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运动会竞赛规程合集12篇

时间:2022-10-08 06:45:24

田径运动会竞赛规程

田径运动会竞赛规程篇1

中图分类号:G80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2-0086-04

高校田径运动会是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有力杠杆,是高校体育工作每年的重头戏和常规节目。近年来,高校田径运动会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有些做了尝试,有些正在酝酿,从检索到的相关文献中,有些学者呼吁取消田径运动会,建议将其改为学校体育节。笔者认为:田径运动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按照历年来教育部相关文件的精神,取消田径运动会不妥,但原有的照搬竞技化的田径运动会模式已难以承载新时期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也难以与高校体育的时代特征相吻合,必须进行改革,而改革的起点便是竞赛规程的改革。为此,如何制定与当代大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需求相匹配的、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有效推进学校群体工作广泛开展的新竞赛规程,便成为高校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课题。

1、解决高校田径运动会现存问题的思路

1,1 淡化锦标,重在参与

半个世纪以来,体育系统内“竞技第一,金牌第一”的专业竞技体育思想已渗透到学校体育之中,人们习惯了用竞技体育运动会的操作模式运作学校田径运动会,也很自然地沿袭了“锦标第一”的目标定位。而学校体育竞赛不同于奥运会、全运会、各单项锦标赛等专业赛事,虽然都有争优夺标的属性,但不同的是竞技运动员争金夺银承载着选拔、输送运动人才为地方和国家争光的使命,运动员夺标的背后是地区和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上的较量,所以,规程的制定重在为运动员创造超越自身极限能力的环境,为运动员提供充分发挥其竞技水平的机会;而学校田径运动会是对各院系群体活动开展情况的一次综合检阅,是激励学生加强身体锻炼,推动“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的重要活动。所以,规则的制定应重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给学生打造一个快乐、健康、向上的体育盛会。当然,高校田径运动会不能不要竞技,如果体育离开竞技,它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将目标定位为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检验运动锻炼成效的机会。

把握全局,在保障高水平运动员充分发挥运动水平的同时应兼顾普通学生的参与能力和参与热情。在运动会有限的时间里,必须既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性别、不同爱好的学生的需求,又要根据径赛、田赛不同项目的特点、裁判员人数、场地器材等情况,科学、合理地统筹项目设置,因而,适当减少单人项目、耗时项目、技术含量高而平时难于得到专业指导和训练的项目,如取消男子110m栏、3000m跑、10000m跑、三级跳远、撑杆跳高、铁饼;取消女子100 m栏、200m跑、5000m跑、三级跳远、标枪等项目;增设具有跑、跳、投性质的,运动负荷和技术难度相对适中的集体项目和男女混合项目,如30人×60 m男女混合迎面接力、10人×200m负重(10 kg沙衣)男女混合接力、4×100 m跳绳接力、10人×30 m袋鼠跳混合迎面接力、5人×30m速跑掷准、8人×50m屈臂相交持球跑等。

1.2 项目设置专业化转变为大众化

目前,不少高校田径运动会与全运会的设项大同小异,一般包括跑、跳、投、跨栏等十几个小项,场地设施、比赛规则都采用国际田联规定的统一规则,缺少拓展新的运动竞赛项目,使得有些技术性强、难度较大的竞赛项目经常造成学生受伤或参赛学生寥寥无几,运动会成为少数体育特招生的表演赛,影响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学田径运动会项目设置要传承国际田径运动会的专业化模式固然重要,但必须根据学校体育的实际情况。目前在众多大学中,由于普修体育课人数因扩招而骤增,使得场地、器材、设备不足,一些难度较高、安全隐患较大的如跳高、跨栏、铁饼、标枪等项目不得不从田径课程中删除,许多大学生平时几乎没有跨过正规的栏架,不知道栏架的高度。竞赛项目专业化设置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严重脱节和与课外活动练习内容不符的局面导致了学生对运动会的淡漠和恐惧。

当今社会,“快乐体育”已成为人们消除疲劳、放松心情、健身交友的重要手段和生活方式。大学生乐于在有组织的“快乐体育”中感受乐趣,尝试成败”。为此,设计一些具有田径属性的跑、跳、投趣味项目,不但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还能提高比赛的观赏性。如8人(13女5男1×15m仰撑“四脚走”接力:在田径场中心位置,设计边长15 m的正方形场地,要求运动员在仰撑状态下,手脚并用前行,此项活动既锻炼腰腹力量,又锻炼身体的协调性,还为比赛增添了“爬行动物”进田径场的风趣;又如8人×50m屈臂相交抱球跑:要求8人彼此之间通过屈臂相交连成一体,双手抱球在胸前成一排同时跑动50 m,跑动中不能掉球,彼此之间的屈臂连接不能断开,否则犯规,此项目既要加强集体配合,又要防止抱球掉落,增加了跑动的情趣,也增添了观众的乐趣。

学生是最乐意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他们希望锻炼身体的方法多种多样,也希望比赛的形式多样性,单纯的跑跳投项目难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为此,将田赛、径赛项目混合嫁接,组成复合型项目,让学生感觉新颖独特,产生尝试和体验的欲望,诱导学生走向田径场,投入训练中。如5人×30m速跑掷准:先抱实心球跑动30 m,进入投掷圈后,做一次性投掷(动作自选),将前面10m(男生)、7 m(女生)处的立砖击倒,记时从起跑至球落地,排名按击倒立砖多、速度快者列前。此项目既要求跑速快,又要求投掷准,没有经过训练是很难把握准确率的,所以,学生们必须加紧赛前训练;又如lO人(4女6男)×100m跨、钻栏迎面接力:每100m途中设6栏(正、反),栏的高度设为标准栏架的最低档(保证人人能跨过,但钻栏必须低重心),运动员手持软式橡胶球(接力用),先跨一栏再钻一栏,跑完100 m全程交接球。此项目既要跑,又要跳,还要钻,增强了身体的灵活性,提高了身体锻炼的全面性,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才能控制好全程的节奏,缩短接力时间,力争比赛取胜。

另外,长期以来,运动会的裁判主要由体育教师担任,宣传、安保和后勤工作也由教职员工承担,除参赛选手和一些学生干部与运动会密切相关外,其余学生因严厉的考勤制度而不得不在看台上当啦啦队,运动会越来越脱离大众群体。因此,应招募大量学生志愿者,对他们进行赛前培训,在教师的主导下,担当起运动会的各项工作,参与到运动会中来,成为运动会的主人。

1.3 激励机制的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

运动会奖励竞赛优胜者无可厚非,但完全按奥运会模式只奖励单项前8名和团体总分前8名以及一些破纪录者,未免过于“锦标”化。前8名计分法导致学校运动会出现两种消极现象,一种是在比赛过程中,当感知自己已无望闯入前8名时,运动员就会减低拼劲;另一种是在报名时,有些院系和学生经过调查、比较,得知其实力无法与强手比拼时,对有些项目就不报名,甚至报了名后再弃权。运动会对大多数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小,除年年得奖的院系外,其他院系的热情始终难以调动。因此,改革计分方法、扩大奖励面尤为重要。

合理的计分方式能有效激励个体进发出为团队争光的激情。运动会团体总分的设立一是为了增强人们的团队精神,二是便于组织和管理。如何能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肩负为所在团队争光的责任,让每一个团队都能通过有效的运作提高整体实力,可尝试的办法就是变更参赛计分法,在限制每人参赛项目数的前提下,如每单项每单位限报2人,每人限报2项,集体项目每单位限报1组,每人所报单项加集体项目不能超过4项等,将团体总分常规的9、7、6、5、4、3、2、1计分法变更为第1名51分、第2名49分、第3名48分……依次递减至最后1名都能得到相应的分数,且集体项目分数翻倍,体育特长生分数另计。此番改革,赋予了每一位参赛者为集体争先的使命,即使是最后几名选手也会全力拼搏多拿分。

除奖励获奖运动员外,还应奖励运动会的工作人员,奖励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为运动会做出的贡献。

2、新规程的组织与实施

新规程更新后,由于变动很大,各参赛单位、参赛人员需在理解的基础上有组织实施。

1)广而告之,多渠道宣传规程。

新规程出台后,要尽早下发,给各学院充分的准备时间。最直接的办法当属召开全校体育工作会议,指定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和体育部长参加,向与会者认真解析新规程,让他们深刻理会规程更新的意图、更新的内容以及更新后的操作方式,使他们在执行过程中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站、官方网站和学生网络论坛以及平面媒体的作用,宣传新规程和新项目的运作方法、比赛规则等,让同学们广泛了解,尽快进行赛前训练,并且开通校运会电话咨询专线服务,选派精通新规程和各项比赛事宜的志愿者负责答疑,尽量避免在比赛时出现因对新规程或规则的理解有误而违规被判罚的现象。

2)培养骨干,传授新项目练习技巧。

新规程中增设了许多集体配合项目、趣味项目和复合型项目。新规程发放后,各个院系都将组织报名和进行赛前训练,而训练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运动成绩的优劣,为此,开设新项目学生教练员培训班,由各院系选派一些组织能力强、运动训练水平高的学生学习新项目的技术要领、练习方法、训练技巧及组织形式,使他们成为各院系运动训练的骨干,组织和带领同学们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

3)加强培训,扩充裁判队伍。

规程更新后,运动会项目多、参加人数多,裁判员需要量也增大。解决裁判员不足的措施是启用大量学生当裁判。这样做,一是吸引更多的学生关心、参与运动会;二是给众多的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机会。具体做法是举办裁判员培训班,招募有执裁兴趣的学生参加裁判培训,考核合格后,发给结业证书,受聘参与校运会裁判工作。赛前,各项目主管教师还要对分工明确后的学生裁判再进行岗位技能强化训练,保证其执裁工作的公正、准确、高效。在运动会中,裁判表现情况由各裁判长给出评价,对于责任心强、工作踏实、执裁准确的学生,由校体育竞赛委员会颁发国家三级裁判证书。

4)调配场地器材,确保群体锻炼。

伴随新项目的设计开发,配套器材的研制和改良便不可或缺。比如上文提到的袋鼠跳混合迎面接力中用到的布袋、负重跑中的10kg沙衣、实心球、接力软球等器材以及比赛时的一些特定场地,都需预先准备,且准备的数量不能只考虑运动会比赛当日使用,而要尽可能满足广大学生群体活动所需。所以,在项目设计时,一定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既要考虑项目的健身价值、比赛效果,又要考虑场地器材的经济、简易。显然,新项目的出台,无论学生们出于新鲜感进行自觉锻炼,还是有组织的行为,都会增加群体锻炼的人数。

5)集多方力量,协调运动会运作。

传统校运会的举办,各个学校基本上都有一套固定的组织体系,从学校发文到宣传报导,从院系动员到组织报名,从赛场布置到后勤保障,从开幕表演到成绩汇总,方方面面汇集了学校各部门的力量。新规程的实施同样需要学校各方面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通力合作。

3、新规程的实施效果

厦门大学第43届田径运动会是按照新规程方案运行的,运动会结束后,体育部收集了反馈意见,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参与人数大幅飙升。

运动会在两个校区分3个组别(即一、二年级组,三、四年级组和研究生组)分别进行2天和3天比赛。参赛运动员由以往的700多人猛增到8600多人,仅10个集体项目的设立就增加运动员7800人。学生裁判员、志愿者、啦啦队和后勤服务以及观众人数均增长了2倍。

2)赛场气氛异常热烈。

由于规程中增设了不少集体、趣味项目,使得比赛别开生面、轻松愉晚,参赛选手不再感觉枯燥无味;啦啦队的呐喊助威与选手们的奋力拼搏融为一体。

3)团队意识明显增强。

现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有着强烈的表现欲,他们的个性张扬在一定程度上都希望得到群体的认可,他们渴望有机会成为团队的一员,为团队争光,同时体现自身的价值。高校运动会采用“人人计分”的方法,迎合了学生的这一需求,使各院系组织报名工作异常顺利,20个学院全部报满所有运动会项目,且在运动会中无一弃权,所有学生赛完全程,并竭尽全力为院系争分,这是运动会前所未有的。个个都乐意为所在班级、院系尽一份力量,尤其是集体项目,许多院系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组成的,更增添了班级团队的凝聚力。无疑,运动会“人人得分,集体翻倍”的计分方法,让各院系的组织报名和平时训练工作产生了向心力,也营造了学生团队意识的氛围。

4)运动情趣逐渐提升。

通过运动会规程的更新,众多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力所能及的比赛,有些从未参加过运动竞赛的“书呆子”从运动会的气息中感受到了挥洒汗水的快乐,也从比赛项目的训练中体验到了运动的情趣。运动会结束后,他们仍意犹未尽,继续保持着喜欢项目的练习。特别是有些集体项目比赛团队,通过一段时间的赛前训练和比赛,增进了彼此间的友情,形成了集体锻炼群。运动会大众化、普适化定位不但使运动会热闹非凡,还成为了培养普通学生运动情趣的上佳载体。许多学生已不再是运动会的旁观者,而成为了运动会的主角,并从此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这恰恰是我们进行运动会改革的目的所在。

田径运动会竞赛规程篇2

关键词 国际田联 竞赛规则 变化特点

一、近十年国际田联田径竞赛规则演变历史

(一)田径竞赛规则

在《体育大辞额典》中对田径运动规则的解释“为进行运动竞赛而制定的统一规范和准则。”这是界定了规则概念的属性,由此解释可以得出,田径运动规则概念的属性是一种规范和准则。

在《运动竞赛学》中田径竞赛规则概述为:为了避免田径运动竞赛中人为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使所有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在条件均等的情况下进行公平的竞赛,对运动竞赛中所采用的技术,和竞赛中所用的器材和行为做出一定的规定和限制。对这一运动竞赛规则的规定分析可以得出,注意对运动竞赛规则的技术部分的规定,田径竞赛规则的作用和目的是为了避免运动竞赛中的人为和客观因素对竞赛公平性的影响。然而,随着运动技术的发展与运动员水平的提高、田径竞赛商业化运作、科学技术的发展、田径竞赛规则自身和安全意识的增强,根据某些现有规则所包含的内容来分析现在的田径竞赛规则的一些规定的概述并不全面。

(二)田径竞赛规则的演变历史

表1 2004-2012年田径竞赛规则修改次数

修改次数 29次 11次 25次 13次 30次

修改时间 2004年 2006年 2008年 2010年 2012年

由表1可以看出田径竞赛规则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到今天,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相对单一到相对全面、由相对粗糙到相对完善的演变过程。田径竞赛规则几十年来一直是在不断的改进与完善之中,两年一小改、四年一大改,每一阶段田径竞赛规则的修改在一定程度上都说明了当时的田径竞赛规则已经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不适应,2012年国际田径竞赛规则修改了30次就说明了现代田径竞赛对竞赛规则的要求越来越精细严谨了,每一次竞赛规则的修改都带来了田径运动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二、十年国际田联田径竞赛规则变化及特点

表2 近十年国际田联竞赛规则变化的特点

变化项目 变化内容 变化特点

竞赛项目

田赛项目 1.除了全能项目之外,任何起跑犯规的运动员都将被将被取消该项目的比赛资格。

2.横杆两端横断面应呈圆和半圆行、质地坚硬和表面光滑。

1.跳远助跑道长度至少应为40米,从起跳线量至助跑道尽头,在助跑和跳跃中采用任何空翻动作都视为犯规。

2.在掷标枪项目中,用两条5厘米宽的白线标出落地区,其内延长线,须通过投掷弧内沿与助跑道标志线内沿的交点并相交于投掷弧的圆心。扇形落地区的角度约为28.96度。 1.增加比赛的观赏性满足商业化运作的需要。

2.对运动运动员运动技术及体育科学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3.比赛的突发性情况增加。

1.增加比赛的观赏性满足商业化运作的需要。

2.安全意识的增强

三、结论

(一)近十年国际田联田径竞赛规则的变化是根据本项运动技战术等方面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而修订的,是田径运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近十年国际田联田径竞赛规则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相对单一到相对全面、由相对粗糙到相对完善的演变过程。

(二)田径竞赛规则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运动员要不断适应田径竞赛规则的变化、田径竞赛商业化运作要协调田径竞赛规则的变化、科学技术在不断引入田径竞赛规则、更加注重运动员的安全。

(三)近五次田径竞赛规则的修改幅度很大,田径竞赛和训练的导向性影响极其深远,更加注重比赛的安全性,使比赛的紧凑性加强和观赏性提高,对运动员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其动作更加准确规范。

(四)可以从田径竞赛规则的变化特征看处,对于准确、稳定和高质量的动作要求越来越高,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熟练的掌握田径竞赛规则的理论基础知识,促使田径运动员不断提高和完善运动技术动作。

(五)从田径竞赛规则的变化来看,田径竞赛规则的变化呈现科学化、人本化、精细化、系统化、国际化以及公平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刘涛.浅谈田径规则演变的趋势[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06.

[2] 董锦绣.现代田径竞赛与规则演变之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学报.2008.05.

田径运动会竞赛规程篇3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人们有更多时间关注体育比赛。但是在我国,田径项目的受关注程度远不能同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项目相比。从赛事组织角度来讲,为了改变田径比赛不受关注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加强赛场展示工作,这对促进田径运动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赛场展示的定义

赛场展示,又称体育展示,是将比赛现场的精华内容,展示给观众和电视机前观众的过程。

二、赛场展示主管

《2006田径竞赛规则(第124条)》最新规定:“赛场展示主管与竞赛主任共同策划赛场展示计划,并尽可能与组织代表和技术代表合作。他将确保展示计划的实施,与竞赛主任和有关代表一起解决发生的问题,他使用通讯系统联系和指挥全组每个成员的工作。”

《2006田径竞赛规则》中提到的“赛场展示主管”是整个赛场展示工作的负责人,既工作指挥中枢,他需要与竞赛主任、组织代表和技术官员等人员的协调配合,制定田径比赛赛场展示计划,控制实施整个比赛过程的展示过程。

目前,在我国各级田径竞赛中,设立“现场指挥”这一职务,他的职责是:在竞赛主任的领导下,协调指挥各项比赛的进程,掌握发奖仪式的进行,控制大屏幕显示和宣告员的宣告。笔者认为,这些工作是未来田径比赛赛场展示过程中的组成部分,赛场展示工作有着更多的内涵、任务和深刻意义。

三、赛场展示团队

根据规则的要求和比赛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硬件和软件条件允许的条件下,田径比赛赛场展示工作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田径比赛赛场展示团队主要包括这些成员:赛场展示主管、赛场展示主管助理、赛场宣告员、赛场主持人、音响师及助理、比赛信息统计员、信息传递员、视频工程师及助理、大屏幕文字控制操作员、摄像师、电视联络员等等。

基层举办田径比赛,提供的条件有限,硬件方面也许只能保证话筒和简单的音响设备。由于人力、财力有限,不可能保证更多的成员设置。为了保证赛场展示工作的开展,至少应设置一名赛场展示主管、一名音响师,宣告与主持工作可以交由两名工作人员完成。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派遣二到三位服务人员或志愿者协助赛场展示团队的各方面工作(工作指令、信息传递、成员联络)。

基层和学校田径比赛(运动会)中,除了运动成绩外,更重要的是参与和互动,因此赛场展示工作的重点应倾向于赛场气氛和观众活动,这样对推动人们积极参加锻炼、增进健康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四、赛场展示工作的意义

1.提高田径比赛的观赏性

田径运动是一种个人性比赛占多数的项目,而且比赛过程多数是重复、单调的。各种体育比赛项目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如何更好地发挥各项体育运动的优势特点,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体育比赛和从事体育运动,这是我们应该长期思考的问题。田径运动和比赛是运动员身体极限的挑战,不但能高度体现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比赛精神,而且有时候比赛过程的千钧一发、比赛现场的扣人心弦的程度,是其它比赛无法达到的境界。所以,让人们了解田径运动的特点是提高田径比赛观赏性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通过赛场展示工作,让人们了解田径运动,提高比赛的观赏性。

2.挖掘潜在观众,促进全民健身发展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专业观众最为稀缺。所谓专业型观众,是指那些能够欣赏高水平竞技比赛,懂得规则,适时鼓掌,同时又能遵守赛场各项要求的观众,这种有素养的观众,不是在赛场上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组织引导下培养出来的。通过加强田径赛场展示工作,对观众进行科学引导,可以完成非专业观众向专业观众的转化,逐步发掘培养潜在观众。这样,专业观众就会逐渐多起来了。

而另外一方面,从田径运动自身来说,不管是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上,参于田径运动的人无处不在。从单纯地以健身为目的的散步、健身走、跑步,到参与其它运动项目前的热身运动,都属于田径运动的基本范畴。这些平时不知不觉中就参与了田径运动的人能走进赛场或者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并在现场主持人和展示手段的引导下通过一些基本的田径运动的常识进行科学锻炼,这样田径运动的群众基础就厚实了很多。

3.宣传主办城市、主办国家,提高知名度

一场田径比赛在一座城市举行,主办城市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与代价,当然举办体育比赛可以给一座城市带来回报,除去体育商业化为城市带来的经济收入以外,更重要的是非物质方面的收益。这就要求赛场展示工作充分发掘一座主办城市和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并通过多种手段展示给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以及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教练员。

如今,不少城市和国家都开始靠体育打造自身的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形象。体育,已经成为许多城市打出的一张“屡试不爽”的名片。通过这张名片,外面的人可以了解一座城市和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甚至是一个民族的精神。

4.为赞助商提供良好的宣传机会

田径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社会发展有着同步的基本节奏,并受经济的制约。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主办者将社会对奥运会的经济投入由非商业性转为商业性为主的机制。田径运动在奥运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一直是商家青睐的对象,他们的产品需要借助田径运动来提高知名度,以树立国际形象,扩大销路。田径比赛则需要商家提供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来源,双方互利互惠。诚然,赞助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赞助比赛,但是他们更需要的是投入后的回报,组者者可以通过赛场的展示工作给商家进行宣传,从而扩大商家的影响力,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当然,这些宣传是有限度的,因为根据国际田联的《规则》规定,比赛场内所有广告都要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并且烟草的广告是绝对不可以出现的。

5.传承赛场文化,建设和谐赛场

在体育竞技过程中,赛场文化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调整有一定的影响,对竞技者的水平发挥亦有影响,对竞技结果也就会产生影响。同时,赛场文化还反映了群众对竞技体育的热情与参与程度,也是社会文明的表现窗口。因此,通过赛场展示工作的纽带作用,可以将运动员和观众联系起来,传承赛场文化,建设和谐赛场。

五、结束语

总之,重视赛场展示工作,可以实现多方面的意义,从而为促进田径运动发展添加砝码。

参考文献:

[1]田径竞赛规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田径竞赛规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唐芳武.高校田径运动会的新趋向――2005华南师大南海校区田径运动会综述[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

[4]张旭光.说出城市的味道――著名体育解说地域风格分析[J].中国体育,2005,(06).

田径运动会竞赛规程篇4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人们有更多时间关注体育比赛。但是在我国,田径项目的受关注程度远不能同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项目相比。从赛事组织角度来讲,为了改变田径比赛不受关注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加强赛场展示工作,这对促进田径运动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赛场展示的定义

赛场展示,又称体育展示,是将比赛现场的精华内容,展示给观众和电视机前观众的过程。

二、赛场展示主管

《2006田径竞赛规则(第124条)》最新规定:“赛场展示主管与竞赛主任共同策划赛场展示计划,并尽可能与组织代表和技术代表合作。他将确保展示计划的实施,与竞赛主任和有关代表一起解决发生的问题,他使用通讯系统联系和指挥全组每个成员的工作。”

《2006田径竞赛规则》中提到的“赛场展示主管”是整个赛场展示工作的负责人,既工作指挥中枢,他需要与竞赛主任、组织代表和技术官员等人员的协调配合,制定田径比赛赛场展示计划,控制实施整个比赛过程的展示过程。

目前,在我国各级田径竞赛中,设立“现场指挥”这一职务,他的职责是:在竞赛主任的领导下,协调指挥各项比赛的进程,掌握发奖仪式的进行,控制大屏幕显示和宣告员的宣告。笔者认为,这些工作是未来田径比赛赛场展示过程中的组成部分,赛场展示工作有着更多的内涵、任务和深刻意义。

三、赛场展示团队

根据规则的要求和比赛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硬件和软件条件允许的条件下,田径比赛赛场展示工作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田径比赛赛场展示团队主要包括这些成员:赛场展示主管、赛场展示主管助理、赛场宣告员、赛场主持人、音响师及助理、比赛信息统计员、信息传递员、视频工程师及助理、大屏幕文字控制操作员、摄像师、电视联络员等等。

基层举办田径比赛,提供的条件有限,硬件方面也许只能保证话筒和简单的音响设备。由于人力、财力有限,不可能保证更多的成员设置。为了保证赛场展示工作的开展,至少应设置一名赛场展示主管、一名音响师,宣告与主持工作可以交由两名工作人员完成。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派遣二到三位服务人员或志愿者协助赛场展示团队的各方面工作(工作指令、信息传递、成员联络)。

基层和学校田径比赛(运动会)中,除了运动成绩外,更重要的是参与和互动,因此赛场展示工作的重点应倾向于赛场气氛和观众活动,这样对推动人们积极参加锻炼、增进健康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四、赛场展示工作的意义

1.提高田径比赛的观赏性

田径运动是一种个人性比赛占多数的项目,而且比赛过程多数是重复、单调的。各种体育比赛项目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如何更好地发挥各项体育运动的优势特点,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体育比赛和从事体育运动,这是我们应该长期思考的问题。田径运动和比赛是运动员身体极限的挑战,不但能高度体现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比赛精神,而且有时候比赛过程的千钧一发、比赛现场的扣人心弦的程度,是其它比赛无法达到的境界。所以,让人们了解田径运动的特点是提高田径比赛观赏性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通过赛场展示工作,让人们了解田径运动,提高比赛的观赏性。

2.挖掘潜在观众,促进全民健身发展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专业观众最为稀缺。所谓专业型观众,是指那些能够欣赏高水平竞技比赛,懂得规则,适时鼓掌,同时又能遵守赛场各项要求的观众,这种有素养的观众,不是在赛场上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组织引导下培养出来的。通过加强田径赛场展示工作,对观众进行科学引导,可以完成非专业观众向专业观众的转化,逐步发掘培养潜在观众。这样,专业观众就会逐渐多起来了。

而另外一方面,从田径运动自身来说,不管是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上,参于田径运动的人无处不在。从单纯地以健身为目的的散步、健身走、跑步,到参与其它运动项目前的热身运动,都属于田径运动的基本范畴。这些平时不知不觉中就参与了田径运动的人能走进赛场或者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并在现场主持人和展示手段的引导下通过一些基本的田径运动的常识进行科学锻炼,这样田径运动的群众基础就厚实了很多。

3.宣传主办城市、主办国家,提高知名度

一场田径比赛在一座城市举行,主办城市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与代价,当然举办体育比赛可以给一座城市带来回报,除去体育商业化为城市带来的经济收入以外,更重要的是非物质方面的收益。这就要求赛场展示工作充分发掘一座主办城市和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并通过多种手段展示给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以及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教练员。

如今,不少城市和国家都开始靠体育打造自身的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形象。体育,已经成为许多城市打出的一张“屡试不爽”的名片。通过这张名片,外面的人可以了解一座城市和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甚至是一个民族的精神。

4.为赞助商提供良好的宣传机会

田径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社会发展有着同步的基本节奏,并受经济的制约。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主办者将社会对奥运会的经济投入由非商业性转为商业性为主的机制。田径运动在奥运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一直是商家青睐的对象,他们的产品需要借助田径运动来提高知名度,以树立国际形象,扩大销路。田径比赛则需要商家提供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来源,双方互利互惠。诚然,赞助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赞助比赛,但是他们更需要的是投入后的回报,组者者可以通过赛场的展示工作给商家进行宣传,从而扩大商家的影响力,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当然,这些宣传是有限度的,因为根据国际田联的《规则》规定,比赛场内所有广告都要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并且烟草的广告是绝对不可以出现的。

5.传承赛场文化,建设和谐赛场

在体育竞技过程中,赛场文化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调整有一定的影响,对竞技者的水平发挥亦有影响,对竞技结果也就会产生影响。同时,赛场文化还反映了群众对竞技体育的热情与参与程度,也是社会文明的表现窗口。因此,通过赛场展示工作的纽带作用,可以将运动员和观众联系起来,传承赛场文化,建设和谐赛场。

五、结束语

总之,重视赛场展示工作,可以实现多方面的意义,从而为促进田径运动发展添加砝码。

参考文献

[1]田径竞赛规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田径竞赛规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唐芳武.高校田径运动会的新趋向——2005华南师大南海校区田径运动会综述[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

田径运动会竞赛规程篇5

中图分类号:G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一、前言

由于田径竞赛项目繁多,专业性强,竞赛时间相对集中,比赛紧张激烈,竞赛的结果又是十分客观、迅速、直接。而田径竞赛的预先计划编排;各项竞赛的组织;规则的执行;胜负的评判;计量仪的操作,成绩汇总、记录和公告等,都离不开裁判的工作,所以,作为田径运动竞赛中的裁判工作,尤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我国的高水平运动会的裁判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促进和发展。而高职院校运动会的裁判却得不到提高。由于高职院校田径运动会的裁判员大多由体育教师或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担任,又受到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不一,场地器材受到很大的影响,对高职院校裁判工作产生一定的局限。

二、高职院校田径竞赛特点

(一)参赛运动员水平低

高职院校运动会针对的就是在校学生,这些参加运动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对健身的意识薄弱,水平较低,在高中和大学期间都是以学习为主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更不用说经过专门系统的训练,甚至有些连规矩及动作都不清楚。因此对比赛的进行和裁判员的判罚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二)各地区经济发展不一,场地器材受影响大

在两广及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因此在场地器材方面为比赛及裁判工作带来了较大的便利。而在西部及内陆地区,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正规的比赛场地,比赛都是在碳渣跑道和土地上进行的,常常比赛中途因为天气原因中断或终止比赛,这样就使本来水平就不高的运动员们丧失了参加比赛的兴趣。

(三)工作方法落后,对规则不熟悉

《田径竞赛规则》(国际田联手册)每两年修改一次,我国必须执行最新规则。目前,有部分裁判员进入日常的工作后,进取心不高。最新《田径竞赛规则》书没有注意学习,知识结构陈旧,更没有及时的了解学习新规则精神,更新的观念,以至在比赛中还沉浸于原有的老规则来执行裁判工作。特别在高职院校运动会中部分裁判员既是裁判者又是教练者,在田赛规则中时限的更改不清楚,出现误导运动员,从而影响运动员成绩的正常发挥,影响裁判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提高高职院校田径运动会裁判工作能力

(一)高校体育专业以培养基本素质为主

要培养学生对裁判工作的正确机动。机动是推动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和内在力量,是引导、促使和保持人的言行指向写实现某种目的愿望和意念。任何一位田径裁判员在执行工作之前,都有一定的动机。这种动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客观事物的影响面发生变化的。也要培养学生提高正确判断疑难问题的能力。田径竞赛场地大,参赛运动员多,竞赛现场的情况错综复杂。因此,裁判员必须排除临场的外来干扰,以保证注意力集中于现场。

(二)各级体委以训练基本技能为主

各级体委要给更多有条件的青年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创造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裁判水平,有计划地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田径裁判队伍。田径协会应定期组织裁判员进行业务学习和技能训练,每次运动会之前要进行学习、培训和考核,考核不达标的不能安排裁判工作,特别是临场裁判。运动会结束后要进行认真总结。

(三)注重学生裁判员的培养

参加学校田径运动会的运动员都是在校学生并且人数众多,在田径运动会期间担任裁判员都是体育教师和学生裁判,体育教师人数有限,要想使比赛顺利有序的进行还需要学生裁判员的大力支持,体育教师在校期间要注重学生裁判的培养,有计划的培训、实践、考核,只有教师裁判员和学生裁判员的业务水平共同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裁判水平才会提高,从而使学校田径运动会顺利进行。

四、高职院校裁判工作发展方向

(一)裁判员分工具体化

田径比赛项目多,项目特征明显,走、跑、跳、投技术上各有特点,比赛方法各不相同,竞赛规律则对各项目的要求也各有特点和侧重,即使同是径赛项目,又有分道跑和不分道跑之分,田赛又分高投和远投;跳跃与投掷等等。这就要求裁判工作不可张冠李戴。在同一个裁判组内,也存在专业性强的特点,这是因为田径裁判工作分工细致的缘故。例如:举旗的、记录的、计时的各有各的任务,各有各的职责所以裁判员的工作责任重大,分工必须明确。责任到人,做到各尽其责。

(二)裁判方法电子化

裁判方法电子化,主要体现为田径竞赛裁判仪器和设备电子化等方面。在高职院校中的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采用一些电子设备来代替原来的工人。例如:在一组100米比赛完成后进入下一组比赛之前可以采用对讲机或者采用门铃声实现终点与起点的联系来代替传统的旗示联络,利用电脑把成绩输机这样能以最快的速度将名次一一排列出来。

(三)成绩评判科学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最新科技成果不断被吸收到田径竞赛裁判方法中来,如对时间或距离的计量,已逐渐从人工计时的秒表和人工丈量的钢尺时代进入到全自动电子计时器和激光测距仪的时代,从而能够更加客观,迅速,精确地评判比赛成绩。

(四)裁判工作程序化

1、比赛项目裁判工作的组织程序化

田径比赛项目程序性强的特点,决定了田径裁判工作的程序组织性。相应地径赛裁判工作的组织程序如下:组织运动员检录――引导运动员入场――组织运动员比赛――组织运动员比赛――计取运动员成绩――判定运动员比赛名次――公布运动员比赛名次――组织运动员领奖――组织运动员退场。

2、比赛裁判方法程序化

如径赛项目是按赛次逐级淘汰,裁判工作中也只能按赛次的先后顺序进行组织比赛与筛选运动员参加决赛。再如,田赛中最后决定名次时和成绩相等决定名次也是严格按规则定的程序,逐条对照比较才能最后定夺。在比赛中对犯规运动员的处理,对抗议申诉处理,也都要严格按规则规定的程序进行。

五、结论

比赛项目多;参加比赛运动员人数多;运动员水平低;竞赛持续时间长;突发事件多;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场地器材受影响大;裁判员水平不一,分工不明确等构成了我国基础田径竞赛的基本特点。因此为了更好的开展高职院校田径竞赛工作,建议如下:

(一)自觉提高政治素质。高职院校裁判员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热爱田径裁判工作,满怀社会使命感和荣誉感,做到严肃认真,秉公执法。

(二)自我提高业务水平。由于高职院校田径裁判员是业余性质的,所以要确实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就必须认真学习有关规则和裁判法,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田径竞赛规则(国际田联手册)每两年修改一次。实际上每次修改部分并不多,所以对规则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应牢牢把握,同时注重自己专长的培养。使自己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的组织、裁判能力,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注重学生裁判的培养。在高职院校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是体育教师的上百倍,所以单单依靠教师裁判是远远不够的,要大量的启用学生裁判员,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培养一批田径裁判员,要定期的培训、实践、考核,有严格的考核制度,考核成绩合格者方能参加学校的裁判工作。

(四)政府重视。要想使高职院校田径运动会顺利有序的召开,需要好的体育器材和体育场馆作为支撑,其次需要大量的电子仪器的帮助,这样才能使裁判工作更加顺利和有序的完成。

参考文献:

[1]程梅玲,朱继华.从裁判素质的要求论田径裁判工作的改革与发展[J].南京: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2).

田径运动会竞赛规程篇6

随着国际间的体育交往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国际性田径比赛将会在我国举行,特别是第29届奥运会将于明年在北京召开。对于广大田径裁判员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裁判员既是竞赛规则的执行者,又是比赛的组织者,公正、准确的裁判工作是各项运动竞赛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外语作为一种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外语交际能力显然是田径裁判员的必备能力之一。在国际比赛中,根据《国际田联手册》的规定,当在解释规则中发生分歧时,应以英文版本的规则为准,这样作为一名裁判员就不应仅仅熟悉中文版的《田径规则》。也应具备阅读英文版《国际田联手册》能理解其规则精神的能力。

1国际间体育交往中田径裁判员具备外语交流能力的必要性

1.1大型田径比赛信息公告,主要使用英文和法文,除必要的注释外,很少使用举办国的文字。另外,竞赛总日程、田赛分组表、竞赛分组表、成绩公告及奖牌统计等都使用英文显示。

1.2大型田径比赛裁判组的裁判员,都不可避免的会用到英语。赛前控制中心的检录主裁判及裁判员。他们的任务是检录及根据规则的要求,检查运动员的服装、鞋、号码、背包等物品是否合格,并按时将运动员带入比赛场地。如果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提出异议,裁判员不可避免的要用英语与运动员交流。

赛后控制中心主裁判及裁判员。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用英语组织好运动员,确保发奖仪式、兴奋剂检查及新闻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

径赛的发令裁判员,经常会碰到外国运动员询问其参赛的组次和道次及有关项目的进展情况:若在比赛中遇到外国运动员犯规进行判罚时,其判罚原因需及时向犯规运动员作出解释,如运动员起跑犯规,应立即告知该运动员犯规原因和剩余的起跑机会。

田赛各组的主裁判及裁判员。在田径比赛项目中,也经常会遇到运动员询问比赛的顺序等情况。此外,裁判员还应在比赛前对比赛的注意事项,特定规程,如跳高项目的横杆升高计划等向运动员说明。

全能裁判长和裁判员。由于全能项目的特殊性,要求裁判员除检录和带运动员到比赛场地外,还要负责运动员各单项比赛之间休息时的管理工作。

所有这些都需要在比赛中配备一定数量的外语裁判员。可见外语对田径裁判员的重要性。

2一名合格的田径裁判员的基本素质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2.1思想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裁判员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过硬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和公正无私的职业道德,其次裁判员要热心裁判工作,牢固树立为运动员服务的思想,为运动员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提供良好的条件,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裁判工作。

2.2理论素质

田径裁判员理论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对田径规则和裁判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因此田径裁判员必须熟练掌握田径竞赛规则和裁判方法,这也是田径裁判员守则中提出的基本要求。要“精通”或“熟练掌握”,就必须认真学习、研究,通过实践总结,提出新的见解。要加强裁判艺术、技巧、方法的研究,以便于把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更有效地运用于田径裁判的实际工作中去。田径竞赛规则伴随着田径运动技术的不断提高而不断修改完善,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裁判员,随着当今田径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应积极努力地加强裁判员的田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以利于裁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2.3业务素质

作为新时代的田径裁判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觉悟同时更要有精湛的业务素质,精通田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具有较高的裁判理论水平;了解田径运动的发展和技术特点,并从实际出发采用可行的裁判方法,能根据规则精神处理比赛中发生的各种问题:认真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随着国际、国内大型田径赛事的增多,先进的仪器设备的广泛使用,对竞赛裁判质量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许多相关科学、新的理论不断渗透到体育领域内,先进的科学技术、仪器设备已普遍应用于田径比赛中,如,全自动电子摄像计时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激光测距仪等,从而加快了竞赛各环节的工作效率,即迅速性、公正性和准确性。因此,田径裁判员必须用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来指导田径裁判上作,积极努力地了解、掌握先进仪器设备的功能和实际操作方法,以适应目前大赛规格的要求。

2.4心理素质

由于田径运动竞赛的复杂性,对裁判工作质量的高标准要求,裁判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作为一名裁判员应对自己所从事的裁判工作具有浓厚的兴趣,自觉、积极地坚持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业务水平,以利于提高裁判上作质量。由于田径裁判员的工作特点,而要求其自身应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样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很好地完成裁判工作任务。田径裁判员的果断性、坚定性是其在裁判上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品质之一,它不在于其外表的严厉与否,而在于处理竞赛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是坚决果断,还是优柔寡断。沉着、自制、耐心、细致和一贯的坚持性,是裁判员心理素质的又一表现形式。因此,在实际的裁判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反常情况,就需要有自制力,沉着、冷静地处理好各类事件。

2.5身体素质

由于田径比赛时间集中,裁判工作节奏快,对工作质量要求高,使得裁判员的身心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同时由于田径比赛常经受着风吹雨淋、烈日曝晒的侵袭,致使田径裁判员体力;id耗较大。所以,身体健康是田径裁判员必备的身体素质。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裁判员,首先要具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体能。这样,才能适应紧张激烈的田径竞赛裁判工作的需要。

3田径英语裁判员的培养途径

3.1在重大国际比赛前举办短期强化训练班,加强外语听、说能力的训练和规则、裁判法的学习,学习裁判员专业术语和国际田径机构的缩写等,帮助外语裁判员提高外语水平和裁判能力。由于外语听、说能力消退较快,平时大多数外语裁判员听、说练习和实践的机会又少,藉此,帮助外语裁判员恢复和加强训练听、说能力,以适应裁判比赛工作的需要。

3.2多给外语水平高的田径裁判员提供执法田径比赛的机会,尤其是大型田径比赛,锻炼培养其裁判实践能力,丰富其临场实践经验,为担负起国际田径大赛的裁判工作做好准备。

3.3增加等级裁判考试中的外语测试份量。目前在我国田径裁判等级考试中外语要求偏低,在部级考试中约占总分的15%。这对提高我国田径裁判整体的英语水平不利。为提高我国田径裁判员尤其是部级田径裁判员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应该在考试中增加英语试题的比重。

田径运动会竞赛规程篇7

随着国际间的体育交往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国际性田径比赛将会在我国举行,特别是第29届奥运会将于明年在北京召开。对于广大田径裁判员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裁判员既是竞赛规则的执行者,又是比赛的组织者,公正、准确的裁判工作是各项运动竞赛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外语作为一种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外语交际能力显然是田径裁判员的必备能力之一。在国际比赛中,根据《国际田联手册》的规定,当在解释规则中发生分歧时,应以英文版本的规则为准,这样作为一名裁判员就不应仅仅熟悉中文版的《田径规则》。也应具备阅读英文版《国际田联手册》能理解其规则精神的能力。

1国际间体育交往中田径裁判员具备外语交流能力的必要性

1.1大型田径比赛信息公告,主要使用英文和法文,除必要的注释外,很少使用举办国的文字。另外,竞赛总日程、田赛分组表、竞赛分组表、成绩公告及奖牌统计等都使用英文显示。

1.2大型田径比赛裁判组的裁判员,都不可避免的会用到英语。赛前控制中心的检录主裁判及裁判员。他们的任务是检录及根据规则的要求,检查运动员的服装、鞋、号码、背包等物品是否合格,并按时将运动员带入比赛场地。如果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提出异议,裁判员不可避免的要用英语与运动员交流。

赛后控制中心主裁判及裁判员。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用英语组织好运动员,确保发奖仪式、兴奋剂检查及新闻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

径赛的发令裁判员,经常会碰到外国运动员询问其参赛的组次和道次及有关项目的进展情况:若在比赛中遇到外国运动员犯规进行判罚时,其判罚原因需及时向犯规运动员作出解释,如运动员起跑犯规,应立即告知该运动员犯规原因和剩余的起跑机会。

田赛各组的主裁判及裁判员。在田径比赛项目中,也经常会遇到运动员询问比赛的顺序等情况。此外,裁判员还应在比赛前对比赛的注意事项,特定规程,如跳高项目的横杆升高计划等向运动员说明。

全能裁判长和裁判员。由于全能项目的特殊性,要求裁判员除检录和带运动员到比赛场地外,还要负责运动员各单项比赛之间休息时的管理工作。

所有这些都需要在比赛中配备一定数量的外语裁判员。可见外语对田径裁判员的重要性。

2一名合格的田径裁判员的基本素质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2.1思想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裁判员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过硬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和公正无私的职业道德,其次裁判员要热心裁判工作,牢固树立为运动员服务的思想,为运动员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提供良好的条件,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裁判工作。

2.2理论素质

田径裁判员理论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对田径规则和裁判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因此田径裁判员必须熟练掌握田径竞赛规则和裁判方法,这也是田径裁判员守则中提出的基本要求。要“精通”或“熟练掌握”,就必须认真学习、研究,通过实践总结,提出新的见解。要加强裁判艺术、技巧、方法的研究,以便于把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更有效地运用于田径裁判的实际工作中去。田径竞赛规则伴随着田径运动技术的不断提高而不断修改完善,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裁判员,随着当今田径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应积极努力地加强裁判员的田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以利于裁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2.3业务素质

作为新时代的田径裁判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觉悟同时更要有精湛的业务素质,精通田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具有较高的裁判理论水平;了解田径运动的发展和技术特点,并从实际出发采用可行的裁判方法,能根据规则精神处理比赛中发生的各种问题:认真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随着国际、国内大型田径赛事的增多,先进的仪器设备的广泛使用,对竞赛裁判质量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许多相关科学、新的理论不断渗透到体育领域内,先进的科学技术、仪器设备已普遍应用于田径比赛中,如,全自动电子摄像计时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激光测距仪等,从而加快了竞赛各环节的工作效率,即迅速性、公正性和准确性。因此,田径裁判员必须用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来指导田径裁判上作,积极努力地了解、掌握先进仪器设备的功能和实际操作方法,以适应目前大赛规格的要求。

2.4心理素质

由于田径运动竞赛的复杂性,对裁判工作质量的高标准要求,裁判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作为一名裁判员应对自己所从事的裁判工作具有浓厚的兴趣,自觉、积极地坚持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业务水平,以利于提高裁判上作质量。由于田径裁判员的工作特点,而要求其自身应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样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很好地完成裁判工作任务。田径裁判员的果断性、坚定性是其在裁判上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品质之一,它不在于其外表的严厉与否,而在于处理竞赛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是坚决果断,还是优柔寡断。沉着、自制、耐心、细致和一贯的坚持性,是裁判员心理素质的又一表现形式。因此,在实际的裁判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反常情况,就需要有自制力,沉着、冷静地处理好各类事件。

2.5身体素质

由于田径比赛时间集中,裁判工作节奏快,对工作质量要求高,使得裁判员的身心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同时由于田径比赛常经受着风吹雨淋、烈日曝晒的侵袭,致使田径裁判员体力;id耗较大。所以,身体健康是田径裁判员必备的身体素质。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裁判员,首先要具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体能。这样,才能适应紧张激烈的田径竞赛裁判工作的需要。

3田径英语裁判员的培养途径

3.1在重大国际比赛前举办短期强化训练班,加强外语听、说能力的训练和规则、裁判法的学习,学习裁判员专业术语和国际田径机构的缩写等,帮助外语裁判员提高外语水平和裁判能力。由于外语听、说能力消退较快,平时大多数外语裁判员听、说练习和实践的机会又少,藉此,帮助外语裁判员恢复和加强训练听、说能力,以适应裁判比赛工作的需要。

3.2多给外语水平高的田径裁判员提供执法田径比赛的机会,尤其是大型田径比赛,锻炼培养其裁判实践能力,丰富其临场实践经验,为担负起国际田径大赛的裁判工作做好准备。

3.3增加等级裁判考试中的外语测试份量。目前在我国田径裁判等级考试中外语要求偏低,在部级考试中约占总分的15%。这对提高我国田径裁判整体的英语水平不利。为提高我国田径裁判员尤其是部级田径裁判员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应该在考试中增加英语试题的比重。

田径运动会竞赛规程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田径运动会 现状。

学校运动会(简称校运会)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群众体育广泛开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热情的重要措施。但近年来传统形式的大学生田径运动会越来越遭到大学生的冷遇,学生参与田径运动会的积极性逐年降低。针对这种情况,各院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具有针对性的改变传统的固有模式,让学校田径运动会成为学生积极参加,乐于参与的运动盛会。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高职院校田径运动会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探索高职院校田径运动会改革发展之路。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依据本文研究的目的和要求,以高职院校田径运动会现状为研究对象,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部分师生作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40余篇,以了解此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并对其进行了充分分析与利用,为本文奠定了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了本研究的“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本次调查通过亲自发放与回收、委托专人发放与回收等方式,共发放问卷492份。问卷回收后及时进行了整理与统计,发放与回收问卷情况(见表1)。

3.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软件对本次调查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借助数据分析等方法对部分统计结果进行重复运算,验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为研究结论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

二、现状与分析

(一)田径运动会筹备的系统性

举办一届田径运动会的周期与其他比赛项目相比时间跨度较大。以我院田径运动会举办为例,从学期初的竞赛规程的制定,到比赛结束后的成绩统计、汇总和公布,大约需要三个月的时间。这就要求承办单位、参赛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在整个周期内要做大量细致、周到的赛前准备工作、赛中实施工作和赛后总结工作。从历届田径运动会开展过程可以看出,筹备工作的系统性对成功的举办一届田径运动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1.田径运动会举行时间的选择性

由于客观原因,我院从2006年开始至今,把原来的秋季田径运动会改为了春季田径运动会,在近九届春季田径运动会举行的过程中,经历了三次阴雨天气,其中一届被迫延期,两届压缩赛程。研究结果表明,举行田径运动会的时间选择要结合多方因素,通盘考虑,慎重制定举行时间。

2.赛前工作的细致性

田径运动会的举行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涉及到学校正常开展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为保证田径运动会的正常开展,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对田径运动会的准备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各参赛单位在赛前的准备工作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比赛的进程和比赛结果。赛事组织单位和参赛单位赛前准备工作的细致性是保障田径运动会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

3.赛中执行的规范性

田径运动会的顺利举行,与比赛期间各单位的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密不可分,有效规范的对整个比赛过程进行合理的控制,是保证田径运动会公平、公正、公开、安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际的比赛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无序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比赛组织应向综合性大型田径比赛学习,尽可能的在组织比赛过程中提高规范性,以保证比赛安全有序的进行。

4.赛后工作的完善性

田径运动会赛后要及时对参赛单位的成绩进行核对、汇总、公示;对获奖运动员及时颁发奖品、荣誉证书;赛后对比赛器材场地进行检查,确保场地器材的安全和完备;针对性的对比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汇总,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所在,及时进行总结,保证田径运动会的完整性,也为下一届田径运动会的顺利召开提供参考,逐步完善田径运动会的组织过程。

(二)学生参与田径运动会的积极性

田径运动会的举行,是各高校每年必办的一项重大活动,体现了高校体育竞技水平,学校领导和相关系部、职能部门都非常重视。但近年来传统形式的大学生田径运动会越来越遭到大学生的冷遇,学生参与田径运动会的积极性逐年降低。这不得不引起广大体育工作者的重视,不能将田径运动会流于形式,而应积极究其原因,找出合理的应对措施,把朝气蓬勃的大学生重新“请”回本属于他们的田径赛场。

1.学生参赛动因多样性

大学生参加田径运动会的动因呈现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参赛的动因是积极的,但也不能忽视少部分学生不积极参赛动因这一现象的存在,应在选拔参赛队员的工作中引起重视。

2.项目设置对学生参赛的局限性

传统田径运动会多年来一直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学校运动会的主要内容与形式,受场地器材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项目设置上局限于跑、跳、投的形式。此外,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出现了体育特长生的身影,田径运动会已然成了他们展示自我的舞台,令普通学生望而却步。研究结果表明,田径运动会的项目设置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学生参赛的积极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3.学生裁判员的参与性

组织一次完整的田径运动会需要大量的裁判工作人员参与,各校仅靠现有的体育老师不足以完成比赛的裁判工作,必须借助学生的参与才能顺利完成田径运动会的比赛任务。研究数据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对参与田径运动会的裁判工作持积极态度,赛事组织部门应以此为契机,扩大田径知识的普及,使更多的学生会比赛,会欣赏比赛,乐意参与田径比赛。

4.赛程设置的技巧性

比赛赛程的设置对学生参与田径运动会的积极性有着很大的影响。我院近九届田径运动会都是安排在周四、周五,其中三次是安排在五一长假之前,这样安排的初衷是积极的,可以让参赛的学生有一个好的休息时间。调查显示,运动会之前是学生请假、旷课的高峰期。运动会赛场上只有运动员、裁判员和少的可怜的观众。出现这种情况和运动会赛程的合理安排有很大的关系,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运动会的积极性,赛事组织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避免此类情况的出现。

5.奖惩实施的实效性

体育运动的口号是公平、公正、公开,体现的是平等竞争,对参加比赛获得名次和坚持完比赛的同学及时进行精神、物质上的奖励。针对田径运动会比赛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竞争应及时发现,不姑息、不包庇,严肃处理。使呈现在广大师生面前的是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运动会,以此提升学生参与田径运动会的热情。

(三)田径运动会与体育节的互补性

校园体育文化的全面、健康建设与发展,仅仅依靠举办田径运动会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与田径运动会形成互补。我院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已充分认识到体育竞赛活动对学生全面教育的重要性,自2006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九届体育节,先后开展了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拔河、踢毽子、趣味运动会等形式多样、学生参与面大的各类体育活动,与田径运动会一起,组成一部内容丰富、喜闻乐见、学生乐意参与的体育“大篷车”,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高职院校田径运动会的召开易受天气、节假日等客观因素影响;赛前宣传、组织、训练工作有待加强;赛中组织存在疏漏,需要提高规范性;赛后成绩公告、场地器材安全检查、赛后小结要及时、细致,保证田径运动会的完整性;学生参赛动因较积极向上,呈现多样性;比赛项目设置存在局限性;学生参与运动会裁判工作积极主动;赛程设置可进一步优化;奖惩实施需制度化,体现实效性;加大其他比赛项目与田径运动会的互补性。

(二)建议

高职院校田径运动会的筹备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尽量克服因天气、节假日等客观因素对运动会、日常教学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赛事组织者应拓宽信息渠道,加强与各参赛单位的联系,如设置专门的联络员、借助现代网络工具创建专门的信息沟通平台,及时将相关信息通知到每个参赛单位,使参赛单位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积极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参照大型田径比赛的组织工作,规范比赛过程,尽量避免影响比赛的不利因素出现;加强赛后成绩的核对与公布,实事求是,不推诿、不拖拉;认真检查场地器材状况,排除安全隐患,保证场地器材的完整性;做好赛后总结,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合理处理,避免争议;加强宣传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参加、参与田径运动会的全过程;比赛项目设置因地制宜,合理设置,努力做到受众面广;加大田径运动知识的普及与提高,吸引更多的学生喜欢田径运动,使学生会比赛、会欣赏比赛;赛程的设置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环节进行优化,避免因运动会的举行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参加比赛获得名次和坚持完比赛的同学及时进行精神、物质上的奖励,让他们体验到因自身努力而带来的成就感、自信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田径运动会比赛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竞争应及时发现,不姑息、不包庇,严肃处理,体现体育运动的平等竞争,树立积极向上的诚信价值观;告别单一的比赛形式,开展以体育节形式的多样性、综合性赛事组合,使田径运动会融入其中,形成互补性的校园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 赵方晔.高校田径运动会改革研究[J].体育教育.2013(76).

田径运动会竞赛规程篇9

一、田径运动会裁判工作特点及能力要求

田径运动项目多,技术复杂,参赛人数多,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多方面协作,裁判工作即分工又合作。作为田径赛场上的执法者,他应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观察判断能力、业务能力和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田径运动的技术动作特点要求裁判员具有精确度很高的时间知觉和准确明晰的空间知觉,通过观测空间的大小,目标方位的距离与高度来辨别激烈运动中运动员的身体各部位的空间位置和移动方向。例如: 检查员对运动员是否在接力区内交接棒的判定;终点裁判员对运动员达到终点线内沿垂直面瞬间的判定; 发令裁判对起跑抢跑的判定等等,都需要裁判员集中注意力,通过观察,迅速准确的做出判定。田径比赛中的裁判工作都是由裁判员独立完成的,就要求裁判员在对运动员的犯规行为做出判罚时要坚决、肯定、果断,只有裁判员熟练掌握竞赛规则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法才能出色的完成整个执法过程。

二、田径裁判员理论知识的培养

田径竞赛规则的内容涉及范围广,而且对运动会中的很多细节也做出了详细的解说,这就为学员全面学习竞赛规则增加了难度,为能使学生较好的掌握它,需要在田径裁判员能力培养的初期我们要系统全面的对学员进行讲解。

(一)组织系统全面的理论教学

虽然田径竞赛规则的内容繁多而且复杂,但是,其内容具有层次感、逻辑感等特点。在学习上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学。按照田径竞赛规则的特点,把课程的内容分为若干个单元分别进行细致的讲解,不仅降低学生学习时的难度,也增加了学习的效率。进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把各个单元的内容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保证知识的系统完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的内容挑选一些测试题目,引导学生之间深入讨论,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思考。

(二)通过典型的案例来辅助理论学习

案例教学是通过组织典型案例的观看、提问、讲解、讨论,达到加深与该典型案例相关的整体事物和现象认识的目的。

运用案例教学时,要求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精心挑选国内外田径赛事中发生的经典案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积极的观看、思考、分析、讨论、提问,主动与师生交流对此判罚的意见。通过形象生动的过程,使得学生深入理解竞赛规则的内涵,又能培养学生根据比赛实际情况,对犯规进行判断和处理能力。

(三)对竞赛规则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突破

对于学员在竞赛规则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些暂时难以理解或对某个知识点感到模糊的问题,在学员的知识体系中形成一个断点,很难连接下面的内容。教师在每个单元中或者每个单元的结束的时候应专门拿出一节课来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

三、在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知识的学习最终的目的是要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得到发挥。在实践活动中会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发生,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裁判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竞赛规则。因此,知识可以指导实践,实践也可以形成知识。

(一)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知识和实践的关系,光有理论知识并不等于就会胜任裁判工作,必须有临场实践经验。指导我们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来配合理论教学。例如组织一些小规模的测试赛、对抗赛等,教师安排学生在比赛中故意犯规,让观摩的学生来判定,最后由教师统一讲解,提高裁判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裁判实践中,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作用的情况下,同时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安排临场裁判时,采用新老搭配,教师带学生,具体裁判工作由学生负责做,老师只是指导、督促、检查工作。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论运用于实践,迅速提高独立裁判工作能力。

(二)组织学员有计划的担任运动会见习裁判员

裁判员实际操作能力受场地、心理、环境、气氛的影响,对于裁判员学习的初期,学员实践经验不足,缺乏对赛场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对犯规的判罚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提高裁判员判罚的准确性,适当的安排学员到级别较低的运动会中担当裁判员,可以减轻应赛事的级别带给学员的压力,妨碍学员大胆的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判罚,也不会因为学员的判罚失误带来严重的后果。在比赛过程中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待比赛结束后,组织学员通过录像回放,查找问题,通过讨论、讲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通过国家裁判员资格认定考试来检验效果

对学生掌握裁判理论和实践能力进行考核评价,一则能检查教学质量,二则能启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动机;同时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掌握裁判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能力。我们每年固定了裁判等级考试的时间。裁判等级考试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能力考试。理论知识考试采用笔试形式。实践能力考试根据学生参加裁判工作的表现进行,考核的内容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表现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建立学生裁判实习档案,每次裁判实习后,都要由所带的主裁判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且记入学生裁判实习档案,以备用于升级考试时作为综合评价资料。同时实践考试还规定申请二级裁判员必须参加7次以上的临场实践,其中一次必须是担任主裁判的职务。申请一级裁判者首先从获得二级裁判人员之中,挑选一部分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然后再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全面考核,合格者授予一级裁判证书。规定通过一级裁判的合格率占该年级学生的10% ~ 15%。

参考文献

[1] 孙庆杰.高等学校田径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2.

田径运动会竞赛规程篇10

中图分类号:G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6-0076-04

Stability of game performance of competitive capacities of

excellent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 in China

ZHANG Yu-qu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chong University,Liaocheng 252059,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performed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level of performance of competitive capacities of the top 8 athletes in track and field finals of the 11th National Game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competitive capacities of the athletes participating in the Games was highly stable: the level of performance was up to 101.09%; the performance of male and female athletes was roughly at the same level, there were totally 70.83% of athletes performing normally or superiorly, and 29.17% of athletes performing abnormally; the level of performance of competitive capacities of the top 3 athlet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thletes ranking 4-8, i.e. the higher the ranking,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performance of competitive capacities; the level of performance of competitive capacities of athletes in different sub groups and events had distinctive group characteristics, the orders of the level of performance are arranged from high to low as follows: stamina group > comprehension group > speed group > quick power group, medium and long range distance group > unusual distance group > all around group > short distance hurdle group > jump group > throw group; the performance of competitive capacities of athletes in the stamina group was the most stable, while the performance of competitive capacities of athletes in the quick power group was the most unstabl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eference between the levels of performance of athletes at different ages, while the game performance of athletes at the best competition development stage (ages 24-30) had a relatively higher stability.

Key words: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competitive capacities;game performance;performance of competitive capacities;stability;track and field athlete

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是构成竞技运动的两大支柱。运动训练是获得竞技能力的过程,运动竞赛是再现竞技能力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没有训练,便无从竞赛;没有竞赛,则无需训练。而运动竞赛不仅被视为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且运动员经过运动训练后获得的竞技能力,只有在运动竞赛持定的环境下通过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才能充分地表现出其价值和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体现出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当今随着运动竞赛日益激烈,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临场发挥和比赛结果更令人关注。纵观世界大赛,一些本来具有雄厚实力的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失常,意外落败。可见,运动员发挥的稳定性问题已成为制约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第11届全运会田径决赛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临场发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田径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临场发挥特征及规律,为该项目运动训练与竞赛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以第11届全运会田径决赛(2009年10月21日~10月26日)的1~8名男、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包括42个单项(不包括男女4×100 m、4×400 m接力)共336名运动员;其中,男子176人,女子160人。通过查询中国田径协会官方网站、国家体育总局网站,收集到参加第11届全运会田径决赛的1~8名男、女运动员年龄、报名成绩、个人最好成绩及比赛成绩。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 for Windows version 12.0 软件在计算机上完成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及multiple comparisons(多重比较)运行程序。

1田径运动员竞技能力总体发挥水平特征

本届全运会田径比赛共有来自36个省、市、自治区、行业体协、代表队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963名(男536名,女427名)运动员参加了46个项目的激烈角逐。有51.82%运动员无缘获得前8名,有81.93%运动员无缘获得奖牌,仅有4.98%的运动员获得金牌。可见,本届全运会田径比赛规模之大,参赛人数之多,竞争激烈程度之强,创历届之最。所以,对于每一位参赛运动员而言,必须稳定地发挥出平时训练已具备的竞技能力水平,才有可能获得优异成绩。

田径运动成绩是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和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3方面因素所决定的[1]。其中,运动员本身及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均取决于他们已获得的竞技能力及临场发挥程度,而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则包括竞赛规则、评定手段及裁判员道德与业务水平。田径运动作为可测量类竞技项目,运动员临场发挥水平基本上属于个人竞技能力的表现,通常较少受对手竞技状态的影响。另外,由于田径竞赛裁判评定手段、场地器材条件的现代化以及规则的日益完善,使其比赛成绩的测量评定更加客观、精确和公正。故田径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竞技能力水平是影响运动成绩最本质的、最直接的原因。为便于定量的分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临场稳定性表现,我们探索性地将竞技能力发挥水平定义为:在比赛中运动员所表现出的最优成绩达到个人报名成绩(赛前个人最好成绩)的百分率。依此分别考量了本届田径比赛各项前8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水平,结果发现其竞技能力总体发挥水平均值达101.09%,其中,男子为100.91%,女子为101.29%,男女发挥水平差异无显著性(t=-0.916,P=0.360),说明男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基本在同一水平,总体上均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进一步研究得知,共有238名运动员属于正常或超常发挥(指竞技能力发挥水平≥100%),占70.83%;有98名运动员属于失常发挥(即竞技能力发挥水平

对男女前3名和4~8名运动员4个组别竞技能力发挥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值显著(F=7.928;P=0.0000.05),而男女前3名运动员发挥水平分别明显优于男女4~8名(P

2不同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发挥水平特征

由于各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等多种因素所构成,各子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而其中必有一种竞技能力起主导作用。依田麦久等[4]的研究,按运动项目所需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为1级分类标准,田径运动项目均隶属于体能类项群;按田径运动项目所需竞技能力的各自表现形式为2级分类标准,又可将其分为速度性、快速力量性、耐力性和综合性4项亚类项群;这4项亚类又可分为短跨、跳跃、投掷、中长距离、超长距离和全能6项亚类分组。这种分类与前苏联马特维耶夫按动作结构分类体系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由研究可知,不同亚类项群及其分组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水平依数值大小排序为:耐力性>综合性>速度性>快速力量性;中长距离>超常距离>全能>短跨>跳跃>投掷。经对不同亚类项群及其分组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水平进行方差分析,显示田径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水平具有鲜明的项群特征,不同亚类项群(F=9.951,P=0.000

对男女各单项1~8名运动员竞技能力发挥水平排序研究可知(见表1),在42个单项中,共有34个单项(男女各17项)前8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发挥水平均值高于100%。其中,排在前7位的单项中,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都集中于耐力性项群的中长距离、超常距离以及全能项目上;而竞技能力发挥水平低于100%的共有8项(男5项,女3项),且无论男或女均集中于投掷和跳跃项目上。这进一步表明本届比赛耐力性项群及全能项目其竞技能力表现出相当高的稳定性,而投掷和跳跃项目运动员临场发挥的稳定性较差,竞技能力发挥水平明显较低。提示如何加强对该类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科学调控,使其最佳竞技状态适时的、最大限度的在关键比赛时段充分得以发挥,是今后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及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与亟待解决的课题。

3不同年龄运动员竞技能力发挥水平特征

前苏联学者1982年曾研究了国际健将级田径运动员的年龄特征,其中男子平均为26.0岁,女子为24.1岁。1995年哈•迪克瓦赫等人对世界前100名田径运动员的年龄结构进行了统计显示,男子平均为26.5岁,女子为25.5岁,揭示了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年龄的一般特征。国内研究者将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年龄阶段划分为最佳竞技建设形成阶段、最佳竞技发展稳定阶段和最佳竞技衰退消失阶段,并提出24~30岁是优秀田径运动员的竞技黄金年龄[5]。依上述竞技年龄3阶段的划分理论,我们将本届田径决赛前8名运动员划分为23岁以下(最佳竞技建设形成阶段)、24~30岁(最佳竞技发展稳定阶段)及31岁以上(最佳竞技衰退消失阶段)3个年龄组别。经对各年龄阶段运动员人数及其比例统计,得知运动员平均年龄为23.78岁,最小为17岁,最大为33岁;最佳竞技建设形成阶段为141人(41.96%),最佳竞技发展稳定阶段为163人(48.51%),最佳竞技衰退消失阶段为32人(9.53%)。并对3个年龄段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水平进行了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龄段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水平差异存在着非常显著性(F=6.711,P=0.001

4结论

1)第11届全运会田径决赛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在总体上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发挥水平达101.09%。男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基本在同一水平,共有70.83%的运动员属于正常或超常发挥,29.17%的运动员属于失常发挥。这与国内关于运动员参加重大比赛竞技能力发挥一般规律的研究结果基本趋于一致。

2)田径男女前3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水平明显优于4~8名,即运动员比赛名次愈好,临场表现愈稳定,其竞技能力发挥水平愈高。

3)田径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水平具有鲜明的项群特征,不同亚类项群及其分组项目运动员其竞技能力的发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亚类项群发挥水平依大小排序为:耐力性>综合性>速度性>快速力量性;亚类分组为:中长距离>超常距离>全能>短跨>跳跃>投掷。属于单一动作结构的周期性项目发挥的稳定性明显优于非周期性和混合性项目。耐力性项群竞技能力的发挥最为稳定,快速力量性项群发挥的稳定性最差。

4)不同年龄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而处于最佳竞技发展稳定阶段(24~30岁)的运动员其竞技水平发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这与竞技年龄3阶段的划分理论相吻合。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 论运动训练计划[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119-120.

[2] 李益群,谢亚龙. 体育博弈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田径运动会竞赛规程篇11

针对新年伊始,中国跳跃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展现出的良好上升势头,杜兆才给出的解读是,在“1516”计划中,除了女子投掷,男女竞走等重点项目需要巩固,防止大起大落之外,在跳高、跳远、三级跳远、撑竿跳高等项目中,我国涌现出了一批身体素质和能力处于上升期的男子选手。2015年北京世锦赛,偌大的鸟巢中如果这些项目没有中国选手的身影将会令人遗憾。因此跳跃项目今后将作为中国田径潜在的突破点加大备战力度,而中国田协也力争将这些颇具“技术含量”的传统优势项目重塑往日的光辉。

杜兆才说,对此中国田协有三大举措:一是专门成立针对跳跃项群的管理团队,集中组织保障。二是其中个别项目将聘请优秀外籍教练来华执教。三是针对跳跃项群的整体发展,于3月15日在福建省体育局训练基地举行全国室内跳跃公开赛。这是中国田径界首次为跳跃项目专门举办全国性比赛。

事实上,将跳跃项群列为专门赛事早已是国际田坛的主流方式。“今年初,我们男子撑竿跳高、跳高的部分选手出国参赛。多站次的比赛以赛代练,以赛促练,边赛边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福建的全国比赛中,我们还将结合训练营,专家讲座授课等形式,将中心的优质教练资源带入基层,与地方形成良性互动。只有这种互动持续下去,才能使我们的基层教练员执教理念国际化、前沿化。”杜兆才表示。

二、实现全运会与世锦赛双赢

杜兆才坦承,由于今年8月的莫斯科田径世锦赛和9月的全运会时间太过接近,因此中心在选派、协调队伍参赛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以前都是世锦赛为全运会让路,今年却是全运会要为世锦赛作铺垫。针对这一特殊情况,经过总局批准,中国田协对全运会赛程作了调整,即全运会竞走和马拉松比赛将脱离全运会主体,比赛时间提前至5月。

“一方面,是因为奥运会上中国竞走一金三铜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各地体育局都充分认可国家队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国家队集训形式以及后勤医疗保障。再就是因为中国田协提出的‘大田径’概念深入人心。今年虽然是全运年,各省竞走队员免不了会有一场高强度的‘内战’,从中心到地方体育局,大家的共同目标还是要一致对外。因此所有队员在国家队保持竞争氛围,也利于每个运动员提升实力,既可以圆满完成全运会任务,也可以在外战中取得好成绩。”杜兆才解释。

往届全运前的冬训,各地方体育局往往更愿意自行组织运动员训练,但去年冬训所有竞走队成员均在北京“高度集中”,这也是破天荒的头一次。“包括场地类项目的运动员以及马拉松队员还是不一样,很多马拉松国家队员在地方队都要兼项5000米和10000米。所以在参赛的问题上,我们还是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协调。力争实现全运会与世锦赛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形成双赢的局面。”杜兆才强调。

三、后备人才规模初现成效

经过几年发展,中国田协打造的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也初具规模。130多个田径单项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12支常设国少队,田径业余训练大联盟,西北六省区参与的高原耐力项目人才开发计划,为国家队提供了源头活水。

杜兆才表示中国田径要想发展壮大,除了选择好重点项目,还要建立科学的后备人才链,根据项目发展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将青少年田径普及以及专项提高紧密结合起来。

杜兆才以竞走为例作了阐释。“竞走国少队以及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已经推出四年了,我们现在还处在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目前田管中心通过与省市共建,将竞走国少队按地域划分成8个组长期集中训练,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在技术的细化上,在训练体系的合理构建上还需要加强。我们力争让中国少年选手能够形成一个规范化、国际化的竞走技术风格。”

为了更好地雕琢青少年选手的技术,田管中心2011年起还专门聘请俄罗斯竞走教练谢米奥洛夫担任国家少年竞走队总教练。田协目前正计划引入轮训方式,让更多的年轻选手能够接受外教的指导。

四、专业与业余赛事合二为一

杜兆才强调,除了竞技属性,田径日益备受关注是因为伴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其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日益凸显。

田径运动会竞赛规程篇12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4-0067-05

我国建国后逐渐形成了以前苏联模式为基础的、超前于国内经济水平发展的体育“举国体制”,并于1952年成立了国家体育委员会。在经济困难时期的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国家体委逐渐建立了以业余体校、运动技术学校、优秀运动队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专业体工队”也逐渐成为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队伍的主要力量而高校竞技体育在我国竞技体育系统中一直不受重视。

国家教委于1987年4月了《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公布了全国在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51所高校名单,并对招生对象、招生方法、教学管理等做了初步规定。从而揭开了我国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的新篇章。

田径项目不仅是“运动之母”,在我国高校中也是开展最早,也是普及率最高的项目,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及相当程度上的代表性。笔者在2005年中国大学生田径协会第四届常委会上对我国25所高校进行了调查,这25所高校包括了教育部直属、省(区、市)属、部委直属等3种类型,其校田径队的招生、训练、竞赛、学习及后勤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受访对象均为学校体育教研部负责人或体育学院领导,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11名。

笔者还利用国家短跑队在美国贝勒(Bavlor)大学训练的机会,对该大学田径队教练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并对著名华裔美籍田径教练,现执教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田径队的李犁博士进行了访问;收集美国高校田径队的情况,与我国的情况进行对比。目的是在对我国高校高水平竞技田径运动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我国高校高水平竞技田径运动的问题及发展。

1 招生情况

从接受调查的高校田径队的招生情况来看,许多学校已摆脱了招收专业队退役队员的路子。在25所高校田径队中队员来自“中学优秀运动员”及“各级体校队员”的比例最高,分别为21所及6所,有2所高校招收“专业队现役队员”,仅有1所高校招收“专业队退役队员”。

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入学时给予相对优惠的录取政策是国内外高校通行的做法,我国教育部对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录取政策也有明确规定。根据对25所高校的调查,仅有2所高校招收优秀田径运动员时没有优惠录取政策。而在“您认为将来高校招收优秀运动员是否仍需有优惠录取政策”调查中有22位高校田径队负责人选择了肯定的答案。

接受调查的25所高校都以二级运动员为基本的录取标准,这也是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基本要求。而清华大学等田径水平较高的院校的田径运动员入学时往往具有一级运动员以上水平,这也保证了田径队“高水平”的状况。

2 经费来源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可以分为训练、竞赛及后勤三部分。其中训练经费又包括了场地、器材、服装(鞋)以及训练津贴等费用,后勤经费则包括了伙食、住宿以及其他方面的费用。

经费不足是许多高校运动队都面临的困境。在接受调查的25所高校中,只有清华大学、扬州大学、黑龙江大学、华东交通大学4所高校的田径队负责人认为田径队的经费“充足”。有19位负责人认为训练经费“缺乏”,认为竞赛及后勤经费缺乏的高校分别为13所及14所,情况也不容乐观。

进一步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这些高校田径队经费最缺乏方面集中在运动员及教练员的训练补贴、比赛经费及相关奖金等方面。高校田径队教练员尚有工资等正常待遇,而大学生运动员所能获得的奖学金、助学金等与专业队员的工资、津贴等收入相比则少很多。

训练、竞赛等经费的缺乏,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高校对田径队的投入有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目前我国高校田径整体水平还不高、竞赛体制还不完善,难以像职业体育那样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

在经费来源情况的调查中,能够吸引到“社会赞助”的高校仅有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东交通大学3所高校。而在“最主要的经费来源”一项调查中,所有高校都选择了“学校下拨”,这充分说明目前我国高校田径队对学校下拨经费的高度依赖性。

由于我国比较特殊的专业体育体制,目前许多高校都在设法与专业队合作,吸引专业体育系统的资金投入高校训练体系。这也是我国“体教结合”特色之一。但在这25所高校中仅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5所高校田径队经费来源中有“与专业队伍合作办队”这一项,显然所占比例还太小。从综合情况来看,学校下拨经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高校田径队经费的最主要来源。

3 学训矛盾

长期以来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主要难题之一。学训矛盾主要体现在学习与训练时间安排上,以及给予大学生运动员学业方面的优惠政策与保证正常的学业要求的矛盾这两个方面。

“训练时间不够”在我国许多高校田径队教练员的眼中一直是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在对25所高校的调查中,每周训练时间在“10―15 h”及“10h以下”的高校各占了10所,能够达到每周训练“15―20 h”以及“20h及以上”的高校只有5所。

“大量的训练时间=高水平的竞技成绩”的观念影响我国竞技体育界由来已久,而专业队所拥有的(甚至是规定性的)大量的训练时间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高校运动队的训练观念。单纯从训练时间来看,我国高校田径队与专业队的确无法相比(许多专业队一周训练时间都在30 h以上)。但高校竞技体育队伍与专业队最大的不同就是运动员必须兼顾学业,甚至以学业为主,单纯地以训练时间来评价高校田径队的训练工作是不合理的,以牺牲学业来提高竞技成绩的做法更不符合高校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当前我国高校田径队教练员及领导应转变观念,在训练效率及训练方法上寻求突破口。

NCAA(全美高校体育协会)将美国各个高校田径队的训练时间严格规定为开学初的6-8周只能每周训练8h,之后可以每周训练20h。美国贝勒大学著名400 m教练哈特的每周训练时间仅为5 d,7-8次课,每次课1.5h。其执教的运动员却获得了7枚奥运会金牌,包揽了1991-2003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400 m冠军,其训练效率之高令人惊叹。以每周6-8次训练

课、每次训练课1.5-2h计算,每周10-16h的训练时间应比较适合目前我国高校田径队的情况。过少的训练时间也难以达到高水平竞技成绩的要求,从这一点来看,我国高校田径队的训练时间目前普遍还是偏少。

从高校运动队学习与训练工作的校内直接管理主体来看,目前大多数高校运动队的训练工作由相关的体育教研部负责,而运动员的学习则与普通大学生一样,由相应的院系及教务处等部门负责。如遇上两个管理主体沟通及协调不力,就容易出现学训矛盾。

在对“田径队员是否享有学习方面的优惠政策”这一问题的调查中,仅有3所高校选择了否定的答案。而对采取了何种优惠政策的调查显示,各个高校有各自不同的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在接受调查的25所高校中,有4所高校同时实行了3种或3种以上的优惠政策,3所高校同时实行了2种学习优惠政策。相比于我国大多数高校采用的考试加分的做法,在大学竞技体育十分发达的美国,绝大多数高校采取的优惠政策仅仅是减免学费、给予奖学金或助学金、优先选择班级等,较少有课程及学分方面的优惠政策。并且NCAA在大学生运动员学业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如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必须是在校的全日制学生,每学期必须修得12个学分,每学期学习成绩必须达到全体学生成绩的平均值,运动员学生的毕业率必须与全校学生的毕业率一致,否则将失去参赛资格等。这反映出当前中美两国高校在看待学习与训练的关系方面,以及大学生运动员身份方面存在观念上的不同。但在专业的选择上相对于普通学生要宽松,许多高校都允许大学生运动员在一些规定的学科专业中自行选择,从了解情况来看,中美大学生运动员也大都选择了相对较轻松的文科类专业。

此外,美国高校由于大多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对大学生学习年限的限制相对宽松,还安排了大量的选修课程,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在这一点上我国高校能做到的还为数不多,特别是在课程选择上,大量的必修课程也使学校及运动员在安排学习时间时受到很大的限制。

4 与专业队的关系

自从我国高校开始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来,与专业队之间的关系一直就很“微妙”。双方之间一直都有合作关系,却又存在许多矛盾。双方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招收专业队现役或退役队员进入高校学习、合作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体育院校为专业队教练员开办培训班等方面;矛盾则主要体现在专业队不愿意完全放手让自己的现役队员去高校,往往希望采取“挂学籍”的形式,使得高校不仅在训练工作上难以插手,在专业队员的学业及其他日常管理方面也常常出现矛盾。“挂学籍”的现象不消除,我国“体教结合”就仍旧难以摆脱“两张皮”的困境。

造成矛盾的制度原因是双方分别属隶于“体育”及“教育”两套系统,在组织、运作及规章制度方面都自成一套。但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源有限,双方在适龄运动员的资源使用上难免出现交叉。目前我国中学竞技体育系统还难以承担起为高校培养高水平田径后备人才的重担,加之目前专业田径队招收队员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使得适龄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绝大多数集中在专业队或系统,许多高校只能招收专业队或体校队员入学。而由于高校的训练条件、教练员资源等原因,绝大多数专业队不愿将运动员的训练工作也交给高校,“挂学籍”的做法也就成了“两全”之策。

美国的大学生运动员都不得接受职业俱乐部的资助,但成绩优秀的运动员能够得到相关赞助商或是美国田径协会的资助。因此美国大学生运动员与职业俱乐部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清楚的,运动员一旦接受俱乐部的资助,就必须离开大学生竞技体育系统,转而进入职业体育。

由于我国比较特殊的专业体育体制还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存在,高校竞技体育短期内还难以成为高水平竞技后备力量的主要来源,专业队也有着与高校合作的需要,因此完全断绝目前这种招收专业队队员进入高校的做法还不太现实,专业体育系统与高校体育系统的合作也将继续存在一段时期。

可喜的是,如今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培养自己的高水平运动员才是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的正确道路。接受调查的25所高校中目前有13所与专业田径队有合作关系,但其中仍保留着“挂学籍”做法的高校仅有5所,从数量上来看要少于“招收专业队员入校学习、训练”及“学校自己培养队员然后注册到专业队,代表专业队比赛”这两类,虽然这个差别并不显著。

近几年,许多高校在培养自己的优秀田径运动员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清华大学的运动员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了2枚田径金牌的优异成绩,其他一些大学也在国内田径赛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真正有能力培养自己的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高校仍然为数不多,所培养出的高水平田径运动员更是凤毛麟角,高校要成为我国田径后备人才库还是任重道远。5竞赛制度

我国高校高水平田径队与专业队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高校对专业田径竞赛体制的依赖上。高水平的训练与高水平的赛事是分不开的,目前我国大学生竞技体育赛事的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了全国大学生篮球及足球联赛尚具备一定的规模及系统性之外,其余项目的赛事非常少。我国高校田径赛事目前最重要的是4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以及每年的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还有各省、市的大学生运动会等,除此之外,其他的赛事非常少。高校所培养的田径运动员要想得到高水平赛事的锻炼,必须参加专业队系统的比赛。因此目前致力于培养自己的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纷纷将自己培养的高水平运动员注册到某省、市,参加国家体育总局田径管理中心以及各省市体育局举办的各种赛事。

竞赛体制对训练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杠杆作用,我国目前的高校田径竞赛制度还难以发挥这一作用。但要使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真正具有生命力,成为大学校园文化以及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形式多样的高校田径竞赛体制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高校田径竞赛系统最缺乏的是校际间区域性、自主性的竞赛交流,而这恰恰是完善高校田径竞赛体制的基础。

美国的高校校际竞赛活动为数众多、形式多样。全美高校体育协会(NCAA)在其出版物《NCAAManuM》(全美高校体育协会手册)中首先明确了协会的基本目标是:保证使校际之间的竞技体育成为整个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使运动员成为学生群体的组成部分,并且在大学生运动员与职业运动员之间划清界线。

高校竞技体育有着自主性强、形式多样、参与性强的优势,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高校数量较多的大城市可以率先开展校际间的竞赛交流,竞赛条件较好的高校应承担起承办校际间田径比赛的任务。“以赛带训”,使高校田径训练工作有新的竞赛目标,从而带动训练及招生工作。

6 教练员水平

高水平的教练员是高水平竞技成绩的重要保证。在对25所高校进行的调查中,有23位负责人认为高

水平教练员“非常重要”,3位负责人认为“比较重要”。而在“高水平教练员的缺乏程度”的调查中,认为“非常缺乏”以及“比较缺乏”的各占了10所及11所。由此看来即使在这些田径水平较好的高校中高水平田径教练员的缺乏情况仍然相当严重。

长期以来实行的专业队体制,将绝大部分高水平的田径教练员都集中到了各层次的专业队伍中,即使从事后备人才训练工作的高水平田径教练员也大都集中在各级体校中。我国目前高校田径教练员大多是体育院校毕业,具有高水平专业训练经历的很少,具有专业执教经历的更为缺乏。这些教练员虽然具备一定的训练理论知识,但缺乏高水平的训练实践是制约我国高校田径教练员水平提高的“瓶颈”。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高水平田径教练员的使用方面加大与专业队的合作,将一些高水平的专业教练员聘请到高校中从事训练工作,是解决我国高校高水平田径教练员缺乏的可行之策。目前一些高校的篮球队已经聘请了国内一些知名教练员任教,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聘请专业队教练执教需要解决人事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发挥政策灵活的优势,实行较为灵活的教练员聘任制。

需要认清的是,目前我国高校田径队的教练还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教练”,因为这些教练员几乎都还兼有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并非专职从事训练工作的教练员。在调查的25所高校中的田径队教练都是一般教师身份,也都承担着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这一点与美国高校有较大区别,美国大学田径教练员绝大多数采用聘任制,并且绝大多数是专职教练员。在对美国贝勒大学田径队教练以及著名美籍华裔大学田径教练李犁的访谈中,他们均表示,高校田径队若要真正达到高水平,聘请高水平的专职教练员是必备条件。

在“您是否认为高校田径教练应为专职教练,不应再承担其他教学任务”的调查中,持肯定态度与否定态度的高校田径队负责人分别占了16位及9位,显示出各位负责人对此问题的态度比较分散。采用专职教练员的形式一方面使教练员们有充分的时间研究训练工作,有利于专业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目前采用灵活的聘用形式使高校可以聘请到优秀的专业队教练员,而不用受聘用高校教师所普遍存在的职称、学历等聘用条件的约束。

对于教练员应为专职还是非专职,笔者认为应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而不应强求一个统一的模式。一些规模较大、田径水平较高、队伍建设目标也定得较高的院校,可以采取从校外聘用高水平的教练,或是将校内的体育教师转变为专职教练员的做法。而大部分高校由于实际条件所限,可能仍然只能采取非专职教练的做法,或是在某些水平较高、重点发展的单个田径项目上采取专职教练员的特殊政策。但从总体上来看,专职教练员这一形式对于提高我国高校竞技田径水平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

后勤保障高校田径队的后勤保障主要包括饮食及住宿,以及其他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条件。虽然高校相对于专业队有着比较宽松的生活环境,但大学生运动员往往需要自行解决食宿等问题,专业队员所不用担心的这些后勤保障问题却往往成为高校运动员面临的实际困难。本次调查针对高校田径运动员的伙食及住宿条件进行了专门的问题设计。

由于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所必须的能量补充,运动员相对于一般大学生在饮食上也有更高的要求。从调查情况来看,提供伙食补贴的高校14所占了一半以上,并且大都是以现金补贴。必须取得一定成绩才享受伙食补贴的有12所。绝大部分高校还难以具备象专业队那样办运动队食堂的条件,大学生运动员们也大都是跟一般大学生一样在学生食堂就餐。而一些与省市专业队有着合作关系的高校由于能得到相应的伙食补贴,在经费上也减轻了负担。

在住宿方面,能够提供住宿补贴的高校为数更少。提供住宿补贴的高校有6所,其住宿补贴的形式,现金补贴的高校1所,办运动队宿舍的5所。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向来在住宿方面管理比较严格。大学生运动员即使领取了住宿补贴,绝大多数也必须在高校学生宿舍住宿。另一方面,虽然集中住宿或是办运动队宿舍有利于对运动员的集中管理,但这种具有典型的专业队特征的生活管理方式却不利于大学生运动员与普通学生的交往,不利于大学生运动员融入正常的高校生活中,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运动员的“特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