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机械基础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2-27 11:10:41

汽车机械基础论文

汽车机械基础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51-02

根据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树立21世纪新型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以提高职业核心技能为重点,树立正确的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我院对《汽车机械基础》这门课进行了专门的课程体系改革,效果较好。

《汽车机械基础》是汽车类专业主干技术基础课程。目前,我院汽车工程系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和“汽车电子技术”两个专业均设置此门课程,该课程与其它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衔接紧密,是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实训和毕业实训及今后就业参加工作所必需的汽车机械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技术基础课程。

一、课程基本情况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包含机械识图基础、汽车常用工程材料、静力学基础、构件承载能力分析、汽车常用机构与零部件、液压传动、汽车机械基础实训等多学科方面的理论知识,形成完整的汽车机械维护、保养等汽车技术服务系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体系。该课程一般在第一学期开设,确保与后续课程衔接得当,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起到主要支撑及铺垫作用。

我院进行“汽车机械工基础”课程建设设计的理念与思路可归纳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即:“一条思想主线、两个基础建设、四项突出改革”,此课程设计充分体现该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为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奠定必要的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1.一条思想主线:以汽车常用机构与零部件为主线,将机械识图基础、汽车常用工程材料、静力学基础、构件承载能力分析和液压传动与汽车常用机构与零部件有机结合,突出“宽、精、新、用”思想,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生产第一线技术岗位所必需的汽车机械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应的基础操作技能。

2.两个基础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体系两个基础建设,改善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编写或修改适用本体系的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料文件。

3.四项重点改革:①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与情境教学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企业见习实现课堂教学现场化;②进行汽车零件测绘、汽车材料硬度测试、减速器拆装及结构性能分析及液压元件拆装及控制回路组建技术实训,进行基础操作技能的培养;③出版适于高职高专的规划教材《汽车机械基础》,编写适用于实习条件的《汽车机械基础实训指导书》;④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按教材体系教师分科目进行授课,应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提高授课质量。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汽车机械方面所涉及的机械识图基础、汽车常用工程材料、静力学基础、构件承载能力分析、汽车常用机构与零部件、液压传动等各个学科方面必须掌握和了解的理论知识及生产实际问题,具有能够在理论上进行分析、在实践上进行解决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满足企业生产第一线所必需的专业基础需求。

二、教学内容调整与改革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针对汽车行业岗位能力要求来确定,内容实用,并适应当前汽车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不但有利于学生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还考虑了能力培养与训练,此外,机械创新方面教学和实践有利用于学生素质的拓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建设突出“宽、精、新、用”思想,教学内容以岗位实用为标准,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深入浅出简洁明了,够用为度。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生产第一线技术岗位所必需的汽车机械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应的基础技能。

1.“宽”——《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涉及多学科教学内容,将机械识图基础、汽车常用工程材料、静力学基础、构件承载能力分析、汽车常用机构与零部件和液压传动各方面理论知识有机统一,形成完整的汽车机械系统知识体系,体现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完整性、充实性,奠定汽车类专业现代机械技术基础,满足企业生产第一线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该课程除进行汽车方面机械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包括相应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汽车零件的测绘能力、硬度机的使用及测试技能、传动机构及零部件(机械和液压)的拆装能力培养。

2.“精”——尽管《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涉及较“宽”的教学内容,知识内容繁多,但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对传统内容进行削枝强干、教学内容合理取舍,每一学科只涉及汽车方面的有关理论知识,减少烦琐理论推导,以“必须够用”为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简明精练。

3.“新”——根据重新编写的《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材,在知识内容方面,体现一个“新”字,如“机械识图基础”部分中的所有制图规定均采用最新的国家标准;“汽车常用工程材料” 部分介绍工程材料牌号和国际计量单位的最新标准以及汽车采用的最新工程材料。

4.“用”——注重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调基础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突出用实际问题来进行分析和解决理论问题。如:通过对汽车典型机构和零件的分析,引出静力学基础、构建承载能力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再来指导汽车常用机构和零件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根据采用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适宜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涉及多学科的教学内容,故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根据不同学科的特殊性,采取适宜灵活的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手段并配合有传统的黑板教学手段,以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如:在讲授“机械识图基础”课程中,投影理论内容采用实物教学(立体模型或真实汽车零件),设计合理的投影方法。对绘图方法与技巧部分,采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进行理论性内容较多的“静力学基础”和“构件承载能力分析”部分讲授时,针对汽车典型机构及零件,进行理论知识的引入及理论结论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通过项目的引入驱动,相应理论知识的支撑和分析,使得原本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提高该部分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任课教师在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实物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课上通过启发、互动、案例分析和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大幅度提高了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气氛良好,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改进。

2.课堂讲授教学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为了加强学生必要的感性认识,在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到汽车实训室参观汽车零部件等,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对一些典型的汽车传动系统、结构特点、设计方法等进行现场讲解,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汽车机械基础论文篇2

关键词:《汽车机械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U461-4 ;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35-01

一、翻转课堂概述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较传统的一些教学模式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的主导权从教师手中转移到了学生的手中。翻转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学生在上课前就应该像老师备课一样提前对知识点进行了解,这不仅仅只是预习那么简单,学生需要对知识点进行全面理解,搞清楚重点在哪里,难点是什么。而教师在上课时也不需要像往常一样,对知识进行全面讲解,只需要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解答即可。

(二)翻转课堂应用的优点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从之前被动学习知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掌握主动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极大了锻炼了的学生了自主学习能力。

2.答疑解惑的教学方式能够十分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更容易掌握侧重点,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缺陷进行有效的补充。这样就有效解决了之前教师不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问题。

3.突破了原来只依靠教师与书本的学习模式,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从网络等媒介获取知识,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有效的提高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翻转课堂应用于《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翻转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模式。在《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突然掌握了主动权,可能会不适应,以至于学生不能掌握翻转课堂的要点。此时,教师就要及时帮助学生适应自己的主导地位。可以制作相应的课件对翻转课堂这一概念进行讲解,再利用微课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翻转课堂的特点。

(二)教师设计正确教学目标,辅助学生学习

虽然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占据主体地位,但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汽车机械基础》课程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具有主动性强的特点,教师应该针对这一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设计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而想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就必须要结合《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知识特点,与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制定出一套明确的学习计划。教师应该根据《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制作相应的课件,帮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易理解知识重点,发现问题。因为学生对《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学习最后都是要应用到实践的,所以教师在准备课件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实践,不要只关注理论知识,这样学生能够结合理论和实践对知识进行理解学习。

(三)课堂教学互动,加强师生沟通

虽然翻转教学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学的本质还是学生与老师的沟通讨论,所以在《汽车机械基A》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与学生进行互动。课堂互动需要老师在准备课件时就要注意课件不能过于单调枯燥,应该准备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汽车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要与学生进行互动,就应该在课件制作时注意视频的添加,让学生通过视频等方式增加对汽车机械的了解,而这些课本之外的东西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讨论思考,从而出现许多问题,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些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教师还可以调整上课方式促进课堂互动,例如:对学生进行分组,给他们一个课题让他们自行研究,教师也可以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之中,这样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三、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需注意的事项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作为翻转课堂的学习主体,必须主动的去学习《汽车机械基础》,因此能否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关键和基础。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制作一些有趣的课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师在制作相关的视频课件时,可以将汽车机械的要点与相关的热点结合在一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汽车机械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大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宣传,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利用教学平台学习。

(二)关注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教师的专业水准低,那么学生也不能获得专业的指导,整个课程的学习质量就会不断降低。所以,在对《汽车机械基础》这类非常专业化的课程教学时一定要选择专业的老师。同时根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来看,教师要制作相应的课件和视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专业知识过硬还要掌握课件制作的方法。

四、总结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很有效的提高《汽车机械基础》的教学质量,但是在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关注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本文在研究翻转课堂应用于课程教学时,总结了几个要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设计正确教学目标,辅助学生学习和课堂教学互动,加强师生沟通。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对《汽车机械基础》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徐素明.《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J]. 中外企业家,2016,17:159-160.

[2]朱梓中.高职院校《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分析[J]. 科技展望,2016,23:225.

汽车机械基础论文篇3

(1)合理加强公共、专业基础平台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不代表授课内容系统性越强越好、深度越深越好、难度越难越好,恰恰相反,应用型院校应该不脱离培养目标的核心思想,授课内容应该越简明越好,越通俗易懂越好,关键是把要求掌握的、重要的知识点融汇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比如高等数学、工程图学、机械大类等课程都有需改进的地方。

(2)根据专业特色,增设前沿性课程汽车新技术课程除了汽车专业基础课,如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汽车设计等为必修课必须开设外,增设前沿性的汽车新技术课程,如汽车空调、电动汽车、轨道车辆等。

(3)专业模块各具特色各校学科发展方向不同,课程设置有所侧重。其课程设置中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如屏东科技大学为车辆动力系统工程师、开发工程师、服务工程师、生产制造工程师开设了不同特色的课程。

(4)学生接触专业早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即安排设置了专业基础课程,如屏东科技大学在一年级新生的课程中安排了“车辆工程概论”、“车辆实习”以及“车辆应用材料”等课程。

2.三明学院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2.1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二十一世纪科技进步和海西经济区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全面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必要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并重视与汽车技术发展有关人文社会知识,能在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管理等部门从事与车辆工程有关的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试验检测、应用研究、技术服务、经营销售、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2.2业务培养规格

学科基础知识的要求以及对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与汽车相关的机械领域基础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受到当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车辆及其相关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大学外语水平达到学校规定要求。本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汽车工程材料、汽车结构与原理、汽车设计、汽车营销等基础知识;(3)掌握本专业领域内汽车设计制造方向或汽车服务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实践能力的要求:(1)具有解决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等基本技能,掌握汽车常见结构拆装、汽车驾驶等基本操作,能够应用计算机进行设计与分析工作;(2)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就业方向的要求:可直接从事汽车及其零部件设计、制造、运营维护与检测等工作,亦可从事与汽车相关背景的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战略策划、软硬件应用或机械工业领域的相关教学、培训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2.3课程设置研究

通识教育平台52学分:其中必修课44学分,占25.9%。主要包括:大学英语(Ⅰ-Ⅳ)、大学体育(Ⅰ-Ⅳ)、计算机基础、文献检索等。选修课合计8学分包括:人文社科类4学分、艺术类2学分、心理健康类2学分。专业大类平台62.5学分:其中大类基础课程24学分,数学4门13学分,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大学物理7学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4学分;大类核心课程38.5学分,包括材料与力学类3门10.5学分;设计制造类课程3门17学分,热学与流体类1门2.5学分,测量检测与控制工程基础3门8.5学分。车辆工程专业平台17.5学分占10.3%,其中汽车设计制造模块包括:汽车结构、汽车理论、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设计等4门课程;汽车服务模块包括:汽车构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器与电子学、汽车服务工程、汽车运用工程等5门课程。专业选修课11学分,主要有:专业英语、汽车动力学、汽车CAD/CAE技术、载重汽车技术、汽车振动与噪声控制、汽车安全技术、人机工程学等总共开课近20门。实践教学环节28学分,共8门专业相关的主要有:机械制图测绘、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汽车结构拆装实习、汽车工程认知实习、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设计、驾驶实习、汽车生产实习、综合论文训练。

3.结论

通过对新建应用型本科学院新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得到如下启示:

(1)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不是研究性教育,而是一种为工作做准备的教育,具有明显的择业性倾向或就业导向。这种选择就业不是面向单一职业,而是面向某类行业或职业群,使学生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性。接受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直接就业,只有少量的学生有机会立即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或出国深造。课程体系设计应该从源头上化解这个矛盾。

汽车机械基础论文篇4

1.以境入情,创建实施情感教育的教学情境

情景教学法是近年来在中职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创设和孕育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来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索倾向与好奇心,在活泼、友好、形象的教学环境下,帮助学生更好的投入课堂教学,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更好的吸收课堂知识,帮助他们更形象的理解情感内涵。基于情感教育的感性属性,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以境育情,培育良好的情感教学环境。通过情境教学的代入感,帮助学生将理性与感性、有情与有理、有意与无意等认知方式结合起来,达到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完美融合。

《汽车机械基础》是学生了解其结构的初始阶段,是提升学生就业素养的前提条件。其复杂的机械结构、零部件特点,对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生来说肯定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困难。此种情况对于教师来说既是教学的困难,也是成功的机遇。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展开学习习惯教育,告知其学习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时,越是专业难度大的行业,将来在就业市场竞争力就越强,以激烈学生深入学习汽车机械修理基础技能,并为后续课程和中、高级维修技能的培养打下扎实基础等问题。

2.以知生情,创建实施情感教育的课堂氛围

通过良好情境创设,教师用心的投入,中职汽车机械基础课堂的情感教育已经初步具有了素质教育的特征,与此同时,要促进情感教育的深入,落实情感教育的实效,教师还应该建立互动合作的课堂氛围,通过疑问、设问等方式,强化知识的传递与消化,起到“以问激趣,化理为情”的作用。

根据教育学理论,在知识结构中,人类的认知与情感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对一件事物的认识越深刻,获得的感悟越多,能够激发的情感就越丰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促进学生深化认知,通过汽车机械基础课学知识的传递,用哲学思想和思辨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周围的事物,用理性思维来带动感性思维,用间接的知识传递,来培养学生的情感领悟能力,从而最终达到知情交融,情理通达的目的。

《汽车机械基础》设计的内容学科较为庞杂,包括了传统的《汽车机械制图》、《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材料》、《液压传动》等多门课程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在不长的时间内,完成由基础知识到实践能力的提升,难度肯定很大,部分学生会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为了引导学生加强学习,笔者设计如下情境:2013年,在浙江国际汽车生活博览会上,推出了很多汽车及相关的产品。以此为背景,向学生提问:请你从一个未来的汽车行业的从业者的角度来思考,为何要举办这次交流年会?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来参加这次年会?你对自己的专业有何更进一步的认知与思考?针对以上问题,同学们你来我往,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学生们在热烈的氛围中,开始了对问题的讨论,拉近了书本知识与实际的距离,深化了汽车交流背后深层次的经济、文化乃原因。强化了学生对于从事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其进一步学习专业、学好专业、学透专业、学精专业的内在向往。

3.以行聚情,创建实施情感教育的课外实践

汽车机械构造、机构多而复杂,学生通过拆装认识实训后对汽车机械机构有了一定感性认识,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时,学生们处于校园的象牙塔中,很多知识都是来自书本,而与汽车生产、维修等方面的实际接触很少,因此,课本的知识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是直接性的,对学生的职业观念养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为了帮助学生多认知世界,了解广阔的世间百态,丰富人生经验,还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通过接触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于实践而最终指导实践的目的。

例如,可以利用暑假、课余时间、公共假期等机会,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走访等活动,融入社会生活,并给出调查报告,通过自己的视角,结合汽车机械基础课本知识来进行分析,并给出调查报告。例如,通过社会调查,到4s店、汽修厂等地进行深入探讨,自己发掘身边的实例,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材料,并进行分析和论证,结合课本知识,最终得出结论,通过自我思考和辩证思维,输出最终结论。

社会实践对学生而言是有意义的,通过自己深入的体会和尝试,学生们不仅丰富了人生经验,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和独特的人生感悟,这对他们的成长和发育都是极为有利的。通过调查体验,懂得更多的人生道理,与周围环境更加和谐的相处,也为学生离开校园踏入社会后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才能够不与社会相脱节,建立自己成熟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总之,情感教育在中职思想汽车机械基础课中是提升能力、建构体系、额皮瘁重要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与延伸,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改进评价方式,优化教学流程,开感资源,已达到在课程改革方向不断转变的今天,情感教育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知识结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情感素养发展。

汽车机械基础论文篇5

一、有关机械设计理论的概括及研究方向

(一)机械设计理论的基本概括

机械设计及理论是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是研究机械科学中具有共性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的学科,是对机械进行功能分析与综合并定量描述与控制机械性能的基础技术学科,也是定位机械工程中的各项细致工作流程及程序的归纳总结的简单理论介绍。它主要研究各种机械、机构以及其零件的工作原理、现代传动与控制技术、运动和动力学性能、摩擦物理学、关系力学、机械创新与设计等有关课题。机械学科与仿生学、信息学、生物学、电子学等许多学科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机械设计与理论学科的新发展。机械设计这个学科的特色与优势,它是以复合材料构件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轻工自动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为目标,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现在检测技术应用于机械以及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具有工程设计和管理的综合素质极其丰厚的专业知识,适合从事工程技术,科研等工作。我国近年来在机械设计研究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二)机械设计理论的主要研究方向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机械设计理论也逐渐的完善、增多起来,特别是更好地扩大了机械设计理论在各方面上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机械创新设计与方法、机械系统动态设计与仿真、优化设计、新型传动理论设计、机器人机构及其控制与仿真技术、数学机械化在机械中的运用;机械创新设计与检测技术:机械创新设计与检测技术主要用于研究机械创新设计与有限元计算分析,机械振动与噪声测试与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图像处理技术;轻工自动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要研究的领域是轻工自动机械现代设计理论,轻工自动机械先进传动技术,新型传动机构研究与开发、轻工机械动力传动的节能与环保、轻工业机器人开发与应用研究、机器人新机型、仿生机械研究等;仿生机械学:仿生原理与技术;驱动与控制技术、机械运动与控制。

二、机械设计理论在汽车工程上的研究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一辆汽车,近些年来,又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变成了“改变世界的机器”,它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还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汽车行业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可是,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依然还是有限的,对于汽车的研究在各方面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提高。新型机械设计理论以及一些基本原理在汽车工程方面有着很大的研究方向,并且对其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机械理论在汽车工程技术上的研究

汽车工业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它直接决定了该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它不仅仅是最广泛的一种工业,还是最新技术的最大载体之一,例如,有些航空、航天领域的高新技术只有通过汽车工程工业才能够更好的转化为较为规模型的产业,这就决定了新型机械设计理论及基本原理在汽车工程、工业上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近些年来,对于汽车工程技术的研究有着越来越高的标准,这就迫使研究工作者更全面的运用机械设计理论为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好准备。

(二)机械设计理论在汽车工程实际操作方向上的研究

在实际生活当中,对于汽车工程的研究离不开技术方面上的研究,更离不开实际操作方向上的研究,这些实际操作上的研究与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有些实际操作,例如对汽车的噪声、振动等等有着很强的密切性,并且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有着很好的作用效果。

三、新型机械设计理论在汽车工程上的应用

(一)机械设计理论在汽车工程噪声、振动上的应用

在评价汽车舒适性中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那就是NVH分析,它直接关系到了汽车产品的市场形象。NVH不仅有助于对振动频率进行匹配,用于消除振动过程中出现的耦合现象,还有利于改善产品的振动特性,从而大大降低汽车的噪声及振动。利用NVH分析可以预先得到新开发车型性能指标,还能对设计以及制造等各个环节进行更好的优化和完善,该分析不仅从设计成本上,还是从开发周期上考虑,都为设计新型车型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二)机械设计理论在汽车结构强度与模态分析及结构优化上的应用

车身是车的主要总成,因此车身必须有很好的强度来保证车的寿命,以足够的静刚度来保证车的装备与使用要求。在机械创新设计与检测技术中机械创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满足上述车身的设计,其主要应用体现在:一是在汽车设计中对结构件、主要机械零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进行分析:二是在汽车结构分析中通常采用有限元法来进行各构件的模态分析,同时在计算机上可以清晰地观看各构件的振动模态,这就为结构的动态设计提供了方便。因此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在汽车结构上的应用从而提高了车身设计水平。

四、结语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设计理论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汽车工程方面上发挥着良好的效果,不仅仅体现在对于汽车工程技术和实际操作上的研究,还体现在了对于汽车工程、设计上的具体应用,这些对于汽车工程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温文源.客车车身结构的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研究[D]. 2011年

汽车机械基础论文篇6

1.以岗位需求来培养学生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主要面向“汽车后市场”,培养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本专业的实践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能从事汽车维修、检测、车辆改装、汽车技术管理、汽车营销、评估、保险等,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

1.1职业素养

1.1.1能自主学习汽车新知识、新技术,具有对知识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和提高的探索精神。

1.1.2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

1.1.3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1.1.4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1.1.5能从维修案例中寻找共性举一反三,不断积累汽车维修经验。

1.1.6具备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认真、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具备安全操作意识、品质管理意识。

1.1.7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本课程所学的知识技能,将来毕业后能胜任岗位要求,又能适应汽车运用与维修市场的变化和发展需要。

1.2技术能力

1.2.1掌握机械制图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识图能力,并可根据图样进行汽车零件的检验,修配,进行总成和部件的正确拆卸和装配。对绘图能力的要求可相应降低。

1.2.2掌握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及汽车运行材料的分类、品种、规格、使用特性、牌号和发展趋势。能识别常用金属材料牌号、初步具备分析非金属材料特性和应用状况的能力及提高材料性能的方法。掌握选择、使用汽车运行材料的技能,能对在用油的质量进行监测评估。

1.2.3掌握各种机械传动,如四杆机构、螺纹连接、键连接、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凸轮机构等在汽车上的应用以及它们的运动特性、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

1.2.4掌握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了解汽车常用的液压回路、液压元件,初步能分析汽车液压元件常见故障。

1.2.5能够正确使用各种维修工具、量具。

2.以行动导向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

2.1教学内容

学生学习汽车机械基础,是第一次真正接触汽车结构,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第一个环节。针对学生和课程的特点,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普遍规律,确定采取先分析认识汽车机械总体构造,再以汽车作为一种机械组成部分,以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传动系统、汽车行驶系统、汽车转向系统及汽车制动系统的工作任务来设计学习情景,选用汽车发动机、底盘的典型机构或装置为载体,安排项目来组织教学过程。

2.2教学方法

传统的《汽车机械基础》教学方式大多是“灌输式”。教师讲解,学生认真学习,但效果并不理想。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中职学生的起点低、基础差的特点。为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在课程组织和安排上,要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采用项目教学法,开展自主学习,以汽车结构认识实训导入知识学习,提出理论问题,并通过汽车结构实例分析来解决理论问题,形成以“明确项目任务—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评估”5个环节来组织教学,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汽车机械基本维修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将传统的教学内容糅合到完整的汽车机械中,建立学生整体的汽车机械意识,每一个知识点都以具体汽车机械结构为依托,做到教、学、做结合,加深对专业认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

2.2.1明确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比如汽车上有很多常用件采用键连接,曲轴与曲轴皮带轮之间的连接方式是什么连接?在拆卸曲轴皮带轮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让学生了解键的相关知识,并且让学生有正确选用键的相关知识。

2.2.2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参考资料,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比如让学生查阅维修手册,按照维修手册规定准备这个项目所需的工量、制定操作工艺流程,培养学生查阅技术资料的能力。

2.2.3做出决定。根据各小组确定的曲轴皮带轮拆装的计划,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案,最后由全班讨论,确定本项目的最佳方案。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也能学到很多知识。

2.2.4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重点考核学生对工量具的使用是否正确,操作工艺是否合理,动作是否规范。

汽车机械基础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32-03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行动导向,又称实践导向或行为导向,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一种新思潮的产物,提倡职业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因此,确定了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行为导向教学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所以,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与劳动界的专家所推崇。

行动导向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区别如表1所示。行动导向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所区别,但二者并不是对立的,可以有机地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情境。行动导向项目教学不能独立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只是教学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汽车专业课程“55533”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构建

(一)背景分析

从高职教育的特征出发,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技能的培养和素质的养成应融于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之中。“55533”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依托高职汽车运用专业《汽车机械基础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而进行的。

《汽车机械基础技术应用》是在现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构建的汽车类专业基础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课程教学通常以课堂理论教学的形式实现,教学普遍偏重于基本理论分析,采取传统的粉笔、黑板、挂图和模型的教学方式,从书本到黑板,内容繁琐枯燥,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讲和思考,难以掌握课程内容并实现高素质技能训练的目的。近年来,随着汽车运用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学时大为减少,传统的教学法很难使学生具备应有的能力,迫切需要创建现代教学新模式。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我院课程组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以项目引导为核心”的原则进行了教学设计,以培养汽车机械基本维修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汽车(机械)的组成及传动路线为主线,按照汽车机械总体构造分析、汽车动力装置机构分析与应用、汽车传动装置零部件失效认识与分析、汽车行驶装置承载能力分析及汽车控制装置分析与应用等工作任务设计了新的教学单元,如图1所示。

(二)“55533”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架构

基于能力培养进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开发,应重点突出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工作任务驱动,结构认识导入,项目教学引领,理论实践结合,过程评价考核,能力逐步提升”的方法,设计并实施了“55533”行动导向教学。

如图2所示,“55533”行动导向教学是指根据汽车专业特点及课程目标定位,基于汽车结构,分解了5项工作任务,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学习单元),组织了5个教学环节,采取了3种主要教学方法,实施了3种考核方式:(1)5项工作任务。采取先分析认识汽车机械总体构造,再以汽车作为一种机械组成部分,分解出汽车机械总体构造分析、汽车动力装置机构分析与应用、汽车传动装置零部件失效认识与分析、汽车行驶装置承载能力分析及汽车控制装置分析与应用5项工作任务;(2)5个学习情境(学习单元)。按照工作任务设计相对应的5个学习情境;(3)5个教学环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汽车结构认识实训导入知识学习,提出理论问题,并通过汽车结构实例分析解决理论问题,形成“结构认识活动――内容教学――单项技能实训――生产性实习――过程考核评价”5个教学环节;(4)3种主要教学方法。融入现代教学理念,实现多种现代教学方法的融合,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采取了“项目驱动”现场教学法、“虚拟+实物”案例教学法、“五步”情境实操法;(5)3种考核评价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全程评价,实施了报告与作业评价、实训评价及生产评价等3种评价考核方式。

高职汽车专业课程“55533”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课内教学环节

在“55533”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课内教学是重点环节。课内教学环节的设计如表2所示。在课内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学院已有的中央财政支持的汽车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在仿真实训室、汽车专项(发动机、底盘、丰田技术)实训室进行结构认识、单项技能实训,在一体化教室、汽车专项实训室进行内容教学,在汽车维修厂、机械加工厂进行生产性实习,从而有针对性地使课堂与实训实习场所一致,做到以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环境育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以拓展学生的能力设计为主线设计课外教学环节

课外教学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深化学习,体验职业,培养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课外教学环节以实践教学活动为主,主要活动包括以下几方面:

1.虚拟平台学习、图书资料查询、技术交流。利用汽车技术虚拟仿真平台和各类汽车专业网站、图书资料的借阅、汽车产品展示与技术交流会、车展参观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在课内没有理解的问题,根据兴趣爱好拓展知识面。

2.实训场所在课余开放和开展技能比赛。业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实训场所,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组织引导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汽车拆装、维修、保养及模型等技能比赛,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习兴趣,锻炼展示特长。

3.企业参观认识实习。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参观汽车维修企业、汽车制造企业(本田、丰田等),邀请企业技术负责人现场讲学,介绍汽车维修、生产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等,使学生了解汽车维修、生产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加强对企业文化的理解。

4.企业生产性实习。利用假期组织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锻炼,从最基本的汽车维修、维护工作做起,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感受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时间观念、安全意识及品质意识。

(三)多种现代教学方法相融合提升教学效果

1.采用“实训项目驱动”现场教学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其自主学习。针对学生第一次接触汽车结构有畏难情绪的特点,结合课程的性质、任务,在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现场教学法,在每一学习情境单元的学习中首先安排“实践操作与感性认识”活动环节,如对汽车变速器、汽车发动机的拆装认识,以汽车机械、机构为载体,通过“装拆、认识实训――结合查找资料等自主学习――内容教学――完成学习与活动报告――分组进行汇报、讲评、考核”的方式积累感性认识,使学生在现场教学环境中提高学习兴趣,积累或自主学习汽车机械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培养团结协作、沟通、动手能力,增强安全意识。

2.采用“虚拟+实物”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分析能力。汽车机械构造、机构多且复杂,通过拆装认识实训后,学生对汽车机械机构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引入汽车工程应用背景的实际案例,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这些实际应用案例的特性等进行虚拟展示,再结合汽车结构的实物演示讲解,通过实施“虚拟+实物”的案例教学法,可以将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引导学生参与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既可丰富课程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汽车机械基础技术应用的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采用“五步”情境实操法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其职业能力。汽车机械基本维修技能是培养学生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汽车维修高技能岗位职业能力的第一个环节,也是职业素质养成的第一阶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技能的掌握及职业素质的养成,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甚至影响学生一生的职业生涯。因此,对钳工生产性实习和机加工生产性实习项目,我院课程组分别选用汽车维修中典型工件和汽车制造中典型零部件进行实操训练。学生实操的流程和技术要求完全按照汽车维修企业和制造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和要求进行。采取“教师现场讲课――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独立实操――巩固学习要领――过程考核评价”的“五步”情境实操法,培养学生的汽车机械基本维修技能与设备、工艺的应用能力。“五步”情境实操法不仅完全按照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进行,而且是在类企业的环境中开展实习。通过实施“五步”情境实操法,学生不仅能掌握机加工设备的基本安全操作、常用量具工具操作技能,能正确使用常用维修工具、量具进行汽车机械的基本维护,而且能正确使用机械工作手册(标准),按零件工作特点及材料性能特点,正确使用及维护机构,还能培养安全操作意识及5S环境品质管理意识。

在《汽车机械基础技术应用》课程教学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可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课程互相脱节的状况,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资源的应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其学习效率。实践教学的改革使整个教学过程更侧重于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实际操作有机结合,使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的始终,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使职业技能培养的色彩更加浓厚,更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上岗能力。

参考文献:

[1]凌培亮,雅尼士,陈祝林.中德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未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2]刘邦祥,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3]教育部职成司.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汽车机械基础论文篇8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和宽厚的工程技术知识基础,掌握汽车整车及各总成的设计理论、汽车的性能实验技术、汽车制造工艺和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等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

汽车机械基础论文篇9

关键词:车辆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科交叉 源头创新 未来汽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a)-0150-03

Subject Crossing Talent Cultivation for Source Innovation of Future Automotive Industry

Lin Jian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1804,China)

Abstract:New energy, lightweight 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are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automobile revolution.The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utomotive materials is the one route to change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from industrial giant to the power.In order to cultivate talents with sourc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ubject crossing in vehicle engineering and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the Materials-Automobile-New energy innovation experimentation area for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cultivation in Tongji University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A new kind subject crossing and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for automotive industry wa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Vehicle engineering;Materil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ubject crossing;Source innovation;Future automotive

自1886年第一辆汽车诞生以来,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发生了深切的变化。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工业大国的支柱产业。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开始自主建设汽车工业,并于20世纪80年代起通过大规模引进和消化吸收、自主开发,我国的汽车工业已发展成为世界汽车大国,产量占全球第一,不过在汽车技术领域与国际先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1]。

随着人类社会对资源消耗的大幅增加,化石能源短缺、温室效应、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建立在大规模资源消耗的汽车工业则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新能源技术、轻量化、智能化已成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诸如:锂电池、轻量化材料、传感器材料等一大批汽车新材料不断涌现,成为新一轮汽车工业革命的源头动力[2]。

1 我国汽车相关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需求

为了培养我国汽车工业研发、技术与管理人才,国内一些高校相继建设了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一批汽车类专业,成效显著。但目前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式相近,即偏重于汽车生产制造和汽车服务保障,各高校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3,4],在汽车技术源头开发创新人才培养上则有所欠缺。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在车辆工程等本科专业教学实践中已逐渐认识到,单纯偏重于车辆机械工程领域的教学模式已不完全适应汽车产业的高端人才培养所需,因此,相继开展了跨学科培养试点。如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近年来除了在车辆工程专业中新增了“新能源汽车”专业方向外,还与工业设计相结合建立了汽车造型专业人才模式创新实验区。江苏理工学院将车辆工程与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相结合开展了跨学科人才培养试点。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一些汽车材料类课程,为车辆工程或材料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了一些跨学科元素。[5-7]

自古以来,材料科学始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推动现代工程技术创新的源头动力。未来汽车技术的变革离不开在汽车材料领域的源头创新[8-11]。在目前国内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般偏重于机械、汽车技术方面的知识点教学,而对于汽车生产所用材料科学领域的知识点则多局限在应用范围,汽车工业人才的培养缺乏汽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发领域的积淀。

因此,为了适应国家对汽车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培养兼具汽车材料源头创新和汽车设计制造创新的高端研发和工程技术人才,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汽车学院结合各自优势,强势联合,在国内首创“材料-汽车-新能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将新材料与新能源技术、汽车技术有机结合,重点培养服务于新一代汽车工程技术与汽车材料创新、具有源头创新思维的汽车产业领域高端人才,以满足国家发展之急需。

2 创新实验区建设理念及思路

从现有的本科培养体系来看,车辆工程专业是研究汽车等各类车辆的理论、设计及制造技术、培养从事上述领域高级研发和工程技术人才的本科专业,目前我国数十个高校开设了此类专业。该专业除了要求掌握必需的车辆工程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具备扎实的力学、电工、电子、机械、设计等方面的工科基础知识。其主干课程包括车辆工程、机械原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内燃机理论、汽车设计等。

材料类专业则是全国综合性高校大都拥有的本科专业,是一类涉及材料学、工程学和化学等方面知识的宽口径专业,其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重点研究材料成分、结构、加工工艺与其性能和应用。材料类专业又可细分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随着新材料研究和应用开发的不断深入,功能材料、纳米材料、光电子材料等一些新的本科专业也都有招生。

2014年在上海汽车集团考察时就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未来汽车的发展必定围绕着新能源技术、轻量化节能减排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汽车材料上的进行不断创新,才能进而实现汽车技术上的变革。

为了培养服务于未来汽车工业领域源头创新、能够从事新能源、轻量化、智能化汽车相关材料、装备及整车开发的综合性高级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同济大学近年来通过不断深入研讨汽车、材料、新能源技术领域学科交叉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于2016年设立了“材料-汽车-新能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正式对外招生,以培养兼具物理、化学、力学、机械、设计等工科基础知识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等必备专业知识的学科交叉复合型拔尖人才为目标,定位于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同时与车辆工程专业开展学科交叉密切合作,在未来汽车产业紧缺人才培养上协同创新,为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新一轮变革提供源头推动力。

3 创新实验区的课程体系建设

在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分别开设了物理、化学类基础课程、电工、设计等工科基础课程以及大量材料类专业课程,专业总学分为175。而车辆工程为5年制本科专业,除了大量的车辆工程专业课程外,还开设了力学、机械、电子、电工等工程基础课程,5年总学分达211.5,即使在扣除其第二外语课程设置后,总学分也高达179.5学分。由于国家及学校对本科教育的总学分有严格的限制,因此,创新实验区的课程体系设置不能简单合并两个专业的课程体系,需保证学生有适宜的课堂学习强度和足够的课外学习时间。

因此,在设定实验区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时,根据人才培养定位,遵循以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为基础、融合汽车工程核心课程教学、强化新能源技术、轻量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特色交叉课程教学的培养模式,开展复合型人才的教学与培养工作。创新实验区课程体系在保证完整的材料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和必要的物理、化学类、电工、设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车辆工程类专业基础课程和必要的力学、机械等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大规模开展材料-汽车-新能源技术学科交叉课程建设,在保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必须的专业课程总学分和毕业要求基础上,同时满足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要求。

因此,在创新实验区的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高等数学、普通物理、三大化学、电工学等理工科基础课程外,还增设了理论力学、机械原理、机械制图、制造技术基础等力学、机械类基础课程。在材料类课程中则保持了材料概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研究方法等全部材料专业基础课程以及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功能材料学、功能材料制备工艺基础等重要专业课程。对于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来说,则根据创新实验区培养目标开设了车辆工程导论、汽车理论、汽车构造、车用新能源及动力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等核心专业课程。与此同时实验区通过深入研讨开设了诸如汽车工程材料、新能源材料、轻量化汽车技术与材料、车用传感器技术与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概论等学科交叉课程,同时两院合作设立了材料专业与车辆工程专业综合实验、车用新能源技术及材料综合实验、汽车构造实习等一批学科交叉型实验实践类课程。这些学科交叉课程的设立不仅使创新实验区学分分布可满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要求,也能够满足学生在车辆工程专业继续深造和就业的要求。同时创新实验区的总学分控制在17分,保证了学生能顺利完成在4年本科阶段学习。(如图1)

为了进一步加强材料-汽车-新能源技术学科交叉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采用本-硕-博贯通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通过本科阶段学习训练,完全具备同时在材料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专业继续学习深造、工作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选拔进入材料科学与工程或车辆工程专业的研究生阶段学习,同时也提供赴美、英、法国等知名高校进行国际联合学位培养的机会,以培养在汽车工业领域国家急需之才。学生也可以经过本科学习直接进入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相关行业工作。

4 结语

创新实验区的学生经过创新实验区的跨学科模式人才培养,将兼具材料学科和车辆工程的专业知识,材料研究和汽车工程开发相结合,在车用材料开发时直接掌握汽车应用之需,而在汽车研发和生产、维护时则明晰各类车用材料的特点和可能面临的挑战。材为车用,车以材先,对于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未来汽车技术源头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同济大学将在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中不断探索,优化并健全实验区课程体系,并由学科交叉型本科教学逐渐向教学、科研并重的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延伸,并希望在不久将来建设成一个汽车材料相关学科交叉新专业,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力支持,同时为高等教育跨学科融合式人才培养树立典范。

参考文献

[1] 吴斯.追逐数十载 中国汽车工业落后之痛缘何还在[N].现代物流报,2016-5-13(C3).

[2] 唐科祥.浅谈汽车未来发展趋势[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6(4):148-151.

[3] 王旭飞,康芹,施绍宁,等.地方院校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4):50-52.

[4] 陈茹雯,张雨.车辆工程专业同质化现象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1):156.

[5] 张兰春,赵景波,刘晓杰.车辆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20(6):112-114.

[6] 王天国,罗成,李建.面向汽车工业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5(18):5.

[7] 常颖,李晓东,魏志勇.汽车材料类课程整合及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4,17(6):190-192.

[8] 牟宁博.关于汽车新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探讨[J].化工管理,2016(4):89.

汽车机械基础论文篇10

1 人才社会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汽车工业迅猛发展,国外汽车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汽车以每年12%--14%的速度增加,汽车产量2005年570.7万辆,已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

汽车保有量2005年为3160万辆,2006年为3800万辆,预计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1.3亿辆,即每十人就拥有一辆汽车,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

随着汽车新工艺和新技术的采用,汽车新技术从高科技向着技术普及方向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汽车运用从业人员技术素质不高、缺少现代汽车运用技术和新的维修理念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汽车维修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目前,汽车维修已从以机械修理为核心的传统汽车维修向以汽车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综合诊断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汽车维修发展。

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具有大专学历人员极少,熟练掌握现代汽车新技术的高级维修技术人才更是微乎其微。汽车运用技术人员在数量和水平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差较大。汽车运用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因此,大力开展现代汽车运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是解决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缺乏的有力措施。

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最终目的是要为社会服务的。在培养中应着眼于企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需要不断更新课程体系,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使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

2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型人才,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学校的课程体系应该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熟练掌握现代汽车新技术的高级维修技术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汽车技术的特点是涉及学科门类广,前沿领域的新技术多,技术含量高。汽车几乎集成了所有现代科技成果的精华,如机械、材料、电子、能源等行业的先进技术无不率先在汽车上付诸应用。因此,从事汽车行业,必须具有宽广的各学科知识,掌握许多各学科前沿领域的新技术,还应具有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继续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为此,我校汽车运用专业确定了“基础理论牢固,专业知识宽广,强化实践技能”的人才培养定位,并据此制定了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2.1 深厚牢固的理论基础

为适应从事汽车行业的特点,必须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为其打下坚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作为基础课包括人文社科类公共基础课、自然科学类公共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等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学期,技术基础课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学期,专业课主要集中在第三~四学期。

人文社科课程由学校统一设置,是为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所开设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修养、社交能力和均衡的综合素质。

自然科学类公共基础课只有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大学英语三门课程。这几门课程是学生专业知识建筑所铺设的第一层理论基础,是基础课中的主干课程。这一基础深厚牢固与否,不仅关系到对以后的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领悟,而且对学生未来进一步深造和发展的潜力具有长远的影响。由于我校是我省同类高校中的排头兵,有相当高比例的学生未来还会进入本科甚至研究生进一步深造,这几门课程将为他们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因此虽然自然科学类公共基础课课程门数较少,但每门课程的学时数都比较多,以保证其难度和深度,使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与普通高校本科生相当。

技术基础课在知识获取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由于汽车专业涉及多门学科和交叉学科,其技术基础课门类繁多,需要学习机械、电子、化工、材料、能源、环境等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但由于学制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也是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关键和难点之一。考虑到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有关课程进行了适当舍弃。经过适当取舍,本专业的技术基础课设置仍涵括了机械、电子、金属材料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理论。

2.2 宽广实效的专业知识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汽车使用、维修、检测、诊断、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性技术人才,其中的培养重点是使用和维修能力。检测和诊断能力既可作为独立技能从事车辆管理工作和试验研究工作,也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使用和维修的理论水平。营销和管理则是在使用、维修能力基础上的扩充和延伸。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与培养目标密切关联。表2示出本专业的专业课设置及其和培养目标的关联关系。

由表中可见,每一项培养目标都几乎由所有课程所支持。全部课程均是科技含量高、应用针对性强、并有一定理论深度和实用效果的课程。其中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器设备是本专业的专业基础,直接关联着全部培养目标。汽车运用技术、汽车维修则是密切针对本专业培养重点的骨干课程,这两门课程的特点是实用性强,实际效果明显。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汽车诊断与检测技术一方面直接对应诊断、检测的培养目标,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两门课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可使学生的能力达到更高的层次和水平,并为未来向科研开发领域发展奠定基础。

由于学制和课时数的限制,我校汽车运用专业舍弃了一些与汽车相关的课程。对于一些概论性、综述性的内容,如汽车发展史、汽车文化、汽车外形和空气动力性、汽车新技术应用、汽车发展前景、汽车的能源和环保等,没有专门设置课目,这些知识拟通过开设讲座、专家座谈、参观展览、观看录像等轻松灵活的第二课堂形式使学生了解。对于汽车设计、汽车制造由于不属于汽车运用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没有专门设置汽车设计、汽车制造工艺学等课程,但通过技术基础课中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机械设计基础、机制工艺等课程的学习,结合专业课中的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等课程,如果有学生将来希望从事汽车设计和制造工作,也应该能够胜任。

通过以上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我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够具备社会急需的汽车行业应用技术性人才的知识结构,而且对于专生本的学生,也可以顺利适应车辆工程、交通运输、热能及动力机械等对口专业的进一步深造。

2.3 熟练实用的实践技能

实践教学对学生技能的掌握、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向实践能力方面转化,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前述课程的总学时数包含了课堂教学和随堂实践。在一些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结束后还安排针对该课程的专门实习,这些课程实习有金属工艺学的金工实习、机制工艺的机加工实习、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设计、发动机构造和汽车构造的拆装实习、汽车维修的维修实习、汽车检测与诊断的检测实习等。此外还有专门的综合实践环节,包括属于认识实习的汽车驾驶实习、属于综合训练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本专业全部总学时中课堂教学占55%,实践环节占45%。图3为各类课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对比。

根据各种技能的难度、广度和性质不同,需要的实践课时量亦不相同。如本专业的汽车维修技能,是所有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其故障表现、原因和解决措施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并且直接体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安排更多的实践课时。本专业除了在汽车维修课程讲授过程中安排27学时的随堂实习,在课程结束后还有多达280学时的集中实习。并且在综合训练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期间,主要还是围绕汽车维修进行。图4为汽车维修技能的培养环节。

为了保证学生的实习条件,本专业目前已经建成汽车发动机构造实验室、汽车电器设备实验室、汽车底盘构造实验室、汽车使用技术实验室、汽车修理(故障诊断)实验室、汽车配件实验室、汽车综合实训实验室、汽车驾驶训练场等。另外建有校外实习培训基地,与银座汽车、山东鸿发汽车、山东优配汽车零件贸易公司、齐鲁汽贸、济南东岳汽车、华达汽车等企业联合办学,并签订了顶岗实习协议。

大量丰富的实践环节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通过实习学生不仅可以对所学的理论加深理解和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论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汽车使用、维修、检测、诊断、营销、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力为目标,以“基础理论牢固,专业知识宽广,强化实践技能”为人才培养定位,符合现代社会对急需的汽车应用专门技术人才的要求。本专业的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为一有机整体,环环相扣,科学合理,高效实用,符合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规律,体现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也为学生将来的进一步深造和创业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汽车机械基础论文篇11

4月16 日 (星期日)

上午(9:00--11:30)

下午(14:30--17:00)

上午

(9:00--11:30)

下午(14:30--17:00)

公 共 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2656

普通逻辑0002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教育学(一)00429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0219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线性代数02198

物理(工)00420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心理学0003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3 大学语文04729

英语(一)00012

日语(一)00013

俄语(一)00014

英语(二) 00015

日语(二)00016

俄语(二)00017

高等数学(一)00020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经济类

共同课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管理学原理00054

基础会计学00041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3 本科及独立本科段(8个专业) 公安管理

030401 警察伦理学00369 刑事证据学00370

刑法学00245 刑事侦查情报学00861

刑事诉讼法学00260 公安决策学00371

警察组织行为学00859 治安管理030407     刑事侦查情报学00861 公安决策学00371 工业工程(汽车精益管理方向)

082205 汽车精益物流技术12549 全面品质管理(TQM)12551 全面生产维修(TPM)12552

运筹学06603 现代企业管理方法07103 工商企业管理(汽车方向)020202B 企业创新管理学11575

丰田生产方式(TPS)专题研究05850 企业文化03297

汽车市场营销学01458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04005 创造学原理01459

质量管理与控制01464

管理信息系统(一)01076 物流管理学07799

生产与运作管理08281 企业现场管理020289 汽车装配技术01463

企业实用英语03722 汽车市场营销学01458

物流工程07298 质量管理与控制01464

创造学原理01459 财务成本管理04390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01461

企业应用文写作01457 汽车营销与售后技术服务081722 汽车经营管理学05856

汽车售后服务工程05867

汽车销售管理与技巧05863 商务沟通与谈判05857

汽车金融信贷与保险理赔05864

汽车市场调查与分析05862 汽车营销价值链05865

汽车性能与使用05858 汽车构造02576

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05860 汽车制造与装调技术080345 企业实用英语03722

汽车底盘电控系统结构与原理09209 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09206

汽车车身电控系统结构与原理09210

焊接结构09216 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09207

汽车装配与调整技术09211

金属表面处理技术09212 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05860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结构与原理09208

焊接方法及设备09214 汽车机械制造技术080349 企业实用英语03722

工业传感器与接口技术11827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11813

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设计(二)11830

变频器与现场总线技术11826

数控加工中心加工工艺与编程11817

汽车冷冲压技术11834 汽车CAD技术及应用09202

典型PLC应用技术(S7-300/400 PLC)11819

数控机床电气系统案例分析11820

汽车模具数控加工技术11833

典型工业机器人(KUKA/ABB)案例分析11829

汽车模具装调与维修11836 工业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本)11823

机械加工质量检测与控制11815

模具材料与表面处理技术11831

机电传动技术与控制11824

现代机床夹具设计11814

汽车机器人焊接工程09217

数控设备维修实训11822

汽车塑料成型技术11835 汽车制造工艺基础09204

电气系统测绘与设计11825

数控机床加工工艺及设备11816

汽车模具技术基础11832

机电设备维修实训11828

汽车零部件加工技术11821

汽车机械基础论文篇12

一、《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材的特点

自建国初期,各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都陆续开出了《机械冷加工基础》课程,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

机械加工技术系列课程是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的重要技术核心基础课。传统的机械加工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为:机械制造工艺、机械零件冷加工基础、机械制造技术、金工实习等。这四门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面广、系统性强,各自成体系,经典理论多、内容广、需要学时多。

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自2005年建院设系以来,就开设此课程,授课学时由原来的120学时,经过两次调整,确定为目前的96学时,其中理论60学时,实验36学时。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更大的发挥个人创造性,自2008年起将实验和实训结合起来,由实验实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般零件工艺方案设计和零件制作任务。

二、高职汽车维修专业《机械加工技术》课程重构的必要性

机械加工技术课程,十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传统机械冷加工基础课程演变为机械加工技术系列课程,特别是制造技术实践也从粗放型转变为专业化。当今,机械加工技术已成为同多门学科相结合的应用边缘技术学科。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在2004年的创办初期就开设机械加工方面的课程,随之试行专业的教学建设工作。但汽车维修制造专业的课程建设是逐步迈上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要求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很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就是说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工程技能人才。为了实现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了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专业课以“应用为目的”,基础课以“必须够用为度”的教学改革思想,结合历届毕业生的调查反馈信息及用人单位对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我们对机械加工技术系列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在汽车维修专业中开设《汽车易损零件的制作》课程,将原来的《机械加工技术》课程重新构成为新课程体系,就显得很有必要。

三、《汽车易损零件的制作》课程的整体框架

《汽车易损零件的制作》课程教学围绕着高职高专的办学精神,定位于为生产性企业及服务网点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结合汽车维修专业的培养目标,走出了一条工学相结合的课程整体框架的改革道路。把教学内容按一般通用机械的工艺过程来安排,将有关统一工艺问题的理论与应用结合起来学习,强调了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达到以知识应用为目的,技术应用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

课程组就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为要求,对机械加工技术系列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技术、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在边改革、边实践、边改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课程整体框架。

(一)课程设计思路

长期以来,我们基本是先讲原理,后讲设计和应用。其弊端是本来对机械知识知之甚少的初学者难以接受,学习很被动。近两年,采用“项目——任务法”教学,就是先交代任务再讲述授课内容,配合理论教学,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参观大型机械零件和各类机械设备以及机械加工企业的生产,乃至到实训中心现场进行制作以提高感性认识和技能水平。

(二)课程的定位

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是高等学校机械类各专业的重要核心基础课,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编制加工工艺的初步能力和为专业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是核心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三)课程的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工程计算与简单机械零部件加工工艺方案的编制,并且初步具有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操作机床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课程内容与结构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对课程进行综合化与模块化改革。我们以汽车典型组件为主线,将机制工艺、冷加工、制造技术、金工实习等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精选,优化组合,使其成为一门完整系统的综合化课程,并组织编写了相配套的讲义教材,预计2012年底完成。

首先从09级的教学计划开始改革,削减了40%的理论课时,增加了40%的实践内容,使学工比例达到6/4。

在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的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充分体现了机械加工教学的专业化的思路,实用性、灵活性的思路,进一步做到工学结合,工学同步发展。

四、《汽车易损零件的制作》课程的设计思路(教学环节示例)

(一)课程结构设计——项目、任务法、〈六大项目,二个任务〉

《汽车易损零件的制作》课程将原冷加工基础、制造技术、金工实习,机械装配四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按一般机械制造工艺要求,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门新的课程。

整个课程分为五大项目模块任务,各模块对应的学时如下表: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程的重点:掌握必须够用的基础理论知识,能正确选用和编制通用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和方案。

课程难点:应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应用问题。

解决方法:整个课程各个环节突出应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造较强的工程氛围,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相辅相成。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我们自行研制的机械加工运动动画、虚拟零件、零件加工模拟、虚拟实验以及工艺案例,难点已不在是难点,学生反映非常好。优化课内,强化课外,让学生得到较多的、全面的工程应用训练。

(二)实践教学的创新设计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摄制的汽车典型零件加工案例辅助教学或直接进行典型零件加工的操作。使汽车维修类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第一次较长时间、较系统、较全面的边设计边操作能力训练,在实现学生总体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培育学生的设计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同学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问题中心法、任务驱动法、现场体验法、解题训练法、启发研究法、分组讨论法。

(四)考核模式

五、《汽车易损零件的制作》课程建设的几点打算

为了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把《金工实习》的内容融入进来,重构了《汽车易损零件的制作》课程,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工作。涉及的教学研究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方面包括: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机械加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完善、实验实训内容以及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进等。我们的打算是:

1、课程设计调研(现场家技术人员咨询,工程项目资料收集等)

2、制定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3、设计课程内容体系与实践项目

4、教材建设(含理论教材,学习任务,实践指导书等)

5、课程网站开发(案例库,题库,实践项目库,助学软件等)

6、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

7、教学团队的建设

8、教研课

从《汽车容易损零件的制作》课程重构的教学改革实际效果看,使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适应能力更强,思路更加开阔,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因此汽车维修专业的毕业生非常畅销,就业率达到90%以上,分布到全国各地。如今到学校来的招聘企业越来越多,许多毕业才两年的学生迅速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以上所述,是我学院对汽车维修专业开设机械加工技术系列课程《汽车易损零件的制作》做出的一些探索与尝试。尽管有些效果已经十分明显,但有些还在实施过程中……文章的本意是“重交流,促发展”,希望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改革能呈现出一种满生机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