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价值观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8-23 18:19:17

职业价值观论文

职业价值观论文篇1

1996年德洛尔代表闰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后,“学会做事”成为国际教育界的一种价值导向。随着时代的演进,学会做事的内涵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概念局限,“学会做事··…已经不能再像过去一样简单地理解为其含义就是为了培养某人去从事某一特定的具体工作……不能看作是单纯的传授多少有些重复不变的实践方法……知识和信息的支配作用使得专业资格的概念变得有些过时。”“学会做事,不仅是指通过开发技能和实践专门技术以创新的方式将知识和学习融人到实践中,而且还要发展各种能力,包括生活技能、个人素质、兴趣和态度。”

在职业社会的价值导向发生变化时,大学生自身的角色也在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已不再是昔日的天之骄子,更多的大学生要进人中低端职场,从事一般社会性劳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职业社会,学会做事已成为他们在职业现场生存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源,职业价值观和态度等越来越成为个人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在“学会做事”的价值导向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适时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显得日益重要。

1“学会做事”导向下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Rokeach(1973)认为,价值观影响行为,并且有间接的和直接的两种方式。ElizabethC.Ravilin(1987)的研究表明,价值观与对职业事件的知觉和决策具有一致性。即个人准则可直接影响意向和行为,也可通过态度进行间接影响。而价值观的形成,又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价值观取向的总格局,教养方式等亚文化特质决定具体价值取向的强度”。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力度与效度。“学会做事”导向下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以学会做事为价值引导,以培养符合职业世界所需要的职业素养为目标,使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适合职业社会的发展要求。

当前,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职业社会对人才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不管是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来看,还是从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选择意向来看,学会做事导向下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都显得不可缺失。

1.1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和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如果拥有正确清晰的职业价值观,就会真正明白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也会有付出努力去争取的倾向,自然也有信心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价值观在工作场所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是职业发展的动力。只有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才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激发工作的责任感,才能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有创新的激情和发展的动力,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职业价值观教育能赋予大学生有效参与工作的机会与能力。因此,为了促使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拥有持续的竞争力,职业价值观教育不可缺少。

1.2顺应职业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现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发生着变化,从重学历到重能力、重职业道德和价值观,人才规格内涵也日益丰富,“职业忠诚、责任感、专业进取与创新、团队协作和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态度及其作为其内核的价值观,成为现代企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对职业人才来说,健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人职发展和晋职成功的重要因素。职业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雇主们越来越注重能力方面的要求,能力是每个人特有的一种混合物,它把通过技术和职业培训获得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格、社会行为、协作能力、首创精神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要使大学生具备适合职业社会所需的职业价值观,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必不可少。

2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虽然,在学会做事价值导向下,职业价值观教育显得日益重要。然而,当前职业价值观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曾担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的谈松华研究员不无忧虑地说:“珍爱生命、同情友爱、平等待人、热爱劳动、热爱本职、勤奋钻研,这些价值和情感,正是为人处事和从事本职工作的立足点。联系中国的现实状况,恰恰是这些看来不言而喻的内容在教育中被忽视了,在现实生活中太欠缺了”。目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值得优化与改进。

2.1重显性价值轻隐性价值

职业价值观对人的影响既有显性的一面,也有隐性的一面。显性的作用是人们直接可以感觉到的,体现在大学生求职就业时,对就业心态的调节、对职业选择的把握方面。隐性的作用则表现为暂时不被人重视和发现,蕴涵于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之中。由于隐性价值与显性价值的不同特点,使人们更容易重视显性价值,忽视隐性价值。当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主要体现在对显性作用的认识上,即停留在对择业就业的价值观教育上,只把即时就业上岗作为职业教育目标,而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长效素质,甚少顾及。

2.2重说教轻沟通

一直以来,教师遵循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似乎讲授是教师亘古不变的唯一教育方法。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重理论,轻体验;重灌输,轻沟通,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以长者身份说教的方式,给学生以价值灌输,教师俨然成为教育活动唯一的中心。然而,良好职业价值观的养成,既需要单向的晓之以理,更需要双向的互动交流,而重说教轻沟通的教育方法往往忽视了职业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这必定导致职业价值观教育过程的断裂。

2.3知性教育与德性教育相脱离

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知识与德性本是内在一体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功利主义日益泛滥,德性教育日趋淡化,知性与德性开始分离。“特别是到现代时期,工具理性的膨胀使得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主导的知性教育居于宰割地位,而德性教育却日益丧失其领域与地位,甚至在市场化力量面前逐渐边缘化。这样,教育出现一种知性取向,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就业导向下的急功近利,使完整的教育往往局限于技术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处于被疏远和边缘化的地位。情感诉求、价值关怀、道德规范、伦理明察等顾及甚少,造成知性教育与德性教育相脱离。

2.4价值观教育与职业生活结合不紧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从理念层面来看,根本之点在于构建合理的教育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不但影响人们的择业倾向,而且决定了人们的工作态度,职业价值观最终是在职业生活中得以体现并发挥作用。因此,职业价值观教育应与职业生活相适应。然而,目前许多学校的价值观教育还没有真正触及到职业价值观的内核,仅仅是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人生观、世界观、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更多地强调“做人”的一般价值观,而没有切合职业社会的动态,没有融人有利于“学会做事”所需要的职业素养的元素,使得这种价值观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3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及途径

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客体对主体的效用的意识和观念。由于价值观念是人的心理结构的核心和思想意识的精髓,它具有支配人的思想活动和决定人的行为趋向的重要作用。因此,价值观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然而,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还有许多消极的因素,如功利主义,个人本位严重,团体意识少,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精神;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又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如何促进大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市场要求的职业价值观,使之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确保大学生养成适时的职业价值观,促进他们更好地就业、工作和生活,必须注重对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的培养。为此,应该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优化。

3.1内容上:价值引导,做事做人双重建构

从价值层面来讲,教育就是一种价值引导。职业场所对人才价值观的重视和内涵的要求,决定着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地位和内容。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遵循职业社会崇尚“学会做事”的价值导向,对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更新与优化,应从“做事”“做人”两方面进行建构。

首先,要坚持价值引导。对价值的理解决定了人们的行动方式,决定了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有效程度,决定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到底能否形成。职业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价值引导。因此,在进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时,要加强大学生价值认知、价值标准、价值取向、价值实现的教育。

通过职业价值观认知与理解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更新职业价值观念;通过价值标准的教育,把握价值的内在尺度。实施价值取向教育,使大学生理解并优化倾向性态度和选择,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使职业价值观与社会价值相互照映。通过价值观实现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内化,促其行动,使他们在对待择业就业的态度、社会职业劳动的态度以及工作的态度上,真正得到体现。从而完成价值认知与理解—价值实践这样一个知、情、意、行的完整教育过程,使价值引导成为规范其行为的内在动力。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活动,把自我职业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树立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精神。

其次,要解决学会做人的问题。许多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态度带有明显的个人功利色彩。经济收人的高低,物质生活的舒适安定构成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部分大学生在其个人知识和能力水平较大提高的同时,其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却越来越淡薄,对诚信、美德等人格修养方面重视不足。因此,开展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确立健康的生命意识与合理的生存方式,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和人格修养,树立社会主导的职业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使自我的职业价值观与自身所处的职业社会所提倡的职业价值观相吻合。完成从自我意识到自我定位,从自我改进到自我完善的转化过程,净化心灵,陶冶性情,提高做人境界。

再次,要解决学会做事的问题,即满足从事社会职业的基本需要。职业化的人才素质包括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基本能力。在当代社会发展中,除了职业的专业技能和核心能力外,职业精神(职业忠诚、责任感、专业进取、与人合作和职业规范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职业精神和职业基本能力也是学会做事的必备条件。然而,许多大学生对个人的理解也仅仅停留于“抽象的个人”,缺少对社会整体环境、职业精神约束的认知。因此,职业价值观教育要回归职业世界,使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必需的职业素养,树立做事中所需要的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职业价值观。

因此,“学会做事”导向下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应围绕“做事”、“做人”两方面,在提升专业技能素养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学会劳动、尊重劳动、尊重人。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拥有适时的职业价值观,把握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高效、敬业和负责地工作,完成“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职业价值观的内化确立。

3.2形式上:渗透体验,课内课外双向结合

传统教育方式主要有口头讲述、书面阅读和课堂讲授等。它有利于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是教育方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在时代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众多信息冲击大学生头脑,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相应地采用多途径、多形式的教育方式。不能囿于课堂教育,而要通过课堂教育、生活教育和职业世界的亲身体验等方式,将职业生活引人教育世界,使职业价值观教育扩展到职业世界,通过职业价值观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融人职业世界和社会生活。

3.2.1加强课内渗透

课堂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认知和概念把握是价值观教育的第一步,必要的价值观的系统教育和深人认知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将职业价值观融人到与职业技能教学相关的课堂教育之中,使课堂不仅成为传授专业知识的讲坛,也要成为进行职业价值观渗透、塑造学生思想品质、职业素质的阵地。

在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渗透时,应从现实世界人手、以时代价值为切入点,以“学会做事”所应具备的素质要求为导向,把握职业价值观要求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使大学生成为职业价值观渗透的受益者。

3.2.2尝试课外体验

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载体。“通常,只有当学习者具有直接或间接的相关体验时,这种价值才对他们具有意义。也只有这样,这种价值才真正被一个人所拥有”。通过课外丰富多彩的活动,把职业价值观教育纳人大学生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开展职业精神、职业价值观教育。

利用社团组织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和爱心回报社会行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无私奉献的情感,抛弃短视的功利性的职业价值观,站在一个新的价值高度,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进一步协调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与服务社会的关系,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深人企业体验生活。实习期间不仅是技能的训练,而且要了解企11%文化、在职人员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使顶岗实习成为磨练专业技能的平台,成为感悟职业道德、学习为人处事、培育职业素养的最佳场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放在课外,特别是企业场景来进行,能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感悟企业精神,使之能真切体验企业真实的生活,为“学会做事”提供最直接的教学资源,能使职业价值观教育更有效地与企业文化精神相融合,从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素养等方面为“学会做事”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样,课内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渗透,课后开展一系列职业体验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认知、交流、行动的可能性。通过这种体验、参与、交往、对话等互动性和社会性的形式,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将理想性的职业价值观融人现实的职业世界,将情感、体验、需要、意志等纳人到职业价值观教育世界中来,使知识世界、文化世界、职业世界互相融通。

3.3方法上:内在感化,教师学生双向互动

正确的教育方法,是教育成功的保证。为了追求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最大效益,在职业价值观教育时,要改变生硬的说教式、强制性的价值观灌输教育方式。“教育者只要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和学习的氛围,让学习者能够真正地、自由地进行探索、表达和发现。最终,学习者会把自己有意识选择和内化的价值观,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教育者与社区的其他教育资源一起,为学习者自己的判断和体验进行指导。”职业价值观教育应从内容向过程,从认识向评价,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改变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使学生从对职业价值观的认知,升华到情感的认同,从而使之在自觉中践行。

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成功不是仅靠有关价值观的说教或几堂思想品德课就能解决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不能等同于价值观传授或思想品德教育,价值观传授或品德教育仅仅是职业价值观学习中的一个过程,更多是教会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一种概念认知,而很难使学生能在现实中去执行。奎苏姆宾博士说过:“教育的核心是心灵的教育。”“我们并不是因为知道某件事情所以就去做的,而是因为我们喜欢做这件事情所以才去做它”。因此,在教育中必须把握和充分利用职业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情感因素。

职业价值观论文篇2

我国管理学研究正面临两个大的变化,实践者需要加强管理培训与提升有效性,研究者需要中国管理特色与推进创新性。要应对变化,就要让管理学科呈现原有风貌,回归基本面来思考,使价值观成为管理实践界与学术界的最朴素的话题。

一、问题的提出:管理文明是有关管理世界的公理体系,是有关管理职业人价值观的基础支点

面对管理理论与创新成果,在中国管理界出现了许多热门的词汇,比如“企业文化”“自我管理团队”“学习型组织”等等,不一而足。毋庸置疑,它们对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作用。管理者在这样具有一个多元化因素、多样化色彩的时代变动中,各种视觉的管理思想及理论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有关知识管理的资讯颇多。基于价值观视觉来思考、辨析管理学科的建设,无疑是实现“管理文明”最基础和最核心的支撑。尽管国家未曾提及“管理中国化”这一概念,但管理研究工作者和知识分子更应责无旁贷,立足于中国现实,基于当代中国价值观,重构管理学科体系,从而避免重蹈“皇帝新衣”下的“集体失语”之悲剧。

在时尚或热门造成管理生活的破坏、管理实践的悲伤,寻求管理实践效率与效果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彼得·杜拉克指出,管理者需要解决好四个现实问题:“管理者的时间一般容易属于别人,而非自己”;“管理者除非敢于采取积极行动去改变他们的周边环境,否则他们只好继续‘这样’工作下去”;“管理者只有当他人使用他贡献出来的东西时,他的工作才具有效益”;“管理者深处组织内部,很难得到组织外部情况的原始资料,但是他如果要有效工作,就必须努力认识组织以外的情况”。这四个问题是管理者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管理者必须意识到管理“价值”之所在的问题。

管理世界的真实图像是由人们共同的自由意志创造的,不是一个独立于人们心灵之外的物理世界,而是一个有关“社会、组织与人”的公理体系,其中包括五种“理性”成分,即“政治理性”“社会理性”“科学理性”“道德理性”和“制度理性”。管理的真理性,依赖管理实践的有效性。管理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政治责任”“社会民生”的思考,取决于管理者的品质、才能和使命感,取决于管理者与组织全体成员在道德信仰与行为规范上的一致性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管理者的重大问题就是自己、他人以及组织中每个人的价值观的问题。

二、问题的深层意蕴:管理文明是时代的产物,是为了实现管理者的全面发展与创造有利的管理环境

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管理思潮自然会更加汹涌澎湃。面对这样的一个未来,管理者需要用沉静的视觉认真研究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以历史的证据促使自己顿悟管理文明,及时思考管理文明对管理职业的祈求,主动辨析管理文明对管理职业的方向、目标与边界,不断塑造新的管理职业价值观。

(一)管理文明既是社会发展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产物,又是管理者顺应时代建立共同职业价值的基拙

一个世纪以来,众多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许多方面的成果。从已有的成果来说,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条件下的由市场自动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引导着社会范围内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并给予每个经济主体以经济选择的自由,同时,形成外部强制减少至最低限制的机制。正是这种市场经济实践深度的不同,管理者发生着理性与非理性、暴利与破灭、强制与自由等方面的冲突,政府与民众对管理者产生了多样的期望,期待管理职业能够超越功利性地推进文明建设,越来越多的管理职业人逐步意识到市场经济中文明从业的重要性,适应市场经济建立管理职业价值观的紧迫性,这早已经成为全球化中的重要课题。

随着中国社会急剧变迁,国外企业以其市场经济的经验与自我发展的实力进入中国市场,使得中国许多企业面临着不平等的实力较量的格局,以发生着空前复杂的社会力量与社会利益集团的相互冲突、合作等极端复杂的方式并以不可逆转的方式演进,引起很多企业难以操纵成功的感受,中国人产生了强烈的身份焦虑。中国人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后,正强烈地呼唤着文明的系统建设,国家要建设政治文明,工商要建设工商文明,企业要建设管理文明等等,许许多多文明的召唤,引起了中国管理者对职业价值观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有关管理者的各种调查、测验和统计资料表明,管理者在思想道德、文化意识和行为方式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时代特征。

管理职业问题从来就不是赤裸裸、纯净的课题,而是一个始终被不同因素缠绕的对象,缠绕的因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因素是管理者能否把管理文明作为一种职业的价值来思考。当管理文明的建设课题凸显出来的时候,管理职业所需要的主要支撑就是文化,必然受到多角度视野文化的制约,管理主体和客体的文化状况将成为选择管理模式与方法的关键因素。管理者所从事的职业实际上就是推进管理文明建设,在根本上就是如何运用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把管理职业推向较高阶段与较高境地,这将是对管理职业者的价值观念的最大挑战叫。

(二)管理文明扬弃传统职业价值观的习惯与经验,引发管理者管理职业价值的重新塑造,启迪管理者感悟人生

从主流来看,管理职业者价值观普遍比较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程度比较高,认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渴望社会道德的发展与完善,赞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备立足当代、立足中国、秉承传统、兼容中外的文化观,拥护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公平、富裕,并表现出开拓精神、竞争精神、业绩效率意识等。但是在管理队伍中,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悲观主义等现象日趋明显;在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协调方面,存在知多行少、理想目标与实践能力的脱节、自我意识较强与社会责任淡化的问题;在言行方面,存在不成熟、西方论、投机取巧、狂妄浮躁的行为特点。 着眼于管理文明,管理者应对管理职业价值进行思考,在管理文明建设中实现管理者个人价值观与管理职业价值观的统一。统一的价值观是使我们生活充满意义的观念,体现在我们进行抉择时考虑问题的先后顺序上,我们的行动总是与我们职业的价值观相一致的。它对于管理者个体而言,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其一,管理职业是人们赖以谋生的社会活动,是基本生活来源;其二,管理职业是人们发展自我个性的渠道,管理者个性在管理职业活动得以体现与发展;其三,管理职业是管理者奉献社会、实现自我的归宿,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实现高尚人生的目标要依赖于从事管理职业化的社会工作。

当管理者把管理职业看做不仅为了维持生计或成就,而且是一个扩展自我、利用自身资源与激发个人潜能的一个过程时,管理工作就具有了意义。管理职业富有的意义至少有五个方面:第一,符合并且能够发挥个人能力,包括身体、智力、情感和精神等方面;第二,让人能够成为工作过程的主人,必须能够享有工作中应有的自主权;第三,回报通常是内在多于外在,乐趣和满足通常是富有意义工作的结果,当管理职业与个人需要紧密结合时,管理工作甚至能成为一种精神力量;第四,创造了工作的人也被工作重塑;第五,不仅帮助实现个人幸福和自我价值,还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贡献。

(三)管理者所持职业价值观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管理实践;追问管理职业价值,需要对不同价值观念的整合,整合观念却只能通过管理文明的过程来实现

管理者各自自身文化传承的差异性,自然形成思维差异、对管理理念和措施做出反应的差异、对管理模式选择和执行的差异。管理者不同的选择与决定以及管理实践,其背后则体现出管理者所持的不同价值观。我们已经看过很多实例,面对同样的市场格局和客户需求,在不同价值观的指引下,管理者会采用不同的工作思路,形成不同的管理实践,最后获得不同的管理职业绩效。

对于大多数管理者而言,管理职业的价值观往往就是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然而,管理作为一种职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管理者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多的则需要管理职业实践的价值统一,需要管理职业在管理文明呼唤中尽快建立共同的价值。

管理职业的价值观是否合乎管理文明的要求,实质上就是以非意识形态化的名义实践的一个高度意识形态化的过程。显然,管理者的整体素质、道德状况和实践能力,对我国建设管理文明有着直接影响。要塑造崭新的管理职业价值观,关键在于把管理文明的建设作为根本路径,通过管理者积极实践文明的过程来创造管理职业的价值。

从人的尊严和劳动的尊严两个维度出发,从可持续发展、全球精神、终身学习、创新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等起点出发,管理者所从事的职业不仅应掌握技能和技术,而且还应具备良好的管理职业的价值观和态度,具备对自我价值、自我尊重和尊严的认识,具备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的能力,诚实正直、守时负责;能适应变化的形势,知晓和理解困难和问题,创造性地拿出解决方案,和平解决争端,很好掌握世界、自己和别人的现实情况;既有全面的综合知识,又有某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具备在和谐社会中继续学习的能力。

职业价值观论文篇3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需求的评价,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它的核心内容是职业需要。它通过职业动机、职业态度、职业评价、职业意愿、职业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工业大学这两所新升格本科院校的在读大学生(主要是专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当前大学生在职业态度、职业评价、职业动机、职业理想等方面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而院校升本也给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带来了一些新变化。对此,高校应及时采取相应对策,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一、专升本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状况分析

本调查采用了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工业大学的专科生进行了关于职业观问题的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答卷924份,答卷回收率为92.4%。接受调查的学生年龄在19-24岁之间。其中男生405名,占43.8%,女生519名,占56.20l0;文科学生545名,占59%,理科学生379名,占41%;师范类学生489名,占53%,非师范类435名,占47%。在选取调查对象时,充分考虑了性别、年龄以及文理科、师范类和非师范专业的均衡性。调查的主题为大学生的职业取向、动机、理想及高校对大学生择业的态度和教育之比较等。调查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职业态度:务实与创新

职业态度是人们对某种社会职业比较持久的心理反应倾向和行为倾向。它是个人职业选择的态度,包括人们对职业的选择方法、选择过程、工作取向、独立决策等方面。它主要由人们对职业的认知、情感和意向三部分组成。

职业认知是人们对职业的性质、意义的探索和理解。我们调查发现,在确定职业的意义、社会地位和价值的角度上,14.5%的大学生考虑的是社会职业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47.8%的大学生则从社会职业给人们的时空自由程度、个性发展空间、职业本身的创新需求程度出发来考虑。被当前大学生列人前五位的职业是:自由职业者,律师、会计等专门人员,教育工作者,企业主,军人。概括地讲,大学生的职业倾向主要分为个性型、享受型、稳定型、自我实现型等。其中女大学生偏向于稳定型、享受型的职业;男生则偏向于个性型、自我实现型的职业。

职业认知往往影响着人们的职业情感或情绪体验,也影响着人的职业意向反应。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向则与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心态、工作积极性等心理和行为倾向相连。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自信、坦然者占16%;焦虑担忧、困惑苦恼者占SO%;害怕、矛盾者占11.5%o“如果求职时,有意向单位给的薪酬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选择先签约、再努力工作争取发展机会的占78.5%,放弃重新选择的占10.7%,观望、不确定的占11.8%;在“将来你会怎样对待工作”的问题上,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在认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而且“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一个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作”。这些说明大学生的职业态度是认真务实、锐意进取、力求创新的。但在问及对专业的满意度和将来是否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时,学生存在“高认知、高情感、低意向”的倾向。如认为教师职业社会地位高的占30.8%,喜欢教师职业的占28%,但愿意选择中小学教师职业的仅占20.6%o

另外,随着学校专升本,学生的职业态度发生了一些改变。如学校升本前后,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满意度比例上升了11.7%,喜欢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的比例上升了10.2%;将来想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的比率上升了6%;毕业后11.7%学生选择继续升本,有的甚至准备考研。这个结果反映出,学校升本后给学生的发展平台更高,学生可以选择的空间更大,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部分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情感、意向均发生了一些变化,并据此重新调整了自己的职业规划。

(二)职业评价:平等与为我

职业评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好坏、优劣和重要性等方面的一种判断。职业评价能力与其对职业的认知有关。职业评价在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流向,而且也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态度。通过职业评价,可以发现不同职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声望,看出人们最注重的职业特性,了解人们的职业取向。

我们经过调查发现,专升本院校的大学生在职业评价时重视生活方式、个人发展、经济价值、社会声望、工作安定性、成就、独立性、同事关系等价值尺度,而且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1)职业平等观基本建立。当前大学生对知识的崇尚没有减弱,但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职业价值取向,不再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区别作为衡量职业好坏的标准,在“你认为教师职业的地位如何”这项调查中,57%的学生选择“和其他职业一样,只是一份职业而已”;在“判断职业好坏的因素”中,只有极少数学生选择“社会地位”。可见,大学生心中已没有职业贵贱之分,社会地位的高低已不是学生选择职业的首要因素。(2)职业的为我性较强。在评价职业的标准问题中,14.5%的大学生选择“符合自身的需要”,17.8%的学生选择“轻松自由”,25%的学生选择“个性特长发展”,5%的学生选择“职业本身的创新需求”。其中部分女生将社会关系也作为判断职业好坏的标准。可见,大学生评价和选择职业时,更多地强调职业的为我性,更多地考虑职业对自身需要和发展的有利性。

大学生职业评价的这些特点不因学校升本与否而改变。但学校升本后,新的教育理念和思路的引导、新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以及职业价值观教育力度的加强,对提升大学生职业评价水平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职业动机:复合性与主体性

职业动机是驱使人们进行职业选择的“利必多”即内驱力。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职业评价的影响,但两者不是一回事,职业评价高的职业未必会让人们产生职业动机。职业评价比较外露,职业动机比较内藏,比职业评价复杂。

经调查显示,专升本院校大学生的职业动机凸显出两个特点:一是职业动机的复合性。大学生的职业动机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1)个人发展的机会;(2)个人兴趣爱好;(3)薪酬福利;(4)工作稳定性;(5)国家和集体的需要;(6)社会关系。其中,女大学生择业时,对社会关系的依赖程度高于男生。在“您认为影响就业的因素依次排列”中,36.7%女生将社会关系放在前三位。二是职业动机的功利性弱化、主体性增强。与前几年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相比较,当前大学生并不将薪酬福利、经济收人等物质生活条件放在第一位,而符合个人的兴趣爱好,能给自身提供发展和晋升的机会,能发挥自己的才能的职业更易激发他们的职业动机和兴趣。可见,随着多种经济成份的确立,多种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因利益主体的不同,其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从而决定了大学生职业动机的多样化、复合化、主体化。

此外,随着学校的升本,部分大学生的职业动机和选择的某些方面略有变化。如对薪酬的要求上,升本前在1200元以下的占34.7%,在1200一1500元之间的占43.4%;升本后,薪酬要求选择1200一1500元之间的大学生比例上升了6%。在“学校升本对您就业是否有影响”一项中,认为“有影响,增加了就业信心”的比例为52%。可见,学校升本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增强了就业的信心,强化了职业动机,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

(四)职业理想:个性与自致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设想。它是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职业中,为自己所设定的理想的奋斗目标。一个人的职业理想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随着职业意识的形成发展而产生的。“职业意识是求业者对职业对象满足自己生存、发展、享受需要的程度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某种职业对象的向往和追求。‑}x7大学阶段是学生职业意识基本发展完善的阶段,也是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理想确定具体实现的时间表和方法途径的时期。调查与访谈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进人大学就规划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了自身的职业理想。在制定职业规划中,他们会受到父母亲人、学校老师、同学朋友等的影响,但主要由个人兴趣爱好来决定,因而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和自致性特征。一是崇尚个性化。约10%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25%的学生选择“个性特长发展”型的职业理想;还有相当部分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将来的职业理想和选择不会看工作地域、待遇等,而是看职业能否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价值,能否彰显学生的个性。二是职业理想实现的自致性。在追求职业理想实现的过程中,大学生更注重自我努力、自我奋斗。如在职业薪酬目标上,五年后希望达到的薪酬要求是3-5万元/年的占44.6%,5万元以上的占42.8%;而55.4%的大学生认为,实现理想和获得高薪的主要因素是自身的工作业绩、个人知识与能力水平、工作经验等。

在职业理想问题的调查中,学校升本前后变化最大之处是学校为大学生提供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强度和力度不同。38.8%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升本后对学生的就业工作重视些,除主动提供职业需求信息外,还开展择业观和职业规划教育,宣传就业政策、法规。升本前后,学生选择毕业后立即就业的比例下降了11.7%,究其原因,是部分学生想继续深造,借助学校升本后提供的更大平台,调整实现自身职业理想的内容、实现时间和方法途径。

二、专升本院校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新举措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与变化受若干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概括起来,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种。内部因素主要同大学生白身的需要、兴趣、能力、爱好、性格等有关;外部因素主要同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有关。因而,专升本院校也应从内、外因素两个角度,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一)积极引导大学生职业动机中的优势需要

在心理学领域,一般认为,需要是指有机体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表现了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3]职业需要是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塞维尔认为,人的职业需要一旦被意识到,就以职业评价、职业动机、职业态度、职业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4]人们的职业需要不同,职业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大学生的职业需要是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可以从低到高归纳为五类:(1)生存需要。89%的学生认为工作是为了生存。(2)享受需要。17.8%的学生将“轻松自由”放在择业的首位;8%学生把薪酬福利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3)个性发展的需要。39:5070的学生以获得“个性特长发展”和满足自身兴趣爱好作为职业的优势需要。(4)自主和尊重的需要。2%学生将工作的稳定性和一定的社会地位作为优势需要。(5)贡献的需要。没有学生把贡献的需要放在首位,52.6%学生明确表示可以兼顾集体和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对职业的各类需要是一个相互交错的、复杂的、等级化的阶梯状结构,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优势需要,需要的变化和发展也就是统领需要结构的优势需要的转移和交替。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职业的优势需要是个性发展的需要。这是经济全球化和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在经济、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下,彰显个性、突出自我是时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仅仅重视个人的发展需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需求和价值导向是不完全和谐的。因此,专升本院校一方面应保护好大学生目前的优势需要—个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宜将大学生职业需要中处于劣势的贡献需要引导为优势需要,推动大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另外,针对女大学生,宜进一步加强其自立和尊重需要的引导,多开展女性自尊、自立、自爱、自强、自信等教育。

(二)强化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导向教育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其人生价值观之间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人生价值观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应该与社会对人们的人生价值导向一致。人生价值导向是一定社会倡导的具有最高权威性和社会普遍性的人生价值目标,用以指导社会成员对生活意义的思考和对“善’,的追求。[s]当前我国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导向的内容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该价值导向的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为国家、民族、社会做贡献的人生价值观,实现其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6]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也说过:“你若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川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时,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大胆承认个人利益与自我价值的追求,但要防止个人利益至上的片面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之能够在职业选择时自觉地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找到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佳结合点。

职业价值观论文篇4

本文作者:雷岸江工作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

妇女儿童医院护士总体职业价值观分析表1结果显示,职业价值观4个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信任,照顾提供,责任、自由、安全,行动主义,与邵静等报道的精神科护士职业价值观的结果一致。信任强调保持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照顾提供认同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责任与安全体现对患者权益的维护,行动主义表明对专业和社会的义务。这4个维度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能力和社会认可是护士职业价值观的内涵所在。护理工作是护士与患者为完成预期治疗目标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保持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保障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信任和照顾提供是护士职业价值观的两个最重要维度。

妇女儿童医院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护士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娴熟的业务技能,因此,妇女儿童医院护士对保持所从事专业的实践/l洁床工作能力条目得分最高。因为调查对象多来自临床科室,护士的每一项技术操作均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维护,随着“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深人,护士更加重视人性化护理和与患者的良好沟通,患者满意度和对护士的信任度提高,所以妇女儿童医院护士在保持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条目得分较高。无论是在学校学习期间,还是参加工作后,护士均接受过有关职业道德和伦理学的教育,所以护士对拒绝参与违背自己专业价值观伦理要求的护理工作条目得分较高。妇女儿童医院护士职业价值观得分较低的条目分析表2结果显示,妇女儿童医院护士职业价值观得分较低的条目为参加影响资源分配的公共决策、参与同事之间的评估活动和做病人的代言人,扮演作为病人倡导者的角色,与邵静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分析原因可能与护士多从事具体的临床护理工作,较少参与护理管理工作有关。妇女儿童医院的服务对象中儿童与围产期妇女占较大比重,疾病的变化快且难以预测,护理工作较繁杂,护士专注于关心、照顾病人,可能忽略了同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本次调查对象中临床一线护士较多,可能较少有意识、有机会参与同事之间的评估活动和参加影响资源分配的公共决策。而做病人的代言人,扮演作为病人倡导者的角色这一条目得分较低,原因可能与我国的护理教育体制、医疗体制有关,护士的行为多从医疗护理角度出发,很少能真正从病人角度出发,替病人代言。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护理人员的价值取向问题将日益突出和复杂。Peters等认为一个组织中拥有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的存在程度,是反映一个组织优秀与否的标志。护理管理者应经常组织科室团队活动,以加强护理人员对职业价值的整体认识,并就一些问题如何做出选择与判断进行讨论,通过清晰的认识体系鼓励护士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和潜力做出贡献。同时护理管理者应给予临床护士参与意见沟通的机会,让他们及时了解医院的各种信息,明确他们在医院中的角色,使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准确的认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护士对职业价值观的认同。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护理人员的职业价值观,才能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供保障。

职业价值观论文篇5

二、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策略

(一)艺术类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指导要有实效性

职业价值观指导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等方面。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做好就业政策的讲解,辅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是不可缺少的。同时,还应该使学生了解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对于未来的就业做好定位。同时,也要关注大学生心理的现状,做好心理调节,提高其抗压能力;对他们进行就业选择技巧的训练,使之可以应对多变的就业市场。这些有效的指导将对艺术类大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便利,使之更加轻松地应对多变的就业环境。

(二)对艺术类大学生要对症下药

术业有专攻,学校的就业指导人员要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等各自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而针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盲目跟风、眼高手低、摇摆不定等缺点,学校和社会应该开设职业咨询、职业介绍等机构,来帮助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没有做好职业心理准备的,要帮助他们做好就业前的价值观培训。对于学校来说,成立职业价值观咨询中心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职业价值观的指导,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可以尽快形成正确的适合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为未来择业就业做好准备。

(三)把握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殊性

通过调查,我们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还可以清楚他们的择业意向,可以对他们未来就业提供极大的帮助;同时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艺术类大学生的人力资源开发,对于社会稳定和谐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根据艺术院校的特性,为学生做好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做好职业选择,必须依靠老师的努力。

(四)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

社会在不断变化,经济也在迅猛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明显,大学生在就业时自我独立,自我实现,自我创新等意识也逐渐加强,这些都体现我们的社会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然而,当前是市场经济具有两面性,它在造就大学生独立自主择业意识的同时,同时也冲淡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种个人本位的职业观对传统的社会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职业价值观论文篇6

国内外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对价值观进行了各种纵向和横向研究,发现了价值观对整个社会和个人都有显著的影响。价值观在职业上的选择就是“职业价值观”,通常也称之为“择业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就是在职业生涯中体现的,一个人的职业生活浓缩其人生精华,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对于青年来说,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青年职业价值观对于青年的就业与指导、企业人员招聘、职业咨询、员工考核等都将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对以往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进行以下述评。

1职业价值观概述

1.1职业价值观的定义

职业价值观又称“择业观”,在国外通常称工作价值观(work vatues )。尽管称呼不同,但因价值观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系统,因此所反映的基本价值倾向是一致的。

目前关于职业价值观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主要是国内外学者的职业心理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不同,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职业价值观下了定义:super (1970)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亦即个人的内在需求及在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elizur(1982)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个体对某种工作结果重要性的看法;ros(1994)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人们对某种职业所取得的终极状态(如:收人高)或行为方式(如:与同事一起工作)的信念;schwartz(1999)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通过工作而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它们是更一般的个体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宁维卫(1991)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衡量社会上各种职业优势、意义、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属于个性(人格)的范畴;黄希庭(1994)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凌文栓(1999)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余华(2000)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的提供充分的理由;于海波、张进辅(aooi)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是个体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概念。与国外学者所下定义不同,国内学者从更加一般和抽象的角度来概括职业价值观的本质。

1.2职业价值观的结构

对职业价值观结构的探讨一直是职业价值观研究的重点。由于各个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和角度不同,因此职业价值观结构的划分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查阅国内外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

两分法:著名的职业心理学家herzberg提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三分法:由super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aldeder在super的基础上划分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和社会价值;elizar划分的情感、认知、工具;黄希庭、张进辅等人划分的职业目标、实现职业价值的手段、职业评价;凌文栓划分的发展、声望和保健因素。

四分法:surkis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社会价值和威望价值四个纬度,后来的rone,ros }schwartz在此基础上对职业价值观的纬度进行了自己的研究与划分;赵喜顺提出的兴趣爱好型、社会利益型、声望舒适型、经济型。

五分法:宁维卫划分的进取心、生活方式、工作安定性、声望、经济价值五个纬度。

六分法:holland划分的六种职业兴趣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

1.3职业价值观的理论

目前关于职业价值观的理论主要是西方的一些理论,国内还没有专门的职业价值观理论。

(1)职业选择理论。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holland(1973)提出。他认为,大多数的人格可以分为六种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每一种特定类型的人都会对应相应职业类型的工作,或者说对相应职业类型的工作感兴趣;人们所处的环境也可以分为相应的六种类型,人们寻求能充分施展其能力与价值观的职业环境。此外,hoppock还提出了职业选择必须适合个体需要的理论。

(2)职业发展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职业指导专家ginzberg,他认为人们职业发展的有序阶段和基本的人格发展相联系,并且人们的职业发展包括幻想阶段、尝试阶段和现实阶段。他后来又提出,职业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儿童和青少年,职业选择并非不可改变。

(3)职业发展的自我概念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super,他强调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是一个前进的动态的过程,并且职业价值观是随着个体的自我概念而发展起来的。他强调青少年期是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时期,个体探索和担任职业角色,通过体验各种角色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自我概念也随之得到发展,当自我概念发生较大分化时,其中一个特殊的方面即职业自我概念就成为职业选择的关键因素。他提出,人们对社会上各种职业生活方式有三方面的需求,即满足生活上的需求、社会人际关系的需求和各种劳动活动的需求。个人为了充分满足这三方面的需求,于是就形成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2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根据自身的特质、对职业的认识以及个人的实践活动,同时经过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而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的。因此每个人的职业价值观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形成和成熟的过程,其形成和发展需要经历以下阶段:

(1)幻想阶段(儿童期)。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水平和自我意识的分化程度处于低级水平,对职业没有明确的意识,主要是父母职业类型、工作态度以及周围人的职业态度和观念影响他们对未来职业角色的幻想。这种模糊的职业意识是不现实的,极不稳定,缺乏现实性。

(2)萌芽阶段(青少年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对各种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有了较深的认识,职业价值观开始萌芽。

(3)形成阶段(青少年晚期和成年前期)。在这一阶段,青年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同时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分化,使他们能够对一些职业做出客观分析,同时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等有了较深的认识和评价,对于自己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有了较为本质的认识,职业价值观初步形成。

(4)成熟阶段(成年期)。在这个阶段,青年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都已趋向成熟,而且也能够对职业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并且能根据社会实践做出具体的职业选择,职业价值观已经开始成熟。

3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职业价值观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随着职业心理学的发展而兴起的。国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是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的,1982年天津市劳动局技工培训处和天津市技工师范学院联合调查组发表了《天津市技工学校学生的职业观、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调查分析》,这是我国首次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职业价值观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从此揭开了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职业价值观的序幕。

(1)研究对象。以往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在职人员和从未参加工作的学生。近几年来,随着心理学方法的逐步完善,已经扩展到对其它阶层青年的研究。如:唐智松(1999)对少数民族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朱成杰(2002)对编辑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王燕(2002)等对警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文书生(2003)对下岗职工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等。

(2)研究方法。国内外对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多采用单一的问卷法。其中著名的量表主要有:斯特郎一坎贝尔的兴趣调查表(scii);库德的职业兴趣调查表(kois) ;霍兰的职业爱好问卷(hvpi);高登的职业价值观量表(ovi);塞普尔的职业价值观量表(wvi);宁维卫对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的修订;凌文栓根据文献自编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量表等等。使用单一的问卷法测量职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很多学者也采用了其它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如:句子完成法、作品分析法、访谈法、模糊数学的多级估量法、ssa { smallest space analysis)方法等。

(3)研究内容。国内外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个人因素(如:性别、年龄、地域、专业、受教育程度)与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②职业价值观与其它价值观的关系研究,如:张进辅(1989)等对职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elizar(1999)等人对职业价值观和生活价值观、schwartz(1999)等人对职业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mary (2002)等人对职业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的研究;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如:顾雪英(2001 )对教师、管理人员及会计人员的职业价值观结构的探讨;宁维卫(1996)对城市青年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王垒(2003)对北京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结构的研究等等;④青少年职业价值观变迁的研究;⑤企业职工工作价值观与职业行为的研究,如:马剑宏,倪陈明(1998)对企业职工工作价值观与组织行为的研究等;⑥不同人群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如:余华(2000)对大学生和企业员工职业价值观的相关和对比研究;何华敏(1998)对我国内地四类企业职工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等。

4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价值观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方面要受‘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心态、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个人独特个性的影响。概括起来就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内部因素主要是个人的需要、兴趣、能力、爱好、性格、气质等。

(1)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的价值取向、教育方式和举止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他们对职业的评价和选择。首先,父母对子女择业的影响,与其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有关。其次父母的职业是影响青少年职业选择的直接因素,父母职业不同,使得青少年的择业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学校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专业教育直接影响着他们将来的职业选择,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评价,对学生的职业认识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学校就业指导教育对学生择业意识的形成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国外学校就有很多的就业指导中心,从学生人学到毕业始终对他们进行指导,而在国内很少学校有这样的就业指导中心。

(3)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一次社会环境的变化,职业结构都会相应地进行大的调整,使得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念不断发生变化。职业价值观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每一个时期不同的历史社会背景对青少年的职业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社会主导价值和社会舆论对其影响最大。

(4)个人因素的影响。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都会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兴趣对于个体而言是有差异的,兴趣上的差异就构成了人们选择职业的重要依据之一。一社会上的任何一种职业对个人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个人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自己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气质、性格作为个人特性中较为稳定的成分,对于个体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5评价与建议

通过目前国内外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发现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关于职业价值观的概念和结构争论较多,而统一的理论建构较少。国内外的很多研究者大都是根据自己的操作性定义来进行自己领域中的实证研究,以至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陷人比较混杂的局面,因此建议对职业价值观在概念和理论结构上有统一的认识。

(2)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对象范围比较狭窄,主要侧重于工作在职人员和大学生,而对其它社会阶层的人研究较少。因此建议增加对少数民族、经济落后地区以及农村的青少年、下岗青年、残疾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等这些特殊人群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避免用大学生或在职人员的职业价值观来描述、说明或代替整个青年职业价值观。

(3)关于职业价值观实质、发展趋势的理论研究十分薄弱,建议今后加强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4)关于职业价值观的跨文化研究较少,大都侧重各自国家的实证研究,建议进行跨文化的职业价值观研究。

职业价值观论文篇7

义务论和功利论作为医学伦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伦理思想方法,都曾对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首先,义务论明确地规定了医学生应自觉遵守的医学职业道德和履行的职业道德义务。①同时,它鲜明地确立起人本身是目的的价值立场,坚持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性存在的价值立场,从而也就克服人沦为自身创造物的奴仆这一异化现象,防止工具理性的滥觞而价值理性的式微。②然而,义务论过于强调行为的动机而忽视行为的结果,割裂了两者的联系而不利于进行全面客观的道德评价;过于强调医生对病者的单一道德义务和责任,而容易忽视患者自身的义务和责任;而功利论契合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具有很强的实质目的指向性,极大地激发和促进了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使得功利论在道德行为选择和判断上显示了它的可操作性。但是,功利论过于强调行为的结果而忽视行为的动机,进行道德选择、判断和评价的依据和标准是现实的可量化的功利,这种价值导向极易产生急功近利的行动,最终导致工具理性的滥觞而价值理性的式微。

因此,义务论和功利论都会因自身的局限性而对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都会导致个体在行为选择上动机和效果的失衡以及在价值观上义和利的偏好失衡,而这正是构成当前医学生职业生涯中个体失范,社会享誉走低的重要原因,这种状况必须通过对当下的医学生职业价值教育优化工作加以改善。

一、充分尊重教育客体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实现教育客体“人本价值观”的自觉内化。

在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构成要素中,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以及教育环体等要素,其中教育客体作为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作用对象,教育客体主要是指医学生。在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医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价值,即要通过职业价值观教育使得医学生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中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③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又要以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为目标。④传统的以社会本位的教育理论过多地强调了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体的价值,使得个体的个性发展得到极大的压抑和抹杀,这样培养的医学生只是成为服务社会的工具而不是健全人格的独特个体,医学生只是成为教育主体灌输的“社会容器”,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极大的发挥,医学生只是出于从属的地位,主体性的价值受到压制,这样培养的医学生在真正步入职场中会因现实的差距和社会中形形的诱惑而出现职业价值观的蜕化甚至歪曲。“人本价值观”指导医学生的职业观教育不要在不加论证和解释地前提下一味地倡导“以社会为本”理论,而是以辩证地的理性态度对待个体和社会这两者关系,只有充分尊重教育客体的主体地位和价值,个体才会自觉体悟到“人本价值观”的真实意蕴,才会最终将“人本价值观”外化为现实的自觉行动,这样才会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发挥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和价值,实现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双向互动。

教育主体作为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又一重要构成要素,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成败和效果在很大的程度生取决于教育主体,教育主体即在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师。教师在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是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和价值表现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这种引导和促进作用表现为教育主客体双向互动的过程,而非教育主体的单向灌输过程。教育主体在教的过程中学,教育客体在学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和反馈,这种双向的互动过程不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体现,教育客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得到激发。这样教育主体不但达到了理论知识传授的目的,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也渗透了医学职业价值精神;同时教育客体不但掌握了从事医学职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在交流互动和日常实践中得到情感的共鸣。特别是当前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失是导致医学的非人性化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下的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教师要成为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人格感化者。因此,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既要避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工具性教育,也不能沦为单纯灌输医学职业价值观的“道德说教”的形式主义,而是通过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促进医学生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的统一,实现医学生医术和医德的统一。

三、加强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载体创新,进一步夯实人文精神培养的基础。

所谓“载体”是指能够承载和传递某种信息、思想意识和观念,并且能为教育主体所掌握和运用的物质形式。作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载体是能够承载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价值精神的物质形式,如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当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载体比较单一,特别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载体比较单一,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其它形式的教学比较少,教学方式和方法都比较陈旧,不能很好地适应是现代医学模式的教学要求。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可以结合现代新兴网络技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载体的直观形象、互动性强的特点,推动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课堂改革,改变传统的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枯燥、乏味和效果不佳的现状,比如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开景模拟实验室,让医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增强和提升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网络向医学生提供丰富的医学人文的教育资源,直观、快捷地向医学生传播医学人文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信息,营造医学人文价值观教育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 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刘雪岚,罗卫东.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J].党史文苑,2006,(2).

注释:

①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33.

职业价值观论文篇8

1、职业价值观的概念界定

职业价值观(Work Value)又叫做工作价值观或择业观,是价值观在职业上的体现,也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职业价值观的操作性定义,国内外学者都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国外学者Elizu(1984)、Ros(1999)、schwartz(1999)分别从工作结果、终极状态和信念、工作目标和报酬等角度各提出不同的操作性定义,国内学者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时间还比较短,大多都围绕如何进行评价和如何进行选择职业这一核心内容来进行的。

2、职业价值观相关研究

2.1职业价值观结构研究

职业价值观的结构是指职业价值观的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的组合形式。关于结构的研究一直都是该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

国外研究者们不断将构成因素进行整合,总结出较稳定、涵盖较广的因素。目前有影响的主要以下几种分法:(1)二分法。Herzberg(1951)把职业价值观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这种观点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并被广泛地加以应用。(2)三分法。Super(1970)在前期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职业价值观包括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三类因素。与Super不同的是,Alderfer(1972)提出相对全面而简明的划分方法,把职业价值观划分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社会价值三种。(3)四分法:Surkis(1992)提出把职业价值观分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社会价值和威望价值四类。这一类是目前得到的最广泛验证的职业价值观理论,也是国外最被广泛认同的职业价值观结构。

国内对于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没有国外那么系统,往往都是对国外研究工具的进一步验证或拓展。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有,台湾学者王从桂(1982)将职业价值观分为工作目的价值和工作手段价值。凌文辁(1999)研究得到职业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声望地位、保健和发展因素,这是国内职业价值观研究使用最广泛的结构理论,但是其中缺少了对于社会关系的考察因素,因此结构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2.2职业价值观的测量工具研究

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主要集中于理论综述和量表调查两种,其中又以量表调查居多。国外其中编制较早并广泛使用的量表是super编制的职业价值量表(WVI)和明尼苏达重要性问卷(MIQ)。国内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研究者们大多采用问卷法。凌文辁等(1999)根据文献资料编制的较本土化的职业价值观问卷,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量表。金盛华、李雪(2005)参照Rokeach的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结构理论编制了更加全面、具体的职业价值观量表。

2.3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1)性别因素。阴国恩(2000)研究表明,男生更倾向于“权力型职业”,而女生更倾向于“审美型”和“信仰型”职业。

(2)年龄因素。郑伦仁、窦继平(1999)指出,低年级学生重视美感和创造性,高年级重视经济报酬和声望。(3)专业因素。不同学科的学生在思维方式,人格特点和专业的就业情况不同导致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不同。于海波(2003)的研究证实,艺术类和体育类师范大学生比文理科大学生更注重贡献的职业价值观。(4)所受的教育程度。台湾学者王从桂、黄同圳、黄国隆及大陆何华敏等研究证实,文化程度越高的人,越重视发展和自我的需要、内在价值。余华、黄希庭(2000)发现中学文化的员工比大学文化的员工更重视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尺度,大学生比中学文化的员工更重视独立性、成就、创造性等。(5)家庭背景。李志(1997)的研究表明,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注重工作待遇,更注重工作的稳定性。郑伦仁、窦继平(1999)发现,来自干部和工人家庭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民家庭的大学生更重视经济报酬、变动性、声望、工作环境,来自农民家庭的大学生更注重利他主义。

2.4职业价值观的其他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者还在职业行为领域中对职业价值观展开了一系列相关研究。Rounds(1990)指出职业价值观能够解释工作满意度中的4%―29%的部分。Brenner(1991)等研究发现,当个人的价值观与组织无法匹配时,会对工作不满意,进而可能离职。倪陈明(2000)认为职业价值观中的工作行为评价因素和个人要求因素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的主要因素。王荣山(2007)还探讨了职业成熟度与职业价值观的关系,发现职业价值观的声望地位维度与职业成熟度呈显著的相关。除此之外,职业价值观与自我的相关概念(自我效能感、自尊等)也存在相关关系。

3、研究展望

纵观以往研究,随着时间与环境的不断演变,社会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就职业价值观的结构而言,不同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理论和测量方法得出了不同的结构分类,结果比较零散,不成系统,还有待于接下来的研究者更加完善。就测量工具而言,现多采用是20世纪90年代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测量工具,但是价值观本身是一个随着时间和环境不断变化的构念,原本的测量工具对于如今的80后、90后新生代,尤其是现在作为大学生主力军的90后能否适用,结果的信效度还值得商榷。因此,未来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还需要研究者投入更多的精力,以期获得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职业价值观论文篇9

职业价值观又称为工作价值观或择业观 ,在西方被称为“work values”,很少被称为“occupational ValUeS”。外国学者一般把“work ValUeS”既用来指参加工作了的人员的职业价值观,也指在校学生的择业观 ,这也许和国外的学生边学习边工作的实际情况有关。西方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已经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它的研究是随着心理学尤其是职业心理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入的。西方国家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首先是从理论研究开始的,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形成了诸如金兹伯格(Ginzberg,1951)等人的职业发展理论、萨珀 的职业发展的 自我概念理论、霍兰 (Holland,1966)的职业兴趣理论、沙因(Sehein,1968)的职业锚理论等职业价值观理论。到了六十年代后,西方学者开始重视使用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我国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1979年韩进之等人首先开始了对青少年职业理想的研究,随后才陆续 出现一批对职业价值观的实际社会调查,到了九十年代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一、 关于职业价值观的概念

职业价值观作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大程度上表明职业价值观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念在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活上的体现。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在职业选择、职业活动过程中对职业的优劣、意义、重要性等的社会价值判断。关于职业价值观的界定,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操作性定义。国外学者倾向于从已参加工作人员的角度来进行界定 ,这与西方国家大学生也参加工作的实际情况有关,所以定义大多数是围绕着“对职业生活的某个层面进行价值判断”来进行阐述的,如对工作结果的重要性程度进行价值判断(Elizur,1999)、对工作中所获得的终极状态或行为方式进行价值判断(Ros,1999)、对工作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进行的价值判断(Schwartz,1999)等。国内学者则往往是以未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来定义职业价值观的,但也有把未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和已参加工作的工作人员结合在一起来进行定义的。如廖全文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在人生道路、职业定向与选择、职业工作态度方面的根本性的观念。余华等 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的提供充分的理由。于海波、张大均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它不但决定了人们的择业倾向,而且决定了人们的工作态度,它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变化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它属于个性倾向范畴。另外,赵玉芳、张进辅 等人从职业需要的角度对职业价值观进行界定,宁维卫则看到了职业价值观的稳定倾向性特征,凌文栓 J、余华…等人则把职业价值观看作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喻永红、李志 则把职业价值观看作是一种内在趋力,支持和引导个人的职业行为。纵观国内外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职业价值观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它是一种评判标准;(2)它是一种内在趋力;(3)它是一种信念和态度。

二、关于职业价值观的结构

对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是职业价值观问题的重点从 1951年 Herzberg提出职业价值观是由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构成开始,其后陆续有不同的研究者从 自己的角度对职业价值观的结构进行了划分。

国内研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时普遍使用的是修订的Super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和 Holland的职业兴趣量表。super将职业价值观的结构分为 15个维度 :利他主义、美感创造力、智力激发、成就感、独立性、声誉 、管理权力、经济报酬、安全感、工作环境、监督关系、与同事的关系、生活方式变异性,此量表在西方广为流行,影响较大。宁维卫 对Super的“职业价值观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量表比原量表多了15个项 目,并用修订过的量表测评了六种职业青年的价值观,得出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主要由五个因素构成,它们分别是:进取心、经济价值、声望、工作安全性、生活方式。郑伦仁” 的研究也同样采用的是修订后的 Supe的职业价值观量表,研究得出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五个主要因素是:进取心、自主性、经济价值、声望和工作安定性。另外,何华敏_8 对我国内地企业职工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中,余华、黄希庭“ 对大学生与内地员工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中也都是采用的是修订过后的 Super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凌文栓等 用自己研制的“Holland的职业兴趣量表”对6所大学8类科系共408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作了实证研究 ,分析得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包括三个主要因素:声望地位因素、保健因素、发展因素。

另外 ,阴国恩等 在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中参考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帕格和日本学者中西信男的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 ,并对天津地区七所高校 66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包括:充分发挥能力、收入、创造性、地位和名声、稳定性和将来的保障、自主成为领导者、同他人合作、冒险、帮助他人十个方面。刘广珠叫在对青岛市十八家企业 中的中层管理人员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时采用的量表是修订过的 Raths编制的量表,含有 45个项 目。他把职业价值观分为待遇、福利、环境、学以致用、工作时间、进修、休闲、升迁、同事、自主等 10个内容。在倪陈明、马剑虹 对企业员工的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中采取的是修订过后的Wollack等人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和 Buchhoh的工作观念量表,研究得出职业价值观包含工作行为评价因素、观念因素和个人要求因素三个因子。宝贡敏等 的研究中参考了霍夫斯特德的工作价值观调查表,同时参照其 VSM量表。研究得出职业价值观的四个因素是 :工作雄心、冒险精神、自我中心感、机械工作环境或有机工作环境。

除了参考国外的问卷对职业价值观的结构进行研究,还有部分研 究者是使用 自编 的量表进行研究 的。于海波 用自编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对高师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 ,表明职业价值观是由自我发展、人际关系、贡献、物质生活、威望、家族六个因素构成。其 中有“人际关系”这一因素,符合中国的国情。王立新等¨ 对高师生的研究都是采用的于海波编制的量表。顾雪英 用自编的问卷对在职人员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交往 、义利、挑战、求新、成就环境、归属、体认、权力、创造因子等十种价值观类型。王垒等“ 采用自编的量表对北京的大学生工作价值观进行了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工作价值观呈现四因子模型,分别是:经济报酬与工作环境、个人成长与发展、组织文化与管理方式、社会地位与企业发展。俞宗火等¨ 在对当代硕士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中采取了 自编的量表,研究结果发现当代硕士研究生的职业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保健、人际交往、声望地位和自我实现四个 因素。金盛华、李雪 在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中,把职业价值观分为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和手段性职业价值观,研究后发现大学生 目的性价值观为四因子一阶模型,四因子分别为:家庭维护地位追求、成就实现和社会促进,大学生手段性职业价值观为六因子一阶模型,六因子分别为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前景和福利待遇。纵观国内外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研究,笔者发现:(1)尽管研究者从不同的深度对职业价值观进行了划分,少的是两三个维度,多的则有十多个维度,但他们都倾向于将他们归纳为三个大的维度:外在的、内在的和共存的或社会的;(2)研究者对威望、权利、成就等维度的归类存在分歧,有的倾向于认为是外在的,有的倾向于认为是外在的,还有的则认为它们应该是独立存在的;(3)国内的研究大都是翻译和修订国外的量表,在研究过程中再进行信效度检验,并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来了解研究对象的职业价值观结构。也有研究者是采用自编的量表,但大都以国外的理论为基础,而且量表都局限于某一类研究对象,缺乏广度。

三、国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现状

这些年来,国内的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研究对象上,主要是以青年为研究对象的,其中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最多,这是因为青少年时期是职业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的研究可以对大学生的就业与指导、企业的员工招聘、职业咨询等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次是以企业员工为对象的研究。这主要是因为对企业员工的职业价值观研究有利于企业对新时代的员工进行有效的管理,有利于企业招聘适合企业文化的员工,也有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为雇佣咨询和职业计划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只有少数是以特殊人群为研究对象的,如电大生、研究生、少数民族、高师生、公安院校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警察、青年教师、医学院学生、企业管理人员、下岗职工等。虽然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已经扩展到了除大学生之外的其他职业和年龄段,但针对这些对象的研究仍然不足。

(二)在研究内容上,偏重于横 向研究,缺少对职业价值观的纵向研究。青年职业价值观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迁的,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对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还较少,如龚惠香等 通过两次问卷结果的比较分析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演变趋势作了研究。另外偏重于实际研究缺少理论研究,大都引用国外的理论。这与我国对职业价值研究起步较晚有关。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主要存在三大板块 :一是对研究对象的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比如说对各个年代的职业价值观特点的调查分析,还包括各层面的比较研究也即影响职业价值观的因素研究,如不同性别的比较,不同职位的比较 ,不同年龄的比较,不同地区的比较,不同学历的比较等。二是对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研究,如上所述。三是职业价值观与其他职业行为或心理变量的相关分析,如对职业价值观与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等的相关研究。除了这三个方面 ,也有少数是对职业价值观跨文化研究和探讨职业价值观和其他价值观之间关系的研究。

(三)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多采用问卷法,也有少数是结合采用其他间接的测量方法,如访谈法,句子完成法,投射法等。这样可以弥补直接测量过于抽象的不足。另外,在研究职业价值观变迁的问题时,可以采用文献法,这样通过使用历史及社会结构分析的方式,找出职业价值观变迁的根源。

参考文献:

[1] 余华,黄希庭.大学生与内地企业员工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2000,(6).

[2] 于海波,张大均,张进辅.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的初步构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

[3] 赵玉芳,张进辅.九十年代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的新进展[J].煤炭高等教育,1999,(2).

[4] 宁维卫.中国城市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5] 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

[6] 喻永红,李志.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3,(12).

[7] 郑伦仁,窦继平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定量比较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8] 何华敏.我国内地四类企业职工职业价值观 比较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9] 阴国恩,戴斌荣,金东贤.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

[10] 刘广珠.企业管理人员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1,(3).

[11]倪陈明,马剑虹.企业职工的工作价值观与组织行为关系分析[J].人类工效学,2000,(4).

[12] 宝贡敏 ,缪仁炳.东西部工作价值观差异比较与区域经济——对浙江杭州与广西南宁周边地区的调查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3,(5).

[13] 王立新,廖冰.高师生职业价值观 的调查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14] 顾雪英,职业价值结构初探[J].心理学探新,2001(1).

[15] 王垒,马洪波,姚翔.当代北京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结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

职业价值观论文篇10

【中文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并逐步深化,经济成分和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社会岗位和就业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这些发展变化,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就业观念和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其中不可避免的便是对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的冲击。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自身的职业价值观正在迅速形成阶段,处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大变革时代的高职院校学生,其自身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又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变革与整合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大的变动性。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巨大的精神支持和科学的价值导向,而促使传统的职业价值观的更新,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职业价值观,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正是通过对职业价值观教育基本内涵和当前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及其教育现状的分析,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对策进行了综合探讨。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职业价值观的涵义及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意义。首先,阐述了职业价值观的基本理论,界定职业价值观的概念和内涵结构,为后面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指出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意义。笔者认为,正确认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教育和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自我发展,而且对高职院校自身综合竞争力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将产生积极的,深刻的影响。第二部分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及成因。通过对当前千余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及其教育问题的调查,总结归纳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高职院校学生对职业认知程度不高;在职业价值取向上表现出功利性倾向和个人本位倾向;职业价值评价和选择标准的务实性;择业自主意识增强,实现职业价值的途径多样化。其后对形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的原因从社会经济和文化、家庭与学校教育等方面作了简要分析,并指出高职院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具体阐述了调查中所发现的当前高职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所存在的一些不足:课程体系不完备,目标不明晰;职业价值观教育形式单一;教育者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高职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缺乏与社会、学生家庭的沟通。第三部分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及其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明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原则;构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教学体系;探索职业价值观的实践教育方式;创设符合本校特色的职业指导体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德育的综合作用;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职业价值观教育。

【英文摘要】 With China's reform and open policy developing further,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has gradually established. Meanwhile, economic elements, profit main body, the way people chose to work are presenting a characteristic of diversity as well. Thes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s will directly influence people’s thoughts, the orientation of values, mode of thinking, the habit of behaving, vocational view,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so on. Thes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s are bound to clash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Students are in the period of youth, their vocational values are forming gradually. So in an era of great changes made by china's reform and open policy,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vocational values also are part of the change and combination of social value. It has distinct features of times and certain variability. The reform of the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needs great moral encouragement and scientific values leading. While spurring the renewal of traditional vocational values and forming vocational values which is adjust to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re just ones of the important items.This text analyzes exactly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vocational value education,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vocational value of the current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angle of combining the theories with practice, the thesis makes a concrete ana

lysis of methods of the vocational value educ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elaborated on the meaning of vocational values and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reinforcing the vocational value education. First, expounded the vocational values elementary theory,lays the rationale for the behind research. Second, pointed out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reinforcing the vocational value educ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educating and guiding students to set scientific vocational values, not only rela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ne's career, but also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competitivenes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ven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as a whole.The second Part elaborat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causes of vocational value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survey of vocational values and education for more than a thousand student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summed up the status quo of vocational value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Showed a diversity of vocational values; Awareness of vocational low; Showed utilitarian-based sexual orientation and personal inclination on vocational values; The pragmatic nature of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criteria for the value of occupation; Career self-awareness enhanced, the way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career diversified. Then made a brief analysis of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urrent vocational value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reasons, family and school education,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value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of education to the vocational values of the form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critical influence. Elaborated the shortages discovered in the survey of higher values of the curr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detail: system of curriculum incompletes, Goal is not clear; the form of vocational value education is single; Pedagogue's vocational value education idea is backward; the overall quality is not high; the vocational value educ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s lacks with social, the student family communication.The third Part elaborat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with regard to vocational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vocational value education of colleges are holding and proposed the countermeasure for strengthening the vocational value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college students : Clearing the content and the principle about the vocational value educ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 Constructing the teaching system of vocational value education ; Exploring the practice educational mode of vocational values; Displaying combined a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moral education fully; Strengthening the vocational value education consisted of the school, family and society .

【中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价值观; 教育; 问题; 对策

【英文关键词】 vocational college; vocational value; educ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8

导言 9-12

(一) 选题意义 9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9-11

(三) 研究方法 11

(四) 本文的创新之处 11

(五) 研究思路 11-12

一、职业价值观的涵义及其教育的意义 12-18

(一) 职业价值观的涵义 12-15 (二)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15-18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及成因 18-24

(一)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 18-20

(二) 形成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现状的原因 20-22

(三) 调查中所反映出的高职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不足 22-24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24-35

(一) 明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原则 24-27

(二) 构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 27-28

(三) 探索职业价值观的实践教育方式 28-29

(四) 创设符合本校特色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体系 29-30

(五)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30-32

(六)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职业价值观教育 32-35

注释 35-38

职业价值观论文篇11

价值观是人们在目标确立、手段选择、规则遵循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观念,这种观念对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职业价值观是青少年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个体职业选择与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能够有效地预测青少年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否获得工作满意感。选择职业是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研究青少年的职业价值观对青少年的职业发展与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职业价值观的概念

“职业价值观”(Work Values)这一术语见于上个世纪50年代苏伯尔(Super)的职业发展理论。尽管研究职业价值观的文献相当多,但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操作性定义。研究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从不同角度对职业价值观进行界定,如苏伯尔(1970)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一种工作目的表达,是个人对于其工作赞同与尊重的渴望;[1]施瓦兹(Schwartz,1999)将职业价值观看成是人们通过工作而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2]罗斯(Ros,1994)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某种职业所取得的终极状态(如:收入高)或行为方式(如:与同事一起工作)的信念。[3]这些观点都将职业价值观界定为个人的内在需求与目的。另外一种观点是将职业价值观视为工作态度的反映,如布朗(Brown,2002)[4]认为职业价值观可以反映对工作结果重要性的看法,是个体相信在工作角色中应该得到满足的状态;也有人将职业价值观看成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黄希庭等,1994)。[5]由此可见,职业价值观作为价值观的重要成分之一,表现出内涵的丰富性、层次的多样性、个体体验的差异性等特点,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与人的需要、目的、态度、信仰等有着广泛的联系。

职业价值观的结构

国内外学者都对职业价值观的结构进行了探讨,但结论并不统一,总的来说,职业价值观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结构要素的多维性。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结构要素,多数研究归纳为3~5个维度,说明这是一个较为稳定的维度范围。从结构要素的内容来看,职业心理学家赫兹伯格(Herzberg,1959)[1]将职业价值观分为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只是因其过于笼统,使许多研究者对此观点的全面性持怀疑态度。尽管如此,后来的研究者多数没有跳出赫兹伯格建立的框架,只是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细分而已,这一点在早期表现得犹为明显。现按时间顺序将部分研究者对职业价值观结构要素与维度的分析列于右表。

职业价值观的测量工具

心理学界对职业价值观的测量多使用Likert多点量表法。目前在职业选择领域中被广泛用于问卷调查的是苏伯尔(1970)的“职业价值观调查表”(Work Values Inventory,WVI),由3个大类共15个项目组成,采用Likert式5点量表计分,适用于7年级以上至成人。[1]另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是“职业价值观问卷调查表”(Work Values Questionnaire,WVQ),共有24个因子,采用6点量表评估。其他的职业价值观量表有“明尼苏达重要性量表”(Minnesota Importance Questionnaire,MIQ)以及针对4至12年级的学生编制的“俄亥俄职业价值量表”(Ohio Work Values Inventory,OWVI)。我国主要采取宁维卫(1996)[6]根据苏伯尔的“职业价值观调查”制作的WVI中文版以及凌文辁[7]等人根据文献自编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量表”。职业价值观量表在显示出多样性与丰富性的同时也降低了生态效度,可见制定较为科学的、标准的职业价值观测量方法是未来的研究任务之一。由于职业价值观属价值观范畴,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在制定科学的、标准的职业价值观测量工具的同时,应考虑到本土文化的特点,尽管我国的宁维卫制作了WVI中文版,但仍难以完全体现本土文化特色。

对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相关研究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对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研究影响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因素很多,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主要反映个体需要、能力、爱好、性格、气质等个体因素,此外,年龄、性别等个体因素也是造成职业价值观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背景因素。转贴于

个体因素对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影响个体因素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性特质、年龄、性别等方面。如已有的研究表明外向性格与激发因素—内在价值观方面相关,而神经质性格与保健—外在价值观方面相关(弗恩汉姆,Furnham,等,1999)。[8]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个性特质与职业价值观的相关性印证了霍兰德(Holland)的人职匹配理论,反映了职业自我概念的重要影响。年龄与职业价值观的相关性体现了重视职业发展阶段的重要性。职业价值观与性别关系的研究则表明了传统性别观念在职业价值观中的反映,如有研究表明,男性往往更看重社会经济地位、声望与权力,女性则更关心工作氛围、工作安全及与同事之间的关系等社会影响因素。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性别观念在新一代群体中不断瓦解,性别差异在职业价值观中的反映已不明显。如Fiorentine(1988)[9]在一项长达15年的纵向研究中发现,将地位的获得或事业的成功放在重要位置的女性在逐年急剧增加。

背景因素对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背景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教育、文化背景与职业体验等方面。如在家庭影响方面,奥图(Otto,1996)[10]的研究显示了年轻人在职业价值观、职业抱负与职业计划方面与父母之间有很高的兼容性。在教育影响方面,约翰森,兰德(Johnson,Elder,2002)[11]通过对高中毕业后8年内学生职业价值观变化轨迹的研究证实了受过良好教育的职员在许多方面都比未受过良好教育的职员优秀得多。在社会文化背景方面,Lebo,Brad(1995)[12]等通过对6个国家高中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表明,相同的因素比不同的因素多。背景因素对职业价值观影响的探讨强调了在职业价值观培养中的一些可控因素,可以根据这些可控因素加强对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培养。

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变化研究职业价值观不仅是青少年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极其活跃、极不稳定的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例如,解放后我国青年职业价值观的演变,就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型”、70年代的“政治型”发展到八九十年代的“经济型”。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上个世纪80年代的青少年与六七十年代的青少年相比,对个体的物质成就与经济利益的关心胜过对哲学与社会问题的关注(Astin等,1979,1981,1982)。[13]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变化研究显示了职业价值观的社会性、历史性、时代性与不稳定性特征以及对不同时期青少年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比较研究的必要性。

青少年职业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相关关系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表现在职业价值观与人生观、职业价值观与一般价值观、职业价值观与生活价值观、职业价值观与文化价值观(Ros[3]等,1999)等方面。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的一个下位概念,是价值观的一个方面,因此,职业价值观是会受到文化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影响的,是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投射。这些研究结果显示了在职业价值观研究中进行本土化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研究的未来方向

我国对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尽管时间短,研究成果不多,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我国的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统一的理论建构与测量工具;对职业价值观结构因素的探讨较多,而对其应用的研究较少;对职业价值观的结果研究过多,而对其过程研究不足等等。因此,应根据国内具体的文化、经济背景与人格特点进行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毕竟职业价值观是受这些要素影响的。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注意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首先,要加强本土化研究,建立本土化的职业价值观理论与测量工具。我国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从形成理论到测量工具的运用、从方法到内容,更多地借鉴了国外的一些观点。然而,职业价值观受社会经济条件、文化背景与人格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受几千年儒家文化的影响,讲究义理人情,施行群体观念教育,考虑“圈子效应”等,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不可能在职业价值观中没有反映。因此,如何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特有文化背景的职业价值观理论体系,如何构建我国自己的具有本土特点的职业价值观测量工具是当前职业价值观研究的迫切任务。

其次,要扩大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形成全方位的研究机制。我国的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对象仍以大学生为主,中学生为辅,对其他层次的青少年较少甚至基本未涉及。因此,应扩大对非大学生群体的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我国的研究主要以结构要素研究与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比较研究为主,对青少年的职业满意度、职业体验、职业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较少。随着我国用人机制的改革,这些方面的研究有助于青少年正确看待职业,有效地澄清职业价值观。因此,应强化这些方面的研究,以形成研究对象全面、内容丰富的全方位的研究机制。

再次,要注重对经济转轨时期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经济转轨时期的人才市场机制打破了传统的“铁饭碗”,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尽管对大学生实行自主择业、双向分配已有近十年时间,然而,由于受家庭或职业刻板印象的影响,有一部分人可能仍未从传统的职业价值观念中摆脱过来,因此,有必要探讨在经济转轨时期青少年的职业价值观状态,从而对他们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积极的引导。

参考文献:

[1]Super,D.E.Manual for the work values inventory[M].Boston:Houghton Mifflin,1970.

[2]Schwatz S H.A theory of culture values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work[J].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9,48(1):23-47.

[3]Ros M,Schwartz S H,Surkiss S.Basic inpidual values,work values,and the meaning of work[J].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9,48(1):49-71.

[4]Brown D.The role of work and cultural values in occupational choice,satisfaction and success:A theoretical statement[J].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002,(80):48-56.

[5]黄希庭,张进辅,李红.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6]宁维卫.中国城市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1996,(4):10-12.

[7]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1(3):342-347.

[8]Adrian Furnham,K V Petrides,Ioannis Tsaousis,Konstantinos Pappas,Debi Garrod.A cross-cultur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work values[J].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5,139(1):5-32.

[9]Fiorentine,F. Increasing similarity in the values and life plans of male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J].Sex Roles,1988,(18):143-158.

[10]Otto L B.Youth perspectives on parental career influence[J].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2000,(27):111-118.

职业价值观论文篇12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从目前已有研究来看,我国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开始进入发展阶段。

现今,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然而,由于传统观念对学历教育的重视,部分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偏差。因此,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应受到广泛关注。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现状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 纵观以往,2007年以前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多集中在青年群体,主要为在校本科大学生。如凌文辁等(1999)《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辛增友(2006)《青年职业价值观的横断与纵向研究》等。但随着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关于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日益增多。综合各方面研究发现,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如下特点:首先,对自我实现需求较高。多数研究结论都显示,职业院校学生在选择工作时比较看重今后的发展。WwW.lw881.com其次,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高职学生对于物质及声望地位的要求也比较高,即职业价值取向仍具有功利性,如注重经济利益和福利待遇。再次,关于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研究者认为与本科生大体一致,即青年学生对自我实现、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强化,对职业声望、社会地位的重视程度渐趋淡化,两者逐步分化为职业价值观的两极。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有研究者专门对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查发现,高职专科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为:自我发展因素、保健因素与声望地位因素;性别与家庭背景因素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年级因素的影响较小。也有研究者从理论角度阐述了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认为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受社会、学校、家庭、个人能力、兴趣、需求、思想道德修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看出,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证实,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测量工具 目前,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多数运用调查法和测验法。因此,众多研究者在研究中都编制了问卷和量表。目前,比较成熟的职业价值观问卷有辛增友(2006)和吴铁雄(1996)的青年职业价值观问卷。前者综合了家庭取向、工作保障取向、贡献集体主义取向、自我发展取向、尊重及声望取向和社会关系取向六种因素;后者则包含有七个维度。经过大量实证研究的检验,两套量表都具有极佳的信度和效度。其他还有金盛华(2005)编制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凌文辁(1999)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问卷。而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权威型问卷或量表。但研究者根据现有资料及成果,在研究中都编制了相应的测量工具。虽然这些调查问卷应用范围有限,但对于高职高专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和研究也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存在的问题

理论阐述多,实证研究少关于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无论从理论分析还是实证探索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理论研究表现为:有特色的研究少,系列化的研究少,发展层面的研究少,服务性的研究少。另一方面,理论总结固然重要,但仅通过理论探讨只能以研究者的主观观点来看待问题,不能立足于学生的真实状况。要想真正了解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就要进行实证研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状况。通过分析发现,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匮乏。因此,需要提高理论研究的水平和层次来指导实证研究,同时需要以实证丰富和充实理论。

以偏概全,以点代面 当前,就全国而言,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分布较广但不均衡,研究相对集中在经济、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研究者都以自己所在省市来选择研究对象。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这些经济发达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的研究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地区,研究数量少的地区其研究水平还处于基础阶段。另外,多数研究者都将自己的研究推广到整体层面,但从研究选取的样本来看,并未达到要求。也就是说,针对特殊专业学生的研究较少。

研究结论推广缺乏可操作性 职业教育不只是获取生存技能的途径,而且还应成为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受教育者不只是被开发的对象和增加财富的资源,而且应成为发展的中心目标和终极目标。职业教育如何很好实施的关键是如何平衡教育与就业功能,教育的着手点应从具体研究结果出发。但从现有研究看,研究成果并未真正推广和运用到实际教育中。而教育者如何将研究结论,如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专业差异等,应用到教育指导中,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趋势

提高专业化水平,保证测量的有效性 职业价值观的问题是集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于一身的话题。众多学科相结合,就必然要保证研究的专业化水平。尤其是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研究者比较重视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因为只有有效的测量工具才能保证所得结果的真实有效性。从现有研究来看,很多研究者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问卷和量表使用上,开始注重其信度、效度,同时注重研究对象的代表性、研究结果的公正性、数据统计的合理性和分析的准确性。可以看出,职业价值观研究已逐步走向专业化和标准化,这也必将成为以后研究的主要趋势。

确定研究范围,推广研究成果 高职高专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部分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普通本科类学生虽然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因此,有必要对其职业价值观念进行研究和探讨。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加,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日益增多。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对他们自身今后的职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研究成果的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研究者和教育者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

总结已有研究成果,进行针对性教育 健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众多教育工作者通过职业价值观教育和德育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可以说,这是当前最行之有效的策略。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保证其有效性,只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达到预期效果。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群体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教育,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总结以往调查研究的结果,根据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从而使各种教育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健全教育体系,创新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是大学生树立思想、确立“三观”,心理走向成熟、人格趋于完善的关键时期。目前,除了本科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并未形成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理论体系。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就很难对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今后应把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放在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综合体系中,同时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探索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规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构建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模式,创新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张进辅,李红,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2]王苗苗,胡维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04):30-31.

[3]杨立力.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分析及策略[j].科技促进发展,2009,(10):155.

[4]匡玉清.湖南高职专科生职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史博览,2009,(1):57-58.

[5]解鹏,李健宁.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8,8(24):56-58.

[6]宁帆.高职专科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104-105.

[7]李月波.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及对策思考[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