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合集12篇

时间:2023-11-24 11:07:55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篇1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47

[中图分类号] F270.7; TS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070- 02

自我国加入WTO后,多年来烟草行业的竞争格局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市场竞争变得更加的激烈,这就为烟草企业的生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烟草企业通过标准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了对企业资源的配置,使得烟草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并有效地拓展了烟草企业的发展空间。不过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烟草企业虽然近几年内在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基本都是停留在行业应用的基础上,并没有达到信息资源整合、辅助决策分析的高度。究其原因是标准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脱节,信息化建设缺少了强有力的基础。

1 烟草行业对信息化标准需求的主要体现

1.1 烟草行业中的各个企业需要信息化标准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提高企业决策工作的科学性与生产经营业务流程的规范性。从整个烟草行业来看,虽然企业众多,但是产品单一,这就为整个行业采用规范的、统一的、先进的生产经营模式提供了前提,而且这种形式也非常适合采用信息技术来进行生产管理。当前各个烟草企业在信息化标准方面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数据字典、代码、应用系统、接口、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通过制定这些方面的信息化标准,能够实现数据标准化、业务流程标准化、信息技术标准化。

1.2 整个烟草行业的管理需要信息化标准的制定

我国对烟草行业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国家烟草专卖局对全国烟草行业各方面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这种体制使得整个烟草行业需要内部管理政令统一、畅通、快捷、准确,信息化标准则是用于规范化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

标准化建设是进行工作规范化的基础,统一标准则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烟草企业之间信息共享的重要前提。不进行标准化建设,就难以体现出计算机系统的技术优势。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就必须要对与信息化管理相关的各种数据、指标和流程的标准化工作进行重视,对信息化建设标准、信息资源标准、数据传输标准都进行统一。同时还需要按照行业的要求,对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业务流程、信息资源标准和数据交互机制进行规范,形成完善的标准化体系框架。

2 烟草企业信息化技术对标准化要求较高

烟草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开发设计多种信息系统。这其中需要对标准进行统一。例如数字仓储系统,在开发数字仓储系统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作业规范》来进行设计。数字仓储系统涵盖了卷烟入库、在库、出库等多项作业,并且还必须要其他的相关系统实现数据集成,形成一个完整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这个过程中就涉及到了数据格式、信息传输方式、系统接口等多方面。烟草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步骤:① 完成信息化基础建设,建立基础运行环境,这里必须要考虑人的因素(观念、思维方式、企业文化、对信息化的认知程度),工作流程和基础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已有的软硬件的选型和掌握; ② 企业内部基本信息系统的建设:财务、进销存、OA; ③ 实施ERP; ④ 建设企业电子商务系统; ⑤ 建设CRM和SCM。当然在进行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并不一定需要按照这些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

同时还必须要考虑到企业信息化软件系统体系结构,主要包括了3个层次:商务层、企业内部层、基础设施层。在商务层中主要包括了咨询管理、定单管理、交易管理、采购管理、在线支付、发运管理、客户服务、CRM等等。企业内部层则主要包括了工作流管理、OA、ERP、SCM、CAD、APC、约束控制、优化控制等等。基础设施层中则主要包括了数据库、中间件、电子邮件、SSL/SET、XML等。面对如此复杂的软件系统体系结构,如果缺少一定的标准作为支撑,那么就难以实现企业内部以及与外部的数据流动和交换,难以到达信息化的效果。就当前而言,可以参考美国Purdue CIMS模型来构造烟草企业自己的信息化系统。

3 推进标准化建设,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整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标准基础上的,因此需要制定出行业信息标准体系,为信息化建设打下基础:① 实现经济技术指标体系的标准化,行业间的经济技术指标体系标准化是企业实现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政策性与技术性很强的一项工程,但是这却能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② 实现代码的标准化,如今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所采用的系统复用率都较低,这也使得企业想要升级系统时往往都较为困难,因此,国家有必要相关的标准;③ 实现接口的标准化,现在有很多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有一些企业是内部各个部门分开执行的,这就为最后的企业内部的数据流通造成了障碍,而不同软件之间所采用的接口也各不相同,为此需要对软件接口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接口标准,同时还需要建立通用的数据通迅协议和硬件标准接口,有效解决行业、企业内外“信息孤岛”、“软硬件不兼容”等问题;④ 实现结构数据的规范化,结构数据是否规范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效果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合理的结构数据,能够消除数据冗余节约存储空间。

标准是一种充分适应、调和各方面需求的结果,只有在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信息化建设才能适应企业各方面的要求;也只有在企业相关管理部门的保障下,信息化建设才能得以贯彻执行。企业在开展信息化之前必须要对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等进行整合,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要贯彻企业内的工作标准,为此就需要建立一整套的完善的标准化体系。

4 结 语

信息化建设与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随着对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企业内部各种系统之间的数据之间的连贯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对现有的各种系统进行集成已经迫在眉睫,为此,标准化建设也被重视起来。我们必须要本着改革、创新、实用适用的原则,加强标准化建设,以此来推动信息化建设,进而发挥出信息化的真正优势。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篇2

一、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1、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有些企业开展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有些则没有,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同时,企业的减员增效也波及到企业的档案部门,相当数量的企业档案部门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威胁,信息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即使已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在发展中也很不平衡。

2、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基础条件薄弱,技术、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当前,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状况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基础条件薄弱,信息化程度低。缺乏应有的设备和技术支撑,对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度不够,数字化信息资源少,企业档案网站建设良莠不齐,信息化管理人才短缺,对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研究不够。

3、企业档案信息管理与其他信息管理没有实现有效衔接。文档一体化管理是企业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的发展方向,它使生产活动、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工作实现有效衔接,进而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实现档案信息的无缝连接和有效管理。由于我国企业档案信息化程度低和管理机制上的障碍,档案工作很难在系统上实现与各生产、管理环节之间的连接,文档一体化管理的实现困难重重。

二、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快企业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标准规范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法律保障。因此,档案信息化建设一定要着力解决“交通规则”方面的问题,这些“交规”就是我们所要构建和遵循的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和规范,主要包括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管理,以及档案信息的资源标识、描述、存储、查询、交换、管理和使用等,逐步形成关于企业档案信息化的标准规范体系。

2、重视企业档案信息应用系统建设。这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档案信息、网络建设的技术保障。信息技术应用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关系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集中体现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效益。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篇3

一、概述

近几年来,由于钢材行业新增产能扩大,导致国内钢材需求强度减弱,产能严重过剩,市场供求矛盾加剧。本溪钢铁(集团)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本溪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钢)的全资子公司,积极面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全面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市场信息收集,准确把握市场走势,及时调整企业营销策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指标,呈环比递增态势,实现了产值利润的同步增长。究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不断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全面推进企业加强管理,调整产品结构通过企业管理信息的应用,实现了“眼睛盯着市场转,产品根据市场变”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越来越被越多的企业所重视,信息是财富、信息是金钱。对比众多的企业已形成了共识。按照本钢的要求,本溪钢铁(集团)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着力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管理信息化不仅从全方位给企业管理创新发展带来深刻影响,而且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源泉,可以降低企业创新发展的风险,克服企业创新发展中的障碍。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的网络已经成为连接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市场、企业与社会的主要桥梁,是不可替代的经济增长之源。企业管理离不开信息,其创造潜力的释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自身的利用信息化程度。同时,我国企业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所积累下来的巨大资产存量,能否通过信息化改造在不断增值中谋求创新发展,也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致力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才能找到不断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现代企业必须把对信息的开发和管理提升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及时、快速通过对企业管理信息开发和广泛利用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国际管理接轨的重要途径。

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和作用

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已由粗放经营管理转向集约化经营管理,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发展趋向。本钢近几年来钢材出口创惠位居全国钢铁企业之首,开拓国际钢材市场,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捕捉国际钢材价格信息走势和钢材品种需求信息,挖掘和跟踪国际和国内两大市场需求及变化走势信息,利用信息,在企业整个管理中就显得突出重要了。笔者认为: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资源,就必须从探讨和研究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内含入手,掌握其内涵实质,以利于企业管理信息开发和应用,以利于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把企业管理的全部流程、标准、制度等深入细化,使用计算机语言进行更深层次的规范,使用电子信息技术,使管理、生产实现自动化,把标准化强化到企业经营的细节中去。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把流程、职责、权限、指标等各方面都深刻的规范到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来。原本很多不合理的企业经营过程,由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要求,需要重新的设计,直到符合流程的要求;原本很多不清楚的核算、审批,由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必须细化到个人;原本很多含糊不清的事情,由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要求,都必须明确职责,明确数据指标。企业管理信息化,有助于企业的科学化决策;企业管理信息化,能够提高企业业务办事程序的合理性;企业管理信息化,能够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达到最佳的效果,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与经营效率;企业管理信息化,提供给企业一个很大的交流平台,使企业更加快速、更加准确的得到先进的经验和成果。企业管理信息化,大大的阻塞了企业管理中的一些弊端与漏洞,加快了企业运行的节奏,降低了成本,促进开发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少投入多产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三、企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笔者所知:目前企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高管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不重视。由于有些企业高管自身企业管理理论水平和实际管理能力较差,又加之观念陈旧。因而企业没有成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和配备专抓专管管理信息化的管理人员。既使有的企业配备了专职管理信息化的专职人员,但由于这些管理人员信息专业知识掌握较少,又不热爱本职工作,因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成效甚微。二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基础薄弱。众所周知,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是数字信息管理规范化,信息业务流程规范化和信息处理规范化。就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而言,有些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不高,管理过程随意性比较大,企业的生产、销售、供应、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互不连通,互不兼容,存在“信息孤岛”现象,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管理信息不准确,不能快捷传输和共享。一个管理水平较低的企业,很难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即使采用了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其效果也是比较差的,只能是形式化的。对企业外部信息的搜集、获取、筛选、处理、应用等存在问题,笔者在此就不赘述了。

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

在当前,蓬勃发展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它有助于挖掘企业管理创新的潜力。企业管理信息化不仅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而且也是市场激烈竞争下的客观要求,。开展管理创新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于新产品开发、工艺设计、生产、财务、销售、人力资源、行政等各个方面,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企业管理信息化运用辅助销售管理,就能按照货款回收、销售收入、利润和资金占用等指标开展微机化管理,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资金计算的准确性,而且还能有力地控制了销售费用与成本。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合同管理,对每位客户的合同、合同评审、供货、发货、货款回收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并与财务部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相连接,就对每位客户的信用开展综介评估,从而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有效避免经营风险。

一是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信息化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加速器。经济发展到今年天,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使企业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企业作为信息化的主体地位,应努力唤起信息化的意识,在企业发展战略、内部运营机制上,采用当代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技术、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等,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信息化成效,从而加快培育和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篇4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040-01

企业档案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全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档案信息资源进行采集管理和利用的一项工作。企业档案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人才为依托的综合体系。

一、当前企业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取得了充分的进步,但传统档案管理手段与信息化技术发展、社会经济不断繁荣的要求已经不相适应,其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档案传统管理方式效率低下。传统管理方式中,企业档案不论是分类、排序还是抄写目录、封闭入盒,均由人工完成,消耗了大量的时间与人力,工作效率过低。二是传统档案管理方式不利于档案的利用。由于人工操作的随意性和差错率高,档案存放无序,同时也不利于查找。而档案利用如果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存放在指定位置,则再次利用时需要将全部档案查找一遍,严重影响档案的利用。三是不利于失效档案的处理。企业档案因其类别和内容而存在一定的有效期限,超过有效期限的档案需要进行销毁。但传统档案管理方式下,常常出现错漏无效档案的情况,造成档案资源的浪费,增加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成本。四是不利于档案的盘点工作。传统档案管理方式中,档案的存在一般是存放于档案盒中,而档案盒的标签往往填写过于简单,在盘点时无法真实反映企业档案的真实信息。由于以上原因,企业档案管理正在逐渐抛弃传统的管理方式,而不断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发展的应用。

二、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求企业管理者和档案管理人员在充分认识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意义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注重档案管理的科学性、精细化,以适应现代化企业档案管理工作。

(一)从思想上重视企业档案信息化

思想上对企业档案信息化的重视是做好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当前,部分企业不重视此项工作,认为除了企业会计档案外,其他档案的作用并不重要,从而导致档案信息化进展的缓慢。因此,企业决策者应站在经营管理整体规划高度,以全面和长远发展的观点来制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工程。首先,企业的决策层要不断转变旧有的观念,使发展理念符合时代的发展,不断重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同时还要明确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目标,认真落实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档案管理信息化作为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企业从上到下协调、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够把企业生产流程的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化、办公信息化等与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充分衔接起来,实现企业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支持企业的经营发展。其次,要强化精通档案管理信息化业务意识,不断吸纳新的档案管理工作标准与要求。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业务学习要融会贯通,善于捕捉新的相关知识并适时地补充,以此来提高企业档案信息管理能力,在信息化的支撑下,不断提高企业档案管理水平。

(二)加强档案信息化的设施建设

档案信息化的硬件设施是开展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基础设施搞好了,才能开展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充分发挥档案信息化的整体效益。从硬件设施上配备好计算机网络,提高企业档案室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逐步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档案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要构建档案信息局域网,促使各项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做好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当今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档案管理已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转为知识密集型工作,这不仅需要档案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更需要既懂档案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只有不断加强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对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培训工作,才能够有效提高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推动档案信息化的发展。

(四)重视相关规章制度建设

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应当制订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管理制度,有效保障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和有效开展。企业需要从推进企业档案信息化法制建设的角度不断健全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从加快研究和制订电子档案管理、电子公文归档、档案信息公开和网站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行政规章,形成有效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激励约束机制,构建有效管理的长效机制。

(五)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档案管理部门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加强对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管理;采取定期备份、异地保存等有效技术手段确保档案数据安全;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保密制度。

【参考文献】

[1]王晓梅.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08).

[2]张瑜.浅议档案信息化与档案人员素质.机电兵船档案,2007(10).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篇5

[中图分类号]F42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7-0091-0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煤炭工业的地位日显重要。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煤炭企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安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当前煤炭企业研究的工作重点。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的实质,“广义地说就是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对企业传统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及营销方式进行全方位改造的过程。其目的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及时把握市场机遇,更好地组织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是指在引进先进的采煤技术、采煤工艺和和采煤方法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化的自动控制技术、信息采集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已建成的现代化通讯系统。通过对相关业务流程的重组和对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及有效利用,特别是加强安全信息的反馈和控制,提高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能力与经营管理水平,及时地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煤炭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信息化是煤炭企业确保安全生产,提搞生产效率的必然选择

信息化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但从整体水平来看,当前我国煤炭行业信息化水平不高,除部分重点国有煤矿外,大部分煤矿信息技术都是采用传统的生产安全信息调度系统,其前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煤炭工业信息通讯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传统的生产安全调度系统的局限性日益凸现出来,例如:安全隐患和事故灾害瞒报谎报现象突出、现有的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体系不能够满足煤矿安全监管的需求、安全信息公布制度不健全,不利于发挥公众舆论的第三方监督作用等。纵观发达工业国家煤矿生产管理经验,信息化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和作业效率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推进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强煤矿信息管理,提高安全信息质量,进而预防煤矿事故的发生是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

2.信息化是煤炭企业变革落后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

受计划经济条件的影响,我国煤炭企业一直在“重投入、轻管理”、生产方式落后、管理效率低下、机械化程度及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的道路上徘徊。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型垂直结构,分工繁杂,部门众多,机构重叠,职能部门间缺乏相互交流和整体的综合协调统一,部门及其成员的惰性较大。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构架,为煤炭企业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功不可没。但其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例如,煤矿安全事故频频爆发、管理效率低下、内耗现象严重等。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了煤炭企业乃至整个煤炭行业的发展,加强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成为我国煤炭行业提升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

3.信息化是煤炭企业应对信息时代挑战,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信息时代的竞争,是信息和速度的竞争。谁能在第一时间里迅速得到企业所需的信息,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以互联网和企业信息化联袂为主要特征信息交流平台以其不受地理因素限制的优越性和信息极大共享的特性被多数企业所青睐。煤炭企业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便利条件,消除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不利因素,实现资金流、物流和工作流的有效整合,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够在国内外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4.信息化是煤炭企业建设数字化矿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

煤炭工业作为是我国传统产业,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同时煤炭企业又是环境污染较大、资源浪费较为严重、人力资源条件不容乐观的产业。“以信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煤炭企业将“首当其冲”。因而,紧跟时代步伐,用信息产业改造煤炭企业,建设数字化矿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煤炭企业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的必由之路。

三、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一是以矿井安全生产和管理各环节为核心,实现管理自动化。是指通过先进采煤技术、采煤工艺、自动控制设备等的应用所带来的效率和可靠性的提高,在矿井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即“采煤、掘进、运输、通风、供排水、供电、洗选及外运装车”等生产环节,全面实现自动化控制与管理。在“采煤”环节实现高度采掘机械化、工作面生产自动化控制和地面集中监测;在“运输、原煤加工及装车外运”环节实现地面集中信息采集和控制;在“通风、供排水、供电”环节实现井下实时监测、地面自动化控制,进而达到对矿井的所有关键运行设备实施实时监测和控制,保障设备安全、高效运行。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篇6

我国的房地产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房地产产品科技含量低,房地产专业人才缺乏,房地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差等方面。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国的入世以及房地产行业买方市场的形成,房地产行业的竞争势必会越来越激烈。专家预测,在竞争中通过优胜劣汰,一批规模实力不足的企业将被淘汰,最终沉淀出一批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掌控行业的发展态势,形成“10%的发展商做90%的市场”的格局。鉴于此,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和房地产企业在国内的迅猛发展,经过地产界一批有识之士的实践,我国一些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已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但就总体而言,其信息化的水平远低于其它行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许多问题层出不穷,投资与收益不平衡。为此,本文专门就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房地产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核心、两项变革和三个保证”。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房地产业属于资本密集性产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它是一个进入门槛较低、有较好利润空间、行业技术壁垒相对匮乏的行业。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企业发现和把握市场有效需求的能力和满足有效需求的能力两个方面。因此,及时获取房地产市场顾客需求信息、了解竞争对手状况、掌握各种政策、法规信息,提高企业的决策速度和决策质量,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房地产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成为未来房地产企业赢得竞争力的关键。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正是房地产企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通过对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其决策、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过程。房地产企业通过实现信息化,可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如数字化小区和数字家居),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可将原来通过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有序的发掘、整理和加工,形成信息,并对信息的分析、判断、汇总得出有价值的知识,为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可促使房地产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更加合理,从而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可进一步整合房地产企业的各项资源或生产要素,使其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达到他们最佳结合,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可使房地产企业应用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跟踪先进科技成果,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因此,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一核心,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一点,房地产企业管理者才能把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真正放在“是企业总体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才能充分意识到推进企业信息化正是当前房地产企业适应国际潮流、应对环境变化,在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竞争力的战略性选择。也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地保证企业在信息化投资上的博弈最终达到比较平等的均衡,使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变革

组织结构的变革

目前,大多数房地产企业使用的组织结构是职能制+项目制的混合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优点是分工明确,部门职责清楚,但缺点是由于严格按照刚性管理的要求设计,员工与上司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等级森严,员工的信息、意见和建议只能通过这一组织结构逐级汇报,不能超越;同时,由于各部门缺乏交流甚至相互掣肘,部门员工只对自己工作负责,不考虑整个流程的效率,从而使工作效率低下。因此,若不对现行的组织结构进行变革,信息化建设势必出现“手工翻版现象”和“大量信息孤岛”的结果。

根据房地产企业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要求,其组织结构的变革思路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利用IT和IS,使产生信息的工作与处理该信息的工作尽可能地有效结合,从而压缩总部和项目组的决策层次,使其向扁平化方向发展,以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可先构建一个虚层即知识库层,在项目结束后,把项目组获得的经验、技术等传递到此层先保存起来,随后进行加工整理,最后通过网络实现组织成员共享。变革后的组织结构如下图所示,其中,经营管理层负责制定企业的远景目标和战略,负责执行日常管理工作;项目小组层是项目小组在项目实施结束后,回到知识库层,把他们在项目中获得和创造的知识(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工作中获得的体会等)进行整理并存储到知识库层;知识库层不是一个组织实体,它是一个“知识蓄水池”,主要是将经营层和项目小组层创造的知识以文本、数据的形式存储到计算机中,并重新分类和整理。之后,将存储的知识借助于集团内部信息网络,在组织内部迅速扩散和传播,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实现经营管理层和项目小组层的创新。

组织文化的变革

组织的变革势必会带来企业文化的变革。企业文化是将组织结构牢固结合起来的潜在力量。国内外许多企业的信息化的实践表明,企业信息化的难点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首先是管理思想的变革和理念的更新,企业信息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的过程。

房地产企业组织文化变革的第一个思路是要形成信息文化。信息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要树立信息价值观。所谓信息价值观就是指管理人员及员工上下对信息、信息资源的价值和重要性的认知,其实质上确立信息资源观念,肯定信息的价值,尊重信息工作者,切实发挥信息在企业运行、管理和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企业通过对员工的培训,首先培养员工的信息意识,使员工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认识到“信息是企业的生命”;其次还要通过培训提高员工采集、使用信息的能力,保证所有员工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交流。

房地产企业组织文化变革的第二个思路是要形成学习文化。通过信息化建设,员工可以利用开放的网络,随时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方法,学习他人的成功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这种学习文化的的形成,可达成员工之间有效沟通、相互合作的氛围,从而消除部门和部门之间、上级和下级之间的隔阂,使员工改变过去只干自己活,不管他人事的片面工作方式,最终提高企业整体工作效率。同时,员工和组织还可通过网络向其竞争对手学习,以便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房地产企业实现信息化的保证

领导重视是信息化顺利实施的保证

信息化工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是“搞不搞”的问题,而是“怎样搞”的问题。信息化建设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但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结合的问题,它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众多的信息化实践证明,没有企业高管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视,信息化建设最终很难取得理想的结果。据调查,房地产企业的大部分高层领导虽然对信息化普遍比较支持,但这种支持往往很多是口头上的,缺乏有效的实质性支持,如资金的持续投入、人员的配备等,这恰恰反应了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并不明确,这也正是导致大部分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的主要原因。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耗资大、历时长、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一定要受到企业一把手在内的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中所需的人、财、物资源,才能实现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业务流程再造、组织结构变革,信息文化建设等管理问题。

信息制度是企业信息化正常运行的保证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息化工程成败的关键是是否有完善的制度保证。企业的许多信息是由企业内各个部门或岗位生成、提供或采集的,这些信息在采集、加工和发出的各个环境中人们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对信息内容进行干涉。因此,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依赖于技术和设备的保证,而是要依靠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来保证使所有信息在采集、传递过程中不受到人为的篡改。所以,房地产企业必须要制定相应的信息制度,确保企业信息管理和信息工作正常高效运行,规范信息的应用,保证信息的安全、实效性。从而实现管理从“人治”到“法制”。

信息化人才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保证

推进企业信息化,人才是根本。人才短缺是大多数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一批既懂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又懂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性人才,籍此保证企业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企业网络、网站、软件进行日常维护,研究信息化技术与房地产企业结合的问题。为此,房地产企业必须要为自己培养一支信息化人才队伍,建立好企业的用人、留人机制,一方面企业可以积极与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有关信息开发机构合作,组织形式多样的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提高信息人员的技能和业务素质,为试点企业信息化建设培育一批业务、信息技术和经营管理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为了充分利用大公司大集团现有的人才资源,企业间还可以建立房地产企业信息化人才库,并以此促进企业间信息化交流与合作。

参考资料:

1.吕萍等,《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吴伟良,《房地产企业战略管理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篇7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概况分析

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指审计机构通过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改进审计作业和管理手段,全面及时有效地检查、监督会计信息及相关的财政财务、经营管理信息,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从而更经济、有效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能的活动过程。我国审计署审时度势,于1998年提出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并开始筹备“金审工程”。所谓“金审工程”是审计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简称,它的主要内容是:开发针对金融、财政、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不同审计业务需要的审计监督应用软件和数据库,制订财务管理系统的审计信息接口标准;建设审计应用系统平台,实现与金关、金税、金财和金融机构等系统网络互联,相关信息共享,逐步开展联网审计。到目前为止,审计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进展良好,应用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审计工作急需的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审计专家经验库、审计文献资料库三大数据库已经建成。审计信息化是一场革命,要求我们必须求真务实,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循序渐进,而不能急于求成。目前,审计信息化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以计算机联网审计为主要内容的“金审工程”二期也即将展开,我们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弊端,阻碍着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二、制约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种种因素

1、审计信息化推进强度不够,重视程度不高

“金审工程”宣传、指导力度还不够,广大审计人员,企业的领导对此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仍处于观望阶段。审计信息化是一项新生事物,大家对它的认知还很有限,缺乏清晰的概念,在实践过程中,目标不清晰,方向不明确,着力点把握不准。一些企业的领导人虽然意识到不搞审计信息化的危机,但是认为信息技术是高科技,难以掌握,存在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因此不敢轻易组织和实施审计信息化项目,导致审计信息化建设一拖再拖,迟迟没有起步。有的企业虽然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但大多仍停留在电子数据的处理与再处理,并没有深入到审计对象所使用的信息系统内部来进行。

2、缺乏配套的法律规范和正确的理论指导

首先,目前我国审计工作的法规中,针对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只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并未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并且内部审计的法规建设没有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在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下没有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更没有具体可操作的部门规章,这使得内部审计人员面对具体问题感到无章可循。再者,在审计对象信息化的形势下,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和审计技术方法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用来约束和规范审计工作的配套法律规范还处在探索阶段,尤其是即将大力发展的计算机审计,相关的准则、规范还不完善,给审计人员开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障碍。审计署应该采取各种措施督促相关部门规范财务软件的基础结构,研究出更详细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和理论指导。

3、各地发展不平衡,软硬件投入均不足

目前,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基础建设阶段,地区之间、层级之间发展不平衡。有的审计部门单位在国家审计属发出号召以后,对审计信息化建设认识到位,积极采取措施,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不仅加大了经费投入,加强了硬件配备,也着手开发审计软件,注重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有的部门虽然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配备了计算机硬件,但是在技术的掌握和审计软件的应用上普及率不高,效果也不明显。还有的则原地不动、毫无进展,认为现有的技术暂时还能应付,不愿花费精力去搞建设。

4、缺乏成熟的审计软件,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多

近几年审计软件开发的市场化程度仍然很低,IT产业研制审计软件的能力也较弱,适销对路的审计信息化产品很少,已经开发的一批的审计软件,虽然有些功能较强,但在培训、推广、维护、升级等方面也没有及时跟上。而且一些审计软件接口不能与财务软件配套,审计人员在采集数据时常常遇到障碍,使用审计软件进行工作,反而要耗费更多时间和精力。究其原因,这些主要是由于审计软件的开发周期长,使用周期短,市场容量狭窄,需求又有不确定性和不断增长性,造成审计软件的开发难度远远大于财务软件,使众多的软件开发公司热衷于利润高、难度小、维护少的财务软件,而不敢轻易涉及审计软件。总的来看,目前市场上审计人员可用的软件还是非常有限,整个审计软件市场缺乏高质量的通用审计软件来配合会计软件的使用,审计信息化应用软件非常滞后。

5、审计软件开发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尴尬

我国现阶段缺乏大批既掌握现代审计理论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复合型人才。现有的许多审计软件是由不熟悉审计业务的计算机人员开发的,他们缺乏相应的财会和审计业务知识,因此开发出来的审计软件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差。而我国的内部审计队伍,主要由财经类专业人员构成,虽然在以往的工作中已具有较强的监督能力,但是在企业实现信息化的要求下,这支队伍已直面理论知识老化、审计手段僵化的问题,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达不到要求的水平,无法组建计算机审计作业组,即使有了功能较好的审计软件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6、企业内部审计原有的弊端还未得到解决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至今仅二十三年,无论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审计的内容和范围,还是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够强,动力和职能模糊,审计手段比较落后,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很狭窄等等。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效率很低,常常耗费很大的时间在审核账、表、证、单上,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力量去开展风险审计、管理审计等其他工作。因此在国家加强应用系统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审计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同时,我国企业自身必须通过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明确内部审计的目的,改造和提升传统审计技术,带动内部审计工作现有矛盾和弊端的解决,让内部审计发挥应有的监督、评价作用。

三、加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国家要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一,大力度宣传“金审工程”,推行计算机审计。计算机审计包括:利用计算机对各种电子数据进行审计和对管理电子数据的信息系统进行审计。除了审核电子数据,用于生成处理电子数据的计算机及其各类管理信息系统也应纳入审计范围。第二,加快计算机审计准则、标准与规范建设。要根据审计行政法规和地方性审计法规,在《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尽快完善《审计准则》和《审计操作指南》的内容,制定规范的计算机准则,对计算机审计工作提供指南。第三,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各地审计信息化建设平衡发展。审计工作是一种团队工作,其效率依托于有效的信息共享。审计信息化建设要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必须加强地方和中央,上下级之间的交流、沟通。审计署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各地审计部门的交流与合作,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审计信息的有效共享,如建立审计经验库、定期召开审计研讨交流会等。第四,加大审计通用软件的开发力度。好的审计软件应具有较完善的功能,通用性强,便于操作、维护、改进、升级。目前市场上审计软件主要依赖审计机构自身的技术力量进行开发和维护,尽管有些软件公司也开发了一些专用的审计软件,但因为各种原因很难被企业接受。所以,国家应组建具有丰富审计知识和计算机编程技术的专业人员进行开发工作,保证审计软件具有较高的实用性,让开发人员了解、熟悉审计过程,使设计出的软件能够符合审计的实际情况,并且定期进行改进和完善,规定审计业务人员要把软件使用过程中的有点和不足,即使反馈给涉及人员,并提出改进建议。另外,国家也应继续鼓励有开发实力的软件公司加强审计软件的开发和营销,尽快培植起审计软件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促使审计软件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推动计算机审计工作的迅猛发展。

2、企业自身要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程度

第一,革新思想观念,提高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企业应当采用多种形式,开展科技形势教育,自上而下地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学习和了解信息化知识。第二,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审计软件。首先要选择功能较强、较全面的审计软件,其次,要结合本企业的组织、业务特点,选择适合的审计软件。第三,积极开展内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培训。一方面要加强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普及力度,拓宽培训的内容,致力于培养开发、维护、操作、管理等各方面审计工作的人才。审计部门领导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亲自带头学,提高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开展后续培训,将计算机知识和审计知识融会贯通,可以让审计人员参加审计署开设的实践教学,学习如何在审计中将审计知识与计算机技术有效结合,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第四,解决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中原有的弊端。首先,选择合理的机构设置形式,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其次,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再次,要理顺各种关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必须理顺内部审计与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的关系,内部审计与财务部门等横向部门的关系以及内部审计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第五,拓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领域。随着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的推广,无形资产的大量投入,高科技项目投资、人力资源关注度的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建设投资的风险和电子数据的完整性与可靠性,客观上要求我们拓展审计工作领域,重视风险审计、无形资产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等工作。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如果仅仅局限于是财务收支方面的审计,审计信息化在一定程度可能反而会增加审计成本,浪费人力物力,因为大多数财务软件已具备类似的功能,只有将风险审计、管理审计等纳入审计范围,审计信息技术化才有用武之地。

四、结束语

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面对世界性信息化浪潮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审计手段与技术方法现代化的主要途径,对于加强审计基础建设,规范审计行为,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防范审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审计信息化建设至今,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审计界和社会中的认可度和权威性日益提高。我们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应意识到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可能在短时间内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但是,没有哪一项重大的建设举措是一帆风顺的,毕竟我国的内部审计事业还非常的年轻,虽然它的发展道路将是漫长而艰难的,但是希望与困难是并存的,相信依靠国家机关的正确领导,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审计工作实现信息化将为期不远。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以及研究的范围不同,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但也有很多没有涉及的方面,比如信息系统审计、计算机舞弊审计等。希望能有更多热爱审计工作的人士加入到审计理论研究的队伍中去,为审计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刘三昌、杨智杰、杨昌红、陈林:企业内部审计技术[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 张彦:内部审计[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 乔鹏、杨宝则:会计信息系统审计[M].科学出版社,2003.

[4] 陈正兴、周生春:中国审计文化研究[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5] 胡克瑾:IT审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6] 金光华:计算机审计事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篇8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我国企业向着集团化、多元化、产业链化、国际化发展,一些较成功的企业甚至能够进行区域研发、区域采购、区域营销。在此背景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和发展模式都应当做出相应的改变:重心从产品生产转移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上,销售范围从立足于地方市场到着眼于全球市场,从注重线上的销售到线下的售后服务,从企业内增值到产业链增值……解决好企业上述发展问题,根本在于提升管理水平,而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做出了选择,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搜集各种资源,并加以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能力,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涵义

企业管理信息化主要是依靠信息技术信息搜集、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的速度,使得信息资源利用更加有效。企业管理信息化需要被广泛重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以提高管理水平。这种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和其他业务的流程中,便于各个部门能够实时掌握企业动态信息,做为企业制定各项战略的重要参考,为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提供支撑。

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一)信息化建设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新时期,企业都在向着知识密集型企业转型,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的竞争,技术做为知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手段。企业利用技术手段,了解顾客的对于产品的期望,有针对性的设计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并不断对产品进行再研发,完善产品性能,以自主研发科技产品做为企业重要竞争手段。

(二)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

市场经济变化瞬息万变,企业发展要与时俱进,那么企业就得实时了解外部环境的动态信息,如此制定的各种政策才能很好的符合环境变化发展的需要,才能提升企业对于市场风险的预测能力和应对能力,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

(三)信息化建设是解决管理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企业信息化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透明度,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能在最初萌芽阶段被发现。财务方面,由于每一项财务支出都会进行输机处理,这就有利于财务部门建立资金流通线路,从而加大了对资金监督力度,保障了企业财务工作的稳定。

(四)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

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搜集和整理市场上的有效信息并提供给各个部门,在了解实际的基础上,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来制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同时,也可以修正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确保企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进而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提升竞争力。

三、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转变传统的单机应用、单元应用、集成应用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向着整合应用转变。

(一)单机应用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中采用为满足个人要求的管理模式。通过为单个职工提供信息化工具来提高其工作效率,其中包括收发邮件、打印管理、project、沟通管理、日志管理、个人报表以及计划管理等等,这些都是企业管理中最基本的内容。

(二)单元应用则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中采用为满足初级部门要求的管理模式,通过采用包括ERP、OA、CRM、PM、HR、财务管理、风险管理以及内控管理等手段来很好的完成任务,实现企业各个部门的目标。单元应用只是企业战略管理进程中的一步。

(三)集成应用所要求的技术较高,是为了满足管理信息化中更高要求而提出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好因系统独立而产生信息流通受阻的问题,这需要技术含量很高的手段,着重将各个孤立的平台通过搭建渠道,使之链接起来,形成整个信息通畅的系统,集成应用包括门户系统、总线系统等等。我国企业管理主流失集成应用模式,由于起步较晚经验少,所以,管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

(四)整合应用是普遍存在于各个企业的一种管理理念,是应对以后企业管理更高要求而存在的。在集成应用系统中,即便是实现了系统间的技术集成,但是业务间的有机整合,包括自上而下的整合以及部门之间的横向整合。实现整合应用首先必须选择企业整体业务模式,构建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战略管理、流程管理、组织管理、计划管理、预算管理以及全面绩效管理等。在未来的几十年,整合应用将会成为所有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目标。

四、企业管理信息化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对于企业的实际状况不够了解。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应该立足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企业管理信息化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但是这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当前企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如此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解决好随时都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日常工作中,管理层要从全局着眼,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发展需求、人员分配情况等,认真分析生产和销售等环节,找出完善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性问题。然而,有些企业的领导层思想观念落伍,对于企业如何发展,实现怎样发展这个问题理解不清,导致对于企业不能提出实质性的建议,只是把这些问题交给信息部门来处理,但是由于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重视,导致信息部门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也不是非常重视,造成与企业实际发展状况相背离,信息技术并不能完全发挥其优势。

(二)职工对于企业管理信息化认识程度不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正做为一种无形的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职工必须加大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断利用信息技术调整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然而,很多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意识比较淡薄,管理理念还停留在传统阶段,导致管理跟不上时代,管理方法守旧,阻碍企业管理信息化程度的提升。

(三)我国企业管理起点低、理论基础差。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职责是使得数据管理、业务管理、信息处理更加规范化。由于一些企业不注重企业管理,导致管理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在管理上也更加随意。企业生产和管理各部门之间分离,工作之间无法做到协调,这就造成信息沟通不畅,导致信息缺失,信息传递不准确。如果企业管理水平较低,那么企业就很难进行信息化建设,即使运用再强的信息技术,那么所体现出的效果也是很差的,利用率很低,并不能真正的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四)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各个行业,其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程度也不同,一些大型企业或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由于国家扶持,发展比较迅速,反之,中小型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企业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能否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可见,信息化程度的不平衡制约了企业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五)我国企业管理整体水平偏低。虽然,目前企业管理已经从单向应用向技术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自动化生产在许多企业已经屡见不鲜,但从整体上来看,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还是偏低。

五、如何完善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一些措施

(一)企业从自身实际出发,分析自身在市场竞争中所具有的的优势和劣势,找出存在的问题,清除掉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障碍。

(二)提高认识、统一管理。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一场变革,抛弃落伍的技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利用到企业管理当中,这一场新旧的交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从思想上端正态度,提高企业职工对于信息化的认识,管理层要特别重视信息化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只有形成自上而下的重视,然后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促进企业管理信息化有效的实施。企业选择利用信息技术,就是选择了管理模式的变革,企业要做好应对可能随之而来的各种挑战。

(三)完善企业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为实现信息化奠定基础。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首先得保证基础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基础工作作为管理工作的基石,决定了企业管理信息化能够展开。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规章制度,使得日常工作有制度可循,保障企业生产的定额、计量、统计、物料及产品的销售等规范统一。其次,保障信息录入系统的及时性,真实性,提升搜集信息的准确性,避免误差的出现。最后,科学合理的划分工作范围,各部门明确各自工作重点,保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四)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人才始终是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做为信息技术的载体,人才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企业管理实现信息化难在系统的维护上面,如果企业系统出现问题,并且没有专业的技术人才,无法对随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那么建立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只是一句空话。再者,培养企业自己的人才也有助于降低企业成本,毕竟企业不能一直依靠外部专业人才。所以,培养企业人才是企业管理信息化运转最有力的保障。

六、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立足于企业当前发展实际,以市场为导向,分析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对于企业来说是提升经济效益,提升竞争力做有效的举措。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加速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是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对于企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篇9

现代企业所处的市场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及时了解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同时还要对外部市场环境有所了解,这就需要有充足的市场信息和财务管理信息。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向纵深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交融互动的关系,给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政策支持。但由于中小企业受其规模、市场、技术水平和观念等的限制,以及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不甚理想。本文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就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实现会计信息化问题展开探讨。

一、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企业会计信息化是为了顺应现代社会网络化、信息化发展趋势而产生的,其含义可定义为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结合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一体化,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并能够进行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者做出准确、有效、及时的管理决策的关键。

二、会计信息化对中小企业的作用

1 为企业提供信息支持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财务业务的协同成为可能,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信息采集点都纳入企业信息网之中,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各个管理子系统直接采集,并通过公共接口,与有关外部系统相联接,使会计系统不再是信息的孤岛,绝大部分的业务信息能够实时转化,直接生成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已作为资本进人企业参与经营,运用会计信息选择资金运营情况,用完整准确的会计信息改变企业投资方式,促进企业追求的目标为资本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

2 简化会计流程,实时反馈信息

由于电子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网络会计系统执行从会计凭证到财务报告全过程的信息处理,客观上消除了手工方式下信息处理过程的诸多环节。在网络环境下,各种数据实现在线输入,电子货币自动划转,业务信息实时转化,自动生成会计信息,省却了手工方式下将业务资料输入到会计账簿的过程,使得会计核算从事后核算变为实时核算,静态核算变为动态核算。这样,信息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企业的信息,及时做出决策。

3 增强企业监督管理职能

通过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企业会计工作的系统化、网络化、标准化、规范化程度得到显著提高。由于企业会计信息具有大众性、公开性的特点,企业其他部门和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网络进人企业内部、在线访问或直接调阅企业相关的会计信息;这不仅增强了会计信息透明度,而且有效地避免了会计业务的“黑箱”操作,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时性和真实性,在某种程序上强化了会计的监督、管理、服务等职能。

三、中小企业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若干途径

1 完善中小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相关制度

健全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实施会计信息化的前提条件。实行会计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程序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加广泛、更加复杂,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内部控制转变为对人、机的共同控制。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真实、准确、有效。

2 加快信息化人才的建设

人才是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成功之本,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培养大量信息化人才。我国中小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推进员工的再教育工程,提高员工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工作技能,通过信息化的教育与培训,培养既能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又能掌握现代会计知识和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实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继续教育工作,实现人才培养教育工作的连续化、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

3 将会计信息化提升到战略高度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篇10

关键词:石化企业;新时期;政工部门;信息化;建设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信息化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谁能充分占有信息并为我所用就能赢得工作主动权。石化企业政工部门作为石化企业队伍建设的重要职能部门,在这个信息时代背景下,同样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强化政工信息建设,提升政工部门的战斗力,对于充分发挥石化企业政治工作的效能和促进石化企业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信息观念,切实增强石化企业政工部门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各级石化企业普遍加强了对信息工作的领导,加大了对信息工作的投入,为各级领导了解情况、正确决策、指导工作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是,石化企业政工信息化建设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与勘探开发、销售等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相比有较大差距,与当前队伍管理形势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电脑设备落后。二是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政工信息主要应用于政工部门填写各类报表名册,没能达到通过全面、准确采集能够反映队伍现状、发展趋势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为开展各项队伍建设活动提供依据,从而做出相应决策的效果。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石化企业政工信息工作的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可以说,要做好政工工作,关键在队伍,核心在干部职工的素质能力。在当前政工队伍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人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工工作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必须走科技强企之路,要牢固树立“谁不重视科技强企,谁就会落伍,谁就会被淘汰”的思想,结合“管人”的业务特点加强石化企业政工部门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工干部的业务素质和信息化管理能力。要切实转变信息观念,把政工业务从以往长期的人工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彻底扭转政工基础信息薄弱、工作被动的落后局面,加大硬件投入,加强软件建设,将政工日常业务纳入电脑科学化管理,通过充分发挥队伍建设信息网络研判机制等途径,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使政工业务信息管理规范化、系统化,更好地为石化企业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服务。

二、以石化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为依托,切实提高政工信息化水平

要提高政工信息化水平,必须切实加强提高石化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一要抓好系统数据库的日常维护,同时要加强对系统管理人员的政工业务素质培训,增强责任意识,使其认真、主动地做好系统维护工作,确保信息数据的准确性。这是政工业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二是要提高系统的使用率,提升政工业务的信息化水平。政工工作要实干,更要巧干,要注重材料的积累。政工部门经常要和数字打交道,统计不同类别、年龄层次、不同级别的干部职工情况,如果用以往的老办法,我们要善于利用系统进行人员信息分类查询、数据分析,提高石化企业人事信息的使用效能,增强其实用性,使各种实力统计、报表名册上报快捷、准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信息系统中的干部管理、资料管理等板块与实际工作存在差距,利用率不高,造成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石化企业政工信息的发展。三是利用系统进行队伍信息研判。我们可运用系统管理功能,设置好,将信息触角延伸至基层,扩大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进行队伍信息网上研判。比如可让基层单位政工人员通过系统了解本单位人员信息,并按规定通过系统定期填报本单位干部职工的家庭成员变动情况、干部职工思想动态、队伍存在问题等,形成队伍信息研判长效机制。政工部门领导通过系统变动信息库全面了解干部职工思想动态,对队伍中的苗头性问题、队伍发展趋势等进行研判,及时做出相应决策,增强政治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用信息主导队伍建设,开创石化企业政工信息化建设新局面

政工部门工作很重要特点就是“为干部职工服务”,事情细小繁杂,工作任务既繁重又琐碎,长期以来,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政工部门的工作内容基本上处于应付具体事务的被动状态之中,很少有时间深入基层调查掌握队伍的思想情况,更谈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切实增强政工工作的主动权,必须实行科学、规范化管理,加强政工业务信息化建设,全力打造政工信息化。通过充分利用石化企业信息网,实行办公网络化,文件无纸化流转,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石化企业干部职工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减少政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石化企业政工基础工作的科技水平,以逐步实现“用信息主导队伍建设”,开创石化企业政治工作信息化的新局面。

一是应用于日常办公,实现办公自动化。各类通知、通报和非类文件、政工简报等,全部在综合信息网上起草、签发、、传阅,确保了信息上传下达及时、准确、保密,基本取消了纸介质发文、通知,实现无纸化自动化办公。据统计,笔者所在二级单位石化企业信息网开通后,主页设通知通报、基层基础建设、队伍管理、企业文化等多个板块,内容丰富,布局规范,深受干部职工欢迎。为促进网页的建设和利用,提升干部职工微机应用能力,有的单位还举办政工人员计算机知识培训,还特别对各单位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信息员进行网络知识专门培训,使其成为计算机教员,充分发挥能者为师的作用,回到各自的岗位后做好“传帮教”。目前,我单位政工人员基本达到会打字编辑、会上网查询、会采集录入、会操作业务系统的“四会”要求。单位的综合信息网点击率和使用率不断提高,大部分政工人员已养成每天上班必开电脑,开机必上网浏览网页的习惯,信息网已成为单位信息交流的平台。有效地提高石化企业干部职工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篇11

在今年全国两会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了一个最具深刻含义的指标: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预期目标为7.5%。从去年的8%,到今年的7.5%,应对经济危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的决心体现在数字中。由此可见,今年在强调保增长的同时,更要在环保、节能、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近年来,中国企业500强中,江苏企业集团入选的数量位于全国前列、居长三角之首,为江苏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如何深化“两化融合”,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企业集团转型升级上,仍是一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

一、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我国企业集团信息化历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企业对发展信息化的认识普遍提高,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关于我国企业信息化历程,我国数量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著名经济学家乌家培教授指出:一是从生产自动化与管理信息化的关系的角度划分为:20世纪50-60年代的生产自动化阶段,70-80年代的管理信息化阶段及90年代以来出现的生产自动化与管理信息化相融合的网络一体化阶段。二是从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划分为: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操作进行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以及单项管理等的替代阶段,用电子计算机进行集成制造和集成管理等的强化阶段,在电子计算机与电信结合形成信息网络后对企业业务和管理流程进行重 组、创新的变革阶段。三是从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划分为: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三个阶段。就目前的整体水平来看,我国企业信息化大多还停留在发展的第二阶段,开始步入第三阶段,但总体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 - 20年左右,且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中央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走上了快车道,起到表率作用

2007年,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初步建立了央企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2009年,国资委又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目前的142家中央企业根据2007年信息化水平评价结果,制订各自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登高计划”,推进了央企信息化工作,出现了一批具有“信息化企业”特征的世界一流企业。如国家电网公司坚持“一把手”领导、“一体化”规划、“一标制”管理、“一盘棋”运作,围绕“SG186”工程总体任务,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强化信息化项目统一归口管理,把信息化工作作为企业的紧迫任务和重要使命,打造国际一流信息化企业。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信息化建设紧密围绕企业核心价值,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以用户需求为驱动,倒逼营销、采购体系和生产体系的协同”,谱写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篇章。中石化集团利用信息化打造上下贯通的核心共用管理平台,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经营管理平台和生产营运指挥平台,提高管控能力、堵塞管理漏洞、细化企业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帮助企业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

3.江苏部分企业集团借助信息化转型升级,信息化进程加快

作为省属龙头企业省国信集团,2008年成功上线集团资金管理信息系统以来,整合集团成员企业资金资源,合理调配资金,年均为集团节约财务费用超过亿元。作为优秀的民族家电零售企业,苏宁电器集团借助信息系统,根据自身发展,调整组织架构,转向了“集团军群”式的管理方式,精细化、联动式的管理风格逐步树立。南京钢铁集团打造“管理高度集中,产销高度衔接,数据高度一致,信息高度安全,人员高效配置”的现代化管理信息平台,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一批江苏企业集团的信息化在企业经营中,发挥了显著的成效。

二、江苏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企业集团信息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已不能满足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的需求,加快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共识。我省企业集团信息化过程中面临众多的风险与危机,集中表现为:各个公司各自为政,管理失控;数据分散,难以监控子公司运营状况;产生信息孤岛,业务流程脱节。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从集团信息化管理层面入手分析主要缘由是:

1.领导方面。一些大型、特大型企业的领导人,尚未充分适应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环境。大多数企业集团由分管业务的领导兼管信息化,没有设置专门的CIO岗位,存在信息化需求的控制和引导失当现象,把信息化作为形象工程来做,浮于表面,脱离集团决策支持和规范管理的“真实”需求。

2.规划方面。作为企业集团,信息化总体规划大多能够围绕企业集团发展战略,遵循“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实施”,但往往在制定或执行信息化总体规划过程中出现两种极端,使得规划成为“空中楼阁”:一是规划过于笼统原则,由于信息化技术专业性很强,涉及技术平台标准、数据标准和数据接口标准等,下属单位对过于笼统、原则的规划,无从实施。二是规划过于强调细节,对于业务分析、流程分析过细,规划表现的极为复杂,不但规划篇幅很大,阅读和理解非常困难,而且因为过多涉及管理和决策流程,规划贯彻实施难度过大。

3.管理方面。集团总部对下属及控股企业信息化,常常缺乏信息化项目审批、预算审批和规划等管理控制环节,在实践中大多采用指导性管理模式,加上集团规划本身问题,以及下属单位技术水平及资源状况等诸多制约因素,形成了实质性的松散管理现实,难以满足信息化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客观要求。信息化项目建设一般是跟着需求走,哪边需求比较紧迫,就先满足哪边的需求。集团信息化管理不到位,就会形成信息化项目生命周期不长、投入成无底洞的“钓鱼项目”不断出现、项目成本控制失控,以及信息系统孤立,信息孤岛“前赴后继”产生的局面。

4.组织方面。集团总部设立信息技术专业部门,对信息化实施专业管理,但下属单位常常没有设立信息化专业管理部门,信息化管理职能有的归到办公室兼管,有的由财务部门、业务运行部门或工程部门兼管,而这些部门的负责人往往关注本部门主要业务,对信息化也缺乏专业知识,对于信息化建设责任落实、资源支持往往不到位。

5.协调方面。信息技术部门定位为技术服务部门,对于集团信息化建设,由技术服务部门协调,往往力不从心。在信息化的初级阶段,IT部门是变革的倡导者,当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应用部门的需求会非常旺盛,此时的IT部门需要引导和控制需求,那么IT部门的角色就要转变为变革的控制者。当企业信息化发展到成熟阶段,应用部门也会变得成熟,此时的IT部门需要做的主要是技术支持,那么IT部门的角色就要转变为变革的服务者。在IT部门的角色转变中,与应用部门的关系也在不断转变,对IT部门的协调、沟通能力要求较高。

6.人才方面。集团信息化实质是经营、管理、决策与信息技术多方面知识紧密结合的体现。企业集团基层单位,往往考虑到人手少及节约经费等,对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训不够,加之信息技术人员大多配备不足,忙于日常系统运行维护等事物,学习钻研新技术时间、精力和热情往往缺乏,总体上造成企业集团不同层面的信息技术人员力量薄弱。

三、加快江苏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对策

要解决企业集团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就要根据企业集团信息化管理的内在要求,结合企业集团主营业务和管理模式的实际,强化企业集团信息共享和集中管理。具体而言,要采取以下对策加快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进程。

1.更新观念,理清需求,明确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目标

牢固树立信息化是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集团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的观念。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为终极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具体说来,企业集团的信息化建设必须满足相应的需求和建设目标:

(1)科学决策支持。单体企业运作的是“产品”,而企业集团运作的是“企业”;单体企业关注的是具体生产和经营,而企业集团关注的是决策、管理体系和控制效率等,可以说集团总部生产的就是“决策”。因此,信息系统是企业集团领导感知自身和成员企业的“数字神经系统”,是科学决策的“感觉器官”。

(2)规范操作流程。提高企业集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集团总部的要求和自身规章制度的要求,规范各经营管理岗位的操作流程,通过信息化途径是实现规范操作流程的根本途径。

(3)提高协同效率。优化集团内部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各成员企业的优势,在各成员企业和业务单元层面上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从而实现上中下游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

(4)控制经营风险。重点实施:集中式财务管理,实现总部高效财务监控和财务资源的聚合优势,保障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集中式业务处理,为实现企业集团有效管理,整个集团供应链、客户资源,实现集团对物流、商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集中式决策管理,实现企业集团信息的集中管理是集团总部掌握成员企业运营状况做出科学决策的前提条件。

2.强化组织保障,完善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有效推进的保障机制

建立“集团一把手”、集团CIO(首席信息官)和集团总部信息专业管理部门构成的集团三级信息化管理组织架构。强化决策、管理和操作层面的全员信息化教育、培训,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和理解,普遍提高相应的专业信息化技术和通用信息操作水平。坚持贯彻集团信息化“一把手工程”的原则,确保信息化人、财、物等资源保障到位。

集团各成员单位,规模较大的业务板块及成员企业,须成立相应的信息化专业管理部门,规模相当较小的企业要设立信息化专业管理岗位,负责具体落实、配合集团信息化建设。

3.强化集团信息化体系建设,严格控制项目风险

集团信息化是涉及面广、触及层次深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集团信息化应用体系、技术体系、信息资源体系、标准体系、IT管控体系五个层面强化集团信息化体系建设。

(1)集团信息化应用体系:重视企业集团信息化规划,构建企业集团“一体化”应用系统,提升集团管控能力。从集团战略决策、集团管控、业务协同等不同维度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总结信息化应用需求,为制定适合的集团信息化战略,构建先进的集团信息化架构与实施蓝图。通过加强信息化管理规范建设,减少集团及下属企业信息化的重复投资,保障信息系统在全集团的集成应用。

(2)集团信息化技术体系:在结合集团生产、管理和经营等方面业务特性的基础上,以集团统一数据中心建设为手段,以集团主数据建设和决策分析系统建设为核心内容,构建集团智能化、集中化、虚拟化的新一代云计算数据中心,为集团提供动态、灵活的基础设施服务,并将核心应用系统逐步迁移到云平台上。

(3)集团信息化信息资源体系:统一信息资源模型设计,加强信息标准和规范建设。企业集团信息资源模型是整个数据资源管理的基础所在,它定义企业集团数据资源的整体结构,分类以及数据间的层次关联关系,为数据中心建模、数据编码建立、数据资源统一部署以及主数据管理等数据资源建设工作提供模型指导,实现数据资源集中管理、分类共享。

(4)集团信息化标准体系:加强标准体系建设,规范和促进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有序、高效、快速和健康地发展。在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标准是规范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工程管理等行为的技术法规。统一标准是信息系统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集团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

①集团信息化建设原则: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主要服务于企业信息化工作,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编制,不仅要与国家和国际标准接轨,而且要紧密结合有关行业信息化的政策,结合国际国内信息化标准现状与发展趋势。

②集团信息化建设目标: 保障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标准性和规范性,为集团各项信息化建设的统一协调提供依据。

③集团信息化标准架构: 为更直观地反映信息化标准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本标准体系规划分别从IT管控、信息应用、关键技术三个纬度构建集团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篇12

财务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会计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必经之路,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会计信息化发展,带来了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实施手段的转变,利于改善传统形式下的一些财务弊端,对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一、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者缺乏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目前,大多企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简单地认为会计电算化就是会计信息化,只要通过利用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简单处理即可,仅作为减少会计人员工作量、提高劳动效率的工具。虽然企业加强了对计算机的应用,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手段也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一些管理者认为,企业只要开展电算化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再进行会计信息化。因此,缺乏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2)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目前,大多企业重视财务核算,却忽略了业务核算。从信息化建设角度来说,业务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前提与基础,财务管理是业务管理的具体应用,并受到业务管理的监督,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必将带动企业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发展。但是很多企业都是“先实施会计电算化、再实施业务信息化”,这种陈旧的思想观念,直接造成企业业务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的脱节,无法实现数据共享,造成信息化建设的“孤岛现象”。

(3)缺乏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需要现代会计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同时对管理人员、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他们既具备管理能力,又要具备较高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同时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计算机维护等工作,可解决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但是从我国当前企业会计人才的调查情况来看,中低层次的财会人员已基本饱和;而高尖端技术专业人才却十分匮乏,甚至供不应求。作为企业会计人员,手工记账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基本技能,但是要想真正建立会计信息化,则需要高端人才的推动作用。因此,缺乏复合型人才必将制约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与完善。

(4)信息安全问题难以保障。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必然建立在网络、计算机等现代化通讯设备的支撑基础上。因此由网络带来的信息堵塞、网络安全等问题不容忽视。否则,将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果发生黑客攻击、篡改企业会计信息现象,泄漏企业重要信息,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手段

(1)树立会计信息化建设理念。通过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教育,进一步转化企业管理者观念,尽快建立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让他们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已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企业管理的需要,关系到企业会计质量与生存发展大计。通过提高企业管理者觉悟,让他们成为会计信息化的带头人与倡导者。提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建立并完善高效的管理机构,鼓励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企业骨干参加。会计信息化管理机构的主要指责为:制定与本企业发展相符的信息化发展规划与管理制度,组织建立会计信息系统,不断提高对相关人员的深入培训,并确保会计监督职能的落实。

(2)推进财务系统与ERP系统的整合。目前,大多数企业在财务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留有独立的财务系统,业务与财务联合控制信息,一般情况下需要人为转换才能实现数据的同步或者供财务使用。因此,财务的事先防控与实时监督作用没能在ERP系统中充分体现,不符合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一般基础环境好、信息化起步早的企业大多存在此类问题,若想从根本解决,必须使用独立的财务系统,加快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建设,处理好财务系统和ERP之间的关系,实现企业的产、供、销连贯化业务发展方式,有效避免“信息孤岛”现象,建立良好的企业信息沟通渠道,深化企业信息化发展。

(3)提高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企业若想建立并完善财务会计信息化,加大人才的选择与培养是必经之路。但是针对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严重缺乏现状,应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主要从以下几点作出努力:其一,国家应从宏观角度加强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并投资一定教育费用,加快会计专业的教育改革,调动社会各种培训机构的专业性与积极性,培养一批符合企业、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其二,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大员工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并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会计人员的再教育、再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形成一支高水平、多层次、全方位的专业人才队伍,推动企业财务会计的信息化建设。

(4)加快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首先,提高对网络安全的重视,建立安全维护机构,并聘请专业人员负责网络安全维护,防止黑客的非法入侵行为,并随时处理系统中可能存在的故障或风险;其次,对信息系统进行权限控制,严格控制数据的输入与输出行为,并建立数据备份制度,防止由于突发事件或者误操作造成信息丢失;再次,加快网络安全配置,通过建立防火墙、安装防病毒软件等形式防范病毒,设置多级保密,实现数据的标准化接口,提高网络安全建设。

(5)实现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企业建立会计信息化系统后,企业的会计档案资料除了纸质档案之外,还加入了磁介质档案保存形式。因此,企业应加快建立并完善会计信息档案的管理制度,确保相关会计档案资料可及时归档,并保证内容真实性、完整性,充分发挥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的优势,避免企业会计档案的损坏、泄密、破坏等问题。因此,这就需要企业进一步加快对硬盘数据的备份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安全性,确保会计信息发挥重要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