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实质合集12篇

时间:2024-02-22 14:42:57

网络的实质

网络的实质篇1

对于网络民意来说,合法性获得就是网络民意的存在合理性取得社会普遍认可并获得其合法社会地位的过程。而且,只有“合法性”存在,才能推导出网络民意存在的“正当性”。

从意识形态层面上看,民意权利是社会民主发展和权利意识增强的结果。民意是自然法的产物,近代民主社会的建立和“社会契约”制度、“天赋人权”等启蒙思想赋予它合法地位并获得制度性安排的重视,澳大利亚政治学家约翰・S・德雷泽克提出了“协商民主”的概念,并明确指出这一概念所强调的是公共领域的话语参与,并把它解释为公众参与公共事务发挥“在场”作用的“话语民主”,进一步肯定了民意在当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这种“话语民主”的合理价值就使网络这个具有“公共领域”性质的地方成为公民发挥“话语民主”的最好平台,网络民意的客观合理性由此产生。

其次,网络民意的合法性是以“话语民主”即言论自由权利的法律保障形式呈现出来的。言论自由权利是“话语民主”的逻辑起点,框架下的言论自由(包括新闻自由)才能够很好地保护公民的其他权利,同时框架下的新闻自由能够使媒体包括网络媒体成为民主制度的一部分。

我国同西方社会虽然存在着政治体制、参政议政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但是宪法对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保护条款也十分明确。这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了言论自由的权利和义务。也为网络民意存在的正当性提供了法律依据。

网络民意表达要通过具体的权利形式实现

言论自由的权利落实到媒介场域时,就具化为媒体民意生产中具体的权利实践形式。根据网络民意表达过程中言论自由实现的要素构成,本研究把它分解为基于媒介要素需要的媒介接近权、基于思想表达需要的知情权和话语权三种派生性权利形式。

1.媒介接近权

接近和使用媒介是实现网络民意自由表达的物质性前提。没有媒介接近权,公众的知情权和话语权就失去了现实的物质依据。“媒介接近权”的概念由美国学者J・A・巴隆1967年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的《接近媒介――项新的第一修正案权利》一文中首次提出并进行了系统论述。巴隆认为“接近权”或者“受众传媒接近权”是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认为一般社会成员应该享有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网络的出现对媒介接近权的广泛实现具有突破性意义,网络的低门槛和低成本使广泛的参与和使用媒体成为可能。这种突破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1)突破了信息传播中的渠道限制,信息准入特权在网络传播当中被打破,(2)对媒介资源不同媒介、不同地域,不同内容条块分割限制的突破,对传统媒体具有整合功能并与传统媒体形成联动效应;(3)对传统媒介言论局限的突破,“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等。“媒介接近权”的提出,加深了媒介应该是“社会公器”的认识,同时对受众的“传播权、知情权、接近权”等权利进行了体制化维模。媒介接近权对媒体的要求就是开放媒体。对公众的要求则是提高媒介素养,能够合理而有效地使用媒介。

2.知情权

这是网民参与讨论和发表意见的信息性前提。在20世纪40年代起由新闻界推动的信息公开立法运动中,一位叫做肯特・库柏的新闻工作者在1945年的一次演讲中首次使用“知情权”一词。知情权主要体现为一种政治性权利,因为“知”的目的是保障宪法规定的参与和监督政府的治理的权利的落实。当代制度经济学也提出,要想更有效地增进公民(委托人)的利益,政府的竞争开放和信息公开非常必要。要言之,在民主的框架下,公民的知情权是增进自身利益的必要补充措施。

网络发展对满足公民知情权有重要意义。国务院于2007年1月17日通过的、计划自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用法律的形式把信息公开制度化,我国的公民知情权从此有了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而网络为政府的“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提供了便利,“电子政务”、各地政府网站的建设、网上信息等使政府行为更加开放透明。网络对不同媒体的整合作用使信息报道更加充分、详细、及时,信息和信源的多元化也使报道的真实性大为加强,虚假信息和信息垄断的可能性降低。对于网民来说,发表意见赖以进行判断的信息依据更为充足和及时,有利于理性、中肯、真实的民意的形成。

3.话语权

话语权是法律规定的公民自由表达权利在媒介中的直接呈现,也是一项基本人权。广义地讲,话语权是指公民在公共空间传播思想观点的自由。福柯把话语权利看作是人的社会交往本体性存在的方式,与人的全部问题都息息相关。话语所具有的强制性和排他性的影响力就是话语权,话语权的作用力构成话语的外在系统。

在福柯那里,话语权是一个散布系统,包括对象、表达形式、概念和主题选择四个建构维度。按照这四个维度,网络话语权较之传统媒体具有了一些明显变化:一是对象广泛但身份无法明确界定,全国网民数量已高达1.62亿,网络的影响力巨大;这些网民根据需要可以在网上进行多重身份转换,既可以是话语权的被实施者,也可以是话语权的实施者,话语权的含义被重构:既可以是表达权,也可以是辩护权、反证权等;二是表达形式、表达立场、信息来源渠道都具有多样特征,网络整合了多种媒体的资源使话语表达更为全面和充分,三是话语权概念被网民和各种社会力量反复强化,其内涵和外延都不断得到深化拓展,话语的增权意识、平权意识加强;四是话语主题更加丰富多样,网民的主动选择性更强,与之相关的就是不同主题的话语传播效果呈现出“集中化”或“离散化”两种趋势,根据网民兴趣而形成传播的强效果和弱效果一一新闻报道阶段性的焦点问题往往会被“集中化”议论,获得强效果。要言之,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中话语权的集中和垄断现象,权威在传统媒体中的强势地位被弱化,一般公民的话语权利增强,从结构上瓦解了话语霸权。

这三种权利形式是实现宪法赋予的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根本途径,实施和实现这些权利是当代社会民主政治和媒介发展的重要目标追求。

权利维护是网络民意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价值

民意具有多重价值尺度。但它首先是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出现的,其首

要价值应该体现在社会的政治生活追求中。政治合法性的建构基于对“群体的善”的追求,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就是“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在现代社会,公共利益有两个基本向度,公民正当权利的维护与政府公共权力的规范监督。网络民意在同时指向两者的过程中,其根本的落脚点还是对公民正当权利的积极关注和维护。

首先,从网站民意议题的分布构成来看,网络民意权利表达占据的比例。研究者从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主流新闻网站新华网的“发展论坛”和商业网站新浪网的“时事论坛”随机抽取2007年11月29日首页呈现的帖子,把内容划分为十类,做了一个简单的内容分析。论坛讨论话题分布比例如下表:

虽然新华网和新浪网的性质不同,但是两个论坛却性质接近,都是时政论坛,从比较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1)民生民权类内容在论坛中均占有重要比重,处于类别总数的第二位,分别占了论坛当日全部话题数22%和18%的比例。(2)在所有内容中,新华网占前5位的是焦点时事、民生民权和政治建设、公务监督、信息交流(并列),共有41项,占据总数的75%,新浪网的前5位则是军事外交、民生民权、政治建设、体育娱乐和焦点时事,总计也是41项,占据总数的比例是82%。话题内容具有集中性和相对一致性特征。(3)在这些类别中,除了体育娱乐、婚姻情感、信息交流比较个人化、娱乐化,与权利诉求距离较远之外,其余问题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个体权利诉求,主要是民生民权类内容和焦点时事中的一些话题,如“丈夫拒签造成孕妇死亡”;公共权益监督维护,包括政治建设、公民形象、焦点时事、公务监督、军事外交和经济财经等公共性议题,其中,既有对公权力的监督,也有对公共利益的关注,但其最终落脚点还是社会公民的利益和权利,是对公民正当权利的间接维护,权利仍然是其最终旨归。这两大类内容建构了两个网站民意议题的主体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权利的诉求和维护是网络民意表达的核心价值取向。

网络发展十几年来对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是网络提供了公众接近媒介的机会,广泛的公众参与和言论自由在网络环境下具有了更大可能性,言论自由的权利从理论更好地走向自由和开放的实践领域,二是公民知情权和话语权的扩张带来了民意扩张,民意对社会和权力的影响力变得强大,民意的社会控制性质更加显性,公民正当的权利表达具有了更多的现实理性和正向推动力。近年来,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网络事件,大都落脚于权利的表达和维护:“孙志刚事件”对收容制度的改变是对迁徙自由权利的认可、“SARS危机”对无视公众知情权行为的批判、“佘祥林案”对“公正审判权”的呼吁、“踩猫事件”对动物生命权利的代言、“铜须事件”涉及到的则是个人的隐私权保护、2007年发生的“山西黑砖窑案”对人身自由等权利的呼吁等等。

总结以上可以看出,网络民意以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权利作为其存在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基础,以媒介接近权和知情权、话语权的获得作为其实现的途径和现实呈现形态,以权利的诉求和监督维护作为其重要内容和核心的价值取向,权利问题贯穿了网络民意现象的始终。完整的网络民意表达过程具有三个层面:一是基础性的言论自由层面,可以涵盖所有的民意表达行为;二是媒介呈现层面,范围缩小到一般意义上的媒介民意,重点是言论自由权利如何在媒介实现,三是网络民意现实表达层面,研究范围进一步集中,聚焦于网络民意表达的内容和价值分析。网络民意的实质是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在网络媒体上的具体实现,从根本上讲,它还是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一种具体而实在的表现形态。但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网络民意权利表达的意义还在于网络媒体的特殊性:它同时兼顾了三个层面的内涵――不仅以权利为出发点,更以权利为其手段和归宿,尤其是第三个层面的表达。网络以其平民化的气质所带来的对权利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在传统媒体和其他形式的民意表达中是很少见的,这是它最宝贵的价值所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民意表达的实质是权利的表达。

网络的实质篇2

随着电影工业的快速发展与不断完善,电影文化也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而电影评论是电影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衍生领域,对于电影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科技的进步、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影评已无法顺应时代快速发展的要求,网络大众影评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对于促进电影文化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大众影评一方面改变了电影评论的面貌以及发展模式,另外一方面对传统的电影评论观念、创作与传播体制产生极大的影响与冲击,并加快了电影评论创作的数字化发展速度。同时,大众对网络影视评论的认识也更加主动,从直观感性的议论,快速发展到理性的思考和学理的探究。

一、网络影评的概念

网络影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影评包括网络上发表的全部影评作品,比如网上原创的影评作品、传统媒体上发表的影评作品上传到网上等。狭义的网络影评主要是在网络上原创的电影评论,比如,网络最初在一些网络论坛发表的评论作品。批评家彭加瑾认为,电影评论视是一种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理批评,目前主要有网络媒体的大众批评,专业的大众批评、准专业的大众批评这三种主要的电影评论形式。网络批评是网络社会所产生的一种文化批评形式,具有真实、坦率、锐利、迅速等特征,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目光。网络媒体为广大网民观众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交流、互动的平台,使得批评不再是批评家的专利。所以,网络影评并非电影评论与互联网络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主体特性的有机融合,并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以及明显的时代特征的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而本文谈论的重点是狭义的网络影评。

二、网络大众影评的特征

互联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对影评几乎没有任何编辑,对其技术性也没有太多要求。网络影评的对于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广大网络用户都可以成为影评的者。影评的没有编辑筛选过程,也无限受制于媒介容量,网民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可以自由传播信息。网民不仅可以在网站和论坛自由发表影评,还可以充分利用博客发表影评,比如“电影博客明星”徐静蕾、周黎明、顾小白等,还有更多的 “网络草根”发表的电影评论,几个兴趣相投的朋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以影评为关键字的博客圈子,分析、讨论、交流各自的观影感受。网络草根发表的电影评论不会受到媒体政策的限制,往往比传统媒体影评人有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评论的长短也十分自由,同时还能够充分利用历史资料。所以,网络使影评不再是部分“专家”和“学者”的专利,广大网民都能参与影评,因而网络大众影片得以快速发展。

传统影评人难免要受到媒体机构的限制,发表自己独立的声音难度较大。这也正是传统影评人的局限所在,他们不仅要受政治环境以及文化氛围的影响,同时还受发表阵地的制约,他们撰写的电影评论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其主题也往往事先已经定格。而网络影评能够匿名发表,因而其独立性更强,所发表的信息更具对等性,参与也更加随意。在网络世界里,传统的“把关人”“沉默的螺旋”等都似乎不见踪影,评论者可以畅所欲言,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认知的主观意愿。评论主体与传统电影评论不相同,使得网络影评与传统影评的官方批评、专业批评有着明显的区别,少了很多功利色彩。然而,影评人其实也一个称职的观众,不会受到传统宣传媒介的观点所左右,也完全不会受到电影工业的潜规则以及部分媒体专栏的点击率的影响。然而影评人也不能一味地将自己当成一个口诛笔伐的侠客,可以随意发表内心的不满,无所顾忌妄加评论。

三、网络大众影评的精神实质

近年来,随着网络大众影评的发展,也出现一些负面问题,影响了网络大众影评的发展。因而网络文化研究对于网络上的非理性问题进行反思,比如网络中的语言暴力,包括网络“骂臭” “人肉搜索”等问题,网络群体以“无名的大众”的身份肆意攻击一些个体对象,从而个体对象的现实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引导网络舆论的理性化就显得非常关键。网络传播中的信息往往是真假难辨,网络也是一种媒体,同样容易被资本和利益所控制和绑架。当然网络大众这一群体就知识与教育素养的层面而言,应该具备一定文化修养,但我们也应该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也有不少网民的素质非常低下,一些网民甚至可以用恶劣来形容,而“少数人的暴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可以与“多数人的暴政”相提并论。因而在网络上提倡“人道主义”是非常必要而迫切的。

不可否认的是,影评话语暴力和当前中国盲目追求大片、可以模仿好莱坞的大手笔、大制作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中国电影产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有直接关系。而中国网络影评的也经历了两个不同阶段,早期(第一阶段)的网络影评并没有出现语言暴露问题;而目前正是处于第二阶段,大片兴起,电影产业快速发展,中国电影作为一个公共领域,因而变成网络大众反抗的目标和对象。网络影评中的话语暴力往往是对一些公共事件的强烈对抗,同时也是对权威文化的对抗,而这种对抗性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表演。比如对张艺谋、陈凯歌以往的艺术大师如今却变成商业大片的导演发泄一种不满,当然也会对传统的专家影评发泄自己的不满。

网络影评的暴力语言与中国的二元对立结构密切相关。作为草根的广大网民,将其官方与精英视为结构的对面,参与者的内心有一种反权威、反资本的成就感。所以,对网络影评的评价,就不能忽视网络大众的这种对抗姿态。而对这种“弱者的反抗”应该持一种同情理解的态度,虽然这种反抗会产生诸多问题,比如非理性与暴力性,如同其他的群众运动一样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因此,在同情与理解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必须进行理性引导,进一步提升广大网民的政治素养以及理性论辩水平。事实上,这种“弱者的反抗”姿态其实在很多程度上是一种假象。暴力语言也是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而是这种暴力语言是不是网民内心情感表达、是不被一些利益集团所操控或者根本就是网民的盲从,也许这些才是问题的重点,才更值得警惕的关键所在。

与其他媒体影评一样,网络影评所面临的问题同时独立影评的问题。所谓的独立影评指的是评论是发自评论者的内心感受,而并非受其他力量的影响,按照克里斯朵夫・泰尔西特(Christoph Terhechte)的观点,独立电影不会迎合那些有政治、经济企图的人的期待,而是将自己对一些事物的看法、观点通过影片传递给广大受众。假如网络影评中的网络暴力语言是网名的内心感受,或许还值得同情和理解,可以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毕竟这种网络暴力语言所产生的伤害并不是非常严重。相反,对那些看似客观的、非暴力的影评如果收到一些利益的趋势而产生的单一、同质的影评应该引起高度警惕。必须承认的是,在电影产业的商业利益驱动下,网络影评也很容易被收编,而变成电影营销的一种更加高明的手段,为电影的发行宣传造势,比如拿钱发帖的被雇佣者、被雇佣的网络水军等。这些影评看起来客观而平静,甚至是故意挑起暴力谩骂为电影制造话题、制造噱头、吸引眼球,提高影评的票房。事实上,产业或资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相互勾结,所有的异质都很容易被吸纳为同构,从而变成资本的雇佣,为利益集团服务。除了那些有预谋的收买行为,网络大众的盲从、无意识形态的召唤问题也非常值得警醒。很多网民一味跟风、盲从,甚至连电影都没有看过就妄加评论、煽风点火;仿佛参与评论是为了反权威、标新立异,这种非理性的盲从、伪个性,很容易被一些利益集团所利用。

网络的分众性比较强。由于网络论坛往往是按照不同的倾向、风格进行分类,不同的论坛吸引的是不同的人群参与其中,比如水木清华论坛的电影版经分成了两个版面:“电影”和“movie 俱乐部”。a,“电影”属于一种大众化的版面,主要是对当前热映的影片进行分析、讨论、交流与互动,而“movie 俱乐部”则是一种小众的版面,通常针对欧美艺术电影进行分析、讨论、交流与互动,评论者的观影经验往往更加丰富。不管是专业评论还是业余评论,严肃影评的对象仅仅是一个细分的市场。对于广大网民而言,在当前信息爆炸的网络信息时代,更多声音层出不穷,其辨别的难度非常大。而在网络上搜索出来的东西,通常是雷同的信息的相互转载,网民在网上浏览获得的对于一部影片的评论往往是同一种声音,而这些声音主要是来自于传媒、名人、资本的声音,而那些比较个人化的声音则被很难被网民所获悉。这也是网络评论中所不得不面对同质性的问题。

四、结 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当传统影评进入到集体失语和遇到生存障碍时,一种崭新的网络电影评论方式悄然崛起,电影评论的网络新媒体形态也必将越来越多。电影评论的多元化,丰富了电影作品,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各种电影论坛和博客上的电影评论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网络影评新人打破了原有传统影评发展上的窘态,而是集聚一起,为影评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力量。另一方面,网络化的电影评论使得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电影评论的角度也越来越深入和新颖,在迎接电影评论事业发展新机遇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网络化给电影评论带来的商业化性质的弊端。网络时代的大众影评的根本目的是提供一个平台、营造一个公共空间,从而使得影评人、导演、学生、影迷能够在其中发表自己的内心感受、观点与看法。在当前的网络信息时代,获得信息、知识变得非常方便、快捷,使得电影也更加大众化与民主化,电影文化也日益成为大众生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大众影评是娱乐生活与电影文化消费的产物,承载了更多的社会意义与公共诉求。从长远来看,网络新媒体电影评论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晓云.中国电影批评的两难困境[J].当代电影,2006(02).

网络的实质篇3

关键词 网络迷群 文化实践 认同 消费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以受众经济地位、教育层次、年龄以及性别为限制的网络空间日益成为受众依赖的场域。网络技术重构了文化的时空距离,媒介架起了世界各地文化与生活的沟通桥梁,由“迷”(英文“fans”,音译为“粉丝”)聚合而成的迷群群体作为大众媒介的特殊受众群体,是由迷个体之间按照共同的兴趣(偶像、影视、游戏等),并对其有着深入持久的情感、高度崇拜、消费行为以及群体认同心理而组建起来的网络虚拟社群群体。网络迷群在使用新媒介的同时,占有、运用、构建新型媒介空间来生产和传播亚文化,借助消费建立个人风格以及个人在社会上的阶层和从属的群体,结合人们各种文化实践、身份归属与集体认同,突出的呈现出聚合与流动、积极互动与分享、认同与冲突以及生产与消费并存的特质,并以蓬勃的发展势头融入到大众文化的实践当中。

一、聚合与流动

迷在社会参与程度上的提高缘于新媒介的快捷性、自主性、交互性以及跨越性等特征,网络吸引各式各样的迷,并为迷的聚合提供了一个“家”的场域。迷群的聚合促生了以百度贴吧、论坛、明星官方网站、微博圈子、人人主页、QQ 群、BBS 专区等为载体的新型聚合场域,网络迷群群体利用新媒体技术在这种新型聚合场域里对其感兴趣的信息进行搜索、筛选和整理,利用储存、传播、互动、分享等形式吸引集聚与其志同道合的同伴共同构建属于其独特的迷群乌托邦。网络迷群群体在这样的聚合过程中不断的分享信息、交流情感、互动消费、释放自由创造的潜力,以迷个体自身主观选择的方式投入到迷群群体中,弱化了他们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加强了他们在虚拟群体中的归属感。

网络迷群的聚合跨越了地域的限制,融合了民族差异。诸如周杰伦和东方神起等中韩明星的迷群中就不乏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员。正是基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和无限性,使网络迷群群体能够摆脱特定的“圈子”,利用链接效应,拓展文化实践的空间。以网络论坛、贴吧等为载体进行活动的迷群群体中,为使群体更加规范化、严格化,也存在着权利阶层构架,但这种权利颠覆了现实世界的权利格局,是以拥有象征性的文化资本为依据来进行权限设定,这种文化资本是其对偶像文本积累的知识,譬如想在一般迷群论坛中享受更多资源,就要在发帖量、回复量、贡献度、登陆时间上多做贡献。

尽管网络迷群群体的文化实践存在着权利制导,但其并不是以绝对的权利去管理和维系,因为由网络聚合在一起的迷个体和迷群群体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牢固不变的,而是存在着流动性的特质。迷个体倚重自身的兴趣诉求,利用网络的匿名性虚拟多重身份游走于不同的迷群社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兴趣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减和转移。如ID 为“小豆丁”的网友就加入了“唯爱SJ13”、“希澈家族”、“F(x)中文首站”等13 个明星官方网站、个人论坛等,同时也是两个论坛中小组的版主。网络迷群群体成员被网络空间中精彩纷呈、更迭换代的各种文本所激发、吸引、转移,迷个体也利用自我抉择开展自身的文化实践。迷个体在迷群构建的多种网络载体间随机流转,他们在迷群中的定位也就呈现出了不稳定性和流动性。

二、互动与分享

新媒介技术为网络迷群的交往圈在文化实践中的参与性提供了条件,迷群在新媒介技术构筑的交流平台与素不相识却趣味相投的同伴进行互动和分享,以迷群狂欢的形式活跃于大众的视野中。新媒体的发展无疑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场域,无论是在微博里的评论,贴吧里的盖楼,论坛中的跟帖,还是网站视频上即时评论的飞幕,网络迷群群体利用成员间的沟通互动进行情感交流,迷和迷之间不断的互换信息,围绕偶像交流探讨,抒发对同一事件的观点和情感,甚至可以在微博上直接与偶像展开对话,迷群群体在互动中实现彼此的沟通、解释和共识,在共识中获取意义,进而进行意义交换,在其所到之处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迹。

网络迷群群体在文化实践中伴随的另一个重要行为是分享,分享不仅推动了虚拟空间中的信息流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分享行为促进了网络迷群群体的形成。诸如“仙剑奇侠传”、“保卫萝卜”等热门单机游戏风靡时,游戏高手也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精心制作的闯关攻略,贡献者在接受着网友们对自己的认同时,还可以根据网友们提出的建议对攻略进行更改和完善。新媒体技术为网络迷群提供迅速、广泛、低成本的分享传播平台,他们一边接收传统媒体传递给他们的文化信息,一边也通过新媒体技术分享着自己掌握的文化资本。网络迷群也正是以其独有的文化符号为核心凝聚,从而展开创造和延伸,并运用分享的阐释路径达到认同与心理满足。

三、生产和消费

网络上迷群群体以相应的文化实践体现着参与力量和分享精神,也塑造着全新的内容生产方式。网络迷群作为新媒介使用者具有强大的生产和消费能力,他们在互动分享的同时也对内容文本进行着再理解和再诠释。迷群在亚文化实践中利用大众文化和媒介影像资料从元文本中抽取自己的兴趣点,用力所能及的技术方式和表达能力,通过挪用、盗猎、复制、拟像等多种形式生产出自己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字创作、音视频剪辑、PS 照片图片、手绘动漫图画以及周边产品(偶像标识、道具服饰、海报、应援灯牌手幅、日历卡片)等多种带有偶像符号的衍生文本,以此承载迷的情感与意义。例如,笔名“影彻”的迷以SuperJunior 成员韩庚和金希澈为原型创作的同人王道小说《溺水的石头爱情的花》自连载起就受到Super Junior 迷群成员的强烈推崇。文化生产为网络迷群群体的文化实践打下基础,而生产出的文化产品更是促进了文化交往和文化消费实践。

网络迷群受众与传统大众媒介受众不同的是,在文化实践的过程中,他们不再是媒体牵引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受众群,从某种程度上说,更是网络时代信息的主动制造者。在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的背景下,网络迷群无疑是特殊的、狂热的具有消费行为的群体,他们的消费行为主要体现在偶像文本消费、偶像活动消费、偶像公益支持以及其他无形消费中,继而在消费实践中进行个体的精神传播活动。在《中国好声音》节目中,冠亚军的争夺取决于偶像迷群的短信投票率,迷群成员还可以通过微博互动点评好声音成员的表现,不仅为偶像的成名添砖加瓦,还增强了节目的传播影响力。作为特殊的大众文化接受者,迷群的消费行为已经不单是经济行为,他们注重的是消费品被承载和宣扬的符号性意义,结合生产和消费实践用以获得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

四、认同和冲突

Web2.0 时代的到来加剧着新媒介传受的互动,新媒介以其虚拟性和相对低的门槛为积极主动的迷与迷群提供相对自由宽松的虚拟空间,使其呈现延伸充分本真的自我。网络迷群中的成员对迷对象狂热的同时,会赋予迷对象个人的情感与理想信念,如迷在解读元文本和生产衍生文本时,会调取自身潜意识的情感与价值观投射到自己的文化作品中,通过其他成员的评价与反馈,在理想自我与群体肯定中认识到自我,从而引发情感共鸣构建自我认同。在网络媒介的推动作用下,网络迷群成员在所属的迷群虚拟社区中获得全新的身份认同,迷群群体也不再局限于线上的虚拟交流互动活动,而是积极参与到以群体名义所从事的线下文化实践活动中,并通过频繁、密集的互动与分享、生产与消费获得文化资本与鼓励,从而产生强大的迷群整合力量,并在这样的文化实践中获得强烈的群体支持与归属感。

网络迷群在偶像的牵引下分属于不同的群体,在文化实践中形成竞争与冲突也就无可避免。在2014 年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闭幕晚会上,湖南电视台主持人谢娜与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康辉一同颁奖,由于谢娜在颁奖致辞中风格不够端庄,被网友质疑主持能力,从而引发粉丝与黑粉之间的骂战。迷群成员以自身对群体的认同区隔着不同的网络迷群“圈子”,在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召下,“圈子”内部的迷群成员团结互助、热情友爱,与偶像形成“共同体”,一旦偶像遇到挑衅时,群体便会迅速行动,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在忠诚、狂热的冲突狂欢中寻求认同的快感。

网络的实质篇4

关键词:BP神经网络;网络质量安全;预警

一、问题的提出

质量安全信息出现后,会产生相应的负面结果。将这些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提炼出来,应用到现有的质量安全信息,能够推测出可能性结果。质量安全信息预警是政府有效预测质量安全事件并成功阻止其大规模爆发的重要手段(程虹,2013)。想要得到准确、科学的预警结果,必须要有客观、迅速、全面的质量信息源。面对近年来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的现状,政府除了采取诸如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加大处罚质量违规人员的力度等措施外,对产品从生产、流通到交易的全过程也进行了严密地监管(李酣,2013)。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政府监管部门人员的有限性与需要监管产品种类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政府监管技术的滞后性与产品技术发展的先进性之间的矛盾,证明无论从信息的客观性、及时性还是全面性,利用监管获取的信息源都难以进行有效地预警(罗英,2013)。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政府有效预警带来了契机。

网络的便捷性、普遍性促使其能够成为质量预警的数据平台。作为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网络已经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2013年7月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 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2%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平均不到3人就有1人能够上网,加之手机等移动设备与互联网相连,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布满网络的世界。与互联网的紧密联系,使得人们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和沟通。2013年5月的《2012年事业的进展》白皮书指出,截至2012年底,中国网络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据对中国最有影响的10家网站统计,网民每天发表的论坛帖文和新闻评价达300多万条,微博客每天和转发的信息超过2亿条资料来源:中国人大网,2013:《2012年事业的进民》白皮书。。频繁的信息交流让人们把信息到网上当成一种习惯。当人们习惯于把每天经历、遇到的事情到微博和论坛上时,质量安全信息一定也会成为人们讨论的重点之一。当消费者使用过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后,这些经历都有可能出现在网络上成为质量安全信息。这些质量安全信息不仅全面反映了种类繁多的产品质量问题,而且能够第一时间在网络上,是任何其它平台无法比拟的。网络质量安全信息是能够对产品质量进行预警的非常宝贵的数据。

网络的虚拟性、完全自由性导致消费者对于网络质量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甚至还有专门从事网络造谣的炒作公司每天散播虚假信息。但是,消费者每次网购时会把其他消费者的评价信息作为衡量产品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评价信息千差万别,但当某件产品销售量非常大时,个别不同观点的评价会被大数据淹没,主流的评价会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的直接推动力。对点击率、回复率非常高的帖子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具有一个共性:提供大量的诸如图片、新闻链接、视频等能够证明信息真实性的材料。以蒙牛关于“出口比内地产品质量更好”的言论发帖为例,由于楼主提供了新闻截图,引发了接近25万人的点击和3000人的回复。如果说点击量只能说明消费者对此事比较关注,那么回复量则能说明消费者群体之间产生了共鸣。大量点击率和回复率为零的帖子没有提供能够证明其真实性的材料,其信息真实性存在问题,消费者不关注说明帖子的内容并不重要。从两个例子中不难发现,一方面消费者非常信赖网络上的质量评价信息,一方面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并且想到得到关注时,一定会引用真实材料做信息支撑。同时大数据的特性帮助消费者过滤掉非主流信息和不值得关注的信息。综合三方面的因素可以推出,通过消费者对于网络质量信息的自由和选择,形成网络质量大数据,大数据会将真实的、值得关注的质量信息提供给消费者,将虚假的、不值得关注的质量信息淘汰。

网络信息传播的迅猛性、无边界性使得网络质量信息产生的负面效应不亚于质量事件本身造成的后果,甚至更为严重。网络上存在大量的诸如新浪微博、天涯论坛的虚拟社区。同一位用户可以注册多个虚拟社区,用户在不同的社区拥有不同的网络关系。整个网络由错综复杂的不同关系叠加交织在一起。当用户的网络关系越多时,质量信息一经,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转载、关注的方式无限扩散,酝酿成为网络质量事件。2008年9月16日的三聚氰胺事件一经报导,仅圣元奶粉在天涯论坛的发帖数和回复数分别由前一天的3和16个上升到12和306个,可见网络质量信息传播速度之快难以想象。网络使得质量信息不对称最小化,消费者掌握的信息越多,企业面临的风险越大(中国质量观测课题组,2013)。因此网络质量信息的迅速传播对于企业造成的后果是毁灭性的。三聚氰胺事件通过网络平台让消费者了解到国内奶粉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后,全国各地的年轻妈妈们通过网络交流奶粉经验,共享使用奶粉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都义无反顾地选择国外奶粉。经过几年的质量建设工作,国内奶粉市场仍然没有太大的起色。

综上所述,消费者在网络上的信息能够第一时间全面、真实、迅速地反映不同产品的质量,我们能够利用网络质量信息预警。同时由于网络传播的巨大负面效应也要求我们对其预警。因此,消费者在网络平台质量信息之时进行严密监控,掌握信息的传播和发展趋势,提前做好预警工作,避免酿成巨大损失,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然而,由于网络质量信息纷繁复杂,平台和语言各异,传播迅速,很难找到质量信息的传播发展规律和预警的关键节点,这也是目前关于利用消费者网络质量信息进行预警研究非常少的原因。本文将以消费者的网络质量信息为研究数据,通过预警指标的构建,尝试利用BP神经网络形成预警模型,对网络质量信息进行预警,减少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文献回顾

按照预警依托的不同平台,可以把预警分为网上预警和网下预警两块。网下预警的出现、发展、应用都早于网上预警,预警主要涉及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领域。具体而言,预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金融风险预警,研究者运用不同的数学模型对存在的财务危机进行预测。Fitzpatrick(1932)利用财务指标进行单变量预测分析。Altman(1968)利用多变量分析模型对财务危机进行预测。黄福员(2013)提出一种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用于金融风险预警。环境预警,研究者对土地、水等环境的恶化、污染进行预警。Herrick(2002)对耕地进行监测预警。Katlan(1999)对土地的荒漠化进行预警研究。罗艳(2013)采用生态风险预警评估法评估遵义东南部地区农业土地的重金属含量。张立辉(2013)基于韦伯-费希纳定律建立水库水环境预警评价模型。危险工作场所预警,研究者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场所进行预警。Lee(1992)利用神经网络算法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预测,预防安全事件发生。马建(2013)通过多种地压监测方式对某矿综放工作面形成综合监测预警系统。疾病预警,研究者对高发且危险的疾病进行预警。盛静宇(2013)探讨了心率减速力在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方面的应用以及对高危患者进行预警方面的临床价值。食品安全预警,研究者对食品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预警。陈璐(2013)探索建立江苏省昆山市餐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三级网络和预警信息平台。

网上预警的兴起相对较晚,预警主要集中在网络舆情控制方面。丁菊玲(2011)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网络舆情的预警,对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进行评价和预测。姚福生(2013)认为主题演化是网络舆情演化的重要形式,构建了包括信息捕获与提取模块、分析评估模块和结论通报模块的网络舆情主题演化预警信息工作系统。王铁套(2012)在详细分析网络舆情影响因素和自身属性的基础,依据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网络舆情预警模型,并用实例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刘毅(2012)利用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模糊德尔菲法和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网络舆情指标进行了再次筛选和权重的确定,得到了面向于某一具体公共事务或热点话题的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丁菊玲(2011)实现对网络论坛网帖中网民观点极性和观点强度的挖掘,构建基于三粒度挖掘结果的观点树,建立基于观点树的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架构,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其可行性。王青(2011)对现有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进行整理与归纳,通过E-R模型系统分析主题舆情的属性特征,从舆情热度、舆情强度、舆情倾度、舆情生长度四个维度进行预警。曾润喜(2010)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警源、警兆、警情三类因素和现象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指标体系。

虽然网下、网上预警的侧重点不同,但基本上都采用构建评价指标、计算评价结果、划分预警等级、判断预警结果的步骤进行预警。评价方法已经非常成熟,因此预警的关键在于如何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将网下、网上预警的文献对比,可以发现网下预警指标的领域区分性非常强,比如金融预警的常用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资产负债率等,生态环境预警的常用指标有温度、湿度、风速、光照度等。之所以不同领域可以构建适应于该领域的指标,是因为网下预警的数据来源更加多样化。研究者可以通过精密的仪器设备、抽查、调查问卷等方式主动收集评价指标对应的数据。与网下相比,网上预警的数据来源更加单一化,只能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互联网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我们就只能被动地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因此,根据网上的信息设计的评价指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主动设计指标,只能被动地接收指标。

另外,网下、网上预警的关注点也是不一样的。网下收集信息的手段丰富,能够准确获取产品相关安全指标的信息,因此网下预警主要对产品进行安全性预警分析。比如金融预警中的净资产收益率就是金融领域一个非常具体的指标,当净资产收益率达到某个值时,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企业的财政状况处于何种状态。相反,网上提供的信息与产品的相关性不高,与信息传播的相关性非常高,原因在于信息在网络上传播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大于信息本身的负面效应,因此网上预警主要对质量事件的传播进行预警分析,更加关注事件的信息传播状态。预警的指标也主要集中在信息传播的指标上,比如:帖子点击数、回复数、参与讨论人数等。

本文主要研究消费者的网上质量信息。根据上文的分析,本文将使用网上预警指标的构建方法构建消费者网络质量信息的预警指标。

三、预警指标

本文选取的预警指标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可获取性、客观性、可用性。

由于网上的预警指标是根据网上信息制定的,而不同的网络虚拟社区提供的信息不同,因此首先需要确定待研究的网络虚拟社区,查看该虚拟社区能够提供哪些信息,然后根据信息确定预警指标。本文选取国内知名论坛――天涯论坛作为预警的实验数据来源。通过对天涯论坛中帖子相关属性进行分析,发现论坛能够提供的信息有发帖数量、帖子标题、楼主昵称、时间、点击数量、回复数量、帖子内容、回复作者昵称、回复时间、回复内容10个帖子属性。

在网上预警的文献中,研究者除了使用网上提供的客观信息外,还会在预警指标中加入一些主观信息,比如:帖子真实性、敏感度、主题参与度。这类指标都是用问卷调查、专家打分的方法获取。还有一类诸如主题观点倾向的指标数据会使用情感词匹配的方法从帖子内容、回复内容中获取。笔者认为采用问卷调查、专家打分的方法获取的指标数据可能会受到调查对象、专家个人经验、偏好的影响。对于情感词匹配方法,由于来自于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在讨论的时候会使用本地的语言,加上中文存在一词多义、多词一义、一词多性的现象,这些因素都会降低匹配的精度,影响最后的预警结果,而采用论坛提供的客观数据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质量信息的传播规律;因此本文将从10个帖子属性中选择预警指标。

考虑到预警主要观察单位时间质量信息传播的数量,帖子标题、楼主昵称、帖子内容、回复作者昵称、回复内容无法使用,而论坛没有提供点击数量随时间变化的量,因此选取发帖数量、时间、回复数量、回复时间4个指标作为原始指标。对原始指标扩展,最终得到发帖单位量、发帖累计量、发帖单位频度、发帖累计频度、回复单位量、回复累计量、回复单位频度、回复累计频度8个指标。其中,单位量和累计量分别指发帖和回复单位时间和累计时间的数量,单位频度和累计频度分别指单位时间和累计时间帖子和回复的变化数量。

四、BP神经网络预警及结果分析

BP(BackPropagation)神经网络的前身是误差反向传播。误差反向传播经由Bryson的提出和Werbos、Parker等研究者的运用,反向传播开始引起广泛的关注,并被逐步引入到人工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具有简单的结构、较强的可执行性、较好的自学习性,并且能够有效地解决非线性问题。因此,在众多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型中,以BP神经网络作为研究方法的论文占了最大的比重。

(一) BP神经网络算法和模型

BP神经网络包括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王钰,2005)。输入层和输出层分别负责接收输入值和产生输出值。隐含层负责将输入层的值计算得出输出期望值以及反向传播输出值。BP神经网络算法是一个误差反向传播的循环学习过程。其基本思想为,输入层接受输入值后,传播给隐含层处理,隐含层将处理结果传播给输出层。这个传播过程称为正向传播。如果输出结果与期望值的误差过大,则进入反向传播阶段。误差反向传播阶段,将输出误差反向传播给隐含层,隐含层各神经元都将接收到一部分输出误差,神经元根据输出误差调整权值。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调整,输出值将无限接近期望值。直到神经网络学习次数达到预定的阈值,神经网络才会停止。

yj=11+e-xj(1)

xj=∑iyiwji(2)

BP神经网络模型主要由公式1、2、3、4构成(李萍,2008)。公式1为神经网络的Sigmoid激活函数,激活函数用于输入和输出值的非线性映射转换。公式2为神经网络的输出值。神经网络中的神经元接收激活函数的值yj,激活公式2,公式2乘以权重,得到神经元的值xj,xj代入激活函数,激活函数激活下一个神经元,依次循环,直到激活所有神经元,形成神经网络。

ΔW=-lEw(3)

Ejwji=yj(1-yj)(yj-dj)yi(4)

当输出值误差大于期望误差时,神经网络利用反馈机制修正神经元权重。神经元权重的修正模型如公式3所示,Ew为权重的误差量,l为学习率,负号表示权重朝负方向调整。通过公式运算,权重误差量可以由公式4表示,其中dj为期望输出值。权重的修正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当权重小于设定阈值,停止修正。

(二)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预警结构

通过以上算法和模型的描述不难发现,本文的研究可以基于BP神经网络进行消费者网络质量信息的预警。将上文提出的8个指标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层,预警等级为输出期望,利用一段时间内的输入和输出值训练并搭建起BP神经网络,最后利用BP神经网络对未来的消费者网络质量信息进行预警。预警框架如图1所示。预警等级分为安全、轻警、中警、重警、严重警。

图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预警结构

(三)预警流程

本文将使用Matlab工具进行预警实验。预警流程细分为10个步骤,实验结果将在对应的步骤中展示。

1.选定数据源

选定国内知名论坛――“天涯”中与圣元奶粉质量有关的所有帖子作为数据源。数据时间从2004年11月29日到2013年8月30日。

2.获取输入指标数据和输出预警等级

通过对原始帖子的预处理,将原始数据以时间为轴统计到8个输入指标中。同时,设定输出预警等级。预警的五个等级从安全和严重分别对应10000、01000、00100、00010、00001五个数字,方便计算。

3.训练样本输入值归一化

将所有数据分为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两个部分。首先利用训练样本构建BP神经网络,然后利用测试样本检验BP神经网络,查看神经网络的预警准确率。为了降低输入值带来的误差,提高神经网络的精度,需要对输入值进行归一化处理。本文使用“premnmx”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前后的输入值如表1、2所示。BP神经网络的核心函数如表3所示。

表1 训练样本的部分输入值表2 训练样本的归一化值表3 BP神经网络中的核心函数 表1中,x5、x7的值明显大于其他值,利用这些原始值构建神经网络,会影响神经网络的精度。归一化后所有的值均处在[-1,1]之间,方便神经网络的搭建。

4.创建神经网络

使用“newff”创建神经网络。本文构建三层神经网络,隐含层只有一层。隐含层的节点数通常通过反复测试确定。通过反复测试,确定隐含层的节点数为10。隐含层的激活函数选用双曲正切函数“tansig”。输出层的激活函数选用线性函数“purelin”。训练函数选用梯度下降自适应学习率训练函数“traingdx”。

5.设置网络参数

BP神经网络的常用配置参数如表2所示。通过反复测试,本文选定训练次数显示间隔为100,网络学习速率为005,最大网络训练次数为10000,网络允许误差为005。表4 BP神经网络的配置参数6.训练神经网络

使用“train”开始训练神经网络,Matlab将弹出训练监控窗口,并实时反馈误差信息。当误差小于配置值时,训练过程结束,神经网络形成。表5 从输入层到隐含层的神经元权值表6 从隐含层到输出层的神经元权值表5、表6为形成三层神经网络后,神经元的权值。表5为输入层到隐含层的神经元权值。输入层8个神经元,隐含层10个神经元,因此得到一个10行8列的权值矩阵。表6为隐含层到输出层的神经元权值。隐含层10个神经元,输出层5个神经元,因此得到一个5行10列的权值矩阵。

7.测试样本输入值归一化

将测试样本同样用“premnmx”进行归一化处理。

8.神经网络仿真

将归一化的值输入到神经网络,检验神经网络的准确率。仿真函数为“sim”。

9.仿真结果反归一化

仿真后的结果是归一化后的值,无法与期望值比较,因此使用“postmnmx”函数对结果进行反归一化处理。

10.结果与期望值比较

将反归一化后的结果与期望值比较,查看神经网络的效果。比较结果如表7所示。表7 测试样本输出值从测试的结果来看,BP神经网络具有比较好的预警作用,预警级别略低于期望。2010年8月8日和2010年8月15日的预警结果与期望值是完全一样的。从2010年8月9日到14日,BP神经网络的预警结果均为重警,期望值是严重警,测试结果比期望值低了一个等级。8月6日、8月16日、8月19日、8月27日和8月28日的预警结果比期望值低一个等级。剩下的预警结果均比期望值低两个等级。总的来看,当出现质量危机时,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预警模型能够预测到危机,但低于期望结果,预警敏感度有待加强。

五、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大数据时代,基于互联网的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利用产品网络质量安全信息进行预警能够有效避免大规模质量安全事件的爆发,最大程度地减少消费者、企业的损失。本文尝试利用BP神经网络对网络消费者产品质量信息进行预警。通过对圣元奶粉质量安全信息预警的实证测试,发现BP神经网络具有比较好的预警作用,但预警结果低于期望值,预警敏感度有待加强。本文仅是对一个品牌的奶粉进行BP神经网络预警,今后的工作将集中在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多产品的预警,将BP神经网络应用到产品质量大数据中。

参考文献:

[1] 陈璐、朱振华,2013:《昆山市餐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三级网络和预警信息平台建立及应用效果评价》,《中国食物与营养》第11期。

[2] 程虹,2013:《2012年中国质量状况――消费者感知与模型构建》,《宏观质量研究》第1期。

[3] 丁菊玲、勒中坚,2011:《基于观点树的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方法》,《计算机应用研究》第9期。

[4] 丁菊玲、勒中坚,薛圈圈,2011:《定量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模型构建》,《图书情报工作》第20期。

[5] 黄福员,2013:《金融风险预警的RST-FNN模型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第9期。

[6] 李酣,2013:《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失灵――政府质量安全规制的国外研究综述》,《宏观质量研究》第2期。

[7] 李萍,2008:《基于MATLAB的BP神经网络预测系统的设计》,《计算机应用与软件》第4期。

[8] 刘毅,2012:《基于三角模糊数的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统计与决策》第2期。

[9] 罗英,2013:《共享与善治:质量公共服务对质量监管效果的影响――基于我国宏观质量观测数据的实证分析》,《宏观质量研究》,第1期。

[10]罗艳、何锦林、许锡娟,等,2013:《遵义东南部地区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预警研究》,《贵州科学》第6期。

[11]马建、王震,2013:《煤矿工作面动力灾害综合预警方式》,《科技创新与应用》第35期。

[12]盛静宇等,2013:《心率减速力预警高危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价值》,《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第6期。

[13]王青、成颖、巢乃鹏,2011:《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图书情报工作》第8期。

[14]王铁套、王国营、陈越,2012:《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网络舆情预警模型》,《情报杂志》第6期。

[15]王钰,2005:《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及其应用》,《计算机测量与控制》第1期。

[16]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质量观测课题组,2013:《2012年中国质量发展报告》,《宏观质量研究》第1期。

[17]姚福生、钱芳、苏畅,2013:《大学生网络舆情主题演化探究及其预警指标设计》,《学术论坛》第2期。

[18]曾润喜,2010:《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指标体系构建》,《情报理论与实践》第1期。

[19]张立辉,2013:《基于韦伯―费希纳定律的浅水水库水环境预警评价》,《现代农业科技》第22期。

[20]Altman,E. I.,1968, “Financial Ratios,Discriminant Analysis,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The Journal of Finance.

[21]Fitzpatrick,P. J.,1932, “A Comparison of Ratios of Successful Industrial Enterprises with Those of Failed Firms”,The Accountants Publishing Company.

[22]Herrick,J. E.,Brown,J. R.,Trugel,A. J.,et al.,2002, “Application of Soil Quality to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Paradigms from Range Land Ecology”,Agronomy Journal.

[23]Katlan,B.,Sayyed,M. A.,1999, Regionnal Study on Use of Geograo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and Early Warning in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and Movement of Schistocerca Gergana,MAAR Press.

[24]Lee,J.,Kramer B. M.,1992, “Analysis of Machine Degradation using a Neural Networks Based Pattern Discrimination Model”,Manufacturing Systems.

An Empirical Study Earlywarning for Network Quality Safety of

Consumer Based on BP Neutral Network Information

Yu Fan,Yu Hongwei and Xu Wei

网络的实质篇5

发现一:学生使用网络具有普遍性、学习性、娱乐性、交互性及创作性等基本特征。

发现二:学生广泛使用网络,且使用网络的目的各异。

发现三: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积极的影响,体现在: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彰显个性、释放压力;增强独立、平等、民主意识;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

发现四: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消极影响,体现在:沉迷网络、学业荒废;行为失范、人格扭曲;人际冷漠、亲情疏离;角色虚拟、诚信渐失;色情引诱、暴力犯罪。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缘起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4.85亿,其中中学生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到29.9%。网络的使用虽然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但学生沉溺其中,不仅荒废学业,而且身心也会遭到极大伤害,甚至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给学校、家庭、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探究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引导学生科学、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成为当前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研究方法

为准确把握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本研究对贵阳市六所大、中、小学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95份,有效回收率为99.2%。1.样本结构

本次调研样本中,男生338人,占总样本数的56.3%;女生262人,占总样本数的43.7%。在年龄上涵盖了10-21岁的各年龄层次的学生。在入学来源上农村占11%,城镇占28.1%,城市占60.9%;在教育层次上,小学占1.2%、初中占15.4%、高中占12.7%、职院占21.4%、大专20.1%、本科占29.2%。

2.调查过程与统计方法

本次调研首先由课题组人员到样本学校集中发放问卷,当场收回并核查。调研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根据研究需要进行描述统计等系列分析,从而揭示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二、结果与讨论

(一)学生使用网络的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被调研样本中表示非常喜欢上网和比较喜欢上网的学生数占绝对优势,体现出当今学生对网络的极大兴趣。

学生每周上网的天数状况如下图所示。

据统计,学生每次上网的时长在“0.5小时以下”的占样本总数的10.2%;“0.5-1小时”的占样本总数的23.4%;“1-2小时”的占样本总数的34.9%;“2-3小时”的占样本总数20%,“3小时以上”的占样本总数的11.5%。

可见,被调研学生每周上网2天的居多;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长大多集中在1-2小时以上。也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每周上网在4天以上,每次上网高达3小时以上。

(二)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特征

据调研统计结果,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特征可概括如下。

其一,学生使用网络具有普遍性特征。从学生上网的兴趣来看,感兴趣的人数远远高于不感兴趣的人数。从平均每次上网的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学生比例来看,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具有普遍性。

其二,学生使用网络具有学习性特征。由图表3可见,学生选择“利用网络浏览新闻”的高达97.2%,有98.3%的学生表示利用网络来了解信息,有83.7%表示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这表明学生使用网络具有明显的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倾向。

其三,学生使用网络具有娱乐性特征。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参与过“网络游戏”,高达98.1%比例的学生表示参与过“网络聊天”,这表明学生使用网络具有明显的娱乐取向。

其四,学生使用网络具有交互性特征。大多数学生参与过“网络聊天”,接近半数的学生参与过“交友或网恋”。由于网络聊天具有交流的间接性、平等性、隐秘性、广泛性以及时空上的自由性等特点而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向他人吐露心声,还可找到适合自己的朋友,以满足自己的交往需求。

其五,学生使用网络具有创作性特征。从超半数的学生表示参与过“网络博客、创作”的数据看出,学生上网不只是为了娱乐,也是为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自己成功的体验、失败的教训以及自己创作的精美网页与他人分享,从而体现自身的价值。

(三)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正在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当今的青少年学生,网络对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1.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积极影响

基于上述调研结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如下积极影响。

第一,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用来查找信息、学习和浏览新闻的均在80%以上。由于网络本身具有知识容量大、信息全等特点,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有利于学生避免纸质文献的有限性、滞后性。通过网络,学生能及时地了解国际国内的大事,能随时随地阅读不同类别的书籍,从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彰显个性、释放压力。在调研中,当问及“你结交网友的主要目的是……?”这一问题时,有近半数学生选择“为排除寂寞无聊”,有学生选择“倾述内心苦闷烦恼”,两者比例高达58.6%。由于学生处于成长阶段,心智发展不成熟,对生活、学习难免会有很多困惑,性格内向的学生又不好意思向长辈、老师请教,这些困惑一时得不到解决,自然就会转化成心理疾病。而上述问题通过网络得以缓解,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三,增强独立、平等、民主意识。调研结果表明,上网学生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明显高于不上网学生。网络是一个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虚拟世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和内容,自主决定所要访问的网站,自主决定所要结交的网友,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平等地共享网络信息资源,这种生存方式自然会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

第四,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多数学生不仅对“浏览新闻”感兴趣,而且喜欢“查找和利用信息”,“参与网络学习”,这无疑能够促使他们通过网络,方便地获取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言论、讨论资料等。同时,网络还能对其他媒体的信息进行整合,实现德育与传统媒介的优势互补,提高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辨析能力,增强红色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2.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消极影响

第一,沉迷网络,学业荒废。从54.3%的学生参与过“网络游戏”,98.1%的学生参与过“网络聊天”这组数据来看,有相当比例学生沉浸在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之中,而多数学生聊天没有固定的话题和明确的目的,这种散漫的聊天方式,极容易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注意力。另一方面,游戏和聊天挤占了学生大部分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效率。现实中不少学生由于沉湎于“网聊”、“网游”,使得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遭受破坏,学习时间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厌学、逃学、辍学,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行为失范、人格扭曲。调查显示,有39.5%的学生从事“黑客型行为”、“暴力型行为”、“型行为”、“身份伪装型行为”,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在网络游戏中经常或偶尔“侮辱他人”、“攻击他人”。由于网络交往通常采用非实体的代表符号和非真实的身份进行,现实社会的法律和道德无法对网上行为进行有效控制,这样就会造成网民的道德感降低、行为失范等现象,这对学生的健康人格形成极为不利。

第三,人际冷漠、亲情疏离。调查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选择“不愿与现实中人进行人际交往”,在问及“因为上网而减少日常的社交活动,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少吗?”时,做出肯定回答的竟高达42.9%。由于网络使人际交往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成了“人机交往”。这种交往容易造成学生远离“面对面”沟通交流,疏离近在咫尺的亲情和友情,导致他们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冷淡。

第四,角色虚拟,诚信渐失。调研表明,有80.5%的学生在网络注册时使用过虚假信息;有学生使用“个性化的名字”、“伪造身份、地位、经济状况”;有学生在“成员自我表白中作虚假陈述”、“上传虚假相片”。由于网络交往具有匿名性、虚拟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在网络交往中通过虚假信息来博取别人的好感,进而形成虚拟的成功体验。久而久之,学生会不自觉地将这种体验带到现实社会中来,最终导致他们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渐渐失去诚信。

第五,色情引诱、暴力犯罪。调查结果引人深思:有48.2%比例的学生接触过黄色网站,34.4%的学生承认有过入侵机密网页的想法,43.9%的学生想过下载非法的黑客软件盗取别人的账号,有同学主动或被动地在网络聊天室里骂过别人和在网上进行过赌博。网络虚拟性、隐蔽性、匿名性的特点,促使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将网络作为逃避现实、解脱烦恼的场所,在虚拟世界中为所欲为。久之,他们往往把网络中的行为方式带入现实社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欺诈、色情、对他人施暴,甚至团伙斗殴,不知不觉中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对如何避免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消极影响,如何提升学生网络道德观念,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增强学生以自律和责任意识为核心的网络道德、法纪意识

学校德育工作中,要特别注重强化学生的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让他们在自律的基础上遵守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国家立法部门应该尽快制定出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网络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增强学生的网络法纪观念,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

(二)学校德育要有力度地向网络延伸

充分挖掘网络资源,加大德育在网上的信息流量和信息质量,形成网上强有力的正确舆论态势。学校有必要开设网络道德、法纪课,对上网学生的思想行为给予及时的科学引领。学校要创造条件开设网上咨询服务,设立“班主任信箱”、“辅导员信箱”,聘请心理学专家进行网上心理咨询及指导,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全社会要加强网络监管,形成一个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

在社会特别是网吧管理方面,有关部门应建立“信息海关”,强化对上网信息的监控,过滤虚假、有害、错误、反动的信息。同时,对网吧等网络经营场所实行严格监督,要求入网者进行实名登记,采用密码登录并保证网络行为有相应的网络主体负责。

网络的实质篇6

论文摘 要:目前,如何进一步探索高校网络平台的建设,主动占领和开辟网络新阵地,是现代高校素质教育的新课题、新任务,是新时期、新环境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益探索。素质教育网络数字化就是在继承传统优秀思想和文化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实现对大学生素质的数字化测评,进而通过对测评信息的管理,实现测评手段的革命,实现教育方式、方法、机制的变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在实现高校政治教育过程中,各高校要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目前,如何进一步探索高校网络平台的建设,主动占领和开辟网络新阵地,是现代高校素质教育的新课题、新任务,是新时期、新环境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益探索。 高校的素质教育必须适应扑面而来的网络和数字时代,抓住机遇,改革创新,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充分利用丰富可用的网络数字资源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素质教育网络数字化就是在继承传统优秀思想和文化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实现对大学生素质的数字化测评,进而通过对测评信息的管理,实现教育主体之间,客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联互通,发挥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为标志的运作模式,彻底改变以往教育中单向式、直排式灌输所引起的大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为大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实现测评手段的革命,实现教育方式、方法、机制的变革。

1 建立适合网络平台运行的素质测评体系

总体来说,目前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都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国家颁发的《大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及《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水评评估手册》等作为测评指标的设计依据,基本上按德、智、体三个方面来考核,并根据各高等学校自身实际及新时期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注入了新的内容,如溶入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心理素质等内容,使测评体系结构更趋合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了较好的导向作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等中央有关部委在开展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活动中,把基本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结合网络的特点,本文把德育素质、智育素质、体育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作为大学生素质测评的主要内容。在智育素质和体育素质的测评方面,各学校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测评的方式方法都比较成熟,结果也比较客观,其成绩可直接参与测评信息的管理。在这里重点探索如何建立适合网络平台运行的德育素质和发展素质测评体系。

关于德育素质测评。德育素质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以及组织纪律等方面的表现,具体地说,应包含政治表现、集体观念、遵纪守法、道德修养等内容。德育素质分为有形行为和无形行为两个方面。有形行为是指可以用时间、空间、数量、形状来描述的、能够观测和记录的客观存在的具体行为,如出勤,劳动等;无形行为指无法观测和记录的,只能透过大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和语言交流展现出来的其内心的主观世界。所以,对有形行为我们可以采取定量测评的方式,既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制定出具体的赋分标准,通过观测记录,给被观测者打出测评成绩。对无形行为只能采取定性测评,既透过被观测者的外在表现,对被测评者的内心世界做出的主观判断,并根据自己的判断标准给其打出测评成绩。定性测评由于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也可以称定性测评为模糊评价。

定量测评的内容包括:

1.1 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行为;

1.2 学校提倡、鼓励学生做到的行为;

1.3 学校反对并予以纪律处分的行为;

1.4 学生在宿舍的表现。根据确定的具体内容和评分标准,制定出大学生素质定量测评细则,依据细则计算出素质测评成绩。定量测评成绩可根据需要分阶段进行总评。

定性测评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表现”、“集体观念”、“遵纪守法”、“道德修养”“劳动卫生”五个指标,每个指标各占定性测评成绩的20%。定性测评总成绩由同学互评,班主任辅导员评议,班委会团支部评议,任课教师评议四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占定性总评成绩的25%。其中每个部分的测评成绩公式为:同学互评成绩=[全班学生对该同学评议分数之和-(n个最高分之和)-(n个最低分之和)]÷[全班学生数-2n],其中n=全班学生数×5%(取整数)。班委会团支部评议成绩=[班委会团支部对该同学评议分数之和-(n个最高分之和)-(n个最低分之和)]÷[班委会团支部-2n],其中n一般都取1,班主任、辅导员及任课教师的评议成绩=班主任辅导员及任课教师依据测量表对每个学生的评价分数。

在德育素质测评中,有形行为和无形行为的权重分各占50%,用公式表示为:德育素质测评得分=定量测评成绩×50%+定性测评成绩×50%

关于发展性素质的测评。随着现代社会对什么是人才的重新定位,发展性素质成了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了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形成的创造性和实践性素质。发展性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科学精神,组织管理能力、社会实践、职业技能、专业思想,职业道德,心理健康,诚信意识,文体艺术等指标。发展性素质的测评和德育素质的测评一样,也包括有形行为和无形行为两个方面,只不过所包含的内容不同。

发展性素质定量测评以学生实际参与的活动数量、质量,获奖情况,获得的荣誉、工作成绩等作为测评的指标,制定出具体的测评赋分标准。包括:创新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能力。采取写实方法进行考核,包括科技竞赛、学术论文、科技成果等;组织管理能力。主要考核在校院班级任职的学生干部、各级学生社团负责人、有关部门的学生负责人(如宿舍长,学习小组长,值日小组长等);社会实践。主要考核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和实践等方面的情况。通常包含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职业技能。主要考核与求职就业有关的公共技能以及与学生自身专业相关的特定技能。公共技能包括英语、计算机、求职就业基本知识与技巧等方面的能力。特定技能则由相关专业根据情况自行确定。职业技能的测评中也可以包括学生参加职业培训方面的情况;文体艺术。主要考核学生参加文艺、体育等活动的表现,包括参加校级以上(含校级)文艺、体育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如校运会、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元旦文艺会演等)获奖励或表彰、获得各类考级证书等。

发展性素质定性测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科学精神,组织协调、社会实践、专业思想,职业道德,心理健康,诚信意识等。其测评由同学互评,班主任辅导员评议,班委会团支部评议,任课教师评议四部分组成,其每个部分的测评及发展素质测评总成绩的计算方法与德育无形行为测评基本相同。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的计算方法。我们将德育素质、智育素质、体育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项,各指标权重分别为0.2,0.5,0.15,0.15,综合素质总分=德育素质分×20%+智育素质分×50%+体育素质得分 ×15%+发展性素质×15%。

2 以测评体系为基础,开发科学系统的综合测评软件和网络运行平台。

在测评体系中,虽然涉及到德育、智育、体育、发展四个方面的素质测评,但智育和体育一般参考教学部门的考试成绩,所以在测评软件的建立过程中,以德育素质和发展素质的测评作为软件开发的重点,智育和体育成绩可直接参与测评信息的管理。

大学生素质教育网络数字化采用网络化管理,就是给每个学生建立电子档案,根据德、智、体和发展素质的权重,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办法及配套制度和科学、合理的测评指标体系,并建立科学、系统的综合测评软件。根据综合测评网上软件系统中的指标体系,通过教育者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手段,采用互动式、网络化的管理方法,建立公开、公正、科学规范的操作规程,对于定量测评的内容,根据测评软件指标体系对学生进行动态观测记录,每周进行一次公示,每月进行一次数据输入,数据输入后,测评软件自动算出学生的德育、创新素质定量测评单向积分和综合素质积分。对于定性测评的内容,可按月或学期为时间段,组织相关人员集中进行测评。软件可对单项测评成绩和综合测评成绩随时进行班级和年级综合素质积分排名。同时设立素质教育文字影像资料库,储存学生个人,学校,行政主管部门,兄弟院校的素质教育相关影像、文字资料。建立起与家长、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团体、学生个人及相关管理部门等教育主体之间的网络互通,通过登陆校园网或互联网可进行测评、查询、观看影像资料等。也可通过平台进行沟通,交流,信息传输等。

3 通过对测评信息的管理,实现素质教育网络数字化。

测评信息的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内容虽然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发展素质四个方面,但此方法在感性与理性、定性与定量、教化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积极探索促进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的创新,也是对高校素质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

3.1 通过对测评信息的管理,实现了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以往的思维中,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学生是被测评的对象,而数字化的测评方式使学生也成为了测评的主体,学生参与测评的过程实际是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是思想总结提高的过程,是对素质教育内容的学习过程。长期以来,高校素质教育工作重思想灌输,轻主体内化,以他律为主要教导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自主选择与内心需求。因此,高校的素质教育要通过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内化过程来显现和检验。通过数字化的测评,能很好地发挥测评过程、结果的激励和教育功能,因而对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引导作用。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主体作用,培养了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调控能力,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自我教育的新观念。

3.2 通过对测评信息的管理,增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及时性和针对性。测评系统凭借网络平台的优势,将网络的便捷化、信息化、动态化溶入其中,能够及时地输入学生各方面的信息,便于对学生信息的增加、修改、删除、统计和分析,有利于长期的、动态的存储、快速检索、及时查看学生的各类信息,使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增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及时性,测评系统弥补了传统评价系统操作繁琐、耗时较长的缺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收集各阶段、各方面的信息,有利于进行阶段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而一改以往只作系统性、总结性评价结果存储的情况,及时发现德育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加强对薄弱环节的领导,从而增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3.3 通过对测评信息的管理,保证了评价工作的透明度,维护了评价的公正性。传统的综合素质测评系统中,大学生往往只知道自己的总体评价结果,而对具体细节和其他同学的评价结果无从所知。网上测评系统在程序设计上,遵循“实证性”的原则,对管理权限进行了限制性设置,所有的操作在网上一目了然,并可以随时查询,被测评者不再处于被动地位,可对测评过程进行监控和诊断,也可对测评结果提出质疑和申诉,杜绝了以往的人为因素影响,增强了测评的客观性和透明度, 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及评先推优提供客观依据;有利真正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这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隐性教育手段。

素质教育网络数字化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素质教育评价方式的有益探索,其目的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诸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与内涵.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8月第八卷第六期

网络的实质篇7

【中图分类号】G64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的测试的网络管理软件的研制是建立在现代化的系统的认识上的,并且可以进行长时间的测试目标的数据的记录,能够看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的测试结果的规律,并且能够针对测试结果进行体育方面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让体育教学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服务。

一、我国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条例的实施

(一)实施的背景

自从我国建国以来,国家就很关注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的健康,并且鼓励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来强化体质,制定了很多的相关体育锻炼的文件,也进行了同步实施,还设定了毕业升学考试中的体育的考试方式的标准和要求。规定了各个学校要进行早操、课间操等课余的体育活动。最近几年来又颁布了有关学生的体质健康的文件,并在各个学校进行实施。

(二)实施的意义

我国的相关的学生的体质健康的标准的规定的实行与网络管理的实现,能够减少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在这些体质健康测试方面的工作量,能够帮助家长对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能够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展开。

课余的体育活动跟学生的体质健康的测试都是学校的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并且能够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为了把增强体质的运动方式的实施、运动结构的评价以及学生的体质健康的测试等实现网络的管理化,让大学生能够在体育锻炼中针对自己的测试数据,从而得到体质测试的评价结果,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运动,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通过体质健康测试软件的开发,让学生能够在运动和锻炼的过程中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情况,形成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的网络管理体系。

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网络管理软件的设计和应用

(一)软件设计的核心程序与技术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网络管理软件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健康运动的方法更好地在高等院校进行应用,提高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加强健康运动的合理化、安全化以及实效化。所以,这款软件一定要有评价学生体质的功能,让后针对运动的人的体质的高低来进行运动内容的制定,最后就是需要对健康锻炼的评价,并且做出科学的指导。软件不但需要给学生的运动锻炼提供便捷,更要确保它在实际的运用的时候的可行性。因此,在进行软件的设计的程序中需要遵循这几个原则:实用的原则,准确的原则、便捷的原则、安全的原则、简单的原则等,确保设计的软件能够符合大学生运动的实际需求,并且具有实际的应用性。

软件的核心程序主要是查询与数据的记录、设置。其中查询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男生的查询,另一类是女生的查询。针对测试的数据的输入的各种参数就能够进行测试,得到运动的处方,既方便又快捷。大学生把体质健康的测试参数录入到计算机之后,就会马上得到其体质健康的评价,并且可以根据评价得到运动的处方,不但方便,还很快捷,还能够通过计算机进行整体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的数据的统计分析,以确保能够可以随时地了解到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的情况,有根据性地分析出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的体质健康。

体质健康测试的评价软件的核心就是怎样能够实现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合理管理。其最大的特征之一是在进行后面的数据的整理的功能是非常好的,形象了对体质测试数据的智能化的查询方式,系统可以自行地按照录入的测试数据给出实际可行的运动锻炼的处方。并且系统内有运动锻炼的处方资源库,输入的运动方面的处方都是经过高校的专家的研究的,而且是通过了实验的验证的科学的运动处方。运动锻炼的处方的主要内容就是控制学生的体重、增强学生的体质,保持健康,让学生能够进行全方面的发展等。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的评价的要求都是根据国家所提出的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规定。

(二)软件的使用和网络管理

按照用户的不同,软件的操作也设置了分开的管理的方式,这样的拥有具体的技术性的操作程序的说明,比较便于操作,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

1、管理用户的操作。管理用户是拥有最大的权限的用户,他们能够进行软件所供应的任何的操作程序,而且能够针对体质健康标准的改变进行数据的修改。

2、用户的操作。一般的用户就只可以进行体质测试的操作与修改自身的信息,在进行测试的操作之后能够查询成绩的评价与运动的处方。

三、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网络管理实现的价值

目前,从我国的各大高校的学生的体质的健康测试的结果分析中,可以知道最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比较薄弱的,并且还有很多学生普遍偏瘦,体重超标,营养不良等情况。所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的测试的管理是需要被重视的。大学生可以按照网络管理的系统的提示来进行体质的健康测试,并且能够通过测试得到体质的评价和运动的处方,从整体上提高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

总 结:

由于现在的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偏弱,而且有肥胖、营养不良、偏瘦甚至是一些身体疾病等情况,所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的测试就变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现在这个网络发展迅速的时代,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测试的管理如果还是采用以往的人为的管理就会让管理工作变得繁重,应用了网络进行管理之后,可以减轻体质测试的工作负担,还能够使体质健康测试更加地智能化,方便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的测试。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的素质,让他们以更加强壮的身体来进行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汪浩.王秉彝.李实.《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的研制[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3)

[2]娄明.跳水运动员训练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16)

网络的实质篇8

[5]King, F., et al. Defining Distance Learning and Distance Education[J].AACE Journal, 2001,9(1): 1-14.

[6]Wagner, E. D. Emerging Learning Trends and the World Wide Web. Webbased Training[M]. Englewood Cliffs: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2001:33-50.

[7]范太华,等.网络教育与网络学习[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3:127-129.

[8]Khan, B. Webbased training. Englewood Cliffs[M].Englewood Cliffs: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2001:14.

[9]王宇飞,孔维宏.浅谈网络教育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1):54.

[10]肖宝华.论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保障[J].继续教育研究,2011(7):62.

[11]梁红丽.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28.

[12]基更,D.远距离教育基础[M]. 丁新,译.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142-146.

[13]孙耀庭.毕业论文的远程指导与过程监控[J].中国远程教育,2007(4):40.

[14]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J].现代大学教育,2009(2):101.

[15]Dohmen, G. A New Field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Activity [J]. Distance Education, l976:65.

网络的实质篇9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57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2

网络教育是构建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教育规模的发展壮大,办学过程中的各种质量问题也随之出现,严重制约了网络教育的健康发展。为确保网络教育的办学质量,探索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方法是当务之急。

1 网络教育年检的必要性

质量是网络教育的生命,直接影响网络教育的生存和发展。质量监控是试点高校进行质量管理的重要途径。现阶段,年检作为网络教育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其必要性。

第一,网络教育培养质量堪忧,通过年检可以发现和解决各类办学问题。目前,我国网络教育学生主体不在试点高校,而在校外学习中心。校外学习中心的职责履行程度与培养质量密切相关。随着网络教育师生比扩大,部分校外学习中心追求招生规模和经济利益,忽视办学资源建设、学生管理等,未按照试点高校要求充分履行职责,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年检可以对学习中心的办学能力进行审查评估,解决影响培养质量的办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网络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二,年检是现阶段了解学习中心年度办学情况的重要途径。我国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数目日益增多,面对如此庞大的管理规模,试点高校目前很难做到对每个校外学习中心进行实地实时的监控与管理。年检年审不仅可以全面了解所有学习中心的年度办学情况,还能对每一个学习中心的持续办学能力进行考察。

第三,学习中心办学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试点高校可以根据年检结果进行跟踪管理,提升其办学能力与服务水平。校外学习中心在基础建设、人员配置、服务水平等方面差别大,开展年检可以发现、纠正、校外学习中心不规范的办学行为。

2 网络教育年检的创新研究

网络教育的质量监控,包括教学管理、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等方面的内容。教学管理方面的监控内容,体现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与标准。年检主要针对校外学习中心,体现了对学习中心的管理标准与要求。年检的行之有效离不开科学的质量管理标准、完善的评价体系、有效的监管措施及合理合法的退出机制。如此才能真正起到质量监控、督导作用。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网络教育年检必须以校外学习中心的管理职责为基础,建立具体工作的核心标准,将标准量化为考核指标,根据指标对实际办学过程进行逐一考核,以此达到全程监控、综合评估、细化管理、全面督导的目的。为此,笔者进行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创新研究。

(1)制定考核标准,建立评估体系。依据校外学习中心的管理职责制定考核标准。根据对各学习中心的工作分析,划分为四大模块进行审查,每个模块依据核心工作内容设立相应的考核指标,每个指标设定考核标准,便于系统评估。

(2)注重对网络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将教学过程的各个管理环节纳入年检。将教学、考试、毕业等实际工作成效及存在问题用指标的形式反映在评估体系中,通过年检侧面对教学管理过程进行监控。

(3)建立年检退出机制及跟踪管理机制。网络教育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设立退出机制及时淘汰不符合办学要求的学习中心。对存在办学问题的学习中心进行密切跟踪督导,确保其具备持续办学能力。

(4)开展数据年检。为了科学考评,所有办学指标的考核标准都量化为具体的数字,通过获取学习中心的办学数据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通过数据总结掌握实际办学情况。

3 年检工作的实施

为保障年检工作的有序进行,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规划,制订了《吉林大学学历继续教育年报年检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年检包括上报、审查、评估、公布、质量督导与跟踪、复审六大工作程序。其中审查包括办学能力、支持服务、办学成果、存在问题四大模块。每个模块设定核心指标,如师生比、毕业率等。综合各项指标的量化考核结果,完成年检的最终评定。

依据综合分数进行等级评估,具体评估标准见表2。

根据等级评估标准,年检结果将整改或不合格的校外学习中心列为重点监控对象进行细化管理,并按照程序复审,如复审不合格,被认为不具备持续办学能力,将停止招生协议。具体年检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4 年检的工作成效

年检和网络教育其他质量监控手段一样,遵循“科学评估 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突出监控、督导的作用,以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能力。从2013年开始,吉林大学连续3年对各校外学习中心开展年报年检工作。2015年,学习中心年检合格率为91.96%,同比提高了10.88%。2014-2015年,学习中心年检情况见表3。

通过系统、扎实的年检工作,在四个方面取得了工作成效。

第一,严格落实年检退出机制与督导复检机制,淘汰不符合办学要求的校外学习中心,保障网络教育办学质量。通过年检工作的质量监控与评估,筛选出14家年检不合格、8家整改的校外学习中心。

图1 吉林大学校外学习中心年报年检工作流程

第二,掌握办学问题,明确重点监控内容。对年检反映的五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了重点监控:①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过程管理;②校外学习中心毕业率;③部分学习中心师资配备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④部分学习中心的招生行为;⑤高校自身内涵建设及创新管理。

第三,提出对策,推动网络教育综合改革。针对网络教育质量问题,结合办学现状,从可持续发展、提高办学质量的角度,提出参考对策。

第四,总结年检成绩,出具年检质量报告,为网络教育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参考和依据。质量报告从参检、评测、分析、问题与对策五个方面进行报告,如实反映了年检工作情况,对学习中心的年度办学情况进行总结。

网络的实质篇10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3-0100-04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信息处理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企业内外部环境,越来越多的公司通过网站对外公司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中涉及财务信息的部分被称作网络财务报告(Internet Financial Reporting)。相对于传统财务报告,网络财务报告在披露成本、广泛性和公平性等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互联网技术尚未普及的20世纪末,国外上市公司的网络财务报告质量存在显著差异(Flynn and Gowthorpe,1997),公司并没有意识到改进网络财务报告的潜力(Lymer and Tallberg,1997),规模越大的公司网络财务报告水平越高(Craven and Marston,1999),企业进行权益资本融资时会在公司网站披露更多的财务信息(Ettredge et al.,200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公司网络财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都有了很大改善,但公司规模仍是网络财务报告的稳态决定因素(Marston and Polei,2004)。相对而言,早期我国公司网络财务报告水平显著低于美国公司(潘琰,2002),法人股持股比例对网络财务报告质量有显著正向影响(Xiao et al.,2004),管理层是否持股、公司是否聘请“四大”、审计意见类型、公司行业类型以及公司规模因素影响了公司自愿实施网络财务报告行为(何玉、张天西,2005)。

尽管国内外有许多研究调查了网络财务报告水平及影响因素,但部分结论尚未达成一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证监会《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关系工作指引》、资本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等制度背景的变化,公司网络财务报告披露情况很可能呈现新的特点,影响其披露水平的因素也可能发生变化。本文随机选取160家上市公司,于2014年4―5月在和上搜索公司官方网址并访问公司网站,发现设立网站的公司比例达97.50%,远远高于何玉和张天西在2004年8―11月的统计(77.00%)。为进一步了解过去十年我国上市公司网络财务报告披露水平的变化,本文借鉴何玉和张天西(2005)构建的网络财务报告指数体系评价网络财务报告质量,并从公司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实证检验影响公司网络财务报告质量的因素。

二、理论分析

有关信息披露质量、自愿性信息披露质量、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大多集中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审计特征、公司特征等方面,这些因素可划分为公司外部层面和内部层面。

(一)管理者披露网络财务报告的外部因素分析

为保护中小投资者,我国政府通过建立独立董事制度、股权分置改革等一系列行为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这些制度和外在环境影响着管理者的行动,也影响着管理者披露网络财务报告的质量。(1)公司股权集中度。当股权过于集中时,管理者更多地以大股东利益为重。随着股权集中度的下降,管理者倾向于兼顾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从而可能影响到其网络财务报告行为。(2)独立董事比例。作为中小股东代表的公司独立董事可能会要求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与数量,独立董事比重越高,其对管理者施加影响的能力可能会越大。(3)管理层持股。管理者没有或较少持有公司股票时,为了降低外部股东的监管成本,管理层有动机自愿实施网络财务报告以减少外部股东监督。因此网络财务报告质量与管理者持股比例负相关。(4)聘任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大小。大会计师事务所有动力保持审计独立性及执行更严格、全面的信息披露标准,管理者聘请大会计师事务所表明其接受了大会计师事务所更严格、更全面的信息披露标准,也就有可能披露更多的网络财务报告。

(二)管理者披露网络财务报告的内部因素分析

管理者接受委托经营公司资产,为证明自己有效地履行了合约所规定的义务,为争夺资本市场上更多的财务资源投入,以及防止公司被接管,他们有动机向外发送信号以消除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1)公司的再融资动机。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持续低迷,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严重不足,为争夺资本市场上有限的资金,确保融资计划的顺利实施,公司管理层应该会有更强的激励通过公司官网增加财务信息的披露,做好与投资者的沟通。(2)公司业绩。当公司业绩良好时,管理者更可能乐于同投资者进行交流,因此绩优公司通常更愿意披露网络财务信息。(3)公司规模。一般认为,规模大的公司会受到媒体、投资者、监管者等更多的关注。因此管理者会更注意其声誉的维护,从而披露更多的网络财务信息。(4)行业因素。信息技术类的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公司管理者有更强的激励披露网络财务报告。

三、网络财务报告披露情况调查与变量设计

(一)公司网络财务报告指数体系及调查结果

为了考察上市公司网络财务报告披露情况以及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借鉴了何玉和张天西(2005)设计的网络财务报告指数体系,从内容维度和形式维度两个方面评价网络财务报告质量,将内容维度进一步划分为网络财务报告强制披露信息和网络财务报告自愿披露信息。通过逐一登陆160家样本公司网站(其中有4家没有设立官网),阅读样本公司网页信息,对各家公司网络财务报告披露情况进行打分。表1列示了网络财务报告披露指数体系及本文调查的结果,为便于比较,表中同时列示了何玉和张天西(2005)的调查结果。

从表1列示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强制信息披露项目部分,披露最多的是2013年董事会决议(占比为75%),其次是2013年股东大会决议(占比72%),再次是监事会决议和2013年年报(占比同为71%),2013年中报和季报披露公司占比同为69%,其他强制性项目占比47%,与证监会交易所链接为18%。何玉和张天西(2005)对网络财务报告的统计结果表明上述各项目披露比例处于40%~50%之间,经过十年的发展建设,强制性披露部分大幅提升,尤其是财务报告披露和公司决议两个项目披露得较好,披露比例提升20%左右。

自愿信息披露项目部分,100%的公司披露了公司简介,92%的公司披露了公司新闻动态,57%的公司披露了公司组织结构,55%的公司披露了公司大事记,45%的公司披露了公司股价行情信息,34%的公司披露了高管致辞。相对于十年前,公司简介和股价行情信息两个方面披露比例提升了20%以上。

从网络财务报告披露形式来看,97%的公司披露了与公司交流、联系方式,60%的公司有英文版网页,56%的公司有内部搜索,46%的公司有网站地图。经过十年的变迁,上市公司网络财务报告的披露形式有较大改善,尤其是“与公司交流、联系”项目,披露比例提高了44%,说明当前上市公司非常注重与中小投资者的交流与联系。

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网络财务报告总指数平均得分12.04,网络财务报告内容指数平均得分9.45,网络财务报告强制信息指数平均得分5.62,网络财务报告自愿信息指数平均得分3.83,网络财务报告形式指数平均得分2.59。何玉和张天西(2005)的调查中,这五个方面的均值分别为7.66、6.21、3.41、2.8和1.45。可见,目前公司自愿实施网络财务报告的水平大幅提升。

(二)变量设计

为充分了解网络财务报告质量,本文设计的因变量包括五个:(1)Req:网络财务报告强制披露指数,共9个项目总计得分;(2)Vol:网络财务报告自愿披露指数,共6个项目总计得分;(3)Content:网络财务报告内容指数,共15个项目总计得分;(4)Formal:网络财务报告形式指数,共4个项目总计得分;(5)Total:网络财务报告总指数,共19个项目总计得分。

自变量包括:Shrhfd10为公司2013年末前10位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Indepdir为2013年末公司独立董事人数占公司董事总体人数比例;Magshar为2013年末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Big4为公司是否聘请“四大”,若聘请为1,否则为0;Issue为虚拟变量,如公司有再融资计划,取值为1,否则为0;ROE为公司2013年净资产收益率;Size为2013年末公司总资产自然对数;IT为虚拟变量,如果公司属于信息技术业,取值为1,否则为0。

本文还增加控制变量Area,如公司为北京、上海地区上市公司,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四、多元回归结果与分析

本文的自变量来源于CSMAR数据库,部分缺失数据通过阅读公司年报手工整理获得。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完成。考虑到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特殊性,论文剔除了6家金融业上市公司,最终多元回归样本为150家。表2列示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从表2可看出,五个模型都在0.01水平显著,但模型的解释力存在一定差异。外部的四个因素中:(1)股权集中度(Shrhfd10)对网络财务报告强制披露质量的负面影响在5%水平显著,对网络财务报告内容质量和总体质量的负面影响在10%水平显著。(2)独立董事比例(Indepdir)在10%水平能够显著影响网络财务报告内容质量和总体质量。这个结果与何玉和张天西(2005)的结果不一致,表明随着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独立董事能够越来越多地参与公司治理,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广大中小股东利益的作用。(3)管理层持股(Magshar)对网络财务报告强制披露质量的负面影响在5%水平显著,对内容质量和总体质量的负面影响在10%水平显著。(4)公司聘请“四大”(Big4)仅在10%水平对网络财务报告形式质量产生显著影响,其余都未通过检验,这与何玉和张天西(2005)一致,表明聘任“四大”的公司可能通过强化网络财务报告的形式来向市场传递公司的利好消息。

内部的四个因素中:(1)公司再融资计划(Issue)对网络财务报告质量的五个方面都有正向影响,但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个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本文推测可能是样本公司中仅有12家公司过去一年有再融资计划,样本数量的有限导致这一变量对网络财务报告质量影响不显著。(2)公司业绩(ROE)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公司业绩对于公司是否提供高质量的网络财务报告没有显著影响,与前人研究发现一致,公司网络财务报告披露行为具有一贯性,业绩指标变化的影响非常有限。这个结果与何玉和张天西(2005)的研究一致。(3)公司规模(Size)的假设基本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这个结果与何玉和张天西(2005)等人的结果完全一致,表明规模越大的公司网络财务报告质量越高。(4)公司行业特征(IT)的假设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且系数符号与预期相反,这一结果与早期研究完全不一致,表明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与普及,非信息技术类公司也完全有能力建设官网并披露财务信息,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控制变量公司所在地区(Area)都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北京或上海的公司更注重通过官网加强信息披露,为投资者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

本文同时用营业收入的自然对数计量公司规模,用总资产报酬率计量公司业绩,用股东数量的自然对数计量股权集中度,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稳健性。

五、研究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网络财务报告质量决定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公司股权集中度、独立董事比例、管理层持股、公司规模、公司所在地区五个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公司是否聘请“四大”、是否为信息技术企业、公司业绩三个因素对网络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不显著,这与早期此类研究结论有一定差异。本研究也表明上市公司网络财务报告质量不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大幅提升,但仍存在一定问题,例如:网络财务报告披露方式较简单、财务报告数据分析处理工具缺乏、网络财务报告路标设置不明显等。目前对公司官网上网络财务报告的监管及相关法规的出台还相对滞后。未来有关部门及上市公司应进一步关注网络财务报告质量的提升,充分发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进步的优势,为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1] Flynn G., Gowthorpe C. Volunteering financial data on the World Wide Web:A study of financial reporting from a stakeholder perspectiv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st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Business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Cardiff(UK), 1997, July:67-78.

[2] Lymer A., Tallberg A.Corporate Reporting and the Internet-a survey and commentary on the use of the WWW in corporate reporting in the UK and Finlan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th Annual Congress of the Europe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Graz (Austria), 1997,April:32-37.

[3] Craven B.M., Marston C.L., Financial reporting on the Internet by leading UK companies[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1999,8(2):321-333.

[4] Ettredge M.,Richardson V.J., Scolz S.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for investors at corporate Web sit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2,21:357-369.

[5] Marston C., Polei A.Corporate reporting on the Internet by German compan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2004,5:285-311.

网络的实质篇1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50-01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老师们的重要使命[1]。针对理工科知识相对枯燥、晦涩难懂等问题,老师们提出了很多方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如增加实训操作课时量、增加课堂中的互动交流、增加课件的生动性等等[2]。但课堂时间十分有限,若想真正提高教学效果,还需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让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主动有效的学习。

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建设了“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的网络平台。此平台上不仅展现了专业的基本信息,而且搭载了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网站,利用此平台,促进学生开展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并通过加分奖励等措施给予学生正反馈。经过一个学年的实践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 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学生年龄普遍在18~20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大多能较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也了解与他人相比的优势与短处,但对于实践任务及认知策略的知识明显欠缺,不知道如何依据学习材料的不同性质结构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不了解知识应用的具体条件与情境。如果能针对此情况,开展大量的实践无疑对知识结构的建设有巨大帮助,但由于时间和经费所限,很难达到以上要求[3]。致使学生在学习中偏重于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无法引起学习兴趣。

此外,我国的高职学生普遍理论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良。这些问题使得他们在大学学习中仍然很难有效的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获得应有的学习效果。

2 网络平台的建设

为了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我们建设了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的网络平台。在平台中,我们通过专业介绍、就业方向、历年就业单位统计、师资介绍、教学大纲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和发展的基本信息;同时,为了促进教学效果,我们将每门专业课程都做成网站,只要学生打开相关课程,就可以随时开始预习或复习。为了增加网站的趣味性,我们设计了大量的与课程有关的趣味故事和生活应用;为了增加网站的实用性,我们搜集了大量与课程知识相关的实际工程的图片与视频资料,使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看到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为了增加学生参与网站的热情,我们在网站上设置了计时加分器,并分门别类的对学生浏览网站中不同内容所使用的时间,进行累计,折算一定的平时成绩,进行加分,形成正反馈。

我们还建立了师生互动讨论区,学生可以通过讨论留言板给老师们提问,老师们会在24小时内给出相应的解答。通过一年的积累,已有问题近千条。为了提高效率,在互动讨论区设置了搜索功能,对以前学生提问或老师回答的相关信息可以进行有效检索,避免重复提问。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习题库和考试题库,同学们可以通过登录网站进行练习和测验。与普通习题库不同的是,我们不仅建立了客观题自动判断对错的给分系统,而且利用设置关键词对主观题进行自动批改。这些细节上的设计,使我们的网络平台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并且可操作性极强。

3 网络平台的实践与心得

为了分析网络平台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分别对A、B两个班级共66名学生进行了教学实验。考虑到班级学习风气对调查结果的影响,我们将A班和B班打乱随机分成C组和D组(每组33人),分别统计了两门课程“超声检测”和“材料理化检测”的成绩和课程表现情况。第一个学期,C组的所有学生按照传统的教育方法,要求他们进行预习和复习,不给他们提供网络平台登陆账号;D组学生则要求他们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预习和复习,并督促他们充分利用平台内的大量资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经过期末考试对比,结果十分明显,D组学生比C组学生平均成绩高8.5分(百分制)。同时,由于网络平台给D组学生提供了大量有趣的、实用的信息,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也异常的活跃,经统计D组学生的总发言次数是C组学生的2倍还多。

为了彻底排除学生个体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第二个学期,我们对C组学生和D组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对换。结果表明,此次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学习的C组学生,取得的教学效果明显较好,两门课程的平均分都超过了85分,充分证明了网络平台搭建的意义。

4 网络平台的不足与改进

尽管在专业全体老师的努力下,网络平台顺利搭建起来,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了有益的帮助。但是,课程网站的建设还很不平衡,有的课程内容仍然不够充实。为了避免侵犯其他教育工作者的知识产权,在网络平台中,我们尽量使用经过自己加工和设计的资料。图片、视频、音频以及大量文字排版等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完善,现阶段“超声检测”和“材料理化检测”两门课程的网站中资源比较丰厚,其他课程还有待完善。

目前,学生主要以使用网络平台为主,很少参与到网站的维护和改进中。这种情况使得负责网站管理和完善的老师工作压力很大,也不利于网络平台的进一步提升。鼓励学生们参与到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维护中,不仅可以丰富网站内容,还可以缩短网站的更新周期,以学生的视角出发,添加他们喜欢的素材进入网站将使得网站更受欢迎。相信这会极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5 网络平台建设展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专业网络平台必将逐渐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当前教学主要以课程内讲述为主,这种方式极大的浪费了共同学习讨论的机会。网络平台的搭建可以有益的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未来的课堂将主要以师生讨论,答疑解惑为主,而知识性的学习将由课堂转移至课下,学生们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结合教材,进行自主学习。我们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将着手探索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

这种在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有利于高效的利用课堂的时间,讲解和讨论较为重要或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而且有利于学生们培养自学能力。我们的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社会,需要的知识是丰富多样的,为了适应社会竞争,只有使学生掌握了有效的自学能力,才算真正的实现了教学目的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网络的实质篇12

编辑出版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的编辑出版业向现代编辑、出版业变革的过程,其内容包括技术手段、编辑出版主体、管理模式以及出版物的现代化四个方面,而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是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前提和支撑。因此,有必要对网络环境下期刊编辑流程的新特点、新规律加以分析研究,寻找应对这些新变化的对策,以适应新形势,不断优化编辑工作,实现期刊质量和编辑能力的共同提高,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传统期刊编辑流程的主要环节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三级审稿制度)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发稿校样处理样品检查出版物宣传反馈信息收集。从编辑实践来看,一个相对完整的编辑流程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前编辑阶段、编辑阶段、后编辑阶段。前编辑阶段主要是编辑部进行信息采集、选题策划并由此组稿审稿的阶段,通过这个阶段的工作。可以有效地保证期刊栏目策划的针对性和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它是期刊文稿编辑加工之前必须要准备好的工作。编辑加工阶段是编辑过程的中心环节。这一阶段,主要完成对文稿的评审、加工整理、装帧设计和版面编排等一系列工作。首先是评审阶段,通过责任编辑的初审、编辑室主任二审、主编终审三个层次来决定文稿的取舍与修改。其次是在此基础上对文稿的编修阶段,即对文稿的加工整理和编排阶段。后编辑阶段是编辑过程的尾声。主要包括校对、清样及对信息反馈的收集与分析。目前,各期刊出版单位一般都强化了对出版物的信息反馈的收集与分析工作。通过此类信息收集工作,编辑部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得失,从而及时调整刊物的编辑工作。这样就可以使刊物和编辑的质量同时得到提高,刊物也就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期刊编辑流程的新特点给编辑工作带来的新要求

信息时代对每一位期刊编辑的冲击都是巨大的,要求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文化知识、编辑技能和手段跟上时代的步伐,达到现代化的先进水平,使出版物能够迅速反映和传播人类的现代文明。编辑是设计、组织、审读和加工作品,为复制和发行做准备的工作。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工作对出版工作的全局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影响,处于出版过程的开端和核心地位。编辑工作的质量水平是直接影响、制约甚至决定复制或发行效果的因素。在纸编辑向在机编辑、在线编辑转变,是期刊编辑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要求编辑熟悉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应用技术。编辑人员应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录人、图形绘制,学会应用软件的使用,掌握网络基本知识和技术的应用,以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投入到编辑工作中。

如何利用网络的优势,在期刊出版业日益严重的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建立期刊独立网站扩大宣传力度,运用稿件管理系统,减少重复劳动带来的繁琐、缓慢和低效率,使编辑部在稿件处理流程中实现高效、减少差错,实现出版内容的电子化,实现从投稿、审稿、编辑、出版、发行等全过程的网络化,对广大期刊编辑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先进的编辑理念。编辑理念是在编辑工作中升华的用以指导编辑工作的理性意旨,有了先进的编辑理念的指导,才会有出色的编辑实践。由于网络环境下,编辑的背景、内容、方式、手段、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编辑要时刻紧跟时代潮流,分析出版业、编辑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推导出符合编辑出版业发展的先进的战略思想和实施手段,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和知识,提高自身能力。

(2)有效信息识别意识。网络时代,信息呈爆炸态势,编辑必须具有更强的信息意识,具有随时收集处理各类相关信息的高度自觉性,努力认识信息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掌握收集、处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善于开发和利用信息。具体包括运用多媒体、超文本编写信息的能力,很强的验证、过滤信息的能力,以及挖掘信息的深度和广度的能力。

(3)强烈的创新观念。网络环境下,编辑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的束缚,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能够及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在新环境、新事物、新问题面前,善于捕获信息,加工出新观念、新设想,以不断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

(4)网络高新技术手段。高新技术是网络时代编辑生存的必备本领,也是编辑工作的基本方式。编辑工作涉及的相关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很多。信息时代的编辑应该能娴熟地运用计算机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系统、Excel电子表格、Access数据库软件,并利用它们建立出版业资料数据库;还应该充分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利用此技术手段获得科学文化、社会热点、网上期刊、出版动态等信息,进而实现信息互补,资源共享。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