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经济学合集12篇

时间:2023-08-31 09:22:31

初级会计经济学

初级会计经济学篇1

一、《初级会计学》课程教学问卷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的对象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类专业学生,调查专业涉及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贸和保险学等专业,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了解程度及兴趣;第二部分是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手段的满意程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9份,回收率89.75%。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的初级会计学教学工作主要由四位老师承担,54学时,3学分;教师均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案例教学及少量的互动教学为辅。

(二)调查结果统计

1、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了解程度及兴趣。调查结果表明,98%的学生在学习《初级会计学》之前对该课程不太了解,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对该课程的感知程度,86%的学生认为开设该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90%以上的学生不了解会计学与经济类学科的关系,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初级会计学》课程没有兴趣。因此,教师在授课前应该向学生详细介绍会计学与经济类学科的关系,增强学生对学习《初级会计学》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

2、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表明,对《初级会计学》教材非常满意的学生仅占11%,说明目前的会计学教材还存在较大缺陷,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程度普遍不高,主要原因是内容太专业,学习方式太枯燥;另外,部分学生感觉教学内容与将来工作关系不大,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被动式学习,为了考试、为了文凭而学习等。因此对非会计专业在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应有别于会计学专业,如何从经济管理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及知识,使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与企业管理相融合,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教学方式及手段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表明,23%的学生对目前的授课方式是不满意的,78%的学生希望教师多结合案例教学,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效果相对而言比较好,92%的学生认为开设实验课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二、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是否明确,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的进行。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类本科专业《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会计学专业大同小异,都是培养会记账、算账、报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会计专业人才。在该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学没有体现出不同专业学生的优势。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不是生产者,因此,《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因专业而异。

第二,教学内容不合理。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指引下,教学内容不合理,针对性不强,没有体现出经济类专业会计学教学的特色,对会计学专业和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讲授内容一样。主要包括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循环及报表的编制等,重点是怎样进行会计核算。这些内容对刚刚进入大学而且对企业的相关运行还一无所知的大一学生来说,是很难接受的。根据调查,学生普遍反映接受不了、入门难,进而挫伤他们学习会计的积极性和兴趣。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针对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会计课程较少,学完《初级会计学》课程后没有后续的相关会计学课程的学习,不能满足经济类专业本科生对会计学知识的不同层次的多方面需求。

第三,教学方法单一。虽然在《初级会计学》的教学中都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是采取的依然是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授、布置作业、考试评分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经济类学生学习会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的会计学教师大多是会计专业出身,80%的教师同时还具备注册会计师资格,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际从事会计工作的经验。因此,在教学中缺乏理论联系实际。

三、经济类专业《初级会计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大多从事经济管理类工作,由于这些工作和会计信息密不可分,因此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必须懂得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会计信息产生的过程,但是不需要他们记账、算账以及编制相关会计报表。这就要求经济类专业《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重点定位在培养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培养懂会计、会用会计的经济管理人员,要求他们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能看懂会计报表并进行相应的分析。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教材的选用。目前我国国内的《初级会计学》教材有很多,但大多是针对会计学专业的,重点介绍如何做会计,在教学的难度上偏难,不太适宜经济类专业的教学需要。因此,应该选用与经济类专业密切相关的、跟踪学科发展动态的高质量的最新版的教材。另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组织教师自己编写教材,并且每年都要根据最新的会计准则进行修改。

2、具体的教学内容。由于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因此教学内容应该在了解会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掌握会计与经济活动的联系以及如何使用会计信息方面。具体来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点讲授会计学概论,包括会计法规、会计基本原则、会计假设和会计报表等内容,同时还可以根据专业特色来设计相关章节,而对于如何做账的部分如会计凭证、账簿等学生了解即可。

3、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教师不仅是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者,而且应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者。因此,课堂教学内容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重视对学生进行“立体式教育”。

(三)在教学方法上引入案例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优化,同时引入案例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在《初级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同时还可以使抽象的会计知识变得更具体,克服学生对学习会计的恐惧心理。另外在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同时应大力推行实验教学法,如在会计凭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展示收款、付款和转账凭证实物,说明填制方法与注意事项,同时发给同学具体的凭证,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案例自己练习填写;在会计报表的课堂教学中,展示主要会计报表实物,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讲解其构成、格式、编制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继续以案例指导学生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会计报表的产生过程,以更好地达到使用会计信息的目的。

(四)优化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初级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应该加强社会实践,提高会计实务能力。首先,创造条件把会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派送到知名的大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学习,以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其次,学院可以聘请适当数量的知名注册会计师定期给学生作报告,并与会计教师进行座谈,增加会计教师的感性知识,使双方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朱海涛.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问题[J].财会月刊(理论),2007(1).

2、陈亚民,王天东.从MBA教育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问题[J].会计研究,2003(15).

初级会计经济学篇2

会计初级官方教材是《初级会计职称教材》。《初级会计职称教材》是2011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初级会计职称教材》由财政部组织编写、出版和发行。2009年全国统一的考试教材为“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两本教材分别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

会计初级官方教材是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分别出版。

(来源:文章屋网 )

初级会计经济学篇3

会计考试分职称和执业两种考试,职称分初级、中级和高级;执业考试分CPA(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和ACCA等外国考试。对于准备从事企业会计的人员,需要先考取会计证,并尽早为考中级做好准备(考中级需要会计年限,从会计证获得日期算);会计初级并不是必须要考的,报考中级不一定要初级职称,只须达到一定的会计工作年限即可报名,但只有获得中级一定年限后才可以报考高级(高级是考评结合的);我国会计法规定财务负责人必须具备中级职称,所以考中级对于每个会计人来说都是必须的。若准备到事务所发展人员的可以先考CPA,但CPA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会计主要相关考试简介

(一)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从业资格是指进入会计职业、从事会计工作的一种法定资质,是进入会计职业的“门槛”。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人员,以及外籍人员在中国大陆境内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

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报考条件:凡符合《会计法》、《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申请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均可报名考试:坚持原则,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热爱会计工作,秉公办事。申请人具备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中专以上(含中专,下同)会计类专业学历(或学位)的,自毕业之日起2年内(含2年),免试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或者珠算五级)。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一般由省级财政部门组织,考试及报考时间全国各省有差异。考试时间:每年分别在上下、半年设立两次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约在每年的4月和11月。

(二)初级会计职称初级会计职称考试也称初级会计资格考试,根据现行会计职称管理规定,考取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后,可以聘用为会计员和助理会计师,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实行全国统一组织、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考试命题、统一合格标准的考试制度。(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考试年度的5月第三个星期六。(以当年公布的报名时间、考试时间为准)。初级资格考试分两个半天进行,初级会计实务科目为3小时,经济法基础科目为2.5小时。报名时间一般安排在考试年度上一年的10月中旬到11月底。

(三)中级会计职称

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也称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根据现行会计职称管理规定,通过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后可以评定会计师职称。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实行全国统一组织、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考试命题、统一合格标准的考试制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考试年度的5月第三个星期六、星期天。(以当年公布的报名时间、考试时间为准。考试科目为《财务管理》、《经济法》、《中级会计实务》三个科目。其中《财务管理》、《经济法》为2.5小时,《中级会计实务》为3小时。报考条件:坚持原则,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以及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无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履行岗位职责,热爱本职工作;具备会计从业资格,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报名参加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的人员,除具备以上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五年;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四年;取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会计工作满二年;取得硕士学位,从事会计工作满一年;取得博士学位。对通过全国统一的考试,取得经济、统计、审计专业技术中、初级资格的人员,并具备以上基本条件,均可报名参加相应级别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条件中所规定的从事会计工作年限是指取得规定学历前、后从事会计工作的合计年限,其截止日期为考试报名年度当年年底前。

(四)高级会计师资格

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是由人事部和财政部联合组织的全国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工作的考试环节,这项考试是为了加强高级会计专业人才联合体建设,提高会计专业人员素质。改革高级会计师资格单一评审办法,探索科学、客观、公正、公平的高级会计师资格评价办法而设立的。考试由国家统一组织。符合高级会计师评审条件的考生,只有通过这项考试取得高级会计师考试合格证书后,才能进一步参加高级会计师评审。每年九月的第1个星期日。《高级会计实务》,考试时间为210分钟。考试方式采取开卷笔答方式进行。主要考核应试者运用会计、财务、税收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政策法规,分析、判断、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和解决会计工作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报考条件:申请参加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规定的高级会计师专业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各地具体规定有所不同,请查阅当地的报考条件;经省级人事、财政部门批准的申报高级会计师专业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的破格条件。一般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报名。

(五)注册会计师

中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设立的执业资格考试,是取得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必备条件。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于1991年12月7日到8日首次举办,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吸引力的执业资格考试之一。各科目考试时间如下:会计180分钟,审计、财务成本管理150分钟,经济法、税法、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120分钟。第一阶段,设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等6科。这是专业阶段,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注册会计师执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是否掌握基本技能和职业道德要求。第二阶段,设综合1科。这是综合阶段,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在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中运用专业知识,保持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与职业道德,有效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考生在通过第一阶段的全部考试科目后,才能参加第二阶段的考试。两个阶段的考试,每年各举行1次。基于第二阶段的考试侧重于考查考生的胜任能力,建议考生在参加第二阶段考试前注意积累必要的实务经验。英文测试: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各科目均不设英文附加题。新考试制度下2009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专业阶段6个科目的试题中均指定特定试题(各科指定1~2个小题,以下简称指定试题),考生可以选用英文

作答。对可以选用英文作答的特定试题,在试卷中都有明确的提示。对指定试题,考生可以自主选择中文或者英文作答,如选择英文作答,该小题须全部使用英文。对指定试题外的其他试题,考生一律用中文作答。对指定试题全部使用英文作答、并且答题正确的,奖励5分。每科合格成绩分数线仍为60分。根据《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办法》的规定,符合下列条件的中国公民,可报名参加考试(报名不受户籍限制):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具有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学历、或者具有会计或者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六)注册税务师

1998年开始时实行资格认定考试,自1999年开始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据权威部门统计,截止2008年底,国家每年举行一次统一考试,已累计考试11次,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一般为每年6月最后一个周末,从周五的下午开始,每半天考试一个科目,每科目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时间为6月20、21、22日。考试科目:现行注册税务师考试共考五个科目:《税法(一)》、《税法(二)》、《税务实务》、《财务与会计》、《税收相关法律》。考试均采用闭卷笔试的办法。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纪守法,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参加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参加全部科目考试的报名条件:非经济类、法学类大专毕业后从事经济、法律工作满八年;经济类、法学类大专毕业后,或非经济类、法学类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经济、法律工作满六年;经济类、法学类大学本科毕业后,或非经济类、法学类第二学士或研究生班毕业后,从事经济、法律工作满四年;经济类、法学类第二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后,或非经济类、法学类硕士学位后,从事经济、法律工作满两年;取得经济类、法学类硕士学位后,从事经济、法律工作满一年;获得经济类、法学类博士学位;在全国实行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已评聘了经济、会计、统计、审计和法律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经济、会计、统计、审计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者,从事税务业务满一年。报名时间:报名时间一般设在考试年度上一年的12月份,按属地管理的原则,一般按地区为单位进行组织。

(七)MPAcc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ofProfe-ssional Accounting,简称MPAec)项目,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于2003年底设立的专业学位项目。会计专业硕士学位面向会计职业,以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熟悉市场经济规律的高素质、全方位的管理型、应用型会计人才为最终办学目标。考试时间:每年的10月最后一个双休日。考试科目:政治理论、英语、综合知识(含财务会计、语文、数学、逻辑),共计3门。其中,政治理论考试及面试由各招生单位单独组织,时间自行安排;其余2门全国联考,其中外国语只限英语,MPAcc英语科目的考试与在职人员攻读其他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使用同一试卷,听力测试成绩计入考生外语总成绩。考试方式:笔试+面试,达到各试点院校划定的最低录取线,根据笔试成绩,结合工作业绩、本人资历和面试成绩,综合考察,择优录取,其中优先考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的级财务、会计审计人才。招生对象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本科学历,截至报名日期止从事会计或相关领域的实际工作两年以上(即在获得本科学历后工作两年以上)的在职人员。自2009年起,应届本科毕业生也可报考。

(八)ACCA ACCA成立于1904年,总部位于伦敦,是全球最具规模的国际专业会计师组织。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专业会计师组织,ACCA目前在中国拥有超过20000名会员及34000名学员,并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深圳以及香港设有共6个办事处,在澳门设有一个联络中心。要成为ACCA的会员,学生必须通过ACCA十四门专业考试并获取三年财务及会汁相关工作经验。此三年相关工作经验可在考试之前、中、后累积,并且不限地域、行业、公司/机构性质等。详情请访问http://renzheng.csese.省略/。人学资格:凡具有教育部认可的大专以上学历的申请者,即可报名成为ACCA正式学员;教育部认可的高等院校在校生,顺利通过第一年的所有课程考试且年龄在18岁以上,即可报名成为ACCA正式学员;未符合以上报名资格的申请者,而年龄在21岁以上,可循成年考生(MSER)途径申请入会。该途径允许学生作为ACCA校外进修生学习,只须在前两年的连续四次考试中通过MMA和MFA课程,便能以正式学员的身份继续考其他课程。

(九)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International Certified InternalAuditor,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是由总部设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internal Au-ditors,IIA http//:省略)出题并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用20多种语言进行统一考试。1998年月11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首次在中国开考。CIA证书永久有效,持证者每两年需参加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所规定的后续教育。考试时间、地点:每年举行一次,在11月第三周的周六、周日举行,上午:8:30-12:00,下午:2:00-5:30。考点分布在哈尔滨、沈阳、长春、北京、天津、济南、南京、上海、杭州、武汉、成都、重庆、贵州、广州、深圳、郑州、西安、合肥、长沙、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昆明等地。

(十)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考试)

AICPA成立于1887年,目前拥有超过33万名会员。考生通过四门考试,并取得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缴纳65美元可以申请成为AICPA会员。科目考试范围:Partl,审计及签证(Auditing&Attestation);Part2财务会计及报告(Financial Accounting&Reporting);Part3法规(Regulation);Part4商业环境及理论(Business Environment&Concepts)。考试方式:计算机全英文考试。分为单项选择题和综合模拟题,分别占70%和30%左右。每考过一科可以保留有限期限18个月。对英语要求很高,至少应该具备CET6、托福600、雅思6或者相当的英语水平。具体参阅省略。

(十一)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为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推出的专业资格,在全球各行业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客观地评估了学员对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知识体系掌握的能力和技能,是全球认可和推崇的管理会计领域权威认证。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成立于1919年,总部设立在美国新泽西州,拥有遍布全球265个分会的超过65,000名

会员。IMA于07年底正式进驻中国,截止2009年9月,在中国有1300多名会员。学员一般可以在半年一两年内考下CMA,中文网站:省略.cn。

(十二)英国国际会计师公会(AIA)英国国际会计师公会成立于1928年,是五大国际会计认证机构之一,AIA的执业资格受法律许可在欧盟各国、加勒比海沿岸多国、非洲多国以及中国香港等地可依法从事执业会计、审计工作。AIA设有16门课程,全部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共A、B、c、D、E、F六个模块。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资格证书。MA于1997年进入中国,并推出了面向中国的国家差别化课程。目前已有AIA毕业生300余人,学员5000余人。AIA基础阶段共有6门课程,分别是:PAPER1――Financial Acco-unting 1(财务会计1);PAPER2――Business Economics(商务经济学)原:Economics(经济学);PAPER3――ManagementAccounting I(管理会计1)原:Cost Accounting(成本会计)PAPER4――Law(商务法);PAPER5――AuditingandTaxation(审计和税法);PAPER6――Statistics and Data Processing(统计与数据处理)。

(十三)英国国际会计师公会(ACA)

2006年5月,ICAEW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合作开展ACA培训项目。中国注册会计师报考ACA获得10门专业阶段的面试,只需通过5门科目考试,通过前四门考试的学员,可以选择去英国接受六周培训。培训末,有机会在英国工作。考试分专业阶段和高级阶段。专业阶段由两部分组成,knowledge and application;高级阶段包括各3.5小时的technical papers和4小时的案例分析。

三、2010年会计类考试时间安排

初级会计经济学篇4

    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企业跨国经营、资本跨境流动日益频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到2020年,是我国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时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已取得显着的成就,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位。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凸显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会计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会计人才是学校会计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需要加大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工业设计、知识产权、食品安全、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开发力度,重视传统服务业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

    会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作用日益被人们所关注。会计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也是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要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努力打造一支职业道德水准高、业务娴熟、技能综合、职业判断能力强的会计人才队伍。

    培养会计人才需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历年人才市场用人单位纷纷发布有关会计人才需求信息,还有一些有关会计人才的社会调查和研究报告。这些资料表明市场需要会计人才的如下信息:

    1.需要会计人才的类别

    例如:“2010年11月16日,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对中国国家人才网、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人才招聘网站发布的北京地区会计人才需求信息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当天发布约4 000个会计职位需求信息,其中,高级会计职位约600个,如总会计师、首席财务官、财务总监等,占总需求量的15%;中级会计职位约1 100个,如财务经理等,占总需求量的28%;初级及以下会计职位约2 300个,如会计、出纳等,占总需求量的57%。”可见,用人单位大量需要中级和初级会计人员。会计人才市场,需要做基础工作的会计人员会减少,中、高层次会计人员将会增加。“据调查,美国企业中只有29%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报表及相关工作等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工作,71%的会计人员从事资本运作、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等管理工作。”

    2.需要有实务经历的会计人才

    “在任职要求方面,是否具有会计实务经历已成为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重要条件,大多数要求具备6年至10年,甚至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具备上市公司或知名企业财务工作经验者会被用人单位优先予以考虑。”

    3.会计人才的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时不单纯看重学历,更注重其是否具有实际能力,企业要求会计人才具有综合能力,本科毕业生要具有实践能力。”市场真正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会计人才,单纯注重文凭的时代已经过去。有的调查资料显示:会计人才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现在大多数企业注重的是实际的做账,要的是实务操作能力,没有实际的操作能力是难以胜任的。同时,会计人员还要有综合分析的能力,如可以根据财务部门的原始资料,来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还要具有财务管理的能力,主要包括投资、资金分配、资金运营的能力等。”

    (三)适应市场会计人才需求的“三业”会计实验模式

    适应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学校需要加强会计实验教学。在高等院校会计实验教学取得重大成就的情况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提出有关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原则和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能力为重,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可见,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需要加强实验室基本建设,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学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要途径是强化会计实验教学环节,具体模式是在原有会计实验基础上建立“三业”会计实验模式,即学业——学科会计实验,就业——高级会计实验,创业——开拓会计实验。“三业”会计实验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系统性,是学业的学科会计实验、就业的高级会计实验、创业的开拓会计实验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第二,层次性,是按会计实验的要求分层次渐进地进行实验,依据专业课程进行学业的学科会计实验,在其基础上进行就业的高级会计实验,在就业的高级会计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创业的开拓会计实验。第三,仿真性,是学业的学科会计实验、就业的高级会计实验和创业的开拓会计实验,模拟企业实际发生的规范化的会计实务与其相关实务而进行的实验。通过“三业”会计实验培养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会计人才。

    二、学业要求:学科会计实验

    (一)学业——学科会计实验的定位

    学业的学科会计实验是指依据学校会计专业设置的课程按规定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实验。每学习一门会计专业课按照会计专业教学计划的规定要与其内容相适应进行会计实验教学,如学习《会计原理》或《初级会计》、《基础会计》之后,要进行《会计原理实验》或《初级会计实验》、《基础会计实验》,在学习《财务会计》之后要进行《财务会计实验》。会计实验是一门必须学习的课程,学生进行会计实验经考试或考核合格,才算是完成了这门学业。会计实验课是授予会计学士学位的重要要求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四条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一)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基本技能是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主要的操作系统。会计的基本技能是会计核算基本技能和会计管理基本技能。会计的基本技能主要是通过实际操作即会计实验才能获得。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技能,是授予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关于授予学士学位的规定,以及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学业——学科会计实验的定位,是要培养初级和中级会计人才较好地掌握会计学科的基本技能——会计核算基本技能和会计管理基本技能。对于培养初级和中级会计人才是否是降低了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07-30发布)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这说明高等学校是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但在高级专门人才中,按其水平和职责不同可以划分为初级人才、中级人才和高级人才。所以,学业——学科会计实验定位为培养初级会计人才和中级会计人才并没有降低培养会计人才是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

    按照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培养初级会计人才定位的要求是:初级会计人才的岗位主要是日常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工作,能按照法规进行日常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办理税务事项,胜任内部审计等一般工作;同时,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搜集、加工处理、传递、贮存、提供和利用信息。

    按照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培养中级会计人才定位的要求是:中级会计人才是在初级会计人才水平和职责的基础上,提升和扩大水平与职责:设计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规避法律风险(包括合理纳税),处理特殊经济业务(如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等);开展会计知识管理与精细管理,实施重点管理与内部会计控制;建立与应用融入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

    (二)学业——学科会计实验的内容

初级会计经济学篇5

关键词 知识经济 社会初级会计人员培训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变革与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首要资本,知识经济的特色就在于创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教育必须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通才教育,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日益普及,使会计人员对现实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适应性较差。当前为企业管理提供服务的会计及其模式,有些内容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我国会计教育体系中,会计学历教育、会计继续教育以及会计职称、资格等考试培训构成了会计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知识经济逐步渗入经济生活,培养会计人才要结合我国社会实际和未来的需要,未来会计的发展与创新应从初级会计基础教育抓起,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继续教育则应使会计人员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会计理论知识和方法。这里就重点阐述对社会初级会计人员的培训及继续教育的变革创新的思考。

一、社会初级会计人员培训的应试教育弊端及改革创新的思路

我国现行的会计教育中对初级会计人员培养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学校的会计学历教育,二是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对社会人员的会计培训。但不管是哪个途径,我国《会计法》都明确规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所以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课程就成了培训初级会计人员的必修课程。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课程包括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或珠算五级,前两门是笔试理论考试,后两门是实务操作考试,从考核结构来看,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确实是考试的最优结构,然而就在这种最优结构考试后,很多通过考试并取得会计证的人员对现实的会计工作无从入手,根本不能运用考试课程中所学的内容来胜任会计职务。这是为什么呢?归根到底,这就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首先,两门理论考试课程的内容主要是理论基础概念知识及法律条文,虽然包括实务知识,但却限于纸上谈兵,为了通过考试,不管是培训教师和还是应试学生都只会注重考试内容的讲述和学习,而不会花时间进行会计实务操作的训练。其次,初入门的应试学生仅靠对这几门课程的学习,内容范围非常有限,尤其是对非会计专业的社会人员,根本不能对会计工作有详细的认识,即使通过考试也只停留在对会计入门概念的理解上,无法进行实际的会计工作。所以切实改变目前应试教育对人才的束缚,转向素质教育,培养优秀会计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会计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方向。

1、对初级会计人员的培养层次主要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会记账、算账、报账,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对初入门的会计人员除了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内容外,还应增加手工会计实务操作和电算化会计操作相结合的考核,加强对初级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业务实操知识的培养和提高。更新培训内容,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丰富相关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向网络化、管理型发展,掌握必要的网络和应用软件知识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人员的必然要求。

2、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有关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去感知、认识和交流信息。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使学生接受到更多、更新的知识,丰富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解决,逐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探究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所学的知识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使学生获得能够受益终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3、针对社会初学会计的人员,应将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以加强学生的职业经验的训练。可以设计模拟现场业务范例,购置供实习使用的各种凭证、账簿、报表、操作台等,让学生亲自操作,按会计工作程序进行综合训练。还可以在学生中分组,分别循环扮演会计部门中的不同角色,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岗位职责的认识和掌握。在会计实验室里模仿从多媒体教室里学到的会计案例知识,进行会计核算模拟实习,以此验证从案例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从而增强了动手能力,加深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

二、会计继续教育的变革和创新

在我国,会计继续教育是会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财政部发文做了明确的规定。会计继续教育是对正在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以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以及为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进行的再教育、再培训。我国现在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大多流于形式,去参加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自己,而是为了财政局年审会计证的需要才参加继续教育的,面对知识经济对会计教育的影响,不仅要在会计学历教育上进行变革和创新,而且还要在会计继续教育上进行变革和创新,要求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1、树立会计人员终身继续教育理念,增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积极性。在知识经济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非常重要,大力宣传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竞争意识,使广大财会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都积极支持、关心、投入会计继续教育的活动中。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不仅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实际需要,更是适应社会形势及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起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的理念,使“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我必学”,增强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做到自觉主动学习、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适应工作需要。

2、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效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应坚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和学以致用,将重点内容放在会计人员急需的会计理论与业务知识更新、会计法规条例变更修订、技能训练补充、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在具体继续教育的内容选择上,还要充分考虑会计的具体工作差异、根据会计专业技术资料(职称)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级别,按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来划分。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会计人员应设定不同的继续教育内容,使每位会计人员都能从培训中真正受益。

初级会计经济学篇6

(一)考试大纲变化情况

财政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关于印发**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务日程安排的通知》会考[**]46号中规定,**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继续使用**年度考试大纲,即教材基本上没有变化。对于已经参加过**年度会计职称考试的考生,可以使用年考试用书进行复习,但需要注意新修订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暂行条例内容,待**年度考试用书出版后,及时将新教材的主要变化之处予以更正。

(二)题型

从近几年考试情况分析,**年《初级会计实务》考试题型仍然是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客观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其中单项选择题20道题,每题1分,总分20分;多项选择题15道题,每题2分,总分30分;判断题道,每题1分,总分10分,答对得1分,答错倒扣0.5分。主观题包括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计算分析题有4道,每题5分,总分分;综合题共2道,总分20分。考试题型仍然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分析题、综合题五种。

(三)题量

客观题主要是检测考生对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主观题主要是检测考生对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全部业务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融会贯通能力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实务操作能力。从题型分值来看,单选题在五种考试题型中难度最小,考生能否在单选题中尽可能高地拿到分数是顺利通过考试的基础,而多选题是分值最高、难度最大的题型,同时也是考生能否通过考试的最大障碍。

二、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教材复习要点分析

(一)《初级会计实务》

根据已公布的**年度考试大纲,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实务》教材内容仍为7章。初级会计实务内容不多,而且重点突出,每年的考试重分值的题目主要集中在第2~3章中。分析近三年考试试题,笔者将教材中的章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非常重要),第二章资产、第五章收入、费用和利润以及第六章财务报表,这三章的考试分值一般占全书的70%左右;第二层次(重要),第一章总论、第三章负债和第七章成本核算;第三层次(比较重要),第四章所有者权益。教材中涉及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六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是历年考试命题的重点,考生应重点掌握该部分内容。考生还应认真分析以前年度的考题,因为综合题部分一般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出现,而且都是与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相结合。如**年同时考到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具体项目的计算,题型都是先做日常业务,然后计算具体项目的金额,这较以前是个重要变化,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

(二)《经济法基础》

根据已公布的**年度考试大纲,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料考试《经济法基础》教材内容仍为章。经济法基础分为税法和经济法(含会计法)两部分内容,其中第一部分经济法内容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八章,第二部分税法内容包括第三章至第七章。从近几年考试情况分析,2007年及年税法内容所占分数为70%左右,经济法知识所占分数为左右,这和以前相比是个很大的变化。教材内容虽然比较多,但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核,会计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流转税法律制度、所得税法律制度和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一般都是主观题的考核内容。

三、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备考策略分析

(一)明确学习目的

参加会计职称考试目的就是要考试合格,要建立一种强有力的自信,相信自己一定会通过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态度决定一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而不是部分考生所考虑的只是尝试着去体验考试。

(二)讲究学习方法

初级会计经济学篇7

会计准则是一种产权制度,、而制度变迁是制度的重要领域。会计准则从其产生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经济和客观环境的而发展,面临了创新和变迁的。会计准则变迁是指会计准则变化的过程,表现为会计准则的替代、转换与交易的过程。在这一变迁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会计准则存在经济后果,经济后果体现在会计准则变迁的动力、主体、变迁方式等方面。

一、 经济后果是会计准则变迁的外动力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说”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现象,它是和“技术说”相对应的一种假说。美国著名会计学者泽夫(Zeff)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1978)一文中指出:经济后果就是会计报告将影响、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这些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又可能对其它团体的利益产生影响。另一位学者司可脱在其著作《财务会计》中把经济后果定义为:经济后果是指不论有效证券市场理论的含义如何,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公司的价值。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更多的利益集团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准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令人瞩目”,泽夫还认为:“经济后果学说代表了会计思想真正的革命 ,和经济后果已成为当今会计的中心问题 ,且很可能是 20世纪 7 0年代的最富挑战性的会计问题”。

会计准则的变迁并不取决于主体的偏好,而是决定于客观因素的要求与变化。会计准则变迁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内动力和外动力两方面。 [①]内动力指会计准则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的内在矛盾;外动力是指变迁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断进行新、旧准则的成本—效益的与比较,从而做出是否变迁、怎样变迁的选择,在此过程各个主体主要是出于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相关利益者的效用和利益,这也就是说不同的会计准则对相关利益者的经济影响是不同的,当一项新的准则对大多数利益相关者来讲是有益的,变迁过程就会比较容易,相反变迁过程就会比较困难。不同的会计准则所产生的经济后果是不同的,因此变迁过程中,各方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有的利益相关者赞成,有的却是反对。

二、 经济后果与会计准则变迁主体

按泽夫的定义,笔者认为经济后果分为两种层次,第一层次经济后果,它将直接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我们把它理解为直接经济后果;第二层次,我们称之为间接经济后果,这些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又可能对其它团体的利益产生影响。在会计准则变迁过程中,不同利益集团对这两种经济后果的感受是不同的。

按照制度变迁理论,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不同利益集团所采取的行动总是不同的。诺思把这些不同的利益集团按行动的先后分为初级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集团。其中初级行动集团的决策支配了制度变迁的进程,次级行动集团是用于帮助初级行动集团获取收入的一些制度安排变迁 [②] 。

按照制度变迁理论,会计准则变迁的过程要通过利益集团的行动才能实现。会计准则的变迁一般经历了以下五个步骤:(1)由于市场规模的变动,技术的进步等原因,若干个人或集团预期到存在的潜在的会计准则净收益,也就是前文所说的直接的经济后果,这一集团就会成为会计准则变迁的初级行动集团,该集团在会计准则变迁中起着主导作用。(2)初级行动集团提出具体的会计准则变迁方案,即确定可选择的集合。(3)初级行动集团对会计准则的变迁的各种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在预期净收益大于零的前提下,初级行动集团去推动乃至实施会计准则变迁。(4)形成推动会计准则变迁的次级行动集团。(5)两个行动集团共同努力实现会计准则的变迁,并且就可能获得的会计准则变迁收益进行分配。

三、 经济后果与会计准则变迁方式

从泽夫经济后果的定义可以看出,经济后果主要是微观的经济后果,主要是对微观个体的影响,如对企业、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的影响;另外有学者提出会计准则具有宏观的经济后果,郝金斯(1973)提出,会计准则不仅具有微观经济后果,还应该要从整个社会角度,从宏观管理角度,来重新认识会计准则的影响。公司报告准则产生对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前提是会计准则要符合政府宏观经济目标和经济计划,以便于达成这一目的。……由于FASB是具有影响经济行为的权力,这就有义务支持政府的经济计划 [③]。

制度变迁方式的选择主要受一个社会的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利结构和社会偏好的制约。 [④]按不同的方式的划分,制度变迁方式可分为渐进式变迁与突变式变迁、局部变迁与整体变迁、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等等。其中最有名的划分是林毅夫的变迁方式,即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林毅夫,1989)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起。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发生必须要有某些来自制度不均衡的获利机会。从初始制度均衡,到制度不均衡,再到制度均衡,周而复始,这个过程就是人类制度变迁的过程。引起制度不均衡的原因很多,有的新制度经济学家把它归结为四个因素:一是制度选择集合改变;二是技术改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是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四是其他制度安排改变。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否发生,主要取决于个别创新者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的比较。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引入和现。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不同,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在不同选民集团之间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发生。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国家的基本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并保护产权以换取税收。作为垄断者,国家可以比竞争性组织低得多的费用提供一定的制度性服务。国家在度供给上除了规模经济这一优势外,在制度实施其组织成本方面也有优势。例如,凭借强制力,国在制度变迁中可以降低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

准则的强制性变迁是指由政府命令和引入和实现的制度变迁,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国家推行强制性制度。诱致性变迁是指现行会计准则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会计准则安排的创造,它是由个人或一群(个)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诱致性变迁必须由某种获利机会引起。

在会计准则变迁过程中,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是很难明确划分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共同推动着会计准则的变迁、与完善。而会计准则的宏观和微观后果本身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因此会计准则的变迁必须是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并举。

四、 对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启示

正如全文所论述,经济后果是会计准则变迁的外动力,影响着会计准则的变迁主体、变迁方式等。在我国会计准则变迁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1、变迁主体选择。

会计准则是一种经济制度,是和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息息相关的,从某种角度上讲,他们包括了、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供应商及客户等等,但是在我国相关利益者对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参与程度较低,特别是上市公司对会计准则参与度非常低,在一些学者的调查报告中,一些上市公司的CFO竟然从没有就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提交过征求意见稿。 [⑤]从前文论述中可知,会计准则的变迁必须是初级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集团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他们采取行动的时间是有先后的。在每一次会计准则变迁过程中,初级行动集团并不一定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但是会计准则变迁都是他们发起的。在美国,一项新的会计准则的制定一般要历时三年,并且是各相关利益者积极参与的过程,经过了充分博弈的过程。

在准则变迁过程当中,我们不仅要求要有初级行动集团,也必须要有次级行动集团。尽管只有初级行动集团,会计准则的变迁也能完成,但是这样的变迁过程不是最优的,变迁的效率也不高。

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从世界各国情况看,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一般存在三种模式:一是政府集中制,如法国;二是民间自主制,如英国、加拿大;三是民间制定与政府监管的混合制,如美国、德国。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财政部会计司,是典型的政府集中制。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我们不能不审视我国的政府主导型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从公共选择的角度看,政府与独立的经济个体一样有着自身的利益,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原因,将会计准则的制定有利于自身的方向,而政府是准则制定中最强势的主体,使得准则制定博弈成为一个实力无法比较的博弈。这样失衡的权利分配导致准则的偏执,进而影响到准则能否被有效执行。考虑到准则制定的公平性,这种模式在我国并不是最合理的。鉴于我国弱小的会计职业界无法担当起民间制定准则的重任,笔者认为,相对于前两种模式,我国采用民间制定与政府监管的混合制是较为合理的选择。公共选择理论的出发点是民主制定规则,民间机构更了解实务,其提出的意见使准则更符合实际,可行性强。而政府具有“暴力比较优势”,能有效地辅助准则的制定,监督其实施。采用这一模式至少可保证双方都有参与博弈的机会。

初级会计经济学篇8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Reform Theory

——The Three Cornerstones of Economic Reform Theory

ZHANG Hongxia

(Depart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Abstract For more than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China's sustained economic steady growth characteristics caused global attention. After 30 years of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unremitting efforts, China successfully achieved from the planned economy to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fundamental shift of this article from the Angle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to review and reflection of reform, mainly from the three cornerstones of economic reform theory expounded, namely,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bout the decision of the economic system reform", socialist primary stage theory, the 16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economic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breakthrough.

Key words economic reform; theory innovation; socialism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大成功之处,就是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过程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对新体制的探索阶段(1978-1984):这一阶段是一种自下而上、自发、局部的改革,是试验性的、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改革,改革的内容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体制的建立阶段(1984-1992):这一阶段是自上而下的、在全国性开展的、有系统理论指导的改革,特点是乡镇企业兴起,改革的重点在税收方面;新体制的完善阶段(1992-现在):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破旧立新”。30多年的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改革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30多年的改革在“姓资姓社”争论中,是不断排除左倾错误的过程,也是解放思想的过程。伴随着渐进式的改革,不但收获了经济成果,还有我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和发展。

1 基石一:《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私有制的产生是简单商品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简单商品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算真正进入了商品经济社会。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一直追求的是计划产品经济。产生在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上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经济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突破了长期形成的不切实际的观念,从理论上做出新的概括,回答了经济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理论创新和突破在于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具体表现为:第一,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78年之前,我国把计划经济视为一种经济形态,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承认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之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具有兼容性。第二,在公有制基础上建立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时期,社会发展只讲“指令性计划”,经济运行靠的是行政手段,而不是经济、法律、行政、科技手段并用。计划经济为主不等于指令性计划为主,社会主义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必须自觉遵循价值规律:产品的生产,社会的经济活动都要由指令性计划为主转变为市场调节为主,并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调节的范围,缩小指令性计划调节的范围。第三,将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社会主义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国营企业中的“国营”二字,把国企等同于国家机构,赋予企业更多的政治属性,弱化了其经济性和企业性,使得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压抑。把“国营”改为“国有”之后,国家只是代表全体国民对企业享有所有权,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成为独立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第四,在全民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也应当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第五,分析了平均主义的弊端,阐明了共同富裕的涵义以及先富与后富的辩证关系。

2 基石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较大比重,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转变为人口素质全面提高的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全面小康的阶段;是由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通过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等发展战略,逐步缩小差距的阶段;是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发展体制的阶段;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下,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背景,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过程,实现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一系列转变,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纠正了一系列“左”的错误,把国家的重心转变到经济发展上来。

3 小平《南巡讲话》: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第一,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建立后,发展生产力不是问题,问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会产生量上的不相适应,这就需要改革,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经济体制,也就是“破旧立新”。而判断一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否相适应,主要是看其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的生产力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实践证明:即使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如果超越了初级阶段,超越了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而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如非公有制经济,只要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也应允许其存在和发展。第二,改革要敢闯敢冒。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充斥着“左”的思想。1978年12月-1984年,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高速发展,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1988年,我国经济出现过热,实现“硬着陆”,因此,1988-1989年国家对经济实行全面整顿,1990年中国经济进入最困难时期:经济下滑、“经济疲软”、 西方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与此伴随的还有西方的和平演变。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把我国经济引入“快车道”, 1995年和1996年成为我国经济第二个高速发展的五年。第三,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资本主义选择了市场,社会主义选择了计划,但是二者自身都存在不足和缺陷,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必然要求二者的有机结合。小平同志把这一标准概括为“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这是根本标准;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四,改革开放是防止和平演变的重要措施。苏联,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经济的崩溃,西方国家也正是运用经济手段和所谓的“民主”来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五,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公有制、按劳分配、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第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80%靠的是科技的进步,科技是我国贡献率最大的投资。所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要从科技、教育入手,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精神建设则保证社会主义方向,两者不可偏废。

4 基石四:十六大经济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十六大则把“以非公有制为补充”改为“非公有制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确立了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以公有制为主导;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把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中;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确立了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在经济理论和经济方针上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在经济指导方针上的突破。十六大提出的新的指导方针是“五个坚持”即: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观上的突破。总的可以概括为“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统筹经济社会的发展,统筹国际和国内的发展。也就是“科学发展观”。三是在所有制及其产权领域的重大突破和创新。首先,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其次,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践形式,并得到大力发展。再次,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领域。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中国改革的成功关键和成本[J].宏观经济,2010.3.

初级会计经济学篇9

1.课程体系结构划分不明确

财务会计学课程一般分为初级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3部分。但对于初级、中级、高级的财务会计学课程应该包含的内容,却没有统一的认识。在实际的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上难以把握。例如。对于企业最基本、最简单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程序和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财务会计报告等理论内容。初级会计学阐述过,中级会计学有涉及,高级会计学也有描述,且基本内容差异不大。又如,独资、合伙企业财务会计学知识,本来属于初级财务会计学知识,但却列入高级会计学,造成高级会计学课程内容“忽‘高’忽‘初”.难以形成系统的体系毗又如,非货币易,在企业中也是常见业务,其处理的基本内容应放在中级会计。而不是高级会计。

2课程内容体系条块分散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体系的章节安排基本上是按会计要素内容的不同来分类设置的。一项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往往涉及多个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这必定会造成相同经济业务在不同章节体系中的重复论述以及课程容量的虚增等。例如,现金折扣的总价法、净价法的处理,涉及应收账款、存货、应付账款及主营业务收入等,至少在3个会计要素中重复讲述。又如,非货币易本是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按会计要素顺序来安排,就会造成内容分割,人为增大教学难度。很多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的内容是对某一类或全部会计业务的总体描述,在结构上是不宜进行条块拆分的。例如,中级会计学往往将关于资产减值业务的论述分散地放置于各项资产业务处理的条块体系中。实际上,资产减值业务是资产期末计价会计方法的具体应用,其凝练度较高,应该集中加以比较论述,这样既可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进行系统、直观的对比,也可以帮助学习对象充分了解资产减值业务的实质,有利于专业理论被系统地消化和吸收。

3.专业理论与实务层次级差不够合理

初级、中级、高级会计学的专业理论级差层次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初级会计学部分原理、概念描述过多。而实务操作内容简单、数量较少;相对于初级会计课程而言。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和难度急剧增加。造成初级会计学起来太容易,中级财务会计又太难。学生难以适应脚。高级会计本应体现专业理论与实务的高度统一.但实际上该部分内容往往是对初级、中级理论与实务内容的重复描述。出现重实务、轻理论的现象,有高级会计实务之嫌。

4.实验教学薄弱

财务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的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实践越来越难。很多学校都采用手工及电算化模拟实习。电算化模块主要是针对企业实际开发的,与教学实践结合不好。

二、财务会计课程体系模块的划分构想

针对财务会计课程体系的目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应调整初级会计、中级会计和高级会计的内容体系安排,同时对中级财务会计内容在教学安排和教材编写中做重新划分。并加强实践环节。笔者对财务会计课程体系模块的划分构想如下:

1.初级板块

分为3个子模块:会计原理、会计基础、与中级财务会计的衔接模块。会计原理子模块主要包括:会计基本理论的内容,如会计的涵义、目标、职能,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等:会计基础子模块主要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核算程序等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工作组织(会计处理流程);与中级财务会计的衔接模块主要包括:会计核算的基本准则、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企业的资金循环业务流程、银行结算方式及简单的票据业务、税收基本业务等一系列内容,应将货币资金的核算、与货币资金收付直接相关的其他会计要素的初始确认和简单计量、经营成果的简单核算与计量等作为最基本的会计业务处理置于初级会计学部分。

2中级板块

鉴于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长期采用以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来划分教学内容的习惯和以会计要素划分基本教学内容具有的简洁、与会计报表要素具有一致性等优势,对于企业生产经营基本业务内容,如供应、生产、销售、资金筹集、利润形成和分配等仍以会计要素来划分,有利于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业务的核算原则和基本的会计处理方法。但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考虑业务本身的整体性,会计要素之间重复确认和计量的内容应视情况删减,进行整合。其他仍属于企业常规常见业务,但有一定理论和实践难度的内容。如投资、资产计价、资产减值、借款费用、非货币交易、债务重组等,应以会计原则为导向来安排。注重内容的整体性。划分中级会计内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从会计原则高度认识和理解财务会计的要求。新晨

3.高级板块

高级会计学主要是从会计原则的理论高度出发。结合具体会计准则的基本规定和具体要求。阐述财务会计信息在特定条件下的确认和计量。为全面且高质量地输出会计信息而服务口】。高级板块内容应涵盖企业业务中一些常规内容的延伸,属于成长中不太成熟的内容,如商品期货会计、退休金(企业年金)会计、融资租赁会计、中期报告和分部报告以及那些突破甚至否定会计假设的特殊业务。如合并会计报表、分支机构会计、外币报表折算、物价变动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企业清算、重组、破产、企业合并与分立。

4.实践板块

财务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知度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实践进一步形成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之间的联系。随着对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目标定位的调整。应更加重视财务会计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板块内容应包括初级会计实践和中级会计的实践。初级会计实践围绕初级板块内容进行。可将实验室的模拟实习与教学计划中的专业认识实习结合。中级会计实习,既应重视对财务会计核算业务的实习。更应联系企业的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来进行。

参考文献

初级会计经济学篇10

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立足中国的国情,从实际情况出发,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计划经济设想到列宁提出的利用商品货币思想,以及毛泽东的体制创新的初步尝试,再到邓小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从劳动价值理论研究出发,否定了商品和货币关系,预言未来的社会将采取计划机制配置资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批判基础上继承并发展起来的。他通过对价值理论的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社会经济关系的运动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从分析商品这一最普遍的经济现象出发,得出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根本条件,私有制使得人们的生产总是私人的。

 

社会分工要求人们必须相互提供产品,要求私人生产必须具有社会性,从而使得社会生产具有私人性质与社会性质的对立统一。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取决于他们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私人产品向货币的转换,这一转换过程是自发的、社会化的,而不是商品生产者本身主观可以预料和控制的。于是,商品货币在人的面前有了神秘性,产生了商品拜物教。

 

本来是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在商品拜物教面前,人类本身的活动却反过来受物与物关系的支配,这是一种异化现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一方面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另一方面,人类劳动的社会性质是通过自发的、异化的形式实现的。这种扭曲的异化是不合理的。之所以有这种异化,是因为存在私有制,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的私有制割断了人们生产的直接社会联系。要克服这种异化,根本的出路在于消灭私有制,并且一切与私有制直接联系的商品、货币、交换关系都是一种历史的扭曲,最终都是要取消的。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周转和循环理论、周期危机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预言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预言,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生产社会化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实行单一的社会所有制,资源的配置也将采取计划机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随着私有制的消灭和公有制的建立,必然使商品货币失去基础而归于消灭,由国家调节的产品生产和分配代替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社会公有的生产中,货币资本不存在了。”

 

恩格斯也认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1](P63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为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产无政府混乱状态、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必须指出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实现了全社会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计划经济体制的前提是单一的社会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论断成为人们对社会主义必须采取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

 

二、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从理论进入到实践阶段。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在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前,列宁所持的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品经济的观点。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消灭私有制、消灭商品经济。从十月革命胜利后到1918年春天,苏维埃政府先后实行了土地、银行和大企业国有化,对全国的产品和分配实行全面的监督,通过工农业、城乡之间的实物交换来限制市场的作用,其目标是逐渐消灭商品交换、货币流通,最终消灭市场,以保证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制度,建立完全的交换制度。

 

1918年夏,国内战争爆发后,苏维埃俄国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对工农业实行高度集中领导的基础上,在分配上也实行了有计划的严格控制,由国家组织收购粮食供应城市、收购工业品供应农村。列宁认为,只有把所有商品都收归国有、规定价格、统一分配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为此,进行了全国统一的合作社改造活动。其目的是用直接的产品交换来代替商业,用实物交换来代替货币交换。总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加速了消灭商品、货币、市场的过程。

 

1921年初,随着苏维埃政权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胜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这促使列宁重新考虑商品货币关系问题。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主要内容是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可以自由买卖粮食,开放市场,允许农民的各种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在本地范围内自由买卖等。

 

但这时的“商品交换”是在国家的严格控制下,经过合作社进行交换的。1921年秋天,列宁决定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商品货币的流通渠道,强调发展商业的重要性,号召全党抓住这个中心环节,表明了列宁对商品市场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列宁认为,商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的恢复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在落后的小农经济国家中站稳脚跟。列宁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是对社会主义传统理论的创新。但是,列宁仍然没有突破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实行统一的计划经济这一传统思维方式。

 

斯大林虽然也明确提出过商品生产的思想,但仍旧没有跳出社会主义与商品市场对立的束缚。他认为计划是社会生产的唯一调节。他曾在联共(布)十五大上指出:“我们的计划不是臆测的计划,不是想当然的计划,而是指令性的计划。这种计划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这种计划能决定我国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将来的发展方向。”这也决定了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们基本上是学习前苏联的模式,建立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但毛泽东很快认识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明确提出以苏联为戒,走自己的路。他在《关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的批语》中说:“商品生产不是孤立的,看他和什么联系,同资本主义还是同社会主义。

 

与资本主义联系,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联系,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商品生产自古有之。”1956年毛泽东撰写了《论十大关系》,提出了改革“苏联模式”,走适合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遗憾的是,毛泽东也没有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这些改革思想未能在实践中一贯地坚持下去。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在持续不断地批判修正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否定市场为基本特征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虽然列宁、毛泽东等曾提出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商品生产的设想,但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人们最终还是坚持计划经济体制,把计划和市场作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把市场经济、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之间划等号,也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之间划等号,并且把计划经济看成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马克思恩格斯计划经济实行的前提条件,过分地追求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目的是为了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避免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结果却造成了一系列国民经济生产中的比例失调。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都遭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

 

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突破与创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建立、发展、完善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伟大创举,打破了包括东西方在内的关于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的固有观念,确立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观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体制创新的客观规律,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相继取得了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

 

首先,初级阶段论理论问题。如何评价我们的国情、如何判断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对我国国情最集中、最正确的判断。

 

1980年,邓小平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2](P312)1987年8月,党的十三大前夕,邓小平再次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于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3](F252)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这一指示精神,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并据此明确概括和全面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形成。

 

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其特定的科学的含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而非高级阶段、发达的社会主义,并且强调初级阶段的中国特征。由此出发,考虑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等基本国情,他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等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政策,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问题。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经验,仔细研究世界形势和国际经验,对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作了不懈地探索,取得了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计划与市场关系的问题上,形成了许多新的认识,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结论。

 

1987年2月,邓小平就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3](P203)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随后,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经济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的科学论断。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重要契机。他把计划和市场同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剥离”开来,把计划和市场都看作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南方谈话后,逐渐得到了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和全国人民的支持、赞同和拥护。这就把人们的思想从传统理论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大胆利用市场机制来发展经济,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最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总结了几十年来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对社会主义传统理论深刻思考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又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3](P255)“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3](P172)“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3](P63)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初级会计经济学篇11

1.课程体系结构划分不明确

财务会计学课程一般分为初级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3部分。但对于初级、中级、高级的财务会计学课程应该包含的内容,却没有统一的认识。在实际的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上难以把握。例如。对于企业最基本、最简单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程序和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财务会计报告等理论内容。初级会计学阐述过,中级会计学有涉及,高级会计学也有描述,且基本内容差异不大。又如,独资、合伙企业财务会计学知识,本来属于初级财务会计学知识,但却列入高级会计学,造成高级会计学课程内容“忽‘高’忽‘初”.难以形成系统的体系毗又如,非货币易,在企业中也是常见业务,其处理的基本内容应放在中级会计。而不是高级会计。

2课程内容体系条块分散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体系的章节安排基本上是按会计要素内容的不同来分类设置的。一项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往往涉及多个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这必定会造成相同经济业务在不同章节体系中的重复论述以及课程容量的虚增等。例如,现金折扣的总价法、净价法的处理,涉及应收账款、存货、应付账款及主营业务收入等,至少在3个会计要素中重复讲述。又如,非货币易本是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按会计要素顺序来安排,就会造成内容分割,人为增大教学难度。很多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的内容是对某一类或全部会计业务的总体描述,在结构上是不宜进行条块拆分的。例如,中级会计学往往将关于资产减值业务的论述分散地放置于各项资产业务处理的条块体系中。实际上,资产减值业务是资产期末计价会计方法的具体应用,其凝练度较高,应该集中加以比较论述,这样既可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进行系统、直观的对比,也可以帮助学习对象充分了解资产减值业务的实质,有利于专业理论被系统地消化和吸收。

3.专业理论与实务层次级差不够合理

初级、中级、高级会计学的专业理论级差层次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初级会计学部分原理、概念描述过多。而实务操作内容简单、数量较少;相对于初级会计课程而言。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和难度急剧增加。造成初级会计学起来太容易,中级财务会计又太难。学生难以适应脚。高级会计本应体现专业理论与实务的高度统一.但实际上该部分内容往往是对初级、中级理论与实务内容的重复描述。出现重实务、轻理论的现象,有高级会计实务之嫌。

4.实验教学薄弱

财务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的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实践越来越难。很多学校都采用手工及电算化模拟实习。电算化模块主要是针对企业实际开发的,与教学实践结合不好。

二、财务会计课程体系模块的划分构想

针对财务会计课程体系的目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应调整初级会计、中级会计和高级会计的内容体系安排,同时对中级财务会计内容在教学安排和教材编写中做重新划分。并加强实践环节。笔者对财务会计课程体系模块的划分构想如下:

1.初级板块

分为3个子模块:会计原理、会计基础、与中级财务会计的衔接模块。会计原理子模块主要包括:会计基本理论的内容,如会计的涵义、目标、职能,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等:会计基础子模块主要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核算程序等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工作组织(会计处理流程);与中级财务会计的衔接模块主要包括:会计核算的基本准则、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企业的资金循环业务流程、银行结算方式及简单的票据业务、税收基本业务等一系列内容,应将货币资金的核算、与货币资金收付直接相关的其他会计要素的初始确认和简单计量、经营成果的简单核算与计量等作为最基本的会计业务处理置于初级会计学部分。新晨

2中级板块

鉴于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长期采用以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来划分教学内容的习惯和以会计要素划分基本教学内容具有的简洁、与会计报表要素具有一致性等优势,对于企业生产经营基本业务内容,如供应、生产、销售、资金筹集、利润形成和分配等仍以会计要素来划分,有利于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业务的核算原则和基本的会计处理方法。但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考虑业务本身的整体性,会计要素之间重复确认和计量的内容应视情况删减,进行整合。其他仍属于企业常规常见业务,但有一定理论和实践难度的内容。如投资、资产计价、资产减值、借款费用、非货币交易、债务重组等,应以会计原则为导向来安排。注重内容的整体性。划分中级会计内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从会计原则高度认识和理解财务会计的要求。

3.高级板块

高级会计学主要是从会计原则的理论高度出发。结合具体会计准则的基本规定和具体要求。阐述财务会计信息在特定条件下的确认和计量。为全面且高质量地输出会计信息而服务口】。高级板块内容应涵盖企业业务中一些常规内容的延伸,属于成长中不太成熟的内容,如商品期货会计、退休金(企业年金)会计、融资租赁会计、中期报告和分部报告以及那些突破甚至否定会计假设的特殊业务。如合并会计报表、分支机构会计、外币报表折算、物价变动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企业清算、重组、破产、企业合并与分立。

4.实践板块

财务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知度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实践进一步形成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之间的联系。随着对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目标定位的调整。应更加重视财务会计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板块内容应包括初级会计实践和中级会计的实践。初级会计实践围绕初级板块内容进行。可将实验室的模拟实习与教学计划中的专业认识实习结合。中级会计实习,既应重视对财务会计核算业务的实习。更应联系企业的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来进行。

参考文献

初级会计经济学篇12

    本文根据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指数的计算方法,计算了西部民族地区的5个县(区)2005年和2009年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指数,并进行了排序,(表略)。,2005年到2009年西部民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2005年西部民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指数均值为0.677,2009年均值为0.797,提高了0.12;提高幅度最大的是B县,提高了0.167。表1的排序显示,2005年得分最低的B县,2009年得分最高,而F县由2005年的得分最高变为2009年的得分最低。实施统筹城乡教育改革以来,西部民族地区各县(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指数得分差值由2005年的0.015缩小为2009年的0.011。这表明政府在教育投入上已经实施政策调整,教育财政优先向农村倾斜,为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西部民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协调发展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