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市场经济研究

时间:2022-07-19 02:50:22 关键词: 农村 市场经济

摘要:加强和深化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基本途径。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经营体制改革,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加快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加强农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在上述方面进行改革,促进经济的发展。

农村市场经济研究

农村市场经济研究:促进陕西农村市场经济主体培育的意义和途径

【摘 要】 文章概述了培养陕西农村市场经济主体的意义:首先,有利于有限的土地资源落到最能有效地使用它们的人手中;其次,有利于及时吸收和充分利用农业科学技术;再次,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第四,有利于逐步改善农业资本倒流现象;最后,必将彻底冲垮农业传统的生产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农村市场经济主体培育的对策:作好基础性的统计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努力做好农村市场环境的建设;尽快改变惠农民不惠农业的各种财政支持政策;努力改善农村金融环境,为农村市场经济主体提供资金支持;加大教育投资,努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

【关键词】 农村;市场经济主体;培育;意义;对策

党的十六大以来,陕西省农业发展持续向好,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各种强农扶农政策持续实施,农业结构调整逐步进入良性循环,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陕西各地县都在积极探索一条适合县和地方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路子。

但从陕西和全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农业的要求来看,陕西农业的弱质性和滞后性是十分明显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是土地流转速度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业规模经济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农业科技的充分及时推广和应用,大大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农业劳动力的过度流失,由于陕西和全国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及其科技水平溢出效应越来越充分,非农产业日趋上升的工资水平抽走了农村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动者,使陕西省农村人力资源积累的连续性和递延性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农村人才短缺的现象日趋严重;三是农村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农村自身积累的财富,快速向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和非农产业流转,农产品流通中挤压农业利润问题严重,这些问题都在严重制约着陕西省农业中新资本的生成。

一、农村市场主体的健康快速成长,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而这个作用只有通过市场主体之间的市场关系来完成,市场主体越是健康成长越活跃,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社会资源就越能通过市场交换流转到能最有效使用它们的人手中。资源的配置优劣取决于市场主体成长和发育程度,资源的利用程度同样如此。

就陕西省农村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加快市场主体培育的意义有以下几点:首先,有利于有限的土地资源落到最能有效地使用它们的人手中。农村市场主体越是发育得好,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土地耕种就越能够集中到农村市场经济主体手中,就越能发挥土地规模经营的作用;另一方面,以农业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市场主体地必然会精耕细作,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作用。其次,有利于及时吸收和充分利用农业科学技术,因为成熟的市场主体必然有充分的竞争压力,有强烈的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冲动,必然形成对农业科技的渴求,也就自然会改变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对增产小的科技利用缺乏兴趣,对投资大的科技推广缺乏条件的状况。再次,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加快农村市场主体的培育过程必然是农村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同时,也是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会稳定甚至会吸收一部分劳动力固定在农业部门; 另一方面,越来越充分的市场竞争会促进分工的深化,这些都符合人力资本积累的连续性和递延性的规律要求,通过干中学和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具有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新型农业工人一定会逐步成长起来。第四,有利于逐步改善农业资本倒流现象。资本是追逐利润的,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主体的逐步成熟和农业劳动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劳动生产率必将大幅度提高,农业利润也会随之提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资本的流入。最后,必将彻底冲垮农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农业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小而全大而全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到今天充其量也是半自然经济。就我国50%左右的农村人口的现状来说,[1]我国农产品的综合商品率也就只有50%左右,既使多,也很有限,与美国2%左右的农业人口相比,相差巨大。[2]但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有顽强的生命力,许多小农户在从事小量商品生产时是不计劳动成本的,境况不好时也不会破产,更不会转产,因为他们没有别的收入作支撑,境况好时,也不易扩大,因为有资金、技术、市场和人才的严重约束。这样的生产方式求温饱可以,求发展难。但这种状况在我省农村目前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严重挤压着新的市场主体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如果我们能给予新的市场主体以有力支持,使之迅速成长壮大,且逐渐在农村市场经济活动中占统治地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自然会逐步瓦解。

总之,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提升,而第三产业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它的发展必然建立在生产和生活聚集的基础之上,而生产和生活的聚集必然要求人口的相对集中居住,要求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结果,而不是出发点更不是一种口号或政策引导。它必将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它要求农业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数量充足且质量上有保证的农产品,人口相对集中于各类城市和农业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必然要求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这样的结果只能依靠农村市场经济自身的充分发展。进而要求我们要加快对农村市场经济主体的培育。市场经济主体的成长像一切有生命的物体成长一样,我们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越俎代庖,但是我们能够为它们的生长提供水份、温度和营养,使它们在最适宜的环境下生长。特别是对刚出生的幼儿生命体更要爱护有加。陕西省农村市场经济主体就是一个出生不久的幼小生命体,急需要我们的呵护和培育。

二、培育农村市场经济主体的具体举措

1、作好基础性的统计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农村市场经济主体主要包括投资农业经营领域的各类企业(不仅仅是指龙头企业),各类合作社、种植养殖专业户。它们都是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者,是以盈利为目的经济单位。对它们的基本情况和经营活动要进行系统的统计,并要长期跟踪,了解基本信息,好像刚出生的幼小生命要掌握好温度、水分和气候一样地了解它们,使我们整个培育市场主体的工作有一个客观的基础,也便于对不同培育措施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培育效果。

2、努力做好农村市场环境的建设

目前除了做好各类硬环境建设以外,最主要的是要做好各类软环境的建设,主要是法治环境的建设。市场经济是有序经济,有序经济是法治经济,就陕西省目前农村的法治环境来说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不少地方的农户法治观念淡溥,各类合同的违约现象屡见不鲜,有不少市场主体与农户签了土地使用权转让的长期合同,但有些农户没有到期就要收回土地;有些农户不愿出租土地,使得土地的连片经营无法实现。有些地方的盗窃现象非常严重,不仅偷盗成熟和半成熟的农产品,而且还偷盗井架、水管和水泵等水利设施,严重破坏和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由于土地承包者往往是外村人,他们的看护费用十分高昂,难免增加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政府应当组织力量,在加大法治宣传力度的基础上,应当主动上门为这些受损的市场主体提供相关服务,例如可建立24小时特服热线,对查明属实的问题责令相关部门限期处理等。

3、尽快改变惠农民不惠农业的各种财政支持政策

耕地补贴是多年来为鼓励农民种粮的财政支持政策,但土地使用权流转后,这些补贴并没有随同土地使用权一起流转到土地经营者手中,而是仍然落在了原来是土地经营者现在不经营土地只是出售土地经营权的农民手中,这部分支出只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并没有支持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应当及时进行调整。[3]应对那些经营规模在100亩以上连续租用三年以上的农产品经营者给予土地经营权转让费补贴,每亩每年可补贴300元到500元不等。缓解他们的资金压力,让这部分资金真正用到农业生产经营者手中,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当然在操作层面以日常统计的客观数据为基础,严格把关,坚决杜绝资金的滥发滥用。

4、努力改善农村金融环境,为农村市场经济主体提供资金支持

农村市场经济主体一般缺乏抵押品,很难通过现有方法获得银行贷款,民间融资成本也过高。政府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专为促进农村市场经济主体的成长建立一种政策性银行。对于连续经营在三年以上没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市场主体给予一定额度的可循环的信用货款,且该额度可根据它的信用积累不断增加。

5、加大教育投资,努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

为了提高教育投资的效果,应当鼓励农业企业或合用社自己兴办各类培训学校,政府给予相应的财力支持。

【作者简介】

段进朋,男,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省经济学学会副会长.

农村市场经济研究:关于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思考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探索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市场体制;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明确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说,没有农业的市场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更不会有真正的城镇化。

一、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建设现代农村市场体系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提出的战略任务。换句话讲,农村是否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和正常运转。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是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其一是有形市场建设方面,既存在发育不充分的问题,又有人为盲目建市的问题。其二是生产要素市场发展缓慢、甚或滞后,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三是现货市场向期货市场发展还处在起步摸索阶段,尚有许多现实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厘清。

加强现代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是加强农村集贸市场的改造和建设。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的基础,农产品只有依靠市场才能卖出去。因而,要在传统集市的基础上发育市场,按照商品流通的规律和地域要求,对传统的集市贸易进行改造,创新农产品流通体制,发展中介组织,科学布局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市场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其二是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要素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完成和资本价值的增值依然是通过生产要素在市场流动中的优化组合来实现,全要素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发展农产品市场,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农村要素市场的发展比商品市场缓慢得多,因而,要重点发展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市场,推动三大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把资源分配提高到新的水平。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改革与创新农村金融体系,解决农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其三是发展商贸流通。要树立贸易主导经济发展、“贸易兴农”的市场经济思维方式,建设农村社会物流体系,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统一,为农村商贸和经济的发展服务。其四是建设好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是实现农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条件,它关系到农业的增产和农民的增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环节。要通过改革农资补贴、发展农资连锁网络、严格市场准入、培育中介组织、加大监管力度等措施,不断完善农业资料市场。其五是建设好期货市场。选择需求量大的大宗农产品进入期货市场,扩大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出口,推广“农超对接”。其六是加快市场体系的软件建设。依法保护农民进入市场后的合法权益,开展公平竞争,反对垄断,以形成合理的市场运作与流转秩序。其七是加大农村商务流通队伍和人才培训力度。

二、加强对农村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农业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下的农业宏观调控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自觉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并主要通过市场,对农业生产和流通进行主动调节的一种政府行为,是政府干预农业的一种表现形式。农业宏观调控目标,既要反映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律,同时又要体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业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其一是保障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换句话讲,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保证十三亿人口的丰衣足食,这是排在第一位的大事。正因为如此,农业宏观调控目标,不能脱离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既要反映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自身规律,又要体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业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就目标调控来讲,一方面要保证农业经济总量的平衡,另一方面,保证农产品品种结构的平衡、质量结构的平衡和区域之间的平衡。其二是依据市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从产业结构的分布和递次,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首先调整第一产业,即调整农业中的种植业结构,保证粮食高产高效的措施应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下功夫,而不是一味地盲目扩大粮田面积。其次注意林、牧、副、渔、各业的增长速度与比例。第三是在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整个农村产业结构中,根据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市场需求,确定各地的主导产业,有市场需求,有经济效益,有资源,就可以发展。第四是注意产业结构需求变化的趋势,及时提出主导产业转移和替代任务。其三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各级财政应优先保证农业农村发展所需资金,重点支持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民生改善等。转换投入方式,创新涉农资金运行机制,变分散投资为集中投资。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大涉农资金的监管力度,杜绝农业资金“非农化”现象。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保证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充分发挥。其四是完善涉农价格保护和价格补贴制度。其五是有计划地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将农户的市场选择纳入农业发展的轨道,抓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重点支持为农户提供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其六是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分散和补偿市场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农业的特点来说,它是社会效益大而经济效益低的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它承担着自然与市场的双重风险,并且背着城乡二元结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历史遗留下来的沉重包袱,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国家既定的保护政策必须严格执行。其七是制定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整体规划,完善相关法制和制度环境,确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法律地位,运用金融手段支持农业发展。

三、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一种责任制形式,也是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经营方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和经营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基本确立,为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营主体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毕竟是在农村生产力低下、经济上以自给为主的历史背景下,为解决农民温饱问题而实施的一种变革性措施,因此难免使生产要素的使用趋向平均分配。生产要素的平均化会导致土地粗放经营,同时会提高小规模经营的机会成本,这是不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正因为如此,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结合市场经济的要求,赋予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新的内涵与任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使双层经营体制更好地为农户家庭经营提供服务,更好地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就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其一是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一句话,赋予农民更加充分且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稳定,确保农民能够凭借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其二是创新和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一方面,加大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的力度,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纳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尊重农民意愿,坚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主推手和建设现代农业主力军来抓,夯实提升统一经营层次和规模的组织基础。其三是加大政策和财政的支持力度,发展集体经济。鼓励各地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以乡、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组建社区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发展某一产业,壮大农业经营规模。其四是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建立健全现代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和引导力度,健全服务组织,着力形成公共性服务、合作型服务、市场化服务有机结合、整体协调、全面发展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其五是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筹资机制。要完善“一事一议”制度,遵循村民自愿、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合理限额的原则,正确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加快村级公益事业发展。其六是建立健全新型农村集体治理结构,这是强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的基础。

农村市场经济研究:浅谈河南农村市场经济阻碍与发展

[摘要]:就目前而言仅仅依靠土地已无法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越来越多的青壮年选择背井离乡进入城市打工,农村留下大量无法适应高科技的农业技术的留守老人和儿童,农村的资源、人口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

[关键词]:农村 市场经济 农村发展 农业政策 现代科技 创新

一、引言

作为中国粮食大省的河南农村地区的发展并不均衡,农民的生活富裕程度差距十分大。一些地区已经走上了小康之路,例如新乡的刘庄村漯河的南街村。但大部分某些农村的生活水平却很低,仅仅依靠农业并不能实现小康的目标。同样身处河南农村为何有如何大的差距?农村发展的阻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情况概述

(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动力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2、价值规律。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可以调节资源配置又可以刺激技术改进还可以促进生产关系的产生。

(二)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宏观)

1、农村市场经济的主体。自给自足的农民是农村市场经济的主体,土地权归国家所有经营权归个体。但农民的文化程度一般不高,农业管理以及信息捕获能力差,盲目跟风种植现象时有发生。

2、农村市场经济的体系。农村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农民通过种植农作物出售农作物自由贸易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去。

3、农村市场经济的规则。由于农作物处在完全竞争市场,数量多产品同质竞争较大,农民缺乏包装和推广知识往往处在价格劣势。

4、农村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农业问题一直都是国家重中之重,养活着一个国家的人口,农村市场经济不仅依靠市场自发调节来保障,更有国家强有力地保障机制。

5、国家对农村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我国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从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不断的进行改革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央政府采取了第三大调控理论―土地政策。

三、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以河南省商丘市睢县为例

(一)农村市场经济主体结构不稳定

虽然睢县以繁重的农作为主,但睢县的大部分青壮年尤其是男性选择外出打工,仅在农忙季节返乡,农业种植以妇女和老人为主。农田耕作、灌溉、施肥、出售等等缺少足够的人力以及先进的技术甚至出售季节家中缺少人力,老人妇女无法将农作物卖出以至于闲置在家中,影响价格和收入。2006年玉米价格从年前的8毛5一直降到年后7毛左右。

(二)保障体系存在细节问题

目前政府还没有普及农作物全部回收以及信息完全公布,市场发展的也不完善,某些偏远地区即使农作物的质量以及数量都很好,也因为销售渠道的问题无法完全出售。

(三)没有合适的发展突破口

睢县农村几乎以种植业为主,目前没有找到合适的定位,例如发展畜牧养殖业、旅游业以及农家乐的风险较大,经济转型困难。

(四)现代科技的运用不到位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已经使用到了高新科技,大面积种植、直升机喷洒农药、整体收割甚至连农作物的大小都可以控制。而在中国现代科技的引进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一方面是农村缺乏人才,绝大部分知识青年不肯返乡;另一个原因是农民的文化素质落后,对于现代科技无法正确掌握运用,尤其是偏远地区仍然采取传统的耕作方式。

(五)官僚主义作风存在

我国政府下台了很多惠农政策,不仅在农作方面,在房屋建设畜牧养殖方面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由于官僚作风的存在使很多惠农政策无法真正的使农民受惠,农村处在社会的最基础最底层环节,无法很好的受到社会和上级政府的监督导致了官僚作风的存在。有不管不问甚至很多惠农政策以及补助无法及时传达,私自消化的现象存在。

四、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更新人们的认识观点

农村不仅仅可以发展农业,还可以发展畜牧养殖以及旅游业;种植不仅可以以粮食为主,也可种植花卉,果树等等增值创收;再次要改变农村青壮年的观点,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农村创新。

(二)推动保障体系的发展

大力推进农村的保障体系,实施相关出台政策稳定相关粮食价格,消除官僚主义让农民真正的受惠。

(三)开发觉有特色的农村项目

分析农村的优势和缺点发展特色经济,例如以旅游业带动全村经济发展的焦作陈家沟村平顶山东竹园村;以花卉种植带动经济发展的民权县,以及各个风景区周围的农家乐。

(四)积极引进现代科技

积极引进现代科技进行大规模种植以及集中化管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降低投入成本获得更高的收入。

(五)督促基层办事机构和工作人员

官僚主义是农村一个重要的问题,农民缺少法律以及自我维权的意识和获取政策方针的途径,导致农村的腐败问题十分严重,基层办事机构和工作人员真正的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带动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未来预测

(一)未来发展的愿景

农业是民生之本,河南要充分利用农业大省的优势,积极引进现代科技,采取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进行出口贸易,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使农民走上小康之路。

(二)特别要注意的事项

1、小农生产意识的引导。目前大部分农民仅仅是为了个人温饱过于保守和盲目,没有更好层次的追求,要彻底改变这种封建的农村自给自足的意识,引导一个创新进取的新的生产意识。

2、立足长远发展目标。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要获取高产出,更要立足于长远目标实现规模化与现代化,进行改革和创新发展多样化的农村经济。

六、结语

河南农村市场经济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大部门农民依靠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是经验而非科技行。河南农村市场经济应该积极改革创新、引进新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和人才、实现资源和人口的合理配置,实现农民的真正富裕。

农村市场经济研究: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一、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全面提高农村市场主体的素质,使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运行机制,应从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市”两个方面:在深化改革方面,通过深化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和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农产品成本控制机制、市场供求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在依法治“市”方面,进一步完善市场交易规则,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健全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创造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调整财政信贷分配格局,加大农村经济发展扶持力度程传兴强调,农业是弱质产业,客观上需要支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下,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国家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二、加强经营体制改革,培育农村市场主体

1.引导农户适应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市场经济调节范围的扩大,农户参与市场的程度也在提高,但总体上还是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主要是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生活,习惯了国家的行政管理,缺乏自主决策的经验和能力。而且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在掌握市场信息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运用农业科技也受到限制对外招商引主体。农业投入问题是长期困扰农业发展的“瓶颈”。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启动境外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是招商引资的主要任务。

2.组建公司兴主体

主要是发展公司制农业,按照现代公司制度的要求,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培植一批加工型、流通型、生产型和复合型的农业企业。

3.鼓励干部转化为主体

根据上级有关政策,鼓励机关干部、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兴办和领办农业经济实体。

三、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1.发展成熟的生产要素市场

劳动力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我们应改革过去那种不合理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鼓励富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提高他们的素质,以增强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资金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缓慢很大一部分在于资金不足。因此,我们应着力解决农村的资金问题。我们的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快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

2.政府应加强对各种政策法规的调控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立法空白区制定相应的促进农村市场经济改革的政策法规,按照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要求去贯彻执行,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我国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所承载的权益是不一致的,这种城乡不统一的户籍制度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因此,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城乡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使户籍登记能够准确反映公民的居住和职业状况。由于“二元结构”的限制,我国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2亿,流动人口已经从城市体系中占较少比例的群体成为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的经济联系、社会联系日益密切化。同时,由于流动人口成为城市体系的边缘人,他们在城市中遭到的一系列社会排斥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公平和建设和谐社会,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因此,随着城乡迁移和人口流动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户籍制度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议,迫切需要推进城乡户籍体制和相应的公共福利体制改革。

3.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

我国医疗、养老、住房、劳动保护等福利保障待遇基本上只施惠于市民。城乡不统一的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阻碍了城市对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吸收。因此,要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和医疗卫生制度,消除在城乡分割制度下农村劳动力在获得教育、技能培训、健康与营养等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与城市劳动力存在的巨大差别。

四、兴办村办企业是实现农村发展的有效方式

农村的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经济问题。而如何搞好农村经济?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是兴办村办企业,通过集资或引资等渠道在每个村庄内搞一个或两个这样的集体企业。这样的企业有很多好处,如,吸纳本村的劳动力。本来,在农村地区有许多农民到城市里打工,而现在不用出本村就可解决就业问题。由于企业有一部分赚的是城市的钱,这样资金因素便可以流通到农村来,进而加快实现村办企业的原始积累,加快了资本的流通速率。资本的生命在于流通,农民挣了钱而后又以各种方式用于消费,这实际上是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支配能力。

因此,加强和深化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基本途径。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经营体制改革,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加快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加强农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在上述方面进行改革,促进经济的发展。

【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尽快解决“三农”问题,仍必须通过深化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经营体制改革,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多方面促进社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关键词】农村市场经济改革

农村市场经济研究:加强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几点启示

【摘 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尽快解决“三农”问题,仍必须通过深化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经营体制改革,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多方面促进社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关键词】农村 市场经济 改革

党中央坚持把搞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不断加以强化和深化,这充分说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把农村的经济搞上去。推进市场化改革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我国农村的改革实践证明:没有农村市场化改革的推动,就不会有中国农村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变化。同样,在新的发展阶段,仍必须通过深化农村市场化改革,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如何深化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值得我们探讨和实践的问题。

进一步深化我国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要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全面提高农村市场主体的素质,使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运行机制,应从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市”两个方面:在深化改革方面,通过深化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和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农产品成本控制机制、市场供求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在依法治“市”方面,进一步完善市场交易规则,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健全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创造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调整财政信贷分配格局,加大农村经济发展扶持力度程传兴强调,农业是弱质产业,客观上需要支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下,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国家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二、加强经营体制改革,培育农村市场主体

1.引导农户适应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市场经济调节范围的扩大,农户参与市场的程度也在提高,但总体上还是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主要是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生活,习惯了国家的行政管理,缺乏自主决策的经验和能力。而且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在掌握市场信息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运用农业科技也受到限制对外招商引主体。农业投入问题是长期困扰农业发展的“瓶颈”。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启动境外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是招商引资的主要任务。

2.组建公司兴主体

主要是发展公司制农业,按照现代公司制度的要求,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培植一批加工型、流通型、生产型和复合型的农业企业。

3.鼓励干部转化为主体

根据上级有关政策,鼓励机关干部、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兴办和领办农业经济实体。

三、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1.发展成熟的生产要素市场

劳动力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我们应改革过去那种不合理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鼓励富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提高他们的素质,以增强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资金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缓慢很大一部分在于资金不足。因此,我们应着力解决农村的资金问题。我们的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快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

2.政府应加强对各种政策法规的调控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立法空白区制定相应的促进农村市场经济改革的政策法规,按照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要求去贯彻执行,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我国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所承载的权益是不一致的,这种城乡不统一的户籍制度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因此,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城乡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使户籍登记能够准确反映公民的居住和职业状况。由于“二元结构”的限制,我国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2亿,流动人口已经从城市体系中占较少比例的群体成为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的经济联系、社会联系日益密切化。同时,由于流动人口成为城市体系的边缘人,他们在城市中遭到的一系列社会排斥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公平和建设和谐社会,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因此,随着城乡迁移和人口流动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户籍制度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议,迫切需要推进城乡户籍体制和相应的公共福利体制改革。

3.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

我国医疗、养老、住房、劳动保护等福利保障待遇基本上只施惠于市民。城乡不统一的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阻碍了城市对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吸收。因此,要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和医疗卫生制度,消除在城乡分割制度下农村劳动力在获得教育、技能培训、健康与营养等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与城市劳动力存在的巨大差别。

四、兴办村办企业是实现农村发展的有效方式

农村的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经济问题。而如何搞好农村经济?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是兴办村办企业,通过集资或引资等渠道在每个村庄内搞一个或两个这样的集体企业。这样的企业有很多好处,如,吸纳本村的劳动力。本来,在农村地区有许多农民到城市里打工,而现在不用出本村就可解决就业问题。由于企业有一部分赚的是城市的钱,这样资金因素便可以流通到农村来,进而加快实现村办企业的原始积累,加快了资本的流通速率。资本的生命在于流通,农民挣了钱而后又以各种方式用于消费,这实际上是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支配能力。

因此,加强和深化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基本途径。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经营体制改革,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加快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加强农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在上述方面进行改革,促进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