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合集12篇

时间:2024-01-08 14:43:23

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篇1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006-01

早在我国刚刚建立的时候,党就提出了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当时新农村的建设是针对于我国过去旧时代的就农村来说的。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又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而这一次新农村建设的对象是针对我国旧时的农村,也是对于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村发展情况而言的,党和国家提出这样的历史新任务,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

一、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基本原则

新农村的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地域广阔,每个地方的农村基层都具有地方性的治理特色,这就要求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要遵守一套规范的基本原则,不惯在新农村建设的哪一个阶段,都要坚持这些基本原则。

1.新农村的建设要量力而行,不能急于求成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长久的、艰巨的使命任务。但是很多的基层领导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急于求成,没有从长远眼光出发,没有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情况,导致新农村建设的轨道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过程应该要立足于地区当前的发展水平,用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的来看,稳步发展,不能脱离现实,急于求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工作根据地区发展程度的不同会有进程快慢之分,农村基层不能搞盲目的攀比,更不能在建设过程中搞形式主义,也不能做一些劳民伤财的表面工程。

2.因地制宜、规范规划的原则

规划是行动的纲领,科学的规划对于优化布局和优化资源配置至关重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以科举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规 划要有长远的、 总体的观点;要统筹兼顾,合理布 局,互相配套,体现前瞻性、 整体性;要坚持节约和 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要进行充分论证,这样 才能防止走弯路,造成资源浪费。我国农村地区广 大,经济社会发展、 自然地理条件、 民族风俗传统等 差异很大,新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 色、 地方特色、 民族特色,保留不同村庄的人文历史 特点,不能整齐划一,一个模式。

3.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政府的主导作用相 结合的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政府的主导作用 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新农村建设,既 要加快发展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生产关系;既要 加快经济发展,又要加快社会进步;既要加强物质 文明建设,又要加强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与和谐社 会建设。只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够使新农 村各项建设整体协调推进。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 是经过规划引导、 政策扶持、 增加投入、 典型示范、 地区部门帮扶等形式,动员和组织农民建设新农 村,但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在发挥政 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措施

在坚守以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基本原则之后,基层领导就要根据本地农村的基本情况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效果,下面罗列一些我总结出来的提高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措施。

1.根据地方发展规律进行分类指导

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清晰的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远性,以及我国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尊重农民自身的意愿,不能搞一刀切或者齐步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是多元的,是分部的。要根据地方发展的规律,认真听取群众的观点,及时解决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定期进行总结,戒除形式主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有浮夸的不良风气出现。

2.通过学习加强认知水平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业部门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我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表达的精神内涵。通过不断的学习的研究,力求深刻理解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且理解建设的目标和原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采用多元化的宣传活动进行宣传,使得百姓知道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义,并且尽可能理解五中全会的重要精神。通过合理的宣传,使得百姓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并且让农民群众自觉自愿的加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原动力。

3.建立合适的保障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项系统工程,长期任务,必须建立保障建设的有效机制。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安排专项资金,明确投入渠道,落实建设项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物质条件。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有利于明确任务,提高基层干部的责任感。但是在进行机制的制定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民主,尊重客观的发展规律,在新农村的建设国会曾中不断地提高建设水准,努力加强规范支付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做好基层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只有搞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使得每个部门的只能都可以被有效的发挥出来,一打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三、结束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措施,新农村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坚持次年农村建设中的基本原则,采取有效的新农村建设措施是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所有农村基层干部的责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基层干部不断的努力,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朱正刚.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话语权”——以浙江省义乌等地新农村文化建设为例[J]. 理论月刊. 2008(07) .

[2] 蔡辉明. 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等化的制度设计[J]. 老区建设. 2008(10) .

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篇2

1 新农村建设量化指标体系确立的理论视角和现实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A·英克尔斯教授提出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以来,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高潮。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指标体系层出不穷,这一趋势也波及中国。当前我国各地在发展过程中纷纷建立起各式各样的指标体系,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绿色GDP指标体系、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等。这些指标体系良莠不齐,有的具备相当的科学性,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有的指标体系自身不是很完善,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决策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举措。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提出以来,国内学界与政策研究部门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了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新农村建设量化指标体系研究方面,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进行细化、量化和标准化,把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转化成操作性强的量化指标体系,对于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分阶段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06年以来,全国不少地方建立了本地新农村建设量化指标体系,如2006年2月,湖南印发《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3月,重庆市新农村建设的量化标准,分别就产业发展、生产条件、农民收入、人居环境、农民素质、农村道路、社会事业、农村社保、文明风尚和民主政治等10个方面作了具体说明;4月,《江苏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从制定依据和原则、战略意义、指导思想对该省新农村建设的指标体系内容作了详尽说明。

与此同时,湖北省内一些城市也纷纷出台本地的新农村量化指标体系,如:孝感市正式提出了该市新农村建设的具体量化指标:“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70%,100%的行政村通达沥青(水泥)路,解决6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民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等。黄石市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则从农村综合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农民生活水平、文明建设和民主管理、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等五大方面对本市的新农村建设作了系统的规划。这些城市的新农村量化指标体系对于推动整个湖北省新农村建设量化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无疑具有积极示范的作用。

当前湖北的新农村建设,需要借鉴国内外农村建设方面的经验,在结合本省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适合于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的量化指标体系,用以指导新农村建设全过程、评估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当然,为了使量化指标体系在湖北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应以准确性和一致性为核心,遵循完整性、可行性、可测性、适合性和经济性等原则,以群众是否满意为最终评判标准,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2 湖北新农村建设量化指标体系确立的基本原则

新农村建设的量化指标体系是我们考核新农村建设成效的科学依据,其目的是将中共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转化成可操作性的、可量化评估的目标体系。因此,建立湖北新农村建设的量化指标体系既要结合湖北实际,又要坚持科学的原则。

(1)必须坚持准确性和一致性相结合的原则。新农村建设测量的首要目标是兼顾准确性和一致性,即测量的结果既要有效度、又要有信度,失去其一,就不能算好的测量。新农村量化指标体系作为测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主要依据,对于指导新农村建设全过程、评估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因此,在湖北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建设进程中,应重视指标体系测量效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指标体系的准确性,即通常所讲的效度,“是指实证测量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概念的真实含义”。在运用一项指标体系进行测量时,如果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测量对象的实际情况,那么这项指标体系必然将被抛弃。在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建设过程中,体系内的所有指标都应以能准确地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为基本要求。

指标体系的一致性,即通常所讲的信度,“是指使用相同研究技术重复测量同一个对象时得到相同研究结果的可能性”。在运用指标体系测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重复测量结果出现较大的差异,这就表明该指标对新农村建设的测量没有信度,即不适合用来评价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

当然,准确性和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对矛盾。过分强调哪一个方面都会损害另一个方面的效果。比如,在测量“生产发展”方面,一味强调“粮食自给率”要达到何种比例,要精确到何种程度,这必然会导致重复测量时会出现结果存在较大程度不一致的情况。可见,在湖北新农村建设量化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应努力在准确性和一致性之间寻求平衡,兼顾量化指标体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必须坚持宏观与微观、全局与局部相统一的原则。从全国看,湖北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虽然处于中部地区比较靠前的位置,但距东部发达地区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从湖北省内看,既有武汉这样的超大城市,也有宜昌、襄樊、黄石、荆州等经济发展较好的中等城市,还有鄂西山区、大别山区等正在寻求大发展的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整体情况,同样反映了湖北农村发展的现实,即湖北农村发展排名处在全国的中等位置,省内各地农村发展的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既有象武汉这样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现代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有江汉平原这样自然条件较好、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地区,同时也存在一些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是很完善的地区。由此可见,湖北省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起点存在较大的差异。

(3)必须坚持合适性与经济性相统一的原则。具体讲,比较合适于新农村建设的量化指标体系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这种指标体系是建立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基础上提出,具有技术上的适合性;这种量化指标体系是建立在对湖北省内各地实际发展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既适合于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情况,又适合于各市、州的具体情况;这种量化指标体系应适合于在将来一段时间内测量湖北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

当然,在建立湖北新农村量化指标体系的过程中,经济性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湖北新农村量化指标体系的经济性是指:在使用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考虑使用的成本问题。如果使用某一指标测量成本过高、且效用有限,就应将其剔除掉,否则会影响到指标体系的使用效果和实际价值。

(4)必须坚持稳定性与完善性相统一的原则。任何指标体系的建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力求做到科学、稳定,并应兼顾可比性和连续性”,从而在相对的稳定中不断完善,这样才可能使指标体系发挥最大的效用。任何指标只能测量和反映新农村建设在某一个时间段的发展状况,并不能完全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全部过程和趋势。为此,湖北新农村建设量化指标体系在建立过程中有必要做到:既要保持指标体系的相对稳定,又要形成动态的完善机制,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修订量化指标体系。

湖北新农村建设量化指标体系的完善性是指该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应不断地加以修订和完善,而修订的基本依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以及现有指标体系存在的明显缺陷等等。同时,湖北新农村建设量化指标体系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贯穿于湖北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受人们的认识能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等因素的制约。

(5)必须坚持以群众是否满意为最终评判标准的原则。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应以群众是否满意为最终评判标准,这同样也应作为湖北新农村建设量化指标体系建立的最基本标准。如果在新农村建设量化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缺乏基本的论证,没有考虑群众的满意与否,那么这项指标体系测量效果的可靠性就值得商榷。例如,如果在新农村建设量化指标体系中加入既不能反映新农村建设初衷、也不能让群众满意的指标,包括要建多少新房、新房要有几层才算达标等等诸如此类的指标,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不是“新村建设”,也不是“盖新房运动”,一味强调盖新房的多少除了透支农民的财力、导致农业生产性投资减少以外,并不能给农民带来多少实惠。用这种指标(或指标体系)测量出的新农村建设结果的好坏,不仅与群众是否满意没有太多的直接联系,而且背离了新农村建设的初衷。

3 湖北新农村建设量化指标体系的确立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以上所述湖北新农村建设量化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只是一种大体的框架,在实际运用这些原则来制定量化指标的过程中,以下问题值得注意。

(1)原则体现的是一种思路。新农村建设量化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体现的只是一种基本的思路,也即是在建立量化指标过程中应考虑的基本问题。这种思路对于湖北新农村建设量化指标体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原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新农村建设量化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存在它的局限性,即运用这些原则并不一定能建立起非常科学的指标体系;但是,运用这些原则来指导湖北新农村建设量化指标体系的建立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只是这些原则还有待于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3)原则是相对的。新农村建设量化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是相对的,它所代表的只是农村建设进程中一些典型特征的抽象。为此,在湖北新农村建设量化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应科学地把握这些原则,而不应生搬硬套。

(4)原则是可选择的。新农村建设量化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绝不是教条、一成不变的,相反这些原则都是可选择的。因此,应针对湖北省内各地的具体情况,灵活的理解原则的内涵,并选择比较适合的原则来指导湖北省内不同地区新农村量化指标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十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篇3

广东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基层组织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如阳东县的平地村,徐闻县、德庆县、云浮市云城区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全省以至全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些启示是:

一、坚持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县党政领导班子,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二、坚持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三、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四、在农民中树立起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五、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村推进,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六、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农民群众自治组织,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靠组织、政治保障;七、各级政府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八、动员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共识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当前,我省率先基本现在现代化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我省“十一五”期间的攻坚战役。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全省现代化的进程。我就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具有现代气息、经济发展、农民富裕、文化繁荣、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上。要坚持五项原则,即: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坚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三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上,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会议的要求,结合广东实际,推进具有广东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目标应主要放在如下八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有效增强。

(2)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民达到富裕安康。

(3)农村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和巩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口达85%以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4)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活用水质量达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农村住房安全美观,厕所整洁卫生,村道、巷道实现硬化,排污暗渠化,垃圾集中处理无害化,环境美化绿化,村容村貌整洁优美。

(5)农村社会和谐。社会秩序井然,农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相处,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好人好事蔚然成风。

(6)在农民中普遍树立起“勤劳、自强、互助”的精神,形成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7)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具有新农村建设、维护、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实力。

(8)农村基层党组织健全完善。“两委”班子团结、坚强,具有较强的战斗力,能够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劳动致富。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村民自治机制健康运转。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务、财务公开,干部勤政廉洁,农民群众满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和方略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安康,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是“五个建设”,即: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以党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目标要求,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以至今后一个时期,将在广东全省,以及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由此,也将引发一场全面触动“三农”的伟大变革,一扫千几百年来的农村陈规陋习、陈旧观念和贫穷、落后、愚昧的旧面貌,代之以现代、文明、民主、和谐、富裕、安康的新面貌。这是继农村家庭承包制之后,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社会的伟大变革,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必将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

广东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基层组织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如阳东县的平地村,徐闻县、德庆县、云浮市云城区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全省以至全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些启示是:

一、坚持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县党政领导班子,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二、坚持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三、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四、在农民中树立起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五、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村推进,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六、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农民群众自治组织,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靠组织、政治保障;七、各级政府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八、动员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共识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当前,我省率先基本现在现代化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我省“十一五”期间的攻坚战役。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全省现代化的进程。我就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具有现代气息、经济发展、农民富裕、文化繁荣、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上。要坚持五项原则,即: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坚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三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上,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会议的要求,结合广东实际,推进具有广东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目标应主要放在如下八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有效增强。

(2)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民达到富裕安康。

(3)农村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和巩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口达85%以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4)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活用水质量达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农村住房安全美观,厕所整洁卫生,村道、巷道实现硬化,排污暗渠化,垃圾集中处理无害化,环境美化绿化,村容村貌整洁优美。

(5)农村社会和谐。社会秩序井然,农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相处,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好人好事蔚然成风。

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篇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是“五个建设”,即: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以党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目标要求,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以至今后一个时期,将在××全省,以及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由此,也将引发一场全面触动“三农”的伟大变革,一扫千几百年来的农村陈规陋习、陈旧观念和贫穷、落后、愚昧的旧面貌,代之以现代、文明、民主、和谐、富裕、安康的新面貌。这是继农村家庭承包制之后,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社会的伟大变革,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必将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

××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基层组织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如阳东县的平地村,徐闻县、德庆县、云浮市云城区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全省以至全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些启示是:

一、坚持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县党政领导班子,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二、坚持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三、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四、在农民中树立起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五、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村推进,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六、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农民群众自治组织,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靠组织、政治保障;七、各级政府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八、动员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共识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当前,我省率先基本现在现代化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我省“十一五”期间的攻坚战役。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全省现代化的进程。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具有现代气息、经济发展、农民富裕、文化繁荣、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上。要坚持五项原则,即: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坚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三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上,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会议的要求,结合××实际,推进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目标应主要放在如下八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有效增强。

(2)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民达到富裕安康。

(3)农村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和巩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口达85%以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4)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活用水质量达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农村住房安全美观,厕所整洁卫生,村道、巷道实现硬化,排污暗渠化,垃圾集中处理无害化,环境美化绿化,村容村貌整洁优美。

(5)农村社会和谐。社会秩序井然,农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相处,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好人好事蔚然成风。

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篇5

广东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基层组织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如阳东县的平地村,徐闻县、德庆县、云浮市云城区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全省以至全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些启示是:

一、坚持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县党政领导班子,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二、坚持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三、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四、在农民中树立起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五、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村推进,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六、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农民群众自治组织,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靠组织、政治保障;七、各级政府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八、动员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共识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当前,我省率先基本现在现代化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我省“十一五”期间的攻坚战役。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全省现代化的进程。我就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具有现代气息、经济发展、农民富裕、文化繁荣、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上。要坚持五项原则,即: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坚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三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上,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会议的要求,结合广东实际,推进具有广东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目标应主要放在如下八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有效增强。

(2)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民达到富裕安康。

(3)农村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和巩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口达85%以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4)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活用水质量达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农村住房安全美观,厕所整洁卫生,村道、巷道实现硬化,排污暗渠化,垃圾集中处理无害化,环境美化绿化,村容村貌整洁优美。

(5)农村社会和谐。社会秩序井然,农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相处,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好人好事蔚然成风。

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篇6

一、农村的规划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

1、布局散小,建设无序。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住宅建设很快,但农村现有的规划缺乏系统性与远景规划体现不出个性,更谈不上对农村建设的科学合理的引导。因此导致许多村庄建设无序、建设凌乱的现象,村庄布局经常出现“只见新房、不见新村”,严重影响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的规模经营。

2、基础设施匮乏,居住环境差。由于缺乏给水、排污、公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许多村庄普遍存在路面不硬、污水乱排等现象。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生产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既影响了农民的居住环境,也阻碍农村规划建设的科学发展。

3、住房功能落后,浪费严重。“娶媳妇、建新房”是农民的两件大事。但现在针对当地农村的建筑研究太少,许多图纸过于简单,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不少地方依然沿用五六十年代的房屋格局,功能明显不合理。由于缺乏正确合理的引导,不少农民的建房观念还比较落后。一般的农户待孩子长大要成亲就得建新房,这样一轮轮地拆建,浪费大量农田,增加了经济负担。

二、农村的规划建设现存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1、是基础设施缺乏有效的投资主体。基础设施是农村建设最头疼的事,城市的基础设施依靠政府投入来解决,而对众多经济不太富裕的农村来说,内部基础设施建设靠村集体、农民自身力量很难解决。

2、是缺乏对农村建设有研究的设计人员,由于农村规划设计投入大、报酬低,现在专门的设计人员越来越少。农村规划建设人才的匮乏,制约着农村规划建设的总体质量与水平。

3、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不连续性。农村经济建设方针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要求,这在某种程度上农村规划建设的统筹发展与科学规划。特别是在当前环境下,农村征地拆迁在某些地区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的热点,科学统筹农村规划建设不得不让位与经济建设时常发生。

三、农村规划建设的原则要求

1、坚持生态优先、和谐发展原则。新农村建设必须保持长远发展的态势,与现代化建设同步,与社会整体进步同步。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根据水资源和农田生产能力核定全村承载量和人口居住量。农村规划建设必须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1]P52,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在规划建设中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处理好人和环境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坚持统筹兼顾、远近结合原则。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融入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新观念,要通过对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指导和管理,确保农村建设的连续性和方向性,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农村建设规划需要体现全面性、完整性。农村建设它既有物质层面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又有精神文明方面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还有政治文明范畴的(管理民主),而且这三个方面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村庄建设规划的重点,应该放在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上。农村规划“应当涵盖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各个方面,兼顾农村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素质现代化的全面综合发展”[2]P76。

3、尊重民意、稳步推进原则。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建设者,也是管理者。让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中来农民群众最关心规划可行性和项目研究,并引入群众参与机制,全面真实的反映农民群众意愿,根据农民的需求,科学地制定规划,选择发展项目引导农民参与监督管理,地防止和杜绝资源的流失和浪费,使农村规划建设尊重“民意”、符合“民意”。

4、是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原则。因地制宜就是新农村建设一定要符合村情来发展创新。脱离村情的农村建设是不可取的。与之相反的是上级整齐划一的要求。譬如在山区县农村,随着山村居民自然流向经济发展环境好的区域,同时“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等政策引导农民开辟新的产业之路,高山、低山、资源汇集地区与资源相对贫泛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及发展思路就应该是不同的。农村村庄得以维持的基本自然资源直接来自于它周边的区域,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必须加以保护。乡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重要区别在于,应该尽可能地保留乡村原有的资源、地理、自然的形态,生物的多样性及人与自然生物之间的紧密不可分离的那种共生共存的关系。

5、是协调有序的原则。所谓协调有序是指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相互关联。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整体推进。与之相反的是强调一点,不计其余。如有的地方,一提新农村建设就想到村庄建设,用大城市观来美化村庄。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民的庭院经济还占很大份额,农民就业渠道还很不稳定和狭窄,农村村庄如果用城市标准来衡量是不现实的。新农村建设也必须有序,要有规划,不管是土地也好,饮用水也好,道路交通也好,往往在规划后的村庄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也是农民所要求的。农村规划建设的系统性就要求我们,建设要扎实,发展要充实,力求实现规划建设反映农民物质和精神的完满结合。

6、是持续发展的原则。所谓持续发展是指新农村建设必须保持长远发展的态势,与现代化建设同步,与社会整体进步同步。与之相反的是一种不计后果的发展,破坏生态,粗放式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必须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过去在农村发展中,提出靠资源发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破坏生态,降低资源利用率。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确立发展目标,其次要依靠科学,有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要思考农村的长远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来农村规划建设,科学、全棉地改变农村建设面貌。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在考虑城乡协调发展的同时,还要站在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的角度,尊重农村的实际和特点,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农村规划建设的路径选择

1、推进农村规划有序建设。农村规划建设要加快完善村镇规划体系,统筹农村空间布局,积极开展规划编制,明确村庄发展规模、整治重点、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时序,统筹考虑自然条件,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措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农村规划建设不仅受到村庄周边地形地貌的影响,还受到区域内重大项目建设、现有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将农村规划建设置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中统筹规划,才能统筹协调村庄与周围区域的关系。农村规划应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当地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地域资源经济的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的生态和经济系统效益,通过科学设计,提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实施方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实现村庄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协调发展。

2、提高农村建设的整体品位。农村村镇规划建设应以整体水平、品位的提升为目标,力求符合农村实际,突出经济、美观、实用、环保、节能、安全的特点,体现各地不同山水特色、生态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要通过优秀建筑设计和施工图集的广泛推进,为农村建设提供质美安全的规范文本,有效提升了农村建房的品位和质量。“新农村景观建设和规划不仅需要结合当地特征创造优美的景观,还要注重环保,使生态系统能持续、良好、稳定地发展”[3]P108。

3、探索新型农村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农村规划建设管理体制较为单一,要通过调查研究,大胆创新,结合城建规划的行政管理体制,创建农村规划管理与村民自治及农村建筑行业行业自律、自我监管向结合的新型管理机制。基层组织、乡村建筑行业、农户是农村规划建设的主体性因素。要统一管理的范畴,使基层组织、乡村建筑行业、农户主动接受参与管理,特别是要让农民建房的基层建设者纳入直接管理,扩大管理层面,提高了管理效率。通过农村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建设,减少了村镇建设中存在的随意压价、违法建房、违规施工等现象,从源头上抓品位、抓质量、抓安全,综合提高村镇建设工程的水平和层次。

4、加大农村建设服务指导。农村规划建设要根据农村的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特点,主动整治、积极帮扶,加大指导。农村规划建设要通过开展村镇规划方案下乡展示,广泛征求规划意见,并在一些集镇设立固定规划展板宣传规划,引导农民改变农村传统的住宅建设观念,提高规划意识。同时围绕农民迁建、下乡脱贫、移民安置、灾民安置等农民新村建设,及时开展技术指导服务,通过教育、引导和示范,加强了村镇工程的勘察设计、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的服务和管理。实际工作中要发挥示范村、整治村编制规划的整治及示范作用,做好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与规划设计,积极开展法规、规划下乡宣传活动。

5、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多渠道、多形式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创新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农村规划建设从农民群众迫切需要,并有条件实现的事情做起,立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眼长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突出重点、逐项推进。坚持依靠农民、多方支持原则,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6、规范农村农民建设行为。首先,应该设立专门机构,因地制宜,精心编制农村村庄规划。村庄体系规划很大程度在于村庄布点规划,要明确哪些村要作为中心村,统筹安排区域道路网络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享。农村村庄规划,不能简单看做是农居点的规划和老村庄的改造,使它既能反映乡村的特色,又要适应区域的产业结构。其次,农村规划要根据农村自然分布状况,既尊重农户住房习惯,又方便耕作,因地制宜设计建筑风格,做好农村住房个性设计,规范农民的建房行为,根据村庄和农户家庭状况确定造房类型,使农户建房有选择、有规划,改变他们住宅拆了建、建了拆的观念。

农村规划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规划的龙头地位也越发凸显” [4]P38农村规划建设的原则与路径实质就是正确处理农村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等关系,促进合理布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现特色,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统筹协调和综合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篇7

以“新农村用电示范工程”建设为抓手,坚持“政府发动、乡村主动、电力推动、百姓互动”的基本方针,在市、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乡镇和行政村积极响应,电力部门发挥行业优势,其它部门配合协作,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大力参与,着力建设一个安全、可靠、高效的农村电网。

二、工作目标

按照“总体布局、示范先行、循序渐进”的原则,今年重点实施“新农村用电示范村工程”建设,以农村行政村为单位,结合“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活动,确保实施100个新农村用电示范村工程(其中**市区40个,长兴、德清、安吉三县各20个)。“十一五”期间,重点提高农村低压电网的供电能力,协调发展10kV和400V、220V电压等级的网络建设,完善各电压等级的相互适应能力。“十二五”着力完善电力设施,深化建设。使全市农村达到电网建设适度超前、电气装置安全规范、电能质量符合标准、电能损失明显减少、电力设施保护责任明确、科学用电知识普及、供用电关系和谐有序的目标。

三、建设标准

新农村实验示范区电力基础工程建设总体标准是:台区布局合理,线路架设规范,计量安装标准,电能质量优良,供电能力超前的农村配电网。同时完善农村安全用电条件,改善农村低压排灌线路,规范剩余漏电保护器的安装与运行,规范农村用电管理,加大农村科学用电、依法用电、诚信用电的宣传力度,提高供电服务水平,营造和谐有序的供用电环境。

今年重点实施的“新农村用电示范村工程”建设标准除满足以上要求外还必须达到新农村用电示范村工程建设与管理标准(见附件)。

四、组织与领导

新农村实验示范区电力基础工程建设纳入市新农村建设实验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基础设施工程协调小组统一领导,由市、县电力基础设施网络工程工作小组组织实施,各地电力部门和乡镇政府、村委会负责开展具体工作。各级要建立相应组织,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全力推进工程实施。

五、工作程序

新农村实验示范区电力基础工程建设按照“总体布局、示范先行、循序渐进”的原则,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分步实施。今年“新农村用电示范村工程”建设的工作程序是:由行政村提出申请,乡镇审核,市、县电力基础设施网络工程工作小组办公室按照区域划分负责审批立项;各地电力部门和乡镇政府、村委会具体实施。项目审批过程中应严格区分商业性开发和公益性建设,不得将商业性开发项目列入用电示范村工程。

市、县电力基础设施网络工程工作小组办公室分别对工程建设开展情况进行动态督查,并根据工程的总体进展情况,组织阶段性验收和工程竣工验收工作。验收合格后予以公布命名为“新农村用电示范村”。

六、资金的筹集与使用

今年市区新农村用电示范村电力基础工程建设资金筹集与使用的总体原则为:以《**省乡镇农电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试行)》(浙经能源[2001]1350号)规定的产权分界点为限,电力部门产权范围内的电力设施建设,由电力部门负责筹集资金,村集体所有的农业生产线路等电力设施,由农村行政村自筹资金进行改造,并负责用电示范村工程建设中的政策处理等费用由行政村负责;各级政府酌情给予适当补助。三县政府可按照市区示范工程建设资金筹集与使用的总体原则,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县的工程建设资金筹集与使用的管理办法。

七、产权的划分

对新农村实验示范区电力基础工程建设中涉及的电力设施仍按原产权归属划分权利和义务。整改后的农业生产线路等电力设施暂不移交电力部门。

附件:**市新农村用电示范村工程建设与管理标准

“新农村用电示范村工程”建设与管理标准

1总则

1.1“新农村用电示范村工程”是电力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为扎实开展该项工程建设,加强示范村用电管理,积极营造“科学用电、依法用电、诚信用电”的良好氛围,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制定本标准。

1.2“新农村用电示范村工程”建设与管理要坚持以下方针和原则:

1.2.1以“政府发动、乡村主动、电力推动、百姓互动”为基本方针。

1.2.2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的原则。

1.2.3坚持“建管并重、长效管理”的原则。

1.2.4实行“政府统筹、多方筹资、专款专用”原则。

1.3本标准适用于**市范围内“新农村用电示范村工程”建设与管理,以行政村为考核单位。

2示范村配电网

2.1台区布局合理,线路架设规范,计量安装标准,电能质量优良,供电能力超前,满足该村5—10年经济发展的用电需求。

2.2电气装置标准、施工工艺等达到《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城乡中低压配电网建设改造技术原则》等规程和标准。

2.3配电网供电指标应达到以下要求:

(1)农户通电率和一户一表率均达到100%;

(2)居民客户端电压合格率不低于95%;

(3)供电可靠率不低于99.7%;

(4)居民生活用电保证率不低于98%;

(5)10kV及以下线路和配电装置完好率达到100%;其中一类设备达到80%以上。

(6)低压电网电能损失率不高于10%。

3示范村用电管理组织

3.1建立健全村级自治用电管理组织(简称“管电小组”),在供电部门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管电作用,以促进农村用电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民主化管理。

3.2管电小组可由村支书(或村长)担任组长,辖区农村电工担任副组长,成员由村干部、村聘电工和思想素质好、责任意思强的村民等若干人组成。

3.3管电小组应公开人员名单、工作职责和办事制度。

3.4管电小组应有效开展以下工作:

3.4.1协助用电申请业务。

3.4.2开展“科学用电、依法用电、诚信用电”宣传。

3.4.3开展安全用电检查,指导村民安全用电。

3.4.4大力推广节能产品,指导村民节约用电。

3.4.5及时公示(公告)用电信息。

3.4.6调解用电纠纷。

3.4.7协助供电部门做好政策处理工作。

3.4.8协助供电部门开展电力扶贫帮困和便民服务活动。

3.4.9组织开展本村公用配电设施的保护工作。

3.4.10做好农业生产(鱼塘)专用线路的运行维护工作。

4示范村供用电环境

4.1制定用电“村规民约”,创建“科学用电、依法用电、诚信用电”的供用电环境。

4.2普及农村安全用电常识,村民自我保护意识较大提高。全年不发生农村触电死亡事故。

4.3营造节约型社会,大力宣传科学用电知识,村民节约用电意识普遍提高。

4.4村民依法用电和诚信用电意识明显增强,无私拉乱接、窃电和破坏电力设施的现象。

4.5农村公用变总剩余电流保护器安装率、投运率达到100%。

4.6家用剩余电流保护器安装率、投运率达到100%。

4.7《供用电合同》签订率达到100%。

4.9年度电费回收率达到100%。

4.10农户交费方式100%实行银行代收。

5示范村考核验收

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篇8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总体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新农村建设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涉及到千家万户农民的利益调整。新农村建设,必须依法进行,如果不依法进行,将会产生许多新的社会矛盾。我国新农村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片面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新农村住宅建设的做法,其实质是对农民住宅权的侵犯。矫正新农村住宅建设中的错误走向,保护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住宅权利,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一、新农村的内涵和特征

(一)新农村的内涵

新农村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农村。“生产发展”主要是指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解放农村生产力;“生活宽裕”侧重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乡风文明”集中于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和建设新农村文化;“村容整洁”是对新农村规划和布局的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法治管理的表现。“可以说,这是对统筹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和谐农村的高度概括。”新农村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含政治、经济、社会保障、基层组织、教育、文化、卫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内容。从法学的视角,新农村是通过农村法治和制度的良好运行,创造和谐的农村社会。建立农村法治社会,是新农村建设的终极目标。

(二)新农村的特征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发展的新形态,其特征有:第一,新农村是农村发展的新状态,不是城市化和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不是改农村为城镇,而是改造农村,使农村换新颜。我国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有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小城镇建设、城镇化和城市化,这是对新农村建设的误读。第二,新农村是一个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全面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不能同步进行新农村各方面的建设,也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的建设。第三,新农村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新农村建设是与小城镇建设、城镇化和城市化并列的系统工程,这四个工程互相促进、互相联系。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乡土差异明显, 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当地农村实际为基础,不能照搬其他地方的经验。第四,新农村是法治农村。法治是新农村的根本特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法治是基础保障。新农村建设,法治必须先行。没有法治保障的新农村建设,不具有稳定性和保障性。我国实践中,有些地方以行政为基础进行新农村建设,这是与法治新农村建设相违背的。

二、我国新农村住宅建设法律问题

新农村住宅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村容整洁”的重要体现。由于缺少充分和系统的理论支持,我国现在的新农村住宅建设,主要是实践上的探索。在已有的理论中,偏重于经济学的理论,而缺少法学的理论支撑。

(一)新农村住宅建设的性质

新农村住宅建设,是一种不溯及既往的政策和法律规制,其无权强制性改变农村的现状,而是规制农村将来的住宅建设。新农村住宅建设,不能改变农民住宅的权属,不能改变农民的宅基地权益,其仅是有权进行规划,并且规制将要发生的住宅建设行为。将要发生的新农村住宅建设,必须符合规划,否则不能获得建设许可。农民之间,可以通过权利的流转,平衡农民间的住宅供需。纵使某一地块上的已有房屋不符合规划要求,也不能在没有农民许可的情形下处分,只能在农民许可前提下或者农民获得合理的补偿后,才能依法处分。新农村住宅建设,是依靠法治重新分配和调整农村住宅的行为。

(二)新农村住宅建设的基本原则

我国进行新农村住宅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没有固定原则指导的新农村住宅建设,是随意性的新农村建设,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我国新农村住宅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保持农村性质不变原则

新农村住宅建设是使农村换上新颜,不是要改变农村为非农村。新农村住宅建设,是在原来农村住宅基础上的建设。新农村住宅建设,是区别于小城镇建设、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建设行为。

2.保护农民权益为中心原则

我国进行新农村住宅建设,根本目标是要改善农村的经济社会状况,更好地保护农民的权益,不断地增进农民利益。是否有利于增进农民的合法权益,是衡量新农村住宅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准。只要是不能增进农民权益的新农村住宅建设,必须叫停。新农村住宅建设过程中,必须保障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3.生态规划先行原则

新农村住宅建设规划,应以保护农村原生态为标准,规划不伤害农村原生态。新农村住宅建设规划,必须遵从保护农民权益为中心原则。新农村住宅建设规划,不能改变农民正在使用的房屋的现状,其规划的范围仅是农民不使用的房屋、破旧无人居住的房屋以及闲置的宅基地。农民正在居住和为生活所需的房屋,是农民生活的基础。新农村住宅建设,在没有为农民提供已有的替代房屋前,不能处分农民的这些房屋。

4.政策、法律保障原则

新农村建设,是要形成法治新农村社会。新农村住宅建设,必须以政策和法律法规为前提。没有政策和法律法规规定的新农村建设,都是不合法的行为。任何地方的新农村住宅建设,都要以一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依据。没有政策和法律法规依据的新农村住宅建设的不法行为,政府应承担相应责任。

(三)新农村住宅建设与农民住宅权利保护

农民住宅权利是农民的合法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我国一些地方为了追求政绩,采取行政力量的方式,在没有获得农民许可的前提下,强行拆除农民住宅,对农村住宅进行重新规划、重新建设,这侵犯了农民的住宅所有权。而一旦资金供应出现中断,新住宅无法按时修建起来时,农民就会处于“无家可归”的境地,这是对农民居住权、生存权的侵犯。农村住宅,是农民的合法财产。新农村建设不能侵犯农民的合法财产权益,而应该是保护和增进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新农村住宅建设与农村生态保护

新农村住宅建设,是在统一规划下的住宅建设。新农村住宅建设,必须保持农村的生态环境不变,保持农村的田园风光不变。新农村住宅建设,是生态住宅建设。

1.新农村住宅建设与农田保护

农田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国家政策。新农村建设,不能违背这一政策,侵害农田。农田是农村的基本社会保障资源,侵犯农田就是侵犯农民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我国有些地方实践中,不顾把农田转为宅基地的风险,把农民集中到某一地块进行新农村住宅建设的做法,是违背农田保护国家政策的。

2.新农村住宅建设与田园风光保护

“村庄的形成都有其自然、历史等渊源和经济、社会条件,千百年来形成的风格各异的村落民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民俗等人文信息,是一笔宝贵遗产,不仅是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而且是多少中华儿女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我国的农村具有自然生态的特点,新农村住宅建设,不能破坏千百年来形成的农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新农村住宅建设,不能破坏农村的这些自然生态、田园风光,必须避免“高楼林立”和“千村一面”。我国有些农村的“农家乐”,就是利用农村的田园风光,吸引市民前来休憩。“农家乐”是在保持农村田园风光前提下的住宅,是一种不同于城市的居住状态,不但建设了新住宅,也保护了农村生态,这是新农村住宅建设值得借鉴的范例。

三、新农村住宅建设的法律制度设计

我国新农村住宅建设刚起步,规制新农村住宅建设的法律法规尚存许多空白。立法完善我国新农村住宅建设的法律法规,创设具有操作性的新农村住宅建设的法律制度,是保障新农村住宅建设顺利进行的法律制度保障。

(一)新农村住宅建设评价制度

新农村住宅建设,是影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新农村住宅建设行为前,必须对新农村住宅建设行为进行评价,评价其对农村自然、生态和农民权益的侵害性。我国新农村住宅建设的评价制度,包括新农村住宅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农民权益影响评价制度。

1.新农村住宅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新农村住宅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对新农村住宅建设中的规划和住宅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新农村住宅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一种事前制度。在新农村住宅建设实施前,必须经过这一程序,否则,就是非法的新农村住宅建设行为。新农村住宅建设,肯定会影响农村的生态环境。环境影响大于农村环境承受力的规划和项目,不能获得立项许可。新农村住宅建设的环境影响准入制度,是排除性的制度,其排除了新农村住宅建设中环境影响大于农村环境承受力的行为。对已经获得建设许可的新农村住宅建设行为,应跟踪评价其环境影响,只要这个环境影响大于许可时的标准或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则应叫停该项新农村住宅建设行为。

2.新农村住宅建设的农民权益影响评价制度

新农村住宅建设的农民权益影响评价制度,指对新农村住宅建设中的规划和住宅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对农民权益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农民权益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新农村住宅建设行为,应是增进农民利益的行为。当新农村住宅建设行为所获得的利益,小于或等于农民的现有利益或者影响农民的生存权等基本人权时,这样的新农村住宅建设行为就要被禁止。为避免新农村住宅建设的“浮夸风”和建设过程中侵犯农民权益,必须建立新农村住宅建设的跟踪监测制度,确保新农村住宅建设行为依法进行。

3.新农村住宅建设评价制度的具体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称《环境影响评价法》)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作出了详细和完整的规定。新农村住宅建设属于建设项目的范围,新农村住宅建设评价制度的具体内容,应保持与《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内容和制度上的基本协调和统一。新农村住宅建设的影响评价,可直接由《环境影响评价法》调整。评价主体在遵循《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程序下,分别对新农村住宅建设的环境影响和农民权益影响做出科学的评价。有关部门,按照这个评价结果,审批和推行新农村住宅建设。

(二)新农村住宅建设的补偿制度、赔偿制度

新农村住宅建设,是一种利益和权利的分配行为,必然涉及农村宅基地、农民住宅、农民林木所有权等的调整。宅基地使用权和住宅所有权等都是农民的合法权利,新农村住宅建设行为不能侵犯农民已有的权利。为救济农民在新农村住宅建设中被侵犯的权利,必须建立新农村住宅建设的补偿制度、赔偿制度。对获得建设许可、依法进行的新农村住宅建设行为中侵犯的农民权益,国家应当依照科学的补偿标准进行补偿。对没有获得建设许可的新农村住宅建设行为,国家应当依法赔偿农民的损失,保证农民的权利至少恢复到权利被侵犯前的状态。

(三)新农村住宅建设的仲裁、诉讼制度

新农村住宅建设,是国家规划、农民自愿的统一。新农村住宅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产生新农村住宅建设纠纷。我国现行实践中,这种纠纷属于行政权力引起的纠纷,农民除了服从,没有任何途径救济自己的权利。这是不公平的,是国家依靠公权力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体现。为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我国应当建立新农村住宅建设的仲裁、诉讼制度,赋予农民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的权利,以救济农民被侵犯的权利。具体制度设计上,应把农民的救济权归属于土地纠纷和房屋纠纷的范畴,采用土地使用权争议处理机制和房屋权属纠纷处理机制,解决农民权利被侵犯的救济问题。为拓宽农民救济权利的途径,应赋予农民救济权利的选择权,即农民可通过申请土地使用权、房屋权属的仲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可以通过提起诉讼救济自己的权利。

参考文献

[1]费惠金.新农村建设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J].今日浙江,2005,(23).

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篇9

在三项规划中,我本人觉得,产业发展规划是重点。如果没有农村农业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其它的规划将失去经济基础而无法开展,只有产业发展了,经济收入增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才有保障。因此,我们首先要搞好新农村建设的产业规划,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其它的规划和建设打好基础。

1产业规划的原则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实际情况,坚持户户有产业、户户有主业的原则;坚持调优结构、开发特色产业、壮大支柱产业,发展具有竞争优势产业和效益好的产业的原则;坚持以龙头为带动、特色产业引路、产业大户引导、产业协会促进,发展规模化农业的原则。

应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做的对资源现状心中有底,对预期实现的发展目标心中有数,对将来村容村貌建设做到心中有形,对如何实现规划目标做到心中有路。坚持“经济条件好的优先;‘三通’便利的优先;村组干部得力、干群关系好的优先;群众呼声高并且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优先”原则。坚持重点突破与综合开发和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自力更生、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

2产业发展指导思想

由于我镇地处亚热带地区,光照条件好。农作物热量供应充足。可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和壮大甘蔗种植业,加大良种、良法和科技措施的推广应用,发展竹木、膏桐等产业。发展养殖业、饮食服务业,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巩固安居工程建设成果,加大沼气池建设工作力度,组织做好进村入户硬板路和庭院、村寨四周、道路两傍的绿化美化,实现村容整洁。在保护水源的基础上,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组织实施安全饮用水到户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组织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加强村民委员会建设,严格依法自治,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

3本村产业现状分析

3.1资源现状

本村地处云贵高原西南部,全村总面积35010亩,海拔1250米,气候类型属,年均气温23℃,年降雨量900毫米。人均占有耕地4.2亩,但山地较多,土壤以红粘土为主,适合大力种植甘蔗。农村劳动力大概占人口的一半左右。

3.2产业发展现状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63元。产业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中,粮食播种面积3050亩,粮食总产量665吨,单产218公斤;经济作物中甘蔗种植面积7911亩,总产量29000吨。养殖业以生猪养殖、养牛、养鸡为主。

4发展目标

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十一五”规划,围绕“到二零*零年实现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一万元以上”这一目标,芒阳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分三个步骤实施,即规划五年、突出两年。展望十年。根据这一要求,以现在的农民人均收入为基数,计算达到2020年是人均收入达到一万元所需的最低增长率。计算出每年必需的经济增长率以后,就开始找产业,谋发展,使得经济增长速度大于等于这一要求。

结合本村实际,产业方面首先重点发展和壮大甘蔗种植业。增加甘蔗种植面积,通过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科技含量,由镇糖业公司扶持帮助实施。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通过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科技含量,巩固和提升粮食生产,由县农业局和县农业综合办公室扶持帮助实施。巩固和发展养殖业,充分利用蔗区资源,巩固和发展养殖业。推进农村沼气能源的利用,建设养殖小区,增加禽类和牲畜的数量。发展特色经济林果业。充分发挥气候资源优势,发展以热带水果为主的庭院经济,新增果园面积。依托普通纸厂或蔗渣造纸厂,发展种植以竹木、膏桐等产品,由县林业局和扶贫办扶持帮助实施。稳步发展运输业,增加车辆数目。依托糖业企业,稳步发展运输业。为蔗农提供甘蔗运输服务。是增加经济收入的一个途径。

5资金筹措

坚持村民参与投入是主体、产业发展是核心的原则,采取村民自筹为主,上级补助和申请贷款为辅的方针,依托产业协会、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开展多种形式的信用互助,鼓励村民用土地经营权、林权与企业、致富能手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实行租赁、入股的方式进行融资。要对投资项目进行效益分析,如果总体经济增长达不到预期目标的,要扩大和增加发展产业项目。

6保障措施

6.1加强领导,建立机构

为确保芒阳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村“两委”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小组,村党支部书记或主任任组长,村委会副书记或副主任任副组长,“新农村”下派干部、村组干部、理事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汇集民智,提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意见和村容村貌整治方案,按程序报批后组织实施;组织村民自愿实行多形式的信用互助,调处建设管理工作中的相关问题,管理和使用好建设资金(物资),与农户订立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居民改造与新建等合同,把建档立卡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起来,按户卡实施管理,保证新农村建设内容落到实处。

6.2深入发动,形成合力

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篇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农民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在新农村的具体规划建设过程中,因规划设计不合理等因素的存在,造成了局部农村生态景观破坏,还导致了部分富含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与人文景观的流失,造成了严重的经济与文化损失。因此,在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如何正确贯彻实施生态保护原则,保护地方生态景观,使富含特色乡土人情的自然资源不受破坏,已成为现阶段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因此,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乡村文化保护、生态保护与因地制宜原则的重要性,在注重维护村庄原本景观特色的基础上,提升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质量。

一、新农村景观特点与规划的意义

新农村景观是建立在不同土地单元上的自然生态景观,它既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受到人类生产及经营活动的制约。同时,新农村景观是由一块块形状大小不同的嵌块体所组成,不同的嵌块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但都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与美学价值。同时,也正是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新农村景观。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自然景观都不相同,具有混杂分布、富含地方特色、风土人情迥异等特点。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实施,标志着人们对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意识得到有效提升,并且对景观规划建设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现阶段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既是生态系统物质流、能量流的载体,又是精神文化的信息源,在体现了人为因素对环境所造成影响的同时,体现了生态环境对人所产生的约束作用。因此,对于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而言,应是艺术美与自然美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二、生态背景下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的目标与应遵循的原则

现阶段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是基于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以对物质与空间进行合理规划配置来为人们创造健康、舒适、优美乡村环境的规划工作,其目的是营造一个良好的乡村生态系统。在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应从社会与自然两个方面入手,融技术与自然资源于一体,维持景观生态平衡与农民的精神健康。

在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种原则:第一,整体综合性原则。新农村景观应是具有一定特殊结构与功能的生态景观系统,同时也是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的载体。另外,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所涉及到的学科知识较为复杂,需将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思考与管理,从而达到一种整体的最优状态。第二,景观多样性原则。多样性是衡量生态系统环境资源复杂性的一个重要指标,由景观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两个方面组成。多样性程度越高,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就越大,使系统中每种生态景观都有着丰富的个体特征。第三,自然景观优先性。生态背景下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要求,人为因素对自然所造成的影响应控制在环境容量内,在不破坏生态系统能量流与物质流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四,生态美学原则。生态美包括自然美、艺术与环境的融合美,同时也是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最高美学原则。

三、现阶段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预留道路过窄,道路体系不规范。在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因建筑物相对比较集中,导致预留道路空间不足,出现了道路狭窄的局面,并且难以形成完善的道路系统。

第二,村落建设不符合要求,杂乱无章。随着小型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外来企业与作坊不断涌入乡镇,导致了住宅及生产需求的建筑不断增加,致使村民不断扩建并违章搭建,严重影响了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工作的开展。

第三,建筑整体设计不完善,布局凌乱。对于很多新建的房屋建筑而言,没有按照整体的规划与设计要求,导致新型建筑风格极不协调的局面。同时,部分未经整体规划设计的建筑没有考虑到对当地自然风貌的保护,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景观破坏,并且与传统的建筑布局格格不入,显得异常凌乱。

第四,未形成完善的景观结构。在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没有实现对整体景观结构的规划与布局,造成了景观设置单一、景观结构不协调的现象。

第五,布局模式化现象严重。在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域特色,盲目追求一体化的景观结构布局,并且以统一的标准对新农村景观进行规划建设,从而形成了“千村一面”的模式化布局。

四、加强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探索

(一)注重建筑结构的科学布局规划

在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对影响整体景观效果的废旧建筑进行拆除,并对风格不相协调的建筑进行改造。对新的建筑应进行合理规划,预留出居民安置区,并对建筑进行统一规划设计,以形成协调统一的建筑布局,并确定整体的风格基调。对于普通的建筑风格而言,应注重对农村特色的体现,在满足外形功能的前提下,尽量朴素简洁。同时,还应注重农村社区环境的营造,从生态景观设计、服务设施设置等工作入手,使农村家庭切实融入到整个社区环境中。在此过程中,还应注重竹林农家、渔民农家等“农家乐”休闲娱乐建筑的规划建设,并利用传统农村设施、传统工具等强化农家氛围。

(二)注重道路系统的完善和保护

传统的农村社区不需要通车,村内道路也较狭窄,且弯曲不畅。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流、车流明显增多,传统的道路系统已显然不能满足新农村社区的发展需求。为了尽量降低建筑的拆迁量,应规划相应的绕村公路与连村公路,以解决原生态农村面貌与现代道路交通之间的矛盾。在庭院、公园铺设时,应尽可能地选择当地石材,同时还应加强对一些废旧石材的应用。为了增加铺装的透气性与透水性,还应尽量降低对混凝土的使用。在靠近山体一侧不设置花池绿带,并增加道路宽度,在原道路外侧种植树木,以起到良好的交通安全作用;在道路外侧设置侧石,以起到保护路基的作用。

(三)注重对住宅景观的保护、调整与绿化

在规划住宅周边景观时,应充分考虑原来住宅的特点,并尽量保持原有住宅的结构。针对山区丘陵地带的村落而言,在进行景观规划建设时,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并以现有的绿色山体为背景,凸显出山体特色,并在公共区域、道路两旁等位置种植以乡村植被为主的植物。同时,还应合理运用生态学原理,注重节约型景观绿化建设,并在一些关键的交叉路口设置公共绿地和小广场,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健身场所。

在植物造景时,也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配置植物材料,并坚持生态优先与适地适树的原则,充分考虑林木与草地所形成空间形式的变化,尽可能地增加林下空间的利用率。在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还应尽量减少时令花卉的使用,选择耐寒、耐盐碱植物,在提升景观规划效果的同时,降低景观养护成本。

(四)完善景观结构规划建设

在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还应注重补充景观结构的薄弱环节,使其更加稳定、完善。而通常的做法是加强对斑块、廊道的规划建设,将乡村的绿地、河流等每一处景观融入到完整的景观结构之中,并根据乡村现状来确定最佳的斑块位置与边界,最终呈现出一种丰富的动态自然景观。

1.注重廊道规划建设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廊道分为自然廊道与人工廊道两种形式,是多种能量流、物质流以及信息流的通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农村而言,人工廊道多是指村道,目前存在着布局不合理、连通性差、无绿化等特点,并且没有形成完善的道路交通网络。在具体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本着“方便化、绿化”的原则,形成高效有序的道路网络。同时,还应注重道路两边的绿化,在树种配置上实现以乡土树种为主,常绿、落叶相结合,高、中、矮不同高度树木配置相结合的规划形式,营造出具有良好层次感的优美绿化景观,同时还能起到防护屏障的作用。

2.注重斑块规划建设

斑块泛指周围环境在外貌、性质上的不同,并具有一定的内部匀质单元。对于乡村的景观而言,斑块可指居民点、农田、草地、林木等设施。在现阶段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于斑块理论的应用,因地制宜地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农村斑块景观。在规划居民点时,应坚持“统一集中,均匀分布”的原则,加强公共绿地建设,以在实现绿地均匀分布的同时,使居民点之间得到有机的联系。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现有农林资源,在注重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强观光旅游开发,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斑块。

(五)注重文化性与地域性的体现

在进行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的同时,应吸取当地的村落布局方式,尽量体现当地的建筑风格,并因地制宜地体现当地的池塘、植被等状况,尽可能地保持乡村的原有景观形态。在土地的使用过程中,还应注重其与自然机理的协调,合理调节土地的改造方式,以确保土地的利用与自然演变规律的平衡发展。在地域性景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也应注重对地域特征的充分利用,以实现地域景观的平衡发展。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生态景观规划原理的应用,注重对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理论方法的优化与完善,以切实顺应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同时,实现现阶段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美余.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6).

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篇11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要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以规划为龙头,以“三村”工程建设为载体,主攻产业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长期在学校上课的一名普通教师,我有幸参加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担任沧源县芒阳村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进村以后我首先根据市委市政府“一方案、三规划”的要求,制定了本村的新农村建设方案,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村容村貌整治规划。

在三项规划中,我本人觉得,产业发展规划是重点。如果没有农村农业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其它的规划将失去经济基础而无法开展,只有产业发展了,经济收入增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才有保障。因此,我们首先要搞好新农村建设的产业规划,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其它的规划和建设打好基础。

1 产业规划的原则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实际情况,坚持户户有产业、户户有主业的原则;坚持调优结构、开发特色产业、壮大支柱产业,发展具有竞争优势产业和效益好的产业的原则;坚持以龙头为带动、特色产业引路、产业大户引导、产业协会促进,发展规模化农业的原则。

应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做的对资源现状心中有底,对预期实现的发展目标心中有数,对将来村容村貌建设做到心中有形,对如何实现规划目标做到心中有路。坚持“经济条件好的优先;‘三通’便利的优先;村组干部得力、干群关系好的优先;群众呼声高并且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优先”原则。坚持重点突破与综合开发和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自力更生、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

2 产业发展指导思想

由于我镇地处亚热带地区,光照条件好。农作物热量供应充足。可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和壮大甘蔗种植业,加大良种、良法和科技措施的推广应用,发展竹木、膏桐等产业。发展养殖业、饮食服务业,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巩固安居工程建设成果,加大沼气池建设工作力度,组织做好进村入户硬板路和庭院、村寨四周、道路两傍的绿化美化,实现村容整洁。在保护水源的基础上,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组织实施安全饮用水到户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组织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加强村民委员会建设,严格依法自治,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

3 本村产业现状分析

3.1 资源现状

本村地处云贵高原西南部,全村总面积35010亩,海拔1250米,气候类型属,年均气温23℃,年降雨量900毫米。人均占有耕地4.2亩,但山地较多,土壤以红粘土为主,适合大力种植甘蔗。农村劳动力大概占人口的一半左右。

3.2 产业发展现状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63元。产业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中,粮食播种面积3050亩,粮食总产量665吨,单产218公斤;经济作物中甘蔗种植面积7911亩,总产量29000吨。养殖业以生猪养殖、养牛、养鸡为主。

4 发展目标

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十一五”规划,围绕“到二零二零年实现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一万元以上”这一目标,芒阳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分三个步骤实施,即规划五年、突出两年。展望十年。根据这一要求,以现在的农民人均收入为基数,计算达到2020年是人均收入达到一万元所需的最低增长率。计算出每年必需的经济增长率以后,就开始找产业,谋发展,使得经济增长速度大于等于这一要求。

结合本村实际,产业方面首先重点发展和壮大甘蔗种植业。增加甘蔗种植面积,通过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科技含量,由镇糖业公司扶持帮助实施。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通过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科技含量,巩固和提升粮食生产,由县农业局和县农业综合办公室扶持帮助实施。巩固和发展养殖业,充分利用蔗区资源,巩固和发展养殖业。推进农村沼气能源的利用,建设养殖小区,增加禽类和牲畜的数量。发展特色经济林果业。充分发挥气候资源优势,发展以热带水果为主的庭院经济,新增果园面积。依托普通纸厂或蔗渣造纸厂,发展种植以竹木、膏桐等产品,由县林业局和扶贫办扶持帮助实施。稳步发展运输业,增加车辆数目。依托糖业企业,稳步发展运输业。为蔗农提供甘蔗运输服务。是增加经济收入的一个途径。

5 资金筹措

坚持村民参与投入是主体、产业发展是核心的原则,采取村民自筹为主,上级补助和申请贷款为辅的方针,依托产业协会、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开展多种形式的信用互助,鼓励村民用土地经营权、林权与企业、致富能手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实行租赁、入股的方式进行融资。要对投资项目进行效益分析,如果总体经济增长达不到预期目标的,要扩大和增加发展产业项目。

6 保障措施

6.1 加强领导,建立机构

为确保芒阳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村“两委”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小组,村党支部书记或主任任组长,村委会副书记或副主任任副组长,“新农村”下派干部、村组干部、理事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汇集民智,提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意见和村容村貌整治方案,按程序报批后组织实施;组织村民自愿实行多形式的信用互助,调处建设管理工作中的相关问题,管理和使用好建设资金(物资),与农户订立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居民改造与新建等合同,把建档立卡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起来,按户卡实施管理,保证新农村建设内容落到实处。

6.2 深入发动,形成合力

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篇1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景观、廊道、斑块、规划目标、规划意义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正 文

1.新农村景观生态的概念和意义

新农村景观可称为乡村景观,它不同于城市景观,又不同于其他的自然景观。它具有特定的景观行为、形态、内涵,是区域格局中的一小部分,是聚落形态的一种表现。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广大的乡村就是一个大的、完整的乡村景观生态系统。

它是以广袤的农田,呈斑块状的村庄,呈廊道状的河流、溪谷、道路、农渠等功能为主体的乡村景观。乡村景观是一种格局,是历史过程中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自然干扰的记录,既能反映人类对环境的干扰的痕迹,又能反映人类活动的轨迹,是景观遗产中的历史价值的内容体现。

从地域范围上看,乡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相关活动行为的景观空间,由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及自然景观构成,是一个综合体。

从特征上看,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复合体。人类对自然的干扰强度低,自然景观的属性就强。区别于其他景观的主要特点为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是乡村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的表现。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区域内的景观结构,、文化内涵。要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切入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景观单元进行改造、建设、重塑。将自然景观和社会文化最合理的融为一体,在新农村建设中优化景观格局,从山水自然环境、乡村聚落空间肌理等方面入手,从乡村文化景观及草根社会生活等方面切入。

2.新农村建设中的景观生态空间的规划和目标

乡村景观生态很复杂,地形地貌的突变,地表土层的厚薄不一,森林的覆盖率差异化严重,景观生态格局不同,分析景观生态格局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乡村景观生态内部,将一个区域科学的划分为若干个“景观”和若干个斑块,大致定位乡村景观的范围大小。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斑块和廊道的位置。通常是通过建立起斑块和廊道,把农村中的每一块林地,绿地、村庄、河流、池塘、山地均纳入景观结构中,同时根据地形地貌,恰当的确定斑块的位置,建立斑块恰当的边界,将廊道补充到中间,最终建立一个丰富的、有效的、可行的、能自我支撑的动态景观结构。合理的安排土地及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并为人类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乡村环境。

其主要目标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景观格局,优化和美化乡村生态系统,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去创造一个融技术和自然景观与一体的,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后环境。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满足人们生理及精神健康的要求,保障人们生活和生产。建设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景观。

3.新农村建设中的景观生态规划和原则

进行新农村景观规划和建设应通过改变景观差异性来创造新的景观格局,或是改变原有的景观基质。可通过营造新的廊道,水景、或者改变斑块的形状、大小、位置等方式,形成分散式或集中式的景观格局,同时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1)、生态原则:生态原则就是对自然的保护,对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的保护。景观的实质是异质性的,在对原有的自然景观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添补,完善。

(2)、相关性原则:景观不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均有相连性,以时间为纽带,将属于同一地域的景观元素通过时间顺序整合在一起,形成历史文化的教育网络。根据功能的使用要求,将不同的功能交流聚会在一起,例如通风、日照等。

(3)、地方性原则: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多样化,文化多样化,建筑风格和人文景观多样性较为突出,农村景观生态规划建设,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传承文化脉络,消除和避免景观的塑造与村民的生活方式、心理所产生的排斥效应。在生态系统薄弱处避免重复建设,因地制宜,做到生态规划建设和当地的生活方式、文化脉络相协调。

(4)、整体性原则:生态规划建设必须从整体出发,对整个景观进行综合分析,在保持景观多样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协调景观结构、格局、比例、尺度等自然特征,努力做到社会、生态、经济、文化等和谐统一,最终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5)、特色性原则: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造就不用的景观生态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景观生态规划的时候要立足当地的文化和特色。按照农村的景观格局、功能要求等客观因素,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设计,彰显农村景观个性。

(6)、综合性原则:通过对规划与建设、管理和施工等综合研究。全面分析社会的、人文的、经济的、政治的、科学的各个因素。并建立对规划方案从生态、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评价体系。对如何合理的利用土地,保护集中农田斑块,控制建筑的斑块扩张进行积极的探索。科学的、实用的、前瞻性的建设新农村生态景观。

4.新农村建设中的景观生态建设方法和途径

通过对上述的研究,在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在对新农村的建设中,要以小尺度的农村景观生态系统优化为目标,在综合分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优化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空间结构模式和管理模式。

保证景观生态结构的完善和景观功能的发挥,确定农村生态景观的廊道、斑块的位置。分析廊道、斑块的属性。将乡村中的每一处林地、绿地、河流、村庄、山地等均纳入景观结构之中,同时根据乡村的功能和现状确定板块和廊道的最佳位置和最恰当的边界,最终建立一个丰富的、有效的、可以自我发展的、自我支撑的动态景观系统。

4.1重建新农村的景观廊道

廊道是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货带状结构,在乡村生态景观中通常以田间小路、河流、峡谷、分隔林等形式出现,是物质和能量传递的通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中,尤其是移民建设中,要重视对原有的自然廊道系统保护和利用。哪怕是在重建是也要分析原有的廊道功能。在村镇建设时,将周边的自然景观、小区的景观、和庭院景观有机的联系起来。构建林带、村落、水域、田园相互融合的、错落有致的,富有乡村情调的山水田园景观。

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廊道的打造是一个要点也是亮点,将修建的道路等带状特征的廊道作为物质运输、人员流动、生物流动、气流交换的场地和纽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规划中本着方便的、绿化、硬化的原则,建立有效的道路网络。增加廊道的连通性,注意两边道路的绿化,树种的搭配。以乡土树种为主,采用常绿、落叶的结合,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以及草地的搭配形成立体的绿化景观。是一个景观系统,也是一个有效的防护系统。

4.2重建新农村的斑块系统

斑块在新农村景观生态系统中泛指农田、村落、草地、池塘等。在新农村建设时,因地制宜的将农村居住斑块和特色的农林生产区斑块和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区斑块有机的结合起来。

改善和优化原有的农村生活居住区的斑块的结构形式。将原有的分布散乱、新老建设混乱,绿地系统杂乱的进行整理改造。在新的斑块建设中,采用集中统一、分布均匀的设计原则来进行规划布局,合理的布置绿地景观、环境小品景观、居民活动广场。建设优美的居住区环境,将居民点有机的联系起来。

特色农林生产和农业旅游观光斑块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建设旅游观光农业能改善周边的居民生活条件。利用原有的农林资源在进行产业发展的同时,结合观光旅游开发,形成特色的农林生产观光旅游示范斑块。

4.3枫香大寨的实例的分析

图1、枫香大寨鸟瞰图2枫香大寨平面

枫香大寨项目项目用地位于万州区罗田镇,结合该镇的文化历史传统以及该项目肩负的历史传承责任。设计中追求和谐的人居环境,要紧贴“田园风光、自然和谐、文物古迹、鱼米之乡”文化理念。将项目打造成一座美丽幽静的山乡小村,为罗田镇营造有一个旅游景点和文化交流聚会地

项目中廊道主要体现在形成环形车道的小区消防到道路和各个建筑单体之间相互相联系宅间小道。中途中间的景观大道和小区的景观水体也是廊道的一部分。廊道在项目中起到联系的作用,是和外部联系的纽带,物质能量的传输桥梁。

项目中斑块主要体现在建筑单体设计,入口广场、中间居民活动广场,景观观光广场等。是居民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娱乐休闲的主要去处。文化交流和信息传到的场所。

图1、枫香大寨观景平台图2枫香大寨入口广场

项目中的斑块建设因地制宜,结合小区的地形地貌和功能特点,在小区出入口设置入口广场,在景观中轴线的端头设置观景台,有效的将功能和自然环境结合起来。

进入小区便映入眼帘的入口景观水景,碧水绿地与建筑楼宇交相呼应,近水楼台似在眼前,更有一番曲径通幽的意境。观景台能鸟瞰罗田镇的场镇的全貌,观美景,看日出日落,享受生活的安静与美好,以上两个地方是居民休闲的好地方。

图1、枫香大寨躬耕园图2枫香大寨景观节点

项目用地位于农村,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选址用地,结合居民的生活习惯,设计躬耕园和“水上”村落,有效的还原农村的生活气息。

小区设计躬耕园,到田间享受采摘的乐趣,是人们释放心情、减轻压力的最好办法。小区设计增添了由水体分割而成的“水上”村落。结合小区为北高南低的缓坡地形,考虑水体环流及观赏视角的综合需求,我们在适当的地方进行了适当的水体的设计,从而开阔视野,使得整体景观看起来更为自然,让生活在此的居民轻松感受水流的恬静与柔美。

项目结合景观呢生态的特点,将一部分的景观生态的要求融入其中,在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的同时,有将原有的地域特色融入其中。

结 语

农村生态景观系统的设计重要性,体现山村的保护当地的景观资源和景观特色维护生态平衡。将新农村建设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农村旅游观光农林示范区等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农村村落的聚落形态、山水格局、环境保护、乡土文化景观的继承与发扬以及有利生产生活的规划思想等多层面的问题,以理论为基础,尊重自然,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库区人居环境,使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更加符合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云才.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乡村可持续发展[D].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164~ 183.

[2] 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l999.89~ 95.

[2]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 ! ! 概念与理论[ J] . 生态学杂志, 2000, 19( 1) : 42- 52.

[3]刘黎明等 著.《乡村景观规划》.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8

[4]李文华,等. 中国农林复合经营〔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