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的方法合集12篇

时间:2024-02-10 16:33:21

放射治疗的方法

放射治疗的方法篇1

1.1膀胱充盈与膀胱内尿量的相关性:膀胱是一贮存尿液的囊状肌性器官,随着尿量的增减有很大的伸缩性,成人膀胱容量为300~500mL尿液。膀胱的充盈度与膀胱内尿量密切相关,随着膀胱内尿量增加,膀胱充盈的满意度增加,因此尿量的多少可以间接地反映膀胱的充盈程度。膀胱的充盈一般采用自然憋尿或者人工干预的方法。自然憋尿是通过大量饮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减少,以致对水的重吸收减弱,产生水利尿作用而导致膀胱充盈。人工干预的方法具体有两种,一种是口服速尿剂如呋塞米等加速利尿导致膀胱充盈,另一种是采用尿道插管经导尿管注入一定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使膀胱快速充盈。

1.2膀胱充盈的耐受性:对于放射治疗的妇科肿瘤患者来说,临近膀胱的瘤体对膀胱压迫增加膀胱内压力,产生如尿频、尿急、烦躁、出汗等的膀胱压迫症状,常不易憋尿。对于此类患者不能像要求常人一样盲目延长憋尿时间,而需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适度最大充盈膀胱。

2膀胱容量的监测

膀胱内的尿液以及膀胱壁由于其密度的不同可以通过CT扫描清晰显示,同时尿液也是一种良好的声学对比剂,适度充盈而形成的“透声窗”可以通过B超扫描进行监测。

2.1CT扫描:可以通过定位CT或者直线加速器机载的千伏级锥形束CT(CBCT)扫描观察膀胱充盈情况。所有的妇科肿瘤放射治疗患者都必须进行定位CT扫描以采集图像数据,将扫描图像传输至治疗计划系统,制订患者治疗计划,再将该计划通过网络系统传输至直线加速器实施放射治疗。在首次扫描时要求患者先排空膀胱再进行憋尿,待膀胱适度最大充盈在可耐受的情况下进行CT扫描。在首次放射治疗及以后每周放射治疗前可应用机载的CBCT扫描获取图像,通过OBI系统提供的图像分析软件采用自动匹配功能中的骨性匹配与计划CT图像进行重合,观察膀胱充盈情况,以计划CT图像膀胱为参考点,充盈不足为负值,充盈过度为正值,得到的一组数据。对所有数据绝对值≥0.5cm的患者重新憋尿,再次验证合格后实施治疗[1]。

2.2B超扫描:可以通过B超对患者耻骨联合上方横向和纵向进行扫描检查来观察膀胱充盈情况,分别测量膀胱的上下径(d1,cm)、前后径(d2,cm)、左右径(d3,cm),采用以下公式计算膀胱内容量:V(mL)=0.523×d1×d2×d3[2]。

3讨论

妇科肿瘤放射治疗患者由于放射治疗的疗程较长,为了达到放射治疗前CT定位扫描时膀胱的充盈情况,患者在每次放射治疗前均需排空膀胱再喝水使膀胱充盈,感觉尿急了再予放射治疗,膀胱每次充盈情况的不同均可能对患者的重复性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患者的剂量准确性,且多数患者存在膀胱压迫症状,不易耐受憋尿,膀胱充盈效果往往不理想。如若对膀胱容量的监测追溯到患者的首次CT模拟定位时,并且便于在每次予以放射治疗时都能实时监测膀胱的容量,目前只有通过CT或CBCT扫描或者B超扫描实行。由于CT扫描不能真实反映放射治疗患者在治疗机台实际放射治疗时膀胱的充盈状态,因此采用直线加速器机载的CBCT扫描观察膀胱充盈情况比较符合实际需求。虽然采用CBCT扫描后通过图像分析软件中自动匹配功能中的骨性匹配与计划CT图像进行重合来观察膀胱各个方向的位移偏差可以较实时观察膀胱的充盈状态,但是其扫描及采集数据分析时间较长,并且扫描均需在直线加速器机房内进行,受放射治疗设备的限制不能达到每次放射治疗前监测,且采用的骨性配准功能并不能反映膀胱此类软组织的匹配是否准确,笔者认为不能便捷迅速地每次监测膀胱的容量。采用可移动的B超设备扫描可以在患者准备放射治疗前较实时地观察膀胱的充盈状态,便于每次放射治疗前后的监测,并且不受放射治疗设备的限制,无论在机房内的治疗床上还是在机房外等候区均可以进行,提高了机台的治疗效率。采用上述的公式计算膀胱的容量得出的数据可以与患者治疗后排出的实际尿量进行比对,以及追溯到患者首次CT模拟定位后排出的实际尿量进行比对(首次尿量>250mL为充盈满意),认为绝对值误差≤50mL为合格,经过对同一患者反复多次的比对可以对患者的膀胱充盈进行科学地指导。也可以采用CBCT扫描的同时结合B超扫描观察膀胱的充盈状况,记录下两者的扫描数据,扫描完毕后比较膀胱不同尿量状态下的位移,寻求B超监测膀胱的最佳充盈范围,有利于提高放射治疗患者的重复性。

参考文献

放射治疗的方法篇2

[中图分类号] R7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b)-0028-02

食管癌是由食管的腺上皮和(或)鳞状上皮的异常增生所形成的一种癌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近年来,笔者探讨腔内外联合放射治疗食管癌收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162例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2012年4月本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162例,随机分成两组,各81例;其中,治疗组,男49例,女32例,年龄46.0~82.5岁;对照组,男47例,女34例,年龄48.0~81.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本组患者给予腔内外联合放射治疗:(1)腔外放射,腔外照射采用10 MV直线加速器照射[2],首先应进行的是前后两野的对穿投射,投照宽度依据患者的病灶情况可选择5~8 cm,其长度为4 cm左右。治疗每周5~6次,每次放射剂量为1.5~2.0 Gy。当放射总量达到38.0~40.0 Gy时,再依据食管癌病灶的变化情况,可采用前野垂直照射治疗[3]。放射总量累积达到70.0~80.0 Gy时,应该结束腔外放射治疗。(2)腔内放射。腔内放射治疗应该在腔外放射治疗的2周后进行,采用仪器WD-HDR 18后装机,以铱-192(Ir-192)为放射源,常以食管黏膜下8~10 mm作为参考位点,每次放射剂量为4.0~7.0 Gy,每周2~3次,隔周再予以腔内放射治疗。一般总放射剂量达到20~25 Gy即可。

1.2.2 对照组 本组患者采用单纯外放射治疗,其治疗方法与治疗组的腔外放射治疗相同。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食管癌患者肿瘤部位显影基本消失或者缩小75%;有效:患者肿瘤部位显影缩小25%~75%;无效:患者肿瘤部位显影缩小不足25%[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来完成对数据的统计与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0.49%(49/81),91.36%(74/81);对照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1.98%(34/81),71.60%(58/81)。两组显效率、无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食管癌的起病比较隐匿,在早期不容易发现,而很多患者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部分患者的肿瘤病灶已经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外科手术疗法已经无法对恶性肿瘤进行切除,另外食管癌还是一种手术切除后预后比较差恶性肿瘤[5],因此手术之后的放射治疗对肿瘤的完全清除起关键作用。然而临床发现单纯的外放射疗法或者单纯的腔内放射治疗食管癌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这可能与单纯放射治疗剂量不足有一定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腔内外联合放射治疗食管癌可以明显提高放射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因此腔内外联合放射逐渐成为医学研究热点,食管癌的放射疗法中,放射剂量的控制和把握十分重要,剂量不足将得不到如期的治疗效果,剂量过大会给患者的身体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造成一定的损害[6]。因此在采用腔内外联合放射疗法治疗的过程中,应该依据食管癌患者的病灶区变化情况选择适宜的放射剂量,从而为患者制定出个性化的放射治疗方案。在本研究中,笔者发现内外联合放射疗法中大多数患者的腔外辐射剂量以1.8 Gy最佳,腔内辐射剂量以5.0 Gy最佳,同时还发现放射疗效不仅与剂量有密切关系,还与患者的病灶大小、放射照射的角度有关。腔内外联合放射治疗可以近距离地对食管癌患者的病灶区域进行照射,同时也比较容易控制照射的角度和范围,因此其疗效十分显著。与对照组单纯外放射疗法相比,治疗组腔内外联合放射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灶,降低复发率,而且安全性很高,可行性也较强,故值得在临床上继续推广和应用。

总之,食管癌放射治疗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局部控制效果不好,本研究对食管癌患者采取联合放射治疗食管癌比单纯放射治疗食管癌疗效显著,腔内外联合放射治疗食管癌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外放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蒋晓东. 多西他赛乏氧增敏放射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研究[J]. 实用肿瘤,2010,25(4):436.

[2] 王笑良. 食管癌束流调强放射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 实用癌症,2009,24(6):608.

[3] 段玉龙. 食管癌放射治疗同步化疗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9,16(2):138.

[4] 李兆元. 食管内联合放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临床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2010,19(9):1095.

放射治疗的方法篇3

【关键词】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系统:三维适型放射治疗;调强放射治疗;图象引导放射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7555[2007】02-53-03

目前医学上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有外科手术、化疗、放射治疗等手段,而现代医学是以微创伤和无创伤的精确治疗为发展方向,因此放射治疗已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有45%的肿瘤可以治愈,其中放射治疗可以治愈的肿瘤达18%[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实践资料的积累,综合治疗(Comprehensive therapy)显示出越来越广泛的前途,治愈了更多的肿瘤病人,根据国内有关资料统计,60%-70%的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过放射治疗(包括单纯放疗、术前或术后治疗、放疗合并化疗等)[2]。当前国内大多数放疗部门治疗设备主要由常规x射线模拟定位机、放射治疗机、计算平面剂量分布的二维治疗计划系统组成。放疗技术以多野共面照射为主。在过去十年中计算机及影像技术飞速发展,出现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系统(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system.SRS)、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系统、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 therapy,IMRT)系统、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mage guided radiotherapy,IGR-I')系统以及三维CT模拟定位计划系统(CT simulation and 3D treatment planningsystem,3D CT-sim)。三维放射治疗不仅仅是对当前放射治疗技术进行一般化的改进,而是根本性的改变。三维放射治疗以病人个体化设计为原则;采用CT模拟定位和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进行三维剂量计算和显示,使空间剂量分布与三维靶体符合(适形),尽量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剂量;放射治疗时采用计算机控制的动态多叶光阑和强度调节方式,治疗验证采用在线电子验证图像装置(EPID),包括各种x光片及病人图像在内的资料由计算机网络自动处理,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放射线的计量聚集在病灶,周围正常组织或器官少受或免受射线的照射,以尽可能地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Tumor Control probability,TCP),和降低正常组织的放疗并发症发生率(Normal Tissue Complication Probal-ity,NTCP)。下面就立体向放射外科系统、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系统、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系统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的技术特点、设计方法及未来发展方向作详细阐述。

1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系统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采用立体定向原理,对颅内的病变组织选择性地确定靶点,一次性地使用大剂量窄束电离射线,并精确地聚集于靶点,从而有效地破坏病灶区达到预期的目的。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系统之所以被称为“刀”,是因为它们具有刀一样的物理性质,并非他们的结构外形真的像各种刀具一样。当它们对病变组织进行单次或分次的大剂量放疗的同时,周围正常组织和重要器官受到的照射剂量却非常小,能给予很好的保护;而病变组织的边缘处,却形成锐利如刀切一样的高梯度剂量分布,这就是γ一刀和X-刀的名称来由。-γ-刀和x-刀相对比,γ-刀的历史比x-刀长得多,它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采用201个钴-60放射源,排列为球形,利用准直器使其光束在球形中心形成聚点,使组织照射后形成坏死并吸收。它主要由辐射头、头盔、治疗床液压系统、控制台和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五大部分组成。优点是机械精度高,误差范围只有0.1mm。适应于30mm直径以下的颅内病变的治疗。缺点是功能单一,局限性大,不能开展分段分次的常规放疗。而且造价十分昂贵,每隔5-8年需要换一次源,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运输不便,故一般医院难于推广应用。而x-刀的普及比较容易,它虽然起步较晚,发展势头却很讯猛,目前已在欧美国家得到普遍应用。它主要是采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作为射线源,配以特制的立体定向等中心辅助系统或者床上立体定向仪,把各种规格的限束筒通过万向轴承连接器与加速器相连,使加速器围绕等中心点做旋转弧形照射,能取得和,γ-刀相同的治疗效果。除加速器之外,它主要由定位部件(包括重复使用的头环、CT、MRI或血管造影头框等)、治疗部件(包括中心辅助系统或床上立体定向仪、二级准直器等)、验证部件(包括仿真仪、预编程计算机、测探头盔、胶片支架等)、治疗反感设计系统(包括计算机工作站、磁带机、打印机、数字化仪等)四大部分组成。优点是兼容性好,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加速器都能配置,而且除做立体定向治疗外,还可进行常规治疗,有一机多用的好处。并且性能价格比也好,如果不包括加速器,售价仅占γ-刀的1/6-1/5。缺点是机械精度不如γ-刀高,平均误差范围0.3mm。不过由于受到CT、MRI、血管造影等相关影象设备的共同制约,γ-刀精度高的优势并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相应x一刀却能取得于γ-刀相同的治疗效果,因而有逐步取代γ-刀的趋势。随着目前应用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治疗计划软件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它会按照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要求,自动改变射线束流的形状,能更好的符合人体上其他部位的不规则外伸靶区,这将预示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或放射治疗有着一个更加美好和更加激动人心的未来。

2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系统

3DCRT是一种提高治疗增益比较为有益的物理措施。为了达到高剂量分布的三维适形,必须满足两个必要条件,即在照射方向上照射野的形状必须与病灶(靶区)的形状完全一致(二维);在三维方向上要使靶区内及表面的剂量处处相等。几十年前多个研究小组已提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基本概念并研制相关设备。比较有代表性的有Shiinji、Takahashi等人完成的第一套多叶光阑(MLC)和相关治疗计划,采用弧形方式照射,照射中将射野形成靶区在该方向的投影形状;Proimos,Wri异ht和Trump发展的装置称屏蔽装置;CreenJennings和Christie用钴-60治疗机进行旋转照

射,一次旋转中只照射一个窄缝,其窄缝宽度与靶区投影宽度符合,自动移动治疗床而完成整个靶区的治疗。3DCRT在治疗不规则肿瘤能形成凹陷的剂量曲线,具有良好的适形性;在治疗比较规则的肿瘤时,可以提高靶区内的剂量均匀性[9]。Hunt等人研究了3DCRT从设五野逐步增加到设十九野的剂量分布情况后认为,增加3DCRT的照射野数,能够明显降低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和改善靶区剂量的适形性。3DCRT是照射野几何投影在三维方向上与肿瘤形状适形,即让射野形状与在该方向上靶区的投影形状相同,用一组固定角度照射野或旋转照射时,在射野中采用剖面强度均匀分布的射束,或用一些简单楔形板和补偿块来修改射束内的射束强度分布。实现方法:一种是常规做法,即用低熔点铅合金制成所需照射野形状的挡块,照射前进入放疗室手工加上挡块;另一种是用普通多叶光阑,即使用一系列窄条钨片,其典型宽度是投影在等中心处时宽度为1厘米,每个叶片可分别移动,用计算机控制形成所需的照射野形状,代替原来正方形或矩形野光阑。

3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系统

所谓的IMTR即是广义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实现条件除了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前提外,尚必须要求每一个射野内诸点的输出剂量率能按照要求的方式进行调整。同时满足以上两个必要条件称为为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ntensityradiation therapy,IMRT)。实现方法是采用逆向计划,通过改变射束剖面强度分布(调强),使剂量适形。

正常的治疗计划是计划者设置一系列射束,计算这些射束产生的剂量分布,再评价该计划是否合理。把该问题反过来看,通过指定射野内各个解剖位置的剂量限制以给出所需的剂量分布,由数学公式计算出最合适的射束及射束内的强度分布设置,即根据预定靶区和危险器官结构计算出射束剖面的强度分布并使靶区获得最佳剂量分布的方法称之为放射治疗计划的“逆向方法。”具体过程如下:依照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物理原理,首先必须运用现代医学影象设备(CT或MRI)确定病灶(靶区)及周围重要器官组织的三维解剖结构,再利用治疗系统计算出射野照射方向上强度分布,这一过程也称为逆向计划(inverse planning);最后按照治疗计划系统输出的强度分布,在治疗机上实施调强治疗,使输出的高剂量分布与病灶形状一致。由于IMRT治疗计划实施通过动态多叶调强准直器切层旋转照射,每50一10°变换一次照射野,每旋转照射一个层面后治疗床前进一定距离进行下一层面照射。这样照射野与肿瘤有更高的适形度。从人工智能上讲,IMRT与3DCRT相比较,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增加了床的运动,其计算方法为逆向。①采用固定式楔形板、动态式楔形板、二维补偿器、IMRT调制器等在不规则射野下实现照射野内剂量率的调整。此种方式为固定野物理方式调整,它存在制作多个补偿器的麻烦,且形成的靶区高剂量与病灶形状适形程度不够理想;②采用循迹式扫描技术(backing technique),沿患者纵轴方向将病灶(靶区)分成等厚的薄片,利用治疗床的步进和机架的旋转进行切片式动态治疗。此方式称为断层式螺旋调强或治疗床步进式调强,它存在治疗时间长和因床运动误差以及照射过程中因呼吸或器官运动一起的病灶位置的移动,相邻切片野可能存在产生超量或欠量照射的缺点[13];③利用多叶准直器相对应的叶片在照射治疗过程中根据治疗规划的要求进行调整来达到适形治疗,这种方式称为固定野式旋转野照射过程中微形多叶准直器叶片运动式调整,它的照射时间短,克服了第二种方式的缺点,形成的靶区高剂量与病灶形状适形好[14];④控制击靶前电子束的击靶方向和电子束流的强度,产生所需要的笔型束x射线强度,这种方式为束流调制方式,它是一种新的调强方式[15]。

4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系统

放射治疗的方法篇4

中图分类号 R197.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3-0062-02

癌症(cancer)是目前危及到人们身体健康的重大杀手,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从放射性元素及放射线被发现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放射治疗也渐渐地被人们所开发和应用,并不断发展。由于常规的放射治疗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常常受到组织耐受量的限制,使得摄入靶区组织的剂量不足,不能达到相应的治疗效果。近年来,准直器逐渐被开发使用于放射治疗中。准直器的原理是使光最大效率的偶合进入所需的器件中或易如接受光信号最大效率的接受[1]。适形治疗和准直器的逐步发展,通过使用治疗计划系统(TPS),设置不同的运动轨迹、角度、时间等,对靶区进行分区断层,并通过计算机控制实施治疗,提高了放射治疗的有效率。近年来,关于独立准直器在食道癌放疗中应用的研究较多,许多研究表明,利用独立准直器一个中心射野,能够使得射野范围内的剂量分布更为均匀,避免了冷、热点的出现,本文对此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6月收治的25例适形放射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其中食道肿瘤患者较多。25例肿瘤患者中,男15例,女10例,其中食道肿瘤14例,盆腔肿瘤5例,胸部肿瘤4例,其他类型2例。设备是Varian EX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三维激光定位仪。

1.2 方法

1.2.1 仪器的质量保证及精确标准 在使用前,应对仪器进行相应的校正,保证其在日常质量保证(QA)范围内。不同患者进行放射治疗时使用同一台机器。

1.2.2 固定及定位 患者取较舒适的平躺仰卧位。将胸部用热塑体膜进行固定后,利用32排薄层CT进行扫描,扫描的层距设置为5 mm,扫描的图像和信息传至TPS系统。医生根据扫描的图像和信息,确定位置,勾画靶区。

1.2.3 射野设计和参数设置 独立准直器方法,采用一个中心射野。非独立准直器的方法,两个中心射野,两个射野中心衔接处可在体表留取0.5 cm的空隙[2]。每个病例均选择相同的直线加速器和射线能量。每个病例均进行两种方法,将射野靶区内的剂量分布情况传至TPS系统,利用TPS系统进行统计数据。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的靶区剂量分布情况

两种方法通过TPS统计的剂量均达到了临床的要求。放射治疗的剂量覆盖良好,两组的适形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靶区剂量均匀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种方法的靶区剂量分布情况比较

方法 靶区剂量均匀指数 靶区剂量适形指数

独立准直器 0.934±0.010 0.951±0.012

非独立准直器 0.905±0.011 0.940±0.013

P值 0.05

2.2 预后

25例进行放射治疗的患者,随访24个月。在随访时间窗内,若患者因死亡或者其他不可避免的原因,不能继续随访到患者的情况,则定为失随访。随访结果:1例肺癌患者,5个月后死于呼吸衰竭。1例食道癌患者,7个月后出现复发。余患者无局部复发,放射治疗效果佳。

2.3 不良反应情况

25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1例肺癌患者出现不严重的脱发。还有1例肺癌患者在放疗过程中有恶心、呕吐,经对症治疗后,患者胃肠道反应症状消失。

3 讨论

癌症(cancer)是恶性肿瘤,癌症细胞通过不断增殖和释放毒素杀伤机体内的正常细胞。癌细胞的增殖是无止境的,并且可以多发转移。癌症是目前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近年来,癌症的治疗方法也渐渐得到大家的关注。现代医学中,对于癌症治疗的方法较多,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均在各科室进行中。

放射治疗也称放疗。根本原理就是利用放射线杀灭癌细胞。通过释放高能量的放射性物质或辐射线作用于细胞或者组织,使体内的大分子物质发生结构功能的改变,从而达到杀死癌细胞的作用,放射治疗的缺陷在于它不仅对肿瘤细胞产生杀伤作用,而且对正常的机体细胞也有损伤[3]。因此,如何使放射线选择性的作用于肿瘤的靶区是放射治疗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因本院处于高原地区,少数民族患者居多。鉴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差异及经济能力的差别,上述问题一直是困扰各级地区医院的难题。高原地区的患者体质差异较大,且由于知识、文化的缺乏,导致地区的医疗水平发展缓慢。放射性治疗是癌症治疗方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放射性治疗,最为理想的结果是将肿瘤细胞全部杀死而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不受损害。但是,这个理想的结果较难实现,根本原因在于放射线的非选择性作用。近年来,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逐渐发展,渐渐被推广应用,它利用CT的三维重建技术,对肿瘤的轮廓、形状进行重建,准确率可达到97%。以往进行放射治疗时,不能有效地把握靶区的剂量分布情况,无法得知是否在靶区范围内的剂量分布均匀,靶区内所有的肿瘤组织都能被覆盖。TPS和CT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可以根据肿瘤靶区的特点进行有目的的定位治疗,并通过数据分析反映出剂量在靶区内的分布,从而进行真实化的评估。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有效地保证肿瘤靶区的周围组织不受放射线的损伤,提高了放射性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没有使用准直器之前,因为剂量分布不均的原因,本院进行放射治疗的效果不佳,肿瘤的放射治疗发展缓慢。2003年后本院率先引进Varian EX直线加速器和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在三维激光定位仪的辅助定位下,开展适形放射治疗方法,准直器有独立准直器和非独立准直器两个类型。通过本次实验研究,发现两种方法都能对肿瘤靶区组织进行有效的覆盖,独立准直器对于靶区的剂量分布更均匀,靶区的放射剂量未出现明显的高、低剂量区。但独立准直器对于覆盖区的剂量分布的更均匀,不会出现高、低剂量区分化的情况。非独立准直器方法剂量分布不均匀,最高剂量区的剂量高出低剂量区剂量的35.7%,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靶区覆盖的体积,进而降低了放射性治疗的效果。近期有些研究显示,在进行消化道肿瘤的放射治疗中,使用独立准直器时,为进一步使剂量分布均匀,可在不同束面的不同角度增加楔形板,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剂量的均匀分布系数。

医学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每天都有新技术新手段的产生。准直器的出现给放射性治疗带来了曙光。总的来说,独立准直器用于放射性治疗的适形疗法,效果佳,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戴建荣,胡逸民.利用独立准直器开展调强放疗算法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99,23(4):316-320.

放射治疗的方法篇5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癌症的得病率也在逐步上升[1]。因为肺癌而死亡的人数已经成为癌症死亡人数中最高的一类。有70%~80%的肺癌患者在肺癌确诊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动手术的机会[2]。放疗性肺损伤是指通过放射治疗胸部的恶性肿瘤以后,肺部组织遭受非感染性炎症的一种损伤,是在放疗过程中最普遍的一种有害的副作用。放疗性肺损伤包括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纤维化,一般放射性肺炎出现在放疗早期,放射性肺纤维化出现在放疗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放疗性肺损伤的不可逆转,有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治疗通常采用抗生素加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但临床反应不佳。本次研究是在对癌症患者放疗的同时静脉注射复方苦参注射液,观察患者在注入以后放射性肺炎与放射性肺纤维化的比率,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接收的肺癌患者128例,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4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为34例,女性患者为30例,患者年龄在35岁~70岁,平均年龄52.5岁,采用医院常规的放射治疗。观察组男性患者为28例,女性患者为36例,患者年龄在38岁~72岁,平均年龄55岁,在医院常规的放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复方苦参注射液到放疗疗程结束,放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放射性肺炎与肺纤维化比率进行对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都进行了常规放射性治疗,观察组在放疗的基础上另加入复方苦参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20ml/次溶于250ml的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注射,1次/d,2w为1疗程,中间间隔3d后开始第2疗程,共2个疗程。

1.3评价方法 从放射性治疗的第1d开始,通过患者肿瘤的特点进行放射治疗。在放疗结束后,放疗结束后3个月与6个月行胸部CT扫描,检查肺部损伤情况。

1.4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软件为SPSS18.0。对相应的数据资料,以t或者χ2进行检验。如果P

2结果

通过分析与比较可以看出,观察组采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在放疗结束后与结束后3、6个月放疗性肺炎比率要比没有采用复方苦参注射液的对照组低,两组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观察组采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在放疗结束后与结束后3、6个月放疗性肺纤维化比率要比没有采用复方苦参注射液的对照组低,两组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癌症的得病率也在逐步上升。放疗性肺损伤是指通过放射治疗胸部的恶性肿瘤以后,肺部组织遭受非感染性炎症的一种损伤,是在放疗过程中最普遍的一种有害的副作用。放疗性肺损伤包括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纤维化,一般放射性肺炎出现在放疗早期,放射性肺纤维化出现在放疗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放疗性肺损伤的不可逆转,有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研究发现苦参具有抗纤维化、消炎等作用,引起专家们的注意。复方苦参注射液主要成份为苦参、白土岑、氧化苦参碱等,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等功效[3,4],复方苦参注射液为新型中药制剂,能够预防和治疗放射性肺损伤,为一种高效、低毒副作用、安全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苏瑞,李玲,徐宏彬,等.复方苦参注射液辅助放化疗治疗肿瘤的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药房,2013,24(44):4154-4162.

放射治疗的方法篇6

放射性肺炎是由于恶性肿瘤在放射治疗过程中,正常组织受到照射损伤而出现的炎症反应,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及严重性与肺受照体积、照射剂量、照射部位、是否合并化疗、临床分型、有无慢性肺病史、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本病属于祖国医学咳嗽、肺痿等范畴,临床上可见咳嗽、气急、胸闷、呼吸困难、低热等症状。如不有效控制,则会出现慢性肺纤维化。西医多采用大剂量抗生素加激素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副反应较大。中医药治疗放射性肺炎的优势明显。

1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有以下两种机制[1]:①传统放射性肺炎学说。该学说认为辐射造成照射局部细胞因子的产生,导致肺纤维化,其组织学改变为小血管及肺Ⅱ型细胞损伤。②播散性放射性肺炎学说。该学说认为,放射性肺炎是由免疫介导产生双侧淋巴细胞肺泡炎和局部放射野外的反应。其病理学基础是由于电力辐射产生自由基,损伤了细胞膜和染色体的DNA,导致细胞功能不良和死亡。

祖国医学认为,放射性肺炎症状大致类属于中医咳嗽、肺痿等范畴。其外因是放射线照射,内因是正气不足,瘀血内结,其病机要点为热毒、阴虚、瘀血。从中医观点看,射线为热毒之邪,最易耗伤人体正气和阴血。正虚则邪盛,阴亏则脉络失濡,而致肺热叶焦,失于清肃,气逆于上。热毒壅滞则气血不畅,热毒伤阴则津亏血滞,气虚则血行不畅,均可致血瘀。而肿瘤病人本身亦正气不足,瘀血内结,后期邪热损伤肺脏络脉,热毒内蕴,耗竭肺阴,毒瘀互结则致慢性纤维化的形成。

2 中医药治疗

2.1 润肺养阴活血法

沈玫等认为慢性纤维化形成是邪热损伤肺脏络脉,热毒内蕴,耗竭肺阴,痰瘀互结所致,“痰、瘀”既是致病因素,也是病理产物。患者多表现为气阴两虚,肺、肝、肾三脏受损。根据“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临床治疗不可急于攻逐瘀血、软坚散结,而应侧重于滋养肺肾之阴、调和肝肾精血,同时酌情予以破血逐瘀散结。其用百合固金汤加减治疗慢性放射性肺炎23例。基本方:百合、生地、熟地、当归、阿胶(烊)、紫菀、川贝母、知母、麦冬、玄参、制大黄、桃仁、虫、僵蚕各10g,生甘草6g。结果:显效4例,有效8例,稳定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8.13%。阎定伦[3]等用加味百合知柏汤(百部、百合、知母、黄柏、沙参、麦冬、莱菔子、牡丹皮、生黄芪、白芥子各10g,伸筋草20g,山药20g,白茅根30g,谷芽、麦芽各30g)治疗放射性肺炎38例,显效19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杨舒瑾用麦门冬汤加减,张树美等用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等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2 活血化瘀法

陈不尤[4]认为本病治疗应以非特异性抗炎、疏通微循环、抗凝抗纤维化为方针。国内已有抗纤维化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报道,如“强肝软坚汤”以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纤维化。同理推测抗肺纤维化亦应治以活血化瘀。其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放射性肺炎18例,其基本方为黄芪、女贞子、当归、香附、红花、丹参、生地、赤芍、川芎、桃仁、瓜蒌、百部、杏仁、紫金牛等,有效率为83.33%,复发转移率为0.00%;对照组以激素加抗生素治疗放射性肺炎14例,有效率为64.28%,复发转移率为42.86%。结果表明,中药不但具有确切的抗放射性肺炎的作用,而且由于中药治疗兼顾全身扶正,增强免疫,因而能减少和延缓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较激素治疗更具优越性。

2.3 清热解毒平喘法

刘鲁明[5]等认为,治疗放射性肺炎用药应采用清热宣肺、平喘止咳,解毒化痰之法。其采用麻杏石甘汤为主治疗,方中炙麻黄宣肺平喘,生石膏清泄肺热,杏仁和甘草助麻黄平喘止咳,配以黄芩、蚤休,浙贝母等清热解毒。结果提示,以麻杏石甘汤为主的中药治疗组显效有效率达90.9%,明显优于西药对症治疗组(P=0.0002),治疗后显效时间也明显比西药对症治疗组短(P=0.005)。说明中药对放射性肺炎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推广并进一步加以研究。

2.4 宣肺止咳散结法

郑荣辉[6]认为,放疗后可导致肺燥津伤,故本病类属于中医“燥咳”范畴。用加味止嗽散治疗放射性肺炎26例。基本方:前胡15g,桔梗10g,生甘草10g,紫菀15g,百部20g,麦冬20g,玉竹15g,瓜蒌15g,陈皮10g,款冬花15g。治愈16例,好转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2%。止嗽散出于《医学心悟》,书中云:“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论及此方时说:“盖肺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取止嗽散加味正合本病之意。诸药合用,共奏润燥化痰、宣肺止咳之功效而有利于放射性肺炎的治疗。

2.5 解毒散结润肺法

马桂香[7]等认为,放射性肺炎的病机为放射线作为外来热毒之邪,进入体内,损伤正气,灼耗肺阴,脉络失濡,肺失宣降,表现为干咳少痰,胸闷气短,有时胸痛,严重者病可及心,出现喘脱。治疗时应以解毒散结润肺为主,益气化痰止咳为辅。基本方:太子参、沙参、鱼腥草、紫草、白僵蚕各30g,川贝母、生甘草、牡丹皮各10g,炙款冬花4g;对照组静脉滴注头孢唑啉钠注射液5g,1次/d,同时口服强的松片40mg/d,4次分服。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55%和54.54%(P<0.01),有显著性差异。王东芳[8]等用三根二花汤(芦根30g,板蓝根20g,山豆根、金银花、丝瓜络、橘络、生地黄、百部各15g,北沙参、丹参、白花蛇舌草、款冬花、川芎各12g,生甘草6g)加减治疗放射性肺炎60例,临床痊愈43例,显效14例,有效3例,无效0例,临床治愈率71.6%,总有效率100%。

转贴于

2.6 敛肺养阴止咳法

牛旭明[9]等认为,放射线为热毒之邪,热毒灼伤肺津,肺失濡润,肺气上逆发为咳嗽。故治疗放射性肺炎当以清热养阴、敛肺止咳为法。用自拟乌梅宁嗽汤治疗放射性肺炎27例。基本方:乌梅15g,沙参30g,浙贝母、前胡、白前、紫菀、百部各12g,杏仁、桔梗各9g,丹参15g,白花蛇舌草30g,生甘草9g。3个疗程内治愈15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16%。

2.7 卫、气、营、血并治法

王建中[10]等认为,放射治疗属于一种“以毒攻毒”的疗法。对机体而言,放射线是一种外来火热毒邪,与温病理论中外感温热毒邪颇有相似之处。但与温病外感温热毒邪循经卫、气、营、血,由表入里,逐层入侵的常规途径不同,放射性损伤表现为机体照射野表里内外同时受邪的特殊状态。从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的原理来看,可以说是卫气营血并病。因此,治疗上应突破常规,采用卫、气、营、血并治的方法。他们在临床上采用温病学治疗温热毒邪分别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的4个经典方加减合方,将50例放射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银翘散、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4方合方加减,同时予常规西医治疗。取银翘散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以治卫分,取白虎汤清热生津以治气分,取清营汤清营透热、养阴活血以治营分,取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以治血分,共奏卫、气、营、血并治之功;对照组仅予常规西医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17例,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2例,有效率92%;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2例,有效3例,无效11例,有效率56%。两组间疗效比较有极显著差异。

2.8 中药制剂

王刚[11]等认为,射线是热毒之邪,可损伤人体正气和阴血,从症状看属喘证范畴。病机为肺热血虚,气阴两伤,宣肃失司,治益补气养阴,清肺活血,止咳平喘。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每瓶250ml,含黄芪、党参各10g)治疗放射性肺炎。治疗组用参芪扶正注射液,合并感染者应用抗生素;对照组用激素和青霉素、左氧氟沙星等。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9%和83.3%,无显著差异。治疗组22例,KPS升高20分以上者10例,升高10分者8例;对照组18例,KPS升高20分以上者4例,升高10分者4例。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李贞[12]等认为,“阴虚”与“热毒”是放射治疗的最常见的副反应。故中医药治疗放射性肺炎的重点是养阴及清热解毒,两者并重,不可偏废。痰热清注射液是由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组成的纯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之功效。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放射性肺炎,对照组应用地塞米松,2组均配合抗生素及对症治疗。治疗组48例总有效率为91.6%,对照组48例总有效率为77.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的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卡氏评分改善亦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免疫功能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

3 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认为,放射性肺炎的病因病机主要以“热毒”、“阴虚”、“瘀血”为主,治疗上多采用清热解毒、养阴润肺、活血化瘀等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中医药药效研究方面大量的研究证明,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大的优势,疗效显著,副作用小,且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但是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机制尚缺乏深入的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实验方法的参与,必然能够使中医药治疗放射性肺炎的研究达到更高更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唐 求,王 鹏,胡 绍.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机制及其应对[J].临床肺科杂志,2005,10(5):634-636.

[2]沈 玫,刘晓娟.百合固金汤加减治疗慢性放射性肺炎23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6):27.

[3]闫定伦,王安荣.加味百合知柏汤对放射性肺炎的临床应用[J].四川中医,1999,17(12):32.

[4]陈不尤.活血化瘀抗纤维化治疗放射性肺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1,8(5):30-31.

[5]刘鲁明,张江舟,周建刚.麻杏石甘汤为主治疗放射性肺炎36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1999,14(5),32-33.

[6]郑荣辉.加味止嗽散治疗放射性肺炎26例[J].江西中医药,2003,34(247).

[7]马桂香,郭选贤.解毒散结润肺法治疗放射性肺炎29例[J].陕西中医,2001,22(9):526-527.

[8]王东芳,张立营,等.三根二花汤治疗放射性肺炎6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3):293.

[9]牛旭明,宋燕燕.乌梅宁嗽汤治疗放射性肺炎27例[J].中国全科杂志,2001,4(2):139.

[10]王建中,张和峰,等.卫、气、营、血并治法治疗放射性肺炎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4):353-356.

[11]王 刚,周朝娟.参芪扶正注射液辅助治疗放射性肺炎22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3):274-275.

[12]李 贞,赵维萍,姜玉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急性放射性肺炎48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0):16-17.

放射治疗的方法篇7

早期治疗

放射治疗是目前公认为鼻咽癌首选的治疗方法。对于早期患者,采用单纯放射治疗。在调强放射治疗以前,早期鼻咽癌的治疗除采用常规外照射放疗,外照射加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5年生存率达90%以上。鼻咽癌的常规分割剂量为2Gy/F,鼻咽部的总剂量66~70Gy。颈淋巴结的剂量60~70Gy。颈预防照射46~50Gy。

中晚期及转移治疗

中晚期病人占全部鼻咽癌患者的70%左右,但是目前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仍不令人满意,所以许多临床研究针对这类患者。放射治疗是一种局部疗法,不能预防远处转移,又因放疗仅能控制照射野以内的病灶,照射野以外的亚临床病灶常被遗留,成为复发或转移的隐患。同时由于放疗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导致放射野外病灶的加速发展,合用化疗将可能弥补这一缺陷,因此,应用化学药物预防和治疗远处转移是提高NPC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化学药物如DDP有一定的放射增敏作用,可能提高放疗效果。第二届全国鼻咽癌放射治疗学术会议[1],根据几项Ⅲ期临床试验以及一些Ⅰ、Ⅱ期试验和回顾性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①诱导化疗有利于降低局部晚期(尤其是N2~N3期)鼻咽癌患者的远地转移率;②同期化疗有利于加强T晚期鼻咽癌的局部控制;③化疗的力度不足将会影响治疗疗效。较多的鼻咽癌远处转移是在局部区域良好控制的状态下发生,需要综合治疗以提高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因此,鼻咽癌的综合治疗尤其与化疗的联合应用,始终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放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由于原发病灶较大以及生长部位的特殊性,其放疗具有局部照射剂量难以提高,常规分割放疗疗效欠佳和正常组织损伤较大的缺点。近年来局部晚期鼻咽癌放射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常规分割照射和适形放射治疗两方面,以期缩短总疗程时间和提高局部照射剂量,进而提高局控率和总生存率。

化疗:化疗的运用策略包括诱导化疗、同时期放化疗、辅助化疗及这几种方法的搭配运用。化学药物治疗鼻咽癌已有数十年的历史,迄今已证实,铂类药物最为有效,以铂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用药方案是目前鼻咽癌放化综合治疗常用的一线方案。对化疗敏感者采用化疗放疗综合治疗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其他:生物治疗、基因治疗和中医治疗也在临床探讨中。生物治疗是肿瘤治疗的方向。关于鼻咽癌的生物治疗,有一些报道如P53、EGFR受体拮抗剂等,但缺乏大宗前瞻性随机研究。有报道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放射治疗与放射治疗加Cetuximab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共有424例患者进入研究,单纯放射治疗组213例,放射治疗加Cetuximab组211例。Cetuximab的用法为开始400mg/m2,然后每周250mg/m2。中位随访54个月,中位控制期分别为24.4月和14.9个月(P=0.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9和29.3个月(P=0.03)。但靶向治疗药物是否亦可有助于疗效增益?目前这一方面的大型临床研究结果尚未见报道。

复发治疗

放射治疗仍是复发性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手段。这些病人的再次治疗方案与初治病人有较大的差别。肿瘤的大小与范围、距首程放疗的时间、患者的全身情况等对治疗选择的影响较大,不同的治疗方法,其效果、并发症和后遗症也不同。周围组织的耐受性始终是限制肿瘤高剂量照射的主要因素,尤其是脑干、颈段脊髓、腮腺、颞颌关节等,鼻咽癌复发病例的再次放疗更增加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同时,二程放疗的后遗症明显加重,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过去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复发采取常规外照射加腔内放疗,由于其剂量分布达不到临床要求,造成肿瘤局部控制率低,放射损伤严重。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的方法篇8

1临床靶体积和计划靶体积的确定。

为了保证和满足这些新技术的治疗精度,治疗过程中的治疗参数和相关误差必须反复检查和校对,以便使误差最小化。在这个过程中要非常注意临床靶体积的准确性,CTV的正确性和临床的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有关,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增加知识和丰富经验。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和治疗相关的几何物理参数的差异性和变异。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确保治疗精度、减少系统性误差是非常重要的。

放射治疗过程中的几何误差有二种:一是分次治疗过程中的误差,包括体位的变化、器官的形状的改变和移动。如前列腺癌病人直肠充盈状态的不同,可导致前列腺位置的改变。二是单次治疗过程中的误差,包括肿瘤和器官的移动,特别是呼吸运动导致的胸腹部位的运动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使误差最小化,保证放射治疗的质量,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确定肿瘤的边界,现在普遍接受的方法是CTV和PTV二种描述方法。CTV确定的是临床表现的肿瘤和可疑的亚临床灶,PTV是CTV加照射部位的活动度,它包括射野移动误差和分次治疗过程中或单次治疗过程中CTV的变化误差,包括患者脏器的运动和身体的移动。利用加速器的BEV功能,可以知道照射线束覆盖PTV的情况,通过调整射野的大小和方向,以确保三维的PTV被95%或93%等剂量曲线所覆盖。

考虑到摆位及其他因素的误差,要保证肿瘤的边缘置于照射野之内,必须增加照射野的大小。在对于肺癌患者的研究发现,实际测量95%的患者等中心移动小于9mm,少数患者的移动大于9mm,所以,肺癌患者必须考虑到呼吸运动的影响。而肝脏的活动度明显要大一些,可能在17~39mm。盆腔的前列腺、直肠和膀胱的移动度在10mm左右。只要把握好病灶的CTV和PTV,可以明显缩小照射体积,达到提高肿瘤组织剂量和减少正常组织剂量的目的。利用EPID可测出每一个患者的每次治疗误差,在确认操作程序无误的情况下,调整射野的大小,以达到预期的理想结果。

2分次照射的误差。

适应性放疗是最大限度减少分次治疗误差的有效方法,它是一个循环过程,根据治疗过程中检测到的信息,对于每一位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系统优化,以确保分次治疗的照射野和首次治疗的一致性,并调节以后的每一次治疗。通过EPID,在病人开始的几次治疗时拍片,利用某一解剖标志,通过射野中心和该标记点的距离,得出的一组数据,然后再和首次治疗时的数据比较,得到分次治疗的误差,绝大多数患者的误差在0.5~1.0mm[1]。

以后的治疗可以根据此数据校正,使相关的误差得以补偿。另外的方法是每次治疗前拍片,并和首次治疗的定位片比较,立即校正摆位,然后正式治疗。也可以不校正摆位,而是直接调节多叶光栏(MLC),以达到校正照射野的目的[2]。

适应性放疗(ART)不仅用于校正摆位误差,也同样用于器官移动误差的校正,比如前列腺癌病人放疗中,每天做CT扫描,根据骨性解剖参考点,可得出前列腺癌的位置是变化的,而且每个人之间的变化不同,这可能和膀胱和直肠的状态有关。通过数字重建图象(DRR)的比较,并测出前列腺移动的数据[3]。推荐计划靶体积(PTV)的边缘要比临床靶体积(CTV)的边缘放大1cm。

虽然ART提供了校正治疗误差的方法,但是它并不适用于随机误差很大、误差随时间而改变和分割次数很多的治疗。因此,需要一个更直接的方法来判断误差,影象引导的放射治疗(Image-guidedRadiationTherapy,IGRT)便应运而生。

最典型的IGRT是近距离放射治疗前列腺癌,同时有经直肠超声扫描、CT或MRI引导[4],该方法同时解决了分次治疗中前列腺位置移动的问题,实时的超声图象也为实时的治疗计划提供了保证。

为了研究IGRT在减少前列腺癌治疗误差的有效性,在放射治疗时,将热释光剂量仪放在直肠内,其可以记录直肠前壁的最大照射剂量,该剂量是处方剂量的54%,标准误差为9.7%,总体上小于10%。

Martinez等报告放射治疗前列腺癌,在5周时间外照射46Gy,在其中的第1周和第3周末分别组织间照射10.5Gy,在随后的2年观察期内,和单纯外照射66Gy相比,这个内外照射相结合的方法无明显的副作用[5]。

在外照射治疗中,论文格式最简单和方便的IGRT方法是利用兆伏或千伏电子定位影像,来实时校正患者的射野和体位的准确性,也对于实质性器官的肿瘤较为清晰和准确,而对于非实质性器官肿瘤的移动和变形,需要容积测量分析方法,在治疗之前给患者做CT扫描来确定。Uematsu等发明了CT和直线加速器合二为一的设备,为放疗提供实时的影像引导[6]。医科达公司生产的可移动EPID的直线加速器(SL20系列)为实时引导放射治疗提供了基础。

利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TAGETVIEW射野影像系统,发现各个部位摆位正确率依次为头颈部、盆腔和胸部。各个部位纵、横向移位发生几率以胸部纵向移位发生几率最高,其次为盆腔和头颈部。

在实际放射治疗过程中,随机发生的摆位偏差是难以避免的,其允许的误差范围在5~6mm,呼吸及器官运动的影响为4mm。理想的结果是摆位误差越小越好。射野影像系统监控可以直接提示摆位是否正确并指导及时纠正摆位失误[7]。

如果没有实时定位影像设备,可在患者体位摆好后,采用加速器输出一定剂量拍摄放射治疗体位证实片,再和模拟定位机相同体位的模拟定位片相比较,最终得出摆位的移动误差。它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系统误差是计算照射野体位证实片上参考点坐标值的平均值与相应模拟定位片上参考点坐标值的差值,所有照射野差值的平均值即系统误差,系统误差体现了在放射治疗机下复制模拟定位时体位的难度。随机误差是计算每一张体位证实片上参考点坐标值与相应照射野体位证实片上参考点坐标值的平均值之差,所有差值的平均值即是随机误差,随机误差反映了分次治疗之间的差异。

在对头颈部肿瘤摆位误差测量后,发现前后野照射时上下和左右方向系统误差分别为2.6mm和2.2mm,随机误差分别为1.6mm和1.8mm。侧野照射时上下和左右方向系统误差分别为2.7mm和2.1mm,随机误差分别为1.6mm和1.7mm。鼻前野照射时挡块移位上下和左右方向系统误差分别为2.8mm和2.7mm,随机误差分别为2.3mm和2.4mm。从测量的结果来看,各个方向放射治疗-模拟定位移位的绝对值为5mm的累及频率均大于95%,这在确保临床靶体积处方剂量是足够的,因此,临床在治疗头颈部肿瘤的实际中,以临床靶体积加5mm的安全边缘作为计划靶体积是可行的方法[8]。

3放疗时器官运动的控制。

在制定胸部和上腹部肿瘤的放射治疗计划时,必须考虑呼吸运动的影响,通过影像检查显示胸部和腹部肿瘤和器官的移动度在10~30mm,有时甚至超过30mm,通过一些方法,体位的误差可以控制小于3mm,但是10~15mm的在Z向外放边界还是必须的[9]。

其中的一种方法是配合呼吸运动的间断照射方法,利用呼吸运动的周期循环性,在呼吸周期的某一特定时间段内进行照射,这个方法需要实时监测患者的呼吸和实时控制放射的输出量。

另外的一种是尽量减少呼吸运动幅度的方法,利用一种自主性呼吸装置来训练、引导和调节患者的呼吸状态,达到平稳的和有限度的主动呼吸。利用螺旋CT扫描,可以在横断面、失状面和冠状面上分析肝和肺的相对位置,在呼吸控制以前、呼吸控制当时、呼吸控制以后和分次治疗中多次螺旋CT扫描,结果显示重复性很好,而且误差小于3mm。

还有一种方法是自主屏息以限制器官运动的方法,经过反复训练患者自主屏气,在X射线片上,纵隔位置的移动可由自由呼吸的26mm,减小到25mm,屏气时间在12~16s。这种自主呼吸控制可以有效的减少器官的运动,即使这样,PTV依然需要给出安全边界[10]。

放射治疗的方法篇9

妇科恶性肿瘤现已成为危害女性健康的最重要疾病之一,该类疾病的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放疗、化疗技术的进展,尤其是在治疗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等恶性肿瘤中,放射治疗一直是各项综合治疗手段的主要方法。肿瘤的放射治疗能暂时控制患者病情或者延长患者的5年生存率,但是放疗副作用及其带来的并发症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放疗产生的副作用和并发症往往比肿瘤本身对患者生存质量影响更大;而减少放疗并发症的根本途径是改进放疗技术。现将近年妇科恶性肿瘤中放疗治疗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放疗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目前妇科恶性肿瘤治疗的最主要手段是放射治疗,它既可以作为一种根治性手段,也可以是综合治疗方法的一部分。腔内镭射治疗宫颈癌至今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目前仍是治疗宫颈癌最基本的方法,根据FIGO国际年报统计报道,1982~1993年间80%以上的宫颈癌治疗病例选择了放射治疗[1,2]。尽管很多早期妇科癌症患者的手术效果值得肯定,但是根治性手术对患者体质要求较高,且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放射治疗的适应证广泛:适用于宫颈癌各期患者,疗效肯定;手术治疗对阴道癌患者破坏性大、后遗症严重,采取放射治疗时对施源器形状、大小要求因人而异;于外阴癌手术前放疗亦可使肿瘤固缩,对于不宜接受腹股沟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也可进行腹股沟区域的放疗[3];子宫内膜癌多采用手术加放疗的综合疗法,尤其是手术禁忌者,放疗效果更为显著。有些卵巢细胞瘤对射线高度敏感,单纯放疗或者手术后放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甚至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另外,放疗常作为对于中晚期癌症的综合治疗手段之一。

2.常规放疗方法

2.1 腔内照射 传统方法多采用镭226作为辐射源进行近距离腔内治疗操作,即通过人工操作把施源器置于肿瘤内部或附近;但是操作人员同时受到射线辐射的危害。伴随着后装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操作人员可通过电脑控制将无放射源的施源器放置到待放疗部位,再将放射源通过施源器管道送到瘤体,并且可以使用不同剂量的放射能量进行放疗;多采用铱192作为此类放射源。高剂量率治疗的放射源多采用半衰期短、易于防护的放射源,治疗时间也相对较短,方便了患者接受治疗的同时提高了医院工作效率。此外,微型化的放射源使得于肿瘤组织间插植的近距离治疗更为简易方便[4]。

2.2 体外照射 体外照射又称远距离照射,放射范围大,可弥补腔内照射治疗的不足;照射范围可遍及子宫旁组织、盆腔、膀胱、腹主动脉及腹股沟淋巴结等;常用放射源有钴60等。体外照射最早从常规X线、钴治疗到现今多种直线加速器的多个应用阶段;随着射线能量的不断加大,增加了组织深部的放射剂量,使得皮肤剂量降低,提高了作用疗效,减少了放疗副反应。随着计算机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γ刀、三维适形放射(3D—RT)、调强治疗(IMRT)等一批新技术也应用到临床治疗中[5,6]。但是这些新技术尚处于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探索阶段,并不能取代目前腔内照射与体外照射相结合的常规放疗方法。

3.常见的放疗并发症

因接受的放射源种类、照射剂量、疗程及对放射线敏感性不同等因素的差异,患者放疗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和程度也不尽相同[7]。除放射治疗常见的皮肤反应、消化道症状和血常规改变等一般放疗反应外,还可能出现不同的并发症。

3.1 早期并发症 放疗后数周内出现,因个体差异不同可能症状轻重不一,后期可缓解甚至消失。 常见全身疲劳无力和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便等,皮肤反应表现为瘙痒、红肿、湿疹、色素沉着等症状;常见尿急尿痛、尿血、排尿困难的泌尿道反应以及尿道口疼痛、水肿、分泌物增多等生殖道反应[8]。血常规检查表现为淋巴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减少等骨髓抑制症状。除了上述常见放疗并发症以外,实施腔内放疗时机械损伤还会引起子宫颈组织充血、粘连阻塞、宫腔积液甚至阴道裂伤、子宫穿孔等并发症[9]。

3.2 远期并发症 有些并发症在放疗后较长时间才会出现,经过治疗有时能够缓解,但极少能够治愈。并发直肠炎时起初为轻微刺激与不适,中度直肠炎则会出现直肠壁增厚、溃疡,腹痛便血,重度患者直肠硬化、梗阻、穿孔形成直肠瘘管[10];并发膀胱炎时膀胱区有轻微刺激症状,伴随顽固性血尿、膀胱内积血进而引起排尿困难,中重度患者膀胱壁溃疡、纤维化,甚至出现穿孔、坏死。当进行腹股沟和盆腔的放疗5~10a时患者盆腔剧痛,需要物予以缓解,经检查发现10%以上的患者出现股骨不完全骨折甚至完全骨折。放疗对患者的、性生活及生育能力有极大的影响,一般认为卵巢接受10~20Gy的放射剂量即会引起患者卵巢功能不可逆损伤[10,11],现有的体外放疗方法不仅严重破坏患者的卵巢功能,还使绝大多数患者丧失了终身生育能力。

产生放疗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对肿瘤组织有破坏作用的射线引起了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对于不同放疗并发症的具体原因及预后目前仍未有统一认识。因此实施放疗前首先要正确评估患者病情,恰当选择放疗方法、单次照射剂量、照射体积、放疗疗程以及疗程间隔时间等[12]。首先,给患者进行放疗之后的随访时,妇科肿瘤医师只是关注了放疗对肿瘤的控制效果,瘤提的固缩消散情况以及是否有复发、转移等情况,而往往因为医生其他方面知识的不足或者即使了解到患者已经出现相关并发症,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及时给予处理。其次,罹患妇科恶性肿瘤者多为中老年妇女,因而在接受治疗之前其消化系统、心血管以及泌尿系统等方面的疾患明显高于年轻患者,因此放疗后产生的部分并发症是患者的固有疾患所致。据有关统计显示,约30%的并发症与放疗本身无关[13]。另外,患者就医观念引导患者只是找肿瘤专家医师看自己的肿瘤情况,而发现的并发症症状则转而寻求其他科室医师寻求治疗,这种情况也会导致放疗医师不能及时掌握患者并发症进展。

4.放疗技术的改进

4.1 腔内照射的改进 尽管腔内照射治疗存在很多弊端,但是对于子宫内膜癌、部分宫颈癌而言,任何先进的外照射都不能替代腔内放疗。①施源器的改进:改进施源器的形状、大小以适应不同形状、解剖学特征的肿瘤,以尽量使射线的等剂量曲线能够将整个瘤体覆盖。治疗过程中肿瘤的形状、大小是变化的,不同疗程都要依据肿瘤实际大小形状采用适合的施源器。②后装技术的改进:目前应用较多的是中子后装技术、间断剂量率后装技术、一体化后装技术等。锎252作为中子后装技术的放射源,锎252发出的快中子射线为高传能线密度,可直接对肿瘤细胞产生杀伤性损伤,细胞对该类射线的敏感度非常高,因而使用低剂量射线即可杀灭处于不同增殖周期的细胞。研究显示,宫颈癌的放射治疗中,锎252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137镢和60钴,且锎252对子宫内膜癌的放疗效果更为显著[14]。间断剂量率后装技术和一体化后装技术皆采用铱192作为放射源,其中前者是利用计算机控制调节放射源在腔内的存留时间,使其达到剂量分布尽量理想的目的,能够随时调整和移走放射源,有效减少了射线泄露;后者是将影像传输系统、模拟定位机、后装机治疗系统等进行了有机结合,从而在计算机控制下能够连续完成肿瘤定位、制订计划、施源器插置、数据处理、后装放射治疗等操作[15],提高放疗精准性同时极大缩短了放疗时间,有效避免了正常组织受线,减少并发症发生。

4.2 体外照射的改进—调强适形放疗 调强适形放疗是利用计算机把活体剂量测量系统、模拟定位系统、直线射线加速器、治疗计划系统等连成一起,从而对靶区进行精准的三维定位以及射线剂量计算和验证,达到高精度的放射治疗[16]。调强适形放疗的高剂量率射线分布区与靶区肿瘤的三维吻合度远远高于常规放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率获得提高的同时,也使尽量多的周边正常组织免于放射,放疗后并发症相对减少。

综上所述,手术、放疗、化疗三大手段是治疗妇科肿瘤的基本方法,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放疗手段也被越来越多的用于妇科肿瘤的临床治疗。尽管如此,即便是一体化后装技术、调强适形放疗也有许多不足之处。现有的影像技术、治疗时患者、放射源型号及放射参数等都有待研究改进,相信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放疗技术将对妇科肿瘤的治疗展现出更大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孔为民,孙建衡.宫颈癌的放射治疗及进展[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3).

[2]Pecorelli S. FIGO annual report on the results of treatment in gynecological cancer. [J]. Spain:Book Print,SL, 1998, 5(23): 231- 240.

[3]李慧灵,冯梅,陈娜等.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对宫颈癌放疗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疗效分析[J]. 实用癌症杂志,2008,23(4):406-409

[4]Good WF, Abrams GS, Catullo VJ , et al .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 A Pilot Observer Study[J]. AJR, 2008, 190: 865-869.

[5]Kavagh BD,Schefter TE,Wu Q,et al.Clinical application of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for 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J].Semin Radiat Oncol .2002, 12(3):260.

[6]Marina LA, Chekhonadskii VN, Kravests OA,et al. Comparison of effectiveness of cervical cancer using different brachytherapy equipment[J]. Vopr Onko, 2004, 50(1): 55-60.

[7]马景光,邢丽娜,魏星,等.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宫颈复发癌的临床观察[J]. 临床肿瘤学杂志,2009, 14(6): 551-553

[8]殷蔚伯,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 3版.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314-315.

[9]薛萍,孙倩. 放疗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9):1025-1026.

[10]盛修贵. 妇科恶性肿瘤放射治疗进展[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6, 22(4):305-307.

[11]侯琼海.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中晚期宫颈癌临床观察[J].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08, 21(2): 160-161

[12]罗刚,郑成位,单锦露。锎252中子腔内后装治疗子宫颈癌的临床观察[[J]. 中国妇产科杂志, 2010, 36(12): 742-744.

[13]Mutic Smalyapa RS, Grigsby PW.PET-guided IMRT for cervical carcinoma with positive para-aonic lymph nodes-adose-esca-lation treatment planning studyt[J]. Int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3, 55(1): 28-35..

放射治疗的方法篇10

鼻咽癌又称广东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是鼻咽癌治疗的主要方法。鼻咽癌的放射治疗疗程长,口咽部照射范围大,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口咽反应。急性放射性咽炎是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需要中断放疗[1]。保证患者连续完成全程放疗,是降低复发率、根治肿瘤的关键[2]。预防和减轻鼻咽癌放疗患者放射性咽炎的发生是保证患者连续完成放疗的关键因素之一[3]。金因肽的活性成分是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能加速创面肉芽组织生成和上皮细胞增殖,促进急性放射性粘膜炎创面的愈合。从2009年4月至2011年3月,我们在不同护理模式下,对金因肽的不同使用方法治疗放射性咽炎进行了研究,由护士为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4月至2011年3月共110例于我科行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入组,入组患者均行鼻咽、颈部放疗。放疗以6MV直线加速器常规分割照射,总剂量为70Gy/35F-76Gy/38F。按患者入院住院号顺序,奇数归入对照组,偶数归入观察组,各55例;两组鼻咽癌患者病期、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按鼻咽癌放射治疗健康计划进行健康宣教,保持照射野内口咽粘膜免受理化因素刺激,保持口腔清洁,勿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冷热刺激。指导易消化、高营养软食。

1.2.2用药方法:患者放射治疗剂量至20Gy/10F出现放射性咽部反应开始用药,指导患者先予朵贝氏溶液含漱。观察组由护士操作:护士使用压舌板压下病人舌根部,充分暴露咽腭部,对着炎症部位快速喷药,使药物能直接喷射到咽部粘膜局部。对照组由患者自行以金因肽行口咽部喷射。两组患者均是每天的早上、中午、下午、睡前各用药一次。

1.3观察指标:急性放射性粘膜损伤按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分级标准进行评级[4]。

放射性口咽炎的分级:

Ⅰ级:红肿、疼痛,轻度吞咽困难,能进固体食物。

Ⅱ级:斑点状黏膜炎,中度疼痛,中度吞咽困难,能进流质或软食。

Ⅲ级:片状黏膜炎,占照射区面积50 %,重度疼痛,重度吞咽困难,仅能进流食。

Ⅳ级:片状黏膜炎,占照射区面积 50 %以上,有出血和坏死,需要停止放疗以及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

2结果

放疗结束时,两组患者均无出现Ⅳ级放射性粘膜损伤。观察组中Ⅰ级放射性咽炎较对照组多(p0.05),Ⅲ级放射性咽炎较对照组少、对照组发生11例Ⅲ级放射性咽炎(p

3讨论

放射性咽炎是由于粘膜接受高能量的放射线,直接损伤人体粘膜组织细胞DNA分子,导致可逆或不可逆的DNA合成和细胞分化障碍,引起细胞突变,并由这些组织的基本病变而引起一系列的粘膜反应和损伤[5]。鼻咽癌病人放射治疗因照射部位组织粘膜较细,口腔不易暴露,加上进食时食物的摩擦损伤,食物残渣停留在口腔的影响。几乎所有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口咽炎。研究表明:部分患者粘膜照射20Gy/10F就可形成粘膜充血红斑,30-50Gy/15-25F可形成粘膜溃疡和剥脱。若放疗期间出现Ⅲ级以上放射性粘膜炎,往往需要暂停放疗,给予止痛、消炎修复粘膜处理。严重的口咽炎不但增加病人的痛苦及治疗费用,而且因放疗的中断可能会影响肿瘤的局部控制和生存质量。所以在鼻咽癌患者放疗中,减少严重放射性粘膜炎的发生,保证全程放疗顺利完成尤为重要。

金因肽能加速创面肉芽组织生成和上皮细胞增殖,促进急性放射性粘膜炎创面的愈合。本方法表明:由护士亲自为病人执行喷药,能充分暴露创面,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创面局部,能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加速创面愈合。降低Ⅱ度Ⅲ度放射性咽炎的发生。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避免了因放射性咽炎而暂停放疗,保证了放射治疗的顺利进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志玲,陈朝红.鼻咽癌患者放疗的观察及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4;29(6):343~344

[2]吴少雄,赵充,卢泰祥等.总治疗时间延长及疗程中断对鼻咽癌连续放疗疗效的影响. 癌症,2000;19(10):923-926

放射治疗的方法篇11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9)09(c)-0124-03

放射治疗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科目,学生除了学习放射物理和放射生物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临床医学的基础,对疾病的临床表现、侵袭特点、治疗转归深入了解,同时又涉及解剖学、影像学等交叉学科内容的运用[1]。放射治疗实践课是在学生结束对肿瘤学放射治疗理论课程学习后安排的实践课程,旨在帮助同学通过临床实践全面认识放射治疗的原理和实施流程,对所学理论知识加深理解。放射治疗实践课时少,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让同学在“看、听”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该院在临床医学本科四年级学生放射治疗实践课程中,探索应用翻转课堂结合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为提高放射治疗实践课的教学效果,摸索科学合理并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打下了良好基础。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15级临床医学系本科生参加放射治疗实践课程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名,共30名。经本人同意后,实验组为翻转课堂结合CBL组,对照组为LBL组。两组均由具有副高级职称且具有带教经验的临床医师带教,现场教学部分由放射治疗物理师和技术员协助教学。教学时间每周1次共2次,每次2h。

1.2教学方法

1.2.1教学准备教学开始前1周,实验组的带教老师将准备好的视频提交科室教学小组讨论,视频内容主要包括放射治疗的设备、原理和实施过程,科室教学小组对视频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科学性、时效性进行质控;选取临床典型病例(鼻咽癌和宫颈癌病例各1例),LBL组带教教师根据病例准备授课教案,并针对教案提出若干问题,问题主要围绕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放射治疗学的内容;实验组带教教师根据病例准备讨论提纲,提纲中重点部分是放射治疗的原则和适应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问题,给出重要参考文献以便学生学习。授课前3d,带教教师将病例和授课教案或视频和讨论提纲分别发给两组学生熟悉了解,LBL组学生熟悉教案,准备问题答案,实验组学生学习视频,根据讨论提纲熟悉知识点,查阅资料准备讨论内容。

1.2.2教学安排(1)放疗中心现场教学:在第1课时,两组同学由带教老师带领,在放疗中心现场教学。由放疗中心物理师协助讲解放疗中心结构设计和放射治疗实施流程,由放疗中心技术员协助讲解演示放疗设备和体模等体位固定装置,此过程中带教老师结合现场情况带学生回顾放射治疗的基本概念,包括直线加速器、治疗计划系统、放射防护等。教学时间约30min。

(2)课堂教学:①对照组:采用LBL教学法,教师在结束现场教学后进行集体授课,授课内容包括两部分,第1次课的剩余时间,教师以PPT形式复习放射治疗理论知识,布置课后作业;第2次课讲解示教病例,鼻咽癌和宫颈癌病例各1个,重点讲解放射治疗的原则、放疗计划的设计、靶区和剂量处方以及计划评估要点,还包括对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及随访。②实验组:采用翻转课堂结合CBL教学法,现场教学结束后,带教教师带领学生对视频教学内容进行回顾,教师针对视频内容及现场教学中涉及的知识提出问题,将同学分为3组,引导同学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问题阐述,由教师进行点评。第2次课以病例讨论为主,带教教师回顾病例,提出问题,问题重点围绕放射治疗的原则、放射治疗的靶区和剂量,治疗效果的评估,不良反应的处理和患者的随访,以便学生更好地讨论。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阐述对提纲中的问题及病例的看法,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和讨论情况,进行启发和引导。最后部分进行角色扮演,角色包括患者、放疗医生、放射物理师和技术员,学生进行角色分工,展示放射治疗的实施过程以及各个角色的职责。教师对展示过程进行点评,结合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对放射治疗的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和回顾。

1.3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在课后进行,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涵盖8个方面,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回答“是”“否”或“不确定”,总结问卷结果反映学生对教学的看法,鼓励学生以文字形式写下对教学的感受和建议。

2结果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高达93%的实验组同学认为翻转课堂结合CBL教学方法适合放射治疗实践课教学,对该教学模式感兴趣。翻转课堂结合CBL教学方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同学的学习参与感和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见表1)。有12名同学写下了自己对教学过程的感想,学生对翻转课堂结合CBL教学方法的主要意见是:现场教学时间短,参考文献和视频资料来源不充分,课前和教师沟通不足等。有同学对教学时间安排提出建议,目前放射治疗实践课程是安排在肿瘤学课程全部结束后,建议将放射治疗实践课程和放射治疗理论课程之后,衔接更紧密,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对照组采用LBL方法教学的同学认为该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同学的学习参与感和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比例均为80%(12/15),低于实验组。

3讨论

放射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影像学等交叉学科的发展,以及放疗设备、质量控制等的进步,以精准治疗为特点的现代放疗技术迅速发展。放射治疗实践课程安排在放射治疗理论学习之后,旨在通过临床教学,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现代放疗技术的原理和实施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运用的能力[2]。既往的放射治疗实践课程的基本模式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是课堂部分,带课教师以PPT的形式对放疗的原理、放疗设备和流程进行讲解,然后进行现场教学,带领学生参观放疗中心的设备,现场讲解放疗流程,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课程模式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差、机会少,“走马观花”的状态让学生普遍感到无所适从,课程结束后对所见所学并无深刻印象。该研究旨在探寻有效提高放射治疗实践课程效果的教学模式,为优化带教方法提供依据。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视频的方法将传统教学中课堂授课的部分移到了课前,由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学习教学内容。课堂上,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可以通过主题讨论进一步提高对学习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教师起组织和引导作用,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充分的互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能在此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更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和帮助[3-5]。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放射治疗实践课程中,让学生在课堂前对教学相关内容有所了解,之后在课堂上对主要知识点进行回顾和讨论,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也可以提高现场教学的效果。

翻转课堂的重点并不是教学内容的视频,而是实现教师和学生课堂上的角色转换,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所以课堂的讨论至关重要,怎样优化课堂内容的安排,提高学生的兴趣是教学研究的重点。CBL教学法选取典型的临床案例,以问题为索引,以相关知识点为支撑,改变师生角色,强调课堂讨论,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是目前医学教育特别是临床医学教育中常用的教育方法[6-8]。将CBL教学法运用到放射治疗实践课程中,将放射治疗的优势与特点、治疗原则、不良反应与实际病例相结合,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放射治疗的理解,帮助学生拓展临床思维,提高临床能力。

放射治疗的方法篇12

1.2方法:对照组仅仅接受放射治疗,放射治疗:1例胸腺癌放射总剂量为60Gy;3例乳腺癌中位总剂量48Gy[(45~50)Gy];4例食管癌常规放射总剂量65Gy;32例肺癌,其中9例放射治疗中位总剂量60Gy[(30~76)Gy],16例先常规放射治疗后适形放射治疗,中位总剂量为74Gy[(65~76)Gy],7例全程适形放疗中位总剂量72Gy[(40~74)Gy]。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在放射治疗期间口服川芎嗪片3粒每次,150毫克/次,每天3次,至放射治疗结束。放射治疗结束后第3、6个月各随访1次,随访内容:临床症状:主要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及干咳症状。观察内容: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放射治疗前后的血浆TGF-β1含量,试剂由Biosource(USA)提供;肺功能:放射治疗前和放射治疗后第3、6个月各检查1次。测定内容为: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CO弥散量(DLCO)、肺总量(TLC)。以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表示测定结果。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资料数据,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运用χ2检验。

2结果

2.1放射治疗前、后血浆TGF-β1变化:对照组放射治疗前血浆TGF-β1为(4.48±2.40)ng/mL,放射治疗后为(11.70±5.48)ng/mL,观察组组放射治疗前血浆TGF-β1为(4.45±1.76)ng/mL,放射治疗后为(5.79±2.88)ng/mL,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2,P<0.001),具体见表1。

2.2放射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两组完成肺功能随访各为19例。放射治疗后6个月对照组CO弥散量明显下降者(下降幅度>25%)占63.2%(12/19),观察组占31.6%(6/19),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9,P<0.05)。两组放射治疗后第3、6个月FEV1、FVC、TLC变化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放射性肺损伤:按RTOG/EORTC系统评定急性及晚期放射性肺损伤分级:对照组晚期放射性肺损伤1级19例,急性放射性肺炎3级1例,3级1例,观察组急晚期放射性肺损伤1级20例,性放射性肺炎2级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