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合集12篇

时间:2022-05-28 02:25:13

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

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篇1

引言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精神,各高校纷纷制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训练计划”)工作方案。

一、学校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工作思路

实施“训练计划”有利于学院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大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创业实践的机制,更好地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一)开展形式:两级管理、立体化平台

训练计划的开展采取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校级管理的职能主要是组织开展“训练计划”,搭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和创业训练平台,出台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院级单位的主要职责是实施创新创业“项目驱动式管理”,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落实训练计划的细节工作,确保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有效实施。校、院二级在开展训练计划过程中,应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协调机制,搭建训练计划开展的立体化平台。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的平台不仅需要资金支持、设备器材、基地建设等硬件支持,规章制度的及时出台、氛围的营造、多种形式的推广活动等软件建设同等重要,后者往往是平台搭建过程中容易忽略的内容。

(二)开展路径:项目驱动、循序渐进

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构成了训练计划的三个层次,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低级训练项目为上级提供保障和支持。训练项目的开展以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为主线,以“项目驱动教学”为起点,创新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项目驱动强化实践训练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继而以工程实践中心和创业实践中心为平台,积极培育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全校大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训练的积极性,最终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二、学校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途径

(一)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1.深入项目教学改革。在现有项目教学开展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更多专业和课程上开展项目教学,以项目教学为起点,有序开展训练计划工作。

2.普及创新学分制。以学分制形式纳入各学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可自主选择参加计划中的有关项目活动,根据其活动情况或按取得相应项目的成果可以获得一定的创新创业学分,作为学生毕业的必修学分。

(二)完善组织机构与管理体系

1.建立“校院两级管理组织”。校级管理组织层面,在现有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完善工程训练中心的职能,负责计划工作的全面开展和实施;成立校级学术性专家组织,服务于项目的申报、评审等工作。院级管理组织层面,进一步完善二级学院相关组织机构的职能,明确直接责任人、组建工作小组。(1)充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教学副院长担任组长,教务处领导、各学院院长、系(部)主任、教学副主任及相关人员担任成员。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讨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经验交流。(2)建立健全工程实践中心的职能。将现有分散、院系自管的创新创业训练基地整合为工程实践中心,集中为创新训练和创业训练项目提供场地、设施设备的支持,合理安排和协调创新团队的活动,提高实训基地使用效率。(3)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工作专家委员会”。学校将组成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为组长,教授、行业专家等为成员的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在组建中,委员会名单见附件二)。专家委员会按照学校现有学科成立对应专家委员会,一是对工程实践中心的工作给予建议和指导,二是负责对申报项目的立项审核、中期检查、验收评审工作。

2.建立“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为保证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高度,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分块实施、突出特色,构建以项目负责制为基础的组织管理及运行体系。探索在师生培训、目标管理、考核评价、资源共享等方面建立上下级机构及二级机构间的分工与协作机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见图1)。

(三)注重计划的组织与实施

1.训练计划实现过程。以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的层次为逻辑指导,以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为主线,以“项目驱动教学”为起点,创新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项目驱动强化实践训练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继而以工程实践中心和创业实践中心为平台,积极培育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全校大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训练的积极性,最终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2.训练计划实现形式。训练计划的组织由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计划、人文素养提高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经营模拟计划和实践体验计划等七个子计划构成。

以上七个子计划具体以学生科技活动、科技竞赛、创业项目、创业指导、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教育、品牌讲座、社团活动、理论与人文类竞赛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课内外活动整合形成。

3.训练计划实施过程管理。训练计划的实施应形成系统化的工作程序,以下以训练计划实施的过程分别介绍各组织机构的工作职能。(1)教务处的工作职能。协同相关职能部门按工作分工,负责制定各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管理细则,经学校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颁布实施。(2)各教学单位的工作职能。根据各项目组织实施管理细则,组织项目具体活动内容的设计,形成每学年(或每学期)的具体项目实施计划,编印项目指南,并在“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网站和校园网上公布。组织学生选择项目,并做好初审工作,汇总学生选项情况后报“创新创业工作专家委员会”。(3)工程实践中心和“创新创业计划工作专家委员会”的工作职能。第一,创新创业计划工作专家委员会审查、确定学生选项情况后,在“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网站和校园网上公布;第二,工程实践中心和“创新创业工作计划专家委员会”根据确定的学生选项项目,具体实施对项目的组织、检查、评估和考核,并根据项目管理和学分认定细则对学生参与项目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进行成绩记载与学分认定;第三,各项目活动结束后,将学生参与项目活动的成绩及学分认定材料报领导小组办公室(教务处),教务处进行成绩和学分的最终认定,并负责记入学生学籍档案(成绩管理系统)。

三、校内外的保障条件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教育教学、学科科研、师资队伍、学生工作、后勤保障以及社会力量等多方面协同作战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学校在经费投入、基地建设、奖励制度等方面将给予支持。

(一)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创新创业团队活动专项基金”,根据各团队计划,对立项项目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等级给予相应经费支持。重点支持省级及省级以上竞赛活动,重点支持具有产品设计、加工、研发等类型的活动。各类项目级别的确定由学校根据相应标准进行评审确定。项目经费主要用于课外创新团队活动的课题调研、差旅费、材料费等。专项经费支出必须按照“按项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

(二)基地保障

高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必须要有训练基地作为保障,在基地建设方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整合校内创新创业基地成立工程实践中心。为保障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可整合各院系的创新创业训练基地为工程实践中心,实现基地与机制的结合,实现校内跨院系、多团队间教学、项目开展和基地管理资源的共享。注重工程实践中心的内涵建设,开发训练项目,提高基地利用率。

2.探索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园区。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开拓校外资源。高校、企业和社会合作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下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共享的路径,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园区,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活动提供真实的社会生产经营环境。

(三)指导力量

建设咨询导师和指导教师专家库。学生可就感兴趣的创意或选题向全校各学科教师进行咨询,不断深化创意或选题的认识,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老师入库不设置门槛,只要是本校在编教师,不论学历和职称,重要的是要有责任感、使命感、创造性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校园文化营造

为了让全校师生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营造创新氛围,对于完成结题项目的成果进行宣传:一是学校统一在校园网上发文,院系张榜公布,并按项目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报销研究经费;二是学校每年召开一次表彰大会,表彰在项目研究中做出贡献的学生和教师,交流先进经验;三是院系召开师生总结大会,总结结题项目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活动积累宝贵经验;四是教务处对结题项目进行成果展示,在各系科教学楼前巡回展示,项目组成员现场讲解,并接受师生咨询。通过以上宣传推广活动,引发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关注,引导训练计划的深入开展。

四、配套政策

学校每年应安排预算经费作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的项目活动进行资助,以保障计划的运行和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此外,对训练计划工作做出贡献的院系、教师和学生个人进行其他鼓励办法。

(一)对学生的鼓励:奖励+表彰+学分替代

为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团队活动,学校将组织开展优秀团队和优秀个人评选活动,对取得优异研究成果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完成相应的实验(设计)任务,提交研究报告(论文)等环节后,按成果和获奖情况记相应的课外学分。

(二)对教师的鼓励:奖励+额定课时减免+培训

为鼓励课外创新活动的开展,学校可组织优秀指导教师评选活动。按照活动开展的记录、取得的成绩,对每年完成项目指导任务,并达到质量要求的大学生课外创新团队指导教师每人给予30-50的当量学时补贴,此部分工作量不计入教师额定当量学时。此外增加大学生课外创新团队指导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科研项目的机会,学校根据需要提供技术、外语、创业等方面的培训,相关教学单位可将需求列入年度培训计划中。

(三)对院系的鼓励:纳入二级教学单位考核项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情况纳入学校每年对职能部门和学院的考核指标中,并根据成果情况设立相应活动的优秀组织奖,用于奖励组织、管理单位和获奖学生所在学院。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篇2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古往今来,人类的每次进步,人才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3]。在当前广东省乃至全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型人才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6]。我校早在教育部正式开展部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下简称“大创”)之前,就启动了校级“大创”,并逐步构建了部级―省级―校级―院(系)级4层次的“大创”训练体系,不断完善并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大创”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并且用创新手段为“大创”赋予新的内涵。

1 多措并举,构建4层次的“大创”体系

1.1 以校级项目为基石,循序渐进构建完备的校级“大创”项目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发展趋势,结合学校实际,我们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行校级“大创”。早在2007年,我校就在广东省大胆率先启动了校级“大创”,当年立项建设10个项目,每个项目给予1万元的经费支持,受益单位仅有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化学与环境学院等6个理工科学院,参与学生仅有39人。

在2007年工作的基础上,2008年我校扩大资助范围,立项项目数增加到68项,涉及院系9个,首次有教育科学学院和旅游管理系等文科院系参与“大创”,受益学生是2007年的5.5倍。2009年继续扩大“大创”覆盖面,当年校级项目立项90项,涉及院系有16个,首次有文学、音乐、美术等文科及艺术类院系参与,受益学生较2008年净增128人,并首次将“大创”覆盖面扩大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充分发挥示范中心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2010年校级项目立项94项,其中理科类项目46项,文科类项目48项,首次文科类项目数超过理工科类项目数,同时也实现了“大创”对所有学院的覆盖,这是我校实施“大创”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11年继续扩大校级项目数,达110项,2012年又有新的突破,项目数达200项,并且首次设立了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受益学生近千人,实现了“大创”精英参与到普惠大众的历史性转变。

2007年以来我校开展校级“大创”情况见表1。

1.2 以省级项目为引领,稳步构建省级“大创”项目体系

由于我校较早开展了校级“大创”,各方面条件和基础较好,因此2009年顺利入选广东省首批省级“大创”高校之一,并且获批3年150万元经费支持和200个项目,其中理工科和文科项目各100项。该计划从2010年开始实施。从2012年开始,广东省教育厅对省级计划进行了调整,将以前的“大创”扩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计划,该计划不仅包含创新性实验项目,而且还增设了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涵上均有创新,我校紧跟形势发展,根据要求,顺利遴选了200个省级项目,其中创新实验项目171个,创业训练项目24个,创业实践项目5个,这也是我校首次开展省级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揭开了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的新篇章。至此,我校共构建了省级“大创”实验项目307个,省级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24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5个,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和高起点的课外科研和创业训练机会,更为他们施展自身的才华,实施新点子、好想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1.3 以部级项目为龙头,扎实推进部级“大创”项目体系建设

我校开展校级“大创”时间早,基础牢,成效好,2008年获得国家“大创”实施高校资格,3年累计获批项目90个,获资助经费90万元,2011年教育部酝酿对该计划进行改革,暂停立项一年,2012年教育部推出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我校再次成功获批部级实施高校资格,并且获得150个项目的资助,至此,我校共立项建设了4批共240个部级项目,其中创新训练项目223个,创业训练项目15个,创业实践项目2个。所有部级项目都是在省级项目的基础上择优遴选产生,体现了我校进阶式、金字塔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体系的构建思路,部级项目在整个项目体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对该体系起到了重要的支撑。

1.4 以院(系)级项目为补充,扩大“大创”受益面

为充分发挥各院系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我校在开展校级“大创”的过程中,通过增加名额分配方式有意识地向在院系层面“大创”开展情况较好的院系倾斜,以推动“大创”在全校的广泛开展,也为我校即将启动的“院院有创新,一院一品牌”的本科教学特色行动作铺垫。近年来,我校化学与环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等单位纷纷启动了院级“大创”,每年院系级项目立项数在100项左右,而且逐年增多,受益面不断扩大,对部级、省级和校级项目形成了很好的补充。

2 真抓实干,以有力举措提高“大创”实施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大创”的参与主体主要有学生、指导教师以及院系主管部门。参与主体是推动“大创”可持续良性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参与主体全心投入,“大创”的开展效果才有保证,我校紧紧把握这一核心要素,制定了针对院系、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激励机制,并且狠抓落实,让他们愿意和乐于参与并推动“大创”。

2.1 推先评优,提高院系管理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我校各级“大创”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都委托院系来开展,如项目的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等,为了积极提高院系的管理能动性和管理绩效,我校建立了良好的激励机制,有明确的考评指标,对“大创”开展良好、管理有方、成效显著的院系授予“大创”先进管理单位,对在这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人员授予“大创”先进工作者称号,颁发获奖证书,并且给予物质奖励,这使得我校各院系“大创”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都很高。

2.2 树立标杆,激励指导教师悉心指导

为激励指导教师全心指导项目,并且树立典型,我校设立了“大创”优秀指导教师奖的评选,每年评选人数是当年结题项目数的10%。此外,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实验教改课题申报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倾斜。为此,近年来我校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水平高超、师德高尚的指导教师队伍,如我校省级教学名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丁颖奖”获得者、“珠江学者”获得者等一大批学术造诣深、师德师风好的知名学者长期参与项目指导,保证了项目的研究质量。

2.3 塑造典型,鼓励学生专注研究

“大创”项目参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是保证其项目研究质量的核心动力,为了全面挖掘这种动力,我们在激励学生投入方面下足了功夫,(1)对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进行评定,评选出10%的优秀项目,并且颁发证书;(2)对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所有成员发放结题证书,若在研项目学生因出国或申请保研等需要我们会出具中英文证明材料;(3)在推荐免试研究生时有相应的加分,而且项目研究成果还有额外计分办法,这些举措为学生全心投入课题研究注入了信心和动力。

3 深化改革,为“大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前驱力

3.1 推陈出新,构建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主要以实验项目为载体予以实施,为精简基础性实验,优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增设创新性、研究性实验,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我校累计立项8批153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结题3批72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保证了项目的前沿性和学术性。此外,我校给部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拨付实验教学改革经费,鼓励创设创新性、研究性实验项目,目前3个部级和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都开设了创新性、研究性实验项目。此外,积极鼓励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截至2012年11月,我校已开设创新创业课程20余门,将创新教育内化到课程体系中,充分渲染创新教育氛围。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从课内很好地烘托了创新氛围,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热情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2 广设教改课题,汇聚力量开展研究,为“大创”提供有力支撑

在教改课题方面,我校设立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创新性、研究性实验项目、创新创业课程、文科实验教材立项和一般实验教学教改课题等5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每年立项30个左右,每个资助2 000元,创新性、研究性实验项目每年立项30个左右,每个资助5 000元,创新创业课程每年立项10门左右,每门资助20 000元,实验教学教改课题近年来的立项重点放在“大创”开展模式、机制和教学方式方法方面,从多渠道、多维度为广泛开展“大创”提供支撑,并以此让“大创”深入人心,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大创先行”的工作思路。

4 制度引领,为“大创”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

4.1 形成指导性文件,使得“大创”工作有章可循

我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探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管理办法和评审指标体系,如《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请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任务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结题验收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评审指标体系与等级标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研究中期检查指标体系与等级标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结题验收指标体系与等级标准》等,这些规章和文件为我校有序、有效实施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对项目科学、规范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使得项目的有效运行有章可循。

4.2 立章建制,为“大创”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为了可持续、健康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使得该计划的开展有序和规范化,我校制定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办法》《学生创新奖评奖规定(修订)》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导师配备、实验场所及设备保障、经费配套、激励机制等方面对计划实施的所有环节均在制度上予以保障,如每年拨给开放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项经费用于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开放,开展优秀指导教师评选活动,对于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在免试推荐研究生时给予加分等精神和物质奖励等措施,为扎实推进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保驾护航。

5 结束语

“大创”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宽,牵涉因素多,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人[7],只有参与实体积极性高,各项制度健全并落实到位,“大创”工作才能卓有成效,我校正是抓住了核心要素,近年来“大创”工作成效显著,学生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近三年以来我校受“大创”资助项目主要创新成果汇总情况见表2。

参考文献

[1] 吉东风,李海燕,沈文飚,李俊龙,高务龙,王恬.“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中的“钓”胜于“鱼”[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3):89-91.

[2] 廖蓉.谈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对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3):122-124.

[3] 周合兵,沈文淮,罗一帆.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创新教育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9):66-68.

[4] 周合兵,沈文淮,罗一帆.建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8):4-7.

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篇3

高等学校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计划)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笔者作为地方医学院教务工作者,主要是从事教育教学的日常管理工作,结合学校贯彻落实大创计划中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情况,来谈谈医学院校在加强大创计划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一、关于大创计划所要达到的目标

大创计划是高校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实施大创计划,促进高校能够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为我们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二、关于大创计划实施的基本原则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兴趣引导原则是实施大创计划的首要原则。参与大创计划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创业实践等有浓厚兴趣;以兴趣驱动,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项目;其次是自主实践原则。参与大创计划的学生要自主设计方案、自主管理项目、自主完成项目;其次是重在过程原则。注重项目的实施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于大创计划的基本类别

按照当前国家教育部关于实施大创计划的文件规定,大创计划主要从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以及创业实践项目等三个方面展开:创新训练项目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大学生个人或研究团队,在学校大学生学业导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自主完成一些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创业训练项目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学校大学生学业导师的指导下,使创业团队中每个参与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市场调研,制定出商业筹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创业实践项目的基本内容是大学生团队,在大学生学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帮助下,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四、关于大创计划的日常管理

(一)组织机构

1、要成立学校大创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担任,相关教务、科技、学生管理与服务、财务、国资等职能部门及各院系有关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大创计划工作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经费保障、管理和决策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落实。

2、要成立大创计划专家委员会,由学术造诣深、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审核大创计划项目申请书,对项目内容及实施方案提出指导性意见;监督项目的实施、变更及结题验收;督促和帮助学校开设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选修课、建设与创新训练有关的创新项目等选修课,以及与创业训练有关的选修课程。

3、要成立各个二级院系的大创计划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层面领导小组的组成模式,也由分管教学副院长担任组长,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管理、学生干部任成员,负责本院系大创计划的宣传、组织与管理等工作。

(二)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分工

教务处负责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开设创新创业训练及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选修课并对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核算指导教师教学工作量,认定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以及项目的申报、评审、日常管理、结题验收等组织工作;科技处负责组织师生开展学术交流,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负责协调各类向学生开放的实验室,为学生免费提供实验场地以及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学生处负责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开展相关活动;财务处负责项目经费的筹措、配套经费的拨付等;校团委协助教务处进行项目管理,开展项目的评奖等工作;协同科技处组织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参加学术会议等;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协助教务处进行参与项目学生的企业实践训练和就业推荐工作;各院系工作组负责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推荐、为学生配备导师,以及导师工作量及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学分的初步认定等工作。

参考文献:

[1]高思.质量工程: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重大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07(5).

[2]韩映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政策目标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9(5).

[3]王平祥,唐铁军.关于高校实施“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0(3).

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篇4

新疆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教育为优势,以少数民族教育为特色,以农业科学为主要学科领域,以自然学科为主要发展方向,以本科教育为主要办学目的的多学科性农业大学,学校设有农科类、理工科类、文科类、社科类等众多学科类专业。在新的形势下,学校树立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办学理念,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合理设置专业,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把我校的学生努力打造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先头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在学生心中播撒创新创业的种子。

一、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机制现状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应注重项目的研究过程,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1]。我校现已构建三个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体系,分别是校级、自治区级和部级,三个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涵盖我校理工科、农科、文科和社科等学科门类。

(一)项目管理

1.项目申报、立项。我校以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农大特色为依据评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主要是由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专家审核小组”,由审核小组评审项目(校督导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负责人答辩,学院择优立项,评选出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校审核、公示无异议后文件,确认校级项目的立项。

自治区级和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根据教育部和教育厅要求的时间与分配的名额数量,在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础上进行推荐申报、立项。

项目执行期,校级和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主要由学院负责管理,由教务处负责登记备案,并对研究项目实行跟踪管理;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由学校管理。我校的管理特色是层层负责制。

2.项目结题验收。校级和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由学生所在学院负责组织验收专家小组,学校派一名督导专家参与。验收采用PPT答辩形式,按申请时的成果形式要求进行验收,在验收中需要审核期刊原文或录用通知,对不符合申请书成果要求的项目不予验收通过。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需要交的验收材料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验收报告、项目总结报告、项目成果展示、答辩用PPT文件、公开发表的论文、期刊网下载的电子版和原word版、所有验收材料纸质装订本一套等。

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由学校安排专家组进行验收,验收采用PPT答辩形式,按申请时的实施方案要求进行验收。在验收中需要审核期刊原文或录用通知。对不符合申请书成果要求的项目不予验收通过。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需要交的验收材料有: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请表、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验收报告、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总结报告(5000字以上)、公开(终稿WORD文档)、成果展示板、专利证书(若有)扫描或照片、支撑材料、答辩PPT文件、所有验收材料纸质装订本一套等。

(二)经费管理

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费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由学校从教学事业费中划拨专项经费;二是由指导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提供的经费;三是学院及各类企业和社会团体提供或赞助的经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资助额度为1000~5000元/项。由学校资助的经费和企业代管的经费由学校统一管理;由学院和指导教师科研项目提供的经费由所在学院和指导教师负责管理。项目经费主要用于与课题研究相关的项目支出,如文献资料的收集、查询、打印或复印,实验材料和试剂药品的采集和购置,调查、走访等必须的交通经费等。经费报销程序为项目经费负责人签字―学院审核―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办公室审核―财务处报销。中止或撤消的项目,根据相关情节停止或追回其经费。

(三)指导教师

教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大学生的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校在配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教师时,一般情况下要求首先具有很强的责任性,可指导学生很好地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对所开课程有较深的研究或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学术成果;具备较深厚的专业理论修养和五年以上教学经验,有独立讲授一门及以上课程的经历;承担学校前期研究课题的教师可以是积极依托课题指导学生申报和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老师。

(四)创新学分认定

学校组织专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行评审,按时结题并提交结题材料的项目,主持人可获得2个综合素质学分,其他参加项目工作的学生每人可获得1.5个综合素质学分;中途退出的学生不能获得学分。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水平,激励学生自主学习,2012年,我校制订了《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学分认定办法》。学校设立创新学分,研究项目成果中发表的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在部级、自治区级的全国高校学科竞赛、自治区高校学科竞赛、挑战杯竞赛中获奖等,根据学生排名给予不等的创新学分认定。创新学分可用于替代各类不合格课程所造成的学分不足,所替代的不合格课程成绩按原考试分数登录,不做修改。有创新学分的学生在成绩表的课程栏中加入一项:创新课程,成绩按80分记入,绩点按3计算,学分数按认定后的数额填写。但综合素质学分和创新学分不得重复使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校每年11月启动第二年的项目申报,由于我校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由学院择优评选立项,因此学院立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不论从命题还是从建设内容上来讲随意性很大,有些项目不符合学校的要求,学院也没能很好地监督和督促项目的实施建设。由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周期短,管理人员缺,因此无法对项目进行阶段性检查和中期检查,导致有些项目无法正常实施,完成不了预期的目标,中途而废。首先,学院是否监督项目主持人组织项目组成员进行项目交流建设?指导老师是否在组织学生建设项目?学校无法对项目是否在实施建设过程中进行跟踪。其次,由于立项项目数量多,学校无法完全实行跟踪管理,无法完成阶段性检查和中期检查。再次,虽然我校制订了管理办法,办法里也明确规定项目变更必须报学校备案,但在未经备案的情况下,学院随意变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和主持人以及参加人的现象普遍存在。[2]

2.项目结题时存在的问题。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验收时也是由学院组织验收,学校只是安排校督导参加验收,起到监督的作用。但是,学院在验收项目时随意性很大,有些项目未按项目申请书上的成果形式进行结题,学院验收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过则过,差不多就过等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学院认为,一年建设期,项目经费拨的又少,做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还有些学院的领导不够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因此,这里面种种消极因素比较多。

(二)经费管理不完善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校的项目经费是不予报销的,项目完成结题,负责人提交所有结题材料,学校出台结题结果后方可报销项目经费。虽然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费一直以来都是专款专用,但这样的经费管理导致学生无法按项目进展情况有效使用经费,前期经费支出只能是学生自己垫付或指导教师垫付。后期经费报销过程烦琐,限制条件太多。

(三)指导教师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目前我校没有出台相关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老师规范条例,也缺乏有效机制来监督和督促教师提供指导。而且,指导教师的课时量大,科研任务较繁重,因此很难能保障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个别指导教师,在项目立项后,基本不再管项目实施过程,只是在学期检查、结题验收时给学生签字,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指导。对指导教师,学校没有制订相应的奖励机制,无法激发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积极性。

(四)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不完善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和积极性,开启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然而,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对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重视不够,对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照不够,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学生培养共性制约强。很多学生怕影响学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漠不关心,拒之门外。我校虽然制订了一系列创新学分奖励机制,专门出台了《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认定办法》,但奖励力度不给力,达不到学生预期的目的和期望。学校指定的创新学分认定办法无法解决学生用创新学分替代不合格课程所造成的学分不足问题。创新学分认定办法制订的门槛偏高,只有个别毕业生在毕业之前用创新学分替代了不合格课程学分,而且是1~2学分的不合格课程,而大部分开展项目的学生无法认定创新学分,只能认定综合素质学分,因此,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三、加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机制改革

(一)项目管理

1.项目管理上的改进措施。为提高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质量与科研成效,项目需要从以下四个阶段进行管理。

一是选题审核阶段。学生申报后,由学院组织专家,学生答辩,专家小组共同指导和审核的方式,优选和优化项目。指导和审核工作包括:①对选题意义及计划工作内容进行评价②对选题技术路线进行可行性评估;③提出指导性建议与意见。各项目小组在专家评审后,项目需要结合专家意见,重新撰写项目申请报告。教务处对各单位相关工作进行检查合格后,接收该单位本年度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立项申请。

二是立项阶段。项目确认立项后,动员项目组成员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递交项目任务书。

三是项目运行与中期检查阶段。采用中期汇报交流、座谈的方式,加强项目间的工作交流与工作督促,保障项目按计划推进。

四是项目验收与成果展示阶段。学院组织专家小组,采用PPT答辩方式对项目进行结题验收,按申请时的实施方案要求进行验收,在验收中需要审核期刊原文或录用通知,对不符合申请书成果要求的项目不予验收通过。验收完成后对成果进行公开展示,以提升项目在学生中的影响,激发更多学生参与创新活动。

2.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改进措施。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行主持人负责制。接到审批立项通知后,项目主持人需认真填写《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任务书》,制订科学合理、详细周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或结束时,需接受学校对项目的中期检查或结题验收,并提交工作总结和结题报告。

项目执行至中期,须由项目组提交中期进展报告,由学院组织专家审核,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并将问题汇报至教务处。学校不定期检查项目实施情况,对立项后无故不开展项目工作、项目执行不力、未按要求上报项目进展报告、项目经费使用不符合有关财务制度规定等情况者,将视情节轻重给予中止或撤消项目、取消申请资格等处理。

项目实施全程为各项目配备中青年指导教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的创新工作,指导教师对项目的全过程给予意见和支持,负责全程指导、督促项目进展。我校多数项目结合了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研究资源与配套资金。在发挥学生主持人作用的同时,加强教师在科研与方法思路上的指导,调动学生关注科研前沿、行业动态和社会发展,并对校外业务机会、企业合作有新的认识,提升学生创新水平。

(二)经费管理

我校的经费来源主要为三大块儿:学校专项经费、指导教师科研项目提供的经费、学院及各类企业和社会团体提供或赞助的经费。校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资助额度为1000~5000元/项,自治区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资助额度为5000元/项,部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资助额度为10000元/项。国家资助的经费由学校统一管理,自治区、学校和企业资助的经费下放到学院,由学院统一管理,学院和指导教师科研项目提供的经费由所在学院和指导教师负责管理。项目经费支出时,严格按照申请经费预算执行。经费支出项目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专家咨询费和其他支出等,参照《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修订)》执行。项目经费由承担项目的学生使用,指导教师不得使用及挪用项目经费,学校和学院不得截留和挪用,不得提取管理费。项目中期检查合格后可报销50%的项目经费,结题验收合格后报剩余50%的项目经费。中止、撤消或结题不合格的项目,不予报销经费,并返还已支出费用。这种改进措施既方便了学生项目的正常实施建设,保障了学生前期建设项目经费的支出,经费管理下放也方便了学院的统一管理,改变了后期经费报销过程的烦琐。

(三)加大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奖励机制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责任。对于精心指导、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学校出台了《新疆农业大学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给予适当工作量,即指导校级项目验收合格后按每项10个标准学时计算工作量,自治区级项目验收合格后按每项20个标准学时计算工作量,部级项目验收合格后按每项50个标准学时计算工作量。项目成果有学术且学生排名在前三位的,每篇加计5个标准学时。项目结题验收后按项目级别一次性核定。学校对认真负责、进展顺利、且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四)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学分认定机制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才培养多样化,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转换和支持休学创新创业的制度,使大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在已有创新学分认定办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现有创新学分,同时增设创业学分,即每结项一项校级创新项目,主持人认定1个创新学分,参加人认定0.5个创新学分;结项一项自治区级创新项目,主持人认定1.5个创新学分,参加人认定1个创新学分;结项一项部级创新项目,主持人认定2个创新学分,参加人认定1.5个创新学分。此外,创新项目中的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全国高校学科竞赛、自治区高校学科竞赛等可根据新的创新学分认定办法认定创新学分。

对于获得校级创业训练项目并结项的,主持人认定1个创业学分,参与人认定0.5个创业学分;获得自治区级创业训练项目并结项的,主持人认定2个创业学分,参加人认定1个创业学分;获得部级创业训练项目并结项的,主持人认定4个创业学分,参加人认定2个创业学分。

开展创业实践在毕业当年3月之前达到以下标准,认定相应创业学分:有可行性创业计划书认定1个创业学分;参加创业培训且培训合格认定1.5个创业学分;在工商管理部门正式注册,法人认定2个创业学分,其余人员认定1个创业学分;注册单位软、硬件设施配备完善,法人认定3个创业学分,其余人员认定2个创业学分;注册单位开始运行,法人认定4个创业学分,其余人员认定3个创业学分。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创业学分认定如下:校赛,一等奖2个创业学分,二等奖1.5个创业学分,三等奖1个创业学分;区赛,一等奖3个创业学分,二等奖2.5个创业学分,三等奖2个创业学分;全国比赛,一等奖4个创业学分,二等奖3.5个创业学分,三等奖3个创业学分。创业学分可用于核心课程之外任意课程的学分替换,累积不得超过10个创业学分。以上创业学分可根据新制订的创业学分认定办法认定创业学分。

(五)从学籍管理上支持学生创业

学校鼓励支持学生创业,对于第八学期之前在工商管理部门正式注册并实际运营的创业个人,学籍上给予最长两年的创业休学期,在原六年的学习年限基础上增加两年,达到最长八年学习年限。

(六)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纳入学生评优体系

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篇5

启明星计划面向35周岁以下的科技人员,目的是选拔和培养一批脱颖而出的杰出青年科技人员,促进其加快向学术、技术带头人成长的步伐。资助项目分为A、B两类,A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为依托,B类主要以企业为依托。

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面向50周岁以下的科技人员,目的是选拔和培养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引领产业技术创新的技术带头人,促进其建设高水平科研梯队和创新团队,带动上海科技和产业发展。资助项目分为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两类,学术带头人项目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为依托,技术带头人项目主要以企业为依托。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前期有较好合作基础的,可依托企业申报技术带头人。

浦江计划面向50周岁以下回国工作的海外留学人员,目的是加快集聚优秀海外留学人员,向其提供在上海创新创业的“第一桶金”。其资助项目分为A、B、C、D等类型,市科委主管其中A、B两类项目。A类项目资助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为依托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研究,B类项目主要资助以企业为依托的科技创新创业。

(一)基本条件

1.申请者所在单位和依托单位应在沪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依托单位承诺给予申请者必要的人员配备和条件保障。

3.已入选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计划任一类型计划的人员,不得再次申报该类型计划。在受资助项目结题验收前,不得申报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的其它类型计划。

(二)申报各类型计划的申请者还应分别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扬帆计划

(1)截至申报次年1月1日,申请者不满32周岁。

(2)申请者具有硕士(含)以上学位。

(3)申请者未曾主持过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2.启明星计划

(1)截至申报次年1月1日,申请者不满35周岁。

(2)A类项目申请者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博士学位;B类项目申请者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有博士学位,或有硕士学位且有两年以上从事技术研发工作的经历。

3.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

(1)截至申报次年1月1日,申请者不满50周岁。

(2)已形成以申请者为核心的稳定的科研团队,团队中人才结构、梯队配置合理。

(3)学术带头人申请者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一般应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且有独立主持部级科研项目的经历;技术带头人申请者应具有副高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担任所在单位技术部门负责人,并有主持科研或技术攻关项目的经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员依托企业申报的,应与依托企业有较好前期合作基础。

4、浦江计划

(1)截至申报当年1月1日,申请者不满50周岁,且回国不超过2年或回国创业不超过4年。

(2)A类申请者须具有博士学位且以留学身份在国外连续学习或进修2年以上;B类创新类申请者须以留学身份在国外连续学习或进修2年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硕士学位但在海外知名跨国企业从事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4年以上;B类创业类申请者须以留学身份在国外连续学习或进修1年以上,具有学士(含)以上学位,所创企业已获得本市有关部门颁发的工商营业执照。

申请者回国后未获得过国家或本市政府资金支持。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11]538号)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遴选条件:

1.科学家工作室。

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研究方向处于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科技大师的潜力;能够坚持全职潜心研究;坚持科学精神、品德高尚。

首席科学家由有关部门、地方或国内外权威专家推荐产生。科学家工作室要有具体的科研规划、建设方案和部门(地方)支持措施,加强与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的衔接。科技部组织专家对首席科学家人选和工作室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会同有关部门或地方批准建设。

2.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在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高水平创新成果,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具有主持承担国家或地方重要科技项目的经验;表现出较强的领军才能、团队组织能力;拥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

3.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科技型企业的主要创办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企业创办不足5年;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性。

同等条件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创办人、法人科技特派员的法人代表以及“”创业人才入选者优先。

4.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所从事科研工作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长远需求;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经历;团队创新业绩突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团队组织结构合理、核心人员相对稳定;团队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和科研规划。

5.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篇6

中图分类号:G647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34-02

一、引言

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通过实施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该计划项目较原有大学生科研项目更强调过程管理,实施中期考核、经费浮动等管理方式:通过项目中期验收,给予科研成果突出的项目团队更多经费支持,同时减少或终止验收不合格项目的经费支持,此激励政策给大学生科研项目实施过程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需要各组织单位对本院获批项目进展情况有实质性掌握。本文拟对目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对部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及其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作用的体现做出概述和论证,并对新形势下对项目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进行探讨。

二、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作为教学活动的进一步深入,每年一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提供大学生了解课本和课堂以外更多专业知识的机会,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组队或独立完成科研项目,提供学生增强专业素养和多方面能力的机会。通过完成项目的方式,使大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研究,可以有效地增强大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和科研水平能力的提升,所以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三、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举措

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为例,本文将探索科学、有效地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方式方法及其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学院基层教学组织的严格评审

各教学单位对科研项目申报过程的评选是否公正以及能否严格把关,关系着大学生对科研工作严肃认真性质的认识,并对大学生建立崇尚科学、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有重要影响。在各学院教师认真评审的良好学术环境下,提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书的各项目组会更加踏实、认真细致地进行前期资料整理及项目调查论证。

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为例,每年申报部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期间,历史学院都组织学院古代史教研室、近代史教研室和世界史教研室及考古教研室四个教研室负责人、院督导团教师和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师对学院本科生提交的项目申报书进行公开、细心、科学的审核和公平、客观的排序,为各项目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见,并推荐申报部级训练项目的项目组。逐年进行之下,这项制度逐渐完善、担任评审的教师公正认真,使得历史学院近五年来每年推荐参加学校组织的部级项目答辩会的过关率都很高,获批项目数更是连年居武汉大学人文学部中最高。

公正合理的制度和严格执行的过程使得师生都受益颇深,严谨的学术风气培养了学生科学论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良好学术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院本科生的科研水平,使得学院连续多年在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奖中获奖率居全校前列,多年在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奖中获奖率居学校前茅,近五年来在两届全国史学新秀奖中,学院本科生分别获得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的好成绩,2012年学院本科生还在权威期刊《历史地理论丛》上发表文章,彰显了历史学院本科生优秀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二)宣传、组织申报和过程管理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科研项目参与意识不仅需要依靠学院教师的指导、院基层教学组织的认真评审,还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对申报的良好组织和对获批项目的有序管理。本科教学院长和副书记及其领导下的教学秘书、学生辅导员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组织安排工作需认真、及时、有创意。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每年一度的新生入校见面会上,教学秘书都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行重点宣传,使新生入校时即对参与科研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有全面、耳目一新的了解,继而介绍培养个人科研能力对其自身专业素养和全方位能力锻炼的价值和意义。

学院还定期组织新老生交流见面会,为高、低年级学生之间沟通大学学习、科研、生活、就业、考研等信息搭建平台,使低年级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高年级学生的优秀学习经验。为保障高、低年级学生间的顺畅交流,历史学院还建设了一项特色制度——“学长制”:优秀学长不定期给予低年级学生有关大学学习和校园生活的指导,这样一来,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大获裨益的高年级学生会在交流中介绍并建议低年级学生进行申报。由于宣传和组织的到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学生历来对科研项目申报极为踊跃,201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数更是较2012年申报数翻了一番,且历年申报项目中从来不乏优秀者。

除了申报组织外,对项目的过程管理也是提高项目完成质量的有力保障。作为本科教学秘书,需组织各项目组按时提交申报书、安排好项目评审会;在项目申报阶段保持与学校教务部门的联系,项目评审结果公布后,及时通知学生提交项目合同书;在项目进行中期,给予学生关于项目报告书写规范的指导,组织学生提交科研日志、中期报告和中期报告表,项目完成阶段组织各项目组提交项目完成报告表、项目完成报告和科研总结,并把关项目完成报告的格式;结项后期,安排学生经费报账。整个过程周期长、联系事务多,事务琐碎,如何做好该过程的管理工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学秘书认真思考和总结的问题。

作为项目指导教师,不仅要了解项目进程、给予项目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式的指导,并严格把关每份报告的学术规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过程各个环节看似简单,但是只有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才能处理好所有细小的问题。

(三)创设院级、教研室级科研基金,营造良好科研氛围

学院为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学院设立研究小组,有的学院组织以科研工作为主题的项目大赛。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建立了院级和教研室级科研项目,以支持和鼓励学生投入科研工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历史学院自2008年起设置历史学院本科生科研基金,并颁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科研基金与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以此激发学院各专业本科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努力创新的科研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大学生科研氛围,全面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推进学院本科生培养质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史研究所科研基金的评审采用的是校外专家盲评制度,将学生已经形成的科研成果匿名发给校外专家,综合校外专家评审结果,给予学生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的奖励。此举对学生科研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项目评审的公正度增加了砝码,该制度实行以来一直广受世界史学生欢迎,切实资助和鼓励一批向往从事历史学科研工作的学生,使他们在大学学习成长过程中更加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在这样优秀的培养制度下,历史学院每年都走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他们中一半以上走向了海外著名大学和北大、清华等国内著名高校进行进一步的深造,为历史学科研究队伍输送了优秀的新鲜血液。可见,院级和所级科研项目的创设为本科生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为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四)奖励机制的创设

1.对学生的奖励。为鼓励学院本科生参与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院在每年一度的保送研究生和奖学金评定中给予主持和参加部级、校级和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完成项目的成员各自相应的加分,以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热情。

2.对指导教师的奖励。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直接影响着学生科研项目完成的水平,所以指导教师对项目指导所投放的精力多少、是否与项目成员间定期沟通等作法关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质量,所以学院很重视对项目指导教师的支持和鼓励。每年度本科教学劳酬分配中都对指导并完成结项的部级、校级和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教师给予分配倾斜。

奖励机制的创设无疑对教师和学生投入科研项目的激情起到促进作用,使得教师为指导学生科研学习付出大把精力后能得到更多来自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肯定,使得学生在收获科研水平进步的基础上,增强对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心和兴趣。

(五)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与大学生科研间相互促进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先后建立了国家第二档案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安徽铜绿山考古基地等实习基地作为学院学生集中实习的实践基地,每年大三年级学生都会在学院指定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奔赴各专业基地实习3~4星期,考古专业实习期为一个学期。

历史文献和档案、文物对历史专业的学生来说不陌生,通过接触第一手资料,紧密结合实习内容与平时专业训练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科研内容,使得学生增强了以后从事史学研究积累处理档案资料的经验,真正做到了实习与专业学习的紧密结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科研水平,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需要从宣传、评审到过程管理都采取认真、公正的态度,并不断挖掘新的思路来支撑和优化项目的实施,从而形成促进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多角度培养模式,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篇7

招生大类/专业

大类所含专业

学制

招生计划

招生省份

美术学(师范)

/

四年

61

浙江、江苏、安徽

设计学类

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服装展示设计、鞋靴设计)

四年

157

浙江、江苏、安徽、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南、广西

环境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

二、招生省份及计划数(具体计划数以各省考试院最后公布为准)

省份

美术学(师范)计划数

设计学类计划数

学费

浙江省

43

89

    

学费按浙价费   【2014】240号文件收取。我校目前实施学分制收费,

美术类专业每年学费10350元左右。

江苏省

8

8

安徽省

10

10

黑龙江

8

山东省

12

河南省

10

湖南省

10

广西区

10

总计

61

157

 

三、报考形式和条件

我校美术类专业考试均采用各省统考成绩,不另行组织校考。报考对象和条件参照各省美术类统考安排和要求执行。

四、录取原则

报考我校的美术类考生(使用联考成绩),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参加生源省的艺术联考并取得合格证;2.高考文化成绩达到生源省划定的艺术类分数线;3.英语单科成绩达到规定的分数。符合上述要求的考生,我校将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录取:

(一)分省按综合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名录取,综合分折算方式如下:

综合分换算方式:文化总分(高考总分按750分制计)×50%+专业成绩(总分折合100分制计)×7.5×50%。

备注:江苏省综合分换算方式:文化总分(高考总分按440分制计)×50%+专业成绩(总分折合100分制计)×4.4×50%。

(二)英语单科成绩要求

浙江省

江苏省

其他省

≧60分

≧40分

≧50分

五、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及专业介绍

(一)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简介

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前身是原温州师范学院美术系(设立于1984年)和原温州大学服装艺术设计专业(设立于1988年),属国内同类院校中较早创办美术、设计、服装类专业的院校之一。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80余人,硕士研究生20人。教职工7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4人,博士5人、硕士46人。

学院设有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和一个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2003年服装设计列为省重点建设专业,2008年艺术设计专业(鞋靴设计方向)列为省重点建设专业。2017年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被评为浙江省特色专业,艺术设计(鞋靴、服装)为校级重点特色学科(B类)。2012年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被列为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服装立体裁剪》、《鞋靴结构设计》被评为精品课程,2013年2门课程成功入选精品资源共享课。服装立体裁剪教学团队为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

学院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意大利新美术学院、欧洲设计学院、韩国及台湾等高校艺术学院建立合作交流项目,联合培养交流生、交换生,每年暑假定期组织专业设计营活动。

近年来,师生作品获国际国内展赛大奖20余人次,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果。经过全体教工多年的努力,教学质量、师资力量、人才质量、科研创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声誉逐年提升,学院已成为一所融纯艺术专业、设计应用专业于一体的高等艺术学院。

(二)学院专业(方向)简介

美术学(师范):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中小学进行美术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育工作者。

主要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素描、油画、水彩、山水、花鸟、人物、版画、书法、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透视学、解剖学、中学美术教学法等。

视觉传达设计:培养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系统基本知识,注重艺术创造性思维及能力,能在学校、设计公司、广告公司、电视媒体、报社、数字媒体单位、品牌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品牌设计与推广、传媒研究、视觉表现研究、数码交互设计、广告设计、展示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 计算机辅助设计、书籍装帧设计、企业形象系统设计、广告设计、广告摄影与摄像等。

环境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培养具备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系统基本知识,能在教学科研机构或者专业设计部门、设计公司以及其它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和设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娱乐餐饮设计、宾馆设计、居室与办公空间设计等。

环境设计(室内与产品设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工业产品设计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工业产品设计部门、工业产品制造企业、产品设计策划与咨询行业从事产品造型设计、产品创新研发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产品快速表现、设计概论、计算机辅助设计(平面、效果图)、模型制作、材料与工艺、基础设计、人机工程学、产品快题设计、产品设计(一至五)、专题创意设计(一至二)。

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培养具备服装艺术设计创新思维,熟练掌握服装造型与结构设计原理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能从事服装设计、品牌策划和服装研究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材料学、时装绘画、服饰色彩、服饰图案、图形软件及其应用、女装设计、女装结构、女装工艺、男装设计、服饰品设计、针织服装设计、时装市场与商品计划、服装CAD 、立体裁剪应用、专业英语等。

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展示设计):培养具有展示陈列的系统知识和设计实践能力,有较宽广的专业口径,能从事橱窗设计、服装陈列与展示、服装营销策划、展览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篇8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与发展,是教育领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我校瞄准社会发展趋势和国家人才培养需求,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领军和领导潜质的人才”,坚持“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针,着力培养面向未来发展,富有创新潜质,具备团队精神,善于学习实践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在此基础上,学院本科教务秘书已从单纯的处理日常事务向参与教务和教学管理的转变,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与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一系列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一、学院教务秘书基本工作内容

学院教务秘书平时的工作琐碎而繁多,包括协助院系领导制定培养计划、落实日常教学和实验实践工作、各类教学考核工作、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工作、毕业设计工作,学位资格审核工作等。若教务秘书只满足于做这些工作,那就是简单的操作者、执行者。要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做出特色,不但要与学院其他部门和外校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还需要考虑学院专业特色及培养方式,对教务管理有宏观把握并对高校教育政策改变有所研究。

二、 我学院教务秘书的工作特色

我学院共分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和化学三个专业,这三个专业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强调“牢固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化学、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工程力学、机械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现代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加强“出色的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学院本科学生要在大一大二两学年学完自然基础类课程(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工程技术类)和部分学科基础类课程,大三大四则加强学科专业课程学习,打破专业限制,允许跨小专业选课;理论课合并减学时、实验实践学时增多20%,每年实验实践类课程达到46800人学时。同时我学院还承担了全校的《大学化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化学大师与化学发展》课程,其中《大学化学》实验年教学学时总数为66000人学时。

面对这样庞杂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学院教务秘书不但要了解学院四大化学等课程的基本知识、结构体系,还要了解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逐步建立适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要求的知识结构。只有掌握教学过程和教学规律,熟悉本学院的专业定位、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从全局上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

三、 教务秘书在人才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

1、人才培养理念上的改革和创新

在人才培养上,对于教务秘书而言首先关注的是人才培养理念上的改革和创新。作为学院教务秘书在人才培养计划调整初期协助各个专业主任调研了美国工科排名前十所大学化学、环境工程学科以及国内知名工科院校(专业排名前十)的教学体系,并进行汇总研讨。

通过调研可以发现上述大学和学科在人才培养上强调深厚的数理基础,拓宽专业基础的学习,注重科研实践能力的训练。各个学校均有各自的特色,比如哈佛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知识结构合理的培养计划,并崇尚百家争鸣,学术自由;牛津则推崇导师制,学生以跟从导师研习为主;MIT则强调整体环境的教育作用,提倡课堂内外学习并重,认为有意识,有节制地减轻课堂学习负担,可以使学生有较多的时间用于计划和思考。与之相比,面对化学、环境专业发展日新月异,结合我校航空航天特色,在人才培养理念上不但要参考国内外一流大学的课程设置,还需要加大培养过程的改革力度,加快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能力。

通过广泛调研,学院教务秘书对学院人才培养理念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在修订审阅培养计划过程中,学院教务秘书结合本学院人才培养计划运行的实际情况,汇总授课学生和教师对培养计划的建议;熟知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把握学校对人才培养规划和未来实行完全学分化、弹性学制引入而产生的变动;及时和教学督导组、培养计划审阅组做好沟通,并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解说。

2、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我学院学生在入学后结合自身特点和专业兴趣可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低年级进行以数理化基础为核心的自然基础类课程和部分学科基础类课程学习,采用导生制加以配合(优秀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兴趣培养。高年级则利用学院及中关村地区优秀的教师教学资源,实施创新团队导师制,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进入导师的科研团队,利用导师的实验室资源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对学院教务秘书而言需要组织大量的实验实践活动,协同教学院长和各专业教学主任制定一系列具体实施细则,保证学生能得到全面的科研训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实验实践活动安排

学院的实验平台在服务全校《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和部分外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实验的同时,面向全学院30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专业基础实验,以及交叉学科自主创新实验。此外,所有实验室面向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放,每年为约140余名学生进行部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挑战杯科技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和冯如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等提供实验平台。

这就要求教务秘书在实验实践活动安排时充分协调各个实验室的开放能力,时间编排上要灵活。《大学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等涉及院系多的实验可以在课表上安排具体实验时间;专业特色、自主创新实验在学院教学网站上可进行预约,由学生自行选择实验实验、实验内容,做到延长开放时间,全面开放实验室。如此安排既保证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实验安排出足够的时间,也充分考虑学生个人需求,形成多元、开放的拔尖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更符合目前提倡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②学生创新科研活动组织与实施

我学院拥有强大的科研资源、汇聚了最先进的实验设备、最前沿的科研课题,把科研资源融入本科学生创新科研活动中,是我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大改革。从我学院组织申报及评审学生科研创新项目起,全院公布项目名额,并帮助学生联系导师进入实验室加入科研团队。在形式设定上,教务秘书邀请督导组和相关方向的骨干教师担任评委,投票决定立项项目并上报学校预备外院专家函评;在组织立项、中期和结题答辩工作中,经过实践证明采用项目团队形式进行答辩更为科学,可做到项目组全员参与科研训练;此外所有答辩均采用背靠背模式,创新训练团队导师不担任评委,教务秘书根据提交的科研方向邀请相应评委,保证了评审的公平性。

通过全员覆盖的学生创新科研活动训练,我学院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突出,共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二等奖1项,北京市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特等奖1项,北京市化学实验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与三等奖10余项、校冯如杯一等奖6项的优异成绩,并发表高影响因子学术论文5篇,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6人次,北航金质奖章1名。

3、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创新

①学生评价与专家评价并重的综合评价机制

学院坚持人才培养为核心,重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价与专家评价并重的综合评价机制。学院教务秘书重视学生评价的主体作用,定期组织学生对课堂教学、教材选择、实验教授等方面进行不记名评价,听取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意见,汇总评价结果和授课意见并直接反馈学院教学院长、专业教学主任、督导组和教代会。

协助院领导成立学院教学督导组,结合学院具体情况制定学院督导组工作条例,邀请校院两级督导组共同参与教学质量与教学规范管理,对每位新进教师和学生评价分数较低的课程进行听课督导,对学院的本科教学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协助组织学院专业课程教学法研讨交流会、申报奖教金和教改项目、讲课竞赛,示范教学、等活动,保证学院整理教学质量提升。

②国际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国际化是为提升学生的跨文化国际沟通和交流能力而搭建的平台,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学院开放所有学术报告(邀请包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引智平台首席科学家、科学家、Science杂志国际出版总监等享誉国际的科学名人来访进行讲座),由教务秘书及时通知学生各项学术活动情况,并吸纳学生作为学术活动志愿者,为学生营造开放、多元的教育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人才培养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此外组织学生申报与欧美国际一流大学的本科生交流互换项目,互认课程体系;要求参加对外交流的学生回国后提交国际交流感想、国外学校培养计划,相关课程教学大纲、试卷等教学资料,丰富学院教学资源。

③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收官之作

对于本科人才培养来说,毕业设计是整个培养过程的收官之作,也是落实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训练。

在毕设动员之初,教务秘书要先行面向全学院教师征集毕设题目,并上报督导组审核,并公布学院毕设题目并通知学生开始选题(毕设题目总数应超过学生人数即超额选题,保证给学生选题留有充分的余量)。在选题中采用师生互选的人性化管理,需导师亲笔签字确认并上报汇总到教务秘书手中,最后上网公示后按最终意见上报教务处。

在毕设实施过程中,学院教学秘书结合以往毕设工作经验,采用毕设小组教授负责制,将毕设题目按照科研方向进行分类,针对每个科研方向组成由2-3名责任教授、3-5名副教授、多名讲师组成的毕设小组。开题环节检查研究主题、文献依据、实验方式选择和数据准备等方面保证学生毕设项目的顺利进行。中期检查环节根据已有的实验结果提出具体的研究指导,特别就研究过程的严谨与表述的规范提出指导意见。结题答辩环节考察学生掌握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方案论证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口头科研汇报和科研论文撰写的能力。

总之,化学与环境学院本科教务秘书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持续、深刻、系统和务实的探究,形成了一套具有学院特色、时效性和可行性的教学管理经验,为下一步学院发展成为教学理念先进、师资队伍优秀、实验平台一流的理工科本科专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屈滨,赵延军,教学秘书在学院创新式教学管理中的作用[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李容荣,探讨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秘书的服务意识[J],教育实践研究,2011

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篇9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计划)是教育部“两个工程”(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1],原名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2]。2007年作为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创”项目由此正式拉开序幕[3]。2012年教育部进一步拓展和细化了项目的构成结构,增加了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最终形成了当前创新训练计划和创业训练计划并重的格局。

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大创计划”起步较晚,反思现有“大创计划”中存在的问题、突破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短板限制、引导高职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持续增长是时展之需。目前,高职医学院校“大创计划”项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高职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发展的短板

(一)“大创计划”项目的持续力不强。

高职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时间紧、课程多、认识浅三个方面。在时间方面,尤其在医学类专科学校,不少专业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就要进入实习生涯,而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从起步到规划,再到实施、完成需要一定的周期。医学类大专的学制限制导致部分创新创业项目或半途而废,或仅停留在规划阶段。其次在课程方面,高职医学生面临上课强度大、学习节奏快、实践操作任务重等问题,学生往往在课程学习与创新创业项目实践的平衡之间难以抉择。在认识方面,由于创新创业教育长期缺失。高职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普遍不强,虽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创业冲动和热情,但真正具有创业意识,成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的大学生却很少见,大学生创业存在盲目性和从众现象”[4]。主观意识上的缺失导致创新创业的真实意向不强烈,创新创业行动少于规划。

(二)“大创计划”项目的管理水平不高。

高职医学院校“大创计划”项目还存在粗放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教师主导因素明显的现象。一方面,由于医学类学科自身对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专业知识掌握的年限较一般学科而言更长,而高职医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较短,难以形成创新,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形成与创新行为实践。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意识与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一些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实践项目中,学生难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而独立完成,即项目负责人或团队难以发挥出实质的主体作用。教师与学生在实践项目中角色的错位导致“大创计划”无法从根本上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此外,从学校管理广度来看,没有一个完善评估管理机制,致使对学生缺乏约束力和控制力,造成部分项目监管不到位。从管理深度上看,对于创新创业项目的管理没有向纵深发展,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创业智慧,且这种较低层次的创新创业活动的成果技术含量较低,模仿复制比例较大,容易导致恶性竞争、浪费资源[5]。

(三)“大创计划”项目的参与度不足。

“大创计划”作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本质就是通过创造条件和环境,鼓励个人或团队发挥才智,将个人梦想与社会梦想有机结合,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但当前创新创业整体环境依旧不佳。主要表现在:第一,主人翁意识不强。不少负责人依旧单纯以学校的考评标准为重心,缺乏接手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学生创新创业的成败观狭隘。有的学生恐惧失败,拒绝冒险,一次挫折或失败就放弃尝试,致使部分难度较大的项目参与度低,结题困难;第三,没有相应的奖励机制与制度保障。根据医学院校实际情况,大一新生是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初入大学校门的高职医学生首先面临的是角色转变与环境适应,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相关奖励机制与保障制度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参与积极性。

二、高职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趋向于短,提升“大创计划”项目的可操作性。

短即周期短、适应期短。“大创计划”项目有其生命周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项目必须和高职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针对高职医学生本身就存在课程紧、时间短、专业性强的现象,可在项目遴选阶段侧重于选择周期合适、与学生实际能力相符合、又能对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的提升真正发挥作用的实践项目。如教师课题下的子课题、社会调查类课题、与学生专业契合度高的创业类课题等,确保学生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全过程参与,保证实践项目的完整性。此外,“大创计划”项目作为全新的教育载体,要求学生以主人翁姿态实施项目计划,选择相对容易上手的项目以保证学生的自信心,学校管理部门还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推行一站式服务,保证项目尽快步入正轨。

(二)趋向于实,提升“大创计划”项目的参与性。

实即目标实、管理实。受医学学科的特殊性限制,任何形式的创新与创业都变得尤为困难。因此高职医学院校的“大创计划”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要侧重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意识的培养,以及创新创业在初级服务领域的实践。首先要摆正位置,明确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指导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项目决策、经费使用等自由与尊重,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向。其次要做实管理。在对创新创业项目的监管过程中重结果,更注重过程参与,建立完善的申报-审批-检查与验收制度,定期开展项目调研与情况汇报,以制度保证学生的参与度。最后,强化激励措施。对于按计划时间完成、辐射范围广、社会声誉佳的“大创计划”要有针对性地出台奖励政策和措施。积极扶持与表彰在“大创计划”中表现突出的团队与个人,吸引更多医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中。

(三)趋向于新,提升“大创计划”项目的前瞻性。

新即思路新、方法新。要着眼于未来,注重创新创业项目的前瞻性。“大创计划”项目要与高职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以项目促进专业素养,以专业技能带动项目发展,在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中探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共性。其次紧跟时代步伐,践行“互联网+”新思路。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近年来,依托互联网的发展为医学类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了新机遇,随着医疗电子商务的发展和远程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社区养老、分级诊疗、健康综合体逐渐建立,标志着“互联网+”的模式进入医疗卫生领域,个性化健康咨询业务、移动电子处方App、REND血液测试仪等个性化服务和创新型医疗设备,实现了医疗效果最大化和医疗成本最小化[6]。这种新型模式改变了传统医疗运行机制,高职医学院校要及时与时代接轨,确保“大创计划”项目的前瞻性。

(四)趋向于优,提升“大创计划”项目的延续性。

优即质量优、氛围优。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就是理论知识的巩固、延伸及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大创计划”项目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业知识践行的优劣。目前,以“第二课堂”为重心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呈现出激情有余、后劲不足、覆盖人数少等劣态。高职医学院校应从注重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数量转变为注重项目内涵与质量上,要主动加入到创新创业的发展浪潮中,充分利用国家的创新创业政策,依托地域优势资源与学校特色专业,抢搭“互联网+”网络平台快车,以启迪高职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基础,以切实加强高职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努力遴选出一批质量优、效益好、覆盖面广的优势项目,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纸质媒介与网络媒介传播等各项宣传形式,形成优势项目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2012.

[2]高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v.16;No.8006:158-160+163.

[3]蔡志奇,黄晓珩.校企合作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J].高教论坛,2013,No.16608:38-40.

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篇10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3?0048?03

一、构建思路

高职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教育教学活动,既要遵循职业教育教学一般规律,又要遵循自身特有运行规律,这是探索与构建高职创业教育教学机制的依据和前提。高职创业教育教学机制应是高职创业教育教学系统的结构及维系该系统正常运行的秩序[1],具体来说,应该包括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内容。如图1所示。

基于“非营利性组织市场营销”的理念,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应满足“双重顾客需求”。首先满足学生的“顾客需求”,学生支付时间和学费购买创业教育服务;其次满足社会的“顾客需求”,社会提供创业或就业机会选择学生[2]。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学机制的设计基础是从社会需求出发,建立能够及时反馈、不断调整的开放系统,开放系统观点强调组织必须适应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即重点关注根据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和教学现状来适时调整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等。

二、培养目标

创业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也是高层次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就是使受教育者形成较为完整的创新创业素质,分解为两部分[2]:第一,创业基本素质。具体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生理五个要素。第二,职业创新素质。具体包括社会适应性、应变能力和开创型个性等,其中开创性个性包括敏锐性、自主性、独立性、冒险性、竞争性、坚韧性、适应性、创新性和克制性等非智力因素。

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和创业教育的规律,考虑到经管或非经管专业学生的知识差异性,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可按照两个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来实施,创业教育的目标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创业意识教育目标,主要是普及性的大众创业教育,学

习和了解创业;第二层次为创业通识教育目标,初步普及创业知识,培养创业创新素质;第三层次为创业职业教育目标,丰富创业知识和提高创业技能,培养具有经营能力的创业人才。

三、教学计划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应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增加创业教育内容,实行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同时,制订全院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创业教育融合专业教育的改革尝试,期初率先在艺术设计系和计算机工程系部分专业实行创业教育融合试点,把创业教育纳入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试点教学单位开设创新工场。作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平台,创新工场实行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和教学单位双重管理。目前,学院创业教育已经覆盖全院,全院专业普遍融合开展创业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统筹推进实施,制定学院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真正实现了“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的目标。

四、教学内容

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课程属性上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实践课程。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创业实务》课程大胆创新,教学内容选取上充分实现上述四种课程的一体化,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创业实务》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即以创业过程为参照系,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在适度的创业知识覆盖下,将贯穿创业全过程教学设计为“3大项目,17个工作任务,34个知识技能点”,突出“创业过程项目化、项目内容任务化、任务导向考核化、考核结果形成化”的业务流程进阶式的教学体系[3]。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基于专业教育基本素质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开设基础模块和提高模块两类创业教育的必修或选修课程。表1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实践课程体系。

五、教学实施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学必须有计划有步骤的稳步推进,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由学院领导、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学院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具体设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具体负责学院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制订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下达全院创业教育教学任务,建设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等。

具体课程实施方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实务》课程构建出“知识、实训、实战、拓展、评估”五位一体的创业课程教学体系,围绕特定“工作任务和项目”在模拟和真实创业环境中开展教学,教学实训项目与教学内容环环相扣,项目化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组织体现“做、学、教、考一体化”和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教学实施组织如图3所示[3]。

教学活动包括课内与课外两个部分,课外部分主要通过集体辅导、个别答疑、面谈咨询等方式完成。学生的学习任务包括每次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技术性训练,课外的真实创业任务训练。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多种虚拟仿真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积极采用符合本课程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注重体验式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以创业活动、创业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视频观摩、启发引导、案例教学、企业调研、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和论坛讲座等系列方法,在选业(企业创建策划)、开业(企业申办登记)、守业(初创企业管理)等教学环节,分别架构虚拟项目――创业策划方案、虚拟社会――创业申办仿真模拟、虚拟公司――初创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全部环节创设情境化教学环境。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建设创业园等校内实训基地等多种途径,注重工学结合和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教学手段上,教学过程运用现代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课外专题讲座、网络教育技术、虚拟仿真技术、沙盘仿真技术等模拟仿真实训与创业实践、实战相结合的“做、学、教、考”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学院建立了创业策划实训室、创业申办实训室和创业管理实训室,建设部级精品课程网站和网络教学平台,注册建立高职大学生创业网站,课程组研究开发了企业申办登记管理系统软件。课程通过借助创业沙盘模拟,强化学生的管理知识,训练管理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业沙盘仿真教学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于一身,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增强创业知识感悟。

六、教学评价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学评价涉及到创业教学和实践过程中的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PDCA循环)。创业教育教学评价应设置多因素多层次复杂系统的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系统层和准则层。目标层即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结果,系统层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实践条件等方面,每个系统层包括二个准则层,教学计划包括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包括内容选取和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践条件包括实践教学条件和实践教学项目,教学效果包括短期效果和中长期效果等[4]。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学评价的另一方面是创业教育教学考核评价。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实务》考核形式突破传统的单一闭卷考试,考核主体突破传统的单一教师评价,考核内容突破传统的单一知识点考核。课程以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考核作为主要考核方式,针对教学内容的选业、开业、守业三大项目,分别按30%、30%、40%的比例设计考核方案[3]。

参考文献:

[1] 张民.高职创业教育运行机制构建与实践创新[J].职教论坛,2009(5):10-12.

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篇11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不仅强化了高等院校在知识创新中的主力军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还出台了一批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鼓励高等院校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投资企业、转让或转化职务技术成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科研活动行为准则和规范;加强科学普及,发展创新文化,极大激发了高校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2008年以来,在国家科技奖励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全省高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达25项,比上一个五年增长20%;获得授权专利近4000件,年均增长50%以上。

二、完善载体,着力提高高校研究开发能力

河南省科技厅充分发挥科技计划的导向作用,通过完善多层次的科技计划项目,积极引导高校科研力量,结合自身的学科建设和研发优势,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创新能力。一是实施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通过该计划引导,高校基础研究水平大幅提升,近三年河南省高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额度由1亿元上升到3亿元,在《科学》、《自然》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5篇。二是实施科技攻关和产业化计划。每年都面向高校征集重大科技专项,目前已实施的156项省重大科技专项,绝大部分都有高校主持或参与实施。河南科技学院主持实施的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产业化研究与开发重大科技专项,“百农矮抗58”已成为全国第一大小麦品种,成功实现了小麦主导品种新一轮的更新换代。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等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近年来,已争取承担实施国家“973”、科技支撑计划近20项。

三、搭建平台,着力提升高校聚集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

2008年以来,河南省先后依托高等院校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135个,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50个、院士工作站60个,分别占全省总数的53%和30%。依托高等院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达到3家。创新平台建设有效引导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和开发。以重点实验室为例,近年来,共引进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省特聘教授等科技领军人才30多人,带动形成学术骨干1000多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群体近400个。

四、培养队伍,着力壮大高校的科技创新实力

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计划篇12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作为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如何转变就业工作观念,发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为毕业生实现角色转换铺平道路,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是高职院校就业工作部门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在深刻认识当前就业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开拓进取,逐步建立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就业工作新模式。

1.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不再是局限于给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介绍就业政策,推荐就业岗位,而是向更深层次的教育教学发展,例如职业素质教育、职业心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教育等。虽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工作部门,但其主要的工作重心较行政化,无法真正满足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的需要。其次,就业指导课程也未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就业指导课的开设与实施不到位,学校给予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其他课程,即使正常纳入教学计划,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与能力也参差不齐,往往是由辅导员和行政管理员,造成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第三,就业指导体系不够健全,缺乏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大多数是利用大三年级进行很简单的求职心理教育、面试技巧指导和法律法规教育等,再因为毕业生就业特征各异,致使目前就业指导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2.开展新时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2.1 以市场为导向,深化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就业指导课也逐步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起来,但依然存在课程教育计划不健全,教育教学机制不完善,就业指导效率不高。应着力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力度,将就业指导课列为教学计划必修课,成立专门的就业课程教研室,组织专职教师编写教材,集体备课,分层次分专业教育。并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在大一年级主要开设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建立起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二年级注重学生价值观和择业观教育,以调整就业心态为主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三年级着重进行求职技巧、职业生存技巧和就业形势教育,引导毕业生提升就业技巧和能力。同时,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还应注重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以课程讲授为主,采取模拟面试、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就业指导课的吸引力。

2.2 以服务为宗旨,深入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

个性化就业指导可以界定为:针对性个体差异,尊重个性发展,为个体提升和潜能开发提供或创造个性就业条件的过程,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职业价值取向引领。我国现行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很多都只局限于百人以上的大课程教育,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兴趣不浓厚,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无法满足当代毕业生日益增长的就业指导需求。

深入开展个性化指导,必须建立起以就业指导课程为基础的指导体系,制定出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群体的就业指导计划,先解决多数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问题,在解决大多数就业个性的基础上,再帮助个体解决就业难题,实现共同就业。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实现,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根据每个大学生的不同差异,制定出适应个体发展的个性化指导计划,由专业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另外设立专门的就业咨询室,接待个别学生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的个性化指导咨询,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开导、心理沟通和语言交流,为其提供合理的就业计划。其次是举办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讲座,针对某个专业性格爱好的群体,寻求个性化的解决之道,实行个体化的就业评价体系,利用现代的测评软件系统,分析大学生个体的兴趣、能力、爱好、性格等,并针对分析的结果,开展个性化的指导。同时,结合就业指导课,以拓展社会实践为时机,开展个性化训练,在实践中针对个体的不同差异解决就业难题。

2.3 以职业为主线,着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还存在教育计划不够健全,职业规划方面的教师力量薄弱,专业化课程不够等问题,亟待加以解决。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力度,强化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与管理,设立专门的教研团队,制定完整详细的教研计划,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初次生涯指导。从大一年级开始,向大学生引入生涯规划的概念,完成个人的初步生涯设想,并在大二、大三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予以改进与完善。除讲授课程时,应加强课外的个性化、专业化指导服务,针对个别群体认真帮助大学生分析职业计划与目标,建立专门的生涯规划咨询室,全称为大学生排除心中的疑虑,并结合心理教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心理素质。同时,积极引入职业生涯的测评系统,为大学生提供兴趣、能力、爱好等方面的职业测评,引导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分析自身的优缺点,并融入到职业生涯规划之中,不断完善计划的可行性,并最终实现个人生涯规划。另外,还要积极协调各种资源投入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加大校园的宣传力度,让师生广泛了解与重视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学生主动积极思考个人的生涯发展,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通过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让大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内容与操作步骤,进行全员化的指导与服务。

2.4 以能力为中心,加强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大力倡导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大多是面向基层的管理技能岗位为主。虽然创业意识与兴趣并不浓厚,但是,我们必须从现在起逐步重视高职毕业生的创业创新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要把创业创新教育纳入就业指导课,在教育中加入创业创新教育的内容与计划,让学生接触并了解创业动机、创业理想、创业情感、创业技能、创业资本、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概念与知识,经过几年的学习,让大学生逐步形成创业的意识。创业创新教育还需要社会各种资源的整合,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政府应大力扶持具有创业能力的毕业生加入创业行列,为他们提供资金、技术、人员与场地等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鼓励毕业生到创业园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积极与企业单位合作,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帮助。另外,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创业教师队伍,从企业公司引入客座讲师,为毕业生讲解创业的实践理论,并结合大学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为毕业生提供完整的创业教育培训。

2.5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质量

就业指导队伍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一支事务性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多数是由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兼任,真正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仍然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需要,建设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是眼下的当务之急,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组织机构建设,促进就业工作向专业化、正规化发展,就业工作不是临时的事务性工作,它要研究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要研究人才供求关系、要研究人力资源市场,因此需要有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来完成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任务。其次是要不断优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的结构,就业指导队伍应该由就业事务性人员、就业市场拓展人员、就业政策咨询人员、创业创新培训人员、就业指导教师、就业信息技术人员组成,构成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队伍。第三,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在工作中,逐步建立就业指导教师职业能力培训制度,定期举办培训班,或者推荐教师参加各种职业培训,以便掌握当今最前沿的就业工作理论。通过有计划的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理论培训、调研学习、工作研讨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培训,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努力探索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需要的毕业生教育模式,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危兆安.高校职业指导必须正确处理四个关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5).

[2]章冬斌.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的思考[J].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