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合集12篇

时间:2022-10-23 01:07:22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1

社会网络是一定范围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研究表明,在压力情境下,那些得到来自伴侣、朋友或家中成员较多心理支持或物质支持的人身心更健康。辅导员是教师队伍中的一员,辅导员职业有着广泛的社会性,因此全社会都要关心辅导员的生活和发展。在未来社会中,社会支持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应该是一个系统、一个网络,使辅导员尽可能地获得各种帮助,缓冲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二、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与活动

心理辅导作为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可以及时发现辅导员的心理问题,对辅导员进行积极的干预,防止辅导员的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对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心理辅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开设针对辅导员的个体咨询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资源,指派专门的咨询老师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接受辅导员在心理方面的求助,帮助辅导员化解内心的矛盾和困惑,及时降低由于心理矛盾和困惑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辅导员大部分都比较年轻,年龄也很接近,工作经历和体验相似,相互之间非常容易沟通。朋辈辅导的言语表达方式与被辅导者相近,不会对被辅导者产生专业压迫感,而辅导员之间的说服力与影响力有时甚至超过其他人。因此,采用朋辈辅导可以增强辅导效果。

(三)注重心理辅导艺术

心理辅导工作应从以教导为主转变为以倾听为主,从单向劝说转变为双方共同思考解决问题,从直接帮助辅导员解决问题转变为帮助辅导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首先,要注意倾听,而且要全神贯注地听,用心去听。只有耐心地听,才能理解辅导员,从而安慰和鼓励辅导员,使他们抛开顾虑,在比较宽松和信任的氛围中诉说自己的烦恼。其次,善于倾听,不仅要听,还要参与,有适当的反应。因为有效的反应有利于管理者抓住并利用辅导员提供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线索,引导辅导员明晰思路,从而达到自助目的。心理辅导方法的侧重点在于在听中识别情感,在听中表露情感,在听中做出情感支持与反应。

三、组织开展促进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现在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困苦增多,心理健康面临更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管理者更要注意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丰富辅导员业余文化生活,加强管理者与辅导员的交流、沟通,增强辅导员的集体意识,使辅导员形成对学校的向心力和归属感。业余文化生活主要包括文化娱乐活动与体育娱乐活动。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现代体育运动能有效地磨炼人的意志,发展人的心理素质。只要运用得当,体育就能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辅导员应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同类型心理特点的辅导员可以选择有针对性的体育项目:紧张型的辅导员可以选择类似足球、篮球和排球等集体项目,健身房运动推荐变化速度比较快的街舞等项目,以增强判断力和应激能力,遇事从容不迫;胆怯型的辅导员可以选择游泳、滑冰、拳击、单双杠、跳马等项目,健身房运动推荐肚皮舞、爵士舞等表演性强的舞蹈类项目;孤僻型的辅导员可以选择足球、篮球、排球、接力和拔河等集体项目,健身房运动则推荐多人参与的健美操等多人互动项目,以增强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能力;急躁型的辅导员可以选择棋类、游泳等项目,户外运动推荐太极拳等健身气功、长距离散步等,健身房运动推荐瑜伽、形体芭蕾等,以改变冲动的个性。

四、提升辅导员的心理自助能力

心理自助就是指主体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满足自身的心理需要,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目的是维护心理健康、促进心理素质向积极方向发展。心理自助的内容包括:为了促进自身的心理发展而自我激励,为了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惑而自我调整,为了实现群体的心理素质共同提高而相互教育,为了实现心理互助而辅导员之间相互辅导。马斯洛认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发挥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具体到辅导员心理保健机制,就是要以辅导员为本,想方设法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客体变成主体,实现自我教育、自助教育。

参考文献: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心理负担也逐渐加重。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许多自己特殊的问题,如对大学学习环境与学习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控制问题,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生涯规划问题等等,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迫在眉睫。而相对于专业的心理辅导,朋辈心理学作为当下的一种新兴辅导方式,有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寻求心理帮助的需要,同时也是专业心理资讯的补充,应当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新课题。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含义及其作用

朋辈有“朋友”和“同辈”的双重含义,“朋友”指有过交往并且值得信赖的人,“同辈”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近者。朋辈心理咨询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非专业工作者通过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等手段的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以不同形式带来更有效的效果,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同辈间相互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过程。朋辈心理咨询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由于专业咨询人员缺乏,美国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威兰德发表了她利用受训的高成就学生在咨询团体中帮助低成就学生的研究报告,成为朋辈心理辅导领域的首篇论文。之后,美国、加拿大许多高校、中学都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和实践。其辅导理念为朋辈互助,助人自助,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亲情和友谊性、普遍性、简便有效性和直接干预性。调查表明:在困惑时向同龄朋友诉说是目前大学生继自我调节之后最常见的求助方式。被辅导者在年纪相仿的同学面前不会感到拘束,他们有一定的共同语言,助人者也能设身处地地为被辅导者着想,易取得对方信任。朋辈心理学不同于专业的心理辅导,它是同龄人之间互相开展的心理互助活动,是受过一定训练的同学为他人提供心理帮助、支持和关爱的活动。它改变了只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才开展助人活动的状况,让更多的学生成为高校心理咨询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心理教育的主动性。由于其具有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较快的特点,在心理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朋辈辅导是由受训或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过程,相对专业心理咨询而言,被称为“准心理咨询”或“非专业心理咨询”。

朋辈辅导是社会工作模式在高校心理教育中的运用,推动了高校心理教育的纵深发展,有利于克服高校专业心理咨询不能满足需要的现状,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心理教育的主体作用,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产生原因

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步开展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学术活动的不断增多,世界各国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不断被介绍到内地,给内地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启发和促进。这其中,“朋辈辅导员”概念的引入,港台地区高校对“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和使用等做法和经验,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很多的思考。特别是针对内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迅速、水平参差不齐、专业人员不足、不能满足大学生多方面心理需求的实际状况,如果能将“朋辈辅导员”这一做法引入内地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对于弥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普及心理科学知识、推动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机制和监控系统,无疑会发挥独特的作用并产生良好的效果。

在这个想法的指引下,广大心理教育工作者本着融汇创新、适应本土、为我所用的原则,尝试对已有的资料和相关信息进行理解和加工,并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使用和督导等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当代大学生对情绪的认知情况较少,但随着负面情绪引发各类事件的不断增多,大学生们开始想到寻找各方面的帮助。国内有关研究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遭遇心理困扰,大多最先向朋友倾诉和寻求帮助,极少数人选择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因此,朋辈辅导逐渐受到关注和应用,而成为大学生心理辅导重要的形式之一。

三、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特殊的辅导形式。它既不同于同伴间的互助,也不同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朋辈心理辅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易接纳,影响力较大。

朋辈辅导员与咨询者之间年龄相仿,体验相似,对许多问题都容易沟通和理解,彼此比较容易接纳,容易建立信任的咨询关系,在咨询中朋辈辅导员提出的分析建议能够切合咨询者实际,能够很好地影响咨询者。

(二)适应性强,推广较易。

在大学校园中有许多同学都可以接受专业的培训后成为朋辈辅导员去帮助他人,并可以在更大范围里发现和帮助需要解决心理问题的同学,适应性强,容易推广。

(三)时效性强,效率较高。

朋辈辅导员就生活在同学之间,对自己周围同学出现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帮助,能够高效的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

(四)自发帮助,义务性强。

朋辈辅导绝大多数是自愿帮助他人的行为,是同学互帮互助的体现,也是关爱同学的表现。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朋辈辅导员不仅可以得到助人的乐趣,也可以在解决他人问题中提高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提高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对其身心健康和自我发展都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四、高校实施朋辈心理辅导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网络。

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的多级朋辈心理辅导员网络体系,即学校一级成立学生心理协会;学院一级成立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朋辈心理辅导中心;在每个学生班级增设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其中主要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选拔朋辈辅导员。朋辈辅导员应具备以下特征:性格教育探讨外向,热情开朗和力较高,平易近人,善解人意,关心他人;为人幽默、真诚、友善对心理辅导活动有一定的理解;善于与人沟通,具备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能力;具有组织学生团体活动的经验。二是对选拔的朋辈辅导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咨询基本知识、大学生中常见心理问题的应对、咨询示范、咨询实践、团体辅导的理论及实践等。三是精心设计朋辈心理辅导活动项目。这是开展朋辈辅导的主要载体。如有针对性地设计新生适应与发展、贫困生问题、人际交往、学习动力、情感与情绪处理等辅导专题,专题下又有不同针对性的活动。朋辈辅导员培训后应做到如下:

1.能够细致观察,及时发现问题。

朋辈辅导员需和其他同学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并且具备相关技能,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及时了解和发现同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2.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初步采取相应措施。

一旦朋辈辅导员发现有同学心理明显异常时,必须在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给辅导员或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协助学校采取措施,使当事人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危险降到最低。同时,朋辈辅导员要收集当事人所处环境的信息,了解其真实心理状态及所面临的问题,初步判断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确定解决方案。

3.悉心指导,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在处理心理危机事件中,朋辈辅导员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心理危机当事人的安全。朋辈辅导员可临时成立监护小组对危机当事人进行适当的监护和必要的心理疏导。朋辈辅导员首先应与危机当事人建立联络和初步信任关系。朋辈辅导员可以运用语言及行为上的支持、理智的分析及真诚的安慰来稳定当事人情绪。其次,要通过适当的抚慰和给当事人提供宣泄机会,帮助其适当释放情绪,恢复心理平静。朋辈辅导员专注地倾听有助于身陷困境的学生恢复思考力和判断力、缓和过激情绪。最后,如果可能的话,要为当事人提供有关事件的信息。

4.给予当事人持续关注,提供长期帮助。

当事人危机的急性期过去后,朋辈辅导员还需要对其进行关注和进一步帮助,对一些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还需做好后期跟踪与援助工作,帮助其恢复心理功能,重建学习、生活秩序。

(二)广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

依托朋辈团体开展各种心理互助活动。这是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带动作用。结合学生的特点将心理健康知识融人生动有趣、充满挑战的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活动和相互合作中获取正确的心理认识,从而达到广泛、深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目的。这些活动包括心理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征文、讲座,出版校园心理刊物、墙报,开设校园心理网络,举办各类团体辅导活动和集中学习的心理互助活动等。

(三)朋辈团体辅导与朋辈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工作者的指导下,根据求助对象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团队,通过共同探讨、训练和引导,促进团队成员共同发展,解决求救对象存在的心理问题。团体辅导主要以生动活泼、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游戏为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潜移默化性。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所普遍关心或部分同学所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是有效的,如怎样提高自信心,如何处理宿舍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待情感问题等,通过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往往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朋辈个体辅导的主要形式是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可以实行轮流值班制度,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辅导和面谈等形式进行。通过个别辅导,及时帮助同辈明确问题,找出原因,缓解压力。化解矛盾冲突,矫正错误认识与不良行为,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避免恶化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有效地预防问题行为发生。

五、结语

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项新兴的心理辅导形式,今后还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善。朋辈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朋辈咨询能够扩大高校心理服务的广度,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提高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崔建华,苏兆成,李石.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M].厦门大学出版社.

[2]许素萍.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交往·互助·成长[M].科学出版社,2010,3.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3

1.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咨询技术的培训,将心理访谈技术应用于辅导员与学生的日常谈话工作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学工部给相当一部分辅导员提供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参加的辅导员全部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在专业知识方面有了收获。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辅导员老师被学校任职为心理咨询中心的兼职咨询师进行咨询实践的锻炼。学工部还安排资深咨询师给这部分兼职咨询师进行督导,开阔了辅导员的视野。

2.辅导员掌握团体心理辅导技术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利用团体本身的能量,促使个体在团体交往中学会观察,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在团队活动及分享中促进自身的发展,通过团队成员的帮助,发现自身在人际交往、个人性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调整自身与人相处的方式,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促进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良好发展。通过辅导,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社会技能;另一方面,协助学生认清自身的潜力和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班级同学共同接受团体心理辅导, 也有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

3.辅导员与学生的日常关系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辅导员是大学校园中陪伴学生从大一入校直至大四毕业的人。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辅导员要及时关注学生动态,关心学生生活,对有困难的学生,应给予特殊的关怀,面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应帮助他们申请困难生补助,面对学业困难的同学,应给他们配备学习小助手,并与任课老师一起关注他们的学业;对情感受挫的学生给予心理开导,帮助他走出恋爱受挫的阴影;对未来迷茫的同学,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分析,与学生共同寻找合适的道路。在日常的辅导员工作中,辅导员应该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会第一时间与辅导员老师联系。遇到问题时,在学生心中,辅导员是求助对象之一。而这所有的一切都为学生思想方面的引导提供了基础。

4.辅导员自身心理健康状态关系到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效果

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非常繁琐,一般要管理两百多个学生,工作量非常大。辅导员们都比较年轻,大部分都在经历由学生到老师的转变过程,职业角色的转变给辅导员带来一定的压力和困扰。加之年轻的辅导员还面临着婚嫁压力,经济收入也不高;辅导员由在校毕业生刚入职场,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一种挑战。如果辅导员自身压力大,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就很难做好开导学生心理的工作。

5.辅导员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辅导员工作有四种方法:①学生取得成功时,给予掌声,在犯错误时,不给学生任何反馈;②学生遇到成功和失败时,均不给予学生反馈;③学生成功时没有反馈,学生失败时给予负面反馈;④给学生以直接的指导和帮助。相比较而言,第三种方式下学生的表现最好,第四种方式工作效率最高,但是学生个人内在成就感和收获最少。工作效果最差的方式是第一种。这也要求辅导员老师在开展工作时,立场态度要鲜明,要有的放矢。

总之,辅导员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做好辅导员工作,需要从上几个方面着手。如果将辅导员工作比作一座金字塔,那么踏实工作、热爱学生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紧跟时代步伐, 自身不断学习,与学生共成长,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条件;发挥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才是辅导员工作的终极目标。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4

1 实施学生辅导员助理的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地位不太高,待遇不太好。辅导员工作缺乏足够的激情和主动性。担任辅导员工作只是为应付评职称需要,往往导致人员配备不足、队伍不稳定的情况。因此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助理辅导员队伍对于缓和教师辅导员队伍的不足有很大的弥补与调和作用。建立、完善、深化学生辅导员助理制度,提高学生工作水平,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自我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学生辅导员助理提出背景

当前,我系2011级有8个教学班级共352人,配备一个专职辅导员和一个兼职辅导员。专职辅导员是马克思思想政治专业毕业,本学期刚引进的研究生,有理论学识,但缺乏管理经验。另一个是老辅导员,工作经验丰富,管理较到位。这样无论在上课,上早操和上晚自习,班风,学风和纪律要求方面都有明显差距。为了均衡管理,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经系党政联席会议决定,本学期配备学生辅导员助理进行试点。学生辅导员助理从学生会当中选拔大二的优秀学生,由系团总支推荐,系党总支审核,按照专业一致的原则负责一年级各班级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管理工作,促进同专业一、二级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帮助2011级学生尽快适应专业学习、树立专业思想,继承优良的专业传统,尽快进入角色。

3 学生辅导员助理的角色扮演

学生辅导员助理具有双重身份:一是学生,二是辅导员,同时又是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辅导员助理和学生年龄相仿,很容易融入班级,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情况,把获取的有效信息及时反馈给辅导员,为辅导员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学生辅导员助理作为学长,能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引导学生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指导学生开展班级工作。

4 学生辅导员助理的作用

4.1 学习引导作用

新生普遍存在学习与生活方式的不适应问题,他们能够通过自身说教,让新生能够尽快确立起新的学习目标,同时加上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帮助新生逐步适应大学学习。

4.2 生活指导作用

大学一年级新生刚来学校时,对环境不熟悉,生活起居不适应。这时学生辅导员助理就能用他们自身和身边的典型事迹告诉他们大学生活应当如何度过。

4.3 榜样示范作用

因为学生辅导员助理的选拔条件都很高,无论在思想、学习、工作及生活上都很优秀,他们是一面旗帜,是一根标杆,“身教”甚于“说教”的示范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对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5 学生辅导员助理的选拔、考核与聘用

5.1 学生辅导员助理的选拔

为了把那些有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工作积极主动,胆大心细,责任心强,热爱学生工作,且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同学选拔到学生辅导员助理队伍中来,我系从部长级以上干部中进行了认真选拔,并召开了辅导员,学生辅导员助理,所任班级班长见面会。确保学生辅导员助理选拔工作真正体现公平,公正,公开。

5.2 学生辅导员助理的考核与聘用

学生辅导员助理需进行中期及任期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岗位职责完成情况和实际工作效果等方面。中期考核由团总支进行,对在任期内不能认真履行职责、学生反映意见较大的助理,经团总支提议,党总支审核,情况属实即终止聘任,收回聘书。任期结束后,由党总支会同团总支负责对其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成绩颁发“优秀学生辅导员助理”证书,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同时还作为今后评先评优、发展党员和向用人单位推荐录用的依据。学生辅导员助理聘任期限为一年。

6 实施学生辅导员助理工作,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班级管理中,学生辅导员助理不仅是客体的学生,而且还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他们对班级的管理以及对学生的教育,都要经过学生的响应、接受再付之实施。学生辅导员助理不能唱“独角戏”,在开展活动前都要运用“头脑风暴法”和“专家意见法”召开会议,避免片面性,确保活动成功。大学生是具有意识、情感、意志、能动性和创见性的主体,学生辅导员助理在辅导员的指导下认真开展班级创建工作,增强班级的凝聚力,除在大是大非、重大决策外,可有目的的开展第二课堂,丰富班级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6.1 学生辅导员助理和学生共同确定目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港湾,它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组织管理和教育学生的功能。要充分发挥这些功能,必须创设班集体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这就要求学生辅导员助理每学期开始就要组织班委进行讨论,根据学院、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班级工作目标,并以此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然后在班会上组织全体同学讨论修改。虽然制定出来的班级工作计划并不全面,甚至于在辅导员眼中显得幼稚,但它是学生主动参与制定,同学们都能遵守执行。通过这项活动能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心得以充分体现。在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培养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并且以《大学生行为准则》对照自己,由此引发他们更具有当好一名好学生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通过学生辅导员助理带领学生参与目标与计划地制定,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在集体这个良好的氛围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发挥他们个人的才能、发展其个人的创造性;使班级管理有序化,使班级目标与学生的个体目标协调一致,相互促进,使班集体内的所有力量融合在一起,更好地促使学生不断的规范自己,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6.2 通过学生辅导员助理协助管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辅导员助理协助管理,它是辅导员独立管理的有利补充,辅导员需把握好自己的参与度,既不能让学生辅导员助理放任自流,也不能包办一切,在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导作用时,给学生辅导员助理留有足够的思考和想象空间、实践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养成独立思考、乐于求新、求异的精神,逐步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在班级的自主管理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必须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健全班级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的管理有章可循。学生辅导员助理制定班规要根据学校的要求,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从学习、纪律、品德、体育、卫生、日常行为等方面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有针对性的规范要求。由于这些班规是学生自己参与制定的,在执行中、学生都较为自觉遵守。其次要根据班规,建立一整套学生自查自纠、值日班干部督促检查的自主管理的监督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学生自主管理能真正落到实处。班级的管理是长期、复杂的过程,学生的自主管理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辅导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并在工作上给学生辅导员助理进行指点和帮助,使班级的管理工作做得更好,不偏离正确轨道。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辅导员助理与学生一起去主动地安排计划,选择方法,勇敢地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和义务,服务于集体,这不仅能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和班级的凝集力,而且能使学生获得班级管理主人的积极体验,从而激发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培养自立能力、发展创造性个性,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他人,学会自我管理,促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成为自主教育的榜样。

6.3 在班集体中培养责任感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未来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使学生辅导员助理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培养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当前学校管理者研究的课题。作为校方要给学生辅导员助理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只有让他们在班集体中去锻炼,去提高,使之有对家庭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才能培养他们努力工作,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7 实施学生辅导员助理的成效

本学期,实施学生辅导员助理后2011级各班班风、学风,学生的精神面貌明显好转,他们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较好的负责了新生报到接待、新生入学教育、军训服务、班团会组织策划、指导班委会、晚自习纪律和辅导、早操督促和检查、与学生谈心、组织学生课余文化活动等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学生辅导员助理的实施得到了一年级广大同学的接受与欢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辅导员日常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使辅导员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好履行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职责。

参考文献:

[1]彭远威,龙在飞.高校学生助理辅导员队伍建设刍议[J].现代企业教育,2006,(6):85~87.

[2]冯立.学生辅导员助理工作探讨[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4):62~64.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057-02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当代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79.8%),然后依次向母亲(45.5%)、同学(38.6%)、恋人(30.9%)、父亲(22.5%)倾诉,选择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的仅占3.2%。对于目前高校专任心理咨询师匮乏,要缓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与困扰紧靠心理选修课、心理讲座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朋辈心理辅导员是学校多级心理危机预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与完善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朋辈心理辅导概述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定义

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是指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尽量少或者不给建议,提供倾听、支持及其他帮助的过程。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因此,有时它又被称为准专业心理咨询(ParaprofessionalCounseling)。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主要以倾听为主,是辅导员给予被辅导者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支持,不涉及深层次的心理问题的干预和处理,因此具有非专业性的特点;朋辈心理辅导员与普通同学一起生活,一起学习,同学之中的的心理问题,他们比老师发现得早,干预及时,心理动态跟踪效果好,因此具有沟通渠道便捷,沟通时效性强的特点。

二、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优势

大多数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士数量不足,在开展心理知识宣传,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时很难做到惠及所有学生,因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方式很难落到实处。在高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协助专任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开展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朋辈心理辅导员与受访者年纪相仿、他们的三观和生活阅历相近,具有代沟少、抵触性低、相同点多、信任度高等先天的优势。

三、探索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现有学生近4000名,涉及4个专业,107个班级,二级学院没有专业的、专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现有一名专职辅导员分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依托辅导员自身学习,更多的寻求总院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专任老师的帮助开展工作。在学生基数大,专任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少的情况下,严格选拔,精心培养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基于心理互助员为主体开展的朋辈心理教育

1.心理互助员的选拔。班级心理互助员是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的基础力量。心理互助员也是班干部但又不同于班干部。对于心理互助员的选拔不能只通过民主选举这一道程序,应采取自愿为原则或经民主选举推选候选人。国际商学院在选拔心理互助员时,要求自愿报名和班级推选的候选人统一参加测试。心理测试量表为90项症状清单(SCL90)、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经测试、面试考核后任命性格开朗,善于沟通,做事细心,心理素质较好的同学担任心理互助员,为便于开展工作,班级内可选举男、女心理委员各一名。

2.心理互助员的职责。由于心理互助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心理互助员有多重身份。向班级同学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体现了心理互助员作为宣传员的身份;组织班级同学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心理主题活动,或在班级开展心理活动体现了心理互助员作为组织者的身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心理互助员要倾听同学的心声,帮同学排解烦恼,同时加强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能够解除自己的烦恼,体现心理互助员助人与自助的角色转换;抓住心理问题高发期,及时向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健康指导老师反映心理异常学生的情况,本着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上报的原则,坚持每半月报送一次《心理健康晴雨表》,每月撰写一次国际商学院学生心理动态研判。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防止恶性事件发生,体现心理互助员作为信息员的角色。

(二)基于学生咨询员为主体的朋辈心理咨询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激烈,高校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想要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数量也呈上升趋势。因此现有专职心理咨询老师数量不能满足心理咨询学生预约数量的情况成为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难题。在优秀心理互助员中选拔兴趣爱好浓,学习成绩好,心理素质佳,组织沟通能力强的学生作为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储备力量,经培训为心理咨询老师做帮手。为此可尝试在新生入学之初,为每个新生班级配备一名朋辈心理辅导员,在配备朋辈心理辅导员时尽量做到为每班配备专业对口的朋辈心理辅导员。通过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心理知识的宣传,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宣讲等,结合自身从入学到现在自助与助人的心路历程帮助新生顺利度过心理调试期。指导新生如何以正确的心态,科学的方法面对新生心理健康普测,通过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引导提高心理普查实效,确保心理普查结果准确率,减少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危机排查的工作时间损耗,使学院新生心理健康普查落到实处。为每个新生班级配备的朋辈心理辅导员也可以作为该班级在校期间的朋辈心理咨询员。

(三)建立健全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制度,充分发挥朋辈心理互助的作用

学习培训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服务的基础。朋辈辅导员只有具备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相关辅导技能,才能积极有效地为广大同学提供服务。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邀请心理咨询专业老师开设有关心理咨询的讲座或课程,举办心理咨询技能培训班,并分发相关书籍进行分散自学,而后集中培训、研讨交流、巩固提高、小结回顾等方式,提高朋辈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国际商学院在设立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基础之上,设立朋辈心理辅导员年段负责人,以分组的形式,组长的身份协助心理辅导员开展工作。建立朋辈心理辅导员QQ群,方便工作布置和师生工作交流。每月召开朋辈心理辅导员例会,总结工作经验和成果,部署工作任务和要点,交流工作心得和体会,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实施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

在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讲座培训时要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新生进行新生入学心理调适、心理问题的诊断与对策等角度的教育;对大二、大三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标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方面的讲座;对毕业班学生开展如何面对就业或升学压力等方面的讲座。在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后由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各自班级开展相应的主题讲座,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宣传心理健康常识。采取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为主,观摩、指导班级团体活动为辅的方式开展团体辅导。首先由心理老师给学生心理辅导员培训,培训合格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由朋辈心理辅导员给同学们开展简单的团体心理游戏、团体辅导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有效运用已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促使每个人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通过交流、自省、习得新的处事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重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四)运用考核、激励机制促进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发展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6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276-02

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又名朋辈支持(peer support)、朋辈教育(peer education),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自愿参与,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影响和帮助来访者,解决其心理困扰,并与其共同成长的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活动过程。它是非专业心理咨询(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或准心理咨询(paracounseling)的一种形式[1]。

作为一种非专业性心理辅导,在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相对不足的背景之下,朋辈心理辅导近十年来在大陆地区逐渐得到重视。但总体而言,大陆地区朋辈辅导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人员选拔培训、组织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应用现状

朋辈心理辅导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在种族暴乱、校园骚乱等社会危机加剧而学校教育专业辅导人员和教师又很匮乏的背景下诞生的。约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地区的朋辈辅导开始兴起,一些机构开始实施朋辈辅导,如生命线、家扶中心等。

我国大陆朋辈辅导发展较晚。较早的报道见于2000年左右,个别高校如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开始出现大学生朋辈辅导。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遍开展,各种形式的朋辈辅导工作迅速发展。根据已有文献和笔者的初步调查,大陆地区有以下几种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

1.班级心理委员模式,或称心理保健员、心理气象员等。近年来,各高校普遍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其职责一般包括:协助学校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意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异常现象,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及时向班主任、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反映;帮助有心理困难的同学及时前往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辅导;为老师、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心理健康服务等。

2.学生心理社团模式。近年来,学生心理社团迅速发展,几乎遍及每所高校。心理社团的功能包括宣传心理知识和理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心理健康服务等。

3.大学生朋辈辅导工作站模式。自2004-2005年开始,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相继设立大学生朋辈辅导工作站。相比于心理委员和学生心理社团模式,大学生朋辈辅导站更接近于一般意义上的朋辈辅导。它一般遵循朋辈辅导员招募选拔、培训上岗的程序,以朋辈心理热线、朋辈心理辅导面谈等形式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4.楼栋朋辈辅导模式。作为又一种朋辈资源运用方式,近年来,有些高校开设学生楼栋心理辅导室,将朋辈辅导工作建立在学生楼栋基础上,深入学生社区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就辅导工作形式而言,各高校大学生朋辈辅导有以下几类:

1.朋辈心理辅导面谈。面谈是朋辈心理辅导的一种普遍形式。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朋辈心理辅导操作更简单易行,它较少受到时间、地域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也不像专业心理辅导那样需要心理辅导员一开始便要花费时间与当事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因为朋辈心理辅导员通常是被辅导者的同学或朋友,他们易于接触,其建议和意见容易被接受。另外,朋辈心理辅导的时间和地点不必太受限制,在宿舍里、校园里、教室里都可以,更能让人放松心理,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性。[2]

2.朋辈心理辅导热线。不少高校设立了朋辈心理互助热线,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朋辈辅导员担任接线员,通过电话进行的朋辈援助。与面谈相比,热线服务具有隐私性和便捷性的特点。

3.朋辈团体训练。以朋辈辅导员带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团体活动、互动游戏,让同学们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认识自我,彼此学习。朋辈团体训练因实施起来较容易,参与者众多,效果明显而受到普遍欢迎。

4.网络朋辈心理辅导。网络朋辈心理辅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朋辈辅导员利用心理网站的各种互动功能,向同学提供心理辅导服务;二是指同学通过网站提供的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等信息,学习并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达到自助的目的。

二、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证明,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解决专业心理咨询员缺乏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对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总体而言,大陆地区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1.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规范性和系统性不够。朋辈辅导员的组织与培训是朋辈心理辅导成败的关键。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各高校在开展朋辈辅导工作过程中,已逐渐能开展一定层面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但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表现为:①培训内容不够系统。一个完整的朋辈辅导培训方案基本包括:助人关系分析、基本咨询理论概念、人格理论、行为诊断与鉴定、咨询技术、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咨询伦理、个案研究与转介、一般社会与学生问题分析。鉴于资源的有限性,朋辈辅导员培训往往时间短、课时少,较难涉及全面系统的朋辈心理辅导内容。②难以实施持续的职后辅导和督导。由于学生朋辈辅导员不同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员,在技巧经验与基本理论方面的薄弱使其在实践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很有可能影响朋辈咨询的成效。因此,学校专职心理咨询老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为他们提供监督和指导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由于高校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相对不足,同时也由于对持续的职后辅导和督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目前高校学生朋辈辅导员在培训上岗后,一般难以得到持续的职后辅导和督导,这就使得朋辈心理辅导的层次水平难以提高,甚至容易出现伤害受助者等负面效应。

2.难以获得学校配套性跟进支持。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督导、监督管理、激励、评估等一系列过程,不仅需要专门的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指导,也需要学校有关辅导部门如学生工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需要有相关的制度保障。目前,有些高校由学生社团自发推进或者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推进,在经费、场地、激励政策等方面难以获得有效的配套支持。

3.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效果评价机制。对朋辈心理辅导进行过程监督和结果评价是既是对朋辈辅导员的激励,也是改进朋辈辅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当前,多数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重点还停留在人员的选拔、培训等方面,而对朋辈心理工作开展过程的监督管理及实施效果的评价则较少涉及。

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未来展望

研究表明,朋辈心理咨询有效弥补了专业辅导教师数量和精力的不足,对学校专业心理辅导和教学起到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并且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心理自助和帮助他人的能力。针对目前国内朋辈心理辅导的应用现状,未来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应当从以下方面完善和发展。

1.对朋辈心理辅导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朋辈心理辅导虽然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援助形式,但并不能取代专业的心理咨询,因此有必要对朋辈心理辅导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我们认为,朋辈心理辅导应定位于以下功能:①协助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开展发展性心理支持。作为一种半专业心理咨询,朋辈辅导员可以通过运用尊重、关注、共情、倾听等非指导性技术,协助心理辅导老师帮助同学解决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生涯发展等发展性问题,以提供心理支持为主要功能。②作为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和学生之间的纽带。朋辈辅导员分布于学生之中,且受过一定的培训,具备初步识别心理异常的能力,因此,能充当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和问题学生之间的纽带,及时转介心理问题学生,帮助心理问题学生获得专业心理援助。

2.规范人员选拔、培训。人员选拔、培训是朋辈辅导工作的中心环节。Brown认为,朋辈辅导员必须具备帮助他人的意愿、与不同的人相处的能力、乐于履行义务和保守秘密的伦理道德、对计划目标和原则的认同等素质。优秀的朋辈辅导员还应拥有同情心、真诚热情、对他人的尊重等。在具体实施中,应通过广泛运用心理测试、培训考核等形式,合理选拔朋辈辅导员。

科学有效的朋辈辅导员培训应有三个重点:第一,要综合运用知识讲授、小组模拟等多种培训方式,充分调动团体的资源促进朋辈辅导员的成长,促进自我认识,增强对辅导的信心;第二,培训内容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结合,结合个案和朋辈辅导员自身发展初步构建辅导的知识与技能体系;第三,运用心理测验手段进行效果的评估,不断总结和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使朋辈辅导员的培训与选拔、督导更好的衔接。

3.加强督导和管理,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效果。一是要加强专业督导。及时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解决辅导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和自身成长问题,提高助人和自助能力。二是要建立高效的组织管理系统,建立专业人员和朋辈辅导员团队,并促进团队沟通与合作,促进活动不断改进,追踪和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三是开展持续的数据、测量分析和评价,对辅导策略、程序进行评价。

4.进一步丰富朋辈心理辅导的形式,拓展朋辈心理辅导领域。在美国,朋辈心理辅导包括朋辈电话和门诊咨询、朋辈调解、朋辈健康教育、朋辈伴读等多种形式。因此,要研究和拓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形式,以更加充分地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7

当前,在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关注,探索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成为中学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近些年才进入高校,但鲜有服务中学的,笔者曾尝试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湖北省的一所省重点中学和一所市重点中学,并分别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跟踪服务和驻点指导,现将其中的感悟与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内涵

朋辈(peer)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 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mamarchev, 1981)。朋辈心理咨询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由于专业咨询人员缺乏,美国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威兰德(vriend,1969)发表了她利用受训的高成就学生在咨询团体中帮助低成就学生的研究报告,成为朋辈心理辅导领域的首篇论文。之后,美国、加拿大许多高校、中学都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和实践。

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在本质上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相比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其在目标、要求、方法等方面的层次和深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具有其独特之处:

1.亲密性。朋辈心理辅导一般发生于亲人、熟人或朋友之间,而不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而专业心理咨询恰恰要求避免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多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人、同事建立咨询关系”。

2.自发性。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通常情况下是自愿的,并且基本上不存在当事人要给朋辈心理辅导员物质报酬的问题。自发性、义务性是朋辈心理辅导区别于专业心理咨询(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同式的职业性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3.简便直接。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助人者可能与当事人共同生活,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甚至可以对当事人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能节省时间及时给予当事人心理援助。

二、朋辈心理辅导引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1.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满足高中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深刻变迁以及中教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生在享受更多更好教育机会的同时,也承受了日益广泛和沉重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的适应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直至精神疾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处理的学生是极少数,大部分的学生主要是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应激状态下较短时间的心理紊乱,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由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来处理。

2.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完善高中生心理援助体系

开展朋辈辅导,有利于实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目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难点,一是如何及时地发现出现异常心理现象的个体,二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监察和帮助。在高中,如果没有大批深入学生生活的朋辈辅导员,此类工作存在很大困难。

3.推进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

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发展至今,投入长期不足,历史欠账很多。如笔者所在j市的两所省级重点中学,通常的配置是每个年级配置一位心理专业教师。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甚至专业教师的绝对数量都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高中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低成本、高收益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于学生的力量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能够有效地缓解专业心理援助力量供应不足的压力。

三、朋辈心理辅导在高中的实施途径

1.构建朋辈心理辅导的多层工作体系

从上到下,逐层建立起“学校—年级—班级—宿舍”的多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即学校一级由德育中心牵头成立学生心理协会;年级一级成立包括专任心理教师牵头的朋辈心理辅导中心;班级中强化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并增设心理委员;宿舍中设立心理信息员。并相应地逐层建立起与多层工作体系相配套的“德育主任—心理教师—班主任—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的人员体系和责任体系。

2.招募、培训和使用朋辈心理辅导员

首先,在学生中,尤其是要在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中广泛宣传,为招募工作作铺垫。朋辈辅导员原则上在学生自愿、班主任推荐、心理教师选拔的基础上产生,最终都归入年级一级朋辈互助队伍中。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以下特征:对心理学学习有浓厚兴趣;性格外向,为人热情开朗,亲和力较强,平易近人,善解人意,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思维清晰,善于倾听;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组织学生团体活动的经验。

招募后,心理专任教师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传授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巧、高中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知识、开展朋辈咨询的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必要的见习和实习,通过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值班与观摩,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体会朋辈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培养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和偶发事件的能力。

3.朋辈团体辅导与朋辈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工作者的指导下,根据求助对象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团队,通过共同探讨、训练和引导,促进团队成员共同发展,解决求助对象存在的心理问题。团体辅导主要以生动活泼、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游戏为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潜移默化性。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普遍关心或部分学生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是有效的,如怎样提高自信心、如何处理宿舍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待情感问题等,这些问题通过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往往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另外,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创设宽松的氛围,也有助于学生相互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

朋辈个体辅导的主要形式是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可以实行轮流值班制度,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辅导和面谈等形式进行。通过个别辅导,及时帮助同辈明确问题,找出原因,缓解压力,化解矛盾冲突,矫正错误认识与不良行为,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避免恶化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有效地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

4.注重建立基层的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机制

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是深入班级和宿舍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中坚力量,他们立足于本班,及时反馈同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承担着心理问题的预警和后期跟踪工作。在班集体中宣传普及高中生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向同学们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援助设施;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主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深入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当发现有学生处在心理危机、应激状态或发现心理有明显异常的学生时,在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或转介当事人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同时做好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与援助工作,便于及时发现情况,帮助其恢复心理功能和保持心态平衡;建立定期反馈制,每隔两周或一个月,班级心理委员要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朋辈心理辅导中心进行信息反馈。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的工作,不仅使得学生们的各种意见得到及时反馈,把某些可能的矛盾解决于萌芽状态,而且也为朋辈心理互助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广泛开展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学校可依托朋辈团体开展各种心理互助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带动作用。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校园橱窗、黑板板报、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月,举办朋辈心理讲座、朋辈心理剧、朋辈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演讲征文、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心理调适技能,营造“关注心理、关爱自我”的良好校园氛围。

四、朋辈心理辅导在高中实施的现实问题及可能对策

朋辈心理辅导在笔者驻点指导的两所中学的实践中,在“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理念指导下,我们不仅要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而且要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在此思路下开展的朋辈心理辅导不仅帮助了一批学生,也锻炼了一批学生,先进的学生得到了有益的训练,后进或有困难的学生得到了应有和及时的帮助,尤其是在学业障碍、师生关系、同伴友谊、亲子沟通等问题上效果显著。朋辈心理辅导极大地缓解了心理教师的工作压力。

朋辈心理辅导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部分有需求学生的观望与疑虑

部分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对身边的同学是否愿意帮助自己、能否帮助自己、怎么帮助自己存有疑惑,因此,很多学生在第一时间还是愿意求助于专职的心理老师,而不是求助于身边的心理信息员、心理委员或其他朋辈辅导员。

解决对策:多鼓励。鼓励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信任身边的同学、朋辈,同时专职心理老师发挥应有的桥梁和过渡作用,比如在专职心理老师介入之后,最初的咨询与辅导可以与朋辈心理辅导员一起进行,从教师主导到朋辈辅导员主导,从共同进行到朋辈辅导员单独进行,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切实体会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帮助。

2.部分朋辈心理辅导员不够胜任

当有困难的同学需要心理帮助时,给你提供心理支持的是“朋友与同辈”,但这些同龄人有的不够胜任,表现为未能有效地使用专业心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巧,未能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与同辈热情,与期望的朋辈心理辅导效果存在差距。

解决思路:多培训。没有人是天生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必须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能理解和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能遵照心理学的原则科学有效地开展助人工作。未经培训和督导的朋辈互助活动,不能称为朋辈心理辅导,其实际助人效果也难以保证。因此,科学的培训和督导,是推进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必要条件。对于培训,要从时间上、从经费上、从实践训练上多投入,使朋辈心理辅导员真正地掌握应备的知识、应会的技能、应有的操守和应知的职责。

3.部分年级很难开展

这突出地体现在毕业年级,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们,多数关注的是各自的前途,朋辈心理辅导员很难招募,因为在这一关键时期,花一段时间帮助别人处理学业障碍、情感困惑等问题,在现实中不仅得不到家长们的支持,甚至都很难过自己的关。

解决思路:顺其自然。在未曾开展过朋辈心理辅导的高三年级开展这样的活动的确有难度,专职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应更多地关注高考生的心理波动与求助需求。同时,在高一、高二等业已开展朋辈心理咨询的学生中,当他们升入高三时,由于工作的惯性,学业的压力并不会就此冲断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相信他们在高三年级也能够开展起朋辈心理辅导来。

朋辈心理辅导进中学,已经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样的实践会继续进行下去,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最终也都会在实践中得以解决。

在高中生心理问题逐渐增多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朋辈心理辅导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维护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新的有效手段,为探索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出新道路。(感谢杨鑫辉教授在学术和实践中的帮助与指导!)

参考文献:

[1] alan carr. 郑雪译.积极心理学[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1.

[2]卡尔. r.罗杰斯著.杨广学译.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6~37.

[3]李旭新,冯尚飞.朋辈辅导在大学新生适应辅导中的利用性研究[j].心理与健康教育,2000,3:38~39.

[4]murry.j.p.,the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to-student and faculty advising program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1972,13:562~566.

[5]chari campbell.,student success skills training:an adlerian approach to peer coaching. individual psychology,2003,59(3):327~333.

[6]timothy a.carey.the method of levels:offering a different approach to peer counseling progra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ality therapy,2001,1:13~16.

[7]james m. benshoff and pamela o.paisley.the structured peer consultation mo-del for school counselors.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6,74(3):314~322.

[8]ruth h.frise.multicultural peer counseling:counseling the multicultural student. 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9,22:515~526.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8

当前,在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关注,探索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成为中学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近些年才进入高校,但鲜有服务中学的,笔者曾尝试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湖北省的一所省重点中学和一所市重点中学,并分别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跟踪服务和驻点指导,现将其中的感悟与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内涵

朋辈(peer)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 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mamarchev, 1981)。朋辈心理咨询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由于专业咨询人员缺乏,美国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威兰德(vriend,1969)发表了她利用受训的高成就学生在咨询团体中帮助低成就学生的研究报告,成为朋辈心理辅导领域的首篇论文。之后,美国、加拿大许多高校、中学都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和实践。

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在本质上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相比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其在目标、要求、方法等方面的层次和深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具有其独特之处:

1.亲密性。朋辈心理辅导一般发生于亲人、熟人或朋友之间,而不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而专业心理咨询恰恰要求避免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多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人、同事建立咨询关系”。

2.自发性。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通常情况下是自愿的,并且基本上不存在当事人要给朋辈心理辅导员物质报酬的问题。自发性、义务性是朋辈心理辅导区别于专业心理咨询(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同式的职业性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3.简便直接。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助人者可能与当事人共同生活,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甚至可以对当事人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能节省时间及时给予当事人心理援助。

二、朋辈心理辅导引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1.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满足高中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深刻变迁以及中教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生在享受更多更好教育机会的同时,也承受了日益广泛和沉重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的适应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直至精神疾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处理的学生是极少数,大部分的学生主要是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应激状态下较短时间的心理紊乱,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由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来处理。

2.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完善高中生心理援助体系

开展朋辈辅导,有利于实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目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难点,一是如何及时地发现出现异常心理现象的个体,二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监察和帮助。在高中,如果没有大批深入学生生活的朋辈辅导员,此类工作存在很大困难。

3.推进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

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发展至今,投入长期不足,历史欠账很多。如笔者所在j市的两所省级重点中学,通常的配置是每个年级配置一位心理专业教师。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甚至专业教师的绝对数量都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高中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低成本、高收益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于学生的力量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能够有效地缓解专业心理援助力量供应不足的压力。

三、朋辈心理辅导在高中的实施途径

1.构建朋辈心理辅导的多层工作体系

从上到下,逐层建立起“学校—年级—班级—宿舍”的多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即学校一级由德育中心牵头成立学生心理协会;年级一级成立包括专任心理教师牵头的朋辈心理辅导中心;班级中强化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并增设心理委员;宿舍中设立心理信息员。并相应地逐层建立起与多层工作体系相配套的“德育主任—心理教师—班主任—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的人员体系和责任体系。

2.招募、培训和使用朋辈心理辅导员

首先,在学生中,尤其是要在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中广泛宣传,为招募工作作铺垫。朋辈辅导员原则上在学生自愿、班主任推荐、心理教师选拔的基础上产生,最终都归入年级一级朋辈互助队伍中。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以下特征:对心理学学习有浓厚兴趣;性格外向,为人热情开朗,亲和力较强,平易近人,善解人意,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思维清晰,善于倾听;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组织学生团体活动的经验。

招募后,心理专任教师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传授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巧、高中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知识、开展朋辈咨询的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必要的见习和实习,通过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值班与观摩,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体会朋辈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培养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和偶发事件的能力。

3.朋辈团体辅导与朋辈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工作者的指导下,根据求助对象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团队,通过共同探讨、训练和引导,促进团队成员共同发展,解决求助对象存在的心理问题。团体辅导主要以生动活泼、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游戏为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潜移默化性。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普遍关心或部分学生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是有效的,如怎样提高自信心、如何处理宿舍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待情感问题等,这些问题通过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往往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另外,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创设宽松的氛围,也有助于学生相互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

朋辈个体辅导的主要形式是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可以实行轮流值班制度,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辅导和面谈等形式进行。通过个别辅导,及时帮助同辈明确问题,找出原因,缓解压力,化解矛盾冲突,矫正错误认识与不良行为,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避免恶化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有效地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

4.注重建立基层的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机制

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是深入班级和宿舍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中坚力量,他们立足于本班,及时反馈同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承担着心理问题的预警和后期跟踪工作。在班集体中宣传普及高中生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向同学们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援助设施;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主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深入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当发现有学生处在心理危机、应激状态或发现心理有明显异常的学生时,在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或转介当事人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同时做好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与援助工作,便于及时发现情况,帮助其恢复心理功能和保持心态平衡;建立定期反馈制,每隔两周或一个月,班级心理委员要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朋辈心理辅导中心进行信息反馈。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的工作,不仅使得学生们的各种意见得到及时反馈,把某些可能的矛盾解决于萌芽状态,而且也为朋辈心理互助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广泛开展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学校可依托朋辈团体开展各种心理互助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带动作用。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校园橱窗、黑板板报、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月,举办朋辈心理讲座、朋辈心理剧、朋辈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演讲征文、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心理调适技能,营造“关注心理、关爱自我”的良好校园氛围。

四、朋辈心理辅导在高中实施的现实问题及可能对策

朋辈心理辅导在笔者驻点指导的两所中学的实践中,在“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理念指导下,我们不仅要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而且要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在此思路下开展的朋辈心理辅导不仅帮助了一批学生,也锻炼了一批学生,先进的学生得到了有益的训练,后进或有困难的学生得到了应有和及时的帮助,尤其是在学业障碍、师生关系、同伴友谊、亲子沟通等问题上效果显著。朋辈心理辅导极大地缓解了心理教师的工作压力。

朋辈心理辅导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部分有需求学生的观望与疑虑

部分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对身边的同学是否愿意帮助自己、能否帮助自己、怎么帮助自己存有疑惑,因此,很多学生在第一时间还是愿意求助于专职的心理老师,而不是求助于身边的心理信息员、心理委员或其他朋辈辅导员。

解决对策:多鼓励。鼓励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信任身边的同学、朋辈,同时专职心理老师发挥应有的桥梁和过渡作用,比如在专职心理老师介入之后,最初的咨询与辅导可以与朋辈心理辅导员一起进行,从教师主导到朋辈辅导员主导,从共同进行到朋辈辅导员单独进行,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切实体会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帮助。

2.部分朋辈心理辅导员不够胜任

当有困难的同学需要心理帮助时,给你提供心理支持的是“朋友与同辈”,但这些同龄人有的不够胜任,表现为未能有效地使用专业心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巧,未能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与同辈热情,与期望的朋辈心理辅导效果存在差距。

解决思路:多培训。没有人是天生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必须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能理解和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能遵照心理学的原则科学有效地开展助人工作。未经培训和督导的朋辈互助活动,不能称为朋辈心理辅导,其实际助人效果也难以保证。因此,科学的培训和督导,是推进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必要条件。对于培训,要从时间上、从经费上、从实践训练上多投入,使朋辈心理辅导员真正地掌握应备的知识、应会的技能、应有的操守和应知的职责。

3.部分年级很难开展

这突出地体现在毕业年级,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们,多数关注的是各自的前途,朋辈心理辅导员很难招募,因为在这一关键时期,花一段时间帮助别人处理学业障碍、情感困惑等问题,在现实中不仅得不到家长们的支持,甚至都很难过自己的关。

解决思路:顺其自然。在未曾开展过朋辈心理辅导的高三年级开展这样的活动的确有难度,专职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应更多地关注高考生的心理波动与求助需求。同时,在高一、高二等业已开展朋辈心理咨询的学生中,当他们升入高三时,由于工作的惯性,学业的压力并不会就此冲断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相信他们在高三年级也能够开展起朋辈心理辅导来。

朋辈心理辅导进中学,已经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样的实践会继续进行下去,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最终也都会在实践中得以解决。

在高中生心理问题逐渐增多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朋辈心理辅导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维护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新的有效手段,为探索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出新道路。(感谢杨鑫辉教授在学术和实践中的帮助与指导!)

参考文献:

[1] alan carr. 郑雪译.积极心理学[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1.

[2]卡尔. r.罗杰斯著.杨广学译.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6~37.

[3]李旭新,冯尚飞.朋辈辅导在大学新生适应辅导中的利用性研究[j].心理与健康教育,2000,3:38~39.

[4]murry.j.p.,the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to-student and faculty advising program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1972,13:562~566.

[5]chari campbell.,student success skills training:an adlerian approach to peer coaching. individual psychology,2003,59(3):327~333.

[6]timothy a.carey.the method of levels:offering a different approach to peer counseling progra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ality therapy,2001,1:13~16.

[7]james m. benshoff and pamela o.paisley.the structured peer consultation mo-del for school counselors.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6,74(3):314~322.

[8]ruth h.frise.multicultural peer counseling:counseling the multicultural student. 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9,22:515~526.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24-02

随着高校扩招和素质教育的实施,高校学生工作内容繁杂、事务琐碎、工作量大,专职辅导员往往要兼管学生教育、后勤和心理咨询等多个方面,如何利用有限的师资力量做好学生工作,已成为各高校尽相探索的问题。目前各高校专职辅导员的配备人数相对有限,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了借助学生助理辅导员这一岗位的设置来解决人员配备的紧张问题。

通过个人自荐、校院两级选拔的方式从研究生当中选拔助理辅导员来参与本专科管理工作,是新形势下进行高校学生工作的有效措施之一,研究生助理辅导员的设置一方面是对辅导员队伍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对参与学生工作的研究生个人也是很好的锻炼和磨砺。这种学生工作开展模式能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实现学校、专职辅导员、本专科生及参与管理的在读研究生的多赢。

一、启用研究生助理辅导员,有利于学校更好的实施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1.建立研究生助理辅导员机制是对学生管理模式进行的创新

高校教育形式变化快而复杂,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大背景下,单纯的以辅导员和学生导师机制为主开展学生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时候需要学生间的自我管理和交流。研究生助理辅导员机制的建立给了管理和被管理学生双方一个机会能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在读研究生主动的介入,弥补辅导员的不足,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

2.建立研究生助理辅导员机制能够有利于高效地进行学生工作的开展

由于高校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加和专职辅导员人数配备的相对不足,研究生助理辅导员能够分担部分专职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例如迎新工作、奖助贷评选、活动的组织开展等。这种“专职”加“助辅”的工作模式不但能减少学校在师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更能够使学生管理工作系统更加精简、有序和高效。

3.建立研究生助理辅导员机制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的另一种体现方式

由于研究生助理辅导员主要是从研究生中选拔思想觉悟高、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所以建立研究生助理辅导员实际上是从另一方面加强了对这部分研究生个人能力的培养。通过选拔优秀的研究生担任助理辅导员,不仅促进了研究生的德育工作,更让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推进自身的发展。

二、研究生助理辅导员是对专职辅导员队伍的补充和辅助及完善

1.建立研究生助理辅导员机制能够缓解专职辅导员的工作压力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不能按照教育部的规定的1:120~15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所以造成高校专职辅导员人员配备不足、工作琐碎繁重、压力大、职责和任务不明确的现状[1]。研究生助理辅导员既可以作为学生辅导员在学生中独立开展部分工作,又可以作为助理协助专职辅导员进行工作,这样独立又有协助的方式大大减轻了专职辅导员的工作量,同时工作任务得以细化和明确,使得工作效率能够得到提高。

2.建立研究生助理辅导员有利于专职辅导员更好地了解学生动态

全面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态是开展学生工作的前提和基础[2]。专职辅导员由于其身份的制约,一般主要通过谈话、走访、调查等方式关注学生,而研究生助理辅导员由于其辅导员和学生的双重身份,更容易得到学生的信赖,也更容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生助理辅导员这个桥梁和纽带作用,专职辅导员能够更全面、更及时地了解学生动态,更有效的开展工作。

3.建立研究生助理辅导员机制能够带动整个队伍的创新意识

研究生助理辅导员的主体是通过选拔的在校研究生,这样的学生本身知识面广、学历层次高、生源多样化,这些条件使得研究生助理辅导员往往工作积极主动、工作热情高、创新意识强,在实际工作中,研究生助理辅导员的加入不仅能够为辅导员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更能使整个团队更有活力和创新性。

三、研究生助理辅导员机制的建立,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全面发展

1.指导作用

相较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无论是在学习目的方法、学习态度、科研状态、校园生活、人际沟通等各方面都有更全面的了解,作为具有相似经历的同龄人,学生往往容易和研究生之间建立信任的关系,作为助理辅导员的研究生也能够从自身经历和学生身份出发给学生有实际意义的指导,学生比较容易得到有效而实用的信息。

2.同伴作用

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是围绕学生展开的,但是由于角色身份原因等,多数工作的开展中均是辅导员为主动方,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由于研究生助理辅导员来自学生,本身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学生更容易把研究生助理辅导员看做是“自己人”,容易找到一种平等无隔阂和依赖感,也就更容易主动和研究生助理辅导员进行交流沟通。助理辅导员有其特有的亲切感,能更容易的走近同学之中,从而更能够发挥其在同学中的影响力与塑造力。

3.榜样作用

助理辅导员本身是经过校院多重选拔而出的,一般自身素质较高、成绩优秀,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工作能力,这些无形之中都会给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榜样效应。有着同样的学习体会,成长感受以及奋斗理想,辅导员自身的表现可以起到现身说法、事半功倍的效果[3]。所以这一职位的设立不仅能给学生营造好的学习氛围,更能够带给学生以正面阳光、积极向上的力量。助理辅导员在学生中的榜样作用,既有利于提升助理辅导员自身的自信心,也有助于提升学生之间的“学有榜样、行有方向”的氛围。

四、研究生助理辅导员机制的建立有助于研究生个人的素质能力提高和全面发展

1.担任助理辅导员工作有利于研究生自身知识的扩展

成为一名合格的辅导员需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研究生助理辅导员在最初开展工作时一般都会接受部分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指导,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也会接触到这些方面的知识得到专职辅导员的指导等,研究生能通过担任此项工作了解和学习更多新的知识。

2.担任研究生助理辅导员工作有利于研究生自身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研究生在担任助理辅导员工作时可能会遇到自身时间于精力不足、工作与学习冲突等多种矛盾,如何协调好工作和学习、生活的关系,如何处理工作时遇到的压力和焦虑,就需要研究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实施自我管理,平衡关系。自身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直接影响到能否成长成才,是人的能力中的重要因素。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不仅体现在表面上的能力,还体现在深层次的心理,在遇到各类事件,不论是喜或悲,都很良好的调控与掌握,做一个成熟与稳重的人,且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因此可以说,担任研究生助理辅导员不仅仅是一个外在能力提升的过程,更是一个全方面素质提升的过程,是一个由内而外对自身全面推进与发展的过程。

3.担任研究生助理辅导员工作有利于研究生自身能力的提高

在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研究生将会面临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会对研究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而在毕业生就业方面,担任过助理辅导员的研究生的优势就更明显了。同时,研究生参与助理辅导员工作,不仅可以实现研究生德智体等全面的发展,更在实践中推进了研究生自身个性的发展[4]。担任研究生助理辅导员期间,对自身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一是提升研究生助理辅导员的组织管理能力。即对各项学生事务、各项大中小型活动的组织管理,懂得如何分配,如何安排。二是提升研究生助理辅导员的协调能力。即对各项事务的协调,包括对工作事务的协调,对学习与工作的协调,对学习与生活的协调。三是提升研究生助理辅导员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在工作中不乏有较多的工作需要与领导沟通,需要与老师沟通,需要与同级助理辅导员沟通,需要与同学沟通,在不同对象的沟通中要采用不同的沟通艺术与沟通方式,在担任研究生助理辅导员工作中即是提升各方面能力的良好途径。

4.担任该工作有利于对研究生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培养

作为学生助理辅导员,除了协助专职辅导员进行部分学生工作外,更多的时候研究生助理辅导员还是处于独立辅导员这样一个教师的身份,和专职辅导员等有着最直接的接触,专职教师们的工作态度、言行举止、人生观价值观等也会对研究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更容易引导研究生以乐于奉献、严谨认真的姿态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

五、结语

虽然启用研究生助理辅导员机制能够带来许多利益,但是目前国内外仍然是把研究生助教作为研究生助学管理的重点,在研究生助理辅导员及其相关管理方面尚无过多实践与研究[5]。而且目前高校研究生担任助理辅导员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健全的选拔、培训、考核、管理机制,岗位角色定位不明确、岗位流动性大等。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研究生助理辅导员这个机制,不仅会帮助节省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够加强对研究生自身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栋.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和展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信东旭,张茂仁,刘洋,王吉磊,陶姝宇.研究生学生兼职辅导员工作研究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2010,(6).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289-03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干预者,由于他们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常常要面对随时出现的学生问题和突发事件,多重角色扮演和角色负荷过重导致辅导员心身疲惫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事实证明,个体在遭遇灾难性事件时,整个心理系统都有可能出现程度不同的创伤,个体越接近灾难现场,受到创伤的危险性也就越大。学校危机事件发生后,辅导员或多或少会面对有不幸遭遇的当事人,不仅要倾听他的痛苦经验,而且可能还目睹他的悲惨处境。许多辅导员在协助学生恢复创伤时,极有可能因长期参与危机处理、持续接触尸体、过分同情罹难者以及面对危机混乱的工作,也同样会受到创伤情绪的感染,会经历严重的心理创伤,从而产生替代性心理创伤。有研究表明,急救机构工作人员在一次严重的自然灾难后有10%左右的人在心理调整上发生困难[1],不可避免地出现替代性创伤。相对于备受瞩目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则相对空白。因此,探讨高校辅导员心理创伤干预迫在眉睫。

一、替代性创伤定义与危害

Doukessa Lerias和Mitchell K.Byrne[2]在对替代性创伤的综述中将其定义为,在严重创伤或灾难性事件中,那些目击过、易于详细了解到情况或有救助责任的人们的创伤体验和不适反应。Saakvitne和Pearlan(1996)是这样定义的:“一种助人者的内在经验的转变,是同理投入于案主的创伤题材所产生的结果。”根据他们的描述,替代性创伤应该归因于救助人员与灾难性事件的生还者一起工作中所累积的转变,并非是案主附加于救助人员,而是救助人员感同身受的结果表现。

很多研究表明,替代性心理创伤给从事救助工作的人员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研究结果揭示,在心理治疗中,治疗者的替代性创伤对治疗者本身带来了负面的影响[3];而在社会工作者中替代性心理创伤的人数也有持续上升的趋势,在多项研究中甚至有高达八成的比例[4]。因此,许多人呼吁应关注救援者的心理维护问题。

Kassam-Adams在研究中指出,替代性心理创伤是一个累积和缓慢显现的过程,如果没有及时干预会带来如同心理创伤一样的症状:如厌食、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易惊醒)、噩梦、易激惹或易发怒、易受惊吓、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等[5]。

替代性创伤体验还会造成认知方式的改变。Mc Cann 和 Pearlman(1990)指出,替代性创伤最大的危害在于“它会影响个体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具体而言,即当负性事件日积月累之后,个体自感压力很大、有了许多多余的、悲伤的想法,他们看世界的眼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会怀疑这个世界是否都是如此的“灰暗”,会怀疑生活到处都充斥着悲伤,他们的价值系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比如,个体因缺乏安全感而失去了公平感和信心;个体模糊了生活和职业的界限,而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个体自感人际关系的不可靠而出现社会性退缩、感情迟钝;因长时间的接触负性事件而产生职业倦怠等等。这些负面的认知,如同抑郁症患者的心理过程,其不同之处在于这种心理状态是由于间接地体验了别人的痛苦造成的,自己不是事件中的直接受害者。简而言之,替代性创伤对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强烈的影响。

替代性心理创伤体验会降低救助者的工作绩效。在学校各种灾难事件中,领导者往往更重视控制局面,却忽略辅导员的情感需要。为了完成上级领导交付的工作任务,不辜负领导的信任,辅导员往往是拼命支撑着艰险的工作。这是一种身心交瘁的比赛,是一种体力的严重透支。如果得不到领导的及时认可甚至于还可能被误解时,会觉得工作没有意思,无成就感,自我效能感受下降到极低,自尊心受到伤害。悲情严重的现场救助会使部分辅导员厌恶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甚至会导致他们怀疑这种救助别人的事业,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体现了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如果不能有效调节,不仅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它会影响到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观和工作态度等,甚至于有的人还可能由于情绪低落而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而自伤或者自杀,从而影响到个体的工作绩效,最终影响到整个组织的效能、工作成绩。

替代性心理创伤体验易使辅导员出现家庭应激。辅导员在完成了救助工作之后回到家中,多多少少会将工作中的各种负性情绪带到家里。如果得不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可能引发更为直接的家庭冲突,一般表现为委屈、怨气、自责甚至将家人作为直接的出气筒,严重地影响了家庭的稳定与和睦。如果在家庭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与理解,这种变形甚至扭曲的心态又会影响到工作,这种负性情绪的恶性循环结果就是对辅导员的最大伤害。

二、高校辅导员替代性创伤的成因

是什么原因导致高校辅导员出现替代性创伤?目前仍是众说纷纭,回顾各方面研究文献,我们认为导致高校辅导员替代性创伤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替代性创伤的产生与高校辅导员的同理反应层次有关。Pearima和Saakvitne认为,替代性创伤的产生与救援者的同理反应层次有关。一方面,在救援工作的进程中,高校辅导员与当事人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双方情感的互动,当辅导员设身处地以当事人的立场去体会他们的心境(当事人的感觉、需要、痛苦等)时,极有可能产生“同理的痛楚”。另一方面,这与创伤事件的特殊性有关。即创伤往往伴随着“失落”的存在。在互动中,辅导员生活中原来所秉持的安全、掌控、可预测和受保护的信念受到了学生创伤事件的冲击,使得辅导员可能因“失落”而与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间接获得了学生当事人的创伤体验,而这种体验会对辅导员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其次,替代性心理创伤产生与辅导员残酷的现场危情体验有关,特别是长期连续的现场救助。如中国的5・12大地震后,很多志愿者很快赶到了灾区,包括很多有经验的心理咨询者,他们被那里的血色悲情震撼了,面对生与死直面的考验,很多心理救助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接受了极大的挑战,如出现恶心、呕吐等替代性心理创伤的生理反应,还有害怕和情绪不稳定等情绪上的反应。有个别心理救助者早早离开了灾区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也出现了类似于上面的创伤体验。Myers调查了在1995年俄克拉荷马城爆炸案后进行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发现他们绝大多数都有中等以上程度的替代性创伤综合症症状。由于灾难发生而形成的各种灾难现场如各种生命体的被摧毁、混乱不堪的局面,特别是当面对尸体时,人们出于本性萌生生命渺小之感,当面临死难者亲属求助的眼神时,又会产生复杂的自责感。例如,美国“9・11”事件后,纽约市消防局100多人因精神紧张而请假,许多人靠服用安眠药和镇静剂维持,越来越多的人向心理医生咨询。一位消防员说,即使在同孩子玩耍时,脑海里也会浮现出他在“9・11”事件现场捡拾遇难人员残肢的场面。救援者在这样的场景中长期从事救助工作无疑等同于生与死之间的身临其境,会在心理上留下永久的阴影。

再次,辅导员缺乏专业训练和危机处理经验是替代性心理创伤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救援工作灾情急、任务重,多数救援人员在没有充分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投入了救援工作,因此当目睹灾后的惨况,面对痛苦的人群以及超负荷的工作时,尤其是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影响情绪和工作效率,进而会导致替代性创伤的产生。Mauldin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刚进入心理救助从事电话热线咨询的工作人员,在半年之内就报告了不同程度的替代性的心理创伤体验。研究者认为,有经验的心理咨询者在技能和认知结构上更为合理,而缺少经验的心理咨询者不能够把握与病人的心理距离。但随着咨询经验的增长,咨询师接触越来越多的创伤性体验,他们会很快提高自己在不良情绪体验方面的抵抗能力或者理性的心理防御能力。

第四,缺少外部的社会支持也是产生替代性创伤的重要原因之一。辅导员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有喜怒哀乐和正常人的心理需求。危机事件发生后,辅导员一方面需要各种新闻媒体的理解与支持,特别是什么时候报道,如何报道都可能会影响到救助工作的开展,如果处理不好,就会转变成为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需要辅导员家庭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当危机发生后,辅导员的家庭成员也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压力,一方面基于工作所需,是支持亲人工作的,另一方面,基于亲情的需要,也担心亲人的安危。这种复杂的心情会形成一种难以释放的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释放,这种压力就会演变成对工作的抱怨甚至愤怒,最后加重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创伤。一般而言拥有较多的社会支持,就越少地出现负性情绪反应,即愤怒、恐惧、焦虑、内疚、抑郁、麻木或持续的心境低落、易激惹等情绪的出现就会减少。因此,社会支持是调整灾难救助者心理状态的重要影响因素,它的力量对替代性创伤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替代性创伤主要源于两大方面:一方面替代性创伤的出现与个人自身因素有关,即与辅导员的“自我”有关,如自身的价值观念如何、自身的能力水平、自身的知识架构、对救援工作的自我效能感等都将影响个体的应对;另一方面则与特定的环境因素有关,特别是与学生的互动过程有关,如互动的频率、互动中创伤经历的细节被揭示的程度、社会支持的程度等都将对辅导员产生影响。

三、高校辅导员替代性创伤的应对

既然替代性创伤的出现会给辅导员带来身心伤害,那么,有何应对的策略?最早,可追溯到1996年,Saakvitne和Pearlman(1996)提出了应对的三个基本原则,即“觉察、平衡和联系”。其中,“觉察”是指作为救援者要及时发现自身的需求、情绪、资源等方面的不协调情况;“平衡”是指救援者应在工作、休闲、休息之间寻找适当的平衡点;“联系”则是要求救援者对自己、别人和外在世界能保持良好的沟通渠道其后,有人围绕着这几大原则分别提出了具体的建议,Meyer和Ponton(2006)对这些应对策略进行了小结,概括如下:

1.提升专业水平。辅导员本人要不断地累积充足的工作经验,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并能得到及时的专业督导,而这将有利于辅导员及时觉察自己的不平衡状态,以利于其自身的调整。

2.掌握自我调节方法。辅导员需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的策略,如保持幽默感和客观性,适当的休闲和锻炼,应用某些如“蝴蝶拥抱”、“安全岛”、“保险箱”等特定的自我保护技术。比如“蝴蝶拥抱”技术既简单又容易操作,“双眼可以闭上或部分闭上,看着鼻尖;交叉双臂放在胸前,双手指尖可以触到锁骨和肩膀之间的区域;移动双手,模仿蝴蝶的双翼;深呼吸,感受通过身体和思维的感觉(认知,图像,声音,气味,感情和躯体感觉),不加以修改、抑制或判断……”这些将有利于救援者及时平衡、调节自己。

3.开展团体分享。可以在团体中交流,与同事间分享替代性创伤。比如,在团体内通过诉说事件、表达自己的心理反应、关注自身的躯体反应、分享生活中的正性事件以及专业生涯的感受等活动,能促使救援者感受团体内的支持力量,将有利于团体内部良好沟通渠道的畅通,有利于救援者对自身内在需求的知觉。

辅导员替代性创伤干预的具体方法:

首先,提供心理支持。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朋友、邻居、同事、组织及社区等,可以提供感情支持、信息交流、经验分享、指向任务的协助、陪伴和归属感等,是个体心理危机的“缓冲保护垫”,可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概率及减轻症状。辅导员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使部分人养成“不能也不愿与他人分享自我心理感受”的心理封闭定式,对战胜心理危机十分不利。因此,一方面要运用无条件接纳、价值中立、同理心倾听、解释、指导、积极暗示等支持性心理治疗技术给处在心理危机中的辅导员以情感支持,同时要尽量调动客观社会支持资源给予辅导员关心和帮助,促使其早日走出心理危机。

其次,调整认知模式。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危机是因个体面临一场紧急、可怕的威胁事件而引发的心理失衡状态,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因个体重新认知、分类和理解创伤所需的时间而定,假如个体能有效地将创伤在意识中进行整合、认知和组织,并把它作为过去不愉快事件的一部分,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正常心态就能得以恢复。因而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干预实施者要通过心理叙述和观察,仔细弄清灾难性危机以及救助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特异性事件对危机者的影响,其认知模式中存在着哪些不良信念和自我否定成分等。并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合理情绪疗法等,指导危机者与自己的非理性认知进行辩论,直至建立合理的认知模式,以帮助他们客观地、理智地分析和判断危机刺激的性质和后果,接纳当前现实的处境,最终主动纠正自我的情绪和行为偏差,提高心理应激能力。

第三,建立积极应对方式。应对方式是指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在强烈应激状态下,它作为应激情景与人的身心健康之间的中介变量,与个体的应急能力和心理损害危险度之间有高度的相关性。因而干预中要对有心理危机的辅导员所使用的心理应对策略进行仔细分析,指导其放弃消极、无效的应对策略,建立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如“解决问题”、“合理宣泄”、“求助”等,以便提升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应付危机。

第四,积极关注使其自助成长。咨询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的身上都存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自助、成长的潜在动力。因而心理干预中,干预者应在“共情”即分担对方的痛苦与悲哀的同时,始终立足于给人以光明、希望和力量,对辅导员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和闪光点予以充分关注和挖掘,鼓励其重树信心、在困境中崛起。促使其心理状态发生积极、正向的改变,恢复自我意识和生存价值感,同时调动危机者本身的自助潜能去获得心理成长,以危机为契机升华自我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Weiss Ded.Predict ing sympt omat ic dist ress in emergency services person nel [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95,63:361-368.

[2] Doukessa Lerias,Mit chell K.Byrne.Vicarious t raumatizat ion:sympt oms and predict ors[J].S tress and Health,2003,19:129-138.

[3] Wee D,Myers D.Stress response of mental health workers following disaster:The Oklahoma City bombing[M].NewYork:Brunner-Routledge

2002:57-83.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11

一.团体心理辅导定义

人生活在团体的世界中,并且在团体中学习与成长,因此,以团体的方式来教育或助人是最自然,最真实,最有效的方法。在帮助那些有着类似问题和困扰的人时,团体咨询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团体辅导的特色在于培养人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由对团体的信任扩大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校、社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团体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2.团体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3.团体咨询效果容易巩固。

三.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

团体心理咨询有教育、发展、预防及治疗四大功能。 团体咨询应用范围广泛,既可以用以治疗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同时也用以解决正常人的心理适应,更被广泛应用于健康的正常人,以发展为目标,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

四.高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益处

1.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由于团体的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从而获得道义心,可以增进信心。

2.在团体中凡是具有敏锐观察力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或者辅导员,可以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个人,并针对需要特别予以帮助的学生进行持续的关注。

3.在一个多人的团体中,能够松弛学生的紧张和不安,通过团体中成员的互动和团体活动,自我反省,自我思考,可以得到与个体咨询截然不同的收获,使学生获得安全感,增强信心。

4.与个别咨询或者谈话不同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者辅导员可以与更多的学生接触,并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面给自己提供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

5.同样的,给更多的同学提供接近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辅导员的机会。

6.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辅导员的工作将更加有成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高校教育领域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实例

人际交往能力训练:1.《轻轻松松交朋友》人际关系训练小组;2.《认识他和她》异往探索团体;3.《同在屋檐下》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成长营。

专业技能素质训练:4.《我的生涯我做主》职业生涯探索团体;5.《天天向上》学习技能提升小组。

自我探索,自我管理能力训练:6.《发现一个伟大的我》贫困生自强训练团体;7.《网络伴我健康成长》网络依赖大学生治疗团体。

教师心理素质训练:8.《教师快乐成长营》教师情绪管理团体;9.《快乐教学,快乐研究》研究生导师压力管理团体

学生日常管理训练:10.《走进新生活》新生班级团体;11.《心的启航》毕业班辅导;12.《党旗飘飘》主题党日。

以上不同的主题团队活动为例,从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到开展整个过程由辅导员自主进行,并可以应用在班会,团会,学生干部培训,座谈会等各个活动中,由此可见,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服务于大学不同阶段、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12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76-02

基于当今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各大高校需要培养一批心理辅导员,尤其是发展朋辈辅导员。朋辈辅导员需要具有以下的素质:心理健康水平高;热心助人,乐观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沟通,拥有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志,恰当的行为;懂得换位思考,能包容别人;坚持保密原则。通过收集各院系学生资料及在宿舍走访调查,把朋辈辅导员的范围定位在学生干部、学习标兵、优秀宿舍长、人际关系较好的普通同学。同时结合这些同学的心理健康测试结果,我们从中筛选出25名同学参与朋辈心理辅导培训,由各院系心理健康辅导站专业心理老师指导。

一 对培训人员的分类

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多样性和特殊性的情况,我们将这25名同学进行了分类培训。一是针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由于女生相较男生来讲,更具亲和力。我们选取五名情感丰富、细腻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女生接受专项培训。旨在处理恋爱中出现的感情摩擦、失恋等问题。二是在宿舍人际关系问题上,我们选取五名优秀宿舍长代表(男女不限,最好男女都有),要求这五名同学的交际能力强,他们主要负责处理在宿舍中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三是在学习问题方面,将性格开朗、学习成绩良好的五名同学(学习标兵)划分到这一组中去,着重使同学获得学习方法,缓解学习压力。四是在求职与就业方面,我们准备选取五名优秀学生干部,他们大多是院、系学生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对学生面试、组织管理工作方面很有经验,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熟悉面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五是针对自卑、敏感等性格问题,选取自信心强、积极乐观的五名同学进行培训,他们主要在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学习情绪调节的方法,塑造良好性格方面发挥作用。

二 分类培训,专项训练

对不同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采用“培训者和受训者的互助式训练”模式,主要通过下列方式来进行:

(一)互助式心理训练

互助式心理训练是一种群体式的心理互助活动。学生既是被训练者,同时又是最好的训练者。他们会在接受别人训练时通过情感的交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其他同学;在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同时,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从而达到互相训练、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互助式心理训练的主要方法是角色扮演。

(二)互助式心理激励

互助式心理激励是指给予同学们积极的刺激,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与工作。学生都有认识自己的愿望,也有一定的自我分析、自我判断、自我思考、自我选择、扬长补短的能力。但“知人易,知己难”是常见的事实,学生需要别人帮助自己认识自己。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仅需要别人关注,而且需要别人的支持和鼓励,尤其是遇到挫折时都有寻求帮助的愿望。开展互助式心理激励就是要让学生彼此给予积极的刺激。例如,每年新生入学之后, 容易出现不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现象, 对此, 朋辈心理咨询员主动接触该类同学, 开展谈心活动, 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激励其积极进取,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新生的心理问题。

(三)互助式心理辅导

所谓心理辅导主要指受过心理学系统训练的专业人员或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及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其了解自己,愉快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有效地调节自己,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使之在学习上、生活上以及职业上获得最理想、最完美的自我选择和适应,逐步达到自我完善。互助式心理辅导则是让每一个学生在寻求辅导的同时都充当辅导者。具体做法是:第一步,让每一位学生都写出自己希望得到辅导的心理烦恼或心理困惑。不署名,用代号或绰号。写好以后全部交上来;第二步,交错发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对该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写好以后全部收齐;第三步,发回原来的学生,让其对“辅导者”的辅导予以评价、打分,写好以后全部收齐,教师对“辅导者”的辅导给予鼓励性评价;第四步,发还给“辅导者”,让其了解自己的辅导水平;第五步,全部收回归档,也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和高质量的辅导在全班表扬,并请学生发表补充辅导意见。开展互助式心理辅导是以充分相信学生为前提的,学生虽然不具备“心理医生”的资格和水平,但他们却具有真诚、友爱、热情等品质,加之同龄人之间心理上的相通、相容,很容易产生心理共鸣,所以互助式心理辅导收到良好的效果。开展互助式心理辅导时,应当注意保密,尊重学生的人格。

(四)互助式心理暗示

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反映出相的心理现象。互助式心理暗示是学生采用言语或非言语的手段,含蓄间接地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积极影响的活动。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在他人暗示中,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示者与被暗示者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互助式心理暗示之所以效果比较好,主要是因为同学之间的关系密切,共同点多,影响力大。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尊心,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和控制,所以,从效果看,含蓄的暗示要优于命令式的要求。同学之间往往命令少、要求少、强迫少,从众多、模仿多、默契多,所以同学之间开展互助式心理暗示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教师应当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也能自觉地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影响其他同学,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三 朋辈辅导的利与弊

(一)朋辈辅导的好处

1 朋辈心理辅导符合大学生多层次的心理需要

朋辈心理辅导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展开的,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一方面,大学生本身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一个最富特色、最具矛盾性、充满了心理好奇与渴望独立的心理转折期,他们往往排斥权威,喜欢向同龄人打开心扉、相互交流、倾诉烦恼。相近的价值观、相似的经验和生活方式,使得朋辈辅导有利于日常生活中心理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他们很重视与倾诉对象交流时的气氛,因为遇到心理困扰会比较敏感和紧张,所以他们希望能在轻松、熟悉的环境中探讨自己的问题,而朋辈心理辅导在这一点上也比较容易实现。

2 弥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力量的不足

虽然很多大学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类机构,但实际上专门的心理辅导人员却很少,甚至只有几个人,而他们却要负责几万名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这工作量显然太大且难以做到保质保量和面面俱到。而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也日益复杂,由此专业咨询的供求矛盾就日益显现。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有更多人经过一定的培训,投入到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中来,就能较大程度地缓解专业力量不足的问题,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专业心理老师集中注意力关注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从宏观角度指导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由于朋辈辅导员数量多,可以深入到班级,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监察和帮助,发现严重问题及时上报,有助于形成全面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3 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协作精神提升

朋辈心理辅导,改变了以往大学生只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有利于使大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朋辈辅导员在心理互助的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舒缓了心理压力,解除了心理困扰,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认识他人、自我领悟、自我成长的机会,从而达到助人者自助的效果,同时还有助于良好人际环境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形成。

4 朋辈心理辅导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能防患于未然

学生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往往不是一两天就形成并突然表现出来的,它有一个郁积的过程。每一个将要出现问题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都可能有一些具体的异常表现。朋心理辅导员往往能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或向教师求助。因此,朋辈心理辅导能使学生当前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为及早发现和诊治学生心理疾病提供信息和帮助。这样能真正起到监督防范作用,做到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能够有效地防止校园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当前朋辈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

1 政策得不到切实执行

整个体系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整个领导体系缺乏专业背景,专业的心理咨询认同度尚有所保留,很多学校的心理工作停留在形式主义层面上,活动不讲实际功效,只求最终总结报告。这种情况对朋辈辅导来说是致命的。

2 师资力量不够

各校心理老师总数和在校学生数之间的比例悬殊,目前各大高校的师资力量大都不能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因此,朋辈辅导没有在学校获得很大程度的开展,很多学生包括参与各个学校心协工作的学生都不知道什么是朋辈辅导,有人把它等同于朋友聊天,甚至有人一听到这个,就认为这是心理咨询者的工作。

3 宣传力度不大

各大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的欠缺,对心理工作不够重视,心理知识和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大大降低。朋辈辅导更是知之甚少,从而使得原本属于有朋辈咨询和辅导需求群体的学生对它充满了戒心和隔阂。

4 朋辈辅导员的专业需求不能满足

首先朋辈辅导员培训体系不健全,对于朋辈辅导员的培训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统一权威的管理机构或体系存在,培训者不能满足受训者的需求,缺乏科学性,尤其是实践训练的缺乏,这大大的限制了朋辈辅导的功效。其次是朋辈辅导督导体系的缺乏,辅导员的持续成长需求不能满足。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对朋辈辅导员的督导几乎为零。再次是评价体系的缺乏,朋辈辅导员对资格鉴定和有效反馈的需求不能满足。这对于即将面临真实案例的刚刚接受培训的辅导员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