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艺术特征合集12篇

时间:2024-03-27 15:05:01

陶瓷的艺术特征

陶瓷的艺术特征篇1

陶瓷工艺美术工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艺术类型,它拥有实用、技术细腻和美观大气的基本特征,非常注重对美术形象特征和技术特征的有机融合。

一、陶瓷工艺美术作品的美术形象与技术特征分析

陶瓷工艺美术作品不仅仅是“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单纯艺术品,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美术实用性,而且这种实用性已经渐渐成为我国陶瓷器的主要功能之一。可以讲,陶瓷工艺美术作品不能丢失它的实用性,所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陶瓷品,它的制造工艺准则都是“美观、实用、经济”。陶瓷在我国历史悠久,从古至今都服务于人们的生活,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陶瓷制造工艺也体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色,例如我国“陶都”宜兴的精陶、彩陶、均陶,我国“瓷都”景德镇的釉下青花陶瓷等等,都是已经占领了国际市场的重要陶瓷工艺美术产品。如何鉴定陶瓷工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实用性”关系?随着时代的不同,人们对于陶瓷品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改变,谈到陶瓷工艺美术作品的这两大特色就不得不分析它所展现出的美术形象特征。在其生产过程中,包含着极高的艺术成分,但是技术并不等同于艺术,因为艺术拥有其强烈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发挥成分,所以应该正确理解陶瓷作品的美,它应该体现在题材创作设计的构思方面,也包括对材料的运用和对艺术创作技巧的发挥上。以江苏宜兴的紫砂壶为例,它外观美观,且具有重要的实用性,能和金银搭配,单独摆放也独具艺术特色。它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它的巧工、巧形与巧色表现。从外表来看,紫砂壶的造型非常奇巧,体现出一种俊而不俗的风格。从整体工艺处理来看,它在视觉美观与触觉舒适度上也非常到位,基本兼顾了工艺美术品应有的艺术趣味性和它附加的实用功能性;所谓巧色就是利用紫砂泥的天然色泽来突出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所体现的是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术艺术美感;最后是巧工,宜兴紫砂壶运用到了雕、镂、塑、捏等工艺技巧手法,每一步工艺的的细致到位才让作品整体艺术效果达到形神兼备。如此美轮美奂的陶瓷工艺美术作品配合金银配饰就更显它的绚丽多姿,非常符合紫砂壶自身的艺术价值品位。可以讲,这种传统艺术配合高档材质的工艺美术作品创作,将陶瓷的那种天然美感和人工美感浑然一体,凸显了作品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美术形象特征[1]。再以景德镇的青瓷水罐为例,它在美术设计上就运用到了荷叶作为主体,整体水罐所采用的是影青的青瓷釉,给人一种清澈如玉的工艺美术美感。在水罐侧面点缀了红色的荷花花蕾,它在飘逸的荷花池边荡漾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可以见得,整个作品在主题意境方面渲染到位,展现了作品主体清新脱俗的自然美感。同时在美术美感以外,还充分凸显了工艺与艺术之间的辩证关系。这说明设计者在构思每一件作品过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底蕴,它也寄托了作者深厚的美好愿望与情感取向,需要鉴赏者反复品味,才能感受到作品中的工艺之美和技术之美,进而潜移默化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准[2]。

二、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与特征鉴赏

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作品在我国具有极其特殊的艺术地位,它在近现代工业产品博览会上屡获殊荣,这说明它在美术形象工艺与技术工艺方面展现出了很高艺术造诣,值得人们去深入鉴赏研究。花鸟题材粉彩瓷美术工艺品依附于陶瓷造型而存在,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与艺术价值,特别是强调自然审美价值观念,它的花鸟题材美术工艺也十分细腻。从其造型创作及工艺选择上来看,它属于我国陶瓷工艺美术范畴。1、花鸟题材粉彩瓷的造型特色花鸟题材粉彩瓷是景德镇陶瓷美术工艺中的一绝,在陶瓷造型上,它采用了花鸟粉彩艺术进行多元化设计,其本身所展现的独特效果给人传达的正是一种和谐、平衡、韵律舒缓等等传统文化美感,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对于粉彩瓷的装饰效果已经超过了其它陶瓷工艺美术之于陶瓷本体造型的搭配效果。因为从观感上来看,它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细腻和造型多变,而且它的造型与装饰形成对立统一标准,是相辅相成的完整共同体,协调性十足。整体来看,它的造型特色也是紧随时代特色变化,打破传统的,拥有着强烈的当代气息。2、花鸟题材粉彩瓷的物质形态特色从物质形态建构来看,花鸟题材粉彩瓷更加注重造型形态的改变,它基本沿用了我国康、雍、乾三朝皇帝所青睐的艺术造型,例如古朴的花瓶、瓷板、杯碗等等,其中的花鸟图案寓意吉祥如意。某些特殊的花鸟粉彩艺术装饰强调花鸟祥瑞,意趣相当浓厚,这与传统中国画工笔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透露出传统的中国文化气息。以景德镇陶瓷美术工艺品大师张景寿的作品《富贵长春》粉彩碗为例,它就运用了绘画形象非常生动的百鸟图,其绘画工艺相当自然逼真,象征大富大贵、大吉大利。在整个长春碗上所采用的是手工绘制花鸟纹路,并采用陶瓷与手工绘画协调处理方法,造就了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作品中难得的精品[3]。

三、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陶瓷工艺美术作品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形象特征,它代表着我国优秀独特的传统文化,也象征着前人智慧的伟大结晶。而在现代,陶瓷工艺美术作品在艺术创作上又登上了新一级台阶,它对主题、造型与技术的突破将人们的审美意识及理念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也为我国陶瓷艺术领域开辟了新天地,这是非常值得发扬和鼓励的。

参考文献

[1]傅华中.解析陶瓷工艺美术作品的形象与特征[J].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2013(7):66-67.

陶瓷的艺术特征篇2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033-01

一、陶瓷书法传承中华文明

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是社会步入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很大程度上要归于汉字的悠久历史和绵延不绝。汉字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象征,没有文字,就很难了解过去的文明。

据陶瓷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研究,中国文字有八千多年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陶瓷书法从唐代开始。在唐代,陶瓷工艺改进,书法艺术繁荣,唐诗盛行,诗文大量出现在陶瓷装饰领域,丰富了陶瓷装饰的内容和形式,打破了仅仅以图案和绘画来装饰陶瓷的旧模式,开拓了陶瓷装饰的新纪元。最典形的例子是唐代的长沙铜官窑,窑工们以书法的形式直接用笔在瓷坯上书写唐诗或句子,表达思想和宣泄情感,填补了纯装饰画不能表达的内容,丰富了陶瓷艺术的内涵。宋代磁州窑继承了唐代长沙窑的书法传统,在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短句,气韵生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元代建水窑青釉青花碗,碗心用青花料书写“元”字,即是元朝的国号,标榜是元朝烧造。

清朝康熙时期流行在瓷器上写整篇文章,《圣主得贤臣颂》最为普遍,还有《出师表》、《赤壁赋》等内容。乾隆写了很多诗,要唐英把它烧在瓷器上。民国时期建水紫陶艺人向逢春通篇书写“争座位帖”、“十七帖”在传统的紫陶器型上,经刻工刊刻后再填以白泥,烧成后紫红底白字,对比强烈,给人以古色古香之感,给人以无限的美的享受。

二、陶瓷与书法的艺术特征

首先,两者都是造型艺术。书法是以线条的流动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心绪和品格修养。陶瓷造型通过各种线型和体面结合变化,空间的虚实、体量大小关系、轮廓的起伏等来构成陶瓷的造型美。

其次,从审美特征来看,两者都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状物与抒情相统一的艺术。书法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来自自然形象而又远离了自然形象。书写者将自己的精神意蕴、生命情愫、审美趣味化为或纵或收、或枯或润、或粗或细、或刚或柔的线条,并通过这些笔墨线条的枯润、浓淡的个性因素,反映出人的审美经验。

其三,从表现特征来看,陶瓷与书法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共同特征,因为有些陶文、铭刻的书法多是随同器形装饰上的需要而自然变化,并不拘泥于行列的整齐;字体大小也不规矩一致,如此反而使人感到迭宕多姿、妙趣横生。我们知道“秦砖汉瓦”这一脍炙人口的成语,其所表达的含义,不仅表明当时的制陶工艺已臻上乘,更主要的是说明了“秦砖汉瓦”的创造性和富于变化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包括陶瓷书法在内的中国书法艺术源于陶文,陶瓷书法在各时代受到非陶瓷载体书法艺术的促进,经过长期进步发展,中国陶瓷书法终于成为一门成熟的艺术种类。

三、陶瓷书法传播传统文化思想

书法艺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具底蕴和张力。一方面,书法以汉字结构为最高的造型依据,另一方面,书法以文学内容为框架,通过“书意”对文学内容的“诗意”表达,本身就是文词与书意事例的二度创作。传统书法的诞生、传承和发展,源于先辈们以中国哲学、文学的审美情趣相互熔铸。书法正是因为多种文化的滋育,通过对人文精神的追问,走进了中国文化的最深层,成为“中国艺术的中心”。而具有民族本土特色的书法文化与陶瓷文化的融合,则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使传统文化通过陶瓷品而得到广泛传播。

四、陶瓷书法艺术效果与成就

(1)陶瓷书法装饰陶瓷,丰富了陶瓷装饰内容与形式,结束了仅仅依靠陶瓷图案纹饰或陶瓷绘画装饰陶瓷的历史。(2)陶瓷书法向陶瓷装饰引入了书法艺术,使书法艺术得以在陶瓷上展现它的艺术风采,这就宣传、继承、发扬了书法的艺术舞台,并且,以书法艺术装饰陶瓷,能使作品清新高雅,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品位。(3)陶瓷书法在装饰陶瓷的同时,书写了文学作品与名言警句,既宣传了陶瓷作品内容与文学艺术知识,又输入了哲理性的内容,这样,不仅使陶瓷作品含有文学因素而且也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与教育意义。(4)陶瓷书法以诗文形式进入陶瓷画面,使诗文与陶瓷画中的形象相补充、相呼应、相映衬、相配合,图文并茂,增强了陶瓷绘画的通俗性,使绘画内容更为明确易懂,又使陶瓷画面上绘画、书法、文学、篆刻等艺术融汇一体,从而成为综合艺术作品,这就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提高了作品的审美价值。(5)陶瓷书法使陶瓷增加了艺术表象技法,陶瓷书法可以同陶瓷绘画、陶瓷图案等进行多样形式的组合,使陶瓷装饰花样翻新,千姿百态,新颖而美丽。

陶瓷书法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并伴随中华文明而从未中断发展。金开诚说:“书法作为一条中华文化的‘精神纽带’,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深沉智慧,最有创造力、想象力,具有‘地道’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融合,给传统文化带来的价值将无可估量。

陶瓷的艺术特征篇3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075-02

湖南长沙窑又名铜官窑,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长沙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终于五代,时间延续300多年。其烧制出来的瓷器品种丰富,美观精致,实用性强。这些瓷器在青釉下加绘彩色花纹,冲破唐以前单色青釉一统天下的局面,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长沙窑的陶瓷装饰美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它的色彩美、意蕴美、绘画美、造型美等等,这里将它的艺术审美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色彩美、纹饰美和造型的多样性。

一、长沙窑的基本概况

铜官窑遗址,即长沙窑,是湖南省古遗址中唯一的文物保护单位。长沙窑位于长沙市望城县石诸湖一带,南距长沙城27公里,北与闻名遐迩的铜官陶城相接,东依连绵的山丘,面临湘江。长沙窑主要生产釉下彩绘和各种单色瓷器,它的装饰艺术不仅吸收了中国绘画、书法、堆塑和雕塑的特点,还吸收了中西方的地方特色以及伊斯兰教和佛教的一些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长沙窑彩瓷,它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二、唐代长沙窑陶瓷装饰的艺术特点

唐代长沙窑陶瓷装饰以釉下彩绘为主,釉下彩的发明和应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冲破了唐代以前单色釉装饰一统天下的局面,唐代长沙窑釉下彩装饰,色彩丰富,形式多样,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艺术特征:

(一)唐代长沙窑陶瓷装饰的色彩美

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装饰,从注重瓷器的釉色美转移到瓷器彩绘装饰美的发展,从最初单一的褐彩逐渐发展到褐绿两彩,褐彩的成色剂为铁,用其描画,色泽稳定。唐代长沙窑陶瓷釉下彩丰富色彩,特别是透过釉面突现的各种彩绘纹样,有一种活泼、富有生命力的感觉。唐代长沙窑陶瓷在当时之所以能广为流传且远销海外,被誉为“天下第一窑”,正是因为它丰富的色彩满足了人们审美心理的需求,而这种优美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色彩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是窑工们在学习优秀技术和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创造出来的先进的釉下彩新工艺。

唐代长沙窑陶瓷装饰表现在其彩釉的色料变化上。根据色釉颜色分为青、酱、白、绿、红和三彩釉等,特别是青釉下描绘以铁铜为着色剂的褐、绿纹饰,烧后彩绘再也不会脱落,呈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效果,为我国彩瓷制作工艺奠定了基础,从而创造出色彩丰富的陶瓷装饰艺术品。其釉下彩装饰艺术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非常接近,都是使用毛笔进行描绘,形成一种气韵生动而近似现代水彩效果的写意画,它大量运用勾勒、勾花点叶、泼彩等技法, 达到“画人欲语,画花欲滴,画鸟欲飞”的境界,颇具艺术感染力。虽然唐代长沙窑陶瓷画工在文化修养上不及文人画家,没有很深的绘画理论指导,但其艺术的创造精神与文人画家是一致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善于从生活中吸取营养,创造更具生活情趣的釉下彩绘装饰艺术,这在绘画史上也是了不起的贡献。

(二)唐代长沙窑陶瓷装饰的纹饰美

唐代长沙窑的美不仅表现在它的色彩上,而且还表现在它的装饰纹饰上。唐代长沙窑常见的彩绘纹饰有几何纹,如四方形、六方形、菱形等等。还有云带纹、山峰纹之类,这种纹饰多用点彩而成,有的还绘成各种飞鸟、走兽、鱼纹、花卉、人物等。这些绘画用笔简练,自然洒脱,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一方面唐代长沙窑属于青瓷体系,其装饰手法多样,有刻花、划花、镂刻、堆塑、印花、贴花、绘花等。绘花最富创造性,在釉上和釉下绘出各种花纹。这种釉上彩绘是将釉施在坯胎上,待釉阴干之后,直接在上面作彩画,入窑煅烧,一次性完成。这种釉上彩绘一般是绘彩云、彩山、彩带、彩斑、彩树叶等纹饰,由于彩、釉交融在一起,所以显得自然、生动、流畅,有水墨画淋漓尽致的生气。

另一方面唐代长沙窑在装饰纹样题材上还有人物、植物、动物、山水等几个方面。唐代长沙窑的装饰纹样除部分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唐代长沙窑独特的装饰风格。在唐代长沙窑的装饰人物中的传统图形形象生动,自然洒脱。在装饰图形中,还有些是釉下彩绘的波斯人,模印贴花的骑士、吹笛的胡人、骑马俑的雕塑。制作长沙窑陶瓷的工匠们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特别注重从生活中吸取装饰的题材与形象,他们善于在极为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纵观唐代长沙窑陶瓷的装饰纹样,其丰富性和对生活美的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在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中也出现了大量抽象图案,有的由连珠纹组成作串珠状,类似波斯地毯的效果。有的则如行云流水般自由舒展,变换丰富的线条,似蔓草、宝石纹理。这种装饰的形成,主要是迎合伊斯兰教徒在习惯上对抽象纹样喜爱。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装饰纹样的运用具有独创性,山水、人物、花鸟大都是湘江两岸极平常的景物,窑工们随手拈来,画上器具立即变得生动而有趣,既是湘江两岸自然风情的写照,也是窑工们那种生存智能与意趣的遗存,表现了一种率真、质朴的美感。

(三)唐代长沙窑陶瓷造型的多样性

唐代长沙窑的造型品种丰富,有盘、碟、碗、杯、瓶、罐、盒、文房用具、人物、动物、玩具等等,类别很多,式样繁杂。唐代长沙窑产品中常见一种壶,口宽、短直颈、溜肩、长腹,腹至脚底渐收,身有瓜棱形和长圆形,底足有一圈外撇,底可分平底、璧底、圈足。平底的是早期产品,璧底的略后,圈足最后。肩部设流,流分长曲流和短流两种,短流刀削六面或八面,显得古拙富有民间气息,很有时代特征。

唐代长沙窑器物造型特点:大件器物不多,常见的有壶、罐、碗、盒、枕等。前期器型形态丰满端庄,线条圆润柔和,色调斑澜,后期的器型除保持的气势、规范外,形态趋隽丽,色调趋向淡雅,有一种出新意以应时宜之势。大都具有雄浑潇洒的唐代韵律。

唐代长沙窑花鸟画造型雅拙生动,逼真夸张。其造型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取于自然,对客观形象有细致的观察与深刻体会,画出来的物体不是简单地描摹,而是在描摹的基础上大胆取舍、提炼、夸张、变形。长沙窑生产了大量捏塑的动物玩具,题材包括:狮、象、豹、牛、羊等等,这些形象都憨态可掬,造型概括生动,就连狮、虎一类凶猛的动物也塑造得可爱,童真,如顽皮的孩童,充满了那个时期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结束语

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有张有弛,舒展洒脱,物我两忘,俊逸不羁,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虽没有唐代越窑的“千峰翠绿”般的碧绿迷人,但它有自己独特的厚重、朴实的艺术语言。唐代是一个开放和吸收的时代,从唐代长沙窑艺术中,我们可以略见,唐代长沙窑的各种艺术形式,他表现了一种随意、洒脱、放松的意味,长沙窑的发展是在唐代,它的鼎盛是在中晚期,当时社会开放而文明,中西文化互渗互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才出现了有别于其它窑区的装饰,形成独具特色的装饰洒脱、自由的长沙窑。唐代长沙窑艺术风格和精神气质是唐代这个时代造就的,它的不拘谨与旷雅风度也是唐代所特有的。同时,长沙窑,融合中西文化和佛教文化,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长沙窑艺术风貌。

参考文献:

陶瓷的艺术特征篇4

中国的民间陶瓷是指那些在民间烧造的,并用于民间日常生活的陶瓷制品,民间陶瓷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是中国陶瓷发展历史的基础,也为历史上著名的官窑奠定了方向,官窑陶瓷是在民间陶瓷肥沃的土壤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是官窑陶瓷的发展不能取代民间陶瓷,也无法替代民间陶瓷,民间陶瓷直到今天仍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作用,成为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同时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方便,并以其质朴的美的创造给人们以精神上的满足。在现代工业发达的今天,这种古朴,直率而又充满人情味的民间陶瓷,不仅因为具有特殊的实用功能而无法取代,更重要的是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追寻,返朴归真的审美心理的发展,更需重视、保护、研究和发扬民间陶瓷的优秀传统,中国民间陶瓷的发展有其漫长的历史,而且其烧造地区的分布是及其广泛的,在我们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每一个省和每一个地区,都有民间陶瓷生产作坊分布,这主要因为陶瓷原材料在中国大地上蕴藏丰富,特别是制陶的原材料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成为最普遍最廉价的原材料,同其他工艺材料相比,也是最便于加工制造的原材料。所以在民间陶瓷中以陶器为最多,瓷器则相对较少些,而且多是粗瓷,见不到像官窑那样质地纯净,加工精致的细瓷,这是由于民间窑场的诸种物质重要条件和实用情况所决定的。当然,我们不会因为材料的价值来影响对民间陶瓷艺术的认识和评价。民间陶瓷产地分布广泛的重要原因,是由于有人群生活的地方就需要用陶瓷,长途运输、供不应求,需要量大,易于破损,更何况边远地区和交通不便的地区,陶瓷运输更是困难,再者,每个地区由于生活习惯不同,所需要的陶瓷制品的造型有所不同,每个地区的民间陶瓷都是根据当地需要制造的,其造型形式结构有各自的特点,解决各地区需要的陶瓷制品最好的方法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的陶瓷生产,满足当地以及附近地区人们生活的需要。由于各地区的生活习俗不同,审美意识的多样化,工艺材料和工艺技术又有一定的差别,形成了各地民间陶瓷的不同风格特点,并从总体上又构成了中国民间陶瓷丰富多彩的风貌。

老百姓是民间陶瓷的创造者,他们生活在山地或平原,在辛勤的劳动中,利用空闲的时间,烧造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各种器皿,本着务实的思想,从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来创造陶瓷制品的基本形式和结构,尽可能地符合具体的使用要求,为生活带来便利,以实用为第一性,功能效用为根本,这是民间陶瓷的主导方式,同时,按美的规律去创造,相应地把美的形式与实用功能结合。在可能的条件下加以装饰和美化,给人们的生活又带来精神愉悦,为使用者所喜爱,这正是创造者所追求并达到的目的。民间陶瓷是以实用为前提的,每一件陶瓷制品都有其实用价值,而单纯地为欣赏的民间陶瓷是较少的,老百姓是朴实地生活,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不可能放弃实用去装饰点缀,民间陶瓷是服务于民间生活,它的形式美感都是在符合实用要求的前提下发展。民间陶瓷创造者们遵循着事物的客观规律,以实用功能为主导,善于驾驭设计构思,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精神,成功地把陶瓷制品的功能效用和形式美感结合在一起,创造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例如:在民间陶瓷中,有一种在各地都比较多见的陶壶,是用来装油等东西的,这种陶瓷壶的造型形式结构各地大体都基本相似,但整体风格又各具特点,陶壶的造型属于多体量的组合――口部呈漏斗形,颈部较细并有一定高度,肩与颈之处装有把手,应该说这种陶壶是由瓶类造型演变而来的,形式多样而美观,具有较强的形式感,给人的视觉是比较深刻的,仔细分析和认识这种造型基本结构的形成因素,可以明确地看到,功能效用在起着重要作用。饱满的壶腹是造型的主体,基于获得较大容量而形成的,细长的颈部是由于盛装液体物质,便于控制不易洒落而演化来的,漏斗形的口部是为了向外倾倒时液体物质的流向集中,在“流”的相对一面装有把手,是为了提携和端拿的方便。从上面造型的诸种形式特征形成的原因,可以看到造型的基本结构是由功能效用决定的,从实用出发,同时相应地注意造型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比例恰当,形体变化协调统一。因此可以说,民间陶瓷优美的造型形式,总是和功能效用分不开的,功能效用的合理,也是民间陶瓷取得形式美感的重要因素之一。民间陶瓷的取材,构思都是从实际出发的,正是因为如此,民间陶瓷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创造出那么多为人们喜爱的作品,才能在民间生活中扎下根,给广大的人民生活带来方便,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

民间陶瓷不仅有着其非常重要的价值,而且向人们展示美,不仅是造型和装饰的形式美感,也不只是材料的质地和色彩的魅力,而更为突出的是一种美好的思想情感,在那些陶瓷制品中流露着相互真挚的情感,表现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使用者的美好祝愿,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造型和装饰来分别比较,民间陶瓷的工艺制作和刻画,远不及古代官窑那么严格和精美,但是,深入冷静地仔细欣赏和研究之后,便会发现许多优秀的民间陶瓷却有着意蕴深厚的内涵,独具匠心的创造形式,自然天成的意趣,浓厚的生活气息,都是民间陶瓷美的本源。中国古代官窑陶瓷的严格精致是由制作者按着特定的要求,对工艺材料进行强制加工而获得的,而中国民间陶瓷则是按着一定的要求,同时又有一定的随意性,可以自由的发挥,没有特定的严格要求,因此在成型制作时,民间陶瓷匠师们充分利用陶瓷原材料柔韧可塑的特性,顺应粘土的塑性,创造自然的造型形态,把人的创造精神和物质材料的属性结合的浑然一体。民间陶瓷制品顺应原材料的自然属性,表现出不事雕凿,自然天成的美感,让人领受着轻松畅达的恬适,行云流水般的韵律,在直观感受方面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原始的朴素的美,在朴素无华之中以鲜明、沉重、强烈的方式加以表达,在粗犷、豪放之中充满着热情,它不追求奇巧,在平凡和易于为人们接受的造型和装饰中,寻求新的表现方式和亲切的比例尺度,把最普遍的陶瓷原材料的美,不加掩饰地展示出来,那质地和色彩都散发着生活的气息,令人想到大自然。如今在现代工业产品充斥生活各个角落的时候,民间陶瓷以其独特的美,为人们的精神上留下了一片绿洲。

民间陶瓷是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物质文化的创造,也是精神世界的表现,同时又是民间生活的反映和象征。民间陶瓷散发着泥土的清香,已经超越了自身泥土材料的自然属性,成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与其他民间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是所利用的材料不同,表现方式不同,然而同样在造物活动中注入文化色彩和思想情感,以其温馨亲近着人们。

陶瓷的艺术特征篇5

基于西方大众文化影响、渗透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大众文化,其又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而且还可以做到与当代中国其他文化形态并存。根据对其特点进行分析,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大众文化包容西方大众文化,而且将西方大众文化当成其重要的文化资源;二是传统的中国民间通俗文化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提供给中国大众文化;三是中国大众文化利用与改造精英文化,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两者之间做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有相当一部分经典的精英文化作品凭借相应的加工改造之后则发展成为大众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四是主流文化运用于渗透中国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作品将国家的法律法规、社会道德规范等隐含其间,从而导致大众在文化娱乐的过程当中还可以对相应思想道德教育获得。大众审美文化的出现使得文化更好的走向大众,从精英、贵族中走向普通老百姓中,使文化的享有权转向多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数人,这也是符合我国主流文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要求。

大众文化已成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不可或缺文化现象构成,其拥有的作用于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艺术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产生艺术,决定了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应该是从民众中产生,欣赏与使用的过程则是“回到群众中去”的一个完整审美过程。

二、从技术走向艺术

技术与艺术的首场创造性革命来自于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尝试,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包豪斯所创立的设计理念为后世奠定了理论基础与实践的科学方法。进入21世纪后,设计与艺术结合的愈来愈紧密,在民众的生活中扮演这重要角色,它不仅完成了对批量机械化产品转型,同时引导并启发着大众对于生活美得思考和理念。当工业化脚步迈入陶瓷艺术领域,使得现代陶瓷艺术逐渐失去了往日手工制造,相对地,人性化、艺术化的设计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是一场来自于设计艺术的自我革新,与科学技术发展与制造工艺关系甚微。

从当前的陶瓷艺术发展的现状不难看出,陶瓷批量化的生产已经渐渐使人们审美疲劳,相反,大众更加喜欢形式考究、注重欣赏陶瓷艺术人工性、手工艺的本质。陶瓷艺术的这种转性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必然。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就提出,由于当前高科技、高机械化和电子时代的来临,人们在享受这种便利的同时,往往使用需求与生活情感需求相失衡。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向》中写道:“无论何处都需要补偿性的高情感。我们的社会里高技术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环境,用技术的软性一面来平衡硬性的一面。”在这里奈斯比特所指的“高情感”即是符合艺术美的生态设计和符合手工艺术之美的艺术之美。而当前备受推崇的“创意手工陶瓷”则是此类具备高情感设计的代表,创意手工陶瓷脱离了当前机械化生产的模式,进入了小批量个性化设计领域,更加注重汲取手工艺造物的情感特点,使其具备设计与工艺的双重艺术美。

三、从地域走向国际

任何文化只要有历史,就会有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包含着深厚的民族心理、道德风俗以及社会意识形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民族文化间的交流日益加深,中国陶瓷艺术也逐渐展现出国际化的创作特征。

我们谈到陶瓷艺术创作设计中,已趋向于国际化设计的品相。首先在造型上选取西方日用瓷设计之长,其次,在装饰设计上,将西方设计理念和部分元素符号与中国传统纹样相结合,有着较高的审美趣味。企业需要推广品牌,出口外贸需要符合对象国大众审美习惯,这是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同时民族间的文化交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流促使现代设计朝向多元化、人性化、艺术化的方向发展也是现代设计的大趋势和必然。

陶瓷艺术从地域走向国际的另一个因素便是传播媒介的扩大,拉近了中外艺术的距离。改革开放后,中外导演学者筹划并只做了许多有关中国陶瓷艺术的纪录片,其中卓有影响的有董浩珉《瓷路》和央视跨国打造的纪录片《china 瓷》等。《瓷路》摄制组辗转欧亚两地,在世界范围内探索中国古代陶瓷的影子,在中外陶瓷艺术爱好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此外,《china 瓷》这部纪录片联合了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瑰丽维多利亚与艾博特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一道,设计组从中国外销瓷为主线,足迹踏遍欧亚8个国家和重要港口,此次纪录片在摄制和交流活动中无不体现出陶瓷艺术国际化合作的特征。此外,在现代陶瓷交流活动中,一些针对外贸的企业针对自身产品特色与出口国人文特点等拍摄了大量的宣传片投放于外文网站,对于促进企业进步与世界陶瓷文化交流具有双重意义。以陶瓷为创作动机的电视剧电影的制作也是陶瓷艺术国际化的重要媒介之一,例如热播的电视剧《大瓷商》和《剩女的代价》都是以陶瓷艺术为剧情主体,不仅在大陆范围内深受喜爱,在台湾地区、韩国、新加坡等南亚地区亦有较高的收视率,这种软性文化输出,将中国陶瓷的风貌潜移默化的带给观众,使得中国陶瓷国际化的影响力更加深入人心。

四、从传统图像提升到当代创作

(一)重构扩大了中国传统图像语言

传统图像包括纹样、图腾符号、民间美术以及具有民族审美特质的具象画面或艺术语言。中国历朝的图像内容都有所不同,或有创新发展,或有倾向性探索,作为一门开放性学科,有着自身的发展格局,但总体而言,传统图像语言总是与中国民族的审美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的。现代陶瓷艺术创作在画面装饰中,注重突破传统,在把握图像基本构成原理上将传统的图像符号进行拆分重构,从而形成了现代陶瓷艺术创作装饰的新风貌。例如学院派代表陶艺家秦锡麟的作品,在图案运用上不拘一格,善于提取中国传统图案中的经典样式进行分割,且以手工胎质泥性特点构成独特的点面装饰,具有强烈的民族装饰意味和艺术美感。

(二)二是将传统图像综合为民族艺术符号运用到创作中

从文化学层面而言,中国传统图像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具象的可识符号为传承的,它更多是作为一种民族心理与审美自觉共同作为中国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构建成为完整的民族文化体系。在中国传统图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亦有着其严密的科学步骤和意象考究。现代陶瓷艺术创作并不仅仅依靠有形的图像语言为创作元素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艺术家逐渐从图像中去寻找中国文化脉络的本源,将图像符号演化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自觉,从更深层次探源陶瓷艺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例如景德镇乐天创意集市中某仕女茶具装饰中,作者选取了中国仕女这一传统形象,但从具体的形态设计上,突出了现代、趣味的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陶瓷的艺术特征篇6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76-03

博山窑亦称“淄博窑”,是中国古代名窑之一,以琉璃和陶器见著。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文化美学思想以及民间艺术独特的造型审美观念,它所表现的是多层面、立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始于汉,北朝时烧制青瓷,有青黄、青褐等色,制作粗糙。唐代盛烧黑釉瓷,釉质晶莹滋润、色黑如漆。宋代烧制白瓷、黑釉陶等,黑釉陶以“雨点釉”和“茶叶末釉”名传于世。而后各种陶瓷器物的质地、造形、装饰手法,基本与宋代的窑村窑相似,大部分是碗、盘、杯、罐、枕、盏等民间生活用品,造形一般都朴实厚重、富有变化。釉色以黑釉、青釉为主,也有白釉以及用化妆土剔刻纹饰或白地黑花纹胎等装饰。其中工艺成熟的青瓷叠花,以浅浮雕方式将各种图案纹样巧妙地印制在碗、盘器皿的内部,釉色明快,线条清晰,具有简朴健美、流畅活泼的装饰艺术效果。从明到清,是博山窑的昌盛时期,博山藉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原料、燃料资源,制瓷技术的积累和进步,又因“饮食之器,天下之大用”从而发展成为陶瓷业的中心。博山窑民间陶瓷带有粗厚色浓的特点,让人们从中感受到自然和谐统一的内蕴,传递着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儒家文化思想。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文化性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它反映广泛的民间社会生活、大自然、文化、习俗、哲学、观念,而且它是一种立体的民间文化载体。这些民间陶瓷艺术作品,有的激越,有的深沉,有的热情,有的理智,有的色彩缤纷,有的本色自然,构成一部无与伦比、摄人心魄的博山窑陶瓷文化大型史诗。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凝聚着民间艺术创作的情感;带着泥土的芬芳;留存着创作者心手相应的艺术形象;表现着儒家文化美学思想;展现着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描述着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发展与变化。同时,给人的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立足于儒家文化思想,用“和谐”理念指导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创作,让这一承载着儒家文化思想的精髓的古老载体再次得以传承与发扬。

一、儒家文化思想是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核心理念

儒家文化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其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其基本精神: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这些对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作为一种实用的物质产品,以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成为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儒家文化思想对博山窑陶瓷艺术审美理念具有整合作用

儒家文化思想是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理论基础,在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发展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儒家文化思想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广泛吸收了其它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也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审美思想使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在思维方式、理想人格、伦理观念、美学思想等精神文化方面得到整合。使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和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完美融合,形成一种独具魅力的陶瓷美学思想,也树立了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粗狂、豪放、率真、大器的艺术风格,内容上的真实、健康以及臆想的以物寄情,反映出浓郁的儒家思想的人文特征。

儒学是以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为人之本的人学,儒家始终是围绕社会理性与个体感性的关系来思考审美问题。儒家文化认为强调美的实质是社会理性,只有社会理性化育出来的感性、积淀而成的感性,才称其为美。儒家美学思想的根据在于人,在于人的伦理人格,当这种伦理人格具有了一定的感性形式,能够给人一定情感体验的时候就构成了美。儒家文化审美的基本观点是美的本质——理义;美的形态——中和;美的功能——成德,这是儒家美学体系的主体结构。博山民间陶瓷艺术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儒家美学观点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到陶瓷艺术创作的审美观念中,其审美形式充分体现了儒家美学思想,如博山窑黑、酱釉类作品(模印鱼纹罐、福寿纹扁形酒壶、黑釉猫枕、双鱼形扁壶、龙首葫芦形模印纹扁形壶)。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是儒家美学思想各种美的形式在民间所表现的形态,其作为一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造物形式,它直接充实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反映了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它不仅表现在功能与审美的一体化,其审美形态创作思维模式,艺术风格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博山窑陶瓷艺术审美本质具有质朴的语言风格,有着儒家之美的审美诉求,在取材、加工时遵照自然规律的态度,不过分修饰,不做作,流露自然本色,质朴、纯真的心灵是民间陶瓷艺术形成风格特征的决定因素和内在根源。这就是儒家文化思想对博山陶瓷艺术的根本整合作用。

2.儒家文化思想对博山陶瓷艺术审美理念具有社会作用

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在满足传统艺术审美情趣的前提下,还肩负着对社会需求的功能性满足和对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的责任,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作品外表形式的粗犷、简洁或是细密繁缛总是与百姓内心的纯真一致。它所显示的是民间陶瓷自身的内在特征,是率真心灵的自然流露。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是象征化的以物寄情,艺术表现题材、纹样、色彩等成为特定观念内涵的替代物,而具有儒家思想审美象征寓意的“符号”在民间艺术作品中最为普遍。其寓意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字:“福、禄、寿、喜、财、吉、和”,寓意手法为“谐音”、“象征”,常见的动植物题材图案纹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而被赋予象征寓意,如:龟、鹤、龙、凤、梅、竹、松、柏等,还有像连(莲)年有余、吉(鸡)庆有余(鱼),三阳(羊)开泰、喜(鹊)上眉(梅)梢等,都是取谐音,讨吉利。作为自然界的视觉色彩也同样具有寓意吉祥的象征意义:黑、白、赤、黄、青五色被视为“正色”,与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灵(龙、凤、龟、麟)并称,也可反映出人们与客观现实的实践关系以及蕴含的儒家文化思想内涵。因此,儒家美学思想在民间艺术中的人文导向,就是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实现。在博山窑民间艺术中常常赋予作品以吉祥寓意,无论从元素内容到精神功能,从立意到实用主题分配,从本身的表义内涵到陶瓷之间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陶瓷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儒家传统文化底蕴。儒家文化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中庸思想对博山窑陶瓷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也是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作为博山窑民间陶瓷传统文化,“中庸”精神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合的烧造方式,并力求保持一个合乎儒家文化审美情理的制陶工艺流程。儒家文化中的“礼乐”是指人通过自身的主体意识,同产生于自己意识之外的“文化存在物”之间的沟通,它起着一种社会规范整合作用。礼的特点便是“有秩序”,“乐”是指一种“和谐”的状态,也泛指一种自由的理想。在博山窑民间陶瓷中既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严格的遵循了这些儒家思想文化的理念,同时儒家文化思想对博山窑陶瓷艺术审美特征起了决定性的社会整合作用。

从儒家文化审美思想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关系中,看到了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审美的不断自我完善和升华,最终成为自然情趣与儒家文化思想相融合的产物,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审美理念中看到了当时当地的民风民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社会人伦观的体现;看到了儒家文化思想对其审美理念的整合作用和社会作用。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陶瓷艺术博大精深的文化力量,体会到了儒家文化思想是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审美的核心理念,积淀了数千年的儒家文化还将为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二、儒家文化思想在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中的美学思想特征

1.儒家文化精髓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美善相乐之美

儒家文化审美思想为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审美进行了文化奠基,架构了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美学方向。儒家美学经常把美善密切联系在一起,要求艺术既尽美,又尽善,美善统一。所以“礼乐相济”、“美善相乐”,便是儒家审美的中心话题。善是对人性的普遍要求,善而达到美的程度,乃是一种高尚的道德,称之为“美德”,美德是带有理想成分的人格精神。善表达的是人的内在美,也是理想人格的最终体现;美则是其形式表现,只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才是最高境界。(《乐论》)在“美善相乐”的境界中,心志与行动,情感与理智,生理与心理,个体与社会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乐”是一种审美属性,“善”而达到“乐”也就具有美的性质了,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也是荀子所说的“美善相乐”的高尚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美善合一,给“善”赋予具体的生动的美感形式,需要一种艺术风格的美来贯彻,强调一种质朴自然、平淡有味的风格美,反对华丽纤巧,刻意造作。博山民间陶瓷艺术含有自然而然的韵味,强调将给人精神愉悦的感性形式与内在伦理道德的理性要求和谐统一。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充分体现了典型的儒家文化思想的造型审美特征,注重美与善密不可分,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归属感。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形式,除了对美的追求外,都表现出对善的强烈诉求。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是通过具有深刻象征寓意的造型、图案、色彩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望,注重的是传情达意的形式美。它通过造型与色彩、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将生活、艺术、社会文化、民俗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儒家文化思想中“美善相乐”的追求。例如,“黑花青黄彩带盘花鸟纹合碗”呈现出一幅变形较甚的“喜鹊登枝”纹图案,后来在某些县乡成为邻里乡亲为新人“送饭”的专用器皿;“白底黑花蝙蝠纹碗”是件白釉黑彩纹大碗,手拉坯成型,内底留色圈,外壁绘大写意蝙蝠纹,蝙蝠形象抽象概括,如撇兰竹,只三两笔便成,表现出画工的大胆和自信;“青花黑彩花开富贵纹酒坛”全器满绘梅、兰、竹、菊及牡丹等各式花纹,层层叠叠,绘制用心,这是博山陶瓷审美意趣上极贴近民众心理的产品,这种“美善相乐”之美至今仍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道。

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重视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立足于寻找有意味的外观造型,在外观造型和色彩设计的创新过程中,力求从传统器物造型和民间色彩中寻求灵感,这样既能满足大众对美的特殊要求,又有助于建立和丰富设计风格。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崇尚能够陶冶情操、催人奋进的审美精神,对高雅与高尚之美的形式情有独钟,创造了儒家文化思想“美善相乐”的崇高之美。

2.儒家文化根植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自然朴素之美

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体现了就地取材、朴实无华的艺术特色,是儒家文化平民化、生活化的标志,给人以强烈震撼,具有粗狂、豪放、率真、大器的美学特征感受。器物的材质能给人的欣赏带来美妙、丰富的心理和审美感受,因此历代的能工巧匠,在对器物的表面进行加工处理时,既注意保持材料的自然质地和纹理,又巧妙的通过多种工艺手法,丰富材料质感和纹理的变化,创造出形式多样的材质美。它浓郁的山野民俗气息,给人以“自然”、“评说”、“平易”的意味,集中展现了当时民间生活风貌在博山窑民间瓷器传统审美理念中,只有自然、朴素之美才是美的最高境界,例如:陶艺作品“青釉双鱼变形壶”是用粗陶制成的鱼的形式,一股浓重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寓意着“年年有余”,和民间的吉语风俗融合在一起,让人们感觉到一种回归自然、回归乡土、回归人性的渴望与眷恋,带来一种愉悦的审美感受。面对以民间传统文化为主题创作的作品,博山窑陶瓷民间文化中的凤戏牡丹、喜鹊登梅、鲤鱼闹莲、莲生贵子等象征阴阳相生的手法,多表现为一种繁衍、生殖、联姻的思想,在陶艺作品中强化那种对生命繁衍的意象崇拜。陶艺作品《阿福》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中写意创造的根本,以写意传神为宗旨,形成一个具有民间喜庆、吉祥色彩的娃娃形象,这也是儒家文化根植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特征和体现。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从用料到造型,无一不体现质朴的风格特征,由于对材料自然特性的格外尊崇,朴素反而使它们更具有生命力,至今仍然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有崇尚自然的传统,体现到造型设计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到民间使用者的地域特征、生活习惯和审美需求,崇尚自然是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设计创新的源泉。

自然、朴素是指万物的非人为的本然状态,而雕琢是指人为进行的装饰,儒家文化思想崇尚自然与朴素的审美原则,它认为一切美皆出于自然朴素,认为美是事物本身未加修饰的自然纯粹之形态,让质地本身放光彩,才是真正的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审美是重内容、轻形式,追求朴素适宜之美的审美特性,保持事物的本质特征,就是儒家文化根植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的自然朴素之美。

3.儒家文化与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和谐统一之美

和谐统一之美的追求是贯穿中国美学自始至终的特点,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特征。儒家学说“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始终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之中。董仲舒《春秋繁露》载:“以类合一,天人一也”,其实这些理论思想实质上都是在统一“和谐”原则下达到对审美主体的“满足”,博山窑民间陶瓷艺术严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之美。儒家的“天道”“人道”合一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天道”指自然界的现象及其运动变化规律,“人道”指人应遵守的社会规范,儒家学说认为不仅要实现社会内部的协调,而且社会应与自然相和谐,儒家的文化思想内涵对博山窑民间陶瓷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持久,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二者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

陶瓷的艺术特征篇7

德化窑是中国东南沿海主要的古窑址之一,它从明代以来,在材料、制作技术、造型形态,以及文化功能等方面,均达到该窑场历史的最高水平。作为古代陶瓷生产的重要类型,与传统陶瓷工艺美术的优秀典范之一,德化窑瓷塑在审美上所具有的独到之处,在陶瓷史上具有特别的造型文化意义。

1 德化窑白瓷瓷塑的材质美

明代德化窑瓷塑,是明代德化窑陶瓷材料及其工艺、造型及其技术成熟以来,所包含的陶瓷文化内容的总称。“1976年福建省博物馆对它(德化窑)进行了较大面积的发掘,对德化窑的烧瓷历史、瓷窑分布、历代烧瓷品种以及特征等问题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1]。”认为:德化窑创始于宋,元代有所发展;宋元时期,德化窑属于青白瓷;在青白瓷基础上,经过南宋、元两代的发展,直到明代形成了颇具工艺特征的白瓷。“德化窑白瓷在宋代已有生产,但成为全国制瓷业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是明代开始的[2]。”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行,在德化发现了属于明代的窑址有18处之多,分别分布在德化县的浔中、三班、葛坑、上涌等乡镇。

明代,德化窑的白瓷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材料之上。在陶瓷材料中,能够反映材料审美特征的,需要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是陶瓷制品的胎料。德化窑白瓷采用含氧化硅极高的瓷土作原料,其中,氧化钾含量高达6%,因之,烧成后玻璃相较多。因此,德化窑白瓷胎体坚硬、致密度高,并且具有很强的光泽感。另一方面,是陶瓷制品的釉料。德化窑白瓷的釉料为纯净的白釉,因为德化窑白瓷的釉料中所含的氧化铁特别低,最低的可到0.18%,故此烧成后白度自然增高。此外,德化窑白瓷烧成采用中性气氛,也促成了白瓷趋向纯白色。然而,德化窑白瓷又非雪白色,而呈现一种“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3]。这正是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审美的基础,它以材料为媒介,强调陶瓷制品的材质美,也成为德化窑白瓷瓷塑审美特征之一。

2 德化窑传统瓷塑造型美

战国时期,有一部工艺美术专著,叫《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其中,“工有巧”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工艺美术制品所采用材料的工艺,二是指制作的工艺技术。德化窑瓷塑的制作技术及其工艺十分考究,尤其精雕细琢,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正因为德化窑瓷塑精雕细琢,所以,德化窑瓷塑形象细腻。这是继材料细腻特征之后的第二个重要审美特征。“工有巧”在德化窑瓷塑中体现的十分突出,并且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技术规范。从历史上看,德化窑瓷塑吸收了手工制作技术的精华,并加以发挥,一般地,人们认为,德化窑瓷塑是由“捏、塑、雕、镂、贴、接、推、修”4技术制作而成的。细加分析,这个制作技术规范,也仅仅是德化窑瓷塑的成型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瓷塑艺人,均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独立的制作方法,这就是德化窑瓷塑的个性化风格。例如,明代何朝宗瓷塑,在德化窑具有开天荒之举,现代德化陶瓷文化界普遍认为“捏、塑、雕、镂、贴、接、推、修”是由何朝宗创造的。例如,以德化窑白瓷为物质媒介的现收藏于中国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渡海观音》(图1),这是明代瓷工何朝宗所制作的一件有关佛教人物观音的塑像,从造型形象看,可以尽观手工成型的技术及个人高超技艺魅力。

随着德化窑陶瓷生产技术的进步,与人们认识与利用陶瓷进行创造的水平的不断提高。德化窑瓷塑所表现的题材及文化主题也在不断变化。作为个人技术及其技巧,瓷工们在不断提高技术的含量,并彰显个性创造的特色。例如,《瓷梅花》(如图2)是清末、民国初期,德化窑瓷工苏学金创意并制作的白瓷工艺美术品。这件瓷塑与历史上,以佛教为题材的瓷塑显然是不同的,它主要以捏塑的技法制作而成。事实上,这从技术上鲜明地体现了成型的技术及其技巧。再如,《镂空瓷瓶》(如图3),是在陶瓷坯体造型形成之后,又通过镂空技术并技巧制作而成的属于雕塑范畴的陶瓷工艺美术品。这显然与佛教雕塑、《瓷梅花》等瓷塑作品不同。不甚枚举,在德化窑,由于造型技术及技巧不同,瓷塑造型审美别具一格。

3 德化窑瓷塑的形制和装饰美

德化窑瓷塑的形制是属于小巧玲珑的手工雕塑,这与陶瓷材料有着紧密的关系,一方面,德化窑材料中所含高量氧化硅,容易形成坚硬的物理强度,增加坯体的物理机械性能,便于制作较大型的造型形象。然而,材料中富有氧化钾(含量达到6%),在烧成中氧化钾极易对由氧化硅建构的物体网络结构形成冲击并破坏其结构,故此,德化窑瓷塑不宜做大。这非但不影响德化窑瓷塑的造型审美,反而,给德化窑瓷塑增添了一个重要审美特征。

德化窑瓷塑“以小见长”,突出了小巧玲珑、巧妙雅致,并以适应几桌、案头等小型环境为最佳置放选择。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指出:“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当然,这虽然不符合德化窑陶瓷产品的客观事实,但是,也说明了它的形制特征。另外,《中国陶瓷史》对德化窑瓷塑特征也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认为:“(德化窑瓷塑)能于各种雕像中见性格,如达摩的庄严,观音的温柔,寿星、罗汉之类的诙谐。能充分利用对比手法,装饰性强,如雕像的衣服多取迎风飘举之势,一举一动,对比强烈;面部刻画细腻,衣纹则深而洗练,主次分明。”这也说明了德化窑瓷塑的一些审美特征,也流露出其小而精的个性,以及制作工艺的精到入微。

德化窑瓷塑,作为一种贴近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陶瓷工艺美术品,具有独到的审美特征。作为填充人们生活空间的物品,它具有一般物品的作用及其文化意义;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它的工艺美术性,既满足了人们对精神信仰的需要,又适应着装饰、点缀、美化环境的需要。它的短、小、精、雅之造型特征使它能够进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更小的范围中,起着弥补环境空间,协调环境氛围的作用。因此,德化窑瓷塑具有装饰美的特性。

总之,德化窑瓷塑质地优异,具有材质美的审美特征;它以陶瓷材料为媒介,并以手工制作为核心技术,在形象塑造上集中体现了个人制作的技术及技巧,具有工艺技术文化审美特性;因材料及工艺原因,德化窑瓷塑小巧玲珑,色彩单纯而滋润,适合日常生活环境配置,故此,具有装饰与美化生活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陶瓷的艺术特征篇8

引言

陶瓷工笔人物画作为一项传统的艺术技巧,有着较强的装饰意义。工笔画的画面的结构、线条、颜色等通过条理化、图案化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出更好的装饰效果。由于工笔画不受时空的限制,而且笔法显得工整细致、颜色浓重艳丽,良好的装饰性得到了体现。陶瓷工笔人物画注重的是同现实相符,又高于现实的一种理想审美思想的追求。

1、陶瓷工笔人物画造型与审美展示

陶瓷工笔人物画作为一种要求高,艺术手法细腻的艺术行为,同其他画种的人物造型能力要求大体上是一致。陶瓷工笔人物画的造型能力,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写生对象的能力,其次是主观造型的能力。写生对象能力是主观造型能力的基础。这两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上面这两种能力,能够借助实践中的不断训练,而获得一定水平的发展。此外,陶瓷工笔人物画作者在日常生活、工作的时候,需要加大对人们在生活各个领域和各种工作中的形象的观察和思索。对人们的各种形象特征、人们不同形体的运动规律等进行细致的思考,这样方能够有效地解决陶瓷工笔人物画的造型问题。

在陶瓷工笔人物画作画的过程中,自身造型意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造型作为人为修饰与打扮的手法,是常用的艺术表现方法之一。艺术的夸张性,是表现任务特征和特定语境的基础。夸张变形一直以来成为艺术工作者的造型写像、表达情意的创作形式。画家要实现自由地获得对于客观对象的夸张变形,其基础就是必须掌握好对称和均衡、比例和尺度、节奏和韵律、形式美的法则和规律。画家在对人物进行大幅度的夸张变形描写额过程中 形态结构一定要把握好 一定要合乎情理,仪态万千,生动传神,这样才能获得更好地表现力。目前我国的陶瓷工笔人物绘画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需通过要深入的探索,需要繁的繁,需要简的简,将所创作的作品表现到一定的极致,提升作品的独特性。在艺术创作“繁”与“简”的实践里面,夸张手法经常是陶瓷艺术家使用的手法。夸张与写实相互对应,是以人物和环境的美化、理想化为目的。

2、提升线条技法运用效果,表现审美特征

线条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途径,线条语言的使用,是提升陶瓷工笔人物画审美艺术的基础,线条的使用是在形体和色彩语言的前面。我们国家古代的一些艺术家们,按照对所生活的客观世界的认知和生活过程的理解,将经过高度概括、提炼的,现实世界并不存在的线条,作为进行物象表达的一种手段,形成了我国艺术行为的独特特征,即通过线为主的造型艺术手法,在我国各种艺术派别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同样,在陶瓷工笔人物画艺术创作的时候,一定要将线与造型的形态美,有效的结合到一起,以更好地体现陶瓷工笔人物画的审美与高超的技法。

在进行陶瓷工笔人物画创作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西方国家的绘画颜料来做画,例如:水彩、油画棒等,作画者都能够将这些材料大胆地用在陶瓷工笔人物画作画的过程中,底线是整体上不失陶瓷工笔人物画的自身特征和精神底蕴就可以使用。在工笔人物画作画时,用色大胆的吸收西方艺术色彩的科学搭配方法,加大对陶瓷的光泽、环境色的了解,从而形成陶瓷工笔人物画的创新作画技巧。

3、依据现代人的色彩感觉进行颜色的搭配和使用

陶瓷绘画对颜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表达纯粹、沉着而又典雅的艺术内容,绘画颜料其自身具有独特的韵味与特征。绘画颜料的合理使用,能够提升中国画特有的典雅,又能够反映出西方国家的油画的特征,因此,在陶瓷工笔画使用颜料是非常重要的。陶瓷工笔画的用色效果对画面的艺术表现产生重要的影响。一副好的陶瓷工笔画,在线条组织不突出的情况下,如果着色很好,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画面。相反,如果用色出现问题,不能表现出好的色彩感,就很难称作一副好的工笔画。

陶瓷工笔画创作者的个人情感体验同色彩的使用是紧密联系的,陶瓷工笔画作品已经超越了自然物体的色彩。工笔画物象的色彩可以因为画面创作的需求、画面营造意境的需求而做出改变。在陶瓷工笔人物画的色彩理论阐述中,追求单纯、典雅的物象色彩,避免物象色彩的繁琐和无序。所以,这就使得陶瓷工笔人物画的色彩使用,成为更具个性的意境创作过程。平涂技法作为陶瓷工笔人物画常用的表现形式,作画者为了更为明显的表现出色块,多数使用平涂技法实现的,通过是画面由多个单色块集合成为构成复杂的多色块。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画面里边所表现的的任务等,都能够借助色块来实现,也可以借助切割的途径来实现多个色块的获得,不管是一块还是多块色的作画使用,需要同画面里面的其他物体色块相互融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陶瓷工笔人物绘画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推动我国现代陶瓷工笔人物绘画的艺术表现,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陶瓷工笔人物画师在作画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大对陶瓷工笔人物画审美特征与技法的把握,从方法创新到实践把握,不断提升我国陶瓷工笔人物画的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在通过上述研究,我们了解我国在陶瓷工笔人物画领域取得的进步和发展。陶瓷工笔人物画这一民族艺术,正在散发着强有力的生命活力、专业艺术的美丽。越来越多的陶瓷艺术家不断投身到这门艺术的研究和实践中。艺术家对传统陶瓷艺术和新型艺术的结合和巧妙运用,提升了我国陶瓷工笔人物新时期发展的高度,为我国工笔人物画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毕胜,陈宝. 浅谈中国画构图法则在陶瓷彩绘中的应用[J]. 陶瓷研究. 2007(02).26.

陶瓷的艺术特征篇9

1、景德镇陶瓷书法现状分析

景德镇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对世界陶瓷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经过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艺术陶瓷仍占据着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主流地位,这已不能满足现代审美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审美有更高的需求,陶瓷书法越来越受到关注。陶瓷书法是以当代陶瓷为载体,以书法为主要表现形式,是工艺和造型相结合的一种新兴艺术,逐渐成为当代陶瓷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陶瓷书法作为一门新兴艺术尚在起步阶段,主要停留在装饰的范畴,以摹写古人为主,自由创作还远远不够,投入创新研究的人力、物力资源也十分有限,对陶瓷书法的系统性理论研究也很少,所以只能通过走访、调查、收集等方式,才能找到一些相关资料。

2、书法介入陶瓷艺术创作研究的意义

书法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精髓。陶瓷见证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中国传统书法元素融入当代陶瓷的意义在于:(1)完善书法抽象艺术理论将中国传统书法元素抽象化,是以汉字符号图形作为创作元素的现代抽象艺术,从本质上保留了书法的特征。这是中国独一无二抽象艺术特征,是中国现代艺术的一种独特样式。探索“抽象书法”的贡献在于使书法创作独立于汉字之外,迈向其艺术的本质,追求它在更高的审美层次上表现艺术家的感受和情绪。(2)促进当代陶瓷书法发展陶瓷书法是将陶瓷、书法糅合创新,以传统的书法元素为基础,通过抽象的手法,丰富陶瓷书法的内涵和外延。突破陶瓷书法的传统观念,解放思想,摆脱束缚,着重探索陶瓷书法艺术的理论和创作,具有开拓意义。(3)丰富当代陶瓷文化内涵陶瓷书法是当代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陶瓷书法,能开拓陶瓷文化的新领域,形成解读陶瓷文化的新视角,展现陶瓷文化的多元化魅力,为这古老的陶瓷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江西在全国的文化地位,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

3、书法融入陶瓷艺术创作的内涵

陶瓷书法的主要构架及组成元素,陶瓷书法的理论研究。中国传统书法元素是中国特有的符号。传统艺术陶瓷仍占据着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主流地位,这已不能满足现代审美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审美有更高的需求,陶瓷书法越来越受到关注。陶瓷书法是以当代陶瓷为载体,以陶瓷书法元素为主要表现形式,是工艺和造型相结合的一种新兴艺术,逐渐成为当代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陶瓷书法字非字为案例,根据陶瓷器物的不同,将书法元素介入到陶瓷造型当中去,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1)中国传统书法元素抽象化研究中国传统书法包括汉字的字形字义,间架结构,书体的不同特征、书写的章法要领都必须符合传统审美规范。历代书论及书家,对书法的认识与追求虽有差异,但总体审美原则是无可动摇的。在这个多元文化冲击和碰撞的时代背景下,开放、自由的抽象艺术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抽象艺术已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成了当代审美追求。将中国传统书法元素抽象化,就是用现代或当代的审美眼光发展与延伸传统书法,其中对字型的结构,章法的结构变化,书写内容的表现总体是尊崇传统审美。抽象书法主要在于艺术视觉的表达,追求有意味的艺术形式与笔墨结构的探索。(2)陶瓷书法的概念陶瓷书法是以陶瓷为载体,以书法为主要表现形式,是工艺和造型相结合的一种新兴艺术,它与陶瓷雕塑、陶瓷绘画等是姊妹艺术,都属于陶瓷工艺美术的范畴。(3)陶瓷书法的艺术特征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书法是笔与墨的艺术。两者之间不乏契合。陶瓷书法正是建立在对两门艺术的解读和深掘,通过传承和创新,从而达到融合和升华。首先,两者都是造型艺术。书法是以线条的流动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心绪和品格修养。陶瓷造型通过各种线型和体面结合变化,空间的虚实、体量大小关系、轮廓的起伏等,构成陶瓷的造型美。其次,从审美特征来看,两者都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状物与抒情相统一的艺术。书法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来自自然形象而又远离了自然形象。书写者将自己的精神意蕴、生命情丝、审美趣味化为或纵或收、或枯或润、或粗或细、或刚或柔的线条,并通过这些笔墨线条的枯润、浓淡的个性因素,反映出人的审美经验。汉代的杨雄在《法言》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唐代孙过庭认为书法艺术可以看出书法艺术家的情感,即“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清代刘熙载更是一语道明:“写字者,写志也”、“书法,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中国作陶的祖先似乎一开始就赋予了陶瓷以艺术和精神文化的涵义。“陶者,淘也,依山取土,以水滤土,和水成型”,一个“陶”字竟是思想的象征,于是有了“陶冶”、“陶铸”等由“陶”字而生的人文意味,也有了陶瓷作品作为精神与文化象征的本质。在窑炉面前,每一个陶瓷艺术家都充满了希冀和期待。他们在用泥加火的特殊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灵魂。陶瓷艺术家在陶瓷创造过程中把精神与语言统一起来,从精神层面出发,寻求语言的自然表现,创造富有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的作品。他们追求的不再是表面的形式趣味,而是与自己心灵、情感相对应的语言形态;他们关注的不再是空洞的作品主题,而是自己的思想寄托。再次,从表现特征来看,陶瓷与书法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共同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们都不适宜于表现持续性的情节性的事件,而长于表现一动作瞬间,并在动作瞬间内创造出颇富生命力和表现力以及想象力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两者都讲究和强调变化。清人陈介祺在其《习字诀》中主张“练字不如练气”,正是受到陶文与金文布局结构的启发。因为有些陶文、铭刻的书法多是随同器形装饰上的需要而自然变化,并不拘泥于行列的整齐;字体大小也不规矩一致,如此反而使人感到迭宕多姿、妙趣横生。我们知道“秦砖汉瓦”这一脍炙人口的成语,其所表达的含义,不仅表明当时的制陶工艺已臻上乘,更主要的是说明了“秦砖汉瓦”的创造性和富于变化性。陶上的图案、文字既表现了淳朴的时代风格,又富有天然的艺术情趣。刻的无论篆书或隶书,多在圆形或方形、云形轮廓内变化其形体,介乎文字与图案之间,别有一种圆浑典雅的神韵,令人百看不厌。总之,对陶瓷艺术和书法艺术两者特征的深入、完整的理解,有助于在创造过程中加强陶瓷的表现性和抒情性,从而创作出更加有审美力度和审美价值的作品。(4)当代陶瓷书法的创新与探索秉承传统,立足创新,不断向更高审美层次追求探索,努力寻找“真我”,通过作品表达出自己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内心感受,摆脱了传统书法的束缚,抽象化汉字,把文字从理性和逻辑中释放出来,似字非字,形减而神不减,再结合陶瓷这一古老载体,自由奔放地宣泄作者的情感,表达心灵深处的碰撞,将陶瓷书法创作和个人情感表达相结合,敢于展现自己,表达自己,创作出更具时代特征和审美情趣的陶瓷书法作品。

4、总结

陶瓷书法应自觉充当传承文明发展的载体,表现社会主流文化的美学精神以及审美诉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才会踏上光明的大道,陶瓷书法家应以此作为创作出发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兼顾,高雅和通俗共存的和谐局面。

陶瓷的艺术特征篇10

1引 言

我国的陶瓷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开始,先人们承前启后,推陈出新,使具有民族特色的陶艺在火的艺术中升华。质朴纯真的民族陶瓷艺术洋溢着强烈的生活气息,使人们对这种民间文化艺术有着一种强烈又执着的眷恋之情。我国陶瓷艺术博大精深,其发展不仅凝聚了我们民族审美心理的发展历程,而且还凝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才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一直受我国民族文化的影响,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人们的审美情趣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论述民族文化的涵义和民族文化在传统陶瓷艺术中的内在精神与外在表现形式,以及对传统陶瓷艺术中的民族性的继承与批判等方面,分析了民族文化对现代陶瓷艺术的意义。

2何谓“民族性”

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所谓“民族性”是指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地区特征。无论是艺术、文学还是生活习性都透露出自身区域的特征。以中国画和西方绘画比较为例,西方绘画侧重于光影、结构、透视和色彩等,而中国画追求意境,抽象写意,不求写实形似,酣畅淋漓地表现情感。因此我们能清楚地了解各自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我国是以汉族为主,包含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不仅是汉族文化,还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

3民族文化在传统陶瓷艺术中的表现

传统陶瓷艺术的发展,一直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回顾早期的传统陶瓷,人们不会忘记早期的彩陶艺术。精美绝伦的造型、优美的图案、精湛的制作把陶土推到了艺术的顶峰。远古时期的人们用泥条盘筑和慢轮拉坯成形,装饰上多采用图腾和劳动场景的抽象表现,或是对自然的仿生和模拟等题材,使整个装饰图案富有节奏感。先辈们善于就地取材,在劳动过程中与自然进行磨合,创造出彩陶纯朴的美。秦汉时期的雄浑、古拙反映在陶塑和石雕两方面。如著名的兵马陶俑雄伟壮观,而霍去病墓前石雕“马踏匈奴”表现手法则简洁有力。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崇尚玄学清议,为文讲究淡泊、清瘦、飘逸。因此画像砖多出现圣贤高士。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人们自信、积极向上,在文学上,唐诗千年不衰,表现在陶瓷上则是经典的唐三彩,色彩华丽,陶瓷造型饱满富丽。唐三彩中的贵妇人面部圆胖,梳各式发髻,穿着各种彩色服装,风格优美;唐三彩中的动物着重动态的描绘,情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些都体现了唐代“开放、自信、向上”的社会风貌。后期传统陶瓷分为官窑和民窑两大部分。官窑瓷无论从造型到装饰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迎合了统治者的审美需要。早期的官窑瓷是我们民族的瑰宝,造型与装饰配合得恰到好处,而后期的艺术格调却逐步降低;而民窑瓷则展示出质朴的民间艺术,它的形式和装饰是人们劳动的精华,民窑来之于民,用之于民。宋代磁州窑丰富的产品大多是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品,其最具特色的装饰为白地黑花纹饰,选用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题材,以简炼纯熟的手法结合精湛的工艺生动地表现出来。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富有强烈的民族文化。宋代陶瓷作品的总体特征是纤细、精巧,这也满足了宋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到了明清时期,陶瓷装饰手法逐渐向绘画方面转变,文人画家介入陶瓷领域后,具有民族性的中国画已广泛运用在陶瓷上。另外,还有紫砂壶因古朴风雅的造型一直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传统陶瓷具有东方艺术的情韵风格,贯穿着民族性格和情感,体现了民族审美意识的共同特征。

4 民族文化是提高现代陶瓷艺术文化品格的基础

传统陶瓷艺术有着丰富的文化和辉煌的过去,现代陶瓷艺术继承了传统陶瓷艺术的精华,并结合时代的进步而发展,且对传统陶瓷艺术既有继承又有批判。中国传统陶瓷的审美有一定的形式化模式,从造型形式和装饰手法上都明显地体现出来。传统陶瓷艺术造型讲究和谐、平衡、对称、韵律等。这种美的法则曾经是经典,经过历代的一味承袭,就使得中国陶瓷艺术的审美产生了程式化模式,片面地继承会使现代陶瓷艺术丧失创造力。然而,另一方面很多现代陶瓷艺术工作者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追求时尚、流行的陶瓷,照单全收地接受外来文化,许多作品只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没有内涵和意义。甚至一味模仿国外陶瓷艺术作品的形式风格,毫无个性可言,无法讲究文化背景,浮浅乏味。一部分陶瓷艺术家认为,具有民族性的传统陶瓷形式单一、拘谨,釉面光洁、无暇,造型完整优美,这些都束缚了现代陶瓷艺术家的创造思维。但是我们还是要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一个时代,不论发展进程如何快,艺术都应与本民族的审美意识相结合,虽然加速对外交流非常必要,但也不能盲目地跟从。现代陶瓷艺术的创作,应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借鉴西方的表现手法与形式内容。中国陶瓷文化是中国的绘画、书法、雕刻及人文宗教的集合体,加上精良的制作工艺、丰富的造型装饰,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含量,使人们在欣赏、使用过程中受到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强烈感染,品味到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文明。现代陶瓷艺术区别于传统陶瓷艺术的产品意味,强调个性,突出个人风格,但也必需要有本民族的文化含量,这样才会形成独特的民族语言,成为国外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

我们不能盲目举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旗帜一味封闭,但也必须充分了解本民族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在陶瓷艺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民族性”的淡化必将阻碍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纵观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实质就是艺术对不同文明生存条件下的人类需要的适应和满足。人们以陶瓷为媒介和方式,表达自己所追求的精神价值或审美价值,而现代陶瓷艺术的精神性和审美性正是中国深厚精神文化基础与现代意识相碰撞的产物。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正是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重任。中国现代艺术陶瓷创作者们强调自身审美情趣的表达,这种审美情趣也与民族文化有着明显的关联。另外,现代陶艺的创作,需要个人广博的文化知识积淀和丰富的学识修养。陶艺家既要有地域性文化特征和材料优势的发挥,又要有本民族的文化积淀,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和现代陶瓷文化相衔接,这样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创作才会具有世界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1982:180~224

2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 东方出版中心,1999:58~83

陶瓷的艺术特征篇11

0引言

瓷塑作为一种瓷器品种,在中国陶瓷文化史上比比皆是。然而,就材料固有性能所展现出的材质美、造型美、艺匠美,德化窑瓷塑的传统工艺美术特色是十分显著的。不仅如此,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现代德化瓷塑更加具有时代特色和发展前景。

1以优良瓷质与独特造型手段形成的传统工艺美术的审美文化语义,奠定了德化陶瓷审美发展的基础

早在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国工艺美术审美文化的基础。长期以来,陶瓷生产及其创造性的发展,不仅丰富了这一思想,也在自身领域中形成了完整的审美基础。中国传统陶瓷审美的文化体系,是由历史上各个历史时期各个瓷窑的陶瓷审美内容共同构建的。

图1

明代,德化窑白瓷成熟,并成为全国瓷器的重要品种之一。一是德化白瓷瓷质优良,不仅瓷质白细致密、胎体通透,而且,可塑性特别好;二是随着白瓷材料及其工艺的发展,在德化窑陶瓷制作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手工成型技法,这就是后人总结的“瓷塑八法”,即“捏、塑、雕、镂、贴、接、推、修”[1]。实际上,这“八法”就是“工有巧”在德化窑瓷塑表现中的具体反映。从当时的白瓷制作来看,许多瓷工热衷于佛教人物形象的塑造,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是活跃在十六世纪的何朝宗。此时,何朝宗结合德化窑白瓷材料与古代造型手段,制作了一系列有关佛教内容题材瓷塑作品,作品中蕴含着中国历史上陶瓷、石雕,以及国画线描的造型因素,尤其“佛教摹本”中线描所折射的线条美的特征十分鲜明,如图1,就是这样一尊观音塑像。它是“中国白”材料可塑性与瓷工精巧技艺的反映,并且,形象典雅,神态自若。

随着文化发展与陶瓷生产技术的进步,工场手工业时代,德化白瓷瓷塑的制作技术水平、表现内容和形式,以及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等,都有了很大进步。尤其19世纪末期,德化瓷塑的技术水平在商品经济刺激下更加长足进展。此时,以“蕴玉瓷庄”瓷塑作品为代表全面反映了传统“中国白”瓷塑造型特征的成熟。如右图,是“蕴玉瓷庄”创建者苏学金创作的《达摩悟禅》,该作品在继承明代何朝宗工艺美术风格的基础上,反映了佛教文化世俗化的成果。不仅如此,苏学金还从当时多种手工制作的技术中吸收了技术和技巧,进一步充实了工场手工业时代的制瓷技术。至此,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美术在各地发展成熟,并打下深深的时代烙印。

2在传统审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瓷塑的多种多样的造型形式,进一步丰富了德化陶瓷文化的审美内容

进入现代大工业生产时代,德化陶瓷基本上从管理到生产建立了适合现代陶瓷生产与人们文化生活的陶瓷文化发展体系,这个文化发展体系包括陶瓷生产技术、管理体制、陶瓷产品的生产与营销,以及与陶瓷生产和消费有密切关系的其他文化因素,共同构成了陶瓷文化的运作环境。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水平因为现代陶瓷经济文化的大发展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济文化生活提高的过程中,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十分活跃。这样,在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化陶瓷生产的同时,传统陶瓷工艺美术也随之繁荣起来。

德化传统陶瓷工艺美术有着深厚的基础,不仅物质材料优良,而且,长期以来,手工制作技术也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于是,德化现代陶瓷工艺美术在传统审美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形成多种多样的造型形式,进一步丰富了德化陶瓷文化的审美内容。从德化现代陶瓷工艺美术发展的现状看来,一方面,它全面继承了传统文化语义上的“中国白”瓷塑的陶瓷造型形态,显示了传统陶瓷文化审美的生命力。在此,最具有说服力的是“蕴玉瓷庄”陶瓷工艺美术的技术传承与延伸。从“瓷庄”第二代传人苏勤明开始,不仅在制作技术上引进石膏模具法替代了“土模法”,使陶瓷产品整齐划一,商品价值上升,而且,还与现代文化环境结合起来,表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例如,苏勤明所创作的《苏武牧羊》,就是以现代造型特征反映时代精神的典型作品。此作品以现代人对写实主义的追求,塑造了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他是中国历史上,汉朝一代抗异族侵略的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他以“为奴牧羊”求生方式保持了民族气节,是典型的传统文化精神审美的代表。此外,苏勤明还塑造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众多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如讲故事一样,用瓷塑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历史的片段。继之之后,“蕴玉瓷庄”的第三、四代传人,尤其是第四代传人,将传统家法与现代学院派艺术结合起来,为德化陶瓷工艺美术的发展做出积极有益的贡献。如图3,是“蕴玉瓷庄”第四代传人苏珠庄的一件现代瓷塑作品,此作品不仅造型具有现代特征,而且所利用的陶瓷材料也突破了德化传统白瓷的界限――它利用颜色釉为造型形象塑造了丰富的色彩表现,弥补了白瓷单调的不足。另一方面,从传统陶瓷制作技术和造型形态中衍生出有关适合现代文化审美的新型的造型形式。事实上,德化瓷塑是技术的很好展现,传

统“瓷塑八法”,即“捏、塑、雕、镂、贴、接、推、修”中的技法,有不少可以独立使用,并创造出颇具个性风格的作品。例如,德化现代的捏塑作品,就是利用八法中捏、塑、雕等技法,并集中体现以“捏”为主的手工特征的现代瓷塑风格。当然,在陶瓷制作中,人们不可能机械地利用一种技术或技法来进行制作。尽管如此,以一种制作技术为主进行创作,并形成个性特色,是现代德化工艺美术发展的一大亮点。例如,以“镂空”为技术,乃至技巧,人们创作了技术难度特别大的工艺美术品,将传统制瓷技术发展到了极致。如图4,是本文作者利用镂空技术创作的一件陶瓷工艺美术品,它采用德化现代白瓷材料,并结合造型的形式,以及镂空处理技术,塑造了一个整体形象与镂空部分对立统一造型形式。在整体上进行镂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选择的部位要特别合适,那就是必须根据烧成难度和审美意识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否则,因为烧成影响了作品的制作成功,审美也就会荡然无存在了。因此,采用镂空技术来体现造型形象美,首要的问题的是技术必须精湛,这是陶瓷形式美的必然要求。总之,德化现代瓷塑形式美的特色仍然集中表现在材料美、技术美、艺匠美等传统美与现代创造意识的完美结合上。

3结论

德化陶瓷工艺美术,尤其是瓷塑形式美的特色是通过优良瓷质与独特造型手段相结合表现出来的。它是陶瓷材料、制作技术、审美观,以及时代精神的写照,尤其造型形式美是它审美特征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陶瓷的艺术特征篇12

中国是瓷器大国,也是瓷器的发展源头,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将传统陶瓷纹饰能与之相结合,就能促进现代艺术的繁荣发展。传统的陶瓷纹饰的类型比较多样化,也代表着诸多的寓意,通过对这些纹饰进行科学化的应用,对现代艺术的发展就能起到促进作用。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传统陶瓷纹饰的应用研究,就能为现代也似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现代艺术的发展以及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1、现代艺术的发展分析

现代艺术的发展起始受到了敌意以及嘲笑,这一反映主要是来自原来那少数拥有文化生活的阶层,在他们那里概念以及眼光是比较固定以及顽强的,而这些阶层掌握着财富,造成了现代艺术家处境从开始就被疏落。在现代艺术发展开始的时候,如果谁想成为艺术家,就必然会受到世态炎凉的对待,这是和古代艺术家有着不同的。在经历了长久发展之后,现代艺术的发展开始有了转变,尤其是进入到了新的发展时期,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世界大融合,在科技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体的经济水平也不断提高,这对现代艺术设计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1]。现代艺术得到了良好发展,人们在这一方面的追随者也愈来愈多,在将传统的文化和现代艺术相结合下,会发生什么改变呢?这是从事现代艺术的工作者所需要考虑的,而我国作为文化悠久的古国,传统文化也比较丰富,在陶瓷纹饰元素和现代艺术相结合下,就能有助于创新现代艺术发展。

2、现代艺术的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对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层面的因素影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重复的国际主义刻板面貌的现象比较突出。现代设计艺术从上世纪初期在欧洲以及美国形成,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对工业发展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在我国的特定环境下,上世纪八十年代现代艺术设计在我国得到了发展,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代艺术设计已经有了新的发展面貌。但是世行发展以及商业形式的功利化因素影响,使得现代艺术设计的抄袭现象比较突出,发展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创新性,这就很难创造出有着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在现代艺术设计的教育方面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这也对现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现代艺术的发展和教育是紧密联系的,只有充分重视现代艺术教育的系统性发展,才能有利于其更好进步。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中,经过了改革开放在发展的速度上就比较迅速,从整体上提高了现代艺术设计发展水平[2]。但是在实际教育中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对现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就有着很大阻碍,现代艺术教学的资源以及规划和基础设施等,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区域的不同,在整体上还没有得到平衡化的发展,这些方面都会影响现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现代艺术设计发展中在新技术的应用环境下也有着很大影响。艺术设计是整体性的,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在当前的经济繁荣环境下,对经济成果就要有新的认识,从多方面加强重视。在新技术的应用下,促进现代艺术的良好发展。但是当前现代艺术设计当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泛滥的现象比较突出。数码图像技术的应用成为新的新的艺术形式,为实际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新思维,对设计人员而言,新技术的应用对优化设计提供了很大帮助。但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过度的运用,不注重思考,对创作的作品没有注入精神灵魂等,这些都不利于现代艺术的发展。

二、传统陶瓷纹饰的类型以及时代特征分析

1、传统陶瓷纹饰的类型分析

中国陶瓷,不但历史久远、分布广泛、数量巨大、品类繁多,而且还随着时代的进程不断地更新着自身的面貌。从原始陶器的加饰,到釉的发明、化妆土的运用、剔刻方法的出现、彩绘装饰的普及等,每个时期都会涌现光彩熠熠的精美之作。古代陶瓷的纹饰特征归纳起来大致有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宗教文化、飞禽走兽、花卉翎毛,以及风俗习惯等。古代陶瓷的纹饰,反映出中国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瓷器上的纹饰图案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值得文学家去探讨研究,释其文化寓言,既有趋吉避凶的吉祥,也有对生活美好的憧憬[3]。中国传统陶瓷纹饰的类型比较多样,通过不同的纹饰也能表达不同的含义。陶瓷纹饰中的几何纹饰是比较常见的纹饰类型,这一类型的纹饰通常是通过几何图形所组成。编织纹饰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纹饰有着比较浓厚的传承性,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上比较常见。编织纹在青瓷以及印纹硬陶和灰陶器上是常用的装饰。在纹样有人字状以及方格状等等。还有事网纹饰,也称为方格纹,也是比较原始的纹样,图案主要是把放歌以二方连续以及四方边疆形式进行展开的,在形状上类似于渔网。还有事条纹,也是原始陶瓷装饰纹样,相对较短以及独立的线条所构成,有竖线以及横线和斜线等多种的形状。在表现的技法方面主要是通过刻画以及压印和彩绘等。在几何纹样类型中,还有篦纹以及剔刺纹、云雷纹、回纹弦纹等。陶瓷纹样类型中的植物纹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种纹样类型。例如莲花纹,重视对瓷器装饰最早的花纹,也是比较典型的宗教纹样之一。比较常见的有对称构图的一把莲,以及均匀齐式的构图的二把莲以及三把莲等。纹样类型中还有莲瓣纹,是将莲花的花瓣作为主要的装饰纹样的类型,莲瓣纹在瓷器方面出现在南北朝时期,这就和我国的佛教盛行有着很大的关系。植物陶瓷纹样中的宝相花纹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种纹样,主要是将自然界当中花卉的花头进行了艺术性的处理,使之能够程式化以及图案化[4]。在呈现的形式上就主要有平面团形以及立面层叠形。植物纹样中的牡丹纹也是比较重要的纹样类型,指以牡丹花为主题的纹饰。唐代人崇尚牡丹,金银器等常以牡丹纹为装饰题材。宋代人受其影响,视牡丹为富贵花,瓷器上盛行牡丹纹饰,宋定窑、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等在瓶罐、盘碗、盒枕等器皿上大量采用。表现技法有刻花、印花、绘画等;形式有独枝、交枝、折枝、串枝、缠枝等。定窑器上常出现一枝独秀的单朵牡丹,耀州窑瓷器上多见花朵两两相对,磁州窑枕面上还可见随云头形曲线绘画3朵牡丹。构图方式有适合式、对称式、均衡式等。

2、传统陶瓷纹饰的时代特征分析

传统的陶瓷纹饰的时代特征比较突出,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主要是彩陶,彩陶的图案是装饰的重点,在肩部以及口部的纹饰比较丰富。我国的彩陶文化早期的时候,主要是分布在黄河中游的河南以及陕西一带,比较重要的类型就是半坡以及庙底沟,在彩陶的纹样形式上比较简单化以及朴素。在纹样的主题方面也比较多样化,母题有鱼、鹿、蛙等动物纹和人面纹,少量植物枝叶纹,以及由直线、横条、三角形、折波、斜线和圆点组成的图案花纹。其中鱼纹数量较多,变化丰富,形象生动,有单体和复体两种组合,某些图案纹亦可能由鱼纹简化演变而成。纹样的组合变化多端,或对称,或不对称,或由同一母题的花纹连续组合,或取不同母题的花纹连续组合,气纹饰部位与器物造型配合相宜,均达到最佳的装饰效果[5]。这些陶瓷的纹饰在现代人来看也有着美感,纹饰的协调性以及对生活风貌的展现和审美观念的呈现等,和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结合有着可行性。陶瓷纹饰在的象征性以及装饰性和也似乎对载体依附性的特征,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进行应用,也有着鲜明的呈现。陶瓷纹饰的内在精神能够通过“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来进行形容。这是对中国民族的独特精神表现,在陶瓷纹饰当中就有着诸多纹饰通过借物寓意的方式来表达吉祥以及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例子。从陶瓷纹饰的象征性特征上来看,这是艺术表达的重要方式,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关系进行的总结,通过象征性的内容集中化的呈现。陶瓷纹饰的装饰性特征也比较突出,在面对新的发展时代,陶瓷纹饰的装饰性特征就得到了鲜明呈现,在现代艺术设计当中的应用,突出了现代艺术的独特风格,以及在中国特色特征上也有着呈现。再有就是陶瓷纹饰的依附性特征的呈现,陶瓷纹饰是通过瓷器为载体,在纹饰绘画方式进行美化造型,对陶瓷的艺术价值进行提高。这一特征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也能鲜明的呈现,陶瓷纹饰在和现代艺术进行有机结合下,对现代艺术设计的艺术价值就能得到有效提升,在艺术的特点上也比较鲜明。

三、传统陶瓷纹饰在现代艺术中的具体应用

将传统的陶瓷纹饰在现代艺术当中进行应用,就要充分注重遵循相应的原则。在科学性的原则层面要加强重视。陶瓷纹饰的种类比较多,不同的纹饰所表现的含义也有着不同,所以在将陶瓷纹饰和现代艺术进行结合的时候,就要能充分重视科学化的原则,将纹样的内涵能通过现代艺术设计的形式加以呈现,增加现代艺术设计的文化内容,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着积极作用。陶瓷纹饰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也要注重整体性原则的遵循,在对陶瓷纹饰应用中,对现代艺术设计的整体性内容呈现加强重视,促进设计的效果良好呈现。将传统陶瓷纹饰和现代平面设计进行结合,能促进平面设计的风格多样化呈现。当前的平面设计发展在新技术的支持下有着很大进步,平面设计过程中所运用的元素也比较多,其中的文字以及图形和版式等应用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在将传统陶瓷纹饰与之相结合下,就能促进设计的风格多样化呈现,以及在设计内容方面丰富化呈现[6]。例如在标识的设计过程中,就可将陶瓷纹饰与之相结合。标识是公司企业的团体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浸染下,所以企业管理者也对吉祥的蕴意追求比较重视。在对标识的设计中,通过和陶瓷纹饰进行结合,就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设计形式。例如: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设计,就是通过对中国陶瓷纹饰的运用,是通过回环贯通的中国陶瓷纹饰盘长纹样进行演变的。盘长有着长久永恒的意思,符合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心理期待。标志中的“中国红”是蕴含着中国人几千年情结的颜色。无形中又增加了企业形象的亲和力,进一步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同心结”图案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意;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圆圆满满、十全十美之意。无论从对称性还是偶数的讲究来说,该图案都洋溢着古老东方民族流传已久的吉祥气息[7]。现代艺术设计中对传统陶瓷纹饰的应用中,在吉祥物的设计方面也能加以应用。比较熟悉的就是奥运福娃的设计,在这些吉祥物的设计都是采用鱼、熊猫、藏羚羊、京燕、奥运圣火,其本身就能代表欢乐、力量、激情、健康与繁荣。在将陶瓷纹饰和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下,就能增加艺术品的文化底蕴,这对传承传统文化也有着积极作用。将传统的陶瓷纹饰在包装艺术设计中进行应用,也有着积极作用发挥。产品的包装设计是现代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装设计的创意性能给人第一印象,也对产品的销售情况有着很大影响。所以在包装设计过程中,通常会采取有着吉祥寓意的纹饰加以应用,这些主要是为了能够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对自身品牌形象的提高。将传统陶瓷纹饰中的一些植物纹饰应用其中,就能对产品包装设计起到美化的作用[8]。如将莲花纹饰与产品包装设计相结合,就能给人一种纯洁的感受,这对消费者的购买欲的激发就有着积极作用,并且也会对产品贴上文化标签。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传统的陶瓷纹饰和现代艺术的结合应用,能将传统的文化和现代艺术相碰撞,这样就能表现出不一样的设计风格。现代艺术设计的不断发展演变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以及应用就成为现代艺术发展的新方向,只有通过从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有助于我国的现代艺术良好促进。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有助于促进现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从理论上能对实际发展给予支持。

参考文献

[1]张驰.浅谈中国陶器上的传统纹样[J].明日风尚.2016(16)

[2]周子强.现代钧瓷龙形耳饰的造型特征[J].中国陶瓷.2016(08)

[3]郭恒.试论现代陶瓷设计中如何融入时尚元素[J].才智.2015(36)

[4]鲁毅.浅谈现代家居装饰中的陶瓷艺术[J].门窗.2015(11)

[5]李博.陶瓷材料在地铁公共艺术空间中的应用[J].学园.2015(11)

[6]扈亚改.唐代长沙窑瓷器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影响[J].作家.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