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合集12篇

时间:2023-12-18 15:28:27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篇1

二、考点解读

地理信息技术类试题的解答必须在理解3S技术的概念、工作原理、功能和应用范围的基础上进行,结合试题相关情境信息的提取,做到有的放矢。一项工作可用到一种或几种3S技术,要认真审清题目,提炼题目中提供的有用信息。如某山区森林火灾发生,着火地点的确定应用了GPS技术,火灾范围的动态检测应用了RS技术,GIS技术可以对火势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报。

1.遥感(RS)。遥感是应用相关仪器从远处获得观察对象信息的综合技术。它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装在飞机或人造卫星等上面的光学和电子设备,接受地球上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形成影像,再将影像传回地面接收站,使用处理和识别设备对影像进行处理和分析,获得地物的信息。

遥感的功能表现在能够精确观测远距离、大范围的地理事物,如地球影像、黄土高原影像的获取;能及时、持久地检测事物的发展变化,如对台风、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进行动态监测等。可应用于测绘制图、自然资源调查、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价等。

2.全球定位系统(GPS)。GPS是美国研发的精密卫星定位与导航系统,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定位与导航能力,可以同时获得地面点的经度、纬度、高程、速度。GPS由空间系统、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系统三部分组成。其定位原理是:由已知空间位置的GPS卫星发射信号,在地面(或空中)的GPS接收机跟踪接收GPS卫星发射的信号,测量信号从卫星到接收机的传播时间,计算出卫星到接收机的距离。如果接收到3颗卫星信号,GPS接收机可以计算出接收机所在位置的经度、纬度和高程。若接收到4颗卫星信号,就可以获得定位时间。若捕捉到四颗以上的卫星信号,就可以提高定位精度。若接收机不断更新位置,就可以解算出移动方向和速度。

GPS可用于野外勘探包括测绘与资源勘探、交通运输(车辆、船舶、飞机跟踪、调度、路径选择等)、军事(飞机、火炮、地空导弹、制导炸弹等)、旅游导航等领域。

3.地理信息系统(GIS)。GIS是以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存储、管理、处理、分析和输出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它一般由计算机系统、地理数据和应用人员三部分组成。GIS具有四项基本功能,即数据输入与编辑、数据存储与管理、空间查询与分析,制图与产品输出。GIS依托这些基本功能,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

地理数据有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两种表示方法,如图2所示:

GIS的数据分析方法有缓冲区分析和叠加分析两种方法。可用于政府管理(公共设施、土地、交通、环保等)、公众生活服务(生产、生活、出行等)、科研与国防应用等领域。

在3S技术中,遥感具有快速采集地理数据的优势,为GIS提供多种类、多时相和大范围的地理信息源,也使GIS实现资源与环境动态监测及数据库的实时更新成为可能;GPS是地理事物和现象快速、精密定位的现代化工具,直接为遥感信息和地理信息的快速定位提供保证;GIS则为遥感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GIS中存储的电子地图等信息可为GPS定位导航提供依据。3S技术具有互补性,它们有机结合,即RS和GPS向GIS提供或更新区域信息以及空间定位,GIS提供相应的信息查询和智能化空间分析等重要功能,三者Y合构成相得益彰的现代地理科学技术体系。

4.数字地球(DE)。数字地球是美国提出的新概念,是指按照地理位置把地球上每一点的信息都储存在计算机里,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查找和显示所需要的任何信息。中国认为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的数字化重现,是以多分辨率地球空间数据为基础,以高速计算机网络为信息通道,以虚拟现实为信息表达形式的现代化信息服务系统。中国数字地球由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国家地理数据基础设施和数字地球实验室基地三部分组成。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建设宽带网络、实现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与因特网相连接。国家地理数据基础设施主要是建设全国的基础地理数据库,以及各专业数据库,如数字地形、遥感影像、交通、水系、居民地等。数字地球实验室基地负责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如数字农业、数字城市的建设。

三、题型回顾

例1 (2016年高考浙江文综卷,第1~2题)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l万年(图3甲)、距今5000年(图3乙)和距今500年(图3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读图,完成(1)~(2)题。

(1)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反映了( )

A.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持续上升

B.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

C.甲到丙时期太阳辐射持续增强 D.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

(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得到甲、乙、丙三幅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其研究过程是( )

①实验分析并建立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库 ②运用GPS对野外采样点进行空间定位 ③运用GIS分析和输出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解题思路】该题组考查考生根据分布区图提取信息、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根据题干文字信息可知云杉是亚寒带代表树种,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反映了气候冷暖的变化。结合图中冰盖的范围变化可知,甲时期云杉主要分布区纬度最低,冰盖范围最大,说明此时期北美气温最低;乙时期云杉分布区北界纬度最高,说明此时期北美气温最高;丙时期云杉分布区北界介于三个时期中间,即丙时期北美气温低于乙时期而高于甲时期,同时联想到太阳辐射增强或北美沿岸暖流增强都会使气温升高,结合其气温变化顺序可知B项正确。

第(2)题,考查考生对相关地理信息技术原理及应用的理解。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得到甲、乙、丙三幅云杉主要分布区图,首先需要通过遥感得出云杉的分布区域,或通过野外实地调查,运用GPS对采样点进行定位,再建立云杉分布信息数据库,然后用GIS进行分析处理,输出云杉主要分布区图。

【参考答案】(1)B (2)D

例2 (2016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15~16题)图4为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以下图层组合最适合用遥感(RS)技术获取信息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

(2)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 )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解题思路】通过GIS叠加分析图考查考生地理思维能力,需在理解3S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加以判定。第(1)题,遥感技术是从较远的地方用电磁波获取信息,图中可以获取信息的是居民点、水系和地形。土壤、岩层和地下水因易受地被覆盖,靠电磁波从远处不易获取信息。

第(2)题,农业生产主要考虑的是水系、土壤、地形、水等因素,所以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②③④⑥,一般不考虑居民和岩层。

【参考答案】(1) A (2) C

例3 (2015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17~18题)图5为某冰川所在区域遥感影像,图6为根据1973年、2009年遥感影像提取的该冰川分布图层(局部),图中每个方格面积表示900平方米。读图,回答(1)~(2)题。

(1)图5中甲点所处的地形是( )

A.山谷 B.山脊

C.冲积扇 D.盆地

(2)图6所示区域冰川面积变化的情况是( )

A.减少了1800平方米

B.增加了1800平方米

C.增加了2700平方米

D.减少了2700平方米

【解题思路】第(1)题,根据遥感影像可知,甲地地势较低,上部冰川相对较多且有沿此向下流动的趋势,最可能的地形是山谷,A项正确;而山脊和冲积扇地势较高、盆地中低周高,均不符合图示情况,B、C、D项错误。第(2)题,根据图中1973年、2009年冰川分布图层(局部),图中每个方格面积表示900平方米可以计算出1973年冰川面积为900×18=16 200(平方米),2009年冰川面积为900×15=13 500(平方米),则2009年比1973年减少了16 200-3500=2700(平方米),D项正确。

【参考答案】(1)A (2)D

例4 (2014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1~2题)图7示意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读图,回答(1)~(2)题。

(1)地理信息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 )

A.分析、管理空间信息

B.跟踪动态定位信息

C.整合集成网络信息

D.获取实时通信信息

(2)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作用是( )

A.调整地域结构 B.加速人口集散

C.扩大空间规模 D.提升服务功能

【解题思路】该题组通过GIS知识在生活当中的应用,考查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通过计算机处理数据,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管理,因此A项正确。跟踪动态定位信息属于GPS的功能,整合集成网络信息是处理信息的环节,获取实时通信信息是数据的收集,故B、C、D项均错误。

第(2)题,A选项调整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区布局有关;B选项加速人口集散往往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有关;C选项扩大空间规模一般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有关,这些并非智慧城市建设所能直接产生的作用,只能说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地域结构的调整提供相关数据支撑,对人口集散、空间规模提供相关数据反映。因为智慧城市建设属于数字地球范畴,或者说是属于数字城市,是将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设施数字化,建立数据库,并用高速通信网络链接,实现网络化管理和调控。能够充分和高效的利用信息,使信息快速流动,可以提高对城市的管理效率,提高生产和贸易效益,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城市发展。故A、B、C项均错误。结合图示可知,智慧城市包括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智慧社区等,城市管理借助于GIS、云计算、大数据存储与查,使得城市发展更加合理化,故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是为城市发展提供服务功能,故此题选D项。

【参考答案】(1)A (2)D

例5 (2013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3~4题)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据此回答(1)~(2)题。

(1)BDS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

①提供灾区的影像 ②统计灾区的经济损失 ③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 ④提供短文联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芦山地震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震中位置同处龙门山断裂带,但芦山地震造成的损失较小,主要原因有( )

①震级较低 ②提前预报 ③防震意识强 ④救援及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题思路】第(1)题,本题的关键在于材料中“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故③④正确,而①为遥感的主要作用;统计灾区经济损失,需要GIS的参与。

第(2)题,芦山地震震级比汶川地震震级小,故①正确;地震的发生具有突发性,预报较为困难,不能提前预报,故排除②。在汶川地震以后,无论政府还是个人,抗震意识增强、反应及时,所以有效降低了芦山地震的损失,故③④正确。本题涉及对考生推测能力的考查。

【参考答案】(1)D (2)B

四、命题预测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3S技术普遍应用于生产、生活、科研和军事等各个方面,在国土勘探、资源调查、城市管理、旅游、交通建设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试题的取材内容丰富,情境创新度越来越高。但高考试题的命制是为了体现选拔性,考查考生地理素养、地理思维能力,即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探究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该出发点可知高考命题一定会采用生产、生活中与3S技术密切相关的试题情境,设计体现思维张力的试题加以考查。目前3S技术的应用热点众多,如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范围广泛,城市洪涝现象严重,则利用3S技术对自然灾害的动态监测、预报,对城市污水管网的设计;在城市管理当中智能交通的建设;精准农业的推行;我国东海、南海与周边国家政治问题复杂,冲突摩擦问题不断,则军事领域对3S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美国末端萨德反导系统入韩,中国公开中段反导技术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命题的材料。故考生备考时首先要吃透3S技术相关原理和应用方法,然后培养自己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五.能力测试

1.用户在智能手机上运行打车软件,输入目的地即可将信息发送给离他最近的出租车。打车软件运用的核心技术是( )

A.数字地球(DE)

B.遥感(RS)

C.地理信息系统(GIS)

D.全球定位系统(GPS)

精准农业是由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读图8,回答第2题。

2.精准农业系统( )

A.依据植物生长模型,利用数字地球技术实施监测

B.依据产量分布图,利用RS技术控制收割机转向

C.依据施肥处方图,利用GPS技术进行精准施肥

D.利用GIS识别田间杂草、害虫,控制农药喷洒量

我国某大学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评估,完成中国某重要地理分界线(过渡带)分布图的绘制。读“该分界线西段、中段、东段示意图”(图9),回答第3题。

3.GIS在绘制该线时的作用主要是( )

A.获取相关地理空间信息

B.确定地理事物空间位置

C.空间数据的分析与应用

D.将相关信息立体化呈现

车厘子,即美国樱桃。源于英文Cherries的音译,原产于小亚细亚半岛的安纳托利亚高原。2010年昆明某生态农业开发公司试种车厘子成功。据此回答4~5题。

4.美国最适宜种植车厘子的地区是( )

A.佛罗里达半岛 B.西部高原区

C.中央大平原 D.密西西比河口

5.该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在收获车厘子之前进行估产,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①遥感技术 ②全球定位系统 ③地理信息系统 ④数字地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图10为我市某日地表温度分布图。读图,回答第6题。

6.获取该地区地表温度分布的方法是( )

A.GIS B.RS

C.GPS D.PS

冈仁波齐,位于东经81.3°,北31°,海拔6638米,是冈底斯山的主峰,冰川广布。据冈仁波齐周围景观照片(图11),回答7~9题。

7.对冈仁波齐海拔的测量,最简便的方法是( )

A.GPS B.RS

C.GIS D.数字地球

8.在该区域,遥感技术可以( )

A.监测河流流速变化

B.调查冰川分布

C.测算冰川消融速度

D.预警地质灾害发生

9.跟踪研究该区域湖泊面积的变化需要运用( )

①GPS ②RS ③GIS ④数字地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篇2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7-0050-03

0 引 言

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空间信息技术是指采用现代探测与传感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为主要手段,研究地球空间目标与环境参数信息的获取、分析、管理、存储、传输、显示、应用的一门综合和集成的信息科学和技术[2]。

近年来,在物联网概念及其应用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空间信息技术迎来了应用与发展的新机遇,并逐渐显示出了其在物联网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探讨空间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的作用与应用,对于促进多方的技术融合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日益显现。

1 空间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的发展概况

1.1 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

空间信息技术是当前人类获取并处理大区域地球空间及其动态信息的唯一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空间信息技术无论是在单项技术还是在综合集成上,都得以飞速发展,尤其是在1998年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后,世界各国均纷纷出台相关的发展策略与长远规划。目前,在空间信息获取上,全球对地观测能力不断增强,人类逐步进入一个多源、多时相、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在空间定位技术上,则以GPS、GLONASS、伽利略和北斗星系统为代表,在静态动态定位精度、运行可靠性以及实时数据上都得以改善与提高;在空间信息分析处理上,GIS作为集地理、测绘、计算机等多学科为一体的交叉综合性学科快速发展,其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进行数据的输入、输出、组织和管理,更关键的是GIS提供了对信息的认识表达、综合分析、理解决策等方面的技术和模型,具有强大空间数据处理与空间信息分析功能,业已成为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重要理论内涵与技术手段,是空间信息技术深化应用的核心,并向系统结构化、集成化、网络化、三维化以及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在具体的应用上,国内外相继开展了数字地球、智慧地球、数字区域、数字城市、数字社区等一系列研究。目前的应用已走出军事、测绘等传统领域,进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包括资源环境、城乡规划、工程建设、交通、电力、农业、林业、电信、商业、旅游、现代物流等领域以及大众服务行业,并形成了规模强大的空间信息产业[3]。

1.2 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理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 [4]。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提出了“物联网”的构想。1999年,美国Auto-ID首先明确提出“物联网”概念。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年度报告,正式将“物联网”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并对物联网概念进行了扩展 [5]。目前,国外对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主要集中在美、欧、日、韩等少数国家。2008年,欧盟智慧系统整合科技联盟(EPOSS)发表《2020的物联网:未来蓝图》的报告。2009年,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概念,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后,将“智慧地球”提升为国家层级的发展战略,从而引起全球关注。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提交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随后了其物联网战略。日本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相继制定了e-Japan、u-Japan、i-Japan 等多项国家信息技术发展战略。韩国政府自1997年起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产业政策。我国也在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中将物联网的核心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2009年,总理提出“感知中国”概念,并于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也把物联网发展作为国家信息产业确定的三大发展目标之一。

与基础性研究同步,物联网应用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仓储物流、假冒产品的防范、智能楼宇、路灯管理、智能电表、城市自来水网等基础设施、医疗护理、精准农业传感技术的精确应用、智能化专家管理系统、远程监测和遥感系统、生物信息和诊断系统、食物安全追溯系统等领域体现了极大的应用价值,并将发挥巨大的潜在作用。

2 空间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的作用

2.1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空间认知的基准与标准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生活在一个由计算与通信技术构成的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共存的空间中。在这个对偶空间中,既有存在从物理空间中获取信息形成信息空间的组成过程,也有从信息空间向物理空间提供信息的反馈过程[6]。物联网系统需要认知物理空间,并促进两个空间的深度融合,而对于物理空间的认知与基准问题则应包括几何、物理和时间基准等内容,这些也恰是空间信息技术研究的基本问题。空间信息技术在确定空间信息几何形态和时空分布上的技术进步与应用发展间接上奠定了物联网系统对于物理空间的认知基准。另一方面,标准化是任何行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物联网系统由于其自身综合性、交叉性等特点,标准化问题尤为突出。而伴随着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形成的一系列空间信息标准,包括括数据的格式、精度、质量以及信息的分类编码、安全保密、技术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可以直接被物联网系统标准化所借鉴,至少在空间数据与信息上可以利用现有的标准化成果。

2.2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实时与非实时空间信息

人们接触的信息中约80%和地理位置相关,物联网系统中空间信息更是占据重要地位,空间信息技术则可以为物联网系统提供实时和非实时的空间信息。随着3S技术(RS、GPS、GIS)的进步以及与信息、通信技术的结合发展,现已实现对于目标的实时与非实时分类识别、跟踪定位和监测监管。一方面,随着制图学与空间数据库相关理论与技术的进步,业已形成多层次标准化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为物联网系统提供了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并直接影响到物联网应用的广度和深度[7]。另一方面,RS和GPS也是物联网系统获取相关空间信息的途径之一。其中,RS作为宏观观测地球的手段,其数据的空间、时间、光谱、辐射分辨率不断提高,数据传输与处理的实时性显著增强,并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形成空间影像动态数据库;GPS的定位精度和覆盖范围也不断提升,且从静态扩展到动态,从单点到广域,从事后处理到实时定位,足以为物联网提供高精度的实时定位信息,另外,GPS还可以为物联网系统提供统一的时间信息。

2.3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空间数据的分析处理、集成管理与数据挖掘

物联网本意是要将物体与物体通过传感器、网络等联合为有机整体,要将物体的特征特性转换为数据进行信息传输交流,这些数据具有异构、分散、多源、海量和时空动态等相关特性,这给系统的数据处理与管理带来了挑战。物联网系统必须将繁杂的数据进行有效的集成聚合与分析处理,才能保证物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作为空间信息技术之一的地理信息技术则是空间信息的存储、处理、分析、管理和应用的核心技术,在数据存储与管理方面,业已形成先进的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和成熟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在数据的分析处理上,GIS有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能力,尤其在空间分析能力上更是其区别于其他信息系统的显著标志。

空间分析是为获取和传输空间信息而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及形态特征的分析与建模的系列技术,物联网系统的特征要求其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以达到对海量空间数据的处理分析、挖掘、推理,并达到智能决策与服务的目的。当前,空间信息技术在数据管理与处理上已从传统的空间数据管理系统逐步向空间决策支持系统转变[8]。为适应物联网的发展需求,空间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还将向泛空间信息分析、协同实时处理、智能推理、面向公众服务等方向转变[9]。

2.4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空间可视化技术

人占据物联网系统中人与物的信息交互的主导地位。有研究表明,人获取客观世界的信息约有80%来自视觉,相对于其它途径和方式,图形图像信息最易被人们直接识别,可视化技术将数据转换解释为直观的图形,从而简化、便捷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途径。

物联网系统中涉及复杂的多源、多维空间数据,空间可视化理论与技术奠定了其可视化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机、人/物的信息交互效率。此外,GIS的发展已从传统的2维地图发展至2.5维与真3维空间信息系统,其基于空间数据库构建的虚拟环境与情景模拟技术日趋成熟,以数字地球为代表的系统建设也已在应用方向逐渐普及,这些都将在新时代物联网的建设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未来计算机技术与人的思维科学将进一步融合,人也会成为物联网虚拟环境中的一部分,而其大前提则是需要借助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来保证人与物、人与虚拟环境、人与空间信息的交互。

2.5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其他相关技术支撑

空间信息技术除了在空间数据的管理、处理、可视化等领域以外,还可以为物联网系统提供很多其他相关技术支撑。例如,在物联网中人与物的物理空间是连续的,而传感器所获取的数据大多为点数据,在获取连续的空间数据上则需要空间信息相关技术的支撑。遥感就是获取大范围数据的最佳手段之一,在物联网系统中,借助其与相关点数据的关联反演也是当前通过点源数据获取大范围连续数据的技术方法。

另外,早在物联网概念出现之前,空间信息技术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诸多应用基础平台与相关支撑技术,例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分布式空间数据库平台与技术、移动GIS平台与技术等。在这些平台之上又成功地出现了一系列应用,如导航、智能购物等公众LBS服务,又如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等大区域范围的应用。在这样一些应用上,已经出现了物联网概念的雏形,这些已建成以及正在发展的平台为物联网系统的构建奠定了平台与技术基础,很多物联网系统的构建可以基于上述平台,添加物联网的传感器、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实现物联网系统功能,例如冷链物流管理系统等[10]。

3 空间信息技术在物联网建设中的应用

有学者指出物联网的概念脱胎于应用,其相关技术与应用雏形早已出现,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包括资源、环境、工业、农业、公共安全、交通运输、城市管理、平安家居和医疗健康等等,而这些领域中很多都是空间信息技术传统与新兴的应用领域。在即将来临的物联网新时代中,空间信息技术在这些领域中成功的应用案例和知识积累也将为物联网应用与建设奠定基础。

3.1 空间定位技术应用

空间定位技术自诞生以来,逐渐由军方转向民用,已形成巨大的应用市场,目前较为成熟的应用主要有导航、物流以及各种基于位置的服务(LBS)。在物联网系统中,空间定位技术提供了人、物的空间位置信息,在物联网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有着广阔的应用市场。例如,人和物的跟踪定位,在安全、物流、远程医疗、LBS服务等相关领域都是不可或缺的,空间定位技术势必被这些领域物联网的建设所应用。

3.2 遥感技术应用

遥感是空间信息技术中最具历史的技术,在地质、资源环境、灾害、区域、城市等调查监测、分析预测方面有着成功的应用。作为一种传感技术,遥感将在这些领域物联网建设与应用中成为系统信息源之一,也必将因其具有低代价大范围连续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大有作为,尤其是在当前物联网传感器以点信息源为主的情况下,遥感获取的信息恰是物联网建设应用中有待发掘的蓝海领域。

3.3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涵盖多源空间数据集成、空间信息可视化、空间分析技术、空间数据挖掘和GIS 应用建模等诸多方面[11],因此,在各领域的物联网建设中,GIS不仅可以提供功能强大的数据存储、处理、交换、分析、管理和应用,还可以提供对空间与非空间信息的认识、分析与数据挖掘、表达和决策的技术和模型。随着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的深入,出现了物联网与GIS的集成应用[12],一些物联网的建设也直接基于GIS而设计开发,因此GIS在物联网建设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共识。

4 结 语

从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到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许多先进理念与科技创新不断出现,但有学者指出物联网还缺乏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物联网的发展需要传感、网络、计算机以及空间信息技术等相关理论技术的支撑。徐冠华院士曾在国家遥感中心成立15周年纪念会上提到,空间信息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产业化和实用化方面还有相当距离,而物联网概念的诞生及其在各领域的发展恰为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机遇。因此,清醒地认识空间信息技术在物联网系统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应用,促进空间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的集成结合对于物联网及其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物联网研究报告[R].北京,2009.

[2] 宁津生,王正涛.测绘学科发展综述[J].测绘科学,2006,31(1):9-15.

[3] 李清泉.关于我国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思考[J].地理信息世界, 2004,2(4):5-8.

[4] GATES B, MYHRVOLD N, RINEARSON P. 未来之路 [M]. 辜正坤,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5]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UIT.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R]. Tunis, Tunisia:ITU telecom World, 2005.

[6] 徐光祐,陶霖密,张大鹏,等.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的对偶关系[J].科学通报,2006,51(5):610-616.

[7] 史照良,龚越新,曹敏,等.测绘技术在物联网时代的应用[J].现代测绘,2010,33(3):3-5.

[8] 刘耀林.从空间分析到空间决策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32(11):1050- 1055.

[9] 刘耀林.新地理信息时代空间分析技术展望[J].地理信息世界,2011(4):21-24.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篇3

信息技术发展逐渐加快基础上,我国企业事业单位发展也在不断提升,信息管理系统中积极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实现管理的高效运转。信息管理系统结构对其管理效率至关重要,信息管理系统构造强化,需要依靠计算机通信技术为基础。计算机通信技术及运用,能够更好的提升信息管理系统的智能化与高效性。

1计算机通信技术结构特点以及通信协议

计算机通信技术,是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重要产物,计算机通信技术对数据传输具有重要作用,其能够保证计算机彼此之间对数据进行有效传输,尤其是计算机通信技术,对通信网络具有层次性的划分,同时在不同层面上应用不同的网络形式。结合统一的计算机通信系统依托为基础,及时将数据进行有效传输,并且计算机终端能够相互识别,维持计算机正常通信。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不断发展期间,通信结构的调整与通信协议属于计算机通信技术中重要的技术指标,对通信结构、通信协议展开研究过程中,需要将其视为计算机通信技术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分析。当前来讲,计算机通信技术,结构与通信协议之间进行了整合,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同时相互牵制影响,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功能也得到了提升。结合当前IOS提出的建议,网络结构模型都属于开放性系统,这是七层协议中的一种,包含物理层协议、网络层协议、会话层协议、传输层协议、数据链路层协议、表示层协议、应用层协议。所谓物理层协议,主要是计算机通信技术中相互连接的系统之间,信息能够实现透明传输,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两个通信计算机之间建立数据链路,维护数据信息的安全,这属于数据链路层协议。在网络层协议主要是保证计算机通信中子网与高层次结构中的网络之间稳定连接,结合子网运行路径对提供数据的界面进行选择等。

2计算机通信技术中物理层技术应用

物理层技术是计算机通信技术中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为信息传输提供更多的通道,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为了更好的将物理层信息技术应用到信息管理系统中,需要对其纵横交错的信息传输物理通道进行梳理,提高其可靠性,同时对物理层技术的频谱效率、蜂窝环境以及误码率都要进行考虑,提高物理层信息技术的适应性,保证其能够更好的适应信息管理系统环境。对于提高物理层市盈率的方式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首先采用窄带数字进行调制,保证信息通道的安全,同时为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保障;其次是利用拓展手段,对频谱进行调制,保证频谱准确,提升准确率基础上为信息管理系统信息传输创造更多的通道;再次是利用序列扩展的方式对频谱进行扩展,当然序列扩展需要采用直接的方式,节省中间很多繁琐的环节;最后上应用跳频以及扩频的手段对系统管理进行调整,为信息传输安全可靠提供更多的保障。结合上述几种手段,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中物理层技术的应用,提高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质量,加强通信效率。

3计算机通信技术中MAC子层技术应用

计算机通信技术中,包含MAC子层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针对媒体访问控制层进行应用,因为媒体访问控制层中,对信道的使用具有直接影响,所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展开科学控制,提高管理质量,这样就能保证信道功能积极发挥出来,并且得到更加充分的应用,满足信息管理系统中对于数据传输的需要。MAC子层技术自身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其可以帮助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多地址的数据信息访问,同时也可以实现一对多的网址访问,增加通信途径。子层技术的应用要点以及关注点主要再基本设定方面,当前应用比较普遍的设定模式主要是随机访问协议类型,包含ALOHA、CSMA。

4计算机通信技术中数据链路层技术的应用

数据链路层技术上述内容中已经做了简单的介绍,数据链路层技术基本功能是可以帮助信息管理系统,将相邻两点中间的结点数据进行安全的传输,同时保证数据帧的可靠稳定,数据传输期间不需要数据分组交换机。结合计算机通信技术中物理层技术奠定基础,数据链路层在技术将已用电路转变为数字化形式,将转变的数字化形式称之为链路,结合数据链路层协议为基础,链路能够很好的保证数据帧的可靠稳定,同时对数据进行安全传输。数据链路的形成,需要通信协议作为支撑,当前移动计算机通信在技术中,通信协议基本都应用重传ARO协议。

5计算机通信技术中网络层技术应用

计算机通信技术中,网络层技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在移动之后,地质以及数据等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基本都会由传统域名服务器转变为新的归属地质,计算机所反映出的地址也是新的归属地址,但是仅局限于归属地址。正是因为如此,移动计算机需要更好的解决动态寻址问题,在动态变化情况下能够第一时间寻找到地址。当前计算机应用中,通信期间的计算机基本都是应用子网漫游形式,但是子网漫游的地质却不同,所以需要保证数据通信地质透明化移动,子让计算机的应用进程感受不到地质的移动变化,不会受到地址的影响,这就需要网络层技术,切换移动部分,保证其在不同的子网中也能够切换自如。

6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计算机通信技术来讲,其本身具有非常多的技术优势,所以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得以应用。其可以帮助信息管理系统控制信息传输效果,同时扩大信息传输范围、实现数据传输多途径、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等,改善传统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传输的局限性,帮助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了信息管理的质量,同时为其后期的发展提高了竞争性,创造了更多的机遇。

参考文献

[1]王卫.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西部皮革,2017,39(12):9.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篇4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ceasing development, the original model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primarily geographic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has n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Based on surveying and mapping system of new information appear in a certain exten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industry.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concept and informatizatio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formatio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characterist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izatio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important surveying and mapping system positioning and frame analysis etc. Of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system positioning information and frame the corresponding discussion.

Keywords: information; Surveying and mapping system; Positioning; framework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就目前来看,测绘和地理信息是紧密相连的,其质量如何不仅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关系着国防建设。要想更好发挥其测绘作用,就应该不断的研究新技术。以信息化为主的现代测绘数字化体系,相较于模拟测绘体系,其更加优越,不仅能为地理空间事业提供更多精细数据,同时也能实现资源共享,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相应依据,为国防事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如何对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和框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已经成为相关部门值得思索的事情。

一、信息化测绘概念及信息化测绘特点

信息化是在经济、科技及社会各个领域广泛的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发展信息化产业,以不断的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实力,以便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信息化检测与信息化是紧密相连的,其之所以紧密相连是信息化测绘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产业进行优化升级并充分发挥测绘在国家、经济、社会和社会发展中作用的。信息化测绘是在信息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也是具有信息化特点的。其不仅能实现实时获取信息、实现信息自动化处理,也能实现信息网络化和信息应用信息化。信息化测绘能够实现实时测绘主要是因为其获取数据方式主要以先进的卫星定位技术、航空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为手段为主获取相应信息的。信息化测绘不仅能更好的应对突发事件,同时也能对紧急事故进相应处理,能更好的满足其公共服务需求;信息自动化处理就是在信息数据处理、管理、更新过程中,能用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相应处理,以不断的提高测绘工作效率,以实现地理数据快速处理;信息服务网络化就是测绘过程中,相应地理数据的交换、传输和不同服务都是在网络上进行的。测绘实现信息化后,其可以以网络式、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统一进行相应查询、检索、浏览及下载任务,任何人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是在网络允许的范围内都能得到相应地理信息综合服务;信息应用社会化事实上可以将地理信息数据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以信息化平台的方式将地理信息数据延伸至人们生活中,在给人们生活发展提供更多地理信息资源的同时,也能使地理信息资源能得到高效利用。

二、信息测绘重要技术

就目前来看,信息化科学和网络通讯技术已经成为相互交叉又相互融合的技术体系。其体系具体内容是现代基准体系建设与维护技术、卫星高精度测高技术、综合导航定位技术,主动遥感技术、三维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基准体系建设与维护技术事实上就是构建和维护与现代空间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现代化基准体系技术的总称。其不仅包括地球参考框架精华技术、坐标转换技术,同时也包括高精度卫星自动定轨技术。就目前来看,世界各地都在不断完善这项技术,毕竟这项技术具有高精度、全地域、动态及三维地心等新体系,能实现地球形态完整和精确的认知;卫星精密测高技术是以卫星中探测技术和相对理论获得海拔搞成技术的总称。从其原理上来看可以将其划分为重力探测技术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重力位差精密测高技术。重力探测技术可以通过卫星技术对全球大地水准面高精度进行测量,全球导航重力差技术则能更好的实现时间与频率的科学发展,快速的获取高精度海拔高程,以便更好的坚强高程控制测量劳动强度,同时也能使三维卫星精确定位更加普及、简便、大众化;综合导航定位技术不仅包括单点高精度定位技术,也包括水下高精度定位技术和室内定位技术。其中单点定位技术和水下定位技术发展状况比较好,其可以在不同深度的变频雷达中使用,但其仍在研究中尚未真正使用。一旦实现综合定位技术,地球任意一点都能准确的获得精确的导航定位信息;主动遥感技术是红外遥感的补充,其能用不同载体向地面发射电磁波,并将地面散射回来的电磁波成像或是建模。其可以分为激光遥感成像技术、微波遥感成像技术。对于激光遥感成像技术来说,其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然而在国内却处于起步阶段,其中的孔径雷达技术是现在国内外研究的焦点。这项技术最大的优势是能解决地形复杂地区测图数据获得难题,也能有效获取三维地理信息数据;航空器摄影测量技术是以无人驾驶飞行器作为平台对高精度的航空摄影进行相应测量的。这种测量技术不仅包括微型无人器技术、传感器姿态控制技术,也包括系统集成技术。其中长距离航行过程中,无人飞行器技术和平流层平台摄影技术使用的比较多。这种技术的最大的优势是摄影测量周期段、测绘成本低、测绘效率高;三维技术能为多维、海量、动态地理数据进行存储、分析、传输和更新。这种技术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三维矢栅时空模型技术,这种技术集海量、多维、多尺度、多分辨率、多时态空间数据为一体化的。其不仅能组织存取对信息技术进行处理,也能实现数据空间可视化。就目前来看,这项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这项技术一旦成熟,不仅能提高地理信息数据管理能力及效率,也会给测绘成果带来新的突破,也能为地理信息数据处理自动化和社会化更好的服务;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以计算机环境为基础建立的,其作为网络信息格重要组成部分,其也可以作为的实现不同空间数据库相应操作工具。在建设这种技术的时候必须以网络环境为主的高效存储网络访问技术、信息共享与技术、空间技术能技术及网络格灵于相关应用技术为基础。就目前来看,世界上对这项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是一旦实现这项技术,就能实现地理信息随取随用并按照地理信息需求制定与之相关的服务,这项技术一旦实现,将会给测绘生产组织结构带来革命性的调整,也能更好的实现信息化测绘。

三、对信息化测绘体系定位与框架进行分析

1.对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进行分析

对于信息化测绘体系来说,可以用测绘数字化体系进行相应解释。就目前来看,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可以表现为测绘技术自动化、测量成果数字化、测绘网络化及产品信息化等方面。测绘自动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将原有的模拟测绘技术转变成数字化技术。其转变主要表现在测量仪器三角测量和距离测量转变为卫星定位测量、平板测量图转变为自动化化野外测量图,摄影测量从航空模拟测量向无需地面控制就能获全数字化数据测量转变,纸质形式向地理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化产品转变过程。信息测绘自动化最大的优势就是不需要大量的人力,就能快速的实现地理数据库处理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依据;信息化测绘结果之前是以纸质形式为主的,实现信息化测绘之后,测绘结果能够获得大量信息,也能实现多样化测绘。其不仅可以用传统的地图来表现相应地理要素或地表空间状态,同时也可以用多样化方式获得更多信息。信息化测量结果也能与时代同步发展及时反映与时展相关联的地理信息,而数字化对原有技术有促进作用。此外,测绘产品也相对较多,能更好的满足地理数据信息和不同数据地图的需求;原有的测绘和数字化服务方式一般情况下是以提供为主导的。要想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就应该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网络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测绘服务带来了方便,目前地理信息建成一站式服务网络平台,用户如果想了解相应信息,直接访问某个网站和查询界面,就能查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测绘信息应用的社会化一般是建立在资源集成化和信息服务化基础上的,其主要生产的是公开的测绘产品,其生产的根本目标是将相应地理信息和测绘产品能应用在寻常百姓家。这样不仅能为信息测绘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会拥有广泛用户群,促进测绘社会化全面发展。

2.对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框架进行分析

对于信息化测绘体系框架来说,构成其框架主要有四个体系。即技术层、数据层、管理层、服务层、应用层及技术保证创新体系、数据获得更新体系及信息整合、集成与导航体系及产业和社会化信息应用服务体系。地理空间信息化测绘信息广泛应用一般都是以信息化为基础进行多方位、跨领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而其微观服务一般都是以基准框架服务系统、空间服务系统及基础空间数据库服务系统为主进行的。在空间基础框架中,可以适当的增设以GPS为基准的跟踪站和相应基准站,通过GPS数据处理向社会发送不同信息,并建立相应定位与导航相结合的GPS综合服务系统。系统信息获取和处理系统,是具有一定技术和装备优势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能够充分发挥其技术及装备优势,协助专业部门建立相应专题数据库和相应集成地理信息系统,并通过采集数据、收集数据、集成数据,将其制作成不同需求的电子导航地图,以便更好的为不同行业提供相应服务。对于地理空间数据库系统来说,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对自然界、人文地理实际状况及社会观察进行相应权威公正的静、动态分析,并对相应空间统计、检测及趋势提供专业化服务。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测绘技术已经由原来的模拟技术转向数字化技术体系。新的数字化技术体系不仅能够实时获取地理数据信息、实现信息自动化处理,同时也能实现服务网络化和应用社会化。虽然现在仍有一些测绘技术正处于研究阶段或不成熟阶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人员不断的研究,相应数字化测绘技术必定能发挥其优势,获得更多有效的地理数据信息。为社会公众提供相应数据检索、产业资讯或是相关相关网络服务等。

参考文献:

[1]朱迎春.浅谈信息化时代下CORS测绘体系的应用和实现[J]. 城市建筑理论研究.2011.(32).

[2]姚承宽,刘欣,秦彦杰.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基本概念和主要任务解析[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8.25.(04).

[3]何立恒,郑加柱,史玉峰.信息化测绘体系下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J].测绘工程.2009.(06).

[4]李莉,陈艳红,苏山舞.地理信息标准体系框架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0.13.(05).

[5]黄国强.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中测绘企业的定位[J].中国标准化2008.14.(09).

[6]蒋继军.信息化测绘时代工程测量的发展[J].刻技术创业家.2011.(07).

[7]张清浦.关于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目标和任务的探讨[J].地理信息世界.2008.6.(04).

[8]张继贤,唐新明,翟亮.关于我国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的思考[J].测绘通报.2008.(05).

[9]苗前军,于洪伟,孙晓生.对信息化测绘及其体系的认识与理解[J].地理信息世界.2007.(05).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篇5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工程测绘技术开始向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并出现可数字化、地理信息、全球定位以及遥感等测绘技术,并广泛应用于各个测绘领域中,预示着工程信息化测绘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工程测绘技术信息化程度较低,测绘效率较低,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工程测绘工作的需求,而信息化测绘技术主要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测绘目的,利用先进的空间定位、卫生遥感及地理信息等技术,对工程地理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测绘,大大提高了工程测绘的效率和质量,保证了工程测绘的准确性[1]。因此,信息技术在工程测绘工作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1 工程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应用分析

现阶段的工程信息化测绘技术主要有全球定位测绘技术、遥感测绘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以及地理信息测绘技术等,这些信息化测绘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类工程测绘工作中,为工程测绘工作提供重要保障。

1.1 全球定位测绘技术

随着全球定位系统的不断进步以及其在工程测绘中的广泛应用,为全球定位测绘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基础,有效提高工程测绘工作的效率,成为工程测绘的主要测绘技术之一。利用三维空间坐标系统,进行工程测距、测角以及水准线的测量等工作,有效提高了工程测绘的速度、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其测绘范围得到扩展和延伸[2]。全球定位测绘技术具有灵活性高、适用性强、测绘信息多且准确等应有优势。

1.2 遥感测绘技术

遥感测绘技术主要是以远距离、几何形态、地理位置等为特征的传感测绘方式,为工程测绘提供分辨率较高的测绘影像信息,提供了工程测绘的准确性。随着遥感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框幅式摄影技术(包括黑白摄影、彩色摄影、红外线摄影、紫外线摄影等)、全景式扫描技术(红外线扫描、多光谱扫描等)、激光测高技术等,使得遥感测绘技术分辨率和测绘功能得到有效的改进和提高[3]。

1.3 数字化测绘技术

数字化测绘技术主要是通过全面测绘解析和机械辅助成图的方式来对工程进行测绘,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测绘、地籍测绘等领域,不仅提高了测绘的准确度,同时显示的测绘技术的数字信息化优势,满足各个测绘工程的信息化管理需求。其测绘优势主要体现在:其一,图像编辑功能。数字化测绘技术局域图像编辑的功能,并将测绘图进行分层存储,以避免图像负载限制现象的产生,同时便于测绘图像的使用。通过对测绘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生成高质量的测绘图像,并可以任意对测绘图像进行修改和补充。其二,自动处理功能。数字化测绘技术在计算机的辅助作用下,能够实现自动处理的功能,测绘出高质量的地理测绘图,弥补了传统测绘技术存在的测绘要素混乱的现象。其三,RTK技术的应用。RTK技术在工程数字化测量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工程测绘的准确度,扩大测绘范围,保证了工程测绘的效果。

1.4 地理信息测绘技术

近年来,地理信息测绘技术向着标准化、多维化、集成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趋势发展。通过完善地理信息测绘系统的集成平台,实现了地理信息测绘通信功能,提高了地理信息测绘的通信效果。三维地理信息测绘技术以三维结构为主,通过不断优化地理三维系统,以实现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测绘功能和模型。对象及构件技术可以将地理信息测绘系统功能模板上设置多个控件,每个控件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并在可视化技术的辅助下,完成地理信息测绘工作。网页地理信息测绘系统主要通过网络技术在网页上发表地理测绘信息。

1.5 3S测绘技术

3S测绘技术主要是由全球定位测绘系统(GPS)、遥感测绘系统(RS)以及地理信息测绘系统(GIS)组合而成的,为工程测绘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目前,3S测绘技术已经在我国多个大型工程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尤其是对工程范围较广、物流量较大、施工时间较长等大型工程中,为工程测绘提供大量的数据信息,对工程勘测、工程设计、质量控制等进行有效的控制。

2 工程测绘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第一,随着计算机、数字化、空间以及电子等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工程测绘技术方式的创新,工程测量工作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工程测绘技术及其测绘设备开始想着信息化、数字化等趋势发展,有效的弥补了传统手工测绘方式的缺陷,形成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测绘模式,有效提高了工程测绘的效率和准确度。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工程测绘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4]。第二,信息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广泛应用,不仅使得工程测绘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同时完善的工程测量业的组织及结构,促进了工程测量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现阶段时间内,传统的工程测绘技术仍然在工程测绘中占据一定的比例,但是随着信息化工程测绘新技术的发展,其将慢慢代替传统的测绘方式。第三,现阶段的信息化工程测绘新技术虽然得到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是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如何提高外业测绘数据的准确度、实行测绘成图系统标准制度、提高内业测绘图形的编辑效率等。因此,工程测绘人员应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工程测绘技术的研究,以提高工程测绘技术的测绘功能,保证工程测绘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工程测绘业的

发展[5]。

3 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工程测绘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促进了工程测绘技术的发展,形成多种信息化测绘信息技术,包括全球定位测绘技术、遥感测绘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地理信息测绘技术及3S测绘技术等,扩大了工程测绘的范围,提高了工程测绘的准确度,保证了工程测绘的效率和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测绘技术势必向着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化工程测绘新技术将成今后我国工程测绘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龙燕.浅谈测绘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的应用[J].中国地名,2011,21(3):90-93.

[2] 张睿.现代测绘工程技术发展[J].民营科技,2011,23(12):76-78.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篇6

1 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技术和资源。它对建筑行业也同样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建筑企业能够对其施工技术、施工环境、施工成本等开展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简化很多不必要的信息传递过程,从而极大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还是比较落后的,因此,加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的探究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鉴于此,笔者对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2 信息技术的含义及其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2.1 信息技术的含义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在管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只要与信息的获取、处理加工、沟通交流、管理、传播、共享等有关的技术,就能够被称为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主要是通过利用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等各类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一些应用软件。信息技术也通常被称为信息或者是通信技术,它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技术,也就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

2.2 信息技术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对建筑行业极其重要,企业若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能够有效增强其在国内的建筑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具体来说,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就以前来说,施工企业的经营效益可以说取决于承接的建筑工程的多少,施工企业都认为只要接到建筑工程就能赚到钱,这一观念的根深蒂固导致了很多企业对建筑工程管理的不重视。这种观点已不能适应当前施工企业的发展趋势了,现在多数项目一般采用最低价中标,价格、利润等很低,因此,即使施工企业中标了,如果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不当,亏损也是难免的。所以,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搞好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其在竞争中占优势地位。第二,有利于大幅提高管理效率。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许多项目参与者仍然在运用传统的工作协调和信息交流的模式,其速度以及效率都是比较低的。这主要是由于既懂得项目管理、施工技术,又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项目管理的人员很缺乏。私企老板作为项目的主要管理人员,完全不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导致无法对其进行应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科学化已是大势所趋,只有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大大提高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准确性,最终提高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当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就目前来说,我国建筑行业的信息化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建筑工程管理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还不够充分,具体来说,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 信息技术的基础比较差

目前,在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基础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应用计算机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局限,信息技术的应用一般以单机板软件为主,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使用的主要是单机操作,因此不利于形成信息的有效共享以及信息的自动传播;其次,当前,我国建筑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还是比较窄的,利用信息技术在网上进行材料采购、项目管理以及信息等功能还没能一一实现;最后,我国建筑工程的管理还比较落后、陈旧,建筑工程的管理仍然主要依靠管理人积累的经验、处理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管理方式也是比较粗放、随意的,还没有形成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因此,难以跟上建筑工程信息化的管理体制的步伐,这对于加快我国建筑行业的信息化管理的进程来说是一个严重阻碍。

3.2 信息技术的管理水平不高

信息技术管理水平低主要体现在管理手段没有及时更新、一些工程的管理比较混乱、管理的模式比较简易单一、对信息技术没有进行全面的使用等方面,也就是孤立地使用信息技术的某一方面,比如一些施工企业仅仅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计划的编制,而在监督、控制以及计划调整等方面,又极其缺乏效果显著的管理方法,此外,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编制通常反映的只是整个项目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编制的深度不够导致实现信息技术的优化是比较困难的,由以上可知,建筑企业还未能充分、有效应用地信息技术来提升产业水平,未能充分挖掘计算机所能带来的便利。

3.3 信息技术软件不成熟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信息软件的开发和发展可以说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与外国比起来,真的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且,国外开发的信息软件也不一定适合我国的一些单位,由于国内外单位的组织结构有差异,所以,信息软件所运用的范围也相应地不同,由于汉化的软件是由外语翻译成汉语,这就难免会导致软件维护方面存在困难和问题,使用起来也比较不便,而且,维护费用较高,再加上国外软件一般都价格贵,因此,只有极少的建筑单位有条件使用国外的信息软件。以上诸种原因致使许多工程项目一如既往地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就目前来说,我国只有少数企业小规模地采用了信息技术,这对我国建筑行业的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无疑是起着阻碍作用的。

3.4 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较低

许多工程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的理解和认识比较缺乏,以为会上网、会接发邮件就是所谓的信息化管理。他们未能认识、理解项目信息化的规范工作流程、统筹调度资源等功能。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素质参差不齐,企业发展也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比较充分,信息来源比较丰富,其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和理解比较充分、深刻,而经济欠发达或偏远地区的情况就是相反的了,其管理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和理解信息化管理。

4 优化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的有效措施

4.1 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的管理系统

工程项目的一般都内容非常丰富、数据量极大、信息极为庞杂,所以,我们必须将各种数据以一定的标准来划分、归类,并纳入信息化系统,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的管理系统。此外,工程项目比较复杂,环节也非常多,除进度计划、资金规划之外,还有质量安全、物质调配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必须囊括所有不可或缺的要素,并且考虑到各部分对整个系统的影响。最后,还应该创造性地运用信息管理系统,积极将系统中的不同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调节、融合,进而促进全方位管理系统的更快形成。

4.2 切实提升信息技术的管理水平

我们只有在切实提升信息技术的管理水平之后,才有可能更快地实现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企业的信息化。在管理建筑工程项目时,必须全面考虑项目的成本、进度、目标等各个不同的环节,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为加快工程管理信息化进程,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管理、经验型管理,实行科学化、集约型的管理模式,此外,还要把企业本身的信息化管理作为核心工作来对待,全面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以此来提升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的管理水平。

4.3 加强对信息技术软件的开发力度

加强信息技术的软件开发可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进度控制方面,网络计划技术的使用,有助于显示关键工作、机动时间、相互制约关系的特性,网络进度管理软件的使用能够有效控制进度,适应施工现场多变的情况,目前这类软件已趋向成熟;二是质量控制方面,这是施工管理中重要环节,利用质量管理软件能节省处理时间,结果的可靠性高,具有人手操作不可比拟的优势;三是工艺控制软件方面,我们还必须在应用比较广的深基坑设计与计算、工程测量、管线设备安装的三维效果设计等软件上加大开发力度。四是软件的开发要注重全面性、层次性。针对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的特点,设计出能够有效、科学、全面管理该环节的信息技术软件。

4.4 积极促进信息技术的有效实施

信息化施工管理有如下一些特征,比如信息收集自动化、信息存储自动化、信息交换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化等等。据此,企业应全面理解和运用信息化的这些特征,将这些特征与施工管理中的一些具体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然后科学、合理地制定战略规划,积极、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继而逐渐形成成熟的各类施工管理信息系统。要想积极促进信息技术的有效、快速实施,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立工程项目信息化系统时,在研发和使用信息化系统时必须充分考虑上述内容的影响,此外,在工作流程再造以及数据中心建立的过程中还要慢慢试着突破各个部门分别、单一地应用的局限,应该努力将各项内容科学的、有机地密切联系起来,从而使各个业务模块能够进行联合、统一的监控,通过有效地将项目部与各相关方的工作关系协调起来,才有可能营造和实现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工作管理环境。

5 结束语

由以上论述可知,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引入信息化管理对于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有非常重要作用,此外,采用信息化管理对于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质量以及管理效率、拓宽建筑行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也极为有利,最终有助于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科技化、集约型管理。信息技术引发的是一场管理层面的技术性变革,它有利于实现建筑工程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同时,它也是促进建筑行业科学化、技术化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能够有效拓宽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空间,大大提升建筑企业的发展层次。

参考文献: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篇7

 

0 背景

3S技术是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简称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System,简称GP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持续发展、资源合理规划利用、城乡规划与管理、自然灾害动态监测与防治等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地学研究走向定量化的科学方法之一,也是水利信息数字化的关键技术之一。

水利建设及管理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一方面,水利部门要向社会提供大量的水利信息,如汛情旱情信息、水质和水量信息、水资源信息和水利工程信息等;另一方面,水利部门也离不开相关行业的信息支持,如气象信息、地理环境信息、社会经济信息等。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共享方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信息采集技术在时间、空间、采集频度和精度方面与水利建设各项工作的整体需求已不相适应,质和量两方面也都难以满足水利信息化的要求,因此,水利建设及管理噩需借助3S技术提升水利建设及管理的效率及效益。

1 GPS技术及其应用

1.1 GPS简介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耗资200 亿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的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施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目前,由于GPS 定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软、硬件的不断完善,传统上以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正逐步被一次性确定三维坐标的高效率、高精度、低费用、易操作的GPS 技术所代替。同时随着GPS 接收机的改进,广域差分技术、载波相位差分技术的发展和美国SA(Selective Availability)技术的解除,GPS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导航、运载工具实时监控、城市规划、工程测量等领域都有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目前水利、铁路、公路、桥梁及隧道等大型工程控制网的实施均采用了GPS 技术,时至今日,GPS定位技术已经基本上淘汰了用常规测角、测距手段建立大地控制网的方法,其良好的精度、可观的经济效益已为水利建设领域所公认。

1.2 GPS的应用

GPS技术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范围很广,如GPS可应用于航测外业控制测量、航摄飞行导航、机载GPS航测等航测成图的各个阶段,同时通过加密测试控制点,可应用GPS实时动态定位技术(简称RTK)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并用于水利工程的施工放样。而与GPS导航和RTK技术相比,水利工程建设中应用最多的是GPS静态定位技术,GPS静态定位技术广泛应用在精密水利工程测控网布设、城市、矿区和油田地面沉降监测、水库大坝变形监测、同层建筑变形监测、隧道贯通测量等方面,可实现各种水利工程设施的实时监测和控制。随着我国A、B 级GPS 控制网的建立,水利部门基于这些GPS控制网提供的高精度平面和高程三维基准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将大大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和施工质量。

2 GIS技术及其应用

2.1 GIS简介

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集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测绘遥感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从20 世纪60 年代至今只有短短的四十多年的时间,但已经成为多学科集成并应用于各领域的基础平台,成为地学空间信息分析的基本手段与工具。GIS其技术优势不光在于它的集地理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三维可视化显示与成果输出于一体的数据流程,还在于它的空间分析、预测预报和辅助决策功能。目前,GIS不仅发展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技术科学,而且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在测绘、地质矿产、农林水利、气象海洋、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区域开发与国防建设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GIS、数据库、内外一体化测图、扫描矢量化及全数字摄影测量等技术为专业信息系统提供及时、准确、标准化、数字化的基础空间信息以建立各类专业信息系统,从而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论文格式。

2.2 GIS的应用

GIS是水利信息存储、管理、分析的有力工具,由于水利信息量大繁杂,既有实时数据又有历史数据同时还包含环境数据、经济数据、矢量数据、栅格数据等等。存储、管理这么庞杂的数据唯有地理信息系统能够胜任,同时借助GIS还可进行水利信息的可视化查询与网上。如在防洪救灾的过程中,可利用GIS进行防洪评估、洪涝灾害风险分析及城市防洪管理等等。而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可利用GIS进行水资源信息的空间与属性双向查询、历史数据管理和实时数据的动态加载、水资源信息的时空统计、多种方式的可视化表达及各类信息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过程模拟、区域水资源的空间分析、主要用水户的分布、区域水资源管理模式区划等等,所有这些应用都为合理利用及管理水资源提供了方便的途径。当然,GIS在水利建设的其他方面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如GIS在水环境及水土保持方面的应用及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方面的应用等等。

3 RS技术及其应用

3.1 RS简介

RS(RemoteSensing,遥感)技术由于其具有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及经济性等优势,因而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及应用,多光谱航空摄影和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将成为对地观测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目前,各种中小比例尺地形图都可以利用遥感影像来获取,为应用于工程测量领域的城市基本地形图、地籍图以及各种大、中、小比例地形图的快速更新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方法和手段。一些大中城市已经利用航空遥感进行城市的综合调查,并编制地质、水文、植被、交通、污染、土地利用等专题地图,获取了大量社会与自然环境资料,为城市规划建设及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料。随着遥感数据源向着高光谱分辨率和更高空间分辨率发展,加之遥感相关处理技术的日益成熟,结合GIS 和GPS,必将使RS 技术在工程等领域应用进一步普及和深化。

3.2 RS的应用

随着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卫星数据的日益丰富及普及,RS对水利建设及管理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目前RS在水利建设及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洪涝灾害遥感监测、水资源监测、水环境监测、旱情监测、水土流失调查、河口、河道、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调查。

3.2.1洪涝灾害遥感监测

遥感技术能够实时地对大江、大河和湖水水位进行监测,可实时监测洪水灾害面积。RS和GIS集成能及早预报洪水淹没范围和干旱灾情范围,为防灾、抗灾提供准确信息。目前,我国各地、各部门已建成洪涝灾情预报系统(如黄河下游洪水预警信息系统),它们将在防灾、抗灾、救灾中发挥重大作用。

3.2.2水资源监测

水资源遥感监测方面,在地表水体提取上,20世纪80年代用近红外遥感图像比较多,而在近10年来则更多地利用SAR图像,提取河流、水库、湖泊等地表水体。遥感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还可以寻找地下水,通过遥感图像可查明与地貌、岩溶地貌、第四纪地质和新构造有密切联系的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物探结果,可较准确地评价地下水资源。重视遥感资料的地质和水文地质分析是我国用遥感调查裂隙水准确率较高的原因。此外,主动微波遥感对地面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可以发现地下古河网的踪迹,寻找地下潜水层。另外,遥感对雪盖范围、雪的状态以及雪盖融雪程度的监测十分有效。近年来,用SAR对雪盖厚度的测定有了新进展,从而对雪盖水当量的估算更加精确。论文格式。对1998年长江大洪水的成功预测与1997年冬和1998年春用遥感手段对青藏高原积雪的监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融雪是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遥感是冰川、融雪水资源调查最为有效的手段。

3.2.3 水环境监测

利用航空红外扫描图像可以确定热电厂排水口外的水体升温及其空间分布,利用SAR图像或红外扫描仪确定海面油污染的范围和油膜的厚度,利用TM图像确定水生物(藻类)、赤潮的范围等等,都是在水环境监测领域应用遥感技术的例子。在水质遥感监测方面,近几年来,对构成水的质量的一些要素进行定量监测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步,这些要素包括浑浊度、总悬移质泥沙含量、PH值、总含氮量等等。

3.2.4河口、河道、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调查

遥感技术的优势之一是能够监测动态变化。几十年前的遥感影像可以真实、具体、形象地反映当时的下垫面情况。因此在河道、河口等的动态监测中遥感是首选工具,河道与河口的泥沙淤积以及引起的相应河势变化对防洪、航运等都至关重要。遥感在悬移质泥沙分布和河势监测中的应用也有技术优势。我国利用卫星遥感信息监测河道变化、预测河道发展趋势,并应用到水利规划、航道开发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产生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尤其是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的河口、河道、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遥感调查工作。

3.2.5 水土流失调查

近年来,随着现代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水土保持领域的应用,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侵蚀评价在区域监测中得以实现,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又为较大范围的空间分析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技术手段,人们可以利用矢量和栅格两种类型的空间数据分析侵蚀因子的属性、数量值及其空间分布,进而评价侵蚀的类型、程度以及不同类型、不同程度侵蚀的分布规律。这就在技术、方法乃至理论上深化了区域土壤侵蚀监测的研究。论文格式。

4 结束语

当前在水利应用方面,3S(GPS、GIS、RS)技术的应用在国内外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3S集成技术”已经在“全国江河洪水调度模拟系统”、“广西防灾减灾预警预报系统”、“广西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天津城市防洪信息系统”、“天津引滦入港供水管道系统”及其他应用系统中得到充分应用。不可否认的是,国内GIS技术在水利方面的应用起步相对较早,但大部分只局限于二维的电子地图,并未形成一定发展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也只起到防汛分析的功能。国外,在防汛方面作了相当大的工作,并为此开发出相应的GIS 系统以解决科学分析、辅助决策等功能。而GPS、RS在水利中应用则相对较少。

“数字水利”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数字水利”离不开3S技术。随着遥感、卫星及雷达等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提供了多元化的更丰富和更准确的信息,如防汛抗旱信息。卫星和雷达信息的引进不仅弥补了地面观测信息的不足,而且提高了信息的准确度和可靠性。GIS 的应用,推进了“数字化流域”,从而使流域的规划、开发、管理全面实现信息数字化,而GPS技术在水利的监测应用方面可提供精确、可靠、及时的信息。因此3S技术是“数字水利”的重要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绍铨,张华海等. GPS 测量原理及应用[M]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7.

[2] 邬伦,刘瑜等.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

[3] 梅安新,彭望禄等. 遥感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4] 翟天放. GIS技术在吉林省水利地理信息平台中的应用[J]. 吉林水利,2006,(05)

[5] 王孟樵. GPS技术在水利工程领域中的应用[J]. 四川水利,2005,(01)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篇8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测绘事业应从以前的模拟测绘发展到了数字化测绘,而目前正在往信息化测绘方向发展。我国要想构建一个以基础地理信息获取智能化、社会化、空间化、实时化、服务网络化以及处理自动化为特征的一种新型信息化测绘体系,其必须要对其进行认真地研究,在准确地掌握该测绘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推动我国测绘事业的发展。

一、信息化测绘技术的重要性

测绘行业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活动中一项基础服务型的行业,其先进性主要表现在我国科学研究、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各个应用领域,据相关资料显示,人类生活中各项活动的信息获取都离不开其自身空间位置的明确,假设把相关信息依附在这些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中具体的逻辑平台中,能够实现不同空间位置信息的发掘和交流。基础地理信息作为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中的具体核心内容,因其具有广泛的基础创造性,现已经发展成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应用战略的需求和信息社会中活力发展点的内容之一。提出信息化测绘这一概念,是针对我国当前现代化测绘的社会需求以及发展形式所提出的,所谓信息化测绘主要是指在数字化测绘的建筑的基础上所构建的,在完全网络化运行的条件下,有效、实时地为社会各类用户提供相应的地理空间信息综合服务的一种测绘方式,信息化测绘方式不仅涵盖了数字化测绘技术的所有特点,同时还具有一些数字化测绘技术所不具备的特征。信息化测绘体系将获取的地理空间信息以及数据库的建设,从静态生产转化为实时更新与动态变化监测,由原来的基础设施升级和改造成为了一种适应当前社会功能公共使用的设施,从数字化测绘技术发展到信息化测绘技术的这一过程,是一项重大科学技术的变革历程。

二、从数字化测绘向信息化测绘的发展进程及其目标的确定

(一)发展进程

简单来讲,数字化测绘体系是将空间数据的相关资源和3S技术作为其具体的核心内容,广泛应用网络存储技术,从而实现采集获取详细的数据、处理加工及其对其的应用管理等数字化的进程,其获取产品的形式也从以前的传统纸质地图转变成现代的4D产品。信息化测绘技术是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发展和延续,不管是从具体技术层面还是从其相关的生产流程方式来讲,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能满足当前的科技发展规律。

当前信息化测绘技术主要是通过获得的实时多源空间化数据信息来作为系统的支撑,其技术手段主要为大规模自动智能化信息管理存储的模式手段,使其成为一个丰富的地理空间信息产品模型。信息化测绘技术能够利用便捷和快速的相关网络安全设置来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各个领域部门提供相应的多元化、人性化信息服务。

(二)目标的明确

设置信息化测绘技术系统最终目标是不管人们在任何时候或者任何地点都能充分地享有其自身所需要的各种地理服务信息。其具体的目标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测绘技术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建立三维、地心、海陆天为一体的一种动态测量框架,使其能够快速、无缝地控制空间测图。

2. 测绘技术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建立综合、多层次地理观测平台,该平台涉及到海洋、航空、陆地、低空以及卫星等各个领域,同时该地理观测平台还应该具有微波和激光等不同空间领域的高精度实时影像截获能力。

3. 测绘技术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建立有效处理信息化测绘数据一些关键的技术系统,其主要的关键技术为新型多源观测数据的处理系统,以此能够分析和解决信息化测绘技术中的难点,使其成为一种处理观测数据的先进技术。

4. 测绘技术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相关关键技术的突破,以此达到地理空间数据信息共享的目的,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新型信息化测绘软件,以此提升地理信息的个性化智能服务能力,丰富地理信息内容的模式,促使其成为一种各个领域一体化的服务工具。同时,还应对有关的网络地理空间信息的管理技术和数据模型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在符合网络大环境下实现多维时空信息高效、智能的传递。此外,还要健全空间信息集成的相关规范标准,通过突破各个核心应用,促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可供发展的信息集成硬件具体平台。

三、在数字化测绘基础上信息化测绘的服务特征

根据上述文中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的测绘技术在服务保障能力上需要进行相应地提升。在信息化测绘体系中,对其相关的战略任务应该进行有效地规划,促使其在各项系统工程建设中能够有效地实施,是当前测绘行业的首要任务。

在数字化测绘基础上信息化测绘的服务特征为以下几点:第一,提升服务保障层级,信息化测绘技术能够使测绘服务系统相对应的层次有效地体征,在明确测绘技术系统辅助地位的时候,利用测绘的支撑作用来强化和推动我国测绘事业的发展。第二,变化服务保障模式,测绘技术体系模式的改变主要有后续服务模式的转变、空间信息应用模式的转变等。第三,提升了服务保障质量,其主要表现在产产品服务的优化以及不断增值,使得相关空间数据信息的信息内容和质量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对空间信息现势性的改变尤为明显。此外,还加强了其服务保障的效果,确保了各保障服务的有效、及时和合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测绘作为国防建设、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的基础事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着特别广泛地前景,但同时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在数字化测绘向信息化测绘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必须要克服各种不利的因素,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和测绘事业的发展,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化测绘。

参考文献:

[1] 鹿庆龙.从数字化测绘到信息化测绘的测绘学科新进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5):31-31.

[2] 宁津生,杨凯.从数字化测绘到信息化测绘的测绘学科新进展

[J].测绘科学,2007,32(2):5-11.

[3] 杜彩云.从数字化测绘到信息化测绘的测绘学科新进展探究[J].

广东科技,2012,21(13):167-168.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篇9

在工程测量中,往往需要对地理空间信息的分析,最大化的确保资源得到利用的同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基于此,以下就GI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GIS技术的概述

1.1定义

基于角度不同,GIS技术的定义也不同。当以工具箱为前提时,其就是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和显示以及转换和储存的集合性工具;当以数据库为前提时,其作为数据库系统,为工程测量需要,可以在这一系统中进行空间数据的搜索和应用,以此解决工程测量中遇到的问题。当以组织机构为前提时,主要是以该技术为主,在人员的互动下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

1.2原理

在工程测量中应用GIS技术进行工程测量时,主要是利用三个坐标抽对空间目标进行定义。因此必须有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并对包括大气层在内的地球表层空间的部分或全部的地理分布数据,进行从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描述这一系列的处理,为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权威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

二、应用GIS技术的具体作用

为了更好地应用GIS技术服务工程测量的需要,我们必须对应用GIS技术的具体作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其作用主要体现:

2.1对地理模型具有综合评价和预测

GIS技术应用过程中涉及了多种学科知识,主要是将地理信息作为基础,加强对地理信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与保存,结合多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利用地理模型预测法,得到有关空间地理的信息资源,为工程的测量提供科学、详实的信息数据资源,并利用GIS技术的评价方法,就未知的结构提前进行预测与分析,并利用预测的信息结果和实际测量的结果相对比,从而制度相应决策方案,为工程测量的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的降低和减少测量过程中的风险。

2.2对空间具有分析和查询的作用

应用GIS技术不仅能促进工作质量的提升,还能降低测量人员的工作强度,这主要是能利用这一技术进行数据库的构建,从而对地理信息资源数据继续及时的收集和整理与处理,对空间进行定位的基础上,对地理信息数据和图像处理之后,确保其与原有数据图像之间的一致性,尤其能在空间转换时对分析和查询进行重置和拓扑,从而更好地体现GIS技术在地理信息资源数据方面的分析和查询的作用。

2.3辅助制图的作用

利用该技术的辅助制图的作用,为测量人员直观而又形象地将地图展示出来提供帮助,并设计好数据库,以更好地设计网络元素。加上其主要财务数据库外挂的方式,能有效简化数据输入的程序,为测量人员降低工作强度而又具有较强的作用。

三、加强GI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3.1加强GIS技术获取和分析地理数据的应用

在工程测量中,应用GIS技术获取和分析地理数据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在应用过程中,首先就是利用屏幕将地理信息数据显示出来,而这就需要测量人员结合地理数据测量内容,内容视觉变量、图形的纹理尺寸和色彩进行精确的确定,并利用GIS技术将其在屏幕上分图层、分区的将全部要素显示出来;其次就是利用GIS的制作的电子地图将地理数据符号体现出来,并利用GIS技术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获取和分析,测量人员结合工程的需要将有用的地理数据标记出来,从而经过计算系统的处理,得到简单、实用、便捷的工程电子地图,为整个工程的测量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如:以GIS软件为平台,建立数字化地形,构建施工场地布置系统中各系统部件的三维数字化模型。系统部件的数据信息与其他相关信息,通过映射关系联耦合性。GIS中信息的可视化组织表现在对系统数据库的操作及管理,可以使施工生产管理者对工程进展情况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

3.2加强GIS技术提高地理信息可视化程度的应用

当我们获得了工程地理数据的分析结果后,我们为了确保测量的精准性,还应利用GIS技术提高地理信息的可视化程度。具体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利用GIS技术的三维仿真地图而实现,主要是三维仿真地图在仿真技术的支持下,利用三维立体图形对空间信息进行再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身临其境般的体验。因此通过GIS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地理信息的可视化程度。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好地体验,测量人员还应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地理信息传输的方式进行颠覆性的改变,通过声音、图像、动画和文本为一体的技术提高地理信息的可视化方式。如:采用GIS软件系统与其他平台结合的集成模式与扩展连接模式开发施工导截流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系统。用VC++、VB等开发调洪演算、日径流模拟、导流实时风险率计算等模块,监测数据在GIS平台和VC++、VB等平台间简便迅速地传递,通过Windows的DDE技术将数据传递给这些模块,模拟所得的数据再传回GIS平台,以图形、报表的形式输出,使GIS强大的数据库管理图形显示输出能力在这种开发模式中得到了充分利用。

3.3加强GIS技术查询并分析地理信息语言的应用

在工程测量过程中,利用GIS技术查询并分析地理信息语言又是一项重要的应用,在查询过程中,主要是测量人员结合测量需要,在数据库中查询图标等地理信息语言,并在地理信息查询系统中将这些信息直接显示出来,为地理信息的查询提供便利,同时在分析过程中,技能对地形进行分析,也能对网络进行分析,同时还能进行叠加与缓冲区分析,应用GIS技术将地理现象的空间分析结果直观的展现出来。

3.4加强GIS技术将采集的地图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应用

GIS技术中的地图动画采集则是一种动态的测量数据表达形式。GIS技术的地图动画采集能更自然、直观地再现时空数据,更便于观察者分析。地图动画通过在传统的二维空间或三维空间中加入时间维,让地图内容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常用的地图动画表现方式有以下几种,即拉缩镜头、开窗的缩小与放大、漫游平移、闪烁强调、运动动画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GI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是近些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空间信息分析技术,在资源与环境应用领域中,它发挥着技术先导的作用。GIS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管理具有空间属性的各种资源环境信息,对资源环境管理和实践模式进行快速和重复的分析测试,便于制定决策、进行科学和政策的标准评价,

参考文献:

[1]郭鑫.现代GIS技术及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资讯,2012,30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篇10

在全球化、数字化与信息化的环境下,地球空间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重要性愈加显著,前者涉及的技术主要有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及遥感等,同时其运用了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以此实现了对空间数据信息的有效采集、分析、存储、显示、传播及运用,后者主要分为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技术,待二者集成后,信息的时效性、完整性及控制性将更加显著,同时先进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成效也将更加凸显。

1 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集成的必要条件

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中最为典型的便是“3S”技术,GPS、GIS及RS,其特点为自动化、数字化与标准化,近些年,网络、通信技术迅猛发展,如:宽带网络技术、WAP技术、调频副载波技术等,各先进技术为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集成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具体的支持条件如下:

1.1 分组化与大容量化的电信网

为了适应不同信息的处理与传送需求,电信网不断发展,由电路交换网发展为分组网,此时借助TCP/IP协议,大幅度简化了网络间连接,同时,也增加了网络带宽及信息流量,进而满足了不同用户及业务发展的需要,此时为海量空间数据传输奠定了基础。

1.2 宽带化与无线化的接入技术

当前,通信网发展的难点之一便是接入网问题,特别是宽带化问题,制约多媒体通讯发展。近几年,接入技术在通信工程方面的应用日渐广泛,同时基于此技术的多点分配系统、移动宽带系统及无线ATM等应用研究也随之增多,进而为空间数据的帆布、分析及处理等提供了技术支持。

1.3 高码率的移动通信

目前,移动通信业务发展具有大数据量及实时化的特点,原有的2MB/s码率不能适应用新宽带业务的需求。根据国内外研究可知,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了10MB/s码率,高码率满足了海量数据传送的需求,保证了其实时性与有效性,进而推动了移动通信及空间信息技术发展。

1.4 多媒体的通信终端

网络界及电信业界均十分关注信息网络服务的创新,为了增强其多样性与规范性,对不同的技术进行了运用,经过各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减低了信息资源及用户访问位置的双重限制,同时提出了新型通信终端,如:IP电话、家庭信息终端等,此类终端均具有较强的移动化与多媒体化,特别是无线终端,其凸出的兼容性与互操作,为空间数据的交互及适时处理提供了雄厚保障。

2 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集成的模式及问题

2.1 集成模式

首先,关于GPS集成,通过GPS和通信技术的集成,引起了空间定位技术的变革,主要表现为:借助GPS对三维坐标测量方法,扩展了测绘定位技术的应用范围,由陆地、近海发展到整个海洋及外层空间,同时也增强了其动态性、实时性及精准性。自二者集成后,在工程、导航等方面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水电站大坝、大型滑坡、航空飞行、车辆管理等。以大坝为例,采用GPS和数字微波、光纤通信技术,构建了安全监测系统;以车辆管理为例,借助GPS和移动通信技术,构建了车辆监控和调度系统。

其次,关于GIS集成,在Client/Server结构下,用户可对服务其上的数据及程度等进行调用,同时借助Internet GIS或Web GIS,用户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远程寻找,如:图形、图像等,并且可对不同的地理空间展开分析。如:无线终端空间信息服务系统,其主要是借助WAP技术实现的;网络GIS,其主要是通过Internet与IP技术实现的。

最后,关于RS集成,遥感信息应用分析正由单一、静态转向为复合、动态,同时借助计算机及相关软件,也逐渐实现了定量自动制图,同时,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促进了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领域的扩展,如:天气预报、城市规划、环境管理等。

2.2 主要问题

2.2.1 空间数据压缩与解压缩

在空间信息集成过程中,急需解决多源数据处理问题,面对海量空间数据,数据传输、存储等问题均将会不断涌现。为了适应大量数据发展的需要,不仅需要宽带高速网,还需要对其进行压缩,同时还应关注空间数据的管理及使用问题,如:数据库构建、数据分布、通信传播等,因此,实践中应关注空间数据压缩及解压缩问题,其中涉及的技术指标主要有压缩速度、压缩比及压缩质量,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通过不断的研究,提出最优条件,方可实现上述问题的有效处理。在处理实践中采用小波技术,其良好的时频分析能力、变焦性能等,均适应了空间数据压缩与解压缩处理需求,在相关理论支持下,结合空间数据的特点展开研究,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经分析构建了空间数据压缩与解压缩模型,从而保证了空间数据的无约束通信。

2.2.2 空间数据浏览

无线通信协议(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otocol,WAP)作为开放式全球标准,其主要用于移动电话、计算机间的通信,从技术层面分析可知,无线互联作为窄带网,其所处网络环境具有不稳定性,同时对各项技术均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此基础上浏览空间数据难度较大。在研究过程中应结合WAP的特点,关注服务器端,以此降低客户端的负荷,同时要增强WAP应用的个性化与本地化特点,并且要保证其交易环境的稳定性与可扩展性,在此情况下,为了有效服务器空间数据组织,要求空间数据浏览技术应具备兼容性、交互性与扩展性。

2.2.3 空间数据库管理

数据管理中数据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应拥有一体化与现势性,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数据源应为元数据及分布式基础空间数据,结合对外服务的内容,对空间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同时公开的内容应为基础性、公益性空间数据,此类数据需要经源数据分析、变化及提取从而获得。在信息过程中计算机网络为载体,同时要对分布式数据库、虚拟现实技术、空间数据搜索引擎等进行应用,以此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

3 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集成的具体运用

3.1 数字城市

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其认识与了解需求日渐增多,为了更加直观、真实地感受自身活动的场所,因此,对数字城市给予了高度关注。当前,数字城市的形式主要有3种,第一种为平面图,此时的信息源主要来自于文本形式;第二种为电子地图,其借助二维站点,呈现了城市地图及风景画;第三种为三维虚拟城市模型,其借助不同的信息系统,为人们提供了各异的信息服务。第三种形式对未来数字城市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其为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与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城市信息,如:交通、旅游、服务机构等,同时其信息还具备实时性与多样性特第三,进而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了信息支持。

3.2 智能交通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交通拥堵问题十分严重,为了减少拥堵问题,提高交通资源利用率,需要借助智能交通系统,其融入了通信、定位、传感器等技术,其对交通信息实现了实时的采集与传递,并且提供了最优交通模型,进而利于缓解交通压力。在建设智能交通时,应充分利用空间定位技术、信息采集及更新技术、通信技术等,由于城市快速发展,其交通网建设周期日渐缩短,因此,地理信息需要不断更新,并且要使其具有全面性、实时性与准确性。在实践中利用卫星遥感、航空摄影测量成图方式及3S自动道路测量系统,可有效、快速、准确获取及更新地理信息,从而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数据。同时,此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便是通信,相关技术直接影响着车辆的定位、调度及管理,因此,交通运输和远程通信的有机联系是必要的,当前,主要的通信手段有无线电、无形、广播呼叫等,在实际选择时应结合具体的分析,以此保证通信的适宜性与合理性。

3.3 精准农业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先进技术支持下,随之出现了集约化农业,为了推动农业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精准农业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它主要是融合3S、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及农业、植物生理学、地理学及土壤学等,在此基础上,对农业生产实行全方位、实时性监测,在获取农作物生长、发育等信息后,经诊断与分析,提供适合的改进方案,以此提高作业的质量与效果。在精细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借助航空遥感采集网,待掌握农作物征兆图后,经影像处理后,监测其变化,并利用农作物专家系统数据库,展开分析与判断,此后,制定改进计划,再通过GPS引导,保证各项作业任务的完成。

4 总结

综上所述,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集成是必要的,本文分析了二者集成的必要条件、主要模型及关键问题,同时分析了其在数字城市、智能交通及精准农业等方面的运用,相信,经不断探索,二者集成应用成效将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罗显刚.数字地球三维空间信息服务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

[2]刘丰.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集成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11:49.

[3]阮翔.通信技术与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集成探讨[J].科技传播,2015,07:82-83.

[4]黄健.基于3DWebGIS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

[5]张帆.无线Interne的最新标本-无线应用协议的集成探讨[J].移动通讯,2012,04:53-55.

[6]李德仁.论RS、GPS与GIS集成的定义、理论与关键技[J].遥感学报,2012,01:64-68.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篇11

近年来,随着我国土地资源供求矛盾的日益加剧,我国对土地管理工作也更加重视。土地管理工作任务量大,且工作范围广,传统土地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今土地资源的发展趋势。在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利用3S技术,能够将获取的土地数量、等级、质量等数据信息录入计算机中,并对土地信息进行分类,为土地管理者进行各项决策提供科学化依据。

1 3S技术基本概述

3S技术主要是由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及遥感技术(RS)组合而成的一体化技术。首先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该系统在计算机硬软件的支持下能够对空间内部数据进行准确输入、检索、分析、存储及显示处理等,其具有十分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地理信息系统将图片及表格结合在一起,并将属性数据、统计数据与图形数据库有效结合,能够真实反映土地地理位置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是全球定位系统,该系统技术是由美国三军联合开发的一种高精度导航与定位系统,该系统内部主要是由24颗定位导航卫星组合而成,无论在全球中的任何地点与时间,其都能够同时接收4颗或者4颗以上的卫星信号,从而做出精确定位。一般情况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若是静态定位,那么其数据可以达到毫米级别,若是动态定位,那么其数据则可以达到米级别。并且该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不受时间、地点及天气状况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在环境、测绘及交通等多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再者遥感技术强大的作用力是在远距离条件下实现的,其运用电磁波探测仪器可以对目标性质进行有效判定与测量,是一种快捷高校的信息采集技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遥感影像具有数据信息量大、信息种类多、采集时间短及受限条件少等优势,它能够实现从信息获取到信息处理的一系列综合流程。

2 3S技术在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实践分析

2.1 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条件,其空间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较强,在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对土地数据做出及时处理,并利用计算机将其生成实例模型,这样一来能够实现管理者对土地资源的可视化分析。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实现两者的相互结合,那么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就可以根据人们对土地资源的不同需求做出相应的表格分析,对土地资源管理者而言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能够帮助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地理信息系统是在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功能性又促进了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两者具有良好的促进关系。将地理信息系统与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合理融合能够使土地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展开,达到土地管理的目的。在全球范围内任何一个www节点用户都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服务查看空间数据信息,并进行各种空间分析与检索。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使得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信息共享化,改变了纸质数据中常出现的内容重复现象,化解了以往数据处理中的矛盾。

2.2 全球定位系统在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在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运用全球定位系统有利于土地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合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能够有效解决遥感信息定位问题,帮助卫星遥感信息顺利进入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是获取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的重要手段。全球定位系统主要是由空间星座、终端设备及地面控制系统等三大系统组成,将其应用到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土地管理者能够准确快速的获取土地资源的三维位置及土地资源运动变化状况。以往全球定位系统主要应用于军事中,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现已经广泛应用于土地管理中,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化调查、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及地籍的科学化管理,在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是完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内容,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2.3 遥感技术在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在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应用遥感技术,能够实现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该技术能够大规模并且快速的获取土地资源物理信息,可以对不同时期下所产生的遥感数据展开对比分析,从而利用土地资源的动态变化状况得到图斑信息。遥感技术的功能性主要是利用传感器对远距离的土地所辐射以及反射的红外线及电磁波等信息进行搜集处理,实现对较远距离土地资源的探测与识别。不仅如此,运用遥感技术,还能够高质量、快速的开展地图测绘工作,其具有高时效、大范围、可比性、综合性与经济性等诸多优点,为其在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扎实基础。我国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就是运用遥感影像对土地资源进行了判读,从遥感技术在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效果可以得知,遥感技术是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的主要来源点,其为土地信息的实时性与精确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在土地执法的基础上利用遥感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发现土地违法行为,实现不同时期下的图像数据叠加,从而对土地利用变化做出准确定位,为土地资源管理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依据。

3 3S技术在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3S集成技术也逐渐趋向完善,其所产生的基础数据精确度也在不断提高。就3S技术目前的应用状况来看,该技术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功能性多体现在数据信息的交换与简单功能调用上,应逐渐向动态化、协同化及一体化的方向发展。3S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其中的地理信息系统中所收集的空间数据信息对地理实物描述也愈加精确,由此可见3S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十分可观。3S技术在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是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展开的,以此为依据对其他数据及系统进行整合,对各项应用系统进行深度挖掘,能够大大提高土地管理信息化水平,使土地管理者能够实时掌握土地资源利用及变化动态。

4 总结

3S技术中的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及遥感技术等三个系统各有其功能性与优势性,若单独使用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将三者有效融合应用于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实现土地资源的动态化管理,及时了解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不足之处,使土地管理者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提高土地管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篇12

当前,我国在农业改革方面的把控力度不断强化,从农业扶持与生产技术等方面入手,使农业产量得到充分改善,然而并未使农民收入得到明显提升,其根本原因在于未将信息技术融入经济管理中,其电算化程度较低,信息共享以及经济来往速度在农业领域中并未得到明显提升,无法充分满足时展需求。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经济管理中,并深化农户在信息化方面的理解以及应用,随着其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能够促使农业朝着产业化经营方向大步迈进[1]。并且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使信息服务系统更加完善,建立信息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为农产品企业以及农户提供技术保障,促进两者展开良好交流,减少中间流转环节,直接在固定市场中投入农产品,不仅能够拓展销售渠道,还可以促进农民收益,防止中间差价损害农户利益,使产品受益空间得到充分延伸。

1.2推动农业转型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促使传统农业朝着知识性农业方向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随着知识经济不断发展,促使教育、知识以及科技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基础,将世界前沿机械工具以及科学技术,不断促进农药建设效率以及质量,进而使手工农业朝着机械农业方向发展,保证其紧跟时展步伐。将前沿技术应用与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改造,能够促进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并使三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进而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以促进经济管理效率与质量。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在促进经济管理实际收益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农业朝着知识型农业方向转型,为农业建设引入不同的前沿技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以及互联网等技术,使得从业发展以及农产品销售渠道得到拓展,为农业稳定、长远发展提供技术保障[2]。

2当前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中的问题

当前,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中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主要涵盖以下问题:(1)农民并未掌握信息技术,我国农村地区网络通讯发展较为缓慢,农民接触信息技术的时间较短,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基本上依靠自身对此方面的理解,缺少专业人才对其开展培训,基于此种环境,无法使其信息基础得到有效提升。(2)农村地区的信息技术人才十分匮乏,并且信息技术在农村地区并未得到全面普及,并未对农业经济信息进行充分可视化与整理,因此,需要对农村地区信息技术人才缺乏问题加以重视,并制定合理措施加以解决[3]。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下,农村青年人与中年人都进入城市寻找发展机会,而农村留守人员基本上都是老人与儿童,其缺乏信息获取途径以及能力,并对信息技术缺少重视,在生产中的信息化意识十分薄弱。

3信息化应用策略

3.1构建农业信息数据库

要想促进经济管理质量,需要对数据库建设力度进行强化,分析农业生产产生的所有经济信息,并对其进行有效、全面的协调,促使数据库的价值与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构建信息数据库时,需要对我国农业生产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农业经济发展效果进行有效强化。需要积极运用卫星技术以及GPS技术等,为农业部门在开展生产种植工作过程中,提供生产信息保障,促使农业科学化管理效果得到提升。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应该全面、准确采集、整理各项信息,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在完成数据库完善工作之后,需要保证数据库中的信息能够发挥最大价值[4]。农业部门应该按照生产过程以及销售过程,对数据库应用方案进行合理设计,同时利用数据库对农作物生产以及管理等环节进行科学指导,进而提升农户经济收益,保证数据库得到正确应用、另外,管理人员应该保证原始资料、数据录入的准确性以及合理性,并构建数字化检索系统,便于不同地区群体在农业网站中进行检索,使其个性化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3.2将群众作为基础

对信息化重要性加以强调,对于农业信息化发展与普及,需要政府与以正确引导以及大力支持,进而有效发展、落实农业网络化与信息化。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时,应该对农业信息化作用进行充分强调,同时将信息化发展作为主要任务,加大投资资金,使政府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正确引导农户开展信息化生产活动促进农户收益。同时,需要在农户信息知识方面的培训进行强化,在建设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农户是此措施的主要使用者与受益者,因此,需要积极提高其知识水平与文化素养,通过培训使其信息技术水平得到提升,为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夯实基础。可以借助农业信息化培训课程或是讲座进行系统性培训、教育农户,主要使其了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并掌握相关信息知识,提高其知识水平以及信息技术实践应用水平。另外,需要打造一支专业的信息化团队,不断吸收优秀的人才,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群众基础保障。

3.3建设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