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知识心得体会合集12篇

时间:2022-10-04 12:35:29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篇1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9-0026-05

职场① 学习加工就是由职场提供创新性的高质量学习加工资源和服务来实现学生职业技能的显著提升,其中,学生的主观意愿、目标导向的结构化学习加工活动、教师与学生在职场学习加工中的互动以及职场的历史、文化和情境性等因素都将深刻影响职场学习加工的质量[1]。个体虽然同时参与大量的学习加工实践,但参与这些实践活动的投入水平并非始终如一,兴趣和偏好影响个体的参与程度;同时,个体参与学习加工受到价值观和信仰的影响,并非由衷地承诺构建知识技能体系框架的学习加工绩效与由内在的信仰和兴趣引发并把精心构建知识技能体系视为“己出”的学习加工效果大相径庭。事实上,接受指导已成为“校企合作”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有效策略,既拓展了个体知识技能学习加工的渠道,又为完成新型职场学习加工任务带来了新的契机[2]。有学者研究了中国特有职场环境学习加工社会互动的内化过程,指出个体已有知识、加工动机、学习目标、加工内容和互动氛围等因素影响“校企合作”职场学习加工的效果,尤其是个体接受教师指导在职场学习加工过程中显示出独特优势[3]。但个体接受指导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有效实现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晰,目前也缺乏这方面的定量研究。因此,有必要探讨中国职场特定语境下个体学习加工的有效性以及各影响因子之间的相互依存性。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用问卷、访谈、观察和测量等方法,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3个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实训学员做被试,旨在分析和探讨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有效实现路径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所使用的“指导策略”特指专业教师和培训师在职场中用高度集约化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方法对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产生积极影响的辅助策略。检验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是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胜任能力以及完成职场学习加工任务所需花费的时间。

银行实务专业“浦发银行班”[4]旨在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端技能型金融人才,学员毕业后主要从事综合柜员、金融产品销售、客户服务、业务处理等银行基层工作,学员在职业技能学习期间到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北京分行及其分支机构接受实训,多数学员在实训期间由于表现出扎实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意识和操守,毕业后就作为正式员工在浦发银行就业。本研究选择10名在客户服务岗位实训的学员做被试,男生3人,女生7人。

国际商务专业“货运方向”主要面向物流企业与国际货运企业培养掌握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等基本理论知识,具备物流实际操作能力、报关与国际货代操作能力和一定英语沟通能力,能够在物流企业、国际货运公司、专业报关报检企业、船务公司从事仓储管理、货代、报关、单证、租船订舱、运输管理等业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研究选择10名在北京天海航物流有限公司货物仓库的包装岗位实训学员做被试,男生6人,女生4人。

工程造价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工程造价基础知识、熟悉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经过严格技能实践训练、具有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各阶段工程造价编制和管理能力、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学员毕业后在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建筑施工企业、建筑装潢装饰工程公司、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及设计院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造价确定、工程咨询、工程监理以及工程造价管理等工作。本研究选择10名在北京市及河北省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监理岗位实训的学员做被试,男生8人,女生2人。

本研究为测试实训学员职场学习加工的效果,在学员自愿并遵从其意愿的前提下,把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个体独自参与职场学习加工;二是个体接受指导参与职场学习加工;三是个体接受指导参与不同层级间切换的职场学习加工。这三类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涉及客服、建筑和包装等行业,经过t检验、x2检验和F检验,研究收集了个体独自参与职场学习加工和接受指导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数据。数据显示,总体上个体使用指导策略完成职场学习加工任务的时间比个体独自参与职场学习加工完成任务的时间更短,效果也更突出,两者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女性个体比男性个体更愿意接受指导参与职场学习加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个体、尤其是女性个体独自参与职场学习加工获取知识技能通常会遭遇“瓶颈”,而接受指导参与职场学习加工就会激发知识技能开发的潜力,树立更为长远的学习目标。相关数据还显示,尽管在这三个行业中个体接受指导参与职场学习加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支持,但支持力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导致指导策略在这三个行业的使用频率不尽相同。来自观察和访谈的数据都证实个体职场学习加工的参与性及其承诺性是“做中学”的基础,个体如果不积极参与职场学习加工,一切知识技能的学习都是飘乎现实之上的“空中楼阁”,个体充分使用指导策略不但可以拓宽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渠道,还能增强职场学习加工的效果。

二、结果分析

(一)个体有效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主要影响因素

过x2检验发现,个体无论在哪个行业,接受指导参与职场学习加工需要花费时间和心力精心部署,其效果与个体独自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效果存在着显著差异。但用指导策略参与新型职场学习加工往往并不明智,而且使用指导策略的时间过短也会适得其反,无法达到个体职场学习加工的预期效果,因此,个体使用指导策略参与职场学习加工需要掌握恰当时机。F检验发现,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九个方面: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渠道;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时间;个体参与知识技能的分享和融合;个体组建学习小组共同参与职场学习加工;个体获取知识技能的渠道;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完成的学习项目;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受到的激励;个体自身拥有一定程度的知识技能参与职场学习加工并且得到同伴支持;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机会。

这些因素不但让个体感受到参与职场学习加工获得支持的程度,还能够感受到这种支持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参与实训行业的不同而持续改变。

(二)个体有效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行业性特征

个体在上述三个行业的职场实训拥有极为不同的操作程序、序列转换、工作衔接、团队规模、技术含量以及知识技能的开发焦点,要精心设计个体参与职场加工的统一方案几无可能。本研究发现,无论动机如何,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都是基于自身学习需要,在每一个行业的职场都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意愿,见表1。

1.客服业

该领域女性居多,其长期在该行业工作,岗位任务具有较高的同质性。职场经常各种会议简报,让员工一起分享顾客的诉求和关切。所有员工几乎都同时在职场中转换腾挪,体验职场的有效治理,工作之余会提出特殊要求,尝试扮演更加复杂的角色。职场会在工作告一段落之际引进新型数据管理系统。

2.建筑业

该行业的总体工作环境非常嘈杂,个体之间在整个工作时间的直接交流异常困难。由于该行业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较大,经济不景气就会造成行业的剧烈波动,经营业绩下滑又会导致工作岗位的不稳定,个体需要到其他行业寻找工作,又由于现存的大部分高级岗位极少,个体职位晋升困难,前景较为黯淡,为此,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承诺水平较低。

3.包装业

该行业主要由男性和女性员工组合而成,员工在职场内持续切换工作岗位,工作环境较为嘈杂,往往需要佩戴特殊设备。个体抱有较为积极的认知态度,上下级员工之间的互动频繁,职业胜任能力较强的员工拥有良好的升迁机会,他们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动机较强并有长期受雇的机会。

(三)个体有效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满意度

个体投入职场加工、共同构建高质量的学习加工体系需要选择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方式,而这取决于加工操作的满意度、技能的持续提升、自身兴趣、自我驱动以及升迁机会等影响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在客服业表现为员工强烈要求加工操作协作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团队支持;在包装业表现为员工竭力想成为具有职业素养和胜任能力的团队成员,无需团队领导的任何指示或要求,员工们就会快速启动加工操作,克服各种障碍,增加产品的优质率,顺利开展工作岗位切换,并以自身的加工操作业绩确立个体的身份和在团队中的确切位置;在建筑业表现为个体追求职位升迁和确保工作岗位等非常实惠的现实目标,而对未来的持续发展前景不抱希望,难以确立个体身份在团队中的确切位置,加工操作聚焦个体目标,难以形成团队意识,职场中员工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研究还发现,个体在各个职场获得学习加工的满意度与职场学习加工的种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相关度,个体在客服业参与职场学习加工获得的满意度最高,建筑业则最低,而包装业起初较低,随后逐步上升。

(四)个体有效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核心变量

依据因素分析和统计检验的结果,本研究把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影响变量划分为一般变量和特殊变量。一般影响变量有助于理解个体职场学习加工的参与程度,证实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与职业技能学习加工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揭示个体在不同职场中的作用及其特殊身份。特殊变量体现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相互依存性,折射出个体通过参与他人的学习加工而与现实世界互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个体接受高水平知识技能伙伴提供的精细指导以及个体参与他人学习加工活动的方式,成为个体与他人一起参与生产劳动的基础,尽管多数职场严格限定了个体参与学习加工的路径,但它们依然具有特定的开放结构。

1.一般变量

一般变量包括六个。常规性变量:彰显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发展前景,表明个体用有效的加工方式增强学习操作绩效,推动职场发生持续变化,全面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决断性变量:表明个体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决定启动学习加工的决心意志;强度性变量:表明个体承担多样性学习加工任务所需具备的能力,体现个体完成学习加工任务的多重目标及其排序优先权;多样性变量:显示个体期待承担范围适当和类型不同的学习加工任务;复杂性变量:表明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所需的复合能力及其在完成各类学习加工任务中所需程度不等的指导;渠道性变量:显示个体有可能获得学习加工机会来维系学习加工的互动空间,深入理解知识技能的学习精炼过程。

2.特殊变量

特殊变量包括七个。合作性变量:表明个体与他人互动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意愿;参与性变量:表明个体对职场学习加工的参与程度;岗位性变量:表明个体职业身份及其社会地位;获得性变量:表明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影响路径;互惠性变量:表明个体所期待的价值分享;同质性变量:表明个体职场学习加工任务的同质化程度及其适宜性,确认并预测个体学习加工的潜力和发展趋势;工具性变量:表明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特定手段,预示职场学习加工可能达到的效果。

上述变量既影响个体参与目标导向职场学习加工的方式,又可以据此判断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复杂程度以及获取知识技能的可能性。由于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方式与职场有效学习加工的效果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因此,个体学习加工的职场类型与可能产生的职场学习加工效果之间也必然存在较大关联性。

三、延伸解读

(一)个体职场学习加工的主要目标

职场学习加工是个体参与目标导向实践活动的分享过程,加工目标可以划分为程序性目标和概念性目标。程序性目标旨在清晰了解职场学习加工过程及其功效的增强方式,与开发和维持职业生涯的职场实践能力息息相关。概念性目标是个体参与目标格式化和活动结构化职场实践的产物,涉及思维、行为、认知以及发展等社会属性,关注现实世界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构成囊括历史和文化基因并且随着环境而日益彰显的“社会性生成理论② ”的基础,旨在深刻理解“做中学”的职场并将其深化、提炼和抽象。与此同时,个体职场学习加工的实践过程揭示出个体在职场中获得有效指导并以互动方式参与学习加工是个体职场学习加工的核心主题,有助于个体聚焦适合自身的方式和路径开发职业技能,在职场实践中强化和延展知识技能,进一步理解知识技能形成的特殊社会因素以及学习加工的复杂程序。

(二)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影响因素

由于职场内个体较为激烈的竞争通常超越了较为理性的职场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个体接受指导参与职场学习加工实践受到职场层级、组别隶属、人际关系、职场派系以及职场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职场学习加工活动的构成成份及其产生的各种关系都是职场微观社会历史和文化交互作用的结果。然而,个体职场学习加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转换并随着职场学习加工的目标发生变化,以满足整个职业生涯职业技能提升变通的需要。为此,个体在职场中唤醒的是发自内心的学习加工需要,需要不断更新学习加工目标并将其进一步划分为若干发展阶段,为此,个体职场学习加工应时展开、修正直至成熟,持续变更职场加工任务、目标、互动方式以及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促使个体在职业生涯中重新定位职场学习加工。

(三)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有效路径

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有两条备选路径,一是独自参与职场学习加工,二是接受指导参与职场学习加工。一方面,个体独自参与职场学习加工可以提高整体操作能力,调控认知思维过程,强化已有的知识技能,持续增强应用程序的熟练程度,确保生产服务的供应质量,同时,通过反复练习提升参与意识,洞悉参与学习加工的实施进程,让学习加工操作程序进一步自动化;另一方面,个体要完成新颖困顿的职场学习加工任务或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完成学习加工任务都需要精心指导,得到富有经验师长的大力支持,在指教中开发知识技能,达到职场学习加工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知识技能的学习加工中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四)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主体地位③

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关键环节是理解和分享富有经验的学习者与初学者之间的主体地位,唤醒、确认以及控制合作意愿,形成思想交流的理性基础,基于各自的经验及其成长历程来构造别具一格的实践活动空间,用个体独特的方式来构建实践活动格局,满足个体在职场学习加工中与富有经验的同伴分享观念、共同操作、提高职场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个体在职场学习加工中有意识地充分使用指导策略可以确保并提高职场实践的主体地位,帮助个体开发职场学习加工的共享程序,锁定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目标和路径,增强特殊情境中知识技能的加工效果,有效开发个体的知识技能和职业胜任能力。

(五)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有效承诺

由于职场内部存在竞争,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获得的支持指导机会并非总是均衡分布,导致个体以不同的承诺方式去完成职场学习加工任务,最终体现为个体对职场学习加工的不同参与程度。在个体参与职场实践过程中,职场学习加工历程与个体成长轨迹之间在职场现实层面和社会心理层面上存在交集,有效承诺及其选择方式成为个体职场学习加工思考行动的逻辑原点。虽然职场支持个体参与学习加工成为个体开发学习加工能力的重要基础,但个体职场学习加工的参与程度具有显著差异,参与的承诺兑现水平主要取决于个性特征及其衍生的参与方式,其中,个体的成长历程奠定了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认知形态,构成独具历史、文化和环境色彩的特殊生命历程,贯穿个体的全部职业生涯。

(六)个体职场学习加工的交互作用

职场是表达个体参与学习加工意愿的场所,个体之间建立起来的互动和依存关系最终确定他们在职场环境中参与学习加工构建知识技能体系框架的特定实践方式。个体职场学习加工涉及相互作用的职场伙伴、生产服务、特殊物品、职场环境及其个体心理互动、个体判断、转换能力以及获取学习资源等因素,个体在职场中参与他人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而且也改变了相互评价的方式,他们之间的反复磨合共同搭建起知识技能相互转换的体系框架,在此过程中个体可以发现有关富含知识性而缺乏技能性的特定工作任务,也能够注意到有关偏好技能而忽视知识的特殊实践加工任务。职场提供的学习加工环境与个体职场学习加工的选择性构成个体互动参与的特殊关系,把职场学习加工演绎为历史、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衍生的参与性实践活动,构成个体社会化的生命历程。技术工具等历史因素、生产服务等文化因素以及参与目标等环境因素整合在一起导致职场学习加工发生变化,又通过精心指导增强了个体获取知识技能的有效性。同时,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及其知识技能形态又与个体的价值观、信仰、观念以及职业胜任能力等组合起来产生了职场实践的交互作用,引导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成就了个体的生命历程。

本实证研究表明,深入理解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路径和方式十分重要。个体接受指导参与职场学习加工极大提升了个体参与知识技能加工的动机水平和承诺质量,显著增强了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有效性。为此,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的各个利益攸关方需要密切协作,精心研发并恰当运用个体参与职场学习加工的有效指导策略。

参 考 文 献

[1]Stephen Billett. Workplace Pedagogic Practices: Co-Participation and Learning[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2002, Vol. 50, No. 4: 457-481.

[2]徐向平.构建职业技术教育职场模拟学习加工的有效策略[J].职教论坛,2013(6):4-9.

[3]Billett S, Learning through Work: Exploring Instances of Relational Interdependenc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8,47:28-32.

[4]徐向平,徐乐扬.“校企合作”职场学习加工的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31):36-40.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fficiency of Individual Accepting Guidance in Workplace Learning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Xu Xiangping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篇2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时期,社会大量需要对市场营销人才,而我国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普遍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使得人才培养同社会需求相互脱节,结果形成一方面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企业又缺乏高素质的营销类人才。本文通过对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以期促进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发展,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市场营销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牢固掌握文化基础知识,熟悉现代营销管理理论和方法,掌握市场营销策略与技巧,具备市场营销、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渠道设计与管理、产品的推销与谈判等实用技能,服务各类企业营销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毕业生应掌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拥护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团结协作,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毕业生应掌握市场营销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相关经济法规、政策;具有一定的市场调研、市场开发、营销策划和推销等市场营销工作必备的能力。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鼓励获得行业相关资格证书,如营销师(推销员)、会计证、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物流员、外销员、外贸业务员等资格证书。

三、知识结构与要求

(1)文化基础知识:理解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掌握英语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具有必备的体育知识。

(2)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管理的基础知识。

(3)专业技术知识:掌握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策划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推销技巧、营销礼仪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消费者心理、消费者行为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零售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分销渠道设计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大型节庆活动策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

四、能力结构与要求

(1)基础能力:具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经济学常识;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及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处理的能力;对企业发生的基本经济业务能够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

(2)专业核心能力:学会应用经济法律知识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掌握管理者应具备的计划、组织、控制、激励等方法和技巧;掌握产品推销、市场营销策划、市场调研能力;掌握消费者心理与消费者行为的一般特征及规律,掌握零售经营的技巧与方法;掌握公共关系及商务谈判、营销礼仪技能;具有营销战略管理的能力;具有渠道设计与管理的能力;具有策划和管理大型节庆活动的能力。

(3)专业拓展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贸易的能力;了解服务营销的基本方法;了解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及操作方法;掌握促销的组织和管理方法;熟练操作电脑,熟悉应用办公设备及进行日常的维护。

五、素质结构与要求

(1)政治素质:毕业生要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懂得思想和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遵纪守法,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具有服务意识和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精神。

(2)身心素质:具有一定的体育、卫生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高职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3)职业素质:热爱市场营销专业,具有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从事市场营销专业各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爱岗敬业、自律、诚信、进取、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具有扎实的沟通与协作、协调与组织能力,并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沟通、共事的能力;具有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韧劲。

(4)人文素质: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六、毕业应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

主要包括参加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全国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B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同时建议毕业生取得下列其中一项职业资格证书:

1.全国营销师(推销员)职业资格证书

2.国际商务单证员职业资格证书

3.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

4.普通话水平二级乙等证书

七、毕业生就业岗位群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主要到生产及流通企业的从事营销调查、销售内勤、业务洽谈、市场开拓、客户管理、广告促销、活动策划、商品推销与管理等工作,还能在事业单位、其它非赢利组织或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相关的经济管理工作。主要面对岗位群包括:销售人员、销售经理、销售策划员、渠道拓展员、广告业务员、外贸物流员、销售渠道管理员、客户服务经理、市场开发员等。

参考文献

[1]冷志明.加入WTO和我国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兰州学刊,2004,4:263-264.

[2]李铁敏.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11:

149-151.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战略管理人力资本职业经理人竞争优势知识经济

引言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和成功加入WTO,我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资源,成功参与全球化竞争,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迎接全球化竞争、满足利益相关群体需要、创造高绩效工作系统是企业在新的经济条件下面临的三大最主要的挑战。企业如何动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参与全球化竞争;如何规范管理,提高绩效水平;如何整合国内外资源,赢得竞争优势?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再到赫克谢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可以解释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企业如何赢得竞争优势。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货币资本(CurrencyCapital)和人力资本(HumanCapital)的基础性作用发生了改变,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是企业的决定性资源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应以战略眼光重构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培养一支高激励、高素质、忠心耿耿的人力资源队伍并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加大人力资本战略性投资,注重协调好货币资本的出资人(Investor)和人力资本的职业经理人(ProfessionManager)之间的关系。

1.职业经理人概念的界定

职业经理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它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流行的概念。2003年6月初,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制定《职业经理人职业标准》中首先对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定义为运用全面的经营管理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独立对一个经济组织开展经营或进行管理。标准规定该职业共设职业经理人和高级职业经理人两个等级。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管理高度专业化、职业化的产物,是企业的高级人力资源并逐渐成为现代企业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特殊群体;作为企业战略性资源、知识资本或智力资本的重要载体和具有战略性价值的人力资本在企业能力、核心竞争力、持续竞争力的开发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合格的职业经理人拥有专业的管理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善于决策和战略管理,能够正确制定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善于协调和改善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对自己职业忠诚和对企业忠心耿耿。被著称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西方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可见,人力资本是指凝集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它可以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带来未来的满足或收入,是一种能提高经济效率的资本和能带来知识效应与外部效益的资本。因此,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职业经理人属于人力资本的范畴。

2.职业经理人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不仅拥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重要是有自己的创造性的思想;不仅要精明,更重要是建立在真诚基础上的精明;不仅具有人力素质,更重要是具有人格素质;另外,职业经理人还应具有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全球竞争意识、感染力和凝聚力等。我国对职业经理人的认识比较晚,但职业经理人对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赢得持续竞争优势作用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一方面,职业经理人及其体制的建立健全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企业在新市场竞争环境下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健全,市场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职业经理人市场才刚刚起步,职业经理人体制及其市场评价体系还有待建立健全,部分企业职业经理人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似乎并没有达到出资人最初所设想的那么好,甚至出现了损害出资人利益的现象。如祝剑秋出走方正,广西喷施宝公司王祥林大喊“上了职业经理人的当”等等(备注:1.由于北大方正收权,股权利益之争臻至高潮致使祝剑秋出走方正2.由于喷施宝公司对合作者的目的和经理人的人品失察,致使用了道德不好的经理人使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故广西喷施宝公司王祥林大喊“上了职业经理人的当”)。目前,我国职业经理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社会约束和道德约束不够,激励不足。职业经理人存在隐性信息和隐,并在其利益自主性驱动下出资人无法或不容易对职业经理人行为进行监督,造成他们的行为有时违背企业战略目标。

(2)素质不高。复杂多变、网络化、全球化是企业面临的新市场竞争环境,动态适应新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健全,致使出现了一批市场适应能力差,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差的职业经理人,他们曾经具备的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以应付目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

(3)价值理念不纯。职业经理人需具备对职业忠诚、对企业忠心、重信誉、守契约的人格素质。然而,目前有一部分职业经理人在处理自身与各种外部关系时,缺乏非自我利益不能动的意识。

3.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

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指从企业战略出发,以赢得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力为目标,以战略的高度对职业经理人的获得、激励、绩效评估等活动,以及职业经理人同其它利益相关群体关系进行规范化、系统化、高效化的管理,它属于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范畴。本文从职业经理人战略性获得、职业经理人同出资人委托-关系的管理和同其它利益相关群体的博弈管理建立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模型初探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有利于迎接全球化竞争,满足利益相关群体需要,创造高绩效工作系统,最终赢得持续竞争优势。

3.1职业经理人的战略性获得职业经理人战略性获得指职业经理的招聘、甄选等活动同企业发展战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其目的是获得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以资源基础的企业理论认为资源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决定性资源、知识资本或智力资本是重要载体,具有稀有性、不易流动性、排他性的特征。职业经理人的招募和甄选决策对于企业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及竞争能力至关重要,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重要保证之一。一般来说,企业可以通过外部招募如“猎头”公司,网络等或内部招募如内部晋升来实现。职业经理人战略性获得主要表现在招募和甄选决策过程中:

(1)依企业发展战略制定职业经理人招聘计划与甄选方案,

(2)综合考虑应聘者的人力素质与人格素质,特别是人格素质如忠诚度,

(3)动态的调整招聘计划与甄选方案以确保招聘计划与甄选方案符合企业整体战略目标,获得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

3.2职业经理人与出资人委托-关系的管理职业经理人具有自利性、风险规避、隐性信息、隐性行动等特征,这些特征造成了出资人对其行为监督变得非常困难且监督成本很非常高,造成职业经理人行为有时偏离企业战略目标。因此,职业经理人同出资人建立优化委托-契约(Principle-AgencyContract)对激励职业经理人努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提高工作积极性,防止“偷懒”现象变得非常重要。职业经理人同出资人的委托-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激励问题,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激励机制不仅有利于满足职业经理人的需要,而且有利于职业经理人努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职业经理人激励方式主要表现为:

(1)职业生涯激励。出资人为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例如,同职业经理人达成长期雇佣默契来增强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解决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等问题。另外,出资人可以通过开始时支付职业经理人低于其所值的工资,在工作的末期支付高于其所值的工资即用工资后置方式(DelayedPayment)来激励其行为的长期性。

(2)显性激励同隐性激励相结合。显性激励如货币激励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解决职业经理人的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这就要求出资人应结合隐性激励如企业外部市场(包括产品市场、经理市场、资本市场)和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法律激励约束和社会激励约束解决委托-问题(Principle-AgencyProblem)和职业经理人的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

3.3职业经理人与利益相关群体的博弈管理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满足利益相关群体的需要是现代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广义地讲,公司治理就是指有关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制度就是一种博弈(Game),也就是企业利益相关群体依据博弈规则(GameRule)在博弈过程中无休止的摩擦、冲突、平衡,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的动态的均衡。职业经理人同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博弈管理对优化企业治理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出资人根据企业治理结构类型授权给职业经理人。例如,企业治理是管理型企业(约翰•庞德(2001)认为把权力集中于管理层或经理层的治理称为管理型企业ManagedCorporation),职业经理人将被授予更大的经营管理决策权;反之,治理型企业(约翰•庞德(2001)认为各种利益群体共同分享权力并形成均衡的治理称为治理型公司GovernedCorporation),员工将被授予较大的权力;再次,职业经理人进一步同员工建立优化委托-关系来激励员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职业经理人通过理智的沟通和行动,以极大说服力表达对员工的真挚感情,增强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帮助员工发展自我,激励员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而且,职业经理人通过实施企业管理提供高质量低价位的产品,同时为当地社区创造就业机会,不断满足客户和社区的需要。因此,通过利益相关群体的动态均衡满足经理人的需要,同时也满足其它利益相关群体的需要,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赢得持续竞争优势。

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主要包括上述几点。另外,职业经理人的绩效评估、遣散和保留、与出资人冲突的解决等也属于其管理范畴。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对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

有利于迎接全球化竞争知识经济推动了企业信息化、全球化发展。企业能否以全球的眼光来开发信息、知识、技术资源;能否有效整合、利用全球市场与资源来参与全球化竞争是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一。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有利于企业获取和留住合格、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有利于企业动态的适应目前信息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新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企业以全球的视角正确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目标,有利于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赢得竞争优势。

有利于满足利益相关群体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要取得成功、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关键是要在满足出资者需要的同时,注意满足其它利益相关群体如顾客,员工、供应商、社区等的需要。如何满足利益相关群体的需要是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充当企业经营者或控制者有利于满足利益相关群体,其主要表现为:

(1)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忠于自己的职业,对企业忠心耿耿,努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2)与员工建立优化委托-关系,创造一个积极的工作环境,为员工职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不仅注重建立和维护企业自身的形象,同时也注重社区环境的保护,努力为社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4)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善于战略管理,制造出质量高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要。

有利于创造高绩效工作系统高绩效工作系统是指人力资源及其能力、新技术及其采用机会、高绩效的工作结构能够促使雇员与技术产生相互作用的企业政策之间的相互链接。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大小。计算机辅助生产系统、现实虚拟、专家系统以及国际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运用为企业提供了竞争的利器。新技术不仅使得企业能够向顾客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而且有利于企业建立高绩效的管理平台。职业经理人的战略性管理有利于获得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的组织者、契约者、推动者、竞争者、变革者、价值创造者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和新技术开发利用能力。他们愿意接受新知识,善于有效整合利用全球市场和资源,积极建立企业自身的信息库或智囊团,这将有利于企业创造一个高绩效的工作系统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赢得持续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美]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美]雷蒙德.A.诺伊、约翰.霍伦拜克、拜雷.格格特、帕特雷克.莱特.人力资源

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美]戴维.贝赞可、戴维.德雷诺夫、马克.尚利.公司战略经济学[M]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0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篇4

通过这十多年的市场招生,很多教师的观念也逐渐走向市场化,不再被传统观念所束缚,心态已走向平和。作为教师,从中国的传统教育来看,几千年的师道尊严,加之社会对知识教育的重视,都无形之中有一种优越感,接受学生、家长、社会的尊敬是很正常的,突然之间,要求每位教师去到每位学生家中宣传学校、专业、完成招生任务,这让很多教师感觉是难以接受、难以启齿的事情,一边是必须是完成招生任务,一边是心理感觉去“求”学生读书,但在市场生存是第一要务的情况下,必须转变观念,放下所有的顾虑,放手去做招生宣传工作,大家也慢慢的意识到这就是市场竞争。

通过教师的招生宣传,可以让学生与家长近距离的了解学校与专业,了解知识与技术在将来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得一部分初中和高中毕业学生不必过早辍学,而重新找到学习专业技术的机会与途径。

忧的是,这种市场招生的形式,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给人的感觉是无序争生源、抢生源。有一位学生家长说,每天他都要接几拨不同职校的老师来家中宣传,都说自己的学校、专业如何得好,就业如何得好,“公”说公有理,“私”说私有理,把家长和学生也搞糊涂了,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零门槛的入学的招生体制,很容易让学生不珍惜这种学习机会,因为学生是被“请”到学校来读书的,可能某些老师有夸大地宣传,稍有不如意,就感觉是被“骗”到学校来了,觉得老师欺骗了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反感,老师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形象已荡然无存,不愿意接受教育,这为老师后续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也是不利的。

试想如果招生的职业学校都是有场地、有规模、有师资、有设备、有特色、有口碑的学校,学生与家长不必为择校、择专业而烦恼,老师也不必去中学和学生家中轮流宣传,学生初中、高中毕业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和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填报学校和专业,并参加职业学校的录取考试,自己考到学校来学习专业,一定会倍加珍惜,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教育成长都有好处的,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可能有人会提出,有一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学技术没有太多用途、不情愿送学生来校学习,这一部分学生,很有可能会提前走入社会,这对整个社会企业用工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但是如果国家对社会用工加以规定,所有企业用工必须是经过基本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的才能上岗,就像司机必须取得相应驾驶执照一样,否则给企业以重罚,这样这可以促成大家自觉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的重要性将会取得整个社会的共识。

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职责所在,喜的是,职业教育一改传统的教师照本宣科、灌输式教学的模式,转变为以市场、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为导向,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就业所从事的具体岗位,然后确定学生在学校应该要掌握的知识模块,这包括基本素养模块和技术知识模块,然后在课堂上采用布置课题、讨论、表演等丰富的形式,以学生为主导、主体、主演,让学生主动地学、主动地思考,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习。

忧的是,很多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并不是很熟悉,也不知道是否适合自己,往往学习了一个学期之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或者觉得太难了,但在入校时就已经注册了,没有办法更改,只有硬着头皮去学或者中途就退学了。

试想如果能够采用分流分层式教学就好了,这分两种情况:一是进校时暂不正式注册,先预选一个专业就读一个学期,如果很喜欢本专业,也觉得自己比较适合,就继续就读并正式注册,如果发现自己不适合本专业,可以重新选择新的专业,如学会计专业的学生,发现自己更适合学习计算机专业,可重新选择;二是进校时暂不正式注册,就读一个学期后,发现所学专业较适合,正式注册,但觉得所学知识较难,想学容易一点的相关知识,如学会计专业,觉得会计知识较难学,可以学简单一点的岗位知识,如出纳、仓库管理、收银员等岗位知识都是可以的,这样重新分流分层教育使得学生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也使得对知识要求高的学生可以学得深一点、宽一点,对知识要求低的学生也可以更好地掌握想学的知识。

当学生学好专业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毕业时,很多的学生不再依赖学校推荐就业,而是自己走上社会找工作找岗位,这是我所喜的,可还有相当的学生面对社会就业显得紧张和不知所措,如不知该如何面试求职,不知该如何面对不同年龄的长辈相处工作,不知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等。这说明在学习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学生的综合知识讲的太少,如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知识、生活观、恋爱观等,这是个急需填补的弱项。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篇5

那么,何谓传媒职业经理人呢?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MBA《全球总经理》一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对于一个总经理而言,他可以不懂得深奥的技术细节、不懂得复杂的财务公式、不懂得琐碎的生产环节、不懂得多变的市场理论……但是,他不能不懂“总经理学”。这段话虽然不是给传媒职业经理人下定义,但是它告诉人们:总经理应该懂得什么。作为传媒职业经理人,他们虽然不能人人都是总经理,但是包括总经理在内的所有传媒职业经理人必须拥有两种知识,即领导者的知识和传媒业务知识。俗话说:一个以羊为统帅的老虎队伍肯定不能够战胜以老虎为统帅的羊队伍;反过来,以老虎为统帅的羊队伍一定能够战胜以羊为统帅的老虎队伍。这就是说,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是领导者的素质和知识。传媒职业经理人实际上就是传媒产业系统的领导者。要保证在传媒产业的发展和在市场竞争中获胜,传媒职业经理人就必须懂得传媒职业经理学知识,因为它是传媒产业管理学的常识,是传媒职业经理人工作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必须懂得传媒经营的综合知识,因为任何一位传媒职业经理人都应该从创业、战略、财务、运作、人力资源、市场、沟通、投资等方面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培育传媒产业运作的能力,这是传媒产业发展的前提。除此之外,一个传媒职业经理人还必须懂得传播学知识、新闻学知识、市场营销学知识、经济学知识、金融学知识、公关学知识等。

气质和权力成就传媒职业经理人

传媒职业经理人是指传媒机构中的高级人才,比如是、董事长(总裁)、总经理、部主任、制片人以及其他相应职务的传媒人。一个成功的传媒职业经理人必须是气质和权力兼具的人。气质和权力的融合是传媒职业经理人威信的体现。因此,许多高层传媒产业管理者十分重视追求威信这种东西。人们常说,“没有威信的领导者,比一个普通老百姓还要糟糕”。因为,老百姓只要干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领导者还要借助于威信带领别人去干事情。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领导者的实力(能力)和威信的融合,是传媒职业经理人气质的体现。可见,传媒职业经理人的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所以,一个成功的传媒职业经理人不仅要有很高的威信,还要有高超的驾驭部下的能力。那么,成功的传媒职业经理人如何提高自己的威信和能力呢?除了按照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外,还应该注意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即职工为何不计报酬地自愿从事各类工作。为什么有一批人会自愿地为你设定的目标去奋斗,为什么有一批人会无私地奉献他的所有才智,为什么会有人不顾性命地为你赴汤蹈火?这几个问题弄明白了,衡量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威信和能力的尺度也就明确了,一个合格的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标准也就形成了。总之,合格的传媒职业经理人要学会以员工对待你的方式对待员工。

最终职责要实现传媒产业效益的最大化

从总体上分析,传媒职业经理人应有三种职责,即科学规划传媒发展前景的职责,实施传媒实体运营规划的职责,管理职工的职责。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最终职责是实现传媒活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科学规划传媒发展前景  为促进传媒业的健康发展,在客观上一定要做好人员准备、资源准备、市场准备;在主观上一定要做好思想上的准备,使创业者树立必胜的信心,使职工同心同德去工作,强化全体职工的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创业者承担风险的能力、组织能力和科学的经营能力。在经营上应制定科学的经营计划,保证策略和战略便于实施,真正做到经营有特色、市场无空白、机会不丢失、行为有准则、竞争有妙法。

实施传媒实体运营规划  传媒职业经理人要学会淘第一桶金,充分体现创业者成功的信心,敢于面对客观世界,敢于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万千世界的生存技巧)。同时要善于总结“第一桶金”的经验,学会科学认识自己驾驭市场的能力。“第一桶金”对于树立创业者的尊严和威信是十分重要的,应学会在保护自己的尊严和威信中求发展。

传媒职业经理人一定要学会用好管理好三个人,即人事部经理、经营部经理、财务部经理。这三个人的积极性和水平是传媒职业经理人控制的核心人才,或者说是传媒职业经理人的“珍珠”。那么,传媒职业经理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珍珠”呢?第一,认真分析传媒产业实体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第二,对选中的对象要进行实质性调查;第三,对选中的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第四,根据分工,对选中的人才进行测评,让他描述工作方案,以此了解其能力;第五,签订聘用合同;第六,要规定适当的试用期,以便在实践中进行实践测评。

对传媒产业实体职工的管理  传媒职业经理人在对职工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不管采用何种管理措施,一定要把传媒产业实体的利益和职工利益科学地结合起来,让职工感到自己是主人,使人才感到自己得到了尊重,使知识变成传媒产业实体的实实在在的财富。同时,在传媒产业实体内部,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职工感到有用武之地,进而形成领导关心职工、职工自愿为传媒产业实体奉献的氛围。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篇6

作者简介:张蔚(1965-),女,辽宁大连人,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规划项目“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G09DB241)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码:1001-7518(2012)08-0072-03

学生就业能力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会劳动力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标准匹配度是否一致的检验。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高校教育发生结构性失衡的今天,适应于所有职业所有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是使大学生从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的关键点。它可以使学生扩大就业领域、提高就业适应力,达到用人单位的最基本的入门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学校可以通过增加课堂教学活动环节、设立专项行为训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平台,促进在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打造课堂教学、专项活动、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全方位多层次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实现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提高高职学生就业适应力,拓展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

一、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指标

国际职业教育领域通常将职业能力(skills)分为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专业能力(hard skills)是具体行业具体职业所需要的具体职业能力。它决定劳动者能否在某一专业、某一特定岗位胜任问题;而职业核心能力(soft skills)则是所有职业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具有共性的东西,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可迁移到任何领域使用的技能。包括: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基本能力[1]。本研究在对主要招收高职学生的100家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用人标准调查及高职学生已有技能水平调查的基础上,界定出高职学生最需要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因子为:与人交往、沟通表达;团队合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5项具体技能,并将其作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指标。

二、学校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

现代学习理论将知识分为认知层面的描述性知识和操作层面的程序性知识。描述性知识是解决问题所需知识的静态储备,它不能解决问题,而程序性知识是解决问题必备的动态技能。实践活动是描述性知识向程序性技能转化的唯一路径。学校传授的大量知识由于缺乏实践活动的平台大部分局限在认知层面停留在记忆中不能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行动中,“文凭高、能力差”是很普遍的现象。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实践教育理论认为实践是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唯一途径,强调“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发现不足,才会有进一步提升能力的需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完成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实践活动是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必由之路。学校范围内能提供的实践活动场所包括: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

(一)专项心理行为训练。

团体心理行为训练是国外职业培训的主要形式。它可以以职业核心能力的某个或某几个因子为培训目标,通过专门设计的活动进行专项培训。学校可借鉴这种培训形式,在学校针对有专项需求的学生开设相应的专项心理行为训练课程或活动。本研究针对职业核心能力中的社会性部分,如交往、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等因子展开的专项的团体心理训练,按照团体心理训练的理论要求和实际操作要求,制定16学时的训练方案,选择有需求的特殊学生进行2个月8次课的专项行为训练。通过实验组前后测和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结果的比照,可以明显看出,经过专项行为训练后,学生在交往、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四因子上都有明显的变化[2]。专项行为训练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体验式课堂教学。

“知识+做到=得到”。在学校,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教学计划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技能的转化,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相应的核心能力是又一重要问题。“听来的记一时,学来的记一世。”带着问题学习,边学习边解决问题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本研究采用的体验式教学形式通过课堂中实践环节的设计为知识向能力转化提供媒介(平台)如:通过分组讨论、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现场演示、实践操作、市场调查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达到形成、提升能力的目的。体验式课堂教学以杜威的“做中学”理念为指导,强调在掌握相应的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提升能力。课程内容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载体,提供学生参与平台感受能力作用才是体验式教学方法的本质。体验式教学形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尝试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最终选定最适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做中学”真正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快乐,提升课程的实效。“小组讨论”、“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习得了沟通、合作的方法与感受。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因子。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在实践性强的课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基础类知识性学科上也有较大的突破。

(三)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另一个重要实践平台。学院结合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制定了覆盖高职学生三年学习生涯的包括班会、专题活动、团队训练、社会实践、各类竞赛在内的各种形式的系列校园活动计划,并辅以素质学分作为学习保障,为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各类活动方案供学生选择,力争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比如,在职业素质、心理素质培养上既有分层次的目标系,又有具体活动平台。通过A类活动实现教育活动的覆盖面,完成核心能力培养指标要求,通过B类活动实现适应学生个性需求,即发挥学生优势能力,获得成功体验,又能针对弱势进行个别培养。通过具体活动载体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需求,使所有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都能使自己职业核心能力中的弱项因子得到提升,战胜短板效应,提升整体职业核心能力素质,提升就业适应能力。

1.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发展性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体系。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职业核心能力提升总体教育目标是:清晰职业目标,明确职业定位,寻求最佳发展路径。具体分解为:一年级认识自我,了解专业、确立职业目标,侧重心理素质测评,提高心理素质;二年级形成职业能力、科学职业定位,侧重生涯设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优化心理素质;三年级就业指导、职业导航教育,侧重就业技巧指导,心理素质实践。三个阶段互相贯通,有机结合,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

2.以团体训练、班会、主题活动为形式的提升职业核心能力活动平台。围绕人际交往、情绪控制、时间管理、压力释放等心理素质问题,市场调查、技能大赛、职场见实习、职业规划大赛等职业素质问题,通过A类16个团体训练活动、10次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职业核心能力。

三、课堂教学、专项行为培训、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我们学院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实践中将第一课堂教学、专项活动训练、第二课堂实践三种方法结合使用,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课堂、活动、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中专项团体行为训练由于针对性强、实践性强,在提升职业核心能力方面效果最显著。

(一)专项心理行为训练是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2008年起我院就在职业生涯教育、优化人格教育活动中采用团体心理训练方法,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具体训练方案,极大地提高的受训同学的心理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水平。目前,学院正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课堂教学和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系列活动中应用该种训练形式。课题组结合高职学生心理特点、职业发展规律和现代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开发了科学、系统的“团训包”,其中包括心理素质团训和职业核心能力拓展团训两个方面,包含14项具体的训练项目和10项配套的主题活动。该项“团队训练包”,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该项训练形式增加了趣味性和实践性,为知识向能力转化提供了很好的活动平台和有效的指导,受到受训同学的热烈欢迎。

(二)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为形成职业核心能力提供了活动平台。实现知识、专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三者有机结合。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活动为中心的将与活动相关的知识结合在活动中进行整体性学习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增设核心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设计活动环节,将本次课的知识目标与该活动任务相结合,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索性的和研究性的学习,并让学生在过程性的学习和团队活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与人交往、团队合作、收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以活动为载体的体验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在专业课、基础课、选修课各类课程形式中各选试验班进行教学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体验式教学形式在各实验班中均能提升学生的与人合作、沟通等职业核心能力因子的水平,且实验班之间没有显著差别。根据对试验班级学习结果的调查问卷和学习委员座谈显示,在知识习得和能力培养两方面上,实验班的学生都远远优于其他班同学。特别是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团队合作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这主要得益于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和课后的小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到团体的力量、凝聚力和个人在团体中的角色及应有的行为模式。学会了正确表达、沟通个人意见的方式。培养了合作精神。而“在做中学”到的技能,不易遗忘。

体验式教学形式由于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知识的魅力,彰显能力的作用,比较费时,课堂教学时间难以保证,为此,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将部分实践活动内容下放到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中,通过各种调查、技能赛、行为训练等形式,依靠素质学分引导学生身体力行。从根本上解决实践实践、实践场所、实践参与度的问题,体现了课堂教学与校园实践活动的目标一致性。

(二)引进素质教育学分,使校园文化教育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实践平台。本研究以学生三年的学期为周期,按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用工单位的实际需求和专业技能水平制订出贯穿三年的第二课堂培养计划。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体现出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每一项具体的活动都是有一定目的,为培养一定能力而设立。每项活动之间有一定的递进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实际需要的变化,实践内容在不断加深,时刻满足学生的能力提升实践需求。本研究提出的素质学分下的职业素质、心理素质培养方案,由于有素质学分作保障,从根本上克服了第二课堂活动经费、师资、场地、时间及学生参与率等方面的缺陷,保证相应的活动如期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效。

10级新生入学后,按计划如期开展了相应的活动,由于一年级主要突出优化人格结构、人际交往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所以,在职业核心能力的社会性(交往、沟通、合作)因子方面变化较大,与前几级学生相比,10级学生同学之间因沟通、情绪问题产生矛盾和心理咨询人数明显下降。09级同学由于加大职业市场调研及实践力度,使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核心技能都有所提升。开展的相应活动受到同学的积极响应。专业技能大赛、职场人物访谈、优秀毕业生心理历程回顾、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查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相应的能力,也是他们知晓了专业技能和核心技能的关系,开始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升。具体表现为积极参加班级、学校、社团组织的活动,主动寻找、创设提升欠缺的核心能力的机会;愿意主动解决问题,并主动表达、寻找帮助;习惯于与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并能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当的团队角色。

学院2008-2011年实施的“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工程”、“优化人格结构 提升心理素质工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育人工程”等旨在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就业适应力的系列活动取得良好成效。多项活动分别荣获“辽宁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荣誉称号、“辽宁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奖”。学院连续几年就业率稳居90%以上。在校的大学生们也在积极按心仪的岗位的职业要求来打造自己的职业性向和职业能力,更好地完成人岗匹配。提升就业能力,提高职业满意度。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33-02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一直是教育界探讨的热门话题,但是尚未形成有效的模式和有效的方法体系。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内容和结构层次的分析不够深入,难以形成有效的能力培养目标体系;二是很难找到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点。据此,笔者将拓展训练引入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重点针对学生态度能力和知识能力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实践证明。这种尝试也是有效的、可行的。

一、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培养目标

近年来许多企业招聘时常常打出广告明确要求营销岗位要求有实践经验,这使得许多高职营销专业毕业生望而却步。企业对于营销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营销专业综合能力是指营销人员进行营销实践时所具备的组织、谋划、实施能力,是对营销人员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直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营销专业综合能力包括态度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和职业能力。

态度能力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能力,包括:健康的心理特征、责任心、独立能力、团队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领导能力、执行能力等。二是方法能力,包括:注意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抽象能力、演绎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态度能力可以理解为关键能力,是能力结构中深层次、导向性的核心能力,态度能力决定专业知识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这部分能力所有专业的高职毕业生都应该具备,是高职毕业生能够顺利转换社会角色,融入工作状态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最关键的能力。

专业知识能力是在处理与知识、学习相关事件时表现出来的能力。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收集信息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决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转化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能力等。

职业能力是指运用专业技术知识完成某种特定职业岗位任务的能力,包括技术规范运作能力、技术组合能力、技术质量判断能力、技术分解复原或改造能力等。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包括: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市场营销策划能力、商品鉴别能力、销售管理能力、营销心理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客户管理能力、电子商务能力等。

二、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英文为Outward Development,又称外展训练(Outward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拓展训练通常利用崇山峻岭、翰海大川等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

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军在大西洋的船队屡遭德国纳粹潜艇的袭击。船只被击沉后,大部分水手葬身海底,只有极少数人得以生还。英国的救生专家对生还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他们惊奇地发现,这些生还者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些年轻力壮的水手,而是意志坚定懂得互相支持的中年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专家们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些人之所以能活下来,关键在于这些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于是,提出“成功并非依靠充沛的体能,而是强大的意志力”这一理念。当时德国人库尔特・汉恩提议,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让那些年轻的海员做一些具有心理挑战的活动和项目,以训练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后来他的好友劳伦斯在1942年成立了一所阿德伯威海上训练学校,以年轻海员为训练对象,这是拓展训练最早的一个雏形。逐渐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也由最初的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各类群体。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拓展训练的特点是:(1)综合性。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2)极限性。训练需要学生向自己的能力限度挑战,克服心理障碍,战胜自我。(3)团队中的个性。分组活动,强调团队合作,使每一位学生能够竭尽全力,同时从团队中汲取力量和信心,在团队中显示个性。(4)高峰体验。在顺利完成课程要求后,学生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5)自我教育。教师营造情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完成活动的操作、体验和总结,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而不是由外向内灌输教育的作用。

拓展训练通常由团队热身、个人项目、团队项目、感悟总结四个部分组成,主要课程有拓展体验课程、回归自然课程、挑战自我课程、学习创新课程、领导才能课程和团队建设课程等。拓展训练的主要形式主要是场地训练,即在专门的训练场上,利用各种训练设施,开展各种团队组合课题与心理训练活动,包括一些辅助的水上训练和野外训练,如扎筏、远足、攀岩、户外生存技能训练等。

三、拓展训练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意义

拓展训练通过挑战极限,超越“旧我”,展现“新我”,促使学生对自身产生前所未有的全新认识和自信,激发学生内心蕴藏的巨大潜能,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明显的效能。可以帮助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自身能够形成科学的认知,分别促进学生营销实践能力包括三个层次能力的培养,具有针对性的训练项目,可以激发学生对自我的主动思考,直接锻炼学生的态度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有利于养成正确的习惯。优秀的态度能力可以间接地促进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

1.通过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态度能力:(1)增强自信,挖掘潜能,加深责任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独立、健全的人格。(2)熔铸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竞争与协作精神,锻炼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协作能力。(3)激发学生的积极上进心,培养学生的领导管理能力。(4)有利于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执行能力。

2.通过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促进学生对方法能力的

掌握,培养分析、判断、决策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欲望、系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有关的知识能力。

3.通过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拓展训练可以帮助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现三个层次能力的整合,提升营销综合能力。营销综合能力所包含的态度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和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是由表及里、相互影响的,其中职业能力是显性的,态度能力和知识能力是隐性的。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通过职业能力表现出来,隐性的态度能力和知识能力在内部起推动作用。(1)态度能力是基础,对个体的综合能力培养起导向性作用,态度能力决定学生对知识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把握。(2)知识能力反作用于态度能力,掌握优秀的知识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科学的态度能力。同时,知识能力直接决定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3)在职业能力的实践过程中。可以检验态度能力和知识能力适配与否。(4)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由三个层次能力相互决定、相互作用、互动反馈的综合能力。

三、拓展训练与市场营销教学课程模式的整合

1.将拓展训练与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相结合。传统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一般采用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这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递都是单向的,学生、教师的主次地位颠倒,不符合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而拓展朗练以活动为途径、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难忘的学习体验;通过对体验的反思,使体验者超越体验本身。同时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在激励中加速所学知识的有效转换,并能联系生活与工作实际,以学习为目的,提供挑战和高峰体验。拓展训练课程始终遵循“理论一应用一活动一反思一迁移一提升一理论”的体验式学习圈理论,寓教于乐,融挑战性、教育性、职业实用性为一体。

因此,我们在设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时,需要从原来的知识项目理念圈子里跳出来。拓展训练项目可以提供给我们很好的借鉴,我们也可以将拓展训练与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相结合,设计出适应新世纪需求的课程来满足不断发展的高职学生的需要。

2.引进在市场营销课上易于开展的拓展训练项目。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背销教学中绝大部分仍是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拓展圳练注重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增进学员间的了解和鼓励学员问的相互沟通与交流。这种观点更符合目前学生身心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规律。因此,我们可以引进在市场营销课上易于开展的拓展训练项目,把拓展训练中的游戏等项目移植到市场营销课教学中,改变市场营销教学只注重理论效应的单一局面,按照学生心理特点、接受能力、适应能力和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等方面规律来重新安排营销教学模式,让营销教学内容、方式和形式多元化,使高职营销教学更生动、活泼,为“准职业”大学生提供服务。

3.在教学中可以借鉴拓展训练的标准流程。拓展切I练的标准流程,即亲历,感受,分享,总结和应用,完全可以应用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1)亲历: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掌握,一开始都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先去经历一种模仿。学生只有先对本课程、本知识点感兴趣,才能愿意去学习,这是一把打开吸收之门的金钥匙。(2)感受:学生通过置身其中,得到最真切的感受。这种感受将是全方位的,活性很强的,印象深刻的。这时学生将开始自发的回想刚才的过程,对这段经历进行分析,开始产生一些观点和思考。(3)分享: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每组学生人数大体在2至4人。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感受拿出来分享,每个人就会得到数倍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会积极的鼓励学生发言,灵活运用问的技巧,引导大家的思维在原有观点的基础上,向着正确的方向归拢。(4)总结:当大家的观点趋于成熟时。老师将根据大家讨论的结果,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把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5)应用:这个过程是在学习之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完成认识由实践中来,最终用来指导实践的循环上升的过程。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篇8

(一)生源特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学生生源呈现出新特点。尤其2008年,随着第一批“90后”走进了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校校园,给高校校园增添了活力,但同时,由于全国高校的扩招及适龄学生数的不断下降,使得高职院校生源素质更加不容乐观。一是成绩基础薄弱。这也导致不少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上课听不懂,大部分学生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二是依赖性较大。大部分高职学生长期生活在父母身边,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独立自理能力较弱,甚至部分高职学生进校后十几天不洗澡、不洗衣服等情况并不鲜见。三是生源成分的复杂化。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为确保生源数量,既招收普通高中高考生,又招收中专校、职业中学和技校生源,再加上大量成人教育和退役士兵学历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园良好学风、校风和校园治安环境,给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加大了难度。

(二)个性特点

正值青春年少的高职学生个性鲜明。其积极的个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高职学生普遍热情奔放,活泼开朗,性格直率;二是高职学生基本上积极关注时政、关心国家大事,经常看新闻,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三是敢于尝试,勇于创新,追求时尚,乐于接受新事物。同时,高职学生又具有有待进一步修身改善的特点:一是为数不少的高职学生自控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上网、聊天、打游戏,甚至打牌、赌博、酗酒、抽烟等。二是以自我为中心,公众意识淡薄,社会公德缺乏。不少高职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尤其打游戏等过程中,只考虑自己,很少考虑别人感受,公众意识淡薄。三是不少高职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动力不足,缺乏上进心。

(三)心理特点

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复杂多变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特征,其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不够自信。由成绩落后带来的心理自卑、自信心不足,为数不少的学生长期带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阴影。二是畏难情绪。相对于“70后”、“80后”而言,“90后”心理成熟度不够,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是迎难而上,而是退避三舍,甚或干脆不干了。三是谋求快速成功。“90后”高职生网络依赖性强,对“马云式”成功充满崇拜,想尝试、想成功、想快速富有,但无从下手,没有头绪,又怕吃苦,结果永远是漂浮在空中的空想。四是心理问题突出。据有关高职院校新生入学初心理测试显示,心理或多或少有问题的高职学生正在逐年增加。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直接关系到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也带来了冲击。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当代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给传统的教育模式注入了新鲜血液。首先,市场经济自身的自主性强化了高职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其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激烈,自我成长的迫切性;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重视个体的价值存在,敢于充分表现自己,表达自我的情感与追求,有明确的目标感,并为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市场经济让高职学生公平意识显著增强,认识到公平竞争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努力提升自己,为将来走上社会参与竞争打好基础。再次,社会的商业化也让高职学生有了效益的概念,这对于高职学生将来的就业以及为人处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冲击

矛盾统一是事物的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给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冲击。比如,市场经济过分地强调个体意识,使部分学生只顾追求个人利益,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而膨胀的私欲支配了主导意识,便会产生极端的个人主义,过度自信、自负,导致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公众意识便会被忽视。又比如,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容易让高职学生片面注重个体主动性,从而淡化了团体协作意识,没有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缺失,这对其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是不利的;再比如,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很容易误导高职学生盲目追求物质享受,为自己制定高规格的人生规划,享受高标准的物质生活,而忽略了精神世界的提高和探寻,精神价值无法实现。从微观上来看,现代网络科技的发达促进了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也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高职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阅历不足,无法分辨出网络信息的真伪善恶,从而很容易误入歧途,沉溺其中,荒废了学业,自毁前程。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域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域下,要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从以下几方面探索对策。

(一)创新和改革教育体制科教兴国

是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的重要战略,为保证此战略的落实,必须有高素质的专业知识队伍,包括高职院校学生在内的当代大学生既是后备军,又是主力军,对于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强调其自觉性。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坚持优良传统的前提下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创新,以应对新形势的变化,传统观念里的载体主要包括文化载体、网络载体和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教育体制的改革首先应当探索新载体、新途径、新方法,全方位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职教论坛/2014.29教学方法要改革,要避免生搬硬套和本本主义,引导学生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走出课堂,从身边的细节和大小事件里发掘隐藏的大道理,能够感同身受,将晦涩的思想政治理论具体到身边的一草一木,这样学生学习便随时随地无处不在了,学生也能安心坐在课堂里,耐心听完老师的一堂课,并且能够理解并记住所学知识。老师也可以旁征博引,用真实的事例来论述思想教育方针,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用实际行动来参与并亲身感受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改变教育观念

市场经济的价值观是以利益为核心的,不管在何种类型的矛盾和斗争中,利益始终是其围绕的核心,而在各种形式的利益斗争中,经济利益总是首当其冲,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都和利益冲突有着紧密联系。虽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他们的物质利益为立足点,因为这是矛盾的所在,也是解决方法的关键所在,切勿一贯以“假大空”的方式来单纯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这种空洞的说教形式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也无法领会其中的要领,即便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相关的问题,也不能把理论和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更加不能按图索骥,要依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物质利益为基础的原则,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经济利益和群众利益的关系。除了健康的信念支持,先进的教育方法、优秀的逻辑思维和强大的心理素质等都是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备条件。现代社会的各种诱惑和社会问题,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一旦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心智不成熟,很容易对未来和社会失去信心,对国家的制度和指导方针产生疑惑,这样的负面情绪不仅危害高职学生本人的身心健康,也会对周围人群甚至整个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担负起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虽然无法以专业的心理辅导方法对其进行教育引导,但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中的有关方法,诸如团体式心理辅导,让学生能够学会在集体生活中与人相处,树立起集体责任感。

(三)提升教育主体的素质

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要及时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提高高职学生学习实效性的重点是教师生动而高质量地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思政课教师要重视科研和推陈出新,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体实际讲授课程,不能只看书本,照本宣科。“要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于教学始终,渗透到政治理论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打牢学生的政治理论根基。”[2]结合高职学生上课实际及有关数据显示,接近半数的高职学生都比较喜欢知识面广的老师,思想政治教育课本身比较枯燥难懂,理论性强,教师仅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其他领域的知识有所涉猎,尽量熟知古今中外,精通天文地理,这样才能在讲课的过程中引经据典,博采众长,把抽象的政治理论放置于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要吃透教材,认真研读文献资料,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不唯书,使学生明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四)贯彻主体性教育理念

主体性教育理念作为一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结合时代要求的新理念,在当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其实现的途径主要包括制度的建设和养成教育的强化。在制度建设上,高职院校教师要本着民主的原则,尊重学生,使其能够完全行使已有权利,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只有建立在学生真实意愿基础上的制度落实,才能真正为学生带来利益。学风的建设也不能忽视,我国古代著名的故事“孟母三迁”就说明了成长环境的重要性。高职学生虽然仍身在校园,但大学的生活环境已渐趋社会化,学生主体也受到了社会风气的影响,价值观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如没有正确的引导和规范约束,很容易迷失自我。学校可以举办一些赛事、活动,通过交流和竞争来严肃校纪校规,督促并培养优良学风,让学生在优良的风气中完善自我。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上的体现,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事事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师的引领度,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另外,任何思想政治工作都应当依托于高质量的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才能明白学生真正的需要。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该注重对本校学生身心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关怀,包括心理上的辅导和生活中的帮助等等,才能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要让学生有主体意识,认识到“我很重要”,其作用显而易见。首先,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大多教师和学生没有平等、民主可言,教师一直处于严肃而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学生则处在较低的地位,这样明显的心理位置的差异会导致学生有恐惧学习、恐惧老师的想法,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当要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经常举办师生交流活动,弘扬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师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师生彼此了解,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学习观;其次,过去的授课方式一般比较枯燥单调,误导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便等同于冗长的报告和严肃的专题会议,新的教育方式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把学生放在与教师平等的位置,把会议、报告等方式转变为拓展训练、讨论交流等活泼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提升自我的动力;再次,要不断拓展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必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配合与认同,在这一层面上,可以说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认同和参与程度。

(五)优化育人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校园文化是高职学生成长环境中的重要部分,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高职学生以阳光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对自身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主动性,以及在思考人生相关问题时的创造性,这对于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对于促进高职学生将来尽快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都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意义。校园环境的建设不仅包括学风建设、师生关系的和谐,也包括学生之间的良好的人际交往。高职学生是来自不同地域的群体,他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不同地域之间、不同经济水平、不同民俗文化等等都会给学生之间的交往带来屏障,正确引导高职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杜绝民族歧视、贫富攀比、优差生分化,只有良好的交际环境,才能促进校园整体环境的优良发展。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媒体的新渠道。一方面要注重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的培养,倡导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上具有说服力。

(六)参加社会实践,理论结合实际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的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而在学校内部的学多是以课堂教授的理论为主,两者相脱节;另一方面又由于高职教育虽然强调加强技能训练和动手操作,但总体来讲学生接触的还是理论型的学术知识较多,理论和实际相脱节。以至于学生虽然真正接触过的实际操作较少,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已经绝对能够胜任,对于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会将出错缘由归结于客观对象本身,而非自身。要从根源上缓解这一弊病,就要鼓励高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检验所学知识是否实用,并进一步加深平时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使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更加的丰富化、生动化,最终实现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教育的目的。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篇9

(一)职场学习加工的概念解读

Sfard认为,职场学习加工是个体认知性“获取”和社会性“参与”的统一组合,职场学习加工既可以视为学生知识的获取过程,也可以视为学生参与学习加工的实践过程,是充分整合各种学习加工理论的综合性社会认知实践活动[3]。

Illeris认为,职场学习加工不仅包含社会性维度,也包含认知性和情绪性维度[4][5],其理论构建本质上来源于皮亚杰(Piaget)开创的构造主义学说,只是它建立在职业技术教育学习加工的长期研究基础之上,从更加广泛的视野上拓展了对学习加工过程的认识。Billett指出,职场学习加工虽然适合实践性学习领域,但其只强调学习加工的社会属性,而职场学习加工在个体认识和社会现实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6]。

综上所述,职场学习加工(Workplace Learning, WPL)就是由职场提供创新性的高质量学习加工资源和服务来实现学生职业技能的显著提升。学生的主观意愿、目标导向的结构化学习加工活动、教师与学生在职场学习加工中的互动以及职场的历史性、文化性和情境性等因素都将深刻影响职场学习加工的质量。

(二)职场学习加工的形式

Illeris确认了感知、传授、体验、模仿、激励、参与等六种社会性互动加工形态,见表1,关注学生在学校里与教师和同学以及员工在工作中与同事之间的直接社会互动及与媒体的间接互动。感知是指学生可以在其周边以其独特的消极方式通过观察或道听途说来接收信息;传授是指学生以积极倾听、做笔记、阅读理论书籍、操作手册以及浏览指导性媒介网站等更为积极的方式加工信息;体验是指学生在职场教师的指导下尝试操作加工,教师则用动作分解、操作矫正等反馈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特定的技能;模仿是指学生复制职场教师加工程序的特殊活动;激励是指学生受到教师的鼓动希望独立开展学习加工;参与是指学生自主地与同伴一起开展学习加工活动。

(三)职场学习加工的过程

虽然Illeris在2002年把职场学习加工解读为“有机体不完全仰仗生理成熟或年龄增长而实现个体能力持久改变的任何加工过程”,然而,在涉及内容、激励和互动等职场学习加工的认知性、情绪性以及社会性等三个维度中,只整合了两个不同的学习加工过程:第一个加工过程是学生与学习加工环境之间产生的社会互动推动了学习加工内容的获取,第二个加工过程与内容-激励维度的学习加工过程共同生成。

为此,Illeris在2007年修正了职场学习加工的认识,指出社会性互动加工产生内化,通过累积、同化、融合和转换等加工过程,见表2,积极构建内容、知识、技能以及个人偏好等永续职业胜任能力。这些加工过程依赖于学生已有的学习加工经历和动机,并与学习加工环境息息相关。累积加工就是用不断积累的方式建立新型心理图式,以便消弥新的学习加工冲动与已经具有的先前心理图式之间的无关性;同化加工是把新的学习加工精细化整合进已经建立的心理图式之中;融合加工是指在开发职业技能时由于新的学习加工冲动与先前的心理图式并不匹配而被解构再造的加工过程;转换加工是指由于新的学习加工任务与已有的心理图式完全不匹配而必须放弃、继而重新构建心理图式的学习加工过程。其中,融合加工有意识地取舍学习加工信息,建构学习加工“防御”体系,比同化加工需要更大的动机和心理能量,转换加工则是对固有的内在心理图式更为宽泛的再造,与此同时,在两者之间实际上还存在反思性加工,更为深入地反思已有的学习加工绩效,起到有效的转承作用。

二、“校企合作”职场学习加工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设计

用文献分析、访谈、观察和测量等方法,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基于对Illeris职场学习加工理论的深入认识,对职场学习加工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以及各类人员等多重数据加以多元因素回归分析,试图揭示职场学习加工的精微过程。由于观察、访谈以及职场学习加工过程较为复杂,本研究分别从水平较高同时又各具特色的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金融专业“浦发银行班”和北京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护理”专业中挑选被试,为便于比较“学徒制”和职场学习加工的不同效果,各自从“企本”和“校本”学习加工路径中挑选  [本文转自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本科毕业论文和学前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点击进入DyLw.NeT 第一 论 文网]了3名学生做被试,共有6名二年级和三年级“浦发银行班”以及6名护理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参加实验,再加上教师、辅导员、同学以及企业中的培训师,被试总数共30人。由于在这两个专业领域里,学生与客户的交流沟通都是学习加工的重要内容,因此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为便于解读访谈所收集的数据以及清晰描述学习加工的具体实施过程,对职场学习加工的被试学生和教师采用半结构化访谈,以收集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的信息,测评学校和企业的反馈意见,在尽可能不干预职场学习加工的前提下,结合观察来探讨学习加工过程。

(二)数据处理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职业知识和技能”、“客户需求”、“橱窗展示”以及“物品摆放”等教学环节都是“浦发银行班”和护理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近乎相同的学习加工任务。由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在职场学习加工中存在特定的“核心目标集群”,需要进一步强化有关“基础护理”、“医患关系”以及“护理职业”等方面的 知识和技能,而“浦发银行班”的学生在职场学习加工中由于没有特定的“核心目标客户”,因此,其课程体系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只需精确处理有关“金融”和“证券”等学科领域的通用并有弹性的实践性课程学习加工数据。

(三)结果分析

1.职场学习加工的影响因子

学生学习加工的重要影响因子包括已有的知识、特殊的动机以及独特的人格特质等。通常情况下,几乎所有的社会互动都会在职场学习加工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在启动阶段,传授、体验和模仿等依赖性较强的社会互动戏份较重,稍后,激励和参与等独立性色彩更浓的社会互动更为重要。大多数学生只是在涉及理论和实践的链接以及学习加工任务分配的后期,才需要教师更多的解释、监督和指导,只有少数学生过早沉溺于“激励”和“参与”等加工过程。由于每个影响因子的作用不同,因此,难以把一般的内化加工过程与职场学习加工过程紧密联系起来。统计分析显示,由于学习主体的学习加工过程和加工环境不同,导致内化和社会互动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无论是“企本”路径的真实职场,还是“校本”路径的“院中园”,学习加工的内容、社会环境、加工类型、加工压力以及其他个性因素等都在职场学习加工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此外,教师的指导、操作加工手册和加工任务分配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动机、情绪、年龄、性别和教育背景等都是职场学习加工过程的影响因子,见图1。有关数据显示,金融机构规模在“浦发银行班”中扮演着间接角色,学生依据金融机构规模的大小产生不同的业务加工视野。与此同时,图1表明,学习加工环境能够对学生产生显著的影响,愉悦的社会氛围总是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较大的学习加工负荷通常会造成消极影响,但如果职场教师和同伴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加工需求,较大的学习加工负荷未必导致消极的后果。

2.职场学习加工的精细解构过程

表3显示,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金融专业“浦发银行班”学生的学习加工过程并不需要提供特殊的刺激性学习加工环境。尽管在理论上应该获得一个基本的金融证券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表明个体具有特定的职业胜任能力以及部分管理能力,但学生则感到自己的职业能力发展受限,怎么努力都与金融机构承担的管理任务发生冲突。虽然他们较少接受教师的指导,但由于受到同伴激励的影响并且已经拥有一定的金融管理知识和经验,因此,通过“浦发银行班”的学习加工,经过经理和部门领导的咨询指导,能够获得前景良好的金融证券职业胜任能力,收获较高的职业满意度。

表4表明,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护理专业“校本”路径学生在学习加工过程中一般会感受到较高的生理负荷,导致学生的职场学习加工体能并不充沛。然而,由于学习加工没有时限压力,学生在实施护理的病房中拥有足够的时间来琢磨学习加工过程,学习加工的生理负荷为此而随之降低。尽管首位进入护理房间的学生学习加工的“天赋”不算太高、而且不同教师的指导方式存在较大分歧,但由于该学生非常喜欢护理专业,还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反观第二位进入护理房间的学生,尽管获得了教师的良好指导,但由于相关知识和技能匮乏,依然难以完成护理职业的学习加工任务。

三、“校企合作”职场学习加工的进一步思考

(一)关于开发职业胜任能力的实现路径

本研究发现,如果教师自身缺乏有效可靠的检测手段,就无法知道学生开发职业胜任能力的学习加工程度及其实现路径。在职场学习加工过程中,学生的实践锻炼通常并不充分,学习实操所需要的时间和机会非常稀缺,更不要说检测学习加工的业绩、评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效果以及寻找面对未来挑战的解决方案。即使“学徒制”有可能强化实操等学习加工过程,但还是需要优先考量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理论和实践整合并真正理解实操中所运用的基本原理,只是有限的时间和不良的习惯有可能阻止学生顺利实施学习加工。

对大多数职场培训师的访谈证实,在学生的学习加工过程中,“校本”和“企本”实现途径都有较大幅度的变化。此外,由于“学徒制”和“校本”途径都可以实现预期目标,而且学生获得的职业胜任能力水平通常也是相同的,因此,在企业经营不景气或业态发生变换的时候,企业内部的学徒岗位必定遭受裁撤,这样,“校本”途径对于“企本”途径来说就是一个不错的有益替代。

(二)关于学习加工的三个维度

尽管本研究并不能够确定任何因果关系,但学生职场学习加工的“黑匣子”已经越发显得清澈透明:社会互动、情绪激发以及认知性内容等三个维度搭建起“校企合作”职场学习加工的基本框架,已有知识、加工动机、学习目标、教师指导、加工内容和互动氛围等因素影响不同维度的学习加工,它们又与其他因素互联互动,显示出独特的学习加工优势。

(三)关于学  [本文转自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本科毕业论文和学前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点击进入DyLw.NeT 第一 论 文网]习加工的不良习惯

本研究发现,即使有些学生以前拥有职业知识和技能、承认受到激励而且教师也认为该学生的实操水平已经较高,但他们的学习加工业绩也会让人失望、甚至最终归于失败,究其原因就是不良的学习加工习惯。它不只让学生的学习加工成效消失殆尽,而且其中的阻止和防御机制会导致学习加工半途而废。为有效防范不良的学习加工习惯,教师应当认识到学习加工动机的双重属性,区分动机发生的类型,确定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及时检测不良的学习加工习惯并作出适当反应。为此,在职场学习加工过程中,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加工动机并对学生学习加工取得的细微进步及时表达相应的支持性反馈意见。

(四)关于累积同化加工和融合转换加工

本研究发现,无论是“企本”路径还是“校本”路径,学生都已经极大改变了已有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体系,只是不同的学习加工过程和教师指导产生的职场学习加工效果差异显著。依据内 化加工机制,累积同化加工具有循序渐进构建知识和技能体系的学习加工特征,一旦已有知识和技能体系没有缺陷、新知识和技能更易整合,职场学习加工就会顺利实施。而融合转换加工不但在学习加工过程中不可或缺,而且融合转换等更为复杂的内化加工效果比累积同化加工的效果更为优良。虽然学生在体验较长时程的职场学习加工过程中,仅仅融合转换加工就有可能消耗较多的能量,甚至造成身心疲惫,但累积同化、融合转换以及批判反思等加工之间的平衡过程却能够极大支撑职业胜任能力以及更具灵活性的职业技能开发。然而,要增强融合转换加工的能力,学生就必须深入了解职场学习加工的方法和原理,进一步探讨独特职业技能的效力及其开发路径[7]。

本研究证实,尽管“校企合作”职场学习加工有助于促进职业技能开发,但其本身并不会自动奠定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基础,而且“校本”和“企本”这两种学习加工路径的效果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企本”学习加工与“校本”学习加工面临着相同的挑战。职场学习加工不必再循着从“门外汉”到“职业胜任”、到“专家”、最后到“大师”这样的固定路径,所谓的“门外汉”既可以是高级技能的入门者,也可以是胜任工作岗位的某些元素。为此,职业技术教育应当进一步改进“校企合作”职场学习加工,及时检验并努力促进职业胜任能力和通用型职业技能的开发。

(本文为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14年度重点立项课题《我国“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创新机制研究》(14ZDI02,主持人:徐向平)成果)

参 考 文 献

[1]Cindy Louise Poortman,Knud Illeris,Loek Nieuwenhuis. Apprenticeship from Learning Theory to Practice[J].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ol. 63, No.3, 2011:9.

[2]Frank Pyke,David Ashton,Trevor Riordan.Improving Workplace Learning: A Guide for Policy-makers[M].ILO, 2010.

[3]Sfard, A. On Two Metaphors for Learning and the Dangers of Choosing Just One [J].Educational Researcher, Vol. 27, 1998.

[4]Illeris, K.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Learning[M].Denmark: Roskilde University Press,2001.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篇10

一、背景介绍

X场馆公司占共设15个展厅,展厅净面积合计10万平方米,可设5000个国际标准性展位,拥有多功能厅、国际会议厅等各类中高档会议室20多间。馆内设有海关、商检、银行、保险、民航、货运、邮电等服务点,并配套小型商场、商务办公用房等。展厅面积从2000多平方米到9000平方米不等。层高7米至15米,展厅可分可合,使用`活,可以满足不同规模展览的使用需要,并适于举办大型演唱会等表演活动。会展中心广场面积5万平方米,设有1000车位的停车场。除作为室外展览展示、举办各类户外活动的场所外,还可提供大型开幕式使用。一号、二号展馆分别设有面积4500平方米与2500平方米的大堂,层高18米,可供展览会开幕式与各类庆典活动等使用。展馆内配套了20多间中高档会议室、贵宾室、会见厅等,包括21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厅,600人国际会议厅及200人至50人不等的各类会议室。馆内设有海关、商检、银行、保险、民航、货运、邮电等服务项目。X场馆公司目前共有500名员工,其中,现场服务人员约80人,现场服务管理人员12人。场馆现场服务人员负责展会现场服务工作和所管辖场馆空间的日常保洁和设备设施的检查与报修等工作。

目前X场馆公司的岗位级别设置有行政和专业两条通道可以发展,但员工的发展还是以行政通道为主。究其原因,其一是设置了专业岗位但未配套相应的评定办法,其二受长期以来“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员工习惯性的只往管理岗位方向努力。事实上,一方面,目前有些现场服务人员服务专业能力突出,但不擅长带团队;另一方面,干部的编制有限,影响员工对自身发展前景的判断。

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Dr. Laurence Peter)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 ,因而有些专业能力很强但不擅长带团队的雇员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管理岗位。这便是彼得原理,此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理论。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建立和打通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即除管理职位通道之外,为非管理人员或各专业人员建立专门的专业发展通道,使各专业人员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所从事的领域内成为行家里手,并取得相应的发展和回报,即所谓的员工双重职业发展通道。建立职业生涯发展的双重通道,企业提倡并指引员工向管理方向或专业技术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员工个人价值,取得职业发展的成功。员工不仅可以选择在管理方向发展,也可以在各自的专业技术方向专业发展。比如:工程技术岗位朝管理类发展就是工程部经理、副经理,往专业技术方向发展就是中级、高级工程师现场服务岗位经理助理朝管理类发展就是副经理、经理,朝专业技术方向发展就是中级、高级服务师。

二、场馆服务师任职资格

(一)任职资格的构成

任职资格是指为了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胜任该项工作必须具备的资格与条件,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经验、技能、能力和个性等方面的要求。建立任职资格体系的目的在于提升、培养员工的能力,保证员工能持续地产出高的工作绩效。

任职资格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仅能为企业调整薪酬提供科学依据,还为企业打通了技术类和专业类的晋升渠道,使技能型人才可以通过技术、专业能力的提高获得一定的发展,得到相应的薪酬待遇、社会地位和名望。同时,该体系还能对员工的能力作出准确判断,员工可以据此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从而明确努力方向。

任职资格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甚至有可能涉及组织结构的调整、工作内容的重新分配等。而这些往往是部门层面无法独立完成的,需要企业进行统一规划、系统设计。

企业的任职资格要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基本条件要求、能力要求、职业化行为要求。因此对员工能力的评价为以下三大要素:

1.基本条件。基本条件由学历和任职领域相关工作经验年限组成,它是任职资格的门槛之一,员工要达到相应条件才能进一步申请资格认证。

2.能力标准和行为标准。能力标准包括此岗位必备的知识与专业技能。知识要求一般要通过笔试进行。企业应设计一套完善的有关胜任力方面的知识题库。专业技能一般通过实操来考核。

3.行为标准。行为标准即是此技能在工作岗位上的行为规范,员工根据此工作能取得更好的绩效。个人在经过系统的职业化训练后,在组织或团队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具备相当职业素养的组织行为。

(二)场馆服务师任职资格

在任职资格体系建立过程中,对员工职业能力的提取和认证标准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步骤。

1.初级服务师任职资格认证标准:中专以上学历,入职一年以上(含顶岗实习时间,下同),企业文化、安全知识、场馆服务理论知识考试成绩70分(百分制以上,下同)以上,场馆服务专业技能较熟练,技能实操考试成绩70分以上,月度绩效考核平均分70分以上,年度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含派出)40学时以上,具备新员工和志愿者的辅导师资格,无客户投诉、无违章违纪行为,安全意识强,无因自身原因导致的不安全事故。

2.中级服务师任职资格认证标准: 中专以上学历,入职两年以上,取得初级服务师认证一年以上,企业文化、安全知识、场馆服务理论知识考试成绩80分以上,场馆服务专业技能较熟练,技能实操考试成绩80分以上,月度绩效考核平均分80分以上,年度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含派出)45学时以上,担任现场服务专业培训讲师,整理服务案例5个以上,无客户投诉、无违章违纪行为,安全意识强,无因自身原因导致的不安全事故。

3.高级服务师任职资格认证标准: 大专以上学历,入职三年以上,取得中级服务师认证一年以上,企业文化、安全知识、场馆服务理论知识考试成绩85分以上,场馆服务专业技能较熟练,技能实操考试成绩85分以上,月度绩效考核平均分85分以上,年度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含派出)50学时以上,担任领班或初级服务师以上内部培训讲师,整理服务案例10个以上,无客户投诉、无违章违纪行为,安全意识强,无因自身原因导致的不安全事故。

4.特级服务师认证标准: 本科以上学历,入职四年以上,取得高级服务师认证一年以上,企业文化、安全知识、场馆服务理论知识考试成绩90分以上,月度绩效考核平均分90分以上,场馆服务专业技能较熟练,技能实操考试成绩90分以上,年度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含派出)60学时以上,本年度担任经理助理或中级服务师以上内部培训讲师,整理服务案例15个以上,无客户投诉、无违章违纪行为,安全意识强,无因自身原因导致的不安全事故。

三、场馆服务师认证办法

设置好现场服务岗位的任职资格标准后,就进入到最关键的环节――认证。

(一)设立评定认证机构

第一,设立场馆服务师任职资格认证考评委员会,评委由公司领导、参评人所在部门负责人、外聘专家等组成。

第二,场馆服务师岗位技能等级资格认证工作由公司人力资源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配合落实。

第三,通过场馆服务师技能考核人员,由公司总经理签发相应等级场馆服务师等级资格证书。

(二)认证时间

每年三月份进行一次考核认证,每期考评的具体时间由人力资源部另行公布。

(三)认证步骤

第一,个人申请或部门推荐,提交相关的申请资料,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队基本提交进行审核,提交考评委员会认证。

第二,对知识技能与行为能力进行认证。将知识考试的认证成绩作为基本条件,如果员工在笔试中取得相应的成绩,才能进行技能操作考核,再结合行为标准和日常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综合认证。

第三,认证考核委员会委员对任职资格进行评审,最后将认证结果进行公示。

四、场馆服务师任职资格认证的应用

(一)在人才梯队建设中的应用

通过场馆服务师任职资格认证体系的建设优化集团人力资源的配置,打造更为职业化与专业化的现场服务人员队伍,建立企业服务队伍梯队建设,提高集团人才核心竞争力。在招聘新员工或内部竞聘时,可根据所涉及的岗位任职资格进行设计相关结构化面试题,提高招聘质量。

(二)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一方面,场馆服务人员通过场馆服务师认证的牵引可以提升工作绩效,另一方面,绩效考核结果又作为场馆服务师任职资格调整的依据。

在绩效管理中,各级领导和人力资源部门要特别关注任职资格认证体系对绩效改善的作用,结合工作辅导、绩效面谈等方法,引导员工的行为更加规范和职业化,引导员工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和知识点的积累与应用,真正形成加训练有素的职业化行为习惯,最终推动绩效的提升。

(三)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

场馆服务师任职资格认证体系能正确考量、评估场馆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为其专业岗位等级的调整提供依据,加强对服务人员中核心人才的激励。任职资格与薪酬挂钩,它是任职资格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过薪酬激励推动员工的职业化。

(四)在培训发展中的应用

人力资源部每年制定专门的任职资格培训计划,并将其纳入公司整体年度培训计划中。服务人员参与培训的学时以及获得的培训学分由人力资源部备案作为场馆服务师任职资格认证的依据。通过培训达到任职资格评定中必备知识考核的要求,通过任职资格牵引培养员工的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从而提高员工的职业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整理服务案例以及担任内部培训师是中级以上服务师任职资格认证的标准之一,从而充实公司案例学习库和壮大了内部培训师队伍,努力创建学习型组织。

(五)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应用

场馆服务师任职资格认证体系建设能鼓励服务人员努力钻研业务知识,成为场馆服务的行家里手,为场馆服务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

X场馆公司通过建立场馆服务人员专业发展通道,构建场馆服务师认证体系,对参与认证的员工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为服务人员提供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通道,进一步提升场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通过场馆服务师任职资格认证体系的试点建设工作,摸索更为成熟的双通道培养模式,从而在销售、工程技术、行政后勤、人力资源、财务、质检、安保等各岗位建立专业岗位任资资格的认证工作。通过各职类、职种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的导向作用,增强员工主动学习的意识,发扬员工“工匠精神”,创造员工发展的良好氛围,保障公司持续性l展。

(作者单位为厦门会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张延,钟艳.酒店VIP服务与管理[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篇1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72-02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在我国方兴未艾,当前的职业指导人员的基本资质是合乎要求的,甚至是比较优秀的,尤其是大部分职业指导老师都具备某个方面的特长,但综合素质却不尽令人满意,造成职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比较严峻,而原因主要在于职业指导人员的素质结构不全面。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认识问题,深刻了解一个合格的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素质结构。笔者认为,一个合格的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应该按照“双高两广”(高度的责任感、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和广泛的职业认识、广博的知识储备)的要求去进行培养。

一、高度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一切行为最本质、最持久的内在动因。这种责任感应该包括政治上的负责、道德上的承担、态度上的积极,换言之就是一个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服务意识,做到三个“过硬”。

(一)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素质中具有方向性意义的基本素质,这涉及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指导学生成为什么人的问题,是职业指导人员的首要责任感一政治责任感的体现。作为学生职业指导者,如果自身不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迷失了方向,就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和多元社会思潮条件下,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要经受住各种诱惑,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从政治觉悟、行为规范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重视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掌握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后能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事业观。

(二)职业道德素质过硬。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指职业指导人员从事职业指导工作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是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必须以身示范的行为准则和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在充分理解和定位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基础上,应该做到敬业爱岗,全心投入,满怀热忱,以一颗真心和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学生心目中的道德达人。例如在推荐工作时,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向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的真实情况,不隐瞒,不作假,不,不虚报成绩,不提供虚假证明,不做被就业、被入伍等不诚信的行为。

(三)服务意识过硬。随着就业市场不断开放和职业选择自由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经济危机下就业压力与日俱增,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服务职能越来越得到增强。为此,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必须变“学生工作管理者”为“职业指导服务者”,树立心连心的服务意识。

1 用全面优质的服务促进学生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求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理念应该延伸为“以终身学习为宗旨,以职业发展为导向”。而这就要求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为每一位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高效的服务。包括:第一,帮助学生熟悉国家及就业意向城市的就业与创业政策,特别是做好三困生(家庭困难、就业困难、心理困难)的帮扶工作;第二,了解学生所学专业与相关行业的人才分布与需求情况;第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让学生了解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第四,指导学生学习关于职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制定切实可行而又能随机应变的职业生涯规划等。

2 多举措开辟门路服务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论是就业市场,还是整个职场,都充满着竞争。首先,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要教育学生改变过去那种等、靠、要的行为习惯,既不能坐等用人单位“上门”招聘,也不要坐等学校和政府介绍或者安排工作,而是主动放眼整个就业市场,通过报纸、网络、电视、海报、人才市场和校园招聘会等,主动向社会出击,去“找工作”;其次,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也可以利用当前如火如荼的校企合作机会,走出去和各级各类用人单位建立就业基地,引进广大的用人单位进学校,进教室,开展各类或大或小的招聘会;再次,突出特色,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宣传力度,提高学校或者特色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后,邀请社会上的专业人士进学校,举办各种职业或者就业指导讲座,帮助学生提高就业技能和职业生涯规划水平。

二、高水平的专业能力

(一)专业的调查研究能力。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技术针对性很强的工作,因此,为了有效地为学生提供职场信息、进行职业指导,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必须具有敏锐的职场场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即深入职场开展调查研究并对职业发展进行准确预测的能力。同时,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还要具备针对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需求的各自特征,分析研究学生职业适应性研究的能力。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要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这也需要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要不断转变旧观念,学习新的调查方法,开拓新的研究思路,确保职业指导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科学合理,从而提高职业指导的有效性。

(二)独到的信息处理能力。大学生得到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信息和用人单位取得毕业生的求职应聘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都是通过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或者就业办,处)所的信息,学生就业后的工作变动和职业发展变化的信息,也通过各种途径汇集到就业指导中心(或者就业办/处),因此,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拥有得天独厚的信息量,如何处理这些信息,用以丰富职业指导,这就考验着我们职业指导人员的信息处理能力。高校扩招使这几年毕业生的数量大大增加,有关规定要求的近三年就业信息量就更大了,再加上作为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还应开展的长期跟踪获得的职业信息,这就相应增大了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信息收集和整理的难度,对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要准确把握信息处理的步骤,掌握信息收集、整理、分解、开发等技能。

(三)“双师型”的职业指导能力。当前的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原来的工作角色大多是学校事务性工作的行政人员,这些人员大都工作经历比较简单,工作时间比较短,工作内容主要是管理毕业生就业资料、为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进人才市搞好服务。而对于指导、教育等大都停留在宣传政策、分析形势、思想教育等初级层次。为此,应该通过培训和引进等手段,打造双师素质或者双师型的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其中前者通过引进具有丰富职场经验的成功人士担任职业指导教师来解决,后者通过组建既有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人员又有丰富职场经验的人员的教师队伍的方式来解决,从而实现向“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指导、就业心理调试、人才测评、个性化咨询”等专业化、全程化的指导教育转变。特别是高职高专学校,毕业生具有就业职业性强、时间性强、就业矛盾大等特点,职业指导要让学生调整求职心理、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客观测评自身各项就业指标等,职业指导人员非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不可。

三、广泛的职业认知

目前在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很多是过去在学生工作部门从事管理和服务的行政人员或兼职教师,也有辅导员兼任,这样很难保证其专业背景和从事咨询指导工作的能力。他们由于自身原来的专业背景和社会经验不足等问题,对就业指导特别是职业指导专家化的工作要求还比较陌生,对社会人才需求形势、学校人才培养以及学生职业规划或职业素质养成大都缺乏对应的专业知识。特别是部分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年龄偏低,工作年限较短,工作经验不足,这些都导致职业认知严重不足,很难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棘手问题给予及时必要的解决。根据笔者近几年的职业指导实践,深感一个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既要熟悉自己原有专业相关行业的职业状况,还要对社会一般的几个大的行业都要有所了解,而对自己指导的相关专业的职业状况尽量做到了如指掌更是责无旁贷,为了培养广泛的职业认知,笔者认为有三个途径:

第一,借用外脑。聘请政府人事与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成功校友等校外人士作为学校职业指导师资的有益补充,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历,让学生了解社会就业形势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行业发展特点。这是最简单易行的一种途径,但缺点是对外依赖性强,不利于自身素质的快速提高。

第二,亲身学习。利用当前校企合作办学的机制体制,选派职业指导人员深入企业和人才交流中心学习工作,而以后者为佳,时间最好在一年以上,这样有利于指导人员扎实地丰富专职职业指导人员的实践经验和职业认知。这是最具切身感受和震撼深度的一种途径,但缺点是接触面受限,难免出现偏差。

第三,深入调研。此举需要高校职业指导人员深入职场一线,通过各种调查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向有丰富职场经验的各类人员虚心请教,获取一手或二手的职业资料,然后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总结出具有典型性和广泛适应性的职业知识。这是最有效的获取职业认知的途径,关键在于要努力消化,争取达到第二种途径的深度。

四、广博的知识储备

(一)掌握准确到位的政策知识。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要能清晰地把握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和人事劳动法律知识,具体来说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保险法等,以及每年国家和地方的工商、税务、银行等有关部门出台的促进就业和创业的优惠政策。还要掌握就业指导理论的内容,熟悉择业生涯规划、择业技巧、个性心理辅导和咨询等方面的知识。

职场知识心得体会篇12

一、概述

近年来,知识转移越来越受到重视。自1977年Teece提出知识转移的思想以来,知识转移逐渐成为知识管理的焦点。组织内知识有效转移极大地影响高职院校的竞争力表现。Nonaka将知识类型间的转化和层次间的转移同时纳入知识转移过程,引入了知识场(Ba)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分享、创造及运用知识的动态的共有情境,它为知识转移提供了一个具有抽象意义的具体平台即知识转移情境,它分为源发场、系统场、对话场和演练场四种类型。知识转移过程离不开知识转移情境的支撑。因此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知识转移研究应当将知识转移情境结合专业建设进行分析。本文基于校企合作,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四种知识转移情境进行讨论。

二、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转移情境

(一)物流管理专业源发场

源发场是个人分享感觉、情感和经验和心智模式的场所。在这种知识场中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互动共享隐性知识,因此它主要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知识转移的社会化模式相适应。源发场不是过多地设计出来的,而是在物流企业环境中由实践参与的内容和过程所界定的。因此,学习机会更多的是经由工作实践而不是非对称的师生关系被赋予结构的。相应地,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是通过与物流工作实践中的其他参与者的相互关系来学习。高职院校与企业签署校外实习协议,提供更多的预工作机会和企业能工巧匠指导机会。长时间的校外实习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在企业工作实践中学习的机会,也为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和职业能力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这一源发场,教师不但了解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及所需的职业能力,而且通过岗位锻炼提高了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职业岗位实践的经验积累,一方面促进了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为老师实施“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等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物流管理专业系统场

系统场与源发场相比更像一个虚拟世界。这种知识场主要提供将已有的显性知识进行组合的情境,从而使新的系统化知识得以广泛的传播,因此它主要与知识转移的组合化模式相适应。系统场是物流管理专业设计出来的,它往往存在于学校环境中,因此不具备具体真实的工作环境。有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的内容、地点、时间、节奏以及相关的社会交往和制度背景,都可以通过“教”的设计得到系统的规划和控制。

(三)物流管理专业对话场

对话场主要是提供知识外在化的情境。在这种知识场中,隐性知识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分享并使之显性化,而后通过虚拟媒体贮存起来。这意味着对话场不再局限于一个组织内部,它可以跨越学校与企业的组织边界,把具有不同的知识活动系统结构的企业和学校聚到一起,提供一个合作学习的机会。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亮点就在于其构建的对话场极大地促进了知识转移的外在化过程,进而推动了整个知识转移的进程。

1.物流协会或商会。借助物流协会或商会平台,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将学院、物流企业、协会和政府主管部门四方资源融为一体,本着互利共赢原则合作制定了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系列的物流标准。标准的制定一方面在行业、企业推广应用,可以产生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依据标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在物流协会这一开放性的校企合作平台上,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做到产、学、研三位一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此外,物流协会和物流技术委员会的成立使物流专业建设中兼职教师选择、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专业教师选择研修企业、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专家的聘请、教师到企业收集教学资源、师生到企业开展项目操作等均获得一定的便利和更大的空间。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通过行使物流协会职能为物流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开发和校企合作提供了充足的校内外资源;通过行使物流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职能,扩大专业建设资源整合的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的质量。政府与学校、协会或商会合作,推动举办物流展览会、研讨会,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2.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主体的对话场是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知识转移的发动机。校方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职能包括:根据本地区物流职业岗位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规格要求,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及其岗位(群)所需的能力和知识;审定专业建设方案、核心课程标准和实训实习标准;审定本专业知识和技能考试、考核的标准及方法;指导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协助组建校外实训基地,逐步实现专业建设与“产、学、研”相结合;协助组织安排所需的部分实训指导教师;研究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指导、推荐毕业生就业。

为指导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工作,物流管理专业整合来自

各领域的各优势专家资源成立物流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并参与专业建设的全面工作。其中既有来自学校的专家,又有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此外为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工作,还应成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核心团队。核心团队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组成,是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和实施、实践的主干力量。 (四)物流管理专业的演练场

演练场主要是提供内在化的情境。这种知识场通过实干训练或积极的摸索参与来进行不断的学习和自我完善,它可以分为校内演练场和校外演练场。在学校演练场中,学习者介入的实践是从真实工作中抽象出来的学校任务。而在企业演练场中,学习者变成企业中的一个成员。因此演练场不再局限于学校内部,它跨越了学校和企业的组织边界。物流管理专业利用物流协会或商会提供的产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训基地,加强实训教学条件的内涵建设,保证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多类型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1.校内演练场。物流管理专业校内演练场的搭建可以通过校企共建的方式来完成:由院校提供场地(土地、建筑、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及管理人员、管理机构),企业提供设备、实训师资、生产任务、技术标准、原材料等,这样院校减少了设备、师资的投入和原材料的消耗及真实生产实训环境的其他建设投入,企业减少了征地、基本建设、配套设施的投入,获得低成本的劳动力和技术研发的合作伙伴,缩短了项目从投资到投产的周期,是一种生产要素和职业教育要素优势互补、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原则的具体实现和直接应用。

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物流管理专业配套引进100万元社会资金,共同投资200万元,建成物流管理软件中心,实现物流业务流程训练、物流应用技术培训及物流职业岗位技能培训功能。引进青岛好利佳储运有限公司的业务和设备,合作建立了生产型的物流技术实训基地,与青岛华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合作建立货运实训基地。在基地内可以完成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物流设备操作、制单、揽货等物流各工作节点的生产实境训练。按照市场需求运营,完成真实工作任务。

2.校外演练场。校外演练场是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合作,学校起主导作用,企业起关键作用。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企业与校方的合作往往以有利于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为原则,因此校外实习基地运行中,学生和企业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双向选择,找准对方。其整个运作过程包括学生培训、寻找企业、安排工作岗位、指导监督、成绩评定等环节。

利用教学基地的条件,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受技能训练。除了学校组织的正常实习外,学生还可以利用假期到物流企业去“打工”,作为走向社会前的中试。通过打“暑期工”,不但增强了物流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企业“打工”期间,学生所做的一切是按照物流企业员工的要求来对待,经过这样的训练后,无论是找工作还是在工作中,给他们积累了许多经验,工作起来往往容易打开局面。这些都说明校外演练场起到了在物流人才培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物流科研项目方面,校外演练场不但在科研上提供非常方便的条件,而且给科研结果进行实际的检验和评价,使校外演练场成为学校名副其实的物流项目开发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五)校企合作战略伙伴关系:既是对话场又是演练场

建立校企合作“战略伙伴关系”是校企合作关系的深层次发展,校企“战略伙伴关系”是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共事中的同兴衰、共成败的命运共同体,共同负责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终达到质量和效益的双赢。它是一种校企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无缝隙的结合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