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教学合集12篇

时间:2022-10-21 15:21:32

个性化阅读教学

个性化阅读教学篇1

解读文本要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情感基础上,就一般来说,教师的阅读视野可能会比多数学生要宽广一点。但学生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在某些知识领域或知识点上可能比老师涉猎更广,理解更深。所以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感悟,实施多元化解读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

我主要按照“自主阅读文本――引发独特感受――交流感受――共同积累”的模式进行多元化解读文本。首先,我给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进行思考,以引发独特性感受。然后师生一起讨论,平等地对话,交流各人的阅读心得。最后再由师生一起总结阅读规律,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品读《故乡》时,大家对文本的主题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是对辛亥革命不彻底的批判,有的认为是对迷信、庸俗生活理念的讽刺,也有的认为是对黑暗社会制度的鞭挞,更有的认为是反映了命运轮回的悲剧。这些解读,都是由于阅读个体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具体感受,都有其可取性,充分体现了多元化解读文本的可能性,我们教师应该尊重、鼓励他们。又如,在学习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时,我在课前不对学生介绍有关这篇课文的任何评论,而是首先让学生反复吟咏、品味文本。由于个体经验和体会的不同,学生欣赏到的美点也不同,有的认为美在轻灵的语言,有的认为美在浪与海岸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有的认为美在抒情的笔调……当全班同学将自己的心得进行交流时,每个人都拥有了多种体验,开阔了自己的阅读视野,多元化解读课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指导学生“变式”解读文本

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由于某些文本会以“陌生化”的面孔出现,共鸣就会出现障碍,这时候往往需要某一种介质。对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变式”解读文本,以帮助他们找到这种介质,走上个性化的阅读之路。同一个文本有许多介质,就看阅读者个人的阅读修为和阅读方向。如在《孔乙己》中,有人以“笑”为介质来解读,有人以孔乙己的矛盾身份来解读,有人以猜测掌柜的心理来解读。

以“变式”解读文本的基本教学模式是这样的:阅读文本――寻找介质――变式阅读。当学生有效运用“变式”解读文本的方法时,他们的创意就会不断地出现。巴金的名篇《月》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个性化阅读教学篇2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气氛,让学生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活动的追随者。在阅读活动中学生始终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阅读,真正把自己当作阅读的主体,以自己的研读为主,要把阅读活动变为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主动积极地去思考,自己来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用自己的心灵、自己的情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文本对话,并时刻注意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读出自己的个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选定阅读任务,教师要更新阅读观念,从每个学生的个性实际出发,开放课堂,尊重学生的学习意见,善于了解并研究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心理,善于根据共性与个性,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努力做到教学手段开放。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因为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式学习,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这样一来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读书效率也高了。

2、创设个性化阅读的条件和气氛

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古语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只有在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前,学生才可能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热火朝天地展开讨论,兴趣盎然地投入实践,自主能动地参与学习。教学过程中,老师放下架子,力求与学生平等,从语言、行为上做起,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对学生取得的成绩教师应给予最大的肯定,恰如其分的表扬;对存在的问题和缺点教师应恰当地引导,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予评价,避免用"听懂了吗?""你们要记住!"等"权威性"的话。教师应多用"你觉得怎么样?""谁愿意再试一下?""还有不同的说法吗?""听听老师的意见,好吗?"等话语,充分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3、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意的感悟。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就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当然,学生个性化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包含错误,但毕竟比那些老生常谈、人云亦云的观点好得多。在学生发表阅读见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容忍学生错误,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在老师所创造的自由的思维环境中才能发展自己的思维。所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只有在充分的尊重中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实现多角度探究,激活自己的思维。

4、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习课文。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情境,搭建起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使学生乐于思想、敢于表态、勇于质疑争论,以便生成、深化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为之。

个性化阅读教学篇3

早读课上,笔者从不占用时间讲课,而是让每个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心自由阅读。早读课成了学生的阅读天堂。在课堂上,也尽可能地让学生多阅读。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地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和分析课文等,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而笔者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自主阅读。

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地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提倡学生学会质疑,大胆提问

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后,自然会提出很多问题。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改掉以解决阅读卷上关于文本的几个问题或以教师提问题为主的教学方法,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同时,注意引导他们由提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过渡到围绕文章主要内容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有了问题,学生自然会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不急于分析、解答,也不马上进入讨论中,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体验、家庭社会背景的不同,对同一事物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可让学生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作旁注,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想法,或是发表议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得以锻炼。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再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变模式化阅读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变硬塞知识为自我发现探索知识。

三、提倡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我们面对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基础太差,字认不全,句读不懂,更不用说理解文意了;有的学生可能读完文本之后就能从文中提取信息,从整体上感知文意;更可能有一些能力超强者能从语言、内容、结构、写法上赏析评价文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指导自己的写作。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应忽视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因材施教。让能力较差、不知从何读起的学生能做到以对文本进行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让能捕捉信息、整体感知的学生做到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让能赏析评价的学生做到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

个性化阅读教学篇4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强调阅读的个性化与创造性,所谓个性化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伴随着自己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这种个性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创造,提出自己独特的发现与见解、思考与质疑,它同样属于评价鉴赏层次的能力要求。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如果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就会培养出同一种类型的人,因此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培养。这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思维训练。一是读,必须有针对性地反复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情感,写作技巧,理解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词的意义和功能,再结合自己理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二是提炼,要能捕捉材料中重要的语言信息,运用恰当的组合,对词义、文意、人物、事件、主题思想或文学形象作出正确的评析。三是联想和拓展,要能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研究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四是表述,也就是组织语言回答问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特别要能够做到有创意的表达,因为只有创新才能体现个性化。

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训练,符合科学规律。学生由于年龄、生理、心理等的不同,造成不同的思维能力。小学生一般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抽象思维能力则相对较弱。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进入辩证思维的形成时期。对此,教师就要因材施教,让小学生通过归纳、演绎、综合、扩散等方式,多训练抽象思维能力。初中生则通过分析、类比、提问、想象、探究等方式,提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以促进其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第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要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思维训练要在语言训练中进行,语言训练要增强思维能力。例如,根据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侧重于不同思维方式的培养,不同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如记叙文的教学可以强化形象思维训练,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教学可以强化抽象思维训练,等等。

个性化阅读教学篇5

1、源于《课标》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首要位置,在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明确地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显然,《课标》中的这段有关阅读教学的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那么,可以这样说,只有个性化的教学才能造就学生阅读的个性化,无疑地,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走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之路。

2、源于“语文”特点的思考

“语文”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唐承彬老师说过,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是含有不少科学因素的,在语文教学的进程中,牵涉到许多无法定量定序的变项,语文教师个人的特点,往往比某些规定的东西更实际,更重要。这番话道出了语文教学应在理性的传授知识、探索规律的同时,又应该求异、创新,以独特的教学个性,求得多彩的教学风格。

3、源于“主体”的思考

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学生,他们有着个性气质、生活经验、心境、情趣的差异,在每时每刻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就像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内心天地。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们稚嫩的心灵,更要欣赏每个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权力,求得每一个学生多角度的发展。任何一个学生到学校来学语文,都不是从零开始的,学生带到课堂来的有他的生活与经验。我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这个角度而言,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唤起、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的过程。不断地帮助他们内视、发现、理解已有的生活体验及其意义并使其照亮自己的语文学习的过程。

4、源于“教学者”的思考

我们的语文教师自身是一个个充满生命特征的个体,都有着个性魅力,有着独立意识、创造能力和人格理想,有着独特的人文素质。教师有个性,才有语文教学的艺术。个性意识强,个性教学主动性愈明显,愈能有效地进行和指导语文教学。同样,个性意识越强烈,教学创新意识就越强烈,愈能创造地运用于语文教学艺术之中。只有教师充满个性特征的课堂教学,才能激活整个课堂,激发出课文深层的生命活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热情。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一定要亮出个性,亮出“自我”。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需要教师的激情

没有激情的教学是苍白无力的,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和源泉,更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关键。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来创设新颖和谐的教学情境,例如,用充满神秘色彩的印度舞曲配合《观舞记》,用欢快明丽的松林、清溪之曲伴读《山中之友》等等。通过激情导趣,增强感受,唤起体验,深化理解,触发创意,促进个性化阅读,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学习《观舞记》时,观看了充满神秘色彩的印度舞曲,我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并说明你的理由。这无疑掀起了课堂的高潮,同学们兴奋不已,交头接耳议论着,最后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几乎每一位学生都能说出不同的词汇,可谓精彩纷呈。“恐怖”一个学生脱口而出,空气凝固了一秒中,我内心也一惊,这么美妙的舞蹈竟有这种感受,故意捣乱,不是,你看他一脸坦诚,于是我不断引导其说出其根据,原来都是那盏铜灯惹的祸,马上有同学提出异议,说这是印度宗教色彩的体现。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阅读教学中,既要充分肯定学生对文章主题感受体验的独特性,又要在课堂上多设置一些诸如“为什么?”“你最喜欢什么?”“你的观点有哪些?”“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等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同学们放开思维空间,畅谈自己的情感体验,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你争我辩,旁征博引,以理服人。在质疑释疑中挖掘教材,开启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真正使学生成为思想的主人。

2、需要平等和谐

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使其思维流畅,语言丰富。只有构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才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真正能体验到理智探索的愉悦,课堂也就成了一个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舞台,成了一方创造智慧飞扬的天地,在这样的课堂,要求我们与学生朋友般地交流感情,让心灵沟通心灵,用尊严赢得庄严,用爱心激励爱心,用生命呵护生命,用自由唤醒自由,并以一颗赤诚的童心去感受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进而把他们的精神生活引向美好的境界,让孩子们在开放的课堂上快乐着学,坦露内心,畅所欲言。譬如,在教学《马》这课的教学中,主人给马戴上黄金链条,将其项鬣编成细辫,打扮得那么漂亮,为什么说是对马的侮辱?这一提问掷地有声,同学们纷纷思索,展开讨论,争先恐后地抢答,有的结合自己的体验,有的自喻,最后感悟出马非马,人非人,这是最大的侮辱。由此使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脉搏的跳动,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从而使思想境界也得以升华。

3、需要旁征博引

文言文教学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疏离感,中华传统文化的名篇佳作成了学生难以消化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古董”。怎么办呢?最好的做法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用现代人的意识去诠释文言文,想办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真正起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在讲解《马说》时,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毛遂自荐”与“自高自大”本质区别,我讲了一个例子,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在一次世博会上,中国人急中生智打碎国酒茅台酒,顿时芳香四溢,推销了自己。这则故事帮助学生领悟了学习《马说》的现实意义——别在等待伯乐的时光中,自我蹉跎,而要自主地推销自我。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个性化课堂,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增多,就会生成很多的教学细节。我们要随机应变,用语文教师所有的敏感去捕捉、发现课堂的生成点,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智慧引申、深入教学。用我们的智慧,让预设和生成共同演绎精彩的课堂。在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得不断提高,与时俱进。我们得有丰富的人文素养、知识储备、敏锐的思辨、良好的语感等等。

参考文献:

1、黄瑞槐《解读“创造性阅读》

2、吴振华《浅谈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山西教育

3、程芳《不,一百种在那里――谈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湖北教育

个性化阅读教学篇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段话强调的是“阅读”的本质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个性化地理解文本内容。任何人阅读文学作品,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每一个读者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因此,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自己在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一样。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很大不同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如《红楼梦》,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会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经》,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就是读者主观能动性造成的差异。例如,我们教《皇帝的新装》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怎样的皇帝?有的学生说“一个爱穿新衣的皇帝”,有的说“一个不理朝政的皇帝”,有的说“一个受骗的皇帝”,有的说“一个愚蠢的皇帝”,有的说“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每个学生都用课文中的具体材料作自己观点的依据,津津乐道。

个性化阅读教学篇7

现今的中学生一般都个性张扬,在一举一动中都要竭力显得与众不同。在“多元理解”和“独特体验”的口号下,一些同学重拓展,轻文本,以自读、自悟代替钻研文本,在发言中大胆地说,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不负责任地说,张扬个性,开放无度,天马行空。至于其他同学的理解、老师的理解,乃至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美学的解读,在他们那里都不过是“一家之言”,作品阅读仿佛成了“我的地盘我做主”,随意性极大。

中学生阅读经验往往流于肤浅。在当前大众化背景下,“快餐式的消费主义、娱乐主义阅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文艺观念、审美理想和欣赏趣味”。而处在“读图时代”的中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存有猎奇心理, 对作品的阅读常常是“一次性消费”。这种肤浅的“快餐式阅读”,不能深入地挖掘寄寓在文本深处的人文内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前提是读者有了一定的知识和阅读经验的积累,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而文学作品多是作者“阅遍人生”而创造的精神产品。它渗透着丰厚的个人经验。作为阅读者,如果缺乏一定的阅历,“智力背景”不足,就不能体会、领悟作品所表现出的复杂的世情和多味的人生。中学生由于知识积累尚不丰厚,人生的阅历还很欠缺,特别是阅读经验的严重不足,在阅读中会遇到很多障碍。如果此时仅依靠他们自己作个性化解读,他们往往会仅凭已有的经验, 做出肤浅的甚至是荒谬的解释, 而作品中的意蕴深刻、闪耀人文精神光辉的“微言大义”反而在不经意间被忽视了。

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当学生初读了一遍课文, 对全文内容还没做出整体理解, 与课文作者还没有进行对话交流时,教师就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喜欢哪一句、哪一段, 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找喜欢的地方,选择喜爱的句段、喜爱的内容来读, 这虽然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但对于培养学生提纲挚领地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是不利的。学生的感悟与体验实际上只是一座空中楼阁而已。

其实,个性化的阅读过程中教师不应只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的差异性、独特性,还应重视文本意义的客观性:文本意义的阐释是和一定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精神世界、语言构造出的美的图景分不开的。从文本接受的角度看,一个有着大量空白需要我们去填补的文学作品,毕竟也还是个客观的语言构成的存在物。语文学习中追求有见解的感悟与体验,迫求“真情实感”,这一目标的实现只能靠多读与多思,即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触摸情感的脉搏。

所以,人们常说的“知人论世”,既是文本解读的方法,又是个性化阅读的界限。

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 必然烙印上他所处的特定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所赋予作品的意义特质。而这一“意义特质”正是读者“周延”和“弥合”作品“原创意”的“模本”。任何完全脱离这一“模本”而进行的个性解读都是毫无根据的猜测。这样的解读只会大大消解作品应有的审美价值。再者,这种意义特质是特定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所赋予的,它具有“隐性”的特征。因此, 在要求学生进行个性解读时, 首先要引导学生“破译”作品的“寓意”。如对《囚绿记》《故都的秋》的解读,都不能脱离民族危难的大背景,除此之外的解读,只会大大消解作品应有的意义特质,那是一种特定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所赋予的“隐性”的价值。因此, 在要求学生进行个性解读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破译”作品的“寓意”。

个性化阅读教学篇8

一、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都有较大的改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使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局限于听录音、翻译和大量的练习,影响了阅读理解教学的功能性和及时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难以形成积极互动的教学气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遏制,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水平。

通过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高中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但是学生普遍缺乏将知识应用到阅读理解练习中的技巧和策略。大多数学生依然采取逐词逐句翻译的方法阅读资料,并且需要通篇翻译才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整体学习效率并不十分理想。同时高中阶段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主动阅读和学习的机会较少,通常依赖阅读课堂教学有效的时间进行阅读训练,阅读方法和技巧得不到充分地锻炼和运用,是影响高中阅读理解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一)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合理选择阅读材料

在英语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资源的作用和价值,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现有的教学模式,实现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的个性化,并采取合作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主动的思维活动中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教材都是经过教学专家和学者反复研究实践选择出来的,并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合理编排,是很好的阅读材料。在英语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并根据每单元的课文内容选取一定的辅助材料配合课文阅读教学,在资料选择时,应注意所选资料的难度与课文相似,并注意选取材料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二)应用正确阅读技巧,夯实英语语言基础

在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阅读目的,应指导学生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所涉及的阅读材料通常分为通读和精读两类,学生应掌握精通读结合的方式。对于文章整体应快速通读,了解文章的主旨。语句的阅读应注意理解主旨句和文章整体之间的关系,掌握重点的短语和句子,对于生僻的单词应结合上下文含义推测单词含义,全面提高学生阅读理解速度和质量。教师可通过由浅入深的教学设计开展阅读理解教学。首先设计在文章中直接可以找到答案或通过简单总结能够得出答案的问题,如time, person, place, main idea等;其次设计更多的细节问题,加深学生对于材料的理解,如tone,author,attitude;最后结合学生兴趣设计多样性的问题,如选择题、问答题、debate、discussion,同时创新问题形式,将表格、图标等问题形式交叉进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加强课外阅读实践,扩展英语阅读空间

个性化阅读教学篇9

生涩的大道理咱讲不出什么新鲜的来,还是看具体的事例吧――

例一:沈复的《幼时记趣》最末一段――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对于此处的“鞭打虾蟆之趣”,所有的教参都毫无例外地注上:课文中“鞭打虾蟆”是为了惩治。体现了幼年沈复同情弱小、见义勇为的朴素情感。对此说,学生基本都能“被动地”,无例外选择地接受。假如将答案变化为“为了惩治,体现了幼年沈复同情弱小、见义勇为的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这种明显带有阶级色彩的概念,学生也能回过神来,知道言之过头了。但是,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这个所谓的“标准答案”,难道就真的“标准”吗?就无可挑剔吗?明眼人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个被拔高了的、很难站得住脚的、成人化了的、意识形态的东西,硬被强扣在年幼的沈复头上,再强加给同样意识形态尚很幼稚、不成熟的七年级学生身上。真是可怜了300年前的沈复,也可怜了21世纪的学生娃!从下面的例二中更可以明白这样的道理。

例二: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节中的节选――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这里为何写蜈蚣只用了七个字,却用二十几个字来较为详细地写斑蝥呢?因为,俗称“放屁虫”的斑蝥,在小孩子眼里,是奇妙有趣的玩具,而作为毒物的蜈蚣,肯定是万万不敢“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它也不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倒有可能“啪的一声”咬你一口。所以,在这个看似毫不起眼之处。不仅有详略之分,而且完全客观真实地展现了当时“我”在百草园玩耍的愉悦心情。

两例对照,可以给我们如下启发:

那“斗草间”的二虫,其实是深深吸引幼年沈复聚精会神地、心无旁骛地注目的聚焦点、兴奋点。可猛然间,撞来一“坏人多事”的法海般的“庞然大物”――癞虾蟆,只是将那条灵活的舌头轻轻一吐,就将孩子的两只“奇妙玩具”给吞没了,把花钱也看不到的好戏给搅黄了!你说,他能不急吗?就是在生活中,谁把孩子非常看重的玩具给夺了,毁了,他能不跟你着急吗?因此,假如给“鞭打虾蟆”配上画外音的话,“该死的臭虾蟆。叫你吃我的玩具啊!叫你吃!打死你,打死你!”于是,“鞭数十,驱之别院”也就能极其自然顺畅地理解了。

哦,说这么多。我们不难发现,孩提时代的沈复看重的只是两个玩具、一场好戏,而和“朴素的”什么意识那种“形而上”的东西距离远着哪!这才是最适合作者写《幼时记趣》初衷的基调,才是最具儿童心态的本真。才是记的幼时之“趣”,也才是最能成立的个性化的解读。

个性化阅读教学篇10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的求知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制造悬念,激发阅读期待,提高学生专注力,从而萌生对新知识的渴望。

例如,在教学《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时,一位教师这样导入课文,并在课堂上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师: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得是什么?(出示“书”、“信”)生:一本书和一封信。师:这里面都写满了什么?生:字、汉字、文字……(学生回答意思一致)师: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可在汉字还没出现时,人们是怎么传递信息的?(学生思考、讨论)学生甲:那时候的人们是不交往的?学生乙:他们可以用语言交流。学生丙:他们可以送东西。……师:你们知道那时候人们也有自己的书信,却是不用文字的书和信,你们信吗?(学生半信半疑)师:不信的话我们就一起乘坐时光隧道车去看看吧!这样的悬念,容易勾起学生好奇心理,甚至有种渴望学习的冲动,在求知欲强烈时,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自然就会有种亢奋,阅读效果自然也不错。

二、营造活泼向上的课堂阅读氛围

教师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即时情境,充分利用这样的情景来积极导引,使语文教学课堂在教学内容,师生的态度与心境、教与学的体验,师生互动等课堂教学因素的作用下,产生一些偶发短时存在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创造积极有效的阅读教学环境。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穷人》课时,通过构建与学生平等对话情境,让学生亲近文本,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探究阅读,并借助平等对话、彼此接纳、相互造就,演绎出一种熠熠生辉的课堂教学情境。师: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后,在你的心目中,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好好体会一下,我们可以和身边的同学相互交流,也可以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老师希望能够分享大家的阅读收获,大家尽情交流吧!学生甲:我认为桑娜有着温和的眼睛。学生乙:我认为桑娜看起来很和蔼。学生丙:我认为桑娜看起来很善良。学生丁:我觉得桑娜的手是粗糙的!师:哦,你的观点与众不同,请说说你的理由好吗?学生丁:因为桑娜每天要干很多活,她还要补帆,她有一双勤劳的粗糙的手。(课堂上掌声响起)学生丙:我认为桑娜的皮肤不会白!师:为什么呢?学生丙:因为桑娜家在海边,她很勤劳,每天要干很多活,要抚养五个孩子,她还会帮助丈夫补帆,甚至出去干很多活,她的皮肤不会白。(掌声再次响起!)……师: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发现。大家透过这些无声的文字,感受到了一个有血有肉,质朴、美丽、善良的桑娜。从你们的发言中,我还知道你们善于观察生活、善于运用积累的知识来进行合理的表达、表述完整而有条理,说的理由很充分,我真为你们今天的进步感到高兴!教学实践表明,积极的即时情境会有可能将阅读教学环境导向师生所期望的理想状态,而消极则会破坏已形成的良好阅读教学氛围。

三、留有一定的阅读空白

阅读教学要走向个性化,不但要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学生在阅读后,沉淀在个人头脑中的疑问思考,以期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如教学《大禹治水》一课时,课文写到“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节,笔者给予学生这样一个阅读空白:大禹经过家门时,看到妻子抱着儿子却不进家门,他的心里是如何想的?他会有哪些心理活动?(学生会结合对课文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揣摩,开启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甲:他很想抱抱儿子。学生乙:他很内疚,不敢回家!……师:他多想进去看一看: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阅读教学中精确恰当的留白是培养学生阅读个性的重要手段,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在空白情境创设中采用“三让”原则:学生会读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学生能说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说,学生能做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做。

个性化阅读教学篇11

语文是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事物的不同感受和对作者及其作品的不同情感体验,教师应以张扬个性为宗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实践中学会认知、学会审美,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正是语文学科人文性本质特点的具体反映和价值追求。“素质教育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积极的具有人生价值导向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传递人类民族文化遗产,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精神。由此可见,个性化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突破,也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起点――个性化分层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学生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又表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若按传统的教法传授课堂知识,“背景知识―文本作者―字词教学―段落层次―问题阐释―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这样必然会使语文教学呈现“台上滔滔不绝,台下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无法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而,教师在个性化教学中,在把握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实际,根据学生主体、教学目标、施教过程、作业管理等实际情况实行分层教学的方法,促成学生传统思维模式的根本改变,从潜意识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学生内在的课堂参与意识,打开学生广阔的个性思维空间,品味到成功的愉悦。

(一)主体分层

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智力、 原有知识水平和认知风格三个因素决定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客观上存在的差异,认同和照顾学生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业水平、认知能力,把学生主体分为甲、乙、丙三个层次,依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层次,来确定他们的学习任务、学习速度、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

(二)目标分层

目标分层就是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将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改为由学生自行选择的弹性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的层次和梯度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等情况,大体上可将教学目标分成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是指全体学生可以掌握的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的部分;提高性目标,指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的较为复杂的分析和探讨的部分;发展性目标,是基础好的学生可能掌握的复杂的分析及综合运用的部分,是对教学目标的拓展和对教材内容的深化。通过目标分层的设计,不仅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学习,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并且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不断创新、探索的精神。

(三)施教分层

在学生主体、教学目标分层的基础上,教师的施教也必然要实行相应的调整,要求在施教的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学习起点、学习梯度与速度以及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讲解和方法传授,而是要深入了解学生学情,给予个别关照、指导和强化。对于基础知识实、认知水平高、学业能力强的学生,应充分给予自学机会,让学生主动领悟文学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认知水平一般但尚有一定潜力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充分关注,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点拨;对于因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而相对略差的学生,教师要扶持、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要始终关注、认真辅导,关注包括能力、情感、心理等各个方面。

(四)作业分层

作业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必要环节,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但传统的作业布置,往往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同一内容,期望达到同一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承认并尊重学生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既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中后进生的接受能力,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力争让每位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点――个性化解读

(一)学生层面

1. 自定目标。学习目标理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而不全是教师给学生规定的学习任务。学生有自身的学习需求才能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语文教学要创设条件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发展自我、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2. 自取内容。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发现教学过程统一、教学步骤一致,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情形。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给学生开出学习内容菜单,让学生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度来分析课文。

(二)教师层面

1. 研读文本。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由于教师、学生、读者等个人经历不同,在教学活动中对于文本的理解也不同。因此,教师要以不同的角色去研读文本、走进文本。首先,以读者的身份研读文本;其次,以教师的身份研读文本;最后,以学生的身份研读文本。

2. 多元解读。由于受社会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现在的教参或教辅资料对一些文本内涵的解读一直坚守着一套封闭的、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重点――个性化组织

(一)设问题,引探究

个性化阅读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去读,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本,把握文本的内容、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从而产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体验学习,促使学生必须经过自己主体的思辨与感悟,最后形成或重构自我精神世界。个性化教学中应该特别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和情感的体验过程。

(二)重方法,激思维

个性化阅读教学,教师要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阅读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往往会留下较多的空白和不确定性,使学生拥有尽可能多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师要合理运用文本中的空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构筑合理情节去填补和丰满作品内容,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材料对文字进行思维加工。

(三)设环境,重体验

个性化教学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特体验。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角色演读活动、句段品析活动、美点寻踪活动、探究发现活动、情景剧展现活动、实践示范活动等,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通过活动的开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给个性化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四)倡质疑,勤反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个性化教学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逐段分析、面面俱到的教法,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抓住重点、难点进行质疑问难,并把学生的质疑作为课堂教学展开的依据。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与别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与交流、观点的相互碰撞中,发现他人理解、思维、方法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并获得调整思路、修正认识、改进方法的启示,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之目的。最终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心喜欢阅读,热爱阅读,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阅读教学中多一点个性化,便能不断发掘新的创意和手法,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冲动和欲望,能使学生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能促使学生学会、会学、学好语文。语文个性化教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盛群力,金伟民.个性化教育的探索[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 史爱荣,孙宏碧.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个性化阅读教学篇12

自主性就是在阅读活动中要以学生自己的研读为主,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自己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活动建筑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激励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完成特殊的认知过程。教师只有真正树立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观念,在备课中才能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使阅读教学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能力的课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程,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我们要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引导他们确立阅读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读书的主人。课堂上要引导学生主动的读、专注的读、兴致勃勃的读。要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篇章进行反复的阅读,从中进行体会和感受。教师要更新阅读观念,从每个学生的个性实际出发,开放课堂,尊重学生的学习意见,善于了解并研究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心理,善于根据共性与个性,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努力做到教学手段开放。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因为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这样一来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读书效率也高了。

二、体验性原则: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这种体验主要表现在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在交流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二是整体,阅读的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而不是建构在每一个字词句的剖析上。基于阅读体验的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阅读,在充分地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师应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感知,比起教师填鸭式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主导作用,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指导学生在阅读体验的教程中掌握一些好的阅读方法。在这里介绍的主要读书方法有:(一)、三读法:(1)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内容,让学生“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以求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2)探求性的速读。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可以让学生速读。(3)品味性的精读。对教材中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让学生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地读,甚至熟读成诵。(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1)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 = =”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3)写读书笔记。可让学生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4)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5)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改写又包括改人称、改写法、改体裁等。以上“动笔墨”的方法,要根据学生年级不同,在要求上体现差异。低年级主要是圈点勾画、作摘记、作卡片;中年级编提纲、作批注;高年级写体会、再创作。(三)边读边思考的方法: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应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段分层、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教师可以借助插图、课件、文章精彩片断、配乐欣赏、语言描述等各种方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阅读欣赏的兴趣,唤醒学生欣赏的热情。通过以上方法的指导,可以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体验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探究性原则:

文本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显示之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含的潜在信息密码需要读者去发现、去破解。而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在发现、破解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与学生的社会经验和“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矛盾时,其疑难和困惑就更为突出,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教师要根据学情,善于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和发展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习课文。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敢于批判包括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并陈之以理以及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敢于向教师提问质疑。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探究,大胆创新。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有质的提高。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会质疑太重要了。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学会质疑是启智的关键。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特权”。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的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愿不会质疑,我们怎么办?首先,要让学生敢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里疑虑,让学生大胆地问,毫无顾忌地问,凡是学生的提问,均应给予肯定和称赞。切记不要说学生钻牛角尖,也不要责怪学生“这么简单的问题也要问老师?”其次,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和句,抓住关键处提问,如:引导学生从课题发问;从课文内容发问;从某些看似矛盾但又合情合理的地方发问;在教学结束前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发问;从标点符号的运用发问;从课文的中心发问;从某些修饰词语发问等。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让学生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后,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常理往深处想。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让学生学会如何探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