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认同感合集12篇

时间:2023-05-15 09:53:50

教师职业认同感

教师职业认同感篇1

一、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要性

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人对从事的职业进行综合评价后所得到的一种心理感受。作为一种特定的心理感受,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对从事职业价值的主观评定标准,一是职业所在的社会环境。职业认同感伴随着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对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

1.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职业认同感对职业院校教师所取得的成就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职业院校中,各种不利因素在挑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教师需要不断克服各种不利因素,才能在职业教育中有所建树。当教师拥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时,才会矢志不移地向理想目标前进,过程中的困难也都会被一一化解。反之,如果教师对工作感到乏味甚至厌恶,则很难唤起内心的工作热情,在工作中也会被各种困难打倒,从而制约自身发展。

2.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对学生与社会的重要性

职业院校教师因为其教育对象层次和所处教育阶段的特殊性,其职业认同感显得更为重要。职业教育的对象较其他高校学生层次相对较低,且为技能加文凭教育,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依靠在学校学到的一技之长到社会上谋求生存的一席之地,社会则寄希望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填补当前社会缺乏高技能专业性人才的短板。职业院校教师只有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不负社会和学生的众望,而付出努力的背后要靠教师对职业的高度认同感来支撑。

二、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现状及其成因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认同程度较其他教育阶段教师普遍偏低,且近年来有逐渐走低的趋势。在社会就业压力逐渐加大的今天,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认可度面临重大考验,探讨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现状的成因显得很有必要。

1.职业院校生生源层次偏低

职业院校教师是个特殊的群体,其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和大、中、小学教师相比均存在明显差异。我国目前的职业院校招生放在普通高等院校之后,由于近年来生源大幅减少,普通高校为完成招生计划而大幅降低录取门槛,迫使职业院校降低录取线,致使职业院校学生生源质量在整体生源中处于最低层。这给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2.社会期望值太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是社会对教师的普遍认识。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是形象上为人师表,能力上德才兼备。职业教育属于技能加文凭教育,从文凭而言,专科文凭在社会上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和普通大学本科相比处于下风,这就决定了技能将是他们能够与大学生竞争的唯一手段。学生技能的高低往往会归咎于学校教师能力的高低,因为人们常认为“名师出高徒”。这就要求职校教师不但要达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基本标准,还要加强钻研技能,研究教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这些都需要职业院校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由于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教育目标往往难以实现,致使教师产生挫败感,进一步降低自我职业认同。

3.主流社会价值观对职业院校教师自我认同的影响

当今社会价值观被一层“雾霾”笼罩,那便是以金钱作为衡量个人社会价值的标准,以“金色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一切向钱看”取代了“一切向前看”,“有钱途”取代了“有前途”等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职业院校教师和其他教师一样,薪酬有着严格的国家和地方标准,且较其他职业相对偏低。周围人的金钱价值观给职业院校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三、提升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途径

提升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认同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1.学校加强制度建设

完整的制度是维护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的保障。职业院校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尤其需要完善考核制度。从培养学生技能、品德和各种教学成果等方面综合考查教师的绩效,从而全面、客观、公正地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晋升、轮岗、职称评定的依据。

2.学校和社会加强人文关怀

学校应把教师看作大家庭的成员,考虑到教师的需求,采取各种措施让教师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一方面,学校应进一步加强民主,让教师体会到自己作为学校的主人,积极融入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另一方面,学校的管理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关爱,摆正服务态度,主动为教师服务,真正为教师排忧解压。

社会上的各级组织需加强对职业院校教师的人文关怀,实事求是认可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并多做宣传,以降低教师的社会压力。

3.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职教理念

树立正确的职教理念,首先需要职教老师认清职业教育的意义。其次,树立正确的职教理念需要抵制各方面的负面影响,全身心投入工作。再次是积极乐观的职业态度,本着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参考文献:

[1]李纯丽,杨丽丽.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与干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75-77.

[2]康勇军,屈正良.职业院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

教师职业认同感篇2

2研究结果

2.1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现状及人口学差异分析

为了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总体情况,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在此基础上对人口学变量进行了方差分析,考虑到人口学变量较多,本研究只考察人口学变量在职业认同感总分和各维度分上的主效应。结果如表1所示。表1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其中表现在男性的职业价值观高于女性(P<0.01),而男性的职业技能却低于女性(P<0.05)。职业认识、职业技能、职业认同总分在年龄上有显著差异。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检验显示:31岁-40岁之间(P<0.001)和40岁以上(P<0.01)的职业认识水平均高于30岁以下,即,30岁以下的职业认识水平最低;31~40岁的职业技能高于30岁以下和40岁以上,即,31~40岁之间职业技能水平最高;31~40岁的职业认同总分高于40岁以上。兼职教师的职业期望高于专职教师(P<0.01)。职业认同的各维度和总分在所学专业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此外针对职业认同感不同维度的均分进行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职业认同感的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维度主效应显著(F=211.869,P<0.001),进一步的两两比较发现,职业认识和职业技能的项目均分之间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之外,其他各维度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职业价值观(2.708±0.021)、职业期望(2.785±0.020)、职业情感(2.839±0.016)、职业意志(3.096±0.015)、职业技能(3.595±0.025)和职业认识(3.631±0.026)。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意志、职业技能和职业认识均分均高于理论中值(3分),其水平均处于中等偏上,而职业价值观、职业期望和职业情感相对较低。

2.2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因素

在开放式调查中关于“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你对这个职业的认同?”这一问题,将各种回答进行归类,发现以下因素会影响到职业认同感,主要包括:第一、家庭成员及社会人士的不理解,自己无法有效地开展工作,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缓解心理问题。第二、生活的重担及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健康教育可能不如其他专业课得到学生家长的重视,工资不是很高,确实会给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带来较大经济压力。第三、学生本身的问题:有些学生本身已经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来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面前不肯与其沟通交流,这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难以开展工作。第四、自身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难以做好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不能及时有效缓解以前的工作压力,形成恶性循环。第五、学校的问题:一方面现在学校招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数较少,而从大学校门走出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时的竞争非常激烈。另一方面,学校对于已经招聘进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不是特别重视,会造成教师心理失落,影响职业认同。

3讨论与分析

3.1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感现状和人口学差异的分析

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群体中,男性选择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可能要面临更大的冲突,而最终能将此作为职业,往往这些男性对这份工作有着极高的热爱,研究中发现的男性职业价值观显著高于女性的现象也说明了男性心理健康教师在主动选择之后可能体会到更多的自我发展和价值。男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技能显著低于女性,这与刘亚丽等[8]对高中骨干教师的工作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这种性别差异可能是由于心理健康教师的特殊工作性质所导致。心理健康教师往往需要具有细心、善于捕捉细节并具有同情心,而女性在这些特质上具有一定优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大量的情感和精力投入。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因为刚参加工作不久,专业训练或教育教学实践都相对缺乏,从而可能导致30岁以下年轻教师职业认同感水平最低[9]。而30~40岁之间的教师职业具有专业训练和经验积累,精力较为旺盛,在工作中体会到更多的成就感,对职业保持更高的热情,从而使得其职业认同感水平最高,该研究结果与程俊玲等[10]研究发现的年轻教师工作压力更大的结论一致。此外研究发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意志、职业技能和职业认识水平均处于中等偏上,而职业价值观、职业期望和职业情感相对较低。这反映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现状,该群体虽然对职业具有正确的认识,掌握了相应的职业技能,也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意志力从而达到工作要求,但对职业并没有很高的热情,在工作也较难体会到自身发展和职业进步所带来的成就感,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只是把该工作作为职业而已,并没有将其看成是能给自己带来成功和快乐体验的事业。

教师职业认同感篇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和教师地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其心理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可小视,随着学者对职业认同等一系列教师心理问题研究的日益重视,大量的学术成果得以涌现。然而,纵观现有研究,学者们的多关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较少涉及对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研究。本文认为,与中小学教师不同,高等院校教师作为知识型员工,面对着更为松散的组织文化,其职业认同也必然呈现出显著的特殊性[1]。为此,本文将详尽梳理和评述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文献,对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1 教师职业认同概念的界定

认同源于拉丁语“idem”一词,意为“相同的事物”;英语中认同(identification)概念的本意就是“身份”;在相关文献中,认同是指一种特定的情感联系,是个体自我认识的一部分,而这一自我认识源于作为个体的他存在于社会群体之中[2]。

社会学家最早开展认同领域的研究。社会认同理论(sit)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所处的群体产生认同,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并通过对内群体与相关的外群体的有利比较获取积极的自尊[3]。turner等进一步提出了自我归类理论(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对社会认同理论进行了补充。与sit理论相比,自我归类理论添加了组织内部的行为,个人可以将自我在不同的层次进行归类:在个体层面(个体间差异)、团队层面(本群体成员与其他群体成员间存在差异)或者物种层次(人类与其他生物存在差异)。个体通过分类,将赋予自我符合内群体的特征,实现自我定型,并往往将有利的资源分配给己方群体成员。根据自我归类理论,我们很容易认清教师职业认同的实质:个体在团队层面,以教师职业为标准所进行的自我分类。

近年来,教师的职业认同正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主题,纵观已有文献,由于研究侧重点的相异,关于教师职业认同概念还缺乏明确而统一的界定:有学者从特征入手,将教师职业认同界定为一系列表征教师的职业特征,比如beijaard在研究中提出通过某人所教授的学科、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的角色或者角色概念三个范畴来完成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界定。也有学者从建构的过程入手,强调教师职业认同的动态性,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自我意象和其感觉到必须扮演的教师角色之间的复杂的动态的平衡[4],是教师通过与环境的持续互动来建构的对职业意义的认识。还有的学者如吴慎慎侧重于从教师本人的感知出发,指出教师个人对身为教师的认同概念,是教师知觉工作情境、赋予意义并采取行动的核心,或者更简单的说,教师职业认同就是教师个人对自己身为教师的概念[5]。魏淑华在对中外学者已有观点做出详尽梳理之后,总结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既是个体从自身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其教师角色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体对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师职业认同有不同的认识,对职业认同的认识还需要统一。

2 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动因研究

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社会环境、个人心理,甚至个人成长经历都会影响教师的自我职业判断,进而对教师的职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受到性别、教龄、所教学科影响,以及做学生的经验、重要他人、重要事件和教学经验的影响,还受到教学环境等的影响(于慧慧,2006,魏淑华,2008,温艳红,2009)。在本文中,主要从职业形象、工作自主性和组织环境因素等方面研究和分析其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1 职业形象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

在已有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的研究中,有学者依据教师对他们职业角色或职业群体的认识和理解,或教师职业的相应特征来解释职业认同[6]。而对职业角色或职业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师职业形象。教师职业形象是作为教师的群体或个人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教师职业群体或个人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的表征。魏淑华在总结miller、moore 和hofman、korthagen等学者对职业认同内涵界定的基础上,也认为职业认同与特定的职业特征相联系,而职业特征是职业形象的关键构成要素。从文献研究中我们发现,职业认同主要被用于刻画理想教师的特征,因而,教师职业形象的建立过程,实质就是对教师特征的理解和教师职业概念的形成过程,即对职业形象的认知将会影响到职业认同的形成。bamber 和 iyer在对同样作为知识性员工的审计师职业认同领域的实证研究中,证实了审计师的职业形象对职业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7]。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以及教师个体自身对其职业活动所持有的知识、观念和价值体系,都会影响到个体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认可,进而影响教师职业认同。受

职业认同是教师的个体经验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9]。sleegers & kelchtermans也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教师通过与他们的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组织环境的改变可从不同方面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还受到受到教龄,所教学科影响,做学生的经验、重要他人、重要事件和教学经验的影响,还受到教学环境等的影响。moore和hofman(1998)指出学校对办学水平的高质量追求是与教师高度发展的职业认同相一致的[10]。改善教师工作条件的措施会积极影响教师对职业认同的感知,组织架构的变化、新工作团队的建立和激励机制的变革也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参与度,进而推动员工的职业认同重构过程。教师所处的组织环境会对个体职业认同的建立、形成与发展产生全面且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实现职业目标的组织环境会增加教师对职业的认同度。

3 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果变量研究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11]。学者认为,组织内的员工同时肩负着组织角色和职业角色,在角色的互动冲突中,与所扮演角色相应的认同感之间也会产生显著的相互影响[12]。russo以记者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进行了考察。实证结果显示,作为知识型员工,记者的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对记者职业的认同程度高于对组织的认同。同时,依据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职业认同强烈的记者,需要报社提供从事该项专业工作的平台,以及与有相同职业认同的同事工作的机会,当这些需求得以满足后,记者才倾向于表现出更强烈的组织认同。在后续的系列对其他行业员工(审计师、兽医等)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关系研究中,学者们也得到了较为一致性的结论,即职业认同会影响组织认同,且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呈现正相关关系。

在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果变量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的一系列行为状态相关。moore和hofman对350余名科研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强烈的职业认同有助于克服其对工作条件的不满,提高工作满意度,降低他们的离职倾向。同样的研究也见于gaziel和魏淑华的文章中,他们分别证实了在以色列和整理

参考文献

[1] goffee,r.& jones g.,1996.“what holds the modern company togethe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vol.74,pp.133-48.

[2] tajfel,h.,1981,“human groups and social categories: studies in social psych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tajfel,h., & turner,j.c.,1986,“the social of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in s.worchel & w.g.austin (eds.),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7?24).chicago,il: nelson.

[4] volkmann,m.j.& anderson,m.a.,1998,“creat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 dilemmas and metaphors of a first-year chemistry teacher”,science education,vol.82,pp.293-310.

[5] kelehterman,g.,2000,“elling dreams: a commentary to newman from a european contex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vol.33 pp.209-211.

[6] 张敏.国外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研究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7-81

[7] bamber em.& iyer vm.,2002,“big 5 auditors' profess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consistency or conflict?”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vol.21 pp.21-38.

[8] hall,r.h.1968.professionalization and bureau cratization [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3: 92-104.

[9] russo,aniz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12:72-111.

[10]moore,m.,& hofman,j.e.,1988,“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israel”,higher education,vol.17,pp.69?79.

[11]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

教师职业认同感篇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和教师地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其心理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可小视,随着学者对职业认同等一系列教师心理问题研究的日益重视,大量的学术成果得以涌现。然而,纵观现有研究,学者们的多关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较少涉及对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研究。本文认为,与中小学教师不同,高等院校教师作为知识型员工,面对着更为松散的组织文化,其职业认同也必然呈现出显著的特殊性[1]。为此,本文将详尽梳理和评述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文献,对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1 教师职业认同概念的界定

认同源于拉丁语“idem”一词,意为“相同的事物”;英语中认同(identification)概念的本意就是“身份”;在相关文献中,认同是指一种特定的情感联系,是个体自我认识的一部分,而这一自我认识源于作为个体的他存在于社会群体之中[2]。

社会学家最早开展认同领域的研究。wwW.133229.coM社会认同理论(sit)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所处的群体产生认同,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并通过对内群体与相关的外群体的有利比较获取积极的自尊[3]。turner等进一步提出了自我归类理论(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对社会认同理论进行了补充。与sit理论相比,自我归类理论添加了组织内部的行为,个人可以将自我在不同的层次进行归类:在个体层面(个体间差异)、团队层面(本群体成员与其他群体成员间存在差异)或者物种层次(人类与其他生物存在差异)。个体通过分类,将赋予自我符合内群体的特征,实现自我定型,并往往将有利的资源分配给己方群体成员。根据自我归类理论,我们很容易认清教师职业认同的实质:个体在团队层面,以教师职业为标准所进行的自我分类。

近年来,教师的职业认同正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主题,纵观已有文献,由于研究侧重点的相异,关于教师职业认同概念还缺乏明确而统一的界定:有学者从特征入手,将教师职业认同界定为一系列表征教师的职业特征,比如beijaard在研究中提出通过某人所教授的学科、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的角色或者角色概念三个范畴来完成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界定。也有学者从建构的过程入手,强调教师职业认同的动态性,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自我意象和其感觉到必须扮演的教师角色之间的复杂的动态的平衡[4],是教师通过与环境的持续互动来建构的对职业意义的认识。还有的学者如吴慎慎侧重于从教师本人的感知出发,指出教师个人对身为教师的认同概念,是教师知觉工作情境、赋予意义并采取行动的核心,或者更简单的说,教师职业认同就是教师个人对自己身为教师的概念[5]。魏淑华在对中外学者已有观点做出详尽梳理之后,总结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既是个体从自身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其教师角色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体对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师职业认同有不同的认识,对职业认同的认识还需要统一。

2 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动因研究

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社会环境、个人心理,甚至个人成长经历都会影响教师的自我职业判断,进而对教师的职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受到性别、教龄、所教学科影响,以及做学生的经验、重要他人、重要事件和教学经验的影响,还受到教学环境等的影响(于慧慧,2006,魏淑华,2008,温艳红,2009)。在本文中,主要从职业形象、工作自主性和组织环境因素等方面研究和分析其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1 职业形象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

在已有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的研究中,有学者依据教师对他们职业角色或职业群体的认识和理解,或教师职业的相应特征来解释职业认同[6]。而对职业角色或职业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师职业形象。教师职业形象是作为教师的群体或个人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教师职业群体或个人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的表征。魏淑华在总结miller、moore 和hofman、korthagen等学者对职业认同内涵界定的基础上,也认为职业认同与特定的职业特征相联系,而职业特征是职业形象的关键构成要素。从文献研究中我们发现,职业认同主要被用于刻画理想教师的特征,因而,教师职业形象的建立过程,实质就是对教师特征的理解和教师职业概念的形成过程,即对职业形象的认知将会影响到职业认同的形成。bamber 和 iyer在对同样作为知识性员工的审计师职业认同领域的实证研究中,证实了审计师的职业形象对职业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7]。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以及教师个体自身对其职业活动所持有的知识、观念和价值体系,都会影响到个体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认可,进而影响教师职业认同。受

职业认同是教师的个体经验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9]。sleegers & kelchtermans也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教师通过与他们的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组织环境的改变可从不同方面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还受到受到教龄,所教学科影响,做学生的经验、重要他人、重要事件和教学经验的影响,还受到教学环境等的影响。moore和hofman(1998)指出学校对办学水平的高质量追求是与教师高度发展的职业认同相一致的[10]。改善教师工作条件的措施会积极影响教师对职业认同的感知,组织架构的变化、新工作团队的建立和激励机制的变革也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参与度,进而推动员工的职业认同重构过程。教师所处的组织环境会对个体职业认同的建立、形成与发展产生全面且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实现职业目标的组织环境会增加教师对职业的认同度。

3 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果变量研究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11]。学者认为,组织内的员工同时肩负着组织角色和职业角色,在角色的互动冲突中,与所扮演角色相应的认同感之间也会产生显著的相互影响[12]。russo以记者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进行了考察。实证结果显示,作为知识型员工,记者的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对记者职业的认同程度高于对组织的认同。同时,依据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职业认同强烈的记者,需要报社提供从事该项专业工作的平台,以及与有相同职业认同的同事工作的机会,当这些需求得以满足后,记者才倾向于表现出更强烈的组织认同。在后续的系列对其他行业员工(审计师、兽医等)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关系研究中,学者们也得到了较为一致性的结论,即职业认同会影响组织认同,且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呈现正相关关系。

在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果变量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的一系列行为状态相关。moore和hofman对350余名科研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强烈的职业认同有助于克服其对工作条件的不满,提高工作满意度,降低他们的离职倾向。同样的研究也见于gaziel和魏淑华的文章中,他们分别证实了在以色列和整理

参考文献

[1] goffee,r.& jones g.,1996.“what holds the modern company togethe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vol.74,pp.133-48.

[2] tajfel,h.,1981,“human groups and social categories: studies in social psych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tajfel,h., & turner,j.c.,1986,“the social of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in s.worchel & w.g.austin (eds.),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7–24).chicago,il: nelson.

[4] volkmann,m.j.& anderson,m.a.,1998,“creat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 dilemmas and metaphors of a first-year chemistry teacher”,science education,vol.82,pp.293-310.

[5] kelehterman,g.,2000,“elling dreams: a commentary to newman from a european contex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vol.33 pp.209-211.

[6] 张敏.国外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研究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7-81

[7] bamber em.& iyer vm.,2002,“big 5 auditors' profess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consistency or conflict?”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vol.21 pp.21-38.

[8] hall,r.h.1968.professionalization and bureau cratization [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3: 92-104.

[9] russo,t.c.1998.organiz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12:72-111.

[10]moore,m.,& hofman,j.e.,1988,“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israel”,higher education,vol.17,pp.69–79.

[11]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

教师职业认同感篇5

Key words private college; professional identity; Jinhua Area

1 问卷设计与调查结果

本调查分为工作本身、工作环境、薪资待遇、进修培训、管理体制、人际关系、离职倾向七类,共设置了24个问题,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共向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四所金华地区的民办高校发出280份调查问卷,收回调查问卷220份,其中有效问卷190份,另外对金华某民办高校的7位专职教师和2名人事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作为调查问卷的补充。访谈结束后,对调研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具体结果如下:(1)性别构成:参加调查的人员中,男性40%,女性60%;(2)职称结构:初级职称占40%,中级职称占42%,中级以上职称占18%;(3)年龄结构:35岁以下占55%,36~45岁占17%,45岁以上占28%;(4)任职年限:1年以下占29%,1~3年占48%,3~5年占11%,5年以上占12%;(5)学历分布:本科占65%,研究生占35%;(6)收入分布:1500~2000元占9%,2000~3000元占48%,3000~4000元占30%,4000元以上占13%。

结合调查问卷可见,金华民办高校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认可度处于中等水平,他们普遍感觉目前工作压力较大,主要涉及教学及管理、科研及职称评定、职业成长与发展等方面,在有了合适的机会时,部分教师选择了离职,尤其是入职时间不长,没有组建家庭的单身青年教师,这对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教师队伍的稳定,学校的长远发展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2 影响民办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原因

(1)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小,民办高校教师待遇偏低。一是由于民办高校属于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办学,办学条件及规模受办学主体自筹资金能力决定,使其在社会地位、国家财政支持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无法相提并论,导致民办高校发展困难多,教职工待遇在同行业中偏低。二是民办高校不属于事业单位,教职工的人事关系基本挂靠当地人才交流中心,学校和教师双方通过合同来确定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除了要努力在教学管理方面表现出色,还要面临可能失业的压力,职业风险高,稳定性差,而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障机制相比同区域行政事业单位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使其稳定性进一步降低。

(2)民办高校生源质量差,教师教学及管理难度大。民办高校对于学生的高考分数要求相对比较低,在国家生源数量持续减少的情况下,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引学生报考而不断降低录取分数,导致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尤其是文化课成绩差极大地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老师备课流于形式,上课敷衍塞责,学生厌学,上课只为了学分和最终的文凭,不遵守课堂纪律,不服从教师管理,漠视学校规章制度,给民办高校教师教学管理带来巨大压力,教师通过教学很难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获得职业成就感。另外,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仍然突出使民办高校学生更感到前途迷茫,学习更加缺乏动力和热情,在这种恶性循环中,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教师降低对自身的要求,必然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职业发展。

(3)民办高校内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局限性。首先,从管理上看,民办高校中高层人事任免权基本掌握在主办方手中,任命的领导有些不具备高校教学及管理经验,不能真正实现专家治学治校,内行人管内行人,一些民办高校甚至在用人和教学管理中出现了“任人唯亲”的现象,致使教职工很难有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决策,他们的想法得不到重视,建议得不到采纳,问题得不到解决,权力得不到保障,导致民办高校教师丧失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弱化,对学校的期望越来越低,逐渐失去了信心。其次,从办学成本方面考虑,为了缩减开支,民办高校教师往往身兼多职,他们事情多,责任大,使其工作的兴趣和满意度降低。另外,从教师成长与发展来看,民办高校教师培训制度有待完善,因为经费供给不足,教师很难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培训进修机会,教师对培训内容缺乏自主选择权,培训效果有限,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空间较小。

(4)民办高校校园内涵建设滞后,组织凝聚力较低。原因之一在于民办高校属于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办学,盈利是其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因此学校将主要时间精力投入到如何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生源数量上,忽略了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对于他们的生活和情绪情感状况也知之甚少,不能做到及时了解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使教职工产生主人翁的归属感。第二,部分民办高校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既不如中学教师有成就感,又不如本科教师有优越感,他们把“教书育人”仅仅看成是养家糊口的手段,除本职工作外,还把部分时间、精力投入到自主创业及社会兼职中去,因而无暇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淡化了自己与群体间的联系。第三,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紧跟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因此,要根据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取消一些招生及就业难的专业,设置招生火、市场需求大、有特色的专业。在专业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一部分专业相关或相近的老师就要被安排教授多门新的课程,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精力学习及培训,课业压力陡增。同时,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增强竞争力,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较强的科研及管理能力、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生产一线的工作经验,还要求教师定期到相关单位挂职锻炼,了解行业最新知识、技术及发展动向。他们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教授实践技能,产学研结合,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把自己锻炼成“双师型”教师。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科研条件和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民办高校教师认为晋升职称非常困难,职业前景黯淡,从而选择离职,降低了校园内涵建设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3 提升民办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建议

(1)改革原有的体制机制,为民办高校教师营造公正合理的育人环境。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发现是否拥有公平公正的育人环境是影响民办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民办高校一方面要改变现存的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把那些业务能力和责任感强、思想政治素质好、具有领导能力和长远眼光、群众呼声高的内行人选为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的发展创建一支高素质的领导队伍。二是改革原有的体制机制,民办高校创办者和决策层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管理方法,尊重教职工的主体地位,实行校务公开,充分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三是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在教师资格认定、职称晋升、社会保障、培训进修、评优评先等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

教师职业认同感篇6

一、幸福感概述及其重要性

(一)教师幸福感定义

幸福是什么?心理学中,幸福感主要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教师幸福感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感受到这个职业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且能够产生愉悦感。”[1]

(二)教师幸福感重要性

国运兴衰,在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幸福感问题不仅事关教师本身,而且事关学生,事关教育,事关国家。教师是一个以教书育人为责任的特殊职业群体。长期以来很多人没有把教师首先当做一个“人”认识,而是将其定位成“圣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把教师比喻为牺牲自己、成全学生的“蜡烛”。但是,教师应该首先是“人”才是“师”。叶澜教授说:教师的职业不应该是消耗性的,而应该是发展性的。教师这一职业不但要“益人”,也要“益己”;不但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要促进“教师的发展”;不但要为学生健康的身心、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美好的社会生活服务,也应该为教师自己的幸福服务,成为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因此,教师的幸福,既是为了教师、为了学生、为了教育、为了社会、为了国家。

二、教师心理现状及其归因

(一)教师心理现状

现代社会,物质逐渐丰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教师行业里,工资、社会地位也在逐步提升,但是不少教师都产生职业倦怠,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近年,郑州市教育局曾对426名中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54%教师存在心理问题。有关调查也显示:“48.5%的教师认为自己‘工作太累’,37.4%的教师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最长的达15小时。”[2] 另外多方面的压力让教师过得并不轻松。如:工作时间长,婚姻亮红灯;家长要求高,教师好难当;实行招聘制,教师怕“下课”;学校升学率考核的压力;为职称忙碌的压力;学生家长不理解教学方式的压力等等。教师的幸福感在下降,教师的心理现状让人担忧。

(二)教师心理问题归因

影响教师幸福感因素有哪些?“教师幸福感问题的研究开始于2O世纪9O年代,叶澜教授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一书,开启了我国教师幸福研究的大门。随后,檀传宝等著名研究者在自己所著的专著中,均列出专门的章节来阐述教师幸福感的问题,由此而使教师幸福感的研究向着专门化学科化的方向发展。”[3]影响教师幸福感的因素有多种, 有的学者通过实证调查得出结论。有的学者则从理论层面论证“影响教师幸福的因素主要有主体和客体两方面:主体因素包括教师的身心健康、道德修养、幸福能力、科研能力;客体因素则是家庭、学校、社会。”[4]还有学者“从教师的现实处境:真理代表身份的消解、知识化身身份的丧失、急功近利面前的困惑、安身立命的尴尬无奈方面来剖析教师不幸福的原因。”[5]总之,影响教师幸福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只从职业认同、专业成长两个侧面追寻教师幸福感。

三、追寻教师幸福感

(一)职业认同定义及其必要性

认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道:①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②承认、认可;③赞同、同意。英国心理学家贝特・汗莱密认为:“认同由三个层次展开,即从群体认同经过社会认同到自我认同。[6]教师职业认同,指的是“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对它的价值与意义的认定,并能够从中体验到乐趣与幸福。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7]马克思・韦伯在《以政治为业》中指出了以政治为业的两种方式:一是“靠”政治而生存,二是“为”政治而生存。[8]同理,我们可以推理得出教师的两种职业状态:“靠”教育与“为”教育。“靠”教育只把教师职业当做养家糊口的手段,是一种对本职业的无奈外在接受。“为”教育把教师职业当做实现生命价值的事业,是一种对本职业的主动内在接纳,是一种对教师职业的内在认同。教师职业认同决定了其教师工作的基本态度、价值取向。“一个形成了职业认同的教师更容易产生内在的发展动力,将他个人的全方面的力量都调动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来,感受工作带给他的成就感、满意感以及幸福感。”[9]教师职业的认同召唤着教师在教育领域用生命歌唱、用生命实践、用行动贡献。

(二)专业成长及其必要性

何谓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是在长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师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10]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追求专业的成长都是人们享受职业幸福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职业认同是其发展的动力,但只有职业认同还远远不够。教师仅有满腔热忱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精湛的教育技艺。叶澜教授指出:“认识教师从事的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国家未来、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希望与幸福的重要事业,形成对事业的责任感、崇高感;具有以敬业和为人类及其文明发展奉献自己为特征的专业精神。”[11]教师是专业,需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缺乏专业素养的教师犹如空中的楼阁没有基础的支撑,即使满怀激情也是徒然。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与其事业成就大小、幸福感强弱密切相关。教育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教师硬朗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幸福感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努力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

(三)追寻教师幸福感课程建议

如何追寻教师幸福感,让教师感到身在福中,热爱教育事业、投入教师事业?本文将从协助教师形成职业认同、支持教师专业成长两方面进行探讨。

1.形成教师职业认同

(1)帮助教师合理自我定位

自我定位解释为自我确定位置,即一个人了解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将怎样去做、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正确的自我定位是教师赢得职业幸福感的首要途径。“教师要善于从社会发展、国家大政方针中了解职业发展现状,形成合理的自我定位。要从长远角度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合理设计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进行必要的反思和自我修正。”[12]教师教育主办方要与教师分析各方面形势,帮助教师形成科学的自我定位、学会用理性的态度追求更好的生存状态。

那么,教师如何给自己定好位呢? 这里,我们可以参考石源学者《自我定位》一书提及的建议:“首先,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要做到在选择中有所放弃。其次,要把职业定位放在决定人生成败的重要位置。第三,要做到高点定位与低点起步相结合。第四,不要走向自我定位的误区,在给自己的事业定位之前,首先要给自己的生活状态一个正确的定位。”[13]教师可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确立自我职业生涯坐标,实现自我管理,指引未来道路方向。

(2)辅助教师澄清职业价值

教师工作是一项需要创造性的工作。马克思说:“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教师的职业价值何在?人们为什么选择教师职业?心动于教师每年有两个月的带薪假期;惬意于教师有比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欣慰于教师有一份不高但却固定的收入;知足于教师的工作比较稳定;享受于教师这一职业不但可“益人”且可“益己”?教师选择职业的动机也会对其工作产生导向作用。

(3)利用社会判断理论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商业上的流行语道出了比较方法的意义。下面的例子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14]

1960年,美国因贫富相差悬殊,产生了许多社会矛盾,穷人不但仇恨富人,还对政府有抵触情绪。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政府部门曾经想了许多方法,比如给富人增税,给穷人提供福利;比如提高汽车豪宅等奢侈品的售价,在穷人密集地设廉价超市等。但收效甚微。

有一天,一位叫罗伯特的电视记者,将拍摄到的两组镜头在电视上播出之后,奇迹出现了。不但穷人不再仇恨富人,居然还有很多富人羡慕穷人的生活。

原来,以前许多镜头都习惯于聚焦富人的资产和穷人的疾苦,所以矛盾便出现了。而罗伯特则是将镜头对准了富人和穷人的内心。富人因为欲望太多,所以神情疲惫,而穷人因为生活简单,所以满脸自得。富人与穷人不能只比物质,还要比幸福感!

从上面运用了社会判断理论的例子可以看出全面而客观的比较容易让人心理平和。判断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等于现实条件与某种标准的比较。现实条件高于标准时,主观幸福感就高;相反,现实条件低于标准,主观幸福感降低。如:社会比较理论、适应理论和自我理论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利用社会判断理牵引教师产生心理平衡感,构建内心和谐,产生幸福感。

2.支持教师专业成长

如何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刘婕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一下阶段:“①职前奠基:师范生阶段――虚拟关注,准教师身份上岗适应;②入门的阶段――生存关注,骤变与适应稳定发展;③在职的阶段――任务关注,专业发展意识增强;④专业提升:持续专注于职业的阶段――自我更新关注,实践反思。”[15]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要求与特点。处于各个阶段中的教师都会遇到一些共性问题、疑惑、困难。我们要分析综合,将这些问题归纳概括,开设针对性课程帮助教师克服这些障碍,改善教师教育体制。通过为教师提供各种条件,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使教师从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到“把教育看作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再到“把教育看作是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最终“把教育活动当作幸福体验。”这样将社会需求与个人价值实现融入到教育事业中,真正实现南师大教科院博导杨启亮教授对教师的建议: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总之,国家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而教育的竞争靠教师。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出现疲惫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罗杰斯认为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两者之间差距过大将会导致心理疾病,两者和谐一致时才会引导个体人格健康发展。”[16]形成职业认同并实现专业成长是教师赢得幸福感的双翼。杨启亮教授指出: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作幸福的活动。幸福是行为主体的内在体验,只有与人的内在情感体验相联系的活动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永恒的活力。我们要引导教师通过科学自我定位、澄清职业价值、利用判断理论,形成职业认同,同时支持教师毕生追求专业成长、提高专业素养,缩小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达到内心和谐,享受教师职业幸福。

参考文献:

[1][2]刘桂春.教师幸福感的构成要素及其现实遭遇[J].赤峰学院学报,2009(5):173.

[3]程雯.教师幸福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8(8):106―107.

[4]李英华.论影响教师幸福的因素[J].当代教育论坛,2007,(1):6―7.

[5]赵晓梅.教师的现实处境及其幸福[J].江苏高教,2002,(4):128.

[6]李素华.对认同概念的理论述评[J] 兰州学刊,2005(4):201―203.

[7][9]孙钰华.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2008(5):71.

[8]冯建军. 回归幸福的教师生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25.

[10][15]刘婕.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启示[J].中小学教育,2007(2):69―71.

[11]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12]穆玲.教师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途径[J].2008(26):34.

教师职业认同感篇7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38-02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者车文博认为,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的职业的目标、职业的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职业认同一般是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对该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职业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甚至对职业用语、工作方法、职业习惯与职业环境等都极为熟悉和认可的情况下形成的。”当前,在幼儿园负责保健卫生工作的教师具有鲜明的特殊性。一方面,他们通常受过专门的医学和营养学的教育,具有从业资格证书,既要负责卫生消毒和疾病预防,也要负责幼儿膳食的营养搭配。另一方面,他们在幼儿园中每天都会和幼儿相处,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教师的职责。尽管保健卫生教师在幼儿园中具有多元的角色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他们的职业认同感普遍偏低,有人认为不受幼儿园重视,有人甚至认为并不重要。由于幼儿处于成长的特殊时期,极易受到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疾病因素的感染,所以为幼儿提供全面的营养保障,设置科学的体育锻炼,落实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等对于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因而,在幼儿园中负责卫生保健工作的教师的重要作用便自不待言。正因为如此,中国现代著名的幼儿教育研究学者陈鹤琴曾有言:“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在影响幼儿园保健卫生教师职业认同的诸多因素中,幼儿园的管理层面对于提升其职业认同感与工作满意度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从组织管理角度而言,幼儿园应着力注重下述三个方面,从而营造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提高保健卫生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职业吸引力。

一、加强宣传,强化家长的保健卫生意识,积极配合保健卫生工作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保健卫生教师普遍认为家长的不理解与不配合是影响其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幼儿园的保健卫生工作,很多家长常常表示不理解或不配合。概言之,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较为复杂。首先是由于幼儿的接送并不固定,不熟悉保健卫生工作。例如,多数幼儿是由父母、祖父母等接送,保健卫生教师的要求没有被及时传达。其次是由于家长忙于工作,疏于配合保健卫生工作。例如,虽然幼儿已经发烧,但家长忙于工作,没人照顾幼儿,所以仍然将幼儿送到幼儿园。再次是由于有的家长会忽视幼儿园相关规定,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例如,有的家长甚至要求幼儿园统一接种疫苗。家长的不理解与不配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保健卫生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会使他们感到困惑不解。因此,作为管理方,幼儿园应积极利用家长会、公告栏等多种手段向家长宣传保健卫生工作,在强调保健卫生工作重要性的同时,明确保健卫生工作的具体要求,从而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二、建构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

总体而言,幼儿园保健卫生教师的职业发展较为单一,他们终其一生都从事着保健卫生工作,其专业技能随着不断学习和经验积累而得到提高。因此,这就需要幼儿园积极发挥组织作用,建构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而提高幼儿园保健卫生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第一,优化工作考核机制。在当前的考核机制中,由于幼儿园忽视了保健卫生教师的工作特性,在考核中简单地对其进行后勤考核,有的甚至取平均值进行考核,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保健卫生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幼儿园应明确考核目的,针对保健卫生教师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业绩,优化工作考核机制,制定适宜的评价标准。鉴于保健卫生教师的工作特殊性,幼儿园可以采用历时评比的方式进行考核,在纵向上对比工作业绩,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第二,增加升职机会,拓宽职业发展空间。幼儿园应当以工作业绩和工作能力为基准,构建公平公正的升职机制,了解卫生保健教师的升职诉求,为他们提供升职机会,拓宽其职业发展空间,从而形成幼儿园与保健卫生教师共同发展的双赢结局。

第三,创设教育与科研奖励机制,为保健卫生教师评职提供支持。按照现行的评职要求,保健卫生教师评职同样需要,但受限于工作性质,他们通常很难单独完成。因此,幼儿园在相关项目的科学研究中,特别是涉及到健康卫生的科研项目中,应当鼓励保健卫生教师积极参与,并在方法论上予以充分指导,以帮助其获得科研成果。

三、营造和谐公正的工作氛围,提升职业认同感

由于幼儿园保健卫生教师身份定位特殊,既担任着老师的职责,也肩负着医生的职责,还由于保健卫生教师人数较少,再由于保健卫生教师评职困难,故而通常会产生被边缘化的职业感觉。这样,保健卫生教师就会在心理上与幼儿园组织之间产生隔离之感,久而久之,这种情绪会反映到工作中,出现倦怠与消极的现象。因此,幼儿园应努力为保健卫生教师营造和谐公正的工作氛围,为其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以提高其职业认同感。

第一,充分重视保健卫生工作,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由于很多幼儿园对于保健的重视程度明显低于教学。毫无疑问,这种错误的工作观念会影响到保健卫生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实际上,保健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保育与教育同等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树立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保育与教育并重的工作观念。幼儿园应充分重视保健卫生工作,积极肯定并努力支持保健卫生教师的工作。例如,要支持保健卫生教师的培训与进修,要采纳保健卫生教师的建议与意见,要为保健卫生教师配备必需设备等。

第二,营造和谐公正的工作氛围,促成教师与保健卫生教师的科研合作。每个人都希望在和谐公正的工作氛围中工作,它会对工作者的精神状态与工作态度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对于保健卫生工作者尤其明显。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一些保健卫生教师认为其工作领导不重视、家长不理解,同事不配合,这种工作氛围严重影响到了其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因此,幼儿园应当努力促成教师与保健卫生教师之间的科研合作,加强交流,增进了解,从而营造和谐公正的工作氛围,以提高保健卫生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教师职业认同感篇8

( 一) 专业选择

在中国,绝大多数人日后从事的工作是当初求学时选择的专业。家长在学生填报高考( 中考) 志愿时一定结合考生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等特点,兼顾社会需求,理性分析幼教行业,慎重选择适合考生的专业,决不能被社会流传的冷门热门专业所左右。

( 二) 学校培养

1. 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对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主要通过课程学习完成,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一定紧紧围绕职业要求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的职业道德、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来通盘考虑、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要兼顾师范性、示范性,紧跟时展步伐,杜绝课程内容严重滞后倾向。

2. 师范院校教师作为学校教学计划的实施者、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人物,从学生第一天跨进师范院校大门,就担负起培养准幼师职业认同感的光荣使命。要知道,培养职业认同感,绝不是政治学科、教育心理学科、语文学科等文化课教师的责任,而是所有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比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更为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任课教师的每堂课都要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充分落实这一目标。同时,重视教育见习与实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说,课堂上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产生些许的认可,那么与幼儿零距离接触、走进幼儿园更能唤醒准幼师心灵深处的情感意识。增加见习、实习次数和时间,合理安排顶岗实习,准幼师对幼教工作的认识将更加深刻,对职业认同与否,此时已经建立起来。这为学生毕业后是否从事幼教工作提供了前提。

3. 重视师范院校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应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不仅教务处、学生处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放到首位,科研处、保卫处、总务处、图书馆、办公室等学校所有职能部门都应行动起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增强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学校组织的讲座、竞赛、经验介绍、新闻报告等大型活动都应以弘扬正气、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为主旋律。

二、入职初期

这一时期是准幼师到幼儿教师身份转变时期,也是职业不稳定时期。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新入职的幼儿教师,基本上都是刚刚从学校大门走出来的毕业生。他们或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期待、或兴奋喜悦、或焦虑,是思想、情绪极易变化的时期,也是对任何事不以为然的时期。师范院校学习期间建立起来的信仰、观念可能在实际工作中遭遇的问题面前顷刻间化为乌有。近年来频频见诸媒体的幼儿园虐童事件,多数是私立幼儿园入职不久的幼儿教师所为。当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没有认同感,甚至痛恨自己的工作,所在单位又缺少必要的规章制度、严格的管理和对新入职人员的关心、教育,酿成事故是必然的。从这一点而言,用人单位在招聘幼师时,一定要牢牢把住幼儿教师入口关,对那些没有爱心、没有责任感、有心理疾病的应聘者坚决拒之门外。幼儿园要承担起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培养重任,帮助她们尽快走出进入职场的困难期。幼儿园要重申职业要求,明确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 强化职业操守,让新入职者感受到工作带给她们的成就感,以及儿童带给她们的快乐; 为每一位新入职者配备一位指导教师,工作上进行指导,生活中提供帮助; 工会组织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关心年轻人疾苦,使新入职者体会到工作集体的温暖,促进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年轻教师要从主观上积极进取,主动学习。结束师范院校的学习,获得毕业证和教师资格证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理念一定根植于心中。所谓终身学习,指的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教育部关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明确指出,幼儿教师要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幼儿教师要将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相结合、园内学习与园外学习相结合,向同行学,向专家名师学,向书本学,向媒体学,向家长学。既要学习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了解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新动态,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提升专业能力,也要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职业理想,争取做一名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健全人格和团队合作精神、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耐心和细心,帮助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加快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进程。

三、职业倦怠期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指教师难以顺利应对职场压力而产生的疲倦困怠的身心状态。它伴发于教师成长过程中,属教师履职的非正常行为和心理。它直接影响教师的生理、心理健康,使工作士气受挫,成为教师厌教、流失和教育水准低下的重要影响因素,从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4]。2005 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对近9000 名教师进行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86% 的教师出现轻微的工作倦怠; 58. 50% 的教师出现了中度的工作倦怠; 29% 的教师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主持这一调查的李超平博士认为,被调查教师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对我国教育是一个潜在的障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众多研究者纷纷从社会层面( 教师社会地位低、收入少、对教师要求高) 、学校层面( 学校管理模式僵化、缺乏人性化、教师工作环境差) 、个人层面( 工作压力大、超负荷、身体心理亚健康) 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却忽视了幼儿教育自身的因素。

教师职业认同感篇9

作者简介:陈水平(1979-),女,江西萍乡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心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心理和健康心理;张亚玲,女,江西省南昌市市政工程开发公司工程师。

课题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新农村建设视域下江西省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实证研究(编号:08YB124)”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陈水平。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2-0069-04

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当前对自己职业角色以及职业相关特征的感知,具体而言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识、情感、期望、意志、价值观以及对自己职业技能的感知[1]。教师的职业认同会直接影响教师职业的投入、职业的承诺。在国外,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起步比较早且已比较成熟,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但在国内,有关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是在近几年才开始,研究成果比较零散且有待系统和深化,主要表现为:在研究对象上,以往的研究主要针对大学、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而对于区域性、特殊性教师群体的研究甚少关注;在研究内容上,以往的相关研究侧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教师职业认同进行元研究,如构成成份、问卷编制等。针对这一研究现状,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教师职业认同的跨文化研究和区域化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江西省农村中职教师的职业认同现状和特点,以期为江西省农村中职教师的管理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一、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了江西省萍乡、赣州、南昌、抚州、上饶五大地区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问卷358份,有效回收率为89. 5%。基本情况见表1:

(二)研究方法

课题组参考魏淑华等编写的《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问卷》[2],自编了《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问卷》。为了确保问卷的信度,在正式调查之前,先对35名农村中职教师进行小样本的测试,根据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改后再进行信度检验,结果为:a=0.88;本问卷共有39个问题,包含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技能、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六个因子。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被试得分越高则表明其职业认同感越高。对于调查结果本研究采用SPSS11.5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二、结果

(一)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

表2 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总体及各因子得分情况

注:M为平均数,SD为标准差,以下同。

从表2可知,在最高分为5分的计分标准下,总体来看,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不高(M=3.080),处于中低等水平。这与国内许多学者对中小学、大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偏高的结果不太一致[3][4]。在职业认同各因子中,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职业期望、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价值观、职业技能和职业意志。

(二)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性别、教龄、学历和职称差异分析

表3 不同性别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性检验

注:*P<0.05;**P<0.01;***P<0.001,以下同。

课题组对男、女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平均得分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见表3):从总体上看,男、女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感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教师高于男教师。从各维度上看,在职业情感、职业意志上,女教师得分显著高于男教师。但在职业技能上,男教师得分却显著高于女教师;在其他维度上,两者差异均不显著。

课题组对不同教龄农村中职教师的职业认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见表4:在总体职业认同上,不同教龄的教师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教师职业认同的诸因素上,不同教龄的教师仅在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职业技能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他因素上差异不显著。

表4 不同教龄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性检验

对农村中职教师的职业认同进行不同教龄阶段的LSD事后多重比较,我们发现,4-10年和11-20年及21-30年教龄的教师职业认同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11-20年教龄的教师在职业认同程度上高于4-10年教龄的教师,其他教龄组教师的职业认同差异不显著;在各因子上,不同教龄的教师在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职业技能上存在显著差异。

表5 不同学历农村中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性检验

教师职业认同感篇10

教师职业认同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源泉,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水平不仅有助于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群体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结合大学体育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环境、院校文化、领导的认同度等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体育教师的年龄、性别、职称等对教师的职业认同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到底如何?只有弄清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对影响大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归因进行分析,思考对策。结合相关研究来看,大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一般包括价值认同、情感认同、能力认同、持续认同和投入认同五个因子。从价值认同来看,更多的是教师对自己职业的价值和发展目标的认识,即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获得发展的兴趣,使自己收到欢迎、尊重的心理认知,和上级、同事交流等诸多方面;情感认同则更多倾向于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如是否对体育课有激情、是否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快乐、是否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等;能力认同则是教师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也包括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信心,即教师是否觉得自己能胜任体育教学工作、是否做到称职、是否能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持续认同则着眼于发展角度,更多的是教师是否想要更换岗位、是否应该更换、是否因为喜欢才参与;投入认同则是体育教师对教学、教研活动的投入倾向。在这些因素中,无论是认知因子还是行为因子,认同感越高,教师的积极性越强。

二、影响大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

影响大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外界因素来看,首先,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下,体育课程的价值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认可,这也就容易导致院校对体育课程的冷淡,从而形成“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体育教师缺乏晋升的机会,场地器材等也会不足;其次,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以室外为主,长期的风吹日晒让一些教师对体育课产生了畏惧感,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最后,一些教师本身对体育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而是凭借文化课的优势而选择了体育专业课程,入职后在体育教学中难以找到心理满足,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从体育教师自身方面来看,一是在性别上存在明显差异。据调查发现,女性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普遍高于男性教师,而这和教师职业认同中的认知因子不无关系。二是从年龄上看,35岁以上的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高于35岁以下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这和教师对自身职业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教龄上看,教龄高于10年以上的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感略高,这其中也包括了教师的职称、工资待遇、任课数等因素。

教师职业认同感篇11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59-04

随着社会对教育日渐重视,教师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日益规范化、专业化,对教师的研究也逐渐成为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研究发现,教师的职业认同对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正如朱迪斯所言:“发展并维持一种强烈的职业认同是评判教师的专业性和把他们与其他工作者区别开来的重要依据。”(Judyth Sachs,2001)〔1〕本文拟对国内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作一综述,主要探讨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等。

一、教师职业认同概念的界定

(一)关于“认同”和“职业认同”

现有研究中,研究者对“认同”有不同的界定。以米德(Mead,1934)〔2〕和埃里克森(Erikson,1959)〔3〕为代表的欧洲学者认为,“认同”分为个人认同(personal identity)和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个人认同是指个体对自身独特性的意识,即个体在时空上明确自己是同一个人而不是其他人。社会认同是个体对自己处于一定社会群体、社会类别和社会范畴(social category)的意识,它使个体意识到自己在一定社会范畴中与一部分人类似,而与另一部分人有差异,并不断强化这一意识。

北美学者认为基本的认同方式是角色认同(role identity),即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结构中所处一定社会位置(social position)的意识。

尽管众多学者的表述各不相同,但他们都认为,“认同”是个体内部受环境制约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是人们对自己同一特性的意识或自我界定。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从内心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价值、有意义,并能从中找到乐趣。职业认同一般是在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对该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职业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甚至对职业用语、工作方法、职业习惯与职业环境等都极为熟悉和认可的情况下形成的。

(二)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是在教师教育领域对职业认同所做的研究。教师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指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教师角色的过程。“状态”是指教师当前对自己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各研究者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强调。有的学者将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自我概念、自我形象联系在一起,认为教师自我概念、自我形象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专业发展、效能感等。也有学者将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反思、自我评价、角色等联系起来。古德森和库勒则认为教师职业认同的发展是确立在个体和职业的共同基础之上的。他们认为:“教师作为个人和职业者,在生活和工作时会受到教师内外和学校内外的因素和条件的深刻影响。”(Goodson.I.F.&Cole.A.L.,1994)〔4〕

二、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方法

国内外学者采用各种方法对教师职业认同进行研究,其中主要涉及以下一些研究方法。

1.文献法:利用有关教师的特定资料研究教师的职业认同。

2.理论分析法:通过理论分析和理论化的方法来对教师职业认同作研究。

3.访谈法:对有限数量的教师作结构性或半结构性的访谈。

4.问卷调查法:用预先编写好的问卷对大量教师进行调查。这也是大样本的实证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5.个案研究法:围绕个别教师职业认同的不同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现状

(一)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内容

在国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职业认同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研究主题,并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研究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过程、特征、可能构成因素等。例如,古德森和库勒(Goodson.I.F.&Cole.A.L.,1994)对没有接受过传统正规教师职前培训的教师的职业认同情况进行研究。他们提出教师职业认同与社会环境有密切联系,强调倾听教师的心声,关注教师在实践中的生活。科德荣和史密斯(Coldron.J.& Smith.R.,1999)〔5〕通过研究教师职业认同的构成因素指出,教师的积极主动在教师职业认同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丹尼斯・阿特金森(Dennis Atkinson,2004)〔6〕研究发现,师范生在最初接受师范教育时往往是通过自我反思与自我批评来接受原来并不认同的想法,并利用非理性的经历(例如幻想)强化自己对未来职业的认同。

第二,研究教师自身对职业的感知以及对教师职业特征的认识。例如,皮亚德等人(Beijaard.D.,Verloop.N.&Vermunt.J.D.,2000)〔7〕研究了教师对他们的职业认同各方面的整体感知,描述了在教师的职业认同中,学科专家、教学专家和教育专家这三个方面所占的比重。

第三,研究可以呈现出教师职业认同的教师传记或者生活。例如科奈里和科兰迪纳(Connelly.F.M.&Clandinin.D.J.,1999)〔8〕的研究让我们明白叙事者最关心、但却隐藏在教师职业生活的背景及经验中的东西,例如:入职动机、希望获得的工作条件以及生活中的两难处境等。

第四,研究教师职业认同对社会以及教师自身的影响。弗姆克和弗朗斯(Femke Geijsela&Frans Meijersb,2005) 〔9〕研究发现教育要想有所变化,有所改革,教师必须在职业认同上有变化,因为教师职业认同影响教师对新政策的掌握和运用。

(二)国内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内容

在我国,教师职业认同研究已逐渐起步,研究内容涉及广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利用现有文献,对国外有关教师职业的研究进行分析、归纳,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呈现。

第二,研究中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情况。

第三,研究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态度。

四、对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总结与评价

(一)教师职业认同的特点

1.教师职业认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教师的职业认同与终身教育理念是一致的。有关研究指出,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职业认同不仅仅在于回答“现在我是谁”,而更要回答“我想要成为谁”。

2.教师的职业认同不是由一个单一的因素组成,而是由很多子认同共同组成。这些子认同可能彼此冲突或联合。子认同观念与教师不同的生活经验、教育背景相关。对教师来说,最基本的一个要求是使这些子认同之间不发生冲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但是研究发现,事实上新教师常常会经历这种冲突。

3.教师职业认同有明显的个人特征。虽然社会的要求、他人的观念和期望会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但是,教师个体并不是简单地采纳社会既定的职业特性(包括知识和态度)。他们对自身职业特性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影响着他们应对这些特性的方式。

4.在教师职业认同形成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积极主动,不能消极被动。科德荣和史密斯(Coldron.J.&Smith.R.)〔10〕认为,职业的自我形象反映出教师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的平衡。这一平衡形成的过程即教师职业认同形成的过程。它是复杂的、动态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积极主动的。

(二)教师职业认同的意义

1.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师职业认同程度的高低与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强弱有关。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度高,就意味着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性质、功能、意义认识深刻;意味着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是积极的;意味着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成就期望很高;意味着教师对自身专业技能的自我评价是能胜任工作;意味着教师把自己的职业当成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也意味着教师自己的职业意志比较坚定。其次,教师职业认同程度的高低会影响教师专业发展行为。只有职业认同程度高的教师才会在平时的生活中更关注教育方面的信息,主动接受新的教学思想、教学工具,探究新的教育方法、教育政策。

2.较强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对教师专业技能、专业情感的发展有积极作用。职业认同感是所有求职人员对拟进入的那个职业都应具有的起码的心理品质。一名求职人员如果对即将要从事的那个职业没有一点思想准备,那他在取得职业岗位之后很可能就会处于一种茫然状态,无法很好地开展工作。当然,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求职人员对未来即将从事的那个职业缺乏起码的思想准备,而这可以在进入那个职业之后再慢慢培养,但这种培养毕竟只是事后的补救。〔11〕具有较高职业认同感的教师在掌握专业技能时必定会更用心,付出更多的情感。

3.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高低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姜勇等学者认为,有较高职业认同感的教师往往更满意自己的工作,更愿意在工作上下功夫,更愿意进取,会更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荣耀、适合自己。〔12〕

4.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高低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水平。职业倦怠是近年来引起人们广泛重视的问题,它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作出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征。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职业认同感高的教师往往更容易处理好自己的社会关系,处理好自己的经验与当前的矛盾,更容易克服职业倦怠。

5.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影响教师对工作压力水平的认知。研究发现,来自同一学校的教师感受到的压力程度是不同的。这除了与教师本人的专业素养、应对能力有关,也与教师对工作认可和热爱程度相关。有的教师虽然工作非常辛苦,却乐在其中,其原因就是他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有着强烈的职业兴趣和很高的职业认同感。

(三)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已有研究发现,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主要可概括为职业理想和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度两个方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对自身社会地位以及经济地位的满意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决定了教师应该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然而,长期以来,教师的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提高。尽管近年来教师待遇有所改善,但与其他职业相比仍然偏低。这一状况很容易使教师产生失落感,降低其职业认同感。

2.教师对自己学生以及家长的满意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教师的权威日益削减。同时,学生个体差异的增大,使其思想行为不易受教师控制。而家长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导致教师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学生及其家长问题。这远比教学更容易使教师产生不认同自己职业的想法。

3.教师对自己所在学校各个方面的满意度。学校通常有很多的制度,不同的管理方式和不同的评价体系。如果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沟通不是很好的话,教师容易对自己所在的学校感到失望,从而失去工作的热情。这也会严重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4.教师自身的职业理想和兴趣期望。如果一名教师本身仅仅把教师当作是自己的一个职业而非自己的事业时,他要考虑的往往是如何才能取得相应的权利、金钱以及荣誉等,而忽视对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或者教师的理解。这样的教师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怀疑甚至是否定,使自己的职业认同感降低。相反,当教师把自己的职业首先作为自己的兴趣、自己的事业时,就会感到光荣和自豪,即使面临重重困难,也能迎难而上,通过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就高。

(四)目前已有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综上所述,目前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不论是国外的研究还是国内的研究都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国外对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在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方法方面,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尤其是缺少大样本、有深度的实证研究。第二,在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中,所有实证研究的被试均为任教于小学及以上的教师(其中尤以初中、高中为重),而对越来越受重视的幼儿园教师则缺乏研究。第三,研究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时不够细致,例如教师的职称、学历对教师职业认同是否有影响等问题在各类研究中均未涉及。

国内对于教师职业认同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领域没有涉及,即使是已有的个别大样本的实证研究,其研究对象仍局限于中小学教师,对幼儿园教师以及大学教师等缺乏研究。至于类似国外针对教师职业认同形成过程的研究,在我国目前仍是空白。当然,这也说明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这一课题在我国有较大的研究潜力,有必要对这一课题加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JUDYTH SACHS.Teacher professional identity:Competing discourses,competing outcomes〔J〕.Education Policy,2001,16(2):155.

〔2〕MEAD G J.Mind,self and society〔M〕.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4.

〔3〕ERIKSON.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M〕.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1959.

〔4〕GOODSON I F, COLE A L.Exploring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Constructing identity and community〔J〕.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1994, 21(1):85-105.

〔5〕〔10〕COLDRON J,SMITH R. Active location in teacher’s construction of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999, 31(6) :711-726.

〔6〕DENNIS ATKINSON.Theorising how student teachers from their identities in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J〕.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04,30(3): 379-389.

〔7〕BEIJAARD D,VERLOOP N,VERMUNT J D. Teachers’ perceptional identity: An exploratory study from a personal knowledge perspective〔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0,16:749-764.

〔8〕CONNELLY F M,CLANDININ D J. Shaping a professional identity:Stories of education practice〔M〕. London, ON: Althouse Press , 1999.

教师职业认同感篇12

二、教师职业认同概念

(一)职业认同概念

Nixin(1996)指出职业认同是用特定的工作条件来刻画一个职业团体特征的心理变量,Moore和Hofman(1998)则从认同的内容出发,认为职业认同是“个体在多大程度上认为自己的职业角色是重要的有吸引力的与其他角色是融洽的”。另外,Ashforth、Mael(1992)等认为,在一个组织中个体具有复合的群体特征,个体认同的实体可能是工作单位、子单位、组织或是专业团体。对不同工作的认同、对专业团体的认同,可以认为是对某一专业领域或职业的认同。显然,学者们界定职业认同内涵时所选取的着力点存在差异。

(二) 教师职业认同概念

教师职业认同是指教师对其所从事的教师职业各种因素的认可。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价值认同

教师职业的价值认同是指教师对从事事业的价值取向,即职业目标是为了地位、荣誉、金钱,还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等的选择。也就是教师所持有的职业价值观是以外在职业价值观为主,即为了生计和荣誉,还是以内在职业价值观为主,即为了职业素养的提升和实现自我价值。

2、情感认同

教师职业情感是教师素质和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稳定性情绪体验,教师情感认同是指教师对教师职业情感体验。

3、能力认同

教师职业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教育职业的学科知识、学习技巧和教学困难克服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教师能力认同是指教师对自己的学科知识、学习技巧和教学困难克服能力等能力水平的感知和判断。

三、城市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研究与分析

(一)长沙市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研究

笔者随机抽取了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开福区、天心区、芙蓉区、雨花区及望城区等12所城区小学教师共256名小学教师发放问卷,从职业价值观、角色价值观、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行为倾向四个维度对城市小学教师职业认同进行调查,笔者采取随机取样的方式,抽取了前面所述湖南省长沙市六个市区的12所城区小学教师中的250多名小学教师作为正式调查对象,并注意不同阶段教师的控制,使各阶段教师比例分布大致均匀,共发放问卷256份,回收246份、回收率为:98.4%,其中无效问卷22份、到有效问卷22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6%。得出长沙市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现状如下:

1、职业总体认同度高

长沙市城区小学教师职业认同得分统计表2-8中清楚表明,长沙市城区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度平均值为4.2977,超过了临界值3的143.26%,职业认同总体处于比较高的水平。

2、认同维度不均衡

长沙市城区小学教师职业认同各维度并不均衡,主要表现在:

* 不同性别教师在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认同上存在显著差异;

* 不同年龄段的城市小学教师在职业认同总体、角色价值观、职业归属感、职业行为倾向上差异显著;

* 不同教龄段城市小学教师调查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不同教龄的教师角色价值观、职业归属感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职业认同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 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显著高于具有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小学教师,而城市小学教师的职业价值观随教师具有学历的增高而增强。

(二)长沙市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原因分析

1、长沙市小学教师总体职业认同度高原因分析

本研究从湖湘历史文化传统、近代社会公众观念转变及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三个维度来分析其形成原因。

从传统湖湘文化来看,在湖湘文化的传统社会中,教师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大责任,其地位也格外的受到重视,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在社会上获得了尊敬和崇高的地位。

从近代社会公众观念转变来看,我国教育事业历经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摧残,教师的社会地位也一度得不到尊重,文革期间教师职业为蔑称为“臭老九”。但从1978年后,随着党和国家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教育工作和教师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不仅在全社会形成了尊师重教,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

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从2007年,长沙、株洲、湘潭被国家批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以来,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核心的长沙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长沙市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长沙市小学教师总体职业认同各维度差异分析

本文主要从性别和收入水平两个方面分析。

(1) 不同性别的城市小学教师职业认同差异分析

从男女教师性别特征角度来看,受男女角色的刻板印象影响社会公众认为女性比男性更适合从事教师工作。由于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对其工作人员在细致耐心程度和语言表达能力上要求较高,而大多数男性教师缺乏女性教师所特有的温柔、耐心、亲切与善解人意,且情绪容易冲动不稳定,但男性在认知水平、逻辑思维、鲜明个性及抽象能力上相比女性有明显的心理优势,且男性的独立、自主、持久和自制能力更强。因而在社会职业选择方面,人们认为社会女性角色更适合教育、艺术和医护工作,而男性角色更适合从事科学技术、军事及工业生产等职业。

(2)不同收入水平的城市小学教师职业认同差异分析

教师职业所带来的收入是绝大部分城市小学教师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教师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师生活质量的好坏和其家庭生活水平的高低,从而影响不同收入水平城市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

四、提高城市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对策

本研究主要从以下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城市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针对性措施:

(一)社会方面

当前社会普遍把教师比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进步的阶梯”、“蜡炬成灰泪始干”等,在这些赞扬、褒奖词更多地是单一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和社会价值,忽视了教师作为社会公众普通一员的脆弱,社会各界应给予教师合理的职业期待及社会各界媒体多做正面宣传。因此,社会公众和学生家长应认识到教师职业的伟大不是因为教师什么都会,而是因为教师强力的职业责任感和所从事的创造性工作,解除套在教师头上过多的“必须会”和“应该做”的“紧箍咒”。

(二)学校方面

根据Douglas.Mc.Gregor的Y理论:“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而是愿意勤劳肯定的,他对工作的好恶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即可把工作视为一种满足,也可把工作视为一种痛苦。”城市小学学校应建立合理、民主、宽松的学校环境,对于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促进教师职业认同至关重要。根据本研究的调查,形成学校管理民主、教师参与决策的学校氛围,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