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消费的特点合集12篇

时间:2024-02-03 16:10:11

旅游消费的特点

旅游消费的特点篇1

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最强的一个群体,已经成为旅游大军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队伍。由于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生理、经济等特点,使其旅游消费行为呈现出和其它群体截然不同的特点。我们必须对大学生游客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掌握其特点,从而对旅游市场开发有所帮助。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方式,以问卷为主,辅以访谈,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的旅游方式、旅游时间、旅游动机、旅游目的地景观类型的偏好、旅游消费水平、旅游信息获取途径等方面。此次调查面向杭州市六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7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58份,有效率93.8%。

二、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特点

(一)旅游行为的普遍性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有过1次旅游经历的占45.3%,2次的占31.7%,3次及以上的占20%。旅游行为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流行行为,谈恋爱、上网、旅游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活的三门“必修课”。

(二)旅游内容的丰富性

调查显示,18.7%的大学生喜欢自然景观,与大自然近距离的接触;35.3%的大学生喜爱异地民俗风情;对文物古迹的喜爱者占14%;有8.3%的大学生喜欢看人造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城市风光等旅游资源都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尤其是知名度高的景区更受到极力追捧,说明大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同时也符合其内心世界丰富、求知欲旺盛的心理特征。

(三)旅游时间的集中性和出游时间的短暂性

调查显示,59.6%的大学生倾向于在长假时间段旅游,一是时间比较充裕,二是可以充分领略各地风土人情,开阔视野。39.3%的大学生认为旅游的最佳时间是寒、暑假,其次为“五一”或“十一”黄金周。12.7%的大学生选择周末或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短途旅游,希望放松心情,缓解学习压力。寒暑假、双休日及“五一”、“十一”黄金周是大学生旅游的集中时间。另外,大学生选择短途旅游的占50.3%,选择中、长途旅游只占22%。

(四)旅游方式的多样性

调查显示,40%的大学生喜欢和朋友结伴出游,一来可以相互交流,增加感情,二来可以共同分享快乐,欣赏旅游景观的魅力所在;29%的人喜欢与家人一起出游,这样可以多些时间陪伴家人;6.3%的人喜欢独自旅行,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真正放松自己,感受自由;1%的人选择旅行社组织的旅游,这多为学校或班级组织的活动。出游方式的选择与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关,表明我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只注重文化和身体的培养,而忽视独立个性的培养。

(五)旅游消费的低水平

大学生的旅游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选择能够承受一次最高消费300―500元的大学生有45%,300元以下的占31%,500元以上的为14%。旅游费用的来源主要有父母提供、勤工俭学和奖学金三种,其中选择由父母提供的占42.7%,选择勤工俭学的占16%,选择源于奖学金的占12%。旅游花费主要集中在交通费、餐饮费、门票费和住宿费上。旅游住宿则尽可能不住星级宾馆,而选择住亲戚、朋友、同学家、大学宿舍或廉价的青年旅馆;旅游中饮食则更不讲究,吃方便面、快餐乃至家常便饭;至于购物,则是非常廉价的小纪念品;娱乐则根本不予考虑。因此整个旅游过程花费不多。

(六)旅游信息获取网络化

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是通过网络查取旅游出行信息,15.7%的人从广告或者旅行社了解旅游信息。这表明现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包括微信、微博、QQ等网络渠道。

三、开拓大学生旅游市场对策

(一)需要综合考虑

大学时期是学生由象牙塔走向社会的过渡期,社会经验欠缺,充满好奇心,家庭责任感淡漠,攀比追随心态强烈,他们较成年人具有更强的出游动机。但是,由于大学生需求及消费行为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使得旅游企业很难提供合适的旅游产品;其次,由于大学生消费能力有限,旅行社开发此类旅游产品利润偏低,导致该市场被大多数旅游企业忽视;第三,缺乏相应的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的出游;第四,缺乏对称的信息交流平台,使得大学生无法及时获得适合学生出游的最新旅游信息。因此,要开拓大学生旅游市场,就需要综合考虑。

(二)需要产品价格优惠

经济因素在大学生出游决策上占据首要位置,旅游企业应当推出学生能够消费的经济型旅游套餐,同时在节日、寒暑假、旅游淡季等特定时间制定有针对性的降价优惠产品,还可以与学生社团联合倡导推出户外运动产品,以吸引大学生出游。

(三)需要进行网络动态营销

许多大学生并不擅长与旅游企业进行面对面交流,其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多是通过网络搜索。现在虽然有不少大学生旅游网,大部分均为非营利性的自发组织,传统旅游企业还未与网络全面接轨,网站信息更新缓慢,以介绍性为主,缺乏即时服务功能和学生专栏。所以旅游企业应重视旅游电子商务,可以在各高校校园网建立友情链接或网站,利用大学生偏好网络、追求新奇的特点,适时推出时尚旅游、户外运动等动态营销活动,以吸引大学生的旅游参与。

参考文献:

旅游消费的特点篇2

关键词:产品约束 旅游消费 二元结构

旅游消费概述

对于旅游消费的概念,学术界根据不同的角度有众多的定义,本文采用了世界旅游组织对于旅游消费所进行的定义,认为旅游消费是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核算账户体系来建立的,也就是说旅游消费是由游客使用而体现出来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它主要体现在游客在旅行游览的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和享受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以及精神资料的总和。

旅游消费可分为基本旅游消费以及非基本旅游消费。基本旅游消费主要是指旅游者在其旅游活动中必需的消费,主要包括住宿、交通、游览支出、以及餐饮等,基本消费呈现出相对稳定和刚性的特点。非基本旅游消费主要是指并非每次的旅游活动都必需的消费,主要包括购物、娱乐、邮电通讯等费用的支出,具有相对较大的弹性。基本旅游消费与非基本旅游消费之间的比例也就是旅游消费结构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同家或地区旅游业发达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

二元结构概述

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的现代化理论家、发展经济学家、区域科学家,均不约而同的注重研究经济的增长模式以及现代化道路,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现代化道路。二元结构理论已经逐步形成、发展以及完善。美国的经济学家刘易斯,他提出的二元经济结构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化的工业同时并存的一种经济结构,自此,研究的重点完全转向了二元经济结构,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到了上世纪70年代以后,二元结构的研究开始延伸并且拓展到了经济以外的文化、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本文所阐述的二元结构主要是旅游地理位置分布、旅游消费内容以及旅游消费水平的二元结构。

我国旅游消费结构

(一)旅游消费结构

1.旅游消费结构定义。旅游消费结构在学术界也有很多不同的定义,但是多数学者认为旅游消费结构是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消费的各种类型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之后,金准对该定义做了一个补充,他认为,旅游消费结构是对旅游消费内容、旅游消费方式以及旅游消费水平结构的一个整体的衡量,这一定义扩大了旅游消费结构的内涵。旅游消费结构没有固定的比例标准,因此,在各个国家或者地区有不同的比例标准,我们只要制定一个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并且可以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可以推动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的消费结构即可。

2.旅游消费结构分类。旅游消费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第一,按照旅游者需求的层次划分,可以分为享受性旅游消费、发展性旅游消费和生存性旅游消费;第二,按照旅游消费的形态划分,可以分为精神旅游消费和物质旅游消费;第三,按照旅游消费的具体形式划分,可以分为住、游、行、购、食、娱等;按照旅游消费的重要性划分,可以分为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等。

(二)我国旅游消费二元结构

1.地理位置分布具有二元性。我国旅游业现在处于一个上升的发展阶段,但是其在地理方面的分布呈现出了二元结构特征,宏观方面主要表现在东密西疏的特点,即我国东部的景点访问量较大,而我国西部的景点访问量则较低或者非常低;微观方面主要表现在在大多数的旅游区域中,某一个景点的访问量非常大,甚至超负荷,但是区域中的其他景点又门庭稀落,几乎无人问津,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2.消费内容具有二元性。我国旅游业在旅游消费内容方面同样具有二元性,分别表现在:第一,物质资料消费较多,精神资料消费较少,据相关资料显示,旅游者用于娱乐方面的消费仅为10%左右,这一数据说明了我国在旅游设施的建设上,没有充分重视旅游景点配套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问题,另外,在旅游活动中,娱乐活动的项目也较少;第二,我国旅游者消费的消费结构以刚性旅游消费为主,而弹性旅游消费的比重较低;第三,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所占比例较低,据调查,我国旅游者在其旅游消费中,80%以上的消费用于基本旅游消费,而仅有20%用于非基本旅游的消费,但是,在旅游比较发达的国家,非基本旅游消费的支出可高达60%以上。由于非基本旅游消费在总旅游消费中所占比例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业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国的旅游消费水平与旅游较为发达的国家的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

3.消费水平具有二元性。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现象,即我国现在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城市经济与以小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经济并存的这种经济结构。进而在旅游消费方面,引起了城乡旅游消费结构的较大差距。首先,在非弹性旅游消费方面,城市消费者在餐饮、长途交通和住宿方面的消费比重较高,而农村消费者在邮电通讯方面的消费比重高于城市消费者;其次,在餐饮以及住宿方面,城市消费者的消费比重相对于农村消费者来说较高,对于这一点可能是因为城市消费者对于吃、住的条件要求较高,农村旅游者在这一方面则相对比较节省;另外,在长途交通方面,农村旅游者一般都是在省内城市或者周边的城市进行旅游消费,旅行距离相对较短,而城市消费者一般是选择省外或者国外进行消费,旅行距离相对较长;最后,在弹性旅游消费方面城市消费者在娱乐以及购物等方面的消费比重在总体上来说是高于农村旅游者的,这一点主要是由于城市旅游者收入相对比较高,他们有较强的经济能力,并且他们大部分的旅游目的就是为了游玩,然而农村旅游者可能只是为了开阔眼界,因此其大部分资金主要是用于基本性的旅游消费。

旅游消费结构二元特征原因分析

(一)旅游产品销售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各省或者各地区大多数只是将自己的精品旅游景点进行推销,而忽略了景点周围的其他景点,尤其是在旅游黄金期时,经常造成著名景点人满为患,景点为了保护自身资源而将旅客阻挡在门外,但是其他区域又无人进入的现象。比如安徽省黄山市,大部分的游客都是为了黄山而去的,但是黄山周围还有很多的旅游景点,访问量却很小。另外,由于旅游者仅游玩黄山,大部分旅游者在黄山市仅住一晚上,所以,旅游者在当地的花费并不高。但是,如果可以增加黄山市的其他景点,并且增加一些娱乐消费、购物消费以及度假消费等,那么可以提高游客在黄山市游玩的时间,不仅增加了住宿消费,还提高了其他景点的访问量,同时提高了游客的整体旅游消费水平。

(二)旅游产品具有约束性

近几年我国的旅游产品结构虽然有一定的调整,但是并没有改变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产品体系,并且我国一直以文化观光为主,产品受到了很大的约束性;另外,通过对旅行社的一些调查,旅行社的旅游产品比如旅游套餐几乎常年不变,产品的种类过于单调,这都降低了我国消费者再次或者多次消费的兴趣。这一现象与国际上较为发达的旅游市场多样、产品细分、专项以及灵活的特点有很大的差距。在国外较发达的旅游市场,将旅游产品进行了细分,从而形成了很多的专门市场,比如无子女家庭市场、退休的老年人市场、未婚女青年市场以及青年学生市场等。在这种情况下,旅游开发商专注于某一个专门市场,不断的研究开发新产品,从而为顾客更好地服务,但是这种类型的产品在我国还很少甚至没有。因此,为了适应这一发展,我国旅游业必须根据本地的资源条件,建立更多的多层次、多样化旅游产品来供给市场,开展更多具有特色的专项旅游,比如:考察、修学、度假、登山、垂钓、宗教、探险、民风民俗、狩猎、滑雪以及骑马等多种旅游形式。并且在住宿设施等设立高、中、低档从而满足不同的消费阶层游客的需要。此外,景点的旅游商品要突出地方的特色以及民族特色,从而刺激游客购买,这样可以提高游客购物在旅游支出中的比重。

(三)消费习惯方面

在消费习惯方面,我国的传统民族意识是:重视物质消费,轻视文化消费;提倡勤俭节约,抑制享受需求。因此,我国的大多数旅游者在旅游消费中都比较注重吃、住、行,而对于购物以及娱乐享受方面的消费则比较慎重。国外的消费者则是倾向于超前消费,他们注重在旅游过程中的娱乐性,包括身体以及心理的娱乐性,因此,他们在这一方面偏向于满足自身的各种享受需求,因此,其在非基本消费方面消费比重较大。

政策建议

(一)强化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增强旅游景点的娱乐性

整合改进各旅游景点的产品,实现旅游发展模式由“点线旅游”向“区域旅游”转变,从而形成区域旅游合作体系。旅游线路中既有旅游饮食,又有经典旅游项目,还有新开发景点旅游,这就使得各旅游景点不仅拥有自然旅游产品还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产品,这一点可以大大延长旅游者的游玩时间,从而改变旅游消费结构中的各项比例。

另外,还要加强娱乐方面的基础建设,从而扩大旅游者可以娱乐的范围,提高娱乐方面的服务质量。在现今的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旅游过程中的趣味性以及娱乐性,他们希望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支付能力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消费方式,这使得娱乐方面的消费的个性化越来越突出。因此,要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项目,提高娱乐设施的文化品位以及文化氛围,并且努力开拓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高层次娱乐活动。比如维也纳,每年都能够吸引成千上万的旅游者,这主要是因为这个世界音乐之都富有其特色性的音乐氛围。而我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服饰以及文化,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民族特色,开发具有民族风情的娱乐产品,从而扩大游客的娱乐选择空间。这一点可以让旅游者在追逐时尚的同时,能够品味到不同的民族风情。

(二)调整旅游产品结构,降低旅游产品的约束

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包括其政策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失误,比如我国注重旅游目的地、宾馆以及旅行社的建设,而轻视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也就是旅游购物资源开发不力。通常我们认为游客参与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购买具有地方特色以及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比如中国香港,中国香港虽然自然景观不够丰富,但是其旅游业非常发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所谓的购物天堂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我国内地虽然具有很多特色工艺美术品比如象水晶、牙雕、石器以及刺绣等,但是没有形成规模性的旅游消费品所具备的品质,他们大部分科技、文化内涵不足、包装不精细、品种不够丰富。除此之外,我国的宣传促销手段落后、营销观念陈旧、市场行为不规范、行业协作不够、服务质量差等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三)开展更多的优惠政策,提高居民旅游消费意识

我国传统的消费思想是长久以来形成的,因此无法迅速的转变,但是我国政府可以通过出台一些优惠措施来促进居民的旅游消费,进而逐渐提高其对于旅游消费的需求。比如对于西部的景点进行政策补贴,既可以减少西部景点进行优惠活动却担心收益不足的担忧,又可以促进游客前往消费的动机。

参考文献:

1.刘霁雯.我国居民收入与国内旅游消费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王颖.旅游消费结构及其潜力分析[J].茂名学院学报,2009(3)

旅游消费的特点篇3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必然选择。旅游消费,已被国家列为扩大消费的重点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旅游消费,既包括实物消费,又包括服务消费,不仅可以直接扩大消费需求,还可以带动其他相关消费需求。深入研究我国旅游消费的主要特征、制约因素,进而提出进一步扩大旅游消费的对策,对于加快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提高经济的内生性增长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的主要特征

我国的国内旅游消费除了具有最终消费、综合消费、可重复消费和多层次消费的基本特征以外,还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从消费群体看,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

旅游消费是人们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之后而产生的一种消费需求。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悄然变化,已经从温饱型消费模式向小康型消费模式转变,居民消费支出中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比重上升,旅游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旅游消费人群快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数不断攀升。进入新世纪,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消费时代,国内旅游消费人次每年净增1亿人次以上,其中2004年和2007年均净增2亿人次以上,分别比上年净增2.3和2.2亿人次。201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21.0亿人次,比2000年净增13.6亿人次,增长了1.8倍。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总出游率达到156.6%,比2000年提高了97.5个百分点。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消费人数将达到28亿人次。就国内旅游消费群体而言,我国已形成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见表1)。

2.从消费总量看,旅游消费对社会总消费的贡献明显

我国国内旅游消费呈现持续高位增长态势。1997年首次超过2000亿元,达到2112.7亿元,2000年超过3000亿元,达到3175.5亿元,2004年超过4000亿元,达到4710.7亿元,从2005年开始,国内旅游消费总额几乎每年跨过一个千亿元台阶,2005年达到5285.9亿元,2006年达到6229.7亿元,2007年达到7770.6亿元,2008年达到8749亿元。2009年,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我国国内旅游消费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0184亿元,2010年国内旅游消费继续保持高位增长,达到12580亿元,是2000年的4.0倍。

旅游消费是社会总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2000至2010年期间,除了2003年由于“非典”的特殊原因以外,其他年份旅游消费总额的实际增幅,均超过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实际增幅。目前,尚缺乏正式公布的我国社会总消费的相关统计数据,但可以用下面两种方法来替代分析,大致也可以看出旅游消费在社会总消费中的状况。一种方法是测算旅游消费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另一种方法是测算旅游消费总额占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测算,2010年,我国国内旅游消费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0%,占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为10.9%。从上述数据可见旅游消费对社会总消费的贡献十分明显(见表2)。

3.从消费主体看,农村居民成为国内旅游消费的重要力量

从1997年至2010年10多年间,在我国国内旅游消费人群构成中,每年农村居民出游人次均超过城镇居民出游人次,农村居民出游人次占当年全国国内总出游人次的比重一直高于城镇居民出游人次比重,这个结果可能是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的。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出游达到10.09亿人次,出游人次达到历史最高值,比同年城镇居民出游人次多出3.06亿人次,占当年国内总出游人次的58.9%。农村居民出游率1997年只有40%,2009年达到了140.1%,提高了100.1个百分点。1999年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总额第一次超过1000亿元,达到1083.69亿元,2007年又超过2000亿元,达到2220.23亿元,2009年达到2949.9亿元。2009年农村居民出游人次比1997年净增了6.14亿人次。农村居民出游人数的快速增长,说明旅游消费已进入普通农村百姓的消费领域,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支出明显增加,这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中央和各地采取的支农、惠农、富农等政策措施已见到了明显成效,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见表3)。

4.从城乡消费看,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和旅游消费总量存在差距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人次占全国的大半壁江山,但旅游消费水平和总量却明显低于城镇居民。2009年人均旅游消费,城镇居民为801.1元,农村居民为295.3元,前者是后者的2.7倍。2000至2009年间人均旅游消费,城镇居民增加了122.5元,农村居民仅增加了68.6元。2009年,农村居民旅游消费人次占全国比重为52.5%,比城镇居民所占比重高出2.5个百分点,但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总量仅占全国国内旅游消费总量的29.0%,比城镇居民旅游消费总量所占比重低42个百分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总量占全国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与历史上最高点1999年的38.3%相比,2009年下降了9.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多年一直在200多元徘徊,但可喜的是2009年提高到了295.3元,比2000年增加了68.7元。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出游率上升为140.1%,城镇居民出游率为145.2%,城乡居民出游率之间的差距缩小为5.1个百分点(见表4)。

5.从区域消费看,旅游消费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

旅游消费是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相联系的。2010年全国国内旅游消费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江苏、浙江、广东、山东、辽宁、北京、上海、河南、四川、福建;地区生产总值(GDP)前10位依次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河北、辽宁、四川、上海、福建。从两个排行榜可以看出,除北京和河北两个省市各出现在一个排行榜中,其他9个省市均名列两个排行榜之中。这说明旅游消费总量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基本一致的。这也符合旅游消费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一方面,增加了人们可支配收入,提高了旅游消费的能力,扩大了旅游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经济总体实力的增强,也使当地有能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产业体系,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增加旅游有效供给,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广大旅游 者日益增长的多样性的旅游消费需求(见表5)。

二、我国旅游消费的制约因素

目前分析和研究消费的理论主要有:凯恩斯提出的收入决定理论,认为人们的当期消费支出是由当期可支配收入决定的;杜森贝里提出的相对收入理论,认为消费具有

“棘轮效应”,消费支出不仅受现期收入的影响,还受到过去消费和周围人的消费行为的影响;弗里德曼提出的持久收入理论,认为持久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暂时消费由暂时收入决定;莫迪利亚尼和布伦伯格等人共同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消费者是有理性的,总是根据一生的收入水平安排最佳的消费和储蓄。综合运用这些理论来分析当前我国居民旅游消费需求,主要存在收入、环境和心理三大制约因素。

1.收入因素

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旅游需求的最基本因素。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之间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统计数据显示,随着收入的增长,城乡居民的出游率也随着明显上升。城镇居民200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当年出游率为104.4%,国内旅游消费人数为3.29亿人次,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7175元,出游率也随之提高到145.2%,国内旅游消费人数达到9.03亿人次。农村居民2000年人均纯收入为2250元,出游率只有44%,国内旅游消费人数为6.12亿人次,2009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5153元,出游率也随之提高到了140.1%,国内旅游消费人数上升为9.99亿人次。2009年与2000年相比,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73倍和1.28倍,同期城乡居民出游人次分别增长1.7倍和1.4倍,城乡人均旅游消费分别增长18%和30%,随着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加快,同期城乡居民人均旅游消费差距由2.99倍缩小到2.7倍,同期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占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的比重,分别为33.4%和36.9%,2009年比2000年上升了3.5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7和41.1,比2000年分别降低了3.7和8.0个百分点,在城乡家庭消费支出中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支出比例已经大大超过了生存型消费支出的比例,我国消费结构从总体上已经从生存型向发展和享受型过渡,这为旅游消费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有明显的相关性(见表6)。

2.环境因素

实践证明,旅游业既是朝阳产业,呈现高成长性;同时又是环境敏感产业,带有明显脆弱性。旅游消费受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突发事件、经济环境等外部条件影响非常明显。例如2003年由于“非典”影响,我国国内旅游消费出现负增长,比上年下降11.2%,但当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然保持了9.2%的增幅,比上年增幅还高出0.4个百分点。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外部环境变化,对我国国内旅游消费造成明显冲击,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比上年增长6.3%,国内旅游花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2.6%,均是近年来的最低增幅,受影响最严重的四川、等地方甚至出现负增长。2008年受外部诸多不利环境影响,全年国内旅游消费87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却逆势上扬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8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增幅比国内旅游消费高出9个百分点。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人们的吃穿用等生存性消费不一定下降,甚至可能会上升,由此导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而属于享受型消费的旅游消费,往往会受到明显影响。

3.心理因素

旅游消费的过程就是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心理体验过程,所以旅游消费与一般的商品消费相比,心理因素的影响就更加明显。一是收入预期和支出预期对旅游消费者心理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旅游消费属于享受型消费,相对于生存型基本消费来说,收入对旅游消费的影响更加敏感。即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过大、预期支出快速扩张等都对旅游消费产生直接影响。二是舆论和信息也会对旅游消费者心理产生影响。由于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加上旅游消费过程和旅游服务产品生产过程的同步性,各种媒体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的推介宣传、以及从亲朋好友或同事那里获得的旅游信息,都会影响甚至左右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活动。三是个人已有的旅游消费经历和心理感受,也会在旅游者进行旅游消费活动时,对选择旅游消费的地点、产品和方式以及价格等产生影响。

三、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消费的对策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确定的发展目标为:“到2015年,我国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旅游消费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要实现上述目标,从根本上说必须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同时还应当采取以下对策:

1.把国内旅游消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业实行优先发展入境旅游的战略,这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超过70%以上,2010年达到80.1%,国内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主体,国内旅游消费已成为拉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201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增长21.7%,其中18.6个百分点是由国内旅游贡献的。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旅游形势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入境旅游增速放缓。我国旅游业要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坚决贯彻中央扩大内需战略,在努力开拓国际入境旅游市场的同时,把扩大国内旅游需求、促进国内旅游消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中的独特优势,为促进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做出积极贡献。

2.充分认识消费对旅游业的拉动作用

目前我国的旅游统计体系与GDP的统计体系差别很大。GDP的统计包括了消费、投资、净出口,而旅游产业统计是采用消费支出法,旅游投资需求没有计入统计范畴,入境旅游外汇收入虽然属于服务贸易创汇,但也是国际游客在我国境内以外汇方式结算的旅游消费。从统计学角度看,旅游消费是我国旅游产业总量即旅游总收入的唯一直接来源,旅游消费对于旅游产业总量增长具有决定的意义。因此,要扩大旅游消费,增强旅游消费对内需的拉动作用,就必须加强对旅游消费需求的研究,包括不同旅游消费人群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等,认真研究分析不同人群的旅游消费特点,丰富旅游消费内容,增加旅游有效供给,提高旅游消费水平。要加强旅游消费趋势和消费政策的研究,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推出更多的惠民、便民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城乡居民进行旅游消费。

3.适当增加政府旅游消费支出。

最终消费需求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多年来我 国最终消费需求中,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的比例始终在80:20区间徘徊。但与之相比,我国政府旅游消费支出比重明显低于政府总支出占最终消费的比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政府旅游消费支出有特定含义,不是指用公款旅游的支出费用,而是指政府对旅游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据WTTC研究报告,2007年我国政府旅游消费支出不到美国的1/7,不到日本的1/2;中国内地政府旅游消费支出比重大约在3.8%,香港政府为7.5%,澳门政府为12.4%。当年世界各国政府旅游消费支出排名,第一是美国1099.1亿美元,第二是日本332.7亿美元,第三是法国171.6亿美元,第四是西班牙163.9亿美元,第五是英国162.2亿美元,中国政府旅游消费支出为60.3亿美元,排在第六位。从排名可以看出各国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在世界的排名与政府旅游消费支出总量排名大体一致。相比之下我国内地政府旅游支出明显偏低。我国是人口大国,旅游消费的市场空间和需求潜力都非常巨大。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和各级政府都大幅度增加了政府支出,与此同时应适当增加政府旅游消费支出,这样可以有效拉动居民旅游消费需求,从而带动总需求的增长。

4.打造旅游消费新的增长极

要进一步扩大我国旅游消费,必须在发挥现有要素作用增加常规消费的同时,在空间上将乡村旅游消费、在时间上将夜间旅游消费,作为扩大旅游消费的两大增长极。

旅游消费在空间结构上包括城市和乡村两大板块。长期以来我国旅游消费主要是依靠城市板块的支撑和拉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新的旅游热点,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消费潜能。我国新的休假制度119天假日,其中有105天是23天的短假期,乡村旅游将是吸纳近郊游和短程游的最佳空间载体。因此,旅游消费在空间上,应由目前的城市板块单极拉动,转变为城乡两大板块同时拉动,实行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还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新的载体,同时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又能增加农村旅游消费人次,形成一种旅游消费需求的良性循环。

目前总体上,我国旅游消费还处于“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半日消费型,在大部分地方夜间旅游消费不旺是一种普遍现象。夜间旅游消费占旅游总消费的比重偏低,严重制约了旅游消费的增长。从分析可以看出,夜间旅游消费不旺不是需求不足,而是能满足广大游客需求的夜间旅游消费产品供给不足。因此,要把夜间旅游消费作为扩大旅游消费新的增长极,尽快将目前我国旅游消费主要依靠白天消费拉动的半日发展模式,转变为白天消费与晚间消费双重拉动的全天候发展模式,大力开发适合不同游客需求的夜间旅游消费产品,优化夜间旅游消费环境,通过增加夜间旅游消费,进一步扩大旅游消费总量。

5.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

旅游消费的特点篇4

关键词:体验经济 旅游产业 消费需求

当今我国旅游者需求分析

(一)传统旅游者与当代旅游者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由服务型经济模式向体验型经济模式转变,当今旅游者的出游心态、出游行为与出游目的都与传统旅游者有所不同,而旅游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态度,也逐渐开始向体验产品和体验服务方向转移(邵炎,2012)。传统旅游者与当代旅游者的特点对比,详见表1。

当代旅游者相对于传统旅游者对野外活动更具自主性和积极性,注重在野外游玩过程中的自身体验,地方特色对当代旅游者较之传统旅游者更具吸引力。总体上来看,当代旅游者已经由不成熟向成熟逐渐转变,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者出行独立化;对旅游消费品的选择需求个性化;对旅游路线不再局限,偏向于随性出游;对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旅游景点能够细心观察游览;在旅游过程中开始亲身参与,且懂得保护景点(贾丽霞等,2012)。

(二)当代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广大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升带动了我国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2011年,我国旅游产业较之往年有明显复苏迹象,全年旅游收入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全年接待入境游客1.35亿人次,同比增长1.24%,全年入境旅游收入484.64亿美元,同比增长5.78%;国内旅游人数26.4亿人次,收入1.9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和21%;旅游业总收入2.2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8%(王海莉,2012)。从数据上可以看到,旅游产业在我国市场不仅巨大,且发展速度快。如何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爱好,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当代旅游者的思想逐渐开放,旅游独立化、个性化、自由化成为几大新特点,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基本的改变,旅游者不再只是以到达旅游终点为目的,旅游途中的体验和经历也成为他们关注的重要部分。

消费结构改变:传统旅游者在旅游途中较注重物质需求,而当代旅游者较之于他们,更多的倾向于体验情感,对于旅游产品能否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更加重视。传统旅游者旅游只是单纯为了在景点留下足迹,这是与当代旅游者最大的不同,当代旅游者更多的注重在旅游过程中对本身情感的释放(曹杨等,2011)。所以当今旅游产业要想继续拓展旅游市场,其旅游产品不应仅仅局限于保质保量的原则,应将产品与旅游者紧密联系,充分考虑当代旅游者的情感需求和个性化追求,满足旅游者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下对旅游产品的各种审美标准。

消费内容改变:传统旅游者喜欢组团旅游,较为大众化;而当代旅游者更喜欢一个人单独旅行,追求自由与个性。由于旅游业发展速度快,导致很多旅游工作者来不及对旅游产品重新规划,不能满足当代旅游者的体验需求和消费欲望,这是很多旅游景点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江杉等,2011)。当代旅游者的体验经验以及对景点的认知度较之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对旅游产品的审美眼光也有了质的改变,普通的旅游产品已经不能再满足他们对消费品的体验需求,自然不能引起他们的消费欲望。近几年的旅游消费者开始倾向于年轻化、独立化以及个性化,很多旅游景点开发的旅游项目诸如探险、极限运动、美食旅游、景点一日游等,满足了大部分当代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体验需求(张玉香,2011)。

消费方式转变:传统旅游者倾向于随大众旅游,所以在旅游途中进行消费的时候,大部分旅游者都会有一种被动接受消费的心态。当代旅游者更喜欢主动参与,随自己的喜好和情感需求去消费。在体验经济背景下,旅游产业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当代旅游者作为旅游产业的消费主体,充分考虑了个人的个性化需求、精神需求以及物质需求。这种情况下旅游产业应当更积极主动的迎合旅游者的意愿,满足他们在旅游途中主动参与体验的欲望,实现他们对自我情感释放和自我价值肯定的最终旅游目的。

(三)体验经济背景下旅游的特征

1.旅游消费情感化。人类的需求,可将其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文明进化,在生理上的需求和安全上的需求基本已经得到满足(许建,2010)。依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特色,对于人们在情感和归属上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小康阶段。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富裕阶段。有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超过80%,虽然还未达到富裕阶段,不过由于多元化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我国消费者在消费思想和观念上都能够跟国际接轨,所以在这一阶段,消费者在考虑情感需求的同时也逐渐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2.旅游消费个性化。每一个旅游者都不属于相同的消费层次,这就需要旅游产业对旅游者的需求提供多层次性。现在的旅游群体已经由传统的中年化向年轻化转变,旅游消费主体的转移也直接导致了旅游产品的结构特点发生改变,当代旅游者更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制定旅游路线,旅游过程也不再像传统旅游者那样固定的旅游模式,自由化、多元化、个性化以及体验化是当代旅游者旅游中的主要追求。

3.旅游消费参与化。经济模式由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过度,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自然也有所转变。作为旅游者以往只是被动跟随,而当代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显然主动性更强,能够自主规划参与,且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旅游行程变得丰富多彩。很多当代旅游者会主动参与对各种消费产品的生产环节甚至设计环节,当旅游者自己成为产品生产者,价值创造者后,实现自我价值的感觉会油然而生,这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阶段,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结果的一个缩影。现在旅游者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旅游过程的各种互动项目中,不仅正面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使旅游者的身体得到锻炼。

4.旅游消费求知化。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者较之于传统旅游者有较为鲜明的特点,在消费过程中他们更加注重旅游产品的独特性,产品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性和产品所代表的意义。消费者不再盲目跟从,有了自己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思想,与此同时当代旅游者对文化旅游的旅游产品需求大量增加。文化旅游的主要景点包括宗教、古迹、建筑以及一些具有民间特色的景点,这种旅游会使旅游者在游玩的同时丰富自身阅历,带来更深层次的旅游体验。

体验经济背景下我国旅游者消费决策过程分析

(一)消费者个体因素层面

1.人均可分配收入水平。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逐步增加。相对于以往的团队旅游,当代旅游体验产品的价格较高,大部分超出了传统旅游者愿意承受的价格范围,而当代旅游者旅游规模逐渐趋于独立化自主化,且消费能力有大幅度提升,由此体验旅游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大,随着旅游产业对国内市场的持续开发,这种需求也会不断扩大。

2.旅游消费习惯。这种习惯是旅游者在长期旅游消费中养成的习惯,特指旅游者在旅游途中对某种旅游产品的消费偏好,且这种偏好很难改变,对消费者的日常消费行为有重要影响。由于传统旅游者的文化程度与当代旅游者有较大差距,且平均收入水平也不相同,所以在消费观念和对旅游产品的审美观上有本质的区别。有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境内旅游者中,受高中教育程度以上的旅游者比例超过77%,这也直接导致当代旅游者和传统旅游者对旅游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产生不同(郭宏杰,2010)。旅游作为一种较为高端的休闲娱乐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当代旅游者的心理,越来越多高文化程度的旅游者参与进来,带来更先进更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旅游管理理念,能够更好的促进国内体验旅游的发展。

(二)旅游消费供给

1.旅游产品价格。产品的价格,是直接影响消费者最终购买与否的最大因素,旅游产品同样如此。不管是传统旅游者还是当代旅游者,也无论他们的消费观念如何不同,产品的价格越高,则需求越少,这是永远不变的需求规律。当代旅游者的消费特点是,旅游产品能够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体验需求。所以尽管旅游产品大多属于高端产品,但是只要在他们的消费水平范围内,产品只需达到他们的需求,旅游产品仍然有巨大的市场。

2.供给竞争程度。随着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将旅游业定位为社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旅游产业起点低,而旅游市场的入门要求也在政策调整下相应降低,使我国的旅游市场由传统的垄断性质走向现在健康型的竞争性质,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大力开发使我国旅游产业迅速成长(国珈,2009)。随着国家调控政策的,国内各个旅游景点间的竞争较之以往更加激烈。市场良性竞争程度越激烈,对市场有效开发越有益。

旅游者消费决策过程

需求,是消费者对产品产生消费行为的最直接因素,有了需求才能驱使人们主动对产品进行消费。旅游产业对信息的收集主要有四大来源:商业、公共、经验以及个人。从传统旅游者的角度出发,经验和个人信息来源的可信度最高。一般来说,旅游者对旅游景点的选择都会有自己的偏好,长时间的旅游偏好会形成一种隐形的旅游意向,旅游者会根据这些意向来搜索旅游景点的相关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决定自己最终的旅游目的地。所以在充当旅游信息提供者的时候,旅游产业作为商业信息的来源,在真实信息的前提下,应当充分展现自己旅游景点的特色,吸引旅游者的眼球。旅游结束后,旅游者的大脑会不由自主的对旅游景点产生一个综合评价,这个评价将直接影响旅游者今后的旅游意向,且同时自己也会作为一个个人信息来源对此旅游景点信息,正面或者负面的宣传旅游景点。旅游者在旅游途中所作出的消费决策和最终的消费行动,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需要旅游工作者对旅游者细心服务,认真对待。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在当今体验经济时代,每个人都是旅游者。我国旅游产业近几年飞速发展,尤其伴随着社会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旅游者的消费能力也相应提高,旅游业抓住时机打开了国内更广阔的市场,各地旅游景点的开发让人们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当代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精神需求和体验需求,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下发生了质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产业需要对旅游产品进行重新规划,对旅游者进行重新定位,致力于服务旅游消费者的同时,保证自身经济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炎.体验经济下的旅游体验营销[J].经营管理者,2012(1)

2.贾立霞,宁双,王杰.体验经济下的太阳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探析[J].中国商贸,2012(9)

3.王海莉.体验经济模式下旅游消费行为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2(3)

4.曹杨,李勤勤.从体验经济视野看旅游文化的特点[J].商品与质量,2011(S1)

5.江杉.体验经济时代的深度旅游品设计-以扬州旅游品设计为例[J].中国商贸,2011(30)

6.张玉香.体验经济视角下文化旅游体验性开发研究-以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为例[J].中国商贸,2011(33)

旅游消费的特点篇5

自3月1日杭州面向国内城市和港澳台地区发放240万份面值1.5亿元的第一期“杭州旅游消费券”起,南京、宁波、湖南、苏州、广州、北京、武汉、镇江、山西、郑州等多个省市均已启动旅游消费券发放活动。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目前长三角地区明确发放的旅游消费券以及各种优惠券总值已超过20亿元。广东、湖南、山东等地也发放了形式不同的旅游消费券,其发放总额已逾60亿元。

(二)领取热

3月1日,“杭州旅游消费券”首次登陆上海,首日3万套在3个多小时内被争领一空,一度出现哄抢;3月15日上午,在安徽芜湖的“3‘15消费者权益日”的活动现场,30万元的杭州旅游消费券在1个半小时内被“一抢而空”;4月11日上午,“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启动仪式暨武汉首日旅游消费券发放活动中遭遇哄抢,活动被迫提前“喊停”;4月28日,“北京欢迎您――200万张旅游景区门票免费奉送”携程旅行网发放活动启动,点击率高达每秒几千次。

(三)议论热

旅游消费券在诞生伊始,就以其独特的方式、新颖的形式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成为了人们热议的焦点。

人们对旅游消费券议论的话题从哪些地区发放了旅游消费券、发了多少、如何领取、怎样使用延伸到了该不该发放旅游消费券、应该由谁来发、出现倒卖现象怎么处理、发放旅游消费券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实惠、如何体现效率与公平、发放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发放旅游消费券这种模式是否可持续、旅游消费到底能够拉动多少内需等关乎旅游发展和国计民生的层次。

其中,杭州作为首个在国内发放旅游消费券的城市,更是成为了“热”中之热。笔者稍做统计,人们关乎杭州旅游消费券的议论话题主要有免费发放消费券的费用由谁承担、目的在何、旅游企业是否具有发放自制旅游消费券资格、在上海引起哄抢的杭州旅游消费券为何在广州遇冷、发放过程怎样体现公平、为什么旅游消费券只对散客发放、直接效果如何、成功的原因在于什么、其他地区是否应该效仿跟进、旅游消费券对促进杭州旅游发展帮助有多大等。

从各方的评论来看,人们对于旅游消费券的评价可谓褒贬不一,态度也是大相径庭。有人认为,发放旅游消费券对刺激消费有立竿见影之效,既能集聚人气,提升城市形象和影响力,又能让利于民,直接降低旅游成本,给百姓以真正的实惠,是值得肯定的。有人则反驳说,“旅游消费券”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措施上只能算是“末”,不具有可持续性,有些地方发放旅游消费券更是噱头大于实用,与其花大力气、费大工夫制作、发放五花八门的消费券,还不如加大基础建设投资、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根本上为旅游业恢复和平稳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争议造就了此次席卷全国的旅游消费券热潮。

(四)其他热

除了“发放热”、“领取热”和“议论热”,旅游消费券还成功地在某些地区引发了消费热、交换热、收藏热等热点。如杭州市旅游委员会的调查结果显示,466名填写调查表的持券来杭游客共使用了2936张杭州旅游消费券,平均每人使用6.3张旅游消费券,持券游客手中每张10元的杭州旅游消费券拉动了289.45元的在杭消费。另根据浙江杭州统计局的旅游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杭州收费公园景点接待游客达2228.03万人次,门票收入52057.1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1.4%和18.1%,增幅比上年同期扩大14.8和20.7个百分点。而除了杭州主城区的旅游市场火热外,该市的五县(市)景点客流量增长也加快了,旅游消费券拉动消费效果可见显著。

二、旅游消费券“热潮”背后

(一)旅游消费券推出的背景与目的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面临外部需求减少、出口下降、经济运行困难等多种问题出现的严峻发展形势,为此,党中央适时做出了“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的战略部署。作为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综合拉动性强、安置就业空间大、脱贫致富作用明显等特点的我国旅游业一直是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重点关注的对象,其经济地位也从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提升到了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与其他行业相比,旅游业具有“刹车快、启动快”的特点,往往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市场,具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拥有在经济低迷的发展形势下率先复苏的独特优势。同时,我国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国内经济社会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效应初显,我国旅游业仍处于快速发展的市场扩张期,旅游业发展的长期趋势依然向好。为响向应党中央的号召,我国旅游业也适时明确了突出发展国内旅游的市场战略,“拉内需,促增长”同样是旅游业复苏的关键所在。

相对于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等传统方式,中国旅游业似乎需要一些新的热点和手段来刺激消费。恰巧,“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在多个场合建议中国政府发放消费券,而此时,台湾已先行一步,中国内陆地区成都也已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发放了面向城乡低保、五保、城乡重点优抚对象的消费券,受到了各方关注。极具经济头脑的杭州便先行一步,推出面向普通大众的旅游消费券,将受惠人群范围扩大,并极力做好宣传推广,旅游消费券热潮随之兴起。

其实,杭州首推旅游消费券的目的很简单,一是通过其独特的方式、新颖的形式吸引眼球,做好城市营销,提升杭州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是凭借旅游消费券立竿见影的效果直接拉动国内旅游消费需求,促进杭州旅游业的恢复与发展。而眼见杭州通过发放旅游消费券赚了个“盆满钵满”之外,还获得了好评如潮,全国其他地区也按耐不住,纷纷效仿跟进。

(二)各地发放旅游消费券的效果

从领券场面来看,似乎各个地区旅游消费券发放都受到了热捧,其实不然,如南京发放的旅游消费券就遭到不少市民的冷遇、在上海引起哄抢的杭州旅游消费券在广州等地派发时曾经遇冷。由此可见,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旅游消费券在发放时也存在地区与地区、种类与种类之间的效果差异。

从持券人态度来看,有的表示“先领了再说,如果去就能用上了”,有的表示“这样好的旅游消费券应该多发”,有的表示“把券用在身边的旅游项目可以考虑,但如果是远途旅游,则不会因为有券而专门远出旅游。”,还有些原先不清楚旅游券使用规则的市民在领券后,计算一番后发现并不划算,也就打算“放弃使用”。

从旅游消费券带动的旅游消费来看。除了前文所述杭州旅游消费券持有者平均每人使用6.3张旅游消费券,持券游客手中每张10元的杭州旅游消费券拉动了289.45元的在杭消费之外,很多其他地区的数据并非如此诱人。如曾发放8000万元旅游消费券的镇江市统计局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800户抽样调查样本中,只有53.9%的家庭知道政府发放了旅游消费券,在回答已知道政府发放“旅游消费券”的431户调查家庭中,只有

58.2%的家庭已领取了旅游消费券,且仅有15.9%的家庭已使用过旅游消费券。很多地区依靠旅游消费券带动旅游消费的预期并没有顺利实现。

另一方面,笔者在百度、Google、搜狗等各大搜索引擎中搜寻关于旅游消费券使用情况的资料时发现,除了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南京、北京部分旅游景点公布了相关数据外,其他很多地方关于旅游消费券的新闻仍停留在申领、发放的层面,只有关于发放效果的预期,而无实际效果统计数据。这也反映出我国众多地区发放旅游消费券重场面、轻调查、重描述、轻分析的问题。

从旅游消费券使用后的评价来看,旅游消费券自身存在一些问题。“使用门槛高,不够实惠”、“指定商户消费,优惠难落实”、“申领不方便”、“有效期较短”、“纸质消费券携带麻烦”等都是游客抱怨最多的问题。还有部分游客反映,有的景点一边维持着高价门票,一边叫嚷着让政府发旅游优惠券,存在“东边发券,西边涨价”的现象。

(三)发放旅游消费券需要注意的问题

旅游消费券存在已经成为事实,而是否继续发放旅游消费券,可能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笔者认为,经济衰退、企业经营困难、居民收入下降、失业人口增加、消费信心不足、有效需求萎缩等疲软现象在中国出现的情况下,通过发放消费券引起人们注意,通过相关报道增强民众消费信心,以消费券的立竿见影效果来拉动长期建设投资,未尝不是件好事,这其中,旅游消费券的作用更是功不可没。但在旅游消费券发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盲目跟风不可行。

跟风从来就不是首选的突破方式,盲目跟风更不可行。面对杭州取得的一举多得、令人艳羡的局面,众多地区因时而动、因势而动,甚至出现跟风现象。其中,部分地区因地制宜地在杭州旅游消费券的基础上做了改动,取得了一定效果,值得我们肯定。但大部分地区只是换汤不换药地“依葫芦画瓢”,甚至出现比场面,比金额,比胆量的盲目攀比。市场蛋糕谁都想拿到最大的那一块,但根据自身特点和周围环境做好充分准备和分析之后,再决定发与不发才是明智之举。

二是政府监督要跟上。

旅游消费券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无论在自身设计还是实际发放、使用过程中都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虽然各地在发放消费券时明确表示严禁倒卖,黄牛党依旧我行我素;虽然有专家表示旅行社大力宣传并派发“旅游消费券”的行为并没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属于旨在促进企业市场销售的一种“球”,旅游企业发放旅游消费券是否具有资格仍倍受争议……面对诸多问题,政府作为领导部门应做好监督检查工作。一方面要完善监督考察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大监管力度。唯有政府监督跟上,旅游消费券才不致成为众矢之的。

三是旅游调研很重要。

旅游产业不是仅凭几句口号就能实现拉动内需促发展的目标的,发放旅游消费券也不是用数字做噱头、请些媒体写报道、用照片营造火爆场面就行了的,旅游消费券成功与否,调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发放前,因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设计消费券的形式、领取方式、使用条件等,并针对目标市场的人群有目的性的发放;在发放过程中应及时收集民众反馈信息,做好民意调查和实时数据统计;在发放结束后,根据统计数据和民众意见进行效果评估,做好总结分析,并据此对下一阶段是否继续发放做出决策。

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在拿到旅游消费券时也应量力而为。理性消费。

旅游消费的特点篇6

网络消费是指人们通过互联网来满足和实现自身需要的过程,目前在校的近三千万大学生几乎都是网络消费用户,其人数和消费规模都呈逐年增长态势,他们的网络消费行为不仅代表着这类群体的消费特点,还将影响未来消费市场十至二十年,因而大学生旅游网络消费也将成为未来旅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山西省大学生旅游网络消费行为特征

本文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面向山西省各大高校的在校生,共回收有效问卷204份。其中,204位受访者中男、女生分别占33.82%和66.18%;年级分布中专、本科占44.11%,硕、博士占58.88%;月均消费较高,以1000元以上为主,占66.18%;年出游次数上,大多都在1次及以上,占97.06%;平均每次旅游支出大多在600元以上,占74.24%,山西省大学生旅游网络具体消费行为特征如下。

(一)旅游网络消费意向强烈、态度积极,以省时省钱为主要动机

91.18%的受访者有旅游网络消费的意向,77.94%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消费方式重要,这说明当代大学生认可网络消费方式且消费意愿强烈。且他们选择网络进行旅游消费的动机主要集中在“节约费用”(70.59%)、“操作方便”(69.12%)和“节省时间”(66.18%)上,这说明大学生旅游消费对价格、时间较为敏感,且认为网络这一销售渠道的价格较为便宜、快捷方便。

(二)影响旅游网络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是价格和品牌

受访者对价格、品牌、广告、消费者评价和支付安全5个网络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结果由高到低依次为价格、品牌、消费者评价、支付安全、广告。表明山西省大学生在进行旅游网络消费的时候,最关注的是价格水平和消费平台的品牌评价,而认为网络广告宣传最不能影响其消费决策。

(三)通过网络重点获取景点、食住行等相关旅游信息

山西省大学生主要利用网络收集旅游景点(91.20%)、吃(80.59%)、住(85.72%)、行(78.24%)和游览线路(77.15%)方面的信息,而对旅游目的地的娱乐(38.40%)和购物(37.23%)关心较少;在获取信息的性别差异上,除游览线路和娱乐活动,女生对旅游地的各方面信息的关注度都大于男生。

(四)旅游网络交易时最担忧售后质量和信息安全问题

受访大学生认为旅游网络交易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售后质量无法保证(69.12%)和产品/服务、个人信息的安全无法保障(60.29%),而对价格偏高(33.33%)和支付安全性不高(31.58%)的问题并不担心,这主要是因为他们通常认为网上购物能够节省一定的旅游成本,且随着网络交易模式的不断完善,支付安全逐步得到保障。

二、山西省大学生旅游网络消费发展对策

(一)开拓创新针对大学生市场的旅游产品

根据消费惯性,忠实客户会带来4-6倍的收益。旅游网站可专门设计青年大学生专题,重点突出性价比,进行潜在客户培养。此外,最重要的是推出适合学生的旅游产品,如根据美术系特点推出“写生游”、针对旅游管理学生推出“见习游”、针对园林专业推出“郊外园林游”等;同时结合学生都有学生证的特点,在门票和用餐上减少支出。这样,才能慢慢培养出自己的客户,从而实现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目的。

(二)通过互联网营销提升旅游网站知名度

电商时代,互联网营销是极具爆炸效应的,因此提升旅游网站知名度可以进行以下尝试:1)热点营销:时时把握社会热点,进行互联网活动的策划。例如,旅游电商可以利用大学生对美食的火热需求,抓住“吃货”特性,针对大学生推出类似于“吃+游”组合策略。2)互联网媒体营销:“微信点赞”送旅游、微博转发有奖等新式社交媒体营销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对于电商知名的提升有很大帮助。3)互联网跨界营销:如携程网可利用其较高的知名度,跨界或者以跳转链接的方式进行学生旅游的品牌推广,提高知名度。

(三)提升旅游网站的信息安全性

提高旅游网站的信息安全性,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技术方面,首先要加强主机本身安全,做好安全配置,及时安装安全补丁程序减少漏洞;其次要用各种系统漏洞检测软件定期对网络系统进行扫描分析找出能存安全隐患并及时加修补;最后,在商务交易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来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的安全性。2)旅游电商社交化,商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社交化十分突出,电子商务网站要抓住这个特点,推出自己的社区,吸引用户,从而消除青年大学生进行消费时心理上的疑虑。

旅游消费的特点篇7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086-02

在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消费市场的改变对旅游流起到了航标性的指引作用。不断涌现的新旅游目的地造就了一批旅游过境地。旅游过境地与旅游目的地相生相长,已经成为了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旅游过境地独特的旅游流特征为旅游流理论应用于深入分析旅游过境地的形成机制,探寻旅游过境地的形成原因,研究旅游过境地的消费特征等提供研究条件,而旅游流理论也成为我们深入研究旅游过境地的基础理论。

一、旅游流理论是识别旅游过境地的主要理论基础

旅游流是指在一个或大或小的区域上,由于旅游需求的近似性而引起的旅游者集体性空间移位现象。旅游流由旅游者、旅游节点(旅游地和客源地)和运输方式三要素构成,直接体现为旅游流的时间、流向和流量的三维特征[2]。这三维特征决定着旅游地的性质,即旅游地是旅游目的地还是旅游过境地。我们以游客为例,如果游客的流向明显,即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明确,旅游时间较长并相对集中,且游客量大,则为旅游目的地;如果游客流向不明显,即游客没有明确的旅游目的地,且旅游时间较短,游客量也相对较小,则为旅游过境地。见图1所示。

二、旅游过境地的形成原因

1.旅游者的需求与选择。需求产生动机,而旅游动机决定着游客的流向及流量,并引导消费行为。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和带薪假日的逐渐增多,旅游消费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消费者注重旅游品质高于原来的走马观花式游览,旅游经验日益增加,消费理念日益成熟,对旅游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新的旅游目的地不断涌现,并突出同条旅游线路上处于旅游吸引弱势地位的旅游过境地的“过境”特点,旅游过境现象日益突显。

2.旅游空间格局发生改变,旅游市场竞争激烈。今天的中国旅游业,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空间尺度上,国内短线游与长线游、国内游与国外游将并驾齐驱成为发展的主流;在空间位置上,部分温冷点地区正与热点地区呈现相互转化,国内不断涌现出新的旅游热点;在空间关系上,区域旅游竞合关系日益形成。随着新旅游热点的出现,部分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时间、流量及流向发生了转移,旅游吸引力逐步弱化,成为新旅游目的地的旅游配角,最终成为游客旅行中顺访几个景点的旅游过境地。旅游过境地的形成,有的是因为旅游目的地的存在而出现,有的是由原来的旅游目的地逐步转变成为旅游过境地,也有的兼具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过境地的双重身份,在两者之间交互生存发展。

3.旅游过境地交通便利,但缺乏旅游吸引力。旅游过境地是到达旅游目的地的必经之地,游客需要经过或到达旅游过境地才能到达旅游目的地。因此,旅游过境地具有交通优势。但是,由于旅游过境地缺乏对游客有主要吸引力的旅游先决条件,比如较好的旅游资源禀赋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稳定的旅游市场,便利的区内旅游交通等等,因此,在旅游吸引力上远远弱势于旅游目的地,在旅游线路中是游客旅游的不选择或次要选择,成为旅游目的地的配角,使旅游过境成为了可能。

三、旅游过境地的旅游流特征

1.旅游时间短暂。首先,旅游过境地是交通经过地、短暂停留消费地和顺访某些景点消费地。从停留的时间上来看,游客旅游过境地的停留时间较短,远远少于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见表1所示。其次,旅行社在旅游线路设计中的“旅速游缓”的设计原则,也决定了游览行程中旅游目的地是时间分配的重点,而旅游过境地则属于需要节约游程时间的环节。

2.游客流向不明确,流量不稳定。由表1可知,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动机比较集中,是旅游的主要动机;而在旅游过境地的停留动机比较分散,是旅游的次要动机。因此,游客来旅游过境地的动机可表现为游览部分景区(点)、购物、就餐、住宿等,旅游动机不具体、不强烈,具有典型的引导行为不确定性,从而表现出游客流向不明确的特点。此外,旅游过境地受旅游目的地旅游流的影响,当旅游“旺季”来临时,旅游目的地游客数量大量增加、市场竞争加剧、地方旅游接待饱和等导致游客分流,从而促使旅游过境地游客量呈季节性增长。所以旅游过境地又有旅游流量不稳定、季节性集中的特点。

3.旅游流系统结构功能限制。旅游流的系统结构由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能量流和文化流组成。因为旅游过境地有着许多旅游流受影响的因素,包括两地间的空间距离和交通便捷程度、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自然环境、文化观念、经济联系、对目的地的感知程度、旅游费用、接待服务设施的完备程度等。所以,旅游过境地的旅游流系统结构功能不能得到有效运转。

四、旅游流理论促进旅游过境地发展

1.掌握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主要推动力,打造旅游过境地特色吸引力。特色吸引力来源于符合大众消费需求下的与众不同,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旅游过境地要结合旅游市场消费特点和资源禀赋条件,分析资源结构特点、旅游流倾向与消费动机,清楚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力的主要推手,再根据区域旅游空间布局特点和地方发展现状及条件,有针对性地挖掘地方优势旅游资源,推出大众喜爱的特色旅游消费产品,迅速提升旅游吸引力,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其次,围绕特色主打产品,推出满足大众多种需要的系列辅助产品,以点带面地推动消费增长。

2.构建良好的区域竞合关系,发挥旅游流最大双效。借助旅游目的地旅游流的优势条件,以产品互补、产业一体化、激发及挖掘旅游市场活力、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手段,与旅游目的地构建良好的区域竞争与合作关系,实现共生互进式发展,充分发挥旅游流最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利用交通优势与旅游季节性优势,做好旅游过境地旅游宣传促销。利用旅游过境地交通优势与旅游季节性优势,开展旅游宣传与景区(点)促销,扩大旅游消费空间,吸引过境游客,延长本地停留消费与游览时间。借此机会让游客了解旅游过境地,打造一扇旅游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参考文献:

旅游消费的特点篇8

一、旅游的分类

旅游活动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其次为人文旅游,生态旅游等等。由于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不满足普通的休闲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人文旅游等将变为消费的主要选择方式。世界旅游组织曾预测,未来的五大时尚旅游包括了海洋旅游、人文旅游、生态旅游、沙漠旅游以及探险旅游。人文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

人文旅游是以社会文化事物为吸引力的旅游方式。人文旅游包括了了解各地不同的传统文化,参观文化名人的故居或者人类文化的遗址,以及参与当地的传统或现代文化活动。其具体形式主要有两类。其一,历史文化古迹,其中包括了民族、宗教、地方等文化艺术及相关场所,类似的有不同年代的历史文化的古迹或建筑,宗教庙宇和寺院,以及民族艺术或者和风俗习惯的艺术馆和博物馆。其二,现代人文的活动,其中包括有吸引力或者影响力的民俗、节庆、赛事、娱乐等活动。

二、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人文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是消费者通过旅游的方式去了解具体文化内容的一种行为过程。其中的一个特点就是消费者在旅游中,寻求某种文化享受。随着社会飞速发展,这一旅游方式成为了一种备受消费者亲睐的旅游形式。首先文化本身是当地特点的反映,是完整了解一个地方有着不可分割的元素。这也是地方宣传自身特点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其次,各行各业在竞争中都不可避免的需要提高竞争力。而为了加快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提高其在同类城市中的竞争力。所以成都也必须重视人文旅游。

与此同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旅游业只有富含自己本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才有特色,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之,如果旅游业不能体现出本民族自身的文化底蕴,对消费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减弱,也就没有与其他区域旅游业抗衡的竞争力。所以成都为了保持其自身的特点,提高国际竞争力,也必须开发旅游中的文化因素。

三、成都旅游资源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面积12390平方公里,人口1417.8万,中国第四大城市,2012年经济总量名列省会城市第二位。成都在历史上,蜀、成家、蜀汉、成汉、谯蜀、前蜀、后蜀、李蜀、大西等相继在此建都。作为自古的西南重镇,成都是中国首批部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所以成都旅游业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多种人文资源。随着改革开放,成都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并且改善各种基础设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以文化内涵为特色,休闲之都为口号的著名旅游城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成都曾在2007年荣获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作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展现了不可小觑的潜在消费市场。成都有名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其中较有名的人文旅游景区包括:都江堰、青城山、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楼、青羊宫、宝光寺、文殊院等。这些都是属于传统的景点。

由于自身悠久历史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当地的配套设施,其行业发展状况较好。随着旅游热潮的高涨和旅游投资的风行,很多新的旅游景点层出不穷,例如金沙遗址、宽窄巷子、大熊猫基地、锦里等,数不胜数。对于消费者而言,了解和学习不同的文化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手段。消费者可以通过相关的旅游,更直观的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点,达到学习和休闲的双重目的。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拥有悠久历史众多人文资源的成都,符合现代消费者的旅游选择。

四、人文旅游的价值

发展人文旅游对城市有着密切的作用。人文旅游的出现与消费者的需求密切相关,是为了使消费者获取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体验深度的旅游项目。所以人文旅游是以旅游景点为载体。消费者可以通过人文旅游更加直观的了解某一文化的独特精神内涵和丰富的文化价值,以此激发民族、宗教等情感,提高审美情趣,同时以及起到教育等作用。开发人文旅游,还可以丰富当地的文化多样性,发掘即将失传的独有的民族风情,并且促进消费者和当地居民的文化交流。人文旅游不仅仅是开发和展现无价的精神文化,同时也是创造和提高当地经济的一种资源。当一个地区具有独特的文化主体的优秀旅游景点,就代表了当地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这样的文化特色可以对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起到带头作用,从而带动一大批国内外消费者到当地消费,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过程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发展人文旅游对成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五、人文旅游发展对策

在人们选择人文旅游的同时,也有很多因素会影响人们对旅游项目的选择。这其中包括旅游广告,机票折扣,旅行社推荐,口口相传等。这是因为这些原因,各地在旅游推广方面都不遗余力的对当地的各种优势进行宣传,以达到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目的。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成都的人文旅游的发展如果不受到限制和旅游形式的影响,需要在以下几点注意:

1.文化市场的品牌不统一。市场营销需要品牌效应,好的品牌可以支持销售。但是成都的人文旅游品牌较多,消费者面对的选择就会增多。成都由于历史悠久,涵盖了金沙文化,青铜文化,三国蜀汉文化,唐代文化等,文化品牌众多。好的旅游城市,除了旅行社周密的出行计划,对自然和文化环境的保护措施外,也离不开具有创新性的旅游产品。

2.提高旅游服务和产品。注重旅游业市场的整体水平是发展旅游业,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乱投资或者低水平的创造模仿的人文景点不会吸引到消费者,只可能使消费者对当地的文化产生疏远。同时,较差的服务质量会使得消费者对当地景点和服务者心生间隙和不信任感。创新是每一个行业的重要竞争因素。这个因素可以帮助产品提高竞争力,赢得市场。所以只有在创新和服务方面提高,才能保证当地旅游业的大力发展。

3. 强大的旅游宣传。因为旅游开发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所以需要对旅游资源进行推广。好的宣传可以达到美化当地旅游资源,引起消费者的兴趣,达到吸引消费者到当地旅游消费的目的。但是这个需要合理的开发和创新。以避免盲目投资宣传,减少对旅游景点的夸大描述和宣传。

旅游消费的特点篇9

[关键词] 乡村旅游者 消费行为 模型

一、乡村旅游者消费行为的特性

1.乡村旅游者与一般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共性

尽管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对旅行时间的长短、价格的敏感度、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需求特点,但只要他们以旅游活动主体的形式存在着,其消费环境、消费诉求及消费行为必然存在以下三点共性。

(1)非惯常环境(客观因素)。非惯常环境就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外的环境。无论是乡村旅游者还是一般旅游者到异地旅游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自身状况以适应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过程,如对旅游地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和饮食习惯等人文环境能够接受并适应;同时,要求旅游地能够对外来者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并对外来文化“侵入”有一定的心理容忍。

(2)非惯常心态即“体验”(主观因素)。非惯常环境心态则是指人们日常经历以外的体验。其特点是短暂的、开放的,不受或较少受日常生活种种戒律所约束的。乡村旅游者外出旅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身体和心理上的享受,其最根本的追求都是通过旅游恢复体力,放松精神。

(3)非惯常行为。由于旅游活动是在非惯常心态“驱使”下的旅游者进入非惯常环境所引发的一系列活动,因此其行为也证明了旅游者“非理性人”的合理性。乡村旅游者亦是如此,在旅游过程中往往现出异于惯常环境下的消费行为,比如由于身份匿名化也往往可能使一些在惯常环境中经济地位较低的旅游者在旅游消费(包括支付小费等)时会显得格外的慷慨大方,即产生炫耀性消费,而这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在乡村旅游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2.乡村旅游者与一般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区别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旅游者分为不同的类型。旅游活动无论在活动内容上还是旅游目的上,都表现出很大的综合性。而乡村旅游是后现代化的产物,反映了人们渴望遁逸,暂时逃避快节奏的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的一种心态。乡村旅游是属于细分化阶段的专项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与一般游客消费行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8个方面,如表

综合以上8方面的不同行为,乡村旅游与一般旅游者相比,其特征表现如下:

消费人群的集中性。乡村旅游消费者主要是来自经济发达城市的居民,其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和强烈的休闲欲望决定了它们是乡村旅游的主体消费群。

旅游行为的经常性。由于我国假日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带薪休假制度观念的逐步推广,城市居民在双休日或节假日以周期性出游的方式参与乡村旅游、调节生活方式,成为城市居民周末和短假出游的重要选择之一。

旅游决策的自主性。乡村旅游者大都采取自我服务的组织方式,以单位、家庭和亲朋好友为主要团体形式,自己组织线路及相关事宜,旅游活动安排较宽松。

二、乡村旅游者行为模型的构建

1.已有的消费者行为模型已不适合乡村旅游者

在众多学者提出的旅游消费者行为模型中, Middleton提出的刺激――反应购买者行为模型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者行为特征入手研究其消费行为的过程,但这种一般意义上的旅游行为模型不能充分反映乡村旅游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因此,研究乡村旅游者的行为模型要创建与之相适应的结构,即该模型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专门针对乡村旅游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二是从乡村旅游者的消费方式出发;三是考虑乡村旅游者消费决策的动态性;四是模型优于以往的模型,并且可以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2.消费者行为模型的修正

根据乡村旅游者的消费特性,笔者对Middleton的刺激――反应购买者行为模型进行了修正,构建了突出乡村旅游游客行为特色的模型(图1),勾勒了五个交互作用的构成因素,即“拉―推”刺激因素、沟通渠道、乡村游客特征和决策过程、“决策―行为”过程、购买和消费后评价反馈因素,其核心因素是“乡村游客特征和决策过程”、“‘决策―行为’过程”。因此将Middleton模型中的购买输出反应部分修改为“决策―行为”过程更合适,并对刺激因素、沟通渠道、核心因素与购后评价进行完善和修正。

(1)“拉―推”刺激因素。Middleton模型的刺激因素从一般意义上指旅游产品和服务,若仅仅是从旅游产品和服务来分析,简化了旅游者需求的外界刺激因素,欠缺对消费者的外界影响因素的考虑,因此需要根据城市消费者的特性以及乡村旅游资源特有的吸引力,从“拉”、“推”两方面的因素来全面综合分析外界刺激因素。

(2)沟通渠道。Middleton模型中的沟通渠道分为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但由于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初期,很少有规模化的信息窗口、很少有宣传报道,主要依靠口碑效应形成特色,因而乡村旅游者行为模型中的沟通渠道主要是朋友、家庭、参照群体、网络等非正式的渠道,这些渠道对游客乡村旅游消费行为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左右着行为的发生。

(3)核心因素。Middleton模型中的核心要素是购买者特征和决策过程,由沟通过滤器和动机两部分组成。根据消费行为产生的始终,笔者认为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核心部分应涵盖从决策到消费行为产生的整个过程,而不止包括购买者特征和决策过程。

首先,根据乡村旅游者的特征和决策影响因素,需要对Middleton模型进行修正,即添加流程线条的粗细程度,并在信息过滤器中补添乡村游客的态度,增加乡村游客主动了解旅游地信息的意愿,体现了“拉―推”刺激因素对乡村游客的刺激作用,突出了乡村旅游者旅游决策的影响因素及决策过程的动态性流程。

其次,将“决策―行为”过程提升到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认识到了消费行为产生的始终性;在研究乡村旅游消费者行为时,还意识到了旅游者的消费活动是一个连续不断动态的过程,并且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4)购后评价。Middleton模型中,在“购买和消费后的感受”与“决策过程”之间以箭头相联系,本文根据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将购买和消费后的感受、评价的行为反馈给乡村游客行为模式中的沟通渠道,这正是乡村游客消费行为的特色所在――“口碑效应”的显著重要性。

三、乡村旅游游客行为模型的分析

1.“拉―推”刺激因素

(1)拉动因素。旅行可达性――在乡村旅游中,游客大多是自我服务的旅行方式,因此旅行距离与可达性是一个旅游决策过程的制约因素之一,而旅游地的可达性、游客对旅行距离的感知程度直接影响着旅游出行。

乡村资源特色――主要指乡村旅游的人文和自然资源,譬如,乡村自然风光、田园风光、民俗节庆活动、特色民居等都表现出与城市资源的差异性,吸引着游客的眼球。

乡村大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旅游地建设风貌、环境卫生、公共设施、服务设施、配套设施和交通环境等;软环境包括旅游地的管理系统、社会治安环境、社会服务体系以及法规政策等。大环境对旅游吸引力的营造具有很强的辅助作用;对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具有推动和制约作用。

乡村生活方式――相对城市生活的复杂、紧张、压抑,乡村生活方式就轻松得多了。原汁原味的农村风貌、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新鲜可口的蔬菜瓜果等乡村生活方式和内容成了吸引城市消费者的拉动因素。。

消费的低廉性――旅游的背景在农村,这就使得乡村旅游的成本相对其他旅游活动要低得多,乡村旅游的开支成本也低廉得多。适合大多数中低收入的城市居民这一广大客源群。

(2)推动因素。城市喧嚣的生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喧嚣城市的久居生活推动了人们对田园风光和乡村宁静生活的需求。

假日制度的完善:对城市上班族来说,随着企业、政府带薪假期、双休日、传统小假期等制度的完善和实施,居民每年有100天以上的休闲时间,这大大实现了人们出游的时间基础。

居民收入的增加:随着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人们的收入也在日益增加,之前并无多少旅游经验的生活改善型家庭也加入到乡村旅游中来。

2.沟通渠道

乡村旅游的沟通渠道主要是口口相传形成的特色渠道,即朋友、家庭、参照群体、网络等非正式的渠道,对游客消费行为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左右着消费者行为的发生。

3.核心因素

(1)乡村游客特征和决策过程。在乡村旅游中,游客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意向,因此用粗箭头来表示其重要性。游客的出游动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理内驱力:人们内在的心理或生理处在某种缺乏状态,从而产生满足这种缺乏状态的愿望,即存在内驱力。如,身心疲乏等。

平衡动机:是游客要在变化与稳定、复杂与简单、新奇与熟悉、紧张与轻松等矛盾心理中寻求一种平衡。由于稳定、复杂、熟悉与紧张的城市生活,出于寻求生活的平衡点,从而产生了乡村旅游的愿望。

解脱动机: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繁忙的日常事务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使人们产生高度精神紧张,精神长期得不到松弛,当积累到一定强度,就会产生一种逃遁的愿望,去乡村世界寻求一方“世外桃源”。

补偿动机:即城市旅游者通过乡村旅游来寻求补偿,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缺乏的那些满足感、新鲜感、亲切感和自豪感得到补偿。

(2)“决策―行为”过程。由于人及其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决策的产生到行为发生的过程中,行为的产生与否还要受到一些不定环境因素的影响,如:

第一,旅游者的感知、态度等心理会随着旅游活动过程的推进而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是由环境的变化引起的,由于城市居民对环境的卫生、配套设施、服务质量等要求比较高,通过更进一步对旅游地环境的了解影响消费行为。

第二,消费者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是一个变化的环境。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社会消费水平、审美倾向都在发生变化。

第三,旅游者本期消费行为受到上期消费经历的影响,本期消费经历又影响下期消费活动。。

4.购后行为反馈

在乡村旅游消费购买后,游客会产生对乡村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旅游满意度的评价,会积累旅游经验,从而影响自身下期旅游和周边群众的旅游行为决策,在上图中用线条的粗细来表示影响程度。

四、结语

消费行为研究是涉及多学科领域的课题,乡村旅游旅游消费行为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本文借助Middleton模型设计了乡村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型,并在其原有的消费行为模型的基础上补充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模型的核心组成部分。可以为今后乡村旅游旅游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 卫:旅游消费行为分析[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旅游消费的特点篇10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112-05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于旅游的经济影响。其中,对游客客源市场及旅游主体――旅游者行为研究给予了足够重视,特别是对游客的消费行为研究非常迫切。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这方面的研究来指导实践[1]。国外关于旅游消费者的研究多集中于消费者旅游行为,主要体现在:重视旅游者动机、偏好、决策行为的研究,也就是对目的地选择研究,而对游客到达目的地之后的相关消费行为研究较少[2,3]。国内关于旅游消费者等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客源市场结构、消费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同样对旅游者消费行为的研究少有提及,且多是集中在对旅游消费的定性分析,综合定量研究较少[4];同时,国内学者依学科角度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如:心理学者注重旅游决策的研究,地理学者的研究集中在目的地选择和客源市场结构,经济学者则偏重旅游消费对经济的影响研究[5]。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天华山森林公园的游客特征进行定性分析,并找出对旅游消费影响显著的相关因子,最终建立旅游消费的回归模型。理解游客在特定目的地的消费行为对旅游设施的完善和旅游吸引物的开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一、研究背景

1.公园概况

天华山森林公园位于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灌水镇北部,为长白山脉西南麓、海拔1 100多米的高寒林带区。距宽甸县城50km,距丹东市150km,地理位置为:东经124°30’~124°37’,北纬41°01’~41°05’,总面积33km2[6]。公园于2002年9月20日对外开放, 2004年7月晋升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同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2005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60万元;发展到2008年,年接待游客数量达15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达700万元。发展态势良好,接待游客数量逐年增多,年旅游收入也是稳定上升,天华山森林公园可谓是辽宁省森林旅游业的领头企业。

2.数据调查与处理

本研究所用数据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对游客采用面谈的形式于2009年7、8月进行实地调查。本次调查随机发放问卷共360份,有效问卷332份,有效率达92.2%。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游客社会经济特征、行为特征、旅游消费支出、支付意愿等。对所得调查数据,运用EXCEL2003进行统计汇总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并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在数据录入时,对调查的部分数据进行了处理(见表1)。

二、基本人口学特征分析

1.性别结构

对调查样本统计分析得出,天华山森林公园的男性游客占52%,女性游客占48%,男女性别比例为1.08:1,低于全国平均出游性别比(1.27:1)[7],但同时也与一般风景区游客性别构成一致。原因在于男性较女性有更多的外出机会和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同时,男性更富于异向型心理及其强健体魄;但是近几年随着从事公务、商务的单身女性消费者越来越多,女性游客的比例也在不断增长。从天华山旅游资源特征来看,其雄奇峻拔的山峰、清幽无瑕的溪涧和纯天然的四季森林奇景最具吸引力,观光型旅游资源对性别的限制比较弱,从而导致男女游客比例的微小差别。

2.年龄结构

对332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年龄分级统计,结果表明:26~45岁的中青年组人数最多,占游客总数的60.84%;其次是19~25岁的青年人和46~60岁的近老年人各占游客总数的17.47%。由此得出游客年龄分布的特点:中青年人是该旅游产品的消费主力军。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第一,此目标群体有稳定的收入,舍得闲暇时间外出旅游,并且旅游消费能力强。第二,天华山森林公园最大的资源优势是其雄奇峻拔、攀而胆寒的通天峡,这个特点导致它不适合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攀爬,从而对该类人群不会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反而对中青年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3.文化程度构成

知识水平不同的旅游者,其经济收入、对生活的感知、旅游意识也不同。相关研究普遍认为,文化水平越高的人,出游的动机越强;文化程度相对低的人,旅游的意识反而淡薄[8]。在调查样本中,天华山森林公园游客的文化水平较高,接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居多,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游客比重占游客总人数的64.46%,是该公园旅游客流的主体。

4.收入水平构成

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自由闲暇时间是促成旅游活动形成的两个必要因素,尤其是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需求的大小[9]。相关研究认为,家庭年均收入在0.6~3.5万之间,收入越高,游憩参与率越高;而收入在0.6万以下以及3~4万之间时,参与率与收入增长没什么关系;最高收入层的人士往往事务比较繁忙,他们没有时间参加更多的户外游憩[10]。天华山森林公园的游客月收入主要集中在1 500元以下和1 500-2 500元这两个区域内,说明该公园的游客主要以工薪阶层和一般管理者为主,这与该公园主要客源市场的平均工资水平直接相关,同时符合上述观点。

5.游客职业构成

旅游者从事的工作不同,其收入、闲暇时间也不相同,从而对旅游的需求也不同[11]。分析结果显示:到天华山森林公园旅游的游客中企事业管理者最多,占样本总数的33.13%;其次是工人占19.88%、学生占12.65%;再者是公务员和教师及专业技师各占10.24%;从事其他职业的总人数占13%。企事业管理人员、公务员和教师及技术人员是高知识、高收入群体,旅游需求强烈,消费能力强,所以是游客组成的主体。占有率次高的工人是工厂组织的公费团体游。暑假期间学生的空闲时间充足,一般都会选择外出游玩,然而来天华山旅游的学生比例仅为13.86%,调查发现交通条件限制了大量的学生自助游。

6.客源地分布情况

对抽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游客地理分布显示,92.17%的旅游者来自辽宁省内,只有7.83%的游客来自省外。其中,省内的丹东和沈阳是天华山森林公园的主要客源市场,分别占客源市场的34.34%和16.27%;辽阳和大连的游客也占到了10%左右。省外的旅游者主要集中在附近几个省份,如吉林、黑龙江、北京、河北、内蒙古、山东,但仅仅是零星几个游客。

三、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旅游者行为研究主要包括旅游者的决策行为、动机行为、出游方式和旅游购买行为等方面[12]。对旅游者行为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其行为规律,从而对旅游景区发展规划的制订、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针对天华山森林公园的发展阶段和资源特点,选取了游客的旅游动机、出游方式、满意度和停留时间四个行为特征进行分析。

1.旅游动机

表2显示,天华山森林公园的游客中以欣赏风景为目的的观光型游客最多,占游客总人数的45.18%;其次是度假型的游客占26.81%;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游客比重能达到12.95%,因为在调查中发现度假型的游客在填写问卷时也会填上锻炼身体这一项,不然单纯的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游客的比重不会很大。总之,以观光度假为旅游目的的游客比重高达71.99%,摄影旅游也占到了将近6%,这与天华山自身的资源特点是紧密相关的:景观奇特、风景优美、环境清润。

2.出游方式

旅游方式与旅游决策行为密切相关。一个潜在的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他会考虑目的地的综合因素,如交通的可达度、食宿的便捷性、景区的吸引力等,从而决定去或者不去和旅行的方式[13]。由表2显示,36.75%的游客选择的是报旅行团;31.33%的游客选择自己驱车前来游玩;另外;18.67%的游客是在单位组织下的集体旅游;只有13.25%的游客是非自驾的自助游。这说明到天华山森林公园的交通条件很不便利,鉴于对方便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旅游者普遍会选择团体包价旅游或者以家庭为单位的自驾游,所以,天华山旅游以有组织的团体游为主。

3.满意度分析

在调查问卷设计中,调查游客对天华山森林公园的综合评价时, 采用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五个标准。其中,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游客占到80.12%,有不满意的游客仅占到19.88%(见表2)。可见,天华山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和接待服务设施还是能满足大部分游客的需要。在不满意的项目中,游客对公园内的卫生条件、交通条件、食宿接待条件、旅游景点不满意的程度较高。基础设施和服务接待条件的落后会限制旅游业的发展。

4.停留时间分析

旅游者在目的地停留时间的长短也能说明景区旅游景点数量的多少和旅游吸引力的大小。相关研究指出,国内发展成熟的旅游景区游客的平均停留时间为1.9天[14]。调查结果如表2显示,48.80%的游客花费4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只游览主要景区就离开了公园;19.28%的游客会再游览一下其他景点,在公园停留大概一天的时间。在公园至少住宿一晚的游客占27.1%,其中,有一大部分游客是下午或者傍晚来到公园,先在酒店或者旅店住一晚,然后第二天爬山观光,大概中午过后离开;只有3.61%的游客在公园的停留时间会超过24小时。对大部分游客来说,天华山森林公园仅是旅游线路上一个欣赏风景的驻足点,不会在此长时间停留,景点数量较少,并且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四、旅游消费影响因子分析

1.旅游消费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

为了分析游客的社会经济特征与行为特征对旅游消费的影响,针对游客的特征因子对旅游消费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相关文献指出,游客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客源地、职业、收入水平、停留时间、出游方式、旅游动机、满意度,这10个因子会影响到游客的旅游消费[15],本文初步确定这些因子为影响变量X1、X2、X3、……X8、X9、X10,旅游消费额为变量Y。调查样本中的特征因子有定序型变量,调查的总体样本不服从正态分布,故运用SPSS 17.0中的两变量相关分析――Spearman进行分析,以判断变量X与变量Y的相关性。

由表3可以看出:游客的停留时间、收入水平、职业三个特征因子与旅游消费水平有极显著相关性,停留时间越多、收入水平越高、职业越好,旅游消费就越多;客源地与旅游消费水平呈较显著相关,客源地距离公园越远,游客的旅游消费越多;文化程度、旅游动机与旅游消费水平呈显著相关;游客的性别、年龄、满意度、出游方式4个特征因子与旅游消费水平无相关性。职业与旅游消费呈负相关是因为在数据编辑时,对游客的职业是按照对工作的传统认识由高到低进行赋值的,即好职业排在前面赋值越低,相对不好的职业排在后面赋值越高。

剔除与旅游消费水平相关性差的因子后,分析文化程度、客源地、职业、收入水平、停留时间、旅游动机与旅游消费水平的相关性时,会发现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水平彼此之间有关联性,旅游耗时与旅游动机之间也存在关联性。所以,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本质联系,还需要针对彼此有联系的因子进行偏相关分析。即在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水平与旅游消费之间进行偏相关分析,首先控制其中两个变量,单独进行剩余一个变量与旅游消费水平的相关分析。停留时间、旅游动机与旅游消费的偏相关分析同样如此,分析结果见表4。

结果显示,在排除彼此间的影响后,文化程度与旅游消费之间无相关性,职业、收入水平与旅游消费仍然存在显著相关性。同样,也否定了旅游动机与旅游消费的相关性,而停留时间与旅游消费仍然表现出极显著相关。通过偏相关分析又可以排除文化程度、旅游动机两个变量对旅游消费的影响。

最终得出,天华山森林公园游客的客源地、职业、收入水平、停留时间4个特征因子与旅游消费呈显著相关性,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出游方式、满意度、旅游动机这6个特征因子与旅游消费无相关性。

2.旅游消费回归模型建立

通过影响因子相关分析,得出了与游客旅游消费有显著相关的4个因子:客源地、职业、文化程度、停留时间。所以在进行回归模型建立时,只考虑这些相关因子。在选择回归模型前,首先通过散点图验证相关因子与游客的旅游消费存在线性关系。

用SPSS线性回归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enter法),显著性检验标准为0.05。设模型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Y=a+bx4+cX5+dX6+eX7

其中,Y:旅游消费,X4X5X6X7:分别是变量客源地、职业、收入水平、停留时间。

a:常数项,b c d e:分别是变量客源地、职业、收入水平、停留时间的系数。

旅游消费模型拟合度检验结果(见表5),预测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系数是R=0.961,判决系数是R2=0.924,修正的判决系数 =0.923。可见,模型的拟合效果理想。

由表6可知,游客旅游消费方差分析的统计量F=939.110,单边检验概率值P=0.000

由表7可知,非标准化回归方程的常数项为110.081,客源地的回归系数为1.132,职业的回归系数为-11.964,收入水平的回归系数为32.820,停留时间的回归系数为5.832。模型回归分析得出的常数项和每个变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概率P值都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0.05,说明回归系数是特别显著的。由此得出估计旅游消费回归方程为:

Y=110.081+1.132 X4-11.964X5+32.820X6+5.832X7

为了检验方程回归效果是否理想,最后再次利用残差直方图和累计概率图进行检验。标准残差的直方图越接近正态分布,累计概率点列越接近对角线分布,则说明回归效果越好。结果见图1,数据分布较好,拟合程度比较高。

五、结论与讨论

1.天华山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宣传促销的目标群体为省内沈阳、大连、丹东等大中城市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事企事业工作的中青年人,另外,学生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目标群体,因为这些群体是天华山旅游产品消费的主力军。对于客源市场,公园应在稳定现有主要客源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像鞍山、铁岭、阜新等几个潜在的旅游市场。客源结构虽然有益于旅游铲平的市场营销,却不利于市场的扩张,使受限于省内经济,而无法向省外大力发展。

2.通过游客行为特征分析认为:通往公园的交通道路条件应进一步改善;游客在公园内的参与性娱乐项目上花费几乎为零,餐饮住宿费用比重较高,在公园停留时间短。这综合反映出天华山旅游开发层次较低,旅游产品单一,娱乐参与性的项目有待开发建设,相关配套设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应当依据天华山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展以该公园为主题的旅游摄影节,开拓潜在的摄影旅游市场;最后,拥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也是表现景区旅游特色的关键。

3.本文在分析游客社会经济特征和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对各个特征对旅行消费的影响也作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游客的客源地、职业、收入水平、停留时间与旅游消费有极显著相关性,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出游方式、满意度、旅游动机与旅游消费无相关性。本文并以此为依据建立旅游消费回归模型。

在对游客旅游消费行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由于笔者的能力和学识所限,文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第一,对旅游消费行为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对问题的实质把握不够。第二,未能对旅游消费的全过程形成完整、严谨的构建模式。第三,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是在集中时间段内调查所得,其数据的代表性和结论的可行性方面存在欠缺。研究不足的地方正是接下来继续研究和努力的方向,希望在今后对旅游消费问题能有更深入、更全面、更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范业正.旅游者需求与消费行为始终是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J].旅游学刊,2005,(3):3-6.

[2] Hee-Chan Lee.Determinants of recreational boater expenditures on trips[J].Tourism Management,2001,22(6):659-667.

[3] Hailin Qu,Woo Gon Kim.Determinants of domestic travel expenditure in South Korea[J].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2002,13(1/2):83-95.

[4] 解杆,张捷,刘泽华.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及地理细分市场计量分析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6):34-39.

[5] 吴必虎,等.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7,52(2):97-103.

[6]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省宽甸县天华山森林公园设计说明[D].2000:3-5.

[7] 杨新军,牛栋,吴必虎.旅游行为空间模式及其评价[J].经济地理,2000,4(1):51-58.

[8] 翁瑾,杨开忠.旅游空间结构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37-41.

[9] 张辉,历新建.旅游经济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03-121.

[10] 沈涵.游客的旅游地选择与购买决策模型分析[J].旅游学刊,2005,(6):36-41.

[11] 唐顺铁,郭来喜.旅游流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1998,(1):72-78.

[12] 崔凤军,张建忠,杨永慎.泰山旅游需求时空分布规律及旅游者行为特征的初步研究[J].经济地理,1997,(1):21-26.

[13] 尹贻梅,陆玉麒,邓机涛.国内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04,(3):37-40.

[14] 宁士敏.影响中国旅游消费的经济和社会因素分析[J].旅游学刊,2000,(3):75-76.

[15] 牛亚菲.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空间关系研究[J].地理学报,2006,7(12):64-69.

Analysis of the visitor character and the tourism consumption factor in the

Tianhua mountain forest park

CHEN Ke a,LI Zhao-xuan b,WANG Qiu-bing b,ZHOU Rong-wei a,WU Ke a

(Shenya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a.forest college,b.land and environment college,Shenyang 110161,China)

旅游消费的特点篇11

二、      80后女性旅游消费的特点

(一)大众性

随着女性就业率的上升、经济地位的独立及女性在家庭中角色的转变、传统观念的改变等原因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拥有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来旅游。数据显示,1998年到2004年,我国女性游客的数量一直呈增长趋势,而且一直高于男性。

从主体构成来看,旅游已经不再是年轻女性的专利。2006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调显示,81.2%的被调查者每年至少旅游一次,而且不同收入、不同职业的女性都加入到了旅游的队伍中,女性旅游主体已呈大众化趋势。

(二)层次性

虽然不同职业、收入的女性都加入到了旅游队伍中,但是她们的消费水平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呈现出多重层次的消费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不同的女性旅游者有不同的旅游需求,若将女性旅游者同一对待,或者只提供单一的旅游产品,不仅不能满足女性的旅游需求,也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多元性

主要表现为女性旅游动机多样化,且在旅游偏好上有较大差异,35~39岁中年女性旅游动机多是为了照顾父母、孩子或者参加会议等;19~25岁的年轻女性则多是出于娱乐休闲、学习交流等目的而出游的。不同类型的女性旅游者在经济条件、家庭结构、偏好兴趣上有较大的不同,因此她们的旅游消费结构也不同。

总体上看,80后女性旅游者在交通、餐饮、景区的消费占的比重较大;其次是在购物和娱乐;使用住宿服务的女性约占一半,使用导游服务的占30%。

三、80后女性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一)80后青年女性旅游消费行为

80后女性往往都比较的富有活力和朝气。据调查,有77%的80后女性希望在节假日的时候出外旅游,以缓解来自包括工作、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对 于80后这部分青年女性来说,出游的主要动机是购物,这部分女性大约53%。她们在选择最理想的旅游目的地时倾向于休闲购物。在选择以自助游的形式出外旅游的青年女性中,55%的女性选择出游的目的地为未经开发的旅游地,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青年女性旅游者的消费潜力是相当巨大的,具有追求时尚潮流、追求新鲜奇异的心理特点。

在被调查的青年女性中,约有70%的人已经将旅游消费作为她们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有42%的青年女性打算拿出收入的 1/4 作为旅游消费,另有22%的女性选择收入的 1/3 作为旅游消费,往往单身的女性会打算做出相对于已婚女性更多的旅游消费的预算。据调查统计,有53%的青年女性的旅游购物的消费将会占总的旅游消费的 1/3。由此不难看出女性旅游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青年女性出游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购物,她们会选择那些具有良好的购物环境的城市,例如香港,是青年女性心目中最理想的旅游地点之一。

(二)80后青年女性旅游消费行为特点

3.2.1从众购买

80后青年女性在旅游消费决策中较易受相关群体的影响,尤其是意见领袖的作用较大。在旅游消费活动中,相关群体实际上是旅游消费者在形成其购买或消费决策时,用以作为参照、比较的个人或群体。女性喜欢群聚,非常关注自己周围同事、朋友的生活方式,容易受相关群体的影响。

旅游消费的特点篇12

国内旅游平面广告存在的不足和缺憾,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还是创意性不够强,表现手法程式化,雷同且少特色。因此提升旅游平面广告的创意,已成为国内旅游平面广告发展不可回避的要务。

二、旅游平面广告创意的要点

旅游平面广告创意是旅游平面广告设计的根本所在,其本质是改变甚或颠覆,致力于创造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好作品。旅游平面广告创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要关联、要震撼、要独特。

(一)要关联。旅游平面广告创意,并非单纯的创意游戏,是为旅游平面广告主题服务的。旅游平面广告创意,必须紧扣主题,选择关联性的图形图像、文案等视觉要素来表现创意。这些视觉要素应该是与旅游品牌、旅游产品、旅游消费者密切关联的,只有关联,旅游消费者才容易依据画面信息联想到旅游平面广告诉求的旅游品牌、旅游产品,才容易结合自己的体验产生共鸣。因此,旅游平面广告画面中,必须出现一个关联体,把旅游品牌、旅游产品的相关特征从关联体上体现出来。这里的关联体可以是旅游消费者所熟悉的司空见惯的具体的人、物、事,也可以是被旅游消费者广为认同的道理、名人、观念。当然,这些人、物、事、道理、观念,最好是大众所喜爱的,是生动形象的,与旅游品牌、旅游产品有着比较强的关联,这种关联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关联性越强,就越容易理解,广告效果就越好。

(二)要震撼。旅游平面广告创意,通过视觉语言沟通,目的是强化说服旅游消费者的“理由”,这个“理由”越能引起旅游消费者心理上的震撼,就越能有效传播信息,最终说服旅游消费者。人的认知流程包括注意、认知、记忆、好感等,视觉震撼的旅游平面广告,能瞬间引起旅游消费者注意,屏息观看,并在其心灵深处产生震动,进而产生情感共鸣,达到预期诉求目的。经常被人忽略的人、物、事,以及事实真相对其进行加工突变,都会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因而旅游平面广告创意,常常运用比拟、象征、夸张、反复、借代、对比等手法,加工创造出震撼人心的广告画面。旅游平面广告创意没有震撼力,就很难有传播效果,成为苍白无力的说教。

(三)要独特。旅游平面广告创意,要吸引旅游消费者的注意力,就需要具有独特性。独特,即单独具有、独一无二的,是作品或作者在风格、形式、思想、态度、情感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作品或作者的特质。受本能的求新求异心理驱使,人们更加感兴趣于独特个性且与众不同的东西。独特个性的旅游平面广告创意更容易第一时间引发受众的好奇与敏感,以其优美个性的视觉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人们的注意,进而研读、思考、顿悟,产生心理共鸣和深深的记忆。旅游平面广告创意要做到独特,就要善于克服思维定势,突破常规的禁锢,通过反传统的角色、视角、观念、表现,抑或是旧元素新组合的方式达到独特个性的目的,令人耳目一新,出奇制胜。

关联、震撼、独特在作用上有区别有联系,单独做到某一点或某两点,相对容易,要做到三者的完美结合,难度就大了,需要深刻地了解旅游消费者、旅游市场,熟悉旅游品牌、旅游产品的特点特性和定位,以及娴熟的创意能力。

三、旅游平面广告创意的表现

旅游平面广告有了好的创意,还需准确表达。旅游平面广告创意的表现,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明确创意定位、组织创意图形、斟酌创意文案。

(一)明确创意定位。旅游平面广告创意的表现,首先就是明确创意定位。当今,面对日益过剩的传播资讯,人们只能从中选择接受与其知识、经验、兴趣爱好等相吻合的资讯,过滤、排斥大部分不相吻合的资讯。因而,创意定位必须研究目标旅游消费群体的心理动机和对信息的容纳程度,发动攻心战略,琢磨他们的内心需求,同时分析比较同类旅游平面广告作品的创意手法、方式、思路,寻找差异,并深层次地挖掘旅游品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针对消费者所追求的实质利益和心理利益,找准切入点,诸如旅游品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特色亮点、气质、精神等等。

(二)组织创意图形。明确创意定位之后,就进入组织创意图形环节。视觉图形是表现旅游平面广告创意的最主要的视觉元素。组织创意图形,需要设计师依据创意定位,通过发散思维,在头脑中产生大量图形元素,然后围绕诉求主题,选择受众最容易接受的视觉图形,运用比拟、象征、夸张、反复、对比等手法,产生巧妙的构想,创造出旅游品牌、旅游产品相关的说法、事件等,并以新颖独特的视觉形式,产生极强的吸引力,造成一种心理暗示,从而产生深刻内涵和象征意义,引导旅游消费者去联想、想象,让受众看懂视觉图形的内涵和所要传递的信息,唤起情感,并理解认同,进而将诉求信息有效传递出去,达到诉求目的。

(三)斟酌创意文案。旅游平面广告中,文案与图形同等重要,需要认真斟酌创意文案。图形具有前期视觉的冲击力,文案具有后期较深的影响力,是沟通广告诉求、传播广告资讯的重要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说服和诱导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 广告文案是由标题、广告正文、广告口号和随文组成的,它是广告内容的文字化表现。没有广告标题的呼应点题,旅游平面广告创意将会失色很多,甚至让人看不懂。撰写广告标题,要紧扣创意,文字尽可能言简意赅,易懂易记,有号召性,尽可能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记住广告内容,进而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 。广告副标题、广告正文、广告口号等是对广告信息的补充说明,是增加旅游消费者对旅游品牌、旅游产品了解和认识,其文字语言撰写需要实事求是、精练概括、通俗易懂,准确传递受众的需求要点和利益要点,打动旅游消费者内心。

结  语

旅游平面广告的生命力在于旅游平面广告创意。伴随着旅游市场的活跃和发展,伴随着旅游消费者审美的提高,旅游平面广告竞争将会更趋激烈,设计平平、毫无创意的旅游平面广告,将面临尴尬境地。展望未来,随着旅游部门、旅游企业的品牌意识日趋增强,随着广告设计业界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体现智慧劳动的合理广告资费投入增加,国内旅游平面广告创意质量提高的步伐必然加快,前景令人期待。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