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供水一体化合理化建议合集12篇

时间:2023-12-24 15:28:50

城乡供水一体化合理化建议

城乡供水一体化合理化建议篇1

1、加强学习。20*年,是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工作职责从县水利局和县水利局归并建设局后,其工作从零到有到逐渐规范到纳入正常运行轨道的一年。从今年年初起,办公室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为目标,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一城三地”战略部署,加强学习,从思想上提高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认识。办公室按照局党委的学习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了学习制度,制订了学习计划,从政治、法律法规和业务方面开展每月两次的学习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及时认真地学习国务院和浙江省《城市供水管理办法》、《城市节水管理办法》、《浙江省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从理论和专业知识上提高行业管理能力,以更好的推进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2、建章立制。今年以来,根据局党委制定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工作职责,办公室在去年成立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同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凝聚力,确保工作顺利进行。,按照办公室工作职责,制定办公室内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办公室人员进行定岗定员,将工作职责进行责任分解,落实到人,使办公室工作逐步纳入规范运行的轨道。

二、加强行业管理,保障全县供水事业顺利运行

1、出台《*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及其细则。为加强对镇属自来水供应站的行业指导和管理,使各站能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真实反映我县供水行业的实际情况,营造团结奋斗争先进的氛围,进一步调动和激励各站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城乡一体化供水工作的顺利实施。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出台了《*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和《*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和健全了各镇属水站的运行管理和优质安全供水,也对全县各镇(区)水站实施考核提供了依据。

2、加强全县供水安全监管,确保安全供水。年初,与各供水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加强安全供水工作。一年来,特别是在夏季高峰供水期间,在全县供水行业召开了安全生产会议,从思想上做到警钟常鸣。同时,办公室组成供水安全检查领导小组,不定期、不定时的对全县供水单位的供水设施、供水水压、供水环境、供水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以《整改通知书》形式,反馈给被检查单位,要求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整改。被检查单位按照《整改通知书》上提出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将整改方案、整改时间和整改结果报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

3、协助水站申请、落实省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根据省财政厅、省建设厅《浙江省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办公室协助全县各供水单位做好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的上报工作,至20*年底,已将全县10家供水单位20*-2010年的城乡供水一体化计划项目全部上报。同时,根据上报计划,协助四个项目上报资料的审核和复查工作,今年落实了全县3家供水单位2006-20*年度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省补专项资金,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争取省补资金开门红。

4、加强水站管理,协助落实农村改水补助资金。为推进农村供水管网的技术改造,加快农村改水力度,根据建设局文件精神,加强督促管理,20*年,全县供水单位加强供水管网方面的改造和建设力度,对全县城乡供水旧管网进行改造,确保了城乡供水管网的安全性和延续性,提高了供水效率,促进了我县的供水事业。同时,积极协助各水站做好县财政关于农村改水建设项目专项补助资金工作。

5、协助做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办公室积极和县水利局取得联系,在我县前几年千万农民饮用水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摸底和调研,同时结合我县城乡一体化供水规划,合理安排改造项目。20*年,申报了千万农民饮用水项目;协助申报单位代表嘉兴市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顺利通过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组织的专家组抽查和市专家组验收。

6、对乡镇供水管网调查摸底,建立数据库。由于我县原有镇(区)供水管网由各镇(区)各自设计,没有统一规划。上半年,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对现有各镇区供水管网进行重新摸底,结合本供水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和当地新农村规划,重新绘制管网图,并建立数据库,此项工作到七月底结束,为合理编制全县供水管网规划和编制全县供水单位的统一收费系统奠定了基础。

7、加强业务技术培训。今年7月1日,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正式实施。为了使全县供水企业更好的掌握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10月份,办公室组织全县供水企业负责人参加省建设厅举办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培训班。通过培训,使全县供水企业了解新旧标准的不同,掌握了如何检验新标准项目,如何配置检验新标准的实验室,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水质保障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契机,做好我县的供水事业。11月份,为加快全县各乡镇供水管网改造步伐,提高我县供水安全,加强管网维修工作,尽可能降低管网漏损率,办公室组织全县各供水、水处理单位负责人及管线抢修、维护业务骨干,召开管网抢修维护经验技术交流会。交流会上,各供水、水处理单位就平时在对供水管网管理、维护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与心得作了交流,并对在日常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自来水公司管网抢修中心主任谢保尔在交流会上作了经验介绍,使与会人员获益匪浅。通过这次交流会,全县供水、水处理单位相互借鉴经验,提高了供水、污水行业管网管理与抢修、维护水平,进一步促进我县供排水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另外,为了正确反映我县的供水、售水、自来水漏损率等实际情况,办公室还专门组织各供水企业统计员、信息员,对如何统一填写报表、计算供水量、售水量、撰写信息等方面进行了培训。

8、对全县供排水企业经营行为开展消费评议。为进一步提高全县供排水企业的服务质量、服务作风和服务水平,营造公平、安全、健康、规范有序的消费环境,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由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制定方案,并由全县供排水单位领导担任评议领导小组成员,分阶段对全县供排水企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信息、规范收费(包括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方式等)、办事公开(制度、服务承诺、办事程序等有关事项上墙)等情况开展评议。在制定方案,动员部署基础上,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广泛征集消费者对评议单位在服务质量、服务作风、诚信经营、践诺履诺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查找问题的根源。同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评议过程中群众反映较强烈、矛盾较集中的问题,梳理成书面材料反馈给被评议单位。被评议单位根据反馈的情况,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和方案,狠抓落实,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把“事实调查清楚、问题处理到位、整改措施落实、群众真正满意”作为整改的标准。在整改完成后,评议领导小组适时开展跟踪问效。通过评议,促使各被评议单位通过评议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完善内部各项监督管理机制,使评议由解决具体问题向建立预防机制转变;由突击性推动向靠制度保证转变。使全县各供排水单位在服务水平等方面由外力推动向自觉行动转变。目前,此项工作已完成了制定方案、动员部署阶段,正在进入厂(站)务公开阶段,同时对供排水单位的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方式以及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和办事程序上墙等事项,制定了全县供水单位统一标志,使全县水务管理逐步朝着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9、协助局有关部门做好环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调查和环太湖流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报表情况。随着太湖蓝澡事件的爆发,上级有关部门对环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日趋重视,加强了环太湖流域水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办公室协助局有关部门对我县的水源污染情况、水质达标率情况、供水安全设施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方面作了认真的调查,并给予上报。

10、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太湖引水工程。近年来,杭嘉湖地区普遍出现水质性缺水。为了保证居民安全用水,根据上级要求,嘉兴市五县两区统一将从太湖引水。根据县政府要求,按照市有关引水规划,办公室派出人员赴海宁、平湖等地,配合县水利局积极开展太湖引水工程调研,并结合*实际,形成调研材料。

11、台财资料实行规范管理。为加强对乡镇水站的行业管理,随时掌握水站动态,保障水站的安全供水,办公室充分借鉴了县自来水公司的一些成功经验,在原爱委会移交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各站实际,经反复推敲,设置了“供水情况月报表”、深井泵检修维护记录簿等反映水站运转情况的一套工作表格,从而结束了各镇水站原来在报表、记录等表格方面没有统一、各自为政的局面,并要求各供水单位对每月的用水量进行上报,进行规范统一管理。

12、推行政务公开,统一形象,提升企业综合素质。供水事业属公益性事业,如何让消费者消费的放心、明白,从今年9月份起,办公室对全县11家供水企业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内容包括各供水企业的自来水收费价格、收费方式及办事程序,并对其进行统一规范。同时,要求各供水单位公开各自的抢修、投诉电话,如发生水管破裂、水管漏水、水质异样等情况,使群众能随时随地联系到供水单位,及时解决问题,减少因事故引发的损失。通过政务公开、办事公开,使全县供水企业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做到“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提升办事效率,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13、规范全县供水工程建设费收费。由于我县城乡供水企业归口不同,因此对供水工程建设费的价格、形式的收取也有所不同。为了统一、规范供水工程建设费收费价格,办公室以文件形式,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全县供水企业的供水工程建设费收取的价格、形式进行了规范,保障了自来水用户的利益。

14、做好全县各供水单位的供水应急预案工作。为了确保在突发事故时能够妥善处理,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要求全县各供水单位制定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对供水管线、水质污染、水源枯竭、重大机电、传染性疾病等方面的突发事件的人员调集、物资储备及如何保护现场、紧急抢险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目前,全县各供水单位全部制定了应急预案。同时召开全县各供水单位工作交流会及安全生产现场会,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设施设备进行检查,保证安全供水。

15、开展理顺水务体制调研工作。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县要在2010年底前关闭所有深水井。这个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一方面我们将积极加快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在城乡一体化供水的前提下建立健全供水运行体系。目前,全县各供水单位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范的操作,对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产生了制约。因此,如何理顺全县供水行业的水务体制对加快实现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显得尤为重要。上半年,*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专门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现状、存在问题、一体化供水的运营管理等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书面材料,为下一步理顺水务体制提供依据。

16、做好各供水单位信息员培训和信息上报工作。为了解全县各供水单位的工作动态,提高各供水单位信息员撰写信息的技能,今年7月份,办公室特地组织各供水单位信息员进行培训,并对各供水单位的信息和突发事件及时上报作了规定,确保了信息上报率,以更好的进行监督和指导。同时,按照工程进度,每月对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进展情况进行上报。

三、成立水业协会平台,加强技术交流

结合全县水行业实际需要,经全县11家供水企业协商沟通后达成共识,已于今年3月份成立了全县水业协会,共有会员12家。水业协会成立后,办公室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进行技术交流。5月份,组织会员到宁波市水协进行考察,以借鉴其经验。

同月,协会还组织全县有关企业开展关于如何做好污水入网、污水预处理的培训会,共有40余家企业参加了培训,这也是我县首次关于对污水入网、污水预处理方面的培训,对促进企业污水入网,降低企业污水COD,改善全县生态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1、协助做好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为加快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我县于20*年启动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并于20*年启动了*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办公室积极协助工程筹备组做好前期筹备工作,目前已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初步设计》《环境评估报告》、《施工图设计》等工程报批,完成了工程水土地质勘探、工程施工、监理招投标,完成了前期工程土地征用、拆迁的政策处理工作。20*年7月12日,工程被省发改委列为省重点工程;7月18日,注册“*三地自来水有限公司”,于12月3日举行开工暨奠基仪式,计划2009年竣工。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启动,极大地加快了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对我县城乡居民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完成《*县城乡供水管网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启动,与之相配套的城乡供水二级管网建设也迫在眉睫。城乡供水二级管网只有与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同时实施,才能实现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但目前,我县各镇(区)城乡供水管网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各镇(区)各自为政,分散杂乱,管网建设没有统筹安排。为此,今年上半年,由办公室委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我县城乡供水管网进行统一规划,在形成初稿的基础上,听取了各镇(区)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后,于11月完成规划评审稿。并在20*年11月19日通过了专家评审。下一步将报县政府立项,由此将彻底解决我县以往供水管网没有统一规划的杂乱局面,为下一步顺利实现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打下基础。

3、做好政策扶持工作,加快城乡一体化供水步伐。城乡一体化供水设施建设投资巨大,特别是各镇(区)二、三级管网随着城乡一体化供水的推进,管网的建设、改造力度加大,对各镇(区)形成很大的资金压力。目前,我们对镇(区)二、三级管网建设资金在政策扶持方面正在向政府提出一些积极性建议。

五、结对助学,开展爱心帮困、慈善捐款、捐物工作

20*年,办公室与沈荡新丰村小学的四年级贫困学生金圆圆结为帮困对子,该学生父亲早亡,爷爷、奶奶年纪已大,全家生活的经济来源全部靠他母亲—一个外来打工妹的打工所得,家庭生活相当艰苦。办公室在了解到金圆圆学生的情况后,积极与学校联系,与之结成帮困对子,并分别在今年年初、六一节前去探望,并为他送上了书包和学习用品。9月份,办公室在为他购买学习用品之余,还为他代交了新学期的学费,为他家庭减轻了一些经济负担。同时,办公室成员还积极参加全县慈善捐款、捐物活动,为我县的慈善事业贡献一份力。

六、开展节水型器具备案,为创建节水型城市打下基础

1、做好节水型生活卫生用水器具备案工作。为进一步加大对生活用水器具质量和应用的监督力度,规范和提高我县建筑工程用水器具质量,提高节水器具普及率,根据《城市房屋便器水箱应用监督管理办法》、《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以及嘉兴市规划与建设局《关于嘉兴市实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备案的通知》,以建设局名义,下发了《关于*县实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备案的通知》,从20*年1月1日起,要求对在城市规划区内取用城市供水管网的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安装使用的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实行备案制度。办公室对节水型用水器具备案进行了统一规范,并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器具备案登记员进行了专门培训,为打造节约型城市创造条件。

2、开展节水技术服务和推广节水器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节约用水工作也从单纯的行政管理转变成服务管理。20*年,办公室协助节水型生活器具备案企业推广节水型器具1300件(套),配合县科协赴城乡开展卫生器具展示8次。

七、加大宣传力度,为我县的供水、节水创造舆论氛围

城乡供水一体化合理化建议篇2

——关于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省水利厅农水处调研组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是现代社会国民的基本权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饮水安全问题,特别是把广大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认真研究部署。早在2000年就开始启动并先后实施了农村人畜饮水和安全饮水工程。经过十余年不懈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2011年中央1号文件又明确提出:在新的发展时期,要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确保在2013年、“十二五”末分别解决规划内原有、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投入专项资金,大力推进饮水工程,全省城乡供水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易到相对完善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农村居民重点解决了“喝水难”“饮水方便”、“饮水安全”问题,取水形式从肩挑人扛到分散工程供水,再到集中工程供水,个别地区还兴建了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成效显著,令人瞩目。从2009年起,我省大力推进规模以上工程建设,兴建了400余处“千吨万人”集中供水工程。截止2011年,累计解决了1036.56万农村居民和55.06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2011年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农村安全饮水、2020年实现农村自来水全覆盖。对照要求,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全省城乡供水工作离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和离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和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认识不到位、思想不统一,观念不创新、部门不协调,体制不通畅、机制不健全,管护不科学、运行不规范,资金难筹措、工作推进慢,建设标准低、保障能力弱等六个方面。特别是个别地方一些已建供水工程规模小、问题多、效益低、报废率高,不仅不能满足居民用水需求,而且正在成为新的供水“不安全”因素。

为解决这些问题,更好推进全省农村自来水工作,为今后出台相关政策和管理法规提供参考,对全省农饮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和总结很有必要。按照“精心选点”、“解剖麻雀”的调研思路,2012年3月2日-3日,由我处主要领导带领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查看现场、座谈交流、入户调查等形式,对乐平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具体做法和实施效果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乐平的基本市情及工程实施前供水情况

乐平市位于我省东北部,辖16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大型水库管理局,总人口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97万人。境内水系属长江流域鄱阳湖水系,主河乐安河由东向西贯穿全境,长83.2公里,流域面积1944平方公里。其境内支流较大的有洎水、官庄水、长乐水、建节水、车溪水、安殷水、磻溪水,呈羽状分布。全市蓄水工程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4座、其它工程2000余座,总集雨面积506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为37416万立方米。全市地下水日迳流量为46万立方米,地表水量多年平均值为20.6亿立方米。

该市城市供水始于1977年10月建设自来水厂,水源取自磻溪河,1982年一期投产,日供水能力6000吨。1992年在湖腰畈扩建增设三口深水井供水,设计供水能力4.2万m3/d,实际供水能力3.2万m3/d,实际日销售水量1.3万m3,供水范围仅限于老城区约10万人口。据2009年调查资料,城区管网老化严重,漏损率高达60%-70%,设备设施老化严重,水压偏低,大部分区域三、四楼就无水可用,且常因水压不稳水管爆裂导致大面积停水,严重影响城市居民正常生活。该厂属全民国有企业,由于受体制机制影响效益较差,职工福利和工资水平较低,月平均工资为720元,拖欠社保和医保费用严重。对老城区管网改造和新城区扩张建设基本上无力跟进,凡需投入只能是伸手向政府要钱。

该市农村居民饮水原先多直接取用乐安河或其支流水源,有的打井取水。近几年,乐安河水受到重金属污染,地下水钙镁含量较高,水质过硬,导致全市近69万农村居民饮水存在着严重的水质性缺水。为解决这一民生问题,乐平市从2005年开始重点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至2008年底,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56座,分散供水工程5233处,覆盖6.1416万农村人口。上述集中供水工程一般采用村委会、农民用水协会或个人承包等形式进行管理。从运行情况看,在一段时期内缓解了一部分人民群众的饮水需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暴露,大部分集中供水工程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粗放,运行不规范,供水保证率、及时率和水质合格率偏低,难以达到设计要求。部分工程因规模小、效益低或管理不善已停止运营,少数尚在运营的收不抵支,入不敷出,长期负债,难以维持。分散供水工程也达不到安全饮水标准要求。事实证明,原来的思路、办法和手段并不能彻底解决城乡供水问题,急需完善改进。

应该说明的是,乐平市在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以前存在的上述问题,在全省有一定的共性和代表性。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为改变城乡供水现状,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乐平市立足长远,着眼发展,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于2009年5月与江西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出资组建乐平润泉供水有限公司,共同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由于合作双方充满诚意,兼顾了多方利益,工程实施顺利,成效明显。

(一)双方协议要点

1.合作标的。以省水投为主体,共同新建一座10万吨/日规模的供水工程,覆盖乐平市城区及周边、共库到城区供水管网沿线的10个乡镇街道;

2.入股比例。市政府以市自来水公司有效净资产入股,占股4.76%,省水投集团以中央和省级农饮资金及自筹资金入股,占股95.24%;

3.经营期限。市政府将乐平市城市供水特许经营权从原自来水公司收回,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转让给新成立的乐平润泉供水有限公司,期限为自2009年起30年,期满再延长15年至2054年;

4.资产移交。市政府将乐平市自来水公司整体移交给乐平润泉供水公司,省水投集团承担原公司改革“四保留、两收回”所需资金,并按双向选择、择优选聘的原则返聘原公司部分员工;

5.水价确定。工程完工通水后依照法律程序,参照周边县市标准确定新水价,并实行城乡同网同质同价;

6.责任义务。市政府成立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原水厂的改制和工程协调,按工业地价划拨80亩土地用于建设水厂,将润泉公司经营税收市本级所得部分按20年期限等额奖励返还,对润泉公司实行“免收行政性收费、减半收取服务性收费”以及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省水投负责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及并购覆盖范围内已建的所有供水项目工程。

(二)工程进展与成效

1.实现了规划目标。按全面规划、统筹布点、重点推进、逐步实施的思路,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分四期实施:第一、二期即上述协议所指城区及周边、共库到城区供水管网沿线乡镇街道的供水工程,已基本完成并投入使用;第三、四期即沿河乡镇及全市城乡居民供水全覆盖工程,现正在抓紧实施,将分别于2012年、2013年底前竣工。第一期投资1.6亿,仅用1年时间建成了日供水规模5万吨的净水厂、取水泵站,铺设了33.62公里的原水输水管线以及配水管网,并购、改建和新建了日供水能力分别达1万吨的涌山水厂、5000吨的临港水厂、5000吨的浯口水厂,于2010年10月19日正式通水。该期工程解决了20万城区人口、9.8万沿线乡镇农村居民的供水问题,使近30万人喝上了国家标准二类水——共产主义水库天然弱碱性水。第二期主要实施了城区管网延伸,覆盖接渡镇、乐港镇、塔山街办、后港镇和农科园的64个村(居)委会。通过一、二两期工程的完成,城区及沿线居民饮用水水质、供水状况及服务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得到了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赞扬和一致好评。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自从共库的水引过来以后,“卖纯净水的倒闭了,修水壶的关门了,饮水机当废品卖掉了,要求自来水开户的越来越多了。乐平人民可以节约不少医药费用,延长3到5年的寿命。”

2.盘活了国有资产。一是盘活了乐平市自来水公司资产。为激发该公司活力,乐平市政府按照“四保留,两收回”原则(即:保留市自来水公司组织机构不变,保留公司现有干部职务不变,保留公司现有职工国有身份不变,保留公司包括退休人员在内的全体职工利益不减少,市政府收回自来水公司的供水特许经营权和全部资产)对其进行正式改革。改革后,于2009年10月整体移交给乐平润泉供水有限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运行,从根本上规范了企业经营管理和日常运行。当年年底用水户同比增长9.2%,抄收水量同比增长17.1%,水费收入同比增长39.09%,解决了以往一搞供水建设就向政府要钱的问题。二是盘活了工程项目资金。以往农饮项目资金,由于不能集中投入使用,形成不了规模效应,加上所有权不明确,往往是分散沉淀,“广种薄收”,难以发挥效益。通过和省水投进行合作,明确了项目资金的所有权,将所有项目资金作为资本金注入公司,采取市场化运作,进行贷款融资,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疏通了融资渠道,为工程建设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现在乐平城区自来水建设基本不用财政投入,实现了城区拓展到哪里,自来水就延伸到哪里,极大地减轻了财政负担,强化了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投资和发展环境。

3.理顺了管理体制。长期以来,该市水务管理职能分散于市水务、建设、规划、环保、卫生等部门,职责交叉、权利分离、政出多门、管理混乱等问题层出不穷,“多龙管水”导致“无龙管水”: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回收利用;管农村的不管城市,管城市的不管农村,管水量的不管水质,管水质的不管水量。这种管理体制,致使水资源规划难统一,配置难统筹,节水难开展,水源工程和供水工程建设难同步,水资源和供水调度难协调。为适应城乡一体化供水改革发展需要,2009年乐平市下发了《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思路,将水务行政管理职能统一划入水务局,并建立健全了城乡一体的水资源管理、供水管理、水生态环境保护、水利综合监察等保障体系,实行全过程全环节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自此,该市水务管理逐步规范,水利执法得到有效保障,水利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三)下一步合作计划

2009年起实施的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截至2011年底,虽然有效解决了近50万城乡居民用水问题,但尚有近4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还未彻底解决,乐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筹备,按照“城乡供水同质同网同价”的基本原则,在原先协议的基础上,继续与江西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江西省水务有限责任公司合作,采取“一延二改三建”的模式,通过城区管网延伸和并购扩建乡镇原小水厂、新建若干水厂,确保2012年底解决乐安河沿线12个乡镇(街道)165个行政村616个自然村38.55万农村人口、2013年彻底解决全市城乡居民饮水问题。

此阶段双方合作的基本思路是:

1.建设主体。由省水务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工程项目部负责乐平市辖区内所有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

2.资金筹措。建设资金主要由项目资金和群众自筹来解决。项目资金主要包括农村安全饮水、自来水工程和河流重金属污染治理等项目资金,群众自筹资金主要是一户一表等五项安装费,标准是城区管网延伸区域每户600元,小水厂供水区域每户300元。在项目资金下达到位前,由省水务有限责任公司垫资建设各水厂的取水头部分和净水厂工程,市政府为工程项目部与施工单位、设备供应商签订合同时提供资金支付担保;

3.资金拨付。为确保项目顺利启动,乐平市财政先期解决工程项目部100万元启动资金,后续资金由市财政按进度拨付,工程决算审计后一周内支付工程款全额的95%,一年内付清余款。为保证造价的真实性、合理性,工程造价实行“两审制”,即开工前的概算预审和完工后的决算审计;

4.日常运营。工程验收合格后,由乐平润泉供水有限公司负责日常供水管理和运营,原则上以乡镇为单位设立管理和服务机构,保证供水及时合格,提供优质服务,实行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农村水价不得高于市区居民水价;

5.并购水厂。对现有水厂,由乐平市审计局牵头,协同有关部门和润泉供水有限公司,在所在乡镇配合下,本着尊重历史、遵循事实、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原则,进行并购。并购后,工程可利用部分划归省水务有限责任公司所有。

由于双方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本阶段合作水到渠成。目前,工程规划、论证、报批等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协议已经正式签订,规划新建十座水厂中的幸福水厂、东方红水厂已动工兴建。可以预见的是,2012年底该市沿乐安河全线38万多居民将告别传统的打井取水方式,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2013年底将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

三、乐平模式和主要特点

纵观乐平市与省水投合作的形式,这是一种针对实际问题、有效解决的全新模式,可以概括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双效合一,城乡统筹、建管并重,专一经营、规范有序”32个字。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供需合拍、政企共建。

政府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借助经济杠杆合理配置稀缺基础资源,提供合格的公共产品?如何在与企业合作中合理规避风险、各扬所长、各取所需?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提供了一个范例。

城乡供水一体化主要涉及三方:居民有需求,乐平的水质性缺水自然生成老百姓渴求喝上卫生安全的饮用水的强烈愿望;政府有责任,乐平市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为居民提供合格的基础性公共产品——达标的饮用水;企业有实力,省水投集团作为大型国有水务企业,有现代经营管理体制,有专业的科研力量,有多元的融资渠道,有雄厚的资金支撑。相比其它企业,开展供水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更有保障,信誉度更高。三方责权利可以归结到一点:需求、必须、可能提供达标饮用水。在此基础上,政府和企业根据各自优势,互相结合,在供给与需求的联结中找到利益结合点。乐平市政府作为一级政府,按照公共优先、公益至上的原则提供饮用水是其追求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该市积极引进大型国有企业进行市场运作,将原自来水公司的特许经营权和全部资产整体移交给企业,由其统一建设和经营管理全市城乡供水工程。同时,给予其建设用地、税收规费、项目资金等多项优惠政策,竭力创设宽松环境。市政府所占4.76%的股份分红也全部返还给润泉公司,用于弥补城区水网改造及维护经费。这些充分体现了“有限政府”、“公共政府”的职能特点,以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施政理念。而省水投作为市场化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是其优先目标和主要发展动力。它和地方政府积极合作,共同实施城乡供水工程,能够凭借雄厚实力发挥“滚雪球”效应,在长期战略合作中逐步找到潜在的发展商机、盈利之道。为此,省水投侧重的是特许经营权和自主经营权的获取、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项目资金的快速注入、企业资产的迅猛扩张、经营范围的迅速扩大。于是,乐平市政府和省水投一拍即合,欣然接洽,顺利签约,有效合作,实现了“政府尽其责、人民受其惠、企业得其利”的目标,共同推进乐平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步伐。

二是城乡统筹、成果共享。

城乡供水一体化是适应当前城乡统筹推进新形势的必然选择。乐平市总人口88万,其中城区、农村人口分别接近20万、70万。城乡都面临水质型缺水,急需解决。特别是沿河乡镇农村居民多年受河水污染影响,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相对城区居民来讲需求更加迫切。如果我们只注重解决城区问题而忽视了农村,那么我们的工程就不是全面的工程,就不是合格的工程,就算不上真正的民生工程。同时,乐平是我省水利大县,有着丰富的符合饮用标准的地表水资源。除共产主义水库可作为水源,解决城区和部分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外,还有四座中型水库和一些重点小一型水库可作为饮用水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乐平的水质性缺水实质上是工程性缺水。因此,乐平市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始终坚持满足全市近90万城乡居民的饮水需求,按照“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的要求,全盘考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快速推进,力争在2到3年内全部解决饮水问题,确保“两个率先”宏伟目标的实现。

三是建管结合、有序共进。

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实现可持续运营,建设和管护都非常重要,其中建设是前提、是基础,管护是关键、是目的。市政府与省水投合作之初就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并作了深入探讨。双方约定施工环境由乐平市政府负责,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到以水价确定、水质监测为主的管理环节,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行政监督,确保供水的公益性。项目建设由经营管理方负责,以确保工程规划设计的先进性、科学性以及施工质量的可靠性、优良性。除此之外经营管理方还要分别向市政府、用户做出服务承诺,确保经营服务质量。为保障城乡供水,作为经营管理主体的乐平润泉公司秉承统一水价、统一水质、统一水压和统一服务的“四统一”宗旨,明确公司的业务范围和工作职责,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及时研究制定供水运行管理方案、管理规章制度和相关考核办法,完善管理网络,充实岗位人员,强化安全责任,加强对水源地、取水头,输水管网、水处理等设施的管护和水质的定期检测。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建管分离、重建轻管甚至不管的情况,使该市供水事业在供水能力、供水水质、技术装备、企业管理等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

四是规模经营、三方共赢。

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益就难以吸收社会资本进入农饮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就是一句空话。乐平城乡一体化供水作为一个长线项目,必须在发展中逐步实现规模经营和经济收益。目前乐平城乡一体化供水已经按照全覆盖的目标要求编制了第三、四期的规划,主要内容有:通过延伸城市自来水管网覆盖城区周边乡镇,收购并改扩建部分乡镇现有小水厂,新建日供水能力分别为10000吨的幸福水厂、5000吨的东方红水厂、3000吨的南港水厂、5000吨的镇桥水厂、5000吨的礼林水厂、10000吨的众埠水厂、3000

吨的魁堡水厂、5000吨的双田水厂、5000吨的塔前水厂、2500吨后港水厂。届时全市农村自来水将覆盖18万户近70万农民,加上已覆盖的城区20万人口,城乡一体化供水将在乐平市实现全覆盖和规模化经营。

在该规划的实施中,乐平市农民最得实惠:一是安全饮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喝上了卫生达标的自来水;二是开户初装五项费用得到了减免。如果按建设成本计算,每户需投入2600至3000元不等,现在每户只收300到600元,确保群众享受到了党和国家项目资金的阳光雨露;三是今后的水费和服务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对于市政府来说,用活了项目资金,发挥了最大效益,建成了民生工程,有效履行了庄严承诺。对于省水投和润泉公司而言,最大的收益是资产的迅猛扩张、用户的迅速扩大和企业品牌的树立,为今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奠定了扎实基础。预计到2015年,在全面完成设备管网改造升级后,自来水开户数和总用水量开始达到盈利水平。

四、几点启发和主要经验

总结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的实施过程,有以下几点主要启发和经验。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明开放、不算小账。长期以来,乐平市城乡居民水质性缺水的状况引起群众怨言不断,投资环境受到影响。这不仅是全市最大的民生问题,也是影响发展稳定的重要问题。基于此,该市始终把城乡供水一体化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维护稳定的主要措施、巩固民生的根本基础加快实施。在具体实施中,不囿于传统模式,紧紧咬住“城乡自来水全覆盖”这个目标不放松,不局限于“所有”,但求“所用”,“不求赚钱,只求不贴或少贴钱”,不算小账,大胆地将项目资金、自来水公司的特许经营权和所有资产放手移交给省水投运作,有效解决了近90万人民饮水的民生问题。如果紧紧盯着原有的摊子,抱残守缺,非要追求当地政府占多少股份、当地财政赚多少钱,永远不会有合作方来洽谈、建设,永远不可能建成安全可靠的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让老百姓喝上达标自来水”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而省水投也不打小算盘,不被短期内负债经营的困难所吓阻,紧紧着眼于长期合作带来的持久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充满诚意地密切合作。实践证明正是因为双方的开明开放、大气大度,才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效果。

第二,创新思路、整合资源,认真谋划、合作发展。农村自来水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解决投入问题,还要解决建好后的运行管理、使用维护问题。对于一个县级市来说,光凭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对此,乐平市创造性地将上级政策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思维,有效解决了资金投入和管理经营问题。在资金投入上,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主动引进合作伙伴,利用省水投这一平台整合、盘活了沉淀资金、项目资金、企业资金、银行资金及一部分群众自筹资金、民间资金,形成多元化的筹资融资渠道。在管理运行上,本着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借助现代企业优势,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有效提高城乡供水品质,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责。对于省水投来说,多次强调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有企业,在供水这项公共服务事业中,不可能也绝不会单方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放弃社会效益。正是在乐平市委、市政府“看准了就干、干了就要干好”坚定态度的号召下,在省水投充满诚意的真心合作、认真谋划下,全市上下迅速统一了思想,打开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凝心聚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

第三,集中投入、各个击破,整体推进、规模经营。近年来,中央、省市等各级政府有关城乡供水的项目多,涉及面广,资金量大。如何解决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中“钱要怎样用”的问题,不是一件易事。以往在实施过程中,分散供水工程做得比较多,在取得了一定效果的同时,带来了质量难保证、管理难统一、运行不规范的问题,不能长期安全供水,降低了工程效益。对此,乐平市在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时,采取“集中资金、各个击破”的策略,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集中投入资金,以乡镇为单位但不局限于行政区划,建成规模化水厂,保证建一个成一个、管好用好一个,形成了整体推进的良好势头,较好地发挥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四,领导重视、群众支持,各方协作、共同推进。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之所以能够保持高速推进的良好态势,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部门的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对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非常重视。今年3月,凌成兴常务副省长亲自主持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布置。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省水利厅领导多次深入乐平实地调研指导,孙厅长对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提出“确保百姓喝上放心水,确保国家投资百姓得到实惠”等“两个确保”原则,按照“一流的工程质量、一流的供水管理、一流的供水服务”等“三个一流”,要求建成全省城乡集中供水的样板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项目安排上给予了大力倾斜,“十一五”通过农村安全饮水项目为乐平安排了7947万专项资金,“十二五”规划安排6229万项目资金。同时,省环保厅领导也多次到乐平视察,并承诺优先安排乐安河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从中重点支持乐平市沿河乡镇自来水工程建设。二是乐平市主要领导的高位推进和亲力亲为。工程实施以来,该市主要领导紧紧抓住这个关系全市发展、稳定和民生的重大问题不放手,一再强调:要让老百姓喝上干净卫生的水。该市市委书记吴龙强多次到省厅汇报工作、争取项目,并亲自担任该工程领导小组的组长,亲自过问、协调、调度工程。市长俞小平也多次表态:老百姓喝不上一口干净的水,这个政府肯定是不称职的政府。总之,对这件看准了的大事,乐平市从来没有含糊过,从来没有摇摆过,从来没有折腾过,做到了认识统一、措施得力,确保了工程顺利推进。三是乐平干部群众的紧密配合和共同参与。该市干部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引导下,无论是工程建设还是运营管理,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工程建设征地拆迁,以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这次经过各个部门、各级干部的努力,只用了15天就全面完成,而且没有引发一起上访事件。管网铺设,工期紧迫,该市按管线划段落实责任,安排得力干部专门负责施工环境,确保了在6个月之内铺设好原水管线。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是全市人民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好事,是顺应民意、赢得民心的实事,对此欢欣鼓舞,给予了紧密配合和全力支援。管网铺到自家责任田,老百姓二话不说,主动把长势良好的作物收割好,来不及收割的干脆踩倒。铺到家门口,需要推倒院子围墙的,推!需要打破水泥地的,砸!没有以往的讨价还价,没有以往的推诿扯皮。拿老百姓的话说:“喝上共产主义水库的水,是享了共产党的福,每个人添加了五年的寿命,损坏点庄稼、拆点围墙算什么。”四是省水投的真诚合作和精心组织。按照协议,省水投组织了精干高效的施工队伍和管理队伍,精心组织、科学施工,按照标准化建设、规模化发展、市场化运行、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的全新理念建成这个全省最大的城乡集中供水工程。为确保早日建成通水,在项目资金拨付进度跟不上施工进度的情况下,省水投先期垫资购买设备、支付工程款,并想办法贷款解决项目资金缺口,做到了工程不延期、质量创一流、安全无事故,树立了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集中供水模式的典范,体现了省水投的合作诚意以及大型国有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五、几点建议

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近期内将加快推进全省农村自来水工程。通过对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实践的认真调研、系统总结和深入思考,对全省农村自来水工程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集中安排项目资金。

五指并发不如攒拳一击。农村自来水工程作为公益民生事业,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大局,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为适应大规模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的需要,保证如期实现城乡居民安全供水,建议统筹安排项目资金,确保重点投入、集中使用,发挥规模优势。最好是以县(市、区)为单位,或最小以乡镇为单位,整体安排项目,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分散安排、“撒胡椒面”式的做法。

二是适当调整补助标准。

农村自来水工程相对原先的农饮项目,实施标准和技术要求大幅提高,加上物价、工价上涨,如果按以前标准安排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建议从实际出发,适当调整项目资金预算和补助标准,以满足工程建设需要。

三是加强工程有效对接。

城乡供水一体化合理化建议篇3

一、论坛主要议题

“乡村及小城镇水环境治理论坛”针对我国不同区域和经济发展程度的村镇水环境治理技术经济政策和适用技术,围绕村镇水环境治理规划、村镇污水排放适用标准,以及村镇排水收集设施,村镇生活污水生物处理、人工湿地与塘等生态处理技术,粪便厌氧沼气化及其综合利用,村镇水体生态修复与水质改善技术等议题,将邀请村镇建设管理人员、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以及设计生产单位介绍乡村及小城镇水环境治理方面的成功管理经验、适用技术和应用实例。

“中日小城镇饮用水安全技术与制度论坛”由我部与日本厚生劳动省共同举办。针对小城镇的人口和经济规模的特点,围绕小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现状调研与评估、规划和管理,水质监控、预警与应急技术,以及小城镇饮用水预处理、强化常规处理和深度处理、饮用水一体化设备开发、输配水安全保障和管网水质控制等议题,将邀请小城镇饮用水建设管理人员、著名学者、知名设计单位、自来水公司和来自日本政府、企业和研究部门的诸多专家介绍小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方面成功的管理经验、适用技术、应用实例。本论坛将特别介绍日本针对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特殊供水制度——简易供水制度以及相应技术,并探讨中日在小城镇安全供水方面的技术与资金合作机会。

二、时间及地点

会议时间:

中日小城镇饮用水安全技术和制度论坛:8月28日下午

乡村和小城镇水环境治理论坛:8月29日上午

报到时间:20*年8月27日。

地点: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三、参会人员

各地建设部门有关人员,全国主要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村镇建设主管部门和有关乡镇负责人,供水和排水管理部门、水务主管部门负责人或代表,水处理项目筹建和工程建设管理单位代表,供水和排水企业的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市政设计单位、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水处理工程公司、水务公司、咨询公司、金融、投资机构和水处理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单位的代表。

四、论文征集

会议面向全国征集与“乡村和小城镇水环境治理论坛”和“中日小城镇饮用水安全技术和制度论坛”议题相关的论文,论文要求及投递方式详见会议网站

五、其他事项

(一)收费标准

第二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和水处理新技术与设备博览会将统一收费。20*年8月15日前注册的,会议费为1200元/人;20*年8月15日以后及现场注册的,会议费为1800元/人。会议统一安排食宿,宿费自理。

(二)联系方式

报名、会务等联系人:

论文征集联系人:

地址:

邮编:

电话:

邮箱:

城乡供水一体化合理化建议篇4

1.天台县水资源整体情况

天台县水资源相对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2.68亿m3,已建水库72座,山塘、堰坝近万处,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受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天台县仍然存在局部区域的工程性和资源性缺水、区域性供水设施不发达、供水安全性较低等方面的问题,总体而言。天台县现有城乡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天台县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水库防洪、灌溉、发电、原、供、排水及治污为一体的县政府直属国有独资企业。集团公司经营项目包括:源水供应、水力发电、管道工程建筑施工、水力工程建筑施工、污水处理、建筑材料批发零售、水力技术咨询服务、淡水养殖、林木种植等,在天台县水务一体化发展中将作为主要载体发挥作用。

2.天台水务集团水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前景

天台水务集团水务一体化发展,就是将天台县城区、乡镇的所有水务资源进行整合,并将业务至拓展农村地区,为天台县城镇和农村地区提供卫生、安全的用水服务,同时提升集团运营效率。

(1)社会效益前景分析

天台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实施,能解决天台县域用水量供需矛盾、改善居民用水水质、提高供水安全性、实现供水资源整合和水资源有效的宏观调控,为构建和谐社会带来积极的社会效益。

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将区域供水设施的建设统筹考虑并实施,能避免供水设施重复建设问题,显著降低单位工程造价,节约建设成本,有效提高设施的效率与效益。同时,通过建设大型的供水设施,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制水工艺和管理手段,降低供水成本。由于供水管网辐射面积的扩大,服务范围的增加,也为供水企业开拓了市场,企业效益显著增长,企业经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将会为自己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2)经济效益前景分析

实现天台县水务一体化整个项目需要的资金投入约11亿元,按“市政评价方法”的参数要求,供水项目税前融资前财务基准收益率为6%。项目的还贷资金主要包括未分配利润和折旧费。考虑全部未分配利润和100%折旧费用于还贷。根据借款流程及还贷条件,采用按能力偿还的方式进行项目借款还本付息计算。结果表明,本项目在投产后的第17年可还清固定资产投资借款本息(含建设期2年)。在收入和利润方面,本项目收入为商品水的营业收入。其中销售水量是在设计水量的基础上扣除输配水管道损失量和不收费水量之后的部分,输配水管道损失量和不收费水量所占比例为10%。单位水价为2.55元。经计算本项目经营期内年平均利润为3451.10万元,按税后利润提取10%的法定盈余公积金后,剩余部分为可分配利润。因此,在经济效益上,也具有良好的战略前景。

3.天台水务集团水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挑战

(1)供水资源分散、整合难度较大。资源的分散,必然导致资源的浪费。天台县域现状建有七座水厂,除城关水厂规模较大外,其他水厂规模均较小。这七个水厂的产权不一,有国有的,也有集体的,甚至还有个人的,水权矛盾突出,因此,有必要对供水资源进行整合、集约,提高供水效益,有利资源节约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2)机制不健全,实施难度大。体制的制约和机制的不健全,加大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的难度,也是乡镇供水工程建设停滞不前的因素之一,加大了城乡供水差距,导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低下,供水安全形式严峻。

(3)实施主体不明确,推进困难。实施主体不明确,严重制约各方积极性。供水工程的建设及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必须明确实施主体,才能保证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有序推进。只有明确了主体,才能制定有针对性政策、措施,才能加强工程监督与管理,确保工程效益的发挥,有利自来水的普及。

(4)资金缺乏,投融资机制不完善。充裕的资金是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保障,是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前提。受制于现状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农村经济薄弱,导致工程融资困难,同时又缺乏完善的投融资机制,民间资本难以进入,对收益缺乏信心,致使乡镇供水工程建设停滞不前和现有的供水设施运行困难或废弃。

4.天台水务集团水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保障措施

(1)统筹各水源进行统一调配,解决各乡镇水厂产权问题

天台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有多个水源,如里石门水库、龙溪水库和黄龙水库等,建议由县水务集团对各水源进行统一调配和管理,各水源调配运行管理方便,使得水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经济。目前有多个乡镇水厂属于私人所属,规划建议由水务集团来统一解决各水厂产权问题,由水务集团对各水厂进行统一管理,各水厂相互调度运行方便,使得水厂调度运行更加合理经济。

(2)落实规划,加强管理,提高效益

城乡供水项目工程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产业,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做好前期工作,面向城乡供水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实行“一条龙”服务。建设项目要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开展工作。建立健全各级管理制度,加强城乡供水工程管理,做到建一处、成一处、效益发挥一处。

(3)加大资金投入

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规划的关键在增加投入,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元化投资。要加大银行信贷、财政贴息力度;要加强政府财政的投入;可以适当试行城乡供水股份制等多种经济体制,吸收、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城乡供水工程建设,鼓励用水单位和个人投资入股。

(4)制定合理的供水价格,实现城乡供水良性运行机制

供水企业是水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要制定合理的水价,逐步实现水价形成机制的市场化,要按照生活用水保本微利、生产和经营用水合理计价的原则,制定阶梯式水价。充分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有利于调节、控制用水量和节约用水,使供水企业投入—产出—回收—扩大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5.结论

通过水务一体化,以更好的协调资源、统筹管理,提升水务企业和经营与管理绩效,对推动水务企业的健康发展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天台水务集团水务一体化的发展不仅有效的解决天台县目前在水务管理中的诸多难题,也将极大的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城乡供水一体化合理化建议篇5

蔡金华:2013年1月21日,在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云南省省长李纪恒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您能谈谈听了李纪恒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后的体会吗?

罗应光代表:听了纪恒省长代表十一届政府作的工作报告,我倍感振奋、深受鼓舞。报告通篇贯穿和体现了中共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九届四次全会精神,充分肯定了2012年和十一届政府五年的成绩,明确了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和2013年的重点工作,是一个具有很强思想性、前瞻性、指导性的好报告。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实现了“稳增长、冲万亿、促跨越”的阶段性目标,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良好局面,为实现“两个倍增、三个翻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事实证明,只有稳步推进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才能凝聚人心、解决问题、推动跨越。

蔡金华:请您介绍一下2012年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在哪些方面取得成效?

罗应光代表:201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坚持走有云南特色城镇化道路,充分发挥城乡规划龙头作用,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创新城镇建设管理模式,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发展,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成效显著。《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正在按法定程序上报国务院审批。滇中城市群、滇西城镇群、滇东北城镇群和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体系规划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滇东南城镇群和滇西南城镇群规划已经省级有关部门和专家审查。全面完成了城镇近期建设规划调整完善,坝区内“退规划建设用地还耕地”近30万亩。组织编制完成了全省210个特色小镇规划。圆满完成了13.15万个村庄规划编制任务。有62个村庄被国家首批确定为部级传统村落。

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推进。出台了《云南省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做好保障性住房先租后售工作的意见》和《云南省保障性住房规划与设计导则》等文件。2012年,全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建设31.84万套,基本建成城镇保障性住房22.52万套,提前两个月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全省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53.3万户,春节前基本实现主体工程全部竣工。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全省县城以上污水河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污水处理能力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均达到80%以上;燃气普及率达63.29%,供水普及率达93.17%;建成区绿地率达28.15%,绿化覆盖率达33.0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8.66平方米;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457平方公里,建成城市道路8262公里。编制上报了《特色小镇和重点工业园区供水、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专项规划》,启动了16个重点流域重点镇的污水管网项目建设。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城镇化水平提高了2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到38.8%。

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实现较快发展。出台了《关于促进建筑建材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积极推进建筑业在地行业统计试点工作,工程勘察设计和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进一步加强。2012年,实现勘察设计咨询业营业收入突破160亿元以上,实现建筑业产值突破2370亿元以上。坚决贯彻落实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大力推动房地产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突破1570亿元以上。严格落实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制,积极推进建筑安全标准化工地,依法加强监督管理,认真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等专项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确保了全省建筑质量可控、生产安全形势稳定。

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机制日臻完善。加强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各项制度日趋完善,公积金规模不断扩大,全省住房公积金运行情况总体良好。2012年全省住房公积金归集总额达到1230亿元,较上年增长23%;增值收益达10.39亿元,较上年增长5.39亿元;上缴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5.8亿元,较上年增长4.4亿元。累计清收逾期单位项目贷款4660.52万元,历史存留逾期单位项目贷款已全部清收完毕。

建筑节能示范取得阶段性成效。出台了《云南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云南省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全省有4个项目获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昆明呈贡新区列入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有5市4县10个示范区项目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县和示范项目。太阳能热水器建筑应用率达1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防震减灾工作成绩突出。圆满完成宁蒗、彝良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应急抢险工作,累计完成79万多平方米震损民房、72万多平方米公共建筑和173个市政单体工程的应急评估,及时有效地完成了供水保通、灾民过渡安置等急难险重任务。盈江地震灾区第一阶段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宁蒗、彝良地震灾区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展开。编制完成减隔震技术地方标准,扎实推进减隔震技术工程推广应用。

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工作成效明显。“澄江化石地”在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地保护状况报告》通过审议;《“三江并流”国际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丘比普者黑部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经国务院同意批准实施;《石林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中心区详细规划》《丽江老君山景区详细规划》和《玉龙雪山景区泸沽湖景区详细规划》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实施。

蔡金华:回顾五年来走过的历程,请您对这五年来的工作做个总结,并谈谈您的体会?

罗应光代表:五年来,全省建成和在建城镇保障性住房95.6万套,为280万城镇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127个县(市、区)均建成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城镇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率均达到80%以上;实施135.3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有效解决了470万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570亿元,较2008年增长181.57%;建筑产业值完成2370亿元,较2008年增长163.33%;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圆满完成了13.15万个村庄规划编制任务;全省城镇化水平由2008年末的33%提高到2012年的38.8%,增长了5.8个百分点。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有如下体会:

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住房城乡建设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全力推进新型城市化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创造性地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推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方针。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妥善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建设、国内和国外市场、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等诸多重大关系,进一步推进统筹建设,才能切实推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创新是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原动力,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停滞,不断用改革的办法破除体制障碍,用创新的举措破解发展难题,才能不断为城乡持续发展注入活力,才能确保我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始终走在前列。

必须坚持关注民生,求真务实。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始终将住房、城乡基础设施和环境等民生问题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努力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真抓实干,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推进和谐建设,才能践行执政为民宗旨,才能树立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亲民为民便民的良好形象。

必须坚持转变职能,加强自身建设。逐步建立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管理体制与组织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围绕转变职能,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作风建设、队伍建设和廉政建设,不断提高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才能为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政治和组织的坚强保证。

蔡金华:请您分析一下,什么样的城镇发展模式才是符合云南实际、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模式?结合李纪恒省长的报告,您能详谈一下关于云南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工作吗?

罗应光代表:纪恒省长的报告,总结了五年来的工作,报告认为十一届政府,是砥砺奋进,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的五年;是统筹城乡,新农村建设实现重大跨越的五年;是承前启后,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的五年;是以人为本,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是与时俱进,政府自身不断加强的五年。

五年来的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报告既充分肯定了成绩,也指出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更指明了今后五年的政府工作的思路,力争到2017年,经济总量跨越2万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在2012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减少贫困人口500万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8%。云南作为一个资源丰富但经济体量不大的省份,拉动投资、扩大需求、加快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强化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振奋精神,趁势而上,抢抓有利时机,抢占发展新高地,培育竞争新优势,加快推进云南“三个发展”。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城镇化,从提出“六个层次”,到“做强大城市、做优中小城市、做特乡镇、做美农村”,到“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再到“以建设山地城镇为特色,以发展中小城镇为亮点,以组团式发展为方式,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都在积极探索云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但是,城镇结构不合理,产业集聚效应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规划权威性不强等等,造成云南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2011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而云南仅为36.8%,相差为14.47个百分点。

总的看,发展水平还比较滞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空间分布还不尽合理,产业支撑还不强。城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推动经济发展离不开城镇化;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保持快速发展离不开城镇化;城镇化连着工业化、牵动着农业现代化,现代化离不开城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业化主要是创造供给,城镇化主要是创造需求。

目前中国GDP的70%、国家税收的80%、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5%都出自城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90%以上都设在城市。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可带动10万元左右的投资;一般认为,人均消费城市是农村的3倍。就云南而言,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意味着有近50万人从农村到城市。截至2012年底,全省农村转移人口已有286万,单纯以户口性质统计城镇化率,仅2012年就提高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城镇化是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强大动力。

中共十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新型城镇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走有云南特色化道路,是改变云南落后状况、实现“三个发展”的必然选择。纪恒省长的报告认真贯彻中共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四次全委会精神,把产业兴省、基础先行、城乡统筹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云南特色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贯彻“守住红线、城乡统筹、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思路,认真落实“建设山地城镇、发展中小城镇、实现组团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和“建得起、建得美、建得好、建出特色”的要求,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方法,努力实现“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城镇朝着山坡走,良田留给子孙耕”云南特色城镇化的目标,努力构建生态宜居幸福家园,为建设美丽新云南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蔡金华:请您结合云南的实际情况谈谈,在今后的城镇建设工作中具体会在哪些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将会怎样实施?

罗应光代表:结合云南地区特色,我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快推进城镇群建设进程。按照“1157”的空间布局,我们先后启动了滇中城市群、滇西城镇群、滇东南城镇群、滇东北城镇群、滇西南城镇群、滇西北城镇群规划的编制报批工作。其中,滇中城市群、滇西城镇群、滇东北城镇群等三个规划已经省政府批准实施,滇西南、滇东南城镇群两个规划已经完成省级部门和专家审查并报省政府,最后一个滇西北城镇群规划要年内完成。《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已经上报国务院审批;《云南省城乡规划条例》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要进一步抓好宣传贯彻落实,加快推进城镇群建设进程。

加快推进城镇上山的进程。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完全符合云南省的省情和实际。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要求,把建设山地城镇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方向,加快转变城乡建设用地方式,严格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科学发展的意见》和全省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现场会的要求,以建设山地城镇为特色,以发展中小城镇为亮点,以组团式发展为方式,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进一步深入开展山地城镇规划建设,特别是统一布局、发挥聚集效应的研究工作,尽快制定出台山地城镇规划建设配套的有关标准体系,解决颁布不平衡、差异大和多元投入等问题,为“建得起、建得好、建得美、建出特色”创造条件。

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进程。近年来,我们根据云南独特的资源优势,成功打造了一批旅游小镇,逐渐摸索出了一条特色小城发展模式。但政策落地不够、推进力度不大的问题,制约了特色小镇的建设。下一步,要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省委第九届四次全体会议、省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提出的总体要求,适时组织召开特色小镇建设推进会,明确目标任务,把握工作重点,交流各地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和做法。找准切入点,加大推进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步伐,力争到2020年,全省每个县(市、区)均培育1-2个产业特征突出、功能配套完善、人居环境优美、发展活力强劲、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小镇。

城乡供水一体化合理化建议篇6

根据分类标准,经逐件核定,办理情况分为以下四类:

(一)A类:建议所提问题已经解决或基本解决的有21件,占总件数的30.49%。比如:蔡光发代表提出的《建议返还95年上交的预留更新费15000元》(第34号建议),经过林业部门调查,里古白村委会1995年以间伐方式采伐杉木1500立方米兴办公益事业,按政策规定每立方米收取预留造林更新费10元,共计15000元,现已返还里古白村委会。陆自美代表提出的《要求解决团结村委会老二寨小组过河难建造简易桥》(第9号建议),在省州对乡村驿道桥建设没有专款补助的情况下,县政府筹集资金给予了补助,解决了建造简易桥的问题。张帮云代表提出的《建议县政府解决县城几个大理石厂的石浆污染农田的问题》(第16号建议),县城内的大理石厂在县环保部门的督促下,修建了沉淀池,对生产中排出的污水进行处理,但由于打捞不及时,石浆污水外溢,流入农田,造成污染。县环保部门通过实地调查取证后,认为反映情况属实,督促厂方对受污染的农田进行了经济补偿,并加强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李国清代表提出的《关于请求检测黄磷厂是否有粉尘污染》(第24号建议),1996年群众反映过黄磷厂粉尘污染一事,县农环站到实地摘取了植物标本到省农业环境监测中心检测,经过监测,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同年该厂请个旧市环境监测站对该地区的大气环境作了监测,结果表明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2000年经州环境监测站对该厂排放的烟、粉尘进行监测,各项指标均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邹开德代表提出的《建议为白云乡2002年“普九”解决中学校舍设施的问题》(第51号建议),经县人民政府多次汇报,争取了国家第二期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土建经费885万元,省州将按年度项目计划于2005年前拨付完毕。县教委已对白云中学预安排70万元的扩建经费,待项目经费到位,便可动工。张学柱代表提出的《建议加强城区交通秩序管理,治理整顿城区交通混乱》(第59号建议),县委、县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城区交通安全工作,2001年6月28日县政府下发了《关于整顿城区交通和市场秩序的通知》(屏政发〔2001〕48号),成立了城区交通管理领导小组,指定了客运车辆停放地点,加强了对城区机动车辆乱停乱放的管理。同时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专门增招了4名城区交通协管员,并以公安为主,组建了城区交通秩序执法队,有效改善了城区道路交通秩序。张永庭等2位代表提出的《请求帮助解决新现乡村公路遗留问题》(第3号建议),昆河公路改道后,原穿越新现集镇的过境公路,因交接手续不清,致使该段公路一直无单位管养,经县交通局的努力,已纳入XX县地方公路养护范围,同时县地方公路段已与新现乡政府达成协议,该路段交由新现乡政府负责管养,地方段每年补助乡政府养护资金2400元。另外,坐斗公路系村委会公路,每公里有8000元的补助资金,经县政府及县交通部门的努力,已于2002年2月竣工通车。王秀华等10位代表提出的《关于修建金厂河桥》(第14号建议),金厂河桥属人白公路配套工程,县财政已借出5万元专款投入工程建设。经过努力,金厂河桥已于2001年9月竣工通车。

(二)B类:建议所提问题正在解决或列入计划逐步解决的有30件,占总件数的43.5%。比如:李国代表提出的《建议县政府打通县粮食局至县中医院道路》(第18号建议),1998年县政府行文扩建建设路北段时,县城建、土地部门就对该段路作了初步设计,打通该段路需拆迁二十余户农户和部分单位的房屋,拆迁费用是建设费用的10倍,县城建局已立项上报省州争取建设资金,待资金落实后及时组织实施。吴自明等11位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湾塘乡集贸市场建设》(第25号建议),县政府对此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机构,落实了人员,召开了现场办公会。县城建部门已于2000年初组织人员完成了湾塘新区的规划设计,并积极上报省州争取建设资金,目前正在抓紧建设。杨忠华等10位代表提出的《把滴水层乡集贸市场开发列为小城镇建设项目,解决滴水层乡无市场的问题》(第20号建议),经县城建部门调查,滴水层乡集镇距县城较近,绝大部分物资自然向县城市场流通,现有市场无更多的人进行商品交易,目前再兴建产品交易市场不符合实际。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决定》,已把滴水层乡集镇建设纳入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定位为县城的工业区、蔬菜供给基地。秦高德代表提出的《村村通公路,打击无牌、无证、无照和黑车黑户》(第58号建议),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把交通列为我县“十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县城为中心,县乡公路和乡村公路为网络,国家和地方一起上,构筑内通乡村、外通周边市县的交通网络。“十五”期间重点完成人白公路、白团公路建设和芷白公路、大围山公路改造,实现村村通公路,加快自然村公路建设,强化公路管养,提高通载率。建议中提到的打击无牌、无证、无照和黑车黑户的问题,县公安局从2001年6月11日起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拉网式”排查无牌无证机动车,查出一批被盗抢的机动车和595辆无牌、无证、无照车辆,并对无牌无证机动车辆采取“先纳入、后管理,先管理、后规范,先规范、后完善”的办法进行管理。李家春代表提出的《建议县人民医院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第53号建议),2000年,县医院针对全院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问题,在全院开展了行风建设工作。通过开展行风建设,使医务人员增强了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有了明显改变。医疗技术水平方面,县卫生局适时选送县医院、乡卫生院医务人员到省州医院进行业务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李春荣等10位代表提出的《关于给予安排解决湾塘乡有线电视联省、州网络》(第55号建议),原计划纳入全州光纤网建设第一期工程的滴水、新现、白河、湾塘四个乡有线电视网络,由于经费未能落实,在第一期建设工程中未能与州同步实施。根据湾塘乡的实际,计划在第二期光纤网建设工程中予以考虑。侯有兴代表提出的《要求县政府考虑将平田老鹰坡几户农户异地搬迁》(第60号建议),目前,我县特困群众大都居住在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的深山区和石山区,自国家实施异地扶贫开发以来,县委、县政府对异地搬迁工作非常重视,已规划将这部分特困人口转移到县境内低海拔地区的马卫、热水、五家、卡口片区实施异地移民开发,现已规划的开发区内,已以“公司+农户”的模式进行小规模异地移民。此外,我县编制上报的6000人异地扶贫开发项目已经省政府批准,待派专人对平田老鹰坡农户搬迁进行调查后,可纳入总体规划一并实施。罗福应代表提出的《白云乡农村基金会存款取不到的问题》(第28号建议),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和省政府关于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的通知精神,我县农村合作基金会于2000年3月3日统一关门停业,由县基金会清理小组对全县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全面清查核实。县政府于2000年8月15日下发了《关于农村合作基金会清理整顿情况的通告》,全县农村合作基金会于2000年8月15日起,按照《通告》规定,兑付股金和代管资金80%。白云基金会到2001年7月28日止,兑付股金44.81万元,未兑付4.64万元。未兑付股金和代管资金将按县委、县政府下发的《关于清收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的紧急通知》(屏发〔2001〕30号)办理。王得强代表提出的《采取倾斜政策,加大新现河沿岸村寨沼气建设力度》(第30号建议),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对新现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于2000年11月23日出台了《关于新现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决定》(屏发〔2000〕26号),提出了明确的治理目标和治理措施,对新现河沿岸村寨沼气建设给予了政策优惠。在资金扶持上,执行《决定》中提出的“建一口‘三配套’沼气池,县级补助350元”的政策,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解决水泥、灶具等,同时还安排人员给予技术上的指导。李平华等11位代表提出的《关于新华乡机关人畜饮水工程的问题》(第40号建议),为了解决新华乡机关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县委、县政府已决定兴建余家旦水库,县水电部门已完成水库勘测和内业设计,目前已全面启动工程建设。张学柱等11位代表提出的《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保证旱涝保收》(第27号建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在我县农业发展中一直处于首要位置,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建设。2001年初,县农业部门向省州上报了我县农田水利建设和中低产田地改良可行性报告,目前,省州已批了200万元资金,解决8000亩的旱作节水农业。

(三)C类:建议所提问题因目前条件限制或其他原因,暂时不能解决,留待以后研究解决的17件,占总件数的24.6%。比如:关于帮助解决凹嘎、水田、石坎、胜利村委会建盖办公楼所需资金的问题,张家春、陶绍全、廖兴合、王永彪代表提出了第42、44、45、46号建议,在政收入增长缓慢,收入与支出比例反差越来越大,财政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每建一个村委会,县财政补助10000元的政策不变,不足部分只有积极向省州争取资金,逐步进行解决。杨光荣等11位代表提出的《关于自然村公路建设给予补助》(第11号建议),目前,省州对乡村公路建设给予每公里补助火工材料款8000元,对自然村公路建设没有纳入补助计划,而我县财政又处于收不抵支的状况,对建议反映和要求解决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只有待今后财政状况好转再给予考虑。胡绍兴代表提出的《建议放开化肥市场》(第65号建议),为切实做好2001年全州的化肥等农资供应工作,州政府根据省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印发了《关于做好2001年化肥等农资供应工作的通知》(红政发〔2000〕102号),明确规定全州2001年执行边疆、内地区别对待的化肥流通管理方式,含XX县在内的边疆六县化肥流通管理继续实行直接计划管理为主,政府定价的经营模式。边六县化肥经营渠道只是供销社农资公司,其他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从事化肥经营,并确定边六县的化肥价格由州物价局会同州财政局、州供销社、州农资公司制定。因此,XX无权擅自放开化肥经营市场。为切实解决XX化肥价格比内地市县价格稍高而导致农民负担较重的问题,县政府已加强对供销部门的督促,在确保企业正常经营的前提下,降低了化肥销售价格,经营的化肥品种价格均比州物价局定价低。马学武等10位代表提出的《关于要求恢复湾塘乡有关站所》(第67号建议),1994年以来,湾塘乡工商所、国税所、营业所、供销社、邮电所、粮管所相继拆并白河乡,是符合湾塘乡实际的。主要因为湾塘乡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且只有一个市场,涉及到的业务量不大,有的站所效益不好,收不抵支,有的站所工作量小,职能弱化。为提高综合服务效能,增强竞争能力,撤并乡镇部分站所实行区域管理、设点服务,是符合我县乡镇部分站所实情的。但随着湾塘乡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县人民政府将根据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对有关站所逐步恢复。张石祥代表提出的《建议适当降低城区农村电视信号费》(第54号建议),我县城区的有线电视收视费是经过州县物价部门审核批准,不属于多收或乱收的情况。我县由于网络用户少,投资大,特别是对农村的投入更大,整个网络运行处于收不抵支状况。如果再降低收视费,将会造成难以维护的状况,但在服务上我们将全力提供优质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满意。黄大云代表提出的《关于解决和平底咪底电话村建设》(第56号建议),根据电信局技术人员勘察,底咪底距离和平乡电信所较远,架设电缆无法解决,只有用光缆才能保证通话质量,但架设光缆线路需要投入资金50万元,而实际安装电话的用户并不多,造成投入大而产出小。结合边远山区的实际,可以采用450兆无线电话来解决。廖兴合代表提出的《关于修建石坎村委会狗头山驿道桥》(第7号建议),驿道桥建设因无专门补助资金,而我县财政又十分困难,无力解决,建议发动群众投工投劳,财政给予一定补助。

(四)D类:所提建议和要求因其他原因不能解决的1件,占1.5%。熊开云等10位代表提出的《要求政府再次解决木梯黑和县茶厂以地换路而不履行合同的纠纷》(第1号建议),县经贸委于2001年8月30日深入木梯黑村民小组与村干部协商,但由于种种原因,协商未果。9月14日,县经贸委又到滴水乡就此纠纷问题与乡领导交换意见,由乡人大帮助协调,至今仍未有结果。此问题在意见难以统一的情况下,建议双方通过司法程序,由法院裁决。

二、主要做法

县人民政府对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工作历来十分重视,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和总结,已基本形成了符合我县实际的制度比较健全、程序比较规范、措施比较完备的建议办理工作管理体系,办理工作基本实现了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去年从收到代表反馈的意见来看,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100%,办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人大代表对政府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是对政府工作的关心、爱护和支持,是法律赋予代表的神圣职责。作为政府机关,认真办好每一件建议,有利于促进政府工作的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有利于促进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有利于促进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去年的办理工作,在接到县人大常委会交办的69件建议后,县政府办公室进行了认真归类,按政府工作分工送各位副县长阅示。为保证办理工作落到实处,2001年5月14日,县政府召开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交办会。县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及办公室主任参加了会议。县人民政府县长邓小礼、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子庭、县政协副主席万元书在会上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和发言,提出了明确具体的办理要求,指出对建议办理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并细化和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结合我县正在开展的“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摆正位置,端正态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研究和解决代表们反映的情况及提出的要求,使建议办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健全制度,明确责任

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办理代表建议越来越得到政府领导及承办部门的重视,自觉地把办理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县政府办作为县政府的综合职能部门,专门安排分管文秘工作的副主任具体负责协调、批办,督办科具体抓督促检查落实。各承办单位建立了“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分管领导亲自挂帅,职能科室具体承办,办公室督促协调”的责任制。政府的一些部门在“交办会”结束后,随即召开会议,认真传达领会县长的讲话精神,对承办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要求承办科室和承办人员,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办好每件建议,不仅要思想认识到位,而且具体工作上也要到位,要把办理建议工作与XX县的“十五”规划工作结合起来,对能办理的要及时答复办理,该列入计划、规划的要列入计划、规划,因条件限制不能办到的,要做好解释工作,保证了交政府办理的68件建议在规定时限内全部办理完毕。

(三)改进方法、注重实效

认真办好每一件建议,是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具体体现。各承办部门在办理过程中,尽力按照建议反映和提出的事项及要求,根据政策规定和现有条件,实事求是地给予办理和作出答复。凡是应该解决而且有条件解决的就给予尽快解决;对目前解决暂时有困难的,认真研究,列入工作计划,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对需要上级部门解决的问题,承办部门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和请示,争取落实解决;对一些受目前条件限制、不符合政策规定、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耐心细致、实事求是地向代表解释清楚,取得代表的理解和支持。

(四)严格要求,提高质量

在去年的建议办理过程中,各承办单位严格按照县政府要求,面商在前,答复在后,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电话、书信联系等方法,广泛与代表进行联系、沟通和协商,认真听取代表对办理工作的要求和意见,受到代表的普遍欢迎。19个部门所办理的建议面商率达100%。通过面商,为承办部门及承办人员与代表直接对话提供了机会,代表与承办部门人员能更深入、更直接地探讨问题,陈述意见,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同时也密切了政府机关及承办人员与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五)加大督促,认真总结

城乡供水一体化合理化建议篇7

(一)A类:建议所提问题已经解决或基本解决的有21件,占总件数的30.49。比如:蔡光发代表提出的《建议返还95年上交的预留更新费15000元》(第34号建议),经过林业部门调查,里古白村委会1995年以间伐方式采伐杉木1500立方米兴办公益事业,按政策规定每立方米收取预留造林更新费10元,共计15000元,现已返还里古白村委会。陆自美代表提出的《要求解决团结村委会老二寨小组过河难建造简易桥》(第9号建议),在省州对乡村驿道桥建设没有专款补助的情况下,县政府筹集资金给予了补助,解决了建造简易桥的问题。张帮云代表提出的《建议县政府解决县城几个大理石厂的石浆污染农田的问题》(第16号建议),县城内的大理石厂在县环保部门的督促下,修建了沉淀池,对生产中排出的污水进行处理,但由于打捞不及时,石浆污水外溢,流入农田,造成污染。县环保部门通过实地调查取证后,认为反映情况属实,督促厂方对受污染的农田进行了经济补偿,并加强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李国清代表提出的《关于请求检测黄磷厂是否有粉尘污染》(第24号建议),1996年群众反映过黄磷厂粉尘污染一事,县农环站到实地摘取了植物标本到省农业环境监测中心检测,经过监测,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同年该厂请个旧市环境监测站对该地区的大气环境作了监测,结果表明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年经州环境监测站对该厂排放的烟、粉尘进行监测,各项指标均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邹开德代表提出的《建议为白云乡20*年“普九”解决中学校舍设施的问题》(第51号建议),经县人民政府多次汇报,争取了国家第二期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土建经费885万元,省州将按年度项目计划于20*年前拨付完毕。县教委已对白云中学预安排70万元的扩建经费,待项目经费到位,便可动工。张学柱代表提出的《建议加强城区交通秩序管理,治理整顿城区交通混乱》(第59号建议),县委、县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城区交通安全工作,20*年6月28日县政府下发了《关于整顿城区交通和市场秩序的通知》(屏政发〔20*〕48号),成立了城区交通管理领导小组,指定了客运车辆停放地点,加强了对城区机动车辆乱停乱放的管理。同时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专门增招了4名城区交通协管员,并以公安为主,组建了城区交通秩序执法队,有效改善了城区道路交通秩序。张永庭等2位代表提出的《请求帮助解决新现乡村公路遗留问题》(第3号建议),昆河公路改道后,原穿越新现集镇的过境公路,因交接手续不清,致使该段公路一直无单位管养,经县交通局的努力,已纳入***县地方公路养护范围,同时县地方公路段已与新现乡政府达成协议,该路段交由新现乡政府负责管养,地方段每年补助乡政府养护资金2400元。另外,坐斗公路系村委会公路,每公里有8000元的补助资金,经县政府及县交通部门的努力,已于20*年2月竣工通车。王秀华等10位代表提出的《关于修建金厂河桥》(第14号建议),金厂河桥属人白公路配套工程,县财政已借出5万元专款投入工程建设。经过努力,金厂河桥已于20*年9月竣工通车。

(二)B类:建议所提问题正在解决或列入计划逐步解决的有30件,占总件数的43.5。比如:李国代表提出的《建议县政府打通县粮食局至县中医院道路》(第18号建议),1998年县政府行文扩建建设路北段时,县城建、土地部门就对该段路作了初步设计,打通该段路需拆迁二十余户农户和部分单位的房屋,拆迁费用是建设费用的10倍,县城建局已立项上报省州争取建设资金,待资金落实后及时组织实施。吴自明等11位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湾塘乡集贸市场建设》(第25号建议),县政府对此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机构,落实了人员,召开了现场办公会。县城建部门已于*年初组织人员完成了湾塘新区的规划设计,并积极上报省州争取建设资金,目前正在抓紧建设。杨忠华等10位代表提出的《把滴水层乡集贸市场开发列为小城镇建设项目,解决滴水层乡无市场的问题》(第20号建议),经县城建部门调查,滴水层乡集镇距县城较近,绝大部分物资自然向县城市场流通,现有市场无更多的人进行商品交易,目前再兴建产品交易市场不符合实际。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决定》,已把滴水层乡集镇建设纳入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定位为县城的工业区、蔬菜供给基地。秦高德代表提出的《村村通公路,打击无牌、无证、无照和黑车黑户》(第58号建议),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把交通列为我县“十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县城为中心,县乡公路和乡村公路为网络,国家和地方一起上,构筑内通乡村、外通周边市县的交通网络。“十五”期间重点完成人白公路、白团公路建设和芷白公路、大围山公路改造,实现村村通公路,加快自然村公路建设,强化公路管养,提高通载率。建议中提到的打击无牌、无证、无照和黑车黑户的问题,县公安局从20*年6月11日起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拉网式”排查无牌无证机动车,查出一批被盗抢的机动车和595辆无牌、无证、无照车辆,并对无牌无证机动车辆采取“先纳入、后管理,先管理、后规范,先规范、后完善”的办法进行管理。李家春代表提出的《建议县人民医院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第53号建议),*年,县医院针对全院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问题,在全院开展了行风建设工作。通过开展行风建设,使医务人员增强了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有了明显改变。医疗技术水平方面,县卫生局适时选送县医院、乡卫生院医务人员到省州医院进行业务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李春荣等10位代表提出的《关于给予安排解决湾塘乡有线电视联省、州网络》(第55号建议),原计划纳入全州光纤网建设第一期工程的滴水、新现、白河、湾塘四个乡有线电视网络,由于经费未能落实,在第一期建设工程中未能与州同步实施。根据湾塘乡的实际,计划在第二期光纤网建设工程中予以考虑。侯有兴代表提出的《要求县政府考虑将平田老鹰坡几户农户异地搬迁》(第60号建议),目前,我县特困群众大都居住在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的深山区和石山区,自国家实施异地扶贫开发以来,县委、县政府对异地搬迁工作非常重视,已规划将这部分特困人口转移到县境内低海拔地区的马卫、热水、五家、卡口片区实施异地移民开发,现已规划的开发区内,已以“公司农户”的模式进行小规模异地移民。此外,我县编制上报的6000人异地扶贫开发项目已经省政府批准,待派专人对平田老鹰坡农户搬迁进行调查后,可纳入总体规划一并实施。罗福应代表提出的《白云乡农村基金会存款取不到的问题》(第28号建议),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和省政府关于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的通知精神,我县农村合作基金会于*年3月3日统一关门停业,由县基金会清理小组对全县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全面清查核实。县政府于*年8月15日下发了《关于农村合作基金会清理整顿情况的通告》,全县农村合作基金会于*年8月15日起,按照《通告》规定,兑付股金和代管资金80。白云基金会到20*年7月28日止,兑付股金44.81万元,未兑付4.64万元。未兑付股金和代管资金将按县委、县政府下发的《关于清收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的紧急通知》(屏发〔20*〕30号)办理。王得强代表提出的《采取倾斜政策,加大新现河沿岸村寨沼气建设力度》(第30号建议),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对新现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于*年11月23日出台了《关于新现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决定》(屏发〔*〕26号),提出了明确的治理目标和治理措施,对新现河沿岸村寨沼气建设给予了政策优惠。在资金扶持上,执行《决定》中提出的“建一口‘三配套’沼气池,县级补助350元”的政策,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解决水泥、灶具等,同时还安排人员给予技术上的指导。李平华等11位代表提出的《关于新华乡机关人畜饮水工程的问题》(第40号建议),为了解决新华乡机关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县委、县政府已决定兴建余家旦水库,县水电部门已完成水库勘测和内业设计,目前已全面启动工程建设。张学柱等11位代表提出的《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保证旱涝保收》(第27号建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在我县农业发展中一直处于首要位置,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建设。20*年初,县农业部门向省州上报了我县农田水利建设和中低产田地改良可行性报告,目前,省州已批了200万元资金,解决8000亩的旱作节水农业。

(三)C类:建议所提问题因目前条件限制或其他原因,暂时不能解决,留待以后研究解决的17件,占总件数的24.6。比如:关于帮助解决凹嘎、水田、石坎、胜利村委会建盖办公楼所需资金的问题,张家春、陶绍全、廖兴合、王永彪代表提出了第42、44、45、46号建议,在政收入增长缓慢,收入与支出比例反差越来越大,财政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每建一个村委会,县财政补助10000元的政策不变,不足部分只有积极向省州争取资金,逐步进行解决。杨光荣等11位代表提出的《关于自然村公路建设给予补助》(第11号建议),目前,省州对乡村公路建设给予每公里补助火工材料款8000元,对自然村公路建设没有纳入补助计划,而我县财政又处于收不抵支的状况,对建议反映和要求解决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只有待今后财政状况好转再给予考虑。胡绍兴代表提出的《建议放开化肥市场》(第65号建议),为切实做好20*年全州的化肥等农资供应工作,州政府根据省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印发了《关于做好20*年化肥等农资供应工作的通知》(红政发〔*〕1*号),明确规定全州20*年执行边疆、内地区别对待的化肥流通管理方式,含***县在内的边疆六县化肥流通管理继续实行直接计划管理为主,政府定价的经营模式。边六县化肥经营渠道只是供销社农资公司,其他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从事化肥经营,并确定边六县的化肥价格由州物价局会同州财政局、州供销社、州农资公司制定。因此,***无权擅自放开化肥经营市场。为切实解决***化肥价格比内地市县价格稍高而导致农民负担较重的问题,县政府已加强对供销部门的督促,在确保企业正常经营的前提下,降低了化肥销售价格,经营的化肥品种价格均比州物价局定价低。马学武等10位代表提出的《关于要求恢复湾塘乡有关站所》(第67号建议),1994年以来,湾塘乡工商所、国税所、营业所、供销社、邮电所、粮管所相继拆并白河乡,是符合湾塘乡实际的。主要因为湾塘乡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且只有一个市场,涉及到的业务量不大,有的站所效益不好,收不抵支,有的站所工作量小,职能弱化。为提高综合服务效能,增强竞争能力,撤并乡镇部分站所实行区域管理、设点服务,是符合我县乡镇部分站所实情的。但随着湾塘乡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县人民政府将根据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对有关站所逐步恢复。张石祥代表提出的《建议适当降低城区农村电视信号费》(第54号建议),我县城区的有线电视收视费是经过州县物价部门审核批准,不属于多收或乱收的情况。我县由于网络用户少,投资大,特别是对农村的投入更大,整个网络运行处于收不抵支状况。如果再降低收视费,将会造成难以维护的状况,但在服务上我们将全力提供优质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满意。黄大云代表提出的《关于解决和平底咪底电话村建设》(第56号建议),根据电信局技术人员勘察,底咪底距离和平乡电信所较远,架设电缆无法解决,只有用光缆才能保证通话质量,但架设光缆线路需要投入资金50万元,而实际安装电话的用户并不多,造成投入大而产出小。结合边远山区的实际,可以采用450兆无线电话来解决。廖兴合代表提出的《关于修建石坎村委会狗头山驿道桥》(第7号建议),驿道桥建设因无专门补助资金,而我县财政又十分困难,无力解决,建议发动群众投工投劳,财政给予一定补助。

(四)D类:所提建议和要求因其他原因不能解决的1件,占1.5。熊开云等10位代表提出的《要求政府再次解决木梯黑和县茶厂以地换路而不履行合同的纠纷》(第1号建议),县经贸委于20*年8月30日深入木梯黑村民小组与村干部协商,但由于种种原因,协商未果。9月14日,县经贸委又到滴水乡就此纠纷问题与乡领导交换意见,由乡人大帮助协调,至今仍未有结果。此问题在意见难以统一的情况下,建议双方通过司法程序,由法院裁决。

二、主要做法

县人民政府对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工作历来十分重视,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和总结,已基本形成了符合我县实际的制度比较健全、程序比较规范、措施比较完备的建议办理工作管理体系,办理工作基本实现了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去年从收到代表反馈的意见来看,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100,办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人大代表对政府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是对政府工作的关心、爱护和支持,是法律赋予代表的神圣职责。作为政府机关,认真办好每一件建议,有利于促进政府工作的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有利于促进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有利于促进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去年的办理工作,在接到县人大常委会交办的69件建议后,县政府办公室进行了认真归类,按政府工作分工送各位副县长阅示。为保证办理工作落到实处,20*年5月14日,县政府召开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交办会。县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及办公室主任参加了会议。县人民政府县长邓小礼、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子庭、县政协副主席万元书在会上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和发言,提出了明确具体的办理要求,指出对建议办理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并细化和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结合我县正在开展的“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摆正位置,端正态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研究和解决代表们反映的情况及提出的要求,使建议办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健全制度,明确责任

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办理代表建议越来越得到政府领导及承办部门的重视,自觉地把办理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县政府办作为县政府的综合职能部门,专门安排分管文秘工作的副主任具体负责协调、批办,督办科具体抓督促检查落实。各承办单位建立了“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分管领导亲自挂帅,职能科室具体承办,办公室督促协调”的责任制。政府的一些部门在“交办会”结束后,随即召开会议,认真传达领会县长的讲话精神,对承办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要求承办科室和承办人员,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办好每件建议,不仅要思想认识到位,而且具体工作上也要到位,要把办理建议工作与***县的“十五”规划工作结合起来,对能办理的要及时答复办理,该列入计划、规划的要列入计划、规划,因条件限制不能办到的,要做好解释工作,保证了交政府办理的68件建议在规定时限内全部办理完毕。

(三)改进方法、注重实效

认真办好每一件建议,是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具体体现。各承办部门在办理过程中,尽力按照建议反映和提出的事项及要求,根据政策规定和现有条件,实事求是地给予办理和作出答复。凡是应该解决而且有条件解决的就给予尽快解决;对目前解决暂时有困难的,认真研究,列入工作计划,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对需要上级部门解决的问题,承办部门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和请示,争取落实解决;对一些受目前条件限制、不符合政策规定、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耐心细致、实事求是地向代表解释清楚,取得代表的理解和支持。

(四)严格要求,提高质量

在去年的建议办理过程中,各承办单位严格按照县政府要求,面商在前,答复在后,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电话、书信联系等方法,广泛与代表进行联系、沟通和协商,认真听取代表对办理工作的要求和意见,受到代表的普遍欢迎。19个部门所办理的建议面商率达100。通过面商,为承办部门及承办人员与代表直接对话提供了机会,代表与承办部门人员能更深入、更直接地探讨问题,陈述意见,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同时也密切了政府机关及承办人员与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五)加大督促,认真总结

城乡供水一体化合理化建议篇8

城乡一体化发展成就

2012年以来,我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由扩大转为不断缩小,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这是最明显的变化。从2012年到2016年,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率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水平,由此城乡居民的相对收入差距由2012年1∶3.1下降到1∶2.7。受收入相对差距缩小的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相对差距也在缩小,2012年到2015年,二者比例由1∶2.82缩小到1∶2.32。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快于城镇居民还会引起这样一个结果,就是农民实现小康的收入目标可能要比城镇居民快(到2016年农民小康收入目标已完成了68%,而城镇居民只完成了53%)。随着收入较快增长,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消费支出中,恩格尔系数由39.3%下降到33.1%,非食品支出用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家用电器支出增长较快,特别是用于汽车、移动电话、家用计算机支出增长最快。到2015年农村每百户居民拥有汽车13.3辆,比2013年增长34.3%,移动电话226.1部、计算机25.7台,比2012年分别增长14.3%、20.1%。

二是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农产品供求关系得到极大改善。首先,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从2012年到2015年,农业机械装备总动力由102559万千瓦增加到111728.1万千瓦,增长了8.9%,农村用电量由7508.5亿千瓦时增加到9026.9亿千瓦时,增长20.2%,有效灌溉面积由63036千公顷增加到65873千公顷,增长了4.5%。其次,农业科技进步成效显著。到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8%。再次,成长出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涌现出一批现代职业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制度和人力资本条件。其四,农业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缩小。2012年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为19750.2元,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为105263.7元,后者是前者的5.33倍,2015年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为27770.7元,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为123633元,后者是前者的4.45倍。还有一个指标能反映工农业发展差距在缩小,这就是劳动力和GDP在产业间的变化关系即比较劳动生产率。由表1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由于农业部门劳动力比重迅速下降,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在逐渐上升,而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在明显下降。其五是随着农业产出率的提高,主要农产品供给结构加快转型,出现了分层化、优质化和中高端化趋势。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差距扩大趋势有所减缓。这一时期,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由过去各自独立发展转为互联互通发展阶段。党的十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改造升级农村电网,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加强农村信息化网络设施建设等。与此同时,国家还部署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许多村庄基本实现了垃圾统一收集处理、污水有序排放。与前几年相比,农村道路更畅通了,用电更方便了,用水更安全了,通信更快捷了,居住环境更好了。

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取得较大进步,公共服务水平有所提高。党的十以来,农村公共服务由过去覆盖率低转向全覆盖阶段,同时供给水平开始提高,农民获得感增强了。近年来,随着财政投入向基本公共服务倾斜和向农村延伸,农村公共服务得到很大改善,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环境、安全等方面提供公共服务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加强对农民技能培训,在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之后,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学杂费;整合城乡基本医疗制度,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了从试点到全覆盖,筹资和财政补贴标准不断提高,住院报销比例也达到75%以上;出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政策,提高政府补助水平,推进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并轨进程;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农村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努力实现卫生和文化服务均等化;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食品、生态环境领域的安全问题,确保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总之,5年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比以前有所完善,供给量比以前明显增加,供给质量也有所提高。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是,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坚持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双轮”驱动,以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发展权利差距为目标,积极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社会治理等6个方面的一体化。

以上思路可概括为,按照“四化同步”要求,强化“一个动力”,坚持“双轮”驱动,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六个一体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既需要有总体目标,也需要分项具体目标,还需要分阶段实施目标。展望未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在全国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目标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资源要素能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人口能自由迁徙,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完全消除,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高收入国家的中等水平。

分项具体目标是:城乡基础设施实现一体化,便捷高效、覆盖城乡的内外交通、公用设施网络体系全面建成。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标准统一、分布合理、管理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城乡社会保障实现一体化,覆盖全民、城乡标准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形成。城乡社会治理实现一体化,社会服务更加完善、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社会动员更加广泛、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关系更加和谐。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实现一体化,全面建成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为此有必要设立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等6个方面,根据需要再从这6个方面分解出二级甚至三级指标,以便于检查、考核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任务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按照重点推进、全域覆盖的要求,着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生态建设等“六个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平等交换、城乡产业联动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优质均等、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是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将农村地区纳入各类规划覆盖范围,统筹编制城乡发展规划,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加强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四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提高规划实施和管理水平,合理引导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优化配置,以规划一体化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是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产业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要因地制宜,发挥比^优势,按照区域化、差异化、融合化、高端化的要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构建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城乡产业联动、融合发展,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三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要率先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加快城乡能源电力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城乡供水和水利建设一体化,推进其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四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性保障。以制度全覆盖、标准差距缩小、服务网络健全、供给方式创新为要求,以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和群体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在资源投入、设施配置和标准质量等方面差距为重点,探索制度公平、服务优良、供给高效、能力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新模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配置城乡医疗卫生公共资源,推动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并轨、标准统一,完善整合城乡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加快就业保障和服务向农村延伸,有序推进城镇保障住房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建立惠及城乡居民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五是推进城乡社会治理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一体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促进城镇与乡村社会治理有序接轨,实现城乡社会治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深化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社区组织建设,发挥社区服务中心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生活服务、法律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险、计划生育等综合服务功能。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积极推进政府由“命令式”管理向“指导式”服务转变。完善基层组织自治结构,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社区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制度。完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功能,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六是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加强水域生态修复和水环境保护,大力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积极保护土壤生态系统,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构建城乡良性互动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格局。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城乡供水一体化合理化建议篇9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城乡供水工程是城乡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九五”初期,由于水源贫乏,水质较差,导致缺水人口增大,全县饮水困难人数达62万人,在全省较为突出。特别是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条件下,城乡供水分别由水利和城建两家管理,农村供水工程因水量上不去,效益较差,县城供水因水源不足时常断水,两家管理的供水工程都面临亏损和难以维持的严重局面,城乡供水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打破原有供水体制造成的僵局,谋求供水事业新的更大的发展,我们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城乡供水管理工作的切入点,通过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外出考察学习,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等,使大家提高了认识,解放了思想,牢固树立了“四个观念”:一是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新观念。改变城乡供水多口管理,实行“统筹规划,水源共享,城乡结合,统一管理”的新体制;二是水权,水商品,先购买后使用的水市场新观念。改变产权不清,盲目开采,喝福利水的现象,建立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保证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三是引入竞争机制,市场化管理的新观念。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创新机机制,增强活力。四是可持续发展新观念。改变只顾眼前,忽视长远的做法,实现水源、工程规模和建后管理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性。经过更新观念,转换思路,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极大的推动了我县城乡供水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理顺体制,实现涉水事务一体化

实践证明,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是实现供水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性选择,也是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体制保障。在九六年成立水务局的基础上,经过近几年来的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初步形成了城乡水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并在涉水事务管理上迈出四大步:

第一,重新组建了城乡供水总公司,全县实现了“一龙管水”,水源共享,供水统配,集中连片,从水源头一直管到水龙头。县上明确规定,凡是国家投资修建的集中供水工程,产权均属国有,由县水利部门管理,城乡供水总公司具体管理。由国家补助、农民集资修建的小型、一家一户的饮水工程,产权私有。近几年来,通过改建、扩建和续建并网,收回过去由乡镇及村级管理的国家投资兴建的供水工程12处,均交由水利部门统管,改变了权属不清,责任不明,关系不顺,管理不善的问题。初步建立了统一高效、权责明确的城乡一体化的供水管理体制。

第二,改组原自来水公司为城区供水公司,加快了城乡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县水务局根据浅层水源不足而岩溶水资源丰富的实际,利用水资源统管的优势,组织人力物力,会同地矿部门,对全县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并聘请省水电设计院、西北建筑设计院和渭南市的有关专家对全县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规划和设计,编制了《陕西省富平县岩溶水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完成了《富平县利用岩溶水解决农村供水工程规划》和《富平县县城及周边乡镇供水工程初步设计》等可研、规划设计报告。近几年来,根据规划,分期分批实施。优先开发了“380岩溶水源”,打井5眼,新建了北塬页坡“380岩溶水源地”,通过城乡水源工程统一调配,使县城日供水量由过去的4000吨增加到15000吨,很快解决了县城区和北塬地区水源紧缺供水严重不足的问题。

第三,把原来单一的县城生活供水向农村供水、工业供水、节水灌溉拓展,使县城供水发展到了周边华朱、杜村、东上官等3个乡镇,解决了1.5万多人的生活用水问题。随着供水量的增加和价格的调整,城区供水年收入由原来的60万元增加到260多万元。

第四,多方筹资,加快工程建设步伐。我县人饮困难基数大,任务重。单靠国家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解决好工程建设资金问题,使广大饮水困难群众早日受益,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资金筹集办法,提出了“以国家投入为发酵剂,吸引和带动群众和社会投入,多渠道筹资,捆绑使用,分步实施,规模解决”的筹集原则,解决人饮工程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一是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专款专用,认真实施项目工程建设;二是通过各种渠道,筹集配套资金。一方面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都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供水工程建设;另一方面乡、村、组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两工”逐步取消的实际,结合农民收入水平低,劳动力过剩的情况,积极推行村民“一事一议”的办法,采取群众集资、实物折价和投工投劳等形式以折价的办法记入群筹专户,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占地、拆迁补偿和土方施工等问题,自筹资金和项目资金统一管理,集中使用;三是县政府出台了“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及个人独资或股份合作建设供水工程。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民办供水;四是大力推行“五小工程”产权改革,对小型供水工程进行拍卖、租赁等形式盘活资产,争取资金回笼,用于弥补重点供水工程建设资金不足。五是县城供水等大型供水工程,通过国内外贷款、工队垫资等形式解决投资。近几年来,累计多方筹资9036.53多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677.8万元,地县配套资金1000多万元,群众自筹3258.73万元,投工投劳200万个工日,从银行及外国政府贷款800万元,社会及群众个人投资300万元,解决了45.13万人的饮水问题,为我县供水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强化措施,工程建设狠抓落实

发展供水事业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全县上下互动,齐抓共管,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在工程建设上,县政府每年把供水项目工程建设列入县上的重点工程来抓,主要从四个方面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一是成立机构。县上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并在县水务局设立项目办,具体负责工程建设日常工作,机构的成立,为项目工程建设顺利完成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二是落实责任。每年项目工程建设之前,县政府都及时组织召开有关部门和有关乡镇领导参加的项目建设专题会议。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进行部署按排,明确职责,落实建设任务。实行县上领导包项目,部门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组的包联责任制。并纳入县上年度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三是各方配合。县上五套班子齐抓共管,形成了发展供水事业的强大合力;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第一线,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人大、政协每年都组织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督检查;计划、财政、卫生、水务等部门分工负责,通力协作,共同打好供水工程建设总体战。各有关乡镇全力配合,狠抓落实,为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施工环境。四是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供水工程建成后的管理,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在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把好“四关”:即“设计关”、“建设关”“材料关”和“验收关”。㈠认真做好前期工作。选择有资质的水利勘测设计队进设计,保证了前期工作的深度,保证了单项工程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项目奠定了基础。㈡加强施工管理,县水务局按照有关规范,认真组织,严格管理,精心实施;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和合同管理制。成立了“富平县水务局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坚持按“设计施工,合同管理,验收签证,审批报账”原则。选择有资质的工队进行施工,签订施工合同,进行合同管理;聘请了2名具有监理资质的水利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进行质量监理。并抽调12名工程技术人员进驻工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对新打水源井进行抽水试验,测定水量,满足项目用水需求,配合市、县防疫站对水质进行了采样化验;工程队施工实行“三检”制,即施工企业自查自检,项目办不定期抽查,整体项目进行终检;㈢严把原材料关。工程管材由县项目办抽调水务、计划、财政、卫生等有关人员组成招标领导小组,县监察局、县采购中心进行监督,统一招标,统一采购,实行工地质检、验单接货制度,按计划实物供应到每个项目工程,确保原材料质优价廉。对地方建筑材料采购,坚持先检验、后付款。大胆尝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使用。赵坡改水工程输水主管道采用柔性深缩短管连接,提高了输水管道的安全性和质量。㈣严把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关。对基础部位、隐蔽工程等及时进行阶段验收,验收合格并经质检人员签字后方可实施下一道工序。对单项工程,实行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和单项工程竣工验收制度。分部分项工程完工后,由施工队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提出验收申请,报监理验收。监理工程师、现场技术员验收合格后,填写分部分项工程鉴定书;单位工程,以合同为单位进行,在工程完工后,由施工队提出书面申请,由县项目办验收,填写单位工程验收鉴定书;单项竣工后,由县水务局核对,经县财政局委托中介机构审核,报县项目办验收,填写单项工程验收鉴定书。同时,严格执行报帐制,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和效益的发挥。认真执行《渭南市农村饮改水项目资金报帐制管理办法》,重点落实饮改水项目资金专户的设立和资金报帐程序规范运作。工程资金实行分级管理。县项目办管理、监督国债资金的使用,国债资金存入专户,主要用于工程管材、土建主体工程建设;资金安排到项目,支出核算到项目。配套资金由乡镇负责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主要用于征迁占地、青苗赔偿、投工投劳和其他工程建设。县项目办将群众自筹资金记入工程专户。严格资金使用和管理程序,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近两年来,全县建成的21处项目工程均达到了优良以上标准,受到省、市领导和省、市、县业务部门的肯定,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誉。

四、创新运行机制,保证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工程长久发挥效益的重要措施。

(一)健全管理机制,落实管理主体。在明晰工程产权的基础上,积极推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实行县、乡、村、户四种管理模式。按工程规模,健全机构,落实管理主体,做到“六有”,即有“管理站、有管理人员、有计量设施、有价格政策、有技术档案、有水源保护措施”,对5000人以上的跨乡镇集中供水工程,由县水务局组建供水管理站,城乡供水总公司具体负责管理,供水管理站负责经营;对一乡内跨村的集中供水工程,由城乡供水总公司负责具体管理,乡镇水管站负责经营;一个村(组)的集中供水工程,按村民议事规程,实行一事一议,由乡镇水管站管理,所在村负责经营;集雨水窖由农户自建、自有、自用、自管。目前全县共设立了4个局直属供水管理站和24个乡镇水利管理站,管辖82处供水工程,其中县管4处,乡镇管28处,村(组)管50处,共有管理人员286名,户管集雨水窖5193眼,形成了一乡一站,一工程一站,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格局。推行的四种管理模式,经过多年来县水务局和当地政府的精心培育和引导,如今已成为该县城乡供水工程管理的主要形式,为城乡供水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完善工程管理机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了改变传统管理观念,引入竞争机制,增强活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县水务局与受益乡村行使代管和出资人的权力,履行代管和出资人的职责。确定了工程管理站具体负责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护。对各工程管理站,赋予自主经营的权利,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包本经营,企业化管理。建立了用人、决策、水价、奖罚等管理机制,逐步实现规范运营。对管理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按站长、会计、出纳、机泵手、维护人员、收费员(兼)、水质化验等工作岗位设置,逐级推荐,按管理权限聘任。推行站长负责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进行责任目标考核,实行能者上,庸者让,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同时,以水为业,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县城供水,实行指标量化管理,减员增效和发展多种经营等措施,基本达到收支平衡;局直各站实行包干,任务与工资挂钩,采取灵活的分配机机制,实现微利经营。乡村各站,实行承包管理,使水费的征收、工程维修落到实处。通过管理机制创新,极大的调动了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提高了工程效益。杨坡供水站把原来单一的农村生活供水向工业供水和节水灌溉拓展,使供水发展到了周边华朱、王寮二个乡镇六个村,解决了近1万多人的生活用水和800多亩的农灌用水。供水年收入由原来的3万多元增加到10多万元。使城乡供水工程初步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三)以经营机制为突破口,深化水价改革,按用户性质实行不同水价。首先是水价改革,合理的水价是保证工程良性运行的前提,也是维持水资源采补平衡,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集中供水工程,实行成本水价,计量收费。根据《水利工程饮水价格管理办法》,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水价,并根据饮水成本、费用及市场供求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保证工程运行维护费用,实现良性运行。近年来,我们在供水事业福利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上进行了有益尝试。对于县城供水,按照用户性质划分用水类型,即生活用水,行政事业用水,工业生产用水,经营用水,特种行业用水,实行五种分类水价,水利部门会同物价部门,采取开听证会等形式,先后进行三次调价,水价从移交前的每方水0.8元、每年亏损25万元,调整到现在的每方水1.8-3.5元,综合水价每方水2元,加上多种经营等收入基本达到收支平衡。对于农村供水工程水价,结合农村实际,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采用指导水价,目前执行每方水1.5-2.5元。通过水价改革,达到保本经营。其次是水费的征收和使用实行规范化管理。农村供水由于范围大,用户分散,用水量少,加之计量设备落后等问题,给运行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针对各站不同情况,实行指标量化管理,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制,任务与工资挂钩的办法,夯实责任,实行专管员对片长负责,片长对站长负责,站长对供水站负责的层层岗位责任制,要求专管员每十天抄表,汇总核对总表,保证抄表率、回收率在85%以上。三寨供水站共有管理人员6人,每人承包10个组,任务承包到人,收费直接到户。针对跑、冒、滴、漏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抢修,白天定时供水,晚上关水,确保了供水效率和运行安全;并结合农村实际,在群众接受的前提下,实行每表每月1元表损,每户每月2方的基本用水定额。每十天抄表,分表复核,基本达到总分表计量相符,群众十分满意。近几年来,随着供水量的增加和价格的调整,全县供水年收入由过去的200万多元增加到600多万元。基本实现了城乡供水的良性发展。

城乡供水一体化合理化建议篇10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加快乡村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经济社会发展的肯定趋势,乡村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无论是解决“三农”问题,衔接产业转移做强做大工业,还是调整产业结构,都离不开城市的发展。近年来,特别是撤地设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将乡村化提升到发展战略层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乡村化,武威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01年的15平方公里扩大到去年的28平方公里,乡村化率由2001年的20.1%提高到34.08%相继建成了8万吨供水扩建、9万吨污水处理、10万吨垃圾处理、城南区集中供热等一批重点项目和文化广场、南城门广场、火车站广场、文庙广场等四大广场,完善了乡村功能,提高了乡村承载力。特别是去年,建成了北关西路、兴盛路、市民南路等8条道路,进一步完善了乡村路网结构。建成医废垃圾处置项目,完成分户供暖节能改造5000户,建设廉租住房8.5万平方米、1744套,发放租赁补贴5943户、1.6万多人,农村危房改造1.5万户,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开工2万平方米。乡村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建筑市场秩序治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乡村、全国人民防空工作先进乡村和双拥模范乡村称号,连续三次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市。三个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城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也必需清醒地看到同全国、全省特别是与我基础条件相差不多的周边市州相比,同时。乡村建设还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不相适应。从思想观念上看,一些同志和领导对乡村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还不够,没有把乡村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经营乡村的理念还不强。从规划上看,对城市发展的战略性研究还不深、不透,缺乏久远谋划,站位不够高,视野不开阔,气魄不够大。乡村规划体系不够全面,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覆盖率较低,乡村功能分区不够明显,规划的执行不够严肃。从建设水平上看,一些乡村建筑与规划脱节,激进与现代混为一体,土洋交织在一起,南北大街、文化广场、步行街、文庙广场特色不够鲜明,乡村的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一些建筑与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刻内涵不相协调,品味体现不够,缺乏标志性的亮点工程。从管理服务上看,乡村管理的运行机制还不够顺畅,条块之间的分工不够明确,权利、职责、任务不够统一。征地拆迁、冬季供暖、用气、自来水供应等方面群众反映较多,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乡村的基础还不够完善。乡村的产业支撑能力弱,就业等社会问题突出。从小城镇建设上看,县城和小城镇产业培育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功能不健全,辐射带动能力较弱。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市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全省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面对乡村化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充分认识推进乡村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加快乡村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加快乡村建设是落实省委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省委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中,首先。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是乡村带动和工业支撑。恩格斯曾经指出:乡村是一个放大器,由于乡村进行了科学合理的社会分工与合作,能够把原来的生产力加以放大”武威处于紧靠中心、连接“西翼”重要地位,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中要想有所作为且大有作为,首先必需科学定位。鉴于武威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现状,展望武威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布局,认为武威的目标定位就是河西区域中心城市、西部商贸旅游重镇、生态宜居城和食品工业城。武威和天水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区域中心乡村。武威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商贸重镇,商业气息浓厚,人气旺盛。特别是武威与金昌地域相连、血脉相通,思想感情比较融合,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组团发展的条件优越、领域广泛、前景美好。要以加快金武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着力扩张乡村规模,不时提升乡村综合竞争力,为工业发展发明条件,接金昌之气,助武威工业发展,全力推进金武一体化进程,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整体推进。

加快乡村建设是实施生态平安战略和工业强市战略的现实选择。大力实施生态平安战略和工业强市战略,其次。市委在进一步深化市情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一方面,石羊河流域作为拱卫河西走廊乃至青藏高原、中原大地的天然屏障,生态平安显得尤为重要。现在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最大的制约就是水资源匮乏,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农业人口多、农业用水需求量大,对生态的破坏严重。据有关部门测算,乡村居民年人均综合用水量为40立方米,而农民每耕种一亩地,用水400至800立方米,人均按2.5亩耕地算,共用水10002000方,乡村居民用水的2550倍。加快乡村建设,转移、减少和富裕农民,既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又可以使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促进规模经营,发展节水农业,缓解生态压力,确保生态平安。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伴而生,相互促进的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乡村化,而乡村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功能的扩大、辐射能力的增强、聚集效应的发挥,又会把工业化进程不时推向新的阶段。据测算,乡村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拉动GDP增加1.5个百分点,每建设1平方公里市政设施,可以带动1.5亿元投资。当今时代,乡村形象已成为一个地方招商引资的名片,最直观、最现实的投资环境,能不能招来商、引来资,能招多少商、能引多少资,各地优惠政策大体相同的情况下,乡村形象、乡村综合服务功能的好坏已成为影响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武威作为地处内陆的欠发达城市,要实现经济的大发展必需借助外力。要实施两大战略,必需把扩展乡村规模、完善乡村功能、提升乡村品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推进乡村化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减少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工业化进程。

加快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三。即《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关键是要加快乡村建设步伐。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制约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乡村自身发展缺乏、带动能力弱,农业农村经济比重大,农民稳定增收难度大。只有加快乡村建设,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发明良好的人居环境,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培育支撑乡村发展的支柱产业,才干吸引和吸纳更多的农民到城镇就业和生活,把城镇变成现代农民的大本营,确保农民继续增收,真正达到以城带乡的目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乡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乡村是现代文明的标志,第四。市民共同的家园。加快乡村建设,完善乡村功能,提高乡村品位,建设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治安良好的宜居城市、和谐乡村,既可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对建议新风美德、促进和谐文明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加快乡村建设进程,让更多的群众过上现代乡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迫切要求。目前,市不只没有会展中心、影剧院和体育馆等公益性文化娱乐设施,而且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水平不高,群众反映强烈,要求加强乡村建设与管理、改善乡村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必需把加快乡村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安排、来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异,不时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广大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效果。

二、突出重点,明确任务。高标准规划建设经营管理乡村。

全市乡村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推进金武一体化为契机,以西片区建设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坚持规划建设偏重、提升拓展并举、经营管理同抓,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经营、高水平管理,着力完善乡村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暖、供气六大体系,使乡村建设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特色更加鲜明、生态更加良好、管理更加科学、环境更加宜居,切实把武威建设成河西区域性中心城市、西部商贸重镇、生态宜居乡村和食品工业城。今年,要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加强战略研究。规划决定乡村的未来,规划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规划内容要完整,要通盘考虑乡村间关系、城乡关系。不只要考虑经济发展和公众生活,还要与产业发展、文化建设、历史遗产维护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要强化公众参与,要有长远眼光。必需将规划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历史、现实和未来统筹考虑的原则,准确定位我市的区域战略地位、功能和作用,用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对历史和现实进行系统的引导、整合,实现激进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

充分吸纳和准确掌握社会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一要进一步完善乡村规划体系。依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原则。尽快形成科学、超前、符合武威实际的中心乡村建设规划,依法完善武威城区二版总体规划,抓紧空虚完善和依法报批西片区规划,构建乡村向西滚动发展的框架。同时,要加快编制钟鼓楼区、文庙周边区、罗什寺景区、雷台周边区等修建性详细规划,完成乡村交通等专项规划。要统筹考虑武威城区与城东工业园区、黄羊工业园区、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建设的关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明确西片区、文物维护地段、激进街区等重点地段和区域的特色定位,二要凸现乡村特色。依照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与现代风貌和谐统一的原则。确定主体风格、基调、色彩等,努力使单体建筑各具特色,群体建筑和谐美观,不同街区风貌各异,乡村整体形象特色鲜明。要进一步提升天马文化、五凉文化、佛教文化、西夏文化和汉唐文化等五个乡村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无形资产在提升乡村知名度、聚集生产要素、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就具有法律效力,三要严格规划审批和规划执法。规划一经批准。必需坚决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依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盘棋”要求严格落实规划,乡村的一切建设都要严格依照乡村规划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搞修建都要经过市规划局批准,没有详规的土地一寸不批,没有详规的项目一个不上。要跟踪监督规划执行情况,全面实行“开工放线、基础复线、中途查线、竣工验线”制度,严肃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以项目建设为重点。

相关部门为西片区开发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效果的工作,一要全面启动西片区开发建设。西片区的定位是市新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生态居住区。规划总面积6390亩。近年来。西片区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西片区启动建设是今年乡村建设的重头戏,带动乡村发展的引擎。市建设、发改、财政、国土、环保、水务、林业、劳动、规划、人防办等相关部门和凉州区要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密切配合,超前谋划,着力抓好规划设计、项目争取、土地报批、征地拆迁、环境评估等各项准备工作。从今年起,市直部门单位和中央、省属驻武单位新建办公楼,原则上都要安排在西片区。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积极发展以金融商务、休闲旅游、房地产业、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今年重点要抓好会议中心(武威大剧院)体育馆、博物馆三个标志性建筑建设和北一环西路、雷海路向西延伸段、西关北路向北延伸段、雷台西路等主干道路的开工建设,构建西片区开发的框架。为确保西片区开发及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市上已经成立了四大班子领导、市直有关部门和凉州区负责同志参与的西片区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确定了重点项目包抓领导和责任部门、配合单位。近期领导小组要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西片区开发具体事宜。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决服从、服务于西片区开发这个大局,坚决杜绝部门利益至上、行我素、互相掣肘、相互扯皮的现象,为西片区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也是乡村功能的载体。抓好重点建筑物建设的同时,二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设施。乡村基础设施是乡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认真做好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等六大体系规划设计,全力推进乡村地下管网一体化建设。今年重点抓好城北区集中供热项目,完成热源厂建设,建成一级供热主管网10公里、换热站11座,力争实现供热面积160万平方米。完成城区分户供暖节能改造5000户。实施廉租房建设及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廉租住房4270户、21.4万平方米。改造城区棚户区(危旧平房)1200户、6万平方米。

依照乡村总体规划要求,三要抓好旧城改造。要正确处置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的关系。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公建项目,以新区开发带动旧城改造,使新区与旧城相得益彰。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政策为支撑,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上下联动,多方配合,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积极稳步地推进旧城改造,重点抓好老城平房区改造、沿街旧房改造和乡村出入口建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城中村建设管理上要实现新突破。要继续抓好地下人防商业城、北关西路建设等城建重大项目建设。今年重点实施老城区景观提升工程,新建、改建二环南路中段、和平街向北延伸段、兴胜路向北延伸段、西关北路、西关南路、北一环东路、致富巷等老城区乡村主次干道道路,配套改造供水、排水、供热、路灯、绿化设施,积极推进杆线入地工程。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对城区光明巷、钟楼巷危旧房进行改造,建设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街区。今后,乡村重大公益性项目开工之前都要举行项目听证会,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集中民智民力。要抓好美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改造城区主要路段的绿化带,抓好广场、游园和居民小区绿地的管理,推进乡村绿化节水工作。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

也是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重要途径。要抓紧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调结构促转变、实现以城带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结合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坚持“科学布局、突出特色、适度超前、分步实施”原则,扎实做好3个县城和小城镇的规划,两年内完成所有乡镇和一半以上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要合理划分功能区,为未来小城镇扩张留有余地,特别是为工业发展留足空间。今年要突出抓好凉州区高坝镇等9个重点镇和清水乡王盛村等8个重点村的建设,树立样板,典型推动。要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依照“一路二水三市场四通讯”要求,采取向上争取项目和多渠道融资的方法,加快小城镇道路、供排水、绿化及垃圾处理、污水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时完善小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小城镇在区域经济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围绕水、电、路、气、房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年内解决10万人的平安饮水问题,新建农村公路680公里,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万户;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提高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加快农村住房改造,落实农村危房改造补贴政策,全面完成危旧房改造任务。要着力抓好产业培育,牢固树立产业兴镇的理念,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各显其能,大力发展城郊型、加工型、特色农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等集镇,走一乡一业、一镇一品的发展路子。要推进小城镇配套改革。城镇化的核心问题不只仅是搞工程和项目建设,更重要的要解决群众的就业问题,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要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积极改革户籍制度,放宽城镇入住条件,引导农民向集镇集中,要素向集镇流动,产业向集镇集聚,推动城镇规模扩张和功能提升。建立以市场为取向的土地流转机制,保证土地资源充沛、有效、合理的利用,促进土地规模经营,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度,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抓好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提升小城镇的社会服务水平。要突出抓好村镇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抓好“三清”清理垃圾堆、清理柴草堆、清理粪堆)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圈)五化”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作。特别要抓好中心村建设和城市近郊、公路沿线村庄综合整治,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强化土地资本运营。正值武威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关键时期,资金需求很大。必需把乡村作为最大的资本来运营,全面放开城建市场,充分利用乡村自身的各类资源,用市场化的方法来破解资金难题,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路子。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善于算大账、算发展账、算长远账,敢于适度超前建设,敢于合理举债经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筹措更多的资金推进乡村建设。

规范并调控土地二级市场,严格实行“一个渠道进,一个池子蓄,一个口子出”土地供应机制,政府调控土地市场,实施连片开发,推动土地增值,提高土地收益,一要做好乡村土地经营这篇文章。由市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为乡村建设筹集资金。要严守乡村综合土地价格,除公益性和基础设施项目、重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和企业改制三方面的项目需要支持以外,其余项目用地一律不得减免土地出让金、乡村基础设施配套费和人防结建费等费用。要坚决禁止单位、企业、乡村私自和开发商签订乡村土地出让和开发协议,对一些重大的土地开发项目,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建设项目必需报市政府研究同意后实施。开发和贮藏土地要坚持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建一项基础设施贮藏一块土地,开发一片土地必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去年的基础上,今年乡村经营要新增土地储藏2000亩,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延伸产业开发,拓展经营领域,力争发展集团经营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

依照投资多元化、经营产业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二要进一步拓宽乡村建设融资渠道。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的同时。鼓励各类资本投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用事业和社区服务业,推进市政公共事业产业化经营,盘活存量,提高增量,提高经营效益。要通过拍卖经营权、冠名权、广告权、专营权等方式,经营好乡村无形资产。要鼓励社会资本和其他资本投资建设市政公用行业,积极推进供热体制、乡村水价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乡村发展活力。市存款余额远大于贷款余额,信贷资金比较富余,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关系,切实用好信贷资金。

利用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的有利时机,三要全力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要抓好重大项目项目前期工作。积极编制申报乡村生活垃圾处置、供排水管网建设改造、节能改造、乡村道路建设等一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强乡村发展后劲。要动员全市力量,整合各种招商资源,掀起招商引资热潮。要依据中心城区、工业园区和县城及小城镇产业定位,瞄准大型企业,搞好项目谋划和包装,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各部门必需牢固树立“客商至上、服务第一”理念,竭尽全力为外来客商排忧解难,努力提供高效、便利、人性化的服务,形成亲商、敬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使武威成为广大客商投资守业的热土。

(五)创新乡村管理体制机制。

一项长期性、经常性工作。现代化乡村“三分靠建,一要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乡村管理是乡村建设的延伸。七分靠管”要将完善乡村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作为提升乡村品位的长效工作来抓,最大限度地发挥职能部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动市民参与的积极性。要不断探索乡村管理的有效模式,不时完善乡村管理的各类制度,靠实管理责任,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要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依照公司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对园林、绿化、市容、环卫、道路养护等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对管理设备和管理手段进行信息化改造,改善执法装备,加快乡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乡村现代化管理水平。

严格落实单位包街包路段责任书和“门前三包、门内达标”制度。今年要集中开展“六大整治”活动,二要加大乡村管理工作力度。加强市容管理、社会管理、环境综合整治等制度建设。改善乡村形象。一是抓好环境卫生整治。要经常性地发动市区两级单位的干部职工和广大市民,对市区范围内所有大街小巷、办公场所、小区院落、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部位进行集中清理清扫清运,坚持经常整洁。市精神文明办、爱卫办要经常性地开展环境卫生评比达标活动,加强对市民的宣传教育,切实加大对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的曝光力度,努力建设整洁、有序、优美、文明的乡村环境。二是抓好交通整治。要强化交通平安宣传教育,坚持站岗值勤与流动巡逻相结合,从严查处乱停、乱放、乱调头,确保交通顺畅。要加强对客运车辆的管理,督促引导客运车辆进站候车,依次有序停放。三是抓好市场秩序整治。建设、公安、商务、工商、质检等相关单位要联合行动,搞好集贸市场管理,打击欺行霸市、假冒伪劣行为,取缔店外摆摊、以街为市、以路代市、沿街叫卖的不良现象,确保行商归市、座商归店、各类摊点上市交易。加强对饮食市场的管理,落实“三防一消”制度,确保食品平安卫生。四是集中开展房地产和建筑市场秩序专项整治。重点抓好开发建设环节,坚决制止擅自变卦规划、提高容积率、缩短楼间距、减少绿化面积和环卫等公共设施的行为。要从工程发包、开工许可、管网接入、房屋预售、产权证料理等一系列环节入手,加强监督检查,切实保证消费者权益。加强物业管理,加大对物业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积极协调处置群众反映强烈的水、电、暖等方面的问题。要通过“政府主导、阳光供应、市场运作”方式,加大经济适用房、拆迁安排房、廉租房和解危解困房的建设力度,切实保证中低收入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精神,切实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稳定市场预期,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加强监管,规范审批顺序,严格按规定进行审批,杜绝违规建设行为发生。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开展建筑工程质量检查活动,严厉整治建筑工程质量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建立建筑工程质量定期公开通报制度,公开建筑工程质量信息,提高透明度。加强教育培训,定期对建筑工程质量平安生产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杜绝建筑平安事故发生。五是抓好市容市貌整治。更新和增设城区的公用设施,补修破损的路面,清除城区内的残墙断壁,撤除各类违章建筑;建议文明施工,禁止占道施工及乱堆乱倒建筑垃圾;加强户外广告标语管理,制止乱贴乱挂;加强花草树木养护管理,更新增设路灯,清洗、美化临街楼房和店铺。六是抓好噪音污染整治。取缔车辆高音喇叭,制止音像制品商店、电器销售门市部、建筑工地及娱乐场所噪音扰民,为市民提供一个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通力协作,加强领导。确保乡村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提高乡村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乡村化进程。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与社会建设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各个方面要紧密配合、通力协作,确保乡村建设顺利推进,取得实效。

牢固树立抓乡村建设就是抓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思想,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加快乡村化进程对我市发展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加快乡村建设。党政一把手要负总责,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集中时间,认真研究和解决乡村建设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市建设、发改、财政、国土、公安、交通、水务、规划、房管、供电、电信、广电等单位主要负责人要把乡村建设作为本部门工作的一项重中之重来抓,依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安排,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各项工作的目标进度和时限要求,全力以赴完成各自的建设任务。对未能完成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责任。

城乡供水一体化合理化建议篇11

㈠优化城乡规划

现版县城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面积为44.1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4.36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12万左右。

进一步完善县域总体规划,两规衔接上报市局审查;开展县城总体规划人大审议后完善工作;进一步完善县工业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县城中心区详细规划、行政中心建筑设计;完成08—12年县城住房建设规划;开展单元控规编制,完成控规单元区规划图;根据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求,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正在编制18个。

㈡强化规划管理

出了城乡规划工作例会、城乡规划公示、规划条件核实、城乡规划督查等四项制度。监察力度较前几年空前加强,落实了建设项目跟踪监察责任制度、行政处罚案件集体审议制度,推行“阳光执法”,将有关办事程序、处罚标准、处理结果和举报电话公示于众,增强执法工作的透明度,限制自由裁量权,逐步统一了处罚标准。共查处违章案件49起,处罚违章建筑面积42458平方米;拆除50起,拆除面积21174平方米。

㈢完善城市功能

1、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进展顺利。

污水工程:污水处理厂通过加大推流器等措施已解决氧化沟积泥现象,并于4月份再次投泥成功,污水处理厂运行能力已达到规划设计能力。两座污水提升泵站已开始正常稳定运行,已完成绿化工程、柴油发电机等配套设施招标。管网调整文本已完成初稿;待实施管网工程正在编制预算;运行管理机构:已拟定两套方案报县政府讨论,暂未通过。

开展了横溪、白塔污水厂建设前期工作。

供水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管网工程正在可研报批;环城南路西延段已通过验收,仙清线段开工建设。上半年新建供水管网7公里,新增受益人口近一万。改造等供水管2里。

城市道路:建设东路工程已完成前期审批;西门横街工程已委托设计;环城北路西段和西二路、西三路、省耕路工程正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东路基本完成雨污管及路基工程。

2、城市绿化、美化工作。

城市公共绿地面积40万平方米。

完成了杨梅进城工程;基本完成了城区绿化养护制度改革,实施了城区绿化养护招标承包;开展了南峰公园南侧山体滑坡处理的设计和预算工作;完成龙皇山崩塌工程图纸审查、预算编制、立项等工作;完成县城春节节日气氛营造工作;对城区排水排污设施进行了一次全面疏通;

3、县城供水状况良好,出厂水综合合格率为100%,为广大市民安全用水提供了保障。

㈣规范行业管理

1、房地产管理

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

目前我县共有房地产企业21家,其中二级2家、三级8家、四级11家,上半年销售收入5.5亿。

结合去年开展的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继续对我县的房地产行业进行专项检查,规范了我县房户开发企业的一些不良行为,促进我县的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今年以来我县房地产行业开发量约为28万平方米,计预售建筑面积16.52万平方米。

新增了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民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物业管理:

经过各相关部门及开发公司的共同努力,对锦绣明珠、玫瑰城两个小区的业主委员会选举顺利进行,并正式成立了业主委员会。

对今年新核准预售的香格里拉、西门片区拆迁区等5个项目进行物业管理企业的公开招标选聘。

拆迁管理工作:

对我县今年计划拆迁的项目进行疏理,并通过县政府下文报市建设局备案。

西门片区一期一批拆迁项目拆迁许可证办理延期手续,同时对四户被拆迁户的拆迁进行裁决,并举行了强制搬迁的听证。

保障住房管理工作:

开展了我县城市保障住房对象的调查摸底工作。

出了我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资金管理办法等三个保障住房政策,并已报县政府审定。

首批4200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已落实建设地块,近期将进行拍卖。

2、建筑业管理

至今,我县共有建筑企业19家:土建9家、市政5家、交通2家、装璜2家、古建1家,其中一级企业3家。上半年产值13亿,居全市第6位。

完成一、二季度安全隐患排查、节能检查、质量通病检查,检查工地40个、企业16家;开展了6月安全月活动,加强安全知识宣传。

企业资质申报工作顺利开展。

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按市局规定推行新的评标办法,逐步推广工程量清单招标法。

继续推行了欠薪保障金制度,全县至今未发生一起民工欠薪上访事件。

㈤提升队伍形象

根据“形象提升年”活动要求,结合县里开展的“服务工业、推进项目”百日行动,我局开展了多项有助服务效能提升的工作:

1、为积极推进“服务工业、推进项目”行动,进一步加大对工业企业扶持力度,有效处置累积的企业违法建设遗留问题,破解企业发展制约要素,我局本着服务经济、依法行政、适当变通、简化程序原则,制定了《县工业企业建设遗留问题处理意见》,现已上报县政府,正在征求各部门意见。

2、开展科室之间服务竞赛活动,拟实施各科室及服务窗口作风评议专题行动,并在内部评议的基础上,通过行风监督员座谈会、人大政协提议案办理三见面会议等,加强沟通,虚心听取社会各届对本单位的意见建议,并进一步落实整改。

3、开展了创业创新、解放思想大讨论,找差距,求破解。

4、完善四项机制:健全简化审批工作机制;规范行政执法工作机制;理顺科室内部流转工作机制;完善保廉工作机制。

二、问题和不足

一是规划技术力量薄弱,规划滞后;二是仍然存在管理盲区,规划管理质量不高,监察队伍力量不足,违章建设形势依然严峻;三是城市基础设施投入欠债多,建设主体不明、管理体制不顺,功能建设滞后,道路拥堵、停车困难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四是城市建设中存在资金、拆迁方面的困难,经营城市理念缺乏,国有资产分散,无序开发、分散建设严重,不利于规划的有效实施。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理清思路,找准根源,认真对待,着力破解。

三、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加强贯彻城乡规划法,着力构建城乡规划新体系

加快规划深化工作,重点致力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以及在编各项规划的深化完善、上报审批,主要规划内容有:一是县域、县城总体规划的报批;二是县城中心区、西环路以西高速公路出口区域、老城区、工业新城及其它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三是住房建设规划、县城给排水系统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社区用房规划、“四线”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四是新农村规划及行政中心建筑设计。

在继续做好各项规划深化、完善、报批工作的同时,还要重点做好以下各项工作:争取建立县规划委员会,重大规划的审查、调整通过规划委员会讨论、论证,确保规划合理性、严肃性;加强规划成果管理,严格报批程序,彻底扭转以往重编制轻报批的不良局面。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城市功能

1、加快重点区块、标志性建筑和住宅小区建设

要把县城中心区建设作为城市见变化出形象的主窗口,集中力量抓推进;要把代表性建筑和住宅小区建设作为城市见变化的重点之一,要抓开工、抓进度、抓竣工,加快丰满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

2、加快推进城市路网工程

路网工程是城市框架建设和功能提升的重点,要努力拉开主干道,打通断头路,缓解行车难,方便群众出行。积极筹集资金,加快实施南五路中段、西门横街南段、建设东路、东路等城市道路建设工程;努力做好改造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3、加快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进一步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年污水处理量达到设计能力的60%以上,新建污水干管8.15公里;同时,加强污水工程运行管理,改善我县城市生态环境。

二是启动中心镇污水厂建设及20个村的污水处理工程建设。

(三)加强实施民生工程,着力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加强城市居民住房保障。一是完善政策体系,要尽快出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廉租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二是尽快完成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调查;三是完善住房建设规划,制定年度计划;四是建立廉租住房专项资金专户;五是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建设任务:经济适用房10000平方米、民工房1000平方米、人才公寓1000平方米、廉租房2000平方米。

加强农村农民住房保障。继续实施“农村住房解困工程”,做好80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本着实际、实用原则,完善村庄规划,修编农房通用图。

继续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争取新增农村受益人口3万以上。

(四)加强城市管理,着力提升城市形象

城市管理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要坚持建管并举,向城市管理要变化、要形象。

一是继续开展城区环境综合整治,避免脏乱差现象;调动、发挥街道、村居主体作用开展城中村整治。

二是加强绿化、亮化、美化工作。

三是开展违法建设专项整治行动。违法建设仍是当前建设矛盾的焦点,也是群众反应的热点,不仅严重影响城乡规划、影响城市形象,而且影响到社会公平,要借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的时机,多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刹住违法建设歪风。

(五)加强行业管理水平,着力推进建筑业、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要象抓工业企业一样继续抓好建筑业发展工作,重点在规模经济和建筑节能上有新突破。一是努力培育本县建筑龙头企业,提高企业资质等级,扩大经营范围,增强企业竞争力。二是加强节能把关,要注重源头管理和过程管理并重,把牢审图、现场施工、验收关,多措并举推进建筑节能,为节能减排作贡献。三是规范市场,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重视工程质量监管。

城乡供水一体化合理化建议篇12

去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跃上万元新台阶,这是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充分体现,是长期以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积累的重大成果,也是这几年大力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结果。可以说,“收入过万”标志着我省统筹城乡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收入过万”基本同步于我省人均GDP超6000美元,也反映出我省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从产业结构来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正加速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升级,第二产业发展进入了平稳增长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业进入比重逐年提高的加速发展期,“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形成。这将给农民创业就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带来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随着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日益健全,农业领域公共资源配置全面增加,资本、技术替代土地、劳动的速度不断加快,现代农业进入了加速发展期,工农差距有望逐步缩小,三次产业和城乡经济将呈现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各级政府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健全激励机制,促进更多的资源要素配置到农业领域,全面增强对农业的技术、人才、资本和体制支撑。

从就业结构来看,随着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初步完成、城乡平等就业体制机制的基本建立,促进农民就业的重点转到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稳定性上。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加快完善农业经营方式、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水平、不断增加农业补贴等途径,提高农业生产者收入,缩小工农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同时,伴随着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第二产业对就业者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城乡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农业经营规模化实体化,第三产业和现代农业将成为扩大农民就业的主要领域。这也将给农民创业就业带来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城乡结构来看,随着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农民社会流动将从农业劳动力大量“就业外移”转向农村人口大量“居住外移”,越来越多的农民将成为定居城市的市民,平等共享城市的公共福利,城乡人口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深入推进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和土地使用、户籍管理、公共福利等城乡配套改革,为产业集聚发展、农民创业就业、农民进城落户构建良好平台和有效机制。同时,随着农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全覆盖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城乡关系将呈现发展差距缩小、协调水平提高的新趋势。

从阶层结构来看,随着城乡创业者队伍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财产性收入比重不断提高,中等收入者群体将逐步呈现出加快成长的态势。特别是随着现代农业、农村家庭工业和生产生活服务业创业主体快速成长,拥有投资创业性收入的农民群体将呈现迅速扩大的趋势;随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深化,农民来自土地、住房和集体资产分配的财产性收入将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城落户、转换身份,实现城乡社会流动的群体将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同时,随着城乡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低收入群体将呈现总体缩小的趋势,但农业劳动者群体增收慢、城乡低收入家庭收入增收难的问题可能更加突出。这就需要我们在“收入过万”的条件下,更加关注欠发达地区的加快发展,更加关注高平均数下掩盖着的不平衡性,更加关注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采取更多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从消费结构来看,随着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城市化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刺激消费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消费潜力将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农村居民物质消费水平将迅速提高并逐步从物质消费为主向文教娱乐、休闲旅游、医疗保健等精神消费拓展。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促进城乡人员的沟通、城乡文明的渗透,缩小城乡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差距。

这些结构性变化,表明我省“城乡二元分割”的状况已经得到了明显缓解,统筹城乡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的新阶段。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认识我省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牢牢把握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新要求,把全面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把不断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继续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作为推动经济较快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持久动力,更加突出改革创新,更加突出基层基础,更加突出政府主导,在健全有利于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农业农村加快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推动资源要素更多更快地向农业农村配置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新的进展。

牢牢把握全面提升统筹

城乡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

我们要深入总结我省统筹城乡发展的成功经验,准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在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的新阶段,继续保持走在前列的良好发展势头。

把全面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发展作为根本要求。“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失衡,表现为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市民与农民差距的扩大。“三农”工作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发展,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市民与农民差距,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在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的进程中,继续坚持把全面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工作着力点。一方面,要不断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推动政府公共资源和城市生产要素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倾斜,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使农业劳动者和农村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另一方面,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推动城市更多地吸纳农民进城就业,促进农民转变成为稳定就业和长久居住的城市市民。

把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作为战略途径。从一些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来看,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有利于降低城乡关系失衡程度,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这不仅为农民创业就业、落户城市提供了有效平台,也为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提供了有效通道。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是要以县域农村为载体,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既让留在农村的农民安居乐业,又为推进城市化提供坚实支撑。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共进,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继续坚持走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道路。一方面,要加快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促进在城市创业就业农民尽快转化为市民;另一方面,要加快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促进留在农村的农民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把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作为中心任务。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农民人均收入超过万元之后,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始终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着眼点。在不同发展阶段,促进农民增收的方法和途径又各有不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面对更加复杂和繁重的“三农”工作,仍然要坚持把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作为中心任务,并根据农民人均收入过万元后的新形势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新经验,积极探索转变农民增收方式、促进农业劳动者和低收入农户加快增收的有效途径。要通过组建股份合作实体、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途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创业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加快转变农民增收方式。要加大政府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保护力度和农业补贴力度,增加农业劳动者的保护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要加大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和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力度,推行合作扶贫、带动扶贫、搬迁扶贫、金融扶贫、科技扶贫、职能扶贫等方式,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还要通过建立健全职工最低工资水平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消费水平相挂钩机制和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农民工群体收入。

把建立健全资源要素向“三农”倾斜配置机制作为关键举措。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资源要素的配置容易倾向于高收益高回报的非农产业和城市区域。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促进资源要素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我省在前一阶段的统筹城乡发展中,已经初步完成了公共资源配置在种类上对农村“补缺”的任务,正在逐步改变公共服务“城多乡少”的局面。下一步,我们要致力于建立健全资源要素向“三农”倾斜的配置机制。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体作用,将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更多地配置到农村,加快改变公共服务“城高乡低”的状况,促进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和城乡融合;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集聚,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

把深入推进城乡配套的体制改革作为重要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我省在前一阶段统筹城乡发展中,已对就业、教育、卫生、社保、金融、土地等体制作了大量有效的改革探索。下一步,我们要深入推进城乡配套的体制改革,促进农民群众平等参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公平分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农地经营、土地使用、集体产权、金融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内部的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互通、开放、融合的体制机制,既要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方面,推进现有制度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特别要以进城就业农民融入城市、有序转变为市民为突破口,在提供城市公共服务、放宽城市户籍准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实现养老保险转续、置换流转农村宅地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促进更多的进城就业农民落户城市、享有与当地城市居民同等权益。这方面,省级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为全省深化改革创造有益经验。

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统筹

城乡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场以协调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为主线的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社会变革充满希望,也具有挑战,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加以破解。具体到2010年,这方面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一要按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二要按照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要求,推进农民创业就业方式转变;三要按照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四要按照提升农村民生水平的要求,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五要按照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要求,推进城乡配套改革。做好这些工作,既要坚持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又要探索新的方法和路子。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领导,推动我省“三农”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