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实务方法合集12篇

时间:2024-01-08 10:31:42

初级会计实务方法

初级会计实务方法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学习方法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近几年来,我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在初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日益凸显出方法不当的问题,通过历年的观察、分析,笔者将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1)学习缺乏系统性、忽视对知识整体性、框架性的把握,偏重细节的学习;(2)尚未摆脱中学阶段单一接受式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意识缺乏,学习能力低下;(3)对相对枯燥的理论教学接受度低,学习乐趣不足;(4)学习视野狭窄,忽视专业以外的其他课程。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五个方面加以引导,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1 强调学习框架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建立两层次学习框架

第一层次是指课程整体框架,反映本科期间专业课程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教师根据大学期间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及其体现出的课程之间的关系绘制出这一框架图,在指导课上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比较直观的了解大学四年所学课程之间的关联,从而更加明了每门课程的价值所在,而不再是孤立的去学习某门课程。

第二层次是指单一课程的内容框架。每门课程都有教学大纲,用以明确本门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体现课程的知识框架,但其提纲挈领的功能性往往为学生所忽视。因此,我们从两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建立课程框架。

第一,教师根据初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绘制出各章节之间内在联系框图,指导课上,在强调框架重要性的同时展示给学生,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即在头脑中建立直观的知识框架,并指导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充实、丰富、强化这一框架,这样,当课程结束时,学生所学知识不再是支离破碎的,而是彼此相连,从而使学生真正学懂本门课程,最大限度的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

第二,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课程手册的作用。课程手册是由教师结合初级财务会计讲义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自行编制的,是对上述课程框图的细化、补充和拓展,每章通常由六部分构成,并根据各章内容和教学需求斟酌增减,基本内容包括:(1)学习目的;(2)主要内容;(3)课堂讨论或练习;(4)复习思考题;(5)补充习题;(6)课后要求。各部分内容不是简单的按顺序列示,如学习目的在综合描述之后,还会穿插在主要内容部分与其对应,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学习该内容所应实现的目的;课堂讨论或练习部分也同样穿去与主要内容对应。课后要求部分主要包括对每章讲义的阅读要求、根据课程进度对企业报表的阅读要求、对于自设虚拟企业经济业务补充和处理的要求、完成课后学习笔记的要求。

2 指导学生做好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既包括课堂笔记,也包括课后笔记。记学习笔记是一个思考过程,既使学生在课堂上紧随教师的思路,又有助于课后对知识的梳理、总结。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初即对学生明确学习笔记的重要性,并对做笔记的方法做出进一步指导。

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打印的课程课件,而不再做手工笔记,即使做,也往往是对板书或课件的简单抄写,因此,教师要明确课堂笔记记录的内容,它不是单纯的文字抄写,而是伴随着思考对关键知识点、拓展内容、未能理解部分等的纪录。

课后笔记主要包括学生课下自习时所作的总结性笔记、读书报告等,是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入思考。课后笔记首先要做的是对已学内容的整理总结,明确所学内容在课程框架中的位置、加深对细节的理解、解决课堂中形成的疑问、补充课堂笔记不完整的部分。可见,记学习笔记这种方法虽然看起来比较陈旧、落伍,但事实上,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

3 指导学生设立虚拟公司,将课程所学理论知识尽快与实际相联系

初级财务会计主要讲授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对于未接触过会计知识的学生来说,如何使其进入专业角色,接受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形成会计思维方式是专业学习的首要一步。因此,要求每名学生自学习始,建立一个虚拟公司,自任公司的财务负责人,虚拟公司可能发生的经济业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思考,就自身当时掌握的知识而言,能够设计出哪些经济业务,而作为财务人员,自身的职责又有哪些,能够为公司完成哪些会计工作,解决哪些问题,并要求学生付诸实施形成报告。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加,学生还要不断为公司增添新的业务并进行处理。这样,一方面使相对枯燥的会计理论“活了”起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尽早联系在一起,为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脱钩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强调质疑的重要性

质疑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从历年初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实践看,爱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学生比例逐年降低。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与学生单独面谈等方式发现主要是三方面原因引起的:其一,习惯使然,即已经养成机械的学习方法,教师怎么讲就怎么记,懒于动脑,是自主学习能力低下的直接表现;其二,在发现问题时未能及时发问,也未做记录,之后忘记或懒于发问;其三是最常见的,即认为问题过于简单,羞于发问。对于第一种情况,除了在指导课上强调质疑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这在前面几点中已有阐述,这里不再赘述。针对第二种情况,指导学生养成随时记录、随时发问的习惯,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要随时提问,一来可以解答自身的疑惑,同时可以引发其他同学的思考,增加课堂活跃度;在自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随时记录,即形成前述学习笔记的一部分,待以后寻求答案。对于羞于发问的学生,上课之初即强调一种思想:一个问题,无论在别人看来多么简单,弄懂了对自己而言就是有价值的。

初级会计实务方法篇2

(一)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我院会计专业根据国家会计专业初级资格鉴定的内容和要求,设计《财务会计》课程标准,使《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会计初级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把会计初级职业资格标准细化,融入到《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当中。《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和会计职业资格企业会计岗位技能对应表如下:

(二)教材的对接

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材,为了体现“课岗证”一体化教学,我们选用了两套体系的教材。上学期采用基于工学结合、校企联合编写的教材,这套教材打破了传统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设计,以培养具有会计核算能力为重点,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会计工作任务为载体,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和会计工作岗位的职业情境中,认知会计情境,接受会计核算任务,与他人分工与协作,完成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的核算。下学期选用的教材是全国会计初级资格考试指定的《初级会计实务》教材,帮助学生考取会计初级资格证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的对接

过去我院《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主动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辅的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与职业能力标准很不相适应,因此我院会计专业教学团队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基于工作过程、以任务为驱动、以实践为导向开展项目化教学。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我们灵活运用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操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能够将一定的教学任务通过目标设定和任务分解,按流程组织开展实施。通过项目教学,我们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职业定位明确、动手能力较强、综合素质全面、岗位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教学效果

(一)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

《财务会计》课程实施“课岗证”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由原来的“逼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了,很多同学表示对会计职业又有了重新的审视和计划。

(二)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

实践性教学是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提高全面素质、实现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和手段。《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以后,我院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通过计算机网络实训平台和手工实训两种实训方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会计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

初级会计实务方法篇3

参与式教学法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一种先进教学方法。顾名思义,参与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深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是充分肯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传统的“教学”思想转变为“学教”思想,让教师在从属位置上扮演引领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而让学生在主导位置上对特定学习内容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论学习,再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财务会计作为一种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其系列课程一般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会计学和高级会计学等,其中初级会计学作为该系列的基础,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初级会计学,又称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学等,是财务会计学的基础。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并能对工业制造企业的简单会计业务进行证、账、表的会计处理。

一、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首先,初级会计学是一门接地气的基础性应用型课程,因其基础性,该课程往往被安排在经济管理类本科的大学一年级开设。其次,授课对象往往对会计缺乏感性认识,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大一新生刚刚结束紧张的高考备考学习,久在象牙塔中,缺少接触社会的机会和经历,很多学生对初级会计学课程难免会产生先入为主的陌生感、距离感和神秘感。基于这种背景,将参与式教学引入该课程教学,在增强学生对会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理论教学,然后再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简单的会计实务问题,无疑比传统的课堂填鸭式理论说教更加有效。

二、初级会计学课程引入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点

引入参与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转变思想,放弃其在传统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转而接受其在教学中的从属位置,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应用型实验和成绩评价的教学全过程中。具体而言,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点。1)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应把握好引入该方法的时机,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收放自如,同时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讲授教学法。如果没有教师的有效引导,很难想象做为授课对象的大一新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初级会计学的学习中。为此,要求教师能够敏锐地抓住学生对会计的点滴感性认识,并对这些感性认识进行合乎逻辑的理论提炼,从而帮助学生在课后阅读教材时能快速理解书中所言。例如,在第一节课时,教师可通过提出“什么是会计?”、“人类为什么需要会计?”等问题,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而面对学生们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应该符合逻辑地做总结,指明:从古至今,人们总是追求用最少的劳动耗费去获得最多的劳动成果;那么何为“最多”和“最少”?这就涉及到“计量”问题;而需计量的“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具体又是什么呢?这涉及到“确认”问题;“确认”和“计量”之后,要怎样表达出来呢?这又涉及到“记录”和“报告”问题。由此教师就能引导学生做出总结:会计核算的流程就是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而这个流程的实际工作表现就是:证、账、表。教师将这一主线阐述清楚之后,再对具体知识点适当展开,学生就应该能够结合自己的感性认识,逐步理解会计的产生、目标、本质、程序、对象、职能等理论知识点了。上述教学过程,如果任由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讨论和总结,或者完全由教师填鸭式讲授,都难免使得课堂效率低下。所以,参与式教学方法与传统讲授教学法并不冲突,而是可以相辅相成,共同提高教学效果。2)实验教学方面,教师应在自行设计或选择合适的实验素材的同时,赋予学生强烈的角色带入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学习完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之后,初级会计学课程必须有实验环节,要求学生以全岗会计的角色,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难度适宜的工业制造业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中。由于本课程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财务会计学的“基础”,所以实验素材不必十分复杂,业务能够涉及工业制造业“筹资”、“供”、“产”、“销”、“利润形成和分配”等环节,使学生将借贷记账法进行简单的运用、掌握证、账、表的基本流程即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完全退到二线,鼓励学生自主或通过相互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工作的重点则是观察学生的实验表现,适时指导,并做好实验点评和总结。3)教学考核方面,应改变单纯由教师给成绩的做法,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效果和成绩评价的比重。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目前考核学生是否通过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指标是该课程的综合成绩,综合成绩一般由期末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按60%和40%的权重加权计算得到,其中,无论是卷面成绩还是平时成绩,都由教师给出。这种评价方法可能会使学生产生“为使老师满意而学习”的想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为此,把参与式教学引入初级会计学课程,还应赋予学生参与教学考核的权利。比如将综合成绩的组成设置为三部分:期末卷面成绩、参与教学的表现、平时成绩,建议将三者的比例设置为4:4:2,其中卷面成绩来源于考试情况,平时成绩来源于学生出勤情况,而“参与教学的表现”则主要由学生互评和自评产生,这样也可增加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的同辈比较,增强相互学习和竞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也更利于教师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孔龙,李蕊.参与式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5(3).

[2]麦海娟,麦海燕.高校学生自主参与式会计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9).

[3]祁芳梅.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参与式方法的应用[J].中国证券期货,2012(12).

初级会计实务方法篇4

1、财务管理可以考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注册会计师证书、注册管理会计师证书(CMA)以及税务师证书。

2、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初级会计考试科目包括《经济法基础》和《初级会计实务》。参加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人员,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才可获得初级资格证书。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科目包括:《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和《经济法》。参加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的人员,应在连续的两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方有机会获得中级会计资格证书。高级会计职称考试科目为《高级会计实务》。参加高级资格考试并达到国家合格标准的人员,在“全国会计资格评价网”自行下载打印考试合格成绩单,3年内参加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有效。

3、注册会计师又称CPA,是指通过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并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人员。注册会计师专业考试科目为:《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战略与风险管理》,综合阶段为:职业能力综合测试。

4、税务师是指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取得《税务师职业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的、从事涉税鉴证和涉税服务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科目:《税法(一)》、《税法(二)》、《涉税服务相关法律》、《财务与会计》、《涉税服务实务》。

(来源:文章屋网 )

初级会计实务方法篇5

(一)美国的财务管理教学现状在美国,财务管理课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理财学原理(有人称初级财务管理);二是公司理财(有人称中级财务管理);三是金融理论与公司财务理论。理财学原理教材与公司理财教材经过几十年的不断补充和修订,现在已经相当成熟。所谓的中级理财学的名称大致为《公司理财》(CorporateFinance)、《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FinancialManagement:TheoryandPractice)或者《中级财务管理》(IntermediateFinancialManage-ment)。初级财务管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区别也非常明显。初级财务管理课程的设立旨在向理财学专业的学生介绍现代财务的一些基本理论,掌握一些必要的理财基本方法和理财基本技术。而中级财务管理课程注重概念的深入分析,比如对资本成本概念、现金流量概念等所进行的深入分析、注重方法的适用性分析,比如NPV、IRR等投资项目绩效评价方法各自适用于何种情况、注重系统理论的引介,比如有效市场理论、OPM、APM、无套利分析等等,注重文献性,在介绍有关财务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介绍有关理论的演变过程以及主要的学者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讲,惟有经过了中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学生们才算是开始接触到现财学的学术内核部分,为日后理财学的学习奠定一个深厚的基础。但是,美国的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大体相同,只是中级财务管理比初级财务管理内容深、难度大、理论性更强更复杂。美国的实践教学中,一般地,非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财务管理基础,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公司理财。可见,美国的初级和中级财务管理在内容上和层级上并不是一个递进的关系,二者内容不可避免地有所重复且教学中确实不易划分。

(二)我国的财务管理教学现状我们先谈谈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或核心课的设置情况。东北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主要设置了财务管理学基础、企业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投资管理、财务分析和资产评估课程。南开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主要设置了公司理财、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证券投资学、项目投资管理财务分析课程。广西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设置了初级财务管理学、财务预测学、财务决策学、财务预算学、财务会计学、财务控制学、财务分析学和高级财务管理学课程。2007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本着处理好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三个专业课程设置的关系,各相关教材之间内容分工的关系,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提出了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公司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投资学、成本管理、金融市场学、内部控制课程、会计学。可见,不管学校是否区分初级、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其主干课程设置大同小异,有的内容在主干课里,有的内容在选修课里,基本上主要内容都能够照顾到。我们来研究初级、中级财务管理内容的划分问题。为什么当初财务管理专业会有划分初、中级财务管理内容的要求呢?1998年教育部设置财务管理专业时参考了部分专家的建议,专家认为,一是应该像会计专业一样区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但是,会计学原理和财务会计有很大的区别,且会计专业是相当成熟的专业,不是新兴的财务管理专业可以类比的,将来随着财务管理学科的发展,也许可以弄出个初、中、高级财务管理来;二是美国财务管理课程虽然叫财务管理原理、公司理财、金融理论与公司财务理论,殊不知,美国的财务管理原理、公司理财是针对不同的对象且内容重复很大,只是难易有别。以下我们谈谈初级、中级财务管理的实践情况。

1.划分初级、中级财务管理院校的情况。东北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财政学院的财务管理专业设置了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其基本上是采用自己编写的财务管理系列教材,初级财务管理比较简单,介绍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但是,很多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若干年来没有区分初、中级财务管理,有的即便是名义上分,实质上也没有分,即用一本教材,分两个学期讲。正因为有难度,所以,实质上区分初、中级财务管理的院校不多。

2.实质上不划分初、中级财务管理院校的情况。中山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讲两个学期,他们用的是原版的美国教材,一本书讲两个学期,第一学期用英文课件,汉语讲解,第二学期用英文课件,英文讲解。老师能讲,学生能听懂。南开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只讲一个学期,相关内容用国际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学、项目投资学、金融市场学等做补充。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财务管理同样只讲一个学期,其理由是刻意区分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没有必要。

3.河北经贸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河北经贸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的设置及其变化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1)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名义上分成两门课,但实质上不分,还是一门课。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成立于1998年,在课程设置上,按照教育部划分初、中级财务管理的建议,主要借鉴了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财务管理专业建立之初,虽然名义上按照教育部的提法分成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两门课,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从内容上区分初、中级,讲的是一本书,只是授课时分成两个学期来讲。针对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财务管理教研室于2000年申报了河北省教育厅“新形势下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研究”课题,该课题主要是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改革方案,并于2003年8月获河北省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三等奖。但是,这也未解决初级和中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质性划分问题。(2)初级财务管理重新选择了《财务管理学基础》一书,进入实质性划分阶段。参考中国人民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做法,选择一本《财务管理学基础》,而中级财务管理教材没有变。为了避免内容上的重复,中级财务管理的前四章不讲,这样就进入了一个初中级财务管理实质性划分的阶段。后来,随着财务学科的发展和变化,我们淘汰了原来的中级财务管理课本,换了宋献中等人编著的《财务管理学基础》,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初级财务管理内容庞杂,和实际结合不紧。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二是中级财务管理教材陈旧的问题。受当时的条件、环境所限,现在看来,我们当时选用的中级财务管理确实跟不上我国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需要。#p#分页标题#e#

二、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学学术内容残缺目前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中的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专门化的财务管理学学术内容残缺,不完整。比如,财务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不了解现代财务理论的基本结构,对基本财务概念领会不深;不了解资本预算编制的具体细节和具体技术,只是简单地知道一些项目绩效的评估方法,净现值、内含报酬率等;不掌握重要的财务估价思想和技术,更不清楚公司兼并、重组与破产所涉及财务问题的处理等等。强化财务管理学专业教育,首先应当保持在财务管理学学术内容方面是完整的、科学的和先进的,这是财务管理学教育水平的下限。可惜的是,在部分院校里,我们目前连这个下限都很难达到。

(二)初级和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重复初级和中级财务管理课程都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哪些初级讲,哪些适合在中级讲,一直是困扰理论界和教育界的难题之一。因为,财务管理学不像会计学那样成熟、统一,大家都达成了共识,也正因为这样,财务管理学的学科发展也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共鸣。

(三)选修课越设越多、导致主干课内容压缩根据实践的需要,我们陆续开设了预算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企业绩效管理、企业经营风险管理、集团财务管理、金融资产管理等课程。实践证明,这些课程,虽然适应了目前企业实际的需要,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但是,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即课程设置太细,越来越背离目前教育部倡导的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理念。实践的要求是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学习是毕生的事情,不能一劳永逸,因此,我们也不可能穷尽教育内容。指导思想的错误使课程设置越来越多,导致主干课内容压缩,学生和老师负担越来越重。我国的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历史不过短短的10年,财务管理学科的蓬勃发展与课程设置与内容建设的相对滞后形成鲜明的对照。针对上述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划分的难点在于主干课程内容体系的确定、划分,课时的分配,初中级财务管理内容的划分、规范。

三、财务管理专业初级、中级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一)涵盖内容的基本原则涵盖内容的基本原则应该围绕明确学生培养目标来进行。研究学生培养目标,明确塑造本科财务管理人才类型,据此界定财务管理应涵盖的基本内容。1.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通晓专业技术基础上的综合财务管理能力。财务管理专业是工商管理学科中一门具有很强的专业操作技能且综合性很强的管理业务。要求财务管理人才既有娴熟的业务操作能力,又能从战略上精通企业理财之道,能够把握市场和企业资源配置的机制,驾驭企业资本运营的能力,面对市场变化和复杂的财务现象进行财务预测、决策、计划和分析,能够把握财务管理和资金运动各环节及各个主、客体之间的内外联系,进行组织协调的能力。2.涵盖内容的基本原则应围绕明确学生培养目标来进行。与上述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涵盖内容的基本原则应该侧重于澄清财务管理核心基本原理,以及各理论模块之间的横向影响和纵向继承,尽量避免内容的庞杂以及深浅的失度。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内容体系划分与整合就是要将公司财务的系统理论与实务有机结合。在理论层面上,不但要阐释相对稳定和沉淀的理论成就,还要介绍基础理论方面最新的成果与进展;在实践层面上,坚持理论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箱,强化实用理财技术的介绍,提高财务管理理论的现实感和解释力。规范地界定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内容体系,研究如何建设一个科学、先进、合理、可行的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内容体系,满足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决策能力、批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全面系统地反映现代财务管理的最新发展水平和趋势,顺应信息时代的教育方式并便于教学的财务管理内容体系。

(二)基本内容涵盖的范围对财务管理应涵盖的内容,分层研究应纳入教学内容的知识板块,搭建本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架构,该架构沿着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进行,横向主要研究财务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技能;纵向主要研究对如何将财务管理知识按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进度从浅到深进行传授,知识前后如何继承。最后将研究结构形成一个较为科学、先进、合理、可行的财务管理专业内容体系。我们参考国内外的有关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确定基本内容涵盖的范围从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职能和技能,公司理财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到资本市场、投资管理、价值评估各个领域。财务管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由四个部分构成:金融经济学课程组、管理学课程组、会计学课程组与理财学课程组。金融经济学课程组、管理学课程组与会计学课程组的教学为财务管理学专业的学生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学术教育平台,为深入进行财务管理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课程体系的三个等级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课程是财务管理学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具体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课程,即基础类课程。包括初级财务管理、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学课程。第二等级课程,即中级类课程。包括中级财务管理、证券投资学、项目投资管理、财务分析和经营风险管理课程、成本管理课程。第三等级课程,即高级类课程。包括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课程。开设高级类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接触到更高级更为鲜活的理财问题,比如公司兼并重组问题等,传授给学生如何将财务理论科学地运用于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程序。

初级会计实务方法篇6

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初始化工作包括设置系统参数、设置科目、建立各种账簿文件、定义各种辅助核算、定义报表以及录入各种余额数据或者是发生额数据等。初始化工作只能进行一次,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后的核算工作。不论是从手工核算过渡到电算化处理还是更换会计电算化软件,都需要做初始化的工作。在初始化的工作中,将本单位要 采用的核算程序、方法、规则、基础数据录入电脑,使会计软件能适应本单位的核算、管理需要。本文就会计电算化的核算方法、规则的选用、科目的设置、报表定义等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

一、在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之前,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实施项目的主管人员应该与电算化软件公司的实施人员做好沟通、协商的工作 单位的会计主管人员对于本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比较熟悉,清楚实施会计电算化项目要实现哪些功能,达到何种管理的目的。但是,处于项目实施阶段时,单位的会计主管人员对于电算化软件如何实现某项具体的功能,如何才能达到自己需要的管理目标,还处于摸索的阶段。软件公司的项目实施人员对于自己公司的软件的具体功能,功能之间的细小的差别设置了如指掌。但是,对于实施单位的具体业务却不太熟悉,不清楚实施单位需要实现哪些具体的管理目标,哪些功能对单位的会计核算重要,哪些功能对该单位的会计核算无足轻重,单位要实现功能是否具备了客观的条件。因此,在项目的具体实施之前,单位的会计主管人员应该与软件公司的实施人员做好交流沟通工作,对软件的具体功能和单位的具体管理核算目标进行讨论,将二者之间协调起来,以避免在具体的实施工作中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并且制定出标准化的方案,标准化方案的制定应该做到尽量的细致、明确。在制定标准化的方案中还要注意满足单位现有的客观条件,既要避免那种没有实现条件的功能,又要为实施单位的进一步会计核算管理发展的需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二、单位在选择会计核算程序、方法、规则时,应充分考虑电脑处理会计信息快速、准确的特点

《企业会计准则》和各行业会计制度确定了很多核算程序、方法,单位应结合自身特点进行选择应用。它们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且能相互补充。在手工核算方式下,我们往往选用那些计算过程不能很复杂、会计处理不能太冗长、结果要求准确或较准确的方法、程序。而会计电算化由电脑执行程序自动处理会计数据,就可以不考虑计算的复杂性,只要求结果准确就行了。如成本核算中的代数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它的突出特点是计算复杂但是其结果很准确;再如存货收发计价中的个别确认法,它也是结果准确而对会计核算、库管要求甚高。所以代数法、个别确认法等应在会计电算化中广泛采用。然而,在会计实务中,初始化的方法选用问题,往往由软件公司辅助完成,将本单位的现行会计核算模式照搬到电算化中去,这样就无法充分发挥电脑处理信息快、准的优点。因此,我们应当从会计历史上去检索、选用适应电脑高速处理、结果准确的方式、方法和规则。因此,在由手工账过渡到电算化的过程中,应该了解电算化的特点与优点,摒弃传统的一些会计核算方法,采用适合会计电算化,能够充分发挥电算化功能的会计核算方法。

三、科目设置中应注意的问题

建账时要将收集到的会计科目加入软件系统,建立账务系统的会计科目体系。一般在建立账套的同时,电算化软件会根据你所选择的单位性质,按照会计规则默认安装一套会计科目。这些会计科目大都是总账科目,一般会满足单位的需要,不用再自行手工建立,但是各单位的会计核算的区别较大,明细科目还需要自己根据本单位会计核算的需要分别建立。在电算化账务系统中除了像手工账务一样要使用会计科目外,还要为每一个会计科目加入一个编码,另外还需要注意科目的性质、余额的方向,需要辅助核算的科目还要进行辅助核算方面的设置。在设定会计科目时需要重点注意以下问题:

(一)科目的设置要规范。财政部已制定的各行业会计制度中都系统地给出了总账科目及少量二级科目的名称和科目编码。在设定总账科目编码时必须符合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的有关规定,设立明细科目编码除会计制度有规定的以外,应该按上级主管部门和本单位的管理要求设定,以保证科目代码的规范系统性和统一性。尤其是集团公司,科目的名称、代码等一定要做到规范统一。

(二)科目的设置要简洁。在满足管理要求和适合计算机处理的前提下,力求代码简单明了、位数越短越好,既便于记忆又能提高录入凭证的速度,应当避免那些冗长而又无用的科目影响日常工作的效率。

(三)科目设置中应该考虑到业务的发展和会计核算的进步,注意科目的扩展性。会计科目体系一经设定,其代码结构就无法改变。修改结构只能通过重新建账实现,而重新建账将丢失已输入的所有初始化数据和已输入的凭证资料。因此在设计代码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要求。确定某一级明细科目的代码长度通常是以上级科目中所含明细科目最大可能达到的个数来确定的,例如,假设“应收账款”通常以客户或单位为来设置明细科目,明细科目的数量不同单位差异很大,少则几十个,多则成百上千,两位码长难以满足要求,要增至三位甚至更长,由于同级科目必须使用等长的科目编码,其他二级科目也要使用三位或更长的科目编码先按客户所属地区分类,设置二级明细。如果设定的分段代码位数较长而绝大多数上级科目所包含的明细科目个数不多时,其他科目的凭证输入速度势必会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像这样的科目在设置中便需要一些技巧,一般的会计软件会提供一定的辅助核算的功能,可以将这类科目的辅助核算的性质设置为“往来核算”,将往来单位作为辅助核算的明细项进行核算,这样既减少了明细科目的设置,又增加了往来核算的明晰性与灵活性。如果不想采用辅助核算可将明细科目先分类,按分类设置二级科目,然后再设置下级明细科目,如“应收账款”总账科目下细科目,然后再按客户名称设置三级明细科目。

四、初始数据的录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完成科目设置的工作后,即可将各科目余额输入系统,根据系统启用的月份不同,原始数据的录入也有区别。账务系统在一月份启用时只需输入上年余额即可,上年余额既是年初余额又是一月份的期初余额。

如果账务系统在其他月份启用,除需要输入启用月份余额外,还必须输入年初余额和一月到启用账务系统之前各月的累计发生额,这是为会计报表所准备的数据,如不输入累计发生额,由于会计数据缺乏连续性,在以后的查询及报表中如需要全年累计发生额,系统将无法提供正确的数据。但是仅仅是录入各月份的发生额,再查询以前月份的账户的明细时,还是不能得到结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如果单位的业务量小,凭证的数量较少,可以采取手工录入追加凭证的方法;另一种方法适用于更换财务软件的单位,与软件公司的人员协商,使用特定的软件,将过去使用的软件的数据转出来,再导入到新的软件系统中,这样做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丢失某些数据。总之,在会计年度中间实施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初始所涉及的问题较多,应尽量在会计年度的开始或者是结尾,来更换财务软件。

初始余额发生额数据录入完成以后,软件会自动地核对总账与明细账之间、借贷双方之间、总账与辅助核算之间的平衡关系,但是对这个步骤不要掉以轻心,急于进行日常的工作,应该将录入的数据与手工账之间进行仔细核对,确认二者之间无误后再进行日常的操作。原因是大多数软件在录入凭证后,初始的余额便无法改动,当使用一段时间后再发现初始的数据有错误,便没有办法改动,只能用调整凭证进行调整,或者是作废掉该账套重新再建立一账套,重新初始化。

五、报表初始化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会计软件中通常都预置了通用的会计报表,但除通用会计报表外,单位一定还需要其他报表,这些报表是无法预置的,需要重新设定。报表通常由表标题、表头、表体、表尾四部分组成,其中表体的设置是关键所在。表体中有两类数据,一类是固定的表项目,另一类是变动的数值性数据。数值性数据须设置取数公式,从账薄、其他报表中取来,随账薄中的数据变化而变化。但是取数公式的格式在不同的会计软件产品中各不相同,必须参考会计软件所属的用户操作手册。在定义报表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函数,财务人员一般不容易掌握。因此在初始化的过程中,这一项工作一般由软件公司的项目实施人员与单位的财务人员来共同完成。定义完报表以后还应该注意报表的校验公式的定义,校验报表内部、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避免出现一些低级的错误。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集团公司,集团内的各分公司向总公司提供的电子报表应严格符合集团公司所要求的格式,这样集团公司才能够进行合并、汇总工作。因此,为了做到严格的统一,像这一类的报表,集团公司应该首先定义出标准的报表,然后向分公司下发,分公司通过接收报表的方式,将标准化的报表接收到自己单位的账套中,而不应该由分公司自己定义这一类报表。

与一般的报表相比较,现金流量表的制作相对困难了一些。对于现金流量表的具体制作,不同的软件提供了不同的方法,各种方法之间的差别也比较大,我们在这里简单地总结一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在制作凭证的同时将涉及现金流的分录,归纳到不同的现金流项目中去;另一种方法是事后调整,制作凭证的时候不进行归类,等到会计期末,再由专门的制表人统一进行调整制作。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方式直截了当,做完凭证后随时可以得到现金流量表,但是对于凭证的制作人员的要求较高,凭证制作人员应熟悉现金流量表的制作。第二种方式对于凭证制作人员的要求较低,但是将工作量积攒到会计期末,制表人员的工作量较大,修改相应凭证后,制表人还得重新进行调整。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的方式。

初级会计实务方法篇7

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初始化工作包括设置系统参数、设置科目、建立各种账簿文件、定义各种辅助核算、定义报表以及录入各种余额数据或者是发生额数据等。初始化工作只能进行一次,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后的核算工作。不论是从手工核算过渡到电算化处理还是更换会计电算化软件,都需要做初始化的工作。在初始化的工作中,将本单位要 采用的核算程序、方法、规则、基础数据录入电脑,使会计软件能适应本单位的核算、管理需要。本文就会计电算化的核算方法、规则的选用、科目的设置、报表定义等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

一、在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之前,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实施项目的主管人员应该与电算化软件公司的实施人员做好沟通、协商的工作 单位的会计主管人员对于本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比较熟悉,清楚实施会计电算化项目要实现哪些功能,达到何种管理的目的。但是,处于项目实施阶段时,单位的会计主管人员对于电算化软件如何实现某项具体的功能,如何才能达到自己需要的管理目标,还处于摸索的阶段。软件公司的项目实施人员对于自己公司的软件的具体功能,功能之间的细小的差别设置了如指掌。但是,对于实施单位的具体业务却不太熟悉,不清楚实施单位需要实现哪些具体的管理目标,哪些功能对单位的会计核算重要,哪些功能对该单位的会计核算无足轻重,单位要实现功能是否具备了客观的条件。因此,在项目的具体实施之前,单位的会计主管人员应该与软件公司的实施人员做好交流沟通工作,对软件的具体功能和单位的具体管理核算目标进行讨论,将二者之间协调起来,以避免在具体的实施工作中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并且制定出标准化的方案,标准化方案的制定应该做到尽量的细致、明确。在制定标准化的方案中还要注意满足单位现有的客观条件,既要避免那种没有实现条件的功能,又要为实施单位的进一步会计核算管理发展的需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二、单位在选择会计核算程序、方法、规则时,应充分考虑电脑处理会计信息快速、准确的特点

《企业会计准则》和各行业会计制度确定了很多核算程序、方法,单位应结合自身特点进行选择应用。它们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且能相互补充。在手工核算方式下,我们往往选用那些计算过程不能很复杂、会计处理不能太冗长、结果要求准确或较准确的方法、程序。而会计电算化由电脑执行程序自动处理会计数据,就可以不考虑计算的复杂性,只要求结果准确就行了。如成本核算中的代数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它的突出特点是计算复杂但是其结果很准确;再如存货收发计价中的个别确认法,它也是结果准确而对会计核算、库管要求甚高。所以代数法、个别确认法等应在会计电算化中广泛采用。然而,在会计实务中,初始化的方法选用问题,往往由软件公司辅助完成,将本单位的现行会计核算模式照搬到电算化中去,这样就无法充分发挥电脑处理信息快、准的优点。因此,我们应当从会计历史上去检索、选用适应电脑高速处理、结果准确的方式、方法和规则。因此,在由手工账过渡到电算化的过程中,应该了解电算化的特点与优点,摒弃传统的一些会计核算方法,采用适合会计电算化,能够充分发挥电算化功能的会计核算方法。

三、科目设置中应注意的问题

建账时要将收集到的会计科目加入软件系统,建立账务系统的会计科目体系。一般在建立账套的同时,电算化软件会根据你所选择的单位性质,按照会计规则默认安装一套会计科目。这些会计科目大都是总账科目,一般会满足单位的需要,不用再自行手工建立,但是各单位的会计核算的区别较大,明细科目还需要自己根据本单位会计核算的需要分别建立。在电算化账务系统中除了像手工账务一样要使用会计科目外,还要为每一个会计科目加入一个编码,另外还需要注意科目的性质、余额的方向,需要辅助核算的科目还要进行辅助核算方面的设置。在设定会计科目时需要重点注意以下问题:

(一)科目的设置要规范。财政部已制定的各行业会计制度中都系统地给出了总账科目及少量二级科目的名称和科目编码。在设定总账科目编码时必须符合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的有关规定,设立明细科目编码除会计制度有规定的以外,应该按上级主管部门和本单位的管理要求设定,以保证科目代码的规范系统性和统一性。尤其是集团公司,科目的名称、代码等一定要做到规范统一。

(二)科目的设置要简洁。在满足管理要求和适合计算机处理的前提下,力求代码简单明了、位数越短越好,既便于记忆又能提高录入凭证的速度,应当避免那些冗长而又无用的科目影响日常工作的效率。

(三)科目设置中应该考虑到业务的发展和会计核算的进步,注意科目的扩展性。会计科目体系一经设定,其代码结构就无法改变。修改结构只能通过重新建账实现,而重新建账将丢失已输入的所有初始化数据和已输入的凭证资料。因此在设计代码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要求。确定某一级明细科目的代码长度通常是以上级科目中所含明细科目最大可能达到的个数来确定的,例如,假设“应收账款”通常以客户或单位为来设置明细科目,明细科目的数量不同单位差异很大,少则几十个,多则成百上千,两位码长难以满足要求,要增至三位甚至更长,由于同级科目必须使用等长的科目编码,其他二级科目也要使用三位或更长的科目编码先按客户所属地区分类,设置二级明细。如果设定的分段代码位数较长而绝大多数上级科目所包含的明细科目个数不多时,其他科目的凭证输入速度势必会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像这样的科目在设置中便需要一些技巧,一般的会计软件会提供一定的辅助核算的功能,可以将这类科目的辅助核算的性质设置为“往来核算”,将往来单位作为辅助核算的明细项进行核算,这样既减少了明细科目的设置,又增加了往来核算的明晰性与灵活性。如果不想采用辅助核算可将明细科目先分类,按分类设置二级科目,然后再设置下级明细科目,如“应收账款”总账科目下细科目,然后再按客户名称设置三级明细科目。

四、初始数据的录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完成科目设置的工作后,即可将各科目余额输入系统,根据系统启用的月份不同,原始数据的录入也有区别。账务系统在一月份启用时只需输入上年余额即可,上年余额既是年初余额又是一月份的期初余额。

如果账务系统在其他月份启用,除需要输入启用月份余额外,还必须输入年初余额和一月到启用账务系统之前各月的累计发生额,这是为会计报表所准备的数据,如不输入累计发生额,由于会计数据缺乏连续性,在以后的查询及报表中如需要全年累计发生额,系统将无法提供正确的数据。但是仅仅是录入各月份的发生额,再查询以前月份的账户的明细时,还是不能得到结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如果单位的业务量小,凭证的数量较少,可以采取手工录入追加凭证的方法;另一种方法适用于更换财务软件的单位,与软件公司的人员协商,使用特定的软件,将过去使用的软件的数据转出来,再导入到新的软件系统中,这样做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丢失某些数据。总之,在会计年度中间实施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初始所涉及的问题较多,应尽量在会计年度的开始或者是结尾,来更换财务软件。

初始余额发生额数据录入完成以后,软件会自动地核对总账与明细账之间、借贷双方之间、总账与辅助核算之间的平衡关系,但是对这个步骤不要掉以轻心,急于进行日常的工作,应该将录入的数据与手工账之间进行仔细核对,确认二者之间无误后再进行日常的操作。原因是大多数软件在录入凭证后,初始的余额便无法改动,当使用一段时间后再发现初始的数据有错误,便没有办法改动,只能用调整凭证进行调整,或者是作废掉该账套重新再建立一账套,重新初始化。

五、报表初始化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会计软件中通常都预置了通用的会计报表,但除通用会计报表外,单位一定还需要其他报表,这些报表是无法预置的,需要重新设定。报表通常由表标题、表头、表体、表尾四部分组成,其中表体的设置是关键所在。表体中有两类数据,一类是固定的表项目,另一类是变动的数值性数据。数值性数据须设置取数公式,从账薄、其他报表中取来,随账薄中的数据变化而变化。但是取数公式的格式在不同的会计软件产品中各不相同,必须参考会计软件所属的用户操作手册。在定义报表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函数,财务人员一般不容易掌握。因此在初始化的过程中,这一项工作一般由软件公司的项目实施人员与单位的财务人员来共同完成。定义完报表以后还应该注意报表的校验公式的定义,校验报表内部、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避免出现一些低级的错误。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集团公司,集团内的各分公司向总公司提供的电子报表应严格符合集团公司所要求的格式,这样集团公司才能够进行合并、汇总工作。因此,为了做到严格的统一,像这一类的报表,集团公司应该首先定义出标准的报表,然后向分公司下发,分公司通过接收报表的方式,将标准化的报表接收到自己单位的账套中,而不应该由分公司自己定义这一类报表。

与一般的报表相比较,现金流量表的制作相对困难了一些。对于现金流量表的具体制作,不同的软件提供了不同的方法,各种方法之间的差别也比较大,我们在这里简单地总结一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在制作凭证的同时将涉及现金流的分录,归纳到不同的现金流项目中去;另一种方法是事后调整,制作凭证的时候不进行归类,等到会计期末,再由专门的制表人统一进行调整制作。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方式直截了当,做完凭证后随时可以得到现金流量表,但是对于凭证的制作人员的要求较高,凭证制作人员应熟悉现金流量表的制作。第二种方式对于凭证制作人员的要求较低,但是将工作量积攒到会计期末,制表人员的工作量较大,修改相应凭证后,制表人还得重新进行调整。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的方式。

初级会计实务方法篇8

(一)会计人员胜任力的概念 胜任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麦克米兰博士于1973年在其《测验能力而不是智力》一书中提出。所谓的胜任力是指驱动个体人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反映的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个体人的知识、技能、个性与内驱力等。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在其的《管理会计实务分析》中将胜任能力定义为知识、技能和能力组合(KSA),并分12类列示了162 种能力组合。就会计学研究领域来看,学者更多使用会计人员能力框架来描述会计人员胜任力,虽然两者在称呼上有所差别,但两者的实质基本是一致的。归纳前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会计人员胜任力是指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这个工作中所应当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成为一名优秀会计人员所具有的潜在特质的能力集合。

(二)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构建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当具有科学性,会计人员胜任力指标的建立必须选择科学的方法,才能保证结果更真实的反映实际情况。其次,实用性,一方面构建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最直接的目的是为考查会计人员胜任力服务,但它不仅仅局限于此,它还应当对企业选拔和培养优秀会计人才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构建的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当适用于各行各业。第三,简约性,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问题。第四,动态性,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组织结构的变化,甚至是会计人员教育的提高,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也会随之变化。第五,层次性,一方面设计的指标应当具有层次性,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设计不同的指标。

(三)初级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AHP)来建立初级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又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逐层检验比较结果的合理性,由此提供比较有说服力的依据。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在确定会计人员胜任力指标权重时,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一是建立层次结构;二是构造判断矩阵;三是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一致性检验,四是组合权重计算及检验。

二、初级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选择与层次结构建立 初级会计人员胜任力一般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三个方面。(1)职业知识。作为一名初级会计人员首先应当系统掌握会计实务原理和职业知识,熟悉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并能够正确执行基本的财经法律制度。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系统地掌握了会计相关知识和方法体系,才可能形成独立处理一般会计事务的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因此,职业知识是衡量一名初级会计人员能否胜任这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2)职业技能。职业技能通常是通过后续教育和执业经验的不断积累而形成的能力。会计工作通常涉及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一名会计人员的胜任力不能局限于会计这个领域,他还应当具备与人合作、沟通、处理其它问题的能力。职业技能是职业知识的实践和升华,是各级会计人员能力差异的最主要表现。因此,专业技能是评价一名初级会计人员胜任力的又一项重要指标。(3)职业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人最基本、最深层次的能力,它直接决定了其他能力的形成。职业价值观是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建立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会计人员才能够正确认识职业道德和恰当地进行职业判断,并获得追求卓越的满足。因此,职业价值观是判断一名初级会计人员是否具备从事会计这项职业最基本的指标。

通过归纳学术界对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研究成果,本文除了选取职业知识(B1)、职业技能(B2)、职业价值观(B3)三个胜任维度作为评价初级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的一级指标外,还选取了财务会计与报告(C1)、管理会计(C2)、一般商业知识(C3)、信息管理知识(C4)、税务(C5)、相关法律知识(C6)、审计(C7)、团队合作能力(C8)、人际交往能力(C9)、沟通与协调能力(C10)、承受与应变能力(C11)、分析与判断能力(C12)、解决问题能力(C13)、客观公正(C14)、独立(C15)、遵守职业准则(C16)、承担社会责任(C17)、致力于终身学习(C18)等18项胜任要素,作为初级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的二级指标,并根据层次分析法的需要建立了初级会计人员胜任力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二)构造判断矩阵 用1~9标度法(见表1)和专家咨询法将同一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两两比较,确定两者之间的标度,并列出判断矩阵。

(三)计算判断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并检验一致性 判断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直接采用Matlab软件进行运算,得到最大特征根?姿max和归一化的特征向量?棕=(?棕1,?棕2,…,?棕n)T,?棕即为各指标的相对权重。然后将所得?姿max带入一致性指标CI=■和一致性比率CR=■进行检验(RI查表可得,)一般当CR< 0.1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对判断矩阵作适当的修正,直到具有满意的一致性为止。以胜任维度为例,按照以上方法和步骤,通过专家咨询首先得到初级会计人员胜任维度判断矩阵(见表2)。

运用Matlab软件,得?姿max=3.061,?棕=(0.490,0.198,0.312)T,

CI=0.030,CR=0.052

(四)计算组合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按照相同方法,可以计算指标层(胜任要素)各指标的权重。然而,以此得到的权重只是指标层相对于准则层(胜任维度)的权重,因此有必要通过组合权重的计算得出指标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设准则层B包含m因素B1,B2, …,Bm,其层次总排序权值(相对于目标层权重)为b1,b2, …,bm,指标层C包含n个因素C1,C2, …,Cn,它们对于其对应的因素Bj的层次单排序权值为c1j,c2j, …,cnj(j=1,2,…,m),则指标层C总排序权值为?棕i=■bjcij(i=1,2,…,n),(见表3)。设C层中的因素对上一层中Bj的单层排序的一致性指标为CIj(j=1,2,…,m),而平均一致性指标为RIj,则C层的总排序一致性比率为CR=■,当CR

按照相同的方法,得到初级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见表4)。

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率为:

CR=(0.490×0.020+0.198×0.038+0.312×0.021)/(0.490×1.32+0.198×1.24+0.312×1.12)=0.019

三、初级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

(一)为组织选拔优秀初级会计人员提供方法 传统的招聘选拔主要建立在对应聘者的教育背景、知识技能水平和既往工作经验等外显特征和门槛类指标的评价基础之上,而忽略了对应聘者潜在特征和鉴别类指标的考察。这种选拔往往对潜在的能够实现高绩效工作的应聘者和候选人起不到应有的筛选作用。而通过建立初级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体系将为招聘者提供科学、量化的指标,进而设置更合理的结构化面试题库,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总之,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决策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岗位能力需求框架,从而提高了招聘选拔优秀会计人员的效度和信度。

(二)为初级会计人员职业培训提供服务 培训是组织提高从业人员知识与技能,增加员工与岗位匹配度,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手段。然而,传统培训需求往往建立在企业任务或岗位需求之上,忽略对员工能力的客观评价,忽略员工的真实需求,把培训看作是员工必须履行的义务来对待,这些不利因素往往是导致员工培训缺乏积极性、培训项目设计不合理的重要影响因素。会计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培训组织者实施会计人员胜任力差距分析,更好地找出会计人员能力的薄弱环节,进而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避免培训的盲目性,提高培训效果。

(三)为会计人员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方向 职业生涯规划的最大好处在于它能够为员工提供发展方向,同时它还可以对员工朝着自己的预期目标发展产生激励作用。初级会计人员胜任力指标体系的建立,将为初级会计人员指明努力的方向――成为一名优秀员工的方向发展。同时,会计胜任力评价指标更加关注员工实现高绩效有关能力的提高,从而为企业和员工提供了一个共同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宏、张巍、宗文龙等:《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4期。

[2]邓传洲、赵春光、郑德渊:《职业会计师能力构架研究》,《会计研究》2004年第6期。

初级会计实务方法篇9

一、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招生制度改革的方针政策。坚持“育人为本、普职并重、公平公正、科学规范”的基本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具体目标

到2020年(即从初2017级开始),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加强素质教育、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到2021年,基本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

三、改革主要任务

(一)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1.“两考合一”、学完即考。继续完善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从初2017级开始实行学完即考。生物、地理在八年级下期进行考试,其余学科在九年级下期进行。

2.全科纳入、分类考试。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科目,依据课程标准、学科特点和加强实践精神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考试学科、考核学科和考查学科三类。

考试学科: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采取纸笔闭卷考试;外语采取纸笔闭卷考试(含听力测试,逐步过渡到纸笔闭卷考试加听说能力测试);物理、化学、生物采取纸笔闭卷考试加实验操作考试;体育与健康采取体能和技能测试。物理和化学、道德与法治和历史、生物和地理分别实行合堂分卷考试。考试学科由市教育局统一命题(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命题由省教科院组织)、统一组考、统一阅卷,各县(市、区)教育局具体负责辖区内考试的组织实施,旌阳区、经开区、市直属学校由旌阳区教育局统筹组织实施。

考核学科:音乐、美术(初2017级起)采取基础知识加基本技能测试,信息技术采取上机操作考试(初2017级起)。考核学科由市教育局统一制定考核办法,各县(市、区)教育局具体制定考核方案,并统一组织考核工作。旌阳区、经开区、市直属学校由旌阳区教育局统筹组织实施。

考查学科: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劳动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采取初中学校根据学科教学安排情况按期据实记录并考查。各县(市、区)教育局需制定考查科目评价办法,各初中学校依据评价办法制定各学科评价方案,从初2017级起实施考查。

考试学科、考核学科、考查学科均作为初中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

3.分值及成绩呈现和使用。

考试学科:总分为870分。语文、数学、外语分别为150分(初2017级起),其中外语听力测试20分,条件成熟时开展听说能力测试(最迟不超过初2020级);物理95分(笔试85分、实验操作10分)、化学70分(笔试60分、实验操作10分)、生物35分(笔试30分、实验操作5分);道德与法治60分、历史60分、地理30分;体育与健康70分。

考试成绩按照分数和等级两种方式呈现,等级分为7等,即A1、A2、B1、B2、C1、C2、D。分数用于高中阶段招生录取,等级用于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认定。

考核学科: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三科考核成绩为等级呈现,共分为四个等级,即:A(优)、B(良)、C(中)、D(不合格),考核成绩与高中阶段招生录取挂钩。

考查学科: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劳动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考查成绩为等级呈现,共分为四个等级,即:A(优)、B(良)、C(中)、D(不合格),考核成绩与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认定挂钩,不合格的不予毕业。

4.命题要求。落实重基础、重能力、重素养的命题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命题,不出繁、偏、怪题。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的联系,切合初中教学实际,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试题难度适宜,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和不同学校对录取新生的要求。低、中、高档难度题比例设置为6:3:1。

5.规范组织考试。市教育局统一牵头制定《德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德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务细则》,统一报名并统筹组织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办公室共同实施。考点原则上设置在县(市、区)人民政府所在地。进一步完善对考点设置、考试试卷领取及保管、考试实施和试卷评阅的相关要求,确保考试公平公正。

(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从初2018级开始,建立全市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管理平台和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以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记录为主要依据,通过记载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评价及成长发展状况;各学科学业成绩和学习小档案;参加专题教育、学校和班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个性特长”及获奖情况;身心健康状况;艺术特长和基本素养;校本课程考查结果等内容及典型事实材料,全面、客观反映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成长过程。

建立规范的评价体系。严格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形成档案、公示审核、监督等评价程序,确保评价内容客观公正、真实有效,评价过程公平、公正,评价结果公开透明。逐步形成以事实为依据,客观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

加大对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运用。综合素质分为A、B、C、D四个等级。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并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挂钩,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改革完善招生录取办法

1.合理下达招生计划,统筹普职协调发展。按照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原则下达招生计划,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工作。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基本情况、招生计划、招生简章、资助政策、惠民政策等信息面向全社会和各初中生源学校公开。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统招计划以50%以上的比例合理分配到服务区内的初中学校,重点(示范)等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将一定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

2.完善自主招生政策。在部分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开展自主招生,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引导学校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培养为重点开展研究,逐步构建初、高中学段融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自主招生计划原则上不超过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的5%。进一步制定完善自主招生工作办法,明确工作流程、招生计划、录取办法、遴选标准、工作纪律,实行计划公开、考核办法公开、考核结果公开,严格招生考试保密纪律。自主招生工作在每年4月进行,5月初完成。

3.完善特长生选拔方式。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畅通特长生成才渠道,促进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为目标,制定完善包含体育类、艺术类、科技创新类等类别的特长生招生办法。对特长生招生计划进行单列,原则上不超过招生计划的5%,经市教育局批准的艺体高中可不受比例限制。

4.清理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类、科技类、比赛类、过程评价类等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呈现;保留身份类、烈士及军人类、见义勇为类加分项目。

四、实施步骤

(一)2017—2018学年度

1.启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研究制定《德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德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务细则》,清理加分项目。

2.在全市范围全面开展音乐、美术学业水平考试。

3.制定出台《德阳市初中毕业生体育与健康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办法》,进一步规范体考组考和测试标准,选择样本学校开展测试标准研究。

(二)2018—2019学年度

1.实行地理、生物学完即考。初2017级在初二下期期末开展地理、生物学科(含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初中理科实验操作考试阅卷方式,采用高速扫描仪扫描条形码答题卡的阅卷方式。

2.建立信息技术上机操作考试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在市直属和部分县(市、区)学校开展试点。

3.制定2019年《德阳市初中毕业生体育与健康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测试标准》,调整体育考试必考、选考项目,增加体育考试分值10分。

4.建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市直属和部分县(市、区)学校开展试点。完善修订《德阳市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

5.完善并修订普通高中自主招生办法。

6.全面审定各学校考查科目评价办法。

7.修订完善《德阳市特长生招生实施办法》。

(三)2019—2020学年度

1.进一步完善《德阳市艺术类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办法》,在全市范围开展音乐、美术学业水平考试。全面开展信息技术上机操作考试,各初中学校均开展考查科目评价,完成“全科开考”的改革目标任务,考核学科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挂钩。

2.制定《德阳市初中毕业生体育与健康学科学业水平考试考务细则》,完善2020年《德阳市初中毕业生体育与健康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测试标准》,调整体育考试必考项目,增加体育考试分值10分。

3.全面推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在初2018级毕业时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挂钩。

4.各项招生制度完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规范有序,计划设置恰当,学生合理分流。初步形成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重要参考、统一招生和自主招生相结合的多元化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录取体系。

5.建设听说语音室,全面开展英语学科听说训练。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职责

县(市、区)教育局要在市教育局的统筹规划下,及时成立中考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落实职责,明确分工,建立有效工作机制,有序推进落实中考改革各项要求。

市、县两级教育科研部门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特长,加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调查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推进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数据支撑。

(二)加强保障能力

各县(市、区)要保障经费投入,加强考试机构、考务组织、考场基础条件、招生录取等方面基本能力建设,确保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市教育局统一建立涵盖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教学质量监测信息化平台并提供各县(市、区)使用。

(三)落实教师配备保障

根据艺术、体育学科改革任务要求,按照《美育改革备忘录》确定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配齐、配足音乐、美术学科教师;按要求到2020年配齐、配足体育学科教师。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艺体学科教师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四)加强标准化考点建设

初级会计实务方法篇10

一、标准成本法应用相对落后的成因

标准成本法是通过精确和慎重的成本差异计算分析,找出导致成本超支或成本节约的具体责任人,对已明确的成本超支或成本节约进行经济处罚或奖励,使成本的实际发生额最终与制定的标准成本一致的一种较先进的成本管理制度。标准成本法体现了既要管钱,也要管人;既管理经济结果,也管理经济过程的观念[1]。但是,标准成本法目前在我国产品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相对落后,尤其是在中小型企业中,很难见到应用的踪迹。究其原因,既有会计教育落后于经济管理发展客观要求的原因,也有会计制度设计缺陷的原因。1.会计教育落后于经济管理发展的客观要求会计人员的学历和职称结构目前还不够理想。笔者根据张立恒所提供的河南省国有单位和县级以上集体单位会计人员学历和职称结构的数据资料[2]进行归纳和统计,其结果如表1、表2所示。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综合发展情况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该数据应当具备一定的说服力。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会计人员的学历和职称明显偏低,本科以上学历的会计人员仅占9.04%,大专及以下学历的会计人员占比高达90.96%;会计师及以上职称者仅占16.69%,其中还有4.65%的人没有被聘用,初级会计师及以下职称者占比高达83.31%。省级国有单位和县级以上集体单位的状况尚且如此,广大农村和乡镇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会计人员的学历层次、职称水平可想而知。标准成本法也称标准成本会计,是西方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管理会计学科大多在本科教育才开设,大专、中专学校多以学生学不了该课程或会计从业资格和初级会计师考试中没有该内容为由没有开设该课程。目前的会计从业资格和初级会计师考试没有管理会计的知识内容;中级会计师考试中,标准成本法只是《财务管理》科目中的一节,考试的机率和分值都很小;注册会计师考试中,标准成本法也仅为《财务成本管理》科目中的一章,虽然考试的机率和分值有所提高,但所占分值比例很小。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现实中有80%以上的会计人员没有接受过标准成本法的教育,能分析、管理、参与决策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短缺,总体结构失衡。可见,我国的会计人员标准成本法应用教育落后于经济管理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标准成本法应用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2.会计制度存在管理和设计的缺陷造成会计教育落后于经济管理发展客观要求的原因,主要是我国会计制度存在着管理和设计的缺陷。(1)《会计法》执行力建设疲软《会计法》第38条明确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3]。”但从表2中可以看出,会计岗位上的无证人员占到了8.04%,且现实中会计主管人员多由单位领导指派,无从业资格证、无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无会计工作经历的“三无”人员不少,外行领导内行在财务管理上早已成为见怪不怪的事,法律规定形同虚设。这说明我国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较为严重,《会计法》执行力建设疲软。(2)会计考试报考条件门槛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是会计工作管理的第一道门槛。而2012年12月6日财政部颁布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第8条规定申请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应具备的条件是:“遵守会计和其他财经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报考条件中没有学历、会计工作年限的限制,尤其是没有会计专业的限制。如此低的考试门槛,导致会计人员不用接受标准成本法教育就能轻松过关。这与《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所确立的发展目标———培养和造就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富于创新的会计人才队伍,确立我国会计人才竞争优势,建设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存在较大差距。(3)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内容设计有缺陷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分为初、中、高3个级别,初级和中级需要通过全国统一考试,高级会计师资格则采用考评结合方式进行。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科目为《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两个科目,其中《初级会计实务》考试内容没有标准成本法应用所要求的知识内容;中级会计师资格考试科目为《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和《经济法》三个科目,其中《财务管理》中只是用一节的篇幅简单地阐述了标准成本法的局部知识;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科目为《高级会计实务》一个科目。三个级别的考试内容不仅较少而且都不涉及标准成本法的知识和内容。这种考试制度设计忽视了会计专业如《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等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导致许多会计人员在会计知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阻碍了会计业务的规范化处理,无法保障标准成本法的应用。(4)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设计有缺陷1986年12月,财政部颁布《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以下简称“旧制度”),2014年1月1日在大中型企业停止使用,小企业还可继续使用。取而代之的是2013年8月16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以下简称“新制度”),小企业参照执行,金融保险业的企业不适用。旧制度是按照制造成本法的原理来设计制定的,不允许企业随便使用标准成本法进行产品成本核算,所有企业只能使用制造成本法进行产品成本核算,才能保证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数据的统一性和可比性。新制度倡导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成本构成和管理目标的特点,可选择制造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成本核算方法中的任意一种进行成本核算,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对产品成本核算多维度、多层次的需要。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的缺陷,限制了标准成本法的应用,这是我国标准成本法应用相对落后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改变我国标准成本法应用相对落后的对策

1.创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机制,促进会计人员知识的补充和更新大量低学历、非会计专业的人员进入会计行业,加上国际会计趋同,会计人迫切员需要加强继续教育。但传统的继续教育效果不好,多流于形式,会计人员缺乏继续学习的动力,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多为被动地学习。为此,必须创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机制,进一步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各项制度,营造良好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氛围。一方面,会计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强对会计人员持证上岗规范化检查督办工作力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地会计学会组织机构,分期分批组织初、中、高级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考前的培训,每一个级别的培训可采取第一次免费、第二次半费、第三次全费的措施,将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费用的收或免、不同级别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与否等与会计人员的切身利益挂钩,最大限度地激发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会计人员知识的补充和更新。2.提高高等学校会计教育质量,提升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如前所述,我国会计队伍庞大,但学历水平、职称结构、业务水平普遍偏低,高素质的会计人才短缺,整体素质不高,总体结构失衡,这不但与会计考试制度的缺陷有关,更与会计教育质量不高相关。众所周知,我国的中专教育早已取消了入学考试,学生的基础知识不足以消化和理解会计学科的有关知识,明显缺乏成长为会计人员的基本条件。大专教育近年来因生源质量下降,即使是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也不一定能完全掌握会计学的相关知识,更不用说非会计专业或其他途径取得大专学历的学生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没有对任何学历、专业和从事会计工作年限作要求,致使大量低学历、非会计专业的人员进入到会计行业。一些大中专学校围绕“考试”内容修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把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过关视为专业教育教学目的,教学质量评估以会计从业资格证合格率论英雄,忽视了严密、系统的专业教育与培训,导致会计人才的培养标准降低。一门学科知识的获得和掌握主要依靠学校系统性、综合性、规范化的教学,会计学知识的获取尤其如此。所以,要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严把会计人员的“入口关”,不断提高我国高等学校会计教育的教学质量,这是最根本的措施和最有效的途径。为此,一是要将各类会计资格考试报考的首要条件规定为会计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二是会计师考试必须逐级报考,不允许越级报考。3.改革会计考试管理制度,促进会计人才健康成长目前注册会计师考试明显比会计职称考试吃香。这是因为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性价比明显高于会计职称考试,获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后就业率高、待遇好、受人尊重。国营企业以外的企业大多不认可会计职称考试,即使获取了中、高级会计师证书,聘用机率也很小,难以与薪酬挂钩。从表2可以看出,初级会计师以下人数高达83.37%,中级会计师人数只有13.72%,而高级会计师人数仅为2.97%,会计人才的分布、层次和类别等结构明显不合理,与《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力争使初、中、高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5:4:1的要求相距甚远。这就是差别性较大的考试制度带来的结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在报考的门槛、考生的会计素质、考试的难易程度上要做到相对公平,特别是要将注册会计师报考的首要条件修改为必须是持有中级会计师资格证书的人员。这不仅能有效地激活中高级会计师考试,而且能有效地解决许多注册会计师没有从事会计工作经验和业务核算能力的弊端。4.科学设计考试科目、内容和难度,完善会计人才评价机制无论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还是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均应当围绕会计核心专业课程来进行。要逐步取消《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基础》、《经济法》和《税法》等会计辅助课程的考试,增加《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考试内容。科学设计考试科目、内容和难度,进一步完善会计人才评价机制,实现会计人才队伍协调健康发展。建议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设计为《会计实务基础》、《成本会计基础》、《财务管理基础》和《管理会计基础》四个科目;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为《初级会计实务》、《初级成本会计》、《初级财务管理》和《初级管理会计》四个科目;中级会计师资格考试为《中级会计实务》、《中级成本会计》、《中级财务管理》和《中级管理会计》四个科目;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为《高级会计实务》、《高级成本会计》、《高级财务管理》和《高级管理会计》四个科目。会计考试是会计工作的风向标。只有通过会计考试改革,引导和推进会计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高,会计事业才能蓬勃发展,先进的会计核算方法和技术才能得到应用;只有从会计教育的源头抓起,注重和强化会计人员创造力的培养,会计人员才能产生超越记帐会计能力之上的会计感悟创造力,即财务分析、财务监督、参与经济决策等方面的能力,才能使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作者:毛波军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培霖,黄桂杰.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讲解[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4:219.

初级会计实务方法篇11

考生在备考会计基础的时候应该准备教材和课件这两种学习资料,先通过听课件的方式理解知识点,跟着老师了解大概的框架,之后再看教材进行巩固学习,之后做题强化。初级会计实务是考初级会计师的其中一门课程。学好初级会计实务首先要具备最基础的会计知识,比如T字形账户、借贷记账法等。

在有最基础的会计知识后,建议购买相关的初级会计实务书籍,先从目录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然后开始一章一章的学习。

每次学习后要进行相关的习题练习,巩固知识,多去做做试卷与案例,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消化学到的知识。

与此同时,充满信心。初级会计实务不是很难,多记忆多背诵多练习,两三个月就能学好。如果考初会的话,经济法也要好好学哦。

(来源:文章屋网 )

初级会计实务方法篇12

二、影响会计继续教育质量的因素分析

衡量会计继续教育的质量,应以是否完成或达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中所确定的任务、原则和要求为标准。即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讲求时效、学以致用的原则。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级别。而目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现状,若以上述标准来衡量存在诸多问题。

(-)集中培训问题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以学历情况分析,研究生为0.07%,本科生为1.97%,专科生为14.75%,中专生为27.20%,中专以下的为56.01%。学历不同其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目前会计继续教育采取连续集中培训的方式下,可以说,在较短的时间内,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大部分会计人员难以接受超大量的培训内容,而直接影响培训质量。

(二)培训内容的问题

目前会计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每年均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并使用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系列教材,由于教材和培训对象的通用性和单一性,即培训教材不分高级、中级和初级,培训对象不分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等,结果造成培训内容与本职工作需求严重脱节,如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接受企业会计制度的培训,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使部分会计人员失去学习兴趣,而直接影响培训质

量。

(三)培训组织问题

目前会计继续教育的培训组织,一般都是采取高级、中级和初级合并、混合、而又集中统一培训,组织者们为节约培训成本,普遍实行大课堂教学,一个课堂容纳几百人,在教学条件不能满足的条件下,讲课教师不得不以通读教材的方式完成培训内容,整个课堂气氛死板,师生之间难以交流,造成教师读得无味,学生听得无奈,而直接影响培训质量。

(四)培训考核问题

目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主要是以一份试卷完成考核内容,虽然培训单位要求课前签到,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此项考核很不严肃,情同虚设。在不分级别培训,考试内容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一份试卷有多少内容是学员独立完成的,有多少内容代表着培训的真实收获,值得怀疑。甚至有些会计人员不愿意参加培训学习,只在考试时抄抄写写以应付了事。所以说,单一试卷的考核方式直接影响培训质量。

三、会计继续教育的层次划分

分析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提高会计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环节,是在培训中应全面实行层次划分,具体包括:对培训人员、培训内容和培训考核方法进行层次划分,实施从不同层面对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

(-)培训人员的层次划分

培训人员的层次划分是指按会计人员职务和所在行业(或系统)的分层次。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职务分为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其中高级会计师为高级职务,会计师为中级职务,助理会计师为初级职务。会计专业职务是区分会计人员从事业务工作的技术等级。建议会计继续教育应严格执行《暂行规定》中三个级次的划分,并按照行业(或系统)组织培训,以便理论联系实际,使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通过继续教育都能有所提高,以达到会计继续教育的实际效果。此层次的划分是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基本前提。

(二)培训内容的层次划分

培训内容层次划分包括培训内容的横向和纵向分层次。培训内容的横向分层次是指在培训人员分层次的基础上,结合每一层次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责,分别使用三个层次的培训教材,目前,《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中规定,高级会计师的基本职责是:负责草拟和解释、解答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系统或在全国施行的财务会计法规、制度、办法,组织和指导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一个系统的经济核算和财务工作,培训中级以上会计人才。会计师的基本职责是:负责草拟比较重要的财务会计制度、法规、办法,解释、解答财务会计法规、制度中的重要问题,分析、检查财务收支和预算执行情况,培养初级会计人才。对初级会计人员也规定了相应的基本职责。应对高级会计人员进行相关内容的全面系统培训,不仅包括新制度的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