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教育合集12篇

时间:2022-02-12 10:21:51

核心教育

核心教育篇1

源起:回归原点立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怎样培养人?怎样尊重和敬畏教育规律?这些看似常识性的问题,却始终困扰着我们和我们的教育。

记得2006年以前的那些时光,我常常观察校园里的那棵大树。有一天在观察那大而美丽的树冠时,顿然对教育这棵树的树冠之下发挥着支撑力量的根部产生了研究的冲动,于是循着这个思路,我发现,人们只看到树干及树冠,却少有触及其根部的。不首先研究其根部,还真会失了“根”,教育也是这样。于是,循着“秩序”这一关键词,我们展开了对教育原规则的研究。

回归教育原点,对教育基本问题做深层次的思考,我们意识到: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个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因此,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生,培养美好的人格,从真正意义上培育“完整的人”,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判断教育的好坏,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出发;推进教育的改革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开始;让教师与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也应该基于这样的教育原点。

“回归原点立教育”,需要谁来立?毫无疑问,是教师!海德格尔说:“以什么为职业,在根本意义上,就是以什么为生命意义之所寄托。”教书育人原本是一项强调科学性又洋溢着艺术性的事业,正如《论语》所述,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然而今天的你我,可曾体味到教育生活的诸多乐趣?环视周围,许多教师从未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艺术性的享受,而是当作一个谋生的手段或跳板,抱着为了生存而劳动的被动心态,至多也只是刻板地凭良心在尽心尽责地工作,对工作感到疲倦,甚至抱怨现在所处的生存方式,感叹做教师难、做教师苦。

罗素先生曾说:“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建设性的工作。”教师的生存状况本不该如此尴尬。思考教育的原点,清除教师的匠气,转变“教育由艺术降格为技术”的局面之后,将“教育秩序”的探讨纳入教育人的教育视野,一定程度上能使教师们触摸到教育的核心,焕发对教育事业的热情,获得重新出发的勇气与力量。

发展:团队壮大风生起

人生本是一场局,解局方才不陷入泥淖。“回归教育的原点,直抵教育的核心”也是一个局,只是解这个局不会是一人所为,也是一个人无法解开的,必须集众人之力。受大雁南飞阵形的启发,我与代安荣着手建立“原规则研究团队”。

在我与代安荣一起“开创了网络研究和写作的先河”后,我决定扩大团队。当时我在“成长论坛”发帖招募,但由于大家对我们的研究方向——“教育原规则研究”所知甚少,在2008年前,就只有代安荣、张朝全和我三个人。但随着我们的研究论文,在《现代校长》《河北教育》《今日教育》连载后,影响力便越来越大。2009年,团队迅速发展壮大。能有这些发展,我们得感谢代安荣,是他的鼓励让我坚持了下来。也感谢张朝全,是他的加入让我看到了希望,增加了正能量。2009年,我在教育管理原规则研究的基础上,融入了教师成长原规则研究。

2009年,许多网友加入进来,我利用QQ群对新的成员进行培训。最初的几个月,每天晚上,原规则研究QQ群热闹非凡。如与网友刘发建彻夜长谈“什么是语文教学的人文”,他提及的“贴近地面的教学探索”,近乎给我洗脑,给我警醒。我当时就想,“贴近地面”,不就更能抵达教育的核心吗?此时,也正值团队第一本书《校长原规则》在统稿。我把这本书的电子稿上传在QQ群共享里,供大家下载理解和领悟。当大家对教育原规则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时,我决定开启“教育原规则研究”之教师专业成长。循着教师成长的原点,我决定以“教师不跪着成长”为线,让全体成员进行新一轮的教育原规则研究。为了让大家在团队的牵引下,自主破解教育的难题,直面教育的原点,团队采取“自主读书——自主研究——物化成果——共著书籍”的路径进行。当时,我们循着探询教育原点的主线策划了第二本书——《教师不跪着成长》,一个月后,又策划了第三本书——《教师笑着教书》。我的思路是,以策划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以读书助推研究的深入,以研究撰文物化研究成果,以著书立说彰显研究成果,提升成员信心。也正是循着这样的思路,团队成员发展迅速,原规则研究的书籍也得以公开出版发行。

6年,2000多个日子,就这样走过来了。面对教育困局,面对个人发展的困局,我们虽苦恼过,彷徨过,但我们没有懈怠,没有灰心丧气,我们在不停地探索、思考、改变、进步。在团队研究的你来我往中,我们渐渐接近教育的原点。我们的研究得到了认可,如今,加入团队的也越来越多,团队成员始终保持在300人以上,核心成员在30人以上,不少成员成为了名师,其中不乏博士和评上副高级职称和特级教师的。代安荣,出版个人专著三本,被誉为“草根专家”;张朝全,发表文章150多篇,被评为感动重庆十佳教师和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互补:相互促进挂云帆

团队的发展,一度遭遇瓶颈。

我们的教育原规则研究团队,就如一只木桶,当遭遇短板时,就难以盛下更多的水。虽然我长于研究,思维发散性强,敢于剑走偏锋,但我的短板是文字功底不行。再说,一个人难以走远。发展艰难时,我就在想,必须再寻找方方面面具有长板的教师加入进来。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引进团队成员时,我也是从多方面来综合考察。

每一个要求加入的教师,我都让他们传几篇个人的研究性文章和简历。我仔细品读,从字里行间探询其对教育的洞察力、研究教育的能力,再“百度一下”,多方面加以了解,而后根据团队的发展走向确定是否吸收。

现在,我们团队的核心成员中,都各有自己的长板,极大地弥补了“教育原规则研究”的不足。代安荣,对教育现象关注密切,且十分敏感;张朝全,文字功底强,勤劳务实;肖凯博士的思维非常敏锐;马张留富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刘平友、肖克文等的洞察力非常强大等等。

一群人,就像大雁南飞一样,因为互补而收获更多,而走远。团队发展至今,多名普通教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诸如钟发全、张朝全、黄行福、代安荣、陈松信、郭力众、张爱敏、刘平友、杨宏杰等一大批教师,因参与团队的研究脱颖而出,这批草根专家先后在全国各地讲学100余场。

循道:遵循秩序展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何为育人为本?怎样做到育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检验标准是什么?质疑、探询、遁隐,恐怕也是一再提及的原因。直抵教育的核心,在于深入探询教育的原点,让教育回归到“人”上来。

教育原规则的研究,实是对秩序的研究,对秩序的遵循。“秩序顺了,一切顺了;秩序乱了,一切乱了。”打破旧有的秩序,建立教育新秩序,是我们研究的切入点。

诸如在团队著作《中小学教师小课题开发的策略与应用》的前言中我们提到:

身为教师,不断发展方为立身立命之本。而相对于专业发展,广大中小学教师最需要的是什么?就是让自我强大的行动。没有行动,一切美妙的设想终归只是过眼云烟。

人的运动之轨迹,往往能折射出一个人的能量及存在价值的大小。纵观整个教育,发现更多的教师因为受自我视野的牵扯,一生没有明晰与明智的决定,一生中几乎是什么事也没有做。

是否体悟到小课题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是否参与小课题开发与研究,主动权永远在自我。事实是,又有几人真正能将焦点集中于小课题研究,并把自我的成长牵扯进生命运行的轨迹中去呢?教师队伍是十分庞大的,但强者所占的比例却是相当小的。原因是什么呢?小不为,何来强大?很多教师都期待搞个重大的课题进行研究,从而一举成名。但真要参与时,发现自己力不从心,只好望而生畏,畏而退却。殊不知,教师的研究能力、教师的成长都是由小而大的。没有给自我发展实质性支撑的行动,只能永远处于弱小的行列。没有由小到大提高自我专业发展的行动,谈何做强大的人?

什么样的小课题才是有生命力的?它首先是基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其次是源于本土的。因为发生于自己的身边,开发与研究才更能找到问题的根本之所在,也才有利于自我及教育的发展。

余文说:“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首先在目标上回到人本身,回到作为‘完整的人’的需求上来,回到人的核心素质上来。”就像上文引用的“前言”中提到的,教师期望一举成名,却又力不从心。殊不知,一举成名的背后是积淀,也实是要坚守“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秩序。而要“回到人的核心素质上”,则必须首先回到“人”本身,回到教师自身的发展上来。乱了这个秩序,最终乱的便是教育。孙云晓老师给健康人格列了五个指标:“第一是自信的还是自卑的;第二是友善的还是冷漠的;第三是有责任感的还是没有责任感的;第四是善于自我管理的还是生活杂乱的;第五是有抗挫折能力的还是脆弱不堪的。”这其实也是我们的原规则研究所承载的内容,我们从秩序的角度关注人的情感、理想和人格,以培养完整的人格的研究为要旨。我们的研究,也更期待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的人,培育成有健康的志趣和探究的好奇心的人。

思考:教师成长教育兴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教授说:“如果一所学校拥有一流的教师,即使在破庙里,也能办成一流的学校。”直抵教育的核心,我们的宗旨是,通过研究教育原规则来达成教师的成长。但如何让参与我们研究的成员获取更大更真实的发展?让了解我们原规则研究的教师从中得到一种正能量,改变思维方式,从自己的教育中走得更远?这将是我们以后研究的着力点。

沉入教育原规则,触摸教育的原点,倾听心灵的声音,改变教育思维方式,让我们为教育发出自己的声音。盼天下教师能找到适合自我发展的秩序,不再有职场恐慌。

核心教育篇2

学生时代正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校园文化的使命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既要考虑孩子未来怎样才能幸福,又要考虑国家、社会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将个人幸福和国家社会需要统一起来,不可偏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我们当今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观。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离中小学生很高很远,这就需要把它具体化,唯有如此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耳、入心、入脑,深入骨髓。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我们提出阿荣旗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构架,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领域里的具体化。具体讲,我们的教育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面:在个人幸福层面――感恩、宽容、善良、正直;在个人发展层面――勤奋、执着、自信、合作;在国家社会需求层面――责任、诚信、文明、节俭。

这12个词的字面含义,工具书里都有明确的解释,这里不必赘述,我只想从“为什么”的角度来诠释这12个词。

对个体而言,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精神家园的构筑或者心灵成就,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幸福就是一种心态,往往与金钱、地位关系不大,更不成正比。感恩、宽容、善良、正直是一个人追求幸福不可或缺的素质。感恩很重要,“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心怀感恩是做人的起码要求,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无幸福可言。宽容是一种气度、一种智慧,懂得宽容,方得从容。“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善良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称善良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聋子“听到”。心存善意,我们就一定能感受到生活的意义;摒弃善意,我们的生命将会黯淡无光。正直像阳光,驱逐了黑暗;正直像激流,冲刷了污垢;正直像清风,吹散了世间尘埃。只有守住正直的人才能名留千古,让人敬仰。丢弃正直,摒弃良知,终会让人唾弃。

就个人发展而言,勤奋、执着、自信、合作四要素缺一不可。勤奋是个人发展成功的第一决定要素。伟大的成就和辛勤的汗水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被创造出来。爱因斯坦说过:“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无置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所以,一个人在短暂的一生中,要想活得有意义和价值,就要养成勤奋的品质。执着是一种精神,因为执着,我们坚强;执着是一种信念,因为执着,我们坚持;执着是一种追求,因为执着,我们坚韧。执着是信念的推动,是热情的投入,是理想追求的动力。人的一生很短暂,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是很难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的。自信是成功的源头,拥有了自信,就拥有了力量。拿破仑说过:“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使人不断前进,自信使人不畏困难,自信使人坚持真理,自信是成功的源泉。一个人只有有自信才有可能步入成功的殿堂,获得人生的辉煌。因此,信心真的比黄金还重要,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品质。人心齐,泰山移。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只有合作才能发挥个体不具有的力量,才能拥有大于个体的力量。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韧。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只能小有作为,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人的一生,时间短暂,精力有限,单凭自己的力量是做不了多少事的。因此,一个不懂得或者是不善于合作的人,他的一生注定要碌碌无为。

就国家和社会需求而言,责任、诚信、文明、节俭是不可或缺的。责任是我们与生俱来注定的使命!学生时代学习是我们的责任,成人之后赡养父母是我们的责任,成家之后教育儿女是我们的责任,生活在这个国度,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是我们的责任。一个人能够承担多大责任,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就!个人的幸福需要诚信,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更需要诚信。莎士比亚说过:“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诚信是做人之本,立业之基。一个不懂文明的人是很难进步的,而一个不懂文明的民族是很难真正获得解放的。荀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所以,我们理应从自身做起,担负起一份自我改良的责任,让文明常存于我们一言一行中。节俭是一种远见,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负责,是对子孙后代负责。李商隐《咏史》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节俭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操守。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是全人类的!所以,节俭看似小事,却不仅是个人修养,更与国家兴衰、人类延续息息相关。

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基本确定以后,我们可以用以下方式把它展示出来。一是,在校园最醒目的位置,把教育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展示出来,让师生每天都能耳濡目染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学校走廊、教室、宿舍、餐厅等位置,把这12个词的内容具体阐释,力争用最简短、通俗易懂的语言或者故事展示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二是,把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阐释印成彩页发给学生家长,引导家长在这12个方面做学生的表率,并教育孩子。

要进一步落实教育核心价值观,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一是,将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贯穿于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二是,将教育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集体劳动之中。三是,每月选取一个与教育核心价值观相关的主题,启动课前3分钟演讲,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演讲会使学生心灵产生碰撞,思想受到洗礼。四是,每学年开展一次“感恩少年”“正直少年”等与教育核心价值观相关的评选表彰活动,大张旗鼓地对优秀人物和事迹进行表彰奖励。五是,把教育核心价值观落实情况纳入对教师考核的内容,进行量化考核,把教师的德育工作与教学成绩同时纳入评价体系当中,实现制度化,建立长效机制。

核心教育篇3

2012年2月7日,笔者申请并个人微博朝幸福研究院,并拟创立其下属的系列研究所,其中含教育研究所,它含有幸福与教育融合的意思。当幸福和教育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生成幸福教育概念。2012年11月29日,提出中国梦概念,其具体表现的第三点是“人民幸福”,“人民幸福”的“幸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或与教育的融合,就生成幸福教育概念。关于幸福与教育的关系,有句通俗话叫做“教育为幸福生活奠基”,它阐述了教育和幸福的关系。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是幸福教育?笔者认为,狭义的幸福教育是人本教育,广义的幸福教育是指能促进学生幸福包括终身幸福的教育都是幸福教育。下文就幸福教育的核心概念作一个初步探索。

一、核心概念一:人本课堂(或教育)

学校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主要通过课堂实施。人本课堂的内涵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生理需要。它在人本课堂的操作表现为上课前避免学生饥饿、口渴、排泄和保障头一天及午睡充足睡眠。(2)安全需要。它在人本课堂的操作表现为避免和调解学生生命受到威胁及保证学生上课前不生病,如避免学生上课前打架、争斗、争吵等和不生病,以保证学生上课前健康身w和以平静的心理状态上课学习。(3)归属和爱的需要。它在人本课堂的操作表现为保证学生对课堂的热爱之情、归属感和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接纳、爱护、关心、鼓励和支持等。(4)尊重的需要。它在人本课堂的操作表现为: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及在可能的情况下其他学生应尊重学生个人的渴望知识的力量、成就、自强、自信和自主等需要;另一方面学生希望他人尊重自己、希望自己的学习和才能得到别人的承认、赏识、重视和高度评价,即希望获得威信、实力、地位等。(5)求知的需要。它在人本课堂的操作表现为满足学生在课堂上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是指满足学生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它表现为学生认识到理解、认知和解决疑难问题是一种美的需要。教师在人本课堂上应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它表现为学生希望通过课堂学习能解决疑难实现成长和发展。教师在人本课堂上应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只有当较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满足(1)(2)(3)(4)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依次满足(1)(2)(3)(4)(5)(6)(7)是优质课堂的保证和保障。

人本主义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和基础,人本课堂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和教育激扬学生生命的保证和保障。人本课堂或教育中的学生是幸福的;人本教育是狭义的幸福教育。

二、核心概念二:健康教育

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健康包括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这里主要说说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有人把健康比作1,事业、金钱、地位、荣誉是后面的四个0,没有健康的1,后面的事业、金钱、地位、荣誉的0都没有意义,都不成立。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的了。健康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幸福教育的实施前提;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幸福教育。俗话说,健康是福。

三、核心概念三:最佳(优)发展区

关于最优发展区的理论主要有气质说和九型人格理论。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每一种气质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每一种气质都有它的最优发展区。发挥气质优势,克服气质缺点成为教育者实施幸福教育的必然要求。性格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这个先天,可能指的是人的先天遗传气质;后天指的是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发挥和张扬先天遗传气质优势,通过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克服其气质缺点,生成良好的性格成为幸福教育的必然要求。俗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于发挥和张扬先天的遗传气质优势的重要意义。

四、核心概念四:成长关键期

洛仑兹认为:在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有一段特殊的时期,其成熟程度最适宜于学习某种行为。如果错过这一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好的“时机”。这个关键的“时机”称为“关键期”。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期进行教育,有利于促进和实现学生幸福和终身幸福,这样的教育就是幸福教育。

五、核心概念五 :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尽可能快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样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幸福的,这样的教育是幸福教育。

六、快乐教育

斯宾塞提出“快乐教育”。教师通过人本教育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这样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快乐的。另外,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理念中,他提出了实施快乐教育的几条原则和方法,这几条原则和方法是:(1)保护孩子快乐的天赋;(2)智力培养中拒绝惩罚和暴力;(3)让孩子经常做一些运动;(4)到大自然中开启孩子的悟性。这些教育原则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快乐,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这样的教育是幸福教育。

七、小结

健康是实施幸福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健康教育是幸福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本教育是狭义的幸福教育。除此之外,最优(佳)发展区、成长关键期、最近发展区、快乐教育也是幸福教育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 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全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2] 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第二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 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核心教育篇4

    1.1核心概念具有广泛解释空间由于核心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性与关系,它能对很多事物和现象作出解释。如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这一核心概念,既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闻到花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金属可以拉成丝,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核心概念不仅能对很多所观察到的现象提供解释,而且能对原来没有观察到的现象作出预测,如从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这一核心概念认识,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M.Gell-Mann)和茨威格(G.Zweig)预测了夸克的存在。再如,依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核心概念,当我们观察到某植物茎叶表层有一层保护蜡膜,叶为刺状,会推测它是生长在干旱地区的植物,而且还可以预测它的根系会很发达。

    1.2核心概念蕴含思想方法具有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是核心概念,重要的思想方法也是核心概念,如“科学认为每一种现象都具有一个或多个原因”[1]。而有的关键性概念本身就蕴含思想方法,如“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是学生学习所有化学物质的思想方法。1.3核心概念具有统摄性由于核心概念是能够解释和预测较大范围事物与现象的大概念,它必然可以统摄其他的下位概念及相关事实,使它们成为有结构的整体。例如,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这一核心概念,可以统摄分子、原子、离子、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等有关物质组成与结构的概念,也与物质的特性、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概念形成联结。

    2核心概念的教育价值

    2.1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校学习,重要的不是知道了多少事实和规则,而是能够把所学迁移到真实情境中,面对问题能够作出有依据的判断和决策,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由于核心概念具有广泛的解释空间,所以它是可迁移知识。运用核心概念可以解释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更为重要的是能对新情境、新问题作出预测,因此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核心概念蕴含思想方法,它们可能成为学生以后工作中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如要获取性能更佳的材料,其分析思路是改变现有材料的结构以获得所需要的性质,仿生合成新药等亦是运用以上的思想方法。从认知发展角度,如果学习重心是“事实”或“现象”的了解与记忆,那么这种认知是低水平的;相反,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则是要使学生通过对特定现象的认识与理解,发现一般性的理论,并用这些理论理解、解释其他现象。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能够认识“为什么———原因、条件、目的、理由”、及“会怎么样———结果、影响、作用、意义”,还能够知道“如何做”,从而将学习引人深层思考和赋予意义与价值的方向。

    2.2有利于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把握学科的结构就是指对本学科实现了理解,也就是说,能够把所学的知识与其他相关的事物有意义地联系起来[4]。由于核心概念是某学科的重要概念、原理和方法,它们构成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因此关注核心概念理解的教学就是关注学科本质与学科结构的教学,将有利于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

    2.3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课业负担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生不能承担之重,其原因一方面来自升学压力,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要覆盖课程与教材中的所有知识内容,让学生记忆尽可能多的事实。为了面面俱到,教师不得不采用讲授式为主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学生在不理解的状态下机械地练题,不会就模仿,忘记了再训练,反反复复,曾经有一位老师把一张中考试卷让学生练了4遍,这样机械地训练,学生的课业负担可想而知!通过前面的分析已知,核心概念可以统摄事实与概念,使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信息加工理论告诉我们,被组织成块的信息更容易记忆,因此通过核心概念组织起来的知识,学生是容易记忆的,而且这些知识因核心概念而凸显了学习的意义与价值,那么这些知识更加不容易忘记。又因核心概念是可以迁移的,教师只要选取可以支持概念理解的典型事实,把师生的主要精力用在这些关键内容的理解上,就可以达到“少即是多”的教学境界。

    3如何以核心概念为统领设计化学教学

    3.1构建核心概念的发展体系以核心概念为统领设计教学的首要工作是构建核心概念的发展体系。在不同阶段,学生需要理解的核心概念不同、理解层次也不同。各学科应该联动以从整体角度构建核心概念的发展体系与结构,因为某些核心概念是跨学科的,如“当事物发生变化或被改变时,会发生能量的转化,但是在宇宙中能量的总量不变”这个核心概念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学习中都会涉及。温?哈伦提出了核心概念应该具有的标准是[1]:(1)能够用于解释众多的物体、事件和现象,而它们是学生在他们学校学习和毕业以后的生活中会遇到的;(2)提供一个基础以帮助理解遇到的问题并作出决策,而这些决策将会关系到学生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与幸福,以及环境和能源的使用;(3)当人们提出有关自身和自然环境的问题时,他们为能够回答或能够寻求到答案而感到愉快和满意;(4)具有文化上的意义,例如对人类自身有关的观点———反映科学史上的成就,来自研究自然的灵感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温?哈伦据此标准提出了科学教育上的14个核心概念,但并没有提出在不同阶段,学生需要理解的核心概念层次与内涵。对于化学学科而言,构建出学科核心概念发展体系是摆在课程专家与一线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

核心教育篇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坚持了关于教育的社会性质和阶级性质的思想,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学校要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明确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还指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集中体现。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中,同样注重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调培养“千千万万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在肯定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同时,又新增了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内涵,赋予了新时期教育以新的使命,拓展了教育的社会功能,保证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在教育原则上的传承与创新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早在1934年就把“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定为中华苏维埃教育总方针的一部分。建国后,他仍然十分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认为“学生整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这样有利于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红与专相结合,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要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他说:“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调研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在谈到改进和完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时,邓小平特别强调:“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制定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邓小平还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途径,“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生产劳动、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在学校教育中怎样组织更有计划,使之更符合于经济计划和教育计划的需要,应该加以深入的研究。他还提出,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要加强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都十分重视产、学、研的结合,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也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志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1999年6月13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又重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教育方针中进一步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通过适当的形式,增强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从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体现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教育原则认识的深化,促使我们进一步研究教育与生产劳动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新型模式。

三、在教育目的上的传承与创新

的教育思想中十分重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1957年他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材要减轻,课程要减少,古典文学要减少……减少门数,减少份量,为的是全面发展。”

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关于全面发展的理论,他提出,德智体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三者缺一不可,是不可偏废的。他明确指出对于每一方面出现偏差,都要及时纠正。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提出的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目标,涵盖了社会主义新人素质的主要要求,是现代化对人才标准的客观要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对关于造就全面发展新人思想的发展。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刻地分析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转型期国情,指出国力的强弱越来越依赖于劳动者的素质,而“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人”。《决定》还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对、邓小平关于全面发展等教育思想的深化和活化,是在新时期落实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标志,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在教育战略地位认识问题上的传承与创新

很早就对教育与经济工作之间的关系作过解释。他说:“离开经济工作而谈教育或学习,不过是多余的空话。”他又说:“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用之者疾,为之者舒,是要的。”正是这样,老解放区一向重视勤工俭学,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建国以后,仍坚持这一思思,在他亲自领导下,制定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纲要》中除农林牧副渔等各业外,也就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工作提出了发展目标和重要的原则规定。力图要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态,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由于党的“”确定的路线很快做了改变,的这些思想,在后来并未完全付诸实施。

核心教育篇6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的各个环节,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创建富有特色、群众满意的教育。

三、目标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我县本次教育活动的主题是“明理、崇德、励志、笃行”,预计用三年时间在各学段初步达到如下目标:

1、幼儿及小学低年级段:引导幼儿和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懂得基本的文明礼仪,知道关爱同学、关心集体、尊敬师长,懂合作、善交流、知分享、晓礼让。

2、小学高年级段:引导小学生初步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从抓好良好行为习惯入手,能全面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从自我做起,从坐、立、行、笑、谈、唱的“小事”做起,倡导“做有样、坐有相、行有规、言有范”,让学生爱国、爱家、尊师长、孝父母、明礼仪、晓善恶、懂荣辱。

3、初中阶段:教育帮助初中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感恩教育入手,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们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能分清是非、善恶、美丑,能模范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4、高中阶段:从爱国主义教育入手,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要求高中学生牢记八荣八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涵,全面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四、实施途径

(一)加强学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师生心灵。

1、建立健全教职工学习制度。在全县教职工中掀起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热潮,通过自学、讲座、印发学习材料等形式,使全体教职工首先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驾驭和实施能力。县教育局将编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师读本》发放到全体教师手中。

2、多渠道抓好学生学习。各学校要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所有学科都要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有计划地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贯穿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走进教材,走进课堂。各科任课教师要努力把握各课程的知识体系,深刻认识课程的内在规律和育人价值,把各门课程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充分发挥课程已有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各学校应根据学校及学生实际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的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浓厚氛围。

1、打造文明校园,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各学校要对校园文化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根据学校实际建好校史陈列室和共青团、少先队室。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理念。

2、发挥媒体作用,拓展校园教育空间。学校要发挥好校园广播站、校报校刊和校园网络的作用,每月至少组织学生观看一部爱国主义影视片,校园广播系统定期播放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典歌曲,通过学校网站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先进人物事迹,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3、携手有关部门,优化校园周边环境。以“平安校园”建设为出发点,着力优化校园周边环境,联合各有关部门经常性的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活动,重点对学校附近的“黑网吧”、销售低俗玩具、书刊音像资料的商店、地摊等进行清查和处理。坚决打击宣传暴力、色情、低级趣味和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伪文化。把好文化产品进校关,严防不良文化进校园,着力消除校园内外污染学生心灵的隐患,进一步优化校园周边文化环境。

(三)通过德育实践活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1、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各学校要充分发挥德育类课程的作用,系统的分层次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传授。统筹安排好主题班会、团(队)会并发挥其作用,通过报告会、座谈会、演讲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强化教育。把握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组织全体教师深入思考、研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做到由浅入深、循循善诱,真正让每一个青少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入脑、入心。

通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解决部分学生中出现的自由散漫、自私自利、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弱化等问题。

2、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各学校要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转化为青少年学生追求的价值目标。要结合中国近代史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才有可能实现个人理想。要发挥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的作用,经常向学生推荐优秀阅读书目和爱国主义歌曲,通过举办读书竞赛、读后感评比、歌咏比赛、观看视频资料等,让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的文化产品占领学生思想阵地,使全体广大青少年学生把共同理想同各自担当的的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同个人的人生追求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

通过共同理想教育,重点解决部分学生中出现的,不思进取、自甘堕落、低级趣味、拜金主义等问题。

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技创新教育、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教育广大学生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要勇于同破坏国家统一、损害民族团结、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要自觉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同呼吸、共命运。

建立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机制。各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雷锋的先进事迹,挖掘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宣传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开展好主题教育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爱憎分明不忘本”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知奉献的人。

组织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把集中活动与经常性的民族精神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紧紧抓住当年的活动主题,将民族精神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集中开展以民族精神教育为主题的团队会(日)、社会实践和参观走访等活动。要因地制宜,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利用好我县的等教育资源,突出进行“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精神教育。

利用传统节假日、纪念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各学校要以各种节假日、宣传日、纪念日为契机,设计好每年的重大教育活动,如新生入学典礼、毕业生毕业典礼、入队入团入党仪式、十四岁青春仪式、十八岁成人仪式等,力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这些活动之中。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学校要加大通用技术教室、科技活动室的建设及有关器材的配备力度,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等要全天候向学生开放,通过组织科技活动、开展科技创新比赛等,培养学生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的志向和为国争光的远大理想。要开好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建议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集中使用,在学期初做好统一规划,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参观访问、调查研究、“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

通过弘扬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重点解决学生的崇洋、保守僵化、安于现状、贪图享乐、性情偏激、心理脆弱等问题。

4、加强法制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荣辱观。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学校要强化《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对守则、规范做到熟记于心。

重视法制教育,培养遵纪守法意识。每处学校都要配备法制副校长,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法制报告会。还可以通过举办少年模拟法庭、参观访问等形式,提高广大青少年的遵纪守法意识。在当前要特别重视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遵守国家法律、遵守网络道德,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

弘扬传统美德,加强感恩教育。通过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领悟,积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因素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加强孝老爱亲、感恩报恩、诚实守信、亲德向善、爱物敬人、持身恭谨、勇于担当、崇荣知耻、合作共赢、勤奋好学、求实创新等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与实践,引导中小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知荣辱、明是非、识善恶、辨美丑,内化为自身素质。走近道德模范,发挥榜样力量。发挥好本地“五老”、各类英模的教育作用,经常邀请他们到学校做专题报告,组织学生学习每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开展“美德少年”或感动学校人物评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

通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重点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诚信缺失、铺张浪费、攀比炫富、拉帮结伙、崇尚暴力、是非不清、善恶模糊、荣辱颠倒等问题。

五、保障措施与工作要求

1、多方配合,打造立体教育网络。

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就必须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各学校要充分发挥好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建好家长学校,要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召开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将学校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的内容、要求告知家长,取得家长的配合,在教育方法、教育要求等方面达成一致,形成合力,实现家校结合,共同教育的局面。要积极加强与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的协调、沟通与配合,整合教育资源,拓展教育渠道,积极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良好氛围。

2、强化师德,建立全员育人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依靠全体教职工共同实施,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鼓励广大教师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落实“一岗双责”,积极推行“班级任课教师德育承包制”,引导全体教职员工一切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一方面加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队伍的培训力度,保障班主任各项待遇,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和育人水平,发挥他们在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

3、以人为本,讲求教育实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动方案的制订、开展必须符合青少年身心成长的规律,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创造的过程,强调教育的无形化、具体化和序列化,强调价值观念、行为能力、道德情感的统一,化“强制性的观点灌输和行为制约”为“全面的人生发展辅导”。

核心教育篇7

1.通识教育的目的尚未得到真正的认可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人与合格的公民,但是由于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和专业教育的限制,这一目的在高职院校并没有被普遍地理解与接受,“一方面,在理念上,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被不断地肯定;另一方面,在实行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又不断地被淡化,甚至忽视。”多数高职院校的领导层对通识教育重视不足,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存在误区乃至盲区,通识教育在某些高职院校仅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时尚名词和美丽点缀而已。这就必然影响高职通识教育功能与目标的真正实现。

2.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规划

通识教育的核心是通识课程的合理设置,然而因过分强调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的塑造,高职通识课程安排显得不甚科学。具体表现为通识课程的设置比较随意和盲目,有的学校根据教师能上什么课,即开什么课,尤其是公共课人文类老师为了达到满工作量,在高职院校中有一份立足之地,勉强开出一些连自己都还没搞清楚的通识课菜单让学生选课,误人子弟自不必多说;另外,通识课程的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不高,只是专业课以外的营养性补充;且在有限的通识课程中,必修的又比选修的比例高,学生自由选读的通识课非常有限。这种缺乏科学指导与规划的通识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人培养收效甚微。

3.通识教育的教学课堂难以有效的管理

通识教育的关键在于通识课程在课堂上的落地,为了节省资源,目前高职院校通识课堂基本是大班教学的形式,少则两个班级、多则四五个班级合上。大班课堂给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均带来很大的困难,一则大班人数众多,师生互动机会少,课堂效果弱;二则对于缺乏课堂调控能力的教师,课堂纪律不易把握,影响课堂效果;三则缺乏积极心态、学习欠自觉的学生逃课的可能性比较大,也不易被查出,有些通识课堂几次课后几百个人仅剩下几十甚至十几号人,课堂形同虚设。公共选修形式的通识课堂由于学校的管理比较松懈,学生逃课现象更加严重,有时仅沦为学生混学分的一个途径。

4.通识教育的师资力量存在明显的不足

通识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识师资的力量,目前站在高职通识讲坛上的教师基本都是狭窄的专业教育的产物,自身受过通识教育的少之又少。教师缺乏深厚的通识学养,很难在通识课程教学上游刃有余。加之通识课程教师不如专业教师受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其教学态度较多的敷衍了事,教学方法也往往照本宣科,机械生硬,缺乏创新,直接导致学生对通识课程的不感兴趣,进而导致了通识课程的无效性。因此,通识师资队伍的缺乏和通识教师综合素质的欠缺,无疑影响了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推进高职通识课程建设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针对高职通识教育的现状,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推进高职通识课程建设,完善通识教育方案,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质结构朝综合化方向发展,既增强技能、练达人情,又促使人格提升、健康成长,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这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

1.重视通识教育管理

成立通识课程专门机构通识教育作为和专业教育平行的一种教育实践,应该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台湾地区的普通高校和技职院校均设有独立的教研与管理一体的“通识教育中心”或“通识教育学院”,专门负责规划、推动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知识视野和人文与科技交流融汇的体验平台,打造健全的人与合格的公民。大陆高校大多没有专门机构来管理通识教育,通识课程基本同专业课程一并归并教务处负责。这种管理模式有其方便之处,但缺少针对性,不利于通识教育的深入发展和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高职院校建立一个类似通识教育中心的机构,进行通识课程的管理与研究,同时建立通识课程网站,扩大通识教育辐射力,必将有利于通识教育课程质量的提高,也将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品格和高职学生的生命价值。

2.基于职业核心能力

设计通识课程科学体系职业核心能力是每个人从事任何职业或工作都离不开的能力,是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人生成功必需的基本能力和教养态度,也被称为“软技能”“、软实力”。基于职业核心能力范畴,围绕通识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应深入思考,科学设计通识课程体系。高职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几大模块:如语言与历史文化、艺术与人文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数学计算机与自然科学、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素养课程、跨学科课程等领域;高职通识课程形式可由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素质拓展指修课、隐性通识课等组成。高职通识课程的设计应把握基本性、普适性、整合性、深刻性、时代性原则,杜绝那些过于专业、生僻冷落、简单肤浅、陈旧落后、缺乏关联、整合性差的课程。既要给学生一个系统的通识学科体系,锤炼职业核心能力,又要有一个在系统制约下相对开放自由的选课机制,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与素养。

3.改革低效课堂模式

确保通识课程教学质量通识课程教学质量与通识课堂模式有密切的关系,小班课堂有助于师生互动、研讨交流,能克服大班教学一言堂、灌输式的弊端,确保每个学生发展个人兴趣与能力爱好,并在切磋碰撞中,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课堂教学模式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浓厚的大学文化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广义课堂,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学生通识素养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高规格、内容充实的人文与科学讲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见识,扩大知识面;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组织有内涵的科技文化节、艺术节等,能活跃学生的思维,陶冶人格,活跃性情;校园环境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都是隐性的通识教育资源,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润物细无声的关照。

核心教育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260-03

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也是贯彻党的高等教育方针,适应时展要求,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大战略举措。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培养质量,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提供了重要保证。高校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丰富的教育内容,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始终,在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正确认识和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对于全面贯彻党的高等教育方针,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内涵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我党90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发挥了巨大作用。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和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安定团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这也正是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被称为“生命线”的重要原因。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各级各类党团组织按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针对大学生群体所开展的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它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目的是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最终将其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悠久历史相比,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仍处于有待发展阶段。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随着党和国家对“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实践探索和教育界对“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理论研究,“素质教育”的内涵得到了较为深入的发展与完善,人们对“素质”和“素质教育”的概念都有了比较全面和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所谓“素质”,是指“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2]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位,一个人的素质应涵盖四个方面内容,即: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核心,文化素质是基础,四类素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机地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体制下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素质内容。“素质教育”是在对“素质”这一概念进行科学认知的基础上,为适应知识经济时展要求而提出的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指“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2]与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摒弃了只重视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模式,它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这三方面要素有机地融为一体,更加注重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使上述四类素质能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从而提升人才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与“素质”所包含的四个方面相对应,大学生素质教育则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专业技能素质教育和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四个方面。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校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1.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把思想政治教育确定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首先是由思想政治素质的本质决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指大学生在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它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3]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思想政治素质在人才综合素质中的核心地位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来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自发地产生,而是要通过后天不断地教育和培养才能得以具备和有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实现这一过程、达到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就无法得到充分培养。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由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决定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确立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德居于首位,对一个人其他素质的培养具有巨大的促进或制约作用,事实证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只有政治立场坚定、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够不辱使命、完成历史重任。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建立并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确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由此可见,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均把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和重要位置,因此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2.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高校是传播知识、造就人才的沃土,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要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为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以知识和能力的高水平为要求,更要以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作为首要衡量标准。当前,在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冲击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将直接引导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3.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有效实施提供强大动力

正如前文提到的,人才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核心。作为核心,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将直接带动其他各方面素质的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关键性作用。邓小平同志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4]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人的主观自觉性,增强人对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追求。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励大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的、增强求知欲望,引导大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勇于创新精神,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心理,增强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有效地带动大学生在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健全心理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实现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成长成才目标。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绝不仅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它同样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它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全面有效的实施提供了强大动力。

4.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最终实现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最终能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有效开展能够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素质教育全系统和全过程的特点能够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全面贯彻和深入落实,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原则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在师资力量的支持、精神动力的促进、育人环境的构建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要求下,高校各级基层党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教师队伍会努力将素质教育的工作理念和内容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从而为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其政治和组织的双重作用,有力地保证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三、立足素质教育要求,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党中央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举措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要立足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智育等其他素质教育内容有机融合,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注重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来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要尊重、理解和关心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要以平等热情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对他们的需要进行积极引导,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素质教育体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尊重人、信任人、发展人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努力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素质教育认为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激发人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激活人的潜能,从而有效促进人的素质的迅速发展。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人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是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协调互动的教育活动,但在具体实践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往往没有被真正激发出来,因此也就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为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借鉴和吸收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着力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其能够自觉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而形成个人的需要,最终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以主体的姿态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个性品质。大学生“自我教育”模式的构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的基础和保证,能够进一步巩固和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3.以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素质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

人的素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上,决不能将它和其他素质教育内容分割来看,正是它们之间这种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的存在,才共同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质量和进程。当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归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努力实现与其他素质教育内容的充分融合,共同落实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带来的巨大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得到提升后,更易于接受科学先进的思想和理论,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要积极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知识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结合科学、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融各类科学文化知识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性、生动性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程度,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实践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地融入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进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才能培养和造就出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核心教育篇9

学校的教育归根到底是对“人”的教育,爱心教育是一种互动的和谐教育模式。“爱心”在心理学中属于一种情感体验,“爱心”主要是指对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较复杂而又稳定的、以关心他人为重点的积极态度体验。爱心教育管理也就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对被管理者进行爱社会(爱祖国、关心集体),爱他人(关爱他人、乐于助人、与他人真诚合作等),爱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等),爱自己(自尊、自爱,热爱生活等)的品德教育,增强他们的爱心意识。

1. 育人者有爱心是和谐教育的先决条件

教育者的神圣职责在于对被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施加影响,这种影响的力度首先决定于对被教育者的爱。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总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发展的。一般说来,正确的认识会产生正确的态度和积极情感;积极健康的舆论,榜样等教育都能促进被教育者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

首先,爱是教育的前提,是师魂,教师心中有爱才会以爱育爱。其次,爱能促使教师不断完善自我。教师心中有爱才会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促使教育内容与方法趋于和谐。此外,爱能促进教师自身的和谐。教师心中有爱才会不计较名利得失,和同事、领导才会融洽相处,达到人际和谐的最高境界,形成教育的合力。如果一个教师想的总是自己的名利得失,甚至因此而造成人际关系僵化,很难相信他在教育中能达到理想境界。

2. 学生有爱心是检验和谐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准

爱不仅是教育的手段,更是教育的目的。爱能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爱让学生理解关心他人,生与生,生与师,生与父母,生与社会达到和谐。当学生用爱去回报世界时,那将是全人类的福音。智力的成长离不开爱,无爱而智力发达的人是畸形的,他的精神世界是极不和谐的,是危险的。

二、如何实施爱心教育

对学生爱心教育的主要思路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辅之以爱心教育活动课。

即课堂教学与教育活动结合,校内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反馈与评价结合,实施全方位、多形式、丰富多彩的爱心教育活动。

在课堂教学方面,以教材为依据,遵循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学校德育工作的规律,积极改革教法,坚持启发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自己探讨,自我教育。爱心教育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是通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道德实践机会。在开展爱心教育活动中,我们实行的办法有:

1. 关爱父母

(1)让学生调查自己父母的爱好、特长、生日、工作、收入等,从而增加对父母的了解。(2)观察记录父母一天的工作,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3)统计父母为你健康成长付出心血的典型事例。(4)回家坚持每天为父母做点家务,学会体贴父母。

2. 关心同学

(1)开展“夸夸你的同桌”主题班会。(2)为同桌做一件好事。(3)开展“一帮一”活动,学习好的帮学习差的,有特长的帮普通的。(4)经常开展一些集体竞赛活动,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与友谊。(5)每天节省一毛钱捐助给贫困生助学基金。

3. 关心教师

(1)说说你心目中的好老师。(2)对老师说句悄悄话,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3)制作一件小工艺品,送给你的老师写上祝福的话语。

4. 关心邻居

(1)与邻居家的小孩交朋友。(2)学会与邻居拉家常,请邻居到你家来作客。(3)为邻居做一件好事。

核心教育篇10

学校的教育归根到底是对“人”的教育,爱心教育是一种互动的和谐教育模式。“爱心”在心理学中属于一种情感体验,“爱心”主要是指对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较复杂而又稳定的、以关心他人为重点的积极态度体验。爱心教育管理也就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对被管理者进行爱社会(爱祖国、关心集体),爱他人(关爱他人、乐于助人、与他人真诚合作等),爱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等),爱自己(自尊、自爱,热爱生活等)的品德教育,增强他们的爱心意识。

1. 育人者有爱心是和谐教育的先决条件

教育者的神圣职责在于对被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施加影响,这种影响的力度首先决定于对被教育者的爱。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总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发展的。一般说来,正确的认识会产生正确的态度和积极情感;积极健康的舆论,榜样等教育都能促进被教育者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

首先,爱是教育的前提,是师魂,教师心中有爱才会以爱育爱。其次,爱能促使教师不断完善自我。教师心中有爱才会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促使教育内容与方法趋于和谐。此外,爱能促进教师自身的和谐。教师心中有爱才会不计较名利得失,和同事、领导才会融洽相处,达到人际和谐的最高境界,形成教育的合力。如果一个教师想的总是自己的名利得失,甚至因此而造成人际关系僵化,很难相信他在教育中能达到理想境界。

2. 学生有爱心是检验和谐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准

爱不仅是教育的手段,更是教育的目的。爱能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爱让学生理解关心他人,生与生,生与师,生与父母,生与社会达到和谐。当学生用爱去回报世界时,那将是全人类的福音。智力的成长离不开爱,无爱而智力发达的人是畸形的,他的精神世界是极不和谐的,是危险的。

二、如何实施爱心教育

对学生爱心教育的主要思路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辅之以爱心教育活动课。

即课堂教学与教育活动结合,校内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反馈与评价结合,实施全方位、多形式、丰富多彩的爱心教育活动。

在课堂教学方面,以教材为依据,遵循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学校德育工作的规律,积极改革教法,坚持启发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自己探讨,自我教育。爱心教育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是通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道德实践机会。在开展爱心教育活动中,我们实行的办法有:

1. 关爱父母

(1)让学生调查自己父母的爱好、特长、生日、工作、收入等,从而增加对父母的了解。(2)观察记录父母一天的工作,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3)统计父母为你健康成长付出心血的典型事例。(4)回家坚持每天为父母做点家务,学会体贴父母。

2. 关心同学

(1)开展“夸夸你的同桌”主题班会。(2)为同桌做一件好事。(3)开展“一帮一”活动,学习好的帮学习差的,有特长的帮普通的。(4)经常开展一些集体竞赛活动,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与友谊。(5)每天节省一毛钱捐助给贫困生助学基金。

3. 关心教师

(1)说说你心目中的好老师。(2)对老师说句悄悄话,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3)制作一件小工艺品,送给你的老师写上祝福的话语。

4. 关心邻居

(1)与邻居家的小孩交朋友。(2)学会与邻居拉家常,请邻居到你家来作客。(3)为邻居做一件好事。

核心教育篇1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务。这一点日益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日益成为我国全社会对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热切期盼。同志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党的十以来,提出要积极倡导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有这些,便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提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之下,随着十三五的开局,国家、社会和个人都肩负着时代所赋予的伟大而又艰巨的使命。所有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广大的中小学校,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经过以往的探索和改革,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许多重要的进展,尤其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涌现出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先进经验,为当前和今后基础教育事业,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库存。

站在新的高度,要使我们的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再上新的台阶,取得新的切实的成绩,就要在充分肯定以往的成绩与进展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尚需解决的问题,看到亟待革除的弊端。在现实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尚在期待着切实的突破性进展,一些地方对素质教育的开展还存在着喊口号发号召多而落实的措施少的现象,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依然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从总体上看,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很顽固。具体到课堂教学,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难、繁、偏、旧”,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新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情况仍程度不同地存在;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仍普遍存在……

当前,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作为国家战略措施加以推行,依然是当前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要治国方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认真落实同志早在2012年11月15日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所指出的满足“人民第一个期盼”,即办出“更好的教育”指示精神,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体系,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高度负责地参与并做好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和各项工作。

核心教育篇12

社会需求、学校规格、学科门类、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决定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化。单一的、统一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必将束缚人们思维。现在一讲到学校质量、水准,就以多少院士、多少博士点、多少科研经费、多少科研论文为标准,用研究型大学的质量标准来衡量教学型大学,用本科教育的标准来衡量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用综合性大学的标准来衡量理工科大学,导致盲目攀比之风盛行。一些高校的领导、教师不从学校自身特点出发,总是把目光盯住名牌大学、重点大学,感到自己处处不及他人,心情浮躁,急于求成,不重实际,花大量财力、人力搞“高、精、尖”,结果是学校质量上不去,又丢掉了自己的特色。因此,21世纪的高等教育质量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它是指高等教育系统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不仅包括学生的质量、教师的质量、教学与科学技术研究的质量,还包括社会对教育产品——学生——的满意程度,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满意程度。杨德广先生提倡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多元化,可以是以学术“卓越”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为标准,或以合适目标为标准,也可以是以满足高校内外学习者的要求为标准,或以持续发展为标准。任何一所高校要提高质量必须把握三条:

一是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即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制定各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是满足和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让毕业生有出路;

三是有自己特色,在某些方面其它学校无法取代。

二、在质与量的对立统一中,必须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必然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数量和质量的矛盾,这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量的增长与质的提高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两者往往交替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同一时期很难兼顾。一个社会所需精英人才相对而言只是少数,大量需要的是通用人才,即大众化人才。也恰恰是大众化人才的数量和素质,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竞争力。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以说不在精英人才,而在大众化人才,即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大众化人才的比例太小,是制约我国综合国力和发展潜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2]。然而,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国民素质、科学技术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连续下滑:国民素质由1998年的第24位滑至第29位,科学技术由第13位滑至第28位,国际竞争力由第24降至第31位。清华大学刘西拉教授在对一所著名高校的两个工科系进行细致调查后认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存在严重下滑现象。从学生对整个教学环节的满意程度来看,认为“很满意”和“满意”的学生只有5%,认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学生达53%;感到学习负担“比较重”和“很重”的学生占66%;认为在大学苦读几年后,“能学到一点点”和“根本学不到”有用东西的学生占79%。刘西拉分析,这个结果表明当前高等教育让学生负担沉重却又学不到什么东西。其实,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是“适度”的教育,也才能发挥高等教育的真正作用。例如,印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激增,虽然相对缓解了印度人才短缺的危机,但却给印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高等教育质量下降、高等教育毕业生显性失业与隐性失业,以及人才外流等。所以,必须正视我们现在存在的不足,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3]。

三、质量是高等教育与个体和社会的结合点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且基本的结合点就在于对人的培养上,就在于人们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能否获得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能令社会发展需求满意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现阶段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接受高等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仍是一种主要的谋生手段。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人来讲,也是一种要付出较高代价的智力性投资。因此,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个体回报期望即是得到较理想的社会位置和较丰厚的个人收入,即使暂时得不到,也有较大可能得到更多、更好的机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这种接受高等教育的回报期望越来越表现强烈和明显[4]。陈至立部长曾说:“要树立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命线的观点,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适应高新技术对人才的需求,认真研究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种种问题,探索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四、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发展质量比发展数量更重要“增长”与“发展”是两个有密切联系的不同概念。发展包含增长,但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的内涵远比增长的内涵丰富得多,它不仅包含数量的增长,更包含质量与效益的提高。高等教育增长的指标主要是大学生数或校均大学生数,而教育发展的内涵除了规模扩大、学生数量增加之外,更重要的是结构、体制的合理与质量、效益的提高[5]。早在1983年4月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中就明确指出,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在不断下降。该报告还呼吁:“教育目前正被越来越严重的成绩平庸所侵蚀,它威胁着国家的前途”,“我们正在培养的新一代美国人,既是科学盲又是技术盲”。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其他国家。为此,80年代以来,各国纷纷推出教育改革的文件,如英国的《关于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绿皮书(1985年)和《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1987年),法国的《高等教育》(1984年),德国的《高等教育总纲法》(1985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改革的四次咨询报告,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小组的《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1984年)和卡内基基金会教学促进委员会的《美国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1986年)的报告,前苏联的《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及五个附件,印度的《国家教育政策》(1986年)等,都围绕着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中心,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6]。

当前,在我国从精英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时期,分辨横向层面的不同质量标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能否顺利发展的要害。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精英教育质量观为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人才市场上“适销对路”。这是当前大量增招大学生,加快高等教育发展速度时必须充分重视的关键问题。我们在处理好高等教育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高等教育增长与政治影响的关系的同时,应努力协调好高等教育发展的数量、质量、结构与效益四者之间的关系:

其一,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精英高等教育要保证质量,大众高等教育也要保证质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