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的作用合集12篇

时间:2023-12-08 17:11:46

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启发式教学的作用篇1

目前, 在教育部新课程改革思想的指导下, 素质教育获得广泛认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 来提高教学质量。本论文以美术教学为依据,试图探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问题。

一、启发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的不同

教学中启发与灌输是相对立的两种观念和方式, 也是两种不同的认识。传统教学观念认为, 学生是受教育者, 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

技艺的过程, 学生只能按照教师所规范好的一套方法进行模仿和识记。如在绘画教学过程中, 由教师示范具体的画法, 规定作画的顺序和技巧, 学生按照教学要求采取模仿的方式被动学习, 以临和摹为主。而一旦老师今天不提供绘画作品,学生就都觉得没有可画的东西。而启发式教学则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 用激励方式启发学生学习, 通过积极发现和主动探索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从人的发展角度分析, 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潜能, 若能挖掘其潜能, 其学习效果较好。因而,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启发学生通过发现、探索去掌握知识,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积极主动地学习, 因而教学效果较好。启发式教学的优点在于顺应和促进人的发展, 通过不断地启发学生, 来挖掘学生自身能力, 来提高其学习热情, 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启发式教学与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发现采用启发式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训练线描写生的过程中, 如不加以引导, 让学生自己去画画。学生往往会画出他们在学校或课本中获得的图像, 画出概念性的东西。而采用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来表现物象,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使学生的写实能力得到超前发展。另外,通过教师的启发, 学生将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 来获得感性认识,来了解物象的形态、构造、功能等, 积累了大量知识。而实物、模型、图片、录像、电脑信息等教学手段的运用, 能让学生直观感受事物形态特征, 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不再局限在某一种特定形态表现方法上,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写生课中,要启发学生以局部观察为起点, 从局部具体描画, 或依物象外形的起伏变化勾画轮廓, 来构建整体图像。学生在写生过程中, 以感觉观察为写生主线, 依靠视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为基础来绘画。学生在教师不断地启发引导下, 观察能力会迅速提高, 同时也提高了整个教学质量。

三、启发式教学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每位学生都有想象力潜能, 怎样挖掘这种潜能, 与教师的启发方法有关。具体的作法是用语言描述去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 “闭上眼睛想象, 许多人正在雪山上滑雪, 但是你没有去滑过雪, 你可以想象你滑雪的情景吗?你看到什么颜色? 画一棵树, 那些树有多高? 上面长着什么? 叶子是什么形状?对树皮有什么感觉?”在这种启发和激励方式下完成的画, 显得非常生动。画的内容是想象的, 画画行为本身也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扩大他们的想象空间。因为这在我的一节美术课上得到过不错的验证。那是一节三年级的美术课,课题是《我设计的自行车》课上同学们在我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充分发挥想象画出了会飞的自行车、能给花浇水还能救火的车、还有在危险时刻能自动把车保护在泡泡里并能飞起来的自行车。他们的想象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而且我觉得越是小的学生想象力越丰富。

启发式教学的作用篇2

一、因势利导,激发内驱,建构主体

“启发式”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愤悱”说。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人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就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不难看出,启发式教学思想强调的首先是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出教学工作要有效地进行,前提是有赖于学生的“愤悱”,只有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教师才能“启”和“发”,没有“愤”和“悱”的前提“,启”和“发”就徒劳无获。在实践中,常常见到不少的教学案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以教师的教学活动替代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设计没有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出发,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其自主学习、自主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没有“愤”的状态,没有“悱”的欲望,学无趣味,“启”而不“开”,“发”而不“达”。英语教学要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有效实施启发式教育原则,就应该尊重教学活动中生命主体的认知能动,因势利导,激发内驱,建构主体,张扬学生探索求知的灵性和激情。因势利导,就是根据学习群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特征和个体学生的认知背景、性格特点,设计学生进入教材或领会教学内容的思维着力点,点燃思想碰撞的火花。激发内驱,就是通过营造“知识缺口”、“心理需求”的不平衡,激活人文生命的原动力和认知本能,引导学生把思维焦点指向当前学习的课题或教学目标,催发学习欲望,使课题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内在需求。建构主体,就是以学生为原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讨论合作的兴趣,放大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学习的心理需求,激活课堂教学的生命意识,建构“是我学”“我要学”的主体觉悟。

二、放飞心灵,交际互动,情境体验

启发式教学的作用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131-01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起源与发展的一门学科,它记载了各时期数学家的数学成就及各种数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如能有效地将其应用于教学,便能使数学教学丰富多彩,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多方位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 数学史料可以启发学生理解数学的发展

数学课程所介绍的似乎是一些没有什么关系的数学片段。历史可以提供整个课程的概貌,不仅使课程的内容互相联系,而且使它们和数学思想的主干也联系起来。数学史既可以展示数学发展的总体过程,又详细介绍了各学科的具体发展过程,把握数学这一发展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视野开阔,深刻理解数学的本质,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能高瞻远瞩,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数学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数学美,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从而更热爱数学这门学科,执著于对数学的探索。

通过学习数学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回顾往昔,展望未来。通过学习数学史可以预料,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数学事业将会更快速地发展。数学分支越细越有利于数学家在某一方向上深入发展;数学信息的繁密,更能帮助数学家了解自己研究方向上的概况,避免无效的劳动。而现今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使数学家逐步摆脱了沉重的计算负担;人工智能的不断开发,将协助数学家进行部分劳动。面对美好的数学前景,能通过学习数学史可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目标感,吸引更多的学生献身于这一艰苦而又伟大的事业之中。

二 数学史料可以启发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

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认识的反映,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任何数学事实的理解、概念的掌握、数学方法的运用、数学理论的建立,无一不是数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可以说,数学思想是对数学概念、方法和理论的本质认识。通过学习数学史,可以知道各种数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它与数学主干思想的联系,对数学发展的影响、作用和地位。数学中有许多数学思想,如人类第一次使用小石子来表示羊只时,就意味着符号抽象的产生;而当人们第一次试图使用某种记号将羊只的总数记录下来时,就意味着符号思想的出现,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巨大飞跃的开端。符号思想的实质就是通过建立某种对应,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转换。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这种对应关系,才能理解所使用符号的意义,才能进入形式化的数学领域。

三 数学史料可以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首先,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数学思维是一种思维,它是人们的数学认识活动,是人们从事数学活动中的理性认识过程,是人们形成数学思维形式、数学概念、数学命题、数学推理和数学理论的思维过程。数学史料富有典型性和教育意义。领略数学家们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领会教材的实质,从而可以增强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这一点是战胜题海战术的有力武器,现今学生只知道做题,而对题的深层结构和思想实质不做思考,当他们面对一个全新的问题时便往往束手无策,而学习前人在面对未知领域所用的思想方法,对解决问题大有裨益。

其次,数学史中记载了许多数学知识发明、发现的生动过程,向学生介绍这些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创造的方法、技巧,从而增强其创造力。使学生体验数学发现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如公元263年,刘徽在《九章算术》的注释中提出了计算圆周长的“割圆”思想,刘徽论述道:“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刘徽用“割圆”思想不仅计算出了π的近似值,而且还提供了一种研究数学的方法。这种方法相当于今天的“求极限”。数学家们的这些数学方法和思想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 数学史的启发功能可以活跃课堂教学

数学史的启发功能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所学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的形式化表述,往往把历史上“火热的思考”变成“冰冷的美丽”(弗赖登塔尔语)。在数学史上有许多值得数学工作者去研究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研究如何将数学史和启发式教学结合在一起,从数学史的观点分析学生学习数学时的困难,可以更好地为数学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启发式教学的作用篇4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62-03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师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进入积极主动、轻松活跃、气氛和谐的学习过程,在探索、发现与应用新知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简述如何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启发式教学、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工具来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所作的探索。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教师启发式教学的开展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教学呢?

(一)要“巧”

“巧” 用信息技术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学有困难、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启发式教学,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二是在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相对轻松地理解和掌握重要的数学知识。例如学生学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实验小学操场长 80米,宽50米,为了满足学生活动需要,操场的长增加30米,宽增加20米,求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画一画,尝试着算一算。学生在解题时出现了这样的错误解法:30×20=600(平方米)。这时,我按题意在屏幕上先出示长80米、宽50米的长方形;再延长长方形的长与宽,形成扩大后的长方形,并把面积扩大的部分涂色,就能直观地看出扩大的部分并不是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接着让学生看图思考、讨论增加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这样就在可视图形的帮助下,学生很快用多种方法解答出来。

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巧妙、灵活的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二)要“准”

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启发学生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能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知识。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刺激的效果,能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呈现思维的全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从而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重点和难点,促进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概念的寻求与研究。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展示新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能辅助教师的教,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索。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用多媒体演示先展现把圆均分为若干份,再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过程,从而变抽象为具体,把数学语言难以表达的转化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此基础上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圆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由于学生直观地认知了圆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比较容易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把本节课的难点化解,轻松地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可见,这样的技术处理达到了以往教学中传统教具不能达到的效果。

(三)要“妙”

在一些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要展现的内容非常多,而且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结合信息技术,开发一些网络课件用于教学。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计算机网络具有信息量大、动感强和交互便捷的优势。当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时,计算机便成了学生的学习工具,既不受人数、时间、距离的限制,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相比的。

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应用“分类”解决简单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个虚拟情境:商店的一角,有很多货物需要放上货架,引导学生操作计算机进行商品分类摆放。教师的这种启发、引导,就使学生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自然地被调动起来,很快投入售货员这一角色并进行主动操作。物品放好之后,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选择任意学生的作品进行演示,请其他学生评说,该生也可以进行修改;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评说,互相帮助,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也使得学生在主动操作中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对分类的理解更深刻。

又如,教学六年级“绿化校园”一课,当学生算出“我校人均绿化面积”后,教师通过计算机展示了精美的图片资料,并将我校与唐山市人均绿化面积相比较,让学生说感受,比不足,提建议,启发、引导学生用计算机画图功能设计校园平面图,用金山画王制作绿化图标(树、花坛、草地),让学生通过复制、粘贴,设计出绿化校园的蓝图,使学生的爱校之情跃然纸上。

教师适时地启发、引导和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自,使每个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见解、敢于展示思考,从而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选用学生能接触到的实际例子来引课,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心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兴趣,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和思维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课件演示)用一根绳子把羊拴到草地中的木桩上,羊边吃草边走。提问:你看了这幅图想提出什么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羊走了一圈有多长?还有的学生提出: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习起来就特别有兴趣。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计算机能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在学生自主领悟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例如,讲授“圆柱的体积”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把圆柱体模具切开、拼凑,但却是凌乱的、无序的。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用电脑先出示一个圆柱体,然后再切割成许多相等的小份,最后再拼凑,过程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割补法,帮助学生理解不易明白、不易掌握的知识要点,完成了由表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这样能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启发式教学的作用篇5

吉丝(Keys)、汉德(Hand)等人开发了启发式科学写作(ScienceWritingHeuristic,SWH)[1]。SWH与通常实验报告中枯燥、循序渐进的程序有所不同,它将语言使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融入到科学探究中,由教师教学模板和学生写作模板组成(表1)。教师教学模板提供了一系列可用来设计学习环境的建议性活动;学生写作模板是一种半结构化的写作形式。科学写作活动通过为从事科学调查的学生创造一个独特的反思环境来促进新知识的产生。但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在生物学课堂中,写作可作为一种学习形式来交流。本文探讨如何构建SWH教学环节,以期为生物学课堂中融入科学写作提供新思路。

1SWH生物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SWH模式基础上,以探究性活动为主线,从教学活动实施角度,构建“四阶段”SWH教学模式:任务构思、任务操作、合作协商和任务回顾。该模式以SWH策略提供的教学活动为基础,改进教学环节。实验活动始终都需完成书面写作:绘图、图表和演示文稿等。1.1任务构思原来SWH教师教学模板中的前概念探索、实验前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于前期调查,结合对应学生模板中的提出问题,改进后的教学环节为探索先备知识—产生探究问题,以帮助学生在任务前进行构思,产生探究问题,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计划。1.1.1探索先备知识学生的先备知识对学习新知识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新知识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之上的。教师会通过提问来鼓励学生反思他们之前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科学写作主题,唤醒自己所知道的内容,意识到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从而形成疑问。1.1.2产生探究问题科学探究都是从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开始的,SWH鼓励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以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探究问题的选择要注意真实性、可探究性,以便学生后续自主查阅资料,以科学写作为依托,经历类似科学家的探究模式。例如,以人教版生物学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为例。学生通过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内容的学习,已掌握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这一结论,并知道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前概念,学生会思考遗传物质是什么,遗传物质应具备哪些特点,为后续探究问题的提出打下基础。教师展示DNA和蛋白质的结构示意图,并呈现各自在含量、分布和稳定性等方面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他们为何成为遗传物质的“候选者”[2]?帮助学生聚焦在“DNA和蛋白质,哪一种是遗传物质”的争论中。学生将探究问题写在任务单1上(图1)。1.2任务操作改进后的教学环节为构建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要自己决定如何完成一项任务的步骤,要观察什么来回答他们的问题。1.2.1构建实验方案学生需要负责自己的实验,组成小组,分配具体的任务。他们必须考虑实验的目标,完成实验所需的时间和资源,确定完成计划的阶段等。学生通过自己开发的问题来开展探究实验,将帮助他们专注于该实验的目标,大大提高对课堂学习的兴趣。1.2.2观察实验现象学生以小组形式工作,探究测试自己的问题,操作实验设备,测量并观察实验现象,在探究过程中协商和讨论各自的想法,记录获得的观察结果和数据。例如,根据对遗传物质早期推测的争议,学生在与同伴交流中思考如何探究遗传物质本质。教师介绍S型细菌和R型细菌的结构特点、加热致死的作用原理,帮助学生掌握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思路。以多媒体形式展示格里菲斯实验小鼠的生存情况和艾弗里实验培养基菌群生长情况,学生可用文字或绘图的形式记录观察现象。在任务操作阶段,学生借助科学家的实验思路概述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步骤和要领,在科学写作过程中,训练学生思考探究问题(DNA是遗传物质)和实验程序(如何利用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之间一致性的逻辑思维,并完成写作任务单2(图2)第二部分:实验程序(1)请简述格里菲斯的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的步骤是如何设计的?(2)讨论艾弗里实验的基本思路是什么?他对格里菲斯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做了哪些改进?操作过程中有哪些困难?请简要概括。第三部分:观察(1)格里菲斯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实验结果是什么?(2)艾弗里实验的结果是什么?你看到了什么?图2学生SWH任务单21.3合作协商原来SWH教师教学模板中的协商阶段I、II要求学生进行活动写作、数据比较,改进后的教学环节为得出实验结论、寻找证据支持。1.3.1得出实验结论学生通过从探究实验中获得的观察结果,提出实验结论。该结论是根据探究问题所设计的陈述,为问题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或立场。1.3.2寻找证据支持学生需要寻找证据来支持所提出的实验结论,以解释和辩论他们的论点。证据可以使用数据(定性或定量)和推理,数据可以是以前的经验、互联网研究或课堂资源和材料,也可以用推理来分析和解释数据。例如,在探究小鼠真正的死亡原因时,教师不直接呈现教材实验结论,而是鼓励学生之间分享和阐明针对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提出的主张。在科学技术上对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结论提出质疑,通过对T2噬菌体结构和功能的介绍,引导学生以赫尔希实验结论为证据支持肺炎链球菌实验得出的主张,帮助学生对遗传物质的本质形成完整的认识。在合作协商阶段,“观察—主张—证据”这几个过程可以重复进行,学生通过内省、激疑、交流和归纳,不断反思格里菲斯、艾弗里、赫尔希3个实验的逻辑思路,将写作任务单3(图3)的文本修正到自己满意的程度,深化对遗传物质的认识。1.4任务回顾改进后的教学环节为对比阅读观点、反思观点变化。学生不仅要回顾他们是如何完成整个探究活动的,还要反思他们在探究中或探究外所学到的与主题相关的东西。1.4.1对比阅读观点该模式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其他小组成员交流,或与教材进行阅读比较,鼓励学生使用教材和其他权威资料、课堂讨论和专家观点等来写作。1.4.2反思观点变化教师可以提供科学写作评分标准来帮助学生评估其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并根据写作任务单上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主张和证据是否一致。例如,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学习中,学生之间可以交换、分享写作任务单,并上台汇报,向全班同学解释他们的书面论点。同时,学生整体回顾、反思整个过程,包括任务构思时提出的探究问题是否得到解答,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与同学交流后自己的观点发生哪些变化,通过阅读权威文本后自己的书面写作是否变得科学化等。在任务回顾阶段,学生有机会回顾对生物体遗传物质本质的理解,并评估在本次探究活动中的表现。撰写任务单4(图4),反思他们参与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变化,评估他们的知识。

启发式教学的作用篇6

孔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孟子的《学记》中有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可见启发式教育的思想在我国的教育史上源远流长,由来已久。经过无数代的教育大家的继承和发扬,发展到今天,启发式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原则是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各方面实际出发,采用各种启发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发展潜能。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优化的效果。

一、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总结为一句话来说就是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主动摄取知识。具体如下:

1.从实际出发。启发式教学的设计和实施都是从实际出发选取出来的适合于学生的需求、水平和特点的。

2.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在启发式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3.师生良好的互动性。启发式教学加强了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4.教育上的可持续发展性。启发式教学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启发式教学的相关问题

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同和教师本身的原因,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下面着重分析其中几个对启发式教学比较常见的认识误区。

第一个,也是最常见的一个,就是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解片面化。首先,启发式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思想,一种原则,它是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实现的。其次,启发式教学要求的互动不是简单地要求课堂热闹学生情绪高昂,其内涵在于有效地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一定要启发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去发散思维。

第二个,忽视传统讲授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和传统的讲授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前者是方法,后者是基础。启发式教学要运用于传统的讲授之中,而不是离开传统的讲授。启发式教学必须与传统的讲授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三个,完全否定注入式教学。“启发式”与“注入式”并非完全对立、相互否定的两种教学思想,二者是可以相互融合、彼此协调的。我们追求的是“注入中带有启发”,而启发式教学偶尔也需要借助于注入式教学来实现。我们需要反对的是教学中一味地“注入”,忽视对学生的“启发”。所以凡事都不可以矫枉过正,我们不能完全否定注入式教学的作用。

三、启发式教学的应用方法

启发式的应用方法有很多,这里我们就如何正确有效地应用启发式教学作讨论。

1.合理利用教材进行启发。我从事的是小学语文教育,教材中有的课文可以借用文章情感来进行启发,有的可以借用故事悬念来进行启发,有的可以借用课文的趣味性来进行启发,不一而同。例如,在《珍珠鸟》这篇课文教学中,先让学生查询资料了解关于珍珠鸟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知道珍珠鸟是一种红嘴红脚,长着灰蓝色的羽毛,活泼伶俐但不易与人接近的鸟。然而课文中的这只珍珠鸟却与作者建立了相亲相依、相互信任的真挚情意,老师可从文章的真情实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有了对小鸟的发自内心的呵护与关心,人类才能跟小鸟成为彼此信任的朋友,才有了鸟儿熟睡作者肩头那温馨感人的一幕。继而推广到无论是人与鸟,还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信赖都是必不可少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合理利用对比手法进行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启发学生思维,既能在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3.合理设计引言进行启发。好的引言具有很好的导入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其思维活跃起来。设计引言的时候可以利用当下的热点、难点问题或平时常见的广告词等学生熟知的内容,这样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4.合理设计疑问进行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尽力促使学生产生疑问,启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索求知。疑问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合理使用多媒体进行启发。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现在学校硬件上大多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通过PPT、动画、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效果显著。

6.最后一点,也是最为传统最为基础的一点,那就是教师一定要认真备课。启发式教学需要授课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只有把教学内容吃透,教师才能在课堂上从容不迫地进行恰当的比喻、正确的类推、深入浅出的讲解和设疑、合乎逻辑的引导及对学生所提问题作正确的回答,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备好课。

四、启发式教学对学生的促进效应

启发式教学特性决定了在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启发式教学所培养出的学生通常具有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带有趣味性的引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开放性的课堂环境可以启发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教师具有针对性的启发式设疑将会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思路,同时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说,启发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启发式教学的作用篇7

启发式教学内涵

孔子的著名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是对教育动机,教育过程,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概括,它很好的诠释了教学的一般规律。对于教学活动而言,教学活动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是客观规律与主观意识的统一。启发式教学其核心是“启”与“发”,“启”即启迪、启示、开导,强调教师的主观引导作用;“发”即发现、发觉,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启发式是的教师主观引导和客观教学活动的结合体,是理性教学规律和主观发现创造的统一;是教师引导学生认知客观存在后产生的顿悟,是对客观认识的升华,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多媒体条件下启发式教学问题的提出

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合作精神,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研究式等),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另外,从测试成长角度看,测试与评估是检验各校执行教学大纲情况、教学质量、学生水平的重要手段,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大纲指出,考试是一种重要的评估手段,但不是唯一的评估手段,目前,各高校开展的教学改革已经使评价角度多样化,多样化的评价角度也要求高校教师调整思路,重视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来自不同评价角度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各校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引导,启发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充分利用包含多媒体教学在内的各类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和启迪。

多媒体条件下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是现代多媒体技术利用在英语写作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者主张在学习过程中以教师起辅助作用,学生是学习的核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求知,主动地对自己知识框架进行构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引导者、互动者、反馈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创造创新,成为知识建构的主体。

认知学习理论是多媒体应用在写作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基础。认知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并提出学习是依靠顿悟,而不是依靠尝试与错误来实现的观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通过直观的视图,灯光,音效帮助学生对客观世界进行感知,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产生顿悟,产生新的观点,对写作而言,在这个过程中达到形成写作思路,组织论据,形成论点,进而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多媒体条件下启发式教学的施教原则

突出建构学习过程性原则。多媒体条件下启发式学习,一方面重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一方面强调了多媒体作为特定条件和环境的促进作用。启发式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学习者,是思维创新的载体和产出者,教师教是外在的驱动力,是督促学生不断思维的外在因素,多媒体设定的在特定条件,在此环境下教师要积极利用此现代技术,突出学生发展的主动发展意识,突出学生发展的过程,突出学生知识的构建过程。

可持续性原则。开展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学会开展自主学习,学会思考,做到能观察,会观察,观后能思考,善思考,会思考,思考好。教师教的过程是让学生如何更好、更有效的学习,更全面的发展,有持久的发展。启发式教学就是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各种外在条件有效转化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鉴于英语写作与其他课程不同,语言写作教学是抽象的,形式是客观的,文字材料是在客观的基础上主观形成的,英语写作学习以思考能力、思辨能力、批判能力发展为主,英语写作教学主要是启发学生写作思维,且让这种思维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教育教学自身规律,是语言文化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每一门课程知识的编排,都是经过思考或实践检验的,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主次分明,简略得当。在启发教学内容时同样也需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这样符合课程发展规律。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样也是从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心理渐进历程,他们知识的建构也是是由简到繁,有少到多。由感到理,由表及内,由具体到抽象,启发教学不能逾越学生前认知水平。英语写作课程实施启发式教学,就要教师在内容的安排上,遵循写作理论和技巧本身之间的内在逻辑顺序,在启发问题的设计上.要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符,不可有过大的跳跃性。如果超出了学生的前认知能力和知识基础,结果是“启而不发”,教师的启发式问题得不到很好的回应学,达不到启发引导的效果。

启发式教学的施教手段

启发式教学“启”是重要环节,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创作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拘于教学条件所限,很多教学内容不能充分展现,仅仅靠黑板和粉笔加教师的口述展开,探究受限于口头阶段,无法让学生具有身临其境之感,启发方式有限。总的来说传统启发式教学手段主要有:言语启发(利用讲故事、提问讲解等)、直观图示(利用挂具、挂图、教具实物等进行图示)、方法启示(归纳、演绎、类比等)等,这些方法有一定效果但也具有一定局限性,使用不方便,启发效果也不尽人意。

多媒体条件下启发式教学的施教手段

多媒体环境下的启发式教学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和一些数学教学软件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启发式教学的局面,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师的启发过程也因此变得多样化。多媒体条件下的英语写作的启发式教学,在综合运用传统启发手段和方法的基础上,多媒体的应用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多种数学情境以启发引导学生,如创设教学气氛,选择主题情境,开展头脑风暴,设置真实情境互动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启"导学生创造条件,而且还可以帮助克服传统教学条件下无法实现的内容。许多过去想到而做不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现在可以通过对多媒体的有效利用轻松达到目的,多媒体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易于实现通过场景的设置达到启发的目的。

多媒体条件下启发式教学的施教内容

多媒体条件下启发式教学使教师“启发"的内容更加丰富,许多在过去直接灌输给学生的教学内容,现在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手段加以处理,丰富学习内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原来难于实施启发点拨的教学内容,现在可以在多媒体协助下用以启发学生学习。比如:在英语写作最基本的文稿格式方面,仅仅依靠教师口头的说教,强调文稿格式的重要,效果难尽人意,因为学生不能从直观的感觉上得到感知,更谈不上启示,而通过多媒体的帮助,文稿格式的安排美观度显而易见,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得到启示。

第二,原来可以实施启发教学的写作教学内容,现在在多媒体技术的条件下使启发的内容更加深刻。比如:在英语写作中仿写方式中,原来的仿写拘于时间空间有限,只能模仿,纠错功能不是很强,师生互动性也欠缺,而利用多媒体的强大优势则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自我词、词组等自我纠错功能,是错误很快的得以纠正;在互动性上,学生也通过博客、论坛、WIFI、电子邮件等方式,加大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评,互仿,评的时间也从课上向可惜啊延伸,这样条件下的启发式教学,对师生来讲,写作语言语料库量大大增加,启发的角度也会变的更容易和多样化。

第三,启示内容更加生动,由于多媒体条件下是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于一体,因此,能满足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对各种环境设置的需求,包括背景资料呈现、和语言写作本身知识的呈现等,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场景,对学生进行有效启发引导,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师制作的动画和课件等搜集素材,拓宽写作思路。

小结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瑰宝,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精华,在多媒体得到广泛应用的现代英语写作课堂,充分灵活使用启发式教学手段,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又能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写作过程中提高思辨能力和语言输出能力。因此,多媒体条件赋予“启发”以新的含义和新的手段,富于启发式教学新的生命和意义,对多媒体环境下实施英语写作启发式教学的施教原则进行研究,必然会对外语写作课堂带来新的变革、思考和启示,

参考文献:

[1]顾日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4).

[2]吴云助.高校师生对启发式教学的态度——以对安庆师范学院的调查中国大学教学为例[J] .2009(6).

[3]向巧云.文化环境下大学英语写作“回避现象”实证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2012(3).

启发式教学的作用篇8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足球教学 中学体育

启发式教学是在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在体育教育教学领域的合理应用,不但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同时还是尊重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一种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就针对启发式教学在中学足球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能够借此来促进启发式教学在中学足球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普及。

一、 启发式教学的概念及内涵

启发式教学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现阶段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的应用来不断的打破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激发他们对于新的认识的需要和兴趣,从而在教师的组织和启发下,激发学生自主学练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认知结构不断完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并最终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在体育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是以弥补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不足,满足现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为前提的,其强调的是所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要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灌输为中心,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锻炼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在这个过程中,任课教师所发挥的主要是组织、启发和引导的作用,通过任课教师的组织、启发和引导,真正的发挥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体育自觉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

二、 启发式教学在中学足球教学中的应用流程

本文所分析的启发式教学在中学足球教学中的应用流程,指的是其在课堂教学阶段的应用。一般情况下,启发式教学在中学足球课堂教学阶段的应用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步骤一:展示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在这个步骤中,任课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并就其中的重点、疑点和具有规律性的内容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打破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激发他们对于新的认识的需要和兴趣,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步骤二: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在这一步骤中,任课教师应在所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针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和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分析与讨论,以此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通过多向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启发,同时通过相互之间的肯定、提示、评论与辩驳等反馈信息,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记忆。

步骤三: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归纳与总结。在完成了上述两个步骤之后,任课教师就需要通过提示与启发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任课教师所展示的内容和相互之间所分析与讨论的情况进行概括、归纳与总结,引导学生从个别现象中总结一般规律,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平衡的形成。

步骤四:组织开展实战练习。实战练习是对上述三个步骤的巩固,也是启发式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实战练习,才能够让学生所学习的各种知识与技能转化为自身能力的一部分,因此,在利用启发式教学开展中学足球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有针对性的安排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实战练习。

三、 启发式教学在中学足球教学中的应用关键

在中学足球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时,为了确保其应用的成效,应注意如下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要注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采用启发式教学开展中学足球教学活动时,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注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要确保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任课教师应注意如下两点问题:一是,要注意做好备课工作,认真详细的分析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进行科学的优化;二是,在完成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的优化工作之后,就需要按照既定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现有的学习能力,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例如:任课教师可以创设学生的生活行为情境,以足球小组比赛的方式来将学生引入足球学习实践之中;也可以创设实际动作示范的行为情境,也就是在简单讲解示范了相应的足球技术的基础上,设置一些必要的背景,以引导学生针对某一个足球技术的整体动作进行构建。

其次,要注意任课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或者是哪种教学方法,其最终都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服务的,这一点对于启发式教学来说也不例外。虽然说,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足球学习过程中的充分发挥,但是也不能就因此而忽略了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任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主导作用能否得以充分的发挥,又是如何发挥的,都会影响到启发式教学在中学足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启发时,既可以采用直观启发的方法,也可以采用问题启发、比喻启发、练习启发、对比启发等不同的启发方法,如果任课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启发方法,确保其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那么无疑就会对教学成效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如果选择不够恰当,主导作用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就会对教学的成效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

最后,注意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在利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来组织开展中学足球教学时,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是确保其顺利进行的关键。要想单靠某一种教学方法或者是教学手段就在各种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启发是不现实的。科学的做法应该是根据教学内容和中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积极的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比赛式教学等等都可以在利用启发式教学开展中学足球教学活动时进行合理的应用。

参考文献:

启发式教学的作用篇9

启发式教学旨在依据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并未能真正把握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和灵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正由于认识上的模糊不清,导致行动上的偏颇甚至错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一、启发式教学的实质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科学的教学方法论

在一般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涯中,习惯性地将启发式教学当作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他们深知启发教学的重要性,并力图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启发式教学,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未能准确、清析地把握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和精髓,错误地将“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教师频繁地提问学生,学生疲于应答,课堂如同唱戏,一唱一和,很少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众所周知,启发式教学固然离不开提问,因为提问可以诱导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然而,并非出于启发思维的目的、而在课堂上频繁地提问学生,那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故意摆设的花架子,根本无法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当然也算不上真正的启发式教学。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启发式教学呢?

笔者以为启发式教学只是各种各样具体教学方法的指导原则,是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灵魂,体现的是一切教学方法的基本精神即启发性,是运用其他多种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艺术的核心,它应该贯穿于所有的教学方法和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才是教师必须把握的精髓所在,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与要害,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启发式教学并不过时,而应与时俱进

当今教育界出现了不少“追新族”,一旦有人提出新鲜的教学方法,就趋之若骛。我们主张教学要改革创新,要与时俱进,因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为社会服务的教学也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但是,那种盲目追求形式上的新颖而不顾客观事实的“创新”,笔者从来不敢苟同。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论,不但不能淡化其作用,而且还应在新时期突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理念下,得到进一步加强。因为启发教学有利于启迪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启发式教学并不过时,它将紧随教学改革的发展,继续发挥其独特的启迪思维的神奇功效。

三、如何使启发式教学重放异彩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以教师讲授为主,结果导致部分教师滑入“满堂灌”的泥坑;而现代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却又造成一些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基本抛弃了传统的讲授法而热衷于“满堂问”的教学方式。这两种极端的教学方式都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有效运作及其作用的正常发挥,他们共同的弊端在于剥夺了学生深入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要么让一个个学生变成学习的“容器”,要么让学生成为配合教师演出的“配角”,学生很难自主地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

然而,我们应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启发式教学重新展现它与生俱来的魅力?

首先,要时刻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上所有的教学活动内容都是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来展开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生活体验、社会经历、思想状况以及个性特点有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因此,教师应注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既要求学生尊重老师,又要热爱、关心学生。要经常深入学生当中,通过作业、课余谈心、家访、与学生一起参加各种活动、社会调查等多种渠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又增进了师生情谊,为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进行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反之,如果师生感情淡泊、甚至存在某些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那么势必免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启发式教学也难免会出现“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

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往往容易导致越厨代庖,使教师变成课堂的主体,学生变成客体甚至学习的“容器”。而彻底抛开讲授法,整堂课频繁地提问学生,让学生觉得老师没上课,只是一味提问。这种脱离客观实际的教学方法,同样也是喧宾夺主、主客颠倒,其对教学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准确定位课堂主客体关系对启发式教学十分重要。

其次,要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体现讲授的时间长或提问的问题多,而是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恰当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这里的“实际需要”即是: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教师要把握好课堂节奏,科学分配时间,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对教材的核心内容,重在教师引导,其他知识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归纳、总结,通过自我探究获得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偶遇学生情绪特别活跃,为应对可能出现课堂秩序失控的局面,教师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任何“意外”,都必须有适当的应急预案,做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2、运用启发教学时,要注意增强启发的针对性和现实感。尽管许多教师都在程度不同地努力运用设问启发、事例启发、演绎启发等方法进行教学,但总体上依然存在着针对性和现实感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针对书本理论知识启发多,联系国际国内实际启发少;针对教师自身感受启发多,紧扣学生思想脉搏启发少;针对日常生活小事启发多,引领开拓创新思维启发少。

启发式教学的作用篇10

一、职教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概述

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式教学理念一直影响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在职教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呈现出突出的作用和效果。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启发式教学是以现代科学理论和实践为基础,以学生的主体性和充分发挥为条件,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主要手段,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作用进行重新定位。职教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在学习的主体定位方面,课堂教学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认知和安排不够彻底;在教学行为方面,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强势地位和观念限制了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在心理方面,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高高在上”的权威性,导致了学生的畏惧和依赖;在情境方面,“填鸭式”、“直白式”的教师独白教学导致学生参与感的缺失。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职教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贯彻执行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思想的表现,能够更直接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的积极主动性。

二、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职教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语文课文的创新性与不唯一性

由近些年来对职教语文教材进行统计分析可知,虽然教材时有修改,但从整体来看宏观变化不大,这使得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对教材课文逐渐形成固有的思维模式,进而将这种固有的理念在教学中展现给了学生,这显然不利于职教语文教学。从另一层面来看,语文课文具有较强的思考性,思维的发挥空间较大,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不唯一,因此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创新空间。因此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课文的创新空间优势,在主题上开辟新的“航路”,并且由教师设计问题呈现给学生,提供发散思考问题的机会,进而激发学生思考,完成启发式教学。

2.引起认知冲突的教学对话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冲突往往是激发人们思考的外驱动力,因此在职教语文启发式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小说类课文内容中的矛盾冲突,结合故事矛盾设计问题情境,然后以问题为引导,对学生展开逐步启发。学生个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每个人的经历和阅历不同,这也使其看待、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视角和方式不同,往往对同一问题表达不同的想法。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设计矛盾与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激发自主思考、自主探索的欲望,然后通过逐步启发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3.创设启发教学情境

在职教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充分发挥多媒体、语言等教学工具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启发式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唤起独特的情感体验。在职教语文课堂教学中,基于启发式教学的启发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主要有:多媒体情境创设启发、生活化情境创设启发、多媒体及语言等融合情境启发、角色扮演情境启发等。

三、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职教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1.备课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开端,语文教师在备课中,不仅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设计,而且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掌握学生在该节课所学内容中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实现因材施教,真正起到“启发”的作用。在语文课文的分析中,教师要总结归纳出重点和难点,并结合内容设计问题及学生的参与方案。

2.上课

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课上”环节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5min):启发式导语,通常采用设疑导语启发,即教师在开始讲课之前,先通过语言将学生导入情境。比如在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通过播放电视剧《贞观之治》中有关魏徵谏唐太宗的片段,然后运用合适的语言将学生导入启发式教学情境中。这种借助多媒体和教师语言的导入方式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尤其是结合视频片段的启发式导语,更能够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激发学习、探索、思考的欲望。第二阶段(25min):启发式提问。教学实践表明,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关键在于提问,提问是教师激发学生思考的有效方法。在提问阶段,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既不能太简单,太简单则使得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空间和探索的欲望,也不可太难,太难则易使学生产生挫折感。问题的提出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而定,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或者对深奥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问,启发学生,让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独立解决问题。比如在鲁迅的《药》一文中,教师可设计问题“在本文中,结合本文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说一说药的作用”、“人血馒头在构思上的作用”、“解救中国的药在哪里”等。教师通过提问,一步步的启发学生,使其产生对全文的整体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对思想进行升华。启发性问题不仅需要启发性,还需要思考性,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第三阶段(5min):启发式板书,在启发式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板书应体现对学生的启发,字词不能过多,且关键词都是启发性的,要有助于学生预习、复习、背诵和思考。第四阶段(10min):启发式结尾,在启发式语文课堂教学中启发式结尾重在教学的延伸,多以作文的形式存在。比如在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教学结束后,教师布置练习如下:“以某个写景片段为例,请尝试采用‘发现自己的感觉→深化自己的感觉→独特的表达自己的感觉’思维写一个‘有我’之景的片段”。

3.课后

启发式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需要结合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适当的给学生布置作业。一般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正确,教师可结合学生出现的错误、学生遇到的难题等,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从侧面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在启发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马玉琴.谈职教语文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7)

[2]朱冬夏.愤启悱发:启发式教学法的传承与发展[J].学园,2010(4).

启发式教学的作用篇11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教育学家孔子就曾经提出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理念,讲的就是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原则。其意思就是指教师在发现学生对于某一个知识点不懂而且在极力的想理清这一知识点时可以采取一定的引导作用;在发现学生想表达一定的思想却不知道如何表达时可以采取一定的引导。这里面强调了二个要点。其一是学生需要发挥一定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而不是仅仅等教师对某一问题进行讲解,其二是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讲究一定的度,一定的技巧,不能将全部答案告诉学生。这具体到现代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称之为启发式教学。目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虽然应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但存在一定的误区。因此,通过对启发式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应用进行讨论,进而提升中学历史教学效果。

一、启发式教学讨论以及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励以及启发,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身进行独立自主的思索和探讨进而掌握知识点的一种教学方式。这一种教学方式较之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和解决问题还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而言,启发式教学包含了情景启发、发问式启发以及正面启发等多种教学方式。通过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可以切实提升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而已,由于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历史需要对大量的时间、人物和事件进行记忆,显得过于枯燥,进而失去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而有的学生虽然能够坚持学习历史知识,但积极性不高,只是单纯的被动接受。通过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则可以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首先,通过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习惯,进而将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同时,通过引导、激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发言以及讨论,使得学生学习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积极性不足以及对学习的抗拒心理。其次,在课堂上引入启发式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虽然历史课堂上主要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学习,但通过学习、交流以及对历史的剖析可以在学生之间碰撞出新的历史观点和对不同人物、事件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事实上就是锻炼了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二、启发式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误区

通过上述讨论可以看出启发式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学习和教学工作中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仍旧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走入了误区。首先,部分教师在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时没有掌握其中的要点,将重点放在了启发上而不是锻炼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这实际上就是授学生以鱼,而不是授学生以渔。这种局限个例的启发难以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只能在单一的问题上找出答案则难以在之后的学习中通过自己独立的探索和思考去解决其他历史有关的问题。这一误区在表面上并看不出来,只有学生在深入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后才会发现难以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其次,在启发式教学的应用中还存在对“启发”理解错误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又回到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在启发式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题。而仅仅由教师提问的方式则使得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被教师剥夺了。失去了思考的机会,启发也就无从谈起。另外一个使用启发式教学的误区就是教师过于迫切的对问题和讨论进行总结。这一误区的形成事实上还是传统教学法在影响,教师主导者课堂的发展。甚至存在着学生讨论和提问的内容与教师总结大相径庭的现象。这就说明了启发式教学法仅仅存在于表面,而实际上教师还是采用的传统授课方法。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的策略讨论

首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启发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策略。其中正面启发主要是用于在面对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通过对知识点的学习去解决问题。而类比启发则主要通过将不同的有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学习,进而综合了解这些有关联的知识点之间的异同,进而更好的掌握知识点。例如在讲解近我国代史的过程中,清王朝与其他国家签订了包括 南京条约、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诸多条约。通过使用类比启发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上述条约在背景、条约内容以及造成的影响等诸多方面的异同,进而更进一步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掌握。其次,使用启发式教学还需要教师能够更多的运用情景式启发教学方法。对于中学生而言,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建立,同时其理解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也在逐步提升。在这一时期,通过增加历史课堂上的历史氛围,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当时历史背景的环境和氛围就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无法理解变法对国家的影响。而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认识到当时中国的积贫积弱以及日本在变法之后国家实力得到快速的增长进而可以使得学生明白变法对于中国而言是多么的重要。第三,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观察、扩散等启发方法。所谓观察启发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各类多媒体影像资料的形式进行提高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扩散启发则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诸多的历史知识点中设立一个基准点。然后通过将其他若干知识点与这一基准点建立关联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事实上,上述两类启发式教学还可以进行充分的融合。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观看虎门销烟的电影时可以引导学生将鸦片战争作为一个知识基准点。进而通过将鸦片战争之前中英之间的贸易关系、两国军事经济政治的对比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等与基准点进行关联,就可以使得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个更为详细的认知。

参考文献:

启发式教学的作用篇12

[论文摘要]探索启发式教学改革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在现代启发式教学改革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启发式教学既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针对启发式教学,目前学界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很多学者往往从实证的角度加以研究,而不太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原理对启发式教学进行研究,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原理——主体性原则作为方法论和基本原则对启发式教学加以探索。

一、主体性原则的内涵

所谓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其核心是突出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主要包括能动性、自主性、意识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从哲学意义上讲,它主要有三种规定:

其一,把人看作价值主体,既重视人的理性因素又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作用;其二,重视人的主体间性,突出强调人的社会性。从主体活动范围上说,每个社会主体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强调主体间性其实质是强调“大家”的主体性;其三,应把实践看作是主体性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实践能动性角度去理解主体。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具有意识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启发式教学的主体内涵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受教育者在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启发式教学就是要对学生的兴趣动机、思维方法、情感体验各方面的全面影响。

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的创新思维,教师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仍发挥主导作用,但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不断创新。教师要充分利用“两个主体”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不但要创新教学方法。而且还要倾注爱心。与学生一起共同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

启发式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对学习的意义、学习的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能使他们产生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快乐中渴望学习,在学习中感到快乐,进而主动学习。启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离开学生的积极主动,这一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启发式教学,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所谓双向互动,即教学过程的主体间性,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启发式的互动,不是机械的互动和肤浅的双向信息交流,更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加以适当的引导,并将这种引导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启发式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启发式教学理念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也适用于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条条框框的理论,应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实践结论,让他们自觉地把这些实践结论与所学有关知识理论加以对照,这样一方面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兴趣,锻炼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能力,在这种启发式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还能获得许多高于书本的知识,这样既能“温故”又能“知新”。启发式教学需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是主体性原则主体观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只有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时时处处关注学生,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才容易接受教师的“启”,学生的“发”也才能水到渠成,也只有这样启发式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主体性原则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的意义

2005年9月10日,总理在第2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除了需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和方法的改革外,还要做三件具体的事情。第一件事就是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并指出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要实行启发式教育,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

(一)理论意义

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突出启发式教学实现的可能性。孔子日:“不愤不启”,怎样让学生“愤”,可以说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要使学生发生疑问,然后查出他们疑难的地方,接着再调动他们开动脑筋解决这个问题,诱导他们从许多方法中选出更好的方法,最后加以验证,如果不对,就换个法子,如果对了,再去研究一下,简单地说,这就是“愤”,“愤”就是揭示矛盾,就是在学生大脑皮层中建立起兴奋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性地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积极主动地揭示被认知对象隐含的矛盾,让学生在发现这些矛盾时就会觉得兴奋,这样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就容易调动起来。这样也就容易达到启发的目的。

主体的意识性和实践性是启发式教学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承担者,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主体。”,乍为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教师,是能够自觉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有目的、有意识地实现启发式教学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也是一项教学原则,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原则,是可以通过多种教学理念、多种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它可能是被赋予了问题情境的问答与讨论,也可能是在轻松教学实践过程中,不留痕迹地创设了启发的情境,渗透了启发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启发式教学的充要条件。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火把与火柴”的关系,教师教的方式通常是“点燃”、促进和帮助,学生的学是探究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但以学生为中心并不等于“学生就是上帝”。教师固然有视学生为上帝的态度,以学生为中心,当好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但教师不能消极地坐等学生主宰,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自己的上帝。因此可以说,能否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启发式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

和谐的主体间性是启发式教学的价值取向。人类的主体间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这种交往关系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启发式教学要体现的和谐的主体间性就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和谐互动,它是一种良好的交往关系,它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的师生互动可以更好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灵感的进发,能够让师生通过互动取长补短,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在和谐的互动过程中,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及团队合作氛围,这是启发式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是启发式教学的价值趋向。

(二)现实意义

1.启发式教学通过主体性原则的引导,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不是盲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是通过揭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实现自主创新。从我国的教育教学目标看,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这种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