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施工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01-31 11:12:39

水库施工总结

水库施工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官井头水库位于东莞市凤岗镇官井头村,水库集雨面积为8.3km2,总库容为723万m3,是一宗以向城镇居民、工厂提供生活生产备用水源的小(一)蓄水工程。

枢纽建筑物由3 座土坝、1 座溢洪道、1 座输水涵管。主坝长为267m ,最大坝高为17.9m ,第一副坝长为360m ,最大坝高为7.8m ;第二副坝长为330m ,最大坝高为11.0m 。水库于1958 年时期发动群众兴建,于1960 年投人运用。

水库的作用与用途已发生了转变,由农业灌溉转变为向城镇生活生产提供后备水源,主要每年12月份供水。水库需长期高水位运行,坝体长时间承受高水位高水压,主坝坝体渗漏较严重。本次除险加固前大坝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主坝坝体渗漏严重,填土十分松散,干密度低至1.39g / cm3,孔隙比比较大。主坝坝体地质勘察现场注水试验计算的坝体渗透系数最小的为6.25×l0-4cm/s,平均值达2.46×l0-3cm/s。为提高坝体的密实度,增强坝体的防渗性能,降低坝体浸润线,提高大坝的稳定度,对主坝坝体进行了劈裂灌浆防渗处理。

2 坝体劈裂灌浆原理和方法

劈裂式灌浆是在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增大灌浆压力,使原来较为疏松的土体在某个范围内得到一定程度的充实,在混合浆的浆刃作用下,浆液沿着坝体的最小主应力作用面形成启劈裂缝,浆液继续充填扩张启劈裂缝,最终使坝体沿纵向劈裂;停灌以后,由于孔口压力的消散和混合泥浆的浓缩固结,泥浆压力逐渐减小,坝体则回弹压缩浆液。此外,通过灌浆压力和土的湿化变形, 使坝体内部的应力再分配, 趋向均衡,从而使坝体达到变形稳定的目的。在坝顶沿坝轴线布置灌浆孔,利用一定的灌浆压力劈裂坝体,后维持较大的吸浆量,灌入浆液部分充填、穿透灌浆孔周围的疏松土体,部分沿劈裂裂缝向上充填、扩散,逐步形成防渗帷幕墙。经过多次反复劈裂充填——间歇,坝体相应出现劈裂——回弹后,沿坝轴线方向形成从下到上纵向连续的较为厚实的防渗帷幕墙,并使防渗墙附近的坝体得到充填和压密。为使浆液和坝体有效结合, 起到防渗和加固的双重作用, 灌浆时采用套管分段止水和加入水泥, 水泥掺量视坝体的物质组成可达到10% ~ 50%(重量比) , 加速了混合浆的排水和固结, 改善了土层间结合力和提高了坝体稳定性, 灌浆结束后可不待凝, 直接钻灌下一段。灌浆可在正常高水位下进行, 但注意观测土坝变形情况, 防止过大变形。

3 灌浆设计

3.1 灌浆孔布置

考虑到主坝迎水坡削坡、背水坡培厚加固,加固后坝轴线后移,主坝在原坝顶离上游坝肩l m布置第一条灌浆防渗轴线,双排布孔,孔距纵向为4m,排距横向1.5米,品字形布孔。一排布置灌浆孔71个,双排合共142个。

3.2灌浆孔深

灌浆孔穿越人工填土层底板,进人残积土层3~5m。

3.3 灌浆压力

灌浆压力与灌浆孔深、填土质量等因素有关,针对官井头水库土坝填土较松散的情况,经现场灌浆试验。初期的灌浆压力为0.1Mpa,中后期的灌浆压力为:

3.4 灌浆浆材及浆液浓度

灌浆采用粘土水泥浆。选用合适的浆液是保证灌浆质量的重要条件,对浆液的要求是:可灌性好,稳定性高,析水固结快,形成的浆体防渗性能强并且考虑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和造价低等因素。粘土采用主坝右坝头小山包砂岩风化的粉质粘土,黏粒含量在20%~25%,砂粒含量小于20%,其余为粉粒。水泥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渗量占干土的10% 。

3.5 终灌标准

当连续灌浆三次达到设计压力、复灌次数的要求,且浆液升至孔口,即坝顶或坝面连续冒浆3 次,两孔劈裂缝连接,说明从孔底至坝顶连续浆体防渗帷幕已形成,即可终灌。

4 土坝劈裂灌桨施工

土坝灌浆施工严格按《 土坝坝体灌浆技术规范》 (SD266—88 )的技术要求进行。具体要求如下:

1)灌浆程序,坝体劈裂灌浆分2 序钻灌,第1 序孔距为8 m ,第2 序孔距为4m。为保证钻孔垂直和孔斜不超出设计要求, 钻进时采用长且直的钻具。灌浆钻进至设计深度, 下置测斜仪至孔底( 距孔底110m) 测斜, 孔底偏斜不大于孔深的2%。

2)采用孔口封闭,孔底注浆,间歇轮灌,少灌多复的劈裂灌浆施工工艺。

3)为使灌入桨液初步固结,复灌时间歇一段时间,一般不少于5天,灌桨次数,孔深小于20m不少于5 次,孔深大于20m不少于6~7 次,每次灌人量控制在0.8t/m 以下。

4)应尽量推迟和限制坝顶出现裂缝,纵向劈裂裂缝控制在2cm 以内。

5)终灌标准,当浆液升至孔口,即坝顶或坝面连续冒浆3次,说明从孔口至顶已形成了灌浆泥墙,可终止灌浆。

5灌浆效果初步分析

劈裂灌浆施工从2003 年4月15日至2003 年10月30日结束,完成主坝灌浆孔142个。灌浆进尺为2442m,灌浆帷幕面积为9768 m2,灌入量为3737t ,其中灌人干土3347t,水泥390t。灌浆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5.1 浆墙厚度达到要求

灌浆结束后,在主坝劈裂灌浆防渗轴线处分别挖1个长2.5m 、宽2.0m 、深2.0m 的检查坑,在距地表0.5m即可看见浆脉,1.5m深处多条浆脉相联,至2.0m深处其浆脉多股归一,形成一条40cm厚的粘土墙,越往深处脉墙越均匀厚实,且防渗帷幕墙是连续的,周边土体密实坚硬,困此,此次灌浆的质量是比较好的,达到了设计要求。

5.2 干容重提高

据灌浆前后的土工试验成果表明,吸浆量较大的主坝左坝段浆脉附近的土体干容重最小为1.55 g/m3,最大为1.69 g/m3, 其平均值为1.62g/m3,与灌浆前干容重平均数1.39g / cm3提高了0.23g / cm3。孔隙比大幅减少,可见,灌浆后坝体裂缝、空洞得到充填,密实度得到提高。

5.3 提高了坝体的防渗性能

灌浆前主坝坝顶处地质钻孔注水试验计算的渗透系数平均值0~5m 、5~10m 、10~15m 和15~20m分别为5.27×10-3cm/s、 2.68×10-3cm /s 、1.25×10-3cm /s 、6.25×10-4cm/s;灌浆后防渗轴线处检查孔注水试验渗透系数平均值主坝坝顶以下0~5m 、5~10m 、10~15m 、15~20m 和20~25m分别为5.25×10-5cm /s 、2.28×10-5cm /s 、1.45×10-5cm /s 、5.16×10-6cm/s 、2.78×10-6cm/s,渗透系数平均大幅降低2.44×10-3cm /s %以上,灌浆效果显著。

5.4 背水坡湿润渗水现象消失,渗流量明显减少

据2004年1月以来的观察结果,当水库在正常蓄水位51.5m 附近运用时,主坝背水坡湿润渗水现象完全消失;主坝坝体渗流量在灌浆前库水位51.2m时为1.85L/s,灌浆竣工l个月后在相同水位下渗流量为0.33L/s,减少了80 %以上,甚至2005年正常蓄水到52.5m时的渗流量至今也基本维持在0.33L/s,防渗效果理想且持续有效,灌浆的目的达到。

6 结束语

劈裂式灌浆技术处理病险水库, 同砼防渗墙相比, 造价低, 设备要求简单, 同时由于灌浆压力的作用, 起到了加固坝体和防渗堵漏的双重作用。从以往灌浆工艺工程及新工艺工程的检查孔岩芯观察中可以看出,新工艺工程泥墙结石体的均匀连续性、宽厚度都较以往灌浆工艺的好一些,虽然新工艺工程还没得到有效的检验,但从防渗泥墙的结石体特征及与坝土的这一关系上来说是可取的、有效的。该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或发展,以便在原有灌浆理论的基础上作出改进与完善。

水库施工总结篇2

关键词: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技术管理;宁夏

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夏陆续修建水库311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32座,小(1)型水库136座,小(2)型水库142座。自1998年国家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以来,宁夏累计完成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86座,还有许多小型病险水库未进行除险加固。这些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且分布在城市、乡镇和村庄上游,一旦突发险情,将会严重威胁水库下游和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防洪安全。病险水库始终是全区防洪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和防洪安全的最大隐患,全面彻底地对其进行除险加固是全区群众十分关注的生命工程、安全工程和民心工程。2009年,国家启动新一轮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宁夏紧紧抓住这次良机,全面调查摸清小型水库“家底”,严格筛选病险水库,坚持“求真、求实、求细、求新”的技术管理工作原则,认真抓好项目立项、安全鉴定、鉴定核查、初步设计、技术审查、建设管理和工程验收等关键环节的技术管理工作,圆满完成了此项工作。

一、水库病险特点分析

根据宁夏重点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安全评价、鉴定及核查意见资料,从工程质量评价、运行管理评价、防洪标准复核、结构安全评价、渗流安全评价、抗震安全评价和金属结构安全评价等7个方面,对61座病险水库的主要病险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水库病害特点和基本规律,针对主要病险对应采取有效措施,把握关键工作环节技术管理的重点和要点。

1.工程质量评价

据统计,宁夏重点小(1)型病险水库工程质量评价全部为“不合格”,直观反映出总体水库工程质量较差。突出表现在原始资料缺失、工程外观质量差、坝体干密度合格率低、坝基处理不彻底、建筑物结构老化破损、控制设施功能丧失等,甚至在运行中发生过险情,暴露出严重的质量问题,影响工程安全。

2.运行管理评价

据统计,宁夏重点小(1)型病险水库运行管理评价全部为“差”,整体反映出水库运行、监测、维护工作差。突出表现在水库运行管理责任不落实,运行管理制度和调度规程不完善,水文测报、通信和监测设施不完备,水库日常检查和维护不到位等。

3.防洪标准评价

据统计,宁夏重点小(1)型病险水库防洪标准评价结果为:47座水库评价结论为“C”,占总数的77.1%;3座评价结论为“B”,占总数的4.9%;11座评价结论为“A”,占总数的18.0%。“C”类水库大多数分布在宁南山区,区域输沙模数大,汛期洪水携带大量泥沙入库,加之水库仅有简易的输水设施,无泄洪排沙功能,大多数水库没有设置溢洪道,泄洪排沙能力差,造成水库淤积严重,结论符合区域和工程特点。

4.结构安全评价

据统计,宁夏重点小(1)型病险水库结构安全评价结果为:57座水库评价结论为“C”,占总数的93.4%;4座评价结论为“B”,占总数的6.6%。突出表现在土坝沉降、变形明显,坝体有裂缝甚至滑坡;土坝上下游坝坡稳定不满足规范规定;建筑物基地应力、稳定系数和结构强度不满足规范规定等。

5.渗流安全评价

据统计,宁夏重点小(1)型病险水库渗流安全评价结果为:14座水库评价结论为“C”,占总数的22.9%;43座评价结论为“B”,占总数的70.5%;4座评价结论为“A”,占总数的6.6%。“B”类水库大多数分部在宁南山区,水库淤积严重,在坝前和库区形成了深厚的淤积层,减小了坝基和坝体的渗流;同时,水库经过多年运行,坝下涵洞洞身周围土体流失、接触冲刷、固结完成,沉降、变形稳定,渗流通道自愈、闭合,渗流评价得到改善、提高,符合水库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C”类水库分布在贺兰山东麓,筑坝材料多为洪积形成的角砾、细沙、砾石土,坝体渗透系数大,坝基也难以深入相对不透水层,坝基渗透系数大,结论符合工程和区域特点。

6.抗震安全评价

据统计,宁夏重点小(1)型病险水库抗震安全评价结果为:9座水库评价结论为“C”,占总数的14.8%;43座评价结论为“B”,占总数的70.5%;9座评价结论为“A”,占总数的14.7%,总体结论同渗流安全评价具有较为明显的一致性。坝前和库区淤积形成铺盖,增加坝体压重,改善了抗震性能;建筑物沉降变形趋于稳定,提升了建筑物抗震安全评价。

7.金属结构安全评价

据统计,宁夏重点小(1)型病险水库金属结构安全评价结果为:2座评价结论为“A”,占总数的3.3%;4座评价结论为“B”,占总数的6.6%;55座水库评价结论为“C”,占总数的90.1%,其中44座水库设计时就没有考虑金属结构,甚至仅设置了简易的叠梁、人工启闭的“浮塞”、小闸门等控制设施,也反映出当年设计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的先天不足。综合以上评价,可以总结出本次61座水库的主要病险特点是工程质量不合格,运行管理差,防洪能力不足,结构不安全,金属结构不完善。

二、技术管理的重点和亮点

1.项目立项

抓好项目立项是技术管理工作的坚实基础和重要前提。宁夏小(1)型水库前期工作差,水库原始设计、施工资料严重缺失,给项目筛选、立项工作造成了严重困难。在具体技术管理工作中突出“两个严格”。一是严格项目立项标准,明确项目立项对象是1998年以前未进行过除险加固的小(1)型水库,对在册小(1)型水库全面摸底、认真梳理、严格筛查,提出建议名录,现场进行核实,确保项目立项全覆盖,从规划源头消除病险水库潜在危害。二是严格工作程序,分级负责把关,实行“自下而上(县级初选、市级复核、区级审定),分级负责,层层把关”的工作程序,确保规划内项目符合条件,确有必要,能落地,能实施。宁夏重点小(1)型病险水库规划是近年基础工作最为扎实、执行效果最好的水利专项规划之一,充分体现了项目立项工作的重要性和技术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安全鉴定

安全鉴定是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抓好安全鉴定是技术管理工作的难点。在具体技术管理工作中把握好“三个要点”。一要严把安全鉴定资质关口,明确要求区内2家具备安全评价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本次病险水库的安全鉴定工作,确保安全鉴定工作质量。二要明确安全鉴定工作职责,明确要求严格按照《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水建管〔2003〕271号),由大坝主管部门或单位负责委托承担单位进行大坝安全鉴定工作,鉴定承担单位按职责编制现场安全检查报告,提出大坝安全评价报告,起草大坝安全鉴定报告书。三要明确安全鉴定要求,明确由安全鉴定承担单位牵头,会同水库运行单位、水文、地质和专家,按照《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00)规定,在现场检查和相关技术资料的基础上,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据实、保质、按期完成水库安全鉴定工作。

3.鉴定核查

安全鉴定核查是技术管理工作的关键技术关口,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具体技术管理工作中要掌握好“两个关键点”。一是掌握好书面核查的“重”和现场核查的“轻”,“轻”“重”均衡,相互促进。书面核查要重点突出对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报告》和《安全鉴定报告书》的内容、计算和复核过程及结果、评价结论的核查,并结合现场核查工作成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专业意见;相比而言,现场核查要侧重水库实际运行状况的检查,将现场核查的疑问和问题反馈在书面核查中,加深、完善书面核查。二是掌握好核查意见的“实”和除险加固意见与建议的“虚”。核查意见要形成水库主要病险的确切结论,明确水库安全类别的综合评定意见;相对而言,在明确核查结论后,除险加固意见与建议要宏观,可以针对水库明显存在的主要病险情提出适当、合理的经验性、指导性建议,指导设计单位盯准主要问题,拓展设计思路。

4.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是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落实《安全评价报告》和安全鉴定及核查意见的最终体现,也是保障工程实施和项目建设管理的坚实基础。在具体技术管理工作中,应确保“四个突出”。第一,突出除险保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最终目的是彻底消除水库病险情,确保工程安全。在具体设计中采取了4项重要技术措施。一是培厚加固大坝,确保大坝安全。通过培厚加固坝体,重点解决大坝施工质量差、压实度不满足要求的通病,兼顾解决大坝防洪标准低、渗流不安全和抗震安全性差的问题。二是拆除坝下涵洞,消除隐患。坝下涵洞是造成水库病险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提倡报废处理年代久远的坝下涵洞;若利用涵洞则必须进行安全评价并加强运行期观测;新(改)建涵洞,统一采用现浇混凝土箱涵结构,净空高度满足后期检查、维修需要。三是新(改)建溢洪道,确保行洪安全。积极提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新(改)建溢洪道,完善“大坝+输水+泄水”三大建筑物的工程布局,确保泄洪安全,本次新(改)建溢洪道共37座。四是配置安全监测设施,强化安全保障。大坝安全监测设施是水库安全运行的重要技术手段和保障,本次病险水库纳入《宁夏水库安全监测与信息化整合建设方案》,按照“顶层设计、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拼盘资金、集中建设、统一管理”的建设原则,以“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环境、统一安全保障、统一数据中心和统一门户”为建设目标,对53座水库安装了水情监测设施,实现了水库日常监测和汛期预警预报的信息共享及水库防汛联合调度,提高水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保障水库安全运行。第二,突出设计原则。在初步设计中,严格遵循依据大坝安全鉴定和核查意见,重点解决直接关系水库安全运行的挡水建筑物、输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基础,两岸坝肩的除险加固任务以及与安全运行有关的闸门、启闭机等设施改造,超出安全鉴定和核查意见的建设任务原则上不得列入初步设计。第三,突出方案比选。多方案比选、优化设计是技术管理工作的最大亮点。针对水库的具体病险情,设计单位充分开展多种设计方案的论证、比选、完善、优化工作,从水文、地质、工程布局、技术措施、施工条件、加固效果、工程占地、环境影响、投资等各方面,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方案比选,推荐最优方案,达到技术可靠、经济合理、效果显著、投资优化的多目标最优效果。第四,突出据实设计。一是本次工作中由于极个别水库建设年代久远,原始资料缺失,技术参数不详,在规划阶段将其纳入规划,但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复核后发现其为小(2)型水库。在具体设计和技术审查阶段据实按照小(2)型水库对待,确定其工程等别和建筑物级别及设计洪水标准。二是银川市辖区内的6座水库是贺兰山东麓和银川市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6座水库的设计防洪标准据实按照国务院国函〔2008〕63号批复的银川市城市等级对应的防洪标准执行,不设校核标准。以上两种情况充分体现了技术管理工作既注重坚持原则,又能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据实处理具体技术问题。

5.技术审查

技术审查是技术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在具体技术管理工作中采取4项重要措施。一是建立健全技术工作管理体系,分工负责。自治区水利厅总工程师任技术总负责,主管部门负责技术审查,技术咨询单位、水文局和地质单位作为技术支撑单位,项目建设单位负责前期工作,设计单位负责初步设计工作,各负其责,严格落实。二是创新技术管理工作机制,提高效率。技术审查由水利厅会同财政厅联合审查,创新采取部门联席会议、集中封闭办公、打捆集中审查、专题技术研究、专家咨询论证等多种多样并且灵活有效的技术工作方式,强化事前指导、事中控制、事后监管的管理手段,及时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编制设计大纲,提高设计质量。参照水利部《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结合宁夏实际,出台《宁夏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进一步规范设计工作,明确技术要求,突出设计重点,提高设计质量,一次审查通过率大幅度提高。四是突出审点,确保审查质量。技术审查突出对水文、地质和初步设计文件的全面审查;突出对直接关系坝体安全运行的主要设计方案和除险加固技术措施的审查;突出对工程投资的合理性审查,据统计61座水库主体工程批复投资23.85亿元,占批复总投资28.11亿元的84.85%;把好技术审查技术关口,避免重大设计缺陷,减少设计变更,保障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6.项目建设管理

项目建设管理工作是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具体技术管理工作中,强化“三大管理”。一是强化管理机制。针对本次工作点多、面广、量大、任务重、时间紧、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强化落实“四制”,集中人才、技术和管理的优势力量,以机制促管理。二是强化管理程序。规范管理行为,严把建设关口,减少无效环节,降低过程风险,确保全过程阳光、规范操作,有序有效有力推进工作进展。三是强化管理力度。为确保本次工作的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大力倾斜、合理调配质量监督力量,实行自治区级水利质量监督对本次工作的全覆盖,确保质量监督及时到位,不留死角;全面推行“第三方”检测对本次工作的全过程检测,为工程质量再上一道保险;全面推行安全生产准入制度,在本次工作中率先启动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和安全文明工地评审工作;全面推行病险水库督查工作,成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专项督查检查组,开展定期检查、联合检查、重点督查,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多管齐下,从严从细从实抓好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实现了本次工作零事故、零伤亡的管理目标。

7.工程验收

工程验收是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具体技术管理工作中,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科学制定验收工作计划。根据工作总体进度要求,结合工程实施进展情况和各阶段验收具体要求,科学制定工程验收工作计划,与项目进度计划同安排、同检查、同落实。二是严格执行验收规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具有其特殊性,严格执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管理规定》(水利部令第30号)、《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2008)及《水利部关于印发加强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验收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水建管〔2013〕178号)等验收规定和办法,严格执行工程验收规程,未经验收合格不得进行下阶段施工或交付使用。三是规范验收行为。强化项目法人验收,对涉及坝体与坝基防渗、关键部位的分部工程验收,必须由项目法人主持验收;抓好蓄水验收,重点对关系水库安全蓄水的工程实体和运行调度规程(方案)及应急预案等进行验收,确保水库初期蓄水安全和后期运行安全。四是创造良好的验收工作环境。加强与项目审批部门的协调,及时受理完成重大设计变更的审批;加强与竣工财务决算审计部门的沟通,实行“集中审计、整县推进”的工作方式,加快项目财务竣工决算审计,为工程验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结论与建议

本次工作的顺利圆满完成,得益于各关键工作环节的技术管理工作扎实有效,除险加固后,消除了水库的病险情,保障了水库安全运行;新增和恢复库容0.81亿m3,提高了水库的防洪能力,有效保护了水库下游290万人、119万亩(1亩=1/15hm2,下同)农田的防洪安全;新增兴利库容0.14亿m3,新增年供水量0.19亿m3,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4.2万亩,提高了灌溉保证程度和抗旱应急能力;彻底改变了水库“空库迎汛”的调度运行方式,增强了水资源利用和调控能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几点建议: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不能一劳永逸。随着水库运行、泥沙淤积、库容减少、设备老化,将来会不断出现新的病险水库,水库除险加固任重道远。建议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列为长期性项目,根据实际需要适时实施。②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总体进度要求不宜“一刀切”。我国地域广阔,南北气候差异巨大,宁夏冬季漫长,天气寒冷,有效施工期短。建议根据不同地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任务的轻重缓急充分考虑各地气候、有效施工期的不同,合理地提出差别化的总体进度要求。③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应提高工程建设标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投资除主要用于关系水库安全运行的主体工程及必要的设备改造外,建议适当提高工程建设标准,放宽工程管理房、监测设施、调度通信、防汛抢险道路和交通工具的投资限制,甚至可以考虑必要的取水配套设施和水库下游行洪河道的治理工程投资,完善水库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水库信息化管理水平和防汛抢险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水库的综合效益。

作者:申明平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水电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参考文献:

[1]孙继昌.中国的水库大坝安全管理[J].中国水利,2008(20).

[2]杨启贵,等.我国病险水库加固技术现状及展望[J].人民长江,2011(6).

水库施工总结篇3

做好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落实“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的具体举措。县政府高度重视,决定成立取缔集中式饮用水源水库内投饵施肥养鱼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水务局、农业局和环保局等相关单位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各责任部门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加强相互协作和管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积极稳妥地开展取缔集中式饮用水源水库内投饵施肥养鱼工作。

二、齐抓共管,落实责任

为全面做好取缔工作,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提高工作效率。一旦发现养殖户在饮用水源水库内进行投饵施肥养鱼的,要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各水库产权持有者和水库所在街镇乡共同负责解除养殖合同,取缔投饵施肥养鱼,并落实好善后工作。

(一)县环保部门负责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工作,负责对违反饮用水源保护的有关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二)县渔业部门负责对其颁发养殖许可证的投饵、施肥养鱼进行取缔,积极做好水库生态渔业养殖技术的指导工作。

(三)县水利部门负责解除其对外发包的投饵、施肥养鱼养殖合同,加强对水库生态养殖的管理工作。

(四)街镇乡对外发包的投饵、施肥养鱼养殖合同,由发包方负责解除,并做好养殖户的宣传教育工作,确保社会稳定。

(五)县水务局、县农业局、县环保局将对各地开展取缔集中式饮用水源水库内投饵、施肥养鱼的有关工作进行不定期的督促检查。

三、取缔工作实施步骤

(一)调查摸底(**年7月底前)

由县水务局负责清理全县小(一)型、小(二)型水库的承包管理状况,全面完成现有集中式饮用水源水库养殖基本情况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汇总后报县取缔集中式饮用水源水库内投饵施肥养鱼工作领导小组。

(二)宣传动员(**年8月)

开展全县范围内的水资源保护宣传活动。大力宣传饮用水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讲解在饮用水源水库内进行投饵施肥养鱼的危害,采取召开村民大会、养殖户座谈会等形式,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市水资源管理条例》、《**市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办法》、《**市水源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取缔投饵施肥养鱼对改善水质、造福库区人民的好处,争取库区群众特别是养殖户的支持,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全社会都参与和关心水体环境的治理行动,确保取缔集中式饮用水源水库内投饵施肥养鱼工作全面完成。

(三)分类处置(**年9月至10月底)

**年9月至10月底,按照前期调查结果和水库承包不同情况,针对集中式供水水源水库存在的投饵施肥养鱼现象,全面开展取缔处理和善后工作:

1、在**年10月31日前养殖承包合同到期的水库,到期终止养殖承包合同,收回水库不再发包。水库按照管理权限由管理单位履行工作职责,可由水库管理单位实行生态养殖。

2、在**年10月31日前养殖承包合同未到期的水库,本着“谁发包,谁负责”的原则提前终止养殖承包合同。一次清了承包费的水库,由原收款单位按合同承包年限退还提前收取的承包费;分年度交纳承包费的水库,合同周期与不再承包时间一致的,不作任何补偿;合同周期与不再承包时间不一致的,按剩余月份在全年中的比例退还承包费。

(四)工作汇总

水库施工总结篇4

一、充分认识实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重要意义

我市现有小型水库26座,其中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22座,控制流域面积79.58平方公里,总库容1523.06万立方米。这些小型水库在我市经济发展,特别是在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保证下游村庄防洪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些小型水库大多数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当时的技术、施工和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工程标准和质量较差,且经过多年运行,老化、退化严重,目前水库工程安全问题非常突出。不仅制约了水库经济效益的发挥,增加了防洪压力,而且对周边区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较大威胁。实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是完善我市防洪减灾体系和有效解决我市水资源短缺的需要,关系到水库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稳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实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全市的统一要求和总体部署,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实施进度,确保水库度汛安全,扎扎实实地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二、工程建设标准和目标任务

(一)工程设计标准

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重点要解决防洪标准低、大坝结构不稳定、渗流不安全、放水洞不能安全运行及溢洪道泄流能力低等问题。防洪能力复核执行《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防洪标准》(SL252-2000),并按照《*省小型水库洪水核算办法(试行)》进行分析。小(一)型水库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标准设计,500年一遇标准校核;小(二)型水库防洪标准按30年一遇设计,300年一遇标准校核。

(二)目标任务

按照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的要求,利用两年时间全面完成26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其中,2008年完成省政府和枣庄市政府下达的9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虎山、羊山2座小(一)型水库;洪村、白果河、李庄、东高庄、石羊山、向阳、蒋庄7座小(二)型水库)。因我市建设庄里水库坝址未确定,结合我市实际,把2008年羊山水库建设的投资改建成石湾、甘林、卓庄、北古石、石羊山、三山、冯庄北、牛皮岭、冯庄西、黄庄、后枣、西官庄下12座小(二)型水库的砌石护坡,溢洪道、放水洞加固等任务。2009年,完成户主东库、沈井和羊山水库三座小(一)型水库和瓦峪、唐林等3座小(二)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

三、落实措施,实施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一)坚持科学规划。在工程规划中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解决好原有工程和除险加固相结合的问题,重点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对没有除险加固的4座小(一)型水库和10座小(二)型水库,重点解决防洪标准低、大坝结构不稳定、渗流不安全、放水洞不能安全运行以及溢洪道泄流能力低等问题;二是对已经进行大坝复土除险的12座小(二)型水库,重点解决大坝砌石护坡和部分水库放水洞漏水等问题。

(二)加强资金筹措和管理。据初步设计,2008年,完成虎山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需投资713.44万元,完成白果河、东高庄、蒋庄等7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需投资757.72万元,完成石湾、甘林、西官庄等12座小(二)型水库大坝护砌、放水洞改建、溢洪道拓宽等需投资730.12万元,总计投资2201.28万元。2009年,完成6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总计投资2398.72万元。因此,要按照“分级负责,政府投入为主,市场融资为辅”的原则,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建设资金。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与上级补助资金统筹使用,用于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各有关镇也要安排专项资金,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确保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要加强资金监督与管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并实行“双印件”管理,根据工程进度实行分期拨付制,坚决杜绝截留、挪用、挤占、转移、建设资金现象的发生。

(三)强化工程建设管理。成立由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帮包组,协同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单位做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报建、施工管理、协调等工作。要严把工程质量关。工程施工单位必须具备水利水电施工三级以上(含三级)资质,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具备水利水电施工二级以上(含二级)资质的专业队伍承担。同时,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帮包技术人员实行跟踪监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要严把工程验收关。工程实施完成后,要按照批准的设计内容和有关技术规范,认真组织鉴定和验收。工程完工后建立永久档案,实行“注册销号”制度,做到加固一座,销号一座。要加强工程建后管理。工程建成后,要明确管理方式,落实管理主体和负责人,促进水库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一是镇村委派专人管理,确保水库及大坝安全运行;二是镇村实行竞争、租赁、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明确使用权;三是建立农村小型水库管理协会,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四)确保工程施工安全。有关镇要认真制定和完善水库防汛抢险应急预案,严格执行经批准的水库控制运用方案,加强水资源利用和调度,严禁违章超蓄,防止险情和事故发生。需跨汛施工的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度汛施工方案,落实应急措施,确保水库度汛安全。要建立健全水库安全检查、监测、监督等规章制度,落实工程加固安全保障措施,加强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严禁违章操作,确保工程安全。

四、切实加强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的组织领导

水库施工总结篇5

1工程简介

某水库枢纽位于月河右岸一级支流某下游。水库枢纽距五里镇约5km,有简易公路通到右坝肩山梁上。

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放水设施、左岸溢洪道等主要建筑物组成。水库坝体为粘土均质坝,最大坝高17.56m,坝顶长152.545m,坝顶宽4.6m,坝顶高程500.0m(相对高程)。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3.6km2,总库容20.4万m3,河道长5.0km,河道平均比降95.44%。某水库是一座以供水,灌溉为主,并兼有养殖等综合效益的V等小(2)型工程【1】。

水库工程于1954年2月由群众自建,为万方大堰,于1958年加坝升级为水库,投入使用。由于当时水库设计不规范,施工方法简陋落后,加之水库运行后主要建筑物老化失修,水库多年来一直带病运行,效益不能发挥。2007年4月市防汛办、区防汛办组织有关专家对某水库进行了安全鉴定,鉴定结论是:某水库大坝属三类坝,建议尽快进行除险加固处理【2】。

1. 1现场检查存在的问题

本次设计根据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设计导则要求。通过检查大坝、溢洪道及放水设施等主要建筑物存在的安全问题,结论如下:

大坝部分

①坝顶:

坝顶为自然土路面,降雨不能通行,对大坝维修及汛期防汛不利。

②上游坝坡:

上游坝坡没进行护面处理,坝坡面不规整,冲刷侵蚀严重。

③下游坝坡:

背水面右侧有较大面积的土体产生了变形、塌陷和滑动,结合钻孔资料,土体最深滑移面达4m。下游坝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满足规范要求;且坝面杂草、树木从生,无坝面排水系统。

(1) 溢洪道评价:

溢洪道设计虽满足泄洪能力需要。但现状溢洪道折线堰为宽1.2m,高4.6m的浆砌石结构,堰体砌石部分裂缝、脱浆,漏水严重,堰后侧槽底板衬砌厚度不够,现状冲刷破坏严重,已形成深0.5m冲坑。

(2) 引水设施部分:

引水设施虽经2003年处理,但在2007年7月因柴头堵塞,无法正常放水。

(3) 其它设施:

①水库无水位尺,无雨量观测设施;

②大坝无渗漏、位移变形等观测设施;

③大坝无管理房及抗洪设施;

1.2除险加固的必要性

水库运行50多年以来,为工程所在的附近村庄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58年3月完工,1965年因漏水,坝体滑动后进行整修,1977年7月因上游堰塘跨坝,导致某水库漫坝,坝体形成深槽,淹没下游刘家营村,冲毁大量房物及农田,后回填坍塌坝体,F复水库部分功能,施工时均为人工填筑,也未对坝体加宽,安全难以保障,且不能发挥正常效益。

针对工程现状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缺陷,按照现行标准和规范采取工程措施,消除工程安全隐患和缺陷,改善运行条件,以确保工程安全有效运行。

2 大坝加固工程设计

2.1大坝稳定渗流复核计算

本次设计是根据现行规范要求对大坝现状渗流进行复核,根据复核结果,进一步弄清楚坝体存在的问题,为加固方案的拟定奠定基础,提出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

(1)设计计算工况

根据《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设计导则》(SL189-96)中关于渗流计算的相关要求,渗流计算两种工况如下【3】:

工况①:上游校核洪水位以及对应下游水位;

工况②:上游正常蓄水位以及对应下游水位;

(2)计算边界条件

根据规范和坝体实际情况,坝坡渗流计算断面选定坝体实测最大断面,土层分界根据地勘资料确定。

①最大坝高17.56m,坝轴线152.545m;

②坝顶宽度4.6m;

③上游坡比1:2.0、下游坡比1:1.8;

④校核洪水位时,上游水位498.98m,对应下游水位483.96m

⑤正常蓄水位时,上游水位497.20m,对应下游水位483.96m

⑥下游排水棱体顶宽1.5m,外坡1:0.3,内坡1:1.5;

(3)设计参数选择

采用安康市汉滨水利水电水保生态勘测设计院(2008年)编制的《汉滨区某水库工程大坝安全论证总报告》中土层的相关参数。

(4)计算结果分析

不同工况下的渗流量

经过计算,工况①和工况②渗流量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水库渗流计算结果表

设计

工况

上游水位

(m)

下游水位

(m)

单宽渗流量

(m3/d-m)

水力

坡降

总渗流量

(m3/d)

校核洪水位

498.98

483.96

0.12

0.39

18.85

正常蓄水位

497.20

483.96

0.09

0.34

13.51

对于工况①,即当洪水达到校核水位498.98m时,坝体渗流总单宽流量为0.12(m3/d-s),坝轴线总长152.545m,即坝体渗流总量18.85m3/d。

对于工况②,即当洪水达到正常蓄水水位497.20m时,坝体渗流总单宽流量为0.09(m3/d-s),坝轴线总长157m,即坝体渗流总量13.51m3/d。

因此,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坝体渗流量不严重。

(6)稳定计算

根据《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设计导则》(SL189-96)的规定,坝坡抗滑稳定计算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分别利用瑞典圆弧法和简化毕肖普法进行分析计算。

2.2大坝稳定复核计算

坝坡稳定复核计算采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土质边坡稳定分析程序》STAB95进行计算。

(1)基本参数取值

坝体土物理力学指标根据安全鉴定阶段地质资料和初步设计阶段坝体钻孔注水、压水试验、室内原状样试验的成果,在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对土工试验物理力学指标按规范所要求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断面选择

根据坝址地形地质图,选择大坝在沟道中心的最大剖面为坝坡稳定最不利断面,只要此断面满足稳定分析的安全要求,则整个坝体均可满足安全要求。

(3)浸润线

浸润线由地质勘察实测,并结合现场实际出逸点情况绘制,同时利用地质勘察所取得的渗透计算资料反推浸润线加以复核验证,以正确反映大坝现状的渗流情况。

(4)计算工况

根据《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设计导则》(SL189-96)的规定,结合水库的实际情况,选定下游坝坡稳定分析计算工况为正常情况,正常蓄水位497.2m,稳定渗流。

3 结语

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完成后,消除了水库的安全隐患,收到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多重效益。首先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工程的竣工消除了水库的安全隐患,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证,灌区农业稳产高产也得到保证,社会效益巨大。其次,今后防汛不抢险,合理开发利用水库对发电与灌溉都会带来经济效益。第三,各渗漏点再无渗流出现,湿润现象也完全消失。水坝各部分正常运行,放水难的问题得到解决。整个水库枢纽焕然一新,其正常运行充分发挥了工程效益,使工程永续利用,效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水库施工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TV62文献标识码: A

老虎潭水库位于浙江省湖州市东苕溪支流埭溪上游,是杭嘉湖地区和太湖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以防洪为主,结合供水,兼顾灌溉等综合利用。水库总库容9966万m3,是湖州市主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年供水规模近7000万m3。

老虎潭水库水质应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Ⅱ类水质标准,但自水库蓄水以来,受集水区内工业、农业、养殖、生活、水土流失的点面源污染和库底底泥污染物释放,水体呈富营养化趋势。每年春秋季节,藻类数量大幅上涨,水库供水受到严重影响。为此,拟采用在上游入库口兴建人工湿地的方案,现对其效果进行预测。

1 水库入库口水质分析

老虎潭水库共有小溪、大陈、庄上三个入库口。根据水库已存在的富营养化趋势,对水体富营养化密切相关的指标总氮和总磷作为主要分析指标。以下图1-1、1-2是水库蓄水以来,小溪入水口总氮、总磷监测指标变化趋势图:

图1-1总氮变化趋势图(mg/L)

图1-2总磷变化趋势图(mg/L)

根据以上趋势图可发现,三个入库口水质总氮、总磷指标均无法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Ⅱ类水质标准。取2013年全年湖家埭(小溪)、大陈、庄上、中心和坝前五个点位的水质指标检测结果均值分析。

表 1-12013年水质指标检测结果(取均值)

从表1-1中可以看出五个监测断面的水质指标中,pH达标;DO、CODMn和NH3-N分别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 I、II类标准;而小溪、大陈以及庄上的TP和TN分别属于IV和劣V类标准,为此,湿地工程目标以消减TP和TN为主。

2 湿地工程方案

老虎潭水库三个入库口水质情况类似,鉴于小溪支流集雨面积占水库总集雨面积的60%以上,且入库口地势宽阔平坦,具备建造人工湿地条件,因此选择在小溪入库口建造人工湿地。

2.1 工程预期目标

老虎潭水库入库溪流生态湿地建设工程目标根据自然规律来制定,遵循湿地自我修复的规律而设定,最终达到建立健康的生态结构,构建良性的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恢复为正常的良性循环状态,并能正常发挥其环境、生态、景观等各项功能。本工程的治理修复目标如下: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对老虎潭入库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的削减,各指标消减率如下:

表2-1 老虎潭水库进、出水水质

2.2工艺选择

老虎潭水库入库溪流生态湿地建设工程的技术路线:在资料研究与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主要环境问题进行诊断,然后提出控制污染与生态修复的适用技术。

人工湿地是利用基质-微生物-植物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共沉、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废水的高效净化,与此同时通过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促进绿色植物的生长并使其增殖,以实现废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因此,本质上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和去除途径与自然湿地相同。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主要净化机理如表2-2所示。

表2-2人工湿地净化污水主要机理

人工湿地按水流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表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表流人工湿地在内部构造、生态结构和外观上都十分类似于天然湿地,但经过科学的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去污效果优于天然湿地系统。表流人工湿地的水面位于湿地基质以上,其水深一般为0.3-0.5m。污水从进口以一定深度缓慢流过湿地表面,部分污水蒸发或渗入湿地。湿地中接近水面的部分为好氧层,较深部分及底部通常为厌氧区,因此某些性质与兼性塘相似。在此类湿地中,污水以较慢速度从湿地表面流过,具有投资少,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等优点,但占地面积较大,污染物负荷和水力负荷率较小,受温差变化影响也较大。

表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根据小溪入库口地形情况,拟定湿地总面积约100亩,设计处理水量2万吨/天。工艺水流采用自流方式,尽可能延长进水的水力停留时间,通过湿地中植物、基质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去除水体中大部分COD、N和P等,出水汇入水库库区。

根据湿地选择区域地形情况,结合三种湿地的各项参数,从施工难度、洪水期破坏、工程造价、景观效果等方面综合考虑,拟采用表流湿地进行处理,并从植物搭配、布水设计等多种手段加以强化,最大限度的提高污染物去除率。

2.3 植物选型

在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方面,应选择生长性好、成活率高、种植和维护的费用低的植物类型,考虑到植物存活性和适应性,尽可能的选择本土植物。对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具有较高木质素含量、对可变化水位适应性强的快速生长植物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典型的芦苇、香蒲等,尤其是作为水库库区,存在定期淹没湿地床体的情况,因此,该项目中表流人工湿地系统拟选用芦苇、花叶芦竹,花菖蒲等耐性较好的植株。

2.4 预测污染物消减量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对老虎潭入库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的削减,具体削减量计算公式如下如下:

R=Q×D×(Ci-Co)×10-6

式中:R――处理设施污染物削减量,万吨;

Q――处理设施日污水处理量,万吨/日

D――处理设施实际运行天数,日;

Ci――处理设施进水浓度,mg/L;

Co――处理设施出水浓度,mg/L;

根据上式以及表2-1中数据计算得出,本生态治理工程项目实施后,可年削减CODMn为2.85吨,TN为3.72吨,NH3-N为 0.22吨,TP为0.44吨。

水库施工总结篇7

2有效的解决措施

2.1加强施工建设时的监管

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是保持小型水库正常运行的基础,脱离了这个根本性的保障将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加强施工建设时的监管是从根本上解决小型水库问题的有效措施。首先,在计划施工的时候应该向施工建设人员传达安全的施工理念,并且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遵循国家的政策规范,严格保证最后的施工质量。其次,管理人员还应该运用正确的管理方法来约束工人,在实际的操作中采取奖惩措施,有效地避免施工建设过程中出现因为贪图短期的利益而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最后,在相关的管理部门采取适当的方法时,国家也应该出台更加规范的行业规定,以此来制约操作中不规范操作的出现。

2.2加强水库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素质

目前,大多数的小型水库由于缺乏具备专业化素质的管理人员导致很难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小型水库的实际作用,往往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高水库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技能是解决如今水库管理效率低下的主要方面。笔者通过分析我国小型水库的现状,总结出以下解决措施。水库管理者应该加强内部员工专业素质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上级派发的任务,并且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加深管理人员对于管理理念的深刻认识。除此之外,水库管理者可以吸纳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采用雇佣制的形式吸引他们进入小型水库之中,把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运用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之中,提高小型水库的现状,而且新进入的员工可以将新颖的管理理念传播出去,使小型水库的内部管理人员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感染。

2.3建立完善通信系统

通信系统的阻碍是限制小型水库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它不仅使具有新技术的设备无法运送到指定地点,在小型水库发生突发的变故时,也无法使抢险人员及时到达现场来有效控制险情,降低险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建立和完善小型水库周边的通信系统应该着重道路施工的建设,这是小型水库可以得到实质发展和保障的根本,水库管理者应该从水库的运营费用中拨出一部分的资金用来完善水库周边的道路,为小型水库与外界的交流沟通提供便利,也为小型水库的运营提供一个坚实的保障。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得到长远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小型水库的管理也是同一个道理,取得发展的途径是与外界进行交流,不断地吸收新的管理观念和技术,因而通信途径的顺畅程度是保证一切的最重要的部分。

2.4加强水库的维护力度

水库的建设质量是小型水库的根基,然而由于时间久远的问题,即使是建筑质量再好的工程项目也容易发生故障,小型水库的年限大多时间久远,在使用过程中,总是会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小问题,因而对于水库的维护是必不可少的。水库管理者应该将水库的日常维护放在最首要的位置,在日常的工作之中,应该加强水库的定期巡查制度,在问题出现的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进行反映,有效的降低隐患带来的损失,而且由于小型水库大多数处于地理位置偏僻的地区,导致很少有人会去查看,因而水库管理者应建立一套有效的水库监察制度,使小型水库可以得到更好的维护。

水库施工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TV6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基本概况

惠洞水库是田阳县城区主要的饮用水水源地之一,位于田阳县南部部石山区五村乡惠洞屯,那音洞上游惠洞河上,与德保交界。距离田阳县城66km,距五村乡政府所在地11km。是一个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供水和养殖的一个中型水库。该工程于1958年冬动工兴建,1960年3月坝首枢纽工程完成,水库集雨面积32.5km2,总库容2020万m3,沿干渠有三座梯级电站,共装机450kw。

2.项目建设必要性

田阳县全县人均拥有水资源量2352m3,是广西的1/2,与全国水平相当。城区那音河以上流域面积175km2,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703万m3,说明田阳县城区是一个缺水地区。特别是那音河上游枯水期来水量少,水质差,常年水质多为Ⅳ~Ⅴ类水,已不能满足田阳县城区人民生活的需要。城区周边的水库中,大多数水质不能达到Ⅱ类水要求,现已把那音水库、惠洞水库等水库列为城区供水水库。因此,惠洞水库水资源对田阳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管理和保护。

3.水质现状

根据惠洞水库水源地污染源和现有的水质资料,水质评价因子选取pH值、DO、CODMn、BOD5、挥发酚、氰化物、氨氮、NO3-N、NO2-N、总砷、总汞、六价铬、总铜、总锌、总铅、总镉、大肠菌群等,并增加总磷、总氮等富营养化指标进行湖库水体的富营养化评价。

根据检测结果可知:惠洞水库饮用水源地伏王引水渠入库水质为Ⅴ类,超标污染物主要是CODMn、总磷、总氮其它各断面丰水期、枯水期水质均优于或等于Ⅱ、Ⅲ类标准。

4.水质保护目标及工程任务

4.1水质保护目标

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百色市水资源保护规划》和《广西百色市城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报告》提出了惠洞水库、那音水库的保护区范围和水质保护目标。

一级保护区:惠洞水库、那音水库库区及沿岸100m内。

二级保护区:惠洞水库、那音水库的包括五村乡、五村镇、坡洪镇部分地区在内的集水区域。

4.2水质保护措施及工程任务

根据利贝格最小定律:植物生长取决于外界供给它所需要的养料中数量最少的那一种。根据水质中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及用水水质要求,保护整个水库水体的水生态良好,主要考虑降低库水中的氮、磷浓度,使水体中的氮、磷浓度保持在藻类生长繁殖所需营养数量以下。主要保护措施有:1)首先降低进库水的氮、磷浓度:2)水面生态治理。

为了使惠洞水库水质达到Ⅱ类的目标要求,本工程项目的主要任务是:1)库区岸坡绿化;2)伏王村农户沼气改造,主要是通过厌氧发酵处理,使排入水库的生活污水等到一定的净化;3)伏王引水渠水库入水口上游沉砂池,主要沉淀较大颗粒悬浮物等,降底入库水的污染;4)水面生态工程,通过一系列生态控制措施,改善水库生态结构,将水库的生态结构维持在一个稳定的良性的水平上;5)水质监测设施建设,用以加强水质控制管理。

5.工程措施

5.1水库水面生态治理

a)水生植物恢复工程

高等水生植物能够直接吸收来自水库上游和底泥释放的营养物质和有毒物质,又可供应鱼类作为食品,对城市供水水质有着很强的缓冲作用。根据观察,目前惠洞水库高等水生植物的特点是植被面积小、多样性水平低、稳定性差、现存量少、饵料价值低。因此,建议在水库低水位期种植速生、生活周期长、饵料价值高、耐污染的大型水生植物,以便在汛期来水后生长起来,有效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抑制藻类增殖。在伏王引水渠入库库尾及库边浅水区域种植水生植物,面积3000m2。

b)人工浮床工程

人工浮床系统在水质净化过程中的作用:①浮床植被直接从水中吸收营养的同时,不断的向水体输送氧气,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②植被经过水培后根系非常发达,形成有利于鱼、虾、微生物生存、繁殖的场所;③在环境条件不具备沉水植物恢复时,人工浮床是理想的替代手段。国内外研究表明生态植物浮床覆盖面积占水面面积的30%以上,可以有效阻止蓝藻水华的形成。

结合惠洞水库水源情况,为了控制水库水质富营养增长趋势,本项目拟在水库取水口前实施人工浮岛工程,面积3500m2。

5.2库区岸坡绿化

a)坝首绿化区

惠洞水库坝首范围内有管理房,管理房前有一平台可观察水库水情,是进行水工观测的最佳位置,也是外来人员参观游览水库的休息场所。计划在平台南北两侧布置2条排水沟,把平台积水有计划排入水库。平台移种2.5m高的油桃树96株,树下除树根处1m范围内外均铺设六角水泥砖。在平台靠近水库一侧设两套水泥做台凳供休息娱乐用。平台与水库、排洪道、上坝路之间的斜坡统一按1:2的坡比进行修整,并在斜坡上种上草皮。。

b)库区路绿化带

在水库大坝右侧沿库有一条沿库道路,库区路全长约5km,计划在库区靠水库一侧种植2排当地阔叶乔木,排距2.5m,株距2m,按梅花状种植5290株。在水库污染底泥弃土处种植草皮保护。

5.3水源保护区警示牌

为使保护水源的精神家喻户晓,提高村民保护水源的意识,必须加强宣传工作。除通过广播、标语、会议等形式宣传外,在水库坝首、沿库路以及伏王引水渠渠首建立3块永久性警示牌,采用砖混结构墙体,顶部盖琉璃瓦、墙体抹水泥砂浆后用油漆全文宣传加强惠洞水库水库环境保护的标语。

5.4沉砂池和围栏

为了防止惠洞水库水污染,在伏王引水渠水库入水口上游建两座沉砂池及沿库路设置围栏。

6.水质监测设备

惠洞水库作为田阳县城区主要的饮用水水源地之一,在加强水量优化调配的同时,必须加强水质的动态监测和化验分析,做到量质并管,确保田阳县城区饮用水的安全。

要进行水质监测应配备的仪器设备有:数字酸度计、真空泵、光学天秤、透明度计、蒸汽消器、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离心机、超净工作台、显微镜和氨氮在线监测仪等。另外还需配置1艘水质监测专用船及新建水质化验室。

水库施工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 TV6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232-01

东港市罗圈背水库被定性为病险库以后,获国家批准进行除险加固。东港市罗圈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防渗面板的加固是水库大坝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在大坝的迎水面,主要是解决大坝的渗漏问题[1-2]。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把水位降到死水位进行施工,但又不能影响下游的灌溉。为此,笔者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解决矛盾的办法。

1 防渗面板施工时限的确定

防渗面板浇筑砼总工程量为2 882 m3,虽然工程量不大,但工序较复杂,施工难度大,又属高空作业,初步估计1个月的施工工期是完不成的,本着既不误总工期又要少影响灌溉的原则,7月初最少完成82 m,力争达到85 m高程。高程在82 m以下的工程量计算如下:①挖土石方1 152 m3,采用1 m3反铲挖掘机(2倒),约需5 d;②总凿毛面积5 825.05 m2,80 m以上的凿毛于今冬明春采用人工凿毛;80 m以下的凿毛面积2 825 m2,折合拆除砼量190 m3,为加快施工进度,采用吊框架子,空压机带风钻凿毛,5月1日灌区灌溉放水时,跟着水印往下施工,争取6月5日前全部凿完,约需30 d;③钻孔锚筋2 600根,按100根/d,6台钻,需26 d;④绑扎钢筋10 t,需25 d;⑤支模2 800 m2,按100 m2/d,需28 d;⑥砼浇筑1 500 m3,按100 m3/d,需15 d;⑦准备、清洗、冲刷、移动吊栏以及拆模时间的限制等采用流水作业,可不计工期。上述工程量计算是在不受雨天影响,工程进展比较顺利的情况。

2 施工期水文气象及供水情况

由罗圈背水库降雨资料分析可知,一次降雨在100 mm以上的降雨多发生在6—9月,以7月下旬最多。6—7月2个月50~100 mm以上的降水共58次,其中6月13次,7月45次。6月占这2个月总数的22.4%,主要发生在中下旬;7月45次,其中上旬11次,中旬12次,下旬22次。7月的降雨天数最多,降雨量最多。6月平均入库水量361万m3,平均入库流量1.4 m3/s,7月平均入库水量1 622万m3,平均入库流量6.056 m3/s。

灌溉供水历年平均5月为1 265万m3,6月为838万m3,7月为386万m3,6月居全年供水月份的第2位,也属水稻生长的关键期。水库要在6月1日将水放到66.4 m才可正常施工,但考虑放水与施工相结合,允许到6月5日水位降到66.4 m,水库实灌面积3 333.33 hm2,按孤山灌区用水定额,苗期1 200 m3/hm2、泡田3 750 m3/hm2,合计4 950 m3/hm2, 5月末结束,可放水1 650万m3。罗圈背水库总库容2 164万m3,到6月1日水位为70.95 m,要将水放到66.4 m(库容142万m3),还需放出372万m3,这部分水可以用在农田灌溉上或入谦家坝水库。

3 主要施工期的确定

根据降雨资料分析,正常情况下6月降水量虽然已经偏多,但起始阶段尚未进入主汛期,降水量不算太大,超过50~60 mm甚至100 mm以上的降水占全年暴雨总次数的不足10%,且在中下旬,前期影响和径流系数相对较小,集中来水量可通过输水洞排出去,影响工期不会太长,进入7月降水量逐渐偏多,而工程可以达到82 m高程左右,有了一定的蓄水能力,将可以不影响后期灌溉放水或来年的灌溉放水,7月完成82 m以上的防渗面板。但施工期坚决不能进入8月,如再往后拖,根据以往的经验,大汛后期的水抓不住,以后的入库水量就少,下一年的灌溉供水就不足,水库的收入也将受到影响[3-5]。

因此,主要施工期定在6月1日至7月初,6月1日正式进行防渗面板施工,工程尽量科学安排,集中力量突击完成。

4 施工与供水矛盾的解决

施工与供水是有矛盾的,但只要深入实际,广泛征求意见,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科学安排施工,是可以解决的。例如,充分利用水稻的品种优势,尽量安排晚熟品种,合理安排供水时间;改一部分旱田,远高漏地块可以改一年旱稻;采取特殊抗旱措施,如堵坝拦蓄径流,充分利用各河岔的径流水;水库防渗面板施工时间定在6月1日,将水放至66.4 m,前期做好一切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做到水到位,施工到位[6-7]。实践证明,以上施工进度分析控制是可行的,防渗面板的施工获得了成功。

5 参考文献

[1] 罗圈背水库[EB/OL].(2011-07-20)[2013-11-01].http:///link?url=Po76kHx04AaW9DPlbAyIUDrv4i2e_4cYmDhKrz0HF8wzXKY EUw54I3O9HWLTrTv5LDewMhQDPmx34J1hC6JwkK.

[2] 罗圈背水库[EB/OL].(2011-07-12)[2013-11-01].http://.cn/76567799324999680/20110712/2482718.shtml.

[3] 杨广英,王成和,李松.罗圈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应急灌溉供水调度方案[J].农业与技术,2008,28(2):85-87.

[4] 吕晶.罗圈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翻转模板施工技术[J].东北水利水电,2010(3):28,31.

水库施工总结篇10

中图分类号:P34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病险水库山塘除险加固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把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摆在了空前重要的地位。山塘水库在全市所占比重较大,对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现状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山塘水库5777座,其中:小二型以上水库135座,总库容9970万立方米;1-10万方山塘670座,总库容1750万立方米。山塘在全市水库总数中比重占83.2%,库容比重占14.9%。这些山塘多具有适应山区耕地零星分散、灌溉面积小,激动灵活的特点,在防洪、灌溉、供水、养殖等方面发挥了显著效益,对建德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实施情况

(一)完成情况。截至目前为止,我市通过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中型水库除险加固1座;通过实施“中央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300千库保安”、“中央财政农田水利重点县”等项目完成小一型水库除险加14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91处;完成山塘综合整治工程419处;完成总投资约2.8亿元。

(二)未实施情况。经过前几年的建设,大部分病险水库、山塘完成除险加固建设,但我市水库、山塘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任务依旧繁重。我市未实施水库、山塘加固工程:小一型水库11座,小二型水库18座,万方以上山塘200多座,万方以下山塘200多座。估计总投资5亿元左右。

三、存在的问题

我市位于新安江水库下游,富春江水库上游,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我市水库、山塘规模小、分布散、位置偏,给水库山塘除险加固工程增加很大的困难。

我市绝大多数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运行时间长,工程逐步老化,安全隐患不断暴露。主要体现在:

1、防洪能力低。大部分水库山塘现状防洪标准远远达不到国家现行的《防洪标准》。部分水库建设时水文分析不合理,不能满足防洪要求;部分水库山塘泄洪建筑物工程下降或损坏,经水文复核后,建筑物泄洪能力低于防洪要求,不同程度的存在安全问题。

2、工程隐患多。我市水库山塘主要以土坝为主,受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设计简单,质量普遍较差,通过多年运行,老化严重,隐患不断的凸现。一是坝体渗漏情况严重。由于很多土坝在建库时基础不实,坝体土层未夯实,年久失修,坝体因渗水逐渐掏空,产生塌陷。二是坝体单薄,上下游坡度偏陡,无护坡。由于当时设计标准低,坝顶宽度普遍过窄,上下游坝坡坡度达不到现行的标准要求。上下游坝坡无衬砌,多年来风浪、雨水侵蚀、冲刷严重,坝面不规则等。三是涵管破裂或堵塞情况普遍。在五、六十年代建造的小(二)型以下的水库、山塘涵管大多数采用毛竹或砖块设置,现已基本丧失原有功能,成为坝体坍塌的主要原因。三是山塘泄洪设施达不到要求,部分没有泄洪设施。

3、失管现象依然存在。近年来我市对水库山塘的安全管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层层签订责任状,确定除险加固项目法人和责任人,建立巡查制度等。但从实际情况看,失管现象还非常严重。一是人员难到位。水库山塘巡查员真正到位的比并不多。二是经费难落实。市里安排部分巡查管理经费,并要求乡镇、村给予一定的资金配套,但由于大部分乡镇和村集体经济困难,在经费落实上有一定难度。

四、除险加固对策

1、政策保障。一是要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为按时完成“十二五”水库标准化建设项目,各部门应加强组织力量,落实责任。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责任部门全力以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工作人员。二是要加强考核,完善制度保障。根据水利部《水利工程考核管理办法》,要加强水库管理考核。“十二五”期间,我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任务艰巨,要对项目法人除险加固工作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通报。三是建立机制,长效管理。要理顺水库管理体制,理清水库产权、明确受益群体,调动受益群体参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管护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水库管理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水库管护办法、建立水库长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水库山塘灌溉、防洪等效益。

2、资金保障。一是抓住国家对水利建设大投入的良机,继续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的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资金投入。二是市级财政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我市水库、山塘建设标准,把我市水库、山塘除险加固工程建成高质量、高标准的亮点工程。三是增加工程巡查养护经费。在开展大规模病险水库山塘除险加固工作过后,必须要进一步规范水库山塘工程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使工程的缺陷得到及时弥补,工程安全和面貌得到正常的维护和改善。

水库施工总结篇11

前言

根据水库普查中的资料显示,绝多部分中小型水库由于时间悠久以及当时的设计,施工和管理中存在了缺陷,给水库下游城乡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构成威胁,一些城市和县城由于地处水库下游,犹如“头顶一盆水”,如果水库险情得不到及时处理,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家已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共安排了300多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使这些曾经严重威胁下游地区安全的水库彻底摘掉了险库帽子,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充分发挥这些水库的防洪、灌溉、发电、城镇供水、养殖等综合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 红坎水库概况

红坎水库位于徐闻县前山镇曹家村委会红坎村西北面约500米处,东经110°25′54″,北纬20°22′57″,水库集雨面积3.0平方公里,水库上游河流长度2.5公里,河流平均坡降0.024,水库总库容90万立方米,相应水位39.32米;设计洪水库容80万立方米,相应水位38.86米;正常蓄水库容57.79万立方米,相应水位37.5米;死水库容1.266万立方米,相应水位30米。该水库于1957年12月兴建,1958年10月完工并发挥工程效益,下游坡地和水田共灌溉面积1800亩,水库捍卫下游总面积4200亩耕地和850人口的生命安全,是一宗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小(二)型水利工程。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设计,50年一遇校核。

2 红坎水库安全现状

2.1 水库的设计

由于受当时工程技术人员匮缺,地质勘探手段落后、 水文资料系列短,坝工设计计算粗浅等原因,使水库在前期设计工作阶段就留下了许多的不确定性和安全隐患。土坝迎水坡经受多年台风洪水袭击,坡面干砌石崩塌、零乱,坡面有杂草、灌木;坝顶偏矮,坝顶路面高低不平;土坝背水坡坑坑畦畦,杂草、灌木丛生,水土流失严重,坝身单薄;土坝较高坝段渗漏水量较大;土坝背水坡及坝脚没有排水沟、反滤体排水系统。

2.2 施工方面

许多工程都由所在地的县政府组织当地群众投工、 投劳、 国家补助部分物资,由于当时无施工机械(土法碾、 夯) 、施工管理人员水平有限、 资金及物质紧缺,导致工程质量差,许多工程未达到设计规模而停建,水库建成投入运行后坝顶高程及溢洪道不能满足防洪要求,加上施工中基础清基不彻底或未进行有效防渗处理,大坝出现不同程度渗漏。

2.3 管理方面

目前这部分工程设施已被确定为集体财产,集体管理,实际上是无人管理无人管护的,即便有,也仅限没有经过运行管理培训的当地村民,水库安全管理令人堪忧。虽然,2006年水管单位实行体制改革后,成立了水管所,人员经费基本落实,有专人管理。 但因历史遗留的问题,大部分由于无管理房、闸门房、通讯设备、基本的安全监测设施、 进库公路和输变电等设施不配套,管理制度不完善,水库运行管理仍存在较多问题。

3 水库除险加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由于安全问题的存在,导致水库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还对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主要表现在:

3.1 防洪形势严峻

水库作为防洪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全县的防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市各县区,当地老百姓大多沿河两岸居住,洪水(山洪)威胁较大,由于存在病险,致使水库不能正常发挥其对天然洪水的削峰和滞洪作用,严重影响水库下游集镇的防洪安全。

3.2 城镇用水供需不平衡

随着人口增加,以及城镇化建设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量也不断增加,水库已不仅仅是农业灌溉供水之用,同时已作为城镇(集镇)生活、 生产供水的重要水源之一,其发挥的作用尤其显著。病险水库的存在,但又不能蓄水,已严重影响水库所在乡镇的人畜饮水安全。

3.3灌溉水源未得到进一步保证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日益紧张,缺水严重影响农业的稳定、 持续发展。 由于生产的要求、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和病险水库不能发挥正常的调蓄作用等原因,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和水库所在乡镇的灌溉供水。

4除险加固工程措施

根据本地区水文条件和地质环境,以及工程具体病险情况,严格按照水利部 《关于印发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的通知》 (办规计[2011]206 号),重点对影响水库工程安全运行的挡水建筑物、 泄水建筑物、 输水建筑物、 基础及两岸坝肩加固处理,以及与运行安全有关的机电和金属结构等更新改造。

4.1提高大坝防洪能力

主要措施可归纳为两种:一是加高大坝,增加水库调蓄能力,对削减洪峰的作用较大,对下游防洪有利;二是加大泄洪建筑物规模,扩大泄洪能力,提高防洪能力。据统计单独采用加高大坝措施的水库,最大泄流量一般为最大入库洪峰流量的40%;单独采用扩建或增建溢洪道措施的水库,最大泄流量一般为最大入库洪峰流量的70%以上。因此,对下游防洪有重要要求的水库尽可能采用以增加坝高为主,必要时再结合扩建泄洪设施。在地形条件允许,开挖工程量不大情况下,也可考虑增设溢洪道。 另外,还可采取大坝加高与溢洪道改建或增建相结合的工程措施。

4.2大坝防渗处理的工程措施

大坝渗漏处理总原则是“上截下排”。 上截就是在坝体上游侧封堵渗漏入口,提高坝体和坝基的防渗能力,或者延长渗透途径,降低渗透坡降。 常用的上截措施可分为水平防渗和垂直防渗。 垂直防渗常见的方法有:混凝土防渗墙、 高压喷射灌浆防渗、 劈裂灌浆防渗、 冲抓套井回填粘土防渗和土工合成材料防渗等。水平防渗措施一般采用在上游铺筑水平铺盖与下游排水减压相结合,形成多道渗流控制措施进行加固。下排就是在下游做好反滤和导渗设施,使渗入坝身和坝基的渗水在不带走坝体颗粒的前提下安全畅通地排到下游,以保持土体的渗透稳定,保证工程的安全运行。当坝基中的渗透水流有可能引起坝下游地层的渗透变形或坝体浸润线过高时,设置排水减压设施。常用的下排措施有导渗沟、导渗培厚、排水棱体和减压井等。

4.3大坝结构不稳定处理

土石坝增加稳定性的措施主要包括抛石固脚阻滑、 培厚坝体等。重力坝增加稳定性的措施包括加厚坝体,增加坝体重量,对坝基进行防渗处理降低坝基扬压力等。拱坝增加稳定性的措施主要是对坝肩进行加固处理。

4.4输水建筑物改造措施

病险水库的输水建筑物改造措施有涵管加固处理和金属结构及启闭设施加固处理。涵管加固处理:对涵管的破损现状和渗漏情况作细致的勘查,对于断面尺寸较大、裂缝及渗漏情况较轻的,作化学材料修补处理;对于断面尺寸较大、出现较大破损及渗漏情况较严重的考虑钢筋混凝土内衬或钢板内衬处理或采用灌浆技术进行补强防渗处理;对于断面尺寸较小,人无法进入的情况采取埋管置换的方式加上进口设置截流设施处理。对于难以修复的放水涵采取封堵处理,并在岸坡适当位置新建放水设施。金属结构及启闭设施加固处理:对于老化与锈蚀严重已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钢闸门及老化严重、启闭不灵的启闭设施作更新处理,必要时拆除原取水口建筑物并新建。对于一般锈蚀的钢闸门及使用情况尚好的启闭设施可作防锈处理及保养维修即可。

5 建立新的管理方式

除险加固工作在采取工程措施处理的基础上加强非工程措施处理,以确保工程安全可靠运行。

①为满足防汛需要,新建改建防汛抢险公路,并适当购置必要的防汛交通工具,建设必要的管理用房。

②为保持水库的正常调度,对通讯及输电线路进行改造;建立雨水情自动化调度系统,建立健全预警预报系统和泥沙跟踪系统;对原有水文站网不能满足要求的,给予补充完善。

③为确保及时观察大坝的运行状态,及早发现安全隐患,保证观测资料的连续性、准确性,需对水情及工情监测设施进行完善,增设及更新坝基渗压计、坝体测压管、大坝位移观测点,并配备必要的观测设备。

④各级水利部门要按照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 要求建立领导机构,实行分级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制度,落实工程建设责任,明确相关责任人,加强对所辖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安全质量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做到除险加固一座、综合治理一座、 安全运行一座、发挥效益一座。

6小结

总的来说,我们水利工程技术人员还要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更新换代,切实加大对水库的改进,研究措施,针对问题漏洞及时改进,通过人力物力,相关各个部门积极配合,形成合力,从而使病险水库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水库施工总结篇12

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只能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持久、稳定的支撑能力为基础。为了促进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机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环境的综合整治,保护好生态环境,以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双赢,人和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统一。

2、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条件

2.1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水热资源丰富

三峡库区位于我国中心腹地,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山地、川东平行岭谷、鄂西山地向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74.0%和21.7%,河谷平原只占总面积的4.3%。三峡库区行政区域指三峡水库涉及的湖北省所辖的宜昌、秭归、兴山、巴东四个县和重庆市所辖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州市三区、开县、忠县、石柱、丰都、涪陵市二区、武隆、长寿、渝北区、巴南区和重庆市近效七区和江津市16个县区,共20个县市,土地面积5.4万km2,人口1966.44万人(2000年)。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1)土地利用开发程度高。三峡地区由于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土地垦殖率较高。但坡地水土流失严重,耕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2)水热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本区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温度15~19℃,大于10℃积温5000~6000℃。年平均降水量1200mm。长江横贯全区,过境客水丰富,水资源总量约4000亿m3。区内水能蕴藏量除长江干流外,尚有409万kW,其中可开发利用220万kW。水资源开发潜力大。

(3)生物资源丰富,具有林、果、土特产品优势。重庆库区森林覆盖率为21.8%,湖北库区为32.9%。库区经济植物超过2000种,其中药用植物1000余种。柑桔生产规模大,已形成长江三峡柑桔产业带,2000年柑桔种植面积达28331hm2,总产量24.55万t。其它林特产品如桐油、生漆、榨菜、山羊皮、蚕丝等驰名中外。

(4)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本区历史文化悠久,山川景色秀丽。有闻名遐尔的长江三峡、圈椅淌原始森林、龙门河森林公园、高岚河、神农溪等自然风光;亦有白帝城、张飞庙、石宝寨、白鹤梁、丰都鬼城等人文景观。三峡工程建成后,库水延伸可辟更多旅游景点,为旅游资源开发展示更广阔空间。

2.2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三峡库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较大幅度增长。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38.89亿元,比上年增长9.4%。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库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5875元,比上年增长7.7%,农村人均纯收入1868元,比上年增长2.5%。三峡工程的兴建,为库区建材、矿产开采和化工工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建材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2.3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城市江段受到污染

2000年监测库区长江干流水质状况总体良好,除个别断面外,各断面年度水质评价结果为Ⅱ类。库区城市江段枯水期和丰水期总体水质良好,平水期较差。据主要城市江段16个断面统计:枯水期城市江段Ⅰ、Ⅱ类水质江段占56.3%,Ⅲ类水质江段占26%,Ⅳ类水质江段占18.8%,水质Ⅳ类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城市江段岸边水质受污水影响的江段总长约为27.55km,宽约2~120m,其中严重超标污染带总长约7.81km,宽2~45m。重庆江段的超标污染带长约5.5km,占库区超标污染带总长的70%。

3、面临的发展机遇和环境压力

3.1主要机遇

3.1.1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根本的长期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使三峡库区的增长方式从忽视环境,甚至以牺牲环境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科教兴国的实施将使三峡库区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资源超负荷消耗的粗放经营模式转变为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人力素质的集约经营模式。两大战略实施,不仅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为做好环境保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3.1.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加快基础建设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三峡库区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加快大批水电能源、西电东送、高速公路、铁路交通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将继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技术改造的力度,限制或淘汰工艺、设备落后的生产能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和水资源消耗,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和发展环保产业,逐步建立生态工业体系,为从源头控制污染和全过程的保护环境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3.1.3加入世贸组织,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将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有力推动三峡库区产业开发和技术进步,促进我国环境政策和标准与国际接轨,提高政府和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三峡库区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和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例将会明显提高。《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已于200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复实施。初步测算库区水污染防治工程,“十五”期间投资达244亿元,规划的实施将极大改变水污染状态,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3.1.4三峡工程将大大促进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峡工程是开发治理长江的关键工程。三峡工程建成后,不仅在整体上对长江流域带来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效益,为库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而且工程建设还直接为库区发展各类市场,改善投资环境,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城市化进程等各方面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3.2面临的环境压力

(1)人地矛盾突出,环境污染加剧。三峡水库淹没、人口增长将对环境带来沉重压力。三峡库区将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如不采取有力措施,近几年内,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比2000年增加10%~20%。

(2)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任务紧迫。城市化加速发展和环保基础设施的滞后矛盾日益突出。库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到10%。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岸边随意排放,处理率低。城市大气环境面临煤烟型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双重压力。城市化水平提高带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也急剧上升。

(3)水污染日趋严重,水污染亟待加强治理。2000年三峡库区废水排放量为11亿t,长江干、支流水体污染日趋加重。三峡水库初期蓄水后,水体稀释自净能力减弱。乌江和其它次级河流,受水库回水顶托影响,河口江段污染将有所加重。水污染形势不容乐观。

(4)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保护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需坚持不懈地努力。由于乱砍伐森林和毁林开荒,森林植被减少。2000年库区水土流失面积3.58万km2。水土流失造成大量面源污染进入江河,加剧了水环境污染。

4、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进入新世纪,三峡库区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三峡工程进入攻坚阶段,2003年初期蓄水发电,2009年全部建成。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也面对新的形势,必须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密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贯彻污染防治和2生态保护并重方针,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改善生态,治理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4.1推行可持续发展农业,妥善安置农村移民,实现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三峡水库涉及农村直接淹房人口34.87万人,淹没耕地1.68万hm2、园地0.72万hm2。农村移民采取了种植业安置为主,结合养殖、二、三产业安置、养老金安置和投亲靠友等多种方式,使移民生活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为促进库区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农业。主要措施是:

4.1.1合理开发土地资源,改造利用荒山草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农林移民安置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将环境保护与长江上游水土保持治理工程、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坡耕地改造工程相结合,实现农业人口人均拥有0.053~0.67hm2稳产高产农田,0.02~0.033hm2经果林,使林草覆盖率达到45%以上,土壤侵蚀量减少70%以上。大于25°的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小于25°的16万hm2坡耕地实行坡改梯工程。山、水、田、林、路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采取改良土壤,科学种田措施,使农田生态改善,逐步实现库区优质高效生态农业。

4.1.2科学施用化肥,采用绿色肥料,发展生物农药2000年,库区化肥按纯量计算,施用总量15.37万t,农药折纯使用量为765.7t。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成为长江水体污染重要来源之一。要改善施肥结构,鼓励综合使用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大力开发和推广使用高效、无污染的生物菌肥料、叶面肥料等绿色肥料;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工厂化无土裁培车间,推广无公害综合性农作物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推广压低害虫基数、保护害虫天敌和科学施用农药的综合技术,完善农药生产和使用的管理法规、标准,保证农药使用的环境完全。

4.1.3严格控制乡镇企业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三峡农村移民规划二、三产业项目768个,安置移民7.86万人。为了使库区乡镇企业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必须强化乡镇企业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预防和整治。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大,又无力治理的小型落后生产点和企业应依法取缔或责令关闭。现有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必须限期治理,达标排放。加快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大力开发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和名特优产品,进一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立并延伸生态农业;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不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总体上削减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在水源保护区和三峡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保护范围内不得兴建有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加强人才培养,加快技术改造、科技开发和鼓励扶持治理环境污染的政策,为预防和整治环境污染提供基本保证。

4.1.4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重要途径和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库区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生态农业出现良好势头。2000年以来,万州生态环境实验站继续开展了地下地膜截水墙试验、坡耕地粮经复合垄作模式构建试验、裸岩石砾地开发利用试验、陡坡地生物篱农业技术模式构建试验,优良作物、蔬菜、经济果木、药材及引种试验等;秭归生态环境实验站开展了移民安置区水土保持与小流域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坡耕地综合治理试验示范,经济作物合理施肥,库区反季节蔬菜基地建设等研究。这些成果应大力推广,促进高效优质生态农业的发展。

4.2结合城市和县城迁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三峡水库淹没涉及2座城市、11座县城。淹没线以下城集镇49.88万人,其中城市和县城迁移线下总人口达39.55万人。库区应结合城镇迁建,对所有城市、县城进行统一规划,使城市(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1)制定和完善城市环境规划。库区进行了初步移民安置区环境规划,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新老城区应进行统一环境规划。要保证将环境规划纳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国土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与这些规划相互协调、同步实施。

(2)治理城市水污染,保护供水水源。要编制完善水功能区划,加强水源保护;提倡城市节水,完善城市排水设施,发展污水集中处理;加强城市港口船舶污染管理。

(3)改善能源结构,加强城市绿化,防治大气污染。到2010年,库区城市和县城气化率将达到85%,减轻机动车尾气污染;城镇要按生态要求进行绿化美化,落实迁建区的公共绿地、道路两侧绿化、居民区绿化、工业区绿化、城市防护林带和护岸林带建设,有效控制城镇扬尘。

(4)加强环境噪声防治。对产生较大噪声的工厂企业,在迁建时应增强其隔音减噪能力,对产生较大噪声的生产设备进行消音和减噪处理。城镇迁建中要改善道路条件,改善车辆运行状况,控制交通噪3声污染。

(5)妥善处理处置固体废物。三峡地区历史堆存和近期排放的固体废物较多,应结合库底清理和城市迁建进行妥善处理处置。

4.3加强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1)有效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列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为保护三峡自然生态要进一步加强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重要小流域治理,加强支流的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和建设,以提高库区生态环境功能。

(2)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为保护库区生物多样性,在三峡工程环境保护规划中,已拟定建设宜昌市天宝山森林公园、兴山龙门河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巫山小三峡景观生态自然保护区。三峡库区已建立陆生植物物种资源保护站,开展了龙门河地区气象、物种多样性、固定样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监测。1995~2000年,相继进行了优质果树、观赏花卉、资源植物的引种繁殖示范试验。珍稀濒危植物保存达到47种。此外,在巫山地段进行了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珍稀植物的繁殖试验,已可满足保存该物种需要。神农架生物多样性定位站保存了库区31个濒危植物物种,为库区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奠定了基础。今后应进一步加快有关自然保护区建设,制止捕杀或采挖野生动植物违法行为,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和生物安全管理能力。

(3)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发挥生态农业在生态环境建设、农林面源污染治理和无公害基地建设方面的示范推动作用。力争在三峡库区建设一批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示范县。建成一批以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精品示范工程。已建成的万州生态环境实验站、秭归生态环境实验站已起到良好生态示范作用。今后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试验示范项目;建立健全生态建设的管理和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开展生态示范区的规划更新,形成滚动发展机制,促进生态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4)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对库区因森林乱砍滥伐的坡地,迁建施工,矿山、建材资源开发采掘废弃的土地,应结合区域环境与发展规划、移民迁建安置规划、水土保持规划,进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实施改土造田,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以发展森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使生态得以恢复,环境得以改善。

4.4综合防治库区水污染,保护水环境三峡库区水环境状况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为确保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库区水环境安全,必须加强库区水污染防治。经国务院批准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所规划的总目标是:

2005年,三峡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人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基本得到遏制;到2010年,三峡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断面水质整体上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库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提出了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污染治理目标,要求库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工业废水COD排放量削减3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为实现这项宏伟目标,必须认真落实以下措施和任务:

(1)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库区所有市县(区)和沿江建制镇、影响区所有城市和县城所在镇、上游区所有城市都必须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要科学确定污水处理厂的工艺和规模。为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的有效运行,必须配套建设和完善雨污分流的污水收集系统。

(2)抓紧治理城镇生活垃圾。为确保库区的水质安全,有关城市、建制镇必须在蓄水前分期完成135m、156m、175m水位以下堆存的垃圾清理。所有清库垃圾必须做到无害化处理,危险废物与一般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分开处理。

(3)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实现稳定达标排放。认真搞好工业结构调整,坚决关停生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并把削减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主线,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技术进步,实现工业污染物全面达标,促进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4)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控制三峡库区上游的水土流失,减少面源污染和入库泥沙量。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粪便应综合利用和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5)全面治理船舶流动源污染。长江三峡库区及上游河流通航3000km,各类运输船舶9000余艘,年产生垃圾4.2万t,生活污水约1500万t,含油废水100万t。特别是200艘危险化学品运输船,存在发生事故的隐患,严重影响库区水质安全。为保护库区水环境,要配套建设污水和垃圾收集上岸的辅助设施,实施船舶废弃物接收工程、船舶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工程和化学危险船舶洗舱基地工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