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的主要方法范文

时间:2024-03-07 15:40: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技术创新的主要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技术创新的主要方法

篇1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 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 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 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 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

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 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 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 先从某一行业出发, 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 然后, 逐步扩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 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篇2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 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 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 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 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 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 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 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 先从某一行业出发, 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 然后, 逐步扩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 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 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同时, 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 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 傅家骥、仝允桓等。 技术创新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02] 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03] 柳卸林。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04] 赵志、陈邦设等。 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 2000/2.

[05] 王亚民、朱荣林。 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 风险投资。 2002/6

[06] 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 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控制与决策。 2002/6

[07] 夏清泉、凌婕。 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 国际商务研究。 2002/5

[08] 陈劲、龚焱等。 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 中国软科学。 2001/1. pp86-88

[09] 严太华、张龙。 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 经济问题。 2002/1

[10] 苏永江、李湛。 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 学术研究。 2001/4

[11] 孙冰。 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 中国管理科学。 2002/4

[12] 诸克军、杨久西、匡益军。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综合评价。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2/4

[13] 杨力。 基干BP 神经网络的城市房屋租赁估价系统设计。 中国管理科学。 2002/4

[14] 杨国栋、贾成前。 高速公路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 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2/4

[15] 楼文高。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三江平原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与预测模型。 中国管理科学。 2002/1

[16] 胥悦红、顾培亮。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品成本预测。 管理工程学报。 2000/4

[17] 陈新辉、乔忠。 基于TSA-BP神经网络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预测模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0/5

[18] 刘育新。 技术预测的过程与常用方法。 中国软科学。 1998/3

[19] 温小霓、赵玮。 市场需求与统计预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0/5

[20] 朱振中。 模糊理论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科学管理研究。 2000/6

[21]Kim B. Clark Takahiro Fujimoto.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Strategy、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Industr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on 1993

[22] Gobeli D H, Brown D J. Improving the process of product innovation.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3. 36(2):46-49

[23]Simon J.Towner. Four ways to accelerat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Long Rang Planning 1994. 27(2):57-65

[24]Abdul Ali,et al. Product innovation and entry strategy.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5. 12(12):54-69

[25]Eric Vin Hippel.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6] Shtub A, Zimerman Y. A neural-network-based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the cost of assemb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3. 32: 189-207

[27] Wee-Liang Tan, Dattarreya G. Allampalli, Investment Criteria of Singapore Capitalists, 1997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mall Business,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June 1997

[28]Michael Henos, The Road to Venture Financing: Guidelines for Entrepreneuts, RD Straregist Magazine,Summer 1991

[29]Chow GC, The Largrange Method of optimization with applications to portfoli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J of Economic Dymamics and Control 1996

[30]Jensen, R Information Cost and Innovation Adoption Policies, Management Science. Vol.34, No.2, Feb, 1988

篇3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07-.09:完成论文开题。

09-.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11-.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01-.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03-.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傅家骥、仝允桓等.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0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0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04]赵志、陈邦设等.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

[05]王亚民、朱荣林.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风险投资./6

[06]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控制与决策./6

[07]夏清泉、凌婕.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国际商务研究./5

[08]陈劲、龚焱等.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中国软科学./1.pp86-88

[09]严太华、张龙.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经济问题./1

[10]苏永江、李湛.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学术研究./4

篇4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 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 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 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 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 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 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 先从某一行业出发, 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 然后, 逐步扩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 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 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同时, 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 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xx.07-xx.09:完成论文开题。

xx.09-xx.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xx.11-xx.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xx.01-xx.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xx.03-xx.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xx.04-xx.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 傅家骥、仝允桓等. 技术创新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02] 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xx

[03] 柳卸林.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04] 赵志、陈邦设等. 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 xx/2.

[05] 王亚民、朱荣林. 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 风险投资. xx/6

[06] 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 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控制与决策. xx/6

[07] 夏清泉、凌婕. 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 国际商务研究. xx/5

篇5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傅家骥、仝允桓等.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0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0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04]赵志、陈邦设等.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0/2.

[05]王亚民、朱荣林.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风险投资.2002/6

[06]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控制与决策.2002/6

[07]夏清泉、凌婕.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2/5

[08]陈劲、龚焱等.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中国软科学.2001/1.pp86-88

[09]严太华、张龙.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经济问题.2002/1

[10]苏永江、李湛.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学术研究.2001/4

<11>孙冰.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2/4

[12]诸克军、杨久西、匡益军.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综合评价.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13]杨力.基干BP神经网络的城市房屋租赁估价系统设计.中国管理科学.2002/4

[14]杨国栋、贾成前.高速公路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15]楼文高.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三江平原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与预测模型.中国管理科学.2002/1

[16]胥悦红、顾培亮.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品成本预测.管理工程学报.2000/4

[17]陈新辉、乔忠.基于TSA-BP神经网络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预测模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

[18]刘育新.技术预测的过程与常用方法.中国软科学.1998/3

[19]温小霓、赵玮.市场需求与统计预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5

[20]朱振中.模糊理论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科学管理研究.2000/6

[21]KimB.Clark&TakahiroFujimoto.ProductDevelopmentPerformance–Strategy、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inIndustry.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on1993

[22]GobeliDH,BrownDJ.Improvingtheprocessofproductinnovation.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1993.36(2):46-49

[23]SimonJ.Towner.Fourwaystoacceleratenewproductdevelopment.LongRangPlanning1994.27(2):57-65

[24]AbdulAli,etal.Productinnovationandentrystrategy.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1995.12(12):54-69

[25]EricVinHippel.ThesourcesofInnov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88

[26]ShtubA,ZimermanY.Aneural-network-basedapproachforestimatingthecostofassembly.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1993.32:189-207

[27]Wee-LiangTan,DattarreyaG.Allampalli,InvestmentCriteriaofSingaporeCapitalists,1997InternationalCouncilforSmallBusiness,SanFrancisco,California,June1997

[28]MichaelHenos,TheRoadtoVentureFinancing:GuidelinesforEntrepreneuts,R&DStraregistMagazine,Summer1991

[29]ChowGC,TheLargrangeMethodofoptimizationwithapplicationstoportfoliandinvestmentdecisions.JofEconomicDymamicsandControl1996

[30]Jensen,R..InformationCostandInnovationAdoptionPolicies,ManagementScience.Vol.34,No.2,Feb,1988

篇6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界定

(一)企业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

最早明确提出技术创新能力概念的学者是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1]。1912年,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所做的新的组合”,总体来说,熊彼特对于创新的作用是肯定的,他认为资本主义正是由于创新而得到了发展。资本主义赖以生存的土壤就是不断的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发表至今已经一百多年,技术创新能力无论从定义的内涵,还是定义的外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界定

在熊彼特提出“技术创新”的概念之后,许多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进行研究。

第一类是“从能力本身来定义技术创新能力”,这种观点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组织本身所具有的,并能帮助组织创造新思维、新想法的一种能力。从这一角度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定义的主要是国外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Burns等[2]最先从能力本身定义了技术创新能力一词,将技术创新能力定义为“组织成功地采用或实施新观念、新工艺或新产品的能力”。Barton[3]则从创新能力的核心层面定义了技术创新能力,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及企业的价值观。”

Burgelman等[4]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支持企业创新战略的一系列综合特征的组合”,从创新能力构成上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义。另外,O’Connor等[5]从一种更为新颖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义,认为技术创新是“资源(人力和关系)投入和中间变革资产”,该资源或资产是企业从事创新活动所必须的。

第二类是“从过程的层面来定义技术创新能力”,这种观点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就是生产某种革新的、有意义的客体的过程。最早从过程层面来认识技术创新能力定义的是Mumford等[6],他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生产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一个过程。随后技术创新能力被定义成:多个人共同协作,从而创造有价值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想法、新程序、新过程。该定义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参与创新的主体引入到了技术创新概念之中,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由一系列活动组成的交互过程”。Fores等[7]则将技术创新能力阐释为“学习能力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效果的催化剂”,这也从过程层面来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义。

中文文献对技术创新能力定义的认识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我国学者魏江等[8]最早在企业研究层面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进行了探索,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支持企业创新战略实现、由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两者耦合并由此决定的系统整体功能”。其次,王立新等[9]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现状,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定义为“支持企业创新战略实现,体现于企业创新全过程中的一种整体能力” 。

总体来说,从过程的层面来认识创新能力的本质是将企业创新比喻为一个流程,认为创新是一个管理过程,需要特定的工具、规范和纪律。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技术创新能力强调的是将具体的、新颖的并且有用的想法引进到一般的组织流程和步骤中的一种能力,组织通过运用这种想法,能够使组织产生显著的进步[10]。

第三类则是“从结果层面来认识技术创新能力”,这种观点认为技术创新能力能生产出某种革新的、有意义的客体,更侧重于创新的结果产出。Andrew等[11]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一些同以往相比具有新颖性和意义性的产出。Amidon在《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智慧的觉醒》一书中将技术创新能力定义为“企业创造并使用好思想,好思想最终转化为市场化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能力”。在一些学术与政策的辩论上,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抽象概念,用来表示一个系统将知识转化为能够推动经济长期增长和财富创造的新发明的一种实际和潜在的能力,该定义也从结果角度阐释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

另外,我国学者张国良等[12]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就是“多、快、好、省”地形成商业化创新产出的潜力,与以往研究所不同的是,技术创新能力被同时赋予了数量、速度、效果、效率四个维度上的含义。

虽然学者们的定义角度不同,但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都与新思维与新技术有关,并且这种思维与技术都能给企业带来长期的利益产出。总的来讲,公司通过技术创新能力对原始的、相关的以及有价值的新产品、过程或服务知识进行整合,使得组织能够将一些思维转化为新的或先进的产品、服务或者流程,从而组织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是企业创新的关键所在。

另外,Burgelman等[4]在《技术和创新的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刘鸿渊等[25]曾选用该评价体系对四川一家大型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研究,认为该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真实水平且具有系统性和简洁性等优点。

在国内检索到的文献中,采用体系指标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文章占绝大多数,其核心指标包括“创新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一些典型的以系统观来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的文献及主要指标见表 1。

表1创新能力评价系统观代表文献及主要指标主要指标1主要观点1文献作者创新决策能力、R&D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能力1从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来探讨技术创新能力。1魏江等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研发能力、创新产出能力1通过对已构建的一个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实现评价体系中各要素在不同类型企业创新中的重要程度的比较,对这些要素进行排序,从而为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1陈广宇等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研发能力、信息化水平、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协同能力、经济社会效益1根据技术创新能力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征,考虑到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构建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1董岗等企业发展战略、创新成果的扩散、企业创新的信息源和创新障碍、企业创新的投入、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企业创新的产出1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创新能力各要素的诸多方面,可以说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都相关。1察志敏等企业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1要全面考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特征因素,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1王立新等创新意识水平、创新投入能力、创新活动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风险控制能力、组织管理创新能力1不同的创新主体针对自身发展战略的目标,所选择的评测内容的出发点不同,因而指标评测因子体系设计中选择的侧重点各异。1孙立媛等

(三)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求解方法

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可以看出,学者对于技术创新能力认识的侧重点不同,技术创新能力指标分解也不同。在将创新能力分解成具体指标之后,就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指标进行量化,从而来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求解关键在于各指标权重的确定,权重是衡量某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的量值。总的来说,存在两类确定权重值的方法,第一种为群体测试统计方法,该方法邀请相关专家对指标进行主观估计,进而应用统计方法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分析,将得出的每个指标权重的统计值作为最后结果;第二种为个体直观判断法,该方法由某个相关专家直接估计指标权重,并把这种估计值直接作为最后结果。本文主要探讨群体测试统计方法。从检索的文献来看,存在多种求解方法,具体见表2。

表2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求解方法一览表方法1特点1代表文献作者线性加权和法1优点是该方法既考虑了人们主观上对各项指标的重视程度,又考虑了各项指标原始数据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它们对总体评价指标的影响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缺点是计算量大。1曲国禹等 层次分析法(AHP)1优点是该方法能用于层次较多,指标较多的评价指标体系权系数计算,简单明了;缺点求解方法繁杂,计算量大,甚至要反复计算。1常玉等模糊综合评价法1可以构造三级以及多级模糊评价,能对不同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1姜炳麟等多层次灰色评价法1精确度高,为直接方法,可克服模糊综合评判中有些白化值经特征化处理后信息丢失的弱点。1唐炎钊等综合指数法1可以使指标值标准化,进而可以准确地评价工作的综合水平。综合指数值越大,工作质量越好,对指标的多少没有限制。1郑春东等数据包络分法析1DEA方法直观性好、可比性强,且每一指标权重是根据决策单元的实际数据求得,而不是根据评价者的主观认定获得,可以科学地评价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制定有效的创新策略。1李守伟等BP神经网络法1优点是:使系统误差达到任何精度要求,且有收敛性;随参评样本的增加和时间的演进,能进行进一步的时间学习和实现动态跟踪评价,具有自学习、概括能力、自适应能力以及强大的容错性等特征。1李文博等二次相对评价法1能够消除由于受客观基础条件优劣影响而导致的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不客观性和不公正性,从而真正反映了人的有效主观努力在加强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1曲世友等

从表2 可以看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的求解方法有多种。有些方法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权重求解时的主观性问题,如“数据包络分析法”、“BP 神经网络方法”等;有的是为了解决指标本身可能存在的缺陷,如“模糊加权评价法”等。总的来说,每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用,也可考虑几种方法的联合使用,如“二次相对评价法”。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总结及展望

(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

综上可见,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含义进行界定时,无论是从能力本身,还是在过程和结果层面进行界定,都丰富了创新能力内涵,为今后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但仍旧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对技术创新能力含义界定表述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本文认为,要想正确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定义,就要把握企业创新的本质,并贴近企业现实状况,着眼于创新全过程,这样才更有利于进行把握技术创新能力的精髓所在。

(二)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在这个方面学者们的共识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系列能力的有机结合,但不论是评价指标的要素观、过程观还是系统观,在对指标进行具体分析时,由于对创新能力本质的认识不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本文认为原因有二:其一,随着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一些新的指标会对技术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在构建评价指标时,除了考虑常规指标外,我们还可以向新型指标拓展。其二,在创建评价体系时,大多数学者把各基本要素放在了同一个层次来考虑,割裂了各层次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从独立的、静止的、分散的角度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其结果很难反映企业创新的实际状况。鉴于上述两个原因,本文认为,在构建评价体系时,要将系统理论和企业创新理论有机结合,将新型指标引入到评价体系中,建立各层次指标之间的联系,并使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也是今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一种新思维。

篇7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等的飞速发展,技术创新的速度和创新的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企业的技术创新由以渐进性创新为主转变为以技术的非连续性为主的突破性创新。突破性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一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突破性技术创新是一项投资大、风险高的创新活动,因而必须与之密切相关方面拥有较好资源的组织进行合作。这种合作形式强调通过组织间的利益共享以及风险共担来实现其合作并创造一种共同盈利的合作机制(Win-Win Case)。在这个过程中,伙伴选择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伙伴挑选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成败。伙伴选择的方法可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两大类。在定性的方法中,决策人员的主观判断起到一定的作用。定量方法是当今研究的主流方法,Weber C A等人在总结了70多篇与伙伴选择相关的文献基础上,将伙伴选择定量方法大体分为六种,即数学规划法、软计算方法、概率统计法、模糊评价算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和多阶段优化方法。本文运用IDEF方法,概括了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中伙伴选择的基本步骤,旨在从整体上给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伙伴选择问题一个准确定位,使企业从定性层面上比较全面的了解突破性技术创新伙伴选择问题,为企业成功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提供科学的依据与方法。

一、IDEF方法描述

IDEF是ICAM(Integrate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集成化计算机辅助制造)DEFinition method的缩写,其基本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人们也简称为集成定义方法(Integration DEFinition method)。

IDEF0是IDEF方法系列中的一种,在描述系统功能及其联系方面具有非常强大的能力。一般来说,系统功能模型包括一组活动,这些活动都是系统的基本功能单元,它们接受输入信息、占用以及消耗一定的资源、并延续一定的时间,最后将给定的输入信息转变为期望的输出信息,从而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这种基于功能的描述在于说明待研究系统中所需要完成的工作是什么,从而来确定系统各项功能的逻辑结构以及相互关系。IDEF0的基本内容是面向系统分析以及设计技术的活动模型方法,由一系列图形构成,图形的元素主要是代表功能活动的活动盒子以及与活动盒子相连的箭头,如图1所示。

图1中输入表示为完成该活动所需要的数据;控制表示控制变换的条件或者说是约束;输出表示执行活动时产生的数据;机制表示执行活动的人或设备工具。在多个盒子组成的活动图形里,箭头代表数据约束,而不是代表流。

二、突破性技术创新IDEF模型

我们将突破性技术创新的过程简单化,大体包括三个阶段:技术识别、技术研发和技术市场化。运用IDEF方法,对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进行结构化描述,如图2所示。

1、技术识别。技术识别是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指从概念设想到立项之前的阶段,具体是指从思想的产生到它被通过进行研发或者终止的阶段。

2、技术研发。这个阶段是对创新网络组织中伙伴的选择,主要遵循企业核心能力原则和风险最小化原则。首先运用伙伴选择的优化算法分析潜在伙伴组织的信息,选择满意的合作伙伴,然后根据合作策略、契约管理以及进度计划等机制对合作伙伴加以约束,以便更有效地完成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研发。

3、技术市场化。突破性技术创新是相对于渐进性技术创新而言的,也就是说突破性技术取代现有市场上的主流技术,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突破性技术创新才得以完成。

IDEF0方法使我们明确了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各阶段所依据的原则、采用的优化方法和最终完成的任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地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研发伙伴选择过程作详细的分析。

三、突破性技术创新研发伙伴选择过程IDEF模型

我们运用IDEF方法,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研发伙伴选择过程进行结构化的描述,如图3所示。

一般来说,伙伴选择过程包括七个基本步骤:核心能力辨识、确定伙伴选择范围、确定标准和目标、最佳合作伙伴、过程建模、流程重组、仿真。突破性技术创新伙伴选择过程也不例外。

1、核心能力辨识。在明确了突破性技术创新网络所需的核心能力之后,必须对盟主自身以及潜在合作伙伴的核心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识别出盟主的核心能力以及潜在伙伴所具备的核心能力。

2、确定伙伴选择范围。依据核心能力原则,在分析盟主自身核心能力以及潜在伙伴组织核心能力的基础上,确定可选择的伙伴组织以及搜集伙伴组织的信息,为进一步选定伙伴组织做好准备。

3、确定标准和目标。依据突破性技术创新网络组建的目的与方式的不同,确定伙伴选择的原则和标准,明确伙伴选择的指标体系以及伙伴选择优化的目标。

4、最佳合作伙伴。这个阶段主要是在总成本核算原则、风险最小化原则以及敏捷性原则的宏观原则的基础上,采用信息合成技术和相关优化方法,对候选伙伴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选出最佳或满意的合作伙伴。

5、过程建模。这个阶段是对确定了的合作伙伴进行业务流程的梳理工作。明确每个合作伙伴承担的业务活动,并对各成员之间合作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

6、流程重组。创新网络体现的是强强联合的原则,具有整合的思想。因此在对各伙伴组织业务流程的梳理当中,需要采用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的方法整合创新网络的业务活动以及各伙伴组织的协调机制,保证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成功实施。

7、计算机仿真优化。计算机仿真优化是利用各种仿真工具对伙伴选择的优化算法和业务流程的整合方法进行的模拟,从而来检验伙伴选择优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现创新网络成员之间合作流程与机制的不足,降低其风险。

四、结论

通过IDEF方法,使我们较清晰地明确了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以及创新过程中研发伙伴选择的基本步骤和相关技术支持,为我们实施突破性技术创新和进行合作伙伴选择提供了一个整体框架,有助于我们全面考虑和把握动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以及研发伙伴选择的关键要素。伙伴选择过程所包含的七个基本步骤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定量方法的分析,有的侧重于定性方法的分析。在以后的研究中,作者将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研发伙伴选择过程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注: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0YJC630276)及广东药学院人文思政研究项目(RWSZ201215)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篇8

一、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

(一)企业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

1912年,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所做的新的组合”。企业的生产要素大致可分为人力要素、财力要素和物力要素,它们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并不是所有的组合都是企业需要的创新,创新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或提高质量或加快速度,或兼而有之,要素的组合方式并不是一种随意的行为,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首先,要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要素占有情况,明确的基础创新的目标;其次,人力要素运用科学理论、数学模型、真实数据等,进行测算分析,估计项目的可行性;最后,在人的指导下,将需要的物力要素及财力要素投入到具体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进行创新实验。创新是不断尝试的结果,每一次的尝试的失败都是为了创新的成功做铺垫。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出

不同的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是不同的,一些学者从能力本身来界定技术创新能力。这一观点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由于企业的特性所决定的,是企业本身所具有的,不具有模仿性。由于不同企业拥有的要素资源、财力支持、企业文化、管理水平等硬件及软件不同,企业中的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采用新工艺、新方法的决策不同,所以在改善质量或提高速度的效率和效果上也会有所不同,这用差异就是体现了不同企业在运用资源整合时的技术创新能力。

另一些学者从过程的层面来定义技术创新能力。这种观点强调技术创新是一个多人参与、集体协作、集思广益的思考与实践的过程,它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认为由组织生产某种新式的、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的过程即为技术创新能力的体现,侧重对过程的把握与考核。有学者认为“组织通过不断学习,从而为企业革新带来新的思路与想法,为企业经营绩效产生催化作用”,这也是从过程这一角度阐述了技术创新能力。

有了从过程的角度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就会有从结果层面考量技术创新能力。顾名思义,从结果的角度则更注重产出效应,即在投入企业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同时,配以新思维、新想法创造出更先进的、不同于现有的产品或服务以体现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基于对上述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同定义,其评价的指标也有所不同,下面将分别进行论述:

(一)基于从能力本身定义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自身所具有的,从其根源方面看,它是企业中各种要素能力的组合,所以要评价技术创新能力,就要从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要素资源入手,前面说过企业的资源大致可分为三类: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能力不仅包括是指企业中参与创新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包括管理人员的决策水平以及其他不直接参与创新的人员的间接支持;物力资源包投入的物质生产要素,如主要原材料、能源等;财力资源则主要是资金的支持。技术创新的能力,只有企业中各个要素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才有可能实现创新。近年来,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事实证明,除了企业内部,企业外部的环境要素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部环境也可以从上述三方面提供能力支持,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长,人力方面提供外部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咨询,物力方面提供专利技术和专项设备,财力方面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提供专项资金,这些外部环境要素与内部能力要素本身的能力组合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体现。

(二)从过程角度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如前所述,这一说法本身强调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多个环节组成的、有序联系的动态发展过程,每一个子环节都会对最后的技术创新结果做出不同程度的贡献。因此,从这一方面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就要评价其各个运行过程,其评价指标可包涵要素投入过程、生产制造过程、改良更新过程、管理评价过程等,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个性,因此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权重比例也不同,同时赋予各个组成过程以相应的权重,让后进行加权,得到的数值也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为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各个要素并不是单纯的叠加,就能体现整体的效用,当然,这种方法对于粗略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三)从结果的角度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当技术创新实现成果转化时,其能力体现在具体的产品或服务上,我们就把能力这一无形的要素转变为有形的要素。那么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也就可以代替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于评价产品和服务,这一领域的研究比较成熟,如对其质量、客户口碑、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程度等进行相应评价,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将数据进行汇总,最后的出最产品或服务的综合评价,即刻粗略的出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水平。

三、对于现有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思考

上文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入手,介绍了三种主要的评价方法,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本是都是对不同要素进行评价,只是三种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其选取的要素指标也不同。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第一,要素的选取存在一定困难,不仅在选择本身,还在选择的数量上,要素的选取必须体现科学合理有针对性上,同时选择过多会增加评价的成本,而选择过少,不能准确评估技术创新能力;第二,选择评价要素后,运用哪种方法进行要素整合也是一个难题,这本身比要素的选择更重要,因为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共同配合的结果,因此选取的方法要考虑到各个因素之间的促进与抵消作用。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学者在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突出性问题,因此,在以今后的研究中,应重点关注上述所列举的问题,以期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更精确的评价,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80

[2]魏江,许庆瑞.企业新能力概念、结构、度量与评价.科学管理研究,1995(5):5055

[3]王立新,高长春,任荣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东华大学学报,2006(3):3437

篇9

关键词:财务视角 创新绩效 评价方法

一、引言

近年来,创新及创业的发展受到高度关注。从大学生创业“50万元以下的注册资本可分期到位”到国家及各省市级创业扶持政策层层推出,全民创业已成为必然趋势。对于企业的科技创新,国家了各种优惠政策进行鼓励,如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支出加计费用化等,都大力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然而如何确定能够带来符合期望产出的有效投入成为企业不得不解决的难题。通过进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能够更好地判断出何为有效的投入、何为无效的浪费,从而更好地制定符合企业现状的战略。在系统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体系下,企业才能较为准确地评估创新绩效,这极大地帮助了企业提高创新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有助于企业选取合适的经营战略和有效的资源配置。现如今,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已不再局限于财务指标,还引入了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但由于非财务指标在定量化过程中掺杂了过多的主观性因素,可能导致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偏差、企业自我定位不准确等问题。财务评价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基础的地位仍是不可撼动的。因此基于财务视角来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对准确把握和客观评价技术创新有着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财务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方法进行系统的综述。

二、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内涵

(一)技术创新。创新一词来源于Shcumpeetr J.A.的《经济发展理论》,此书在1934年译成英文时,首次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之后Shcumpeetr提出创新概念是指在生产体系中将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从而获得潜在的利润。

对于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一直存在较多争议。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Mueser R.在搜集大量相关论文并进行较系统的整理分析后,得到了一个较为简洁准确的表述:当一种新思想和非连续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到实际和成功应用的程序,就是技术创新,即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二)绩效评价。据财政部统计评价司的阐述,所谓企业绩效评价,是指在特定的指标体系下,通过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的相关原理,在统一的标准下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形成对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的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

(三)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该概念在国内外目前还未有较为规范的说法。较多学者将技术创新绩效的理解分为两部分,一为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效率,二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产出结果(包括其影响)上。Hagedoorn和Cloodt(2003) 认为从狭义上理解创新绩效即为发明创造引入市场的程度,从广义上来理解是指从概念生成一直到将发明创造引入市场全过程所取得的发明、技术以及创新三方面的绩效。高建(2004)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效率、产出的成果及其对商业成功的贡献即为技术创新绩效,包括技术创新产出绩效和技术创新过程绩效。其中“产出绩效”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给企业带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效益和影响,“过程绩效”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执行的质量,它是通过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变量来反映,并且认为企业较高的技术创新绩效应该是在产出和过程两个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本文提到的技术创新绩效即是基于高建所提出的观点,即该绩效包含技术创新产出绩效和过程绩效。

三、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方法综述

现今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方法众多,常用方法主要分为四种:因子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DEA方法、灰色评价法。

因子分析法是搜集一定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通过少量、相关性较低的指标整合数据信息。该方法主要的特点为通过降维简化数量较大的指标并消除本身变量之间较强的相关性,从而形成较为客观、方便、有效的评价结果。但对于企业而言,该方法需要收集的数据较多,故可行性不强。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通过模糊数学的方法,将一些边界不清的因素进行量化,并通过“最大隶属度”的原则来进行评价。这种方法中专家显得尤为重要。专家的意见构造成判断矩阵,从而确定相应指标的权重,形成评价结果。其最大的弊端是具有较大的主观性。

运用DEA方法是运用线性规划计算所有决策单元,然后根据其相对位置来判断各自效率,从而确定绩效。在处理复杂系统时该种方法具有相对优势,而且其不受计量单位影响,可用单一综合指标来评价绩效情况。对于DEA方法而言,要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则需决策单元的数目达到其指标个数的三倍以上才具有参考价值 ,而且该方法的应用程度相对复杂,使得其在评价时有一定的难度。

灰色评价法是以灰色系统的理论为基础,对预先设定的评价对象进行某一阶段所处状态的评价。相比于其他评价方法,灰色评价法更具有实用价值,是由于其主要采用非统计方法,使得在数据量较少、条件不满足统计要求时,还可用该法进行评价。该种方法也可处理机制相对复杂、层次相对较多、对于定量角度建立精确的模型系统有一定难度的情况。但由于数量指标均是由相关人士进行打分,因此具有较大的主观性。

相对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评价法而言,因子分析法、DEA评价方法采用真实数据或是特殊算法来代替人为主观成分,故评价结果更为客观。但前期准备的工作量也相对较大,在评价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难度。

财务视角的评价方法包含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进行评价的多个角度,如产出视角、过程视角,但往往这些视角的评价结果只能反映某一方面的情况,上述四种方法则通过相应计算方法将多个指标汇总成最终的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结果。

四、基于财务视角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方法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对企业战略选择、资源配置具有重要作用,一直广受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不断地完善这一理论体系,但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增加了该领域的研究难度,学术界仍未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形成统一的标准。本文就企业实际中采用的创新绩效评价方法进行汇总。

(一)基于结果的财务视角评价。

1.新(改进)产品销售收入。现阶段进行绩效评价时应用财务指标较多,因其定量方法较为准确,对绩效的评价更接近真实情况。其中企业进行产出绩效评价时最为常用的财务指标为新产品销售收入。与之相关的财务指标有新(改进)产品的利润率。新(改进)产品的利润率即为新产品实现的利润占当年企业总利润的比重。利润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相应时期的利润水平,既可考核企业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又可从横向、纵向比较其经营管理水平。该类财务指标是从新(改进)产品的经济效益方面评价其产出绩效。

2.新(改进)产品的销售率。新(改进)产品销售收入与新(改进)产品销售率不具有相关性,故可作为技术创新产出绩效的评价指标。其产品销售率即为报告期新(性能具有重大改进和提高)产品的销售收入与同期企业销售总收入之比,反映了新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可用于分析新产品产销衔接情况,研究新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程度。

3.新(改进)产品市场占有率。在进行技术创新的产出绩效评价时,企业常常使用新(改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来反映其直接经济效果。市场占有率即为企业新(改进)产品销售收入占市场同类产品销售总额的比重。该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改进)产品在市场的渗透能力,从而反映出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4.专利申请数。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绩效也可从技术效益角度来进行测评,专利申请数则是技术效益的主要指标之一。专利申请数是指当年申请专利的数量(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时期人们从事科学技术发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部分专利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其企业形象、企业品牌以及市场地位。专利数据比较容易获取,较长时间内专利标准也较为客观,且专利发明活动与创新直接相关,因而专利申请数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绩效相对可靠的指标。

(二)基于过程的财务视角评价。

1.投资报酬率。也称为“投资的获利能力”,指通过投资而返回的价值,从侧面反映了技术创新的使用效果。

2.研销比率。行动产生结果,结果反映行动。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与结果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进行过程绩效评价时,研销比率则是一个较为直接的评价指标。研销比率是指当年技术研发投入的费用占企业总销售收入的比重,反映了企业对研发新技术产品的重视程度及技术创新和转化能力。研销比率有助于企业判断新产品研发投入的必要性,并据此调整下一步的创新投入及经营战略。

3.成本变化率。部分企业在对技术创新过程绩效评价的时候,引进了成本变化率这一指标。成本变化率通常指本年销售成本与上年同期销售成本之差除以上年销售成本。该比率考虑到销售成本增减的变化,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成果对成本的影响。

以上过程性或产出性指标经过量化,均能客观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但因多数指标基于财务报表得出,只是对历史财务结果的描述,使得评价后得到的数据大多是对创新活动成果的评价,而缺少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前瞻性预测、发展空间估测以及发展方向估计。

此外,上述常用评价方法中,影响指标变动的因素并不唯一,即除技术创新影响变动外,还存在其他影响因素。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调整。如专利申请数,企业应剔除未引发技术创新的专利,且对于企业有市场前景的发明但并不注重申请专利的企业,应将该指标剔除或是降低其在评价指标中的权重。

五、结束语

在现有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很少涉及描述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的指标,如企业的融资环境状况、政府有关的政策法规,均对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与政府有关的政策,对于国家支持的研究,国家会采取政府补助、税收优惠、政府购买等手段,这些体现在财务报表的“营业外收入”中,其占研发费用的比例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和外部环境的创新投入,也可以作为评价技术创新过程绩效的评价指标。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价已有创新活动的成果,还在于以此为依据决定下一步的创新发展方向。因此对企业创新的前瞻性也有考虑的必要。技术创新是为了让企业更好地在市场中存活并发展,因此应当在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中纳入这些指标。

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国内许多学者和企业中的相应评价人员会从创新社会效益和创新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虽使评价体系更加全面,但却加入了较多难以客观量化、过于依赖定性或人为的指标在内,如:创新产品的竞争力、创新产品的商业成功率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反映技术创新的准确性、客观性和说服力。在实际应用中,应当将该类指标在评价体系中予以剔除。但对于该角度中数据易得、较为客观的指标,应该考虑保留,并给予其适当的权重。

参考文献:

1.杨亚频.基于熵权值的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价[J].工程管理学报,2014,(06).

篇10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在科研机构、市场、政府和企业的合力推动下进行的,其动力源呈现多元化特征。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科技推动来自科研专家基于现实情境而产生的新理念、新思想。日益兴起的绿色消费,创造了愈来愈多的对绿色生态环保产品的市场需求,成为拉动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直接动力。世界各国政府部门利用各种政策、法规、制度,如资助R&D经费、购买技术、税收优惠及专利制度等来引导并推动生态化技术创新,以弥补由于市场经济外部性和市场机制失灵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生态化技术创新最根本和核心的动力是来自企业内部的追求经济效益的驱动力。无论来自政府、科研机构还是市场的动力,终究汇集到企业这一技术创新的实施主体身上,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因而,在市场竞争法则和利润法则驱动下,在资源濒于枯竭、环境日益恶化、市场绿色需求涌动的背景下,生态化技术创新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企业把握循环经济商机,赢得良性社会协同的重要途径。正像艾默里洛文斯所说的那样:无论是通过更好的设计还是用新的技术来减少废料,都会提供一种巨大的商机。美国经济的能量效率甚至还没有达到物理学定律允许的10%。……每一个部门都存在着减少某一生产过程和进行这一过程所必须的工序的问题。而产生的所有污染和副产品,到头来都代表可以避免的损失。

二、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生态化技术创新机制中最复杂的机制,它涵盖了从投入到产出的整个过程。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子机制:

1、决策机制。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应全面了解并掌握国内外有关生态化技术的发展动态,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方法进行决策。企业在对生态化技术创新项目的技术机会和市场前景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科研院所明确自己的科研方向,政府相关部门明确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并对符合要求的企业予以支持。

2、组织管理机制。在生态化技术创新过程中,无论是生态化技术的研发、制造还是生态化技术的营销等,作为最重要的创新主体,企业不仅要在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加强信任与合作,强化组织学习功能,消除信息沟通障碍及各部门之间目标的差异和信息的不对称,还要加强与政府部门、大学、科研机构的密切联系与合作,协调各方力量推动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发展。目前,各国和地区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各具特色。如欧盟的分散式联合研发模式,即欧盟各成员国的生态化技术创新系统以合作行动为基础,目的在于保护整个欧洲大陆的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各国还针对本国特殊情况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欧盟著名的尤里卡计划就是一个由26个欧洲国家及欧盟组成的有关欧洲科技合作的“开放框架”,该计划实施20年来成绩斐然。但合作开发在欧洲全部生态技术创新活动中的比重不到20%,其余80%以上仍由各成员国独立进行。美国更倾向于企业间的合作,通过合作,各企业获得技术资源及规模效益。

3、资金运作机制。生态化技术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从企业来看,应通过多方积极努力,建立起自身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融资系统,以解决技术创新各个阶段对资金的需求。从发达国家来看,欧盟成员国企业的生态化技术创新投入占欧盟总环保投入的一半以上,日本的生态化技术研发经费中70%来自民间自筹,而美国的生态化技术创新投入中约80%来自企业。企业可通过发行企业股票、债券,扩大融资渠道,并严格控制生态技术创新的成本,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从政府部门来看,要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并经过科学论证,对企业进行择优扶持。

三、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与一般技术创新一样,生态化技术创新也需要创新激励。这是因为,技术创新收益具有非独占性。技术创新活动主要产生一种无形的知识,或者说是一种生产某种产品的方法,它通过产品这一实物形式体现出来。这种知识或方法可以被其他厂家通过正常或非正常渠道所掌握,以分享这种知识所带来的收益。由于复制知识比创造知识容易得多,所以对知识或方法的发明者应进行激励和保护。同时,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及其较长的创新周期,会产生一个创新产品收益比成熟产品生产收益要晚得多的问题,这也需要创新激励。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激励分两个层次:政府部门对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宏观激励和企业内部对生态化创新活动的激励。目前,几乎各国都采取了激励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政策及手段,主要有教育、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等。如美国从1993年就开始制定“国家环境技术战略”,1994年了“面向可持续未来的技术”,并制定了联邦政府的环境技术政策、财政支持政策、加速商业化政策等。同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国会陆续通过了26部环境法律,涉及水环境、大气污染、废弃物管理等方面,每部法律都对污染者或公共机构应采取的行动规定了严格的要求。1998年美国提出了《2020年植物/农作物为基础的可再生资源――通过可再生植物/农作物资源利用加强美国经济安全性的设想》。“9.11”以后,由于网络经济受挫,布什政府将生物与医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生长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费用高达380多亿美元,仅次于军事科学。美国生物技术公司达1400家,其中300多家公司已经上市,资本总额达3500多亿美元。美国只有一个硅谷,却有华盛顿、洛杉矶等5个生物谷。

篇11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所面对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单纯从经济学与管理学角度看待技术创新难以解决问题,需要我们从哲学的视角反思技术创新带来的问题。但目前状况来看,对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很少,又分散。所以,有必要从哲学视角探讨技术创新,进一步深化对技术创新的认识,更好地掌握技术创新的规律和方法,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技术创新的哲学定义

视角不同,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就不同。从哲学角度来看,也有不同的阐释。东北大学李兆友教授把技术创新看作是创新主体对创新客体作用的过程,强调技术创新的过程。复旦大学陈其荣教授把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在创新环境条件下通过一定的中介而使创新客体转换形态,实现市场价值的一种实践活动。”

本文从哲学角度认为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从获取新的构想或新认识开始,通过对创新客体作用的过程,最后实现理性价值的实践活动。实现理性价值是技术创新的目的,市场价值是理性价值的一种,从人类现实的发展条件和环境来看,进行技术创新不能仅仅为了实现市场价值,应从更高的理性出发,去追求哲学价值。

二、技术创新认识论与价值论的解析

(一)技术创新认识论解析

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在创新环境下通过一定的中介作用于创新客体,实现商业化价值的过程。它的三个维度耦合作用下,促使技术发生变革,实现创新目的。主体维度,它是创新实践活动的直接推动者,包括个人或组织,具有层次性,由个人、组织、战略联盟等各个层次组成的创新主体层次。客体维度,也是知识维度,不仅包括设备、工具等物化知识,也包括内涵于主体的原理、经验、方法等知识,两者都是主体创新的对象。有学者认为,创新是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的活动过程,是知识开发和知识产业化过程,创新不仅包含创造性,还包括更广泛意义上的产品、工艺、市场和理念知识的创造和更新。可见,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主体利用个体知识、组织知识和联盟知识等应用活动的过程。价值维度,也是技术创新的目的维度,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的概念,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以技术为手段,实现经济目的的活动。从这个意义讲,技术创新并不只是实现技术上进步,更为重要的是实现商业化价值的目的。

(二)技术创新价值论解析

技术创新是一种实现价值的过程。根据上述内容,技术创新不仅要实现经济价值,而且还要实现它的文化和生态等价值。

1、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技术创新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所面对的经济环境越来越不确定,竞争更加激烈,只有通过不断技术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化被动为主动,立于不败之地。技术创新不仅在企业层次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2、技术创新的文化价值。技术创新与文化存在着互动关系,是技术创新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两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是技术创新推动创新主体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是技术创新主体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而技术创新主体正是从创新的价值取向、创新目标、创新宗旨等来反映和形成价值观的。二是技术创新推动创新精神的确立。创新精神是创新文化的灵魂,是取得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保障。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精神作为支撑去解决所带来的问题。

3、技术创新的生态价值。技术创新的生态价值应该从人文生态价值和自然生态价值两个方面来理解。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不能损害社会整体利益为代价,来实现自私的小团体利益,而应该尽可能地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保证社会生态的和谐有序。技术创新也应该为环境保护,防止生态破坏,提供技术上的保障,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技术创新哲学研究对当今技术发展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技术的发展存在着盲目或不自觉的现象。云南师范大学贾星客教授认为,“从单个技术来看,技术是自觉的,但从整体来看,技术又是不自觉的。”所以,有必要从整体上去反思技术未来的发展。本文认为技术的不自觉,首先表现为技术创新的不自觉,而技术创新的不自觉,首先表现为创新理念的不自觉。现在,大多数技术创新都受到利润导向或GDP导向观念的影响,致使技术变得盲目发展。通过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建构人们对技术创新的合理观念,实现从利润导向或GDP导向转向公共利益导向,最终,使技术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符合人类整体的共同利益。

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主体、客体和中介等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哲学视角来探讨技术创新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深化技术创新的研究,才能更好地认清技术创新的本质和规律,用哲学的思维去思考技术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刘大椿.自然辨证法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12

(Zhejiang Guangsha College,Dongyang 322100,China)

摘要:本文综述了技术创新的经典理论及其发展,并提出了技术创新的含义和产业创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本文描述了建筑业技术创新的两个过程。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proposes the meaning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On this basis, the two process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building industry are described.

关键词:熊彼特理论 建筑业技术创新 产业创新 创新过程

Key words: Schumpeter Theory;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building industry; industrial innovation; innovation process

中图分类号:TU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103-02

0引言

近年来,在一些建筑工程中,由于工程技术水平低下,工程进度缓慢。导致部分建筑物不能按时完工,甚至发现严重质量问题。分析其原因,除取决于各种原材料及配合比的选择外,还与施工没有技术创新等有关。

1技术创新的理论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数量(速度和规模)的扩张,而且包括经济系统运行质量(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的提高。由于受到资源的有效供给的限制,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通过提高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的途径。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一靠改进投入要素的质量:二靠改进转换系统的功能和效率。而这一些归根结底要靠技术、工艺、组织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其中,技术创新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创新的缺乏是我们经济问题的根源。技术创新理论是一种技术与经济一体化的观点。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创新理论得到了很大发展,先后产生熊彼特学说、新熊彼特主义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等等创新理论。国内外均有许多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极大的丰富了技术创新理论的推广和应用。

1.1 技术创新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创新”现在己经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技术创新已成为全国上下瞩目的热点。但在经济学上的创新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最先为我们区分了“发明”与“创新”这两个概念。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他并不觉得发明的作用特别重要,他认为:“只要它们不被实施,发明在经济上就是不相干的”。技术创新理论就是由他开创研究的先河,80多年来,其他学者也同样对“创新”给出很广泛的解释,为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付出聪明才智,使它不断深化、不断完善。

1.2 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现代技术创新理论是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1883--1950)以技术创新理论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论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1912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对创新进行了科学的定义,然后在《经济周期》中系统地完成,最后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进一步加以应用和发挥。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其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熊彼特认为这种新组合应该包括以下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或产品的一利,新特性;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新的组织形式。企业家是这种新组合的推动者和实现者。他的职能就是引入新组合,实现创新。

1.3 熊彼特之后的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简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受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技术创新理论进入分解研究和大规模开发阶段。在经济学界,许多西方学者和经济学家在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其中以美国经济学家罗森伯格和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为代表。他们侧重研究科技进步与经济结合的方式、途径、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进行经验研究和案例分析是其突出特点。强调技术创新和技术变革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承认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承认经济结构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迷恋于熊彼特所谓的“创造性毁灭过程”,即创新总是以一种演进的方式重新塑造它由以产生的市场结构。

进入7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逐渐为人们所共识,世界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轨迹印证并丰富了技术创新理论。这主要体现在:首先,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的。其次,一个国家的贸易地位及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技术创新能力,包括技术创新的活跃程度和强度、技术创新战略的正确性、创新机制的有效性、创新环境等。

1.4 技术创新的含义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运用自然规律所创造出来的,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手段及其方法的总和。技术的存在方式多种多样,按照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可以分为:原理技术、方法技术、使用技术和管理技术这四个层次。其中原理技术是指通过研究所获得的基础性原理的技术资料和经验,它是方法技术的基础和依据。其主要载体是设计和试验方面的原理、计算公式、数据等等。方法技术是指产品的设计方法、生产工艺、检验试验方法等等。其主要表现为设计图纸、资料、工艺规程。使用技术是指如何使用某种产品、工艺、设备等所需要的技术知识,表现在使用说明书、维修程序图。管理技术是如何组织用好原理技术、方法技术、使用技术等力一而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它的载体是管理手册、经验总结材料等。

所谓技术创新就是指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一方面,它包括市场对新产品或新方法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涉及到能否获得有关的技术知识。

1.5 产业技术创新理论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在总体上告别短缺转入相对过剩,经济体制开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探索;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快和产业国际竞争强度的提高。这些经济发展环境的根本性变化,使我国经济进入了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新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居民生活也基本上实现温饱,开始进入小康阶段。表现在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急剧变化,消费的高级化、多样化、市场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不同的社会群体和区域的居民对消费品的需求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国民经济基本性质在整体上开始由生产导向型转变为消费导向型经济。这样对产业结构的变动提出了新的需求,而且这种结构调整的重点在于行业内部产品结构的调整,主要体现为产品的高级化、多样化、市场化。从而要求国民生产从数量扩张转为提高产业的素质,提高供给质量,改变原有的组织管理结构。这些都对产业的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1.6 产业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自从熊彼特开创了创新理论之后,有关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研究不断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技术创新应具有两个层次的涵义: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创新。我们承认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技术创新并不只是企业的事情,仅靠企业也不行。现在技术创新己经越来越不是过去的那种起于研究、经过开发、生产、到最后的营销的一个线性的模式,而是形成了网络和系统。因此我们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而且任何一个产品都是多技术系统的集成,创新的可能性强烈的依赖于企业和产业之间以及企业和知识机构之间的供应商和用户联系的数量和多样性;也就是说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产业发展的大环境的支持,就需要形成一个产业创新系统。

2建筑业的技术创新过程

建筑业有两个主要的创新过程:正式的研究发展活动和非正式的变革过程。

2.1 建筑业正式的研究开发活动建筑业的研究发展活动由一系列与该部门有关的组织发起,包括间接和直接的组件生产商、建筑承包商和设计单位、大客户和公共部门(参见图1)。

图1说明了在建筑系统中研究开发的来源,也同时显示了通向建筑业最终用户的技术流。通过对该研发系统图的分析,我们发现许多在建筑供应行业进行的正式研发活动,都是为了给建筑业的最终用户开发更好的产品,而不是增强建筑过程中的技术本身。但是建筑业在这种多部门的技术融合过程中却起到了关键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建筑业外在的材料、设备,组件供应商等不得不通过建筑业向最终产品提供技术流和产品流。这两个相互矛盾表明,一方面,建筑业是否能导入适当的外部技术对建筑业的技术创新具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建筑企业组织内部的创新以获得更强的导入能力亦能极大地促进建筑业的技术创新。实际上,正是目前由于建筑企业在开发新工艺上的失败产生了建筑业创新活动的瓶颈。它使得来自于上游企业所实施的研发活动所产生的优势被侵蚀掉了。总而言之,这种通过“建筑业”将其他部门技术汇集起来,为最终用户提供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性质和本论文前面所述的技术导入内涵是完全一样的。因此,要促进建筑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技术导入模式,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整个系统研发的有效性。

2.2 建筑业的非正式研究开发活动由于建筑技术的导入特性和部分“公共产品”特性,通常来说,建筑企业一方面极少在企业内部开展正式的技术创新研发活动。另一方面,出于对技术创新风险的规避,除非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建筑企业很少具有率先导入外在先进技术的动力,通常满足于己有的较为熟练的完整技术。所以尽管同建筑业相关的上游企业有着各种各样的技术进步,然而这些好处并没有扩散到整个建筑行业中。更重要的是,许多建筑业的专有技术仍是通过传统的学徒方式和工作群体学习方式加以传播的。许多建筑业的新技术则是通过对典型建筑物的研究和观摩中得到传播。这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的非正式性在建筑业渐进性的创新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建筑业本身的动态性,如工期要求、竞争需要等,客观上为这种渐进性的创新提供了创新的动力,促使了现有技术以新的方式重组,结果促进了整个系统的创新发展。

总的来说,建筑专有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这种非正式的活动获得了连续的渐进性的发展,但是当建筑组件或材料发生根本性的突破时,这种传统的渐进性创新也就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比如说,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要将数字微电子技术应用到建筑物上的需求时,如何获得必要的能力去满足市场的需要成了制约建筑业创新的主要障碍。在原有的技术平台上,建筑业传统的渐进性创新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加强传统建筑企业同外在技术创新源的合作和导入,确定适当的导入模式,有益于传统建筑业技术的升级,亦有益于整个建筑系统的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