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质量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3-19 23:32:37

汽车质量论文

汽车质量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P6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工程基本概况

某大型汽车制造厂总装车间建设工程(以下简称本工程),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开发区,总建筑面积约10.86万平方米,上部主体采用钢结构,基础采用桩基础,桩型为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管桩,建成后将用于某知名汽车厂商总装生产线专用车间,承担汽车装配、焊接及总成等任务。本工程由某建设集团第七工程处承建,施工现场长1200米,宽700米,占地面积约84万平方米,包括工程本身占地面积12.37万平方米,现场办公、生产及生活设施等临建占地面积0.73万平方米,各区之间分区围墙约3930延米。本工程2011年6月21日开工建设,预计于2013年7月30日完成并交付使用。

事故概况

2011年8月11日13点37分左右,新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某建设集团第七工程处某大型汽车制造厂总装车间建设工地突起大风,风力约11级,瞬时最大风力达到13级,持续时间约11分钟,致使现场生产及生活附属用房、围墙、临时供电线路等临建设施倒塌、损坏严重,机械设备、施工材料不同程度受损,三人轻微伤,酿成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事故造成的损失

本次事故发生约2小时后,现场立即组织由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质检及安检部门、建设、承建、管理、监理等单位参加的事故调查组展开调查。经调查组初步调查,本次事故共造成现场临建房屋倒塌1栋31间约500平方米,材料仓库1栋19间约300平方米,围墙倒塌约396延米,供电线路损坏1200米,损失或损坏材料约3.9吨,损伤或损坏已进场施工机械11台套。万幸的是,事发时处于当地午餐时间,大批人员因返回乌鲁木齐市区用餐尚未进场,除造成3名值班人员轻微伤外,未造成人员更大伤亡。经初步统计,本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约56.65万元,3人轻微伤,工期延误约31天。

四.事故发生原因初步分析。

经现场事故调查组初步分析,造成本次事故原因如下:

本次大风超出当地正常气象范围。据当地气象资料记载及统计,一般情况下,乌鲁木齐开发区一带发生11级以上大风的概率相当低,本次大风偶发因素较大,严重超出预期,特别是瞬间风力达到了13级,更是当地数十年来未遇,这是本次事故发生的客观原因;参建单位经验不足,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设计原因。现场查看设计图纸发现,所损坏的建筑物,设计由承建单位承担,图纸粗糙,签字盖章不全,很多构造节点基本都是按照内地标准设计,完全没有结合当地情况,这是造成本次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内容有:①基础埋深浅。②钢柱断面过小且柱距较大。③节点连接计算有误。④现场建筑物总体布局不当。

承建单位现场管理原因。主要包括:

①事故发生于工程建设早期,人员正在陆续进场,特别是一些主要的管理人员尚未完全到位,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各项作业制度、工作流程、验收程序等尚未成型,大多数时候作业处于失控状态;加上从思想上没有充分重视,管理上的漏洞相当多;②选择分包单位不当。③工期安排严重不合理。④总包单位对分包单位没有尽到管理责任。

五.与本次事故相关的资料等(附照片,其他见附件)

六.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

①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立即发出停工令,要求停止现场一切作业;②立即按照规定向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③立即采取措施,抢救人员,抢救设备物资材料。④按照规定,立即组成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调查损失情况,分析原因,查找责任,制定整改措施。

七.处理本次事故的依据

①本次事故的实况资料,包括时间、地点、部位、过程、事故后续发展情况、人员伤亡情况、经济损失情况、工期延误情况等;②有关的合同及合同文件,主要包括施工总包合同、分包合同、材料采购供应合同、监理合同及其补充约定等;③有关的技术文件和资料,包括图纸、技术文件、档案、施工记录、监理记录、材料证明文件、实验报告、验收记录、事故发生后的观测记录等;④与本次事故有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范规程等。

八.事故处理方案

①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事发后所有受损建筑物、构筑物进行鉴定,根据鉴定结果,确定事故中倒塌部分按照相关标准重建,事故受损部分中约210平方米房屋、190延米围墙不能加固也应推倒重建,受损部分约270平方米房屋、97延米围墙加固后可以投入使用;

②指令承建单位必须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并完成受损建筑物、构筑物重建、修补、加固等设计工作,并应充分考虑当地特殊情况;

③指令承建单位废除临建建设的分包合同,由自身施工队伍或者委托有资质的施工队伍承建并完成重建、受损建筑物、构筑物的处理工作;

④指令监理单位,认真履行监理责任,严格审查分包单位,严格审查作业文件,严格控制施工工程,严格履行验收手续,确保工程达到标准;

⑤指令建设单位,重新计算并核定建设工期,对不合理要求进行修改,必须确保合理施工工期,不得随意压缩;

⑥指令各参建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各自写出本次事故报告,认真分析自身原因,查找管理漏洞,接受教训,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九.对处理结果的检查鉴定的验收

2012年9月8日,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下达复工令,各参建单位接到处理报告后,历时约45天左右,完成部署的各项工作,现场恢复正常施工状态,本次质量安全事故处理结束。在整个处理过程中,承建单位管理体系到位,必要的人员及设备到位,作业措施合理有序。监理单位严格履行职责。经各单位共同按照国家标准验收,整个工程达到设计标准,满足使用要求,可以投入使用。

十.本次事故处理结论

经调查组研究后一致认为,本次事故属于严重质量安全事故,事故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但主观原因是主要的。作为建设单位,给定的工期过于紧凑不合理,负有一定管理责任;作为监理单位,建设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监理不到位情况,特别是对分包单位的审查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负有监理责任;作为承建单位,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严重不健全,施工现场管理严重不到位,特别是违规选定分包单位且疏于对分包的正常管理、监督和指导,致使现场失控,酿成事故,是本次事故的主要责任单位。

汽车质量论文篇2

本文针对PDCA的汽车产品研发过程及质量管理研究,将从汽车产品研发过程及质量管理问题定位入手,结合汽车产品研发过程及质量管理问题产生原因,提出优化汽车产品研发过程及质量管理的思路。最后,本文将基于PDCA的视角,对汽车产品研发过程及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展开论述。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我国的汽车产品研发过程及质量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性建议。

一、汽车产品研发过程及质量管理问题定位

汽产品研发过程及质量管理问题定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客户的满意度较低。满意度不高的根本原因仍然在于汽车在研发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级别的质量缺陷,同时质量缺陷也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第二,质量目标落实效果不佳。这体现在汽车研发中,没有将产品质量作为最高追求,汽车在研发过程中的生产能力和质量监管能力不足。第三,质量管理文件及程序混乱。主要体现在汽车研发及质量管理体系的控制混乱,以及日常质量管理程序混乱。第四,管理职责落实不到位。体现在质量体系与企业发展契合程度不高,质量方针与企业战略目标不一致,管理评审缺乏有效执行。第五,生产风险控制不足。体现在汽车研发过程的审核缺失、设备状态不佳、产品投放程序混乱等。

二、汽车产品研发过程及质量管理问题产生原因

汽车产品研发过程及质量管理问题产生因素由以下部分组成。第一,质量管理组织结构方面。具体包括质量管理制度、消除质量隐患的质量文化理念、质量责任的履行、质量监督情况等。第二,人员因素。包括员工的受教育情况、员工对汽车研发及质量要素的把控、员工的技术水平及操作熟练程度等。第三,机械设备的因素。包括机械设备的管理执行、机械设备的质量、机械设备的购买时间与保养维护。第四,材料因素。包括材料质量控制、半成品质量控制、构配件质量控制。第五,工作环境的因素。包括汽车生产车间的清洁度、材料仓库的温湿度等。

三、优化汽车产品研发过程及质量管理的思路

优化汽车产品研发过程及质量管理的思路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是对于汽车研发流程及质量管理的优化流程的设计。在此过程中,要以PDCA为质量管理思想为全面指导,设计产品质量管理流程。其流程包括汽车高质量研发、质量管理计划、质量管理行动、质量管理检查、质量管理处理。另一方面就是基于PDCA的汽车产品研发过程及质量管理,进行相应的体系建设,以下内容为详细论述。

四、基于PDCA的汽车产品研发过程及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一)制定汽车产品研发及质量管理计划

制定汽车产品研发及质量管理计划,就是通过具体的流程与方法保证汽车的质量管控。保证产品研发各个流程工作的规范化与程序化,使之遵循一定的规律,不断完善细节,提供更全面的把控。从项目的目标设定开始,根据PDCA质量管理思想,制定出最佳方案和对策。并按照此管理计划与流程工作[1]。

(二)汽车产品研发及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

汽车产品研发及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是计划阶段完成后的实施阶段[2]。此阶段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督,贯穿PDCA质量管理体系,对质量体系中出现的质量缺陷,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通过对结果的检查,以及数据的采集,将计划落实到位。与此同时,设定好关键质量控制点与全面文档管理点。

(三)汽车产品研发及智联管理的检查

汽车产品研发及质量管理的检查,主要是根据内部PDCA质量体系,以及外部质量体系审核方式进行的,分析实施过程数据,对比制定的预期目标,若达成就实施结果确认。若未达成就要寻找差距,不断修订方案对策,指导与下一个PDCA相符合。汽车研发企业质量管理检查工作的程序包括周期性检查、阶段性检查、记录性检查及事后评估。

(四)汽车产品研发及质量管理的处理

汽车产品研发及质量管理的处理,是在质量管理计划、执行、检查阶段结束后,按照检查结果获得相应的结论,并经过分析与总结后,将质量管理经验进行标准化,归纳到企业的档案中,同时对遗留质量问题,采取新一轮PDCA循环,处理其问题直到闭环解决,以此提升产品质量管理效能。

五、结论

PDCA质量循环管理思想的建立,使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得到了优化和改善。本文针对PDCA的汽车产品研发过程及质量管理研究,是从汽车产品研发过程及质量管理问题定位入手,结合了汽车产品研发过程及质量管理问题产生原因,提出了优化汽车产品研发过程及质量管理的思路。最后,本文基于PDCA的视角,对汽车产品研发过程及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流程展开了论述。包括制定汽车产品研发及智联管理计划,汽车产品研发及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汽车产品研发及质量管理的检查,汽车产品研发及质量管理的处理等重要内容。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我国的汽车产品研发过程及质量管理水平提供一份借鉴。

汽车质量论文篇3

关键词 新环境;汽车驾驶;教学质量;有效途径

汽车驾驶教学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系统教学工程,它不仅要求学员掌握汽车驾驶理论知识,还需要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一定的汽车驾驶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员达到一个合格驾驶员的驾驶水平。然而目前我国驾校良莠不齐,严重制约了汽车驾驶教学质量,如何提高汽车驾驶教学质量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汽车驾驶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学习汽车驾驶的人数越来越多,汽车安全交通事故也比较多发,在这一形势下为了保证驾驶员本身以及其驾驶安全,应从根本入手,找到影响汽车驾驶安全的根源,汽车驾驶教学对汽车驾驶的安全性具有直接性影响,目前我国汽车驾驶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驾驶教学理念及方法亟待创新

在当今新环境下,我国对汽车驾驶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汽车驾驶教学理念及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驾驶员的要求,甚至诸多驾校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广收学员,而对学员是否熟练掌握汽车驾驶技巧却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这种现象从汽车驾驶教学理念的出发点上就存在着本质性错误,很多驾校将驾驶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了教学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上,而不是驾驶教学本身。部分驾校虽然开展了驾驶教学训练活动,但只是让学生对汽车驾驶教练所演示的驾驶操作进行重复,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驾驶教学。

2.汽车驾驶教练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在汽车驾驶教学中教练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汽车驾驶教学质量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在教练的驾驶教学质量。驾驶教练员是一种专业性相对较强的行业,不仅需要其具备扎实的驾驶教学理论知识,还需要其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及责任感,现在很多驾驶教练对自身工作职责没有一个客观全面的思考认识,在驾驶教学活动中一味按照自身驾驶经验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并没有考虑教学方式是否适合学生,满足学生的需求。

3.驾驶教学时间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

驾驶教学时间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现在很多驾校都没有对驾驶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安排。由于每个驾驶学员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距离驾校较近的学员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在汽车驾驶训练上,而有些学员是在工作之余考驾照,去驾校训练的时间较少,有些较忙的学员一个月只能够训练一两次,这样根本达不到汽车驾驶训练的目的,也很难成为一名合格汽车驾驶员的基本要求。

二、新环境下提高汽车驾驶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对驾驶学员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知识普及

汽车驾驶教学中要考虑行人、路况、天气及车辆等多种因素,驾驶环境比较复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交通事故,为了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首先在汽车驾驶教学中引导学员树立驾驶安全意识,对学员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知识普及。在汽车驾驶教学中应以“安全第一”为教学基本原则,重点培养学员的汽车驾驶安全意识以及对自身与社会的责任感。其次在驾驶教学中要端正学员的学习态度与习惯,使其形成良好的驾驶学习态度及驾驶习惯,为其以后汽车驾驶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

2.大力开展驾驶实践教学活动

驾驶教学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其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学员能够安全驾驶汽车。汽车驾驶教练要明确驾驶教学目标,在驾驶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员将驾驶理论知识科学融入到驾驶实践中,在实践中更好的诠释驾驶理论。在驾驶教学中教练应积极组织各种驾驶教学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员进行交通法规的学习以及汽车驾驶的实践演练,正确认识交通法规是实现汽车安全驾驶的重要保证。汽车驾驶教练在教学中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驾驶教学模式,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驾驶理论知识,应对驾驶考试,同时又能够积累一定的驾驶实践经验,为以后汽车驾驶做好充足准备。

3.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由于学员所处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及年龄阶段有所不同,因此其在性格特征上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容忽视。驾驶教练要想保证驾驶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应该根据每个学员的性格特征及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驾驶教学方式,严格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进行驾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出优秀的驾驶员。在驾驶教学的初始阶段学员的性格特征不会太快呈现出来,驾驶员应在教学中仔细观察每个学员的特点,循序渐进的有针对性的开展驾驶教学活动。另外在驾驶教学中应根据学员不同状况,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例如对于距离驾校较近的学员教学时间安排应该是一致的,而对于上班族学员的时间安排应该做出统一规划,以免影响驾驶教学整体质量。

三、总结

汽车驾驶教学质量受教练、学员、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整个汽车驾驶教学过程中,教练发挥着引导性作用。教练在汽车驾驶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员树立安全驾驶的意识,结合新环境下对驾驶员的要求积极改进驾驶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驾驶教学模式,提高驾驶教学质量的同时帮助学员积累一定的汽车驾驶经验。

参考文献

[1]张岩琛.试论如何提高汽车驾驶教学的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报,2012,8(27):172-173.

[2]王建华.提高汽车驾驶教学质量须突出“六个注重”[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1,2(35):153-154.

汽车质量论文篇4

【基金项目】本论文受安徽科技学院教研项目(X2012135)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43-01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调整,我国的汽车产业进入了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汽车自主研发的力度及能力不断增强,汽车试验被广大汽车企业越来越重视,汽车试验种类及数量激增,对汽车试验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状况对高校的汽车试验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目前我校正在开展应用性本科示范校的建设,提高汽车试验学教学质量符合我校的应用型本科建设的目标。

1.汽车试验学的课程特点

汽车试验学课程主要包括汽车试验基础、整车性能试验、汽车总成与零部件试验三部分,其中前一部分主要涉及测试技术与测试设备方面的知识,重在理论分析,后两部分是汽车与总成及零部件性能试验的内容、试验步骤、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评价等,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重在试验操作过程。

由以上分析可知,汽车试验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理论分析可以增强学生对测试技术及测试设备原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其理论素养。实践操作过程可以使学生掌握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的选择及使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不断改进,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汽车试验学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其教学目标与我校应用性本科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必须做好汽车试验学的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汽车试验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备课、课堂教学和试验教学等的相关环节,对比实际汽车试验工作,在汽车试验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内容滞后。实际工作中是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开展相关汽车试验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材发展滞后于国家标准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试验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关部门不断对国家标准进行更新,但是汽车试验教材由于受出版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对相关内容进行及时修改和更新,造成学生工作后不能很快适应,需要对相关标准进行重新学习和理解,这对于学生个人及相关的工作是非常不利的。

(2)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汽车试验受试验设备,试验场地等多方面的条件约束。学校虽然非常重视实验室建设,但是由于受资金不足影响,尤其汽车试验设备比较昂贵,一方面数量方面不足,而学生数较多,试验时只有少数同学能动手试验,其他同学只能旁观;另一方面设备种类有限,使得许多重要试验无法开展,学生只能从字面上了解相关试验内容及过程,没有直观地认识。大部分汽车性能试验是实车道路试验,对道路条件要求比较高,比如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必须在专门的试验场才能进行试验,这使得许多试验也无法开展。以上这些不利因素造成的最终结果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高,这与应用性本科教学工作要求是不相符的。

3.改进汽车试验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教学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汽车试验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实际试验工作的需求和教学心得,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以下解决措施:

(1)教材建设。紧跟测试技术和汽车试验技术的发展组织相关学科教师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在汽车试验基础部分,与机械测试技术方面的教师共同编写,以保证测试技术与测试设备方面的知识的先进性。在整车性能试验、汽车总成与零部件试验部分,积极联系企业的试验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以保证内容的实用性。在编写过程中,要以最新的国家标准为依据,保证内容的先进性。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要紧跟国家相关标准的状态,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

(2)备课要充分。备课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内容充分,例如在讲解某个汽车性能试验时,包括试验理论、方法、设备,数据处理以及试验结果分析评价等,使学生对试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更符合试验工作的具体需求;另一方面保证内容的连续性和先进性,查阅相关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例如汽车排放试验标准,从国Ⅰ到现在的国Ⅴ排放标准的制定和发展历史,现阶段我国采取的排放标准以及排放限值和发展趋势等,保留有益基础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充实新知识和新信息。

(3)积极增加试验项目。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利用现有道路条件开展相关试验,例如平整较长的校内道路、车辆稀少的新建公路或废弃的道路;另一方面改进试验手段,像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既没有试验设备,又不具备试验场地条件,可以运用多体动力学软件例如VPG、MSC.ADAMS、CARSIM、TRUCKSIM、SIMPACK等开展虚拟试验。在此基础上,积极联系相关企业或试验场,带学生参观相关试验过程,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改进教学手段及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在理论教学过程,辅以试验视频,例如在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的讲解中,增加汽车稳态回转试验、蛇行试验、转向回正试验的试验视频,或者将体积小、携带方便的一些试验设备直接引入课堂,现场进行试验仪器的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的讲解,例如汽车五组分排放分析仪、测量噪声的手持式声级计等,增加理论教学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调整理论学时和试验学时的分配,在整车性能试验、汽车总成与零部件两部分的教学中,减少理论学时,增加试验学时,在试验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最后,积极编写相应多媒体教学课件资料补充教材内容,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最新教学资料,并引导学生主动到相关网站了解汽车试验技术及相关国家标准的发展动态,以便学生课外学习。

根据汽车试验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特点,针对汽车试验学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教学质量的措施,包括教材建设、备课要充分、增加试验项目、改进教学手段及方式。通过这些措施使教学内容保持先进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关强,杜丹丰.汽车试验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2]尹安东.汽车试验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3]陈勇,张建荣,陶靖中.汽车试验学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工学院学报,1999,1(3):54-55

汽车质量论文篇5

0.前言

汽车修理劳动强度比较大,技术性很强,能胜任此项工作的人员不仅在修理汽车时一定保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而且具备一定的汽车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汽车修理技能,能够科学修理汽车故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汽车修理质量,延长汽车使用寿命,避免因为维修人员自身技术素质不足而造成的人为的汽车运行故障甚至由于机械故障引发的行车事故等。本文将在探讨汽车修理人员需要具备的技术素质基础之上,说明应当如何提高汽车修理人员的技术素质。

1.汽车修理人员需要具备的技术素质

1.1汽车的基本理论知识

作为一名汽车修理人员,首要的就是应当具备一定的汽车基本理论知识,只有具备了汽车基本理论知识,才具有上岗修理汽车的资格。汽车由无数的零部件组成,每一部件汽车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从而构成完整的汽车。因此汽车修理人员不仅要对汽车这一个整体有了解,还应当深入地认识和熟悉汽车的每一个部件、每一个零件,以及它们的作用和工作原理,否则,盲目地进行汽车的修理,就必然会影响汽车的质量和运行。

1.2汽车修理技能

汽车在长期的运行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故障,而如何检查和排除这些故障,就需要汽车修理人员有优良的修理技能来为汽车做检查、做手术。但是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非常规的问题,汽车修理人员按照正常的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进行油、电路检查,却发现不了故障所在,更不用提解决问题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汽车修理人员长期的工作经验和对汽车的了解程度进行“非正常作业”。针对汽车的奇怪故障,修理人员首先应当具有基本的修理技能,其次就是个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于基本技能和方法的熟练运用而获得的能力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汽车的故障进行科学分析,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创造性地处理汽车故障。

1.3长期工作积累的汽车修理技巧

针对不同的汽车类型,不同的工作条件,需要汽车修理人员具备相应的汽车修理技巧。汽车型号的单一或复杂,所需要配备的专用于拆装汽车零、部件等的维修工具多少不同。当就地修理小型的运输汽车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果汽车修理人员出现操作不当的失误,就会导致零部件的损坏等,从而导致修理时间和范围增大,修理时间加长。而具备长期工作经验和特殊的修理技术的汽车修理人员则会充分利用其内在储备的汽车知识,以技巧性的修理方法来处理李零部件的问题,这样不仅不会损害零部件的使用而且会节约修理的成本和时间。

1.4检测零部件使用时限的能力

汽车修理人员对于零部件或总成技术状况检验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汽车修理的总成本和质量,若果汽车修理人员对于汽车的零部件或总成技术状况做出错误的判断,一方面,如果该更换的零部件不更换,则会导致汽车故障的发生和汽车修理的成本;另一方面,如果不该更换的零部件未到使用年限而随意更换,则会造成材料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并且对于汽车本身来说并无益处。

1.5正确识别零部件并进行合理装配的能力

汽车的零部件外观相同,尺寸相同的情况较为常见,且此类零部件在装配的位置上,如上下部分、左右部分、正反方面、都几乎相同,且零部件之间并没有不协调,装错一个零部件也不会影响到下一个零部件的装配,因此极容易出现装配错误的情况,这些在汽车零部件装配中不应当有的失误就会造成汽车的故障,甚至危害汽车的运作,造成行车危险,产生行车事故,危及驾驶员与乘客的人身安全。

2.提高汽车修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建议

2.1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

目前汽车修理人员需哦修理的汽车大都是老的车型,因此其获得的修理技术也大都是老的汽车修理技术。在提高汽车修理人员技术水平的问题上,不能仅仅依靠在工作中的实际学习和老的汽车修理工人的传授,应当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汽车组装等的进步,系统研究新型汽车的工作原理和各种零部件的作用与组合,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应对汽车的修理工作。

目前汽车的车型更新速度极快,组装汽车的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作为汽车修理工人而言,应当尽快在短时间内掌握各种新车型的相关内容,并钻研具体的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汽车修理技术。

2.2善于总结汽车修理技巧

汽车在实际的运行中往往会因所处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故障,甚至是一些疑难杂症,在实际的修理过程中并不存在通法通则,这就要求汽车修理人员在工作之余善于思考和总结,分析所遇到的具体分体和最有效的修理方法,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提高汽车修理的技巧。如应当养成写汽车维修札记的习惯,将每天日常修理工作中所遇到的疑难杂症和有效的维修方法记录下来,既可以增强对汽车修理技巧的理解,也可以在进行汽车修理技术知识进行巩固和加强,提高实践的能力。

2.3充实知识素养,善于实践运用

汽车修理工作对于汽车修理人员的动手动脑能力要求极高,汽车修理人员应当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断提高个人的知识素养,掌握系统完整的汽车知识和汽车修理知识,并在熟记于心的基础上,善于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获得能力的提升。只有在循环往复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汽车修理技术体系。

2.4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汽车修理工作与其他的学习工作一样都需要在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中进行,这样才能得到学习效果的突飞猛进。因此,在工作中,汽车修理人员之间应当积极进行交流,营造良好的帮学氛围,通过团结协作不断增强自身的技术。

3.结语

汽车修理工作对于汽车修理人员来说是一项基本的工作,但是也需要极高的技术素养,在实际的工作中,汽车修理工人不仅需要具备完善的汽车基础理论知识和汽车修理技能,更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增强自己的技术素养,保证汽车修理的质量。只有在明确汽车修理对于自身的技术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加以完善,才能在日后的修理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成为一名合格的、成功的汽车修理人员。 [科]

【参考文献】

汽车质量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进口汽车市场经历了配额限制期、规范化期、快速增长期以及2012年之后至今的量化经营导致的供过于求状态。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整理的海关总署汽车商品进出口数据,2015年,汽车商品进出口总额1573.72亿美元,同比下降13.96%。 其中,汽车整车进口同比呈明显下降趋势,共进口110.19万辆,同比下降22.73%;进口金额450.88亿美元,同比下降25.98%。国内汽车制造业的快速成长,以及现阶段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市场风险,直接推动了中国进口汽车市场进入市场结构的深度调整期。其中,除了国家政策以及经济形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外,进口汽车频发的质量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大众消费者的强烈关注,并成为能否顺利度过调整期的关键因素。

一、进口汽车的质量安全现状

从历年口岸检验的数据来看,进口汽车口岸检出的不合格数量与汽车进口总量相较,占比不高,而且检出的不合格项目主要是一般的安全项,这反映出进口厂商在质量安全方面还是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新车对一般项目的合格性总体表现不错。另根据汽车消费网推出的2015年中国汽车品牌质量排行榜来看,进口汽车质量排名也比较靠前。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进口汽车质量安全方面仍然存在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进口汽车缺陷召回数量明显增长。近几年来,消费者对进口汽车的投诉量大幅度增加,进口汽车在我国召回的频次和数量明显增长。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开的数据,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共处置进口汽车缺陷1467例,涉及车辆60余万辆;实施召回84例,涉及车辆59.8万辆。近年来,进口汽车厂商对其商品的召回频次和数量的增加,分析其原因,一个方面的原因是生产厂家对工厂的管理,包括对中国标准的理解和贯彻方面,有需要加强的地方;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随着国内进口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进口汽车的质量问题愈加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第二,平行进口汽车问题诸多。所谓的平行进口汽车,是指未经品牌厂商授权,贸易商从海外市场买下,并引进中国市场进行销售的汽车,这种渠道因与品牌厂商授权国内经销渠道“平行”而得名。由于平行进口汽车不是针对中国市场设计的,不是按照中国的汽车标准要求生产的,所以导致诸多问题产生。一是车辆存在部分项目不符合我国标准要求的情况,如:缺少后雾灯,转向灯为红色,仪表盘为英里等。二是平行进口汽车因为没有经过正规的3C认证,油品和发动机的本土适应性是短板,会给车辆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2015年6月,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召回部分2015年款进口福特玛斯丹(Mustang)2.3L汽车,召回原因为当车辆燃油箱和/或燃油蒸汽管长期暴露在车辆底部高温下时,会引起相关部件老化,可能导致燃油渗漏。在此后的半年中,陆续有8家平行进口车销售企业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召回缺陷汽车产品总数200余辆。

第三,政府部门对进口汽车后市场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2014年,国家质检总局了关于进一步改进进口机动车辆质量安全监管、促进贸易便利化的通知,口岸监管部门按照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改革的要求,对进口汽车由原先的事前监管方式开始向事中、事后监管方式进行转变,但在如何建立进口车辆有效后续跟踪机制、落实汽车进口商主体责任、收集处置消费者对进口汽车产品质量投诉、推动与地方车管部门的信息交换等方面做法不一,需要进一步统一、明确并加以改进。

二、对进口汽车后市场质量安全监管的思考

以当前政府职能转变为契机,并结合笔者多年进行进口汽车质量监管的实践经验,本文提出运用质量管理中的“浴盆曲线”理论,探索进口汽车的质量变化规律,以“问题导向”为抓手,积极转变政府质量监管职能,构建进口汽车后市场的质量监管新模式,力图以“后市场监管”的方式为中国进口汽车市场构筑起一张全方位、高品质的质量监控网,为我国消费者建立一道汽车质量安全风险的防火墙。

(一)“浴盆曲线”理论与汽车质量生命周期

质量管理学中有一个经典理论――浴盆曲线理论(如图1)。人们在长期的质量实践中发现,大多数机器设备的失效率是时间的函数。如果取产品的失效率作为表征产品质量的特征值,以使用时间为横坐标,以失效率为纵坐标,就可以画出一条产品从投入到报废为止的整个寿命周期内质量变化规律的一条曲线,该曲线的形状呈两头高、中间低,称之为“浴盆曲线”(Bathtub curve)。从浴盆曲线至少可以看出两点:

第一,产品的质量问题贯穿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并不仅仅存在于某个阶段或某一时点;

第二,产品的失效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是在刚开始使用时,称为早期寿命期。此时产品刚投入使用,失效率较高,但随着产品工作时间的增加,失效率迅速降低。这一阶段失效的原因大多是由于设计、原材料和制造过程中的缺陷造成的,因此这一阶段的质量控制主要通过出厂检验和抽查验证进行控制。第二阶段是产品稳定使用阶段,称为使用寿命期。产品失效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质量问题多是在随机或偶然的情况下出现,但正是在这一阶段,产品设计缺陷、材料弱点、因为安全环境和使用不当产生的质量问题也才会逐步显现,这一阶段的质量控制主要通过检修进行控制。第三个阶段是产品耗损失效期,这一阶段产品失效率随时间急速增加,潜在的质量问题也集中地爆发出来,这一阶段的质量控制主要通过维修进行控制。

通过“浴盆曲线”理论,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汽车产品生命周期内的质量变化规律。汽车产品质量特性正如上述这一经典理论所言,质量问题贯穿汽车整个生命周期,其耐久性、稳定性的考查是评价汽车质量的重要环节。并不是新汽车出厂检验或口岸入境检验合格就意味着其质量可以高枕无忧,后续的市场质量监管与用户质量反馈信息将对汽车产品质量监管起着积极的作用。可见,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对汽车这类耐用性产品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二)进口汽车质量监管职能的转变

从更好地把好质量关与服务外贸经济的角度,职能部门应将自身对进口汽车后市场的质量安全监管定位为进口汽车质量市场公平且公正秩序的维护者与监管者,更加开放地面对进口汽车经销商及消费者群体。

所谓“后市场”质量监管,是指进口汽车从口岸经过查验、检验合格后,进入国内市场流通领域及之后的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管。按照以往的监管模式,口岸职能部门的监管重点仅限于汽车在口岸这个点上的质量查验,而很多潜在的质量安全隐患总是在汽车运行一段时间以后才会逐步显现或发现,因此口岸把控远远满足不了消费者对进口汽车质量安全监管的需求,必须将监控点向进口汽车经销商以及进口汽车使用消费者群体进行延伸,构筑进口汽车后市场质量安全监管的闭环管理防线。具体而言,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监管职能的转变:一是由响应式、被动式监管向主动式监管转变。改变原先出现召回、缺陷事故或企业提出要求才实施监管行动的做法,转变为积极投入到流通领域中,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由捕捉节点式信息向搭建大数据体系转变。原先进口汽车监管的主体数据源于口岸监管部门、召回或缺陷事件数据等,问题数据来源渠道不仅有限且呈现片段节点式特征,而后市场监管模式应当实现数据信息的延续性与完整性,建立进口汽车后市场质量监管的大数据体系;三是由点钻式监管向立体宏观思维转变。在上述两点转变的基础上,突破原有的批次检验格局,充分认知产品的自身特性,完善进口汽车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机制。

质量监管应以“问题”为导向,多渠道多方式从后市场领域探寻质量隐患。职能部门应构建与经销商“面对面”的沟通机制,通过与进口汽车4S店的互动,拓展沟通渠道,逐步建立起双方信息联动的互通机制,收集来自经销商所反馈的检修、维修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实现消费者质量反馈“零障碍”,针对消费者投诉反馈的进口汽车质量安全问题及时开展约谈、处置,有效解决问题,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构建进口汽车后市场质量监控网

第一,建立进口汽车信息数据平台,夯实后市场监管技术支撑能力。数据平台应当包括区域范围内进口汽车4S店监管档案信息、缺陷召回、“三包”、应急处理、消费者反馈和约谈信息库、进口汽车相关法规、召回监管和行政处罚等事件处理工作记录等。

第二,完善执法流程,规范进口汽车质量问题处置。成立进口汽车质量安全后续监管技术工作组,统一组织研讨、制定工作方案、统一进口汽车日常、“三包”、缺陷召回监管工作流程,通过约谈、现场调查、跟踪验证、媒体通报等有效方式,以实现工作的有效性与统一性为目标,协同做好进口汽车后续质量安全事件的有效处置与持续监管。

第三,对接口岸执法,优化进口汽车质量信息溯源体系。国内各指定进口汽车口岸应有效对接,逐步建立起有效且可操作的进口汽车质量安全追溯信息体系,形成网格化的信息互通平台,为进口汽车质量安全执法提供强有力的风险评估与管理的体系支撑。

第四,完善突发应对,构建进口汽车后市场质量监测预警体系。通过口岸进口机动车智能检验监管平台、CIQ2000系统、C-RAPEX信息系统等与4S企业监管的动态档案数据系统捆绑应用,开展数据分析与处理,获取关键数据点,开展质量风险数据的预测与研判;同时通过对数据平台的综合使用,扩展进口汽车后市场的质量监测渠道与方式,争取实现适时的风险预警,以利于第一时间启动相应的应急机制,保障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五,启动配套监管,注重进口汽车售后服务质量监管。目前我国汽车售后服务质量总体水平还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售后服务所存在的小病大修、过度保养等现象时有发生。为此,除了“三包”与召回,职能部门还应当同时密切关注汽车的售后检测与专业服务、保养与维修的供给与跟进,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监管企业对消费者的投诉处理与评价引导、企业自身的信息公开等多项评价因素,在促进汽车售后服务质量提升的同时做好行业的预警与通报,服务大众,合理引导大众科学消费。

三、对进口汽车后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几点建议

在进口汽车后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践中,往往会遇到的一些执法瓶颈与阻碍,为了能够进一步规范这项工作、提升执法的有效性,现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第一,从法律层面出台相关规范,为此项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在实际的执法监管过程中,发现一些执法行为会触及消费者或经销商自身的隐私或商业机密等,比如经销商应提交的数据信息资料等。其次,还存在着抗拒执法、调查受阻等特殊情况,目前尚无有效的法律法规对这些执法行为进行明确规定。因此,建议相关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出台相关的法规性文件,从立法层面对执法者与执法对象双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做明确的规定,为质量监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第二,汇众家之力,筹建全国进口汽车全闭环数据集成体系。进口汽车后市场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探索与实践工作刚起步,基层监管机构受辖区进口汽车保有量的限制,仅从辖区数据集成分析上获取汽车不合格或质量安全隐患的信息显然存在数据信息局限。为此,建议相关部门能够通过联动执法,建设全国进出口汽车全闭环质量数据集成体系,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对进口汽车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质量风险监测,及时发现或收集进口汽车的质量安全信息。

第三,积极应对经济新业态对质量监管工作带来的新挑战。跨境电商已成为当前外贸经济的重要贸易方式之一,给政府质量监管带来了新课题和新挑战。虽然目前进口汽车未成为跨境电商的商品之一,但是汽车产品的电商内贸方式已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这将对进口汽车后市场的监管信息及溯源渠道带来新的挑战,如何解析电商方式对质量监管带来的新问题,建议有关部门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技术接口和数据储备。

参考文献:

[1] 于智勇. 构建以消费者为核心的进口商品质量后市场监管机制[J]. 青年科学, 2014(8):180- 181.

汽车质量论文篇7

汽车驾驶教学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系统教学工程,它不仅要求学员掌握汽车驾驶理论知识,还需要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一定的汽车驾驶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员达到一个合格驾驶员的驾驶水平。然而目前我国驾校良莠不齐,严重制约了汽车驾驶教学质量,如何提高汽车驾驶教学质量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汽车驾驶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学习汽车驾驶的人数越来越多,汽车安全交通事故也比较多发,在这一形势下为了保证驾驶员本身以及其驾驶安全,应从根本入手,找到影响汽车驾驶安全的根源,汽车驾驶教学对汽车驾驶的安全性具有直接性影响,目前我国汽车驾驶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驾驶教学理念及方法亟待创新

在当今新环境下,我国对汽车驾驶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汽车驾驶教学理念及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驾驶员的要求,甚至诸多驾校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广收学员,而对学员是否熟练掌握汽车驾驶技巧却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这种现象从汽车驾驶教学理念的出发点上就存在着本质性错误,很多驾校将驾驶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了教学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上,而不是驾驶教学本身。部分驾校虽然开展了驾驶教学训练活动,但只是让学生对汽车驾驶教练所演示的驾驶操作进行重复,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驾驶教学。

2.汽车驾驶教练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在汽车驾驶教学中教练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汽车驾驶教学质量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在教练的驾驶教学质量。驾驶教练员是一种专业性相对较强的行业,不仅需要其具备扎实的驾驶教学理论知识,还需要其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及责任感,现在很多驾驶教练对自身工作职责没有一个客观全面的思考认识,在驾驶教学活动中一味按照自身驾驶经验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并没有考虑教学方式是否适合学生,满足学生的需求。

3.驾驶教学时间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

驾驶教学时间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现在很多驾校都没有对驾驶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安排。由于每个驾驶学员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距离驾校较近的学员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在汽车驾驶训练上,而有些学员是在工作之余考驾照,去驾校训练的时间较少,有些较忙的学员一个月只能够训练一两次,这样根本达不到汽车驾驶训练的目的,也很难成为一名合格汽车驾驶员的基本要求。

二、新环境下提高汽车驾驶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对驾驶学员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知识普及

汽车驾驶教学中要考虑行人、路况、天气及车辆等多种因素,驾驶环境比较复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交通事故,为了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首先在汽车驾驶教学中引导学员树立驾驶安全意识,对学员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知识普及。在汽车驾驶教学中应以“安全第一”为教学基本原则,重点培养学员的汽车驾驶安全意识以及对自身与社会的责任感。其次在驾驶教学中要端正学员的学习态度与习惯,使其形成良好的驾驶学习态度及驾驶习惯,为其以后汽车驾驶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

2.大力开展驾驶实践教学活动

驾驶教学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其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学员能够安全驾驶汽车。汽车驾驶教练要明确驾驶教学目标,在驾驶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员将驾驶理论知识科学融入到驾驶实践中,在实践中更好的诠释驾驶理论。在驾驶教学中教练应积极组织各种驾驶教学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员进行交通法规的学习以及汽车驾驶的实践演练,正确认识交通法规是实现汽车安全驾驶的重要保证。汽车驾驶教练在教学中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驾驶教学模式,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驾驶理论知识,应对驾驶考试,同时又能够积累一定的驾驶实践经验,为以后汽车驾驶做好充足准备。

3.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由于学员所处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及年龄阶段有所不同,因此其在性格特征上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容忽视。驾驶教练要想保证驾驶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应该根据每个学员的性格特征及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驾驶教学方式,严格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进行驾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出优秀的驾驶员。在驾驶教学的初始阶段学员的性格特征不会太快呈现出来,驾驶员应在教学中仔细观察每个学员的特点,循序渐进的有针对性的开展驾驶教学活动。另外在驾驶教学中应根据学员不同状况,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例如对于距离驾校较近的学员教学时间安排应该是一致的,而对于上班族学员的时间安排应该做出统一规划,以免影响驾驶教学整体质量。

三、总结

汽车驾驶教学质量受教练、学员、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整个汽车驾驶教学过程中,教练发挥着引导性作用。教练在汽车驾驶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员树立安全驾驶的意识,结合新环境下对驾驶员的要求积极改进驾驶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驾驶教学模式,提高驾驶教学质量的同时帮助学员积累一定的汽车驾驶经验。

【参考文献】

[1]张岩琛.试论如何提高汽车驾驶教学的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报,2012,8(27):172-173.

[2]王建华.提高汽车驾驶教学质量须突出“六个注重”[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1,2(35):153-154.

汽车质量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227-03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随着高职办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对高职的质量做出切合实际的评价成为教育界急待解决的课题。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市场人才紧缺,高职汽车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跟未来的就业有着直接的联系。高职汽车专业课程具有理论知识复杂、实践能力要求高等特点,因此保障高职汽车专业课程的质量,是一个重要的探讨课题。

一、明确的教学目标对高职汽车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保障

针对汽车专业,如汽车维修、汽车制造、汽车销售等各个专业的特点和就业导向,要有完善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专业行业的特点,要能够系统合理地安排专业课程内容,提出相应的课程要求,全面培养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懂技术、会技术且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社会分工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对于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目标应着重于对汽车的组成及零部件的拆装、修理、故障特性及排除,而对于汽车销售专业的教学目标应着重于对汽车的组成及零部件的性能特点。

二、实用的教材对高职汽车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保障

完善的教学目标下要有实用的教材。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就业导向需要教材要紧密结合实际生产及行业的要求,汽车专业课程教材的针对性和内容实用性就是对教学质量的又一个重要的保障。另外结合实际的发展,还要注重教材的更新。目前,各个汽车研发部门和制造部门都在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研发和制造新车型、新设备、新技术,这就要求在汽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教材内容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保障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够适应行业的需求,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需求。教材的选择首先要保障知识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其次,教材可以结合行业及经验丰富的相关人员的知识内容来选择。另外,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结合专业的特点,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处理,同时要能及时地补充实用的知识。

三、有效的教学方法对高职汽车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保障

在以往的课程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们在近几年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希望在教学中有所突破。现代教学方法中行动导向法备受高职院校的推广和重视。所谓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教学。通过行动的导向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将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三者有效地结合,使得理论与实践很好地联系起来。下面来谈谈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几种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

1.行动导向教学法中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案例教学法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选择一些和课程相关的、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和案例,通过详细分析案例中出现的问题,逐渐渗透相关的理论知识,用案例的现实情况来说明理论的用意,增强学生的理解意识,这样,不但符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出理论的规律,也在每次的案例分析中加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争论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行动导向教学法中角色扮演法的实践与思考。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每阶段的理论知识学完后,可专门设计一节角色扮演的课程。例如在学完现场勘查和车损理赔这一节的知识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让他们能够设身处地的想着不同身份、不同处境应该如何面对。通过这种方式的锻炼,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还能在扮演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如问题分析能力、情景应变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反映能力等,为以后的就业提前打好基础。

3.行动导向教学法中小组合作法的实践与思考。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学生分组来完成汽车总成或者零部件的拆装、检测、维修、定损以及案例的查找或者角色的扮演等任务。通过这种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融洽了师生和生生关系,也促进了学生们的团结意识和责任意识。

四、教师能力对高职汽车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保障

汽车质量论文篇9

1 襄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现状分析

作为“产业襄阳”的龙头,如今,襄阳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正朝着“三个百万”(100万辆整车、180万台发动机、200万根车桥)而奋进,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综合示范区和享誉国内外的汽车名城。

作为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襄阳市高新区近年来积极打造现代化汽车产业链,并已经得到众多知名汽车品牌的青睐。“十二五”期间,东风股份公司将投资70亿元使整车生产规模在2015年达到60万辆。神龙汽车公司襄阳工厂现已启动50万台的变速箱项目,并进行70万台发动机的扩产,到2015年,可形成120万台发动机的产能。龙头产业的“襄阳力量”,还引来了国际大型汽车产业集团的关注,法国标致雪铁龙公司、美国康明斯公司、日产公司、日本康奈可公司、美国德纳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等多家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已先后在襄阳大规模投资,形成了以整车及零部件研发、试验、制造、物流、贸易和文化为主体的汽车产业链。目前,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初步形成以整车制造为龙头,涵盖电池、电机、控制系统等核心关键技术的完整产业链,形成涵盖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及动力电池、电动机、控制系统三大核心配件的“两纵三横”产业格局。

2 国内外汽车业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度量研究

2.1汽车物流服务质量

国内外学者对汽车物流服务质量的研究大都是制造企业对TPL的选择指标研究。Prakash构建了印度汽车业物流服务质量与客户忠诚度、客户满意度、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绩效的模型关系,并通过印度3家汽车制造商156份样本进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信效度良好,与假设的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拟合;Nozick提取汽车业运作中的库存、运输、服务质量、分销中心选址变量对企业运营的影响,研究得出服务质量对运营绩效有显著影响。国内关于汽车业TPL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一业务流程的物流能力和选择物流服务提供商两大领域:如分别在供应物流、逆向物流、整车物流、配件物流、循环取货中某单一业务流程下,描述其物流过程,提炼TPL应具备的物流能力。

2.2物流服务质量度量的相关研究

关于物流服务质量的度量国外主要是基于三种理论进行度量:基于客户视角出发的客户满意度理论、基于客户视角出发的客户感知质量理论和基于成本和利润视角出发的绩效管理理论。通过定性研究,了解DLA客户需求,确定物流服务质量维度;通过定量方法提炼和修正后,得出人员沟通、订单释放、信息质量、货品质量、货品完好程度、订购过程、误差处理、货品精确程度和时间性9个维度。因此,TPL可以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使其快速发展,从而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对企业物流服务质量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研究。许秀峰根据业务发生的前后时间关系建立指标体系,分别是业务发生前因素、业务发生中因素和业务发生后因素;朱传波和詹文友从产品、运作和服务3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主要有产品的可得性、运作绩效和服务的可靠性;李凤廷等将客户分为交易型客户和关系型客户,并以其为导向,构建物流服务质量模型;叶海虹等根据企业物流系统的质量定义及其特点,从直接和间接两个角度建立指标体系,主要涉及生产物流质量、物流服务质量和物流信息化质量等。

3襄阳市汽车业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度量研究总结

综上所述,本领域研究的方法一般为实证研究。目前研究的趋势是进一步向两个方向延伸:①将全行业分析细化到单一行业;②融入新技术扩展物流服务质量模型。尽管对物流服务质量度量研究较多,但大多是面向全行业的研究,针对单一行业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汽车行业TPL的研究更少。尽管国外有汽车业物流服务质量的案例研究,但襄阳汽车业TPL又与国外的存有差异。众所周知,服务质量的度量与经济环境、行业特点、运作流程等是息息相关的。未来,襄阳将充分发挥产业优势,进一步加大汽车产业招商力度,一方面重点抓好对重大汽车项目引进,积极跟进一批重大汽车产业项目;另一方面注重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瞄准欧美、日韩等汽车产业发展的先进地区,主动出击、加强联系,通过开展中介招商、以商引商、专题招商活动,积极争取国内优质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来投资。因而基于襄阳当地汽车行业的现状,深入进行TPL服务质量度量的研究对襄阳汽车业TPL的研究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Lin Y, Pekkarinen S. QFD-based modular logistics service design [J].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2011, 26(5): 344-356.

[2]Prakash G. Service quality in supply chai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Indian automotive industry [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1, 16(5): 362-378.

[3]Rao S, Goldsby T J, Griffis S E, et al. Electronic Logistics Service Quality (eLSQ): Its Impact on the Customer's Purchase Satisfaction and Retention [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11, 32(2): 167-179.

汽车质量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188-01

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灌输教育与学历教育是最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样,在汽车维修教学中,这两种教育也概莫能外。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汽车维修技术亦然。然而,在汽车维修教学中,传统汽车维修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气息的汽车技术发展了。而项目教学的运用对改观现有的汽车维修教学方式,并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是有显著意义的。

大家都知道,在汽车维修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直是汽车维修教育教学的难点。作为一名专业知识的施教者,就应该从教学大纲内容出发,具体分析其主要内容,找到对内容理解的切入点,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入一定的教学技巧,对于学生因材施教。那么,项目教学这一教学概念也就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介绍,从而对汽车维修教学中项目教学方法的应用做出了具体探析,以期对相关教学事业提供借鉴。

1 关于汽车维修教学中项目教学

对于项目一词的理解,直观上可认为是对某事物的概称。但是在现代教学应用中,项目教学则被定义为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成因、发展、过程的综合。在项目教学的具体发展过程中,它与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紧密联合,是一个非偶然、非独立的共同发展体。项目教学主要包括教育方法与课程两大部分。对于教育方法来讲,项目教学是在完备的传统教育方式上形成的,通过对实际学习内容进行研究深化,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制作、开发等基础上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运用。对于项目教学教育方法来讲,传统教育是其载体,同时项目教学教育又能对传统教学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然后得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服务。课程项目教学则是针对整体来讲的,比如制定一个特定的活动主题,围绕该活动主题,老师与同学共同协作制定出具体的主题目标、过程实施以及结果结论,并对其进行实施。这种课程项目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汽车维修教学中,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开始逐渐被项目教学取代,并且其表现出的效果也是相当的好。很好的改善了汽车维修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 车维修教学中项目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一些汽车维修教学中,主要是把理论教学作为重点,是一种固定的老师教授理论,学生盲目的接受知识的传道授业模式。在这种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远远高于教学实践,在看不到实物、具体操作少的情况下对教学质量影响是非常大的。汽车维修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没有具体、系统的实际操作实践,是学不好汽车维修的;在学生进行汽车维修课程实训时,常常会出现学了理论构造课程之后,在动手操作时无法准确判断构件部位与名称从而完成不了安装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在汽车维修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轨造成的。在有些汽车专业教学中,常常是老师把理论知识全部交完之后才开始进行实践课程,这种先理论,后实践的情况,会直接降低教学效果。

对于汽车维修教学来讲,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项目教学的出现为汽车维修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汽车维修学员的技术素质也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升。以下是对汽车维修项目教学中项目教学方法几个具体表现。

(1)以完备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资源提高汽车维修教学效果。完备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资源利用其实是项目教学中教育方法的具体体现。在汽车维修教学中,应该积极的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如,PPT、Flash以及影音等先进的教学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技术的应用是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加入教师的循循善诱,调动课堂气氛,必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通过学生自主Flash或者PPT的制作,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对汽车形状、构造、零件的进行实物记忆理解。同时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知识复习,也有比较好的效果,它会加深学生对所以理解内容的记忆。

(2)利用先进教学手段结合学生讨论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在传统汽车维修教育教学中,常常是老师在前面滔滔不绝直到口干舌燥,而学生则是对老师讲的内容不知所云。这种情况下,是很难对汽车维修教学中的难点进行突破的。那么,结合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调动起学生的课堂气氛。不仅可以通过直观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演示,同时还还可以就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突破,在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在结合分组讨论或者师生共同讨论,跳动起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注意汽车知识的及时更新。目前随着世界经济、科学的发展,汽车维修技术也日新月异。不管是汽车材料还是汽车工艺,更新换代速度是非常快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汽车维修项目教学过程中,在积极、充分运用好先进教学设备的同时,应该及时根据汽车的发展趋势更新汽车维修教学大纲,同时还要积极学习新知识,并运用到实际汽车维修项目教学中去。

(4)结合项目教学特点合理安排学生实训课程。在汽车维修项目教学实施中,应该紧抓教学特点,把学生动手实践与理论穿插结合起来,那么,这就要求结合项目教学特点合理安排学生实训课程。对于已大量更新的教学设备,应该避免闲置,发挥作用,同时可以安排老师把理论教学放到实训课中,边教授理论边引导学生进行设备操作。

汽车维修学习的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对汽车维修的专业知识也知之甚少。这也加大了汽车维修教学的难度。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对专业技术课程进行学习,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汽车质量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9C-0031-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作为培养汽车维修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专门人才的汽车职业学校,应以汽修关键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技能竞赛为手段,从生态学的视角,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汽车专业教学进行研究。

一、调研分析

设计了《中职汽车技能竞赛与教学生态的调查问卷》,先后结合面谈和通讯方式,走访了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江苏外企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麦特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南京林业大学交通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行业、企业和学校的专家及技术主管,发放64份问卷,收回64份,了解汽车技能竞赛的赛项;选手的知识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竞赛对汽车专业教学的影响;企业对汽车专业教学的建议等。

(一)受调研者情况

在接受调研人员中,涉及机电项目:汽车维修基本技能,占48.6%;定期维护及四轮定位,占37.1%;空调维修,占65.7%。涉及非机电项目:涂装,占5.7%;钣金,占25.7%。竞赛项目包含团体赛和个人赛,其中汽车定期维护和车轮定位项目为团体赛,其余为个人赛。项目涵盖了汽车售后服务业的机电维修和车身修复两大类专业。

(二)赛项设置情况

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竞赛,从原来的丰田卡罗拉车型调整为通用科鲁兹车型,因此维修规范在继续遵循国家标准GB/T18344―2001《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外,调整为《科鲁兹维修规程》。赛项设置合理,占60%;需要增加项目,包括个人全能项目,汽车性能检测,汽车配件与资料管理优化,车身附件拆装等,占28.6%;需要调整项目,如:去除不切合实际的赛项,尽量与世界技能大赛赛项设置接轨等,占8.5%。说明汽车技能竞赛赛项与实际生产有差距,职业技能竞赛不是为赛而赛,也不是简单的增减内容,而是需要综合考虑教学与实际的匹配度,此项问卷为汽车专业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了切入点。

(三)选手综合情况

1.成绩统计。竞赛评分包括理论测试和实际操作两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20%和80%。以2013年国赛的理论成绩为例,机电均分为77.18,及格率为79.86%;钣金均分为80.99,及格率为80.88%;涂装均分为82.8,及格率为88.73%。表明,选手的技术性基础知识欠缺,文化基础不实,人文素养不够。

实操成绩:机电团体均分为84.87,及格率为94.59%;机电维修均分为69.058,及格率为57.53%;机电空调均分为57.76,及格率为45.83%;钣金均分为75.05,及格率为85.29%;涂装均分为71.2,及格率为77.46%。表明,选手的实际操作技能不到位,设备工量具的使用不熟练,分析判断能力薄弱。

2.职业素质。对于选手职业素质方面的评价,普遍认为: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工作过程的能力比较好,占57%;一般占28.6%;而非常好只占5.7%;不太好却占8.7%。解决问题过程与企业工作流程及组织形式的适应性比较好,占62.9%;一般占25.7%;而非常好只占8.6%;不太好也占2.8%。应对突发故障的态度和措施比较好,占31.4%;一般占51.4%;而非常好只占2.8%;不太好却占14.4%。获奖选手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比较满足占34%;基本满足占40%;而完全满足只占17%;不太满足也占9%。说明,选手的职业素质基本趋于中等水平,而且有一定比例的选手不能适应未来职业岗位要求。参加国赛的选手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好中取优,而在竞赛中的表现也有缺憾,那么职业教育中普通学生更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必须以职业技能竞赛为抓手,改革汽车专业教学。

(四)专业教学情况

调研可知,汽车技能竞赛对于汽车专业教学的引领作用非常大,占45.7%;比较大占40%;一般性占14.3%;没有认为不起作用的回答。由职业技能竞赛分析汽车专业教学,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开设。结合汽车技能竞赛赛项,常规教学开设课程的必要性: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占91%;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占77%,汽车电气构造与维修占85.7%;汽车维护占77%;汽车故障诊断技术占91.4%;汽车钣金技术占74%;汽车涂装技术,占74%。汽车专业的课程设置倾向于机电技术,尤其是汽车故障诊断、发动机和电器,说明职业技能竞赛及汽车专业教学都要反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也凸显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的职业特点。

2.学生要求。分析调研信息发现,企业要求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占62.8%;实践技能占74.3%;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占42.9%;爱岗敬业态度占78.1%;合作交流能力占62.8%;危机处理能力占25.7%;岗位职业适应能力占71.4%。汽修行业企业最看重的是职业态度、品质和协作,其次才是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并要求有创新精神和继续学习能力。因此,不管是技能竞赛还是专业教学,在设计、组织和实施中都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3.教学建议。对于汽车专业教学的看法和建议,专家关注课堂讨论学习、实践环节控制以及现场组织操作三个方面。具体体现在以实际案例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开展小班化教学;以小组为单位,注重技术规范,操作规范,避免与企业实践脱节;注重过程细节、思路的培养,加强教学过程性评价;注重质量控制和计划总结,提高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使用真实汽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以光、电和机械变化展示内容,尽量使所有信息变化尽收眼底;教师要多接触维修企业,多参与维修实践。表明,汽车专业教学要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应用信息化技术和课程资源,融合技能竞赛,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二、融合基础

职业技能竞赛注重实际操作的职业性,即按照汽车维修企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设置项目,通过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实施操作技能与职业态度的考核,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要使职业技能竞赛融合汽车专业教学,首先要解决“一组理论、一种关系、一项目标和一个平台”。

(一)支撑理论

教学生态理论。运用生态学原理,思考教学中教师、学生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原则和方法,探索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规律,促进教学生态可持续发展。[1]基于教学生态理论,研究职业技能竞赛融合汽车专业教学,必然分析教学生态中学生、教师、课程及教学评价这几个要素。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师创设与学习任务相关的情境,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在共享生态要素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并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个理论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及专业教学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技能与关键能力的关系

关键能力是从业者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适应职业变化的基本发展能力,包括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品质态度,学习新知识的自学能力,独立计划、决策和完成工作的能力,与人合作的协调能力,承受一定心理压力的自我评价及控制能力等。[2]

从上述调研分析得知,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低,毕业生不能胜任岗位要求,问题的实质是通过加大技能训练和技能竞赛,重视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但忽视了学生的关键能力的培养。为此,必须协调好技能与关键能力的生态关系。

(三)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制定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依据是专业调研,以此为据,兼顾职业技能竞赛既检验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又检验生态系统中服务社会的切合度,分析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从而确定培养目标。

以本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人才培养目标为:主要面向汽车售后服务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掌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汽车机电维修、车身修复及品牌企业专门化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中不仅有技能目标,而且有适应职业岗位的“行业通用能力”、面向机电维修和车身修复专业方向的“职业特定能力”与“跨行业职业能力”两大岗位关键能力目标,同时全程贯穿了人文关怀的素质要求。

(四)校企合作平台

汽车专业教学生态是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等因素及其关系相互作用、和谐共生形成的教学氛围,其中社会环境的最重要生态是企业,要实现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是校企合作。要借助职业技能竞赛中校企合作的热情,让学校与企业在人员、设备和技术上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让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和态度与企业职业岗位要求有机结合,科学素养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打造校企双方共赢的平台,促进教学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融合策略

(一)课程体系策略

基于竞赛项目与人才培养目标对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共同要求,中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应与竞赛项目相结合,同时考虑专业教学的普适性与技能竞赛的超越性相结合,兼顾企业专家对课程体系的看法,以国家汽车修理职业资格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构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综合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中又分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竞赛的项目设计,采用了汽车修理三级(高级工)职业资格标准[3],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条件规定,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是职业资格四级(中级工),因此,为了满足全体学生中职阶段学习需要,发挥学生潜能,激励学生可持续发展,课程体系中以职业资格四级为基础,设置专业平台课程,将技能竞赛赛项融入相关课程,重新设计汽车发动机、电器和底盘构造与维修的课程内容,作为基础技能模块。对应技能竞赛项目,专门开设了专项技能模块,如机电类赛项汽车维修基本技能、汽车维护及空调维修项目,这个模块的培养目标以“行业通用能力”为主要取向。

课程体系中以职业资格三级为拓展,设置专业方向课程,以汽车故障诊断、电控系统检修及使用性能检测项目为开放性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之一“职业特定能力”。

综合课程中涉及的人文和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涉及的专业类选修课程,属于专业方向以外但在同一专业群之内的一些课程,如汽车维修专业群中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维修企业管理等,目的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之二“跨行业职业能力”。

(二)课程资源策略

项目课程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校企合作开发系列化的课程资源来支撑。课程资源是课程信息传递的载体,结合技能竞赛和教学实践,开发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符合自主探究学习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够反映行业企业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课程资源。

将中职汽车维修基本技能赛项中的发动机拆装项目融入到《汽车构造与拆装(发动机部分)》课程,这个项目要求按照维修手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曲柄连杆机构的拆卸、检查和组装;按要求填写检测记录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和确定维修方案;要求合理选择和规范使用工量具和仪器;测量方法和结果准确;作业项目齐全;作业流程合理;安全与文明作业。根据技能竞赛技术要求,汽车修理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开发项目化、立体化资源。

课题组主持的课程资源《汽车构造与拆装(发动机部分)》和《汽车构造与拆装(底盘部分)》经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课程资源《汽车维护》为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汽车空调检修》为正式出版教材;《车身电子测量与仿真实训系统》为全国信息化比赛二等奖仿真软件;《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涂装技术》《汽车钣金技术》三门课程资源库为无锡市精品课程资源库。

(三)教学评价策略

融合技能竞赛评价原则及行业企业职业标准,汽车专业教学评价以能力评价为重要指标,评价能力目标包含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相应的观察点包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情感态度。学生对照技术要求,自评和互评工作成果;针对完成工作任务的安全、质量、时间和6S要求是否达到最佳程度,个人在工作过程中的贡献度如何,学生提出个人改进建议。这样的评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学生态回归“我要学”的教学中心,教学效果显著。

自课题立项以来,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省市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竞赛,学生获得部级金牌4块;其中汽车维修基本技能赛项的全国冠军金杰同学,被评为“奠基未来・感动无锡”2014无锡教育年度人物。在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汽车二级维护”项目抽测中,学校被测学生除个别学生成绩良好外,均为优秀。通过综合考核及面试,入选宝马、通用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工的签约率分别为85%、91%。

(四)教学团队策略

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关键能力,必然由“双师型”教师来担任,技能竞赛的指导和项目课程的教学都提升了教师的双师素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教师不仅是指导者和组织者,还要是参与课程开发及技术创新的设计者,这样单凭教师个人是难以胜任的,必须要向教学团队发展。

课题组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切入点,以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为路径,以职业技能竞赛为抓手,以教学质量提高为目标,创建了无锡市首批职业院校名师工作室,无锡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中校级教学新秀1人;市级教学新秀、能手、名师各 1人。江苏省“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示范课1人,研究课2人。参加江苏省职业学校汽车技能竞赛,教师组金牌3人,银牌1人。“汽车维修专业群”被评为无锡市重点专业群。

参考文献:

汽车质量论文篇12

我国汽车召回制度现状

目前我国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主要依靠的是2004 年出台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但这只是一部行政性规定,并非法律文件。而消费者若因汽车质量问题企业,只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般性法规。由于这些一般性法规在缺陷产品召回方面缺乏可操作性,造成消费者维权难,企业主动召回积极性不大。

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还不成熟,消费者普遍认为召回就是退换,而不是召回修理,企业大多对召回制度实施后消费者的理性程度表示怀疑。近几年常常会发生一些对同款车型在国外实施召回而在中国却不召回的案例,同时我国自主品牌汽车每年的召回比重也一直较低。这反映出目前我国汽车产品召回管理存在监管力度不足的问题。而在发达国家,汽车召回并非新鲜事,而是汽车制造商售后服务的一部分,是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必然体现。

汽车经销产业链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暴露出自身存在的很多问题。目前的4S店经营模式,在售后服务上还存在较大不足。其中,车辆维修不及时、维修等待时间比较长的问题最为突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将会迅猛增加,各个汽车品牌仅仅靠4S店单一的维修模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对我国汽车召回制度的建议

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一个完善的产品召回制度应包含我国主要的汽车产品,包括召回程序、行政部门的执法管辖权、生产企业的义务、违反规定的罚则等法律法规体系。而且这种完善要照顾到整个立法的统一与协调,不能重复规定,要有各自的侧重点,并相互呼应,从而建立一个完善的汽车召回法律体系。

政府应该加大处罚力度,保障缺陷汽车召回制度的实施。可将罚款的数额提高到数十万元至数百万元之间,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可吊销许可证照,撤销认证证书,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加大因此造成的民事赔偿额度。我们也要看到,汽车召回制度也有局限性,不可能完全杜绝市场上的隐瞒、欺诈行为,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制度作为保证,召回很容易流为形式。

强化厂家自身责任,完善汽车售后服务体系

汽车企业在发展中应当处理好发展速度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增幅,使得企业无暇顾及汽车质量,或者降低要求,质量问题大幅度增加。丰田汽车召回事件表明,忽视质量的后果是,售后服务的成本比售前更加昂贵,汽车质量之责任,始终是由汽车企业承担,为避免以后更大的损失,明智的办法就是在提高产销量的同时严把质量关,在企业急剧扩张的同时,不断规范生产的过程。

随着汽车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异地建厂的数量不断增加,以及企业并购的完成,庞大的汽车集团面临着质量监控、信息传递、组织结构、员工管理、决策执行等诸多管理的难题。而汽车企业无论与供应商的关系如何密切,都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定期随时抽检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而不是一旦将其列为合格供应商,基于信任和利益关系,就不再关注零部件的质量。

消费者正确认识召回制度,实行理性维权

广大消费者并不应该因噎废食,而应该正确认识汽车召回,实行理性维权,最大程度上维护自身权益。消费者必须重视并熟悉汽车召回制度,认可汽车厂商的召回,并且召回事件并不能够较大的影响这个汽车的销量,相反,对于厂商的信誉还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所以,建立汽车召回制度是一件对于消费者和生产厂家来说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