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合集12篇

时间:2022-11-16 22:49:53
新课改篇1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推进,历经多年的教育教学探索,全新的课程理念展现在我们面前。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物理实验的描述,完全不像原来的教学大纲那样单一,过去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甚至随堂实验、学生小实验等,在新课标中都以“通过实验”、“通过实验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术语提出要求,没有界定哪些是演示的,哪些是学生做的。这样,就要求每节课的教学要因地制宜并且教学探究活动的设计更加合理化。事实上,新课程标准要求做的实验比以前大大增加,然而实验的形式,实验用的器材,实验的具体安排却是灵活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有高度自觉性、主动性,要切实落实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实验要求,真正地想方设法让学生动手动脑,打破原来实验教学的固定模式,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发、设计各种物理实验,丰富课内和课外的探究活动。要认真研究如何通过实验学好知识、提高技能,如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和勇于创新的意识,真正落实新课程目标。

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往往很多教师忽略了实验的重要性仅仅是要求学生按照已有的实验步骤和方法按部就班的把实验重复而已,这样“听实验、背实验”的教学,不仅达不到实验本身的目的,还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这样做的严重后果是,造就大量高分低能、缺乏创造性和开拓精神的学生。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而创新是能力的灵魂,我国在现阶段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目的就是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因此在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必须大力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达到这些目的,只要适当改变实验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物理实验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非常有效的途径。

在新课程标准教学中,实验教学程序是: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分析──得出结论──交流与评估,从这几个环节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培养创新能力的首要途径──勇于质疑、大胆猜想

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中学物理教学理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权威挑战。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光的传播”教学时,先让学生大胆提问猜想。学生立即就会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测如:“光的传播路线怎样”、“你平时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吗”、“怎样才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等。通过猜想可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

二、实验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

对于同学们的猜想有些是意料之中的,有些是意料之外的,不管学生的猜测结果是否符合教师的意图,教师都不要过早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而要把结果交给学生通过实验来证明。对于可以验证的问题可以动手操作。做到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评。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实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课内只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促进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改篇2

教学改革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中探讨不休的话题,在当前如火如荼的新课改大潮中,更是不得不探讨的中心内容。新课改,改什么?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和兄弟学校介绍的经验,谈点浅见:

我们甘肃省金昌市第三中学,成立于2003年,是我市一所从原市一中分离出来的市直初级中学。建校初期,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家长持怀疑态度,纷纷将自己的孩子送转到周边声誉好的学校。本校招收的学生,总体上基础差,生源杂,(大多是成绩偏低,或者是无门路的、外来做生意的、打工者的子女)属于三流学校。作为新建学校,怎样摆脱困境,走出自己的路,学校领导和全校教师经过反复讨论、论证,确定了:“明确标杆(以当地教学成绩最好的学校为标杆)、学习借鉴、实干苦干、创出牌子”的办学思路。经过几年的艰苦拼搏,2006年,学校中考的成绩在全市总算有了立足之地,使社会影响有了初步变化。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该怎办呢?2006年中考后,这个问题摆在了新上任校长亢万荣同志面前,也摆在了学校领导班子面前。

实践证明:课改就必须创新。创新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其次要敢于继承和拿来;再次要善于努力不断变通;最后要勇于推陈出新。

1.要树立创新意识

常言道: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面对实际问题,学校上下展开了讨论。经过反反复复的讨论,作为掌舵人――亢万荣同志提出:我们必须走课堂改革的路子,打破旧有的教学模式,向课堂要质量。这也成了学校领导班子的共识。大家有了共同的意识,就有了创新课改的基础。

2.要敢于继承和拿来

就在这时,《中国教育报》登载了“山东杜郎口中学”课堂改革的纪实文章。于是有了亢万荣同志拍板,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李正荣同志亲自带队直赴“山东杜郎口”探路取经,以及后来多次组团取经学习的经历;于是有了2007年秋季初一两个新生班打破教学陈规开展课堂改革的试航实验,接着初一全年级也开始起航上路,继而全校进入了课堂改革的大潮中;于是有了课堂改革中的推门听课、互听、互评、师生共同探究的新的课堂教学,这里我们不仅善于保留课堂原有的积极内容,而且善于大胆借鉴吸收兄弟学校有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善于寻找创出适合自己的新路子,进而归纳出了适合本校实际的“五四三”课堂教学模式。

“五四三”课堂教学模式基本表述为:通过五个环节,即“明确目标――自学导学――合作交流――展示提升――巩固生成”;强调四个优化,即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效果;实现三个目标,即民主课堂,活力课堂,高效课堂。

3.要善于努力不断变通

课堂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向课堂要质量,就必须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创立新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必须紧扣一个“变”字做文章。

3.1 变教师精心备教案为精心备导学案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教师精心备教案,课堂上基本是教师的独角戏,注重的仅是知识的传授为目标;新课堂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为引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科学引领为手段,以实现教学效益和学生发展最大化为目标。①因此,课堂的改革,首先要变教师精心备教案为精心备导学案。什么是导学案?河北邯郸的曹建召同志概括的不错:导学案有别于教材,是对教材的补充,对教材的重新整合;导学案有别于教案,教案更多地表现教师如何教,而导学案表现在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学;导学案有别于练习册,不是习题集,应该是在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的小提示、小链接、小技巧,是孩子学习路上的一盏灯。②优质的导学案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设计出好的问题,这也是下一步展示环节的基础。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判断,也不是事实性的简单回答,而是具有思维含量和梯度的问题,是具有引起大家动起来积极探究的问题。

3.2 变教师精心设计怎么教为精心设计怎么导

传统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师把大量的精力花费在备课上,精心设计的是怎样把要传授的知识讲清讲透,使学生容易接受,课堂上主要是教师的表演,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久而久之耗掉了人性本来的创造性;课改中的新课堂,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同时还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否愉悦、学习的方法是否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同步得到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把大量的精力花费在精心设计怎样引导学生愉快、高效的获取知识,积极开发创造性的思维,更多地赋予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权利,有机的展示理解和获取知识的程度,切实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课堂上师生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从而构建平等、合作、民主、和谐、互动、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3.3 变教师课堂随意性为有明确的目标性

传统课堂由于主要是教师讲解表演,课堂的随意性特别大;我们课改中的新课堂,开课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只有准确确定学习目标,师生双方清楚地知道本节课获取到什么、获取多少、学到什么程度,教与学才有方向,教学才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而且严防了课堂的随意性,达到课堂的高效性,较为准确恰当地走向目的地。爱默生说过:“向着特定目标前进的人,全世界都会为之让路”。教师通过充分了解学生认知结构,钻研教材,整合内容,想方设法提炼出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且创设少而精、有梯度的问题,就能不断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达到高效的学习效率。

3.4 变教师独角表演为学生群体展示

传统课堂主要是教师个人的表演,大多数时间是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几年课改的实践证明:在真正实施教学改进的课堂上,教师会尽可能多的给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好奇心、学习兴趣得到重视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和批判思维得到鼓励;学生责任感和合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厌学情绪有了明显下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体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开始显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成为大部分教师的共识,新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巧、展示才华、提升能力、合理表演的舞台。

3.5 变教师画龙学生旁观为学生画龙教师点睛

传统课堂主要是教师的独角戏,满堂灌,可以说教师是画龙者、表演者,教师常常讲的口若悬河,学生往往听得昏昏欲睡,缺少重点、难点和要点的掌握,课堂效果不佳;新课堂教师和学生都是参与者,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生是主体,是画龙者、表演者,教师是导演者、引领者、合作者和组织者,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合作、融洽,教师走入学生中间,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建立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要点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探究之后,仍无效果之时,教师要言不烦、恰到好处的点到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成为真正的点睛者。课堂上唤醒了学生的生命自觉,激发了学生的生命张力,激起了学生的生命激情,师生都能力争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最大限度的达成所要实现的学习目标,做到教师教得轻松、导得适宜,学生学得愉快、考得满意,而且能推陈出新,健康成长,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要勇于推陈出新

时代在不断变化,课堂改革也必须与时俱进,不仅要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教学模式,还要善于大胆探究,用科学的方法甄别选取,把符合时代特点的新鲜内容及时容纳进来。比如:多媒体教学在新课堂中的有机合理运用,就是顺应时代特点的新型学习机制。也是我们在教学课改中实践证明的有效经验。这里强调的必须是:有机合理运用。

大家知道,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新课改课堂特别要求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多媒体技术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其集成性、富含信息量、直观性、多样性、动态化,为课堂提供了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教学环境。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对教学也产生积极的效应,能为学生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那么,与普通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哪里?

一、 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二、 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

三、 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四、 交互性,现在家庭计算机的运用越来越多,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五、 通过多媒体实验实现了对普通实验的扩充,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

六、 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要点,同时有效克服遗忘;

七、 针对性,使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

八、 概括性,大信息量、大容量性,高效率综合概括,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新课改,改什么,我们课改中的一些做法已经初见成效。几年来,学生的中考、各种竞赛、科研制作等都取得骄人成绩。但是,课堂教学没有唯一的。这只能说是我们继承、借鉴、拿来、实践、变通的一份成果。路在延伸,课改探究永无止境。

新课改篇3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开学之初,学校开始实行新的课改模式。外出培训时听了课,听了汇报,也和讲课老师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在实际操作中,从模式的熟悉到熟练再到创新,是一个需要实践、体验、反思、总结的过程。新的课改模式 ,如同所有的新事物一样,给人以期盼。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新课改的实效已经逐渐显露,新模式也得到了师生的认可。

新课改之新,新在模式,新在教师和学生,新在习惯和实效。

一、新课改首先新在模式

在新的课改模式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是输入过程;提问展示和课堂练习是验证教学效果的输出部分;点评精讲和课堂总结起到了画龙点睛、拔高提升的作用;补救达标实现了每个同学都能提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真正关注了学困生。

1. 自主学习环节是学生在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学生带着目标和问题自主学习和思考。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老师走到了学生中去,引导帮助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并且观察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讲解或者在小组交流时让学生共同讨论解决。

2. 小组交流环节是学生解决疑难,共同进步,为展示做准备的环节。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为了组员的共同进步、发展和成长,这种进步和成长不仅仅表现在知识的获取,也表现在组员之间的合作、互补、欣赏,勉励和友情中。

齐心协力合作创新,为本组组员的成功高兴喝彩,为本组成员的失误而叹息着急;当堂训练时他们互相督促认真作答,唯恐落在其他组的后面。点评、补充、纠错、质疑、总结时他们也会提醒本组成员积极参与,为本组争光。尤其是在全组过关时,他们个个积极踊跃,把为小组尽力当成自己毋庸置疑的职责。小组合作,让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曾经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困生,如今在集体的氛围中,在同学真心的帮助下,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自信的笑容渐渐洋溢在他们脸上,和同学相处时,他们也不再那么自卑,他们心情开朗了许多,眼神中多了从容和自信。

3. 提问展示环节,学生能够大方大胆的表演展示。上板书写单词和句子,他们已能做到快静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写,转组互判,并能对错误的词句圈出,以利于写错的同学改错。对话和故事表演,学生能大方的走到台前,配合动作表情进行展示。学生展示的不仅是知识,更有价值的是自信自强和能力的展示。

4. 课堂评价和总结环节,学生已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收获,并能对自己和他人的课堂表现作出评价,对不足的地方提出以后的改进意见。

二、新的课改模式,新在教师

教师是新课改的引路人和课堂的导演。只有教师输入了新的课改理念和思维,领悟到新课改的内在价值以及可能带来的课堂高效,才能真实的接纳新模式,从而主动自愿去钻研新模式,带动学生一起走上新模式的探究之路。学生的新模式之路走得如何取决于老师的引领。新模式是否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实际操作。既然称之为新的模式,教师也需要时间去熟悉和领悟,并在实践教学中适应、改进、创新。教师既要应用新模式,又要在新模式的基础上不断的有所创新。

三、新的课改模式,新在学生

在新的课改模式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新模式推行的载体。新模式的推行,培养了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潜力,让学生从思想上自觉的意识到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主体意识在学生的思维里成为一种习惯。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在唤醒之后,还需要反复不断的引导和巩固,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心灵深处参与的欲望,成长进步的欲望,表现的欲望。

四、新的课改模式,新在习惯和实效

新的课改模式,从最初的模式培训,到如今的灵活应用,新模式的实效逐渐凸现出来,师生都已在课改中发生了变化。老师把课堂更大程度的还给了学生,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学,交流,展示,反思和评价。学生以主人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课堂中的“我来答’、“我质疑”、“我发现”、“我纠错”、“我补充”、“我评价”、“我总结”等声音此起彼伏。由于新模式实行的是学困生优先的规则,所以学困生比中等生和优秀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和展示。学困生变的大胆自信,成绩也在逐渐提高。学困生有了学习的动机,学习习惯也就随之改变了。随着学困生学习积极性和成绩的提高,优秀生、中等生的积极参与,课堂的整体学习气氛进入了良性循环。习惯好了,学习效果也就更好。在新模式的推行中,学生的成绩提高了,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精神面貌也更加阳光自信。

新的课改,新的模式,学生展现出来的是改变和提高。改变的不仅仅是习惯,提高的也不仅仅是成绩。在学生人生发展的道路上,今日课改对他们思想、心灵的触动,将是价值无限。

新课改篇4

一、十年磨一剑,认识新课改,践行新课改

作为一名一线小学教师,十年前我手捧新课程通识,怀着按捺不住的激情,反复读之,越来越感觉到以往课堂教学的瑕疵太多了,在认真研读通识的过程中,我又通览了我所执教的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眼前亮堂了,心胸开阔了,一些以往教学中的疑问,通过学通识,研课标,使我茅塞顿开。新课改对我的触动,让我意识到通过课改理念的引导,首先要改课,以往课堂教师讲得多,说的碎,充分备课的我,在课堂上似乎不把备课所得“显摆”完,“抖落”净,誓不罢休,所以,大多数课上成了教师的表演课,学生似乎成了应和者,课堂的配搭,观众。学生的朗诵、学生的发言必须与我保持一致,在一些示范课上,甚至通过演练,要保持高度一致。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捆绑在课堂流程上,这样的语文课堂无情感波澜可言,无思维碰撞可言,学生往往进入死读书、读死书的“泥潭”,长此以往,学生失去兴趣的同时,也对我这个教师失去了信心,何谈教学魅力。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立的是“高大上”的形象,做的是“假虚空”的学习。以阅读为例,我们以往的教学是教师参照教参,设计好阅读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解决这些问题,不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认识问题、讨论问题,与同学交流,与教师对话,与文本对话,各抒己见,阐发独特的见解,培养个性化思维创新思维。有时甚至害怕学生提出问题,打乱原有的课堂教学预设的思路,例如,在教学《王二小》时,课改前,我们设计的阅读问题是“你从文中哪里看出王二小的机智勇敢?”课改后,我们设计的阅读问题是“你通过认真阅读,或自由朗读,或小组内示范朗读,谈一谈你认识的王二小。”这个开放式的阅读问题的提出,给了学生很大的阅读空间导向,学生就会寻文细读,析文、析句、析词,学生会根据文中的一小段话读出王二小的勇敢,会根据一句话一个词感触到王二小的机智,单从问题预设入手,这两种预设所产生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课改对于一个一线教师来说,首先要改课。再丰厚的理念学习,不去把它放在实践的沃壤里,都会枯萎。所以,课改重任一线教师担有重责,同时对课改也最具发言权。课改的推动和发展正在路上,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探索修正是课改的必由之路,改的方向要在改的进程中逐渐调整。所以,课改就是从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否定、一次次肯定中逐步走向明朗化、科学化的,是一次由理性到感性、再由感性到理性的艰难跋涉。在新课改十几年的旅程中,我们沿途领略了风景,收获了无限风光,直到今天,成绩是可喜的,我们的课堂面貌较课改前的确焕然一新。

二、漫漫课改路,新思维创造新课堂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使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思维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往囿于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课堂和学生的思维被彻底打开。在十几年的课改路上,我们的思维由封闭和保守走向了开放多维,教学硬件设施的优化,使我们的教学如虎添翼,教学信息化建设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使我们能及时捕捉、学习和吸纳教改最前沿的先进理念以及一些比较成熟的实践经验。我们再不是只具备一本教科书、两支粉笔、一摞教学参考书的教书匠,我们正行进在通往丰满新思维、拥有新视角的一线教育家的路上,我们的新课堂建设也在日臻成熟,有的已经结出硕果。例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海建平中学的课堂、北京十一中的课堂,这些可谓新课改路上新课堂建设打造出的中国教育改革的扛鼎之作。剖析这些中国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的杰作,我们捕捉到一个发展的关键词“思维”,思维要新、思维要活、思维要变,新思维才能成就新课堂。说到新课堂,不能不谈及课堂模式的建立。新课堂要走立模―建模―用模―破模―拆模―无模的路。其实,这由立模到无模的过程就是新思维嬗变升华的过程,也是新课改化蛹成蝶的过程。作为一名一线的课改老师,对一些成功的改革个案,要学会拿来,也要学会变通,不能一味地拿来,也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搬进自己的教学,要一分为二地分析研究借鉴,对照本人所处的教育现实,取其可行,为我所用,要学会改变自己,才能改变我们的课堂,有了改变的课堂,才称谓新课堂。

总之,新课改需要新课堂,新课堂要求教师有新思维。作为一线教师,要力践新课改,创新思维经营新课堂,把新课堂打造成“良田”,让学生在万顷“良田”上生长智慧、培植能力和提升素质。

新课改篇5

新课改最大的好处是学生的阅读量、写作量、背诵量大大增加,以前做练习、背答案的时间都转移到了课外阅读上了,经典名著上了我们的课桌。其次,新课程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增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及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另外,“课外古诗词背诵”提高了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修养;“名著导读”丰富了我们的阅读量;“书法欣赏”使我们认识到汉字的美。同时新课改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信息教育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二,教师的角色得以切实的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扮演着一个新的角色。以前教师以知识传递为重点,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以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教师单唱独角戏。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总会一字一句一段地进行细致的讲解,滔滔不绝、口沫横飞,这样效果虽然也很好,但却存在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学生只知抄现成答案,不知道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从而形成了不爱动脑筋思考,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

现在,我们教师成了一位导演,在课堂上,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师成了一个配角,一个负责启发学生的人;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让学生能主动吸收信息。我在教学中就时常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学习《拔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时,我指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后,我就问:“从题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略加思考后就积极发言:是谁拔苗助长?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怎样拔苗助长的?拔苗助长的后果会怎么样呢?然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解决问题。有时课堂上我让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定势,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为使学生感悟“作者为什么把小女孩的死安排在大年夜,并且让小女孩带着微笑死去”这一问题,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设疑:大年夜富家的小孩可能在干什么?学生想象出了这样的画面:富人家的孩子此刻正在家人的陪伴下,坐在温暖的火炉旁,吃着香喷喷的烤鹅;或是在美丽的圣诞树下嬉戏,尽情的享受幸福的生活。而课文所描述的是小女孩冻死街头的悲惨画面。这样两个画面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会感到身临其境,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再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我让学生想象:乌鸦嘴里的肉被骗走后,他会对孩子们说什么呢?总而言之再课堂上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让学生再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体验成功的喜悦。

新课改篇6

作为90后,“我们是糖,甜到忧伤。”是我们的标签。而作为新生代,我们的一切都是围绕一个新字来展开的。 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有现实意义的东西,这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时代在变化,作为社会的基础的教育,自然是首当其冲。而作为90后的我们“有幸”成为了云南新课改的第一批学生。 学习压力大,升学困难,以及文理分科造成的学生无法全面的发展。学生盲目地死学,越来越深的近视。居高不下的青少年犯罪率。关注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统一呼声。由此可见新课改已经势在必行。 作为新课改的体验者,我认为新课改只是一个空口号。一种毫无意义的形象工程。减负无疑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看似合理可行,实则漏洞百出。 只有云南省减负,全国的高中生都在努力,看似为他们解除了一时负担,实则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和竞争埋下隐患。这样下去只会让云南原本就低的教育水平更低。竞争激烈,学生学习压力增大,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人都无法去阻止。因为任何人都无力阻止,与其自欺欺人,不如鼓励青少年努力学习,服务地方。 “新课改以后更加的注重公平”这是一位专家的话。但是我对此深表怀疑和担心,这个世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竞技场,从来没有真正的公平过。对于还没有走出校园的我们来说,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地方。新课改禁止补课以后,是所有人都不补了吗?相反任然有大量的人在补课,而补课的费用早已经翻了几十倍,而补课的人是普通人家的子女吗?不是,都是有钱人家的子女。我觉得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所拥有的机会不同。 什么是新课改?这应该是每位师生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大家都在探索中前行,在问题的十字路口徘徊。我想在多次寻找之后,一定可以找到有利的方法。但究竟是在多久以后呢?我们的青春能够等待吗?云南的教育事业经得起这样的考验吗?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无法预知的,这样的猛药会让云南的教育事业一命呜呼,还是振兴起来?一切只能交给时间来证明。 新课改以后,人们对与教育事业的投诉率,仍然居高不下。是什么让新课改势在必行,同时又寸步难行。如果我们仔细的思考一番,便会发现问题的所在。 一.                   研究性学习——新课改提倡同学们打开思路,积极探索问题。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而现实中我们的研究性学习之不过是变相的自习课。研究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的,高中生无论是思想还是能力都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天都忙于应付作业,焦头烂额。根本没有时间来进行什么研究。目前,大部分老师还停留在题海战术中,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就算老师有心教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                   学分制——怎样为学生打分呢?是通过学生的平时成绩,还是老师的个人意志。这样不是仍然以分取人,将学生的能力单一化。另外,教师评分,能够保证每位教师的品德都是合格的吗?权钱交易,教师收礼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的做法合理吗?值得怀疑。 三.                   必修课,选修课——新课改以后,我们要学的东西增多了。而学习的时间变短。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样的学习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吗?同时书增多了,而许多都被闲置,造成一种资源的浪费。 四.                   基础设施——云南作为一个贫困省份。许多的乡村学校连最基本的水泥操场都没有。更不要说是钢琴和电脑,这样一来他们如何来完成教学任务。 五.                   学习的科目——新课改以后,学习的科目增多。对各类教师的需求量增大。而许多的学校连老师都聘请不起,根本 无法正常开课。这样的矛盾又该如何来解决? 新课改的出发点是好的,而结果为何不尽人意呢?因为如何好的政策都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与社会现有的教育水平的严重脱节,必将导致新课改的失败。 只要高考的指挥棒仍然存在,激烈的学习竞争就不会有终点。

新课改篇7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在教学中努力实现几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做到用孩子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是课堂教学发生的一个可喜变化,如,物理课堂中,讲解光的性质时可以把彩虹为什么五颜六色引进来,讲运动学的时候可以把关于运动会的相关内容引进来,讲力学的时候可以把地球的一些引力引进来等等。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然后再进入教学。

四、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教材是教学过程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死的,但作为教师的人是活的。所以,一名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中去。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切实一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有效地教学,而是应该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经验,包括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样的主题最值得探索?而这又首先要思考的是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受过教育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承担着怎么样的职责和使命?如此一来,作为教师应该关注的就云元不止是课堂行为、有效的教学策略、课程教学模式等等问题,而更应该关注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为什么要强调课程的综合化?为什么要倡导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这就是新课程中的教师发展应关注的根本和核心。

五、新课程中的教学方法,趋于示范性、灵活性、新颖性和趣味性。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根据学生的经验,体验已有知识基础,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个每位教师可能都有所体会,你使用同样的教学流程在不同程度的班级,教学效果是明显不同的,有时自我感觉这是一堂失败的课,学生没学到知识,老师的目标没为能有完成。所以,我们不能一味模仿,套用别人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也是一种教学艺术,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边学习,边摸索,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篇8

【中图分类号】G630

一、 新课改要求中学数学实施"创新教学"

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应该"融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时代性于一体,集观察、实践、学习于一炉",倡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数学的"创新教学"应该具备如下特点:

1、 创新教学倡导情感教育

新课程倡导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途,要以接纳、赏识、赞美、激励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个性只有在尊重和信任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健康地发展。

2、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创新教学模式

探究模式从本质上讲是人类原始发现过程的高度浓缩,是教育意义上的重演,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发现知识过程的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体验养成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提高科学审美能力,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增长才干。

尝试教学模式其基本精神是"先练后讲"。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总结出一个多层次,不断尝试练习的基本模式,即:基本训练题尝试题第二次尝试题课堂作业题思考题。尝试教学法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模式,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条件。学生尝试就可获得成功,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又减轻了学生负担

3、 创新教学的整体性发展原则

数学创新教学强调学生获得整体性发展,要求以数学认识活动为中心,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社会---道德实践活动和审美活动中来,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知识,改进自己的行为。发展健康的社会交往经验和道德经验,形成一定的审美修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开拓、认真负责的个性,以及追求真理和不断批判的精神,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发展。

二、 "传统备课"与"创新教学"的不协调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现精彩的生成"。高质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质量,而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1、传统备课的内容上存在缺点。传统的备课采取以教师教为主的单线设计思路,缺乏对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需要的关注,导致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具体表现为:⑴强调接受学习,忽视探究学习。⑵强调解题技巧,忽视生活运用。⑶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激感。⑷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忽视课程整合。⑸忽视合作能力的培养。

2、现行的备课管理不够科学。备课形式要求单一,太注重备课的统一规范,不注重备课的个性发挥;太注重表面文章,不注重课堂实效。"清规戒律"太多,教师备课是备"查",而不是备"教"和备"学",大量教师把宝贵时间耗费在繁琐的文字撰写上,而真正用于深入构思课堂的时间太少。"备"、"讲"脱节,使备课成为一种无效劳动。这样的备课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必定会导致课堂效果的低效!

三、 引入"思维导图"开拓新的备课模式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概念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TonyBuzan)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过程中,发明的一种风靡世界的思维工具。它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结合了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层级图表现出来,如同全息照像一样把采集到的重要信息表达出来。

1、引入"思维导图"备课

引入"思维导图"备课的方法,能够用最少的文字把教学设计思路和意图表达得充分又直观,能够让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分配合理,效率高。通过尝试,学生反映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写出的教案更清晰,更有用,对课堂的整体规划更合理,时间分配更有效,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构建知识结构,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学习更有成效。

2、"新备课"凸显出新课改对中学数学的要求

用"思维导图"备课,更能够凸显出新课改对中学数学的要求,具体表现如下:1、教学目标设计得更全面,更能够充分考虑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2、更重视教材的分析和生活、科学素材的积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3、"图"上专门突出了学生活动的设计,提醒教师不能让学生的自主体验流于形式,要让学生能真正在体验中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4、用"思维导图"备课,渗透了教师的情感体验,教师也更能够把科学方法研究的情感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5、用"思维导图"备课,能够让教师用比较的眼光,批判的思维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更容易让教师记下课堂内外呈现的"智慧的火花",帮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3、"新备课"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备课对于每一个优秀教师来说,都必然地要经过"模仿--整合--创新--形成个性化风格"的发展历程。用"思维导图"备课,省时、实用,既有利于教师抽出时间辅导学生,又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研究自身教学中的问题。用"思维导图"备课时,要求教师胸中有丘壑,对章节知识结构、单元知识结构,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在中考中的地位有清楚的认识,对新的教学理论、教育理念有一定的了解,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研究学生,思考教法。

只有改革备课管理方式,备课才会有新面孔。让我们首率先冲破传统备课的清规戒律,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把教案备出新意,备出精彩。

参考文献

新课改篇9

应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从事化学教育教学近10年,经历了几次课改,这次课改,我感受很多。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应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我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教,而是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且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应由教学中的主角变为“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实验的使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往往发现初三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就兴趣骤浓,如何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引导他们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呢?

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我们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引导有目的地观察实验现象,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我们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效果,增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由此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养成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彩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强的创造力呢?明白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五、做好期末复习工作,争创中考好成绩

期末复习工作会直接影响中考成绩,所以期末复习工作,我们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每个阶段,我们要复习什么内容,都做到心中有数,复习的练习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对不同层次的题目进行辅导和练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适应会考题;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常利用中午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为提高会考的合格率,我们不断耕耘。同时,对于学生作业,我们基本上做到全收全改,做好每次测评工作。从反馈情况看,应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好辅导和改进的调控工作,为全面提高中考成绩而不断进取。

参考文献:

新课改篇10

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中,广大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活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纷纷出现在历史课堂上,学生学习也开始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个体性差异的存在,导致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存在一定差距,教学实践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对新课标的正确理解与把握、课堂教学资源有效整和及利用、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探讨历史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一、对新课标的正确理解与把握

三维目标是新课标提出的全新教学理念,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者是相互联系、彼此促进的一个整体。在贯彻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对三者的有效统一,首先应该确保知识和能力的基本地位不能动摇,所有教学目标都是在学生掌握一定历史知识的基础之上实现的。在新课程的专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将前后相关知识点的联系,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材所涉及到基础知识框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宏观的、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只有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才能掌握学习方法,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的理解有失偏颇,认为仅仅是课堂教学方法在形式上的改进,因此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形式主义毛病,结果课堂搞的热热闹闹,学生却没有学到多少知识。这实质上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新课程理念中,过程和方法既要求贯彻在教学过程当中,又要求把它们当成教学目标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基础知识在史料研读、图表分析、课堂讨论、问题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支撑下“活”起来,达到在教学中突现方法,在目标中掌握方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知识与能力并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较深层次的教学目标,它拓宽了课程教育目标的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更加强调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做人,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因此教师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设置一些开放性的教学环节,比如观看有关名胜古迹、名人、民俗风物的图片,表演历史剧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课外探究活动,作为学生触摸历史,体验历史的外在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

二、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和及利用

在课程标的指导之下,教材在整体编排上采用模块加专题的形式,课程结构设计突出系统化、层次性和探究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这种编排下与存在教学单薄的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应该积极转变思想,树立起整体的、宏观的概念,在认真研究课标与教科书、借鉴教学参考资料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差异性,以及教学任务繁重与课时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在不应影响教材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或调整,要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突破重点难点。同时根据“模块链接”的提示,指导学生积极搜集相关教学素材,对本课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进行纵横联系,充实、整合同类专题的材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有效整合课堂教学资源,拓展课堂教学是新课程的重要方面。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及学习与实践的结合,都可以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进行科学技术发展史教学时,可以和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联系起来;思想文化专题部分,可以将语文、政治、美术、音乐等课程的相关内容穿去。在历史课堂上让学生把在其他课堂上学过的相关知识点总结联系起来,可以克服新教材知识专题化所带来的学生知识系统不全的缺点,使历史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生动。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通过观看有关名胜古迹、名人、民俗风物的图片,表演历史剧等方式,让学生近距离的触摸、体验历史。丰富有趣的课外探究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的兴趣,都是我们应该合理有效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教师没有把新课程理念完全理解、内化为指导课堂教学的武器,就不能把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会出现“形”与“神”分离的情况。如何才能让历史课变得鲜活生动,富有情趣?如何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进行探究式学习,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效”?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实现新课程目标,教师的观念转变非常重要,不再是教教材,而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灵活使用教材教学。教学设计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有效,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走形式主义的道路。这就涉及到正确对待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态度问题。提到传统教学方法,很多人会联想到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误解。其实方法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灵活驾御。创新并不是指要完全抛弃我们原有的各种教学模式、方法,而是在借鉴原有教学模式、方法益处的基础之上积极探索其他教学模式、方法。

教师要能根据课堂实际的变化不断调整教学,结合教材中的“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学习延伸”等趣味性强的探究活动,指导学生主动收集和利用教学资源,逐步培养学生亲身实践、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同时精心创设形式生动,内容丰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通过组织课堂讨论、辩论会、编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使知识与能力在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支撑下“活”起来。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实现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根本转变。并使学生在探索历史问题中学会交往与合作,在亲身体验中去感悟历史,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新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理念。模块单元专题的编排体例突出了内容精炼,知识系统性强,思维层次高的特点,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更广的要求。因此教师更应该关注自身专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研究能力,要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问题,创造性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当今社会由于多媒体网络技术大量介入教学活动,使得课堂教学所能获得的有效课程资源大大增多,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和有效的开发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在教学设计中如何理解和把握教学中应该“教什么”,完成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在教学条件相对比较落后,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老师又如何能创设出形式生动、内容丰富、富于思考的教学情境?在充分利用有效教学资源,备好教材的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好课堂教学应该“怎么教”。在主要教学环节上,如何过度、如何突破重难点知识,这都对教师的专业研究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更新更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重视个人的文化修养的提高。教师的人文科学文化素养决定着教师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也决定着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能独独辟蹊径,形成有自己个性并适合教学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将丰富的历史知识通过板书的浓缩和转化,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将历史知识中所蕴涵的丰富精神养料,通过准确、生动,且富有感情的语言讲述出来,才能创造出一个丰富活跃的课堂,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达到情感价值观的教育目的。

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为主导,讲述性的教学方法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与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生主体地位的目标有一定的距离。

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可以借助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来完成。比如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名人故居、民俗风物,都可以作为学生触摸历史,体验历史的很好的外在形式。学生通过参观名胜古迹,进行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等形式,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在亲身体验中感悟,促使情感得到升华。古人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高中历史教学时间紧,任务重,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去感受历史气息的机会是不多的。因此,只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设置一些开放性的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如果能注意营造出民主氛围,保持诚恳态度,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就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引导,积极主动投入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必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刻苦钻研业务,培养起发掘和利用教学资源的敏锐洞察力,在课堂教学中磨练教学行为,深入思考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相互学习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将新理念和技巧内化,力争使教学更加有效,在不断的探索与思考中推进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潘虹.“和乐”思想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6,12.

[2]赵克礼.“育人为本“与中学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8.

[3]曾超洪.21世纪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J].理论研究.

[4]孙卫东.把问题意识引入课堂[J].教学研究,2006,(10).

[5]陆继银.对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6,(1).

新课改篇11

那么新课改要求下的课堂是怎样的呢,我个人认为:

首先,加强课堂教学设计,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地理课堂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她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她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文章的文路三者有效融合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设计,采用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形式,如小组讨论、动手操作、问题辩论、情景表演等,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重点,调动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以创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

其次,优化课堂结构,形成松紧适度的课堂节奏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地理课每周的课时也相应的由每周三节缩减为每周两节,虽然课时减少了,但教学任务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所以对课堂结构的优化和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上课前老师一定要设计好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时间里,什么时候讲,什么时候练,什么时候让学生自主思考。一节课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让课堂紧张而不忙乱,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

第三、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教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宽容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第四、体现案例教学,开展探究式学习

高中地理教学特别适合体现案例教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归纳、总结,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和典型化,使学生从“个”到“类”,由特殊到一般,由模糊到明朗,通过典型的案例理解普通的规律性原理。案例的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程序:个体体验--小组讨论--指导分析。在个体体验阶段,力求让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景,理解案例中所揭示的事实;在小组讨论阶段,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交流,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探究、发表意见的机会,引导他们学会分享他人的成果;在指导分析阶段,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的分析、讨论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点拨总结,形成明确的结论。

新课改篇1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64-01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是使学生要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人们将逐渐改变美术是副科、只与从事美术专业及爱好美术的人有关的传统偏见。美术新课改将以全新的理念和方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个“新”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新”、教育观念“新”、育人目的“新”。新课改摆脱了单纯传授技能的教学模式,倡导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让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充分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对学生发展要求进行了新的界定,将 “基本知识与技能”界定为 “适应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充分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要求。

美育是美术新课程改革中突出的内容。美育是一种培养独立人格和和谐精神的个性教育。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美育注重讲授共性的“美”,不是侧重于学生个体情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下的美育主要是“育人”, 美育的目的从“共性教育”转向了“个性教育”。当前,素质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美育则是完美人格得以成立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