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类论文

时间:2022-05-03 04:28:08 关键词: 中学 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对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引作用。教育部门、学校、社会组织以及家长都应该投入到关心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工作中来,协力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

中学教育类论文

中学教育类论文:让爱浸润心灵中学教育论文

1班主任对待工作要有责任心,对待学生要有爱心

初中生有着强烈的模仿能力,而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一定不要忽视了这极为重要的一点。如果班主任对工作充满了事业心和责任心,则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为他们的将来打下一个良好的发展的基础。

教育和爱是相通的,爱也可以是一种教育的方式。但爱更是一种力量,可以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爱也可以是一种沟通,可以增加师生的感情。在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有以自己的标准来划分的优等生和差等生。我们在对待优等生时,都表现出了一种宽容和理解,但其实最需要宽容和理解的是我们眼中的差等生。我们在对待差等生时,要摆正心态,将爱和教育、尊重与要求、理解和引导结合起来,要用真挚的情感和爱心去感动他们,这样的班主任才是一个合格的班主任。

2做好表率,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

教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要明白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一至十五周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初中教育阶段的特殊性:他们对老师很“崇拜”,老师的言行都是他们心目中的榜样。尤其是班主任与学生接触较多,走得更近,模仿效应在学生中产生的影响更大。然而,他们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受年龄特点和社会阅历的制约,就可能导致他们认为老师的言行都是对的,或者明知某些言行是错的,但看见老师都如此,他们也就会认为可以如此。因此,班主任要加强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所谓“德高为人范”,就是这个道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具有胸襟开阔,做事公正有理,为人善良热情等等优秀的品德修养,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班主任要求学生要遵守班规、校纪,守法,首先自己就要以身作则,恪守职业道德,不迟到不早退,做遵守校纪校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的典范。班主任要求学生要有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自己首先要做好同事之间的团结合作,就不能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班主任要时时注意做学生的表率,用自己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去带动、影响学生,真正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教学生以真知、新知。做学生成才的引路人,就是育人。

3班主任在工作中敢于承认错误,确立自省意识

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工作管理当中,每天都要与学生进行交流,而在交流的过程当中,难免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与学生产生一些小的摩擦或矛盾。事后,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时,如果发现确实是自己的失误,那么班主任应该有站出来承认错误的勇气,借此来感化对方,让对方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唯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内心与老师的对立情绪,及时地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不足,指出其缺点和毛病,给予他们力量和勇气,引导他们去改正自己的缺点。只有老师敢于承认错误,确立自省意识,学生才会有样学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自省意识。其实班级更像是一个大家庭,而班主任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兄长。兄长要爱护自己的弟弟妹妹,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时刻都充满温暖的氛围,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4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老师与学生彼此互为作用的结果,是班主任抓好学生管理,有效开展班级工作,实现“教书育人”目标的基础。这种关系取决于教师是否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还取决于老师是否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初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开始增强,思维活跃,需求也开始多样化。了解、把握学生在想什么,有什么样的需求,有什么欢乐和苦恼,班主任工作起来才会更有目的性,才可能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抓好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引导工作。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如果班主任是站在上级的角度去了解他们,去和他们交流,就很难了解到学生真实的内心活动,很难了解他们的真实所想、所需、欢乐与苦恼。由于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逐步增强,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平等要求。而教学过程中的双方一个在台上,一个在台下,这本身就有一种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心理感觉,就会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不平等”观念,从而导致学生在心理上与老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哪怕你讲的东西他都认为是正确的,他也佩服你、敬重你,但他敬而远之,对你不愿意,或者是不敢讲真话、内心话,更不敢畅谈欢乐、倾诉苦恼。这显然影响班主任工作的的质量。

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真实内心世界,根据他们的所想所需,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就要善于变换自己的角色,放下“架子”,从台上走下来,与学生说知心话,做知心朋友,消除学生与老师之间那种“不平等”的感觉。还有一种方法叫“笔谈”。主要是针对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就是老师不定时地以书面的形式和学生谈理想、谈人生、谈想法、说内心话,与学生不面对面地交流,这样可以缩短与一些对老师惧怕的学生或性格内向的学生的距离,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能。

好的班主任,必须对学生充满着爱。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生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教育之果。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包含着关心、爱护和严厉两层意思。班主任要把真诚的爱融在整个班级之中,不仅要爱那些成绩好的学生,也要爱那些缺点较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老师这里得到一份爱的琼浆,使他们变得更加自爱、自尊、自信和自强。爱在具体的实施中,就是要了解、关心学生。要想师生心灵相通,班主任就要做学生的朋友,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他们以真诚的帮助和支持。对学生的表现,班主任要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其缺点,要恰如其分地指出;对其积极因素,要善于发现并加以鼓励。在学生面前,切不可自以为是,言过其实,以势压人,小题大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爱就是一种情感教育,不能在某些事情上苛刻地去追求,而是要通过师生的正确交往,倾心交谈,逐渐让学生体会到情感,以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教师的爱是一种特殊工具,或者说是一种教育手段,用好这一工具或手段,就是教育的艺术,就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中学教育类论文:空间观念中学教育论文

一、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必要性

中考命题规则中的基础性、全面性原则中表明了要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考察。在中考中通常有这样的一些题型:空间想象,图形变换,分解图形,坐标表示。这些题型所要考察的就是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观念,那么对这些题型完全不用担心。

“认识图形,掌握它们的特征及周长、面积与体积的计算规则,进而运用它们解决问题”,这些曾是“几何初步知识”领域重要甚至唯一的教学目标。如今当数学学习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再一次被重新认识和界定时,我们是否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仅仅掌握一定的几何知识、形成相关的解题技能,已远远无法满足个体对于数学学习的价值期待。空间观念的积累,可以逐步形成空间想象力,这将为目前和以后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有了空间观念,学生才能建立没有大小的点、没有宽窄的线、没有厚薄的面这样的几何概念。

二、对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思考

(一)图形分解与组合是学生能发展空间观念的基本保证

分解图形通常是指学生能从较复杂的几何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组合则是学生能够利用基本图形的特性,将若干简单的图形组合成为符合条件的图形。

这个题是将三角形作为载体,,通过角的变化来对变化过程(从特殊情况到一般情况)的不变量进行探求。不仅仅考察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图形观察能力、归纳和思维发散的能力,还重点的考察了学生的图形分解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找出基本图形角,利用角的轴对称性解题),特别是对类比过程中的变化问题进行了重点考查。

(二)发展学生是空间观念,图形的变换与操作是必要途径

图形的变换与操作,在《标准》中主要涉及轴对称、平移、旋转与位似。这里主要就对2005年北京海淀区一道数学题进行分析。

该题中考查了图形对称性,而且图形不是进行一次对折,而是进行两次或多次的对折,这就要求学生在折叠过程中对折后图形的性质和状态有正确的认识。此过程是学生获得对折运动表象和信息加工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空间观念作基础,那么在做这个题的时候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对于轴对称图形与对折次数超过两次的图形题,学生必须学会图形变化,并通过图形变换的方法来发展空间观念。

(三)具备良好的几何直观能力是学生空间观念成熟的标志

几何直观就是根据问题的条件,利用适当的图形、图像描述数学对象,描述其他学科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思考解题思路,预测所得结果。几何直观为利用图形的性质解决问题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有利条件。能够熟练地运用几何直观的能力,是空间观念成熟的标志。分析北京2010年的中考试题中的选择题的第八题的图形展开,可以知道,如果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几何直观,那么这个题就会想当的简单。

此类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直观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前提条件是学生掌握基本几何体的视图和展开图,利用图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几何直观并为此创造了条件。所以运用几何直观的能力是空间观念成熟的标志。因此要知道学生是否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空间观念,那么可以对学生是否具有利用几何直观进行解题的能力进行考查。

中学教育类论文: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教育论文

一、我国中学素质教育的现状

随着教育部门的大力倡导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近些年来,教师及学生越来越注重综合素质提高对成长成才的重要影响,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学教育中一直贯彻着应试教育的思想,即使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当下,一些学校依然以学生的升学率作为教师考核的标准。当前,我国中学素质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素质教育的理念尚未完全树立一方面,一些地区的教育部门及学校始终以学生的成绩及升学率作为对学校和教师考核的标准,教育教学的观念较为落后,并没有树立起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主的育人理念,缺乏教育教学的创新意识。而且,忽视了学校与家长、社会共同教育学生的互动机制的建立,没有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以自己为中心,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教与学二者的互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不仅使得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且助长了他们慵懒、不愿思考的毛病,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会逐渐降低。

2.教育教学的模式陈旧首先,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只注重必修课程的教育,没有考虑到所设课程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否有助于学生智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完善,难以有效提高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中,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是否完善。而仅局限于应试教育的内容,满足应试教育的需求,只重视升学竞争要考的学科,忽视非考学科,忽视课外活动。其次,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摒弃只注重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没有认识到师生交流、课堂讨论等方式对提高学生积极性、参与性的重要性。这种方式也导致学生只会背答案而忽视了对知识本身的探索,遇到了新的难题就不会解答,不能具备对相同问题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中学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策略

1.转变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一方面,学校主管领导要摒弃以成绩高低对教师的考核标准,应制定多种要素的考核指标。以学生成绩为唯一考核指标的做法不仅不利于鼓励教师推行素质教育,也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学校领导要鼓励教师在教懂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素质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前提是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素质。中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在教学之余,教师要想方设法汲取专业知识,提高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应用及教学的能力。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报名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以及向优秀教师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也要经常组织同一学科的教师参加培训或去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参观学习,通过教师相互之间的交流,分享高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制作成教育教学手册,分发给教师们,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育教学队伍,提高学校整体的素质教育质量。此外,学校还要建立激励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吸引、留住更多的优秀教师投入到本校的教育教学科研中去,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2.丰富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一方面,在中学必修课程的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要苦心钻研易于为学生接受的方式方法。尽可能地采取灵活易懂、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对该门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历史课上为学生播放历史纪录片,激发他们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注重扩展本门功课的相关内容,例如讲授地理知识时,顺带介绍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又能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其主动扩展相关知识的热情。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间要尽可能少,多采取与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例如,在数学课的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将自己的解题方法告诉大家,这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有助于其他同学理解解题的方法。素质教育中,学生中心地位的确立需要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之间采取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加以解决。

3.建立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动教育机制学生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学校可定期举行家长会,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班主任就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在学校的综合表现与家长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难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并帮助学生尽快投入到学习中来。例如,对于性格比较内向、不爱与人交流的学生,班主任可经常找其谈话,在组织班级集体活动时,鼓励该学生积极参加,投入到集体的大家庭生活之中。其次,学校还要加强与社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学校要加强与科技馆、天文馆、历史博物馆等的合作,组织学生前往参观,使教师讲授的课堂知识能够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基地、旅游景区等,感受优良的革命传统和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他们奋发努力、报效祖国的雄心。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前往素质教育培训基地、野外训练营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锻炼他们应对突发情况的反应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总结

真正的素质教育一定是对学生包括创新能力、理解能力、热爱自然、关爱他人、抗挫折能力等的综合教育和提升。有效的素质教育应该是这样的方式,如:减轻学生们的考试压力;教会其创新方法,能够举一反三和创造;让学生们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到工厂、农村等地去实习,寒暑假到外地去旅游和考察;训练学生写论文,建立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等等。总而言之,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对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引作用。教育部门、学校、社会组织以及家长都应该投入到关心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工作中来,协力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

作者:孔祥圣 马朝霞 单位:湖北省通山县职教中心

中学教育类论文:图书馆定位下的中学教育论文

一、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枢纽

1.丰富图书馆的藏书数量中学阶段的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的重要阶段,对所有事物学生有着独特的看法。这时候图书馆要有先进的理论指导书,能够指引学生的思想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向前发展。中学阶段由于学生学习的压力非常大,这时候图书馆就成为学生精神放松休闲的重要场所。图书馆要配备一些既有教育意义,又能使学生精神放松的读物,这些可以让学生在休闲的阅读中得到精神的愉悦,在快乐阅读中提高自己的品质。因此,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是吸引中学生的主要原因,图书馆必须购入一些能够使学生感兴趣,又能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图书。

2.延长图书馆的开馆时间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非常紧张,课余时间不多,这样学生进入图书馆的时间相对更少。这时候学校的图书馆就要调整好作息时间,适当延长图书馆的开馆时间。比如,午餐时,很多学校由于人数较多,可能比较拥挤,这样就会有一批学生等其他学生就餐差不多结束时才去食堂,这段时间,图使馆开放就可以吸引这部分学生到馆内,坐下来,随手翻阅一下报纸或者是一些杂志,既可以从沉重的课堂学习中解脱出来得到放松,又可以得到精神的愉悦。

3.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图书馆是学校的教学辅助单位,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做好服务工作。这和我们平时去消费是一样的道理,招待周到、服务好的就餐环境我们就消费的次数多,而招待不周、服务差的环境我们就非常讨厌,下次绝对不再光顾。良好的服务能够吸引读者到馆内消费———阅读,而较差的服务态度只会使自己的读者越来越少。中学图书馆虽然不像高校那样成为学生考研复习的主要场所,但它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方面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中学图书馆在建设中必须加强图书馆员的素质提高,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态度。

二、图书馆是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

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课堂学习。但中学生的自律意识相对较强,自学能力较强,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很多学生成绩的提高都是通过自学来完成的,这些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综合知识,而图书馆就成为学生自学、丰富学生综合知识的最好场所,成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主阵地。要增加学生的知识含量图书馆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

1.与课堂教学做好对接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方法的重要途径,但课堂的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这时候更多是要依靠学生的自学来提高,学生自学是要根据课堂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来进行。课后学生没有教师的辅导,图书馆可以为学生在教学辅导书以及学习方法的掌握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比如,图书馆可以根据教师的建议购进一些教学辅导书,这样能够与课堂教学对接。还可以定期邀请一些名师,来做教学方法指导或者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图书馆是个公共场所,这里汇入了全校所有的学生,人数多、学生层次差别大,因此很容易变成热闹的聊天场所,这时候图书馆管理者就必须加强对图书馆的管理,维持良好的秩序,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而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吸引学生到馆内阅读。可以增加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人数,也可以用学生管理学生、维护秩序的办法来做好这一工作。

三、图书馆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家园

图书馆内丰富的、各种各样的图书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灵魂,指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可以说这比学生学习具体的知识更重要。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可以开展读书竞赛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让学生写读书心得,然后进行评比,或者举行读书交流会。还可以邀请校内外名师就经典的作品进行讲解分析,通过与名师的对话提高自己对阅读的感悟能力。图书馆的大量藏书都是经过历史的长河慢慢积淀而来的,蕴含着先人无穷的智慧。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与之进行对话,从而引发自己对问题的思考,提高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其精神内涵,升华学生精神品质。总之,图书馆是中学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力量。图书馆还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同时,图书馆还是学生心灵成长的、精神提升的家园,有利于对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顾向阳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

中学教育类论文:美术课中学教育论文

一、锻炼学生审美能力

对美的感知,是一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体现。中学生正处于审美能力的形成时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目标。笔者认为,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就能对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作出个人的审美评价,是极端重要的。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和情绪只是随波逐流,跟着别人转,那么这样的教育可以说是不成功的。所以说能否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感受美、欣赏美、认知美,是衡量中学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美术课的教学恰恰对于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每一幅绘画作品、每一幅书法作品,每一座雕塑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要素,美术课的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欣赏美术作品背后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当一个学生能够从美术作品中发现美、品悟美,欣赏美,在现实生活中,也必然能够发现真善美,对事物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形成自己在审美方面的主观评价,这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和主见,体现了教育的一种成功。

二、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德育是教育的根本,然而德育并不仅仅通过简单的道德说教就可以实现的。德育与美育两者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因为道德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美,因此,中学美术课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美术课教学,学生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能够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对道德观的美与丑也有着清晰地感知,会自觉地去追寻高尚的道德情操,鄙弃那些低劣粗俗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在美术教学的素材中,很多书法家、画家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教师,可以将他们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听。通过这些故事,学生可以感受到艺术家身上散发出的高尚道德情操,为之感染,为之震撼,从而树立学习的目标和楷模。

三、丰富学生知识容量

中学生正处在一个知识打基础的阶段。据有关专家分析,一个人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绝大部分是在中学阶段积累下来的。因此,中学阶段一定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量,这也是衡量中学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美术课虽然不是一门中考课程,虽然没有语数外那么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然而美术课却涵盖着丰富的知识,教师通过美术课,可以向学生传递丰富的知识信息。笔者认为中学美术课与很多学科的内容是交叉的,作为美术教师,只要善于挖掘、善于联系,美术课教学完全可以传递给学生丰富的信息量。比如美术课涉及到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包括对艺术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也有所阐述,这跟中学历史和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去发现当时社会中的一些风土人情,增进学生对历史和政治的认知。此外,一些美术作品充分运用几何知识进行构图,与中学数学又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对美术作品构图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几何图形。笔者认为,美术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量,关键在于老师能否有一双善于发掘的眼睛。

四、鼓励学生自我创新

近年来,我国开始了学校教育的新课改,其中明确提出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中学美术课是一门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程,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自我创新有着积极的意义。比如,在进行美术课教学时,当讲到郑板桥画的竹子时,笔者请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围绕“竹子”这一题材,进行绘画创作,学生可以不受任何时空和地域的限制,用笔去呈现自己心中的竹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天马行空地去创作,如有的学生将竹子画到了月亮上,别有一番意境,也有的同学画出了狂风中的竹子,用飞舞的竹叶、倾斜的竹干,突出风势的强劲,起到了“只见其形,便闻其声”的效果。笔者认为,学生在美术课中激发的创新思维,完全可以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提升学习的效果。

五、有益学生今后就业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中学教育虽然不同于大学教育的专业性,然而中学课程所涵盖的知识,对学生今后走上社会,从事工作,有着重要的帮助。因此,中学各门学科的教学都体现了中学教育的一种社会功用,美术课的教学同样如此。当今社会,美术知识已经应用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装修设计需要懂美术,动画设计需要懂美术,纺织业的色彩搭配,小区绿化的搭配布局都需要运用各种美术知识,美术已经融入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也是现代人必备的一种素质。因此中学教育必须注重美术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美术知识,这是中学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学生今后的择业就业也有着重要意义。综上所述,美术课教学是中学美育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中学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丰富学生知识、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情操、关系学生未来的大事。因此作为中学美术教师,一定要认识到美术课教学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开拓创新,全力以赴做好教学工作,带领学生一起挥动美丽的翅膀,追逐教育的梦想。

作者:余花 单位:句容市崇明中学

中学教育类论文:中学生礼仪素质教育论文

一、中学生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性

所谓礼仪是指在一定社会交往场合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具体来说,就是指交往的双方或多方借助语言、仪表、仪容、仪态、表情、举止动作等形式,向交往对方表示重视、尊重敬意、和友好塑造自身真、善、美的交际形象。“礼”是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礼貌;“仪”是社会人际交往的外观形象和行为规范。恰当的礼仪可以表现自己诚恳善意,平和文明的素养,从而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和谐良好的人际氛围。礼仪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中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帮著称于世,礼仪文化渊源流长,有丰富而宝贵的礼仪文化遗产,对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有益于弘扬我国优秀的礼仪文明传统。第二,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世界性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过去的单纯“知识”型人才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社会的人才,是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一体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才能,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全的人格心态和较强的团结协作、适应社会的能力。对中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帮助他们掌握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培养他们优雅端庄、大方得体的举止和文明礼貌的习惯,培养他们养成乐观、豁达、健康的性格和善于合作、热心参与、善于交往的品质,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能够更好地发挥才能,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将很有裨益从这个意义来讲对中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既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也是学生完善自我的内在需要。第三,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社会、学校对青少年学生关心重视的是考试分数,而对他们的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传统礼仪文化教育、道德修养的教育远远不够。他们对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的知识知之甚少,对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又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加上社会上一些不健康因素对他们的影响,这一切使得青少年学生在行为习惯、为人处世方面常出现不得体、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于是,他们在承受着考试分数的重压的同时,又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指责、批评与否定,他们往往又以不得体的方式面对这一切,或逆反、抗议、顶撞,或委屈自己失去自尊、自信,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礼仪教育属于德育范畴,又深喻着美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青少年学生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他们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将是一条令其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德育途径。

二、现农村中学生礼仪现状分析

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负着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重任,应该把发扬和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视为己任。如果连起码的礼仪准则都做不到,又怎能承担此重任?反观现今农村学生礼仪教育,学校更注重于学生的英语成绩高低,无暇顾及学生的礼仪教育。由于家庭和学校等诸方面的原因,目前农村中学生中的礼仪修养普遍不高,不少农村中学生与陌生人交往不时面红耳赤、手脚无措、语无伦次,就是趾高气扬、目中无人、高谈阔论。这样很难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则这些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将处于劣势。如果这种现象不改,势必影响到他们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的发挥。再次,我们的农村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认识,与此相关地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这是他们需要有学习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下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以及面对成长中的不解,使得农村中学生缺少了学习礼仪的机会,这种缺少,对于农村中学生心理将来进入社会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我们应该看到,农村中学礼仪教育不仅仅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以种道德修养,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更应该遵循总理写给农村中小学生的“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句满含感情的寄语,关注农村中学生教育,推行“将礼仪教育在英语教育中渗透的精品教育”,让每一个农村中学生充分享受学习英语的快乐。体验学习礼仪的喜悦,追求最大发展,让农村中学生在学习英语课堂活动中认识礼仪、感悟礼仪、运用礼仪,把每个农村中学生都培育成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

三、英语课堂中礼仪用语的教学实施

英国哲学家培根谈到教师时说:“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教师肩负着教育学生、培育学生,使学生成为接替老一辈事业、延续社会发展的新一代。因此,教师无论是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还是在平常的交际场合,都需要讲究礼仪,做文明交往的使者。语言礼仪是言语交际中的普遍现象,是发话人为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达到其目的的一种标记性言语行为规范。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一定的礼仪原则,采取相应的礼仪策略,维持正常有效的社会交往秩序,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

(一)称呼

交际从称呼对方开始,称呼不当会直接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英美人家庭中的长辈称为Grandpa,Grandma,Dad,Mum,UncleJim,AuntMary,这与中国人基本相同,但为表示亲热,英美人家庭之间可直呼其名,甚至子女对父母也如此称呼,这在中国却是不礼貌并会受到指责的。对非亲属的称呼较简单,一般在姓氏前加Mr,Mrs,Miss或Ms或直呼其名或用头衔加姓。在英语当中很少用职务加姓作为称呼,只有少数词例外:Dctor,Judge,Govermor,Mayor,Professor和President可直接加姓作为称呼。

(二)见面问候语

中国人见面常问:“你去哪儿?”,“你吃过了吗?”等,用以表示对对方的关心,但对英美人来说,这些都是个人的私事,无须你来询问。他们见面时只进行有实质内容的寒喧:“Hello!Howareyou?”对方不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一律回答:“Fine,thankyou.Andyou?”

(三)称赞

中国人和英美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人或事物总要称赞一番,但因文化习俗的差异,对称赞的反映是不同的,比如同样一句夸赞“你的英语真棒。”英美人会很简单而坦然地接受对方的称赞,说句“Thankyou.”或“It’Skindofyoutosayso”,以接受对方的肯定或尊重。而中国人则会“自贬”以示谦恭,说:“哪里,哪里,比你还差得远呢。”

(四)致谢和道歉

在承认作了不应做的事或没有作应做的事时,英语用I’msorry或sorry表示歉意。对方接受道歉时说,“That’Sallright,”,“That’sOK.”,“Notatal1.”等。在英语国家里,只要是受益于他人,受益者总会说声“Thankyou.”或“Thanks.”,甚至夫妻间也会说“Thanks,darling’,而在中国一般只有犯了严重过错才会说“对不起”,致谢语则越是熟人之间用得越少,用了反倒会让人觉得见外。

(五)介绍

在英美国家中正式介绍时,一般用头衔加姓作称呼,把地位低的、辈份低的、年纪小的或男士介绍给地位高的、辈份高的、年纪大的或女士,被介绍者相互问声“Howdoyoudo?”或“Nicetomeetyou.”,回答是一致的。

(六)体态语言

中国人常用食指和中指表示“二”,而对于美国人来说这却表示胜利(victory);可当我们用拇指和食指表示“八”时,美国人却认为是“二”。我们在日常交往中,若不了解此差异,会惹出不少笑话。

(七)禁忌语

中国人常公开谈论的年龄、工资和婚姻等在英美国家中却被认为是隐私(privacy),所以我们在与英美人士进行交谈时,应避免这些问题,为便于记忆,可将这些禁忌归纳“四字”:I,where,WARM和meal。I代表income,WARM中的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可以引出七不问:不问收入,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不问年龄(尤其不问女士的年龄),不问体重,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若要与英美人士谈话可从谈论天气进入谈话的正题,“It’Salovelyday,isn’tit?”同时,在有计划、有步骤地介绍和传授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老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情景对话,让他们真正进入角色:也可充分利用幻灯片、电影、电视等视听直观教具,或引导学生读一些有关英语文化方面的材料、难易适中的原著等,使学生了解有关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言语行为、社会风貌等,体会中英礼仪用词的差异。

四、在生活中进行礼仪英语用词巩固

在英语中教导农村中学生学习如何使用好礼貌用语: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除了可以直接使用英语来说外,在平常生活人际交往中,教导学生灵活运用生活中的英语礼仪词汇。

(一)谈吐方面的礼仪常规运用

1.尊称(敬称):对长辈、友人或初识者称“您”;对师长、社会工作人员要称呼职务或“老师”、“师傅”、“同志”、“叔叔”、“阿姨”等,不直呼其姓名。2.对他人提出要求时说“请”:与人打招呼时说:“您好”:与人分手时说“再见”;给人添麻烦时说“对不起”;别人向自己致歉时回答说“没关系”;受到别人帮助表示感谢时说“谢谢”。

(二)体态语言的礼仪常规的运用

如使用好体态语言: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右行礼让、回答问题起立。1.微笑:是对他人表示友好的表情,不露牙齿、嘴角微上翘。2.鞠躬: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个人对群体的礼节。行鞠躬礼时,脱帽、立正、双目注视对方,面带微笑,然后身体上部向前倾斜自然弯下15——30度左右,低头眼向下看。有时为深表谢意,上体前倾可再深些。3.握手:与人见面或离别时最常用的礼节,也是向人表示感谢、慰问、礼贺或鼓励时的礼节。4.进校第一次见到老师,鞠躬问好;上下课,起立向老师行注目礼;课上,发言先举手;课余,进老师办公室或居室,喊报或轻敲门,经允许后再进入;离校与老师、同学道别等。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作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跟前,一旦你把他们熟知的人的榜样给他们看了,同时说它们为什么漂亮或为什么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因而我们应十分重视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作示范。它会激发学生行为,积极效仿教师行为作风、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促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体会到榜样的力量。对学生来说,这是无声的教育,所以英语教师日常的言谈举止应规范,从而熏陶、感染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规范。礼仪教育在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将取得明显的效果。

中学教育类论文:加强学生的中学教育论文

一、教育经济学的意义

1.有助于正确认识教育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教育经济学的主旨就是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的发展规律。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一方面经济制约着教育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2.有助于中学提高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

从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教育资金短缺,经费不足;另外,也存在着教育投资利用率不高的情况。教育经济学也揭示了经济规律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学校的办学收益。

二、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以选拔考试为教育的核心

现如今,中学的教育越发地趋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地步了,学校不再重视学生的兴趣和潜力,为了高升学率,课程的设置会把大把的时间都放在书山题海之中。学校如同工厂一样把学生当精准的机器去应对高考,便忽视了素质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在单调的环境中,分数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的灵性与创造力会被消磨掉,容易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这使得学校和老师走向了学生的对立面。(1)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国受教育人口众多,资源的分配不仅关系着教育公平,也关系社会公平。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家庭经济收入的差距,大大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条件和接受教育的机会。一旦学生们上不了好的小学、初中,也基本上就失去上好的高中、大学的机会,无法享受社会上优质的教育资源。经济的落后导致教育水平的落后,教育的落后也使得经济无法发展,最后成了一个恶性循环。(2)超级学校的出现而近几年颇受推崇的“衡水模式”“黄冈模式”便是其中的典范。这些超级中学引进一流的师资、生源,利用优势地位选拔尖子生,并结合其不断提升的硬件和软件,如同一座高效的工厂一样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在流水线上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一个个让人目不暇接的状元,展现给世人以炫目的高考神话。但是,优秀的师资力量和优异学生都聚集到这类学校中,却限制了其他学校的发展。

2.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出现了教育产业化

参照发达国家,我国对于教育投入不够。在分税制之后,某些落后地方更加无力负担教育,大量的民办学校应运而生,教育的发展常常是为了经济的发展,为了刺激经济,引入了教育产业化的构想。如今在某些地方教育已成为和房地产、一样重要的产业了,如有着“亚洲第一高考工厂”之称的毛坦厂中学,把应试教育作为第一生产力。教育产业化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发展,违背了教育的意义。

3.家庭教育的缺位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很多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没时间照看孩子,只要确保在校期间学生的安全,忽视了教育的重要性。教师不但要教书育人,还要做学生的保姆。家校沟通不顺畅,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互动严重不足,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

“绩效奖”是如今的中学大力推行的一个措施,学校把老师的评价与升学率指标、各类统考指标、竞赛指标挂钩,并没有将重心放在更好地提升教师职业水平、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教育过程上,在忙碌单调的工作中,教师往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三、对于中学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1.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现在中学教育重视应试教育,却忽视素质教育。其实,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不应是对立的,应试教育推动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同时素质教育也有助于提高应试教育的水平。解决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首要任务就是要让素质教育为应试教育所服务。

2.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教育经费的不足是限制中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应重视教育的发展,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教育的投资。国家可以从政策上指导鼓励大学生支教,提高落后地区的师资力量,让企业家对于山区的校舍建设、教材方面给予帮助,给学生们一个良好教学环境与保障。

3.每个家庭重视起教育

家庭对于学生教育方面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工作,及时掌握孩子的在校表现,对于孩子在教育、生活方面的疑问,及时发现解决。

4.关注学生、教师的成长

社会中重视应试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身心的发展健康。社会需要的是身健全发展的人才,而不是考试机器。学校也需要有着长远目光,将自身的发展与教师、学生的发展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改变现在中学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必须加大教育投入,政府统筹配置教育资源,改变办学条件、配置优秀师资等手段弥补因经济条件差距所带来的教育差距,以新的公平观进行升学制度改革,转变社会用人观念,回归教育本质,注重学校的精神内核,学校定位,将教育作为完善人格的需要,以人为本,重视多元成才、个性发展与综合素质拓展。学校的教育问题得到改善,就势必会给社会的经济带来更高的回报和收益。

作者:梁耀文 单位:中山市实验中学

中学教育类论文:关于教学的中学教育论文

1.教学系统的设计

为了较好地完成课时教学系统的设计,教师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提出明确的课时教学目的

课时教学目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应共同努力达到的。它对教师教的方式方法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的作用。因此,课时教学目的不仅是教师要清楚掌握的,也是学生应该了解的。明确了解课时教学目的,教师可以调节教学活动的控制能力,这包括对自己教的活动的调节控制,对学生学的活动的调节控制,以及对师生关系的调节控制等,以期充分发挥学习功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2)深人地钻研课时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的深人钻研和透彻理解是完成课时教学目的的关键。教师要掌握好构成每一节教材内容的要素,它们的范围、深度和广度,以及它们的最优体系结构。任何一节教材都是整体教材结构中的一个部分。因此,钻研和熟悉一节教材时,不能把注意力局限于这一节教材上,要了解它在本章、本册以及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把部分和整体结合起来。

(3)要切实了解学生

我们知道,学生掌握知识要靠学生个体的智力活动。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不仅要借助于他们已有的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而且必须通过各种思维方式方法来理解所学习的知识内容,掌握它们的内在联系,进而形成知识结构。学生个体的思维方式标志着学生个体的认识水平,也决定着个体的认识能力。

(4)落实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就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是通过教学手段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对每节课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和措施进行认真地选择、合理地组合,提出最佳的设计方案,为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提供条件。在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时应注意“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就应多用。

(5)划分课时教学阶段

课堂教学要结合本学科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的特点、课的教学目的、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教学方法和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思考,据此来进行教学的阶段划分。脱离开上面讲述的因素,把任何一节课都按提问、讲授、巩固、家庭作业这一种模式去处理,就会使教师没有机会广泛应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也是不利的。

2.教学系统的实施

中学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按照课前准备、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课外活动)学生成绩的考核等几个基本工作环节的规律组织和开展教学工作。

2.1课前准备的基本要求

教师课前准备要求做到“三个转化”即:将教学目的和要求转化为教师的指导思想,将教材中的知识与方法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与方法,将教师应具备的知识与方法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与方法。具体来说是:了解学生,钻研教材,考虑教学方法,准备实验和教具,编写教案。

(1)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

任何一个教师在上课前都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因为它是教育部颁发的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师要反复研究,把握内容标准,掌握精神实质,并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它是学生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基本依据。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教材,钻研其他知识体系体系结构,关注学科知识的更新及有关背景素材。这样才能为教好每一个单元和每一堂课打下必要的基础。教师上课时才能掌握其深度、广度,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2)考虑教学方法

这是在熟悉学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解决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包括确定课型和选择教学方法等等。

(3)准备实验和教具

在中学教学中,为了给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情景,教师常常要组织、演示许多的实验。为了使课堂演示实验取得成功,教师必须事先对实验进行充分的准备,无论实验多么容易,多么简单,也一定要亲自试做,掌握实验成败关键,估计所需时间,确保在演示时效果明显、操作规范、安全可靠,按时完成。

2.2上课

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一般是按时间序列来划分为: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样五部分较为合适。组织教学最重要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心情调到课堂中来。复习旧课重在“温故而知新”要尽可能地通过旧知识将学生引人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作用。讲授新课是课的核心部分,教学目的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是在这部分来进行。巩固新课重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强化重点,增强理解和记忆,可能的话为下节课作些铺垫。布置作业重在获得反馈信息。

2.3辅导

辅导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也是因材施教的必要环节之一。当前,中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程度不同的现象,学生由于学习基础、理解能力、学习条件、学习方法、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掌握知识和技能自然会有所差异。因此,课后及时进行辅导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2.4作业及其批改

作业及其批改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有效途径。有计划、有目的地布置和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可以获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众多教学反馈信息。并对今后的教学信息的再输出将产生重要影响。作业有书面、阅读、搜集资料、实验、研究等形式,可以是即时的,也可以是短、长周期的。作业批改有学生互改、教师批改两种形式。竞赛的形式可以是在班级之间,也可在若干校际之间进行。由于竞赛突出其选拔功能,因而竞赛题要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并要有一定的难度,重点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难度要把握在尖子学生有可能解决的知识点上。

3.结语

总之,中学的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分别对待,合理解决。要想上好这门课需要我们老师对教学系统进行很好的设计,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课前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辅导,并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及时批改与讲评。

作者:赖益号 单位:昌都地区第一高级中学

中学教育类论文:中学英语教学现代教育论文

一、基于现代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1.拓展教学范围

中学生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学好英语,就要按照“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学习英语,教师的教学重点也应该放在这四个方面上。但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们无法在实际教学中顾及每一位学生。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一困扰教师多年的难题。多媒体教学设施能够将原本抽象的英语知识形象化,令学生理解起来更为容易,使原本45分钟的课堂变得更加充实,进而提高了英语教学质量。

2.情境适宜,提高学生相互交流的能力

教育部在中学阶段开设英语科目的目的在于,更早地实现与国际接轨。因此,中学英语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提高学生相互交流的能力和交往能力上。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如今英语教师都极为重视学生的英语成绩,在课堂中也将重点放在讲解单词,语法上,这样的教学方式致使我国中学生出现“哑巴英语”的状况。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进行英语教学,能够解决当前这一难题。比如说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将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制作成PPT,进过电脑加工,最终成为课件。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角色分派给不同的学生,以表演的形式来进行实际教学。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摆脱“哑巴英语”的窘境,增强英语交流能力,还能令原本严肃的课堂变得更加活跃,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爱上英语这门课程。

3.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应该针对中学生的特点,来开展相关英语教学。该年龄段的学生对英语都有好奇心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保持这种好奇的心理来上课。这样学生就会对英语保持一个积极探索的精神,学生有了良好的精神状态,自然就会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自然,也会将其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加以激发。比如,教师在教授中学生食物词汇的时候,可以用英语向学生描述这种食物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征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线索,来猜单词。学生猜对的时候,会集体欢呼。学生的情绪高涨了,学起英语来也会得心应手。

二、现代技术教育与中学英语教学整合需要注意的事项

1.选择最佳实际对学生进行教学

无论教师利用何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教学,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掌握英语知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能够更快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中学英语教学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最合适的时机对学生展开英语教学。如果教师掌握不好这个尺度,那么多媒体教学就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掌握合适的时机对学生展开相关教学。

2.教师要对教学环节进行系统性的设计

除了选择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教学之外,教师还要对教学中的相关环节进行系统性的设计,将教学重点加以突出,让学生明确地了解这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还要考虑到英语课堂的时效性和美观性,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系统性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因材施教”。

3.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今中学英语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往往对学生采用“填鸭式”教学法。学生接受英语知识非常被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还会令学生对英语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核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在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令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接受知识,为今后的英语学习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变化

除了注意以上几点,教师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在一堂英语课中,判定学生学习英语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教师们是否将学生放在核心位置进行教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都不一样。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对有针对性的学生展开相关教学,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激发,这样一来,在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效率的同时,还能将课堂效率提高上去,可谓一举两得。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除了能够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掌握英语知识,还能在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学习效率加以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来进行教学,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将课堂质量提升一个档次。

作者:孙洁 单位:泰州市许庄初级中学

中学教育类论文:中学瓶颈制约的艺术教育论文

一、中学艺术教育的实践困境

从现实情况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来看,造成中学艺术教育实践困境的原因来自社会观念、政策导向、评价方式等方面,这些困境影响了中学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1.家庭、学校与社会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1)家庭观念的误导

从家庭层面看,在中学阶段,学生家长往往特别重视他们孩子“语数外”、“理化”等所谓“主科”的成绩,然后是比较看重政治、历史、生物等所谓“副科”的成绩,连“副科”都不是的艺术课很少能进入家长思考的视野,即使部分家长有对艺术课的思考,也往往忍痛割爱,仍片面重视孩子几门高考考试科目的学习情况。

(2)学校重视的不足

由于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学生文化课学习客观上存在着冲突,学校的关注重心更多的是向文化课倾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学校艺术教育课课时开设不足,投入资金匮乏,艺术教育实施场地不足,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良莠不齐,艺术教育公共课经常流于形式,甚至艺术课被“语数外”等学科乃至各类测验所挤占的现象也屡有发生。

(3)社会舆论的漠视

当前,伴随着世俗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的主流思维模式从传统社会的价值理性逐渐转向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人们往往以社会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少来作为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而漠视文化精神、艺术涵养等在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2.中学艺术教育功利化价值取向日趋严重

(1)学校重视少数学生的“专才”培养,忽视面向全体学生的“育人”功能

在不少中学,学校为了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发展,也是为了突出学校文化的艺术特色,进行专项投入,专门为艺术特长生开设特定的艺术课程,设立特定的“画室”、“琴室”,聘请特定的辅导教师,但与此同时,学校又忽视了艺术在面向全体学生过程中的“育人”功能,学校不能提供充足的保障,让全体学生都能去欣赏艺术、体验艺术、享受艺术,获得艺术的理解力,这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对少数“专才”学生,学校重视他们技艺的提高,忽视审美素养的提升

学校对少数艺术特长生,培养目的很明确,直接瞄准高考;培养流程很清晰,各科目学习层次递进,环环相扣,学校俨然成了艺术高考速成班。学生经过这种“专才”的训练,技艺也许会迅速提高,但是他们的审美素养、文化底蕴却未必能同步水涨船高。比如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重视素描结构、色彩颜料、技法技能的教学,而“观念、思想、研究、探索、实验、创新”等却未能作为教学的着力点。再如“视唱练耳”是音乐特长生每天必做的基本功,但是在教学中对音乐内在规律的理解,对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却鲜有体现。这种求速成的教学方式,也让少数文化课底子不好的学生,转而寻求走艺体高考这一“捷径”,客观上又助长了艺术教育功利的一面。

3.中学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不够合理

(1)课程体系建设未能把握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缺少系统性

中学艺术类教学科目开设单一,未能显现出艺术自身丰富多彩的一面,各年级各科目之间也未能显示出有机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无序、随意和零散;艺术类活动的开展往往不能常态化,比如在学校艺术节期间,各类艺术活动接踵而至,而艺术节过后,“艺术”则显得冷冷清清,无人问津。

(2)教学方式存在格式化现象

尽管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许多年,但总体上来说,中学艺术教育在教学方式上还没有完全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认识藩篱。一方面,课堂上缺少沟通和对话,教师照本宣科的说教方式让学生缺乏真实的艺术感知和体验,难以激起他们生命本真的涌动;另一方面,教学表征的符号化、抽象化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其消解学生生命主体,扼杀学生创造力,遮蔽学生的想象力,直接导致学生不会欣赏艺术的美,不能认识和理解艺术的内涵特征。

4.中学艺术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学校对艺术教育的评价也不尽合理。如对少数艺术特长生的评价,往往狭隘地以高考录取院校成绩来评价,忽略他们成长过程中素质的积淀;对大部分非艺术特长类学生,以简单的上课节数多少,有无旷课、参加活动多少等指标来作为他们艺术素养是否达标的参考,这种只看形式、不看实质的评价方式势必扭曲了学生的艺术观;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往往简单地以工作量或其所带学生高考录取率为标准,在学校各项评优考核中,艺术类教师也往往因为“小学科”而被边缘化,这种缺乏激励的评价机制使得教师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他们不愿意潜心探求艺术规律,研究教学艺术,进而会影响到学校艺术教育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究竟该如何看待中学艺术教育

中学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是中学实施美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不可或缺。

1.正确认识中学艺术教育“育人”的功能

“艺术是表达、交流、创造、想象、观察、理解和思考的形式。它们是各种认知技能,如倾听、思考、问题解决、形式与功能匹配以及决策等的发展的综合。”因此,搞好中学艺术教育,会超越学生现有的智力水平,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极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成为具有超越自我的完整的人。

(1)人文的功能

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可以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和应用美的能力,能陶冶学生审美情操,滋养精神生命,丰富生活情趣,促进身心健康,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对生活、对世界的热爱程度,艺术的存在会让学生感受到生存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

(2)益智的功能

艺术教育具有开启心智、开发创造潜能的作用,艺术活动的具体形象性、情感渗透性及形式多样性更切合中学生生机勃勃的创造本能,体现中学生个体生命的直接需求。艺术和科学在本质上均是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只是探索的方式有所不同。钱学森先生认为仅靠科学的理性思维,学生思维易犯机械、片面的毛病,而艺术教育是以“形象”这一特有的方式反映客观世界,形象思维是对理性抽象思维有益的补充,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能有效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更易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功能

艺术本身就是以一种文化的形态而存在,艺术教育往往承载着一所学校、一个地区的优秀文化传统,传递着文化精神的力量,激发着学生的生命激情,“一个人生活在这种精神氛围中,会油然产生一种历史感、一种崇高感、一种使命感”。文化传承亦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只有凝炼学校文化精髓,弘扬学校文化精神,让学校具有坚实的文化基础,学校才能做出新的文化的创新。

2.正确认识中学艺术教育同其他课程的关系

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艺术教育会占用文化课教育的时间,势必影响到学生的高考成绩。实际上,一方面,艺术教育做得好,会焕发学生学习进取心,学生以昂扬振奋的精神状态参与学习,效率会更高;另一方面,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长远的,我们不能仅仅立足于眼前的高考,还要注重开发学生未来发展的潜能,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艺术也可以渗透、融合到各门学科,做到艺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教育并行不悖。在艺术课之外的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知觉的功能,注重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顿悟的功效,能让学生获得思维的开拓贯通,获得超越技能的更高层面的知识综合,也能让学生感到身心愉悦。

三、突破中学艺术教育瓶颈制约的几点建议

突破中学艺术教育的瓶颈制约,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在政策上给予艺术教育适当的倾斜,在管理上给艺术教育更多的实施空间,在操作上给艺术教育更多的关心与呵护。从学校层面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摆正中学艺术教育的学科定位,制定详实指导方案

学校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与应有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艺术教育的公共属性,落实《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11-2020年)》精神,根据艺术教育学科的自身特点及艺术类各科目《课程标准》的要求,梳理艺术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各项效能,制定详实、缜密的指导方案。指导方案是对学校艺术教育的整体规划,应包括中学艺术教育目的、条件保障、课程设置、教学评价、时序推进等方面。

2.创造有力的中学艺术教育保障条件

学校需要提供艺术教育经费、场地、活动资源、课时的保障,如设立专门艺术展览馆、提供学生表演舞台场所等,以拓展师生艺术实践活动的渠道,为学生尤其是艺术特长生提供展示才艺的机会;需要丰富艺术教育的组织形式,如积极推行艺术学习活动俱乐部制,让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自主组团,成立学生艺术社团,如陶艺室、数字影像实验室、戏剧社等,为学生提供参加艺术学习活动的广阔天地;需要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合理地安排学生的课外艺术活动,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如艺术节、校园十佳歌手比赛、摄影展等,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平台。

3.营造富有艺术气息的学校文化氛围

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习俗文化三种形态,品味优雅、特色鲜明的校园人文景观,能带给学生最直观、最生动的艺术感受;科学、规范、富有节奏韵律感的制度文化,能让学生浸润其中,形成良好的品性;敦品、力学、大气、卓越的习俗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习俗文化三个方面着力营造富有艺术气息的学校文化氛围,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学校文化的魅力,体味艺术气息的独特价值,获得品格与素养的提升。

4.优化课程设置,创造多样的体验机会

课程结构决定学生智能结构,学校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符合中学自身特点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其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多个要素。课程设置要注重艺术教育内容的广泛性,给学生创造多样的体验机会。首先,学校需要开足、开齐各类艺术课程,如美术课程,应包括素描、水粉、油画、雕塑、版画、摄影、雕塑、建筑设计及数字艺术设计等多个板块,让学生自由选择,以充分发挥艺术基础课程的效能;其次,学校需要通过社团活动、文化讲坛、艺术节、社区文艺演出等形式,弘扬学校优秀文化传统,拓展艺术类课程的领域,延伸艺术活动的范围,扩大学生的参与度。第三,艺术教育课程需要和家庭、社区联系起来,一方面通过积极宣传,举办家校活动,参与社区活动等方式扩大影响,获得家庭、社区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家庭、社区的力量也可以反过来为学校艺术教育各类活动的开展提供条件保障,丰富学校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第四,艺术教育课程还需与学科相结合,渗透于各门学科课程中,形成立体、全方位的艺术关照,促进艺术教育与各门学科教育的共同发展。其中,对少部分艺术特长生的培养,要跳出“专才”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本位的误区,需开设诸如艺术史、艺术批评、美学等课程,增强学生艺术感悟水平,彰显学生艺术个性,使其得到更好的专业发展。

5.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艺术教育的教学,需要教师更新观念,变革教育教学的方式,通过沟通和对话等手段,引导学生成为自我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和鉴赏,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与价值观的引导,变束缚学生理解的艺术知识为促进学生个人理解的知识,从而还艺术教育于其原来的本真面貌。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加强高效课堂研究,狠抓课堂教学重要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有限的课时下,积极培养学生艺术欣赏的兴趣,提升艺术欣赏的品位和能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艺术理解力,这种理解力“不仅指艺术制作或创作能力,而且还包括对艺术的反思能力、对艺术内涵的理解以及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学还需要教师借助多媒体、网络等载体来辅助教学,增强艺术教学的效果。艺术教育也完全可以渗透在学生各门文化课的学习之中,无论文科的语文、历史、政治,还是理科的数学、物理、化学,都有大量的可供提炼和利用的艺术素材,教师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解读、运用与开发,学生在文化课的学习中,也一样可以获得艺术养料的滋润及艺术品位的提升。

6.加强艺术教育的效能评估

中学艺术教育考核的力度与效度均需加强。学校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严格落实艺术教育学分制度,在考核的内容上要从注重外在显性指标向注重内涵品质过渡。在对教师的考核上,更加注重过程的考核,注重艺术活动的实效,完善艺术教师发展与成长的评价机制,以焕发教师创造的积极性,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水平。

作者:范振飞 单位:海门中学

中学教育类论文:新课改下中学化学教育论文

一、中学化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1.中学化学教师的现状

教师是支撑教育最直接的力量,合理的教师结构是中学化学教育优化与调整的重要基础。调查发现,中学化学教师老龄化倾向比较突出,尤其是40岁以上的教师比例为43.5%以上,在新课改理念的吸取及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明显滞后于教育发展的需求。化学教师中非师范生占到了15%,这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师范专业学习,以至于教学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阻力。此外,近年来中学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为12.5%,这点是可喜的。但是,为迎合新课改,中学应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及教师再深造的工作力度,不遗余力地推动化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2.中学化学教学现状

毋庸置疑,新课改理念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了思想指导,但教师如何理解新课改理念、如何展开教学,才是关乎中学化学教育发展的大事。调查发现,54%的化学教师认为新课改理念很好,契合当前中学化学教育的改革发展需求,应务实开展;但也有46%的化学教师认为新课改理念宽泛,缺乏实践意义,以至于在实际教学中难以真正贯彻新理念。这也表明,新课改下的中学化学教育仍面临“新旧”交替过程中的冲突困境。此外,教师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与新课改相脱节,以至于教学表现出“你推我进”的被动教学状态。教师以高考为教学前提,学生以高考为奋斗目标,这种偏于一隅的教与学的思想观念难以支撑中学化学教育的发展。“生本”理念是新课改的最大亮点之一,但这一亮点与传统教学形成了最为激烈的碰撞,“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理念仍植根于此。[2]这些现状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创新中学化学教学模式,依托多元化教学方法实现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是优化与调整中学化学教育的基础。

3.学生化学学习的现状

调查发现,新课改实施之后,中学生自主动手能力有所增加(35%),但效果并不明显。此外,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厌化学、怕化学”的心理,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化学学习,而且加剧了师生之间不良关系因素的建立,以至于化学教育面临师生关系僵化的窘境。[3]调查结果显示35%的师生经常交流,45%偶尔交流,而有20%的师生几乎不交流。

二、新课改下中学化学教育的优化与调整策略

1.落实教育资金投入,促使教育均衡发展

新课改下中学化学教育的发展困境不是思想理念的缺失,而更多是教育资金投入缺乏,导致教育发展频频陷入改革的瓶颈之中。因此,为优化中学化学教育改革,应进一步拓宽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转变过去政府“一肩挑”的局面。

(1)捐资助学。积极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投入捐资助学的队伍,让社会情感与教育事业相联系,形成教育事业发展全民参与的形态。

(2)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改革是当前初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契合新课改的必然选择。对此,应着力构建新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办学模式,扩大教育受益面,均衡当前的教育发展。

(3)加大经费投放力度。教育经费是一个敏感话题,但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化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很大程度上需要教育经费的支撑,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教育事业的吸引力单靠教育的内涵是不足的,现实的工资待遇一直是困恼教师的热点话题。[4]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好教师工资待遇低、发展空间狭窄的问题,将极大地提升教师岗位的吸引力,扩充当前相对薄弱的、老龄化的化学教师队伍。

2.优化现有的化学教学资源,实现化学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新课改理念是完备的,但在践行中,不少化学教师觉得化学教学资源相对短缺,影响新课改理念付诸于实践。并且,很大一部分化学教师对化学教学资源的了解及利用简单地局限在化学教学设计及化学题库等方面。殊不知,这种局限的看法让化学资源流失,造成化学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模式僵化。其实,化学教育资源是各种教学资源的总和,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支点,是教学设计实施的基础。树立正确的化学资源意识,着力开发教学资源都是当前中学化学教育优化与调整的发力点。所以,优化好、利用好化学教育资源,可形成如下具体的作用面:

(1)依托化学教育资源,实现多元化的教学形态。多元化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强调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下,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当前,中学化学教育的考虑面相对比较集中,生本理念侧重于“生本学习”,难以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与乐趣。对此,多元化教学形态的基本面就是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优化传统单一的教育情形,转而通过情景教学法、分层教学法、探究性教学法等,迎合中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个性教育能够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充分体现。[4]

(2)开发化学教学资源,推动中学化学教育信息化。传统“一笔一黑板”的教学形态已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需求,学生更热衷于网络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化学课堂。对此,通过网络拓展化学教学资源的获取渠道,并在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下推动中学化学教育的优化,使中学化学教育呈现新的发展面貌。

(3)调整化学教材资源,更好地契合师生的教与学。中学化学教材资源的调整,主要在于化学教材的进一步开发。调查中部分化学教师反映化学教材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材实践难度大、新课改理解不到位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学化学教育的开展。[5]对此,应调整化学教育资源,进一步有针对性、有长足性地开发化学教材资源,以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

3.调整教育培训制度,严把教师质量关

(1)落实教师职前选拔,严把教师质量关。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化建设也随之推进。落实化学教师职前选拔既是优化中学化学教育的迫切需求,也是调整教师队伍的重要手段。教师选拔不仅需要强调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技能,也需要强调教师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化学教师的德与才才能吻合新课改的需求,迎合中学化学教育优化与调整的时代背景。

(2)抓好教师培训工作,让中学化学教师与中学化学教育同步发展。化学教育与化学教师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有中学化学教育的发展,而无教师的发展,这种形态的教育优化与调整是灰色的,难以形成长足的发展情形。[5]所以,让中学化学教师与中学化学教育同步发展的思想认识应得到重视,这是中学化学教育思想观念需要调整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调整形成持续效力的前提保障。

作者:庄加荣 单位:南靖县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学研究室

中学教育类论文:中学体育网络教育论文

一、中学体育网络教学的模式分析

一是个性化的网络教学模式。它所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然后加以选择和组织以及运用共享资源,对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学习目标及发展目标上比较重视,这种网络教学的模式在学习的时间上非常的方便,可以根据各人的喜好进入相应的网站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并可以从数据库中寻找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和自己已得知识相关的新的知识,扩展了知识面和层次。[2]

二是互动类型的网络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通过QQ、邮箱、公告栏等传播信息的途径和学生进行及时或适时的交流,也可以利用远程的传递功能进行多媒体资料的传送,两者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是合作型的网络教学模式。在网络教学中,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合作非常方便。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进行分组并布置任务,这就对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有了很好地提升促进作用。

二、中学体育网络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

在中学网站里有关体育内容更新过慢,根据相关的调查得知,中学生对于网站内容的满意程度不是很高,择取满意的占总调查人数的16.1%,这就激发不了中学生对于体育网络的关注度以及兴趣。在当前,对于教师来说,主动择取信息的意识逐渐增强,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教师的相关知识信息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简单的说就是不能只靠在运动场上的一些手段和方法。《体育与健康》上的指导告诉我们:教师在实践中给学生传授最新的体育信息的同时,还要求学生会主动的对这些信息工具加以运用,用新的信息来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网络软件的质量也是一个影响中学体育网络教育的一个因素,大部分的中学体育网络的硬件条件都是相当好的,但是在软件,就跟不上。另外,在很多中学网络方面对于建设工作很是重视而对于网络管理方面却忽视了,由于这些问题的出现,致使不少的中学网络在不同的方面出现了问题,这对于实现中学体育网络教学的目标有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三、对中学体育网络不利因素转化的建议

一是对网络信息平台进行优化。最主要的还是在服务内容上得以拓展,对中学体育网络教学提供一个优质的信息平台。

二是使网络教育在中学体育上得到充分发挥。中学网络信息平台是给中学生提供信息的主要平台,也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主要场地,学生在教师那里得到的知识信息是有限的,只要充分地利用网络信息,就可以对教师在指导上的不足加以弥补。

三是中学网络的监控管理要进行加强,不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要对应用的平台、信息的资源、网络的设施等综合化以及信息化的教学环境系统加强监控管理。

四是对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在中学体育的相关系、部应该对体育教师专业的信息素质培训加以重视,要对教师信息素质的意义有足够的认识。

五是对体育信息资源有效地利用并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对信息资源有效合理的利用是教师素质的体现的一个方面,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的主动操作能力。

四、结语

不论是传统的体育教学,还是现代的体育网络教学,目的都是培养人才,现代化的网络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很大空间,个性化的学习满足了中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爱好,但还有不少的问题需要去解决,所以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把中学体育上升到另一个层面上来,这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求取更便捷有效的方法。

作者:郑超 单位:青岛市城阳区实验中学

中学教育类论文: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一、开发地方特色资源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教育工作者对中学生道德教育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中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效果轻社会实践;中学课堂德育方式脱离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课堂中单纯地用理论知识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无趣,教学效果差。而地方特色资源具有政治性、时代性、学习性、实践性、趣味性等特点。由于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敢于实践,敢于挑战,如果我们利用好地方特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能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开发和利用百色市地方特色资源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红色资源所具有的厚重的革命历史内涵,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以及流传的革命故事所承载的革命精神,是对中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珍贵教材,可以达到“资政育人”的目的。利用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模式并不是单一的,不同的学科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时,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结合百色起义纪念馆、百色起义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科书中有很多反映历史知识、民族英雄、革命志士的故事的课文,教师可以把这些距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遥远的内容,通过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让学生联系生活、体会课文内容。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百色的红军桥,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参阅有关资料,将两桥作对比,再仿照《中国石拱桥》写一篇《百色的红军桥》。这样的活动课形式,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本地区的文化,还能满足学生广泛学习语文的愿望。又如,在开发和利用百色市的校外语文课程资源进行第二课堂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游览百色的历史遗址、纪念馆等,使学生在实地观摩中受到震撼,对课本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在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可以收集一些革命歌曲,先给学生讲解关于这些歌曲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懂得歌词的来历。接着,让学生通过唱的方式感受歌中的革命精神,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笔者认为,我校通过开发利用百色市红色资源来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三大意义:一是具有传承革命精神、净化思想灵魂的意义;二是具有弘扬传统文化、铸就创新精神的意义;三是具有激励中学生热爱家乡、致富家乡的意义。

二、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编写有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教材,合理设置思想道德教育专题

红色资源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鲜活教材。针对当前中学生容易被不良社会环境影响的实际,我们组织学生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中,共同挖掘、提炼和编写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案例。同时,我们组织教师收集和编写教育资料,编辑革命传统教育读本,或进行专题课题研究。内容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名人篇。介绍百色起义中的领导人物邓小平、张云逸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明代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领导右江农民武装的革命英雄韦拔群以及在革命中出现的一大批革命英雄的简历,并分别介绍他们的传奇故事。第二部分:信念篇。本篇即通过革命英雄事迹的介绍,来阐述革命者“一要三不要,一图两不图”(即要革命、不要家、不要钱、不要命,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红军精神及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第三部分:战斗篇。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至1949年全中国的解放,在百色发生了无数次悲壮的战斗故事。本篇不可穷尽,只是选取其中颇有影响、更具意义的事例。如邓小平、张云逸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建立了中国红军第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右江革命根据地,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桂系军阀的嚣张气焰;革命英雄韦拔群领导的右江农民武装取得胜利;百色人民对战争的配合,艰苦奋战的故事。第四部分:名胜篇。本篇系统介绍了百色众多的革命历史遗址,如红七军军部旧址(粤东会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七军政治部旧址(清风楼)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色起义纪念馆、百色起义烈士纪念碑,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长蛇岭攻坚战遗址等是县级文物保护点;红军桥是“百色起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重要景观建筑等。红色资源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精神“富矿”,百色起义的精神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围绕抓好理想信念教育、根本宗旨教育和纪律作风教育的教育目标,我们下功夫挖掘红色资源中的教学素材和丰富内涵,并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因班制宜地设置思想道德教学单元和思想道德教育专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及时地将成熟的教学案例和研究成果编成教材,将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优点和不足及时写成文字进行交流与改进,以期改善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二)利用课堂时间学习革命传统教育读本,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在专题教学中我们注重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和党性教育的融合,借助一些正反面的生活实例,通过交流探讨和思想交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让学生深入学习革命传统教育读本并理论联系实际,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体验中感受“红色”精神,把理论学习到的“红色资源”内化为自我需要和自觉行动,从而达到在平时的实际生活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目的。我们还充分利用班会课来学习,如每学期适当安排一些班会课,由政教处先列出本周的主题班会的主要内容,如“学习革命传统教育”。其次是出方案,让教师在班会课中讲讲关于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以此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红色教育活动

为了打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我们坚持以弘扬优良学风为重点,严格对学生的管理,做到以管促学、以学促管。在学校,笔者负责分管学校的德育工作,结合平时的经历,笔者认为,在教育学生方面,以下的活动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1.举办革命传统教育专题讲座。每年九月份,我们请来老军人、老革命家,让他们讲革命先烈的童年时代,讲英雄的战斗故事,讲和平与发展对新中国的意义,讲铁的纪律对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性,讲作为英雄的后代应如何继承革命光荣传统、如何发扬红军精神,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比如,建军节我们请来老红军讲述关于革命英雄的故事。学生含着热泪倾听完老红军的讲解后,无不被革命英雄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信念所感染,纷纷感叹烈士的壮举,发出勤奋向上的誓言。我们再让学生谈谈听完故事的感受,使学生的革命情感得到了升华,思想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2.开展“红歌伴学”活动。红歌能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也能使人们得到艺术的享受,因此,我们开展了以“唱响红色歌曲,坚定理想信念”为主题的“红歌伴学”系列活动。如在学生中开展唱红歌比赛、红歌精神辩论赛“、百色情”红歌比赛等。学生们既陶冶了情操,又激发了“红色”豪情,增强了自我修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开展“每日一读”“经典悦读”等读书活动,支持和鼓励学生、教职工成立各种读书兴趣小组或读书会,打造书香校园;坚持每天课间播放红色歌曲,营造文明健康、奋发向上的氛围,力求“以红色文化熏陶人、以高尚追求引导人”。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用先烈的事迹和精神改造学生的道德行为

根据中学生的思想、心理等特点,我们还充分开展以下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用先烈的事迹和精神改造学生的道德行为。1.让学生接受一次军训的洗礼。我们要求新进入初中的学生在新学期初都要接受一次军训。学校充分利用军训的机会对学生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如每年新学期初组织学生军训时,让士兵给学生讲讲部队里的一些制度,讲讲从战争的残酷到和平的珍贵、从创业的艰辛到守业的不易,同时还展示了当代军人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风采……通过讲解,着重向学生讲明革命先烈的崇高信念和执著的追求。学生被士兵们精彩的演讲所吸引,并从中受到了教益和感化。2.组织一次祭扫先烈墓活动。学校每年清明节都组织一次祭扫先烈墓活动,让学生通过缅怀先烈英灵,使灵魂深处得到洗礼。在活动中,同学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烈士们献上花篮,默默地表达着哀思,最后肃立在高耸入云的纪念碑前,庄严宣誓:“我们一定要继承先烈遗志,刻苦学习,努力拼搏,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告慰先烈,完成先烈未尽事业。”孩子们庄重的表情、豪迈的誓言,确实让我们感受到先烈们道德上的理想人格和光辉典范正在或已经成为激励和鞭策孩子们的精神力量。扫墓途中,有的学生还自愿到其他烈士碑前,顿足凝视。从学生专一、庄重的神情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学生们无一不对敌人的惨无人道切齿痛恨,无一不对烈士的始志不渝由衷敬仰。祭扫先烈墓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先烈们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都没有改变他们的理想和追求,那么我们生活在这样美好和平环境中,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读书,以报效祖国和人民呢?3.让学生到敬老院进行一次服务活动。我们时不时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为老人们服务。通过为老革命家及一些孤寡老人服务,学生们不仅得到了劳动锻炼,还能在活动中不断接受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如一名学生在“五四”活动的日记中写道:“今天令我难忘,为以实际行动纪念五四青年节,我班本月主动到敬老院服务。尽管我们干着与往常一样的洗衣、叠被、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等工作,但我和同学们都感受到了帮助别人所带来的无比快乐……”4.每年暑期组织一次社会调查。百色起义纪念馆、百色起义烈士纪念碑、长蛇岭攻坚战遗址、红军桥等都是学生们进行社会调查的好去处。每年暑期,我们都要求学生走访一处革命遗址遗迹,收集一个英雄革命故事,写一篇心得体会,返校后再开展“讲故事比赛”,并将优秀的心得体会文章刊登到校报上。例如,去年暑假,有一组学生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带领下,来到了百色起义纪念碑,瞻仰了纪念碑,并亲自走红军桥,听讲解员讲述关于先烈们的英雄故事。假期结束后,9月开学时我们以“社会、学校、家庭”为主题,以“暑假社会调查”为内容,让学生自己动手出一期墙报。其中一位同学的一篇心得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次活动苦中有乐、乐中有甜,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们学到了在学校、家庭里学不到的东西,其快乐也是在学校、家庭里体验不到的。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先烈们的伟大精神。”思想道德教育是事关中学生自身修养的大事。本文就如何开发和利用百色市的地方特色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些看法,同时希望能通过百色市开展的《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活动,继续探索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作者:岑业煊 单位:百色市靖西县第三中学

中学教育类论文:中学生礼仪教育论文

一、中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礼仪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礼仪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礼仪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它属于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内容。对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讲,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素质的缩影。现在的中学生,将来必将是社会的一员,教育就是为社会筑基,在广大的中学生中进行礼仪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优化社会风气必将起到推动作用。

2.礼仪教育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礼仪教育是教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怎么交往。做一个现代的文明人,必须懂得交往中的一般礼仪。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又在不同程度地彰显着一个人的素质,而在整体素质的构成中,礼仪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非常重视礼仪教育。小到家庭生活,比如“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大到安身立命,如“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在社会交往中不懂礼仪,则会被视为没有文化,没有教养,说严重点,甚至会影响到自己事业的成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3.礼仪教育的问卷调查显示礼仪

教育的迫切性为了能在中学阶段开好礼仪教育的课程,我们“中学生礼仪教育的研究”课题组精心组织编制了《中学生文明礼仪调查问卷》,一共40道题。在高一全年级展开问卷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的部分内容:(1)文明礼仪现状不容乐观。例如有70%的学生在课堂上有睡觉、听音乐、吃零食、玩手机等行为;所有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遇到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说话带脏字等不文明的行为;有40%的学生有过或偶尔有过考试时作弊、抄袭行为;有69%的学生在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不唱国歌;有49%的学生有在上网时发表过攻击他人或者不文明的言语;有33%的学生有过在墙壁、课桌等公共场所留下涂鸦之作的行为。(2)很多学生不知礼,尤其是对社交礼仪缺少必要的认知;或者懂得礼仪,但因为社会大环境而不能付诸实践。有53%的学生上下楼梯时,没有靠右侧通行,而是哪边人少走哪边;有17%的学生认为个人卫生不属于礼仪;有30%的学生认为衣着容貌在交际过程中不怎么重要。(3)家庭礼仪教育不到位或者缺失。很多家庭没有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有63%的学生偶尔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只有40%的学生每天都会主动和父母打招呼。有87%的老师认为当前中学生文明礼仪方面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二、中学生礼仪教育的可行性

1.礼仪教育是可行的

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事实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德育的内容陈旧,手法老套,学生认可度很低。礼仪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生走上社会后在人际交往中所必须具备的常识,所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次调查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欢迎,他们迫切希望能够尽快地在班上开设礼仪教育的课程。鉴于此,我们课题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快了《中学生礼仪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以期礼仪教育尽快地进入课堂。从对一些家长的走访问卷中可以看出,家长对礼仪教育进课堂也是非常欢迎的。从家长的反应中可以看出,学校开设礼仪教育课题,不但可行,而且是迫在眉睫。

2.礼仪教育的形式及内容

(1)礼仪教育的形式。礼仪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学校开展礼仪教育,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开设礼仪教育课程,就是让礼仪教育进课堂。根据我们的设想以及目前在高一年级进行试验的情况来看,一周开设一节礼仪课是比较合理的,课程的开设周期为一年比较合适。具体设想是高一年级每周开设一节礼仪课。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大型的礼仪讲座活动,以带动其他年级的礼仪教育。(2)礼仪教育的内容。学校的礼仪教育内容主要以我们课题组编写的《中学生礼仪教育规范》为依托,然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新的内容。我们编写的礼仪本校教材共分为四章,主要包括“仪表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社会礼仪”四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学生礼仪教育的体系。我们相信,学校通过开设礼仪教育课程,一定会培养出一批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具有现代素质的文明人,礼仪教育也会使他们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受益无穷。

作者:赵广卷 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

中学教育类论文:中学田径运动之生命教育论文

一、理解生命——运动习惯的培养

在认识生命的基础上,生命教育的第二个层面是对生命的理解。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最珍贵且难以再次拥有的宝贵财富,不同阶段的生命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形式,这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对待生命,而支撑这一切的基点是运动。因为生命是流动的、生生不息的、变化的,它需要运动这一动态的活动去支持它的发展变化,因此,表现在体育教学上就是应当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以田径项目中的跳高为例,中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学会包括单脚跳、起跳摸高等多种形式的跳高动作。由于中学课业繁重,特别是在中高考的压力下,许多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压缩体育锻炼的时间,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复习考试上。殊不知疲劳的身体将难以负荷高频度的精神运作,而时间的有限性又难以允许学生将整段、大段的时间专门用于体育锻炼。基于此,假如学生可以自觉地培养起个人的运动习惯,比如在课间休息时作小范围跳高,在作业完成后压压腿,在考试过后跑跑步等,这些田径运动不仅占用的时间短,而且可以帮学生恢复精神状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就应当鼓励学生从培养运动习惯开始。

二、感恩生命——运动技能的价值

每一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难以重来的生命,它是宝贵的,更是脆弱的,因此,生命教育的第三个层面是感恩生命。只有始终对生命怀以感恩的心态,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要延长生命,于有限的生命力活出最大的精彩,发挥最大的价值。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要去爱惜生命保护生命,尽量避免生命受到来自外部的伤害。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每一个人都应当拥有保护生命的技能,而这就离不开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以田径项目中的快速跑为例,该项目能够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位移速度、运动速度,表现在实际运用中就是躲闪跑、追逐跑、自定义目标跑、听信号跑等。它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很大,特别是当学生在遇到危险,如小偷盗窃、劫匪抢劫、车辆冲撞等意外事件时,学生掌握了快速跑技能,就可以快速恰当地进行自我保护,避免个人生命受到损害。由此可见,感恩生命应当从保护生命做起,而这就离不开运动技能的掌握。因此,教师在开展感恩生命的教育时,应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技能的价值。

三、珍惜生命——意志与耐力的塑造

生命的发展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无灾无病的,它总是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因此,这也提醒着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珍惜生命,特别是珍惜完好无损、蓬勃旺盛的生命。而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具有精神力量去克服生命的挑战并坚持达至生命的最好阶段,表现在田径教学中就是对学生意志耐力的塑造。以长跑为例,大部分学生对这一项目非常排斥,除了其运动的单调性与乏味性外,更多的是因为长跑所需要付出的更多耐力与体力。但实际上,长跑运动对于个人精神层面的塑造具有非常好的推动作用。长跑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平稳的气息、与呼吸相协调的步伐,对终点目的地的渴求与坚信,这一点与学生在备战高考的过程非常类似。众所周知,高考虽然只是一场考试,但在此之前需要经过一个非常长、非常艰辛的复习过程,这同样是对学生精神毅力、自信心的一个考验与锻炼。唯有拥有较好的意志耐力,才能够克服生命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困难与挑战,才能够在跨越障碍、砍除荆棘之后还能够保持着生命最美好的状态。因此,提醒学生珍惜生命离不开对学生意志与耐力的塑造。生命教育是围绕“生命”这一基本形式与重要载体的一种教育,它旨在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理解生命、感恩生命、珍惜生命,这既是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同时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与最大追求。生命的存在、延续、发展离不开运动的支持,因此,它与学校教育中的体育教育,特别是涉及范围较广的田径教育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基于这一点,教师应当从运动意义、运动习惯、运动技能、意志耐力这四个方面出发,在田径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以促进学生在运动之中获得身心的和谐,最终实现强健体魄、塑造心灵的教学目标。

作者:朱张英 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