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合集12篇

时间:2023-01-19 15:44:45

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篇1

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在各级各类高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从任课教师的情况来看,部分专业课教师存在对课程思政理解不深、把握不准、结合专业教学开展思想价值引领的能力不足等问题。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力量,其素养和能力直接影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因此,提升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与能力,是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提升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

1.提升专业课教师把稳时代新人培养之舵的自觉意识。强调,“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1]只有坚持党的领导、站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牢牢把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之舵。这就要求广大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做到“两个更加”。一是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的辩证关系。多元社会思潮竞相争夺高校舆论阵地,因此广大专业课教师要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高度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二是更加坚定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信心。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只有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自觉意识,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才有底气、信心和能力将课程思政自觉融入专业教学,从而使思想价值引领内容“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永葆马克思主义的鲜亮底色。2.提升专业课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意识。立德树人是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遵循。这就要求高校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作为自己的职责,更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近年来,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以各种隐蔽形式传播思潮,其目的在于混淆视听、扰乱人心。针对这种情况,专业课教师更要自觉强化立德树人意识,自觉将价值塑造融入各类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寓教化于课程。同时,专业课教师要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对照“四有”“六要”标准不断提升自我,形成教育者先受教育的氛围。只有真正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敬仰和尊重,才能用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示范者和引路人。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学习效法,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3.培育专业课教师如盐在水的有机融入意识。课程思政建设应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特点,深挖各门具体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这就要求广大专业课教师不断增强课程思政意识,将思想价值引领元素融入各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课堂讲授、实践实训等环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激活所有课程和课程所有环节的育人功能,构建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理念,全面反思人才培养中亟待改进的方面,避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问题[2],矢志培育具有坚定政治立场、深厚爱国情怀、宽广知识视野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这种融入过程不能被简单理解为课堂教学环节的融入,而是意味着专业课教师要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际教学需要,深挖思政元素、梳理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如盐在水的有机融入。

二、提升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

1.提升专业课教师整合课程思政资源的能力。一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本身的思政元素。高校要协同教研组、学院、教务处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在兼顾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和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基础上,形成分层分类的具体指导策略,引导广大专业课教师破除专业课仅仅传授专业知识的僵化思想,找准育人着力点,上好课程思政示范课,形成各有特色的课程思政校本课程。二要结合不同专业课程性质整合思政元素。广大专业课教师要结合具体学科专业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整合课程思政元素。例如,文史哲类课程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增强文化自信;理工类课程要结合学科发展历程,瞄准专业前沿问题,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求知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通过讲述一系列优秀科研工作者的事迹,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忠诚度;医学类课程可以宣传伟大抗疫精神,用抗疫英雄的感人故事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医者仁心;经管法类课程可以结合各类反贪腐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广大专业课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挖掘更多可以引领学生价值观念的“知识硬通货”,释放课程思政资源的育人生产力。2.提升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能力。一要坚持政治性,因“课”制宜精心遴选思政元素,把握好课程思政教学的时度效。二要注重理论话语的生活化转化和影像化传播,让有意义的教育变得更有意思。课程思政建设既要注重内容为主,也要着眼于话语表达形式的创新。专业课教师要将抽象严肃的理论话语和学术话语转变为大学生听得懂、愿意听、真接受的生活话语,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再晦涩深奥。三要不断提升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能力。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获取和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专业教师要主动顺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革命趋势,在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用好新技术新方法,主动匹配学生的兴趣点和情感共鸣点,打造学生喜爱的课程思政“爆款”课,让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接地气、有生气、有力量。3.提升专业课教师拓展课程思政教学场域的能力。仅靠课堂教学难以实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广大专业课教师还要增强延展教学触角、拓展教学场域的能力,使课程思政建设真正落地见效。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积极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第二课堂教学实践中。要以更加贴近学生的方式将思政元素注入学生社团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实验实训教学等环节,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价值塑造从课堂教学场域拓展到实践教学场域。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善于以新媒体技术延伸课程思政的触角。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拥有更加多元化的知识获取途径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教”与“学”关系正发生着深层次、根本性变化。要使课程思政建设延伸到教育教学各个角落,专业课教师要抓住信息化时代的显著特征,除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还要能通过微课、慕课等在线教学形式多渠道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打通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科学的价值观、坚毅的品质、扎实的学识,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课程思政建设篇2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重要方式。“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与高度统一性[1]。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视野,还能激发探索欲望,更能激励学生从思政素材中学得专业知识,从杰出大家身上获得激励,树立远大理想。

一、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及总体实施思路

“门门课程有思政,教师人人在育人”的“大思政”育人格局,课程仅仅有教学目标是不够的,还要有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确定机械原理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具有浓重的家国情怀,对国家和学校有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较强的团队意识和能够有效沟通、交流及与人合作能力;具有追求真理、敬业、专注、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良好的自我学习和信息获取并分析处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关注非技术因素对工程设计的影响,培养职业素养。教学过程中,以“思政引领知识传授”理论指导机械原理课程的思政教学,将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结合起来[3],从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多方面深度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设计中将其无痕嵌入,与理论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4]。将教学分为几大模块,结合每个模块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5]。充分考虑机械原理课程线上下线混合式教学方式方法,以学生-小组-团队-班级方式开展项目化教学和翻转课堂,对学生工匠精神和交流、沟通、团结协作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依托课程设计和学科竞赛,对课程思政成果进行检验和巩固升华[6-7]。

二、主要举措

(一)结合课程特色,深挖课程思政元素

在机械原理课程导论部分教学中,以世界各国发电量变化的视频引入课程思政。该视频以动画的方式直观表现了1896-2016年间,世界各国工业发电量巨变过程,展现了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榜上无名,到一步步前进,最后稳居第一的奋斗历程。以单缸四冲程发动机为例,在进行正常理论教学内容讲解的同时,强调该机器所包含的三种机构要按照一定时间顺序相互协调、协同工作,才能做有用机械功和完成能量的转换,以此培养学生相互配合、注重协做的团队意识和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工匠精神。在机械原理常用机构及其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模块教学中,结合各个机构在工程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对理论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所学理论的应用之处,激发对专业和生活的热爱,促进理论学习。在对每一个理论知识点讲解、分析时,注重细节,尤其是数据的来源、处理过程和实际应用效果,并设置答案不唯一有讨论价值的题目、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比计算分析设计结果的优劣,合理的数据给予肯定,不合理的数据加以修正。这种“重视学有所用”的教学方式,更易于被接受,知识综合、思想碰撞的讨论环节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化学习效果,对结果的质疑能引导学生反复琢磨并修正自己的计算分析和设计过程。这些过程都是工匠精神的体现,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成效,学生的技术能力、职业素养、自我学习能力都潜移默化地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为课程思政实施创造条件

机械原理采用课前线上自学,课中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课后布置作业和项目化大作业的方式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自学部分,适量引入超星学习通的工学类课程思政视频教学案例,包括《大庆石油的勘探开发》《飞天圆梦》《为国铸造长空利剑》《铁人王进喜》等,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强国强军、职业道德等意识。在课程项目化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工程项目与工程实际、科教研相结合,以两名学生组成小组、任务类型相同的若干小组形成团队,几个团队即为一个班级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沟通、交流、团队意识和协作等都是很好的锻炼和提高。课程设计任务即为教学项目,保证了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连续和延续性。强调小组合作,在团队中沟通和交流。设计过程既提示学生原创意识,又强调创新重要性,不仅仅局限理论结果,还要考虑成本、法律、环保、安全、可持续发展等非技术因素。在项目化教学每一个阶段,各小组以翻转课堂方式展示项目设计成果,团队间相互评价,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完成技术和非技术能力培养。

(三)依托学科竞赛,对课程思政教育成效检验巩固和升华

将课程与“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结合,从分析大赛主题入手,结合课程理论和实践环节学习,鼓励全员参与,组建队伍备赛,并组织选拔,择优参加赛。学科竞赛不仅能检验也可以巩固和升华课程思政教育成效,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得到培养。该环节完全利用学生与教师的课余时间完成,是对学生综合能力最起锻炼作用的环节,也是学生积极性最高、热情最高的部分。在备赛过程中,学生自我学习、获取信息能力大大增强,团队意识、沟通交流和协作能力迅速提高。产品设计制作过程中,工匠精神处处体现,参赛过程中以校为家为校争光的集体荣誉感得到升华。

三、结语

线上线下混合式机械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明确,充分利用了线上资源和线下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活动,深挖思政元素。通过线上课程思政视频教学案例、项目化教学实践、学科竞赛备赛及参与竞赛,对学生家国情怀、团队意识、工匠精神、创新能力、职业素养进行了培养和锻炼,达到了以德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R].北京:教育部,2020-05-28.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3]黄玲.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J].科技资讯,2020,18;(27):27-28.

[4]凌小萍,张荣军,严艳芬.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20(10):46-49.

[5]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8(1):64-66.

课程思政建设篇3

关于“课程思政”的定义,高德毅、宗爱东(2017)在《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一文中指出课程思政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一种课程观。成桂英(2018)将课程思政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课程思政”与通过课程之外的其他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狭义的“课程思政”是指高校在专门的“思政课程”之外的课程(包括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课程思政这一教学理念不断融入我国的教学实践。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通知中提到要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这是国家首次在中央部委文件中提到“课程思政”。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这份纲要阐明了课程思政的价值,并对各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对于经管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自从2017年“课程思政”的概念提出之后,众多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学者和专业课教师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研究。王茜(2019)探讨了“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实现路径。肖咏嶷(2020)探讨了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以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陈中斌、杜春华(2021)探讨了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张美云(2021)通过调查的方式分析了经济类研究生导师课程思政的现状与实现路径。现有文献对课程思政的研究大都集中于本科生,对研究生包括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的研究目前还比较缺乏,经管类研究生的课程思政在实践中也未得到充分重视。

1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的价值

1.1课程思政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经管类研究生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研究生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如图1所示,近5年来,随着研究生毕业人数的增加,经管类研究生的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虽然目前经管类研究生的规模远小于本科生,但他们所从事岗位的重要性以及他们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却高于很多本科生,如果他们不能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就很容易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动摇中国共产党的统治根基。

1.2课程思政有助于激发经管类研究生的学习兴趣

经管类专业融合度较高、理论性强,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的专业课程和专业知识,学习难度较大且学习过程比较枯燥乏味,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不高。而课程思政与传统的仅仅通过思政课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同,其将思政教育融入所有的课程之中、融入教学的全程之中,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通过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丰富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

1.3课程思政能够更好地改善经管类研究生的思政问题

经管类研究生大都已经接受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二十余年的家庭教育,他们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政治立场、道德水平等基本已经成型。虽然大多数学生有着较高的道德水平、较为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拥护者,但仍然有部分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问题。近年来,研究生自杀的新闻屡见报端,研究生学术不端的事例也时有耳闻。相较于本科生,研究生承受着更大的学业、就业压力,以及来自父母、社会的期望,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就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

2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2.1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

2.1.1各高校积极开展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2017年9月,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开始了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专项的申报,要求教师要充分结合专业优势和研究生教学特点进行项目建设并给予每门项目2万元建设经费。2020年,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正式启动研究生《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战略管理》3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以“诚信”“会计职业道德”等作为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在学生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在张美云(2021)对不同学校经济类研究生导师及学生的调查中,45.45%的导师表示已有学院及以上级别立项的示范课程,65.45%的导师表示学院传达了上级文件并对导师做了一定动员和要求,20%的导师表示学院传达了上级文件但未做明确要求,而“不曾传达上级文件精神”这一项的比例为0%,可见大多数高校都已对经管类研究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2.1.2经管类研究生与教师已初步形成课程思政意识在高校对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也提高了经管类教师与研究生的课程思政意识。在张美云的调查中,90%以上的师生至少在很大程度上认同立德树人是经济类研究生导师的第一职责。在专业课课程思政对研究生价值观的塑造方面,85.45%的导师和78.44%的学生都认为作用“非常大”或“比较大”,认为作用“较小”或“不明显”的仅占3.64%和2.4%,可见大多数师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课程思政意识,认同课程思政这一教学理念的重要性,也愿意接受学校针对课程思政制定的各项政策、开展的各项活动。

2.2经管类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2.2.1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在张美云的调查中,有35.33%的研究生反映“多数教师专业课讲授不涉及思政”。在王方、张博文(2021)对全国各专业研究生的调查中,有39.65%的学生对于“课程思政”不太了解或完全没有听说过。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课程思政建设仍处于初期阶段,学校及教师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此外,因为研究生人数较少,且大多数已经有了稳定的三观,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所以许多学校并不重视研究生的课程思政建设,在研究生的课程思政上的投入也不如本科生,尤其是经管类专业非学校重点专业的院校,在对经管类研究生的课程思政的建设上更为忽视。2.2.2课程思政未能很好地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虽然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始了对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大多数教师也具有一定的课程思政意识,但经管类研究生思政教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在结合上仍存在着不足。具体表现为经管类研究生的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结合不够紧密,且思政教育难以贯穿于教学的全程之中、贯穿于经管类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究其原因,一是经管类专业的部分课程理论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学校和教师发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增加了难度。二是我国高等教育各专业的课程长期以来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局面,专业课教师往往只专注于自己的教学内容,对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的知识不甚关心,经管类研究生的教学也不例外。三是研究生的生活比本科更为丰富,除课堂教学外,还有较多的科研活动、社会实践等,这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也使得思政教育难以贯穿于研究生学习生活的全程中。2.2.3课程思政实施方法缺乏多样性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缺乏多样性也是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之一。在学校组织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方式上,学校通常以会议宣传等方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课程思政项目,各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通常也以会议的方式进行,这种会议的方式缺乏创新,可能难以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情与积极性。在教学方式上,教师通常采用直接灌输的方式生硬地将思政内容传授给学生,缺少生动与灵活性,无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2.2.4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许多学校也建立了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比如从教师的教学表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方面来评价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这些固然是衡量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重要标准,然而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思想态度的变化。但不同学生的思想态度各不相同,难以被量化为容易衡量的指标。这就使得经管类研究生的课程思政难以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从而导致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变得困难。

3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

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应该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从提高课程思政意识、构建课程思政课程体系、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以及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实施推进。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如图2所示。

3.1多层面提高对经管类研究生的课程思政意识

首先,在国家层面,国家应出台针对研究生包括经管类研究生的课程思政政策文件,对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价值做出阐述,对如何有效地进行经管类研究生的课程思政建设做出指导性意见。其次,在学校层面,学校要完善顶层设计,针对制定相应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总领全局、统筹安排,明确学校各单位、各部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与职责,并给予资金支持。最后,在教师层面,教师应加强自我学习,提高课程思政意识。在授课中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在思想、生活上关怀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职业道德、价值态度,做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

3.2多角度构建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课程体系

多角度构建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的课程体系,要推进课程建设。比如发掘专业课中的思政点、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相关探讨等。经管类不同专业有其不同的特点,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来发掘课程中的思政点。在发掘思政点的过程中,单个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学校和学院应采取多种方式,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除了经管类各专业课教师之间,还应组织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多角度构建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课程体系,还应推进案例开发,针对每个思政点选取相关的案例。案例的选取可以是学科经典案例,比如名人生平、历史事件等。也可以结合时政,比如“会计的职业道德”这一思政点可以选取近些年来财务造假的案例,“企业社会责任”则可选取一些企业在洪灾和疫情中捐款的事例等。多角度构建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课程体系,还要推进示范课建设。经管类研究生专业课程众多,可以先从具有代表性的课程开始,将其列为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的示范课,通过示范课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的制定、实施与结果反馈等,不断调整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方案,并将其推广至整个经管类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

3.3创新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首先,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所进行的其他教育教学活动,如科研、讲座、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课程思政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在经管类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实践活动与日常生活中,也应融入思政元素。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除了传统的灌输式的直接教学,还应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学生彼此之间的互动,前者可以采用教师提问等方式,后者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小组游戏等方式,这些方式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4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有效地衡量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效果,还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尽量全面地涉及到课程思政的参与者,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等。做到“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如图3所示。如图3所示,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应当包含6对评价关系———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校和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①),可以采用校领导不定时听课等方式,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的情况。学生对教师的评价(⑥),可以开展学生评教活动,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日记、周记等方式来记录自己的思想变化,以评估教师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进行课程思政的情况及其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评价(②④),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等方式,学校应欢迎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课程思政工作提出建议。课程思政的效果是通过学生的思想变化来体现的,所以学校和教师还应密切关注研究生的政治立场、思想态度、心理状态,以评价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效果(③⑤)。对教师的评价中,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师德师风。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观念的引导者、品格的塑造者,承担着育人的责任。态度积极、品行优秀的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而一些行为不端的教师则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教育与评价,将师德放在教师评价的首位,在招聘、考核等各个环节都要把控教师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2]成桂英.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9):67-70.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Z].中办发[2014]59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Z].教思政[2010]11号.

[5]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6]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等.关于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Z].沪教委德[2017]11号.转引自李佩文.高校“课程思政”实践研究———以四川省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20.

课程思政建设篇4

PLC是自动化生产线的核心控制设备,加快培养掌握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的工程技术人员,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关键。然而,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体系培养的高职毕业生与实际工程应用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主要源于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1]。因此,本文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PLC控制编程与实践”课程为例,分析传统教学现状,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与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施。

1传统教学现状分析

1.1学生学情差异大,难以实施有针对性教学

本专业生源主要来自中专升大专和五年专的学生、以及小部分高中生源[2]。生源的多样性,直接导致学情差异较大: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计算分析能力但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偏弱;五年专和中专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能较为熟练使用仪器仪表进行电路组装调试,但电路自主设计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偏弱。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不统一,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实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答疑解惑,学生结合自身学情自主学习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训练、控制学习进度的需求。

1.2学生思维过程未得到有效训练

传统的课程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一般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两个环节,教师讲授任务相关知识并进行操作示范,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按部就班进行操作,缺乏主动学习、思考的机会;工作流程意识、制定工作计划与实施计划的能力未得到有效锻炼。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能掌握PLC控制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硬件电路设计能力较弱、程序设计与调试、系统整体调试中出现的故障困惑较多、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等现象。

1.3考核评价方式形式单一

传统考核评价由教师考核,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两个部分组成,形式单一。虽然有设定明确的考核标准,但分数评定主要依靠教师课堂巡视检查小组的操作情况、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给定,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学生只能了解到得分分数,未能获取到具体的得分构成,未能对学生行为改进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且对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情况、课中操作行为规范、课后任务拓展情况难以实施有效评价,考核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2教学总体设计

2.1坚持“课程思政、岗课赛证融通”教学理念

本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基于PLC工程师岗位实际需求、融入“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职业技能大赛与高级电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相关标准,构建以PLC工程师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同向同行,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2.2对接就业岗位,重构教学内容

基于PLC工程师岗位的工作内容、标准与工作过程,归纳PLC工程师典型工作任务、岗位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的内容与要求,结合信息化教学平台、智能化电工实训平台、在线交互式仿真实训平台,进行教学内容重构,包含四大项目:PLC应用体验、智能路灯系统设计、智能小车送料系统设计、机械手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每个项目又根据实现的功能不同,划分为三个阶段性的子任务。在真实的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主动制定工作计划、加强交流沟通,有效提升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三阶段、五环节、四维度”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采用任务驱动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三阶段、五环节、四维度”教学策略丰富教学内涵、拓展评价维度;采用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热情。1)采用任务驱动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解决学生学情差异大的难题。选择真实的企业工作案例、在线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借助在线交互式仿真实训平台,学生可结合自身学情有针对性自主学习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训练,对自身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自主控制学习、任务实施进度。2)信息技术助力“三阶段、五环节”落地实施。云班课平台在线学习资源、知识测试、在线交流互动等功能,将教学过程从课中进行延伸,使得“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教学落地实施。在线交互式仿真实训平台记录“探、导、践、评、升”五个层层递进教学环节中学生的操作行为规范与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在PLC工程师工作过程中进行方案选型、硬件接线、程序设计与系统联调,实现任务目标,思维与技能得到有效训练。3)全过程多元“四维度”评价体系,拓展评价维度。结合“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职业技能大赛竞赛规程和高级电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标准,科学设计四维度评价体系,从“自主学习参与度、任务实施规范度、系统功能完成度、职业能力提升度”四个维度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评价。通过云班课平台发布的知识测试、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在线交互式仿真实训平台发布的操作任务,形成自主学习参与度的评价。在线交互式仿真实训平台对操作规范行为进行监督记录,形成任务实施规范度的评价。在成果分享、成果展示中借助云班课平台实现师生共评、组间互评、组内互评,形成多元主体的系统功能完成度的评价。通过课后拓展任务和课前课中结果评价的比较,发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变化,形成职业能力提升度的评价。

3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实施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环节分为“探、导、践、评、升”五环节。1)探:课前自主学习,在线操作体验。在线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在线互动平台,使得“先学后教、少教多学”成为可能。学生在云班课平台上完成任务相关的知识点学习和测试,进行问题研讨,老师参与解答。各小组根据学习情况,通过在线交互式仿真实训平台,自主选择不同难度的课前竞赛任务,体验PLC工程师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在线交互式仿真实训平台对操作规范行为进行监督记录,方便老师掌握学生的操作情况,确定教学重难点。2)导:工作情境导入,明确任务目标。通过在线视频资源让学生直观观察PLC系统工作过程,实现工作情境导入,并与学生一起分析PLC系统功能要求,明确任务目标、工作流程。3)践:小组分工、虚拟仿真与实物实践相结合;教师通过巡回观察,参与小组讨论并给予指导。使用活页式工作手册,引导学生制定工作计划;在虚拟仿真平台上进行PLC硬件接线、程序设计、编译与仿真运行,验证计划可行性,及时调整计划;在线平台实时反馈学生操作情况,针对不规范行为自动扣分并给出正确操作提示,规范学生操作行为。仿真验证后,接着小组在智能化电工实训平台进行操作实践。小组记录并讨论任务实施过程中的注意点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评:小组展示、检查评价。小组展示PLC控制系统的实现成果,在成果分享中提升沟通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分享,既有助于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又能促进经验交流,取长补短。教师对各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总结评价,启发学生思考,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改进。5)升:课后拓展,提升职业能力。拓展任务与职业技能大赛“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的竞赛内容、高级电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内容有效结合,教师在云班课平台发布拓展任务,学生根据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自主选择拓展任务,以赛促学、以证促学,提升实践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学习效果

4.1全面提升学生能力,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任务驱动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丰富的在线资源、在线交互式仿真平台营造仿真情境下的工作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探、导、践、评、升”梯度教学、“自主学习参与度、任务实施规范度、系统功能完成度、职业能力提升度”四维度促进学生学习,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沟通交流、硬件接线、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

4.2增强职业认同感,达成课程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同向同行,将思政元素贯穿教学的每个环节:在硬件接线中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劳动精神、在程序设计中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任务实施中培养安全操作意识,以赛促学、以证促学,增强职业认同感、提升职业技能,达成课程育人目标。

5结论

本课程对接就业岗位,进行教学内容重构,采用任务驱动式、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三阶段、五环节、四维度”教学策略显著提升教学效果,达成课程育人目标。后续将持续完善课程资源的建设,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优势,提升教学质量[3];加强校企合作,打造真实工作场景下的高效课堂,促进学生“零距离”就业。

参考文献:

[1]苗秋华,管志光,闫勇增.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PLC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与创新,2021(16):151-152,154.

[2]彭胜敏.工学结合岗位导向的高职电子CAD教学探索[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7(5):22-25.

[3]赵志群,黄方慧.德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20(10):73-79.

课程思政建设篇5

1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1.1是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和党的育人理念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改革的总理伦和总指导。我们要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贯穿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全过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牢牢紧扣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和党的育人理念,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高校体育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熟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方法,形成辩证思维,养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进而不断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1.2是弘扬体育精神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体育精神是体育理想、信念、知识、道德、审美的标志,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体育精神所包括的爱国主义精神、团队精神、拼搏精神、创新精神是体育发展和进步的必要因素。体育课程是弘扬体育精神的最佳途径。在体育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不断的超越自我,顽强拼搏,积极思考,勇攀高峰,使学生亲身感受体育的激情和魅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各类体育项目传授与之相应的体育道德,使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不断领会体育的内涵及意义,达到身体和思想的同步提升,并努力将这份体育精神不断传承并创新。

1.3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需要

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关键,是未来引领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高校体育课程可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锻炼身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积极思考,领悟体育的内涵。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将体育精神、体育内涵、体育道德、体育理想、体育责任通过不同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以一种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来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对体育产生新的认识。

2加快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2.1加快体育学科建设,提高体育学科地位

高校体育,一方面可通过增强体质,锻炼身体来塑造学生强健的体魄;另一方面可通过弘扬体育精神,传播体育内涵,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来滋养学生的心灵。加快体育学科建设,提高体育学科地位需要学校的重视与支持。根据《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要求,到205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人民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大大提高,我国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高,位列前茅,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高校应当大力加快体育学科的建设。学校可通过积极举办富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发表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出版结合全球最新研究成果的教材著作、申请部级课题项目等方法来提高体育学科的话语权,提高体育学科的地位。体育学科的建设除了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外,更需要国家政策文件的支持。高校体育课程的建设需要国家政策文件的引导,这些政策文件代表着国家的发展重点和前进方向。例如最近新兴的“冰雪项目进校园”“一校一品”等都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和研究过程中,可以将国家围绕体育发展的政策文件作为保障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群”,再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合开展的课程思政类型,使“立德树人”更好地与体育课程结合,使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程同向同行,共同发展。

2.2加快建设高校公共体育评价体系,建立合理有效的检视和督导制度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体育课程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合作行为、进取精神、意志品质、角色胜任、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等方面的内容。评价体系的建设,有助于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效果、教学进程等信息及时进行反馈和回收,及时有效的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习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更加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高校体育评价体系,首先,评价体系的建立应与体育教育相匹配,呈现动态特征。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制定与之相匹配的评价体系,建立合理有效的检视和督察制度。其次,评价体系的建立应与学生的成长阶段相匹配。高校教育阶段正是学生思想意识不断趋于成熟的阶段,学生正接受着来自不同方面不同因素的影响。相同的教学模式会因为学生的不同和学生所处阶段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评价体系的制定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动态评价体系。最后,评价体系的建立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在体育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就是要将思政理念融入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的全程之中。在建立体育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关注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为高校体育开展课程思政保驾护航。

2.3加快发挥新媒体作用,运用新技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在“互联网+教育”的视域下,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开展,其中也不断催生出了许多新兴的教育方法。例如“翻转课堂”,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解内容,而是通过学生在课前课下自主学习,教师则在课堂中通过协作法和引导法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其个性化的学习。在像这样新兴的教学模式下,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不断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具有趣味性,使学生更好进行的学习和研究。如今疫情全球肆虐,人们自身的健康水平和免疫能力成为抵抗疫情的资本,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这种形势下开展体育教学,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为了应对这次挑战,我们要加快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拓展教育渠道,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熟练运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兴的教育方式,并在教育过程中不断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在疫情结束后,线上线下同时开展体育教学将会成为体育教学的常态。这就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充分掌握新媒体技术,加快推进新媒体技术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相融合的进程,为体育教学步入新时代做好准备。

3结语

现阶段,我们已经步入“大思政”的教育时代,全国高校正在积极推进“大思政”的育人理念,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是顺应时代潮流,也是大势所趋。在体育教学中,课程思政虽然是一个新概念,但它早已存在于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不断总结和更新。高校体育课程在开展过程中应不断结合实际,根据课程思政的教育要求,对于相应的课程模式进行改革,积极创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建设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这是我国进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实践路径,是学校体育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赵富学,陈蔚,王杰,等.“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五重维度及实践路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4):80-86.

[2]李敏伦,李霞玲.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下的新时代:历史、理论及实践[J].湖湘论坛,2019,(06):81-92.

[3]鲍明晓.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办好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J].体育科学,2019,(09):3-13.

[4]赵富学,黄桂昇,李程示英,等.“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释析及践行诉求[J].体育学研究,2020,(05):48-54.

[5]韩愈.师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课程思政建设篇6

1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

“课程思政”即把思政课程的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学科教学与生活之中,助推思政的渗透,实现其重要的价值,使“思政育人”与“学科育人”相同步,使“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2]。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所有教师都具有育人责任,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作为最早试点的上海推出了系列特色课程,其中上海中医药大学人体解剖课的感恩教育,已成为中医药院校的示范[3]。教育是兴民大计,而思想教育是教育的先行军,切不可忽视。

2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意义

几十年来,中医药院校一直以传统的课堂方式进行思政教育,此种方式注重概念与理论知识学习,专业相关性较低,学生也会出现抵触思想,不愿意听这门课,甚至认为这门课不重要。当前教育模式的刻板、教材内容的陈旧、教学方式的落伍,严重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从小学到大学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还未彻底清除[2],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改革幅度不大,致使这些课程形同虚设,单纯为了考试而考试,并没有深入人心。思政教育带给中医药学子更多的是自我意识、敬业精神与道德素养,在工作岗位中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所做之事是否符合我的职业道德、是否有违良心,执行工作时自己的行为会无意间听从自己的意识。因此,要充分开发利用中医药文化中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挖掘中医药学深刻的内涵[4]。可见思想理论教育对于中医药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同时可见“课程思政”的全面建设对中医药院校至关重要。

3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现状

“课程思政”的建设要结合院校的传统文化、专业特点,因校制宜,统筹设计,分类推进。近年来,各中医药院校以“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教育的基点,利用开发学校的各种隐性思政教育资源,使其渗透在校园生活之中,对广大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品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5]。如中医基本理论中包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辨证思维、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等思政元素;方剂学与中药学中包含的传承创新、仁义孝道、资源保护等思政元素;中药鉴定技术中包含的精益求精、质量意识、严谨、诚实守信等思政元素。然而如何把这些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课程思政”呢?有人选择线上线下同时授课的方式,以互联网的方式推进医学[6];有人选择将“社会评价”融入教学课堂评价中,培养真正的卓越医生,以仁爱的医风、精湛的医术、锐利的批判精神作为评价体系中重要的元素[7];有人选择通过案例式教学法和PBL教学法融入思政元素[8];南京中医药大学构建了“仁德、仁术、仁人”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等[9]。目前,虽然中医药院校对“课程思政”引起了重视,但中医药学的德育资源并未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也未能全面充分融入高校的“课程思政”,中医药传统文化没有深入贯彻到教学中,导致出现医学与文化脱节、医德与医术脱节、观念与道德脱节的现象。

4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措施

4.1树立理念,完善机制

中医药院校要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思政教育理念[10],以高尚的道德、大爱的情怀、精益求精的医术,德术同向,综合发展。将这一理念与中医学“课程思政”相融合,深度开展“课程思政”[11]。4.1.1构建顶层机制中医药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的构建是一项有组织、有纪律的长期工程,具有持久性和长期性,因此这项工作要从学院开启,从学生开始,接受正确的教育,开展积极的思政活动,投身到课程思政的实践活动中[12]。对于开展“课程思政”来说,构建顶层机制尤为重要,学院应全员、全方位将学生的思想培养放在首位,常抓不懈,成立分级管理机制,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完善的运营机制,促进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4.1.2深层多向联动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随着中医药效能的发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医药的神奇,也更倾向于传统的中医药治疗,因此中医药院校要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各个组织的作用,将相关的职能部门和学院联动,将学院与相关的企事业联动[13],将学院与医院联动,将学院与社会相关行业联动,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层联动,各司其职,互相协作,共同完成“课程思政”的任务。4.1.3完善激励机制中医药院校要设立完备的考核体系,将“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落实情况以标准化的尺度列入考核体系,设立分层的考核标准,以完善的激励机制,促进中医药“课程思政”体系的切实推进[13]。将“课程思政”的效果列入教师评职晋级的项目中,激励“课程思政”建设的建设与发展。4.1.4探索课程与思政的融合点,契合职业与思想的深度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因此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实现教学任务的关键。中医药院校应重视对教师“课程思政”的培训,使其参加各级各类的研讨,撰写各级各类的学术论文,参与各级各类的实践讲解。教师、学生共同研究,共同创建课题,参与社会实践[14]。以共同的研讨、共同的备课、交流协商的方式推进专业课与思政课的整合。例如将中医基础学、诊断学与针灸学等统一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调整教学设计,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将真正的教学成绩与思政统一。力争在获取知识时弘扬社会道德[12],将理想、理念、医德落实到医学服务中。

课程思政建设篇7

由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转型发展,以丰富灵活的途径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需求,成为不同群体进行继续教育、改善知识结构、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渠道,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和落实终身教育理念具有重大意义。思想政治课程是开放大学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开放大学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

基于成人教育的特点,电大思想政治课程与普通高校的“两课”相比有所不同,但这不是说,以电大为代表的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一直被喻为“生命线”,在成人教育领域亦是如此。成人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应用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成人思想政治课在培养合格人才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置身于开放大学视野下,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必须创新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寻求在加强思想政治隐性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有新的突破,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成人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和成人学员素质的全面提升,担当成人教育的使命。

隐性课程的特点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也称潜在课程、非正规课程、无形课程等,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菲利普・杰克逊,后来美国学者布卢姆在《教育学的无知》(Innocence in Education)(1972)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概念。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显性课程是指由教学计划规定的、明确排在课程表上的课程,如英语或计算机,因为其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和规定的教学内容与学时,所以也叫正规课程。隐性课程正好相反,它是指那些不显现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表中,而是隐含在校园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人际关系、人性化的管理以及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却和课程表中的课程一样,对学生有很大影响作用的因素,这些因素给学生提供各种人生经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特别是对学生的心理、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态度方面,非常适合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使用。据众多研究可以归纳出隐性课程的主要特点:

潜在性 隐性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而非外显的状态呈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把需要教育的思想和观点巧妙地隐蔽起来,渗透于一定的环境、文化、活动等中介之上,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机制影响学生,论道而不说教,述理而不生硬,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育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潜在的,俗称“看不见的教育”。

广域性 隐性课程的载体丰富多样,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既存在于学校物质环境之中,又存在于学校精神文化、规章制度之中;既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又存在于课外活动之中;简而言之,隐性课程资源涉及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并渗透其中,以不同的方式、角度、途径对学生产生影响,最终有可能被学生内化吸收,使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多层次进行。

持久性 隐性课程多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学生产生影响,尊重受教育者思考的自主性、选择的自由度,给他们充分的参与权、话语权;较之传统的教育方式而言,淡化了说教与灌输的色彩,将“政治性”的内容不着痕迹地融于教育资源之中。在当今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隐性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其作用显而易见,其效果更为持久。

隐性课程建设的价值定位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翻转课堂式教学、移动教育等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平台,带来了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刻变化,也给开放大学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发挥开放大学自身的优势,通过教育技术与教育内容的深度融合,构建别具开放大学现代化教育特色的思想政治隐性课程资源,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开放大学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建设的价值定位。

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建设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是整个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另一方面,当人们需求层次不断得到满足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充分调动起来,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层次愿望就会更加强烈,从而提升人的素质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当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纯粹的传统意义的围墙内大学的校园学习,学习已成为人们终身发展和休闲的需要,开放大学建设顺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

不可否认,从当前现实来看,有部分人选择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往往是利益驱动,学习的主要目的仍然是获取文凭或找个好工作,以开放大学为代表的成人教育机构也存在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增长的倾向。市场经济下,无论是成人教育办学机构还是个人,关注利益本身无可厚非,但我们不能忽视居于首要位置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问题。因此,我们应在认清事实的前提下,重新思考如何让成人学习超乎功利,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消除对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偏见和轻视。随着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变革的深入,带动了生产方式、经济增长模式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高等教育的发展也由卖方市场向买房市场转变,接受高等教育也由精英走向普通大众,这决定着成人教育办学机构要站在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自身的发展问题。教育的全民化和学习的终身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放大学要更加注重在学生支持服务的定位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强化其社会责任。

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建设应以开放大学特色文化为内涵 大学文化体现出大学的理念与特色,一所大学的隐性文化彰显一所大学的个性。隐性课程建设要结合本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既要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也要凝练自己的特色。孔子是古代倡导“有教无类”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国民教育,由此形成了“全民学习”“教育公平”这种优秀中华民族文化的成果,也是开放大学办学宗旨和理念的溯源。从广播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积极为各行业培养人才和为各群体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更是时代赋予“有教无类”新的内涵。开放大学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向所有需要学习的人敞开学习之门,促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目标实现,从其学子的成长历程中皆可看到“自强、求知、有为”的精神,由电大向开放大学发展的历程,也逐渐沉淀、凝练为有别与普通高校校本文化特征:即“开放性”与“现代化”,“有教无类”与“自强不息”等。

为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开放大学彰显了“促公平、惠民生、增国力”的办学理念,与国家倡导的“社会公平”“中国梦”建设合拍共进。大学实现自己的价值系统需要构建自己独特的先进大学文化,从而在学生中培养具有学校特色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使之获得全面发展,这也是开放大学文化的内核。开放大学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越是特色鲜明的文化,对学生的有效作用越明显,也使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建设的途径

隐性课程的影响虽然是无处不在的,但对隐性课程的开发却是有迹可寻的。思想政治隐性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及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不同类型的隐性课程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方式,因此,我们要努力掌握隐性课程规律,在开放大学视野下针对其范围和类型进行设计与开发。

强化师德师风的隐性教育资源 教师的师德师风在教育中起到“自化化人”的作用,只有教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政治立场,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将思想渗透给学生。正如陶行知所提出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道德高尚、爱岗敬业、意志坚强、胸襟宽广、乐于奉献的老师,必然会受到学生的喜爱与尊重,进而以其为榜样进行效仿和学习。对于从事远程教育的教师来说,师德实践与其他教师职业具有共性之外,还其有特殊性。远程教育的特殊性在于,教师很多的时间面对的是“虚拟世界”,如入“无人之境”,教师的师德必然要求律己慎独,做到“看得见”与“看不见”学生一个样,学生多与少一个样,有人监督与无人监督一个样,网上与网下一个样。广大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不断进取,以自身高尚情操、学识才能和人格魅力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在思想品德、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等方面健康发展,努力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发掘教学资源建设和专业课的隐性教育资源 开放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强调与传统大学“错位发展”,教育信息技术进步助推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及教学方式的改革,丰富教育供给的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开放大学的云教室实现了在线面授教学、远程实时教学、课程实时录播、网络直播教学、视频会议、远程面试与答辩、网络考试与考试监控等功能,开放大学教学资源建设与普通大学相比较,各种媒体的学习资源制作更为规范、生动和易懂,积极推进网络核心课程和微课程建设工作,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理解。

由于师生相对分离,远程教育更为强调教师要以责任和创新意识去设计落实每个教学环节,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让思想政治隐性课程的建设在教学资源建设和专业课的教学之中落实。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中的隐性课程资源,除了思想政治课程,其他各种专业课中涵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通过人文类学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精神;通过艺术类学科的真善美体验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通过自然类学科中的揭秘自然、探索科学的知识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不懈求知的意志品质。因而各专业课老师应该结合所教课程的特点,认真挖掘其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帮助学员在比较鉴别过程中增强理解,提高是非辨别、去伪存真的能力,真正发挥各科教学和学术活动的“载道作用”。

拓展校园文化隐性教育资源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让成人学员充分享受学校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优质资源。

一是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应避免在有形的物质形态文化建设上模仿普通高校的实体校园文化的建设。开放大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园是一种公共资源,体现了“开放・共享・惠民”的理念。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是一种固定的、有形的文化特征和物质形态,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可以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意念、想象、情感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使人感到如入春风化雨之境自然乐于接受某种思想和理论的熏陶。因此,校园的建筑设计不仅要考虑实用性,而且要注重艺术性,突出景观的个性美、结构美、抽象美,要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情愉快地工作和学习,在潜意识中激发成人的美感,培养成人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是重点抓好以精神形态为载体的无形文化和虚拟空间文化的建设。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校园网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强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在虚拟空间的功能和作用,重视和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渠道,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工作、生活上的指导和服务,透过网站网页特定的理念、风格、品位等文化氛围使现代远程教育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也给师生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方便条件,我们可以建设自己的校园文化专网、思想政治教育在线等构筑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使之获得全面发展。

三是成人教育要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促进政治素质提升。校园文化活动中充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让学生在入学典礼、毕业典礼、节日庆典、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到信念的力量,进一步激发他们爱国、爱党、爱校、荣校、兴校之情。电大到开放大学筚路蓝缕办学30余年,为社会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涌现了一批基层老百姓的杰出校友和学员,他们当中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五四”奖章获得者等,开展学习身边榜样,组织向成功校友学习等活动,使全体师生以身边先进人物为榜样,汇聚立德树人的正能量。

完善制度性教育资源 学校的规章、条例、办法、准则等制度不仅仅作为一种管理的规范而存在,反映了学校行为要求和教育意志,同时它以隐蔽的方式对学生起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无形中传导了道德导向和行为规范,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使学生明白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关键在于鼓励成人学员进行自我教育,即应然转化为实然,自觉把已经知道的东西转化为一种思想政治的情感和行为,真正达到提高自我、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对于校园制度的隐性课程建设,一方面,学校要进一步完善诸如文明公约、诚信守则、规范学术研究等规章制度,开放大学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海纳百川地吸引各类学生,校园的规章制度要更加合理与更加民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使学生在民主管理中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另一方面,在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给学生以正面的德育影响,充分发挥制度性教育的功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置于开放大学视野下进行思想政治隐性课程开发和构建,为我们进一步增强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只有努力提高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主动适应社会和广大求学者的发展需要,才能提高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开放大学事业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明英,戴林富.大学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隐性课程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11(5)

[2]宋志生.广播电视大学文化建设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

课程思政建设篇8

前言

经过高等教育几代人的不断努力,高等教育事业获得的飞速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高校改革和高校扩招的影响下,高等教育出现了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新时期为了进一步保证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相关研究。我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非常重视,在人员配备、师资建设、研究力度上都做了很大的投入,在完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合格成才的基本措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思想政治课程的合理设置,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观念、内容、方法和效果有比较清晰的认知,通过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设置,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功能性和实效性,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促进作用。

1、树立“以学生为本”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观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注重发挥学生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知识的潜能,提倡民主、平等和合作的教育教学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转变教育观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点转换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采用多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大量的案例教学法引发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进行讨论,从中接受启发。其次,通过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引导学生从道德他律转向道德自律,实现大学生个性和伦理道德思想的健康发展。最后,探索并使用讨论式、案例分析式等适合大学生特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法,使课堂活跃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探讨和分析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效果。

3、增添传统思想道德的课程内容

在坚持马列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路线的前提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应该添加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和内容,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以儒佛道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宝藏。中华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要崛起,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要崛起。发展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倡导的“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的精神。中国的建设离不开传统思想的指导,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智慧的支持。儒家的“中和”“仁爱”“天人合一”,道家的“无为而治”、个体自由等思想,无论对现代的人类生活还是社会建设都富有借鉴意义。每当人们感叹当代大学生被西方文化所腐蚀时,是否发现中国5000年文化就是救命稻草。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没有在他们心里扎下根,他们的思想道德信仰是虚空的,因为虚空才会如此容易地被别的东西所占有。所以在大学期间更应该加强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让大学生成为中华文化的真正传承者。

4、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树立好榜样,用表率的作用使学生建立尊重教师,尊重知识,领会传统文化,接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成为一位让学生尊重和爱戴的教师,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有意识地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正确引导学生,建立好第二课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以及在今后的人生中去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伦理道德观,因此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指引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道德实践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行合一,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道德意志的新世纪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样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高于理论认识的,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质”,这些通过历史经验总结的文字中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考核和教育方法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考核是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经济条件、求学目的和思想状况的主要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高等教育事业获得数量上的提升和质量上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高校改革和高校扩招的影响下,高等教育出现了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思想政治课程的合理设置,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观念、内容、方法和效果有比较清晰的认知,通过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设置,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发展和完善大学生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舒桂珍,余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以人为本[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2].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细致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国科技信息,2009(11)

[3]李成学.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4]谭萍.建设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

课程思政建设篇9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9.063

0引言

围绕“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高校办学核心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作出了明确指引,“三全育人”理念被确立;习总书记明确提出: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外的高校其他各门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这里提及的“其他各门课程”是指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程外,其他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和实践等课程,表明高校育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人为割裂德智体美诸育的紧密联系,这也是“课程思政”所蕴含的中心思想,其目的是避免将高校目前通识教育中的的思政理论课程置于“孤岛”之中,要确实做到将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员、全方位。

“微电子技术”是典型的理工科专业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公式晦涩,本文就如何在不影响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课程为有效载体,将思政元素高效融合到课程体系中,做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最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进行思考。

1“微电子技术”课程体系

微电子技术建立在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之上,其特征在于“微小”,关键在于将电子元器件通过特殊的微细加工技术微小型化,以实现电路系统的高度集成和快速响应。[1]“微电子技术”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微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确理解集成电路设计(IC)、制造和封装测试的关键流程;掌握微电子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为今后在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设计、制造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或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微电子技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核心技术之一。近年来,由于“中兴事件”“华为备胎计划”等一系列中美间在高新科技至高点中的摩擦,引发了国民对“中国芯”的热切期盼,作为芯片(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的核心理论“微电子技术”课程激发了了众多学子的学习热情。如能在课程教学中以核心理论知识为主线,结合重点难点分析,挖掘核心技术中的典型思政元素,创新性丰富课程体系,必能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与通识课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呼应,形成协同效应,使学习“微电子技术”的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2]

2“微电子技术”课程思政的实施思路

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在思政理论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要求上以在学生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求真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报效祖国的情怀。[3]在“微电子技术”中开展课程思政首先是要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夯实课程的育人本质;其次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和思政育人基础;第三是要优化教学大纲建设,选好“课程思政”育人载体;最后是要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索将思政元素融于专业知识的教学技巧,增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结合“微电子技术”在高等院校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中的教学情况,提出该课程践行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

2.1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定位课程思政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高等教育中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通常是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一指导下,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具体的培养过程和方式。[4]不同高等院校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其知识体系各具特色,专业课程之间承上启下,环环相扣,但由于高校思政课程在不同专业之间的学分、学时以及上课学期等要素设置完全一样,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对思政课程的设置参与度不高,只是被动规范在学校统一规定的模块设置下,造成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严重脱节。为了真正实现高校三全育人和立德树人的育人根本目标,涉及“微电子技术”课程的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重点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支撑,不断探索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深度挖掘培养计划中所有专业课和实践课课程思政元素,特别是不同课程之间思政元素的契合度,在教学全过程中做好思想价值引领的布局,通过专业知识中隐含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做好课程设计,在课堂内外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2.2在教学大纲中细化课程思政

教学大纲是高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对课程授课内容、时间节点、重点难点、考核要求等要素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课程学科知识的范围、目的、任务、深度等要求。[5]课程教学大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的具体安排,也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约定,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权利。[6]对于教师,需要依靠自己的知识积累,在课前对教学细节做精细准备,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对于学生,需要结合自身的知识能力,做好课前课后的预习和复习,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因此,一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思政元素的含有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盘棋”的布局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微电子技术”课程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要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课堂内外,在教学设计上重视课程教学的价值观教育,强化育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的章节之中,明确提出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3高校教师意识上重视课程思政

教师是课程建设、课堂授课的主体,是学生学习期间主要的启发者、指导者和陪伴者;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价值引领优势,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力量,也是课程思政成败的关键因素。如何将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等元素与知识点有机结合,在看似平常的教学全过程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目的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微电子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微电子技术”课程授课教师需不断更新自身专业知识,拓宽专业领域视野,还要不断加强自身德育意识与德育能力的培养,深刻理解习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一系列讲话精神,切实领会“以本为本”的本质含义,不断自我学习,与时俱进,严守课堂纪律,强化课程教学的政治责任。自觉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以人才培养方案为纲领,做好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丰富,使专业课程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教学载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熏陶、激励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在整个教学实践中贯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义不容辞地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4深度挖掘与融合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建设篇10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各门课程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力资源开发”为目的,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的课程。因此,把“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深入挖掘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各门专业课的思政元素,对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途径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1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思想现状

1.1.1目标不清晰或者没有目标通过对本专业学生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2%的学生有清晰的目标,45%的学生没有清晰的目标,“走一步说一步”,40%的人没有目标,“跟着感觉走”,13%的学生是在“混日子”,“不挂科万岁”。没有目标就是其努力进取成才的最大障碍!1.1.2定位不准确好高骛远通过调研得知,一大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职生定位较高。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工作就像影视作品中一样光鲜亮丽,不愿意从事较为基础性的工作。目标是加入规模较大的企业,不愿意加入微小企业。不能正确认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岗位群和专业群。狭隘地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只能从事六大模块的工作!1.1.3情商较低抗挫能力较弱抗挫能力较差,总是抱怨,不懂得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和改变环境,一味地放大社会阴暗面,悲观失望。“手机控”,“游戏族”等很多,自我管理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

1.2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在精神层面上有使命感、敬业精神、献身精神;在认知层面上要有宽阔的胸怀、全球化视野和结构化思维能力;在行为层面上要有实事求是、自我管理、自我批评等能力。因此,高职教育的“够用实用”以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人才战略,尤其是以“人力资源开发”为目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有了新的变化,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落实“三全育人”,尤为重要。

2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途径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核心工作,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坚持“课程思政”和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特点无缝结合,融为一体。本专业教师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探究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

2.1教师团队建设

要使课程思政渠道通畅,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团队建设,至关重要。不仅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要提升,而且课程团队育德意识需要加强,育德能力需要提升,做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个个都是心理按摩师”。2.1.1通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当前时局精神,深处剖析自己,树立“人人参与、个个担当”的德育意识。2.1.2对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提高有效育人能力。2.1.3通过“导师制”的“老帮青传帮带”方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处处渗透”,促进“老教师树表率青年教师奔骨干”的课程思政氛围。

2.2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作用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奇异瑰宝,给中国人自信和力量。人力资源管理虽是舶来品,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才思想甚至早于西方。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政要素都可以无缝对接地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主张中国情境下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理念的渗透和构建,在介绍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守初心担使命”。

2.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的不同,从总体教学目标挖掘思政元素,融入思政思想;梳理高职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紧扣人力资源管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激人、留人”几个模块,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应用;考核环节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多角度全方位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全方位育人。

3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用研究——以《人员招聘与任用》为例

《人员招聘与任用》是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课程通过广泛的社会和行业需求的调研,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规范的要求,精心筛选设计人员招聘与任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1制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具体安排见下表:

3.2课程思政具体实施

以《人员招聘与任用》的第五模块人员测评为例,谈谈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3.2.1课前5min——每课一谈。每节课由一名学生进行5min的择业观叙述,比如我最喜爱的工作,或者选取古人面试趣谈等等。这个环节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来实事求是地有操作性的择业。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不高估自己也不贬低自己。积极就业不做啃老族。同时也不不过分盲目追求个性发展等等正确的择业观。3.2.2在课堂实施环节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优秀的人才测评思想,比如诸葛亮的知人七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诸葛亮从语言和行为两个方面去了解人,是一种很实用的知人方法。教师通过讲解这些思想,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思想,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好的言行。3.2.3恰当运用经典的测评工具。运用测评软件,利用这些信度和效度都很高的经典测评工具测出每位学生的人格特质、动机、个人品质、职业兴趣等等,让学生全方位的认识自己。教师在此环节要理性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帮助学生精准定位,形成正确的择业观。3.2.4利用胜任素质模型。讲解胜任力模型知识,带领学生实际构建胜任力模型,让学生挖掘自己潜在的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3.3考核的思政教学实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就是三全育人”。因此,《人员招聘与任用》课程,既要考核学生的招聘与任用技能还要考核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3.1全程参与全程育人考核不只在期末,而大比重放在平时,包括考勤、课堂参与、课前预习、课后作业、课前5min活动五个部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担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实现全程育人的目的。3.3.2精心设计精心考核我们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期末考核的方式。我们采用聘请企业导师全真面试的方式考核。锻炼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口头沟通能力,以及正确的择业观。

3.4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实训

校内校外实训同时进行。组织活动鼓励学生走出学校,体验社会,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实践中做人做事,培养责任感,担当心,竞争力。

4结语

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不是流于形式的把思想政治教育强加于专业课程中,而是从课程中解冻思政元素,获取思政渠道,如何将高职思想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是一大难点和重点,是需要一个漫长坚持探索的过程。互联网迅猛发展,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常态。用移动新技术重新打造思政课,重新打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思政,都将是高职教学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必然要求。人员招聘与任用课程改革,致力于研究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如何在这种模式中把发掘出来的思政元素,合理应用,确实是一大难题,也很重要。我们继续研究中。

参考文献

[1]王慧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企业文化与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4):176-177.

课程思政建设篇11

1《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概述及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C语言作为一门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有着清晰的层次结构,可按照模块化设计的方式对程序进行代码编写,不仅有利于程序的调试,而且依靠非常丰富的运算符和全面的数据类型,轻松搭建各种数据结构,通过指针类型更是可以对内存直接寻址以及对硬件直接进行操作。所以C语言既能够用于开发系统软件,也可用于开发应用软件[6]。C语言作为学习编写程序者的入门语言,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与计算思维能力,也为他们后续学习其他计算机语言,如我们熟悉的java语言、C++语言的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有助于培养编程者的非智力因素,如意志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等。鉴于C语言的上述优点,从2016年开始,学院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作为预科理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并对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义明确,旨在培养预科学生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与计算思维能力,为他们今后进入本科阶段的持续学习及日常应用中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夯实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程序设计的结构化方法。(2)能力目标:具有独立分析阅读程序功能的能力,独立编写一般程序的能力,独立在电脑上调试程序运行的能力,小组团队协作的能力,初步构建计算机思维能力。(3)素质目标:通过编写程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通过调试程序培养学生直面问题时沉着冷静、坚持不懈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能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统筹规划的能力;通过综合性实验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相互配合、协作的能力与团队精神。《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预科学院受众面极广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计算机课程的共性特点,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对标学院制定的课程培养目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合的。

2《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在第一章介绍程序设计语言概述时,无缝衔接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发展的显著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实现祖国的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添砖加瓦。在第二章C语言概述介绍基础语法“标识符”命名规则的时候,顺势指引每位学生作为社会人在学习、生活及工作中都要遵纪守法,恪守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制度,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在第四章选择结构程序设计中,通过选取选择结构的实时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当下社会,每个人面临的诱惑很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一定要有一个道德、责任的评判标准,脚踏实地,砥砺前行才是硬道理;同样的道理,遇到问题或面临多重抉择时,要分清主要、次要矛盾,量力而行,学会取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在第五章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中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到重复性工作的重要,如我们的环卫工人,每天清晨不辞辛劳地清扫我们生活的城市卫生,这就是一种重复工作,但也正是这种重复工作,给大家提供了清新、干净的居住环境。在第六章数组中,介绍数组定义———相同类型的数据的集合。数据的集合显然是超过一个以上的数,自然联想到集体的力量,在生活中学生们要学会团结合作,遇到复杂,难度大的问题,注重发挥团队中的个体优势,再加以规划、整合,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第七章指针中,指针是C语言的精华,也是C语言中的难点,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这个时候,要多多鼓励,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找回自信,锻炼学生的耐心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力。在第八章函数中,讲解递归的思想例题的时候,激励学生的责任担当,发扬模范带头作用。

3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实现

3.1学情分析

在知识层面上,预科学生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在先前的学习经历中几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编程语言,绝大部分学生对于编程而言可以说是零基础,但是处在“互联网+”时代的他们,对计算机程序设计又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认真设计教学模式、悉心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在认知层面上,这个时期的青春少年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容易沟通,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判断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能否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这个阶段也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期,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C语言程序设计》专业知识时,也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的品德修养加以正确引导。

3.2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的实现,不仅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移动式、互动式教学成为可能,让学生卓有成效,又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混合式教学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建设——以预科《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将课前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环节、课后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将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3.2.1课前教学环节课前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设计中的第一环节,课前教学环节设计的成功与否对课堂的教学效果意义重大。课前教师将《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任务按章节进行知识点的细化拆分重组,制作电子书、教学视频、在线习题、在线测试等教学资料,将其上传到学习通网络平台,供学生课前学习。学生通过学习通平台观看教学视频,阅读电子书完成相关预习任务,随后进行必要的线上小练习,检查线上学习成效。练习过程中如果遇到困惑,随时可以通过学习通互动平台在线反馈给授课教师。该学习平台还将检测学生课前的学习状态与进度,教师通过观察后台的学习记录数据,对学生的自学状况有一定的了解。这里特别要强调教学微视频制作,这是线上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关键环节,一般将视频时长控制在10min左右,主题突出,语言浅显易懂,画面设计要能抓住学生的眼球,一旦新内容的学习中涉及思政元素,要用30s左右的时间,点醒该视频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达到学习知识兼顾育人的目的,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如在介绍C语言基础语法“标识符”命名规则的视频中,“规则”就是思政的切入点,可以加入“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凡事都要讲规矩”的语段。3.2.2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课堂里,第一阶段小结课前学生在学习通平台的自学内容,反馈线上学生普遍提及的问题;接着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思考,而后相互交流对问题的认知看法,教师旁敲恻隐锻炼学生多维度思考去剖析一个问题,做到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第二个阶段是因材施教,个体解惑答疑。《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上课地点在机房,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设计一道与视频内容紧密相关的程序编程题,让学生分组练习,由于个体的差异,每组学生在设计编写程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第三个阶段总结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通过线上测试,查漏补缺,使用思维导图加强对知识点的梳理,使知识脉络系统化、条理化;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题。第四个阶段提升素养阶段也就是升华到德育教育的高度,呼应视频中新知识中的思政元素,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贯彻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以《if多分支选择结构》为例,设计到语法结构、执行过程及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通过典型例题的程序分析,不仅可以巩固新知识的学习,还能将德育教育贯穿其中。

3.3课后反思环节

课后反思环节是通过学生作业的查收情况,再测试情况来完成对教学的满意度评价。学生首先需要按照课堂中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阶段性编程练习。教师对编程作业进行批阅、评价。教师需要建立起目标、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鉴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考虑从计算思维角度层面出发,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发挥评价的激励机制,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效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程序中出现的错误,不能简单漠视或是否定,更不能不屑一顾、不作评价,面应当来取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另外,当需要鼓励、赞赏的时候,也要注意评价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个问题呈现出的结果,并对自己的结果有新的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再结合实体课堂的现实表现给出每一位学生的阶段成绩。在此过程中,学习通智能学习平台就是师生之间互通信息的媒介。最后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分发给学生,并附带给每位学生一个课堂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本课程学期初、学期末,分别对四个教学班的学生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混合式教学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满意度。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发放18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0份。图1展示了经过一个满学期的教学实践,《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运用混合式教学视域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提升道德素养作用的调查数据。认为对自己的道德素养没有提升作用的学生人数从学期初的17名下降到学期末的0名,比例提升显著,将思政元素融入C语言专业课的学习中,确实对学生价值观塑造有积极作用。

课程思政建设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6-0015-02

On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Deng Yuanhua,Sun Luyu

Abstract Chin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given relatively great importance. Whether in the teaching staff or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e inputs are great. But at present,“Two Courses”in the student's status and the effect of teaching, the case apparently did not pay to achieve the desired objectives. Here I want to have a slight shallow analy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building from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content, approach and attitude and the effect of teaching, hope it can be helpful.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humanist;cooperative education;China tradition thought morals;heuristic;morals practice

Author’s address Zhongshan Vocational College, Zhongshan Guangdong 528404

我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直比较重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和形式上都取得很大的突破,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爱国、敬业、思想品德高尚的建设者。不过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一些困难。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愿意认真听政治课的仅占19.4%,90%的学生认为现行政治课教材可读性不强,上课出勤率低,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学生心里的重要性不断下降,教育效果也不甚理想。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德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首要任务。面对现在的困境,教师需要根据高校学生的特点和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应的改革。下面是笔者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方面的一些建议。

1 树立“以人为本”的“合作教育”观念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经济和政治建设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和个性觉醒的潮流中,人们拓宽了精神世界,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生命意义之所在。可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价值取向还是“以知识为本”,过分注重应试教育,使人成为知识的奴隶,成为被知识异化的人。面对如此境况,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重新定位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0世纪后半叶,西方发达国家吸收了亚里斯多德的“自由教育”理念和纽曼的“让学生在普遍知识的平等交流切磋的氛围中进行自由的自我教育”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了“合作教育”。“合作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潜能,在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这一教育改革被称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的和最成功的教育改革”[1],它正与我国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契合。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点不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并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合作教育”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多采用启发式、对话式、案例分析式等新教学方法

“以人为本”的“合作教育”观念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探讨、质疑和研究中进行探求的学习方式才能培养创造精神,教育才能取得成效。首先,要改变原有的正面灌输的教育形式,要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领悟和培养的模式为突破口进行教学。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案例引发学生讨论,让学生从这些事实和案例中得到启发。其次,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靠严格管理的“他律”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引导学生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转化,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社会化的过程中能够保持自身个性和伦理道德思想的健康和谐发展。最后,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合作教育”观念,挖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竞争中实现人格的完善,在崇礼守德的前提下强化健康的竞争意识,正确处理和面对来自学习、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善于运用启发式、对话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力求生动活泼,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几乎全部都是用“对话”的启发性方式来进行教育。《学记》中记载:“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2]这是对启发式、对话式、谈论式教学方法的最好诠释。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也是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要积极探索并使用启发式、对话式、讨论式、案例分析式等新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中解脱出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更富有活力,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3 加强中国传统思想道德的教育

我国的大学思想教育课程基本重复着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如此这般的复制很容易使学生厌倦,从而产生抵触情绪,教育效果可想而知。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费尼克斯曾说:“一切的课程内容应当从学术中引申出来。或者换言之,唯有学术中所包含的知识才是课程的适当内容。”政治说教不是学术,刻板教条不是学术,不研究不反思不讨论不是学术,只需在考试前背诵要点应付学分不是学术。从这些非学术行为中自然也就引申不出真正的课程来。教师越是想用这种轰炸式的、灌注式的,并具绝对权威性的方式去讲授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学生越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无法产生共鸣。因此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改进是必要的,并把着重点放到思辨性和伦理道德上来,采取更贴近学生心理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如何设置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呢?笔者认为,在坚持马列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路线的前提下,应加强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和内容。以儒佛道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宝藏。中华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要崛起,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要崛起。发展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倡导的“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的精神。中国的建设离不开传统思想的指导,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智慧的支持。儒家的“中和”“仁爱”“天人合一”,道家的“无为而治”、个体自由等思想,无论对现代的人类生活还是社会建设都富有借鉴意义。每当人们感叹当代大学生被西方文化所腐蚀时,是否发现中国5 000年文化就是救命稻草。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没有在他们心里扎下根,他们的思想道德信仰是虚空的,因为虚空才会如此容易地被别的东西所占有。所以在大学期间更应该加强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让大学生成为中华文化的真正传承者,这才是中国人最应该坚持的东西,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任何其他民族的根基所在,是防止西方糟粕腐蚀的良药。

4 以身作则,关注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强调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

律人先律己,“两课”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树立好榜样,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学生尊重教师,就会更尊重知识,更会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感染。一位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是一位让学生尊重和爱戴的人,这样工作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在讲台上才会自信和从容。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实践课程,教师要有意识地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正确引导学生,建立好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以及在今后的人生中去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伦理道德观,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行合一,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道德意志的新世纪接班人。就如一位思想政治考试得了高分的学生,若在现实生活中既不尊重老师也不尊重父母,没有一颗感恩的心,那对他的教育就是失败的;而另一位学生考试可能只有60分,但他懂得与人为善和相互尊重,那他会让教师更感欣慰及成就感。同志曾在《实践论》中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高于理论认识的,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质”[3],从这些文字中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在“两课”的教中进行“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考核和教育方法的重要性。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经济条件、求学目的、思想状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样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