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管理论文

时间:2022-06-19 08:35:17 关键词: 创新 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论文

摘要:创新社会管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又为社会管理创新开辟了道路。社会管理创新就是通过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从而推动社会管理路径的不断创新,最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创新社会管理论文

创新社会管理论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论文

重庆市石柱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杨 柳

【摘 要】实施民生工程,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举措。创新社会管理,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两者不仅在价值取向、基本要求、实现目标上高度一致,而且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 民生工程 举措 保障 思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从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同志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充分惠及全体人民作为重中之重,而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则是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和具体体现。笔者通过对部分基层政府实施民生工程情况的考察调研证明,实施民生工程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举措,创新社会管理是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 实施民生工程与创新社会管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深刻理解实施民生工程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本质内涵,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加强民生工程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一要明确:实施民生工程与创新社会管理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实施民生工程,是指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为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建设性举措。一句话,民生工程就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手段进行改进和改革,构建新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实现最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社会管理创新与民生工程建设都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两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通过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政府把保障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重大举措落实到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以民生安定促进民生和谐,以民生和谐促进社会管理的不断改善。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政府在制定政策、工作决策时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充分反映民意,积极维护民利,让群众权益切实得到保障,从而确保社会建设顺利发展、民生工程稳步实施。

二要明确:实施民生工程与创新社会管理有着共同的目标追求

作为政府的两项重要职责,实施民生工程与创新社会管理不仅联系紧密、相互促进,而且在价值取向、本质要求和实现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实施民生工程的基本要求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广泛惠及人民群众。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达到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生活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不断协调社会关系、切实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认真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其根本目的就是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创新社会管理与实施民生工程都是把以人为本、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本质要求和实现目标。

二、实施民生工程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举措

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实施民生工程,既是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举措。

第一、实施民生工程,是更新管理理念、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创新过程中,思想的认知决定着行动的效果,所以,创新社会管理首先是创新管理理念。同志指出:“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通过实施民生工程,促使政府不断转变职能,有效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同时,通过民生工程的建构和实施,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更新思维方式,创新管理理念,寓服务于管理之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如重庆市政府20__年推出的“民生十条”,就是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方式,不但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而且使政府转变了工作职能,创新了管理理念,改进了管理方法,从而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了明显实效。

第二、实施民生工程,是实现社会公正、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

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本质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其乐。“十二五”规划要求,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重点是“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实现社会公正,必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通过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而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则是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通过实施民生工程,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为实际的利益问题,确保党中央提出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有效实现社会公正。只有实现社会公正,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管理创新。

第三、实施民生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方式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如贫富差距现象扩大,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都给社会带来了不和谐、不安定的因素。同时,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日益强烈,这也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在安宁和谐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干事创业。只有民生和谐才能社会和谐,只有社会和谐才能推进社会管理不断创新。

三、创新社会管理是助推民生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

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以管理理念创新为前提、管理制度创新为保障、管理手段创新为重点,才能确保社会建设科学发展、不断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仅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而且为民生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

一是通过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确保民生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要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强化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创新社会管理思维理念,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把解决民生问题、建设民生工程摆在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期盼的民生实事抓起,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扎实有效地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向纵深发展。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要通过更新思维、创新理念,不断改进社会管理方式方法,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切实做到科学管理、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确保民生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二是通过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确保民生工程建设健康发展

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是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前提和保证。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以制度保障为前提。在制度建设上,要按照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的要求,健全和完善创新社会管理、保障改善民生的制度和措施。通过完善合理的社会政策体系,用制度和政策来调节利益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群众利益,不断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同时,通过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机制,使政府把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到民生工程建设上来,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从而确保民生工程建设健康发展、不断发展。

三是通过社会管理手段创新,确保民生工程建设稳步实施

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为民生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当前的社会矛盾主要是因利益诉求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在化解社会矛盾过程中,要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的要求,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法和手段,采取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方法,认真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优化社会环境,确保社会建设顺利发展、民生工程稳步推进。

创新社会管理论文:创新社会管理论文

今年7月以来,为适应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要求,云南省、昭通市政法委相继举办了培训班,回顾总结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并结合中央、省、市对创新社会管理的安排部署,以及一些专家、学者的论述,笔者对创新社会管理作一归纳总结,以供参考。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概念

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广义上的社会管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它还包括其他主体以及社会自身的管理。作为政府职能之一的社会管理,是指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规范,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培育和健全社会结构,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维护和健全社会内外部环境,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广义上的社会管理则是多元主体以多样化形式进行的上述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为什么要创新社会管理

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为我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打下了重要物质基础。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们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归纳起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方面。

(一)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长期积累的社会问题逐步显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大力推进,经济快速增长,但发展中的问题依然突出,集中表现在:一是发展的不平衡。近些年,城镇化的热潮带来了农村的“空心化”,城乡“二元结构”差距逐渐拉大,迫切需要统筹城乡管理和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发展的不协调。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把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割裂开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需求同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诸如行车难、入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等。三是发展的不和谐。长期存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生态破坏,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成为影响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导致社会矛盾和群体事件日益增多,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邓小平晚年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我们过去总认为发展慢了不行,现在看来,发展起来之后,发展快了问题更多、更棘手、更复杂。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充分估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应对和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

(二)随着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价值认同的社会差异非常明显。中国社会用30余年走过了西方社会数百年的历程,社会发展可以突变,社会价值观的培育却不能一蹴而就。这些年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一些社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由此给社会管理提出新要求。既有价值观已经失去了共识,新的价值观又没有真正形成。而一个社会只有存在共同的价值观才可能产生一致的行动。当出现价值真空的时候,一切行为都将自以为是,都将无所顾忌,都将不可预期。有权的“官二代”信奉赢者通吃,自鸣得意而视法如无法;弱势群体则绝望无助,看不到过上好生活的希望便铤而走险非理性杀人。仇官、仇富、仇警占夺了很多人的思想意识。当一切都不再相信、一切都不敢相信、一切都不能相信的时候,谣言就会主宰社会,恐慌就会降临社会、动荡就会席卷社会。

(三)随着利益格局深调整重塑,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多。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传统中国社会的社会阶层结构是相当单一的,就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他们之间的利益是高度趋同的,不仅没有根本性的冲突,甚至直接的冲突都几乎没有。这些年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后,新的多元利益格局已形成,这一格局对社会管理带来了挑战。一是利益的多元主体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利益主体的多元发展,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关系,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利益分歧、利益磨擦和利益冲突。如何在多元利益主体中和谐利益关系,把共同利益、特殊利益、根本利益整合起来,这是社会管理的新课题。二是利益的变化曲线深刻影响社会心态。现在的社会利益格局调整更多的是结构性调整,既有你多我少的问题,还有你增我减的问题。过去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现在是“既患寡,又患不均”。现在有的人“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心理预期和利益曲线发生了变化。三是利益的差距拉开蕴藏社会风险。在利益格局重塑的过程中,“铁饭碗”破了,社会失落感增强,而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健全;“泥饭碗”多了,社会平衡感打破,而社会分配机制并不完善;“大锅饭”少了,社会归属感减弱,而社会建设体制尚不顺畅。这些矛盾不仅拉开了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差距,而且容易转变为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四)随着社会状态更加活跃,开放性、流动性问题增多。

目前我国有超过2亿的流动人口,在中国的东西部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流动。这种流动对社会管理提出很大挑战。传统的户籍管理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萝卜就在坑里边,而人口流动,西边的萝卜跑到了东边,导致东边的一个坑里可能有几个乃至好几十个萝卜。相应的社会福利保障、公平正义诉求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治理等等一系列问题就产生了。比如,农民工建设了城市,但却很难在城市中居住下来,只能像候鸟似的飞来飞去。如何调动流动人口建设流入地的积极性,保障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各项社会福利,让流动人口不至于因心态失衡引发行为失控,已经成为了城市化发展不能回避的紧迫问题。

人口流动好歹还能看得见,信息的传播与扩散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信息开放与信息封闭状态下的社会管理方式是截然不同的,难度更是天壤之别。在信息不畅通的情况下,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先捂住再慢慢应对。可是互联网让信息迅即甚至呈几何级数传播,往往“网下刚冒烟,网上已燃烧”。本来一个小事情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信息一传播到网上,马上情绪激愤。加之,互联网还有强大的组织功能,它可以把全世界各地看似一点联系也没有的人在不知不觉间组织在一起形成集体行动。更近一步看,在信息化环境中,人的社会交往已经不仅仅是实体的交往,不仅仅是面对面的交往,而变成了网络的交往与沟通。一个人足不出户并不意味着孤立无为,闭门也能造车,网上也可以开店。据 统计目前中国网民已经超过4亿人。虚拟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但它又与现实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虚拟社会的所作所为都有着强烈的现实指向。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崭新要求,又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紧迫任务。

(五)随着政府职能不断转变,社会管理的方法手段不相适应。社会管理是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能,而政府在社会管理的一些领域,存在越位、错位、缺位问题,亟待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来解决。一是社会管理网络不适应,过去很多政府直接干预的领域已经交给了市场和社会,政府的主要精力是解决好市场不能解决、社会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好保障、服务和管理,“小政府、大社会”将是以后基本的社会管理目标和社会组织框架。但现在一些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责任不清,社会诉求表达机制不顺畅,社会矛盾调处机制不健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渠道不宽。这样的局面如果不改变,就会出现政府管理失效。二是社会管理手段不适应。突出表现在管理手段单一,重视行政性、强制性的管理手段,轻视法制规范和道德管理;重政府的作用,轻社会的作用;重事后处置,轻源头预防。社会管理职能部门没有形成运转协调的管理和服务合力,一些部门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部门利益严重、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三是社会管理能力不适应。一些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不适应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满足于“抓生产”、“引项目”、“争投资”,做经济工作得心应手,抓社会管理无从下手。有的不愿做、不会做、不善做群众工作,与群众说话说不上,与群众谈心谈不拢,与群众议事议不成,与群众讲理讲不透。而我们的社会管理能力,只有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得以提高。四是群众维权意识更加强烈。这些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很快,跨越了温饱,实现了小康。但是,在老百姓吃饱穿暖的同时,对政府的意见也不断增多,群众与干部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凸显出来了。为什么啊?社会诉求在提高,群众愿望在升级。我们党员干部在实现群众经济小康方面成就很巨大,但让群众精神小康方面准备不足。可是,准备不足,群众就会聚集起来和你要、和你闹。过去不是问题的问题今天成为了大问题,过去理所当然的事情今天越来越理不直气不壮了,过去坚不可摧的合法性基础今天越来越有些靠不住了。因此,加强政府职能的转变,进一步加化政府的服务功能,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之,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十分及时、十分重要、十分必要”。

三、创新社会管理提出的背景及发展过程

20__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__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社会管理创新也就成为20__年底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强调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20__年3月,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适应新形势,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同年10月,中央综治委确定了38个市、县(市、区)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20__年,社会管理创新从政策层面实现大跨越,2月19日,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发表的讲话中强调,要“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7月份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创新管理的意见》是我国第一份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正式文件。8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的通知。9月16日,更名后的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9月28日,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

20__年2月7日,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央综治委决定派出6个调研组深入试点地区蹲点调研、指导,积极协助试点地区把整体规划、实施方案制定好,推动试点工作科学发展,更多惠及城乡人民。为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中央综治委8个专项工作组和成员单位,一年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专项工作,着力推动解决流动人口有序融入城镇、特殊人群顺利融入社会、“两新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源头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信息网络服务管理等重大而紧迫的问题。7月20日至21日,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强调,要准确把握我国国情和人民群众期待要求,善于把握新时期社会管理的规律特点,相互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坚持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进一步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搞好社会管理,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

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标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三)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 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二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三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

四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五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六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七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八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

五、政法部门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随着各级社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赋予了各级政法机关和政法部门更多的职能,工作职责增多,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大。具体地说,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是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充分发挥政法部门作用的同时,组织和依靠各部门、各单位和人民群众的力量,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通过加强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实现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违法犯罪,化解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治安持续稳定的一项系统工程。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各级政法机关和政法部门,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在抓好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加强学习,深刻领会党中央对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系列安排部署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综合的创新系统,包含着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包含着党委、政府、企业、社会机构以及公民个人等社会管理主体及参与主体的要素创新,包含着社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也包含着社会管理格局的合理性变革。要把学习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的方法,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对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及工作部署;学习各地的一些好经验和做法。认真践行政法干警“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树立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努力提高新形势下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能力。

(二)认真履职,扎实抓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各项工作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政法机关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坚持以服务群众、保障民生为根本宗旨,以促进和谐、维护稳定为根本任务,以加强基层、夯实基础为根本途径,以公正司法、廉洁执法为根本保障。在普法宣传、调处矛盾、法律服务、息诉罢访、治安防范、依法打击等工作中认真履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突出重点,确保创新社会管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既要全面展开工作,又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重点在于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问题。

今年以来,昭通市按照中央和云南省委的安排部署,制定出台了“十推社会管理创新能力”建设方案,按照方案要求,建立了实有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社会治安、法律政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护路护线联防八个专项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责,各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各级政法委机关要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相关领导小组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加强整体规划设计,强化组织保障,确定示范点建设,力争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编辑:琛哥)

创新社会管理论文:民办高校创新社会管理论文

一、彰显主流价值,形成德育合力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过程中,鲜明地彰显社会主流价值和社会主义道德行为规范,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逐步使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师生价值观、校风学风、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内化为全体师生自觉的道德行为,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条件和手段,成为充分发挥德育的整体教育功能、形成德育合力的有效举措。

二、实现治理效能、促进道德提升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充满活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目标。⑴民办高校师生群体结构的特殊性和办学环境的特殊性,给民办高校创建充满活力的校园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民办高校的民营特殊性,致使办学者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权重比率显而易见的倾斜,必然影响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要求,民办高校片面追求规模发展,使民办高校的学生呈现整体文化素质的明显差异,必然会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善恶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抉择。强化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⑵民办高校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中,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相结合,普及法制知识和道德规范,帮助师生增强法治意识,提高守法的自觉性,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师生的思想,规范师生的行为,达到校园和谐师生平安的效果,使师生在法治规范的行为实践中不断提升道德素养,实现治理效能。校园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障;校园文化建设又为校园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创造诸多有利条件。⑶在综合治理视阈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服务中师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教师能遵守职业道德爱国敬业严谨笃学,学生能培养个人品德勤奋学习奋发向上,师生的人格修养和德行养成等内在品质得到提升,校园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实现治理效能也促进师生的道德提升。

三、民办高校在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视阈下实现德育的功能

1、创新模式发,展师生道德认识

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相配合发展师生道德认识是综合治理和德育模式的创新。把校园道德建设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之中,逐步完善道德教育与校园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一是能科学规划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细化道德标准,加强校纪校风建设,坚持贯彻师生日常行为规范,促使师生认识到执行道德规范在成人成才中的重要影响作用。二是能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核心价值观引导,把道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宣讲雷锋精神,在校园文化中讴歌时代楷模,在社会实践中倡导奉献服务。三是能在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中着眼于师生道德境界的升华,褒奖善行义举,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既实现治理效能又促进道德提升,在校园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中使师生的道德认识得到长足的发展。

2、创新载体,陶冶师生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有一种激发作用,是构成道德信念必不可少的因素。民办高校在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过程中积极创新载体,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感。创新校园文明建设活动,强化载体的针对性。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细化《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制定班级文明公约,文明寝室管理公约等一系列制度来规制学生言行,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培育诚信友善的良好风尚,用良好的道德行为来培养和巩固道德情感。创新道德文化传承活动,注重载体的实效性。坚持传统道德文化传承主题教育活动,从传统道德文化中汲取营养,挖掘蕴藏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从子曰诗云明处世之道,从志士仁人学民族大义,从家风家训懂立身之要。开展国学经典晨诵和感悟系列活动,培养师生爱国勤学、孝老敬亲、友善待人、诚实守信的品德。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庆祝和纪念活动,在活动中明确使命与责任,增强对祖国、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创新志愿服务活动,突显载体的时代性。开展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结合起来、与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是美好的道德行为和重要的道德实践,是培育助人为乐、团结友善文明风尚的有效途径。⑷在校园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中坚持正面引导,积极创建道德教育实践基地,赋予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新的时代内涵,标识和引领道德风尚,以此涵养和诠释师生核心价值观,激发师生道德情感。创新思政教育和道德教育活动,突出载体的互动性。网络发展、信息传播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方式增强针对性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⑸民办高校在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中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建立校园网站和畅通领导微博、微信对话渠道。通过网络畅通和规范师生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增进信任、化解矛盾、排除纠纷。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讨论专题网站和微博论坛,构筑民办高校网络思想教育重要阵地,使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阵地和全面服务师生的重要平台,有效地引导网上舆论,使师生通过网络在线得到全面的道德熏陶。

3、创新机制,培养师生道德行为习惯

3.1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把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师生的学习生活之中的导向机制。

运用道德理想激励师生的高尚行为,运用道德原则指导师生的正确行为,运用道德规则约束师生的不良行为。做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知行统一;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有的放矢,因才施教。让每个师生认识到个人的德行操守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自觉担负起道德责任,引导学生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规范师生的言行举止。引导师生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从而自觉规制道德行为习惯。

3.2在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中创建师生道德评议和激励机制。

坚持定期对学生进行坚定理想信念勤奋学习,保持文明礼貌,理性豁达友爱向善,热心公益有社会责任感,恪守诚实守信,自省自律履约践诺,珍惜劳动成果,节俭平实,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升自身素质诸方面的评议考核,结合“推优”,(推荐优秀团员为入党积极分子)、评先、“三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评定,褒奖道德先进人物,惩戒不道德行为,增强师生的道德价值认同,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3在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中建立心理咨询疏导不良情绪机制。

民办高校的师生会不自觉地与公办高校的名气、地位、待遇、发展空间相比,产生自卑心理,影响他们的情绪宣泄,有时甚至会导致道德行为失范。民办高校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中,要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师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健康心态,促进师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以良好的心态保证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作者:漆小帝 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创新社会管理论文:矿区创新社会管理论文

一、河庄坪社区服务发展现状

由于社区远离延安市,市政资源无法有效利用,供水、供暖、转供气、转供电、排污均由企业自行承担。目前社区自建水厂、锅炉房、配气站、配电室、污水处理站等生产服务设施和长庆七中、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活动中心、社区居委会、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驻社区单位有河庄坪综合服务处、采油一厂、采油一处等驻矿单位12个。近年来,在河庄坪综合服务处全处职工共同努力下,在驻矿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切实将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惠及职工群众,持续深化和谐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初步形成了社区服务机制。为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以社区全体居民、驻社区单位为对象,以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逐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支持、社会多元参与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

2、不断拓展社区服务内容。再就业、社会保障、社区警务、民事调解、文化娱乐、社会治安等政府公共服务事项基本得到覆盖,社区志愿者登记制度广泛推行,社区志愿服务蓬勃开展。440家政服务、公益服务、公用服务、物业管理等便民利民服务项目逐步进入社区,方便了社区居民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

3、不断提高社区服务队伍素质。社区居委会成员素质、能力不断增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居民走上社区工作岗位。社区居民成为社区志愿者,活跃在社区服务各领域,成为推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

4、不断改善社区服务方式。社区服务中心实行440快捷、有效、便民的“一站式”服务,利用一卡通、一号通、一键通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社区物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方便快捷地满足了居民多样化需求。引导社会组织、驻矿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活动,增强了社区服务活力和社会组织服务能力。

5、初步形成社区服务制度环境。国家、各级政府围绕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权益保护工作出台了法律法规,围绕社区卫生、社会救助、劳动就业、文化教育、社区服务设施等内容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社区服务政策法规逐步完善,各级政府对社区服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越来越强。

二、油田矿区服务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通过矿区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通过矿区各级单位及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矿区创新社会管理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取得了骄人可喜的成绩。但总体而言,油田矿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有待于解决。

1、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建设刚刚起步,不顺畅。2011年,各级政府和干部把中共中央提出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当前时期内重点工作,如何从时展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社会,如何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系统谋划改善社会,是努力破解的重大课题,没有成熟的典范。作为长庆油田矿区规划指导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矿区社会管理的指导意见》刚刚下发,矿区各单位对本项工作的理解和执行力度同样参差不齐,保障能力不强,还没有真正建设完善的社区服务工作体制机制。

2、老旧社区服务设施总量供给不足。通过近年来对社区持续更新改造,社区服务设施不断建设,服务项目不断完善,但软件方面服务水平仍有待提高,专业性社区服务人才也相对短缺。

3、受社会转型、企业转制和政府职能转变等环境影响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单位人”成为“社会人”,大量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向社区转移,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日趋个性化、多元化,社区的“兜底”功能作用日趋明显,加强社区服务压力不断增大,矿区负担不断增加,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困难重重。

4、由于油田矿区多数远离市区,市政资源无法有效利用,加之个别驻地政府推进创新社会管理力度不强、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过多的将社会职能施加于企业,客观上存在着矿区承担着大量社会事务和公共管理职能,社会管理问题复杂,运行机制上表现为“企业搭台、企业唱戏”,如何将社会职能顺利回归政府、融入社会,是企业面临的又一大课题。

5、社区驻矿各单位及社区居民参与的工作机制亟待完善,仅仅依靠矿区单位宣传动员,要实现“共驻共建共管共享、各方参与、责权到位”工作体制很难,全员参与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面临重大挑战。

三、解决创新社会管理问题的对策

1、高度重视,加强学习,改进工作。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地方政府部门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相关会议及文件精神,加强长庆矿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纲领性文件的宣贯。通过加强学习、开拓视野、提高能力,开创工作新局面,要全面长远谋划、结合实际量力而行,重点要做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等工作。立足驻矿地区情况,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有所侧重,逐步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坚决杜绝全面突击,贪多求全,搞形式主义。

2、抓好社区服务实施的建设和管理。加大社区服务基础设施新、改、扩建设投入,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设施的数量、选址布局、建设方式、功能划分,充分发挥现有服务设施作用,并提高社区服务中心以及相邻社区服务设施之间的共享程度,加强各类服务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积极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通过逐步整合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有关的资金、项目和资源,最大限度降低成本,综合利用防止资源浪费。合理配置社区服务设施,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依托、专项服务设施为补充、服务网点为配套,社区信息平台建成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

3、建立社区管理的长效机制。在理顺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基础上,制定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协作机制、社区组织之间的互动机制,优化社区服务发展的制度环境,逐步合理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服务。为实现企业与政府、社区与政府的和谐相处,矿区单位为获得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一直处于高投入现状,解决该问题是我们一个重点、难点工作。首先实行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理清工作界面。即“历史问题”慢慢协调解决,新任务必须符合当前政策要求,原有社会事务和公共管理职能有计划地回归政府,新的社区服务项目城区、乡镇、街道层面能办理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不再向社区延伸;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职责不得转嫁给社区组织;应由社区组织协助的事项应当为社区组织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委托给社区组织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应当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企业搭建社区服务平台,政府必须发挥工作指导、职责落实、协调监督和服务社会的主导作用。有效利用市场优势资源,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的市场化、专业标准化、品牌连锁化,扩大社会公用事业、公益服务资源覆盖面,扩大专业外包业务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开展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险、计划生育、文体教育、社区安全、法制宣传、法律服务、人民调解、快递服务、银行服务、科普宣传、流动人口及社会特殊群体服务管理等服务项目,提升社区服务功能,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需求。

4、抓好社区服务组织的建立和运行管理。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的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发挥多元主体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鼓励和支持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互助服务活动,为老幼病残等困难群体提供服务。倡导并组织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开展社会捐赠、互帮互助,为社区困难群体提供帮扶服务。依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建立社区党委倡导、社区组织扶持、共产党员带头、驻区单位和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志愿服务新格局。通过壮大社区服务队伍,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社区党员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一支专业素质较高、服务能力较强、社区居民满意的社区服务队伍。

5、健全和完善共驻共建机制。鉴于油田矿区驻矿单位多为油田内部单位的现状,建立驻地政府主导推进、油田公司党委统一领导、矿区及基层单位与社区党委具体推进,社区组织协助、社会力量参与的社区公共服务新格局,强制要求驻区单位及职工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社区党组织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大力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扩大驻区单位、矿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功能。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推进油田矿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必须首先正确面对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制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瓶颈问题,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工作,立足实际,做好服务,充分发挥企业搭台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企业创新服务的能力,为促进矿区物业服务和谐稳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赵洪亮 单位:长庆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河庄坪综合服务处

创新社会管理论文:国家创新社会管理论文

创新社会管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又为社会管理创新开辟了道路。社会管理创新就是通过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从而推动社会管理路径的不断创新,最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国家治理现代化:开辟社会管理创新路径之契机

所谓社会管理,通常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内的社会管理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国家治理现代化主要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两个层面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套动态化、系统化的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首先要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使国家治理的各项工作都有据可循。其次,要坚持从群众观点出发,走群众路线,将政府的管理工作寓于为人民的服务当中。这样一来,无疑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制度化、规范化的保障。国家治理能力则是指运用和创新国家制度来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反映当前国家治理的水平和状况「,〕。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国家、政府和社会三者之问的关系,实现政社合作、官民协同的局面。这就要求政府从原有的管理模式中跳跃出来,实现行为方式由管理向治理转变,在此基础上扩大国家治理的主体范围,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真正让国家治理的成果惠泽全社会,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曰国家治理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媒介和方法,而国家治理能力则是国家治理整体状况的体现和反映。二者作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两大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现实的可能性。

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要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理念,凸显公民的主人翁地位;要创新社会管理的主体范围,实现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和市场治理三者的协同补位;要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借助具体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机制来保证社会管理持久良性的发展;要建立科学化、综合化的评估体系,推动政府的社会管理工作沿着科学发展的方向进行。

2社会管理创新路径:问题、成绩与不足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都发生了重大变革:社会资源配置高度集聚,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显,各利益主体的诉求日趋多元,加之民众权利意识提升、政府公信力下降,导致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管理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显得尤为迫切。

2.1社会管理创新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社会管理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取得了诸多显著的成绩,基本实现了社会管理从传统走向现代。

第一,促进社会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在这种情形下,政府控制资源、计划分配的管理方法不再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必须积极转变管理职能,打破城乡之问、区域之问、行业之问的阻隔和限制,打破原有僵化、陈旧的风气和模式,使资源极大地在社会的不同领域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兼顾效率与公平。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匕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社会阶层开始对社会的公正性产生怀疑。「3〕政府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加大调节社会再分配力度,不断提高弱势群体保障水平,完善包括养老、医疗、就业等在内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的范围。在保证基本的社会公平的基础上缩减贫富差距,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为促进全社会财富的涌流创造了安定的外部环境。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及时调整在公共服务中的角色,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公共服务政策,逐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坚持政府为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网络,通过加大医疗保障力度、扩大基础义务教育范围、提供就业惠民政策等方式让群众广泛享有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文化方面的基本需求。

2.2社会管理创新暴露的问题

随着人们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和信息的传递速度迅猛发展,社会管理创新也随之向纵深层面推进,现有社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

(1)社会管理理念滞后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社会管理创新取得的效果与社会管理理念密切相关。当前我国在某些领域和地方的社会管理理念仍然十分陈旧,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在实践中仍然用“以物为本”的错误理念来指导社会管理创新,只重视经济效益增长,对社会民生建设缺乏投入,缺少常规化和科学化的社会管理模式。「通〕这就会导致政府对社会的管理以谋求GDP数值的增长和社会的“硬件”建设为目标,忽略了从实际出发、从长远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从而引发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作风。在这种错误的社会管理理念指导下,也许在短期内能够取得显著成效,但必定不能带来社会长足、稳定的发展。

(2)社会管理主体单一

在当下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下,不同社会主体的需求也千差万别,仅靠政府“包办”难以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必须扩大国家治理的主体范围,将人民群众、市场、社会组织等都纳入到国家治理的主体范围内,发展协商民主,集思广益。但在很多地方,政府仍然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这种单一化的管理模式不足非常明显,政府垄断话语权,权力高度集中;民情、民意的传递通道狭窄,公民缺乏有效的参与平台,很难享有灵活性和主动权;公共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治理过程呈现封闭、僵化的特点;政府、社会和公民缺乏良性的互动平台等。这些不足导致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社会管理难以实现突破和创新。

(3)社会管理机制僵化

是否建立科学长效的社会管理机制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性因素,是决定社会管理效果的核心所在。新时期,虽然提出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但长期以来政府全权管理社会的状态的单一机制却未能“因时制宜”地进行调整。因此,出现了一些领域中行政管制过多,但在某些领域则出现管理“真空”的现象,在行政管制中,政出多门的现象尤其严重。「5〕导致民众对政府缺乏信任、对社会事务态度冷漠。显然,这是由于我国目前一元化的政府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发展造成的,如何建立与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全社会协同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格局,是当前的一个迫切任务。

(4)社会管理评估失衡

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状况如何是评估一个政府绩效的重要标志,但很多时候变得“一维化”。近年来,政府部门在借鉴西方绩效评估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部分地区仍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评价政府社会管理的权威性指标,即使在评估体系中设立了多项指标,但在实际评估和考量绩效时仍旧以经济绩效为单一衡量指标。这就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谋求所谓的“高业绩”,在社会管理方面重经济发展轻社会服务,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甚至一些地区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暂时发展,使绩效评估体系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意义。

3社会管理创新路径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推进:共进与互动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创新社会管理路径的过程,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动力。在创新社会管理路径的过程中,提高社会管理的水平和效率,从而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3.1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实现人本化

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社会管理理念,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出发点。而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把重视人本身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同志强调:“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6〕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是中共中央从时展的高度、社会发展的程度和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为改善当前社会治理的现状而提出来的。因此,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突出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扩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和途径,确保党和政府能够关注民生、了解民意,把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把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基本方向,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动力。

3.2创新社会管理主体创新,实现多元化

人民群众是国家治理的主力军,也是社会管理的组织者和决策者。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中,一元主体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投身到社会管理中是必然选择。历史证明,只有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白觉白愿地承担白身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政府唱独角戏,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向纵深发展。一方面,政府要及时转变白身职能。

作者:顾清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创新社会管理论文:农村创新社会管理论文

一、“风险社会”中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农村社会管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农村社会管理是指“农村基层政府及社会组织为了有效管理农村公共事务,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政府通过有效管理农村社会公共事务,消除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相互之间的发展。”在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过渡的初期,风险和阶层地位合而为一,使得物质上最弱势的群体遭受风险的威胁最大。弱势群体避免风险的机会较少,因为他们缺乏优势者所占有的资源。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政治从传统工业社会的动力“我饿了”变为“我怕”(何博闻,2004)。目前我国农村因环境污染及征地纠纷引起的群体冲突较多,同时农村地理环境恶劣,物质基础薄弱,农村特殊人群(贫困低保户、残疾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弱势群体较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在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特点:一是社会群体分化后导致群众工作的客体多元化;二是农民的维权意识也在增强,如Y村村组间由于征地拆迁等问题引发的矛盾,就要求党的群众工作要从体制内走向社会,建立起以党的群众工作为中心的社会工作机制来应对日益成长的公民社会。因而,在基层社会管理中传统的工作方法已逐渐失去效力,为了保证农村的和谐稳定、人民的幸福安康、小康社会的稳步建立,必须创新社会管理形式来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并形成一种社会稳定机制,维护社会稳定以及积极应对社会公共危机事件。

二、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社会管理的可行性

“农村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与其他农村工作者合作,以农村社区为基础,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导下,运用专业方法,发动村民广泛参与,增强农民和社区的能力,在预防和解决农村社区问题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福利水平,最终实现农村社区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钟涨宝,2011)。”关于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社会管理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工作与基层群众工作的目的一致

党的基层群众工作说到底是为群众谋取利益,致力于群众的幸福小康生活,促进农村和谐稳定。而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从个体层面来说是助人自助,秉持着利他主义价值观,努力让社会成员提升自我帮助的能力;从社会层面来说则是一个“维稳”的功能,为社会成员和社会秩序创造良好的运行状态。农村社会工作方法即运用微观(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和宏观(社会行政方法)工作方法,充分介入农村基层群众工作之中,融入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帮助农村特殊人群认识自我,增强能力,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促进贫困等问题的解决,提升生活信心,将各种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二)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符合农村扶贫奔小康工作的需求

1.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是助人自助。助人自助,简单来说就是让案主能够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2.社会工作中的“优势视角”。我们一直用“问题视角”来看待服务对象,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脱离困境。社会工作认为,人人都具备潜能,我们需要赋权于他们自身,最终实现助人自助,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实施援助的过程中更着重于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社会工作还有专业的技巧和模式。如微观社会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了解和评估贫困者的需求和困境,增进贫困者的能力,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作为制度设计的社会工作,其核心是自力更生的过程,以提高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那就是不得不依靠外部支持行政转向自力更生减贫目标的发展(向德平、姚霞,2009)。

(三)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专业化

发展社会工作有利于实现人类的福祉。我们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让社会工作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我国现已形成以上海浦东、广东深圳、江西万载为代表的社会工作发展新模式,摸索出了极具地域特色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道路,从而在全面推进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民政部社会工作司,2011)。”

三、农村社会工作方法介入Y村群众工作的过程

Y村的情况茅台镇Y村位于国酒茅台的产地赤水河上游东岸,全村村民组有10个,占地面积约11.5平方公里,共839户3714人,其中有43名党员,4名预备党员;低保户70户,五保户5人,计生“两户”34户,残疾人40名。Y村是典型的工农并行发展的城郊村,工业发展迅速,村内有大小企业110余家,其中上规模企业14家,解决村民就业2000余人。主要经济产业为酱香型白酒生产,具有与茅台酒相同的生产酱香型白酒的水源、气候、微生物群等资源。2013年2月28日,按照贵州省委关于建设小康村落的工作要求,驻村工作组开始进驻Y村开展帮促工作。驻村工作干部撰写的Y村调查报告显示,Y村重点难点及希望解决的问题主要是通组公路问题、饮水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各种特殊人群帮扶活动,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资金来支持,这就涉及到向周围的酒企募集资金的问题。另外,有村组存在水源不足,目前雨水较少,工作组建议修建水池蓄水,拟计划从另一村组山下水源处引水,但由于两组遗留历史积怨,需要做大量群众工作,协商解决。Y村缺乏文化娱乐设施及村卫生室,进而牵涉到征地问题。而现今管理干部水平已经不适应新的发展需要,需要农村社会工作的介入。

(一)农村个案工作介入特殊人群帮扶工作

1982年,人类学家韦达夫斯基和杜格拉斯出版了《风险与文化:论环境和技术危险的选择》。他们认为,不同的社会与人群对风险的认识也不同,对某些人群来说,在灾难性风险面前,无法保障基本物质生活的风险更为可怕。农村个案工作的对象是农民及农村家庭(农户),由于生活地域、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不同,农民有着与城市居民不同的特征,因而很多特性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个案工作理论模式及方法的选择。个案工作是一种信息沟通活动。在沟通与会谈的过程中,语言问题不容忽视,很多村民尤其是老年人,习惯使用方言,听不懂普通话,有些中年人能听懂但不会说普通话,这些都要注意。工作组针对Y村特殊人群如贫困老党员、计生两户家庭等开展了个案工作。案例1贫困老党员L爹爹,男,73岁,几年前瘫痪,卧床不起,无劳动力,儿女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得回来一次。时常抑郁,饭量减少,坐在床上叹气,闷闷不乐,经常无故发怒,产生生活无意义的想法,失去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其妻整日打工维持二人生计,反映未领到养老保险。问题评估:1.生理(身体)方面,案主已属于中龄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各种老年慢性病容易发生,且已瘫痪卧床,无自理能力。2.认知与情绪(心理)方面,由于丧失劳动力,且整日卧床,无社会交往,性情也变得孤僻,案主觉得生活无聊,经常一人呆在房间内,继而抑郁,情绪波动大,时常无故发怒,产生生活无意义的想法。3.情感方面,儿女在外地工作,而妻子也整日在打工维持生计,与案主无情感交流,让案主在情绪上产生孤单、无聊的消极感受,情感没有寄托,同时感到对妻子有所拖累,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4.案主应得的养老保险未落实到位,让案主失去基本生活保障。5.社会问题方面,随着城市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子女很少有时间去关心照顾自己的父母,老人缺乏亲人的关怀与照顾。服务计划:1.理论依据(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主要动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当生理需求这一最基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人的生存面临危机。案例中,案主自身瘫痪,无劳动力,缺乏自理能力,养老保险未领到,仅依靠妻子打零工获得基本来源,远不能满足其生存需要。同时,案主缺乏与其他老人的沟通和社会交往,精神空虚无寄托。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养老保险的落实以及帮助老人调节情绪,增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2)沟通理论人际沟通是人在社会中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进行社会化,而它得以顺利发生的重要手段就是人际沟通;人际沟通是个体自我意识觉醒的必要条件。案例中案主L爹爹缺乏人际沟通的基本需求,社会化过程停滞,因而自我意识有所削弱,产生抑郁。(3)ABC理论它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理论的核心,其主要观点就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外部诱发事件的评估和观点,而是由于对这些事件的个性化评价和解析形成的。在ABC理论中,A是诱发事件,B为对这一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即信念;C表示个体在事件中的行为后果。在案例中,A是指案主瘫痪,缺乏物质保障,儿女不在身边,经常独自呆在家里。B是指针对这种情况,案主觉得失去了人生个体的价值,生活无意义与希望。C是指案主所呈现出的抑郁,悲观等负面信息。社会工作者应对其情绪行为进行疏通,开展心理咨询,上门陪伴关怀,引导案主形成正确的生活价值观。2.服务目标(1)短期目标:落实养老保险、党费补助等基本物质保障,增加老人与人交流的时间,缓解孤独与空虚感,帮助案主与子女增强联系,获取精神慰藉。(2)长期目标:提供医护治疗与心理辅导,帮助案主积极面对困难,科学看待人生价值,运用社会资源,让案主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网络,合理看待自我价值,提高对自我尊严的领悟,以良好的心态看待晚年生活。服务过程:按照个案工作的工作程序:首先,接案———接触服务对象,了解问题和需求。工作者开展入户访谈,着手与案主建立专业服务关系。一方面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与困难,另一方面时刻谨记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充分尊重案主的意愿,用同理心与案主交流,使其愿意接受帮助来走出困境。第二,预估和诊断———确定需要,研究提供服务的方式。从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出发,案主的案例中,预估后形成了三点主要判断:第一,案主由于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第二,丧失了劳动能力,经济状况较差,物质资源匮乏。第三,生活方式枯燥,人际沟通减少,精神方面的需求难以得到慰藉。主要有情绪处理的需求,医疗需求,心理慰藉需求,精神文化需求。第三,计划与介入———制作介入计划,开展服务工作。在取得案主的充分信任的基础上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并充分发挥案主的自主性一道制定服务方案。社会工作的实务技巧之一就是优先解决案主最急迫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案主作为老党员,工作者应首先落实其党费补助和养老保险。同时,积极为其寻求社会支持网络的帮助,在县直机关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捐助活动;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法,帮助案主实现理性、乐观的生活方式,与其一同缅怀过去的光辉岁月,让他愉快地安享晚年;以优势视角为指导,找到案主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安排一些亲朋邻里与他聊天,排解案主的孤独寂寞感。第四,评估———评估服务过程与效果。综合评估整个过程,案主对社会工作者有较强的信任感,并乐意接受服务,其次通过运用专业的个案工作方法实施服务方案的同时,建立了案主的支持网络,当下的困难及时得到了处理,让老人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第五,结案———结束服务并总结。经过一段时间的服务,案主有了一定的改变,处理好离别情绪后结束专业关系,工作者定期回访,进行后期的跟踪服务。针对比较难沟通的计生贫困户,工作者需要有效贯彻落实奖励扶助政策,并进行心理调适和疏导。根据实际,尽可能提供一些优惠给“计生两户”,从社会风气出发引导、尊重他们,形成良好氛围。工作组成员在村副支书带领下对其他残疾人、低保户也进行了走访,逐步对Y村的这类人群情况进行摸底,在走访中发现情况及时予以解决。走访致富能人的过程中,工作者以倡导者的角色出现,挖掘小康建设中的典型突出事例,通过示范效应,促进小康建设全面推进,注意发现起带头作用有号召力的群众,采取一定渠道和方式进行引导和宣传,弘扬社会正气,力争为群众工作打开新的局面。

(二)农村小组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社会工作中的农村小组工作方法指的是,社会工作者通过帮助小组策划活动,与组员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充分互动与分享感受与体会,促进成长与提高潜能,做到助人自助,同时预防和解决相关社会问题。案例2活动主题:爱心驻村手拉手,互助成长并肩走服务计划:1.服务目标(1)总体目标:帮助组员融入群体,使其能够健康成长。(2)具体目标:提高孩子们学会自我认识以及认识他人的能力,学会和朋辈群体相处,让孩子走出孤独,学会交往,培养合作精神和适应能力。同时引导家长与孩子之间进行正确的沟通,增强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努力呈现自己爱的感受。2.介入策略(1)服务对象:Y村M小学学生(2)小组活动地点:M小学操场(3)开展方式:户外拓展、小组游戏3.小组活动安排四个主题:“爱的鼓励”、“爱的抱抱”、“感恩的心”、“爱拼才会赢——醉美贵州拼图”服务过程:1.“爱的鼓励”。互相熟悉与接纳,协助组员制定和明确小组目标,约定小组规则,形成共识。该镇相关领导亲临活动现场作为志愿者与M小学92名师生共同度过了一段充满感动与温馨的初夏时光,小朋友们亲切地称呼关心、陪伴他们的各级领导、各行业爱心人士为——“成长天使”。2.“爱的抱抱”。让组员学会接纳他人、促进沟通,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共同完成小组目标。在这个环节中,各年级的同学从陌生到熟悉、从害羞到勇敢,“天使团志愿者”和小朋友打成一片。3.“感恩的心”。鼓励组员表达内心感受,宣泄情感,孩子们戴上眼罩,伴随着轻音乐,在黑暗的世界中去寻找温暖的双手,在视线被遮挡的未知世界,孩子和天使们重新认识、相互介绍,拉近距离;随后,主持人与孩子们分享关于“陌生人”的故事,孩子们听完故事后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怀揣着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孩子们逐渐打开心扉,勇敢地分享出了心中对父母无穷的爱,在旁观摩的家长也悄悄地拭去脸颊的泪水。4.“爱拼才会赢——醉美贵州拼图”。孩子们在无序杂乱的拼图碎片中寻找到自己的任务,在天使团的帮助下,同学们通过团队协作、每个人贡献自己的智慧,完成了家乡风景名胜的拼图,享受着胜利的喜悦。农村是“熟人”组成的社会,农村社会原本就存在的这种亲密关系网络是工作者开展小组工作的基础,在熟人之间开展小组很容易召集组员、形成凝聚力,共同完成小组目标(钟涨宝,2011)。据可靠数据显示,环境污染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增长速度极快,显著高于其他群体性事件。因此,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已经成为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新课题。而Y村率先奔小康的重难点在于饮水污染的治理和征地纠纷。Y村在化解人畜饮水困难产生的群体性矛盾纠纷中,驻村工作组干部作为小组的领导者、鼓励者、组织者、支持者的角色,充分运用了小组工作中沟通与互动的技巧,营造轻松的氛围,及时组织群众开展任务小组、与群众交心谈心,表达专注与倾听并积极回应,及时向上级反映民意,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疏导村民的负面情绪,以防矛盾激化。社会工作方法中的“危机介入模式”对于征地拆迁等利益纠纷的解决大有裨益,首先综合评估村民采取破坏性行为的程度,便于及时介入和开展服务工作,工作者要得到村民的充分信任,从而有效稳定他们的情绪。然后根据危机发生的原因制订介入计划,解决当前面临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农村社区工作介入公共事务管理

贝克认为,风险是指“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在自然和传统失去他们的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在农村社区中,主要存在着驻村工作组织自身的风险、村民自身的风险以及经济上的风险。组织自身的风险是指,驻村工作组经费匮乏。扶贫奔小康建设需要经费,而该村经济落后,经费少,所以驻村工作组工作起来极其被动。该村村民自身的风险主要来自征地拆迁、人畜饮水困难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更有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的存在,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很有可能影响党政机关与群众的关系。经济风险是指村民们由于信息闭塞,缺乏科学知识,没有合作意识,因而未形成规模经济,加上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严重抑制了农村经济发展,遇到灾难性事件时抗风险能力差。社区工作中的地区发展模式与推进自治管理不谋而合,它强调社区成员的参与性,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协助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目的是提高认同度,促使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社区发展问题。这种模式较多地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特别重视村民的参与。Y村村民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有环境问题、文化娱乐设施缺乏等。驻村工作者要紧紧依靠村委会等村民自治组织,运用发动村民参与的技巧,通过挨家挨户的上门宣传等直接动员和发宣传单等间接动员方式动员村民集体参与解决,此时工作者作为使能者和中介者的角色出现,以此为契机,让村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起政府与村民的沟通桥梁,同时也要求村民提出改善的建议和方法。案例3村民们每天上下山都要经过一条泥巴路,遇到下雨天通行就会很艰难,它是以前的古盐大道,运盐到茅台必经之路。驻村工作组发现问题后,决定改造这条“红军连户路”。1.服务目标:改造“红军连户路”,让村民们出门不再泥糊脚、打湿鞋。2.实施过程:挨家挨户走访,鼓励群众、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建设连户路,工作组负责现场指导,并协调水泥、沙石等材料。充分发挥村民们的能动性,做到助人自助,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帮扶资金。

(四)社会行政方法介入群众工作

针对不同人群如贫困户、低保户、孤寡老人、计生两户等,驻村工作组经常召集村民座谈,了解群众需求,并提供政策咨询,宣传同步小康的政策。并努力做到“三争取”,一是争取各级政府政策的倾斜作为支撑,二是争取派出单位部门作为后盾的支持,三是争取社会专业力量的支援。在遇到各种矛盾纠纷时,组织村委会召开座谈会,加强村民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创新社会管理形式。

四、农村社会工作介入Y村群众工作的效果评估

针对农村社会工作介入Y村群众工作的具体情况我们就不同的群体分别做了效果评估。

(一)特殊人群帮扶效果的评估

Y村驻村工作组用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第二测绘院捐助的项目资金购买6台电视机及卫星接收器,赠送给2名孤寡老人、1名残疾人、1名贫困老党员、2名贫困户,至此全村电视普及率达到100%;实地走访了三户“三结合”计生户,并且代表学校给予每户300元的帮扶资金,走访留守儿童田某,了解其学习生活情况后,并给予300元慰问金;筹集资金1.21万元,捐建岩滩明德小学灯光球场,这是仁怀唯一有灯光球场的学校,群众夜晚就可以打篮球、羽毛球,对于地形狭窄,缺乏娱乐活动场所的Y村,灯光球场的打造,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建设完成4条总计3.2公里连户路,群众出门不再湿鞋;在Y村M小学为单亲儿童、留守儿童、特殊儿童等13人建立了一个留守儿童之家,让孩子们不再孤单。调解村组之间的征地纠纷,化解了某村组70余户360余人因以前饮用水源受企业污染而导致现在人畜饮水困难产生的群体性矛盾纠纷,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解决了某村组沿公路部分30余户130余人的生产生活垃圾的清运问题。社会工作的实务技巧之一就是优先解决案主最急迫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对于社会资源相对匮乏的弱势群体,我们就应该优先解决物质需求方面的问题。

(二)小组案例评估

组员都是初次接触小组工作,小组游戏对组员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大部分组员都有参与的热情和兴趣。有的孩子性格内向,但是随着小组活动的进一步开展,逐步有了改变,敢于在小组中展现自我,表达感受,有很大的锻炼和提高。通过本活动的逐步深入开展,小组成员与朋辈群体交往的能力有所提高,自信心、自尊心有所增强;另外,孩子们与父母及老师之间的关系及沟通方式有所改善。

(三)对驻村工作组的评估

通过社会工作者对驻村工作组的专业培训与指导,该组成员提高了办事效率,增强了工作技巧,内化了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同时提高了工作热情,更加有利于基层群众工作的开展。

五、促进农村群众工作发展的建议

在新形势下,农村群众工作需要立足新情况新问题,调整思路,深入思考,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已经迫在眉睫,农村社会转型呼唤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因此,我们需要在群众工作中融入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并壮大社会工作者队伍。

(一)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的专业社会工作培训

目前,贵州省为进一步深化“四帮四促”活动,贵州省组建了率先小康驻村工作组,走进农村开展驻村工作,鼓励干部走基层、服务群众,帮助农民群众脱离困境。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争取社会专业力量的支援。仁怀市茅台镇Y村驻村干部思维超前,邀请高校资深专家教授为村镇干部进行社会工作培训,增强了村镇干部的专业社会工作能力。对于与贵州省一样同处于社会工作发展相对较晚的其他地区来说,在缺乏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专业培训,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者。

(二)加快组建农村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机构

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要想在农村长久地开展,需要组建一批具备专业性、科学性,同时产生显著作用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与我国南方和沿海一线城市相比,西部很多地区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相对较晚,社会工作实务也未起步,组建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困难重重,但各级政府已有相关意识,也在政策和财政等方面有所倾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力量的通力合作,农村也会迎来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服务的春天。

作者:祝平燕 吴雨佳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