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控制措施合集12篇

时间:2023-12-21 10:25:14

能源控制措施

能源控制措施篇1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能源的生产及消费大国,一直面临着能源供不应求、结构失衡、效率低下、污染严重等问题。推动我们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是当务之急。在这样的背景下,认真发现总结市场的运行规律,识别出企业利润增长中的营销风险因素,加强企业的市场营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解释结构模型的概念及其构建步骤

(一)解释结构模型的概念

解释结构能源简称ISM,它是现代系统工程中广泛运用的分析方法。即将复杂的系统分成多个子系统,经分析子系统又构成复杂系统的要素间的二元关系,最终子系统构成了一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

(二)构建解释机构模型的具体步骤

第一,在分析复杂系统时,要先对构成该系统的要素进行明确,R i(i=1,2,3,…,n),它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接着再确定系统因素集合R,记作R={ri|(i=1,2,3,…,n)}。

第二,在完成第一项步骤后,需要对集合中个别要素间的二元关系进行建立。建立的过程主要依靠邻接矩阵A,矩阵A是指各要素间的所有直接二元关系的反映。A=(aij)n×m,其中aij=1,i≠j,ri,rj,当aij为0时,i≠j,ri,rj有直接关系,当aij为0,i≠j,ri,rj没有直接关系。

第三,邻接矩阵A表示系统各要素间的直接关系,而可达矩阵M则表示系统各因素间所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构成,其计算可利用布尔代数运算由邻接矩阵A得到。当M=(A+I)≠(A+I)2≠…≠(A+I)m=(A+I)m+1时,则有M=(A+I)m。上式中I表示单位矩阵;m,(m+1)表示运算次数。

第四,阶间划分是指以上一步骤中的可达矩阵为基础,将系统中的所有要素划分为不同阶次,以便清晰地明白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层级关系,其中最顶层要素表示系统的最终目标,依次往下则表示为上一层的原因。即将受要素ri影响的集合定义为因素ri的可达集,表达为S(ri)。影响因素ri的集合定义为因素ri的先行集,表达为F(ri)。若S(ri)∩F(ri)=F(ri),那么ri为最高级要素,满足该条件的因素为同一阶层。

二、新能源发电企业的营销风险控制措施

(一)最终风险的控制

第一,对于电价风险,企业应积极保持与政府及物价部门的良好关系,充分利用好国家对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各项扶持政策,以争取合理的上网电价。组织专门人员对电价进行管理,并完善相应的奖惩机制。

第二,针对电量风险,需加强设备设施的整治力度。尽可能地提高发电设备的使用寿命。另外,也应充分利用国家新能源发电上网的政策,以保证电量的全额上网。

(二)过程风险的控制

第一,新能源企业应积极发挥产业优势,提高新能源企业现有产业效益的同时,提高企业在电力领域的声誉,确保新能源发电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第二,针对电网发展滞后存在的风险,企业应做好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及时沟通,根据当地电网建设情况提高新能源发电接网费用标准,改进定价制定模式。

第三,针对营销人员的约束及激励不多等情况,企业应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的激励、约束机制,保证整体团队的优化状态,制定出合理的人力资源考核体系,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薪酬、

(三)源头风险的控制

第一,电价管理及调整政策的风险控制。电价管理及调整的风险需要依靠国家的相关政策来控制,国家需要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技术及其成本、市场特点、各地资源状况等分别制定全国统一或分地区的上网电价及相应的定价办法。

第二,针对电力调度与市场交易政策风险的控制措施,新能源发电企业需要充分利用国家新能源上网调度优惠政策以确保发电量的全额上网。

第三,针对风力、光照等气候自然条件的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措施有加强风场、光伏基地与国内大专院校的合作、开发研制有效的风能及光照负荷预测系统以指导风电、光伏发电运行、增加设备购置及软件设计、安装测试系统等工作。

第四,自然地质灾害风险的控制。

第五,对于前期论证不充分存在的风险,新能源企业应调查并发现优质新能源资源,同时积极向政府争取开发权,并尽量以最优惠的条件进行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建立有效的新能源发电前期规划工作体系。重视前期的规划工作,以用确定的规划来指导新能源项目。

第六,对施工质量不过关问题,投资建设单位应严格控制新能源项目的施工过程,建立施工质量的全面管理体系。通过规范的制度、全过程管理及闭环管理等措施保证施工工程的质量。加强对项目的投资、工期、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力度。

第七,针对不合理的组织结构,新能源企业应首先对决策的权限范围进行明确,之后建立相应的授权体系,规范决策的程序。

能源控制措施篇2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 A

建设项目安全风险是指造成建设项目达不到预期安全目标的不确定性,或说是指那些影响建设项目安全目标实现的消极的不确定性。由于危险源是导致安全风险的根源,因此危险源的安全风险管理成为了建设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的核心。危险源的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与其它风险管理大致相同,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危险源识别、评价和控制。

1建设项目危险源识别

建设项目危险源识别是确认哪些危险因素有可能会影响项目的进展,是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一步。

对建设项目危险源进行识别首先需要了解安全危险产生的机理。安全风险的直接表现是事故,事故总是在对危险源控制不利、危险趋势未得到及时控制时产生。根据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事故的发生的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a)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使事故有可能或有机会发生的人的行为,根据《企业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包括操作失误,忽视安全,使用不安全设备,物体存放不当等。

b)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使事故有可能或有机会发生的机械、物质的状态,包括物的故障和环境因素。

因此,虽然建设项目的安全风险来源可分为为高空作业、地质条件、环境因素、设备条件、材料因素和人员因素六类。但总的说来可归结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此外,为了方便危险源的识别,人们将施工现场的业务活动进行了分类:

a)施工现场的不同场所,如施工作业区、生活区等。

b)施工阶段、工序、活动,如基础阶段、主体阶段等。

这样的分类减小了危险源被遗漏的机率,也给以后的记录工作提供了方便。

危险源识别的方法有很多种,如现场调查法、工作任务法等。这里要特别推荐的是故障树分析方法(FTA)。

故障树分析是一种根据系统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事故的结果,去寻找与事故有关的原因、条件和规律。该方法可用于事故的预测、事故的调查分析、安全措施优化决策和安全性设计等多方面,在安全工程中应用较广泛。

作者以工人坠落为例来说明FTA的实际应用。图l描述了工人坠落事故的原因推测。首先,坠落事故是在安全带没起作用和工人失控坠落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第一层)。其次,安全带没起作用,可能是由于安全带失效或工人没带安全带造成的,而工人失控坠落的原因也有两个:工人滑倒或失去平衡(第二层)。最后,第三层分析了安全带失效、没带安全带和滑倒的原因。从整个图中,人们可以清楚的识别出导致事故的有关危险源。这些危险源分不同层次,从上到下,越来越细化。

人们在进行危险源识别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a)充分认识危险源的分布情况,以免遗漏。

b)要对危险源进行动态识别。

c)让每位员工参与到危险源识别中来,广泛听起意见。

2建设项目危险源评价

建设项目危险源的评价的目的是对危险源安全风险与影响进行评价分级,弄清楚哪些危险源是高度风险的,哪些是一般风险的,哪些是可忽略的,使后面的风险控制更有针对性。危险源的风险评价应围绕事故的可能性和事故后两个方面综合进行。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如专家评估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安全检查法和头脑风暴法等。其中,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G)在建筑企业中应用的较广泛,这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意在量化出各个危险源的危险程度。下面作者将介绍该计算方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从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及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3方面来衡量危险源的安全风险值(D)的。D的具体计算可见:

D=L×E×C(1)

专家凭经验将D、L、E、C按不同程度分为几个等级,并赋予相应的数值。这些数值并不是长期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根据实际情况会发生变化。因此,作者在这里没有把具体数值列出来。

虽然,专家规定D值大于160分的危险源为高度危险源,但人们在实际评价中还应结合工程的实际特点进行判定,不应将D值作为唯一的标准。

3建设项目危险源控制

危险源控制是在危险源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将危险源的安全风险降低至可容许程度的措施。危险源的控制分为四个步骤:

a)编制危险源控制计划。“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一个有效的控制计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该计划可以从三方面人手:控制危险源、控制事故触发条件以及控制后果。控制措施应广泛听取员工和专家的意见,不断优化,并且对重大危险源,指定相应的技术与管理措施,突出重点。

b)评审控制措施。对控制措施的评审主要是检查:计划的控制措施是否能将危险源的安全风险降低至可接受范围;控制措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控制措施的成本是否超出事故损失成本;控制措施是否会产生新的隐患等。

c)实施控制措施。将控制措施按照计划严格落实到建设过程中。

图2危险源识别、评价、控制循环

d)追踪控制结果。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难以将风险完全消除,而且还可能出现新的风险。追踪的目的在与:检查控制的效果、注意残留风险的变化,进而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控制措施计划。

4 危险源识别、评价和控制的动态过程

随着工程建设的进行和控制措施的实施,会不断出现新的危险源,有关人员应及时对原有的识别、评价和控制过程进行评审,并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呈现一种螺旋上升趋势。过程每循环一次,就会指定新的控制措施和目标,使得原来的风险管理过程不段改进、补充,达到一个新的状态(见图2)。

5记 录

上面3个步骤完成以后,应按照要求认真填写表格(见表1、2、3)。

表1施工现场危险源识别、评价

序号 施工阶段 作业活动 危险源 可能导致的事故 危险级别 现有控制措施

表2 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控制措施

序号 作业活动 重大危险源 可能导致事故 控制措施

表3 施工现场重点危险源控制目标和管理方案

序号 重大危险源 技术和目标管理措施 责任部门 相关部门 完成时间

6结束语

建设项目危险源的安全风险管理不仅包括前面叙述的几个步骤,还涉及到建设项目管理的其它方面,如安全教育培训、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安全监督及安全技术研究等等。因此,危险源的安全风险管理需要建设项目各部门及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它的管理水平也是整个建设项目管理水平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家远,刘春乐.建设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2李世蓉,兰定筠,罗刚.建设项目施工安全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杨文柱.建筑安全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能源控制措施篇3

GBT 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_要求》中修订了危险源含义: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危险源辨识就是识别危险源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时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二、措施

第一,危险源辨识的规范性是实施有效控制的基础。

从系统安全角度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危险源辨识是发现、识别系统中危险源及其特性的过程,它是危险源控制的基础,只有辨识了危险源后,才能具体考虑如何控制,降低系统风险。

通过什么方式、途径,造成哪些人的伤害,从而识别系统中的危险源。危险源对象有两种:根源和状态。

炼铁厂的危险源辨识、台账、分级管理建立的基础是从所涉及到的设备进行分类。将能量和物质释放的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进行充分考虑。并参照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发生的事故案例来识别。

第二,危险源过程控制应与设备、工艺管理衔接。

危险源辨识的过程是对系统危险因素认知的过程,它与危险源风险评价工作是动态、持续的。对存在风险级别高的危险源,即控制措施已不能有效控制,已构成事故隐患的危险源,控制、消缺的过程直接与设备、工艺隐患处置相衔接,形成闭环管理。

第三,危险源实施过程管理记录多样化。

危险源的控制是利用工程技术和管理手段来消除、控制危险源,防止其失控导致事故、造成人员伤害的过程。炼铁厂对危险源过程控制均体现在规范记录上。我厂按风险级别编制《危险源检查表》,由车间工艺、设备、安全管理人员每周检查,班组人员每班进行控制措施充分性检查填写。实现有效控制的划“”;存在隐患的划“×”的方法,能体现检查阶段过程控制,但过程控制不能体现。为解决此问题,我厂结合危险源分级控制与岗位隐患排查双管齐下,对危险源分级管理中存在隐患的,按隐患控制程序上报、整改实施、效果验证落实。体现:

其一,将常规作业危险源控制与《设备检修通知单》衔接。

对常规作业的危险源控制措施,均以《设备检修通知单》的形式将隐患具体信息反馈至设备管理人员,落实整改人,进行施工安全交底,对改进情况、效果验证等过程进行控制。

其二,将检维修作业危险源控制措施与施工项目安全技术交底衔接。

检维修项目负责人、安监组人员负责在检修前一天,审核各检修单位办理的检修作业票中交待的注意事项是否齐全、有效,检修过程中,明确检修子项目安监人员,对危险源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全程监督检查。

其三,将紧急、异常情况的危险源控制措施与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衔接。

对生产系统中危害性、影响范围较大的紧急、异常状态下的危险源处置,按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相关要素,制定了26个现场处置方案,12年对现场处置方案进行了逐个模拟实战性应急演练,提高了岗位员工在紧急、异常状态下危险源的控制能力。

其四,将易诱发职业卫生健康的危险源过程控制与职业卫生防护知识培训、劳动防护用品发放、职业健康定期查体相衔接。

其五,将引发环境破坏的危险源过程控制应与废物、废液处置相衔接。

炼铁厂各生产系统中使用的原、燃料,产生的废物、废液处置不当及异常情况的排放均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此类危险源我厂通过对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分析,结合三种时态、三种状态加以识别。控制措施从原、燃料的皮带运输过程中除尘器的运行、废物处置、废液回收、外卖相衔接,均从过程记录中体现。

能源控制措施篇4

煤矿企业安全风险控制是预防、控制煤矿重大事故发生的前提,对煤矿企业安全状况的根本好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煤矿企业进行安全生产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1)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是建立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系统的核心内容和起点,它可以为整个系统的实施、运行和保持奠定基础。

(2)积极开展煤矿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可以使煤矿企业对其生产活动范围内的危险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总体的评价,可以全面掌握当前矿山系统中的安全风险状况。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可以使煤矿企业能够持续识别、评价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使风险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实现持续改进。

(3)积极开展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是煤矿企业主动开展本质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煤矿企业更好地履行其基本生产安全法律义务的重要保证。

(4)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有利于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应急预案等内容实施、细化和补充,降低了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

2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原则

(1)闭环性原则。煤矿系统的风险控制,应包括输入、输出、通过信息反馈并控制输入这样一个闭环控制过程。只有实现闭环原则,才能达到系统优化的目的。矿山企业在实际风险控制过程中,由于其粗放式管理,往往是管理措施、工程技术措施和培训教育措施等比较全面,但信息反馈和控制措施较弱,不能达到降低系统风险目的。

(2)动态控制原则。煤矿系统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该系统具有更强的动态特性。不同的时间,其工作的地点、设备的位置、地质条件、矿物赋存特征以及生产条件都发生了变化,随时可能产生新的危险因素,必须适时正确地进行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系统性原则。煤矿企业的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可以划分为瓦斯防治系统、支护系统、通风系统、防尘系统、防灭火系统和矿山救护等子系统。应根据各子系统的不同特点和事故的发生规律,采取及时正确的预警方式和不同的控制措施,实现生产系统的安全可靠。

(4)多层次控制原则。多层次摔制可以增加系统的可靠度。采取多层次控制的目的是增加对事故危险控制的可靠程度。一般包括根本的预防控制、补充性控制、防止事故扩大的预防性控制、经常性控制以及紧急性控制等6个层次。

(5)及时性原则。危险源是事故的源头,一旦生产过程中危险源出现,随时可能引发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在日常监测过程中,检查人员一旦发现危险源存在,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并及时向预控中心汇报。另外,信息流通畅是正确预控的前提,日常监测中的信息应及时传输给预控中心,预控中心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也应在第一时间通知相关单位。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问内切断事故的因果链。

3 煤矿安全风险控制对策

3.1 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抓好重大危险源的排查监控和定期检测评估,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消除,实现危险源的控制,充分发挥全员“一岗双责”抓安全和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有效作用,形成排查安全隐患群体合力。采取会议排查和安全检查等方式,坚持集中排查和岗位自查的制度,形成安全隐患排查体系,保证对生产各个环节和地点的安全隐患进行有效排查。安全检查是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不断运用科学的安全管理手段,对安全检查盲区及时采取排查措施。通过严格执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从思想、作风、工作、规章制度、现场等查找不足。落实“安全专盯”和安全专项督察制度,加强安全薄弱环节的治理,对所有薄弱人物、时间、地点和物态进行细致排查,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到预防问题发生的原则,实行动态循环控制。落实闭环治理安全隐患,达到对煤矿危险源的控制。

3.2 抓好职工安全宣传、培训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危险源辨识和控制安全风险文化氛围。立足实际,创新载体,采取有效形式,强化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上级安全精神的学习和宣传。强化责任意识,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到先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方方面面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坚持环境育人,充分发挥工作现场安全教育阵地的优势,将安全宣传全面扩展,对职工实施潜移默化的安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实施亲情化教育,关心职工安全健康状况,努力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安全环境,营造浓厚的危险源辨识和控制安全风险文化氛围,促进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健康发展。

3.3 制定应急计划和演练

煤矿系统是危险性大的系统,应建立煤矿应急救援系统。针对煤矿企业不同系统可能出现的紧急事件制定操作性、针对性和可行性都比较强的应急计划。并针对不同的事故类型、不同的工作地点进行演练。在演练中修正和确定应急预案,使相关人员在演练中熟练应急预案的程序。

3.4 煤矿风险控制措施的效果评审

煤矿企业风险控制措施的评审包括对原有风险控制措施和准备采用的风险控制措施的评审。新的风险控制措施计划在实施前应由预控中心组织有关人员,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评价,论证其充分性和可行性,经过讨论确定后,批准并实施。相关的责任部门、岗位人员在实施措施前应先经培训学习,确认已理解并能按措施要求实施,控制中心应对风险控制措施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测量,未能达到要求的,应重新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实施,达到要求的,应予以标准化,巩固成果。风险控制措施评审的要点主要有:

(1)计划的控制措施能否使风险降低至可容忍程度;

(2)是否会产生新的危险源;

能源控制措施篇5

中图分类号:[TU761.6]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发以来,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增强,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产业,同时也是一个事故多发的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更应该强调安全生产。建筑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建筑业是高危险、事故多发行业:施工生产的流动性、建筑产品的单一性和类型多样性、施工生产过程的复杂性都决定了施工生产过程中不确定性难以避免,施工过程、工作环境必然呈多变状态,因而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另外建筑工程施工手工劳动的非标准化,使得繁重体力劳动多,而劳动者的素质与年龄参差不齐,这些都增加了施工现场的危险源,因此必须对这些危险源加以防范与控制。

1、危险源预防控制的原则危险源预防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建设施工过程。在控制过程中,要求对危险源预防控制突出重点,针对重大危险源和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控制。1.1 危险源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①立足消除和降低危险,构建系统安全,落实个人防护;②预防为主,防控结合,预案与应急措施联动机制;③动态跟踪,重点控制,应变策略。对极不可承受的危险要禁止作业,对重大危险要立即整改,对中度危险要限期整改,对轻度危险要加强监控和保护,对尚可忽略的危险,按照常规进行管理。危险源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告诉我们,危险源控制措施依次包括消除危险源、降低和限制危险、使用个体防护装置等。1.2 危险源预防控制的事故预防原则事故预防可以分为事故发生前的预防及事故发生时的防止和减少事故损失的预防。这是一种发现、识别各种危险源及其危险性并对其进行消除、控制的手段和措施。其基本目标是采取措施约束、限制危险源的产生、发展和作用。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根除危险源;限制和减少危险源;隔离、屏蔽防止危险源产生连锁作用;采用故障安全措施;减少故障及失误;安全规程;矫正行动。1.3 建筑施工危险源预防控制措施的一般方法制定安全目标、指标、组建机构、落实人员职责;制定管理方案,包括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等;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作业规范等;加强监督、检查、测量及测试;对危险作业、危险设备、危险场所,加强运行控制。1.4 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当事故发生时,必须及时启动应急救援预案、采取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事故损失,选择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原则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隔离危险源;薄弱环节防控;个体防护措施;避难和救生行为;救援行动。2、危险源控制措施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管理对象是整个施工过程的具体危险源,施工过程的危险源包括技术工艺因素、材料因素、机械设备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五大类因素,每种因素都包含一定数量的具体危险源。根据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危险源预防控制工作可分为: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方案制定和初始评审及相关准备工作;工程实体施工全过程(基础施工阶段、主体施工阶段、装饰安装阶段)的危险源识别分析、预报和定期评价分析、根据评价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发生事故后的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等不同阶段的内容。2.1 技术工艺因素控制措施2.1.1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进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采用成熟的施工工艺标准和安全技术标准等。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应包括内容有:临时用电安全方案、基坑护坡支护安全方案、脚手架搭拆安全方案、模板支撑体系安全设计方案、高处作业临边洞口安全防护方案、建筑构配件吊装安全方案。2.1.2 使岗位安全化、操作标准化,根据各个工种所涉及的危险源和技术工艺特征,编制科学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作业指导书,通过专门的培训教育或岗前的技术交底,使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真正落到实处。施工企业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要根据施工进度和实际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修正。

2.2 材料因素控制措施①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招投标制度;②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进场复检制度,确保使用的材料符合国家相关质量安全标准。2.3 机械设备因素控制措施2.3.1 选用安全性能较高的机械设备;

2.3.2 指定专人操作危险性较大的机械设备,特殊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

2.3.3 定期检修保养机械设备、及时更换零部件,确保机械设备安全正常运转。2.4 环境因素控制措施2.4.1 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地质、地形、气象条件、周围环境,科学合理地布置施工现场,保证施工现场安全、整洁、有序;

2.4.2 指定专人接收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天气变化趋势,以便采取对策;

2.4.3 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的平面布置要求,指定专人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性管理。2.5 管理因素控制措施2.5.1 建立健全各项危险源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对危险源进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各项危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重大危险源控制实施细则、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制度、交替班制度、检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异常情况紧急措施和安全考核奖惩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2.5.2 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各级领导及相关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对涉及危险源管理的相关领导和人员进行定期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源管理的目标和意义;施工项目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危险源触发条件及控制措施;危险源管理的日常操作要求和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2.5.3 明确安全责任,定期安全检查。对施工中的各个系统层面的危险源管理确定各级负责人,并明确他们各自应负的具体责任,特别要明确各级单位对归属区域的危险源定期检查的责任。包括作业人员的每天自查、职能部门定期检查、企业领导的不定期督察等。2.6 应急管理措施虽然我们对施工过程各阶段的危险源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具体到每个工程的实际情况,危险源的状态和产生的作用是有很大不同的,这就决定了施工危险源的复杂性。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当事故发生时,应急救援是必不可少的。编制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是做好应急救援工作的前提。建筑施工的应急管理工作一般应按如下步骤展开进行:1.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常见的六类安全事故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编制应急预案;

2.落实应急人员,建立应急组织;

3.储备应急物质,布置应急设备;

4.组织员工进行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总而言之,在施工过程中,按制定的风险管理措施控制重大危险源的是有效地遏制各类事故发生、是建筑施工企业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的必要条件。

企业全体动员,人人参与。加强对全体管理人员及施工现场的安全施工宣传教育和培训,尤其是以预防事故为主的重大危险源风险控制的安全教育,真正做到“安全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使施工现场的全体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都能自觉执行所制定的危险源控制管理措施,避免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和工人自身的安全。

建筑企业的安全施工不只是行政管理人员的事,也不只是安全管理人员的事,它关系到企业每一个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事业和健康,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宁与幸福,企业只有形成了人人讲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要安全的局面,才能做到施工和安全的双丰收,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真正迈上新台阶。

能源控制措施篇6

淮北供电公司通过对变电站值班员进行安全风险问卷调查,查找在设备、环境、人员行为方面存在的危险点,制定具体的预控措施,将危险点和预控措施导入每一个具体的操作任务,制作倒闸操作危险点及防范措施幻灯片,现场培训危险点预控措施,作业前进行危险点预控。目前,淮北供电公司已建立21个变电站的倒闸操作危险点预控措施及对应的图片库和幻灯片,并在工作中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员工的认同。 一、变电站安全风险管理的目的 开展变电站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是变电站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目标的需要。变电站在安全管理中存在设备、环境等方面达不到要求的隐患,就容易产生风险,如果对风险不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辨识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任其发展,就可能造成人身伤害或人为责任事故。开展变电站安全风险管理,对变电站每台设备、每一处作业环境所涉及到的每一项操作任务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找出可能导致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各种危害因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在作业前进行控制和预防,将变电站安全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内,从而达到预防事故、确保安全的目的。通过现场风险源查找、风险源预控、风险培训、风险库的建立、变电站值班员实施安全风险管理,使现场值班员的安全风险控制由上级监督、被动服从向自我控制、标准化管理转变,真正做到风险管理事前预防和控制,重点突出对人的作业行为的管理。变电站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控制人身事故和人为责任事故。 二、变电站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流程 变电站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主要流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组织阶段、风险问卷调查阶段、风险辨识阶段、风险控制阶段、安全风险完善阶段。 组织阶段:建立开展此项工作的组织机构,成立变电站安全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及专业组,为今后开展工作提供人力资源。 风险问卷调查阶段:开展变电站安全“风险源查找”问卷调查工作,针对值班员在设备巡视、“两票、三制”、交接班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安全行为以及各兄弟单位事故教训,从防止带负荷拉合刀闸、带接地线(地刀)合闸、带电挂(合)地线(地刀)、误拉合开关(刀闸)、误入带电间隔、防止高空坠落、防止高低压触电,找出了150种不安全行为。针对不同的行为表现以及对人身、设备危害的程度进行分类,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风险辨识阶段:组织各专业组对现场每台高、低压设备、每一处作业环境在各种操作时可能出现的危险点,进行具体的任务分类,组织专业组与值班员一起现场进行风险源查找。按照“风险源查找”问卷调查内容,把防止带负荷拉合刀闸、带接地线(地刀)合闸、带电挂(合)地线(地刀)、误拉合开关(刀闸)、误入带电间隔、防止高空坠落、防止高低压触电等方面作为倒闸操作的主要风险源,对操作时可能造成人身、设备事故的每台一二次设备及其所涉及到的每一操作任务进行逐一危险源查找、分析、记录,最后整理汇总。 风险控制阶段: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实施,根据集控站查找出的风险源及导致事故的风险度,研究高风险隐患的控制方案,制定详细的防范措施,并对构成安全威胁的设备拍成照片,做成《XX变电站倒闸操作风险辨识与防范措施库》(以下简称“措施库”),在每一个风险辨识与防范措施后做一电子图片链接,供值班员学习、工作时使用,易于掌握、记忆。同时,各集控站将所辖各变电站查找的危险点预控措施按性质分类,制成集控站倒闸操作危险点及防范措施幻灯片,在幻灯片中将危险点用红色标记标注出来并做成动画,给操作人以提醒。变电站值班员在倒闸操作前对照倒闸操作危险点及防范措施、图片库、幻灯片进行危险点分析和预控,掌握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操作风险;对可能造成人身事故、设备损坏的关键危险点、预控措施,值长或站长、技安员进行提醒;按照“七要八步”的要求对当事人进行操作规范评价;根据“七要八步”的执行情况以及危险点分析、预控执行情况,操作人、监护人双方进行互评,结果写入操作票评价内;各级监督人员对“七要八步”以及危险点分析、预控的执行情况进行点评;操作结束后,对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绩效、违章评价分析,拟定整改措施。 安全风险完善阶段:专业组对照各兄弟单位倒闸操作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及时补充完善操作风险辨识及防范措施、图片库及幻灯片,对值班员进行培训。在操作、监护过程中,发现“措施库”与实际不符的,及时将情况反馈给班组技安员,由班组将此结果反馈到工区,工区组织专业组审核后再补充完善“措施库”。工区把汇总后的“措施库”报公司安保部领导审批后,通知各集控站实施新的“措施库”。 三、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组织机构 成立由变电工区主任为组长的变电站安全风险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专业组,由变电工区副主任为组长,变电工区各集控站站长、技术员和安全员为专业组成员,具体负责变电站安全风险辨识、安全隐患预控措施即倒闸操作危险点及防范措施、幻灯片的编写、制作和培训工作。 人力资源保证领导小组及专业组的人员应熟悉电力安全,具备变电站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和协调能力;熟悉电力安全生产方面的规章制度;在专业范围内均是技术、安全方面的带头人。 四、保证流程正常运行的绩效考核与控制绩效考核的范围 违章次数、人身事故数、人为责任事故数。 绩效考核的流程变电工区根据各班组在执行“措施库”过程中所出现的违章次数、人身事故数、人为责任事故数等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当月奖金挂钩。 五、改进与完善#p#分页标题#e# 下一步准备将3个集控站的危险点及预控措施装订成册,形成危险点及风险预控手册和图片库,建立各变电站危险点及预控措施录像,配以讲解作为培训教材,便于值班员掌握各变电站危险点及预控措施。 继续加大变电站值班员的安全风险教育,提高值班员的风险意识,辨识能力,防范能力,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变电站安全风险管理在电力系统中尚属新生事物,淮北供电公司在此做了有益的尝试,摸索了一套变电站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对提高变电站值班员的风险意识、提高风险辨识能力,进而提高风险的防范能力意义重大。供电系统内可根据自己单位的特点,借鉴此办法稍做修改即可在各自范围内应用。

能源控制措施篇7

1.概述

1.1青龙河特大桥是中国葛洲坝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山西中南部铁路四标项目中的一项重点关健性施工项目,位于山西省吕梁地区柳林县境内县城村西南约5km处,上跨青龙河,大桥全长593.21米,其中的17跨桥墩外轮廓结构尺寸分别为4.286m×9.286m、4.2m×9.2m、2.92m×6.42m,较高的桥墩为:7#墩41.5m、8#墩49.5m、9#墩57m、10#墩59m、11#墩63m、12#墩63m、13#墩63m、14#墩63m。

1.2青龙河特大桥高墩施工现场平面图

2.高墩施工危险源辨识

2.1危险源特征

2.1.1高墩施工环境物的不安全状态:气候原因、工作面狭小、施工配合设备和工器具高危、施工环节复杂、人机在同一空间重叠、垂直高差距离大、设备和设施缺陷等不安全状态。

2.1.2高墩施工人的不安全行为:高空作业活动重复频繁引发的松懈、违章个体自主意识放任与展现、协同作业活动相联要素因复杂可能性自主省略、人员成份和受教育程度影响导致的缺陷、个体性格的习惯差异引起的波动与放任、体能不适宜性失控等不安全行为。

2.2伤害种类

坍塌、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其它等。

2.3辨识方法

青龙河特大桥高墩施工危险源辨识与策划采用LECD法(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法)。

2.3.1 L表示事故或事件发生可能性分数值

2.3.2 E表示暴露于危险环境频率分数值。

2.3.3 C表示可能后果分数值。

2.3.4 D表示计算出的危险等级分数值。

2.3.5 计算D值大于101分(即:Ⅲ级以上)的危险因素,自定义为重点危险源。

2.4高墩施工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策划,参见附件:青龙河特大桥高墩施工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策划表。

2.5青龙河特大桥高墩施工危险源经辨识结论为:I级危险源3个、Ⅱ级危险源3个、Ⅲ级危险源9个、Ⅳ危险源18个。其中3个属于极端危险的风险性类型,12个属于非常危险以上的风险性类型,具体出现在以下施工环节:

2.5.1脚手架搭设和工作平台及作业通道、梯道等安全设施设置施工环节,其中坍塌为极其危险风险性类型,高处坠落、起重伤害、物体打击为非常危险以上风险性类型。

2.5.2模板安装施工环节,其中高处坠落为极其危险风险性类型,机械伤害为非常危险以上风险性类型。

2.5.3梆扎钢筋施工环节,其中物体打击为非常危险以上风险性类型。

2.5.4混凝土浇筑环节,其中高处坠落、起重伤害为非常危险以上风险性类型。

2.5.5拆模与提升环节,其中起重伤害、高处坠落、机械伤害为非常危险以上风险性类型。

2.5.6脚手架拆除和工作平台及作业通道、梯道等安全设施拆除环节,其中坍塌为极其危险风险性类型,起重伤害、物体打击为非常危险以上风险性类型。

2.6重点危险源控制对策

2.6.1重点危险源控制对策措施参见“附件:青龙河特大桥高墩施工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策划表”中原有和增加控制措施。

2.6.2作业单位在高墩施工安全技术交底中应体现重点危险源因素的控制对策,并且按编制的专项安全措施或方案控制。

2.6.3与重点危险源因素有关的管理部门应按制定的管理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对施工全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2.6.4与重点危险因素有关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实行危险源因素控制责任制和奖惩相联制度。

2.6.5重点危险因素应纳入各单位年度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重点目标,进行控制管理。

3.高墩施工危险源控制保障体系

3.1为有效地控制青龙河特大桥高墩施工非常危险以上风险导致的伤害,项目部依据《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GB50656-2011)建立以思想、组织、工作、制度、经济保障等五个方面的施工危险源控制安全保障体系,对高墩施工风险进行控制。

3.2高墩作业人员必须接受48小时以上的安全教育培训和操作技能培训,并由项目部安全部、工程部联合组织安全技术交底。

3.3建立高墩上岗安全着装检查站,对高墩施工人员佩戴各类安全防护用品实行准入制度。每日岗前严格检查安全装备的可靠性,严禁使用破旧、失效安全防护用品。

3.4高墩施工环境部位实行“零安全隐患”。作业环境开工前由当班现场负责人、安全负责人、工班长三人联合检查验收部位,并签字确认为零安全隐患后(含环境气候),才允许开工。

3.5高墩施工人员实行“六严禁”即:严禁酒后作业、严禁违章作业、严禁冒险作业、严禁违规指挥、严禁使用违规用电设备、严禁非专业人员操作非岗机具的上岗制度。

3.6高墩施工人员按“无违章、无违纪、无身体不适”标准上岗作业。

4.高墩施工危险源控制方案

能源控制措施篇8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般来说,建筑工程施工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生产、检验以及分项工程,伴随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将高科技的施工技术应用在建筑业中对于工程质量的控制、建筑成本的降低,以及企业综合效益的提高非常重要。目前,虽然我国已有一部分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达到了国际标准,但是,从整体上而言我国的工程施工技术仍处在较低的水平,所以应该尽早将先进的施工技术应用在我国的建筑工程中,并且要将质量控制在高质量的水平。

1危险源的概念

(1)危险源的定义

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危险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的因素,有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期内的慢性损害和累积作用)。危险源是安全控制的主要对象,有人把安全控制也称为危险控制或安全风险控制。

(2)危险源的分类

危险源共分为两类:第一类危险源为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的载体或危险物质;第二类危险源为造成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3)危险源与事故

事故的发生时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在事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两类危险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第一类危险源是事故的主体,决定事故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难易,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危险源控制的方法

2.1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

1)危险源的辨识方法 :专家调查法其优点是简便、易行,其缺点是受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占有资料的限制,可能出现遗漏;安全检查表(SCL)法运用已编制好的安全检查表,进行系统的安全检查,辨识工程项目存在的危险源。

2)风险评价方法

风险评价是评估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大小及确定风险是否容许的全过程。根据评价结果对风险进行分级,按不同级别的风险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2.2危险源的控制方法

1)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方法:

①防止事故发生的方法: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②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方法:隔离、个体防护、设置薄弱环节、使能量或危险物质按人们的意图释放、避难与援救措施。

2)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方法:

①减少故障,增加安全系数、提高可靠性、设置安全监控系统;②故障—安全设计,包括故障—消极方案;故障—积极方案;故障—正常方案。

2.3危险源的控制的策划原则

尽可能完全消除有不可接受风险的危险源;如果是不可能消除有重大风险的危险源,应努力采取降低风险的措施;在条件允许时,应使工作适合于人;应尽可能利用技术进步来改善安全控制措施;应考虑保护每个工作人员的措施;将技术管理与程序控制结合起来;应考虑引入诸如机械安全防护装置的维护计划的要求;在各种措施还不能绝对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作为最终手段,还应考虑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应有可行、有效的应急方案;预防性测定指标是否符合监视控制措施计划的要求。

3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及其实施

3.1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1)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概况,控制目标,控制程序,组织结构,职责权限,规章制度,资源配置,安全措施,检查评价,奖惩制度等。

2)编制施工安全技术从事计划时,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应考虑:

①对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专业性较强的工程项目,除制定项目总体安全保证计划外,还必须制定单位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技术措施;②对高处作业、井下作业等专业性强的作业,电器、压力容器等特殊工种作业,应制定单项安全技术规程,并应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作业资格和身体状况进行合格检查。

3)制定和完善施工安全操作规程,编制各施工工种,特别是危险性较大工种的安全施工操作要求,作为规范和检查考核员工安全生产行为的依据。

4)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包括安全防护设施的设置和安全预防措施,主要有17方面的内容,如防火、防毒、防爆、防洪、防尘、防雷击、防触电、防坍塌、防物体打击、防机械损伤、防起重设备滑落、防高空坠落、防交通事故、防寒、防暑、防疫、防环境污染等方面措施。

3.2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事实

1)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实施的重要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指企业对项目经理部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各类人员所规定的在他们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安全生产应负责任的制度。

2)安全教育①广泛开展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使全体员工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科学知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自觉地遵守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②把安全知识、安全技能、设备性能、操作规程、安全法规等作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③建立经常性的安全教育考核制度,考核成绩要记入员工档案。④电工、电焊工、架子工、司炉工、爆破工、机操工、起重工、机械司机、机动车辆司机等特殊工种工人,除一般安全教育外,还要经过专业安全技能培训,经考试合格持证后,方可独立操作。⑤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施工和调换工作岗位时,也要进行安全教育,未经安全教育培训的人员不得上岗操作。

3)安全技术交底①安全技术交底的基本要求:项目经理部必须实行逐级安全技术交底制度,纵向延伸到班组全体作业人员;技术交底必须具体、明确、针对性强;技术交底的内容应针对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中给作业人员带来的潜在危险和存在问题;应优先采用新的安全技术措施;应将工程概况、施工方法、施工程序、安全技术措施等向工长、班组长进行详细交底;定期向由两个以上作业队和多工种进行交叉施工的队伍进行书面交底;保持书面安全技术交底签字记录。②安全技术交底主要内容:本工程项目的施工作业特点和危险点;针对危险点的具体预防措施;应注意的安全事项;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标准;发生事故后应及时采取的避难和急救措施。

4安全检查

工程项目安全检查的目的是为了消除隐患、防止事故、改善劳动条件及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的重要手段,是安全控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安全检查可以发现工程中的危险因素,以便有计划地采取措施,保证安全生产。施工项目的安全检查应由项目经理组织,定期进行。

4.1安全检查的类型安全检查可分为日常性检查、专业性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前后的检查和不定期检查。

4.2安全检查的注意事项安全检查要深入基层、紧紧依靠职工,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好检查工作;建立检查的组织领导机构,配备适当的检查力量,挑选具有较高技术业务水平的专业人员参加;做好检查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思想、业务知识、法规政策和检查设备、奖金的准备;明确检查的目的和要求;把自查和互查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查改结合;建立检查档案;应根据用途和目的具体确定安全检查表的种类。

4.3安全检查的主要内容查思想;查管理;查隐患;查整改;查事故处理

4.4项目经理部安全检查的主要规定定期对安全控制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记录、评价和考核。对作业中存在的不安全行为和隐患,签发安全整改通知,由相关部门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实施整改后应予复查;根据施工过程的特点和安全目标的要求确定安全检查的内容;安全检查应配备必要的设备和器具,确定检查负责人和检查人员,并明确检查的方法和要求;检查应采取随机抽样、现场观察和实地检测的方法,并记录检查结果,纠正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安全隐患,确定危险程度;编写安全检查报告并上报。

5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施工安全控制方法要求我们首先应辨识危险源,并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然后制定相应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应对施工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并实施,实施过程中进行安全检查,并对实施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反馈,整改纠偏安全控制方法,通过建设工程施工各种安全控制方法的使用,使施工安全得以合理、有效的控制。

参考资料:

能源控制措施篇9

中图分类号:TS958.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装饰中的“重大危险源”指的就是企业在装饰施工过程中容易造成施工事故的各类型不安全隐患以及因素。企业需要辨识这些危险源,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控制。

一、建筑工程装饰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是保障施工安全的关键所在

建筑装饰工程施工企业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其本身所具备的一些固有特征,使得施工安全隐患较多。其一,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领域非常广泛,可能会进行高空作业,存在化学性爆炸、触电事故和机械故障伤害,是重大危险源最多的施工行业之一,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事故发生率较高;其二,由于不同形式的施工工具以及施工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使用方法和施工工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作业的复杂程度,导致施工过程中隐藏着各种不安全的施工因素,且这些不安全因素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不规则的变化。其三,装饰工程的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的整体施工素质各不相同,一旦各个施工部门之间不能进行有效配合与协调,则极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危险源。

基于此,辨识建筑工程装饰施工中的重大危险源,并分析其危险程度,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是确保装饰施工安全的关键所在。在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开始之前,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工程资料、各项施工工艺水平、安全管理制度、施工环境以及当前的管理状态等各方面因素展开详细地预测与分析,便于在装饰作业中重点控制关键的施工环节和施工部位,实现安全防范的目的,提高安全施工保障。且在施工开始之前辨识装饰工程的重大危险源并提前进行分析制定较为有效、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与措施,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消除施工现场的安全事故隐患,提高装饰工程的施工安全系数,同时保障企业施工产值的顺利完成,使得企业实现最佳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二、建筑工程装饰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

能够在建筑工程装饰施工中辨识重大危险源并据此判断其风险程度,对于控制与管理装饰施工中的重大危险源,促进安全施工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类型不同的重大危险源因建筑装饰企业的特征而客观存在,这就需要我们从主观方面加强管理与控制。装饰施工中涉及到的各安全管理部门和个人要具备一定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以及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够在检查与监督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时有效辨别重大危险源,并分析其危险程度,对各类重大危险源进行区分,与此同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在建筑工程装饰施工中主要有以下几类型重大危险源:易燃、易爆物品堆放、搬运、使用与储存危险;作业人员的施工技能素质;触电危险;机械事故;高处坠落以及物体打击危险等。

了解了建筑工程装饰施工中的重大危险源类型,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要求堆放、搬运、使用并储存各类危险品以及易燃、易爆品,以防发生安全施工事故;要施行持证上岗制度,严禁无证作业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尤其要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确保其了解所从事的作业规程以及安全作业规范,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品、用具,需要展开例行检查,切实保障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坚决杜绝因作业人员的专业素质问题发生施工安全事故现象;要严格规范装饰施工现场的施工行为,确保作业环境的安全性,在施工之前需要检查电动机、接线盒、电闸刀等一些传输系统,加以防护措施进行保护,并规范施工人员的用电行为,避免非专业人员进行用电作业,以防引发触电事故;施工前需要检查施工设备,对一些大型施工机械等展开较为详细的检查,及时排除、解决施工机械中存在的故障,确保进入施工现场的施工设备的安全性,同时也需要注意违规操作行为,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避免违章事故的发生;在进行装饰高层建筑施工时,需要加强防护措施,将防护措施落实到位,以防发生高空坠落事故。同时也需要加强对高空坠落物的预防措施,以免因碰撞、打击造成安全事故。以上几方面是装饰工程施工中最常见的重大危险源,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标准进行作业,并按照预防措施展开管理与控制。

落实建筑工程装饰重大危险源的风险控制措施

在装饰工程施工过程中,落实建筑工程装饰重大危险源的风险控制措施能够为建筑装饰创造良好的安全施工环境,是有效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的必要前提。要将装饰工程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度体系落实到位。对于装饰工程项目来说,重大危险源的首要责任人就是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需要按照项目工程的各项施工特点辨识装饰施工中存在的各类重大危险源,并加以详细地分析,评价其的危险程度,在施工现场配备足够的施工安全管理人员,将制定的较为有效、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与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在装饰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定期、不定期展开跟踪检查与监督工作,及时发现违反安全施工操作规范的施工行为,加以及时地制止与纠正。与此同时,还需要在装饰工程施工中每隔一个阶段组织制定较为合理的重大危险源控制目标,实施安全岗位责任制,将安全施工目标与责任划分到施工班组与个人,并逐级签订施工安全管理责任状,将安全施工管理权利与责任层层分解、层层划分、层层落实。安全管理人员要严格规范自己的管理行为,履行安全管理责任,正确了解并运用装饰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以及风险评定方法体系,切实提高装饰工程施工中重大安全事故的防范与管理能力。

结语:

建筑工程装饰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是确保装饰工程安全施工的关键影响因素,需要在施工管理中提高管理力度,落实控制制度与措施。加强对装饰工程施工人员与施工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施工培训与教育,特别是以防范安全事故为主的建筑工程装饰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的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施工与安全管理的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能源控制措施篇10

中图分类号:O213文献标识码: A

由于施工方受业主的委托承担工程建设任务,施工方必须树立服务意识,为项目建设服务,为业主提供建设服务;另外,合同也规定了施工方的任务和义务,因此施工方作为项目建设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其项目的管理不仅应服务于施工方的本身利益,也必须要服务于项目的整体利益,两者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工程施工过程管理的目标应符合合同的要求,包括施工的安全目标、施工的成本目标、施工的进度目标、施工的质量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有控制措施。所以,工程施工的过程管理实际上就是围绕要实现上述目标而采取的安全控制、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等。

1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1.1施工成本控制的依据

施工成本控制的依据主要包括:工程承包合同、施工成本计划、进度报告、工程变更等。施工成本控制要围绕工程承包合同为依据,围绕降低成本这个目标,从预算收入和实际成本两个方面,要努力挖掘增收节支能力,以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施工成本计划是根据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施工成本控制方案,既包括预定的具体成本控制目标,又包括时间控制目标的措施和规划,是施工成本控制的指导文件;进度报告每一时刻工程实际完成工作量,工程施工成本实际支付情况等重要信息。施工成本控制工作正是通过实际情况与施工成本计划相比较,找出二者的差别,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工程变更是很难避免的。施工成本管理人员应当通过对变更要求中各类数据的计算、分析,及时掌握变更情况,包括已经发生的工作量,将要发生的工作量,工期是否拖延,支付情况等重要信息,判断变更以及变更可能带来的索赔额度。

1.2施工成本控制的步骤

在确定了施工成本计划后,必须定期的进行施工成本计划值与实际值的比较,当实际值高于计划值时,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采取适当的纠偏措施,以确保施工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步骤如下:

1.2.1比较按照某种确定的方式将施工计划成本与实际值逐项进行比较,以发现施工成本是否超值。

1.2.2分析在比较的基础上,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以确定偏差的严重性及偏差产生的原因,这一步是施工成本控制的核心,其主要的目的是在于找出产生偏差的原因,从而采取由针对性的措施,减少或避免相同原因的再次发生或减少由此造成的损失。

1.2.3预测按照完成情况估计完成项目所需的总费用。

1.2.4纠偏当工程项目的实际成本发生了偏差,应当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偏差分析和预测的结果,采取适当的措施,以期达到施工成本偏差尽可能的小的目的,纠偏是施工成本控制中最具实质性的一步,只有通过纠偏,才能最终达到有效控制施工成本的目的。

1.2.5检查是指对工程进展进行跟踪和检查,及时了解工程进展情况以及纠偏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2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进度控制

进度控制的主要工作环节包括进度目标的分析和论证、编制进度计划、定期跟踪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采取纠偏措施以及调整进度计划。工程施工过程证的进度主要通过管理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

等三个措施进行控制。

2.1进度控制的管理措施

安装工程施工过程进度控制的管理措施涉及管理的思路、管理的方法、管理的手段、承包模式、合同管理和风险管理等,在理顺组织的前提下,科学和严谨的管理显得十分重要。

2.2进度控制的经济措施

安装工程施工过程进度控制的经济措施涉及资金需求计划、资金供应的条件和经济激励措施等。为保证进度目标的实现,应编制与进度计划相适应的资源需求计划,包括资金需求计划和其他资源(人力和物力资源)需求计划,以反映工程实施的各时段所需要的资源。通过资源需求的分析,可以发现所编制的进度计划实现的可能性,若资源条件不具备,则调整进度计划,资金需求计划是工程融资的重要依据。在工程预算中应考虑加快工程进度所需要的资金,其中包括为实现进度目标将要采取的经济激励所需要的费用。

2.3进度控制的技术措施

安装工程是施工过程进度控制的技术措施涉及对实现进度目标有利的设计技术和施工技术的选用。施工方案对工程进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决策其选用时,不仅应分析技术的先进性和经济的合理性,还应该考虑其对进度的影响。在工程进度受阻时,应分析是否存在施工技术的影响因素,为实现进度目标有无改变施工技术、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的可能性。

3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3.1施工质量控制的依据

3.1.1共同性依据指适用于施工阶段且与质量有关的、通用的、具有指导意义和必须遵守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工程建设合同、设计文件、设计交底、图纸会审记录、设计修改和技术变更、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颁布的与质量管理有关的法律和法规性文件(如《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等)。

3.1.2专门技术法规性文件指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质量控制对象制定的专门技术性法规。包括规范、规程、标准、规定等。

3.2施工质量控制的基本环节

施工质量控制应贯彻全面、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理念,运用动态控制原理,进行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3.2.1事前质量控制即在正式施工进行的事前主动质量控制,通过编制施工质量计划,明确质量目标,制定施工方案,设置质量管理点,落实质量责任,分析可能导致质量目标偏离的各项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3.2.2事中质量控制指在施工质量形成的过程中,对影响施工质量的各个因素进行全面的动态控制。事中质量控制也称作业活动质量控制,包括质量活动主体的自我控制和他人监控的控制方式。事中质量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工序质量合格,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控制的关键是坚持质量标准;控制的重点是工序质量、工作质量和质量控制点的控制。

3.2.3事后质量控制也叫做事后质量把关,以使不合格的工序或最终产品不流入下道工序、不进入市场。控制的重点是发现施工质量方面的缺陷,并通过分析提出施工质量的改进措施,保持质量处于受控状态。

4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工程施工过程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不断的进行更新、完善,我们只有不断的进行学习,不断的进行实践,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更好的管理工程施工。

参考文献

能源控制措施篇11

一、前 言

国家的基础建设:公路建设(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其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和人身伤害时有发生。在我国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及事故预防总体上属于“经验控制型”和“过程控制型”,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事故防范体系,无法做到事先有效地抑制事故苗头,防范事故的发生。实际上,作为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管理核心是危险源,而不是事故。事故是危险源发生后可能产生的后果,对事故进行管理只能是事后的管理。任何事故的产生一定有原因,这些原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等等。

二、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一)内部原因分析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事故作为导致施工进程停止或受到干扰的意外事件,是以施工生产过程中一系列有序的不安全事件为前提的。施工过程中的人员、设备、工具、材料和环境是构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根据公路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特征,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作业活动、不安全因素、不安全事件构成的系统在安全管理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安全因素和不安全事件的存在是安全事故产生的基础,而安全事故是以施工生产活动为载体的。

(二)外部原因分析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除上述的内部机理外,还受到社会上相关因素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

1.公路工程上级主管部门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

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表现为:针对施工过程中薄弱环节采取的事故防范措施不到位,安全施工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差;上级主管部门安全监管管理资源和充分发挥各个管理层次、环节的整体效能。

2.公路工程施工各方主体安全责任未落实到位

安全责任不实到位表现为:部分施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不强,重效益、轻安全,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安全培训教育流于形式;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安全防护不符合标准要求,未能建立起真正有效运转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3.保障安全生产的各个环境要素尚需完善

施工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低价中标,违法分包、非法转包、无资质单位挂靠、以包代管现象突出;公路施工行业科技进步在推动公路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好转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三、公路工程施工危险源控制技术

公路工程施工危险源控制的主体可以是施工单位、施工作业班组,也可以是业主或监理及其所属的职能部门。危险源控制的对象是整个施工过程,横向包括人、机械、材料、施工工艺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纵向涉及施工项目系统的各个层次。

从危险源控制的阶段看,包括施工前的危险源控制方案制定和初始评审;施工过程的危险源监测、预报和定期评审;发生事故后的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等不同阶段内容。

(一)危险源控制原则

1.危险源控制的一般原则

危险源控制的一般原则主要包括:(1)立足消除和降低危险,构建系统安全,落实个人防护;(2)预防为主,防控结合,预案与应急措施联动机制;(3)动态跟踪,重点控制,应变及时。对不可承受的危险要禁止作业,对重大危险要立即整改;对中度危险要限期整改;对轻度危险要加强监测和保护;对尚可忽略的危险,按照常规进行管理。

2.危险源控制的及时评审原则

危险源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随着施工进度的展开,危险源的存在及分布、危险等级都会随之变化。因此必须及时或定期地对危险源控制计划进行评审和修订,以确保危险源管理的充分性、适宜性和实效性。

一般选择以下时机进行及时评审:新工程、新项目开工前;单位工程开工前;特殊作业、危险作业开工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型机具设备使用前;现场组织机构、工程审计、现场布局等有重大变化时。危险源计划评审内容主要包括:危险源的辨识是否充分,是否有新的危险源产生;危险等级评价是否合理,是否有风险程度的变化;危险源控制措施是否适宜,实施是否有效;是否有进步改进的需求。

3.危险源控制的事故预防措施与原则

在事故发生之前,应当采取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可以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根除危险源一限制和减少危险源一隔离、屏蔽和连锁一故障安全措施一减少故障及失误一安全规程 矫正行动。

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危险控制的预防措施包括:(1)制定安全目标、指标,组建机构,落实职责;(2)制定管理方案,包括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等;(3)制定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作业规范、管理制度等;(4)加强监督、检查、测量及测试;(5)对危险作业、危险设备、危险场所,加强运行控制;(6)组织员工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特别是关键岗位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工作能力;(7)

发现事故苗头、隐患,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二)危险源控制及管理措施

对危险源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是公路施工安全事故控制工作的核心和精华,也是抑制事故发生的关键。

1.建立公路工程施工危险源系统

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以公路工程施工过程及工艺流程为主线,按照不同的施工标段建立公路施工危险源系统,以避免因危险源广、杂、散而难于控制管理的缺陷。在系统图上应明确标明危险源所处施工环节、危险等级、危险源管理所属单位和部门。这样可以使危险源检查控制管理中有条不紊,有轻有重,同时也可以对危险源系统安全分析和研究,以提高安全管理决策水平。

2.建立危险源分级管理体系

根据危险源级别,可以明确规定各级危险源所属管理单位和部门。对于潜在危险性大,难以控制,发生事故会造成重大人身伤亡或多人伤害及重大设备事故的危险源由业主进行定期检查管理,项目经理部和监理应作为日常工作检查管理重点,施工作业班组应进行日常管理并记录齐全;对于潜在危险性较小,但可能发生人身伤害及设备事故,且能够控制的危险源以项目部和作业班组管理为主,业主和监理应定期进行检查监督;对于具有一定危险性,有可能发生事故,但完全可以控制的危险源由危险源所在施工作业班组管理为主,项目经理部定期检查,业主和监理进行不定期检查监督,每级危险源严格按危险源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3.制定危险源分级控制和管理办法

具体体现在:(1)项目经理部应建立全标段危险源控制管理档案,档案中应明确各级危险源状况、控制措施以及日常管理,危险源升降级情况,随时调整危险源系统变化,做到管理有序。(2)企业应制定各级危险源安全检查表。应根据公路工程安全施工状况、安全条件、控制措施、应急措施等制定危险源安全检查表,并根据该表分别按业主、监理、项目部、施工作业班组安全检查最低时间要求进行检查,检查结果记录在案。(3)对动态危险源实行跟踪管理。根据动态危险源变化快、情况复杂、难于控制等特点,应实行跟踪管理;对于特别危险、情况复杂的危险源由监理安排人员进行定点跟踪,并有权现场采取应急措施及停工观察;对一般动态危险源,由项目经理部派人跟踪检查,安全部门随时检查监督。制定危险源分级控制和管理实施及考核办法。办法中应明确规定危险源分级依据、分级控制与管理责任者、控制和管理措施、检查情况汇报制度、建档制

能源控制措施篇12

【关键词】

航空安全管理体系(SMS);风险管理;工作程序

0 引言

随着航空业的迅猛发展,对航空运营人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提高航空安全管理水平,成为航空运营人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航空安全管理模式也随之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从最初重点关注硬件问题逐步过渡到关注人为因素问题;从事后开展检查和采取补救措施,日益倾向于注重过程控制的系统方法。尤其在引入安全管理体系(SMS)理念后,航空运营人通过SMS系统方法,科学地制定政策、目标,清楚地界定安全责任,有效地配备资源,不断提高安全运行水平。

1 安全管理体系(SMS)

安全管理体系(SMS)是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科学地制定政策、目标,清楚地界定安全责任,鼓励全员参与的方式,实施风险管理、安全保证、安全促进,有效地配备资源,在满足适航法规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运行水平。SMS包括四部分:安全政策、风险管理、安全保证、安全文化。其中风险管理是SMS的核心内容。风险管理的过程是通过系统和工作分析,以识别危险源,分析评价相关风险,针对风险设置系统要求,并采取措施来保证其满足安全运行要求。

2 风险管理在工作程序中的运用

安全是机务维修工作永恒的主题。工程维修工作程序作为维修单位实施机务维修工作的依据,其与适航法规的符合性、流程的可操作性,不仅对保证航空器的持续适航和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对保证航空器的飞行安全和减少维修差错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风险管理在航空业不同领域的逐步推广和广泛应用,各航空运营人及维修单位也逐渐将其运用到工作程序的编写、修订和实施中。

工作程序的风险管理是利用风险管理的五个步骤对其从编写到实施以及程序涉及的全部作业流程进行风险分析和控制。

2.1 系统和工作分析

系统和工作分析要详细清晰列出工作程序编写和实施所涉及的硬件、软件、人员、环境相互间的影响,以及程序中全部作业流程的所有接口及责任界面,直到足以识别危险源和进行风险分析。

系统和工作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程序所涉及的参考文件,如适航法规、上级手册、关联程序及公司管理要求之间的关系;

2)编写人员与参考文件之间的关系;

3)工作流程与组织机构的关系;

4)工作任务流程的合理性;

5)完成程序规定的工作任务所需资源,如人员、器材、设备/设施、环境与工作任务要求的符合性;

6)影响工作的障碍因素(技术能力、系统效率等)。

通过上述相互之间关系的分析,编写系统和工作分析报告,为识别危险源做好基础工作。

2.2 危险源识别

危险源识别是根据系统和工作分析结果以及安全保证提出的要求来识别危险源及其潜在后果的过程。危险源识别是风险分析和评价的基础,因此存在的危险源必须被识别、记录和控制。危险源识别工具一般运用作业分析和流程图、因果图法、界面分析、故障树分析等。工作程序的危险源识别一般采用对系统和工作分析进行头脑风暴和流程图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

1)对系统和工作分析进行头脑风暴:由管理者、程序编写人员和执行人员对系统和工作分析进行的头脑风暴通常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上述人员都是与程序密切相关以及对程序内容非常熟悉的专家,能够非常准确、有效的识别出危险源。

2)流程图分析法:通过绘制流程图并对其进行接口、界面分析,此方法可为进一步识别危险源提供详细清晰的线索。流程图能清晰地呈现出各个接口及责任界面存在的危险源,尤其是跨功能作业互动流程图。

跨功能作业互动流程图(如例图所示)由“起点”、“终点”、“决策判断点”、“责任部门”等组成。与基本流程图相比,跨功能作业互动流程图在流程呈现时,是依据各单位的职责予以划分的,可清晰明确各单位责任和接口,清楚说明各单位应完成的作业以及这些作业如何在部门之间往来的情况。其特点是:接口清晰、责任明确、流程简化,有利于优化流程且易于识别危险源。因此跨功能作业互动流程图是我们推荐的方式。但这种流程图绘制要求较高、难度较大。所以很多人依然采用基本流程图,即将工作项目依顺序由上而下,以单一方向排列,主要是显示工作执行的顺序,并以结构性的方式显示各大项作业与各细部作业的关系。基本流程图的缺点是不能呈现各单位的责任界面,不利于识别全部危险源。

确定危险源的分析过程应考虑工作程序从编写到实施以及全部作业流程的各个组成部分,这样才可以将工作程序及其运行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全部识别。尽管识别出程序的全部危险源是不现实的,但与运行有关的重大的、可合理预见的危险源必须被识别。然后通过整理记录形成危险源识别表,为下一步风险分析和评价做好准备。

2.3 风险分析和评价

风险分析和评价是将风险分解为有害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和该后果的严重性。工作程序的风险分析和评价通常采取风险矩阵和风险值计算两种方法结合,即对危险源后果的严重性及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判,确定风险等级和可接受程度。

风险等级通常分为四个等级,等级越高,风险越大。通过定量定性 分析确定风险的可接受程度,即

四级(红色):不可接受

三级(橙色):限制运行--即有条件的接受

二级(黄色):缓解后可接受

一级(绿色):可接受

在对危险源进行分析和评价后,如果发现该危险源所涉及的主要因素超出可接受范围,即风险等级为二级或以上,需要修改工作程序,直到所有危险源都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即使是存在“缓解后可接受”危险源,也必须重新修订工作程序,直到所有危险源都控制在可接受范围。这也是工作程序与其它工作实施风险管理的重要区别。

2.4 原因分析

风险分析不仅应注重对严重性和可能性等级的界定,还应进行“根原因分析”,这是制定有效控制措施,将风险降低至更低等级的第一步。在很多情况下,采用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及程序编写者、实施者进行头脑风暴等寻找降低风险的最有效和经济的方法。此方法可以使程序的实施者参加到讨论中,易于程序的落实。通过“根原因分析”制定有效控制措施,即风险控制。

2.5 风险控制

1)控制措施的设计与实施:在充分了解危险源、风险和根原因后,应进行风险控制措施的设计与实施,即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针对每个不可接受的风险和经缓解后可接受的风险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的过程。风险控制措施一般分为规避措施和缓解措施。规避措施即改进设计,消除危险源;缓解措施即设置防护手段,减少危险源后果发生概率或降低其严重性。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将风险降至最低,以持续改进安全状况。针对工作程序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主要是指修订程序,即理顺作业流程或增加新的监督控制节点、改进培训、调整人员、改进技术等。总之,将风险控制措施加入到程序中,直到所有风险都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另外,控制措施投入使用前,必须评估控制措施是否有效及是否会对系统带来新危险源,即衍生危险源,并对其进行识别和控制。

2)控制措施的验证:通过程序的实施来验证其风险水平的改进情况,并持续对工作程序实施情况和实施环境进行监控,以评估措施的有效性。具体来讲,其一,通过质量审核发现程序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二,实施部门主动反馈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其三,程序主管部门对实施背景和环境进行监控。工作程序的实施有其实施背景和环境,即使采取了有效的控制措施,随着实施背景和环境的变化工作程序会出现新的危险源和风险,因此工作程序应实施动态管理,即根据上述情况的发生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

3 工作程序运用风险管理的益处

随着工作程序风险管理的不断深入推进,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收效。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完善程序质量,降低安全风险

通过风险管理,将识别出的不可接受的危险源通过完善程序得以消除。例如《航材入库和出库工作程序》,通过流程图分析法发现“领出未用的消耗性器材退库后”即结束工作,这将会使部分可用器材缺少相关历史记录,不能表明其是否处于可用状态,管理上没有形成闭环。针对该危险源进行风险分析并制定控制措施,即在作业流程中增加记录环节“将退库可用器材按照器材原批次在航材系统中完成退库收料”,使流程形成闭环,消除了危险源,降低了安全风险和运行成本。看似小小的环节,却有重大意义。由此可见,程序的质量对降低安全风险和运行成本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2 关注实际工作与程序的符合性,提高程序的可操作性

风险管理的实施打破了程序仅编写者及其领导参与的局面,使程序所有涉及部门和实施人员都能参与进来,提高了程序的关注度和程序的可操作性。在实施风险管理过程中,发现很多程序中的作业流程和实际操作不符合,通过风险评估重新梳理流程接口、明确责任界面,确保实际工作与程序一致,提高程序的可操作性。

3.3 促进程序的落实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程序的落实不到位,通过风险管理找到根原因后制定了风险控制措施,即增加程序编写后的征求意见和各基层单位会签环节,使程序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参与部门反馈意见逐渐增多,大家集思广益,使流程既顺畅又贴近生产实际;同时,加强了程序执行前的沟通和分析力度,使程序在实施前得到各部门的认可并做好执行准备工作,有利于程序的落实。

3.4 进一步强化SMS管理全员参与的理念

工作程序是工程维修系统实施具体维修工作的基础,程序涉及到公司的每位员工。通过程序风险管理,使全员都能参与其中,进一步强化了SMS管理全员参与理念,SMS管理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作程序应用风险管理后,在管理上,由被动变主动,由事后变事前,由结果管理变过程管理;在法规的符合上,工作程序能更科学地满足法规的相关要求;在操作层面,工作程序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同时,通过风险管理,程序的关注人群越来越多,按章办事的意识大大增强,从根本上减少人为差错的发生,降低安全风险,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促进机务维护工作安全生产和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1] AC-121/135-2008-26 《关于航空运营人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