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合集12篇

时间:2022-11-06 03:24:42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篇1

中国海洋大学的材料专业拥有较好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成立于2002年9月,是一个以研究为主的机构,经过几年的建设,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筑峰人才教授1人、山东省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博士、硕士生导师12人、教授5人,研究院现有教职工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材料科学学科被确定为中国海洋大学211和985建设重点建设学科之一,该院现有教学科研用房面积达 7100余平方米,为科研工作人员提供了充足的发挥空间,拥有一大批国际先进水平的材料制备和检测仪器与设备,X-射线衍射仪(120万)、多功能陶瓷烧结炉(140万)、铁电压电测试仪(40万)、荧光光谱仪(50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2万)、电化学综合测试仪(40万)等大型仪器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全面的制备、分析测试条件。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篇2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以及对海洋权益争取和维护的力度,直接影响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海洋意识是海洋强国的灵魂,人才是国家的未来。通过海洋教育可以使人们充分了解海洋,最大限度地利用海洋,为人类造福。本文以“全国高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全日制本科与高职专业)中的数据为信息源,对我国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中海洋教育的学科分布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具体如下。

一、国内外海洋教育发展概况

20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海洋国家和地区制定并提出了一系列海洋教育实施规划。其中,美国于1966年创立的《海洋补助金计划》,除用于资助科研人员开展海洋科学研究外,还用于资助海洋学科课程的开设、包括对大学生提供帮助等。澳大利亚政府在2004年颁布的《海岸与海洋教育课程纲要》中要求在海洋教育过程中培养中小学生调查整理海洋信息的能力。另外,高等教育部门还通过增设海洋院系的专业课程,拓展相关领域的研究,以实现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目标。韩国政府在制定的21世纪海洋战略规划中涉及的海洋教育包括开拓海洋科学培训渠道、在公民中开展持续的新海洋观教育等。日本的海洋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其有关海洋的相关知识贯穿于小学、中学、大学等教育的各个阶段。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政策的规划调整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我国的海洋文化研究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发展。我国在1996年的《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和1998年的《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中,提出了包括海洋意识教育、海洋职业与成人教育、海洋学科专业教育在内的广义海洋教育。2003年,国务院颁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目标,这在我国海洋教育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中国海洋大学于 1996 年开始进行海洋文化研究,之后,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上海海事大学也相继成立了海洋文化研究所,主要开展有关海洋文化、历史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这些都标志着我国海洋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二、我国海洋高等教育现状及学科分布

(一)我国海洋高等教育机构的地域分布

我国最早于1921年在厦门大学开展了海洋生物方面的教学。1946年唐世凤教授在厦门大学筹建了海洋系。1975年同济大学设置了海洋地质系,内有海洋地质学专业和海洋地球物理勘探专业。2002年更名的中国海洋大学,是内陆唯一一所以海洋命名的高等院校。目前我国从事海洋教育的高等院所已达143家,其中江苏、山东、浙江的院校分别为12、9、7所;四川、重庆最少,各为1所。硕士点有149家,其中北京、广东、江苏的院所分别为19、13、12,仅有一家硕士点的是安徽、甘肃、贵州、海南、江西、宁夏和新疆(见图1、图2)。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海洋高等教育机构的地域分布极度不平衡, 数量最多的地区在北京、广东、江苏,其次是上海、浙江、湖北和山东。说明我国的海洋教育机构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并逐渐向内陆地区发展。

(二)海洋高等教育的学科分布

海洋学科体系的构建是海洋教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高校海洋学科专业的分布现状,了解其结构特征,对中国海洋高等教育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学本科类海洋教育专业主要有:海洋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三类,分别有37、34、32所高校开设;其次,有11所高校开设了海洋管理专业、9所高校开设了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6所高校开设了海洋经济专业、4所高校开设了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此外,分别有2所高校开设了军事海洋学专业和海洋药学专业、1所高校开设了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硕士类海洋教育共有20所院校开设了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地理学、海洋化学与化工、海洋生物学、海洋与船港机械装备技术专业;其次,在114家高校及科研院所中,开设了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技术、农用海洋资源、海洋能利用技术专业;有49家高校及科研院所中开设了海洋科学、应用海洋学、海洋油气工程、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海洋药学、海洋机电装备与仪器、海洋测绘、海洋运输工程材料与防护、海洋探测技术、海洋气象学、海洋结构物运用工程、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海洋地球物理学、船舶与海洋装备工程专业(见图3、图4)。

以上数据表明,海洋高等教育学科分布以基础海洋学、海洋工程、海洋技术应用以及海洋经济和海洋管理为主;而关于海洋社会、法律、计算机、数字媒体等人文学科的专业未见涉及。

(三)研究生教育从沿海向内陆发展

1984年8月8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在北大、清华等22所全国重点高等院校试办研究生院,并发出《关于在部分全国重点高等院校试办研究生院的几点意见》。1986年,又增加了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10所,及已被批准的中科大研究生院,成为最早设立的33所研究生院。海洋学科类研究生教育事业得到跨越式发展。研究生教育从集中在沿海地区开始向内陆发展,根据表1统计分析结果,我国海洋硕士生教育在沿海地区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及应用海洋学等优势学科基础上开始向内陆教育机构发展。

根据统计发现内陆已经出现了如海洋测绘、海洋地理学、海洋机电装备与仪器、海洋能利用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与船港机械装备技术和农用海洋资源等优势学科,同时还出现了如海洋油气工程、海洋结构物运用工程的内陆优势学科。沿海与内陆研究生教育机构比较见表1。

三、目前我国海洋教育存在的问题

海洋教育应该从国民海洋意识入手,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更应该从孩子开始。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 有70.6%的被调查者很少碰到海洋宣传活动的机会;有66.2%的人认为有必要在中小学开设海洋教育相关内容的课程;还有53.8%的人认为有必要将海洋教育作为一种国策对国民进行终身教育。[1]由此可见,海洋教育在人们的意识中还比较缺失,而学校教学是掌握和了解海洋知识的主要路径。

从上述统计结果看出,我国开展海洋教育与研究的高等院所中,开设本科类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校共计有143余家,而据刘邦凡文统计,开设博士生教育的学校只有 20 多所。而国内现有各类普通高等院校 2800 余所,而开设海洋教育与研究的高校比例不到 10%,[2]高科技海洋教育人才更是稀少。内陆虽有院所开设海洋类专业课程,可是规模远远不够,像一些最基本的海洋文化教育与海洋知识教育在内陆地区基本没有,这与我国日益增长的海洋发展与保护需要严重不对应,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结论

(一)优化学科体系,加强海洋高等教育建设

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提升的重要手段,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主要载体。学科专业结构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在现有学科设置的基础上,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强海洋综合学科建设,开设海洋社会、法律、海洋数字媒体教育等方面的专业,并依据海洋经济发展的状况适时调整研究方向。

(二)加强沿海与内陆海洋教育的联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海洋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在综合考虑学科发展国际趋势和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为了推动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将海洋科学等19个学科列为未来五年重点扶持的学科和发展方向。这标志着海洋教育进入新时代。因此,海洋教育不能只重视沿海地区,更要重视内陆地区。其一,转变观念,让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建立密切联系,沿海地区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可以和内陆地区的相关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其二,开展内陆和沿海地区海洋知识和观念教育交流等,实现海洋教育领域的融合性。可邀请海洋学科方面的专家学者在内陆地区举办讲座,开设海洋历史馆、举办海洋科技、海洋生态专题展览及海洋经济产品博览会等;其三,在陈展形式上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现代科技与陈展内容相结合,运用声、光、电等技术,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展品。其四,在内陆地区的高等院校增加和延伸海洋学科相关专业,产学研结合,发挥高等院校在海洋意识教育中的作用。

(三)适应社会需求 强化高层次海洋人才培养

海洋人才培养是海洋事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海洋强国战略的根本保障。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生存竞争和全社会经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动力中枢,[3]高等院校是我国海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对海洋人才的培养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所以,海洋教育首先应以社会需求和海洋产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对海洋专业人才的建设进行明确定位,制订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使得海洋类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能有重点、有序化和规范化的进行。[4]其二,要加强高等院校海洋类学科专业特别是紧缺的海洋学科专业如海洋药学、海洋气象学、海洋地球物理学、海洋环境等学科专业设置与建设,扩大紧缺类海洋学科专业的办学规模,培养更多的高层次海洋人才。[5]其三,找准焦点,促进建设海洋教育的发展平台。围绕重点,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突出亮点,优化海洋教育专业特色教学环境,最终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雪芬,董婕.加强中学地理教育增强国民海洋意识[j].学理论,2013(26).

[2] 刘邦凡.论我国高校海洋教育发展及其研究[j].教学研究,2013(03).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篇3

一、我国海洋人力资源现状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海洋人才,海洋技术的支持。人才资源作为最重要的资本和第一资源,促进我国海洋事业的进步。然而我国在海洋人力资源配置方面总体存在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海洋人才资源大量流失问题。国内缺乏一只高、精、尖的海洋人才队伍。

国内对海洋人力资源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学者全永波将海洋人力资源概念定义为: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具备一定的海洋知识,并能在海洋事业发展中运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海洋事业带来的效益的劳动力的总和。 我国海洋海洋人力资源的开发就是对海洋人才的开发,海洋人才包括海洋管理人才、海洋研究人才、海洋科技技术人才、海洋技能人才、海洋教育人才及海洋体力劳动力人才。据统计2010年底,全国海洋人力资源总数达3350.8万余人,其中,海洋人才资源201.1万人,占海洋产业就业比例20.3%,海洋专业技术人才137.3万人,海洋产业就业比例19.1%,海洋技能人才58.7万人,占海洋产业就业比例8.1%,海洋管理人才5.1万人,占海洋产业就业比例0.7%。据《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纲要(2010-2020)》目标提出,在2020年,海洋人才资源总量达到400万人,占海洋产业就业比例的35%,这说明我国海洋人力资源数量发展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海洋管理人才与海洋科技人才稀缺,数量不足。从我国海人力整体结构构成上来看,面临以下问题:

职业结构上,就海洋科研机构人力资源来说,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主要由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基础科学研究,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人员构成,至2010年底,海洋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29676人,海洋技术、海洋信息、海洋基础科学研究、海洋工程研究人员所占比例依次为2.2%、8.1%、47.3%和47.4%。可见,全国海洋科研机构中海洋技术服务与海洋信息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均严重不足,反映出的在海洋管理服务与信息服务上的人才不足。

学历结构上,全国海洋科研机构人员中,在2010年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统计,比例最高的是本科占34.6%,其次是研究生和博士,分别占25.9%和18.3%,大专生仅占12.6%,整体学历最高当属海洋基础科学研究人群,博士学历比例高达25.1%,大学本科学历人群最多(30.7%)。海洋管理和海洋科技队伍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管理人员和高科技人才虽由2006 年的32.01%增加到2008年的37.51%。 这说明我国海洋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我国海洋人才高学历所占比例小,尤其是海洋管理人才与海洋科技人才极为缺乏,高学历人才数量无法满足海洋产业发展需求。

职称结构上,全国人力资源按专业技术资格来分,我国从事海洋研究与开发机构的科研人员结构中,拥有高级和中级职称人员数最多,分别占总体的37.3%和32.6%,初级职称人员占19.9%,其他占10.6%。可以看出,我国海洋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占据较大比重,体现了国家注重海洋高端人才培养与运用的良好态势,但高层次与中、初人才结构比例不合理,严重影响我国海洋经济建设,对海洋管理水平的提高非常不利。

年龄结构上,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上升,我国海洋人才资源也同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中青年人才、特别是中青年高级人才稀缺。同时,我国海洋人力资源正迎来高层次海洋知识分子退休的高峰阶段,如果不立刻加强对中青年海洋人才队伍培养力度的重视,我国海洋事业将会面临岌岌可危之势,海洋人才断层现象也会接踵而至。

二、全国不同区域海洋人力资源现状

从我国地理区位看出我国海洋人力资源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其中广东、山东、福建、浙江涉海从业人员最多,依次为803.4万人、508.6万人、412.9万人和407.6万人,而河北、天津、江苏最少,依次为92.2万人、169.2万人和185.9万人。从全国科海洋研机构就业情况来看,北京、山东、上海和江苏从业人员最多,依次为12878人、3610人、3370人和3090人,最少的是海南、广西和河北,而涉海就业人数比较多的浙江和福建仅有1396人和1004人。说明我国海洋人力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海洋人才资源主要集中在以教育和经济为维度的地域,其中以教育为维度的海洋科研机构主要分布在高校,由于高校科研经费不足常常造成这部分的海洋人力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其次以经济为维度海洋人力资源分布导致经济发达的人力资源过剩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稀缺。

三、我国海洋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1.海洋教育现状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版),共有71个专业二级类249种专业,仅在海洋科学类、水利类、交通运输类、海洋工程类、水产类5个二级类下设了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水产养殖学和海洋渔业与科学技术等8种专业,占3.21%。2010年,我国有260多家海洋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海洋专业本专科在校生164246人,招生50169人,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181%和173%,毕业生数从2005年的11109人增加到了2010年的44653人,见表1-2。

表1 2005-2010年普通高等学院海洋专业本、专科毕业生、招生及在校学生数

表2 2005-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海洋专业毕业生、招生及在校学生数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6-2011年)》

2.我国海洋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海洋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海洋教育的投入也日益剧增。同时,海洋类专业人才劳动力市场会出现多种供需矛盾,其中最重要的矛盾是供给不足,海洋人力资源的供给远不能满足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发展的需求。由于一些涉海类高校的毕业生,存在择业观偏差大,自身专业知识不过关,从而无法进入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行列,同时,存在毕业生的一些普遍通病:择业期望值高,大多数毕业生选择报考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从而放弃去个体企业和海洋生产第一线锻炼工作,结果,产生这种存量海洋人力资源的浪费,造成失业和不完全就业现象。为了避免人才供求不平衡的出现,我国海洋教育系统应加强对海洋类院校毕业生的重点培养,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另一方面,对于现有的海洋人力资源,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符合海洋产业自身规律的终身教育体系,对于现有的海洋人力资源缺乏继续开发能力;对于海洋产业领域的高级人才选拔还缺乏符合海洋高科技人才特点的评价、选拔方法; 在海洋人才管理体制上,也缺乏竞争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缺乏使海洋高、精、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通过对我国海洋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参考意见:

适时调整培养专业结构 。在专业结构设置上,针对海洋管理人员专业机构层次低、海洋科技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等现状,在不忽视涉海类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同时,发展海洋管理与海洋信息服务相关专业并加大培养范围和力度,以满足海洋政策对于海洋人才需求及全国海洋人才规划。其次,积极扶持建设涉海类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如海洋生态环境、海洋遥感技术、海洋环境力学和海洋生物制药等学科,使其作为海洋特色专业的制高点,以培养海洋经济建设所需要的海洋类专业人才,满足我国海洋战略发展的需要。

海洋教育体系要不断建全完善 。我国海洋高等教育系统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海洋人才,不仅要从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诸方面全方位进行改革完善,以智育为中心的改革先行的专业计划,而且还要调整课程结构,使海洋工程、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海洋生物的课程之间相互穿插,协调统一,学科之间资源达到整合。同时,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注重课外实践,通过课外实践课程深化课本知识,提高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学效益,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增加人文社会海洋课程,如海洋法律、海洋文化、海洋企业经营管理等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最终实现海洋教育、科研和经济“三位一体”的协调统一发展。

加强海洋人才的再教育意识。通过调整、发掘和利用海洋教育存量资源,加强海洋人员的继续教育。对现有的海洋类技术人员建立培训机制,培训的途径有两条:业余培训和脱产培训。培训的方法可以主要通过集中讲授法;以老带新法;海洋高层次人才还可以通过传、帮、带的学徒制培训模式。这样既可以保证海洋人力资源的培训力度与质量,又可以树立严格的培训制度和目标,使海洋人力资源从处于“原生状态”得到转变。同时,海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组织鼓励在职海洋人员参加成人高等教育举办的海洋类、相关海洋类的学历教育,并通过辅修班、培训机构或出国深造培养等多种形式,提高投身于我国海洋事业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海洋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263-03

美国早期建立的海洋实验室常常面向海洋生物和渔业研究,1905年建立了美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所斯库利普斯海洋研究所,1919年华盛顿大学建立了渔业学院。在美苏争霸的上世纪60年代及以后,美国海洋科学得到了飞速发展,海洋研究所不断涌现,沿海多个高校成立了海洋院系[1]。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海洋高等教育在培养海洋人才、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维护和开拓海洋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海洋类工作对实践要求较高,因此在职业教育方面有许多函待研究的问题。

海洋学通常分为物理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和地质海洋学。物理海洋学从物理的角度来研究海洋现象,特别是海水的物理性质和运动规律,主要包括温盐分布、海气相互作用、海流、海浪、潮汐等内容[2]。物理海洋学通常是海洋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各种海洋学专业中占重要地位,一般院校的海洋类课程规划中都要考虑开设物理海洋学课程,但国内对美国物理海洋学本科专业设置的教育情况介绍相对较少。

本文主要围绕美国物理海洋学本科教育这个重点,分析了其本科专业概况,探讨了几所大学既有特色又存在一定普遍性的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并介绍了较为新颖的“物理和物理海洋学”专业,利用这些美国院校的课程设置经验为我国未来的海洋类职业教育提供借鉴。

一、美国物理海洋学本科专业概况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的开发与管理需要大量的海洋人才,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海洋人才是我国能否从海洋大国变为海洋强国的关键点之一。美国目前在海洋学研究方面属于发达水平,海洋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林立,培养的海洋人才也较多。因此,研究美国海洋教育方法对我国开发和管理海洋、发展海洋事业有借鉴意义。

美国版图东西两侧都沿海,涉及海洋研究的院校分布广泛,根据当地和国家的不同需求,有侧重渔业和生态资源的院校,有侧重海洋运输等的海事院校,也有侧重研究自然科学的院校,即使在内陆地区也有部分高校涉及造船等机械类涉海专业(图1)。

在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的专业划分中,美国高校学位中海洋学专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海洋学(oceanography),属于自然科学类,主要包括物理海洋学和化学海洋学。另一种是海洋科学(marine sciences),可以侧重物理、化学、生物、地质,但绝大多数高校以侧重生物为主。笔者曾根据2008年美国毕业生数据分析发现,美国海洋科学教育分布极不均匀,本科学生主要以海洋生物和生物海洋学专业为主,而物理和化学海洋学相对较少[3]。

根据2011-2012年美国毕业生数据,笔者进行了不完全统计,结果表明自然类(物理和化学海洋学)2012年本科毕业总人数为221人,硕士毕业人数为159人,博士毕业人数为142人,比重分别为42%、31%和27%。在本科毕业人数中,不少毕业生来自两所军校:美国海军学院和美国海岸警卫队学院。排名第三的则是老牌海洋学高校华盛顿大学。

二、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以美国海岸警卫学院和华盛顿大学为例

美国海岸警卫学院创建于1876年,致力于培养海岸警卫队军官,因此在教学特色上有体育和军训的特殊要求。目前,该学院有工程、人文、管理、数学、理科、海事、战略等系,其中理科系开设了海洋和环境科学专业,下面又细分化学、海洋科学、物理三个专业方向。对于细化的物理方向,专业选修课有近海海洋学、海洋环流、海洋动力学等。虽然是理科学位,但是课程设置以培养职业特色的航海军人为目标,重点课程是航海学、体育,专业课程包括气象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等主干课程,特色课程包括美国历史、经济学、美国政府等人文学科。其学校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海军职业的特殊要求,在体育方面要求严格,在实践方面要求学员必须在海上航行一至两年以上。

华盛顿大学创建于1861年,是美国第一个建立渔业系的学校,也是最早建立海洋系的几所学校之一,其海洋学院具有较强的研究生规模。本科海洋学专业有生物海洋学、化学海洋学、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物理海洋学四个方向。理学学士学位需修满180个学分,其中海洋学占23%、理科基础课占31%、理科高级课占11%、其他课程占35%。海洋学课程包括海洋学导论、海洋环流、海洋调查导论、化学海洋学、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海洋学物理过程、生物海洋学、海洋观测实验设计、海洋数据分析等课程。理科基础课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地质和化学。对于物理海洋学专业本科而言,理科高级课则包括大气科学导论、应用数学方法、微分方程、线性代数、高等微积分、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热力学、数理方程等数理课程。表1为2013年该校物理海洋学专业的典型课程设置。

由上述课程设置可见,不同于军校的职业特殊教育模式,综合性大学华盛顿大学具有非常强且全面的学科基础,因此能够开设许多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等方面的理科基础课程,即使在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也各要求学生修满10学分理科高级课。因此,它的课程设置体现在突出数学和物理的深度和宽度,同时借助自身较强的海洋学学术研究实力,为本科生开设全面的海洋学课程,主要为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打基础。

三、以传统物理系课程为主的新颖物理与物理海洋学专业

近年来美国高校出现了一种极具特色的新颖办学方法,称之为“物理和物理海洋学(Physics and Physical Oceanography)”学士学位。目前,在全美国只有两所大学开办此类专业,第一个是罗德岛大学,地处美国东北部,有较强的海洋研究生院。另一个是北卡大学威尔明顿分校,开设于2010年。这是美国物理海洋学本科教育的最新动态。

虽然罗德岛大学具有相当强的海洋研究生院,但是它并没有开设独立的物理海洋学本科专业,而是利用物理系,借助海洋研究生院,开办了具有特色的“物理和物理海洋学”专业。表2为2013年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样例。

由课程设置可见,与华盛顿大学侧重海洋学的培养不同,罗德岛大学的课程设置更侧重于传统的物理学教育,提供完整的物理和数学课程,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传统物理系课程,如经典力学、电磁学、热力学和统计力学、量子力学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修研究生院开设的海洋学课程,具备初步的海洋学基础。学生在本科毕业之后,既可以继续从事传统物理学,也可以转向海洋学进行专业的物理海洋学研究。

北卡大学威尔明顿分校的专业办学方法类似罗德岛大学,在传统的物理系课程之外,提供流体力学、全球气候变化、物理海洋学、海洋调查方法、地球流体动力学、海洋环流、近海和河口动力学等课程供高年级学生选修。学生通常可以获得普通的物理学位,但是如果对物理海洋感兴趣并有机会进一步攻读更高学位,可以通过在高年级选修一些物理海洋学课程,或鼓励参与教授的海洋学研究实践,获得“物理和物理海洋学”本科学位。该校的物理系属于美国典型的小规模办学,每年毕业人数在10人左右,通过选课机制,让学生在大三、大四等高年级阶段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其灵活机动的模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四、小结

培养海洋人才是现阶段国内各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建设专业和培养人才要适应社会需要。美国物理海洋学本科人才培养以职业特色和沿海普通高校为主。华盛顿大学作为传统方法的代表,开办科目齐全的物理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和化学海洋学等方向的综合性海洋专业。对于一些物理学科较强海洋特色较弱的高校,例如北卡大学威尔明顿分校,则采用较为灵活的方法,考虑与就近的海洋研究所联合办学,结合研究所的研究员力量和实践机会,开设类似“物理和物理海洋学”这样的专业,本科以传统物理系课程体系为主,海洋研究院所开设海洋专业选修课程,让学生在本科高年级阶段接触海洋科技,在后续研究生阶段可以选择走物理海洋学或者纯物理学的道路,这也是近几年美国较为新颖和少见的一种办学模式。

参考文献: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篇5

1.引言

海洋化工业是指以海盐、溴素、钾、镁及海洋藻类等直接从海水中提取的物质作为原料进行的一次加工产品的生产活动。据科学家测试,海水中含有80多种化学元素,其含量最大的11种依次为氯化物、硫酸盐、碳酸氢盐、溴化物、硼酸盐、氟化物、钠、镁、钙、钾、锶等;在80多种元素中,其中有17种元素是陆地所稀缺的,其数量比陆地储藏量要大得多,对提供人类能源和工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

2.我国海洋化工产业专利信息分析

2.1海洋化工产业专利申请与授权趋势分析

任何现代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该领域的技术发明创造。产业从无到有,从兴起到衰退,总是伴随着该领域专利申请数量曲线的变化而变化。基于专利申请的数据分析我国近10年海洋化工专利申请,对把握海洋化工产业发展趋势有指导作用。

图1 2002-2011我国海洋化工专利申请与授权趋势见

从图1显示,10年间我国海洋化工专利数量增长呈现出典型的朝阳行业曲线特征,合我国海洋化工作为新兴产业的技术特点。发明专利的申请量与授权量从2006年开始的大幅增长,与我国2006年《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有力政策支持密不可分。“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事业跨越式的发展,各沿海省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开展科技兴海,取得了初步成效,也证明了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能力对于海洋产业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2 海洋生化工业用酶专利分析

图2.1 海洋工业用酶申请与公开趋势图

海洋工业用酶专利申请在2007年以前不足每年5件的申请量,说明该时期以前对海洋工业用酶的研发投入不够重视,2007年开始增长,说明申请人的相关研究已开始有所突破并企图抢占市场份额。值得一提的是,5项外国发明专利均在2008-2011年申请,说明该领域外国公司进入中国时间较晚,说明海洋工业用酶领域在全世界范围内起步较晚,拥有很大的研究前景。

我国在海洋工业用酶专利申请排名前五名的分别为山东 26项发明专利,江苏 6项发明专利,浙江5项发明专利,辽宁4项发明专利,安徽 3项发明专利。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外国专利申请占了总量的近10%,说明国外科研机构已经开始重视我国海洋生化工业用酶领域,我国应加大力度发展自身技术,做好国外申请专利的相关准备与应对措施。

图2.2 海洋工业用酶申请各省分析

综上所述,在海洋生化工业用酶领域我国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各种理论技术发明多由相关研究所完成,在技术生长曲线中处于萌芽期阶段,相关参与研究和开发的人员相对较少,在获利能力方面短期内难以见成果,需要在技术科研相关方面给予扶持,使其在产品方面得到突破与创新。

2.3海洋精细化工专利分析

专利公开相对于专利申请具有滞后性,故专利公开数据与专利申请数据存在一些差异,但总体变化趋势保持一致。由图中可以看出:在2008年专利申请量最多,2011年仅次于2008年,专利申请量6件,而2004年未有专利申请;其余年限专利申请量比较稳定,保持在3件或4件。总体来看,我国在海洋精细化工领域方面的专利申请比较稳定,但每年的申请量较少,与我国拥有大面积海域的地理优势存在不和谐之处。

我国在海洋精细化工领域专利申请数据最多的省份为天津市,且远远高于其他省份,其次是山东和辽宁,分别申请专利有3件、北京和广州、四川专利申请各有2件,江苏、台湾和河南省也均申请有专利。如图:

图2.6 海洋精细化工领域各省份专利申请量图

综上所述,我国在海洋精细化工领域的专利数量较少,且针对支持提溴、提钾等新技术研发,大力发展溴系列制品、苦卤综合利用制品、精细化工等产品的专利更少,专利技术尚不成熟,从侧面也表明我国在海洋经济化工领域的巨大发展前景。

3 促进广西海洋化工产业发展的对策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进行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技术革新,加快以海洋资源为依托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广西作为临海大省,占据着明显的地理优势,在海洋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并未有突出成就,为加强广西该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尚需较长的一段路要走。基于广西现有海洋新兴产业相关技术现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快广西海洋化工产业发展。

3.1增强海洋资源开发意识,合理利用海洋资源

制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建设部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示范区和产业化基地,强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装备研发和生产基础,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产业技术、装备和产品体系,是推动广西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

3.2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育海洋科技人才

我区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技队伍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借鉴山东福建等省份的先进经验,广西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布局上,应以大学和相关科研机构为依托,建立新型海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构造引进和培养海洋科技重点人才的良性环境,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才梯队,以尽快缩小海洋科技水平与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差距。

3.3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基于我国海洋新兴产业专利申请情况来看,一方面产业相关技术不够成熟,缺乏科研技术的支撑,产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相关专利苦于缺少将专利成果付之产业的渠道,导致相关专利发明寿命普遍较短。因此,广西要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以促进专利成果产业化,推进广西海洋开发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成和提升海洋经济的发展。

4 结束语

近十年我国海洋化工专利申请数据的时序曲线充分显示着一个典型的朝阳产业趋势,广西政府把加快海洋化工新兴产业建设列入“十二五”科技规划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要想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广西需要加强海洋化工产业支持力度,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型高新技术海洋化工企业,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海洋化工技术科研水平,力争建设成全国优秀的海洋化工基地。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篇6

(一)我国海洋经济人才培养的现状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海洋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许多高校纷纷设立了海洋科学、海洋工程等方面的专业,建立了众多研究开发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目前,我国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有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大连海军舰艇学院、上海水产大学、浙江海洋学院、湛江海洋大学、淮海工学院、盐城工学院、河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等[2]。其中涉及海洋科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学校已达18所,海洋科学类专业年招生人数约800~1000人。形成了由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等不同类型构成,具有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等不同层次结构的海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教学、科研人员数万人,其中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28.8%,拥有中级和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各占30.6%和24.9%;获得博士学位的占9.0%,获得硕士学位的占20.5%,具有大学本科或大专学历的共44.1%[1];但除高校和科研院所外,海洋人才中高级职称科技人员仍然稀缺。以国家海洋局为例,专业技术人才中有技术员以上职称的计4686人,占事业单位职工总数的53.2%。其中,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比例为1∶1.8∶1.5[3]。目前海洋科学专业本科招生人数比扩招前增加了约2~3倍,但远低于其他理工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扩招数量。对中国这样一个海洋大国来说,区区数千人的海洋科学专业学生是难以与之相称的[4]。

(二)宁波海洋人才的现状分析

宁波拥有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宁波大学海运学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海洋开发研究院等一批海洋科研机构,拥有海洋与渔业领域重点实验室9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8家[5][6],分布在海洋化工、海洋装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海洋工程、海洋能源矿产等领域,拥有海洋高层次科技人才约2000人[5][6]。在甬高校中,海洋经济人才约有500人,数量不多,其中专业分布呈现单一、不平衡的特点,以理工居多,占总数的3/4以上;从年龄上看,以中青年为主,其中31-55岁占到2/3强,30岁以下和55岁以上各占15%左右;在职称分布上,以中、高级为主,其中正高级占15%,副高级占40%,中级及以下占45%;在学历结构上,以硕士为主体,占总人数的2/3,此外博士约占20%,学士约占10%。

二、影响宁波海洋经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目前宁波海洋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对海洋经济认知度较低,重视程度不足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是当前新闻媒体的热点,但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高校教师群体中关注新闻媒体海洋经济报道的人数占70%以上,但了解我省海洋经济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人数仅占42%,而在何为海洋经济的调查中,有2/3以上的受访者难以全面地回答海洋经济的范畴,有半数以上的受访者对宁波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和劣势并不了解。上述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对于海洋经济的认知度普遍较低,这从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市发展海洋经济存在的一个窘境,即广大基层人员对海洋经济的认知程度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要求相距较远,难以匹配。从而也反映出目前在我市高校中,海洋经济发展受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尚难建立起从上至下的完备的发展体系。

(二)人才引进政策竞争力不足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001-02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涉海高端人才的参与。目前,山东省虽然是海洋人才聚集地,但涉海高端人才中以理科人才居多,工科人才严重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快速发展的“瓶颈”,进一步加强对涉海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工程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制定规划,加快实施,实现海洋人才大省向海洋人才强省的跨越,已成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我省高校要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向等方面服务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蓝色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专业设置方面应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机遇,发挥人才培养的独特优势,培养一支高素质海洋科技人才队伍,成为推动蓝色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在分析我省海洋人才现状及蓝色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我省涉海高校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的现状,对高校如何在我省蓝色经济区建设及蓝色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以期为高校将来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方面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

一、海洋科技人才现状及需求分析

山东省作为我国的海洋强省,海洋科技力量雄厚。拥有省级以上的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海洋科技人员1万多人,其中院士22名(含外聘),具有高级职称的海洋科技工作者近2000人,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处于国际前沿研究水平的成果。科技在我省海洋产业中的贡献率达50%以上,科技创新成为拉动海洋产业升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强力助推器。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靠的是科技,推动科技发展靠的是人才。尽管我省海洋科技走在全国前列,高级海洋人才数量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但却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目前,科研单位从事基础理论研究优势明显,海洋高端人才的专业以水产、海洋生物、海洋医药、海洋物理和物理海洋等理科居多,海洋工程技术人才明显偏少,在我省的海洋科技队伍中,高端人才从事基础理论性研究的占85%以上,海洋工程技术类人才所占比重不足10%,尤其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相对我省快速发展的海洋事业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对海洋人才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面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人才需求及海洋工程技术人才短缺的现状,涉海高等院校应如何应对,值得深思与探讨。

二、山东省涉海高校专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山东省涉海专业分布情况。与海洋相关的专业共有26个本科专业,主要有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资源环境、船舶制造、港口海岸工程、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海洋经济、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洋地质等。这些专业主要分布在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烟台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鲁东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交通学院等7所院校,其中,中国海洋大学有12个专业,其余6所院校的涉海专业主要集中在水上运输、水产养殖和船舶工程等领域。中国海洋大学的涉海专业有海洋经济、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洋地质等。高职院校的涉海专业主要是水产养殖、水上运输、港口运输、港口水利工程等,与海洋高端产业相关的专科专业基本上是没有的。

2.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目标,在专业设置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①涉海学科门类偏少,无法满足蓝色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虽然在党和国家对海洋教育事业的关怀下,我国涉海类人才队伍建设有了明显的成效,也已经初步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科、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但是,由于学科门类偏少、教育基础薄弱、毕业生就业面偏窄,以及目前涉海类人才培养无法满足蓝色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海洋事业及产业的发展和拓展。②海洋类专业单一,缺乏集群优势。由于海洋类学科专业过于单一,分布点比较少且专业过于集中,没有形成专业集群优势。与海洋高端产业相关的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海洋生态等专业空白点较多,导致了海洋类专业人才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结构上都还存在着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③人才培养的层次搭配不合理。虽然我省的高端海洋人才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却主要集中在海洋基础科学和传统涉海专业上,缺乏海洋工程、海洋生物、海洋药物、船舶设计制造、浅海油气勘探与开发、深海矿产开发、海水综合利用等专业的人才,并且涉海专业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人才培养层次多为本科和研究生,缺少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涉海高职高专院校较少,层次搭配不合理。

三、山东高校发展战略调整的几点建议

1.增设新兴海洋学科门类,培养蓝色经济高端人才。根据我国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针对海洋高端产业发展需求,增设新兴海洋学学科门类,如海洋能源、海洋装备与制造等学科,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海洋类学科专业体系,为海洋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促使我国的海洋学理论和应用研究逐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也有助于为地方海洋产业的调整与优化升级、蓝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2.新建涉海高职高专院校,培养蓝色经济实用型技能人才。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陆统筹、区域统筹、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总体要求,新建一批涉海高职高专院校,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船舶工程、港口物流、海上交通运输、海洋药物等类专业,一起与高端海洋人才培养院校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3.集中优势资源,建设海洋专业群。我省高校通过增设海洋专业学科门类,增加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海洋生态、远洋渔业等空白专业,根据海洋产业带的功能分布、产业链条、岗位需要以及错位发展的要求,科学合理定位,逐步形成协同发展和相互支撑的专业学科群,形成学科集群优势,以解决蓝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人才结构和供需总量的突出矛盾。

4.开创海洋系统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以科技优势促蓝色经济发展。涉海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为国家实施海洋战略培养出优秀的高科技人才。根据国家海洋战略的发展,涉海高校应该提高涉海科研能力,加强改革创新,努力建设有利于蓝色经济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不断彰显海洋特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继续以高校的科技优势促进蓝色经济的快速发展。

5.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社会适应能力。目前学生的培养还存在一个关键问题,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创新能力。海洋开发利用设计有很多未知领域,涉海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就为海洋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要求涉海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中,始终以海洋高端产业对人才需求为目标,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对教学模式进行大改革与尝试,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或“定向式”课等几大模块来构建课程体系,以感知海洋、认识海洋和利用海洋为三个层次和阶段,开设海洋类基础和专业课程,“定向式”模块课的设置直接与现代海洋产业对接,以强化学生专门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社会竞争力,专业方向模块课可以实现多种规格人才的培养。

6.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学生产业认知度。建立海洋科学产学研基地,直接将企业高端人才聘用为兼职教授,通过为学生开设课程、做讲座和报告等形式,强化在校学生与海洋产业的接触,激发学生学习海洋和开发利用海洋的创新热情,以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海洋类高级技术人才。

四、结束语

蓝色经济大部分是关于海洋高科技及其应用,对专业建设具有较高要求,而当前高校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海洋产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针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存在的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山东高校只有抓好发展战略调整和海洋专业集群建设,才能把握住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促进蓝色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篇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153-02

上海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水产、食品学科为特色,教育体系完备,学科门类众多,农、理、工、经、文、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学。海洋技术专业属于上海海洋大学重点建设的涉海专业,面对国家海洋产业发展和地方社会经济的需求,以及创新国家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以特色专业建设为主要内容,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进行了海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1 专业定位

根据国家和上海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的定位是立足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构建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等特点的专业培养体系,培养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掌握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海洋信息探测与应用方面的基本训练,能在海洋信息技术、空间测量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及技术工作的高素质的海洋科技人才[1]。

2 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专业定位,海洋技术专业进行了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教师目前达到20人,其中主干课程教学任务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其中20~29岁教师占教师总数5%;30~39岁占50%;40~49岁占35%;50岁以上占10%。在这些教师中,具有海洋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水下信息探测、水声学等学科背景,能承担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授课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85%。针对海洋技术专业青年教师数量多的情况,本专业采取“传帮带”制度,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导师,新进青年教师必须参加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开发研修班,并制定《新进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并对新进教师和新开课教师进行试讲。

为了进一步提高师资水平,派出专业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修,促进了海洋技术专业教学的内涵建设,缩小了上海海洋大学在海洋技术专业教学方面与国内其他院校的差距,同时也提升了学校海洋技术专业的国内外影响力,逐步形成了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

3 课程设置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上海海洋大学《关于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制定了海洋技术专业培养方案,构建了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符合教指委建议的专业规范。海洋技术课程体系和教指委规范总体吻合,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上,上海海洋大学注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声学等课程内容,通过选修课体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了基础课的建设力度和专业课程中的实践能力培养,课程设置注重通用性与专业性的结合,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相关选修课、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突出了学生知识运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新技术在本学科和专业中的应用,建设了集海洋科学、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声学为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其他国内各高校海洋技术专业相比较,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建设了体现海洋信息探测与应用学科特点,在海洋资源环境遥感信息技术、基于3S的渔情预报技术和水下信息工程三个方向具有明显的特色。

4 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研究

海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特色明显。两年来,加大了实验课程开设力度,并积极开展实践竞赛和大学生创新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推动了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2]。

海洋技术专业十分注重并鼓励本科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每年选派优秀本科生分别赴台湾海洋大学和东京海洋大学交流学习。交流生培养计划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前进入学术研究活动。同时对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学风、提高外语水平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海洋技术专业积极实施导师制,加强师生联系,发动全体老师关心学生。老师在学生选课、专业学习、参加科研项目、毕业论文及就业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交流和沟通。导师制的实施,对于学生了解本专业,规划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毕业后的工作意向均有积极意义。鼓励导师吸收大三的优秀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已经取得显著效果。

合理利用网络教学方式。所有专业课程相关教学资料100%在学校统一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上网,教师可以通过学校教学网络平台进行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可通过网络和教师交流,获得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

实施短学期制度。从2009年开始实施了每年为期2周的短学期教学模式。在短学期,集中进行专题报告、交流讨论、实践实训、师生座谈等活动,同时举办每年一度的专业技能大奖赛。实践表明:增设短学期,有利于营造科学研究、学术活动、师生互动、突出实践认知的氛围,与长学期相配合形成了一种教学活动上的节奏感。

学校根据海洋技术专业特点,在利用社会力量办学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即柔性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直接或间接参与本专业建设。兼职教授和专家学者来校进行短期讲学与讲座交流带来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理念,使学生享受到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专家学者丰富的教学科研经历,生动、诱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得到广大学生的好评。同时,在有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专家们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对本专业内涵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为了充分保证学校和学院的一系列教学质量保障规章制度能得到有效执行,建立了从管理、反馈、评估等各个角度一整套的教学质量评估和检查系统,形成了“学院―教师―学生―信息员―学院”一条流畅的信息反馈途径,切实保障了教学情况能及时、准确、全面地反应到学院,使教学质量落实到实处,充分保证了教学质量。

5 实验室建设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以“海洋遥感”、“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和“水下声学探测”和“空间测量”等课程为核心进行实验室建设。购置了地物光谱谱仪及其配件、Olympus 5072PR手动脉冲发射接收仪、ODOM Digibar Pro声速剖面仪、鱼探仪、工控测深仪、海洋导航测量软件、红外测距仪、电子经纬仪、电子全站仪、自动跟踪全站仪、徕卡RTK-GPS和手持GPS等,保证学生实践、实验仪器设备能够分小组进行,每个学生都能够熟练使用常规专业仪器设备。这些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的大幅度改善,不仅为实验课程的开设提供了资源,也为大学生创新活动和技能大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海洋技术专业许多实习和计算机密切相关,例如:“遥感原理课程设计”、“GIS综合应用实习”、“GIS应用与开发”、“WebGIS原理与方法”和“卫星海洋学课程设计”等,近期对遥感与GIS专业机房部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进行了升级,并购置了遥感图像、电子海图以及潮汐表等相关实习资料,提高了实习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平台。

此外,对已有的卫星接受处理中心、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岸带环境信息系统实验室等进行了改造建设,改善了教学环境。

6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建设的实习实训基地主要有3个,分别是“上海海洋大学的测绘实习基地”、“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芦潮港环境监测站海洋观测实习基地”和“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海洋观测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的建立为海洋技术专业学生的测量学、空间测量与制图、海洋调查与海洋观测实习等实践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海洋技术专业实践性的特色,还有多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他们每年接收海洋技术专业学生实习,提供学生实践锻炼的平台[3]。

7 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明显得到了加强。累计获得12项市级大学生创新项目资助,多人次获全国和上海各类奖项,包括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上汽教育杯”上海市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示评优活动三等奖以及“联想idea营销创意大赛”上海赛区二等奖等。这些实践成果与本专业加强实践课程是分不开的。海洋技术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富有创新意识,吃苦耐劳、综合素质高,普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随着专业的不断发展,今后社会对本专业学生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

8 结语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将继续秉承上海海洋大学优良办学传统,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紧抓住内涵建设不放松,把科研和教学工作密切结合。深入生产第一线,解决生产中的重大与关键问题,促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努力做到让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受到更好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在毕业时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让每一位毕业生在工作中都能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篇9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6-0005-04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432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Marine Biopharmaceutics Industry)是指从海洋生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生物化学药品、保健品和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活动。目前已知地球上物种约有50万种生活在水中,海洋生物的品种总数达到20万种,占地球生物的80%以上,其中1/2以上具有抗肿瘤、抗老年痴呆症、抗病毒、抗凝血、抗艾滋病、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衰老、抗氧化以及调节免疫力等药理性质。由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特殊性,使得海洋生物在生存进化中产生了一系列与陆生生物迥异的特殊结构,对这些生物代谢特性的研究,对于帮助解决危害健康的癌症、心脑血管疾病、HIV等疑难杂症都有重要作用。

2011年《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加强海洋生物医药的研发,发展海洋药业,建立以广西特色产品为基础的海洋医药产业基地。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广西海洋医药产业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通过引进、消化国内外的科技成果,最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路子。本文运用专利信息分析的方法和手段,分析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结合广西实际情况探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策。

1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1 国内海洋生物医药资源开发现状

目前国内外海洋药物研究的主要生物类型有:(1)海藻:如昆布、海人草、石花菜、螺旋藻、羊栖菜、鼠尾藻等;(2)软体动物:如牡蛎、珍珠、章鱼、石决明、蛤蜊等;(3)节肢动物:如龙虾、对虾、寄居蟹等;(4)棘皮动物:如海参、海胆、海星、海燕等;(5)脊索动物:如海马、海龙、海鳗、带鱼等;(6)腔肠动物:如珊瑚、海蜇、海浮石等;(7)微生物:海绵、海鞘、苔藓虫、微藻、细菌、真菌等。从图1专利研究分布中可以看出,上述海洋生物化学结构中用于生物医药研究的主要包括多糖、蛋白质、氨基酸、脂类、生物碱、萜类等,新发现的化合物在以每4年增加50%的速度递增。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为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大量的药物前体。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从图2容易看出,我国海洋生物医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从2002年以来专利申请数量稳步增长,专利申请增长比例多年高于医药行业整体速度。目前,我国已有藻酸双酯钠(PPS)、肝糖酯、烟酸甘露醇、多抗佳、河豚毒素等多种海洋药物获得国家批准上市,并取得了数十亿的产业价值。

《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8%。海洋生物医药业之所以能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这与我国近年来加大对海洋生物医药业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分不开的。此外,从2002~2011年,平均每年从海洋生物中发现新的生物结构200多个,一大批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已经陆续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这必将进一步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壮大。

1.2 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广西北部湾是我国高生物量的海区之一,依靠良好的气候及地理条件,海洋中有着种类繁多的贝类、藻类及其他生物,还拥有占全国面积40%的沿海滩涂红树林,以及涠洲岛周围的浅海珊瑚礁,具有天然的海洋资源优势。据不完全统计,广西目前已有海洋生物药品、保健及化妆品公司40余家,从业人员逾4000人,并且规模在不断壮大。其中北海国发海洋生物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已挂牌上市,且早在2004年便已投资2亿元建成了广西首个以海洋生物为资源的医药加工基地。这为加快推进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建设提供了基础。

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海洋创新药物也已由技术积累进入了产品开发阶段。“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北部湾海洋经济建设,是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广西迈向海洋大省的重要举措。然而,无论从经济层面还是科技层面,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要加强海洋生物医药科研实力、形成产业效益,还有许多迫切问题需要克服。

2 广西海洋生物医药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海洋生物医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广西海洋生物医药自主研发能力薄弱,首先体现在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上。广西申请的海洋生物医药相关专利仅有13项,远远低于其他沿海省份的申请。从发明主题分析,多为鱼肝油、珍珠粉等健保制品,鲜有涉及热点如抗心脑血管病、抗肿瘤、抗病毒等核心技术领域。从发明类型分析,多为产品发明,对于活性物质研究的专利仅有2项,没有对活性物质药用机理等深层次的研究专利。传统的广西大型医药公司也鲜有涉足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而新兴的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企业规模小,资金少,因此也缺乏海洋生物医药的研发能力。这与广西丰富的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广西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对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2.2 缺乏有效的公共研发平台

海洋生物医药的研发依赖于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活性物质筛选技术等,具有周期长、风险大、回报高的特点。单靠某一个单位或领域的投入很难取得产业化成果。广西目前尚未建立起联合多学科及医药企业海洋生物医药的产品开发平台,因此在广西的海洋生物医药的专利申请人构成中,只有北海医药厂与广西医学院开发的鲎试剂一项,属于科研单位与企业的联名申请。这样的分散研究使得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科研项目停留在低水平重复阶段,不利于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化技术瓶颈的突破。长此以往,企业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新的海洋生物医药的方向研究,而更愿意投入到科技含量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仿医药物生产环节,使得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的科技水平止步不前。

2.3 海洋生物医药研究专业人才队伍不足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尚处于发展期,专利申请多数为科研院校,公司申请专利较少。中国海洋大学于1993年成立了中国首个海洋药物化学专业,1996年创建了海洋药物硕士点。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广州成立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培养硕士和博士生。由表2可以看出,专利申请数量较多的省份皆是有强大的科研院校做支持。在此阶段,科研院校一方面承担起了海洋生物医药的研究攻关任务;另一方面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有力地支持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就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来看,广西仅有钦州学院一所公立本科学校拥有涉海专业,2008年起开始招收海洋生物医药方向本科生。学院的成立弥补了广西没有海洋生物医药专业的空白,承担起了为广西培养掌握系统的海洋药物科学理论,具备药学、医药工程、海洋药物和现代药物生物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能在医药、生物制品、食品、精细化工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的艰巨任务。但仅靠钦州学院一所院校,并不足以填补海洋生物医药发展带来的巨大人才缺口,尤其是在高层次的研发人才培养上,广西目前还不具备培养自己的海洋生物医药人才能力。就目前来讲,亟需政府建立相关引进机制,将优秀的人才引入广西,促进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从长远角度看,应该逐步规范和建立起各层次海洋生物医药人才培养平台,拥有自己的人才队伍,才能在海洋生物医药科研竞争中取得优势。

2.4 专利保护意识水平差

由于现行科技人员技术晋升过于侧重论文的考核评价机制,在取得研究成果后急于,使得技术成果无法得到完整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这增加了海洋生物医药药品研发的风险,也使企业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创新性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都在专利申请方面进行了全球专利布局。PCT专利是《斯特拉斯堡协议》中国际知识产权组织为各国专利申请人提供国际专利申请的渠道,PCT申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专利的质量,也反映出申请主体的国际保护意识。在我国申请的44项外国公司专利申请中,有31项属于PCT国际申请。而反观我国专利申请中,只有广东2件、上海2件、浙江3件、天津2件为PCT国际申请,要想将新型药品打入国际市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意识还需要加强。

3 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策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发展的趋势表明,分子生物学、海洋生物学以及药理学的进步,使得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朝向更深层次发展。如何利用海洋生物技术探索出海洋生物化学结构中的高附加值资源,促进海洋新兴药品开发,实现海洋生物特殊活性物质产业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广西基础科技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的实际情况,盲目学习其他省份进行规划是不合理,也是不符合广西实际情况的。因此我区更应抓住机遇,从实际情况出发,以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为依托,加强海洋生物资源的研发与利用,实现海洋生物高新技术特别是生物医药这一“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的发展壮大。

3.1 加强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库建设,加速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化

海洋生物医药研发链的前端原料是海洋资源库各种生物,随着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对于海洋药源生物的需求量必将不断增大,其上游原料产业依靠传统的方式越来越无法满足日益扩张的市场。广西拥有天然的海域生物资源优势,开展海洋药用生物资源调查,对于扩大海洋药源、开发新型海洋药品具有先导作用。因此,挖掘相关海洋药源资料,对现有南海海洋生物资源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调查,建立本海域完善的海洋药用生物资源信息系统,对于海洋生物进行基础性研究,能为我国海洋生物医药的整体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广西海水养殖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产业规模,成为北海、钦州及防城港3市的重要支柱型产业,推进由普通海水生物的养殖到海水药源生物养殖的转变,不仅能带来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丰富海洋药用资源库,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品产业化的进程。

3.2 推进产业合理布局,推动我区海洋生物医药快速发展

广西海洋生物医药具有仿制技术相对成熟、但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产业化水平低、新型药物研发周期较长。因此,对于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应从我区实际情况出发,大力推进海洋生物医药整体布局,避免盲目鼓励高难度研发,造成资金与设备技术的浪费。

一是鼓励海洋生物仿制药的发展。依靠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科研发展,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并利用获利资金反哺新型药物的研制,从而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全面升级。

二是进行重点规划,支持一批有实力的科研单位率先进行技术升级。中国人民第二军医大学肿瘤研究所拥有17项抗肿瘤发明专利,在国内海洋生物医药抗肿瘤研究方面处于领跑地位。该所通过对国外专利药物“仿制――改进――创新”的模式,用10年时间拉平了与发达国家30年的差距,完成了一系列治疗肿瘤和免疫性疾病的抗体类药物研制和生产,部分药物已成功上市。广西亦可借鉴其思路,通过“仿制――改进――创新”三步走模式,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海洋生物医药龙头示范企业,引领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3.3 利用中医药理论,建立特色海洋生物医药体系

传统的中医药理论是我国现代医药领域一笔宝贵的财富。在距今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时期,我国海洋生物医药就已经进行了临床应用。《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海草本草》等都对海洋药物进行过记载。我国海洋中药材的利用历史悠久,许多药方的药理药性都是经过千百年实践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广西中医药理论素来应用丰富,“三金”、“红花”、“金嗓子”等中药品牌已深入人心,将传统的中药理论应用于现代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中,从中药药方中提取有效物质,效率会远比从千万种化合物中筛选要高得多,这是广西发展海洋新型药物的核心优势,应给予重点支持,建立技术共享平台,加强海洋生物医药企业与传统中药制药企业的合作研究。

3.4 培养海洋生物医药专业人才,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产业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区应从人才数量和人才综合素质两方面,提升对于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在扩大专业人才数量方面,要充分发挥钦州学院海洋学院的优势,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扩大海洋生物医药专业招生规模,以应付未来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在提高人才综合素质方面,要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海洋生物医药人才,尤其是培养出一批既了解海洋药物特点又具备管理素质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增强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科研基础建设,争取尽早开设海洋药物硕士点。鉴于海洋生物医药高科技特点,可采取高校与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的方式,与如美国、日本在内的国家科研机构采取联合办学,利用相关学科的优势资源,为海洋生物医药的研究输送高素质人才,为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人才保障。

3.5 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海洋生物保健品研发

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相关专利主要是保健类产品,我区海洋生物保健品研发已具有一定实力。保健养生类产品发展前景广阔、市场容量大、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是海洋药物的有益补充。可以在发展高科技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同时,丰富保健品类新产品资源的开发,为扩展海洋保健品市场提供新的战略储备。一方面我区应紧跟国家知识产权的战略“十二五”规划,加强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特别是在保健产品方面的知识产权意识,提升企业创造、运用、保护及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大力支持相关研发机构、企业将其研发成果申请专利保护,而不是急于发论文、上职称。另一方面要加大海洋生物医药领域专利申请与维持费用的资助力度,保证专利的维持时间,实现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合理规划与战略布局。目前,海洋生物医药的中国专利申请曲线充分显示出其强劲发展的势头,广西政府把海洋生物医药纳入新兴产业作为“十二五”重点项目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高瞻远瞩的意义。作为沿海大省,广西要更加充分开发海洋这天然的药物宝库,建立以广西特色产品为基础的海洋医药产业基地,使“蓝色药业”成为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卞俊.国内外海洋药物研究进展和展望[J].海军医学杂志,2007,28(1).

[2] 林江,邓家刚,江海燕,等.广西海洋药业和保健品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药业,2011,20(6).

[3] 龚斌.创新海洋生物制药核心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议――以钦州学院为例[J].钦州学院报,2011,26(5).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篇10

2012年,国务院正式《“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列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领域中,并清晰地描绘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今后的发展路线图,明确了海洋战略的重大意义。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海洋工程相关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为解决海工领域人才的迫切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短缺存在尖锐矛盾,2012年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海洋装备方向进入一本招生。面对这一新兴的多学科交叉专业,这对我校来讲是机遇更是挑战:专业如何建设、课程体系如何设置、怎样培养出走向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高端人才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中做了一些研究和工作。

一、调整传统的机制

专业培养计划,融入海洋工程主干课程在充分研究国内外海洋工程与科学相关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前提下,保留了传统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与海洋工程相关专业的共性课程,比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有限元分析等;保留了传统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色主干课程,比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数控技术、数控加工、模具设计等课程;增加了体现海洋工程与科学的海洋水动力学基础、海洋装备设计与集成两门必修课,以及海洋新能源技术、海洋工程材料学、海洋试验技术、海洋环境保护四门专业方向课程。该课程体系的设置,在保留原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色外,增加了体现海洋工程、船舶设计和海洋科学的海洋属性,拓宽了机制专业建设和学生就业的口径,培养了海洋型机械类复合人才。

二、整合教学内容,将海洋工程案例引入机制

专业相关课程课堂教学中充分调研目前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中的主要和前沿技术,精选海洋工程装备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和控制技术,分门别类进行归纳,专业各门课程之间及时开展教学法活动,补充教学内容,完善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的制作,将涉及的相关信息有机地融入到课件中来,注意与课本知识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各门主干专业课程在海洋工程方面的运用。

三、在实践教学中强化海洋工程特色,加深学生对海洋工程技术的理解

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环节,实现高级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和有效途径。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专业综合创新实践环节充分体现海洋特色。比如毕业设计环节,就有针对船用螺旋桨叶片采用RE逆向技术和CAM技术相结合的毕业设计选题;比如我校增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综合创新实践环节,将海洋工程装备设计、CAD技术、模具设计、数控工艺与编程、CAM技术、机械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等课程进行综合应用和实践,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产品设计—模具设计—数控加工—装配”的流程,运用现代CAD软件进行产品设计和模具结构设计、工程计算和仿真分析,熟练运用CAM软件进行数控加工的工艺规划、刀路仿真、程序编制;能够编写工艺文件,进行零件毛坯、工装、刀具等工艺准备,进一步掌握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和机械工程制造技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实际动手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工程素养。

四、建设具备海洋装备特色的机制专业还需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1.师资培养问题:在建设具有海洋装备特色的机制专业课程体系时,引入了六门海洋工程主干课程,这些课程还需要富有经验的老教师担任主讲教师,我校现有的教师队伍尚不具备这些课程的讲授能力。我校办学依托的是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师资力量充沛,有专门的海洋学院,我们聘用了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授课的同时,也培养了我校青年教师。另外,我校将招聘国内海洋工程专业的博士生任教,解决师资力量短缺问题。

2.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对于新复合型专业建设,实践教学设备和场地的短缺不容忽视,解决的方法是:对于有条件的课程,巧妙地将海洋元素有机融入产品设计、加工实践环节中,比如推进器的叶轮设计和制造;对于没有条件的实践性课程,我们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了解和研究国内外的海工装备展,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弥补由于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的短缺。

五、结论

总之,鉴于我国复杂的周边海洋局势以及我国海洋中长期发展战略的确定,具备海洋工程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将日益得到重视。结合高校办学模式和本专业学生就业的需要,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引入海洋工程主干课程,在本专业教学实践中有机地融入海洋元素,将海洋工程元素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海洋工程装备相关知识的掌握。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强了其专业技能,而且适应了国家的发展需求,培养了具备海洋工程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将有力保障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Z].2011.09

[2]工业和信息化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Z].2012.03.

[3]刘璇,宋秋红,曹守启.融合海洋特色的先进制造技术案例式教学改革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5,(3):1-2.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篇1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01-03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proposes new requirement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rain qualified personnel. From this perspective, combining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and explor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paper stresses that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progr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tegrate continuity with development to train talents for marine economy. Apart from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of the basic theories of for students, we should highlight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economy and the new teaching model in which economy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can be adapted to the economic practice.

【Key words】Marine economy Economy and management Personnel training

为了更好地适应二十一世纪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要,海洋类高等院校抢抓我国海洋开发的战略机遇,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积极探索开设面向海洋经济领域的经济管理专业,办出自己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形成自身的竞争与发展优势,已成为一项责无旁贷的重要事业。作为全国海洋类的高校之一和辽宁省唯一一所海洋水产类本科院校的大连海洋大学,一直是辽宁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近年来在面向海洋经济领域的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培养目标与模式的选择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毕业后的职业转换也变得更为普遍和频繁。为适应这种新形势的转变,高校人才的培养必须根据符合市场及社会需要的新人才质量评价标准,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新模式。纵观我国高校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长期以来普遍定位于培养比较泛化的“高级专门人才”居多。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高校目前进行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论在培养模式还是教学方式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1]基于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特征和经济管理专业定位和发展目标的认识,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及对人才的新要求,作为海洋类高校应在符合社会需求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上,从学校实际出发,发挥海洋学科优势,办出海洋经济的专业特色,着力培养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型应用性人才,这有利于发挥海洋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也使得学校自身和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基于对海洋经济领域经济活动过程的内涵认识以及海洋类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需要,并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将面向海洋经济领域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系统培养拥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基本原理和海洋经济理论基础,熟练掌握海洋经济领域相关业务的基本工作方法与技能,通晓海洋法律与管理政策,擅长海洋渔业或港口物流管理,以及海洋贸易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高层次应用人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主要面向政府海洋与渔业管理部门、海洋经济研究、海洋相关产业的企业管理与贸易经营等相关工作。

为了与上述培养目标相适应,在面向海洋经济领域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应着力构建并形成使学生总体上掌握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强化海洋经济理论和与海洋经济管理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海洋自然科学等有关知识与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海洋权益与保护意识,夯实专业基础、拓展知识口径、实施因材施教、分方向培养,从传统的重理论知识传授到以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重、从重理论教学到以理论与实践并重,并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海洋经济管理特色,在教学内容、课程组织、质量保证与控制等方面均能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面向海洋经济领域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对传统经济管理专业进行的一项创新探索,应当坚持“研究与实践并行”的动态原则,在研究中改革,以改革促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具有海洋特色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现结合大连海洋大学经济学(海洋经济方向)与海洋管理两个专业近年来在这方面的建设做一些基本回顾,以期抛砖引玉。

1.全面对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积极争取开设面向海洋领域的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不断修订与完善适应海洋事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1)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本专业发展目标,定位于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培养有针对性方向需要的专业人才。随着“海上辽宁”战略的提出,社会对于海洋经济、海洋开发、海洋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适应服务辽宁及国内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大连海洋大学结合市场调查和学校办学条件,成功申报增设了经济学(海洋经济方向)与海洋管理两个本科专业,以进一步发挥“开发海洋,振兴辽宁经济”的职能,提升辽宁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地位。开办后又以专业评估建设为契机,开展转变教育思想的大讨论,树立新世纪教育观念,强化本科教学质量意识;组织教师深入海洋经济第一线考察了解海洋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与政府海洋职能部门、涉海企事业单位进行交流,把握海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动向等。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使得教师对专业发展目标与方向的理解更加明确,在专业教学上充分考虑海洋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对今后就业的自我定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形成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块化整合课程体系。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蒙德的观点,课程体系的设立目标应取决于三个方面:所有学生必须拥有的基础能力;必须具有学科特色的、与核心要求相适应的能力;必须拥有具备学科特色的,与专业、选修课程相关的能力。[2]结合海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出了既强调学生素质教育,又具有专业应用能力的5大模块组成的模块化整合学分制课程教学体系:①公共基础课;②学科基础课;③专业课;④通识教育选修课;⑤实践教学课。

人才培养计划的编制在确保经济管理核心课程(如宏微观经济学、《资本论》选读、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等)的同时,紧贴海洋经济发展实践,安排海洋经济导论、海洋区划与规划、海域管理学、海洋行政管理等课程和专题讲座,体现理论教育与实践创新精神培养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在经济管理专业中凸显自身鲜明的海洋特色。

2.根据面向海洋领域的经济管理专业分方向培养要求,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增强教学力量对海洋经济人才培养新要求的适应性。

一支高水平、高学历、结构合理和充满活力的、满足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需要并特别在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方面予以加强。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多参加一些全国性或有较大影响力的海洋经济与文化、海洋战略与管理、海洋开发与保护、区域海洋特色产业发展等涉海领域的学术交流、科研活动。同时,鼓励教师到海洋经济第一线的港口物流、船舶修造、远洋渔业、滨海旅游、水产品加工贸易等涉海企业单位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社会调研。

3.加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1)组织教师学习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开展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文件精神,学习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大政方针及由此形成对海洋人才战略的实施,从思想高度上增强对海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注重自身师德师风教育,集中主要精力投身于海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各项教学环节之中。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鼓励本专业教师积极投身于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实践与科研活动,提高教学、科研与服务地方海洋经济建设的水平。

(2)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采用经济管理案例分析及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围绕宏观经济、海洋经济、海洋管理的发展,重点抓住国内外热点问题及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重要议题,重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科研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深化社会服务工作,开拓视野,互动交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

(3)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将单一的课堂讲授扩大到学生有目的的自学和问题讨论、海洋经济管理活动第一线的实践及社会服务活动等方面,注重解决所学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在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分析应用和海洋经济管理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问题。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能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学效果会更加有效,大学教育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努力和他们参与课内外活动的积极程度。[2]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余,经常聘请高水平专家学者或政府相关部门领导给学生举办海洋经济管理发展方面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加海洋经济管理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型海洋经济管理所需人才的综合素质。通过上述做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对海洋经济管理理论等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有效解决经济管理专业一般理论与海洋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相结合而带来的课程内容多、涉及范围宽、课时紧张的状况。

4.重视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立校内外专业实习基地,提高学生毕业后参与海洋经济管理活动的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为了适应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面向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中,必须勇于突破传统思维,主动转变观念,以现代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创新型海洋经济人才的培养路径。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涉海类高校海洋学科特色和地处海洋经济前沿阵地的地域优势,积极组织开展学生的各类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科学素养、人文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性。大连海洋大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獐子岛渔业集团、辽渔集团、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等相关单位合作,建立了海洋经济管理的教学实习调研基地,加强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结合。还结合实验室的建设,进行数字海洋管理等相关的模拟实训,为学生提供较好的校内实习平台,为毕业后尽快适应海洋经济管理工作需要奠定了良好的应用能力基础。

三、面向海洋经济领域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思考

经济管理专业是高校中设立较多、建设也较为成熟的传统老专业,早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既定的培养模式。而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时期,对传统专业培养模式实施必要的改革,特别是在海洋经济等特定领域的拓展或延伸,是一种有益而必要的尝试。通过对经济学(海洋经济方向)与海洋管理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可使我们从取得的成效中得到更多的思考。

1.突破常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创新,形成较为科学完善的海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编制完成了较为规范的专业教学课程大纲,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与规则,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通过海洋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主持完成了一批省、市级纵向项目和地方企事业单位横向项目,形成了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并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洋经济、海洋管理研究方向,部分研究成果、建议被政府有关部门采纳作为重要的决策参考依据。

2.打破经济管理专业传统办学格局,办出自身特色。在经济管理专业的建设中始终在思考面临众多院校均开设有经济管理专业的格局,如何能从中脱颖而出,将自己的经济管理专业办出特色,确保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虽然没有著名高校的品牌及教育资源优势,但凭借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不懈的教改努力,紧紧抓住近年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以及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学校将海洋经济管理的近期人才需求和经济管理专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对当前和未来的海洋经济管理人才需求做出准确判断,确保所设置的专业和与此相配套的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和不断优化,并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海洋类高校的优势,使所开设的海洋经济管理专业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在海洋经济领域逐步形成了较突出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优势,所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各级政府及省内外高校经济管理方面教育专家的充分肯定。

3.兼顾继承与发展、共性与个性、理论与实践的有机协调,既保证经济管理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又能较好地彰显海洋领域的鲜明特色,以确保培养模式的科学性与所培养人才的广泛适应性。从就业的角度来看,海洋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因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内容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对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经济和管理知识的认识很有好处,经济管理的“广”可以给毕业生带来更多的机会,相对来说专业的适应面比其他涉海专业更为广泛。大连海洋大学经济学(海洋经济方向)、海洋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海洋经济领域公务员的竞聘、涉海企业人才应聘中充分显示专业优势。而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也可为进一步深造的考研同学提供专业知识的有力保障。

四、结束语

在海洋类高校进行面向海洋经济领域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是抢抓海洋开发战略,积极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打造海洋创新人才高地的一项教改探索。以海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导向,改革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体现海洋经济管理学科特点与海洋领域产业特色,培养合格的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更好地为海洋支柱产业和海岸带经济发展重点建设服务,这是高校与社会共同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历史责任,需要在今后的教改实践中持续深化与完善。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篇12

一、海洋经济特色高职院校职业文化的内涵分析

(一)核心:职业文化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特殊的职业文化,以现代社会的职业结构及各职业为基础,又形成普适性的职业文化。职业文化最基本的内容应是职业社会与职业单位的制度、习俗与道德,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纪律和职业礼仪等。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绝大多数毕业生未来将在企业工作。高职院校推行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高职学生的学习场所,也由学校课堂教学扩大到了企业及实训基地,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训等。这就要求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必须自觉融入产业、行业与企业特征,充分体现职业属性。

(二)特色:海洋经济浙江是国家促进东海海区科学开发的重要基地,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不仅事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也关系到国家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海洋经济是浙江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将全面落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规划,积极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做大做强海洋产业,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把浙江基本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海洋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海洋科技教育先进、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这既是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选择,也是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经国家正式批复后,贯彻落实“海洋科教水平明显提升,涉海院校和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目标,构建海洋科技教育人才支撑体系的基本任务,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省高等教育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涉海类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都将注入鲜明的海洋经济特色。

(三)基础:人才培养模式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航海类专业为重点,船舶工程、港口物流、海洋旅游专业并进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90%的专业涉海,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人才的培养和输出,都与海洋经济息息相关。和海洋产业及企业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构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海洋经济特色高职职业文化的构建路径

(一)高职校园文化突出特色职业文化建设

高职校园文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修养,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认知和创业创新精神。涉海类高职院校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建设,明确重点,突出特色。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海洋经济宣传活动。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重点,大力宣传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意义,以及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总体规划,帮助学生了解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了解海洋产业的人才需求及能力要求,了解自己的专业与职业,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激发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二是提炼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校训。校训是高职文化建设的点睛之笔。“德行四海”是浙江省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这一校训的提出,不仅是由于学院设有航海专业、船舶专业、港口专业、海洋旅游专业等海洋经济类的专业,而且与学院打造“海字号”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密切相关。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要从国际化、全球化的高度和视野出发,积极拓展国内与国际两大办学领域,借鉴和吸收当今世界航海教育的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着力打造“海字号”高职院校,培养一批又一批“知行天下、践行天下、信行天下”、“德能双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是开展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校园活动。鼓励各类校园活动中融入海洋经济内容,突出职业文化特色,有针对性地强化海洋经济特色职业文化建设。学院围绕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开展海洋经济专题讲座、海洋企业家座谈、校企合作成果展等职业文化活动,增加学生对职业的了解,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

(二)专业设置融入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

根据《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省将重点发展涉海现代服务业、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渔业,特别要加快发展涉海生产性和生活业,推动涉海金融服务业、航运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海洋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所引起的职业演变,对高职教育有重大影响。为此,浙江省教育厅在《浙江省高校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根据海洋经济发展对涉海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启动涉海职业教育强省建设计划。打造涉海高等职业教育的浙江经验,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中国特色的涉海高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建成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等3-5所具有国家示范(骨干)水平的涉海高等职业院校,争取1-2所涉海高职院校跻身全国高职院校百强行列。”涉海类高职院校应根据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建设。同时,要深入研究海洋经济及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律和趋势,预测分析职业和职业能力变化,及时开发或调整专业,主动应对职业及人才需求的变化。每个传统职业都包含有自身的职业文化,每个新兴职业也需要职业文化的提炼和积淀。海洋经济类的每个专业学科,都对应着相应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专业学科教育中的很多内容,都在传递相应的职业文化。因此,涉海类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所指向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提炼和总结每个专业和职业中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并将职业文化融入专业教学,培养贴近海洋产业的高技能人才。#p#分页标题#e#

(三)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实习实训环节贯穿职业文化内容

一是将职业文化内容纳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既是职业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涵盖的方面。涉海类高职院校应把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内容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和课程,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和选修课等方式,将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邀请航海企业负责人、知名海员以及其他海洋产业的代表人物到学校做专题讲座,分享奋斗经历和心得体会,以自己亲身经验与师生交流,使高职学生正确认识即将从事的职业,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意识。同时,可通过学习涉海类企业的管理制度、员工守则、岗位规范等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各项制度和约束,培养学生的职业纪律意识。二是在学生实习实训中贯穿职业文化。校内实训应采用高仿真模式,参照涉海类企业的管理模式,制定实训管理制度,引入企业广泛实施的5S管理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让学生了解现场工作流程、操作方法,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意识。在涉海类企业及用人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在企业岗位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下了解职业操作与规范、工作流程与方法、工作纪律与制度。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体验海洋经济类企业所具有的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文化素养,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要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