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引领战略创新研究

时间:2023-03-13 17:38:03 关键词: 物流企业 战略创新 研究

摘要:为了在物流运作全流程中规避系统风险,可采用精细高效的条码管理,让各个业务环节可校验可查询,确保“零差异”;同时与手持终端、PC机无缝结合,实现物流运作各环节数据采集、校验、传输、查询的精准与高效。

物流企业引领战略创新研究

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也最具潜力的重大战略区域,疫情期间凭借较强的物流韧性,迅速恢复生产,振兴立体经济,引领和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因此,如何从培育韧性型物流企业入手,创新物流引领战略,带动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水陆空物流企业高质量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已成为后疫情时代长三角经济高质量腾飞的首要战略问题。

1立体经济发展下韧性物流引领研究的理论基础

1.1相关概念界定

立体经济是指在“平面体经济”的基础上,实现海陆空多种经济的有机组合。长三角涵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41个城市,与出海口对接,拥有长江最大的外贸港区以及200多个泊位,具有鲜明的水陆空“立体”经济发展特色。物流韧性是指在物流发展进程中,物流企业具备抵御自然灾害、市场冲击等不确定风险的能力和应对危机之后的快速复原能力。疫情防控期间作为紧急救援中流砥柱的物流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保障,更是成为了直接推动生产复苏、打通双循环关节的“韧性增加器”。尤其是第四方物流模式,在增值供应链、创新产业链上起着越来越大的韧性提升作用。物流引领战略就是指凭借供应链协同和资源整合能力,引领原材料供货商、生产厂家、经销者、第三方物流等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和多赢的战略目标。

1.2相关政策文献

从2008年9月《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到2019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协同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到2020年4月《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打造快捷高效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再到2022年1月《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把推进多式联运、发展水陆空经济摆在首重位置,长三角立体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示范标。相关最新研究主要聚焦在两个方向:一是关于长三角经济发展,赵蕊等认为长三角在国家新时代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并基于长三角区域26个中心城市数据剖析了技术创新对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1];孟卫军等提出长三角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成为带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并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得出港口一体化对长三角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2]。二是关于长三角物流发展,王鹏等指出物流作为国家战略振兴产业,正成为推进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对长三角有着不可忽视的引领作用[3];刘天雯等认为需要提高物流与经济协同发展效率,以推进长三角物流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4];金凤花等利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自然断裂点法等测算长三角城市群的物流韧性,据此提出韧性物流引领能力发挥的新思路[5]。

2立体经济发展下韧性物流引领研究的实证分析

2.1研究步骤

首先构建长三角立体经济下各地区韧性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韧性物流引领战略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选取长三角三省一市的相关指标数据,运用基于熵权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计算长三角各个省市每年发展韧性的综合得分和所筛选出的韧性型发展地区引领指标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关联度;最后依据评价结果和问题诊断,创建全新的韧性物流引领战略。

2.2指标设计

第一步,先借鉴现有学者成熟的研究成果,同时综合疫情期间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发展实况,选择从物流经济能力、复原能力、联接能力三大维度来构建一级指标,然后针对一级指标的内涵和特征,进一步细化为11个二级指标,从而设计出如表1所示的长三角立体经济视角下各地区韧性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第二步,重点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长三角相关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从物流供应链、行业、企业三个维度来构建一级指标,然后针对一级指标的内涵和特征,进一步细化为12个二级指标,从而设计出如表2所示的韧性型发展地区物流引领战略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2.3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2014-2021年长三角下属的各个地方统计年鉴、《中国物流年鉴》,还有国家统计局
、三省一市统计局等官方网站公报数据以及物流企业年度报告等。

2.4评价结果

①长三角物流韧性四个等级评价。从整体看,长三角物流韧性保持上升的趋势。其中,上海的物流韧性一直独占鳌头,江苏的物流韧性则分布相对均衡,浙江略逊,安徽垫底。按城市可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级:物流韧性最弱的城市,大多集中在安徽省。二级:物流韧性较弱的城市,如徐州、金华、台州、六安等。三级:物流韧性较强的城市,包括南通、无锡、宁波、温州、合肥等。四级:物流韧性最强的城市,主要有上海、苏州、杭州和南京。②长三角物流韧性三大能力分析。一是物流经济能力。虽然长三角物流韧性与经济发展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些许差异,但促进物流韧性提升的技术创新、设施与资源等因素,跟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因此物流韧性的增强对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二是物流复原能力。长三角物流作为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运输渠道受阻、运营成本难以控制等时刻威胁着物流企业的生存,但大部分城市经济在历经波动起伏之后开始复苏,物流韧性也随之提升。因此,物流复原能力造就了强韧性,而强韧性也为物流企业恢复生产、抵御突变提供了强大的动能。三是物流联接能力。长三角部分核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仍需加强,即在强化各个核心城市物流韧性的同时,需要加强各城市在网络空间的联系和现实空间的联接,通过合作协同来实现城市之间的拓展联动,可加强辐射能力,密切物流联接,扩大引领范围。

2.5问题诊断

①物流园区建设相对滞后。长三角大部分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上海、苏州等经济较发达城市的物流园区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但部分如淮北、马鞍山等地的物流园区发展有点滞后,物流业尚未形成产业聚集,体现不出规模效应,呈松散管理状态。②物流企业规模偏小,核心能力较弱。长三角部分物流企业对多式联运、立体经济认识不足,仅满足于在狭小区域内提供仓储、运输等单个环节的物流服务,不能站在全供应链的高度来增强综合性服务核心能力、开拓“一体化”物流引领功能。③对物流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长三角对疫情压力下的物流业的支持保障仍需加强,在物流用地、税收政策、财政补贴、研发投入等方面要给予物流企业更多的鼓励和倾斜。

3立体经济发展下韧性物流引领战略的创新设计

综上,韧性型物流企业当前应从六个方面创新引领发展内容,以全新的物流引领战略带动长三角区域立体经济的蓬勃发展,如图1所示。①编织物流立体化通道网络。综合考虑长三角区域优渥的临海地理环境和雄厚的经济科技基础,利用航运发达和航空运输的优势,着力破解物流基础设施瓶颈制约,重点提升陆地交通设施如高架桥、高速公路等的更新换代速度,精心编制一张从陆地到海洋到天空都畅通无阻的物流立体化通道网络。②多方位协同降低成本消耗。一方面协同发展长三角制造业,带动整个社会对物流服务的旺盛需求,而物流集聚的规模化发展和物流服务产品的日益成熟会极大地降低物流成本;另一方面加快信息化创新,将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融入整个物流过程,从运输到存储,从通行费用到过闸费用,从鲜活产品保鲜成本到保存损耗,多方面全视角减少物流成本损失③采用精细高效的条码管理。为了在物流运作全流程中规避系统风险,可采用精细高效的条码管理,让各个业务环节可校验可查询,确保“零差异”;同时与手持终端、PC机无缝结合,实现物流运作各环节数据采集、校验、传输、查询的精准与高效。④推行C2B物流定制化服务。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通过渠道透明、供应链透明实现品牌共享,为客户提供专属的物流定制服务,谋求顾客共创价值的最大化。⑤融合绿色物流与智能物流。一方面在物流全程更多地使用清洁能源,创新绿色物流生态体系,为环境减负;另一方面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大机器人配送范围,提高机器人运送效率,最大程度地降低配送成本。⑥打造精良专业的人才队伍。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发力,以培养高素质高专精的物流专业人才为目标,锻造一条多层次的物流人才输送链,源源不断地为长三角物流产业输送新鲜血液。这是长三角立体经济发展下韧性物流所有引领内容创新的核心和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蕊,忻旸,周斌,马威.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对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区域26个中心城市数据[J].时代经贸,2021(4):47-51.

[2]孟卫军,张雪莱,邢青松.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2022(2):67-74.

[3]王鹏,张茹琪,李彦.长三角区域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评价———兼论疫后时期的物流新体系建设[J].工业技术经济,2021(3):21-29.

[4]刘天雯,马舒馨,项寅.长三角城市群物流高质量发展的非均衡性测评[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2(1):122-126.

[5]金凤花,杨白玫,马洪伟.长三角城市群物流韧性测算[J].统计与决策,2022(4):102-105.

作者:谢泗薪 樊舒琪 何典蔚 单位:南通大学 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