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培训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11-22 03:57:11

烹饪培训总结

烹饪培训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093-02

一 确立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标准

烹饪人才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岗位核心能力、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方面确立“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高职高专产学合作的载体,通过与餐饮企业的深度合作,以餐饮企业具体工作过程为导向,全程实行“工学交融,全真实训”。依靠餐饮市场和众多著名的餐饮企业,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烹饪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过硬的人才,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实施,将订单培养为主的教学组织方式融入“打基础、强技能、练岗位”的三个教学阶段,以实现“精工艺、懂营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烹饪专业的课程标准是规定烹饪专业各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根据烹饪课程标准与企业工作任务的要求确定岗位(群),以厨房管理、餐厅管理、原料加工管理、营养配餐管理、烹饪制作管理、冷菜工艺管理、面点小吃制作与管理等工作过程的要求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做到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并重,实施“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烹饪教学的要求和餐饮企业经营的特征,在保证教学总体目标完成的条件下,灵活安排各学年教学时间,旺季突出岗位全真实训,淡季着重学习理论技能知识。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相互交融,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训齐头并进,切实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 制订实习计划,形成学生技能

实训与实习相结合,“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技能形成分为三种形式:校内实训、教学见习、校外实习。

校内实训是充分利用烹饪实训中心来对烹饪专业的学生进行烹饪技能的训练。它的特点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来进行实际操作,给学生打好烹饪基础。

教学见习是利用当地的各大酒店、宾馆进行学生技能见习,其特点是时间不超过两个月,通过教学见习,使学生加深理解和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熟悉和了解现代烹饪理念,了解烹调技术发展的动向,熟悉餐饮工作的工作程序。

校外实习即顶岗实习,是教学实训的延续。积极推行订单培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 明确阶段性技能形成目标,逐步提高烹饪技能

在“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通过与各大宾馆、酒店等企业的深度合作全程实行工学交融。

第一阶段:烹饪基础技能学习阶段(1~2学期)。在校内重点完成通识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及开设的课程,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同时,利用校内外的实训基地,进行一定量的烹饪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学期结束时统一进行检测,形成写实性的评价成绩。

第二阶段:烹饪核心技能课程学习阶段(3~4学期)。主要完成专业岗位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与训练,开设热菜烹调技术、面点制作技术、冷拼与食品雕刻技艺等综合实训课程,设立阶段性目标,模拟厨师长和厨师的实际工作环境,定期轮岗,并将学生所制作的菜肴制品接受校内与校外的专家检验。

第三阶段:烹饪综合技能与检验的实训阶段(5~6学期)。主要完成综合能力与拓展能力的学习和训练。根据企业岗位设计的要求,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岗位进行实习,师傅以外聘教师的角色参与学生的实训指导,确保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的需要和发展同步。同时把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设计,以设计一套宴席菜单为标准,进行计时操作,通过技能鉴定专家评分来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测试通过的学生发给相应的厨师等级证书。

四 抓好校企合作,为就业打好基础

“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重要途径就是校企合作。烹饪岗位设置课程,在充分考虑专业现有基础和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群构建岗位能力模块,根据能力模块构建能力要素,以能力要素为切入点构建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设计是以烹饪工作过程为主线、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烹饪营养知识与技能、烹饪管理理念和能力为支点的课程体系。重点围绕烹饪工艺、烹饪营养和烹饪管理三大模块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且在餐饮企业中得到检验。

校企合作的最大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烹饪整体操作能力,使烹饪专业实训更贴近社会需求,最终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面向行业的校企合作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校企合作能使我们明确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能让我们找到高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方向,从而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能真实地感受到烹饪行业的氛围、行规、要求,促进学生烹饪技能水平的提高。

五 培养高素质的烹饪师资队伍,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高职的生命力在于专业办学的高质量,而烹饪教师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建立一支烹饪技艺精通、素质过硬、相对稳定、结构合理、品德端正的教师队伍是烹饪专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过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烹饪教学水平,实施“名师”工程,参加多种活动,通过多渠道为中青年教师创造“出线”条件,铺平成才之路,让烹饪教师带着烹饪课题进行教学,带着项目在企业中实训,形成的科研成果更有说服力。这样就能造就一支高学历、双学历、多功能、“双师”型等一专多能、博学多才、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师资队伍。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如果没有很好地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就会导致将来他们不能适应烹饪岗位,这需要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做好课题研究。烹饪教师有了科研项目,就真正做到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高技能烹饪人才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校企结合既可为教师“充电”提供方便,使教师掌握烹调方法及流行菜点,又有“大师”级的厨房师傅担任教学工作,壮大教师队伍,使烹饪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保持与现代餐饮企业同步。

参考文献

[1]华宝山、冯亚召.高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4):141

[2]朱云龙、刘颜、马京洁.论餐饮食品安全管理[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4):56

[3]边振明.构建烹饪专业学业成绩评价新体系[J].甘肃成人与职业教育,2009:54

烹饪培训总结篇2

烹饪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烹饪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模式下为了解决温饱而进行的一日三餐式的烹饪标准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生活的需求,烹饪也因此变成了热门行业,成为当下前景可观的职业。也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人群希望通过烹饪学习而掌握一技之长。但是,目前我国的烹饪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导致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的工作并不理想,有的学员毕业后烹饪技能和岗位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随着烹饪市场的规范化,作为烹饪教育工作者,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和方法,积极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了教学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传统教学模式下单纯的理论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当下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需求,也无法适应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物质需求标准。烹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当前烹饪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对烹饪教学以及学生现状进行有效的分析,有针对性的完善烹饪教学模式。

二、烹饪教学学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学生整体素质偏低,缺乏学科系统性

学校生源整体学历偏低,目前很多烹饪学校的生源学历都在高中以下,这也就造成了烹饪学生整体素质偏低,缺乏系统的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正是因为学生认知缺乏系统性和完善性,对烹饪这门学科的认知也就存在偏颇和不足,认为烹饪简单容易学,只要随便上几节课,拿到毕业证书就等于掌握了烹饪技能,不知道烹饪是一门庞发系统的学科,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提升自我烹饪技能。在简单思维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学习不刻苦,不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导致烹饪学习流于形式和表面,难以真正提高。

(二)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学生学习动机出现问题,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主动学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抱着急于求成的心态学烹饪,只求拿到毕业证书,希望通过一张毕业证书而找到一份烹饪工作。但是现今社会对烹饪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简单的停留在对证书的需求上,而是对烹饪人才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就能有的,需要学生全方面的学习烹饪理论知识以及其它学科的知识,将所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三)学生惰性思想严重

学生进入学校后,不愿意动手操作练习,只是单纯的看教师做示范,不注重自己基本技能的提高。当看着教师做示范的时候,觉得各种烹饪方式方法十分简单,但是到了需要自己动手的时候,又一脸茫然,或者不会操作,或者操作不对,各种烹饪问题随之出现。眼高手低是烹饪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就是学生惰性思想导致,并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与对策

(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强化实践教学能力

在烹饪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手能力,改变以往单纯的理论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通过良好的互动氛围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过程中去,从而实现教学课堂成果的巩固。其次,教师要经常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以此为契机,有针对性的改变教学方法,制定紧密结合实际的教学计划,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能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2、多提供校外实际机会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力能力需要更多的实际训练,校外实习作为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最佳方式,是当前烹饪教学应该采用的教学方式。在以往的烹饪教学过程中,学校将实习当做一次任务,学生也没有将实习当做提升烹饪技能的练习方式,教师都只是将目光锁定实结,对学生实际的实习过程并不关注,导致学生为了完成总结而参与实习,降低了实习的实际效果。因为,在组织校外实习的时候,教师应该随时抽查,在学生实习过程中不定期的走访实习单位,了解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表现,并根据表现给予打分。此外,学校和教师还应该和实习单位沟通,在实习单位为每一个实习学生安排一位现场的指导老师,通过导致老师的现场监督了解,给学生打分,从而保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认真主动,更好的提升实践动手能力。

(三)定期进行实践能力的评比

评比工作可以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在烹饪教学过程中,定期对烹饪实习和各种烹饪比赛进行评比,并对评比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让学生更好的去学习。在评比过程中,教师要把握评比的分寸,一方面要做到鼓励促进的作用,同时又要考虑是否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只有合理把握评比工作,建立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才能更好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二)在实训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分析烹饪实训的特点,树立新的烹饪教育观念

烹饪技能的提高是学校开展烹饪实训的主要目的,通过实训培养学生一专多用、一技多能。烹饪实训和其它技能教学一样,具有操作性、模仿性、演示性以及工艺性等诸多特点,同时,烹饪实训又有自身的独特性,比如食材的选择、初加工、刀工、烹饪、调味乃至最后的完成,需要的是烹饪的连续性操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烹饪的特色,有针对性的提出实训要求,树立新的烹饪教育观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更好的教育模式。

2、传授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烹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掌握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完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传授学生烹饪技能的同时,通过方法的传授,让学生能够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思考能力。

3、注重学生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和广阔性的特点,它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和了解,从而达到一个问题多种解决办法的目的。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在烹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多提一些发散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上传授烹饪制作的基本原理、基本程序以及基本要领等基础性知识,帮助学生把基础夯实,学生自己通过发散性思维模式的建立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最终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烹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做好基础理论教育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最终实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烹饪培训总结篇3

烹饪专业实训室是烹饪专业开展实训教学的场所,是完成实训教学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烹饪实训室的建设是烹饪专业顺利完成实训教学环节的必备条件。我国设有烹饪的院校大多都投入了大量资金来建设校内实训室,并通过和当地酒店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在培养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实训室的建设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需进一步完善与规范。

一、烹饪专业实训室现状

目前我国技工院校烹饪专业实训室建设均存在着问题,首先是在实训室的建设上投入不足,管理不善,功能不全,维护保养不到位

(一)烹饪实训室建设投入不足

烹饪行业发展突飞猛进,新的饭店类型和管理模式不断出现,这要求学校的实训设备用品需要不断进行更新换代,以适应行业用人需求。实训室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投资,但很多院校由于不了解酒店行业发展的特点,对后续投入不予重视,导致实训室实训内容与酒店实际严重脱节,学生到酒店厨房工作后无法迅速适应环境。

(二)烹饪实训室管理不规范,功能不健全

实训室是开展烹饪实践教学的场所,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但在实际使用中,实训室还没有形成独立完善的实训室管理制度,影响了实训室的正常运转。烹饪实训室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很多院校建设的校内实训室只是模仿酒店后厨的一个局部功能,或者几个实验室单独设立,整体配套性差,很难满足实践教学仿真的需要。

(三)烹饪实训室的维护保养不到位

烹饪实训室的设施、设备多为专业化的电器化设备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备,一些院校虽投入巨资建设了实训室,但却缺乏懂维护保养和维修的专业人才,导致许多设备出现故障后,无法及时修复,直至闲置报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二、加强烹饪专业实训室建设的重要性

(一)实训室是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任务。实训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主要场所,也是实现技工院校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目标的必备条件。

(二)实训室是服务社会的基础

技工学校利用自身的设备、师资和技术优势,直接为社会解决迫切的再就业群体的培训问题,以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技工学校的需求。

三、烹饪专业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措施

(一)加大实训室建设的投入力度

对原有的校内实训室进行改造,实现与酒店行业发展同步,建设真正能够满足学生实训教学的校内实训室,实现教学设施一流化,教学过程现场化。现在很多院校开始建设承担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对外经营四大功能的实训基地。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是实训室建设的新突破,可以有效解决学生校内实训与酒店实际脱钩的现状,更好地达到实践教学目标。

(二)提高校内实训室的利用率

时间是影响实训室利用率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实训室最大可用时间等于学年总开放时间减去实训室准备和设备维护时间,而其中关键因素是实训室的学年总开放时间。因此全面开放校内实训室则是提高实训室利用率的最有效途径。

(三)加强实训室师资队伍建设

实训室师资队伍与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是实训室能否发挥其教学效用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建设一支科学合理、经验丰富、高素质的实训师资与管理人员队伍。培养一体化教师担任专业实验课教学与管理,结合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实训室设备的利用效果。

烹饪培训总结篇4

随着社会对烹饪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仅有烹饪技巧而缺乏烹饪工艺的烹饪从业人员日渐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相适应。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学生烹饪技巧与烹饪工艺的协调发展,成为中职学校烹饪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在中职烹饪教育中渗透工艺美术课极为必要。

(一)是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学面临新的改革。直面中职烹饪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烹饪工艺的欠缺是制约学生烹饪能力全面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在中职烹饪教育中渗透美术教育,是强化烹饪教育实践性,提高烹饪实用性的有效举措。

(二)是提升学生烹饪工艺的有效举措

当前,中职学校的烹饪教学大多重视烹饪技巧,采用师徒模式,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仅限于达到一般厨师水平。但现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公众不仅从色香味方面对饮食提出要求,往往更注重视觉欣赏的感观享受。

烹饪美术涵盖烹饪美术的基本知识、图案构成及写生变化、图案的拼摆及酒席菜肴的设计、食品雕刻艺术等,要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强化学生烹饪技巧的同时,可通过工艺美术课程的引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得学生的烹饪能力更符合市场和公众的需求。

二、中职烹饪美术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完善专业课的课程设置

适当开设基础美术课,培养学生完美人性和热爱自然的健康情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形成创造性智能和技能。着重落实烹饪美术课,增强学生对菜品造型的把握能力,通过实践操作让他们将美术知识灵活运用到烹饪工艺创作中,使热菜、面点、冷拼等的造型更美;提高学生对菜肴的色彩搭配的把握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

1.教学内容要与专业对接。虽然与绘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受食材及饮食卫生的制约,烹饪工艺美术有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烹饪工艺美术的教学内容必须结合烹饪专业要求,表现的形象要简化、概括,色彩搭配简洁,并且以图案的表现形式为主。具体教学中,重点教学内容是烹饪图案、烹饪色彩、传统特征图形等。

2.课程设置要结合学生特点。中职生在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学习习惯、审美意识、创意设计等方面存在不足。他们往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绘画基础较差。二是一些学生对目前流行的动漫比较感兴趣,而对传统绘画和相关艺术如传统图案、民族民间艺术了解不多。三是一些学生文化素质不高,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专业知识理解不透彻。四是学生在课后的主动性练习有待加强。如食品雕刻、课堂训练的时间较短,如果课后不加强训练,学生对对象的基本特征、形态、比例就不能很好地把握。五是学生实践能力较弱,融入工作岗位比较慢。由此可见,在烹饪工艺美术的课程设置时,应结合专业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加以安排。如,以学生感兴趣的动漫卡通造型及传统的龙凤图形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和方法,使其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乐趣。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1.要重视学生表现力的培养。很多时候,学生会突发地产生一些不错的想法,但就是不能及时完整地表现出来。因此,要加强训练,让学生掌握美术的表现规律。烹饪原料经过改刀后能够生成各种美观的花形,如:“爆鱿鱼卷”、“炒腰花”,就是经改刀加热后卷曲成美妙的形态,增进人们的食欲。又如:用剞刀法改刀对家禽的胗、肝,海产品中的鱿鱼进行处理,为烹饪主题的表达打下基础。

2.加强构图搭配训练。构图普遍地存在于烹饪创作中,图形的整体要通过食材及盛具的结合体现出来。如:冷拼的造型,往往是在一个好的创意下,通过创作过程中的切、配、组、摆等技法形成。为了使烹饪菜肴有更好的视觉效果,实践中,经常采用花卉、动物和风景等图案,通过图案与菜肴的组合,达到优化菜肴视觉效果,给予人赏心悦目之感的效果。实际授课中,可由教师带领学生从简单的圆形、方形等自由纹样、填充纹样、角隅纹样设计为主,再将图案与烹饪菜肴结合,利用果盘、糕点等反复练习,重点教授学生掌握独立式、对立式、圆周对称式和旋转式等图案排列方式,如:果蔬、鱼虾、禽蛋等原料在冷拼和热菜设计中的配合使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写生为基础,进行图案写生变化、结构和组织形式规律、图案创作、图案装饰色彩的练习,掌握图案设计的原则。

3.要注意色彩修养的培养。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与色彩有关的知识,都可以深化对色彩的理解和感受,进而影响到烹饪菜肴的水准。在烹饪色彩教学中,教师要将食品色彩的共性和特性、冷暖色的搭配在烹饪中的运用及不同烹饪手法对菜色的影响等,譬如大虾烹前是灰色,蒸后变成金红色,西红柿、洋葱、枸杞等暖色原料与大蒜、白菜、豆腐都冷色原料有着明显的对比性。尤其是素食烹饪,更应强调色彩的搭配,通过冷暖色调的协调,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烹饪造型是将艺术之美展示于烹饪之上,是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我国烹饪自古以来就“以形写意”、“形神兼备”,使烹饪造型生动有趣、师自自然,体现时代需求和民族特色。当前,烹饪界虽然创新了不少艺术菜点,但不少菜点的造型单调、只注重菜点的娱乐效应式,使创新菜与社会发展主流格格不入,或毫无实际价值。因此,烹饪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烹饪从业人员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如进行一些著名的绘画、建筑、古典音乐等赏析。

烹饪培训总结篇5

一、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教学现状

中国烹饪是融多种学科于一体的实用科学技术,它形成了完整的独特的理论工艺体系。传统的烹饪专业教学是“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主宰课堂,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烹饪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构建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新型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

烹饪实训条件由于受到招生规模、实习经费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受实习条件、师资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烹饪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理论课、基础课所占比重普遍较大,实践课的比例较小。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和学生很难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有效的烹饪技能实践教学。

教师的操作技能亟待加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烹饪专业教师的比例还较低,有的烹饪教师虽然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但未受过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难以运用相关的教学理论和技巧。专业教师的操作技能水平低,专业素质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烹饪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烹饪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1.加强烹饪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习实训的良好条件是烹饪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保障,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的载体。烹饪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要满足实习教学的需要,除了必须具备用于专项技能训练的基本功训练、面点制作实训、热菜制作实训等实习训练的场所之外,还应争取条件创建“模拟厨房”。通过校企合作,与酒店建立广泛的合作,发展校外实训基地,通过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烹饪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不断强化专业技能的素质,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对各种烹调方法、菜肴品种能熟练操作,对食品雕刻、面点工艺、西餐烹调能运用自如,才能成为烹饪专业的多面手。同时烹饪技艺水平的日新月异,也要求不断加强师资的培训,加强与饭店、酒店的合作,经常了解行业新动态,并去行业生产一线锻炼专业技能,从而使烹饪教师的观念及时得到更新,技能不断得到提高。

3.合理选择教学菜品,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①菜品要具有代表性。通过具有代表性菜品的教学,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掌握相同烹调技法的菜品。②菜品要具有实用性。当前,餐饮业空前繁荣,菜品的流行变化、地方菜之间的交融也是频繁交替,加之人们的饮食观念更加追求营养、健康、美味,所以酒店在菜品经营上要不断适应人们的各种追求,教学菜品也应紧跟各种变化。③菜品的广泛性还表现在不同菜系的菜品选择上,除了本菜系的菜品外,还应选取外菜系的名菜、特色菜、流行菜,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烹饪专业课的教学应围绕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开展,以实际岗位工作任务为出发点,岗位上需要什么,教学中就教什么,岗位上怎么做,教学中就怎么教,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在实践中根据需要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用多少就教多少,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学生边实践、边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①重新确立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中职院校烹饪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有文化、素质好、懂理论、会操作、识管理的生产第一线技能型的操作与管理人才。作为烹饪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首先体现技能性,同时还应该体现知识性、理论性,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打好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职业技能的基础,所设置的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兼顾综合素质能力及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

②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学生在实践状态下,系统而综合地组合教学过程的诸因素,整体地操作教学活动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烹饪专业一体化教学课程主要还是以烹饪技能为主线的教学,建议采用以企业员工培养流程设计教学流程、选用“菜品主体、任务驱动”、“角色转化、自主培训”等“一体化”教学模式,核心技能课建议按照“菜品开发准备——任务分析——菜品设计——菜品试做——成品质量评价与任务小结——菜品岗位试用——顾客意见反馈与总结改进——市场推广应用”的实际工作过程及职业氛围进行训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厌学”为“乐学”,做好烹饪课程改革,让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是有用的,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通过一些手段激励学生学习,比如通过烹饪技能比赛,形成竞争的学习氛围并结合颁发单项技能证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烹饪培训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梅州市委、市政府建设“山区文化强市”战略,服务梅州创建广东“文化名城”,实施“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特色产业品牌战略,推动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目标,传承创新客家菜烹饪技术,弘扬梅州客家饮食文化,提升梅州“中国客家菜之乡”的美誉,梅州农业学校与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联合办学,开展学历教育和厨艺职业培训,在学校开展厨点师职业技能鉴定、挂牌成立 “中国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为客家菜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1梅州农业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客家名厨培训摇篮的成功经验

1.1全面实施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1.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餐烹饪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分析职业需求,根据梅州市及客家地区餐饮业的特点,以一步到位的毕业生就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施以中式热菜、中式面点、冷菜制作与食品雕刻等任务为目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了烹饪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和大纲,以学生素质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为教育重点,以就业需求为教学导向,以产业调整为教学改革动力。

1.1.2教学模式改革

积极探索“以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坚持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以操作方法为核心,以教、学、做一体化为目的,努力实现以教师中心向以学生中心转变、以重共性向以重个性转变、以重理论向以重实践转变、以重教室向以重现场转变等四个转变。在教学方案设计上,要求教师们紧靠职业能力本位设计教学方案,突破学科理论体系,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特色,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尽可能缩短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

1.1.3创新教材应用

在对市场、学生需求、职业群、职业标准、学校条件等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基础上,依照“并行式课程模式”和专业自身的内在要求,对课程的体系、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创新,突出个性,注重挖掘专业特色,以课程内容更新、课程整合和完善结构为主线,形成专业课程特色,突出中职专业课程的实用性、针对性;构建了以职业能力测试、职业人员测试为核心内容的测评体系;开发体现职业要求,又具有鲜明客家特色的《传统客家菜的制作技术》、《古法烹饪客家菜技术》、《客家风味小吃制作技术》等教材。

1.2以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中国客家菜培训基地

梅州农校于2012年成功申办“中国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通过整合学校、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积极打造集客家菜大师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客家菜饮食文化培训、客家菜品研发中心以及中高层餐饮管理人员培训于一体的中国客家最大的客家菜培训基地,助推客家菜产业发展,使客家菜的开发更加长效化、系统化和规范化。通过建立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更好地加强与企业、行业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间的合作,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掌握“客家菜肴”质量标准的话语权,开展客家菜专题培训和厨艺展示,打造成为向全世界推广客家饮食文化的窗口和平台,继承发展、创新客家菜的主阵地,并通过走连锁化发展的路子,与旅游文化紧密结合,扩大客家菜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打好客家饮食文化招牌。

1.3以参加广东省技能大赛为契机、创新大赛行业主导机制

2009年以来,建立了“教育部组织、行业主导、企业参与”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机制,行业根据产业发展紧缺岗位需求提出竞赛项目,通过大赛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引导职业院校创新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作品向企业产品、市场商品的转化。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中等职业学校中餐烹饪项目技能竞赛,多人多项目获得省级竞赛一、二、三等奖和包揽市级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学校烹饪专业师生专业技能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在粤东处于领先地位。

1.4立足地方特色、培养客家名厨

学校与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梅州市厨艺职业培训学校联合办学,设置了烹饪管理专业,开展学历教育和厨艺职业培训,并依托国家第6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厨师鉴定。广东烹饪协会客家菜研究中心、广东烹饪协会客家菜专业委员会、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国家第6职业技能鉴定所、梅州市名厨专业委员会均设在我校。学校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中餐烹饪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中国烹饪大师2人,动态聘任实训指导技师或广东省烹饪名师10人,学科带头人陈钢文为广东省中式烹调师首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荣获中华金厨奖,任餐饮业部级评委,多次代表中国客家菜之乡赴新加坡、印尼、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示,享誉海内外。学校烹饪专业设备总值200多万元,每年培训各种类型烹饪专业学生1000多人,年鉴定2000多人,累计已培训18000人,鉴定近2万人,为客家菜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较高素质的烹饪专业人才,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2职业学校与行业协会办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2.1办学产权不清,管理体制不顺

学校与行业协会办学产权不清,造成了管理体制不顺,更增加了建立以市场行为为主体的运行机制的障碍,使校办企业缺乏应有的企业活力,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独立法人,这是校办企业难于成长壮大的根本原因。学校与行业协会办学双方合作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企业可能更多考虑经济效益最大化,学生技能的全面培养难以保证。

2.2实训设备和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在教学设施中,科技含量甚少;在设施的使用上,使用经验多,运用数据少。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现代厨房用具的发展水平大大超过了学校烹饪教学设备的运用水平,以致出现了一些毕业生来到星级饭店的厨房,面对和面机、切菜机、包饺子机、远红外烤箱,无所施其技的尴尬局面。造成这种状况有两个原因:一是长期以来,烹饪行业重技术、重经验、轻设备科学的陈规陋习深深地浸染着烹饪职业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中难以处理现代化设备与传统技艺之间的关系。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使传统的烹饪技艺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该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2.3创新机制存在着不足

烹饪教育必须继承客家烹饪优秀传统,继承是客家饮食文化博大深厚的历史源泉。客家烹饪本身就是一门变革创新之学,创新是客家饮食菜点丰富繁多的不竭动力。目前学校与梅州烹饪协会办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制度创新、菜式创新和学生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着不足。

3进一步加强与行业协会联合办学的建议

3.1建立横向联合体,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

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争取国内外的企业家、事业家、专家、学者、干部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董事会,争取社会各相关行业、企事业以董事单位的身份支持学校发展,并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技改设定科研攻关方向并将科学研究转化为工艺技能并物化为产品,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融汇贯通。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又获得了有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3.2找准结合点,实现互惠互利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和合作内容是实现成功合作的前提。校企合作要建立校企互利互惠的合作原则,找准结合点,使合作双方能够在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自由选择、自愿合作。一方面行业协会可以利用本身的职能、信息、技术、资金等资源,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技术监测、技术研发或产品生产等业务,提升实训基地的生产水平,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新设计的掌握、使用和开发能力,实现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为行业协会下属各企业采取多形式、多内容的员工培训;为企业研发新产品,提供技术援助;举办各种形式的美食节;为企业训练参加各类烹饪大赛的金牌选手;或以企业的名义组织参加各类烹饪大赛;为企业加工饮食产品、半成品;为企业提品研发场所和研发技术支持;为企业编写出版企业书籍、特色菜谱、企业论文等。

3.3设立“双专业带头人”,建立客家烹饪大师工作室

改革创新教学、科研的组织方式,凸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作用,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科研团队,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组织以学科群、专业群为基础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协作体系。设立“双专业带头人”,学校专业带头人负责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企业专业带头人负责培养目标确立、人才规格确定、实践课程建设、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等。建立客家烹饪大师工作室,使工作室成为共同研究的平台,促进成长的阶梯,提供服务的中心;主要目标是争取工作室学员成为学校、梅州市乃至客家地区烹饪专业的教学骨干、教育教学研究的行家里手,成为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烹饪大师。

3.4以行业协会为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广东烹饪协会客家菜专业委员会、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不仅是吸引餐饮行业企业参与的有形载体,而且是先进烹饪技术的聚焦区,更是理念、目标、业务、考核等体系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无形管理系统。一是以行业协会为平台,充分发挥餐饮协会、企业、部级烹饪大师、名师的技术和品牌优势,高起点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二是组织校内相关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烹饪专业课程培训,转换专业角色。三是与餐饮协会定期举办烹饪专业教、学、做示范教学观摩。组织教师到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有限公司、梅州万秋楼客家文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学习实践,并参与企业各项科技研发工作,教师是员工,员工是教师,提升专业技能。四是定期邀请国宴大师、行家能手来校授课,传授技艺。

3.5继承与创新并重

在烹饪工艺专业的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继承与创新共济原则,挖掘传统,突出特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继承凝聚内力,以创新增加活力,共同实现烹饪教育教学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就教学本身而言,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应因时而变,不断进行调整、改进和完善;就创新内容而言,由于菜点创新是烹饪创新的重点,烹饪专业教学因而需要高度重视学生菜点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密切联系市场,积极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引入到烹饪教学中,引导学生系统深入地认识和掌握菜点创新的概念。

烹饪培训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171-03

我国高等学校创办烹饪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总的来说,学术性与职业性是我国烹饪高等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取向。这两种价值取向,决定了烹饪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既体现了烹饪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异,也体现了烹饪高等教育与烹饪中等教育的差异,在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特别强调知识内涵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课程设计单一、教学与实际脱节、对中国烹饪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不够、师资力量不强等,这很难满足烹饪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还制约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本文尝试对烹饪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加以初探,以期推进烹饪教育教学的进步。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烹饪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应重视“主体―平台―教法―监控”四位一体模式的打造。主体即厘清教(教师)与学(学生)双主体的地位;平台即建构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践基地;教法即研讨灵活先进的教学方法;监控即加强实践教学监督保障。

一、确立双主体的核心地位

1.发挥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数据显示,高达11.2%的高等烹饪专业毕业生在离校5年内改行。课堂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是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只有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重视职业能力培养,才能从根源上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教学改革活动(包括实践教学改革)是高校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它要求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因此,必须认清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和发展的主力军。只有这样才能把实践教学深入化,并努力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对烹饪高等教育实践教学而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1)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使烹饪教师队伍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生产能力,逐步形成一支“理论有高度、实践有技能、经营有招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2)选派教师到餐饮企业进行锻炼,鼓励教师为企业经营发展进行咨询诊断和人员培训,为其生产经营出谋划策。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活动,调整知识结构,扩展业务视野,丰富实践内容,为更好的进行实践教学工作奠定基础。(3)鼓励教师参加各层次的进修、培训和深造,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提高教学水平,保障实践教学改革目标顺利实现。(4)加强横向合作,提高教师科研能力。通过与餐饮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合作,产生科研成果,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保证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另外,还可以采取外聘的方式,聘请同行或专家来学校讲座、授课。按照上述措施来做,完全有可能培养出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烹饪高等教育教师队伍。

2.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理论认为:自主性学习就是学习者能够认知自己的知识、能力等缺陷,根据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自主性地学习知识、技能和能力等行为。而烹饪实践教学中逼真的学习环境,以及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紧密结合的、循序渐进的强实操性,与自主性学习的条件不谋而合。在烹饪实践教学中运用自主性学习法,以学生动手为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想象创新性、实践创作性,不仅有益于提高学生技能,有效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更有利于学生树立起强烈的创新意识。在烹饪实践教学中,学生在掌握了烹饪基本功、烹调基本技法等知识以后,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进行消化和吸收。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地让学生就某技能单纯地、反复地练习,学生容易产生疲惫和厌倦感。而在自主性教学中,教师布置学习任务以后,按照基本技艺(如刀工、抛锅、芡、原料掌控等)的学习与掌握基本技法(如典型菜式、各种烹饪技法等)的演练理论知识(营养学、烹饪美学以及烹饪经验性常识等)的运用自主性学习(分组选择食材、命名、构思、组合、分工协作、教师指导与帮助、作品展示、师生点评)的开展知识与技能获得提高,完全由学生自主操作,设计所要制作的作品(包括命名、主辅料的搭配、料头的配置、烹调技法的选择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用心加工,原有的知识不断的被理解、消化和吸收,最后达到深化的目的。此类教学过程设计最主要的是学生始终为主角,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充满激情。

二、构建实践教学的平台环境

1.优化校内实训教学环境。创造条件,提供合理的烹饪实践训练场所,以达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标。除为学生提供烹饪实训室外,还得构建基本功训练实训室、热菜制作实训室、菜品评判展销室、面点制作实训室和雕刻拼盘实训室等,既要设施齐全,又要功能合理,以满足学生的实训要求。有条件的院校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设虚拟酒店,从事菜品的生产与销售;基础条件较差的院校更应创造条件,即使是用铁锅翻砂来练习锅勺运用技能、把报纸切碎来练习刀工切配技能,也要比纸上谈兵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2.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烹饪教育的实践教学应及时了解烹饪行业的最新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同时还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与相关行业的密切联系,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及应用能力。“真实环境”是实践教学所强调的教学原则,在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中才能更好的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到烹饪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在具体操作上可通过政府部门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以获得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可探索产学结合之路,推荐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可设立专项资金,进行校企联合办学,常年安排实习学生;可聘请行业名师充当技术顾问或者聘用对口单位的主厨作为实习辅导老师;可选聘专职实训辅导员往来于各实习单位,跟踪辅导实习学生;可定期召开行业师傅座谈会,加强技艺研讨与情感沟通;还可组织学生参观大型餐饮和酒店企业的厨房生产部门,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烹饪知识与技能。

三、探究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

1.现代技术教学方法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是现代技术教学的两大平台。要想达到既有利于课程开发和拓宽教学信息量,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合作交流学习,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就要在烹饪教学中合理设计、开发和建设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烹饪教师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理论课程实践化,如设计烹饪教学软件,建立烹饪多媒体库,制作多媒体课件,用直观感强的方式阐述烹饪技艺理论,增强可视性,提高认知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实践课,如刀功训练、食品雕刻、菜肴制作、艺术拼盘等,烹饪教师可利用图片、动画或录像机录制烹饪技能演示过程,对操作要领和技巧的关键过程可利用多媒体的局部放大、重复播放、慢放等功能进行直观地展示,对烹饪技能操作规范、重点难点进行剖析。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化教学片,国内、国际烹饪大赛的影视资料,来介绍课程的成就,影像资料的内容都是实况录制的,它可帮助学生了解实际,增强学习兴趣。此外,模拟厨房的应用也加深了学生对厨房加工的过程的认识。

2.研究性教学的应用。研究性教学以创造新知为特点,以来自实践的真实问题为基础。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在持续的知识探究中发展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造个性;教师在持续研究学生的理解能力并在与学生互助合作的过程中拓展教学知识,提升专业素养,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制作菜点时常用的挂糊手法,可以组织学生备齐挂糊所用的原料,让学生通过逐次实验的方式对比教师给出的几种配比来验证教材中所写的挂糊是不是最佳配比。在实践课中,鼓励学生思考,钻研问题。此时教师不是主导者,而应该是引导者。以导促学,强化实作,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一是将理论讲授与示范相结合。例如:“裱花蛋糕制作”一课,通过边讲边示范,使学生从直观的印象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品种的理论要点。二是将示范与操作相结合。例如:面包制作,由于需要较大的投料量,可以将第一次品种教学安排为既是示范课,又是操作课。对于面团的调制采取集体示范,而对于面团的分割、成形、饧发、烘烤等工序则采取边示范边操作,或者先示范后操作的方式。三将操作课与实习课相结合,将学生在操作课上生产的产品销售给本校学生作为课间加餐食品,这样可收到资金循环使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双重效果。

四、完善实践教学的监控体系

烹饪类专业主要是培养“实用型”和“技能型”的专门人才,教学的重心已由过去的知识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除了监控课堂教学环节外,还要监控课外的各教学环节,建立“学生理论基础+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发展潜力”的五位一体的全方位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制度建设,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校内实训应配齐相应的辅导老师,严格规定其工作程序,把辅导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之中。对于学生的实训与实践,也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在学生的技能水平甄别上,要制订出合理的测评标准,可将平时测试成绩、实践实训成绩、正规的烹饪比赛(如烹饪技能大赛)或资格考试(如技术等级证书考试)成绩统一进行量化,并直接与就业推荐挂钩。

参考文献:

[1]章海风.研究性教学法在烹饪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2,(12).

[2]贺习耀.烹饪技能教学应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商界,2010,(6):218-219.

[3]崔桂友.烹饪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培养模式[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4,(3):4l-43.

[4]吴晓伟.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在烹饪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07).

烹饪培训总结篇8

一、引言

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树立“以教师为本”理念,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准,加速教师专业化进程。把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做为治学兴校之本,改革发展之源。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整个教育工作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实施高效教学的关键。

师资队伍建设的目的在于:一是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师德教育与塑造,促进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全面提升;二是高质量完成制定的教师继续教育任务,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建立更为完善的教师管理,教育培训,评聘任用新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四是培养一批以中青年为主的能发挥统领、支撑作用的市级教学能手、教学新秀。

二、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职学校重视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按照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统筹协调,分步实施,取得了明显实效。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发展过程中提倡教师以在职进修为主,在保证教学、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开展了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和培养工作,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离职进修或在职函授学习,参加骨干教师进修班、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和学术报告等活动。经过几年的培训和建设,原来的师资数量不足、学历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尽管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学校旅游烹饪专业的长远发展需要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学科结构比例不够合理

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教师学科的构成来看,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师比例失调,专业课教师明显缺少,专业课教师所任教的课程分布也不均衡。

2.教师梯队不合理

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中青年教师数量虽多,但中坚力量偏少,没有形成比较合理的教师梯队,不利于旅游烹饪专业的长远建设和发展。

3.教师影响力偏低

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教师中领军任务和有影响的骨干教师数量不足,省级、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数量偏少。学校的教师职称结构中,高级职称人数相对偏少,“双师型”教师数量偏低。

4.教师教研能力有待提高

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部分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不高,教学质量提升较慢、科研成果数量少、质量不高。青年教师崭露头角的人比较少,教科研热情和科研质量亟需提高。

5.师资培训和建设的力度不够

专业课教师的培训实习实训基地还不够,专业教师的引进缺乏政策支持。师资培训经费较少,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工作还没有完全形成制度化和规模化。

以上这些,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为中职学校今后几年的师资建设工作提出了非常艰巨的任务。

三、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定位

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教师法》、《职业教育法》为依据,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旅游烹饪专业师资队伍。具体目标:

第一,提高旅游烹饪专业师德水平。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以学校创建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培训,使旅游烹饪专业教师在思想素质、道德修养、为人师表、服务水平等方面有明显提高。培养一批师德标兵,把旅游烹饪专业师德水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二,提高旅游烹饪专业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专业建设的能力,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对此: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旅游烹饪专业教师的学历达标率,特别是要提高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争取在五年内,本科学历达标率达到100%,硕士以上的比例达到10%。二是要努力提高旅游烹饪专业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尤其是高等级证书的获证率。争取在三年内专业教师获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获高级证书的教师比例要达到40%,双师型教师达到80%以上。三是要加强旅游烹饪专业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积极选派中青年教师参加部级、省级培训。十二五期间再选送3-5人参加部级培训,8-10人参加省级培训。四是要加强旅游烹饪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形成一些在中职旅游烹饪专业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第三,优化旅游烹饪专业教师能力结构。使旅游烹饪专业教师在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娴熟地驾驭课堂教学,熟悉并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着重从提高教师的实施高效教学能力,新课程理念水平,信息技术能力,教科研能力等方面优化教师的能力结构。

第四,提高旅游烹饪专业教师科研能力,增强教师科研意识,普遍提高教师运用先进教育理论,进行教学反思,探索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出一些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培养具有先进教育思想,掌握一定科研方法,具有较高水平的校级青年教科研骨干。

第五,提高旅游烹饪专业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做到在岗教师全部具有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加工处理,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全面参与网上教研、开发学科信息资源的能力;对新型教学模式及其资源进行评价的能力;进行整合实验研究。

四、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领导,完善考评机制

旅游烹饪专业应确立并落实“人才强校”战略要求,完善师资考评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如在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时,将教师参与企业菜品创新和开发等所获成果应作为评审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任务、目标、措施与考评体系结合起来,落到实处。

(二)恰当引进师资和培养师资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以引进为主,大力引进各类人才。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应根据专业教学实际需要,特聘一些专业技能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行业管理和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同时,应充分利用区域内外的优质资源,引进一批有成长潜力的教师,从源头上对教师培养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引进竞争机制,实行优秀者晋升,不达标者下调的动态管理。

(三)严格教师队伍建设与考核管理

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应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约管理”原则,健全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规范。

(四)搞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中职学校旅游烹饪专业应以提高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一方面实施青年教师学位提升工程。支持、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另一方面实施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重点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五)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

旅游烹饪专业师资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教师高效教学、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培训,增强教师科研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科研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教师自觉地以高效教学、新课改理论为指导,在不断地去设计、实施、评价、总结、完善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如可以每年度举办“高效教学研讨”、“骨干教师论坛”等活动,创造条件,加大展示力度,宣传涌现出的科研新秀及教改新星,鼓励更多的教师成名、成家。

(六)增加经费投入,做到专款专用

师资队伍建设应制定奖励措施,加大对有成果教师的奖励和资助力度,保证骨干教师培养经费逐年增加,加强骨干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学术研究、教学交流的支持力度。加强经费管理,保证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除此之外,还应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实现培训、教研、科研网络化、信息化,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再上新水平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唐婧慧.对中职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

烹饪培训总结篇9

一、烹饪专业发展的社会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餐饮行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一个支柱产业一直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尽管中烹协2013年全国餐饮收入报告显示,全年餐饮收入为25392亿元,增幅同比下降4.6%,创21年来的最低值。我省餐饮业也营业额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如贵阳市云岩区对本区监测的9家大型餐饮企业数据监测显示,总体下跌了7.83%。我们分析下跌的原因,与餐饮业面临高成本、低利润等压力以及“八项规定”出台后加速餐饮业转型等因素有关。但我们也要看到,在这个转型时期,整个餐饮行业也依然在积极发展,民间消费依然有着巨大的上升空间,各餐饮企业正努力加强餐饮文化和消费文化建设,着力推动提高队伍素质,积极实施餐饮业品牌战略,推动品牌经营理念和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在全行业的普及。当今餐饮行业越来越朝着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餐饮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而对人才的争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在此关键时期,行业面临着高素质人才短缺困境。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未来5年,中国厨师需求总量达四百多万人,当今十大就业率最高专业中,烹饪专业位居其中。各种数据和调查信息表明,当前贵州省餐饮市场的发展和旅游经济的发展也迫切需要专业的烹饪人才,尤其是精通黔菜、川菜的本土烹饪技能人才,要求不仅需要掌握系统的中餐、西餐烹调技能和餐饮理论知识,还必须了解现代餐饮企业经营理念,同时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经过系统的烹饪专业教育的技能人才已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1]

在本省的人才状况上,通过社会调查,我们走访了数十家本地宾馆、酒店及大型餐饮企业,对其总经理、人事部经理、学校实习学生、毕业生、部分单位员工等,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在我省烹饪行业从事工作的人员中,53%是由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入行业,35%在烹饪培训班经过一至三个月的短期培训上岗,只有12%左右是经过中专以上正规学历教育、系统全面学习过烹饪的,行业从业人员中普遍存在素质较低、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在我省旅游产业迅猛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制约我省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并没有得到彻底改观。“人才培养是贵州旅游发展的第一要务”,贵州的旅游要发展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特别是近年来,我省开始逐步打造和挖掘“黔菜”,贵州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紧扣原生态、健康、绿色三个主题因素,以振兴黔菜为宗旨,深度开发贵州地方饮食文化,着力打造系列餐饮节庆,大力培育贵州餐饮品牌,形成强大的餐饮旅游吸引力”,以此来满足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满足越来越多的中外宾客希望品尝当地特色饮食的需要,满足本地区人员对饮食多样化的需要。而要使黔菜发扬光大,则需要更多的优秀烹饪专业人才。

通过对行业进行调查论证以及修正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基本确定人才培养工作的方向:培养适应我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本专业岗位,具有一定的现代科学文化素养,具有烹饪专业所必须的理论、技术、技能,有独立工作能力,并能自主创新,在烹饪行业的特定环境下,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成为不断适应现代化烹饪产业发展的实用型专门人才。作为中专学历的学生,当前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立足技能为主,突出实践技能教学,提高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动手能力强、训练有素、技术过硬的毕业生,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为就业上岗做好知识和技能储备。

要确保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确保培养实践性人才的新教学计划有效实施,我们在烹饪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紧密结合贵州省烹饪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高度重视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不断推动校企合作,从企业聘请高级管理人员或技术能手到校任教,深化校企合作,实训课紧密结合行业生产,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学习后成为餐饮企业愿用、爱用、好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烹饪培训总结篇10

《烹饪化学》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是讲述烹饪工艺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化学知识的课程。烹饪化学实验,作为烹饪化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对于验证化学规律的正确性,训练学生认识科学和研究科学的能力,都是理工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1,2]。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基础理论知识,使之作为新一代的厨师能"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充分发挥实验课的作用,对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和培养高素质烹饪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烹饪化学实验课程教学面临主要问题

(一)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烹饪化学实验课程与烹饪相关专业课程的衔接不够,学生所学化学理论知识与烹饪实践活动脱节,课程内容固定不变,课程设计缺乏开放性和弹性,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导致对该门实验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满足烹饪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求[3]。

(二)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差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基本实验操作不规范的现象相当普遍。如药品的取用、溶

解、过滤、滴定等常见操作,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正确操作,以至于给实验结果带来较大偏差,严重影响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同时,不规范操作极易产生安全问题,应坚决避免。

(三)学生实验综合能力差

通过批阅实验报告发现,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表述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能力差。实验过程中,对于观察到的现象不能准确描述,得到的实验结果也不会进行分析总结。

二、烹饪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方向

(一)结合烹饪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烹饪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烹饪理论水平,为促进烹饪技术的科学化奠定良好的基础[4]。在实验设置方面,要突出烹饪化学特色,紧密结合烹饪实践活动,增加烹饪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及其成因机理的实验内容。餐饮业讲求色、香、味、型,颜色被放在第一位,可开设天然色素和食品褐变的相关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形象的认识食品褐变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认识到如何在烹饪过程中控制食物的色泽。在蛋白质性质实验等理论性较强的实验课授课过程中,结合蒸蛋羹、点豆腐等烹饪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使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该类知识点,让学生觉得知识生动实用,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结合学生实际,强化实验基本操作

由于高职烹饪专业生源复杂,层次多样,水平参差不齐,理论基础尤其薄弱,很多人缺乏最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训练。在实际教学中,应着重解决烹饪学科所需的化学知识跟目前中学化学教材的衔接问题,还应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实验基本操作,如药品的取用、溶解、过滤、滴定等等,并通过类似粗盐提纯等的实验,增强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安全的进行实验。

(三)重视实验结果分析,增加设计性实验

引导学生重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在实验过程中详细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如在结果分析中发现明显与实际不符,要求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针对学生普遍对烹饪中出现的现象感兴趣的特点,在烹饪化学实验课程的后期增加设计性实验。在该实验课中,教师只给出实验题目和要求,例如某营养素在烹饪过程中的变化。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安排实验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实验课与烹饪工艺充分结合,做好与烹饪专业技能课程的链接,让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体会、掌握物质的功能及性质,提升学生未来继续发展的潜力,增强学生毕业就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季鸿昆. 烹饪化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7

[2]季鸿昆. 谈烹饪化学的教材和教学问题[J].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0(3):45-48.

烹饪培训总结篇11

技工院校大力推行“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经联合多家部级技师学院共同设计开发了五个重点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但非重点的烹饪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还处于“模仿―探究”的阶段。烹饪专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一体化教学设计无法照搬。在教学中,为更好地实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探索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工学一体化教学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一、技工院校烹饪基本功实训教学现状

1.基本功训练实训教学条件不足

在技工院校烹饪教学中,轻视对基本功训练实训室和设备的投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从实训条件上看,专门用作基本功训练的场所很少,而能够强化基本功训练的设施设备更是微乎其微。

2.烹饪基本功实训课时较少

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基本功训练量不足已为大家公认。技工院校中级班一般在第一学期每周开设4~8课时,占总课时不足五分之一,而后的三个学期或者是中升高的高级班甚至都没开设该课程。可见,基本功实训课时占整个烹饪专业课时少之甚少。

3.烹饪基本功训练的内容认知有偏差

烹饪基本功实训的内容一直被误认为就只有刀工和翻锅这两个项目。这种认知的偏差,使得多数学校将教学内容放在刀工、翻锅技术上,而忽视了火候控制、干货涨发、糨糊调制等基础技术的训练,这无疑是对基本功实训的误解。

二、烹饪基本功实训的教学方法

烹饪基本功实训如果只依靠传统的授课方式,通过教师示范讲解和学生实操来完成,已无法适应职业教育新时代的要求,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是烹饪基本功实训的必然途径。

1.“小教官”式教学

传统的教师示范讲解和学生实操的上课方式,会使一些具有良好学习天赋的学生有非常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实际上还有大多数学生没能达到教学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可采用“小教官”授课方式,达到以“点”带“面”的成效。即学生分小组,小组分配一名具有学习天赋的小教官,通过“传、帮、带”模式,学生更加有动力学习,也提高了学习效果。

2.失败式教学

在实训教学中可以尝试失败式教学,这种教学就是将正确的操作和错误的操作对比,让学生目睹不正确操作或者因不正确操作造成的后果,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习的印象。

3.微课教学

大部分干货原料都比较昂贵,干货原料涨发在实际教学中难于开展。如果采用“短、小、精、悍”的微课教学模式,可以解决原料成本高、资源浪费大、上课时效短的弊端,使得干货原料涨发能在日常教学中正常开展。

4.工学一体化教学

在刀工练习中,大部分学生都抱着玩的心态,学习状态低迷。把学生带到学校饭堂进行教学,学生的认知就有了新的变化。饭堂的学习环境就是工作环境,学生在饭堂上课其实就是在工作岗位中工作。工学一体化教学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学习与工作是紧密联系的,不但对切制的原料有明确规格,而且对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也更加严格。

以上的各种教学方法既可单独运用,也可组合运用。从心理角度考虑,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注意力,摆脱厌倦情绪。

三、烹饪基本功实训教学设计案例

一体化课程是指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下面采用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基本功训练的教学设计,以此为例探讨多元化教学方法在烹饪专业的运用。

1.基本功训练教学方案的设计

烹饪基本功涵盖多方面技能的操作,在日常训练中有专门的设计。下面是对烹饪基本功训练教学内容的设计。

任务描述。顾客午饭时间来到某一粤菜馆,按照服务员推荐的菜单点了份菠萝咕K肉,要求尽快出菜。服务员下单后,后厨根据来单及顾客需求,各岗位按要求,分工协作,保质保量完成出品。

任务目标。能按食品安全卫生要求做好岗前洗手;能按大小砍排骨;能正确给排骨上粉;能正确调制甜酸汁;能识别油温炸制排骨;能按卫生要求做好岗位卫生。

原料:猪排骨250克,菠萝150克,青椒50克,红椒50克,蒜10克,姜10克,鸡蛋黄1个,生粉100克,油20克,盐2克,糖2克,味精2克。甜酸汁料:酸梅酱50克,浓缩番茄汁80克,山楂片10克,水100克,糖80克,盐5克,芡粉水15克。

教具:粤式炒炉(配套)、码斗、手勺、刀具、砧板、菜碟、锅刷。

学生及教师活动,见表1。

2.教学评价设计

(1)学生评价设计。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不能局限于成品的质量,而是对整个过程的评价。目前学校的技能测试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考核有很大的忽视,以致评价学生的结果失真。这正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对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评价不一致的原因所在。学生评价主要包括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社会能力这三大指标。下面以完成上述任务为例作如下设计,见表2。

(2)教师评价设计。除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核评价外,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也不能忽视。因为通过对教师的评价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很有帮助。通常对教师的评估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学校督导组给予教师的意见;另一方面是学生给予教师的意见。对教师评价作以下设计,见表3。

四、总结与展望

如上所述,这是对工学一体化教学设计在学生的烹饪基本功实训教学中的一次探索。此次探索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特色性,又具有烹饪专业教学的共性,为技工院校深入推进“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中国2025制造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技工院校的烹饪教育要与市场接轨,深度推进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微课进课堂,中餐烹饪基本功训练教学应与时俱进,以适应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浩冬.浅析烹饪基本功训练[J].管理观察,2009(17).

[2]李纯国.中职烹饪基本功课程的训练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8).

烹饪培训总结篇12

二、考核方式切实、科学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是技能性较强的专业,是以为餐饮企业培养技能好、理论强、懂管理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因此专业的考核不能依照普通专业的考核方式,而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以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为目标。一方面要进行烹饪操作技能的达标考核:课程考核+定期举行技能比赛;另一方面,除了单个课程的考核之外,还要进行专业综合能力的测试。学生在校学习的第四个学期,专业考核则以餐饮行业就业岗位的宴席设计、生产、服务为核心任务,通过对核心任务内容的分析,形成不同阶段能力递进式的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考核方式。将《菜肴制作》、《面点制作》、《菜单与宴会设计》、《菜点开发与设计》四门课程内容进行融合和改革,学生分组自拟主题设计一桌8人量的宴席,内容包括:宴席设计与制作(含中餐热菜、中餐面点)、宴席主题说明与答辩两个子项。“四合一”的综合考核方式为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专业技能的平台,提升高职学生宴席设计与制作、菜点设计与创新的技能,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一次综合性检验。

三、教材和配套资料符合教学目标

许多发展较成熟的专业往往都有比较完善的教材体系,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虽然现在也有全国统编教材,但由于办学历史不久,地域特色明显,其教材在品种上还不多,在体系上也不够完善。随着社会对餐饮业要求的不断提高,饮食的科学性、文化性、保健性已成为消费者的普遍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拥有不断更新的配套资料以及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应成为一大特色,以不断补充新的理论知识来丰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教学内容。根据烹饪专业教材的情况,我院烹饪专业在专业建设中,以优化教学内容为目的,注重构建与职业能力相适应的教材体系,形成了一套“项目驱动、过程导向”新型教材。通过“校企合作、校间合作”,联合省内外烹饪专业教师以及在一线生产岗位工作的烹饪大师参与编制教材,以适应生产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目前,我院烹饪专业教师通过整合专业课程,探索模块化组合课程内容,收集整理丰富的资料,已出版了《烹饪原料》等专业教材,整理的校内配套资料有《烹饪微生物》、《中式面点实训教程》等教材,以增强专业教材的实用性与适应型。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烹饪专业,无论是教师还是教育管理者都应认真研究市场,把握餐饮行业改革与发展的特点,与时俱进,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和竞争意识。结合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专业发展规划的需要,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是“立足培养,积极引进”,专业教师利用寒暑期到企业一线进行挂职培训、顶岗训练,或者通过相关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进修计划、企业骨干拜师学艺以及“校企一体、教产接合”创新研发计划等;聘用行业中的一些经验丰富、实操技能过硬的烹饪名师、大师作为兼职教师填充到教室队伍中来,或者一些在教育界和餐饮业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大型餐饮企业管理者受聘为兼职教授;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加大投入,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氛围,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特色明显的师资队伍。

五、校内实训建设

实践教学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过程。目前我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实训中心面积为400多平方米,拥有完备的教学和实训设备,如校内实训室有“中西餐实训室”、“中西点实训室”等实训室,完备的教学与实训条件为我院办好烹饪专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校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有“休闲吧”,“创业窗口”两个生产性特色实训基地,均为学生主导模式,每天定时定量提品服务。这不仅是我院烹饪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更重要的是可充分提高学生自主经营的能力,为行业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六、创办校企协同创新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