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活动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04-17 15:45:54

博物馆活动总结

博物馆活动总结篇1

路程很快就结束了,我们大家到了电影博物馆,工作人员给大家发了“胸贴”,这将成为我们今天活动的标志,孩子们排着队进入了博物馆,进入了电影大讲堂,其他组的同学们已经坐好了,我们的孩子也整齐的坐在座位上,每个座位前的桌子上排着一盒画笔、三张白纸,在白舸老师的主持下“大手拉小手”动漫制作活动开始了,活动内容是画福娃、画你身边的文明故事,最后的作品是给汶川灾区小朋友的祝福,老师要在以三十个孩子为一组的小朋友中选出十五名获奖的小朋友的画,孩子们的水平确实很高,不一会的功夫作品就画出了自己喜欢的画,我们的孩子们真是有创意,有的画是告诉人们不要乱扔垃圾,有的画是告诉人员在医院里要小声说话,有的画说的是扶着老奶奶过马路,都是充满爱心,遵守文明守则的好孩子,很多小朋友都获了奖,没有获奖的小朋友也不要着急,白舸老师最后把画笔作为礼物赠给了孩子们,留下六一节美好的祝福。

博物馆活动总结篇2

通知要求各地文物行政部门和博物馆协会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在5月18日前后,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与互动的平台,加深公众对博物馆的了解与认同。并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活动主题和口号。

宣传内容包括:

(一)《文物保护法》、《博物馆管理办法》等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际公约,以及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知识;

(二)第一次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重要意义,普查的原则、范围和方法;

(三)博物馆依托馆藏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明,激发社会活力,创造美好未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博物馆在积极参与城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为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和社区和谐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

(五)博物馆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尤其是青少年教育功能方面的成果;

(六)利用今年5月18日既是国际博物馆日,又是全国助残日的契机,宣传博物馆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优质文化服务,实现文化惠民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七)结合2014年科技活动周,宣传博物馆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重要活动安排如下:

(一)国家文物局将于5月18日继续举办中国国际博物馆日主场城市活动,主场城市设在江苏南京。

(二)5月18日当天,各地文物行政部门和博物馆要坚持“俭朴、隆重”的原则,统一部署、精心安排,积极悬挂、张贴展示2014年度博物馆日主题和宣传口号的旗帜、海报和标语,免费发放博物馆宣传册,通过展览、讲座等形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活动。

博物馆活动总结篇3

梁启超曾写道:“天地苍苍,乾坤茫茫,中华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可见,中小学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教育是使他们拥有智慧、信念的保证。我国中小学生教育问题常年备受关注,偏远地区更是国家教育改革之重。随着社会文化教育的快速发展,作为社会教育中的博物馆教育在城市与偏远地区的发展截然不同。新时期下,博物馆个性化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博物馆内展藏设计、活动设计、科普设计等均以可到达馆内的观众进行策划探讨。对于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无法“走出去”“走进来”去接触那些珍贵藏品,无法参与活动,更谈不上体验、学习。好的博物馆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如何将博物馆教育带进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校,如何让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正确打开”博物馆,如何真正做到偏远地区幼有所学,学有所教,在这些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的问题背后,是博物馆人共同的社会责任。

1偏远山区博物馆教育对中小学生的重要性

每一座博物馆内方寸间便可一览千年文化。曾在向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致贺信中说:“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博物馆是“文化中枢”,博物馆教育是“博物馆枢要”,偏远地区博物馆教育是当下教育中关注度最高的话题。我国高度重视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是国家振兴的基石,但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有着复杂的因素。博物馆教育属于社会教育范畴,它的现代化、科学化,可灵活地融入到教学中,这对于偏远地区的现代化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1指引偏远地区中小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

博物馆内讲的不仅仅是历史的每一瞬间,还有对人生未来的美好创造。博物馆教育不仅仅是对中小学生历史文化知识的教育,藏品价值的思考,还有对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指引。在耳濡目染的博物馆文化熏陶下,在潜移默化的博物馆文化教育下,引导他们对文化的保护、对责任的传承、对未来的憧憬。让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在未来成长的过程中有正确的人生观、丰富的价值观。

1.2培养偏远地区中小学生爱上博物馆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国家在大力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博物馆教育在城市、部分农村地区大力宣传,努力做到普及,但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仍无法享有公平且有质量的博物馆教育。博物馆是神秘的,历史、价值、时代、人类文明未曾到过的地方……孕育着这些好奇种子,让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去实现“文化传承”到“文化传播”,让他们成为博物馆未来的忠实观众,爱上博物馆,成为新教育时代下的最大受益者。

1.3成为偏远地区中小学生的重要课堂

《博物馆条例》中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学校结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博物馆走进偏远地区学校进行联合教研活动是最终目标。现如今,博物馆教育像雨后春笋一样发展着,独特的学习模式,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特点,与课堂内单调死板的书本形成鲜明的对比。寓教于乐的博物馆教育活动,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更持久,足以弥补偏远地区教育的局限,成为偏远地区校内、校外教育的重要课堂。

2偏远地区的博物馆教育工作

《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指南》指出,收藏是博物馆的历史使命,而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现实使命。相信博物馆进学校、学校进博物馆,每一场的教育都会给偏远地区中小学生带来无限可能。不同的博物馆教育场地,同样的教育活动,不同的孩子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博物馆教育覆盖到偏远地区中小学校,是社教的延伸,是教育的目的。

2.1提高偏远地区在校教师水平刻不容缓

2015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了《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旨在探索构建具有均等性、广覆盖的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机制,引导中小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这里的中小学生包含了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在该指导意见中提到:要求结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设计研发丰富多彩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偏远地区中小学校教师运用教学手段开发博物馆课程,推动博物馆教育却走进了瓶颈。在校期间两学期的下乡支教和毕业后五年农村任教(特岗教师)的经历,深深体会到中国乡村、偏远地区教育的现状与困境。虽然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教育事业改革确立了很多政策,更加重视农村教育,然而缺乏优秀教师,教师流动性大、流失量严重、师资质量弱仍是如今偏远地区教育的现状。培养优秀教师服务偏远地区,增强教师对博物馆资源的了解,运用现代化设备,将博物馆教育与现有教学平台相融合,真正做到平等、均化,使每一个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都能在校内享受到博物馆文化的魅力,感受到博物馆内每一件藏品的价值。

2.2提高博物馆教育者素质大势所趋

2014年2月,在首都博物馆参观时强调,“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2015年2月,在西安市博物院参观时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在博物馆内,如何见证历史,如何传承文化,是博物馆内教育工作者存在的价值。如果说博物馆是3D教科书,那博物馆教育者则是行走在教科书内闪亮的发光者。在偏远地区的博物馆教育中,博物馆需引入特殊工作的教育人才,跟随流动博物馆走进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校,通过自身的工作经验,发挥自身的优势,正向积极地引导,让更多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同博物馆教育者的互动有情感的交融,心灵的感动,知识的交流,思维的碰撞。2019年5月底,山西地质博物馆将馆内正在展览的“飞向蓝天的恐龙”特展送入岢岚县中小学校园,并在岢岚中学、阳平乡寄宿制小学开展了科普讲座:《地球生命的演化乐章》《远古精灵——恐龙》。这样的活动,需要博物馆教育者有专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更需要有较高的素养,机智的临场应变能力。在特殊的环境中激发出偏远地区中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是每一个博物馆教育者教育的目的。当下,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们是博物馆教育的关键,拥有一支高素质、有教养、高水平、精业务的人才队伍,是偏远地区博物馆教育的希望。

2.3活动策划不应墨守成规

随着博物馆角色的转变,博物馆教育重心的转换,博物馆教育目标定位的改变,博物馆内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将面临诸多问题。依据不同的年龄段,设计策划不同的教育活动,都要有严格的标准。当下,偏远地区博物馆教育属于探索阶段,每个博物馆经验较少,然可以借鉴。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对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开展调查、跟踪、分析,依据不同阶段,找到不同的主题去定位,策划出高质量有特色的活动,设计出适合他们的科教活动,缩小偏远地区与城市物馆的距离,感受到博物馆教育活动的乐趣,不仅是对专业的知识了解,更是对偏远地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沉浸在活动情境中,播撒下理想的种子。如:“博物馆奇妙夜”,一场特殊的夜宿活动,参加活动的大小朋友不仅可以欣赏到阳光照耀下的博物馆,还可以看到夜色笼罩下博物馆朦胧的样子。趣味性、教育性融为一体,这样的活动走进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暑期生活中,神秘的博物馆不再神秘,而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和无限的憧憬与向往。这样的社会教育,一定是博物馆教育的方向;这样的教育活动,一定是未来教育者努力的方向。

35G+偏远地区+博物馆教育

2019年,是我国的5G元年。2019年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了5G商用牌照,宣告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时代。5G的开启,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全新机遇,为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是惊天动地的变化,为博物馆建设赋予了全新的体系,更为偏远山区的博物馆教育迎来了春天。

3.15G时代,科学引领新技术,为文化创造奇迹

博物馆活动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2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记忆的宝库,也是广大民众借以认识过去、把握今天、探索未来的文化教育机构,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一、我国博物馆的现状

(一)博物馆数量持续增长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志,是一个城市及所代表区域科技、人文、资源等综合实力的反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步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参观博物馆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

根据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年检备案情况公布,截至2014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4510家,比2013年度增加了345家。从博物馆举办主体看,国有博物馆3528家(文化文物部门所属2798家,其他部门所属730家),非国有博物馆982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增速尤为显著,比2013年度新增171家,在博物馆中所占比例由2013年的19.5%上升至21.8%。从博物馆分类来看,综合类1743家,历史纪念类1840家,艺术类411家,自然科学类196家,专题类(含其他)320家。虽然仍以综合类、历史类为主,但博物馆的体系结构正在逐步调整完善。现阶段是我国博物馆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跨入新世纪后的近10年中,每年平均增长200多家。而我国改革开放前全国博物馆总共不到350家。可见近30多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如雨后春笋增长之快。

(二)展览注重体验与互动

最早体现参与体验和交互作用的展示方式的是各类科技博物馆,这种方式不仅在展示内容上贴近了参观者的生活,还通过与观众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展示了各种最新的科学技术。随后这种展示方式被引入到其他类型的博物馆。而今,已经成为博物馆展示手法的主流发展趋势。在博物馆的工作中,互动理念首先在陈列设计中得以实施。在陈列中设计出互动项目,观众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是使观众融于其中,观众、展品、展线、展览环境等诸多因素有机的融和,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总体看来,陈列中互动内容主要分为三种形式。第一,互动项目与陈列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陈列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分割。第二,互动项目是陈列内容的延伸,起到对陈列内容的补充作用。第三,开辟独立的空间设置全方位的“互动展览”, 通过各种新技术结合博物馆藏品的展示方式,给参观者以新的参观体验。

(三)休闲观念逐步确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观众对博物馆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观众到博物馆参观,已经不满足于以往那样简单的参观浏览,他们渴望能够在博物馆获得更多方面的体验。尤其是青年和中年观众群体,他们不只是来看看博物馆展览中的珍贵藏品或者去科普教室听一场科普讲座,而是希望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还能够得到放松休息,购买一些体现博物馆文化和历史文化之类的纪念品。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参观者的这种需求,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服务项目,从而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在这方面还是属于起步阶段,一些中大型博物馆也在拓展休闲娱乐方面作了有效的尝试。

二、当下博物馆存在的问题

(一)展示内容和手法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博物馆从整体上来看,无论从规模、管理、收藏,还是展陈、科研、宣传等,都还处于粗放发展的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管是博物馆的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在思想观念上还比较保守,还没有顺应参观者的变化而变化,很多博物馆还普遍存在展示内容及方式陈旧死板、不能适应当下参观者需求等状况。

(二)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许多博物馆的管理者很少或还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对外宣传的重要性。而在国外发达国家,通常在各类酒店、餐饮或者娱乐场所都能看到本地关于博物馆的宣传介绍资料;在大众媒体上,总有各样的宣传短片,宣传博物馆藏品和展览信息;馆内通常都有精美的介绍资料免费提供给观众,场馆内设置的小商场有各种反映博物馆特色的精美纪念品。

(三)人员和经费相对短缺

博物馆属于社会公益性单位,由于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精简机构、压缩财政供给人员,博物馆的编制也被削减,而观众对于博物馆的社会化的功能不断攀升,造成博物馆人手紧张,致使有些比较重要的岗位使用编外人员担任,编外人员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由于有些地方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博物馆经费不能保障,使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三、对博物馆发展的思考

(一)重视观众的消费需求

当前,我国的博物馆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高潮期,而博物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本地观众的积极参与。这些观众主要是学生、家庭和个人爱好者。对学生来说,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如果结合了实物陈列可以增强学习效果,从而增进学生对自然、科技的兴趣;家庭类的参观者一般都由家长陪同孩子来参观,是希望孩子通过参观博物馆开阔视野,增加一些感性知识,同时也是希望在空闲的时候能够与家人一起有一个好的参观体验。

(二)引入企业营销的观念

虽然当前我国的博物馆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但同时很多已经建好的博物馆,却出现开馆时人山人海,随后不久门庭冷落的情况。因此,要让观众源源不断来馆参观,就应当逐步地将行销学的有益理念引入到博物馆的经营中来。要有明确的定位,进行观众调查了解观众的需求,根据广大观众的需求举办各种展览。同时,对已经推出的展览,要进行大量的宣传活动,让感兴趣的观众及时充分地了解到这些展览信息。博物馆的管理者要转变观念,不能只等观众自己上门来参观,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观众来博物馆参观,让博物馆的展览成为人们生活之中有益的组成部分。

(三)更广泛地融入社会

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不能仅仅停留在陈列展示和教育活动的互动上,更需要建立良好有效的公共关系,使博物馆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形成与公众的互动。也就是要将博物馆互动理念从“观众”这单一层面拓展到“社会”的整体层面中去。 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博物馆志愿者、博物馆之友,他们担当着“公众”与“博物馆员工”双重角色,是连接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志愿者、博物馆之友属于热爱、关心、支持博物馆发展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博物馆的工作实践中,可以把博物馆发展过程中的理念以“公众”向“公众”传播的方式融进社会,同时又会把“公众”的认知和愿望及时反馈到博物馆中来,达成一种“互动”。 此外,博物馆的网络建设、专家讲座等各项活动也都是博物馆与社会互动的重要内容,应认真抓紧抓实。

(四)增强博物馆的个性化

目前我国各类博物馆都以“突出个性”“彰显特色”作为追求目标,在文物(标本)征集、宣传教育、展示交流等方面,涌现了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博物馆,以及具有特色的陈列展览。可以说个性化理念在博物馆同仁中已经达成共识。 但是在各地博物馆突出特色和个性发展的同时,有一种新的趋同化趋势在蔓延。最严重的就是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的趋同。虽然各个博物馆内容设计各具特色,但在展现形式上却大同小异,特别是声光电的运用、景观的制作等雷同之处相当普遍,甚至有照搬照抄现象。这种现象的另一层隐忧,就是将陈列流于某种形式,而不去挖掘展品本身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必须克服这种不良现象,不断增强博物馆的个性化。

(五)倡导和宣传低碳环保理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保护环境、生活低碳已成为时下生活的关键词而逐渐深入人心。博物馆作为科学文明的传播基地,应勇担社会责任,倡导和宣传低碳理念,推行低碳实践。博物馆应成为低碳、环保理念推广的前沿。博物馆在陈展中要倡导“绿色陈列”,提高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室内环境质量和环境新技术应用水平。如在陈列展示中降低光照能耗;在设计和设备使用上尽量使其延长使用寿命;在材料采用上要购置无环境污染的材料;在施工、制作阶段进行无污染化运作等。

(六)不断增强休闲功能

随着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加与追求高品味的文化生活,博物馆已经成为大众休闲的最佳选择。其休闲功能正是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迸发出来的,现今的博物馆已不只是获取知识的场所,人们对博物馆的期望已不仅仅满足其观赏藏品和储存知识的功能,还需要具有文化交流及娱乐休闲的功能。这就要求博物馆从业者更新理念,并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不断加强藏品内部联系的研究,充分体现“本主义”和“精品意识”,以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博物馆应该力求优化组合内部资源,在传统功能上增加和拓宽各种新功能,以适应公众在休闲时代里的消费趋势。 休闲理念在博物馆中的体现主要是“寓教于乐”。教育与休闲本是博物馆功能中不同的两端,但却是彼此交融、互相联系,整合这两项资源既是博物馆应对自身发展的抉择,也是社会对博物馆功能的要求。

四、结语

博物馆活动总结篇5

博物馆的开设是为了更好的造福于民,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人们不同的精神需求,博物馆观众服务中心的建立,让服务人员更好的了解观众的想法及需求,为参观者提供及时的服务,可以进一步的与观众交流想法。只有了解观众的真实想法和对博物馆的看法,才能对症下药,推动博物馆的宣教工作。

1建立博物馆服务中心的作用

1.1强化了博物馆与观众的有效沟通

博物馆观众服务中心的建立是为了全面及时的了解观众的想法以及对博物馆的要求。它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有助于博物馆的长远发展。通过对观众的服务工作,架起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了解观众需求,让博物馆的发展更加趋于人性化,符合广大观众的精神文明要求。

1.2促使观众更加全面了解博物馆的陈设物品

博物馆观众服务中心的开设,有利于观众更好的参观博物馆的陈设,吸取博物馆文物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博物馆观众服务中心并没有是什么实质性的物品,和利益交涉,而是靠优质的服务来占领市场,让广大观众以一种愉悦的心态来参观博物馆文物摆设。另外,服务中心的开设,还可以让观众在陶冶精神世界的同时,对博物馆物品产生新的认知,扩大知识面。

1.3可及时获取观众信息,促进博物馆发展

博物馆服务中心的建立,可以让工作人员更快更准确的了解观众的想法需求,对于一些观众错误的认知和看法可以给予讲解,改变观众对博物馆的一些错误看法,加速博物馆的发展,巩固博物馆在社会中的地位。可以说,博物馆观众服务中心的建立在博物馆发展中发挥中关键性的作用。

1.4促进观众有效学习的作用

博物馆服务中心在博物馆发展过程中起到一个促进作用,因为博物馆服务中心就是服务于观众,让观众在参观博物馆中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了解更为广泛的博物馆信息。通过博物馆观众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观众的有效学习,发挥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

总而言之,建立博物馆观众服务中心,为博物馆与观众人员提供了一个方便良好的交流平台,让观众对博物馆陈设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使博物馆的发展更加符合现代文明建设。

在一定意义上,博物馆观众服务中心的建立可以帮助观众获取参观的有用信息,发掘博物馆陈列的艺术价值。博物馆中陈列的物品都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服务中心的建立,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就可以了解博物馆的文化底蕴。

2博物馆观众服务中心在宣教工作中的意义

以往的宣教工作只是给大家讲解博物馆中物品的陈列和展览的意义。虽然陈列和展览在宣教工作中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光有这两点并不能满足人们活跃的思维动向和博物馆知识需求。所以建立博物馆观众服务中心,促进观众与博物馆之间,观众与观众之间的想法交流,有利于宣教工作的顺利开展,让宣教活动更容易被广大观众所认可。

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博物馆观众服务中服务人员始终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服务的依据点,统一服务理念,让观众看到博物馆的文明展现,以此加深观众对博物馆的好感,愿意听取宣教活动中的内容,学习其中的知识,了解其中的蕴涵。

2.1博物馆观众服务为博物馆服务社会创建平台

互联网现在已经被人们广为使用,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博物馆观众服务中心中为观众提供数字化服务,让宣教活动在形式上改变陈旧无趣的宣讲,融入高科技的信息资源,让宣教活动更加生动化,有趣化。可以说,博物馆观众服务中心的开设有利于宣教活动中观众接受博物馆文化的讲说。另外,数字化的服务模式让观众觉得新颖,有兴趣进行探讨和深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宣教活动的开展,为博物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创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开拓博物馆发展新天地。

2.2观众服务中心的建立有利于宣教活动的开展

宣教活动要想顺利且有效地开展就要充分了解观众的真实想法和需求,而博物馆观众服务中心在此中间起着一个桥梁性的作用,为观众与宣教活动的开展建立平台。博物馆服务中心的“三贴近”服务让工作人员更加了解观众的想法和需求,工作人员通过对博物馆的文化阐述提高观众的参观兴趣和学习。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参观博物馆,博物馆人员就要给予正确性的引导,宣教活动的开展让观众更加清楚博物馆的陈列方式与展览物品的历史背景与意义,增长人们的见识,丰富观众的精神文明。总之,宣教活动的开展有赖于博物馆观众服务中心所提供的观众信息及想法。

2.3观众服务中心让宣教活动更具活力

博物馆观众服务中心提倡人性化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充分尊重观众的想法,不仅让观众在知识和信息上有一定的收获,而且由于善解人意的服务让观众有一个愉悦的欣赏心态。让博物馆的陈列,浓厚的文化底蕴广为传播,丰富观众的精神文明,为宣教活动注入新活力,使宣讲者用更加生动诙谐的语言激发观众的观赏及学习兴趣,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总的来说,博物馆观众服务中心在宣教活动中发挥着积极有效的意义,促进了宣教活动的开展,让宣教活动被人们所熟知认可。“三贴近”的服务理念,让观众服务中心成为宣教工作的突破点,依据点,令宣教工作顺利进行,促进博物馆的发展,提升博物馆在社会文明建设中的整体地位。

3总结

博物馆观众服务中心为广大参观者创造舒适的参观条件,时刻关注观众参观时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和真实想法,从而更好的为观众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对于以往说教时的宣讲活动,没有新意,不能激发观众的求知欲和欣赏的心情,观众服务中心的开展,激发观众学习新动力。

博物馆观众服务中心涵盖了博物馆相关工作的各个方面,做好博物馆观众服务中心的开展工作,让博物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让博物馆的开展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潮流。

参考文献:

[1] 王学敏.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与观众需求[J].河南博物院,2010,4(10):13-15.

[2] 宋向光,付荣华.谈完善博物馆观众服务工作[J].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2011,10(5):145-147.

[3] 郭靖.浅谈博物馆观众服务中心在宣教工作中的意义和应用[J].南阳市博物馆,2010,5(5):11-12.

博物馆活动总结篇6

通过本阶段社会教育活动,从中总结一些经验、得到一些启发:

一、当代博物馆教育特点

(一)主体转变――以人为本

纵观当代,博物馆已从强调注重“物”转变为注重“人”,即注重观众的感受与感知,始终把人(观众)放在主体和中心位置上,一切围绕“人”展开。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通过改陈展览、优化服务等手段“行销”博物馆,吸引、引导公众来博物馆参观,并为公众提供各种富有教育、娱乐性质的文化服务项目。在“来”的同时更“走”出去,在不同文化区域间交流,更加注重观众的感官感受,坚持贴近观众、贴切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加大对社会开放的力度,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职能定位――社会教育结构的组成和补充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记忆、传承、创新的重要文化传播载体,作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职能是当今博物馆的基本任务,也是实践和完善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积极体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社会公共文化教育的诉求日渐凸显,利用节假日到博物馆进行文化娱乐休闲,已然成为公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第二课堂”。中国第一代女考古学家、新中国文博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曾昭炳和人类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在其合著的《博物馆》一书中说:“向儿童讲解科学原理,机械构造,或一地方之形势,父母师长谆谆千言,不能望其必晓,惟率之到博物馆,使其一见实物或模型,则可立时了然。如见历史陈列室,则可想见当时生活之情形。”由此可见,博物馆的“实物”性质是教科书籍所无法比及的,它通过“物”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弥补教科书的抽象性及主观性,这正是博物馆与人文教育之间关系密切的体现。

(三)功能延伸――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

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是收藏、展示、研究和宣传。作为公益性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博物馆不同于学校,它的教育对象为全体社会大众,具有广泛性,这也决定了博物馆与社会密不可分。当代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不再是“教”,而在帮助观众“学”,是观众与博物馆的双向交流,互动影响。博物馆的展览、活动要与观众的心产生共鸣,要使观众在欣赏展览、参与活动中获得启迪与认同,在实践中感悟,在其现有的文化背景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进一步提升。博物馆正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唯其如此,博物馆才能成为“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

二、开展博物馆教育的方法

(一)开展特色鲜明的教育项目

每座博物馆皆有其特色,在考虑社会教育项目时应将特色融入其中。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反映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渊源关系的专题博物馆,那么她的社教活动当因地制宜地体现出这福建与台湾的“历史渊源关系”。针对这一特点,博物馆设计了“闽台五缘图片展”、“闽台博物馆拾粹”、“闽台名小吃”等展览,把祖国大陆唯一的对台专题博物馆的常设或临时展览制作成便于携带的展板带到基层,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宣讲闽台渊源。

(二)举办贴近群众生活的现场活动

办展览、搞活动最终的目地是获得观众的认同,这就要求活动策划之初应把握社会热点,贴近群众生活。2012年2月,“情系闽台缘――流动的博物馆”系列社教活动与闽台民俗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台湾澎湖天后宫在泉州霞洲天后宫推出了“闽台龟文化专题展”,此次展览正是结合海峡两岸同胞在元宵佳节盛行的“乞龟”活动而推出的。“乞龟”是由闽台地区的庙宇提供面龟、红毛龟等“寿龟”(龟形的糕点)供信徒掷乞赐,待得到神明的允赐后,就可带回家保全家平安或藉以祈求后嗣的一种民俗活动。展览采用实物与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展示“龟”作为闽台文化生命礼俗用品的沿革、寓意、种类、形质、制作工艺,结合现场的“乞龟祈福”活动,并提供相关料、模具让观众参与体验龟制作。正因为有龟在闽台民众之间的深深烙印及泉澎两岸连续五年的两岸“乞龟祈福”活动为基础,策展人前期抓住社会热点精心策划,更有现场手工制作“龟”的互动活动作为亮点,活动现场参与群众积极踊跃,参观群众络绎不绝,最终圆满完成,深受观众肯定。

(三)针对公众性质开展活动

社会存在差异,来自社会的博物馆观众亦存在不同层次与类型,所以要针对不同的观众群设计活动。青少年是博物馆较大的参观群体,博物馆是青少年的第二课堂。青少年在博物馆“课堂”的学习过程与学校课堂被动接收最大的不同在于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发起主动性学习。

“情系闽台缘――流动的博物馆”在华侨大学金川活动中心举办“闽台五缘进校园――闽南文化特展”。博物馆针对此次活动的对象主体――大学生,设置了“花灯”、“纸织画”、“金苍绣”等传统闽南工艺的DIY制作体验活动,突出DIY的活动特征,让大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充分发挥主观性,认知闽南传统工艺,感受闽台文化;“情系闽台缘――流动的博物馆”走进泉州市机关幼儿园专场活动,博物馆针对此次活动的主体――幼儿,以寓教于乐为主要方式,让泉州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博物馆讲解员手把手从旁教导,让幼儿自己动手拿着传统美食的制作道具,滚元宵,做润饼皮,包肉粽,在实践中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闽台传统小吃、感受闽台美食魅力。

在重视青少年的同时,老年群体也不容忽视。“情系闽台缘――流动的博物馆”在普明社区老年大学开展了题为“美丽宝岛”的专题讲座,通过图片、视频等介绍宝岛台湾,让未曾到过台湾的老年朋友感受宝岛台湾的魅力风光。

(四)结合社会力量开展教育活动

作为社会终身教育场所的博物馆,在主动开展各式活动的同时,更应善加结合社会力量开展活动。

博物馆之友是博物馆的常设机构,其成员来自社会各阶层,自愿为博物馆服务,义务参加博物馆各项工作。他们经常是某领域的专家能手,有广阔的社会接触面,利用好这些社会资源就能为博物馆社会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学校是博物馆开展共建教育活动的重要对象。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各中小学纷纷认识到博物馆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先后聘请博物馆方面的专家及工作人员作为“校外辅导员”,走进校园配合学校开展专题讲座、主题班队会、“红领巾讲解员”培训等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除此之外,博物馆亦应积极支持社区、企业、军营开展社教活动,努力创新教育传播方式,开拓教育活动空间。

博物馆活动总结篇7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学校教育;合作互动;必要性;有效策略

一、引言

学校教育是公民接受教育的主要及必然的渠道。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挥其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教育功能之外,还及时补充了学校教育的薄弱部分、外延学校教育的主题范围,并以丰富的藏品、客观的历史、形式多样的手段,强化教育成效,拓宽受教者与社会接触的渠道。将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结合,不仅能够满足学校教育的需要,而且可以促进博物馆事业的长效发展。

二、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区别

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传授课程知识、技术技能等,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博物馆教育是国民教育的特殊资源和渠道,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承担者,其目的不在于教育公众,而是根据需求帮助人们学习,为大家创造参与学习的机会并为其提供教育体验的场所。博物馆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教学提供坚实的支撑。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是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最大的区别。

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知识体系、对象有差别,场地及手段不同:学校以教室为主要场地,以教案为依据,将知识内容填充进授课之中,受制于教学场地、任务,所以手段相对单一;博物馆因依托丰富的馆藏及陈列,所以可延伸的主题更为丰富,且对于教育手段没有过多的限制,手段方式更为丰富。

三、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一)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历史关联

我们在追溯东西方博物馆起源中发现,“教育”职能一直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及主要目的。

西方社会最早出现的博物馆是亚历山大博物馆,大约是在公元前280年建立的,亦可称之为学校,因为当时有很多年轻人在这里学习。亚历山大博物馆有很多的学院,每一个学院都有一个首席教士负责管理,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其教育职能。在历史上,亚历山大博物馆作为教育及研究机构一直存在至5世纪[1]。

我国最早的博物馆是1905年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近代史上发展最快的博物馆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当时的博物馆已经开始面向公众,起到了一定的民众教育作用。随着社会需求的扩大及博物馆的快速发展,博物馆在公众终身学习、科学传播、公共服务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使其与学校教育充分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效。

(二)博物馆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延伸及补充

学校属于正规的教育场所,主要是负责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学校教育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而且学校教育都是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比较少,无法为学生开展更具体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很难得到培养。如今博物馆教育形式多样,有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广泛的知识领域,通过展览和宣教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环境比较轻松,可以选取符合各个阶段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除接受学校教育外,人们还通过其他教育机构实现德、智、体全方位发展。如今形式各异的博物馆教育也是人们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博物馆教育相τ谄渌教育机构而言,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博物馆教育是全公益的,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且知识面非常广。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寓教于乐,可以发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和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四、实现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有效策略

虽然博物馆教育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国内博物馆的中小学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对于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无法充分利用,博物馆的教育价值无法全面体现等诸多问题,而在合作的形式上,也存在缺乏双赢的合作方式和合作频率较低等情况。诚然,很多学校与博物馆总结合作经验,正在努力改变现状,但笔者认为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的开拓者,应以更主动的姿态制定更易为学校所接受的合作方式。

(一)立足于学校教学目标制订博物馆教育计划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博物馆为学校提供的主要资源之一。因此,结合博物馆的特性与资源,充分利用陈列为学校服务,是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的一种方式。博物馆教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馆内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场所,积极主动地与学校联系,邀请学校教师参与设计教育活动,然后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学校商议后推行教育计划,让教育活动能够正常开展[2]。同时,教育活动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的不同,进行不同主题的设置,以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提升教育活动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制订教学计划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学校来说,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缺陷,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博物馆来说,它是展览活动的延伸,可以弥补展览活动在传播文化方面的不足,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对珍藏物品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探讨,从而达到应用知识的教育目的。

现阶段有很多博物馆都尝试着制订参观计划,大多数是以学习册的形式出现,这是为了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参观博物馆。有些大型博物馆为了与学校教育进行结合专门出版了教学计划书。比如中国农业博物馆研发的《学生教育计划书》,里面包含了博物馆概况、参观指南和活动建议等内容,描述得十分详细,而且介绍了博物馆教学资源,利用表格列出了各项内容[3]。此外,计划书还包括了一些优秀设计示范,教师可以直接在教学中套用。而笔者所在的博物馆为了增强新莞人子女对东莞的认知,加强青少年“爱国爱乡”的思想教育,便与学校深入合作,通过“送课进校园”和“学者走进博物馆”两种方式开展讲座,讲座内容包括“吃穿住行看东莞”“临场语言表达训练”等,为了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博物馆还针对学生组织了“花绘小盆栽”教育活动专场,这个活动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丰富了内容和形式。博物馆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培训活动,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展现了孩子们活泼、自信的精神风貌,又有利于新莞人子女真正融入东莞,强化归属感和自豪感,夯实我馆市情教育基地的作用,意义深远[4]。

(二)博物馆教育形式应补充校内活动的薄弱与缺失

以城市发展史博物馆为例,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是这种传统的参观方式不足以显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因此,博物馆不仅要做好精品展览,还要改变教育观念,通过多渠道的开放式互动教育,策划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丰富青少年的学习体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当前,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摒弃传统的说教模式,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借此来吸引更多的观众。

另外,博物馆可以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春节和六一儿童节等节假日举办专题活动,比如开展专题讲座、流动展览、神奇的城市、文博公益游、各类手工活动等不同形式的活动。这些风格各异的教育活动不仅可以让教育形式变得多元化,还可以深化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同时补充了校内活动的缺失[5]。

博物馆还可以结合临时专题展的知识点,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资源,开展不同题材、形式各异的专题活动。如笔者围绕“中国历代人物形象展”策划了“钗光摇曳――穿越时光的变装秀”,孩子们可以通过发簪制作和变装秀来了解古人的服饰特征,从而加深对展览的了解。充分利用博物馆市情教育学校的定位,挖掘东莞本土传统民俗美食文化,配合二十四节气,开展四季美食馆,举办“忆民俗、知民俗、承民俗――节气传统美食体验日”教育活动,用视觉、味觉、触觉等直观的方式把节气与本土传统美食文化传递到青少年的生活中,并以此传承节气、民俗与传统味道的文化内涵。通过社教活动的开展,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增强观众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拓展观众的视野,进一步丰富社会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博物馆的认知。

五、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作互动,建立合理有效的教育机制,是现代博物馆发挥其教育功能的主要方向。现代博物馆也越来越注重教育的个性问题,注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沟通。博物馆在举办结合自身特点的多种教育活动时,更应注意将学校教育的课内和课外知识进行糅合,以趣味性、形象性和知识性等特点去吸引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充分发挥其为社会文化服务和为青少年服务的职能。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苏妮汗.建立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良性互动――以内蒙古博物院为例[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11):79.

博物馆活动总结篇8

面向社会大众的宣传教育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博物馆在文化传播、社会教育,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更加凸显。据统计,我国未成年人数量已经达到了三亿,占我国总人口的20%左右。平顶山博物馆自2012年5月16日正式开馆以来,共接待社会各界人士150万人,其中未成年人80余万人,约占总接待量的53%。显示出了博物馆在未成年人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同时也说明博物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第二课堂。未成年人为博物馆赢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同时,博物馆也成为了未成年人学习的场所。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和大量的历史资料,是未成年人汲取知识的肥沃土壤。对于博物馆来说,如何利用好这一文化平台,凭借文物资源的优势,让未成年人开心地走近博物馆,快乐地学到历史和文物知识,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已经是摆在博物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未成年人相对于其他观众群体有更多的时间来充实他们的知识,每当节假日,他们或三五成群结伴而来、或家长陪同行走于博物馆这个课外知识的殿堂,更有许多中小学组织学生团体来博物馆参观学习。博物馆对这一观众群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以针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未成年人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从安全管理、讲解介绍和活动组织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一、安全管理

自2008年3月1日起,全国各地博物馆陆续实行了免费开放。免费开放使未成年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教育的宣传阵地。随着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博物馆也一扫原来门可罗雀的景象,迅速成为社会大众漫步学习的首选之一。摆在博物馆全体安全保卫工作人员面前的工作任务不单单是文物的安全,参观观众的安全同样是摆在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者面前的重要工作任务。如何做好文物安全和观众安全的兼顾也是我们需要重视并认真加以研究的。未成年人因其好奇心强、大脑易兴奋、活跃好动等特点,不仅容易无意中对文物和公共设施造成损害,而且更是成为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对象。

免费开放几年来,我国博物馆逐步总结出来一系列管理工作原则,并从制度上加以完善。比如一些博物馆建立了未成年人集体参观预约制度,与学校、社团等一些单位的参观活动负责人组织者提前联系落实参观的人数、来馆时间、观看的展览内容、讲解员的配备……并尽量避开参观的高峰期,以免由于过度拥挤或空气不良而造成未成年人的安全、健康问题。一些博物馆在馆内醒目位置设有未成年人容易理解的安全标识和提示语,或者语音提示语,提醒未成年人切勿在展厅等区域追跑打闹。对于由家长陪同的未成年人,安保人员则会劝说家长一起配合对未成年人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告诉他们在博物馆这样的公共场所,什么样的行为是允许的,什么样的是不被允许的。这对塑造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讲解介绍

讲解是博物馆实施其教育职能的一种方式,符合各年龄段未成年人心理特征的讲解方式能使未成年人更易接受知识并且产生深刻记忆。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适合参观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比如低龄儿童适合去自然、科技类博物馆,中学阶段的适合去历史、文化类博物馆学习抽象的内容。在同一个博物馆,针对不同的年龄,也要采用不同的讲解方式和节奏。

未成年人对人生、社会基本不了解,接受能力弱,注意力不易集中,但好奇心强,有一定求知欲。对于这一阶段的未成年人,讲解员的讲解要尽量降低难度,用语少儿化,态度和蔼,语言生动,以方便他们理解;讲解的内容应侧重于故事性和趣味性,寓教于乐,以防止他们注意力的分散;讲解时间不宜过长,不需要他们完全理解讲解的内容,重要的是保持他们的兴趣和对展览的新鲜感。这就要求讲解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未成年人虽然缺乏社会阅历,知识面普遍不够丰富,但精力旺盛,思维活跃而不规则,反应快,理解力强,提问倾向较强,求知欲强,希望能学到自己不了解的知识。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基本是都是在校的初高中生,博物馆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学校课堂以外的第二课堂。学生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仅靠有限的教科书、教学图片,甚至教学网络是不够的。博物馆恰恰补充了这个不足,它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巩固和加强了学生在学校里面所接受的知识。对于这一年龄段的未成年人,讲解员可以相对延长讲解时间,讲解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虽然他们一般不会提出较为专业的问题,不过他们的思维能力较低龄未成年人已有较大进步,对此讲解员仍然要具备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以满足为他们答疑解惑的需要。

博物馆活动总结篇9

一、“思”——我园儿童博物馆建设背景与价值的思考

“儿童博物馆”顾名思义是为幼儿发展设立的博物馆,是儿童提供感知、欣赏和探究自然、社会、文化及科技而呈现物品及操作机会的场所。它不是单纯的陈列室,而是满足幼儿需要、支持幼儿学习、创生课程的场所。在国外,现有很多专门面向儿童、独立的博物馆。1899 年,安娜·比林斯·盖洛普女士围绕儿童的特点进行设计、构思,将儿童作为博物馆的中心,在美国创立了第一家儿童博物馆——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Brooklyn Children’s Museum)。目前,美国已有300多所这样的博物馆,许多大中城市都有儿童博物馆,且数量呈上升趋势。拥有与儿童人口数量相适应的儿童博物馆,已经成为鉴别一个地区儿童意识的重要标尺。在国内,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虞永平教授有关“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题研究成果中,着重探讨了儿童图书馆、儿童博物馆、种植园地、科学发现室等建设与课程和教学的关系。虞教授对儿童博物馆的创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在幼儿园中创设儿童博物馆是努力贯彻《纲要》精神的充分体现,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收集意识、博物意识;能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是幼儿获得多种能力发展重要课程资源之一;同时更是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有效手段之一。现阶段我国的儿童博物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很不够,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把儿童博物馆的规划和建设纳入园所发展的规划和建设方案之中,以促进本地区儿童博物馆事业的稳步发展。儿童博物馆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尤其是科学探究品质及充实课程资源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萌发博物意识

儿童博物馆的“博”凸显了呈现物品种类、数量的繁多、新奇。充分挖掘幼儿生活中的各类资源,从而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及探索周围世界和学习的兴趣。儿童博物馆创建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收藏意识、博物意识。鉴于儿童发展和认识事物的特殊性,在内容范围和呈现形式上都应突出儿童性,充分满足幼儿探究兴趣的需要。

(二)有助于提升科学素养

儿童博物馆更强调儿童参与和体验,根据自愿原则选择喜欢的某个事物或某种现象进行深度观察、追踪、记录,把自己的发现放入博物馆中,博物馆的每一项内容均是儿童观察、发现、制作和记录的成果。在儿童博物馆活动中,不只是通过教师的语言传递或儿童的目光感知,更重要的是要让儿童有动用各种感官的机会,要让儿童有整体体验的机会。在参与和体验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有助于提升幼儿科学素养。

(三)有助于充实课程资源

儿童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在不断充实、服务课程实施的同时也创生出许多新的课程。主要探索各年龄段幼儿的收藏、探究活动特点及教师支持引导策略,促使科学教育资源的建立与应用,彰显科学特色,提高办园水平。

二、“行”——我园儿童博物馆“三步走”行动

基于对儿童博物馆重要价值的认识,在我园儿童博物馆建设初期,我们始终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现有建构式主题课程背景下拓展其实施进程?”主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讨论兴趣点。明确博物馆展品的主题内容时,确定来源方向:教师预设性主题内容及幼儿生成性内容。预设性内容一般是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或区域游戏意犹未尽的;而生成性内容需要教师真正走进孩子、了解兴趣需要。老师们通过观察、谈话等了解孩子们喜欢什么?孩子们感兴趣的事,大部分班级都从孩子们平时密切相关的东西中开始收集,如:各种各样豆子、纽扣、各种各样的棋、游戏卡……孩子们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总是乐此不疲,幼儿成为儿童博物馆真正的小主人。

第二步:采撷敏感点。从园部制作收集箱到各班的“百宝箱”,一时间收集成为园所的一种习惯,不仅孩子们收集,老师、家长也能积极参与其中。在收集过程中,我们试图帮助幼儿寻找收集的线索,在相同中找不同,在不同中找相同,教师们学会了分析、确定这类展品能够满足幼儿较长时间探索、制作活动等等。孩子们的敏感度越来越高,进行再次讨论,从筷子、小碗、瓶子、糖盒等一些常见材料,孩子们想到了广告纸、各种球类、各种各样的钟……渐渐地,孩子们的收集线索越来越广泛,视野也越来越宽阔了。

第三步:分享成功点。孩子们带来的每一件材料都有一个小小的故事。因此,我们利用晨间、午间谈话等时间让孩子们讲讲自己的收集小故事,或者让爸爸妈妈把孩子们收集故事记录下来,与同伴分享。在讲述中,教师也能善于引导幼儿把收集来的物体特征进行详细描述,提高语言表达、观察能力。分享经验的同时,教师还注重材料摆放、呈现这个过程的教育,让孩子们讨论怎样摆更好看、更合适。在各种材料布置过程中伴随着幼儿与同伴间交往能力、认知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悟”——我园儿童博物馆优化与总结的感悟

(一)突破瓶颈、优化途径

自从儿童博物馆创建以来,孩子们在散步、自由活动时交流分享着各班收集的展品,惊讶声、疑惑声不断……但时间一长,孩子们渐渐失去了新鲜感,探究愿望也少了。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反思,认为主要是两大瓶颈阻碍了儿童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1.两大瓶颈。

瓶颈一:儿童博物馆与主题课程割裂,组织活动会造成老师额外负担。

瓶颈二:家园、家庭、班级之间的多主体沟通不够,造成了多元化幼儿园资源无法共享。

2.四项突破点。

第一:寻找与现有课程的结合点。尝试将儿童博物馆活动融入课程,实现与课程双向互融。

第二:尝试与亲子活动统整点。一方面幼儿园采取亲子活动形式,通过推广儿童博物馆倡议书,引领家长参与研讨。另一方面加深亲子活动内容,引领家长参与到课程实践中,鼓励有收藏爱好的家长来园向幼儿介绍收藏故事,释放儿童博物馆深层次的教育价值。

第三:促使与教育活动融合点。促使儿童博物馆活动转化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活动,更好地发挥儿童博物馆教育。

第四:寻求与课程文化生长点。如果我们不重视博物馆建设中的文化性,那么它在幼儿园只能是一个游戏区。教师应该关注到收藏品往往向幼儿传达着诸如生物多样性、自然之美的文化意涵。

在建设儿童博物馆进程中,我们努力在突破瓶颈中优化建设途径:首先,获得认同是前提。认同主要指家长、教师、社区三个方面。获得家长的认同,能有效拓展引领家长参与儿童博物馆的创建;获得教师的认同,能有效拓展教师对儿童博物馆的指导力量;获得社区的认同,能有效整合各方力量丰富教育资源。只有获得三方合力,才能使博物馆的多重教育功能得到理清与进一步释放。

其次,落实主体是根本。培养创造性“小探究迷”是儿童博物馆的核心要素。只有把幼儿创造性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到儿童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属性打造、运行模式、教育评估等各个环节,儿童博物馆作用于幼儿的多重教育功能才能得以真正实施。

最后,彰显班级个性是活力源泉。儿童博物馆实践研究才刚刚起步,没有很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而对具体的方案设计幼儿园只是一个宏观的思考,对于具体的活动、内容、特色、成效,只有依靠广大教师的智慧加以丰富、加以创造。教师与班级幼儿共同收集、共同学习、在此基础上彰显班级展品个性,必将成为儿童博物馆优化的活动源泉。

(二)追求有效、总结原则

1.常态化原则。在儿童博物馆材料准备中,我们更多关注日常教学、主题活动、课程审议整合实现常态化实施。孩子们有着较强求知欲,他们喜欢参观那些感兴趣的和所能理解的东西,在认识展品中丰富对新事物的认知,发现自然和艺术的美,通过参观、交流形成一些自己的观点。在主题游戏、想象游戏、自我表现游戏、造型游戏、探索游戏中,教师不断创造机会,欣赏幼儿任何积极的尝试、支持等待、鼓励探究、共同体味幼儿发现的惊喜。

2.特色化原则。儿童博物馆在不断完善中,做到了鼓励挖掘本地区、本园社区、家长资源,不断丰富儿童博物馆的内容。我园地处开发新区,有部分家长是一些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人才,在科学技术领域都有所专长。身处新区浓厚的科学文化氛围和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中,更有助于我园建设“儿童博物馆”,开展培养幼儿科学探究品质的实践研究。因此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积极争取家长积极配合,参与到展览品的丰富中来,各地的特色艺术不断丰富着幼儿的知识结构,也不断建构着具有新区特色的儿童博物馆。如结合剪纸课题创建的“神奇的剪纸”、结合新区家长资源创建的“我眼中的新区”“秀秀家乡的宝贝”“爸爸妈妈小时候”……

博物馆活动总结篇10

(一)公共文化服务理念认识不清晰

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中国,对博物馆的定义均认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突出强调博物馆的社会性、公共性。这也正是博物馆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基础和职能所在。但是,从博物馆现状可看出,国内对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成果较少;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标准中涉及到博物馆的项目和权重较低;博物馆已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水平不高。中国博物馆对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以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性认识还不清晰。博物馆以文物藏品为中心的传统意识还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博物馆虽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但很多是为了完成政府下达的工作目标任务,未能充分考虑社会大众的需求和接受力。

(二)博物馆基础设施薄弱

在全国博物馆进入免费开放时代之后,各地博物馆愈发受到民众的青睐。参观数量增长幅度很大。各地政府亦顺应潮流,大力建设博物馆。目前中国博物馆数量虽然增长很快,但是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城市,中西部地区博物馆建设发展迅速,但总体低于东部。在人均拥有率方面,中国博物馆总体数量仍显不足。在全国范围内,博物馆基础设施仍需加强。

(三)城市博物馆集群建设较弱

所谓城市博物馆群,是以一个或几个大型博物馆为龙头,通过与相近周边的博物馆的合作与交流而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大小博物馆形成“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镶嵌体系,体现出大小博物馆互动、区域一体为特征的高级演替形态,其本质是结构和功能的互补和互动。城市博物馆资源依然相对分散,在具体的合作交流、共建共享方面还未能形成合力,一定程度上使公众享受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受到影响。城市博物馆的集群力量需要得到有效整合。

二、博物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的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理念

博物馆的核心价值体现,已从保护文物藏品到保护文化遗产,再到服务社会,进而向参与推动社会变革的神圣责任回归。社会变革的深化、博物馆功能的延伸、博物馆核心价值的提升等,也强烈推动着博物馆工作者思维意识的变化。只有深刻理解这些变化,才能树立正确的办馆理念,指导博物馆各项工作地创新开展,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和职能才能得到真实全面的发挥和体现。

(二)基础建设方面

博物馆活动总结篇11

[DOI]10.13939/ki.zgsc.2016.05.020

1 引 言

博物馆担负着征集、保护和研究、展示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的重要文化传播功能。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产物,博物馆是联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其存在可以满足社会自我认识、延续和发展的需要。博物馆属于非营利组织,也需要针对其观众进行促销活动。

促销就是营销人员向消费者传递有关本企业及产品的各种信息,说服或吸引消费者购买其产品,以达到扩大销售量的目的。促销实质上是一种沟通活动,即营销者(信息提供者或发送者)发出作为刺激消费的各种信息,把信息传递到一个或更多的目标对象(即信息接收者,如听众、观众、读者、消费者或用户等),以影响其态度和行为。博物馆的促销实际上是一种博物馆信息的传递,好的促销策略可以更好地吸引观众参观博物馆,进而实现博物馆教化公众的相关功能。

当前形势下博物馆如何发展已成为各级博物馆需要关注的问题。有人把现代城市中的博物馆称作“盛装华彩下的孤单”,这个比喻表达出对全国各类博物馆发展现状的担忧:运行经费依赖政府供给,入不敷出;展览内容与大众需求脱节;服务方式几十年不变,门庭冷落。作为非营利组织,博物馆应该转变陈旧的经营方式、经营理念、思维方式等,通过促销、顾客体验等一系列营销手段,加强自身的营销推广,为博物馆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基于上述分析对博物馆企业进行促销策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博物馆进行促销策略研究的主要目的还是希望博物馆的展品与文化内涵能够广为人知,博物馆的管理者在营销理念之下运用促销手段达到宣传自身的效果,使博物馆实现“盛装下的辉煌”。

2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很多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然而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使得参观人数骤增,增加了博物馆经营管理的难度。如何在“免费开放”的政策下对博物馆更好地进行促销,以期更好地服务观众是博物馆管理者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现将我国博物馆促销策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2.1 缺乏促销意识

博物馆的日常运转及其发展主要依靠国家投入,对外开放与市场竞争的力度不够,造成博物馆企业缺乏市场营销观念,更谈不上积极促销了。此外,一些博物馆由于隶属关系不明,或多头管理,普遍出现“等政策”“等资金”“等观众”的现象,在营销策略以及促销策略方面作为较少。

2.2 促销手段单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是以简单的促销形式进行推广宣传的,其主要的促销形式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免费参观策略。该政策从2008年3月开始实行,这是目前来看最有力度的促销形式。当然,这种促销带来了部分大型博物馆人流骤增,参观人数太多,无法实现观众预期参观效果的问题。

第二,博物馆在自身范围内进行的简单宣传。博物馆在一些特殊展览前期在博物馆门口摆放展板;在换票处进行宣传栏的摆放;在博物馆建筑物的液晶屏上播放有关博物馆的视频介绍等,这些都是以广告宣传的形式对博物馆进行促销。

第三,通过销售与博物馆有关的书籍和纪念品进行促销宣传。这种促销方式的常见问题是此类商品缺乏特色、品种单一。很多博物馆出售的商品与其他博物馆纪念品以及旅游纪念品之间,除了博物馆标识符号不同以外,不少都是“拿来主义”,仅存在颜色、材质上的不同,鲜有功能、形式上的区别。或者都是清一色的博物馆出版物、明信片、仿制品、民俗工艺品,与其他文化商品的多样性相比,缺乏竞争力。

以上这三种促销方式是我们如今在博物馆最常见到的方式,除此之外,鲜有独特并吸引广泛群众注目的促销方式。这大大缩小了博物馆的受众群体。我们可以发现,多数博物馆的促销方式只是针对那些对博物馆感兴趣的参观者,或路过相关路段的参观者,对广大的社会人群,博物馆并没有进行大力的自身宣传。所以,这也导致了一些社会人士不了解甚至不知道一些展品质量、布展水平很高的博物馆。同时由于网络信息化发展迅猛,一些人选择了在家里点击鼠标了解历史,失去了直观面对珍贵历史文物的机会,这也就制约了博物馆自身的发展,使得博物馆失去了应有的光芒。

2.3 促销媒体技术落后

当今社会新媒体技术得到空前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格局。博物馆企业的科学传播同样也面临着新媒体的挑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各种社交媒体纷纷浮出水面,各种社交平台也通过互联网快速崛起。如何利用这些新媒体为博物馆企业的促销宣传增加亮点呢?很多博物馆企业并没有太过重视这样的新领域。目前,我国部分一级博物馆企业虽然开展了微信营销策略进行促销宣传工作,但是除了国家博物馆等个别博物馆外,大多数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平台给人一种简单而随意的感觉。而不少博物馆企业对新媒体技术采用意识淡薄,不利于其日后的媒体宣传与促销策略的执行。

3 解决对策

博物馆企业的促销策略不同于其他有形产品,它的产品更多是一种体验、一种服务,因此具有不可分离性、不可储存性、品质的差异性和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等基本特征。产品特征的不同决定了博物馆企业促销策略的不同。

博物馆企业在运用促销策略时,首先要明确促销的目标,是要创立企业知名度,还是为改变顾客对博物馆企业的态度,吸引客流。其次要正确运用恰当的促销策略,避免盲目促销,既增加了成本又浪费了资源,对业绩起不到根本性的提升。博物馆企业应通过合理设计促销组合,使各种促销手段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具体策略如下。

3.1 公共关系策略

公共关系是评估公共态度、识别公众可能会对组织感兴趣的领域、执行行动方案来赢得公众理解和接受的一种营销职能。营销人员使用公共关系不仅是为了维持正面形象,而且也是为了使公众了解企业的目标。

博物馆企业在运用公关策略时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协助学校、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和学生团体开展参观与调研活动。这类公共关系活动可以使博物馆与更多的团体和个人产生交流,扩大博物馆的知名度。此外,把博物馆协助学术调研作为一个特色来建设,可以通过合作得到调研的相关数据并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有利于博物馆进一步改进经营策略。

3.2 广告宣传策略

广告包括任何形式的非个人付费沟通。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直邮和交通运输媒体(公共汽车和的士上,以及汽车站的广告)是向目标顾客发送广告的常用形式。如今营销人员正使用新方法向目标顾客发送广告,如网站、电子邮件、博客以及商场中的互动视频技术。

我国博物馆的广告策略要根据自身的经营目标以及展品特点突出自己的特色,然后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消息等方式或利用其他媒体的广告软文、公益广告等进行多种媒体组合的宣传。

此外,博物馆企业也可以借助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推出网络数字博物馆,通过数字博物馆使参观者能够事先获得参观博物馆的部分体验,同时设置与网络观众沟通交流的平台,增强与网络观众的互动,这样在吸引网络观众体验数字博物馆的同时也能更多地了解参观者对于博物馆的建议和意见,使博物馆能够不断地改进和发展。

3.3 人员推销策略

人员推销策略是指双方试图相互影响而进行人际间沟通的购买情形。从博物馆作为非营利组织的角度来理解人员推销的观念,可以解读为博物馆通过讲解员讲解展览及展品的内涵与外延,教化公众并传达博物馆的经营理念。从广义上讲,这是一种观念的营销与推销。

博物馆除了提升本馆讲解员的沟通素质以外,也可以招募博物馆工作志愿者并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利用志愿者在有效节约开支的情况下为博物馆观众提供讲解服务,并借助志愿者交际圈对博物馆进行宣传,从而提升人员推销的效果。

3.4 销售促进策略

销售促进由除人员推销、广告和公共关系之外的所有刺激目标顾客购买的营销互动组成,包括赠品、竞赛、奖金、展示、优惠券等。博物馆销售促进的目的是促使观众走进博物馆,参观博物馆。

博物馆可以定期举办观众参与的趣味活动,如博物馆知识有奖竞猜,模拟历史场景等活动,使观众在愉快有趣的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这种别开生面的形式也能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前往,尤其是少年儿童观众。

此外,部分没有实行免费参观的博物馆可以与其他博物馆以及主题公园等文化场所进行合作,推出年度或季度联票,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3.5 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促销策略的整合传播

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全面而实用,可以综合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消息,很适合博物馆企业进行促销策略的整合传播。博物馆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消息推送进行展览与展品的软文宣传;可以在微信公众号的功能栏设置语音导览功能,使得观众不需要人工讲解和租赁语音导览设备即可详细了解展品,获得良好的参观体验;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有奖答题活动,获奖观众赠送有本馆特色的小纪念品或特展优惠券;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推出馆内或业内专家讲座等公益活动增加本馆的美誉度。

总之,微信公众平台可以融合公共关系策略、广告宣传策略、人员推销策略、销售促进策略四个方面进行促销策略的整合传播,我国博物馆企业应该发现并擅用这个低成本的社交平台与目标观众进行沟通。

4 结 论

博物馆活动总结篇12

中国博物馆近几年得到了迅猛发展,数量与日俱增,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的今天,将博物馆的运营社会化和市场化,通过与外资合作,使博物馆的功能多样化,从而使中国的博物馆对于民众而言更具吸引力是中国博物馆继续向前发展的一种很好的选择。当然,博物馆也构成了城市公共空间不可缺少的部分之一。在复合化浪潮下,博物馆渐渐地具备了复合的社会角色。随着文化、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博物馆日趋多元化,在空间、功能以及运营模式等各方面得到复合化发展,从而充分利用了有限资源,有机结合了博物馆与城市,除此之外,其公共职能得到服务化、扩大化和社会化,同时博物馆自身也得到了可持续发展。

一、博物馆的复合化功能定位

1、博物馆的复合化功能定位的含义

博物馆的复合化功能是指通过对当代博物馆的功能进行设置以及对发展进行定位,除此之外,把博物馆运营模式的多层次化、向外拓展的势头进行统筹和设计。

2、博物馆的复合化功能定位的发展

传统的博物馆的功能主要是学术的研究以及传授上,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博物馆顺应社会需求的需要,所要担负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多。从社会需求的角度上而言,中国博物馆在功能上在如下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一,继续发展博物馆作为人们观赏藏品之处的功能。无论博物馆的功能如何变化,博物馆藏品的质量都是博物馆发展最重要的保证。不过要注意的是,一个好的博物馆并不是好的藏品的叠加。

第二,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当代博物馆增加了各种各样的消费服务功能,毋庸置疑,博物馆在这方面的功能在不远的将来将会得到很大的发展。在这种趋势下,博物馆诸如空间重组、规模扩张以及功能配置方面的内部整合也需要积极的进行。

第三,博物馆可以通过自身的文化引导作用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博物馆本身是一个文化的综合体,将博物馆的这个特征与其他领域结合起来,将会创造无穷的财富。

第四,博物馆的发展也体现在为当地的功能升级提供服务配套。各种公共活动场地以及各种文化活动的策划都可以通过博物馆来提供,除此之外,博物馆在餐饮、零售等消费方面的设施也可以做出相应的帮助。

第五,博物馆将越来越多的通过自身的文化功能增加城市的凝聚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博物馆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在功能上的全面,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民众奔赴其中,而博物馆中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以及相关的文化组织,都为增强人民的凝聚力创造了机会,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得到很好地推动。

二、博物馆的复合化设计策略

1、整体规划布局

博物馆的整体规划要考虑各种形式的博物馆与多层次的公共文化区域相结合,经过某种规划原则和关系而构成的布局结构。博物馆与城市的复合化是应对城市关系与博物馆关系的不断变化应运而生的,在城市空间与博物馆的多种结合之下,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博物馆新布局。

博物馆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与城市结合导致越来越多的公众进入其中。博物馆与城市的关系在复合化趋势的推动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成为了对博物馆复合化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的基础。首先,博物馆成为了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博物馆作为重要元素融入了城市文化规划体系。再次,城市文化艺术教育业离不开博物馆的支撑作用。最后,城市社区生活也离不开博物馆。

以上是博物馆复合化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的基础,而博物馆复合化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的构建原则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博物馆应该有机聚合城市公共文化资源。第二,平衡开发单一功能和混合功能,高效利用空间资源要求多层系地混合使用博物馆。第三,综合考虑建设模式、规模以及类型。

博物馆复合化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应该遵循由框架到细节、由“有机群聚”到“总体均衡”,由此使博物馆的复合化城市网络最终形成。在建造过程中,综合考虑网络核心、网络拓展和网络补充。

其中网络核心是指博物馆应该充分考虑复合城市中心公共文化区域,首先在图纸上对城市的公共文化区域进行标记,然后依据相应的战略规划选择出这些标出的区域,从而进行分类,依此选定博物馆与城市复合的网络核心。

网络拓展是指城市社区公共网点与博物馆的复合。社区公共网点是那些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的小型公共设施。社区公共网点与博物馆的复合使网络总体均衡得以实现,并且使复合化城市网络得以展开。除了这两者之间的复合外,社区博物馆如果能够复合建设高校校园的文化设施,也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网络补充是指博物馆整合城市碎片空间的作用,它可以梳理和优化城市空间及环境,充分利用城市中的闲置废弃土地,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2、自身功能发展

全球博物馆的共同走向便是与所在城市的休闲特征相结合,将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达到尽可能高的利用效果。具体而言,博物馆应该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完善提升内部附属产业的功能;其次,以一种主导力量的方式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最后,以一种附属功能的方式综合配套相关产业。通过这这三方面的努力,当代博物馆的整体品质将得到本质的提升。

经过专家预测,世界经济的一个独特面将是博物馆零售产业,在后博物馆时代,餐馆和消费是并重的。因此,在设计博物馆时,要综合考虑流线、空间以及功能在博物馆附属产业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在开放性、舒适性、可达性上,附属产业要尤其重视,除此之外,对于它们问日后规模的发展必须也要做充分的考虑。

博物馆与相关产业的结合对产业的导向作用越来越多的得到证实。所以,要更好的发挥博物馆对相关产业的导向作用,博物馆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功能配套,以优良的形象和美妙的学术感染力使周边文化商业圈更加成熟。

博物馆作为一种附属功能对相关产业进行配套,要使博物馆作为产业的文化品牌,提升产业的社会知名度并且为产业所在区域提供公共服务。

3、复合化空间模式

在复合化趋势下,博物馆空间模式的复合化也势在必行。复合化空间模式是指在设计博物馆时,建立具有复合特征的空间体系和空间模式,使体验行为的多重化和博物馆的空间相融合,并且让城市空间与博物馆内部空间衔接良好。

复合化空间模式的设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将展示空间与展示主题想结合,即建立主体空间。当今博物馆以为观众提供优秀的展览为中心功能,博物馆的主体空间是展示空间。博物馆的复合化应该以它的主体空间结构为基础,这个基础的建立必须以展示空间与展示主体为依据。展示空间包括背景空间、无强空间、叙事空间、原貌空间、特殊空间和通用空间。每个空间类型都与相应功能的博物馆相适合。

其次,将公共空间与主体空间相结合,即组织空间结构。主体空间结构的组织要综合博物馆所在城市的环境,依此对空间结构形式进行选择。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博物馆当地观众的行为,依此作为依据,进行博物馆主体结构的组织设计。因为观众行为的不同会对主体空间的结构产生很重要的影响。不仅如此,还要结合功能拓展的空间需求形成公共空间体系。

再次,将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相结合,即联系城市空间。博物馆与城市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并不是简单地作为一个处理集散交通问题的广场。因此,不能将博物馆被动的与城市进行融合。城市空间与博物馆空间融合的本质是使博物馆的公共空间成为联系城市空间的媒介,从而将城市外部空间与博物馆内部空间有机复合起来,打造一个提供公共服务,优化城市环境品质的整体公共活动空间。

总而言之,当代中国博物馆要想担负起国家名片的作用并且达到世界先进的程度,除了要提升自我,还必须达到高效率的运作机制,强有力的组织能力以及各种领域的相互合作,不仅如此,还需要长此以往的坚持和努力。正因如此,当代博物馆的设计者需要引入新的视角和思考角度,使博物馆在决策定位、资金运作和运营管理方面得到有效的参考,这即是博物馆复合化设计策略的本质所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