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劳动文化合集12篇

时间:2024-03-22 14:40:27

校园劳动文化

校园劳动文化篇1

劳动创造美好,劳动改变世界。学校聚焦《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内容要求,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育人模式,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发现劳动之美、体验劳动乐趣、享受劳动成果,为我校劳动教育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1、新生入学第一天,开展劳动第一课教育,班主任老师引领示范如何扫地、拖地、并规范班级卫生的标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人生观。

2、班级文化布置有劳动文化,各班张贴劳动宣传标语,让劳动文化真正融入孩子的内心。

3、班会课开展劳动教育榜样、班会讲述名人爱劳动的教育故事、开展劳动实践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提升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

4、学校每周开展班级劳动卫生文明班级评比,促进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体验劳动创造美和改变世界的美好。

5、班主任组织开展好每次大扫除活动,老师带着着学生一起干,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劳动的收获。

二、创新劳育课程设置

根据我学校校情、学情开设符合学校建设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劳育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劳动知识的兴趣和实践劳动的热情。如不同年级设置不同课程,不断深化,社会实践的次数逐步增多、形式日益多样化。

1“特色课”激发学生兴趣

我校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心灵手巧”手工课, “烹饪美食制作”,“茶艺”,“组装机器人”等特殊劳动课来激发孩子劳动的热情,以劳促育,培育孩子们动手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2“特色活动”培育孩子爱劳动爱学习的习惯

(1)我校春季和秋季组织学生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践活动、“劳动研学”活动,带孩子走出教室,体验生活,感受大自然美好,感受劳动的乐趣和劳动的成果,既获得了真实的劳动体验,又增强了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加深了爱国爱乡爱家情感。

(2)我校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家长跟孩子们分享劳动的美,让学生学会珍惜家长的劳动成果,才会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开展“亲子包饺子”活动,爸爸妈妈陪着孩子一起包饺子,煮饺子,品饺子,通过劳动教育增进亲子关系,并体验到劳动的美和乐趣。

三、搭建劳动创造平台

1、学校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快乐菜园子,每个班一个块土地,孩子们在自己班菜园种上蔬菜。劳动课老师带领孩子到菜园子跟孩子讲解素菜生长的特点,孩子在学校就可以体验自己亲手种的菜。

2、学校通过我们的传统节日和其他节日为平台,为学生搭建劳动桥梁。春节开展我们的春节手抄报,春节制作花灯、包饺子、贴对联劳动教育。端午节开展包粽子比赛。中秋节开展制作月饼。植树节带领孩子们植树,一起为学校增添新绿。在雷锋节和重阳节,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劳动感恩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这些活动丰富、有趣,又契合生活,让学生们充分参与其中,感受劳动的乐趣。

3、通过综合实践课、主题班(团队)会、专题讲座、征文比赛等,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校园劳动文化篇2

高校是培养国家各项事业人才和传承发扬文化的摇篮,通过教育和考试“配置”人的“社会地位”。高校工会是为广大师生服务的一个重要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广大教职工对工会寄予重任,工会也承担着维权、建设、教育等重要职责。

一、新常态与校园文化

(一)新常态的内涵

新常态,顾名思义是有别以往的但又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它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向前推进的。2014年5月主席在考察河南时第一次提到了“新常态”三个字。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三个字非常准确的点出中国经济当前的形势,是一个全新的不同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的新常态。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所谓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广大师生在大学校园这一特殊的小型社会环境下,工作生活学习逐步形成的稳定的处事模式、生活态度以及在与外界不断交流中形成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同时,高校校园文化也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方针、未来发展方向、学科与专业特色以及人文精神在物质与观念形态上的展现。

(三)文化建设的新常态

如果说经济建设是一切的根基,那么文化建设就是根基上的建筑,上层建筑是一种意识形态,换句话说,经济建设是物质基础,文化建设是精神支柱。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要以弘扬中国精神为担当,凝聚中国力量为使命,不断超越常态,适应新常态,甚至创造新常态,这也是文化建设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学校也需要做到以生活为源,高于生活来教育学生,正如总书记所要求的,要“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当今社会,不仅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需要我们提倡的新常态,而且思想文化也迫切需要有新常态。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地,同时是思想文化建设的桥头堡,因此对于高校工会来说,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诉求。

二、高校校园文化功能特征

校园文化属于教育的一部分,校园文化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学校的教育水平高低,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意义重大,而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和功能也是我们首先需要深入研究的。

(一)校园文化特征分析:

1.政治性

政治性是首要特点。对学校来说,为国家培养栋梁,传承民族文化是首要重任。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前进也正是因为有学校培养出来的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是国家的新一代的建设者、未来的变革者,所以我国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强调政治意识、觉悟、敏锐度、判断力的重要性,希望大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政治方向,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2.知识性

校园文化正是这些知识的载体,通过学校的校园文化可以了解到学校知识的传播内容与方式。文化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知识进行传播,在学习各种知识的同时感受文化,在文化中接受熏陶。

3.娱乐性

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通过有趣、生动的方式来传授知识,这既可以使同学们有一个乐观积极的精神,还能起到减轻心理压力、激发潜能、提高审美等作用。当今社会也越来越注重人们的生活质量,希望枯燥、繁琐的信息量,可以多一些娱乐性。多方面数据也证明,有趣的学习方式使孩子们可以带着愉悦的心情接受新的知识,这样更有效率,并且具有正能量。

4.先进性

若想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服务于国家,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那么一定要让先进的文化武装自己,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快速的适应社会,更深入的了解社会,做到既能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又能实现革新。而教育也一直都很注重这一点,希望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可以了解社会民族文化,感受先进科学文化,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够有更好的未来。

(二)校园文化的基本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体现了大学教育的目标、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同时还是教职员工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对于一个好的大学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高校校园文化功能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1.导向功能

新入校的大学生对大学还未形成成熟的概念,校园文化可以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并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更好地完善自己,最终成为社会栋梁。校园文化可以将学校的各项规定、学校规划等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植根于广大师生心中,将中国梦和个人发展融合起来。

2.柔

校园的规章制度等属于硬性规定和约束,而校园文化更主要的是靠风气、道德等方面进行软的约束。正是文化这种软实力的约束减少了强硬带来的负面影响,因而文化的约束功能和效果更好。

3.鼓励功能

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良好的风气、大学的精神、人文涵养。以人为本的理念,兢兢业业的教学,崇尚自由,追求知识等,共同形成了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样积极的文化氛围中,容易激发广大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形成培养优秀人才的沃土。

4.辐射功能

一旦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和谐的环境,将会产生很强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广大师生会团结一致,为学校的发展同心协力,给社会发展也带来正能量。

三、高校工会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一)关注人的发展,培育民主精神

关注人的发展是大学教育理念的重要思想,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工会应充分理解师生的需求,尊重师生的人生价值,关心学校师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大学教师是高级知识分子阶层,对民主有较高的认知,强烈的民主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应将维护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重点。工会只有通过有效的民主管理作用,调动教职工积极性,让教职工投身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才可使学校的各项政策、机制得到科学有效的贯彻施行。

(二)培育校园精神,营造人文氛围

每个校园都有自己的特色,在精神领域可以形成校园精神。良好的校园精神可以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稳步发展,校园精神是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理想、信仰追求及道德情操汇聚形成,也能反映出一个学校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乐观向上的校园精神可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催人奋进,而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则顺应而生。师德之所以深深的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因为它是通过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与学生的交往等活动来体现的。当然,良好校园精神的形成需要多方的支持,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所教育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工会可以结合教师的专业领域特点,定期举办一些高水平的人文学术讲座、主题读书会等,这样不断积累,慢慢形成浓郁的人文氛围,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桥梁和纽带

高校工会要将各种文化元素有机的结合,形成学校良好环境氛围的基石。在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工会要以特有的影响力、凝聚力,发动和组织教职工,为提升大学的文化软实力,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四、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途径

(一)坚持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各种各样文化活动的开展,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思想的教育,更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得以全面发展。这是相当特殊而重要的责任。高等教育特殊功能使得高校肩负了特殊的责任,因而需要坚持校园文化在指导思想、实际运作上社会主义方向,践行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应该让广大师生正确认知、不断地理解掌握其本质内涵,将其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接融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

(二)营造校园文化的氛围,建立系统的文体工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职工们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工会文体活动要善于调适,在活动内涵上下功夫,在活动形式上搞创新来吸引教职工,让教职工在闲暇时刻能够得到身心的调节。同时还应注重知识性、文艺性、有趣性以及思想性的融入,使其在参加活动的同时能够获得思维的启发进而升华情操。工会组织的活动要有创新性,积极推进体育文化设施活动阵地的建设,例如文学馆、运动减压馆、交流阅览室等。要将群众文体活动渗透到基层单位,提高参与度,让更广泛的教职工能够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活跃生活。

(三)积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工会的关键,而建设和谐校园离不开工会工作的开展。因此,增强院校的交流、师生之间了解,高校工会扮演了推动器的角色。及时地起到桥梁作用,开展学生座谈会,积极举办促进师生关系的活动使学生得以自主的参加到学校建设中。这样就能形成一条“校-院-生”快速交流的信息链,使学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校园动态,增加了交流,增强了彼此的了解。

(四)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高层次的校园文化需要健全各项保障机制,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早期的规划,进而形成长期的文化积累和沉淀。各项制度建设要符合教育方针、政策,深入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制定各项政策和制度时,征询各方面的意见,尽力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保障制度的公平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大学是培养高端人才的摇篮,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创新人才也需要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才能成长,因此,只要不断完善机制,推进文化建设,才能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五)把劳模精神放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

建校50多年来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有超过130位全国及上海市劳动模范在校学习,其中包括徐小平、包起帆、李斌等30余位当代杰出全国劳模。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付出,爱岗敬业。也正因此,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被誉为劳模的摇篮。对劳模校友现象的研究以及对培育人才的探索,使二工大在上海各大高校中形成了特有的劳模育人文化品牌,成为了二工大独树一帜的精神文化标杆。劳模是学校的光荣、特有的精神文明风向标。在人才的培养中,二工大结合理论与实践,致力于努力将劳模精神传承下去。让劳模走进课堂,是希望将劳模的精神融入大学生的血脉,通过一系列实践的机会,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诠释什么是爱岗敬业、淡泊名利、吃苦耐劳、大胆创新的劳模精神。劳模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能使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劳模的存在,化虚为实。实际感受劳模精神,正确引导青少年崇敬劳模、学习劳模精神。从看不见摸不着的一味宣传教条,到劳模在身边,让同学们感同身受,更好地体验劳模文化进校园的风尚。同时,学校开设劳模课堂,让劳模走进课堂、学校,以自己亲身经历来感染当代大学生,使他们以劳模为荣,唤起他们心中崇敬的精神力量,树立起伟大理想,把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国家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鹿明,俞寿明,马建平.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教育与现代化,2008(6)

[2]易良红.论高校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作用[J].高教论坛,2008(3)

[3]雷永志.论高校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6)

[4]孟德成.工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几点思考[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2(6)

[5]崔亚虹.和谐校园背景下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4(4)

校园劳动文化篇3

 

[摘 要]本文运用人才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在分析了高校校园环境在成才者素质、创造性劳动及社会承认三个方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有利于大学生成才的校园环境。

《吕氏春秋》中谈到环境对人才的影响,“墨子见染素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入者变其色易变,无入而以为无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这段话充分说明了环境的重要作用,下面笔者从人才开发的角度,谈谈高校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及如何构建有利于大学生成才的校园环境。

一、影响成才者的素质

(一)影响成才者的思想观念和健全人格

中发[2004]16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央重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

大学生处在青年期的中晚期,是人格完善与定型的关键期。大学生吃住学在学校中,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耳濡目染会受到校园环境的影响,所以,校园环境影响着思想观念的形成。和谐积极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提高思想认识和个人觉悟,形成友爱、互助、宽容、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反之,则不利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提高,也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影响成才者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人才的核心是要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判断人是否为人才的标准。创新是人类永恒的活动,也是人类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源泉。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和谐、民主、开放、自由的校园氛围的。

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否倡导文理渗透、学科交叉、拓展知识、开阔视野,

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是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努力营造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而不同”的校园学术氛围,提倡师生平等探讨、自由交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追求创新,这些方面都影响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影响成才者健康心理的养成

健康心理是人才得以创造出创造性成果的保障。在当下,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校校园对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谐校园环境容易带给人轻松愉悦的情感,促使积极健康心理环境的产生,从而为人才素质的优化提供保障。充满分歧、矛盾的校园环境产生悲伤、愤怒等消极的心理环境,制约人才素质的提升和健康心理的养成。所以,高校是否有积极向上、生动活泼、严谨求实的校园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成才者健康心理的养成。

二、影响成才者的创造性劳动

创造性劳动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创造性劳动体现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的知识和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劳动者的创造性要求也越来越迫切,而高校校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成才者创造性劳动的激化和进行。

(一)创造性劳动的激化

“激化”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意思是“矛盾向激烈尖锐的方面发展”,即在一定意义讲是“触发”,即事物在一定量变的基础上,诱发质变的飞跃。“激化”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园环境使大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意识在不断增强,经过一定时期的强化以后,经某一诱因(如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等),可转化为创造性劳动的行动。

(二)保持创造性劳动的延续

进行创造性劳动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它是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的复杂劳动。同时,有些科研还要有相当大的经费投入,需要一定的设备,以及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所以说,高校校园环境能否使成才者养成持之以恒的精神,及能否提供成才者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人、财、物保障都是非常重要的。免费论文。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日益更新和社会分工的专业性的增强,创造性劳动及成果的取得越来越多的是多人合作的结果。在高校校园中人际关系影响着成才者最终的创造合力,即由人际环境的各种因素与成才者相互作用最终产生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合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人际关系的状态。成才者的人际关系和谐,周围的人就愿意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智力支持和情感鼓励,使成才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顺利外化自身素质的同时,还可以获得他人的帮助,从而使创造合力最大化。反之,周围人就不愿意为其提供帮助,甚至设置障碍,最终导致创造合力大大减小,影响着创造性劳动成果的取得。

以上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造性劳动的进行。

三、影响成才者的社会承认

所谓社会承认,就是指在人才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社会对成才者的素质和成果进行肯定和认可的活动。社会承认是人才价值的界点。社会承认了,人才就有了价值。不为社会承认人才的价值就无法显示出来。被社会承认的人才就是显人才,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人才。社会不承认的就是潜人才。

(一)学校是社会承认的主体

社会承认是潜人才转化为显人才的转折点,这种转折是决定潜人才的命运的革命性的变革。作为潜人才自身和社会承认的主体者都要重视这一变革,在一般情况下有组织、权威和公众三种主要类型的承认主体。所以,学校作为社会承认的主体能否及时地承认成才者的劳动成果,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潜质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影响成才者社会承认的结果

社会承认是人才得以成为人才的重要环节。一个人有没有成才还要看有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同样,社会承认的结果也影响着成才者的成长。社会承认主体是否给予客观、公正、全面的社会承认,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成才者今后的发展方面。学校要及时承认大学生的劳动成果,首先要正确看待其成果的不成熟性、不完全性,正确看待试验、试制或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失败,要以博大的胸怀容忍失败。对于创新性的成果,对于创造的思路正确、技术路线正确的成果,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当然,即使一时失败,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四、构建有利于成才者成长的校园环境

(一)建设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校园环境的物质基础,是形成校园环境的前提条件,它为师生员工提供学习、工作、生活的物质保障。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成才者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免费论文。所以,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注重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和谐相生,加强学校传统校园文化精神与现代大学理念的融合,要倡导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为创设一个安全、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做到有宽敞明亮的教学大楼,整洁干净的学生宿舍,舒适安乐的教师公寓,在此基础上又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注重成才者个性发展,鼓励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载体,是所有社会机构中唯一充满理性思考和批判精神的场所,它担负着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思想的社会功能。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学生是整体的人,有学习的能力,有创新的潜能,有独立的个性。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世界观、知识和技能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一面。因此,必须以尊重个性、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为根本立足点。好的个性通过合理的引导有利于人才的创新。免费论文。

同时,学生创新精神的习得一定要有一定的载体,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尤其是科技创新活动,使广大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最终使他们的才华得以展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M.奥尔波特经过研究发现,健康的集体情景对于个体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人才的开发,所以说,要倡导老师与老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以及师生之间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生活圈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学校,范围的狭窄促使大学生之间接触密切,这是建立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有利客观条件,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条件,加强老师、同学相互之间的交往,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适宜的土壤,促进人才开发的共生效应。

美国课程专家杰克逊认为,校园文化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非学术过程中构成了“隐性课程”。高品位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学校的集体意识而非个人意识,对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1)。所以,高校要注重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激发大学生广泛交往的积极性和对群体内成员的信任感,充分展示其全部感情和真实自我,自由地进行娱乐和消遣活动,感悟不同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碰撞、冲突,促进思想观点的融合和创新。

(四)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

具有严谨治学、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是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近年来,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问题时有发生,个别高校的学术造假行为,高校学术不端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损害了学术形象,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给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人才的培养。高校具有培育人才、传播知识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高校师生要坚持真理、尊重科学、勤奋学习、努力工作、诚信科研,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倡导学术自由,加强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交流,实现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

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良好教风。学校要大力弘扬淡泊名利、严谨治学、廉洁奉公的优秀教师典型,深入开展加强师德建设,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老师,形成良好的教风。在良好学风、教风的基础上,加强完善相关的机制体制建设,突出学校特色,形成优良的校风。

注释:

(1)方静玉. 论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8):23

[参考文献]

[1]付用兰, 曾永超. 人际环境对成才的影响[J].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2007.2.

[2]杨孝青, 张勤. 人际环境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11.

校园劳动文化篇4

一走进校门,学校甬路两边的冬青翠滴,成排的龙爪槐形状千奇百怪,还有那粉红色的毛槐,每到春季花朵挂满枝头,各班教室前的花池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还有那操场一圈圈的钻天杨郁郁葱葱,挺拔秀美……生活在这片绿荫下,我们兴奋,我们愉悦。

劳动技术教育是农村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杜林乡联立小学依托地理优势,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利用校内园田、校外基地,大力发展校园经济,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并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形成了“优化校园环境与劳动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校园经济管理育人模式。

联立小学共有园田5.7亩,分为学校园田、教师园田、学生园田。为使工作落到实处。学校首先加强领导,强化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师生的认识,营造了开展活动的良好氛围。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班主任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学校有丰富科研技术的王玉宽老师为技术指导,每到播种季节,全体教师共同商讨种植计划及管理事宜。校内园田以年级为单位分组管理。

联立小学立足实际,利用少先队特色教育,成立了少先队“特色中队”,队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学校的“树木”、“园田”、“学农基地”管理兴趣小组,不少队员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管理学校的枣树、柿子树、槐树、杨树、花树等。队员们适时给树木浇水、施肥、剪枝,有的还学会了栽培、嫁接的新技术。劳动实践课,队员们在学农基地学会了给棉花整枝、打叉、锄草、捉虫等初步的棉田管理知识。

田间劳动实践,学生不但掌握了简单的劳动技能,还磨练了队员们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分享了劳动成果的快乐。园田管理、种植,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从小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艰苦朴素、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同时,初步掌握一些农业农村生产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培养孩子们的劳动实践能力和责任感。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校园里,孩子们像幼小的枝芽,绽放着绿色的美丽。他们爱绿色的校园,珍惜学校的一草一木,认真参加植树劳动,让美丽的绿色装点校园。绿色的校园,使他们感到生命的活力和积极向上的激情。绿色点缀了校园,也点缀了师生的生活,它使大家眼前的色彩变得清净明朗。

为唤起孩子们的爱心、社会心、责任心。2011年3月,联立小学筹划成立了“苗苗爱心社”,每月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心活动,“每天节省一角钱帮扶困难同学”;做“拒绝白色污染”宣传,开展“捡拾白色垃圾”活动,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受到家长们们的赞誉。

2013年3月我校在园田种植了茄子、辣椒、豆角、小葱、茴香、香菜等蔬菜,师生共同管理,浇水、施肥、捉虫。在学农基地种植了花生和优质大豆,大豆、南瓜大丰收。冬季大白菜,长势喜人,收获一万多斤。校园经济开发收入有专人入账管理。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资助贫困生,部分用于教师福利,其他分配到各班做班费。校园经济开发使师生们尝到了甜头,纷纷投入到劳动中去,全校师生的种植积极性逐年提高。2014年3月,我们全体师生在绿色校园工作中,栽种碧桃80株、红叶犁120株、榆叶梅2珠,美人蕉60棵,西番莲106颗,在学校“绿色班级”活动创建中,各班共栽种花草220盆,成为绿色校园中的班级小花坛。

校园劳动文化篇5

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第一,劳动帮助儿童智力得到发展。通过学习和劳动相结合,使儿童更好地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第二,劳动教育也是人格教育。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教师在校的所有行为对学生都是教育,其中也包括必要的体力劳动。学校应当教会学生懂得敬重劳动和劳动者,而不是鄙视劳动。引导学生意识到每一个劳动者都值得尊敬,任何一种劳动都值得尊重。第三,生活的真正幸福来源于劳动。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使学生理解和领悟到一个人获得的生活和文化的财富是与他参加的劳动有直接联系的。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期盼不劳而获、少劳多得都是病态的劳动价值观,需要全社会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去克服。

越溪乡中心小学以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为校训,让学生通过劳动提升品质,践行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综合提升,以“让每一天过得有意义,使每一天更靠近梦想”为教育理念,通过劳动教育和品格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每一天都有所得、有所感悟。

一、学校概况

越溪乡中心小学坐落在宁海县越溪乡越溪村,创办于1919年,学校几经变迁,正式定名为“宁海县越溪乡中心小学”又名“宁波市金钥匙希望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0418平方米,建筑面积3974平方米,绿化面积1902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336人,教职34人。近年来,学校提倡科技教育、劳动教育、孝文化教育,在实现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学校始终铭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政策方针,以品格教育和劳动教育为中心,辐射学生智力发展、身体素质、审美能力的提升。在县教育局、越溪乡教办的关心支持下,把劳动教育纳入本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为载体,认真实施劳动教育,通过建设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组建校内专任教师+专业教师+老农民三方共同形成的师资团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精彩的劳动教育活动来提高学校劳动教育改革的初心。在实践项目的过程中,学校负责人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从错误中汲取经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发展之路,从而形成“科技教育+劳动教育”,“传统文化+劳动教育”的双向模式。近几年,我校在劳动教育实践中也有所收获,学校先后荣获宁波市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宁波市小学科学教学优秀实践基地、宁海县文明学校、宁海县科技特色学校、宁海县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宁海县学校特色科普示范基地等荣誉。

二、“格知园”劳动教育基地建设

学校在建设初期留有一片空地基,占地700多平方米,后因发展需要,学校开始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开始着手建设劳动场所。由学校老教师牵头,以社团的形式开展劳作活动,学生开始逐渐开始感受劳动的乐趣。2013年,越溪小学劳动社团开始正常运行,随着学校关于科技教育不断的深化,2018年,宁波市专家对于学校科普教育基地的考察和指导,学校开始创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由原来每周社团开展活动到每班每周至少一节劳动课。2017-2019年,学校投入3万多元建设劳动教育基地,对土质、环境进行施工建设,建设生命科学实践基地。2020年,学校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学校劳动教育活动,将素质教育改革核心转变为“科技+劳动教育”,学校投入5万余元打造“格知园”劳动教育基地,对入园门亭、基地区域规划、外部宣传栏、围栏等进行维修,将劳动教育落实到底,2020年底,学校获评宁波市劳动教育示范学校,极大程度鼓励学校发展劳动教育的初衷,因此学校对基地内的储藏室、基地周边的道路进行改造,学校计划投入2万元,建设工具展示墙和“格知教育”文化长廊。学校每年在工具增设,种子秧苗采办中投入0.5万元。另外,学校还对绿化进行分区域管理,真真切切做到每个班级都有田,每个学生都有地的劳动教育环境。

三、校园文化建设

自2018年以来,学校积极打造“科技教育+劳动教育”校园文化氛围,越溪小学始终围绕“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为核心理念,践行实践出真知的教育方针,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忘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打造格知实验室、无人机实践基地,为学生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的同时,学校也对文化环境建设考虑其中,在基地内的外体墙面上是,日常劳动种植的植物介绍以及季节性植物名称,在基地内有毛主席书写的字体样本“劳动最光荣”,基地门庭上写有“体验劳动艰辛,收获劳动快乐”字样,基地南侧建设“格知·劳动教育”文化长廊,学生可以通过长廊认识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以及传统节日下的庆祝活动。此外,学校各中队以国内科学家姓名来命名,主要用以感谢科学家对我国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针对各个科学家的具体贡献来进行班级环境布置,并定期评选。2021年夏,我校将进行环境改造,学校将对学校门厅进行改造,到时将世界科学发展史进行沿廊设计。各个班级上还有班级展示栏用以记录各个班级在劳动教育中所展示的作品。学校希望通过处处有劳动,时时做劳动的氛围打造,提升学生劳动意识。

四、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离不开一支具有凝聚力和创新力的师资队伍。我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由校长胡旭波领导组织,教导处负责具体落实,学校师资队伍主要由三方面人员组成,专兼职教师队伍,越溪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不仅仅局限于劳作务农,而是在劳动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身体素质、创新能力、艺术审美各方面的提升,因此,学校在组建团队的过程中就提倡各学科融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融合了语文、品德、科学、美术、体育以及科技等学科,在语文学科上需要诵读经典诗词,感受劳动的艰苦奋斗和感恩之心;在科学课上,教师要通过观察、记录、实验、求证的过程,激发学生思考的能力;美术课上学生通过绘画、制作等方式发扬劳动艺术的价值;通过劳动强健自身的体魄。兼职专业技术人员,劳动人民是学校教育及其缺失的部分,所以,学校通过外聘兼职教师来校指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或者体验不同职业的艰辛,学校在常规课程之外,还设有乡村青少年宫特色拓展课程,学生可以在拓展课程上学习剪纸、舞龙、太极、国学等内容,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感受传统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此外,学校还联合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每学年至少有一次校外研学活动,通过活动加深学生独立自主、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在职业体验方面,学校联合越溪乡派出所、越溪乡敬老院、越溪乡交警支队,定期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加强学生对不同职业的认知。兼职老农名,农民是劳动教育课程至关重要的存在,有了专业老农民的加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就得心应手了,学校邀请了2位校外农民,每周定期半天展开种植、施肥、除草、除虫等教学,由助教进行转化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既有实践的体会,又有理论的指导,使得劳动教育生根发芽。我校这只由“学科教师+兼职专业人员+老农民”组建的师资团队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不断向上,不断向前发展,在学校发展的同时,教师也得到了发展,学校现有高级教师2人,中级教师12人,初级教师8人,其中市骨干教师1人(科学),市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人,县骨干教师4人(语文、音乐,科学,数学),县教坛新秀7人(语文3人、品德1人、科学1人、英语1人、数学1人)。

五、劳动教育特色活动

校园劳动文化篇6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149-01

在学校发展中,只有重视人的作用,重视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树立“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这样一种理念,学校管理文化才能真正得到确立,校园文化才能浸润每一个人。

校园文化的基本内容,根据学校的内部必备条件和外部的社会地位,应当具有文化风貌、精神素质、行为规范三个基本要素,由这三个基本要求展示出文化设施、观念形态、组织活动,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校园文化结构,从而体现出三种不同的文化,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三要素”着手,通过抓“三要素”展示出“三种形态”体现出“三种文化”。

观念形态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反映的是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特质。其表象是精神文化即思想文化,是以德育为首的思想正治工作的效应,是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这种表象,集中在价值观和道德观上,由此培养出学校精神,学校形象。因为价值观是指学校领导者和教职工对于学校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根本观点。是一种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的结合。群众意识的价值观,既隐于学校的全部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之中,又由全体成员的思想意识再现于学校的各种成效之中,如教学的成绩和科研成果,以及有形价值的发展和无形社会影响,社会地位、社会舆论和对人民教育的贡献。虽然教师是个体劳动,而成果仍然是集体的,要使教师的思维运动,即个人需要、期望、能力、理想所造成的个人目标、创造发明、荣誉、职称、经济收入等与目标统一起来,融洽起来,在实现集体目标的过程中,同时获得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才能的发展,只有当个体意识的价值观与群众意识的价值观结合为一体,才是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形成之时。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形成,学校成员才有良好的群体归属感,认同感,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才能明显,集体的荣誉感、自豪感才能很强烈,才会产生“校兴我荣”的劳动热情。道德观是指学校全体成员的社会公德观念的职业道德观念,就学校而言,可以从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中来反映出的意志行为,即立场、态度、目的和情操。教师的职业崇高,责任重大,承担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使命,只有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为教育献身的精神,把道德观与价值观紧密结合,才能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文化设施,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化,它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校容校貌。文化设施应分层次,第一层次是总体形态,是校园空间上的全貌。布局虽成定局,但环境的和谐安静还是可以创造的。第二个层次是校园建设分布的组合体,学校的绿化、美化、净化,对学校特色的渲染。第三层次是室内外的陈列、布置、张贴、卫生、节日、集会、标语、展览、版墙等乃至各种造型景观等,是最直接表示学校意图。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是在学校特定的环境中,以美的表现手法在各种物质载体上的表现,其用意凝聚着学校成员的观念意识,让人见物见人,让校园文化设施的型象体现出学校风貌、学校特色。

组织活动,表现出校园文化的行为规范,是学校精神的体现,观念意识的表象,是校园文化中最直接表现出来的组织文化。学校组织是分工协作的系统,分工恰当,结构合理,从而放大人们的功效,产生叠加效应,产生互补功效,抵消消极力量。学校的组织有主体组织和服务组织,只有主体组织的作用发挥越大,学校对社会的贡献越大。服务组织必须保证主体组织的任务实现。学校成员劳动有主体劳动和一般劳动,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突出教师教书育人的主体劳动,而教师是个体劳动,只有在集体劳动下才有成果,才能出成效。所以,校园文化的组织文化,要讲领导科学,管理科学,领导艺术,要发挥领导核心系统和中层班子的积极作用,下上协调有序,渠道畅通,充分调动教工的积极性,让良好师风得以发扬。活动作为一定的文化现象,也是校园文化动态的集中反映,可以是教育活动,群团活动,课外活动,校外活动。但各种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和任务,都要贯穿一个中心――德育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核心,立足一条道――教学中心的轨道,突出一个目标――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目标。

组织活动需要制度文化导控。制度文化是观念意识形态反映在行为上的规范化,是文化建设见诸成文的反映。是校园文化中带有约束性的意志体现,也是校园文化赖以形成和坚持的条件。制度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有规范学校全体成员行为的综合型,有根据各类人员特点,有针对性的岗位职责型,有对部门、岗位工作提出要求的职责范围型,有规范人们在各个工作环节及特定场所行为的规划办法型,有学校以外的有关上级部门颁发的需要全员遵守的外来型。一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办学精神,发扬本地区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具有民族性。二是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不强求划一,具有独立性。三是校园文化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形成的因素较多,一但形成就要有相对的稳定性,成为全校教职工的心理结构和行为习惯。四是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几个人能创造出来的,必须具有群体性。

校园劳动文化篇7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教育规模已经和普通高中大体相当,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只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卫生职业能力,在医疗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才能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前提就是要构建和谐校园。

一、构建中职卫生职业学校和谐校园的现实意义

1.和谐是一种社会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它主张多样、平衡,指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取得不同的平衡。和谐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中职卫生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卫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为地方医疗服务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构建和谐校园是促进学校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

2.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构建和谐校园,能够保障校园井然有序,拥有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使学校教学管理秩序处在平稳、持续、融洽的氛围中,全校的师生员工都拥有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保障。为建立平安校园,我们学校与辖区派出所联合,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同时,校园内部安装摄像监控系统,建立学校联防制度,责任到人,强化物防、技防和人防措施,定期检查,清除校内各种不安全因素,确保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3.构建和谐校园,是增强职业学校创新活力的需要。社会活力是社会进步、和谐的基础条件。和谐社会必然是活力社会,即创造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创新活力是中职学校生命力和生存发展的显示力量和动力源泉,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条件。和谐校园氛围是校园教学质量提升的前提基础,是促进新思想、新思维创造的必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尊重、保护好广大师生的创新精神。从根本上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校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唯有保护才能换取众人智慧,才能为整个校园增添新的活力,才能为日后校风建设换来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二、中职学校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途径

1.学校管理体制要创新,领导班子协调一致。总书记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学校要更好地发展,就要建立民主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教职工对推动学校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领导班子协调一致,科学决策、互相监督,建设廉洁向上的领导群体,校委会的团结协调发挥积极带头作用。全校努力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创新的校园氛围,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进步的行为能够第一时间得到领导尊重和鼓励,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2.建立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推进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建设。 教职工始终是推动学校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力量,在政治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应切实维护教职工的民利,逐步扩大他们有序的政治参与,不断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他们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利益,不断强化人民教师的光荣感和自豪感,要注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教职工的利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经济上,注重提高教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其收入随着学校规模的发展不断增长,保证教职工真正从改革和发展中得到切实的实惠。职代会就是教职工维护自身权利的重要组织,要努力维护职代会的职权,发挥职代会的职能作用。在职代会上,校长向广大职工做工作报告,听取教职工意见,学校针对教职工反映的问题进行讨论,并面对面地回答教职工提出的热点问题,起到沟通思想认识、解惑释疑,共谋发展,寻求学校和谐发展之路。

3.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机制。规章制度是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补充,规章制度体系的完善是法律法规在学校统一实施的保障。 在中职教育不断改革的新形势下,加强学校规章制度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制定程序不规范、内容不当或违法、适用和解释比较混乱以及结构和技术性差错较多等,是规章制度建设工作的主要问题。规章制度体系的完善是学校行政工作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规章制度体系的完善是国家法律在高校统一实施的保障。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是保障教职员工和学生权益的必然要求。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为充分展现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校园隐性育人功能,中职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应突出自己的特色,在思想概念、布局格调、育人功能上做到和谐统一。

校园劳动文化篇8

而2017年我们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只会多,不会少。除常规性的经费保障外,我们还将另外成立5个亿的建设基金。两个项目现在也已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一是投入250万元,完善校园安防体系建O,新增或改造校园数字高清摄像头1 800个,实现全区校园高清摄像头关键点位全覆盖。二是启动“爱心港湾”助学计划,减免中小幼困难家庭学生午餐费、校服费、代管费等,实现困难学生全免资助。一句话,困难很多,但是我们的资金投入从来都是优先考虑教育。

此外,我区投资13.5亿元,占地103亩的启正实验学校已在去年正式开工,预计2019年将建成使用。这是我区在教育投入方面的一个大手笔。我们力争将这所新校打造成杭城最具人文地标性的窗口学校。现在正在四处取经,听取各方意见,寻求办学的新理念、好做法。

:看来下城区在教育方面的投入真是非常大手笔呀。教育政策措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千家万户,而教育资源的配置,对每一个家庭、个人来说,往往都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请问下城区是如何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的?

包晓东:一是科学预测,动态调整。我区强化教育、卫计、公安等部门的合作,科学测算下城区各个地块人口数量、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需求、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就学的变化规律,准确预估班级数额缺口,研判生源矛盾。

二是优化教育服务区。根据生源、校园布局情况,对教育服务区进行了优化调整,平衡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具体包括:两所优质学校打通教育服务区,缓解局部地区入学矛盾比较突出的现状;大胆探索同类校园的撤并,发挥名校集群式发展效应;积极稳妥推行小升初交互式划片,激活公办学校的办学活力,促进公办学校进一步办出特色。

三是开展教师校长交流工作。建立教师校长交流制度,明确交流程序与要求,重点引导骨干教师和校长向教育实力薄弱学校、新建学校流动,引导超编学校教师向空编学校流动。同时,在推优评先、职评促进、聘任优先、津贴保障和考核监督等五个方面,进行有力保障。参加交流的教师在新学校的全面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缩小了校际师资差距,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在治安建设方面,下城已经创下了省级平安区十连冠,而校园安全是城市治安的重要方面,下城区在校园安全建设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包晓东:说起平安建设我们还是很自豪的,在校园安全建设方面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五点来落实。一是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每年年初在区委、区政府与教育局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基础上,教育局与各校园签订《安全工作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各校园则与每一个处室,每一位教师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对具体的安全工作任务进行了层层分解,根据《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切实加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一岗双责”责任体系,自觉管理好责任范围内的人和事,确保我区各校园安全稳定。

二是加强校园防控体系建设。在切实加强校园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基础上,实现全区校园三防全覆盖,每个校园设置安全保卫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保卫人员,超标准配备专职保安人员(每年聘请校园保安人员的费用达到1 000多万元),按标准配齐配足防卫器械,进一步完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每年逐批更新校园视频监控高清设备。我们将逐年推进校园警务室建设工作,加强警校联动机制,不断提升我区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防控能力。

三是推进爱心护学岗机制建设。我区充分整合社区民警、交警、协辅警、校园保卫干部、专职保安、值班教师、家长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等力量,成立“爱心警察护学岗”和“爱心家长护学岗”,加强对学生上下学、集体出游或其他重点时段的护学工作,充分发挥警务、社区及家长的力量,明确思路,落实措施,进一步加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实现“警、家、校携手,用爱护学”的目的,建立起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确保师生安全和校园稳定,促进校园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有效地为校园师生及周边群众营造一个和谐、文明、有序、平安的环境。

四是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做好校园及周边治安、交通管理的环境治理工作,持续推进“护校安园”专项行动,多部门联合开展校园周边环境卫生、食品卫生、文化市场等日常巡查,联合街道对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餐饮、食品店进行食品安全整治,及时发现各种安全隐患,并配合开展隐患治理,进一步净化校园及周边的治安、交通、文化、食品卫生等环境。

五是全面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各校园通过各种途径开展面向全体师生的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防溺水、禁毒、防震减灾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不断灵活宣传教育形式,拓宽宣传教育渠道,增强宣传教育效果。同时,还充分利用公安民警担任的校园法制副校长作用,对师生开展法制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另外,我们充分利用中国教育学会研发的“校园安全教育平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我区自2014年和中国教育协会签订“安全教育实验区”的协议以来,有效解决了老师安全教育的资源不足、专业程度不高的问题,将校园安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校园安全教育课开设率达到100%。此外,我区非常重视校园应急疏散演练工作,各校园每学期定期开展至少两次以上的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和安全素养。

:除了校园安全建设,下城区还很注重以活动来推进中小学育人工作,其中“听、寻、展、行”系列活动就产生了热烈的反响,您能介绍一下这四个字的具体内涵吗?

包晓东:为学习贯彻全省育人工作座谈会精神,积极探索时政宣教新举措,培育中小学生的责任意识,我们在全区31所中小学开展了“听、寻、展、行”系列活动,着力推进中小学育人工作。

“听”,即听新闻时事,引领学生明辨是非。通过开设“四点半”大课堂、开展“政策连连看”、评选“小小新闻评论员”等方式,鼓励学生了解社会新闻。如青蓝小学的“青青蓝蓝说天下”微课堂,7个孩子为一组,每次挨个复述“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等中的一条内容,轻松引导孩子关注省市区情,了解社会、认识社会。

“寻”,即寻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向善明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为主题,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非遗寻访”“微党课”校园巡讲等活动,培育学生人文情怀。如长江实验小学组建95支“亲子非遗寻访”小队,求知小学开展“丝绸扎染文化进校园”活动,借此展开“一带一路”相关教育。

“展”,即展童眼视界,培养学生德美情怀。以“童眼看社会”为主题,结合核心价值观和时事大事宣传教育,开展“集时、集事、集史”主题集邮活动、“童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绘画比赛、中国梦系列微电影制播等活动。如朝晖实验小学“红领巾摄制棚”拍摄了专题记录片《我美丽的家乡,我心中的祖国》和廉政校园剧《礼物》,鲜活阐述孩子对中国声音、中国故事的理解。

“行”,即行日常点滴,带领学生投身实践。组织开展学禹、争做“治水五小员”等“五水共治”主}系列活动,培育合格公民。如长寿桥小学开展“携手1+6科学用水进万家”“携手1+6防旱抗旱进万家”等系列活动;茅巷小学等学校开展了“河道小医生”行动,形成争做“五水共治”小宣传员、小记录员、小示范员、小研究员和小监督员的氛围,广聚正能量,在行动中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听、寻、展、行”系列活动开展得真是如火如荼,“新劳动教育”也是“行”的一方面,您能和我们再说一说“新劳动教育”吗?通过“新劳动教育”要培养怎样的学生?

包晓东: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教育一直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的教育方针一贯主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然而当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对劳动教育都有淡化之势。究竟原因,是唯分数至上的教育观在起作用,学校为分数而战,老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凡是考试要考的,老师就教,学生就学,凡是对分数有可能带来影响的教育教学活动便成了多余的,劳动教育在学校自然也就被边缘化了。在家里,如今的父母也很少让孩子动手劳动,生怕孩子受累。还有的父母会让孩子把所有时间用在学习上,哪怕节假日都必须奔走于各种补习班。这些都使现在的孩子劳动意识日益淡化,劳动能力不断弱化。

要真正体现劳动的意义,仅停留于课堂是不行的,还必须让孩子走到社会生活中去参与历练。“新劳动教育”理念,力图让学生在劳动中回归自然、亲近土地,感到劳动光荣,体验人对生活的能动创造,去发现大自然对人的贡献,在劳动中发现自我的才能。

劳动教育是最好的生活教育,孩子在劳动中获得一些生活体验,以及从劳动中获得生活的乐趣,培养一种现代新生活的态度与方式,既是今后生活的需要,也是未来生存的需要,更是让其生命更好地发展的需要。

:听您说了这么多,深刻感觉到您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也很有想法,您能否谈谈对教育的认识,您认为现在的教育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要怎么解决?

包晓东:我是2015年年初才开始接手教育的,接触教育的时间并不长,但有一点我是很清醒的,那就是我知道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过去,教育面临着一个尴尬,就是常常“雷声大雨点小”,每个人都明白教育很重要,在现实中我们喊着教育要优先发展,但做的时候教育往往成为了配角。现在这个问题在下城得到很好的解决。无论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还是各部门、街道,都认为教育重要,在建设全域中央商务区中要发挥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教育是最大民生,教育是生产力!

再有,就是我们的教育活力还很不够。我区教育无论在管理、师资还是其他的方面都是数一数二的,可是依旧有一些家长不很满意,为什么?我们政府要反思,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从学校抓起,怎样的学校才是人民满意的学校?

第一,学校和社会要联动起来,和社会接轨,并向社会借力。我们的教育虽然办得还可以,但我们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开放还不够,很多事情家长不知道、不了解。如果学校能得到大多数家长的肯定,学校的教育一定会更加顺利。处于转型期的今天,学校已经从文化的“孤岛”转变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组织。增强家长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共识和认同已成为创设良好教育环境的重要前提,这就需要学校办学必须充分关切和回应家长、社区等方面的合理诉求,得到家长的支持,彰显学校教育的优势。当然,现代学校发展所需要的家校关系,绝不是简单地为了“让学校迎合家长需求”,应该是建立在互动基础上的合作。家校关系走向“互动”,不仅是一种文明进步的体现,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第二,要有中心和大局意识,要围绕中心开展工作。我区教育也一定要在全域中央商务区建设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多贡献,才能有更高地位。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要发挥得更充分、更明显,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更明显。教育发展也就更可持续和健康。

第三,教育内部要深化改革,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我们到北京、上海这些发达城市的好学校去调研学习,发现这些好学校都谈到了老师的积极性问题。很多老师都有教育情怀,但是他们的积极性是不是真正被调动起来了?我想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当然,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先把自己认为干得好的事情干好,把分内的事情做好。

:“每个人可以先把自己认为干得好的事情干好,把分内的事情做好”,说得真好。我了解到您这两年都会花很多时间用在幼儿园、中小学校的调研上,最近,您还到杭州市青蓝小学进行实地调研。根据您的了解,您认为理想的学校应该是怎样的?学校的德育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

包晓东:我心目中理想的学校应该是:学生想来,家长想送学生来,社会也认可这所学校里走出来的学生。

没有做好德育工作,就办不好一所学校。学校不重视德育,学生不讲道德,何来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党的十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抓住了教育问题的本质,“德”在人的诸种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让学生和谐发展的关键,培养学生品德是帮助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想办好一所学校,德育在各项工作中是首要的,今年刚刚的六大核心素养就无处不在强调德育。

校园劳动文化篇9

1.生物园地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学校生物园地建设是新时期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推进全课程教育的一个途径,全课程教育理论框架需要很多实际内容来填充,学校生物园地作为非学科活动区为全课程教育理论框架填充了一项确切的内容。生物园地建设为学校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提供了一个场地,为推进素质教育搭建了一个平台,学生通过在生物园地劳动锻炼肢体,学习植物、动物的种植、养殖知识,培养劳动技能。学生通过在园地里切身接触、观察植物、动物,提高自身感应现象、认知事物、探索植物动物进化过程的能力。学生通过享受生物园地创收项目的成果(果实),培养自身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2.生物园地是改善环境的需要。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和校园环境,对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层次以及影响力、渗透力也意义非凡,学校如果不加重绿化美化,势必成为这美丽图画中的一个斑点;而学校生物园地建设,正是对学校绿化美化工作的强化,是对学校面貌的着装打扮,从而使我们的学校以鲜艳的色彩点缀于美丽城市之中,可以说生物园地是作为学校校容校貌的一个亮点。

二、学校生物园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生物园建设缺乏规范,随意性大。教育部颁发的现行《教学大纲》和《河南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新标准)的要求,生物园地面积应在300平方米以上,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层次进行建设,而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有的学校为了应付检查,只是开辟出一块空地作为生物园地的范围,而没有相应的设施,同时缺乏层次。

2.学校生物园地缺乏内涵。学校生物园地中的动物、植物等品种单一,有的只是摆设,有些学校只管种植,不管死活;形式主义表现突出。

3.学校生物园地建设没有明确的目标。学校生物园地建设非一朝一夕之事,是一项比较长期的工作,应先容易再提高,先框架再系统,先基本再达标;而有的学校为了赶进度,搞突击建设,只是为建生物园地而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4.学校生物园地建设缺乏资金。生物园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学校目前的经济状况,难以满足生物园地建设的需要。

三、生物园地建设的努力方向

1.对照标准严格要求,规范建设。新建学校或旧校址改造学校,在整体设计规划时,一定要按照《河南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新标准)的要求,将学校生物园地以及新标准中要求的其他项目规划在内,争取每一个新建或改建成的学校都符合新标准的要求,成为一个真正的硬件设施合格的学校。

校园劳动文化篇10

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不但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有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坚强的意志和丰富、健康的情感。绿树花草掩映着的高大校门,雄伟壮观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体育场、安静而整洁的实验室,引人入胜的图书馆,绿草如茵的中心花园,以及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都能给人以美的感受,都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奋发学习的豪情,激励他们为理想、为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一个没有规划、到处存在脏乱差现象的校园环境,一定是让人感到不舒畅、不开心的。身处其中的学生往往就难于形成丰富而健康的情感,美好的心灵以及高尚的情操。相反,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对学生良好情操的养成,心灵的净化起到推动、涵养作用。

二、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教书育人的重要条件,是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客观呈现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与教书育人活动息息相关。只有创造一个安静、整洁、优美的校园,防止污染、噪音等公害的出现,才能保证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才能保障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校园环境的布局要以育人为目的,要关注人文关怀。在校园内广植花草树木,要注意乔木、灌木、花卉相结合,巧妙联接丰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装点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使校园内一年四季绿树常青,季季有花,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富有生命力和凝聚力。这样的校园环境可以减轻师生员工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中的劳累,缓解他们的疲倦;同时又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进取、不断超越。

良好的教育环境还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美”。一切美的情感品质,来源于审美主体(人)创造性的劳动。师生员工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优美、整洁校园的同时,也能逐渐加深对于美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美的渴求与再创造的欲望,并培育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古人云:“入庄严殿堂而敛声,至优雅胜景而屏息。”在优美整洁的校园里,人们将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更加自觉地注意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以至爱护一草一木,尊重他人的劳动,进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讲文明,讲礼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等。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考虑,我校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把校园绿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列入每年的工作计划和议事日程当中,并作为学校育人中的重要一环来抓。由于学校重视,目标明确,资金保证,狠抓落实,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的绿化面积已占学校总面积的35.3%,校园文化覆盖学校各个区域。尤其是2014年开展“教育创强”以来,我校的校容校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个清新、优美、整洁的育人环境已经形成。近年来,由于效果明显,我校多次被评为“县文明单位”。

校园劳动文化篇11

新余市现有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52个,其中民办高职学院3所,专修学院3所,职业中专33所,短训机构13个,万人以上规模的职业院校4所。全市职业学校中,部级重点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2所、省级示范职业学校5所。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总数8.9万人,生源来自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省市。教职工5600余人,固定资产达8.2亿元,占地面积近5000亩。各职业学校开设了机械加工、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信息工程、应用电子技术、服装设计与制作、公关文秘、旅游与酒店管理等50多个专业。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85.1%,中职与普高招生比例为65.2∶34.8,在校生比例为59∶41,多项指标列全国除省会城市外的设区市第一,在110万人口的城市中,形成了“洼地效应”。据市统计局统计,新余职业教育对本市GDP的增长贡献率达14.8%,被教育部领导誉为“新余现象”。

新余市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市场需求,结合长三角、珠三角和本市工业园区的企业需要,大力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企业育人才,学生就业率达98%。20多年来,累计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25万多人,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随着新余市园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各职业学校加大了与园区企业的对接力度,开展了与园区企业订单培养、带薪实习工作。近两年,到工业园区就业的学生人数与年俱增,2007年达6142人。

二、新余市工业园区用工情况

(一)新余市企业基本情况

新余市是江西省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工业门类齐全,以钢铁、光伏、新材料“三大支柱”和机械电子、电力建材、纺织服饰、食品医药“四大产业”为主。全市工业企业数达到33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9家。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23.4亿元,比上年增长48.6%;实现工业增加值140.51亿元,增长30.5%;实现利税总额56.24亿元,增长115.1%。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60家,其中过十亿元(但不到百亿)的企业3家,过百亿元的企业1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纳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5户;工业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3%,工业化率达到55.9%。

(二)新余市工业园区职工状况

2007年,工业园区企业从业人员3万多人。根据2007年12月对163家企业(不完全统计)在职人数统计分析:在职职工中市内劳动力5714人,占职工总人数的26.86%,外地劳动力8993人,占职工总人数的42.28%,本市职业学校大中专毕业生6142人,占职工总人数的28.88%。这些人员,主要是市直单位引进的高级人才,园区企业自身引进的管理型、技术型人才,外省、市(县)在余打工人员,省(市)属国有破产、改制企业的下岗职工,职业学校大中专毕业生,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在外务工返乡人员,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

(三)新余市工业园区劳动力需求状况

伴随园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固定资产投资提速,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园区工业企业大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尤其以新能源、新材料太阳能光伏企业发展迅速,劳动用工量持续快速攀升。以经济开发区用工为例,从2007年进区劳动力市场招聘单位提供的空岗分析:全年参加日常和周六招聘的单位105家次,提供岗位1.1万个,主要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电器和纺织服装等行业;2008年第一季度参加招聘的单位58家次,提供就业岗位0.55万个,其中江西赛维LDK公司在1-3月份已经新进员工0.27万人,在今年后9个月又需急招1.8万人。预计2008年,随着工业园区落户项目投产和在建项目建成投产,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电器和纺织等行业需要劳动力2.7-3万人。到2010年预计还需要3-4万人,劳动力需求缺口非常大。

三、工业园区企业用工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员工工薪报酬低,社保机制不健全

尽管新余市工业园区企业发展较快,经济效益良好,但员工工资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新余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第一年一般每月可以拿到1500元,而在新余市就业,一般每月在800-1000元。另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社保机制健全,学生都可以实现“三保”。而新余市工业园区企业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以新余市经济开发区为例,该区只有36家企业4252人(含新华公司)参加了养老保险,覆盖面仅占14.17%。

(二)校企对接不紧密,联系渠道不畅通

一是企业存在严重“等靠要”思想,以为自己是政府招商引资进区的,只管生产,员工招聘是政府的事,不能主动与职业学校进行沟通,主动和学校对接。学校对企业也宣传不够,缺乏相互了解,导致园区企业社会认知、认同度低;二是职业学校就业形势良好,“皇帝女儿不愁嫁”。近几年,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形势良好,由过去学校送学生到企业应聘发展为企业到学校求学生;三是校企双方无固定沟通渠道,缺乏有效协调机构。校企双方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往往只是借助一些中介进行沟通,而这些中介机构协调能力和信息有限,效果自然不会很好;四是学校专业设置与工业园区产业需求不匹配。过去新余市职业学校开设成熟的专业是与沿海企业对接的,与本地企业关联不高。近几年,随着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园区部分紧缺型专业学校均未开设,比如太阳能、纺织、化工等专业。由于校企之间未及时紧密对接和需求预测,与园区企业所需专业人才脱节。职业学校为应对园区企业所需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师资、生源组织、实训投入都存在一定问题。

(三)企业生产不稳定,人文关怀不到位

部分园区企业生产经营不稳定,生产任务时紧时松,开工不正常,员工需求不确定;有的企业管理不够规范,不履行承诺,工资不能及时发放;有的企业文化氛围不浓,人文关怀不到位,不能有效让职业学校毕业生产生认同感,导致学生对企业不满,已就业的学生也难以留住;有些企业工作环境较差,车间里既有噪音又有异味;还有些企业劳动强度太大,加班太多。

(四)习惯性就业导向,影响学生流向外地

新余市职业院校的特点是“两头在外”――生源在外,就业在外。20多年来学生的就业大多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已形成学生就业的基本选择区域。因为这些区域企业管理规范,工薪待遇和劳动保障好,生活质量较高。大部分学生来校时就有了固定的就业导向――到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主要受新余市职业院校招生宣传和毕业生就业影响)。有的学生还认为到新余就业还不如返乡就业好。

四、解决工业园区人才培养的对策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新余市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实现新余市“两个率先,一个努力”的奋斗目标以及“决战决胜工业销售收入1500亿”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新余职业教育,促进新余市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按照“立足于本省,立足于支柱产业,立足于工业园区”的原则,紧密对接新余市“三大产业”、“四大支柱”的需求,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为新余市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一)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校企相互认知

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以校企“双赢”为目标,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模式。企业要转变用人观念,上门招聘员工,根据生产需要,适时超前在人才标准、专业知识技能、用人数量等方面加大宣传与预测,主动深入职业学校共同协商。职业学校也要加强择业观念教育,灵敏关注企业需求变化,进行市场调研,主动进入企业,加强师资培养,增加实训投入,调整专业设置,引导就业导向,真正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校企紧密合作

针对园区企业用工的不同情况,由政府牵头,建立企业与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用工需求和培养信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引导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工业园区企业就业。成立校企联谊会,组织院(校)长与园区企业老总开展联谊活动,座谈互访,增进双方了解。设立校企联系办公室,搭建一个校企沟通、交流的平台,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协调职业院校与企业教学、研究、就业等相关事务,同时负责校企与劳动、教育、人事等部门的协调与联系。

(三)建立就业奖励制度,实施促进就业奖励

建立就业奖励制度,制定就业奖励考核标准,按照园区企业用工要求,对定向为园区企业培养员工的职业院校,通过考核评估,对输送就业人员多、就业稳固率高的学校,政府授予“就业明星学校”荣誉称号,对该类学校,除给予现金奖励外,在资金扶持、项目申报、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企业拿出资金用于员工招聘和培训工作。

(四)规范企业用工秩序,维护合法权益

校园劳动文化篇12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这是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而小学校园文化作为人体文化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中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即小学校园文化能够有效地熏陶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可以说,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属于复杂的工程工作,内容涉及面广、渗透力极强,有着多元化的特点,作为教师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进而来促使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

小学生年龄较小,其思维模式还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时期,这也就决定了小学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多样化的活动。现在一直倡导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如果小学校园只是单单的开展一些课业和特定的活动,那么校园很容易失去“生机”和“活力”。学生也会感到校园生活无趣而对学校失去兴趣。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应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倡导学生个性与特张发挥为主题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活动,借以来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在此,教师设计活动时,应注重活动的通俗性、易实践性、趣味性、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等等,要能够充分展示自己校园文化精神的活动。如小学生都喜欢模仿,且表演欲望强烈,笔者就开展一些“歌唱会”“拉歌比赛”“文艺表演”“校园卡拉OK音乐会”“小小制作家”“朗诵大赛”等一系列的娱乐表演活动,来作为学生的第二活动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同时,还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来组织“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感染和熏陶,形成一定良好的思品教育。如开展学生主讲的校会、升国旗的程序和讲话都让学生主持、对于国家的一些法定节日(如植树节、打假、劳动节、儿童节、父亲节、母亲节、建军节)和国家重大事件的纪念日等来组织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如植树节和劳动节时,组织学生去劳动,感受劳动的辛苦,体验劳动的光荣;父亲节和母亲节时候,可以组织感恩活动,让学生体会父母的不易),让学生参与、受教育。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活动、阅读活动等等。总之,教师要整合一些可以整合的力量,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来积极开展适合小学生的多样化活动,借以来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二、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随着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现如今,校园文化成为学校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也成为学校之间竞争的关键因素。国家倡导和谐社会,学校应与时俱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借以来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小学校园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即学生的思想观念还处于萌芽期,自主能力差,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同时也是人格塑造的初期阶段,因此,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的小学校园文化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谐校园文化的价值核心在于:以生为本,平等与尊重,学生全体参与、共同发展等等。这样一来,学校校园文化的管理理念就应具有强烈的现代化教育意识,即:将中国的“锲而不舍”与西方的“个性发展”、“自由活动”相融合开展,构建中西教育统一融合的和谐方法。

第二,设置和谐的学校制度文化。管理制度属于学校文化内容范畴之一,同时也是约束学生行为最好的方式和方法。笔者认为,合理、民主、公正、公开的学校制度属于和谐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民主式、师生共同建立学校制度,借以来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第三,优化校园环境文化。就学校现有的条件,建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环境。

第四,师生关系的和谐。师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主力,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以生为本,教师与学生关系平等,尊重学生,做到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性作用,关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等等,力争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形成,借以来呈现师生之间的和谐。

三、创建独特的品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对学校的环境、师生关系加以修饰即可,更重要的是学校文化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开展。要办出自己学校的特点,要有自己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精神,等等。只有创建独特的品牌校园文化才能够增强学校综合竞争力,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校目的。我们知道,小学校园本身没有特定的要求,也没有特定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借鉴其他知名度、综合实力较强的学校,进而整合他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融入自己学校特有的东西,从而创建出自己学校独特的品牌校园文化。如苏州的一个小学充分运用自身学校的资源,挖掘自己学校教师、学生的优势,共同创办了“银杏文学院、银杏社团文化”等特色课程、特色校园文化,即学校运用教师和学生的特长来开展第二课堂,以这些人来带动整个校园的人,借以来激励学生团结、勇敢、自信,等等。笔者基于对这个学校的认知和了解,认为,我们学校可以选取学校的一些名人、校长等来展开“校园文化建设有你、有我、有他”的特色文化,同时挖掘校园特色文化的生动故事开办多个社团,丰富校园文化内容。

总地来说,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属于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历代的教师和学校建设者来不断维护,共同开拓、创造,等等。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应充分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教育资源,与时俱进,结合时展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借以从根本上提升校园综合实力,促使学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金霞.基础教育新视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