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研究报告合集12篇

时间:2022-04-24 18:49:44

实践研究报告

实践研究报告篇1

1、开展“中队经营”,满足少先队员“快乐生活”的自身需要。

“快乐生活”是当今少先队员身心所迫切需求的,“快乐生活”会给少先队员带来幸福童年的回忆,生活的信心、学习的动力、健康的心态和对美好的向往。“快乐生活”是通向勤奋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桥梁,非常重要。我校开展的中队经营就是围绕“一切为了队员、为了队员的一切、为了一切队员”的宗旨,通过中队经营,让队员自己来创造快乐和感受快乐,就是要队员自己共同创建快乐的中队集体,在快乐的集体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快乐地发展。

2、开展“中队经营”,满足和谐发展少先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更有效地发挥少先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合力,一个学校只有将少先队文化和校园文化和谐发展,才能使两个文化的优势互补,才能达到民族文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进而便可加速推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进程。目前,我校正致力于“生成教育”的研究,在这样的研究氛围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树立了这样一种教育观,那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智慧和人格的不断生成。学生的智慧和人格是在师生和生生互动中生成的。生成的关键是教师促进学生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我想,从这样的定义中大家不难发现,“关注人格,师生和生生互动以及自我教育”都是明显带有我们少先队工作作风特质的关键词,因此,我校的中队经营是统整于生成教育之下的一种快乐队建形式。我们认为,只有寻找出少先队文化与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结合点,才能创造出新经验,取得新成功。

3、开展“中队经营”,满足少先队自身建设的需要。

少先队有着光荣的传统,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表明,自身建设是我们做好全部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在“全队抓基层,全队抓落实”的工作要求下,我们以“中队经营”创建为平台,从抓理念、抓项目、抓标准、抓培训、抓评价等方面整体推进我校“中队经营”的开展。我们将中队经营建设与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相整合,吸引更多的中队辅导员自觉地加入到少先队理论研究中来,通过深入各中队调查、子课题跟踪指导、每月的经营者论坛、阶段成果展示和评选优秀等形式,全面增强我校各中小队的活力。

“中队经营”的界定: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经营”一词不再仅仅局限于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经营一词的定义:1、筹划并管理(企业等)2、泛指计划和组织。

在我们的字典里我们是这样诠释“中队经营”一词的:中队经营是以每一位队员为主体,把中队作为队员在校生活的基本单位,通过小队自主创立、维护、管理中队事务,并在交往、合作,感受服务与被服务的不同角色体验过程中,习品德、学做人、练本领、增才干、促发展。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我们通过上网、专家咨询了解到,目前,台湾在班级经营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许多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我校早在2005年年初,就已经把班队经营作为生成性德育研究的方向,我校德育处在班队经营方面已经开始了尝试,并积累了许多案例。我校的创新之举,是要将班级经营转化为少先队的中队经营。少先队的基础是中队组织:中队以学校班级为单位建立。队的教育不是可被代替的活动教育,而是儿童群体性组织教育:即自主性集体的教育。发挥队的组织教育作用,就要加强建立在组织的中队集体建设,使班队集体建设一体化。我校的中队经营的实践研究就是立足于“以队促班”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我们把经营的目标定位于“快乐”二字,通过快乐经营,我们要实践爷爷对我们少年儿童的期望——快乐生活。在区快乐队建及我校生成德育的引领下,我们一中心小学的队员们将“以队促班建集体”,开展少先队的“中队经营”。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少先队中队经营的实践研究”,从创立、维护、管理三个纬度来构建“中队经营”的操作流程,形成一套少先队快乐队建构建的新模式;使队员增强自主意识、形成快乐体验。同时,促进辅导员提升辅导力,以活力小队推进快乐中队的创建,凸显少先队组织的魅力。

2、探索开展中队经营的原则、途径、方法,形成并总结一套有效的经验。

3、探索实施中队经营的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方案,包括评价方法、评价内容(项目)、评价指标、评价手段等一系列内容。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有关理论的研究:

(1)“中队经营”的概念界定。

(2)从创立、维护、管理三个纬度来构建“中队经营”的操作流程、基本特征。

中队经营的操作流程:(如下图)

制订中队精神表达共同愿景

共谋经营策略锻炼你我才干

快乐我型我秀扬个性展才华

创立

服务功能

保障功能

激励功能

管理

维护

经营主体

经营后援

(3)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中开展“中队经营”的意义。

2、调查研究:

(1)目前“中队经营”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领域的发展情况。

(2)当前“中队经营”在我校中队建设中的实施现状。

3、“中队经营”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中应用的研究。

(1)从创立、维护、管理三个纬度来构建“中队经营”的操作流程,明确此队建模式的框架结构、内容上的构成要素以及模式内部经营方面的原则性要求。

(2)探索“中队经营”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中运用的基本条件、运用手段及运用途径。

(3)研究的初步成果在快乐中队创建中的实效和进一步改进完善的措施。

(4)探索、建构评价的方案,明确评价方案的要素、方式、手段、项目和指标。

(5)“中队经营”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中对队员增强自主意识、形成快乐体验及辅导员辅导力地提升的培养实效。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1)查阅有关的理论书籍、文章,借鉴企业经营、班级经营的内涵、发展情况和目前的研究成果等信息。

(2)依托我校是华师大普教实验基地的便利条件,聆听相关的讲座。

2、调查法

(1)调查分析对当前中队经营在我校快乐中队创建运用中的各类看法。

(2)调查了解目前中队经营在快乐中队创建中的发展情况、实施原则、系统结构。

(3)进行阶段性的队员问卷、辅导员座谈,了解队员与辅导员在快乐中队创建中开展“中队经营”的看法、建议等。

3、行动研究法

(1)层层推进,展示成果

1)以自主报名的形式确定试点中队,制定中队经营方案,重点研究如何吸引全体队员自主积极地参与到中队经营中来。

2)不断组织研究试点中队和辅导员开展中队经营的实施情况。①试点中队方案设计②教育札记选③试点中队辅导员经验交流

3)其他中队辅导员在观摩和学习试点中队经营的基础上制定各自计划并推行富有个性化的中队经营。

(2)阶段反思,强化推进

1)参与中队经营的辅导员,以教育札记的形式记录在中队经营过程中的体会,通过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中队经营的经验。

2)组织中队辅导员针对自己的反思和总结,进行有目的的有专题的交流,开展合作学习,提高中队辅导员专业化水平。

3)组织市区有关专家对中队辅导员在中队经营中的反思总结进行有目的有专题的指导和交流。

研究“中队经营”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中对队员增强自主意识、形成快乐体验及辅导员辅导力地提升的培养实效。

4、经验总结法

按研究的实施步骤分四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总结、撰写报告。

第一阶段:撰写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撰写资料综述

第三阶段:撰写实验中期报告

第四阶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4)

1、调查分析:

分析目前中队经营在快乐中队创建过程中亟待改进的地方和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2、理论研究:

学习有关企业经营、班级经营的理念在中队经营中加以运用的理论,并加以归纳整理,找出基本方法和途径。

3、资料研究:

收集、查阅目前对中队经营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中应用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有关的进一步完善的设想。

第二阶段:基础研究阶段(、5——、8)

1、资料汇总、撰写调查报告。

2、从创立、维护、管理三个纬度来构建“中队经营”的操作流程,明确此队建模式的框架结构、内容上的构成要素以及模式内部经营方面的原则性要求。

3、撰写资料综述。

第三阶段:实验研究阶段(、9——2007、9)

1、层层推进,展示成果。以自主报名的形式确定试点中队,制定中队经营方案,引导队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在小队中学会与人相处、交往和合作。大队部密切关注、深入了解试点中队和辅导员开展中队经营的实施情况。

2、阶段反思,强化推进。参与中队经营的辅导员,以教育札记的形式记录在中队经营过程中的体会,通过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中队经营的经验。同时,大队部组织中队辅导员针对自己的反思和总结,进行有目的的有专题的交流,开展合作学习,提高中队辅导员专业化水平。

3、探索“中队经营”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中运用的基本条件、运用手段及运用途径。建构评价的方案,明确评价方案的要素、方式、手段、项目和指标。

4、撰写中期报告。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07、10——2007、12)

1、通过对前一阶段中队经营研究实践的阶段性小结,进行取舍、调整、补充,明确进一步研究方向,并再次进行实践研究。

2、总结经验、专家论证,撰写研究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成果形式

主要研究阶段

阶段成果形式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1——、4)

撰写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

基础研究阶段(、5——、8)

撰写资料综述:《少先队中队经营》

第三阶段

实验研究阶段(、9——2007、9)

撰写中期报告:《创立、维护、管理——少先队中队经营操作流程的研究》

第四阶段

总结阶段(2007、10——2007、12)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少先队中队经营的实践研究》

2、最终完成时间:2007、12

最终成果形式:论文《少先队中队经营的实践研究》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本课题立项之前,学校已经进行了一年的中队经营地探索,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已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为本课题的立项夯实了基础。

本课题的负责人诸晓燕老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曾参与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及多项市级课题的研究,是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各级各类书刊杂志发表;学校聘请的张声远教授长期从事心理学研究,目前,正致力于我校开展生成教育的研究;梅元钧老师多年从事少先队管理与研究工作,积累了少先队研究的宝贵经验,掌握了少先队研究动态及情报资料;严薇副校长是一位专家型、科研型的领导,自己本身又有多年的大队辅导员经验,不仅对我校开展的少先队研究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自身领衔的多项科研课题获市级等第奖;德育教导周琦老师目前正在着力于生成德育的研究,也为我校开展的中队经营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黄红燕、顾迎来、沈健、徐春娟老师都是第一线的中队辅导员,她们各个优秀,所带领的中队先后获市区级红旗中队、快乐中队的荣誉,沈健老师个人是市的优秀中队辅导员。她们可以搜集中队经营过程中第一手的信息与资料。总之,研究队伍专业结构完整,年龄结构科学,在研究过程中任务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家对本课题的研究充满了信心与热情,积极投入研究工作。

课题组所在学校是区的科研先进集体,科研氛围浓厚,学校领导重视少先队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极大的支持。

十一、其他有关问题和保障机制:

资料设备方面,学校具有各种现代化的网络、电子设备,并订阅了《教育科研》、《教育参考》、《少先队科研》等多本教科研专业杂志,也可通过区教师进修学院信息中心、区科研室查阅电子期刊,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对课题经费估算(包括研究所需的出差、调查、试验、资料、上机和小型会议等)

图书资料费:1000元

专家咨询费:1000元

小型研讨会:2000元

外出学习费:1000元

实践研究报告篇2

201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标准》提出了十大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其中包括符号意识。《标准》突出强调了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对数学符号涵义和实质的理解是培养符号意识的基础,符号意识的培养很大程度依赖于学生对符号意义的理解,所以在数学符号意识的教学中应当着重注意数学符号内涵及实质的作用。数学世界中可以说处处充满符号,数学中人们以符号为载体进行表达、运算和论证。学生学习代数等相关知识是在初中阶段开始的,从算术到代数的过渡也是七年级数学课程的重点以及难点,符号在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转化作用,学生必需经历由具体的数到抽象符号的转变,才能更好地学习代数内容,运用数学符号表达数学情境。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一线教师发现,对于这些数学符号的大量涌现,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了不同的困难。由于数学符号的抽象性,在学习数学符号时使得许多学生没能理解符号的真正含义只是进行简单的机械记忆,导致符号学习和学生内在的知识经验脱节。另外随着初中知识的增加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多样化,新符号的数量必然会增加,表达的方式也会更加多样化,运算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发展初中生的符号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二、明确研究问题

多年来,大量的研究者从数学符号意识的各个方面,比如学生符号意识的现状、符号意识的维度、符号意识的内涵等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也让大家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

因此,本文将以以下问题作为重点研究方向:

(1)了解学生“符号意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现状中存在问题的归因探寻对应的教学策略;

(3)在实践班级检验教学策略是否可行。

本研究以上述内容为出发点,明确研究现状后,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学实线研究,探寻出符号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

三、研究方法

为了进一步了解七年级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现状,笔者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研究。笔者首先研究《课标》 ,学习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内容,研究郑州市期末考试试卷,参考其他研究者编制的试卷,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编制了《七年级学生数学符号意识测试问卷》 ,统一测试,并让学生将答题卷上传七天网络,由多位老师共同完成改卷,统计答题情况,最后利用Excel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

四、研究的目的

1、促进学生符号意识的建立

数学课程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解题,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符号意识”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其在本质上体现的是数学抽象的基本思想。七年级是数学课程从具体的算术到抽象的代数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抽象的数学符号的出现,让学生觉得这些陌生、古怪的数学符号就象“天书”一般难以读懂,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因此在这个时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的想象力,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的储备数学符号,主动用符号。

鉴于此笔者提出一些关于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如何与符号交朋友,如何主动的应用符号的学习策略,希望能促进学生符号意识的建立,为解决问题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2、为教师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提供教学策略

虽然现在提倡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组织者的地位还是不可动摇的,教师的教学方法控制了一堂课的节奏。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只要是能提高教学质量的都是有效的教学。

五、研究意义:

标准中虽然给出了符号意识,但对其内涵的界定比较单一,进而影响了教师对符号意识的认识,导致相关训练只是偏重于学生外在的结果,而不注重内在素养的提升。因此本研究从心理学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结合新课标对符号意识的阐述,全面地分析和认识了符号意识的地位与作用.

通过研究了解初中生符号意识的现状及水平,并发现其中各方面发展的不足,分析学生在符号意识发展方面的薄弱环节,再加上对学生的差异性分析,结合鲁教版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当下的教学现状,促进学生符号意识的提升。

在教学中,教师能否准确地、有针对性地对新符号或者不同情境下的符号进行讲解,是难以合理地判断与评价的。明晰初中生符号意识的现状,可以帮助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提高教师对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六、研究结果

1、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七年级学生在数学符号意识上存在四个问题:

(1) 学生很难理解数学符号的内涵。大部分学生只是认识数学符号,但是对符号的本质是什么很陌生。

(2) 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之间转化比较困难对于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的问题比较小。但是对于图形语言和数学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学生不能从图片中提取信息,转化为符号语言,表现的不尽如人意。

(3)代数式运算困难。学生对于简单的数学符号计算能够从容应对,但是在去括号,去分母的时候,学生往往顾头不顾尾,很容易出错。

(4)用数学符号作为推理、思考的意识比较低。当学生遇到没有训练过的问题,学生的第一反应是用特殊值来说明结论的正确性,而不是用符号来表示一般规律。这说明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符号语言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比较低。

2、反思

目前七年级学生符号意识发展水平不高,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并注意以下几点。

(1)提高符号教学的地位。目前教师认为符号教学在自身的教学过程都有体现,但实际上符号教学往往只是教学的附属,符号教学在教师的头脑中渐渐成为了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教学。这也体现了当下对于符号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发现符号教学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其脱离了课程标准对符号教学目标的要求,这些行为都将会造成符号教学的内容呈现出杂乱无章和支离破碎的状况,造成只重形式而忽略内容的现象。要改变当下的问题,就必须要求教师提高对符号教学的重视度,把符号教学看成是数学教学的一部分,也就要求教师要设计相应的教学程序体现符号教学的内容,同时做相关的练习和总结。

(2)符号教学应参照学生行为。对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应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经历的全过程,伴随着学生数学思维层次的提高而逐步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符号意识的训练。对于新学的数学符号,教师多数情况下只是在讲解的过程中告诉学生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接受方式往往是被动的,因为对于新的符号,学生没有已知的经验作为基础,或者难以将已有的经验与新的符号联系起来。如在七年级的"有理数"的教学中,字母是负数就用a<0来表示,而尽量减少用语言叙述的方式,进而使学生能够形成条件反射,由a<0就意识到a是负数。利用符号解决问题是符号意识的核心,学生符号学习的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教师如果将这些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素材,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讲解或者否定,那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大量反例的出现,就会让学生体会到其中错误出现的原因,从而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同样给学生符号意识的发展扫清障碍,摆脱纯符号操作的盲目性,符号语言是数学思维的重要载体,存在关系式、图像、表格等表征方式。学生能够在三者之间进行互译,并且知道何时选择哪种语言进行有效的转换,则是学生符号意识发展水平的又一体现。

(3)在解决数学问题中运用符号。数学解题中的“一题多解”,正是数学多元表达的具体应用,因此教师应当注意运用不同数学符号表征方式进行解题,培养学生进行多元符号表征的能力,使学生的符号意识进一步得到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用符号表示出各种表达式、关系式,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教师必须有步骤、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于教学中,才能充分体验到知识的魅力,获得持久的学习动力。

(4)引导知识的正迁移

很多新知识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掌握,而这种基于旧知识的新知识学习,会带有一定的知识迁移痕迹。积极的知识迁移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更为准确,消极的知识负迁移会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阻碍,容易产生对知识点的混淆。教师在其中要做的就是鼓励学生在对数学符号的合理联系中产生正迁移,推动符号意识的完善,避免由于学生的思维定势产生的负迁移给符号意识的培养造成负面影响,在教学中探索能给学生带来知识正迁移的方式并进行引导,不断积累学生容易产生知识负迁移的题型,让学生通过针对性训练,或者引导学生主动对易混淆概念、易错题型进行类比与对比,找出差异来改正这种负迁移情况。

例如,在教授同底数幂的知识时,抛出a^m·a^n=?(m.n都是整数)的问题,基于学过的a2+a2=2a2,学生可能会混淆认为结果是2^m·n,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用数字代人法探索出结果为a^m+n后,一般就会总结: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这样学生还不一定都能理解公式,需要让学生在易错类型中分辨出错误之处,才能对同底数幂的规律有深刻把握。比如,给出a2+a3=a⁶,x3·x⁴=x₇……让学生通过抢答来分辨这些公式的对错,并说明错误之处。抢答的方式可以激发课堂的活跃度,更能锻炼学生对公式的敏感度和快速反应能力;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则是为了考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和其他学过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加深对各知识点的印象,并有所区别,使学生减少对新知识学习的负迁移。

(5)引导学生规范符号的读写使用

实践研究报告篇3

在我还在读本科时,每个假期只要有机会我都会想方设法去感兴趣的单位企业实习一番。所幸,我们家附近的单位企业也挺多的,专业对口的也不少,于是,我在假期每每总是能接触到很多新鲜的东西。

从一开始完全是为了打发无聊的假期,到后来的觉得这样确实能学到很多学校里根本接触不到的知识,我认识到了社会实践是多么重要。从本科毕业作为一名研究生继续学习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年,我的大学同学大多都已经作为一名社会人,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工作了2年,而我,依然是自顾自的在校园中走着。每当想到这一点,我就开始策划着下一个实习的单位,我虽然不能真正开始上班,但是却可以更有效的利用好假期的实习时间:去更加对口的单位,做专业相关的工作提高专业应用水平;或者干脆去一个完全与专业无关的单位,搞好领导与同事的关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训练社会生存能力。让自己对将来必然要进入的社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以后的生存做好准备,也让自己掌握的理论(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生活中的常识)有一个联系实际的机会。这,就是我进行社会实现的初衷。

在研究生阶段,我进行的社会实践主要有两次:1.清华同方XXX设计所研发实习;2.XXX厂建设监理有限公司业务实习。在XXX设计所时,我参加了基于dsp的一个无线射频产品的开发,我所在科室的同事都是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大家在工作的时候都非常的努力,除非是讨论问题,要不办公室里非常安静,只听得到敲打键盘的声音,但是一旦开始讨论问题,即使是争锋相对也是有可能的,同事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跟学校里的同学关系比较相近,这大概也得益于个人素质都比较高吧。这一次实习在非常温暖而和谐的环境中度过了,专业上的提高且不提,主要收获了一个大企业对项目的分工和统领,以及技术人员之间的配合。

XXX厂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负责各种建筑项目招投标、技术咨询和监理的公司,日常的主要业务主要分为内勤和外勤两部分。内勤的主要工作有项目的接收和管理,整理各种文档等;外勤主要是与委托或施工单位的协调和施工现场的监督。我在两边都进行了一些工作,这个单位的同事就显得比较多样,各种层次的人都有。

对文化比较高的,那是我所熟悉的范围,交流起来很是顺利;但对于有些文化程度不是那么高的,在社会上打拼起来的人,就必须花点心思了,跟他们不光是共同话题不多,主要是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很大。平时要在一起工作,不说话还真不行,这是可能投其所好或者注意倾听才是比较好的主意。在工作方面,应对领导和客户最好的方法就是有一个好的态度,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一定要以你的服务对象的利益为重,这才是做服务工作的正确态度。在这个单位,我主要学到的是沟通的机巧和工作的态度。

在注重个人素质的今天,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区,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社会实践是一个富有非常广泛而深刻涵义的概念。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形式;是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认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的复杂程度,远不是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社会实践活动则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口。

2、有利于正确认识自己,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

3、有利于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接受方式,但仅仅掌握理论知识却没有实际技能,往往使知识难以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社会实践使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常识,同时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5、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社会实践活动没有课堂教学太多的束缚和校园生活的限制,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思维也空前的活跃起来,往往会产生一些创造性火花,在实践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6、有利于提高学生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社会实践活动现场是考验学生修养品性的好环境。在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民群众面前,学生养成的娇、骄二气会得到克服;在实践的困难和危险面前,要求大学生们具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坚强的品质。这种实践活动多了,并且能深入下去,大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性,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深感受到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到了很多,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不足,与实际应用还有很大的差距。总结起来,主要获得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语言是一种艺术,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让我认识更多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工作的机会不多,所以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才能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

二.自信就是力量,在社会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盲目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找出自己有什么特长。在多次的面试中,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第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最紧要的是当面试人员问你有什么特长,相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这项工作时。你一定要一一予以肯定的回答。

三.心态决定一切,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人世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气面对是关键。有一句经典的话说得很对;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四.工作中不断地丰富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大学校园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

哲人说: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理论要回到社会实践中去运用,想事情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认识客观事物,要实现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次飞跃,而从理性回到实践是第二次飞跃。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今社会无时无刻不在飞速变化,所以参加社会实践更显得重要,只有不断更新自己对社会的认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应该努力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以便更早更深的了解适应社会,做一个全方位发展的研究生。

【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报告二】

XX年7月2日,经过多方接洽,我终于得到来上海惠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为期一个月实习的机会。虽然我实习的是销售部门,跟我平时所学专长无多大关系,但还是很兴奋,工作总结范文毕竟能够在公司里感受一下上班族的生活也是一个不错的体验。第一天出门的时候我便告诉自己,我可要认真一点,真真正正学一点对我有用的东西。刚开始几天的适应期,其实比自己想象的要好的多,因为跟部门的负责人之一正是我的校友,而我的任务便是协助他做好公司产品的市场销售工作。以前都以为销售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岗位,然而此番亲身体验让我不得不对它做出一个最新的认识。因为,它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其实大家都知道,一个产品的生长到最终获得收益,当中的每个流程都是非常重要的,销售这一环节环节当然也不例外。

实习刚开始,面对每天不断的电话资讯,我都有点慌乱了,实在是应接不暇,而且开始几天对公司的整个业务以及产品的一些特性都不是很清楚,然后便每每搞得自己焦头烂额,幸好这时领导及时给予了指导,我也开始耐心的搜集、阅读一些相关的资料,不清楚的地方也不厌其烦的问身边的同事,慢慢的便开始掌握了一些门路,不到几天我已经能够应对自如,面对来自各式各样的客户的电话,我都能够应付自然、处乱不经。大概十来天之后,实习开始进入正轨,每天熟练的处理公司分派的任务,都算比较顺利,偶尔被难道了,在同事的帮助下也都能够迎刃而解,慢慢的,感觉自己就真的像是公司的一员一样,其实在当时自己确是把自己当成了公司的一员,而且是重要的一员,因为我知道我每天都实实在在的在为公司做事。

当然,事情不可能总顺顺利利、波澜不惊。那天,经理忽然分给我一个任务,就是跟一个比较大的客户单独面谈。可想而知,当时自己是挺紧张的,因为之前都是在电话里跟客户交谈,电话通常都较短,谈的也是表面层次上的事情,比较容易应付。但是面谈就大为不同了,初生牛犊怎能轻易将一个老江湖摆平呢,况且这次对方还是公司的一个大客户,事关重大,万一一个闪失,对公司的影响可不小。

这时,经理似乎看出我的紧张心态,就拍拍我的肩膀,一脸微笑的说:没事的,你来公司就是要来锻炼的嘛,要多给自己一点信心!看经理一脸期望值颇高的表情,我知道这回我可是真的要上前线了,于是,楞是挺了挺胸脯说:好,经理,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第二天,传说中真正的考验便来了,对方是一个五十岁上下先生,姓陈,举止颇具绅士风度,这让我紧张的心稍微松了一点。经过一番简单的沟通之后开始进入正题,刚开始我应对的很流利,把之前了解的公司信息以及熟记在心的产品功能非常清晰的描述了一遍。工作总结范文看得出来陈先生对我的一番话非常满意,除了微笑便是点头。正在我以为这次我必将轻松搞定的时候,他忽然问了一个我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而被问起之后我便知道了这个细节有多重要,正当我表情开始陷入尴尬不知道所挫的时候,他仍然保持着微笑的脸庞,并替我情况分析了一下,我不好意思的不住点头,最后告辞的时候,他对我说:我再给你答复!简单的几个字让我的心情跌到低谷,我想,这下真的被我搞砸了,可不知怎么像公司交代呢。搭车回到公司的时候已是晌午,心里一直不能平静,尽在责怪自己之前怎么没有好好把问题弄清楚,否则也不会当场出漏子。

实践研究报告篇4

从一开始完全是为了打发无聊的假期,到后来的觉得这样确实能学到很多学校里根本接触不到的知识,我认识到了社会实践是多么重要。从本科毕业作为一名研究生继续学习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年,我的大学同学大多都已经作为一名社会人,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工作了2年,而我,依然是自顾自的在校园中走着。每当想到这一点,我就开始策划着下一个实习的单位,我虽然不能真正开始上班,但是却可以更有效的利用好假期的实习时间:去更加对口的单位,做专业相关的工作提高专业应用水平;或者干脆去一个完全与专业无关的单位,搞好领导与同事的关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训练社会生存能力。让自己对将来必然要进入的社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以后的生存做好准备,也让自己掌握的理论(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生活中的常识)有一个联系实际的机会。这,就是我进行社会实现的初衷。

在研究生阶段,我进行的社会实践主要有两次:1.清华同方XXX设计所研发实习;2.XXX厂建设监理有限公司业务实习。在XXX设计所时,我参加了基于dsp的一个无线射频产品的开发,我所在科室的同事都是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大家在工作的时候都非常的努力,除非是讨论问题,要不办公室里非常安静,只听得到敲打键盘的声音,但是一旦开始讨论问题,即使是争锋相对也是有可能的,同事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跟学校里的同学关系比较相近,这大概也得益于个人素质都比较高吧。这一次实习在非常温暖而和谐的环境中度过了,专业上的提高且不提,主要收获了一个大企业对项目的分工和统领,以及技术人员之间的配合。

XXX厂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负责各种建筑项目招投标、技术咨询和监理的公司,日常的主要业务主要分为内勤和外勤两部分。内勤的主要工作有项目的接收和管理,整理各种文档等;外勤主要是与委托或施工单位的协调和施工现场的监督。我在两边都进行了一些工作,这个单位的同事就显得比较多样,各种层次的人都有。

对文化比较高的,那是我所熟悉的范围,交流起来很是顺利;但对于有些文化程度不是那么高的,在社会上打拼起来的人,就必须花点心思了,跟他们不光是共同话题不多,主要是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很大。平时要在一起工作,不说话还真不行,这是可能投其所好或者注意倾听才是比较好的主意。在工作方面,应对领导和客户最好的方法就是有一个好的态度,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一定要以你的服务对象的利益为重,这才是做服务工作的正确态度。在这个单位,我主要学到的是沟通的机巧和工作的态度。

在注重个人素质的今天,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区,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社会实践是一个富有非常广泛而深刻涵义的概念。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形式;是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认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的复杂程度,远不是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社会实践活动则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口。

2、有利于正确认识自己,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

3、有利于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接受方式,但仅仅掌握理论知识却没有实际技能,往往使知识难以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社会实践使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常识,同时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5、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社会实践活动没有课堂教学太多的束缚和校园生活的限制,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思维也空前的活跃起来,往往会产生一些创造性火花,在实践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6、有利于提高学生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社会实践活动现场是考验学生修养品性的好环境。在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民群众面前,学生养成的娇、骄二气会得到克服;在实践的困难和危险面前,要求大学生们具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坚强的品质。这种实践活动多了,并且能深入下去,大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性,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深感受到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到了很多,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不足,与实际应用还有很大的差距。总结起来,主要获得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语言是一种艺术,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让我认识更多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工作的机会不多,所以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才能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

二.自信就是力量,在社会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盲目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找出自己有什么特长。在多次的面试中,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第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最紧要的是当面试人员问你有什么特长,相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这项工作时。你一定要一一予以肯定的回答。

三.心态决定一切,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人世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气面对是关键。有一句经典的话说得很对;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四.工作中不断地丰富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大学校园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

哲人说: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理论要回到社会实践中去运用,想事情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认识客观事物,要实现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次飞跃,而从理性回到实践是第二次飞跃。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今社会无时无刻不在飞速变化,所以参加社会实践更显得重要,只有不断更新自己对社会的认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应该努力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以便更早更深的了解适应社会,做一个全方位发展的研究生。

【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报告二】 XX年7月2日,经过多方接洽,我终于得到来上海惠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为期一个月实习的机会。虽然我实习的是销售部门,跟我平时所学专长无多大关系,但还是很兴奋,工作总结范文毕竟能够在公司里感受一下上班族的生活也是一个不错的体验。第一天出门的时候我便告诉自己,我可要认真一点,真真正正学一点对我有用的东西。刚开始几天的适应期,其实比自己想象的要好的多,因为跟部门的负责人之一正是我的校友,而我的任务便是协助他做好公司产品的市场销售工作。以前都以为销售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岗位,然而此番亲身体验让我不得不对它做出一个最新的认识。因为,它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其实大家都知道,一个产品的生长到最终获得收益,当中的每个流程都是非常重要的,销售这一环节环节当然也不例外。

实习刚开始,面对每天不断的电话资讯,我都有点慌乱了,实在是应接不暇,而且开始几天对公司的整个业务以及产品的一些特性都不是很清楚,然后便每每搞得自己焦头烂额,幸好这时领导及时给予了指导,我也开始耐心的搜集、阅读一些相关的资料,不清楚的地方也不厌其烦的问身边的同事,慢慢的便开始掌握了一些门路,不到几天我已经能够应对自如,面对来自各式各样的客户的电话,我都能够应付自然、处乱不经。大概十来天之后,实习开始进入正轨,每天熟练的处理公司分派的任务,都算比较顺利,偶尔被难道了,在同事的帮助下也都能够迎刃而解,慢慢的,感觉自己就真的像是公司的一员一样,其实在当时自己确是把自己当成了公司的一员,而且是重要的一员,因为我知道我每天都实实在在的在为公司做事。

当然,事情不可能总顺顺利利、波澜不惊。那天,经理忽然分给我一个任务,就是跟一个比较大的客户单独面谈。可想而知,当时自己是挺紧张的,因为之前都是在电话里跟客户交谈,电话通常都较短,谈的也是表面层次上的事情,比较容易应付。但是面谈就大为不同了,初生牛犊怎能轻易将一个老江湖摆平呢,况且这次对方还是公司的一个大客户,事关重大,万一一个闪失,对公司的影响可不小。

这时,经理似乎看出我的紧张心态,就拍拍我的肩膀,一脸微笑的说:没事的,你来公司就是要来锻炼的嘛,要多给自己一点信心!看经理一脸期望值颇高的表情,我知道这回我可是真的要上前线了,于是,楞是挺了挺胸脯说:好,经理,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第二天,传说中真正的考验便来了,对方是一个五十岁上下先生,姓陈,举止颇具绅士风度,这让我紧张的心稍微松了一点。经过一番简单的沟通之后开始进入正题,刚开始我应对的很流利,把之前了解的公司信息以及熟记在心的产品功能非常清晰的描述了一遍。工作总结范文看得出来陈先生对我的一番话非常满意,除了微笑便是点头。正在我以为这次我必将轻松搞定的时候,他忽然问了一个我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而被问起之后我便知道了这个细节有多重要,正当我表情开始陷入尴尬不知道所挫的时候,他仍然保持着微笑的脸庞,并替我情况分析了一下,我不好意思的不住点头,最后告辞的时候,他对我说:我再给你答复!简单的几个字让我的心情跌到低谷,我想,这下真的被我搞砸了,可不知怎么像公司交代呢。搭车回到公司的时候已是晌午,心里一直不能平静,尽在责怪自己之前怎么没有好好把问题弄清楚,否则也不会当场出漏子。

实践研究报告篇5

*年12月13日,在第6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残疾人权利公约》中,确认残疾是一个演变中的概念,是人类多样性的一种表现。要尊重差异,接受残疾人是人的多样性的一部分和人类的一份子。要认识到个人对他人和对本人所属社区负有义务。要最充分地发展残疾人的个性、才华和创造力以及智能和体能,使所有残疾人能切实参与一个自由的社会。要按照有教无类的包容性目标,在最有利于发展学习和社交能力的环境中,提供适合个人情况的有效支助措施。要确保以最适合个人情况的语文及交流方式和手段,在最有利于发展学习和社交能力的环境中,向盲、聋或聋盲人,特别是盲、聋或聋盲儿童提供教育。

2、构建和谐社会为课题研究确立了总体要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年——2010年)》中指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要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有听力残疾*万人,其中6--14岁学龄听力残疾儿童11万人。听力残疾人与每个人一样,是我们社会的重要成员,提高包括聋人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

3、新课程改革以及办学体制改革为课题研究提出了现实要求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改革。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和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同样对社会实践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我国人口众多,在发展特殊教育事业中,形成了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特殊教育学校相对封闭,在校学习的聋童少年与社区、与社会接触少,导致学生的社交沟通能力不强,与人合作的能力较差。

因此,我们通过开展聋教育中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研究,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扩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或理论假设

1、从学生角度来看,通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聋人学生正确认识聋及聋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信、自强的心理体验,在认识、能力、情感和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增强平等融入社会的能力。

2、从学校角度来看,发挥老师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丰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创造并积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与开展的成功经验,形成一定的评价体系,开发校外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3、从家长及社会角度来看,密切家长、学校、社区、社会之间的联系,促进健听人了解聋人及聋文化,消除隔阂,共同形成教育合力,增强教育成效。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与内容:

准备阶段(*年3月—*年8月):研究背景、学习提升、设计方案

1、成立课题组

林定旺(组长):教研组长,小学高级教师,有17年聋校工作经历,曾任团委书记,有丰富的学生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曾获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撰写的论文多篇在全国省市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参加多个市级规划课题的研究。

曹志勇:办公室主任,小学高级教师,先后13年在特殊教育学校任班主任、团委书记、办公室主任等职,对教育管理及教育政策领域有较深的研究,曾获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获省春蚕奖、市学科带头人,撰写的论文多篇在全国省市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或获奖。

俞伟毅:团委书记,小学高级教师,有10年聋校教育教学、3年聋校团委书记工作经历,曾获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市优秀教师、优秀团干,有丰富的学生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具有较强的实践研究水平。

范珊珊:办公室干事,中学二级教师,自台州学院特殊教育系毕业,有较扎实的特殊教育理论基础,现任团委委员、班主任,具有较强的实践管理水平。

罗建美:学校高中部教师、班主任,中学二级教师,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获计算机与英语双学士学位,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和社会实践管理能力。

2、开展前期调查,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提供依据。课题组设计了相关的调查表,了解学生、家长、居民对学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看法,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制定研究方案打下基础。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特殊教育理论,提升理论修养。分工检索,定期交流,共同提高。阅读的书籍有:《大教学论》(夸美纽斯);《学校管理学》(萧宗六著);《生活德育论》(陈善卿著);《面向21世纪中小学体制改革研究》(王乃信主编);《中外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朱永康主编);《构建生活课堂》(陈尚荣主编);《特殊教育概论》(汤盛钦主编);《特殊儿童德心理与教育》(汤盛钦、银春铭主编);《*中国特殊儿童教育权利报告》(陈云英主编);《教育行动研究:意义、制度与方法》(汪利兵等著);《双语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沈玉林等主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以及大量全国省市及各类主题的外出培训等。

4、研究对策,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前期调查结束后,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对策,设计制订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

实施阶段(*年9月—*年1月):组织落实、调控监测、阶段总结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更新的、更有活力的、给社区和学校双方带来亲和感、使聋人学生服务社会、体验生活、感受责任的改革性举措。在组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时,我们强化活动的提前准备、方案设计、活动实施、交流总结等四个程序的管理与监控。首先,保证活动安全,保障聋人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其次,保证聋人学生充分参与,发挥学生自主性,鼓励他们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自己进行评价,以此作为他们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的过程,真正实现平等参与的目标。再次,保证活动数量与质量,坚持每周有小活动,每月有大活动,活动中指导聋人学生选择参观、访问、调查、实验、采访、宣传、郊游、野营、义务劳动、公益服务等适当的方式,采取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等不同的形式,提高活动的实效性。最后,最重要的是要提供并指导聋人学生充分利用相互交流、分享成果的机会,通过生活体验与切身感受,认同聋人文化,增强自信,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在两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聋人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的内容:

1、校园管理活动

根据“生活即教育”理念,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学校的各种活动视同社区活动。区别在于人员比较固定熟悉,文化意识比较认同,学生参与校园管理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组成部分。

(1)全面开展“快乐周末”活动

我校学生来自*九县市区,而且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山区。自学期初来校到学期结束一直在校生活学习,很少有机会回家。因此,学校不仅要组织正常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还要组织聋人学生课余活动,保证他们快乐健康地生活学习。“快乐周末”活动就是顺应这一要求而产生的。“快乐周末”活动遵循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原则,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开放“QQ聊吧”、阅览室,举办周末影院,这些活动的方案设计、人员组织、落实开展、检查调控、反馈评估等工作,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充分自由、自主开展,都让学生参与、给予学生充分自由,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

(2)电脑网络管理活动

结合“快乐周末”活动,学校在每周六开放计算机房65台电脑,供学生上网学习、休闲。但网络是“双刃剑”,有利有弊,我们要扬利而避弊。活动中,由学生开机、登记、管理,特别是由学生对每台电脑的监控,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安全上网的意识和习惯。参与管理的聋人学生,增强了对电脑设备的爱护意识,提高了对网络系统的了解,增进了对“网吧”运营情况的了解。聋人学生也因此大大提高了电脑信息化水平,还于*年12月参加了浙江省少代会网络互动活动,展示了学生高超的网络操作技能和沟通能力,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3)图书馆管理活动

*年,在美国健华社的资助下我校建立了正规的图书馆。为解决图书馆的开放与管理问题,学校专门研究制订了方案,决定由图书管理员指导下主要让学生负责管理的学生社会实践管理模式。学生负责图书整理上架、采编录入、借阅登记、装订修补以及帮助引导社区居民借书、为敬老院送阅等工作。通过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学生认识到图书要摆放整齐才能方便他人借阅,要爱护保管好图书才能发挥图书效用,而且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图书的采购、录入、整理、上架、出借、修补等工作流程,扩展了图书领域的认知。更明显的是在他们与校内外读者的接触过程中,通过为他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肯定了自己的价值,增强了沟通协作能力。

(4)劳动基地管理活动

我校投资近五万元,由我校承建了占地5亩的“*市中小学营养餐工程暨全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示范基地”,市绿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还义务为劳动基地做技术指导,在大家的辛勤劳动下基地能为学校食堂提供部分蔬菜。劳动基地为我校实行素质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是重要的社会实践基地,从而培养了我校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社区服务活动

费孝通先生将社区定义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族、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宏观社会的一个缩影。社区由一定数量的、具有某些共性的人群组成,他们的共性可包括:共同的地理环境、生活服务设施、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生活制度及管理机构等。在我国,城市社区一般指街道、居委会;农村社区一般指乡镇、村。根据这样的定义,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社区、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的同时,宣传动员社区、社会为学校有效利用其教育资源,为聋人学生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为此,我们将社区简单地区分为两个,一是聋人学生所就读学校的所在地社区,二是聋人学生家庭所在地社区。组织开展以下一些活动:

(1)义务为居民村民写对联

每年寒假放假回家之际,学校书法老师都会给每位聋人学生打印几十幅春联,让他们带回家,给自己家、邻居写春联。很多学生已经坚持了五六年,在展现自己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的同时,赢得了居民、村民的好评。

(2)到敬老院慰问老人

聋人学生自发组织到莲都区幸福敬老院看望那里的老人,并为他们摘菜、打扫,还陪老人们一起下棋、聊天、包饺子。这已经成为我校一项日常性的、重要的社区服务活动。

(3)参加后庆社区“助残帮困”晚会

*年10月24日晚上,我校舞蹈队到后庆社区参加“助残帮困”晚会。欢快的韵律,梦幻般的舞蹈,带着串串碎玉般清远的银铃声声,一群聋哑姑娘用她们灿烂的笑容,同样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美丽,表达了她们对美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聋人舞蹈队展示残疾人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风貌,赢得了社区居民的热烈好评,拉近了与社区居民心的距离。

(4)与社会聋人共度聋人节

*年10月9日,与*市残疾人联合会、市聋人协会一起组织聋人开展“庆祝聋人节”活动,进行象棋、跳棋比赛,组织学生写自强自立倡议书、包饺子、看露天电影等活动,让学生度过了一个温馨、快乐、充实的节日。

(5)参加“云和乡村文化艺术节”

*年3月15日下午,学校的领导带着二十多个学生演员到云和参加“乡村文化艺术节”演出。演出结束后,观众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观众个个向她们竖起了大拇指,她们开心地笑了。虽然她们听不到掌声,却感受到了观众们的热情和鼓励!

3、社会实践活动

(1)“亲近自然,保护环境”主题环保活动

*年12月23日,课题组与校团委共同组织主题为“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的环保行动在美丽的南明湖畔落下帷幕。此次活动主要是让聋人学生们走进大自然,了解、体验大自然的现状,激发主动环保的意识。广大聋人学生在景区看到垃圾时,主动弯下腰给大自然“美容”。经过大家的努力,大自然回归了本色,团员青年们高兴雀跃,并与之合影留念。

(2)助残义卖,两千余元捐给贫困儿童

*年5月21日是第十六个全国助残日,课题组与校团委组织部分聋人学生在中山街举行以助残为名义发起的义卖活动。这次活动得到了市民的极大支持,学生创作的油画、国画、装饰画、水彩画等工艺美术作品,还有其他兄弟学校的学生们捐赠的精美作品纷纷被好心人买走。活动原计划到中午12点结束,但义卖场面的热烈超出原先的想象,一直持续到了下午2点。这次活动共收到善款2144.3元。这些善款全部捐给我校的贫困儿童,让那些因为付不起生活费而辍学的特殊儿童重返校园,能在美丽的校园里幸福快乐地成长。

(3)“让爱走动”心连心联谊活动

10月30日下午,我校和*市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体分院的师生欢聚一堂,共同举办“让爱走动”心连心联谊活动。活动在现代舞《美丽的心情》中拉开帷幕,整场节目精彩纷呈,两个多小时的活动在欢快祥和的气氛中结束,取得圆满成功。

(4)暑期“商品油画学习”社会实践

*年夏,在莲都区政府古堰画乡办公室和*油画院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组织高中班学生赴大港头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商品油画培训。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他们的油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培训期间,省委书记、市委书记楼阳生等领导看了我们学生作画后,都赞不绝口。*电视台、报社等多家媒体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总结阶段(*年2月——*年4月):终结评估,总结鉴定,推广成果。

收集、整理和分析课题研究资料,总结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组对两年来开展的各项试验活动和研究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总结,对平时积累的资料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并将研究成果形成论文或总结。需要收集、整理的研究资料包括各种原始计划、调查表、各种活动资料、原始记录、研究总结、研究报告等。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与结论

1、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聋人学生对残疾的认识,形成身份认同,增强生存危机感和社会责任感。

以往聋人学生对自身残疾的认识停留在缺陷的层面上。聋人学生由于不能理解别人用语言表达的思想和要求,他们就容易对别人产生误解和猜疑,他们走不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困境,容易产生同周围人们的对立情绪,从而诱发一定的情感和行为问题,如自制力差、猜疑、攻击性、自我中心,或者焦虑、胆怯、退缩、自我封闭等,形成自己的“聋人小天地”。

为此,我们根据聋人学生这些心理特点,针对性开展了一系列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参与校园食堂、宿舍、图书馆等管理活动,让他们积极参加敬老院敬老尊老活动,组织他们与优秀社会聋人进行交流,举办聋人学生自己作品义卖活动等,从而使聋人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身份,了解主流社会居民与聋人群体间的差异,确认“残疾只是一种差别,而不是缺陷”,在聋人文化氛围中,知道自己的角色和价值观,以自己的文化和社会历史为荣,产生一种归属感和愉悦感,提高自己对未来的信念和期望值,增强自信、自尊、自爱、自强,并以此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在进入主流社会的过程中认识并遵守最基本的“游戏规则”,更好地在主流社会里生存且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在认识到因听力障碍与主流社会之间的差别的同时,聋人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生存的危机,从而“身残志更坚”,决心为自身真正平等融入主流社会而付出不懈的努力。例如,*年夏天,高中班学生在克服语言障碍、生活环境差等种种困难,参加“古堰画乡”商品油画社会实践。这次培训进一步使这些听力障碍学生树立了自信心,让他们意识到油画可以成为他们的谋生之本,他们可以做得非常出色的同时,也认识到艺海无涯需要艰辛的努力,多彩的明天需要自己去创造,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社会的尊重。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也增强了聋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聋人学生很自然会受到亲朋和社会的照顾,成为人们帮助的对象。因此一些聋人学生也为此产生“病获益”的依赖心理,有意无意地变得软弱无力,自信心不足,进取心不强,事事都喜欢依赖他人,甚至认为他人的关心与帮助是理所当然,不知感恩,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比如过分依赖政府的关心,过分依赖康复机构的帮助,过分依赖他人的照顾,而且一旦需求得不到重视,自尊心就容易受到挫折,自卑价值感丧失,会因此而变得心情沮丧。为此,我们通过开展“体验爱,感恩回报社会”活动,组织学生五一放假在家为爸妈洗洗脚、搓搓背、做做家务,让他们明白“父母的辛劳,社会的期望,自身的责任”,在家里做到感恩,在社会上也做到感恩,让感恩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一种美德,一种生活态度,在心中深深扎根。一系列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使学生们对社区、对社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与体验,认识到社会是一个需要积极奉献与付出,需要承担责任与义务,需要大家营造与呵护的共同家园,体会到生活环境、社区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爱家乡、爱他人、爱集体,营造温馨快乐的生活家园。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了聋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社会交往、合作协调等社会综合实践能力,缩短了“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

观察想象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验前后对实验学生进行观察想象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测试,从中发现实验初期学生观察事物不全面,把握不住事物的特点、规律,不能针对事物进行合理的想象,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实验后,聋人学生有了现实的思考素材和思考动力,观察事物全面具体、讲究方法,而且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想象也很丰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提高了聋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最直接的成果之一。聋人学生与健全人进行沟通,是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正是聋人学生适应主流社会的具体行为。聋童离开狭小的生活圈子,进入社会大环境进行交往活动,有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开始的要求不能太高,要由简单到复杂,让聋童在简单容易的交往活动中,感受到“我行,我做得好,我能做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我们组织聋人学生亲自上街购物,让聋童用学过的语句进行交往活动,从中领悟社会交往的技巧。我们积极组织“健残互动,爱心走动”、“与城北小学手拉手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系列联谊活动,使聋童在与健听孩子进行交往时,能够学到家长和老师无法教会他们的一些交往技能。在交往中,他们渐渐懂得如何关心他人,如何解决个人与团体、个人之间的矛盾,学会服从和支配,学会遵守规则和克制自己。聋人学生每参加一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的词汇量就有了新增加,句式也规范起来了,表达效果也得到增强。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交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之间的交融、磨合,有效地提高了聋生的交往能力。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对提高聋人学生的团结协作、合作共事的群体精神有很大的帮助。合作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度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聋人学生做为社会人,将来要自立,平等参与社会,所以必须具备这种合作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积极主动为他们搭建一个个交流合作的平台。在“古堰画乡”商品油画实践活动中,我们将他们的油画工作室与健听人安排在一起,与健听人一起生活、一块工作,共同完成一幅画,共同探讨问题。以这样的相互交流互动形式,使聋人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体会彼此之间互相帮助的真挚情感,增强了他们良好的协作意识,提高了聋人学生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更为聋人学生将来从事职业劳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一定的职业能力。*年夏的社会实践活动,12名学生始终团结合作,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在绘画上共同探讨促进。在短短的三个月,共完成作品200多幅。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和巩固,他们深刻意识到绘画可以谋生立身,明确了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学生的职业技能技巧也得到强化训练,大部分学生具有初级画工的职业水平,其中两名学生已经达到中级画工水平。因此,象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聋人学生将来的职业奠定了基础,缩短了“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时间与过程。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组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

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按照“抓常规促进教师发展,重过程提升科研水平”的要求精心开展研究工作,从而使本组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一是在学习中提高。两年来,课题组成员广泛查阅与课题相关的书籍资料,明确了研究方向,熟悉了行动研究要求,掌握了聋教育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最新前沿动态,提高了理论水平。二是在研讨中提炼。通过“沙龙”、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将自己的研究思考结果和盘托出,开展激烈的争鸣,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形成新的研究成果。三是在反思中提升。对思考研讨的结果,对组织活动的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并在总结过程中积极反思,抓差距,为下一次的活动提供新的经验与依据。课题组成员能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以致用,能促进教师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在从事业型转向专业型,从知识型转向智能型,从书本型转向信息型,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从授课型转向导师型的进程中勇敢地向前迈了一大步。在实验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硕果累累。俞伟毅荣获浙江省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曹志勇、林定旺荣获浙江省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曹志勇论文《聋人青年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障碍与对策》在全省共青团调研论文比赛中获二等奖,范珊珊参加了浙江省少代会现场翻译。高一(1)班社会实践活动还被评为浙江省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4、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加快了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拓宽了聋人学生的发展空间

校外教育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它是校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的作用是校内教育不可替代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积极与社区、社会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联系、合作,共同建立能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校外教育资源。目前与学校建立结对共建关系的有:云和县石塘镇小顺村、后庆社区、*消防指挥中心、城北小学、花园小学、*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市阳光俱乐部、绿谷心理咨询室等。同时,我校已经与“古堰画乡”正式建立了学生社会实践合作关系,“*油画院”、“创誉工作室”可随时接纳我校聋人学生前往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我校课堂教学资源的扩展和延伸,从而组成一个多层面、立体化的校外社区教育资源网络,从而保证了学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年10月,组织学生到消防指挥中心观看了消防战士们的队列训练。看到战士们威严的军姿、整齐的步伐,听到战士们铿锵的口号声,学生们暗暗下决心要向学习,军人在他们心目中更加神圣了。来到战士宿舍,看到战士们叠得服服帖帖的被子,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日常用品,学生们个个赞叹不已。在军营里,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5、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推进了聋人学生成长评价体系的初步建立,发展了学生社会实践素质

培养聋人学生的最终目标应建立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上,而不是为了一部分学生的优才教育。因此,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建立了贯穿活动全过程的,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的态度、精神与能力的评价体系。内容包括各种测试原始记录、个别教育计划、各种显性和隐性的能力评估记录等,在整个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

这样的评价标准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参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信心,并在参与活动中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水平。李宇环是一聪明、好动的高年级聋人学生,但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冲动,经常惹事生非,班主任都感到十分“头痛”。一次参加敬老院尊老敬老活动,他主动要求由他负责整个活动,老师虽然有些不放心,但见他恳切的样子就同意了。没想到他将活动设计、人员组织、安全保障等各方面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活动结束后,在总结经验时,老师、同学、还有敬老院的老爷爷老奶奶都对他的表现作了充分的肯定,他也就从这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更加自信,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促进了素质的全面提高。

6、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增进了社区以及社会对聋人以及聋人文化的了解,营造了扶残助残氛围

长期以来,人们以社会主流文化的标准来看待聋人群体,忽视聋人文化的存在,或者对聋人文化持以消极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居民经常抱怨聋人的一些所作所为不符合社会主流“游戏规则”。因此说,盲只是隔离了人与物,而聋却隔离了人与人。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是居民对聋人缺少了解。社区居民虽然有强烈了解聋人的意识和愿望,但由于语言方面的障碍导致,沟通减少了,交流隔断了。为此,加强聋人学生与社区居民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是让聋人民主、平等、公正地参与社会的具体表现,这也正是社会的文明与进行的具体体现。

通过一系列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社区认识聋人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区别,知道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可以以一种更为客观的标准看待聋人群体,真正认识他们,包容他们,与他们一起共同发展,达到实现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境界。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实践研究报告篇6

一次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活动记载、活动成果、评价表等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并放入他们档案袋中。

2、对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重点是考察课程的落实情况及教学的实效。学校的教导处不定期参与活动开发、听各种形式的常态课、用调查访问等形式观察了解教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综合考核,并记入教师档案。学校评价教师主要评价有三点:一是从活动开展的实际效果。二是从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三是从教师的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等。附教师的评价表如下:

(二)研究的方法:

研究的方法主要以全校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作为研究对象,全校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结合平常的教学,研究在常态下教学活动。同时辅以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随时了解研究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研究的进程。

转贴于  四、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填写课题申报表,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收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章,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

2、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

2004年3月至2004年12月,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实施,初步形成并写出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报告及相关材料。

第二阶段:

2004年12月至2006年3月,对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性研究并加以完善,形成较为系统、成熟的应用性学习内容、目标和活动方式等方面研究成果等。

3、总结阶段:

2006年4月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进行成果展示并推广。

五、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两年来我们对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已基本结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到一些宝贵的经验。

(一)常态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成为学校教学的常规。

学校按照教育局规定的课时(每周2课时)来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把课程纳入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福州市洲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校长和教师认真学习台江区教育局文件中提出的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管理的13项要求",并逐项予以落实。每学期初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制定学校学期教学计划,期末作好教学总结。每个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要在学校总课题的基础上确定子课题,然后制定其学期教学计划。每两个星期课题组开展活动,请区进修学校张天明老师作指导,在教研活动中讨论教学的心得、建议及困惑。教师在讨论与研究中思维相互碰撞,促使他们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通过开展常态化的课堂教学,使教师在无功利追求,无心理压力的自然状态中进行教学设计,毫无顾虑地大胆展示自己教学的尝试与探索。

(二)初步形成比较稳定的课程资源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基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明确告诉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非常广泛和丰富的,形式是多样和灵活的。我校也从培养新世纪人才的目标出发,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的总目标,积极贯彻执行"台教综[2004]44号文件"精神,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家庭背景,根据学生的需求,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科学系统地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确定合理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利用我学校地处中亭街,开展了有关中亭街风俗和商业的《中亭街的变迁》、《寻找中亭街的古迹》、《走进民族英雄陈文龙》等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的德育处和少先队配合开展有关文明礼仪的《我为爸妈过生日》、《小学生文明礼貌用语》等综合实践活动;还充分利用猫头山国防科学基地和荆溪国防教育基地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生成的状态,这种资源可以随时增加、重组和完善,所以学校有必要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库。如学校把每次活动的资料装订成册,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让每次记载活动都留在 资源库里。

(三)有效评价机制的建立促使教师、学生综合能力提高。

我校在制定评价机制的同时更多地考虑教师、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教师在常态化的研究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常态化的研究中的主体地位。在常态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增强了教师的校本课程意识,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在常态化的研究中,教师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和技能,站在整个课程的高度,对课程有了全面的、整体的认识,提高自己驾驭课程的能力,从而使自己成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广大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得到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的研究要求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分析与总结,这样,教师的专业水平自然得以迅速成长。在活动中教师以"知微见著"的态度检验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不断从活动的实践中归纳、提炼出若干专题,展开讨论。在反思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的感受再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形成"人人参与,个个总结"的科研局面,教师在与综合实践活动共同成长过程中充分享受到创造的快乐。课题组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积极撰写了论文,并参加了总课题组论文评比活动,荣获包括国家二等奖、省一等奖、区一等奖在内的各种奖项。《洲边小学—我们的家》在区"综合实践活动"阶段成果会上汇报,受到好评,其中案例分析、活动方案、反思等也收入区级的资料汇编。《学校—我们成长的摇篮》综合实践活动案例选送参加台江区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评选荣获一等奖。论文《走向常态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全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被评为二等奖及省一等奖。《我为爸妈过生日》在福建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展示评比中获二等奖。《洲边小学——我们的家》和《走向常态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区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研讨会中汇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是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自主选修的课程,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的研究 必须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让学 生尝到了合作的乐趣,懂得了怎样与人交流,拓展了知识的视野,真正开发了他们的潜能。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的研究对不同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六、问题与思考:

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的研究极为重视,组建了领导班子,组织教师参与培训,但随着常态化教学地深入,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出现苦恼。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象?

(一)学校没有配备综合素质全面的专职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的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老师在开展活动时遇到困难这是正常的。我校地处台江的西部,学校教师人数少,没有专职的教师。教师习惯于用教材教学,一旦没了教材,教师就如失去主心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系统的、综合的、科学的课程是不断生成的,这就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备课,加之很大一部分教师又身兼行政工作和主课,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出现苦恼。

(二)对教师和学生的 评价机制不到位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的课程,没有教材,任课教师平时很少像语文、数学、英语之类主课程那样精心设计备课,上课的随意性大,课堂记录或评价也是空话。课题组为求规范,把学生活动列入学生期未评价,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期未确定学生等级时,怕麻烦和考虑学生评先等原因,任课教师并未按规定方案严格执行。另外在评价教师时,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绩还不能作为评定语、数、英职称的依据,这也削弱一些教师的积极性。

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让综合实践活动的改革回归"真人"、回归生活、回归自然,逐步走向"规范化"、"常态化",还需要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做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以开放教育的思想,创新教育的理念,来进行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一定会展现其独特的魅力,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实践研究报告篇7

刚开始几天的适应期,其实比自己想象的要好的多,因为跟部门的负责人之一正是我的校友,而我的任务便是协助他做好公司产品的市场销售工作。

以前都以为销售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岗位,然而此番亲身体验让我不得不对它做出一个最新的认识。因为,它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其实大家都知道,一个产品的生长到最终获得收益,当中的每个流程都是非常重要的,销售这一环节环节当然也不例外。

实习刚开始,面对每天不断的电话资讯,我都有点慌乱了,实在是应接不暇,而且开始几天对公司的整个业务以及产品的一些特性都不是很清楚,然后便每每搞得自己焦头烂额,幸好这时领导及时给予了指导,我也开始耐心的搜集、阅读一些相关的资料,不清楚的地方也不厌其烦的问身边的同事,慢慢的便开始掌握了一些门路,不到几天我已经能够应对自如,面对来自各式各样的客户的电话,我都能够应付自然、处乱不经。大概十来天之后,实习开始进入正轨,每天熟练的处理公司分派的任务,都算比较顺利,偶尔被难道了,在同事的帮助下也都能够迎刃而解,慢慢的,感觉自己就真的像是公司的一员一样,其实在当时自己确是把自己当成了公司的一员,而且是重要的一员,因为我知道我每天都实实在在的在为公司做事。

当然,事情不可能总顺顺利利、波澜不惊。那天,经理忽然分给我一个任务,就是跟一个比较大的客户单独面谈。可想而知,当时自己是挺紧张的,因为之前都是在电话里跟客户交谈,电话通常都较短,谈的也是表面层次上的事情,比较容易应付。但是面谈就大为不同了,初生牛犊怎能轻易将一个老江湖摆平呢,况且这次对方还是公司的一个大客户,事关重大,万一一个闪失,对公司的影响可不小。

这时,经理似乎看出我的紧张心态,就拍拍我的肩膀,一脸微笑的说:没事的,你来公司就是要来锻炼的嘛,要多给自己一点信心!

看经理一脸期望值颇高的表情,我知道这回我可是真的要上前线了,于是,楞是挺了挺胸脯说:好,经理,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第二天,传说中真正的考验便来了,对方是一个五十岁上下先生,姓陈,举止颇具绅士风度,这让我紧张的心稍微松了一点。经过一番简单的沟通之后开始进入正题,刚开始我应对的很流利,把之前了解的公司信息以及熟记在心的产品功能非常清晰的描述了一遍。看得出来陈先生对我的一番话非常满意,除了微笑便是点头。正在我以为这次我必将轻松搞定的时候,他忽然问了一个我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而被问起之后我便知道了这个细节有多重要,正当我表情开始陷入尴尬不知道所挫的时候,他仍然保持着微笑的脸庞,并替我情况分析了一下,我不好意思的不住点头,最后告辞的时候,他对我说:我再给你答复!简单的几个字让我的心情跌到低谷,我想,这下真的被我搞砸了,可不知怎么像公司交代呢。

搭车回到公司的时候已是晌午,心里一直不能平静,尽在责怪自己之前怎么没有好好把问题弄清楚,否则也不会当场出漏子。

回到办公室,一坐下来便开始发呆,一会经理从身边走过,我抬头看了一下他,他只是像我点头微笑,之后便径直回自己的办公室了。我忽然想起来,我还没去汇报呢。于是便敲门进去。未等我先开口,经理却先说话了:呵呵,我都知道了,怎么样,这就是真正的考验,虽然这次你没有成功,但相信一定长了经验,失败乃成功之母,不管做什么行业都不能害怕失败,等你积累了足够的经历,将来便都能够应付自如了。另外告诉你,今天这位陈先生是老客户,其实他的订单早就签好了的,今天只是让你去锻炼一下而已啦。听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心头的石头也终于能够放下来了。正如经理所言,失败并不可怕,多锻炼多积累经验才是最重要的。真的很感谢公司安排给我一次这么好的锻炼机会。

不知不觉,一个月的社会实践工作也接近尾声了。能够在公司里发挥自己的能力,并通过努力实实在在的做事,为公司创造一定的价值,不管多少,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实践研究报告篇8

课题主持人:徐 丽 课题研究单位:沈阳市沈北新区新城子乡新城堡小学

二、工作报告(不超过1500字)

内容提示: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研究计划执行情况;研究变更情况(课题负责人、课题名称、研究内容、成果形式、管理单位、完成时间等);成果的出版、发表情况,转载、采用、引用情况;成果的代表作等。

经沈阳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的课题《农村小学校本培训的实践研究》,历经两年的研究,现已完成了课题任务,形成了预定的研究成果。

一、本课题主要的研究过程与活动

1、组建课题组

我们从本课题研究的性质出发组成了课题组。课题组组成人员和分工见下表。(略)

2、主要的研究过程与活动

准备阶段(XX.6—7):成立实验领导小组,学习现代教师教育理论、教育科研资料。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分工;制定实验方案,确立实验对象;进行调研,摸清实验对象基本情况;培训实验教师、学习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步骤,依据实验原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进行专家论证。

实验阶段(XX.8—2010.2):全面实施方案,对教师进行培训,开展相关活动,探讨参与式校本培训对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途径与方法。

总结阶段(2010.3—4):全面总结验收,进行终端测试和统计分析,撰写实验报告、专题总结,提交验收。

针对课题研究的实际,我们采取了如下研究方法:

自然实验法。根据我校教师自身特点,确定选择研究专题,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标,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发展空间与可能,整体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

典型经验总结法。对学校及同类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加强反思,总结经验,形成规律,从中探求适合我校实际的校本培训方法和模式。

学习考察法。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请教授专家来学校对老师们进行专门的培训、指导或讲座,组织教师走出学校,与兄弟学校进行相互沟通、学习、相互研讨,总之,一切都要有助于学校和教师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一切都要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使校本培训更加实在,更有实效。

文献研究法。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校本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自我总结法。引导教师在活动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观念和经验,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经验,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

我提高,并把学习的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使经验产生迁移的价值。

二、本课题的研究计划执行与变更情况

课题的研究严格按计划执行,课题主持人、课题名称、研究内容、成果形式、管理单位等均无变化。由于中期验收的需要,完成时间略有提前。

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和学校领导对实验工作的重视,在实验进行中,我乡的田凯师校长、朱会芬副校长、侯英副校长、陈鑫主任均参加了实验。但未列入课题组人员名单。但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列入课题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中。

三、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其使用情况

课题研究参与人员发表的成果如下:

1、经验材料《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学校》在《新城子教育》XX年第3期(XX年6月)发表,作者:校长田凯师。

2、论文《农村小学的问题与对策》在《新城子教育》XX年第4期(XX年8月)发表作者:教学副校长朱会芬。

3、论文《关于在青少年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在《沈北新区教育》XX年年第1期(XX年年2月)发表,作者:主任陈鑫。

实践研究报告篇9

1.课题研究的目标、对象、方法

“学校一家庭德育一体化研究与实践”是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子课题,于1998年7月批准立题,经近三年的研究与实践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学校一家庭德育一体化”是指为了达到教育方针规定的教育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使学校与家庭的德育形成一个有机的教育统一体,发挥德育的整体功效。教育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组成的系统工程。作为主阵地的学校德育,具有正规性、系统性、主导性等特点。以血缘纽带、亲情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德育则具有稳定性、灵活性、及时性、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融性的特点,社会德育的影响面大,但松散、繁杂、随意、无序、司控性差。我们着重于研究学校、家庭德育的一体化。

1.1 预期目标。

通过实践研究,发挥学校德育主导作用,挖掘家庭德育潜力,将学校、家庭德育及其内部诸要素动态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达到德育目标的一致性、方法的科学性、内容的互补性、关系的协调性及合力的增效性,使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初步买现一体化,产生1+1>2的育人效果。

1.2 研究对象。

我校高2001级、高2000级、初200l级、初2000级全体学生。

1.3 研究措施。

(1)调查、分析学校、家庭德育一体化现状。

(2)组建学校、家庭德育一体化联系网络:利用所设网络在预定年级积极展开与家庭的联系,逐步形成一套适应家校实际的家校德育一体化实践体系。

(3)筹建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4)在全校组织了44位富有教研经验的教师和班主任作为主要参研人员,通过专题培训,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及业务水平。

2.学校与家庭德育一体化现状的调查分析

在对1000余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及对88个学生家庭的个案调查中,我们发观“学校与家庭德育一体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德育目标的矛盾性与统一性并存。

学校德育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家庭德育目标的定位上,由于家长的认识层次不同,在育人的目标上表现出高低层次的不一致。在“你希望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栏目调查中,选“能为国家民族作贡献的人”仅占12.6%。据“你父母最关心你的是什么”栏目统计,选“学习成绩”项目的占63.3%,比选“身体状况”、“思想品德”、“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三项总数的比例还大。家庭教育重智轻德的倾向与学校倡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极不协调的。

2.2 德育内容的互补性与冲突性并存。

学校德育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社会性,较强的群体性和统一性,但是学生却感到空洞抽象,难以接受。据“请你对所学科目自己喜欢程度进行排序”调查显示,68.2%的学生将学校“思想品德”课放在最后一位。家庭德育的传统美德教育正在减少,甚至与学校德育相抵触。调查显示,78.2%的家长要求孩子在校只“认真学习,其他事务不参加”;有近10%的学生放学回家后是在家长们的麻将桌边玩耍度过的。

2.3 德育方法的启发性与粗暴性或溺爱性并存。

学校德育讲究用科学的方法启发疏导学生,以身教为主要方法的家庭教育,父母采用“有计划、学科、民主”的教育方式的仅占31%,而有近70%的学生对家庭的教育方式,感到“过严、缺乏民主”或“放任”,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经常采用粗暴的方法教育孩子,信奉“黄荆棍下出好人”。

2.4 德育信息的沟通性与阻滞性并存。

目前家校在信息沟通方面不仅没有什么新招,就连传统的家访、校访和家长会也几乎名存实亡。据“你与班主任或科任老师联络情况”调查显示,选“不管孩子怎样你都愿经常与老师联系”的仅占23%。教师和家长在德育过程中几乎相互脱节,信息不能共享。自然难以形成合力,有时还会产生1+1

造成目前家校德育一体化水平低的状况,主要有以下原因。

2.4.1 经济体制转轨中家校联系的嬗变。

经济体制转轨给教育带来的冲击,可以从教育的市场转化趋势中得到明显的体观。许多学校在教育经费紧缺的压力下,明确提出“优教优价”的口号,收取高额建校费补偿教育成本。家长的教育投入已紧密地与子女的未来及就业联系起来。教育市场化的倾向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家长、教师对家校联系的观念已发生了根本变化,交往角色也随之发生错位。

2.4.2 家庭德育中“一贵三无”的新变化。

(1)独生子女贵如掌上明珠。“长辈多,子女少”的倒金字塔人口结构,使子女成为家庭情感的聚焦中心,视如掌上明珠。对孩子的成长带有强烈的补偿心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又急功近利,或重养轻教,或重智轻德,这就给学校教育造成极大的压力,给家校合作增添了心理障碍。

(2)由于多种原因,有些家长无力教育学生;有些家长无一心教育孩子;还有些家长则无法教育孩子。

2.4.3 学校“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由于“应试教育”的模式,全社会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教育和老师,常常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而学校教育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又使人们进入“学校教育可以包揽一切”的误区,忽视了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

3.学校与家庭德育一体化的对策

我们根据学校、家庭德育一体化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结合我校德育工作实际,在改革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下列对策。

3.1 强化和完善学校德育系统工程。

我校在20世纪80年代末,基本形成了学校的“四三”德育格局。即在德育实践中以“三寓”(寓教于学、寓教于理、寓教于乐)为主要手段,培养学生“三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实现“三好”(德、智、体全面发展)目标,培养“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型人才。90年代,我们又提出了“三大板块”的德育模式: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的思想教育;以中华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以行为规范训练为主要手段的养成教育,使学校德育系统工程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完善。

3.2 成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

家长学校在家长委员会的指导下,针对家长们在育子过程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对家长进行系统培训。其中,既有实际经验的剖析,又有现代教育理论的传播,家长学校先后举办了35期,家长普遍反映良好,我们还把好的讲义辑成了《家长学校讲义选编》。

3.3 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家、校一体化的前提条件是要实现双方的交流。因此,请家长到校参与对学生的管理,可以增加他们对学校教育特点的了解,增强配合意识及施教能力。在200l级、2002级每周一晚请两位家长下班管理,这种作法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并取得好的效果。

3.4 构建家校教育一体化沟通网络。

提高学校与家庭德育一体化水平,首先是要实现双方的沟通,让家校两大德育系统工程有机联系起来,在互通信息的基础上寻求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共识,逐步形成德育合力。

3.4.1 学校与家庭德育一体化沟通的内容。学校采取具体措施与学生家长沟通德育观念、学生情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效果。对学生优良品德形成的动态进行监控,及时了解学校、家庭德育效果。

3.4.2 学校与家庭沟通的形式。针对家校德育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强化传统沟通形式,开拓现代沟通形式,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家校德育一体化联系网络,使家校联系系统化、制度化、经常化。

(1)家长会制度:学校规定每个班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全体家长参加的家长会,重点解决家校联系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

(2)家访制度:对一些表现较为典型的个别学生或家庭较为特殊的学生,学校规定班主任必须进行家访,了解具体情况,使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

(3)校访:学校鼓励家长校访,领导、老师可以随时接待到校的家长,与家长进行交流。

(4)制作学校、家庭联系卡:针对一些难以联系的学生家庭,我们使用这一方法,保证每月与住校生的家长交流一次或几次。

(5)家长育子经验交流会:邀请在育子方面取得较大成绩的学生家长到校作报告,交流先进经验。

(6)构建家校三级联系网络:学校设家长委员会,由校长亲阜担任家长委员会的主任,年级设家长联谊会,各班设家长联络型、组,三组联系机构采用层级负责制,并吸收家长参与管理,定别升展活动,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

(7)设立学生咨询的服务处:由家长委员会、政教处、学生全、团委会共同负责,利用各种渠道与学生交流,解答学生的问题,疏通他们的心理障碍,听取他们对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意见、要求。

(8)开通家长热线电话,使每位家长随时都能与学校取得联系,交流信息,了解学生情况,学校派专人值班记录、整理。

(9)实行家长辅导制:我们在初2001级和初2002级试行“家长辅导制”,每周一晚请两位家长到各班去与学生进行交流,解学生并对学生进行管理。

(10)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如“颂祖国卡拉OK赛”、“元旦晚会”、“五四歌咏比赛”、“十八周岁成人宣誓仪式”、“主题班会”、“校外实践活动”等。

(11)办《家长必读小报》,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通报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已出版20余期,深受家长欢迎。

(12)组织家长事迹报告会,以家长的现身说法感召学生。

(13)设“校长接待日”,周末由一名校长值班,接待学生或家长,与他们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直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4.研究与实践的效果

为了了解研究实践效果,学校于2000年6月底对1000多名学生及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明,有82.6%的学生已经认为父母“非常信任自己,常听取我的意见”。有90.1%的家长已经意识到思想品德与学习同样重要,都应重视。在对家校联系的认识上,认为“非常重要”的家长已上升为86.9%.学校与家庭德育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增进了家长和学校的相互了解。

家长更加了解学校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校纪校规,消除了许多思想上的疑问和误会,对老师更加尊敬,教师进一步了解处于急剧变化中的家庭状况,理解了家长求生存和育子的艰辛,主动给家长出主意,帮助家长解决育子问题,甚至解决家庭矛盾。

4.2 学生主体地位受到了重视,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现在学生家长几乎是100%的认为自己能做到让子女表达意见,95%的学生感到比以前更加受父母尊重,89.5%的学生感到思想压力比以前小了,82.3%的学生感到自己的自信心增强了。这说明,学生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家庭人际关系好转。学生也表现出更强的学习主动性,心情愉快,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4.3 家长和老师的德育素质有所提高。

家长是家庭的核心,在家庭德育中起着组织、引导、监督作用。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家长咨询和家庭育子经验交流会,绝大多数家长都感到很有收获;家长对待子女在观念上发生了变化;初步掌握了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4 增强了学校德育的力度。

实践研究报告篇10

从确立了《小学数学“四领域”预习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开始到现在,我们全体课题组的老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新课题的研究和实验中。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工作的计划,以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高预习作业的设计为研究重点,进一步调动课题组成员投身于课题研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题组教师在各自所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分别在本校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力求通过“四领域”预习作业的设计与探索,寻求一种既能促进学生提高,又能促使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四领域”预习作业设计的最佳方法和途径,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挖掘数学教学的最大效能,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数学学习态度。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课题组成员以踏实的工作态度潜心学习和研讨,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情况作一些大胆的探索、延伸和发展,使我们的这项课题顺利地开展。在2012年3月——2015年6月,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

(一)课题研究组成员的学习情况

1.加强课题组老师的理论学习。

半年来,课题组老师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

特别是其中的有效教学三条“铁律”,以及外国教育专著《第56号教室》等,自费订阅了《小学数学教学》,《小学青年教师》等期刊,认真阅读了学校订阅的各类教育教学期刊及相关网站上的文章,凡看到与课题相关的优秀文章,总是认真研读。广泛的阅读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为课题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

2.定期、不定期开展组内教师的研讨交流活动,我们利用方便的qq在网上随时交流。交流我们在研讨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比如“如何指导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如何设计有效的前置性作业”,“如何对前置性作业进行检查、评价”,

“如何让前置性作业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到一起”,“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策略”,“空间与几何领域的教学策略”,“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策略”,“实践与综合运用领域的教学策略”等。交流寻找有突破意义和内容重点。

(二)阶段性的研究过程

1.积极开展问卷调查工作。为了使课题有效推进,了解小学生前置性作业的现状,本课题组设计了访谈提纲和《小学数学“四领域”预习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的调查问卷,并进行了相关的调查活动,及时总结了这次调查活动的情况,并完成了调查报告。通过对学生的个案分析,学生写数学日记,发现了小学生在预习作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组做下一步研究做好了准备。

2.课题研究重在过程,课题组成员开展人人上好一堂研究课的活动,全组成员在各自学校带领一批教师一起探讨成败得失,提高自己的理解和研究能力。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前置性作业设

计的方法和途径。

3.认真整理研究过程和收集资料,对研究结果进行理论分析。适时召开小型的课题研究研讨会,调研课题的研究情况,督促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撰写课题研究论文、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整理研究的资料。如,积累学习资料,学习笔记,前置性作业设计等。

二、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问卷调查准备不够充分,调查的目标有些泛化。

2.作业时间、要求一刀切。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同一的内容,期望达到同一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3.部分学生预习不到位,作业完不成,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

4.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力度、强度不够,有后顾之忧,怕影响学生的成绩。

5.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少数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不能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1.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实验,并加大对课题的管理力度,规范课题研究实验工作的管理。注意及时收集课题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

2.加强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多读有关小学数学教学的书籍,让教师从书中汲取丰富的教育科研理论,从书中学习如何有效运用,使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获得前进的动力。

实践研究报告篇11

(一)学校场地小,学生人数多制约了课间活动的开展

1.时间短、主要是广播操

过去我校跟众多学校一样,只有十分钟的课间广播操。时间太短,除了进出场几乎只有5分钟的做操时间,运动量小,根本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2.因为场地小担心学生受伤,很多有益的活动无法开展

学校现有32个教学班,每班平均近70人左右,全校学生有2000多名;在职教职工92人,学校占地面积8436平方米,活动面积大约1800平方米,学生活动面积人均不足1平方米。造成我校课间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仅仅是课间广播操室外场地都不能容纳全校所有学生,只安排了2-6年级的学生到操场做广播操,而且学生之间都挨挨挤挤,没有适度的间距,使学生经常发生身体碰撞,从而影响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产生矛盾。由于体育活动场地严重不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也限制了活动的开展。因此,更有必要开展有序、有效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二)课间活动形式单一、乏味无趣,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原来课间活动只有广播操,内容单一,乏味、形式机械、呆板,学生早已厌倦,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敷衍了事,应付形式而已,不仅体育锻炼的效益低下,而且还禁锢了学生个性发展,如果管理不到位,弄不好还会染上敷衍做事不认真的坏习惯。为此可见,改革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及形式指日可待。

二、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需要,势在必行

1. 2007 年4 月, 在教育部第4 次例行新闻会上,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在全国范围内启动!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中提出了“ 每 天锻炼一小时, 幸福生活一辈子” 的口号。“培养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坚强的意志和昂扬精神的青少年一代是素质教育应有之义,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中提出,“在素质教育中, 体育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要把体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作为工作的主要方面。”可见,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备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了健康的体魄,人们才能去完成所谓的梦想,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然而,由于环境的变化,饮食结构的改变,科技的快速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变等诸多因素的干扰,现今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某些方面已经远不如老一辈人们。我们小组通过调查小学生在短跑、跳远、投掷、跳绳、仰卧起坐等方面的情况,并借助互联网,搜索出了1995年南方小学生的平均水平,将两者进行对比,由数据可得,现代小学生在身高和体重方面明显比1956年的同龄儿童增长很多,其中身高平均增长6.3厘米,体重平均增长5.2千克。其中,1956年,13—14岁的男生的体重普遍低于同龄女生,身高同样低于女生;但是现在恰恰相反,同龄男生的体重高于同龄女生,但是身高的平均水平依旧低于同龄女生。

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饮食营养丰富,注重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小学生的发育时间推进了将近3—4年,自身抵抗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些甚至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肺活量和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这些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

三、实验研究具有的条件:

(一) 我校是省艺术特色学校,有丰厚的艺术教育、教学资源。教师的理论水平高,教学观念新,教育教学内容搭配合理,强度得当。

(二) 参研教师认真学习了《小学生课间活动绝招》、《小学生课间活动》等专业书籍和一些相关研究成果,还经常上网查阅相关知识。

(三) 进行了“丰富课间活动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形成了多篇论文,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为本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 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参研教师重视研究工作的开展。

四、该课题的目的意义: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文件)的精神,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结合大课间活动,让学生们真正“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在阳光下,共同参加体育锻炼”, 进一步推动我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体育竞技和全面性体育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未来社会竞争的能力,体验和享受运动过程中的快乐,营造“阳光体育、健康快乐”的校学校气围;通过课间活动和各种趣味活动比赛,向家长和社会展示我校素质教育的成果,推动我校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帮助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而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脱离主体需要的实际,缺乏生气和个性的体育教学内容,严重制约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我们认为,将体育活动内容经过收集、整理、筛选、创编和实验,改编成适合小学生进行体育游戏的教学内容,充实到现行教材中去,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体育教材体系,实践新的课程标准,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中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为此,我们体育组经过调研,决定选择一批体育活动项目,作为体育大课间活动和体育校本教材内容进行实践性研究。在隆昌县教研室的指导下,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组。2007年12月经向隆昌县教研室申报,被批准为内江市重点课题,2008年12月又确定批准为四川省资助金课题。

课题进一步试验和研究了两年。本课题实验研究历时五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得到了教研室、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认可,学生的体育意识、身心发展均取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本文试将本课题研究目标、过程、方法和结果,呈现给学校体育教育界的同行,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第二部分研究目标和步骤

一、研究目标

(一)使师生共同参与体育锻炼,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

(二)探索、总结并构建大课间体育活动有序、有效的组织形式。

二、研究步骤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组织专人对课题进行审核。学校成立了由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课题实验小组,同时,学校30个班主任及德育、艺术学科教师也参与本实验研究,在全校各年级进行广泛的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

本课题研究分三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8年12月至2009年6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对教师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学习理论,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培训实验教师,搞好问卷调查与分析,初步探索小学课间活动的基本模式。

(二)深化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阶段。2009年7月至2011年11月,根据实验目标,进行实验的跟踪和拓展,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查漏补缺,收集资料,形成研究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1年12月至

2012年5月,修改方案,撰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扩大试验,归纳总结。将理论和实践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写出结题报告。整理研究成果,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专家的评定。

三、研究内容

(一)分析学校大课间活动的现状及原因。

(二)探索出具体的丰富学生大课间活动的模式,解决场地小,不安全的问题。

(三)探索出大课间活动的有效组织形式和策略,保证大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地开展。

四、实验研究对象、方法及日期:

㈠研究对象:全校学生1-6年级(2000多名)

实践研究报告篇12

关键词:教育实践;师范生;反思能力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教师反思方面的内容开始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成为大众尤其是广大教育者们关注的重点,各类关于教师反思的研究与讨论日益增多;各种致力于号召教师进行反思的口号也是层出不穷;更有甚者,反思型教育运动在多个国家也是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不二人选,其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开始受到关注。

然而,目前教育界内,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教师反思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在职教师尤其是教龄较少的教师身上,对职前教师即师范生的关注度明显不够。大多数人困囿于一个误区,认为师范生用不着反思,那是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事情。事实上,反思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师职业发展生涯。因此,职前教师学习阶段自然也应该给予重视。然而,反观我国当前师范生培养过程,反思性训练现状着实令人堪忧。通过对未来教师反思意识及反思技能的调查分析研究得出,当前我国师范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虽然有反思意识,但这种反思只是一种随意的“反省”(只是想想而已),而不是针对性很强的较为规范的反思。各层次师范生反思意识也存在差异。在反思技能上也存在很多不足,多数学生不能完全领会学习反思的意图,因而也就不能进行较为深入的反思,在问题设计上比较简单,在反思表述上也不能很好地认识和评价自己。[1]师范生反思性教学能力现状调查报告也指出,当前师范生对教学反思概念理解还算清晰,但只是限于表面,理解并不深刻。不同层次师范生的反思性思维能力是参差不齐。[2]这种种现状都反映了一个严峻的事实,目前的师范教育中,无论是认识上还是实践上,我国师范生反思意识普遍淡漠,反思意识及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

针对这一现实状况,大多数学者在探究影响师范生反思差异因素主要聚焦于师范生自身各因素以及一些外部因素如教师引导、课程设置以及教育实践等方面,多数学者统一而论,并没有对各因素影响力度进行分析探讨。相较于其他因素其中最受关注的自然是教育实践,接下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对教育实践对师范生反思能力影响问题进行一个相关探讨与分析。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解答,我们可以有效的探讨教育实践对师范生教育反思的影响程度,我们可以以此为理论基础进而优化教育实践时间,提高教育实践对师范生反思能力培养力度,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最快提升,提高教育实习效率,同时可以从不同方面去引导师范生进行反思,通过外部力量加强对师范生的反思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对于承担未来教师任务的师范生来说,具备一定反思能力及良好的反思习惯则是必要而且必须的。培养师范生的反思能力不仅能够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水平,同时也是造就自我成长型教师的起点与关键。通过培养师范生的反思能力,可以唤醒师范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其个性的发展,尽早进入教师的角色,从而有效解决师范生的教育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3]通过反思能力训练,师范生对自身的教学活动、决策及教学方法进行正确的审视与分析;不断自我批判、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使自身的教学实践水平获得质的提升与飞跃,对其今后的实际教学有重要意义。[4]通过反思,师范生还可以把自身有限的教学实践经验转化为最有价值的东西。没有反思的经验只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5]而通过反思对经验进行审视、修正、强化、否定、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使之得到提炼、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最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成为促进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成长的有力杠杆。[6]不仅如此,对学校及学生的发展也是十分有益,能够有效推进学校教学改革的进行,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因此,只有将反思性教学能力培养纳入到师范生教育过程中去,不仅可以从源头上解决教师在反思意识与能力方面存在的障碍,更能缩短教师成长的周期,对师范生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三、理论基础

杜威是第一个把教师看作反思性实践者的教育家,他把把反思界定为“一种根据支持的理由及其所导致的结果,对任何信念和实践进行积极的、持续的和仔细的考虑行为”。[7]他认为批判性反思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肖恩(Donald Schon)把反思分为三个模式:对行动的反思,行动过程中的反思,为行动的反思。他特别重视行动中反思,认为一个专业人员在工作中,并不是简单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是在工作中以一种“在行动中反思”的方式处理和解决问题。他指出教师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发展,从实践中学习如何成为好的教师这是职业的特征。反思的实践者通过问题解决来提高他们对专业实践的理解,最终完成知识的重新建构。师范生通过教学实习在教育实践中对原有的教学观念方法产生质疑,进而尝试用新的假设来指导实践,最终通过实践来改进理论发生认知的变化。因此,师范生获得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就是参与教学行动,也就是要进行教育实习,在实习中通过自我反思来处理并解决所面临的教学问题。职前教师通过实践和对实践的反思,学习和获得专业知识,从而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把握。实践中反思加深了师范生对教学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能够紧密联系起来。

我国有学者将师范生的反思发展分为四个循序渐进的阶段,主要包括:一是引导性反思阶段,是师范生反思能力的萌芽阶段。主要是师范生针对其个人学习经历、教师教学行为、自身角色的反思,是一种个体性的反思;二是改进性反思,是师范生反思能力形成的思辨阶段。师范生主要针对所学习的如何进行教学的内容反思,是一种理论上的反思;三是发展性阶段,是师范生反思能力迅速长成阶段。在师范生教育实习过程中进行,师范生反思的主要内容包括听课反思以及对课堂教学的反思,该阶段的反思主要有针对性、实践性、群体性特征。四是评价性反思,是师范生反思能力形成的深化阶段。在教育实习过后进行,师范生主要针对的是自身教育信念、知识结构、科研能力的反思,是一种自我评价性的反思。[8]

四、已有发现及不足

当前关于师范生反思能力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师范生反思现状的调查,如师范生反思性教学能力现状调查,对师范生反思的认知特征、行为特征做了调查分析。还有就是师范生反思意识现状的调查等,揭示当前我国师范生反思现状的严峻性。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曾对反思意识进行调查分析,但其调查对象是小学骨干教师,通过调查了解了小学骨干教师对反思活动本身的认识,反思活动可能发生的情境,影响反思的因素等方面,在影响因素方面主要揭示了教师自身知识、态度及能力的内部原因的影响,还有教师学历、环境、功利等外部原因方面,其中提及教师教学经验的影响最为有力,这也为师范生教学实习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另外,还有一些研究主要着眼于对师范生反思训练模式的探讨,通过对国外教学模式的分析借鉴,联合中国实际国情对师范生反思训练课程等提出一些建议等,如教学医院模式、大学——中小学联合模式等。也有对师范生反思的内容、原则等做出了一些探讨。

可以说,关于教师反思的研究资料还是非常丰富的,取得的成果也是令人瞩目的。但是,问题与成果并存,仔细分析这些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有:

1.主体针对性不强。大部分反思研究关注的是在职教师尤其是教龄教师的教师,对职前教师即师范生关注度仍然较少。

2.即使对师范生反思能力培养有所关注,也主要是对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或者是对措施的探讨,针对原因的分析大多一带而过,而且大部分仅仅只是做了一些理论探讨,并没有对其进行仔细深入的分析。

3. 在对教育实践对师范生反思能力影响分析的时候,大部分仅仅单纯地强调教育实习对师范生专业成长的作用,缺少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

首先运用访谈法了解所选样本师范生(苏州大学2012届教育技术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其反思能力的水平阶段。通过访谈了解他们反思的内容与特征,确定其反思所在哪个阶段,是属于引导性阶段还是改进性阶段,并按阶段分层。然后从所分的层次中各随机抽取四名学生对其实习期间进行跟踪观察并配以访谈调查,以此来了解其反思能力发展特征与状况。

确定研究对象后在其教育实习期间,采用定组追踪研究方法和观察法,对所选定的样本进行全程跟踪观察。为了深入了解师范生在教育实习后反思意识及能力的变化,可以采取全程定组跟踪观察的方法,对样本师范生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会进行追踪观察,并适时针对具体教学问题进行了访谈,最后对其实习文本进行整理分析,包括反思报告、教学设计、课堂录像、教学观察报告、反思会录音、行动研究报告、实习后访谈记录以及教育实习工作手册等以了解其反思能力所属的具体阶段,看看是否从第一、第二阶段实现了到第三或第四阶段的跨越。

最终,通过跟踪调查与及时访谈的研究方法,我们在整理总结访谈记录的基础上发现,教学实践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能够使广大师范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学日记,录像观看等方法改变培养其反思意识,发展其教学反思能力,实现自身教学反思能力有第一、第二阶段向第三、第四阶段的跨越,最终对他们教学能力的提高产生重要作用,对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永花,张利桃.从“反思型学生”到“反思型教师”——未来教师反思意识与能力的调查[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15-18

[2] 王婷,刘小强.师范生反思性教学能力现状调查报告 [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6):20-23

[3] 曹中平,文方圆.批判反思型教师的反思实践方法[J].复旦教育论坛,2003,1(6):52-56

[4] 陈俭贤.通过增强自我反思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基础英语教育,2011,13(3):97-100

[5] 余国良,辛自强,林崇德.反思训练师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4:69-73

[6] 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4:56-62

[7] Deway Jhon.,How We Think[M].Chicago:Henry Regnery,1933.

[8] 刘燕,刘素婷,张顺利,成庆堂,徐存拴.反思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6:55-58

[9] 吴卫东,洛伯巍.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评论,2001,1:33-35

[10] 彭华茂,王凯荣,申继亮.小学骨干教师反思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39(5):27-30

[11] 杜复平.培养师范生反思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48-51

[12] 饶从满,王春光.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初探[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5:86-92

[13] 吴永忠.试论反思理论与反思型教师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