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经济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9-12 11:18:13

休闲经济论文

休闲经济论文篇1

【关键词】休闲经济;休闲消费;经济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休闲消费文化逐渐从一种低层次活动(如打牌消遣),提升到客观上具有补偿功能和解压功能的活动。休闲需求的满足方式,也越来越从自发活动转变为一种消费活动。

1休闲经济的内涵

所谓休闲经济是以人的休闲消费、休闲心理、休闲行为、休闲需求为考察对象,以满足人的个性、多样性、多元性发展为目的,在“人的存在”与“人的成分”之间充当媒介,研究人类休闲行为和经济现象之间互动规律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曾说过:“闲暇时间即为自由时间,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1]由此可见,休闲经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从宏观上讲,休闲消费可以视为休闲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经济生活中被赋予重要意义。首先,休闲消费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生活消费的一种高级形式,它虽基于传统的消费,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消费。“休闲消费,当属人类消费行为的一种状态,它的出现正是建筑在普遍的大众消费文化兴起的基础上”[2]。其次,休闲消费既包括对商品的消费,也注重对新的观念、知识、体验、价值观等的消费。最后,休闲消费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1休闲经济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扩大内需是人们议论的焦点。其间,已有多位专家指出,如果能从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加大第三产业发展、放宽对服务业管制等方面推出一些更长久、惠及面更广的经济政策,将会对促进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3]而包括旅游业、文化娱乐业、体育业、饮食业和商业在内的休闲消费产业群,即是可以发挥积极而持久作用的经济领域。

2.2休闲经济可以提供给人们物质生活要求基本满足之后的精神文化需求。

2.3休闲经济给人们带来新的生活态度,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休闲消费,为休闲经济增添新的发展动力。现代社会,高效率、快节奏、强竞争的现状经常导致人们心理负荷过大,心理紧张感和压抑感增强。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科技的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许多障碍和隔阂,极容易产生交流减少,感情淡化,沟通贫乏,进而产生心理健康疾病。因此,休闲活动就逐渐成为人们缓冲压力、调节精神状态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所具有的使人轻松、愉悦、自由、互动等特性,必然迎合现代人的心理需要,从而进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引导现代人健康、科学、文明生活的必然选择。

2.4休闲经济可以进一步扩大就业,从而减少城乡剩余劳动力数量。休闲经济所涉及的范围属于劳动密集型领域,需要雇佣大量的员工。它们所需要的人员文化层次也有较大差别,从高到低都有其对应的工作岗位。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员,这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障碍,而大力发展休闲经济则可以进一步的缓解这一现状,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2.5休闲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7%,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45%,2020年将达到59%,21世纪末达到90%。罗歇•苏认为“娱乐的需要随着城市化的扩大而不断提高,城市是娱乐发展的一个基地,大城市为人类提供了休闲活动的广泛选择。”[5]人类发展的历史已表明,人的休闲生活与城市的发展成正比,休闲活动的多样化与丰富内容将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同时也促使整个城市做出一系列调整,使城市管理与服务更加人性化,从而推动城市休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路向选择

休闲经济论文篇2

2辽宁省休闲体育产业

2.1辽宁省2012年各地区生产总值从表1中可知,2012年大连的生产总值在3个产业中最高,其次是沈阳,再次是鞍山、营口、盘锦、锦州、抚顺、本溪、丹东、辽阳、铁岭、朝阳、葫芦岛、阜新。近年来,辽宁力求产业结构调整,追求品牌和品质效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调整和优化服务业结构,也成为近年来我省服务业发展的航向标。结合打造“休闲体育城市”的产业定位,我省重点发展休闲体育,形成一个良好的具有特色的休闲体育产业集群。

2.2辽宁省各地区2005-2012年旅游外汇收入从表2中可知,大连的旅游外汇在历年中收入最高,其次是沈阳,再次是鞍山、丹东、锦州、本溪、盘锦、营口、葫芦岛、抚顺、辽阳、铁岭、阜新、朝阳。其中,营口是辽宁沿海经济地带,其风景优美;大连是中国东北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大连背依中国东北腹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东北之窗”“北方明珠”“浪漫之都”之称,所以都是旅游的最佳圣地。沈阳地处辽宁省的中心城市,是辽宁省的省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环境优雅、历史遗迹等丰富,是旅游的必经之地。而鞍山、本溪等都是四面环山,有许多名胜古迹,是旅游的好去处。

2.3辽宁省休闲体育产业市场休闲体育产业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要受到市场的需求、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社会水平的提高。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辽宁省经济的发展,为辽宁省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具不完全统计,现今辽宁省共有14个滑雪场,13个高尔夫球场,46个户外俱乐部,25个拓展俱乐部,旅行社在2012年已有1165家(2012年年鉴)。大卖场有111家(图2),从调查的数量上看,每家的户外品牌都将近20个;从定位上看,各种定位层次的品牌云集其中。在辽宁省中,沈阳户外市场更是非常繁荣,户外俱乐部几乎占到46%的比例,沈阳的各种户外活动群体有上百个,所辐射到的户外活动人群众多,每周末参与户外活动的人口有数万人之多。拓展俱乐部大多数也都开在沈阳、大连和鞍山,其他地方没有正规店拓展俱乐部。例如,2012年9月1日是兴隆大家庭周年庆典,现场客流可谓川流不息,TheNorthFace一家当日销售额就突破20万元。总之,辽宁的户外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所创造的利润更是在辽宁省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

3辽宁省休闲体育产业化构建模型

3.1“一核一圈六区”休闲体育产业区战略布局辽宁省应大力拓展休闲体育产业,积极整合休闲体育资源和山水自然资源,科学规划,加大投入,以创建休闲体育基地带动休闲体育产业集群化。在辽宁省建立“一核一圈六区”休闲体育产业区,所谓的“一核”是以沈阳为中心重点,周边城市为辅的休闲体育产业区,“一圈”是在大连市的自然风光,建立环抱中心城区的具有特色的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圈。“六区”是在沈阳周边城市打造6个体育产业功能集聚区,有鞍山、本溪、朝阳、阜新等山地户外运动集聚区;沈阳、大连休闲体育赛事集聚区;沈阳、大连、鞍山及周边城市的时尚运动体验休闲集聚区;葫芦岛、大连、丹东、营口、锦州水上运动集聚区;沈阳、大连高尔夫运动集聚区;以及沈阳、大连、辽阳、抚顺、本溪等冰雪运动集聚区。

休闲经济论文篇3

低碳经济是以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低为基础的生态经济模式,是在全世界气候变暖逐渐形成温室效应,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威胁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完善制度、低碳环保、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如:石油、煤炭、木材等。低碳经济是在生产和生活上减少有害气体排放,达到经济持续发展与生态、低碳环保共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它的特征是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等。

(二)体育旅游

体育旅游是体育业与旅游业相交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休闲体育和体育设备为基础条件,让旅游者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游山玩水的旅游过程中提供休闲、参观、娱乐、健身、交流等各种娱乐服务于一体的新型项目。在旅游过程中体育运动员和体育业余爱好者以参加体育竞技、体育大会和观赏以及进行各种休闲、交流等为目的的旅游。体育旅游是低碳经济基础上的新型休闲体育旅游方式,其特点是以环境为中心,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为重点,实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体育旅游方式,是以能耗低、污染少为基础的旅游经济模式。

(三)休闲体育

休闲体育是一种体育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休闲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体现,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尺。它是指人们在空闲时间内以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增进身心健康、完善自我为目的从而进行各种身体锻炼。休闲体育具有文化性、自由性、非功利性和主动性等,休闲体育对强健体魄、增加健康、预防疾病、提高文化内涵与加强人际关系等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发展低碳休闲体育旅游的作用

(一)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带动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

体育旅游是集文化业、娱乐业、餐饮业、体育用品销售、交通运输业、体育设施建筑等相关产业于一体,体育旅游属于综合性的服务行业;为体育旅游休闲者提供各种服务是它的主要目的,它能满足休闲旅游者在参与和观赏体育活动时所需要的各方面需求。体育旅游接触的面比较广阔,因此可以增加旅游地区的客流量、物资与用品的消耗,这就能给劳动者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劳动岗位。体育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综合性产业,它集吃饭、住宿、游玩、购物、娱乐等要素融于一体,休闲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对很多产业(餐饮业、旅游业、交通业、休闲体育娱乐业、服务业、金融业)有直接和间接带动作用。因此,很多城市把体育产业、体育旅游作为“龙头产业”进行招商引资来开拓新的市场。

(二)促进身心健康,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

休闲体育旅游是人们在游山玩水过程中添加了休闲娱乐及度假等因素融为一身的各种社会活动,使休闲度假的游客在游览自然风光和体验不同民族的各种风情的同时,使游客们身体得到放松,心理感到轻松愉悦。各种河流湖泊、草原、森林、各种名胜古迹、名山、海洋等优美的自然环境让休闲旅游者体验大自然的风光,从而享受到温暖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这就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调节旅游者的机理,还可以缓解工作带来的各种压力,体育旅游还能锻炼旅游者的意志品质、陶冶情操、增强体质、发展自我。不同的地区的生活习俗、不同民族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等都不尽相同,这就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习俗。通过体育旅游这个传播平台可以使国与国、城与城、各个民族之间互相交流和学习,使不同的习俗、不同的民族文化等得到了融合传承和发展。

(三)体育旅游有利于节能减排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体育旅游产业主要以体育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各种休闲体育设施为基础,以低碳、环保、节能为前提,通过提供低碳体育旅游服务,满足休闲旅游和消费者各种需求的综合性产业。低碳体育旅游重点在“低碳”上,它将节能和生态放在旅游的第一位,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达到重节能、无污染、利环保、轻开发,这样就避免破坏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在开发前认真的进行调查研究,请有经验的专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使休闲体育旅游设施、环境与各种产品达到低碳环保与绿色无污染要求。在人才方面,有关院校能够与这些单位进行合作,培养和培训低碳、环保、体育旅游方面的管理人才;政府部门重视对民众、游客宣传和培养环保和低碳生态意识,提倡节能减排,为经济转型中低碳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制约低碳休闲体育旅游的因素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体育旅游宣传水平低

一个国家、地区或一座城市的知名景点是体育旅游者首选目的地,知名度越高就越吸引旅游者的向往,这也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张名片。目前许多城市与地区对旅游景点宣传方面做的不太好,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整体宣传,这就不能吸引大量的游客进行选择旅游。很多城市没有借助现有的传媒进行大面积对体育旅游进行宣传,应用方法比较单一,没有形成系统的宣传模式;很多城市与地区受地方资金和传统的老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各个旅游景点在进行宣传时各自为政走分裂道路。很多城市在旅游季节到来之际,旅游区的民营交通、个体饭店老板、各种服务行业互相竞争上抬物价,形成恶性的竞争;还有的旅游区没走合作互助开发道路都是封闭式的自我发展。这些原因导致宣传上的陈旧化、保守化、自发化,这就使体育旅游产业名气不大,客源少,二次游客回头率低,以上这些原因就使休闲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较慢。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体育旅游资源与文化内涵尚待挖掘

文化是识别一个民族的基因,文化是体育旅游发展的灵魂,是一种潜在的体育旅游产品,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力、消费水平、综合实力和产业结构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化产业包涵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城市和地区在挖掘和开发名胜古迹、文化资源、各种旅游资源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旅游线路上没有创新的设计,也没有突出体育旅游文化的唯一性。很多城市把自然资源的原始面貌作为旅游的开发重点,在开发过程中只注重旅游者观赏风景,而对旅游者的休闲体育旅游以及追求精神文化游等项目比较少。有些城市和地区对保护与利用各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较少,掺杂了许多其他因素在传统体育文化中,这就失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原始性、趣味性和文化价值。因此,我们应开发和挖掘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力开发“本土”体育旅游资源。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体育旅游业资金投入不足

现大多数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模式都是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许多地区在招商引资和投入资金进行发展体育旅游业方面,存在着投资意识薄弱、投资环境不好、融资渠道窄等许多问题。由于缺少资金的投入,许多地区即使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但是对这些资源无力进行开发,许多城市的旅游景点体育设施出现老化、年久失修和配套严重不足问题。由于当地政府资金投入较少,许多旅游景点结构单一,宣传力度小等问题以及在开发本土体育旅游资源、休闲体育种类等方面没有创新,对组合型的体育旅游方式还未形成,没有很好的把当地优势体育旅游资源转化为产品,这也是大多数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低和组团旅游规模小的重要原因。

四、发展低碳休闲体育旅游的对策

(一)加大低碳旅游宣传,转变休闲体育旅游传统模式

低碳旅游是环保旅游和绿色旅游更深一层的表现,必须进行各种宣传和普及低碳旅游。在宣传过程中把“碳足迹”引入到体育旅游者的心理。“碳足迹”来源于一个英文“CarbonFootprint”,是指一个人的“碳耗用量”(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通过宣传让体育旅游者意识到低碳的作用,使之能够成为低碳体育旅游消费的一员,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各种旅游资源。在宣传过程中首先转变体育旅游者现有的体育旅游模式,大力倡导在体育旅游过程中的一些低碳形式,比如较近的地区可以提倡公共交通、自行车或者徒步旅游,较远的地区可以选择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等低碳或无碳方式,从而减少“碳”的排放量,在旅游项目上增添各种休闲体育种类以此来吸引旅游者兴趣,同时改进节能减排的技术环节,从而降低碳的消耗量,最终形成循环低碳经济模式。

(二)促进体育低碳项目发展,并加强对从业人员素质的培养

开展生态休闲体育旅游,开发低碳体育产品,设计游戏类、健身类、休闲类、娱乐类等运动项目,引导旅游者参与各种体育游戏、攀岩、登山、游泳、徒步、漂流、垂钓、探险、采摘果实、放风筝、田园种菜以及各种民族传统项目等低碳体育项目。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好坏与管理者和服务者有密切关系,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素质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服务质量。通过系统的培训来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和体育技能,通过培训培养出一支服务好气质佳、形象好、素质高的休闲体育旅游团队。另外,要与当地高校进行合作来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让他们在高校学习先进的体育旅游管理方法,同时尽可能的引进国内外资深的体育旅游人才和专家进行指导。

(三)建立低碳环保理念,给予低碳体育旅游政策支持

通过宣传各种政策,对人们建立低碳经济的环保意识是发展低碳体育旅游的基础,对低碳体育旅游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是发展低碳体育旅游的核心内容,也是低碳体育旅游有别于其他旅游方式的主要特征。发展低碳理念放弃和改革过去体育旅游盲目开发形式,注重低碳经济体系构建,走现代化时代低碳的体育旅游发展之路,科学合理开发各种自然资源,保持体育旅游原生态、自然的来发展体育旅游经济。想要把低碳体育旅游工作做好,就要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等政府部门共同指导下,制定加快发展低碳体育旅游的相关政策,通过政策的宣传和导向作用,推动低碳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和谐的发展。

休闲经济论文篇4

1 休闲观光农业产业特征

休闲观光农业概念国内至今尚未有统一定义,综合学者研究,我们认为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生产经营为基础,合理利用和配置农村自然、地理、社会和生态资源,以提高农业收益、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目标,以科技化、市场化、企业化为经营手段,以吸引城乡居民进行乡村休闲消费为目的,以发挥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综合功能为宗旨,实现农业和农村文化、教育、旅游服务等产业有机结合的新型产业。因此,可以看出,多功能性是休闲观光农业的一个重要产业特性,休闲观光农业除了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基本功能外,还兼备经济、 社会、生态、生活、文化、教育、休闲、健身、娱乐、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休闲观光农业还具有另外2个重要产业特性:(1)具有服务业的商品特性,即休闲观光农业所提供的休闲产品和休闲服务具有服务业的商品特性[1]。也就是说,休闲观光农业可以提供新服务、创造社会新价值。(2)农业作为社会公共部门的产品属性明显增强,它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发展补偿机制,以发挥最佳社会、生态和环境效益;同时,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它与社会各个部门或产业联系更加密切,具有关联产业多、产业链长等许多特点,需要多部门配合。分析休闲观光农业诸多功能特性,有利于重新认识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2 休闲观光农业原理和发展意义

马克思休闲论、现代休闲经济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多功能发展理论等是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基本理论。

2.1 马克思休闲论是现代休闲理论的基石,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符合马克思休闲理论思想

马克思认为,休闲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生存状态追求的目标。马克思还认为,发展生产力是增加自由时间的根本途径。休闲观光农业不仅可以提供人们休闲观光场所,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和综合经营效益,发展生产力,因此,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符合马克思休闲理论的重要思想。

2.2 休闲经济理论是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基本理论

休闲经济理论告诉我们,休闲可以创造价值、产生经济,休闲经济理论的核心是休闲与经济密不可分,休闲可以产生服务、创造价值,形成并产生经济。这里,休闲经济是指由休闲产业活动所衍生出的休闲需求、休闲消费、休闲产品、休闲服务等汇集成的经济,统称之为休闲经济。正是由于休闲产业“再创造性”,使得休闲变成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式。休闲不仅可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还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休闲消费活动还可以调节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降低贫富梯度等。休闲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等相结合的新兴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形态,它可以提供休闲、创造价值、产生经济。

2.3 体验农业理论从人们的体验需求发展角度说明体验产生经济的必然性

如果说马克思休闲论和休闲经济理论可以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话,那么体验经济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就可以回答我们应该如何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体验经济的概念在1940年代已经萌芽,20世纪后叶以来,体验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价值取向。Norris(1941)提出[2],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在于物品所附加的服务,物品本身并非促成消费的关键。Alderson(1957)认为,顾客所注重的价值是在于消费体验。Toffler(1970)在《未来的冲击》[4]一书中提出,差异多元化的消费体验是未来重要的消费趋势。Abbott(1995)认为,人们真正渴望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满意从体验产品中获得想要的感觉。台湾农业转型的成功经验是发展体验农业,研究表明,目前,台湾几乎100%的休闲农场都主要设有各种各样的农业体验项目和内容。因此,体验农业是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之一。

2.4 农业多功能性发展理论从农业功能需求变化角度说明休闲观光农业产生的必然性

20世纪中后期,农业多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需求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普遍关注。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较早地出现在1999年日本颁布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中,当时,为了保护其“稻米文化”,日本政府认为,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可以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农业的地位,放弃农业以换取经济总量的增长,可能给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 此后,韩国及欧盟一些国家相继支持这一论断,并加入这一集团。之后,农业多功能性概念相继出现在联合国的文献决议之中,如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由于农业对保护遗产、确保粮食安全、保持空间上的平衡发展、保护地面景观与环境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促进农业多功能性发展,有助于重新审视和认识农业这一古老产业,从而在新的理论基础上制定21世纪农业发展战略,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体验经济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可以回答我们应该如何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3 休闲观光农业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关系

3.1 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新时期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符合新时期中央农村工作的主题思想

进入21世纪,中央在农村发展上先后提出了三大主题:(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三大主题都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既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条大思路,更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当前,全国正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发展农村经济,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 新时期,福建省新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以及省委提出的建设有海峡西岸区域特色的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的要求,力争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这一目标。休闲农业正是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一开始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农业来说,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在生态保障、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业体系;对于农村来说,有利于吸引城市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以旅助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于农民来说,则有利于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实现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3.2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的具体行动,可以有效促进“三农”结合、“三产”结合和“三生”农业结合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内容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方法是统筹兼顾,具体办法就是坚持统筹城乡。休闲观光农业,它以满足人们对休闲、体验和回归自然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载体,以整合联合农村要素资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重要抓手 ,以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此,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同时,党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重点包括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些都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新思路。

关注 “三农”、协调“三产”、 发展“三生”农业,是21世纪我国及世界各国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可以促进“三农”结合,即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实现了“三农”相结合;可以促进“三产”结合,即实现农村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合,把农业同旅游服务业、商业、农村体育、文化等产业有效结合起来;可以促进“三生”结合,即实现农业生产、生态和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发展三方面进行结合。实践证明,休闲观光农业是促进“三农”、连接“三产”、带动“三生”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三农”、“三产”、“三生”农业有效结合也是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思想。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农业产业层次的重要形式,是整合联合农村资源和要素的重要抓手 。

3.3 休闲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价值取向,休闲观光农业将成为未来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休闲在促进未来社会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发展过程中,将产生更重要的巨大作用,特别是在将来社会里,休闲服务将从标准化和集中化转为个性化服务,休闲教育、休闲健康、休闲娱乐将为休闲产业发展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休闲经济也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新的价值取向。著名的美国休闲学专家杰弗瑞•戈比教授认为,在稍后的几年里,美国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85%。目前,美国休闲业已经成为第一位的经济活动产业。未来学家预测,到2015年美国的休闲产业收入将占GDP的一半份额。到2030年,全世界80%以上人员将视休闲旅游为生活的必需品,而乡村休闲则更具广阔的市场。

随着未来社会进入休闲经济时代,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休闲观光农业的价值越来越得到体现。休闲观光农业由农业经济时代的提品,到工业经济时代的提供商品,再到信息经济时代的提供服务,以及到休闲经济时代的享受产品与服务,其表现出来的附加值也最高。

3.4 休闲观光农业是多功能农业发展的重要形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模式

休闲观光农业的内涵、特性决定了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模式。休闲观光农业是一个现代大农业的概念,它包涵现代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产业业态。休闲观光农业又是一个大产业概念,它以农业生产经营为基础,并融入农业生态、科技、教育、文化、旅游、休闲、体验、服务等经营思想和内涵。与传统农业产业相比,休闲观光农业更加注重农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合,更加重视拓展农业的生态和社会生活服务功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更加重视发挥现代科技、信息、管理等要素资源的作用,更加强调农业企业化、市场化、科技化、体验化和服务化等现代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与传统农业相比,它的市场目标和功能定位更加明确,是以满足人们消费需求变化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可以极大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效率,最大地发挥农业生产、生态和社会综合服务功能。2007年中共中央及国务院1号文件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重点包括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因此,休闲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3.5 休闲观光农业内涵丰富、形态多样、产业链长,它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并表现出强劲的产业带动发展能力

休闲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是农业的功能和地位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的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休闲活动已被认为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休闲形式。在我国,各式各样的农村休闲需求、消费、产品和服务不断发展完善,休闲观光农渔场、森林人家、水乡渔村、农家乐、休闲农庄、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普园区等发展迅速,不少地区已经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它不仅带动新兴产业及其产业链发展,还可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发展现代多功能休闲观光农业已经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一次历史性新机遇。据笔者调查统计,2007年福建全省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直接旅游收入3亿多元,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10亿多元,直接吸纳劳动就业1000人以上,间接解决劳动就业数万人。乡村旅游成为我省旅游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6年,全省旅游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增加产值5亿多元,带动相关产业增加产值20亿元以上,涌现了一批乡村旅游的典型,其中三都澳海上渔排农业休闲旅游示范点、天福茶博院、龙佳生态温泉农庄、福清天生林艺园、武夷山星村镇和泰宁县水际村等是全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典型。三都澳海上渔排已经发展成为闽东旅游的主要品牌之一,目前,三都澳海上渔排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旅游收入达2000多万元,成为蕉城区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龙头项目。泰宁水际村122户、501个人口、236个劳动力,2006年有2/3的户数和4/5的劳动力专业从事休闲旅游业,全村旅游固定资产总投入达到3000多万元,旅游年总收入达650万元,旅游人均年纯收入达8000元,是1983年的21.6倍,5户年纯收入超10万元,46户建有别墅式庭院。昔日省定贫困村,今日变成福建省闻名的旅游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

4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利于构建海峡经济区一体化乡村休闲产业

4.1 有利于促进两岸休闲农业产业对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海峡两岸之间,特别是闽台之间,由于农业和农村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层次也不同,促进产业对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台湾休闲农业发展起步早,水平高,产业发展迅速。根据段兆麟、郑健雄统计,2005年台湾地区休闲农场 1102 家,民宿1466 家(类似成都“农家乐”形式),休闲农渔园区超过300个,观光果园385场,教育农园141 场,市民农园 66处,森林游乐区17处。然而,近年来,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也面临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压力,表现在产业发展过热、休闲企业规模偏小、国际化项目不多,项目单一、经营效益下降等问题。福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虽然起步晚、水平低,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具备了对接台湾产业转移发展条件。目前,两岸农业合作已由单纯投资种、养、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拓展到投资观光休闲农业领域,不少台商已经开始投资休闲观光农业。据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落地福州的台资观光休闲项目注册资本达1500万美元,利用台资达700万美元,台资投资开发福建休闲观光农业已经表现出强劲的产业发展带动能力。

4.2 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构建海峡经济区一体化的乡村休闲产业体系

福建自然及农业生态环境优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具有巨大的优势和潜力。一是资源环境优势。与台湾一样,福建拥有丰富的自然、地理、气候、人文、农村民俗文化等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二是区位优势。闽台之间一水之隔,有紧密的地缘、血缘、文缘、俗缘、情缘、神缘关系,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具有优势区域地理条件;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南邻珠江三角洲,北临长江三角洲,西是华中、西北、西南的主要出海通道之一,海峡西岸正处在中国东南部最主要的海内外旅游交通“十字路口”。三是产业对接优势。从空间分布来看,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真可谓全台各地“遍地开花型”。但由于其空间有限以及政治、经济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海峡东岸(台湾)的乡村休闲产业急需拓展发展空间。

休闲经济论文篇5

向后弯曲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传统的经济学主要研究有限资源条件下的有效配置问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一些悖论,比如向后弯曲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工资决定理论(Wage Determinism)认为,工资由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决定。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劳动力的边际产出递减。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表明工资高过一定的限度,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不足以抵补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劳动力的供给反而会减少。出现向后弯曲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是因为在低工资阶段,由于收入水平仅能满足个体的基本要求,因此,工资的提高能够刺激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当工资达到总收入满足物质需要之外还有足够剩余,能为闲暇要求提供物质基础之后,或人们为实现一个固定目标而工作,如买一辆价值20000美元的汽车并已达到目标时,那么工资的增加就不会导致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这就是西方劳动经济学理论中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由此,经济理论需要重新思考这条向后弯曲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微观经济主体的权衡和选择是宏观经济模式的基础,个体的劳动选择说明传统经济分析的方法和内容正发生着某种变化,经济发展模式正面临着调整和转变,以休闲经济为特征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将成为一种主流。

休闲经济的立论

休闲经济是指建立在休闲的大众化基础之上,由休闲消费需求和休闲产品供给构筑的经济,是社会发展到大众普遍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和剩余财富的社会时代所产生的经济现象。休闲经济是建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上的经济,自从有人类以来,无论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还是信息社会,人类的经济活动直处于“劳动型经济”,是以追求财富最大化为目的的效率型经济。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社会之后,创造价值的形式发生变化,同时,人类积累了雄厚的财富,建立高度的物质文明,从而具备休闲的经济基础。“休闲经济”以追求人生价值最大化为核心,是“劳动型经济”的一种变异性转型。人类活动将由劳作为中心转为以休闲为中心,休闲经济也成为经济活动的轴心,由此,传统经济活动的目的、价值观念、劳动的效率、劳动形式等各个方面都将发生变化。

杰佛瑞・戈比先生、托马斯・古德尔等国际休闲研究的权威人士预言,“2015年前后,世界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代’时,休闲将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休闲服务将主导世界劳务市场,国民生产总值中会有一半以上的份额由休闲产业创造,人们将把生命中一半的时间和一半的金钱用于休闲”。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著名的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预测,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即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席卷世界各地,在稍后的几年内,休闲的中心地位将会得到加强,人们的休闲概念将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在经济产业结构中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到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至85%。休闲经济一方面体现为人们在闲暇时间的休闲消费活动,另一方面,也体现休闲产业对于休闲消费品的生产活动。

在经济世界中,大多数人同时具备“劳动者”和“消费者”两种身份,当这种经济社会现象越来越普及,当休闲成为人的精神与物质需要,产生许多经济利润点时,休闲经济学就应运而生。休闲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的休闲活动的特点、人的休闲行为的投入与产出、休闲派生的产业群及其所创造的价值、休闲经济的运行规律及有关经济变量关系等,休闲经济学不但对于指导人们如何正确休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指导国家和社会如何顺应这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休闲经济具备一定规模

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直接导致生活时间分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劳动时间的减少,闲暇时问的增加。农家体验、乡村采摘体验、都市农业等与休闲和体验相关的概念和词汇流行,预示着休闲消费和休闲产业的发展机遇。

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主要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日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休闲经济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休闲经济不仅与第三产业提供的服务及产品有关,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品生产活动也密切相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休闲理念融入各个产业。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会带来新的产业革命。例如电信业领域以娱乐为核心内容的新业务,将会成为电信业未来发展的增长点;在传统产业,如果其产品能够体现休闲价值,同样能够焕发出新兴的光彩:在商业及房地产开发产业中,如果能把休闲理念融入其中,就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产业竞争力。

自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我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城乡居民收入已经大大提高;1995年开始实施每周5天工作制,大大增加人们的闲暇时间;1999年9月又增加法定节假日,现在中国的受薪者每年享有法定节假日115天,在世界各国中属于比较高的。由此,中国的休闲经济在近十年得到迅速发展,体现在的旅游、娱乐、体健身、文化传播等四个主要方面。

旅游。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达到4000美元以上时,产生出国旅游动机;超过1万美元时,产生洲际旅游动机。2007年我国人均GDP为2300美元左右,旅游业日渐发展,旅游需求急剧增长,2000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为744亿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为3176亿元人民币;2007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6.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7771亿元,国内旅游在旅游经济总量中的份额达到70%以上,成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实践证明,旅游业作为休闲经济的主力军,不但自身提供的服务和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其他休闲经济领域,而且能够带动各相关产业和休闲经济其他领域的发展。

娱乐。自娱自乐或到娱乐场所进行娱

乐,是普及性极高的一项休闲活动。自娱自乐,包括在家看电影电视,唱卡拉OK,举办家庭舞会等,在城镇居民中已基本普及;集体娱乐场所,包括舞厅、歌厅、酒吧、茶馆等,目前在我国城乡地区非常普及。国家旅游局把“行、游、住、吃、购、娱”列为旅游生产力六大要素,表明对“旅游娱乐”已经达成共识。

体育健身。健康是人类的基本追求,在中国城乡居民普遍迈入小康社会之后,人们在体育和健身方面的消费日益增多,城市和许多农村乡镇,增加很多体育馆、健身房、室、游泳馆、保龄球馆,吸引城乡居民前往休闲和消费。国家旅游局已把体育健身作为一种专项旅游产品,加以开发和促销,推出多个系列的体育健身专项产品,满足海内外旅游者的需要,带动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

文化传播。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加,人们喜欢读书、读报、看电视、听广播,针对人们的需求,文化读物、媒体等专门开设以休闲活动为主的栏目、频道;电脑、网吧、互联网等休闲设施和休闲方式也形成为一种休闲方式。

由此可见,尽管中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离真正的“休闲时代”还有相当距离,但休闲经济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总体来说,我国国民的生活轴心正由劳动转向休闲。由于休闲与经济有着内在联系,政府可以根据休闲时间的长短,制定经济政策和促进消费,调整产业结构,构建休闲、休闲产业、休闲经济的社会条件支持系统。

医治经济衰退的一剂良方

发展休闲经济,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从而成为医治经济衰退的一剂良方。同时,休闲经济具有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特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持续性,发展休闲经济,可以促进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升级换代,优化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休闲产业作为一种集资金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高附加值、高整合性等特性于一体的产业,其发展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另一方面,由于产业间的连带关系作用,休闲产业的带动几乎会涉及所有产业。以旅游业为例,旅游业带动了酒店、航空、铁路、出租车、餐饮、银行、保险、电信、旅游纪念品等产业的大发展。而且,休闲产业最终会辐射到产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休闲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辐射到其他产业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因此,休闲经济应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牵引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二,稳定性,具有熨平消费,减缓经济周期性的作用。由于休闲经济使得生产具有一定的理念,人们的生活和消费形成一定的模式,即微观经济主体的消费行为具有稳定性,从而使得传统经济中普遍的周期性有所下降,或者使得经济的周期特征不明显;

第三,和谐性,发展休闲经济,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对缓解就业压力也具有积极意义。休闲产业是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国,大力发展休闲产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现实选择;同时,休闲能够缓解生活压力,减少不稳定情绪,因此,发展休闲经济对于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休闲经济论文篇6

2007年,《小康》杂志在上海举办 “首届中国休闲产业经济论坛”,并首次评出“中国十大休闲城市”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休闲”成为政商学媒探讨中国科学发展之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持续性话题。

本次休闲发展论坛的召开更引起了新闻媒体的特别关注,国内外近百家媒体派出强兵阵容,给予密切关注、跟踪访谈、深度报道。在本届论坛的新闻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踊跃提问,他们颇为关注的焦点是:当美国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引发经济危机之时,休闲产业是否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休闲产业在全面小康建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与国际休闲产业发展还有哪些差距……

中新社连续报道称,此次论坛的规模空前盛大,国内外近百家主流媒体齐聚,都进一步扩大了休闲产业的影响力,为中国的休闲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报道说,论坛以“休闲与经济”为中心课题,对城市休闲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旅游、体育等休闲产业的发展进行讨论,推动休闲经济的发展与成熟。

新浪网开辟专题报道,认为中国已经形成了体育休闲、娱乐休闲、餐饮休闲、城市休闲为主的初具规模的休闲产业链,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迅猛的一个行业。

休闲经济论文篇7

2009年4月,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休闲产业的健康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机遇。休闲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休闲体育具有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性和主动性等特点。对增进健康、强健体魄,预防疾病与康复,提高文化素养与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生活内容与加强人际关系,以及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形成等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休闲体育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休闲体育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和谐社会需要人际关系和谐,而人与人和谐交往必将促进社会和谐。休闲体育是亲身体验的身心活动,人们参与中追求身心放松、身心合一、身心交融的愉悦心境。休闲体育也需要协助互动,这种平等、协作和谐关系是增进了解、促进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的基础。因此,休闲体育的发展能够推动构建和谐社会。

(二)休闲体育拉动体育用品的需求和消费,促进体育用品的制造业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休闲体育深入人心,并逐渐成为什么生活所需。人们不断对体育用品的需求量、品质有了更高的需求。同时能够体现人性化、个性化、时尚的体育用品将是消费者的首选。山东烟台有许多服装加工企业,休闲体育的发展将给这些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就业岗位。

(三)休闲体育推动体育旅游产业

体育旅游是当今新时尚,山东烟台是旅游城市。休闲体育能够更大程度的增强旅游业的发展动力、挖掘发展潜力。

目前,国外有关休闲的理论研究为迎合消费需求、产品发展、法规调整等需要,休闲运动管理成为研究的热点。包括如下:(1)理论研究。即从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的视角对休闲体育进行研究。美国学者杰弗瑞·戈比从管学、哲学角度进行研究,认为这是由于公共事物管理机构减少,是人们参与体育追求健单一目的性造成的。(2)休闲体育服务的量化研究工作,即通过一些数理模型,定性定量分析人休闲行为需求。内容包括休闲和经济、休闲和产业发展、休闲益处、休闲体育的预测、项目选择及体育旅游的开发等,主要著作有威廉·斯蒂尔的《休闲体育市场经营管理》、伯尼·帕克豪斯的《体闲体育经营》、泰勒·得的《休闲体育经济学分析》等。

国内关于休闲体育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介绍休闲体育层面上。主要集中在:(l)对休闲体育概念进行界定。多从余暇时一间、娱乐性和健身性对休闲体育进行界定,一方面反映了休闲体育理论研究的滞后性,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从逻辑的角度对休闲体育进行科学把握。(2)阐述休闲体育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主要是对现代生活方式变化开展的。(3)我国休闲体育开展状况及发展对策研究。张永科等认为我国现阶段发展休闲育要:加大宣传力度、抓好体育资金投入和场馆设备建设、加大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及重视环境保护。刁在滚等根据我国情提出社区体育俱乐部应成主体,公益性体育俱乐部仍将继续发挥作用,商业型俱乐部是今后体育市场发展的主题。(4)国外休闲体育开展的介绍与我国的对比研究。

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弄清体闲体育的内涵、外延,重视休闲运动的开展,指导大众进行休闲体育活动,培养休闲体育指导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在国内现有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硬件建设及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等。有关山东省体育产业开发方面的系统研究极为匮乏,特别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休闲体育产业要融入这一发展战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抓住山东建设蓝色经济区的战略机遇,规划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切实可行的前期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一)理论研究

休闲体育、蓝色休闲体育产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区域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理论的构建问题。以往研究多是对休闲体育产业中的某一类别或在某一地域范围内进行的单项研究,本理论的构建是建立在以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遵循体育自身特有的内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然后根据具体研究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文化特征、资源禀赋等情况,以区域资源配置的整体效应以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影响区域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如,有关区域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外环境”的社会指标的筛选,有关区域休闲体育产业主导产业的选择、有关区域休闲体育产业结构演化、有关区域休闲体育产业布局、有关区域休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等的理论研究。

(二)烟台市休闲体育产业带开发的SWOT分析

1.调查分析烟台市休闲体育产业带开发的优势和劣势

烟台市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其中海湾10余处,海岸线2/3以上是港式海岸。这里滨海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山、城、海、岛等多种资源融为一体,拥有优越的自然人文条件,拥有发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另外半岛蓝色经济区原有经济实力较强,城市市场竞争力强,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经济基础较为雄厚、这里有发达的科技教育和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等,这都是休闲体育产业带开发的优势。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核心城市带动力不足,休闲体育产业微观市场基础不扎实,市场通道不够顺畅。充分调研分析体育产业带的开发条件和背景。

2.分析烟台市休闲体育产业带开发的机遇和挑战。

(三)烟台市休闲体育产业带的开发

1. 烟台市休闲体育产业带开发的理论依据;

2. 烟台市休闲体育产业带开发的现实依据:已具备的基础、区休闲体育资源概况等;

3. 烟台市休闲体育产业带开发遵循的原则;

4. 烟台市休闲体育产业带开发的主要内容:依据“点——轴”开发理论构建烟台市休闲体育产业带;

5. 烟台市休闲体育产业带开发的方式途径。

休闲体育产业的研究有助于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拓展烟台经济发展空间;有利于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有利于推进城市文明建设;有利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IEB/QL].http://

[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全解读[EB/QL].http://

[3] 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解读(一).[BE/QL] http://360doe.eom

[4] 尹海立,谭清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一以胶东半岛为例.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3):44.

[5] 吴殿廷主编.区域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二版

[6] 武友德,潘玉君等著.区域经济学导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2月

[7] 杨公朴,夏大慰.主编.产业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休闲经济论文篇8

休闲农业主要指的是以农村资源作为媒介,通过对此的开发及利用,整合农林渔牧的生产经营,将传统农业的功能进行拓展,使其具备休闲的功能,以更好地满足游客的观光、度假、体验、娱乐等旅游休闲需求,进而使城乡联系更为紧密,并借此来改善农业的经营态势,实现农业的增收。

一、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1、有利于推动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是第一生产力,同时亦是第一产业。近些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于农业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第三产业都无法强势跻身到农村经济发展的显赫地位当中。随着休闲农业模式的出现,农业本身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传承等一系列功能,通过有效的农业资源整合,形成了全新的旅游产品并开始进行营销,农业因此不仅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而且通过内涵的延伸使农业产业链更加完整。其他诸多相关产业比如餐饮、文化、交通等等也因此拥有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休闲农业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业

诸多研究中有着大致相同的共识,认为在旅游业当中,每增加一名就业人员,则与之对应的产业便会直接产生三个以上的岗位。休闲农业对于旅游业的依赖众所周知,唯有休闲农业的“休闲程度”能够达到旅游业所要求的“一站式”服务标准化体系流程,才能谈及发展。而这样的形势,对于相关从业人员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可见,其不仅能够有力地拉动以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增长,尤为重要的是能够有效解决农村的劳动力剩余问题,促进其再就业。

3、有利于扩大农村的农业产品经营范围

休闲农业的发展依赖于旅游业,人们可以借旅游途径深入农村,切身体验农村风光的同时,亦可以直接买到最为“新鲜”的农业产品。与此同时,农村的农产品销售便可以直接卖给人们,减少了诸多冗赘之销售环节。另外,由旅游需求所推动的游客体验需求量的增加,也为农村带来了更宽泛的经济收入途径。除了农产品本身之外,休闲农业还赋予农产品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无形的经济价值,全面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二、循环经济主导下发展休闲农业的原则

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我国农业从传统过渡到现代化,以科技促效益、以低碳促发展,通过低消耗、小污染来推动农业实现转型。而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降低污染、可持续利用和废物再生,也就是理论概念层面所指的3R原则。

1、降低污染原则

在休闲农业的生产与消费过程当中,降低污染原则的实现需要依靠减量化生产,简单来说就是要在保证成本最大化节约的基础上来满足游客们的消费需求。其实不单是在休闲农业领域,现代旅游业的宏观政策亦在倡导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当秉着此原则。而休闲农业的特别之处主要就在于其所开发的旅游项目立足于农村,减少污染并保护环境实为至关重要之大计。然而通过汇集诸多研究发现,目前仍有较多休闲旅游项目的经营采用粗放式,为了经济效益甚至完全忽视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根本难以顾及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本文观点亦认为,长此以往,对于该产业的发展来说,无疑将起到巨大的阻碍性作用。

2、可持续利用原则

可持续利用原则其实就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最好的解释。概括来讲,就是要确保农业资源具有长期性的特点,确保其使用周期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休闲农业既然根植于农村,则其经济效益的高低必将直接取决于资源环境,而资源环境一旦成为“一次性”事物,则所造成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因此,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要以可持续利用原则为基准。但是包括森林、土地以及水资源在内的农业资源又都不可再生,所以此原则的实现,亦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废物再生原则

休闲农业作为热门旅游项目,其对于资源的需求量正在逐步增大,自然而然地会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而循环经济理论和政策理念中对于资源的回收利用又有着相当高的关注度,因此应当建立相应的废弃物处理指导,对可再生的废物进行回收,在实现资源运用效率最大化的同时,有效保证生态环境的美观与健康。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发展休闲农业的选择模式

休闲农业的发展同其他产业一样,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因此,应当将发展目标定位在更高品位与层次上,并且遵循循环经济原则,积极探索出适合自身的新模式。

1、环境导向模式

休闲农业的特色就在于其休闲环境的特殊性。立足于循环经济原则的休闲农业项目覆盖了农林渔牧等产业,除了旅游产品本身外,最为吸引人的就是以观光参与为主的体验。在循环经济的要求下,休闲农业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能够提供最为新鲜的绿色农产品,受到许多人的欢迎,同时还能够有效唤醒农民与游客的生态意识,进而形成合力,共同维护生态家园的健康与完整。

2、资源导向模式

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休闲农业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并通过城乡的有效结合来满足现代人们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此外,在循环经济的政策要求下,休闲农业亦可以通过现代化资源的引进,借人们旅游之机,最大程度地普及农业相关知识,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论,以提高人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与此同时,还可借循环经济理论的深入普及来全面提升各个主体的思想意识以及对此的认识,进而加大力度引进全新的技术应用,确保生态环境与农产品都能够很好地满足现代人们日益增长的要求,加大休闲农业的吸引力,并通过成本的节约来实现经济效益的进一步增长。

3、文化导向模式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地大物博,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也就凝聚成了不同类型的民俗文化。其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均有着较高的吸引力。立足于循环经济下的休闲农业发展能够最大程度使不同的民族与民俗文化得以被保留与传承,包括饮食文化、休闲活动、民间技艺、节庆活动等等。因此,可以以此为契机,对休闲农业的功能进行大面积拓展,以文化为导向,为循环经济主导下的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基于循环经济的休闲农业发展路径探寻

在社会多元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当下,休闲农业的地位逐渐凸显,其发展建立于循环经济基础上,已然成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必由之路。鉴于上述循环经济视角下发展休闲农业的选择模式,本文认为探寻基于循环经济的休闲农业发展路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突出休闲农业特色

休闲农业的发展,同其他事物一样,均需要以完整的战略规划作为指导。这也是有效提升休闲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休闲农业需要加大对自身特色的开发力度,结合诸多产业的共同力量,包括当地文化产业、饮食业等等,为休闲农业的功能与形态做好明确的定位,构建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进而形成主导产业并突出优势,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效力。

2、重点保护休闲农业的生态发展

休闲农业的增收,绝不应当仅仅依靠盲目建设。以旅游休闲及观光为主的休闲农业固然需要不断完善环境设施与拓展功能范围,但循环经济理论依然时刻在警醒着休闲农业的建设必须要着重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就是说,休闲农业需要尊重自然环境的原始性和自然性,以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来推动和谐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并以此赋予休闲农业以更为现代化的教育意义,使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不断加深。

3、加大政策与财政支持力度

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确保休闲农业相关基础设施能够不断被完善。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新农村的建设至关重要,做好休闲农业的建设完全可以被视为是一项民生工程。因此,应当由地方政府带头,大力吸引民间资金,辅以政府力所能及的财政支持,以扶持地方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并确保相关配套建设能够完全符合各个行业的相关标准,使休闲农业的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并坚实循环经济之后盾。

4、加强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

要想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本文认为单纯依靠相关工作人员的力量显然不够,应当嵌入政府对此的监管,实现领导体制的不断健全与完善,并协同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通过明晰的分工与协调来实现整个行业的规范。与此同时,休闲农业的经营者亦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最大力度的教育与培训,使之在具备基本素质的同时,能够立足于时代的高度,同地方一并融入文化内涵,整体提升服务的综合水平与档次,共同创设出良好的休闲农业发展氛围,形成一种社会的体制化,不断深刻循环经济相关理论。

五、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威胁。而休闲农业本身同其他模式的旅游具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可以说是完全依赖于生态环境的。而循环经济成为了近些年国际通用的一个热门词汇,其理论已经开始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越发深入的态势,休闲农业的发展也由此拥有了全新的政策导向。本文旨在进一步引起更多的重视,共同为循环经济视域下休闲农业的发展做出些许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点明、郑晓云:基于低碳经济的休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J].中外企业家,2014(5).

[2] 邹统钎:基于生态链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北京蟹岛度假村的旅游循环经济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1).

[3] 郝彦革、沙艳荣: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以秦皇岛休闲农业发展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1(16).

休闲经济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F719;C9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8-0084-05

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演变,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和政策导向发生重大转变,休闲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休闲经济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闲暇生活也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很多专家和学者关于休闲和闲暇的研究形成了系列成果,本文把近年来我国关于闲暇问题的研究进行归纳、梳理,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资料借鉴。

一、闲暇和休闲的概念比较

闲暇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现象,闲暇的概念在国内外都没有统一的界定,学者们由于各自研究的出发点不同,所界定的概念也不相同。“闲暇”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来源于拉丁语“1icere”,其意是“许可”或“应被允许”。柏拉图就认为闲暇是有空闲、从活动中获得自由、一种自我控制的、休闲四种状态。道格拉斯.H.塞索姆斯说过:“我们开始发现闲暇的意义实际就是生活的意义,闲暇是自由,自由是生活。”[1]《现代汉语词典》对闲暇的解释是:“闲”,是个会意字,古作“简”,取“门中漏月光”之意,意思是隙;而“暇”作“空”来解释,闲暇两字合起来特指时间方面的“不被占有”。《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是这样解释闲暇的:“闲暇既可以从量的角度来定义,即按照时间、范围、与工作的关系来规定;也可以从质的角度来定义,即按照自由选择和个体满足所引起的心理状态来规定……质的定义强调闲暇的个体本质特性,它包括内心态度和心理状态。”[2]我国著名休闲研究专家马惠娣教授认为,闲暇的最大特点,是它的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创造性。

概括起来,闲暇研究多是从时间、活动、心态等三个方面对概念进行解释。时间角度是闲暇最基本的一个研究角度。马克思认为:“自由时间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英国的克里斯·布尔等认为:“闲暇时间指的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即当尽完所有的应尽义务之后可自由选择和随意支配的时间。”在时间的基础之上,人们又从活动的维度来解释,把闲暇看做是人的某些具体行为即闲暇活动。英国的克里斯·布尔等表述的概念是:“从事与日常需求无关,处于职业、家庭和社会义务之外的活动,纯粹出于自愿的选择。”社会心理学家纽林格从心态角度认为“心态自由感是判定有无闲暇感的惟一判据。”他还特别谨慎地把自由分为绝对自由和感觉自由,并认为“了解一个人是如何感受自由,比弄清是否存在绝对意义上的自由更为重要。”

本文所指的闲暇,就是在生产活动和生理活动之外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里,以某种活动来达到放松身心、享受生活、完善自我等目的的行为方式。主要体现在:闲暇时间、闲暇活动、闲暇状态三个方面。主要目的应当是“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天地”,其主要内容应当是体息、娱乐、学习和交往四大类。

休闲虽然不是本文中出现的核心概念,但是,国内甚至国外学者在使用“闲暇”和“休闲”时,一般没有加以严格区分。为了研究的方便,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两个概念做一解释。正如美国休闲研究专家杰弗瑞·戈比先生所言:“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的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3]这是一种理想的休闲,是人的一种自由生存状态,是人的创造能力和个性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的一种生命状态,也是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的一种基本方式。“休闲”注重的是在自主支配的时间里的精神享受和心理状态,是一种高级的休闲。而“闲暇”则是在空闲时间里的活动,这种活动不是为了精神和心理的提升,而是为了消耗时间。

在我国学者的研究中,对于闲暇和休闲都没有进行认真的分类,概念界定不是非常精确,在文中为了保持引用资料的原貌,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学者对国人业余精神文化生活的了解,在对闲暇研究进行综述时,把闲暇和休闲作为同一个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在引用国内专家学者论述闲暇时,也会使用“休闲”一词。

二、目前我国关于闲暇的研究现状

(一)我国闲暇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作为一门学科,闲暇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直到21世纪才引起高度重视。国内的闲暇研究经历了由外来理论引入到理论深入研究的阶段。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大国,其对闲暇独特而深刻的理解极大地丰富了现代闲暇学的内涵。在中国的先秦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闲暇思想。《大雅·生民之计·民亦劳止》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以定我王”,直接阐述了闲暇与国家安定兴盛的重要关系;《小雅·十月之交》中的“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则强调统治者应该关心人民的闲暇。老庄哲学更充分地体现了对闲适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庄子》是体现道家闲暇思想的经典之作。比如《庄子·齐物论》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可以说闲暇思想源远流长,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以勤勉为荣文化价值观念的国家,自古以来,人们崇尚劳动英雄,从华夏民族诞生始祖,到建国初期物质匮乏年代的劳模、铁人,对勤劳品质的极度尊崇,忘我的牺牲和劳动是最光荣的信念深入人心。休闲和闲暇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被推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生活的极大丰富,伴随着“休闲服”的叫卖声,闲暇才走进国人的生活,闲暇研究逐渐纳入学者研究的视野。

我国最早关注和倡导闲暇研究的学者是于光远先生,他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闲暇研究在我国早期有几个关键时间节点。1983年,于光远先生提出要在中国高等院校开设研究游戏的课程,他说“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没有一门研究游戏的课程,没有一门游戏的专业,没有一个研究游戏的学者,不是什么优点,而是弱点。”1985年,结合国外理论和我国当时社会生活的变化,邓伟志撰写了《生活的觉醒——漫话生活方式》一书,对闲暇的时间和活动等内容进行了阐述。1992年,由王雅林、董鸿扬主编的《闲暇社会学》出版,成为中国闲暇时间研究的奠基之作,标志着中国闲暇理论规范研究的开始。1995年北京六合休闲文化策划中心成立,这是我国最早将闲暇理论作为重要课题,并且从文化哲学角度研究闲暇的民间学术机构。此外,王玉波、潘允康等著的《生活方式》(1986),青连斌的《城市生活方式》(1990),瞿明安的《中国民族的生活方式》(1993),高丙中的《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1997),王玉波、瞿明安的《超越传统——生活方式转型取向》(1997),王琪延的《中国人生活时间研究》(1998)等都是对闲暇生活方式展开经验研究的成果。

到了21世纪,闲暇研究进入了丰富和繁荣的时期。2001年文化部重点课题“我国公众闲暇时间文化精神生活状况的调查与研究”成功结项。2004年徐明宏的《休闲城市》、李仲广、卢昌崇的《基础休闲学》出版。2005年是闲暇学研究硕果累累的一年。“中国学人休闲研究丛书”出版了于光远先生著《论普遍有闲的社会》,陈鲁直著《民闲论》,马惠娣、张景安主编的《中国公民休闲状况调查》。同时田翠琴、齐心的《农民闲暇》,田松青的《休闲经济》,楼嘉军的《休闲新论》,章海荣和方起东的《休闲学概论》以及郭鲁芳的《休闲经济学——休闲消费的经济学分析》等著作也相继问世。2007年我国消费经济学的重要创始人尹世杰教授的《闲暇消费论》一书出版,2008年华南师范大学刘海春博士的专著《生命与休闲教育》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对人们当下日常生活中的休闲问题展开哲学追问。但是这一时期,闲暇研究仍然处于理论引入的阶段,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状况的针对性研究仍然比较薄弱。

(二)注重实证研究,但是研究内容和选取的对象主要侧重城镇居民的闲暇时间分配

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王雅林教授为代表,我国学者开始着手开展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分配研究。1980年王雅琳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对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市的九个城镇居民的生活时间进行调查,1982年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内对北京、上海、天津、大连、重庆等大城市进行了抽样调查,1987年,以王琪延教授为代表对北京市居民进行调查,三次大范围的实证调查,主要分析了我国北方城市居民的生活时间分配状况。同时,南方以上海为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1987—1988年对上海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了抽样调查。10年来,对城市居民时间分配和闲暇生活时间的实证调查范围覆盖到全国40个城市,样本容量达6 000个。研究资料被收录到国家统计局出版的生活统计年鉴,不仅为居民闲暇时间分配收集到第一手真实资料,更为社会学实证研究介入居民闲暇生活打下基础。2002年刘新平的《休闲中国》出版,2003年王雅林、刘耳、徐利亚的《城市休闲——上海、天津、哈尔滨城市居民时间分配》一书出版,该书采用时间预算研究法,第一次获得了城市在业者在实行双休制后闲暇时间分配状况和反映其闲暇生活质量的较详细的数据。2009年孟庆洁的《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生活方式研究》一书,通过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外来人口闲暇生活的研究,揭示了劳动时间对闲暇时间的占有和剥夺。

从中可以看出,几次全国较大规模实证调查,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城市居民的闲暇生活状况,为我国居民闲暇生活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但是研究只是初始阶段从时间的分配上进行分析,而且选中的研究对象也是有着工作时间区分的城市居民,从这一方面也说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生计而辛苦劳动的农民闲暇是不可能进入学者视野的。

(三)研究内容主要从闲暇哲学、闲暇社会学和闲暇经济学三个视角切入

哲学层面上以马惠娣女士为突出,40多篇闲暇论文充分揭示了闲暇的涵义和实质。在《休闲——文化哲学层面的透视》中,马惠娣认为闲暇是一种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体现出特定历史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和理想[4]。孙承志在《休闲哲学观思辨》中,从休闲与旅游的比较入手,对休闲活动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解析,对比中西休闲哲学观,认为休闲是由休闲主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决定的,休闲者只有立足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通过休闲实现放松身心、发展智力、提高生产潜能的目的[5]。季斌认为,休闲状态是拥有古典和现代意义上的精神世界的人们自由思虑自己的存在及含义,是一种在失去任何张力的状态下,心灵自由地完成对精神和人的生存意义的寻求[6]。2005年华南师范大学刘海春撰写《休闲:生命本体意义上的解读》一文,2008年,出版专著《生命与休闲教育》,对人们当下日常生活中的休闲问题展开哲学追问,认为休闲本身具有哲学意蕴,它是生命存在方式,表达了生命自由,是人们的一种生命追求、生活方式和发展的动力。

社会学层面上以王雅林教授为代表[7],对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等城市居民进行时间分配的研究,开辟了我国闲暇社会学研究的先河,先后出版的《闲暇社会学》和《城市休闲》等著作,是建立在大量抽样调查基础上的深入研究,是了解我国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的宝贵文献。

关于闲暇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这两方面。截止到2012年我国学者研究休闲经济的文章有10 698篇,可见经济方面的研究正如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样蓬蓬勃勃。从经济的角度研究闲暇最早是在2000年,中山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宁撰写文章《略论休闲经济》[8],文中对闲暇经济的基本特征、基本轮廓以及它的覆盖面进行了研究,率先在我国提出要加强对闲暇经济和休闲营销的研究。随后2001年在宋瑞撰写的《浅论休闲经济》[9]一文中,以经济学为主要分析工具对休闲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对加强休闲经济研究给予了回应。王雅林在《休闲经济:21世纪初的主导经济》一文中指出,休闲将成为一种更为重要的社会资源,休闲经济在国民经济GNP中将占50%以上,作为逐步兴起的支柱产业同时会带来更多就业机会[10]。2005年在密云举办了以休闲经济为主题的“2005:北京休闲论坛”,于光远、任兴洲、马惠娣、何怀宏、魏小安、齐瑞岳等多位专家学者,对休闲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发展闲暇展开讨论,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从此掀开了我国学者对闲暇经济的研究高潮。从《休闲经济:中部开发新视野》[11]到《临安构筑面向长三角的休闲度假胜地》[12];从《休闲渔业的现状与在我国的发展对策》[13]到《浅谈茶与休闲农业》[14];从《论经济发展中的休闲体育产业》[15],到《休闲经济时代长沙城市商业空间重构》[16],我国学者从地域到行业,从文化到经济,对休闲的产业价值和经济价值进行了全方位探讨,对我国休闲产业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提出了诸多的发展对策。

三、国内闲暇理论研究的评价

(一)国内研究取得的成绩

我国大量的专家、学者以社会学者的责任感、使命感,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适时融入社会主要问题的研究,逐步掀起了对闲暇问题研究的热潮,为我国闲暇事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取得的研究成绩主要表现在对闲暇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多领域的探讨,从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各个角度进行切入,初步构建了我国闲暇研究从概念界定到指标体系组成,从影响因素到对策举措等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结合我国城市居民的时间分配等方面,王雅琳教授等一大批学者对我国城市居民的业余生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目前,在中文学术搜索平台——读秀,截至2013年5月,检索“闲暇”这个词,已经有相关条目95 403,“休闲”类的有1 384 716条,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检索到的“闲暇”关键词的文章7 126篇,“休闲”关键词的文章45 010篇,这就充分说明了研究的繁荣景象。

但是,由于闲暇毕竟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不断进步,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走入国人视野的,闲暇活动开展不丰富,研究人员数量还相对较少。因此,关于闲暇的研究,和西方发达国家很成熟的力量相比,从整体上看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1. 研究内容初级化。尽管我国的闲暇、休闲研究作品丰富,但是从研究的内容上看,研究依旧处于初级化阶段。大多数的文章仅仅是局限于介绍国外研究成果,或者翻译外国已有研究成果。从研究方式看,缺少实证性调研,更多是从理论上进行阐释,引经据典,浅尝辄止,即使有针对性的研究,更多是通过对国外的比较,谈目前存在的不足,而不是针对目前状况,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对策。与西方国家相比较,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生活水平不同,闲暇肯定有所不同。目前,我们的研究基本还在吸收和探讨西方理论的阶段,至于中国人如何休闲,尤其是达到什么标准才算闲暇质量高,没有形成像用GDP衡量社会发展水平一样,构建一套评价和测量闲暇质量的体系框架和方法体系,这是学者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 研究对象的狭窄化。闲暇学科是一个系统性、综合化都很强的学科,但我国对闲暇研究的范围和领域较窄。研究的片面性从地域上讲,有种城市偏好心理,学者更多是偏重城市、城镇居民、高校;从人群上划分,多数是以青年人、学生等这些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文化知识为重点的人群。搜索的文章20%是以城镇居民为研究对象,60%是以中学生、大学生和青年人为对象。众所周知,和谐社会建设是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社会,闲暇也要考虑到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要关注到社会的各阶层人员,尤其是低薪阶层、弱势群体、非在业者群体以及社会转型中的农民。

3. 研究成果分散化。目前闲暇研究视角比较单一和片面,或从经济学视角看待,或从哲学角度看待,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规模。既然闲暇是社会、经济、文化和价值观念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体现,研究成果中,并没有多方面刻画出在整个社会变迁中闲暇的复杂多变,各层次人员的闲暇全景,尤其是缺失了在社会转型中,农民、弱势群体的闲暇生活面貌,使得文化变迁、社会转型中失去了一个有潜力的视角。另外,还存在闲暇概念术语上的不一致,时而是闲暇,时而是休闲。研究交叉、雷同、简单借鉴的情况普遍存在,需要从框架结构、学科结构、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休闲和闲暇进一步整合。

(三)问题与建议

总结学术界对我国闲暇研究的成果,笔者认为我国闲暇生活方面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 减少差异性。目前,我国民众的闲暇生活质量普遍不高,但是,闲暇生活状况和公共休闲设施差异性比较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闲暇生活要减少城乡差异、减少地域差异、减少基础设施供给不均衡的差异,减少不同层次闲暇质量的差异。我国人口众多,未来人们的休闲需求总量大,而城乡休闲空间和产业供需矛盾很大,在我国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内人群聚集,如果管理不当则可能引起社会的不稳定,这也是我国休闲产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2. 闲暇教育急需加强。1991年斯坦福国际研究所报告,列出了未来10年最重要的社会地位象征,其中就有自我支配的自由时间、工作与玩乐的统一等重要指标,休闲位居首位。随着我国城镇生产率普遍提高,休闲时间必然延长。由于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导致的我国公民道德素养滑坡,人们普遍存在信仰缺失、道德底线受到冲击。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逐步深入,“八荣八耻”的道德准绳在进行不断灌输,但是社会精神生活和生活领域中存在很多问题。加上我国普遍缺乏关于休闲方式、休闲活动、娱乐、游憩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不健康和低俗、消极的活动很容易充斥人们的生活。因此,为了避免精神层面的生活导致社会问题,除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升道德品质、凝聚精神合力之外,还必须对全民进行正确的闲暇观念培养。

在西方国家闲暇刚刚兴起之时同样存在很多“恶习”。1619年普鲁士《魏玛宪法》开始推行普及教育,这种普及教育是由于社会化要求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但是随着教育的推行,一些原本对知识水平、技术技能和文化素质要求较高的休闲娱乐方式,比如阅读、竞技运动、艺术欣赏在普通大众中得到了推广。18~19世纪西方国家资产阶级为了纠正工人阶级所谓的“两便士啤酒、姜饼义卖和画”生活习惯和审美,把他们从酒馆、赌桌和妓院中“解救”出来,成立了“恶习纠正会”,倡导展开以资产阶级价值观为主导的理性娱乐运动,使得公园、博物馆、音乐会、剧院这种高雅的地方也成为收入低廉的工薪阶层随意进入的场合,这种闲暇的教育提高了西方国家普通民众的闲暇格调和生活品味。针对目前我国民众的闲暇方面存在的不足和误区,学者和专家亦应当提出进行闲暇教育的良好对策,以切实提高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3. 强化学科专业支撑。近几年,我国出现了一批休闲研究专著和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对闲暇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例如,章海荣、方起东所撰《休闲学概论》(2005)、楼嘉军所撰《休闲新论》(2005)等著作。中山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开设的休闲与游憩课程,为休闲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学科和专业支撑助推力不够。主要表现在闲暇理论的专业支撑不够,社团的影响力还小,研究视野还比较窄,高校课程开设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与国际研究水平差距还很大。究其原因,一是高校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没有带动起来。高校承担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四项职能,应当发挥高校作用,把高校建成创新高地、服务高地、人才培养高地、科学研究的高地,首先就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台湾高校在休闲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方面走到了大陆高校的前头,值得国内高校学习和借鉴。二是科研院所研究力度不够,目前我国有关闲暇和休闲研究的科研院所和学术基地很少,现有的研究单位作用也没有发挥到位。因此,加大各地科研院所作为智囊库和建言献策的基地建设,也是促进闲暇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J·曼蒂.L·奥杜姆.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2]托尔斯泰·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4:654.

[3]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成素梅,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4]马惠娣.休闲—文化哲学层面的透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59-64.

[5]孙承志.休闲哲学观思辨[J].社会科学家,1999,(4):38-42.

[6]季斌.休闲:洞察人的生存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5):54-57.

[7]王雅林,董鸿扬.闲暇社会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35-89.

[8]王宁.略谈休闲经济[J].中山大学学报,2000,(3):13-16.

[9]宋瑞.浅论休闲经济[J].消费经济,2001,(5):18-22.

[10]王雅林.休闲经济:21世纪初的主导经济[J].中外企业文化,2002,(2):42-43.

[11]王东宇.休闲经济:中部开发新视野[J].武汉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35-38.

[12]张黎泽.临安构筑面向长三角的休闲度假胜地[J].今日浙江,2003,(11):26.

[13]黄颖.休闲渔业的现状与在我国的发展对策[J].福建水产,2005,(2):11-14.

休闲经济论文篇10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悠久休闲历史文化的介绍,以及对西方休闲理论演进的分析,揭示了人类即将迈入的“休闲时代”以及休闲时代的特征、休闲时代人类的价值观念等。旨在引起社会更多人的关注,提高人们的休闲意识,享受休闲,在休闲中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人类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休闲是人类对自身的人文关怀,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时间和休闲需求也在大大地增加,休闲已经成了人们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源,休闲经济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发达国家休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高到以前想象不到的地步;而在发展中国家,如在中国,休闲产业的地位也得到了加强,其发展速度也很快。

一、中国传统休闲文化

中国是一个休闲文化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几千年前的中国圣贤们,对“休闲”二字就有极精辟的阐释,“‘休’,以木而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闲’,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从词义的组合上,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

记录休闲文化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清代文人小品,直到衣食住行、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是休闲文化的创造物。

休闲文化的记载,从老子、孔子到司马迁,从陶渊明到李白,到几乎所有古代诗人、作家,都研究或描写过休闲。人们都熟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反映他的休闲生活的名句;曹雪芹笔下大观园中的士大夫阶级的休闲生活;沈复在他的《浮生六记》中所津津乐道的平民百姓的休闲生活;至于李笠翁,他除了是戏剧家、文艺理论家之外,还可以说是一位“休闲学家”。他的《闲情偶记》几乎可以看成是一部休闲学的专著。中国的确是一个自古以来就注重休闲的国度,休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个独具特色的部分。

从现代文化角度理解休闲,是指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之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生活方式。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它使你在精神的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它被誉为“是一种文化基础”,“是一种状态”,是灵魂存在的条件。“她是一种对社会发展的进程具有校正、平衡、弥补功能的文化精神力量。休闲的特点是它的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创造性。

在当代,提出休闲学研究的学者是于光远先生。早在1983年他就指出:“我国对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没有一门研究游戏的课程,没有一门游戏专业,没有一个研究游戏的学者。这不是什么优点而是弱点。1994年他又进一步指出:“玩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1995年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北京六合休闲文化研究策划中心,使我国的休闲文化和休闲哲学方面的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二、西方休闲学演进

在西方,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把休闲誉为“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一思想已成为西方文化的传统。

美国学者认为,休闲学在美国的诞生是以1899年凡勃伦发表的《有闲阶级论》为其标志。尽管当时凡勃伦试图从经济学家的视角分析和证明休闲与消费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他十分敏锐地注意到:资产阶级新权贵在获得物质享受的同时,已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和享乐,“闲暇时常采用‘非物质的’,是准学究或准艺术的以及讨论各种事变的知识。”他在该书中提出,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继他之后,许多学者加人到休闲研究的行列,大批严肃的休闲学研究著作不断问世,形成对人的问题研究的又一剖面。这里介绍几位对西方休闲研究影响较大的人物。

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的《休闲:文化的基础》,被誉为西方休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皮普尔在其仅有几万言的书中,以深刻而精辟的语言阐释了休闲作为文化基础的价值意义,指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它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空闲时闻所决定,更不是游手好闲的产物。休闲有三个特征:第一,休闲是一种精神的态度,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第二,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第三,休闲是上帝给予人类的“赠品”。皮普尔认为,人有了休闲并不是就拥有了驾驭世界的力量,而是由于心态的平和使你感到生命的快乐。否则,.我们将毁灭自己。《休闲:文化的基础》自1952年问世以来,不仅对西方休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成为了西方哲学思想的一面旗帜。

荷兰著名学者约翰一赫伊津哈所著的《游戏的人》,同样是西方休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该书从游戏的角度阐述了游戏与人的文化进化的相关性,他认为,游戏作为文化的本质和意义对现代文明有着重要的价值。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创造力,游戏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这部书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教育家、哲学家,芝加哥大学的创始人之一,现年已近百岁的莫德默-阿德勒,一生致力于教育,倡导“哲学走向每一个人”。他特别关注休闲与工作的关系,指出了现代人忽视了休闲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批评人们忘记了早在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就曾教导我们的“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内心的安宁”,“我们需要崇高的美德去工作,同样需要崇高的美德去休闲。休闲可以使我们有意义地生活。”他呼唤人们珍惜休闲、善待休闲。

美国哲学家查里斯一波瑞特比尔,其《挑战休闲》和《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两部著作,是被西方公认的休闲学研究力作,该书指出,随着人的自由时间的增多,我们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也越来越多。我们只注意到工作的伦理,却没有思考如何发展休闲的伦理。因此,他提出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这两本书作为姊妹篇集中讨论了:我们的社会为什么要关注休闲?这将意味着什么?休闲在人的知识结构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休闲教育的概念基础是什么?它与人类的价值和情感具有什么样的联系?

另外,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简单生活”运动,可以看作休闲学研究的硕果,且这个硕果越来越大。

三、21世纪的休闲价值观

著名的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在《全球经济将出现五大浪潮》一文中指出,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人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在美国,休闲经济产值将占CNP的50%以上,休闲经济将成为社会的主导经济并逐步发展为支柱产业,而且在未来的社会信息化过程中,休闲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休闲经济产值在GNP中将占50%以上,并将提供最大规模的就业市场,从而进人“休闲经济时代”。

毋庸置疑,休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之一和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代表着一种新的价值观。第一,休闲和工作一样的重要;第二休闲是人民的一种权利。恩格斯说过:“正是由于这种工业革命,人的劳动生产力才达到这样高的水平,以至在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创造了这样的可能性:在所有的人实行合理分工的条件下,不仅进行大规模生产以充分满足全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实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承受,而且还要把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和促使它进一步发展。”恩格斯的话,除了说明劳动人民有享受休闲的权利外,还强调了休闲不仅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志,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尺之一。

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往往把从事休闲产业的人誉为“亲善大使”,因为他们既运用智慧,又付出爱心,以一种特殊的品质和技巧传递爱的精神,帮助人们找到真正值得参与的活动,使这个世界变得安全、温馨和美好;使人在休闲中既丰富思想,又陶冶情操;使人的生命既丰富多彩,又获得价值的提升。据英国《经济学家报》预测21世纪,休闲产业将取代信息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

英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每户家庭的休闲开支占所有支出的20%左右,休闲业产值达到1360亿英镑,超过了汽车业和食品业,并仍将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休闲业所创造的工作岗位己占到全英国工作岗位的1/5。

在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用于休闲的花费就已达1万亿美元,占全美消费支出的1/3,已经超过了珠宝服装业,而且还提供了全美1/4的工作岗位。

亚洲国家也在积极抓住这个机遇。2001年,韩国的游戏产业大约形成了200亿美元的产值,一份研究报告表明,由于增长率高达30%~40%,游戏业将成为该国最有利润的一个行业。

近10年来,我国台湾地区衣食住行花费占总消费的比例都在下降,惟独休闲娱乐消遣、教育和文化活动等支出从15%增长到了18.2%。

休闲经济论文篇11

关键词:休闲产业 共生理论 研究框架

作为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国内外学者对休闲产业的研究也趋向多样和深层次,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分析方法。本文引入共生理论,结合休闲产业的特性,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对休闲产业发展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框架。

休闲产业的界定:概念、特性与分类

(一)休闲产业的概念及特性

休闲产业作为一个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应该遵循经济学的定义方法,在经济学里,“休闲”被定义为“消费者在闲暇时间里的活动”(卿前龙,2008),那么休闲产业的形成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休闲需求。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休闲产业,主要研究商业性休闲,对自给性休闲和公共部门提供的休闲不进行考察。因此,界定休闲产业,应该从商业性供给出发。笔者认为休闲产业是指由消费者的休闲需求(指以满足人们闲暇时间、身心愉悦、有支付能力的休闲需求)引发的提供休闲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及其相关企业构成的企业群,是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休闲产业是一个高度融合型的产业,不仅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核心产业,还同时与交通运输、信息服务、金融业、邮电通讯业、房地产业等产业相互依托,共存共荣(郑胜华等,2009)。休闲产业广泛融合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中,是其他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相互融合、演进而成的一个新的产业系统。休闲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发展和其他产业休闲化的必然结果。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休闲产业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多元化。休闲产业门类众多,产业形态多种多样,不局限于某一部门或行业中,包括国防在内的几乎所有部门中都存在休闲,其边界也日益模糊。综合性。楼嘉军(2005)认为“休闲产业是个综合性的产业集合体,涉及面相当广”。休闲产业不仅形态多种多样,而且任一形态又不是简单的从属于某一行业或部门,它涵盖了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等行业。关联性。田松青(2004)通过列表表明休闲产业关联性强,是国民经济强有力的助推器。楼嘉军(2005)指出休闲产业具有关联特性,休闲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产业链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几乎现存的每一个产业部门,都或多或少的与休闲活动有关联,因此休闲产业发展对其他产业部门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或诱导作用。发展性。休闲产业随着经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休闲需求的变化,休闲产业表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多样、由趋同到个性化发展趋势,并不断发展创新。替代性和互补性。休闲产业种类繁多,休闲产品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休闲产品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性和互补性,决定了休闲产业各行业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能够共同发展。

(二)休闲产业分类

休闲产业的类别因其分类标准的不同而不同,借鉴国内外学者的分类方法,根据本研究的需要,笔者将其分类主要归纳为三种(见表1)。

应用共生理论研究休闲产业的适用性

共生(Symbiosis)一词源于希腊语,最早应用于生物学,袁纯清1998年将共生理论引入经济学研究领域。研究休闲产业的现有文献中,大部分是对休闲产业概念、特征、分类、地位和作用进行定性研究,笼统地提出一些发展对策和建议,而缺乏对休闲产业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一方面在于理论上尚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使得对休闲产业的研究不够深入,其发展也缺乏理论指导,因而需要寻找和构建一种研究休闲产业的理论分析方法。一方面由于休闲产业的特殊性,它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系统,关联着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造成众多学者们对休闲产业内涵理解的不一致。

共生理论的本质是互依、互惠、协同、合作与发展,共生体内的各共生单元之间互惠互利,在合作中得到优化、进化和发展。休闲产业作为一个高关联性和综合性的产业,囊括了传统的第一、二、三产业中的很多部门,与其他产业有着错综复杂的共生关系。休闲产业的发展,不仅使文化、娱乐、旅游等产业加速发展,还推动着商业、邮政、电讯、运输等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共生的经济系统。休闲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企业之间更存在密切的共生关系。要深入剖析休闲产业的发展,需要研究组成休闲产业的各主体之间信息传递、物质交流、能量传导等关系,探讨主体之间的复杂联系。共生理论作为生物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是对众多复杂主体的研究,而休闲产业系统内各主体恰好对应共生体中的各共生单元,应用共生理论研究休闲产业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适用性,能够更恰当地分析休闲产业内外部的各种关系。

基于共生理论的休闲产业分析框架

共生理论认为共生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个要素。其中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环境是条件,共生模式是关键(袁纯清,1998)。共生单元是多样的,有企业层次的,也有产业层次的,还有区域和国家层次的,而且不同共生单元之间的组合,还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共生关系(胡晓鹏,2008)。共生理论阐释的共生系统是有层次性的,不同分析层次上的共生系统也有所差异。根据休闲产业的特性,笔者认为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上应用共生理论对休闲产业进行研究。

(一)微观层面休闲产业共生研究

从微观层面研究休闲产业,就是将休闲产业作为一个共生系统,将休闲产业中的企业作为共生单元,研究休闲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及其演变。具体来讲就是研究休闲产业的主体产业和辅助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

1.共生关系形成条件。共生单元之间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形成共生关系,共生理论给出了共生关系形成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稳定条件。应用共生理论研究休闲产业中上下游企业间的共生关系,首要问题是研究其共生关系的形成条件。

首先,根据共生理论的质参量兼容原理,研究微观休闲企业之间的关联互动关系。共生理论指出质参量兼容决定共生关系形成的可能性。潜在或侯选共生单元之间要构成共生关系,首先必须具有某种时间或空间联系,即共生单元之间至少具有一组质参量兼容。厘清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对休闲产业进行规划、整合、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其次,研究微观休闲主体之间的共生界面。在给定的时空条件下,共生单元之间必须通过某种确定的共生界面进行交流,从而为共生关系的形成提供渠道。通过共生界面研究,揭示休闲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渠道。共生界面的形成和发展是共生关系形成和演变的基础,从而进一步为研究休闲产业内部的纵向关系奠定基础。第三,研究微观休闲主体共生单元之间必然的物质、信息和能量联系,它们是形成共生关系的基础。共生理论指明了共生关系形成的三个要件:一是各共生单元之间要有分工,有功能上的互补;二是共生的形成是以共生能量生成为基础;三是共生会产生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研究休闲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联系的本质在于研究其共生关系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供需关系、竞争合作、利益分配等多方面内容,以揭示其共生实现机制。

2.共生环境分析。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即共生模式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共生环境。共生关系存在的环境往往是多重的,不同种类的环境对共生关系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按影响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直接环境和间接环境;按影响的程度不同,可分为主要环境和次要环境。

笔者认为可以从内部共生环境和外部共生环境两个方面来研究休闲企业的共生环境。所谓内部共生环境,是指共生体或共生系统内部各共生单元相互联系的界面;外部共生环境即指共生体或共生系统以外的影响共生关系的所有因素。休闲产业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等诸多方面。从微观层面,就是研究有利于上下游休闲企业共生互动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微观影响因素,找出影响休闲企业共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进一步为休闲企业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3.共生模式及演化分析。共生模式又称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也反映作用的强度。共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环境和共生单元自身的变化,共生度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研究休闲产业共生模式及演化,不仅可以判断既存共生关系的合理性,促进共生单元达到最佳共生状态;而且可以在符合共生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引导一些共生关系向预定的方向发展,同时人为地设计和选择符合人类发展要求的共生模式。

根据休闲产业的特性,可以从共生组织模式、共生行为模式和共生空间模式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共生组织模式。共生组织模式反映共生单元的共生组织程度。共生组织模式可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四种形式。共生理论揭示出共生组织模式演化的方向,从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到一体化共生。

研究微观休闲主体的共生组织模式,需要结合休闲产业的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休闲企业之间存在不同的共生组织模式,在同一发展阶段也会存在不同的共生组织模式,但在每一个阶段都存在一个主导的共生组织模式。需要揭示休闲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主导共生组织模式,进一步研究其共生组织模式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条件、机制和基本规律,从而揭示休闲产业内部上下游企业之间共生关系的演变规律,为制定微观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指导。

共生行为模式。共生行为模式是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形态类型,反映了共生单元之间的能量和分配关系。共生行为模式一般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共生行为模式主要反映共生单元之间或共生关系内部的相互作用,其进化的路径是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对称互惠共生。

在休闲产业发展过程中,其共生行为模式主要有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两种,其本质在于休闲产业中上下游企业之间在合作互动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关系。共生行为模式对共生组织具有较大的影响,对产业市场结构和企业市场行为乃至产业绩效具有根本性的影响。研究休闲产业的共生行为模式,目的在于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或引导休闲企业良好的市场行为,从而为建立长期稳定的共生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共生空间模式。共生空间模式主要是指共生单元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作用的空间方向。一般可分为点状、线状、树状、网状四种模式。休闲产业的共生空间模式,主要研究作为共生单元的休闲企业的空间分布状况及其相互作用方向,共生圈的扩展模式等。目的在于揭示休闲产业空间布局及其演变规律,为休闲产业发展空间规划、区域分工、资源整合、产业链构建等奠定理论基础。

(二)中观层面的休闲产业共生研究

中观层面休闲产业共生研究,就是将休闲产业视为一个共生系统,从三个角度展开,一是将休闲产业根据休闲服务内容横向划分为不同行业,将这些不同的行业视为共生单元,研究各行业之间的共生关系特别是主体休闲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横向关系。二是按空间布局划分为不同区域,将这些不同区域视为共生单元,研究不同区域之间的共生关系,包括城市休闲产业、城郊休闲产业和乡村休闲产业的共生关系。三是按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划分,将不同的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内休闲产业视为共生单元,研究它们之间的共生关系。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共生形成条件、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及其演化等内容。

1.共生关系形成条件。休闲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或不同区域休闲产业之间存在竞争与合作、融合与互动、互补与替代等多种共生关系,而良好共生关系的形成同样需要一定的条件,从中观层面研究休闲产业,首先要研究其内部不同行业之间或不同区域休闲产业之间共生关系形成的条件,包括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均衡条件、稳定条件等多方面内容。目的在于揭示其共生机理,为其健康协调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并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2.共生环境分析。从中观层面研究休闲产业的共生环境,主要在于科学认识和分析休闲产业内部各行业或不同区域休闲产业共生发展的环境条件,为制定休闲产业发展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可以从内部共生环境和外部共生环境来研究。中观层面的共生环境分析主要集中于市场环境、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

3.共生模式及演化分析。中观层面的休闲产业共生模式研究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共生组织模式、共生行为模式和共生空间模式。对中观层面休闲产业共生模式的研究,可以依据不同的共生单元的界定,有侧重的研究其共生模式及其演化。结合共生单元的确定,本文认为以下几方面应该成为今后重点研究方向:

研究休闲农业、休闲工业和休闲服务业的共生模式。由于休闲农业、休闲工业和休闲服务业的空间布局、产品特性、服务对象、依托资源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和联系,也存在极大的互补性和竞争性,竞争合作就成为其主要的共生关系。笔者认为主要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融合互动、分工协作等方面研究其实现共生的路径和模式。进一步研究其共生模式随共生环境的演变而演变的规律,从而揭示其行业结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的演变规律。

研究主体休闲产业和辅助休闲产业的共生模式。主要考察两者之间的关联度,一方面主体休闲产业为辅助休闲产业提供了市场需求,带动和促进辅助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辅助产业也为主体产业提供了支持和依托,其发展也会促进主体产业的发展。

研究城市休闲产业、城郊休闲产业和乡村休闲产业的共生模式。应该侧重研究其空间模式,目的在于以休闲产业的发展带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各产业的功能、三者之间的供求关系、交流渠道、空间结构等。对于休闲产业的共生空间模式,本文提供两种路径:一是对单个产业系统(如城市休闲产业)的考察,厘清其共生的范围和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明确其功能和服务对象;一是考察三者在资源、功能、市场和信息等方面的互补,确定其合适的共生模式,并对城市、城郊和乡村的休闲资源进行统一整合。

产业共生模式随着共生界面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分析其演化过程仍从共生组织模式、共生行为模式和共生空间模式三个方面进行。

(三)宏观层面休闲产业共生研究

休闲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研究休闲产业需要科学把握休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互动关系,揭示其共生机理,从而界定其共生模式及其共生实现方式。需要掌握休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其演变趋势。

宏观层面休闲产业共生研究就是将整个国民经济系统视为一个大的共生系统,将国民经济系统中的各产业视为共生单元,研究休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包括结构关系、关联关系、互动关系、竞争合作关系等共生关系。随着休闲产业的发展,在休闲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些关系都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因此,需要结合休闲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研究休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各种共生关系、共生模式及其演化条件、演化特征,从而掌握其演变的一般规律。

宏观层面休闲产业共生研究还可以研究休闲产业与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等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经济发展是休闲产业发展的动力基础,资源是休闲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是休闲产业发展的灵魂,社会是休闲产业发展的目的和背景。研究是为了准确认识休闲产业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继承和弘扬先进文化、促进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其作用机理。通过宏观层面的休闲产业共生研究可以为制定宏观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结论

研究休闲产业的共生,目的在于理解和把握其共生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从而使各共生单元按照共生原理不断推进其向进化、优化转变。休闲产业作为多产业的融合系统,为对称互惠共生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开辟了道路。共生关系演化的方向最终是互惠共生或一体化共生,也意味着各共生单元的和谐发展。笔者认为可以将共生视为发展休闲产业的一个目标,通过与休闲产业有关的各共生关系的发展演化,可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由此而见,无论是将共生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还是一个发展目标,都是有利于休闲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休闲经济论文篇1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劳动者的劳动时间逐步缩短,这必将带来与人类文明发展同步的休闲时间的增长,世界必将逐步进入普遍休闲的社会。社会生产力发展根本目的之一的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休闲旅游是21世纪中国旅游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休闲消费的需求迅速增长,休闲不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大众化的普遍行为,国人会拥有越来越多的时间与金钱去享受各类丰富多彩的休闲生活,一个大众化的休闲时代正在到来,休闲已经成为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内容。休闲权将成为我国在21世纪休闲时代基本的社会需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尽管人们的休闲方式因个人的生活习惯、偏好和价值观而异,呈现多种形式。但毫无疑问,基于休闲目的在异地寻找精神的愉悦和内心满足的休闲旅游应是人们重要的、比较普遍的、积极的休闲方式。

中国国家国家旅游局公告称,经国家统计局确认,2006年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893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国内旅游总人次为13.9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0%;国内旅游总收入为6230亿元,比上年增长17.9%。2007年“五一”黄金周全国出游达到1.79亿人次,同比增长22.7%;旅游收入7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8%。数据表明,当今的中国,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进入了大众化消费的新阶段,旅游已经成为中国百姓生活消费函数中的常规因子。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出游已不满足于在各个旅游点之间长途跋涉、疲于奔命、赶鸭子一般的旅游方式。旅游目的也从传统的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向通过旅游者能以自己喜爱的相对自由的方式旅游,使身心得到休息放松,增添生活情趣、发展自我、充实精神,充分享受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融合带来的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以及内在的愉悦和幸福体验、创造生活等转变。如以消闲和娱乐为主要目的城市居民,成群去大城市边缘的旅游小镇和乡村度周末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我国旅游需求正经历着从浅层的观光旅游,到放松身心和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式的休闲性旅游转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的休闲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中的热点。国外,休闲旅游已成为时尚。在欧洲和北美,旅游活动是重休闲轻游览,人们出门旅游不重视看景,重视度假休闲,旅游目的是使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有资料显示,欧洲和北美旅游客源输出的70%以上是旅游度假休闲。可见,可自由支配收入、闲暇时间和消费模式三大促进因素共同构成了休闲旅游市场发展的总体背景。催动了旅游市场需求的演变,休闲旅游在整个旅游市场结构中的比例不断提高;一个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时代正在来临。

二、 中国休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的休闲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以后,被压抑的旅游势头瞬间爆发,一些地方政府过于追求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片面追求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对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发挥和全面提高重视不够,迅速地走上了功利之路,有组织、大规模、商业化的旅游活动则日渐淡化甚至扭曲了旅游原本具有的休闲性质和功能,淡化了旅游的休闲观念,而成为旅游业主赚钱的一种手段。目前的休闲旅游多是从产业的角度,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过程的管理和服务,旅游业的投入和产出等,而不特别注重旅游者的内在感受和休闲效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休闲旅游业当然要取得经济效益,否则休闲旅游业便无法发展壮大。但在21世纪休闲时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休闲旅游业要能够取得经济效益,就必需更好地满足旅游者休闲、消谴及多方面发展自我的这种社会需要[1]。休闲旅游更强调旅游活动的质量,休闲旅游直接关注的是对旅游者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直接关注的是旅游者的内在感受和休闲效果以及旅游者身心全方位的休闲满足,直接关注的是旅游者的一种文化经历、文化体验、文化传播、文化欣赏,满足人的心理和精神以及多方面发展自我的需要。

因此,21世纪的休闲旅游应是服务于旅游者的休闲――人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服务于产值的增长和业主利润的增加,休闲旅游的核心问题是强化旅游的休闲观念,强化以人为本的旅游服务理念,向旅游者提供一流的服务,使旅游者在旅游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意,这才是取得休闲旅游业经济效益的根本手段。只有如此才能全面提高休闲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尚待丰富

2007年“五一”黄金周资料显示,传统文化景点的吸引力变得十分强大,从山东曲阜孔庙、北京故宫到山西五台山,从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到拉萨的布达拉宫,这些代表我国文明瑰宝的传统文化景点,游人如云,显示出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休闲社会”中依然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出游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而深圳特区及其世界之窗、欢乐谷等著名的甚至一度辉煌的人工景点,接待的游人数量均出现同比负增长局面。这对于文化含量相对较低的人造景观,提出了再次创新的压力。

有调查显示,中国为数不少的休闲旅游景点缺乏文化,现在许多人进行的休闲旅游活动较单调,很多人到了休闲旅游景点甚至不知该如何去打发时间。著名旅游经济学家魏小安说,文化是休闲的指向,休闲旅游者追求的本质是文化,文化也是休闲的灵魂[2]。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这些都表明把旅游业当作文化事业来办,是发展旅游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休闲时代对发展休闲旅游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大力提升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

3.休闲旅游理论研究尚待提高

与国外休闲研究水平相比,目前我国的休闲研究和教育还比较滞后。从研究方面来看,休闲引起我国学术界重视也仅仅是近几年的事,而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分工细致、涵盖广泛的完善的学科体系。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到研究队伍,我们都还存在较大差距。从教育方面来看,美国早在1918年就将休闲教育列为高中教育内容。在发达国家"休闲教育"几乎是所有人(从小到老)的一门必修课。国外的休闲教育主要包括两部分:一类是专门性的理论教育,即在大专院校设置相关专业,进行休闲经济学、休闲管理学、休闲统计学、休闲行为学、休闲心理学等方面的教育,为休闲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另一类,也是更为重要的,是普及性的实践培训,针对社会所有群体开展如何培养良好的休闲习惯,如何提高休闲主体素质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全社会公民的休闲意识和休闲能力,使休闲成为所有人一生的必修课。在这两方面,我们都还刚刚起步,尤其是后者,对全体国民进行休闲教育几乎处于空白。不仅学校缺乏休闲教育,家庭和社区等也没有休闲教育,自觉而有意识的休闲教育几乎为零。

4.休闲旅游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在传统的观光旅游中,人们追求在一次旅行中参观尽可能多的景点(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显然,过去的游客是缺乏经验的大众消费者,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就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而休闲时代的旅游者主要是为了使身心得到休息放松,增添生活情趣、发展自我、充实精神,充分享受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融合带来的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以及内在的愉悦和幸福体验、创造生活,寻求的是个性化、人性化与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这就给休闲旅游产品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休闲旅游产品设计没有突出休闲旅游的特点,没有突出个性化、人性化与主题化,休闲旅游产品不能满足休闲旅游不同的细分市场和同一市场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休闲旅游点上,往往看不到适合农民群体的有针对性的休闲旅游消费服务,在休闲旅游业的产品链条上,更缺少适合农民的休闲旅游产品。有专家指出,没有9亿农民参与休闲旅游消费,中国成为旅游大国、强国,就只能圆“半个梦”。 又如有部分休闲旅游景点经营者没有深入领悟休闲旅游的特点,依然只是希望靠景区涨价,“一天不开张,开张吃半年”的方式经营休闲旅游产品。

三、休闲时代中国休闲旅游的发展对策

1.强化旅游的休闲观念,注重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休闲旅游需求, 政府在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应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国各级旅游行政部门首先必须强化旅游的休闲观念,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必须针对休闲旅游发展的需要和特性,制定政策,扶持、推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建立休闲旅游产业统计体系;制定休闲旅游行业标准;将休闲旅游管理纳入职能范围,设立专门部门加以管理;在制定旅游规划时应纳入休闲要素。政府应拨付一定的财政拨款用于休闲旅游设施建设来满足全社会各个层次的需求;政府更应重视休闲教育。

旅游企事业单位也必须强化旅游的休闲观念,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更加注重提高服务水平。要以旅游者需求为出发点,要正确理解和细心揣摩旅游者的各种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以旅游者满意为目标,使休闲旅游服务将从标准化和集中化转向个性化、人性化与多样化服务。

2.提升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

我国各级旅游行政部门与旅游企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到挖掘传统文化,弘扬新的文化是旅游工作者面对的重要任务。要把了解旅游者的各种文化需求、提升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贯穿于旅游规划、旅游设施与旅游点的建设、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旅游产品的提供,以及旅游服务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让旅游者在休闲旅游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感受能力和鉴赏眼光,才能让出门旅游成为人们感受文明、融于自然、理解文化、陶冶性情的一种综合的休闲方式,才能将休闲旅游真正变成社会文明的一份动力。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休闲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3.加强休闲理论与休闲旅游理论研究

首先要加强休闲理论与休闲旅游理论研究。要建立专门的休闲研究机构,尽快完善我国休闲研究体系,提高研究水平,真正为政府决策、企业投资、居民休闲提供科学的智力支持,要与有关部门共同配合,研究提出促进旅游休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推动国内旅游休闲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政策性建议,促进旅游休闲市场较快发展;要帮助和引导企业,开发休闲市场,促进旅游消费。

另一方面要大力对全体国民进行休闲教育。要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正规教育中,施以有计划的指导和训练,养成学生正确的休闲观念及休闲活动能力,养成学生善于运用休闲时间,享受休闲活动的价值。更需要在在高校设立休闲教育课程,学习适合个人的休闲技能,改变狭隘的休闲观念和消极的休闲方式,一方面是渗透休闲理念和休闲价值观的教育;另一方面,是迅速培养一批对休闲管理与服务业及政府的休闲政策颇有实用价值的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的专业人才。从而促进旅游全行业掌握休闲理论与休闲旅游理论,用以指导工作实践,使中国旅游业永远立于休闲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潮头。此外还需要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书籍等指引帮助广大国民树立正确的休闲旅游观念。

4.开发适应休闲旅游多层次需求的个性化、人性化休闲旅游产品

旅游工作者应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首先考虑到游客的休闲需求,积极研究出大多数人都能够享受的突出个性化、人性化的休闲旅游产品。要给旅游者带来亲切感、自豪感,使其感受到被关怀、被尊重,要增加旅游者的互动参与性。

另外为了使人们把更多的休闲时间用到旅游活动中来,旅游工作者应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考虑到休闲旅游的多层次需求,研发出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的休闲旅游产品。如周末度假游、家庭度假游、保健旅游、科技旅游、教育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都市旅游、自行车户外旅游、自驾车旅游、探险旅游、长途度假旅游、森林徒步自助旅游等等,以供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选择,无论是钟爱田园风光的休闲游,还是追求文化品位的休闲游,还是体验民俗风情的休闲游,还是纯粹寻求娱乐、消遣、健身的休闲游等等,都能得到满足。只有这样休闲旅游才会有日益广阔的市场。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旅游学院

四川高校旅游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