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和经济规模合集12篇

时间:2023-11-30 11:18:39

规模经济和经济规模

规模经济和经济规模篇1

现在世界经济都呈现大发展态势,金融危机虽然带来一定的影响,但现在各国家经济都在大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在全世界都是非常快的,经济的大发展,离不开银行的支持,中国银行业是金融市场的龙头,资金的流通,都不能离开银行产业。现在金融市场已经全球化,促使国际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国际银行业现在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银行产业也在发展变化,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也产生了变化,经济要想发展,是离不开银行产业的支持。

一、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理论分析

(一)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基本概念

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通常指在一定科学技术水平下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平均成本长期处于一种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费用是越来越少。

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是与规模经济是有一定联系的一种概念,范围经济就是联合生产模式下的经销经济,就是我们长期经营一种产品的效益扩展到我们销售多种产品,产生多种效益的一种渠道,也就是说,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这样就产生了范围经济。

(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的关系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本质特征是没有区别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品总量在增加的前提下,但生产的平均成本趋于下降,但也不都是一样的,规模经济是拿企业中一种产品进行考虑,主要是分析这种产品总量在增加的前提下,平均成本是否在下降。而范围经济则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对企业所有产品而言,所有产品在总量增加的前提下,平均成本是否下降。

(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是指银行业务水平的一个标准,在人员数量与机构网点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我们的运营成本是否在下降,也就是说我们在总量增加的前提下,银行的相对成本是否在降低,单位的效益是否有所提高,规模经济不是越大越好,必须在一定量的前提下,质上有一定的提高。

商业银行范围经济是指经营的品种越来越多,业务范围越来越广,我们在经营多种品种的前提下,我们运营成本在增加,银行的业务范围在扩大,但是要看我们的平均运营成本是否在降低,商业银行的效益是否越来越好,现在的商业银行要想长期有更好的发展,其业务范围要越来越广,经营的领域要多元化,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必须由专业化向综合经营领域扩展,经营的理念要有所转变,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二、银行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研究方法

(一)银行业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在我国对商业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研究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实践能力一定要强。20世纪50年代国外学者就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效,国内80年代以后才逐渐开始了研究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成绩。

(二)银行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研究中的函数选择

1.ICobb一Doug!as(CD)成本函数

在早期的研究中,Benston(2965,1972),BellandM呷hy(1965)应用对数线性CD成本函数来研究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如果我们定义c为总成本,q为产出数量,w为劳动价格,r为投入实物资本价格,CD成本函数的表达式形式如下:

2.超越对数成本函数

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其定义如下:

三、银行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模型设计

通过市场调研,调研多家商业银行,利用数学公式建立了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设计模式,如下面公式:

其中Tc为银行总成本、Y1为银行存款、Y2为银行贷款、Y3为投资、Wl为劳动力和资金的平均价格、W2为资本的价格;

总之,从货款的来源看,各种银行都存在范围经济,货款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发展,大的方面说,国有的各个商业银行不如私有的各个商业银行范围经济做的活、效益好,国有的银行缺乏机动性,货款周期长、速度慢。世界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利率上有了更多的定价权,这样一些小的商业银行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其发展态势更好,现在出现不少小额货款公司,是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个补充,对我国经济发展建设做出很大贡献。

参考文献

规模经济和经济规模篇2

1.规模经济

在经济学中,规模经济意味着当固定成本可以分摊到较大的生产量时会产生的经济性,是指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其产品的平均单位成本呈现下降趋势。

2.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则意味着对多产品进行共同生产相对于单独生产的经济性,是指一个厂商由于生产多种产品而对有关生产要素共同使用所产生的成本节约。

3.小结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充分利用是推动大工业迅速崛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被钱德勒称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而由它们决定的产业组织结构和市场的竞争性,也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领域。但在现实中,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一般都比定义上的要复杂。

旅游经济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但适度规模的经营,加之以科学的规划管理,同样也能为旅游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一、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一)规模经济

1.内容

规模经济包括部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在西方经济学里,规模经济主要用来研究企业经济。但作为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的含义则更为广泛,它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各个层次的经济规模。

2.原因

专业化。从亚当?斯密的著作开始,人们认识到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分工也必然是更详细的。学习效应。随着产量的增加,工人可以使熟练程度增加,提高效率;可以有效地承担研发费用等,提高运输、订购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经济性,加强价格谈判上的强势地位。

3.主要类型

规模内部经济。指一经济实体在规模变化时由自己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规模外部经济。指整个行业(生产部门)规模变化而使个别经济实体的收益增加。如行业规模扩大后,可降低整个行业内各公司、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之获得相应收益;规模结构经济。各种不同规模经济实体之间的联系和配比,形成一定的规模结构经济:企业规模结构、经济联合体规模结构、城乡规模结构等。

4.优势

能够实现产品规格的统一和标准化;通过大量购入原材料,而使单位购入成本下降;有利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化和精简;有利于新产品开发;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5.制约因素

自然条件,比如,石油储量决定油田规模;物质技术装备,如化工设备和装置能力影响化工企业的规模;社会经济条件,如资金、市场、劳力、运输、专业化协作对企业规模有影响;社会政治历史条件的影响等。

6.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途径

通过进入与企业知识基础具有协同效应的产品市场从事多元化;沿着企业既有主导产品的价值链进行纵向一体化合并。

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会导致大型多元化企业的出现和发展,这在德国和美国的化工产业中的确是常见现象。

企业的规模经济除了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以外,还受到企业的管理能力、财务实力、市场营销等能力的制约。很简单,如果管理水平跟不上,那么过大的规模只会造成管理混乱而降低效益;营销渠道不够多,过大的规模就会造成产品积压;研发能力差,再大的规模、再多的产品也提供不了更强的发展后劲,反而造成过高的退出成本;财务实力差,资金短缺,正如人会贫血一样,规模的过度扩张必然导致企业的贫血;正像木桶中的水容量只取决于长度最短的那一根木板一样,企业的效率也取决于效率最差的那一环节。所以,企业在购并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谨慎地进行决策。

(二)范围经济

1.内容

由于一个地区集中了某项产业所需的人力、相关服务业、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给、销售等环节供应者,从而使这一地区在继续发展这一产业中拥有比其他地区更大的优势。

与规模经济不同,它通常是企业或生产单位从生产或提供某种系列产品(与大量生产同一产品不同)的单位成本中获得节省。而这种节约来自分销、研究与开发和服务中心(像财会、公关)等部门。范围经济一般成为企业采取多样化经营战略的理论依据。范围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生产或经营范围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范畴。

2.原因

投入要素具有多种使用价值;管理者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的充分发挥;从新古典经济学角度来探讨范围经济的合理性;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来探讨范围经济的合理性。

3.竞争优势

生产成本优势,主要表现在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差异化优势,指企业提供产品的多样性,包括产品的质量、功能、外观、品种、规格及提供的服务等,这种多样性能使消费者认同该产品并区别于其他企业提供的类似产品;市场营销优势,范围经济形成的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体现了企业在产品、品质和价格方面的竞争能力。同时又能在内部建立的营销平台上,利用原有的渠道销售多种产品,还能更好地利用企业已经形成的品牌优势,为新产品开拓市场,使消费者更容易接受,同时也对跟进者形成巨大的进入障碍;技术创新优势,范围经济利益的驱动可以导致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抵御风险的优势,在成本、差异化、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实际上是增加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不同应用

规模经济是与比较优势联系在一起的,范围经济是与竞争优势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波特的发现 波特认为,比较优势,关注点在生产要素,在禀赋。也就是 “天生”的资源。竞争优势,除了取决于生产要素外,更取决于企业外部的需求、相关产业、战略等综合因素。比较优势强调的是企业向内部生产生素要效益的单打独斗的经济发展方式,企业竞争优势强调的是向外借用资源的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方式。

尽管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有各自明确的定义,但实际上范围经济也是一种特殊的规模经济,所不同的是范围经济中的产品是多样化,而规模经济较为单一,从投资的角度上来说,则都是投资增加引起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结合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不同之处,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理应用在不同的地方。

要解决旅游企业小、散、乱的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规模经济和经济规模篇3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 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

金融机构可以提供单一的或由各式各样的产品以不同数量组成的投资组合产品。本文研究的关键问题是能否实现规模或范围经济。并不是所有的金融机构都以相同的效率运营,有些会运营的较好,他们得益于优秀的管理、资源的优化利用、较低的问题等等。总之,效率的评估是个实证问题。以往研究大多围绕执行实证评估的几项难题展开,比如设定金融机构的职能方式、假设金融机构的运营接近有效成本边界等。与这些研究不同,本文着重讨论在以往研究中被忽视但却很重要的问题:数据对优化评估的作用。为了方便论述,以下将证券投资基金简称为“基金”。

基金行业中的规模与范围经济

基金与银行不同,不受经营网点或ATM机数量的物理限制,固定成本相对很低。其主要成本包括用于处理客户或股东数据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费用、经营管理费用及信息收集和分析费用。当这些成本中的一部分以固定成本的形式支出时,随着基金的增大,这些固定成本就分摊开来,规模经济就可能实现。当然,基金经理和分析师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随着基金规模越来越大,最终超出该限制,处理信息的费用也要增加,从而抵消一部分规模经济。所以基金规模要适当,基金的投资标的不宜过于复杂,可以投资类似证券。但是规模经济可能会因为股票个性因素的增加而变小,比如要分析小型国外企业,就要投入相对多的努力。

基金可以通过新增类别相同但有所差异、符合不同客户群体偏好的产品或推出不同类别的基金产品来增加其范围(产品种类)。范围经济来源于管理、数据处理、企业营销、总体宏观信息收集和分析的成本分享。当然,抵消效应也可能出现,比如固定成本的降低可能因为不同投资目的基金需要不同的配置和投资成本而受到限制,增加新的同类基金可能还需要雇佣新的基金经理。另外,即使从属同族的基金存在范围经济,但基金也可能不能或不愿利用这样的条件。其原因一是基金需要在投资目的、投资组合的构成等方面区分其产品;二是基金经理的竞争会限制其自愿合作的程度。总之,同族基金之间实现范围经济的可能性不高。

评估规模与范围经济的理想条件

评估经营单一产品公司的规模经济相对简单,通过研究不同规模的该类公司就可以估计出其成本函数。范围经济(以只经营两种产品的公司为例)存在的条件是一个企业合并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低于两个企业分别生产一种产品的成本。设p和1-p为一家企业同时生产的产品1和2的数量,相应的成本为C(1,2:p,1-p),设C(1:p)和C(2:1-p)为另外两家企业分别生产一种产品的成本。根据定义,评估合并生产产品1和2的范围经济所需的数据条件有:分别存在只生产产品1和2的企业;存在同时生产产品1和2的企业。

当企业的产品数量超过2个时,以3个产品1、2和3为例,范围经济的形式有所变化。合成等同于生产3个产品的公司的方法有两个:一是由三个生产单一产品的公司组成;二是由一个生产2个产品的公司和一个生产1个产品的公司组成。因此,生产3个产品的范围经济有两种定义形式:

θ1=C(1,2,3)-[C(1)+C(2)+C(3)](1)

θ2=3C(1,2,3)-[C(1,2)+C(2,3)+C(1,3)]-[C(1)+C(2)+C(3)] (2)

其中,C(1)、C(2)、C(3)是分别生产产品1、2和3的成本。C(1,2)、C(1,3) 和C(2,3)是分别合并生产产品(1,2)、(1,3)和(2,3)的成本,而C(1,2,3)是合并生产产品1、2和3的成本。

数据选择和研究方法

在金融行业里,基金行业的数据最接近评估规模和范围经济所需的理想条件。尽管基金的种类繁多,但还存在只经营单一金融产品、两种、三种或四种产品的基金。本文选择1998年3月至2007年12月31日近10年间《中国基金业年报》提供的各年数据。截止2007年末,我国市场共有346只基金,其中有经营单一产品的基金62只,双产品基金35只,三种产品基金11只。文章使用这三种基金合成其他产品数量更多的基金。同时,用费用率计量基金成本,用二次成本函数进行实证分析。构建的模型如下:

双产品基金模型:

(3)

其中Ci表示合并经营产品1和产品2或只经营产品1或产品2的i族基金。V1、V2和V12是特殊设置的变量,使得FC1和FC2能够计量分别经营产品1和产品2的固定成本。MC1表示合并经营产品1和产品2的边际成本,也就是说,当MC1

三产品基金模型:

(4)

其中,除以上已经说明的变量之外,MC1、MC2和MC3表示双产品基金的边际固定成本,MC4表示三产品基金的边际固定成本,MC5、MC6和MC7表示经营双产品产生的范围经济的边际可变成本,MC8表示经营三产品的边际可变成本。

由单一产品基金评估规模经济

将单一产品基金按类型(1=股票型,2=债券型,3=保本型,4=混合型,5=货币型,6= QDII)组成统计样本可以得到规模经济评估,其回归等式为:

回归计算得到的评估系数表明股票型、混合型和货币型基金有规模经济。其他三种基金因为样本较小,资产较低,所以没有规模经济。这也说明一类基金需要扩大规模以实现规模经济。

由双产品基金评估范围经济

通过比较双产品基金和两只只经营单一产品的基金成本来评估范围经济。满足比较要求的组合有7种:(1,1)、(1,4)、(1,5)、(4,4)、(4,5)、(5,5)和(5,6)。对各组合分别做回归运算,观察值条数最低为16,最高为96。扩大基金规模一方面能够节约成本,另一方面还会因为诸如雇佣新的基金经理、建立新的营销网络这样的重复劳动而抵消成本的节约。另外,还可能因为基金公司高层细化产品分类和公司内部基金经理们的竞争导致范围上的不经济。表1给出了主要评估系数。要注意,MC1V12和MC2P1P2分别是边际固定成本函数和边际可变成本函数。由此可知:

就固定成本而言,范围经济是不存在的。就可变成本而言,有3种组合存在范围经济。其余组合的不经济和无经济证明了产品细化和内部竞争导致的成本增加效应。系数E表明了显著的规模经济。

由经营三种产品的基金评估规模与范围经济

上述数据中有三种组合满足研究的需要:(1,1,4)、(4,4,5)和(1,4,5)。根据等式(4)做回归运算,样本观察值数分别为152、126和81,得到三种产品基金的主要经济评估系数并发现(见表2):

就固定成本而言,合并经营三种类型的产品与分别经营一种类型的基金产品相比,并没有范围经济。这表明,增加新产品的重复劳动会抵消管理固定成本共享带来的成本节约。在所考察的三组组合中,(1,1,4)的可变成本范围经济十分显著。全部三组组合都有规模经济。

综上所述,本文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金融产品的规模和范围经济做了实证分析,提出了评估规模和范围经济的理想条件和执行评估的具体方法。结果表明,部分类型的基金有规模经济,而从能够利用的数据来分析,各种类型产品的范围经济都很微小。诸如产品细化、基金经理的内部竞争这样的因素会在扩大产品范围时增加成本,从而抵消管理、营销和其他运营资源共享带来的经济。有意从事基金管理的投资机构和个人可以借鉴研究结果来决定是否需要追求规模,应该遵循怎样的产品策略,以便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增加收益。另外,文章的研究方法也可以用于计算金融企业兼并的理论成本节约。由此可以推断今后的研究可以向评估金融服务行业的协同效应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BAUMOL W. Contestable Markets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y Structure 6th ed.[M]. San Diego: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2002

2.郑新民.银行效率的利润函数解释[J].管理世界,2005(2)

规模经济和经济规模篇4

随着我国“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的建设,我国进入了高铁快速发展的时期。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深远。首都经济圈是我国高铁建设的重点区域,高铁改变着区域内不同城市之间关系,加剧了城镇体系等级化和职能优化的过程。

一、高铁对不同类型城镇体系结构的影响机理

首都经济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大中小不同规模的城市的结合体,是首都地域范围的城镇体系。本文研究的首都经济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不同城市不同的人口规模会形成有序的等级层次结构,高铁的开通加强了沿线城市的循环积累过程,使得一些城市更具有吸引力,而另一些城市资本大量流失变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即使同处高铁沿线获得收益的城市,由于现有经济规模的差异,对资本的吸引能力也是有差异的。这个历史的动态过程,反映在地域城镇的规模组合和区域地位等级规模分布的特征。

高铁对区域发展的集聚作用按照要素差异不同的表现特征,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活动倾向于流向有良好基础设施的大城市;而土地耗用较大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趋向于沿线中小城市。高速铁路改变着区域大中小城市的关系,并且加速了城镇体系等级化的过程。

顾朝林(2005)按照等级规模分布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将城镇体系分为弱核型城镇体系、首位城市型体系和均衡城市体系。首都经济圈属于明显的首位型城镇体系结构。高铁对首位型的城镇体系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强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人流量的增大带动的物流、资金流的增大为中心城市带来更多的人口和资本集聚,同时,中心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差距会在短时间内进一步加大。

二、高铁对首都经济圈人口集聚的影响

本文运用人口集聚指数指标来分析高铁对首都经济圈人口集聚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

人口集聚度指数的公式表达如下

α=■

其中P■为基年某个城市总人口,■P■为年所有的年份的总人口,Z■为基年某个城市人口增长数,■Z■为年内所有城市的增长总人口数。

本文以首都经济圈最早高铁,即京津城际高铁开通的2008年为时间点,计算2006-2008年。2008-2010年这两个时期的人口集聚度。通过人口集聚度指数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说明首都经济圈中各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的变化(见表1)。

高铁开通前后,首都经济圈总体的人口集聚度是呈现上升的态势。在首都经济圈中,只有保定、张家口、承德三个城市的人口集聚度下降,其他的城市均呈现集聚度排序上升的态势。

高铁增大了北京、天津两座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在2006-2008年、2008-2010年,北京人口增长分别为114万人、266万人,占首都经济圈总人口增长数的25%、48%;天津人口增长为101万人、118万人,占总人口增长的22%、21%。人口集聚指数排名最靠前的是北京、天津两个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京津两座城市在高铁开通之后,城市的通达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进而引起了更多人口的集聚。在2008年京津城际开通之际,北京和天津是人口增长总数最快的城市。有学者对日本新干线对沿线城市的经济影响作分析,新干线非常显著地提高了沿线地区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是集聚就业的蓄水池。从首都经济圈各城市三次产业的比较中,北京和天津的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也有力地解释了人口向这两个城市集聚的原因。

高铁对沿线城市具有推动人口集聚的作用。张家口、承德城市的人口集聚程度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这两个城市目前没有高铁通过,城市的通达性提升不足;另一方面从它们在首都经济圈作为生态保育功能,产业相对其他城市不是太发达,也进而导致人口集聚程度有所下降。除了京津两座超大城市之外,首都经济圈的其他城市都是经济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通达性的提升有利于他们吸引周边经济更不发达地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人口增长的速度快于周边地区,尤其是那些高铁还没有通过的城市。但是,从首都经济圈来看,所有城市都受到北京巨大的虹吸效应,受到北京资本高回报率的集聚引力而流失大量的经济资源。所以,首都经济圈的中小城市受到两种作用力相反的力量,它们的排名比较靠后。未来,随着全国“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网全部建成,首都经济圈仍然从整体上呈现出非均衡的状态,而且城市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区域发展的集聚与扩散趋势并存。

三、高铁对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影响

从人口的增长数来看,北京受到高铁的可达性改善的影响,2008-2010年年均人口增长133万,增长率达到7.56%,比高铁开通前增加了4个百分点。天津也表现出高铁对人口的集聚效应。与这种趋势相反的是邯郸、保定、张家口、承德、衡水,高铁修建后城市人口规模增加幅度减小。

按照市辖区人口规模将首都经济圈城市分为五个层级,其中北京人口大于1000万,处于第一个层级;天津处于第二个层级,衡水处于第五层级。通过计算,高铁通车后首都经济圈人口年平均增速为2.6%。比较各城市人口增速与平均增速的差异,就可以看出高铁对不同规模等级城市人口的影响(见表2)。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高铁对超大城市人口规模的集聚效果明显,北京、天津两座城市的人口年平均增速大于首都经济圈的平均增速;而对第三、四、五层级的城市来说,它们人口增速均小于平均增速。人口向超大城市的集聚说明北京和天津城市的人口吸引力随着通达性的提升而大大增强,它们对首都经济圈其他城市的人口表现出袭夺效应。其他规模等级的城市,虽然人口总量受到通达性改变而提升,但是增速小于平均增速,明显是受到北京、天津城市的影响。

四、高铁对城市职能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铁主要以客运服务为主,中期实现与既有铁路线路的客货分流,短期内还难以实现大宗货物的运输效能,所以其主要影响与信息流、资本流、人才流、商业流等有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从总体产业结构方面来看,在高铁修建前后,首都经济圈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2006年首都经济圈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55%:45.05%:47.40%;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6.79%:45.81%:47.39%,第二产业的比重略有上升。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6.48%:43.15%:50.38%。2006-2010年,第一产业的比重始终呈现出下降的态势,第三产业的比重呈现上升的态势。

从首都经济圈各城市产业结构来看,所有城市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高铁设站城市与非设站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均有所提升。其中,天津、石家庄、唐山、邯郸、邢台、保定、张家口、承德、沧州9个城市的第二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也与这些城市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选取2006、2008、2010年三个年度首都经济圈各城市各行业从业人员数计算区位商以考察各城市各行业的发展现状,并且结合城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来分析首都经济圈职能结构的变化,对设站城市和没有设站城市的城市职能进行比较分析。

对比首都经济圈各城市的区位商可以看出,北京在交通运输业(1.22)、服务业和房地产业(1.70)三个产业的区位商都大于1。其中服务业中的信息传输业和软件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地质勘查设施的区位商均大于1。在这个区域中,首都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区位商,只有北京一个城市具有比较优势,其他城市都相对较弱。

对于天津而言,区位商大于1的行业保持稳定。批发零售业、社会福利业是高铁修建后在首都经济圈内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天津是首都经济圈的经济中心,这两年制造业发展迅猛,尤其是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促使制造业正在成为天津在首都经济圈中的优势产业。京津城际是首都经济圈最早开通的高铁,北京至天津只需要半个小时,同城化带来的人流、物流等的集聚与扩散,在某种程度上是天津批发零售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比2006年,石家庄的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等产业区位商大于1,显示出相对于区域的比较优势。从首都经济圈空间格局中,石家庄是首都经济圈区域的增长极,高铁开通后(尤其是京广高铁、京石城际),石家庄的通达性得到提升,与之相关的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得到迅猛发展。

河北省其他城市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与高铁的修建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变化。高铁非设站城市包括张家口、承德和衡水三个城市。这三座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区位商小于1,不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信息传输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服务、科研和地质勘查业等生产服务业与住宿餐饮、租赁和商业生活服务业同样也不具有区位优势。张家口和承德在区域定位中多赋予其生态保育的功能,而衡水资源优势不明显,在制造业方面与东部沿海的唐山等城市的差距较大。所以,这三个城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改变现有的核心-边缘的结构。

五、结论

高铁的修建加剧了首都经济圈人口集聚的态势,并且极化了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对人口的吸引;优化了首都经济圈产业结构,尤其促进了与信息流、资本流、人才流、商业流等有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促使北京、天津、石家庄大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迅猛。而河北其他城市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高铁修建前后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首都经济圈城镇体系呈现明显的边缘-核心结构,周边的中小城市还处于发育阶段。

参考文献:

[1]顾朝林.城市体系规划:理论、方法与实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蒋秀兰,梁成柱,刘金方.高速铁路对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J].中国铁路, 2009(08).

规模经济和经济规模篇5

1. 规模报酬的含义

微观经济学中在研究规模报酬时,通常分析的是当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按照相同的比例增加时,产量增加的幅度有多大。规模报酬递增、递减、不变分别意味着:

f(tx1,tx2)>tf(x1,x2)(t>1)

f(tx1,tx2)1)

f(tx1,tx2)=tf(x1,x2)(t>1)

这里关于规模报酬的设定与微观经济学中边际产品的递减规律并不矛盾,现实生活中各种要素的投入量存在着一个最佳配比,二者可能由于前者没有打破要素投入量的最佳配比而同时存在。

2. 平均成本与规模报酬之间的关系

生产函数的弹性与成本函数的弹性互为倒数,而成本函数与平均成本相关,生产函数与规模报酬相关。我们可以以这两个弹性为桥梁,研究平均成本与规模报酬之间的相关关系:

(1)平均成本与成本函数弹性的关系

同理可得平均成本递减和平均成本不变时的情况:

平均成本递增 EC/Q>1

平均成本不变 EC/Q=1

平均成本递减 EC/Q

(2)成本函数弹性和生产函数弹性的关系

Q=f(x1,x2) C(Q)=p1x1(Q)+p2x2(Q)

规模报酬不变和递增的情况也同理可证

EQ/X>1 对莫报酬递增

EQ/X=1 规模报酬不变

EQ/X

(4) 对以上证明过程的总结:联合以上(1)(2)(3)的证明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平均成本递增 EC/Q>1 EQ/X

平均成本不变 EC/Q=1 EQ/X=1 规模报酬不变

平均成本递减 EC/Q1 规模报酬递增

3. 劣质品、正常商品、吉芬商品和普通商品的划分之间的相关关系

按照消费的收入弹性,可以将商品划分为劣等品、必需品和奢侈品;必需品和奢侈品统称为正常商品。按照消费的价格弹性,可以将商品划分为普通商品和吉芬商品。

为了理解上述划分的内在联系,可以从分析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入手。下面以价格上升为例,综合考虑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和总效应,对商品进行分类:

按照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消费的价格弹性Ep衡量的是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之和,即总效应;而消费的收入弹性Ei衡量的仅仅是收入效应。

对于劣等品、正常商品、普通商品和吉芬商品之间的划分存在着以下相关关系:

其中大的矩形表示所有的商品。可见正常商品与劣等品、普通商品与吉芬商品是对所有的商品的两种不同的划分方式,并且这两种划分方式之间存在着重叠。

参考文献:

规模经济和经济规模篇6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基本要求可归纳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可见,“大力发展生产力、引导农民实现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标。自 “新农村战略”提出以来,有关专家已从宏观层面着重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思路、途径、机制及其与相关部门的关系。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究竟应如何发展生产?新农村建设究竟“新”在何处?农民的主体地位究竟如何体现?农民究竟应如何“运作”才可脱贫并持续致富呢?对这些问题的有效回答,笔者以为这需要从微观层面来加以分析和研究,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结合调查和理性分析,笔者仅就“农民如何有效发展生产力来脱贫致富”作些思考。本文认为“引导农民对传统农业进行科学改造,实现生产方式的有效现代转型,以获取规模范围经济”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那么,什么是规模范围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又如何实现规模范围经济?其现实条件是什么?本文对此做一初步分析和讨论。

规模范围经济的内涵

规模范围经济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总称,在经济学中,它们原是工业经济的一个常用术语,与企业的扩展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获取规模范围经济不仅是企业制胜的法宝,而且是少数民族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生产方式。

规模经济。经济学家认为,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能使绝大多数产品的成本曲线呈现出U型,随着产出的增加,固定成本分摊到每单位产品上,这样平均成本(单位产出成本)是下降的,当产品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边际成本(增加一单位产出的成本)就会小于平均成本,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否则便是规模不经济。当然,规模经济有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之分,前者是企业集聚的效应,后者是企业自身的规模。值得注意的是,规模经济是关于生产系统的规模,而不单是企业的规模,生产系统是指从原材料到整个生产过程和要素的有机组合体,可能只有一个企业,也可能有多个企业共同参与。这里之所以把规模经济引入到农业生产中,是因为在现阶段农业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已成为可能,对某个具体的家庭来说,可实现部分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如辣椒和魔芋的种植、生猪的饲养等)的适度规模化,从而实现其规模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农户就是一个小型“企业”。

范围经济。在工业经济活动中,范围经济是指企业(公司)活动的多样化(产品的多样化及多种服务等),通过固定成本的分摊来享受共同投入和多样化经营,以降低成本而获取的经济利润,它与规模经济是相互联系的。当然,不可否认,范围经济在以前的农村经济活动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是在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显得更为突出。笔者认为,农村范围经济的实现主要体现在同一产品、同一工具用途的多样化和农业产品、人力的多样化经营,他们是通过技术的共享和不同的业务组合来实现的。

这里还需进一步指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虽有联系,但还是有区别的,不能够把二者混同。前者主要体现在“规模效应”,后者则主要是基于“区域、用途”上的相关性而产生的“综合效应”。

规模范围经济的实现

(一)实现规模范围经济的现实基础

随着科技进步及市场经济的完善和“一主三化”(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战略的有效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现实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利用规模范围经济来脱贫致富的时机已日渐成熟,其现实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

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引起了交易市场范围的扩大及市场体系的日益完备;农村现代化的内在发展逻辑要求农村生产要适度“规模范围化”;党和政府的有效引导和相关惠农政策的支持;农村交通、信息网络、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推进和完善;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全球化(经济、文化等)及时代背景的要求,等等。这些条件的日趋成熟是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实现“规模范围化”生产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二)实现规模范围经济的途径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既然已具备了获取规模范围经济的条件,那么究竟农民应怎样才可以实现规模范围经济呢?其具体实现途径又有哪些呢?下面笔者结合调查对此做简要分析。

1.规模经济的实现形式。规模经济主要是通过生产要素的科学组合来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成本来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生产方式,它主要有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品(经济农作物、粮食作物及畜牧等)的规模化生产等两种形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单位劳动为达到最佳投入产出的经营效益,所能够经营的最大土地面积”,这种规模经济的实现有赖于农村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合理协同的作用,有着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等优点,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就当前情况来看,土地规模经营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合同承包经营、委托经营、租赁经营等形式。农产品的适度规模化生产,则是在土地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根据市场行情及其潜在趋势利用生产要素的科学组合来优先发展部分农产品并使之规模化以降低生产成本的一种生产方式,如生猪饲养、魔芋种植、番茄等蔬菜的温棚耕作、乡镇企业的运作等等。

规模经济和经济规模篇7

    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理论依据

规模经济和经济规模篇8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的各行业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环境。企业作为国家竞争的微观主体,其竞争能力也是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面对日趋白热化的国际竞争,特别是来自国外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尽快打造“中国企业的航母”,以更好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各界共识,国家为此也专门制定了重点培育几十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战略和措施。本文以目前国内企业对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为切入点,提出我国实施大企业战略需要深化的几点认识。

1 规模经济——大企业战略的基础

一般认为,大企业的优势主要源自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即技术的演进是大企业得以产生和的根本性原因。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这种认识,也是我们现有的关于大企业知识的主要理论渊源,它为我们指出了企业规模扩张的内在动因。

规模经济一般指的是规模与成本的关系,当平均成本随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的增加而下降时,就出现了规模经济。如图1所示,在达到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M(最低有效规模,MES)之前,当产量从Q1增至Q2时,平均成本也相应由AC1降至AC2。这里M点非常重要,它的经济学意义是,企业在选择生产能力规模或进行投资时,至少要大于这一产量水平。规模经济性决定了市场上每个竞争者为了继续生存所必须占有的市场份额,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在某一产业中进行竞争并能获利的企业数目的上限。

2 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主要行业的规模结构有了根本的改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距离。例如,代表着中国内地大企业总体发展水平的“中国500强”,其1998年度的平均资产规模、销售收入、人均利润、人均收入、资产利润率及销售利润率仅相当于当年“全球500强”平均水平的0.9%、1.7%、12.3%、9.5%、24.7%及131.6%;是当年“全美500强”平均水平的2.5%、3.5%、9.1%、10.7%、12.0%及86.2%。

总体上,我国工业企业的“规模经济”并不是处处可见的东西;不仅如此,也有很多经济学家甚至发现,“规模不经济”是中国工业企业的典型特征(张军,2002)。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面临挑战的行业大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一般都有很高的规模经济要求和技术素质要求,只有大规模生产才能降低成本,保证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力;只有大规模投入才能形成自主开发能力,保持产品在技术上的竞争力。因此,改变目前中国企业规模结构现状,有效实现规模经济,增强企业竞争力已显得十分迫切。为此,国内企业也纷纷制定了实现企业规模扩张的长远规划。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冷静看到,国内一些企业对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的认识仍存在误区,比如在企业规模的确定上,片面强调越大越经济,却忽视了规模经济实现的条件,结果出现越大越笨、越笨越死的局面;在规模经济层次的把握上,混同工厂规模经济与企业规模经济,致使企业难以针对自身症结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在规模经济的实现上,错把规模当作效率的原因,致使企业本末倒置,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力等等。因此,在我国企业致力于打造中国的“企业航母”、实现民族经济振兴的时候,重新深化对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的认识应是十分有益的。

3 深化对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的认识

3.1 区分规模经济的两个不同层次:工厂规模经济与企业规模经济

工厂规模经济主要是指因大批量生产能够采用更先进的工艺,更大型、更专业化的设备,实现标准化、专业化和简单化作业,从而大量减少单位产品的设备投资,大量节约原材料和能源。而企业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企业规模的放大使企业的经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有可能经得起暂时的亏损,有能力开发风险大但同时盈利性也更大的产品,可以大量减少广告促销费用,有利于发挥现在商标和企业商誉的潜在价值等。它可以指生产经营同类产品的若干个工厂(或生产线)实现横向一体化,或处于生产经营过程不同阶段的工厂(或生产线)实现纵向一体化,以及生产经营多样化等三种途径所产生的规模效益。工厂规模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性,而企业的规模经济性要相对小得多。一般来说,工厂规模的扩大,会导致规模经济的出现,而对于仅仅是企业规模的扩大,应持警戒的态度。

从上讲,规模的性首先是工厂规模经济,在此基础上,再追求规模经济。没有工厂规模经济的企业规模如无源之水,是难以长久的。实际上,我国不少企业首先急待解决的即是工厂规模经济,这在机械、、汽车、炼油、和钢铁等行业中表现尤为突出。这种工厂规模不经济严重了企业的创利能力,也使大企业缺乏成长的空间。因此,重新明确工厂规模与企业规模的区别,有利于企业辨别自身规模经济的缺乏来自哪一层次,从而对症下药,制定正确的规划,避免盲目扩张,形成有规模无效益的局面。

3.2 规模经济必须基于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规模不等于效率,规模是效率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企业规模只有与其竞争力挂起钩来才会显出实际意义。

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观点,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对于正在致力于规模扩张的大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公司在一定时期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其采取不同活动所能产生规模经济的潜力是不同的,因此集中公司资源,在企业价值链中选取最能创造价值的“战略环节”,致力于形成有竞争力的规模优势就显得格外重要。近年来,随着竞争的加剧,一些企业不再单纯追求经营规模的扩大,而是通过分拆、重组、将不相关的业务出卖,或变成独立的公司,甚至缩小企业的规模,使之集中于主业,从而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变化即是基于对规模的重新理解,即规模不只是总的规模,而是具体在某些产品、产业上的规模和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能力带来企业规模扩张,而规模优势又强化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企业只有注意突出主营行业优势,明确企业的规模、产业边界,加强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专业化的规模优势,才能取得成功。

3.3 理解规模经济须动态化

规模经济的大小一般也会随着产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当技术获得发展、产业渐趋成熟的时候,规模经济也常常随之增加。然而,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例如,在钢铁产业,微型工厂技术取代了传统的垂直整合工厂,大大降低了最低有效规模的水平。同时,这些变化未必一定均匀地出现在公司的所有活动中。有时,改变规模经济并不导致公司规模的直接扩大,而很可能激发某一产业的重新配置和促使垂直链中某一具体阶段的专业厂商的出现。

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决定了规模经济概念的动态化,也意味着公司的有效规模应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因此,规模经济包含的实际上是一个适度规模、有效规模,实务中切忌将其教条化。

3.4 规模经济:技术和制度的双重观点

如前文所述,技术水平是决定规模经济的重要因素,而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因素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力。

规模经济的实现受内、外部条件的共同影响。从规模经济的外部条件来看,除了一国的经济与发展水平和市场容量影响规模经济外,交易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在市场的制度层面,产权界定不清、信息公开程度低、法制软弱、市场封锁,在基础设施上,运输途径狭窄、运输成本高、信息传递慢,则市场半径必然很小、市场的规模难以扩大,分工、专业化和规模化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从内部条件考虑,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影响规模经济实现的重要因素。规模经济要求各种要素能够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组合起来,而且规模越大,这种组织工作的复杂性也在提高,对管理的要求也就大大提高。管理除了技术性的因素以外,由于信息不对称所招致的也很突出。所以,规模经济还要求健全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

对我国目前的大企业来说,所谓“企业规模”及其竞争力,已不仅仅是技术概念,更重要的是体制和机制概念,由这一点看来,中国企业要真正做大做强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1 刘怀德.论国有经济的规模控制[J].经济,2001(6)

2 胡钧.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J].经济学动态,2000(11)

3 于立.实施大企业战略应澄清的几个问题[J].中国经济,1998(2)

4 宋云.并购战略与规模经济.企业改革与管理,2002(3)

规模经济和经济规模篇9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规模经济效益的基本理论

规模经济,又称规模节约,它是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增加,产品单位成本降低,而使厂商获得的更多收益,因为大型企业有能力采用更先进的机器设备,开发更多的新产品,实行更细致的专业化分工,进行综合管理经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规模经济规律具有三种形式:当所有投入的均衡增加导致了更大比例、更小比例或同比例的产出增加时,生产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增、递减或不变。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当今大多数生产活动应当能够达到规模收益不变。也就是说,当劳动、土地和资本等要素投入增加一倍时,产出也应该增加一倍。规模效益是经济活动规模普遍扩大的结果,近两个世纪以来,规模经济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大型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不断地淘汰小型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了企业的集中。而且,企业经营规模扩大,有利于实现企业管理的标准化和专业化,提高管理效率;有利于企业大量采购和大规模生产与销售,节约费用、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资金信用,方便资金筹集。

二、通过规模经济效益提高汽车制造企业的竞争力

1、生产规模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规模经济是生产力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之一,它表示生产批量达到合理规模时,收益同步递增的现象。大批量生产体制的建立,必定是同不断采用更先进的工艺,使用更大型、高效率的专用设备相联系,这无疑会降低平均费用。因为大批量生产体制有利于实现标准化、专业化,有利于原材料的节约和充分利用。研究表明,汽车生产至少要达到年产30万辆的经济规模才具有规模效益,生产才是有效率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想像一家生产无效率或者低效率的企业,如何能够生存下去。规模经济具有以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大批量生产为特点,在日本、美国、西欧等汽车工业大国,都只有几家大型汽车集团生产集中程度高。美国汽车工业三大集团: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的生产集中度达90%以上;日本汽车工业两大集团:丰田、日产生产集中度达60%。世界上十大汽车生产国的生产集中度,一般一个集团为45%~50%,两个集团为75%~80%。这些大型企业集团都有自己的名牌和销售网,产品性能、质量和成本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

1998~2005年我国轿车生产企业的平均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都不高,同时这些年份的轿车规模收益皆处于递减阶段,10年中没有1年处于规模递增阶段,这说明我国的平均轿车生产企业规模不是太小,而是偏大了,原因就在于我国轿车生产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太低。企业规模与企业经济效益是研究规模经济效益的两个关键性因素,应在明确经济规模与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与规模收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搞清经济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经济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可用图1反映。(图1)

规模经济效益也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不断变化的。仍以汽车工业为例,目前国际竞争中最佳规模效益,中型汽车为年产10万辆左右,小轿车为年产15~30万辆。西方汽车大国虽只有少数几家主体厂,但各有几十家乃至数百家汽车零部件厂与之配套,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共收规模经济效益之利。而我国汽车主体厂就有110多家,汽车零配件厂则有24,000多家,且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因而形不成规模经济效益。

2、规模生产成本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生产成本与企业经济产量的关系由图2表示,从图中长期成本函数可以看出,从0~Q3,随经济规模扩大,长期平均成本明显下降,反映规模收益递增;从Q3~Q4,随着经济规模扩大,长期平均成本变动不明显,反映规模收益不变;从Q4~Q6,随着经济规模扩大,长期平均成本上升,规模收益递减。经济规模优化,就是要在规模收益递增或不变情况下尽量加大经济规模;在规模收益递减时,尽量缩减经济规模;最终达到经济效益最优的经济规模;Q4对应的经济规模,其长期平均成本处于最低点,是最佳经济规模。(图2)

1956年英国两位经济学家以汽车工业为例,计算并绘制了“汽车工厂生产线长期平均费用曲线”,根据这一曲线就生产同一种车型的生产批量同成本的关系而言,当年产量由1,000辆增加到5万辆时,单位成本将下降40%;增加到10万辆时,成本下降15%;增加到20万辆时,成本下降10%之多;增加到40万辆时,成本下降5%;超过40万辆,成本下降幅度急剧减少。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批量达到适度的经济规模,对于提高企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效益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我国如果每年能出口小轿车20万辆,每辆换汇5,000美元,一年可创汇10亿美元,使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得到很大提高。

3、企业所有制结构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现在,发达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国都十分重视规模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除美国是在自由竞争中,通过兼并和集中逐步形成规模经济外,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是在政府的重点投资和政策扶植下形成的,德国政府曾集中投资兴建了“大众”汽车厂,成为第一家汽车生产集团,后来逐步发展为跨国公司,其产量超过“通用”和“福特”在西欧子公司的总产量。法国政府对国有化的“雷诺”公司以巨额投资,同时通过经济手段鼓励“雪铁龙”与其他公司联合,以形成规模经济。

而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有部分制造业生产向少数优势企业集中,效益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但是,从全国来说,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工业企业仍存在计划等级制度,并且与各级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于层级控制变量与规模控制变量的关系,使得一些不具有规模优势的企业,却有更高的效率。这实质上使一大批效率低下的汽车企业得到了保护,因而资源不能够最优配置,阻碍着规模经济的形成。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工业化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约为5%~10%,发展中国家大约在10%~15%之间,而据有关统计,截至2002年,我国国有经济的比重,约占我国工业生产总值的30%,占我国GDP的40%。国有企业的规模仍然偏大,成为现阶段制约我国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因此,要想使企业所有制结构符合规模经济效益的要求,首先要使我国企业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即工业企业可以实行国有、集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并且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可以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其次,要使我国企业所有制结构优质化,规模经济的前提是市场能够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只有所有制结构优质化才能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益。

三、关于汽车生产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建议

规模经济是一定制度和技术条件下的规模经济,在这个条件下,扩大规模,效益将随之提高。但是,规模并不是能无限提高的,因为规模经济效益在这个条件下是个区间,超过了这个区间,规模经济就变成了规模不经济。要想继续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改变其前提条件,即制度和技术条件,这就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要注意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成本优势对规模经济效益的影响,注意“规模”和“效益”的内在关系。也就是说,要在实践和改革中逐步探索出不同产品、不同行业乃至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合理规模,求得一个科学的度――适度规模。实际上,就企业规模来说,必然是大中小结合,大的是少数,小的是多数。我国应是由几百个大的规模效益最佳的企业和几百万个中小企业的有机结合,按照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形成一个主次协调的宏观经济“大合唱”。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规模经济和经济规模篇10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的各行业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环境。企业作为国家竞争的微观主体,其竞争能力也是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面对日趋白热化的国际竞争,特别是来自国外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尽快打造“中国企业的航母”,以更好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各界共识,国家为此也专门制定了重点培育几十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战略和措施。本文以目前国内企业对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为切入点,提出我国实施大企业战略需要深化的几点认识。

1 规模经济——大企业战略的理论基础

一般认为,现代大企业的优势主要源自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即科学技术的演进是大企业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性原因。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这种认识,也是我们现有的关于大企业知识的主要理论渊源,它为我们指出了企业规模扩张的内在动因。

规模经济一般指的是规模与成本的关系,当平均成本随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的增加而下降时,就出现了规模经济。如图1所示,在达到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M(最低有效规模,MES)之前,当产量从Q1增至Q2时,平均成本也相应由AC1降至AC2。这里M点非常重要,它的经济学意义是,企业在选择生产能力规模或进行投资时,至少要大于这一产量水平。规模经济性决定了市场上每个竞争者为了继续生存所必须占有的市场份额,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在某一产业中进行竞争并能获利的企业数目的上限。

2 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主要行业的规模结构有了根本的改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距离。例如,代表着中国内地大企业总体发展水平的“中国工业500强”,其1998年度的平均资产规模、销售收入、人均利润、人均收入、资产利润率及销售利润率仅相当于当年“全球500强”平均水平的0.9%、1.7%、12.3%、9.5%、24.7%及131.6%;是当年“全美500强”平均水平的2.5%、3.5%、9.1%、10.7%、12.0%及86.2%。

总体上,我国工业企业的“规模经济”并不是处处可见的东西;不仅如此,也有很多经济学家甚至发现,“规模不经济”是中国工业企业的典型特征(张军,2002)。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面临挑战的行业大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一般都有很高的规模经济要求和技术素质要求,只有大规模生产才能降低成本,保证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力;只有大规模投入才能形成自主开发能力,保持产品在技术上的竞争力。因此,改变目前中国企业规模结构现状,有效实现规模经济,增强企业竞争力已显得十分迫切。为此,国内企业也纷纷制定了实现企业规模扩张的长远规划。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冷静看到,国内一些企业对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的认识仍存在误区,比如在企业规模的确定上,片面强调越大越经济,却忽视了规模经济实现的条件,结果出现越大越笨、越笨越死的局面;在规模经济层次的把握上,混同工厂规模经济与企业规模经济,致使企业难以针对自身症结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在规模经济的实现上,错把规模当作效率的原因,致使企业本末倒置,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力等等。因此,在我国企业致力于打造中国的“企业航母”、实现民族经济振兴的时候,重新深化对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的认识应是十分有益的。

3 深化对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的认识

3.1 区分规模经济的两个不同层次:工厂规模经济与企业规模经济

工厂规模经济主要是指因大批量生产能够采用更先进的工艺,更大型、更专业化的设备,实现标准化、专业化和简单化作业,从而大量减少单位产品的设备投资,大量节约原材料和能源。而企业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企业规模的放大使企业的经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有可能经得起暂时的亏损,有能力开发风险大但同时盈利性也更大的产品,可以大量减少广告促销费用,有利于发挥现在商标和企业商誉的潜在价值等。它可以指生产经营同类产品的若干个工厂(或生产线)实现横向一体化,或处于生产经营过程不同阶段的工厂(或生产线)实现纵向一体化,以及生产经营多样化等三种途径所产生的规模效益。工厂规模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性,而企业的规模经济性要相对小得多。一般来说,工厂规模的扩大,会导致规模经济的出现,而对于仅仅是企业规模的扩大,应持警戒的态度。

从理论上讲,规模的经济性首先是工厂规模经济,在此基础上,再追求企业规模经济。没有工厂规模经济的企业规模如无源之水,是难以长久的。实际上,我国目前不少企业首先急待解决的即是工厂规模经济,这在机械、电子、汽车、炼油、和钢铁等行业中表现尤为突出。这种工厂规模不经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创利能力,也使大企业缺乏成长的空间。因此,重新明确工厂规模与企业规模的区别,有利于企业辨别自身规模经济的缺乏来自哪一层次,从而对症下药,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避免盲目扩张,形成有规模无效益的局面。

3.2 规模经济必须基于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规模不等于效率,规模是效率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企业规模只有与其竞争力挂起钩来才会显出实际意义。

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观点,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对于正在致力于规模扩张的中国大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公司在一定时期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其采取不同活动所能产生规模经济的潜力是不同的,因此集中公司资源,在企业价值链中选取最能创造价值的“战略环节”,致力于形成有竞争力的规模优势就显得格外重要。近年来,随着竞争的加剧,一些企业不再单纯追求经营规模的扩大,而是通过分拆、重组、将不相关的业务出卖,或变成独立的公司,甚至缩小企业的规模,使之集中于主业,从而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变化即是基于对规模的重新理解,即规模不只是总的规模,而是具体在某些产品、产业上的规模和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能力带来企业规模扩张,而规模优势又强化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企业只有注意突出主营行业优势,明确企业的规模、产业边界,加强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专业化的规模优势,才能取得成功。

3.3 理解规模经济须动态化

规模经济的大小一般也会随着产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当技术获得发展、产业渐趋成熟的时候,规模经济也常常随之增加。然而,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例如,在钢铁产业,微型工厂技术取代了传统的垂直整合工厂,大大降低了最低有效规模的水平。同时,这些变化未必一定均匀地出现在公司的所有活动中。有时,改变规模经济并不导致公司规模的直接扩大,而很可能激发某一产业的重新配置和促使垂直链中某一具体阶段的专业厂商的出现。

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决定了规模经济概念的动态化,也意味着公司的有效规模应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因此,规模经济包含的实际上是一个适度规模、有效规模,实务中切忌将其教条化。

3.4 规模经济:技术和制度的双重观点

如前文所述,技术水平是决定规模经济的重要因素,而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因素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力。

规模经济的实现受内、外部条件的共同影响。从规模经济的外部条件来看,除了一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和市场容量影响规模经济外,交易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在市场的制度层面,产权界定不清、信息公开程度低、法制软弱、市场封锁,在基础设施上,运输途径狭窄、运输成本高、信息传递慢,则市场半径必然很小、市场的规模难以扩大,分工、专业化和规模化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从内部条件考虑,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影响规模经济实现的重要因素。规模经济要求各种要素能够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组合起来,而且规模越大,这种组织工作的复杂性也在提高,对管理的要求也就大大提高。管理除了技术性的因素以外,由于信息不对称所招致的问题也很突出。所以,规模经济还要求健全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

对我国目前的大企业来说,所谓“企业规模”及其竞争力,已不仅仅是技术概念,更重要的是体制和机制概念,由这一点看来,中国企业要真正做大做强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怀德.论国有经济的规模控制[J].经济研究,2001(6)

2 胡钧.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J].经济学动态,2000(11)

3 于立.实施大企业战略应澄清的几个问题[J].中国工业经济,1998(2)

4 宋云.并购战略与规模经济.企业改革与管理,2002(3)

规模经济和经济规模篇11

1、运输规模经济内涵的界定及分类

在经济学中,规模经济意味着当固定成本可以分摊到较大的生产量时会产生的经济性,是指在一个给定的技术水平上,随着规模扩大和产出的增加则平均成本(单位产出成本)逐步下降。也可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其中:内部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产量的增加,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在同一个地方同行企业的增加,多个同行企业共享当地的辅生产、共同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劳动力供给与培训所带来的成本的节约。因此,运输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网络上运输总产出的扩大,平均运输成本不断下降的现象。

与运输活动有关的规模经济可以划分成多种不同的类型,即:运输网络幅员经济、线路通过密度经济、港站(或枢纽)处理能力经济、车(船、机)队规模经济、载运工具能力经济和运输距离经济等。运输业由多种运输方式组成,各种运输方式都既可分成基础设施与客货运营两部分,而根据客货流或服务对象的特点(如远途或近途,整车或零担,定点定线服务与否等)有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运输类别,这使得讨论运输业的规模经济问题平添了很大的难度,不可以简单地一概而论。可以在运输业中找到很多存在规模经济的例子(例如公路零担运输需要组织较大的车队和在较大的网络内通过沿途接卸和轴辐式中转的结合提供服务),同时也可以找到大量不具有规模经济的例证(如个体运货卡车和船户、个体出租车等)。

2、运输规模经济的分析

运输活动无疑存在着规模经济的现象,但由于运输业网络特性和运输产品本身及其计量方式的复杂性,使得对运输规模经济的把握变得十分困难。而运输生产过程又分别体现在可移动的载运设备和作为运输基础设施的固定网络、线路及各个节点上面,故运输规模经济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1)运输是地理空间上的活动,运输网络在空间幅员上的规模越大,线路越长,网点越多,其服务覆盖的区域范围就越大,因此从运输网络的幅员大小看,可以考察运输企业是否具有管辖线路越长或网络覆盖区域越大,单位运输成本越低的效果。

(2)从运输线路的通过密度上看,可以考察具体运输线路上是否具有运输量越大就导致该线路的单位运输成本越低的效果。

(3)从单个运输设备的载运能力(如列车牵引重量、车厢容积、飞机客座数或轮船载重吨位等)上看,则可以考察是否具有载运能力越大,其单位运输成本就越低的效果。

(4)从运输企业拥有车(船、机)队中车辆数的多少,可以考察是否车队的规模越大,经营效率越高或单位运输成本越低。例如机队的规模,既与在航线上所能提供的服务频率有关,又与保持合理的维修队伍及合理的零部件数量有关。我国目前拥有500余架民用客机,分别属于数十家航空公司,飞机总数还不如国外一家大公司拥有的数量,因此每一家公司的机队都很难达到应有的合理规模。

v5w还可以从运输距离角度考察是否具有单位运输成本会随着运距的不断延长而下降的效果。运输经济中一直有所谓“递远递减”的规律,特别是终点成本所占比例较高的铁路、水运和航空运输这一特点更为明显。

3、实现运输规模经济效应的政策措施

上述从多个角度对运输的规模经济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我们发现有必要针对运输规模经济问题提出一些合理的政策建议。

(1)加强政策引导,培植主导运输市场的大型运输企业,推进运输市场向有利于形成运输规模经济的方面发展。加快运输规模经济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各级政府和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运输规模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积极引导运输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促进运输规模经济的发展。目前,主要是结合运输市场发展实际和发展趋势,研究制定市场结构转变的政策措施;在保持运输市场竞争活力的同时,培植大型运输企业,提高其主导运输市场发展的能力,鼓励企业之间开展合作与实施兼并;认真贯彻《道路运输条例》,强化运输市场准入管理,加大“扶优限劣”的力度,不断提高运输市场集中度;在当前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劣汰优胜”手段,先行“劣汰”,结合较大规模、采用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的企业以更多的资源和市场,促其尽快发展壮大。

(2)创新经营理念,推进运输企业经营方式向以分工协作为主的集约经营转变。虽然经营方式是企业的经营自,但是,政府可以通过技术经济政策等手段,引导其转变经营方式。要加强对运输产业政策的研究,制定符合运输规模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如对经营资质管理、运输线路服务质量招投标、运输各项经营业务的分工协作问题等,积极促成企业创新运输组织方式、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采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运营体系等,为形成运输规模经济奠定良好的基础。

(3)推进运输技术进步和现代技术应用。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大大提高经济规模点的规模水平,从而为不断形成和提高运输规模经济效应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应该出台有关推进运输新技术的政策措施,包括采用运输新设备,实施运输标准化、规范化,加大试验和应用“节点运输、”“无缝接驳”、“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营模式,积极发展集装箱运输、快速运输、集散配送运输等组织化程度高的运输项目等。有效实施以网络化带动规模化、以科技进步稳固网络化的发展思路,从根本上促进运输增长和发展模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发挥运输规模经济效益。

(4)加快运输向物流发展,推进运输范围经济效应。从主要矛盾来看,传统物流业在于实现“货畅其流”,因而运输业处于支柱的地位。而现代物流业是以发达便捷的交通运输系统为支撑的,其主要矛盾是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及现代管理技术尽可能减少物流整体(包括物流优化、产业优化因素)的耗费,挖掘物流业的利益源;从收入来看,传统物流业的营业收入中,运输收入至少占80%以上,其余少部分为围绕运输过程的装卸及仓储保管收入,而在现代物流业中,运输收入的比重不超过30%;从利益流向来看,由于传统运输业处于运输供给不足的环境下发展的,运输业通常有较高额的回报率,是物流业利润源,而现代物流业则是在运输供给充分的环境下发展的,运输的收益率普遍很少,成为微利的经营活动,而有技术特色、规模效益的其他物流服务业成为物流产业的主要利润源;从主要功能来看,传统运输业以实现物的流动或物的配给为主,而现代物流业则通过建立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全方位的物流服务,可推进运输业范围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荣朝和.关于运输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问题的探讨[J].中国铁道科学,2001

[2]陈引社.我国道路运输的规模经济问题[J].综合运输,2004

[3]陈萌三,吴群琪.我国发展物流业切入点的思考[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1

规模经济和经济规模篇12

一、规模经济理论概述

(一)规模经济定义

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兼并可以在两个层次上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即产量的提高和单位成本的降低。兼并给企业带来的内在规模经济在于:通过兼并,可以对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横向兼并,可实现产品单一化生产,降低多种经营带来的不适应;纵向兼并,将各生产流程纳入同一企业,节省交易成本等。兼并的外在规模经济在于:兼并增强了企业整体实力,巩固了市场占有率,能提供全面的专业化生产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市场的需要。

(二)规模经济理论的产生

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看,亚当・斯密是规模经济理论的创始人。真正意义的规模经济理论起源于美国,它揭示的是大批量生产的经济性规模,典型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1),张伯伦(E H Chamberin),罗宾逊(Joan Robinson)和贝恩(J S Bain)等。马歇尔还论述了规模经济形成的两种途径,即依赖于个别企业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组织和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和依赖于多个企业之间因合理的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等所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他进一步研究了规模经济报酬的变化规律,即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报酬将依次经过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个阶段。此外,马歇尔还发现了由“大规模”而带来的垄断问题,以及垄断对市场价格机制的破坏作用。规模经济与市场垄断之间的矛盾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冲突(Marshall’s dilemma)”。他说明企业规模不能无节制地扩大,否则所形成的垄断组织将使市场失去“完全竞争”的活力。之后,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和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针对“马歇尔冲突”提出了垄断竞争的理论主张,使传统规模经济理论得到补充。传统规模经济理论的另一个分支是马克思的规模经济理论,马克思的理论与马歇尔关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的论述具有异曲同工的结果。新古典经济学派则从生产的边际成本出发,认为只有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才能达到最佳规模。

二、我国企业规模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些年,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全国企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从一定程度上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据调查显示,国家的经济规模发展水平和其拥有的大公司的数量呈正相关。但从我国企业的平均规模与国际上企业比较来看,我国企业的平均规模与发达国家的企业规模差距仍较大。从单个企业规模来看,将2010年世界500强的前10名企业的营业收入和中国500强前10名企业的营业收入进行比较,我国排名第一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营业收入仅相当于世界排名第一的沃尔玛营业收入的46%,相当于世界排名第二的皇家壳牌石油的66%。在2013年,包含台湾在内,中国上榜的公司总数已经达到95家,距离百家仅咫尺之遥。中国上榜企业的总收入达5.2万亿美元,占到了500强企业总收入的17%。我国企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实现了巨大的突破,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在世界前500强中占据的比例仍然较低,企业规模经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三、我国企业规模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而分散,产业集中度低

目前,中国有一部分工业产品总产量在世界排名靠前,这说明产业具有相当的生产总规模,但同时存在企业规模偏小、产业组织过于分散、产业集中度低的现象。这就使得企业生产分散,重复生产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过度竞争的状况得不到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一些产业部门规模经济效益明显,但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不能采取大规模生产降低经营成本,导致企业不能利用成本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开拓市场,制约了整个产业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二)市场结构不合理,市场供需不平衡

由于一些产业的进入壁垒较低,大量的生产商加入到这一产业中,导致存在大量中小企业,形成了一个集中度低、供给过剩的市场结构。在供过于求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为追求生存,增加销量,盲目降低产品价格,使得企业投资回报率很低,甚至不能维持企业的正常经营支出,长久循环下去企业走向破产的边界,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的众多中小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展开无序竞争,经常使用不公平和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来牟取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其结果是全行业利润水平下降,缺乏与国外对手的竞争,也影响整个产业的稳定发展。

(三)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在企业经营发展成败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存在企业的研究经费和科技投入不足,缺乏自主研发和创新的现象,使得企业的发展缺少核心技术,在国际竞争无法占据技术优势,不利于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同时,国内很多企业的创新停留在模仿创新的阶段,自主创新停滞不前。由于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不足,企业产品升级换代缓慢,发展缺乏后劲,很难与发达国家相竞争。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在产业规模膨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而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也导致了很多企业经营难以维持,甚至出现一批企业破产倒闭。我国的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大多数企业普遍资金少,技术含量低,这就使得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严重不足。

(四)并购重组的大企业存在大而不强的现象

并购重组是企业规模扩张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具有成本低的特点,是很多企业扩大规模的一个选择。但是,很多企业存在这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把若干个企业联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规模经济。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这样的企业集团:即通过兼并、收购将企业简单合并在一起,或者将没有内在技术经济联系的企业简单的拼凑在一起,从账面上看企业集团的资产和收入都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没有形成,集团内成员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理念、管理水平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甚至存在管理不善导致内耗严重,给发展带来更大的困难。

(五)法律法规体系和相关制度不健全

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企业并购发展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和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不能有力的支持企业发展,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企业并购过程中存在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员工工作安排的问题,由于并购导致的岗位调整,如果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制度保障,很可能导致很多员工失业,将严重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由于法律法规的滞后性,企业在发展规模经济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既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也可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障碍。

四、改善规模经济的对策

(一)通过并购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

企业通过并购可以有效的扩大企业规模,促进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当前形势下,企业并购是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有力措施,合理通过内外部扩张达到企业规模扩大,实现企业规模经济发展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强化市场地位的重要手段。企业在进行规模扩张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意识到规模风险的存在,规模大并不一定等于规模经济。当生产能力超过最优生产规模点时,边际产出将减少,此时规模报酬递减,表现为规模不经济;超出这个边界的规模只能使交易成本递增,结果与规模经济背道而驰。因此,尽管并购是一个可以在短期内扩大企业规模的手段,但是企业在并购过程中要有选择的进行。对不能专业化发展的市场不要强行进入,要学会适当的放弃,否则将会成为拖累。企业多元化发展要有足够的人力和财力,同时多元化产业是否与企业现有产业相关。我国企业大多呈现规模小、竞争力匮乏,在并购时要在主业基础上建立规模经济,提升产业集中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降低并购风险。

(二)改善市场结构,供需趋于平衡

我国一些产业由于市场集中度低和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所以对于新企业而言进入成本和压力就远低于其退出障碍,从而造成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过度进入。针对企业现有规模的大小,采取不同手段进行并购,改善市场结构。对于国内市场已趋饱和、生产能力过程、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可以加快组建一批有规模、有影响的企业集团与联合体,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拓展市场容量和市场边界;对于不具备规模效益的中小企业,结合企业实际,按照优势互补、优化组合的原则,通过并购组建集团,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竞争力,更有效的参与市场竞争。同时,在重组的过程中,不仅要打破区域界限,也要打破所有制界限;不仅与内资企业合作,还可以与相关的外资企业合作。由行业的优势企业并购相同类型的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实现产业的战略重组,淘汰一批劣势企业,加快企业产品的结构调整,提高整个行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实力,使市场的供需日趋平衡。

(三)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不衰,必须持续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不竭动力。除了进行技术创新,形成产品生产的核心技术体系外,企业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学习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进行管理创新,吸收引进先进人才,形成高效灵活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

目前,很多企业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本质原因还是由于研发和技术手段落后。简单的模仿创新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企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根本。企业在提升自身研发能力时,要学习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技术经验,结合自身产品的特点,站在巨人肩膀上不断创新,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研发水平。同时,企业内部要建立制度,合理规定研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加大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促进技术与生产的结合,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研发高科技产品,提高产品的差异化程度,降低无效供给和产品积压,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

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要顺应市场变化,针对产品技术寿命越来越短的现状,不断开发新产品,引导技术进步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具备持续的新产品研制与开发能力,并转化为进入市场和开拓市场的强大力量,开发出与规模经济相适应的市场规模。

(四)建立大企业集团

建立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是我国发展规模经济的有效途径,因此,企业要想实现规模经济,建立强大的企业集团是有效手段。首先,严格制定企业集团进入的相关法规制度,积极扶持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的企业集团的发展,限制规模过小和前景较小的企业集团的发展。在实施的过程中手段要硬,该摘牌的就必须要摘。其次,对于同行业的企业集团,要支持具有较大优势的集团公司对其他集团公司进行并购或者强强联合,促进企业集团的合并,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增强企业集团的实力。

发展专业化企业集团。专业化企业集团主要是指高科技产品生产企业集团与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对我国企业发展规模经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从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现状来看,要想发展专业化企业集团就应对企业集团的业务进行有效的整合,重点发展具有专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业务,创造企业集团的品牌效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越来越多。由于跨国公司的规模较大,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较强,跨国公司成为世界各国发展规模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跨国公司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将业务发展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因此跨国公司的发展能实现规模经济的目的。据调查显示,各国企业规模与跨国生产有直接关系。跨国公司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和经营,无疑要求其规模要大,要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投资能力 因此,鼓励支持跨国公司的发展,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国企业集团的投资能力,扩大企业的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从而促进我国企业的规模经济发展。

(五)政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应努力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通过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对企业集团加以扶持、引导、协调,从而加快企业集团规模经济的发展。第一,政府要对产业结构的状况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制定政策并建立产业政策保证体系,对企业的并购进行积极的引导,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产业进行有效的调控,重点扶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第二,改革政府管制模式。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模式,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实现企业的“并”、“转”、破产退出,使社会资源源源不断地向优势企业集中,从而促进大企业、大集团的不断形成。第三,制定产业进入壁垒政策。根据不同产业的生产技术特点,以及对规模经济要求,确定进入某个产业的标准,达不到标准的就不允许新建企业进入。这样不仅保证了企业的合理规模,同时也达到了企业所应追求的规模经济效应。第四,政府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完善的信息服务可以为企业的并购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往往能为企业并购提供完善的信息参考和信息指导,促进企业采取正确的并购方式。最后,完善健全上市公司并购机制。完善上市公司并购机制可以为我国的上市公司创造有利的融资环境,拓展我国上市公司的的融资渠道,从而有效的解决我国企业并购的资金问题。

企业并购在实现生产要素集中和规模经济发展时,也带来了重要的社会问题――失业问题,失业问题不能妥善的解决,将会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因此,保障企业规模经济顺利进行,就必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解决失业问题,打击失业保险和其他保障基金被非法挪用的行为;开展再就业培训,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关注和重视,努力减少失业人员,使得失业人员切实得到帮助,维护社会稳定,为企业并购和规模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综上所述,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要进行技术创新,培养核心竞争力,发展规模经济,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