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概述合集12篇

时间:2024-01-08 14:43:23

中医养生概述

中医养生概述篇1

文/张胜忠

对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之凝练,个人以为虽有“文化核心价值”之定位、定性和定量,但以社会、行业、地域、流派、理论、实践各视角思路之差异,依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表述。

然而,就总体而言,其表述内容大约应具备以下几点:一是准确地反映中医学基本理论,能涵盖中医药文化之核心精髓;二是具有传承弘扬、超越发展、不可磨损的精神价值属性特征;三是文字精练、贴切,通俗易懂,为社会大众所认可、认同和接受。由此而展开的“见仁见智”“百家争鸣”,将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思维创新和智慧能量。

笔者以为,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可以用“精气神、辨养治、中和仁”九字作简要概括归纳。

精、气、神——人体基本概念,中医理论基础重要元素。

可涵盖代表阴阳五行、藏象经络、五运六气之中医基础内容,也是社会大众易于理解、避免歧义、朗朗上口、寓意鲜明之词语。

辨、养、治——医学属性概念,贯穿中医诊疗体系全过程。

辨:辨证、辨误、诊断,亦含思辨、禅悟之哲学寓意;养:养生、养性、食养、保健;治:个体化治疗、平治于权衡、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可包含疾病治疗过程、调整人体生理平衡之双重寓意。

中、和、仁——社会关联概念,亦是中医医理之哲学内核和要素。

中:中庸、中正、平衡、阴平阳秘、“常得中医”之关联概念;和:总体上有自然和谐、社会和谐、人体和谐、医道和谐;细分又有气血调和、脏腑调和、阴阳调和、药物调和之义理。仁:医德仁术、社会仁爱、心境仁慈,道德、伦理、修为蕴意其间。

以上简要列举相关文辞,可见“精气神、辨养治、中和仁”九字寓意宽广,个人犹恐曲解、难明其义,仅粗述一二,未臻之释,权作孤陋俚俗之言矣。

黄帝的养生秘诀

文/杨华贵

据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是花甲重开的寿星。他的寿命达到了人类自然寿命的高峰,活了120多岁。在他的影响下,其子孙也皆善养生之道而寿高百岁。据史料记载,黄帝之子少昊活了100多岁,少昊之子帝喾活了105岁,帝喾的儿子尧更是享年118岁的寿星。黄帝的长寿之道是什么呢?

据说在那个时代,有许多善于养生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黄帝打败了炎帝、蚩尤,统一华夏后,国泰民安,于是他就去四方寻访高人名士以期长生。

中医养生概述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1)06-0093-04

当代美国德裔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视觉思维这一概念,他认为“所谓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视觉思维具有思维的一切本领。这种本领不是指人们在观看外物时高级的理性作用参与到了低级的感觉之中,而是说视知觉本身并非低级,它本身已经具备了思维功能,具备了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后来,美国心理学家麦金对这个概念作了进一步发展,将其表述为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的相互作用,并据此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有效训练。首先,由于视觉思维的运作单元和思维工具是视觉意象,主体在头脑中完全可以对视觉意象进行“自由地再生和组合”。其次,由于视觉思维是在主体与客体间直接的交流中进行的,主体完全有可能在对客体的直接感受和体验过程中,利用头脑里积累的知识经验获得更多思考和顿悟的机会。所以,视觉思维从一开始就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直接相关,视觉思维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视觉思维是一种不同于言语思维或逻辑思维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其创造性或创新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具有源于直接感知的探索性;二是它具有运用视觉意象操作而利于发挥想象作用的灵活性;三是它具有便于产生顿悟或诱导直觉,也即唤醒主体的“无意识心理”的现实性。

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培养视觉思维能力将有助于医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本文就临床医学教育培养视觉思维能力的策略与方法作进一步讨论。

1 建立医学意象库

1.1临床医学学习中视觉意象的分类

临床医学视觉意象是进行临床医学思维的基本元素。只有当我们的头脑中有了丰富的临床医学视觉意象时,我们在学习新的临床医学概念和规律、解决临床医学问题时,头脑中才会产生连续的、清晰的临床医学情境。因此,引导、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临床医学视觉意象库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知道,临床医学知识本身就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已经按照不同的领域有了明晰的分类,比如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我们建立临床医学视觉意象库的时候,将从另一个角度来进行分类,把f临床医学视觉意象分为临床医学时空意象、临床医学情景意象、临床医学模型意象和临床医学图形意象。

1.1.1临床医学时空意象。生理现象、病理现象、生理过程、病理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发生,也就是说总要涉及人体结构中各个生理器官在某时刻的空间位置并随着时间变化,这种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有关临床医学问题的时空形象就叫做时空医学意象。

1.1.2临床医学情景意象。生理器官、病理现象、病理状态,都是客观、具体、生动的,这样每一个临床医学情景都可以形成一个意象,我们把这种具有生动具体性的临床医学情景称为临床医学情景意象。

1.1.3临床医学模型意象。在临床医学中,为了得出明确的临床医学概念或规律,常在临床医学问题的研究中,抓住问题的主要特征,忽略次要因素,建立有关问题的一个清晰简洁的理想化模型,即临床医学模型。我们头脑中对这种临床医学问题的新形象就叫做临床模型意象。

1.1.4临床医学图形意象。在临床医学中,从医学概念、规律的学习,到临床医学实验结果的分析,到临床问题的解决,作草图或示意图、列表格、画曲线图是经常运用的方法。利用这些图形,学生可以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从而更好地理解临床医学概念、规律和解决临床医学问题。面对这些图形,学生经过观察、想象、构绘,最终内化为他们大脑中的临床医学图形意象。

1.2建立医学意象库的策略与方法

1.2.1积极创设观察的情境,丰富视觉意象贮备。视觉意象是视觉思维的“细胞”,视觉意象的积累是视觉思维的基础。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应尽可能多让学生感受到各种具体疾病发生发展的“真实”过程,丰富学生的视觉意象贮备。

1.2.2增强特色记忆,强化医学意象。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没有记忆谈不上学习。教学中须让学生明白每一个医学概念、规律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抽象出来的。同时要培养学生掌握如下记忆技巧:抓住特征重点记,相似视觉意象对比记,关联意象联系记。

1.2.3重视图像表述,强化视知觉的理。用图像对临床医学概念、规律进行表述是训练学生视觉理解力的一种基础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多层次视觉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应着重做好以下三点:(1)养成用图像表述的习惯;(2)读懂图像;(3)灵活运用图像法说明医学概念和诊疗过程。

1.2.4注重临床医学过程分析,培养视觉思维习惯。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培养学生视觉思维习惯着手,在讲解医学规律时,要重视静态图的描绘。

1.2.5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医学情境,各种感知觉并用,是建立临床医学意象库的最佳方式。

在临床医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有意通过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视觉意象库,还要定期“激活”这些意象,增强学生已有意象的活性,才有可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视觉思维能力。

2 构建临床医学视觉思维方式

2.1临床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分类

2.1.1网络型医学视觉思维方式。网络型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就是从整体出发,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去看待医研对象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系统性。它把每一个医研对象都看成是一个系统,而每一个系统就是一个网络,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就如各网点。而系统与它所处的环境又构成更高一级的系统,即组成更大的网络。如人体本身是一个系统--网络,而它又与家庭、社会生物圈等组成更大的系统--网络。二是交错性。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即网点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纵横交错的复杂的网状结构。三是互动性。网点之间、网点与大网络之间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作用的。在医学诊治和研究中,运用网络型思维方式,就能够从整体出发,注意分析和正确协调处理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达到整体的最优化结果。

2.1.2前导型医学视觉思维方式。所谓前导型视觉医学思维方式,是指在观察、分析医研对象时,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注重医研对象的发展及其动态变化。这种视觉思维方式,把医研对象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未来的多种可能性有足够的分析和准备,注意在对象变化之前采取行动。

2.1.3创新性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创新视觉思维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思维的发散性,即依据一定的思维原点,注意从正向、反向、逆向、平面、立体、纵向、横向等尽可能多的途径进行思考,从而探求尽可能多的

答案或解决方案。二是思维的新奇性。它是指在医学实践中,要注意发现和探求反常现象,繁中求简,简中求繁;合中求分,分中求合;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长中见短,短中见长;正中见反,反中见正。三是思维的辩证整合性。这是指超越事物原有的系统,突破原有的限制,把思维的触觉从本系统拓展到其他系统,从不同体系、不同领域、多维视觉寻找最佳结合点,从更高层次、更广阔的背景和关系中去认识医研对象,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由一到多、由多到一。

2.1.4循证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循证医学是遵循现代最佳医学研究的证据(成果),将其应用于临床对患者进行科学诊治决策的一门学问。采用循证医学思维方式必须遵循下面几点:证据的来源强调临床的人体实验结果;证据的收集强调系统和全面;疗效的指导强调终点指标即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最终结局;治疗的依据强调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临床依据;医疗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

2.2视觉思维方式的引导策略与方法

2.2.1眼、手、脑三位一体

临床医学视觉思维的培养和训练,需要实现眼、脑、手三位一体的协作与配合:眼的训练在于培养视觉的认识能力、辨别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接受信息的能力和对事物特征的把握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手的训练在于培养对技能尤其是信息技术支撑下技能的掌握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对视觉信息的传达能力,即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脑的训练在于培养对事物的分析、理解和富于理智的认识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视觉要素的角度来看,是培养对临床医学形态的准确描绘能力,对人体生理结构、病理结构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临床医学形态解构与重构的组织能力。

2.2.2观看、想象、构绘三位一体

美国心理学家麦金指出,“视觉思维借助三种视觉表象进行”:其一是“人们看到”的表象;其二是“我们用心灵之窗所想象的”;其三则是“我们的构绘,随意画成的东西或绘画作品”嘲。在临床医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积累医学表象,学习应用医学意象思维展开想象,能对所学医学知识在脑海里播放“心灵电影”,使所学医学知识历历在目,能利用各种表达工具将医学表象表达出来。

2.2.3视觉思维与言语思维的协调

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所擅长的语言思维移植到视觉思维当中,利用语言思维的成熟性为视觉思维服务。例如,手术操作的教学过程当中,通过一些词汇、一段文字对画面进行较为完整的描述后,再将其一一转换为相应的画面或者录像。随着外科视觉想象能力的加强,可以慢慢跳跃这一辅助手段。

其次,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较为清晰明确的视觉目标。外科手术的实施不是某几个元素的简单拼凑,它需要建立在理解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上,依靠想象力将他们彼此集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学生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视觉目标,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充分挖掘现有方案的潜力,努力使画面的效果朝着预定目标前进。这种尝试性的挖掘活动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有益的。

2.2.4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的结合

静态思维是以静为主的思维过程,是趋于定型化、稳定性的思维。它要求我们从固定的概念出发,-,循着固定的思维程序来进行。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特性及代谢变化都是以“静态”的物质为基础和前提的。在教学中,我们首先需要从静态思维开始,把定义、结构、分类等规范化、设计化。为增加直观性、可见性,还需要灵活应用模型、标本、投影、表格乃至多媒体等直观式、比较式教法,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目的是从静态开始启发学生的正确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态思维是以动为主的思维,是运动的、调整性的、不断优化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思维者根据不断变化的条件、环境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向、程序,从本质上认识、分析、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必然规律。人体是完整的有机体,人体内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更新的,并和年龄、性别、环境等密切相关,即人体是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并高度完善的自控系统。我们必须以变化的、运动的思维形式综合认识、全面分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抓住“动”的核心,去引导学生积极的正确思维。如体内物质的反应大都是动态的可逆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达到动态平衡。条件一旦改变,原来的平衡必将发生移动,在新的条件下又要实现新的平衡。所以,我们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某一个问题,否则就无法认识人体,更谈不上医治疾病。

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的结合是医学教学的关键。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是对立的统一,两者既对立又相成,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补互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只有动静结合,才能使我们的思维更具体、更完善,这是搞好医学教学的关键。如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或各个分子,它们各自的结构不同、性质不一、功能各异,但物质之间又是不断转化、不断变化的,所以其性质、功能又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认识,综合分析,才能正确掌握身体内部各物质的内在反应规律。既要静态认识,又要动态分析,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正确、有效的科学思维方式。

2.2.5鼓励视觉化的表达

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视觉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学信息的理解。视觉化的表达能够调动视觉、知觉,促进手眼协调和创造性的表达,使认知的直接性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实现。视觉化笔记和绘画是教学中常用的两种视觉化表达方式。

中医养生概述篇3

疗养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疗养员从入院、登记、收费、就诊、取药每一个服务环节,当某项服务的现有需求超过提供该服务的现有能力时,排队拥堵现象就会发生,由于疗养员到达的时间和诊治疗养员所需时间的随机性,可控性小,排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当诊室不足时,常出现疗养员排队等待时间太长,疗养员满意度下降,医务人员工作过于繁忙,容易出差错引起医患纠纷,对疗养员和社会都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合理科学安排医护人员及其医疗设备,使疗养院不会盲目增加医生和设备造成不必要的空闲,形成资源浪费,又使疗养员排队等待时间尽可能减少,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以便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费用,这是现代医院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排队论模型(queuing theory model),是通过数学方法定量地、对一个客观复杂的排队系统结构和行为进行动态模拟研究,科学、准确地描述排队系统的概率规律,排队论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1,2]。在疗养院的管理中,如果在排队论的基础上,对登记、诊室的排队系统的结构和行为进行科学的模拟和系统的研究。从而对诊室和医生安排进行最优设计,以获得反映其系统本质特征的数量指标结果,进行预测、分析或评价,最大限度地满足疗养员及其家属的需求,将有效避免资源浪费。

1随机模型

1.1 系统描述

以门诊为研究对象,它有如下特征:

① 输入过程:疗养员的到达是相互独立,相继到达的时间间隔是随机的;一定时间的到达服从Poisson分布。

② 排队规则:从先到先服务,且为等待制,即疗养员到达时所有诊室和医生都没有空闲,他们就要排队等待。

③ 服务时间:疗养员诊治时间是相互独立的,服从负指数分布。

④ 服务窗口:多服务台,C个服务台并联排列,各服务立工作。

1.2 模型假设及建立

假设疗养员平均到达率为λ,单个服务台的平均服务率(表示单位时间被服务完的疗养员数)为μ,整个服务机构的平均服务率cμ;系统的服务强度ρ=λ/cμ

p0(c)=[∑c-1k=01k!(λ/μ)k+1/c! 1/(1-ρ) (λ/μ)c]-1(1)

pn(c)=1/n!(λ/μ)n p0(c),n=1,2,…,c

1/c!cn-c(λ/μ)n p0(c),n=c+1,…(2)

当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时,每个疗养员在系统中等待时间W的均值为:

E(W)=pn(c)/cμ(1-ρ)2=nμ/n!(nμ-λ)2(λ/μ)np0(c)(3)

排队逗留的人数Ls=Lq+cρ=1/c! (cρ)cρ/c!(1-ρ)2p0+λ/μ(4)

1.3 排队系统的最优化

在排队系统中,疗养员希望服务台越多、服务效率越高、逗留时间越短越好,使自己的损失达最小,为此疗养院就要增加医生和设备,而疗养院也不可能无限投入。为此就需要优化设计,其目的就是使疗养员损失费用和疗养院服务成本之和达到最小。假设服务台的个数为c,cs为每个服务台单位时间服务台的成本费,cw为每个疗养员在系统中逗留单位时间的费用,总成本Z(c)(单位时间总费用的期望值,它是服务台的个数为c的函数),则目标函数minz(c)=Csc+CwLs(c) ,其中Ls为逗留的人数(公式(4)),c只能取整数,设c*是使目标函数c取最小值的点,c*满足

z(c*-1)≤z(c*)=csc*+cwLs(c*)≤z(c*+1), Ls=Ls(c)

化简得Ls(c*)-Ls(c*+1)≤cscw≤Ls(c*-1)-Ls(c*)(5)

通过计算机模拟依次算出Ls(1),Ls(2),Ls(3),… 相邻两项之差,看常数落在哪两者之间,从而确定使疗养员损失费用和医院服务成本之和达到最优化服务台个数c的最优解C*。

1.4 关于服务方案问题优化

当疗养员平均到达率上升引起服务强度增加致使平均队长L太大,甚至由于服务强度ρ>1使队长趋向无限时,在平均服务率不变的情况下就只能增加服务台。下面讨论有2个服务台且他们的平均服务率相等的情况。

2个服务台的排队服务有两种形式分别如下两图所示:

我们可以知道,2个服务台的两种服务形式平均队长L,等待时间W之比为:

2L1/L2=W1/W2=1+ρ2(ρ2=λ/2μ

就人们最关心的等待时间而言有1

同理可证明:在有多个并列服务台的排队系统中,排成单队比排成并列多队的方案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对于设置多个服务员的随机过程, 如果仅从等待时间角度考虑应该让疗养员只排一个队。

2实例分析

某医院手术室为掌握随机服务情况,统计了100h病人就诊和完成手术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① 计算相应数量指标;

② 如果该医院还想建一个规模相同的手术室,问是否合理?

借助MATLAB软件:

1)首先算出每h病人平均到达率λ=∑nfn/100=210/100=2.1(h/人),手术平均时间1/μ=∑vfv/100=40/100=0.4 (人/h),每小时完成手术人数μ=1/0.4=2.5;用拟合优度的χ2=∑6n=0(fn-100pn)100pn检验平均到达率λ=2.1是否符合Poisson分布;

算出χ2=3.06,取α=0.05 得临界值χ2α=11,因为χ2α=11>χ2=3.06, 所以接受到达率服从参数λ=2.1的Poisson分布。同理可检验手术时间服从参数2.5的指数分布。用以上公式排队系统的主要数量指标如下;

系统中病人数 5.25( 人)

排队等待病人数 4.41 (人)

病人逗留时间2.5(h)

排队等待时间2.1 (h)

服务强度ρ=λ/μ=0.84

病人时间损失系数5.25

手术室空闲时间的概率 0.16

繁忙时间的概率 pn=0.84

2)计算 服务强度ρ=λ/cμ=0.42

系统中病人数1.02( 人)

排队等待病人数 0.18 (人)

病人逗留时间0.48(h)

排队等待时间0.08 (h)

两个手术室空闲时间的概率0.4

只有一个手术室空闲的概率p1=0.34

病人不必等待的概率0.74

病人必须等待的概率0.26

根据以上数据指标可得:科室只有一个手术室病人等待时间是手术时间的5.25倍;手术室84%的时间是繁忙的,只有16%是空闲的。若再增加一个手术室被利用的概率是42%,空闲的概率是58%,两个手术室空闲时间的概率0.4,两个手术室只有一个空闲的概率34%。根据以上数据决策者可决定是否增加一个手术室,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的工具。

3结语

到疗养院就诊排队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由于疗养员到达和医疗服务时间的随机性,疗养员来源数量在理论上是无限的,而医疗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资源配置下,利用上述排队模型理论和计算机模拟,结合疗养员的服务记录获得的相关数据,对其做出定性、定量的数量指标,进而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通过优化设计,实施动态管理,根据医院的实力,完善设施和配备,合理增加医护人员的数量,提高医生的诊疗技术水平,有效缩短平均诊疗时间及其波动程度,提高效率,缩短等候时间,统一诊疗程序,为疗养员排忧解难。显然,应用排队论,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决医院服务系统中人员和设备的配置问题,为医院管理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另一方面通过系统优化,找出疗养员与医院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既减少疗养员排队等待时间,又不浪费医院人力物力,从而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中医养生概述篇4

一、 概念隐喻

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通修辞格为代表,传统的隐喻理论是从修辞的角度来关注隐喻现象的。而二十世纪中期理查兹提出的相互作用论,开始关注隐喻的认知特征。莱考夫和约翰逊在 1980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现象做出了全新的阐述:隐喻无处不在,它不仅出现在语言中,也出在人类的思维和行动中,人们用以思考与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一种普遍认知方式,是人们思维、行动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性方式。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 ,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活动。隐喻结构一般有两个域 :一个是结构相对清晰的源域,另一个则是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从结构上看,隐喻的形成是两个域之间的结构映射的产物,即用具体的源领域向抽象的目标领域的映射。人们直觉地,本能地运用生活中具体的简单的事物来理解认知陌生的,未知的抽象的事物和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人类对自身和周围事物的认知经验之上。而隐喻的认知过程是建立在相似联想的心理机制上,必然会跨越不同范畴的鸿沟。隐喻是建立在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之上的,而对这种相似关系的确认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新的认知将在隐喻的过程中产生。

莱考夫把概念隐喻分为三类: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方位隐喻是参照空间方位而建立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问方位来自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如,上下、前后、内外、开关、深浅、中心和。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建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叠加,用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词语来讨论另一个概念 ,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不同,但是它们各 自的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本体隐喻是人类将物体的经验作为我们表达抽象概念表达的基础。人们把抽象模糊的思想看作有形的实体,从而能对其进行量化辨别其特征。本体隐喻中最常见的是容器隐喻,将常见的无形的抽象的事件、活动、状态看作具体的有形的容器。

二、中医概念隐喻的表述形式

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 ,中医一直备受关注,但是以前的研究多侧重于医学方面,很少有从认知角度对中医概念进行探究。中医中存在着一种类似于隐喻的认知方式。《素问 -示从容论》日:“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其中的“援物比类”是从两个或两类对象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推出一个对象可能具有另一或另一类对象所具有的属性,属于一种从个别到个别或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形式有“我”而及“彼”。中医在认识疾病现象,探索人体生理病理规律,建立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都运用这一方法。这种比类的方式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的相似性的类比,只是一种中医的诊断方法。我们运用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学的角度,对中医概念隐喻背后隐藏的人类思维和文化活动进行关注。

在中医中,概念隐喻是普遍的,是无处不在。它不是作为一种语言的修饰方式而存在,而是充分体现了中医对于人体,病因,病症,和治疗的认知。在解释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时,运用了人类社会结构和自然现象的概念,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水为阴,火为阳,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在解释人的生理结构时,则通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来认知人体结构,如<灵枢 ·邪客>说:“天远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 日月,人有两目”;而<素问 ·灵兰秘典论篇>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以官位职能来认知人体以及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在辨析病因变化时,运用自然界风、寒 、暑、湿、燥、火的特征作来说明病因病理;在确定治则时,将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运用其中。如<温病条辨·治病法论>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而具体的疾病治法如:“增水行舟”法、“釜底抽薪”法、“提壶揭盖”法、“导龙人海”法、“引火归原”法等都是运用了隐喻的认知方法。

中医学概念隐喻根据不同的源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最基本的概念,在中医中存在着“上热下寒”、“表寒里热”等概念。本体隐喻是中医概念隐喻中最常见的一种隐喻类型。<灵枢 ·五变>中提到:“黄帝日: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少俞日:善乎能问!请论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斫材木。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节 ,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异耶。……各有所伤,况于人乎。”此正是以树木之差异的概念来说明人体体质之不同,并通过工人伐木者这一相对具体的、有形可睹的事件来隐喻阐述同一条件下不同的人可以罹患不同疾病的相对抽象现象。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是最为典型的结构隐喻:将“金木水火土”等五种物质的认知,象征化或形象化,并其相生、相克、相乘和相悔的关系结构化,并将这一结构运用到人体五脏六腑的结构认知中,从而产生了肝木、心火、脾土、肺金和肾水等结构概念,并用五行之间的结构关系解释五脏六腑间的传导关系。

由此可见,概念隐喻在中医中是普遍存在的,是构成中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表述形式。

三、中医概念隐喻的文化特征

通过中医概念隐喻的表述形式 ,可以看到其具有典型的汉文化特征。这是因为隐喻是一种感知、体验、想象、理解事物的认知过程。其表层形式为语言,而深层则为包括一定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在内的认知心理现象。隐喻既具有语言的共性,又具有其差异性。而深层次的文化差异是导致概念隐喻表述方式差异的根 本原因。正 如Kovecses所言:不同的社会文化经验和认知加工过程带来隐喻的多样性 。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社会文化经验的不同以及认知过程的不同,而在不同的语言中,即便相同或相近的概念隐喻通常在其表述方面存在不同。

在人类早期,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最直接的就是通过对身边自然环境的认知,因此中医中存在着大量与自然现象和地理概念有关的概念隐喻。例如:为了探索人体物质代谢的规律,就拿天地问水、气、云、雨的升降转化来认知人体精与气血互相转化;用“风、暑、寒、热、湿、燥”等 自然想象来解释病因都是中医概念隐喻所特有的。而中医隐喻在表述人体结构时,则使用了地理概念,特别是中国特有的地理概念。如:“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中医在论述人体经络和穴位时,则使用了渭水、汝水、济水和漳水等中国当时真实存在的河流名称及商丘昆仑等地名,这些与自然相关的中医概念隐喻正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人与天地相参”的思想。

在中医概念隐喻中另一个较突出的文化特征是中医和哲学的水融。“医者理也,理者意也……得理与意,医也。”因此中国哲学范畴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和“气”等概念都被用来理解和解释中医学中的概念,并且构成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举例来说:阴阳失衡,人类则会生病。这种概念隐喻将人体内部认知为一个平衡的状态,一旦阳盛或阴盛,这种平衡状态被打破 ,人类就会生病,结果就要尽可能的恢复或保持人体内的阴阳的平衡 ,正所谓“阴则阳之,阳则阴之”。前文也提到了中医将“五行学说”同人的身体、生理机能和情感联系起来,用来解释说明人类情感、人体脏腑组织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变化的。另一个中医特有的概念隐喻是“气”。中国古典哲学概念中的“气”是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生命的本源。但是在中医学中“气”被赋予了更多的认知概念。人体被认为存在着一个内部的气压环境。“气”在人体内流动,将营养物质带给各个器官,并起到保护器官和人体的作用。气的运行舒畅,保持平衡,则各个器官功能正常;如果气的运行发生停滞或阻碍,人体内部的气压环境受到影响,人类器官就要受到影响或生病。

中医概念隐喻还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医理论基本形成于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群雄割据,战争不断的时期。因此中医概念隐喻出现了战争隐喻。不同于英语中的疾病战争隐喻,中医隐喻概念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中医概念隐喻常将人体比喻为“城池”、“城郭”,疾病的袭扰常被描绘成“外来人侵”、“邪气困扰”,而保护人体的免疫系统则被认为是环绕人体的卫气和营气,起到保护人体免受外敌入侵和供给给养的作用,存在着如:“真邪相攻,两气相搏”、“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以逐邪气,而来血气”、“邪不能独伤人”、“下管虚则邪气胜之”、“得守者生,失守者死”等隐喻。人的身体是战场,人类生病的原因是正邪相争的结果,正气盛则邪气弱,正气占上风,人身体健康。反之正气弱小,邪气强盛入侵攻人人体内,卫营失守,人则会生病。

政治隐喻也是中医概念隐喻所特有的。中医常常将治国与治病相提并论,自古便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强调:“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 ,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灵枢 ·师传》)如果“逆从倒行”,必招致“失神亡国”之危险。上文提到的关于人体五脏的关系的论述,运用中国古代的国家管理体制,反映出五脏的系统性和有序性。以“君主之官”说明心为五脏六腑之主;用“相傅之官”来说明肺有主治节的功能;以“仓廪之官”说明脾有云化水谷,输送精微的功能。在论及中药配伍的时候,中医运用“君臣佐使”这一中国封建君主制度体系来论述在方剂中各种中药的使用和数量以及对治病结果的影响,例如:“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素问·至真大要论>)。 中国传统上便有“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维方式。人们总是习惯于用身边的、具体的、熟悉的经验来认知陌生的、抽象的事物和现象。因此中医概念隐喻表述形式受到了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地理概念的认识以及中国文化、哲学、和政治的影响,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

四、结 语

通过对中医概念隐喻表达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医概念隐喻在中医中普遍存在,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中医重要的认知方法和手段。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疾病和治疗的独特认知,并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反映了其特有的社会体验和文化认知。由此说明概念隐喻既有语言的共性:对于同目标域的事物,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隐喻可以用相同或相似的源域的事物来理解并解释,这是因为人们体验的感知是共性。但是概念隐喻又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容易受到不同文化同差异的影响,表现出社会文化经验的不同和认知过程的不同。

【参考文献】

[1]Lake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Pie88,1980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Kovecses,Zoltan.Metaphor in Culture Universality and Vail.a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中医养生概述篇5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1-0132-03

Abstract:

Keywords:

说课是指任课教师对所任课程的理解,系统而概括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设想、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通过流利的语言,在有限的时间里向教学研究人员、领导、同行阐述某一课程的教学过程,重点阐述教什么,教学对象是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情况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笔者对高职高专针推专业《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的设计,主要从七个方面阐述,即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说教学过程、说重点及难点的处理、说体会,现介绍如下。

1说教材

11教材概况我校大专针灸推拿专业一年级学生使用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选用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吕文亮、徐宜兵,出版单位为人民卫生出版社,供高职高专中医学、针推等专业使用。

12本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是学习中医类各专业的入门课、必修课和主干课。

13教材内容教材的内容共有九章34节,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术特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概况以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哲学基础主要阐述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章藏象主要阐述了五脏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以及与形、窍、志、液的关系;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精气血津液主要阐述了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五章经络学说主要阐述了经络的基本概念,十二正经的命名、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以及循行部位;奇经八脉的概念、生理特点、循行部位和功能。第六章体质主要阐述了中医体质的概念、体质的生理变化、体质的分类、体质学说的应用。第七章病因主要阐述了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四大类,第一类为外感病因包括六淫和疠气,第二类为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第三类为病理产物性病因包括痰饮、瘀血和结石,第四类其他病因。第八章病机主要阐述了发病、基本病机、疾病演变。第九章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主要阐述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如何进行养生,如何防止疾病,得病后要遵循那些治疗原则和康复原则。

14教材特色 突出重要的知识点,不求全面;突出基本概念,不做深入阐述;突出对成熟理论的介绍,对未有定论、学术见解不一的观点不做介绍;这三个突出适合高职高专的学生学习,大专的学习时间只有三年,本科有五年,所以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求泛泛而谈,以适度、必需、够用为原则;同时本教材重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材中增加了知识链接、课堂互动模块,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教材还有网络增值服务,包括模拟试题、教学案例、扩展阅读资料等,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和知识运用能力。

15教材的不足本教材的部分概念不准确,比如肺主宣发肃降,本应该是肺的生理特性,但是在本教材中却写为肺的生理功能,不利于学生对肺主宣发肃降的理解。还有章节编排不合理,比如在哲学基础中分为三节,第一节精气学说学生最难理解,第二节阴阳学说学生最容易理解,第三节五行学说难易适中,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讲解,学生不容易接受,本人讲课时先讲阴阳学说,然后五行学说,最后精气学说,由易到难,有利于学生接受。

2说目标

2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掌握目标,第二理解目标,第三了解目标。

第一掌握目标,主要有概念,内容。概念包括阴阳的基本概念、五行的基本概念、藏象的基本概念、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经络的基本概念、病因的基本概念、病机的基本概念、治则的基本概念。内容包括阴阳的基本内容、五行的基本内容、藏象的基本内容、精气血津液的基本内容、经络的基本内容、病因的基本内容、病机的基本内容、治则的基本内容。

第二理解目标,主要包括一分布,两应用,三个致病特点,四大功能。一分部是指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在人体的循行部位。两应用是指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个致病特点是指六淫的致病特点、七情的致病特点、疠气的致病特点。四大功能是指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基本功能,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基本功能,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基本功能。

第三了解目标,主要包括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体质学说、疾病的预防等。

2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正确运用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病因病机、体质等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现象。

23素质目标树立中医学思维,坚信中医,热爱中医,具有良好的医学道德,提高自学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说学情

31教学对象笔者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刚从高中毕业的高中生,他们已经有丰富的基础知识,但是他们的高考分数并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很好的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刚步大学的新生,他们对专业的学习都有兴趣,但是兴趣不够足,原因是专业前景不明确,或者说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了解。

32学习态度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的学习态度是热情的,认真的。因为他们对新学科感到很神秘,人本性就有探索精神,他们很想知道这门学科是研究什么的。

4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1教学方法根据本门课程以理论为主的特点,采用的教学方法为一讲,二练,三讨论。一讲是指直接讲授法,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可以直接接受相关的知识点,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授课方法;二练是指案例教学法,举出临床典型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时,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点;三讨论是指讨论教学法,是通过对重点知识的讨论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的生理现象、病理现象等,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42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本门课程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教学视频、互联网等方面。

5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五步:一退,二进,三回顾,四布置,五预告。一退是指每堂课在讲新的内容前,用两到三分钟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帮助学生对上节课重点内容进行复习记忆。二进是指每堂课的主要部分,即每节课要讲的新的内容,用时大约30min;三回顾是指讲完新的内容后,要给学生把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回顾,用时4min;四布置是指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课后复习,用时1min;五预告是指提前告知学生下一节课所讲的重点内容是什么,让学生查找与重点内容相关的医学进展。

6重点难点

对于重点的处理,主要采用五步法:一剖,二析,三总结,四强调,五歌诀。一剖是对重要知识点的解剖,比如阴阳的概念,阴阳是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1]。把这个概念剖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自然界中,第二部分是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第三部分是这些事物或现象具有对立性,第四部分是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属性。二析是对剖开的每一部分进行分析。三总结是对重点知识的总结,很多重点知识太多,纷繁复杂,学生很难背诵,这时要给学生总结,比如在讲病机时,阴阳失调的临床表现有很多,学生很难记住,也不好理解,通过总结帮助学生记忆,阳偏胜的临床表现可以总结为热、红、数、干、乱,热指身热,红指面红、目赤、尿黄,数指脉数,干指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口干舌燥,乱指心烦,甚者出现神昏谵语。四强调是指强调重点知识对以后学习各门课程的重要性,如阴阳学说,《中医诊断学》强调“察色按脉,先别阴阳”[2],《中药学》中每味药物要分阴阳,《方剂》中每首方剂要分阴阳,临床各科的各种疾病的证候要分阴阳,比如《中医内科》的黄疸,要分阴黄和阳黄。五歌诀,通过编写歌诀,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一些知识点,比如阴阳学说在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可以编为“阳主热来阴主寒,阴阳寒热想周全,想不周全要人命,想的周全赛神仙。”对难点的处理,主要采用两步法:一补、二简。难点是学生无法理解的知识点,产生难点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所储备的知识不能解释他所面对的知识点,所以需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同时需简化知识点,把抽象的、晦涩的、深奥的知识点变成具体的、易懂的、浅显的知识点,让学生容易学习。

7体会

在十年的教学中,笔者的体会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堂课讲的好与不好,精彩与不精彩,和平时的积累有着密切关系,同时还需博学广识,与时俱进;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意见;积极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作为老师既要讲授正确的知识,同时也要教学生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

中医养生概述篇6

一、科学合理应用统计分析软件提高教学质量

1.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3]。”由坚韧不拔的信念支持的人的意志,远远强于似乎无敌的物质力量。人的需求可分为表层需求与深层需求。表层需求是对环境及行为的需求,如提升技能、感觉良好等;而深层需求有责任、成功快乐、信念、意义等。要激励一个人,必须了解其表层需求与深层需求,找出他最在意的价值。当所有激励人的方法都是在这个人要做的事情上增加他所关注的价值时,他便会对完成事情有兴趣,会全身心的主动、积极和认真地去做。多年生物医学统计课程的教学及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感悟到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关键问题的把握度、看待学习及研究中遇到难题的态度及学习效果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让学生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及实践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4]。生物医学统计是一门逻辑思维严谨、概念抽象难懂的课程,引入统计分析软件,增加课程教学趣味性、形象化,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授序论时,预设了以下教学内容:检测可植入生物材料导致老鼠炎症的情况,要求学生先从数据库及文献中采集数据,然后将相关的原始数据录入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tatisticalProductandServiceSolutions,SPSS)应用软件中,以它作为实际案例进一步整理数据,通过和理论分布曲线对比,增加学生对实际数据的感性认识[5]。学生还可以继续使用SPSS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假设检验等统计分析,将抽象原理和实际案例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对生物医学统计在实践中的应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5],从而主动思考和探索与本专业相关统计问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2.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及实际应用能力。结合多年来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将生物医学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整理为基本原理、主要方法、SPSS分析软件应用三大模块。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块,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基本原理模块部分,重点将抽象难理解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减少讲授公式的推导过程。假设检验方法模块,重点讲授生物医学统计理论知识、各类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方法的适用范围、统计结果的详细阐述和合理注释。增强讲授生物学及医学研究实例,通过剖析统计分析具体案例,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接触生物学及医学前沿知识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客观评价统计分析方法应用在实际中的能力,刺激学生学习生物医学统计的兴趣[6]。SPSS分析软件应用模块部分,将SPSS软件应用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挖掘生物医学统计软件在教学中的潜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完每章理论知识后,同时讲解怎么应用SPSS软件来解本章节的例题,学以致用,增加实践应用的感性认识。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关与回归分析部分的教学内容,中学就有所接触,拟将该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自学。教师将学生分成3人一组,要求学生查找相关文献,并阐述SPSS统计软件应用在相关与回归的内容,同时要求其他同学通过提问方式参与问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统计原理的理解。增强学生熟练运用生物医学统计软件分析实际数据的能力,确实掌握解读统计分析结果的方法。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可以精准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将来顺利撰写毕业论文和从事相关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

二、将5E教学模式与生物医学统计软件有机融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中医养生概述篇7

在PBL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负责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和评价,同时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进行指导,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而学生课堂中主体的地位也可以获得充分体现,同时学生也有了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随时进行深化记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教师角色的转变

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自身在课堂中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定位进行明确,为学生创造更多课堂学习的空间;其次,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尤其是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教师学习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出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为PBL教学模式的应用创造更多基础;第三,在应用PBL教学法时,教师需要对教学案例以及比例的选择做出适当的筛选,并且针对病例选择合适的问题,通过良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不同的病例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提问,也可以针对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病例进行探讨,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开展学习,会激发出更多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论思想,这对于学生日后参与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学生角色的转变

首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了被动的接受知识,简单的重复和记忆等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甚小,因此在PBL教学模式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需要由以往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和参与解决问题的讨论;其次,学生的职能也发生了转变。一方面,学生需要不断拓宽自己获取知识的途径,从以往单纯来自教师传授的途径,转变为自己上网查阅、听讲座、参与讨论以及反思等途径获取。另一方面,则需要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懂得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并且主动与其他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承担学习的责任和义务,有利于课堂学习效果的显著提升。

二 PBL教学法实施内容及设立问题的原则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PBL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对于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所以,PBL教学法在进行内容设置时,除了与教学目标相关的理论和临床知识外,还包括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人际沟通交流能力、分析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教学目标,将这些目标进行综合考虑,才能确定最为合理的教学内容。

在PBL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有:第一,确定PBL教学模式的实施与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相匹配,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第二,保证PBL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第三,明确教学目标,可以考虑在一次小组讨论中将学生定位于一个或者多个教学目标上,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

三 PBL的实施方法

PBL教学法的实施,应当坚持以能力为导向的基本原则,着重培养医学生的临床能力[5]。目前,我国医学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的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有效的实施PBL教学法显得十分重要。PBL教学法又称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将学习内容与某个具体的案例结合,将其设置成为特定的情境,学生通过思考和观察发现其中包含的信息,并且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深入探索。从本质上说,PBL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技巧的教学过程。

在PBL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将学生按照6~8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由学生推选出一名小组长和一名记录员,组长负责主持和协调小组内讨论,记录员负责对主要问题和讨论结果进行记录,具体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阐明术语

对于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专业术语,以及超出学生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进行明确指出,由教师进行说明,并且由负责记录的学生将问题记录,当小组内讨论结果不理想时,由负责记录的学生将问题列出。

2 明确问题

对于小组需要讨论的问题,应当经过小组成员讨论后进行记录和明确,带着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可以更有针对性,也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3 集体讨论

对于在小组内讨论没有得到明确答案的问题,可以做出记录,然后再通过集体讨论,以此获得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并且由记录员将其涉及到的知识范围和尚待扩展的知识结构进行记录。

4 设计解决方案

对问题相关的章节和内容进行复习,然后由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答案的讨论和解决方案的设计,并且做好相应的记录。

5 阐述学习目标

经过上述讨论后使组内在学习目标上达成一致,教师在此时可提供指导及适当的引导,从而确保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适当性及可完成性。

6 信息检索

搜集每个学习目标相关的知识,教师可在本阶段指导学生选择数据库及检索的方法,并教授学生如何组织、整理搜集到的信息等。

7 综合

当学生将收集的信息和资料进行综合以后,再次进行讨论,并且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个人或家庭健康问题或社区常见健康问题提出处理方案及建议,学生之间可以对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评价,再由教师对整个学习过程和成效进行评估。

8 成果分析

为了保证PBL教学法的有效实施,在全科医学概论教学中,需要结合全科医学的相关概念、知识和基本原则,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有效掌握社区常见疾病诊治的关键点以及健康照顾方案[6-7]。通过在全科医学概论中应用PBL教学法,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获得显著提升,学生的循证医学知识、查找与应用文献的能力、自学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有较大提高,而且在整合病史、分析和诊疗疾病、临床思维能力上都有了明显改进。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论述了PBL教学模式下教师及学生角色的重要转变,进而阐述了PBL教学法实施内容及设立问题的原则,最后着重探讨了全科医学概论教学中PBL的实施方法和应用效果。通过本文论述可以得到以下结论:PBL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灵活、开放的教学方法,将其合理运用到全科医学概论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使学生对全科医学理论有更深入、更扎实的掌握;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而且通过将典型案例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开展小组讨论学习,弥补了我国目前临床实习和社区见习中病人缺乏的不足,有利于实现医学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嵬,杜娟,郭爱民,崔树起,路孝勤.国内外全科医学专科医师制度探讨[A].2010年中国卫生人才发展论坛论文选编[C].2010.

[2]何颖,王德肖.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对医学生基层医疗择业与兴趣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3):1521-1523.

[3]张涛,塔方欣,高艳,祝春梅.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初探[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1-33.

[4] 邢文华,林晓嵩.PBL教学法在全科医学理论教学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3):63-64.

[5]邓益帼,章敏之,李春华,杜伟钊,梁淑贤.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

中医养生概述篇8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小学教材修订专项课题“中澳小学数学教材难易程度比较研究(2012-JC-008)”、杭州师范大学人文振兴计划项目“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特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如今,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统计已经成为中小学数学课程的主流内容,如美国、澳大利亚、中国等。与过去强调技巧、程序与计算的数学教学不同,有研究者认为,统计教育应注重学生对统计关键概念的理解及其统计素养与统计思想的培养。[1]

一、国际视野下的统计课程理念

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与统计素养的理念在世界各国的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都有所体现,比如美国与澳大利亚,两国都颁布了国家层面的数学课程标准。

1.美国。

全美数学教师联合会1989年颁布的《学校数学课程的原则与标准》指出统计内容要基于调查,并要求学生动手模拟实验,强调在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就要在课堂中使用真实的数据,关注低年级学生处理数据以及根据数据进行预测的能力。[2]之后,在2000年颁布的《学校数学课程的原则与标准》中沿着上述思路,制定了如下的“统计分析与概率”标准:(1)准确表达能用数据表示的问题,收集、组织、展示相关数据并加以解答;(2)选择并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来分析数据;(3)发展并评价基于数据的推理与预测;(4)理解并运用概率的基础概念。[3]

2012年,美国了首部官方性质的课程标准《美国统一州核心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测量与可能性”(一至五年级)以及“统计与概率”(六年级)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在一年级“测量与可能性”中有“表征与理解数据”的要求,具体需要“组织、表征并理解最多包含三个类别的数据,提出并回答有关数据点总数的问题……”在六年级“统计与概率”部分有两条要求:(1)发展对统计变差的理解,认识到统计问题需要包含对与问题相关的数据的预测;(2)总结并描述分布,在数轴上展示数值数据图。[4]

2.澳大利亚。

2012年,澳大利亚课程、评价与报告委员会制定并了《澳大利亚国家课程:数学》,指出“统计与概率”是其三个内容领域之一,并指出:统计与概率是并行发展的。学生认识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他们表征、概括、理解数据并进行有目的的调查,包括收集、理解数据……他们发展不断熟练的技能从而批判性地评价统计信息,建立对数据的直觉。[5]事实上,类似的理念在澳大利亚之前各州的课程中已有所体现。

对每一年级的具体要求可分为“可能性”与“数据表征与理解”两部分,其中,一年级为:可能性——识别包含可能性的熟悉事件的结果,并用日常用语进行描述,比如“一定会发生”“不会发生”或“可能会发生”;数据表征与理解——选择简单的问题并收集相应的答案,利用物体或图片表征数据,描述展示结果。六年级为:可能性——用分数、小数和百分数来描述概率,利用适当的数字技术做少量与大量的可能性试验;数据表征与理解——理解并比较一系列的数据,理解在数字媒体及其他媒介中展示的二级数据。[5]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学校统计课程中,美国和澳大利亚都立足于帮助学生掌握并理解与统计相关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样本与取样、数据的收集与理解可能性、变差等,并能将这些重要概念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更好地识别处理各种信息提供支持,并且都强调了利用信息技术与可能性试验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并提升其统计素养,而非仅专注于数学公式的学习与概率的计算。

二、我国课程标准中对统计内容的要求

我国中小学统计课程的理念和内容与国际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如史宁中等人指出的:“统计教育价值的核心在于逐步养成尊重事实、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理解和把握随机现象的能力。中小学统计课程设计、教学设计的主线应该是,体现从收集数据到统计推断的全过程,建立统计直观。”[6]从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始,“统计与概率”成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并在每个学段都作出了说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验稿课标的基础上指出,要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在总体目标的知识技能部分有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数学思考部分提到让学生“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并将实验稿课标中的“统计观念”改为“数据分析观念”,且将其作为十个核心概念之一。“义务教育阶段统计教学关键是发展他们的数据分析观念,使他们想到用数据,愿意用数据,能从数据中提取一些信息”。[7]数据分析观念是学生在有关数据的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数据的某种“领悟”、由数据去作出推测的意识,以及对于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应用价值的体会和认识,应包含三个要求:一是过程性要求,让学生经历调查研究、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通过数据分析作出判断,并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二是方法性要求,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三是体验性要求,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在小学阶段应尤其强调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并使其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统计教学主张

目前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国家的中小学统计课程都强调统计思想的培养与统计素养的提升。课程的这种理念必然对课堂教学提出相应的要求并带来一些变化。在统计教学中,可能需要运用一些来自教科书之外的非常规的问题。比如这样一个问题(以下称“医院问题”):

新生儿是女婴或男婴的可能性各占一半。根据记录,医院A中平均每天有50个婴儿出生,医院B中平均每天有10个婴儿出生。你认为这两个医院中,哪个医院更有可能在某一天出生的女婴达到或超过全部新生儿的80%?

a.医院A(平均每天出生50个婴儿)。

b.医院B(平均每天出生10个婴儿)。

c.两个医院发生这一事件的可能性相等。

d.没有依据可以预测哪个医院更有可能发生这一事件。

请简单解释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很多教师可能对这样的题目感到陌生,不知在课堂中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根据统计课程的理念,我们应当鼓励教师在统计教学中有如下主张:

首先,教学目的需要关注发展核心统计概念,而非技巧与程序的学习。在统计课程中,有一些关键的概念需要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深入的理解,比如数据、随机、变差、平均、取样、样本、总体等,在小学阶段的统计教学中就应当致力于促进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在实验稿课标中,明确指出“应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要求淡化技巧与程序的学习。而在修订版课标中强化了“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要求利用骰子、硬币以及其他产生随机数的工具增加实际的体验。这种体验是无法通过计算获得的,其目的也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上述核心统计概念的理解。比如在医院问题中,需要明确其中包含的关键统计观念至少有二:一是理论概率与现实发生的频率是有差别的,虽然理论上每个新生儿是男婴或是女婴的可能性都是一半,但某一天的新生儿中并不总会是男女各一半;二是样本容量大小与偏离理论概率的变差的关系,即样本容量越大,偏离理论概率的变差越小。因此教学的目的需要指向这两个观念的理解,而非某些统计量的计算。

其次,在课堂上通过活动创设合理的模拟情境,尽量使用真实的数据促进学生的理解。为了促进学生对关键统计概念的理解,需要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调查或体验中加深理解。但是有些现实情境往往不容易在课堂上实现,比如,在课堂上不太可能带学生到医院中实地调查出生的男婴跟女婴的比例。但是不能因为真实的情境难以创设,教师就在课堂上放弃让学生体验的机会,而在教学中采用简单的告知或者单纯的理论计算的方式。这就需要教师找到学生更为熟悉的情境进行替换,前提是两个情境背后蕴含着相同的统计原理。比如就医院问题而言,生男婴或女婴的可能性都是一半,而扔硬币得到正面与反面也是随机的,可能性也都是一半。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扔硬币,正面记为男婴,反面记为女婴(反之亦可)。通过得到正面或反面来体验出生男婴或女婴的可能性与随机性,并利用在课堂上得到的真实数据,让学生体会扔10次硬币得到8次正面要比扔50次硬币得到40次正面更容易发生。经过这样的模拟活动之后,再让学生回到医院问题,就更容易理解相对医院A(平均每天有50个新生儿),医院B(平均每天有10个新生儿)更有可能在某天出生的女婴达到或超过80%。

第三,运用恰当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验证猜想,通过探索并分析数据来发展学生的统计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现代技术的运用是提升学生统计素养的重要手段,不仅仅将现代技术作为计算工具,更重要的是用来分析数据,还可以更便捷地进行大量的模拟试验。因为很多时候,课堂上并不允许学生充分进行足够多次数的真实试验。在让学生体会了次数较少的试验之后,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大量扩展试验的次数。比如针对这一问题,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成千上万次扔硬币的结果,来探索得到正面与反面的次数,以帮助学生发现正反面比例的发展趋势与最终模式。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现实情境,展示出不同数量(10、50、100甚至更多)的新生儿中的女婴的比例,进行多次重复的试验并让学生记录不同的结果,通过观察让学生理解当新生儿数量较少时,女婴比例更容易出现一些极端值(接近1或者0),而当数量较多时,比例更接近理论上的概率50%。通过这样的模拟试验,学生更容易理解样本容量与偏离理论概率变差之间的关系。

第四,鼓励课堂讨论,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评估学生的统计思想的发展。在统计之中,并没有绝对的正误,只有适合某种情境的更好的统计方式,这也是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的不同之处。因此,需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说明选择某种统计方式的原因以及对结果的预测。在上面这一问题中,让学生简单解释为什么这样认为非常重要。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说出选择某个答案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价,以此可以看出其对统计概念的理解以及统计思想的发展程度。有不少学生可能会在一开始选择答案c,认为两个医院发生这一事件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因为在理论上每一个新生儿是女婴的可能性都是一半,不论在哪个医院中都是一样的。只有让学生体验了相应的活动之后,他们才能加深对样本容量与变差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从而认识到b是更合理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能否选择正确的答案,更需要认识到学生对统计中关键概念的理解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四、小结

简言之,统计的核心价值在于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以及在数据与随机性的基础上作出判断与预测。相比知识的掌握,更需要一种思想、素养以及能力的发展。这正是学生在现实以及未来的数字化世界与信息化社会中学习与生活所必需的。然而,在课程的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并不能很好地理解统计的关键概念及其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并不清楚学生在统计学习上的要求,在教学中出现了偏差,导致了课程实施上的诸多问题。因此,数学教师要更好地理解统计的关键概念并对课程理念作准确深入的解读,最终在课堂上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Garfield,J & Ben-Zvi,D.Developing Students’Statistical Reasoning[M].Milton Keynes,England.Springer,2008.

[2]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NCTM).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S].Reston,VA: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1989.

[3]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NCTM).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S].Reston,VA: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2000.

[4]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 and the 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mon Core State Standard for Mathematics[EB/OL].http:///Math.

[5]Australian Curriculum,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ACARA).Australian Curriculum : Mathematics[EB/OL].http://australiancurriculum.edu.au/Mathematics/Curriculum/F-10.

中医养生概述篇9

行为导向教学理论作为综合性比较强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就业为基本导向,确保行为导向教学价值观得到推崇,由此推动中职护理教育朝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2]。因此,对于中职护理专业而言,需要实现实际课程结构的不断调整,将行为导向教学理念贯彻其中,引导学生护理技能素质得到良好的培育,使得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不断锻炼。

中职护理课程体系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模块,即临床护理模块、基础医学模块和文化基础模块。这三个模块相互关联,是中职护理课程体系组建的基本框架。中职教师依照行为导向教育的价值观,对于实际各个模块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细化,以展现课程内容行为导向的基本目标。以临床护理课程为例,教师将其细化为临床护理概述、妇幼护理概述、老年病人护理概述、精神病病人护理概述、传染病患者护理概述、手术病人护理概述等几个部分,或者依照现代医疗机构的护理岗位,对于实际的课程知识点进行改造,确保实际护理教育教学是以实践的方式进行的,模拟对应的科室护理环境,确保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护理教育教学格局中实现自身护理素养的不断提升。除了实践性课程体系的重塑之外,还需要中职院校积极强化与对应医院之间的合作,确保能够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保证实践课程可以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并确保实际的课程体系展现出行为导向的特点。在这样的实习格局中,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相互交互和探讨,还可以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护理人员进行交流,由此使自身对专业护理知识的理解朝着更加深刻的方向发展,专业素养得到更好地培养。在实现护理专业课程体系重塑的时候,学校还可以邀请医疗机构参与其中,医疗机构对于护理岗位的要求更贴近现实,对于实际护理岗位的职业素养也更清楚,因此他们可以将对应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诉求反馈给中职教育工作者,在这样的相互交流中,中职护理实际课程结构的优化既能朝着实践性的方向发展,又能够节省院校大量的调研时间。

二、关注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

现代社会对医疗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中职护理教育也能够跟上时展的诉求,关注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通过更多护理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综合护理素养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和进步。从本质上讲,对于学生的发展能力,就是其未来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素质的综合,在护理实践课程开展的过程中,院校需要以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方式进行培养,由此确保实际护理教育朝着更加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和进步[3]。

比如,在静脉输液知识点的学习环节,教师可以设置对应的病人情境,“老张,65岁,因为肺部感染需要进行输液治疗,根据医生的嘱托,需要保证在40分钟内实现1000毫升的输入,但是在输入的过程中老张突然出现了气促、气喘、咳嗽等症状,请问如果你是当时在岗的护理人员,应该采取哪些护理措施?”为了确保实际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和实践性,教师选择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有的学生扮演病人、有的学生扮演护理人员、有学生扮演医生,由此确保整个护理过程可以得到良好的演绎。在这样的演绎过程中,学生会思考肺部感染的护理技巧、可能出现的肺水肿的症状,并且站在护理人员的角度思考在现实工作岗位中可以采取哪些护理措施,从而规避出现上述的问题。在这样的实践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对于典型病例的护理实践操作素质也得到了良好的培养。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演绎过程,也可以发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找到实际护理教学的节点,以便更好地规划后期的护理课程。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对实践情境的创设,其本质就是在模拟现实病人案例,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对应的护理知识,实现自身护理实践操作素质的锻炼,这是符合行为导向教学基本理念的。当然在实际的护理课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以模拟演绎的方式进行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尝试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由此营造良好的护理实践环境,从而为培育实际护理专业学生的发展能力创造更好的基础。

三、注重学生护理行为的考核,改变以往评价的格局

中医养生概述篇10

“命门”一词,首见于《内经》,而命门学说,则始于《难经》。自晋唐到明代,经众多医家的补充、丰富和完善,命门学说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成熟的中医理论,并有效地指导养生和临床实践。命门学说认为:命门为先天之太极,是人体精、气、神的根源,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水火之府,阴阳之宅,精气之海,死生之窦,其功能位于十二官之上。命门学说从产生到成熟的过程中,道家养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难经》提出命门理论之后,从晋唐至金元,命门学说经历了初步发展阶段。其中,对命门学说的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医家当属葛洪、杨上善、孙思邈、刘完素、朱丹溪等。晋・葛洪属历史上著名的道医,其在养生实践的基础上,于《肘后备急方》中明确提出了“肾阳”等概念名称;隋・杨上善对老庄诸学十分精通。共著有、《黄帝内经明堂类成》、《老子注》、《老子道德指略论》、《略论》、《庄子注》等6部著作,其中道家著作就有4部,其在道家养生实践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肾间命门说,并从经络循行和功能角度论述了《内经》眼目命门说与《难经》肾元命门说的统一;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大医习业》中更是明确提出“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其在从事道家养生的基础上,于《千金要方・卷二十》中明确提出了心肾相交、水火相济的理论,并在临床用药上首开肾命真阴、真阳双补之先河;金代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元居士,据《金史》“方技传”和《素问玄机原病式》“程道济序略”记载,刘氏曾学医于陈姓道士,精通道家养生之术,其承袭隋代杨上善的观点,并杂取《内》、《难》诸经之文,将命门与相火联系起来,认为右肾命门属相火,为手厥阴心包络经之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其功用为“相行君命”,成为后世“胞络命门说”的先导;元・朱丹溪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于“命门”的治疗用药给予了画龙点睛的描述及发挥,强调命门用药,不仅要重视阳气,而且要留意,补精以化气,滋阴以涵阳。朱丹溪对道家养生也十分谙熟,其曾师从理学大师许谦,对宋儒太极学说有很深的研究,而太极学说与道家养生又有很深的渊源关系。由此可见,自晋唐至宋元,道家养生对命门学说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明代以后,在宋明道学的启发下,随着温补学派的兴起,命门学说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受唐宋元道家内丹养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对命门学说做出重要贡献的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孙一奎、赵献可、张景岳常引用道家内丹著作和丹经术语以阐发命门学说。李时珍在对内丹大家张伯端《八脉经》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继杨上善之后再次明确提出肾间命门的观点。他在《本草纲目》中说:“命门指所居之府而名,为藏精系胞之物……其体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节之旁,两肾之间,二系著脊,下通二肾,上通心肺,贯属于脑,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气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他还批驳了扁鹊《难经》不知原委体用之分,以右肾为命门的观点。强调命门为生命形成之本原,精气之府,相火的发源地。不仅人有命门,而且生物皆有命门,命门是创生人和一切生物的关键所在。李时珍这一肾间命门学说奠定了明清命门学说的基础。张景岳在《类经附翼・求正录》中论述“命门”一词的含义时,多次引用内丹典籍中的话来证明命门即丹田,认为二者乃同物异名。他说“此命门与肾,本同一气,道经谓此当上下左右之中,其位象极,名为丹田”。又引

从李时珍、张景岳、孙一奎、赵献可等医家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医家之命门与道家的玄牝、丹田皆是异名同指。考诸词当中“玄牝”一词在古文献中出现最早。远在先秦时期道家经典著作《道德经》第6章就有:“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在另一早期道家著作《列子》中亦有同样的论述。其后,“玄牝”一词屡屡出现在道家著述中,如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序中有:“原夫神医秘术,至赜参与道枢,宝饵凝灵,宏功浃于真畛。知关龠玄牝,驻历之效已深,辔策天机,全生之德为大。”唐代幻真先生对作注云:“脐下三寸为气海,亦为下丹田,亦为玄牝。世人多以口鼻为玄牝,非也。口鼻即玄牝出入之门,盖玄者水也,牝土母也。世人以阴阳气相感,结于水母,三月胎结,十月形体具而生人。修道者,常伏其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结,乃自生身,即为内丹,不死之道也。”唐代吕纯阳《吕祖志》云:“谷神不死玄牝门,出入绵绵道若存,修炼还需半夜子,河车搬载上昆仑。”宋代张伯端云:“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真精既返黄金屋,一颗玄珠永不离。”从以上道家著述对玄牝的阐释,可以看出:①玄牝既反映了天地之本源又反映了生命之本源,充分体现了道家之天道观及天人同道、天人同构的思想;②玄牝为精气神之根源,为呼吸(胎息)之门;③道家修道养生过程中,“肾间动气”的显现就是玄牝生机的反映,因此,对应于人身位置而言,玄牝位于脐下小腹丹田部位,处两肾之间;④玄牝本无可名状,但阖辟始有动处,故称为门,为全身气机之枢纽,故化化生生,其出无穷。对比以上道家对玄牝的认识和医家对命门的论述,可以说二者具有惊人的相似,难怪孙一奎把二者视为等同。

中医养生概述篇11

概念隐喻指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当源域与目标域所包含的内容不断地增加,则有利于隐喻映射。概念隐喻建构的主要元素包括社会背景、文化知识、价值观、心理趋向、认知趋向、自然学科知识等。

一、概念隐喻机制建构――以语言方法为例

1.掌握可以直接提供映射的语言形式。语言形式主要包括基于词汇层面的隐喻语言形式、修辞语言形式等,其中修辞语言形式,与语言中拥有隐喻理据的语言形式,具有同等地位,其能蛑苯游隐喻语言使用者提供相应的概念隐喻。在实际应用中,修辞语言形式的源域与目标域则会表现得更加突出。

2.掌握概念隐喻映射的主要要素的语言形式。在英语语言中,部分语言形式与词汇和隐喻语言不同,其可以直接提供概念隐喻,且只涉及部分隐喻要素。在建构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学习并掌握能够提供为隐喻机制建立提供主要要素的语言形式,如,英语表达式中的起床(Get up),其虽然源域与目标域所表现的概念隐喻不明显,但是语言结构中的up提供了有意识隐喻映射,这是构成隐喻的主要要素。因此,学习者需要掌握这些类型语言形式。

二、培养医学生英语隐喻思维能力的措施

1.医学英语词汇中所含有的隐喻思维。在医学英语中,将普通的英语转译成专用的医学英语词汇,其中处处涵盖着隐喻,如,在普通英语中,administration代表的是政府机关意思,其映射在医学中,代表着的是“服药”的意思。在医学英语词汇中,隐喻思维涵盖的范围较广,医学英语词汇主要是由词素构成,包括前缀与词根、后缀与连接字母。

2.培养医学生英语隐喻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对于医学生而言,在学医的过程中及实际工作中都需要参考大量的外文文献,以及应用大量的医学英语词汇。医学英语是医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虽然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医学英语的构成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律,如,arthro意思是关节,其和表示疼痛的algia,组合为arthralgia,则表示关节痛;与意思为炎症的itis,组合为arthritis,则表示为关节炎,其中的连接词不含有隐喻思维,只是为了发音方便,以隐喻手法组成不同含义的医学词汇。因此,医学生只需要具备较强的隐喻思维能力,能够熟练地分析词汇的形成依据与表现形式,且需要掌握概念隐喻机制建构的能力。

3.培养医学生英语隐喻思维能力的措施。(1)在课堂教学中,加强隐喻思维教学。医学隐喻词汇量较大,并且新的词汇更新速度较快。但是,新词构成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律。学校为了培养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需要培养其基于隐喻思维角度的基础上,分析医学英语词汇形成的理论依据,并且要提高医学生对隐喻词汇表现形式,以及功能的察觉敏感度,以此来降低学习医学英语词汇学习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英语隐喻思维教学,以此来提高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2)词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地选择医学词汇,要选择具有认知隐喻的词汇,且教学方式要从简单到复杂,开展逐步教学。同时,教师要构建基本认知框架,并且能够按照框架来授课,引导学生基于隐喻思维来思考,引导其分析词汇的组成,根据具体的词汇概念,整合新的医学隐喻词汇,形成新的医学隐喻词汇概念,提高医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3)在开展医学英语词汇教学时,教师要构建医学隐喻词汇教学大纲,在培养学生在隐喻认知的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编写相应的教材,及时增添新的词汇;并且要探索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机制,督促医学生加强学习,使其能够掌握更多的医学英语词汇。

三、结语

语言具有隐喻性,在医学词汇中,含有大量的隐喻词汇,且医学英语隐喻词汇是医学专用术语。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医学生的医学英语隐喻思维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医学生英语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医学生的词汇水平。医学英语隐喻思维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中医养生概述篇12

1与“矮小症”相对应的中医病名难以准确概括其特征

目前将身材矮小儿童多列入中医学的“五迟”范畴,五迟是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的病证,但“五迟”之中“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无一能准确表述身高的增长迟缓。“五迟”与现代医学相对应的多是脑发育不全、脑性瘫痪、智能低下等病症。有些矮小儿童伴有形体消瘦,食欲不振,面色无华等症,似可列人“疳证”辨治。“疳证”日久虽可以影响身高的增长速度,但更关注的是其营养状态,不能全面概括身材矮小证的病因病机。所以,目前存在的中医病名中无法准确表述身材矮小的特点,所以有必要提出适于“矮小症”的中医定义。

2“矮小症”中医定义的涵盖范围应符合“治未病”的思想

“治未病”是中医的特色,《素问·四气调神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诊治“矮小症”也应该体现“治未病”的思想,使其身高在未达到正常人群平均身高第3百分位数以下即接受治疗,发挥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为身材已偏矮小的儿童争取治疗的时间,使用中药开发其生长潜力,更易于取得较好的效果。“治未病”可从“已病防甚”和“未治先防”两个方面体现。

2.1未病先防,注意日常生活现代医学认为生长激素的分泌受睡眠、运动、情绪、饮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儿童平常的饮食、运动、睡眠及情绪皆可影响生长速度,这些因素与脏腑功能不无相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调整脏腑功能,做到未病先防。膳食均衡,营养丰富,方使脾气健运,气血得以化生;合理的运动使筋骨强健,肝肾充沛,长养骨髓;早睡眠使“营卫之行,不失其常”,阴阳得以调和;精神愉悦使肝气调和,气血运行通畅,充养脏腑。饮食、运动、睡眠及情绪正常则使儿童脏腑功能充盛,生长激素分泌得以保证,儿童的身高增长在正常范围,防止其身高低于第10百分位线以下,即是未病先防。

2.2已病防甚,调其脏腑功能儿童身高的增长遵循一定的规律,在遗传、孕期的生长、营养、内分泌的影响下,沿着一定的百分位曲线发展,经过青春期达到成人高度。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GH-IGH-1)在生长调控中处于中心位置。生长激素由脑垂体分泌,受睡眠、运动、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由肝脏、肾脏等合成,刺激骨的生长。而主要由胃分泌的脑肠肽亦可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增强体质,调节能量代谢。所涉及至的器官有脑、肝、肾、胃、骨骼等。《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素问·宣明五气篇》:“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人的身高决定于骨的增长,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生长发育有赖于后天的充足营养。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化水谷为气血,充养肌肤;身体强壮亦依赖于筋骨强健,肝藏血,在体合筋,肝血充足,筋得其养。故而中医认为,与身高增长有关的脏腑以肾、脾、肝为主。肾、脾、肝功能充盛,则精血充养,筋骨强壮,生长发育就会按其正常的规律进行。如果儿童的身高低于同龄人,落在第10百分位线以下,就应该分析其原因,寻找其脏腑功能之不足,或为先天胎禀怯弱,肾精亏虚,骨失所养;或脾气不足,化源乏力,运化失常,气血不足,五脏失养;或肝血亏虚、筋骨失养。此时宜针对脏脏失调及时予以纠正,或温补肾阳,益肾填精;或益气补中,扶脾助运;或养阴柔肝,滋肾壮骨,调其脏脏功能,及早诊治,已病防甚,以免其身高落人第3百分位线以下。

3“矮小症”中医定义表述的思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