的影响等方面多角度呈现了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承受力影响的特征化事实。接着,本研究进一步采用出口额作为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出口企业承受力的变量,以2002年1月~2008年6月的月度数据,对人民币汇率变动与江苏机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出口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计算了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对机电出口、纺织服装出口影响效应的大小,以此反映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出口企业承受力的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汇改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机电出口、纺织服装出口的抑制效应逐年增加,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出口企业承受力的负面效应正逐渐加大。

上述分析表明,随着人民币升值步伐的加快和升值幅度的累积,江苏机电、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承受力正不断下降,应对汇率风险已成为影响出口企业生存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人民币汇率改革应在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下,进行稳健、逐步的调整,以给予相关出口企业稳定的汇率调整预期及过渡时间,避免汇率短期大幅度变动对出口企业的剧烈影响。本文的结论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变动和汇率波动对江苏机电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的影响是显著的。因此,货币当局在关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水平值的同时,也应进一步关注其波动性给出口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决策部门应针对不同产业抵御汇率风险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给予支持,以差别化的政策提升相关产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承受力。本文的研究表明,机电产业和纺织服装产业的人民币升值承受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实际政策制定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充分考虑不同产业应对汇率风险能力的差异,根据不同产业抵御汇率风险的特性,实行有差别的政策支持抵御汇率风险能力较弱的产业,避免给这些“弱势”产业造成重大冲击。

(三)政府要加快市场化配套改革,为企业积极应对人民币升值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针对企业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和开拓国内外市场,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引导涉外企业转变出口增长方式,鼓励相关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并完善相关配套改革,严格保护知识产权,防止企业恶性竞争,为企业应对汇率风险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相关企业应该综合运用财务、金融、生产经营手段,全面提高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承受能力。面对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相关企业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应积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主动应对人民币汇率变化,规避汇率风险。

文中相关注解:

① 本文为商务部2008年课题《人民币升值与出口企业承受力》的研究成果之一。限于篇幅,文中省略了许多分析图表及实证分析和公式推导过程,如有需要,请向作者索取。

②以BIS公布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计算,2006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0.86%,2007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4.86%,2008年1~6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3.57%;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每月平均数计算,2006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3.12%,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83%,2008年1~6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6.39%。

③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2008年6月BIS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2005年6月BIS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2005年6月BIS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2008年6月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价-2005年6月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价)/2005年6月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价。

④ 具体见吴先满、蔡笑:《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国内支柱产业的影响》,《苏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先满,蔡笑.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国内支柱产业的影响.苏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

[2]白暴力等.当前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对我国进出口价格的作用.人文杂志,2007(5).

[3]陈龙江,黄祖辉.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浙江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4]谷宇,高铁梅.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的分析.世界经济,2007年第10期.

课题组组长:笪家祥 江苏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课题组副组长: 吴先满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

高鹤云 江苏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课题组成员:王显东江苏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邱钟娴江苏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蔡清华江苏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有机化学反应汇总篇12

    我们认为。改革供销社汇总会计报表要放眼于整个农村合作经济,动态反映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状况,体现“大合作、大校纪,的总体总想。要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同时要具有前瞻性;既要反对弄虚作假,又要反对漏统漏报。要坚持三个原则:

    (一)规范性原则。汇总会计报多的改革要坚持以国家现行有关财经法规、制度为准绳。参汇单位的会计报表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会计法规、会计制度编制。汇总会计报表数据要严格按照参汇单位上报数汇总。

    (二)科学合理原则。要适应供销社创新体制、创新机制的改革需要,体现“开门办社、开放办社”,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反映发展中的供销社经营情况和财务成果,科学地设置汇总会计报表报表格式及会计指标。既要坚持广泛性,又要加以合理规范、确定汇总会计报表的汇编范围。

    (三)简明实用原则。报表格式及指标的设置,要既能够全面客观反映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工作成果,完整提供会计信息和决策依据,又能够不增加被汇总单位的工作和经济负担。

    二、改革汇总会计报表基本思路

    汇总会计报表改革要做到“两个延伸,两个精简”。一是延伸汇总单位。改革现有以各级联社作为汇总单位的报表汇总体系,将汇总单位延伸至基层供销社。这符合中央5号文件规定的“社企分开”原则。从实践上讲,基层社范围具有法人资格的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单体经营公司以及各种形式的承包、租赁经营的客观存在.使基层社作为级汇总单位成为必要。因此,对其所辖范围内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编制的会计报表,按相同项目汇总,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政策上讲,都是可行的。由于不涉及税收、信贷、审计等问题,从而解决了改革汇总会计报表的技术问题。将基层供销社作为汇总单位有利于真实、全面、完整、客观地反映这些经济实体的会计数据,有利于上级领导准确了解供销社经营情况和财务成果,有利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有利于划分基层社与其下属被汇总单位的责、权、利关系。

    二是延伸起报单位。凡是承认供销合作社章程,接受供销社行业指导的专业合作社、社区综合服务社、独立核算的单体公司以及基层社原有理事会所应无独立法人资格的经营实体都应单独作为基层供销社理事会下属一个起报单位,纳入汇总范围。

    三是精简汇总报表种类。现有汇总会计报表种类繁多,部分报表基本没有实际使用价值。应以科学、合理、实用为原则,重新设置能反映改革成果的汇总报表。

    四是精简汇总报表指标。现有汇总会计报表指标重复、过时现象严重,应大量精简压缩,同时适量增加能反映改革成果的会计指标。

    三、改革汇总会计报表存在的难点与对策

    对于新的改革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一是被汇总单位自觉履行汇总义务的比例不大。被汇总单位是否自愿接受汇总管理,是制约汇总范

    围延伸的瓶颈问题;二是受税收、银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汇总数据在真实性、有效性上存在问题。解决这些难点的基本对策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这是解决汇总会计报表数据的前提。首先要由各级领导尤其是县、基供销社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要在组织和人员上落实,加强财会工作力度;其次要求各级财会部门和财会人及提高认识,坚持财会工作必需与供销社的发展相适应的原则,转变“等、靠、要”的消极思想,积极主动参与供销社的改革;再次要求基层企业(被汇总单位)领导和财会人员深刻理解改革汇总会计报表的目的与作用,正确处理加入合作经济组织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