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论文

时间:2022-04-13 09:07:13 关键词: 新闻记者 新闻记者论文

摘要:新闻工作者尤其是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一定要对此类事件进行很好地报道,将良好的职业素养充分体现出来,力求做到报道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从而为社会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此才能将社会媒体工作者的责任真正担当起来。

新闻记者论文

新闻记者论文:新闻记者职业道德论文

1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现象的原因

1.1新闻行业竞争压力持续增大

当前新闻行业竞争逐渐白热化,许多新闻企业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扩大发行量,获得更多的广告投入,所有媒体都想尽办法抓新闻,新闻工作者在经济等各种利益的推动下,一味选择受众多的新闻,导致新闻报道质量很难提高,甚至某些新闻记者为了博人眼球,制造出许多像东北虎事件、尸油事件等一样的虚假新闻,致使新闻行业的不良之风盛行。

1.2新闻记者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

现今我国市场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新闻工作者也有着多样化的价值观念,例如主题观念,效益理念、竞争观念等等,而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之下,新闻工作者也逐渐有了多样化的价值追求,表现最突出的是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当新闻工作者将国家、社会、集体利益摆在低于个人利益之下,不但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而且还会损害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3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许多新闻工作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受众,而已炒作某些新闻报道,甚至使用虚假报道来歪曲事实的真相,而当前我们国家却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很多时候都是任凭报道炒作、歪曲新闻,这就造成对某些缺乏职业道德的新闻工作者起不到纠正、警示的作用,让新闻行业虚假新闻越来越泛滥。对于这些现象我们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给予充分重视,并制定相对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2提升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有效策略

2.1构建良好的媒介生态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H•MarshallMcLuhan提出“媒介生态”,现今媒介生态用来指媒介与传播技术对信息文化在横向与纵向方面所起到的生态式的影响。当前我们国家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许多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建设一个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让已经又或者是正在失衡的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寻求到平衡点,重新回到正确的位置,这对于提高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

2.2构建健全的新闻监管体制理

在我们国家,新闻媒体不仅是行业的喉舌,还关系着党与国家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新闻媒介应当受到人民、党与国家的监督管理,我们应当假设完善的监管部门,健全相对应的法律规范,拟定有效的奖罚体制。同时,新闻媒介自身也应当进一步健全自身的组织结构,架设有效的媒介监管机构,抓好这两个方面,将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建设放在法制化的位置,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新闻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3新闻记者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新闻记者首先需要摆正自身做新闻的态度,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也就是全心全意为观众、听众、读者而做欣慰,本着每一个新闻都要对人民大众负责,坚持正义、公正、客观的原则,将新闻事件本来面貌还原给大众,尽可能不掺入个人的感情与偏见;其次要坚持真理,要有着强烈的正义感与责任感,维护人民、党、国家的利益;第三,要勇于说真话,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不论什么威胁与压力都不能影响新闻的真实性;最后对于自身的采访权要注意行使好,要多听听大众的真实呼声,多下基层,多为人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4加大社会监督的力量

增强社会舆论的监督与管理,提高新闻大众的素质,坚决取缔虚假报道、有偿新闻滋生的土壤,大众没有消费的需求,传媒自然不可以得到利益,也就自然从根本上杜绝了假新闻的产生。提高了大众的素质,新闻质量自然也会得到有效的提高,这样,有助于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3.5掌握新闻传播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新闻记者更应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新闻信息传播,树立切合我国国情的“二为价值观”,即“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所有具体的新闻价值观念都应该体现“二为价值观”的要求。我们应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合理的新闻需要看做是我们应该确立的新闻价值观念的核心,是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作为衡量和评价事实有无新闻价值和新闻价值大小的标准,以此标准来创作新闻文本。要避免猎奇新闻价值观、黄色新闻价值观等不当的新闻价值观。如果新闻记者经常把似是而非的“八卦传闻”、猎奇、明星绯闻等当作新闻抢报,或充斥着前后矛盾的说法,既破坏了自身声誉,也侵害了大众的利益。

2.6理顺新闻部门的财政体制

新闻部门的财政体制问题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并且这是预防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经济前提。新闻部门财政体制往往涉及到下面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新闻记者薪酬多少问题,及其薪酬与其工作业绩的关联度问题。假设新闻记者薪酬如果全部一刀切固定化,则肯定较多受制于上级领导,使其无法毫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新闻意见,因此为了保证新闻记者的新闻独立性,其薪酬应当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固定部分(包括劳务费、出差补贴、差旅费、等)第二部分则应当与其工作业绩相关,与新闻记者所发新闻的效益、影响、完成新闻任务情况相关联的业绩奖励等等。第二,还应当建立对记者的奖励与惩罚制度,制度要写明哪些是新闻记者应当具备的素质,以及工作中需要做到的,还要写明哪些是新闻记者不可以做的,对于违反纪律的新闻记者要给与何种惩罚措施,保证整个行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而对于表现成绩出色的新闻记者,要给与一定的奖励,进而促进他们不断的提升工作能力,奖励机制也有利于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结论

综上所述,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现象需要我们给予充分的关注。新闻记者应当不被各种利益驱使,坚持实事求是的新闻专业精神,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为我们国家新闻事业添砖加瓦。

作者:赖镜宇 单位:广西省桂平市广播电视台

新闻记者论文:新闻记者职业素养论文

一、电视新闻记者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欠缺

如今,新闻记者在对一些突发事件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已渐渐形成一定的责任意识,然而有些突发事件会比较难以处理,电视新闻记者在报道方式和应急处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1.电视新闻记者会通过一些不合规的手段来促使曝光率大大增加,进而导致发生一些悲剧事件

如今电视新闻媒体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面对尤为严峻的压力,出于谋求自身利益的考虑,会选择突发事件中的“伤疤”作为取得新闻市场的突破口,这样就有可能会很大程度上伤害突发事件的利益主体或相关者。

2.电视新闻记者的问责意识欠缺

如今社会公众对新闻报道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电视新闻记者针对突发事件所进行的分析报道应该力求全面、理智和多角度,如果只是进行简单的陈述,不将正反面信息协调好,就难以提升报道水平。在具体新闻报道实践中,对于公开性的报道,一些新闻媒体却是有选择性的进行。不能全面地分析突发事件,也不能很好地追究责任,这等于是在藐视公众的知情权。

3.电视新闻记者有时会谎报新闻,这主要是出于畏惧心理

针对一些灾难性突发事件,部分记者就不愿或者不敢前往前线,这样无法采集到信息,同时又想牟取私利。所以常常就会选择谎报新闻,这必然会对电视台的公众形象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会把不好的影响带给社会。

二、新闻记者在突发事件中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1.新闻敏感性高,反应快速

由于突发事件是很难预料的。所以新闻记者往往都缺乏好的准备,一旦突发性事件发生了,就需要即可赶去现场,采访工作也要立马进行,存在的不确定性也会很多,而且还会有很多不可预料的问题出现。所以,对电视新闻记者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要具备较好的新闻敏感性和反应能力。首先,新闻记者一定要具有好的新闻敏感性。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记者就应该对价值判断具有较好的直观判断能力。对这一事件,针对其具备的新闻价值进行正确的判断。对其中的有效信息要进行及时且敏锐的捕捉。新闻记者开展工作,主要是看综合判断能力,其具备的敏锐的洞察力等素质都会对之后的新闻报道的效率和质量产生决定性作用。所以,新闻记者要具有的职业素养,就是要快速有效地捕捉和发现突发事件中的新闻价值。其次,是针对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要求记者具有良好、快速的反应能力,以便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找出有效的采访策略。在发生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新闻记者需要将其中最有价值的材料筛选出来,捕捉有效信息,以便在报道时采用最确切的语言,使观众取得身临其境之感。

2.具有良好的采编能力

不同于日常新闻,由于突发事件很难预料,所以当突发事件发生后记者往往猝不及访,难以从容应对,这就要求记者练就自身超强的应变及采编能力,以备不时之需。具体说来,既要确保进行客观的新闻报道,又要将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起来。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愈发关注一些突发事件,报道的及时性往往能为电视新闻节目争取较高的收视率。如今的各类报道都是争分夺秒的进行,易导致各种主观臆断。若是记者一不小心夸大了突发事件的破坏力,则民众就会很容易产生恐慌心理。一时产生诸多的流言,进而大大增加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相反的情况,如果破坏性缩小了,就会促使社会和国家丧失应有的警惕性,没有做好事前准备,最后必然会增加损失。所以,新闻记者在报道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需要对事件的本质内容进行整体上的审视,着眼于大局,从而理性客观地报道突发事件。

3.注重人文关怀

社会责任和人性道德是所有职业都应当遵循的,所以,新闻记者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要兼顾职业和社会责任。针对突发事件,新闻记者要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也要重视人文关怀。当今社会更加广泛地关注突发事件,突发事件的危害和破坏力都是非常大的,对于正常的社会生活而言,往往都会引起一定的损失和不便。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在人员和财产上出现较大的损失。就新闻记者的职业要求来看,不但要亲自去现场进行采访报道工作,从而将第一手信息传达给社会大众,而且还要将人文情怀融入报道中。记者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应当尽量为救援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采访,以免再次伤害那些刚遇到不幸的采访对象。电视新闻记者应当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及时、客观地报道突发事件,并将人文情怀和服务意识融入其中,做到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例如,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很多记者都选择先将采访工作放下,积极投入到救援工作中来,然后再对受灾群众进行采访,从而实现了与民众价值观相统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报道突发性事件往往最能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体现出来,与此同时对新闻记者提出的要求也就更多。新闻工作者尤其是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一定要对此类事件进行很好地报道,将良好的职业素养充分体现出来,力求做到报道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从而为社会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此才能将社会媒体工作者的责任真正担当起来。

作者:张绍勤 李荣芹 单位:临沧市传媒集团事业一部 临沧市云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新闻记者论文:新闻记者文学素养论文

一、文学素养必要性

从一名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发现和判断的能力,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新闻敏感的不同,就能看出他是博学多识还是知识贫乏。可以说,记者的成就的大小同他的知识素养水平是成正比的。例如对轰动一时的“马家爵案”,人文修养高的记者在报道马家爵案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案件本身的轰动效应的上,而是能够透过这个案子看到这件事所折射出来的大学生中大量存在的心理问题,甚至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缺乏交流、缺乏沟通的现状,从而提醒人们应该多多关注身边的人,多把爱心献给社会。这样的记者,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且能联系现实写出有深度、有分量的文章,他留给人们的是有价值的东西,因此,人们也都愿意多看这样的文章。相反,同是马家爵案件,有的记者挖掘的就不是新闻背后的东西,不是能给后来人警醒或成为榜样的东西,而是抓住案件本事不放,为了一时是轰动效应而写出没有多少新闻价值的文章。例如马家爵落网后不久,就在《重庆经济报》上刊登了有关马家爵中学、大学时的相关事情,而且有报道说马家爵的日记里说他在十四岁时就想杀死自己的父亲,文章把马家爵描绘成了一个天生的杀人犯,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坏人,这样的文章可能在一时会成为人们关注的东西,因为看了之后有了同别人谈话的谈资,可是几年、甚至几个月后,又有谁还会记起这样的文章呢?而前面那样的文章,由于它是从这件事出发而关注了事件后面的本质和更深层次的东西,人们都这两者的关注和欣赏程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同样的题材,由于不同记者的不同的文学修养和专业素质,导致了完全不同的效果,而且写出了两种新闻价值大不相同的新闻,记者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知识修养在选择题材、选择角度时就已经体现出来了。所以我们说记者的成就和本人语言文学水平和知识水平的高低有密切的联系。

二、提高文学素养措施

那么,新闻记者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呢?我认为,新闻记者的文学修养要着力从对文化知识和文学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的能力、记者观察事物与描述和表现事物的能力以及发现和塑造典型的能力这三方面加以修炼,提高本人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整个新闻界的整体素质。对文化知识和文学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的能力除了可以借助与各种字典、词典外,还可以借助于其它的工具书。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和悠久灿烂文化的国家,我们的先人前辈,为我们留下了各类书籍、著作,和形形色色的各类工具书。除了我们熟知的字典、词典外,还有列各类工具书之首、有古代百科全书之称的"类书"、"政书"。众多的"表谱"、"图录"、书目、索引、年鉴、手册等,也是新闻工作者经常要用到的工具书。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位把《师说》误认为是《论语》的记者,如果能多看看书,或在把握不准时多查查工具书,这种笑话就不会出现了。至于观察事物与描述和表现事物的能力以及发现和塑造典型的能力,记者平时应该多看看新闻史上那些经典的新闻,多向前辈学习,多向其它优秀的记者学习、借鉴,从这三方面着手,我们就能看到更多、更有新闻价值、也更具时代特征的优秀新闻作品。

作者:刘倩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新闻记者论文:新闻记者道德修养论文

1.尊重事实说真话。

新闻记者的工作就是与事实打交道。事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本源,记者一定要实事求是,尊重事实,而不是随心所欲地捏造新闻,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弄虚作假,违背了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害人害己。2013年8月16日,抚顺清源南口前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许多媒体纷纷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新闻报道,这是值得赞叹的。但是,不乏有个别记者对事实不了解,不调查,不实事求是,道听途说,给政府和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某新闻媒体的记者,把“8·16”洪水的原因说成是上游的“海洋水库”没有及时开闸放水,造成水库积水过多,导致洪水冲开大坝,导致下游村落被淹的悲剧。而事实又是什么情况呢?“海洋水库”是个很小的水库,它根本就没有修建闸门,只是在水库大坝的一侧,有一个较低的出水口,当水位高时,水就自己漫过来。可见,这个记者没有到现场作调查,失去了一个记者起码的道德。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是新闻记者必需的修养。

2.心底无私为人民。

一个有修养、有道德、有爱心的新闻记者,他一定是能客观、公正、真实地对事实作出正确报道的。新闻记者要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为人民服务,要对社会负责,对党和政府负责。如果新闻记者要利用自己的职业条件为自己谋取私利,那就会从根本上失去新闻记者应该具有的高尚品德。应该说,新闻记者要想为自己谋取利益,是十分容易的事,面对社会上的许多诱惑,一些记者的确在有意和无意间忘记了自己的职业是党和人民给予的,忘记了党性原则,忘记了记者的品格。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不惜买卖新闻,弄虚作假,甚至出卖自己的灵魂。将新闻记者的道德、修养抛到九霄云外,这是我们记者队伍的悲哀。早在上个世纪末,某新闻单位有个“老记者”,他独霸“公、检、法”行业十余年,在这个行业里呼风唤雨,十几年从这三家拿到很多利益。他自以为是“秃子打伞———无法无天”了,但是,时间终于为他的所作所为作出了公正的审判。他最终走进了监狱,往日的新闻记者,变成今日的囚徒!摆在我们新闻记者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追求自私自利,做追求金钱和虚荣的记者;另一条路是追求理想和真理,做一名有道德、有修养的记者。

3.正直正义斗邪恶。

新闻记者的特殊身份在社会上自然会得到一些尊重,但是千万不要忘记自己也是一位普通的公民,必须带头遵纪守法、不搞特殊化,必须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作一名正直的有正义感的记者。新闻记者在报道社会新闻时常常会遇到种种不平之事。这时,记者一定要出以公心,与一切邪恶作斗争。记者应该是嫉恶如仇的人,是有党性原则的人,是无私者无畏的人。几年前有这么一件事:“一个市人大代表走进我们新闻部,讲述了乡里电管站站长自己开电器材料商店,村民不在他家商店买材料就不给维修电路,三年强制换两次电表。一家村民因为没有钱换电表被断了电,晚上孩子学习点油灯,不小心把房子点着火了,全家都被烧伤,在抚顺矿务局医院抢救。”我们新闻部记者听到这些事都很气愤,于是主任派出两名记者,去作新闻调查。经过一天的深入了解,调查的结果比人大代表反映的事实还要多。于是,记者又来到电管站的上级部门采访,了解农业用电的法规政策。当晚,《辽宁新闻》报道了这次新闻调查,三天后,那个电管站站长被停职查办了,村民的用电问题得到了解决。敢于与邪恶作斗争是新闻记者最高尚的职业道德。

作者:于晓光 单位:抚顺广播电视台

新闻记者论文:新时期新闻记者职业道德论文

一、新时期新闻记者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

第一,买卖新闻。一些新闻记者将新闻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买卖,比如将新闻广告化,利用新闻时间插播广告赚取广告费用。而且在播放广告时往往打着赞助、协办的旗号,这类情况往往因隐蔽性较高而不易被大家察觉。更有甚者,出卖报纸的版权、转让刊号,这些行为都严重违反了我国对新闻行业的有关规定。第二,贪污受贿。由于工作原因,新闻记者经常会收到一些红包或者是礼品等。一些意志力薄弱的记者容易受到金钱的诱惑,一步步步入深渊不能自拔。这部分记者不仅仅丧失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更容易造成犯罪,受到法律的制裁。第三,虚假报道。部分记者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一味地追求名利而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往往会在报道时弄虚作假,或者是无中生有,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二、新时期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影响因素

(一)经济的影响

新闻记者利用新闻报道,间接给自身和报道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一些新闻记者过度重视新闻带来的经济收益而忽视了职业道德,给新闻事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降低了新闻的可信度,破坏了新闻单位的形象。

(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新闻记者在对新闻进行编辑时应该考虑人民群众的接受能力,尽量使人民群众能够理解新闻的内容。所以,新闻记者不但要迎合人民群众的需要,还要考虑到人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新闻的质量。

三、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

新闻工作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新闻记者在采访、报道的过程中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实事求是,充分起到为人民服务的作用。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务必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

(一)新闻记者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闻记者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将工作和人民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民及时了解社会的实时动态。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闻记者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严格要求自己,履行职业道德,才能做好新闻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要坚持两手都要抓且两手都要硬,做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精神建设工作。新闻记者是党的喉舌,新闻记者要严格按照党的纪律来要求自己。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新闻注重的是真实性,新闻的真实性关乎着新闻的信誉。当前,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失实的问题,大部分情况是因为工作作风引起的。这种情况的出现给新闻记者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新闻报道必须实事求是,这是对新闻记者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建设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首先要转变新闻记者的工作作风,要求新闻记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四)树立清正廉洁的理念

新闻记者要想做到清正廉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经过复杂的心理斗争。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部分新闻记者受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陋习的影响,违背了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作为一名记者,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被物质所迷惑,树立廉洁观念。

(五)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完善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监督机制,是约束新闻记者行为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建立详细的规章制度,对新闻工作的各种细节进行约束。各级领导要将制度落到实处,使制度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其次,要建立激励制度,对于坚守职业道德的记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违反职业道德的记者,根据实际情况处以不同程度处罚。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闻对人们的生活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新闻媒体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弘扬社会文化、传播正能量是党和人民对新闻工作者的热切盼望。因此,新闻记者要实事求是,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温志军 单位:方正县委组织部电教办

新闻记者论文:优秀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应具备的意识论文

[摘要]广播电视新闻是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优秀的记者是受到人民尊重和爱戴的。那么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关键是要树立五种意识。

[关键词]新闻记者意识典型报道

一、树立导向意识

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民权益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切实提高新闻宣传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努力适应社会环境和工作对象的变化,增强工作主动性,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新闻宣传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思路,增强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主动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使检察新闻宣传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为推动各项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创新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新闻出版事业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新闻出版的党性原则突出表现为,新闻出版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的重要的宣传思想阵地。新闻出版业的繁荣和发展,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事关我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一定要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新闻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当前深化改革,重视新闻业经济属性、产业属性,大力发展广电产业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意识形态属性。

二、树立典型意识

抓好典型报道是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优良传统。典型报道包括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经验典型、个体典型和群体典型,等等。搞好典型报道,对弘扬社会正气,推动各项工作,提高媒体的影响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做好典型报道,首先要树立典型报道意识,是做好典型宣传报道的前提。但是,在新闻实践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典型”。要搞好典型报道,关键在于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也就说,要吃透上头,然后在现实生活挖掘典型。只有这样,典型才能树得起来。同时要求记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有责任把先进的、优秀的人和事真实地记录下来,为历史留下一点东西。还要胸有全局,拓宽视野,多领域发现典型。一件事、一个人是不是典型,要拿到全局去衡量。同时,典型并非只有人物典型。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蕴藏着典型。我们应该拓宽视野,注重在新动向、新事物、新成就、新经验、新风尚、新人物、新问题上挖掘典型。

三、树立精品意识

精品意识,是一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是一种不甘平庸、奋勇争先的创新精神,也是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表现。无数事实证明,业绩的好坏,事业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有没有责任心。强烈的责任心是一个人走向卓越的必备品质,也是通向成功的“通行证”。如果记者对工作马马虎虎,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平时经常出岔子,关键时刻还会“掉链子”,那么,他不仅难以进步,而且放在任何岗位上都是让人不放心的。出精品是一种承诺,而兑现承诺则需要底气,需要与出精品相适应的过硬素质。出精品还是一种付出,不仅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有时还要牺牲许多个人利益。新闻事业须臾离不开“精品意识”。只有更加注重培养“精品意识”,我们才能目光远大、赶超先进,才能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才能不畏艰难、直面挑战,才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唯此,我们也才能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拥有竞争的底气和实力,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工作中,永葆昂扬的激情,为新闻事业书写辉煌的篇章。

四、树立民本意识

2006年7月12日,一篇题为《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女记者曹爱文流泪伤心模样》的帖子出现在大河网“网闻天下”栏目,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曹爱文救助落水女孩的全过程。在一次采访落水少女的报道现场,曹爱文不是先去采访,而是挺身而出在120急救车到来之前为女孩做人工呼吸,但经过多次努力后女孩最终还是没醒过来,看着女孩的尸体曹爱文落泪了。这位女记者的行为打动了众多网友。也有人认为,抓紧时间采访是记者的第一要务,其职责首先就是要以“旁观者”身份记录事件,传达信息,用职业手段获取最大社会效应,因救人而放弃采访的做法并不可取。这实际上是在考验记者,是写新闻要紧,还是救人要紧。著名记者范长江也指出“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是构成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自觉履行对事实、受众和社会应尽的职责、使命和任务,也是社会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记者首先要承担社会责任,在采访中不能仅仅只是以自己的采访报道为唯一目的,不是一个冷血的看客,也不是一个简单而纯粹的笔者,而是以采访对象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竭诚为他们服务。在新闻活动中要始终把人放在首要地位,树立人本意识。人本意识就是以人为本,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概括讲就是关注人的‘三生’,即生命、生活、生存。

五、树立人权意识

2009年4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下文简称《计划》),这标志着新中国人权事业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陈述人权状况到建构人权目标。从新闻传播视角解读《计划》,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新闻界将肩负起新的神圣使命,将面对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新的考验。新闻记者要树立人权意识,为促进我国人权保护而努力。人权把人当作世界上最高的价值,要求人类的相互认同和尊重。不尊重人,就会产生歧视和罪恶。长期以来,我们只知道违法,不知道侵权。人的生命权集中体现了人的尊严和价值。生死关头救人一命,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见死不救的情况在我们社会中却时常发生。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缺乏人权教育是一个重要原因。新闻记者树立人权意识,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要关注侵犯人权的事件,给弱势群体以帮助;二是要尊重被采访对象的隐私权、名誉权;三是要促进人权精神的宣传。

新闻记者论文: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研究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新闻媒体及新闻记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背职业道德准则,损害新闻媒体的信誉和形象,加强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对于繁荣我国的新闻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内容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新闻记者工作中职业道德失范的行为和原因。针对这些问题从完善立法,加强新闻记者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健全新闻单位内部约束机制和加强社会监督方面就如何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一些意见。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

一、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内容

所谓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是指新闻记者在职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与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社会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新闻工作理想、新闻工作责任、新闻业务技能、新闻工作良心和新闻工作荣誉五部分。

(一)新闻工作理想

新闻工作理想指的是对新闻工作的选择及新闻工作成就的向往和追求。任何人在其新闻工作生活中,都必然会面临着对新闻工作的选择和对新闻工作成就的基本倾向。因此,新闻工作理想是对待新闻工作的一种总体的认识及态度,是新闻工作道德的核心部分或曰“灵魂”,新闻工作者只有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态度,才能在新闻工作中就会表现出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

(二)新闻工作责任

一般地说,责任就是义务,因此新闻工作责任就是从业者对社会、对公众所承担的新闻工作义务。在新闻工作生活中,新闻工作责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要求。新闻工作责任可以从工作者对社会、对群众、对国家等关系中发生,也可以从工作者之间的个人关系中发生。每一个从业者的工作本质上都负有小到对本单位、本部门、同仁们的义务,大到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即负有一定的新闻工作道德责任。在新闻工作中,高度的责任感表现为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担负起自己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神圣职责,不避困难,不怕挫折,不畏艰险等。新闻工作者的这种高度的责任感表现在敢讲真话和敢究真情上。

(三)新闻业务技能

新闻业务技能是指进行新闻工作的业务能力要求。职业道德不但表现为自觉履行新闻工作责任的愿望,还要表现为完成职责的过硬本领,只有具备高超的新闻业务技能,才能出色地履行新闻工作责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所以,良好的新闻业务技能便具有了深刻的职业道德意义。

(四)新闻工作良心

一般来说,内化的规范也被称之为良心,良心是人们的思想、言行的标准和尺度。良心形成特定的动机、意图和目的,从而促使人们自觉地去遵守道德规范。新闻工作良心就是新闻工作工作者对新闻工作责任的自觉意识。新闻工作良心是建立在新闻工作道德责任感的基础之上的。当新闻工作工作者对自己应承担的新闻工作责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形成了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时,也就确立了自己的新闻工作良心。

(五)新闻工作荣誉

新闻工作荣誉是新闻工作工作者在新闻工作生活中的精神生命。新闻工作荣誉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工作者对自己的新闻工作活动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的自我意识,也就是新闻工作良心中的知耻心、自尊心和自爱心等;新闻工作良心中的这方面,往往能够使一个人自觉按照新闻工作责任的要求去履行义务,以保持新闻工作信誉、尊严和人格完美;另一方面,是指社会用以评价新闻工作工作者行为的社会价值尺度,也就是社会对工作者履行职责的行为做出赞赏和评价,新闻工作者应通过自身的形象和行动去塑造优秀的职业形象,以获得良好的声誉和荣誉,如不做与自己的职业身份和形象不相符合的事情,更不能作降低新闻职业身份和形象的事情。

二、当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报纸、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观如何,直接关系到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与否。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事业以及记者职业道德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近年由于新闻媒体快速发展,新闻队伍不断扩大,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薄弱和自律不严,媒体管理一时跟不上,法制也不够健全等缘故,加之当前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负面作用,以及受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和侵袭,致使有些新闻媒体及新闻从业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背职业道德准则,损害新闻媒体的信誉和形象。

(一)当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

职业道德行为的失范和腐败现象在新闻界的滋生蔓延,己经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诸如“防火防盗防记者”、“一流记者卖情报,二流记者炒股票,三流记者编书稿,四流记者供本报”之类的顺口溜,尽管有一定夸大的成份,但也反映出人民群众对新闻界的不满和忧虑。当前我国新闻队伍职业道德滑坡、新闻记者职业道德行为失范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偿新闻。把新闻这种精神产品完全商品化,实行以金钱为中介的新闻买卖。如新闻广告化或广告新闻化的情况比较严重,出卖版面(播出时间),用一定的版面或时间刊播买方指定的报道内容,以达到赚钱的目的。同时往往打着“协办”、“赞助”、“专刊”的形式,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有的甚至转让刊号,出卖报纸出版权,严重违反《报纸管理暂行规定》。

第二,收受礼金。记者心安理得地接受被采访对象提供的各种好处,如收受红包、礼品等。一些私欲膨胀、意志薄弱的记者往往在尝到“甜头”之后不能自拔,有仅别人给的全都拿了,而且还得才进尺伸手要。结果陷入泥淖,不仅丢掉了工作,甚至还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第三,贪图享受。整天热衷于“泡会议”、赶“场子”,喜欢采访各种“产品鉴定会”、“请柬新闻”等。而不愿下基层采访,不愿到艰苦地区采访,整天浮在表面上,把被采访单位提供的通稿改头换面,标上自己的名字便当作新闻来发表。

第四,报道失真。出于种种原因,漠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尤其是有些新闻记者受名利驱动,一味追求轰动、刺激、煽情的效果,屡屡在报道中无中生有,夸大其词,造成恶劣的影响。

第五,导向错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不顾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在报道中宣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四色报道”频频见诸报端。所谓“四色报道”,即红色的秘密(报道领导人的秘闻趣事)、金色的诱惑(津津乐道大款大腕的奢侈生活方式)、黄色的刺激(大力渲染淫秽内容)、黑色的恐怖(对暴力凶杀的详尽描绘)。

(二)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新闻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新闻媒介或记者自身放松要求,随波逐流,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

第一,经济利益的驱使。眼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财富崇拜为兴奋点的社会大环境,对一些记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凡事以经济效益为上,一心扑在钱眼里。此外,由于新闻采访工作是一项高强度、快节奏的重脑力劳动,让很多人觉得记者是吃青春饭,只有年轻人才顶得住,得趁年轻“揾多点”。因此出现了部分记者只求眼前实际利益,放松了对自己素质和职业的严格要求。

第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忽略。一些媒体的领导认为只要记者不在政治原则问题上犯错,其他的问题无关大局。于是对收受礼物、红包、纪念品等往往睁只眼闭只眼,放松了对属下新闻记者的政治思想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有的单位,一年到头难得开一次业务例会,政治学习例会就更少之又少。

第三,缺乏有效监督机制。有的媒体主管部门对记者操守的管理存在盲点,监督不严、监管不力,奖惩机制未够完善,一旦记者出现了事故也只能听之任之。《新闻工作者道德准则》强调:“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访报道对象的钱、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不得索要或接受任何形式的礼金……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但仍有记者将其视为一纸空文,我行我素,屡屡犯禁。

三、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我国的新闻媒体具有很强的党性、很高的权威性、很广的联系面、很大的影响力的特点。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必须实事求是,无私公道,廉洁清正,以身作则,正确运用新闻工具,起到党的喉舌作用。为了保证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建立完善法规把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纳入法制轨道

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要接受经济规律的制约,接受国家法律的制约,接受社会公德的制约。新闻业走向市场,也要接受新闻业的规律制约,接受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约,接受新闻道德的制约。西方国家都对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立法,如美国记者公会1934年就通过《记者道德律》,而我国有关记者职业道德的法律还是一片空白,连一部行政性法规也没有,仅公布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1991年1月制订、1997年1月第二次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可是,由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是一个群众性团体,它制订的这个《准则》一点法律和行政约束力都没有。从内容上看,由于上述原因,这部《准则》没有制约条款,对违反《准则》的人和行为,也没有明确的处理办法。为此有必要推进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法制化建设,加快《新闻法》的出台,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立法,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行为进行规定,对违法行为追究其相应责任,从法律角度加强对进行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约束。

(二)加强新闻记者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新闻职业道德修养是新闻从业人员自觉按照新闻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等活动,它不仅包括依照新闻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而进行的反省、检查、自我解剖与批评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职业道德品质,而且还包括在新闻职业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职业道德情操和达到的职业道德境界。为了维护新闻传媒的声誉,重新树立记者的良好形象,一方面,各级新闻传媒及领导机关应该重视记者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党委宣传部门、新闻研究单位、新闻培训单位以及各新闻媒体都要把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当作重要事情来抓,引导新闻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断更新知识、熟悉业务,逐渐提高职业道德水准。

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应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首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读者、听众或观众服务。记者发出的每一篇报道,都要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在采访活动中,记者要公正无私,要按照新闻价值的标准来选择、衡量,不能把个人偏见、个人好恶和个人关系带到工作中来;其次坚持主持正义和真理,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新闻记者应该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在采访活动中,记者会经常接触到社会上的矛盾冲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称职的记者,要以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以除恶扬善、扶正祛邪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坚决同那种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以及错误言行作斗争;再其次坚持尊重事实说真话的原则。党的新闻工作的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说真话,客观报道,客观报道这一概念既指新闻报道内容上的真实,也指新闻报道在形式和手法上要遵守新闻职业道德,一个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富有责任心的记者,绝不会把一些有可能是谣言的东西抢发给群众,以高度的新闻职业道德约束自己,追求真正的客观报道,这是新闻工作者永远不能推卸的责任;最后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利。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活动中,到哪里采访、不到哪里采访,采访中抓些什么、不抓些什么,采访之后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以及怎样报道,这在很多情况下是由记者个人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记者手中是有一定权利的,这种权利完全是由记者工作性质决定的,是党和人民给予的,绝不可看作是个人的资本。只有立业为公,真正履行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这种权利才是用到正道上,记者手中的笔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三)健全新闻机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健全新闻机构内部的监督约束机制,使记者职业道德建设制度化,是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和保障。首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度的内容要细致周密,不能有漏洞,让人有空子可钻,不但要规定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而且还要规定对违法规定的行为的处罚措施,使记者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其次是各级新闻单位的领导要按制度办事,把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使各项规章制度不至于流于形式;最后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对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和在新闻报道上作出显著成绩的记者,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表彰或奖励,对自觉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并在新闻报道上作出突出成绩者,应予以重奖,并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以激励大家献身于新闻事业。对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人和事,要根据错误的性质、情节轻重和造成的危害,分别予以批评教育、处分,个别严重者应调离新闻单位,对违法者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四)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媒体信用等级评价机制

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监督新闻记者和新闻单位,推动他们端正行业行为,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促进其职业道德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种快速、便捷的新闻记者身份查验手段和举报投诉渠道,可一方面有效地打击假记者的诈骗活动,另一方面对新闻记者的违规违纪行为进行有力的监督和查处。同时,建立一个媒介等级信用评价机制,发假新闻多的媒介信用等级相应降低。在这种机制的制约之下,权威性强的媒介、从不发假新闻或者极少发假新闻的媒介就会脱颖而出,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支持,得到更多的信任。

新闻记者论文: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分析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新闻媒体及新闻记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背职业道德准则,损害新闻媒体的信誉和形象,加强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对于繁荣我国的新闻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内容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新闻记者工作中职业道德失范的行为和原因。针对这些问题从完善立法,加强新闻记者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健全新闻单位内部约束机制和加强社会监督方面就如何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一些意见。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

一、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内容

所谓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是指新闻记者在职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与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社会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新闻工作理想、新闻工作责任、新闻业务技能、新闻工作良心和新闻工作荣誉五部分。

(一)新闻工作理想

新闻工作理想指的是对新闻工作的选择及新闻工作成就的向往和追求。任何人在其新闻工作生活中,都必然会面临着对新闻工作的选择和对新闻工作成就的基本倾向。因此,新闻工作理想是对待新闻工作的一种总体的认识及态度,是新闻工作道德的核心部分或曰“灵魂”,新闻工作者只有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态度,才能在新闻工作中就会表现出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

(二)新闻工作责任

一般地说,责任就是义务,因此新闻工作责任就是从业者对社会、对公众所承担的新闻工作义务。在新闻工作生活中,新闻工作责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要求。新闻工作责任可以从工作者对社会、对群众、对国家等关系中发生,也可以从工作者之间的个人关系中发生。每一个从业者的工作本质上都负有小到对本单位、本部门、同仁们的义务,大到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即负有一定的新闻工作道德责任。在新闻工作中,高度的责任感表现为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担负起自己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神圣职责,不避困难,不怕挫折,不畏艰险等。新闻工作者的这种高度的责任感表现在敢讲真话和敢究真情上。

(三)新闻业务技能

新闻业务技能是指进行新闻工作的业务能力要求。职业道德不但表现为自觉履行新闻工作责任的愿望,还要表现为完成职责的过硬本领,只有具备高超的新闻业务技能,才能出色地履行新闻工作责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所以,良好的新闻业务技能便具有了深刻的职业道德意义。

(四)新闻工作良心

一般来说,内化的规范也被称之为良心,良心是人们的思想、言行的标准和尺度。良心形成特定的动机、意图和目的,从而促使人们自觉地去遵守道德规范。新闻工作良心就是新闻工作工作者对新闻工作责任的自觉意识。新闻工作良心是建立在新闻工作道德责任感的基础之上的。当新闻工作工作者对自己应承担的新闻工作责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形成了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时,也就确立了自己的新闻工作良心。

(五)新闻工作荣誉

新闻工作荣誉是新闻工作工作者在新闻工作生活中的精神生命。新闻工作荣誉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工作者对自己的新闻工作活动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的自我意识,也就是新闻工作良心中的知耻心、自尊心和自爱心等;新闻工作良心中的这方面,往往能够使一个人自觉按照新闻工作责任的要求去履行义务,以保持新闻工作信誉、尊严和人格完美;另一方面,是指社会用以评价新闻工作工作者行为的社会价值尺度,也就是社会对工作者履行职责的行为做出赞赏和评价,新闻工作者应通过自身的形象和行动去塑造优秀的职业形象,以获得良好的声誉和荣誉,如不做与自己的职业身份和形象不相符合的事情,更不能作降低新闻职业身份和形象的事情。

二、当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报纸、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观如何,直接关系到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与否。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事业以及记者职业道德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近年由于新闻媒体快速发展,新闻队伍不断扩大,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薄弱和自律不严,媒体管理一时跟不上,法制也不够健全等缘故,加之当前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负面作用,以及受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和侵袭,致使有些新闻媒体及新闻从业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背职业道德准则,损害新闻媒体的信誉和形象。

(一)当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

职业道德行为的失范和腐败现象在新闻界的滋生蔓延,己经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诸如“防火防盗防记者”、“一流记者卖情报,二流记者炒股票,三流记者编书稿,四流记者供本报”之类的顺口溜,尽管有一定夸大的成份,但也反映出人民群众对新闻界的不满和忧虑。当前我国新闻队伍职业道德滑坡、新闻记者职业道德行为失范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偿新闻。把新闻这种精神产品完全商品化,实行以金钱为中介的新闻买卖。如新闻广告化或广告新闻化的情况比较严重,出卖版面(播出时间),用一定的版面或时间刊播买方指定的报道内容,以达到赚钱的目的。同时往往打着“协办”、“赞助”、“专刊”的形式,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有的甚至转让刊号,出卖报纸出版权,严重违反《报纸管理暂行规定》。

第二,收受礼金。记者心安理得地接受被采访对象提供的各种好处,如收受红包、礼品等。一些私欲膨胀、意志薄弱的记者往往在尝到“甜头”之后不能自拔,有仅别人给的全都拿了,而且还得才进尺伸手要。结果陷入泥淖,不仅丢掉了工作,甚至还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第三,贪图享受。整天热衷于“泡会议”、赶“场子”,喜欢采访各种“产品鉴定会”、“请柬新闻”等。而不愿下基层采访,不愿到艰苦地区采访,整天浮在表面上,把被采访单位提供的通稿改头换面,标上自己的名字便当作新闻来发表。

第四,报道失真。出于种种原因,漠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尤其是有些新闻记者受名利驱动,一味追求轰动、刺激、煽情的效果,屡屡在报道中无中生有,夸大其词,造成恶劣的影响。

第五,导向错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不顾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在报道中宣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四色报道”频频见诸报端。所谓“四色报道”,即红色的秘密(报道领导人的秘闻趣事)、金色的诱惑(津津乐道大款大腕的奢侈生活方式)、黄色的刺激(大力渲染淫秽内容)、黑色的恐怖(对暴力凶杀的详尽描绘)。

(二)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新闻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新闻媒介或记者自身放松要求,随波逐流,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

第一,经济利益的驱使。眼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财富崇拜为兴奋点的社会大环境,对一些记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凡事以经济效益为上,一心扑在钱眼里。此外,由于新闻采访工作是一项高强度、快节奏的重脑力劳动,让很多人觉得记者是吃青春饭,只有年轻人才顶得住,得趁年轻“揾多点”。因此出现了部分记者只求眼前实际利益,放松了对自己素质和职业的严格要求。

第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忽略。一些媒体的领导认为只要记者不在政治原则问题上犯错,其他的问题无关大局。于是对收受礼物、红包、纪念品等往往睁只眼闭只眼,放松了对属下新闻记者的政治思想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有的单位,一年到头难得开一次业务例会,政治学习例会就更少之又少。

第三,缺乏有效监督机制。有的媒体主管部门对记者操守的管理存在盲点,监督不严、监管不力,奖惩机制未够完善,一旦记者出现了事故也只能听之任之。《新闻工作者道德准则》强调:“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访报道对象的钱、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不得索要或接受任何形式的礼金……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但仍有记者将其视为一纸空文,我行我素,屡屡犯禁。

三、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我国的新闻媒体具有很强的党性、很高的权威性、很广的联系面、很大的影响力的特点。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必须实事求是,无私公道,廉洁清正,以身作则,正确运用新闻工具,起到党的喉舌作用。为了保证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建立完善法规把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建设纳入法制轨道

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要接受经济规律的制约,接受国家法律的制约,接受社会公德的制约。新闻业走向市场,也要接受新闻业的规律制约,接受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约,接受新闻道德的制约。西方国家都对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立法,如美国记者公会1934年就通过《记者道德律》,而我国有关记者职业道德的法律还是一片空白,连一部行政性法规也没有,仅公布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1991年1月制订、1997年1月第二次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可是,由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是一个群众性团体,它制订的这个《准则》一点法律和行政约束力都没有。从内容上看,由于上述原因,这部《准则》没有制约条款,对违反《准则》的人和行为,也没有明确的处理办法。为此有必要推进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法制化建设,加快《新闻法》的出台,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立法,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行为进行规定,对违法行为追究其相应责任,从法律角度加强对进行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约束。

(二)加强新闻记者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新闻职业道德修养是新闻从业人员自觉按照新闻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等活动,它不仅包括依照新闻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而进行的反省、检查、自我解剖与批评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职业道德品质,而且还包括在新闻职业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职业道德情操和达到的职业道德境界。为了维护新闻传媒的声誉,重新树立记者的良好形象,一方面,各级新闻传媒及领导机关应该重视记者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党委宣传部门、新闻研究单位、新闻培训单位以及各新闻媒体都要把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当作重要事情来抓,引导新闻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断更新知识、熟悉业务,逐渐提高职业道德水准。

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应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首先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读者、听众或观众服务。记者发出的每一篇报道,都要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在采访活动中,记者要公正无私,要按照新闻价值的标准来选择、衡量,不能把个人偏见、个人好恶和个人关系带到工作中来;其次坚持主持正义和真理,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新闻记者应该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在采访活动中,记者会经常接触到社会上的矛盾冲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称职的记者,要以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以除恶扬善、扶正祛邪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坚决同那种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以及错误言行作斗争;再其次坚持尊重事实说真话的原则。党的新闻工作的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说真话,客观报道,客观报道这一概念既指新闻报道内容上的真实,也指新闻报道在形式和手法上要遵守新闻职业道德,一个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富有责任心的记者,绝不会把一些有可能是谣言的东西抢发给群众,以高度的新闻职业道德约束自己,追求真正的客观报道,这是新闻工作者永远不能推卸的责任;最后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利。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活动中,到哪里采访、不到哪里采访,采访中抓些什么、不抓些什么,采访之后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以及怎样报道,这在很多情况下是由记者个人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记者手中是有一定权利的,这种权利完全是由记者工作性质决定的,是党和人民给予的,绝不可看作是个人的资本。只有立业为公,真正履行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这种权利才是用到正道上,记者手中的笔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三)健全新闻机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健全新闻机构内部的监督约束机制,使记者职业道德建设制度化,是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和保障。首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度的内容要细致周密,不能有漏洞,让人有空子可钻,不但要规定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而且还要规定对违法规定的行为的处罚措施,使记者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其次是各级新闻单位的领导要按制度办事,把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使各项规章制度不至于流于形式;最后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对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和在新闻报道上作出显著成绩的记者,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表彰或奖励,对自觉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并在新闻报道上作出突出成绩者,应予以重奖,并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以激励大家献身于新闻事业。对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人和事,要根据错误的性质、情节轻重和造成的危害,分别予以批评教育、处分,个别严重者应调离新闻单位,对违法者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四)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媒体信用等级评价机制

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监督新闻记者和新闻单位,推动他们端正行业行为,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促进其职业道德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种快速、便捷的新闻记者身份查验手段和举报投诉渠道,可一方面有效地打击假记者的诈骗活动,另一方面对新闻记者的违规违纪行为进行有力的监督和查处。同时,建立一个媒介等级信用评价机制,发假新闻多的媒介信用等级相应降低。在这种机制的制约之下,权威性强的媒介、从不发假新闻或者极少发假新闻的媒介就会脱颖而出,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支持,得到更多的信任。

新闻记者论文:新闻记者角色危机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9.11”事件后,美国采取了打击恐怖分子的军事行动,参与报道的美国记者珀尔之死引起了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以身殉职的记者人数在剧烈增长,作者认为:在越战后的数次战争中,有些记者身着军装,手持武器向“敌人”开枪,记者角色错位是危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军方实施的战时及军事新闻管制产生的压力也使记者定位变形;作者还剖析了记者陷入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记者历史见证人职业角色定位军事新闻政府控制

2002年1月23日,《华尔街日报》38岁的记者丹尼尔.珀尔在与宗教极端组织头目谢里克穆巴拉克吉拉尼事先安排的会面时神秘失踪。1月27日,《华尔街日报》和诸多的新闻媒体收到了一个自称为“恢复巴基斯坦主权运动”组织发出的电子邮件。这封电子邮件里有一张有人拿着一把手枪指着珀尔脑袋的照片,同时还要求美国立即释放所拘禁的“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成员,特别是“塔利班”前驻巴基斯坦大使扎伊夫。

当地时间2月20日,一名驻卡拉奇的巴基斯坦记者跟美国驻卡拉奇的领事馆取得联系,把一盘一天前收到的神秘录像带交给美国外交官。当人们将这盘录像带放进录像机,录像带中血腥画面让在场的人目瞪口呆:只见画面上的珀尔好像在跟什么人说话,突然,画面上闪过一只持着尖刀的手,不等他做出任何反应,锋利的刀已经割破了珀尔的咽喉!

北京时间2月22日6时10分,美国驻巴基斯坦外交官和美国国务院证实,在巴基斯坦被绑架的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丹尼尔珀尔不幸遇难。珀尔供职的《华尔街日报》随即也了这一消息。最伤心的当然要数珀尔的亲朋好友和同事们了。珀尔的亲人,尤其是他怀孕7个月的妻子更是肝肠寸断,为自己失去了“温和,善良,谦虚,多才多艺的丈夫”感到痛不欲生。这个消息也使《华尔街日报》的编辑记者震惊、伤心,一些人甚至失声痛哭!

当然,在丹尼尔.珀尔失踪直至被确认已遇害的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美国政府及媒介极大地关注报道这种“企图威胁美国人、策划犯罪和野蛮行径”,受害者亲人、朋友的眼泪,激发了全国上下“反恐”的决心。

包括珀尔在内,仅仅从美国开始军事打击阿富汗以来,已经有10名新闻工作者在阿富汗或者巴基斯坦境内被害:2001年11月11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萨顿、RTL电台记者比约以及德国两名摄影记者遭塔利班分子袭击身亡;11月19日,4名来自意大利、西班牙及路透社的记者在阿富汗一连接贾拉拉巴德和首都喀布尔的公路上遭到伏击遇难;11月26日,瑞士电视摄影师在阿富汗北部城市旅店内被杀死;

我们再回溯过去的两百年间,有超过700名记者在报道战争时失去生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66名、越战中有65名;1992至2001年有399名记者以身殉职,2000年的死亡数字是56人,2001全球有55名记者殉职……。从一系列数字我们看到,记者成为袭击目标的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上升很快,到90年代愈演愈烈。

中国有句古话: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记者不是使臣,但他(她)们有着比“使臣”更神圣的职责:见证历史,将事实、事件真像呈现给读者。这种斩“来使”行为,除了被人们认为是恐怖分子的残暴疯狂,应受到强烈谴责外,是不是还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新闻界、新闻从业人员乃至社会、政府是不是也应从这些表面疯狂的行为中反省一下,找回一些失落的理智。

一、“历史见证人”的定位及记者角色的错位

历史需要记者,受众需要记者。据纽约美联社电,自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每周出版的新闻杂志的销售量都增加。《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在报摊的销售量增加了80%,《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销售量增加了42%。这是美国报刊发行审核局前天公布的数字。它是截至12月31日6个月的平均统计数字。在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后的几个星期,这三份周刊的增幅最为显著。因为许多读者都想追踪有关九一一事件的新闻,过后,销量又大幅度回落。《新闻周刊》主席兼总编辑史密斯估计,在过去六个月内,《新闻周刊》的读者增加了15万人。《时代》周刊出版人麦克卡立克说,《时代》的销售量“高于正常水平”。①

为了能将更多的独家报道及时奉献给公众,各个媒体的记者奔波于世界上数不清的热点地区。他们有的穿梭于枪林弹雨之间,有的和各种恐怖分子或者暴力犯罪集团小心翼翼地打着交道。但他们是否都将自己定位于“见证战争”和“客观报道”、“忠实于受众”了呢?

英国《独立报》记者罗伯特.菲斯克回忆说:“记者在过去很少成为蓄意攻击的目标。我们是冲突纷争的公正见证人,往往是惟一的见证人,是第一个记录历史的人。甚至最凶狠的民兵也明白这一点。我记者当我1983年进入燃烧中的黎巴嫩城市卜汉敦时,一名巴勒斯坦游击队员命令他的手下说:“‘保护他,照顾他,他是个记者。’”②但是后来人们心目中记者的形象变了,这种形象改变可追溯到越南战争,那时,有些西方国家的记者是无须穿军装也可以开展工作的,但他们还是穿上军装,携带武器,向美国的敌人开枪。再接下来,1982年以色列记者带着手枪出现在被占领的黎巴嫩南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和英国电视记者开始穿着军装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头盔和迷彩服一应俱全;在最近的美国反恐行动中,福克斯新闻的记者热拉尔多.里韦拉带着枪来到贾拉拉巴德,声称一心要杀死本.拉登。再如还有一些西方记者,在巴勒斯坦人撤出贝鲁特时,头上带着巴勒斯坦的头巾;在库尔德人从空中进入伊拉克北部时,他们穿着库尔德人的服装;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纷争地区,记者们又在白沙瓦戴着普什图人的帽子。为什么要如此,没有人做出解释。③在这些记者眼里,负起作为一个事实见证的责任,已远没有满足作为入侵者或占领者的强者感觉重要了;或是为了体验异族装的风情?

这些记者们忘记了他们“旁观者”的角色,将自己变成了“戏中人”,成为战争中的参战者,并不是每个记者都将客观报道为已任。当然这还只是表面现象,更应引起重视的,也是更可怕的是来自新闻从业者对自己神圣职责的抛弃。英国《独立报》记者罗伯特.菲斯在文章中写道:“也许我们不再关心自己的职业了,也许我们都争相贬低自己的工作、相互嘲讽,对‘雇佣文人’这个荒谬的头衔受之如饴,但是我们本应把驻外记者这个工作视为体面而光荣的职业。去年(2001年)12月,一份美国报纸的大标题说我遭到阿富汗人毒打是罪有应得,这令我震惊。我几乎被打死,但是这篇文章提目却是《多元文化主义者受到应得教训》。当然,我的罪过在于我解释说这些人的亲人死于美国B-52飞机的轰炸,如果换了我,我也会报复。我应该指出的是,刊载这条可耻新闻的报纸正是丹尼尔.珀尔所在的报纸《华尔街日报》。”罗伯特.菲斯大声疾呼:“是我们大家——穿着军装或导异族服装的记者——导致了过去曾保护我们生命的中立立场和体面地位的瓦解。如果我们现在不停止这种做法,那么当下一个同行落入暴徒之手并被视为间谍时,我们怎么能提出抗议呢?”。④

我们看到,这种错位带来的危机最直接的当然就是影响记者的声誉和人身安全,当然,这种错位也许是有人愿意看到的,为什么如此说,我们不妨寻找一下错位原因以及危机产生的根源。

二、战时及军事新闻管理的压力使新闻记者定位变形

一些国家的军方对记者的态度在不断恶化,如据法新社2002年4月5日电:以色列军向聚集在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总部前的40名记者抛掷5枚眩晕手榴弹(Stungrenade)。眩晕手榴弹是一种防暴手榴弹,它以响声和闪光使人眩晕迷茫不知所措。虽未接到有人在这起事故中受伤的报告。但其中一枚眩晕手榴弹刚好落在一名摄影员的脚上。这群记者聚集在阿拉法的总部前,准备采访美国中东特使津尼同阿拉法会晤的新闻。约有10多名以色列军恐吓记者,要他们尽速离开。以军向空鸣枪,一名以军还通过扬声器喊话:“不准记者采访。”⑤此前,还没有此类大规模驱赶记者的报道,这篇文章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记者的地位在不断下降。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已很少遇到大规模的战争状况,因此无论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还是新闻媒体,都对战时新闻管理缺乏针对性研究。但我们对这一概念并不陌生,在《近现代出版新闻法规汇编》一书中,就看到从1938—1945年,国民党政府先后颁发了《修正抗战期间图书杂志审查标准》、《战时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战时出版品审查办法及禁载标准》、《战时新闻检察办法》、《战时新闻违检惩罚办法》、《战时空军新闻限制办法》、《战时新闻禁载标准》等数十项规定。这些规定的内容主要是:战时新闻管理由战时新闻检查局执行,集中管理战时全国新闻检查事宜,战时新闻检查局隶属于军事委员会,另有一些工作由国民党宣传部负责。

当国家处于战争状态时,国家有关部门要对新闻实施管理,美国也不例外。海湾战争中,美国新闻界围绕着对国防部的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不仅在海湾战争期间就进行得非常激烈,即使在海湾战争结束后,其斗争仍然方兴未艾。据介绍,海湾战争爆发后,美国就有15个新闻单位驻华盛顿的办事机构负责人联名写信给美国国防部长迪克·切尼,抗议国防部对海湾战争中采访新闻的限制。

1992年末,17位美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头面人物联名写信给切尼,并送上一份报告,称海湾战争是“现代美国历史上最为隐秘的重大战争”,他们要求和切尼部长举行一次会谈,以解决未来战争中的新闻采访问题。信中说:“我们认为在执行沙漠风暴军事行动期间,五角大楼的安排使文字和摄影记者不可能对公众及时地描绘战争的真实情况。”信中列举了媒介在海湾战争期间与新闻界合作的情况即发生的矛盾,对设置记者团的做法提出了异议,并对大多数军方官员不与记者合作,控制记者活动,不让记者接触士兵,对记者施加压力,压制反对意见提出了抗议,指出:“有时军方还有鼓励违反采访准则的情况,企图利用报纸来传播错误信息。”例如,记者在1991年2月17日一次较为详尽地报道海军陆战队如何实施反对伊拉克军队的两栖作战方案,表面上看,这一信息违反了某些军方的规定,但这些消息是由军方官员提供的,而且还经过了新闻检察官的检查。直至战争平息以后,盟军司令诺曼·施瓦兹科普夫才说明了原因。军方利用了新闻界来传播假情报以迷惑伊拉克军队,军方将安全检查和利用新闻记者的报道结合起来为战争服务。信中还称:“在民主自由的国家中,政府这样对新闻进行完全的控制是没有先例的。”他们认为,要处理好新闻界和军方的关系,既要保护军队军事行动的安全,也要保护公众知情权利。他们同时认为,在前述军事行动中,前者是成功的,而后者却受到了损害。新闻界给切尼的信中还附上一份声明,提出了在未来战争中采访军事新闻的10项原则,它们是:

1、独立报道是报道美国军事行动的主要手段。

2、应限制把记者集中起来新闻的做法。集中采访团意味着只要一个新闻记者的代表小组参与任何一次美国军事行动就行了。这些记者小组不应在战争打响24小时到36小时的第一发展阶段还存在,而应立即解散,以利独立报道。记者团的方式并;非采访美军的普遍标准手段。

3、记者应对那些明显不得公开报道的地方采取相应的办法工作,但不应违反独立采访的原则。

[page_break]

4、在冲突地带的新闻记者可由美国军方发给采访许可证,并被要求遵守一系列明确宣布的军事安全规定,这些规定一般是为保护美国军事力量和它们的军事行动而制定的。如果违反这些军事安全规定的话,则可以中止采访许可证或取消许可证,乃至被驱逐出冲突地带。

5、新闻记者应允许接近所有主要的军事单位。

6、军方负责公共事务的官员应起联络作用,而不应去干预未被禁止的采访报道活动。

7、新闻材料——无论是文字的或是图像的——都不应经过军方的安全检查。

8、军方应负责前线记者团的交通运输问题。战地司令应指示部下允许新闻记者在可能的情况下乘坐军用车辆和飞机。

9、军方应派出公共事务官员和记者协调关系,应及时提供安全合适的传输线路设备,使记者的采访报道得以传递出去,同时应在任何情况下保障线路的畅通,以保证独立采访的顺利进行。

10、这些原则应适用于所有的全国媒介联盟系统。据悉,美国的新闻界组织——美国报纸主编协会、广播电视新闻董事长协会和美国报纸出版人协会也对上述信件和报告公开表示支持。⑥

美国新闻界领导人所提出的上述10项原则,看起来是合情合理的,实际上一旦战争开始,这些原则大部将被抛之脑后。军队为了战争的胜利往往是不择手段。声东击西、以假乱真被称为军事策略,为了战争的胜利军方可以向新闻界通报有利于战争胜利的假消息,这在军事上并不违反什么原则。如据2002年2月21日华盛顿法新电,美国国防部一官员承认,国防部内一个刚成立不久的部门“战略作用局”(OfficeofStrategicInfluence)提出,拟建议展开一个广泛的宣传行动来左右国际社会对反恐战争的观点,甚至可能不惜在外国报章刊载捏造的新闻,战略作用局是在九一一事件之后成立的,领导人是空军上将沃登,其宗旨是要展开宣传行动来影响国际舆论。⑦虽然这样的“提案”最后被否决了,但他们能如此想,足见其玩新闻于股掌之上的心态。

军事行动要有利于国家、民族利益,当军事原则与新闻原则发生冲突的时候,唯一评判正误的是国家利益,这是任何“公正、自由”的呼声都无法压住的。记者们为了不遭致“损害国家利益”的谴责,免受排挤,或冒被切断重要新闻源的风险,于是心里的天秤倾斜了,观念扭曲了,身着戎装去迎合这一切。

三、记者的困境与言论自由的困境

从上述我们了解到,新闻界实际上面临着这样一个简单、又无法避免的障碍:即记者几乎无法自行挖掘事情真相,而必须完全依赖那些以国家利益(或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消息来源”。因为“消息来源”的背景导致报道倾向性过于明显,“鲜明”的立场又引起争议冲突另一方的不满,于是他们不再相信记者是客观报道者,并进而对记者动武。而记者则一方面由于自身的观点、立场所限,另一方面则因在后来的采访活动中受到报道对象的敌视,无法获得素材,记者又会将这种对立体现在报道中。在这个过程中,记者对军方或本国政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直至记者只有在本国军队的保护下才可能展开工作,也就根本无法直接接触到对立方的人物或事件。

五十年前当李普曼不得不为“新闻”和“真相”划界线时,曾触及问题的本质:新闻的功能在凸显出事件,真相则是将隐藏意见搬上枱面,呈现相互关系,以使一般人对现实关系有所反应时,能有所依据。由於报导新闻和追求真相目的不同,李普曼断言,“新闻”只在少数有限范围内触及真相,如在足球赛的比分或选举得票数中;而复杂又隐晦的政治生活的结果总是有争议的,新闻报导无法详尽事情真相。

当然,更多的时候新闻和真相的分歧并不是因新闻从业人员表现不佳引起的,而是由于新闻报道运作的时效性,因每一则新闻所分配到的时间、空间、资源都有限。也许现代记者不接受新闻和真相是有区别的说法,因为现代新闻从业人员几乎一致认为,自己不仅是报导片段信息的人,而是主动追求真相者。正如美国新闻和政治学者艾泼斯坦在其专著《无中生有的新闻》(NewsFromNowhere)一书中所认为的:以新闻术语来说,“有闻必录”(stenographicreporting)是个污蔑性名词;相反地,挖掘隐藏真相的“调查式报导”(investigativereporting)才是记者渴望从事的崇高工作。在水门事件过后,即使批评新闻的人都认为,发掘的力量远远超过仅仅报导事件最新发展。这尽管也是新闻界大力宣扬的,但报道的局制性则是有目共睹的。⑧

在这里我们仅就消息来源对报道的限制来分析。记者如果想继续从消息来源(如军方或政府方面)得到消息,只有附和消息提供者的利益,否则将陷入无法报道的困境,一方面他们无法获得素材,二是不能得到受众的信任。无法获得素材只是对一般的记者而言,而对于担任职务的人员来说,则有被撤职的危险,对媒体来说即是连报道的机会都没有了。如在美国白宫“蹲点”的记者,如果哪次在报道中有违白宫发言人的旨意或曲解了政府发言人的意图,则其所在新闻机构有可能接到白宫电话,称其所派记者“太不懂事”,或提议将记者召回另派。再如美军打击塔利班开始后,一方面白宫、国务院、五角大楼等部门频频组织新闻会,引导“美国之音”等新闻媒体按政府的口径报道;另一方面政府施加各种影响,限制发出不同的声音。就在各家媒体一致对外的时候,“美国之音”台长仅两个月的麦尔娜·惠特沃顶住政府的压力,不顾副国务卿阿米蒂奇等政府官员的极力劝阻,支持电台工作人员按原计划于2001年9月25日通过短波向全世界播放了对塔利班领导人的专访,长达4分钟讲话节目,并将其讲话内容刊登在网站上,这使美国国务院感到十分恼火。美国各地本来是一片讨伐阿富汗塔利班的声音,突然间出了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的讲话,这一消息也就传遍了美国和全世界。一周内,“美国之音”电台台长以及主管的国际广播局局长便遭到撤职处理。

另外,如果记者不在报道中以“权威消息来源”作为引证,即有可能得不到受众的信任。因为记者通常都不具评估证据的技术能力,必须仰赖报导权威组织发表对事实的看法和述评。如记者不能自己作医学实验,确定某类引起感冒的细菌是不是会在空气中传播,造成流感,他们必须依赖卫生部门的报告;记者也不能完全肯定某次军事打击对“恐怖分子”来说是致命的,打击目标的伤亡情况是否准确等,而要由军事行动的策划者或国防部门来说明和证实。尽管记者由于长期的报道而积累的一些经验,但其毕竟没有进行专门“研究”,在受众那里没有权威性可言,但是,一旦引述权威人士的观点,势必又落入了“有闻必录”的俗套。即使以“调查式报导”范例著称的水门事件报道也不例外,其实收集证据的并不是新闻界,而是政府调查部门的人,他们故意泄露消息给《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时代周刊》等媒体的新闻嗅觉好,敏感性高的记者,记者的角色只是消息来源的人。记者在从“消息来源”外获得消息的时并不知道消息是否被窜改、策划或断章取义,也无法确定这么做符合谁的利益,或者结果会如何。

这样记者就陷入了困境,“成为隐敝着的利益的传声筒,因为记者无法真正全盘了解事实真象,并且这不是成为资深新闻人,或加强新闻训练就能补救的。因为问题不在於新闻实务有缺失,而在於消息来源和记者关系,这就是现代新闻事业结构的一部份。”⑨

“言论自由不只是信念,也是过程、方法、自制的关键,达不到就得忍受社会退化的痛苦,必须可以不受限制、热烈,并公开……讨论公众议题,因为言论自由同样也是‘社会的思考过程’。可能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⑩的确,我们现在正在忍受着“社会退化”,要通过不断“加固”自己的神经来面对不时传来的记者遇害的噩耗,并在人们发出的“记者是危险职业”的哀叹中,斟饮非理性地滥用新闻媒介酿成的这杯苦酒。

新闻记者论文: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摘 要】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媒介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信息在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渠道以及媒介终端等方面都有融合。因此,新闻记者用传统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播已经不能符合信息时展的要求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传播的内容、方式、观念都有了新的改变,这样巨大的变化无疑是对新闻记者素质的一大挑战。

【关键词】媒介融合;信息传播;新闻记者

1 新的传播观念

1.1 强化受众意识,重视受众交流

媒介融合时代的信息传播与传统的信息传播最大的不同是,传统信息传播的传播者是由记者担任的,而进入Web2.0以后受众使用媒介的能力提高,并由过去的单向接收信息转变为现在的信息的接收者和者。所以,新闻记者要适应这样一个新的传播环境,就要强化受众意识,重视与受众的互动和交流。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让受众也参与到新闻的传播中来,听取受众的意见建议并且让受众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媒介融合时代新的传播观念的新要求。例如,在两会期间受众可以通过微博向记者提问,记者可以根据受众的提问有针对性的进行采访,在采访的过程中得到受众想要了解的答案后一方面可以再通过微博回答受众,这样就加强了与受众之间的即时交流,而另一方面记者采访过后在报纸或其他媒体上新闻消息的时候其内容也是有针对性的,因为这些问题都是根据受众想要了解的方面进行采访的,这样一来就增进了与受众的互动交流。

1.2 全媒体的思维方式

新闻记者传播观念的转变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对记者的必然要求。媒介融合的发展是不可逆的,如果新闻记者仍然一味的画地为牢坚持与其他媒体的分界,那么这样是不适应当下的发展潮流的也必将不能生存。作为一个处在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记者,需要做的当然是对各个媒体熟识并能在报道中发挥优势。但是,全媒体的训练,并不在于让新时代的记者编辑总是身兼数职,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更多的是要让他们形成一种全媒体的思维方式。这样就使得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可以进行多方面的考虑进而进行多媒体的传播。在报道中记者所考虑的就是符合所有媒体的报道方式,而不是符合单一媒体报道特点的报道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就省去了将单一媒体的报道再次转变为符合全媒体的报道这一环节,为新闻报道的节省了时间。因此,媒介融合时代新闻记者拥有一个全媒体的思维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2 新技术的应用

2.1 从术业专攻到全能型记者的转变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将打破单一型媒体的传播方式而向多种媒体的融合传播的方式转变,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术业专攻型的记者就不能再适应媒介的发展了,当下所需要的就是一种全能型的记者。这样的全能型记者是要精通多媒体的传播技术,掌握多种媒体的采集、编辑、的技巧。而对于国内媒体来说,这样的需求也正日益浮出水面。2014年11月27日,河南政务微博服务厅开通上线,形成了报网合一的全新媒介形态。报网合一的核心要义是“一个编辑部,两种介质终端”,也就是说,一个记者,要同时给报纸和网络提供新闻作品。因此,全能型的记者是媒介融合时代急需的人才。并且全能型的记者不仅要熟悉各个媒体的传播特点还要在面对一个新闻事件的时候能够考虑到这一新闻事件怎样才能适合在电视上传播,在报纸媒体传播的时候注意语言的应用以及怎样添加插图,在网络传播的时候文字与图片视频等的配合怎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标准等。这些都是一个全能型的记者应当考虑的,而要把这些做到最好的基础就是新闻记者应当掌握多种媒体的传播特点以及其传播技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

2.2 掌握相关专业技术

随着数字技术的革新和媒介融合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媒介形式,例如网络报纸、网络电视、手机报纸等。从网络媒体出现后,新闻信息的内容就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文字了,从新闻中的插图、视频到后来的图片新闻、视频新闻,新闻的形式在不断的变化着,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要有一定的掌握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来报道新闻的能力。例如手机媒体的大发展就要求新闻记者可以随时随地的最新的新闻信息,我们可以把这种方式叫做“移动记者”。而这些记者有很多都是传统媒体的记者,他们利用媒介融合的优势有图,有文字甚至有视频的新闻信息,这样的信息可以说是一个完整全方位的信息。

3 强化把关意识

3.1 过滤冗杂信息,正确引导舆论

媒介融合时代各种媒体高度融合,新闻信息的渠道增多,与传统的单一媒体相比较媒介融合时代各媒体的把关环节相对薄弱。这样的情况下,在各媒体中尤其是在网络媒体等新媒体中就出现了许多的不良信息和冗杂信息,这些信息充斥着网络,有些不良信息还会误导受众,有时还会有很多重复的信息出现在各个媒体上,这样就会使得受众想要了解的信息被埋没在海量信息中,长此以往就会使得媒体的公信力下降而且还会对媒体的发展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在媒介融合的时代新闻记者必须强化把关意识,在新闻报道中始终秉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删减、过滤、编辑和传播,强化主流的声音在社会舆论中形成正确的引导,发挥主流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3.2 加强新闻敏感,提高反应速度

新闻敏感一直是一个新闻记者应该做的基本素质,而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这一素质就更应该得到重视并加强,不仅如此新闻记者还要有很快的反应速度才适应当前媒介的发展。媒介融合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快,信息的量也很大,所以新闻记者必须要有非常快的反应速度才能在一些新闻事件报道中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中以最快的速度信息。报道突发事件需要新闻记者有很快速的反应,能够在第一时间就发现事件的价值,并能够用手中的先进设备将事件以最快的速度,以求得新闻的时效性和媒体报道新闻的独家性。例如,在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中,体育赛事信息的可以说是十分即时,现场记者采集了最新消息通过奥运记者站平台,几乎是与电视直播同步的就可以在互联网上和手机上看到最新消息。可以说,记者在这些事件中的都有很强的新闻敏感和快速的反应。而如果一个新闻记者仅仅会使用这些新设备而没有很强的新闻敏感和这么快的反应速度,那么这也不能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所以媒介融合时代新闻记者在能应用新技术的基础上还要有很快的反应速度发现新闻的价值并加以报道才是一个媒介融合时代优秀记者应该做到的。

4 结语

在媒介融合时代,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了解发生了什么而是想要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如果新闻记者以旧的传播观念,只是将受众作为单纯的信息的接收者那么必将会失去大部分受众从而导致媒体发展的恶性循环。而现在的许多报纸媒体在网络上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网站,其网络版的报纸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为受众提供大量的其他信息服务,在这个网站上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信息,增强了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因此,新闻记者要有新的传播观念,这样才能体现多种媒体融合的优势特点,才能在媒介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坚持受众意识也能清楚的了解受众的新需求而传播更多受欢迎的新闻信息。

新闻记者论文:浅谈新闻记者如何做好现场采访

摘 要:新闻采访是了解新闻事实的重要手段,记者在进行现场采访时,其采访能力和采访技巧决定着新闻素材的质量以及新闻内容的丰富程度。因此,新闻记者要在采访上下功夫,熟练掌握现场采访的技巧,不断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本文主要针对现场采访的特点,阐述了新闻记者如何做好现场采访的策略,希望能够有效提高记者现场采访的质量,丰富新闻的信息量,提高新闻的可视性,进而提高传统媒体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新闻;记者;现场;采访

在多元化的新媒体时代,现场采访成为电视新闻的标志,也是区别其他媒体新闻的重要内容。新闻现场采访不仅决定了新闻的信息量和新闻的魅力,也直接反映了电视台的形象。现场采访要求记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采访中要充分挖掘新闻事实的场景,用最准确的语言报道新闻。

一、做好现场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新闻现场采访是一项系统、繁琐的工作,因此,为了确保能顺利地开展现场新闻的采访工作,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很有必要,是提升新闻现场采访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保障措施。一般来说,新闻现场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新闻被采访人员的选择,采访主题的确定,采访问题的准备,采访时间、地点以及提问的顺序等。为了充分做好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记者应该提前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仔细思量,并且全面考虑到在采访时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以及在进行采访时的情绪、语气和神态动作等。

另一方面,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时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找好采访角度,才能有效地把握采访中的每一个细节,挖掘出更多的新闻信息,因此,在进行新闻现场采访时,记者应该充分考虑到被采访者可能会回答的一些事情,进行更深层次的询问,这样才能确保新闻现场采访深入开展,提升新闻现场采访的质量,丰富新闻的内容,提高新闻的魅力。

二、要具有随机应变的驾驭能力

当今社会,新闻事件发生的环境是纷繁复杂的,发生新闻事件的地点可以是城市、乡村、工厂、学校、矿山、集贸市场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再者,采访对象的文化层次、个性特征也千差万别。因此,记者要随机应变,采取灵活的方法去应对。情况变了,方法一成不变,等于作茧自缚,对采访来讲不会有好的效果。另外,在采访中,变化往往措手不及,打乱了没有方案的记者。这就要求记者要快速处理,迅速做出反应,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思想,从而把握大局。记者必须控制好现场,要对该事件全面了解,迅速报道新闻和事件的发生情况,快速选择新闻事实和新闻人物,然后口齿伶俐,语音纯正地报道事实,访问相关的新闻人物和业内人士,深入地挖掘新闻背后的事实。只有这样,才能捕捉高质量的新闻。

三、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对于一个记者来说,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是十分有利的工具。在一场新闻报道中,记者清晰、流畅的表达不仅能够十分明了阐述新闻事件的内容,也能够让观众有比较好的观看体验。

另一方面,由于新闻事件涉及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记者在现场采访的时候,常常需要面对许多不同的新闻当事人,报道各种类型的新闻。这时,新闻记者的知识储备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只有记者本身具备各方面的知识积累,他才能够更好地在采访的过程中应对自如,使现场采访的过程更为流畅。

四、适当的增加情感表达与投入

在对待事物的情感态度上,不同的人在对待同一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有高兴或悲伤、有愉悦或忧愁等,那么对于新闻记者的现场采访,就是面对面的情感碰撞过程,强调真实情感交流的呈现。对此,新闻记者在现场采访的过程中,要适当投入与表达情感,以满足受众在情感共鸣上的需求,这更能提高现场采访质量。

新闻记者在步入现场之后,无论新闻事件现场是重大还是微小,都应保持平静的心情。这是因为,记者情绪上的波动,会影响其对现场的敏锐观察,特别是感受到现场的味道、声音、情境,而出现过于激动或亢奋的心情,是极不利于现场采访正常开展的。所以,新闻记者在现场报道中,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对新闻事件进行真实、真诚的表达。

新闻记者作为公众与新闻事件的牵线人,丰富的情感、高尚的品德是新闻记者所应具备的良好品性,只有这样,新闻记者才能理性采访,在挖掘新闻价值的同时坚持真理。与此同时,新闻记者适当地投入与表达情感,可以拉近并打动受众的心。而对于受访者而言,真挚的情感投入,有助于在现场采访中产生共鸣感和信任感,进而敞开心扉,全面展示新闻现场。

五、做好现场提问环节

首先,提问要做好准备,采访者和被采访者都要对即将问道的问题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时间允许的话,采访者可以和被采访预先进行良好的沟通,采访者尽可能把采访的问题明确清楚,把目的和要求告诉被采访者。

其次,提问要简洁。新闻记者在采访前,要对每一个提问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一定要切中新闻要点,表述清晰明了,内容不宜过长。提问要具体到某一点,不能泛泛而谈,要针对新闻事实进行具体提问,这样才能得到有价值、有意义的回答。

第三,发问要抓住主线,及时引导并跟进报道。新闻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引导采访对象说出有价值和意义的谈话内容,时时围绕新闻事实进行谈论,一旦采访对象说话的内容偏离主题,记者一定要将它拉回主线上来,边听边问,根据谈话内容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提问方式,挖掘具有深度的问题。

第四,采访过程要做到“口”“眼”并用。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记者要充分运用自己口、眼、耳的能力,在说的过程中观察采访对象神态、表情的变化,并根据听到的内容调整自己的采访内容。

六、结束语

现场采访是电视新闻的重要部分,也是体现电视新闻价值与魅力的关键所在。新闻记者在进行现场采访时,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还应该具备驾驭采访现场的综合实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现场采访工作,保证新闻采访质量,有效地丰富新闻的信息量,提升新闻的魅力。

新闻记者论文:新闻记者的责任意识分析

摘 要:数据显示,我国的新闻记者已经超过了100万,他们身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予了他们更广阔的平台去施展自己的能力,但同时,也使得他们不得不面临一个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何充分履行自己的责任是新闻记者需要考虑到首要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闻记者;责任意识;分析

一、新闻记者应有的责任

新闻记者应有的责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闻记者应当对新闻报道进行客观、真实、及时地报道,要怀有服务群众的奉献精神,将真实、客观的新闻事件及意见呈现给群众。其次,新闻记者应该通过大众传媒的途径向群众传播知识、提供更多有用的讯息,起到对群众教育的作用。再次,新闻记者应向群众展现和介绍新的事物、新科技、新知识。最后,新闻记者还应对社会上不道德的事件、违法事件进行客观的批评与评论,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祛恶扬善的作用。总之,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对于公众对于新闻事件的信息获取、理解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新闻记者履行责任时的现实困难

新闻记者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十分重要,但新闻记者在履行责任时会遇到现实困难,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传媒业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较大,使得一些传媒企业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新闻报道失真、故意营造噱头吸引读者、新闻报道重数量不重质量。主要的现实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新闻记者并没有充分了解群众的需求,不了解群众关注哪些内容,希望得到哪一方面的知识,由于对群众需求了解的不足,导致新闻记者在进行报道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履行相应的责任。其次,是记者并没有充分理解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以及信息服务的作用,对于社会责任的角度理解的比较单一,没有尽到新闻记者应该在多个方面肩负的责任。再次,各个媒体在衡量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上存在着偏差,没有认识到新闻媒体在对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经济利益与社会影响方面更多侧重于经济利益,从而以片面的指导思想来引导新闻记者,导致新闻记者履行其社会责任时遇到困难,也会导致新闻记者观念发生错误,这是许多新闻记者在社会责任感的履行方面存在偏差与缺失的主要诱因。

三、新闻记者责任重建的措施

首先新闻记者应充分了解群众的需求。看群众对那些新闻感兴趣,关注新闻的那个点,关心什么样的新事物,充分根据群众的需求进行客观、丰富、全面地报道,履行传播知识、提供有用讯息的重任,承担起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客观、真实、及时地报道新闻。

其次,记者应充分理解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以及信息服务的作用,从多个方面和层次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一方面,新闻记者要严于律己,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维持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另一方面,新闻记者要不断学习,充分理解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和信息服务作用,从多个方面与角度挖掘新闻事件,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此外,新闻记者应当认真深入基层调研,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探索精神,从新闻事件的表面向更深层次进行发掘,确实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在挖掘新闻事实时,要充分保护和尊重每一位当事人。新闻记者要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社会责任感,勇敢的揭露社会中不利于百姓的事件、黑幕,敢于报道、敢于捍卫群众的权利。对社会上丑恶的一面进行充分揭露,防止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并积极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切实尽到新闻记者应尽的社会责任。

再次,各大媒体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对社会影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以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新闻记者,在经济利益与社会影响方面,更多以社会影响为重,引导记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履行各种社会责任,重建新闻记者的责任,防止新闻记者的责任感出现偏差与缺失。同时,国家要加强对新闻记者履职的监督与约束,加快传媒立法,为新闻媒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此外,国家还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对于一些违法违规的新闻记者进行约束,对于工作态度不端正、价值观不正确的记者进行规则监督与管理,积极引导其走向正轨。同时还要加强对于新闻媒体的监督,保证每一个新闻媒体都可以正确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四、结语

总之,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对于公众对新闻事件的信息获取、理解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虽然新闻记者在履行社会责任时会遇到现实的困难,但只要坚持正义和信念,做到充分了解群众需求、多方位全面了解社会责任、充分认识到媒体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就可以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只有为公众报道更多客观、真实的新闻,才能够促进我国新闻媒体行业的蓬勃、健康发展。

新闻记者论文:简论新闻记者如何把握采访技巧

摘 要: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过程中,需要使用一定的采访技巧来达到采访目的。采访技巧作为一种新闻访问的技巧,对记者采访工作的顺利完成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新闻记者在工作中必备的访问技巧,作为一个新闻人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经验,熟悉基本的采访技巧才能够胜任采访工作。

关键词:新闻记者;采访技巧;采访对象

1、采访技巧的把握

1.1掌握好提问技巧

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一定要采用正确地提问技巧,循序渐进地对采访对象进行引导。比如在需要提出较为尖锐问题时一点要有先期铺垫,以较为轻松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采访对象进入到设计好的思路中。上述提问方法对于娱乐新闻工作者的对明星的采访尤为有效,一般而言在对明星进行采访中,明星都会对比较敏感尖锐的问题持回避态度,如何深挖明星背后的真实情况,是娱乐新闻记者较为头疼的问题。针对明星的新闻采访,记者要设计好提问问题,问题最好与明星感兴趣的话题相关,利用提问技巧将采访对象引导入正题。提问程序可如下所述设置:1)开始阶段;开始阶段适合向采访对象提较为开放的问题,一般此类问题与采访对象所熟悉的内容息息相关。采访中通过此类问题的提出建立一个良好的访谈氛围,以便后续访问的展开;2)关键问题的引出;在进行一系列的前期铺垫后,可以适当地提出比较关键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支撑着整个访谈主题;3)尴尬性问题的提出:在问出上述问题后,记者根据采访对象的状态,在恰当时机上将尴尬尖锐问题提出。在整个提问过程中,作为新闻记者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不必忧虑于幼稚的问题,要敢于提问,养成向采访对象追问的习惯。若在采访过程中,采访对象拒绝对问题作出回答,就需要调整策略了,换一种方式提问。

1.2采访中善于倾听

新闻记者在对采访对象进行访谈过程中,要善于倾听采访对象的声音,观察采访对象对问题的反应,观察采访对象是否存在故意隐瞒的现象。采访对象对叙述一个问题时,可以适当打断其思路,查看对方反应,依据前期准备工作中的数据资料初步判断采访对象回答的准确合理性。采访中专注的倾听,可以帮助记者从采访对象的叙述中找出破绽,找出原来没能想到的事件线索。倾听过程中,记者要注意采访对象所叙述的话语是否与采访主题相关,方向偏离后要采用适当的技巧做出调整。此外认真地倾听,发现采访对象在对某一事件评论的

1.3采访要学会“察言观色”

新闻记者在采访中除了倾听,还要用眼睛看,观察采访对象对新闻材料的情感反应,观察新闻事件外在的影响。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用眼观察是获取新闻材料的重要方式,能够采集到情感丰富的场景素材。新闻记者对现场的观察,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往往是最能体现事件本质性内涵,让观众信服。新闻记者在深入生活进行采访时,要睁大眼睛,练就孙行者火眼金睛的本事,对现场细致观察,了解当事人的真情实感,把对采访对象情感表达的观察记录作为提升采访报道质量的重要方式,此外还得将自身对事件的感动体现在新闻采访报道中,新闻记者采访过程中的察言观色,重在把握新闻事件相关人员的情感反应。

2、培养新闻敏感性

新闻敏感有助于迅速及时地发现新闻,有助于从众多的新闻事实中挖掘出对于本媒体来说最有价值的新闻,且能够帮助预见新闻。新闻工作者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保持高度的政治热情,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热情,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从思想和行动上与中央的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时刻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全面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明确提出了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周口电视台组织全体采编人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系统学习,对会议的精神实质进行认真领会,先后采访市发改委、工业局、农业局、商务局、有关企业和领导、专家,并深入农村基层进行采访,从多个方面对会议精神进行系列报道,引导广大电视观众对会议精神进行学习解读。节目播发后,不但使广大电视观众认清了形势,而且提振了信心,明确了奋斗的目标,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通令嘉奖。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增强新闻敏感,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热情,吃透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才能对事件进行系统解读,才能策划和采访出符合事件精神的相关报道,才能紧扣时展的脉搏。

俯下身子深入实际,仔细观察生活。业内人士常讲“脚板子底下出新闻”,意思是说要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张网捕鲜鱼,要培养“新闻心”,练就“新闻眼”和“新闻腿”。所谓“新闻心”是指新闻工作者强烈的事业心和好奇心,包括对新闻工作的热爱以及他所具有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个敏感的记者对发生的事实总会在心里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比较和联想,总想追根究底,把问题搞个水落石出。所谓“新闻眼”是发现新闻的能力。有“新闻眼”的记者总是戴着望远镜和显微镜看事物,面对同一事物,也许别人觉得平平淡淡,他们却能独具慧眼发现新闻,并且挖掘出重大新闻。所谓“新闻腿”就是记者要腿勤,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宋代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行”就是实践。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有作为的记者必然亲临新闻事件现场,眼见、耳听、鼻闻。

责任感产生新闻敏感。作为一名记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关注老百姓关心的事,关注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发生的新闻事件。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只有具备了社会责任感,才能培养和练就较强的新闻敏感。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责任感就是为民立言、为社会立言,包括针砭时弊、抑恶扬善、伸张正义等。有了新闻敏感,却未能激发起应有的工作热情,同样也抓不到好新闻。

3、做好采访的记录工作

新闻采访的记录工作是整个采访报道中的重要一环,通常新闻记者采用的记录方式有手记、脑记、录音设备记录以及录像等方式。一般而言,采访过程中录音录像的记录方式使用较为普遍,也有采用手记的。在采访过程中,记录工作不应影响到正常的访谈,记录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讲究记录的准确性,记录其中的要点。采访工作中记录工作是新闻记者积累资料的重要手段,运用合理的记录技巧,提高采访的业务水平。

新闻采访工作是一项技巧性较强的活动,新闻记者在进行访谈过程中,要养成扎实的工作作风,以严谨地态度完成工作目标。新闻采访记者要在领域内取得一定成就,就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讲究采访技巧,强化自身专业的学习,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以广阔的视野去发掘具有新闻价值的材料。通过不断提高对生活或社会的思考能力,提升新闻捕捉能力,做好新闻报道工作,作出令人满意的新闻作品。

新闻记者论文:提升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对策初探

摘要:新闻记者出现报道失实现象不可怕,只要能准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并用积极的态度去而对,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就能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净化新闻记者行业的精神环境,使其在当代传播中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而要有效防范新闻记者出现报道失实的问题,对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本文尝试研究在新时期提升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对策,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新闻记者 职业道德 对策

一、前言

新闻记者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新闻记者报道失实是新闻界应用与发展中出现的重要问题。我们不能因个别人的过错而否定整个行业存在的价值。任何行业运行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新闻记者出现报道失实现象不可怕,只要能准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并用积极的态度去而对,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就能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净化新闻记者行业的精神环境,使其在当代传播中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而要有效防范新闻记者出现报道失实的问题,对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本文尝试研究在新时期提升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对策,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提升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对策

不管什么行业,都要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新闻记者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自明,更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在职业生涯内为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对新闻记者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导致某些新闻报道失实的不仅有报社、杂志社等媒体的个别记者,还有参与新闻报道生产与传播的专业自由记者等。其中还包括党政军宣传部门从事专职新闻报道的个别新闻干事,职业道德是记者报道失实的精神防线,关乎每个新闻记者工作人员,如果全行业倡导以受众为本的服务思想,在具体工作中注意道德操守,则报道失实问题就能从根本上防范。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行业的激烈竞争中,有关组织部门忽视了对其从业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也有个别记者放松了职业道德的自觉培养,会致使报道失实问题产生。思想建设是长期的,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自我约束也不能一蹴而就。关键是要对其加强诚信教育,这可以说是新闻记者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因为诚信是为人处世之本。一个人没有诚信无法与人交往,无法与社会交往,也就失去了生存空间,对此许多人已有深刻教训。诚信也是立业之本。一个记者要想真正报道出广大群众接受的好新闻,首先需要的不仅是才能,更重要的是诚恳的道德观念,先立德,后立业,方可在人生道路上不走弯路。媒体的直接交往对象是读者,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读者就是上帝,一张报纸、一本杂志要取信于民,不能只在时效和信息特色上下功夫,而应严防假报道出炉问世,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任何媒体都无法承受假报道带来的恶性冲击。因此,诚信教育应成为传媒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有诚信在,就可以从根本上堵塞报道失实的漏洞。

另外,媒体的诚信教育还要与管理措施配套,选用人才要考虑诚信因素,对新闻记者的培训入行第一课应是诚信教育课,每年年终总结注意在诚信方面找差距,敲警钟,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才能有效控制报道失实问题,并使新闻记者时刻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

2.培养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可提升新闻记者的道德境界。比如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期间,国内有数以百计的新闻记者从千里之外赶赴灾区目击灾情,发掘人性的光辉,报道军民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用大量富有现场感的文字描述激励灾区民众与全国人民。这些新闻记者有的是组织派遣,有的是利用空闲时间自费前往。灾区的食宿异常艰苦,甚至有余震危险,这些新闻记者为何自告奋勇?他们不是去镀金,也不是为猎奇,而是社会责任感促使其自发行动,在危难时刻用自己的文字见证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由此可见,培养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可以提升其职业道德,使其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感是动力,它能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这些新闻记者高尚无私,对祖国和人民赤胆忠心。而新闻记者造假者则截然相反,如果他们具备社会责任感,就能与狭隘自私行为决裂。引导媒体记者参与人道主义行动,给他们提供重大新闻事件采访报道的机会,使其在与人交往、与社会交往,与自然交往中体验与思考,就能激发其人性力量和社会责任,使其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3.培养新闻记者的人文素养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必须具有解读人生领域、社会领域、自然领域新闻事物的能力,仅凭文字功底是不能胜任新闻记者工作的。换言之,新闻记者需要文化支撑,新闻记者应该是文化人,新闻记者报道新闻的过程应该是文化思考与思想表达的过程。基于本职工作的需要,新闻记者应该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在社会学、伦理学、哲学、史学等方面充实自己。具体而言,新闻记者有必要研究国学,从中领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找寻人性美,使自己回归理性,正确面对名利,正确面对事业,正确面对苦难,正确面对社会,正确面对他人,正确面对自己。有了文化积淀,新闻就能变得更自信,更从容,更淡定,能用客观、中立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与事,对社会新闻事件有独到的见解,这样写出来的新闻必定具有感染力,可以给受众一定的思考,实现新闻内容的根本使命。

三、结束语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记者会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利益诱惑或者压力。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有的人就会为了利益,或者有偿不闻,或者发表有偿新闻,甚至罔顾事实、瞎编乱造。而优秀的记者一定要有高远的志向,永远清醒地认识肩负的社会责任,把握正确导向,坚守自己职责,歌颂美好的事物,抨击丑恶现象,倾听时代呼声,揭示时代本质,在推动历史发展中做出自己的职业应有的贡献。

新闻记者论文:大学生新闻记者新闻写作技巧之体会

【摘要】由于许多大学生记者并不是都来自新闻专业,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如何写好新闻稿往往成为不少大学生记者的难题。在这里,结合自己多年文稿编辑实践经验,谈一点体会。

【关键词】新闻敏感度 观察力 新闻角度

每所大学都会有很多大学生社团组织,而大学生记者社团,是对具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大学生最有吸引力社团组织。大学的《校报》也会专门为大学生记者留下一个版面,供大学生记者发表稿件。但在审稿的过程中,发现大学生记者的稿件可用率并不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在写作技巧、新闻观察视点和角度等方面存在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新闻写作技巧,这里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一点新闻写作体会。

一、热爱新闻写作

热爱是一切行动的动力之源,热爱新闻写作才会把它当成一种乐趣面而不是一种任务和负担,才会把精力放在研究新闻写作上,去弄懂它,写好它。唯有热爱才会不断总结上一篇的不足,在下一篇力求有新的突破。在我们学校大学生记者社团人数不少,但在学校的大型活动上,我却总只能看到那几个十分活跃的记者同学,他们的投稿率和中稿率都是相当高的,他们告诉我,他们喜欢新闻写作,很享受采访的过程,每当看到自己的稿子变成铅字后,成就感特别强。这就是心怀对新闻事业的钟爱。大学生与其他人的角色不同,他们能以符合自己角色的特殊视角,来观察学校的管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兴趣爱好,写好自己独特的校园新闻。

二、新闻敏感度

新闻敏感指的是新闻采编工作人员针对新闻事件中含有的新闻价值敏锐判断的能力。新闻记者只有对新闻具备高度的敏感度才能对新闻事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才能充分挖掘新闻事件内在的价值。作为校园记者,因为活动空间相对较小,接触外界不多,更多的时间还是在校园里,接触最多的是自己班里的同学,所以学会利用新闻线索很重要。比如,有一个大学生记者,在食堂吃饭时,无意听到同桌说“这机器人炒的菜和人工炒的菜好像没什么区别,也很好吃。”“机器人”炒菜?这可是个很好的新闻点,于是他顾不上吃饭,拿着学校颁发的记者证就进入了后厨,看到了这台有点象滚筒洗衣机一样的“炒菜机器人”,操作炒菜机器的师傅告诉他,这台“炒菜机器人”一小时可以炒20多道菜,是人工炒菜能力的近十倍,并且每道菜都按事先设定的程序炒制,火候、油盐量和佐料都按标准化设置,炒出来的菜更有营养,并且干净卫生。他的这篇报道经《校报》报道后,引起了当地报纸、电视台和省报记者的深厚兴趣,并争相报道,提高了学校的声誉,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开发思路的平台。由此可见,只要做个有心人,不愁抓不到新闻。

三、敏锐的观察力

作品的思想深度,取决于作者和思想高度,其间的桥梁就是观察力。细致的、敏锐的观察,就是一个大学生记者的思想深度和新闻写作技巧的有机结合。在校园里,我们开展的各项活动非常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捕捉活动中的重要信息,便可以撰写成一篇新闻。观察力包含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一是感知因素;二是思维因素。思维参与观察力的主要作用,它可以提高观察的理解性。理解可以使我们及时地把握观察到客体的意义,从而提高我们对客体观察的迅速性、完整性、真实性和深刻性。今年学校春季运动会开幕式大型团体操表演结束后,一个学生记者发现每个表演团体操的同学脖子上都有红红的晒痕,通过深入采访,写出了鲜为人知的演员们艰苦训练背后故事。

四、找准新闻角度

校园生活十分丰富多彩,可供我们捕捉和选择的信息很多。同样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但学校里许多教育教学活动、文化活动以及生活学习方式,从时间上来说,都带有周期性循环的特点。如果每年的新闻报道,都仅仅报道活动本身,而不的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和切入点,给读者以新的信息,那就势必使写出来的新闻失去心意,似曾相识,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角度的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成功与否。最佳角度的选择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甚至可以变新闻为旧闻。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1.思想角度: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我们学校连续三年参加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油车赛,赛车是大学生们自己研发和制造出来的,如果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角度去报道,就提高了它的思想性和引导性。

2.特色角度:报道专业特色,找准切入点。5.12护士节年年有报道,却对男护士学生报道甚少,如果从男护生的在校生活和今后就业前景进行特色报道,就是一篇很好的新闻。

3.读者角度:大学生记者的角色特点,就是要以学生的视角去报道大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如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问题、订单班培养问题、校纪校风等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入手,就能写出大学生爱看的新闻报道。

新闻是需要一双敏锐的“新闻眼”去挖掘的,作为学生记者,只有时时关注校园动态,学会鉴别各类消息的价值性,有一定的预见能力才能拥有“新闻眼”,只有不断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度,才能不断进步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