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02-01 01:35:29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093-02

一 确立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标准

烹饪人才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岗位核心能力、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方面确立“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高职高专产学合作的载体,通过与餐饮企业的深度合作,以餐饮企业具体工作过程为导向,全程实行“工学交融,全真实训”。依靠餐饮市场和众多著名的餐饮企业,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烹饪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过硬的人才,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实施,将订单培养为主的教学组织方式融入“打基础、强技能、练岗位”的三个教学阶段,以实现“精工艺、懂营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烹饪专业的课程标准是规定烹饪专业各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根据烹饪课程标准与企业工作任务的要求确定岗位(群),以厨房管理、餐厅管理、原料加工管理、营养配餐管理、烹饪制作管理、冷菜工艺管理、面点小吃制作与管理等工作过程的要求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做到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并重,实施“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烹饪教学的要求和餐饮企业经营的特征,在保证教学总体目标完成的条件下,灵活安排各学年教学时间,旺季突出岗位全真实训,淡季着重学习理论技能知识。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相互交融,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训齐头并进,切实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 制订实习计划,形成学生技能

实训与实习相结合,“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技能形成分为三种形式:校内实训、教学见习、校外实习。

校内实训是充分利用烹饪实训中心来对烹饪专业的学生进行烹饪技能的训练。它的特点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来进行实际操作,给学生打好烹饪基础。

教学见习是利用当地的各大酒店、宾馆进行学生技能见习,其特点是时间不超过两个月,通过教学见习,使学生加深理解和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熟悉和了解现代烹饪理念,了解烹调技术发展的动向,熟悉餐饮工作的工作程序。

校外实习即顶岗实习,是教学实训的延续。积极推行订单培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 明确阶段性技能形成目标,逐步提高烹饪技能

在“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通过与各大宾馆、酒店等企业的深度合作全程实行工学交融。

第一阶段:烹饪基础技能学习阶段(1~2学期)。在校内重点完成通识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及开设的课程,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同时,利用校内外的实训基地,进行一定量的烹饪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学期结束时统一进行检测,形成写实性的评价成绩。

第二阶段:烹饪核心技能课程学习阶段(3~4学期)。主要完成专业岗位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与训练,开设热菜烹调技术、面点制作技术、冷拼与食品雕刻技艺等综合实训课程,设立阶段性目标,模拟厨师长和厨师的实际工作环境,定期轮岗,并将学生所制作的菜肴制品接受校内与校外的专家检验。

第三阶段:烹饪综合技能与检验的实训阶段(5~6学期)。主要完成综合能力与拓展能力的学习和训练。根据企业岗位设计的要求,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岗位进行实习,师傅以外聘教师的角色参与学生的实训指导,确保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的需要和发展同步。同时把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设计,以设计一套宴席菜单为标准,进行计时操作,通过技能鉴定专家评分来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测试通过的学生发给相应的厨师等级证书。

四 抓好校企合作,为就业打好基础

“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重要途径就是校企合作。烹饪岗位设置课程,在充分考虑专业现有基础和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群构建岗位能力模块,根据能力模块构建能力要素,以能力要素为切入点构建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设计是以烹饪工作过程为主线、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烹饪营养知识与技能、烹饪管理理念和能力为支点的课程体系。重点围绕烹饪工艺、烹饪营养和烹饪管理三大模块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且在餐饮企业中得到检验。

校企合作的最大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烹饪整体操作能力,使烹饪专业实训更贴近社会需求,最终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面向行业的校企合作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校企合作能使我们明确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能让我们找到高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方向,从而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能真实地感受到烹饪行业的氛围、行规、要求,促进学生烹饪技能水平的提高。

五 培养高素质的烹饪师资队伍,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高职的生命力在于专业办学的高质量,而烹饪教师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建立一支烹饪技艺精通、素质过硬、相对稳定、结构合理、品德端正的教师队伍是烹饪专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通过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烹饪教学水平,实施“名师”工程,参加多种活动,通过多渠道为中青年教师创造“出线”条件,铺平成才之路,让烹饪教师带着烹饪课题进行教学,带着项目在企业中实训,形成的科研成果更有说服力。这样就能造就一支高学历、双学历、多功能、“双师”型等一专多能、博学多才、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师资队伍。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如果没有很好地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就会导致将来他们不能适应烹饪岗位,这需要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做好课题研究。烹饪教师有了科研项目,就真正做到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高技能烹饪人才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校企结合既可为教师“充电”提供方便,使教师掌握烹调方法及流行菜点,又有“大师”级的厨房师傅担任教学工作,壮大教师队伍,使烹饪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保持与现代餐饮企业同步。

参考文献

[1]华宝山、冯亚召.高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4):141

[2]朱云龙、刘颜、马京洁.论餐饮食品安全管理[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4):56

[3]边振明.构建烹饪专业学业成绩评价新体系[J].甘肃成人与职业教育,2009:54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篇2

一、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1.内涵

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素食企业用人需求为目标,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教师、师傅联合传授为支撑,校企双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把工作岗位的技能训练与学校课堂的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既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又重视专业素养和从业技能的训练,增强了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办学的融合度,成为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2.理论基础

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落实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一种探索,是传统学徒制增加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该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学徒制,也不同于纯粹的学校教育,它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是传统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重大革新,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形式。

3.必要性

高端素食经营企业经营推崇的是健康绿色环保理念,选用的食材是经精心挑选的无公害有机食品,或地方特色优质食材,食材价格不菲。素食烹饪技能人才培养采用现代学徒制,校企优势互补,能有效解决学校专业学生在校教学实训材料不足和素食烹饪师资短缺的实际问题,能有效提高素食烹饪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我校从2010开始与素食餐饮企业合作培养素食烹饪技能人才,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多家高端素食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订单培养协议,为现代学徒制工作所要求的学校与企业、基地与车间、专业与产业、师资与师傅、培训与岗位“五个对接”奠定了基础,为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1.校企共同组建素食烹饪学徒班

刚入职校的学生不了解素食,为此,组建素食学徒班,一是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通过企业的宣讲会等形式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理念和发展规划及人才需求,组织学生到公司参观、岗位体验,让学生对公司有深入的了解,以便能够“对号入座”,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二是校企挑选优秀生源。在充分动员的基础上吸引广大学生自愿报名,学校配合企业做好联合审查工作。由于素食企业需要的学生必须理解认同素食文化,具备敬业精神、奉献意识和创新能力,但企业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不了解,学校根据学生情况向企业推荐,企业笔试与面试筛选,进而产生素食烹饪学徒班。

2.校企共同制定素食烹饪人才培养方案

在对素食餐饮行业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和技能人才培养各环节的特殊要求,严格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让学生了解素食及素食企业文化,然后根据素食企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培养对象所应具备的道德、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等各种职业素质与能力,重点把企业素食文化和素食烹饪技能融合到培养方案中。校企共同实施教学,由校方选派骨干教师,重点对学徒制班学生进行社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企业则定期选派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员和素食烹饪岗位能手来校教学,传授素食文化与素食烹饪技能。同时,共同开发企业岗位课程与编写素食烹饪特色教材。

3. 构建基于素食企业工作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经素食行业企业工作调研,邀请素食行业企业一线师傅、职教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研讨,融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按照素食企业用人需求及岗位标准来设置课程,建成“公共课+烹饪能力核心课+素食烹饪技能课”为主要内容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中烹饪能力核心课可根据合作企业需求适当增减,素食烹饪课程是完全按照素食企业需求,在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开发适合企业发展的项目课程,并由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老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尤其是专业实训环节的教学任务。

4.实施“1.5+0.5+1”三阶段学习形式

在现代学徒制中,学徒的学习是在校内学习与企业中实训相互融合和渗透,素食学徒班学生的学习采取“1.5+0.5+1”的三阶段学习形式,即第一学年半在校学习文化基础课程、素食文化、烹饪基本知识与技能。第二学年后半年到素食企业岗位学习素食制作,第三学年在素食企业顶岗实习。

5.在校期间灌输素食企业文化

在校学习期间,通过举行素食企业文化建设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素食企业的基本情况,进一步接触素食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通过企业岗位活动,让学生更早地接触素食企业,走进素食企业,深入了解素食企业文化和“绿色营养、健康和谐”的素食文化理念, 使学生对素食文化和素食企业产生认同感。我校每年组织素食学徒班的学生代表由老师带队前往上海素食企业实地考察和岗位体验一周,费用全部由合作企业支付。

6.采用学徒制授业模式

为了让学生学到素食企业特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缩短顶岗实习适应期,教学上采用学徒制授业模式。即把第四学期的教学搬到企业中实施,以企业工作岗位作为教学场景,以师带徒的形式,采取企业师傅和我校教师在企业中教,学生在企业中学,学生必修的学科内容融入企业培训、企业岗位训练中进行。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相互迁移。由于学习内容具有科学性、技术性、时间性及机动性,使技能的完善与社会的激励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在操作中的练习、质疑、总结、反思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7.素食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价

学生在学徒期间,企业全程跟踪,和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派遣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指派师傅担任学生的导师。学校教师经常与企业师傅研讨,开设符合学生理论学习及企业实践的校本课程。学生在校在企学习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改革评价模式,围绕企业用人标准,针对不同的课程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采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和行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以能力为核心,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学业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三、我校实施素食烹饪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1.校企共同创建考核晋升的激励机制,学生技能与职业素养快速提升

为使学徒制班级的学生尽快融入企业,校企共同创建了《新进同仁基础培训》、《岗位技能特训》、《学徒制教学实施方案》和《学徒制教学考核办法》等学徒制管理机制,规定学生岗位学习内容、师傅岗位教学效果考核办法与激励措施。通过校企共同实施教学,实现学校教师、企业师傅与实习生一对一岗位教学,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与岗位津贴挂钩,创建“上岗如上课”学徒制教学模式。学生在企业岗位实习中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技能与职业素养快速提升,多数学生提前进入顶岗实习阶段。

2.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到实用技能

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是一种真实的情境教学,师生和学徒处于同一教学情境,相互促进,相互启发,学生不再是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具体任务和项目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的意愿和学习的效果达到最强和最优。此外,师傅和徒弟一直处于同一任务情境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师傅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学生作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正是这种即时沟通与反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进程,使学生的疑问及时得到解决,真正学到了实用技能。

3.学生就业前景比较明朗,实现“零距离上岗”

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采用校企双方合作提供培训课程,学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培训相结合,更注重“工作体验”、“做中学”,使学生上岗前得到良好锻炼,提前掌握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实现“零距离上岗”。校企双方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路径培养人才,企业在学生实习期间可以对其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对优秀学生进行挑选,真正达到优化用工的目的。对学生而言,大部分学徒毕业后能被原企业录用,就业前景比较明朗。

4.学生在企业学习生活得到善待,实习就业稳定率高

素食作为宗教慈悲思想的一种体现方式,合作企业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对员工(学徒)秉承――在生活上善尽照顾、在工作中严格要求、在命运里共同成长的“三在精神”,让学生忠诚企业,热爱岗位,学习实习就业稳定率高。

5.学生性格变得温和乐观,懂得宽容感恩

通过素食企业一年多的岗位技能学习和企业素食文化的熏陶,众多学生的性格变得温和、积极乐观,呈现一种正能量。暴躁脾气、抽烟等不良性格习惯得到修正,懂得宽容感恩,养成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餐饮职业行为习惯。

四、反思与建议

1.需要找到共同利益诉求点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架起了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桥梁,使教育和企业需求实现提早的、更专业的、更基础的有机结合,让职业教育更具社会性、专业性、实践性和操作性。但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实施需要素食企业、学生、行业、学校四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找到共同的利益诉求点,这样才能确保现代学徒制的顺利进行。

2.加强师傅的选拔培养

素食烹饪师傅是实施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的主体,关系到学徒制实施的成功与否。所以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数量庞大的师傅队伍,承担师傅职责的人员必须是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资深人士。师傅的选拔,要通过餐饮行业主管部门引导、素食企业推荐、学校遴选、实习生推荐等多种形式,将那些吃苦耐劳、敬业爱岗、作风正派的能工巧匠、业务骨干、技术负责人等纳入到师傅资源库。要制定师傅的考核管理办法,通过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去激励师傅努力工作;要加强师傅之间、专任教师和师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为学徒制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要加强对师傅的培训和指导,使其尽快成长为一名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师。

3. 探索多方参与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

素食烹饪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创新尝试,需要在行业、学校及企业三方通力合作的基础上,在探索过程中逐步总结经验,努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积极探索多方参与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更好的为素食高技能人才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蔡培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考试周刊,2012(79).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258-02

2006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实践教学,规范过程管理。2009年山东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工作的意见》,要求规范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工作,保障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规范管理,保证安全。这两份文件的出台,为高职院校的校外顶岗实习指明了方向,对进一步规范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不断提高学生顶岗实习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结合道路”的办学方针,需加强烹饪专业顶岗实习管理。

一、顶岗实习前期管理

1.给每位家长邮寄一封信。信的主要内容有:①顶岗实习时间:每年的5月至9月。②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实习规定,遵守实习单位的工作纪律,不得私自离开实习地点,外出必须向实习单位领导请销假。严禁夜间单人外出、在外过夜及外出上网。③学生实习期间需服从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双重管理,按时上下班,不得旷工和私自调换实习单位,如有特殊情况,需经实习指导教师报系里同意,否则按实习不合格处理。④学生实习期间如有违纪行为,按学校及实习单位有关规定办理,严重违纪者,视为实习不合格,缓发毕业证。⑤学生实习期间需认真填写校外实习手册,每半个月填写一份《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要求撰写出不少于2000字的实结,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报告进行评判,成绩计入档案。⑥请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主动、经常地和实习指导教师联系,掌握学生动向,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学生实习中出现问题,家长和学校及时沟通,共同解决,切实履行监护人的职责。

2.和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协议的内容包括:实习时间、实习人数、学校的职责、企业的职责、实习生的实习规定、劳动保护等内容。

3.制定烹饪专业顶岗实习计划。顶岗实习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①顶岗实习定位和任务。顶岗实习是烹饪工艺与营养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在饭店、餐饮企业厨房各岗位进行跟班及顶岗实习,结合所学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岗位工作流程及烹饪技能,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综合的从业素质,为更深层次的专业学习和毕业设计积累经验。②顶岗实习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熟练掌握烹饪技能,能够胜任厨房各操作岗位工作;具备营养配餐的能力;掌握烹饪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技巧;掌握烹饪原材料的采购、保管与使用流程监管方法;具有对厨房设备、工具进行使用和养护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善于不断学习和创新,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菜点创新;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工作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符合职业要求的仪表仪容仪态和礼仪修养;具备获取、分析、使用信息的能力;具备对知识的抽象、概括、判断、综合运用能力。③顶岗实习的要求:实习纪律。实习开始前,为了保证良好的实习效果,系、实习指导教师、学生本人要共同签署顶岗实习协议书。实习期间主动接受学校与实习单位的双向指导与管理,严格遵守学校的实习教学规定,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协议中约定的一切内容;实习指导教师责任。指导教师在实习开始前组织学生明确教学实习任务,强调实习纪律。指导教师在学生实习期间应随时关注学生的实习动态,经常与实习单位沟通交流,协助实习单位进行管理,及时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指导教师每月至少到企业一次,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及时填写实习管理工作日志;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指导教师须及时逐级报告并协助系领导解决问题;学生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实习表现客观地进行实习鉴定与评价,在实习结束两周内汇总整理过程性资料,交由教学办存档。实习生在岗期间基本要求:实习期间,按在校生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接受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双重管理;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实习规定,遵守实习单位的工作纪律要求,尊师敬业,礼貌待人,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不私自离开实习单位;不在夜间单人外出、不在外过夜及外出上网。严格遵守单位的住宿管理规定,不允许学生私自在实习单位外租房居住;服从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双重管理,不私自调换实习单位,如有特殊情况,需经过实习指导教师报系里同意,否则按实习不及格处理;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填写校外实习手册,每半个月填写一份《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实结。学生实习期间如有违纪行为,按学校及实习单位有关规定办理,严重违纪者,视为实习不合格,缓发毕业证。实习期间因违规、违纪、违法造成的经济损失由学生本人负责。④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实习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主体包括实习岗位指导教师、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学生个人以及岗位服务对象等。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岗位工作质量意见反馈、实习报告、实结、实习鉴定等。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各等级成绩评定要素:实习纪律:按照签署的毕业实习协议书的规定时间完成实习任务,遵守学校的实习纪律和实习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实习态度:实习态度端正,尊敬指导教师,讲究礼仪礼貌。动手能力:能很快适应实习环境,达到岗位要求,熟练掌握服务技能。实习报告:填写认真,按时完成,真实反映实际情况。实结:结合自己实习经历和所学知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各等级成绩评定标准:包括优秀等级:单位实习指导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各项评价指标均为优秀等级。良好等级:单位实习指导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各项评价指标均为良好以上等级。及格等级:单位实习指导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各项评价指标均为及格以上等级。不及格等级:有以下三种情况之一者评为不及格等级:严重违反学校或实习单位规章制度;实习期不满三个月;单位实习指导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评价指标有两项为不及格等级。

4.召开顶岗实习动员大会。

5.完成指导教师的分配,顶岗实习前指导教师与学生召开见面会,强调顶岗实习的重要性,签订顶岗实习安全责任书。

二、实训中期

1.走访企业:①指导教师至少每月一次走访企业,了解学生顶岗情况、企业用人情况;②走访情况包括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情况、学生在岗期间生活及心理问题,指导教师走访时须与实习单位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并反馈相关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电话联系:指导教师至少每半个月和同学联系,了解学生顶岗实习情况、生活安全等情况。

3.建立QQ群、邮箱等随时对学生指导和沟通。

4.经常和企业的实习指导老师沟通,及时掌握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实习后期

1.考核评定:根据等级成绩评定要素对学生进行评定。

2.上交实习报告:督促学生认真整理实习报告,按照学号由小到大装订存档。

3.总结表彰:对优秀实习生进行表彰。

四、经验总结

1.顶岗实习时间段的选取符合餐饮业的特点,利用5到9月份旅游高峰期顶岗实习,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客源多、原料全,学生能见识到许多新式原料,同时能学到创新菜肴和创新理念。

2.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积累一些社会工作经验。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能学到许多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拓宽就业市场,有利于学生就业。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训地点分散,管理难度较大。

2.学生在酒店实习,最大的问题是安全问题。例如,学生切配中手被划破;地面滑容易摔跤,水、电、汽等安全隐患。

六、今后需要完善的地方

1.实习中期,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安全、纪律等方面管理;

2.加强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辅导;

3.继续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切实做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

4.实习指导教师应利用暑假到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和学生一起顶岗,以加强校外顶岗实习管理。

参考文献: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篇4

新时期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就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的招生情况来看,三校生和“3+2”的比率下降,普高生源已占烹饪专业总生源的60%以上,由于前者经过三年的职高技能学习,专业技能扎实,而后者专业技能则是空白。因此,普高生源的烹饪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针对普高生求知学习的特点、对专业的理解能力和喜爱程度进行分析,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使普高生不只学到基础的、表面的知识,而是能触类旁通、视野开阔,成为“精工艺、懂营养、会管理”的素质高、技能全的应用型人才。

一、存在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

(1)目标定位偏离。学校对普高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还停留在三校生和“3+2”生源的基础上,因有高中三年的技能学习,故注重对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

(2)生源性别逆转。普高生存在缺乏专业基础、女生生源偏多(女生比例已达65%)的现象,大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差,职业意识缺乏,怕吃苦不勤奋,缺乏良好的职业生存环境,培养方案应有针对性地重新审定。

2.课程设置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贯分为文化课和专业课,片面地以为专业课就是学习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学生的文化素养主要靠文化课来培养。其实,烹饪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只要课程教学设计得巧妙,学生一样可以受到文化的熏陶,得以陶冶情操。

3.教学组织

(1)缺少实战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像作秀(主要是后期的学习),水平提高慢。学生传、帮、带的效果差,如何将大学三年的学生实现分年级的自我传递,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缺少全真环境。学生的学习空间太窄,忙于应付与专业无关的事,浪费大好的学习时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真环境(学生餐厅和社团)。

二、改革措施

经过十多年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浙江发展旅游强省的区域优势,与本区域内大型酒店和餐饮企业实施深层次战略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平台,“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创“订单式”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方案

(1)确立和完善“工学交替”“1-2-3-3”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烹饪工艺”“烹饪营养”“厨房管理”三大知识能力模块的学习,经过“模块化教学和顶岗实习”的三个教学阶段,最终完成“以烹饪工艺技能为核心,烹饪营养和厨房管理为两个支点”,完善“1-2-3-3”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深化新型的“师徒制”精英化人才培养模式,以优秀学生为中心,以专项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现代“师徒制”形式加强学生专项技能指导,用于教学的项目都是餐饮企业一线的真实工作任务;现代“师徒制”全面在项目教学、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以及顶岗实习的第三课堂中实施,培养现代新型的烹饪专业人才。

(3)开拓创新“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浙江省发达的餐饮市场和众多著名的餐饮企业,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实行“紧密型订单培养”和“松散型订单培养”二种人才培养途径。

2.课程改革

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在工作过程项目分解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能力模块”为核心的能力教学体系。教学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实行小班化教学。模块化教学将每个模块小组的同学按厨房的要求设立“厨师长”、“领班”等岗位,将饭店的职业素质要求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3.教学组织改革

(1)采用“设模块、立项目、分层次”的教学手段。将每门专业课(或者说是每个工种)先设立不同的模块,再根据该模块的专业特点,设立由简单到复杂的不同专业项目,最后根据这些项目的难易程度,按教学内容的多少,分解到每个学期中。特别是某些专业课程,可利用学院二期良好的实训条件,采用“全真型”的教学方式,营造“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职业氛围,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2)完全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大一、大二及大三学生的专业课程集中上课,可每周安排2至3天时间集中进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别的时间安排学院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同时,将每门专业课(包括除工艺课外的厨房管理、营养配餐、菜点设计与创新等)和某些专业基础课(如烹饪原料知识、烹饪卫生与安全等)分解到3个至4个学期来完成,使每学期所学的内容有鲜明的阶梯性。让每个学生自进校后始终围绕专业的相关内容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习。

(3)真正意义上实现新老学生的“传帮带”。采用以老生带新生的方式,让熟练掌握某些技能的二年级学生辅导一年级的学生,熟练掌握综合技能的三年级学生辅导二年级的学生。当然也包括学生的职业意识的培养(包括学生的卫生意识、工作岗位的分工、日常工作的职责等),真正意义上实现新老学生的“传帮带”。在这样的前提下,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分析每个岗位学生的工作表现,并对关键点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4)针对“单课单考、学期一考”的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可对专业课(包括部分专业基础课)的考核内容实行“项目制”,教师可根据学生每个模块的学习要求,按知识与技能的难易程度,在每个学期中将相关的专业内容设立为若干个“项目”,学生的考核就根据这些“项目”的要求和标准,一旦完成某个“项目”的考核就算合格。

(5)在校“全真环境”,实训项目岗位细化。根据学校二期有利条件,开设员工餐厅(实习餐厅),由学生进行精细化管理。

结合学校所授课程的各项要求,对学生的实训项目岗位要进行细化,制定学生在每个实习店实习过程中每个阶段能完成的实习内容和能达到的专业能力目标,确定相关的考核内容和标准并定期考核。实训培训部在联系实习店时,就应把学生实习的相关要求对实习店进行详细的说明,并签订相关的协议。专业老师则可配合实训部进行定人、定时、定店的“三定”制度,监督各实习店的执行情况与学生的实习情况,并结合每个实习店的实际生产情况,将有关专业课(部分专业基础课)的授课内容延伸至实习店,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讲授。

三、实践教学及实践教学条件

1.校内模块化,校外项目制

校内实训教学结合全真实训室的运营,集中课时分阶段训练不同的技能模块;校外实习对接校内的技能模块,完成不同岗位的实训项目。

2.强化毕业设计和毕业汇报展的特色实践教学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篇5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中餐烹饪基本功的学习亦然。各中职学校烹饪专业教师必须尽快完善《中餐烹饪基本功》课程体系,按照合理的《中餐烹饪基本功》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地学习,使学生打好扎实的烹饪基础。

1.潮汕地区中职烹饪专业发展现状

1.1学生的基本情况。

针对潮汕地区具代表性的中职烹饪专业,我进行了调查,发出问卷136分,收回问卷136份。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潮汕地区烹饪专业92.65%的为男同学,5%的为女同学。由于自己兴趣学习烹饪的有88.24%,服从父母安排的有1.47%,学习基础差、高中考不上的占7.35%,为了就业的占2.94%。

1.2烹饪专业师资力量。

烹饪教学水平提高的关键是教师的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潮菜烹饪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1]。

潮汕地区中职烹饪专业的师资力量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型是来自师范学校的毕业生,这部分教师在烹饪专业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第二类型就是技工学校烹饪专业毕业后,又修读了烹饪工艺与营养的大专课程,在没有接受师范教育的情况下,担任烹饪专业的教师;第三种类型就是从社会中来,他们在餐饮行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凭较高的烹饪技能和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进入职业学校任教,他们是企业行业的能工巧匠,有部分通过函授途径取得了专科学历。从上述三种师资类型来看,双师型人才比较缺乏。

1.3中职烹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与我国餐饮企业需求相适应,理论与实践等全面发展,具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继续学习能力和行动导向能力,具有实践创新和自主创业能力的新型烹饪技能人才。在学校期间,学生需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取得中级烹调师或中级面点师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后能够胜任中式烹调、中式面点制作、营养配餐及厨政管理等岗位。成绩优秀者毕业后能继续学习高等职业院校专科阶段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甚至本科阶段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

1.4潮汕地区烹饪专业中餐基本功课程的设置。

通过潮阳职业技术学校烹饪专业课程设置表(表1)和汕头粤东高级技工学校烹饪专业课程设置表(表2),了解潮汕地区中职学校烹饪专业中餐基本功课程的设置情况。

表1 潮阳职业技术学校烹饪专业课程设置表①

表2 汕头粤东高级技工学校烹饪专业课程设置表②

从表1和表2潮汕地区两所中职烹饪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两所中职的烹饪基本功训练(实操+理论)课程只设置了一个学期、一周6个学时的教学。从上表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学校对烹饪基本功的学习不够重视,有待进一步改善。

烹饪专业的《中餐烹饪基本功》包括刀工技能训练、翻锅技能训练、烹饪原料初加工训练、调味技能训练、火候技能训练等。中餐烹饪基本功训练是烹饪教学的基础,内容较多,行业上的师傅一般要花3~4年的时间才能打好扎实的烹饪基本功,所以中职烹饪专业烹饪基本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贯穿在校期间的每个学期。

1.5中餐烹饪基本功教材的使用情况。

通过调研发现,潮汕地区各中职烹饪专业《中餐烹饪基本功》课程使用的教材各不相同,尚未有一本专门针对潮菜的中餐烹饪基本功教材。

1.6烹饪专业基本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烹饪基本功训练范围很广,其中包括刀工技能训练、翻锅技能训练、烹饪原料初加工训练、调味技能训练、火候技能训练等[2]。潮汕地区中职烹饪专业中餐烹饪基本功课程的学习一般只有刀工技能训练和翻锅技能训练,对夯实学生的中餐烹饪基本功没有起到全方位的训练作用。

潮汕地区大部分中职因学校经费紧缺、学校实验室建设落后,很多老师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刀工技能训练和翻锅技能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都是“演示教学―实践操作”,对于刚接触烹饪的中职学生来说,可能会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果,对于学生技能的提高没有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2.增强潮汕地区中职烹饪专业《中餐烹饪基本功》教学效果的方法与途径

烹饪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校的“雄厚的师资力量、合理的课程设置、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1培养“四维”师资,提高教学质量。

我认为各中职学校必须给任课老师一个提高自己能力的学习平台,组织各学科专家对科任老师进行“四维师资”的培训,并组织大家考取资格证后方可上岗。“四维师资”分别指职业咨询师、心理咨询师、职业素养师、职业指导师。希望通过此途径的培训,学校烹饪专业的老师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更深一层的提高并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

优秀的教师不仅能为在校学生提供学习与生活上的指导,而且能为他们的实习与就业指明方向,所以培养“四维师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2优化课程安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烹饪专业学生学习有如下几个表现:①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陌生的烹饪学习与探究思路比较混乱。②通过初中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积累,有一定的化生知识,但基础仍然很薄弱。③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一般,对需要思考想象的问题认识不清。④学生对实践操作课比较感兴趣,绝大多数学生态度较好。

课程的安排应该符合学生的行动导向、学习导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明确的方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才会主动积极地学习,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就业时才能运用到实践中,才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对学生的职业成长才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专业老师要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

2.3开展模拟“酒店厨房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烹饪专业的学生掌握扎实的中餐基本功是成为优秀潮菜厨师的关键,我们应该如何优化潮汕地区中职烹饪专业基本功教学方法?据调查,潮汕地区各中职学校的烹饪专业都有其自己的教学模式。“酒店厨房一体化”是把烹饪实验室建成酒店厨房的模式,模拟酒店厨房进行系统的烹饪实践。目前在教学中,只有粤东高级技工学校的烹饪专业有模拟“酒店厨房一体化”的实验室,其他学校因资金原因没能建设成此种教学实验室。

以韩山师范学院烹饪专业烹饪教学餐厅作为一个实际案例。韩师2005年9月开始模拟“酒店厨房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餐厅的经营范围主要面向学校老师和学生,烹饪专业的学生在课后进行实践学习,韩师烹饪教学餐厅的组织架构如图1。

图1 韩师烹饪教学餐厅的组织架构图

整个餐厅由一个负责人统筹,下面设置前厅部、厨房、财务和采购四个部门,部门所有岗位都由烹饪专业的学生负责。每个岗位都由高年级的学生带着低年级的学生完成每一项任务,并教会他们做此项任务,老师会对操作中的错误进行培训和指导。部门岗位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循序渐进的轮岗,对于学生来说,每个岗位都有学习的机会,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掌握扎实的烹饪基本功,从而一到酒店实习能很快适应大规模厨房的生产模式。实践证明,模拟“酒店厨房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韩师烹饪专业学子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模拟“酒店厨房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其实就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其实是德国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优于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奔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工作过程系统化是集中几个工作过程,按照一个工作工程循序渐进地完成,得到最终成果。我们建议烹饪老师学习“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的教学观,即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合理增加一些教学模式辅助教学,例如:“多媒体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论―演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实践―讨论”的教学模式。

2.4运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加强学生中餐烹饪基本功。

“工学结合”其实就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教学模式。烹饪专业采用“1.5+0.5+1”的形式,即前一年半主要在学校学习基础文化理论、专业知识和掌握最基本的基本功技能;第四学期以“企业实践”为主,其专业基本功要求和实训内容均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最后一年到合作的酒店进行顶岗实习[3]。

潮汕地区中职烹饪专业为加强学生的中餐烹饪基本功,可以利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通过企业和学校合作的教学模式,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其实就是把学校的教学实践转移到餐饮企业,学生的成长从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烹饪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技艺,学生必须熟能生巧,才能掌握扎实的烹饪基本功。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踏入社会的第一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体会中学习,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行动能力指能在本专业当前职业岗位中“行动”,能在本专业升级后职业岗位中“行动”,能在其他专业的职业岗位中行动。它包含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行动能力结构分析如图2:

图2 行动能力结构分析图

3.构建潮汕地区烹饪专业中餐基本功课程体系

3.1根据行业需要编写适合本学校的校本教材。

任何学校烹饪专业的开办,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有与自己长期合作的优秀餐饮企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适应餐饮企业的人才需求,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考察和交流,了解行业的最新动向,和企业共同商讨烹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各学校教师要根据烹饪专业的情况,组织编写实习教材,把多年来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编辑成册,为今后实习教学提供宝贵的借鉴,使实习教学改变以往的随意性,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发展[4]。

烹饪教研科组要对各老师进行分工安排,促其各司其职,充分发挥烹饪老师的专业才能。每位老师要结合本学校的情况和企业的人才需要,认真编写符合自己学校的烹饪基本功教材。例如:烹饪刀工技能训练教材、翻锅基本功技能训练教材、原料初加工基本技能训练教材、调味基本功技能训练教材、火候基本功技能训练教材等。

3.2分模块进行合理的基本功练习。

术业有专攻,中餐烹饪基本功的学习亦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各任课老师一定要在自己的教学计划中把《中餐烹饪基本功》的教学分模块进行练习。在学生基本功技能实践中,老师一定要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的动作、姿势等,有利于标准方法的掌握,学生烹饪基本功技能才能快速提高。只有分模块训练,老师才能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生才能打好扎实的中餐烹饪基本功。

3.3推行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

烹饪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技能性非常强的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无法满足迅猛发展的餐饮企业的人才需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必须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现代学徒制”其实是校企双赢的教学模式。新生在入学时,学校就和企业签订协议,每个学生都有选择资深师傅的权利,实施以教师、师傅联合传授为支撑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学校会和企业进行深入沟通,了解企业的需求,把学校课堂教学与工作岗位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培养出不与企业脱节的学生。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和师傅进行交流与探讨,在工学结合期间,有专门的师傅教自己,学生觉得企业有归属感,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潜移默化中提高,日积月累后升华”。推行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是烹饪教学的一个好的选择,既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教学的种种优势,又符合当今高速发展的餐饮企业的需要和校企合作下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式的革新,会呈现出许多优于其他培养模式的创新特色。

3.4《中餐烹饪基本功》课程体系的评价。

对于中餐烹饪基本功的学习,学校要给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个课程评价体系,如表4、表5,通过评价了解学生掌握中餐烹饪基本功的情况,老师根据学生的不足进行有效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更刻苦地训练[5]。

表4 《中餐烹饪基本功》课程考核成绩汇总表

表5 《烹饪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考评

4.结语

《中餐烹饪基本功》是烹饪专业的基础课,在烹饪专业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多少年来,这一基本功训练一直是烹饪实践教学的有力支撑,尤其对新入门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是其进入烹饪领域必须迈过的“门槛”。《中餐烹饪基本功》的教学内容很多,就是行业上的师傅一般也要3~5年才能基本掌握,所以学生不是通过几十个课时甚至上百个课时的教学,就能够掌握这些技能的。我认为构建合理的《中餐烹饪基本功》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掌握中餐烹饪的各种基本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有利于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烹饪专业人才。

注释:

①来源于潮阳职业技术学校教导处.

②来源于粤东高级技工学校教导处.

参考文献:

[1]陈少俊.提高潮菜烹饪教学质量的思考[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9(6):56-57.

[2]薛党辰.烹饪基本功训练教程[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篇6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为了使培养的学生更能符合行业和企业的需要,企业能够通过与职业学校的合作获得企业急需的专门人才,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对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1]校企合作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各类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一些发达国家开展校企合作较早,通过政府立法、建立专门的合作机构、给企业政策优惠等方式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开展,已经形成了适合自身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自成体系。我国校企合作起步较晚,近年来,国家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诸多政策中强调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职业院校也认识到了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仍存在着校企双方合作意愿不一致、培养目标不统一、政府扶助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本文主要就中职烹饪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中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对改革烹饪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一、烹饪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优势

1、餐饮行业的迅速发展是烹饪专业校企合作开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民生产业”,餐饮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其就业空间柔性强、市场潜在容量大,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当前我国餐饮业结构不断调整,餐饮行业对烹饪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他们既需深谙先进生产工艺,又要掌握不同风味流派、不同国别菜系的烹饪专业技能,这对培养餐饮专业人才的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要想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烹饪专业人才,与餐饮企业进行合作是有效途径之一。

2、餐饮企业对高技能烹饪人才需求旺盛。据统计,烹饪专业人才需求量居全国人才市场岗位需求量的前20位。江苏省现有大中型餐饮企业4000多家,每年需新增高技能烹饪从业人员1000人以上,而每年全省烹饪专业毕业生仅有600多名,烹饪专业人才需求十分旺盛。以我校烹饪专业为例,2010年毕业78人,2011年毕业47人,2012年毕业101人,毕业率100%,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就全部被高星级酒店预订一空。很多酒店为了满足人力资源需求,主动与学校联系,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冠名班等合作方式,以期形成稳定的人力资源供给渠道。此外,对餐饮企业来讲,招收的员工除了职业学校毕业生外还有大量的社会人员,这部分人员的培训以及企业员工的再培训压力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有效缓解。

3、中职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较高。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一直是较为积极的一方,对烹饪专业来讲也不例外,作为一门操作性强、知识更新快、创兴能力要求高的专业,学生除了在校期间的理论、实训学习外,非常需要把所学知识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得到印证和深化,因此,学校积极寻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使学生接触酒店、走进社会,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适应岗位的能力。

二、烹饪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因素分析

1、企业方面

第一,随着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人力需求的不断旺盛,酒店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但从调查情况来看,酒店与中职校的合作多集中在接受学生实习、订单式培养、建立企业实训基地、校企人员交流互访等初级阶段,只有较少的酒店合作内容涉及到了为学生提供奖助学金、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等进一步的合作形式,总体来讲,合作层次较浅、合作内容较为局限,像烹饪工艺方面的一些技术交流少之又少,而烹饪专业恰恰是一个技术创新要求非常高的专业,校企双方的技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第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对等。以我院烹饪专业为例,酒店在接受学生实习方面的积极性较高,但其他方面的合作都是学校主导去做。究其原因在于酒店关注的重点主要是人力资源供给能否得到保障,至于其他方面的合作,在酒店的时间、人力、财力得到保障、经济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才会有选择的进行深入的合作。一方面酒店希望获得直接的人力资源,对投资见效期相对较长的人才培养过程兴趣不大,另一方面又希望学校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素质能力能够与酒店需求有效对接,这本身就是个矛盾。如何调动酒店合作的积极性,使酒店能够参与到烹饪专业的教学及管理中,是提高校企合作内涵的关键。

第三,要端正校企合作的目的。烹饪专业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餐饮业第一线的优秀的技能人才,目前采取的合作模式如订单培养、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人员交流等都是为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服务的。但对酒店来讲,可能更多看重的眼前的经济利益,如接收实习生可以获得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可以缓解阶段性的人力资源短缺等。酒店应从为国家培养一流的劳动者,为企业选拔优秀的后备人才的角度去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这样才不会偏离合作的最终目标。

2、学校方面

第一,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酒店的人才需求不能完全对接。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导向”,真正要做到这一点确十分不易,因为目前的职业教育虽然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但仍然坚持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非教学的职业性,烹饪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体比较薄弱,经不起酒店实际工作环境的考验。此外,烹饪专业学生是针对酒店行业的一般需求培养的“通用型”学生,烹饪专业2年在校学习时间,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只能是浅尝辄止,从酒店的调查来看,学生入职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再学习、再培训才能满足酒店的用人需求,学校的教学内容与酒店的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脱节,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滞后于餐饮业发展要求,这也是调查中酒店反馈的主要问题之一。

第二,中职校师资水平有待提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目前中职烹饪专业教师局限在了职业教育这个圈子内,理论强、技能等级高,但社会实践能力欠缺,对餐饮业最先进的技术、工艺、原料、设备等知之较少,因此,传授给学生的也是书本上多年变化不大的理论和技能知识,自然造成学生能力和酒店需求的错位。因此,校企合作不仅仅要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顶岗实践的机会,更要让教师被动或主动的参与到酒店一线操作过程中。教师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接受能力要比中职生强很多,师生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教师在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实现学生从学到用的平稳过渡。

第三,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急需提高。从与酒店的交流中可以看出,酒店需要烹饪专业学生加强的主要集中的两个方面: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一方面,学生的专业技术、动手能力欠缺,到岗后不能直接上岗。另一方面,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不高,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在实习的半年或者一年时间内往往提出各种理由离开酒店,难以坚持到最后,流失率较高,这种情况持续到工作后也较为普遍,这给酒店的人力资源配置造成不稳定因素。此外,在调查中很多酒店还提出希望学生端正工作态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拓宽知识面等要求,这给中职教育也敲响了警钟,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这才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

3、政策方面

从校企合作开展情况较好的发达国家来看,政府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各级政府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督、规范着校企合作的开展。在我国,近年来国家在政策上也是积极鼓励校企合作的开展,但从书面上的支持到形成实际的支持行为,到产生实际的支持效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一,法制保障不到位。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基本处于校企双方的自发实施阶段,而且是以职业院校为主导开展起来的。因为没有法律法规的保障,校企双方即使签订了合作协议,也难以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第二,相关政策保障不到位。所谓相关政策保障,是指政府为推动校企合作开展而采取的配套优惠政策,如对企业来讲,政府可以按照参与实习学生的人数给予一定的培训补助,对接纳实习生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对积极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在形象宣传上提供一定的帮助等;对学校来讲,可以从政府的层面搭建校企交流的平台,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保障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优势等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在这些方面的政策存在缺失,有的没有达到应有的保障效果,大大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开展。

总之,要建立中职烹饪专业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实现校企"双赢"的目标,必须要充分发挥企业、学校、政府三个方面的作用,这样才能真正把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烹饪技能型人才的工作做好。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篇7

烹饪专业实习总结模板【一】

我是10级烹饪专业(1)班学生,在去年10月份的考取中级中式烹调师的证书结束后,于20_年11月7日进入_市东方宾馆进行实习。

在长达8个月的实习期结束将至,写此实习报告,来讲述我在实习期间的工作、生活情况。

去年的11月2日,我先是去到宁波的酒店进行实习,后由于种种原因,仅仅进行了4天的实习便回到了丽水。当时,个人认为这会将是我人生的一个败笔。自己心里也是有许多的不舒服。自己也是认为在丢学校的脸。但是自己觉得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地方工作,很难将自己的实力展现出来,于是便回到丽水。此前工作的东方宾馆厨师长得知消息后,向我抛出了橄榄枝,表示欢迎我回到东方工作。于是,我便回到了东方宾馆工作。

回去东方之前,厨师长说要把我安排在重要岗位,这仅仅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我之前在东方的工作是一名切配厨师。回来后,厨师长把我安排进了冷菜间。在别人眼里,冷菜间或许是一个天堂吧。但是,我时刻告诫自己,来冷菜间不是来享受的,而是来学习的。一定要虚心的向冷菜间的其他比我们年长的师傅请教。这也是我们班主任老师在实习之前告诫我们的。来到了冷菜间,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下,我时刻的在学习着。从一个最底层的学徒慢慢成长。

讲讲我在冷菜间最开始的故事。那时进入冷菜间,我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会。但是一切都是可以学习的,这也的确如此。比如说,这个菜该用什么盘子装,这个要怎么点缀,我可以说是都不会。耐心的学习。一点一滴的去学。带我的师傅呢,他其实再过一个月就要离开东方到其他地方工作了。所以,我自然也就成了他的“接班人”。

冷菜间,女生的比例可谓是多的。这或许就是一个特色了吧。当时去,也是不怎么熟悉,只知道她们是我们楼下那个班级的同学。但是彼此之间都是不认识的。每次认真的学习,把每一步的要领都记在心里,一些调料的配方,脑子记不住,我便写了一张小字条,随时携带。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吧!这也是的确如此。时间过得十分的快,一个月的时间到了,那位师傅走了,我便接替了他的工作。在别人眼里,我就是一名未来班长的接班人。

有一次,餐饮部的经理李师傅,和我们的关系也是挺不错的。便和我说:汤杭,你知道吗?把你安排在冷菜间,我们是有考虑的。女生在冷菜间可能体现不出来,但是一个男生在冷菜间就能体现出来。不仅是菜肴的质量,还有各个方面的点点滴滴,必须要细致。可以说是,你既要有男人的那种狠劲,也要有女生那种细致劲。那时刻,其实我觉得身上背的不仅仅是一名实习生那么简单了,而是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厨师,一名合格的厨师。这也就成了我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了!当然了,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厨师,绝非简单之事,这是值得肯定的。就像我冷菜班组的班长,他担任班长职务有近两年了。他也是从最基本的学徒做起,一步一步做到这个地位的。不过,他也的确是有真实的本事。

自从那位师傅走了以后,身上的担子也的确重了,领导也是十分的看重我。在一次次的婚宴和会议面前,我们冷菜班组的全体同事共同奋斗,一起顺利的完成了诸多的成功。但是,现在说成功其实也是未免太早了。因为,这仅仅是成功这个过程中的一步。要想成功,还是那句话,绝非易事。

后来时间久了以后,同事们之间彼此也了解了。于是便经常一起出去聚餐,一起出去玩。这或许就是团结的一个方式罢了。

其实,我也承认,我做事有时也是挺自我的。也是很有想法的。比如,有时空闲的时候,会上网找找那些菜肴的围边、点缀之类的。然后加以修改,成为我们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自己的想法了。

烹饪专业实习总结模板【二】

烹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艺,非一朝一夕所能掌握,在2015年6月11日星期三我通过到烹饪专业的实践,用心体会,并且按图索骥,认真仿制,获得烹饪技艺的真谛。通过不断学习我受益匪浅。更深层次的了解到烹饪专业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以及体会到了烹饪专业基本做法与成效。

一、烹饪专业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总结如下:

1、传统的“三段式”课程模式与现代职业教育严重背离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职业教育课程通常被称为“三段式课程”。这种是根据我国普教的课程模式演变而来的课程结构存在许多问题,因此目前的职业教育课程框架难以摆脱自身的责任。“从理论到实践”是目前我省烹饪专业职业教育课程框架的主要支柱之一,这种逻辑不仅存在于职业教育课程的整个结构中,而且存在于每一堂课的实施过程中。

2、专业教学内容落后于现代餐饮的发展需求

从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各个烹饪类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内容远远滞后于高速发展变化的餐饮市场,许多专业教师对目前中职烹饪专业课程总体满意度不高,尤其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对师生的吸引力方面满意度不足50%。在实践中,近三分之二的专业教师感觉到自身知识更新速度慢,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差距,有些技能在行业已不再应用,但学校依然进行教学,导致毕业学生走上岗位学而无法致用。

3、学科型教材制约课堂教学形式

从烹饪教材看,良莠不齐,教材大多注重系统性而忽视实用性,且中职、高职甚至本科教材区别不大,只在深度上有所差别,无法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特点。而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往往对教学形式起决定作用。课程教材其学科本位、文本为主的引导方式也就决定了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思维定式。

4、落后的评价体系不能满足餐饮企业技术工人实际岗位要求

目前学校各个职业学校大都采用学科理论考试加专业技能等级鉴定的方式评价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但是专业理论的内容是以专业学科体系内容为主体,缺少与专业操作技能的相关性;而反映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专业技能等级鉴定要

求又不能反映现代烹饪技术工人的实际岗位要求。

二、烹饪的基本做法与成效:

烹饪专业作为学校的重要专业之一,现已完成了全部的工作任务,在系统分析、研究国内外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和教师进行深入的调研,广泛听取了行业和餐饮企业技术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依据“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专业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设计为专业教学改革重点”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新思路,遵循“行业领域——工作岗位领域——课程领域”基本程序,初步形成了烹饪专业“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专业课程的新模式。

整个研究开发过程分为六个步骤:

1.做好人才需求和专业教学改革调研基础性工作。

从专业学校及骨干教师共同对行业企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职业岗位群等进行调研。分为“行业企业”、“毕业生调查”、“在校生”、“专业教师”以及“学校招生和就业推荐部门关于烹饪专业学生招生和就业情况”五个部分,并细致做好了统计与分析,为下一阶段工作实施做好铺垫工作。

2.梳理并撰写省中职烹饪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逐步梳理材料,撰写完成调研报告,对于烹饪专业办学环境、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与评价、课程、师资、生源等进行了详尽的数据调查分析,并对烹饪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调整、教学方法、实训条件配置、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改革发展方向进行论证和阐述。

3.召开烹饪专业工作任务分析和课程分析会议。

研究小组知名餐饮企业的12名行政总厨、厨师长等活跃在一线的“行业专家”,在课程专家的组织引领下,围绕烹饪专业的岗位群特征,按照“职业群”—“职业”—“岗位”—“任务”—“任务行为”—“职业能力”程序,把烹饪专业中对职业任务逐层分解,对烹饪专业进行“核心技能”分析,界定出主要工作任务和能力培养,以及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分类与设置。优势解决了烹饪专业的技能学习的逻辑线路,为进一步确立课程和教材编写奠定了基础。

4.制定与完善烹饪专业课程标准。

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与核心技能相对应的五门烹饪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基础厨房》《食品营养与烹饪原料》《配送与加工》《烹饪炉台实战技艺》《菜品开发与设计》等项目化的核心课程,依据岗位、任务、产品流程,注重理实一体、注重实战型的课程体系与内容,得到行业专家与课程专家们的鉴定认可。

5.开展烹饪专业教学项目设计征集与评比活动。

教学项目设计的开发也是课程改革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新教材的建设和教学资源的积累做好铺垫。四十多位烹饪专业教师积极参赛此项活动,60多个教学项目体现了规范性、科学性和时代性,对推动和推广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6.做好烹饪专业教师课改专项培训任务。

教师的专项培训紧跟而上,通过QQ群和博客群以及每年的省烹饪教研大组年会上,研究组专门开辟《中职烹饪专业课程改革方案解读》专栏,召开研讨会,为基地学校之间、基地学校和非基地学校间建立改革信息的交流平台。

烹饪专业实习总结模板【三】

为提高烹饪专业教学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根据教学计划的总体安排,2015年5月1日至2015年11月30日,我们组织烹饪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实施了专业课程实习,现将实习工作的具体情况从以下七个方面总结汇报如下:

厨房环境

现代餐饮管理对烹饪环境卫生非常重视,因为卫生清洁、轻松舒适的餐饮环境可以有效地满足消费者心理审美的要求,从而赢得众多的消费群体并最终赢得巨大的餐饮市场和综合效益。我国烹饪界普遍提倡:“菜肴品质就是餐饮经营的生命”,国外饮食界则普遍认同:食物的安全卫生是无价的”,现代餐饮业视“清洁是餐饮店的命脉,是顾客选择餐厅,餐厅争取回头客的基本要素”。真正意义上的“美食”,应该即包括美味的佳肴和周到的服务,又包括优美的餐饮环境和厨房卫生,从而真正满足消费者生理审美和心理审美的双重需求。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始终要做到眼勤手勤腿勤,勤扫勤擦勤清洗,以保持店堂清洁,窗明几净,给顾客一个洁净适宜的进餐环境。中式餐饮虽有五千年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但对烹饪环境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烹饪环境卫生对于一个追求成功的餐饮企业而言,是其营销策略中绝对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做菜时切菜的刀法是做出好味道的菜的关键步骤

一道好菜是讲究色香味俱全,刀功的体现就是“色”的体现。

刀工是做出好味道的菜的关键步骤。好的刀工,不但子不会将菜(肉)切的互相沾连,而且还能切出大小粗细均匀的菜(肉),方便后锅炒出好菜.如果大小粗细不均匀,就会出现小的熟了,大的不熟,等大的熟了,小的又老了这样的问题,任你是什么特一特二级大师,都炒不好了。再比如拌黄瓜,拍的、切片的、切滚刀块的、切丝的„„味道就是不同,再比如切土豆炒青椒,切丝和切片的口感就不同。一般切丝比较入味,好熟。

烹饪心情

烹饪不仅是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也是我们生活的常态。怎样吃得科学,怎样吃得健康,特别是现在的食品安全另人堪忧的情况下,倒是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摸索、探讨、实践的。我一直认为:退休后我们已经没有工作时的专业了,但我们可以去学习各种对我们身心健康有用的知识,比如:唱歌、跳舞、书法、绘画、写作、烹饪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好!我的爱好比较多,烹饪只是其中的一种,在烹饪的过程中我体会到的是一种愉悦,同时也在烹饪着自己的心情,放飞着自己的心情,陶冶着自己的心情„„

这些感受,都是在平时做菜做饭中感悟到的,只要我们用心投入,就会体会到其中很多乐趣,那么我的厨艺也会在这种乐趣中日益渐长„„

菜式搭配

从养生的目的出发,以食疗为主,于是“病从口入,管好自己的餐桌”就成了我烹饪的目标。从选食材开始就很注意了,一是要熟悉各种蔬菜的属性,即温、热、寒、凉、平等,然后要还要根据自己是什么体质,即是寒体还是热体,即什么蔬菜适合吃,什么蔬菜不适合吃。如寒性体质、气血较亏的人就要多吃温热性质的食物,牛羊肉、洋葱、韭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热性体质的人就少吃辣椒等热性的食物,因为容易上火;二是注意蔬菜颜色的搭配,餐桌上的菜肴里一定要有红、黄、绿、白、黑,各种颜色的蔬菜是有不同的功效。比如绿色蔬菜就富含维生素C和叶酸,胡罗卜、西红柿等红色蔬菜富含维A和胡萝卜素。从中医五行的角度来说,红色入心、黑色入肾、白色入肺、黄色入脾,青色入肝,这说明每一种颜色的蔬菜对我们的身体都是大有好处的。另外还要注意蔬菜中根、茎、叶、果的搭配,比如:土豆、山药、胡萝卜都是属于根的蔬菜,青菜、白菜、茼蒿、韭菜就属于叶的蔬菜,南瓜、冬瓜、豆角等就是属于果的蔬菜等„„应该尽量去吃每个季节出产的蔬菜,也就是出什么就吃什么,反季节的蔬菜就少吃一些。不同的菜肴选择不同的火候

我们在生活中不难发现,我们在做菜的时候火候是很重要的,一个火候的好坏,直接就影响了我们在做菜的味道和营养,但是其实不同的菜,我们要选择不同的火候。

1、适合小火烹调的菜肴

如清炖牛肉。先把牛肉切成方形块,用旺沸水焯一下,清除血沫和杂质。然后移中火,加入辅料,烧煮片刻,再移小火上。通过小火烧煮,使牛肉收缩的纤维逐渐伸展。如果用旺火烧煮,牛肉就会出现外形不整齐现象,而且表面熟烂,里面仍然嚼不动。因此大块原料的菜肴,多用小火。

2、适合中火烹调的菜肴

凡是外面挂糊的原料,在下油锅炸时,多使用中火下锅,逐渐加油的方法,效果较好。炸制时如果用旺火,原料会立即变焦,形成外焦里生。如果用小火,原料下锅后会出现脱糊现象。有的菜如香酥鸡,则是采取旺火时将原料下锅,炸出一层较硬的外壳,再移入中火炸至酥脆。

3、适合旺火烹调的菜肴

主料多以脆、嫩为主,如葱爆羊肉、涮羊肉、水爆肚等。水爆肚,焯水时,必须沸入沸出,这样涮出来的才会脆嫩。这是因为高温下,肉的纤维急剧收缩,水分不易浸出,吃时就脆嫩。再如葱爆羊肉,首先要把肉切成薄片,其次一定要用旺火,油要烧热,再下入肉炒至变色,立即下葱和调料焖炒片刻,见葱变色立即出锅。也是要旺火速成,否则就会造成水多和嚼不动。

即:大块原料的菜肴,多用小火;凡是外面挂糊的原料,在下油锅炸时,多使用中火下锅;主料多以脆、嫩为主,适合旺火烹调。

剩余汤料的处理

1、整锅汤水储存:煲好的汤水,如果不能当时饮用,可倒入保温瓶中保温,或是在室温下放凉后放入冰箱保存,饮用前加热即可。

2、油脂去除:如果煲好的汤水表层油脂过多,可用厨房纸巾在汤面轻轻一扫而过去掉油脂,也可将汤水充分冷却,油脂就会漂浮或凝固在汤面,用勺羹撇除,再将汤水煲滚即可。

3、剩余汤料:大部分人认为营养都已融入了汤中,煲好的汤喝完后,对于里面的肉类就弃之不要了。其实,无论煲汤的时间长短,肉类中的非水融性营养物质也不能溶解在汤中,所以喝完汤后,还可将煲过汤的肉料取出,以生抽、葱、姜、辣椒等调料配成蘸料进食,味道依然鲜美。

不要把蔬菜水果一起烹饪

1、不要用搅拌机或食品处理机来打果汁。很多人用搅拌机或食品处理机来榨鲜果汁喝,以为这样做能完整吸收水果营养。其实在搅拌过程中,水果所含的维生素C会不断被氧化破坏。建议改用果汁机,它能迅速把水果的液体部分和残渣分离,大大降低维生素C的氧化程度。

2、不要把含“维生素C分解酶”的蔬菜同水果一起烹饪。很多家庭喜欢把新鲜蔬菜水果混合一起做沙拉吃。但要注意,胡萝卜、黄瓜、苹果、香蕉等蔬果含有“维生素C分解酶”,混合吃会破坏其他蔬果所含的维生素C。不过,这种分解酶怕热,做沙拉时,胡萝卜可以先加热再用;苹果、香蕉等不易加热的水果可以先浇上柠檬汁,也有破坏分解酶的效果。

3、不要把煮过绿叶菜和根茎菜的汤汁倒掉。维生素C不耐热,水煮绿叶菜和根茎菜时,它很容易流失到汤汁里,但本身并没被破坏。因此,绿叶菜或根茎菜用来做汤最适宜,吃掉菜后连汤一起喝能充分摄取维生素C。煮汤的时候合上盖子,随热蒸发的维生素C会随水滴流回汤里,不至于浪费。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篇8

创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训交替”的人才培养机制,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烹饪行业的发展、企业的需求,尤其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从而促进学校进行教学改革,提升专业办学水平,使培养出的学生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同时也让企业了解职业学校、认识职业教育、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企业再依据学生的能力,做好进一步的培养工作,满足企业的长远需求。

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能使学生在掌握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本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的前提下,通过真实岗位的实践操作,使二者达到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使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劳动意识得到全面的加强;最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及注重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走出校园后,可以快速地融入社会,用最短的时间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三模式一理念”特色教学

烹饪专业破除原有的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训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与实施上,进行了大胆尝试。通过企业走访、调研,召开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会议论证,调整了教学计划,将原来的2年在校学习、1年外出实习的安排,调整为“1.25(在校学习)+0.5(学训交替)+0.75(在校学习)+0.5(顶岗实习)”的教学安排,开创了“三模式一理念”的特色教学。

“春秋轮换,工学交替”模式

根据烹饪专业学生多、班级多、校外基地多的特点,烹饪专业实行了紧密协作型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春秋不同班级轮换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学生带着困扰到实践中寻求答案,带着问题回学校找老师讲解。既变通地满足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的要求,又解决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遇到问题无处解答的困境。

通过烹饪协会与20多家餐饮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引入企业资源,依托真实职业环境,实践和优化“做中学,学中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同步培养”高技能人才。同时校企双方共同开展烹饪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确定厨房岗位工作过程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实现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用。

“顶岗实习,联动就业”模式

除完成校内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外,学校全面实行“三位一体”学生管理模式,安排学生不少于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顶岗实习与学生的就业联动,实习企业往往就是学生将来的就业单位。在实习期间,企业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也对企业进行选择,在双方满意的情况下,实习结束就签订就业协议,留任企业工作。近几年,实习、就业联动率达90%以上。

“企业冠名,订单培养”模式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十点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双方签订的《冠名班协议书》,授课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既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要满足企业用人的需要。职业学校试行企业冠名班,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学训交替制度,以企业冠名班等形式深化开展校企合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

提出“突出德育教育,强化技能训练”的办学理念,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为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烹饪专业全面实施“德育工程”,提出了“德高、艺精、守纪、创新”的系训,即在教育中抓好两个侧重点,一是表象的能力,通过市场调研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在理论课“必须、够用”原则的前提下,加大了一体化教学课的比例,理论与实训课的比例达到了1:3,实训课程比例的提高大大地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学习兴趣及专业技术能力;二是隐性的素质,包括价值观、自我定位、驱动力、人格特质等情感智力部分,主要从行为方面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养成教育。

校、企、家三方合力保障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训交替”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企业、学院、学生、家长多方面的大力支持。

各企业均根据《校企合作协议书》的要求,安排了企业实习指导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专业技能,传授自己在行业多年以来所得到的经验,并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学生的整体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尤其是对这一职业、这一行业的认知及认可度大大提高。同时学生因为在实践中找到了自身的不足,对下一步的回校学习有着强烈的渴望。

学院各级领导同样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训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政策上为其大开绿灯,同时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与企业沟通,帮助学生找到最合适的工学结合单位,对工学结合期间表现优异以及通过工学结合后进步明显的学生,以奖学金的形式进行奖励。

学生与家长对工学结合也非常支持,在签订工学结合相关协议的时候需要家长来校当面协商签订。烹饪专业所有学生家长到场,全员到校签订协议,包括很多家住外地的学生家长都来到学校,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热情很高。

学生素质提高,实现三重转变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训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大也是最直接的成果,就是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热情的提高。由于笔者学校学生年龄较小,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有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非常懒散,在学校与企业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经过半年的岗位实习,学生们普遍对这一职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为人生的发展找好了定位,工作上刻苦努力,学习上也积极主动。学生们通常是在实践操作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回到学校后努力学习提高自己,到了企业后把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碰到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再到学校有针对性地学习,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建立,可帮助学生迅速提高专业水平。在与社会和企业员工接触的同时,学生素质也得到快速提升。

通过这段时间的尝试,实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三重转变:从与单个企业合作,到与企业群合作;由简单推荐就业,到“订单式”培养;由校企合作,到校企合一。在半年的时间里,这一教学模式快速发展起来,目前,烹饪系已有青岛北大荒人餐饮集团、大连三寰酒店、世贸假日酒店和万嘉集团四个企业冠名班,合作企业基本覆盖了牡丹江所有地区。

两大举措解决存在问题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训交替”这一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半年以来,学生综合水平的提高显而易见。但是学校在摸索中前进,客观地讲,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时间还很短,还有很多的不足,主要来自企业和学校两方面。

首先,企业方面。影响企业培养人才的因素较多。如《协议》本身不具有刚性,制度上缺乏保障;部分企业担心培养后人才会流失,在教学上,尤其是特色项目上留有后手;由于学生年龄小,技术不熟练,企业培养学生的难度较大,担心投入过大影响其正常运营;该阶段教学的主要负责人是企业指导教师(师傅),能力水平及工作态度上存在较大差异;有的企业不愿意承担实习中的安全责任,管理上存在漏洞。

其次,学校方面。由于这一教学模式仍在探索阶段,各项制度及运作办法均不成熟,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磨合。同时,师资力量严重匮乏,也给学校指导、检查、监督学生实习带来较大困难。

针对以上不足,烹饪系领导带领各科室教师认真思考、分析、总结,为做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训交替”的工作,也为拓宽冠名班中校企合作的深度,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工学结合,学训交替

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在明确责权的前提下,尽量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减少企业用工成本,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教学方式方法等内容对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培训。

引入专业教师,尤其是实习指导教师,以强化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指导及管理。

继续大力开展德育教育,尤其是职业素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制定更加有效的奖惩机制、制约机制,以保证学生的实习纪律、时间及效果;学校要作为企业与学生之间的联络员,加强沟通,减小摩擦,化解矛盾。

冠名班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篇9

随着科学技术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烹饪事业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烹饪专业已成为中职学校办学的一大亮点。在烹饪专业教学中,培养大量有专业知识、有敬业精神、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然而由于受多方因素的制约,烹饪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进行挖掘和探索,以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烹饪学科知识的效率和学生的专业素养。我就当前中职学校烹饪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中的一些尝试进行简述。

一、中职学校烹饪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有待明确。

中职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从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职业品德、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特别是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我校烹饪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这些孩子虽然在农村长大,但并没有吃过多少苦,极少做过家务甚至从未做过家务,动手能力较弱,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不怕“苦、脏、累”的精神,因此教师需要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不断地引导学生明确专业学习的目标及岗位要求。

2.教材实用性需要突出。

如《烹饪原料加工技术》对很多应用非常广泛的原料,如葱、姜、蒜的介绍往往一带而过,而对学生在生活中相对陌生或很少接触的原料,如“鱼翅”等却作了极为详细的介绍,忽视了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只能接触或使用普通原料的现实。

又如《食品营养与卫生》往往只反映各种营养素和各种食物的营养功能,却很少涉及营养成分与荤素的合理搭配,对科学地组合配膳没有介绍;也没有介绍具有保健食疗功用的菜品;菜例中还缺少营养价值的分析,有些菜品可治疗的病症,不适宜的人群等内容。

另外,VCD、录像带、幻灯片、图片、教学软件等现代化电化教材未能有效地运用于教学之中,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滞后于社会发展。

3.菜点教学与社会需求亟待衔接。

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实训的菜点大多是一些传统菜肴,虽然部分菜肴在市场上还有生命力,但大部分菜肴已经退出餐饮市场。显然,这些菜肴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实用性不强,不适合烹饪专业的实习教学。因此,学校有时在菜点教学的选择上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不能紧跟餐饮市场的潮流,不能很好地适应餐饮市场的需求。

4.烹饪实习条件和教师的操作技能尚待加强。

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由于受到招生规模、实习经费、观念认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操作室的建设上相对滞后。同时,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烹饪专业教师的比例还较低,有的烹饪教师就是酒店行业的师傅,虽然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但难以运用相关的教学理论和技巧,对烹饪中存在的一些原理和相关学科知识不能很好地阐述。有的专业课教师是由其他专业改行过来教烹饪的,虽经过一定的培训,但对烹饪操作技能缺乏功底,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烹饪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现阶段烹饪专业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专业品质。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因此要让学生变“厌学”为“乐学”。首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可聘请行业中的专家、餐饮业内人士来学校讲座,介绍业内动态,使学生树立学好烹饪技能的学习目标。其次,要做好烹饪课程改革,让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是有用的。最后,教师可通过烹饪技能比赛、设立技能等级达标标准、结合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中职烹饪专业学生具备了扎实的烹饪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烹饪专业人才”。因此,在烹饪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爱专业、爱本职工作的良好职业道德,培养创业自信和乐业品质。

2.创设教法的多样性,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针对烹饪专业的教学现状,要加强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开发和研究。首先要将基本功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学到和掌握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烹饪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要求。其次,要推广和采用模块教学法,强化学生的技能特点和动手能力,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再次,要建立校际信息共享,及时调整教学品种,丰富教学内容。最后,要改变教学方法,引入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直观演示指导法、案灶巡回指导法、实习菜肴讲评指导法、烹饪观摩指导法等。

在教学实施中,充分使用烹饪原料实物、图片、多媒体资料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烹饪原材料的辨识能力。在教材中添加一些美观的图片、简洁的示意图、生活小常识等内容,使之成为感官性强的、图文并茂的烹饪教材。

3.增强教学菜品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餐饮业空前繁荣,菜品的流行变化、地方菜之间的交融也是频繁交替,加之人们的饮食观念更加追求营养、健康、美味,所以教学菜品也应紧跟这种变化。要及时掌握行业中的新原料、新技术、新口味、新工艺,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保障教学菜品的实用性,确保学生所学内容与今后就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烹饪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讲明实训目标、操作过程步骤及要领、卫生和安全规范及相关理论知识。第二,将需要实践操作的内容给学生作示范演示,边讲、边演,使学生看清操作的方法、程序及要领,演示时应对操作的关键部分和难点部分采取慢速演示、分解演示、重点演示及正误对比演示等方法,从而有效强化演示效果。第三,让学生亲口品尝教师示范操作的菜品,使其了解该菜肴的口味特点、质感特点,形成对菜点的全面认识。第四,指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4.加强烹饪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篇10

1 开展西式烹调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校企一体化和一体化的师资。学校的实训场地和企业厨房一体化。实训场地的建设与企业的企业岗位设置对接"实训环境企业化",将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实训环境,真实的过程经历与教学任务、教学环境、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基地的建设依据企业的场景进行建设,每一套厨房设备、设施按照星级西餐厨房的标准来建,一共有七套(组),每组都能独立完成目前西餐厅所售卖的菜式产品,一个班级可以同时进行同一个项目的实训;西餐基地区域的设置按照企业产品流程来进行,有粗加工区、细加工区、凉菜区、热菜区、西点区;为适应理论教学的需要还设置了理论学习教学区、资料查询区和菜品示范区。每一个区域都贴有相应的标识A组、B组、C组……每个班级的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教学按小组进行。第二是教学上校企一体化。运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教学中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提升有关专业的办学水平,帮助认识企业,了解企业,让企业了解职业学校、认识职业教育,从而促进学校进行教学改革,使培养出的学生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实现校企一体化。

(二)一体化的教材。西式烹调专业需要编写了实训的校本教材,一是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会贯通,每个模块的编写与职业岗位相关,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二是重视理论教材的取舍,把现代的、技能水平高、符合营养学的菜品吸纳;把过时的、不适合本地区制作的菜品去除;三是采用活页装帧形式,使用灵活方便,满足了一体化教学的需求。四是借助网络进行资料的补充,使资讯从广度和深度上得到提高。

(三)一体化的教室。教室一体化即理论学习教室与实训教室融为一体,本校的西餐基地充分满足了这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提供了理论学习的条件,拥有两套交互式触摸屏设备,学生电脑查询区;另一方面,按照企业的环境需要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设备;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同时,能立即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训,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

(四)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西餐烹饪专业课程的设计流程大致有下面九个步骤:

(1)回顾上次课的学习任务,由师生共同完成。(2)确立本次课的学习项目,由教师提出学习任务。(3)分为三个小步骤,由学生分组讨论、自主设计解决方案;一是调查采集信息,二是设计初步方案,三是对成果汇报。(4)是对各小组汇报的方案进行评价,由小组互评,教师进行引导并提供资讯。(5)由各小组讨论修改为最佳方案,学生自主解决问题。(6)各小组确定方案,教师进行指导。(7)以学生为主题自主学习,分为四个小步骤,第一是学生做准备,第二是学生按既定的方案实训,期间老师巡视、指导,需要时进行示范,第三体会用理论指导实践,第四得出实训成果。(8)由小组互相评议和教师评议,由师生共同完成。(9)最后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并布置下次课的任务。

2 努力的方向

"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为中职学校课程设置的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西餐烹饪专业的课程设置要面向市场,面向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社会的用人需求,面向学生的实际,不断地进行修订、调整和完善。结合发展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活动,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学生评价、课程评价体系。

今后要努力探索一条"生产、学习、研究"为一体的教学途径,使我们的教学与企业的需求更加密切的结合,让企业更多地参与教学,努力实现新时期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终身教育有基础"的新目标。从而使办学体现出本校的特色,发挥出自身无限的潜力。

3 "理、实、德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1)在校"理、实、德"教育阶段。围绕"理、实、德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应该将西餐烹饪专业课程教学的主线放在应用技术能力上,构建烹饪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不断的进行整合,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专业技术能的应用性,并且还要在整个培养计划中将文化素质以及职业素质融入到计划中。

(2)校外工学结合锻炼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这是学生在烹饪专业在校学习后完成的重要任务,在放假的时候应该是开展相关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学习。将就业定为教学的导向,企业实践为基础,利用学生在假期实施教学计划来提升学生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

(3)校外顶岗实习提升阶段。学生在校完成两年的学习后,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通过岗位锻练拓展和提升专业技能,养成职业习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1]张非.浅谈烹饪一体化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12(01).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篇1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业愈发兴盛,对酒店行业人才的需求逐渐扩大。职高院校的烹饪专业是专门培养酒店业人才的地方,因此怎样培养出酒店行业所需的人才,是摆在职高院校面前的首要任务和重要课题。职高院校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借鉴国外职高教学模式成功经验,并根据自身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提出了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面笔者就根据校企合作对深化职高烹饪专业的教学问题谈谈认识。

1.烹饪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校企合作,即指学校和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联合办学,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教学目标,使企业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共享利益。教学内容包括酒店实习和校内学习,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师同师傅、学生如徒弟、教室和厨房的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实习机会,快速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职高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培养出了大量企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使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压力得到缓解,既使酒店行业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又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和认可。

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是职高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从而实现“学生能力零距离、教育教学同社会需求零距离”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更早地适应职业环境。通过校企合作进入职业角色,使所学专业知识和用人的实际需要充分衔接起来;使学校掌握企业、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1]。同时还能结合企业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有的放矢地深化专业教学,从而体现职高烹饪教育特色,使职高烹饪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2.烹饪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类型

根据企业、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承担的责任,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分为以下几种:

2.1学校中心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由学校制订,大部分的教学任务由学校承担,酒店企业只起辅助作用,仅在部分实践教学环节中承担任务。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校占主导地位符合教学规律,缺点是缺少酒店企业对教学计划的参与,培养的学生不可能完全符合酒店的要求。

2.2企业中心式模式是企业以设备、资金、技术、师资、场地等多种形式参与合作办学,提高办学效益,并起主导作用。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符合企业的要求,为企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和良好的教学资源。

2.3校企合作模式是酒店企业和学校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双方的责任义务,相互协调、配合、联合培养所需人才。这种模式不仅使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得到加强、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还能降低企业中心模式下企业由于追求商业利益而违背校企合作宗旨的风险。

大部分职高烹饪专业采用的是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在学校和企业实行理论与实践轮换教学,一周理论一周实习交替进行。这种教学模式既能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理论,又能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经验的积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

3.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对深化烹饪教育教学的作用

让学生在规范的酒店厨房中及酒店行业文化的熏陶下进行规范的技术训练,使校企双方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做到优势互补,并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这种边学习,边生产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促使职高烹饪专业的学生成长为具有专业技能的烹饪人才,使他们适应酒店企业发展需要,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2]。

4.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在烹饪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4.1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烹饪基本功的训练。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就业前就具备扎实的功底。在整个烹饪操作过程中,勺工技术、刀工技术、火候技术和调味技术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与手法,在学校期间,只是学习理论,而在酒店企业中,学生在师傅的帮带下,通过实践操作,能力和经验会得到很快提高和积累。比如在教学生制作面点时,学校可以选择酒店宴会甜点作为实训项目,由于宴会甜点要考虑荤素搭配、形状样式多样化、数量适度等多个方面,并且具有真实性,学生在亲自动手的同时还可以感受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同时酒店总厨在课堂上从酒店的角度对宴会甜点制作情况进行介绍,教给学生基本的技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基本功,使他们顺利完成顶岗实习工作,实现烹饪能力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

4.2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校企合作,让学生通过学习企业文化来实现人生价值。学生在实习中与社会接触,认识到酒店餐饮业是社会分工的组成部分,现在我为别人服务,将来也可以享受到别人给我的服务,从而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快乐。学生通过实习接触到实实在在的事、形形的人,有助于其对美丑、善恶、真假的分辨,并正确对待,从而形成实在在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的良好职业道德,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3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从学校步入企业,从刚开始上岗的笨手笨脚、无从下手,到上岗后的熟练操作、得心应手,可以说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工作过程中学生的烹饪专业技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和充分的锻炼。此外,学生的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能力、自我处事、团结协作和应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4.4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这种培养模式,让学生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检验自己的能力,也使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实习酒店餐饮企业接受技能指导和职业训练,同时对自己今后从事职业的相关信息有一定的了解,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大大提高就业竞争力。

结语

校企合作不仅使职高烹饪教育专业教学得到深化,同时使烹饪教育更社会化、市场化,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烹饪教育教学的时效性与针对性。与此同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对该种教育培养模式的深入探索,切实提升职高烹饪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篇12

【摘要】近年来,素食文化在我国兴起,并且开始向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渗透,并逐渐对其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素食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中职烹饪学校的教学环境、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

关键词 素食文化;中职烹饪专业

Vegetarian food culture to medium job cooking profession of permeate

Liu Jun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vegetarian food culture at our country rise, and beginning to in etc. occupation school cooking profession permeate, and gradual as to it’s creation influence.Main performance in the vegetarian food business enterprise pass various way influence job cooking school of teaching environment, the course constitution, content of course and teaching way etc..

【Key words】Vegetarian food culture;Medium job cooking profession

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出了非富多彩的美食文化。素食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当今社会,素食文化蓬勃发展,天然纯净的素食受到人们的亲睐,成为饮食新潮流。

一、素食文化内涵

(一)什么是素食文化、素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要解释什么是素食文化,首先要清楚什么是素食。单从字义来看,中文“素”字往往表示质朴和白色。在古代汉语中素食有三种基本含义。即蔬食、瓜果、无功而食禄。现代汉语多用来表示朴实无华、基础的、本质的意思。“素食”中的“素”字取朴实无华之意。指的是非肉类食物。但是许多人对素食的认识并不科学,一般人们认为的素食如青菜、豆腐等,其实只是素食的一小部分。菌类、竹类、海藻类也属于素食。还有一些人也把肉食与荤食混为一谈,也是不对的。植物中的菜类、菌类、藻类、竹类以及野菜等是属于素食的;肉食则是指动物的尸体;荤食是指辛味植物,如洋葱、大蒜、韭菜等。

素食文化既是新兴事物,同时又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素食文化源远流长,而且与大乘佛教密切联系在一起,原本属于一种宗教文化。大乘佛教宣扬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主张众生平等,认为动物畜生是生死轮回的结果,因此,把杀生看做是一种罪恶。西汉末年,佛教东来,立即在中国生根发芽,佛教的素食主张也随之发展起来,在中国出现了有目的地专门吃素的人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取得大发展。从梁武帝开始,礼佛成为时尚,由于梁武帝终身素食,使得素食流行起来,素食作为一个独立的饮食体系得到了真正发展和提高,逐渐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成为别具一格的流派。

素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例如天人合一思想。天就是指大自然,人指的是人类。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有作为传统文化内核的儒家思想更是强调仁爱,而食素的出发点正是为了避免杀生,可见素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另外,素食文化还一直与正心修德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古代,人们在举行重大活动时有斋戒的习惯。例如,在重大祭祀之前,要沐浴更衣,不得喝酒吃荤。这种习俗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认同。从这种习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素食在中国古人心目中的中特殊地位。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古人一直认为素食有利于养生。《吕氏春秋》中指出,味众珍由胃充,胃充则大闷,大闷则气不达”。因此,要想健康就必须“不味众珍”。李渔在《闲情偶寄》里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

总之,佛教的慈悲救世精神和戒杀放生的平等思想,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天人合一、养生观念等,使得素食文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蓬勃发展起来。

(二)素食文化在现代人心目中的地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要求。饮食观念也发生了改变。素食文化的兴起与人们饮食观念的改变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以往,只有穷人和僧侣食素,所以在一般人看来,吃素并不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肉类食品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日常食品,人们在大量食用肉类食品后发现,身体健康状况出现了恶化,肥胖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列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在这种背景下,素食作为一种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受到人们的追捧[1]。从前那种以肉食为荣,以素食为耻的观念逐渐消失了。素食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

二、素食文化向中职烹饪专业渗透

(一)中职烹饪专业现状

目前我国中职烹饪专业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素质教育欠佳

我国一直都在强调德育,德育也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题中之义,但是由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环节仍然比较薄弱,成为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学校烹饪专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目前市场上对烹饪专业学生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职业道德素养不高。中职烹饪专业由于疏于职业道德教育,导致学生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具体表现为在一个岗位上无法长期坚持,经常跳槽,另外很多酒店希望学生端正工作态度、拓宽知识面等。这些都给中职烹饪专业敲响了警钟。只有更加注重提高学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构建合理的中职学校新德育模式,有效开发和整合现有烹饪专业可利用的德育资源,以形成合力效应,是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德育目标的迫切要求。

2、课程设置不合理且脱离实际

目前我国多数烹饪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缺乏整体性,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沟通,有时还存在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另外,学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餐饮行业的人才需求不能完全对接,课程的设置于与企业实际相脱节,导致学生难以跟上时代潮流[2]。经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还学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再培训和再学习才能满足岗位要求。

3、教师观念有待改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力量,因此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我国中职学校烹饪专业的教师在知识结构、观念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年龄较大的教师不同程度的存在教育理念落后,与社会发展潮流脱节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对社会餐饮行业的新工艺、新设备、新原料、新调味不了解。年轻的教师虽然观念比较先进,但是缺少实践经验少,实践能力往往落后于理论知识。

教师教学所使用的课本往往更新较慢,而有些教师却固守课本,照本宣科,导致所教的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毕业后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已经无法适应餐饮企业的要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4、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严重

中职烹饪专业在教学过程当中往往只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学生往往只知道某种菜品需要怎么做,但是却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种状况的存在影响了学生日后的发展,因为理论是实践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而技能型创新人才,必须能够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技能型创新人才丰富想象力、灵活、开放的思维方式都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理论知识的缺乏也会导致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

(二)素食文化对中职烹饪专业的渗透

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对企业的适应能力、认同感以及今后的升职空间。因此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远远高于技能水平。

1、环境渗透

随着素食文化的兴起,其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地引起一些学校烹饪专业的重视,在许多烹饪专业的教学中都能看到素食文化的踪影。许多学校都重视对学生进行素食文化的教育,有的学校招聘素食文化的专家做学校的老师,专门设立了素食文化的课程。有的学校积极与素食文化企业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素食文化宣传活动。例如,在校园里张贴宣传素食文化的海报,编印大量的素食文化的宣传手册,免费发给在校学生。同时还组织宣讲队,在校园进行素食文化的宣讲。另外,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热情,还组织相关的知识竞赛,并根据名次设置相应的奖励。还邀请知名企业来开展素食文化的宣讲。有的素食文化企业还专门到学校进行演讲,宣传素食文化理念。

素食文化向学校环境渗透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可以想见,随着素食文化的兴起,素食文化对校园环境的影响还将进一步扩大。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影响不容小觑,因为学校环境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校园环境一旦被素食文化浸润,必将大大促进素食文化在餐饮行业的流行。

2、教学渗透

教学无疑是学校的主要活动,各种教学任务的绝大部分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教学任务通过课程设置来表现。课程,包括文化课程、实践课程等。素食文化向中职烹饪专业的渗透还表现在对学校教学方面的影响。近年来,许多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开始设置文化课程,其中就包括了对学生进行素食文化的教育。学校还聘请了专门的素食文化学者到学校任教,对学生进行素食文化的教育。一些关于素食文化的著作也逐渐被学校列为学生的必读书,有的甚至成为学生的教科书。由此可见,素食文化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内容。另外,在实践课程中也能看到素食文化的影响。实践课程也是素食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目标。目前在越来越多的实践课程体现出素食文化的要求,例如,强调菜品口味的清淡,崇尚绿色菜品的创新等。烹饪课程主要在于实践,因此,素食文化对实践课程的渗透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三)素食企业教学实践

中职学校烹饪专业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水平专业厨师的责任,同时,学校在一定意义上也能起到引领社会饮食潮流的作用。因此,素食企业看到了中职烹饪学校在推动素食文化方面的潜力,于是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对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等施加影响。最重要的形式就是校企合作。素食文化企业与中职学校烹饪专业的合作,可以让学校培养拥有素食文化素养的厨师。素食文化企业与烹饪学校的合作使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联系在一起,同时促进了中职烹饪专业的培养模式、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校企合作具体表现为企业为学员提供就业岗位,进而对学校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施加影响,即要求学校进行素食文化的教育,培养素食文化人才。这其实是一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企业则为学员提供就业岗位。在这种双赢的模式中,素食文化企业实现了其推广素食文化的目的。

(四)顶岗实习,扩大学生就业面

素食文化企业为中职烹饪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同时,为了能够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他们必然更倾向于学习与素食文化相关的知识。所以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其所践行的自然也是素食文化倡导的理念。可见,素食文化企业的兴起及其向中职烹饪专业的渗透既有利于扩展学生就业面,同时又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素食文化的发展。

总之,素食文化企业使用各种手段,利用各种机会,在尽可能多的场合对学生进行素食文化的教育,为素食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