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类论文

时间:2022-04-24 04:10:22 关键词: 教学方法 教学

摘要:对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研究,是为了更清楚的认识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使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教学实践向着更优化的方向发展。但无论那一种分类体系,对老师而言,在实际的教学中,要选择出最优化的教学方法,还必须明确目标、明确学生情况、明确教材的适用范围以及不同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方法类论文

教学方法类论文: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论文

【摘要】工商管理专业作为高职的一个重点专业,其教学课程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本文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高职教育应主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技术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工商管理教学改革思路

我国高职教育强调和倡导的是“能力本位”模式,以培养学生技术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具体体现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专门人才。所以,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要根据这一思想进行教学课程的调整。

一、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

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

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培养方向一般是科技含量高,涉及知识广,技术实践性强的职业岗位。高职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具有技术实用性,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也应该从实用性出发进行调整。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

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双证书”制度。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比,入学分数起点低。坚持“人人有才观”必然应重视学习主体的个性特点,多种形式地挖掘个体潜能,调动个体积极因素,强调研究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4.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

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由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中心,产学研结合,走“订单式”培养之路。高职教育不仅要研发物质客观世界,更重视研发主观世界。使培养对象成为高素质的技术实用型人才,为经济服务。职业教育直接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贴近劳动力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其职业性区别于普通教育。职业劳动是综合的,贴近企业和行业职业岗位群的高职教学内容也应是综合的。

二、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要点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的课程结构要努力实现模块化,把教学改革与教学方式改革结合起来。转变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知识教育和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变对口观念为适应观念,变专业对口教育为增强适应性教育。特别是工商管理类的课程,要结合对口企业的案例、工艺流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早一点适应社会,提高动手能力。

1.改“学科本位”为“能力本位”

(1)按能力需求精简课程内容,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如经营管理、销售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的理论部分基本相通,从而可加强实际操作,增加市场调查的时间,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同时,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

(2)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新课程体系以用人单位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即毕业证和至少一门职业技能工种资格证。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考核方法,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对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对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于理论基础课可以用传统的考试方法,对于专业基础课可以用操作考试,专业课可采用社会调查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依据企业(行业)生产的实际和特点,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采用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建立专业课程的能力培养模式,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根据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如:物流师、营销师、经济师各种岗位技能要求都有所不同,可以根据其岗位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内容。

(4)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验课课程体系。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部分课程到企业去完成,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部分课程到实验、实训基地完成。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产学合作的道路。

2.改变课程结构

将相关学科适当综合化,既发挥学科课程的特长,又克服了原有单科分段的弊端,可构建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养更多应用型和创造型人才,以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1)进行教学计划的修订,压缩必修课如数学、哲学,增加选修课,与工商管理类的课程相关的都可增加,精简专业课,加强和拓宽专业基础课,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保证计算机和英语课程三年不断线,使学生有较宽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2)课程设置改变原来的结构变为一体两翼的课程结构,打破传统的考试课、考查课、主干课、非主干课的体系,建立核心课程、目标课程、非核心课程的一体两翼的体系。工商管理专业限设10门以下的核心课程,主要是一些重要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如管理学、管理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物流基础等,目标课程是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其他课程为非核心课程。课程要尽量小型化、丰富化,总学时不能太多,要体现比较宽的专业面,尽可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

(3)课程设置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一方面,课程要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课程要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

(4)采取“学习——工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重视实践课程体系,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保证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学时之比约为1:1。

3.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整合,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模式改革的重点。教学内容由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学习态度构成,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向。

(1)在知识领域,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多用案例进行教学、多给学生下厂锻炼实习的机会。

(2)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要提高创造性技能的比重,弄清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更多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教师在上实训课时,应和学生一起操作,一起做项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职业特性、技术要求、岗位能力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三、结束语

工商管理教学改革任务还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提出更多适合高职工商管理教学改革的思路。

教学方法类论文:经济管理类教学方法探索研究论文

摘要: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悄悄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越来越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对于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动手能力表现的又与工科学生不一样。研究探索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方法,特别是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的实验教学方法,并以此提出开放性实验在经济管理类中如何开展的问题。最后结合我们开展的一系列实验教学活动的情况介绍经济管理类开放性实验的开设方法及开设效果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实验;开放性实验;教学方法

1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高速发展,高校正在朝平民化、大众化方向发展,连续几年的扩招,每年大量的毕业生涌向社会,给就业市场上越来越大的压力。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纷纷对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质疑——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的高投入,另一方面是毕业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低薪酬,应届毕业生的低就业率。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纷纷进行改革,以期望能缓解这种矛盾。这些改革中的重点都落在“高校如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这个根本的问题上来。因此,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大师生所青睐。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大学生全面掌握和深入融会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可帮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习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思维习惯,以及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根据社会要求和人的发展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把科学知识、思维方法、操作技能等传递给学生,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考虑,让学生去创造、去设计,创造性地提高其素质,开发其潜能,发展其个性通过实践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启发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意识,实践教学是现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实验教学按其开设方式来分,可以分为与理论教学结合的实验和独立实验课程两种。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验多为验证型实验,一般这种实验在与理论教学进行的同时进行,表现为完成理论教学中某些内容之后,为了验证理论并加强记忆而进行此类实验,比如高校中的物理、电子电工等基础性实验。独立实验课程是指实验课程的开设不依附于某一门理论课程,而是根据前面已经学习的一门或几门相关课程之后进行的一种实验。这种实验综合性比较强,往往需要集中所学的相关知识,并进行相关的分析连接才能完成。本文中主要结合经济管理类实验讨论独立实验课的问题。

2经济管理类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经济管理专业方面,以前面向学生开放的实验极少,且多为验证性实验,主要是熟悉实验的流程,按照实验课程所设定的实验方案与实验步骤去完成实验。这些实验操作机械,没有创造性,学生也对此种实验毫无兴趣,通过模拟软件完成的实验,多半如此。按照模拟实验软件公司所设计的实验流程,学生基本上只需要点鼠标,按照实验指导书设定的流程就可以完成,有的甚至不用键盘输入任何内容就可以完成。这种实验教学显然与生产生活实际相去太远,学生在做这类实验的时候也多半只是应付,因而实验教学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3开放性实验方法在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3.1开放性实验方法介绍

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时间上向学生开放,而且教学内容上也要向学生开放,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这样,学习较差的学生随时可以补做一些基本训练的实验,学有余力者可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实验。因此可以这样说,开放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工科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

经济管理类实验多为验证性、掌握流程型的实验,学生是否能完成实验,一方面要靠实验的本身的“吸引能力”,另外一方面还要突出实验的可控制性.即对学生完成实验的掌握和评价手段,在这类实验中,实验教师通常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来衡量学生实验完成情况。

经济管理类实验多采用软件模拟的方式。

实验软件的选择问题,多采用B/S结构软件,这样一方面可以方便实验教师进行集中的管理和控制,另外一方面可以借助高校的校园网络,更好的服务学生,更好的去尝试开放性的实验。根据经济管理类实验特点,作者认为开放性实验方法比传统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

3.2在实践中探索并开发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

开放性实验更强调个性化的实验,而不是大众化的实验,更强调学生的兴趣与因材施教。如果一个实验几乎所有人都要进行,且实验的过程要求保持一致的话,此类实验采用以前按班级完成实验更加合适一些。而开放性实验最好与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与实验室提供的助学助研活动联系起来,学生可以通过相关课题共同研究开放性实验的开放方法。对于今后如何更好的开展开放性实验,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来进行实践:

(1)实验前的准备。

开放性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相当重要。实验开始前要加强实验相关知识的整理与积累,要做好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的设计,多结合实际业务设置相应思考题,思考题应该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而不应该是凭空想象。

(2)实验的方法。

兴趣实验法:由于经济管理类实验自身的一些特点,导致这类实验本身对学生是没有太大吸引力的,因而在实验中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在实验中加入竞争,加入生活中的常识知识,加入各实验的补充知识等等。

讨论实验法:讨论可以说是相当经典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探讨,学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掌握更深,而在实验教学中,讨论的作用显得尤其突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表达能力及与人交往的能力,通过讨论,学生往往在某些方面试图说服对方,在这些活动中,对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好处。同时,为了达到较好的讨论效果,大多数学生会更加认真去完成实验,通过掌握一些实验的技巧并与大家一起分享。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应该有目的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讨论中来,比如设置实验课程论坛,并对大家讨论的话题及时总结并加以引导。在实验课成绩评定时适当倾斜,对讨论积极的同学及能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设计教学法:如果一件事情太难,可能很少有人愿意去做,如果一件事情太容易,我认为喜欢做的人也不会多,对于经济与管理类的实验刚好就类似这种情况。如果按照最初设定的流程去做实验,学生可能觉得太简单而失去兴趣,如果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去设计实验流程完成实验,学生又觉得无从下手,正是因为如此,设计教学法才更需要突破。

(3)实验的考核。

实验的考核应该更加严格而有序。对于经济管理类的实验考核一直不好规范,多数教师都采用写实验报告的方法进行考核。实验报告的内容,主要是要求学生写出实验原理,记录完成实验的步骤以及回答相应思考题。对于平时的考核主要以教师点名为主。这种考核方法一是手续比较麻烦,二是效果并不太好。对于实验报告中的内容,抄袭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学生对这类的实验报告产生明显的抵触情绪。在开放性实验的条件下,实验的考核主要软件记录学生的实验过程,并依据学生实验的过程考查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实验分为练习与考核两个阶段,练习只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不记成绩,只记录考勤;考核部分设置时间限制,并将学生完成的过程做好记录,软件评分。实验报告就可以省略大部分的内容了,学生对照实验报告中的思考题去完成实验,这样印象会更深刻。这样实验的考核就包括了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三个部分,三个部分的成绩按一定的比例加权平均,得出此实验课的总成绩,这个成绩会更加公正,更加客观。

3.3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效果

实验教学要突出培养学生的个性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我们认为有些模拟实验软件有部分是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这些模拟软件在这方面是失败的。一样的实验流程,一样的实验指导书,一样的实验过种,甚至有一样的实验报告,这也难怪会出现有同学将别人的实验报告复印一份交上来的情况了。当然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方面,除了选用较好的模拟软件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适当给学生置疑,并且这些思考题是要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还有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应该是固定的。当然,这种实验方法的改变对于实验教师的要求更高,实验教学的工作量会更大,对实验教师提升的帮助也会更大,对于创建科研性的实验室也更加容易。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实验过程中营造竞争的环境,可能使实验的效果更好。俗语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于实验环节及实验内容的平淡,学生在实验中也不能感受到现代社会竞争的你死我活,这也不可能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当今的一些网络游戏为何如此让人着迷,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游戏中充满了竞争,有了竞争才会有胜利的喜悦和奋争的快乐,而这些又恰好是当代大学生所津津乐道的。

现在的实验教学,还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虽然我们一致认为培养学生的个性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但我们更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并有较强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比如在我们的“现代企业经营决策仿真实验中”,在一个竞争市场上,如果有部分同学有不负责任的态度,把市场价格定到一个比较低的位置,这样会导致这个市场竞争的无序,甚至是这个市场中的所有企业都受其害,所以在这个实验中,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责任心的教育。

4结论

现代的大学教育是开放式的教育,我们主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大学生的生活灵活而又紧凑,特别是在实行学分制改革的高校,学生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为了适应发展的趋势,一方面要加大开放性实验的实施力度,扩大开放性实验的范围;另一方面要推出更多品种的实验,推出更多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实验。最后还要更大力度的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因为只有企业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社会最需要的。

教学方法类论文:浅析信息时代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摘要:电子信息专业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其专业知识的学习任务相对较重,课堂的教学信息量较大。因此,研究了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特点、如何把电子课件等新型教学方法更好地应用于不同特点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将单一的教学方式丰富起来,并进行了实践,提高了教学效果,改善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电子类课程;数学与信号类课程 ;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方法

本论文受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教学改革研究基金《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200719)和四川省2008年精品课程《数字通信原理》项目资助。

由电子与通信和计算机科学交叉而形成的电子信息科学, 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最具生命力的技术领域之一。而电子信息技术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专业的技术体系,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它的更新换代, 该技术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是其他领域的4 倍。因此电子、信息类专业知识的学习任务相对较重,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较大。

为了让学生能尽快地接收更多的知识,我们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师需要长期研究如何把电子课件等新型教学方法更好地应用于电子类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如何将单一的教学方式丰富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改善教学质量。我们课题组老师长期致力于此方面研究与实践,并于2007年申报了成都理工大学校级教改项目《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实践》。首先研究了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特点,然后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研究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下面做一些简单介绍。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特点

近些年来,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了相当大的调整,但仍可以将课程大致划分为三大类,即:

(一)电子类课程: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系统设计等;

(二)数学与信号类课程: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与处理、自动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

(三)计算机类课程:包括计算机引论、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等;

电子类课程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是《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三部分,数学与信号类课程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与处理》,计算机类课程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引论》、《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这三类课程对学生的功底要求各不相同。电子类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功底,相当的物理知识;同时,对学生在实践方面也有较强的要求;数学与信号类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数学功底;计算机类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强。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课程的类别难于划分。如《DSP技术及应用》这门课程既需要信号类课程的基础,又离不开在实际电路方面的编程。在考虑这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时,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考虑。

二、针不同类课程的不同内容,调整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在课堂教学中,过去一般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学生都是被动接收知识。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入, 大多数的课程教授已经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手段有了更多灵活和直观的方式。

在具体的课程中,我们应根据情况来制作相应的课件。针对不同课程的不同知识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如对电子类及数字与信号类课程的基础理论,考虑到它是整个课程的基础, 我们要进行详细的、系统的介绍,在教学上要注意加强例题及定理的讲解,尽量板书书写推导步骤或将其动态地在课件中播放出来。例如在电路类的基础课程《电路分析中》,戴维南等基本定理的讲解就需要反复讲解,占用较长的时间。而对计算机类的基础课程,课件内容则要丰富得多。

对于基于原理的应用等内容,我们则更强调其应用。如对电路的器件,则重点讲解其外部特性、作用、主要参数等,而简化其内部结构介绍。

对于基本方法,我们更注重加强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淡化纯粹的解题技巧的训练。如在《通信原理》的课程中,多次讲到信号的频谱成分的分析,我们则重点强调分析方法的使用,忽略推导过程,注重其计算结果。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课堂综合运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案例进行互动教学,拓展了教学途径。首先,我们将大量的教学信息预先放置在课件当中,延长了课堂的有效讲解时间。这在各种课程中都有体现,其中电路类中的复杂电路图的讲解往往都将电路图预先画在课件中,节省了教师画电路的大量时间。其次,为了避免课件中信息量过多,对重点和难点,我们还注重使用Flash 等工具将静止的内容进行动态表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去思考。如我们讲解通信系统中信号的传输时,就采用Flash将信号的传递过程动态地表现传来,让学生对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变换和处理过程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最后,由于课件不能回答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加强师生交流,设置必要的提问等交流过程。如计算机编程类的课程中,程序的设计就应当通过必要的提问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将程序流程图逐步引出,逐渐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解答整个问题。

(二)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仿真技术在实验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也在尝试建立一种基于模拟仿真实验的新的教学模式,如将EDA、Matlab等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利用仿真工具制作出的电子课件具有更多的功能。例如我们在信号类课程中利用Matlab制作出的系统框图具有信号的仿真功能,教学效果较好。还有我们课题组中的教师开设了《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的公选课,加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实践性很强,其中电子类课程强调学生的硬件动手能力,计算机类课程和信号类课程强调学生的软件动手能力,因此我们通过合理安排实验、实践及实习整个课程体系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对一些对动手能力要求高的课程,我们将课堂教学直接引进到实验室。例如,原来的《电子CAD》课程是把讲课和实验分开,上完一次课程,然后在实验室上一次机,这样学生不能马上自己动手实践老师上课讲过的东西,教学效率不高。我们后来将该课程改为全部引入实验室,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二)在课堂实验方式中加强了学生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制定了支持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鼓励政策,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进行认定,保证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质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学生开展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和教师普遍反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知识、有深度、有难度,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在实际课程中,我们通过个人实验和小组实验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我们设了个人制作网线,小组组网等内容,在《通信原理》课程试验中,我们就增加了设计完整的通信系统的任务。实践证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对相应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通过实验室对外开放,大力发展第二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各种实验项目的开放实验。我校电子类实验室根据学生预约,及时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计算机类实验室在无课时基本全天开放。通过开放实验室,发挥实验室资源优势,实现了资源共享,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不断得到提高。充分保证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保证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以我校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为例,五年内,学生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类国家及省市赛事中获得各类奖项12项,效果较好。

(四)安排合理的实习课程,制定了一系列的实习措施,使学生能够了解生产组织与管理过程、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情况、质量检验和控制程序,锻炼和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较好的实习效果,确保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提倡使用网络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校园网的资源非常丰富,因此我们通过机房开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实践机会。除此之外,我们还充分现有的网络平台搭建教与学的平台,将教师的课件等资料上传的网络上,有条件的课程还建立网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网络学习。同时还使用BBS或电子邮件等方式作为辅导答疑的手段,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其中四川省精品课程《数字通信原理》就在逐渐完善自己的网站,争取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提升的机会。

通过以上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方法的措施,我们课题组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的感知,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了我们力求达到的效果。

教学方法类论文: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研究

摘要: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论中最灵活的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中介环节,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分析,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出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情况、明确教材的适用范围以及不同方法的优化组合。

关键词: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分析;思考

教学方法是教学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教学活动的直接方法论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关系到教学目的实现与否及实现程度。目前随着人们对体育教学的深入研究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借鉴,以及新思想、新思维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涌现出许多新的体育教学方法,面对如此之多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论没有对其进行很好的梳理。但对体育教学实践来说,搞清楚这些方法的实质和分类体系却是非常重要的,掌握这些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研究,指导广大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选择最优化的体育教学方法,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对体育教学方法分妻体系的分析

体育教学方法是指老师和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双方共同进行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目前体育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内容极为丰富,为了使广大的体育老师更好地掌握与运用,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体育教学方法分类进行了探讨,目前主要有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从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来分,分为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前者主要有讲解、示范、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和分解法、预防和纠正动作错误法等;后者主要有观察、听讲、练习等方法。第二种观点是根据体育教学任务进行分类,可分为动作技能教学方法,如讲解法、示范法、纠正错误动作法、练习法、反馈法等,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学方法,如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循环练习法、比赛法、游戏法、评价法等,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如说服法、榜样法、评比法、表扬与批评法。第三种观点是从信息收发的不同途径进行分类。可分为视觉信息类、听觉信息类和动觉、触觉、本体感觉信息类。第四种观点是教学方法来源进行分类。可分为传统教学方法,如语言法、直观法、练习法、比赛法、预防纠错法等;引进的教学方法,如掌握法、发现法、程序法、学导式教学法、问题解决法等:创造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法、小群体学习法、领会法、重点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等。第五种观点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归类,归为三类:第一类是作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方法,即以启发式为中心的教学原则。第二类是作为教学程序或操作的方法,即教学活动模式。教学模式是教学手段、方式的组合,它相对独立完整、能够完成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其三是作为教学方式、手段的教学方法,是教学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如老师的讲授、提高、示范、指导,学生的听讲、练习、联系、观察等。这是教学活动中的单项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教学活动的因素。这三种方法是相互依存的,具体体现办:教学原则指导着教学方式组成教学活动模式,也指导着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模式的具体运用。每一种分类体系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比如第一种观点分类清晰,有利于对常用教学方法的理解。但只注意到教学活动的外部形式,把外部形式作为教学方法的基础,忽视了教学方法的内在含义,易于表面化。难以区分在新的教育观念基础上,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式和协调手段而产生的现代教学方法。第二种分类体系保证了每一项体育教学任务都通过相应的方法来实现,但教学方法分类过程中分类基础不够清楚。第三种分类体系对于成功有效地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确忽视了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有机结合,仅以感官刺激来分类是不够全面和系统的。第五种分类体系肯定了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避免了因否定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方法的多样性而出现的定义教学方法时不周全的现象,也避免了因分类不当而出现的论述中的混乱。从实践意义上讲,这样的分类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便于从事实际教学工作的教师能清晰地掌握教学方法的理论,也便于分清教学方法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使教学理论能够真正地指导教学实际。

二、对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思考

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分类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广大体育教师更清楚的认识某一种教学方法,了解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质和适用范围,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体育教学实践,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在对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明确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的核心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指导学生体育实践,培养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是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选择和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要以此为基本点。在具体的操作中,针对个体来讲,要教什么内容,达到什么指标,也要具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比较明显。例如,对一个不爱参加体育活动的同学而言,教师应多以表扬法调动其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他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明确学生情况

体育教学方法是一个大概念,是面对所有学生来说的。在具体运用某一个教学方法时,却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是面对具体学生的。因此,我们在评价和运用某一个教学方法之前,必须考虑它是以哪个年级、哪个年龄的学生为教学对象,同时考虑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因为同一教法面对不同的学生时,就会有不同的评价,用错了对象,好的教法也会变成不好。例如,“问题解决学习法”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所以小学低年级学生难以运用,而像教材游戏化、师生角色转换、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恰恰非常适合他们。

(三)明确教材的使用范围

对不同体育教材的教学,有其相适应的,甚至是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并不是什么方法都可以运用的。例如,“探究性教学法”和“发现式教学法”就比较适用于有一定深度、原理性比较强的教材,而不适用于那些浅显的介绍性和锻炼性教材:“情景性教学法”主要适用于锻炼性教材和表现类教材;“游戏教学法”和“比赛教学法”主要适用于比较枯燥的锻炼性教材;“领会教学法”和“完整教学法”主要适用于某些球类教材;而“分解教学法”则多用于体操和游泳教材等。如果我们在运用教学方法时不充分考虑教材的特性,那就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明确不同方法的优化组合

从教学方法的分类体系我们可知,可选择和应用的体育教学方法是很多的,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功能和使用范围,不可能有适用于所有教学条件的万能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一种教学方法在起作用,多的情况是不同的教学方法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多教学方法彼此联系、紧密配合、互相补充,综合发挥整体效能。故应根据系统理论和学科交叉的特点,探究体育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功能定位,使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与其他构成要素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自身的最佳功能。从而使单一与整体结合,传统与创新结合,包括讲解与示范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教与学结合等,体现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和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组合。

三、小结

综上所述,对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研究,是为了更清楚的认识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使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体育教学实践向着更优化的方向发展。但无论那一种分类体系,对体育老师而言,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要选择出最优化的教学方法,还必须明确目标、明确学生情况、明确教材的适用范围以及不同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方法类论文:会计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学生认可度研究

摘要:高校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运用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使学生在双向交流过程中获取知识和信息。以往教学改革多以理论研究和教师、专家的意见为主,很少考虑被教育者――学生的意愿,本文从学生对互动式教学模式认可的角度进行调查,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以便采取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会计教学改革认可度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传统的高校会计教育无论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双方的积极性都不高,因此,高等院校会计学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往往在教学改革中,较多的是以理论研究和教师、专家的意见为主,很少考虑学生的意愿。笔者从学生思维的角度设计调查表,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以便采取相应的策略。本次调查对象为近1200名本科学生,采用问卷式调查法,共发出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420份。其中会计学专业270份、财务管理专业129份、其他专业21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学教学模式的现状、学生愿意接受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理解和愿意参与程度等。

一、学生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会计教学方法现状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在发生着变革,先后经历了单向灌输式教学过渡到单向启发式教学,发展到今天的双向互动式教学。那么,究竟会计教学方法的变化情况如何,通过调查分析可以了解到我们目前会计教学的现状。首先被调查者过去接受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解。从(表2)可以看出,在420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基本采用的仍是单向灌输式教学,占66.43%;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也不足1/5的比例(19.76%);采用双向互动式教学方法的仅占1/10强的比例(11.9%)。其次从目前大学会计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从(表3)可以看出,在被调查对象中,认为目前采用单项灌输式教学者占45.48%,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占36.67%;采用互动式教学者为15.71%。通过(表3)与(表2)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被调查对象认为现在的教学方法和过去的教学方法虽然没有根本上的改变,但不同程度上发生着变化:灌输式教学方法从66.43%下降到45.48%;启发式教学方法从19.76%上升到36.36%;而互动式教学方法也从11.9%上升到15.71%。从上述数据分析看,启发式教学方法上升幅度较大,上升16.60%;而互动式教学方法仅上升3.81%,说明启发式教学逐渐被人们接受,而互动式教学方法还有较大增长空间。

(二)学生愿意接受的教学方法从(表4)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80%比例的学生选择互动式教学方法;选择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比例仅为4.05%。从学生愿意接受的教学方法和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来看,存在的差异较大。在420人的调查中意愿接受灌输式的比例仅占4.05%,而实际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比例却占45.48%;而意愿接受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比例占80~/6,而实际上仅15.71%。学生学习目的是为了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好方法。通过调查“收效很大的教学模式”见(表5)可以看出:认为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最好,其比例为72.86%;而启发式教学方法为17.86%;灌输式教学方法最低,仅为2.14%。学生普遍认为,灌输式教学方法存在问题比较严重,应该摒弃。主要问题有“缺少信息交流”占67.14%;其次是“学生缺少主动思考”占56.24%;再次是课堂以老师为主占的比例为56.19%;然后是“学生未来适应能力差”占55.95%的比例;最后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占48.81%。另外,学生对启发式教学方法也进行评判,认为启发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课堂提问时间过长”、“启发问题形式化”、“课堂马太效应”、“启发问题太难”,其比例依次为54.76%、48.81%、31.43%、26.67%。大学生的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是培养学生勇于思考问题的主要标志,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教学方法对学生课堂气氛活跃起到什么作用,从(表6)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同意互动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的比例为88.33%;而启发式和灌输式合计仅为7.62%,其优劣一目了然。

二、学生对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认识

据国外有关统计,一个学生在校学习获得的知识5%,~10%是将来必需具备的,其余90%~95%的知识是在工作以后的不断学习中获得的。因此,高校教育首先解决现行教育中学生不知道学什么及怎样学的问题,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达到的目标从(表7)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学生们认为互动式教学模式首先可以达到的目标是“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其认可度达到83.81%;其次,可以达到“调动教与学积极性”的目的,学生认可度为56.24%的比例,从而实现会计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即由讲授向自学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学生被动向学生主动转变,可以较好地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学的问题。

(二)学生心目中的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调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要求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应该首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可度为80.71%;其次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生认可度为67.86%;再次为“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学生认可度为59.29%~。具体情况见(表8)。

(三)互动式教学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对学生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实施互动式教学方法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是“以思维为核心”,认可度为58.81%;其次是“信息相互交流”学生认可度为56.67%;再次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认可度为43.10%;最后是“以训练为主线”学生认可比例为34.52%;最后认同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生只有10%。具体情况见(表9)。

(四)互动式教学方法会存在的问题互动式教学模式目前还在探讨中,究竟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通过学生调查数据分析,学生普遍担心的问题依次是“不应该以学生得分衡量教学效果”、“短期内教学效果不明显”、“不应该以加分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学生认可度分别为64.29%、48.1%、45.58%。另外,学生还担心“教师讲解过少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讲课内容不具体”和“浪费大量时间”等。具体情况见(表10)。

三、学生对实施互动式教学的意愿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参与互动式教学认可度分析在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对参与互动式教学的情况。能够“积极促进”的占40.95%;“参加”的占40.48%;两者合计为81.43%的比例。可见愿意参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学生占绝对多数。具体情况见(表11)。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适用范围学生意愿分析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否适合所有的课程,从调查数据中得知:选择在专业课程中进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比例为31.4%;选择在基础课程教学中采取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比例最低为14.5%;也有28.1

%的学生认为可以在全部课程中进行互动式教学模式。具体情况见(表12)。

(三)互动式教学互动时间分配学生意愿分析在了解了绝大部分同学赞同在会计课堂教学中进行互动式教学模式,那么师生互动的时间比例如何确定。经调查分析得知学生愿意,有49.1%的同学希望互动的时间为2/4;有25.2%的同学希望互动时间为1/4;也有19.3%的同学希望互动的时间为3/4;还有4.5%的同学希望全部时间都为互动。具体情况见(表13)所示。

(四)互动式教学模式适合开展的时间学生意愿调查学生的互动教学模式的开始时间,也是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问题。在420份的调查表中,认为从“大二年级”开始互动的比例为37.4%,为最高;认为应该从“大一年级”开始实施互动式教学的比例为36.2%。具体情况见(表14)。

四、互动式会计教学模式学生评价意愿调查分析

(一)会计类课程的期末评价方式调查分析实施互动式教学对学生期末评价应该如何进行,也是摆在教学面前的新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学生给了较好的建议。有60%的学生希望开卷与闭卷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学生;而完全选择开卷的同学仅为17.4%的比例。具体情况见(表15)所示。

(二)会计类课程期末成绩评价选择开卷、闭卷结合的期末评价方式,期末考试应该占的比例是多少为宜,针对该问题,学生选择期末考试占50%的比例居多,有43.6%的同学认可;其次是选择期末考试占70%的比例为次多,有40.2的同学认可。具体情况见(表16)所示。

五、会计教学其他相关问题分析

(一)学生对会计学科任课教师的基本要求分析通过调查得知,学生对会计教学课堂的要求首先是“讲解重点、难点”占62.38%;“答疑学生问题”占45.71%;而要求教师“系统讲解教材”的比例仅为36.19%。学生对会计学科任课教师的基本要求:“结合现实社会实际”占73.57%;“多讲案例”占63.81%;“讲课应仔细、重点突出”占49.29%;其他情况见(表17)所示。

(二)会计课堂的重要性从(表18)可以看出,学生认为会计课堂最重要的是“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认可度为69.52%;其次是“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认可度为61.19%;以后依次为“不断提供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引发学生兴趣”。

(三)会计学科学生网上选课的标准由于大部分学校已经实现学生网上选课,这涉及到所选课程和授课教师的选择,学生的选课标准也是研究的内容,使教育工作者在决定设置课程等方面予以参考。通过(表19)资料可以看出,学生首选的标准是“对就业有帮助”,学生认可度为60.2%;其次为“感兴趣”,学生认可度为59.5%;教师讲课水平和对研究生和注册会计师的考试有帮助分别占到29.1%和26.0%的比例;而“是否容易通过”却是学生认可度最低,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已经逐步转变成“要我学”为“我要学”。具体情况见(表19)所示。

六、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分析

为了比较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我们让调查对象从课堂讲授、指导性自学、案例教学、研讨会、模拟练习、角色表演等教学方法中选择在分析能力培养、知识保留力、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相对有效的教学方法(可多选)。调查结果表明见(表20)。

在分析培养能力方面学生选择最多的是模拟练习(占48.33%),其次是研讨会(占40.24%),选择角色表演的最低(占26.43%);在知识保留力方面学生选择最多的是模拟练习(占25.48%),其次是指导性自学(占22.86%),选择案例教学的最低(占7.62%),在专业教学同时培养交际能力方面,选择研讨会的最多(占53.57%),其次是角色表演(占49.29%),选择案例教学的最低(占18.10%)。上述三组结果通过卡方测验(应用SPSSIO.O软件),三组的P值均小于0.01,说明六种教学方法在培养三种能力方面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模拟练习、研讨会这两种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同学的认可,但是案例教学和角色表演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到课堂教学和指导性自学也有许多同学感觉效果不错,这说明在进行互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自身的优势,不可全部摒弃,要与其它教学方法相结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七、结论

从上述调研结果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单向灌输式占主导地位,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推动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从单向的灌输式教学向双向的互动式教学转变,是适应培养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二是,目前各高校已经注意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由于互动式教学方法是教学效果好、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学生意愿接受的教学模式,所以正在从灌输式教学方法向启发式教学、逐渐向互动式教学教学方法转变。三是,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转换,不可一概而论,即不是在所有的课程、所有的年级、所有的时间里都可以进行互动,要研究课程性质、授课对象的特点。四是,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期末学生成绩评价要多元化,不可以单一化。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教学方法类论文: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初探

摘要: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必须拥有过硬的专业英语知识才具有更大的竞争力。而独立学院的学生底子相对比较薄弱,如何进行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英语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希望能够推动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英语的教学。

关键词:独立学院;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随着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强,我国不但有许多外资企业迅速的涌入,本国的许多大企业也都不断的迈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对管理类毕业生在质量和层次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底子薄,社会对管理类人才又有着特殊的需求,因此如何提高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亟待解决。

一、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具备沟通和交际、商务谈判、商务函电等英语表达能力以及用英语处理日常业务的能力。但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英语教学却不尽人意,主要存在着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独立学院学生属第三批次录取,学生的英语基础大部分都很薄弱,英语底子较差。据笔者所在的独立学院调查,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的通过率都比较低,很多学生的词汇量、阅读、翻译、听说的能力都不强,没有很好的英语基础作为学习专业英语的条件。因此而导致羞怯心理,缺少自信,害怕出错,最终演变成对专业英语丧失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方面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的专业英语教学多为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是翻译和阅读相结合。课堂上老师将原文读一遍,再翻译出来,教学重点是翻译,带有少量的写作,几乎不包含听说。这就造成课堂上以老师为中心远远多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大部分是被动的学习,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

二、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究

为了解决上述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英语教学中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笔者结合了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通过与广大独立学院管理系讲授专业英语的教师的交流和探讨,并与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访谈后,在实践当中运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来改善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英语的教学。

(一)任务合作教学法的课堂实践

1.任务合作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合作教学法,它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进行的互助性学习。合作教学法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讲,他们不喜欢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而对实践的活动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同他人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沟通是他们在管理工作中的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应用任务合作教学法于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英语的教学当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2.任务合作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英语的课堂实践

笔者现以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为例,介绍在教学实践当中运用任务合作教学法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首先,设计、呈现任务,对学生进行分组。根据会计专业英语的主要教学任务把课程的整体教学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小任务。每小组的人数在5-8人,每一项小组任务完成后,教师根据小组各项任务完成的情况给出成绩,各组员的成绩以其表现依据小组成绩上下浮动。

其次,任务的实施。各小组的成员根据具体的任务先进行独立的思考,如根据日常经济业务来编制英文会计分录这个具体的任务,各成员通过阅读教材和其他资料,以及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小组全体人员进行讨论,相互学习,并进行总结。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从专业词汇、具体业务、中西方会计的差异等方面分析和指导。

最后,任务结果的输出。这部分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他们所获得的知识来完成具体的实例。如根据日常经济业务来编制英文会计分录这个具体的任务,老师给出几笔经济业务,让每组学生现场做出英文的会计分录,然后以组为单位将结果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各组的答案并体会差别,老师在最后进行讲解和评价。这样,既做到了知识的巩固,加深了印象,又让各组之间的竞争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迷你演讲比赛法的课堂实践

社会对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英语需求要求管理类毕业生要具备用英语进行日常工作和沟通的能力,而相对于一本和二本的学生,独立学院的学生英语基础要薄弱一些,这使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英语水平差就学不好专业英语,往往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失去兴趣。所以为了解决“必须说”和“不愿说”的矛盾,笔者提出并开展了迷你演讲比赛法。

1.迷你演讲比赛法

迷你演讲,来自于英语“mini presentation”,就是在每次课开始后,由2―3名同学用英语进行3―5分钟的演讲,在确定“topic”的前提下,让全班学生按顺序轮流上讲台,用英语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展示自己的亮点等。迷你演讲比赛法,则是针对学生迷你演讲的情况,由全班同学和老师根据评分细则进行评分,评出最优演讲者,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2.迷你演讲比赛法的课堂实践

现以专业英语教学为例,介绍在教学实践当中运用迷你演讲比赛法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首先,精心布置、严密组织。在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向学生说明这种方法,让学生充分重视。明确演讲的内容要贴近所学专业,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可选择名人演讲,旅游专业的学生可结合导游服务中的导游词,营销专业的学生可进行英语现场推销等。并确定演讲的顺序,每次课3名学生,轮流演讲。

其次,制定原则和评价标准。向学生阐明原则,如:脱稿演讲、内容健康、不能超时等,并给出评价的具体细则。让学生根据原则依次进行演讲。

最后,恰当点评,统计结果。老师要在同学演讲后给出适当的点评,虽然学生千差万别,演讲内容大不一样,演讲风格也各不相同,那么演讲的效果也存在着差异。教师要对其中成功的演讲进行充分地肯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欲望,为其他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对于不太成功的演讲,教师要善于从“不成功的演讲”中发现亮点:如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标准的发音,或者是富有激情……让演讲者体会到了小小的鼓励。当然,对存在明显的不足的同学,教师应及时指正,但语气尽量婉转。每次课学生演讲完毕后请全班同学打分,老师给出分数,并请几个同学按照一定的方法算出演讲同学的最后得分。对于得分最高的前三位同学,期末成绩给予加分和一定的物质奖励。

由于经验的不足,还有许多的方面尚待完善,希望这些方法能够为推动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尽绵薄之力。

作者简介:杜春晶,女,讲师,研究方向:专业英语、市场营销。

基金项目:本文为长春大学光华学院校级教育教学重点课题“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HJY2011AK00。

教学方法类论文:职业院校电类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探索

【摘要】 专业技能水平是评价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制约了职校生技能的形成。电类专业特点:看不见、摸不着、理论性抽象性强、实践性要求高,按现行教材教学必将造成学生的厌学,因此我们应大胆改革、创新,打破传统教法的条条框框,摸索出一套适合技校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研究表明:“将电类基础理论知识项目化、趣味化”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动手――兴趣――摸索――发现――理解”的接受知识过程。

【关键词】 项目化 趣味化 动手为先导 技能培养

1 电子电工类专业课的特点与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电”,看不见而摸不着。电子电工课程,是一种理论性、抽象性强,实践性要求高的学科。就是普通高中学生,学物理时也反映:“电学难学,力学好学”,更何况,电子电工专业中的电子技术课程,比起高中物理中的电学,不知要深几个层次,其实是一门连高校都感到困难的课程。而我们的教学对象却是技校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都很差,并且初中数学、物理基础薄弱。学生学习难度之大,教师必须充分考虑。

据多年的职校调研事实表明,目前职业学校中,电子电工专业学生学习困难现象相当严重。让初中基础就较差的学生去学习系统的电子电工技术系统理论,难免会产生枯燥、乏味感,影响学生学好专业的信心,专业对他们也就失去吸引力,加上教材与生源素质不相适应,造成教学困难,毕业生动手能力低下,不能适应社会就业需要。

多年的教学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一个班中,有几个课堂理论教学适应性很好的高一新生(高分生)与一些对课堂理论毫无兴趣的新生(低分生),同时接受动手性技能训练与测试,结果后者却超过前者。这说明低分生在技能操作中未必次于高分生,不同的学生(指初中教师称呼的所谓“优生”“差生”),对教学形式的适应性是不同的,智能的表现与发展也不同。学生之所以成为“差生”,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对他们来说不适应。而“优生”的出现,是因为他更适应于某个教师或某种教学组织形式。也就是说,“优生”“差生”具有相对性。作为一名电子电工专业教师自然要改革传统教法,研究适合生源实际的新教法,通过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来适应职校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现实,达到教与学的相互适应,开发职校学生的潜在智能。

2 项目化、趣味化教法的推出

电子爱好者都有体会,学电子关键在于多动手,不动手而学好电子是不可能的,许多理论上不懂的东西,在动手过程中都会慢慢被理解、消化。笔者对电子电工班学生专业课教学的摸索与反复类比认为,在目前生源与职校现状下,电子电工专业的教学应该采用:“先动手,后理论”即以动手操作为先导,以专业基础为主线,以培养技能为中心,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教学方式。这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也不同于社会上维修部师傅带徒弟形式的教学,是一种“将教学过程项目化、趣味化”或“溶电子基础理论教学于项目性、趣味性实验实训中”的教学方法示意比较如下:

所谓“项目化、趣味化教法”,就是在学习电类专业课程时,暂时免去理论教学,将教材中的基础理论项目化、趣味化,形成具体的操作任务,而提前进行实验实训教学,以培养兴趣为目的,先开展实验。在培养、激发了兴趣后,再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必要的理论教学,将理论知识的传授渗透在一系列的兴趣性动手操作中进行。学生通过系列兴趣性制作,再配合教师在制作过程中有计划的理论引伸教学,使学生在稳固形成各种技能的同时,也能掌握系统理论知识。

如何实施在动手过程中学理论?如何将基础理论教学溶于趣味性实验之中?这要求教师吃透教材,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精心设计相应的趣味性小制作电路,把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到电路中去。还要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与顺序连贯性,所设计的小制作电路要形成一个系列,与教材相配合。同时,使电路功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吸引力,电路要精心设计,反复试验,并做出样品,使学生对电路的功能坚信不疑,学生做了成功率要高。这样可以提高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创造轻松愉快的心境,教师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渗透到这种兴趣性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造并把握这种时机,见缝插针,随时挖掘实验中蕴含着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引伸讲解,使学生在获得技能技巧的同时,牢固掌握基础理论。

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忽视与削弱基础理论教学,反而促进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所不同的只是教学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是通过“趣味性系列小制作”这座桥,沟通了“基础理论”与“技能操作”两个环节的联系,使学生获得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双丰收,达到“知识本位”与“能力本位”的统一。

3 项目化、趣味化教法的实践效果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项目化、趣味化教法”使初学者容易入门,消除了以往初学者对电子技术的那种神秘而高不可攀的感觉。学生通过趣味项目的制作兴趣倍增,强烈的求知欲和班级制作学习的气氛为专业课的学习扫除了障碍。学生手头都有各种制作电路,学习的灵活性大,便于同学之间相互探讨、交流学习,课余时间得到充分利用,全班学生平时都忙了起来。教材中的电子、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已不知不觉地在应用与探讨中搞懂了不少,并且理解得比较透彻。在制作活动中遇到的问题,除了教师及时进行解答指导外,还发现学生经常会自行翻书找资料寻找答案。显而易见,学生爱上了电子!学生能够自行学习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实了,班中形成了你追我赶的专业学习气氛,“项目化、趣味化教法”模式深受学生喜欢。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劳动力结构的调整、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有人预言:“未来是电子世界”。教学研究表明,职业教育中的电类专业教学与社会产业结构不相适应,跟不上电子电工行业的人才需求与发展速度。虽然,每年有相当数量的技校毕业生走向社会,但从质量上看,还有一定比例的毕业生不能从事专业劳动。这与职校专业课教学质量、教学形式、学生动手技能的优劣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如何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改革、研究教学方法,是职业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赢得社会声誉,形成招生、经费、设备等方面良性循环的突破口。

教学方法类论文:师范类高校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摘要:作为师范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认为: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对于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应注重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成为程序设计类课程目前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实践的融入,则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程序设计编程。

关键词:师范类;高校;程序设计;教学;兴趣

在师范类的高等专科学校中,开设有关程序设计的课程,而在计算机的教育当中,程序设计课程就成为了其基础与重点,也是为了今后更好的迎合社会而开设的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充分的了解语言程序设计的知识,并且能够掌握知识,最为重要的还是能够在不断的实践当中培养学生在处理问题的应用能力。所以,程序设计类课程是属于一门努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与创新的课程,而较强的实践能力就成为这一门课程最鲜明的特点。

一、培养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高等专科学生的学生来说,本身的文化基础就有些欠缺,一部分的学生甚至有厌学的情绪出现。尤其是在师范类得学校当中,学生对于程序设计类的课程的兴趣就更加缺乏,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兴趣就成为关键。当一位学生从心底喜欢了一门课程知识,就会对课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会有几级、主动的学习动机。为了避免学生误解程序语言设计这一门课程,而对课程失去兴趣。在课程一开始的时候,作为老师就应当演示部分用语言开发的有关程序,让师范类的学生了解到程序设计语言的这一门课程对于今后的示范岗位具有的作用,多讲一些程序设计语言在现实的环境当中的应用实例。然后让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操作,验证相应的运行程序,从而逐渐的培养学生对于程序设计语言的信心,激发出学生对于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夯实程序设计基本功,注重算法,积极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

不论是否在师范类的学生,都需要了解到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程序设计者,日常的经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当中,多进行程序编写,敢于编写,并非急于的求成,应当从最基本的程序编写开始。作为一名初学者,应注重对于程序编写的基本功的夯实,掌握好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功,抓住编写技巧,一步一个脚印的成为程序编写的高手。

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当中经常有这一类的情况出现:学生对于程序的结构以及语法等基础知识都能够很好的掌握,但是面临实际问题的时候就显得无处动手了,不知道如何才能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运用到学习的知识。其实,这也就是学生对于算法能力的一种欠缺表现,教师应当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多注重对于每一条语句含义的分析,而忽略了对于算法描述过程的展现,使得学生存在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出现。但事实上,在程序设计的语言编写当中,其精髓是算法,有了算法,编程的方法与步骤自然而然的就有了。

三、启发式教学原则需要遵循,而且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

为了更好的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以及创新思维方面加强对于学生的有效培养,在程序设计的课程教学当中应注重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对于学生的学习欲望来说,需要老师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新方式来进行激励。也只有欲望才能够让学生完全的融入到提出、发现并且最终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当中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与学生一起探讨每一步程序,抓住能够启发学生进行程序编写思维的方式,让学生在启发当中,掌握学生方法,从而能够独立的完成程序的编写,而对于学习程序设计课程的学生来说尤其的重要。对于逻辑性非常强,并且彼此内在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的程序设计课程来说,教师就应当将此类联系体现在授课的过程当中,做到有理有据的引出新学习的知识,这样也容易被学习理解与接收知识。正常的开展教学内容渗透应用实例程序,就能够为学生找准一个实际的切入点,而实例应用程序的演示,学生也会感觉到容易上手,然后在不断的充实与修改实例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轻松的解决学生对于程序的编写,而对于学生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存在的不切实际的做法等,都要及时的纠正。在对学生的启发式的教学当中对于问题的提出、发现、详细的分析、解决以及进一步的扩展等等环节,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在这个不断的推进的过程当中深化,而将问题进一步的扩展与深化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全面的拓宽,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将学生真正的摆到了主体的这一地位。

四、懂得因材施教,联系实践的训练强化

大力提高学生在程序编程方面能力的实现途径来说,只能依靠练,而不仅仅是听和看。程序设计具备一定程度的抽象性,是一项具备很强的创造力的工作,它对于一些问题的描述方面涉及到了数学知识的融入。一般来说,在程序设计类得课程当中需要进行数学里面的算法设计,也需要相应的数学模型的建立,也只有如此的操作,才能够在计算机能够理解的形式将实际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表现出来。在师范类高校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了学生多少课本内容和书面知识,而是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师范类高校程序设计的课堂必须要摆脱生硬、呆板的灌输式教学,要将出发点定格在对于程序设计兴趣的激发之上,并且帮助学生找准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态度,从而培养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便于以后更好的学习程序设计。例如我们可以用一个完全成熟的项目来将其完整的C语言代码完整的展现出来,并且为学生详细的将建模的过程以及算法讲解出来,从而培养出学生编写程序的良好习惯。

另外,在教学的实践当中,教师还应当重视因材施教的实施。学生中,肯定会有较为优秀的学生,就可以为这些学生介绍一些关于程序设计类得书籍,并且让其在实践当中体会编写程序。而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较为吃力的学生,则需要让他们对已学过的内容进一步的巩固与联系。并且以程序设计的试验为案例,分析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针对他们层次的不同,提出相应的等级要求。在程序设计的试验课上,而上机实验题目所涵盖的内容的难易程度需要区分,绝大多数的学生中,对于简单以及有一定难度的题目都能够完成,另外一小部分的学生针对自身能力、自身基础的雄厚的基础上,能够将难度较大的实验题目完成。如此以来,学生在实验的教学课程中也能够轻松的获取设计的方法,也可以在实际的调试过程当中进一步巩固在理论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最终达到会编写、懂得设计技巧、记住语法法则的教学目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替,师范类对于人才的计算机水平要求也在更新。对于师范类毕业的学生都需要有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对于计算机语言的掌握与精通,了解其编写的思想,否能够旁敲侧击的融入其他知识里面。而对于计算机语言的学习当中,主要是在于学生程序编写思想的如何培养,在于如何懂得去实践运用,如何在实践当中运用得当。所以,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所具有的特点,想要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就需要培养出学生不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不断的创新程序射击类课程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类论文:汽车维修类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摘要:目前,汽车维修类专业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脱节,造成了该类专业教育资源的浪费,并且使得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本文探讨汽车维修类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重点讲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并简要阐述其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理论课程;实践;任务驱动教学法;问题

一、汽车维修类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合格的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基本素质包括: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熟知汽车基本原理,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和外语知识,正确使用检测和维修设备并能够拓展其功能,具备极强的故障诊断能力以及协同作业的能力。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育显然无法培育出具备以上技能的人才,特别是与汽车维修相关的技能。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比如教学设备不足、师资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等。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和投入资金的加大,诸如教学设备不足、师资不足的问题正在解决。但是,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仍然面临着与市场需求不接轨的问题,这就要求广大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下大力气深入地探索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以求取得新的进展。

汽车维修类专业培育的人才属于技能类人才,教学方法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托汽车维修相关的职业活动,做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衔接,毕业生“零距离”上岗。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被称为行动导向教学法。

本文就“任务驱动”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一种)在汽车维修类专业理论课程的应用做一个初步的探索。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围绕教师提出的“任务活动”为导向,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教学资源的积极利用,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对课程所学知识及相关技能的深刻掌握。

三、汽车维修类专业理论课程的特点

汽车维修类专业理论课程的特点:①包含内容多,专业性强。包括《汽车构造》、《汽车电气与电子》、《汽车维修》、《汽车材料》等理论性较强、相对枯燥的知识;②要求学生对这类专业知识不仅要深刻记忆,而且能够活学活用,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达到和汽车维修这项技能的有效结合;③要求学生善于将学到的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他们将工作与学习结合,并不断归纳、总结、举一反三的专业能力;④汽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汽车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1.任务驱动法实施的一般步骤

一是课前准备:做好相关教学教学资源的准备和学生的分组。

二是任务导入和分析:简要地介绍本节课程的相关任务,进行初步的分析,分析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对课程的知识产生兴趣。也就是说,想完成任务就必须学会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是相关知识的引入:对本节课程理论知识进行讲述,不仅要对课本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述,而且要对跟工作生产相关的知识进行介绍。

四是任务实施:任务要求是一个具体的任务,来自工作中的真实案例。需要一定的教学资源支持。任务可以不止一个,多个任务的编排应该先易后难,层层递进。任务实施的过程要求分组进行。

五是分组总结汇报:每组安排一名组长,对本组的任务完成状况、所学的知识做一个总结,并进行汇报。

六是教师点评:先对任务的完成过程做一个标准化的演示,然后对各组的完成状况点评。最后总结课程的知识,并布置相关的作业。

2.任务驱动法实施的具体案例

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发动机机油”课题中的应用为例进行介绍。(一体化教学场地完成教学过程)

一是课前准备:全班39人分4组,由组员选出一名组长。安排四台桑塔纳2000轿车、举升机以及相关工具。

二是任务导入:如何正确的选择和更换发动机机油?使用发动机机油应注意什么事项?分析:要正确地选择使用机油,首先要知道发动机机油的使用性能、分类、规格以及机油的使用条件和选用等知识。然后才能根据使用条件选择机油,并作检查和更换。(地点:教室时间:5分钟)

三是相关知识的引入:重点讲述机油的使用性能:黏度、黏温性、腐蚀性、抗磨性、清洁性、抗氧化安定性、热氧化安定性;机油的分类、规格;发动机机油的选用标准及使用的注意事项。(地点:教室,时间:40分钟,资料:课本)

四是任务实施:现有桑塔纳2000轿车,经常在安徽地区行驶,对于其发动机机油的选用应该注意什么?应该做哪些日常性的工作?

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要从使用注意事项以及使用机油的日常性工作两方面人手。前述机油使用注意事项,让学生做好总结;使用机油的日常性工作包括机油的检查、选用、更换,这些工作要让他们分组完成。每组分别下发一套任务书:任务书包括机油的检查方法,桑塔纳轿车厂家规定的发动机机油以及简介,发动机机油的更换步骤。让学生根据任务书分组完成任务,遇到问题集体讨论,如果集体解决不了的问题则咨询教师。(地点:实训场地,时间:50分钟)

五是组织学生分组汇报:让每组发言人就本组的任务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心得体会做一个阐述。(地点:教室,时间:20分钟)

六是点评:教师演示一遍发动机机油检查、选用、更换的标准过程,就这一过程中的一些容易忽视的细节一一介绍,并把每组出现的问题或者错误进行反馈,各组做好记录。最后,要求每组把总结报告以书面形式交给教师。(地点:实训场地,时间:15分钟)

五、存在的问题

目前,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实施还不够广泛,很多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对这一教学法还不是特别了解,应该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改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现代职业教育教师不仅需要更新教学思想,转变教学观念,还需要不断地学习,达到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结合,以此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任务”设计要结合课程特点,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深刻掌握所学知识以及相关技能。如果把所有的课程的每一个课题都设计一个恰当的任务,则是一个相当浩繁的工作,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必须有足够的场地和设备条件,需要有大量的教学设备投入,势必增加教学成本。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加大,这种状况会得到改观。同时,还需要求职业教育工作者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努力做到让教育投入效果达到最大化,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教学方法类论文:体育教学方法分类的合理性研究

摘 要:任何一种教学都离不开方法,在体育的教学中更不例外。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论中最灵活的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中介环节,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在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很多,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是否合理进行研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出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的情况,明确教材的适用范围为以及不同方法的优化组合。

关键词:体育教学;方法;分类;合理性;研究

教学方法是教学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教学活动的直接方法论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实现与否及其实现程度。目前随着人们对体育教学的深入研究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借鉴,以及新思想、新思维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教学中涌现出许多新的体育教学方法,面对如此之多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论没有对其进行很好的梳理。“教学方法的分类,就是将千百年来在教学中创造出来的众多的教学方法,按照某些共同特点,把它们归属到一起;又按照某些不同的特点,把它们区分开来,以便更好地分析、认识它们,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它们起作用的范围和条件,以及它们发展运动的规律。”由于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教学方法是形形色色的,各有各的特点,而教学方法的特点又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或者说各种分类的基础、依据、标准不同,因此,对教学方法进行比较科学的分类,特别是要对在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诞生的现代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就更为困难。

一、体育教学方法的定义

1.教学方法的定义

在定义教学方法的概念方面,各教育家们众说纷纭,大体归纳为以下几种:

(1)从教师指导作用的角度出发,认为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认识活动和控制活动的方法。这种定义突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把教学方法仅仅看成是教师单方面的活动方式和方法。持这一类观点的有美国的克拉克、斯塔尔,前苏联的列尔涅尔等教育家。

(2)从教师和学生相互活动的观点出发,认为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共同活动方式、方法或途径。持这一观念的主要有前苏联教育家兹威列娃、摩奥斯聪,法国的教育家・加里,南斯拉夫的涪・鲍良克,日本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的学者,以及我国的许多教育学专家。

(3)从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角度出发,认为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媒介或手段。美国的辛吉亚・威斯顿、P.A.格兰顿持这一观点。

(4)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刺激―反应过程,因而教学方法是“发出和学生接受学习刺激的程度”。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拉斯卡和哥伦比亚大学的马克・基根持这种观点。

2.体育教学方法的定义

根据教学方法的定义,可以归纳体育教学方法的定义为: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有计划的采用的、可以产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有技术性的活动。

二、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

教学方法的分类,就是将千百年来在教学中创造出来的众多的教学方法,按照某些共同特点,把它们归属到一起;又按照某些不同的特点,把它们区分开来,以便更好地分析、认识它们,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它们起作用的范围和条件以及它们发展运动的规律。由于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教学方法是形形色色的,各有各的特点,而教学方法的特点又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或者说,各种分类的基础、依据、标准不同,因此,对教学方法进行比较科学的分类,特别是要对在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诞生的现代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就更为困难。回顾与分析体育教学方法体系的演变过程:教学方法的分类多样、标准不一,虽然有许多人主张对教学方法进行分类,但由于教学方法本身的复杂性,所提出的分类依据也多种多样,所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分类方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学生掌握运动技术为主要目标,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是以保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为主,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则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去全面发展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学生掌握运动技术为主要目标,这就造成了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追求运动竞技的成分,追求运动技能学习的精确度、速度、高度、远度,教学过程总是从讲解动作要领和示范动作开始,然后再进行辅助练习、分解练习,最后进行完整练习和反复练习直至掌握动作要领。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示范法、分解教学法、重复练习法、循环练习法、保护与帮助法等。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对知识的理解,忽视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学生在学习中难以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传统体育教学只注重传授技术而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他们兴趣的需要,教师只扮演一种“灌输式”的指导者的角色。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也过于死板,一节课是规定的“四段式”即开始、准备、基本和结束四个部分。并且传统的体育课每堂课都必须坚持队列的练习。

三、现在几种较新的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

现代教学方法种类繁多,虽然其观点各异,流派纷呈,但是按照伯克屈的观点,现代教学方法都应是一种广义的教学方法,它已经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内涵和外延。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一般都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已经不是传统方法中只有老师的传授,而学生只是填鸭式的接受老师传授的运动技能。在现在较新的体育教学方法中,比较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分为:

但根据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它把体育教学方法分为:

1.体育健康知识和运动技术理论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归纳法等。

2.动作技术教学方法

(1)泛化阶段教学法:情景质疑法、启发法、发现法、直观法、示范法、多媒体法、模拟法、辅助练习法、暗示法、比较法、分解法、预防与纠正错误动作法等。

(2)改进与提高阶段教学法:纠正错误法、部分完整练习法、对比法等。

(3)技能巩固阶段教学法:重复练习法、变换条件法、完整练习法、自练法、过渡练习法、强化法、比赛法、循环练习法等。

3.发展学生身体体能的方法

负重法、持续法、间歇法、游戏法、综合法、比赛法。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在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现在的体育教学方法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在现在的体育教学中已经有了很多新的突破,也有越来越多的不同的分类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单一的一种方法,也只适合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某一阶段使用,现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语言演示室、电脑、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它们被广泛地推广使用,使传统的教学手段获得了更新,推动了教学方法的革命。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视听设备日益自动化、微型化、智能化、综合化和教学手段应用范围的日趋广泛。现代化体育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在保证教学质量条件下,更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2.建议

(1)对现在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后,我认为目前的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已经不适应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所以要重建体育教学方法体系:主要包含体育健康知识和运动技术理论教学方法;运动技术教学方法;发展学生身体体能的方法;激励与评价运动参与方法;发展学生心理的方法(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五个方面。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所以在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的方法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进行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在上体育课时老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哪种体育教学方法。

(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改革新的体育教学方法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现在的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要有所创新。

(4)根据教材的使用范围。对不同体育教材的教学,有其适应的,甚至是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可以适用。因此在进行教学方法的分类时要考虑到教材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也会不同。

(5)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方法很多,每种都有其独到之处,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一种达成共识的分类方法。随着教学方法的发展,体育教学方法也会体现出更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种形形色色的分类都有其各自重要的意义,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使用教学方法仍有待于研究。

教学方法类论文:数字媒体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体会和教学方法初探

摘要:随着数字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数字媒体设计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在高等院校和一些培训机构兴盛起来。但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和实践工作出发,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特点,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数字媒体;多媒体;艺术;案例

一、引言

数字媒体,从一开始就是艺术创作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相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结合日趋紧密,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能充分展示个人艺术才能的新天地。如今,摆在艺术创作人员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些艺术概念,而是现代的网络、计算、电子等与艺术毫不相干的技术术语也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所以,只追求艺术,不重视技术,是创作不出精品来的。作为新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势头非常迅速,已经在很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近些年来,社会对数字媒体设计类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一些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类院校纷纷开设这类的专业或课程,而该领域最缺就是具备一定设计能力的软件使用人员,我们在数字媒体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技术和艺术能够完美结合,逐步培养学生的视觉审美能力和数字媒体设计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该领域的综合技能。

二、数字媒体设计类课程特点

数字媒体产业包括用数字化技术生成、制作、管理、传播、运营和消费的文化内容产品及服务,具有高增值、强辐射、低消耗、广就业、软渗透的属性。数字媒体设计类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数字媒体设计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能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制作、数码视频编辑和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数字媒体设计类课程属于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课程,特点是信息量大,实践性和艺术性强。在高职高专院校,该课程的教学形式主要分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践两个部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该课程表现形式上,主要使用一些媒体设计软件,比如音频编辑软件、动画创作软件、视频处理软件等,进行多媒体作品的创作。课程目的很明确,主要包括动画、图像、影视作品等媒体设计类课程,课程联系密切,综合性较强,对学生的艺术设计和编辑软件的综合操作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三、在教学实践中取得的教学体会

数字媒体是视觉艺术与电脑制作技术的综合表现,设计者用数字媒体作为自己创作或设计手段的一种媒介,在很大程度上更为注重和强调受众的感官刺激和行为感受,同时,在设计领域和信息传播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数字媒体人员大都是从相关专业转行而来,对数字媒体专业缺乏深程度的理解,大部分教师注重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而忽视了数字媒体产品背后所支撑的美学素养的提高,所以对学生的要求也就自然如此了。现在所开设数字媒体专业的学校大多数都是从技术的掌握程度来作为专业衡量的标准,这样从教师到学生普遍对数字媒体的理解大部分停留在技术的熟练程度,对美学素养关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中,类似的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比较多,但富有特色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课和实训技术课较少,同时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陈旧,加上教学资源不足,现有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行业要求。在这类课程教学中,学生也往往会重视对软件操作方法的掌握,而轻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和设计理念的培养。在设计实践中常常学生也忽视设计文化、设计理念在技术上的应用,造成过分重技术、轻设计的局面,这样设计或处理的作品也是缺少美感和创作性。在多媒体作品创作之前,先是有创意,而电脑技术只是完成设计的工具。

四、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和具体措施

在数字媒体设计类课程中主要采用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和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措施如下: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传统的计算机课程中,主要侧重在对学生理论理解的培养,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性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由于学科的交叉性,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才是数字媒体的显著特点。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需要从中外优秀的多媒体作品和本土民族文化中汲取设计营养,充分发挥独立思考和善于动手的能力,并在传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发展求异思维。因此,在实践环节上,可以布置一些多媒体创作的,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策划和设计来完成该作品,这样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和创作意识。例如,动画制作中常需要插入一些声音,比如人物的配音或背景音乐,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动画短片自己录制声音,通过音效处理,最后加入到动画作品中。

(二)提高CAI课件质量,注重课程教学的互动性。现有的多媒体课件的表现形式虽然丰富多样,但其应用的目的还是服务于教学活动,所以在设计和制作中应该考虑课程教学特点,表现形式要简洁明了,包含的信息量要适中。同时,在课件的编辑合成过程中,将艺术性、教育性、科学性有机地统一起来,突出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将较好的创意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课件的画面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提高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设计观念的语言表达,使师生在互动式教学中更加强化所学知识。

(三)建立课程的教学网站也是很重要的,教学网站不仅可以为老师提供教学文件和网络课件的平台,还可以上传多媒体作品创作的素材,而相应的论坛也会为师生提供更多讨论交流的机会。在教学网站中,可以考虑开辟优秀作品区,用于展示师生自己优秀的做多媒体作品,供大家相互学习和欣赏。

(四)突破课程教材要求,注意行业应用。目前数字媒体类教材存在着软件版本滞后和专业性不强的缺点,难以达到高等院校专业培养目标,所以老师在教学中根据数字媒体设计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对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可以做出一定的调整。在进行数字媒体设计类课程的内容讲解时,注意由浅入深,层次分明,使得知识的讲解变得深入浅出,容易掌握,主要分成三个阶段的教学。第一阶段,电脑美术素养的培养,以及常用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的介绍和练习;第二阶段是高级阶段,围绕行业应用和就业需要选择教学和实验内容,选取了一定的来演示操作和评议设计理念,来强化对软件功能和特点的体会,了解相关领域的行业规范,逐步培养学生的电脑艺术设计的表现能力;第三阶段是更高一级的课程训练,结合经典的多媒体,使学生进入专业的动态设计中,比如三维动画、影视作品特效,其中包括一些设计软件的联合使用,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创意能通过电脑技术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五)在课程考核上,应突破传统的理论考试方式。数字媒体设计类课程实践性强,传统的卷面考试方式不太适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必须采用创新的考试方式。一般院校都是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合成来给出学生某门课的成绩。平时成绩可以结合平时教学和实践形式,进行相应的检查评价,评价的方法一般有:实验小组自评、教师评价。期末考试可以采用实践考试与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给出成绩,实践考试一般要求包含课程要求的重难点,可以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依据相关背景或主题完成相关的。

五、以就业为导向,做到课程教学与行业需求相结合

目前,数字媒体应用已经相当广泛,涉及很多的行业领域,教师应该依据行业的岗位技能需求和人才素养,在教学中应不断挖掘该类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的作用,逐步提高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的能力,为该领域相关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广告设计、动画设计、影视作品编辑等工作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教学和实训中注重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学到真正实用的东西,就业时能够胜任企业或单位的岗位要求。

通过几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一些关于数字媒体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理论,我认为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的就是,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生动得将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而行业也使学生的设计制作得以“规范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需要专业教师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才能及时了解行业规范和行业应用,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类论文:高职类制药专业《药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摘 要:《药物化学》课程是制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对该课程的掌握,直接关系到制药工业核心技能的掌握。通过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探讨,力求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改进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制药;教学方法;高职教育

《药物化学》是制药专业一门必修的课程,它既是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该课程内容掌握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制药专业核心技能的掌握。我院是从2004年招收首届生化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在《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既不能将其作为本科教学的压缩型,也不能作为中专教学的扩充型,高职所培养的人才既不是研究型人才,也不是简单岗位操作工,而是具有大学学历的技能型人才,对技能的掌握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为了满足高职教学的要求,应对《药物化学》教学进行一些探索,现将其总结如下以供交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教学对象的分析

《药物化学》课程通常情况下是在大二年级(下)开设的,这时大多数学生都比较渴望能尽早接触药学专业知识,认为大学生活已过去近一半,没有接触到专业知识,还没闻到“药味”,心中没底也很着急。对于个别基础差的同学还会出现恐惧和畏缩情绪,有点不知所措。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制药专业并非自己意愿的选择,专业意识模糊,专业定位不清,面临困境无所适从。药物化学学科自身有其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药物化学》课程又为后续《药物制剂》、《药物分析》、《制药工艺》等专业课程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和前提;同时,药物化学课程也是一门从化学学科过渡到药学学科的桥梁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药物化学》课程内容的掌握对学生今后从事制药专业方面的工作至关重要。

2 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本校制药专业的《药物化学》课程教学设定三个教学目标,即基础知识目标、能力训练目标、情感培养目标。基础知识目标是指能准确地理解典型药物的基本结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熟悉部分典型药物的制备方法,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能力训练目标是指培养学生通过对药物化学结构的剖析,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药物可能出现的化学性质,剖析药物结构与药物制备方法之间的关系的能力。情感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到药学知识看似枯燥无味,深奥难懂,其实中间充满着无穷的趣味,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强化专业意识,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

3 教学内容的简析

在教学内容上进行较大的调整,根据药品临床使用的频率高低来安排典型药物的讲述,在典型药物的遴选上做到少而精,避免大量具体药物品种的罗列介绍,克服本科教学内容力求全而广的问题;同时,还另辟三个专门的章节总结药物结构与药物性质,药物结构与药物制备方法,药物结构与药物疗效的关系;考虑新药注册员岗位的需求,增加了新药申报工作中所涉及的基本内容的教学。经过几轮推行试用,我们将自己的教学内容编著成为《药物化学》校本教材,2007年被化学工业出版社遴选为高职高专“十五”规划教材,现已正式出版。

4 教学方法的改进

作为一名老师,不仅要传授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循循善诱,传授科学的思维方式,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尝试采用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方法,力图使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掌握方法。注重药物结构剖析,着重讲述“三种关系”即药物结构与药物性质的关系,药物结构与制备方法的关系,药物结构与药物疗效的关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抗生素是一类常用药物,其临床使用量占药品使用总量的30%~50%。抗生素也是《药物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章节。其内容包括抗生素的定义分类和发展状况;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甙类、四环类、大环内酯类的基本结构和性质。为了让学生吃透这部分内容,着重介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青霉类和头孢类抗生素的基本结构,以及β-内酰胺环与药物性质、药物稳定性、药物过敏性、药物半合成方法的关系。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教学和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来带动学生对其它类别抗生素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某些内在的规律和学习方法(如天然抗生素和半合成抗生素,化学结构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等),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使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

(1)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2)采用多媒体教学。药物化学所涉及到的药物结构比较多,在黑板上书写会花费很多时间,并且效果不理想,有时还会出现个别遗漏之处,采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药物结构的演示、比较、分析变得轻而易举,事半功倍。

(3)通过总结教学经验,预估需要进行详细讲解的内容;同时,注重交流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化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对学生基础化学知识较薄弱之处,进行针对性复习和辅导,帮助学生理解有关药物化学的知识点。

(4)充分考虑到学生生物学知识背景的相对缺乏性;如在讲解青霉素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时,可以对细胞壁的构造进行简单的说明,在理解细胞壁结构的基础上,才会比较容易理解青霉素的作用机制。

(5)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愿为献身科学的精神。如在讲述抗生素发展时,将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像片投影出来,让大家认识他们、崇敬他们,告诉学生为人类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是会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的;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专业的情感。

5 学生学习方法的探究

要教会学生药物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要告诉同学们应牢牢地抓住药物化学结构这条主线,首先是记住药物的化学结构尤其是重点药物的化学结构,这就像记忆英语单词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在记住药物结构式的基础上,运用有机化学等相关的基础知识背景对该药物的化学性质、制备方法进行分析理解。最后是加强记忆,这样使同学们所学到的知识条理清楚、记忆牢固,同时学生会从中体会到带规律性的方法,当他面对某些新药或陌生的药物时,就完全可以从药物结构出发来初步判断药物的化学性质,为正确选择药物剂型,开展灵敏便捷的药物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教学方法类论文:医学类院校中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摘要]高等数学作为医科类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本文在这里讨论了医学类院校中高等数学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相应的解决策略,对如何提高医学类院校中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等内容加以重点的论述。

[关键词]医学高等数学;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

引 言

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等数学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受人们所重视。高等数学作为医学类高等院校中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医学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增加学生的高等数学知识以及运用高等数学的方法分析、解决医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医学课程打好必要的数学基础,为今后的医药科研、工作实践奠定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高等数学所涉及内容较多、难度较大,且医学类院校中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如何在医学类院校中进行高等数学的教学是医学类院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多年教学的实践经验,针对医学类专业的特点,总结过去教与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思考,并对如何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医学类高校各专业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普及高等数学的知识,也是为了学生深入学习后续相关医学知识的需要。但医学类各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近十年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学生总体水平下降,导致了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学习高等数学课程的兴趣大减,学习高等数学课程目标不明确。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原本学风不严谨的医学类学生如不能很好的完成高等数学的学习,就很难完成像物理、药理、预防医学等与高等数学相关课程的学习。针对上述情况,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了解高等数学的学习对于培养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这些思维能力是一名合格医生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在高等数学课程的讲授时,注重高等数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以医学中的现象和实例讲解高等数学的概念、定理和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一些典型医用数学模型,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了解数学模型在医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感受到学好高等数学和当好医生是紧密相关的,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热情。

2.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抽象思维能力

医科类学生在医学专业的学习中,需记忆的知识较多,在实验和病例的观察分析中,注重对具体的对象进行特征、形态和功能的描述,而忽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所以医科类学生记忆能力较强,抽象及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与医学类课程相比,高等数学则是一门较为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仅凭借大脑进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活动而无需借助于标本和模型,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因此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抽象思维能力。有了高等数学课程中逻辑推理、抽象思维能力的锻炼,医科类学生就可以很好地完成医药统计学等与高等数学相关的后续课程的学习,并且可以很好的利用所学的高等数学知识进行医学问题的分析,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加强。

3.注重高等数学中概念与医学知识的结合

在医科类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可以将高等数学与医学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体会到高等数学的知识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转变学生的认识,提高他们对高等数学的重视程度。因此在医科类院校的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涵盖高等数学模型和概念的医学类问题。比如,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世界人口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可以引入函数概念;连续性设计正常心电图图谱可以引入函数极限的概念;借助常微分方程可进行临床医药学中的定量分析和群体医学的动态分析;用定积分可进行心输出量的确定及脑脊液流量的测定;用不定积分可进行肺的扩散能力的检测。这些与医学相关的高等数学概念的引入可以使高等数学与医学充分结合,从而体现出数学作为医学研究工具的重要价值。

4.注重教材的编排和不同专业的因材施教

为了加强医科类高校中高等数学的教学,顺应时展的需要,针对不同医学类专业选择适合各专业特点的教材十分重要。高等数学教材内容广泛,前后连贯性和逻辑性较强,例如,在微积分的学习中应该先学习微分再学积分;在学习多重微分和积分时,只有在学生掌握了一元函数微分和积分后,才可以学习多元函数的微分。此外,医学类各专业对高等数学的要求也不一致。在这种客观条件下,各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学的高等数学的知识也难以跟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进行很好的结合,很难把所学知识作为解决医学中所遇到各种问题的工具。因此医用高等数学教材应在内容编排和结构框架上新颖精练、突出医学特色;医用高等数学教材应在知识性与实用性上相结合,要大胆更新,重点要突出。对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整优化,从医学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从医学各专业后续课程的需要出发,从社会的实际应用需要出发来考虑和确定教学内容和体系,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在高等数学的教学时应根据医学类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教学的需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与各专业的关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此让学生感觉到学以致用,充分发挥基础课程适度为用的教学原则。

5.注重现代化技术的应用

由于目前医学院校中计算机资源不足,高等数学课程中计算机和多媒体使用较少,导致高等数学的教学手段单一,未能很好的体现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实现高等数学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高等数学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通过应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一些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数学过程和模型转化为易被学生接受的动态图像进行展示,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诸如“MATLAB”、“Mathematics”、“SPSS”的数学软件将高等数学一些枯燥的内容进行展示,真正提高高等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总 结

上述建议仅涉及到医科类院校中高等数学教学的几个方面。在医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还必须要求教师掌握好教学的基本环节,以及高等数学在医学中的应用方法与应用成果,应把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进取,变记忆学习为认知学习。教师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不懈地用各种方式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应用高等数学知识研究医学,推动边缘学科的研究,真正做到高等数学为医学科学现代化服务。

教学方法类论文:农业类职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农类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有其特殊性,其生源的文化基础比其他职业院校要差一些,外语更是如此。尽管外语学习当今已受社会重视,在校学生普遍有学好英语的愿望,但仍需因势利导,摸索一套有效、有针对性的农类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方法。学习目标的制定应实事求是,实用为主、够用为度。注意营造生动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与决心。

我校招收的学生普遍比其他院校的文化水平差一节,他们高考的总分要比其他院校的低200-100分,尤其是英语水平差。由于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在某些偏僻的山区的中学英语师资力量欠缺,甚至英语老师不是英语专业毕业的。所以,发音不准是普遍现象;教学方法也不尽人意,再加上受地理位置的影响,交通不便,几乎与外界无沟通,诸多的不利因素,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及学习目的。考入大学后,我们怎样才能使得这些学生明确自己学习英语的目的、提高学习积极性及学习兴趣呢?下面是我们这几年来针对农类院校学生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一、以教育部《基本要求》为准则,进行教学法的研究

1.以《基本要求》为基准,以应用能力考试为指挥棒来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强调“应用、实用、够用”。应用能力考试突出的也是“应用、实用、够用”。我们把《基本要求》,也就是“蓝皮书”发给每位担纲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并组织他们认真学习、讨论。在教研室组织骨干教师成立课题攻关小组,认真研讨“应用能力考试”的教学方法,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并结合各个专业来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真正做到教学的“应用、实用、够用”。

2.以教育部《基本要求》为准则,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自2002年以来教育部高教司对《公共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作了改革,广西教育厅(桂教[2004]1号)文件要求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以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为指导,根据教育厅的文件精神,学校主管副院长、教务处处长组织大学英语教研室全体教师学习了教育厅的有关文件,通过学习,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扭转过去的以“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法为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法。并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强调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中心,强调教学、产、出的综合能力,基础教学要突出“应用、够用”,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第二年开设与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选修课,突出“实用”;组织英语俱乐部、英语角让全院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提高他们语言的应用能力。

3.优化教学方法。一定的教学目的总是要求一定的教学方法为其服务。当前制约农类职业院校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滞后,英语是一门语言,不能简单按照普通课程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英语。如今,世界上的英语教学方法流派不下十几种,在全世界范围内,英语课堂上各种各样的教学版都在为我们演绎着这一主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与时俱进的,是时展的要求。因此。可以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是照搬照抄外国的理论,而是以大学英语教学方法运用的现代要求为立足点,选择一种既符合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现实,又符合时代需求的英语教学方法。大学英语教师最常用的方法是综合不同的方法,也就是综合法。从理论上讲依照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班级,综合法应该是最好的教学方法。我们立足于大学英语的现状,与时俱进,赋予综合法―大学英语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些新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英语的能力,以便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二、根据教学内容和材料组织教学

1.勤于实践,练习说话。我们充分利用看图说话这部分来调动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用单词、词组或简单的句子说出每图画的内容,大部分同学都非常活跃,踊跃发言,特别能调动他们说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样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如第一册第三单元的看图说话,是围绕“运动”(sports)这一主题进行的,大多数同学都很踊跃地参与看图说话这一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一幅图的内容都表达得淋漓尽致,达到了教学目的。

2.采用多种教学法,融会贯通精读部分。精读部分是整个单元的重点,如何才能使学生融会贯通这部分的内容呢?(1)利用导入法。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用英语作简短的介绍(Brief introduction)。如第一册第五单元,“History of Pizza”。简单地对“比萨饼”的历史介绍。(2)利用提问法。教师就课文内容设计6-10个问题要学生回答(事先要做好预习)。(3)利用讲解法。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疑难句。(4)利用翻译法。翻译课文的长难句,并介绍翻译方法。如第二册第四单元Reading A中倒数第二段中的句子:“In the 1920s came television which develop fast to b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dvertising media.”这个句子时间状语位于前面,主句是倒装句,后跟着的是定语从句,此句子的翻译技巧在于定语从句部分,因为定语从句较长,所以不要把它翻译到所修辞词之前,而把它翻译成并列句,此句的译文为“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电视,它很快发展成为最受欢迎的广告媒体之一。”(5)利用总结法。对课文作个简单的归纳,并指出本课文中的重点及难点。(6)利用复述法或是表演法。通过复述课文或角色的表演练习学生们的听说。教师的方法多样化,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堂上就能激发互动的气氛。

3.讲练结合,习得语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如第二册第三单元的语法是关于虚拟语气的特殊语法,先复习虚拟语气的普通用法,如三种时态即: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中虚拟语气的用法,结合例子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只有掌握了一般用法才能理解其特殊用法,最后,通过练习达到巩固的目的。

4.多听,掌握技巧。在给学生进行听力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1)由浅至深的练习,如句子的连读,句子的重音及弱读等,如:He lives in London,lives in可以连读,连读是指同一个意群里前面的单词以辅音结尾,后面的单词以元音结尾;句子的重音及弱读是指一般句子中的实词都重读,相反,虚词则弱读,如:She wanted you to write it,want和write都是实词要重读;(2)进行大量的泛听练习,通过简单的泛听练习之后,可以说打下了听力基础的第一步,在以后的听力过程中就可以稳步前进了。(3)充分利用校园电台给学生练习听力,我校购进了大量的英语对话磁带,有日常用语、旅游英语、商务英语、B级听力、四、六级听力、还有趣味故事、英语歌曲等,每天都按计划播放,学生自觉收听(学生每人配了一副耳机),经过反复练习,效果不错。

5.讲练结合,巩固知识。大部分练习课堂完成。不同的题型使用不同的方法。形式多样。有的是学生自愿上黑板做,有的是口头做,有的是课外做,如中译英部分就是学生在课外做。

6.练习写作,从易到难。训练学生的写作,先是从基本句型开始,写一些基本的东西,从写贺卡、名片、食谱、通知过渡到电子邮件、传真、收据、感谢信、邀请信及贺信等。学到写电子邮件时,我们要求每位学生在本学期都要给课任教师写一封电子邮件,学生感到很有新意,结果这次作业完成得特别好。

三、教学效果

对2003高园林031班、高园艺032、高牧医031、电子商务032进行测试,结果如下:每道题的平均分如下表:

2004级在04-05学年(下),抽样高园林043、高园艺043、高牧医042、高动医041、商务043、043共5个班,结果如下:每道题的平均分如下表:

从上面两个表格的对比可以看出,2003级的各项得分都比2004级低,尤其是在听力及阅读经过一年多教学法的研究,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在B级过级率方面也能体现出优势。2003级的通过率是22.8%,2004级的通过率为40.75%。2004级与2003级相比通过率提高了17.95%。2005级是51.74%。

(作者单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方法类论文:探究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与选择

一、 体育教学背景

体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的进步推动着人类需求结构的变化,体育的发展必将和人类社会的需求相连接。比如,体育与军事、休闲娱乐、教育和经济等都有紧密的联系。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教学的研究也产生巨大效应,如,体育带给人们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和促进经济发展功能等。

正因为体育在当代以及未来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各国也将体育教育事业摆在重要位置,如我国,从小学开始就倡导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在,我们的体育教育日益朝着科学化和全面化发展,其目标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并最终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 体育教学方法分类和比较分析

根据教育学的一般规律,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方法,并都能依据一定的标准作出科学的分类。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不但要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教学原则,还要遵循体育教育特有的教学特点,体育教学主要有以下分类方式:

(一)在传授体育技能方面,主要有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分解法和矫正法。在这种分类中,主导者必然是教师一方。

1.语言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传播体育技能与学生进行沟通,内容是向学生讲解教学的目标、动作要领、要求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和动作。语言法又可以分为:(1)讲解,指教师直接以口头形式将各种体育活动的动作要领、注意事项告知学生,并由学生从其口头教学中进行领悟。(2)口令,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或者自创的口号进行教学,目的在于简化教学,便于理解和管理学生,比如稍息、立正等,这种形式同时带有命令性,有利于树立老师的权威。(3)指示,是比口令更加平和但又区别于讲解的一种语言教学方式。(4)问答法,这种方法是口头教学中最常用的,简言之,在教学中采取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检测作用。(5)默念和暗示,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少用,但在关键时刻常见,特别是在军训活动中。可见,语言法内容十分丰富,而且也是实现师生紧密交流的重要手段。

2.直观法,是指在体育课中,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视听触等感官来感受动作要领,并加以模仿,其关键在于教师对每个动作都要细致分析,使学生身临其境,掌握各个动作的特征。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动作示范,方式可以是教师亲自示范或者通过影片来演示。但示范的同时不能忘记教师讲解的作用。(2)模型展示,以模型进行演示,使学生从旁体会。

3.完整法,毋庸置疑,是指教师对于每个动作、每个演示给以完整的展示或者讲解,而不进行分解,使动作得以完整传授。该法的优点是便于学生完整的掌握各个动作,以及实现动作的连贯性,但是其缺点也在于因为是完整的讲解,不易于学生有重点的把握关键,从而提高动作的质量。

4.分解法,正好与完整法相对应,是指教师将每个动作进行分解,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其优点正是完整法的缺点,而其缺点也与之优点相对应,既不利于动作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使动作难以在整体上给人以美感。

5.矫正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动作的不完善处或错误加以纠正,使错误尽早改正,动作趋向规范化。无疑该法是上述方法4的最好补充和补救措施。

(二)在学生自我体能发展方面,主要有:负重法、持续法、间歇法、游戏法、综合法和比赛法等。体能发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来提高其体育素养(包括身心两方面),无疑,在这种分类,是以学生为主导的。

1.负重法,指教学中,学生通过负重来进行体能锻炼,该法对于锻炼学生肌肉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其缺点在于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监管义务,做好保护与自我保护,以免学生受伤,并要求学生量力而为,使年龄与负重相适应。

2.持续法,在长时间里保持动作的练习而不断续,是一种稳定的练习方式。该法与上述要求一样,效果显著,但也冒有风险,如果学生无法适应的话,应适当减少运动量或者缩减练习时间。

3.间歇法,该法与上述方法正好相反,强调的是间歇性的锻炼。目的在于以时间磨效果,显然该法没有那么明显的效果,但是在较长时间后更能增强体质。

4.游戏法和比赛法,这两种方法是教师常用的也是学生最乐于参加的,真正做到寓教于学,使学生在玩的同时锻炼身体。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5.综合法,是指综合上述方法,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既可以随时制定采用某一种方式或者两种、三种方式一齐使用。便于教师灵活安排教学,以及有利于因材施教。

三、方法选择

综合上述分析,在当代体育教学中,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采用。无疑,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那么到底教师该如何选择呢?本文认为,既然是选择就必然要有选择的标准,至于用何种体育教学方法教学的问题上,标准应该是立足于学生,以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为根本。具体而言,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应与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年龄相适应,就是说,老师应充分掌握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不能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比如,小学生应该适合哪种方式的教学,中学生又是哪种等。

另外,教学选择与教学环境相适应,不能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阳光明媚都是一个模式往上面套,应灵活变通。还有就是与运动场所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法。

最后,一切安全第一。教师不能为了提高成绩而不顾学生的承受能力,生搬硬套的教学,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即使是学生自愿的,教师对学生也应担负起监护义务。

我想在以上标准的基础上再来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必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为,以上方法本身而言就有互补性,不然简单以谁优谁劣进行评判。只有找到各种方法最佳的结合点,才能使体育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教师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因此,体育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结语

体育教学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体育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我国的体育教学活动更加完善,学生素质不断提高,身心健康发展,为国家体育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源源不断输送身心健康的栋梁之才。

教学方法类论文:建筑类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

21世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的时期,面对复杂的环境,职业教育不仅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大部分是由中专和中技学校升格而成,教育模式、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以往的课程设置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需求,应加以调整和改革。然而作为建筑类职业技术学院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技术类人才,能够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求,能够从事不同工种的技术工作。为了达到培养目标更应进行调整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方法。建筑材料作为建筑类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中不可缺少的专业基础课,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曾今有人把建筑称为凝固的音乐,但是凝固的音乐需要实体去构筑、需要乐手去弹奏。实体就是建筑材料、乐手就是职业技术人才。乐手不懂得实体就无法弹出优美动听的旋律。所以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那么在培养建筑类职业技术人才的基地中如何开设这门课程,采取哪种教育方法,能够使培养出的人才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求,是我们建筑类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应该考虑和探索的问题。

1建筑类职业教育中建筑材料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1.1 职业教育特点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应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适应社会需求、适应市场变化。所以建筑材料教学方法应进行调整,以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

1.2 生源情况变化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出现了生源情况的变化,目前职业教育的生源由两块组成,一块是除了一部分兴趣爱好所至而心甘情愿地报名外,相当多数学生是对于考取重点高中有困难,或者是对高中后教育力不从心而被动报名的初中毕业生。另一块是两年大专招收的高中毕业生,也是在本科一、二、三批精选后入学的。当然,这里也不排除一部分高水平的学生。由于生源情况的变化,学生知识结构层次不同,年龄情况不同,要求建筑材料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学生的教育。

1.3 市场需求的必要性

随着建筑业市场工种的细化和新型产业的诞生,市场对人才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工种和岗位,然而一部分岗位对建筑材料知识有了更高的要求,并且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商品混凝土公司技术人员、施工现场试验员、资料员以及建筑材料检测中心工作人员等都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适应这种岗位,适应市场需求,就应该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就业面。

2建筑材料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

2.1 改变教学模式,突出能力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在一线岗位从事现场和实际的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作为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重点讲述材料的现场应用及质量要求,多让学生参与实践环节。提高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

2.2 远离黑板实现课件教学

所谓黑板教学就是指理论教学中通过黑板给学生传递信息和知识的模式,远离黑板就是远离这种模式。黑板教学比较生硬、呆板,学生接受信息时容易疲惫、厌烦,再加上黑板上无法展示逼真的图案和材料质地,无法让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而课件教学可以通过收集大量的图片能够很好的将材料的形体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并且课件教学通过版面、色彩、图案以及形式转换,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 加强参观、设计等多种形式的教学

让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建筑施工第一线和材料市场,了解现场材料的应用及新型材料的种类,使学生及时掌握材料的应用情况及发展的新动态。所谓设计是指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能够将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物进行剖析或进行模拟建筑群体,从地基—基础—主体—屋面—装修等部位让学生填充出一个建筑物模型,并说明所用材料的理由。通过设计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建筑材料的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2.4 增加案例分析,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是指把当前工程中由于材料问题出现的事故作为建筑材料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由于材料的哪些问题出现这种事故。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很好的与实际结合起来。

2.5 增强试验教学,掌握试验操作的基本技能,扩大就业面

试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通过试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的检测内容和试验方法,可以独立完成建筑材料的取样—送检(检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试验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也让学生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适应建筑企业市场也能适应检测单位、商品混凝土公司、建材制品公司等相关领域,扩大了就业面。

3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建筑材料作为建筑类职业教育中的专业基础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筑材料教学方法如何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适应社会需求,如何为主干课程服务,是面临的一大问题。调整建筑材料教学模式,突出能力培养;实现课件教学,加强参观、设计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增加案例分析,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通过建筑材料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拓宽就业面,适应社会需求,同时也为其它专业课的开设奠定了基础,达到全面实现建筑类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类论文:艺术设计类美术教学方法对创新的要求

现代社会对设计这一新型产业从业人员的需求与学习者成正比,目前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趋势。所以,对设计的教学方法不能单一,更不能照本宣科。从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创新的价值,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其更主动地去实践创新,这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

艺术设计教育实践创新创造性思维

艺术设计这一学科的综合性和独立性较强,其研究的内容与传统艺术门类有所不同,并涉及很多方面。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及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艺术类的学科分为绘画类和设计类,虽然同是艺术类的学科,设计类的教育方式及教育方法与绘画类有很大差别,特别在设计类的美术教育教学方面,对于传统绘画造型的理解不可以代替设计中的造型基础,这样会忽略设计中的创新,而创新是精髓,设计类美术教育对于创新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对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目前,设计正逐渐形成市场化体制,设计类的教育水平与教育模式更需要与国际接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用现在的学生及社会发展的要求,有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理论知识结构与社会实践产生脱节,这与社会要求的培养创新型人才有了一定差距。从现实来看,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在大学校园里普遍都是大班课,一个班或几个班集中在画室、多媒体教室或学校机房,从最基础的素描色彩到各种构成设计,从设计理论教育,一直到运用最多的设计类软件的认识,有的教师忙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学生对设计的感受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导致只会完美临摹,无法很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最终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由此,通过系列、直接可感的实例可帮助学生提高感悟和理解能力,使其在实践中学会如何运用,让其在兴趣中学习。

包豪斯设计学院是一个成功的设计教育学校,在包豪斯的三位校长中,马尔多纳多对迈耶的评价最高,他赞同迈耶的观点,“设计学校的目的就是对技术文明的人文主义掌握,而人文主义只能在科学的基础上确立”,他力图界定艺术设计“同艺术的任何一种混淆”,认为艺术设计和艺术沿着平行的道路发展。马尔多纳多指出,艺术的任务在于为技术复杂、功能和结构全新的产品找寻符合其内部结构的合理形式,这些形式在技术上应该完善,在使用上应该合适,这样才形成了不同于包豪斯的艺术设计模式。

“创造”一词在《韦氏大字典》中被解释为“无中生有”或“首创”。其实,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创见性地解决问题,创作出有社会意义的产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也指出,“处处为创造之地,时时为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说明,创造力的表现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是深入人心的。认识到这一点,能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追逐、体验到创新的乐趣。而与之相关的概念——“创造力”,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创造性的想象、劳动等共同作用下,产生具有设计价值的产物的能力。

然而,创造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它需要经过后天锻炼而形成。越是积极去思考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越有新鲜奇特的想象,这就是创造。教育以及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发学生思考与想象问题的能力,从而按照合乎社会需要的方向培养其创造能力。每个人的大脑结构基本相同,只是不同的成长环境等形成人不同的性格。有些学生对新生事物接受快,有些接受慢;有些学生可以举一反三,有些则只会盲目模仿。因此,带动学生多动脑,使其丰富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意灵感。

设计学是人类造物的第一原则,是以人为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在今天体现于人在现代生活中的目光越来越集中于关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和谐,这种情怀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相吻合。如果彼此能自觉地“关爱”,人、物、自然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这原本就是体现了“现代精神”。当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经过漫长的积累而认识到美的时候,认识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美。设计是实践的活动,实践是美的精神得以体现的过程和载体。

创造性思维是设计的核心,它的意义就在于突破现有的束缚,以独家的概念和形式让人类主观地改造客观世界,开拓新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并且有目的地活动,从而让学生主动追求创新,主动实现突破。创造性的思维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不随波逐流。求异成为其具体特征的根本体现。由变化了的需求引发的创新要求,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状态、新的形式来体现,与众不同也就成为了衡量的一个标准。所以,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时刻注意尊重学生的想法,以学生自己的想法作为最终的指导目标,开导并进行思维发散,将创造性尽可能地扩散到最大限度。

源于生活、人生体验的创意才是最真诚的、最打动人的设计。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体验,用思想去体验快乐和痛苦;告诉学生多一些沉淀,就会多一些回忆、珍惜和关爱。任何书本上的理论或再高超的技术,若没有经过分析和思考,都只是平淡、脱离实践的。只有用辩证思考的态度去引导学生接受设计的理论和技术,以丰富心里所蕴藏的创作元素。结合实际来说,就是要从单一的教学模式中寻求改变,把设计理论教育与设计技术教育结合起来,这种理论——技术——实践的设计理论教育模式要延伸到课堂教学中,特别是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把理论知识与对时代所要求的技术及社会活动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以自己的视觉角度去观察、判断、思考以及体会,从而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灵感的来源,解决问题的方法越新鲜独特,解决问题的程度就越完美,学生在此期间获得的满足感就越大,从而对学习的兴趣就会越大。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