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2-05-02 09:23:58 关键词: 科学 科学论文

摘要: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突破常规模式,在指导学生操作训练的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以及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在情境交融中体验获取科学知识的乐趣,为以后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扎实的基础。

科学论文范文

科学论文范文:我国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论文

一、利用“模型化”功能,化抽象为具体

小学阶段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对较为抽象的科学概念、规律等往往感到难以理解;而利用信息技术的模拟功能,就可将一些抽象的科学概念模型化、具体化,很受学生的欢迎。例如,在“光的反射”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地展示平面镜成像的过程。具体过程为:画面上呈现从物某一点S射出两柱光线到达平面镜,再经平面镜反射形成反射光线进入人眼,并生成两柱反射光线,其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一点,即为S的虚像S′。同理,物体上其他各点也分别像上面那样生成虚像点,这些虚像点合在一起即在平面镜中呈现出整个物体的虚像。这样,就将较为抽象的平面镜成像原理以课件形式形象而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轻松地认识和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上述做法能帮助学生降低想像思维难度,促其在脑中形成直观的认知模型和建立相关科学概念,从而增强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利用“缩放”功能,实现对宏观和微观事物的有效观察

对宏观和微观事物的观察活动是小学科学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利用信息技术的“缩放”功能可以克服传统教学观察不全面、可见度不足的问题。例如,在“微小世界”教学中,若采用光学显微镜,则其放大倍数有一定限度;而改用多媒体投影仪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细节图像呈现给学生,则其很容易就看清楚“微小世界”了。上述例证表明,信息技术可使学生对观察对象有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超时空”功能,创设科学教学情境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的“超时空”功能,轻易地营造、呈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科学问题的热情,达到震撼其内心、改变其认知的效果。例如,在进行简单电路教学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呈现流光溢彩的城市夜景、璀璨迷人的圣诞树,以利于激趣设疑;再用两个设问(“是什么使夜间城市如此美丽?是什么使圣诞树如此璀璨迷人”)引导学生直奔主题,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到该节课的研究内容上。

四、利用“快速信息反馈”功能,及时纠正学习中的偏差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快速信息反馈”功能可实现及时的教学反馈,克服常规教学难以及时反馈的局限性。例如,在“观察校园里的大树”一节教学中,教师可收集一部分学生所画大树的简图,然后选择几幅典型画图加以展示、点评,这样,就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观察时的画图与美术画图是有区别的,即科学简图要尽可能地客观反映事物的主要特征。

五、利用“漫长和瞬间”的时间转换功能,能在短时间内轻松呈现科学现实中“漫长”的变化过程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能在短时间内将事物的变化过程快速地呈现给学生。例如,在进行“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时,学生经历的观察周期都较长,往往受各种因素的干扰而产生观察不连续、认知缺失等问题。对此,利用课件就能在较短时间内模拟展示出植物从种子发芽、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死亡的生命历程,帮助学生对植物的生命周期有一个更全面且连续的认知。

六、利用“因特网”功能,扩充科学教学资源,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发展

笔者认为,学生可借助因特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从而让个体得到自由发展。例如,在六年级“宇宙”一章教学中,多数学生对教学内容知之甚少;但将教学内容与网络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学生就能查阅相关信息,效果非常好。该模式能照顾到学生个体兴趣的差异,有利于层次化教学,从而达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的。

作者:冒维华 单位:江苏省如皋师范附属小学

科学论文范文:思维导图与小学科学论文

一、定向诊断,找准思维起点

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科学概念,这些科学概念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之间具有更强的抽象性和专业性。而思维导图是一种视觉组织工具,它对知识的表达方式使得科学知识的结构更简明,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对其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修改,获取新知概念重建,达成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而新概念的构建是在学生原有概念的基础之上发生的,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构建对新知识的概念认识,教师首先应对学生在这一教学内容中的原有概念做一个定向诊断,然后再根据诊断结果创设特定的探究性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所以在上《观察树叶》这一课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们布置一道家庭作业,让他们课前搜集不同植物的叶子,每种植物的叶子各一片,搜集的越多越好。上课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各自搜集到的叶子进行汇总、分类,并阐述这样分的理由。绝大部分学生会从颜色、形状两个角度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导图的方式对树叶的特征进行归类梳理,如树叶的形状一般有椭圆形、扇形、心形、圆形、带形、针形、掌形等几种。树叶的颜色一般有绿色、黄色、红色等。这个过程学生对树叶认识的思维经历了一个从感知广泛、杂乱的具体事物到分类梳理的归类整理事物,再进一步通过思维导图提升到对树叶的形状、颜色进行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

二、问题驱动,助力思维活跃

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真正投入到既熟悉又陌生的树叶怀抱中,“问题”是最好的助推器。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就有这样的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要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教学中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积极学习的主动权。因为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所以在《观察树叶》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一个逐级递进的任务,即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准备4片颜色、形状、大小几乎相同的完整树叶,人手一片。第一步要求学生用1分钟的时间观察自己的树叶,然后小组内混合树叶,1分钟再重新找回自己的树叶。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基本上都能抓住树叶的局部特征,重新找回自己的树叶。渗透了学生观察发现树叶的共同特征(有叶柄和叶片)的契机,同时点燃了学生观察树叶的兴趣,为学生进一步细致观察树立了信心。第二步,难度加大要求学生用文字和图画等符号给自己那片树叶“画像”时间5分钟,然后小组间交换“画像”和树叶,小组合作根据别组的树叶“画像”找出相应的树叶。刚开始要细致记录的意识还不是很强烈,当要完成依据“画像”找树叶时,由于别人的记录不够详细,特征描述不具体等导致无法找出树叶。这时学生心中的问题油然而生“如何画像才能使别人根据画像找出自己的树叶?”再次给学生时间完善自己的“画像”时,学生在记录单的提示下,综合应用看、摸、闻、量等方法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深入细致观察的状态顺应产生了。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教师做适当的梳理和小结依次在黑板上写下看、摸、闻、叶柄、叶脉、叶肉等,作为导图的雏形,将学生的生活概念转变成科学概念。这一过程是学生的原有概念向新的科学概念过渡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概念重建的关键环节,理清知识结构,向着预期要达到的概念目标前进,完成新概念的构建。即:不同植物的叶子在颜色、形状、形态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一片完整的叶是由叶片、叶柄两部分构成的,叶片由叶脉和叶肉组成。由此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整合,初步完成本课的知识目标。

三、丰富导图,提升概念重建水平

新构建的概念要想完全在学生脑海中占领阵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手段去巩固,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标有1~16号的十六片叶子,他们分别是4种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叶子:嫩叶、成熟叶、老叶、枯叶,组织小组竞赛,按照植物种类及树叶的成长阶段分别排列树叶。引导学生分享分类的过程和结果,用文字和符号表达所应用的观察方法、观察顺序等,并把自己的方法补充完善在自己的观察记录单中。这是对所获得的新概念的检验和应用,能有效强化新概念的记忆程度。再引导各小组将之前所做的初步思维导图进行丰富和完善,探讨其概念之间的关联是否准确,内容是否完整,修改不足之处,并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制作出专属于自己小组的课程思维导图。例如:有的同学将导图画成了一棵树,主题是树干,每一个枝桠则代表一个次要概念,不仅很好地处理了主概念与次概念的关系,清晰地呈现了学生对观察方法的应用及所观察到树叶的特征认识。当然,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指导思维水平相对较弱的同学,如尽量把主题放在中央,并加上彩色图案或用加大加粗字体等方式来凸显主题;用不同颜色的笔书写不同的次要概念,方便区分辨认;每一个分支只写一个关键字,并将关键字写在支干线条上面;使用线条联结不同分支的概念,合理运用箭头、括号等符号来强化导图的简洁性。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画思维导图的质量,对今后的复习效果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二次绘图结束之后,再次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作品,在此过程中,激发同学对同伴的思维导图提问,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其作品进行一定的修订。然后再根据同学和老师所给的建议对自己的导图做进一步的完善。在这个共同构建完善导图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而且在相互讨论中加强了团队合作的形成。

四、结语

基于思维导图概念重建教学模式是通过概念的逐级修正和完善来构建新的科学概念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经同化与顺应得到发展,实现了学生的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和有效整合。而且在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但思维导图如何与概念重建过程有机融合,取决于学生的前概念水平、取决于学生的思维水平等等。对于不同的概念、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导图融入的时机,需要教师在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科学探究与概念重建的有效融合。

作者:林芹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思明第二实验小学

科学论文范文:实物教具中小学科学论文

1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对事物好奇,才能对其产生兴趣。科学教学中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而利用实物教具进行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手段。特别是使用一些学生没有见过的实物进行教学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新知。在讲授“感知声音”时,可以利用音叉发出的声音,让学生体会声音的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声音。学生通过听不同音叉发出的声音,感到很好奇,而且伴随音叉发出的不同声音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学习当中,使学生能用高、低、强、弱等词语来描述听到的声音,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离讲台较近的学生还发现了音叉上有数字和字母,便问这代表什么意思。老师就可以告诉他们,数字代表音是音调,字母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学生在总结本节收获的时候讲到“不仅明白了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音叉调试不同的声音或调试自己想听的声音,音叉的功能强大”。从学生的收获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实物教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深入地研究学习,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

2提高操作能力

科学教学中提倡动手实践,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实物教具可以满足学生动手的欲望。在老师任务布置后,可以借助操作实物教具完场教学任务。特别是教学中的难点,利用教具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教学中的难度,比教师讲解或直接告诉学生要好,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准备的教具有鼓、钢尺、橡皮筋等。可以让学生按照以下方式动手操作,操作鼓:①用力按鼓;②用木棒击鼓。操作钢尺:①用力弯曲钢尺;②轻轻拨动钢尺。操作橡皮筋:①用力拉橡皮筋;②轻轻拨动橡皮筋。问题:①这些操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②结果又有什么不同?然后,学生进行分小组活动。最后学生得出的操作相同点是都用了力,不同点是第一种操作手都没有离开,第二种操作手用力后离开实物教具。结果是第二种操作实物教具发出了声音,第一种操作没有。然后再设问:你认为声音的产生与什么有关?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很多学生回答与用力有关,这时教师反问:“还有吗?”细心的学生回答与手没有离开有关。教师再布置任务并按刚才的要求进行操作,观察物体有什么变化。最后学生发现第二种操作是实物教具在振动,进而得出了物体发出声音与物体振动有关。学生利用教具通过不断地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反复思辨,最终突破教学难点,完成了学习任务。

3拓展发散性思维

激活学生的旧知识和经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进行感知、思考和分析,进而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是科学教学中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途径。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法,同样,同一种教具有不同的操作方法,也有不同的结果。在研究“声音的变化”时,我们使用的实物教具还是钢尺。首先提问学生,你们有什么办法能使钢尺发出不同的声音。一部分学生认为可以把钢尺放在桌子上,桌子上的那一部分用手按住,另一部分用不同的力弹能发出声音。然后鼓励学生“你们还有其他的玩法吗?你们先试试,然后再回答”。结果有一位学生发现了,可以把钢尺伸出桌面不同长短,用同样的力弹尺子。在进行科学教学中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有些问题需要学生动手操作以后再回答,或交流讨论再得出结论。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需要动手实践的课,要激发在动手中思考,集中精力去研究,而不是没有根据的凭空想象。实物教具易于准备、操作简单,学生边动脑边动手去探究学习中问题的效率是很高的。学生在这里用了这两种方法,得出了第一种方法随着用力由大到小,声音由强到弱;第二种方法随着尺子伸出桌面的越长,声音越低。这时应该鼓励学生再去操作,思考尺子有什么变化吗?学生带着问题认真操作,细心的学生发现第一种方法尺子振动的幅度不一样,用力大振动幅度大,声音强,用力小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第二种方法得出尺子振动速度不同,尺子伸出桌面短则振动快、声音高,伸出桌面长则振动慢、声音低。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和拓展后,持续有意观察实物教具操作时发生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显著。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学生利用教具进行探究,在动手操作中发现、研究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并由此提升了教学效率,让学生体验到了探究乐趣。在利用教具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实物教具进行近距离的观察,分析教具的特点,还可以动手操作教具,掌握课堂教学的知识。在教师及时、合理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利用实物教具进行学习,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探究“简单机械”时,利用自行车进行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先找到了自行车上简单机械,研究这些简单机械的作用。基于这一内容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可以采取骑自行车亲自体验、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接下来各小组对简单机械的零部件进行再次观察,或骑在车上体验。

①车把的作用。

车把是一个轮轴,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用手握住车把进行体验。学生发现,车把上部手捏的两端构成一个无形大轮子的直径,下部是小轮,中间是一个轴。手转动车把,就改变了前车轮的方向。学生体验到改变方向时很省力,利于控制,并且能够控制自行车的平衡。

②自行车的刹车系统用到了杠杆原理。

为了体验刹车系统,学生把小车推到教室的空地骑行体验,分别找到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受力点。刹车系统以车把上的刹车柄的转折关节为支点,起到了省力的作用。刹车部件的前闸和后闸都是杠杆。学生发现用力点到支点距离长于阻力闸皮力到固定点的距离,所以轻轻地捏住闸就能使车闸以较大的压力压到车轮的钢圈上,使车停止行驶。刹车非常省力,是一个省力杠杆。

③中轴上的脚蹬和花盘齿轮组成省力轮轴,脚蹬半径大于花盘齿轮半径。

学生找轮轴时遇到了困难,花盘一看就知道是个轮轴,另外脚蹬的轮在哪里?提示学生寻找脚蹬连在哪里,学生才发现是在中轴上。中轴连接脚蹬是一个大轮子,大轮子带动花盘小轮就是一个轮轴,而且是省力的。

④后轴上的齿轮和后轮组成费力轮轴(齿轮半径小于后轮半径)。

学生对这个轮轴掌握得最好,因为飞轮带动车后轮比较直观,容易发现。小轮带动大轮子是费力轮轴,但是加快了速度。因此简单机械的作用不仅省力,还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的速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⑤不太容易发现自行车的踏脚用到了杠杆原理。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应给予提示:把人力到小车运动的零部件看成一个整体去探究用到了什么简单机械?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发现是以飞轮的轮轴为支点,用较长的铁杆来转动链条上的飞轮,可以省力。踏脚飞轮上用到了齿轮,以防止链条打滑。自行车上的链条与车子的后轮之间也采用了齿轮传动,并且应用了比踏脚飞轮更小的齿轮,可以节省踏脚所用的力。同时,还提高了自行车后车轮运转时的速度。这个踏脚的力传到后轮上是通过多个部件组成起来的,整体是一个杠杆原理,既省力又加快了车轮转动速度,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构造,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实物教具比较经济、安全性好,且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取用方便,不需要进行加工,可以直接在教学中使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充分利用实物教具进行有效学习。使用实物教具教学符合科学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利用实物教具辅助教学是一种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同时,实物教具的使用要根据教材和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以促进科学教学的最优化和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作者:王俊卿 单位:河南省信阳市息县第一小学

科学论文范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小学科学论文

一、激趣导入,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首先以猜谜形式拉开课堂序幕、揭示课堂主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层层设疑引发学生对新知识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兴奋的心理状态。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如果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科学知识和培养探索科学的能力,让学生在亲历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比课堂上的死记硬背,更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三年级上册《纸》这一课为例,对纸这种材料,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比较容易引发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比较书写纸和卡纸,比较挂历纸和报纸,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将一张纸轻轻地撕开,用放大镜观察纸边,会有什么发现?再把撕下的半张纸揉成团,再小心地把纸团展开,用放大镜观察纸面,会有什么发现?挂历纸、报纸、卡纸、卫生纸,哪一种纸吸水性更强?为什么纸的吸水性有强有弱?在上述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验活动+问题+实验活动”的教学活动中探究,通过实验找出答案,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是一种以设疑、常识、引导、体验、比较、探究为基本方式的富有创意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革新了传统班级“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制,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给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体现了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以三年级上册动物的《蚯蚓》一课为例,我让学生以四人为一个小组然后分发工具: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放大镜、纸、玻璃板、尺子、绳,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看到了蚯蚓外形上的什么器官?如果用放大镜进行观察,你又看到了什么?蚯蚓有脚吗?他们是怎样运动的?水和光对它刺激时,蚯蚓会有什么反应?最后再将自己小组对蚯蚓的认识表达出来。在上述过程中,教师以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有了思考和交流,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从而使他们体验获取科学知识的快乐。

四、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

课程标准提倡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科与学科之间也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适度地与其他学科之间进行整合,就可以打破课程局限,丰富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实现学科间的共同促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通过有效的学科整合,打破了学科界限,推动了学科创新,更利于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在整合不同学科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结语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突破常规模式,在指导学生操作训练的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以及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在情境交融中体验获取科学知识的乐趣,为以后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扎实的基础。

作者:夏炎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小学

科学论文范文:生活化小学科学论文

一、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生活真正融入科学课堂

1.采用贴近生活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

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时候,尽可能使用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比如直尺、易拉罐、可乐瓶、橡皮泥等,这样可以使实验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在做“热胀冷缩”的科学实验时,教师可以用牛奶的玻璃瓶和透明塑料吸管代替实验室的玻璃烧瓶和玻璃管;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一课时,用学生学习用的塑料直尺代替实验室的音叉,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使直尺发出声音来。用贴近生活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不仅能达到相同的实验效果,而且使学生不局限于实验室的科学器材,在课余时间也能利用生活化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索。

2.营造贴近生活的氛围进行科学讨论

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过于注重学习的功能,从而忽视了温馨快乐、友好融洽的学习氛围对小学生的影响。模拟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场景中自由地交流学习观点,使学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对学习“生理与健康”一课时,虽然该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但是小学生并不在意和参与家庭事务,因此很少有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知识。根据对学生以往的大概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一周所吃的食物,设计一份最佳食谱。等正式上课后,将学生分组为一个个小家庭对自己准备的食谱展开讨论,然后其他成员可以大胆表达出对食谱的不同意见。学生在下面能自由交流、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大家共同讨论研究出成果后,孩子们对食物与人体关系一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还能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去了解这些生活常识。

二、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导入新课,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学习科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课堂刚开始的导入部分对整堂课的教学很重要。教师在导入的过程中既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要注意与新课内容相联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也会意识到生活中充满了科学知识。比如在学习“哪杯水更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安排:课一开始就准备两杯水,要求一样多但温差比较小,探讨有什么不同?再用手触碰杯子外壁,感觉有什么差别?仔细体会能否发现两杯水的不同之处?通过以上问题,使学生经过自身眼睛看、手摸、体会、比较和总结,最终得出结论。会有部分学生觉得第一杯水温度略高,也会有部分学生觉得第二杯水的温度略高,从而引发争论,这时候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这个适当的时候可以提出问题,问学生有什么方法判断哪杯水的温度稍微高一些。此时,学生一下子从迷惑状态转移到寻找问题的方法中来。有的同学说用手仔细摸,有的同学说喝一口感觉一下再做比较,还有的同学说直接拿温度计测量等等,这时候同学会仔细比较各种方法,发现对方方法的不足,例如用手摸不精确,喝一口也难以分辨,只有用温度计测量才是最客观正确的。最后学生意见统一,决定使用温度计的测量结果来判定哪杯水温度相对较高。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学生认识到借助科学仪器地测量能够得到科学准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之所以将两杯水的温差设置得比较小,是为了创造学生为不同意见争执的情境,使学生在问题的答案中产生分歧,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一来,可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研究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选择生活化的内容探究新课,使教学氛围轻松愉快

生活化内容的课程导入无非是给新知识的探究学习做铺垫,课程的重点还是在新课知识的学习。如何使新课知识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是教师努力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发现科学。比如“阳光下的影子”这一课的重点内容是研究影子的产生条件,教师要是只在室内讲课,学生很难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因此,应该把课堂安排在室外进行,在课程开始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在课程结束后写一篇关于影子的总结,回答的内容可以有:(1)何种条件下可以发现自己的影子。(2)如何改变影子的方向。(3)影子是否可以藏起来。(4)如何变化自己的影子。(5)是否能踩到别人的影子等等。了解任务后,教师带领全班学生来到室外的操场上。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比较放松,还可以进行互相探讨交流。通过这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教师不用太多的讲述,学生在玩耍的同时可以学到新的知识,提高自身探索问题的能力。以这种方式进行科学探索,相比课堂教学既轻松愉快,还能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

3.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巩固知识,使科学文化学以致用

小学科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内容中学习科学知识,并将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对知识的巩固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对知识的运用能够举一反三,联想本课的知识内容在现实中的其他运用,从而真正掌握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比如在学习完了“物体的沉浮规律”这一课后,教师在对课程内容的复习巩固过程中提出一个现实的问题:通过本课知识内容的学习,大家知道钢铁丢入水中会往下沉,可钢铁制成的轮船却能漂浮于水面。提出这个疑问后,教师可以用橡皮泥替代钢铁,捏一个小船模型放入水中,用相同的道理帮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开展课外活动,使科学与生活和谐统一

“科学”这个词在很多小学生眼里都觉得有距离感,觉得与自己的生活遥不可及。事实上,科学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是通俗易见的。因此,要让学生贴近生活,放开其手脚,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科学,探索科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通过“玩”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基础的科学知识。科学课程要由狭隘封闭的课堂回归到课堂以外,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课程内容要贴近实际生活;二是教学形式要突破课堂,走出课堂,接近生活。在平时,经常性地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做些小制作、小发明等,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开发思维能力,挖掘其内在潜力。

三、结语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科学教学的学习处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启蒙阶段,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时期,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去完善教学模式,培养小学生对科学的广泛兴趣,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将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科学的好奇心,并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有所用。

作者:钱俭锋 单位:江苏省太仓市陆渡中心小学

科学论文范文:优质微课程中小学科学论文

一、选题体现先进的科学思想,实现动手动脑做实科学

科学微课程选题应体现先进的科学课改思想,利于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能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身心发展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真刀真枪搞研究中学会探究,在观察中学会观察,在实验中学会实验,在动手操作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思考中增加智慧。同时,选题应紧扣教学重点与难点,体现选题的必要性和实用价值,主要针对科学知识点、探究问题、实验活动等环节进行精炼讲授、情境分析、科学推理、问题答疑等教学选题。尽量“小(微)而精”,建议围绕某个具体的点,而不是抽象、宽泛的面,也可以将微小的知识点整合成知识串,体现学习资源的创生,丰富与完善教材学习内容。微课是在微视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就知识点的选择来说,也不能局限于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可以设计若干个微视频。这些微视频的层次和难度是不同的,有的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增加一些铺垫,设计比较小的台阶,让学生够得着;有的针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拓展一些内容,增加思维含量,让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还可以征集学生的问题和难题,让学生出题,教师来制作微课程;也可以从学生的作业、测试中发现学生的易混淆点、难点和普遍性的问题设计微课程;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前测,根据前测情况设计微课程。例如就《奇妙的失重》微课程而言,就不是一个知识点,衍生出重力、万有引力等多个知识点。知识点应体现出相关性,如果就一个知识点讲一个知识点,就可能割裂了知识之间的完整性和逻辑合理性。

二、满足学习科学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优质微课程应基于小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学习科学的个性化需求,关照学生的科学前概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特点很鲜明,爱动,爱玩,喜欢操作,爱做实验,喜欢新鲜刺激,富有想象力,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爱刨根问底,但是由于探究经验的缺乏,注意力不持久,其动手破坏多,观察现象少;汇报有关和无关现象多,动脑思考少;得出结论不靠现象,更喜欢靠直觉、经验,经常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冒出来,且与观察实验本身没有任何联系。在微课程中,对讲授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保持有意注意的适宜方法。受时间限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掌握好教学的节奏,消除与课堂无关的干扰;授课过程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贴近生活的问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授课过程中经常提出问题,是及时提醒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的好方法。满足小学生学习特点的富有趣味的科学微课程不能是纯粹的知识讲解,而应该像动画片一样充满童真童趣,富有游戏的元素和视觉的冲击力,给学生书本上看不到的惊奇的发现。具体应该做到:综合运用讲授、解题、答疑、实验、故事、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构思新颖,人机互动性强;富有挑战性,运用奖赏手段,奖励学习币换学习用品;具有故事性,增强童话色彩;恰当运用权威作用,让教师的头像出镜;运用卡通作为引导,增强趣味性;加强观察、实验、制作等内容,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采取任务驱动,提高观察实验制作的目的性;增加提示成分,引导他们动手又动脑;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编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规律;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精彩有趣,启发引导性强,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实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服务。微课程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和水平,还需要学生来评判,让学生提出修改建议。微视频并非只讲授,不思考,而要提示学生暂停视频进行思考,写出自己的想法,然后与后面的教师讲解相对照。

三、紧扣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解决教学中的瓶颈问题

小学科学优质微课程的内容应紧扣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过程主线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明了易懂,能够解决教学中的瓶颈问题。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是比较抽象的,这就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利用视频、动画、课件、录像、录屏等手段,将内隐变外显,将抽象变形象,将呆板变活泼,将静态变动态,将快放变慢镜,让时光停滞,让时间倒流,让科学史再现,让设想变现实。同时,应该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正确,系统严谨,不出现任何科学性错误,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能力的提高。比如,《导管和筛管的认识》微课程的设计,能让不容易观察的变得容易观察。《植物的蒸腾作用》让长期观察的结果通过微课程显性化呈现。

四、高品质的设计与制作技术,发挥技术优化教学优势

小学科学优质微课程应富有技术含量,应围绕教学或学习中的常见、典型、有代表的问题或内容进行针对性设计,要能够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问题。结构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完整性、针对性与层次性,包括微课视频、微课录制过程中使用到的微教案、微课件等辅助扩展资料。微课程视频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视频画质清晰、图像稳定、声音清楚(无杂音)、声音与画面同步;内容方面,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形象直观、层次分明;简单明了,教学辅助效果好;语言方面,要声音洪亮、有节奏感,语言富有感染力。录制技术方面,录制方法与工具可以自由组合,如用手写板、电子白板、黑板、白纸、PPT、Pad、录屏软件、手机、DV摄像机、数码相机等制作。

五、任务驱动贯穿探究全过程,实现自主高效学习策略

小学科学优质微课程不仅设计精美,信息简约,同时还有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任务驱动贯穿探究全过程,能实现学生自主高效学习的策略。科学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准备很多观察、实验和制作材料等。未雨绸缪,就等开讲,心中有数,静心听讲,那就等于提前进入了学习状态。由于看微课程是一种自主学习行为,是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补习的一种学习方式,需要的是主动,重要的是坚持,弥补的是不足。因此,科学教师有必要在设计与制作科学微课程的过程中设置阶梯式问题和学生学习任务单,帮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有的放矢地参与科学探究体验活动,避免随意性,增强针对性,引领学生观看微课程之前反思自己的学习基础、知识储备、技能水平,找到不理解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后观看微课程视频。基于上面的思考,设计与制作微课程应注意课前使用的以预习为主,课中使用的应体现精讲,课后使用的微课程应体现拓展与延伸。小学科学优质微课程往往有一份高质量的学习任务单。学生学习任务单成为学生与微课程之间的沟通桥梁和任务驱动按钮,可以让学生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使自主学习成为高效学习策略,不仅仅帮助学生学习与内化知识,还帮助学生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者可以随时暂停播放,积极思考问题,并在不理解的时候倒回去重播,一遍乃至数遍,直到达成学习目标为止。学习任务单作为探究脚手架,具有六大功能,一是资源共享功能,在《奇妙的失重现象》微课程任务单中,教师写道:“为了帮助你顺利完成探究任务,我建议你用好下面的学习资源:①视频资源:微课程《奇妙的失重现象》视频。②网络资源:失重百科”二是学法指导功能。如在《奇妙的失重现象》任务单中,教师提示学生:“在学习本微课程的过程中,希望你做到以下几点:①有条件乘坐电梯的使用台秤测量一下电梯极速下降时候的读数,并做好记录,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②关于重力及失重的资料,网络和科技书刊中还有很多,希望你不局限于学习微课程,而是采取多样化的方法来丰富自己的认识,可以制作资料卡。③期待着你能在课堂上大胆地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展示思维导图、介绍实验发现等)介绍你的研究成果,让大家分享你的成功与喜悦。”三是任务驱动功能,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四是后续学习准备功能,指导学生根据后续学习内容做好前期准备。五是困惑反馈功能,让学生记录下学习中的困惑,教师在查阅学生学习任务单的过程中就可以动态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六是评价提升功能,可以在任务单中设计相关评价量表,指引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学习效果。

六、结语

总之,小学科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必须要体现出科学学科的特点,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服务于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否则将偏离科学课的学科任务,让科学沦为单纯知识学习的应试学科,或是科普教育类课程,或是偏重与单一方面的学科任务,错失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佳时机。因此,我们只有在厘清小学科学优质微课程的特征的基础上,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并重的前提下,创新设计与制作优质的科学微课程,并在此过程中破解相关技术与设计难题,方能真正用技术改变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作者:范明刚 单位:山东省肥城市白云山小学

科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论文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整合,为科学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教与学的空间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诱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为现实的、最为活跃的因素,小学生对于知识接受的多少、能力提高的程度与兴趣至关重要。说教式、灌注式的教法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趣,产生厌倦心理。而用色彩鲜明、图文并茂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可将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环境与我们》一单元时,教师首先利用课件展映一个笑容可掬的地球,世界各地风景秀丽,容光焕发的人们生活在绿色的家园中,随着工厂、人口、重工业的日益增加,地球上的水域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工厂、居民、医院等场所不断向河道内排放大量有害废水、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河面上一片狼藉,只见大量的鱼儿、虾儿忍不住水“味”的窒息而死亡,不时见到几条鱼儿跳跃,从扭曲的嘴角发出轻微的呻吟声:“给我们一片清水吧,我已经坚持不住了。”教师抓住有利时机一转话锋: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同学们有何感想呢?自然地激起他们对破坏环境的不道德行为的憎恨和鄙视。他们一致表示:课后一定组成水污染调查小组,采访、记录我们周围水域的污染情况,形成书面调研材料,向执法部门反映,对后期综合治理情况进行追踪调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欲望和情绪,也能引导他们深入思维,积极探究。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就学生而言是一个认识过程,其特点是无意识实验占主导地位,有意识实验还很不稳定。为此,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目的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情境,强化目标,指导学生实验。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加真实感受

小学生的认知具有具体形象性、具体行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他们的观察常常停留在那些显而易见的表面现象上,而忽视较隐蔽的本质特征。因此,在实际教学时引入信息技术手段,用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识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矫正错误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自主探究

由于受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现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在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世界物质等,单纯采取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何化难为易是优化科学课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突破难点的关键是采取恰当的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化难为易。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易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唤起他们的注意,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事半功倍。在内容上可使抽象的概念变成有声有形的感性材料,变远为近、由此及彼,突破重点、难点,将使课堂教学中靠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例如:在教学《宇宙》一单元时,笔者把授课地点改为计算机室,首先播映了一段宇航员乘宇宙飞船上太空和登月的录像,学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我国什么时候才可以登上月球?宇航员在月球上吃什么?月球上有什么矿物质等等。这时,学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自主浏览相关的网站,自行寻找、解决提出的问题。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在大屏幕上展示学生收集的信息,同时为个别搜索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在网上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有学生离开座位跑来跑去看其他同学找到了哪些有关月球的新鲜知识,也不时有学生发出惊叹与交流声。

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的发展意识及生态意识的学科,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注重对问题的分析、归纳、判断、解释、预测等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更便于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大胆创新,对于开发学生潜能将大有益处。例如:在教学《微小世界》一单元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双凸透镜成像,当调节好物距与像距后,能出现一个清晰的物像。这时学生思维的闸门顿开,教师适时提出:如果蜡烛、透镜、白纸板的位置固定不变,换上凸度较大的透镜,蜡烛的倒像是否清晰呢?如不清晰,应怎么办?教师随机点拨,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思考,然后自主发言。总结时,再分析眼睛观看物体眼球是如何调节的,并演示近视眼、远视眼的形成原因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自主性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应重视的问题

1.课程整合观念要新颖

不少教师仍然认为“在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就是整合”,观念肤浅,为了整合而整合,为了使用而使用,忽视“课程本位”,重形式轻内容。要搞好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机整合,教师应以新课标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人才观、师生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整合置于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科学知识。同时,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方法技能,掌握教学课件制作、实验设计、活动设计的基本方法,搞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教育的能力。

2.课程目标定位要准确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有一个度的问题,要切实把握好,否则就会偏离科学教学的重心,因此,在整合中,应根据科学课程教学的总目标,精心设计整合的内容,做到主次分明,整合精当。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并不只是针对科学教材中的具体知识,最重要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以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代替所有功能,更不能认为整合就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而是教师激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亲历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获得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践行能力。

3.课程资源认识要清楚

目前,在有些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几乎成为教师的惟一资源,传统资源被忽视和抛弃。笔者认为,教具、学具、情景图的选用,能用真实的就不用虚拟的。信息技术不能替代参观考察,不能替代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还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挂图、图书馆等),要根据课程和学生选用恰当的学习资源,不能认为信息技术资源是惟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当然,现代信息技术只能是辅助教师教学的一个工具,虽然能代替教师的一部分工作,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仍不可忽视,况且,小学科学课程的动手实践性较强,好多内容不是完全可以用多媒体教学代替的。所以,这种教学形式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使用。

科学论文范文:海洋科学人才培育初探

本文作者:傅学丽徐峰曹瑞雪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

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1必然趋势

广东省俯瞰南中国海,而南海又是中国最广的海疆,约占中国海域的2/3,资源约占中国的70%。2011年2月19日,国家正式批复确定广东为全国三大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之一,推动构建粤港澳、粤闽、粤桂琼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力争在“十二五”末期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海洋经济区。作为海洋大省,广东的海洋科技和教育却与山东、上海等城市有一定的差距,尚未建立一个合理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广东海洋大学是南海唯一的一所海洋大学,海洋科学是广东省唯一的海洋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授权、博士点建设学科,加强海洋科学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满足广东省对海洋科技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加快推进国家海洋经济试验区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前提条件

广东海洋大学学籍管理规定本科的基本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分制,提前修满规定学分,可提前毕业。但由于没有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或机制,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按部就班4年毕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则成为弹性学分制的良好实践,可以充分发挥出类拔萃学生的优势。

3环境条件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广东海洋大学在分析本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行“双百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案,即在每年的新生中根据条件遴选出200名优秀学生,进行分类别、个性化培养,实现在本行业领域中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行政管理能力的杰出人才的目标。广东海洋大学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目前学院学生的素质基础、各专业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因素,开展了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

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1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学院各专业的“象牙塔尖”,目标是培养少而精的“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人才,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强的科研及择业竞争能力,适应广东乃至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学校“双百工程”的人才培养改革,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3”是3个阶段安排4个学年的教学活动,即第1阶段(一年级)夯实基础阶段,强化英语、数理和计算机基础,第2阶段(二、三年级)专业培养阶段,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学习阶段,实践训练贯穿其中。第3阶段(四年级)实践应用、专业深造、交流强化阶段。要求3年兼修完4年的理论课程。第3阶段(四年级)的全方位实践锻炼阶段成为关键的一年。没有实践,就提不出问题,更谈不上创新。实践对各个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都有重要的意义[2]。各导师将根据学生3年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训练,开展全方位的锻炼。一是业务训练:利用学院目前与广东省内各气象局、海洋局建立的实习基地、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用2~3个月的时间安排学生到各基地业务训练。二是专业深造。学生用2~3个月的时间到相关海洋科研机构、国内高校进修。三是辅导考研。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硕士点将进行“本硕连读”培养模式,海洋科学、海洋技术专业的学生可提前保送读研,由低向高进行的提前跨阶段培养过程中会使优秀人才及早脱颖而出。无硕士点的专业与相关的院校联系合作培养,报考名校的研究生。四是继续导师的项目研究、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会议等。充分发挥好第四年的特色培养阶段的作用,否则,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是一个4年培养计划的3年浓缩版。“1”是指学生参加完学校第一阶段的集中、统一授课回到各专业班后,学院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量身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进行1对1的培养,即1个专业1套个性化方案,1名学生1名优秀导师,全程给予指导,政治教育、人文教育、科研训练全部集中开展。

2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核心。教学内容上,结合目前国家对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人才的需求,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交叉,把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反映在教学内容中,满足地区性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量身制订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紧密结合近几次在广东省以及省外的调研,针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构建了通识、专业和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加强了数理基础课程训练以及人文素质、科研创新等方面的课程,部分课程选用了英文版教材。加大了个性化课程比例,把以专业选修课学习提高到课程总学分的28%~30%,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个性化导师团队的培养

通过学院目前正在实行的全面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个性指导。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导师后,导师根据学生个人的能力、特点,指导他们制订个人学习计划,从选入拔尖创新型人才开始到毕业进行全程指导和负责。导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指导学生开展前沿学科的研究及新项目的研究,指导学生就研究项目发表科技论文;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竞赛,以团队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科研训练。纵观我国创新型实验班,名师指导是精英班人才培养的一大亮点。如北大实验班实行导师制,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得到由来自文、理科各院系资深教授组成的学生学习指导委员会的全程指导。清华的“数理基础科学班”邀请全校的两院院士和知名教授作为本科阶段的导师。因此,在个性化导师团队建设中,广东海洋大学聘请一些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教授来上课,聘请两院院士、知名学者开设讲座,使学生及时汲取新的学科知识,了解各学科的发展现状。导师团队的成员不仅学历学位要求高,还要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勇于教学改革创新,特别要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4个性化发展环境的构建

1)公平的竞争环境

明确了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淘汰补充、激励制度。通过选拔中的笔试、面试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个人特长、心理素质、专业发展潜质等综合素质;通过淘汰补充制度增强学生的竞争及主动学习的意识。

2)创新的管理机制

由于进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学生相对较少,如2010级海洋科学专业有7名学生入选,教学管理将从统一走向多样,这是对学校常规教学管理模式的一个挑战。因此,要在选课、学籍档案管理等方面建立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对进入拔尖创新人才体系的学生优先提供参加科学研究训练的机会,优先开放实验室,以及保送研究生和各种国内外深造机会。针对2010级创新体系的学生,学院已开放电脑室以供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源,弥补学校海洋方面文献的不足,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科学的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有激励机制的考评体系,一是侧重对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改革传统的考试测评方法;二是要充分发挥社会、单位、学校的不同作用,从不同角度衡量人才的培养质量,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整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利的方面。

制约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

1一流拔尖学生人数略显不足

广东海洋大学虽为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并且在2007年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近几年招生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二批本科的招生条件是造成学生生源较差的客观实际,各专业优秀拔尖学生相对较少,尤其是一流拔尖学生的数量更少。因此,每年进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人数不多。

2顶级专业学术大师仍欠缺

近年来,广东省海洋大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有较大的改善,但仍缺乏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的学术骨干。纵观我国实验班开设的高校大都是实力雄厚、教学科研水平高、教学条件好、在国内同类学科中起到骨干带头作用的学科点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实验班,清华大学的基础科学班,北京师范大学的文理兼修综合班,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等。名师指导是实验班人才培养的一大亮点。要达到教育水平的高质量,名师、大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必须加快培养、引进有影响力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3激励政策不足

创新人才培养的导师不仅要求综合素质好,而且要学术造诣深、具有学科前瞻性,能够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探索。对导师这种高标准要求,学校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如,浙江大学规定混合班教师以3倍的标准来计算工作量并优先提升职称,以吸引更多优秀教师的加入[3]。对于进入培养体系的学生,也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学生的独创想法以及所取得的创新成果,支持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科学论文范文:社区居民环境科学论文

1提高居民环境科学素质的关键要素

1.1提升环境科学行为能力

社区居民环境科学素质提升主要表现为居民在个人生活与社会公共生活中是否能够身体力行,在具备基本环境科学知识与环境科学方法的基础上,“从我做起”完成环保实践。对于社区居民环境科学行为能力的提升,需要围绕环境科学知识,针对不同人群的智力水平和认知差异进行设计,既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实际效果,也需要照顾到居民日常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便利性,重点在于基于知识和方法,映射环境科学意识。社区居民需要具备的环境科学行为能力主要有:研究身边的环境现象与环境问题,利用已有的环境科学知识与方法,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追求环保事业,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参加环保活动,并带动家人、同事完成环保实践;做到节约资源、绿色消费、农业清洁生产、物品回用与合理处理生活垃圾;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参观所在地区环境保护单位、环境质量监测单位;科学认知、理性应对环境污染事件;主动关注并积极参与环境问题的公共议题与社会决策。

1.2培养环境科学意识

社区居民环境科学意识的培养应在了解和掌握一定环境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在初步具备一定环境科学行为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促进其环境科学意识的形成,使居民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中,摸清事物的本质规律,进而形成理性的认识,能动地指导其学习、工作、生活与实践。

1.2.1“从我做起”意识促进社区居民关心环境,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能够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完成个人生活与社会公共生活中环保实践。这是热爱生命与尊重生态环境的内心映射,是最为朴素的环境保护责任观,同时也是指导社区居民环保行为最为直接的意识导向。

1.2.2“节约资源、绿色消费、循环使用、清洁生产与分类处理”意识促进居民以节约的方式利用资源、以环境友好的方式进行消费,能够为保护生态环境付出时间、空间和经济的代价。通过购买、使用再生产品和可重复利用产品、循环使用生活物品、一物多用、绿色出行的个人行为,以求形成合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共建环保事业、共享美好环境。

1.2.3“科学认知,理性应对”意识这是对社区居民环境科学意识提出的较高要求。强调居民掌握相应的环境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能够正确避险。在遇到公共环境事件或问题时,保持头脑冷静,不盲目跟从、不信谣、不传谣,采取具有科学依据的防护手段和措施。

1.2.4“共建共享”意识这是对社区居民环境科学意识的最高要求和引导方向,是对“从我做起”意识的升华,更强调培养重点人群在处理环境方面的社会公共事务时应该具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公众正确认识自己环境权利的具体内容,并积极主动的争取权益、维护权益。促进居民参与环境公共事务的决策;促进居民参与环境公共事务的监督管理;促进居民参与环保宣传、环保公益事业等公共服务。

2提高居民环境科学素质的主要方法

根据地域、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的不同,社区居民对环保知识的认识和兴趣点也存在较大差异,在环境科学知识普及方面可以结合与居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环境内容,在国家环境科普主题宣传日期间,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科普活动,吸引居民广泛参与,逐步提高居民解决日常生活与实际生产中有关环境问题的能力。

2.1社区居民环保科普活动的开展条件

2.1.1确定活动特色结合社区地理环境、资源环境和人员环境的特点,在充分调研公众需求的基础上,确定活动主题特色。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特别重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传播,加强反对伪科学、反科学、迷信的普及宣传。

2.1.2创建环保社区活动站应根据实际需要,充分利用社区图书阅览室、科普大学教室等居民公共活动场所,开展环保科普活动,配置专用活动器材或设施(不包括办公设备及影视播出设备),配备固定的科普活动辅导人员。应免费向社区公众开放,并辐射周边。

2.1.3开发活动资源围绕特色环保主题,设计并实施有创意、有特色、有示范意义、可操作性强的科学探究实践项目。编写形式灵活的活动方案和多媒体视频资料。定期组织相关的环保科普活动。

2.1.4聘请科学顾问聘请环境科学、科普、科学教育等各领域的专家,为环保科普活动的开展提供咨询,对社区环保科普活动进行指导。协助社区科普工作者,设计策划活动内容和形式,注重活动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富有实效地组织实施。

2.2社区居民环保科普活动的形式

2.2.1环境科学知识传播活动知识传播活动模式是以普及环境与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主,面向广大社区居民,传播环境科学知识、展示环保科技成果等的一种模式,主要通过环保科普活动主题纪念日、科普讲座、报告、展览、科普宣传栏、网络等特定时段或方式进行知识和方法宣传普及的活动。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应当重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传播。反之,不重视科学的精神层面,很可能造成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待业人员等相信伪科学、反科学甚至迷信,对此缺乏起码的怀疑和批判的后果。因此,在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指导下进行的科学知识传播尤为必要。

2.2.2科学游艺活动科学游艺活动模式是从社区居民的兴趣出发,在社区设立固定环保科普活动室,添置互动游艺展品、设施,再现知识的形成或深化过程。科学游艺活动一般是在特定的设计规则下进行的,它以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为前提,它的特点在于居民们乐于接受,容易置身于设计规定的情境氛围之中,能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在参与实践中体验情理感受。科学游艺活动模式一般可分为智力游戏、角色游戏、体验游戏等,如通过简单的实验可以验证一个环境现象或环境科学原理。

2.2.3生活小窍门推广实践活动小窍门推广实践活动是面向广大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家庭主妇。鉴于老年人、家庭主妇等人群能够掌握家庭日常生活的主要开支,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家庭成员的行为习惯,围绕他们对“开源”和“节约”的重视程度,普及既能够省钱、省力、省物又对保护环境产生积极意义的生活小窍门的模式。主要通过定期举办讲座、互动实验、家庭“妙招”大比拼等活动,在“趋利”动因推动下,使社区居民在具备保护和改善环境所必需的知识、价值观、态度和义务的基础上,形成在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的自觉行为实践。

2.2.4社会资源考察调研活动考察调研活动模式强调组织社区居民深入环境质量监测机构、环境保护科研单位、环境高新技术成果产出的大专院校以及维护城市正常运转的基本环境维护、保护类公共设施,进行实地参观和过程体验,实时地了解环境问题相关的重大部署、决策、工程建设的一种模式,使其切身体会到环保事业的发展进程在公民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形成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环境保护的自觉行为实践。

作者:陈佳 李娜 单位: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科学论文范文: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环境科学论文

1教学改革

1.1课程设置改革

首先,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是文理兼收的,故选择叶芬霞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作为教材。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课程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无机及分析化学试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解决环境科学问题的能力,并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和环境化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课程确定选取容量分析(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配位滴定法)和仪器分析(吸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等)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设定教学计划,理论环节50学时,实验环节22学时,实验分别设计入门项目、验证性项目、综合性项目等多种层次的8个实验项目来反复训练学生,培养学生获得整体行动能力,同时注重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衔接和渗透,真正通过本课程学习为后续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1.2理论教学改革

在分析化学的理论教学中,既要讲授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严格树立起“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能力。又要将新发现的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巧妙的融合到经典分析化学中,如介绍分析化学在环境监测、环境毒理学、环境化学等课程方面的应用,特别是环境污染治理、生命科学在分析化学方向使学生认识到分析化学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不应重在讲授,而应重在“授之予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首先,教师提出能够涵盖课堂教学所有知识点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带着问题去预习,既培养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又可让学生发现自己遇到的难点。然后,通过启发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让学生自己挖掘每个问题所涵盖的知识点,并引导其掌握问题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问题的解决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不但帮助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所学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和发展。比如新课前先留下问题水中Cl-和CrO4-同时存在,缓慢加入浓的AgNO3哪种离子先沉淀呢?实验现象又如何?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学习分步沉淀的原理,同时鼓励学生小组设计实验,理论课前可以先进行实验,观察现象,通过查找资料分析原因,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解答问题情况讲授新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灵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对比方法,包括将有关同类滴定分析方法原理知识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几种常规容量分析法的相似点不同点、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异同点、三种银量法的异同点等,又如如何选择最适的指示剂,重点讲根据酸碱滴定曲线中滴定突跃选择指示剂,而配位滴定和氧化还原滴定,就不再详细讲授,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习,而且滴定分析重在应用,加以案例分析教学,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了解本方法的用途,进而开展实践教学。

1.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多种实验教学模式相结合

现阶段分析化学实践教学中,多数是老师为学生准备好试验水样、土样、药品试剂等,学生仅按照试验步骤依次操作即完成实验,这并不能满足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我对分析化学实践教学做如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强调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组织实践教学,开展实验,同时提倡让学生参与试验的布点、采样、试剂配制、试验耗材准备等实验整个过程的教学模式。即根据工作任务让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分配表,包括试验样品的选取、实验药品用量的计算和配制方法、实验原理、实验注意事项等,在实践教学方法上注重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小组筹备实验,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引导学生查找分析问题原因,注重培养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分析原理和方法基础上,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索研究,能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分工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整个实验过程,不仅提高了解决分析问题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实践教学中工作任务的设置应注重基础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相结合,如基础项目、验证性项目、自主性项目、综合性项目等多种层次的8个实验项目来反复训练学生。基础项目的选取以学生基本操作规范、实验常用仪器使用方法为主。如天平的使用、基本仪器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等。验证性项目则在规范操作基础上,与课程教学大纲相结合,学会如何着手解决工作任务,教师给出概要的指导性问题和解决问题可选择的途径,学生通过实验过程记录现象和课后查阅资料分析现象,形成总结报告,教师根据结果用部分课堂时间予以点评,如开设水中氯化物含量测定、硫代硫酸钠的标定、EDTA的配制和标定等等。自主性项目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式探索研究,分工合作,引导可以选择食用米醋酸度的测定、食用盐中碘含量的测定、自来水中总硬度的测定等。综合性项目为设计研究跨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如草溪河水体富营养化评价等,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和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合作写出设计方案,在教师论证其可行性后筹备实验,完成实验,写出实验小论文。

1.4改革考试方式,推行全面而科学的考核方法

改革以考核知识的积累、实践能力为目标,考核采取全过程考核,考核方式有闭卷笔试、实验操作、平时作业、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理论部分占总成绩的60%,实验部分占总成绩的30%,考勤占10%,共100分。考核内容以应用为主,主要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点和灵活运用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

2成果与展望

通过这一轮教学改革,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而且操作的规范程度、分析解决问题、团结协作的能力,都比过去要大大增强。目前,大一同学有5名同学合作申请学生科研一项,参与其他高年级同学科研有4名,而大二同学目前为止已有10名同学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组织低年级同学和其他生物化学专业同学申报学生科研,并积极主动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独立完成实验设计,解决问题能力有所提高。因此,要培养高质量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深化教学改革,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把教学重点放在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真正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作者:马丽 李华 李辉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

科学论文范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下妇产科学论文

一、理论教学模式安排

妇产科学专业属于临床医学专业,通过5年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学生需要保持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特色和要求,同时具备妇产科学专业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加大人文知识学习

医学生综合能力是指具备人文知识、专业知识、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1-3]在课程学习时,安排系列人文选修课包括医学发展史、医学导论、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循证医学和医学思维与创新等课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品德,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让学生了解社会,懂得医生的特殊社会角色和地位,充分理解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解除人类病痛。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医学素质教育贯穿其中,培养他们追求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诚实、严谨和正直的科学态度。一旦进入社会,能够很快适应医生的角色。在学习临床课过程中,设定师生交流的固定时间,促进教师和学生学习过程的交流。在强化人文课程学习的同时,强化外语学习,并设置包括临床研究方法、医学专业英语、临床医学进展、英语网络自学等课程,为将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全面发展。

(二)理论课模块的建立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入学校后,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安排辅修内容学习,而且不影响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课程学习,这是医学教育存在的共同矛盾。辅修妇产科学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三年级临床课学习妇产科课程时,可以把妇产科学一门课程拓展为妇产科学课程模块,妇产科学课程模块包括产科学、妇科学、妇产科手术与治疗学、生殖医学与计划生育,通过妇产科学课程模块的学习,拓展辅修学生的妇产科专业知识,夯实妇产科学基础知识,提供最新妇产科学知识进展,使辅修妇产科课程的学生在妇产科知识结构方面达到住院医师水平,有利于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

(三)加强课程学习过程中评估

国内医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一门课程的学习只在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考试,平时缺少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估和监控,有些学生往往平时不注意知识的积累,只是学期末才突击,因而知识的掌握往往不尽如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辅修妇产科学生妇产科模块课程学习过程中,最终成绩由多个部分构成,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安排两次测验,各占总成绩20%,期末考试占60%,以促进学生自我努力,不断学习。

二、临床实践教学模式

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包括人文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临床实践技能包括临床疾病诊断和处理能力[6,7]。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关键途径,同时也是医学教育中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一)调整现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紧紧围绕执业医师考试内容和教育部和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调整和安排理论考试模式、题型使其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建立了妇产科学试题库、试卷库从而使得考教分离,并优化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开展引入PBL教学法,在妇产科课程开展以临床病例为主导的教学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觉得妇产科课程学习生动有趣;融合临床医学基础课知识如解剖学与妇产科手术,组织胚胎学与妊娠、流产、不孕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临床处理联系起来,有助于临床理论知识的贯穿和了解,并易于掌握。

(二)安排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早接触临床

安排学生在大二和大三暑期到医院了解和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体验医院工作氛围,特别是与病人的沟通技能,通过暑期在医院的短期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妇产科工作的复杂性、严谨性,同时也为后期的妇产科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安排学生参与查房、门诊及手术,通过早接触临床病例,使学生得以改善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在临床实践中增加感性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爱心,培养与病人交流的能力,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了解和掌握临床技能的意识。

(三)实施四级技能培训

当前,社会医疗环境不太宽松,学生在临床动手机会明显减少,为了给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临床技能学习和训练平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临床四级技能培训,将基础护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及儿科学常用诊疗技术整合分成四级培训内容,在技能实验室进行内外妇儿各项临床操作培训,突出临床技能的基本功训练,体现临床技能培训的阶段性、层次性和整体性,在不同的学期开设不同的训练课程,让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就通过训练初步熟悉临床技能。

(四)实习前培训

在进入长达一年的临床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短暂的实习前培训,内容包括实习前教育,再次利用模拟器具强化临床基本功训练和规范化培养,有利于学生进入临床后能很快进入实习医生的角色,适应临床工作。

(五)强化临床技能培训

辅修妇产科学生按照实纲,在妇产科科室实习长达4个月,强化妇产科临床技能培训,分别安排在妇科、产科、计划生育手术室轮转,实行导师制一对一带教,使其完成实习教学计划规定的实习任务,熟练和掌握妇产科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出科考试包括妇产科临床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如产科的四部触诊、骨盆检查、妇科的双合诊、后穹窿穿刺等。

三、多种考核模式

辅修妇产科学专业方向的考核包括理论和实践能力考核。除以上多种理论考核方法,在临床实践环节采取以下方法来评估实习过程和结果。

(一)监控实习带教质量

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辅修妇产科专业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和辅修妇产科专业学生座谈会,了解和发现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予以调整和完善培养体系,使教学和管理更科学化和合理化。在学生一年的临床实习期间,要求实习学生按照实纲完成相应的临床工作,如20份以上临床病历的书写,参加外科、妇产科手术及内科、儿科操作,具体到每一项操作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的数量、参加手术的种类和次数,所有这些操作均需记录在实习手册上,并要求老师签字。

(二)分阶段考核及综合

在实习期间,进行三轮理论实习考试,考核通过不同时间、不同科室实习所需掌握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能力,最终作为实习理论毕业考试成绩,毕业考试不及格则延长实习时间推迟毕业。

(三)毕业前培训和考试

在学生毕业之前按照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内容和形式,再次对学生进行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强化培训和考核。通过培训和模拟考试,使学生熟悉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有利于毕业一年后能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别在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对妇产科医生需求量逐渐增加的今天,培养出临床医学专业中具有妇产科学特色的将来从事妇产科工作的学生,具有较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只有不断探索,才能培养出符合时展需要,具有高尚情操、牢固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妇产科医生,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的需要。

作者:孔祥 卢丹 王正兵 郑英 单位:扬州大学

科学论文范文:煤矿防治水技术煤矿科学论文

1对煤矿防治水技术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

1.1探查隐伏导水陷落柱

从已发生的矿井水灾来看,导水陷落柱是危害矿井安全的主要因素。而又由于陷落柱具有隐蔽性、差异性等特点,因而要对其进行详尽的探查存在极大的难题。矿井开采过程中极易因采掘方式不当而引起导水陷落柱发生水害,不利于矿井的安全顺利生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国家“十二五”已经将其列入重点课题,足见其重要性及在操作上存在的难度。

1.2对奥灰顶部进行全面利用和改造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极易出现奥陶纪灰岩,而它与主煤层之间的隔水层却又特别脆弱,容易发生水害。而且,不利于我国煤炭资源的开采量。经过研究发现,奥灰岩因顶部的特殊构造,富水性极差,不仅在钻探过程消耗极少量的水,还具有阻水作用,所以对奥灰岩顶部进行全面利用和改造,增加煤层隔水层的厚度,减少矿井水灾发生的频率。

1.3对易发生矿井水灾害的含水层进行研究

矿井开采过程中遇到含水量比较大的岩层就容易发生水灾,所以如果能在开采过程中避开这些含水层则能有效避免水灾的发生。通过对多个煤矿开采基地的综合分析,做好含水层水害防治已成为矿井开采的重要任务。借助先进仪器和设备对含水层进行研究,找出它们的特点,对它们进行加固或其他方式的解决,尽量避免矿井水害的发生。

2有效的煤矿防治水技术措施

2.1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结合

矿井水灾一旦发生则会带来极大的损失,所以应该尽可能地做好预防工作,避免水害发生。但是,若矿井水灾一旦发生,就要及时采用积极的措施进行治理,尽可能地降低损失。为了预防矿井水灾的发生,在矿井设计时就应该有意识地选择不易受水害影响的地点。在开采过程中也要做好各种监测和预防工作。

2.2对矿井内的积水进行疏导,及时将积水排出

矿井水害损失较大主要是因为积水难以及时排出,因此可以通过对矿井积水进行疏导,及时将积水排出,从而降低损失。所以,我们可以挖掘沟渠排放积水;对于因地形限制导致积水难以排出的可以挖掘隧道,将积水引到不会对矿井造成威胁的地方。对于不利于排出积水的地势低洼处,可以利用水闸或专门设置的排洪站等进行排水。

2.3利用地形,争取将水降到最低水位

通过对洪水的截流,使它们不能进入矿井也能有效降低矿井水害发生的可能性。在井口可以通过利用有利的地形,降低水位,空出更多的空间,以便雨季时大量蓄洪。为了能做到这一点要对矿井当地的气候、天气等因素进行研究,得出比较确切的雨季时间,以便提早做好蓄洪准备。对于处在山区的矿井,更要了解附近小溪、河流等的汇水或渗漏情况,并合理利用当地的大坝、水库等。同时,还要注意避开滑坡、泥石流的多发地带,降低水害对矿井的危害。

3结语

要想使煤矿矿井真正免受水害的影响,除了要严格按照开采要求来对煤矿进行开采外,还要依靠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的支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如今煤矿开采过程中水害的影响在逐渐变小,但是对于煤矿矿井水害工作的防治工作仍需努力,直至它不再出现在矿井开采中。因此,对煤矿矿井防治水技术的研究仍要继续,希望能借助科学技术来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形成有力保障,实现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作者:王军 董清岭 单位:山西晋辽柳沟煤业有限公司

科学论文范文:科学素养教育小学科学论文

一、分领域

八大领域分别是:(1)植物种植领域。让学生自己在学校的生态馆大棚中,去亲手种植蔬菜,体验蔬菜种植的过程,结合科学课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亲近大自然的情感。(2)动物养殖领域。让学生在学校生态馆的动物培养池中,自己动手养殖金鱼、鲤鱼、蚕等动物,观察它们的成长过程,了解动物的成长历程,完善自己的知识链。(3)物理力学领域。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力学模型和游戏。如搓制纸绳,在科学课了解纸的植物纤维韧性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力学的奥秘,通过动手实践,实现一张报纸搓制的纸绳能拖动一百千克重物的目标。(4)化学实验领域。让学生利用活动课上的化学试验箱,了解500余个简单的化学实验,知道液体变颜色的奥秘,知道在铁上镀锌的方法,学会制作液体电池等等,争取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实验,做出新的产品。(5)电学制作领域。让学生通过太阳能电池板的光电转化特性,制作各项利用太阳能的电子产品,如太阳能竞速小车、太阳能音乐贺卡等。在校外辅导员的大力协助下,我曾经辅导学生参与制作风光互补智能发电系统和全自动太阳能红绿灯的制作过程。(6)磁学利用领域。让学生利用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制作简单的科技作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科技比赛。如制作磁悬浮乒乓球、磁吸纽扣等。(7)木工设计领域。让学生利用学校木工活动室中的科技操作台,认识各种木工工具,亲手操作各种木工器械,动手制作承重木梁、框架等各类木工作品。(8)模型制作领域。让学生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学习简单的空气动力学原理,设计制作橡皮筋弹射式航空模型,体会航空模型的奥妙。通过这八大领域的动手探究,将科学课上所学的理论常识应用于动手实践中,既有了丰富的探究体验,又在动手制作、操作、竞赛中提升了自己的认知水平。

二、分学科

在小学阶段开设的各类学科中,进行各学科间的科学教育的渗透整合,达到学科教学和科学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提升的目的。在学校开设的十余门课程中,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科学因素,有机渗透科学理念,在注重学科差异性教学的基础上,适时根据教学内容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方法,采用感知质疑的问题模式、动手操作模式、小组合作模式等,进行学科间科学教育的渗透整合。如在语文课上,我们采用科学课中常见的教学模式“感知——质疑——探索——延伸”。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质疑或教师提出重点疑问,抓住实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通过学生的积极互动以科学的研究态度积极地辨析,运用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实验法等进行实践,让学生到更广阔的科学天地里不断探寻、验证。如课文《新型玻璃》(你还能想象或设计怎样的玻璃)、《曹冲称象》(还有什么好办法?)、《乌鸦喝水》(还可怎样能喝到水?)、《跳水》(船长的办法最好吗?)、《詹天佑》(自己用泥土做一个隧道进行开凿,设计“人”字形铁路)、《捞铁牛》(你还有什么办法?)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各学科刻意培养的学生素养,提升科学课堂的教学水平。在各学科都在进行科学教育的渗透整合下,科学课的教学因此大受裨益,学生的科学素养大大提升。语文课让学生们练习了严谨的科学现象的描述能力,让学生们在科学实验之后能够用语文的标准来完成实验现象的描述,在进行植物种子的种植过程中,写出好的观察日记等;美术课渗透了科学教育的意识后,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水平,使学生们在描绘科学实验的草图时更加准确,而且开发了科学思维,使学生们的想象力更丰富,能从多个角度完成图纸绘制,并用科学的语言加以解释。在各学科相互渗透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做到了学科教学和科学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学生能在各学科中感受科学学习的乐趣,形成了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三、分级别

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学领域的活动,以参观学习、竞赛的形式,在学习竞争中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参观学习、参加竞赛,利用各级资源丰富学生的认知,参加各级比赛开阔自己的眼界,在交流中提高,真正达到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关注最新的科技发现与发明成果。在学校内部,举行八大领域及活动场馆的展示活动,举行科学类型的竞赛活动,让这些活动成为常规活动。(1)平时举行的科技作品征集评选活动及多次科技实践节等活动,广大学生制作和撰写、绘制了大量的科技作品和科技小论文、科幻画、科技手抄报等等,展示各学科科学教育的整合成果。(2)依托节日活动,进行成果的集中展示和竞赛活动。例如学校每年的科普节、六一儿童节,组织科学成果展。八大活动领域中学生们平时的小发明、小制作;植物种植、动物养殖领域的成果,如芹菜、橘子、槟榔等植物,金鱼、蚕、蚕茧、蚕丝等动物领域的成果;进行科普知识竞赛、船模竞赛、木梁承重设计等比赛。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推出各类科学小明星,评选出优秀作品,用荣誉肯定学生的努力,用荣誉推动学生下一步的努力。走出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种科学学习和科学竞赛活动,培养科学小明星,用“明星效应”带动更多的学生发展。我们连续多次组织学生参加青少年全国创新大赛、全国DI大赛,省级“争当小实验家”的科技实验竞赛、航海模型大赛,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受益匪浅,在获得荣誉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身边同学的研究积极性,产生了良好的人才带动效应。总之,随着小学科学开放性教育方法的研究,“三分”教育方法的逐步推进,学生们收获很多,科学素养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作者:周涛 单位:山东省博兴县第一小学

科学论文范文: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论文

一、初中生物在教育目标方面比小学科学有更深层次的要求

在目标的要求达成的层次上有差异。在促使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小学科学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初中生物课程侧重于对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倡导探究性学习方面,小学科学课程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初中生物课程则力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见这两门课程的关系,既是一种传承,又包含了发展,体现了相互相承、螺旋上升的特点。那么如何把握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策略上合理的衔接呢?

二、初中生物和小学科学在衔接方面的一些尝试

1.设计梯度合理的内容设计根据一些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比起小学生思维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思维由形象思维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抽象的思维虽已有很大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直接作支持,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学生思维仍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根据初中生心理发育的特点,遵循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逐步到抽象,从易到难,从部分到整体的递度合理的设计。例如,“尿的形成”这个知识点,我是这么设计的:我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先组织学生由表及里的观察真实的猪肾脏,形成对肾脏真实完整的宏观认识,再由颜色启发学生猜测肾脏内部形态结构,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展示肾脏中肾单位显微结构,再将肾单位显微结构转换为模式图进入肾单位结构的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微观认识。最后利用一个组装游戏强化肾单位结构。完成肾单位结构教学,实现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过程。然后指导学生观察肾单位中两处毛细血管,根据学过的知识毛细血管利于物质交换,那么血液在流经这两处毛细血管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分析表格资料,通过指导学生横向比较不同结构中液体成分,依次得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及肾小管对原尿有重吸收作用的结论。在分析数据的同时,利用自制演示实验(带网眼的小盆过滤大小不同的豆子)帮助学生理解过滤的含义,再通过过滤动画明确血液过滤的成分,用数据原尿180尿液1.5的巨大差异凸显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突破肾单位功能这一重难点,实现从结构到功能的认识过程。通过这样有梯度的内容设计,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把课本当作传授生物学知识的载体,更通过对初中生物课本的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方式,获得启迪和教益,提升学生的生物素质。

2.开展多种多样教学形式,激发、保持和巩固学生的生物兴趣如上文所说,因小学科学因其内容和目标等原因,故其教学活动多采用形式多样的各类游戏及趣味探究,而初中生物因为其知识的深度、广度、难度,知识的密度有很大增加;所以,课堂信息内容大,教学节奏快,同时比较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也在有意渗透学习能力的提高。如何延续学生小学科学课中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也是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衔接的一个问题。为了激发、保持、巩固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应当开展多样的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类型的不同,如初学、巩固和复习,选用不一样的方法,即使同一节课,也不能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具体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开展各种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各种学习方法的指导。就这样,在各种教法和学法的相互配合中,学生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获得各种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自然参与到生物学习探索之中。

3.合理开展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两者相互交替,有机结合初中生物知识内容比小学科学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对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故单纯的像小学科学课那样旨在培养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探究活动对初中生物课程来说并不完全适用。而应当将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和传统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使学生更好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目标,意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但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中应该有接受学习的成分。首先,探究是一个多系统的综合的过程。探究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应用知识和技能,在提出问题时,评价问题的价值和可探究性需要一定的知识;在作出猜想、假设时,需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实验时,需要掌握相关的原理和方法;只有将证据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释;检验和评价探究的结果需要原理和理论。而这些知识和技能不可能都由直接探究获得。其次,初中生物知识系统性和原理性都比较强,而因为探究学习的特点,知识是需要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中去“发现”的,对于初中生物来说这种短时间内的“发现”常常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要形成对知识的理解,要认识探究所得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必须需要接受学习的意义建构过程。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初中生物课程内容都适合探究式学习。比如,我在“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这个知识点的处理上过程中,“细胞的分化”这个内容我用的是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法,而“细胞分化形成各种组织”这个内容我利用“人体的四种组织分别具有什么功能?”为主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对四种组织进行观察和探究。学生既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能力。以上是我工作中的一些肤浅的看法。初中生物学与小学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要真正提高初中生物学教学的有效性,完成初中生物学教学所承担的各项任务,应该将两者相互融合,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而作无缝对接。同时需要我们这些生物学老师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提高对生物教学活动科学性和艺术性认识。在不断探索发现解决初中生物学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打造“有效”且“高效”课堂。

作者:卜祥秀 单位:大连市一二四中学

科学论文范文:题库建设试卷分析外科学论文

一、改革措施

1.构建试题库。题库建设遵循三个原则:科学性、安全性、实用性。科学性是指参照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并经专家严格论证,题型全、题量多、覆盖范围广、难易程度适中。在原有题型基础上增加选择题,题量367道。知识点覆盖总论全部章节。难度分布为容易占21.4%,较易26.9%,中等20.7%,较难17.3%,难13.7%;安全性是指题库上网,考教分离,减少任课教师考前泄漏题目、圈定范围等失密环节;实用性是指考题皆为临床案例改编,符合临床实际,从题库反复多次抽题,节约劳力。

2.增加实践考试环节。操作考试要求应试人员必须通过一定过程的操作,才能得到结果,操作过程无法省略,必须了解和练习全部题目的操作过程,达到了考试的目的[7]。实验成绩纳入总成绩,占20%,采取世界通用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多站考试形式,分为无菌技术、器械打结、心肺复苏、切开缝合等站。创建“三位一体”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督导三方面的监督及评价作用;考教分离,主治以上医师担任实验师,只负责上课及课后网上作业布置及阅卷,OSCE考官由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研究生组成,教学过程中的多阶段考核及课程结束的考核均由OSCE考官负责。

3.分析试卷结果。试卷分析是题库建设的重要环节[1]。试卷分析能促进教学效果的实现,提高题库建设的水平,避免试题沉积的出现。以南京医科大学2009级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外科学基础试卷为分析对象,利用统计软件分析试题的难度、信度、区分度和效度[13]。

二、试卷分析

2009级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共计8个班,243名学生,全部参加了考试,统计每个学生各题型得分及总分,将原始数据录入SPSS19.0,进行试卷分析。满分为100分,最低是39分,最高95.5分,平均得分为81.7860,标准差是8.78776,本次考试平均分较高,总体偏易,标准差较大,说明学生间的差距存在较大的差距(见附图)。试卷难度常用系数P来表示,P的取值范围是0-1,选择题难度系数P=0.85,本份试卷单选题选项个数为4,则选择题的校正难度系数cp=0.80。难度偏低,建议适当增加难度;填空题的难度系数为0.68,比较合理(见表1)。试卷的区分度是指试题把不同水平的受试者区分开来的程度,用字母D来表示,-1≤D≤1。总体区分度为0.256较低,说明试卷难度较小,没有很好地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分开来,建议适当增加试卷难度或增加试题量,填空题与名词解释的区分度尚可(见表2)。试卷信度是指同一份试卷对受试者进行多次检验的一致程度,反应了试卷的稳定与可靠程度,用信度系数R来表示,0≤R≤1,其值越大,说明对受试者进行多次检验的结果越一致,试卷的信度越高。可见各题型总体信度均>0.6,信度较好(见表3)。试卷效度反应了测试结果与受试者实际能力水平及欲测内容的吻合程度,总分与平时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24,很低,效度较差。外科学实验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些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动手能力,理论考试结果与实验成绩可能有较大误差,因而两者的相关性降低,造成信度偏低。

三、总结

建立试题库是一项系统工程[9],题库应该具有存取性、动态性、激活与非激活的特点[10],根据教材的更新以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变化,应该适当更新题库,优化选题策略,避免试题沉积,加强试卷分析频率,引入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操作考试项目,吸收督导与学生的反馈意见,力争实现外科学考试的最优效果,促进教学相长。

作者:黄华兴 杨海源 沈历宗 肇毅 史京萍 凌立君 徐皓 王水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科学论文范文:临床实验教学外科学论文

1加强集体备课,统一带教

众所周知,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医师大部分也是带教老师,因而带教老师可以说来自不同的院校,从事不同的专业。随着临床医师临床诊断经验积累,使其在学习与工作中逐渐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操作手法与动作。但是,在外科实验教学中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就很难实行规范化的教学活动,这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动作,学生就很难适应,进而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取得。因而,集体备课,统一带教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科研室内统一备课,由经验风发的教师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后进行发言。在后期的教学中由备课教师讨论、补充,将授课的内容讲授给学生。在讲授的过程中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与学生进行讨论,对教学方法的实施进行补充、修改,形成具有共识的教学方案。教师与学生按照教案开展教学,规范教学操作,对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

2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

在外科实验教学内容中,其中无菌操作、外科基本技术示教与练习等都是重要的讲授内容。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开展教学活动。其中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使每一位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学生在学习外科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之后,学习综合性实验。对于单独讲解的章节内容,教师应当将本章需要讲解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讲授、示范,将其中相关的知识充分的讲解,让学生充分掌握每个动作的操作要领,指导学生正确的操作。教师在指导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应当纠正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错误,促使其各个动作在规范、正确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练习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教师应当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展示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外科手术的全过程。外科学与解剖知识紧密联系。学生在课前应当先复习相关的知识,这样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难点与重点有一个基础的把握,进而具有针对性的一一攻破。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当起到引导的作用,充分发挥组织与协调者的作用。

3开展技能考核竞赛

教师在教学活动之余,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医学学生外科技能操作竞赛,通过竞赛,学生相互之间就可以互相沟通,互相学习。技能考核竞赛的实施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即兴开展,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检验学生前期学习所获得效果,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技能考核竞赛,学生就能够充分了解到自己所学知识的缺陷,吸收其他同学的优秀之处,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由此可见,技能考核竞赛的开展,不仅仅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加以运用,还是对学生基础操作的检验。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更好的掌握操作技能。

4结语

总而言之,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与实施的过程中,外科实验教学同样需要经过长期的深化改革,唯有如此才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对纠正学生重理论轻实验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不仅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够掌握更多的基本操作技能。

作者: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