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的优劣合集12篇

时间:2024-01-09 14:44:39

移动支付的优劣

移动支付的优劣篇1

1 手机支付的概念

手机支付也称为移动支付,是指允许移动用户使用其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是将RFID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方案,以更好地实现移动支付业务。

2 基于RFID的手机支付三大主流技术

2.1 NFC技术

NFC,又称近距离无线通信,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信技术,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在十厘米内)交换数据。其工作频率在13.65M。NFC设备可以用作非接触式智能卡、智能卡的读写器终端以及设备对设备的数据传输链路。目前较为典型的应用场景有:无接触支付、交通运输、医疗健康、方便易用、智能目标、社交媒体。

2.2 SIMPASS技术

SIMpass技术融合了DI卡技术和SIM卡技术,或者称为双界面SIM卡,其工作频率在13.65M。SIMpass卡非接触面可以支持非接触移动支付、电子存折、PBOC借记/贷记以及其他各种非电信应用。接触界面可实现电信应用,完成手机卡的正常功能。目前较为典型的应用场景有:公共交通、电子入场券等城市一卡通应用、小额支付、安全控制(身份认证、门禁等)。

2.3 RF-SIM技术

RF是无线射频技术,把RF与普通SIM相结合组成的卡,就是RFSIM卡。使用RFSIM卡,无需更换手机,其工作频率在2.4G。RF-SIM卡的用户能够通过空中下载的方式实时更新手机中的应用程序或者给帐户充值,从而使手机真正成为随用随充的智能化电子钱包。RFSIM既具备手机的全部功能,又可以应用在门禁识别系统,物流管理系统,广告信息系统,小额支付系统,电子票务系统,以及酒店预订系统等等领域均可应用。目前较为典型的应用场景主要有:校园一卡通、企业一卡通、社区一卡通、消费一卡通等。

2.4三大主流技术优劣势对比

NFC优势:技术成熟、功能全面、有商用案例是其最大的优势。

NFC劣势:需要定制手机终端,SIM/UIM卡不能控制业务逻辑,对于运营商控制产业链十分不利。NFC的专利掌握在国外厂商的手中。

SIM-Pass优势:工作在13.56MHz下,将应用信息和RFID模块都集成到SIM/UIM卡中,对运营商十分有利,用户也无需更换手机终端。

SIM-Pass劣势:不同手机终端SIM/UIM卡的放置位置不同,因此需要进行适配,目前,手机适配率只能达到20%左右。

RF-SIM优势:一种新型的RFID产品,采用了2.4GHz的通信频率。用户只需要更换UIM卡即可使用,从手机成本、业务控制角度来说是运营商的最佳选择。

RF-SIM劣势:工作频点与银行、公交等主要行业的POS机不一致,因此重心布放POS终端,需要大量的成本。

3 手机支付的商业模式分析

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未来会有四种商业模式存在: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的模式,以银行为主体的模式,以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的模式以及银行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的模式。

(1)以运营商为主导,电信运营商拥有靠近手机用户的优势。

(2)以金融机构为主导,银行拥有靠近银行卡用户的优势。

(3)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主导,这种模式是指独立于银行和移动电信运营商的第三方运营商,利用移动电信的通信网络资源和金融组织的各种支付卡,进行支付的身份认证和支付确认。

(4)银行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的模式。这种模式能整合移动及银行的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强强联手之势。

移动支付产业链参与者众多,合作模式多元化趋势明显,目前还各类厂商的主导地位还未形成。长期发展来看,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发展将呈现三个阶段。

快速发展期:由于手机支付市场前景得到业界普遍认同,电信运营商、银联和第三方支付厂商通过在细分市场进行资源整合,将逐渐取得差异化市场的领先地位,在竞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

平台整合期:多样化支付平台在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整合,在移动互联网整体开放的趋势下,具备较强用户服务能力的电信运营商、一体化支付服务提供商在品牌效应和终端支持下逐渐占据市场主动。

商业融合期。跨平台融合后,产业界限被打破,手机支付环境完全开放,新的商业模式开始出现,更多的力量涌入移动支付市场,合作模式趋于成熟,各类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进入全面产业链协作竞争时代。

4 结论

2011年8月31日,央行公布了第二批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13家企业名单,国内三大运营商均不在列。移动运营商想要单独发展手机支付业务,显然不能成为上策。手机支付业务产业链主体涉及多个环节,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利益平衡。其目前的竞争关系主要存在于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运营商、以银联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第三方支付平台。几方巨头都想获得主导权,这导致我国手机支付这块“蛋糕”还在发展初期就被混乱瓜分,各推各的。手机支付产业这些年一直在带着镣铐摸索,产业链上下游各方开放不够,合作不多,是过去没出现成功案例的重要原因。故提出以下两点发展建议。

(1)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手机支付产业链需要各环节的配合,每一家都应该有发展的机会。

(2)立足消费者,为消费提供了一个新的、便捷的、省时的、及时的支付渠道必定是手机支付未来发展趋势。结合国内手机支付标准不统一的现状,是否可以考虑13.56M与2.4G并存发展,手机支付与一卡通充分融合。13.56M与2.4G有各自的优劣,移动支付需要两种标准互补。

参考文献:

[1]陈晓勤等.移动支付改变生活:电信运营商的移动支付探索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5

[2]何培源.移动支付产业在中国及世界的发展前景.E-BUSINESS, 2008(10)

移动支付的优劣篇2

电子支付是指单位或个人通过诸如移动电话等电子终端载体,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银行金融机构发出支付指令,以实现货币资金转移的行为。

电子支付具有三个不同于传统支付的显著特点:首先,电子支付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支付方式取代了以现金等实物形式的支付方式;其次,电子支付方式是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完成的,传统支付方式是在相对封闭的银行专用系统中完成的;最后,电子支付足不出户完成支付充分体现了其便捷性优于传统支付。

按照国际通行做法,以发起电子支付指令终端的不同为依据,一般将电子支付分为销售点终端支付(POS支付)、网上支付、移动支付、其他电子支付(电话支付、OTO支付、二维码支付等等)。

商业银行除了在自动柜员机交易和电话支付方面占据着主导地位,在销售点终端支付(POS支付)受到了电子商务货到付款以及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不断威胁;在网上支付、移动支付方面,也明显处于劣势地位,而在新型的支付方式上商业银行又缺少强大的创新力。所以,笔者将商业银行电子支付发展的重点放在网上支付、移动支付和销售点终端支付以及其他新型支付方式上。

2电子支付竞争格局

(1)在销售点终端支付市场方面。根据2014年POS终端统计数据显示:商业银行自主经营的POS终端支付约占据了销售点终端支付市场的45%,接着是中国银联旗下的银联商务约占据了39%的市场份额,第三方专业收单机构虽然近些年虽然发展迅速但也仅占据了16%的市场份额,依然处于劣势地位。这说明商业银行在销售点终端支付方面仍然占据着较大的份额。

(2)在网上支付方面,根据2014年互联网支付的统计数据来看:支付宝占据了近一半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第一;第二梯度有财付通、银联网上支付,二者市场份额均为5%以上;第三梯队有快钱、汇付天下、易宝支付、环迅支付,这四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布在2%-7%之间。综合来看支付宝、财付通、银联在线三者总市场份额接近90%,在互联网支付方面已经形成了绝对优势。

(3)在移动支付方面,根据2014年中国移动支付的统计数据所示:支付宝以31%的市场份额仍占据市场第一的位置;紧接着,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合资成立的联动优势占据了28%;在第二梯队序列的有上海捷银、中国银联、财付通、中国移动、钱袋宝,各自份额分布在3%到10%之间不等。目前该市场仍处于高速发展和整合期,市场份额可能会出现较大变化。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只是在销售点终端支付市场方面占据着优势,而在网上支付和移动支付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特别是在移动支付方面。因此,虽然现代电子支付业务市场规模巨大,前景非常广阔,但不管是商业银行还是第三方支付机构要想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地迅速推出“易用、便捷、安全”的支付产品。

3商业银行电子支付发展现状

3.1电子支付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

首先,银行卡支付得到了广泛使用。银行卡的持有率得到了不断提高,同时银行卡的使用率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2014年我国银行卡业务发生了约200亿笔,累计金额达到了169.57万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了25.3%。

其次,电子货币和电子票据日益成为高效的支付手段。电子货币和电子票据都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中电子货币是利用网络进行非现金性的支付具有快捷、成本低等显著特点;而电子票据支付不仅能够节约人力物力成本,而且还可以为客户提供完善的资金信息。这两项支付产品在近些年都得到了较大的普及。

3.2电子支付清算平台日益完善

从2005年起,我国就进一步完善了各个支付系统,如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等,进而在全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支付系统。商业银行运用这些支付系统实现了跨境支付即时到账、商业汇票无纸化等业务,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交易的便捷性。特别是在网上银行跨行转账清算系统极大的提升了商业银行网上支付业务的服务水平。

3.3支付结算业务日益受到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侵蚀

首先,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电商企业采用第三方支付,使用户不用登陆网上银行的支付网页就能够实现支付,这样就造成了银行和用户的失联。其次,第三方支付机构建立自己的支付清算系统,利用各个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以其低廉的交易成本迫使商业银行降低交易手续费。最后,第三方支付机构还在存款收益、理财产品上开展自己的业务以此来进一步蚕食商业银行的业务。

4商业银行发展电子支付的可行性路径

随着互联网金融革命带来电子支付的迅速发展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巨大威胁,商业银行应该十分清楚的意识到电子支付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不仅是更多的客户,而是适应互联网金融而做出的经营方式战略的调整以及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商业银行要想在在电子支付领域立于不败之地一定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在网上支付方面

同第三方支付相比,商业银行的网上支付方式在用户规模、交易透明度、用户使用成本等上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只是在安全系数、信誉度、业务种类上占据优势地位,为了更有效的竞争,商业银行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加强改进,增强竞争力。

(1)重视网上支付业务发展,提升用户规模。由于商业银行的用户规模是和其交易额成正相关,因此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增加用户规模:首先,商业银行应该将网上支付业务作为其重点发展业务,扩大网上银行服务的支持地区,为更多用户接入提供站点支持。其次,加强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第三方支付机构用户规模巨大,商业银行可通过与其合作,分享其用户规模带来的规模经济。

(2)在政策法规范围内,加强网上银行运作规范性。目前,央行正在不断加强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越来越多的政策法规出台,规范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业务范围。因此,商业银行应发挥政策带来的正的外部性,在规范性的前提下拓展网上银行的服务范围。

4.2在移动支付方面

移动支付代表着支付领域的新趋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把握住以下几点:

(1)紧跟互联网金融趋势,完善移动支付的市场布局。

手机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支付以其稳定性、安全性符合移动支付的发展趋势。因此商业银行一定要将NFC支付提升到移动支付主导型的战略高度上来。具体做法:首先,商业银行要深入改造IC卡工程系统,扩大异地IC卡的发卡量;其次,抓紧进行空圈平台建设进而能够为手机NFC支付提供有力的前提保障;最后,商业银行应主动与银联的TSM平台对接,进而实现与银联的商圈共享,这样就可以大力推广商业银行的SIM―NFC支付业务。

(2)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加强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移动支付方式。

商业银行可以与经验丰富的地方支付机构进行合作,借助他们的成功经验开展市场推广,让更多的市场大众了解到自己的移动支付产品如手机刷卡支付、手机银行话费充值、水电费缴纳等等。另外,商业银行还可以借鉴二维码支付的成功之处即在手机银行中增加二维码支付功能,按照手机银行中生成的二维码在线下进行现场支付,这样就能够真正做到线上预定、线下支付消费的新型消费模式,进而帮助商业银行增加客户人群。

(3)以手机银行为载体,建设移动支付应用链。

各个商业银行目前的手机银行功能过于同质化、单一化,已经很难满足当今移动支付的迅速发展,更无法满足用户对手机银行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商业银行一定要在自己的手机银行中加入更多的商务应用如小额贷款服务、分期付款业务等等,而不仅仅是手机银行话费充值、水电缴费、查询、转账等日常生活业务。这样就可以以商业银行的手机银行为载体,建立起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应用商务生活应用链。

4.3打造第三方支付产业方面

商业银行可通过入股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优势互补,以打造出自己的第三方支付产业。具体分析如下:

移动支付的优劣篇3

眼下的移动支付领域,第三方支付领域的“三大派系”依然在技术上鼎足而立:近场支付的“绑定派”把银行卡与手机SIM卡或SD卡绑定进行支付业务,如直接刷手机及银行的网银;“账户派”将钱存入注册的中间账户再使用,支付宝、财付通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刷卡派”则让用户用自己刷卡方式解决电子支付问题,如拉卡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派系不同,制胜法宝亦各有千秋。一边是腾讯搭建的“财付通+微信”模式的微支付,一边是以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讯为主流的近场支付,再加上手机刷卡器的异军突起,不同移动支付模式推陈出新,各种新老技术纷纷粉墨登场,其中究竟有无孰优孰劣之分?

在“手机可能会变成一个钱包”的诱惑下,不同服务模式的细分,与不同技术手段的使用,到底哪一个可以决定企业的胜算?

十年迎来爆发

与欧美同时起跑

“移动支付发展了大约10年时间,但是在这10年当中,整体市场的变化不是特别大,只是在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才推动了这个市场的发展。”易观国际的高级分析师张萌说,“其实从整个产业周期发展的角度来说,我觉得仍然是处在发展初级阶段。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美基本是和国内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尽管如此,张萌仍然认为此领域前景广阔。“在功能机时代,移动应用本来就不会有太大发展,但是到了智能机时代,随着移动应用的不断丰富,也是的移动支付的情境更为广阔。”

实际中,诸多的移动支付形式,诸如支付宝、财付通、快钱、手机刷卡器等,都出现了产品同质化的倾向,比如都可以用于水电费的支付、购买彩票、信用卡还款等。对于消费者而言,要区分个中差别并不容易。然而,在张萌看来,这种同质化的竞争并不奇怪。

“在产业发展初期,某种模式出现并取得成功时候,必然会带动一大批企业在这个模式上进行快速复制,比较明显的可能就是手机刷卡器这个产品。”张萌说。

事实上,在手机刷卡器这一领域,Square堪称鼻祖。“让每个人都可以接收信用卡付款。”这是美国知名手机支付公司Square的广告语。在这种模式下,Square的手机刷卡器可以实现个人(主要是个体商户)的信用卡收单,由于美国POS机十分昂贵,这一功能大大减轻了美国中小商户的负担,使Square得以迅速发展。

快钱公关总监王钊认为,Square的出现,给中小商户增加了客户流量,给用户提供了付款便利,于是形成了一个相对闭合的系统,满足了各方的需求。

“Square可谓在美国市场上创造了一个神话,也将它的成功带给了全世界,成为竞相模仿的对象。”显然,在张萌看来,中国手机刷卡器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依旧是Square的门徒。

“现阶段,银行卡的普及率较高,大部门处在一二线城市的用户都已经培养了比较深厚的刷卡习惯,且基本上实现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支付方式。一方面,成功的移动支付模式易被跟进,另一方面,现实中又存在客观需求的土壤,因此,未来的支付公司显然会在这种产品上进行复制或模仿。”张萌对记者如是说。

在国外,移动支付更多是在解决面对面交易的问题,除了像Square这样的“刷卡派”,老牌第三方支付巨头PayPal也已经开始与多个连锁企业合作。使用PayPal账户在一分钟内并且以优惠价订到Yotel纽约旗舰酒店的房间或伦敦Heathrow机场、Gatwick机场以及阿姆斯特丹Schiphol机场的一间休息房。在美国,通过手机上的Fandango应用程序和PayPal购买全美国16000多家影院的电影票;西班牙最大的票务公司,让人们更加方便地通过移动应用程序和PayPal购买他们出售的电影票及各类演出票;在日本,全球顶尖的移动社交游戏公司GREE已经集成PayPal作为手机游戏支付选择,并将在未来拓展至全球其他市场。

当然,PayPal也有自己的手机刷卡器,叫PayPal Here,在香港,已经可以使用。

从这点上讲,移动支付在技术上绝对不会存在“一招鲜、吃遍天”的局面。

技术无优劣

看服务如何满足客户

如果从技术上考量,对于眼下流行的NFC、虚拟账户、手机刷卡器和远程支付等手段,其者——各家支付公司不断站出来,宣称自己技术手段的先进性,场面热烈。

对于NFC来说,只有标准之争,没有技术门槛可言。但对扎堆于远程支付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来说,不同的技术可能决定了游戏不同的玩法。

快钱CEO关国光说,在银行领域,业务有公司、个人业务之分。支付公司亦可按照个人和企业的维度划分:“若按支付终端或者所服务的行业来划分的话,目前都尚不成熟。支付公司现在普遍会采取一个比较保守的策略,即不会将资源过度集中在某一个行业或某种支付工具之上。”

事实证明了关国光的判断,目前进入移动支付领域的企业在技术上的应用,除了拉卡拉像Square那样具备了“闭合体系”,其余诸强均是像PayPal一样在手机“快捷支付”和刷卡器双管齐下。仅以手机刷卡器来说,拉卡拉的“考拉”、支付宝的“超级支付”、财付通的“乐刷”、快钱的“快刷”,如果仅从外观上来看,很难让用户分清楚它们的功能差异;而在远程支付上,面对支付宝、财付通大力推广的“快捷支付”,从用户体验上看,快钱也有资格“笑而不语”。

拉卡拉创始人孙陶然告诉记者:“并不是具有刷卡头就可以做刷卡支付,对于这种付款机来说,其背后需要有庞大系统作支撑,甚至比POS系统还要庞大。”

比如,与square刷卡器没有芯片的读卡头相比,拉卡拉刷卡器则在读卡头中针对中国的征信环境设置了3个芯片,使用专用算法保证一机一密,消费者交易中涉及的所有银行卡密码均使用自定义密码键盘进行输入,并使用安全密钥加密体系加密。

而快钱的“快刷”大多只针对行业企业用户,行业本身已经具备严格的自律和数据保密需求,所以硬件方面则可以标准与square相差不多。

支付宝CTO李静明对记者称:“支付宝是世界上最大的网上支付平台,其服务标准是基于大规模计算集群,这个集群式跟国内外10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相联系的,可以保持100%的可用性及金融级别的稳定性。”

对于各种技术的优劣性,张萌坦言并不能将其做出评判。“其实,从技术上来说,这几种形式并不属于同一个范畴。如果说近场支付是解决的面对面的支付问题,那么远程支付则解决的是非面对面的困境。”张萌说,“从技术上来说,并不能判断是孰优孰劣,只能说各种移动支付方式满足的用户需求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在各自有某种需求的细分市场中,眼下很难去判断有哪种技术会把其他技术全部压制下去。“我觉得各种技术在一定时期内都会长期存在的。”张萌说,“最终原因在于其满足的用户需求各有差异。”

正如张萌所言,在产业周期的发展初期,“纵然同质化倾向已经表现出来,但是企业已经明显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就某种移动支付产品而言,在其所陈在的服务方面,其实也会略有不同。”

手机能否变钱包?

由用户决定!

PayPal总裁汤普森曾经说过,消费者是完全正确的,手机是金钱的未来。现在人们口袋或手提袋中的钱包将会虚拟化,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在不同设备上实现拟化,移动设备只是人们消费者选择的一种方式。

手机是否会成为人们的钱包,已成为今天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对于这种观点,张萌持赞成态度。在她眼里,随着智能机的发展,手机功能也越来越全面。近场支付技术的发展,另“手机钱包”的实现成为可能,而很多银行卡的信息,也可以写在手机芯片上。“应该说,手机变成钱包,是未来额一个发展方面,但是其最终决定权肯定是在用户手上。”张萌说。

手机可以变为钱包,但手机却并不必然成为钱包发展方向的唯一载体。“钱包不会完全限制在手机上,如果你没带任何东西就出门,那么你的钱包就可以放在我们的支付宝的云端上,只要你告诉我们支付宝的ID是什么,让我们识别绕是你本人在操作就好了。”对于这个观点,支付宝CTO李静明这样说。

移动支付的优劣篇4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059-05

一、动因:流域生态补偿特性

流域生态补偿在诸多方面具有深远影响。平衡流域生态利益与社会经济利益是其主要实践意义,设计法律制度进一步稳定实践效果是其主要理论意义。“流域生态系统聚焦水质水量。”[1]通过外部干预流域生态补偿,实现补偿流域生态特别牺牲。推进流域溢出外部效应内部化,平衡流域上游与下游权利义务。补偿资金运行是否符合预期,成为流域生态补偿关键环节。实现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法制化,是完善流域生态补偿资金管理重要途径。

水体单向流动特性,对于生态补偿影响深远。大多数生态要素影响周边环境呈现面状分布,流域影响周边环境独具特色,呈现带状分布。水体从高到低自然流动,外部效应主要影响下游。自然地理特性,对于生态补偿影响显著。流域集水区域界线相对明晰,上游下游空间分布相对稳定。生态外部效应溢出所致影响,权利义务双方关系较为确定。共同上级机关协调、流域主体市场交易均可作为生态补偿模式。干流支流所涉陆地构成流域主体,并且可能涉及多个行政区划单元。不同地区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对于本辖区内流域开发拥有各自方案。使得流域生态问题聚焦于两个方面:焦点之一,水质水量。排污权交易主要针对水质,通过排污限额、交易制度,维持流域生态容量平衡。水权交易主要针对水量,通过制定用水限额、交易制度,进一步建设两型社会。焦点之二,生态效益。水体流动性强,生态效益外溢。上游保持绿水青山,将会限制既有生产生活方式,下游收获生态效益,理应支付生态公共产品成本。协调跨区域利益意义重大。上游下游生态利益投入产出并不均衡,生态公共产品属性难以杜绝公地悲剧。正面外部效益溢出由下游补偿上游,负面外部效益溢出由上游补偿下游。实现全流域生态补偿良性互动。

流域生态补偿形态各异,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政府主导。运行机制是政府统揽大局设计流域生态补偿宏观方案,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调节上游下游生态权利义务。例如,广东省政府为保护珠江重要支流东江水源,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向河源市提供资金支持。资金源于东深工程水费利润,并对上游地区实施补贴政策。第二,市场主导。运行机制是上游下游协商一致达成补偿方案共识,通过产权交易、生态标记等方式调节生态权利义务。例如,浙江省金华江上游东阳市拥有横锦水库,下游义乌市由于种种原因用水较为紧张。义乌市通过水权交易,出资购买横锦水库五千万立方米使用权。第三,社会主导。运行机制是非政府组织牵头实施流域生态补偿项目,并且提供资金、技术、人员等多种项目所需支持。例如,世界自然基金长江湿地恢复项目点,牵头实施青山垸退田环湖社区共管。建立湿地保护模式,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实现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双赢。第四,混合模式。上述生态补偿模式均各有优势劣势,流域生态补偿应当坚持政府主导混合模式。通过国家强制力保障干预效果,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市场主导受制于交易费用,社会主导受制于项目门槛。以政府为主体,以市场交易、社会组织为两翼模式为宜。

流域生态补偿坚持政府主导,财政工具主要倚重转移支付。按照资金等级,可以分为中央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例如,中央巩固退耕还湖成果,向多个省份提供财政资金支持;地方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例如,青海省保护中华水塔,向三江源地区提供财政资金支持。按照资金性质,可以分为一般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例如,上级考虑多种因素,采取公式计算向下级分配财政资金;专项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例如退耕还湖、水源涵养区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项目。中国流域生态补偿实践尚处起步阶段,加之学界对于一些理论问题仍有争议,现行法律法规专项规定条文数量不是很多,涉及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条文更少。梳理现有条文规定,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类型之一,宏观大局立法,例如:《环境保护法》第31条,规定国家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向生态保护地区倾向力度。类型之二,具体领域立法,例如《水污染防治法》第7条,规定国家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并向水源保护区、流域上游财政转移支付。流域生态公共产品属性十分鲜明,尤为需要政府干预确保有效供给。完善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法律法规,逐步奠定流域生态补偿实践长期稳定基础。

二、现状:中外实践、不足及其分析

流域是地球自然地理重要组成部分。流域生态补偿需要符合本国实际国情,可以借鉴域外实践经验。流域生态补偿实践,不论政府作用强弱都要运用财政工具,包括政府主导、市场主导、社会主导、混合模式多种类型。流域生态补偿财政工具主要不足是事权财权有待进一步匹配,实现流域生态补偿法制化,引领规范化、体系化是主要路径。同时,反向推动流域生态补偿理论研究,推动环境科技进步提供完善补偿标准,促进自然与人文学科形成合力。

(一)中外实践

流域生态补偿实践试点聚焦水源地区、重点流域、生态区域、断面水质、资金扣缴,制度构建聚焦于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跨界流域。借b世界各国有益经验。“流域生态补偿是有效制度安排。”[2]流域生态补偿财政制度目标是平衡事权财权。关键问题包括权利义务主体、补偿资金标准、补偿方式范围、相关补偿政策;财政工具包括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管理工具包括污染监测、水质考核、行政管理、纠纷解决。规范上述制度,主要依靠法制化。

中国流域生态补偿实践试点现状。第一,水源地区,水体单向流动特性使得水源影响流域。例如福建省流域下游城市筹措补偿资金,上交省政府财政专户补偿上游城市。第二,重点流域,针对一些人口众多而又水源匮乏地区。例如山东省通过退耕还湿工程发挥湿地作用,改善南水北调沿线诸流域水质。第三,生态区域,大型湖泊影响周边环境呈现面状分布。例如江苏省核算断面生态补偿金,省政府将所收资金划拨应受补偿地区政府。第四,断面水质,作为实施流域生态补偿重要依据之一。例如,辽宁省根据该指标推动流域生态补偿,出台补偿资金使用绩效考核方案。第五,资金扣缴,适用行政区划单元多、污染严重流域。例如,河北省统计子牙河流域城市超标断面,以此为据扣缴各个城市补偿资金。制度构建。其一,排污权交易。以平衡生态容量为目标,将排污权纳入市场交易。中国排污许可证制度奠定排污权交易基础。为区域限批提供依据。其二,水权交易。存在立法冲突,《物权法》规定取水权可以转让,《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规定不得转让。实践操作法律依据存疑。其三,跨界流域。流域生态补偿往往涉及多个行政区划单元。上游下游生态利益纠纷,横向协调机制不够健全,需要共同上级机关干预。

世界各国流域生态补偿财政工具均各具特色。第一,公共支付。适用政府财政购买流域生态,实践基础是要求政府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例如,南非流域生态补偿,国家扶贫委员会提供资金,占水资源项目资金七成二以上。不仅致力于流域生态系统恢复,而且还提供数以万计工作岗位。创造性兼顾生态与扶贫。第二,市场交易。适用生态主体数量较多流域,实践基础是要求能将流域生态标准化为特殊商品。例如哥斯达黎加水电公司囿于水量减少影响经营,国家林业基金收取公司资金,并且同时获得政府基金支持,支付流域上游土地所有者,条件是通过植树造林稳定流域水量。第三,私人交易。适用生态主体数量较少流域,实践基础是要求流域产权、操作规则等较为明晰。例如哥伦比亚在考卡河设立公司管理流域水源分配,遇到生活生产争抢水源矛盾,公司与农业用水组织协商,后者通过单设基金购买上游林地所有权,改善生态、增加水量。第四,生态标记。适用引导公众消费选择领域,实践基础是要求政府建立赢得普遍信赖认证体系。例如瑞典市场具有生态标记商品价格上涨可达5%,消费者选择支付这类稍贵商品,实质是间接购买流域生态服务,同时也为提供生态友好产品企业进行直接资金支持。

流域生态补偿财政制度目标是平衡事权财权。第一,关键问题概括如下:权利义务主体,各级政府履行本辖区内生态职能,跨界流域生态补偿资金来源不明。补偿资金标准,流域上游下游难以达成普遍共识,生态服务价值核算有待逐步完善。补偿方式范围,强化财政转移支付高效覆盖优势,保障流域上游生态保护所需资金。相关补偿政策,既要立足现有法律法规授权依据,也要符合中国流域生态补偿实践。第二,宏观工具概括如下:政府主导流域生态补偿作为主体,国家干预平衡生态权利义务,财政工具以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为主,以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为辅,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市场参与流域生态补偿作为补充,生态效益外部效应内部化,环境会计、税式优惠等制度从内外两个方面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包括市场交易、私人交易、生态标记等。第三,微观工具概括如下:污染监测制度,制定监测方案作为政府分工依据,奠定跨界断面水质指标考核基础。水质考核制度,跨界断面水质指标作为客观标准,设计相应流域生态补偿财政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理清各级政府本辖区内生态职责,探索建立跨界流域分工协作机制。纠纷解决制度,坚持共同上级干预既有实践做法,推动流域生态补偿仲裁制度完善。

(二)不足及其分析

流域生态补偿实践已得出一致结论,平衡事权财权是制度设计追求目标。“政府主要通过财政实现生态补偿。”[3]流域生态补偿存在法律法规、理论研究、h境技术、长效机制等问题,财政工具存在资金主体客体、来源构成、标准确定、监督管理等问题。究其原因,既有立法不足、研究不深、政策不稳等因素,也有纠纷解决、财政工具、科技手段等因素。流域生态补偿法制化作为主要改革路径,可以促使生态政策更加规范化、财政工具更加体系化。

流域生态补偿不足之处,主要表现概括如下:第一,法律法规问题。国家尚未出台《生态补偿法》,更无流域生态补偿专项立法,导致地方各级政府流域生态补偿,均缺乏上位法律法规依据。中央地方政府流域生态补偿职责,跨界流域生态补偿规则均无规定。仅在《水污染防治法》第七条简要规定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第二,理论研究问题。流域生态补偿理论研究有待深入,明确补偿标准、方式、范围依据。政府主导流域生态补偿,可能存在补偿标准制定参与性不足问题,市场主导流域生态补偿,可能存在补偿范围流域覆盖面不足问题。流域源头生态对于全流域影响也应当被高度重视。第三,环境技术问题。补偿标准核算方法存在较大分歧。生态系统价值劣势在于可能数值偏高难以实施,生态保护成本劣势在于可能遗漏居民生存需要,发展机会成本劣势在于可能遗漏上游后续需要。如何针对不同流域、流域不同地区确定适宜核算方法,仍有待深入研究。第四,长效机制问题。中国既有流域生态补偿实践,性质更加贴近污染赔偿制度。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提供资金,保障流域主体保护生态履行事权。流域上游下游更多通过共同上级干预,彼此协商一致达成补偿方案共识较少。影响实践效果稳定性,不利于建立长效机制。

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不足,概括如下:第一,补偿资金主体客体。流域生态补偿是以平衡上游下游生态权利义务为目标。政府主导类型,下级政府作为人,接受补偿资金应当专款专用;市场补充类型,上游受补偿地区组织,接受补偿资金应当分发到人。确保及时充分补偿流域生态公共产品提供者特别牺牲。第二,补偿资金来源构成。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体,横向转移支付相对较少。补偿资金缺乏专项法定税费保障,更多依靠水质断面考核超标扣缴资金;补偿资金拨付流域相关政府机构,还应当继续落实到流域生态保护个人。稳定财政转移支付地位,开拓补偿资金市场来源。第三,补偿资金标准确定。上游下游对于流域补偿资金数额,往往存在争议。除去共同上级机关依靠行政级别权威干预之外,还应注重生态价值计算方法及其基础数据来源。考核流域水质应当兼顾化学需氧、总磷、氨氮等,考核季风区域流域水质应当区分丰水期、枯水期。第四,补偿资金监督管理。对于政府主导类型。流域生态补偿往往涉及多个行政区划单元,应当单设补偿资金监管机关全程追踪。对于市场主导类型,流域生态补偿往往涉及多个主体,监管机构应由共同上级确定或者各方协商一致。监管因流域制宜提高补偿资金使用效率。

流域生态补偿财政工具缺陷原因,概括如下:第一,理论研究方面问题。一个流域可能存在水源地区、上游下游、跨区调水多种领域,一个项目可能采取政府主导、市场主导、混合生态补偿模式,因地制宜标准有待进一步细化。第二,法律制定方面问题。缺乏《生态补偿法》《财政转移支付法》上位法作为授权依据,而且也没有制定流域生态补偿、流域财政转移支付等针对性法规,弱化实践法制化程度。第三,政策实施方面问题。法律法规授权依据难觅,更多依靠相关政策指导。流域生态补偿虽然具有灵活性强、针对性强等优势,但是稳定性弱、体系性弱等劣势难免影响实践效果。第四,行政管理方面问题。流域自然地理特性,决定带状分布涉及行政区划单元多,同级之间产生纠纷,共同上级干预是目前唯一有效途径。横向协调机制应用,实践成功数量不多。第五,财政制度方面问题。财政转移支付等宏观工具,存在纵向、横向机制不够协调问题,跨界断面考核等微观工具,存在据此建立补偿标准争议多问题,财政工具体系化程度不够。第六,环境技术方面问题。主要生态价值计算方法均有优势、劣势,污染监测、水质考核技术手段也有争议。如何弥合分歧、取得流域各方共识,关系到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稳固。

三、初步建议:宏观机制、微观制度

流域作为中国生态补偿重点领域,先行试点已在不同地区逐步展开。实践仍有值得继续完善之处,生态政策法制化是改革目标。政府主导流域生态补偿,生态政策兼有灵活性强优势、稳定性弱劣势,政府推动专业领域立法,尤其是流域生态补偿财政工具亟待法制规范。立足宏观机制,以流域生态补偿财政工具法制建设为主体,再辅之以行政制度、财政制度。立足微观制度,以流域生态补偿生态价值核算方法为基础,同时完善财政工具、税收工具。

(一)宏观机制

流域生态补偿既要遵循生态系统自然属性,也有遵循所涉人群社会属性。“流域生态补偿兼有自然社会属性。”[4]鉴此,推进流域生态补偿财政工具法制化,有利于提供双重补偿目标资金支持。宏观机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法律机制涉及财政资金、生态政策、产业开发、市场机制、资金来源、资金监管;行政机制涉及总体目标、管理方式、主要模型;财政机制涉及财政体制、财政组织、生态数据、非税收入、生态绩效、财政仲裁。

流域生态补偿财政工具,法制建设要点如下:第一,财政资金。流域生态补偿属于政府主导类型,应当稳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来源。补偿主体适度提高辖区流域水价,合理分担流域生态补偿资金成本。听证是调整水价法定程序。第二,生态政策。上游承担生态公共产品成本,但与下游博弈往往处于劣势。法律应当规定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引导支流试点建立水权交易机制。政策法制化稳固实践效果。第三,产业开发。下游通过生态技术,促使上游产业结构趋向生态友好。上游在下游设立园区,下游依法优惠,收益反哺上游。囿于现有法律、行政制度,先在支流试点再逐步推广。第四,市场机制。辅助流域生态补偿,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市场交易,视流域生态补偿为特殊商品;私人交易,适用产权清晰流域生态补偿;生态标记,政府建立认证体系引导消费。第五,资金来源。流域生态补偿资金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包括纵向支付、横向支付,一般支付、专项支付多种形式。此外,还有政府税收收入、非税收入;企业公共基金、保证金。第六,资金监管。立法、行政机关法规向上级、同级立法机关备案。行政机关还要接受同级监察、审计机关监督。此外,重大项目跟踪检查、生态补偿信息公开有利于社公众监督。

流域生态公共产品属性,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第一,应当吸取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教训,将流域生态综合管理作为生态补偿目标。立足行政管理角度,不同于西方国家流域生态补偿管理机制,例如日本功能管理类型、法国综合管理类型、美国政府部门类型,中国应当遵循流域生态系统自然属性,赋予各个水利委员会监督、执法权力。集中流域生态补偿管理权力同时,还应就支流生态治理与地方协调。第二,为使流域生态补偿有章可循,政府应推进生态政策法制化。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为流域生态补偿提供资金支持。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类型之一,一般支付,单独列出生态补偿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类型之二,专项支付,灵活设置配套资金比例,引导政府投资方向。前者着眼于提供全局生态公共产品,后者着眼于弥合地区之间差异。第三,政府主导流域生态补偿应当改革流域管理机制。理论层面流域管理、区域管理结合机制,实践层面异化为各个行政区划单元管理。政府处理跨界流域纠纷,需要应用各种管理模型。模型之一,比例配额,政府按照比例分配流域各个行政区划单元减污数额;模型之二,行政协调,政府以比例配额作为基础,协调污染转移生态补偿。然而,二者的核心都是补偿生态特别牺牲。

政府主导流域生态补偿,财政管理要点如下:第一,财政体制。作为财政工具核心,主要平衡事权财权。流域生态补偿事权是政府生态治理,财权是提供资金支持。主要着力点是通过环境科技,实现更加精准确定生态补偿事权。第二,财政组织。环保部门负责制定补偿方案,财政部门负责核算补偿资金。补偿资金来源:上级政府纵向财政转移支付、流域生态受益主体所交资金。确保补偿资源到达受偿主体。第三,生态数据。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前提是确定事权,上游下游生态补偿事权确定依赖于生态数据。兼顾环保、水利部门监测数据,建立生态数据平台,确定财政转移支付。第四,非税收入。是补偿资金重要来源之一,非税收入种类多、数量大。既要严管单项非税收入,又要统筹非税收入综合效益。实质是购买政府生态治理,又提高相关主体环保意识。第五,生态绩效。流域生态补偿主要绩效指标是水质水量。财政部门考核补偿资金运行,技术部门考核流域生态指标,受偿主体考核流域社会发展。据此适时调整流域生态补偿方案。第六,财政仲裁。流域生态补偿博弈难免产生纠纷,共同上级机关仲裁机制解决纠纷。环保部门牵头仲裁补偿方案纠纷,财政部门牵头仲裁补偿资金纠纷,仲裁不停止补偿资金划拨。

(二)微观制度

流域生态补偿通过财政工具外部干预,恢复流域自然地理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生态容量属于流域稀缺资源。”[5]鉴于此,维持流域生态容量,合理使用、分配,基于生态核算,运用财政、税收工具。微观制度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核算方法涉及生态服务价值计算法、公共产品成本计算法、发展机会成本计算法;财政工具涉及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税收收入、公共基金、保证金、企业财会;税收工具涉及跨界转移税、排污权交易。

流域生态补偿核算方法,主要制度要点如下:第一,流域生态服务价值计算法。聚焦计算恢复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此核算补偿标准。主要思路是将上游土地按照性质分门别类,包括耕地、草地、林地、湿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单项生态要素价值之和,即为生态服务价值。该算法主要适用于流域上游水源地等生态系统,优势:较为完整体现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劣势:计算结果数额较大难以实际执行。第二,流域公共产品成本计算法。聚焦计算上游保持相应水质水量成本,以此核算补偿标准。主要思路是通过流域保护投入得出直接成本数额,通过潜在经济损失得出间接成本数额,两者相加之和得出总成本,即为流域公共产品成本。该算法主要适用于上游下游发展相对均衡流域,优势:基本满足流域上游生态成本需求;劣势:计算所需数据较多结果数额偏小。第三,流域发展机会成本计算法。聚焦计算上游为环保而丧失发展权利,以此核算补偿标准。主要思路是比较上游与相邻行政区划单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差额,由此反映上游限制自身发展权利所致经济损失总额,即为流域发展机会成本。该算法主要适用于上游下游发展相对失衡流域,优势:基本满足流域上游持续发展需求;劣势:对于后代补偿需求关注力度不足。

流域生态补偿财政工具,主要制度要点如下:第一,财政转移支付。一般支付目标是提供基本均等生态公共产品,专项支付目标是实现不同流域因地制宜补偿。纵向支付依靠行政推进较为成熟,横向支付依靠协商仍需积极探索。第二,财政补贴。吸引主体参与流域生态补偿,补偿受偿主体生态特别牺牲。转移补贴,补偿主体给受偿主体、受偿政府给百姓;专项补贴,预算单列环保项目有利于核算生态补偿。第三,税收收入。主要体现在以消费税、资源税为代表流转税领域。前者主要通过设置零税率、高税率税目,优化消费结构;后者主要通过开征矿产税,推动流域上游采矿企业转型。第四,公共基金。流域生态补偿资金主要源于政府财政,但是应当筹集各方资金设立公共基金。公共基金提供整体流域生态补偿资金支持,参照财政资金模式并且注重考核生态绩效。第五,保证金。基于降低流域生态风险目的,政府征收潜在生态威胁主体保证金。既能促使生产者日常运营之中更加关注生态义务,又能在事发之后及时补偿受偿主体生态特别牺牲。第六,企业财会。通过税前扣除项目,促使企业积极履行生态社会责任。开展生态成本核算,促使企业主动参与流域生态补偿。落实生态信息披露,促使企业报表如实披露生态成本。

流域生态补偿税收工具,主要制度要点如下:第一,跨界转移税。政府主导流域生态补偿要求坚持全国一盘棋,中央政府建立跨界流域税收征收、管理制度。通过财政工具外部干预,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减少上游下游跨界纠纷,统筹全流域生态补偿。跨界转移税聚焦行政区划单元边界水质水量变化,降低政府数据采集成本、准确制定生态税收政策。生态成本主要包括该流域生态治理、与上游下游跨界转移税所致流域生态补偿。优势:税收强制,保障外部效应内部化,主体公平感强降低上游下游跨界纠纷;劣势:信息不对称性,宏观调控滞后性风险,税收效力仍需强化流域管理机构。第二,排污权交易。政府主导流域生态补偿不排斥市场作为补充,相关主体排污权交易,实质是生态产权交易。通过上游下游协商,达成排污权指标转让共识,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统筹全流域生态补偿。政府建立流域排污许可证交易市场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确定全流域均衡价格,决策污染物削减数量。生态成本主要包括该流域生态治理、与上游下游排污权交易所致流域生态补偿。优势:博弈模式,生态治理选择多样化,主体公平感强促进均衡价格自主调节;劣势:市场有待成熟,排污权交易成本较高,生态容量使用、分配等立法缺位。

参考文献:

[1]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生态补偿的国际比较:模式与机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19.

[2] 秦玉才,汪劲.中国生态补偿立法:路在前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41.

[3] 杨晓萌.生态补偿机制的财政视角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137.

[4] 王金南.流域生态补偿与污染赔偿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90.

[5] 赵来军.我国流域跨界水污染纠纷协调机制研究――以淮河流域为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9.

On The Legal System of Financial Instruments of Watershe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GONG De-jun

移动支付的优劣篇5

JEL分类号:G21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2)07-0102-03

一、手机近场支付基本概念

手机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服务,使用手机完成资金结算的过程。手机支付业务是一项跨行业的服务,是电子货币与移动通信业务相结合的产物。手机支付业务不仅可以丰富银行服务内涵,使人们随时随地享受银行服务,同时还是电信运营商提高ARPU值的一种增值业务。手机支付存在着多种形式,按照基于支付价值的大小可将支付类型划分为小额支付和大额支付;按照地理位置可划分为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本文所阐述内容为手机近场支付。

手机近场支付是利用近距离通信技术实现手机与消费POS的非接触式信息交互,以完成交易双方货币支付过程的新型支付方式。手机近场支付是电子支付的工具之一,是继银行磁条卡、IC卡的一种全新支付工具。目前,手机近场支付的近距离通信技术有两个频段:13.56MHz和2.4GHz。两个频段的技术要求不同,产品形态也不一样。我国最为普遍的应用为13.56MHz的智能IC卡,其应用范围包括金融银行卡、公交卡、各类会员卡及优惠卡等;2.4GHz技术由于无线信号的发送需要持续供电,而主要在移动通信领域,其产品形态为中国移动的手机钱包RFsim卡。

二、手机近场支付的产品形态分析

目前,我国手机近场支付标准还没有明确,因此,各银行联合企业纷纷推出试点产品,根据产品采用技术和外在形式主要分为两个大类、四种形式。第一是基于非接射频频率13.56MHz的外置卡、SIMpass卡和NFC手机三种形式;第二是基于非接射频频率2.4GHz的RFID-SIM卡。除了这两大类主流形态外,还有通过二维码识别、条码识别等非接触支付方式,但由于其缺乏客户身份有效识别及安全控制手段,无法得到金融行业的支持,而仅能用于个别行业的应用。

1、外置卡。

外置卡产品是通过将具备金融功能的IC卡芯片置入小型银行卡中,通过非接方式实现近场客户信息识别、传输与交易确认的金融载体,一般通过粘贴或挂坠的形式实现与手机的一体。这种产品不是真正意义的手机支付产品,它可以看作是异型金融IC卡。该形态的典型产品是中国移动与浦发银行联合开发的“中国移动浦发银行借贷合一联名卡”。该卡由手机贴片(挂坠卡)与一张标准金融磁条卡组成,其手机贴片卡部分是通过粘合或挂坠的方式与手机结合,并通过后台系统控制实现手机号码与银行卡号的软绑定。

该产品形态的优势体现在:产品使用门槛低,市场接受度高,用户不需更换手机号码,不需更换手机或SIM卡;产品成本低,市场拓展速度快,银行可直接通过赠送方式快速拓展获取客户。该产品形态的劣势体现在卡片与手机没有信息交互通道,只能以预制卡的形式面向用户,这就给后期各类应用的加载带来较大困难,用户必须前往银行柜面或企业窗口进行优化升级。

2、SIMpass卡。

SIMpass卡是一种可加载金融功能的SIM卡,支持接触与非接触两个工作接口,接触界面实现SIM卡功能,非接触界面实现支付功能。该产品的典型代表是工商银行于2010年与深圳联通推出的“手机支付信用卡”。该卡将符合PBOC2.0标准的贷记账户加载于非接触界面上,并保持原有运营商SIM卡功能,从而实现手机金融支付功能。该产品初期不具备金融信息与手机的交互功能,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SIMpass卡这种产品形态已经具备空中开卡和空中圈存的功能。

该产品形态的优势体现在:可利用手机网络实现信息交互,有利于行业多应用的加载,为跨行业整合提供有利武器;与手机SIM卡形式合为一体,为移动运营商提供金融增值服务,提高运营商客户粘性,有利于得到运营商的大力支持。该产品形态的劣势主要有产品工艺要求高,产能较低,产品损坏率高等。

3、NFC手机。

NFC手机是将具备NFC功能的模块内置于手机中,通过手机电池供电,实现近距离非接信息传输的产品形态。该形态存在三种方式:NFC全手机、NFC-SWP和NFC-SD,他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可承载金融应用的安全芯片的位置。目前,我国银联公司于2011年与建设银行合作推出一款SD卡近场支付手机产品,就是NFC-SD的应用,这一方案是将安全芯片内置于SD卡中,并通过定制专属手机实现交易信息的传递。NFC-SWP形式国内还没有产品,主要在欧洲、日本和韩国应用较为广泛。NFC全手机模式仅有Google和花旗银行在进行尝试。

NFC手机的优势体现在:手机支付的终极产品形态,实现手机与支付的无缝整合,既可以通过手机实现近场支付,也可以通过手机完成远程支付。该产品的劣势体现在:客户需更换手机,使用门槛很高;涉及产业链较长,整合难度较大,需要资源大规模投入研发和产品生产环节。

4、RFID-SIM卡。

RFID-SIM卡是双界面智能卡技术向手机领域渗透的产品,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手机SIM卡。RFID-SIM卡同样具备接触界面和非接触界面,其功能与SIM—pass卡一致,但采用的是2,4GHz的射频技术。该产品最大特点就是与传统手机SIM卡大小一样。但可以通过空中下载等技术实现金融应用密钥传输。可随时加载行业应用。电信运营商是该产品的主导者,特别是中国移动。该产品形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低,产业链简单,易形成产业规模。但是从产品外在形式来看,这是一张手机SIM卡,其主导权完全在运营商手上,对于银行来说,失去了直接接触客户的机会,这不一定对银行有力,因此,该产品形态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行业监管政策和国家标准的确定。

三、手机近场支付的产品功能分析

手机近场支付集成银行卡、公交卡和电子钥匙等功能,而且通过智能IC卡的复合应用功能,可以加载各种行业应用,产品功能覆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目前市场上的手机支付产品,本文总结其功能有两大方面:支付功能和行业应用。各功能具体应用和优劣势分析见表1。

四、我国银行业产品策略定性分析

手机近场支付业务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流通领域的快捷支付,这既体现了传统银行卡业务的功能,又展现了一种新型支付载体的特征。正是由于这种新型载体的出现,为银行业跨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机会。

通过对手机近场支付产品形态和功能的分析,并结合银行业个人金融市场发展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提炼出基于收单业务规模、银行渠道规模和用户结构规模的手机近场支付业务产品策略。

第一、收单业务结构和规模。

手机近场支付是传统银行卡业务的延伸。其最大的市场吸引力为快捷,方便。其产品策略与银行收单业务的发展规模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各商业银行的收单业务模式、收单POS数量多少、收单手续费高低、商户类型等,都决定着手机近场支付的产品策略。

首先,从收单业务模式来看,商业银行有两类:直联模式和间联模式。两者的区别在于:第一、审批效率不同,直联模式商户是否入网的审批权在银联,批改效率较低,间接模式的审批权在商行,审批效率较高;第二、手续费高低,直联模式的费率执行统一标准,市场竞争力较弱,但间联模式,商业银行可灵活设定,更具市场竞争力;第三、间联模式能使商业银行获得收单行全部收益。从而能较大幅度地增加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第四、间联模式和直联模式,商业银行投入的资源规模不同,间联模式需有收单业务团队,直联模式则无需团队建设。手机近场支付的发展需要对现有的POS环境进行改造,我国现有POS受理环境以支持磁条卡为主,非接POS的改造还需要较长的时问。因此,商业银行在选择手机近场支付产品策略时,必须考虑自身收单业务的模式。如果以直联模式为主,应选择便于与银联系统对接的产品形态以及更集中于支付上的产品功能。如果以间联模式为主,产品形态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考虑,并可加载支付功能和行业应用。

其次,从收单POS数量或POS市场占有率来看,数量大、占有率高的,行业覆盖适合快速消费的,在改变非接市场的同时,大力推广SIMpass和NFC手机模式,这样的受理市场具备较大的吸引力,用户更愿意付出更高成本;POS数量小、市场占有率低的,行业覆盖没有明显特征的,大力推广外置卡,这样用户付出成本低,通过简单整合借助银联收单环境进行共享。

第二、渠道结构和规模。

渠道规模是商业银行发展个人金融市场业务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渠道规模不仅体现在渠道数量上,渠道形式多样化也是规模化的重要体现。目前,商业银行的主要渠道类型有:营业网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以及自助设备。衡量各商业银行渠道数量的指标有:分支行数量、全国覆盖范围、网上银行客户使用量、手机银行客户使用量,电话银行使用量、自助设备使用量等。

综合考虑渠道数量和渠道类型,渠道规模大的可采取SIMpass或外置卡产品形态以及强化支付功能,这样便于客户受理和后续服务;渠道规模小的,可采取NFC手机或RFID-SIM产品形态,并通过丰富产品功能来弥补渠道不足,方便客户服务,同时也可以借助运营商的强大渠道规模效应。

第三、用户结构和规模。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特殊性,我国商业银行有不同的用户结构和规模,衡量商业银行用户结构和规模的因素主要有年发卡量、存量客户数、年新增客户量、高端客户比例以及客户占比等。

结合手机近场支付的产品特性,商业银行存量客户大,高端客户比例较高的考虑采用NFC产品形态,并通过企业实现手机近场支付从基本支付功能到行业应用功能的实现;商业银行存量客户少,高端客户比例低,考虑采用外置卡或RFID-SIM卡的产品形态,并重点实现支付功能的电子现金或借记功能,以满足客户日常需要,并通过简化产品功能,实现客户快速获取。

移动支付的优劣篇6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019-03

引言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既定的发展战略,这同时也是国际范围内的21世纪议程核心所在。可持续发展所强调的是实现和谐与公平,提倡不同的主体在共同的生存环境中相互包容,友好生存,这些主体中不仅仅是不同的人,也包括自然: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初始出发点,正是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破坏的担忧,有识之士对原先的发展模式提出怀疑和否定,进而提出在人和自然之间谋求和谐的发展。同样,可持续发展强调公平,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公平,而人包括了不同年代(际代公平)的主体和不同区域(地区和国家)的经济主体。但注意到,可持续发展是在对既有发展模式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抱有期望的发展战略,同时应该注意多个层面的现实问题:其一,经济主体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的状况而会谋求改变,这就导致了部分主体或群体以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利益;其二,当代人不满足目前的生活而有意或无意地破坏了属于各年代人的资产,主要是环境资源;其三,局部主体破坏了属于整体和群体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和谐,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合作,包括生存于不同年代的主体在时间上的合作,和处于不同区域的主体在空间上的合作――可以说合作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所在,只有合作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应该注意到,经济主体的根本行为特征是自利:在既定的条件和约束下谋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这也是经济学对人的概括和最本质的描述。这和可持续发展强调的和谐根本冲突:现实中,经济利益最大化法则占居支配地位,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行为是自利的。这表明,更多时候处于社会经济圈中不同经济主体主要处于矛盾和冲突之中。承认矛盾和冲突是社会的基本特征是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味地强调超经济的因素,显然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实际上,可持续发展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为公共产品提供问题,这两者具有相当多的共同之处。特别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点是环境资源保护问题,环境本质上归属于公共产品。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不同的个体在该产品上具有不同的效用,而为了保证该产品的有效提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各主体能够在冲突中实现妥协和合作,这也是从更长远眼光看问题,需要有个体承受短时期的损失。当然这种损失是为了长期更大的收益。

一、可持续发展的三种类型和内在的利益冲突

可持续发展的界定并没有取得一致。事实上可持续发展涉及的范围很广泛,起初是从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而引发了一些担忧,所以考虑到环境因素,后来则将更多的要素纳入分析范畴,发展到现在则将人口、资源、经济和社会等要素都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框架,一般可以分解几个系统,甚至由于可持续发展有别于一般的发展,有些研究人员还提及金融等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一旦一个概念被过于广泛利用的时候,则往往就会出现误用的场合。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它的发展可以得到进一步支撑,主要的分析点应该界定在对环境的关注上,而只能是部分地考虑一些社会和经济系统因素。

可持续发展包括两个层面:空间和时间。对于空间而言,主要考虑在同一个环境下不同的主体之间的利益格局而导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对于时间层面,主要在于可持续发展强调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是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支撑的。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界定一些可持续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影响力和利益,但他们有共同的宏观决策者。这种类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表明不同的主体同在一个环境中,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地位,特别是对于自然资源的配置或处置能力,但他们所处的整体环境是统一的。具有一个强有力的宏观控制权威。这种类型主要可以用来描述在同一个行政区域中不同区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一个直观的案例是:在一个国家区划中不同位置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比如对于一个河流的环境保护问题。在一个河域中,上游、中游和下游同属于一个国家,应该说具有整体上一致的利益,但也并不是完全和谐的,上游的主体既有天然的资源配置能力,“靠山吃山”说明他们生存模式中会主要考虑如何充分地利用几乎没什么成本(除了人力等)自然资源。对于上游的个体而言,保护环境等同于损失他们当前直接的利益。中游的主体具有部分地资源处理上的优势,而对于下游的主体来说,天然地处于资源的劣势。不过从现实看来,处于资源优势的个体往往处于经济上的劣势,而资源劣势的主体处于经济上的优势。

第二种类型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处于松散的整体格局中。在这种背景下,行政控制当局并没有充足的控制能力。这种类型用来界定跨国别和跨区域的环境和由此导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就国别而言,显然的,每个国家都处于同一个生态圈,但目前而言,并不存在强有力的跨国别的权威和协调机制――虽然只有一个地球被广为接受,但联合国的协调作用却值得怀疑。对于区域而言,可以用来界定城乡之间的环境问题。城乡实际上也是很松散的区域格局。

第三种类型是具有不同控制能力的主体在时间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是不同际代人的环境决策。当代人、下代人及上代人的最优环境决策也就是属于这种类型。不同代的主体尽管也有共同的利益,但利益有所不同,同样的是控制能力有所不同。不同代的人同处一个环境圈中,任何一代人多向环境多索取一点,可能给下代人留下的环境资源就会少些。

这三种类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和差异。共同的特征是不同的主体具有一定的整体利益,但他们的利益又不尽一致;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地位,对于一方面处于劣势的主体在其他方面又存在一定的优势。差别在于是否有强有力的协调机制和协调主体。

二、转移支付机制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由于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利益和不同的环境处置能力,这样可以导致不同的格局:其一,每个主体只是考虑自身的局部利益,这样的结果是各自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破坏环境,从而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二,考虑共同的利益的同时考虑不同主体的利益,从而达成一种妥协。对于前一种格局主要是由个体的“经济人”特性而导致的,每一个个体都是追求自身最大的利益,一旦不考虑他人的行为,或考虑到他人的行为而进行投机行为,一般的会直接导致这种格局。这种格局实际上就是冲突。由于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利益,所以冲突实际上也就是社会的本质和原始特征。而后一种格局则以和谐与合作为特征,在这种格局中,要不有部分个体具有“大公无私”的完全利他主义,要不就实现妥协和合作。在博弈论中,可以是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一般而言实现合作很难,条件与要求较强,所实现的合作一般是不稳定的;更多的是非合作博弈,这样导致的就是冲突。

改变“囚徒困境”而实现合作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同样的,不能过多地指望这种合作会自然实现。承认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是基础。不同控制资源能力的主体不但同处于一个环境中,同时具有不同的利益,要实现合作应该使得都有所收获,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都要有所妥协和让步。这种妥协正是实现合作的机制所在。这种妥协是通过改变不同个体的支付和获得而实现的。只有从一方中进行支付,而对另一方进行转移支付,妥协和合作才得以完成,可持续发展才得以保障。改变各主体的支付和效用才能实现合作,而这种改变直接要求有适当的转移支付机制。

分别对所界定的三种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对于第一种,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主要的可以通过一定的转移支付来实现。由于具有相对较强的宏观调控能力,不同区域的经济体可以在中央权威的协调下实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安排。事实上法律是一种制度安排,代表的是全体的利益,但看到利益具有一致的基础上,也要看到这种安排对于处于经济发达和具有经济优势的区域,比如下游区域的主体具有更高的收益,在更大程度上代表了他们的利益。对于上游的居民而言,获取自然资源在经济上存在一定的合理性――靠山吃山,这也是为什么在当前具有法律约束条件下,上游主体对资源的获取和破坏仍然时有发生的原因:在当前社会条件下,法律的执行力度存在能力限制,更内在的是存在着利益的冲突,居民具有一定的“投机”动机。这时解决的办法只能是进行一定的补偿,改变处于区位或资源获取能力优势的群体的支付函数,使得破坏对他们而言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收益。目前退耕还林也就是一种转移支付,目的是减少对自然的危害。

对于第二种,转移支付的难度比较大。原因在于不具有统一的或强有力的协调机构。在国际上的争端只能借助于一定的国际组织,但国际组织的约束力还远远不够,在对空气的污染方面某些国家可能会处于国内的压力而不签订或不实施协议,国际社会对于这种行为并没有什么对策。对于这些国家而言,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发展程度,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确实使得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链破坏,他们存在着“过河拆桥”的动机和激励,即使要再度保护环境可能主要的投入在国内。当前国家间的行为过于自利,协调机制相对缺乏,这也就是使得可持续发展几乎很难在国际间实现内在根源。类似的情况可以在国界上的河流中显现,上游国家往往不会过多地关注他们所产生的污染对下游国家的影响,除非明确界定补偿的金额,否则合作是很脆弱的。

对于第三种际代间的合作和可持续发展,难度主要是哪一代人会首先作出牺牲。广义的说,对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和对儿童的教育支出都是转移支付。主要的决策者在于当代的年轻人。假设他们在儿童的时候没有得到很好的转移支付,他们是否愿意支付儿童的教育支出――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对应地获取,但这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却是很重要的动力所在。他们对当前的老年人支付养老保障对他们来说是暂时的损失,这种损失能否得到补偿?也就是他们能否获得下一代人对他们自己老年时期的养老保障。在这种背景下,任何年龄代(设定现在的儿童将是下一代的年轻人,而现在的年轻人是下一代的年轻人,现在的老年人是上一期的年轻人)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对合作行为的偏离对自己的福利都能有所提高,效用增加,而其他人如果还是保持支付那么他可以获得类似“免费搭车”的效用。问题的关键是要促成这种转移支付形成,同时能够保证这种合作机制继续维持下去,而不会被破坏,也就是没有人会偏离这种合作机制,不会有道德危机出现。形成这种转移支付在于那一代人会首先做这样的努力,可以看到,首先做这种选择的年轻人会有所损失,特别是他当前的福利和收入会直接降低,要有充足的动机使得他首先迈出这一步。比如在环境保护中,要有首先倡导保护的一代人,否则在前人破坏的基础上,他开始采取环境保护,对他而言,短期直接的损失是显然的。这就需要他具有更长远的眼光,如果说在理性角度上考虑,那么则是他对自己本身和后代人的收益和效用更加关注,他由于保护所损失的直接收入和效用上的损失能够在主观上和客观上得到恰当的补偿。而对于一旦这代人做出了短期牺牲后,能够很好地建立起可持续发展机制,此后也要有充足的保证使得这个机制不会被破坏。

三、困难和目标

在所界定的三种类型的可持续发展中可以看到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天然的资源支配和经济地位,同时具有不同的利益。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在于界定不同的利益,从利益的冲突中对各个利益主体进行一定的再分配,主要是对具有天然资源配置优势而在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主体进行一定的补偿,也就是转移支付。

在支付实施上同样存在难度,难度在于:其一,往往很难界定恰当的支付金额,一般而言,转移支付接受者的效用函数很难被识别,最优支付金额很难确定;其二,支付的接受者和支付方往往都是一个群体,但对于群体的不同个体往往具有不同的地位和效用函数,所以即使整体上达成了一致也很难保证群体内部能够真正有效的实施;其三,在于即使已经达成了一致完美的和约来对部分群体转移支付,也很难保证支付后接受方不会破坏原有的和约,道德危机总是很容易发生的。

这样可以看到可持续发展所强调的合作与和谐在现实经济中实现的难度,这也是当前可持续发展没能真正得以实现的内在原因。要达到这个目标则要尽可能让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能够一致,特别要有更长远的战略目标,特别是对于处于经济优势的群体要在经济上有更多的让步,而对于处于经济劣势和自然优势群体能够在不断的改变自身的生产模式中逐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破坏。

参考文献:

[1]Agrawal,mon Property Institutions and Sustainable Govemance of Resources[J].World Development,2001,(10).

[2]Besley,Timothy,Maitreesh Ghatak.Government versus Private Ownership of Public Good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4).

[3]Erec,Ido and Alvin E.Roth.Predicting How People Play Games:Re-inforecement Learning in Experimental Games with Unique,Mixed Strategy Equilibrium[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4).

[4]Gassner,Jochen and Michael Narodoslawsky.International Legal Instruments and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J].Environment,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1,(3):185-198.

[5]Goeree Jocob K,Charles A.Holt.Ten Little Treasure of Game Theory and Ten Intuitive Contradictio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5).

[6]Kama,Agong Le.Sustainable Growth,Renewable Resources and Pollution[J].Journal of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2001,(25).

[7]Lehere,Ehud and Ady Pauzner,Repeated Games with Differential Time Preferences[J].Econometrica,1999,(2):393-412.

[8]Lemma,Seifeselassie.Co-operation on the Nile not a Zero-sum Game[J].UN Chronicle,2001.

[9]Osborne,MartinJ and Ariel Rubistein.Games with Procedurally Rational Play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4).

[10]Pereau,Jean-chrislophe and Tarik Tazdait.Co-operation and Unilateral Commitment in the Presence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s Economics,2001,(4):39-225.

移动支付的优劣篇7

第一类,以豌豆荚、墨迹天气为代表的厂商挤压型。

豌豆荚以前为什么发力移动搜索、内容转型,一方面源于BAT加入应用商店竞争,另一方面源于厂商预装功能压迫。

你也会发现,用户越来越偏向于手机厂商自带的应用商店。应用商店、日历、天气等基本功能,竞争门槛极低,手机厂商捎带手就能解决大众最普遍需求,而且还能符合用户预期的满足,所以这几类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处境越发艰难,豌豆荚只能投靠阿里寻求庇护。

其他系统预装应用领域的创业公司处境也会越发艰难,被迫转型或者干脆猝死。

第二类,以美图、大姨吗为代表的变现困难型。

面向C端的工具型产品变现都非常困难,一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还没有像PC时代有成熟的变现模式;二是中国付费环境恶劣,C端用户付费意愿太差。

付费意愿太差导致的结果就是变现能力和用户规模不成正相关:用户规模增大,变现规模不一定随之扩大。更为悲惨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增长放缓趋于存量市场,单个用户获取成本直线上升,造成的结果是连对VC鼓吹的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等数据都在放缓,进一步加剧工具型产品困境。

第三类,以支付宝、UC浏览器为代表的被趋势碾压型。

支付宝、UC浏览器这类产品其实最惨,前两类还都能清楚知道竞争对手是谁,还都有转型、存活的机会,但是支付宝、UC浏览器是被趋势碾压,面对的是社交支付、用户获取资讯分散的移动时代趋势。他们如果不改变连存活的余地都没有。

所以,你会看到支付宝社区化、UC浏览器资讯化,这其实和产品边界、产品体验没多大关系,他们都懂,但不能不做。

工具型产品是有原罪的,原罪在于“用户认知”:支付宝就是支付工具、墨迹天气就是天气应用。工具型产品在前期相对更低成本的获取用户,但是到用户规模相对恒定的时候,却突然尴尬地发现:变现能力和用户规模根本不成比例。

这个痛苦王小川提出得最早。王小川坚持认为,工具类产品要产生价值,就不能只是工具,而是要提供服务。这个观点他承认是来自于对搜狗输入法的反思――这样一个拥有庞大用户量和不错黏性与活跃度的产品,但在过去创造的商业价值却与之非常不匹配。

移动支付的优劣篇8

中国移动上海公司于2013年5月17日电信日正式了NFC手机钱包业务,作为国内金融市场聚集地的上海,NFC手机钱包业务的推出大大方便了上海市民的生活和工作,也提升了上海信息化水平,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开启了电子商务生活之旅。经过多年的发展,手机的功能已从简单的通信工具,智能终端迈向服务平台,伴随信息化技术在商务和金融领域的深入应用,手机钱包也将成为最有潜力的支付方式。

目前世界各国的手机钱包业务发展进度不同,日韩领先手机支付市场,欧美国家跟进,而中国则刚刚起步,但发展空间和影响力都不可限量。面对手机支付市场,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企业有竞争亦合作。NFC是智能手机、信用卡和类似设备通过相互靠近而进行通信的技术。手机近场支付是电子货币和移动通信业务相结合的产物,它依托银行卡或预付费的支付功能,充分发挥手机移动性的特点,为广大持卡人、手机用户提供超值的个性化支付服务及相关的生活延伸服务。TSM可信服务管理平台是一个可信任的、为各行业提供基于安全模块的各类应用发行及卡片管理的公共开放服务平台,支持多种业务的接入。在手机SIM卡上可以下载银行卡,实现电子现金充值、充值消费和现场小额支付,未来将支持现场大额支付。

中国移动、中国银联已经共同推出基于TSM(可信服务管理平台)系统互联的移动支付平台, NFC手机钱包业务的正式上线,标志着行业壁垒的破除有利于我国移动支付产业的规模扩张,打破了因NFC产业链条复杂、各方利益难以平衡,对于SIM卡、手机等支付介质控制权的割据局面。金融行业移动支付标准后,我国首个商业化应用的跨行业可信服务管理平台,填补了我国移动支付领域的空白,对加快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银行卡产业转型升级都将发挥重要作用,TSM是一个开放、规范、灵活、可信的支付平台,首次实现了银行与通信之间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将为今后移动支付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

移动手机钱包的竞争是激烈的,前景同样也是美好的!让我们看看其SWOT分析。

优势:①、电信运营商扼守移动支付的网络通道,控制装载借贷记应用的物理载体并且客户群体丰富。工信部数据报告显示:1~5月,移动电话用户净增5308.2万户,达到11.65亿户,占电话用户总数的比例达到81%。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79亿户。8M以上宽带接入用户净增803.7万户,达到3023.7万户。IPTV业务用户达到2485.1万户;物联网终端、手机支付用户分别达到2660.1万户和277.7万户。数据及互联网业务实现收入1311.4亿元。②、SIM卡更换方便。用户仅需在中国移动营业厅更换一张支持RFID功能的专用SIM卡(频率为2.4GHz),即可在标有闪付(QuickPass)的POS机上刷机消费。并拥有手机的发行权。

劣势:①、银行控制着客户的账户,数据和内容,金融借贷记的应用在银行,并且去借贷记应用的发行权也在银行。②、电信运营商在移动支付中的位置和商业模式不明朗。③、NFC手机的普及推广必将耗费运营商天量的补贴资金,硬件的销售利润是短暂的。

机会:①、中国移动终端公司已经NFC终端开发指南。建立了包括NFC芯片测试、基带芯片测试、支付类应用测试、机卡兼容测试、业务并发测试、整机以及用户体验测试等六个维度的测试体系,可以在一个工作日完成NFC功能质量验收。必将推动NFC手机的大量投产,移动董事长奚国华透露全年计划销售NFC终端超过1000万台。而研究机构预测,2014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9840亿美元,用户数近4亿,全球NFC手机出货量将达到5亿部。②、知识型及年轻消费者有尝试领先强烈的需求欲望,对于新鲜的事务有追捧心理,极其有利于移动手机钱包的推广。

威胁:①、金融业制定支付金融业务政策以及协议规则;金融业的资金清算系统完善成熟;拥有大量POS机及营业网点。并积极推行其手机银行。②、支付宝采用手机声波支付,采用二维码和条码配对交易;腾讯借微信支付,并将打通财付通业务。第三方的互联网营销和运营经验丰富。

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我国实行稳健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国企业的发展需求离不开对金融资金旺盛的需求,约占国内生产总值69%的影子银行广泛的影响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运行。随着电子商务的极快速发展,阿里的1元货币基金的出现,对金融市场的冲击以及对电子商务以及银行业值得思考。其成功的推广是金融界的一个亮点,不但解决了支付宝里的大量的资金沉淀,并且借力互联网企业和电商的冲击,打破了银行的实体边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冲击了依靠信息不对称而持续经营的传统银行方式,资金开始绕开商业银行,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传统的银行模式已经受到巨大的冲击,全新的商业金融模式有待探索。阿里金融成功策划了“余额宝”,正在正开始“聚宝盆”计划,该计划针对农村市场。并有宣布全国性的版图扩展,小额贷款业务积极向平台化迈进。

移动手机钱包的应用,电信运营商资金沉淀效应,是否可以进行小额贷款业务,未来考虑是战略产品还是整体的战略方向改变,清晰的战略方向将指引移动手机钱包业务的发展。中国的巨大消费市场有待新技术新思想的开发, “移动金融”特别是移动支付,是金融业、通信业等多个产业跨界合作的重要成果。移动设备的普及、完善的电信政策、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的兴起,同时运营商、金融机构和大型零售商的合作,掌握了企业的实时信息就意味着可以针对性的对企业高效放贷。如何掌握数据,提取有效信息这考验着金融业,同时也对移动手机钱包的发展起着借鉴性思考,未来的网络金融必将建构性冲击经济社会结构。

今年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达到251.5亿元,预计2015年将达到1046.7亿元,移动商务市场前景广阔。各商业银行对于移动支付应用的热情相当高,并将为银行卡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全新动力,作为新兴的创新型产业,移动NFC手机钱包业务的发展是不可限量的,它必将带动整个产业走向成功,移动“通信服务提供商”到“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战略转型是成功的关键。而手机钱包的推广也是移动事业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融资渠道,从信息到金融和风投需要健康稳健的前行!

移动支付的优劣篇9

根据益普索近期的《移动电子商务消费研究报告》显示,碎片化时间的“闲逛”是消费者选择移动购物的主要原因之一,53%的被访者表示,碎片化时间浏览后冲动购物是其选择移动购物的主要原因。消费者在碎片时间内,为了打发无聊时光,在手机的电商APP中“闲逛”,不经意间发现一件很中意的产品,不假思索立刻在手机上购买。这种“闲逛”的过程与PC端较有目的的购物过程有着本质区别。打发时间或消除寂寞的“闲逛”是消费者移动设备浏览产品的最初动机,但“闲逛”的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购买行为,这是移动购物黏结用户的一个“天生”的特质。

从电商平台的特质来看,越是产品范围与种类覆盖广阔的电商越具有优势,如淘宝的服饰类产品能够很好地满足女性用户“闲逛”的欲望。据该报告显示,淘宝网是最经常使用的移动网购平台(84%),其次为天猫(70%),远远领先于产品数量处于劣势的京东(58%)、亚马逊(39%)、当当(30%),它们较强的购物目的与较低的产品数量属性很难勾起用户“闲逛”的欲望。

从产品属性看,单价相对较低的产品往往能适合在“闲逛”时购买,移动设备较小的屏幕尺寸与较少的产品承载信息并不适合进行金额较大产品的购买。根据调研显示,服饰鞋子是消费者移动购物最经常购买的产品,占比为29%,其次为点卡话费充值,占比17%。(见图1)

因此从上述移动购物的需求特征来看,移动电商并不是PC电商简单的渠道延伸,在PC平台上的成功不代表在移动设备上就一定取得成功,对移动端消费者网购需求与行为的深入研究是关键。

移动购物带来的忧与喜

电子商务对实体店造成冲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益普索近期对全国1000名18~50岁有网购经历消费者进行了一次调研,当问及被访者是否会逛商场时扫描产品序列号、拍照等,然后在网上购买时,21%的被访者表示自己总是或经常会在网上看好商品,去实体店体验,然后网上下单,30%的被访者表示自己会偶尔这么做。很多实体店俨然已经成了传统电商们的“试衣间”。而移动电商的逐步普及无疑在实体店的网购冲击“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近半数(48%)的被访者表示,在实体店里体验后,然后直接在移动设备即时购买是其选择移动设备购物的主要原因之一。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先在实体店体验,然后回去网上下单,像是给实体店的该笔交易判了“死缓”的话,那么在实体店体验即时移动设备购买的行为就如同“就地枪决”。而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习惯了此种“模式”,并为此“乐此不疲”的时候,这无疑会成为部分“实体店”的噩梦。

可是很多看似“绝境”的事情往往蕴含着许多“机会”。用户体验始终是实体店的最大优势,不管电商发展到何种境地,消费者亲自体验产品的需求与愿望无法被取代。而把用户体验与移动购物结合起来或许能让部分实体店看到更多“生机”。例如,大众点评最近联合多家实体店推出了一项新的O2O应用。现在网购的典型的场景是,要么是直接在网上下单购买,要么去专卖店试穿,然后上网找价格更便宜的同款。而大众点评 O2O 应用的一个典型场景是:用户专卖店试穿鞋后,可通过手机扫描店内的二维码进入大众点评团购页面在线购买,享受低于网上旗舰店的团购价,线上完成购买后,当场就可以直接取货走人。当然用户也可以团购价在线购买后,凭团购券到店试穿并领取鞋子,不合适可随时在线退换。这种“在店体验的线上消费模式”对实体店实际上形成了有力拉动,一方面可以有效减轻电商对实体店的冲击,另一方面又可以将线上用户群引导到线下实体店,吸引更多客户群。

支付宝是首选

移动电商能否顺利发展,移动支付是关键。该报告显示,移动设备购物过程中,移动在线支付的方式已被绝大部分消费者接受,86%的消费者在移动购物时主要通过在线的方式进行支付。其中,支付宝是最主要的支付方式,94%的移动购物消费者移动购物时主要选择支付宝进行支付,其次为网银(59%)与手机银行(46%)。(见图2)

移动支付的优劣篇10

申请微信支付接口的商家首先需要申请成为服务号,只要是通过微信认证的服务号(限企业/网店商户/媒体类服务号)均可自助申请。目前微店支持扫码支付、App内支付和公众号支付三种。对商家而言,公众号内支付技术门槛最低。

目前微店只限实物类的经营。包括商超百货、服饰鞋包、母婴食品、数码家电、图书、化妆品、汽车及配件等20多个类目范畴。

另外,如果开微店,投资者需要缴纳2万元的保证金,费率0.6%,结算周期至少7天。

挑战淘宝,优劣势都很明显

有不少电商人士认为,“微店”大有超过淘宝之势:

首先,庞大的用户群,潜在实力不可小视。截至2013年底,支付宝实名用户已近3亿,这确实是一个恐龙级的对手,但是微信的用户群也不可小觑,高达6亿用户。其潜在实力实在可怕。另外,目前腾讯官方公布,微信公众服务号的数量是800万个,即使有1%的公众服务号申请微信支付,入驻商家数量也有8万个,而天猫的商铺总量只有不到5万家。

其次,超低成本,实在划算。尽管投资微店需要缴纳2万元的保证金,但是在后期经营过程中几乎没有额外的投入,这点与十几年前刚刚起步的淘宝十分相似。而如今在淘宝网上开店,各项初始成本支出少则一两万,多则十几万元,像在天猫开店,押金是10万元,而且在后期经营过程中如果没有高额的投入,根本无法生存,目前想要在淘宝网将一家网店支撑运营起来,至少需要几十万元的投入。相比之下,“微店”的优势实在是太明显了。

第三,操作简单便捷。很多人都知道,现在开淘宝店,必须要具备一些专业知识,否则高投入未必有高回报,什么优化呀、什么导流呀……让很多人听着就像是听天书。而“微店”则不然,因为“微店”的基础就是微信,也就说你会玩微信,就能开“微店”,技术门槛极低。再夸张地讲,“微店”是一个真正的全民都开的店。

第四,安全性更高。安全是整个移动支付的关键。“微店”的安全性是100%的,用户若因为使用微信支付造成资金被盗等损失,将获得全赔。申请赔付时,只需要提供相应的损失真实性证明和身份证明即可。而在淘宝上如果发生相类似问题,申请100%赔付是不可能的,而且手续十分麻烦。

不过一些淘宝网店主表示,“微店”优势虽然十分明显,但是劣势也很突出:

首先,顾客面有点窄。相比淘宝一套完整的系统,“微店”系统还不完善,这就会使得投资者面对的客户有点窄,可能还是你的朋友圈,不会等来更多的潜在顾客,显然这点上淘宝更具优势。

其次,有可能被银联等竞争对手“封杀”。在微信搏杀的移动支付江湖中,不仅有支付宝,还有银联、拉卡拉、NFC近场支付等众多玩家。去年,银联已传出因为利益之争“封杀”支付宝。而“微店”支付模式明显绕开了银联,极有可能会引发竞争对手的不满,进行“封杀”。腾讯虽然怪兽级公司,但是“微店”仍属于一个新生事物,能否对抗银联是一个未知数。

【案例】打破不信任,盈利翻一番

北京的刘女士在2013年就开始用微信在朋友圈里卖衣服,虽然咨询的人不少,但是真正下单交易的并不多,主要原因就是让人不放心。因为没有第三方支付平台做保证,大家怕被骗,每次交易只能移到线下,整得大家和做间谍一样,每次见面都要设立一些暗号。

2014年4月初,刘女士便申请了一个微信支付公众服务号,这次有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保证,潜在顾客也不怕刘女士卷钱跑了,因为钱还在第三方支付。虽然使用的时间仅仅半个月的时间,但是刘女士的收益已经比2013年同期翻了一倍。

链接:微信支付流程

1.首次使用,需用微信“扫一扫”的功能扫描商品二维码或直接点击微信官方认证公众号的购买链接。

2.点击立即购买,首次使用会有微信安全支付弹层弹出以下界面。

移动支付的优劣篇11

一、引言

近年来,电子商务将企业和个人的购物选择扩展到了全球范围。在电子商务交易中,部分买方会选择将资金转移至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这时商业银行只是发挥了给支付宝充值的作用,而银行最需要的客户交易信息以及中间产生的结算都被第三方支付平台所屏蔽,此时银行处于互联网交易支付结算的末端地位。随着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类似阿里巴巴的电商平台开始利用自己系统内部的数据信息开展面向小微企业的网络小贷业务。可见,电子商务及互联网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传统的支付结算业务、信贷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开始纷纷涉足电子商务领域,希望构建自己的网络商业信用体系,以此来对接传统的金融服务,从而更好地服务客户,形成电子商务时代的竞争优势。

二、商业银行开展电商业务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战略分析的常用工具。SWOT是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遇)、Threats(威胁)的缩写。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全面分析电子商务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环境的机遇和威胁以及内部环境的优势和劣势。通过SWOT分析有助于商业银行在电子商务时代把握机遇,避开威胁,发挥优势,转化劣势。

(一)优势分析

金融机构融通功能的实现主要基于流动性的转换和信用风险的管理。在网络信贷领域,传统金融机构凭借资金优势可以在流动性方面做得比较好,而互联网企业可以以低成本但是高效率的方式获取消费者的风险相关信息,因此电商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有着优势。

通过建设自有电商平台,商业银行一方面为商家提供了求购信息、销售商品的新平台,同时也能够通过引进商家扩展客户群体,另一方面可以摆脱通过传统电商企业开展网络金融的桎梏,直接获取第一手的客户信息,进而整合企业、个人客户资源,接入其最为擅长的支付、结算和融资等业务。当然,传统电商企业开展网络信贷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所必需的信用数据只能在自身平台上搜集,因此业务仅限于电商平台自身系统之内。而对于自建电商平台的银行来说,还有很完善的线下信贷信用资料可以作为参考。通过线上线下风险数据的获得来推广自身业务和发展更多的客户群体是非金融机构或者纯粹的电商公司无法做到的。

(二)劣势分析

与专业电子商务企业相比,银行缺乏从事电子商务营销、宣传的经验。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根据客户的需求调整方案,及时上线等问题对银行管理体制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和大型电商网站相比,其在入驻商户、商品规模、用户体验、服务人员配置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争端解决方面,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有类似的免责声明:客户与商户通过银行网上商城交易时发生相关争议等引起的纠纷,均应由客户与商户双方协商解决。银行不提供咨询、投诉服务,不承担协调客户、商户之间争议与纠纷的责任。作为电子商务的后来者,商业银行亟须建立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才能吸引一定量的商户与客户,为开展网络信贷打下基础。在运营方面,银行电商金融平台的建设、经营既要满足银行规范管理、稳健经营的要求,又要适应电子商务快速创新的要求,与纯电子商务企业相比,存在更多的制约因素,平台的商业模式、经营业态也将受到市场的严峻考验。

(三)机遇分析

支付结算是电子商务必不可少的环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的安全性高、用户信任度高,客户群大。随着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银行可以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巩固并扩大其线上支付的规模。据统计,最近两年电子商务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2年12月,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3205亿元,同比增长64.7%,预计2013年全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有望达到18155亿元,可观的交易量让入驻电商平台的小微企业产生了日益扩大的融资需求。在资源整合和融资服务领域,银行具有很大优势,通过开展电商业务,商业银行可以从以往的通过支付环节参与电商,扩展为“网上商城+支付结算+网络小贷”的模式,这样就可以整合电商服务的后台资源,为客户提供完善的一条龙服务。因此,商业银行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其他电商平台和支付企业带来不小的压力。

(四)挑战分析

传统电商平台具有先发优势:目前我国电子商务总体上呈现寡头垄断格局,极少数的几家电子商务企业占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并形成一定的行业标准,在商品雷同的情况下,银行系电商金融平台能否迅速打破现有市场格局,实现业务快速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相对于银行系电商平台来说,传统电子商务平台商品门类更丰富,物流体系更健全,客户已经习惯淘宝、京东的服务模式及标准。而银行系电商难以给客户有如纯电子商务平台一样的客户体验,同时,对于入驻商户短期内也难以像传统电商那样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

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让支付结算领域的竞争变得多样化,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先后崛起,银行在传统的支付结算领域已受到全面挑战。和第三方支付、通信运营商等互联网金融的参与者相比,拥有庞大客户资源和垄断优势的银行行动并不迅速,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公司正极力减少对银行在线支付的依赖程度。例如:通过快捷支付,用户无须开通网银,直接输入卡面信息就能快速地完成支付,整个在线支付过程绕开了商业银行的网银。

三、商业银行开展电商业务的策略选择

第一,SO策略:发挥优势,把握机遇。目前大多数开展信用卡业务的商业银行都建立了信用卡网上商城,本行信用卡客户可以进行信用卡分期购物,这是一种以B2C业务作为侧重点的电商经营模式。商业银行可以在信用卡网上商城的基础上推进电商业务的开展。在中国网络零售市场迅速扩容的情况下,商城商品的种类需要进一步丰富,同时要制定合理的争端解决机制,从而提升客户的购物体验,进而增加商城商品的浏览量和销售量,为吸引商户入驻打下基础。信用卡商城的商品基本都是第三方供货,并且供货方局限在少数几家企业。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交易费率的优惠引进新的供货商,逐渐拓展入驻网上商城的商户,为之提供集支付结算和线上线下贷款与一体的金融服务。

第二,OW策略:抓住机遇,转化劣势。商业银行搭建自己的电商平台,引进中小企业开设网店,根据电商平台的交易数据开展网络信贷。这种电商经营模式要求银行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同时对资金和人员的投入也有较高的要求。对于新建的电商平台,做好推广工作是关键,商业银行可以先从行内客户入手逐渐扩展到行外的个人和企业用户。尤为重要的是,银行要建立符合电子商务市场需求的平台管理机制,这直接影响到自建电子商务平台的成败。

第三,ST策略:利用优势,回避威胁。选择与大型专业电商网站合作,以面向供应商的金融服务作为切入点,根据电商网站提供的供应商在支付、物流方面的数据和凭证来提供投融资服务。整个过程中,电商网站扮演的是供应商与银行之间的授信角色,资金的发放由银行来完成。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迅速获得大量电商上游供应链客户,但同时对电商平台与银行之间数据和流程的对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第四,TW策略:智待威胁,克服劣势。电子商务时代,会有越来越多的传统电商企业进入网络小贷这一领域。对于有条件、有实力的银行来说,除了建设自己的网上商城以外,还可以采取收购电子商务平台的方式进入电商领域,这样做能够将电子商务平台与母体银行进行区隔,以便发挥其在商品规模、平台和人员服务方面的专业性,从而克服商业银行从事电商经营的劣势,实现以较少的精力协调内部资源。

综上所述,在目前电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电商企业开始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从事网络信贷业务的背景下,作为传统的信贷提供者,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行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从自身信息化银行的建设程度和资源配置的能力出发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开展电商业务,以应对来自电商企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朱烨.中国服饰报[N].如何看待商业银行做电商,2012.11.09.

移动支付的优劣篇12

一、引言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曾预言,21世纪传统银行业将成为一群灭绝的恐龙。自互联网金融以排山倒海之势袭向传统银行,银行的最大的竞争就不再是银行业,而是阿里巴巴等现代科技企业。2013年6月份,支付宝正式退出了一种全新的理财模式――余额宝,其根本在于利用客户存在其内的资金购买基金实现增值,一方面实现了一种全新的理财模式,另一方面又解决了支付宝余额没有利息的问题。

二、余额宝概况

余额宝是支付宝推出的余额增值服务,把钱转入余额宝中就可获得一定的收益,实际上是购买了一款由天弘基金提供的名为增利宝的货币基金。增利宝是首只互联网基金,专为支付宝定制,兼具理财与消费,一键开户,1元起购,实现了真正T+0支付。用户转入余额宝的资金,即购买了增利宝货币基金,并享有货币基金的投资收益。余额宝内的资金还能随时用于网购消费和转账。余额宝的第三季度的销售成绩,其基金规模就超过556亿,用户数突破1300万,一跃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单只基金。

三、余额宝传统银行业的优劣势比较

(一)余额宝的优势。

1.收益高。余额宝相对于传统银行活期存款的优势在于它有着较高的收益水平,原因是其资金用于购买基金,而基金的收益率高于银行活期存款收益率。

2.流动性强。余额宝相对于定期存款的优势在于流动性强,跟一般“钱生钱”的理财服务相比,余额宝不仅能够提供高收益,还全面支持网购消费、支付宝转账等几乎所有的支付宝功能,这意味着资金在余额宝中一方面在时刻保持增值,另一方面又能随时用于消费。同时,与支付宝余额宝合作的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支持T+0实时赎回,这意味着转入支付宝余额宝中的资金可以随时转出至支付宝余额,实时到帐无手续费,也可直接提现到银行卡。

3.成本低、易操作。余额宝相对于一些理财产品的优势在于它没有最低限额,最低一元便可以购买,而且操作简便,不需要跑到银行办理复杂的手续,实现了平民理财。

(二)余额宝的劣势。

1.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余额宝中的钱用于购买基金,基金公司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出现大幅缩水或投资者集中赎回的情况,可能会使公司陷入财务风险。

2.互联网金融安全性差。通过余额宝理财要依靠网络,网络当中不确定因素多,安全性得不到保证,且对于一些年龄大的投资者来说,网络知识的缺乏将阻碍其把资金转移到余额宝内。

(三)传统银行的优势。

1.资产实力雄厚。根据银监会的数据,从2003 年末到 2013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规模增长了 123 万亿元,年均增长率 18.35%,与此相比,余额宝的资产规模无法与商业银行抗衡。

2.信用品牌优势。由于银行对于保持金融体系稳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了极为严格的监管,也给予了极高的支持,所以其在公众心中地位无法撼动。

3.银行基础设施完善、物理网点分布广泛。商业银行拥有结算、清算、信贷等领域完善的IT基础构架以及覆盖全国范围的庞大的物理网点。

4.投资品种更多。在投资类型上,通过银行渠道可以买到更多类型的基金。银行代销基金公司的基金产品,包括股票型,债券型,指数型,混合型,私募基金,期货基金等。

5.风险管理优势。作为最主要的信用中介机构,银行通过对于融资方进行详细的尽职调查,审核借贷主体的资格,完成资金从资金融出方到资金融入方的转移。相比其他融资渠道,银行在信用风险的管理方面具有非常领先的优势。

(四)传统银行的劣势。

1.操作不够便捷。传统金融模式的大部分的业务来自于消费者到金融机构网点的实体操作,客户必须亲自到银行或券商的营业网点办理有关的存取买卖业务。

2.小微信贷成本高。传统融资模式下,金融机构获得投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信息成本较高,需要花费较高的人力和时间成本,收益与成本不匹配。

3.产品同质化严重。各家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产品,由于受到其运营模式的限制,所有的信贷产品大多同质化,期限不等但相对较长,缺乏灵活性,不能完全满足投资者的理财需要。

4.信息不对称。管理人员在实际生活中能取得的数据信息有限以及缺乏处理数据的有力工具,传统金融在信贷风险的评估方面受到较大的限制。

四、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及启示

(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

1.存款被分流。自从互联网理财产品上线以来,居民储蓄存款向互联网理财产品流动的速度加快,对商业银行的存款造成了很大的资金流失。

2.收入来源受到冲击。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网络贷款模式浮出水面并逐步走向成熟,深受草根阶层欢迎,未来将威胁到银行传统小微贷款业务;同时,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极大地威胁着基于银行支付功能而衍生的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

3.加速金融脱媒。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中,银行丧失了其霸主地位,传统银行面临两个挑战,表现为两个脱媒,资本性脱媒和技术性脱媒。

(二)对传统银行业的启示。

1.变革经营服务模式。传统银行业应当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加速互联网技术与银行业务的融合,加快银行互联网化进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