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现状3篇

时间:2023-01-10 11:30:00 关键词: 思想政治 理论课 主体性教学 现状

摘要:学生对理论课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不断降低,缺乏学习主观能动性成为影响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是可以逐步解决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现状3篇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篇1

主体性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和学生进行教学互动,将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价值观念等通过各种方法内化于学生,构建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因此,实施主体性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广西部分高职高专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和看法,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结果作了研究、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同度较高,参与该课的实践意识增强,能更理性地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也反映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的一些因素,如兴趣不高,主体性意识薄弱,对某门课程授课不满意,社会实践少等。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等在校一二年级大学生。

2.调查工具

应用自行编制的《广西高职高专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的基本看法,以及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等相关问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部分学生对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持认可态度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80.28%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应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有46.68%学生最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3.7%的学生最希望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交朋友,解决其理论的困惑、学习障碍、人际交往等问题。总的来看,大多数同学肯定了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到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是一致的。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人的精神需要,是教育和引导人树立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实践活动,也是保证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精神支柱。

2.部分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不高

知行不一,被动参与虽然大部分学生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意义和重要性,但却不愿意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对“在大学课程中,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选修课,你的态度是什么”的问题,回答“不选修”和“不一定选修”占45.87%,而回答选修其中的一两门的占32.9%,回答“一定选修”的只占21.3%。这说明高职高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性意识较为淡薄。调查资料也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令人堪忧,问及个人信仰时,回答“什么都不信”占52.11%,加上信仰“宗教”和“迷信”的,比例达到60%。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总体印象“满意”和“很满意”的只占43.26%。所学内容并没有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比如,当问及“你是否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时,回答“知道”的占8.65%,而回答“知道一点,但陈述不完整”占78.27%,回答“一点都不知道”的占13.08%。

三、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强原因分析

1.高职高专学生缺乏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性意识

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高职高专学生大多数学习基础差,自我期待值不高,不愿意对理论知识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满足于“你讲我听”的教学方式,认为通过突击性强化记忆就能考试过关,而不需要思考对知识、能力的自我构建,不需要主体性的发挥,即使对教学内容有疑问也羞于向老师质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出现的“睡觉族”“逃课族”也就司空见惯了。

2.一些教师采取简单的纯理论性宣讲方式,难以获得学生对理论内容的认同

在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中,调查数据显示,最受学生欢迎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因为这门课程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案例多,也比较容易开展实践活动,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理论性较强,一些教师在上此课时不能把有关的理论讲透彻,不能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阐释,甚至回避当前社会出现的重大问题,而只停留在对政策上的宣讲上,使学生由此产生抵触情绪。在对“您周围的同学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的学习态度”的回答中,“不感兴趣”占25.35%,“看老师讲得好不好”占60.06%。问及不喜欢上该课程的原因时,回答“内容单调乏味”占60.97%。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部分接受,部分质疑”的比例高达70.62%。这些都说明了简单的理论宣讲容易造成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也是很难征服人的。

3.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没能有效运用主体性教学法

主体性教学是在主体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强调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体性教学意识渗透在其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组织等方面。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一些教师在讲授时把传授知识、掌握知识作为中心任务,把学生作为一个聆听的对象,缺乏师生间的交往与互动。这种单向的、广播式的教育方式助长了学生懒惰的心理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厌倦的情绪。

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主体性教学理论在20世纪末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热门的教育理论,《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的下发,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展主体性教学,为提高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1.提升高职高专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性意识

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人的主体性与人的个性始终统一,个性培养重在主体性培养,创造性是个性培养的最高目标。一般来说,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求知欲强,希望能走出课堂,通过体验和参与探究知识,获得感悟。调查数据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最好的方式”,认为是“社会实践”的占50.7%,而认为是“多媒体教学”的仅占29.98%。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使他们能自主、愉快的学习,主动思索、勤于思考、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规划自己的人生。

2.发挥施教者的主体性作用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双向互动、互为主体的教学,学生主体性的提升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作为施教者,应了解高职高专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学环境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育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加以改革和创新,才能增强授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教师不应该成为话语霸权主义者,而应该营造与学生平等交往沟通的环境,学生才能大胆的表现自我和展现自我。思政课教师应把主体性教学转化为对自我的要求和自觉的教学行为,才能促进学生主体性学习意识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以人为本,坚持主体性教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做好大学生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从事思政理论教学的教师,一定要关注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关注大学生的实际需要。(1)改进教学观念、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激励学生自我学习,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适当穿插播放一些如“感动中国人物”“改革开放30年”“今日说法”等录像片,并进行讲解和分析,增强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优化教学方法,可采用启发、讨论、辩论、社会实践等受学生欢迎的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分析、质疑和表达见解,使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生动有趣。(2)重视网络阵地作用,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等一系列要求。当今社会,随着网络普及及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网络已取代报纸杂志和电视,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网上学习、在线答疑、网上论坛成为大学生的新宠。高职高专院校应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建设丰富的思政教育网络资源,提升点击率,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

4.开展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学贵有疑,思之不通则质询

开展研究性教学,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前提,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研究、创新和实践能力,让学生领略学习成功的欢乐。调查资料显示,78.37%的学生最喜欢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是“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在2007年广西区教育厅曾开展了一次《全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所有30个获奖项目中,来自高职高专院校的有6个项目。研究性教学活动,有利于思政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学习,也能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总之,高职高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一直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研究和关注的,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是高职高专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作者:辛燕 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篇2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高等教育的主题,也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主体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尊重和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思想体系。主体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创造性,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高校思想政治课要想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涉及到教育体制、课程结构、教学模式、评价机制等诸多方面。下面谈谈我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二门课程的教学中实施主体性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

一、问题的提出

1.对传统教学的反思。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采用说教“灌输式”的教学,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和评定等,全都由教师决定。教师着重研究“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只考虑把问题讲深、讲透,而不考虑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不问对象,忽视学生个别差异。除此之外,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个人努力而不考虑或很少考虑集体的合作。实践证明,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正在进一步侵蚀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它不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总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

2.教育改革的趋势。1996年美国出台了第一个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探究成为其核心内容。日本教育改革的新方案则强调尊重个性、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原则,其“综合学习时间”的目标中提出了“从学生的关注、兴趣出发的学习,培养自己发现课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主体地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主体地、创造性地探究和解决的态度”等。“人的认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这是建构主义教学论的灵魂。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教育改革的中心,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

二、主体性教学的内涵

一般而言,主体性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和学生进行教学互动,将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价值观念等通过各种方法内化于学生,构建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具体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两门课程而言,目前开展的主体性教学就是在课程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选择合适的问题,让学生登台讲课或组织学生讨论辩论。在这一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认真备课、讲课和讨论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教师的任务是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对学生所讲的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强调与修正、评价,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中获得不少启发。

三、主体性教学的实施步骤

开展主体性教学以学期为单位,每学期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开学初精心准备。教师在开学前设计好学生讲课主题(问题)。教师要在开学后的前四周内做好确定班级、主讲学生、讲课主题等相关准备工作并指导学生的备课活动。开学后从第五周开始陆续安排学生登台讲课。在这一阶段,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第二阶段———学期中进行检查(由教研室主任组织实施)。通过相互听课、教学观摩、实践教学等形式检查落实开展主体性教学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组织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网络评课等形式检查活动效果,不断改进方式方法第三阶段———学期(年)末总结评比。对各班、各小组开展主体性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做法、经验进行认真梳理和交流,不断总结和深化,建立健全教学改革的长效机制。对组织实施主体性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的班级、小组和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

四、主体性教学的实施方法

1.主讲学生的确定。每学期主讲学生人数多少由主体性教学活动选题性质和教学班级大小确定,一般不低于教学班级人数的15%。确定的方法可采取学生自荐、讲课小组推荐(将教学班分成若干讲课小组)、教师指定的对象等进行。

2.讲课主题的确定。讲课主题(问题)应该是既符合教学大纲及教材要求,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确定的程序是先由教研室负责设计若干问题,然后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进行筛选或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最后由任课教师自行确定。授课主题的确定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一学期保证确定五个左右的授课专题。

3.主体性教学形式。主要形式有专题讲授式教学、案例解构式教学、热点讨论式教学、参与辩论式教学、参与演讲式教学、访谈式、时事沙龙、知识竞赛、话剧表演、参观学习、读书笔记座谈会等,侧重于热点讨论(辩论)型、专题讲授型等。

4.教学时数的确定不少于9节学时。

5.学生讲课时间的规定。课堂教学以一节课(45分钟)为单位,一节课内学生讲课占25~30分钟,其他同学评课占5~10分钟,教师评课及总结应5~10分钟。

6.学生考评考核方法的确定。为了引导学生更加注重平时教学过程,更加积极参与教学教改活动,教师要提高学生平时成绩的权重,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按五五比例计算。主体性教学成绩一般要占平时成绩的60%,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公正地对开展主体性教学活动的班级小组进行成绩鉴定,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组内成员之间的互相监督和评价。在同一小组中每个组员的分工不同,其对主体性教学改革的贡献亦有不同,因而组员之间应采用互评,按其贡献率分不同等次评出分数(主体性教学小组长负责评定,最后由任课教师决定成绩),可参照这样的公式:某一学生主体性教学得分(F)=教师给整个小组打的总分(E)×每个学生在其小组贡献率(G)(假如小组7人,按贡献率分不同等次评出分数,如A生为100分,B生为95分,C生为90分……),即F=E×G。

五、主体性教学的重大意义

1.主体性教学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被认为是发展生产力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知识经济以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为基础,以变革、创新为灵魂,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除了全球一体化经济、信息化经济的特征之外,知识经济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它的人才经济和创新经济。也正是“人”与“创新”,使知识经济呈现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主体性教学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实行个性化教育教学,并且通过大力创新制度、规则和教学评价体系来保证教学正常有序进行,所以,主体性教学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2.主体性教学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教育是创新之本,所以创新是高等教育的主题,实施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主体性教学以知识、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因素评价学生的优劣,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辨和批判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主体性课堂教学顺应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战略的要求。

3.主体性教学是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2015年5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体制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主体性教学顺应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的能力分为四个层面,它们分别是专业基础知识、个人能力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主体性课堂教学要求以一种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几个层面中达到预定的目标,具有非常强的操作性和应用性。其提出的能力目标与高等教育中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总体素质能力要求具有相当高的契合性。

4.主体性教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在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的时代,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类型是高等教育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必然选择。主体性教学以培养自主学习和综合应用能力为导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自由且独特的发展。

作者:盛芳 单位:韶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篇3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主渠道,需与时俱进创新和改革发展,以发挥主渠道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培养和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是突破固有教学模式的最好方式。同时只有学生对自我意识产生觉醒,对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产生认同,才能使学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洗礼,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与理想信念,使理论课教学取得理想化效果。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的意义

实施主体性教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相互作用下,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而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则是关键。在引导学生理想信念、培育三观的过程中,学生并非完全被动,而是要结合自身需要来判断,展开主动性接收的过程,具有自主性和主体性特征。通过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其意义在于促使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断强化自主教育,使他们形成主体意识和精神,最终形成完善的主体人格,对大学生成长具有良好的塑造意义。思政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思政课程教学,也不是僵化的教条灌输,而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本质的思考工具。因此,从提升教师主体性意识着手,这对思政理论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师,需正确认知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并科学选择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转变自身的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自觉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思政学习主体性的过程中,更能丰富自身职业生涯,强化自身主体意识与主体性教学能力。二是有助于消除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主体性教学理念与现代教育价值观高度契合,是满足思政理论课教学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具体运用实施过程中,需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在有效的思想交流和互动下,革新传统教学模式。只有解决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才能实现教师主导教学的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现状

主体性教学现状影响因素众多,包括多个方面,可以归结为教师主导意识不强、学生主体意识欠缺两方面。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激发需要依托外部驱动[1],教师的教育与引导至关重要。伴随时展与进步,学生学习特点、需求与教学规律发生变化,部分思政理论课教师难以适应,使自身主体性教学意识与能力不足,缺少较高专业化水平。对师生双主体的理论和观念认知模糊,主体性教学实践陷入发展困境和误区,使学生发展迷失方向。与此同时,理论课教师所选取的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贴合度较差,并未结合学生兴趣点、关注点选择教学内容,导致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偏离社会生活与学生实际,难以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此外,在学生主体意识方面,由于长期接受被动化灌输教育,形成了僵硬化的思维模式,难以意识到自身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较大认知偏差,认为思政理论课与专业关联性不强,对自身职业发展作用不大,继而持随意性学习态度,并未积极调动自身学习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学习态度消极,对思政理论课缺乏价值认同与情感认同[2]。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主体性教学适应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先进教学理念,通过先进教学理念可以促进思政理论课教学发展。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思政理论课教学依然沿用传统教育理念,导致主体性教学无法运用到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同时,主体性教学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未能得到有效重视,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重视大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而形成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教材知识是主要载体,学生只能单向地接收知识,从而不利于提升学生思政理论课课堂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很难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也很难开展适于学生思想进步的教学内容,这会导致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受到影响。

(二)传统教育关系的影响

在师道尊严的思想影响下,高校思政理论课传统教育通常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截然分开,并明确指出教育者的不可违背性,受教育者需要按照规定无条件地服从教育者。在这种强调教育者不可违背性的传统教育关系中,导致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学生思政理论课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与此同时,当前一些教师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或者强调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未能将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结合,进而不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堂所学内容。另外,教师尚未全面挖掘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动性,这不仅会造成学生对学习思政课程的反感,还会造成师生关系异化。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的情感交流和沟通,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效果,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无法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习惯,阻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展与进步。

(三)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现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广泛,其自我学习的意识不断提升,很多传统信息权威已经难以让学生信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依然运用封闭式教学、灌输式教学培养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听课,未能给予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机会,导致学生课堂学习主体性缺失。在教学方式的应用中,一些教师缺少现代化教学资源和技术的运用能力,通常放弃多媒体教学。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但是只能简单地通过教学工具呈现教育内容,创造性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待提升。目前,思政课教学还存在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的现象,未能做好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工作。在理论课教学环节中缺少实践教学的课堂教学时间,从而阻碍学生主体性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育资源短缺的影响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教学内容短缺的现象,而且通常以教材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开展主体性教学中,教师未能根据学生学习实际需求,全面挖掘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未能运用先进的主体性教学理念去重新优化课堂教学资源,导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不理想,很多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和发展需求,进而影响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和效率。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充分挖掘网络化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分享思政教育素材的意识,进而造成思政理论课教育内容相对落后,影响思政教育资源优势的发挥和利用。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的整合,未能运用线上教学资源与线下教学资源结合发展等对策,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的方法及策略

(一)转变理论课教学理念

关于思政教学方式改革,首先要明确双主体教学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师生之间围绕教学内容双向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二者分别是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换言之,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存在辩证统一的关联性,若过度强调教师主导性作用,学生则会处于客体地位,其主体性就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而若过分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则难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风向标。对此,必须充分发挥双主体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具生机和活力。其次,理论课教师需形成正确的教学价值观。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服务,以促进高校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传统理论课教学模式过度注重社会需求和价值,导致大学生个体逐渐边缘化。而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过度关注学生的知识接受度,不断削弱社会需求与价值,体现出明显的取悦倾向。两种教学模式均不利于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联,难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和助力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作用。对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过程中,需形成国家与个人利益协同发展的教育观,不断构建行之有效的主体性教学模式,使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5]。最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树立平等观念,教学作为师生之间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过程,虽然教师的知识、经验与能力优于学生,但二者具有人格平等性,思政教师需准确自身课堂角色,充分尊重学生人格与自尊心,避免俯视、操纵学生,尊重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性,以平等身份与学生沟通交流,继而使理论课教学氛围更加愉悦,师生之间密切交流和互动,以提升主体性教学质量。

(二)以学生需求整合资源

需要和动机是人活动的内在依据,需要和动机越强烈,则积极性、行动力则越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遵循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保证理论课教学符合学生特点和学习需求,以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和积极性,挖掘内在学习需要和动机。一是教学关联学生成长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其个体发展不仅关乎自身的生活与社会工作,对社会的进步同样有深刻影响作用,只有不断调动青年大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长效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选择教育内容时,需综合考虑学生当前素质发展现状、未来发展需要,通过整合思政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教师教育引导下,使学生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思政理论课学习主体性,积极参与各类思政教育活动,通过课堂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与良好品质。二是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兴趣点。兴趣是激发内在学习动机的关键,是学生主动参与思政理论课学习的推动力。对此,思政理论课教师应综合思考时展背景下,学生思想认知、兴趣点的变化,选择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带领学生深入思考和解读,培养学生信息甄别能力,引导其运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实现理论课教学关照现实。三是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困惑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知识性、价值性为一体,若过度注重知识讲授忽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则难以体现理论课教学吸引力和影响力。当代大学生成长与发展中面临诸多困惑,来自思想、情感、学业、人际交往等多个层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应适时引入课堂,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解答思想困惑,增强思政理论的说服力,同时亦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为有温度、有情感,学生真心喜爱并接受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有所收获[6]。

(三)选择多样化教学方法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媒介,只有教学方法运用得当,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课教师需遵循思政工作客观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以满足学生学习诉求、增强学生理论课学习获得感为目标,灵活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方法,营造民主和谐、多元互动的理论课堂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一是互动式教学法。基于师生双方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具体而言,即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与个体人格,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情况,以师生之间相互配合、交流互动开展理论课教学,为学生提供发表意见、提出问题的发言权,使学生从被动化学习状态逐步转化为积极主动探究,在师生之间相互促进下,挖掘学生内在发展潜能并提升综合素质,实现个性化成长和发展。二是问题式教学法。在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的过程中,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逻辑组织课堂活动,使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激发自身想象力与创造力,继而在不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中形成独立思考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对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高度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基于问题导向,在问题提出、分析与解决中对学生形成启发。提出问题不局限于思政教师,亦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可以为社会热点问题,抑或学生实际的思想困惑,使学生成为课堂问题提出者。在问题分析与思考的环节中,需侧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层面,使学生深入思考与分析,深化学生理论感知。在学生自主探究中,教师需发挥辅助者、引导者的作用,避免解决问题的盲目性。最终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培养学生总结提炼、合作学习能力,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就感与获得感。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党和国家高度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应不局限于教条理论,而是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学生对理论课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不断降低,缺乏学习主观能动性成为影响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是可以逐步解决的。对此,应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构建新型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构建自身知识与能力体系,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丁国浩.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D].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2]范连生,范文文.“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教育评论,2021(7):102-107.

[3]魏建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逆反心理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李晓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参与式教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2010.

[5]王玉婷,王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89-91.

[6]任少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评指标体系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作者:李娜 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