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合集12篇

时间:2023-02-20 20:03:57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1

“角的度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7页的一节内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1.新知探究部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认识量角器”时,学生观察量角器的形状,再让学生认真观察量角器,然后让他们说说看到了什么,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哪是0刻度线,哪是中心点,有哪些刻度,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量角器的记忆。教学“认识度“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小圆圈来表示。什么是1度呢?我用课件演示1度的形成过程,把半圆180度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接着从中平移出一个1度角。教学“量角的方法”时通过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相关多少度?让学生试着量一量,量后会出现几种错误:一是角的顶点设有和中心重合;二是0刻度线没有和角的一边重合;三是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的刻度时看成了外圈的刻度或应看外圈刻度时却看成了内圈刻度。这时我给他们讲解正确的量角方法,一边讲解,一边应用课件演示。为了让学生能记住量角的方法,我把量角的方法编成一道顺口溜:“中心对顶点,刻度对一边,要知角度数,看清0度圈。”

2.应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直观。“角的度量”是本单元的难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比较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应用多媒体技术,化难为易。如教学“1度”时,若让学生自己动手等分,这样很费时。应用课件演示1度的形成过程,不仅能知道1度的大小,又清楚地看到了等分半圈时,即可以从半圆的左边开始等分,也可以从半圆的右边等分,学生马上就明白为什么量角器上有另外两圈刻度。应用课件展示量角的过程,学生清楚地看到中心点对顶点,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读度数时要从重合0度开始读,读准度数。通过动画效果的展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的反思。1.在教学中有的环节处理得过于着急,没有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如:学生是从电脑上看到了1度角的大小,没让学生自己用活动角摆出一个大约1度的角来加深印象。2.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教学完量角的方法时,没有及时反馈,对一些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没有进行个别指导,所以在作业中还是出现量不准的现象。

(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县第一小学)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2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 要想提高我们每节课的课堂教学效率,不仅要进行教学反思,而且要不断提高教学反思的有效性。如何提高教学反思的有效性呢,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感受颇深的案例,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对于初中数学中“角的度量”这一节的教学研究,我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起初对“角的度量”这一节的教学,我是这样实施的,首先用一个木制的教学量角器作为道具, 指导学生认识量角器的结构(量角器的中心,零度线,刻度线).然后就教学生量角的方法,按三步做:(1)对中(即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2)对线(即量角器的零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3)读数(即看角的另一边与量角器上的哪一个角刻度重合)。最后是反馈练习。结果效果并不理想。我自己认为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可学生还是不会,我暗自责备自己:这一节课失败了。当然,在责备自己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反思。为什么看起来及其简单的一节内容,学生却难以接受呢?后来多媒体走进课堂,我又尝试着借助多媒体的作用来教这一节的内容,教学思路和前面的类似,也是先认识,再讲解例题,后反馈训练。由于学生对多媒体的新鲜感,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师生双边活动也很融洽,但训练效果还是不佳。这次我又陷入了这样的反思,也难怪学生了,多媒体演示只不过从过去的实物演示变成了变成了电脑屏幕上的演示而已,况且电脑演示不一定比实物演示来得更清楚。

当我又一次碰到角的度量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我暗自告诉自己,这一次一定不能失败。于是我开始深入研究学生不会量角的原因。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3

笔者把教材看成情境、问题、习题三部分,把每一个情境、每一个问题、每一道习题看作是一个个数学活动。以一个数学活动为单位,根据需要从“七环”中取而用之,进行“组合”并开展数学活动,这样就构成了“七环组合”教学策略。

1.尝试做做,包括尝试动手操作和尝试动手练习。操作性活动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尝试动手操作,练习性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尝试动手做练习。学生在自我练习中获得真实践、真思考、真反思。

2.观察静思,包括看情境思问题和观演示静思考。学生独立观看情境,带着问题思考;学生观看教师演示操作,安静思考;学生观看“微课”,先学后教。学生在安静观察中学会思考。

3.生生交流,包括同桌交流想法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同桌交流想法和同桌作业校正,第一学段应以同桌交流为主,第二学段以同桌交流为主,适当增加合作性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口头表达和学会倾听。

4.全班分享,包括学生独自表述和教师启发引导。在同桌交流后,教师应关注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引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获取学生的原始想法,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5.阅读课本,包括先阅读后教学和先教学后阅读。教师组织学生边看书边自学、边尝试边看书、边讲解边看书、边操作边看书、边小结边看书、边复习边看书。学生在课堂中学会数学阅读。

6.讲解提升,包括生做课本补丁和师做总结拓展。教师对知识进行总结,必要时进行拓展提升,形成板书,抄到课本上形成课本补丁,为复习时的阅读课本和制作思维导图做好准备。学生在摘抄课本补丁中学会自我反思。

7.小卡反馈,包括小卡检测回授和举手调查反馈。学生做小卡,前测是为了了解学情,中测是为了获取原始想法,后测是为了得到真实错误,举手调查更快获取效果信息,实施效果回授教学。学生在小卡检测中了解自己。

二、“七环组合”案例解读

下面以北师大第4版教材四上第24页的“角的认识(一)”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践行“以学定教,七环组合”策略。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经历角的度量过程,体会角的度量的本质,了解1度角实际有多大。

2.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数及其大小关系,并会估测生活中角的大小。

3.体会角的大小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设计与实录】

(一)新知探索

1.微课情境。

(1)问题引领:那么,角又是如何测量的?

(2)教学策略:观察静思―生生交流―全班分享。(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线和面的测量”,看完后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下,再同桌交流想法,最后让学生独自表述)

(3)目标达成:了解线是用一小段去测量的,发明了测量单位1厘米等,测量工具为尺子。面是用一个面积单位去测量的,并产生用公式计算的方法。引出问题:那么,角是如何测量的呢?

(4)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角的度量(一)”(课题板书),先来看微课。想一想:角可以怎样度量?(生看录像)

师:参照线和面的测量,想一想:角可以怎样度量?

生:用小角来测量大角。(师称它为标准测量法)

生:用尺子来测量。(师称它为尺子测量法)

生:用公式来计算。(师称它为公式计算法)

生:用量角器来测量。(师称它为量角器测量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阐述进行了适当引导,同时粘贴四种方法。

2.课本情境。

(1)问题引领:你喜欢玩哪个滑梯?为什么?

(2)教学策略:观察静思―全班分享―观察静思。(教师出示情境图,学生观看,学生独自表述自己喜欢哪个滑梯,并说说理由。最后教师出示纸形角,学生观察静思比大小,教师演示得结论)

(3)目标达成:温习角的相关知识。

(4)教学实录。

师:大家都玩过滑滑梯吧!请看情境图。

师:你喜欢玩哪个滑梯?为什么?

生:我喜欢机灵狗的滑梯,可以慢慢滑下来。

生:我喜欢笑笑的滑梯,滑下来比较快。

生:我喜欢淘气的滑梯,滑下来非常快,很刺激。

师:其实,下滑的速度与滑梯的角有关,(课件一一呈现三个角)也就是和“角的大小”有关。

3.课本问题1。

(1)问题引领:淘气是怎样用尺子来测量角的?

(2)教学策略:观察静思―生生交流―全班分享。(教师出示情境,学生独立思考淘气是怎样用尺子来测量角的,有想法后同桌交流想法,最后教师启发引导)

(3)目标达成:呈现学生作品,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探索量角的方法。从而引发思考:有没有量角的工具?

(4)教学实录。

师:那么,如何度量这三个角的大小呢?我们就用这四种方法来研究一下。

师:先来看看淘气的“尺子测量法”。

师:请静静地想一想:淘气是怎样用尺子来测量角的。

师:有想法了,同桌交流一下。哪组来汇报一下?

生:我们小组来说,从角的顶点出发,沿两条边,分别取1厘米长的线段,再测量出两个新点的长度是4毫米。

师: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测得角2是6毫米,角3是9毫米。

师:这样,三个角的大小就比出来了,可是,角到底有多大呢?还是不能反映出来。

师:这时,笑笑提出了一个问题:有专门量角的工具吗?

生:有,它就是量角器。

4.课本问题2。

(1)问题引领:淘气是这么量角2的,你也试试。

(2)教学策略:观察静思―尝试做做―讲解提升。(学生观看微课《小角测量大角》感知角的测量,教师演示淘气的“标准测量法”,引出笑笑的问题,再次演示新角测量过程,实现先学后教。接下来学生尝试动手操作,感知测量过程。最后,师做总结拓展)

(3)目标达成:经历角的度量过程,体会角的度量的本质,感受极限思想。

(4)教学实录。

师:量角器是在“小角测量大角”的活动中产生的,请看微课。(生看微课)

师:现在研究量角器测量,看看淘气的“标准测量法”。(课件演示)

师:先用角1去测量角2,得到2个角1。

师:这时笑笑又提出新的问题了,“如果折的角再小一点,会更准确些”。(师就把角1变小些,一起数一数,1,2,3,4,5,有5个这样的小角。所以说,折的角再小点,会更准确)

师:接下来你也试一试,并完成导学单活动一的内容(见图1)。(演示将角1对折)角1的对折是这样的。这个是老师手上的角,这个是你们手上的角,它们的大小是一样的。(指着黑板前面粘贴的两个角)同桌合作量一量吧。(生操作)

师:好,同学们操作得很认真,哪组来汇报一下?你们一组来汇报一下。

生:我用角1直接测量,有2个角1。

生:我是将角1对折1次再测量的,有4个对折的角1。

师:如果将角对折的次数越多,测得的数会越多,也就越精确。

5.课本问题3。

(1)问题引领:想一想,认一认。

(2)教学策略:阅读课本―小卡反馈―讲解提升。(学生观看微课,看后阅读课本,并独立完成小卡检测,师做总结提升,这是先学后教)

(3)目标达成:感知1 度角的由来及量角器的发明,了解1度角实际有多大,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数及其大小关系,并会估测角的大小。

(4)教学实录。

师:量角器就是在你们这样的活动中发明的,请看微课《1 度角的由来及量角器的发明》。

师:接下来,请静静地阅读课本问题3。

师:阅读后,独立完成导学单活动二的小卡检测(见图2)。

师:好,都完成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请看第1题: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的1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叫作(1度),记作(1°),度量角的单位是(1°)。1周角=(360°),1平角=(180°),1直角=(90°)。请看第2题:你是不是这样描的1度角,先描出角的一边,再描出角的另一边,这个小小的角就是1度。10度角,先描出角的一边,再描出角的另一边,它是由10个1度的角组成的。大家对1度角和10度角的大小要做到心中有数。请看第3题:把这些角放到360度大圆盘中测量一下。角1在10度与20度之间,大约15度。角2在30度与40度之间,大约35度。角3在50度与60度之间,大约55度。你估的数在它们的左右都对。

(二)新知总结

(1)问题引领: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2)教学策略:讲解提升。(教师对课堂知识进行总结,之后学生做课本补丁)

(3)目标达成:学会整理知识。

(4)教学实录。

师(指黑板):今天,我们学习了角的度量知识,玩了小角度量大角的活动,(粘贴标题)知道了角的度量单位是1度,1周角是360度,1平角是180度,1直角是90度,了解了量角器的由来。请把这些抄到书上去。

(三)应用实践

(1)整体教学策略:尝试做做―生生交流―全班分享―讲解提升。(这是大致的教学策略,根据题目难易可适当调整,容易的生生交流就可,难的可以进行小卡检测,以解读学生学习困难处)

(2)教学实录。

师:接下来我们来用一用。(出示练习1)

师:看第1题。先数一数它们有几个标准角,再从小到大排列起来。(生练习)

师:好,都完成了,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角1有11个标准角,角2有12个标准角,角3有12个多标准角。所以,角1小于角2小于角3。

师:做对的请举手。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4

一、努力成为一名爱学习的智慧型教师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要做智慧型老师,首先要让自己智慧起来。多学习,多读书,多接触现代信息,广泛涉猎,慢慢积累。完备的有结构的知识是教师智慧产生的沃土,也是当今做一名好教师的基础。我们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的感召。孩子年龄越小,他们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越把教师当成“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一问三不知,他们会非常失望。在上面的这个教学事例中,当意外发生时,该教师并没有慌乱,而是利用自己深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教学功底,将折断的量角器“变废为宝”,闪现了精彩的“生成”。

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一个知识渊博的智慧型教师(凡是我们不懂的,下课多请教他人,多查找各种资料,决不能教给学生错误知识)。如今是现代教育时代,我们要不断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成为能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文盲的定义是:现代文盲是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一名有现代教育意识的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一句话,只要有信心和恒心,我们教师没有什么知识和技术是学不会的。

二、努力成为一名健康的教师

这里所讲的健康,主要是指教师心理上的健康。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他可以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用坚定而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与失败;他会在任何顺境中一路领先,也会在任何逆境中奋勇崛起,取得事业的成功。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其语言及行为都对学生有强烈的引导和暗示作用,学生会有意无意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教师的心理健康将通过其教学等相关行为表现出来,并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所以教师的健康心理至关重要。

一名教师有了平和的心态,才能有冷静的大脑;有了积极的心态,才能调动大脑创造的活力;有了辩证的心态,才能避免自己的思维陷入极端主义的陷阱。一名乐观的教师培养的学生也往往是乐观的,一名悲观的教师带给学生的必然是一种消极的观点。上述案例中,学生的量角器断了以后,该教师并没有去埋怨、去责怪、去懊恼,而是积极地抛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断了的量角器还能量角吗?”从而顺利帮助该学生渡过“量角器断了”的尴尬。

三、努力成为一名懂幽默的教师

2012年9月10日,《重庆晨报》做过一个调查:“什么样的老师最受学生喜欢?”调查结果显示:“67.5%的学生认为好老师应该懂幽默。”具有幽默感的教师说话风趣,谈吐幽默,无形中形成一种亲切随和的魅力,往往更能赢得中学生的好感。作为中学老师,懂一点幽默,既能赢得学生喜爱,又能改善课堂气氛。有时候,教师一两句幽默风趣的俏皮话还能使整个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的幽默感,就体现在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上。在上述教学事例中,当意外出现时,该教师没有简单地“借一个量角器给小鹏”,而是以此问题为“支点”,撬动学生大脑快速转动,适当地进行探究学习,将学习活动引向纵深,体现了该教师深厚的随机应变能力。

四、努力成为一名会反思的教师

对教育智慧的生成来说,教学反思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师自我知识管理的有效方式。教学反思是教师对专业行为的一种内在深刻思考,是比照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对教育行为方式的一种内省。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肤浅的知识不可能成为一种智慧,反思是实现知识深刻性意义的重要途径。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5

在新课程理念下,有必要对传统的备课进行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任务目标明确,过程清晰,节奏紧凑,但是分类显得比较抽象、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可测量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目标导向功能的充分发挥。整个设计思想重知轻能,重智商轻情商,重接受轻探索,重整体轻个性。因此,对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应该有所扬弃,扬弃的结合点是让备课“动”起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学生会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

一、目标“动”起来

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新课程具有开放性特征,目标设计要做到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看见的知识与技能为显性目标,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隐性目标。

例如,《正弦定理》一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正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三角形的度量问题。

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一种数量关系――正弦定理。

2.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正弦定理可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和学习,经历数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本课的学习和运用实践,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进而领会数学的人文价值、美学价值,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开放的教学目标也可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掌握本课和本单元知识、技能为短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追求真理为长期目标。只有在这种动态目标的引导下,才能承载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三维目标”的有机落实。

二、过程“动”起来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彼此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教学进入质疑环节,学生会提出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开放目标不期而至。新的目标和主题不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一切都需要在备课中不断调整。例如,在正弦定理推导教学时,预先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认清“任意三角形”的含义,引导学生明确以下探究方向:(1)在锐角三角形中,结论是否成立?(2)在钝角三角形中,结论是否成立?(3)如何作出一般性证明?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一般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般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但一些学生并不这样思考,他们会用其他方法将三角形边角联系起来,如向量法、坐标法等。此时,要不断调整教案,在调整中获得创新与发展。所以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教案的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三、全程“动”起来

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教学中的第二次备课――教学后的反思。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及时巡视,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案内容,完成第二次备课。例如,一位教师在《正弦定理》课后写的教学反思:

1.本节课虽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一味地为了完成任务而忽略了对学生正确思维的展开和引导。上好一堂课不仅要有好的教学设计,还应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才不会为了进度而将学生强拉进自己事先设计好的轨道。正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2.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如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利用三角形的外接圆,利用向量证明等,本节课将斜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导出正弦定理,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去设计问题,思路自然,是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种证明方法。但在具体推导时,要注意尊重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这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能力。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6

一、设计思想

化学课堂教学中应遵循“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因此,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然后从分类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从每一种反应类型中选做实验,使学生把握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进而让学生从实验现象、宏观、微观等角度认识反应放热和吸热的原因。基于化学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本节课采用暖宝宝引入新课又以它结束新课,同时展示了化学能的应用,让知识学以致用,使学生体验到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成就感,能给学生一种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学习情感。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键的断裂、形成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通过实例和实验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了解温度传感器的使用。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利用分类、类比等思想丰富学生对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认识角度。通过数据采集器实时采集并处理实验数据,让学生观察到温度随着化学反应进行的变化情况。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能量转化在生活生产、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关注化学能源,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学科的价值与魅力。

三、教学过程

[引入]播放视频――暖宝宝广告之广告语“温暖体贴长达12小时,温暖只要一片。”

(发给每个实验小组暖宝宝使学生体验热量变化,学生异常兴奋,迫不及待想体验)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走进化学,拉近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小组体验,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提出问题]为什么撕开包装后,暖宝宝就变暖了呢?

(学生讨论,提醒学生认真阅读暖宝宝包装上的说明书)

[小组汇报]撕开包装后,铁粉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放出能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已有知识开始,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

[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呢?

(大部分学生持肯定回答,少部分学生则相反)

[教师引导]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由于时间、药品、仪器等方面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化学反应逐一进行实验。

[交流讨论]如何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呢?

[小组汇报]可将化学反应进行分类,根据化学反应类型,每一类型的反应选做一个或几个实验。

设计意图:学生自由讨论归纳出结论,增强了学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并能从分类的角度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有利于学生学科思维的培养。

[实验探究](根据化学反应类型,每一类型的反应选做一个或几个实验,并填写好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提供的药品和仪器:铝条、6mol/L盐酸、NaHCO3固体、2mol/LNaOH溶液、NH4Cl固体、Ba(OH)2・8H2O晶体、蒸馏水、试管、导管若干、温度计、烧杯、玻璃片、砂纸等。

实验目的:

小组成员:

选择的分类方式:

按照所选的分类方式你们小组计划做哪些实验?(可不填满也可补充)并按要求填写下表。

(学生设计实验和自由讨论,并提醒学生可以参阅教材实验;教师巡视各组学生操作,对一些不当的实验操作进行纠正。)

[汇报交流]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有的化学反应放热,有的化学反应吸热。如金属与酸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Ba(OH)2・8H2O晶体与NH4Cl固体反应是吸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体现了理论对实验的指导作用;通过温度计的使用,培养学生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提出问题]凡是经过加热而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吗?试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不一定,如铝热反应。

设计意图:概念的矫正,避免学生形成错误的概念。

[演示实验]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定铝和盐酸、NaOH溶液和盐酸、Ba(OH)2・8H2O晶体与NH4Cl固体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设计意图:让现代技术进入实验室,使学生感受到现代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无论在学科知识的扩展方面,还是在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方面都是行之有效的。

[引导和设问]化学反应中除了有新物质生成,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据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化学反应中物质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能量要遵循能量守恒。

设计意图: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从质量守恒定律迁移到能量守恒定律,帮助学生建立能量守恒的观点。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可以从哪些角度判断一个反应是吸热反应或者放热反应?

(学生讨论,可以提醒学生键的断裂、形成与能量的关系)

[小组汇报]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的化学键断裂,新的化学键形成;可以从宏观、微观、实验现象三个角度判断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

[教师讲解](宏观角度)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完成后的结果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我们可以将反应物与生成物类比于不同势能的水,请同学们看课本图2-1水能、化学能变化对比示意图。

(微观角度)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投影]放热反应H2+Cl2=2HCl,H-H,Cl-Cl,H-Cl的键能数据和能量-反应过程示意图。

设计意图:从宏观、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使学生初步了解类比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用图表的方式形象的解释反应放热、吸热的原因。

[提出问题]请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暖宝宝制热的原因(从实验现象、宏观、微观三个角度)。并讨论化学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化学服务于生活。体现化学学科的价值所在,引发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总结并投影]根据所学知识,对化学反应进行新的分类,可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有:燃烧反应、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吸热反应有:Ba(OH)2・8H2O晶体与NH4Cl的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C和CO2、C和H2O反应等。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就是要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知识服务于生活。本节课播放暖宝宝视频,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了暖宝宝的制热原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了学习新知的欲望与冲动。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分类、类比等思维方法对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状态,从而达到能让学生从宏观、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本节课最后采用暖宝宝和化学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结束新课,首尾相应,让知识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真正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想。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7

引导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恰当而及时的引导,不仅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数学,而且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提升对数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水平,从而为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提供帮助。

一、恰当点拨――让数学思考更“成熟”

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低,学习能力不强,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困难,点拨在此时显得尤为必要。通过教师的适时点拨,让学生的数学思考更“成熟”。

例如,教师在教学“果品店把2千克酥糖、3千克水果糖和5千克奶糖混合成什锦糖。已知酥糖每千克7元,水果糖每千克8元,奶糖每千克12元。问:什锦糖每千克多少元?”这一题时,学生一看题目都觉得会做,但是学生只简单地把三种糖的单价加起来然后除以三种糖的总千克数,得到什锦糖每千克2.7元,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什锦糖每千克2.7元与三种糖的价格进行比较。学生发现似乎不妥。于是教师先让学生估计一下什锦糖的价格大体应该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内,通过估计,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比较刚才的计算方法错在哪里。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受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的影响,在求什锦糖每千克多少元的时候,草率地列出:(7+8+12)÷(2+3+5)这样的算式。这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得到的2.7元与题中的三种糖的单价进行比较,发现这个价格不对。此时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思考。接下来教师让学生猜一猜什锦糖每千克多少元的过程中,再次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学生通过思考,顺利地找到了错误原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机会,通过点拨,让学生自我反思,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

二、引导合作――让数学思考从“肤浅”走向“深入”

新课程理念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已经成为当今小学数学教学提倡的一种方式。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由于思维水平存在差异,思维角度可能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思维结果。让自己的思考与别人的思考进行碰撞,能带来学生对某一问题的顿悟,发散思维得到有效启发。

例如,笔者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可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教师先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纸片、小剪刀和量角器等学具,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的小组合作学习,去找一找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多少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交流的时候,出现了以下几种方法:方法1:把正方形纸片沿着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加起来就是360度,而正方形恰好分成2个三角形,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方法2: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正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而平角是18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方法3: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量出来,加起来刚好等于18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不仅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交流,发现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而且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发散思维得到启发,有效地学会数学思考。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8

反思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复习效率,也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初三数学复习环节,我们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有效地开展反思性学习,进而,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反思的良好习惯,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在初三数学复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习惯进行论述,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在基础复习中进行反思性学习

重视课本,落实基础是复习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锻炼学生知识灵活应用能力的保障。所以,为了夯实基础,提高能力,也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反思的良好习惯,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反思性教学,以为学生数学复习质量的提高做好基础性工作。

1.零散知识系统化

零散知识系统化是复习环节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反思习惯的重要方面。所以,在基础知识的复习环节,我们要有效地开展反思性学习,要鼓励学生自主地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并让学生反思、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而,在提高学生自主复习质量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良好反思习惯的养成,同时,逐步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

例如:在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引导学生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并在发散知识异同点的过程中强化认知,提高能力。如:将“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比如,(1)概念上的比较;(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区分;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上的比较;(4)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组织学生自主进行反思、比较,强化认识,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对比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能让学生在反思、整理、对比中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进而,也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

2.理论的重新推导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一般情况下的定理、定律、推论的证明和导出都是由教师一手完成的,学生只需要记住理论知识,然后,死板地套用就可以,但事实上,这样教学的效果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不利于学生知识灵活应用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重新推导,一来能够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二来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对学生良好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

对于这些推论,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反思学习中进行重新推导,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本质,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证明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可以看出,在初三数学基本知识的复习中开展反思学习不仅能够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而且,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在数学解题中进行反思学习

1.反思试题的题干

分析题干是解题的前提,也是准确地找到等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的保障,更是影响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解题中进行反思学习,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分析试题的题干,一来是为了要锻炼学生的试题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到解题思路,二来能够让学生在反思中将类似的试题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已知AD、BE、CF分别是ABC三边的中线,重心为O,FG∥BE,EG∥AB,FG和EG的交点为G,求证:四边形ADCG为平行四边形。

这是一道有关平行四边形证明的试题,试题属于基础题,所以,在反思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题干进行反思,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试题,找出题干中的已知量和推导量,接着,才能找到试题解答的思路,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反思中找到与之相类似的试题来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引申题目一:AD、BE、CF分别是ABC三条边的中线,延长DE至点G,使EG=DE,求证:FBEG为平行四边形。

引申题目二:AD、BE、CF分别是ABC三条边的中线,O为重心,FG∥BE,EG∥AB,FH与EG的交点为G,求证:AE与FG互相平分。

……

组织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将这几个题目的图像、题干内容、考查的知识点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审题,进而,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反思、归类中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题能力。

2.反思解题的过程

反思解题过程的目的就是要优化解题思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不断思考中找到最简单的解题思路,进而,在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对丰富学生的解题经验,活跃思路,培养学生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解题的过程进行反思,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等腰RtABC中,AC=BC,M是BC的中点,CDAM于E,交AB于D,求证:∠CMA=∠BMD

证法一:过B作BF∥AC交CD的延长线于点F,通过证明MBD≌FBD来证明∠CMA=∠BMD成立。

证法二:利用正弦函数来证明。(详细的证明过程略)

……

该反思学习过程的开展一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散学生的思维,二来能够让学生在运用多种解题方法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最简单的解题过程,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复习质量,而且,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综上可以看出,数学解题反思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考试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然,除了上述的两个方面之外,我们还可以在试卷讲评中开展反思性教学,也可以在数学思想的渗透中开展反思性学习等等。总之,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反思性学习的价值,要通过学生自主的反思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习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9

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通过动手操作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与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实验、想象和推理。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一课中,我们可以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操作活动。

【第一层次】

1.出示量角器

2.观察量角器

(1)仔细观察,量角器上都有些什么?同桌之前互相讨论,观察结果。

(2)学生汇报,教师配合课件演示。

3.认识度量单位

(1)自行阅读课本第40页有关度量单位的介绍 。

(2)课件演示1°的角,初步感知1°、2°、5°、10°的角的大小。

(3)画一画:在纸量角器上画出40°、100°的角。

(4)追问:顶点、起始边、终点边各在哪儿?

在这个环节设计在纸质量角器上画角,由于学生对角处于直观感知阶段,用纸质量角器架起感知与实践的桥梁,通过这个操作活动,让他们获得对角的度量的初步体验,为接下来独立尝试用量角器量角提供一个较为正确、清晰的体验。

【第二层次】

独立尝试量角(60°的角)。此时动手操作成为学生探究的需要,学生对结果充满渴望,因在探索活动中学生所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因个体的强烈感受而充满了活力。

【第三层次】

巩固练习,活用新知。

二、重视合作探究,关注方法的适度提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宽松的、民主的、自主与合作发展的空间。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互助,共同解决问题,提炼方法。使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潜能得到开发。如《角的度量》一课中:

(1)尝试量角(60°的角)。

(2)投影展示测量的过程(你是怎样找到它的度数)。

(3)投影错例(中心没重合、内外没分辨)。

(4)小组讨论:怎样量角的度数?

(5)汇报交流,归纳量角的方法。

在这个量角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数学活动,并通过独立思考、互动交流、反思等自主活动,建构对数学的理解。老师在整个探究活动过程中起到引领的作用,让学生们自行提炼出量角的方法并引导总结归纳,渗透数学的优化思想和归纳思想。

三、强调步骤梳理,关注操作技能的形成

操作技能的课型,可以归纳为程序性知识学习的范畴,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研究“怎么做”的知识,其学习过程的最大特点便是明晰相应的操作过程。再如《角的度量》一课,在学生归纳提炼出量角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外显的口头总结内化为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可以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予以展示。

量角的步骤是:

(1)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____ 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2)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____ 。

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的,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条理性和操作能力可得到提高。我们面对的是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操作技能的步骤,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操作技巧。

四、注重内容掌握,关注知识的拓展提升

适度适展延伸是提高技巧、生成智慧的重要途径,是数学课堂的理性诉示。教师在课堂中思考、实践、修正、再思考,要不要拓展,何时拓展,拓展到怎样一个程度,这都体现出教师的数学素养,所以教师要着力提升解读教材和分析学生的能力。如《角的度量》一课: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师:(多媒体演示蜜蜂出洞侦查花粉画面)蜂窝口是六边形,呈现出120°和60°的角。

师:(多媒体演示丹顶鹤“人字形”画面)估一估这是多少度的角?

生:40°、60°、80°……

师:这是一个110°的角,是金刚石的角度,是自然界最美的角度。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10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载体,教学中如何挖掘、开发教学资源,使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让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些是新课程理念下对数学教师的要求. 下面结合一线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创造性地“活用”数学教材.

■ 创造性利用教材,促进知识的

形成

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创意. 教材中对一些抽象概念、定理、法则等教学内容的呈现,平铺直叙,学生难以理解、掌握,教学中教师若能在抽象与具体中建立联系,寻找共同点,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创设直观的实际问题或情境让学生体会并自主建构知识,定能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在学习“合并同类项”时,课本中设计了如下三道题:

(1)100t-252t=( ?摇)t;?摇?摇

(2)3x2+2x2=( ?摇)x2;

(3)3ab2-4ab2=( ?摇)ab2.

通过计算,你发现上述运算有什么特点 ?能得出什么规律 ?教材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取合并同类项的规律,学生普遍觉得抽象,不易理解,为了改抽象为直观,我转变教学设计,从直观的图形、符号和现实中的单位运算,设计了如下三道题代替课本中的设计:

(1)3+2=( ?摇);

(2)5+2-9=( ?摇);

(3)1克+6克-5克=( ?摇)克.

有了生活中这些经验的直观思维类比后,最后再抛出3a2b2-8a2b2=( ?摇)a2b2,这样,学生极易归纳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明白合并同类项的条件. 通过运用直观的符号、表达式、图表,促进了概念、法则、性质等的形成,不仅“活用”了教材,也唤起了学生的感知,进而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 可见,通过不确定的典型实例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感知,能大大提高知识形成的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对教学效果能起到高效的作用.

■ 创造性利用教材,促进数学思

维、方法的形成

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地分析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中设置的定理证明、概念形成,教师若能从多角度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 在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中,教材从多边形的一顶点引对角线入手,通过列举,探究、发现形成三角形的个数,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探究.

证法1 (图1)连结多边形的任一顶点P与其他各个顶点的线段,把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 因为这(n-2)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所以n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

还有其他证法吗?我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能否把三角形的公共顶点平移到其他位置加以解决. 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和多媒体动态演示,学生探究发现,还可将公共顶点移到多边形内或一边上,因此,还有如下证法:

证法2 (图2)在n边形内任取一点P,连结P与各个顶点,把n边形分成n个三角形. 因为这n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n・180°,以P为公共顶点的n个角的和是360°,所以n边形的内角和是n・180°-2×180°=(n-2)・180°,即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证法3 (图3)在n边形的任意一边上任取一点P,连结P点与其他各顶点的线段可以把n边形分成(n-1)个三角形,这(n-1)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n-1)・180°,以P为公共顶点的(n-1)个角的和是180°,所以n边形的内角和是(n-1)・180°-180°=(n-2)・180°.

上述通过从一知识多角度的探究中培养学生形成求新、求思、求异的发散性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 多角度理解教材,反思拓展

为更好地符合学生认知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对教材呈现的知识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反思能否拓展知识点应用横向联系,反思能否对知识点与知识方法进行纵向深入探究. 把教材所蕴涵的知识点迁移、扩展到系统知识面,通过不断的反思拓展、联系,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系统性.

比如,对于反比例的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0)的形式,那么y是x的反比例函数.其等价的表达式有y=kx-1(k≠0),xy=k(k≠0).

应用 点(1,6)在双曲线y=■(k≠0)上,则k=______. 已知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经过点P(2,a),则a=______. 教学中利用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在已知两量下可求x,y,k中的第三量.为更深层次应用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在概念课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

反思1 如图4所示,若P(m,n)为反比例函数y=■(k≠0)图象上一点,过点P分别作x轴、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R,Q,则矩形ORPQ的面积与比例系数k有何关系?

S矩形ORPQ=OQ・OR=m・n=k.

反思2 如图5所示,设点P(m,n)是双曲线y=■(k≠0)上任意一点,过点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B,则SOPB=■・OB・PB=■m・n=■k.

反思3 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如图6所示,点M是该函数图象上一点,MN垂直于x轴,垂足为点N,如果SMON=2,求k的值.

反思4 如图7所示,A,B是函数y=■图象上的两点,其坐标为A(a,b),B(-a,-b),且BC∥x 轴,ABC的面积记为S,则S=______.

学生有了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对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就容易多了.

通过对教材知识点的反思、拓展,促使学生知识结构系统化,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起到整体贯通、提升的作用.

■ 创造性发展教材,变式延伸

变式教学能为学生提供求异、求变、求思的空间,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各种情况中去. 对教材中的例、习题进行变式并创造性地利用它们,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能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能力.

例题 要在河边修建一个水泵站,分别向张村、李庄送水(如图8所示). 修在河边什么地方,可使所用水管最短?试在图中确定水泵站的位置,并说明你的理由.

此题即在直线 l上找一点P,使得PA+PB的值最小. (实际上是通过轴对称变换,把A,B在直线同侧的问题转化为在直线的两侧,从而可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加以解决.)

教学中,我以此例题为原认知,进行水平变式和垂直变式,进而构成利用轴对称知识迁移的最值专题.

变式1 如图9所示,如何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PA+PB的和最小?

变式2 如图10所示,如何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PA- PB最大?

以此三题作图题为基本模式融于数学问题解决中,再进行垂直变式迁移.

变式3 如图11所示,在ABC中,AC=BC=2,∠ACB=90°,P为BC边上一定点(不与点B,C重合),Q为AB边上一动点,设BP的长为a(0

变式4 如图12所示,把矩形OCBA放置于直角坐标系中,OC=3,BC=2,取AB的中点M,连结MC,把MBC沿x轴的负方向平移OC的长度后得到DAO.

(1)试直接写出点D的坐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11

我们一般将教学设计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B度与价值观。一节课通常的评价标准也是基于此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一节课,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哪些基本知识点,要结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知识的设计,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我们在学习必修一中“函数单调性”一课时,一般都选择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像作为载体。因为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这些基本的初等函数,而且它们是初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很熟悉,便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2.过程与方法

课堂改革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与同学、老师商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形成过程、发展演变甚至是冲突过程。有一次,我讲解“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运用”时,题目是求两个半平面的二面角。一般方法是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找点坐标,求这两个平面的法向量所成角的余弦值。我有意选例为长方体中比较直观的两个面,让学生自己合作完成。大部分学生按照常规方法解决,结果就有一组学生发现二面角中两个面之间的固定关系:这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公式。(其中是这两个平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是正投影)所以说,学生的创造力无限,关键看教师如何引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品质,在学习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实现学生的个人梦。我记得曾经设计了一个“中学生带病跑完短程马拉松”的问题案例。一开始,学生对这些知识不太熟悉,他们通过网络大量查询,使有关马拉松的素材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学生可能因为这节课,爱上了体育锻炼。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学生生成问题反思

学生课堂生成问题,可以是正确的问题,有待商榷的问题,也可以是错误的问题。这些才是真正的课堂,是可以探讨的课堂。我从学生的角度、听课教师的角度和自我反省的角度进行论述。

1.学生的角度

一般来说,对于有经验的老师,从学生的眼神就能看出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有的学生低头不听,有的学生满脸疑惑,甚至有的学生感到焦虑,可能说明教师本节课的教学存在问题。有一次学习“数列求和――错位相减法,求数列an=(2n-1)・2n的前n项和”。课后想想还不如换成an=n・2n,因为这个数列求和相对简单些,老师把基本方法教给学生即可。因此,教师在例题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学生看得见、容易理解、好掌握的问题,把数学知识、数学文化融入学生生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

2.听课教师的角度

有一句古语:“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来自一个教研组的同行,他们曾经或者正在上某一课,从新课导入、新知学习、练习反馈,甚至是这节课内容的拓展延伸,同组老师都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有一次,我上“名师大讲堂”公开课,找一个同学回答问题。由于时间紧迫,没有等那个同学回答完毕就让他坐下,议课时很多老师就批评我不尊重学生;找同学上黑板展示,没有进行细致的评判;上课语言不精炼,学生接受知识不自然……同组老师评课开门见山,各抒己见,从而产生很多上课老师关注不到的东西。教师从这些观点中,能找到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下一循环再讲此内容时,就运筹帷幄中了。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12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定势思维进行改变,将开发思维潜能作为重点,提高并锻炼发散性思维,时常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开放性试题,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其从多、新、独特的方向去成功解决试题。

“某化肥厂在今年计划生产1500吨化肥,但是由于在五天之前已经将这种化肥生产出了20%,所以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将这些化肥全部生产完毕?”

在对这道题进行解决的时候,教师首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而后通过学生互相探讨、研究,良好且多样化的解决方法很快便出现了。看到学生们的良好解题思路,教师首先装作不理解,然后对学生们进行提问,让他们系统且清晰地将自己的思路加以阐述,然后再从这些方法当中选择最优的一项,而这个过程恰恰展示了思维模式的转化与发散。

二、引导多向求异,实现思维发散

将一项知识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从多角度去观察,这便是所谓的发散性思维。其中,这种思维方式不会固定在一个方向,同时更不会局限在一个原则上面,它对知识的探索和发现,以及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都会彰显出灵活性与时代性。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转变单一的教学法,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标新立异。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这一章的知识点时,教师首先布置一些合理的问题供学生们思考,从而达到学生自己动手构建知识点的目的。

1.当两个三角形一模一样的时候,能够拼成哪种图形?最多可以拼出多少?

2.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后的图形中的哪些部分存在何种联系?

3.猜想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你能证明吗?

这三个问题无疑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极为开阔的思想空间,能够充分地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加以激发,从而让学生们更加有效地掌握知识。

三、教会逆向思考,发展创造性思维

在学生对一项问题进行思考时,假如思考的方向与固有的思维模式相反,那么我们便可以将其称之为逆向思维。一般情况下,这种逆向思维都会体现在公式和法则等方面。当教师要求学生对一些知识点进行证明时,可以要求学生从相反的方向去给予解决,而这一点恰恰体现了学生思维过程的间断性和反联结性。这种思维模式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传统定势思维进行转变,帮助学生突破定势思维的框架。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严格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逆向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在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①变换角度思考。如:已知A是B的5倍,那么反之B是A的;A比B多3,那么就是B比A少3。②举反例验证。如判断“偶数就是合数”。首先让学生们进行举例,比如“2既是偶数,也是质数”的反例。这时候,学生们便可以根据已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正确的判断。

四、扩宽学习渠道,开展多元化学习

众所周知,知识源于生活。因此,数学知识可以从生活中学到。所以,教师必须提倡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去学习,让学生们从生活中吸取数学知识。而与此同时,学生们还要及时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记录,以供日后的交流与参考。

怎样知道一捆电线的长度?

首先教师让学生们就此问题设计出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进行综合的整理。而在这些方法当中,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种:①假如这是一捆未曾用过的电线,那么直接查看其标签便可以了;②拉直后直接用皮尺量;③将电线拉直,然后再对其进行反复的对折,然后再量;④先量出一圈电线的长度,再数数这捆电线有多少圈,再算长度;⑤首先剪出一米长的电线,对其重量进行测量,然后再对这一捆的重量进行测量,从而再算出其长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