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区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7-30 13:41:31

和谐社区论文

和谐社区论文篇1

近年来,街道坚持以人为本,从广大居民群众实际要求出发,依托街道多年建设和发展的良好基础,发挥整体综合优势,从“夯实工作基础,提升服务品牌,促进和谐社区构建”三个方面入手,采取有力措施,使社区始终保持凝聚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连续提升、利益差异趋于融合、和谐幸福逐渐增进的态势,有力推进了富裕文明、现代新型和谐社区建设。街道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社区示范点”、“全国青年文明社区”、“建国以来全国十大思想政治工作典型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小家”、“全国侨务工作先进单位”和“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文明单位”、“省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以及“南京市‘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区’”等市级以上荣誉170多项。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准“四个环节”,增强“两个功能”,不断夯实社区工作基础

南京新一轮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极好的机遇,也带来了现实的挑战。锁金村在构建和谐社区方面要成为都市型社区的代表,必须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强化软件建设,抓准“四个环节”,增强“两个功能”,不断完善公共管理多元化与群众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形成较强的调适能力,进一步夯实社区工作基础。

抓准“四个环节”: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街道先后与驻区大单位党组织合作,牵头成立了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社区党员议事会和社区党建工作党员代表大会,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发展和建设。二是拓展服务网络。以信息化为手段,整合社区资源,建成社区信息传达、管理、服务、监督的连动机制,并建立“万家帮”社区服务网站、呼叫系统和9个社区服务工作站,形成区、街、居三级联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区服务网络。三是推行社区治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健全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公约、自治章程、社区论坛等,真正将社区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交给社区居民。培育和完善社区各类中介组织、民间组织20多个,建立以“万家帮”为首的志愿者服务队伍15支,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模式。四是加大投入力度。街道每年排出一批为百姓办实事项目,诸如小区出新、道路修整、环境改造等,同时加强社区居民道德素养、科学素养、心理科普进社区等软课题研究。近年来,街道每年用于社区硬件改造和课题调研的经费占街道总支出经费的75左右。

增强“两个功能”:一是增强特色功能。根据统筹、均衡发展的要求,按照建立“一居一特、一居一品”的原则,建成一批学习型、服务型、数字型、生态型的特色功能社区。二是增强“三圈”服务功能。依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打造十五分钟的健康圈、文体活动圈和生活服务圈,努力使居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受益。

二、开展五项活动,突出差别服务,推进“五个提升”

建立和谐社区服务评估体系,以“公平公正、消除差异、促进融合”为切入点,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差别服务,努力使社区成员充分享受发展成果,实现社区成员和睦相处、友好相邻。

(一)开展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推进社区居民文化道德素养进一步提升。充分发挥驻区单位人才集中和场馆众多的优势,打造文化锁金,努力将社区建成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建立“自我形成、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学习组织,树立“学习让社区更文明,学习让生活更精彩”的理念,营造浓烈的求知氛围,不断提升居民的文化水平。以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重点,开展科技、文化、法律、卫生等“四进社区”活动和“道德建设进社区、基本规范入家庭”知识竞赛、“公民道德演讲比赛”等特色活动,不断推动社区居民道德素养提高。

(二)开展困难群体帮扶活动,推进社区凝聚力不断提升。在街道再就业中心基础上,整合社区资源,成立家教援助、庇护救助、就业援助、法律援助、医疗援助、实物救助和邻里互助等“七位一体”的社会援助中心。建立“四解”工作机制,实现社区成员和谐相处。在经济上“解困”,设立下岗职工培训学校,定期为社区“4050”人员提供业务技能培训,通过兴办农贸市场、创业园和再就业一条街等社区就业实体,为他们荐岗、腾岗、买岗和开发就业岗位。在生活上“解难”,重点帮助老年人和残疾人员等群体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思想上“解惑”,发挥街道思想政治工作志愿者工作队和谈心室等载体作用,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提高他们对新形势的认识、增强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在精神上“解闷”,经常组织驻区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困难群众当中,开展文化艺术活动。

(三)开展心理健康进社区活动,推进社区人际关系融洽度提升。开设社区心理健康保健点(室),将受过培训的20多名具有高级心理保健师证书的干部,分派到各居委会心理疏导室定期开展工作,对群众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忧虑、困惑、压抑等情绪进行帮助和疏导。定期邀请心理健康专家来 社区开设讲座、培训,开展咨询、保健服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积极开展邻里互助情、公婆体贴情、父母养育情、兄妹手足情、姑嫂姐妹情、婿媳敬老情、儿女孝顺情、夫妻恩爱情等“八情”活动。实施对流动人口和刑释解教等特殊人群送乡情、送亲情、送真情和送温情等“送四情”服务,大力营造亲情社区氛围。

(四)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活动,推进为老服务水平提升。挂牌成立老少照料中心,根据老人身心特点,提供谈心、生活护理等多项服务。各社区对独居、“空巢”老人均提供专业、志愿等低价优惠及免费志愿服务。

(五)开展“五教”活动,推进未成年人综合素质提升。依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德教、科教、法教、帮教、家教”等五教工作。德教,大力普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倡导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并教育青少年学会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科教,就是通过组织未成年人参观科普教育基地,成立未来工程师俱乐部和社区科普大学,对他们进行科学常识教育,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法教,就是通过建立街道“模拟法庭”,举办法律报告会、现场会等形式,对未成年人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帮教,就是重点对街道失足未成年人进行帮教。家教,通过办好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并帮助家庭处理好家长与子女的关系。

三、构建“六个平台”,打造“六大品牌”,不断提升社区发展档次和水准

品牌就是形象、特色就是优势。为此,街道认真分析形势,抓住重点,创新载体,不断造就新特色,创出闪光点。

(一)构建社区服务平台,打造“万家帮”品牌。近年来,锁金村街道依托品牌优势,成立了“万家帮服务公司”,以“借万家力、解万家难、集万家情、送万家暖”为服务宗旨,秉承“一人帮万家,万家帮一人”的服务理念,立足社区、面向社会,从帮生产、帮生活、帮解困到帮学习、帮创业、帮发展,开展为居民提供医疗、家政、维修等60余项服务。在“万家帮”组织各类服务活动的影响下,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也日益高涨,自发组织了包括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万家帮志愿者在内的5000人以上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形成了“一家有困难,多家来帮忙”的新型邻里关系。

(二)构建居民参与平台,打造“百姓点戏政府唱”品牌。以社区为载体,建立了“百姓点戏街道唱”的工作机制。先后在社区服务中心和各社区分别设立了群众点评室和点评栏,定期召开社区协调会、听证会和议事会等,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20__年12月,锁四社区主任换届时,街道进行网上表决后,组织召开了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根据多数居民的意见,对该社委会主任成功进行了“海选”。

(三)构建党建强基平台,打造社区党建“四个服务”品牌。一是党工委为基层党组织服务。适应社区特点,推行“社区党委—楼幢支部—楼道小组”的党建新模式。二是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建立党员家有困难必访、家有矛盾必访、身患疾病必访和关系转入必访等“四必访”工作制度。建立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对离退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在职党员、生活困难党员、非公企业党员及流动党员,提供组织关系接转等13项服务。三是党员为群众服务。建立由600多人组成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党员安全巡逻队和党员思想政治工作宣传队等三支党员志愿者队伍;建立党员群众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切实解决居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四是党建工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坚持党建工作服务于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方向,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在社区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投资兴业的发展环境和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四)构建依法行政平台,打造标准化服务品牌。锁金村街道社区服务起步较早,社区服务标准化工作开展得也较早。20__年,街道制定的社区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服务标准己被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推广为江苏省通用标准。去年以来,街道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参照ISO9001:20__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行政服务中引入“顾客”这一市场概念,把《行政许可法》的合法原则、合理原则、效能原则、责任原则、监督原则以及公开、公正、公平原则融入日常行政流程,制定了“一门受理、决不推诿;一口说清、决不含混;一次办结、绝不拖延”的“三一三绝不”行政服务标准。20__年9月28日,街道行政服务工作通过了ISO9001:20__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目前,我们制定的和谐社区评价准则也通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可并备案。

和谐社区论文篇2

在协商过程上表现为两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除了具备协商民主的一般特质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优越性。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协商民主,可以最大程度地凝聚社会共识,提高决策效率;可以有效克服不同的政治力量为了自身利益相互倾轧的弊端,保证协商渠道的畅通。在开展协商民主中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集中全社会的智慧与力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为理论根基,来源于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的伟大创造。

(二)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发展

协商民主作为世界民主理论的新浪潮,虽然直到21世纪才被中国学者引入中国,但我国的协商民主实践却早已有之。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三三制”政权,有力地团结了各个抗日阶层,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中国建立前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政治体制改革日益深化,政治协商制度面临着从具体内容到形式的创新和探讨。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人民内部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2007年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明确阐述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概念。同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将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2012年党的十报告更为具体论述了如何开展协商民主,“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这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首次被纳入党的政治报告,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为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指明了方向。

二、协商民主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应用价值

社区作为承载城市管理和社会利益协调的最基本单位,交织着各种利益矛盾,是整体社会的一个缩影。城市的改革、发展、稳定都依托于社区,政府部门只有依托社区这个平台,才能使自身的管理面向基层,才能使社会矛盾在基层得到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设和谐社区是重中之重。

(一)和谐社区建设面临的困境

1.社区公共资源匮乏

公共资源匮乏是我国社区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社区活动的开展需要相应的组织资源与经济资源的支撑。大多数社区公共产品的提供依赖于政府,社区组织存在独立性缺乏、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力资源不足以及资金短缺等诸多问题,从而造成其能力低下、服务效率和质量不高。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然而社区公共服务发展却相对滞后。从服务性质来看,大部分社区服务工作偏向提供家政类、便民类服务,偏重于为特殊困难群体服务。“救”服务开展较为到位,“保障型”服务与“精神生活型”服务尚处于较低水平。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社区公共设施不够完备,配置不够科学,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前瞻性。从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来看,人员构成复杂、管理经验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这些都制约着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社区主体关系失衡

一是社区自治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居委会往往被视为政府部门的下属机构和派出机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执行上级行政机关交办的行政性任务,社区工作缺乏独立性与自主性。二是社区自治组织与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关系不顺。业委会与物业公司的相对独立,导致社区居委会对二者的指导与监督难以落实到位。

3.社区成员自治参与度不高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与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建立在传统的乡土观念下的信任体制被打破,社会总体信任度持续下降,社区成员的自我防范意识日趋增强,在社区交往中呈现个人化与封闭化,导致社区成员缺乏公共参与精神,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另一方面,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竞争,使社区成员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缺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时间与精力。

4.社会组织发展滞后

一是结构不合理,慈善类、文体类组织较多,公益类、事务类组织发展较弱。二是成员构成单一,离退休的老年人是社会组织的主体,中青年群体参与较少。三是资金匮乏,社区的社会组织大多由社区成员自发组建,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也得不到政策的支持和投入。四是社会认可度不高,社会组织法律地位不够明确,既缺少权威也缺乏群众基础,在开展社会活动时往往举步维艰。

(二)协商民主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1.提高社区公共决策的科学性与合法性

“政治决策只有在获得广泛的信息,充分关注和了解政策对象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出比较恰当和完善的决策,而政治决策也只有获得广大政策对象的认同和支持,即获得合法性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地加以实施”。协商民主通过相关主体的平等对话和理性沟通,将居民、社区基层组织、上级政府和辖区企事业单位的利益整合起来,使各利益主体在发出自己声音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其他主体的利益诉求。充分调动社区内各种利益主体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消除社区公共决策的封闭性、独断性,为多元化的利益诉求提供一种新的制度化渠道,从而提升社区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2.培养适应社区治理的政治文化

社区成员的政治冷漠是社区公共活动的一个突出问题,社区成员普遍缺乏合作与互动意识,很多人只愿意参与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活动,对于能增加公共利益的公益活动却不关心。这种现象表面上可以归结于社区成员个体意识的觉醒,实则源于社区治理缺乏相应的政治文化土壤。协商民主能够促进社区成员形成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参与者体会到参与社区公共生活不仅是自身的权利,也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并促使社区成员在参与中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包容的公共生活态度,为社区治理培育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

3.扩大社区成员有序的政治参与

参与群体狭窄、参与领域失衡和参与理性不足是当前社区公共生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表达渠道不够畅通的情况下,利益主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在表达其诉求时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行为,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协商民主的出现为利益问题的解决和治理提供了一种多方参与的协商对话机制,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组织,不管是精英阶层还是弱势群体,都有权依照制度参与公开讨论,就所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与磋商,以平等、公开的多方对话来实现社区成员有序的政治参与。

4.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社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社区内部居民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各不相同,冲突与矛盾不可避免。协商民主作为一种强调平等对话、塑造共识的民主模式,有利于妥善处理社区成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协商民主所强调的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公正平等地对待社会的异质性,妥协和节制个人需要等基本准则,有利于社区成员的和谐相处;协商民主能够让每个社区成员都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来,形成集体意志,增强社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协商民主可以充分调动社区成员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以对话和协商为平台进行理流与沟通,从而形成社区共识,推动社区和谐发展。

三、社区建设协商民主发展的实现路径

在我国实现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社区组织以其独立性、自治性和制度化的特点,成为我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协商民主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协商民主作为新生事物,自身也存在诸多局限性,要充分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促进社区和谐发展,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1.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协商民主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复杂过程,要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发展中国家实现政治现代化,整合各个社会阶层的政治资源、政治需求与政治利益,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离开了党的领导,发展协商民主只会是一种乌托邦。我们党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各种先进理念,不断改进执政方式,不断强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切实发展人民群众的协商能力。

2.完善社区协商民主制度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积极探索社区自治新模式,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的作用,确保社区成员按照自身共同的意愿和需求参与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真正实现社区管理的民主化。其次要搭建社区自治组织联动平台,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理顺各个社区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确保各个自治组织能够有效沟通、平等协商。最后要通过设立相关制度来规范协商的程序,扩大参与的范围,从制度上保证每位社区成员的权利,尊重每位社区成员的意见,确保协商民主过程的真实性与结果的合法性。

3.合理分配社区资源

要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与资金资助,减少直接干预,促进各种官方协会向民间组织转变。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自治功能,构建政府、社会、企业等多中心合作的社区治理模式,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平行组织网络,确保社区协商民主过程中的各参与主体基于平等的地位进行沟通与交流。同时推动公益性组织与文娱性组织的均衡发展,为社区成员提供全面、优质的公共服务。

4.加强社区成员的继续教育

一是要积极开展多主题、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社区群众的法治精神,营造良好的社区法治环境。二是要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完善社区功能来增强社区成员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还可以采用示范、宣传等手段来有意识地培养社区成员的参与理念与参与能力,为社区协商民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和谐社区论文篇3

和谐社会所体现出来的最本质的内核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即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满足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要求。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新时期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体育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体育、鉴赏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社区体育文化是指社会共同体所反映的有关人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心理习惯,隶属社会文化范畴,是共同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人们的物质文化载体、精神文化表现(体育活动、文化活动、爱国精神等)和意识形态组织机构、制度的总和。因此,和谐社会下如何构建社区体育文化,探索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规律,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群众丰富多样性的体育文化需求成为开展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研究的重要问题。作为河北省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我就社会体育文化建设的一些想法和大家进行探讨。

1.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的主体性参与意识

大多数社区居民不能把自己放在主体地位,对丰富和完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参与不积极,只是有时间就来参加社区体育活动进行健身,缺乏主人翁意识。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功能认识不足,是致使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参与缺乏主动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应营造良好的社区体育文化氛围,如社区的居委会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的形式大力进行宣传,定期与居民交流,动员他们参与健身活动,提供和设置体育设施,提高居民的体育文化参与意识和自身素质,培养社区成员的责任感,推动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

2.完善社区体育管理制度

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多数人只注重抓社区体育的硬件建设,如场地设施的改善、运动器材的引进和更新,未制定长期的体育目标促进社区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社区体育文化氛围薄弱,尚处于自发状态。另外,多数社区体育组织以街道办事处为基层,一般有街道体协,晨、晚练辅导站、点,体育俱乐部,等等,管理机制还不健全。

3.丰富社区体育组织形式

通过走访石家庄一些群众体育活动站,了解到人们参加体育锻炼以个人、自发组织为主,说明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零散性、随意性很强,常常会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健身效果系统性差、健身效果不理想,等等,有的居民不知道分管自己体育活动的健身职能部门,有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因此应充分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组织的作用,成立一些健身队,如秧歌队、健美操队、体育舞蹈队、篮球队、毽球队等。每年市、街道、社区可举行各项体育比赛,如和谐社区智力比赛、羽毛球比赛、拔河比赛、乒乓球比赛、家庭趣味运动会等,通过比赛增进邻里的友谊,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石家庄市裕华区开展较好,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平均每月一场,全年12场左右,但以文化活动居多,全区上下大大小小的文艺活动可达1000场左右。

4.加大城市社区体育文化资金投入力度

目前城市社区体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政府的资金投入,近几年政府资金的投入主要依靠体育彩票的发行;二是靠市场调节和企事业及个人的捐赠,但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拓展社区体育经费来源渠道,设立群众体育基金,应成为今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内容。政府应加快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一方面促使社区居民充分利用户外运动资源,另一方面必须提高现有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增加体育场馆开放的范围和时间。

5.增加城市社区体育文化的内容

目前,石家庄健身场所共624处,社区体育以增强人民体质、增进社会健康、延长人的寿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美、消遣、娱乐、休闲、保健、医疗、康复、社交等多方面的需要为目的。资料显示,石家庄市社区居民参加的活动项目主要有太极拳、健身走、健身秧歌和腰鼓,这些项目活动强度小,具有保健性能,适合老年人,主要分布在公园,如开展好的有长安公园、文化广场、民心广场、西清公园、世纪公园和绿荫广场等。球类(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游泳、健身操等项目具有竞技性、健身性和表演性,同样受到中青年居民的青睐。如高营活动中心的游泳、新世隆健身馆、乙十九球馆的乒乓球和羽毛球,西部羽城的羽毛球,省体馆、全民健身中心健身超市的游泳、体育舞蹈、乒乓球等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应增加一些社会流行的新型项目,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6.挖掘社区体育文化的指导者

城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缺乏会阻碍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如果没有统一加大力度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社区体育活动就会失去社区体育群体的特性,进而影响社会体育文化的发展。因此要提高街道、社区、居委会分管文体负责人的业务水平,深入了解居民的特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协同居委会搞好体育活动;充分开发小区的人力资源,动员各项专业人员参与小区建设,配备一支具有一定水平的志愿服务队,指导社区全面健身活动持久、深入地开展。也可以聘请有关的体育与保健医生、专家进行专题的养生、护身、保健知识讲座,使居民懂得保健卫生的基本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此外,要密切和高校的联系,“走出去,请进来”,实现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任海,王凯珍,王渡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产生原因,现状及问题[J].体育与科学,1998,19,(5).

和谐社区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070-0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它包括了经济与社会的和谐、政治与社会的和谐、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而社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区又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所以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是核心所在。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发挥对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充分发挥好两者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最终成果。

一、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和谐社会的建设,建设和谐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和谐社区建设中最重要的是和谐社区文化的建设。社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最重要性质,所以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必须以社会为载体,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所以说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相关联性,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关系的和谐处理,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国家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自发性、延续性、多元性和区域性是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所具有的性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存在内在关联,决定了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将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导向、传播和创造三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发挥

和谐社区文化建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倡导主文化。而所谓的主文化,又可以叫做主流文化,这种文化是一个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社会文化的性质和面貌是主文化的反映,社会成员的行为与社会文化的进程需要主文化的制约和决定。所以说社会的根本价值之所在是主文化,它使社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量。由于主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主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进发展的因素之一,并对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起到导向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作用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发挥

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播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里文化的传播,是文化意义上的传递,是社会文化的积累沉淀,而不是简单生物水平上的传播,是对社会文化不断变化和顺应而引起的文化潜移。在根本上讲,是社会或社会集团用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其成员施加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创造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除了具有导向和传播作用外,还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作用。优秀民族的不断进步和国家的兴旺发达都需要创新。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任何教育一样,简单重复的都不是教育结果,而是根据新出现的问题通过实践找到新的方法,进而完成文化创新所需要的过程。文化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存在变异的表现,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改变可以引起社会文化的改变,并且能促使其不断进步和发展。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能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培养大批有活力的人才。

总之,我们要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并不断改进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良性的互动,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和谐社区论文篇5

1.建立制度文化。建立起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形成人们自觉遵守的文化公约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石。人们在生活、工作、娱乐的过程中自觉以这些规章制度为基准,时刻铭记社区的价值观与精神理念,才是保障社区文化长久、健康开展的重要控制力,而这些规章制度的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区的道德标准、人文背景和价值观。

2.创建环境文化。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决定了居民参加社区活动的积极性。良好的社区环境不仅能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更能体现出居民的精神外貌和价值观。幽静、舒心的环境中更能营造起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对构建和谐社区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3.培养精神文化。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精神文化的建设不仅是社区文化观念的体现和象征,更是社区形成独有的形式形态的一个重要环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有价值观念、社区精神、行为准则和社区道德等多个层面。

二、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全面。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础。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实现和谐社区的重要标志。在新开发的小区中,由于开发商的大力投入或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资助,会建立起完善的基础设施,从而推进社区文化的建设。而在一些老城区,文化建设设施配套则不够齐全,甚至落后许多,无法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2.居民没有完全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作为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不仅具有娱乐功能,更是宣传焦化的重要载体。据调查,许多居民之所以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仅仅是为了丰富业余活动,或仅停留在锻炼身体的层面上,许多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识不够全面、具体,这也直接造成了社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畸形。

3.缺乏文化建设经费。虽然街道办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仍解决不了目前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难题,从而制约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开展和构建,经费不足也成为了社区文化活动缺失的主要原因。

4.参与群体单一化。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群体单一化的问题,久治不愈。许多社区开展文化活动建设时,总是有意无意的向老年群体、下岗职工等特殊群体靠拢,这也就导致了社区中绝大多数的群体无法参与其中,从根本上造成了参与人员的单一性和局限性,直接制约了文化建设重要功能的体现。

三、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公益性的社区文化活动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应有计划的对进出文化建设投入更多的资金、更大的精力。例如,建立起具有完善设施的文化广场,对城市中的现有格局进行进一步的微调,从而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的布局,对现有的文化建设设施设备进行定期科学维护与管理,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和谐社区论文篇6

一、社区群众文化的现状

(一)社区文化生活较单一,缺乏新意

现如今的社区建设,除了对房屋各方面建设的提高,也更加注重对社区环境及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尽管政府对社区群众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来了极大的重视,但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普遍现象。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仅仅表现在拥有一个共同的娱乐的地方,而这些简易的娱乐设施在各小区中普遍的存在,所以使得大多受居民提不起兴趣,再加之现代人工作繁重,压力大,也无心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锻炼身体,这就导致了许多小区中的娱乐设施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居民不愿参与社区文化生活,文化设施的建议,种类少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物业对社区群众文化的不重视

社区群众与小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一个买卖,或租赁的关系。小区建设好了,有人进去居住了,他们也就没什么事了。除非是建筑方面存在着问题,小区居民也就和物业之间没什么必要的联系了。相对而言,高档小区更加注重社区的外部环境及文化生活。他们的小区里的花园也是精心打造的,不像一般小区,仅给你种几多花就完成了。他们有规律有设计的在小区里种上合适的树,而不是像普通小区,在宽敞的地方栽上那么几棵就算完事了。他们会留出一大片空地建设一个大的运动场地,包括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篮球场等简单方便的多人运动,还会建设一个游泳池,让小区中的居民能够在炎热的夏天享受到一丝的清凉。而普通的社区中只会有一些简单的运动器材,与之相比,也就显得简易多了。

(三)社区居民对群众文化的不认识

说实话,很多居民对社区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刻,甚至在一些普通社区中,居民根本就不知道所谓的群众文化。大多数的人们把目光都放在了工作上,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他们忽略了社区文化的建设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部分。还有一些居民吧小区中的文化设施仅当做活动四肢的工具,更甚者觉得文化这个词显得很高,那是有钱人家才会享受的,从而忽略了社区发展文化建设的本质。这也不能怪群众,毕竟打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处在一般水平上,大家都在为了生活而努力认真工作,这是无可厚非的,所以外界对社区群众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四)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程度低

在小区居民眼中,大多数会觉得社区举办的类似文化活动显得无聊幼稚,并不具有任何实质的意义。所以他们并不愿意去参与,更多的人愿意呆在家里看看电视,上上网,他们觉得这样的休闲娱乐方式才是舒适的。而小区中的文化设施也显得低级缺乏趣味,居民也不愿腾出额外的时间去使用小区中的文化设施,这也使得小区中的这些文化设施显得形同虚设。

二、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失衡

在一些高档富裕的社区中,他们的文化设施相对比较丰富完善,文化活动的开展得更加顺利丰富,居民活动质量相对比较高,这些设施的配套性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作用。而一些老的,贫困的社区,要么缺少文化设施,要设施简单粗陋,使居民的文化生活根本得不到发展,而社区文化生活也难以开展。这种两极分化的对比,更加的使得普通社区的居民不满,他们更加不愿意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他们觉得,反正自己居住的社区条件差,开展这些有的没的的活动都毫无意义,他们更加愿意把多余的时间精力投放在工作上。

(二)经费不足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想象,社区没有钱,它又有什么能力来发展,完善社区文化的建设,到头来,不过是空口说白话罢了。缺少钱,就算街道有这样那样有利于社区发展的好计划,也无非是纸上谈兵罢了。政府应该加大对社区资金的供给,以实际行动来支持社区文化的建设,使得社区更好地发展,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

(三)社区文化设施缺乏吸引力

先如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一些简单的健身器材了,比如大多数小区中都有的那些建议娱乐设施,它们除了能供一些老年人活动一下四肢,打发一下无聊的闲暇时间之外,可以说是完全毫无用处,最主要的是它们基本是一个人的活动,这对社区文化的建设一点帮助也没有。当下,更别说年轻人,大多数宁可在家上网玩游戏,或约上三五个好友出去逛逛街,也不愿使用小区中的文化娱乐设施。很多人上晚班之后就相当疲惫,而社区文化设施也不能带给他们舒适和放松。这些现象基本源于社区文化设施种类的缺少,新意的缺乏。

(四)年轻人对社区文化活动的不感冒

现在,基本上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群众普遍是老人,退休人员,而他们也只是秉承着锻炼身体的目的,对社区文化活动的认识不足。而大部分的年轻居民根本就不知道社区中开展得文化活动,当然,我相信,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也是不愿意参与社区文化的。他们甚至会觉得这些活动就是为那些老年人举办的,只要他们才会如此无聊,参与这些幼稚的活动。这些年轻人他们对于上网逛街会更加的有兴趣。

三、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提高了社区群众的凝聚力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开创民族文化创造力,使得社会文化生活更加的多姿多彩,也使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一定的保障。文化是将一个民族有力团结在一起的的重要基石,它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了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既满足了民族的荣誉感,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丰富了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现代大多数的人都在为了生活而拼命的工作,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从而忽略了文化生活。社区文化的建设,让一些闲暇时间较多,没有额外娱乐活动的居民有了一个好去处,也让一些孤独的老年人有了玩耍的伙伴。对于上班族来说,他们不用因为缺少业余时间而放弃参与文化生活,因为他们只用走出门,在小区中就能参与文化生活;他们不用因为纠结与自己改参与哪一项文化活动,因为小区中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一定会有他们的所爱;他们不用每天只能在家上上网,看看电视,因为社区中绚丽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加强城市竞争力

在如今的社会中,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国,各城市之间的明争暗斗也在进行着。由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提高,也会使得社区居民对文化建设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使得整个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得到改善。每一个社区的文化建设都和谐发展,那么他们所在的城市也会表现得更加完美,使其与其他城市缩小差距,从而加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每一个社区的发展,带动了每一个城市的发展,而每一个城市的发展,也使得我们的国家更加和谐,更加强大。

四、增强社区群众建设的建议

(一)创新文化设施的建设

既然我们想要社区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提升,那么在文化设施的建设上不能在循规蹈矩,就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健身器材就将居民给打发了。这里的创新并不是要推出一些没有见过的文化设施,而是要挺高居民的参与程度。在文化设施的建设方面,我们应该选择适合多人参与的活动,比如说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等多人运动,这样既挺高了居民的参与度,也增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提升了居民的身体素质,使得社区能够和谐发展。等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在小区举办一个运动会,既锻炼了居民的生活素质,拉近了社区居民之间的距离,也提高了社区的凝聚力,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二)完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

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一定的约束来改善自己的不足,让自己做得更好,社区文化的建设也不例外,毕竟有太多的人并不理解所谓的社区文化,这时,就需要社区文化假设的相关体制来硬性管理了。政府应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法律保障,让社区居民可以尽情的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将法律与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得社区文化的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三)提高居民参与程度

不管什么事情,外界的影响始终是薄弱的,而社区文化的建设也是为了让居民参与进来,所以我们应该提高居民的主观意识,从而提高居民对社区文化生活的参与程度。社区应该举办一些有趣的比赛,将社区中的能者聚集在一起,互相比较,更重要的是互相学习,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国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区,所谓建设社区文化,人人有责,我们都应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去。我们要加强对社区文化的建设,这也会使得我们实现和谐社会的脚步更加进一步。虽然我们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如果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我相信我们的城市会更加的美好,而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也会进一步得到实现。所谓滴水穿石,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我们的国家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谢晶仁.社区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理性透析[J]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01).

和谐社区论文篇7

社区是一定地域内的家庭间在日常生活中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基本社会网络。这个网络是附着在我们的生活之上的,没有人能摆脱社区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城市的飞速发展,也形成了庞大的社区体系,社区逐渐形成了中国市民联系最紧密的团体。社区内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文化要素更能帮助人们建立起基本的信任。社区文化往往被赋予了基本的象征意义和大家庭的内涵,表达了基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幸福追求,对自我愿望的诉求,是现代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社区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内在的支撑。社区文化对于社区内部成员无形中产生强大的文化维系力和心理归属感。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社区文化的每一点滴都在为实现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而这一实现又来自每一个个体的努力,来自每一个家庭的奋斗,到了社区层面就形成了基本的力量。源自四面八方的力量汇集在一起就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社区文化天然地包涵着和谐社会全局性的内核,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来说,社区文化夯实了社会整体文化的基础,换个角度说,社区文化就是奠定和谐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

2 社区文化的表面性和深层性

社区文化给予人们的感官直觉是人们所处的社区环境。所谓社区环境就是社区居民主体赖以生存及进行社区活动所必需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人文条件和经济条件的总和,也可被理解为承载社区居民生存及社会活动各种条件的空间场所的总和,它属于物质空间的范畴。社区环境如同社会有机体的肌肤时时刻刻都承受着人们的目光。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建筑物的表面常常变成社区文化宣传的有效阵地。各类布告栏、招贴画、宣传口号不同程度地起着引导、约束、凝聚和激励的作用。这些宣传的文化内容几乎都直接关联着和谐社会的内容。因而,社区环境是通过人们的感官呈现为社区文化的表面的。

然而,社区成员共同营造、呵护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其实是社区精神物质化、对象化的具体体现。虽然这些具体体现是通过社区容貌、休闲娱乐环境、文化设施、生活环境等直接可感的事物来呈现的,但是通过社区环境的感知,社区成员的理想、价值观、精神面貌等深层的文化属性可以清晰地被勾勒出来。例如,残疾人无障碍通道设施就可以充分体现社区关怀生命、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社区理念。

社区文化不仅通过环境来显现,也通过社区居民的行为来展示。社区居民的交往、娱乐、生活、学习、经营的过程就是社区文化的展示过程。这一展示过程既可以使社区成员鲜活地领略到社区文化的多种形式,也可以在过程中动态地感受社区风尚、精神面貌、人际关系范式等社区深层文化特征。许多社区都积极组织开展大中型社区文化活动,涉及教育、娱乐、健身等各个方面,如广场音乐会、元旦舞会、重阳节文艺表演、趣味家庭运动会、游泳比赛、冬季长跑、评选文明户、学雷锋演讲等等。嘉兴市新港花苑社区为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开展一系列社区文化活动均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新年之际,文联、书画社、街道文化站在新港花苑举办“送春联下乡”活动,为居民带来了新春祝福;入夏,社区又联合人民医院举办“送医下乡”义诊活动,社区居民非常积极地参与了活动,体会到了来自社区大家庭的温暖。这些文化活动的目的就是要使社区成员透过社区文化的表象来感受社区文化的深层内容,同时也可以使社区成员通过社区文化活动来丰富充实自身。

3 社区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

和谐社区论文篇8

2.1百步亭花园的社区管理

在百步亭花园社区管理初期,武汉安居工程发展有限公司根据当时具体情况,设计了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新模式。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新模式即房地产开发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委员会三位一体共同管理的模式。三者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相互监督,但共同的目标一致。房地产开发公司对物业管理公司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对业主委员会以硬件支持:物业管理公司按照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要求以及业主的意愿管理;业主委员会代表业主利益对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监督。基本上形成了居民参与管理和监督、物业管理公司服务延伸到社区管理的模式。

随着社区规模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进行社区管理,在中共江岸区委、区政府直接领导下,2000年成立中共百步亭花园社区委员会,下设若干党总支、党支部和党小组,党委书记由社区党员代表推选。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在百步亭花园社区党委的领导下,成立了百步亭花园社区管理委员会,区政府对社区管理委员会实行“全面授权、达标上岗、窗口服务、挂牌承诺”职能管理。同时,全国第一个没有街道办事处领导的社区居委会也诞生了。新三位一体管理模式代替老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新三位一体指社区服务中心、物业管理公司与社区居委会形成新的管理主体。

新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完全按照市场经济方式运作,政府不承担管理经费,完全*物业费来解决。新管理模式本质上是党的领导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导的社区管理模式。该模式对当前日益普及的商品房小区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目前社区管理的有益的探索。

百步亭花园社区是施行的新三位一体管理理论模式,这体现了社区管理模式上发生了一些改变,现在的发展模式更加能够满足建立和谐社区的要求,为实现和谐社区的构建提供了体制结构上的支持。

并且,百步亭花园社区还是一个社区自治的社区。百步亭花园社区的资金不是*国家划拨,完全*物业费来解决,运用在本社区的建设中。除此之外,百步亭花园社区还号召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的管理工作中,让社区居民感受到是社区的主人翁。体现社区自治的各种优点。

2.2百步亭花园的管理理念和制度保障

百步亭花园的管理理念是“共建、共住、共识、共管、共创、共享”。管理理念强调社区管理的广泛参与,体现了社区建设和管理主体的权利。该理念使百步亭花园社区管理形成了社区利益共同体认同基础上的广泛参与,通过强化主体意识、制度规范、社会塑造、环境教化及社区文化,使社区管理高效运行。管理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长期社区民主参与管理的实践基础上,代表社区管理的新发展趋势。

管理的有效运行需要规范的制度保障,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百步亭花园社区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社区管理制度。先后制定百步亭花园社区业主公约、精神文明公约以及房屋、水、电等管理规定144条。强调绿色社区概念,强化环保意识。社会秩序中,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完美结合才能使制度提供有效保障,百步亭花园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德为魂的口号。使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实现无缝结合。

2.3百步亭花园社区的服务

在百步亭花园,物业管理公司和社区服务中心是社区服务主体,由于功能定位的不同,物业管理公司和社区服务中心所承担的功能不同。

2.3.1物业管理公司

1998年9月16日,武汉安居工程发展有限公司物业管理分公司正式成立,为了更好满足百步亭花园社区物业管理的需要,2001年6月29日武汉百步亭花园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武汉安居工程发展有限公司实现房地产开发功能和物业管理功能的分离,使各自更好致力于主业的发展,更好形成和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

国家关于物业管理的条例明确规定,物业管理具有房屋维修、安全、绿化和保洁等四项职能。武汉安居工程发展有限公司物业管理分公司和后来成立武汉百步亭花园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首先履行的是房屋维修、安全、绿化和保洁四项职能。

在很好完成物业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之外,百步亭花园社区物业管理公司提出:社区居民利益为最高服务原则和社区居民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不断根据社区居民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和种类。例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社区接待中心。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在提供日常医疗服务外,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根据居民需要设立家庭紧急求助装置,定期举办医疗健康讲座和保健咨询,定期对60岁以上老人和10岁以下儿童进行体检。社区物业管理费支付体检费。社区接待中心一切以解决居民的问题为出发点,承诺“小事不过夜,大事不过天,笔笔有记录,件件有回音”,实现无集体上访、无越级上访、无上访老户。

2.3.2社区服务中心

社区服务中心由武汉安居下程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立,在社区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受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委托,为社区居民直接提供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百步亭花园社区物业管理公司与社区服务中心联合办公,共同构成百步亭花园社区服务网络。为方便社区居民,社区服务中心采取一站式服务。

2.4百步亭花园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

2000年成立中共百步亭花园社区党委,是全国第一个社区党委。社区党委下辖一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48个党小组,通过“党小组门栋组织制”、“24小时党员责任制”和“社区与党员所在单位联系制”,将社区中分属不同单位的党员有机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区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员之家”,组织党员志愿者队伍,定期举行社区党课,开展“做一个模范共产党员”的活动。同时补充党的新鲜血液,在社区中发展新党员。

2001年选举产生了全国第一个没有街道办事处管辖的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基于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原则运行。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经过考试上岗,来源于社区,服务于社区,学历层次比较高,80%是大专以上学历。社区居委会基于市场经济原则运作,其经费来源于部分社区居民的物业管理费。社区居委会在社区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社区居民监督下开展工作。

2.5百步亭花园的社区文化娱乐

为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社区建设了一批社区活动中心,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具体活动中心如下表:

以社区活动中心为平台,百步亭花园社区先后成立了社区腰鼓队、太极拳队、合唱队、乒乓球队、篮球队、足球队、棋牌队、门球队、礼仪队等,通过文化娱乐活动强化邻里之间的互动,形成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形成了紧密的基于社区的社会网络。

2.6百步亭花园社区的爱心工程

百步亭花园社区属于安居工程,其部分社区居民属于低收入的弱势群体。针对该问题,武汉安居工程发展有限公司以基金形式成立了武汉安居教育援助会、武汉安居慈善援助会,其基金有200万元。武汉安居教育援助会主要是帮助社区内家庭生活困难的子女上学,对学习优秀者进行奖励。武汉安居慈善援助会主要是帮助社区内老弱病残及特困家庭,对社区居民的困难进行援助。

百步亭花园社区的功能非常齐全。根据功能主义理论模式,百步亭花园社区具备全面而完善的功能,能够满足全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百步亭花园社区具有完备的社区组织:物业管理公司、社区服务中心、百步亭花园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百步亭花园的社区文化娱乐等,这些组织发挥各自的功能,把社区构建成一个体制完善和功能全面的“小社会”。

二、和谐社区理论阐述

1、和谐社区的涵义及特征

和谐社区,应该是一个在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社会、社区与居民以及居民与居民之间讲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居民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良性互动的社区。和谐社区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一是社区组织结构合理,各种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有序,社区稳定安全。社区党组织能够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具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社区、服务社区的干部队伍和社区队伍,能够真正尊重、真情交往、真诚服务于广大居民群众。

二是居民对社区事务能够广泛参与,居民民主意识强,社区自治化程度高。参与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生命线,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社区和谐就不可能实现,参与社区事务标志着居民既可以分享社区内的利益,又能够承担社区内的责任。

三是社区内有轻松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以及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活动。

四是社区的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社会服务、社会福利的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社会困难群体的生活能得到保障,社区单位和一般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能得到基本满足。

五是社区居民与环境和谐相处。提倡“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生活观念是和谐社区的第一标准。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我们党确立的新的社会发展目标,也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而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应当把创建和谐社区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人点,只有社区和谐了,整个社会的和谐才能成为一种现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定了在我国“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理念的重大转折,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也标志着国家战略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了追求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经济与社会的和谐、政治与社会的和谐、文化与社会的和谐、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等。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的真正意义始终在于它是整体社会的一个“全息缩影”,作为局部的社区是一个包含了整体社会基本信息的独立单元,社会的生活需求、利益关系、群体矛盾、阶层结构和运行逻辑,在杜区都有对应的表现。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窗口,把握了社区就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了社会,把握了和谐社区建设的原理,对于把握和谐社会就有了基础和借鉴。只有每一个基层社区都是和谐的,都按和谐社会的要求做了,整个杜会的和谐才能实现。因此,应当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3、和谐管理理论概述

1987年,西安交通大学席酉民教授的《和谐理论与战略》一书出版,他根据对有关组织系统和谐运行机制的思考,提出了“和谐理论”[①]。

3.1概要

和谐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组织。理论基础是任何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的各要素都是相关的,且存在一种系统目的意义下的和谐机制。对和谐性的界定为:“系统和谐性是描述系统是否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和谐管理系统观为:组织发展两轨两场的控制机制。两轨即系统的组织手段和社会的法律制度,它是系统成员的行为边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的约束力。这是一种有形的约束。两场即“协同力场”和“促协力场”。协同力场是由组织机能、人的精神、道德、行为习惯和系统文化等构成的一种无形的内部环境;促协力场是对协同力场产生影响的系统外部环境,它是一种无形的规范。理论构架为:运用系统观,围绕组织演进前后和谐态的对照比较,分析导致组织出现无序及不协调的负效应的构成成份,并针对之提出和谐控制机制,,同时设立和谐预警系统作为保证和监控系统和谐演进的重要手段。

3.2特点

1.和谐理论在理论体系的建构上体现了古今贯通、中西结合及文理互补。在它不仅关注现代管理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同时也吸收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精华;既借鉴了西方先进的管理科学,也注意反映中国国情和民族文化传统;在体现理论的普适性的同时,又能针对中国自已问题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法;另外,还注意到自然科学规律研究结果对管理研究的启发和借鉴,如物理和复杂系统研究的许多成果和思想的借用,也注意组织管理活动的人文特色,力求二者的有机整合。

2.和谐理论在理论的功能上不仅注重回答为什么、是什么,更注重回答怎么样。和谐管理理论不仅关注和谐管理思想及其具体的理论描述,更关注组织管理目标的实现,它从组织发展目标入手,注重追求最有效地发挥组织系统整体功能的和谐机制的形成及组织向和谐态的演化过程调控。

3.和谐理论在研究哲学上强调“总体论”和不断追求“完善”(即和谐状态)。它打破了传统的管理“适度论”或“理性论”,提倡发展过程中不断追求“完善”,明确了管理科学和艺术两个方面在管理过程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如何互补问题,这有利于发现低层次上构成的不完善,而通过系统自组织在高层结构中得以弥补。

4、和谐社区的创建

在以上理论的的支持下,以及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建设和谐社区还需要做好以下的一些建设工作:

4.1加强社区党建,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建设和谐社区当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构建和谐杜会的关键是党,同样,要实现社区的和谐,也要看社区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因为社区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处在社会变革的第一线。加强社区党建,夯实执政基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关系重大。社区的稳定性使党的工作有了具体的对象,社区的动态性使党的工作有了延展的空间,社区的区位特征使党组织在基层社会中的工作犹如扼守要津,可以依托社区机构和组织,在生活情境中与群众发生直接联系,协调利益关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党在基层的组织形态和工作方法实现突破和创新的过程。“窥一斑而知全貌”,从建设和谐社区中积累构建和谐社会的经验,同时能够使社区党组织的社会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4.2提高社区干部素质,建设一支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基层干部队伍。街道干部和群众贴得最近,听到群众的呼声也最多。构建和谐社区,干部的素质是关键,必须进一步提高社区干部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能力,在说懂、说通、说服上下功夫。所谓说懂,就是要让群众了解我们所做的工作,真正知情;所谓说通,就是让群众了解我们办事的目的,消除顾虑,心平气顺,乐于接受;所谓说服,就是让群众心悦诚服,认同接受。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宽联系群众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设立“民愿接待”窗口来掌握民情,缓解少数群众的不满情绪,及时解决群众的困难问题;通过举办各类群众论坛,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争取社区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广泛派发居民联系卡,使群众遇到困难能想到、找到、见到社区干部,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同时,还要通过向群众报告工作,聘请廉政监督员等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和帮助。

4.3以社区居民为主体,以良好的参与机制融洽居民关系,推动居民自治,充分发挥他们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关健作用。能不能整合好杜区中不同利益群体的居民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关系到整个社区的凝聚力大小和人心向背。其中的关键,是必须尊重和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利益群体所表达、所代表的特定群体的合理愿望和要求,以及通过合适的载体和途径,使他们得到相互交流与融合的机会。而建立良好的社区参与机制,其目的就是要淡化和消除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隔膜和疏离、排斥状态,强化社区团结意识,重建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和相互接纳意识,使一切有利于社区发展进步的愿望得到尊重、活动得到支持、才能得到发挥、达到构建和谐社区的目的。

建立良好的社区参与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对那些与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社区事务,要广泛地吸收不同群体的居民群众代表参加,不仅要听取他们的意见,而且要让他们参加研究讨论。要注意提供充分的参与渠道和机会,可以由单位、街道、居委会、群团组织出面组织参与;建立良好的社区参与机制,还要注意要按照国家的改革要求和相关政策,逐步在居委会中推行“议行分设”工作机制,实现社区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引导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从而使社区不同群体的居民通过民主的制度安排,在社区的政治舞台上实现和谐的利益表达方式,为社区创造安定、有序的民主政治氛围。

4.4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将其与社区居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以先进的文化建设凝聚社区人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仅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而且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社区先进文化建设以社区为依托,发源于社区,发展在社区,通过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丰富多样的文化建设活动等形式,吸引社区不同群体的居民积极参与,能够有效发挥先进文化满足人们精神需求、陶冶情操、凝聚人心的良好功能,同时可以使居民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

加强社区先进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社区居民,以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为契机,大力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区整体文明程度;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健康向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促使不同群体的杜区居民在共同的文化活动中得到共鸣,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认同感、亲情感,形成精神上的和谐。要保证经费投入,形成组织机构网络化、服务对象大众化、文化设施普遍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的社区群众文化发展新格局。

公民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构建和谐社区的成效。为此,要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加强对社区居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从具体工作做起,结合社区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居民的实际,不断创新道德建设的载体、形式和渠道,深人开展“和睦家庭、文明社区、诚信商家”等文明创建活动,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在工作上做一个好建设者,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努力培育诚信守礼、尊老敬老、邻里和睦、爱护环境、爱护公物、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等良好风气。

4.5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让健全的保障体系惠及社区全体居民特别是社区内的困难群体。群众的生活问题始终是涉及全局工作的一件大事,也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础。社区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观念,从落实困难群众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人手,始终把困难群众的“两个确保”和“一个低保”与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作为大事来抓。建设和谐社区,要高度关注困难群体的利益。由于困难群体无工作单位,社会活动的空间狭小,因此社区常常成为他们生活的最主要依托,他们也成为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卫生和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受惠者。当前的着眼点,是要解决社区内困难群体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要面向社区内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贫困人员等群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开发社会服务岗位,可充分利用社区劳动就业中心,收集用工信息,进行职业介绍,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积极采取社区服务与再就业相结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与再就业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再就业相结合的办法,拓宽就业渠道,重点解决“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刑释解教等人员的就业问题;积极落实社会保险制度,大力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继续落实对困难群众的实物救济、基本医疗、慈善医疗等救助措施,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区法律援助网络。

4.6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居民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创建“绿色社区”。构建和谐社区,除了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外,引导居民爱护社区环境,创造一个整洁美丽的家园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社区环境治理,贵在人人参与。要在社区内倡导环保从个人、家庭、社区做起,逐步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参与意识和环境道德素质,使“绿色理念”渐渐扎根居民心里。社区要通过宜传教育,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让社区居民树立“爱护社区就是爱护自己,美化社区就是美化自己”、“社区连着你我他,环境优美*大家”的意识。同时,要加大对社区环境建设、环境治理的投入,增加社区绿地面积和植被,处理好社区内的污染源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保护社区环境志愿者服务队等形式,让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到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家园的大氛围中来。

总之,创建和谐社区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措施之外,还包括如建立社区完善的信息服务网络,加强社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总之,和谐社区的创建需要社区内所有单位、所有个人的共同参与。要让社区居民都意识到:只有社区这个“小家”和谐了,我们的社会这个“大家”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三、由百步亭花园社区得出的启示:

和谐社区建设的核心在于提升社区的功能,提高社区自冶的能力。笔者认为当前深化和谐社区建设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在构建和谐社区中应主要起“引子”和助力的作用,其角色应如下定位:一是引导者。政府既要引导社区实现和谐,又要把构建和谐社区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二是组织者。政府应为社区培训干部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向社区派出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指导等帮助社区组织与完善构建和谐社区的活动。三是监督者。对于构建和谐社区的各项活动,政府应强化监督职能防止其超出法律范围行事。四是保护者。政府应对构建和谐社区提供必要的政策保护,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因此在构建和谐社区中,政府首先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把该社会办的事交还给社会去办。同时应明确自身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角色定位,突出社区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建立政府与社区互动的机制。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开展和谐社区建设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保障,但政府的财力是十分有限的。建设和谐社区的经费大量的还要依*社区自筹。应建立稳定可*的社区经费筹集机制。为此,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加快发展社区服务性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加大社区自身造血功能。同时应完善社会捐助制度使社区能够较为充分地获得社会财力的支持。

3.构建社区居民参与平台。建设和谐社区必须努力构建适宜社区居民参与的平台。使居民的参与冲动能够有机会释放出来。构建居民社区参与平台应以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户代表会议等法定性平台为主。以社区志愿者队、服务队等非法定性平台为辅,逐步健全和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积极拓宽居民参与的渠道和途径,使社区居民切实享有对社区自治组织的选举权、罢免权和监督权,以及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加强社区建设与居民自身利益的关联度,增强居民对社区的依存度,使每一位居民都真正关心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使和谐社区建设有不竭的动力。

4改变行政方式,增强单位与其所在社区共建互动。不同性质的单位是建设和谐社区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主要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这些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由于缺乏共建的内驱力.绝大部分单位的积极性都不高。因此,应该变行政方式为利益引导提高社区内单位参与社区共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还应根据单位性质的不同而分别作出共建要求,不能一刀切。对于经营性的企业单位应该通过社区提供必要的有偿服务等形式进行互动共建;而对于公益性单位,特别是文化、教育卫生等单位,则应无条件地为社区提供服务。但是这种服务应有具体的规定.应该量化,即明确规定这些单位一年应为社区提供不低于多少人次的服务,并将为社区提供的服务作为这些单位年度考核或财政提供支持的主要依据之一。

参考文献:

[1]黄序主编.城市发展中的社区建设,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2]朱毅.城市社区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博士论文,2005.

[3]李应龙.构建和谐社会从构建和谐社区入手,求索,2006(03).

[4]赵麟斌.和谐社区和和谐社会关系探析,闽江学院学报,2005(12).

[5]陈平.努力营造和谐社会的基础—谈建设和谐社区,求是,2005(07).

[6]周永学.《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族出版社,2005.

[7]冷溶.《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03月01日

[8]王伟光.科学发展观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9]王伟光.《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学习读本[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10]构筑好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平台,《中国民政》2006年10期.

和谐社区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许多学者就民族地区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展开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并且取得了一定阶段性的成果。特别是围绕民族地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涉及民族地区全局的重大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

周建波[1]认为,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形式、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民主政治的基本形式、基本内容和制度保障。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发展民主政治,保障民族地区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必须完善民主政治制度,保障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必须协调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关系,协调经济社会发展。这既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

胡清惠[2]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贯彻民主法治、体现公平正义、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完善这一级别政治制度,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彭谦[3]认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民族区域自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民族区域自治要从完善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确定自治条例的立法基础、完善法律实施的监督机制和监督环境等方面不断深化和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龚力军[4]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其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充分调动各少数民族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推动了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等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最后,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巩固了国土安全、祖国统一和人民民主的政权。

杨多才旦[5]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追求的社会发展目标。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更大范围的民主,推进了民族法制建设,贯穿着民主法治精神。民族区域自治坚持和保障各民族享有平等权,是坚持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必须帮助少数民族优先发展,保障杂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既是各民族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李资源[6]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追求整体均衡与和谐的哲学理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

麻秀荣、安秀荣[7]认为,在影响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诸要素中,经济是首要因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事业是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民族地区应该结合本地实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城镇化进程,尽快使贫困地区脱贫,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丁玉芳[8]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经济发展,只有在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为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物质条件。西部民族地区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民族和谐为基础,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与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

韩跃民[9]等认为,新时期我国民族宗教问题的实质是人民内部矛盾而不是敌我矛盾,包括广大宗教信徒在内的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一个公正、平等、自由、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已成为各族人民包括广大信教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我们党在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时不仅要依靠行政手段,更要辅之以法律、经济、制度、道德、说服教育等手段来解决民族宗教问题。

关桂霞[10]认为,民族问题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民族问题解决的好坏对实现民族和谐、社会和谐的进程又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用健全的法律、良好的制度来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把因对民族问题处理不当而产生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

林希玲[11]等认为,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双重作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国宗教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充分发挥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积极作用的必然选择。要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深层次相适应,必须着眼于宗教教义理论和宗教组织的适应,充分发挥宗教自身力量,逐步建立起宗教自身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自我完善的机制。

四、民族文化的整合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

王洪[12]等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是民族根本特征的直接表现及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保护并发展好少数民族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少数民族文化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是安定团结局面的重要保障;和谐少数民族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王明东[13]认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成为增进不同民族之间、不同语言系统之间、不同之间相互了解的潜在资源与内在动力,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产生内推力。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还成为经济和谐发展的思想源泉和推动力,成为民族平等和保障人权的基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蕴含的传统知识和智慧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张素云[14]认为,民族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思想导向、价值引领道德规范等作用,新时期发展民族文化应正确处理好发展民族文化与先进文化、发展民族文化与继承传统文化、发展民族文化与借鉴创新、发展民族文化与积极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与加强培养民族文化队伍等几个方面的关系问题。

五、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构建

殷宏晖[15]认为,和谐的民族关系既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内容,又是其要实现的最终目标。近年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及全球化进程对我国解决民族问题和协调民族关系的干涉与影响,周边国家的快速发展对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与民族关系的调整构成压力,以及国内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这些不良因素的存在,对我国民族关系及社会稳定造成了很大压力。因此,在和谐社会构建中,要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实现社会公平、社会和谐;树立“三个离不开”观念,实现各民族友爱合作、社会团结和睦;加强各民族互助互利,实现社会对口支援、互动共进;在国际舞台上继续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抵抗外来不良冲击和影响。

王存教[16]认为,甘肃民族地区由于各种社会稳定机制不成熟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近年来民族地区经济利益引发的矛盾冲突不断发生,草山边界纠纷、经济利益矛盾冲突还诱发了一些民族宗教方面的问题,宗教干扰基层政权及不同的价值观念冲突也时有发生,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社会矛盾、群体冲突和利益纠纷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大量增加。因此,需要加快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市场经济、文化交流和民主政治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化和制度化的现代社会稳定机制,缓解和消除社会矛盾与冲突。

吴述裕[17]指出,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当前,我国民族关系总的形势是好的,但由各种因素引起的不同民族之间的摩擦和纠纷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演化为,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首先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常识的宣传教育。其次要根据各民族相互交往的新特点,建立和完善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有效机制;三是要正确贯彻落实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为民族团结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建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2005(04).

[2]胡清惠.民族区域自治与构建和谐社会[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8(08).

[3]彭谦.民族区域自治与和谐社会[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2005(08).

[4]龚力军.民族区域自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稳定中的作用[J].经济师,2009(01).

[5]杨多才旦.试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构建和谐社会.辽宁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1).

[6]李资源.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构建和谐社会[J].广西民族研究,2006(03).

[7]麻秀荣,安秀荣.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5(06).

[8]丁玉芳.提高民族地区经济竞争力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J].现代经济,2008(06).

[9]韩跃民,孔凡芝.民族宗教问题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7).

[10]关桂霞.民族问题与构建和谐青海[J].攀登,2007(05).

[11]林希玲,聂阿山.宗教问题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05).

[12]王洪,杨世英.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J].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1(11).

[13]王明东.论民族文化多样性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互动关系——以云南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14]张素云.发展民族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J].满族研究,2008(02).

[15]殷宏晖.发展和谐民族关系与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J].新疆社科论坛,2006(04).

和谐社区论文篇10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逐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重要论断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也为我们不断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工程指明了方向。城市社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加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建设城市和谐社区的重要意义

社区主要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通俗地说就是一个“小社会”。城市和谐社区是一种理想的社区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细胞,也是居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就像一个个细胞,城市就好比一个完整的组织器官。只有一个个社区“细胞”健康发展了,才能保证每个城市“器官”的正常功能;只有局部和谐了,才能保证整个社会肌体正常地、系统地、和谐地运转。因此,城市和谐社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和谐社区的建设是维护城市稳定有序的重要举措

社区是居民群体的聚居场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今天城市社区的主体构成也日趋复杂,主要由以下类别人员组成:城市居民和社会机关工作人员;外来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贫困群体;老年人和移交社区管理的企业离退休人员;未成年人群体等。外来务工人员是社会主要的流动人口,同时也应该是社区的建设者和建设成果的享受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他们的利益需求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因此他们也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之一。下岗失业人员和贫困群体的再就业需求和各种救助需求十分迫切,如果安抚处理不当很容易产生负面影响。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可塑性,但是如果缺少必要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就能建立良好的治安秩序,化解各种矛盾,维护社区安全稳定,使各种家庭、不同人群和谐相处,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发展。

2、和谐社区的建设能够促进社区政治文化的发展

笔者调查表明,目前城市社区虽然有管理机构,但在社区生活中还存在不民主、不文明的现象。在政治方面,社区居民表达自己意愿的渠道还不够畅通,实现自我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基层民主有待完善。在精神文化方面,虽然居民总体上向往歌唱、舞蹈、棋类、书画等高雅艺术,但是黄、赌、毒等低俗丑恶文化现象仍屡禁不止,这些现象引起的连锁反应将会给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带来极大的潜在危害。只有加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才能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立健全社区各项民主制度,使居民群众在基层社会事务中切实当家作主,形成党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健全社区各种组织,明确职责,形成民主协商机制。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文明的业余文化活动,坚决抵制落后文化和落后社会现象,促进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和谐社区建设能够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城市科学发展

和谐社区建设是城市科学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谐社区的科学发展必须大力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社区的建设发展必须依靠社区群众。社区群众既是我们党在城市执政的重要基础,又是我们党在城市的监督者;他们既是推动城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运动的主体,又是建设成果的享有者。加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就能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促进城市快速发展、和谐发展。

二、建设城市和谐社区途径的探索

建设城市和谐社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这一复杂工程首先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思想。同时要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和谐社区的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和谐社区建设。

国家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同志在2005年8月27日全国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和今后社区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区,应当是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这为和谐社区的建设提供了明确的内容和目标,建设城市和谐社区的途径主要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城市社区经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物质基础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指明了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城市和谐社区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通过本社区企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来增加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一是社区组织要充分利用本区资源,发挥桥梁作用,把本社区企业与就近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联系起来,充分利用技术资源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社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二是成立职业培训机构,加大劳动力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力度,拓展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失业和下岗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三是建议社区企业成立公益事业基金,作为和谐社区建设资金投入的重要来源,社区的自然环境改善了,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形象就会逐步树立起来。

2、加强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政治保证

高度完善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是居民“当家作主”的真实体现,是我国社会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和谐社区的重要标志,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只有切实完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继续保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保障广大居民群众在基层社会事务管理中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才能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建设城市和谐社区的积极性。积极推进居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其次,依法加强城市社区居委会组织队伍建设。这不仅要求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要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产生,而且要通过公开公平的招聘形式吸引高素质人才担当职业社区工作者,从制度和人员两方面保证和谐社区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区创造文明环境

社会主义城市社区的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精神支撑,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之一。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有:第一,进一步发展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社区;第二,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娱和体育活动;第三,通过深化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具体措施有:一要有硬件设施,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城市社区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配套设施要跟上;二要充分发挥本社区的文学、艺术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组织成立舞蹈、棋类小队,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三要与社区内的高等院校联合开展共建活动,要通过各类专题的讲座、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文艺晚会等活动向社区居民群众宣传新的理论成果和健康的文化形式,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文化,增加社区居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凝聚力和归属感。

4、加强城市社区微型社会建设,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社会保障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在由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社会建设与社会体制改革”研讨会上发言时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要把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经济建设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目前出现这些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产生了结构性矛盾:经济结构已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改变了,但社会结构并未同步跟进,导致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这些矛盾和问题必然影响城市社区这些微型社会。因此,加强城市社区的微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关心人、帮助人、发展人。

加强城市社区的微型社会建设,关键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城市社区人们的根本利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拓展社区服务范畴:一要构建和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要拓展社区助残服务;三要发展城市社区就业再就业服务;四要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为老服务,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五要深化社区优抚,体惜国家和社会对优抚对象的特殊照顾;六要发展社区家政服务,满足广大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七要发展社区商业服务,方便居民生活;八要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方便群众就医看病。同时要根据现代城市人口增长的实际,积极开展为农民工家庭送关怀送温暖的活动,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5、加强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坚强的领导

第一,要扩大党组织的覆盖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各类社会团体中成立党组织,并积极发展和吸收各行各业的先进人员成为新党员。第二,巩固城市社区原有各党组织的建设,大力提倡党员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三,通过党组织和党员互相寻找的方式把下岗人员和流动人口中的党员接纳到居委会、街道党组织中来,让他们尽快有个新的“党员之家”,过上党组织生活。第四,在党员中经常开展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活动,提高城市社区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以促进城市社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把城市社区扎扎实实地建成社会主义城市和谐社区。

【参考文献】

[1]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

[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和谐社区论文篇1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

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表述,和谐社会就是“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从横向看,涉及到宏观、中观和微观。在我国,无论农村的微观社会还是城市的微观社会,都是由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组成的,它们是我们党的事业的工作基础和组织基础,它们是我们建设社会说来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正因为如此,胡锦涛总书记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说明中央领导对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是非常关心和重视的,点出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切入点,指明了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目标和前进方向。

和谐社区的定义是:一个健康的、成熟的和谐社区,应该是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社会、社区与生态、社区与群众处于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区。

社区建设往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内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社区建设作为国家社会建设的重点。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任期内把社区发展作为其行政当局的六大政策之一。他把社区作为美国政治运作模式,旨在通过发展社区来消除种族、宗教、性别以及政治上的分歧。2005年初,新加坡政府推出总金额达十亿元的社区关怀基金,主要资助社区援助计划。

我国虽然对社区概念的提出比较晚,可成果显著。武汉市常青街常二社区举办了居民自己的节日“邻居节”,增进了居民间的了解,融洽了感情,加强了团结,形成了有难大家帮,邻里共享大家庭的局面。武汉市万松街办事处调动社区成员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深化社区志愿服务,创造了万松平安街工作模式。

一、和谐社区的创建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社区的所有工作都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居民的参与为动力,为社区居民的满意程度为准则,为社区居民的社区发展中得到实惠,在参与和谐社区的建设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围绕大局,着眼发展的原则。和谐社区建设要有利于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区管理和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激发基层社会的创造活力,为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学校、部队、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和共享,努力营造出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四)注重公平,相互兼顾的原则。只有公平,社会才能和谐,这说明差距、特别是收入分配差距不能拉得过大,超过了警戒线就可能使社会走向失衡。但是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适当有些差距,这是社会有活力、有创造力、有效率的表现。所以要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差距,正确看待公平,学会互助互爱,学会同舟共济。

二、建立和谐的社区需要有和谐的举措,要建立和谐的社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治民主,居民自治。居民自治是指居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依法解决自己的事情,特别是处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在构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居民自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居民自治是城市基层民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家政权一直致力的政治目标。构建和谐社区是居民自治发展的内在要求,居民自治的推进又要以和谐社区为基础,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体,不可分割。居民委员会组织健全,能主动接受社区党组织领导,及时受理居民的意见和要求,以《居民公约》和《社区自治章程》为依据,建立社区事务听证会制度和社区事务通报制度,坚持在居民事务公开栏上进行告示。

(二)文化交流,促进融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居住条件的改善,扎实坚固的水泥楼房也给邻里之间带来了心灵距离的疏远,使“社会人”变成了“个体人”。社会的和谐首先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社区作为人们生活居住的集合体,就起到了促进人与人和谐的关键作用。文化活动就是促进人们交流的最好载体,健康向上,休闲娱乐的活动不光让居民在工作之余得到了放松,也使居民通过参与活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而且通过文化活动,也可以更好地向居民传导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理念,通过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入人心,避免了开会总结传达精神的呆板僵化,也有利于社区以后工作的开展。

(三)治安良好,社区稳定。社区里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社会治安不稳定,严密的防盗门致使许多邻里缺少交流了解。治安状况的好坏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好坏,要创建和谐的社会,良好的治安状况必不可少。社区是犯罪多发地之一,社区治安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居民的生命财产,也关系到能否构建一个和谐的社区。只有让居民安心地居住,居民才能去快乐地工作。社区有警务室,治保组织健全,社区内无未成年违法犯罪,有社区矫正人员档案。建立健全了公共安全应急预案,有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机制。

(四)生态和谐,安家乐业。现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现在看重的不再是一味的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寻求一个舒适的生态环境。随着房地产的逐步发展,人们对居住的关注已经从社区的规划、建筑和配套等物质层面转向社区文化塑造等精神层面上来。社区除了要有优美的环境,舒适的配套设施外,它还应该是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充满亲和力的和谐社区。人们渴望的是能亲近自然,放松自我的生态社区,能够有完善的社区公共设施,有公共的活动、健身、休闲、交往的空间,提供一个交朋会友的良好场所,供业主之间交流、沟通。

(五)志愿服务,构建和谐。志愿服务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人与社会之间的互相融合,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深化社区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发挥志愿服务的动力作用,可以大大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建立。街道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有社区服务设施,能基本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制定有社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案。

(六)党的领导是创建和谐社区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党的领导;同时这也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一种责任。同时,要实现社区的和谐,也要看社区党组织的作用发挥的如何,因为社区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处在社会变革的第一线。加强社区党建、夯实执政基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形成意义重大。社区党的领导班子健全,建立健全了党对社区工作的协调委员会,有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好,能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中为居民群众作表率。

和谐社区的建设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为依据,认真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程度较高、社会秩序稳定、社会保障充分、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完善、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现代城市社会生活共同体,为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地。

和谐社区论文篇12

1和谐社区构建与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所谓的和谐社区,其实就是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共道德的制约和约束下,使一定数量居民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从而创造一个环节优美、管理有序、安全幸福、服务完善和文明祥和的社区。开展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为了使社区居民拥有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从而使社区成员有组织、有计划和有目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将能够使社区居民与社区、自然环境和社会保持和谐,因此将有利于构建和谐社区。而在发展新农村的过程中,只有加强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使广大农民的思想素质得到提升,从而使农村社区居民积极投入到和谐社区环境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继而使新农村的建设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2基于构建和谐社区背景下的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21把握农民思想教育主题

在开展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对农民思想教育主题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具体来讲,就是需要认识到构建和谐社区的动力实际上是来自于农民。只有广大农民进行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才能够真正实现农村的改革。而单单依靠外部力量进行新农村建设,是无法使新农村的改革成果得到保持的,所以也不利于和谐社区的建设。因此,在开展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以培育农民主体性为主要教育任务[1]。为此,还要加强宣传和教育,以便使农民认识到自身的主体作用,并引导农民通过提升自身素质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发展。而加强该类工作的开展,则能够使农民将新农村建设依托于国家的思想得到克服,所以能够使农民的独立自主意识得到提升。

除了培养农民的自主意识,还要意识到和谐社区建设离不开农民的合作互助。所以,在开展新农村思政教育时,需要加强农民合作意识的培养,以便使社区居民认识到新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合作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为此,还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宣传活动的开展,以便使广大农民的依法办社意识和新型合作理念得到增强,继而为社区居民的合作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

此外,还要加强农民民主意识的教育。因为在和谐社会构建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都需要实现管理民主。所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着农民民主意识教育开展,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一方面,需要引导新农村社区居民进行政治活动的有序参与,并且加强农民的民主法制教育,以便使广大农民形成民主的观念。为此,还要从社区居民关系的社区事务入手,引导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处理,以便使居民形成参政和议政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社区居民公民意识教育,使广大农民意识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是一致的,从而督促广大农民参与到新农村社区建设中。

22加强社区居民舆论引导

在国家提出全面进行小康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围绕着和谐社区构建加强宣传教育,以便实现对社区居民的舆论引导。因为从理论上来讲,社区居民行为将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从而使其按照舆论引导方向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而就目前来看,新媒体得到了迅速发展,所以还应该加强新媒体的运用,以便加强新农村社区舆论的创造和传播,继而使社区居民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受到有效的正确引导。从舆论内容上来看,首先应该对目前社会舆论进行正确评价,以便形成一个具有稳定客观量化的可评价体系,并且建立良性的舆论评价机制。在此基础上,则可以根据体系标准进行社区舆论的正面引导。此外,针对社会公共事件,也可以进行舆论的制造,以便在进行舆论的正向宣传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2]。而在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舆论引导方法的运用,则能够使社区居民的行为得到有效引导。

23展现教育内容的乡土性

在新农村社区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展现教育内容的乡土性,才能够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一方面,可以利用乡土语言艺术进行教育内容的表达,从而与社区居民更好的交流。同时,语言与人的思维活动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利用乡土语言能够从思想上与新农村社区的居民交流互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正确思想的传递。而利用平民化的语言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表达出来,也能够更好地帮助社区居民理解思想教育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思想教育的传输;另一方面,在进行新农村社区居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时,也需要考虑到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3]。具体来讲,就是从农民关注的问题入手,进行思想教育内容的有效融合,从而使社区居民认识到和谐社区构建的重要性。而通过熟悉的内容向社区居民传递这样的思想,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24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

实际上,社区环境也会对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起到重要的影响。所以,和谐社区的构建与社区环境建设以及思政工作开展都有一定的联系。基于这种认识,有必要进行新农村社区环境的优化,并且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社区居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思政教育者需要结合党的政策方针,将和谐社区构建思想融入到社区活动中。比如,可以在社区开展“青年文明号”“讲文明、树新风”等社区活动,从而加深新农村社区居民对和谐社区构建方法的认识[4];另一方面,采取单一的活动形式无法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活动中,所以还要进行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的开展,以便有效进行健康向上的社区氛围的营造。为此,还要从年龄、文化水平等角度进行社区居民的层次划分,以便合理进行社区活动的安排。

25实现农民教育双向互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