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7-18 01:48:10

小学科学论文

小学科学论文篇1

科学小论文

星期天早上,我打开冰箱拿鸡蛋,准备煎一个荷包蛋。我猛地一拉,发现横卧的几只鸡蛋经不住猛烈的摇晃,流出了鲜艳的蛋黄和透明的蛋液。而竖卧的鸡蛋却完好无损。这是为什么呢?我跑去问正在看报纸的爸爸,爸爸说:“你自己做个实验就明白了。是这样做的……”

我为了探个究竟,照爸爸说的做了一个小实验:我拿了一大团橡皮泥,分成四小团。上面竖直放上四只鸡蛋和一块木板,再放上《新华字典》和《小学生作文》两本书。让我惊讶的是,结果鸡蛋毫发未损!我想如果鸡蛋是横放又是什么结果呢?动脑不如动手,我就在橡皮泥上横放了四只鸡蛋。哎!让我没想到的是:刚放上一本《新华字典》,鸡蛋就四分五裂了!是不是这几只鸡蛋的壳刚好是薄的呢?不如换别的蛋试试看!但结果还是一样。我再想:一边放竖的蛋,一边放横的蛋,在横放的鸡蛋下垫点橡皮泥,让这两只鸡蛋一样高,结果又是怎么样呢?我又做了个小实验,结果放上一只铅笔盒,原封不动,又放上一只瓷盘,横放的鸡蛋“啪”地一声就碎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仔细思考:这蛋是不是都是两端壳硬,中间壳软呢?我这想法是对还是错呢?如果是对的,为什么是两端壳硬、中间壳软呢……我一下子想出了好多问题。后来,我翻翻科学书,查了查资料,又问了问老师,得出了一个结论:我的想法是错的。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把鸡蛋横放,一压就破了,如果把它竖起来,就不易破,这说明同样的材料的强度大小,决定于形状的不同。这就像拱桥和平桥,两者所能承受的重量就不同,拱桥能承受更大的重量。

经过做这个实验,我养成了遇见问题就要仔细思考,争取弄懂的好习惯。

小学科学论文篇2

因为目前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机制还存在一些弊端,大多数农村小学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把科学课列在“副科”之列,因为不是“主科”,其地位自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科”,许多学校都存在着对科学课的挤课、占课现象。据笔者多年来对科学教学的调查,科学课不仅多由各个班级的语、数教师兼任,而且课时开设不够,不能有效地用来开展科学实验、观察等活动。

2.科学课教师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水准不高。

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师资状况不容乐观。据调查,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的,几乎没有专业背景。这样的非学科专业背景直接影响科学课程的实施质量。在研究课标、教材、教参,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指导活动等方面没有科学领域专业的知识基础,没有专业的教学方法指导,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使科学课的教学效果不佳,就更谈不上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科学实验教学效率低。

一是学校缺设备,虽然教育局下拨了一批实验设备,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的丢失,有的损坏,留下能用的也不多,教学运用勉强应付。二是拘泥于“一本书、一张嘴”的陈旧上课模式,加之设备缺乏,导致在实验教学中不断出现偏差。三是实验室管理混乱,由于师资力量缺乏,没有专业的实验管理教师,担任科学课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包办学校涉及到科学教学的所有事务。

二、对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小学科学课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启蒙教育。新的科学课程理念明确强调:“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人的综合素养的提升要从学生时代开始,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成才,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由于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的限制,要提升小学科学教学实效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但农村小学也有自身的优势,如何挖掘地方资源,发挥农村的优势,优化科学实验课,提升科学教学实效呢?

1.采取多种方法加强实验教学。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课上需要利用实验仪器和材料去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备课和合理指导,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充分挖掘潜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发动学生准备材料。

实验课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整个科学实验课中,学生要课前准备实验材料、课中动手操作、课后要进行实验改进,这些都会涉及到实验材料,因此,充分准备实验材料为科学实验课的开展提供了支撑。实验材料要是学生喜欢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准备。例如,在讲授“蚯蚓的选择”时,为了验证蚯蚓的生活环境,课前笔者让学生准备了大量蚯蚓生活环境所需要的材料。平时能看到下雨天蚯蚓被水冲出来,学生捉来放在手中玩,有的学生拿一些湿泥巴捏来捏去。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蚯蚓和泥土等材料很感兴趣。到了课堂上,笔者发现学生准备了很多材料,学生把蚯蚓装进小瓶内,并且还带来了泥土、水、盒子、手电筒等材料。由于学生生活在农村,对蚯蚓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里再熟悉不过了,但是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还是要到教室做实验。由于学生准备得充分和有丰富的经验,因而实验进行得很顺利。学生设计了用湿土和干土让蚯蚓去选择,设计了阴暗处和明亮处让蚯蚓去选择,最后验证了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里。实验材料贯穿了整个实验过程,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2)学生独立设计实验。

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科学实验课重在体现学生的参与过程。设计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或由小组合作完成,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参与设计实验应从利用小问题去解决大问题出发,只有在设计上能够解决的问题,在实验验证时才有可能解决。在设计实验中,教师应挖掘学生的潜力,解决实验中涉及的问题。例如,在讲授“光和热”时,主要是通过实验去研究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首先,学生对问题进行了猜测,认为光强则温度高、光弱则温度低。有很多学生发现了实验器材中有很多镜子和温度计等,其实这些材料已经对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进行了提示。学生分组讨论后,认为可以将一面镜子反射的光用温度计测量记录下来,然后将多面镜子反射的光用温度计测量记录下来,最后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这只是一个实验设想,实验中还涉及到哪些问题,要让学生进行预设和找出解决办法,这样设计的实验才是完整的、合理的。学生经过讨论后,对问题进行汇总。问题1:如何让多面镜子反射的光集中一点;问题2:如何用温度计测量镜子反射光的温度。对于第1个问题学生有两种办法:一是先固定温度计,这样镜子反射的光就有了目标,镜子反射的光调试后就可以照在一点;二是先将一面镜子反射的光源作为目标,然后将其他镜子反射的光调试照在一起。对于第2个问题学生也找到两种办法:一是找一位学生把温度计按在墙上,与光重合;二是将黏钩固定在墙上,然后把温度计挂在黏钩上面,与光重合。通过解决设计构想中的小问题,学生便能写出详细、可行的设计方案。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勤于思考,进行合作探究,体现了学生在科学实验课中的主体地位。

(3)合理引导解决问题。

学生在实验课中,难免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巧妙地把问题引导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激发学生思考,解决实验中的问题。例如,在进行“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实验的制作时,主要是想让学生体验用气球放气时的反冲力驱动小车。学生在制作车架和车轮时,想了很多办法,有的学生利用同样大小的4个瓶盖,中间打个小孔,用竹签两两串在一起,这样就做好了车架和车轮。但是在运行时,车轮很难控制,要么轮子不怎么转,要么就是轮子偏离竹签,影响到了小车的行驶。对于这种情况,要设计优良的车轮是要借助轴承的,但这显然高于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这也不是制作实验主要探讨的问题。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借助其他的车轮,因此,学生就想到利用赛车上的车轮或到玩具店买一套车轮,这样车轮的问题就解决了。学生遇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固定气球,固定在车架上的气球若不是软塞就拔不掉,就是拔掉后气球也飞了,因此无法驱动小车。对于这种情况,笔者给学生的提示是:能不能使气球颈处变硬?学生经过讨论后,首先用一个硬塑料管插入球颈处,然后固定在车架上,这时气球颈处变硬,比较好固定,最后吹足气后,将软塞塞上。当拔掉软塞时,小车便能向前行驶,这样就解决了控制动力的问题。

(4)用多媒体辅助实验。

在科学实验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升教学效率。①利用视频创设情境。在教学“造一首小船”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拓宽学生视野,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造船的发展史,学生通过对造船史的了解,可以丰富学生的造船知识,特别是对船的机构、材料、动力、应用等方面的认识,为该课后面的造船活动奠定了基础。②利用幻灯片优化教学过程。学生在交流数据的时候,需要一个个汇报,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若将实验记录单贴在黑板上,则后面的学生会看不到,放在投影仪上又不能集中在一起展示,这样不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因此,可以利用幻灯片把学生的实验报告记录表汇总后集中进行展示,这样有利于学生观察并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2.加强师资队伍和硬件设施建设。

为教育和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需要政府的大力财政投资。特别是薄弱学科的建设,更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因此,小学科学学科的建设需要国家配备专业的教师队伍和标准的实验室、仪器室,以满足科学教育教学以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需要,同时也是提升小学科学教师教学技能的支柱。

(1)配备专业的教师队伍。

科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但由于国家对科学教育投资有限,这就导致科学教师严重不足,此外,大部分科学教师也不是专业的、专职的。针对教师队伍的现状,国家应该扩大师范大学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计划,将培养合格的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担当起科学教育的任务。这样既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又能充实义务教育的教师队伍,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各县、乡、村的实际情况配备专业科学教师,使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科学教育,提升科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同时促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小学科学论文篇3

本次的试验对象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八品小学四年级的29名学生。学生的年龄在9岁到16岁,其中10到12岁的人数比较多,16岁的有一名学生,年龄的差距比较大,适龄入学的儿童比例占69%。学生的民族主要是汉族、苗族和壮族,其中少数民族占51.7%。学生的性别情况是女生有8名,其余21名都是男生。

(二)学科内容

本次试验选择的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章《新生命》,主要的内容包括:对新生命的感悟,认识植物各部分的结构,认识花的结构,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单性花和双性花。

二、策略

(一)细化小组协作设计

在小组协作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不是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不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尽可能地细化小组协作设计,发挥小组中每一位成员的作用。比如在教学“花的结构”时,教师课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先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来查找油菜花的结构特点,然后进行实物解剖验证,让学生观察自己解剖的结果和网上查找的是否一致。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任务,每五名学生为一组,让各个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在分组的时候,依据学生的性别、口语表达及PAD操作能力等因素进行差异组合,并由各个小组自主推选一名学生为小组长。接着进行协作的细化分工,每名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进行角色选择,本次研究中根据实际情况把角色设定为了计时员、记录员、汇报员、资料搜集员、资料整理员和监督员,工作内容较少的学生可以承担多个角色,最后由组长填写分工表。分工细致、具体,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这就给评价提供了依据。

(二)完善探究任务设计

如果任务布置得空泛,学生无法理解要做什么,这样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盲目地进行;二是无法全部完成任务;三是不做任务。所以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细化、饱满。任务要贴近生活并且细化。在布置任务时,教师要考虑到当地的一些特产和少数民族文化,贴近生活,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把一个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每一个小组发放一张任务表格,任务表中的每一条信息和资源均要注明信息的贡献者,鼓励学生多做贡献,增加学生成就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任务的完成总结方式并不是单一的,学生可以用画画或者是文字的形式,利用PAD,甚至可以用拍照和电子展示的形式呈现任务成果。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信息技术能力的差异而受到限制,从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和汇报任务。

(三)多样化评价方式

试验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访谈,我发现:评价指标学生难以认可;评价的指标太过笼统,没有针对性;评价的过程中师生不能很好地进行沟通。所以,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不应只是教师点评,更要把学生放在主人翁的位置,让学生做评价的主导。而在本次的试验中,我主要用了三种评价方式:个人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得到更多的表现和锻炼机会,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都有所提高。1.个人评价制作一张类似Webquest中的评价量表,根据任务的内容从多个方面进行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客观地评价自己,不仅让学生对自已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还让他们养成了客观对待自己的习惯。本次研究中根据实际情况评价表主要从参与讨论、分工合作完成任务、搜集资料的丰富准确、信息陈述、表格填写、绘画展示、提出见解和分享展示几个方面进行评价。2.组内评价本次试验中采取了三个方面的评价:参与讨论、贡献信息、倾听思考。在协作设计的时候,设置了一名监督员,组内的评价主要由监督员组织开展,同时组内的其他成员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同意之后由监督员进行打分评价。3.组间评价组间评价主要由教师来完成,根据每个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三、试验结果

在此次试验中,对学生的科学态度进行了前后测(注:学生科学态度的测试量表采用台湾师范大学龙麟如论文《国小学生对科学的态度与相关变项关系之研究》中设计的科学态度问卷,在定稿前,根据广南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做了细微的调整)。科学态度问卷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科学生涯、科学探究、科学学习和科学价值。科学生涯:学生在今后的生活、择业等方面对科学的态度。科学探究:学生对科学学习中动手和自主探究活动的态度。科学学习: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方式方法的态度。科学价值:学生对科学能创造出的价值的态度。运用PAD的科学课堂的探究式学习试验,通过采用上述三种策略,从学生的科学态度来看,发生了一些变化。科学态度的前后测对比,相对来说变化大的是科学价值(前后两次测试的均值差为:1.172),其次是科学学习增加了0.421,其他两项均值的变化都不大,但总体来说学生科学态度后测的分数比前测增加,学生对科学的态度变得更好。这就说明在此次的试验中所采用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策略起了一定的作用。此外,我还对数据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在独立样本t检验的数据中科学学习和科学价值的sig<0.05,说明在科学学习和科学价值两个维度,学生的前后测试显示具有显著差异,而科学学习和科学生涯则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其中,科学学习维度中包括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所提高。

小学科学论文篇4

2正视目前中国小儿妇科学的现况

据古书记载,中国小儿妇科学早在公元700年至13~17世纪的“医心方”、“卫生易简方”、“普济方”和“女科经纶”等均有女童、少女外阴炎症,月经异常,发育异常等诊疗总结。但此后在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教学、科研和培训等方面发展仍较为缓慢。国外早在1939年,匈牙利Dobszay首先从事女性儿童生殖器官生理和病理学研究;同年在布达佩斯建立小儿妇科学;1942年美国Schaufflor专门研究儿童期妇科疾病,出版了第一本“小儿妇科学”;同期捷克Peter在布拉格设立儿童妇科专科;1978年德国慕尼黑建立小儿妇科学,成为世界上小儿妇科研究和治疗中心。然而中国至今能坚持开设小儿妇科的医疗单位为数甚少,更无专科病房诊治小儿妇科疾病;小儿妇科相关检查的必要设备和器械短缺或没有;小儿妇科的专著仅见寥寥5册(1985年蔡桂茹教援主编《实用儿童与青年妇科学》,2003年和2008年杨冬梓、石一复教授主编第一版和第二版《小儿与青春期妇科学》,2006年郎景和、向阳教授主译《儿童青少年妇科学》,2011年郎景和教授主编《青少年妇科学》);中国现行教材中无小儿妇科检查的叙述和介绍,相关小儿疾病几无提及,护理学中无小儿妇科的护理内容;小儿妇科专业人员甚少;更无小儿妇科专业杂志出版,也无杂志专题增刊,仅有的杂志有关小儿妇科专题讨论虽见有几次,但阐述范围及内容尚不深透,未能满足临床需求;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尚无完全有小儿妇科的专门会议;小儿妇科在医院的归属不清,应属妇科、儿科还是妇幼保健院;临床诊治也出现推诿现象;小儿和青少年妇科年龄段划分未臻统一;凡此种种与我们人口大国,女性儿童所占比例甚高的实际需求差距甚大,应加快改变现状的步伐。

3重视小儿妇科的特殊性及涉及面

小儿妇科涉及女胎在母体子宫中的生长发育,也有关于女性从幼年到青年、成年、老年一生的问题。人类的半数为妇女,而妇女中约四分之一以上处于小儿期和青春期。小儿和青春期女孩从出生至发育成熟的这个阶段是女性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女性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发育、心理发育、性心理发育的过程。遗传、环境、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一时期的发育。此期发生的妇科疾病不仅发病时给患儿和家属带来病痛和后续损害,有的甚至会有终生的影响和后患。小儿妇科问题有其特殊性,与成年妇科问题也有连续性,但绝不是成年妇科的缩微。小儿妇科的特殊问题主要包括:生殖器官发育缺陷和畸形、有或无激素功能的良性和恶性肿瘤、发育成熟障碍及内分泌功能、炎症、生殖健康问题、损伤。小儿妇科问题也与社会,宗教等问题有关,如性、性传播疾病、少女妊娠、避孕、计划生育、性暴力、犯、割礼、法律保护、人文、文明等联系在一起。无论在小儿妇科的诊治理念、具体治疗、药物使用、手术操作、保护女童及青少年女性的卵巢内分泌功能、生育功能等均应全面思考和个体化、人性化处理,切莫“一刀了之”,除近期效果外,更要注意远期效果、生活质量和生殖健康。在开展小儿妇科学科建设中也要重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女童的各种正常数据,包括生长发育、第二性征、不同阶段女童、女青年各生殖器大小、内分泌测定值、影像学数据和正常值,不要总是借鉴国外儿童和青少年女性的数据,应结合国情掌握中国自己的数据,更有益于对中国小儿妇科疾病的保健和防治。

小学科学论文篇5

出于政治和科技竞争的原因,“做个科学家”成为20世纪60年代科学教育的目标,尤其是在美国。为了达成这一科学教育的目标,美国科技界与教育界共同研制了一批反映当时科学发展最新水平、呈现学科知识基本结构的小学科学教材;与教材内容改革同步,引进“发现教学法”和“过程”观念,试图以此两者为核心,为社会发展培养科技精英奠定基础。然而,只适合20%的学生的精英教材,对80%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现代科学技术在人类生存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更加明晰地认识到,科学课程应体现对所有学生的价值;对一个国家来说,普通民众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养,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因此,科学教育的目标逐渐由培养“精英”转移到提高“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上。科学教育目标的转换,对小学科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能力构成了挑战。在“精英”模式下,教师需要传授体系完整、逻辑严谨的科学知识,教学所需的是充裕的知识储备,教师知识和教学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而在“大众”模式下,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同时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理解以及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教师缺乏科学素养,缺乏探究的实践和能力,仅靠书面化的知识系统,显然难以胜任教学要求。

(二)教学方法:从“过程”到“探究”

20世纪60年代的科学课程改革,强调科学的“过程”性。与“知识”取向所秉承的静态知识观不同,基于“过程”取向的科学课程反对科学教学中静态、僵化的知识灌输,希望中小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知识结构。然而,这一时期的科学观仍然以“静态知识”为主流,“探究”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掌握体系化的“知识”,体验“过程”与“探究”只是学习人类已经取得的科学成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科学课程依然难以跳出唯“知识”的窠臼。伴随着对科学性质的重新认识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探究”将“过程”取而代之。建构主义珍视儿童对自然世界的天生的探索欲望,希望通过儿童与他人共同的学习和研究建构知识,让儿童形成对科学本质的更现实的观念。同时,建构主义强调科学、技术发展史对儿童科学知识建构的价值,把科学史、科学哲学作为中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资源,“认为研究科学知识的创造和协商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知道科学中人性的一面”。建构主义理论和实践为中小学科学教育贯注了极大的活力与创造力,但也因过度强调儿童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导致科学教育的形式繁荣和实际教学质量的下降。于是自20世纪90年代始,“科学的探究”成为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新举措。“科学的探究”与“探究”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探究不仅仅是儿童自我建构的过程,这个建构的过程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规范,这个基本的规范即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小学科学教师如何成为儿童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科学界的代表”,如何在学生的自由活动和教师的引导、讲授与活动、动手与动脑之间形成平衡,让儿童通过探究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提高科学素养,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中的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应对与建构:关于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思考

没有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就谈不上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这已被反复证明。在当代科学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该实现由“静态”到“动态”的转换,这也是小学科学教师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动态的教师素养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科知识。小学科学教师对科学学科内在的概念、原理、原则、方法等系统知识以及知识之间关系的掌握情况,决定了小学科学教师的素养层次。在学科知识方面,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关注小学科学课程所涵盖的相关学科的结论性知识,更要关注对科学学科性质的理解,以及科学知识和技术与个人发展、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为了实现对科学性质的理解,教师需要通过学习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经历科学探究实践;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掌握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质,形成一定的提出问题、观察实验、收集信息、形成猜想、技术设计、交流合作和科学思维的能力”。唯有如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才有可能将系统的学科知识内容贯穿于具体的科学探究任务之中。第二,引导儿童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探究”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强调他们经历过程、体验过程、在思考与探索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思想方法;除此之外,探究式科学教学还旨在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思考和探究,在智慧的积极参与中,理解现象、探究本质、交流观点、建构知识。毫无疑问,把科学探究简化成课程上的科学教学,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正如美国著名科学教育专家阿瑟•A•卡琳所说:“虽然探究教学是模仿科学家进行研究所经历的一般过程,但由于儿童受到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职业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中小学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形式,学生在探究中能够理解自己在做什么,使科学探究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准备材料、设置情境、进行引导、提出问题、提供信息、讲解、解释———教师要为儿童在真实世界里动手做科学探究进行各项准备。这些是教师引导儿童进行科学探究所负的责任。”

小学科学论文篇6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现在我就来说一下我的小论文:

前几天,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小学科学论文篇7

二、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路径

倡导“全员参与,利益均衡,和合共生”的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由指导性的规范约束转化为具体的路径选择,有赖于能够将全员利益统筹兼顾的有效发力点作为支撑。由此,我们立足于教师的“我的关切”,提出“上什么课?用什么教材上课?给什么人上课?怎么上课?”从而将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路径选择的有效发力点,解析为课程管理、教材编写和教师评价。

(一)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是教育管理者为保障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对课程的设置、实施与评价所进行的规范而有效的管理实践活动,它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三个要素。针对各级各类不同的教育目的,课程管理中的设置、实施与评价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课程设置。即教育管理者对所辖教育机构或组织中的课程所进行的安排或计划,其内含有设置主体、设置方式与设置内容三个维度。其中,设置主体既包括行政性主体,也包括专业性主体,如高等教育行政人、高校专职教师、大学生,及小学教育工作者。设置方式既有行政命令也有市场调节,既有集中制,也有民主制。设置内容因学习要求与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五种类型:普通基础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规定课程与学校课程。③依照五种课程类型,我们又可以将其划分为五个课程模块。基础性模块,即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学科性内容表现,如人文历史、思想品德、天文地理、计算机网络和数理统计等;技巧性模块,即将基础性模块内容有效转化为教育教学现实的内容设置,如口语表达、书面写作、身体语言、板书设计、活动组织、学业评价和班级管理等;理论性模块,即与小学教育教学相关的基本原理或理论体系,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师职业道德、学科教学论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实践性模块,即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根据专业教育大纲的总体安排,对课堂教育教学内容与效果的实践性检验,如校外参观、社会调查、专业论文与学位论文等;选修性模块,由学校自主确定。课程实施。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无论如何多元与丰富,在其终极意义上,设理论课与实践课是其不二法门。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可以着眼于高等教育工作者与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合作。在课程实施中,由高等教育工作者承担小学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教授,小学教育工作者承担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讲授。当然,这必然会涉及高校与小学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事宜。其中,小学教育专业兼职教师的岗位设置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合作平台。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设置与实施状况的反馈性调节,目的在于督促课程管理实现科学、规范和有效。实践证明,课程评价相关主体的多元化是这一目的充分实现的必要选择。也就是说,在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评价中,除了高校管理者、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之外,还应当把小学教育工作者纳入到课程评价体系当中。同时,期待着他们以教育服务消费者的社会角色,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施状况进行评价。

(二)教材编写

教材是课程的有形载体,教材编写即是对课程内容的有序呈现。④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内容的全科性,决定了其教材编写的全科性,这表现在两个层面。教材编写主体的多元化,既包括高等教育的管理者、研究者,也包括小学教育教学一线的管理者和教师;教材编写内容的五个模块化,即通识性课程教材,教学技能课程教材,教师教育课程教材,教育实践课程教材和选修课程教材。当然,这些教材应当具备四个基本特征:⑤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源;能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蕴含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符合标准的编辑和出版制作水平。

(三)教师评价

评价是实践主体以特定的价值取向为标准,基于质与量的双重维度,而对实践客体所做的主客体关系的价值评判。教师评价就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引,以教师职业素养的应有之义为依据,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工作状态及效果所进行的测定与判断。教师评价与教师的工作热情度、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有效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路径选择中的教师评价,涵盖了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两个阶段,包括从事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的高等教育者和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在职教师。对此,我们可以分别从个体与群体、分科与全科的角度,对其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相关评价。个体者,高校与小学专职教师本人;群体者,高校与小学专职教师团队。对于高校专职教师及其团队的评价,应当侧重于专业理论素养的考核。对于小学专职教师及其团队的评价,则侧重于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本身的考核。

小学科学论文篇8

自然科学小论文是指通过对自然科学领域某些现象、原理等进行专门考察、分析、研究后所写成的小论文。内容涉及生物工程、考古学、天体物理、环境保护、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的新发明、新发现、新成果。自然科学小论文覆盖面广,思维量大,是“用科技知识”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因此大部分学生感到阅读难度较大。

二、设题思路

选项的设置一般不照抄原文语句,而要换一种说法。通过转换,正确说法变得“似非而是”,错误说法又显得“似是而非”。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关于自然科学小论文阅读设干扰项的方法主要有:

1.对象或概念混淆。表面上,一些陈述内容在原文中也能找到相关的依据,但暗中将两个对象或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或混淆等处理。

2.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从原文中截取两句看似有因果关系的信息句,巧妙地合在一起,由已知结果所推断的原因或由原因所推出的结论有悖逻辑。如“焦油滤清器的研制,使柴草直接燃烧所产生的灰分远远少于原煤。”原文说“焦油滤清器能解决管道堵塞和二次污染的问题”,和“柴草燃烧后的灰分”完全没有关系。

3.无中生有。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如“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和气化发电在规模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由原文可知,只有直燃发电“在规模发展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完全没提到气化发电的规模化。

4.答非所问。(1)偏离本质。指选项偏离主要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只罗列其表象、内容、背景、事例或直观认识等。该类型主要出现在对文中某一概念进行理解的题目中。(2)推断和想象随意。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推断和想象”一类题中。选项故意不顾文中信息的实际,胡乱编造一些若有若无的信息,以此干扰我们答题。

5.修饰限制不当。命题者有意删改或添加原文中的修饰语,设置理解陷阱,造成选项表述与原文不符。常见的有三类:(1)程度、范围、语气有意混淆。命题者故意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的词语,如“凡是”“都”“几乎”“除……之外”等,缩小或者扩大范围。有时忽视原文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表示揣测语气的修饰限制语,将“或然”语气改为“必然”语气。(2)夸大或缩小。它往往表现为“故意夸大”或者“故意缩小”某方面的内容,如对优点、作用、前景等方面的评价。(3)已然未然混淆。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者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然,造成以假当真。如“我国农户、村镇、县市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已取得了重要成果。”原文最后一段说,目前农村生物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还很多,但无疑具有广阔前景”。选项中所谓的“已取得重要成果”是典型的已然未然混淆。

6.主次混淆。设置干扰项时,将“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三、解题技巧

阅读自然科学小论文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为此,我们可以按以下五个步骤来阅读。

1.通读全文,认真揣摩。

2.筛选关键词句。包括重点术语、关联词语、修饰限制语及中心句、要点句。

3.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内容相对应的句子。若对应句不止一处,一般只有一处是对的,要仔细辨别。

4.注意题干和选项内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要特别注意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偶然性、可能性变为了必然性,预见性变为了现实性,将来时变为了完成时,等等。

5.排除干扰项,验证答案。

【阅读训练】

神农尝百草的基因解读(节选)

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虽然史书和民间传说都在证明神农尝百草的真实性,但还是有很多人表示怀疑。不过,现代基因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神农尝百草。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李辉的研究小组通过基因研究在分子水平上初步证明神农尝百草的事情可能是中国先民生存的一种真实情况。

在对中国人的DNA检测分析后,李辉等人发现,中国人体内有一种苦味基因,称为TAS2R16。它能辨识出哪些苦味的植物是有毒的。李辉等人利用DNA技术对基因片段进行分析,推测出中国人的苦味基因TAS2R16大约是在5000~6000年前受到自然选择而形成的,而且功能很强。

从基因来看,所有人都有TAS2R16基因。TAS2R16基因编码的苦味受体专门针对植物中常见的吡喃葡萄糖苷类毒素,该基因功能不强的人很难尝出这类毒素。世界上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不会觉察出这种毒素特有的苦涩味道,而另一部分人则对这种苦味十分敏感。

人的功能独特且有多种变体的基因一般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基因受到自然选择后会在基因组中留下痕迹。被选择的基因的弱势类型容易被淘汰,但强势类型会被保留,虽然是少数。被自然选择的强势基因附近的邻居基因,也会连带着只有少数类型被保留下来,称为“搭车效应”。“搭车”的基因越多,功能越强,意味着自然选择的历史越短。

李辉等人发现,中国人苦味基因TAS2R16的增强功能基因变体有比较长的“搭车”区段,应该是在1万年内受到过自然选择。研究人员检测了世界上大多数人群的样本,只在中国人的基因组中发现了有很强功能的苦味基因,即“搭车效应”很强,而非洲人和欧美人的苦味基因TAS2R16不如中国人的苦味基因功能强。

在5000~6000年前,中国正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期。这一时期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靠狩猎和采集已不能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所以,一方面人们必须从森林中走出,从狩猎和采集转为农耕,这便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的历史根据;另一方面人们又必须大量采集食物,这便是“神农尝百草”的历史根据。而面对各种可能充饥的植物,人们不能靠过去的经验来判断是否有毒,只能靠口尝。当然,尝百草并非只是尝食物,而是既鉴别食物,也识别药物。对于前者要鉴别其是否安全可食用,对于后者要鉴别其是否安全和有疗效。在尝百草的这个时期,苦味感灵敏和强烈的人会生存下来,而苦味感不灵敏和不强烈的人则会被毒死,就像神农吃了断肠草一样。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神农尝百草并非是一个人的行为,而是中国先民许多人和一代又一代人的行为。在尝百草中生存下来的群体就会保留功能强大的辨识苦味的灵敏TAS2R16基因,并遗传下去。因此,从基因角度可以解释为何神农尝百草是中国先民一段可信的生活方式和特殊的生存阶段。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17期,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内容不能作为“现代基因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神农尝百草”的依据的一项是( )

A.李辉研究小组通过基因研究初步证明神农尝百草可能是真实的情况。

B.中国人的苦味基因大约是在5000~6000年前受自然选择而形成的。

C.中国人的苦味基因形成的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神农尝百草的时期。

D.中国人的苦味基因是在尝百草中生存下来的中国先民的保留和遗传。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国人体内苦味基因的功能很强,所以中国人都能够辨识出有毒的苦味植物。

B.世界上大约四分之一的TAS2R16基因功能不强的人,很难尝出吡喃葡萄糖苷类毒素。

C.中国人的苦味基因的“搭车”区段较长,研究认为应是在1万年内受到过自然选择。

D.神农的苦味感不灵敏,不强烈,因此吃断肠草被毒死了,尝百草其实和神农没有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的苦味基因和其他人类基因一样,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小学科学论文篇9

小学数学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内涵,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数学必须立足地通过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使自身素质得以完善和提高。

【关键词】:

素质教育;智力因素;教育功能

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地位,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数学必须立足地通过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我认为,这关键就是利用教材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所以小学数学教学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下面我就小学数学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的教育功能

小学数学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内涵.有许多有教育意义的理论知识和数学问题,比如实践第一观点是,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应逐渐领悟并逐步树立的观点之一。再如对立统一观点.小学数学中的大与小、多与少、有限与无限、正比例与反比例等都是对立统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大与小、多与少虽然是对立的.但两者相互依存这就是统一。数学知识同客观事物一样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这就促成了数学知识的运动、变化和 发展.比如除法、分数、比三者的基本特征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相互作用。数学就是在这种联系和作用中得到了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全到相对全面。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加快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智力成为 现代化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它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都是由数学术语和逻辑术浯来表述,并借助于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新的判断。因而数学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因素。

数学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多种方面.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使自身素质得以完善和提高。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

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的学生大都缺少这种意识。主要表现为书本与生活相脱节,在学生潜意识中知识都关在教室里.教室外面没有数学,而实际情况刚好相反.客观世界才是个大数学大世界,它不仅孕育了数学还是数学的归宿。我们的孩子还不能把目光延伸到窗外。这与我们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多少年来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天天与书本中的”克”、”千克”打交道却掂不出一盒粉笔或一瓶饮料的大概重量。

原因何在?就是缺少对重量的实际感受.更可怕的是他们压根就无意去获取这种感受,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知汉全在教室里、书本上不在窗外丰富多彩的世界里。

2、注意力的培养

培养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和学习的一项基本任务,在小学阶段以培养初步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力为主。包括初步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所有这些都与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密不可分,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一般要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其中感知和理解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阶段.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尤为重要。3、重视非智力因素 发展

在教学中忽视培养和发展非智力因素无助于学生接收知识、发展智力。 教育心 理学认为:非智力心理因素的活动与智力因素的活动是统一在学习活动中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始终发挥着作用:调动非智力因素能有效的促进知识的学习。

三、利用知识本身引起无意注意

随着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增长,学生对知识逐渐对知识本身产生直接兴趣,利用新旧知识矛盾,或知识不确定性等等都会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例如有时上新内容的课时,可以旗帜鲜明地提出,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或提出一个与旧知识相关,但全靠旧知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引入新课,这些都有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效果。

小学科学论文篇10

传统教学方法往往强调课本的重要性和教师的重要性,将教师讲授课本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来把握,这在教师备课和讲课的过程中都能体现出来。传统教学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导了整个教育界,对于教育的发展也做了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理应避免“老师讲、学生听”这种被动的灌输方式,让课堂气氛“活”起来。尤其是小学科学这种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的课程,更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开设教学任务,完成教学计划。

2“.学为中心”符合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

我国长期以来强调的“以教为中心”已经不适应当今形势下的教学目标,而应该转到“以学为中心”。“学为中心”符合了新课标形势下对于教师的教学要求,教师应从转变自身观念出发,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起到辅导作用,指导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把握,解答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教师以学生的需要制定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深入发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只有对于课程产生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驱动力,学习的自觉性大大提高之后,学习效率自然会随之提高。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学习课本知识,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主动获取知识、汲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以学定教、学为中心”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

课程设计中要明确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在课件设计上就要明确体现出来这一特点。课件设计时应预留出尽可能多的学生自由讨论、小组讨论和动手实践的时间,课程设计时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以体现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主,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到课堂上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已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小学科学四年级的课程中关于花、果实和种子这节课,老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去观察各种花和果实,并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各自组的收获,通过各个组的分享学生初步掌握了花的颜色、形状等外部特征。这时候,老师可以将各个组的讨论结果汇总,纠正其中错误的地方,并进一步讲解花、果实与种子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浓厚的兴趣和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和吸收。

2.强调情境在课堂中的创设作用。

情境教学法是近年来一直倡导的新型教学方法,也是符合新课标要求下“以学定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强调课堂上情境的创设,老师有目的的引入一些含有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场景,以启迪学生心理机能,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为目的。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有开展情境教学法的有利条件,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尽量多用一些图画、图形等来演示,将课本内容形象化、生动化。教师可利用课本插图、剪切画、挂饰以及生活中的实物来进行演示,如讲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时,就可以利用梳子在头发上摩擦生电的原理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而在讲授花、果实和种子时,不仅可以通过PPT展示各种花和果实以及种子,还能采集真实的鲜花和果实给学生加以展示。通过这种情境的创设和暗示作用,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正如保加利亚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所说的那样: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

小学科学论文篇11

2..教师对科学教学的态度情况在这样一些科学教学条件匮乏的农村小学,在职的教师是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动手制作教具、准备教学材料、制作教学课件的教师分别占34.2%,57.5%,51.7%。偶尔动手的分别占45%,27.5%,29.2%。有时动手的分别占17.5%,10.8%,15.8%。经常动手的分别占3.3%,4.2%,3.3%。从经常动手为科学教学制备条件教师的比例可以反映出教师对科学教育的态度不是那么理想。通过访问,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几乎没有科学教师带领小学生进行野外实践或考察等活动。

3.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情况学生的兴趣作为素材性课程资源,是能够进入课程并对课程实施产生积极作用的课程资源。小学生对“你喜欢科学课吗”的回答,选择“非常喜欢”的占30%,“喜欢”占40%,“没感觉”占16.7%,“不喜欢”占13.3%。通过访问“进行课外观察活动吗?”,回答“经常”、“偶尔”、“从来没有”的分别占12.5%、25%、62.5%,这就说明学生缺乏亲身体验自然的机会,也无法体会课外活动的乐趣。而在科学教育中学生进行课外观察活动占很大比例。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课外观察活动作为两个变量进行分析后,说明小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结果讨论

1.资金投入不足,仪器设备匮乏很多农村小学实验仪器很少,甚至有的学校一套也没有。仅有一两套的学校,只有在老师做演示实验时才拿出来,学生只有瞪眼睛看老师演把戏的份,没有机会去自己亲自动手实际操作,这样的教学条件无法实现新课改中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素质要求。

2.对科学课重视程度不高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的影响,科学课一直被称作“副科”,很多地方仅以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成绩来决定一个学生的能力。据调查,小学科学课存在不同程度的被挤占用现象。即使是上实验课,也是教师照本宣科或让学生自己看书;同时,不执行课时计划,一节课上几节课的内容,根本不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另外,在科学教师的安排上,不少学校让语文、数学等科目上教学成绩不好的老师或年龄大的老教师来担任。可见,在广大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得不到各级教育者的重视,其地位并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3.评价制度以考试为主当前中国的教育弊端,很多地方仍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办学质量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们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下狠抓书面成绩,考虑到科学实验课的实验做得再精彩,也无法搬到试卷上,于是他们便取消实验,专攻书本知识,根本就没有顾及到学生在做实验时的乐趣,这无疑损害了学生热爱自然以至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怀。

4.教师素质偏低据访问调查红河州建水县的农村小学只有一所农村小学有专职的科学教师,而且只有一位。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多为中老年教师或农村代课教师,且多数教师未经过系统的专门培训,对科学实验教学很难胜任。教师编制过紧,工作繁忙,很难有时间进行业务进修,提高自己。他们没时间也不肯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材,更谈不上进行小学科学实验课的科研工作了。随着时代的进步,他们将无法承担时代所赋予的素质教育的重任。

三、应对建议

1.政府应加大资金的投资力度课程财物资源是科学教学活动的基本支持,缺乏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科学课程活动就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经费紧张是每一个农村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感受最深刻的,想搞一个活动,或课题研究,没有充足的资金是做不到的。在与老师的交流中,一位老师的发言很有代表性,他感慨地说,自己从事科学教育十多年,对这门课十分的钟爱,而且学校地处山区,各种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所以每年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考察,并制作标本,他所自制的教具曾荣获过市州级一等奖。但由于经费的原因,许多良好的课外活动都没法进行或半途而废,如果要学生承担,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重;教师自己出,一次两次还可以,多了也承受不起;找学校要,学校领导对资金的利用问题也很无奈,事实上学校并没有拨出专门的活动经费用于科学教育。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

2.学校应强化教学实验仪器的管理对现有实验仪器的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且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在所调查的小学,仪器的管理往往被忽略。一些学校没人管理仪器,有的学校是科学教师监管,这样一来由于管理不当,许多仪器出现生锈、损毁、流失,霉变、腐蚀等现象,导致大部分的教学仪器和药品不能使用。所以为提高对现有教学仪器的利用,管理工作不能忽视。管理好仪器设备不是目的,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用好,通过管理给师生提供良好的仪器设备,随时给师生的教学研究、教学活动提供方便。支持并欢迎、鼓励、提倡和帮助师生使用仪器设备。总之,做好服务,使实验教学仪器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3.转变思想观念,选配好任课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的影响,科学课是“副科”这一思想仍为严重。所以要转变科学是“副科”这一观念。据了解,不少学校的科学课是有上不好语文、数学等科目的老师来担任或有年龄大的老教师来担任,这类教师没有扎实的科学专业知识,研究教材的时间相对较少,所教内容不严密,很难达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通过和任课教师的交流,发现能够完整学习课程新标准的教师寥寥无几,更严重的是有的教师连课程新标准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就更谈不上理念转变了。为此,需要学校为这部分教师提供培训学习和教研的机会,让每一个小学科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所改变、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4.完善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课程评价是课程教学的瓶颈,评价方式引导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既制约着教师的教,也制约着学生的学。评价不仅是教师自我评价,更多的来自学校、家长,同时这种评价又往往是决定性的。而广大农村小学其教学思想比较落后,包括学校领导及其他教师,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实施的还是应试教育,仍然唯成绩是举,往往是穿新鞋走老路。许多学校领导由于达标要求,仍然以分数来评价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水平;一些家长认为只要语、数、英能考高分就行,并不在意孩子除此之外的其它方面的长进,如果教师教不出符合他们要求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当然不高。所以教师为了达标,就不会在科学这样的科目上大花时间,而是专攻语数英。对此,教学部门和管理部门要摒弃以学生的考试分数考评教师的做法,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5.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

一是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学校内进行的,丰富的校内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根据以上的数据显示,很多农村小学目前存在设施设备缺乏现象,主要体现在缺少科学教具、模型甚至科学活动的场所及实验室场所。因此,学校应该明确科学课的要求和科学课程的特点,根据教学需要加强实验室建设、购置仪器设备、挂图、投影片、音像资料,组织科学学习兴趣小组等活动,有条件的还可以在校内开发建立小型的植物园、动物园等,丰富学校科学课程的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进行校内科学探究活动。另一方面,有些学校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的功能,造成浪费。因此,发挥现有设施设备的多种功能,提高教学中的实际利用率,是有效利用科学教学资源的主要途径之一。学校还可以举办群众性的科学教育活动,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科学意识,这些活动由于本身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对儿童很有吸引力,可以寓教于乐,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对教学资源进行适当选择和整合,利用不同的资源去满足教学的需要。

小学科学论文篇12

在小学阶段,数学和语文是绝对的主科,是小学生学好其他各个学科的基础,可谓是基础的基础。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度地强调了这两个学科的专业化,使彼此孤立起来,相互之间缺少融合的时候。而这两者是有客观上的联系的,我们都知道小学语文需要朗读和阅读,岂不知,这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对于数学更是如此。数学中也存在“读”的问题,那就是读图和读题。因为没有弄清题意,或者没有准确地把握题目的要求而做题失误的事屡见不鲜,甚至都已经习以为常。这是个不正常的现象。数学教师必须在学生的数学阅读上多用心,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对学生加强相应的锻炼才能弥补这方面的缺失。

阅读对于各个学科的解题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更是如此,没有阅读就没有数学。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抓住题意,对于数学成绩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通过数学思维的练习也能帮助学生懂得语言和阅读的条理性,对于他们的语言也有一定的帮助。比如,在教学生认识体积的一节中,可以让学生阅读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看到瓶子里有水,可是它的嘴巴够不到水面。水在瓶子的底部,上面有很大的空间,怎么办呢?聪明的乌鸦有办法,它衔来一粒又一粒的小石子投到瓶子里去,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水面渐渐地升了上来,乌鸦最后喝到了水。这个故事比较形象,也体现了一个小生灵的聪明,对于学生理解水的体积具有直观的教学效果。小学生数学的阅读理解能力必须以语文的阅读为前提,可以尝试让学生把语文和数学都当做阅读材料来进行练习。

二、通过说来整合小学数学和语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还要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因为语言是人思维的表现形式。很多时候学生的语言表达非常欠缺,不够流畅,这样的现象表现在男生身上的时候多,我认为这是他们的思维快于语言的原因造成的。他们的语言还不足以表达他们快速的思维,这就容易造成学生表达结巴不流畅。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辩证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思维的表征,反过来,通过对语言的练习也能帮助学生锻炼思维,促进思维更具有条理性。学生能够背出一个简单的数学概念,这是一件比较普通的事情,如果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个概念的内涵,那就在难度上提高了一个层次。学生需要对数学概念有非常清楚的了解和把握,还要有足够的想象力,能够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某一概念的大概形式。

另外,在叙述这些数学概念的时候要让学生养成语言简洁、表达准确的习惯。例如,在教“0的认识”的时候,我就尝试让学生先描述出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虽然这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看上去也非常简单,但对于刚接触数学概念的小学生来说也显得非常抽象。学生要么描述不出,要么难以表达清楚。我为学生展示了五幅简笔画,在第一幅上,水中有四只鸭子;而第二幅则有三只,第三幅有两只鸭子,第四幅水中有一只鸭子,而第五幅则只有水。我让学生看图说话,用具体的实物来帮助他们形成对数目的概念。学生在口头描述中也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0”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认识到“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之后,可以让学生用比较准确的话去描述其他事物的“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