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调研报告合集12篇

时间:2022-06-04 09:28:11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篇1

二十一世纪,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对于当代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多种知识,更要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使用与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莲 山课件应用信息进行创新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我县,特别是偏远落后农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20**年9月11月期间,教师进修学校电教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随着中小教部分别对10所初中,7所小学进行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情况及教师队伍现状进行了的调研指导,通过这次调研指导发现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装备建设、开课情况、师资队伍、教材使用征订等方面,现将具体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突出问题

1.信息技术课时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

教师进修学校电教部信息技术教研员9、10月份深入中小学共17所学校,中学10所开课4所,小学7所开课3所。开课率不足一半。并且开课的个别学校没有达到省教育厅规定的开课时数(小学不低于68节,中学不低于70节)。

半数学校不能开课的主要原因是领导不重视、认识不到位,还有如下原因

(1)微机室等装备建设不达标。

(2)没有配备信息技术学校专任教师。

(3)个别学校不能开足课的原因是信息技术学科规定的课时被其它科占用。

(4)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忙于其它工作,如各种打字、报表等,没有时间备课和上课。

2.信息技术教学还没有直正纳入学校常规教学的统一管理之中。

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一般由多个部门管理,存在责任不明确、相互推诿扯皮、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此次检查发现,一些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等不做要求,疏于管理,教师没教材没教案讲了几年的课,课堂采用放羊式教学等现象比较普遍。

3.信息技术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

从整体情况看,信息技术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一是对评价考核的管理不规范。有些学校对学期末是否组织信息技术考核没有明确要求,对考试内容和标准也不做具体要求;二是全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目前我县小学和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还没有纳入学生学业考核中的一个科目。

4.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信息素养培养现象。

此次检查共听课7节,多数课堂仍然是 满堂灌,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堂变成了计算机培训班,学生被培养成仅仅会操作计算机的学生,而不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

5、我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

(1)、我县大多数的信息技术教师都属于半路出家,其计算机技术多属于自己在工作中积累而成,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兼职教师。

(2)、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除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学校的打字工作,各种名目繁多的报表以及为其它学科教师做课件等。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难免会影响他们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甚至由于其它工作多,没有时间备课,没有时间信息技术课,开课时数达不到规定标准。另外,信息技术教师普遍教学成果不多,成绩得不到认可,积极性不高。

虽然个别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上述诸多的不利条件制约,但是,教学一线上的信息技术教师,他们想尽方法,克服种种不利因素,争取上好每一堂课。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技术知识,我们的教师亲自动手,查找硬件原因,很多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都兼教师与修理工于一身;计算机数量配置不够,教师便将水平好与水平相对差的学生组对子,让他们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3)、个别中小学没有专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经常是其它教师兼职。

(4)、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存在学校间不平衡和不稳定。

大多数城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农村教师、重点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高于非重点学校教师,初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高于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教师由于存在短缺现象,造成教师流动性较大,队伍不稳定。

6、信息技术装备不完善

调研的10所中学和7所小学中有一半的学校由于微机室建设不达标不能开设信息技术课。

有些中小学校,由于经费的不足,加上人们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学校信息技术装备严重不足。很多学校都存在有硬件没软件、有电脑没网络,即使定了教材,但是由于配套设施的不足导致很多内容没法讲,即使讲了,由于没有实践,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在我们调研的的这十几所中小学校中,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计算机房一般都在普通教室里,简单地把电脑集中地摆放在教室里,导致计算机房灰尘较多,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二是计算机配置较差。个别学校仍是最初建机房时的低配置,或略有升级,或已经淘汰没有购置新设备。三是个别学校机器购置时间及机器配置繁杂不统一,出现故障后难以有效恢复。有些中小学虽将部分机器进行更新,但电脑的兼容性差,机器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开不了机、死机等情况。机房维护工作给信息技术教师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可以说,我县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的现状已经成了制约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7、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征订情况

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很强学科特色的课程,莲 山~课件 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和信息素养为目的,因此如何选择信息技术教材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1)当前,我县信息技术教材选用没有统一要求,造成了全县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所用的教材版本不一、内容不统一的现象,给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管理、信息技术教师的、备课与开展教研活动等带来了一定困难。

(2)还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学生没有征订信息技术学科教材,给学生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带来一定困难,从而影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8、部分学校领导在思想上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认识不够,工作思路不够明晰,对信息技术教育硬件配备标准不够清楚,学校建设发展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

检查结果表明,有小部分学校在信息化工作乃至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方面存在认识模糊,思路不清,标准不明,执行不利等状况。有的学校近年招生速度过快,规模变化过大,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导致校舍高度紧张,而信息技术教室却长期无力纳入建设目标和设置计划。有的高中学校,仍然受升学率所牵所困,对于非升学考试科目的开设不够重视,对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建设抱着等待观望和得过且过的消极心理,投入力度不够。还有的学校对信息化发展建设缺乏明晰正确的工作思路,只重视学校行政科室或教师计算机的配备而忽略学生计算机的配备,或者对学校基本的信息化装备标准心中无数,规划不够科学合理

(二)加强和改进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规范开课,把信息技术课时落实到位。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莲~山课件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更是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障,结合教学实际,配备充足的信息技术教师和教学所需设施设备,切实把信息技术课时落实到位,确保义务教育阶段三九年级每周开设两节信息技术课。

2.明确责任,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要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常规管理。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教学的分管领导,电教中心(或信息中心)应侧重对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硬件设施的管理,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和学科教学工作要统一归口教务处管理;其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要同其他学科一样要求,教师要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要规范教案书写,要认真组织课堂教学,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学校要加强检查和指导,狠抓落实,确保信息技术课规范有效实施。

3.建立有效评价考核机制,营造良好信息技术教学氛围。

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学科评价考核体系,不仅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素质,从而形成一个学生和教师积极性全面提高的良好信息技术教学氛围。第一,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考核。平时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学期末学校要组织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考核,考核内容要紧扣教材,考核结果可以以等级的方式呈现;第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县统一组织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将信息技术列入学业考试的考核科目,逐步开展对学校的抽考。

初一信息技术调研报告范文(二)

(一)引言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以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为主线,以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的学科学习,以项目实践活动为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初中信息技术的教育的特点,确定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与学的模式,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创新。为了让我校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操作的优良品质,在开学之初,我对全校的初一新生进行了一次信息技术学前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分析学生,把握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开学初,我设计了针对初一新生的调研问卷,对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参赛情况、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态度以及想对老师讲的几大板块。根据调研表的分析(见图1-图10),力争在教学中制定合理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

调研结果统计:

1、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2、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现状统计

学生中有90%左右的对键盘分布较熟悉,认为自己指法操作和操作姿势正确的有15%,62%的学生觉得指法操作和操作姿势基本正确,有23%的不正确。当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还要通过观察才能证实。如果确实如学生的自我认识那样,我们就有必要发挥前15%的学生的作用,对后23%的学生进行帮助,从而加快学习的进程,提高学习的效率。

从统计数据中知道,对于使用wrod编辑电子小报、使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等应用软件,在基本能按要求操作层面以上的学生占50%左右,完全不会操作的有45%左右。怎样才能让操作熟练的那16%左右的学生有新知识可学而不是吃不饱,又要让不会操作的学生吃得了而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以上统计数据是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设计学习任务的重要依据。这些数据还为我们了解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切入角度,了解班级差异很有好处。

3、学生对初中信息技术学习的态度

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中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是较大一个板块,是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是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必要的基本技能,能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网络基础及其应用既是学生最想学的,也是实际中非常需要的知识。所以我把这些作为了解学生的切入点,设计了本次问卷。

在调研学生学习态度的统计结果中,有近70%的学生渴望多学,不想学习和学不学无所谓的总共只占6%,说明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强烈的;有选择地学习者为24%,说明当代初中学生有思想,也有主见,这对教师设计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策略以及设置学习任务都有很大的挑战性。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不愿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教好信息技术课不可忽视的环节。

(三)分析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制订教学策略

分析学生、分析教材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驾驭学生和教材,制定合理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探索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上好信息技术课。

教学策略是关于教学决策的谋略。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指导下,对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程度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为提高教学效率,极大地发挥教学资源的效益,根据学校软、硬件条件较好,学生群体基础较好、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有强烈的要求,并努力想要通过对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的学习发展自己的个性、能力和水平的实际,应以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进行教学,适当删去与小学重复的学习内容,研究与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如在练习鼠标和软件的使用时,指导学生用《画图》软件制作富有童心的作品来歌颂祖国、歌颂家乡,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用word来写作文和制作小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运用情境启发、协作学习、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老师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

所谓情境启发,是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一条超时空的隧道,把网上的和光盘里面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广阔天地,提供学习环境,增强对学生思维兴奋点的刺激。

协作学习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竞争、协同、帮助、分工等形式,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任务驱动是指学生按照教材或教师的要求去完成某项工作。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篇2

一、基层现有教育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当前基层教育培训模式看,仍是以传统的集中培训、面对面授课为主,通过逐级的培训,来带动相关人员学习。由于传统培训方式的局限性,决定了现阶段教育培训质量与效率的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无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集中培训与强制培训无法充分考虑干部知识水平的差异,干部也无法自主选择需要的学习内容,使学习效果受到较大影响,培训成效不佳。

(二)无法灵活调整培训进度,每个干部学习掌握程度及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且无法重复使用,对一些接受能力差的干部不能满足反复学习的要求。

(三)无法全面掌握培训人员的情况,对干部学习进度、学习资源、学习状况、学习绩效的管理与评估较难。

(四)无法有效节约经费,培训成本昂贵,传统培训要求参训人员脱岗集中一起学习,需要培训人员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和出差费等大量经费成本。

(五)无法提高培训效果,由于受众面窄,时间、经费、场地等客观条件限制,传统培训的规模较小。无法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当前基层税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现状看,以我省为例,目前已实现全系统计算机网络三级联网,人手一机的配置,视频会议系统也已开通。并且通过几年的培训应用,广大干部职工的计算操作应用水平也大幅提高。因此,借助网络平台,加快信息技术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应用也就有了基础和前提。然而在实际的各类教育培训工作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却相对不足或未运用,导致了现有的教育成本高、培训效率低的问题。

从其原因分析,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信息技术的观念未形成。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培训都是采取集中、面对面的形式,而且我省地税系统基本上是从2000年因征管信息系统投入使用才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计算机系统硬件建设,教育信息化的观念还未完全形成。二是相关教育培训软件的投入不够。通过几年信息化建设,我们的计算机系统硬件建设已经比较先进,相关税收业务应用软件也较完备,但在教育培训方面,投入不足,比如:网上教育系统、网上考试系统、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

二、信息技术在干部职工教育培训中的应用方式

教育培训方式主要包括大型会议式培训、个人独立业务学习及组织考试等,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字形态的业务知识、音像形态的知识教育以及软件操作演示等。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重点就是要结合当前教育培训的需要,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充实教育培训内容,从而提高培训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一)充分利用视频会议系统组织好大型培训。使用视频会议系统可随时随地召开或参加培训会议,进行交互式的业务培训、业务探讨等工作。同时将培训教师的讲课情况,实时的录制下来,重复利用授课资源,确保培训质量。

(二)充实内部网站在税务教育培训上的内容。内部网站在培训教育中主要起到学习、交流和存储、共享教育资源的作用。如把老师的授课进行录像上传,软件的使用方法制作Flash挂在网上,同时开通网上课堂,网上专家讲座等学习交流栏目,建立了涵盖财经税务、时事政治、计算机知识等学习培训资料。

(三)开发完善网上考试系统。从目前基层的教育培训需求分析,网上考试系统应包括题库维护、组卷、考试、阅卷、试卷分析等一系列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正规考试的整个周期。

教育培训信息化一个巨大优势是资源共享,这就要求加强部门配合,共同维护教学资源。要突破传统教育的地域性的模式,提供开放式的系统,保证源源不断、巨大的教育信息资源以及随时随地的资源更新,不再受时间、地点及资料的限制,干部不但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安排工作、学习计划和进度,而且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扩大教育时空。

三、现阶段教育培训信息化的建设思路

大力推进教育培训信息化,是税收事业发展的需要。各级税务部门在教育培训观念上、师资上、内容上、形式上、效果上都要有新突破,才能促进教育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以适应现代税收事业发展的需要。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教育培训信息化的认识。

教育培训信息化是现代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是一次历史性的挑战和革命性的变革。要充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局面,切实促使地税的教育培训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突破传统观念,教育培训工作不能仅限于抽考当前工作的需要,要着眼于税收事业的发展,要着眼于建立复合型人才。因此,要转变以往大集中、大培训、一窝蜂的模式。要坚持长期培训,就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完成。

(二)加强部门配合,提高教育培训效率。

加强部门配合,共同维护教学资源。要突破传统教育的地域性的模式,提供开放式的系统,保证源源不断、巨大的教育信息资源以及随时随地的资源更新,不再受时间、地点及资料的限制,干部不但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安排工作、学习计划和进度,而且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扩大教育时空。

(三)加强课件制作,提高课件信息化程度。

传统的教育内容主要采用文字资料,其主要内容是描述性的文字和补充说明性的图例、图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料可以采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形式存在。此外,现代教育技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信息、最灵活的方式和最佳的效果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科学性、新颖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以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四)建立交流平台,提高教育培训效果。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篇3

二、现状与分析

1.硬件配备状况

由于初中标准化建设的推行,我市初中大部分学校硬件建设有很大改善,目前全市近90%的初中学校装备微机教室能满足信息技术课程开设需要。

(1)微机室数与学生机数

全市共有273所初中学校,总共有微机室353间,一般学校按每间45-60台布置,真正用于学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学生机数约为15885台。有的学校因为配备较早,又加上缺少维护人员,能正常运行的计算机不到四十台,导致有的学校要两人共一台电脑上课。

(2)CPU与内存配置情况

CPU和内存决定了计算机的性能,目前我市初中学生用计算机多在2-5年前配置,且配置并不高,CPU多以赛扬为主,有的学生机内存不足256MB。根据课程要求,学生接触到的应用软件数量比较多,涉及到图像处理、动画制作、音视频处理及多媒体作品合成等多种软件,这些软件对硬件设备的要求比较高,如果机器速度达不到一定的要求,将影响教学效果,甚至无法开展正常教学。

(3)网络配置情况

虽然因特网已基本普及到每一所普通学校,但少数大校的带宽为10M,一般学校为5M,大多数学校为2M,所以真正分配到学生微机室的带宽更少了。虽然学生微机室也已基本联网,但绝大部分的学校计算机房还没有专用服务器,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日常教学和评价带来效率上的损失。

2.师资力量状况

我市在职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约400人,兼职教师约150人,约占我市全体初中教师总人数的2.5%。初中信息的技术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缺乏,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专职信息技术教师数量、质量均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目前有近30%初中学校没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有的学校兼职信息技术教师不能胜任信息技术教学;40%以上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为非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相关专业毕业。如有一些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都是外行转入教信息技术的,如物理、数学、生化、体育,也有其他教师兼职的;还有较多的学校是社会上的代课教师;这些教师的知识结构还不符合要求,难以确保教学质量 ,教学技能和艺术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市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缺口约180人。

(1)各项指标分布情况

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市初中每校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人数一般为1~2人,女教师偏多,约占70%以上。从专业分布上来看,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占60%,特别是近几年来,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异军突起,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年轻教师中比例则更高。我市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平均年龄结构在30多岁,以年轻教师居多。教师职称分布,中学高级教师约占10%,中学一级教师约占50%,中学二级教师约占40%。中心城区师资好于新城区。

(2)工作时间及工资待遇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学校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日益增多,有关设备维护的工作,学校大多直接交由信息技术教师完成,但是在工作量核算、岗位划分上,却没有一个科学规范的制度,故而出现,学校信息化程度越高,信息技术教师越累的局面。但对于上课之外的工作学校一般很少给予工作量核算,另外,主学科的课时津贴系数一般为1.1~1.3,信息技术学科只为0.7~0.9,严重挫伤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阻碍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

3.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

我市有较多信息技术教师属于“转行”,其计算机技术多属于自己在工作中自学,或经过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培训而成。且有相当数量的兼职教师,水平不高,教学能力不强,且流动性大。

(1)学校分工不明确,挫伤教师积极性。多数学校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工作内容的认识存在混淆。将信息技术教师放在了两个工作领域:一个是信息技术教学领域,另一个是网络管理领域:即校园网络及设备的管理。

(2)学习信息技术新知识的压力大。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教师不仅需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理论,更需要及时更新学科知识,但由于学习时间和经费不足,教师们只能通过网络获得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片段,不能系统的对某一个方向的知识做深入的了解,导致教师们多数时间只能保证现有知识体系不落伍,形成了多数信息技术教师能而不专,专而不深的局面,严重阻碍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4.学校对待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理念及开课状况

我市目前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占全市学校总数的近90%,只有少数新城区如黄陂、新洲、江夏等边远学校留下空白。全市大部分初中七、八年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每周一课时,使用武汉版《综合活动*信息技术》教材进行教学。但由于课程意识、硬件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影响,有部分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开课不足,不按教学计划开足课时。如有的学校初一开课,初二不开课或者只开半学期;有的学校把每周一节信息技术课改为每两周一节信息技术课,与劳技课对开。

5.学生状况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初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喜爱程度远大于其他学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升学的压力,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之外,很难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其他时间难以练习巩固,导致信息技术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6.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状况

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普遍缺乏重视,学校虽然名义上安排了课时,虽然有教材,但是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决定,很难保证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充分的认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等不做要求,疏于管理,教师没教材没教案讲了几年的课,课堂采用“放羊式”教学等现象比较普遍。信息技术课堂就像一盘散沙,学校不重视,学生不认真,课堂秩序也难以管理,课堂效率普遍较低。

7.教学评价状况

目前,我市信息技术学科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停留在校级层面,由各校教师独立负责,发展不均衡。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坚持对学生的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但大多数学校教学评价有名无实,没有有效的评价手段。主要问题有:

(1)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的评价方式自由度大、随机性强,没有系统性

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评价一般采取的是平时作业加上最后的考试,或者作品评价加书面知识测试等。试题选择比较粗糙。

(2)缺乏市级统一的评价标准,难以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性

我市的信息技术教学最缺乏的就是统一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机制。评价机制的缺失其影响是巨大的,首先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动力,没有激励,没有鞭策,学习这门课时学生难有投入、抱着玩一把的态度,如同进了网吧一样。没有评价同样影响了老师的积极性,目前所有学校均采取绩效考评制度,学科没有评价,老师就没有具有说服力的成绩,在进行绩效考核进总处于劣势群体,长此下去,老师流失多,老师积极性受挫,失去了进取心,缺少其他老师所拥有的自信甚至自尊。体现在教学上就是课上好上坏没人管,学生学多学少没人管,因而巨大的教育投入与如此的教学效果反差之大,这与教育行政部门倡导了构建高效课堂是相违背的。

8.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状况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市初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在蓬勃的发展,它从客观上促进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迫使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要进一步落实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才能够使相关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活动得以顺利的深入开展。因此,保障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质量,是深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我市初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等等比赛已经坚持了十年,十年来有一千多名各类教师参加了这项活动,从中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认识,得到了历练,有近百名教师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活动中起到了引领、协调和技术支持等坚强的后盾作用,也从中得到了锻炼,提升了教育理念。这既有力的推动了我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又积极的推动了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发展。

9.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意义在于他是培养信息时代国家、民族发展所需竞争人才的关键,是蕴蓄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而对于每个受教育个体的价值在于信息技术教育可帮助每个个体做好应对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的准备。而承载这一重大历史责任的我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和其教师的地位和生存现状却存在以下问题:

(1)人为划定的非主流学科,课程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

尽管国家层面非常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但信息技术学科在很多校长那里却被视为非主流学科。初中学校是应试教育的重灾区,各级领导对非考试学科都不重视。

(2)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不畅,职业生涯不明确,希望渺茫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师的职业发展之路极其不顺畅,在学历、工龄等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前提下,信息技术教师要获得相同的职称升迁机会,往往要比其他主流学科教师难得多。

(3)知识更新快,学习压力巨大

由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原来大多没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这一专业,现在中小学的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转岗而来。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比发展更为迅速,我国最近几年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和相关规定变化也最为剧烈,信息技术知识爆发式的增长,这导致信息技术教师苦苦追赶、应接不暇,学习压力几乎已经到了教师难以承载的极限。

(4)沦为学校的电化保姆

承担大量教育技术支持的繁琐工作,而工作量又难以计算。

(5)缺乏相应的劳动保障或补贴

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辐射强,会长期工作在计算机房的教师的健康可能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劳动保障措施或政策。

(6)分工不明,待遇偏低,人才流失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受学校重视,做的工作又累又杂,很多学校在这信息技术教师这一块的分工也不清楚,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严重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发展建议

1.领导重视,长远规划。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更是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局及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障,配备充足的信息技术教师和教学所需设施设备,切实把信息技术课时落实到位。

2.加强管理,细化责任。

教育局要建立“建管用评”一体的信息化机构,促进各种设备的使用率提高。相关职能管理部门要多争取教师利益,出台相关指导政策。如增加独立的网络管理员岗位;设立专门的设备维修基金;让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量的考核趋于合理;校内行政工作人员信息化水平提高,并各付其责等。要积极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教研活动,定期开展活动,提升信息技术老师的专业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3.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实现我市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均衡化。经费不足仍然是阻碍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学校发展不均衡,生机比水平低,信息技术教学装备维护经费短缺,都将大大的影响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一些适合信息技术设备配置标准和设备淘汰条文,使学校在配备设备和淘汰设备时有据可依。同时加大对基层学校的设备投入,满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要求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教育均衡。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篇4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10-01

1.调研事由

2012年10月,我校英语组申报了以《利用信息技术突破英语口语瓶颈》为题目的市级研究课题。为了更好地推进此项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找出制约中学生英语口语发展的真正原因。笔者对所担任的八年级(2)班的同学做了题为"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初中生口语状况调查"的细致调研。

2.调研内容和方法

在此调研中,笔者从被调查者(七年级学生)的小学英语成绩、现阶段说的能力、是否想说、是否敢说、经常收看英文(歌曲、电子书、电影、电视节目)、拥有的学习工具(字典、光盘、电子设备、网络资源)等六个大的方面入手,系统地调查和统计了制约中学生英语口语发展、造成英语口语瓶颈的原因。

此次调研的主要方法是统计法、测试法、对比分析法和学生访谈。笔者通过设计和填写《统计量表》、《目标测试量表》、《数据对比分析表》等表格的同时与班级的每位学生进行了接触和沟通,掌握了初中生口语状况的第一手材料,为研究初中生英语口语瓶颈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3.调研信息和问题分析

经过信息分析和处理,可以看出造成初中生英语口语瓶颈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小学的英语学习基础,这是制约口语发展的基础性的因素之一。在接受调查的42位同学中,其中能说"简单语句"的9名同学(占总人数21.4%),小学毕业成绩均分为75.8分;19名能说"中等语句"的同学(占总人数45.2%)小学毕业成绩均分为88.4分;14名能说"一段话"的同学(占总人数33.3%)小学毕业成绩均分为93分。以上调查结果中的三类同学在平时的课堂上的表现也是不经相同的。其中第一部分比较被动,第二部分较犹豫,第三部分则能积极主动的和老师进行互动或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第二个因素在课堂上虽有说的欲望,但是没有勇气去说。调查结果表明,占73.8%(31人)的同学有说的欲望,47.6%(20人)的同学又说的欲望但却没有胆量去说。究其原因,首先是基础比较薄弱,没有足够的词汇量来支持自己的表述;其次是部分同学对自己没有信心,害怕被别人笑话;第三是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营造较好的语境,学生得不到适合于自身水平的机会;第四是这些同学在缺乏自信的同时,很少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引导,开口说英语的兴趣和信心越来越小。

第三个因素是学生接触的英语课外知识方面非常欠缺。学校、家长和老师为了孩子的成绩,往往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课本之上,而忽略课外书籍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调查过程中,英语课外读物的比例为零,会唱英

语歌曲的同学在占78.6%(33位同学)。阅读英语电子书的同学仅有1名(占总人数0.2%)、观看或看过英语电影的占54.8%(23位同学)、观看英语电视节目的占11.9%(5名同学)。

第四个因素是不习惯使用学习工具或学习工具的不合理使用。谈到学习英语的工具的使用情况,最多的就是拥有纸质的dictionary(字典),占90.5%(38位同学),有学习光盘的占33.3%(14位同学),有其他电子设备(电子词典、学习机等)的占42.9%(18位同学)、能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有34名同学(占总人数90%)。只看数字,这些比例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与相关学生的英语成绩、口语水平进行横向对比,可以发现较大的反差。多数学生把网络或者QQ当成一种简单的查询和传输的工具,而把电子词典、学习机当成"游戏机"。这就暴露出在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条件和课程资源整合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4.解决问题,提高口语水平的初步对策

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原因,要想切实提高同学们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在课堂上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尽量给每一位同学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优点和特点进行鼓励是很有必要的。(2)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主抓教学质量,应该利用教室多媒体或语音室等的设备和互联网上海量的有关英语的歌曲、视频、图片和英文电影等来培养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3)教会每一个孩子正确使用词典并鼓励他们多用词典。要勤动手、多动手,这样才会有利于切实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水平。第四,引导学生们正确、合理的使用电子书以及从光盘,网络等方面获得有效的学习的资源的方法。

总之,通过此次的调查,笔者找出了制约本班学生英语口语发展的真正原因,以及在教学中被忽略的地方,为初开展《突破英语口语发展瓶颈》的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今后的教学和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将认真反思,及时总结,争取在反思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而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总体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篇5

一、国外文献综述

(一)技术方面的研究

Glen L.Gray,Roger Debreceny(2001)认为财务报告信息很难明了直观的被使用者获取,传统形式的财务报告信息的交互性较低,而XBRL技术的出现能为实现公司与公司之间以及公司的内部之间的信息的检索提供支持,因此他认为XBRL技术的产生为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提供保障。

Bovee(2002)等指出,分类标准本质上存在一定的信息缺失,导致分类标准存在不足,因为分类标准与企业偏好的财务报告信息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Katz(2004)指出XBRL分类标准均必须遵守XBRL技术的相关准则。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类标准必须法规准则。必须既考虑软件技术的兼容,也要满足人们浏览的需要。分类标准应当包含一般的揭露财务数据信息的标记。应尽可能保证XBRL计算链接库的合计关系要正确,减少扩展分类标准的使用标签定义与XBRL属性要正确描述链接库的结构要合适以及标记的位置要正确等等。

Garbellotto(2007)指出SRCD模块可以帮助管理者及使用者的更好的了解财务信息,因为该模能够块更深入细致地描述了XBRL GL与XBRL FR之间的关系。

V.Cortijo,E.Bonson,T.Escobar(2009)等认为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的关于XBRL的分类标准不利于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会计信息的的可比性、会计财务信息的循环利用的实现。

Alexander Kogan,Rajendra P.Srivastava(2010)通过对美国对于XBRL技术的使用及推广情况的深入研究,结果发现美国证券交易所无法准确的检测上市公司提交的财务报告信息的有效性,没有充分发挥出XBRL的优势。

(二)XBRL推广与应用方面的研究

Pinsker(2003)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专业人员对XBRL知识的掌握不足和相关使用XBRL技术的经验比较少,不能保证XBRL所提供的财务报表信息的有效性和精确性,而且,调查发现被调查者者认为XBRL的使用并不能提高财务信息的效率性。

Kennedy and Hodge(2004)调查结果发现,通过使用XBRL技术,使用者能够更好的获取信息,提高了使用者接收信息和整合接收信息的能力,使用者更有可能准确地获取和整合附注中的有效信息。

Chang C.,Jarvenpaa S.(2005)他们建议XBRL国际组织在制定相关准则和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各国的实际情况,做到尽可能的符合每个国家的国情,充分推广使用XBRL。

Dave Henderson(2012)他们建议在宣传和推广XBRL的优点与好处的时候,相关机构和组织应该为企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来消除他们对兼容性和系统复杂性的担忧。

Kristing,Brands(2013)通过研究发现在推广使用XBRL技术的时候许多相关的准则和政策存在很大的偏差,而且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一)技术方面的研究

沈颖玲(2004)分析了XBRL技术的特点,发现国际关于XBRL指定的一些准则不太适合于我国的情况,于是她探讨了如何借助于XBRL技术来推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分类体系的建立,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XBRL准则,从而改善不同国家之间会计准则存在的不同,她还探讨了如何推动XBRL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

林琳、潘谈(2007)针对目前XBRL技术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XBRL和Web技术的柔性化的财务报告模式,简称“X―W模式”,来解决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这种解决办法也为XBRL的技术发展提供新的方向与思路,充分发挥XBRL的优势。

朱建国、杨周南(2010)等认为我国在推广XBRL中要重点关注XBRL分标准的认证工作,完善XBRL体系,他们主要从理论知识方面研究了XBRL分类标准的认证工作,并研究出一种更加标准分类标准认证的体系。

林炎滨、潘谈(2012)为了提高应用软件输出的财务信息的质量,他们构建出了评价财务信息报告质量的标准体系,每一层次都设有对实例文档质量的具体要求,从而保证信息质量的准确性。

(二)XBRL推广与应用方面的研究

杨周南、赵秀云(2005)从现行信息系统的角度研究了XBRL在国际上的发展,然后论述了XBRL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并着重讨论了在现有基础上如何建立符合我国的XBRL分类法。

娄欣轩、刘宇、王学[(2007)根据供相关理论知识分析了XBRL的应用对有关利益者的影响,相关XBRL软件的出现可能降低他们原有的顾客对ERP软件的需求。

李文卿、朱建国(2010)认为应该构建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应该放开对XBRL应用软件的限制,大力推广和宣传对XBRL的使用,激发上市公司参与应用的积极性,而不仅仅由交易所单方面强制推行。

刘永春、罗莉(2012)认为目前我国XBRL的应用远远没有发挥出XBRL所具有的优势,还知识停滞在形成财务报表信息这一环节,他们认为应该将XBRL的发展和应用放到企业财务信息流的各个环节中去。

三、总结

综合国内外对XBRL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的研究情况来看,国外在技术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而且比较深刻、精确、细致,而我国的研究大都是一些描述性的阐述,比较狭窄笼统,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国内和国外基于对财务报告信息的研究大部分有着共同点,都主要集中于研究财务报告的可理解性、有效性、培训、信息的安全性、对审计活动的影响等等;随着互联网的到来,各个国家也逐渐意识到XBRL的优势以及其对企业的影响,也更加关注XBRL的研究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颖玲.会计全球化的技术视角――利用XBRL构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分类体系[J].会计研究,2004.(4):35-36.

[2]潘淡,林琳.公司报告模式再造:基于XBRL与WEB服务的柔性报告模式[J].会计研究,2007.(5):80-87.

[3]王学[,刘宇,娄欣轩.XBRL的需求分析及推广策略[J].商业研究,2007.(11):84-87.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篇6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09.18.016

[中图分类号] F2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194(2009)18-0047-03

一、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迈入经济知识化和信息全球化的新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组织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企业等经济组织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对审计信息的时效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审计主要是基于一定期间实施的审计,

审计和半年度审计,审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较差,难以适应复杂多变审计环境的要求,审计的变革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持续审计”(Continuous Auditing)应运而生,根据AICPA/CICA 1999年出版的研究报告《持续审计》(Continuous Auditing )中的定义,“持续审计是指独立审计师用以对委托项目的相关事项以一系列实时或短时间内生成的审计报告,对其提供书面认证的一套审计方法”。持续审计与传统审计最本质的差异在于审计时间不同,持续审计强调审计的及时性,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审计的效果和效率。在信息化时代,有关持续审计课题的研究不仅迫在眉睫,而且意义重大。

在国外,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持续审计的关注,近些年来,审计学术界和实务界积极投入对持续审计的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从而为审计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国内,持续审计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较为零散。因此,本文拟结合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对持续审计理论进行研究,以求进一步推广持续审计理念,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和效用。

持续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从而体现了持续审计基于传统审计理论的进步和发展。具体来说,持续审计理论进步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审计目标的发展;审计范围和对象的变化;审计技术的创新;审计报告的变化。

二、审计目标的发展

审计目标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社会的需求,二是审计自身的能力。审计目标是社会需求与审计能力的有机统一。传统审计目标主要是揭错查弊,信息技术环境下,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审计自身能力的提高,审计目标发展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与传统审计相比,持续审计方法实施下审计目标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持续审计,确保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完整性,实现从根源上防范、杜绝会计错弊现象的发生。其次,强调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和相关性。持续审计提供的信息是更加及时的信息,强调信息的及时性;持续审计提供的信息既包括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甚至包括对未来的预测,强调信息的全面性;持续审计根据不同需求者的需要进行审计,强调信息的相关性。

三、审计范围和对象的变化

传统审计概念所定义的审计范围仅限于财务资料,在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中,持续审计的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审计人员所面对的不单是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而是内容极其丰富、宽泛的信息系统。审计师通过被审计单位的数据接口,经过被审计单位的授权,直接在被审计单位内部互联网上调阅相关的经济业务信息。这些经济业务信息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信息、货币和非货币形态的信息、数字化信息和图形化信息、历史信息和未来预测性信息等。就财务报表审计来说,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获取与审查,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审计人员将传统财务报表审计的历史财务信息范围拓展到多元化、实时、存续的经济鉴证范畴。

持续审计对象的最大特点是对电子数据的直接利用,包括内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这里所说的直接利用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反映内部控制的数据直接进行控制评价;在对系统内部控制进行必要的测评以后,无须先将反映具体交易的数据转换成电子账套,而是直接对电子数据实施实质性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可以摆脱传统的电子账套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深入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底层数据库,获取更多更广泛的数据,然后通过对底层数据的分析处理,获得大量多种类型的有用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传统的财务信息,而且还包括非财务信息、自行组合的新财务信息、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组合的混合型信息。这些类型的信息在传统审计中是无法轻易取得的。

四、审计技术方法的创新

传统审计主要针对手工会计,审计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审阅、核对、分析、比较、调查等人工方式进行。持续审计强调传统审计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审计的监督、管理、支持等服务得到不断的创新。目前应用较广的创新审计技术有综合测试工具(Integrated Test Facilities)、平行模拟法(Parallel Simulation)以及嵌入审计模块(Embedded Audit Module),应用这些技术都可以实现在交易或者事项发生的同时进行审计。

同时,审计中还会使用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技术。专家系统模仿人力专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计算机软件模型有效率和有效果地获取知识,适合复杂的决策过程。神经网络通过模糊或不完全的信息模拟人脑,识别模型或者预测产出,还可以通过选择数据进行程序决策,发展未来决策的知识基础,在技术上更前进了一步。

此外,随着审计软件的快速发展,有一些软件供应商已经开始提供实现自动化程序的审计技术和软件。例如加拿大ACL公司已经开发了针对核心经营业务的持续审计软件,包括采购付款(Purchase-to-Pay)、工薪(Payroll)、总分类账(General Ledger)、存货(Inventory)、固定资产(Fixed Assets)等。Caseware公司开发的IDEA软件也具有持续审计的功能,目前主要应用于金融业和制造业,具体领域包括:(1)舞弊调查,例如应付款业务中的异常大额采购、虚构商品与供应商,不适当的工资调整和向虚构的员工支付工资;(2)财务分析,例如效益评估、存货的流动性和价格评估;(3)运营审计,主要审查合规性和有效性;(4)系统审计,用于测试数据可靠性、内部控制以及对系统的薄弱环节进行检查等。除了软件供应商开发的持续审计软件以外,会计师事务所也不断开发持续审计软件,例如安永开发的NexGen工具和Advisor及Director工具。

五、审计报告的变化

与传统审计相比,持续审计提供的审计报告也有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1审计报告的时间。传统审计报告主要是年度审计报告或者半年度审计报告。持续审计强调审计的及时性,在审计完成后立即提供书面的鉴证意见,也就是审计报告。持续审计报告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在出现变化时立即更新的报告,这种报告常常被称为是“evergreen report”;二是在出现例外事项时立即提供的例外报告,常被称为“exception report”;三是根据相关决策者对信息的需求实时提供,这些都是即时性的报告,常被称为“instant report”。相对于传统审计来说,报告的期间大大缩短了。

2审计报告的内容。传统审计报告的信息内容是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提供的审计信息,且是历史性的信息,而持续审计报告针对的是使用者选定的信息,既可以是历史数据,也可以是现时和未来预测性信息。

另外,传统审计报告提出的审计意见是一种通用的产品,由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拒绝表示意见4种类型组成,具有固定的格式,甚至连报告中使用的语言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持续审计报告最终提供的也是一种审计意见,但具有更多的灵活性,没有固定的模式,并且该报告与信息使用者是动态相关的,报告的内容根据相关决策者需求的不同而不同,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报告还可以为特定的使用者量身定做。一般来说,持续审计报告可以提供3个层次的认证:第一层次认证,对被审计单位系统可靠性提供认证;第二层次认证,对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和公允性提供认证;第三层次认证,对被审计单位和第三方达成的具体协议如贷款协议的遵循程度提供认证,或者对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信息提供认证。

3审计报告的传递。与传统审计报告相比较,持续审计报告在传递时间、方式和接收对象上都有所不同。首先,持续审计的即时性要求报告实现及时传递,便于使用者及时查阅,对报告传递的时效性要求非常高。其次,持续审计报告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使用者可以通过超链接的方式获得需要的信息。最后,传统审计报告的接收对象是定向的,主要是被审计单位的投资人;在持续审计中,任何信息使用者如供应商、客户、政府部门等都可能要求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进行专门的审计,因此持续审计报告的接收对象很多,除了股东以外,其他被授权的信息使用者也可以接收其需要的审计报告。

六、结 论

综上所述,持续审计是顺应信息时展起来的新型审计方法。持续审计的理论进步主要体现在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对象、审计技术方法以及审计报告等诸多方面。总之,审计作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同时,审计的发展也离不开审计学者和审计实务工作者的共同参与和推动。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审计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一定会重视持续审计研究,形成一个完善的持续审计理论研究体系,并将持续审计方法在审计实务中推广使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AICPA/CICAContinuous Auditing[R].Research Report,The Canadian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Toronto,Ontario,1999.

[2] 徐政旦,谢荣,等审计研究前沿[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61.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篇7

[分类号]G307

科技报告是科研活动中产生的记录科研活动过程、方法和结果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特种文献。GB/T7713-19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在促进科技报告、学位论文、学术论文编写格式的统一、促进信息的规范管理和共享利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数字科研环境的出现等,科技报告的形成、收集、管理和利用途径和方式等发生了重大变化。此外,鉴于科技报告在学术内容、产生、出版发行和交流利用等方面的特殊性,重新审视原标准,并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新的国家标准,将非常有意义。

1 科技报告的特点

1.1 内容

由于涉及的学科、选题、方法、工作进程等不同,科技报告在内容、篇幅、效用等方面可能会有较大差异。但一般会详细描述科研活动的理论、假设、工具、方法、工艺、程序、结果等内容,披露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研究发现,并附加图、表、数据等详细信息,具有详尽、新颖、技术含量高和时效性强等特点。科技报告价值的重要体现和保证在于专业读者可根据其内容重现科学研究过程。

1.2 格式

科技报告作为一种灰色文献,一般不经过专业编辑人员的审查,由政府机构、学术机构、工商业界自行提出和编辑出版,且不受商业出版发行渠道的控制,其出版周期不固定。而作为一种交流与传递科研学术信息的形式,科技报告应符合科研学术成果的一般编写格式。这是科技报告能够促进学术信息共享和交流利用的重要保证。

1.3 其他

科技报告产生于科研而又服务于科研管理和实践活动,大多数包含有受限制或者保密的信息,在交流利用中会涉及作者权利保护、国家安全等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对科技报告的来源、密级、知识产权、发行和使用范围等信息进行特别的规范和标注。这是促进科技报告的规范撰写、安全管理和利用的重要保证。

2 国内外现有相关标准及其应用情况分析

2.1 国内相关标准及其应用情况分析

通过对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T 7713-1987)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角度对其进行进一步修正和完善:①需要修订该规范的整体结构,如缺少“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②由于该标准是三者合一(科技报告、学位论文、学术论文),对于科技报告的针对性、完备性有待加强;③语言表达及一些具体规定应该进一步规范,如“结论”的表述比较含糊,易引起读者误解等;④根据科技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需要增加对数字类型科技报告的特殊规定。

而在实践应用中,一方面由于原规范对正文内容的要求比较笼统,并且受到知识产权与技术保护等因素的影响,许多报告的内容不够详尽;另一方面,科研人员按照自己的经验或根据其所在单位的特殊要求组织撰写报告,因此,格式相对比较多样。

为加强科技报告编写规范,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了修订GB/T 7713-1987中的“科技报告编写规则”部分,并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批准。

2.2 国外相关规范及其应用分析

美国科技报告编写规则《科技报告一编制、格式和保存》(ANSI/NISO Z39.18-2005)以及国际标准组织的委员会草案《信息与文献一科技报告编写指南》(CD5966)在构成元素、编排格式和显示方式等方面的要求相对比较具体。比如,考虑到科技报告的安全管理和利用,两者都对科技报告的来源、发行限制及其它相关元数据信息进行了特别描述和规定;考虑到科技报告的公开出版交流需求,对科技报告的出版发行信息也进行了规定;考虑到数字科技报告的特别需求,在格式方面分别针对印刷版和非印刷版提出不同的要求等。在实践应用中,由于受到各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视,各类科技报告基本都按照标准要求编写。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3 “科技报告编写规则”的编制

3.1 编制原则

综合考虑科技报告的特点、环境变化、现有标准及其应用情况等因素,编制“科技报告编写规则”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继承性原则。本标准是对现有标准的修订,同时兼顾科技报告基本构成元素和格式的相对稳定性,因此应充分兼容与继承现有标准中的合理规定,并尽可能与现有研究成果、文件的格式相兼容,以促进新规则的实施。

前瞻性原则。由于科技报告的国际交流需求,修订后的标准应尽可能与国际主流标准相兼容,此外,由于数字科技报告数量急增,对非印刷型科技报告的有关要求方面要吸收国外先进标准的经验,以确保其国际性和先进性。

通用性原则。考虑到不同类型科技报告的特殊性,本标准的修正与完善应该侧重于制定格式和必备内容,考虑通用要求和规定,通过明确必备元素、可选元素、内容和格式的基本要求等,在保证科技报告编写灵活性和规范性的同时,基本保证科技报告的内容充实、长期保存和有效利用。

3.2 编制过程

科技报告的撰写和管理涉及到科研管理部门、科研项目承担者、信息机构等多个方面,由此,成立了由上述相关机构中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组成的标准起草工作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调研分析国内科技报告及科研过程中形成的相关文件资料的编写规则和格式规范。主要对《中国国防科技报告编写规则》(GB/T 7713―1987、GJB567A一1997)以及部分科研成果报告与技术文件编写格式规范等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研究其内容与特征,确保修改后的标准与相关标准规范之间的兼容和一致。

其次,对国际上的科技报告编写规范进行调研、翻译、分析和研究。主要对ANSI/NISO Z39.18-2005以及国际标准组织的CD 5966进行了剖析,以吸收借鉴国际先进、通行、成熟标准的精华和理念。

再次,对科技报告进行了实例解剖析。主要对美国政府四大报告(AD报告、PB报告、NASA报告、DOE报告)、国内国防科技报告及计划项目报告进行了个案分析,以把握与了解现有科技报告的规范程度。

最后,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提出《科技报告编写规则》“征求意见稿”,并广泛征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科研基金管理机构、科技信息机构、一线科研人员等各方意见和建议,先后形成“送审稿”和“报批稿”。

4 “科技报告编写规则”的主要内容

4.1 整体框架结构

修订后的标准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将原标准3―8章合并为两章,共由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组成部分、编排格式5部分组成。其中,“组成部分”和“编排格式”是本标准的核心。

此外,还增加了附录A(科技报告结构与编排格式示例)、附录c(科技报告题名页示例)、附录D(科技报告辑要页示例)、资料性附录E(科技报告DTD和XSL样式表示例),以方便读者快速吸收和操作。其中,DTD不是科技报告的组成部分,而是管理部门为了更好地管理、传播、交流和利用科技报告,在数字信息加工时用作文档合法性检验及规范约束的工具。XSL可由科技报告管理部¨根据转换格式的需要,自行制定与编写。

4.2 科技报告的组成和编排

本标准规定科技报告由前置部分、主体部分和结尾部分组成,并对每部分的构成元素作出调整。例如,将原标准“主体部分”中的“致谢”调至“前置部分”,对“主体部分”的“正文”元素进行了细化,并增加了“建议”元素等,以进一步规范科技报告内容,保证科技报告质量。考虑到标准的通用性和一致性,并为方便科技报告元数据的管理和利用,在结尾部分增加了“辑要页”,辑要页由描述科技报告外部特征的元素组成,包括题名页的书目信息与摘要、关键词等。此外,为便于科技报告安全管理和控制还增加了“发行列表”等元素。科技报告的构成如表1所示:

此外,将分散在原标准多章的编排格式要求提取并合并为“编排格式”一章,并增加了“注释”、“勘误表”和“书脊”的格式要求,使其更加清晰明了,易于查找和使用。本标准还对原标准的一些具体规定进行调整和完善:①对每部分的构成元素作出调整,增加了科技报告特有的一些元素,例如,对“前置部分”的“封面”和“题名页”,增加了“资助机构”、“合同号或其他项日编号”、“特别声明”等元数据;②将语言表达更加简洁化、准确化;③增加了对数字科技报告的特殊要求;④尽可能与现有相关标准规范相一致。如在参考文献标注、章节编号、数字用法、计量单位等方面都直接引用现有相应的标准。

5 XML文档模板设计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篇8

网络就绪指数(NRI)使用了公开渠道获得数据以及“高管意见调查”的研究结果。“高管意见调查”是世界经济论坛与由全球167 家领先的研究机构和商业组织组成的合作伙伴网络共同开展的一项全面的年度调查,调查对象超过15000 名高管,提供了网络就绪关键领域的洞察和意见。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篇9

1.水利信息化项目的主要特点和涵盖范围

1.1主要特点

水利信息化工程与传统的有形水利工程不同,它至少具备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复合,项目建设是水利专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复合;二是集成,是各种高新技术包括远程自动化监控技术、通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3S(GIS、GPS、RS)技术、数学模型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的相互融合集成;三是共享,项目建设必须实现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最大程度共享;四是创新,主要是指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模式尚在探讨阶段,需要建设者在实践中进行技术创新。

1.2涵盖范围

水利信息化项目的涵盖范围,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按技术特性归类,应包括一系列与水利政务、业务管理及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有关信息的采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以及业务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集成。水利信息化项目的涵盖范围,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按技术特性归类,应包括一系列与水利政务、业务管理及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有关信息的采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以及业务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集成。

2.可研报告的编制原则和规程规范

2.1原则

可研报告的编制应贯彻执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原则,在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条件和需求进行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的规模、结构和功能、设备主要技术指标以及配套工程等进行方案比较,提出初选意见和可行性评价。

2.2规程规范

可研报告的编制应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以下简称《水电工程可研报告编制规程》)、《广东省水利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设计指导书(试行)》(以下简称《指导书》)及相关的技术规程规范进行。

2.3重点环节

计算机网络IP地址是计算机的重要标志,是网络能否互联、信息资源能否共享的首要问题。由于国家和水利行业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目前尚未正式刊布,现行的计算机网络IP地址分配通常都是由地区或行业根据实际需要临时作出的,技术标准的级别较低,执行起来有一定困难。

《指导书》中的IP地址分配及其域名设计、是依据水利部下发的原则性设计指导书,在已完成的《广东省三防指挥系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统一设计的,既考虑了目前广东省水利信息网的连网需要,也为下一步全省信息化标准体系正式刊布后的修改或转换留下余地。因此,严格按照《指导书》的规定做好自己区域或部门的计算机IP地址和域名分配的规划管理和分配,是执行有关技术规范规程的重点环节之一。

政府系统专网平台建设走在前面的个别地区,可按当地政府统一分配的IP地址方案设计,将设计方案报省水利厅备案,便于做好相互之间的转换处理安排。

3、可研报告的主要内容及深度要求

根据水利信息化工程项目的特点,可研报告的主要内容及深度除了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以下简称《水电工程可研报告编制规程》)所规定的,包括最基本的综合说明、工程背景、建设内容和规模、建设方案、建设管理、经济评价等主要内容外,还应针对信息系统工程的特点,补充对工程的可扩充性、共享性、安全性和前瞻性等方面的论证内容,具体可大致按以下九个部分组成来展开编写:

(1)综合说明。包含工程背景、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工程建设任务和实现目标等方面的论述;把握论证理由充分、实现目标明确的原则。

(2)系统的总体结构与功能。包括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系统内部界面划分、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层次结构等,并绘出系统的拓扑图或物理结构模型图(见附图参考式样)。

(3)设备主要技术指标、数量以及配套工程量。包括各分支子系统或模块的面向任务、结构、功能、设备类别、数量和技术指标,以及相应的附属设施和配套工程种类分项(形式、工程量等)汇总表。

(4)系统的可靠性、实用性和安全性。主要是对系统的总体方案、设备选型和技术性能指标能否符合有关规范规程及工程的实际需要进行论述,重点是系统的安全性。

(5)工程实施计划。列出工程建设计划时间,各分支系统或部分的进度及相应的资金安排计划。此外,还应根据广东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和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核准固定投资项目招标投标方式和范围有关事项的通知》(粤计资[20xx]652号)的要求,提出项目的发包初步方案。

(6)工程管理设计。主要拟定项目建设和运行的管理机构,并根据(参照)有关标准作出运行费用估算及资金来源说明等。

(7)论证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仅在工程包含大功率的电磁波辐射,或配套工程涉及对周边环境、景观有可能产生破坏或者影响的开挖和建筑项目的前提下才需要进行论证。

(8)工程建设投资估(概)算。由于现有的设计定额很少包括信息系统工程的设备和软件费的标准,应由相应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市场调查、将设备和软件的购臵价提交概预算编制人员,按规定的估(概)算编制规程作出工程建设投资估(概)算。

(9)经济评价。包括工程效益、工程经济合理性和财务可行性分析。应依据《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国家计委和建设部1993年颁发)以及《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总院1994年颁发)进行编制。

4、其它

4.1与外部系统的衔接安排及之间的边界划分

由于水利信息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关联密切、共享要求高的特点,任何一个信息系统工程,只要不是在孤立的环境条件下建设的,都应该在可研报告中对新与旧(若有的话)、点与面以及内与外三者之间的衔接及边界作出合理的安排和划分。否则,就没有回答工程是否存在重复建设以及能否最大程度地实现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

4.2多媒体演示汇报稿制作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篇10

【关  键  词】灰色文献/白色文献/黑色文献/文献信息

“灰色文献”即英文"Grey  Literature"的意译。控制论、模糊论将文献划分为黑色文献、白色文献和灰色文献三种类型。“灰色文献”是相对于“白色文献”和“黑色文献”而言的,是西方文献信息界用来规范、界定具有“灰色”共同特征的文献类群,这里的“灰色”已不是灰色的本意,而是指获得渠道不同于正常出版物,情报界通常把公开出版的标准出版物称为“白色文献”,将具有密级性质的、非公开出版发行和交流的文献称之为“黑色文献”,而至于“灰色文献”则是介于两者之间半公开的、非正式出版物。因此“灰色文献”是一种具有过渡性质的文献类型,有人称之为“非常规文献(non-convention  literature)”、“非正式出版文献(nonpublication  literature)”。总之这种特殊的文献类型正已其独特的信息价值和实用价值来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瞩目,因此充分地揭示灰色文献的显性及隐性特征,使其地位与其他文献类型并驾齐驱,是当前图书馆界、科技情报界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课题。

灰色文献(Grey  literature)既指未经出版和法定权威机构公开发表的内部文献。首先此类文献交流范围只限本系统或机构内部,不能公开向社会发行和传播,因此属内部文献。其次除少数文献外多数文献的价值未经社会认可或法定机构认定,表现为潜在的价值形式,因而属于灰色文献范畴。基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实物形式、如文物和物证等。二是个人形式,如手稿、私人信件、日记、以及电话记录等。三是组织或机构形式,如备忘录、技术档案、实验记录、会议文集和产品资料等。四是政府机构形式,政府文件和具有法律效力的专利文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全名为“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等质量体系认证,以及国家科技部的科技报告等。五是内部出版形式,如未公开的学位论文和科技报告,以及互联网上非正式出版但具有学术性的在线信息等。文献结构等级的划分、灰色文献、一次文献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等,笔者均已在其它文章中详述,对灰色文献的表性特征情报界也进行了充分的揭示,现就灰色文献的前沿性、时效性、动态性等信息形态的隐性特征,及初始预备性、规范性、权威性等信息质量的差异性特征作一分析。

1 灰色文献信息形态的隐性特征

灰色文献是反映当前经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社会诸多领域中最新科研成果或最新动态的情报信息,是一种丰富的信息源,它往往通过正常的发售途径难以获得,具有出版灵活,刊期不规律,印刷数量小且非正式渠道发行,流通面窄而内容丰富等表性特征,即已知信息。而潜在的隐性特征,即大量的未知信息和非未知信息却更显其价值。

1.1 前沿性特征

灰色文献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和属性,所反映的是科学技术领域内最前沿的信息,如科技动态、科技报告、市场调研、研究咨询等。科技动态的内容多数是该学科中最新的研究进展、新成果、新动态及前沿状况。尤其是部级科技报告则更是各学科技术领域中前沿性的探索,如中国国家科委的“科学技术报告研究成果报告”;美国政府的AD报告,PB报告,NASA报告和DOE报告;英国UKAEA报告和ARC报告,法国的CEA以及德国的DVR报告等,均属当代该学科领域内最尖端性的信息。据统计,科研人员对科技报告的需求量,约占全部文献需求量的10%-20%,特别是竞争激烈的高科技领域,如从事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的科研人员需求量则更高。因而信息内容的前沿性是灰色文献最为重要的特征。

1.2 时效性特征

在现有的文献类型等级结构中,灰色文献比其他文献传播信息速度更为快捷,时效性更强。就标准文献而言,其时间性很强,它将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地弃旧更新。国际标准化组织规定每5年重新审订一次所有标准,个别情况下可以提前修订,以保证标准的先进性,这对于了解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情况和科学技术水平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就期刊发行周期而言,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有双月刊、季刊、年度报告等形式。一般情况,科技期刊发表成果的周期较长,不仅如此,编辑部三级审稿的时间周期也需数月,如果再包括编排印刷等程序所需的时间则更长,况且有30%的内部报告由于密级限制等原因而不能公开发表。灰色文献则不同,它能高速而快捷地将信息传播于有关科研人员或行业内。具体表现为:一是最新的科研成果或最新的发明创造,对本领域有重大影响的事件首次报道率多出现于灰色文献中,如科技报告、会议资料等。二是为征求意见的预印本,其传递的范围比较窄,专业性较强,多数在本领域内交流,但其形式更为方便,速度更为快捷。由此可见灰色文献的时效性是现有文献结构诸层次中难以比拟的特征。

1.3 动态性特征

灰色文献可不受出版规律的限制,对于周期较长的科研开发项目可以分阶段的传播或发行,以增强信息的新动态,如科研报告(除终结性报告外),还有初步报告、进展报告、中间报告、分题报告、都可以分阶段反映或。三是灰色文献中的会议文献,如专业会议,地区会议或基层会议,政务信息及调查报告等,可随时报导,使之及时了解本专业或行业的发展水平和现状,掌握最新的时态和动向。因而可以说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特征。

由于灰色文献的信息内容新、情报价值高、传递速度快,而加快了科研成果向产品的转化过程,对科研与技术开发具有其他文献层次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科学研究重要的信息源,它的信息含量也是其它文献无法比拟的,所以灰色文献这些显性及隐性的信息价值也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2 灰色文献信息质量的差异性特征

灰色文献作为特殊的文献层次,包括具体信息载体形式的多样性,出版形式的复杂性,出版规格的不规则性、发行途径的非统一性,同时也表现在内容及信息的质量和科技含金量上的差异性,有的是比较成熟的、有的则是正在探索中的,而且这种差异性往往具有递进性特征。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2.1 初始预备性特征

灰色文献中部分文献具有明显的初始预备性特征,如会议文献、预印本、内部讲义、政务信息及调查报告等类型。由于最初表现形态的不成熟性,不稳定性,和缺乏一定的打磨或推敲,未经专家或编辑部等权威结构的认定、评审、编审等因素,造成灰色文献中含有的信息质量、科技含金量与公开发表的一次文献中科技期刊论文相比有明显的差异性。如产品资料、内部讲义,学术会议前交流的预印本等,由于保密、专利诸多因素,更新换代不定型居多,灰色文献反映的内容多有“消息报导”的性质。信息质量的粗糙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给科研人员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使灰色文献的初始预备性特征更为明显。

2.2 规范性特征

灰色文献的规范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规范,在特殊的行业或系统内,其形式是统一而规范的,如专利文献和标准文献,其技术成熟度很高,且又作为一种依据和规范提出,大多具有统一而规范的特点。二是内容上的规范,它一方面描述的内容详尽、完整和可靠,是经过公认的权威当局批准的,具有其他文献不具备的规范要求,而且这种要求具有强制的特点,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使产品生产和工程建设有据可依。如标准文献,它对于科学技术,经济贸易在技术条件,规范,定额,图形符号等方面具有严格的规定。而专利文献则是经国家专利局批准并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任何个人和其他的民间组织是无权制定的。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原因,它所反映的信息是符合普遍的规范要求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这是灰色文献的又一重要特征。

2.3 权威性特征

灰色文献的权威性特征也同样比其他文献更为明显。一是科研水平具有权威性,在灰色文献中,除了前述的内部讲义、产品介绍等未经权威机构认可的之外,其他的科技灰色文献,尤其是经过法定机构认定的科技报告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以及省部级、部级学术会议或国际学术会议的交流论文,对每个学科的探索上都达到当代较高的水准,因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二是规范标准具有的权威性。如专利文献和标准文献,均经国家政府机构批阅,或专业委员会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国家法定信息机构向社会公布的信息,如日本公布的专利《公开公报》,中国国家科委连续公布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报告》和《中国学术会议通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标准文献,《ISO  Catalogue》(《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目录》),《Catalogue  of  IEC  Publications》(《IEC出版物目录》)SOS认证等国际通行的认证系统,对专业技术要求相当严格,这是任何其他文献所难以达到的。权威性是灰色文献比较明显的特征。

由上可见,灰色文献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其作用越来越明显,是不可忽视的一种文献载体,是各类图书馆情报文献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前科技人员进行科学探索和学术研究所必须重视和掌握的重要情报源。

目前就我国图书情报界和科技人员的情况而言,对于灰色文献的认识及利用率普遍偏低,与西方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别,一些发达国家不断的举行科技灰色文献学术专题研讨会,并建立了灰色文献研究与利用的专门机构,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外大量的高科技产品蜂拥而入的情况下,其差距将越来越大,我国的科学技术探索和研究以及工业产品都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对于科研信息缺乏足够的认识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而灰色文献是科技信息中最为重要和丰富的信息。因此,针对这一现状,有必要揭示其显性、及隐性特征,探讨其信息价值和实用价值,研究提高灰色文献利用率的对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收稿日期:2003-05-12

【参考文献】

1 (日)花田岳美ゅずける.灰色文献の现况.情报の科学と技术,1991,(2)

2 (日)津田良成编.图书馆情报学概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6:119

3 Wood  David.Gray.Literature-the  role  of  the  British  Library  Lending.D.ivison.Aslib  proceedings,1982,(11  12)

4 马学立.关于一次文献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0,(5)

5 马学立.文献结构等级的重新划分及其依据.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0,(4)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篇11

此次大会以智慧校园与大数据为主题,深入探讨了高校智慧校园的规划、高校信息化新技术与新应用、高校信息化管理与实践,共同交流虚拟化与大数据应用、云服务、移动网络、社交网络、MOOC实践等热点话题,探索将先进信息技术与高校现有的教学、科研、管理深入结合的模式和途径。会议设主论坛--未来大学信息化战略规划和高端论坛十三五高校信息化规划以及智慧校园规划与管理、高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高校信息化发展状况与趋势展望三个分论坛。大会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络信息处处长万猛主持。

23日的大会还邀请了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信息化处任昌山介绍教育信息化总体发展成效与推进思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做了课程大规模开放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展望的报告、大连理工网络与信息化中心主任张巍做了大连理工大学智慧校园的建设与规划的报告,海南大学李文化做了海南大学信息化顶层设计与十三五规划的报告,北京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与开放学习研究院殷丙山做了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 高等教育版的报告,与参会高校代表深入探讨了高校智慧校园的规划、高校信息化新技术与新应用以及大规模在线课程技术进展等话题。

信息技术调研报告篇12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7. 001

[中图分类号] 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7- 0002- 03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GB/T 25500-2010)系列国家标准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为我国XBRL财务报告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XBRL发展路线图勾勒出了未来几年我国XBRL财务报告体系建设的美好蓝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XBRL财务报告体系涉及方面众多,XBRL财务报告体系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持续性系统工程,对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做到防患于未然,以保障我国财务报告体系的建立和健康发展。

1 XBRL财务报告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

分类标准和技术平台是XBRL财务报告体系的核心要素,是XBRL财务报告体系得以存在的必要构件。从理论上讲,有了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和良好易用的技术平台,XBRL财务报告便能够得以实现。然而,在现实中,XBRL财务报告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还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大致包括审计鉴证、内部控制、信息安全和人力资源等4个方面。此外,XBRL财务报告体系建设,必须在统一的权威专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才能得以全面有序推进。因此,为了推进我国XBRL财务报告体系建设,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组织保障,这是推动财务报告体系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分类标准和技术平台建设,这是构建财务报告体系的核心要素;审计保障、内控保障、风险防范、人力保障,这是影响XBRL财务报告体系建设的生态因子。以上各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决定着XBRL财务报告体系的质量优劣和效率高低。

2 组织保障

信息技术对全球产业分工和竞争格局正在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意味着游戏规则的全球化,在此大背景下,包括会计信息技术标准在内的信息技术规则已经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谁掌握了信息技术标准的制定权,谁就掌握了市场发展的主动权。XBRL技术在会计领域的深度应用,将实现会计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引领会计行业向信息化时代的全面转变。XBRL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方兴未艾,是会计领域在国际范围内的一次难以多得的话语权的重新洗牌,在这次洗牌过程中中国应当力争后来居上,变被动为主动、变一般建言为施加影响、变追赶国际规则为引领国际通用规则,掌握主动权,把握主导权,以降低我们的遵循成本。XBRL的发展事实表明,建立一个专业化的、强有力的XBRL专业组织对于XBRL财务报告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其他各方面保障措施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保障是否有力。中国XBRL地区组织,应当进一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XBRL国际组织保持密切顺畅的合作,积极参与XBRL国际事务,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地区或组织的XBRL体系建设经验,掌握XBRL最新动态和发展前沿,为我国XBRL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大环境,并引领其他各项保障措施得以实现。

3 XBRL财务报告体系核心要素

3.1 分类标准

XBRL分类标准建设是构建完备的XBRL财务报告体系的重要基础保障,左右着其发展的方向与质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只是在构建完备的XBRL分类标准体系征途上,走完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XBRL分类标准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就分类标准的通用程度而言,XBRL分类标准包括通用分类标准、行业分类标准和企业分类标准3个层面。首先,应当制定国家层面的核心通用分类标准,继而依次向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扩展,3个层面依次推进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仅仅满足了通用财务报告目的,如果行业、企业要进行更为详尽的信息披露,必须对通用分类标准加以适当扩展。行业、企业对分类标准的扩展可以有效促进通用分类标准的不断完善,应当适时总结、归纳行业和企业分类标准的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逐步调整和完善通用分类标准,使之不断细化,否则会造成新的“巴别塔”现象,严重影响信息的可比性以及XBRL财务报告的使用效果。从分类标准的颗粒度而言,XBRL分类标准包括财务报告分类标准和账簿(含凭证)分类标准两个层面。首先,应当以财务报告分类标准为切入点,继而再向账簿分类标准层面扩展,两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财务报告分类标准只是实现了XBRL财务报告体系的基础功能,颗粒度较低。账簿分类标准则具有较高的颗粒度,将会引领XBRL财务报告向纵深拓展,实现报告实体内外报告平台的整合统一,真正做到数出一门,资源共享,充分发挥XBRL技术的伸缩性,使得向下挖掘轻而易举,向上汇总易如反掌,在不同报表之间、报表项目和附注之间、总括信息与明细信息之间跳转自如,大大提高财务报告的有用性。就会计准则自身而言,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据此,XBRL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企业会计准则分类标准、小企业会计准则分类标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分类标准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分类标准。应当以企业会计准则分类标准的制定为龙头,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带动其他层面分类标准的建设。此外,作为一种商业报告语言,XBRL不仅仅应用于财务报告领域,还将应用于证券、金融、保险、税务、统计等各个领域,如何协调各领域的分类标准,避免重复分类,提高分类标准的统一性也是必须要予以考虑的重要方面。

3.2 技术平台

科学合理、详尽完善的XBRL分类标准的制定为XBRL财务报告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XBRL财务报告技术平台的建设,则是将这些纸上的标准转换为应用现实的关键,因此对XBRL财务报告体系建设具有决定意义。XBRL应用平台的建设,关键在于XBRL工具软件,如分类标准编辑工具、实例文档生成工具、XBRL转换工具、XBRL一致性校验工具、XBRL报告展示工具、在线分析工具等。只有借助良好易用的XBRL工具软件,XBRL的巨大潜在优势才能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就目前而言,国际厂商在XBRL软件领域占有领先优势,相继推出了许多优秀的XBRL软件工具,而我国XBRL工具软件市场才刚刚起步,尚缺乏优秀的通用软件工具。没有技术平台的支撑,再美好的愿景也只能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因此,我国厂商能否积极跟进并后来居上,力争意识领先和技术创新,设计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大易用的XBRL技术平台,对于我国XBRL财务报告体系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应该从战略高度认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涉及话语权、自和主导权的问题。

4 XBRL财务报告体系生态因子

4.1 审计保障

XBRL财务报告的发展将对传统审计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对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XBRL财务报告,不一定能够保障数据标记的正确使用、各项数据的正确计算性、报告信息的完整性,也不一定说明其遵循了会计准则,简而言之,XBRL财务报告本身并未提供有关的鉴证信息。2009年4月,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进行了一项研究。该研究认为,考虑到XBRL数据是计算机可自动读取的信息,使用者不能直观地意识到这些错误(尤其是在使用XBRL分析软件时),因此这些错误的性质是非常严重的。因此,XBRL财务报告需要审计鉴证的有效支撑,如何构造基于XBRL的审计流程对构建完善的XBRL财务报告体系尤为重要。只有真正解决好这一问题,审计鉴证才能为XBRL财务报告的高效运行保驾护航,真正成为虚假会计信息的“过滤器”和利益相关者的“保护神”。因此,审计模式面临重构,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有待改善。

4.2 内控保障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其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可见,内部控制对于构建良好的会计生态、防止会计行为异化进而保障XBRL财务报告体系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企业建立、实施和评价内部控制,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审计行为,我国于2008年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于2010年4月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并于2011年开始在部分上市公司执行。另一方面,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是内部控制得以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二者相辅相承。XBRL技术统一了数据标准,信息传递更加畅通无阻,更利于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科学评价和有力监督。XBRL技术平台可以集成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业务、财务等各方面的信息,整合内外报告平台,信息的获取更加方便及时,更利于企业全面分析经营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预算和战略执行情况,进而做出更加科学的经营管理决策,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总之,构建基于XBRL技术平台的内部控制体系,对改善会计生态环境,进而保障XBRL财务报告体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3 风险防范

如果没有良好的风险防范机制,XBRL不可能完全发挥作用。良好的风险防范措施是保障XBRL报告体系得以顺利实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技术、制度、道德是实现风险防范的三驾马车,这3个方面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保障XBRL报告体系的安全。

4.3.1 技术保障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使我们痛并快乐着。在XBRL技术平台下,财务报告信息将会更加充分地暴露于公共互联网之上,如何保障信息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可靠,以及防范报告主体私有信息和商业秘密泄露至关重要,信息安全问题可能会成为XBRL财务报告体系潜在的“软肋”。为此,在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为XBRL技术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同时,必须全面引入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数字凭证技术等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大力发展安全认证服务,注重系统应急计划,加强系统应用、数据存储、网络传输等方面的安全防控,为XBRL财务报告体系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技术保障。

4.3.2 制度建设

制度的功能之一,在于协调人们的预期。良好的制度设计,可以大大降低社会信息交易成本,增强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正外部性,促进公平竞争和诚信建设,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技术永远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制度建设对于构建完备的XBRL财务报告体系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这里的制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宏观层面的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也包括微观层面的企业各类相关管理制度。XBRL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报告语言,将在会计、金融、证券、统计、税收等各领域全面应用,影响面广,信息安全尤为重要。因此,必须与XBRL技术发展程度相适应,适时调整、完善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颁布新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以规范和约束各相关利益主体行为,当出现信息化环境下特殊的新问题、新纠纷、新案件时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并重新界定信息披露界限,明确信息披露内容、披露程度、披露格式、披露方式、披露时限等方面的要求,使得信息披露更加充分、透明和及时,以降低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风险。就微观层面而言,企业各项相关管理制度的建设对于XBRL财务报告体系建设及其风险防范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岗位责任制度、系统开发制度、系统管理制度、系统维护制度、系统更新制度、操作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等,都应进行必要的更新、调整、补充和完善,以满足以XBRL技术为核心的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新需要。

4.3.3 道德建设

法律是具有国家强制力的制度安排,但却不可能做到“事无巨细”,人的行为不可能完全由法律来进行规范,道德建设对于促进我国会计信息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当巨额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才能使天平倾向于道德规范[1]。为此,从会计职业来看,应当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树立以诚信为核心的价值观。在财政部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加强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建设和行业自律组织建设,注重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教育和终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建立统一的职业道德征信系统及配套的监督机制、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力争在全行业形成一种倡导文明诚信、爱岗敬业的公序良俗,与技术、制度相辅相成,推动我国XBRL财务报告体系的健康发展。

4.4 人力保障

XBRL财务报告的有效实施最终取决于一系列相关人员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只有充分发挥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执业能力,才能切实提高XBRL财务报告系统的运行效率,否则一切形同虚设。正如王军副部长所言:“会计信息化建设为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德业双馨、知识全面、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专业化、现代化、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利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实践锻炼、交流研讨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不断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和力度,多出、快出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会计审计专业,既掌握国际标准及其发展趋势,又能适应国内经济技术环境与管理要求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2]目前,我国XBRL教育总体上相对滞后,相对于我国XBRL宏伟路线图而言,专业人才奇缺是不争的事实,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应当通过组建高精尖的科研团队、加大XBRL研究力度,重构教学计划、调整课程体系、加强正规教育,推动后续教育和后续培训,宣传XBRL理念、普及XBRL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细化通用分类标准指南、提供基于实际案例的分类标准详解,开发推广XBRL经典案例等多种途径,让XBRL教育提前,突破人力资源瓶颈,为以XBRL为龙头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以上几个方面,虽然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但都是XBRL报告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几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决定着我国XBRL报告体系的建设进程。因此,应当多管齐下,避免偏颇,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进行动态跟踪,并实施必要调整和有效改进,否则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成为制约XBRL报告体系建设的瓶颈和短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