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的意义合集12篇

时间:2023-12-20 10:38:38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1

启发式教学为小学数学教学开辟了新道路,它不仅教给学生新知识,还能有效引导和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推动数学的新课程改革。

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启发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动教学,学生被动学习”的固定模式,教师通过引导的方式来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启发式教学有效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发展、自主学习等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让学生真正了解数学学习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能力,为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数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1.创设特定的情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必修学科,数学教学内容大都非常抽象,有些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数学课本中的数学概念,所以教师要根据数学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想要了解和探究未知事物,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如在教学《图形面积》时,笔者先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面积公式,再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课桌或椅子的长和宽,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记住和运用图形面积公式。

2.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2

所谓启发式教学,指的是教师在课堂讲授中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以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启发式教学的开展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启发式的教学中,教师放弃自己的主动性地位,而以提问的方式充分的调动并使学生通过主动的分析、思考参与到教学中,最终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观念而非是具有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它是统摄和将各种教学方法组合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教学主导性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并唤起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望。启发式教学观念,是全面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

一、高等数学课堂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1.高等数学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高等数学是一种抽象性的符号化学科,对于高等数学的学习难点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对这些高度的符号化表达的认知;第二,是对内隐在这些符号背后的数学思维方式的掌握。实践证明,在大学高等数学数学的课堂上采用传统的“注入式、一言堂”的教学方法既不利于学生对显性的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牛顿发明了微积分,他提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猜想就是根据事实和已有的数学知识,通过观察、类比、联想、归纳等方法,对那些未知的规律以及事实作出的一种推测性判断,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这种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猜想是高等数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因为以猜想作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触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将他们放在探索者、发现者和研究者的角度让他们在启发下独立的思考问题。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高等数学的特点根本不适应传统的那种“教师教材”中心论的陈旧教学观念,因为这完全是与高等数学的探索精神相背离。

教师要做到在高等数学的课堂上始终坚守自己的“启发式”教学理念,就必须站在一个高度,能够看透知识的本质,从而才能够凑够学生的认知经验和认知结构出发,将学术思想以及数学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是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在高等数学课堂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在数学教育中教师主要担负两项使命,一是教证明,二是教猜想。通过证明和猜想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新知识中和旧经验中形成一种沟通,从而完成数学知识的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2.高等数学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的关键

相比于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法,启发式的数学教学方法更加地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培养。作为高等数学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的几个关键点:

(1)透过知识见方法。这要求教师要对教材从结构到内容再到编排的顺序都有深入的领悟和认知,能够在某一类型的数学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启发式教学。

(2)突出数学思维活动的重要。教师在教授知识时要善于对知识点进行重组,以数学思想和方法作为主线将各个知识点打通。

(3)善于设置问题。启发式教学最主要的就是学生的参与,而怎样参与,在哪种程度上参与,这都与教师在课堂中的设问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高等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1.启发式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借助判断、概念以及推理所反映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能够使人们在对客观现象进行分析时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思维方式使人们的思维更加缜密,能够培养学生具有一种敢于问“为什么”的思维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思考的行列中,有意识的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并全方位的指导和启发学生。当然,这一切进行的前提是教师要对逻辑思维能力及其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例如,在函数极限的证明中,教师就应该明确此种类型的题目,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分析法。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让学生首先明白分析法的性质,如分析法是一种从结构逆向推论产生原因的一种思维方法,是执果索因的,因而,其主要的思维模式也应该是“如果要证……那么只需要证明……”或者“要使……成立,就必须……先满足”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然后,教师可以根据这样的理论讲解,在理出具体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去真正地获得这种思维方法。比如,要证明limx2-1x-1=2这个等式的成立,按照分析法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的思考:

通过这样一步一步地发问,使学生能够在对题目进行操作时以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完成题目,无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得到了思维的训练。

2.启发式教学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面对信息的不断更新和变化,作为学习不仅仅要勇于开拓而且还要勇于创新,因而,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实践对学生灵活、独立的完成和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做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第一,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的满足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得到释放而不是抑制,让对学习的兴趣成为思维继续的主导力量。

第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并总结规律的能力。在高等数学的课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些题目,让他们在一大堆的数学题目中自己去判断、总结和归纳并得出结论。比如,教师可以给出诸如xsinxdx,xexdx,xarcsinxdx这样的一系列式子,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推理,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信息,让学生能够顺着思路得到结论。

第三,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选择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解答。比如说,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当x>1的时候,ex>e.x。然后,让学生在自己做出的几种方法中找到共同特点。还有,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先给出一种方法,然后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方法,让其用两种方法进行对比。

参考文献: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3

[论文摘要]探索启发式教学改革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在现代启发式教学改革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启发式教学既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针对启发式教学,目前学界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很多学者往往从实证的角度加以研究,而不太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原理对启发式教学进行研究,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原理——主体性原则作为方法论和基本原则对启发式教学加以探索。

一、主体性原则的内涵

所谓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其核心是突出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主要包括能动性、自主性、意识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从哲学意义上讲,它主要有三种规定:

其一,把人看作价值主体,既重视人的理性因素又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作用;其二,重视人的主体间性,突出强调人的社会性。从主体活动范围上说,每个社会主体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强调主体间性其实质是强调“大家”的主体性;其三,应把实践看作是主体性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实践能动性角度去理解主体。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具有意识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启发式教学的主体内涵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受教育者在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启发式教学就是要对学生的兴趣动机、思维方法、情感体验各方面的全面影响。

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的创新思维,教师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仍发挥主导作用,但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不断创新。教师要充分利用“两个主体”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不但要创新教学方法。而且还要倾注爱心。与学生一起共同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

启发式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对学习的意义、学习的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能使他们产生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快乐中渴望学习,在学习中感到快乐,进而主动学习。启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离开学生的积极主动,这一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启发式教学,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所谓双向互动,即教学过程的主体间性,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启发式的互动,不是机械的互动和肤浅的双向信息交流,更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加以适当的引导,并将这种引导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启发式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启发式教学理念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也适用于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条条框框的理论,应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实践结论,让他们自觉地把这些实践结论与所学有关知识理论加以对照,这样一方面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兴趣,锻炼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能力,在这种启发式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还能获得许多高于书本的知识,这样既能“温故”又能“知新”。启发式教学需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是主体性原则主体观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只有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时时处处关注学生,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才容易接受教师的“启”,学生的“发”也才能水到渠成,也只有这样启发式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主体性原则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的意义

2005年9月10日,总理在第2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除了需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和方法的改革外,还要做三件具体的事情。第一件事就是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并指出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要实行启发式教育,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

(一)理论意义

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突出启发式教学实现的可能性。孔子日:“不愤不启”,怎样让学生“愤”,可以说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要使学生发生疑问,然后查出他们疑难的地方,接着再调动他们开动脑筋解决这个问题,诱导他们从许多方法中选出更好的方法,最后加以验证,如果不对,就换个法子,如果对了,再去研究一下,简单地说,这就是“愤”,“愤”就是揭示矛盾,就是在学生大脑皮层中建立起兴奋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性地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积极主动地揭示被认知对象隐含的矛盾,让学生在发现这些矛盾时就会觉得兴奋,这样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就容易调动起来。这样也就容易达到启发的目的。

主体的意识性和实践性是启发式教学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承担者,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主体。”,乍为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教师,是能够自觉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有目的、有意识地实现启发式教学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也是一项教学原则,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原则,是可以通过多种教学理念、多种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它可能是被赋予了问题情境的问答与讨论,也可能是在轻松教学实践过程中,不留痕迹地创设了启发的情境,渗透了启发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启发式教学的充要条件。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火把与火柴”的关系,教师教的方式通常是“点燃”、促进和帮助,学生的学是探究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但以学生为中心并不等于“学生就是上帝”。教师固然有视学生为上帝的态度,以学生为中心,当好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但教师不能消极地坐等学生主宰,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自己的上帝。因此可以说,能否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启发式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

和谐的主体间性是启发式教学的价值取向。人类的主体间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这种交往关系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启发式教学要体现的和谐的主体间性就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和谐互动,它是一种良好的交往关系,它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的师生互动可以更好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灵感的进发,能够让师生通过互动取长补短,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在和谐的互动过程中,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及团队合作氛围,这是启发式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是启发式教学的价值趋向。

(二)现实意义

1.启发式教学通过主体性原则的引导,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不是盲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是通过揭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实现自主创新。从我国的教育教学目标看,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这种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4

[论文摘要]探索启发式教学改革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在现代启发式教学改革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启发式教学既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针对启发式教学,目前学界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很多学者往往从实证的角度加以研究,而不太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原理对启发式教学进行研究,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原理——主体性原则作为方法论和基本原则对启发式教学加以探索。

一、主体性原则的内涵

所谓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其核心是突出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主要包括能动性、自主性、意识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从哲学意义上讲,它主要有三种规定:

其一,把人看作价值主体,既重视人的理性因素又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作用;其二,重视人的主体间性,突出强调人的社会性。从主体活动范围上说,每个社会主体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强调主体间性其实质是强调“大家”的主体性;其三,应把实践看作是主体性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实践能动性角度去理解主体。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具有意识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启发式教学的主体内涵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受教育者在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启发式教学就是要对学生的兴趣动机、思维方法、情感体验各方面的全面影响。

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的创新思维,教师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仍发挥主导作用,但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不断创新。教师要充分利用“两个主体”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不但要创新教学方法。而且还要倾注爱心。与学生一起共同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

启发式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对学习的意义、学习的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能使他们产生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快乐中渴望学习,在学习中感到快乐,进而主动学习。启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离开学生的积极主动,这一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启发式教学,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所谓双向互动,即教学过程的主体间性,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启发式的互动,不是机械的互动和肤浅的双向信息交流,更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加以适当的引导,并将这种引导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启发式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启发式教学理念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也适用于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条条框框的理论,应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实践结论,让他们自觉地把这些实践结论与所学有关知识理论加以对照,这样一方面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兴趣,锻炼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能力,在这种启发式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还能获得许多高于书本的知识,这样既能“温故”又能“知新”。启发式教学需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是主体性原则主体观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只有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时时处处关注学生,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才容易接受教师的“启”,学生的“发”也才能水到渠成,也只有这样启发式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主体性原则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的意义

2005年9月10日,总理在第2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除了需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和方法的改革外,还要做三件具体的事情。第一件事就是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并指出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要实行启发式教育,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

(一)理论意义

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突出启发式教学实现的可能性。孔子日:“不愤不启”,怎样让学生“愤”,可以说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要使学生发生疑问,然后查出他们疑难的地方,接着再调动他们开动脑筋解决这个问题,诱导他们从许多方法中选出更好的方法,最后加以验证,如果不对,就换个法子,如果对了,再去研究一下,简单地说,这就是“愤”,“愤”就是揭示矛盾,就是在学生大脑皮层中建立起兴奋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性地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积极主动地揭示被认知对象隐含的矛盾,让学生在发现这些矛盾时就会觉得兴奋,这样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就容易调动起来。这样也就容易达到启发的目的。

主体的意识性和实践性是启发式教学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承担者,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主体。”,乍为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教师,是能够自觉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有目的、有意识地实现启发式教学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也是一项教学原则,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原则,是可以通过多种教学理念、多种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它可能是被赋予了问题情境的问答与讨论,也可能是在轻松教学实践过程中,不留痕迹地创设了启发的情境,渗透了启发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启发式教学的充要条件。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火把与火柴”的关系,教师教的方式通常是“点燃”、促进和帮助,学生的学是探究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但以学生为中心并不等于“学生就是上帝”。教师固然有视学生为上帝的态度,以学生为中心,当好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但教师不能消极地坐等学生主宰,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自己的上帝。因此可以说,能否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启发式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

和谐的主体间性是启发式教学的价值取向。人类的主体间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这种交往关系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启发式教学要体现的和谐的主体间性就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和谐互动,它是一种良好的交往关系,它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的师生互动可以更好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灵感的进发,能够让师生通过互动取长补短,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在和谐的互动过程中,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及团队合作氛围,这是启发式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是启发式教学的价值趋向。

(二)现实意义

1.启发式教学通过主体性原则的引导,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不是盲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是通过揭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实现自主创新。从我国的教育教学目标看,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这种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5

什么是启发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从教学理论角度理解,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从教学过程角度理解,启发式是一种教学原则;从方法论角度理解,启发式则是一种带指导性的教学总方法,渗透在一切教学方法之中。此处主要是在后一种意义使用启发式这一概念,即把启发式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总方法。

启发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教学方法的一段论述。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学生处于求懂而未懂透,想说而说不出的积极思维状态中,老师才给予开导。教师“举一”学生应“反三”。这段话强调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分析,举一反三,探求新知。这个见解,对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启发式教学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发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有效地发展认识问题的能力和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教学方法。它的本质特点是:注重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调激励学生,但不使学生感到有压力;指明学习途径,但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启发式教学体现了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统一的辩证关系。

思想政治课实行启发式教学,意义是多方面的。

第一,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明力。启发式教学方法着眼于学生是学习的能动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它能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积极、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把学一步步地带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佳境”,使他们逐渐体味到这一科学理论内在的巨大感染力、说服力和所具有的指导力量。

第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知、情、信、意、行的统一和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培养和发展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促成学生知、情、信、意、行的统一。启发式教学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问题,既可以锻炼观察、辨别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促使他们在对于社会、个人、人生等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并以此来激励自己,砥砺意志,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三,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寓意深刻的话:理想的老师其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固然应该掌握现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即应该知道“是什么”和“这么做”。但如果仅限于此,学生只授到了“鱼”而没有被教会“渔”,他们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所以,教师的更大责任在于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地探求和获得新知的能力,即不但应“授人以鱼”,而且更应“教人以渔”;不但应该使学生知道“是什么”和“这么做”,更要使他们知道“为什么”和“怎么办”。

思想政治课的启发式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要达到的目标中的一部分。多年来,一些有责任感的教师已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要使自己的实践更富有成效,必须在总体上把握好启发式教学的本质要求。那么,启发式 教学有哪些方面的本质要求呢?

第一,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

启发式教学不是某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而是贯穿于各种具体教学方法之中的总要求,是一种精神,它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实现。因此,对启发式教学方法必须正确理解,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例如,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的教学,用得最多的是讲述法和讲解法。只要教师讲解中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材料典型,并在关键处善于设疑,同样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只有把内容和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在教学中贯彻启发式精神。

第二,要深入钻研教材,发掘教学内容中的启发因素,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6

1.启发式教学的历史源流

启发式教学有两个渊源,东方起源于中国的孔子,西方渊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在东方,我国的孔子是历史上首倡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言简意赅的从教学的动机、教学的目的、教学的逻辑起点和过程、教与学的关系方面揭示了教学的规律。后来,孔子的许多言论,诸如“举一反三”、“一以贯之”、“闻一知十”等都是启发式教学思想的体现。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得到后来者的继承与发扬。《学记》指出“教”应理解为“善喻”,即“君子之教,喻也”,教师应“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经过后世学者的不断研究,启发式教学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教育教学思想,至今仍在发展和创新。

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开创了西方启发教育的先河。他强调教学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启发学生进行系统的思考,用问答的方法探求真理。教育只是知识的“产婆”,起到导引学生获得知识和智慧的作用。西方古典的启发式教学,更加注重理性知识的传授与解析以及定义的作用,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文艺复兴对人本主义的弘扬,到近现代教育家夸美纽斯、第斯多惠、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人的研究和发展,启发式教学更加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更加重视人的主体性,更加重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更加强调对于知识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义的掌握。

虽然东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哲学观和认识论渊源不同,但都表达了相似的教育教学思想,那就是对知识的“导”和“引”,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与弘扬。

2.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观点

(1)对人的主体性的认识。启发式教学看到了人的主体性的本质特点,即作为活动的主体的学生,其主体性表现为“能动性与受动性、自主性与依存性、创造性与模仿性的统一。启发式教学就是促进学生主体性不断地由受动性、依存性和模仿性向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方向转化”[1]。这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又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统一。

(2)对教学目的的论断。启发式教学既强调知识的传授,又注重能力的培养;既突出学生认知因素的发展,也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因素的培养。认为教学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完满人格,在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为核心。

(3)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启发式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的统一,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统一,是教学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和主体意识的参与,是学与思、知与行的统一。

(4)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倡导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水平与特点,注意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的综合运用和优化组合,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启发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启发式教学还特别要求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3.启发式教学的范畴

对于启发式教学的范畴问题,我国学者有过很多研究和探讨,通过文献分析,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是方法说,认为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诸如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的“回忆法”,亚里士多德的“联想法”,布鲁纳的“发现法”等都是一直沿用下来并被广为接受的教学方法。第二是原则说,认为启发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研究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方法论。它对各种具体教学方法有导向的功能,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运用,诸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都应体现启发性。第三是原理说,认为启发式教学涉及到教学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等因素,在宏观层面上,是一种教学原则或教学原理。

笔者同意原则说,认为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原则,是运用具体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

二、人的主体性之探析

1.主体性之界说

主体性一直是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人作为主体以及人的主体性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概括而言,主体性的认识经历了从古代的实体主体到近代的认知主体再到现代的生命主体,构成了主体性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体现了哲学对于主体性问题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人本学的转向。当然,对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并未到此终止,而是仍在发展之中。基于不同研究视角,国内学者对主体性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观点[2]:一是把主体性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把主体性理解为外部世界对主体的“为我关系”,即主体支配客体来为主体服务;三是从人本学角度来理解主体性,主张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四是主体自主地发挥自己内在本质力量和创造性,强调人作为主体的自我体验、内在知觉、情感、意志、意向性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主体性就是人在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的活动的地位和特性。

2.人的主体性之特点

结合对于主体性的界说,笔者所理解的人的主体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是自主性,是主体性的首要表现。它从主体的地位表明了主体对客体的主导与主动、自决与自为。与之相应,学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判断、自觉自理能力等。第二是自觉能动性,是人作为主体区别于其他存在物的本质特征。自觉性,是指主体对其存在及其活动的意识。唯有人具有自我意识,具有自觉性。能动性是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制约的作用,表现为主动性、选择性、进取性等。第三是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自我创造,自己主宰自己,这是作为人之主体的根本性质。

3.学生主体性之特点

相对于更具普遍意义的人的主体性特点而言,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有其自己更鲜明的特点。笔者认为,与人的主体性特点相应,学生主体性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是自主性与依附性。一方面,学生本身具有潜在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拥有自主性;另一方面,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无法摆脱对家庭、学校及社会的依附性,需要保护和尊重,因而具有依附性。第二是能动性与受动性。学生作为人、活动的主体,具有主动作用于客体自觉的、能动的一面;但作为教育对象又具有受动性的一面。启发式教学就是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由受动向能动的转化。第三是创造性与模仿性。模仿是成长中的学生的本性,模仿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它是创造的基础。但学生自身具有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与潜能。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由模仿走向创新。

三、启发式教学与人的主体性生成

1.启发式教学对人主体性认识的历程

启发式教学对人主体性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在古代,无论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都从意识能动性的角度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并强调它在教学过程中的动力作用。孔子思想的根本是“仁”,认为“仁者人也”,仁是人的本质,做人要“既仁且智”。孟子认为“学问之道,无他,求放心而已矣”,“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反求诸己”是人心自觉主动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应以启发自觉向上为根本。王守仁说“良知者,心之本体”,他认为人人都是有良知的,教学就是要“致良知”,使人发挥主体意识的能量。总之,我国古代先贤都强调教学要以启发自觉向上为根本,注重“启发本心”,“发明本心”。而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理性、灵魂归结为人的主体性本质,肯定了灵魂的能动性、创造性。“人是万物的尺度”,“理性是万物的尺度”这些命题都强调了人的认识的能动性、创造性,强调教学要“学思结合”,通过认识自己,深刻反思,形成有智慧,道德完善的人。

近现代时期,康德认为人是一个积极的能动的主体,是具有理性的理论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的自律而又自由的主体。他明确提出“人是目的”,充分肯定了人的自我价值,肯定了人的最高价值。受其影响,赫尔巴特成为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把教育教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人在认识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到了现当代,关注人的主体能动性、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潜能的充分发挥,以及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征,人们把培育和发展人的主体性看成是现代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本质特征。诸如我国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主体性教育”、“创造教育”、“愉快教育”等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可见,启发式教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之中,都始终关注人的主体性生成的问题,始终具有高度的对于人的主体性的关怀与弘扬。

2.启发式教学对人的主体性生成之意义

笔者认为,启发式教学对人的主体性生成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第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首先,学生是教育的基点。学生由于缺乏经验、知识与能力,他们的身心要获得健康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但需要明确的是,教师的引导是为学生塑造、建构和发展自身而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应“一切为了学生”。其次,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给予学生的启发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选择、领悟及内化,才能成为他们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启发的同时,尤其要尊重学生的自利。再次,要处理好教学双主体的关系。过分强调教师主体、主导,而限制了学生主体能动性,会导致“教师中心论”;而过分强调学生主体性,排斥了教师的主导,则会导致“儿童中心论”。因此,启发式教学需要把握好这个度,发挥好教师的“导”,促进学生的“学”,由“他教”转向“自教”,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第二,教育主体性的弘扬。启发式教学对于人的主体性的肯定与张扬,催生了20世纪90年代以华中师范大学王道俊、郭文安为首的一批学者关于主体性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影响深远。主体教育思想的中心主题是“要提高人的主体地位,释放和发挥人的巨大能动作用;尤其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我们意识到并主动地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自我发展以及对未来社会的价值,充分调动积极性,能动地进行学习、工作与社会活动,为成为社会需要的、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点的、富有主体性的人而奋进不已。”[3]“主体教育论立足于人的社会实践,把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发展看作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把培养受教育者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看作教育的中心主题和最高目的,把追求人的解放和社会解放看作教育的最高理想和终极关怀。”[4]

3.启发式教学与人的主体性生成

笔者认为,当前教育不能说没有关注人的主体性生成,但需要实现一种转变,即把学生由认识主体转变为实践主体。

当前教育培养的是一种认识主体的人,表现在学生学习了大量的书本知识与间接经验,但没有形成对这些知识和经验进行选择和改造的意识与能力;学生获得了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却没有发展道德和智慧;学生具有了认识世界的能力,但缺乏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人的本质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主体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能够而且从事着自由自觉活动的人”。[5]“教育虽然存在一种外部施加影响的过程,但其主题应是促进、改善受教育者主体自我建构、自我改造的实践活动的过程”。[6]因此,学生不单是认识的主体,更是实践的主体。教育教学要培养的是能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即实践主体。

那么,启发式教学对于人的主体性生成的这一转变有何作为呢?首先,把学生当作实践主体来培养,必须通过教育教学引导和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一定的主体能力和意识。主体意识不仅包括对象意识,还包括自我意识。只有具备了这种自我意识,才能真正按照自我的意愿并考虑客观的需要与可能来设计自我、完善自我和创造自我,将自我变成真正的实践主体。因此,教育教学“自然就不应该以一种预设的模型或模式去塑造被抛入世界的人,而只是引导(这亦是教育的本义),引导人在一系列的境遇中自我设计、自我规划与自我选择,‘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启发式教学不仅可以导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启悟学生对自我生命的认知、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成就的努力。其次,真正把学生作为实践主体来培养,更加重要的是尊重、张扬和提升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和主体性,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努力去实践,以成就自我。所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被动状态走向主动状态便是启发式教学的真义所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如乐之者”,启发式教学可以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及情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诱导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学、乐学。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与诱导,可以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联系生活实际,打通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界限,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生成,实现学生的成长成人。

参考文献

[1] 熊梅.启发式教学原理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郭文安.为弘扬主体教育思想而努力.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1).

[3] 王道俊.关于教育的主体性问题.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2).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7

新课程非常重视儒学传统文化的传承,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第一单元整个是《论语》模块。今天我们回顾审视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方法,仍然可感受到它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孔子关于教育的理念及意义

《论语》选读教学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很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等不仅在中外教育史上有重要影响,而且在今天仍有重要意义。

1.教育观的核心是有教无类

首先就教育的对象而言,“有教无类”,即不计身份高低,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接受教育。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孔子能对教育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为办学方针,这是难能可贵的,对当今的平等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对学生因材施教、个性对待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进而推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孔子没有明确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但是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孔子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这恰恰是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就得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目前,社会竞争需要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3.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大博深的学问,就必须依靠学生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著名论断。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

二、孔子终身学习、守道乐学的学习理念

《论语》中的很多记录都体现了这一思想。《里仁》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和《述而》篇中的“学而不厌”等都是具体体现。即使他常处清贫甚至饥饿之中,也毫不悲观,仍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而坚持不懈。从“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等记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超然脱俗、求知若渴的圣贤就站在我们面前。对于好学的弟子颜回,他更是大加赞赏:“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三、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教学的两点重要启示

1.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给我的启示

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个性差异、天赋意向、兴趣爱好,进行不同的教育。目前,社会竞争需要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因材施教注重个性的培养,个性化的发展又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实施,因材施教原则被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才会不囿于传统,不安于现状,才能勇于进取,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表现出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2.启发式方法对我教育教学的启示

我认为启发式教育的精髓是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起主导作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具体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两方面:(1)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学习思考时,对已有的知识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启发式已成为当今广大教师“授人以渔”,教会学生“会学”的重要教学方法。但是,启发式教学必须注意创设“愤”“悱”学习意境,必须启发学生感悟自得,经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经过自己反复训练,形成能力。教师过去的“满堂灌”实在是违反了启发式教学原则,是违背教学规律的行为。(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启发式教学的重大特点就是鼓励和启发学生求异探新、感悟自得,而这种探求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属于创新的范畴。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会因人而异,有人见解独到,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属创新。当今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关键,我们应多鼓励学生动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8

一、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教学有待关注

1.教材内容分析

二面角是空间几何的重要知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A版)在必修2中重点揭示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而求二面角大小的问题留在选修2-1中运用向量工具来处理。在必修2第2章第3小节,二面角的概念是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之后,又一个要学习的空间角,为以后从度量的角度揭示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垂直关系是其中的一种特殊关系)奠定了基础,因此,二面角的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材中只是用“水坝面和水平面所成的角度和卫星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所成角度”作为例子,引入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于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也只是通过简单的实际例子引入二面角,再讲解二面角平面角的定义。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二面角模型来源于现实世界,一定程度上经历了抽象出二面角的过程,但与学生的生活现实联系不紧密,也缺乏动手操作。虽然有教师的讲授和引导,但总体上缺少学生自己的思维构造,不排除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实现有意义学习,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只能机械记住意义和模仿应用。那么,如何用探究的方法对“二面角的平面角”进行建构学习?本文以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为指导提出一个设计构想。

二、基于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的概念教学思路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思想的变革,因为教学思想对教学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才能符合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2]。启发式教学思想是中国的教学瑰宝,是教学法最基本的方法论,是教学必须遵循的教学思想。它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注重启发式、实行启发式教学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实施建议,由此彰显出启发式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启发式数学教学强调教师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出发,力求创设“愤悱”的数学教学情境,以形成认知和情感的不平衡态势,从而启迪学生主动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生和发展[3]。其关键在于教师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想数学”,使学生经历必要的认知和情感的困惑阶段,以此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从而在其头脑内部展开激烈的思维活动。就目前研究内容而言,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概念教学设计探索很少;融操作方式于具体概念教学的研究论文更为鲜见。因此,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如何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活动值得深思。

基于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的概念教学设计思路为:概念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愤悱的数学情境,使学生由原来的自以为知逐渐承认自己的无知,进入困惑的状态,从而了解概念的背景和引入的理由,以此产生内在学习需求;在困惑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事例的属性,抽象概括共同的本质属性,归纳得出数学概念,从而到知其所知。强调学生自己的思维构造,用探究的方式自己建构概念。

三、基于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的概念教学设计及理论分析

此教学设计以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为指导,以“二面角的平面角”课题为例,按照概念形成的阶段进行教学设计。具体教学过程体现启发式数学教学理论对数学概念教学的指导作用,是对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运用的积极尝试。

1.辨别刺激模式阶段——提供操作背景,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知识

背景一:教师把笔记本电脑缓缓打开到某一位置。

背景二:把门缓缓打开(使门与墙面所成的角与笔记本电脑展开的角相当)。

背景三:翻开一本书(与笔记本电脑展开的角相当)。

教师边操作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否感觉到书展开的角、笔记本电脑展开的角以及门与墙面所成的角在逐渐变化?

【设计意图】:波利亚说:“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但是要用一切办法使它们能看得见、摸得着。”高一至高二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属于经验逻辑型,一定程度上仍依赖直观具体的形象性材料来理解抽象的概念或逻辑关系。对于抽象概念来说就是指如何使学生把新概念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上述设计中,教师的操作和提问对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要素信息显示得比较明了,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充分的感知和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了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建立内在联系的机会。

2.分化抽象、提出假设阶段——使学生感受概念引入的必要性

教师提出问题:这三个角哪一个大?何以见得?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用什么工具来量?怎么量?

凭着直观判断,大部分同学自以为知道如何度量一个二面角:可用量角器度量门与墙面和地面的交角;笔记本和书可以立起来,度量其与桌面形成的交角。由此将空间角转化为平面角度量,但这样的理解存在缺陷。

【设计意图】数学的严谨性要求数学结论的叙述精炼准确,而对结论的推理论证要具备一定的严格性,做到步步有据。虽然三个角看上去一样大 ,但为了使学生懂得精确的必要性,启发学生有必要进行代数度量,仅凭观察是不能完成的。以此从两个角度需要引入概念,一是实际生活需要,二是数学内部需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必要性。

3.检验假设、确认关键属性阶段——创设“愤悱”情境,形成疑难和困惑

检验过程中突出变式的作用,教师使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愤悱”情境:①学习机的图片。②修筑水坝时,为了使水坝坚固耐久,必须使水坝面和水平面成适当的角度。③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时,也要根据需要,使卫星的轨道平面和赤道平面成一定角度。

【设计意图】对于“门与墙所成的角”、“笔记本的展角”、“书的展角”,学生可以使用降维的方法找到平角度量。因此,学生原先自以为知道如何度量一个二面角。可是,对于多媒体所呈现的“不规则的二面角”,却又很难找到恰当的平面角来度量它的大小。前后问题情境的对比,使学生的思维漏洞得以暴露,直接形成认知冲突,使学生陷入了困惑之中。以此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索新概念的积极性。

4.抽象概括、形成概念阶段——启发学生探索概念的本质属性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进行抽象和概括活动。

引导学生回顾平面角的定义和构成,类比得出两个平面所成角的定义和构成,以及如何用平面内的角来度量二面角。

对于学生学过的两个空间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都是将其转化为平面角进行度量的。怎么用平面内的角来度量二面角呢?请学生重新观察“书展开的角”“笔记本电脑展开的角”以及“门与墙面所成的角”,我们能通过度量平面角得出。所度量的平面角有什么特征?为什么大家在幻灯片上呈现的“不规则的二面角”,没有发现“平面角”?

为了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呈现三个提示性问题:

角的顶点落在什么位置?

角的射线落在什么位置?

角的两边与棱有什么关系?

通过思考、讨论、类比(“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归纳,学生可以得出以下几种思路:思路一,在二面角的棱上任取一点,过此点作一个平面和这条棱垂直,这个平面和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相交于两条射线,得到一个角。思路二,在二面角的一个平面内任取一点,过这一点作另一个平面以及棱的垂线,连接两个垂足,得到一个角。思路三,在二面角的棱上任取一点,过这一点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垂线,得到一个角。

针对上述探索结果,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三种角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哪个角是要找的角?学生思考归纳后,指出:三种方法得到的角都是要找的角,其本质是相同的,都可以用来度量二面角,但第三种思路较为简单明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直觉思维和类比的数学方法对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作出猜想,然后再加以论证,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而且,在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化归)的重要性。

5.形式化表示概念及应用阶段——学生经历概念的数学化表征及应用过程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定义?这个角是否唯一?

教师和学生共同抽象、概括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形式化定义,并使用以下启发性提示语。

(1)请学生分别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来叙述“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

(2)探讨概念学习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化归)。

【设计意图】“唯一性”是数学思维严谨性的表现,在探索时要启发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思考。启发式教学思想强调“开其意,达其辞”。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想表达问题而又表达不出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通畅的语言进行表达。

请学生根据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指出如何度量①学习机展开的角度②水坝面和水平面成适当的角度③卫星的轨道平面和赤道平面成一定角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对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深刻理解,并有利于学生合理的数学观的形成(例如,数学概念不是天上突然掉下来的,而是由于研究问题的需要自然而然引入的,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并有着广泛应用的;其定义是合乎情理的;探索数学是有趣的等)。

基于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的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愤悱”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难、问题,经历必要的困惑阶段,从而更加积极地进行数学思考。并体味到已有概念不够用了,才需要引入新概念,以此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力求使数学概念的形成自然、合乎情理。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用探究的方式自己建构概念。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思考方向、思考方法、思维策略上加以适当的点拨和启发,使学生经过自己的真正努力掌握数学概念的本质,领悟概念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建立相关知识的联系,学会数学地思考和表达。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9

启发式教学内涵

孔子的著名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是对教育动机,教育过程,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概括,它很好的诠释了教学的一般规律。对于教学活动而言,教学活动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是客观规律与主观意识的统一。启发式教学其核心是“启”与“发”,“启”即启迪、启示、开导,强调教师的主观引导作用;“发”即发现、发觉,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启发式是的教师主观引导和客观教学活动的结合体,是理性教学规律和主观发现创造的统一;是教师引导学生认知客观存在后产生的顿悟,是对客观认识的升华,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多媒体条件下启发式教学问题的提出

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合作精神,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研究式等),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另外,从测试成长角度看,测试与评估是检验各校执行教学大纲情况、教学质量、学生水平的重要手段,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大纲指出,考试是一种重要的评估手段,但不是唯一的评估手段,目前,各高校开展的教学改革已经使评价角度多样化,多样化的评价角度也要求高校教师调整思路,重视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来自不同评价角度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各校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引导,启发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充分利用包含多媒体教学在内的各类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和启迪。

多媒体条件下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是现代多媒体技术利用在英语写作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者主张在学习过程中以教师起辅助作用,学生是学习的核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求知,主动地对自己知识框架进行构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引导者、互动者、反馈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创造创新,成为知识建构的主体。

认知学习理论是多媒体应用在写作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基础。认知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并提出学习是依靠顿悟,而不是依靠尝试与错误来实现的观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通过直观的视图,灯光,音效帮助学生对客观世界进行感知,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产生顿悟,产生新的观点,对写作而言,在这个过程中达到形成写作思路,组织论据,形成论点,进而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多媒体条件下启发式教学的施教原则

突出建构学习过程性原则。多媒体条件下启发式学习,一方面重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一方面强调了多媒体作为特定条件和环境的促进作用。启发式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学习者,是思维创新的载体和产出者,教师教是外在的驱动力,是督促学生不断思维的外在因素,多媒体设定的在特定条件,在此环境下教师要积极利用此现代技术,突出学生发展的主动发展意识,突出学生发展的过程,突出学生知识的构建过程。

可持续性原则。开展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学会开展自主学习,学会思考,做到能观察,会观察,观后能思考,善思考,会思考,思考好。教师教的过程是让学生如何更好、更有效的学习,更全面的发展,有持久的发展。启发式教学就是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各种外在条件有效转化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鉴于英语写作与其他课程不同,语言写作教学是抽象的,形式是客观的,文字材料是在客观的基础上主观形成的,英语写作学习以思考能力、思辨能力、批判能力发展为主,英语写作教学主要是启发学生写作思维,且让这种思维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教育教学自身规律,是语言文化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每一门课程知识的编排,都是经过思考或实践检验的,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主次分明,简略得当。在启发教学内容时同样也需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这样符合课程发展规律。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样也是从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心理渐进历程,他们知识的建构也是是由简到繁,有少到多。由感到理,由表及内,由具体到抽象,启发教学不能逾越学生前认知水平。英语写作课程实施启发式教学,就要教师在内容的安排上,遵循写作理论和技巧本身之间的内在逻辑顺序,在启发问题的设计上.要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符,不可有过大的跳跃性。如果超出了学生的前认知能力和知识基础,结果是“启而不发”,教师的启发式问题得不到很好的回应学,达不到启发引导的效果。

启发式教学的施教手段

启发式教学“启”是重要环节,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创作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拘于教学条件所限,很多教学内容不能充分展现,仅仅靠黑板和粉笔加教师的口述展开,探究受限于口头阶段,无法让学生具有身临其境之感,启发方式有限。总的来说传统启发式教学手段主要有:言语启发(利用讲故事、提问讲解等)、直观图示(利用挂具、挂图、教具实物等进行图示)、方法启示(归纳、演绎、类比等)等,这些方法有一定效果但也具有一定局限性,使用不方便,启发效果也不尽人意。

多媒体条件下启发式教学的施教手段

多媒体环境下的启发式教学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和一些数学教学软件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启发式教学的局面,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师的启发过程也因此变得多样化。多媒体条件下的英语写作的启发式教学,在综合运用传统启发手段和方法的基础上,多媒体的应用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多种数学情境以启发引导学生,如创设教学气氛,选择主题情境,开展头脑风暴,设置真实情境互动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启"导学生创造条件,而且还可以帮助克服传统教学条件下无法实现的内容。许多过去想到而做不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现在可以通过对多媒体的有效利用轻松达到目的,多媒体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易于实现通过场景的设置达到启发的目的。

多媒体条件下启发式教学的施教内容

多媒体条件下启发式教学使教师“启发"的内容更加丰富,许多在过去直接灌输给学生的教学内容,现在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手段加以处理,丰富学习内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原来难于实施启发点拨的教学内容,现在可以在多媒体协助下用以启发学生学习。比如:在英语写作最基本的文稿格式方面,仅仅依靠教师口头的说教,强调文稿格式的重要,效果难尽人意,因为学生不能从直观的感觉上得到感知,更谈不上启示,而通过多媒体的帮助,文稿格式的安排美观度显而易见,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得到启示。

第二,原来可以实施启发教学的写作教学内容,现在在多媒体技术的条件下使启发的内容更加深刻。比如:在英语写作中仿写方式中,原来的仿写拘于时间空间有限,只能模仿,纠错功能不是很强,师生互动性也欠缺,而利用多媒体的强大优势则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自我词、词组等自我纠错功能,是错误很快的得以纠正;在互动性上,学生也通过博客、论坛、WIFI、电子邮件等方式,加大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评,互仿,评的时间也从课上向可惜啊延伸,这样条件下的启发式教学,对师生来讲,写作语言语料库量大大增加,启发的角度也会变的更容易和多样化。

第三,启示内容更加生动,由于多媒体条件下是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于一体,因此,能满足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对各种环境设置的需求,包括背景资料呈现、和语言写作本身知识的呈现等,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场景,对学生进行有效启发引导,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师制作的动画和课件等搜集素材,拓宽写作思路。

小结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瑰宝,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精华,在多媒体得到广泛应用的现代英语写作课堂,充分灵活使用启发式教学手段,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又能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写作过程中提高思辨能力和语言输出能力。因此,多媒体条件赋予“启发”以新的含义和新的手段,富于启发式教学新的生命和意义,对多媒体环境下实施英语写作启发式教学的施教原则进行研究,必然会对外语写作课堂带来新的变革、思考和启示,

参考文献:

[1]顾日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4).

[2]吴云助.高校师生对启发式教学的态度——以对安庆师范学院的调查中国大学教学为例[J] .2009(6).

[3]向巧云.文化环境下大学英语写作“回避现象”实证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2012(3).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10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a)-0113-02

1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高效率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启发式教学。他曾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愤”意为发愤学习,积极思考,然后想把知识表达出来;“发”意为开其意、指导;“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时,则要求老师予以答其词,使其清楚[1]。对教师来讲,就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调动起学生内因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学,就是要通过教师的工作使学生爱学、会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有积极性非常重要,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并确立科学的学习态度。教育理论家曾明确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而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质就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变教师满堂讲为教师启发,师生共同讨论。

2 高等代数课程的特点与启发式教学的实施

综观《高等代数》课程,其课程特点可以用“三点一线”加以概括。何谓“三点”,即逻辑推理的严密性、研究方法的合理性、代数系统的合理性;而“一线”即是矩阵表示是一条主线,利用矩阵理论把前后知识串起来[2]。高等代数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数学院的本科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3]。众所周知,高等代数有的抽像性和逻辑性,学生常常觉得课堂内容单调,课堂氛围枯燥乏味,上课的时候容极易走小差,课堂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所以在高等代数课程教学中,探索和实施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克服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在于设置问题情境。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程在实行启发式教学时都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就高等代数而言,教师在启发时,一定要紧紧围绕其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应用来进行,摆脱以往老套、按部就班的方法,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设计的问题应具有科学性、可探究性、实践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下面笔者将以高等代教中的一小节为例予以说明。

3 如何设置问题情景――以线性变换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为例

这一节主要包括两个内容: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定义及求法。

3.1 线性变换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定义

定义:设A是数域P上线性空间V的一个线性变换,如果对于数域P中一数存在一个非零向量, 使得A(*)

那么称为A的一个特征值,而称为A的属于特征值的一个特征向量[4]。

这里主要是理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几何意义,及其之间的关系。而理解这些的本质是首先要真正理解(*)式的内涵,笔者设计如下问题:

(1)A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2)对于特征值,特征向量是唯一的吗?

(3)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关系是什么?

(4)该如何求一个线性变换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呢?

通过对前3个问题的解决,大家能一步步地理解A的内涵,更好地掌握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关系。带着第四个问题,大家共同来探求一下此节的第二个教学内容。

3.2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求法

为了更好地启发大家去解决这个问题,设A在基下的矩阵为A,在该基下的坐标为, 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问题(1):考虑在(*)式两边的坐标,看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等式?

问题(2):特征向量对这个等式来说意味着什么?

问题(3):这个等式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什么?

问题(4):怎么求特征值,求出来特征值之后又怎么样去寻找该特征值的全部特征向量呢?

问题(5):特征值的所有的特征向量放入一个集合,这个集合能构成一个子空间吗?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启发大家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再把上述过程归纳整理就是今天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定义及求法。

启发式教学法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虽然各有千秋,但前者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以启发为核心,整堂课围绕着预先设定好的启发方法和内容进行教学,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意愿;二是转变角色,主角由教师变为学生,让学生真正有兴趣地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解决和探索中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不能实现的。

4 结语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善于提出问题。并非把要讲授的内容都变成“问题”向学生提出来就是启发式教学。

这里首要的是教师先通过反复探索,找出内容中主要“因果”关系的衔接点,然后一针见血地提出实质性问题,能把学生推到创立该理论或发明的时代背景上,促使他们设身处地地积极思考。

(2)将问题连在一起的是“点”:指点,点拨,点化。这是教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通过各种方式随机点拨的教学方式。教学点拨,一是点拨学生的思路;二是点拨学习疑难;三是点拨知识重点;四是点拨学习方法。也就是说,不多讲,不乱讲,只在节骨眼上点一下,常有“一点就透”“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效果。

(3)要有机地把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结合起来,把问题把握得恰当好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的一个优点就是教师主导课堂内容包含的知识点多,信息量非常大,较少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启发式教学法显然克服了这些缺点,但如果用过了头,让学生一味地去自主探索,可能会使教学进度过于缓慢,完不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所以需要把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把握好这个度,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保持了合适的进度。这样既能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又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成伟华,孙贺.浅谈启发式教学法的误区及其运用关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11):114-115.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77-01

当前,虽然学术界对启发式教学还未有统一明确的定义,但大都认为,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能自觉、主动地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 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基本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指导思想,在其指导下,教师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认识的客观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通过引导来促进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启发式教学实质上是要调动学生主动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一种发展且开放的教学理念。凡是能激发、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都可以称其为启发式教学。

二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和优点

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是相对于灌输式教学而提出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思想,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优点在于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独立地获得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可能获得的知识。从教学的具体实践来看,教师经常采用的巧问善答法、导引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层层递进法等教学方法,都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思想。

三 启发式教学在大学教学中的实施

启发式教学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末,其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备课中要体现启发式教学

教师是通过备课来设计和把握所教学科的内容的。备课就是要研究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出恰当的教学方案,备课正是启发式教学的开始,要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就体现出启发式教学的特点。与中小学不同,大学所使用的教材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并不强制要求使用哪本教材,选择一本符合教学对象特点的教材是老师能进行成功教学的开始。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以便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只有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习惯、动机情绪、接受能力等,才能在备课中有的放矢,恰到好处地启发诱导,引发疑问,以起到促其深思的作用。

2.课堂上要体现启发式教学

毫无疑问,启发式教学实现的核心环节应在课堂教学中,这直接决定了备课中的意图能否被实现。要更好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关键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把握启发时机。对启发时机的把握,是能否成功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启发的时机:(1)学生对某个问题虽一时不能回答,但能认真思考时;(2)当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尚未理清答案时;(3)当学生已有部分答案但尚不完善时。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帮助学生开启思路。

第二,进行启发提问。从某种层次上说,启发式教学的精髓是质疑,启发式教学的常用形式之一是“提问”。这里的“提问”不仅指老师向学生提问,还包括学生质疑老师,向老师提问。

提问要达到启发的目的,就要合理界定问题的难易程度,确定提问的对象。这种提问既要能维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要求教师的提问应遵循“层层递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所提问题应接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如果提问太过浅显简单,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得学生无需思考就能回答,就会失去提问的价值,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如果提问太深,超过学生正常的认知水平,会使学生没有回答问题的勇气。进行启发式提问既要启发学生勤于思考,也要激励学生敢于质疑,促使课堂提问主体的转换,要逐步树立“问倒老师就是进步”的教学观念。

总之,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启发式教学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启发式教学的真正贡献不只是让学生能获得某种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精神和一种不懈的追求,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称为名副其实的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篇1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096-02

一、高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高职数学教学现状并不让人乐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数学教学难以维系。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学校教学观念僵化、守旧。许多高职院校不重视基础科目的培养,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师照着课本念,学生无精打采的听,导致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更痛苦。

2.学生自身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不高。经调查,多数选择上高职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普遍存在偏科现象,尤其是数学偏科更加严重。导致学生自身的基础薄弱,从而对数学产生厌倦心理和恐惧心理。

3.教学环境不理想。许多高职院校只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对文化基础课重视不够、支持力度小,导致文化课让位于专业技能课,学生更加不愿意学习文化课。

4.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由于数学课不受重视,再加上学生的兴趣不高,导致教师的满腔热情被浇灭。还有的教师并非数学专业科班出身,对数学知识不甚精通,却被安排执教数学,导致丧失应有的教学热情。

学生、教师、学校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使得高职数学教学总体水平下降,也会相应地影响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从而影响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就业率。这是高职院校当下面临的非常严峻的问题,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后果难以设想,因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成为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含义、特点和意义

1.互动启发式教学的含义。互动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分别作为“教”和“学”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互相交流、探讨、协商,平等的进行对话;通过科学的、理性的辩论和研究,达到思维的碰撞和开发,从而激发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求知欲、探索欲,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互动启发式教学的特点。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主张把课本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紧密联系起来;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强化学生的智力开发,主张进行发散型思维训练,确保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智力的良好发展;④注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展现高职学生的良好素养。

3.互动启发式教学的现实意义。互动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实现双方的积极互动。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实施互动启发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增强自制力和注意力;有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态度,增强教学的信心;有助于提高高职数学教学的整体水平,促进高效的就业。

三、互动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当前,高职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难易不同,在课堂上采取互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对数学概念理解的互动启发。概念是学习数学的根本,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首先必须要理解数学概念的涵义。如果单纯靠学生去死记硬背数学概念,只会在无形中扼杀学生的兴趣。数学学习是一种理解力的训练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因而教师要担负起引导学生入门的重要作用。

在导入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运用提问互动法、实例互动法和先自学后讲解互动法等。提问互动法,是指师生之间互相“提问――思考――回答”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把概念中需要掌握的重点提炼出来向学生提问,引发学生的一系列思考;学生也可以就概念中难以理解的地方向教师咨询。师生在互相提问和解答的过程中就能正确理解、掌握概念。实例互动法就是教师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讲解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在具体的数学例子中,学生可以明确的认识概念的背景,与教师一起把特殊问题一般化、抽象化,便能够得到概念的含义。先学习后讲解的互动方法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实在难懂的地方再由教师讲解。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学得自在,教师教得也轻松。

2.对解题训练、巩固的互动启发。数学学习就是不断解题训练的过程。在解答数学题目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题训练不仅能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能检测学生的思维灵敏度,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动手动脑能力的灵丹妙药。互动启发式教学在解题训练中可以这样运用:学生和教师互换角色,由学生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具体方法讲出来,其他同学可以发问或提出不同的意见,大家共同探讨甚至辩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运用这种互动方式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让他们放心大胆地讲,不要给他们压力。此外,还可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小组内部共同思考一个问题,集全体组员的智慧找到解题方法。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四、如何有效运用互动启发式教学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才能使互动启发式教学在高职数学课堂上得到高效的运用。首先,要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在进行互动启发式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表情,耐心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并及时地作出回应。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增强启发互动的效果。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互动启发式教学能够改善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情谊;其次,教师要灵活安排教学设计。互动启发式教学随机性较大,学生受到启发、发散思维,可能会提出教师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抓住学生提问中有价值的信息,灵活调整教学计划。“教和学”是活灵活现的互动过程,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随着学生动教师也相应地变。因此,互动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最后,最关键的是要合理地设计问题。问题是师生互动的纽带,课堂教学是紧紧围绕问题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作为课程活动的计划者,教师要在备课时合理设计问题,找到可启发的关键点,以免影响互动效果。对问题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水平,难易适中,巧妙搭配,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要确保他们解出答案。

综上所述,互动启发式教学对高职数学教学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充分改善师生关系,调和“教”“学”矛盾,必须确保它能够有效地发挥。当然,互动启发式教学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还要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使其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为高职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何春辉.关于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技术与教育,201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